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牛郎织女教案范文

牛郎织女教案范文

牛郎织女教案

牛郎织女教案范文第1篇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牛郎织女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家族统治的揭露和鞭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1.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呢?

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咱们学过他的作品吗?(《陶罐和铁罐》、《爬山虎的脚》)

三、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学生汇报。

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那该多好呢”):牛郎的身世,他精心养牛,和牛建立了亲密关系。

第二部分(“一年一年过去”到“这就算安了个家”):讲哥嫂只给了牛郎老牛破车便把他赶出家门。

第三部分(“一天晚上”到“牛郎高兴地回答”):老牛说了话,告诉牛郎将有仙女成为他的妻子。

第四部分(“第二天黄昏时候”到结束):牛郎巧遇仙女,二人结为夫妻。

3.再读课文,提出想想解决的问题。

学生甲:牛郎是怎样的孩子?

学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学生丙: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丁: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四、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1)学生甲: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2)学生乙:他的童年没有乐趣,哥哥嫂子变本加厉地让小牛郎天天干活,放牛。这个年龄应该无忧无虑地上学,而他却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3)学生丙:我认为牛郎的生活还是有乐趣的,他的乐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过“两个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说明哥嫂待他不好。

(4)学生丁:牛郎的童年是与牛在一起的。通过他对牛照看得那样周到,简直就是把它当作人来看待的,说明牛郎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对牛很好,无论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让牛吃好的、住好的、过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说明他是勤劳的孩子。

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1)学生甲:长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干活却更多、更重、更累了。

(2)学生乙:哥嫂怕他分遗产,于是不给他分文,把他赶出了家。牛郎勇敢地离开了家,开始寻找自己新的生活。

(3)学生丙:牛郎自己的新生活是靠每天辛勤的劳动得来的,从无到有,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

(4)老师追问:他会受哪些苦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

(5)学生丁: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这头牛,是他们共同的努力劳动,才有了一间茅屋,一块地,才会安了家。

(6)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1)学生甲:老牛向他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2)学生乙: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文中写道“姑娘听他说,听得出了神,又同情地,又爱惜地,就把自己的情形完全告诉他了。”织女听出了神,同情牛郎悲惨的遭遇,是牛郎勇敢离开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的心,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

(3)学生丙:织女是王母娘娘身边织锦最好的外孙女,王母娘娘只让她们干活,织女厌倦了这种生活,她勇敢地摆脱了受压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五、你喜欢他们吗?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牛郎织女教案范文第2篇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牛郎织女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家族统治的揭露和鞭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1.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呢?

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咱们学过他的作品吗?(《陶罐和铁罐》《爬山虎的脚》)

三、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学生汇报。

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那该多好呢”):牛郎的身世,他精心养牛,和牛建立了亲密关系。

第二部分(“一年一年过去”到“这就算安了个家”):讲哥嫂只给了牛郎老牛破车便把他赶出家门。

第三部分(“一天晚上”到“牛郎高兴地回答”):老牛说了话,告诉牛郎将有仙女成为他的妻子。

第四部分(“第二天黄昏时候”到结束):牛郎巧遇仙女,二人结为夫妻。

3.再读课文,提出想想解决的问题。

学生甲:牛郎是怎样的孩子?

学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学生丙: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丁: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四、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1)学生甲: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2)学生乙:他的童年没有乐趣,哥哥嫂子变本加厉地让小牛郎天天干活,放牛。这个年龄应该无忧无虑地上学,而他却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3)学生丙:我认为牛郎的生活还是有乐趣的,他的乐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过“两个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说明哥嫂待他不好。

(4)学生丁:牛郎的童年是与牛在一起的。通过他对牛照看得那样周到,简直就是把它当作人来看待的,说明牛郎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对牛很好,无论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让牛吃好的、住好的、过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说明他是勤劳的孩子。

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1)学生甲:长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干活却更多、更重、更累了。

(2)学生乙:哥嫂怕他分遗产,于是不给他分文,把他赶出了家。牛郎勇敢地离开了家,开始寻找自己新的生活。

(3)学生丙:牛郎自己的新生活是靠每天辛勤的劳动得来的,从无到有,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

(4)老师追问:他会受哪些苦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

(5)学生丁: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这头牛,是他们共同的努力劳动,才有了一间茅屋,一块地,才会安了家。

(6)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1)学生甲:老牛向他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2)学生乙: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固。文中写道“姑娘听他说,听得出了神,又同情地,又爱惜地,就把自己的情形完全告诉他了。”织女听出了神,同情牛郎悲惨的遭遇,是牛郎勇敢离开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的心,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

(3)学生丙:织女是王母娘娘身边织锦最好的外孙女,王母娘娘只让她们干活,织女厌倦了这种生活,她勇敢地摆脱了受压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五、你喜欢他们吗?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牛郎织女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牛郎织女;保护;策略

牛郎织女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在我国民间流传时间最早、流传地域最广的传说,在我国民间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7、2008年,沂源县与中国民俗学会举办了全国首届和第二届中国“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专家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认定沂源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核心传播地,沂源被中国民俗学会授予“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传说之乡”称号;被专家称为“牛郎织女故乡、中国爱情文化源地”。2008年6月,沂源“牛郎织女传说”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如何对沂源牛郎织女传说加以保护和利用,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设性的策略。

一、做好传说传承人培养工作

作为民间传说的牛郎织女故事,属于口头文学,因为民间传说的民间性,只有立足于活在民间,那这个传说才有恒久的生命张力,也正因流行于民间,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才不断地把牛郎织女传说加以丰富加以深化。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关键在于广大民众,尤其是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积极参与。正因为有了这些传承人,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才得以保存,得以流传至今。保护好这些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鉴于在目前的考察状况来看,沂源牛郎织女传说的传承人状况并不乐观,继承人就那么几位,而且年龄都偏大,所以极有必要,在沂源牛郎官庄一带培训下一代年轻的传说的传承人,让他们意识到文化遗产的珍贵性和独一性,让他们以作为遗产的传承人而自豪。那么沂源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建立牛郎织女传说故事传讲人才库,对民间传承人进行挖掘、评选、建档,用引导、资助、扶持、培训等手段,鼓励其传承与传播沂源牛郎织女传说,为牛郎织女传说的保护发展做出贡献。另外,还要关心这些传承人的生活,商品化的今天,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发展,是需要经济利益为支撑的,因此就要提高那些传承人的生活待遇,为他们提供优良的后勤保障,能够使得他们有能力、有精力去完成保护遗产的心愿,这是政府部门以及有关社会各界的历史责任,也是一件需要精心思考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这种关怀,不仅仅是单纯地改善传承人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应该是有意识地创造优良的传承环境和真实而非虚构的文化空间,为遗产的传承营建良好的文化氛围,使他们能够不脱离他们的坚实的现实基础和文化土壤,一旦脱离开这样的现实基础和文化土壤,他们所代表的文化遗产就会逐渐地褪色和干枯,让他们乐于传承、安于传承。

二、加大传说研究力度,深度挖掘传说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鼓励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方法研究,鼓励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整理、出版等活动。

必须继续深入研究牛郎织女传说,因为在四大传说里面牛郎织女研究是最为滞后的,必须以沂源“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中心”为载体,在前两届中国“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的基础上,继续召开此类型会议,不要搞了两届就不搞了。特别是文化部门与科研部门要通力合作,或者搞一些学术论坛。在研究上出新意、多深入调查、多深入比较研究。特别是要继续深度挖掘牛郎织女传说这种爱情文化的价值意义和内涵,爱情和婚姻是人类生活永恒和最美好的主题,而在牛郎织女传说中所体现出来的爱情和婚姻的价值理念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而又美丽的想象力,是对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的真实书写,因此在中国民间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这种影响对今天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是极为必要的。从另一个层面看,牛郎织女传说所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一个爱情主题那么简单,仔细分析,牛郎织女由相识、相爱、结婚、生子到分离,并于“七夕”相会,在这样的轨迹中表达出了中国人建立享有天伦之乐、美满和谐家园的思想。在这相互追求和谐的过程中,不仅人与神和谐,而且也表达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故事中的主角之一老黄牛对牛郎忠心耿耿、任劳任怨、死而后已,喜鹊则是架起爱情桥梁,它们是和谐家园理想的和谐使者,这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的优良的道德文化和价值观。总之,发掘、保护、传承牛郎织女传说,深入研究牛郎织女传说,对于当下日益泛滥的婚姻、家庭的不和谐因素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有助于增强人与人、家与家之间的凝聚力,能够有力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保护传承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第一、广泛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进行保护传承,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学校、进课堂活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淄博市文化局、淄博市教育局以淄文发〔2009〕118号下发《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的文件,此活动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三年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文件要求,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各区县、高新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出台措施,制定相应活动方案。各中小学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列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各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形式要多样,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要紧密结合,要注重活动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与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和兴趣爱好相结合、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文化的传承肯定是需要广大青少年参与的,淄博市在这一点上是非常有见地的,沂源县应该全面贯彻落实此方案精神,真正把方案的精神落到实处,极力促进牛郎织女传说进校园,让孩子们懂得和了解自己家乡的灿烂文化,让他们人人都知道牛郎织女传说,人人都会讲述牛郎织女传说,培养他们自觉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历史责任感。

第二、人人有责、人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散落于民间,民众的热情与参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至关重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所以,要想让牛郎织女传说很好的传承下去,必须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灵活多样的传承机制,打造各种不同的传承平台。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多角度、多层次的宣传牛郎织女传说,让更多的人了解牛郎织女传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并不只是政府的行为,也不只是几位传承人和学生的事情,而是需要全民的参与,不仅要进学校,也要进企事业单位,甚至要走进千家万户,真正做到全方位、立体化的保护传承局面。

第三、要加大资金投入。资金不足,依然是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瓶颈”。要想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长久的生命力,资金保障是必不可少的。不仅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甚至可以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保护开发资金,但紧靠政府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沂源县虽然近几年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是政府的资金毕竟有限,要想做大做强,必须要通过多种渠道吸引民间资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牛郎织女风景区的总体规划,就可以通过招标方式,请有实力的大公司大企业来开发建设,也可以请一些赞助商来做一些事情,比如景区广告的投入、景区设施的建设冠名等等,都可以吸收民间资本。并一定要坚持量力而为原则,切忌盲目一窝蜂的硬上,可以通过边投资、边开发的方式,以通过旅游收入来保护传承牛郎织女传说,并达到以旅游养旅游。

四、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促进牛郎织女传说的保护传承

牛郎织女传说既然是动态、不断演化的艺术,那么就应动态运用,正如在前文所说,在原汁原味传承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沂源牛郎织女传说,有着极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人文文化、爱情文化的内涵,所以在有效利用牛郎织女传说方面,不要走入死胡同,不要只是把牛郎织女传说搬进博物馆、民俗馆,而是一定要结合牛郎织女传说景区的自然、人文景观,可以大打“文化旅游”牌开发利用,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保护,形成保护与开发利用和谐并举,而这个模式也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保护传承方式。

牛郎织女教案范文第4篇

本诗以牛郎织女为话题,叙写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织女因不得与牛郎相聚而终日以泪洗面,织布不成,他们含情相视而不得互诉衷肠。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的语文教学教师案例借鉴资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语文教学教师案例借鉴一

教学目标:

1、体会《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风格特点。

2、学习诗歌的艺术效果和思想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牛郎织女相思之苦及委婉动人的别离之感。

2、鉴赏叠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3、联系法:以题为纲,联系课内课外拓展延伸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资料:

一、导入:

同学们明白农历七月初七是什么节日吗?关于七夕节有什么传说呢谁给大家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学生)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补充资料: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感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感情传说之一。(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与范喜良、白素贞与许仙)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它又被称为乞巧节,相传七夕的夜晚天上牛郎织女相会,妇女于当晚陈列瓜果于庭中,在月下穿针,向织女乞求智巧。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看,我们的祖先多浪漫啊,两颗不相关的星星,就能创造出这么一段凄美的感情故事,其实,牛郎织女星起初只是自然界的星星,随着岁月的演变才有了一些情节,而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迢迢牵牛星》,对这个感情故事的情节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二、介绍《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诗,全篇由五字句构成。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男子从征服役,家庭破裂、夫妻分别,那些有抱负的文人也因混乱的时世不能实现自我的梦想。所以《古诗十九首》主要资料就是抒写仕途碰壁后产生的人生苦闷和厌世情绪(游子诗)以及离别相思之情(思妇诗),主题主要是感叹生命短促、坎坷和向往感情的忠贞,期望夫妻团聚,怨恨虚度青春。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吸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古诗”中得到广泛运用。《迢迢牵牛星》是其中艺术成就颇高的一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无言之冠”,钟嵘在《诗品》中说它是“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那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到底这首诗有什么特色,为什么能赢得如此高的评价,看看它是不是真的“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请学生朗诵诗歌,感受诗歌音节之美。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详见课文下注)

诗歌翻译参考:

一边是遥远的牛郎,一边是隔着银河的灿烂织女。

轻巧地摆动着柔美洁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纺织。

整天都织不出布来,眼泪零落就像下雨。

清清的银河水浅浅,相隔距离又有多远?

隔着一条清清的银河,只能含情注视默默不语。

四、层层深入,鉴赏分析

(一)基本资料

明确:本诗以牛郎织女为话题,叙写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织女因不得与牛郎相聚而终日以泪洗面,织布不成,他们含情相视而不得互诉衷肠。

(二)写作思路

明确:一二句描述环境,中间四句描述织女,最终四句点明离别的根源和哀怨。诗中充满浓厚的浪漫气息,将神话和现实和谐地结合起来。

板书:两星的形状(景)——织女的相思(人)——分离的痛苦(情)

(三)诗句鉴赏

1、鉴赏诗歌叠词之美

这首诗在十句中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

板书:迢迢——距离之美

皎皎——星光之明亮

纤纤——手之修美

札札——织布之声

盈盈——河水清浅之貌

脉脉——相视之态

叠词的作用是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加上句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使诗歌更具浓郁的抒情性,也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无论谁,其实一向都需要完美的感情。诗人用织女的意象来表现自我追求完美感情而不得的痛苦,我们因为有完美的感情,所以读了之后会深深的理解并同情。叠字是我们汉语独有的语言现象,它有着重重叠叠,曲曲折折,平平仄仄的美丽,一波三折而又回肠荡气,唐诗宋词元曲哪一页都有它的美丽。谁能背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篇几句?

答: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七组叠字写尽了易安居士国破家亡之恨。

哪位同学能模仿这句话给《迢迢牵牛星》的叠字作结。

答:《迢迢牵牛星》六组叠字写尽了“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

2、鉴赏诗歌无一句直写相思却句句含思的艺术效果

同学们觉得此诗表达了相思之苦,全文哪里写相思了?我没有看到“相思”二字啊!

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中能够看出,这两句诗不仅仅写出了织女织布时动作的娴熟,织女的姿态之美,更写出了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擢”举起,“弄”是摆弄。因为思念而不能认真工作,以工作来排遣心中的苦闷。从“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两句也能够看出,她因为思念,一整天也织不出一匹布来,而“泣涕零如雨”更是直接写出了她相思的神态,后面“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说,他们两人一水之隔,却不能互诉衷肠,表达了那种相思之情。“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件”也是!诗中揭示了现实与梦想的矛盾,河汉“清”且“浅”,人近在咫尺却不得相见,更让人觉得悲怜。“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也能够看出,“迢迢”,遥远的样貌。牛郎织女相隔天涯,那里正是以织女的口吻表达对牛郎的思念。“迢迢、皎皎”就是从环境上渲染了星空广阔、相爱之人远隔天涯的悲凉气氛,让人联想起男女相思之情。

这首诗,没有一句直写相思,却句句写相思!这就到达了无一句直写相思却句句含思的效果。(板书:环境渲染,情感刻画,动作描摹——无一句直写相思却句句含思)

那么,诗中写得这种思念仅仅是天上才有得吗?

不,是人间离情的写照。“一曲天上悲歌,一绪人间离愁”(板书:天上悲歌,人间写照)

五、拓展迁移:

(一)

宋朝的苏门四学子之一,秦观也写了一首“鹊桥仙”来描述牛郎织女的生活: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诗也是以牛郎织女为题材的,那里写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意思就是说忠贞的感情又何必在乎是否日夜的厮守呢?虽然他们只能在七夕相会,但只要他们忠贞不二、心心相印就足够了,同学们怎样认为呢?

语文教学教师案例借鉴二

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资料分析,结合学生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特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诗歌《迢迢牵牛星》并能熟读成诵后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理解诗歌资料,感受诗歌画面美。

3.抓住重点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意美。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掌握鉴赏此类诗歌的技巧。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懂得古情今懂,古为今用。

确立重点和难点的依据:理解诗歌,感受到音韵美和画面美,这是第一层次的学习,真正能让诗歌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到达诗歌文化的传承,这才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了解背景

1.出示图片,重温牛郎织女民间故事。

星空广阔而神秘,关于星空也有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奶奶和外婆都讲过的这个神话故事。(学生简述)

今日我们将以诗歌的形式重温这动人的传说,学习古诗《迢迢牵牛星》。

2.了解来源《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

都是五言诗,被誉为“千古五言之祖"。

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评价为“五言之冠冕",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下头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读后点拨字音。

2.学生自读,读通顺,读准确,读出节奏;指名读,同学互评。

3.师生配合读。(教师读上句,注重强调出叠词和节奏,让学生在接读时,自然读出诗歌的音韵美。)

三、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1.借助注释和结合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理解诗意。

2.交流诗歌大意。

课件出示:牵牛星在遥远的银河对岸,织女星明亮而皎洁。织女摆动着纤细雪白的手,“札札"地穿梭织布。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帛,哭得泪如雨下。银河既清且浅,他俩相距也没有多远,仅有银河相隔,却只能含情脉脉相望,而不能互诉衷肠。

3.再读诗歌,要求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美感。

四、理解诗歌,评析感悟

1.这首诗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织女对勤劳善良的牛郎的相思之苦。)

2.全文没有一个“思"字,诗歌借助哪些诗句传递了这份相思的哀怨与痛苦呢?

(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是遥远的地方,这与诗中的哪句诗矛盾?“河汉清且浅,先去复几许。”仅仅是一水之隔,何谈遥远一说呢?有王母娘娘这样强大的势力阻隔,它们很难相见,相望而不能相见更能让人感觉遥远,心生思念。

(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织女是织布最好的神仙,所以,取名“织女”,为什么会“不成章“呢?一个“弄"字是玩、戏的意思。织女虽伸出素手,但无心织布,只是抚弄着机杼。这动态的描述,写出人物内心悲苦。“零如雨",思念的泪水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呢?这夸张和比喻的修辞,直接写出了织女的相思之苦。

(3)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河水盈盈,泪水也盈盈,只是深情的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出话来,近在咫尺,若隔天涯。这句诗含蓄而深沉地表达出相思之苦。

3.诗中的字里行间都体现了织女对牛郎的思念,让我们用朗读表达出这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吧!

4.小结:这首诗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感情杯具,而实则是人间生活的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荡时期,男子从征服役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的局面,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妻久别是他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他们的心声,夫妻团聚成了他们的向往。

五、诗文迁移,领会技巧

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织女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主要从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节描述,这样生动细腻的描述,把织女这样一个寂寥愁闷的少妇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纤纤"“素手”一一外貌描述。

“擢"“弄"“一一动作描述。

“泣涕"“脉脉"一一神态描述。

运用描述方法把人物形象写传神,这在我们平时作文中也能够用。

六、诗词拓展,品味语言。

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天上人间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这样的浪漫不仅仅在资料,还有他的语言形式上。

1.找叠词,谈感受

诗歌中用了很多的叠词“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让我们把他们找出来,读一读,你有怎样的感受?

(叠词的加入使诗歌准确而生动,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2.诗词拓展,品味叠词。

你还读过哪些使用叠词的诗歌?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一《诗经》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一《诗经》青青的是他的衣领,日日萦绕在我心里。

七、课堂练习,背诵古诗,吟唱古诗。

1.课堂练习

填空。

诗中写出了织女因感情思念而受到折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2.练习背诵古诗,吟唱古诗。

板书:

两星的现状

迢迢牵牛星织女的相思离别之思

牛郎织女教案范文第5篇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关于“七夕情人节的来历”: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乞巧七夕的习俗: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牛郎织女教案范文第6篇

某日,我组织诸生默写《天上的街市》。原文为: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甲生写道:“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车儿来往。”

我心中暗想:必是牛郎织女生活改善了,鸟枪换炮。下次没准能“开着车儿来往”。

乙生写道:“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女儿来往。”

我不由一惊:骑女儿?这实属虐待儿童呀!

再看丙生写道:“那隔着河的牛郎之女……”

我顿时呆若木鸡:夫妻何时变了父女?

忽见丁生写道:“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牛儿在走。”

我无奈:牛郎织女果是天上星宿,好大的力气!

一日,我留字词作业,只见――

甲生本上赫然写着:“坚持不懒(懈)。”

我大喜,若能长将此念挂心头,“坚持不懈”,何愁语文学不好?

乙生却笔走龙蛇:“改歪(邪)归正。”

我一愣,随即释然:人言歪门邪道,二字差相仿佛,只要“改邪归正”了就是好的。

丙生更吓人:“七窍生灯(烟)。”

我脑海中出现一幅奇景……

更有甚者,二生分别在本上写着:“比肩断(接)踵”、“披麻带笑(戴孝)。”

我摇头叹曰:“不过上趟街就要遭断脚之祸,家中 出了丧事竟还能面带笑容,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对我的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有所了解了,那么看到如下这些语文题的答案,就应该不觉得奇怪了:

语文试题:“清水出芙蓉”,下半句是什么?

答一:碧血洗银枪。

这位老兄应该是个古龙小说迷

答二:乱世出英雄。

有气魄!

语文试题:“奇文共欣赏”,后半句是什么?

答:好酒同品尝。

要么本身就爱喝两口,要么是广告看多了。

语文试题:“不畏浮云遮望眼”,后一句是什么?

答:飞来峰上有晴天。

若不知正确答案为“只缘身在最高层”,似乎此答案还蛮像那么回事,有意思的是,经查实,该考生如今就读于某著名高校建筑系!

语文试题:“有朋自远方来”,下半句是什么?

牛郎织女教案范文第7篇

浪漫七夕发源地

牛郎织女的“故乡”不只一处,而相较其他民间传说故事,牛郎织女的发源地之争可算是波澜不惊,最被公认的当数山东沂源。

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织女洞,洞里供奉着心灵手巧的织女。洞内现存的石碑记载,织女洞唐宋时即已得名。洞内建有木质阁楼,分上下两层。每逢初一十五,都有村民来此拜谒。几案上香火袅袅,塑像前供品罗列,还有手巧者缝一双三寸金莲送给织女,祈求得到织女的庇护。

织女洞前有一条河,名为白马河,是山东第二大河沂河的支流。河对岸有一个村庄名叫牛郎官庄。村庄名称的起源已无从考证,而村民们则世代以牛郎的后人自居,据说有族谱可以佐证。村西原有一座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牛郎庙,庙内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后毁于。巧的是,沂河与银河谐音,正应了牛郎织女隔银河相望的传说。

今日的牛郎官庄已难寻牛郎的踪迹,想像中牧童在池塘边放牛的情景也不复存在。牛郎的后人们如今在政府的带领下种植果树,据说也会养牛,只是不再是大黄牛,而变成了更具经济效益的奶牛。

作为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山东省沂源县是与传说最贴切的一个。可以肯定的是,所有与牛郎织女传说相关的地名都源于古代,而并非为了旅游开发自己杜撰,说实话,有这一点作为前提已经赢了一大半。与我国其他民间传说相比,沂源作为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争议最小。

沿着织女洞旁山路上行,不远处有一座道观,织女与这道观还有一段故事。相传莫州人张道通云游至此,在洞中修行。一日梦中见一女子哭诉:“我是玉帝的女儿织女,因爱慕凡间男子牛郎,故此下得凡尘,暂无居所,恳望道长收留一二。”张道人醒后,在

织女仙洞景区还没有正式开发,这里的游客不多,只有乡民在此供奉织女仙,幸而保留了织女洞原貌。

对面村落中寻访,果见牛郎郁郁寡欢。遂搬出此洞,让给织女,到山上建起道观。唐朝时期,有人路经此地,隐约听到洞中传来喳喳机杼声,感到十分神奇,随后塑织女像于洞中,织女洞由此得名。

道观如今的道长已年逾八旬,身体仍旧健硕,给我们讲起这道观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来滔滔不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此山中,既有织女仙,又有仙风道古的老道长,真可谓仙山一座。更奇的是,山上有一株1400多岁的银杏树,果实结在叶子上,被称为“叶籽银杏”,国内独此一株,十分罕见。

活色生香的民间七夕

织女精通纺织,传说天上的云彩都出自织女之手,因此人们在七夕这天纪念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时候不忘从织女那里祈求纺织的手艺,乞巧由此而来。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代罗烨、金盈之编纂的《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7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3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牛郎织女的故事逐渐演化成《天河配》戏剧,亦广受喜爱。当年梨园界最时兴唱节令应景戏,一进农历七月,家家戏园子门口就要贴出《天河配》的海报。人们爱看科班演出的《天河配》,俗名“娃娃戏”,因为角色整齐,人多,台上热闹。当年“富连成”在的时候,年年都要演。尚小云办的科班“荣春社”也演《天河配》。老北京人,七月里不去听一回《天河配》似乎这一年当中都有所缺憾。

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城市里,洋节日一个赛一个火爆,而中国传统的节日却被外国人申报了民族遗产。时至今日,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老道长手里拿着的就是千年银杏树结在叶子上的果实,堪称一绝。

像孙老太太这样心灵手巧而且会自己织布的人在当地已经不多了,她不无遗憾地说:“如今的姑娘们都不学这门手艺了。”

诗歌里的星座恋爱

晚唐诗人杜牧做《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千年前的一个秋夜,深闺少女登上高楼,纳凉天阶。独自一人赏画玩乐,做伴的只有扑向烛火的流萤。玩累了,仰天看这星斗。据说夜深人静的时候,织女就要偷偷过桥与牛郎相会,而她自己呢,仍然是孑然一身,竟不及今夕的牛郎与织女。

或因见得人间不美满的婚姻太多,倒教人羡慕起牛郎织女来。两百年后的北宋,秦少游感慨“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也就不难理解了。牛郎织女的爱情堪称典范,虽不能“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牵牛织女双星相爱,故事上溯,可到汉代《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若更上溯,可到《诗经・小雅・大东》的“彼织女,终日七襄”和“彼牵牛,不以服箱”。不过此处的牵牛只是牵车之牛,并非牵牛之郎,其事不涉男女爱情。可知牛郎织女故事历史仅两千年,源自汉代农耕社会。至于王母娘娘出头反对这桩婚事,如以现代性心理分析法,抑或是王母本身的婚姻并不幸福,眼见牛郎织女如漆似胶,便生妒意,其更年期的情绪难以捉摸可见一斑。

牛郎织女故事进入唐诗宋词,已失惩戒意味,美化为爱情的忠贞了。其间又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恋爱自由主题便凸显出来。与此相映照,民间传说更具有细节的生动性。牛郎星呈一条直线,中间一颗黄亮,两端两颗暗弱,是他肩挑的一双儿女。织女星呈三角形,顶角一颗银亮,是织女的头,底角两颗是脚,是她两脚站立,望着河东牛郎。河东还有个海豚星座,是她投的梭子。若逢秋夜满天星斗,一一指给人看,那才有趣呢。只是如今城市上空满是烟尘,想看到灿烂的星辰已是奢望。

古典爱情启示录

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没有结局,直到今天他们的故事仍在延续。有好事者猜测他们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编出若干版本的续集。有的说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牛郎织女不必苦等一年才能相见,他们每天都会视频几个小时,随时随地都能看见对方。如此设想虽不无道理,却大有为视讯软件做广告的嫌疑。更有甚者说牛郎织女早已下海经商,开香车住别墅,生活好不滋润。牛郎和织女已经好多年都没有见面了,他们不再需要对方,各自享受着自己的生活。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不断延续着,丰富着,不同于其他的爱情故事。董永和七仙女、张生和崔莺莺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梁山伯和祝英台双双化蝶而去,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自己也投海而亡,只有牛郎织女的传说没有结局,他们是好是分,没有人知道最终的答案。正因为如此,牛郎织女的传说更有吸引力。

在现实的社会里,更多的情况是,爱情的双方由于种种现实的原因不能继续走下去,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选择了放弃。面对空间上的距离他们分手了,面对时间上的交错他们分手了,面对世俗的眼光他们分手了。像牛郎织女那样,为了爱情哪怕隔着千山万水都愿意彼此守候的人现在真的太少了。

牛郎织女教案范文第8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概括故事主要内容,能复述一到七自然段的故事。

2.品读文字,模仿第二自然段进行迁移说话。

3.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想象和品读,领悟这个民间故事中所传承的好人有好报、有情人终成眷属、勇于追求幸福等老百姓的精神诉求与思想,提升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民间故事是一种珍贵的文化存在,它和学生喜欢的童话一样,有着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情节,但流传更为久远,语言更为通俗。它源于生活,集中反映了老百姓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强烈愿望和精神诉求,且大部分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教学民间故事,应该尊重文本体裁特点,引领学生从探寻民间故事特有的审美价值入手,与生活接壤,描摹生活的具体样态,让学生在朴素的文字中,辩证地认识幸福,追寻幸福。

【教学片段】

一、查预习,理梗概

片段一:

师:首先检查一下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出示语句,学生根据语境填写生字词)

①牛郎是个孤儿,哥哥待他不好,吃的是剩饭,住的是。

②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在老牛的指点下,他与织女结合了,日子过得很。老牛临死前让牛郎把皮留下,碰到紧急的事就披上。

③王母牛郎不在来抓织女,织女一边一边让孩子去找牛郎。牛郎被波涛的天河拦住了去路。

④牛郎织女只能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在“”相会。

师:这几句话正好就是故事的大致内容,但略显繁琐。老师有个好办法,叫成语概括法。我们不妨试试。

师:大家先看第一句的内容,你想到了什么成语呢?

生:孤苦伶仃。

师:对于其他三句,你想到了什么恰当的四字词语了吗?

生:喜结良缘、棒打鸳鸯、隔河相望、鹊桥相会

师:有了这些四字词语,概括起来就方便多了。

(出示填空)的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与织女,后来王母,他们只能,在每年七夕。

(生齐读)孤苦伶仃的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与织女喜结良缘,后来王母娘娘棒打鸳鸯,他们只能隔河相望,在每年七夕鹊桥相会。

师:瞧,成语作为祖国语言中的一朵奇葩,有着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情节,咱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借助成语,往往能事半功倍,大家以后不妨试试。

[评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高年级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成语概括法,借助成语浓缩而又丰富的内涵,帮助学生把心中模糊的内容,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也油然而生。

片段二:

师:看主要情节,我们不难发现,故事主要发生在两个地方,一个是人间,一个是天上。这人间与天上的故事,课文中有一个明显的句子把它们分成了两部分,看谁最先找出来?

生:再说天上,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嫁人间,气得暴跳如雷,发誓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相机出示词语“再说”)

师:“再说”这个词看着很平常,其实很奇妙,它表示接下去谈论或意思更进一层。因此常常作为不同内容的分水岭。阅读时关注这样的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层次,是个非常好用的阅读技巧呢!

[评析]小学阶段的概括能力,包括理清篇章内部的关系。小词语,大乾坤,许多连词恰恰隐含着段落或层次间情感的变奏、逻辑意义的转折。该教学片段,帮助学生关注连词,厘清层次,学会了分解内容层次。

二、品故事,悟内涵

片段一:

师:牛郎织女的故事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誉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早在《诗经》中就有相关的诗篇记录,(出示《诗经・小雅・大东》片段)所以说这个故事被人们口耳相传,至少有2000多年了。

师:它到底有什么魅力,能一直流传到现在呢?

师:老师特意阅读了很多资料,有位学者的观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出示:民间传说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解释,它用叙事的话语满足了老百姓对理想与愿望的表达。)

生:就是说,好的民间故事里说出了老百姓的理想和心声。

师:那就让我们品读牛郎织女在人间的故事,走进老百姓的现实与理想。

[评析]这个民间故事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本身蕴含着宝贵的审美价值。出示《诗经》片段,链接悠久的历史,让学生充分感受其经久不衰的文化魅力,产生探究的冲动,把目光直接锁定到对文本主旨的探寻上。

(一)对比质疑:幸福意外降临――牛郎的苦与甜

1.现实――牛郎生活之孤苦

师:牛郎和织女,他们谁是老百姓的代表呢?板书:牛郎。找一找,课文哪一自然段描写了牛郎的生活。用一个字概括一下。

生:苦

(师出示要求: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圈画,牛郎的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吃的、穿的、劳动。

师:吃、穿、劳作,透过高度浓缩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牛郎怎样的生活画面呢?请选择一个情景说一说。

生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述牛郎的凄惨生活。(略)

师:透过简洁的文字,我们看到了牛郎的生活,真是比苦瓜还苦啊!(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牛郎就是那时候底层老百姓的缩影。读着这段文字,我们想到了哪些描写百姓被剥削被压迫的诗句呢?

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理想――幸福生活之和美

师:如果说,牛郎的生活是现实生活中老百姓的缩影,那么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无疑是人们心中理想的化身,那就是织女。请默读课文三到五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思考织女是个怎样的姑娘。

生:高贵、美丽、善良、心灵手巧

师:看来,织女不仅是外表美的化身,还是心灵美的化身。这就是老百姓心中对美的诠释。(板书:美)

师:理想之美,还美在生活!课文五、六自然段描写了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请大家找一找,他们的生活美好在哪里?

生:“交谈中,牛郎明白了织女的身份,织女也知道了牛郎的遭遇。织女见牛郎心眼儿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我知道古代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许多家庭都是没有共同语言的,但是从文中的这句话中,我知道牛郎织女是彼此相知的。

师:知道得真多,这就叫“有情人终成眷属!”

生:“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两个人辛勤劳动,日子过得很美满。转眼间,三个年头过去了,他们有了一儿一女。”我从这句画中看到了幸福的味道。

师:这里藏着哪些幸福的画面?能用成语说说吗?

生:男耕女织、

儿女绕膝、相濡以沫

师:这就是老百姓心中的幸福啊,咱们来读读他们刚才说的这些词。(生齐读)

师:男耕女织,仅仅是你耕田来我织布吗?

生:男耕女织还是你挑水来我浇园。

生:你放牛来我喂鸡。

师:男耕女织说的是一份长久的幸福需要两个人共同努力,共同经营啊!夫妻恩爱苦也甜,这一家子的生活真是幸福美满、和和美美。(板书:和)

[评析]通过前后的比照,了解古代底层百姓穷苦、被压迫的生活现状,以及他们的理想诉求,在对比中产生质疑,进一步浓厚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男耕女织”不是一个对生活场景的简单描述,而是古代老百姓心目中幸福的代名词,是“和美生活”的具体表现。教学中通过简单的句式训练,信手拈来地帮助学生解读了这一文化现象。

(二)入境破译,追寻幸福的密码

师:生活的和、美就是咱们老百姓心中的理想境界啊!牛郎和织女,一个是卑微的放牛郎,一个是高贵的天仙,现实与理想悬殊太大了?又该如何去追寻这份幸福呢?(出示阅读要求)

牛郎为什么能娶上织女,过上幸福的生活?研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找出其中的多方面原因,在相关语段旁边用一两个词语归纳原因,注意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不因为找到一点简单的答案就浅尝辄止。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建议先说原因,再说课文中的依据。因为牛郎,所以。

汇报一:幸福密码之勤劳善良

生:因为牛郎勤劳善良,所以获得了幸福。我们的根据在第六自然段“织女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

师:说得好。织女身为高贵的天仙,嫁给一个身份卑微、穷困潦倒的放牛郎意味着什么?还可能有什么后果?

生:贫穷、劳苦、卑微、惩罚、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师:荣华富贵是吸引人的,但人的勤劳善良、人的美好品格更是无价的。多么了不起的选择,多么勇敢的织女啊!(板书:勤劳善良,指名读这句话)

汇报二:幸福密码之勇于追寻

生:我们组认为牛郎获得幸福,还离不开他的善于把握机会。根据在第三、四自然段。老牛叮嘱牛郎别错过机会,牛郎相信了,为此还不辞劳苦,翻过了一座大山。

师:看老牛是怎么帮助牛郎的?(出示第三自然段)老牛是怎么说的?谁来读老牛的话。

师:其中哪句话尤其要郑重其事?你再读读!(生读“可别错过这个机会呀!”)

师:这真是天赐良机!可是牛郎怎么敢相信这么美的事儿会降临到自己身上呢?出发前,他一定想了很多?他会想什么呢?(出示:。我要去,我一定要去!)

生:这真是天赐良机,我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争取幸福。我要去,我一定要去!

师:无论生活有多苦,谁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一定要去!

师:于是第二天黄昏,就有了一场美丽的邂逅,一段美好的姻缘。

师:看来,再大的机会,如果不勇敢地去追求,一切都是空的。所以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像牛郎那样,把握机会,勇敢追寻。(板书:勇于追寻)

汇报三:幸福密码之甘于付出

师:千里姻缘一线牵,老牛的功劳不止这一处,在“天上的故事”中也有一处老牛的深情叮嘱?(指名学生读)

师:辛苦了一辈子,临死还把皮献了出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老牛真是牛郎生命中的贵人啊!他为什么对牛郎如此忠实呢?课文哪一段告诉了我们原因?

生:第二自然段。

师:(出示第二自然段)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段落。默读,用“/”分成两层。这两层分别写了什么,请选择文中的语句来回答。很显然,这是由两个总分语段构成的段落,先说清一层意思再说另一层,层次非常清楚。

生:第一层是“牛郎照看老牛很周到”,第二层是“那头老牛跟他很亲密”。

师:其实这一段和牛郎织女的故事并无直接关联,那么能否只取这两句话简单交代一下呢?

生:不能。老牛的无私付出是建立在彼此之间深厚的情意上的,这段话让我们具体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究竟有多好,怎么能去掉呢?

师:“牛非草木,孰能无情”,正因为牛郎的付出是百分之百的,心甘情愿的,才换来了老牛百分之百的情义,这就叫“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就叫“好人自有好报”。

师:人与人的相处之道,不就是这样吗?牛郎与老牛相处的故事让你想到了自己和谁的故事,能不能也像这样分两层清清楚楚地写一段呢?

学生模仿第二段进行课内练笔。(指名学生展示。)

[评析]先分解再融合,引导学生直接引用文本语言概括语段内容,使学生在分析中清晰地感知总分、并列的构段方式的表达效果,通过随堂练说,轻松习得语言的表达技巧。

(三)欣赏比照,幸福的草根模样

师:课文读到这儿,我们发现,牛郎有老牛相助,是因为他――甘于付出;他能在树林结识织女,是因为他――勇于追寻;他能赢得织女垂青,喜结良缘,是因为他――勤劳善良。你们看,他终于敲开了幸福之门。(师生欣赏视频片段:《夫妻双双把家还》)

师:就这样,牛郎织女有了自己的家,一个勤劳节俭、幸福和美的小家。难怪宋代词人秦观在《鹊桥仙》中写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师:(指板书,小结)不管生活多么坎坷,咱们的老百姓始终相信,只要甘于付出、勇于追寻、勤劳善良,就一定能过上幸福和美的生活。民间故事就是这样,写百姓的生活、写百姓的渴望,写他们身上的传统美德。让我们怀着这份对幸福的守望,一起来读这一段,深情地祝福他们吧!(学生齐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评析]首先让学生深入文本、自主探究,再以小组的形式合作交流,最后由个人代表小组陈词,在研读中发现,在碰撞中启示,在汇报中展示,破译牛郎追寻幸福的密码,深入体会老百姓朴素的幸福观和向上生活的追求姿态。其实,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发现的幸福密码还有很多。

三、知波折,设悬念

师:如果日子一直这么一成不变,就不是真正的生活了,牛郎织女后来遭遇了哪些波折?

生:老牛的老去、王母的棒打鸳鸯

牛郎织女教案范文第9篇

古老的织女洞

织女传说由来已久。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织女的形象就被载于《诗经》之中,后来随着民间的口头传述和文人墨客的加工润色,银河两侧的两组星星就被人们认可为“织女”和“牵牛”,两颗星星还因此而相亲相爱,最终结成眷属,下凡人间,给民间百姓带来了说不尽的美好理想和向往。但是,牛郎织女传说故事到底起源何处,曾经在江南江北引起过一些争议。

最早的织女画像出自山东和河南两地。在济南市长清区东汉早期的孝堂山石祠堂画像中,织女坐在织机上纺织,牵牛星则以三星取代,而河南南阳的织女则仅仅以一个坐地女性的形象象征了织女星的女性性质。孝堂山的织女不但是一个纺织姑娘,而且还被划归到太阳和南斗的星系之中,而牵牛星则和月亮、北斗为伍。按照常规,织女是女性,月亮代表阴性,织女星应该属于月亮的范畴。这种颠倒阴阳的处理方式,既可能是画像作者的错位,也可能是有意所为,那就是让女性的织女贴近阳性的太阳,以密切阴阳的和合。此外,在庞大的星宿世界里,单单挑选出牵牛和织女二星与太阳、月亮以及南斗、北斗并列,并分属阴阳两大阵营,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二者的关系是相对的,是阴阳相隔的。这可能就是牵牛织女在天庭婚配以及天河相隔的故事原型。

从东汉初年直到南宋年间,1000多年来,牛郎织女的图像销声匿迹,无处可寻。直到一个道人来到了沂源的燕崖山乡,在山环水抱的大贤山发现了久已隐藏的织女洞,并在此建立了修炼场所后,织女洞才为世人广泛知晓。在织女洞一侧的金代墓塔上,镌刻着一通“先师铭”,铭文称道人张道通游方到此,因“大贤织女岩洞”及其周边“山清水秀而乐居焉”,遂率领徒众烧炉炼丹,普济四方,直到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仙化于此。这是十分明确地最早记载织女洞的石刻资料。而大贤山顶玉皇庙中的碑刻,则更将织女洞的由来追溯到了唐代。

织女洞为天然石洞,分上下两层,宛如小姐的绣楼。洞内有织女和王母娘娘的塑像,二层楼上还面对沂河开了一面窗户,据说是为了方便织女凭窗遥望沂河对岸的牛郎。织女洞内北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的石碑,表明了该洞民间崇拜历史的久远。织女洞南侧山腰的“天孙泉”,传说是王母娘娘的眼泪造成的。王母娘娘因为怜悯织女被拘禁在织女洞而心酸落泪,泪珠滴落在山石上,形成了山泉。这个版本和王母娘娘狠心划出天河阻断牛郎织女的的恩爱家庭不一样,织女的不幸和王母娘娘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无论是宋代的碑刻,还是金代的塔铭,织女洞至少拥有了上千年的历史,正是因为织女洞的古老,所以大贤山才成为当地老百姓的文化圣地,成为探寻牛郎织女传说故事源头的重要场所。

附会的牛郎家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是天生的一对,在上天是星宿,下凡来做夫妻。但是沂源的牛郎织女和各地有所不同,这里是先有织女,后有牛郎,先有织女洞后有牛郎官庄。织女隐居大贤山的时候,牛郎还不知道在哪里放牛种地呢。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明代一位文人在一首游览诗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就是当地传说织女洞中常常有机杼之声,所以一座天然的山洞就和织女挂上了钩。实际上,织女洞被推为唐代宋代,很可能与古代山东地区发达的纺织业有关,人们重视和崇拜织女,也可能因为纺织女性在推动地方农业经济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山东是古代重要的丝绸纺织中心,不但司马迁称说山东“千里桑麻”,人民多穿着漂亮的丝绸布帛,而且西汉的皇妃班婕妤,也在一首诗歌中,赞美山东地区出产的丝绸“皎洁如爽雪,”“团团似明月。”由此可知,织女传说所以在沂源地区历史悠久,应与当地传统的纺织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借助织女洞来纪念织女,实际上也是对纺织女性功绩的肯定和赞美。

比较织女的贡献,牛郎虽然也是农村经济生活的重要成员,但其定居织女身边却是又晚了几个世纪的事情。

牛郎的村庄名牛郎官庄,和织女洞隔河相望。庄里原来有一座牛郎庙,牛郎庙始建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庙内原有牛郎及其儿女和老牛的塑像与壁画,后和其他庙宇一起倾听。目前散乱在庙宇遗址上的数块碑刻和建筑遗址,继续向人们诉说着牛郎的故事,只是这些碑刻所记载的都是明清及民国时代的事情,和唐宋时期的织女记载相比,年轻了许多。

让牛郎入赘织女家,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另一个版本。这是因为织女来自天庭,她或者是玉皇大帝的孙女,或者是王母娘娘的外孙,总之她是天上的仙女,天上的五彩云都是她的手笔,是她为人间百姓纺织了色彩斑斓的云霞。她的居住环境和家庭背景,处处透视着高贵,所以,让一个放牛娃娶天仙做媳妇,并不门当户对。因此,牛郎和织女的婚配一开始注定要经历磨难,穷小子配天仙的好事必须要狠狠地被挫折一下,所以牛郎织女的结局是让牛郎在短暂的享乐和幸福之后,只能一个人带着一对儿女,和织女隔河相望,只能七夕相会,而且一年之中只能相会一个晚上。

这种高攀的婚姻,造就了牛郎入赘织女家族的无限痛苦,这也可能就是牛郎为何在数百年后才来到大贤山和织女艳遇的根由。但牛郎织女的婚姻结合,除了穷小子一厢情愿的高攀因素外,也以牛郎的勤劳善良和织女贤惠的品质树立了典型的男耕女织形象,树立了模范的农村生活模式,同时,牛郎织女所生育的一对儿女,也树立了标准的农村家庭结构:四口之家,儿女双全。这也正是中国农村小家庭梦寐以求的小康之家,是中国农民们梦寐以求的幸福理想。牛郎虽然晚于织女来到大贤山,但他却为这里增添了人间的香火气息,让一个放牛娃的牛棚发展成就了一座小村庄,让一些孙姓村民自豪地和牛郎续上了家谱,成为牛郎的后裔。

传说的落脚地

传说是民间的口头文学,这种传播形式的最大特点是其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以至于让寻根探源的人们头痛挠心:究竟何处是源头?无奈的人们只好按照传播的密集程度推断和确认其传播区域,并根据故事的演化而推断核心传播区。但是大贤山织女洞及其周边的历史文化遗迹,则以文物的形式将牛郎织女传说物化到民间,为传说源头的追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佐证。

一般情况下,传说故事中人物的生活地点被指定或刻画到碑刻之上,是一种共识的表现,说明这种传说在当地已经深入人心,有着广泛的影响了,所以人们才可能对照故事的内容在自己居住的周边地区安排传说人物的生活场所,并以镌刻在石碑或其他石建筑物的形式,记录在案,让传说人物或故事得以长久保留,以增强传说的可信度和亲近感。这种方式,不但让无形的传说有了有形的载体,而且还因为不同时代的记录,给后人以不同时代的历史认知。

牛郎织女教案范文第10篇

让时间滑过几千年,人世凡间早更变。让岁月穿过树林间,痴心等待变神仙。俗世之中,市井行人,成双成对早已屡见不鲜。又有谁会看着天空哭泣并趴在窗前?这便是现实了,夫妻走过几十年,潇洒美丽早不在,这是变化。在时间里磨砺了自己的风度还有容颜。爱情已经如茶一般,凉了内内外外,入口苦涩不能咽。因为这是凡人的爱情,吵吵闹闹是夫妻,打打骂骂过十年。

七七一日,过银河。夜半牛郎织女星。那一刻,他们携手在鹊桥,那一时万般情感都淡然。一年一面,看似难耐,但是久远。过了今年,以后依然。人诠释不了神,不然何以为人?同样,凡间的爱人也不能诠释牵牛织女。因为他们爱了几千几万年。

月下老人牵红线,心动只要一时间。爱就是爱了。不是吗?只是今天,走在街上,听我心里的歌,想曾经一同的曲。也掉不下泪水。一切都变得淡言了。心里颤动几许,没有了过多的感情。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心里有块最软处,心中有个小秘密。就如同女孩的初恋一般羞涩美丽。精心呵护,悉心查看,七七到来,孤身一人也不觉得孤单。

只是在这条街上,这个城市,这个人间。等到霓红辉煌,待到灯火阑珊。不知道有了多少细语缠绵…可是,又有多少人,多少情侣去仰望天空,找寻星空,享受夜晚。恐怕什么都看不见。但是谁在爱意相随时想到过牛郎织女与他们的小孩。谁能为他们而感叹。谁能因为他们而更珍惜彼此的爱…。

问个问题,如果给你六十载让你与爱人相伴。或者给你无数年,但每年只有一天的时间互相陪伴。你怎么选择?换成是我,几乎不会考虑就得了答案。万物更变,自然动态。有了生命就有了希望,落了叶片也是一种温暖。静静地离去不带起一丝波澜。有生有死,有爱有恨,苦辣酸甜,从此人间有了色彩。但牛郎织女不能,不知该怎么说…怎么想。我仅仅想把眼泪和祝福送给在九重天上的他们…

牛郎织女教案范文第11篇

谁都有权利过这个节,但总得找个和爱情靠上边的地方,找个福地寄托一下心愿,想着历史传说,拍摄或面对如梦如幻的美景,好好驰骋一下内心,让现实的心浪漫起来。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这是最具浪漫色彩的中国传统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深人静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推荐七夕去的这些地方,或发生过惊天地的爱情,或风景超美,能催生人的浪漫情怀,用别样的心情溺爱以后的日子。

九寨沟:水丰草长绝美浪漫

“九寨沟――黄龙”一向被誉为“童话世界,人间仙境”,有着无比美妙的山水风光。有人说,九寨沟最美是秋季,其实夏日的九寨沟更有一番奇妙的风采。夏曰九寨沟是一个童话天堂,丰水期把九寨黄龙的水推向美的极致,若尔盖红原的草长势最旺,鲜花遍野,美不胜收。原始森林,草海,天鹅海,箭竹海,熊猫海,五花海,孔雀河道,珍珠滩瀑布,静海,诺日朗群海,诺日朗瀑布。犀牛海,老虎海,树正瀑布,树正群海,卧龙海,火花海,芦苇海,盆景滩,扎如寺。则扎哇寨。下季节海,上季节海。五彩池,长海……热烈的阳光亲吻幽蓝的湖面,泛起粼粼的波光。

三亚:激情的阳光沙滩

九寨沟是一个纯净得只让人想起快乐的地方,选择七夕去那里,在一个纯美的节日去一个纯美的地方,无论从季节和意义上都适合。

8月,这个阳光沸腾的季节,刺激着人的神经和爱情,向往海的方向,用最简单的方式生活,哪怕就是那么几天,享受单一的海蓝、变幻的红霞、慢慢咀嚼美味的面包和咖啡,感受天海交际的醉人浪漫,过一个激情浪漫的七夕。

三亚,中国惟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度假胜地,这里不仅有迷人的热带海滨风光,还有陪你到“天涯海角”,爱你到“海枯石烂”的经典盟誓。鹿回头美丽的爱情传说,加上醉人的椰风海韵,使三亚充满着一种浓郁的浪漫气息。让您在享受海岛风光的同时,不断感受到爱意满满的浪漫氛围,留下最美好的心动回忆。

传说“天涯”和“海角”这两块大石头也是有来历的,一对热恋的男女分别来自两个有世仇的家族,他们的爱情遭到各自族人的反对,于是被迫逃到此地双双跳进大海,化成两块巨石,永远相对。后人为纪念他们的坚贞爱情,刻下“天涯”“海角”的字样,后来男女恋爱常以“天涯海角永远相随”来表明自己的心迹。

和顺:牛郎织女鹊桥会

千古神话“牛郎织女鹊桥会”究竟发生在哪里?据专家做出的最新论证,是在山西省的和顺县与河北省邢台县接壤一带的天河山。在山西省和顺县,以南天池村为轴心的3公里之内,发现了与“牛郎织女”传说故事对应完整的古地名和景物名称,当地社会活动和民间风俗也为支撑传说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和顺是“牛郎织女”传说故事的起源地。

这里有传说中织女洗澡的南天池,以牛郎命名的二郎峡。这对好事多磨的恋人,历经坎坷,最终还是选择彼此,牛郎与织女的旷世爱情不知感动了多少人。

2006年,和顺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牛郎织女文化之乡”,2008年,和顺牛郎织女的传说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顺成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

经过进一步搜寻,挖掘和专家们对解释的补充修正,确定了以下与传说有关的名称,这些历代相传的名称,是支撑民间传说的重要元素:

牛郎峪:传说是牛郎居住的地方。

天河梁:传说是王母娘娘为阻止“牛郎织女”相爱,用金簪划出的一道天河。从南天池望去,平时牛郎星在天河梁北,织女星在天河梁南,每年七夕晚上牛郎星和织女星靠的很近,更为重要的是天河梁的走向与银河系的走向是一致的。

凤冠山:天河梁主峰,形似凤冠,传说是王母娘娘的凤冠。

喜鹊山:因有大量喜鹊栖息而得名,站在喜鹊山上可遥望天河梁。

磨子峪:传说王母娘娘磨金簪的地方。

牛郎沟:南天门贯穿至牛郎峪的牛郎沟,传说是牛郎放牧的地方,沟中有饮牛池等遗迹。

天河池:村东有一池碧水,为天河梁下的山泉,流淌经年不盈不竭,池旁一株古椴树,冠庇荫遮蔽了半池碧水,传说是织女洗浴之地。

金牛洞:天河梁东侧崖壁上有一天然洞穴,传说是牛郎藏牛之洞。

老牛口:与天河梁隔山相望,坚石肃立,传说是仙女浴后在此晾衣裙晒太阳。

这些地名与景观名,在当地百姓中历代相传,是不可轻易更改的,也是不敢轻易迁移的,形成一条完整而系统的情节链,与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故事情节基本一致。神话故事,天人相应。中国古老的传说中,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于是就有了天人合一的爱情故事。

和顺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气候和地貌。这里有清爽怡人的气候,气象万千的太行山大断崖风光,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方。色彩烂漫,古今溶合,天人一体。太行山上的明珠正灿放耀眼的光辉和非同寻常的魅力。一段《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撩起了她神秘的面纱,演绎着中国式情人节的无限空间与古诗神话。

桥相会

中国古典最凄美的爱情大都发生在杭州,这样一个本身就充满了诗意的城市由于西湖的存在成为了许多恋人心中难解的结。究竟是因为西湖的美景,惹出了世间男女的痴缠,还是因为人世风月,使得西湖历经千年妩媚依然,答案的本身已经不重要,只有这片涟漪的湖水,沉默着见证了无数次爱的际遇。长桥的十八里相送,许白二人的断桥重逢,在悠远的传说中,隐藏着西湖美丽的全部秘密。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与西湖断桥密不可分,断桥成为人们诉说这段爱情故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杭州西湖断桥位于杭州里西湖和外西湖的分水点上。桥的一端跨着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桥的东北有碑亭,内立“断桥残雪”碑。伫立桥头,放眼四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为西湖十景之一。

现在的断桥,是1941年改建,经上世纪50年代再修饰。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经建成,时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当时是一座石桥,宋代称“保佑桥”,元代称“段家桥”。

断桥不仅以景享誉天下,更以情驰名人间:这里是《白蛇传》中几段重要故事情节的发生地――在这里,白娘子与许仙相识,同舟归城,借伞定情;水漫金山后又在此邂逅,言归于好……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她的名气最大。

其名由来,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一说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传说白娘子与许仙断桥相会,为断桥增添了无尽的浪漫色彩。

和自己心爱的人泛舟西湖,相信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能体验到一份久违了的古典美感与真情。

汝南:梁祝同穴化蝶

有的人,生命中出现过这样的一个人,他们的想法总是相似,观点总是不谋而合,但他们却经常不由自主地唱反调,两个人互相争辩、互相欣赏,同时也互相产生了爱恋。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样的一对情侣,他们的故事发生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

梁祝故里河南省汝南县马乡镇,至今仍存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活过的村庄――梁庄,祝庄(传到外地因“朱”与“祝”音近,故讹传为“祝英台”),还有马庄。汝南县马乡镇有着梁祝故事中的一处处实景环境:梁庄、朱庄。梁祝共同求学的“红罗山书院”,至今仍是朗朗书声的一所学校。校门前山坡旁有一口“英台井”,传梁山伯每天帮英台提水,水面映照双双倩影。校舍后有一棵粗壮的古银杏树,为梁祝当年手植,至今透出生机。18里长街两旁林荫蔽日,经丈量,从红罗山到梁山伯家(梁庄),到祝英台家(朱庄)均为18里地,所以才会有脍炙人口的“十八相送”。这条街的北头有一座“曹桥”(后传为“草桥”),是梁山伯家到红罗山读书,朱英台家到红罗山必经之地,所以才会有著名的“曹桥结拜”。还有另外一个主要人物马文才的家乡“马庄”,他是祝英台坚定的追求者。

在马乡镇马北村北头,凸现梁祝两座墓冢,建于古京汉道两旁,路西的梁墓较小,路东英台墓较大。梁山伯的墓门向东北,祝英台的墓门向西南,相对遥望。梁墓碑上无纹饰,英台的墓碑高大,碑上有精美纹饰。人们为了方便梁祝冥间相会,在两冢之间修建了“一步三孔桥”,至今遗址尚存。当地还为祝英台立了一座“白衣阁”,供祝英台为“白衣菩萨”,尊奉有加。

2005年12月4日,中国文联,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正式授予河南省汝南县为“中国梁祝之乡”。2007年7月19日,梁祝故里汝南县马乡镇更名“梁祝镇”。

西安:古城胜景萦绕温情

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几经波折又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或笑或叹或赞或斥的史话,但无论如何,真正的爱情总是美丽的,在这个美丽的七夕节,我们可以睹物思人,回味那段早已成为历史的温情。

兴庆宫公园:名花倾国两相欢

西安东郊的兴庆宫公园是我国最古老的遗址公园,它位于西安市和平门外成宁路北,原长安城内的兴庆坊。兴庆宫是唐玄宗朝政的重心,是唐玄宗和杨贵妃长期居住的地方。其设计既继承了我国民族传统风格,又吸收了国外造园的艺术特点。公园中兴庆湖即在原兴庆公中“龙池”原址建成。湖中碧波荡漾、岸边树木葱郁、草坪如茵、百花似锦、景色宜人。园内有唐勤政务本楼遗址,仿建有唐玄宗与杨贵妃游乐的“沉香亭”以及花萼相辉楼、长庆轩、缚龙堂、南薰殿、竹翠亭等景点和阿倍伸麻吕纪念碑等多处名胜。

唐兴庆宫曾是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前的府邸。唐开元二年(714年)。李隆基登基之后,改建为皇宫,当年的兴庆宫占地2016亩,为北京故宫的一倍。宫内楼阁耸峙,花木扶苏,湖光船影,为唐代长安最近的皇家园林。玄宗与杨贵妃常年在宫内享乐。唐代的文人李白,梨园长李龟年,曾分别应邀入宫作寿演戏。日本的遣唐使藤原清河及留学生阿倍伸麻吕(698~770年)也来过这里。

李白在“清平调”中歌咏过园中牡丹花:“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现今的兴庆宫公园占地743亩,新公园的设计和布局参照了旧址的轮廓。从成宁路大门入内,广场后有一圆形喷水池,其三面均为湖畔。兴庆湖为人工湖,占地150亩,从橘河引水。湖中靠东水上建有沉香亭,重檐琉璃瓦,可望全湖。湖中靠北另有湖心岛一个。湖畔曲折多变,窄处多有小桥通过。湖西建有花尊相辉楼、兴庆楼、缚尤堂和南章水柑等仿唐建筑,均沿用唐兴庆宫旧名。这些建筑雕梁画栋,颇为壮观。

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华清池亦名华清宫,位于西安城东临潼区骊山北麓,自古就是游览沐浴胜地,是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1997年国务院公布华清宫遗址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西周的周幽王曾在这里建离官。秦、汉、隋各代先后重加修建,到了唐代又数次增建。名日“汤泉宫”,后改名“温泉宫”。到了唐玄宗时又大兴土木,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殿,此时才称华清宫。因宫在温泉上面,所以也称“华清池”。

唐代华清池是帝王妃嫔游宴的行宫,每年十月到此,年终返回。据记载,唐玄宗从开元二年(714年)到天宝十四年(755年),先后来此36次之多。现有4个泉眼,每小时总流量112吨,水温43度,内含多种矿物质和有机物质,沐浴对理疗皮肤很有帮助。白居易《长恨歌》就写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华清池大门上方有郭沫若书写的“华清池”匾额,大门内两座宫殿式建筑的浴池左右对称,往后即是新浴池。由新浴池往右行便是九龙湖,湖东岸是宜春殿。北岸是飞霜殿为主体建筑,沉香殿和宜春殿东西相对,西岸是九曲回廊。向南有“贵妃池”建筑群。“莲花汤”池形如石莲花,供皇帝沐浴:“海棠汤”池形如海棠,供贵妃享用;“尚食汤”是供大臣们沐浴之处:“星辰汤”传说原址上面及四周无遮物,沐浴可见天上星辰。在星辰汤后有温泉古源。

华清池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就发生在此,华清池内至今仍完的保留着当年行辕旧址五间厅,后面骊山的半腰间虎斑石处即为“兵谏亭”。走出望湖楼,向右可沿着一条砖砌的台阶上行,直登苍翠葱绿的骊山游览。

周文王与太姒的天作之合

“关关雎鸠,在河之湖,窈窈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第一首《关雎》篇的开头四句。在宋代,中国出了一位大学者,名叫朱熹,由于他的学问非常大,后世人都尊敬地称他为“朱子”。朱熹老先生在他著的《诗集传》里说,“河”指黄河,“河洲”是黄河中的沙洲,“淑女”是洽川的美女太姒,君子是周文王,这首诗说的是当年周文王与太姒订情的事。

洽川镇在陕西省合阳县。商代末期,洽川的莘野村出了一位美女,是姒家的大姑娘,起名叫太姒。太姒不光长得美,还心灵手巧。她纺的线又细又匀,织的布又平又展,巷院中不论谁家有了事,她都乐意帮忙,见了老人态度和气,老人们都夸这姑娘心眼儿好。太姒的名气越传越远,远在西岐的周文王就打发使者来到洽川访查。使者无论是明查还是瞎访,人人都夸太姒好,没有一个人说不字。 使者回去一汇报,周文王心里非常高兴。但他担心使者的话里是不是会有夸大的成分,便决定亲自到洽川走一趟。

周文王与太姒一见钟情,征得父母的同意,太姒领着文王在故乡各处走走看看。周文王看了天下罕见的洽川瀵泉,观赏了黄河滩里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在幽静的沙洲上。耳畔上只有雎鸟关关的叫声,那是它们求偶的信号。黄河浩浩荡荡地向南奔流,显示出母亲河的宽宏和慈祥。太姒看着文王被陶醉的样儿,问他:“你看治川这地方好吗?”文王深情地说:“地方好,人更好,我要把你带到西岐,娶你做妃子。”太姒问:“西歧也好吗?”文王答:“那里也是一块宝地。先人们几经选择,才在那些扎下根来。我觉得,只有你,才是我的好配偶。”太姒说:“我虽然舍不得家乡,但我向往去西岐,你放心,我会尽力做一个好妻子。”当下两人在沙滩上对天盟誓,要做一辈子好夫妻。人们都认为文王和太姒是再好不过的一对,她们的结合是天意,夸赞他们是“天作之合”。后来人们在喜庆新婚的横批上总爱写上“天作之合”,就是从这儿来的。

太姒与文王成亲后,贤而有德,被后世尊为“圣母”。洽川出了这么一位才貌双全的好姑娘,家乡人自然觉得脸上光彩,所以后来莘野村村西的砖砌门洞上端,就嵌上了四个石刻大字:太姒故里。人们一念起《关雌》这首诗,便会想到太姒与文王的故事。

七夕TIPS

七夕,又叫“乞巧”,《西京杂记》中“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是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代女子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各地乞巧习俗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措鹊桥去了。

依照七夕节天上牛郎、织女相会的情节,山西民间有扎像庆贺之俗,就是在街头巷口用树枝等物扎成一对青年男女像,代表牛郎,织女相会。在像前敬献瓜果桃李以示祝贺。星汉灿烂之际,如果看到天河中有奕奕正白气,闪耀着五色的光芒,就被认为是牛郎织女相见的征兆。旧时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织女恩赐。

说牛郎织女是勤劳的化身,所以跪拜者求农求织求婚均可。求金求银求暴利则要适得其反。一人只能乞求一事,求多则不灵。在吉祥征兆面前,连续三年诚心诚意乞求一事则必然应验。山西气候,七夕前后多降雨,能够连续三年乞求一事当属不易。民间传说,七夕节如果天上降雨,就是牛郎织女哭诉衷肠,预兆着夫妻和睦,家庭兴旺。

七夕节里,姑娘媳妇还有许多向织女讨教手艺的活动,称为乞巧。

晋南地区习惯用当年产的新麦秸编成一座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等编织物,置放案头。或是用彩色纸,剪成上述景物,贴在墙上。祈祷后,拿七根绣花针,用彩色线来穿针孔,能够一次顺利穿过七个针孔者就被认为乞得了巧。

曲沃县盛行男,女孩童以星星草,香节投水乞巧。

晋北地区习惯白天在院里晒一盆水,因微尘飘落,盆水的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薄的膜。将绣花针涂油以后,轻轻放置水面,能够飘浮者则被认为是乞得了巧。

晋西北地区是在盆水中放置豆芽,将节前生好的豆芽,放置水面。在阳光照耀下,经过盆水的折射,水底倒影会显示出各种动态,或螟蚣,或水蛇,或水狗、小鸡。倒影显得越复杂越逼真,意喻乞巧越多。

晋东南地区女孩子,七夕节要逮一只吐丝的蜘蛛,圈在匣子里。第二天观察蜘蛛的结网疏密状况,越密乞巧越多。

与少女一样,少男在七夕节也要向牛郎讨教耕耘本领。

晋南地区,习惯在木板或石板上覆土,土上制作茅屋小景,屋旁作成田园。

田地中种粟生苗,称之为“谷板”。

晋北地区习惯将小麦及各种豆类用水浸泡,促其生芽。七夕节,用彩线缠芽,称之为“种生”。

晋西北牧童要为耕牛编戴花环,称为“老牛过生日”。

晋东南流传有夜深人静,躺在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的说法。

七夕节,民间喜用白面或糕面加油,糖,蜜做成各种糖果,称为巧食。山西境内,家家要吃西瓜,喜欢在西瓜上刻画花纹图案,称为“花瓜”。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 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2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7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果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7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此表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牛郎织女教案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布置活动;个别辅导;精讲善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323-01

《“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行动计划》指出:“让学生通过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讲出来”、“教别人”的学习方式,边学边讲,学讲结合,从而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读到这儿,我们会有所疑问,既然是以学生的自主学、合作学为主,那教师的教是不是就不需要了?通过研读关于学讲的理论及个人上课的体会,我的答案是:必须要教,还要教好。

一、教师在布置活动任务之前,要精讲善教

语文课教学中采取任务型教学模式是体现学讲方式的重要途径,每节课要给学生明确这节课我们要完成哪些任务,在布置任务之前,不少学生对如何去做不清楚,即使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也讨论不出所以然来,只有通过教师先教,先示范,然后带领学生打开自己的思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

例如在执教《牛郎织女》这节课时,让学生对喜欢的句子加批注,这项任务是考察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题型,教师并没有一开始就让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讨论,而是让学生赏析老师自己加的批注,和同学们共同欣赏老师批注的妙处,潜移默化中就教会学生如何加批注,从哪些方面入手,我在课文的这一段边上写道:“这个年龄应该无忧无虑地读书求学,而他却天天放牛,她的哥嫂也真的太狠心了!”又在另一段边上写道:“看来,牛郎的生活还是很有趣的,他的乐趣就是和牛在一起。这更可看出她的哥嫂待他不好!”有加上诸如“他的心地真善良!”“好人格会有好报应!”学生们看了我的批注后,明白作批注就是要写出自己阅读时对某段、某句、某人的所感,茅塞顿开。这时教师友适时补充添加批注的方法,还可以谈写作方法、重点词语、也可以质疑,让学生亲自操练批注。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后,学生添加的批注真的很精彩。如“牛郎的勤奋和善良感动天女,为啥感动不了他的哥嫂,可见他们心眼太坏。”“看来幸福美好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老牛死了,牛郎该会是多么难过呀!”“民间故事真美!”“牛郎的童年太惨了!”“织女同情牛郎的遭遇,而牛郎勇敢离开了家庭去追求新生活的勇气感动了织女,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等等批注,又长又短,角度不同,但看得出孩子们读懂了文本,读懂了情感,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师在参与学生讨论时要随机教授

“学讲方式”要求教师要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小组学习中去,不少老师只是走到学生中询问讨论结果,这种做法收到效果是不明显的。教师应参与学生讨论过程中去,发现学生遇到困难,或者讨论不深入,这时候老师就应该给学生引导,给学生示范,教会学生找准讨论的切入点和讨论的方法,还是在讲授《牛郎织女》时,让学生们自己做批注时,我就参与到学生交流讨论之中,强调指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一定要写下自己读后的感受、体会、所思所想。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大胆质疑。因为会疑就会学。比如《牛郎织女》这一课,我让学生讨论课文主要内容后,以小组为单位提出质疑,有的小组提的问题很有概括性,也很深入。如:“你觉得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牛郎长大后又过着怎样生活的?”“牛郎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等,反映了学生们读书时的思考。针对小组质疑,我随机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段落,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才能交流的更加深入,更加精彩,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就会发挥到极致。

三、教师在个别辅导时要巧妙教授

一堂课下来,总有几个学生对当堂的知识没有掌握牢固,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不少老师认为这些小学生接受能力不强,灌输式的给这些学生讲解。其实不必要这样,教师可以和学生交流,看看到底是哪个地方没掌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在教学《燕子》一课结尾段的作用时,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修辞以及表达作用。这样一点拨,学生很快就能找准切入点,小组展示了“作者把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线比作五线谱,把停着的燕子比作音符,这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春天对燕子的赞美与喜爱之情。”“含蓄写出了对故乡的怀念对春天的赞美。”等讨论结果。

又如教“日月如梭”这一成语时,一名学生不理解它的意义,我明白他主要是因为不知“梭”为何物。所以我把字典给他,让他查“梭”的意思,然后再把这个意思放到成语里理解,他马上就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意思。所以个别辅导时要巧在发现他的疑难之处,那么疑问就迎刃而解了。

当前,学讲计划正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教师要大力推进学讲计划,努力做好助学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巧妙示范、随机教授,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得到更好的提高。

参考文献:

牛郎织女教案范文第13篇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的牛郎织女相会的时日,因此,这个日子被定名为七夕节;人间的姑娘们借此机会想向织女学些女红技巧,于是这个节目又被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

七夕乞巧,源于汉代。东晋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中国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开元天宝遗事》也记录了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的习俗。宋元时代,京城中甚至还开设乞巧市,专卖乞巧物品。《醉翁谈录》记载:“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由此可以想见人们对七夕节的重视程度。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耳熟能详的《鹊桥仙》就是宋朝大文人秦少游专为七月七这个被誉为中国情人节的七夕节而作,也可以说是对浪漫七夕节的最完美的写照。词中所唱的坚贞爱情又引出了一段位列中国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的美丽得令人感伤的爱情传奇――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忠厚的小伙子名叫牛郎,从小父母双亡,与兄嫂一起度日,经常被嫂子虐待。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牛郎救了因触犯天规被贬到人间的灰牛大仙。后来,在嫂子把牛郎赶出家门时,牛郎只带走了灰牛大仙变成的老牛。

一天,天上的仙女一起下凡到河里洗澡,老牛向牛郎透露了消息,并帮助牛郎结识了织女。织女就留在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从天上带来天蚕,教会人们养蚕、抽丝、织出光亮轻薄的丝绸。牛郎织女男耕女织,恩爱相随,生下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非常幸福。但是,玉帝知道这事后大为震怒,屡次遣使招织女上天。织女不忍与牛郎分别,便屡次抗旨,不肯返回天庭。最后王母娘娘亲自下凡,强行带走了织女。

牛郎用担子挑起一双儿女就要上天去追织女,可是他无路可走。为了帮助牛郎追回织女,老牛主动放弃了生命,它让牛郎用它的皮做成鞋,穿上就可以上天了。牛郎按照老牛的指点,带着一双儿女,上天去追织女。王母娘娘看到牛郎追了上来,就拔下头上的金簪一划,在天上划出了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牛郎和织女被分隔在两岸,只能泪眼相对。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所有的喜鹊,它们同心协力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长叹一口气,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地上的人们也没有忘记织女,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人们就会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祝福它们一年一度的相会。而姑娘们还会乞求上天让自己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女性参与的七月七夜晚的各种乞巧活动。各个地区的乞巧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陈列瓜果,或捕蜘蛛一只,放入匣中,等待蜘蛛结网,结了网的就是乞到巧了;有的地方姑娘们会在七夕夜集会拜仙,然后手执彩线在灯影里比赛穿针,一口气能穿七枚针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有的地方会聚集七个好姐妹,各自带来粮食蔬菜一起包饺子吃巧巧饭。饺子里会包进铜钱、针和红枣,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有的地方会举办斗巧比赛,项目有蒸巧饽饽、烙巧果子、做巧芽汤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装饰品。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也是牛的生日)。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中最有名的是巧果,也有地方称之为乞巧果子。地方不同,款式也不同;姑娘的巧拙不一,制作出的巧果也不可同日而语。制作巧果的主要材料是油、面、糖、蜜。宋朝的街市上就已有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熬成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擀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由巧手的姑娘折出各种各样与七夕有关的花样巧果胚,最后入油炸至金黄即成。

世界青年旅舍的由来

有这样一个地方,能让你在合理的价格内获得最友好的氛围和基本舒适安全自由地度过一个个异地驴行的夜晚。如果你不是大款,也没有足够三星级以上宾馆的住宿费用,在这里你可以用一套快餐的价格获得一张床位一夜的使用权,你可以自由地采买食物到厨房里DIY,你可以交通便利地玩转整个城市,你可以遇到其他和你志趣相投的很多朋友……虽然一切要你自己动手,虽然你可能只得到了一个双架床的上铺,虽然你可能必须到公用浴室洗澡,但你一定会急着寻找这样的地方,因为对于年轻的你来说,这样的地方更能支持你走上行走和寻找风景的旅途。

这个地方就是青年旅舍。与其说是宾馆,不如说更像一个供游人随时寄宿的大家庭。这种青年旅舍己遍布各个国际旅游区的中心地带。而它的来历还要从1 00年前说起――

1909年,德国有一位名叫理查德・斯尔曼的教师,他主张青年“应该走出校门,参加远足”。一天,他带领学生徒步旅行时,遇到一场大雨,他们不得不停止前进,在一所乡村学校里借住了一夜。所有人都在地上铺的稻草上艰难地熬过了一夜。而斯尔曼老师为了照料学生整夜未眠,他的脑海里萌发了为外出旅行的年轻人建立专门的住宿旅馆的想法。

理查德・斯尔曼四处游说自己的观点:“所有的男孩女孩都应该走出校门,参加远足,留宿青年旅舍。”终于有人接受了他的观点。1912年,德国一个废弃的古堡Altena,被改造为世界第一家青年旅舍――室内有高架床、硬床垫、被褥,带锁的个人储藏柜,有公共浴室和洗手间、自助餐厅和公共活动室。青年旅舍的基本理念――“安全、经济、卫生、隐私、环保”也由此确立。这家青年旅舍很快就受到了青年人的欢迎。一年后,青年旅舍就发展到83家、2.1万个床位。

1932年,国际青年旅舍联盟在阿姆斯特丹成立。目前世界上大约60多个国家共有青年旅舍4000多家,国际会员超过400万人。世界上约有1000万青年旅游者在使用青年旅舍。青年旅舍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住宿连锁组织。

攀岩运动的由来

攀岩最初应该是登山运动的一种基本技能,当它从登山运动中分离出来时,立刻以惊险刺激的特点吸引了广大青少年的眼球,以“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独有魅力风靡全球,成为一项独立的体育活动。

攀岩的目标是发挥人类原始的攀爬本能,借各种装备作安全保护,攀登由岩石构成的峭壁、裂缝、海蚀崖、大圆石,后来又有了人工制造的岩壁。因为攀岩者的动作优美且惊险,所以攀岩作为一项极具美感和观赏性的运动,又被誉为“岩壁芭蕾”。

相传在阿尔卑斯山的悬崖峭壁上生长着一种奇特的高山玫瑰,只要能采摘到这种玫瑰献给心爱的人,就能获得美满的爱情。姑娘们便以采摘高山玫瑰作为考验情郎的意志和才智的测试题。于是,小伙子们就以攀岩采摘高山玫瑰作为最值得炫耀的事情。传说攀岩运动就由此而来。

据说攀岩技能的历史可以上溯140多年,而攀岩运动在上世纪50年代才

出现。1947年,前苏联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攀岩委员会,并于1948年举办了首届攀岩锦标赛――世界上第一次攀岩比赛。攀岩运动自此开始在欧洲流行。1985年,法国人弗兰西斯・沙威格尼发明了可以自由装卸的仿自然人造岩壁,帮助人们把大自然中的岩壁搬进了城区。因为人工岩壁比自然岩壁在比赛规则上易于操作并利于观众观看,所以1987年,国际攀登联合会批准利用人工岩壁进行的攀岩比赛为国际正式比赛,并在法国举办了首届人工岩壁攀岩比赛。1995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攀岩为奥运会项目。

人工岩壁的出现,增加了攀岩的娱乐性,国外出现了各种攀岩俱乐部,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形式和规模的攀岩比赛和娱乐活动。目前攀岩按组织形式可分为竞技攀登和娱乐攀登;按保护方式可分为有保护攀登和自由攀登(即徒手攀岩);按运动场所可分为人工场地攀登和自然场地攀登。竞技攀登又可进行多种分类:难度赛和速度赛;世界杯赛和世界锦标赛;20岁以上的成年赛和19岁以下的青少年赛;男子组赛和女子组赛;国际赛、洲际赛及部级比赛。

牛郎织女教案范文第14篇

教学目标①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②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

①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

②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

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想像过程(板书):

街灯

}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

言,教师可以明确:

a.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d.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布置作业

①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②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静夜》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探究学习

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b.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a.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a.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总结课文

①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②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布置作业

①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②想像练习。

牛郎织女教案范文第15篇

那么,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据推测,"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和时间的崇拜。特别是古代中国人对于"七"这个数字的崇拜。例如,那时的人们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yào) "。又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起来就是所说的"二十八星宿"。因此,七月初七也就被看作一个特别的日子。而在一些地方,"七"和"吉"又是谐音。"七七"也就有了吉利的含义。这样,人们当然会把这一天当作节日来过了。

和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不同,过七夕时不用举行特别隆重的一些仪式,主要以民间带有娱乐性的一些习俗为主。可以说,这是个比较轻松、愉快的"小"节日。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一段时间里,人们好像都把七夕这个节日给忘掉啦。近年来,随着大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才又恢复了过七夕节的活动。那么,七夕的习俗都有哪些呢?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七夕节习俗。从汉朝开始,人们便把七夕节和"乞巧"的含义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女孩子,在这一天举行一些以穿针引线为内容的比赛,显示自己的心灵手巧。例如,在唐代,皇宫中设立专门的锦殿,嫔(pín)妃、宫女们在其中借着月光,用五彩丝穿九尾针,同时还以音乐伴奏。最先穿完的人被封为"得巧之侯"。这个习俗一直延续下来。就连蒙古人建立元朝之后,也"入乡随俗",在宫中举行过同样的仪式。

喜蛛比巧

这个习俗大约起源于南北朝。内容呢,其实就是--蜘蛛比赛!五代的一位学者王仁裕曾经记载说,七月七日这天,人们捉一些蜘蛛关在小盒中,第二天早晨再打开,看哪一只蜘蛛织出来的蛛网最密,便将它选为"得巧之侯"。到了宋朝,这个评比的标准又有了变化,改为看哪只蜘蛛织出来的网更圆……喂,怎么也不问问咱们蜘蛛乐不乐意参加这种比赛?还一会儿圆一会儿方的,征求咱的意见了吗?真是的!

吃巧果

过端午节吃粽子,过中秋吃月饼。七夕节也有自己的节日食品,就是"巧果"。主要就是用油、面、糖蜜等材料做成的甜食点心。它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化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擀成薄饼,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手巧的女子,会将这种糖面块捏成各种花朵、人物等形状,再放入油锅炸成金黄色,就做好了。宋朝时,每到七夕节,大街小巷都会出售各种花样的巧果,称为"笑厌儿"。而且,如果你在谁家店里买了一斤巧果,店主还会送你一对身披战甲的木雕娃娃,叫做"果食将军"--看看,那时候就有买小食品附送玩具的习俗啦!

此外,过七夕节时,大街上卖的瓜果也都要打扮打扮,来个"大变身"。有手巧的师傅,会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雕刻各种图案,称为"花瓜" 。嗯,这么一来,水果摊可都要变成艺术品展览馆了。

露水洗头

在湖南、江浙一带,一到七夕这天,各家各户的阿姨、阿婆、姐姐妹妹们就要早早出门,去打泉水、河水来洗头发。有的还要在水里放上柏叶、桃枝,先煮一下,再用这种水洗头。这种习俗的由来,是因为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水洗头,就和用银河里的"圣水"洗头一样,可以获得神明的保佑。在有些地方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洗头。传说七夕节时,早晨结下的露水就是牛郎织女相会时流下的眼泪,把它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拜魁星

前面说到七夕节源于古人对于"七"这个数字的崇拜,这里怎么少得了大名鼎鼎的北斗七星呢?相传,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因为古代把读书人中状元称为"夺魁",所以魁星就成了所有读书人的守护神。要想念书念得好,考试考得好,当然少不得要拜一拜它的。传说魁星神的生日便是七月初七这一天,于是,七夕在读书人那里又被叫作"魁星节"。他们在这一天除了要郑重地祭拜魁星之外,还有一种习俗是要把屋里堆的书籍拿出来晾晒,因此七夕又称"晒书节"。至于这么做的意思嘛,大概是和我们现在让老师检查作业差不多,让魁星看看他们的书都读得怎么样了,上面有没有做点听课笔记、用红笔划划重点什么的……要不然,魁星怎么知道明年保佑谁去中状元啊?

牛过生日

还记得牛郎织女的故事里,牛郎身边的那头老牛吗?它不但帮牛郎耕地、干活,而且还给他出主意,排忧解难。最后,为了让牛郎能去和织女相会,老牛还牺牲了自己,让牛郎披着自己的牛皮飞上天。真是一个又善良、又忠诚的好朋友!有感于老牛这么好,在南方一些地方,人们都有在七夕的这一天给牛"过生日"的习俗。特别是在最早流传牛郎织女故事的河南南阳地区,当地人在这一天把自家养的牛刷洗得干干净净,给它们的牛角上挂上采来的野花,让它们好好地休息一天,感谢它们为人们付出的劳动。看来,不光好人有好报,好牛也会得到大家的尊重呢!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