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新医改方案范文

新医改方案范文

新医改方案

新医改方案范文第1篇

新医改公开哪些利好?

政府主导:维护百姓健康政府责无旁贷

[医改意见] 《征求意见稿》指出,要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同时明确要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新闻背景]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曾一度对卫生医疗机构实行放权、让利、搞活,实行鼓励创收和自我发展的政策,以增加医疗服务供给,缓解“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等突出矛盾。但随之出现的是,政府投入不足,医疗机构趋利明显,医药费用迅速上涨,老百姓负担加重。

[专家解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葛延风:强化政府责任是《征求意见稿》中一个明确的方向。政府很好地肩负起规划的责任,医疗资源的布局就会更合理;政府投入责任不断强化,群众的医疗负担就会逐步降低。

倾向基层: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农村和社区是重点

[医改意见] 《征求意见稿》提出,将建立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征求意见稿》同时提出,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新闻背景] 大医院门庭若市,社区医院则门可罗雀。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导致“看病难”突出。农民缺医少药的状况还没有真正改变,不少群众长途跋涉,异地就医,增加了就医困难,也加大了经济负担。

[专家解读]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林洪生:大力发展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不仅是平衡卫生资源的分布,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缓解老百姓“看病难”之苦。如果基层医疗机构、二级医院、三级医院都能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一些多发病常见病在基层就能解决,老百姓就不用进大医院了。

但她同时表示,农村和基层卫生机构不仅要以方便、廉价吸引老百姓,保证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更为关键。

全民覆盖: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居民

[医改意见] 《征求意见稿》指出,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

[新闻背景] 我国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绝大多数居民靠自费看病,承受着生理、心理和经济三重负担。2003年,中国农民的年人均收入为2622元,而平均一次住院要花去2236元。

2003年开始,国家组织在全国农村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已覆盖全国农村地区90%以上的人口。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也基本建立。

[专家解读]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白重恩:《征求意见稿》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并且也已经着手在做了。“这点确实抓住了问题的症结。因为医疗费用高,往往是一个人生病全家都被拖垮,如果有比较好的医疗保障体系,‘看病贵’就能有所缓解。这项制度是在看病就医方面给老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 他说,新农合制度、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这三者为实现医疗保障的全民覆盖奠定了基础。实现“全覆盖”关键还要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更加有效地发挥功能。

均等化:城乡居民均享受公共卫生服务

[医改意见] 《征求意见稿》明确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向城乡居民提供疾病防控、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新闻背景] 一段时间来,我国卫生工作中的“重医轻防”“重城轻乡”等弊端明显,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功能弱化,县级以下公共卫生机构只有1/3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另有1/3甚至瘫痪。2003年的“非典”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严重缺陷。

[专家解读] 葛延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这意味着我国居民将不受年龄、地域、职业等限制,均能享受到同等的公共卫生服务。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实现“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的前提,坚持预防为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高卫生投入绩效的最重要手段。

公益性:为公立医院改革标定航向

[医改意见] 《征求意见稿》提出,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从有利于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和政府有效监管出发,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多种实现形式。同时明确,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深化运行机制改革。

[新闻背景]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机构的主体,但面临着经费不足、自谋生路的压力。据了解,目前政府每年投入约占公立医院经费的15%,其余部分都得靠挣钱自筹。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出现一些“趋利”行为,“公益性”弱化。一些公立医院中,药品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半壁江山。大处方、大检查等现象屡见不鲜。而且医院的趋利动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专家解读] 葛延风: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原则是《征求意见稿》一个明确的方向。“如果医院只想着赚钱、盈利,群众‘看病贵’问题就难以解决。” 他同时指出,由于公立医院的改革比较复杂,《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一个稳妥的做法,那就是近期先开展试点,然后通过实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找到符合国情的方案。

林洪生: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支持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如果公立医院不用费心去自筹经费,医务人员就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治疗病人、提高业务,也就会更多考虑患者的利益,医患关系也将得到缓解。

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减轻群众药费负担

[医改意见] 《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减少中间环节,在合理确定生产环节利润水平的基础上统一制定零售价,确保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保障群众基本用药。

[新闻背景] 成本只有几十元钱的药品,经过定价、销售等环节后,到患者手里可以高达几百元。近年来,药价虚高成为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

[专家解读] 林洪生:生产环节的混乱无序和使用环节的不规范是导致药价虚高的重要原因。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这将规范药品的生产,保障基本药物的供应,同时还将减少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有利于挤掉药价中的水分。

同时,还要逐步改革以药补医的机制,切断医生、医院与药品销售商之间的利益链条,以降低老百姓的药费负担。

(10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为该报记者)

[编者按]:新医改方案开始征求意见,经过两年多的讨论,其改革步伐清晰可闻,但妥协和争论也隐匿其间,所谓的“保守派”和“市场派”的利益杂处。如何在各个利益主体之上,求得最大公约数,还公众最大福利,是医改决策者之艺术;但各方利益清晰表达并博弈共进,更是此中之要义。

医改第一辩:药改之惑

对如何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新医改方案中勾勒基本的方向――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按照一定原则,确定出我国基本药物品种和数量。

回归“统购统销”?

“如果按目前方案,将使我国30年来药品生产流通领域的改革,全面倒退回计划经济体制时代。”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朱恒鹏对“基本药物供应体系”,即政府组织的“定点生产、统一价格、统一配送”制度,归结为“药物统购统销”模式。

他分析,如果用“统购统销”模式可能会导致很多体制弊病。如行政部门掌握了确定定点生产和配送企业的权力、确定配送价格和配送费用的权力等等,无疑为其增加了大量的寻租和腐败空间。

其次,“统购统销”的做法必然会导致药品生产和配送的行政垄断局面。更重要的是,朱恒鹏担心这种模式可能导致“全方位垄断”的局面。“这意味着行政部门将垄断全国基本药物,而这部分药物可能占全部药品消费的70%以上”。

对此,政策部门有关人士表达了不同看法。

“基本药物本质是关于药物的分配政策。”医改政策制定部门的有关人士称,基本药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政府应该保证,不管是什么身份,都能获得。

对于“定点生产”,该人士并不同意朱恒鹏的判断,他称基本药物供应体系思路“相当于资格预审制度”,即现在有4600多家药厂,良莠不齐,这种预审相对于给了一个资格门槛。

同时资格预审过程中有竞争,一两年后还会重新审查,也不是终身制的。“当然审查标准要合理,过程要公开、公平、公正。”

“定点生产也有利于监管。”该人士称,政府集中力量监管几十家药企,从监管方面也易于操作。对于专家们呼吁的市场竞争机制,如招标采购不应由政府直接举办,而应该委托第三方中介组织,上述政策制定部门人士辩解称:“直接采购还是委托中介采购?取决于能力和效率,委托中介并不具有必然的合理性。”

操作问题

除去理论之争,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在操作上面临着诸多难题。

一些价格合理、治病必需的药品逐渐消失在医生开给患者的药方中,通俗而言是“买不到廉价药”。这种现象用卫生经济学家的学术总结是“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较低”。为了解决这一局面,医改方案的思路是,构建基本药物整体的生产供应体系,包括生产、采购、配送、定价和使用。

一位医改相关部门的官员表示: “尽管现在方案有了基本思路,但具体如何操作还不清晰。”

首先,哪些是基本药物?如何遴选基本药物?就是难题之一。“什么叫临床必需,怎样确定?”一位医保部门的有关人士对“如何操作这个遴选原则”提出了疑问,如高血压药,不同人群可能适用不同的药品,到底哪种药品可以进入“基本药物”行列?

其次,是怎样定点?如何定价?为了保障基本药物“可获得性”,新医改方案给出了解决路径,即国家基本药物制定统一价格,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怎样选择定点生产企业?是全国统一定点,还是各省市自己选择定点?”朱恒鹏分析,中国地域范围这么大,肯定很难全国统一定点,但如果是各省自己选定点生产企业,不可避免的形成地方保护主义,即都选自己当地药品生产企业,何谈竞争?

相比选择定点生产企业,如何定出“基本药物”的价格,显得对定价部门而言是更大挑战。“药物经济学评价在我国发展不成熟,真正核算企业成本,给药品一个合理定价,还比较难。”定价部门的官员坦言,如何确定企业成本利润,企业的真实成本在哪里?包括定价是遵循市场最低价原则?还是分产品质量分级别定价?都是定价难题。

怎样保证医院使用基本药物?

无论基本药物采取何种生产供应体系,如果医院不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所有的政策目标如控制药费,促进合理用药的意图都会落空。因此,如何保证医院使用基本药物成为其关键环节。

这个重要性已经被政策制定者们关注到。在新医改方案中,对保证医院使用,给出了明确的解决办法――城市社区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并确定使用比例。

“这一比例大致想法是不少于40%。”一位参与医改政策制定的专家向记者透露,非社区医疗机构使用基本药物的思路是,强制规定其按一定比例使用,即该医院每年药物使用量中基本药物不得少于一定比例。

医改第二辩:市场药如何对接公立医

10月15日,原本是全国医药行业协会会长和秘书长的联系会,但恰逢在新医改方案公布后第二天召开,联席会自然成了对新医改方案的讨论会。“只看到加强了医院的垄断地位,没有对体制性问题给出根本性的解决思路”,“政府直接干预药品生产流通的做法,背离了市场经济规律”等意见频频传出。

在通读新医改方案后,医药界明晰看到“行政干预药品流通市场”的思路,并对此产生了担忧和质疑。

“以药养医”体制未除

在医药界草拟的“上书意见”的讨论稿中,对于造成药品流通问题的症结表述是:我国近80%的药品销售在医院,而医院实行“以药养医”政策,使得药品收入成为医院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产业链中处于强势垄断地位。医院追求药品销售的高加价和高回扣,带来了药品流通中的不正之风。

“公立医院究竟怎样改革思路未明。”一位医药协会会长分析,解决药品流通体制目前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医疗服务体系改革,但这点在新方案中模糊不清。如“怎样政事分开?怎样管办分开?”

“在这两处事关医疗服务体制改革的关键点上,没有明确给出政策操作方案。”北京医药集团代表称,既然新医改方案是用来指导全国医改,就应该明确具体操作性思路。

即“政事分开”“管办分开”要求卫生行政部门转变身份,从办医院到监管医院。同时,新方案应该明确出“公立医院谁来办”的问题。

“要单独设立一个机构去履行出资人身份。”上述北京医药集团代表称,如果出资人不明确,方案中提到的“改制和参股,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这些目标怎样落实?

基本药物体系违背市场规律

相比公立医院改革思路,新方案用“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来重构药品流通体系,引来医药界更多“强烈”的反应。认为,在解决缺少基本药物的问题上,方案没有“抓到”根本环节。

“我国药品生产不存在生产不了,不是没有生产基本药物的能力。”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委副会长于明德称,我国药品制剂生产能力严重供过于求。“而是定价和医疗服务体系问题。”于明德分析,解决了这个关键性环节,根本不需要政府来指定谁来生产和供应。

除去基本药物供应体系,方案中的对于基本药物的使用规定,也引起了医药界关注。“是否用基本药物应该根据病情需求,怎么能看比例使用?”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朱长浩对新医改方案中“社区医疗机构全部使用,其他医院按一定比例使用”的描述很困惑,“一种药怎么能按比例去使用?”

此外,基本药物在社区“零差率”“卖出”,也让医药界担心,社区变相成为一个零售药店。“医院垄断地位更强了。”东部地区一位医药协会会长表示,按医改方案思路,社区医院全部用基本药物,而且是零差价“卖出”,这意味着直接和4万家零售药店产生竞争。

“医药分开首先应该体现在社区医院,社区医院不应该卖药。”王长浩表示,“国外医院是不卖药的。”

医改第三辩:医院谁来办?公立医院怎么办?社会资本怎么进入?

构建怎样的医疗市场格局是一个国家卫生体系的核心,但新医改方案并未给出完整的思路。

“政事分开、管办分立”作为核心字眼出现在新医改方案中,与之相关配套的具体政策安排却没有呈现清晰逻辑链条。

卫生行政部门如何转变即办又管的角色?公立医院如何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是事业单位还是法人机构?公立医院该承担什么医疗服务任务?数量该是多少?社会资本如何进入医疗市场,能占多大份额?会和公立医院享有相同的政策环境?

在医改专家看来,上述一系列问题不仅没有给出清晰答案,而且分散在各处的表述,前后出现矛盾。

如何定位公立医院?

构建怎样的医疗市场格局,首当其冲是明确公立医院的定位、功能。“为什么方案中把公共卫生的公益性里面加了‘医疗’两字?”10月16日,全国医药行业协会年会上,东部地区一位协会会长“纳闷”医改方案“原则”部分的提法。“如果加入这两字,意味着和公共卫生实施类同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

“征求意见稿对公立医院的定位上存在前后矛盾。”北大医改方案负责人李玲表示,方案既强调医院的公益性,但又明确医院的独立法人制度,这两者是矛盾的。独立法人制度是企业的规则,那么它一定要以盈利为中心,公益性就很难落实。

如何“管办分离”?

新医改方案对公立医院定位模糊外,对于公立医院怎么办?即医疗服务管理体制改革路径也比较模糊,并在前后表达上出现矛盾。

“管办分开”在于厘清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之间关系、权责。对此,卫生界和专家们还存在争议。而在地方实践中,也有不同的模式。

如“无锡模式”和“海淀模式”,都是在卫生局外单独成立一个医院管理部门。而“潍坊模式”是在卫生局内部成立专门管理医院的处室,并在其内部新设监督医院的处室,形成内部“管办分离”。这些都和上海的“申康模式”不同。该模式的特点是,成立了一个类似“医疗国资委”医院管理中心。

“各种模式都有利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张莉博士称,其承担的《我国公立医院法人治理及其路径研究》课题结论显示,“管办分开不分家”模式是出资人的权力相对集中到卫生行政部门,管办职责分开,机构不分家。好处是有利于保持管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内部管办制度和职责划分必须非常明确,否则可能换汤不换药。但也出现一些新问题,如医疗新增财政投入先进入专司“办医”的部门,再流向公立医疗机构,“管医”主体卫生行政部门被游离在外等。

“是在卫生部门内部管办分立,还是外部分立?”一位参与医改制定的专家向记者分析,这涉及权力和利益调整,医改协调小组内部还存在争议。而无论是哪种管办分离,由于虚弱了行政部门“直管”权力,也受到相关利益部门争议。如果“管办”不分,那么政府在医疗领域的定位,即呈现在新医改方案中的卫生行政部门角色定位无法“对接”。

“监管必须是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完全分开的。”10月16日,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余晖向记者分析,既然卫生部门在“办”医院,那么就没法履行医改方案中,赋予“卫生行政部门未来对全行业进行监管的职责”。

社会资本准入困惑

“社会资本如何进入医疗市场,没有看出具体政策安排。”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副会长于宗河对记者表示,新医改方案对“社会资本参与医疗市场”的规定没有超过上一轮医改。

此外,也有专家注意到,关于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的规定散见在方案各个段落中,前后出现了矛盾。“新方案中,从中央、省、市、县、镇、乡,政府都要举办公立医院。”医改专家、北大教授顾昕对记者分析,如果真要这么做,非公立医疗机构要进入这个行业无疑就有很大的障碍,这和前面的指导思想又是相违背的。

“投入机制部分,大量叙述了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实质上是支持了宿迁医改。”顾称,但这是否和“公立医院为主矛盾?”(王世玲)

(本组文章摘自10月15、16、17日《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为该报记者)

网友热议

只有政府买单,我想公共卫生才能走向健康良性的发展道路。

――金德定

医改主要需要解决:1.医患关系的问题,如“回扣”和“红包”的问题、互相信任的问题等,要确立医生的权威地位,要发挥医生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医生内部的管理和监督。2.加强药品的价格管理,特别是确定药品的价格。

――王林

公立医疗机构的改革方向重点是引入竞争机制,公立医疗与私立医疗是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群众可以去公立医疗也可以去私立医疗机构治病。公立医疗突出一个保障功能,主要以县为单位建立。精简公立医院,将一部分资源投向私立医院,促进私立医院的发展壮大。

――潘石头

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问题:每人向上交纳15元钱,这15元中有10元是可在医疗点购药时用的,这有点麻烦,不如变一变,每人就交5元,取消自购药的报销部分(10元钱),这样一来就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朱建文

本轮医改,兴师动众弄了近10个分别提交方案的群体,北京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于是,这个改革方案研究本身就成了一次不可避免的利益分肥。卫生部主张加强供给,补助作为供给方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而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而劳社部则主张强调需求,补助作为患者方的居民个人,也在改革的利益分一杯羹。可是,这里面核心的人物――也就是国民,却没有利益博弈的有力渠道、场所、手段和机会。

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只能一再重复旧调?改革进入深水区,要用深化改革来解决改革当中遇到的问题,改革到了攻坚阶段。

――潘伟

此轮医改既然目标群体已经从城市居民向城乡居民转变,那么决策过程,就需要9亿农民,至少是其中的代表的参与和达成共识,才是符合基本的民主要求。否则,这一轮的医改,仍旧对最大的目标群体的诉求和意见视而不见。何况缺乏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利益博弈的政策法律,其公信力和公正性,更是难以保证,会不会沦为一些利益群体变相合法地剥削损害另一些弱势群体的护身符,也是难以保证的!

新医改方案范文第2篇

医改方案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

方案公布后,有的媒体指其“实惠看得见”,但也有一些专家和媒体认为其“空洞如八股”、“‘宏观’得让人说不出意见”。

专家:催奶师不可信

“毒奶粉”事件后,催奶师作为一个专为新妈妈解决母乳喂养问题的新职业头衔在不少城市蔓延,各种各样的私人催奶师也悄然出世,声称通过按摩可以促进妈妈的奶水分泌。但专家表示,这些所谓的催奶师并不可信,通过按摩穴位并不能解决奶水不足的问题。新妈妈奶水少,通过科学的喂养与食疗就能得以缓解。

逾七成人担心“查出病”而不愿体检

中国内地知识群体普遍对健康知识缺乏基本了解,许多人认为没有不舒服就表明身体正常,担心体检会查出问题而不愿轻易进行体检。这是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最近的一项对5000人进行的随访调查得出的结论。

调查发现:5000人中有1/4的人认为,所在机构每年组织的基础体检已足够,认为反复检查肯定检查出毛病;有3/4认为没有不舒服就是正常,他们因害怕查出问题而不愿进行体检;只有1/5会选择专业体检机构每年进行全面的、针对自己身体特点的健康体检。

上海老人玩球练平衡

上海市在全国率先设立了老年人平衡训练项目,包括“传球和弹球”在内的这套平衡训练项目可有效减少老人日常摔倒的危险。目前正在静安区进行试点,老人们踊跃报名参加。此项目将在上海市推广。

由于身体的协调性、反应能力、注意力等方面功能逐步下降,在家中摔倒已成为老年人居家最常见的伤害。老人摔伤导致的骨折、脑血管意外、长期卧床引起肺部感染等,都是老年人致死的高风险事件。

美国每棵蔬菜都有档案

为了让民众吃得放心,美国在保障蔬菜安全上可谓用心良苦――不仅种植过程有规范的标准,生产出来的蔬菜还要有详细的档案记录。蔬菜上面贴着相应的条形码,也称为“追溯码”,上面记录着蔬菜的产地、生产日期、类别等信息,通过它还可以查询到蔬菜的具体档案。

“每一类蔬菜都有不同的生产标准,菜在什么时候播种,是否需要使用农药,药物浓度是多少……都有一套标准。我们种植蔬菜时都要严格遵守,而且每次的管理过程和检查结果都要输入电脑进行记录。”一位来自加州的菜农说。一般来说,这些记录的保留时间必须超过蔬菜的保质期,例如蔬菜的保质期为3个月,那么信息要至少保存到送货后6个月。

声音

1. “‘老寒腿’经常泡泡腿。”

――浙江医院推拿科张杰医师介绍,“老寒腿”犯病了,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具有通筋、活血、活络的中成药。还要戴护膝、护踝,保护关节,防止受凉,入睡前可用温热水洗脚,水要泡至踝关节、甚至膝关节以上,每次泡10~20分钟,以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2.“睡觉流口水不可小视。”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王炳元教授提醒,如果经常出现睡觉流口水的情况,可能是一些身体疾病导致,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3.“孕10周,就该查耳聋基因。”

――总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韩东一教授指出,中国人耳聋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约占60%。而筛查基因能从源头上阻断大部分耳聋的发生。如果孕妇和准爸爸中有耳聋家族史,如亲属中有耳聋患者,或者已经生育过聋儿的,就是耳聋高风险家庭,应对胎儿进行基因筛查。

新医改方案范文第3篇

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成为新医改一大亮点

医改方案提出的基本思路是“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有四个组成部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认为,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是此次医改方案的一大亮点,“在方案中的第六项――‘加快医疗保障体系’,这不单是亮点的支柱,而且它最清楚,我相信大多数人都能看懂。”

医保体系:责任明确分担合理

《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中还提到“走向全民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究竟如何覆盖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国家新医改课题组组长顾昕谈到:“它建立在现有的已经存在的三个公立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再加上城乡救助制度。三个公立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农村合作医疗。这三个都是民众要缴费的,政府也给予一定的补助,其中城镇职工医保政府没有给予补助,是由用人单位支付一部分,但是国家给予一定的免税政策,也相当于政府补助。这三个医疗保险的筹资渠道是多元的:国家、单位、个人都掏钱,这里表述为‘责任明确、分担合理’,具体到每一个是不是非常合理,另当别论,总之大家都掏钱建立医疗保险体系。”

全民医保解决看病贵问题

顾昕表示,新医改的最大一个亮点在于走向全民医保就能解决看病贵的问题。“看病贵就是一次支付的钱数额巨大,有些患者可能支付不了巨额的医疗费用,而有些疾病治疗起来费用是比较高的。有了医疗保险费用风险就可以分摊了。慢慢随着筹资水平、保障水平的提高,看病、吃药的费用大部分由医保机构来支付,就可以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了,这个道理很明显。所以走向全民医保是非常重要的,是改革的突破口,在这个突破口上方案写的非常清楚,这个‘亮点’的颜色非常明确,在我看来就是‘中国红’。”

医保基金的功能:筹资 购买

医保机构来支付大额度的医药费用。顾昕认为,医保的功能首先是筹资,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其次是解决医疗服务的购买问题。“医疗服务必须充当‘团购’的角色,如果个人去购买医疗服务,费用就会比较昂贵,很多患者会认为医院多开药、开贵药、检查太多,这些问题应如何解决?想办法‘团购’就可以解决。以个人和医院、医生交涉恐怕问题比较难以解决,那么就用“团购”的办法来解决。医保机构就是把钱汇集起来,扮演‘团购’的角色。用通俗的话讲,‘团购’能力提高了,就可以商讨降低医疗费用,降低费用的能力和方式就可以多元化了。换句话说医保的付费机制改革。这是重要的一环。拥有资金、如何付账,极大的影响了医疗机构的行为。我们总是抱怨医疗机构行为不合理,那要如何促使医疗机构合理的行为?最重要的是要合理、科学的付账。拥有资金并能想办法引导,这是一个很适合的应用方法。”

付费机制改革是医保的重要一环

顾昕认为,付费机制改革是医保重要的一环,“这个问题也写入了医改方案,第六项就是要进行全民医保。医保的资金筹集到以后还要想办法合理支配。这个放在医改方案的第十二项,说的是监管,其中起草报告人认为如何支配医保的资金是应当对医疗机构形成一个有效约束机制,这是强化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的监控作用。这个理解是否恰当我觉得可以商榷。但至少我不认为这是一个监管。我认为这是一个买卖,购买的一方要想办法如何买到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使其买得十分符合参保人的利益。医保机构是参保人的‘代言人’或者说‘经纪人’,是要替参保人的利益说话的,是要想方设法将医保资金支配好。而这个办法就是改革付费机制。”

顾昕提到,“现行的付费机制是按项目付费,这个机制普遍评价不好。按项目付费就是数帐单,帐单拉长,就要派人审批,审批中不可避免的就产生了‘扯皮’现象。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改革付费机制。医改方案中提到:‘强化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的监控作用,完善支付机制,积极探索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付费等方式,建立激励与奖惩并立的有效机制。’我认为这是改革的大亮点。”

医疗机构体制如何完善?

对于医改总的指导思想顾昕解读道:“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盈利性和非盈利性分开”,这四个分开就是我们的指导思想。换句话说这是党的政策。这个政策是非常英明的。管办分开就是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指导方针,这个指导方针确实写进了意见稿,“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第七项,建立高效规范的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这一段话意思就是说医疗机构体制现在存在效率低、较为不规范的问题,需要想办法解决。”

建立和完善医院的法人治理结构

方案中提到“建立和完善医院的法人治理结构”,顾昕认为,所谓法人治理结构,首先医院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它要独立的为他的决策承担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而不是任何机构的下属或者上属。顾昕提出:“现在很多公立医院是各地卫生局的下属、直属机构,当然还有部属机构,像北京医院都是部属的,换而言之就是是政府机构的下属,由上面来任命,虽然也有法人代表,但是能否真正的独立呢?这很难讲,因为医院的很多决策都不是自己做出的。”

对于人们普遍关注的医疗机构用药来源问题,顾昕认为要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十分有必要。“现在公立医院用药是通过招标。不中标的东西不能乱用。而曾经的一次‘齐二药事件’,病人住院使用了招标通过的药品引起死亡事件,事件发生后家属医院、药厂、用药的配送商,却惟独没有卫生厅,而事实上在程序中,药品招标是由卫生厅招标办负责的。医院用药是被指定的,而卫生厅招标经过的多项程序,大批的专家表示药物没有质量问题、疗效较为显著,那怎么能只责怪医院呢?这个典型案例就说明了现有的制度不是独立的法人。那么我们具体应该如何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以理事会制度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就比较可行,理事会由公立医疗机构的利益相关者组成,这个和企业董事会的组成略有不同。假定是公立的医疗机构,建立、出资者就有权任命理事成员,但不是所有理事都由他任命,出资者是一个利益相关者,可以任命几个理事来代表自己,还有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就是我们的雇员,医师代表、护士代表等。当然可能还有社区代表、公众代表、药品经销商代表等等,就是由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理事会。理事会聘请管理

层,换而言之就是院长和其他管理层都属于职业经理人,而不是干部。现在有些媒体报道很多院长抱怨自己四不像,既不是干部,也不是经理人,既不是医生,也不是其他的职位,角色界定十分模糊,这就体现了改革中不顺利、不规范问题。他们的准确角色定位十分必要。”

管办分离办法成为新期待

推进管办分离,能够促进我们医药卫生的监管体系的改革。新医改方案中提到,要求医院加强监管体系的完善,卫生行政部门要成为全行业的管理者或者监管者,成为监管者的前提条件是管办分离。“监管者不是任何人的上级,监管就是裁判员,包括制定规则。管办分离,一方面促进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医药卫生监管体系的改革,这是一箭双雕之举。”顾昕对此举表示十分赞赏。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济宁医学院院长吴广华认为,只有管办分离公立医院才能焕发活力,“现在部分公立医院的院长不是在担任院长,而是在担任官职,他们总是想办法稳住自己的位置,甚至谋求将来在政府部门充当何等职务,这恰恰是医疗卫生体制管办不分、政事不分弊端的体现。”吴广华认为,院长和官职是两码事。官是政府官员,负责制定宏观政策;而院长应该是法人治理结构中的一个分子,负责微观管理。医疗机构改革的重点包括三大方面,即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产权制度改革。但是,目前医疗卫生行业还是在实行计划经济中的套路,从院长人选的任免,到医务人员工资标准的制定,再到医疗机构产权的归属,全都由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这个“婆婆”说了算。

吴广华强调说,医疗机构不与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彻底脱钩、不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难以焕发活力,新医改方案提出的目标也将不可能实现。

医药分家难几分

医药分开应率先在社区医疗机构中试行

北京金象大药房医药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军认为,“医药分开”呼吁了很多年,但因无法解决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而迟迟不能付诸实施。目前,药品销售零差价陆续在全国社区医疗机构中推行,为试行医药分开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北京的3000多家社区卫生站、2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行了药品零差价,这对北京的医药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

徐军建议,在北京这样的城市的社区卫生站中,不要再设置药房,要把这部分药房的功能转由社会零售药品企业来承担。如果坚持零差价的话,可以把差价补贴给社会零售药品企业。

同时,应继续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对最基层的老百姓,特别是低收入人群,要先行实行医疗保险,满足这些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另外,允许社会零售药品企业和民营医疗机构公平参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谁来给药品零售企业应有的肯定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老百姓大药房董事长谢子龙说,他最关心的是新医改方案推行后,药品零售企业的命运如何。遗憾的是,新医改方案对药品零售企业只字未提。

目前,我国80%的药品销售份额被医疗机构所垄断,社会药品零售企业只占整个份额的20%。由于医药不分,以药养医成为药价虚高的根源。同时,医疗机构还垄断了公费医疗以及医保定点的资格,进一步制约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强化了医疗机构特别是公立医院在药品零售中的垄断地位。老百姓看病贵在所难免。

“我认为,衡量医改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广大人民群众对‘医’和‘药’这两种产品的价格及服务的满意度。”谢子龙说,医药市场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最后一个有着浓厚的计划色彩的堡垒,认真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四个分开”,是打破这个堡垒的必由之路。

谢子龙建议有关部门在修订新医改方案时充分重视全国34.1万家药品零售企业在平抑药价、为老百姓提供便利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给予药品零售企业应有的肯定,而不要再让药品零售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收支两条线和总额预付制的探讨

在基层的卫生医疗机构改革,方案提出政府主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核定任务的基础上探索收支两条线和总额预付制的两个办法。收支两条线相当于政府行政干预的手段,总额预付制是通过购买服务实现医院的盈利,这两种方式从本质上讲,应该说是有很大的差异,或者是截然不同的,但是现在同时被列入医改可以探索的方向,这是为了平衡来自不同方面观点的结果。但是这样两个相互有矛盾的路径放在同一方案中,是否会对以后方案实施带来影响?

付费机制需引入竞争

顾昕认为,其实基层也好、非基层也好,公立医疗机构的运作道理都是相同的,也不存在基层另一种机制。如果我们对基层实行收支两条线,这是在许多医疗机构中建立一个行政化体系。实际上是通过行政手段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机制,让医院成为独立的法人,为他自己的决策来负责,这是一种市场机制,要让它竞争起来。所谓有竞争、有活力,每个医院都是独立法人,大家一视同仁、一起竞争,哪家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好,资源就多,哪家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不好,资源相对就少,所有医院倒是应一起为更多的人好好服务。

顾昕表示,如果推行收支两条线,这是行政激励措施,社区医院继续自己收费,但是收到后就要把钱交给行政部门,由行政部门再进行分配。这样的管理体制有些人称之为“财务管理体制”,会出现体制混淆。实际上它是不同的组织来配置资源,这是行政化的方式。如果作为一个机构,单独的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内部有一个科室是管收费的,而另外一个是管支配的。一个组织内部收支两条线管理,这是组织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因为组织内部的管理制度和不同组织之间的资源配置体系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对于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经费的总额预付制,顾昕认为,这两种服务体系的预付方式并不相同。政府花费钱财来进行公共卫生服务,在此同时也要进行基本医疗服务,这两笔经费放在一起,再向某些机构来购买这两类服务,采取总额预付,这是一种购买方式,这和行政化的资源配置机制不太一样。当然具体来说,总额预付这种购买方式是否合适,能否有比它更好的方式,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个人认为‘有竞争性的按人头付费’比总额预付制这个方法更好,如果总额预付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机构所在的地方,周围有多少人,就给一笔固定的额度,这个总额预付就没有竞争性,除非这部分人流动性较大,另外一种是在固定的环境下,预付的质量问题就没有竞争了,也就没有保障了。参保人可以选择医疗机构作为定点,谁吸引的人多就给的额度就高,这样就能促进竞争。这是两种不同的机制。这两个不同的机制现在都可以探索。”

收支两条线的实施存在技术问题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余晖表示,如果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立起来,只靠各个政府直接举办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远远不够,那么就要发挥现有的存量资源,包括其他的事业单位、厂矿企业、党政机关办的医院等,都应该视为为社区人员提供医疗服务的医院。很明显现在这些医院的产权不属于卫生体系管理,那么未来建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时候,作为一个卫生行政部门如何对这些机构进行收支两条线呢?这在操作上和技术上,也是没有办法执行。

除此以外,既然要管理这些医院,如果以所有者的身份来进行管理,那么肯定是没有办法履行意见里面赋予卫生行政部门未来对全行业进行监管的职责的。监管必须是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完全分开,否则没有办法保证监管的中立性。“这次《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实施方案中专门提到了医疗机构监管司,对公立医疗机构进行管理,同时执法监管这些医疗机构,这涉及到监管这碗水如何端平的问题,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模糊点。”

基本药物制度是否重返“计划经济”时代?

10月14日,《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公布,其中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论述引起各方广泛关注。《意见稿》表明:政府将统一制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统一制定零售价,并且规定各类医疗机构使用基本药物的比例,同时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药物报销目录,明显提高其报销比例。可以看出,基本药物的生产、流通以及使用的各个环节均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以政府为主导”是《意见稿》所描述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然而,针对“以政府为主导”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业界也有不同的声音。坚持“以市场为主导”的一方认为,以政府为主导的“定点生产、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强制使用”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与医改所必须坚持的“管办分离”的基本原则不符,并且很可能导致医药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同时也为权力寻租行为提供了客观条件,有重返“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时代之嫌。

基本药物制度的产业意义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无疑将会引起医药行业一次巨大变革,制药企业将逐渐分化为两大类,即专利药或创新药生产企业与非专利药或普药生产企业。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所坚持的“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方向有其必要性与现实性,但为保证其顺利实施,我们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阻力,提前制定应对之策。

“保证人人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医改总目标决定了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必须坚持其“公益性”,而要坚持“公益性”,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众所周知,市场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却很难自发实现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对于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来说,更是如此。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我国也早已建立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但由于并未建立起系统、完善的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同时与之配套的政策也未落实,导致我国基本药物制度流于形式,并未真正起到保证基本药物可获得性和降低居民药品费用支出的作用。而医疗服务体系改革与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的滞后,则是造成我国基本药物制度流于形式的更深层次原因。

基本药物制度的改革与实施必须与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医疗保障体系改革同步推进。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改革已日渐明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基本合作医疗保险的“三险合一”,报销比例不断提高,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将是一个大的趋势。而以“政事分离、管办分离、医药分离、赢利与非利性医院分离”为指导原则的医疗体系改革却举步维艰。《意见稿》中并未明确提出针对医疗体系改革“四分离”的具体措施,如果医疗体系的改革不能实现“四分离”,那么基本药物制度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从有关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企业的报道来看,定点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的积极性很高,但试点医院并不积极,在政府补贴不到位的情况下,强制提高试点公立医院基本药物的用量显然不能持久,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对于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的巨大影响。

基本药物目录的制定、定点生产企业和统一配送企业的确定直接关系到部分企业的生死存亡。为了使产品能够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了能够成为基本药物的定点生产企业,为了能够成为基本药物的配送企业,一部分企业肯定会不惜代价对重点政府部门与重点工作人员进行公关,如何保证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则是对政府部门的又一次严峻考验。

实践证明,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建立决策、执行与监督的制衡机制是防止腐败的有效措施。基本药物目录、定点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的选择标准、评估过程以及最终的评估结果必须要通过信息平台予以公开,并且接受相关企业、医疗机构和消费者的监督。同时,招标定点生产和配送企业的周期不宜过短,否则一方面企业疲于应付,将增加企业不必要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与生产规模的扩大,2~3年为一个招标周期比较合适。

如果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统一采购、定点生产与统一配送以省为基本单位,很容易滋生地方保护主义,形成条块分割的医药市场,不利于医药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所以,建议国家基本药物应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购、定点生产与统一配送,这样企业也容易形成规模、降低生产成本,造就一批全国知名的大型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无疑将会引起医药行业一次巨大变革,制药企业逐渐分化出的专利药或创新药生产企业与非专利药或普药生产企业获利方式势必不同。专利药生产企业主要依靠大量的研发投入,通过新药上市后的较高定价来获利,而非专利药生产企业主要依靠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来获利。前者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新药研发能力,后者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生产规模。

可以预见,随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医药资源将向优势企业集中,产业集中度提高的步伐将大大加快。那些具有一定规模与知名度、普药品种系列比较齐全的大型企业将不断发展壮大,而那些既无能力进行新药研发投入、又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将不断消亡,一场行业内的洗牌将不可避免。

新医改方案范文第4篇

医改方案存在路径之争

《中国改革》:从2006年9月开始,围绕医改新方案的酝酿和出台,一波又一波争论热潮不断。从原来的公益化、市场化的争论到现在的新医改争论已经有阶段性结论。时至今日,新方案仍未公开。新医改方案出台似乎困难重重,您作为长期关注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专家之一,请问,医改方案出台缘何如此难产?

顾昕:医疗体制改革争论已有两年了,大家都认为现有的医疗体制是不成功的,问题很多,几乎人人都不满意。既然都不满意,我们就要改。

正如已经报道过的,新的医改方案有几个改革方案和意见,这是否就意味着医疗体制改革就有不同的改法?当然不是。实际上改革的基本路径就两条:一条路径是主张推进全民医保,健全医疗保障体系,通过医保机构来购买医疗服务。另一条改革路径,同样也提出全面医保,但指的是政府财政出钱,直接补贴某些医疗机构或者兴办一些医疗机构。

改革方案之争实际是这两条路径之争。到目前为止,缘何最终的医改方案还未出台,我认为卡壳的阻力一定是这两种路径无法协调,最终方案有可能是一个捏合的方案,本身有可能形成矛盾。

《中国改革》:不久前,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支出大部分补给需方(患者)。 这和前面所说直接补贴给医疗机构或者兴办一些医疗机构有什么不同?

顾昕:这需要先解释一下什么叫补需方、补供方。

补需方的方案是政府补贴给老百姓,帮助所有人参保。城镇居民医保每年都能获得政府的一些补贴,这样是激励大家来参保,农村也一样,“新农合”也一样,所有人参加都能获得政府补贴。虽然城乡有可能有差别,补贴的额度不一样,但是,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财政投资能力的改善,这种补贴水平会逐渐提高。这是补需方的概念。

补供方是指政府从财政出钱,直接拨给医疗机构,建一些事业单位,发固定工资,有可能干好干坏都一样。事业单位的弊病众所周知,政府直接出钱,办机构养人,请他们提供的服务往往是很差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所谓补需方、补供方相结合。这个说法是非常混淆的。因为补需方概念并不是说一分钱都不给供方,补需方是指新增的财政支出主要补给老百姓。同时,也应该补给医疗机构,但这是有条件的:在某些农村、偏远的地区、城乡结合部才补给医疗机构。因为在那些地区医疗机构不足,此时政府应该出钱来建立医疗机构,使得人人都能够有病就近看病。而在一些大中小城市原本医疗卫生事业基础较好,相应的补给也可以少一些。同时,政府放松管制,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鼓励民间投资,无论是建大医院还是办小诊所,都会对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政府把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有人反对市场化,反对民营化,请问政府有多少钱来保证全国医疗服务机构平均分布呢?40年也没有做到,50年也没有做到,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通过政府来出钱办这些事,肯定做不到。

《中国改革》:民营化和市场化能解决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问题吗?如何鉴定和实现“公益化”?

顾昕:医疗卫生事业要走向社会公益化。换句话说,社会公益化是对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要求。而社会公益化并非要求每个医疗服务机构都变成慈善组织,每个人都可以免费享受医疗服务。那么,如何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的社会公益化呢?就是要走向全民医保,每个人都有医疗保险,看病时,个人只付小头,大头由医保机构来支付,医疗卫生事业社会公益性就实现了。

医疗卫生社会公益性的实现,最重要的是医疗费用怎么筹集,由谁花出去。

第一种改革路径俗称全民医保。全民医保如果推进得顺利,就可以把民众医疗服务所需的费用筹集起来了。如果筹到一定的规模,最终所有民众的医疗服务的基本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所谓基本需求,就是适用于经济生活发展水平的、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任何人生病住院,都希望休养得好一些。但我们目前经济水平还达不到人人能享受单间服务的状态。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就是通过医保进行筹资,老百姓、政府都出钱。两者的缴费水平最终决定了最后的保障水平。这样一来,有可能最终的保障水平达不到非常理想、充分的程度,但只要民众医疗费用的大部分能够通过医保来支付,就能做到病有所医了。

推行“守门人”和“人头费”制度

《中国改革》:既然市场化、民营化遭到一些人的反对,那么在您看来,中国的医改该怎么改?

顾昕:我主张医改市场化,我在演讲和书中一直都这么讲。就是通过健全医疗保障体系,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促成人人享有医疗保险,这样“看病贵”的问题就解决了80%。因为交一笔保费,对于一般人来说并不贵,交不起保费的贫困人群由政府来补贴,乃至由政府替他们全额支付。这样,人人都可以看得起病,“看病贵”也就不成问题了,不会有人看不起病。

另一方面,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医疗的社会公益性也就实现了。很显然,当人们把医疗费用预付给医疗保障机构之后,医疗保障机构就能以集体的力量,成为医疗服务市场上具有强大谈判能力的购买者,从而有能力运用各种手段来控制医疗服务机构的行为,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与价格相匹配。

《中国改革》:这就是您以购买社会保险为思路的市场化医改?在您的市场化医改中,最核心点是什么?

顾昕:首先,医疗筹资采取一个保险的制度。因为单靠财政,不可能解决民众80%的医疗费用。因此,通过保险,由国家、家庭、企业三方力量共同来筹资。

其次,筹资完成后怎么样来购买服务,是改革的关键,也是改革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购买医疗服务呢?我认为,把门诊分为普通门诊和非普通门诊,比如急诊、住院、专科医疗等等。所有参保的医保人员在就诊之前,要确定一个医疗的定点机构,他(参保的病人)必须到那里去接受首诊,急诊除外。这个机构我把它定义为首诊机构,俗称“守门人”。

首诊之后,医保机构就给这些首诊机构付账,按照这些首诊机构吸引了多少参保人的人头付账,我把它称为“人头费”。医院的获利完全靠“人头费”收入,吸引的参保人越多,政府给首诊机构支付的费用就越多,反之亦然。由此可以促进这些首诊机构的竞争,因为你必须要改善服务,提供人性化的服务,通过竞争参保人来定点获利。

《中国改革》:在您的设计中,首诊机构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社区医院还是三甲医院?

顾昕:谁能扮演首诊的职责呢?答案很清楚,谁能扮演谁就扮演,换句话说,谁有普通门诊的服务资格,谁有行医资格,他都可以扮演首诊机构。行医资格由卫生行政部门来管制,这是一个医疗服务市场准入的门槛。

但是,一旦给予资格,就没有必要限制,没有必要歧视民营医疗机构。这项建议被称之为开放式的“守门人制度”。守门人是开放的,只要你能守,你就可以来守。守得不好,你就出局。这样就可以营造一种公平的竞争氛围。

在开放式守门人制度下,更多的医疗机构将自动、自愿地下沉到社区,如果二级三级医院高高在上,那么就没有病人到你那里首诊,医院就会损失人头费。因此,社区卫生服务的机构和人力资源,自然就壮大了。

所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必须按照这个思路才有发展,而仅仅依靠行政体系那是没法发展的。

《中国改革》:事实上,国家卫生部一直也在打造社区医疗服务体系,首诊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站,这个体系与您的首诊制度是不是异曲同工?

顾昕:开放式守门人制度,同卫生部所主张的社区首诊制是有区别的。他们是划定一个范围,通过行政体系所确认的社区服务机构,只有他们才能扮演这个职责。那么,这样就限制了竞争。同时,卫生部主张的社区首诊,政府是一个指挥棒,强调门诊部门的业务量、门诊量, 这就会导致首诊机构截留病人的情况出现。

《中国改革》:在开放式守门人制度下,如何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

顾昕:竞争。一方面,参保人是自愿选择首诊机构的,不是按照行政体系划分的区域来选择。另一方面,参保人可以定期更换首诊机构,这非常重要。如果这个首诊机构不好好服务,那么病人自己更换首诊机构就行了。

《中国改革》:在您市场化医改思路中,还提到一个重要的名词:人头付费。这一制度有什么好处?

顾昕:按人头付费,一是能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另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好处。这个制度会促进医疗机构主动关注参保人的健康,而不是希望他们得病。因为人头费就这么多,参保人不来看病,那么首诊机构就没有什么治疗费用的产生,人头费就全部挣下来了。反之,来一个参保人,检查费就要损失一点点人头费,来一个参保人,医药费就要损失一点点人头费,因此,他们就会注重公共卫生服务、注重疾病预防、注重妇幼保健服务、注重健康维护、注重家庭档案的建设,他们积极主动、想方设法地去做,不用任何上级来监督。

医改的目的是多方共赢

《中国改革》:在新医改方案利益链条上,医生和药业的参与不足说明什么?

顾昕:医疗体制改革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医生和药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的改革使医生和药企都受损,那改革是要失败的。

我们改革的目标是:要让医生的劳动得到与之对等的报酬。同时,药业也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是在改革中,似乎没有听到医生的声音,药业有参与。中国医药协会给国务院递交了报告,对试图恢复计划体制种种做法提出了质疑,也提出了取消以药养医的制度,药企也赞成推进全面医保。但是这样的参与力度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一个情况是药店行业没有参与,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发展,最后都没有反映出来。医生参与的也不多。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是两会代表的医生,在两会期间会发出了强烈的声音,而他们的声音几乎如出一辙,就是让政府拨钱,补供方的方案。当然也有比较高瞻远瞩的医生认识到我们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社会公益性,取决于我们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而不是让所有的医院成为慈善组织。

就医生而言,他们代表的利益也不尽相同,那些有进取心的名医,他们当然希望有一个竞争的环境。但是也有些医生,他们现在也许处于困境或者由于种种原因竞争实力不足,他们希望回归计划体制。只要给我固定薪水,这个薪水大体不差,就行了。所以他们利益是多元的。有些人没有搞清自己的利益所在,更严重的是他们没有找到表达利益的机制和渠道。

新医改方案范文第5篇

一份在2005年提出“中国医改不成功”的调研报告掀起千层巨浪至今波涛未平。

正是这个医改话题,一直让人们感到神秘莫测:国家财政对卫生事业的补贴从补“供方”到补“需方”,这看似简单的医改思路转换,其间却经历了三年坎坷的荆棘路……

至今,人们仍在讨论医改思路的是非得失,遥盼着新医改方案的出世。

医改思路僵持

“目前医改方案的争论就僵在:国家财政如何补贴卫生事业上。”11月21日,一位接近国家医改协调小组的人士告诉记者。

“现在已经有很大进展,医改协调小组中的各个部委都已认同‘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根源是医疗卫生事业严重投入不足、被迫‘以药养医’。各方对通过国家财政补‘需方’(即财政用于补贴‘接受医疗服务’的患者方)解决‘投入不足’的思路,也不再有分歧。”该人士说,但在“如何补需方的问题上,争执颇大。”

“卫生部门现在提出,补需方的操作可以由社保部门把资金交给卫生行政部门,由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核定收支,以收定支,超收上缴,差额补助’。这种 ‘收支两条线’的思路正遭到其他各部委的反对,”该人士说,“其他部委目前赞同的是,财政资金由社保部门直接和医疗机构结算,中间不经过卫生行政部门‘接力’。”

据了解,卫生部门的思路正处于“以一对多”的“不利态势”。其他部委对卫生部门思路的质疑是:

首先,“核定收支”如何操作?一个卫生局管着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医院,卫生局官员人手有限,怎么核定这么多医疗机构每年到底实收多少钱、又实际支出多少钱?如果核定不了,各医疗机构岂不是可以钻空子?

其次,让医院“超收上缴”推行得开吗?这么做虽可以使医院断绝其逐利动机,但也可能使得公立医院的医生没有了积极性,造成另外一种“看病难”――看病要排队甚至“买号”,做手术、做检查要找熟人开后门, 医疗条件和医疗环境都将恶化等。

最后,对医院“差额补助”,即医院收支之间的“窟窿”由财政补贴,这岂不是要面对一个个“无底洞”?

对于种种质疑,卫生部门的态度是依然坚持上述思路,并认为预测到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想办法避免。但不能因此否定这一思路。

新医改“爽约”的背后

自从2005年7月28日,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的《医疗卫生与社会经济改革整合研究》提出“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被媒体当做标题刊出,引起舆论大哗之后,人们就开始期盼新医改方案的问世。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中央首次以最高会议决议的方式明确指出医改的方向――“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规范公立医院管理”。这次会议对医改的定调,的确为推动医改方案制定起了催化作用。

2006年10月23日下午,一个令人关注的事件发生了。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主讲人是来自卫生部门的前任官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刘俊教授,以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教授,讲课内容是介绍国外的医改经验和我国卫生事业的关系。

由卫生部门的前任官员执鞭如此重要的讲座,以及卫生部门向外界透露的一系列动作,给人们的印象是,卫生部门将可能主导新一轮的医改。

各方分歧难调和

然而,2007年两会期间,前卫生部部长高强在透露“新方案即将面世”的同时,出人意料地宣布:涉及十多个部委的医改,终究不可能由卫生部一家部委包揽。他同时表示:“在医改方案的多部门讨论中,并不存在部门利益之争。”

2007年3月,前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表示,医疗卫生问题不单是一个简单的财政投入问题,首先应从各国国情出发做好医疗卫生改革的制度设计。

金人庆说,医疗卫生中涉及到公共卫生以及民众的基本医疗服务的,应该由公共财政给予解决;其他要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

“财政部的态度显然已经很明确了。”杜乐勋,这位7旬高龄的资深卫生经济专家指出,关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之争,在决策层已经取得了一致,但在操作层面,各种分歧仍在继续探讨。

“每个部委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各方都在医改弈。” 杜乐勋坦言,在医改思路的争执中,三家主要部门的意见分歧如下:

卫生部门的主张是,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投入不足,一直以来是“以药养医”的畸形运行状态,医改后的财政补贴应该侧重补“供方”,即资金应注入医疗机构。

社保部门的主张是,补“供方”导致医疗单位服务水平难提高,效率和公平性都欠佳,医改应改为财政 补“需方”,即投入到社保中来。

财政部门的主张是,卫生系统普遍是账面上亏损的,医改的财政资金拨不下去,肯定会被先用于“堵窟窿”,这样的拨付怎能改变长期以来卫生部门的 “大锅饭”现象,财政支出怎能不超支浪费。所以,财政部比较倾向于补“需方”。

新医改仍在路上

2007年两会期间,媒体透露,有高层人士说2007年六七月间,新方案将公示。

这一次,起草中的医改方案似乎真的被推上了“快行道”。

3月中旬,人们发现,财政部正在厉兵秣马。在其间举行的“中国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论坛”上,财政部社保司一位官员首次向记者透露,作为医改的重要参与者之一,财政部正在酝酿财政部的医改思路,对于“购买医疗服务”以及“市场化的模式”高度认同。

此间,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为之作序的一本名为《明智的支出――为穷人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译著被隆重推介。此书主张医疗卫生事业采取“集体融资”方式,解决医疗救治和资金筹集问题。据说对于财政部这个负责资金筹集和分配的部门,这一思路颇对胃口。

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也不甘落后,在3月29日,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出任会长的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应时”成立。消息人士指出,这家民间机构实质上是社保部的医改“智囊机构”,他们希望从医保专业角度向国家医改协调小组提出医改建议。

但是关于医改的分歧仍在协调,政府高层的行动也未因此停步。

7月23日,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2007年内在79个城市试点,2010年将覆盖全国。

10月,众盼已久的十七大召开期间,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关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论述让医改话题再次成为热点。

新医改方案范文第6篇

一、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

医院档案需要专业人士来进行相关的管理,但是目前大多医院所聘用的管理人员一般都不是该专业毕业的,普遍存在档案知识不够丰富,对知识的驾驭能力不够强,在管理的过程仍然会出现相当大的失误现象[1]。

档案管理人员的素养问题往往是医院管理过程中容易被人忽略的一部分,加上管理人员在学历、文化素养、专业素养等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造成了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不太均衡的现象,如部分人员表现较好,而小部分人员缺乏专业导致部分工作完成不够完美,严重影响了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档案管理的模式不够完善

绝大多数的医院在档案管理这一块上并未制定出符合自身医院档案管理的合理制度。通常医院都采用各部门负责自己部门档案的处理方法,如人事档案由相关的人事部门负责,医疗病例方面的档案由相关的医疗病例部门负责,而并未成立单独的档案管理部门来进行管理,失去了档案管理的完整性。这样各部门在某一环节上的脱节不仅会导致信息资料收集的效率不高,而且往往会造成信息的遗漏和资料的不全,不利于整个医院的管理。

3.医院管理者档案管理意识较差

在医院的管理过程中,医院的发展和经营模式是医院管理的侧重点,而管理者对于档案管理往往缺乏意识和重视度。管理者对档案管理意识的淡薄会严重影响工作者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很多工作者常常采用敷衍了事的态度,在处理档案上不够重视,工作马马虎虎,这也是很多档案出现资料的不全的主要原因。

4.档案管理水平低下,档案缺失严重

用房紧张的问题时常会造成医院一再缩减档案管理室的面积,大多数的医院档案管理室比较狭小,空间往往不够用,使用起来不方便。管理水平的低下制约了档案管理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医院现代化的发展。目前大多数的医院收集整理档案资料仍然采用手工的形式,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并未在医院档案这一领域被完全推广。手工收集资料,不仅会造成效率较低,而且会导致资料缺失严重,完整度不够。

二、新医改下改善档案管理的措施

随着新医改的日益深入化,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医疗事业的改革,在这样的新时代新背景下,我们该如何改进档案管理的方式,以适应并帮助医疗事业更好的发展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1.加强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素质的培养

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档案工作的进行,专业知识的匮乏和素质的高低不齐会导致档案管理工作不能顺利的进行。医院应尽量的采用具有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也要加强部门成员有关知识的培训,不断地提高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养,使其工作和管理能力与时俱进,创建强大的档案管理队伍。在培训的同时还应重视激发工作人员对于档案管理的喜爱,培养他们的兴趣,并在工作中适当的增加鼓励和奖励的政策以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创建强大的档案管理队伍。

2.改善现今档案管理的模式

档案管理受到原来越多人的重视,因此,建立一个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是十分必要的。创建一个新的档案管理部门,可有为档案工作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在档案管理部门中可以根据其他部门的区别和需求分为病例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等几个不同的小部门,形成独立化,系统化的管理,同时也可以避免资料的缺少安全性的问题。在成立档案管理部门的基础上,要学会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根据医院发展的需要适当的做出相应的调整,如在档案人力方面的管理和档案开发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创新,以促进医院更好的发展[2]。

3.加强医院管理者的档案管理意识

管理者的一举一动牵动并影响着工作者的行为,当管理者重视,加强档案管理时,工作者也会落实要实处。因此,管理者的档案管理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普及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强化管理意识是改善档案管理不可或缺的。

4.更新管理方式,实现管理的信息化

如今,信息化已经渐渐渗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信息化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高效化,系统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医院的需求已经强烈的要求档案管理方式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以医院自身而论,建立一个强大的档案网络体制是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第一步[3]。同时也要加强信息化的建设和档案资料保密性的建设。当然,在这一环节中,对管理人员电子计算机方面的有关培训也是不可缺少的。

三、总结:

在新医改的背景下,档案管理必须随着发展做出相应的改变才能更好地帮助医院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由于现在的档案管理仍然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医院应学会紧跟时代的步伐,做出有效的改革,使档案管理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而更好地保证医院整个发展管理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秀良.新医改下医院档案管理的改进方法[J].科技资讯 ,2011年(第6期):219-221

新医改方案范文第7篇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6-0003-02

现代医院治理结构的核心就是明晰的出资人产权和法人产权。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也是把公有产权改革为公有出资人产权和法人产权。产权制度是现代医院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剩余价值占有理论、资产拥有理论、私有化理论等理论均提示了医院产权归属是决定医院绩效的因素之一,同时医院(主要是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也是政府卫生部门自己的改革。对《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医改方案”)的解读,有助于把握中央关于公立医院产权改革的导向,以期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提供参考。

1 新医改方案中公立医院产权解读

1.1关于“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解读“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的原则,合理确定不同层级政府之间、政府与医药卫生机构之间的职责范围,形成职能明确、定位清晰、综合协调、权责统一的管理体制。”这段话道出了公立医院产权改革的首要任务。因为公立医院产权边界模糊不仅是因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关系没有被界定清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产权委托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统一规划、统一准人、统一监管”如何落实?卫生全行业管理提了多年,难以落实的原因在于卫生部门无法将隶属于不同部门的教育、厂矿、行业、军队医院和各级地方政府所办医院收于囊中。关于“强化区域卫生规划”,笔者以为用“落实”比用“强化”更适宜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调整优化结构和布局,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医疗机构要逐步进行整合,”这里谈到对存量资源的调整,即“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医疗机构要逐步进行整合”,但“整合”的具体实现形式是什么,没有说明。“加强区域卫生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衔接。”认识到了落实区域卫生规划要有相关部门参与,但没有实质性配套改革内容。“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从有利于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和政府有效监督出发,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多种实现形式。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卫生行政部门主要承担卫生发展规划、资格准入、规范标准、服务监管等行业管理职能,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

1.2关于“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解读“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机制。”这句话指出“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有助于公立医院激励机制形成,但“所有者”、“管理者”分别是谁?“决策”、“执行”、“监督”三项权利分别掌握在谁手中?三权如何制衡?没有交代。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一旦建立,标志着医院作为一个独立法人自主参与市场竞争、自主决定生产和经营,这与下文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上过多的、不规范的政府干预是相矛盾的。有学者认为,提倡“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与“收支两条线”、“药品购销政策”的矛盾,本文在此不做赘述。“通过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同时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同时采取”表明了“增加政府投入”是建立在完善药品收入主渠道补偿基础,上的,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支付方式”并存的完善公立医院补偿的附属措施。

1.3关于“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部分内容的解读“逐步加大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补贴政策性亏损等,对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专项补助,形成规范合理的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机制。”这部分内容表明,政府补偿主要是“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等带有中国特色的体制补偿,“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公共卫生服务”等经费则以项目形式拨付,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在维持原口径基础上可能有所追加。但不会增设其他途径。

“国家制定公立医院改制的指导性意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制的试点,适度降低公立医疗机构比重,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指导性意见”只有大概方向,没有具体的标准、要求和必要的步骤。“社会资金”参与可以理解为政府推出公立医院,由个人或社会团体来办。但具体怎样操作并没有说。“多种方式”,到底是哪些方式,既符合人民的利益,对个人或社会团体来说也合理?这里“部分”公立医院似乎只提到了企业医院,但“部分公立医院”究竟是哪些医院?“改制重组”的方式是国家提倡的,可怎样实现?如何理解“降低公立医疗机构比重”中的“适度”二字?是公立与非公立医院各占一半,还是公立医院仍占大头?如果公立医院仍占大头,“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靠什么形成?这些问题在新方案里都没有交代清楚。

2 新医改方案关于公立医院产权的理念分析

2009年年初,中央会议通过了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五项工作,即改革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监管机制、补偿机制以及优化布局。首先,在管理体制上,认识到了合理界定各级政府以及政府与医疗机构之间的职责范围,落实全行业管理、区域卫生规划政策,同时在医院内部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实际就是希望建立公立医院出资人制度的同时,在公立医院内实行法人治理结构。但新方案说得很含糊,没有明确的说。公立医院困境的根源是产权不明晰,要针对产权进行改革。第二,在运行机制上,发现独立法人治理与政府投入、预算管理之间的矛盾,还有政府投入也不定是主要的补偿渠道。第三,关于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鉴于有限财政资金优先发展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和农村卫生,如果今后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不大幅度增加,社会资金参与到改制重组就十分重要,但新方案对此没有细节说明。第四,在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优化布局上,关于公立医院产权改革的具体方式只提到托管重组。总体来说,新医改方案字里行间已经表明了中央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决心和紧迫感,但这四项内容中的诸多表述不够清楚,让基层行政管理部门难以作为。同时,新医改方案关于产权改革的建议,其可行性也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

新医改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医改;医院档案管理;改进方法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为社会各个领域的技术进步带来新的技术支持,医院档案管理是医院合理运行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现代医院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探索新的医院档案管理完善方式。

一、现代医院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不强。医院档案管理中包含医院工作开展的重要信息,也是现代医院开展医疗管理的主要途径,新医改后,医院档案信息管理一体化运行,是推进现代医疗卫生体系转变的重要举措,而部分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对医院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日常工作开展中依旧存在粗放式管理,不仅导致医院管理缺乏科学性,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新医改环境下医院信息的整体应用,对我国新型医院档案管理带来思想上的阻碍。

(二)医院档案管理体系不健全。我国实施新的医疗管理措施,是为了实现现代社会以医疗为代表的社会福利机构能够发挥实际作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但从我国医院档案管理的实际出发进行分析,发现现代医院的档案管理体系不健全,医院的信息管理一般主要是医院所有信息集中管理,由于管理的信息内容较为庞杂,医院档案管理缺乏规划性,导致医院档案信息混乱。一方面,医院内部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困难较大,甚至出现部分人力资源信息丢失,对医院工作者的个人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医院患者档案信息的保留时间参差不齐。

(三)医院档案管理的技术落后。我国现代医院档案管理中,档案信息管理的技术应用落后,也是影响现代医院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问题。例如:我国实施新医改后,逐步实施医院档案管理信息电子管理,但由于医院档案管理的信息量较大,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全面自动化;另一方面,医院档案管理技术的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仅仅局限于城市医院内部档案信息管理,在我国农村小型医院信息档案管理中应用比率较低,依然坚持人工管理为主的医院档案管理措施,而从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砜矗我国农村小型医院所占的比重较大,对实现新医改环境下,医院档案管理的技术水平的全面性改革具有较大的阻碍作用。

(四)医院档案管理的信息审查性低。医院档案管理是医院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对医院工作的开展具有直接影响。结合我国现代医院管理结构体系的发展情况分析,小型医院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表现为医院档案管理的信息审核效率低,信息管理的准确率低,同时各医院内部档案管理的情况是各个科室信息管理独立存在,医院全局性档案管理的实际作用小。

二、实现新医改档案管理的改进方法

(一)转变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为了实现我国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逐步优化,新医改中应实现医院档案管理的一体化运行,打破城乡医疗信息管理界限。在实际实施中,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转变工作态度,提升对医院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例如:采取医院档案管理信息的科学规划,结合新医改中相关规定,对城乡信息管理系统的规划进行合理的预算对比,为医生提供完整的病人病理信息,同时也为医院财务支出管理提供完善的经济报销数据,从医院档案管理角度,对社会医疗事业的完善提供支持。

(二)完善医院档案管理体系。我国实施全面性医疗管理结构体系的改革发展,新型医院信息管理离不开完善的医院档案管理体系,一方面,医院档案管理体系的完善必须具有流畅的信息管理流程,医院管理者结合新医改中医院档案管理的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与落实近代医院档案信息管理流程中的不足,例如:某医院为了积极实现新医改下医院档案管理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实现了内部信息管理的流程完美对接。另一方面,实施医院档案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一套具有实际意义的医院档案管理制度,例如:某医院为了打破传统医院档案管理中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与患者信息混合无序局面,实施医院档案管理的分裂管理,将医院人力资源档案管理转移到医院内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管理,而病人的档案管理实施患者信息整体管理,实现了该医院信息管理的清晰化发展,这种医院档案管理措施能够实现医院病人信息的快速查找,提升医院的工作效率,是解决社会医患关系紧张的有效途径。

(三)医院档案管理技术的完善对接。医院档案管理技术的完善对接是提升医院档案管理效率的有效技术支持,新型技术的应用必须解决我国现代大部分农村医院档案管理技术落后的局面,政府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实施农村医院档案管理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城市医院与乡村医院互动就医的形式,逐步引导我国医院档案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的建立,实现全国范围内医疗技术水平的均衡发展。例如我国新医改中,对建立农村城市医院的档案对接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优化现代医院档案管理结构,打破传统人工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信息不完整、农村医院档案管理与城市医疗档案管理对接性低的问题,大大提升了现代社会医疗管理结构体系的信息完整性。

此外,基于新医改环境下,实现现代医院档案管理的时间性科学管理,也是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效率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医疗档案的系统信息设定一般为患者病例信息管理5年制,可以为医疗档案的储存提供较为宽阔的空间,同时,医院档案管理系统化存储可以依托计算机系统保障医院档案管理内容的安全性,保障患者信息的保密性,是提升新医改环境下医院档案管理发挥社会医疗信息整体性和优化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结语

医院档案管理是医院开展工作的核心内容,我国实施医疗制度管理全面性改革,为现代医疗事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对实现社会医疗档案管理改革措施进行分析,希望优化现代医疗管理结构体系,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拓展与延伸。

【参考文献】

[1]李玉红.探究新医改下医院档案管理的改进策略[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03):281-282.

[2]生国栋.探究新医改下医院档案管理的改进措施[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06):1-2.

[3]张爱曾.新医改下医院档案管理的改进方法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5(06):68-69.

[4]许传艳.新医改下医院档案管理的改进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12):60.

[5]刘莉莉.新医改下医院档案管理的改进方法[J].科技经济导刊,2016(22):160+76.

新医改方案范文第9篇

【摘要】:在新形势下,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越来越少,公立医院业务收入也随着药品加成的取消而减少,如何解决发展中的资金瓶颈成为重中之重。本文从医院融资的概念及方式出发,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为公立医院融资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融资

近年来,“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日益凸显,医患矛盾与冲突渐趋加剧,社会各界均把矛头指向了医院,关于医院公益性淡化、逐利倾向严重的批评声不绝于耳,医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舆论和社会压力。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多方面的,其中政府财政补助逐年萎缩以及医院成本日趋上涨,导致医院出现“以药养医”、“以械养医”等一系列异化行为是根源。因此,医院开拓融资渠道解决发展中的资金瓶预、推行融资机制的创新成为解决当前矛盾的重要措施,也是公立医院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医院融资的概念及方式

医院融资是指医院在医疗服务生产、运作过程中主动进行的资金筹集与资金运用的行为,是医院从自身医疗服务现状及运用情况出发,根据医院未来医疗服务的发展需要,经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通过一定的渠道,采用一定的方式,利用内部积累或向医院的投资者及债权人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保证医院医疗服务需要的一种经济行为。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对医院实行全额预算管理,医院融资以中央集中管理、单一政府投入为特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医院从全额预算管理向专项差额预算管理转变,医院的补偿机制实行财政补助与业务收入相结合的双重补偿模式;随着医疗卫生领域市场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医院融资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目前,医院融资方式主要有业务收支结余、政府财政补助、银行贷款、商业信用、股权融资。

二.新医改方案下公立医院融资决策

2009年4月6日正式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为公立医院的融资指明了方向,进一步明确了公立医院多渠道融资的权利和责任。具体而言,可以从以几个方面来指导公立医院的融资决策。

1合理规划医院发展规模,确保政府投入资源的合理配置。

我国政府对于公立医院的投入模式是根据床位数、人员数给予定项补助,视医院科研、新技术应用、业务范围、规模扩展等因素确定专项补助。一般来说,医院级别越高,规模越大,政府投入资金的绝对数也相对更多。同时,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和需求内容的不断丰富,也促使医院不断扩张。公立医院在扩张过程中面临这样的问题,医院的盲目扩张会导致有限卫生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和浪费,影响医院资金的有效运营,使政府投入资金不能发挥其最大的使用效率。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中指出,政府拟在未来3年新增投入8500亿,用于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其中对于公立医院的投入将用于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偿。由此可见,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并不会明显增加。因此,公立医院在加强与各有关部门沟通、让有关部门了解医院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可能解决的办法以争取更多的财政专项补助的同时,也要适度发展,引导政府投入资源的合理均衡配置。

2规范医药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内源融资,提高医院自有资金的运营效率。

在医院融资方式中,内源性融资是基础,相当于造血机制,而外源性融资是有益补充,相当于输血机制,可以说,医院外源性融资的规模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医院内源性融资的规模和比重。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常规的医疗服务项目采取低于成本的定价原则,对于新技术、新项目则可以按照成本定价,医生的劳务价值得不到体现,而降低药价的政策也无法真正发挥作用,最终造成整个社会医疗成本的居高不下,医院内部资金积累最终要以整个社会医疗费用的快速增加为代价,无论通过何种外部融资模式对医院进行输血,都无法根本解决医院资金需求的问题,医院的发展将陷入非良性循环的怪圈。因此,只有规范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医院补偿模式,才能为公立医院的融资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内源性积累提供基础,也为外源性筹资提供支持。同时,公立医院在运营过程中也要加强管理,减少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加快存货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有效利用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规避财务风险,盘活医院资金。

目前,银行贷款是公立医院比较常见的融资方式之一。一般来说,公立医院资产负债率在30%左右、流动比率在1.5-2.0之间,负债水平尚处于安全范围。因此,公立医院在运营过程中要积极建立良好的信誉、提升自身竞争力,争取充足的信贷资金,以充分利用适度负债经营产生的财务杠杆效应;同时,还应明确风险和收益并存,预测投资收益,规避未来风险,以确保公立医院的再筹资能力。

此外,医院作为药品、器械的主要销售终端,在与供应商的谈判中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再加上公立医院稳定的病源和收入、政府支持的背景和良好的声誉,使得延期付款成为可能。目前,药品、器械的延期付款一般在3-6个月,这不仅缓解了医院的现金压力,而且还增加了医院的利息收入,为医院的资金周转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对盘活医院资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构建新医改政策下多元融资模式,确保融资渠道畅通。

在新的医改方案中,大型医院并非政府下一阶段的投入重点,公立医院多渠道筹资成为医疗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吸收慈善捐款等等都可以作为公立医院可以选择的融资渠道。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指出,要“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制的试点,适度降低公立医疗机构比重,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这为社会资本引入公立医院提供了政策支持,也为公立医院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资金压力提供了支持,将为我国公立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公立医院应主动适应新医改方案带来的医疗服务体系利益格局的变化,转变经营理念和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尝试各种资本运作模式,盘活存量资产,为可持续发展积累充足的资金,最终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廖宏韬,李罗丝.我国公立医院融资机制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6

[2]操乐勤.国有医院的筹资渠道及其方式[J].医院管理.2010,10

新医改方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医改医院档案管理必要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3-000-01

医院档案除了相关医疗文件外,还包括医院医疗工作记录以及相关发展材料。医院档案是医院在长时间发展中不断积累、存储下来的宝贵材料,能够为医院的长远发展提供良好保障。医院借助档案资料,能够了解一系列详细的医疗信息,能够更好地了解医院在不同工作上的实施情况,提高医院医疗工作和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在新医改背景下,加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刻不容缓。

一、加强医院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一)档案管理意识淡薄

目前,相当一部分医院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管理的重视度不足,他们错误地认为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够为医院带来经济效益,也无法明显推动医院的向前发展,因此十分忽视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均比较少,造成医院档案管理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高。由于管理人员的不重视,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得到提高,整个医院的档案管理意识相对比较淡薄。

(二)缺乏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不管是企业还是医院,要想顺利开展相关管理工作,就必须要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医院档案管理也不例外。医院必须要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档案管理制度,才能够保证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然而,现阶段相当一部分医院均按照自身理解来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未能针对档案管理的具体内容形成统一的认识,达成一致的要求,也未能制定出统一化、系统化的管理标准以及管理制度,不利于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医院档案管理手段不够先进

目前,相当一部分医院在档案管理手段上相对较落后,部分医院仍沿用的是手工收集档案的处理办法,该方法在信息检索量上相对较少,此外,由于分类相对较繁琐,很容易给档案收集以及利用工作带来很大难度。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医改的不断推进,部分医院开始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引入信息化手段,开始应用一些先进的网络技术,然而,医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还不够普遍,相关人员对于计算机档案管理的操作还不够熟练,导致医院的档案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

二、改进医院方案管理工作的途径

(一)重视宣传工作,树立良好的档案管理观念

医院必须要重视相关宣传工作,让医院工作人员均能认识到档案管理对于医院发展的推动意义,使其明白良好的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提高医院工作的整体效率和质量,为医院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鼓励医院人员主动改进管理工作。医院管理者必须要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医院在选拔任用档案管理人员的过程中,应尽量保证专业对口,确保录取者具备较强的档案管理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同时要加强对新进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档案管理意识。

(二)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医院必须要综合分析本院实际发展情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医院应不断完善本院档案管理工作手册,针对档案管理部门内不同岗位人员的具体职责和义务进行进一步明确,保证责权清晰,促确保不同岗位人员均能够各司其职,有效完成本职工作。此外,医院还应该不断完善相关工作考核制度,针对工作考核具体标准给予明确,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医院管理人员以及普通员工的档案管理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在档案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综合分析新医改的基本目标,医院必须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质,必须要构建相应的医疗卫生制度,同时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有效提高,保证广大人员群众能够享受到安全、便捷而有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医院必须要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引入各种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方法和技术,构建属于自己的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近年来,我国的医院卫生事业日益发展进步,国家对于医疗卫生事业以及科研领域的投入也越来越多,但是,不同医院在科研水平上的差距仍比较大,很多医院在具体科研内容方面存在重复现象,医院对于科研结果的转化力度不足,转化水平不高,导致医学科研无法得到很好发展。针对以上现象,医院可以通过医院科研档案信息共享来克服上述问题,促进医学科研工作的持续、健康、有效发展,提升医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因此,医院必须要不断加强相关软件建设,同时推进医院配套硬件购置和建设工作,为档案信息化的实现提供良好条件,不断提高医院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三、结语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的医院档案管理过程中,医院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档案管理观念仍较薄弱,医院档案管理制度有待完善,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还不够高,制约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发展。因此,在今后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医院必须要加强相关宣传工作,鼓励医院人员建立起良好的档案管理意识,提高其档案管理积极性;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均有章可循;不断改进医院档案管理技术,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在档案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许传艳.新医改下医院档案管理的改进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12.

新医改方案范文第11篇

这份为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新方案有哪些新意和亮点?又将给老百姓带来哪些实惠?本刊记者特邀有关专家,从洋洋洒洒上万言的新方案中择取精华,与您一起深入解读新医改方案。

全民覆盖“三合一”

打破城乡壁垒

[摘录]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从重点保障大病起步,逐步向门诊小病延伸,提高保障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统筹层次,缩小保障水平差距,最终实现制度框架的基本统一。

[点评] 医疗保障是医改的核心。以往只有城镇职工医保,这两年国家大力发展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三块加起来基本覆盖城乡,称为“全民医保”。但三者筹资水平、保障水平差别很大,而且分属社保、卫生部门管理,不利于统筹协调。这次方案不仅提出明确的参保率指标,更描绘了最终实现医保“三合一”的制度前景。

基本药物制度

防止医生滥开新药贵药

[摘录]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减少中间环节,在合理确定生产环节利润水平的基础上统一制定零售价,确保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保障群众基本用药。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确定使用比例。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直接配送覆盖面力争达到80%。完善基本药物的医保报销政策,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

[点评] 目前,我国药物80%是由医院“开”出去的。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有利于防止医生滥开大处方、新药贵药宰患者。为了避免“一刀切”,医改方案对医院“区别对待”:规定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级医院如三甲医院按一定比例使用。

公立医院公益为主

改革以药补医

[摘录] 探索建立比较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采取有效方式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加大政府投入,规范收支管理,使药品、检查收入比重明显下降。改进内部管理,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明显缩短病人等候时间,实现检查结果互认。

近期要力争在探索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改革以药补医、规范运行机制和卫生投入机制等方面取得突破。

[点评]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属于医改的“大头”,公立医院改革得好不好,直接关乎医改成败。新方案提出公立医院改革在方向上必须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方向,同时加大政府投入,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但政府如何补助、如何提高公立医院投身医改积极性,涉及面广,难度大,各地还是要进一步试点,通过实践探索出符合国情的改革方案。

社区医院“药品零加价”

“收支两条线”

[摘录] 采取改善服务能力、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等综合措施,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

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明确规定使用适宜技术、适宜人才、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为广大群众提供低成本服务,维护公益性质。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财务管理办法,并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经费的总额预付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点评] 现在看病难,其实是到大医院、看名专家难。一边是大医院门庭若市,一边是社区医院门可罗雀,医院资源不合理配置。这次提出的措施并不新颖,广州、深圳等城市已经开始类似改革,但成效还不明显。关键原因是社区医院“庙小没菩萨”,缺乏人才。而“药品零加价”“收支两条线”等措施效果则值得期待。

药事服务费

是“拆东墙补西墙”吗

[摘录] 要改革药品加成政策,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公立医院要实行医药收支分开管理,探索有效方式逐步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通过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同时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地方可结合本地实际,对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缴、差额补助、奖惩分明”等多种管理办法的试点。

[点评] 公立医院体制改革是难点。这次明确提出“医药分开”,但具体怎么操作还有待探索。至于医院没有药品加成收入以后,怎么填窟窿?除了政府加大投入,是否还要老百姓掏钱?有市民担心:取消药品加价固然好,可又设立所谓“药事服务费”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是不是“拆东墙补西墙”或“羊毛出在羊身上”,到最后患者负担还是重。

投入机制政府占主导

实现多元化

[摘录] 明确政府、社会与个人的投入责任,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特需医疗服务由个人直接付费或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支付。

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增加对卫生的投入,并兼顾供给方和需求方。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明显减轻;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新增政府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

[点评] 医改动辄几千亿元的投入谁来出,这是关键。经过多年“医改市场化”争论后,这次国家终于明确“政府主导”的方向。但专家指出,财政投入仍然缺乏硬性指标。另外,卫生投入“地方政府承担主要责任”,很多穷地方的财政能否负担,也考验中央和省的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应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

专家视点:

新方案仅仅是打好了水泥框架

对于新医改草案,不少专家强调,这个方案最大特点是融合了各方意见,架构很全面,也留出了地方试点改革的多项选择空间,如争议比较大的领域―“收支两条线还是购买服务”,地方均可自主选择。

“怀胎两年多,终于生下来了!”这是因开博客直言医改得失成为“医改问题专家”的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的感慨。

此次草案说亮点,有政府加大投入、全民医保、公共卫生机构“吃公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控制医生“滥开药”等等。但其实这些措施大多数这两年已经实施或者酝酿,比如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进展顺利,医保制度“三合一”的趋势倒是新提法。

而“医药分开”“收支两条线”这些公立医院改革难点,这次虽有触及,但没有确切的“药方”,操作性不强。比如“收支两条线”,大医院医生担心收入锐减,专家担心重走计划经济“大锅饭”老路,所以这次草案只提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探索,而公立医院则只是强调政府加大投入,地方可对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缴、差额补助、奖惩分明”等多种管理办法的试点。

“水泥钢筋的框架是有了,但最后究竟盖成什么样子,就仍有待各方长期和艰苦的努力。”让我们拭目以待。

北京:65岁以上老人享11项优待

9旬老人享高龄津贴

京宝

2009年1月1日起,65周岁及以上的京籍老年人可免费乘坐北京市内地面公交,免费游览市区县公园、风景区、博物馆等;9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还将享受每月100元至200元高龄津贴。

沈阳:将设立老龄事业发展专项经费

沈婉

沈阳将设立老龄事业发展专项经费,用于老龄事业研究、老年文体活动、特困老人救助等。前不久,沈阳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透露了上述消息。

据悉,今后沈阳市将通过逐年提高退休人员待遇,扩大医疗保险范围,解决倒闭、解体企业实行医疗保险单独统筹,实现农村老年人参合率100%。2010年,沈阳市90岁以上老年人有望享受高龄补贴。该市还将逐步增加居家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增加日间照料站数量。并全面推行“一号通”老年人应急呼叫系统,力争三年安装5万户。到2012年,养老机构床位数力争达到老年人口总数的3%。

山东省:实施“银铃助老工程”

潘思兴

山东省老龄办不断加大为老年人办实事的力度,决定从省级财政专项公益金中争取资金用于“银铃助老工程”。

新医改方案范文第12篇

中国医改成为引起全民关注的世界性难题

从2005年开始,中国医改问题上的全民发言,成为抹不去的社会记忆。从学者抛出“医改不成功”,到新医改拟定的“英国模式”;从哈尔滨天价医药费到“欣弗”事件;从医疗界反商业贿赂到某地医务人员戴钢盔上岗;从14部委医改协调小组成立到发改委全民征集意见等等,凡是与医改相关的事或人,都会引起公众广泛而激烈的讨论。

当经济、社会、法律、医学各界学者纷纷加入讨论,当宿迁医改等地方试验至今没有定论,当政府相关部门下调药价遭来或褒或贬的评价时,这表明:医改已不再是单一领域的问题,作为世界性难题,它考量着决策者们技术、经济、社会、政治等综合治理能力。

谁让新医改方案半遮面?

多部门参与难于沟通,是制定医改新方案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操作层面的难题。

2006年的全国两会上,卫生部部长高强曾经细算过一笔账:医改至少涉及十几个部门的工作,除了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以外,医疗保障涉及到劳动保障部,医疗基础设施的建设涉及到发改委,医疗价格等问题涉及到物价局,医院平常的开支补贴涉及到财政部,医疗救助涉及到民政部,医疗人才的培养和附属医院的管理涉及到教育部,医疗市场医疗广告涉及到工商局,药品的质量审批涉及到药监局等等,各方沟通效率低。有研究者尖锐地指出,方案之争实际上是权力之争、财力之争。

来自老百姓的医改呼声

医改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在医改新方案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听官员的意见,可以听学者的意见,但最重要的是应当听一听普通百姓的意见。

张玉柱(某公司总经理):我们不是要拒绝市场,而是需要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市场。比如说,一盒出厂价仅10元的药,到了患者手里,变成100元,能说这是“市场”的作用吗?现在的医疗出了这么多问题,有很多比市场化更严重的原因。比如说,从业人员的道德。我前段时间去医院看一个朋友,旁边床位的一个病人是自费的,什么病因都没确认,管床医生就让他做艾滋病和甲、乙、丙肝检查。病人问要多少钱,管床医生冷冷地回一句:我只管看病哪管多少钱?不管是不是市场化,该做的检查都是要做的,但问题是哪些检查真的要做,这就要看医生的操作。

张可(某保险公司职员):我认为真正的公益性首先是要让更多的人纳入医保的范畴。我们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将绝大部分少年儿童、相当一部分老人以及很多无法就业的人员排除在外。这样的制度设计必然导致如下结果:一是上述人群的医疗需求难以得到制度化的保障。二是在一部分人有医疗保障而另外一部分人没有医疗保障的情况下,无法避免体制外人员以各种方式侵蚀体制内医疗资源的问题。我认为,坚持公益性为主导,就意味着政府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要从制度设计开始。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医改的目标是明确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但其实现路径却有多种选择:是采取政府直接负责提供医疗服务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英国模式)”?还是借鉴第三方购买服务的“社会保险”制?

只有确定路径,才能讨论政府财政投入投向何方、公立医疗如何改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如何建立、社区医疗如何发挥守门人作用等等更细节的制度设计。

新医改方案范文第13篇

应该说,对医改新方案发生争执是很正常、也很必要的。中国人口众多,如何保障“病有所医”,确实有非常大的难度。在这一意义上,医改新方案“难产”一些并不是坏事,新方案在经过充分争论之后再产生,远比没有争论便悄然出台更能让人觉得放心。

而且,即便从常识分析,卫生部所提思路的缺憾也的确一眼即见:首先从道理上看,真正让老百姓“因病返贫”的多是大病。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国家真正需要保的是大病而不是小病。而在卫生部的方案中,小病免费,大病却要依靠商业医疗保险。但众所周知,商业医疗保险需要平时便缴纳不菲的保费:而且,商业保险也有其一定的保险额度。简而言之,商业医疗保险一是会增加百姓入保的负担,二是未必真正保得了百姓从此不再会“因病返贫”。

自从几天前由卫生部传出“医改将借鉴‘英国模式”’的消息,笔者一直就存有这些疑虑。因此,当看到“医改新方案难产,卫生财政社会保障三部起争执”的标题时,笔者本能地以为: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一定是看到了卫生部方案的缺陷而提出了质疑。然而,仔细看几部门争论的焦点,却又令人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怎么看,几部门的争执好像也距新方案本身的合理与否、效果如何等本质问题甚远,而是有着明显的“部门利益之争”的影子。

比如劳动和社会保障提出的异议是:“现在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是既保大病又保小病,如果按照卫生部的医改新方案,那么现在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里用来管小病的这笔钱,又该如何处置?”“将来国家用于提供社区和乡镇卫生院门诊免费医疗的这2000个亿,无疑就要全部交由卫生部来操作。对于这种集免费医疗的出资方和操作方于一身的做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持保留意见。”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质疑确实是有道理的,“集出资方和操作方于一身”的确容易发生问题。但虽如此,也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其所真正关心的,原来是2000亿资金的管辖权!由此亦或可理解:卫生部为什么要提出“保小病,大病求助于商业医疗保险”的思路,因为实现这一思路的前提是必须建立起庞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乡镇卫生站体系,进一步则是卫生部门可以由此而管辖起庞大的可能高达2000亿的资金!

财政部则质疑道:“按课题组测算,2000亿只管小病,可是相应的医疗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养等等,这些难道不要钱吗?如果把这些也算进去,2000亿够吗?如果不够,那到底需要多少钱?”由此不难看出,财政部惟恐卫生部的方案是“钓鱼方案”,即一旦开始实施,财政投入便欲罢不能,有可能成为无底洞。应该说,财政部的质疑是比较“靠谱”的。但是,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几部门的争执,其深层原因都是为了本部门今后不落于被动,因而所谓“模式”之争,本质上仍是权力之争。

新医改方案范文第14篇

按照国务院的工作部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在深入调研、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组织起草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该意见稿现已全文公布开了,向社会征求各大意见。(新华网10月14日)

应该承认的是,新医改方案凝聚着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及广大民众的智慧,是官智和民智的结晶。新医改方案可谓很全很专业,六大方面二十四条。可普通民众不是专家学者,普通民众即便非常关注新医改方案,恐怕也不大可能字斟句酌地“研究”它。因此,普通民众能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吗?到最后,可能也就是少数专业人士提出实质性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征求意见的广泛和深入程度就会大打折扣。

能否在公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的同时,对此进行通俗易懂的“解读”呢?或者同时一个“通俗版”新医改方案呢?比如,可将方案中的哪一年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归纳在一起,让老百姓一目了然;再比如,可将老百姓从新方案中能获得的利好集中在一起,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看到好处……这样,才能让民众既有兴趣又能看得懂,在此基础上提意见和建议。

方案越通俗,参与越广泛;参与越广泛,方案越完善。事实上,并不是期待已久、广受关注的方案一公布,就会收到有效的意见与建议,应充分考虑到“方便阅读、容易理解”等因素。公布只是满足了公民的知情权,接下去的参与权、表达权的发挥还依赖于“引导”。其中,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是让所有公民能“看得懂”,有兴趣看,这样才会有话说、说到点子上。

民众参与公共事务参与政策和改革方案的制定是权利,也是一份责任。政府尊重民意、采纳民智,让民意民智为科学决策服务也应成为政府制定政策制度的常态。但在如何调动民众参与积极性上,在如何激发民众参与兴趣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不妨从新医方案的意见征求过程中进行尝试和改革,用通俗的方案吸引民众广泛参与,说不定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能让新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的方法方式上的变革,成为今后政府征求意见、民众参与意见的成功样本,那新医改方案便有“意外”之功。

新医改方案范文第15篇

按照国务院的工作部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在深入调研、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组织起草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该意见稿现已全文公布开了,向社会征求各大意见。(新华网10月14日)

应该承认的是,新医改方案凝聚着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及广大民众的智慧,是官智和民智的结晶。新医改方案可谓很全很专业,六大方面二十四条。可普通民众不是专家学者,普通民众即便非常关注新医改方案,恐怕也不大可能字斟句酌地“研究”它。因此,普通民众能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吗?到最后,可能也就是少数专业人士提出实质性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征求意见的广泛和深入程度就会大打折扣。

能否在公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的同时,对此进行通俗易懂的“解读”呢?或者同时一个“通俗版”新医改方案呢?比如,可将方案中的哪一年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归纳在一起,让老百姓一目了然;再比如,可将老百姓从新方案中能获得的利好集中在一起,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看到好处……这样,才能让民众既有兴趣又能看得懂,在此基础上提意见和建议。

方案越通俗,参与越广泛;参与越广泛,方案越完善。事实上,并不是期待已久、广受关注的方案一公布,就会收到有效的意见与建议,应充分考虑到“方便阅读、容易理解”等因素。公布只是满足了公民的知情权,接下去的参与权、表达权的发挥还依赖于“引导”。其中,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是让所有公民能“看得懂”,有兴趣看,这样才会有话说、说到点子上。

民众参与公共事务参与政策和改革方案的制定是权利,也是一份责任。政府尊重民意、采纳民智,让民意民智为科学决策服务也应成为政府制定政策制度的常态。但在如何调动民众参与积极性上,在如何激发民众参与兴趣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不妨从新医方案的意见征求过程中进行尝试和改革,用通俗的方案吸引民众广泛参与,说不定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能让新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的方法方式上的变革,成为今后政府征求意见、民众参与意见的成功样本,那新医改方案便有“意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