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专项基金论文范文

专项基金论文范文

专项基金论文

专项基金论文范文第1篇

一、总则

1、为了推动声学理论与声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促进学术交流,发现和培养本领域的科技人才,贯彻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宗旨,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设立开放课题研究基金(以下简称开放基金),资助国内外科技工作者依托本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实验室每年公布一次《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课题申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规范开放课题的管理,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2、开放课题面向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大学、研究所等单位,凡具备申请条件的研究人员均可提出申请。

3、课题分为一般课题及重点课题两类,其中一般课题的资助强度一般为6~12万元,重点课题的资助强度一般为20~40万元(可空缺),研究期限一般为2年,特别情况,经学术委员会批准可延长一年。

4、开放课题的申请应符合本实验室的课题申请指南,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经过严格评审后确定予以资助的课题。

二、资助对象

主要资助国内外科研机构或者高等院校中的科研人员、教师、博士后以及在读博士研究生;申请者一般应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未达到要求的,需经一名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推荐;在读博士研究生须经导师认可,导师为课题第一或第二负责人,同时需由两名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申请重点课题必需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每位申请者作为项目主要参与者,当年只能申报一项研究项目。已获得本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结题前不得再次申请开放基金。

实验室欢迎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等单位的优秀学者提出资助申请,特别鼓励中青年研究人员申报。

三、开放课题资助范围

开放课题资助的范围和重点领域为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确定的研究方向,每年在实验室网站公布开放研究课题申请指南。

四、开放课题申请程序

1、申请人根据每年实验室的开放课题申请指南,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实验室提交课题申请书,申请者应是项目实际主持人。

2、实验室组织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专家及同行专家进行评审,并根据评审意见确定是否给予资助。

3、对确定资助的项目由实验室向申请者发出正式通知,并签署开放课题研究工作计划任务书。

五、开放课题评审原则

1、项目方向符合本实验室开放课题指南,目的意义明确,立论根据充分,研究技术路线可行,学术思想新颖,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具有明确的研究成果指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优秀青年研究骨干。

2、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以会议或书面通讯评议方式对申请项目进行评审,根据择优资助的原则,批准资助课题及资助额度,资助强度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批准额度为准。

3、根据评审结果,签发立项批准书,通知申请者及其所在单位。

4、根据批准通知,课题负责人应在申请指南规定时间内填写《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研究计划》,并签署研究合同,经所在单位审核后,报送实验室办公室作为拨款和检查的依据。逾期不报、又不在规定期限内说明理由的项目视为自动放弃。

六、项目的实施与审查

1、实验室指派专门人员对项目进行管理,基金项目的负责人或主要研究人员应按计划开展研究工作。

2、研究计划实施中,若改变预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计划,以及需要提前结题或延长期限,项目负责人须提出报告,经所在单位审查签署意见后,报实验室审批。

3、一般情况下,项目负责人不得或更换,遇有特殊情况,所在单位应安排合适人,并报实验室备案。项目负责人工作调动,可依据具体情况选择在原单位或调入单位完成基金项目,但须调入、调离双方及实验室签署意见,并报实验室审批备案。

4、实验室每年度对开放基金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项目负责人应于每年度结束时提交《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年度进展报告》(以下简称《进展报告》)。对不报送《进展报告》、工作无进展以及经费使用不当的项目,缓拨下期经费。逾期不纠正、不补报的,中止资助。

5、用开放课题基金购置、加工和研制的仪器和装置归实验室所有。

6、基金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填写项目结题报告,三个月内向实验室报送《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结题报告》,学术论文抽样及有关的软硬件原始资料。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将对开放课题完成情况进行评议。向实验室提交的材料包括:

(1)研究工作总结及研究报告;

(2)发表学术论文的抽样,专著封面复印件;

(3)专利受理通知书或授权证书复印件、获奖成果证书复印件;

(4)研究工作中的原始技术档案、数据记录、图纸、底片、软件、程序等和其它资料,以及目录清单。

六、课题成果管理及评价

1、基金资助课题所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成果,归本实验室和研究者所在单位共有。一般情况下,要求一般基金资助课题至少发表SCI/EI论文2篇,重点基金资助课题至少发表SCI/EI论文4篇。

2、基金资助课题的有关论文、专著、成果等,均应标注“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研究基金”(英文名称:Supported by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cous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另外,论文作者单位中应标注实验室名称(不限完成单位排序)。

3、鼓励已获得本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开展的研究项目继续申请更高层次的基金、攻关和其它重大项目。

4、对于基金资助课题所发表的论文,凡被三大索引(SCI、EI、ISTP)收录的,实验室将给予奖励,奖励办法另行。

5、基金资助项目结题后,实验室将对优秀研究成果组织专家进行通讯评议或技术鉴定,并对课题组进行奖励。实验室将优先资助曾取得优秀成果的项目申请者。

七、开放基金的使用与管理

1、开放基金课题经费直接划拨给申请者所在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和申请者所在单位的有关财务规章制度执行,单独建帐立卡,专款专用,不得转拨,不得挪作他用。

2、 经费按年度分期下拨,第一年拨课题总经费的50%,第二年拨课题总经费的50%。

3、 经费的使用权由课题负责人掌握,项目结题时课题负责人应向实验室提交加盖财务部门公章的经费开支结算报告,实验室办公室审核后办理财务结算手续。

4、资助经费使用范围:

(1)研究工作需要的材料费、小型配套设备购置费、仪器租用费、测试费、加工费以及水、电、气消耗费等;

(2)调研、资料复印与学术交流费;

(3)研究人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与基金课题有关的标注“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论文版面费。

专项基金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程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工程特色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200-03

创新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关系高等教育成败的关键。我国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基础发展和经济积累后,必然进入创新型社会的发展模式,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要为社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复合型创新人才”[1]。冶金专业是典型的工程特色专业,既要培养研究型人才,又要特别重视工程应用型创新创业复合人才的培养。当前,江苏大学冶金工程专业由侧重工程研究型人才培养(重点本科和研究生培养),正向冶金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转变。研究型工程人才包括重点本科(本一)和研究生培养,而侧重工程应用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冶金专业2010年开始招生,并正在筹建江苏大学连云港学院和江苏大学连云港工程研究院,侧重工程应用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在这样一个专业发展趋势背景及社会需求下,冶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教学内容和模式都急需进行针对性、适应性的调整,以满足培养多元化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江苏大学冶金工程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为适应社会对培养多元化创新人才的需求,该专业在侧重工程应用的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教学改革,这涉及到为加强工程应用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在基础理论课程体系设置、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方向课程体系配置以及专业实践教学等方面应该采取的必要性调整和创新探索实践,为冶金工程专业及相近似的工科特色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基础理论创新教学改革

基础理论是工程创新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创新思想,才能在工程应用方面实现工程创新,因此加强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建设与改革,不断引入基础研究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从而实现创新性的基础理论教学,这是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关键和基础。在大专业教育背景下,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既要根据专业发展需要,不断拓宽基础理论的范畴,又要根据学科发展方向,不断更新基础理论,特别是容易衍生创新方向的交叉学科领域基础理论,因此,基础理论教学改革的中心是拓宽基础、注重创新。此外,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的教师还要根据学生所属行业发展需要及时代的特点,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不仅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所以说,基础理论创新教学建设和改革是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拓延发展的动态过程[2]。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实现专业基础理论创新教学的重要途径是建立一支引领或紧密跟踪学科前沿、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并能够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包括新理论、新方法、新方向引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专业教师不能仅拘泥于传统教材的教学内容,而是要与学科发展紧密结合,学生们只有了解了专业发展的新方向,才能居于学科前沿,利用所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实现创新。江苏大学将《冶金物理化学》等课程定为专业核心理论课程,成立这些课程的教学研究团队,课程组全部老师不仅全面掌握课程的理论体系,而且对该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方向都有很好的洞察和建树,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不断穿插融合到教学内容当中,使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内容紧随该专业科学发展的前沿,在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内容中设置创新研究新成果知识模块,系统地传授在某一领域或方向上最新的科研成果[3]。

二、技能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改革

冶金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按专业理论模块,开设了技能训练性、理论综合性、理论创新性和开放性四个不同层次的实验。

1.技能训练性实验。开展技能训练性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重要物理量的测试方法,如高温仪器的使用、热电偶测温及校正等,为开展高层次的实验打下基础。

2.理论综合性实验。将专业基础理论经并行交叉渗透或纵向贯穿连接融合成综合性理论,开展综合性实验。教师在设计综合性实验时应融合多方面的冶金理论,组成严密、科学的实验项目,综合实验子项目的细节又要各有侧重,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系统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和创新能力。目前,江苏大学冶金专业开设的综合性实验包括冶金渣性能、冶金动力学、火法还原冶金、湿法冶金、金属熔体性能研究等5项综合性实验。

3.理论创新性实验。理论创新性实验主要利用专业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及大学生科研立项、实践创新训练等项目,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一个实际科研项目的研究,最终研究成果以撰写可以公开或申请专利等为预期目标,这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现存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有效,也使学生掌握了数据分析、规律总结及文献撰写方面的能力。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效:技能训练性、理论综合性、理论创新性和开放性创新研究的多元、多层次、逐层深入的实验教学不仅夯实并拓宽了学生的基础理论,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理论和创新研究的思路与能力。

三、专业实习、工程实践训练方面的教学改革

冶金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教学主要包括由教师带队指导学生到对口的工矿企业开展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开放式的就业实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行业生产、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实践的动力。对于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都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培训人员带队,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必须不断拓展实习基地,尽量安排学生到一流的企业去学习;同时,也必须培养和锻炼一支创新能力强、知识丰富且工作认真负责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打好学生到企业实习的基础。对于毕业实习和开放式的就业实习,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方面的能力,结合国家、省以及校级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有针对性的利用学校的产学研合作基地以及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开展工程实践训练。对于工程实践训练,要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和人才联合培养为契机,不断开拓新的、技术水平一流的产学研基地并加深与基地的全方位合作,给学生提供开展工程实践训练及创新研究的空间。目前,江苏大学的冶金工程专业已经有沙钢、宝钢、武钢、南钢、张铜高新、等产学研基地十余所,这些基地都是冶金行业一流的企业,涵盖了冶金学科的主要方向,学生在这些基地开展实习和工程实践训练,将基础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锻炼了工程实践和应用创新能力。目前,江苏大学冶金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相关企业的高度认可,连续五年保持100%的就业率。

四、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学分新举措

自2009届入学的学生起,新制订的专业培养计划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获得2个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学分后才能顺利毕业,这是重视和提高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的一项新措施和硬性指标,受到学校专业老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专业教师通过研讨和论证,制订了学生获得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学分的途径和管理认定办法。学生获得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学分的途径包括:(1)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比如挑战杯、星光杯、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计划等;(2)学生参加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申请大学生科研立项等项目,需要参加实验并完成项目研究报告等环节,其成果以或申请专利发明为主要验收指标;(3)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项目,学生通过到工矿企业进行为期15天以上的工程实践,提交工程实践创新报告并通过答辩,具有创新思想的成果可以认定为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学分。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学分的指导教师落实则通过师生双选结合,给每一位学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负责完成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学分过程中的指导工作。目前已经落实了09和10两届学生,学生的科研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热情明显改善,学生在撰写科研项目申请报告、实验研究及报告等过程中,科研创新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实施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学分是促使学生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新举措。

为适应社会发展,高等教育要培养“多元化复合型”人才,本文以江苏大学冶金专业为例,阐述了重点工科院校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所进行的教学理念、方法调整和新的举措。特别是在基础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工程实践教学及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学分等方面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工程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构成并在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邵辉,龚方红,徐萍,葛秀坤,赵庆贤,蒋必彪.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活动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0,(09):88-89.

[2]王宏明,李桂荣.“冶金物理化学”精品课程建设与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08,(05):31-35.

[3]王宏明,李桂荣.科研实践和工程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冶金教育,2009,(06):14-16.

专项基金论文范文第3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nameldw”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度学院院长述职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度学院院长述职报告

2020年是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的不平凡的一年,学院各项工作出现了疫情模式下的新问题、新挑战,经历了线上线下新模式的考验,面对新形势,我作为学院院长,带领全院教师共克时艰,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年度目标和任务。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创新线上教育教学模式,云端完成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任务,侧重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

上半年,面临疫情形势,带领全院师生利用spoc、腾讯会议、ZOOM会议等网络平台和微信、QQ等自媒体平台圆满地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线上理论与实践教学、考核、毕业论文撰写、答辩等各个教学环节,尽管有些教师,尤其是老教师面临网络技术不会使用的困难,但在全院师生共同努力的情况下,完成了所有课程和教学环节的各项任务,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通过云端开展了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学团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参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高的热情,一年来,学院共有25个项目获得创新创业项目的立项,其中部级3项,省级4项,校级18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有25支队伍参赛,两组团队获校级金奖,一组获校级银奖,两组获校级铜奖。获得国家、省级口译、演讲、阅读、写作等赛事奖项9项。新建外语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项目5项,促进了校企合作和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为学生未来就业搭建平台。

(二)结合“一带一路”战略下吉林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建设斯拉夫语专业集群建设,为学校的对外教育合作拓宽基础

近年来,学院一直关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下对小语种人才的新需求,新建了波兰语专业、捷克语专业,利用以俄语为基础的斯拉夫语集群优势,立足于国家紧缺的面向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斯拉夫语族小语种人才需求定位,截至2020年9月,已完成三届波兰语本科专业的招生,积极引进稀缺的波兰语教师和捷克语教师。同时,在国家对外科技合作转向“俄白乌”战略的背景下,学院正在加大斯拉夫语集群建设力度,筹划乌克兰语和白俄罗斯语专业的建设,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新增乌克兰语和白俄罗斯语本科专业,形成斯拉夫语框架下的专业集群优势,为学校进一步打造“俄白乌”合作办学特色和实施国家对外科技合作战略转向奠定人才培养和语言服务基础。

(三)以项目申报与团队建设为依托,凝练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方向,提升高水平科研项目申报数量与层次,为十四五期间获得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硕士授权点夯实基础

2020年,学院多次开展学科组成员项目申报培训会议,指导骨干教师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省哲学社科基金、省教育厅社会科学项目、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等科研项目的申报。面对外语专业的杂志数量少、核心期刊杂志偏少、小语种教师发表文章困难的现状,教师申报课题和完成课题都面临巨大困难的现状,鼓励教师多申报以教学改革实践和翻译实践成果类的纵向和横向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教师共立项科研纵向项目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国际司专项委托研究项目2项,完成结项课题2项,中国高教学会课题1项,省级教研课题6项,横向委托项目1项,出版专著4项,编著3项,主编教材3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7篇,其中,重要期刊2篇,CSSCI期刊2篇,核心期刊3篇。学院在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朝鲜语语语言文学等二级学科项下进一步确定了语言学、文学、翻译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等学科研究方向,组建了每个研究方向的梯队,制定了团队成员周期性学术研讨会制度和按照学科方向整合研究的制度,力争每年度每个研究方向都能发表本研究方向学术前沿成果,申报高水平课题,为十四五期间增设日语笔译、西班牙语笔译、俄语口译等专业硕士学位点儿和获得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硕士点的授予权做充分准备。

(四)以俄语学科建设为龙头,打造学校特色工程建设品牌,全面提升对俄人文合作特色和俄语学科国际影响力

多年来,俄语学科团队为学校的对俄合作办学特色、孔子学院建设以及国家的中俄人文交流和吉林省的对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2020 年,俄语学科继续围绕学校特色工程建设目标,继续扩大学校在中俄人文交流领域的影响力。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项,完成国家出版基金项目1项,国家汉办基金项目1 项,完成教育部国际司委托专项研究项目1项,完成俄罗斯世界基金会基金项目2项,组织新申报2020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5项。项目结项成果均以著作的形式出版,包括学术专著2 部,文学译著2套,编著1 部。举办教育部国际司专项翻译艺术大师班线上培训15 场,为全国高校200 余名师生进行了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培训,凝练了俄语翻译学科的文学翻译培养特色,进一步扩大了俄语学科在全国和俄罗斯高校的影响。组织俄语教师团队参加俄罗斯和国内线上学术会议30 余次,参加了俄罗斯亚太地区文学节开幕式并代表中国学者发言,参加俄罗斯世界基金会举办的第十四届世界俄语大会等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打造了我校俄语学者参与国际学术对话的能力,提高了俄语师资团队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理念的能力和影响力。

(五)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现有师资的能力建设,鼓励各专业教师参与国内国外的线上线下学术会议,拓宽专业教师团队的学术视野,提高学院骨干力量参与国际科研合作的能力

2020年,学院通过申报博士招聘计划,鼓励教师出国进修学习等方式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层次和水平。2020年学院申报英语、日语、俄语博士计划4人,完成引进计划2人。有1人结束国家留学基金委美国访学项目如期回国,派出1人到英国攻读博士学位,1人正在西班牙攻读博士学位。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外语专业博士比例偏低的问题。在疫情的条件下,学院共派出教师参加国内各类线上线下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类学术会议30余人次,及时了解和掌握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建设改革的前沿问题和新举措、新经验。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国际性学术前沿问题的学术交流与研讨会,进一步明确科研骨干力量的学术研究方向,整合力量,与国内外学术前沿接轨,提升科研骨干力量的团队成员合作模式下的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的能力,提升科研产出能力和成果层次。

(六)在教学及科学研究领域做到率先垂范,取得国内领先的教学理论成果和文学翻译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多年来,我本人一直坚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在学院教学改革中率先提出了零起点学生的学案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并率先实践。在听说读写译几大技能训练方法和理论方面加强研究与实践,在国内外语教学界率先提出了依托母语和中介语的外语教学法理论,所提出的辅助语言学习理论填补了我国大学外语专业零起点学生学习非英语专业语种的教学理论空白。该项研究成果得到了俄罗斯世界基金会的经费支持,在俄罗斯出版了该著作的俄语版,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该著作的汉语版,为全国大学外语专业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基础。2020年完成了国家汉办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项目——《中国唐诗的俄译与鉴赏项目》,在俄罗斯出版了学术专著《和谐之美——唐诗的俄译与鉴赏》。该项目以中国古典诗歌背后的文化背景分析与翻译方法为主线,采用直译与意译并行、文化背景分析与翻译方法讨论的方式引导俄罗斯学生学习古代汉语和中国古典文化的内涵。此外,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带领俄语文学翻译团队完成了俄罗斯世界基金会经费项目《俄罗斯白银时代短篇小说》作品选(三卷本),带领俄语笔译硕士研究生完成了《俄罗斯远东文学作品集》项目,完成了教育部国际司委托项目《“一五”计划时期中苏工业合作史实研究》项目,获批教育部国际司国别区域研究专项经费项目《普京总统讲话习语及其在中俄人文交流中的应用研究》,获批教育部中俄人文交流机制项目《中俄女性作家作品互译项目》、《俄罗斯生态文学作品汉译项目》。此外,受邀郑州大学做学术报告《俄语教学与翻译人才培养策略》,受邀参加第十四届全球俄语大会(线上)并做大会发言,受邀俄罗斯亚太地区文学节并做大会主题发言,主持俄罗斯当代翻译理论与翻译艺术大师班15场,参加俄罗斯梁赞国立大学、伏尔加格勒国立社会师范大学、阿穆尔人文师范大学组织的线上国际会议和孔子学院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以上学术会议和学术成果进一步提升了我校俄语学科的国内和国际影响力。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院整体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科研创新能力欠缺,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手段。

(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教师缺乏改革创新的动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成果不强,金课建设、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还处于空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还没有形成较高的覆盖率。

(三)学科建设团队力量整体上不强,学科方向不明确,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和有代表性的高水平科研成果。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专项基金论文范文第4篇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依法治国”的方针,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近年来,我市在预算管理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和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制度,这对于缓解财政收支矛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XX市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进展情况

按照财政支出预算改革的总体思路,结合教科文部门的行业特点,XX市财政部门在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主要措施是:

(一)积极实施部门预算,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各部门按照市财政局的统一规定和标准报表、编制反映部门所有收支情况的预算,个人部分按实际,公用部分按定额,专项经费经科学论证后进入财政项目库,编制滚动预算,由财政部门视财力按轻重缓急排序安排。

实践证明,实行部门预算,硬化了预算的约束力,强化了部门和单位和预算观念,提高了使用财政经费的责任心,促使部门提高管理水平,集中精力抓好本部门的主要工作,自下而上编报、汇总使产生的部门预算更符合基层实际。突出表现为以下特点:

首先,制定和完善了分部门、分行业的支出预算定额,科学和文体广播部门采用定员定额方法,高等院校和中专技校实行生均综合定额,按照各院校学科设置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实行七大类十四种定额标准。

二是加强项目科学论证,明确资金投入方向。市财政、市教委共同成立了由财政、教育等有关专家参与的“教育财政咨询委员会”,就XX市教育财政性资金投入的重点方向和具体项目提出指导性意见,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专家和市教委高教处、科研处、基教处等业务处的意见,就2002年教育专项资金预算再次进行修订,加大对重点前沿学科的扶持力度,提高我市高校重点学科的知名度,加强学校基础办学条件建设,落实扩招政策。

三是进一步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使部门能够集中精力抓好本部门的大事。市科委将科学事业费与科技三项费用统筹使用,年初全部按领域安排到项目,并按照部门预算的改革思路,转变政府职能,由以往科技经费预算划块式管理转变为领域式管理,由过去的单纯抓科研项目,转变为抓项目的同时抓好平台的环境设施建设,理财思路更另清晰,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规范支出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加强专项经费论证工作。鉴于XX市财政局教科文处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比重较大的特点,选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锅炉改造等大额的修缮类资金,送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审定,由评审中心按照“科学、客观、公正、高效”的原则进行审核,待评审结果出来后下达预算,从而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节约资金10%左右。

二是为用好大额文物专项资金。与市文物局共同研究,制定了《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抢险修缮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与市审计局、市文物局的领导和职能部门共同成立专项资金管理小组,对文物抢险经费的管理形成了一个完事的工作程序。专项经费的审计工作由市审计局负责,对文物专项经费实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检查。同时,还建立了上报制度,使市政府能够及时了解文物抢修工程的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

三是加强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建立科技专项经费管理制度体系。2000年,市财政会同市科委制定了《XX市科技课题预算编制规定》,2001年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草拟了《XX市科技经费财务管理办法》,使科技经费从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到监督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制可依。目前,我市已经出台了《XX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管理办法》、《XX市科普活动专项经费管理办法》、《XX市科技新星计划经费管理办法》和《XX市创新创业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专业性经费管理制度,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的科技预算经费管理制度。

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们在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认真加以研究。

一是支出预算定额需要进一步细化。尽管学校实行了文史类、理工类、农林师范类、医类、综合类、艺术类、高职类七大类十四种定额标准,但即便对农林、师范这样的学校,内部也要算细帐,剥离非师、非农林专业,不搞大而同的拨款。

二是专项资金管理需进一步规范。首先是资金使用不规范,有些专项资金,特别是基金预算、项目预算比较相,且习惯于“先确定资金,后论证项目”,影响使用效益;再者是一些管理办法还是前几年制定的,有些条款已不适应部门预算的要求,如:目前教育费附加管理执行的政策是1990年修订的《国务院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

三是事业支出结构不合理,使用效益不高。人员经费所占比例过大,教育中的人员经费约占学校事业费总支出的57.5%,并且这种状况还在是上升趋势,特别是一些财力比较薄弱的区县人员开支已达80%左右,事业发展的经费了了无几。这种状况如不改变,财政再怎么增加投入也很难保证教科文事业的发展。

三、进一步深化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几点设想

为了推进XX市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发展,今后一段时期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教科部门支出预算定额,提高部门预算的科学性

这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技术要求程度高的工作,在制定过程中必须兼顾需要与可能,预算内外资金相结合,节俭高效,简便易行的原则。

完善教育综合定额要与落实国家支持各类教育发展的有关政策一致。由于教育综合定额是从财政生均拨款逐渐演化而来的,本身存在着较明显的基数概念,而且一经确定多年不变,与各类教育今后的合理发展及中央各类教育发展的不同政策存在一定差异。依据国家各类教育发展定位,以高等教育综合定额为重点,进一步研究如何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调整各类教育综合定额,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二)强制度创新,规范支出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教科文部门预算中除保证正常经费外,还有一部分是用于事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的管理是教科文部预算管理的重中之重,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

一是要做好专项资金论证工作,引入科学的决策机制进行科学的评估、评审、建立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机制和预算管理制度。科技经费要继续完善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立项审批制度,保证科技项目选择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并体现两个统一,即:专家管理与政府决策相结合,自由探索与国家目标相结合。教育经费要充分发挥教育咨询委员会作用,由教育咨询委员会议确立各类教育的发展方向及资金安排的比重意向,然后联合市教委高教处、科研处、基教处及财务处具体组织各类教育项目的专家论证工作,并逐步引入招标方式将项目落实到具体使用单位,市教委部门预算的科学编制做好基础工作。

二是对核实资金后下达预算的专项经费,签订专项经费合同书,以合同管理的模式,规范支出行为,牢固地树立起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观念。

选择高中优质资源扩招等专项资金实行项目合同管理试点,在下达专项的同进与区县签订合同书,明确项目的具体目标、责任、进度、区县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及项目效益考评等。三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资金的分配与管理。随着国家对教科文事业投入力度的加大,各项规章制度必须及时跟上,否则,投入再大,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特别是专项资金,要做到有专款就要有制度。建议首先制定出教育费附加具体实施办法、市级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区县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科研课题核算制管理办法,提高我市教科文部门的专项资金管理水平。

四是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建立起财政资金的追踪问效和反馈机制,对专项资金从论证、资金拨付使用到效益评估实行全过程的监督。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制定出XX市的“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考评办法”,先选择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部门和单位试行,在是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

(三)紧紧围绕教科文事业改革,优化支出结构

一是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多种方式,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对现有的高校、中专、技校进行优化重组,通过提高高职生财政补助标准、解决中职与高中在收费方面的倒挂问题等财政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较高层次的专门人才。

二是落实XX市基础教育工作会任务,优化基础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向关心教育投入一样,重视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通过调整中小学市局达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目的。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盘活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资产和低效运转。结合基础教育规划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通过资产置换、学校撤并及城市改造等多种形式,逐步形成规模适度、办学规范的良性资源配置。

研究探索我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对教师队伍要合理定编,减少冗员,建立合理的师生比和员工比。安排专款重点解决超编教师分流转岗和再就业前的培训,并对这项工作完成得比较好的区县给予奖励。

三是支持和促进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社会公益型院所的改革已全面启动,要认真研究有关配套政策,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各项工作,对应该推向市场的坚决向企业化转制,与财政拨款脱钩,对确需政府支持的按非营利机构管理和运行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要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并会同有关部门严格核定编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专项基金论文范文第5篇

为贯彻党中央、xx“依法治国”的方针,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近年来,我市在预算管理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和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制度,这对于缓解财政收支矛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xx市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进展情况

按照财政支出预算改革的总体思路,结合教科文部门的行业特点,xx市财政部门在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主要措施是:

(一)积极实施部门预算,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各部门按照市财政局的统一规定和标准报表、编制反映部门所有收支情况的预算,个人部分按实际,公用部分按定额,专项经费经科学论证后进入财政项目库,编制滚动预算,由财政部门视财力按轻重缓急排序安排。

实践证明,实行部门预算,硬化了预算的约束力,强化了部门和单位和预算观念,提高了使用财政经费的责任心,促使部门提高管理水平,集中精力抓好本部门的主要工作,自下而上编报、汇总使产生的部门预算更符合基层实际。突出表现为以下特点:

首先,制定和完善了分部门、分行业的支出预算定额,科学和文体广播部门采用定员定额方法,高等院校和中专技校实行生均综合定额,按照各院校学科设置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实行七大类十四种定额标准。

二是加强项目科学论证,明确资金投入方向。市财政、市教委共同成立了由财政、教育等有关专家参与的“教育财政咨询委员会”,就xx市教育财政性资金投入的重点方向和具体项目提出指导性意见,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专家和市教委高教处、科研处、基教处等业务处的意见,就XX年教育专项资金预算再次进行修订,加大对重点前沿学科的扶持力度,提高我市高校重点学科的知名度,加强学校基础办学条件建设,落实扩招政策。

三是进一步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使部门能够集中精力抓好本部门的大事。市科委将科学事业费与科技三项费用统筹使用,年初全部按领域安排到项目,并按照部门预算的改革思路,转变政府职能,由以往科技经费预算划块式管理转变为领域式管理,由过去的单纯抓科研项目,转变为抓项目的同时抓好平台的环境设施建设,理财思路更另清晰,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规范支出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加强专项经费论证工作。鉴于xx市财政局教科文处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比重较大的特点,选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锅炉改造等大额的修缮类资金,送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审定,由评审中心按照“科学、客观、公正、高效”的原则进行审核,待评审结果出来后下达预算,从而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节约资金10%左右。

二是为用好大额文物专项资金。与市文物局共同研究,制定了《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抢险修缮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与市审计局、市文物局的领导和职能部门共同成立专项资金管理小组,对文物抢险经费的管理形成了一个完事的工作程序。专项经费的审计工作由市审计局负责,对文物专项经费实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检查。同时,还建立了上报制度,使市政府能够及时了解文物抢修工程的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

三是加强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建立科技专项经费管理制度体系。XX年,市财政会同市科委制定了《xx市科技课题预算编制规定》,XX年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草拟了《xx市科技经费财务管理办法》,使科技经费从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到监督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制可依。目前,我市已经出台了《xx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管理办法》、《xx市科普活动专项经费管理办法》、《xx市科技新星计划经费管理办法》和《xx市创新创业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专业性经费管理制度,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的科技预算经费管理制度。

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们在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认真加以研究。

一是支出预算定额需要进一步细化。尽管学校实行了文史类、理工类、农林师范类、医类、综合类、艺术类、高职类七大类十四种定额标准,但即便对农林、师范这样的学校,内部也要算细帐,剥离非师、非农林专业,不搞大而同的拨款。

二是专项资金管理需进一步规范。首先是资金使用不规范,有些专项资金,特别是基金预算、项目预算比较相,且习惯于“先确定资金,后论证项目”,影响使用效益;再者是一些管理办法还是前几年制定的,有些条款已不适应部门预算的要求,如:目前教育费附加管理执行的政策是1990年修订的《xx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

三是事业支出结构不合理,使用效益不高。人员经费所占比例过大,教育中的人员经费约占学校事业费总支出的57.5%,并且这种状况还在是上升趋势,特别是一些财力比较薄弱的区县人员开支已达80%左右,事业发展的经费了了无几。这种状况如不改变,财政再怎么增加投入也很难保证教科文事业的发展。

三、进一步深化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几点设想

为了推进xx市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发展,今后一段时期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教科部门支出预算定额,提高部门预算的科学性

这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技术要求程度高的工作,在制定过程中必须兼顾需要与可能,预算内外资金相结合,节俭高效,简便易行的原则。

完善教育综合定额要与落实国家支持各类教育发展的有关政策一致。由于教育综合定额是从财政生均拨款逐渐演化而来的,本身存在着较明显的基数概念,而且一经确定多年不变,与各类教育今后的合理发展及中央各类教育发展的不同政策存在一定差异。依据国家各类教育发展定位,以高等教育综合定额为重点,进一步研究如何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调整各类教育综合定额,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二)强制度创新,规范支出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教科文部门预算中除保证正常经费外,还有一部分是用于事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的管理是教科文部预算管理的重中之重,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

一是要做好专项资金论证工作,引入科学的决策机制进行科学的评估、评审、建立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机制和预算管理制度。科技经费要继续完善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立项审批制度,保证科技项目选择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并体现两个统一,即:专家管理与政府决策相结合,自由探索与国家目标相结合。教育经费要充分发挥教育咨询委员会作用,由教育咨询委员会议确立各类教育的发展方向及资金安排的比重意向,然后联合市教委高教处、科研处、基教处及财务处具体组织各类教育项目的专家论证工作,并逐步引入招标方式将项目落实到具体使用单位,市教委部门预算的科学编制做好基础工作。

二是对核实资金后下达预算的专项经费,签订专项经费合同书,以合同管理的模式,规范支出行为,牢固地树立起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观念。

选择高中优质资源扩招等专项资金实行项目合同管理试点,在下达专项的同进与区县签订合同书,明确项目的具体目标、责任、进度、区县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及项目效益考评等。三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资金的分配与管理。随着国家对教科文事业投入力度的加大,各项规章制度必须及时跟上,否则,投入再大,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特别是专项资金,要做到有专款就要有制度。建议首先制定出教育费附加具体实施办法、市级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区县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科研课题核算制管理办法,提高我市教科文部门的专项资金管理水平。

四是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建立起财政资金的追踪问效和反馈机制,对专项资金从论证、资金拨付使用到效益评估实行全过程的监督。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制定出xx市的“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考评办法”,先选择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部门和单位试行,在是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

(三)紧紧围绕教科文事业改革,优化支出结构

一是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多种方式,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对现有的高校、中专、技校进行优化重组,通过提高高职生财政补助标准、解决中职与高中在收费方面的倒挂问题等财政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较高层次的专门人才。

二是落实xx市基础教育工作会任务,优化基础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向关心教育投入一样,重视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通过调整中小学市局达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目的。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盘活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资产和低效运转。结合基础教育规划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通过资产置换、学校撤并及城市改造等多种形式,逐步形成规模适度、办学规范的良性资源配置。

研究探索我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对教师队伍要合理定编,减少冗员,建立合理的师生比和员工比。安排专款重点解决超编教师分流转岗和再就业前的培训,并对这项工作完成得比较好的区县给予奖励。

三是支持和促进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社会公益型院所的改革已全面启动,要认真研究有关配套政策,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各项工作,对应该推向市场的坚决向企业化转制,与财政拨款脱钩,对确需政府支持的按非营利机构管理和运行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要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并会同有关部门严格核定编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专项基金论文范文第6篇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依法治国”的方针,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近年来,,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我市在预算管理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和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制度,这对于缓解财政收支矛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市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进展情况

按照财政支出预算改革的总体思路,结合教科文部门的行业特点,×市财政部门在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主要措施是:

(一)积极实施部门预算,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各部门按照市财政局的统一规定和标准报表、编制反映部门所有收支情况的预算,个人部分按实际,公用部分按定额,专项经费经科学论证后进入财政项目库,编制滚动预算,由财政部门视财力按轻重缓急排序安排。

实践证明,实行部门预算,硬化了预算的约束力,强化了部门和单位和预算观念,提高了使用财政经费的责任心,促使部门提高管理水平,集中精力抓好本部门的主要工作,自下而上编报、汇总使产生的部门预算更符合基层实际。突出表现为以下特点:

首先,制定和完善了分部门、分行业的支出预算定额,科学和文体广播部门采用定员定额方法,高等院校和中专技校实行生均综合定额,按照各院校学科设置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实行七大类十四种定额标准。

二是加强项目科学论证,明确资金投入方向。市财政、市教委共同成立了由财政、教育等有关专家参与的“教育财政咨询委员会”,就×市教育财政性资金投入的重点方向和具体项目提出指导性意见,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专家和市教委高教处、科研处、基教处等业务处的意见,就××××年教育专项资金预算再次进行修订,加大对重点前沿学科的扶持力度,提高我市高校重点学科的知名度,加强学校基础办学条件建设,落实扩招政策。

三是进一步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使部门能够集中精力抓好本部门的大事。市科委将科学事业费与科技三项费用统筹使用,年初全部按领域安排到项目,并按照部门预算的改革思路,转变政府职能,由以往科技经费预算划块式管理转变为领域式管理,由过去的单纯抓科研项目,转变为抓项目的同时抓好平台的环境设施建设,理财思路更另清晰,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规范支出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加强专项经费论证工作。鉴于×市财政局教科文处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比重较大的特点,选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锅炉改造等大额的修缮类资金,送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审定,由评审中心按照“科学、客观、公正、高效”的原则进行审核,待评审结果出来后下达预算,从而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节约资金左右。

二是为用好大额文物专项资金。与市文物局共同研究,制定了《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抢险修缮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与市审计局、市文物局的领导和职能部门共同成立专项资金管理小组,对文物抢险经费的管理形成了一个完事的工作程序。专项经费的审计工作由市审计局负责,对文物专项经费实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检查。同时,还建立了上报制度,使市政府能够及时了解文物抢修工程的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

三是加强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建立科技专项经费管理制度体系。年,市财政会同市科委制定了《×市科技课题预算编制规定》,年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草拟了《×市科技经费财务管理办法》,使科技经费从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到监督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制可依。目前,我市已经出台了《×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市科普活动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市科技新星计划经费管理办法》和《×市创新创业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专业性经费管理制度,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的科技预算经费管理制度。

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们在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认真加以研究。

一是支出预算定额需要进一步细化。尽管学校实行了文史类、理工类、农林师范类、医类、综合类、艺术类、高职类七大类十四种定额标准,但即便对农林、师范这样的学校,内部也要算细帐,剥离非师、非农林专业,不搞大而同的拨款。

二是专项资金管理需进一步规范。首先是资金使用不规范,有些专项资金,特别是基金预算、项目预算比较相,且习惯于“先确定资金,后论证项目”,影响使用效益;再者是一些管理办法还是前几年制定的,有些条款已不适应部门预算的要求,如:目前教育费附加管理执行的政策是年修订的《国务院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

三是事业支出结构不合理,使用效益不高。人员经费所占比例过大,教育中的人员经费约占学校事业费总支出的,并且这种状况还在是上升趋势,特别是一些财力比较薄弱的区县人员开支已达左右,事业发展的经费了了无几。这种状况如不改变,财政再怎么增加投入也很难保证教科文事业的发展。

三、进一步深化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几点设想

为了推进×市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发展,今后一段时期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教科部门支出预算定额,提高部门预算的科学性

这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技术要求程度高的工作,在制定过程中必须兼顾需要与可能,预算内外资金相结合,节俭高效,简便易行的原则。

完善教育综合定额要与落实国家支持各类教育发展的有关政策一致。由于教育综合定额是从财政生均拨款逐渐演化而来的,本身存在着较明显的基数概念,而且一经确定多年不变,与各类教育今后的合理发展及中央各类教育发展的不同政策存在一定差异。依据国家各类教育发展定位,以高等教育综合定额为重点,进一步研究如何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调整各类教育综合定额,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二)强制度创新,规范支出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教科文部门预算中除保证正常经费外,还有一部分是用于事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的管理是教科文部预算管理的重中之重,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

一是要做好专项资金论证工作,引入科学的决策机制进行科学的评估、评审、建立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机制和预算管理制度。科技经费要继续完善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立项审批制度,保证科技项目选择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并体现两个统一,即:专家管理与政府决策相结合,自由探索与国家目标相结合。教育经费要充分发挥教育咨询委员会作用,由教育咨询委员会议确立各类教育的发展方向及资金安排的比重意向,然后联合市教委高教处、科研处、基教处及财务处具体组织各类教育项目的专家论证工作,并逐步引入招标方式将项目落实到具体使用单位,市教委部门预算的科学编制做好基础工作。

二是对核实资金后下达预算的专项经费,签订专项经费合同书,以合同管理的模式,规范支出行为,牢固地树立起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观念。

选择高中优质资源扩招等专项资金实行项目合同管理试点,在下达专项的同进与区县签订合同书,明确项目的具体目标、责任、进度、区县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及项目效益考评等。三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资金的分配与管理。随着国家对教科文事业投入力度的加大,各项规章制度必须及时跟上,否则,投入再大,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特别是专项资金,要做到有专款就要有制度。建议首先制定出教育费附加具体实施办法、市级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区县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科研课题核算制管理办法,提高我市教科文部门的专项资金管理水平。

四是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建立起财政资金的追踪问效和反馈机制,对专项资金从论证、资金拨付使用到效益评估实行全过程的监督。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制定出×市的“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考评办法”,先选择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部门和单位试行,在是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

(三)紧紧围绕教科文事业改革,优化支出结构

一是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多种方式,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对现有的高校、中专、技校进行优化重组,通过提高高职生财政补助标准、解决中职与高中在收费方面的倒挂问题等财政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较高层次的专门人才。

二是落实×市基础教育工作会任务,优化基础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向关心教育投入一样,重视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通过调整中小学市局达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目的。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盘活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资产和低效运转。结合基础教育规划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通过资产置换、学校撤并及城市改造等多种形式,逐步形成规模适度、办学规范的良性资源配置。

研究探索我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对教师队伍要合理定编,减少冗员,建立合理的师生比和员工比。安排专款重点解决超编教师分流转岗和再就业前的培训,并对这项工作完成得比较好的区县给予奖励。

三是支持和促进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社会公益型院所的改革已全面启动,要认真研究有关配套政策,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各项工作,对应该推向市场的坚决向企业化转制,与财政拨款脱钩,对确需政府支持的按非营利机构管理和运行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要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并会同有关部门严格核定编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专项基金论文范文第7篇

02年为boss全力撰写国家自然基金标书一份,获得成功。对于面上项目的一些个人看法:

1、题目要有新意,吸引人,但要容易懂。

2、立论依据很重要,一般提出项目的背景和当前发展状况,其实这里要给评委一个印象,就是不解决这个问题,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甚至人类的损失非常巨大,文字可以有适当的弹性。因为文字多,可以把认为重要的句子字体增粗,下面打点以示关键,同时也减少了评审人的麻烦。

3、参考文献要新,最好是当年的。

4、研究目标要精、内容要详细但文字不宜过多,需要解决问题要有难度,但不必写的太具体,否则有时会出现mission impossible。

5、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其实与目标、内容是相似之处,就是把一个问题讲具体了。技术路线如果能用图表示就体现精而有说服力了,一般可以一页。

6、可行性分析除了对本单位的研究实力进行恰当的分析外(可以有一些超前性),最好找一家比自己单位强的合作伙伴,把他们的软硬件条件也加进去,现在的项目越来越看重多单位合作了。

7、创新点就要靠个人发挥了,越前瞻越好,可以体现近期的成果,更要突出深入和延续研究的必要性。

8、预期结果要考虑对基础和实用双重的价值,如果能够建立一套实物体系那更好了。

9、我感觉关键还是选题要好,如果有多学科交叉,一般都会比较受人青睐。

10、评审可能是本专业的,也可能不是,就算是本专业,可能也不懂你的东西,所以写作很重要,要把复杂的事说简单,要吸引评审的眼球,要让一个不懂你专业的人都觉得你的东西很重要,哪怕不懂也值得去尝试。11、自然基金的医学部分其实不多,大多的研究经费都给理工专业去了,特别是面上项目,今年好像24万封顶,基金委鼓励大家去探索,而不是一定要出个成果,所以建议各位思维可以再发散一些,多和非医学专业的聊聊。创造性火化就可能源源不断了。 祝各位的标书都能成功

我们课题组是搞基础研究的,所有经费都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项目,所以在基金申请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根据几年来帮助老板写基金申请书、评阅基金申请书的经历,以及自己申报基金的体会,结合xiongjiang兄的宝贵经验,再补充几点。

1。2。两条完全认同,我们也是这么掌握的。

3。参考文献要新,最好是当年的。而且一定要引上Science、Nature、Annual Reviews系列杂志的近期文献,增加自己立论依据的权威性。

4。内容一定不能写得太具体。

5。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也不能太具体化,那些有具体实验方案的“实验计划似的”标书,往往容易出漏洞,被给予差评,基

本上通不过。

6。最近几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们大多是与其他单位合作申请。因为我们是非医学单位,找的合作单位都是医学院校、医学研究所和医院,也申请到了生命科学部的基金项目。7。非常非常的必要。

8。以和申请专利结题比较容易。最好突出SCI收录杂志的影响因子,给基金委的专家们觉得,您的实力确实不一般。因为最终结题情况,是基金委专家们最关心的事情,他们当然愿意把基金支持能发表高水平文章的人。他们也好向党和人民交待。

9。多学科交叉,极容易申请到基金,尤其是青年基金和小额资助项目。去年我本人把中药学、生物材料学和组织工程结合在一起,在中药制剂学专业申请到一个项目。

10。要把复杂的事说简单,但是还不能让评委完全看懂您的东西。要让他们看过之后,感叹您idea的精妙,却不太明白您的理论依据,只明白您的实现方法。我老板的原则是,“写出来的理论,要让别人看不懂”,哈哈。

11。基金申请书写完了,申报的方向和学部也很重要。尽量避重就轻,在竞争不很激烈的领域申请。除非您有充分的把握,认为自己实力确实比竞争对手强很多。比如去年我应该在生物材料专业申请,但是老板认为成功希望不大,力主让我在中医药专业申请,利用我自己本科时候的专业背景。当时自己觉得把握不大,因为中医药领域是竞争最激烈、资助率最低的领域,而且还有派系之争。老板认为,实力和资历比那些更重要,劝我试一试。结果按照老板的建议调整了申报方向,

果然成功。

12。注意研读基金申报指南,不要放过细节。每年每个专业领域都有倾斜项目和优先资助方向,这个非常重要!我去年就是按照这个指南,把自己的申请书归到倾斜项目中得到资助的。

13。关于前期工作。3。关于前期工作。

前期工作非常重要,但是写基金表的时候,要合理掌握。前期工作,要有已发表的高水平文章,至少1-2篇,申请医学领域的基金,有SCI IF>2的文章或中华医学系列的文章最佳。与课题关系远一些无所谓,但是千万不能风马牛不相及。最好既相关,又不同。对于没有发表过的内容,尤其是与本课题相关的内容,一定要慎重掌握!不要写的太多,容易泄密,以后自己的文章可能不好发表。另外,如果写的太多,评委会说您的工作做的差不多了,没必要再申请基金了。但是没发表过的前期工作又必不可少,这是证明您课题可行性的一个佐证。不可行的工作,谁会去做啊,哈哈。

14。注意行使基金委赋予的权利,就是那个回避制度。确实在学术界,有极个别的评委、专家在学术道德方面有些问题。我们尽可能利用回避制度,来进行自我保护。

今年我也写了标书,投到了消化内科学,本来是要投到肿瘤治疗学基础的,但我们学校搞了“查重”后,我发现申请肿瘤治疗学基础的青年基金者多达7人,而前者才2人,所以改了过去,所以个人感觉选

择适合的专业非常重要,不过现在这样说可能为时过早(明年才能知道我的结果)。

我的一点感受和经验:

一、一份标书的重点:摘要及立项依据,

1、摘要限400字,因此要特别注意重点突出,防止“头重脚轻”,即与课题相关的一般性描述太多,而对要研究的东西阐述不够。

2、观点(推论)一定要明确,非常肯定。

3、立项依据中研究意义要争取开门见山,不要说过多相关但无直接联系的话,主要是讲清楚你发现了什么,准备做什么,怎么去做。国内外研究现状不必太多,但除了有最新的权威杂志文章以外,最好加入部分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的新文章,不必故意回避,而且如果恰好碰上这份专家评审,那就更好了。

4、最好包括已有工作基础一节,将已有相关结果以及发表的杂志列上,可以增加可信度。

专项基金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专业基础课程;项目教学

我国几十年来职业教育发展速度清楚表明高职业教育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依赖的人才培养教育类别,然而高职教育的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却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关键是规模庞大的高职类院校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导致高职教育中基础和核心内容的课程教学仍停留在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授阶段,背离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因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突出能力本位,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恰好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契合,引发了我们对课程项目教学改革的思考。但是,因经济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特点使其项目教学改革出现了困难,有必要结合此类课程特点实施项目教学改革。

一、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特点

从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看,成功的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课程基本属于工科专业的课程,如电子、通讯、机械、计算机类等课程,因为这些类别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比较直观,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及考核有实物感、趣味性,能让学生产生成就感。经济类专业有的课程(会计、统计、市场营销等)岗位归属较明确,有的课程岗位归属却不明确。如《金融学基础》课程对应的岗位非常宽泛,金融领域中每个主体的岗位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对本课程知识的应用,因此必须明晰此类课程的特点:

1.此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居基础地位。我们强调高职业教育“三对接”,课程与具体岗位对接也是专业与行业对接的具体。专业基础课程一般是专业的统帅性基础课程,在专业与行业对接及课程与岗位对接中占据重要地位。以《金融学基础》课程为例,此课程在高职的经济类多个专业都居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地位。以《金融学基础》为基础的课程包括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开设的《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个人贷款》《公司信贷》《金融服务营销》等课程;证券专业的《证券投资分析》《金融市场》等课程;投资与理财专业的《个人理财》《公司理财》《信托与租赁》等课程;保险专业的《保险理论与实务》课程等等。

2.此类课程岗位对应有特殊性。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在岗位实际应用性方面有一定特殊性,因为它可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宽口径的就业领域。使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能够完整地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如《金融学基础》就面对着很宽的工作领域,包括金银行金融机构的大堂经理、综合柜员、公司客户经理、个人客户经理和贷款主办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证券、保险、信托机构等)的业务员、客户经理、市场策划、风控经理、投资顾问等岗位。另外还包括非金融机构中的理财咨询机构和工商企业的理财经理、投资顾问、营销经理、市场调研和财会岗位。

《金融学基础》只是专业基础理论课之一,很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如果对此类的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论和实务没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就影响学生利用专业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其实践工作也只能局限在点而不是某岗位工作的全部,有岗位直接对应性课程的实践操作也仅仅局限于一个环节的操作。

3.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有较强抽象性和理论性。此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容易进入两个误区:一是陷入案例分析代替理论讲授的教学模式。出于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考虑,教学设计难以摆脱以案例导入阐述理论内容的思维,最后形成了由传统的就理论讲授向以案例分析阐述理论的转变。二是本课程内容与专业课内容界限模糊。在对专业基础课进行能力目标分解时,很容易将项目设计与专业课程中的某些项目类似,如《金融学基础》课程围绕银行问题设计的项目就难以区分本课程与《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的项目设计,其实其他专业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改革项目设计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二、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的几十年,产生了许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的创新。回顾成功的创新形式不难发现,大多数都体现在工科类院校的工科类课程,经济类的课程几经变革一直没能走出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专业基础类课程因上述的特点更增加了改革突破的难度。在《金融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偿试中我们发现,专业基础课程改革存在着共性问题:

1.课程教学改革以教材导向实施教学活动。传统的课程教学主要是围绕学科知识体系进行课程讲授。我们不否认,近年来一些操作性强的专业课通过模拟其明确对应岗位的工作过程设计科学的、合理的学习情境,对学生专业能力训练和提高方面所收的效果,然而专业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却难有突破。比如《金融学基础》作为高职金融类院校多个专业的基础课已经进行了十多年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曾采用过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情境化教学等丰富的教学模式,但始终没能消除传统教学的痕迹,在教学程序安排及教学实施方面仍然凸显与现代教学理念的偏离。

传统教学程序安排一般是:选定教材――根据教学时数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授课计划――按计划实施教学。这样的程序产生教学设计的缺陷及后果是:第一,教学过程与职业需求分割。第二,以教材为核心的知识传授注重知识体系完整性,淡化职业能力培养。第三,重视以卷面形式考试评价学生能力而忽视对学生的技能考核。第四,对教师评价维度的单一和形式化。

2.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时间限制下安排教学。因为专业基础课程一般涵盖的知识面广,需要通过专业课深入学习基础上对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的运用,所以其实践训练期不同于专业课程。就《金融学基础》课程而言,一般都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或第二学期,一是时间节点上处于学生由高中向高职学习的思维转换期,对新知识的学习已经形成了应考式的机械式学习习惯;二是本课程的理论内容抽象、深奥、全面复杂,学生很难与微观与宏观经济生活联系在一起;三是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实务性差,找不出明确对应的专业岗位。这也是大多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三、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项目教学改革思路

因为专业基础课程是为专业奠基的,它包含的内容丰富,涉及的知识点繁杂,以传统的章节划分进行课程知识传授一般不会产生疏漏,而项目化教学改革一旦走偏,不仅打破了专业基础类课程完整的知识体系,也容易产生学生只能简单并单一的运用有关理论知识而缺乏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还容易使高职培养的人才能力与中职、技校等同现象,因此对此类课程的项目教学改革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课程内容整合中注重学生持续的职业能力培养

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衍接对持续的职业能力培养起重要作用。对于有岗位直接对应性的专业课程,通过学生的“做中学”与“学中做”,能够实现学生毕业后的岗位工作对接。但是却存在一个本质的问题,即岗位工作的操作环节完成与但保证不了工作的完整性。工作的完整性即项目的完整性离不开前期的计划和后期的分析总结,这正有赖于专业基础知识支撑,同时职业能力的持续性也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功底支撑。

(二)课程要应以工作任务设计作为实施教学的载体

对于大多数经济类的专业课程来说不适宜以项目载体,因为对经济类专业的专业课程的知识运用结果并非生成一个产品或完成一个生产工艺,充其量是运用相关知识,经过一定的流程,完成一项工作任务,专业基础课程更是如此,所以要以工作任务而非项目为载体,先设计工作任务,然后确定学习任务,再通过设计若干个学习情境完成任务。以《金融学基础》为例,可以设计“对××分析评价”;“××政策意图解读”等工作任务,实施学生能力培养和训练。

(三)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应去形式化

由追求形式化的理论与实际一体化教学改革向真正意义的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转化,是当前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需要跨跃的障碍,目前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形式化倾向缘于人的因素较多:

首先,课程的教学团队项目化教学改革能力弱。目前,若以学科知识体系讲授标准衡量教师教学能力,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比较强大,且在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基本合理,但是实践教学经验丰富者却少之又少,尤其是一些高学历者根本没经过行业、企业的实践学习过程,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实践教学能力明显欠缺。

其次,高职学生现状影响项目教学的顺利实施。项目化教学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配合。然而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先天不足,大多数是因为厌学才进入高职,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热情实属不易。

再次,对于《金融学基础》这类的专业基础课程设计的工作任务激发不出学生参与的兴致。工作任务的完成不能带给学生如同“平衡了会计账表”、“铸成某种模具”的,实践学习也同样会产生消极情绪。

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要化解上述问题最好的方式是项目教学实施的组织与考核相结合。如《金融学基础》课程可以按照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要求设计教学项目,要求学生参与到项目的任务组,最后根据小组完成过程和结果给出量化的评价。如: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分析我国当前××”项目,再将学生分组并确定不同角色,由小组在规定时间共同完成分析报告。项目教学实施中,教师要根据项目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借助语言、文字、影像、案例载体阐述知识并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最终由教师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对小组评价和学学生相互评价,督导对教师做出评价。

通过上述过程就能引导、约束学生积极参与工作任务中,进入学习情境中,达到实践训练的目的,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祁丛林.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整体设计要素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2]刘波,赵洪江,曾勇.《金融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年第3期

[3]姜法芹.高职类院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理念探析――以“金融学基础”教学实践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12期

专项基金论文范文第9篇

201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申报指南是在文化部、财政部及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会的领导和指导下,深入学习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认真总结分析 201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征集、评审、立项、签约和实施工作的经验,广泛征求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各级各类艺术机构的意见和建议,经过艺术专家、财务专家和项目管理专家反复研究论证设计而成的。艺术人才是文化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也是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原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 ,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着力培养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的设定,目的就在于从文化艺术事业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养的专业人才、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和理论评论人才。为满足文化艺术事业当前和长远发展需求,引导、鼓励、支持艺术单位和机构提高培训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艺术人才,国家艺术基金制定了《2015年度(一般项目)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申报指南》。

一、指南的特点

(一)指南体现了基金资助的针对性

申报指南强调,艺术人才培养项目重点资助特殊的、急需的、紧缺的高端艺术专业人才、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和理论评论人才培养项目,这是与我国艺术事业当前和长远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工作者要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落实的重要讲话精神,艺术基金从我国艺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提高艺术素养、提升专业能力为目标,设计了艺术人才培养项目,通过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名家,繁荣艺术创作,推动艺术事业创新发展。

(二)指南体现了基金资助的广泛性

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的资助范围包括:舞台艺术,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等领域的艺术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理论评论人才,基本覆盖当前艺术活动的主要领域,对艺术作品的创作生产、市场经营和评价推介环节都有所涉及。与2014年相比,艺术基金还设立了“高端艺术人才境外研修计划”,对选派优秀艺术人才赴境外艺术团体和经营机构学习实践,提升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给予支持,为艺术从业人员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加强与国外同行业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三)指南体现了基金资助的公益性

艺术基金对人才培养项目的资助具有公益性的特点。经评审立项的项目实施主体应将资助资金全部用于项目开支,不得向学员另外收取学费等其他费用,不得与自行举办的其他培训项目拼班、交叉。

二、申报的要求

(一)申报主体要求

201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延续了2014年度的规定,只受理单位或机构申报。申报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单位或机构应是 2012年1月1日前在我国内地同级工商部门注册的企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注册的事业单位,也可以是在民政部门注册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但必须是独立的单位或机构法人。因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重新登记、注册的单位或机构,以改革前事业单位的登记、注册时间为准。为体现政府转变职能、管办分离的要求,党政机关不宜作为申报主体申报艺术基金的项目。由多家单位或机构合作完成的项目,应由其中一家单位或机构作为申报主体进行申报,但应出具主要合作方的同意意见。获得立项资助后,申报主体应及时将获得立项资助的信息告知各合作方,负责在实施过程中与各合作方的协调,并作为责任方接受审计和监督。对项目申报和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知识产权争议,应由各合作方自行协商或依法解决。每家单位或机构可申报 1―2个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已获得“国家艺术基金 2014年度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立项资助的申报主体,在立项资助项目未结项验收前,不得再次申报艺术人才培养项目,但是可以申报艺术基金其他类别的资助项目,如“舞台艺术创作”或“传播交流推广”。

(二)培训内容要求

艺术人才的培养有其特殊性,个性化、实践性和口传心授的特点更加突出。艺术基金的艺术专业人才培养重在艺术实践和经验传授,注重提升专业技能、拓宽艺术视野和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带着具体项目、具体作品或具体创作任务的培训,通过业务培训出人才、出作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重在培养熟悉艺术创作生产规律,了解市场运行机制,能够做好艺术作品宣传推广和市场经营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理论评论人才培养重在培养能够围绕当下艺术实践开展艺术批评活动的理论评论人才;“高端艺术人才境外研修计划”重在选派、支持优秀艺术人才赴境外艺术团体和经营机构学习实践,提升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

(三)申报材料要求

申报主体申报艺术基金项目,要认真准确地填写相应的项目申报表,提供相关附件材料。证明申报主体资格、资质情况的材料,应是由同级行政机关颁发的登记、注册证书复印件,其中能够在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查询认证的组织机构代码证为必须提供的材料。因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重新登记、注册的应特别注明,没在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名单上的企业,还需提供同级文化主管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同时,要提供详实、可行的艺术人才培养活动工作方案。申报项目涉及境外培训活动的,还应提供与境外合作机构的合作协议。此外,还可提交能够反映申报主体师资力量、设施条件和以往培训经验的相关佐证材料。申报主体应在 2015年3月1日至 5月1日之间登录国家艺术基金网站( http:// ),通过“国家艺术基金网上申报管理系统”,按要求填写《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 201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申报表》,并按要求上传申报材料。申报表和申报材料还要在网络提交后,下载、打印、装订并在指定位置加盖公章,邮寄 1份到基金管理中心。为保证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申报材料应单独装订,不要和申报表装订在一起,申报材料中的照片夹在文字材料内即可,不要装订在一起。提供的音频、视频文件应存放在 U盘中一并邮寄。

三、申报项目的策划

(一)把握好培养目标

设计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时要把握好培养目标。艺术基金重点资助的是满足国家艺术事业发展需要的,特殊的、急需的、紧缺的高端艺术人才,和一般的学历教育、社会艺术培训以及单位内部的岗位培训有本质区别。从 2014年项目申报和评审情况看,我们国家艺术人才缺口比较大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艺术创作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如经典保留剧目的表演人才,戏剧编剧人才,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曲、指挥人才等;二是新兴艺术门类的创意设计人才,如新型城镇化建设、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传统村落保护的创意设计人才,动漫、游戏、新媒体艺术的创意设计人才等 ;三是满足艺术事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如艺术经营管理人才、艺术理论评论人才等。申报主体在设计项目时,要结合本单位的资源优势、经验能力和特点特色,立足艺术本体、行业发展、社会需求来设计项目。名师出高徒,这个“师”主要应该是艺术实践经验丰厚、艺术视野开阔、艺术技能高超的一线艺术家,“徒”也绝非是新入门、刚上手的艺术爱好者或艺术专业学生,而是有潜力、有才华、有相当专业基础、已经在职的青年艺术才俊。

(二)设计好培养方式

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可以采取课堂教学、交流采风、艺术创作实践和经营管理实践实训等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以保证培养质量为前提,优化培训时间安排、培训方式。培养人数要遵循高层次、小批量的原则,并非培养的人越多越好,一般情况下,参加培训的学员应不少于 20名,最多不能超过 50名。除经典保留剧目的人才培养外,一般情况下,在确定培养对象时要面向全国通过竞争择优遴选。“高端艺术人才境外研修计划”培养对象的遴选还要更加严格。艺术基金要求, 201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项目,教师和学员确定后要将名单和个人简历送管理中心备案。在培训时间安排上,申报主体可以根据项目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批次、分地域进行,但总的培训时间应不少于两个月,不超过六个月,且集中培训时间应不少于一个月。申报项目应是在 2016年1月1日至 12月31日之间实施的项目,如果是跨年度实施的项目,在申报时应特别注明。

专项基金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家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为应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国务院做出了计划投资4万亿,拉动经济增长的决策,但这一系列专项资金的具体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运行和使用的经济性及其效率受到了各级政府以及社会的关注。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国家财政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新形势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正确定位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所带来的效益进行检查和评价,揭示其中存在的决策失误、损失浪费以及效益低下等问题,以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经济监督活动。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基本目标是通过评价政府和有关单位使用财政专项资金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强化财政和有关单位的经济责任和防止损失浪费;通过评价财政专项资金和资源的利用情况,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独立的信息和建议;找出影响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原因,帮助被审计单位采取措施,改进管理,提高效益和效率;揭露损失浪费,管理不善现象。具体来说,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项目申报立项的决策绩效审计

首先,查立项论证情况,看立项是否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内容是否完整、技术经济论证是否充分、立项条件是否具备、有没有脱离本地实际违背发展规律而盲目上项目的问题。其次,申报程序,看有没有虚假立项、重复申报的问题。最后,查项目概预算情况,看是否经济合理,有没有高估冒算、虚列概算等问题。

(二)专项资金的管理绩效审计

对专项资金管理的审计,首先要全面掌握资金项目整体规划、实施计划和上级部门的批复,并以此为依据审查资金分配是否与上级部门批复的项目名称、投资额度相符,有没有不按计划分配资金的问题;然后检查各环节应到位及已到位资金、数额是否真实及其到位时间;同时揭示各级主管部门是否按指标、计划、进度或规定程序,及时、足额地拨付了资金,具体查看有无滞留、截留、挤占、挪用等现象。

(三)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审计

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是决定专项资金效率的关键,因此对这一过程的审计工作应该是重中之重。主要审查项目包括使用过程中项目执行单位是否按规定的用途和范围对专项资金进行了使用,是否存在截留、克扣、挪用及虚报冒领等情况;检查资金使用过程是否存在随意扩大项目规模、随意提高建设标准、高估冒算、扩大项目建设成本等资金浪费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对项目的质量和效果进行最终审查。

二、国家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制约因素

国家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是以财政投入大、群众关心、政府关注、社会影响大的政府专项资金作为审计对象,审计过程不仅要从财政收支入手,更要深入到经济活动的各个流程开展绩效审计,重点关注资金的决策论证、资金拨付程序、管理使用效果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家专项资金本身的特殊性也造成了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制约因素:

(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基础薄弱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基础建设主要包括审计管理和制度规范,搞好基础建设是探索和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重要保证。当前,由于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基础建设相对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未做有效的计划管理,对审计项目的选择、审计资源的配置、审计项目的组织与实施等都缺乏有针对性的改进与完善;二是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缺乏法律文件支持,其法律地位比较模糊,这给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实践带来一定的难度和风险。

(二)缺乏有效的评价依据

首先,财政资金的效益主要体现为宏观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社会效益具有间接性、综合性特点,即某一项目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很难用具体的量化指标来确认,即使是可以测定的量化指标,也很难将它分解并归属于某一具体项目。其次,实施绩效监督和其他检查工作一样,必须收集能证实被监督单位或项目的效益状况的载体,绩效监督的具体分析评价建立在所收集和调查的资料基础之上才具有说服力。再次,对财政专项资金而言,其效益问题受到地域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同类性质的资金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其经济效益和效果情况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差别,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就每一项专项资金制定一个统一的、具可操作性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三)专项资金的政策性局限

财政的主要任务是在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下为政府公共管理活动提供资金保障,而政府管理活动的目的却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更多时候是出于政治和社会公共管理的需要。如近年来财政支付的社会保障资金、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资金等,均不是或不全是出于经济目的。绩效监督没有现成的模式和标准可寻,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体系来参照,每项资金其效益评价指标与方法各有不同,特别是对不同层面、不同性质项目的评价,其量化、测算模式难以确定。因此专项资金绩效监督评价时当然不能无视这些现象,这对财政绩效监督理论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三、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应注意的事项

(一)针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薄弱环节加强审计力度

一是加强跟踪审计。在审计中,对项目从申报立项、资金拨付及使用到项目完成整个过程进行全程审计,对照项目审批文件中规定资金额度、用途、到位、管理、使用每个环节进行核对,调查下级财政是否将上级专项资金纳入预决算管理并如实反映,有无改变资金性质挪作他用,是否及时拨付是否按规定安排了配套资金等情况,从而摸清项目资金在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加强针对支出的审计。专项资金支出的审计是体现资金使用效果重要环节,审计时以资金支出为主线,顺藤摸瓜。首先要支出凭证,辨别真伪,在被审计单位对所提供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做出承诺的基础上,对专项资金的支出的合规性、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三是提高绩效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在各项评价标准之中,绩效审计更重视的是审查业务数据,在专业性比较强的领域可以聘请相关行业的专家,了解评价的标准。在取证方面,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向市民了解专项资金使用的效果。例如,做环保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审计时,为调查被审计单位使用环保专项资金进行河道清淤,改善生态环境的情况,可以让市民填写问卷调查表,了解治理前后环境的变化。同时,审计人员也可以到现场进行不定时观察,采访河道附近居民对河道治理效果的看法,看是否与被审计单位叙述的一样。

(二)紧扣“项目”和“资金”两条主线

首先,以项目资料为重点,收集专项资金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文件及项目预决算审计报告等项目前期申报立项材料和关于该项目行业情况,通过观察、分析、调查等方法,一方面审查项目的可行性即投资决策是否恰当、立项是否科学、是否出于“长官意志”或属于“形象工程”、背景是否真实、可行性研究内容是否完整、技术经济论证是否符切实可行、是个符合当地自然社会实际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无虚假申报、重复申报、随意申报、盲目申报、忽视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审查项目预决算的经济性、合理性,即是否体现节约的原则,是否只热衷于申报项目争取资金而不注重资金的管理和监控,项目资金是否被挪用作其他开支,涉及工程建设的还应审查工程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合理。

其次,从资金的拨付和使用情况入手,一是要查阅财政部门下达的指标文件、项目批件、拨款单等资料,调查清楚所审财政专项资金的性质、主管部门、数额及具体用途,核对拨付的专项资金与申报立项的用途是否一致,分配过程中是否存在随意性大、透明度差、转移资金流向、“暗箱操作”等现象,从而导致财政专项资金的低效甚至无效运作。二是检查专项资金到位情况、已到位的资金数额的真实性及其到位的时间,了解有关部门是否按规定程序及时、足额的拨付资金,有无滞留、截留、挤占、挪用以及损失浪费现象,必要时可跟踪审计至相关金融机构。三是专项资金是否按照项目进度使用,能否满足项目质量要求,有无预付款不及时而影响项目实施、错过序时工期的情况,办理过程资金结算是否履行了必要的审计或审核手续。

(三)推进审计公告制度

从我国现行审计的法律地位和审计处置手段来说,审计机关若沿用以前只将效益审计结果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的处理方式,势必因部门利益驱动使审计发现的问题被淡化、被搁置、甚至被否定。而审计公告形式实际上是借助社会舆论的监督力量,从更广义的层面上进行监督,为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提供全方位的监督机制。因此,有要通过媒体、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作用,使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工作不断地走向社会化,被广大社会民众所理解和接受,使纳税人真正关心财政专项资金的效益问题,在全社会提高效益审计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影响力,通过外部机制推动财政专项资金的高效使用,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结果利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奇.论新形势下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J].江南论坛,2008(2).

2、黎海.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监督的难点及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0).

专项基金论文范文第11篇

第一条为了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财政财务改革,规范财政专项资(基)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根据《预算法》、《会计法》等财政法规,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财政专项资(基)金是指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的规定,由财政部门提请政府按照法定程序规范设立,具有专门用途的财政资金。

第三条财政专项基金是指依法设立的具有确定用途的长期性财政资金;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依照有关规定设立的具有特定用途的期限不确定的财政资金。

第四条财政专项资(基)金按照“纳入预算、专项核算、先收后支、专款专用、直接支付、结余结转”的原则管理和使用。

第五条财政部门是财政专项资(基)金的主管部门。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相关财政专项资(基)金使用的日常管理。

第二章设立

第六条在编制下一年度预算前,主管部门应向财政部门提交需要设立专项资(基)金的政策依据,财政部门应对所提供的政策依据的有效性进行审核。

第七条财政部门根据主管部门提交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政策依据,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不同效力,结合实际需要和财力可能,向区政府提交财政专项资(基)金预算安排的建议方案。

第八条财政专项基金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优先安排设立。

第九条财政专项资金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根据实际需要和财力可能,按照零基预算的原则设立。

第十条区委、区政府研究确定的重大事项,需要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的,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调查论证后,由财政部门根据区委区政府文件规定及有权机关批准文件,提请政府依法定程序列入预算,按照零基预算的原则规范设立。

第三章管理

第十一条财政专项资(基)金实行分类管理。

第十二条财政专项资(基)金,区别情况,分别纳入政府预算或部门预算,由财政部门统一实行预算管理。

第十三条法律法规或上级财政部门明确规定实行专户管理的财政专项基(资)金,由财政部门设立专户,实行专户管理。

第十四条实行专户管理的财政专项基(资)金,主要实行“纳入预算、专项核算、先收后支、专款专用、直接支付、结余结转”的管理方式。

第十五条实行专户管理的经常性支出的财政专项基(资)金,财政预算部门应根据年度预算安排和财政预算执行部门的申请,按照序时进度将资金拨入财政专户。财政预算执行部门审核主管部门提交的基金使用计划后实行直接支付。

第十六条其他财政专项资(基)金,主要实行“纳入预算、专项核算、先收后支、专款专用、直接支付、按实列支”的管理方式。

第十七条其他财政专项资(基)金,主管部门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和项目合同(计划)书,会同财政预算执行部门共同调查论证,依据项目实施进度,联合下达项目资金使用计划。财政预算部门根据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联合下达的资金使用计划,将资金(指标)直接下达到用款单位或有关镇(街办),确保财政资金支出效率。

第十八条由各级财政分级负担的项目,为确保政策及时落实,区财政可按政策规定标准全额安排预算,上级专项资金(指标)到达后归还区财政已安排的资金。

第十九条财政专项资(基)金支出预算批复后,遇到下列情况时可予以撤销、终止或变更调整:

(一)由于政策变化需要进行相应调整的;

(二)项目履行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的;

(三)项目承担单位不再具备资格的;

(四)项目承担单位违反有关规定或合同的;

(五)由于财政收支状况出现必需调整预算的情况的;

(六)专项资金使用绩效未能达预期要求的;

(七)其他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认可的。

专项基金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财政专项;高校修购专项资金;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3-0135-02

1 高校修购专项资金设置的背景

高校修购专项资金就是用以改善办学条件的一种基础性专项资金。是国家财政在年度教育事业费预算中安排的专项用于高校的房屋修缮、仪器设备购置和基础设施维修改造的资金,包括中央高校修购专项资金和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高校修购专项资金资金来源有两部分:国家拨款和学校自筹经费。其中,国家拨款与自筹经费匹配比例为8:2。

2 高校修购专项资金管理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首先,能够提高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对修购专项资金的预算意识,保证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可以使得高校的修购资金摆脱长久以来使用的随意性和无计划性。

其次,高校修购专项资金的设立和使用找到了高校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专门开辟资金渠道,用于解决共建高校发展的困难,实行项目管理,专款专用,高校的教学、科研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观。

最后,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既保证了高校基础设施的更新需要,又保证了高校重点支出需要,为高校的长期发展准备了充足的后劲力量,从而促进了高校事业发展。

3 我国高校修购专项资金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高校修购专项资金管理的过程来看,高校修购专项资金从项目立项论证、立项论证参数的选择到经费申请程序及申报文本格式等都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管理。

具体的过程为:财政部要求教育部每年月将编制项目预算的任务下达到各高校,高校按照项目管理办法编报项目文本,经教育部初审,由财政部和教育部共同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估,财政部根据评估报告和教育部的申请,核定并编入下一年的年初预算。(见下图)

各高校在向教育部和财政部申请修购专项资金之前,首先还必须通过校内财经会议商讨决定。以“211工程”某部属高校为例,校内修购专项资金申报的流程图如下:

该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修购专项资金管理领导小组”,从申请立项、工程设计、招标实施、现场施工和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落实责任人,严格管理程序。具体做法是先由后勤处,设备处或基建处申请修购项目,上报财经委员会经过讨论其申报项目的可行性之后。由校务会上作出决策,最后由财务处执行决策,按规定程序于每年的八月上报教育部。

总的来说,目前大多数中央级普通高校对教育部批准的修购专项都能按照要求执行,确保了一定程度上的专款专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这一些问题;

(1)从项目的经费审批来看,教育部批准的用于修购专项资金的经费到位的时间较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修购专项项目的进度,此外,还往往与学校申报的数目不相符,一部分原因可能跟高校编制预算时没有考虑财政资金投入额度有关,由于预算支出过大,超出了财政承受的范围。另一部分原因跟教育部对预算的审批制度以及财政能力有关。由于经费跟初始要求的不一致,导致了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2)从预算的编制方法来看,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采用的是零基预算,对预算编制过粗,有的项目编制文字说明过于简单,对于项目的立项、实施说明没有具体化,对该项目实施所达到的预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效益持续力、主要受益者等,没有具体的数字说明,有的甚至忽略了项目的效益性,使得项目实施意义不明,在实际操作方面不好实现。预算编制粗放,不利于立项评估,不利于获得财政部门的支持,不利于项目的实施和追踪问效。

(3)从经费的使用情况来看,个别项目学校在可行性报告中为了争取更多中央专项资金支持而夸大配套资金规模,在实际建设中没有能力按计划落实,影响了项目实施进度。还有一些学校由于各种原因(其中就包括教育部资金审批与原始要求的不一致这一原因),在使用修购专项资金时,没有按批准的项目及预算执行。有的是擅自变更了项目,有的是中途调整了项目,有的是项目未能按实施进度进行。

(4)从项目单位管理权限来看,有些高校由于分工不明确,权责不明晰,修购专项资金往往被分管基建、设备、后勤的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分块管理,“政出多门,交叉管理”。由于政出多门,主管负责人的多头领导,多个主管部门的交叉管理,往往造成项目建设或者是顾此失彼,有始无终;或者是重复建设,浪费严重;不能做到统筹兼顾,保证重点;不能使学校有限的资金用在最为需要的地方。不仅如此,项目建成后由于管理权限不明确,也会出现固定资产管理上的很多漏洞。

(5)从项目完工审计这一最后的环节来看,对于很多高校来说,校内评估体系尚未健全,高校每年对修购专项的竣工决算报告采取的是不定期报送,这不利于高校在项目完工以后对执行情况的了解,及时总结。

4 改善我国高校修购基金管理的建议

(1)事前准备阶段的项目管理:详细论证、细化规定。

预算编制细化是部门预算改革的要求。各高校在申报项目时,项目单位预算准备期要充足,严格按照项目的申报程序进行论证和申报、申报资料必须齐全,真实,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认真的分析,并据此编制详细的预算,提高项目支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规范性。严格遵守修购专项资金的申报程序,对项目申请资料进行详细的审核。

由于固定资产维修和购置,尤其是固定资产大修和中型仪器设备购置所需资金数额均较大,对高校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在安排修购基金支出计划和进行修购基金支出具体管理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固定资产维修和购置要分清轻重缓急,要以保证固定资产达到正常使用要求,满足高校工作基本需要,有计划的安排固定资产维修和购置项目;二是在购置大中型仪器之前,要加强可行性论证工作,要分析更新、添置设备所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属于为教职工提供服务的设备,还要考虑高校相关设备布点情况和社会需求总量,以免重复购置,造成设备闲置和资金浪费。确需购买的,也要在多种类型设备中选择性能较佳、费用较低的设备,以先选的设备替代落后的设备,通过技术进步推动事业的发展。

(2)事中实施阶段进行的项目管理:按章使用、明晰责权。

首先,在使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严格遵守规定的使用范围,保证专款专用;2、讲究使用效益,对维修旧固定资产,购置新固定资产的经济合理性进行可行性论证之后,对确定了维修或者购置的固定资产项目,应制定多套方案加以比较、以便选择最佳方案,对于大型的维修或购置

项目,应采用内外招标的方式;3、修购资金的使用应该据实列报、单独核算、专项结报。在最后这一阶段,搞好修购专项资金的会计核算的意义非常重大,为修购基金管理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是管好用好修购基金的重要保证。固定资产维修和购置,尤其固定资产大修和大中型仪器的购置要按项目进行管理和核算。

其次,项目高校的多层次项目管理体系要落实。争取做到权责明晰。各高校应根据校内管理权限和管理层次划分,分别建立起校长、分管财务副校长、计财处长、二级单位财务负责人和基层财务人员等若干层次的各级经济责任制,并落实到人,将权利与义务相结合,使各级领导、各有关单位在项目管理上既要按规定行使权利,又必须按规定履行责任。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度,分管财务校长和项目负责人分别对项目的合理性、效益性和风险性负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

(3)事后完工阶段进行的项目管理:及时总结、严格审计。

项目完成以后,对完工的固定资产大修项目,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技术鉴定和验收,以保证维修项目的质量,避免因质量问题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和给今后工作带来隐患;购置的仪器和设备到货以后,要及时验收。对合格的设备和符合维修项目质量要求的完工项目,要及时结转有关费用。

专项基金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专项资金 存在问题 防范措施

项资金是指各级政府为扶助或支持某一项目拨或贷的资金。近年来,为加快行政事业单位职能转变和履职能力提升,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技术改造等项目加大了专项资金的投入,但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存在不规范,串用、移用专项资金以及制度执行不严谨等较多问题,为实现专项资金的使用目标和效益,本文主要对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使用存在的问题及防范措施进行探讨。

一、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含义及其特征

(一)专项资金的含义

从资金性质角度可分为无偿和有偿。专项资金从区域角度可分为国内和国外,国内分为中央、省、市、县。从用途角度可分为农、林、工业、能源、交通、教育、卫生、环境、民政、国防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从来源角度可分为财政拨付与银行优惠贷款。

(二)专项资金的特征

政府对某一项目的资金拨付是针对某一行业或某一地区的专门项目拨或贷的,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专项性;同时资金来源渠道多,可能来自单一的财政性资金、银行优惠贷款或者是两者的结合,财政性资金拨付不需要偿还,银行优惠贷款需要偿还;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广,通过层层下拨转到项目承担单位的专项资金必须执行专款专用原则,凸显专项资金的作用和预期目标。因此专项资金具有有偿性、无偿性、复杂性、目标性和针对性5大特征。

二、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专项资金来源广、种类多、使用范围大、数额多,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对使用管理资金的法律意识淡薄,财会人员对具体项目情况不甚了解,对专用资金使用管理相关制度执行不严谨,监管不到位等,挤用、移用专项资金问题比较普遍,表现为:

(一)专用账户管理不齐备,专项资金核算混乱

专项资金要求财务实行独立核算,专人专账管理,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存在以下情况:(1)实施项目根据进度要求暂未完结,已完结的项目专户未及时销户,导致专项账户开设过多过滥。责任心不强或有私心的财务人员在账户中相互串用资金,随意性很大。(2)单位开展的某个专项工作涉及资金不是很大而且时间不是很长,上级文件没有明确要求开设专户,财政对此项也没有开户审批单,银行在此情况下就不会为此项目单设专户,拨款资金只能落户在承担项目工作单位的基本户,财务核算时会计基础科目设置不详细就难以分清资金的性质,以致在支出时核算混乱,分不清哪些是专项资金支出,哪些是其他资金支出。同样在专项下不设项目层次,项目名称不细化,很难追踪专项资金是否用在了相应的专项上,挪作他用,也无法理清。

(二)项目论证、沟通不充分,弱化专项资金作用

专项经费的使用事前需要充分的论证,支持的项目要有绩效目标。首先,项目审批单位只重视项目事前的申报材料的内容和审批的程序,不注意项目可行性认证、绩效评估结果等方面,从而因缺乏严谨的可靠论证,导致确定的经费偏高或偏低。偏高,事后项目经费结余长期滞留于项目单位,抑或被挪作他用;偏低,造成项目实施单位不得不先挤占其他项目资金,偏离专款专用的原则。其次,机制不健全,造成项目申报的结束时限与项目建设或开发脱节,经费在事中就出现短缺。第三,在建设性项目上,由于建设单位与所在地方相关部门事前沟通不够或中途事出有异,项目进展缓慢或中途停止,致使项目成为半拉子工程,专项资金没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弱化专用资金作用。

(三)权责界定不清,随意使用专项资金

专项资金来源渠道多,一个项目经费涉及多个主管部门,为争取到项目和专项经费单位领导往往亲自组织协调,但在项目和经费落实后单位主要负责人法律意识淡薄,权责界定不清,对责任落实的具体业务部门和财务不够关心。业务部门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原则理解不透彻,在专项资金使用上不按项目审批要求和时限实施项目,同时财务人员职业道德不高,专项资金的管理由“专人管理”演变为“个别人管理”,财务核算中的总账、明细账出纳往往一人负责;业务技能不精,不合理使用会计科目,随意使用的现象层出不穷。因此项目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建立相互监督、制约的内控机制,确保专款专用、独立核算,建立面向从领导到工作人员追踪问效的责任机制。

(四)管理不规范、不透明,以致滋生腐败

通过论证的项目只确定所需经费的总控制数,对明细支出没有明确的控制数要求。某些单位领导利用制度上的缺陷和所谓“内部”讨论文件随意批准改变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方向,对专项资金“轻管理、轻绩效”;利用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和考核制度不健全,财务人员原则性不强,指使财务人员以“劳务费、培训费”等名义虚增项目成本、伪造账目,公开以“会议费、培训费、交通费”等公用性支出图谋个人利益为我所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财政只负责拨款,资金使用是否合理、合法难以实施具体监管,仅对项目承担单位提供的财务报告进行审查。审计部门事中检查少,事后检查多,全方位检查少。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力,致使项目资金使用不规范、不透明,从而产生腐败。

三、防范措施

(一)完善账户管理,促进财务核算规范有序

行政事业单位合理开设、使用账户,对加强财务管理将起到很好的效果。第一,对已有账户进行清理,撤销已完成项目的账户;对新项目严格按照专用账户开设的要求执行;对项目已通过验收但暂未完成资金支付的账户,财务部门必须按照财经制度协调、督促相关部门按照合同或协议履行支付手续;对项目资金已到位但由于特殊情况暂不能实施的项目,根据具体情况向上一级主管部门请示接受指导。第二,财务部门及时和银行对账单对账,认真核对每笔支付业务情况,确认银行与单位账户余额相等。第三,对拨入经费户的资金,力求在会计基础工作中设置详细核算科目,确保资金来源的清晰性。按照内控要求严格执行财务报销审批手续,对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理由等在摘要中详细说明,明晰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真实用途,杜绝账户串用现象,确保各项专用资金达到预期效益。

(二)强化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需要有绩效目标,为提高专项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财务人员必须参与实施项目的管理。财务人员要严格按照项目的目标,在提升财务分析管理能力、强化财务内控执行力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编制专项资金的预算,将使用范围、绩效目标、监督机制等有关问题以制度化的形式确立下来,形成高效控制机制。紧扣实际工作环节,通过合理核算,整合协调等审慎安排预算,提高项目预算执行力。对于仍在实施时限的年度项目结余,按照规定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对于因项目评估不充分或影响民生被终止的项目,及时编制财务报告,按照程序报请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应及时决策,按照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杜绝产生资金长期滞留项目承担单位的现象。

(三)树立法律自律意识,明晰管理职责风险

单位主要领导要树立廉洁自律、依法规范用钱的观念,通过民主和科学决策,营造“不敢为”的思想防范,规避使用权力的风险。财务人员要提高应用政策理论的水平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强化岗位职责风险意识。监督部门和财务部门要加强制度和资金内控流程建设,建立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责任制。开展自查自纠专项资金检查,查找风险源,对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发现的潜在问题做到早预防早整改,构建“全员化、全程化、全优化”的财务风险预警防控网。以年度检查、财务审计、绩效评价的结果作为考查领导“政绩”和财务人员工作的重要依据,对于违反专项资金使用责任人,坚持“谁批谁负责,追究谁责任”原则,加大惩罚力度,增强法律的震慑力。

(四)提升财务人员素质,增强审计力度

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必须始终贯穿于财务人员的实际工作中,培养财务人员学习财经理论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习惯,以及客观公正、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通过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强化财务人员基本功训练。实行财务岗位公平竞聘的用人机制,调动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对内强化规范提升素质,对外充分发挥审计监督部门的作用,项目实施中承担单位的台账资料和财务报表审计监督部门必须进行不定期或定期的监督抽查,对使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指正,督促改正落实到位;对挪用专项经费等有重大问题的单位进行通报、曝光;对、等违法违纪行为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内外合力赌漏洞,确保透明、高效使用专项资金,彰显专项资金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树凯,李洪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财政监督,2007,(8).

专项基金论文范文第14篇

一、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基本特征

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育界可谓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然而受限于传统思想,即使在高等教育已经逐步大众化后,人们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讨论仍然较多局限于理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事实上,创新型人才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理论创新型人才,还包括应用创新型人才[2]。按照国家对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理念,本文认为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应该是以“责任感”为导向,以“理论素养”为前提,以“应用性”和“创新性”为核心的复合型人才。

(一)责任感

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家庭、工作、社会的主导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进取精神和人生价值观。“责任”和“责任感”有着本质的区别,责任需要一定的机制促使人尽力做好,具有被动的属性,而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因而,责任感通常与“人品”、“道德”相提并论,是人才最重要的基本素质。

(二)理论素养

理论素养是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不可缺少的素养。本科教育的使命先是育“人”,再是育“器”。若无足够的理论素养,仅具备应用能力,那从高校中走出的学生将是工具,而不能称之为人才。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在知识储备方面较研究型本科教育要低,比高职、专科教育要雄厚。由于人才的创新能力往往受知识面广度的限制,因此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尤为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三)应用性

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应用性”。应用能力是指所培养的金融人才能够较快适应工作环境,在工作中能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3]。金融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专业的性质要求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多寻找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提高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地方财经院校有必参考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与企业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在充分考虑企业实际需求的前提下,构建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

(四)创新性

“创新性”是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另一个核心特征。自20世纪中后期开始,我国金融业进入了以创新为导向的发展阶段,金融创新深刻地改变了金融行业的经营业态和金融人才的评价标准。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解决新兴问题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金融行业最为需要的人才类型。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体现出学科的高度深入和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为此,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既要深入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又要在多学科交叉领域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二、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标准指标体系

人才培养标准指标体系,现有文献大多按照“素质”、“知识”和“能力”三大模块进行划分[4]。然而考虑到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特殊性,依据此类人才具体特征来制定培养标准(图1),才能加强培养标准在后续培养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本文针对“责任感”、“理论素养”、“应用性”和“创新性”四项特征,建立了涵盖“基本素质标准”、“理论知识标准”、“应用能力标准”和“创新能力标准”四个一级指标、十一个二级指标,以及若干三级指标的人才培养标准指标体系。

图1 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特征与培养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将传统的“能力标准”划分为应用能力标准和创新能力标准,除了为了对应“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特征,同时也是考虑到目前不少文献对“应用创新型”概念的理解存在偏误——过于突出人才的“应用性”,对“创新性”重视度不足。事实上,正如卞志村所指出的 [5],专科院校以高职教育为导向,应重点培养操作层面的人才,而本科院校(尤其是拥有研究生培养能力的本科院校)应重点培养操作层面和领导决策层面的通才。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不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本科教育中应该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而非仅仅作为应用能力的下级指标。因而,与传统的培养标准相比,本文的培养标准指标体系不仅将“能力标准”划分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根据金融学专业的特征,对其他两项一级指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和细化。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标准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一)基本素质标准

大学生素质可以分为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其中专业素质是指具备专业特征的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方法等,非专业素质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而本文“基本素质标准”指的是非专业素质,具体而言包括良好的“品德修养”、“身心素质”,以及较高的“社会责任感”等。

1.品德修养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

转变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过程,其内容包括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处事态度等。良好的品德修养,决定了个人气质和人格魅力,也是任何人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

2.身心素质由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组成,身体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的健康的体格,全面发展的身体耐力与适应性,合理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规律等,心理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稳定向上的情感力量,坚强恒久的意志力量,鲜明独特的人格力量。3.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应承担的责任的总体意识,或个体对国家、集体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所应履行或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金融人才的社会责任包括维护金融活动相关者的利益、维护金融稳定等等。

(二)专业知识标准

“理论素养”之所以能够作为“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前提,是因为理论知识在根本上影响着应用要素与创新要素,乃至素质要素。知识的学习注重广度和深度,一定的知识广度要求学校不仅培养学生的本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对于提升学生多角度观察能力有一定的直接影响[6]。一定的知识深度是学生掌握应用技能的必备知识储备,同时,也只有理论基础扎实,才能增强学生将来发展的潜力。具体而言,按现行的教育体系,专业知识标准包括了“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以及“专业领域教育”三项二级指标。

1.通识教育知识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主要有哲学、历史、文学、法学知识以及外语。自然科学知识主要有数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其他部分理工知识。2.专业基础知识主要涉及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经济学科的主要知识包括经济学原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等。管理学科知识包括管理学原理、会计学、营销学等。3.专业领域知识可以划分为三个知识领域,是本专业的核心内容,分别是货币与信用、金融中介、金融市场。

(三)应用能力标准

应用能力标准指标的构成,一般认为有学术能力、普适能力以及专业能力[7]。由于“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强调普适性和应用性,本文将更加注重普适性及应用性相关指标,并对三级指标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具体而言,应用能力标准包括“普适能力”和“专业能力”两项二级指标。

1.普适能力是指与专门的职业技能和岗位无直接

相关,超越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对于一切专业和岗位普遍适用。本文普适能力指标由基本办公技能、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以及外语表达能力四项指标构成。基本办公能力,指应用文写作、文献检索、办公软件使用等基本办公技能;适应环境的能力,是人才在面临职业和工作场景的转化时,迅速适应新环境的自我调适和自我控制能力;协调组织能力,是组织他人、与他人协同工作的能力;外语沟通能力是指人才能够熟练使用外语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2.专业能力指经济、金融专业人才所特有的专业技能,包括经济金融环境的分析能力、掌握实务部门工作流程的能力、达到技术期望的能力。经济金融环境的分析能力要求金融人才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和专业的分析能力;掌握实务部门工作流程的能力要求金融人才参与实践活动,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技术期望的能力要求培养对象能够履行职业岗位职责,圆满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另外,这三项能力都需要培养对象具有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理论基础。

(四)创新能力标准

创新性是“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主要特征之一,创新能力的培养标准也是整个培养标准制定的主要一环。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在内容上主要由“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这三个要素组成。张玉荣认为[8],三项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创新人格的培养,其次才是创新思维,最后才是创新方法。本文也赞同他的观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闻名于世,而近代和现代却建树不多,究其原因,现代大学生创新人格的缺失,或是最主要的原因。创新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有必要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的主动性为重点工作方向。

1.创业人格包括创新欲望和创新理念这两项三级

指标。创新欲望属于动力机制,是对创新的自主追求和对参加创新活动的渴望,而创新理念属于知识层面,指对先进的创新理论的认知,对创新的价值、机制、机理有较好的理解。2.创新思维是指的事物的认知和分析上,

专项基金论文范文第15篇

一、2018年度研究生工作情况

1、经过充分调研,广泛搜集校内外数学学科、水利工程学科、土木工程学科等专家的意见、论证,学院制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学科建设规划,最终顺利获批水利工程一级博士点下自主设置的目录外二级学科“水利工程数学”博士点。

2、顺利完成2018年数学和统计两个硕士学位点的自评工作。校外五位专家一致认为数学与统计两个学位点自评报告合格。同时,我们针对专家提出的意见,如基础学科力量相对薄弱,高水平论文数量较少等问题制定了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培育高水平期刊论文等一系列的改进措施。

3、完成数学、统计、应用统计三个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增加了学术前沿、论文撰写及写作规范等课程。课程总学分由30分减至28分,其中专业基础课和非学位课程均减少2个学分,更加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特别是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做了较大的调整,如删除了《精算理论》、《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学》等十余门课程,而增设了《基于R的统计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更能融合市场发展的课程。另外,在学位研究生开题报告前加入了文献审查环节,更加激励学术型研究生多做科学研究的能力。

4、顺利完成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2017级开题工作,2016级学硕中期考核工作及2016级专硕答辩工作。完成了2018年度奖学金评定工作,评定国家奖学金3人和学业奖学金115人。完成2018年度优秀毕业论文推荐工作。经学院推荐和学校评审,2016届研究生曹杰的毕业论文推选参评“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17届研究生吴念慈的毕业论文获评“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同时,本年度获批省级教研教改一般项目立项一项、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立项2项、校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立项2项。

5、实行研究生指纹打卡考勤制度。针对研究生论文贡献率低的问题,制定了《提高研究生论文贡献率的措施》,修订了《数学与统计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定细则》及《数学与统计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细则》。

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