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区市民学校工作计划范文

社区市民学校工作计划范文

社区市民学校工作计划

社区市民学校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于2018年民办学校初中招生剩余招生计划补录工作的通知

各区县教育局,国际港务区社会事业局,沣东新城教育局,高新区教育局:

为规范、平稳做好2018年民办学校初中剩余招生计划补录工作,依据《西安市2018年民办学校初中招生入学工作方案》(市教发〔2018〕52号)要求,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学校申请

2018年民办学校初中招生“电脑随机派位+面谈”工作结束后,有剩余招生计划的学校,实施补录前,须向所在区县、开发区教育部门提出补录申请,经审核同意后,由区县、开发区教育部门具体组织实施补录工作,并于7月12日前,在其政府、管委会门户网站辖区民办学校补录计划。

二、补录办法

按照《西安市2018年民办学校初中招生入学工作方案》(市教发〔2018〕52号)附件4《西安市2018年民办学校初中招生电脑随机派位工作实施办法》有关规定和要求实施补录。

三、补录对象

已在西安市民办学校初中招生系统中成功报名,且未被电脑随机派位和面谈录取的学生。

已被录取的学生不得参加补录。

四、补录时间

7月16日—7月21日。

五、补录程序

(一)网上报名

1.报名时间:7月16日8:00—7月17日14:00;

2.符合补录条件,自愿参加补录报名的学生,凭该学生用户名和密码登录西安市民办学校初中招生系统(网址:mbcz.xaywjy.com,以下简称“招生系统”),选择有剩余招生计划的民办学校报名。每名学生限报一所学校。

(二)电脑随机派位

7月17日14:00补录报名工作截止,区县、开发区教育部门通过招生系统公布补录报名学生人数。

补录报名学生数大于剩余招生计划数的,在公证机关和公众监督团监督下,7月17日14:00报名截止时,随即由区县、开发区教育部门负责导出报名数据,组织实施电脑随机派位,按照补录学校剩余招生计划进行补录。电脑随机派位工作严格按照本文件规定的补录办法执行。

(三)其他补录情况

补录报名学生数小于或等于剩余招生计划数的,民办学校直接录取全部补录报名学生,区县、开发区教育部门7月17日电脑派位工作结束后,随同派位结果一起上传至招生系统。

仍未完成招生计划的,由民办学校从7月18日至8月25日,在招生计划内免试自主补录招生,招生结果于8月26日由区县、开发区教育部门及民办学校通过门户网站或微信公众号公布补录结果。

(四)发放录取通知书

补录工作结束后,7月19日,民办学校为补录录取的学生发放录取通知书。

(五)办理入学手续

7月20日,补录录取的学生持民办学校录取通知书到其学区划片公办初中办理流出证明,7月21日,民办学校为补录录取学生办理入学手续。

8月25日前,全市统一补录工作后仍未完成招生计划的民办学校,为通过免试自主补录录取且已办理流出证明的学生,办理入学手续。

六、工作要求

(一)相关区县教育局、开发区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履行补录工作主体责任,依据本通知制定《2018年民办学校初中招生补录工作实施方案》,指导相关民办学校制定《XX学校2018年招生补录工作实施细则》,经上一级教育部门核准后具体组织实施,确保补录工作公平、公正、公开。

社区市民学校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依据国家《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及《*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行政处罚法》、《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国家教委第27号令),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和《*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市政府第19号令)等法律法规,现就进一步加强和规范20*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和幼儿园入学,以及高中阶段招生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明确职责、加强管理

(一)本市中小学、幼儿园(学前教育机构)招生入学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社会涉及面广,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重要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保护条例》,依法规范本市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入学工作,严格按入学工作程序,建立公开透明的工作制度,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使本市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入学工作成为“领导放心、人民高兴”的阳光工程。

(二)根据本市基础教育“市和区县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做到权责明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市教委的主要职能与责任是制定本市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和入学工作的总体要求、政策和制度设计,及对各区县统筹与指导、督政与监察工作;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是统筹实施区县基础教育的责任主体,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本区县内各类中小学、幼儿园入学和高中阶段招生工作的具体政策并组织实施;加强对本地区小学、初中和幼儿园入学工作,以及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管理、指导和督察;依法查处违纪违规事件。

(三)加强和规范本市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入学工作的管理。

1、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本《若干意见》,结合本地区中小学和幼儿园资源配置和生源状况的实际,制定本区县中小学、幼儿园入学工作及高中阶段招生工作的实施意见,并向社会公布和组织实施。

2、市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入学工作的协调和管理;帮助和指导学校做好招生宣传、咨询和服务;主动向社会公布招生政策咨询和监督电话,以及来访咨询接待的时间和地点,妥善做好招生工作中的人民群众来信处理和来访接待,及时按政策处理好小学、初中和幼儿园入学,以及高中阶段招生中遇到的问题。

3、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规范收费的管理。严格执行本市规范教育收费的各项规定,严厉禁止收取与入学挂钩的赞助费,严肃查处招生入学是的违纪违规行为。

二、政府信息公开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本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和学前教育幼儿园入学,以及高中阶段招生工作的规范性文件(招生政策和具体规定)属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范围,须通过政府网站和其它形式主动向社会公开和公布。

(一)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应向社会公开的信息

1、由市教委向社会公开的信息:

(1)《*教育委员会关于20*年本市中等学校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委员会关于转发<*教育考试院关于20*年本市中等学校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以及相应的配套文件;

(2)市教委《关于20*年本市高中阶段各类学校的招生计划》;

(3)按规定在招生过程中需公开的其他信息。

2、由各区县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开的信息:

(1)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本区县《20*年中等学校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配套政策文件;

(2)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编制的本区县《20*年中等学校高中阶段招生计划(并附各学校的收费标准)》;

(3)按规定在招生过程中需公开的其他信息。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入学工作应向社会公开的信息

1、由市教委向社会公开的信息:

《*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本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园)招生和入学(园)工作的若干意见》。

2、由各区县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开和上网公示的信息:

(1)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本区县20*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配套政策。

(2)《本区县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小学和初中学校资源配置和建设的基本状况》(参考样表见附件);

(3)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各公办(含转制)小学和初中学校的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招生办法和收费标准;

(4)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招生的基本信息(在本区县招生的各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招生计划和收费标准等);

(5)按规定在招生过程中需公开的其他信息。

(三)幼儿园(学前教育机构)招生应向社会公开的信息,主要由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公布和公示:

1、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幼儿园(学前教育机构)招生入园工作的主要政策;

2、根据当年适龄儿童的入园人数所确定的本区县各幼儿园(学前教育机构)的招生范围、招生报名与入园办法,以及收费标准;

3、按规定在招生过程中需公开的其他基本信息。

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招生入学工作

(一)强化政府义务教育责任。

根据《义务教育法》及本市《义务教育法实施办法》的规定,各区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本辖区范围内布局合理地设置公办小学和初中学校,并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划定本区域内各公办(含转制)小学和初中学校的招生入学的范围,确保所有适龄儿童少年能够就近入学;并使各校招收的学生中大部分为对口就近入学的适龄儿童少年。

(二)根据《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规定,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校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并予以公示。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行或变相举行与入学挂钩的选拔考试或者测试;不得以学生成绩排序划分“快慢班”(或“特长班”、“尖子班”)组织教学。

1、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

(1)公办学校须按照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就近入学招生计划和招生范围,招收辖区内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接收应当在本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2)公立转制学校作为公办学校,应当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招生范围内免试招收新生。当报名的学生人数低于学校招生计划数时,学校应如数录取;当报名的学生人数超过学校招生计划数时,学校可采用“电脑派位”等方式录取学生,以保证招生录取工作的公正、公平。

(3)公办学校(含转制学校)不得举办学科类实验班和特长班,或以实验班和特长班名义选拔学生。初中学校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招收体育、文艺特长生,可进行体育或文艺的技能测试,但不得进行其他与入学挂钩的选拔考试或者测试。

(4)寄宿制(或具有寄宿条件)公办学校,可适当扩大招生范围,但学校的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报名办法和收费标准,以及招收住宿生人数和招生办法,必须向社会公示。当学校的报名学生人数低于学校招生计划数时,学校应如数录取;当学校的报名学生人数超过学校招生计划数时,学校可采用“电脑派位”等方式录取学生,以保证招生录取工作的公正、公平。

2、民办学校招生

(1)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招生范围,由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在认真评估民办学校的校舍条件、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后勤服务设施条件和师资配置等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审核确定。民办学校应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核准的招生计划和招生范围内做好接纳新生工作。

面向全市招生的民办学校,须具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学生宿舍和相应的住宿条件。

(2)各区县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本区县民办小学和初中学校招生工作的管理和社会监督,确保《*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的“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行或者变相举行与入学挂钩的选拔考试或者测试”等法规的贯彻实施。

民办小学接纳新生工作不得要求报名者提供其在幼儿园的学习成绩,或提供其参加社会办班取得的学科化考试(测试)或竞赛的成绩(证书)。

(3)民办学校接受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任务,应按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办法招收辖区内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所接纳的学生按照公办学校收费,并由政府核拨生均经费。学生在校享受与其他学生的同等待遇。

四、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入学工作

(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合理配置高中阶段各类学校的教育资源,促进高中阶段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满足社会对高中阶段优质教育的需求;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为每一位初中毕业生提供进入高中阶段学校就读,或者劳动就业预备教育培训学习的机会。

(二)严肃招生纪律,加强招生管理。

本市高中阶段各类学校的招生,必须严格按市教委《关于20*年本市中等学校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工作的若干意见》、《实施意见》和相应的配套文件执行。

1、本市各初中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阻碍符合报考条件的本市应届初中毕业生参加全市统一组织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2、本市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均不得擅自进行计划外招生;不得擅自招收录取无中考成绩和无报考材料的考生。普通高中学校(包括公办学校、公立转制学校和民办学校)均不得擅自招收“借读生”、“旁听生”和无学籍的高中学生;不得擅自在计划外招收外省市学生。

3、市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招生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招生计划、招生录取程序和结果,以及本市中招改革中的“推优生”和“零志愿”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健全社会监督,确保中招工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三)严肃招生纪律,加强和规范本市寄宿制高中面向全国试招外省市优秀应届初中毕业生工作。

1、各寄宿制高中必须严格按照市教委制定的“寄宿制高中外省市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工作程序、规范要求和相关规定执行。在兄弟省市中考前,不得组织考生来沪或在招生地参加与招生入学相关的选拔考试或测试,不得进行招生录取或变相录取工作。

2、各寄宿制高中必须严格审核和掌握考生报考条件(考生必须提供在户籍所在地参加中考生的成绩,且中考成绩须达到当地省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方可允许报考),控制报考规模,保证生源质量。

3、各寄宿制高中须根据《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以考生在当地参加中考成绩和考生在校期间学习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由考生报考时提供)为招生录取的主要依据,必要时可组织面试或综合能力测试,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五、幼儿园(学前教育机构)入园工作

(一)各区县要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规划和配置好学前教育资源,缓解学前教育资源供需矛盾,扩大学前教育优质资源,在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学前教育需求的同时,保障本市户籍的中低收入家庭学前儿童的入园需求。

(二)本市公办(含转制)幼儿园实行就近免试入园。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当年适龄儿童需求量,划定本区域内各公办(含转制)幼儿园的入园范围。

(三)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本市各类幼儿园(包括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中外合作举办的幼儿园,以及其他类型的幼儿园,下同)不得对要求入园的适龄儿童举行或者变相举行与入园挂钩的考试和测试。

六、违纪违规的处罚

(一)市和区县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未按规定向社会主动公开和公布本若干意见第二条规定的政府信息,经查实情节严重的,将依据《*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对直接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招生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区域内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入学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建立和健全招生工作的人民督察员专项督查制度,开展对学校招生行为的专项检查和督察。依法查处学校在招生过程中的违纪违规和违法行为。

1、本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违规招生,情节严重的,将依照《*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义务教育法实施办法》,以及《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进行处罚。

(1)公办(含转制)学校未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招生的,由学校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对负有责任的学校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2)公办(含转制)学校无正当理由拒绝接收应当在本校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学校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义务教育法实施办法》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3)民办学校违规擅自举行与入学挂钩的选拔考试或者测试的,由学校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对负有责任的学校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或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六十二条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一条的规定,由民办学校的审批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

2、本市各类幼儿园为迎合少数小学招生考试选拔需要,违规擅自开设违背幼儿教育规律,损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科化教学内容,或组织幼儿参加学科化考试(测试)提供成绩证明的,由幼儿园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第十条第(三)款的规定,由幼儿园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整顿,并视情节轻重给予停止招生、停止办园的处罚。

社区市民学校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龙头,以推进全民技能提升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发挥政府指导调控作用和市场调节作用,统筹协调利用全市各类培训资源和资金,建立健全职业能力培训体系和机制,形成有利于全民技能提升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推动技能人才队伍梯次发展,为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目标任务:加快培养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建立培养体系完善、评价使用科学、激励保障措施健全的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逐步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初、中、高级技能人才比例日趋合理的格局。

全年计划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7.8万人。其中,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就业计划”培训3万人,“阳光工程”培训2.2万人,“雨露计划”培训0.9万人,退役士兵和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0.8万人;新成长劳动力技能储备培训15万人;失业人员转岗职业技能培训2.6万人;创业技能培训0.3万人;企业在岗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3万人。

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达到14万人,技工院校在校生规模达到4万人,年招收新生1.2万人。

新培养高技能人才0.8万人,职业技能鉴定人数达到4.4万人。

二、工作重点及责任分工

(一)大力推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就业计划”。

紧紧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撑。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调研、研讨、经验交流、现场会、督促、督察等有力措施,大力实施农民工技能振兴工程,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引导性培训。各县(市、区)按照以培训促就业、抓特色创品牌的原则,培育好县钨钼产品深加工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基地、县大粒樱桃种植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县平乐农民牡丹画培训基地、县电子元件人才培训基地、县硅产品深加工人才培训基地、县铝产品深加工人才培训基地、县玩具制造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市巨风葡萄种植培训基地、县服装加工培训基地和洛龙区大棚蔬菜种植培训基地等11个大型培训基地。年计划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3万人。

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城乡规划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技工院校

(二)积极推进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

紧紧抓住省人民政府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机遇,围绕职教攻坚计划目标要求,充分调动社会、行业、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打破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想方设法为各技工院校争取省厅财政支持、银行贷款、企业投资等资金投入,专项用于建设实训基地、更新教学设备、购置实验器材、改善基础设施、引进师资队伍、实施教学改革等项目,积极改善我市技工院校的办学条件。为我市技工院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有力地支持我市职教攻坚计划的实施。

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教育局、国土资源局、城乡规划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责任单位:各技工院校

(三)认真组织实施“阳光工程”。

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以提高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创业能力为目标,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认真组织实施“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重点开展高效种植业、规模化养殖业、特色农业技术培训,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重点开展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农产品营销人员培训。全年计划培训2.2万人。

牵头单位:市农业局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国土资源局、城乡规划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农业局

(四)切实抓好“雨露计划”转移培训就业工程。

以增加收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贫困农民为主要培训对象,实施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助学工程、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贫困村劳动力扶贫产业发展技能提升工程、贫困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养工程,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培训项目管理,重点实施“雨露计划·金蓝领”项目,全面提升贫困农民的职业技能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年计划培训0.9万人。

牵头单位:市扶贫办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国土资源局、城乡规划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扶贫办

(五)积极开展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失业人员再就业技能提升和劳动预备制培训。

适应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需要,进一步健全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培训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突出抓好在在岗职工的技能提升培训和企业新进人员的岗前培训,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业务研修、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加快提升企业在岗职工的技能水平。全年计划培训3万人。以提高失业人员再就业能力、促进其实现再就业为目标,积极开展失业人员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全年计划培训1万人。围绕产业集聚区建设和承接产业转移对后备技能人才的需要,重点面向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开展定向劳动预备制培训。对当年退役士兵积极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对有就业需求愿望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积极鼓励其参加相关职业技能培训,为企业的发展储备大量的技能人才资源。全年计划培训15万人。

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工信局、科技局、民政局、教育局、总工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责任单位:各大中型企业、各技工院校,各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教育局

(六)广泛开展创业技能培训。

依托各类创业培训基地,通过提供创业培训补贴等办法,面向有创业意愿和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各类群体开展创业培训,按照统一安排和部署,搞好前期调查统计工作,了解掌握具体情况,结合创业人员实际和意愿,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和方案,进行专业的、全面的、系统的创业技能培训。组织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参加创业培训,全年计划培训0.3万人。同时,为兴办产业、开发项目提供前期融资、技术指导等多项服务,努力为群众创业致富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推动我市“创业行动”深入实施。

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城乡规划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七)加快高技能人才技能提升培训。

根据《国家中长期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和《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认真谋划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的战略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适应我市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需要,突出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和急需、紧缺行业(领域)高技能产业工人培养工程,着力增加高技能产业工人和急需、紧缺高技能产业工人存量。通过校企合作、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技术比武等多种措施,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培养高技能人才4万人,其中培养高级工3万人、技师和高级技师1万人,力争使高技能人才占全市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6.5%以上,技师和高级技师数量占全市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6.5%以上。

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工信局、科技局、教育局、总工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责任单位:各大中型企业、各技工院校、各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八)积极推进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工作。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进一步完善政策,健全制度,规范程序,强化管理,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为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创造条件。着力构建制度完善、评价科学、基础健全、质量可靠的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新机制和新体系,不断完善以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为重点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和以社会化鉴定、企业内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专项职业能力考核为主要形式的多元化评价机制。

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试点企业

(九)深化技工院校办学模式改革。

加大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力度、优化结构,大力推动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发挥技工教育集团的龙头作用,实现校企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培养与就业有机结合。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把培训和就业、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把职业技能培训与承接产业转移紧密结合,紧紧围绕承接产业转移的用人需求培养实用技能人才,紧紧围绕转移产业的岗位技能要求设置专业培训课程。把职业技能培训与企业生产需要紧密结合,探索实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共建生产实训基地,实行企业(行业)“冠名”培养,积极开展“订单式”定向培养。实现培养与需求、专业与产业、招生与就业之间的无缝对接。建立完善技工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和到企业实践制度,实施技工教育师资培训计划,安排1000余名一线教师到高等院校或企业培训,教师年平均培训250人次,提高技工院校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城乡规划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责任单位:各技工院校、各大中型企业

(十)共建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

根据条件,规划建设一个以上市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示范基地。公共实训鉴定示范基地以服务经济为宗旨,面向市各类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职工开放,以企业和职业学校大力开展的高新技能实训项目为主,重点突出高端职业、新兴职业、长周期技能开发、前瞻性技能开发。公共实训鉴定示范基地的技能鉴定侧重高端和新兴职业,主要开展示范性鉴定和试验性鉴定。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示范基地建成后,年培训、鉴定评价高级工3500人、技师1500人。同时开展竞赛组织、同业交流、高技能人才宣传工作。

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城乡规划 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责任单位:各技工院校

(十一)实行积极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

督促用人单位实施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机制,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可分别享受本单位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各项福利待遇,建立健全“首席员工”、“首席技师”选拔、使用、奖励等制度。健全技能人才培养和技工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高技能人才政府津贴制度,设立高技能人才发展和培养奖励专项资金,探索企业高技能人才股权、期权分配制度。实施高技能人才聚集工程,面向国内外引进高技能紧缺人才。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技能竞赛,健全技能人才选拔激励机制。

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国资委、财政局、总工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责任单位:各大中型企业、各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十二)加大职业技能鉴定力度,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质量。

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就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要充分发挥职业技能鉴定在职业培训中的引导作用,不断拓展职业技能鉴定范围,确保职业技能培训效果。积极推进建立全市各类职业院校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对鉴定合格的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工作范围和服务重点要向产业集聚区企业和农民工拓展。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围绕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稳定扩大就业,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及时、方便、快捷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年,我市职业技能鉴定人数力争突破4.4万人。

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教育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责任单位:各职业院校、各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顺利实施。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政府相关部门要关心支持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建设,加强沟通协调,密切配合。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建设经费,组织推动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顺利实施。

(二)积极筹措资金,保障工程建设任务完成。

遵照省级支持引导、市县配套、学校自筹和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在统筹使用各类教育培训经费的基础上,各级财政要围绕工程建设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各工程建设责任单位要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建设任务按时完成。

社区市民学校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和《*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等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办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现就本市20*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基本原则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的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构建面向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的教育服务体系,切实维护中小学生的合法权益。规范办学行为,依法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工作。

2.根据“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区县人民政府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负有管理责任。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区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对本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整体规划,并制定年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实施意见并组织实施。

3.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招生“就近免试入学”的原则,各区县应根据生源、学校分布情况,确定各中小学的招生范围与招生规模,就近安排学生进入相应学校,保证辖区内的符合规定的适龄学生都有相应的学额。

4.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政府公共信息公开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公示制度、告知制度、诚信制度和社会监督制度,加强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和家庭、社会的相互沟通与理解。

5.建立监督机制,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二、管理职责

6.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政策,对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相关工作进行统筹、协调、指导与督察。

7.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本地区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管理,落实对本辖区内生源的摸底调研、制定招生计划和相关政策、确定各校对口招生入学范围等工作。负责向社会公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相关信息。实施对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管理、指导、监督与检查,妥善解决本地区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中发生的问题,依法办理与查处各类学校招生入学工作过程中的来信来访和违纪违规事件。

8.义务教育阶段各中小学校应按照市和区县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的各项规定和区县的实施办法,做好本校的招生入学工作,妥善安排好本校对口范围内符合条件的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三、规范要求

9.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本地区实际,合理确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班级规模,班额数应控制在40人以内。有条件的地区小学班额应逐步缩小,达到30人以内,初中班额逐步缩小,达到35人以内。

10.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妥善安排好本辖区农民工同住子女入学。落实关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两个为主”原则,逐步扩大公办学校招收辖区内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适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

11.跨区县就读的小学五年级学生,应在就读学校参加小学毕业考试。可根据实际情况回户籍所在地区县安排就读,或按就读学校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初中招生入学的规定和实施办法办理继续就读初中手续。各类初中学校不得招收无小学学籍材料的学生。

12.根据本市公立转制学校在20*年基本完成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的工作要求,未完成办学体制改革的公立转制学校自20*学年起停止招收新生。

13.公办学校须按照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就近入学招生计划和招生范围安排对口招生范围内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不得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

14.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负责管理监督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招生过程中,不得以创办特色学校为名举办重点校,以开展实验研究、办特色班为名举办重点班,不得以任何形式测试、选拔学生。应将开展学校教育实验研究与招生工作严格区分。

15.要加强对体育、艺术类特长生招生工作的管理,区县教育行政部门须将本地区体育、艺术类特长生招生办法和经审核同意的学校名单、项目名称、招生名额等予以公示并报市教委备案。学校应严格执行体育、艺术类特长生招生办法的有关规定,不得以招收体育、艺术特长生为名对普通学生进行学科类内容的考试或测试。

16.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指导公办寄宿制学校或寄宿班按照规定的招生范围招收本地区新生,报名的学生人数低于学校招生计划数时,学校应如数录取,报名的学生人数超过学校招生计划数时,学校可采用“电脑派位”等方式录取学生。

17.民办学校招生实行招生办法申报备案制度。民办学校须执行市、区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工作的政策,原则上在学校所在区县范围内招生,具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学生宿舍和相应的住宿条件的民办学校,经核准后可向外区县招生。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民办学校招生计划管理,民办学校招生比例过高的区县要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切实履行政府责任。民办学校的自主招生办法以及招生广告和招生简章须向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申报备案,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并向社会公布后方可实施。

民办学校上报备案的自主招生办法、招生广告和招生简章,对存在违规条款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要求学校及时纠正。

18.接受区县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应按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办法招收对口招生范围内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所接纳学生按照公办学校实行免学杂费政策,并由政府核拨生均经费。学生在校享受与其他学生同等待遇。

19.民办学校的招生不得进行与入学挂钩的测试和面试。民办初中招生应以《学生成长记录册》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录取的依据,不得进行考试、测试和面试,不得要求报名者提供其他学科类竞赛、等级考试证书。民办小学的招生在学生报名时可了解学生家庭地址、出生年月基本信息,不得对幼儿进行学科化的测试和面试,不得要求报名者提供其在幼儿园或参加社会办班取得的学科化考试与测试成绩或竞赛证书,不得要求幼儿园推荐“学科学习特长生”。

20.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本地区民办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校舍条件、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学生宿舍标准和后勤服务设施条件、师资配置等办学条件进行审核,并根据审核结果,核准民办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招生范围。

21.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学校应按市教委规定的时间节点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工作。民办学校不得擅自提前招生,招生工作时间基本与公办学校同步,具体时间由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决定。

22.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通过政府网站和其他形式主动向社会公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信息。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向社会公布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工作的相关政策与措施。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向社会公布如下信息:

(1)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关于本区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及配套政策;

(2)本辖区内各类学校的招生信息,包括学校对口招生的区域范围、当年招生计划(班级和人数)、招生结果;

(3)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体育、艺术特长生招生学校、项目、招生名额、招生标准、招生录取结果;

(4)各类学校的办学规模,在校学生人数、学校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和专用教室及数量、运动场地面积和设施设备、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数量和面积、图书馆生均藏书量、实验室及数量等硬件条件。对寄宿制学校须公布其寄宿设施情况和收费标准。

(5)各类学校教职工人数、专职教师人数和师生比、中高级职称教师数量和比例、教师学历结构和达标比例。民办学校还须公布学校教师队伍中退休反聘教师人数和比例;

(6)公办寄宿制学校、寄宿班招生范围及招生名额;

(7)民办学校的收费标准;

(8)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咨询、监督举报电话、接待部门地址。

23.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通过发放新生入学《告知书》等形式,向辖区内适龄儿童家庭告知招生工作政策、报名时间、地点,以及报名所需携带的各种证件。

学校应向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及在本市借读的其他非本市户籍学生家长书面告知,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后应回户籍所在地报考高中阶段学校,以及其他相关政策和规定。

四、监察要求

24.各区县要建立和完善招生监督机构,健全工作制度,做到“岗位落实、责任明确、措施有力、人员到位、全程参与、依法招生”。

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民督察员专项督查制度,对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自觉接受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监督。

25.市、区县教育督导部门负责对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专项督导。公办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凡以创办特色学校为名举办重点学校,以开展教育实验研究为名举办重点班,或拒绝接受本学区内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十七条规定,由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凡以选拔或测试(包括面试和面谈)方式招收录取学生,或存在其他违规招生行为的,由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对学校校长等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降级、降职直至撤职处分。

26.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督导部门须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自主招生报名、录取等招生过程的督查,督查结果作为民办学校办学等级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民办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凡以学科化选拔测试和面试方式招收录取学生,或不按规定要求向社会公布招生信息,擅自提前招生的,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及时纠正并核减该校第二年30%招生计划数。

五、程序要求

27.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全市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对象统计时间内,根据本区的实际适龄儿童人数做好资源配置、招生计划编制以及招生范围确定等各项准备工作。

28.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市教委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信息公开和上网公布工作,按时向辖区内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监护人送达“就近免试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报名《告知书》工作。

社区市民学校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三大举措

常州市不断探索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新举措,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

大力建设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主渠道——新市民学校

“新市民”是指凡在城市办理暂住证后,连续工作、生活、学习一年以上(不同城市的规定有所不同),有固定住所或相对固定住所,有合法稳定的生活来源,并符合城市计划生育政策的外来务工(农)经商人员及其子女。

新市民学校就是以“新市民”作为教育对象而开设的学校。由政府部门牵头联系学校、机关部门、企业、行业组织、工会等单位多方联动、整合资源举办,采取“就近就便”的就学原则,以流动人口比较大的用工单位为母体开设学校,对零散的农民工在城郊结合地村镇、街道、社区兴办学校,主要立足于培养“新市民”面向现在和未来生活所必需的认知水平、职业知识和技能、职业心理和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

2003年4月,常州市钟楼区在辖区内外农民工聚居地率先开办了首批11所“新市民学校”,这一举措开创了全国举办“新市民学校”的先河。2004年,中央电视台向全国介绍了“常州做法”,将之作为常州创建“学习型城市”的一个亮点和经验。仅2009年,新市民学校已经实现农民教育培训67万人次。其中,新市民教育培训7.5万人次;实用技能教育培训20.5万人次;农民创业培训8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5万人次。

常州市新市民学校秉承“有教无类”的办学原则,以培养培训未来合格的市民为宗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可谓“包罗万象”。综合来看,常州市在举办新市民学校的过程中,体现出三方面特点。

一是政府重视。常州市政府将新市民学校作为新生代农民工实现新市民角色转换、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生计问题和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人财物等方面都给予高度重视。如常州市钟楼区成立了学校工作协调小组,宣传、综治、城管、司法、计生、工会等13个涉及外来务工人员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由区委副书记和宣传部长分任协调小组的正、副组长。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宣传部为牵头部门,负责学校的协调、指导与督查。各街道明确专职人员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学校所在村、社区、企业承担具体工作。

二是多方联动。从硬件方面看,首先是落实场地。常州市政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与企业和相关社会团体共同确定办学地点。其次是落实经费。在无专项资金的情况下,办公经费挤出一点,政府财政申请一点,成员单位支持一点,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学校运作。以钟楼区为例,学校场地因地制宜,分别是企业、街道或社区居委会原有的各类会议室和活动室;所需的经费是从宣传、司法、文教、卫生、计划生育、劳动人事等相关职能部门“挤”出来的;教员除部分从学校聘请外,大部分由上述各部门按需选派。第三是落实教材。钟楼区编印了5万册《“新市民学校”百问读本》,配发到各学校,免费发放给学员。从软件方面看,首先是完善规章制度。初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新市民学校运作体系。制定了新市民学校的《管理规程》、《负责人职责》、《学习辅导员职责》等规章,政府机关与企业、培训学校等单位建立了工作联席会议和教学计划协调等制度,构建了覆盖全区、上下联动的运作网络。其次是解决师资问题。调查发现,常州市钟楼区充分利用教育培训机构、企业等人力资源,从不同的单位抽调师资。

三是内容宽泛。常州市立足于培养外来务工人员(新生代农民工)面向未来生活所必需的认知水平、职业技能、情感意志等综合素质,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三大教育板块为主线,力求使教育内容涵盖经济、文化、科技、法律、卫生、家政、生活等各类知识。与普通培训不同的是,新市民学校实行“按需教学”,根据学员的需要确定教学的内容,务求实效。

政府牵线搭桥,调动企业参与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积极性

常州市钟楼区人事劳动保障局通过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发挥企业资源优势,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例如:2008年3月, 在钟楼经济开发区内的常州商隆产业用纺织品有限公司举办为期一个月的“钟楼区农民工技能培训班”,首期40多名农民工通过缝纫工技能培训和法律常识、安全意识等方面的教育,经考核合格得到相应的《就业培训结业证书》;2009年,常州市总工会全面推进万名农民工援助行动,决定在农民工较多的规模企业中,建立10个农民工培训基地,广泛开展农民工岗位技能升级培训和安全教育等基础培训,实现全年培训农民工10000人的目标(周凌虹、顾生庚:《全市将建10个农民工培训基地》,《常州日报》2009年8月14日第8版);2010年2月20日,钟楼区安监局与建设局与美吉特家居建材广场联合举办钟楼区2009年安全生产“春风教育”培训班。200多名来自江西九江庐山区建筑工程总公司和常州西林建筑公司的管理人员及建筑工人参加了此次培训。

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在企业内举办的职业培训非常欢迎,有97.3%的新生代农民工对这种职业培训模式持认同态度,觉得见效快,实用性强。

构建以社区大学为龙头的终身教育体系

常州市在新市民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以常州社区大学为龙头的终身教育体系,作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重要补充。2009年,常州市教育局牵头14部门(单位)成立终身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出台《常州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施意见》,成立江苏省首家社区大学——常州社区大学。常州社区大学由市政府主办,依托常州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网络和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充分整合区域教育机构乃至全社会的优质资源,并形成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和社区居民学习点四级网络,实现了常州城区的全覆盖,创出了具有“常州特色”的社区大学新模式。基本形成社区大学、社区培训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居民(村民)学校四级社区教育网络。现阶段,常州社区大学首批分院、加盟学校有“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钟楼社区教育培训学院”等六家分校。

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数据上看,仅2008年和2009年两年,新市民学校就培训“新市民”100多万人次。但调查结果同时显示,常州市新生代农民工从来没有接受过专门培训的比例为30%,接受过政府或企业专门组织的培训的仅占16%。而在接受过政府组织的专门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中,认为这种培训 “对就业基本没有什么用”的高达75%。由此可见,此类培训更多地聚焦于一些城市生活常识的培训,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常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和生存现状。针对常州市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的现状仍不乐观。

培训资源条件“缺少”

调查发现,培训资源“缺少”的表现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缺少独立的教学场地。由于教学场地的限制,有些新市民学校不得不“借鸡生蛋”,依附在别的单位进行办学。二是缺乏稳定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依托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挤”出钱来运作,这势必影响到新市民学校投入的稳定性。三是教学设备和教学设施的缺乏。调查发现,由于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不高,导致许多职业培训所需的场地及设备难以到位,职业培训的实际效果不佳。

职业培训师资“缺席”

无论是新市民学校还是社区大学,师资的临时拼凑现象仍很严重。新市民学校的授课教师很多是由政府相关部门或学校企业的人员临时“借用” 而来,社区大学的培训师资也主要由文化课教师担纲,来自企业一线的教师是很多都处于“缺席”状态,难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技能。

培训内容“缺陷”

同时,培训内容也存在简单化倾向。内容更多地指向一些普及性的社会常识、文明礼仪、法律常识、环境卫生等内容。较少涉及专业性较强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而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此类培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考虑就是想通过类似职业培训提升自己求职的砝码和未来工作待遇,现有培训难以达到预期的职业培训目标。

培训过程和形式“缺变”

培训机构大部分都没有对培训对象的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从培训目标的确立到培训内容的选择,再到培训过程的实施,较少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特征和现实需求,难以引起新生代农民工的兴趣,最终导致培训效果的“缺失”。

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缺乏”常态运作机制

常州市以政府牵线、企业为背景的培训基地建设计划,充分利用企业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职业培训,无疑是有效的,也是受新生代农民工欢迎的。然而,这种面向农民工的培训项目由政府发起,企业承办,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积极性成为培训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但这种由政府发起的“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具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对于以追求利益为导向的企业而言,难以调动其承办此类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保证此类培训项目的长期、常态发展。

政策建议

切实加强资源建设

一是政府应强化职业培训的战略地位。为充分利用现有职业培训资源,协调组织多方力量,政府要力促分管职业培训的有关行政部门搞好职业培训发展的统一规划,协调职业培训的整体布局,完善职业培训的各种形式,按照各自的职能,有所侧重地抓好职业培训及其相关的配套工作,以确保真正通过职业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完善新生代农民工有效就业的机制,并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另外,政府应逐步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实施免费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吴济慧:《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的对策》,《教育探索》2007年12期,3-4页)。

二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夯实培训基础能力。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税收、立法、制度等手段规范企业参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行为,并使之常态化,形成企业参与职业培训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企业参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宣传力度,树立典型,加强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激发企业参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兴趣和热情。

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

为强化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必须推行和落实好三个准入:一是抓好职业准入的落实。要在现已确定的职业准入范围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职业准入制度,逐步做到凡已公布实行职业准入的行业,新生代农民工如果没有接受职业学校教育或职业培训并取得相应的毕业证或职业资格证则不能进入该行业就业。二是抓好城市准入的落实。要想发挥职业培训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巨大作用,就必须坚持新生代农民工要在职业学校毕业,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才能进入大中城市务工暂住,甚至落户的准入。各类城市企业在聘用新生代农民工时,只能与具有相应职业资格的劳动者签订合同。三是抓好年龄准入的落实。未成年初中毕业生不得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雷世平:《发展职业培训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治本之策》,《职教通讯》2003年6期,3-6页)。

重视职业生涯规划

常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农民工的个体差异,没有引导他们将学习的方向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联系起来。相对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的外出动机更加多元化,职业期望也更高,但对自己的生涯缺乏规划。而职业生涯规划则可以使新生代农民工通过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通道设计对职业生涯进行持续的系统安排。在这方面,政府支农部门的专家和农村社工以及NGO组织等应当在为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献策献力(刘寿堂:《继续教育:成就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必由之路》,《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11期,70-71页)。

多方联动,提供多样化培训

一是培训类型多样化。 基于新生代农民工不同的学力、条件、需求等现实因素,可提供以下几类职业培训:

正规学历形态的职业培训。这类职业培训主要由常州社区大学(学院)提供,为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经济能力并有继续深造意愿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机会。

定期职业培训。这类培训主要以新市民学校作为承办的主渠道。开展层次、形式灵活多样的定期职业培训是有效、快捷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应切实发挥地方政府在举办职业培训中的主导作用。

非定期职业培训。这类职业培训主要为在岗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继续教育或专业强化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职业发展等因素,在工作之余学习,为将来转岗或职业发展作准备。

二是办学主体多元化。职业培训成本相对较高。要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培训,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源、社会力量参与到职业培训中。必须要构建以政府、企业为主体,教育机构、行业协会、社会、个人广泛参与的一支职业培训队伍,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

加强农民工培训教学改革

要真正实现职业培训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必然要从教育教学这一微观层面进行系统的变革。

第一,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特征、兴趣、能力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新市民学校和社区大学(学院)是常州市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的主力军。这两类学校必须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研究,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培训的需求特征,如培训目标、职业兴趣、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全方位了解,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增强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在社区大学(社区学院)中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设置专门专业或教学班。社区大学(社区学院)职业培训的办学实力相对雄厚,有能力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力和需求开设相应的专业或教学班。这种专业或班级可以打破一般的教学常规,实行灵活的学制、学时,教学内容也更为实用,教学场所及教学方法方面也更为灵活。

社区市民学校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一、攻坚期限

20*年—2010年。

二、攻坚目标

(一)办学规模:至2010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89万人,向区内中等职业学校送生3.99万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8.56万人;初中毕业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升学率达到45%,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

(二)办学条件: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按生均达到校园面积50平方米、建筑面积20平方米、设备价值3500元、图书册数30册。

(三)学生就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大于90%,毕业生“双证”(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率达80%以上。

(四)社会效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为我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所设置的专业明显增多,地方紧缺性人才的需求压力明显减弱。

三、攻坚任务

根据自治区下达给我市的攻坚任务,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确定我市的攻坚任务如下:

(一)增强中等职业学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能力。重点建设7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带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高水平发展;进一步整合优化资源,城市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通过攻坚提高办学品质,并规划好*中等职业教育集中区;建设好市一职校五象校区、市四职校西校区、市六职校仙葫校区和广西*高级技工学校相思湖新校区;启动设置在市相思湖新区的市卫生学校新校区的建设。市辖六县要创造条件各建设好1所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启动分别设置在中国—东盟经济园区、横县六景工业园区、宾阳县黎塘工业园区和隆安县华侨投资工业园区的四所技工学校的建设。全市建设8个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其中设置于学校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7个,设置于工业园区或企业内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

(二)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费资助工作。建立健全以国家、自治区和市助学金为主,以中等职业学校校内奖学金、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校减免学费等为辅的资助政策。市、县两级财政按照我市实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费资助政策的要求,共同筹措学生学费资助费用,切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费资助工作。

(三)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的师生比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基本上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

(四)初步构建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服务支撑体系,使市职业教育中心具有中等职业教育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及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综合功能,为我市中等职业教育长远发展提供指导和服务。

四、攻坚责任

(一)市人民政府责任:实行“以市为主”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市人民政府负责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攻坚的全面实施。整合优化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依法规范审批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设立职业教育财政专项资金,保证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攻坚投入;制定并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建立健全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就业制度和工学结合管理制度;指导和督查各县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实施。

(二)县(区)人民政府责任:负责落实本县职业教育攻坚任务。设立职业教育财政专项资金,保证本县中等职业教育攻坚投入;组织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保证进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当年初中毕业生达到45%以上;重点建设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在校生规模、办学条件达到攻坚指标要求;做好新设置在辖区内工业园区的技工学校的建设工作;执行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健全县(区)、乡(镇)两级职业培训网络,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扶贫开发培训等任务。

(三)市级行业部门责任:

1.市属各行业办学主管部门要继续办好所属职业学校,承担落实职业教育攻坚任务,继续加大对所举办的职业学校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确保所办学校生均办学条件和经费投入达到攻坚标准。积极举办起骨干示范作用的重点学校。在校生规模年均增幅不低于10%。支持学校利用银行贷款改善办学条件,通过集团化办学方式扩大办学空间。

2.市发改委:将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指导并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全市职业教育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协调解决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相关问题。会同教育、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编制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规划,做好教育基础设施年度投资计划资金安排。

3.市教育局:负责全市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总协调,分解目标任务,并指导各县开展职业教育攻坚工作;优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统筹管理招生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中等职业教育信息与就业服务公共平台。会同市发展改革、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等部门制定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会同市编制、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部门督促落实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协助市人民政府督导团开展职业教育攻坚督导评估工作。

4.市国资委和市经委: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的现代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指导和管理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指导和督促全市各类规模以上企业向职业学校开放,为职业学校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培训场所和设备,并积极为职业学校提供兼职教师。

5.市编办:牵头并会同财政、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就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落实问题提出意见,按程序报批。

6.市人事局:加强对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会同教育、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健全职业学校内部人事管理制度,健全完善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技术教师的政策法规。指导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做好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定工作。

7.市建委:建立职业学校建设项目的“绿色通道”,加快办理项目建设各项工作的报建手续并简化程序,协助项目业主做好校舍勘察、设计、施工质量安全管理和竣工验收备案工作。

8.市规划局:依据政策规定要求,在城镇总体规划范围内保证中等职业学校和配套设施规划用地,把职业学校建设列入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规划。

9.市国土局:按照国家、自治区有关规定,结合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预留建设用地范围内优先安排职业学校建设用地,落实职业学校建设用地标准、规模。

10.市财政局:落实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设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会同市教育、发展改革、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制定全市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会同市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助学政策体系。会同市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根据全市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状况、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等制定我市职业学校学生人均经费标准。制定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督查各县按照市的要求,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并及时拨付资金。配合市物价、教育部门合理确定职业学校的学费标准,确保学费收入全额用于学校运转及发展。

11.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组织和开展劳动力资源状况和市场需求调查,制定全市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定期向中等职业学校技能人才供求信息和工资价位信息。负责组织实施技工学校攻坚计划和技工学校专业结构调整;负责组织实施广西*高级技工学校项目建设,负责指导督促县(区)技工学校建设,加强对县(区)技工学校的办学指导。负责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建设,为中等职业学校提供就业服务,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价制度。推进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落实国家规定的职业学校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政策。负责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统筹协调,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规划落实。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计划”,推进全市普惠制就业培训工作的落实,督促各县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任务。

12.市农业局:组织实施农业实用人才培训,会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有关部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完成培训任务。指导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业类专业建设。

13.市卫生局:组织实施医疗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加快市卫生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指导和督促市卫生学校完成中等职业教育攻坚任务。

14.市审计局:对职业教育经费安排使用、贫困生资助政策的落实、职业教育收费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指导县级审计部门开展此项工作。

15.市地税局:贯彻落实新企业所得税法等有关税收政策。加强对企业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的审核,督促企业合理安排使用职工教育经费,促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16.市扶贫办:负责制定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建立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网络和选定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组织实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并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17.*职业技术学院:做好学院新校区二期工程建设,按时完成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任务;做好学院骨干专业对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辐射、引领工作。

(四)职业学校责任:确立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依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办学思想;明确面向产业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职业学校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习制度。依据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对人力资源的要求,调整设置专业;增强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质量、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建立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制度。科学合理规划,积极筹措经费,统筹学校建设和发展。师生比达到国家规定要求,教师学历达标、结构合理;完成年度招生任务。

(五)企业责任:积极参与或举办职业教育;为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进修培训提供必要的岗位、场所、劳动保护,支付合理的劳动报酬;支持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兼职专业教师。按规定组织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培训。

五、攻坚步骤

(一)20*年10月,召开全市职业教育攻坚工作会,布置攻坚具体任务,签订攻坚工作责任书。出台《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职业教育攻坚的决定》。

(二)20*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88万人,向区内(含本市)中等职业学校送生3.84万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6.77万人;初中毕业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升学率达到40%。核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定岗定编到校。落实学生资助政策。

(三)2009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89万人,向区内(含本市)中等职业学校送生3.9万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7.72万人;初中毕业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升学率达到43%。补充教职工缺额。全面落实、完善学生资助工作。

(四)2010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89万人,向区内(含本市)中等职业学校送生3.99万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8.56万人;初中毕业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升学率达到45%。完成预定的投资建设任务。建设好市一职校五象校区、市四职校西校区和市六职校仙葫校区以及广西*高级技工学校新校区。启动设置在市相思湖新区的市卫生学校新校区的建设工作。启动新设置在县辖区内工业园区的技工学校的建设。建成7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8个校内外实训基地。全面落实教职工编制工作。全面落实学生资助工作。

(五)2011年,全面开展我市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督查评估,并接受自治区攻坚工作验收。

六、攻坚保障措施

(一)经费保障。市、县人民政府根据本地职业教育规划,将职业教育攻坚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落实职业教育攻坚财政专项经费。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用于教育部分中,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10%;城市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50%。完善多渠道筹措经费投入机制。将职业学校收取的部分学费纳入攻坚经费中。职业教育机构接受社会资助和捐赠,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信用担保融资平台,市、县人民政府采取财政贴息等措施,协调金融机构向职业学校贷款支持职业学校建设。吸纳非财政性资金、社会资金发展职业教育,壮大民办职业技术学校。

积极筹措学生资助经费。学生生活费资助、学费资助经费主要由财政承担,按财政分级管理的原则执行。

(二)加强领导。成立*市职业教育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由市人民政府市长担任组长,相关副市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市发改委、教育局、国资委、经委、编委办、人事局、建委、规划局、国土局、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农业局、卫生局、审计局、地税局、扶贫办、*职业技术学院、武鸣县、横县、宾阳县、上林县、马山县、隆安县的有关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职业教育攻坚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由市教育局局长兼任。市辖六县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三)落实责任。逐级签订攻坚责任书,明确市长、县长是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第一责任人。要把职业教育攻坚与县党政领导政绩考核挂钩;未完成任务的,主要领导要向市委、市人民政府作书面检查。市辖县人民政府每年要向市人民政府专题汇报职业教育攻坚工作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下年度的工作措施。

社区市民学校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学校 社区 共用计划

一、前言

这篇特别报道论文的内容是在局部规划背景下,着手关于教育意义的部分交换意见。它荟萃了在他们社区里通过在局部综合规划里的共用场所和加强多重利益主题,反思学校这个角色的重要性。这篇论文为下一步局部综合规划修正里,更为广泛的教育争论设置了一个铺垫。这篇论文和政策无关。

二、概述

到2020年,加利福利亚的33,000,000人口数量估计将达到45,300,000,增长37个百分点。根据目前的比率,该州正每七年增加近4,000,000人,这个数字相当于洛杉矶的人口数量。增长的压力持续加重基础设施的负担。国家要求在教育实践体系中改革,包括像减少班级人数的大胆措施,为更多更好的教育设施创造需要。计划不周的决定正在延续对公共基础建设限制的其他形式,消耗我们局部的经济活力。在国家的每一阶层、局部和地方管理,一个新的体制被当前的方案、步骤和发展政策所需求,以更明智的策略整合为计划、投资和执行去对付这些挑战。

更明智的教育方案意味着把学校设计和建成他们的社区中心,这个概念是被美国教育部和主要的全国性教育机构策划组织所认可的。这个概念要求像社区空地和康乐中心那样的操场和体育馆,可以作为社区剧院和会议场地的礼堂,并把集中的图书馆、卫生知识诊所和其他社区服务整合为可为家长和社区提供更好的准入和服务的学校设施。学校被规划为极重要的社区中心,也可以改善社区资源,例如博物馆、动物园以及其它现有设施――去创造和谐的学区。

开发充当他们的社区中枢的共用学校是一个思维的产物,它也暗指“快乐成长”策略。在过去的30年,加利福利亚的经济发展伴随着汽车及其衍生设施,已经为无规则的低密度发展消耗了土地(如街道、高速公路和停车位),它们占据了所有开发地的三分之一。此策略也产生了更多的交通拥挤和生产力流失;空气污染和环境引起的公共健康影响;空地的流失;达成工作和服务的无能为力;小孩对老人的孤立。

三、社区与学校的联系

研究证实,日益恶化的学校和社区,严重影响到居住在贫民社区和低收入郊区的贫困儿童的生活状况和入学准备。尤其是,当我们期待教育和支持孩子的体系,在这些社区中正降低到第二、第三流状况的时候,这些社区的物质的和社交的健康正处于危险之中。学校在与公众、市民和私人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中,应满足社区的广泛需要:

1.为公众集会和活动以及通信技术的使用提供空间。

2.帮助满足休闲,娱乐和健身的需要。

3.支持那些援助学生和当地经济的商业合作关系。

4.提供空间,帮助顾问、本位工作和服务学习。

四、共用以社区为中心的发展的需要

在洛杉矶州,有婴儿的家庭,年幼的孩子和低收入是严肃的挑战。这些孩子的家长的工资和正规的教育常常为日常生活将至最低标准,不涉及优越的家庭条件。公立学校已经严重拥挤,随着缺乏维护和拉帮结伙以及犯罪的影响,已经完全恶化。这些低收入家庭对托儿所入学,早期孩子教育设施,家庭援助中心和医疗门诊丧失信心。现有住房条件常常不符标准。造成这些社区赤字,到最近为止,陈旧的平民区和郊区的居民区没有空地,缺乏必要的投资资本去修建住房内部、幼儿园,托儿所,街心花园,图书馆分部和便利的社区设施,使居民区恢复活力,鼓励那些组成社区的家庭。

在2007年1月,两份被出版的开创性的报告更深一层地强调,当前迫切需要更广阔的社区发展机遇:

发展项目的“全市帮派活动降低策略:第三阶段报告”记载过去的20年里洛杉矶帮派暴力的影响。尤其,这份报告主张“综合的,以街坊为基础,学校为中心的策略,有效预防、调停,并且社区发展是必需的,以便拉动移动社区一起摆脱暴力,恢复安全并且保持安全区的安全”。这个研究决定了洛杉矶帮派危机的解决办法,“要求开拓创造,大胆的领导能力,明智的策略,持久的关注。”

洛杉矶市长安东尼奥・维拉格瑞斯的报道“校舍架构”阐明了,在洛杉矶让每一个孩子实现重要的公共教育,需要崭新和创新的想法。尤其,市长的报道号召学校和环境好的家庭以及社区参与作为“街坊中心”。市长建议这个“以社区为中心”模式,通过建立大范围的合作人际关系,包括亲代群组、本地商业、卫生保健、图书馆、公园及其它,去支援学校。

修建我们公立学校的失败,尤其在贫穷的社区,家庭援助中心的混合使用,社区学习的全面综合中心区,不仅仅是财政上无能,而且也将公平和公正的核心法则置于危险之境。

五、共用以社区为中心的发展挑战

在公共设施中全市最大的支出之一转到建造和维护公立学校。在过去的50年里,K-12公立学校的注册达三倍之多。每年预计增加的学生注册时50,000,新的注册记录将继续为接下来的九年固定,到2007-2008学年在K-12公立学校预计增大达到6,180,921名学生。增长学生547,245名,或相当于1997年到2007年之间的10%。这其中包含减少了345,193名英国学生,增加了800,000名西班牙学生,这表明现在的持续人口趋势朝向更大的多样性,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指出英国学生离开这个公立学校系统的决心。

当前,教育设施的修补和更换处于危机状态。在一个学校服务它的选民前,它可以占据七年时间去承受本地居民,州批准程序的考验。其结果是,学校董事会和建筑官员一直努力工作,更快地获得设施。更大规模的学校正在修建中,致力于解决这个难题。力图节约时间和金钱,有时,对于当前的教育研究和教学策略,地域被迫重复过时的建筑计划。大部分情况下,事业计划是朝向没有太多财政困难的方向发展,远离学生、家长、教育家和社区成员,他们都与结局息息相关。结果常常是社区疏远,剥夺公民选举权,乃至集体抵制反对。

它是一个不幸且不适的时间和金钱的分配。为了规划学校如何适应他们的社区;根据批判的社会和教育的影响,修建更大规模学校的效率如何不合乎情理;为了学习,如何结合学校和社区产生更多效率和以社区核心环境;乃至充分辨识风险因素,就好像在有毒废物处和其他环境公害处进行修建,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错误,那会是曾经被认为不敢想象的。

翻新的需求或者更换教育的设施为市民、教育家和计划者展现了一个机遇,检查更明智的环境设计学习。这”更明智的”观点包含了每一件事情,学习空地如何被规划,进一步计划和设计。更多的传统教育设施曾经被大群的、以教师为核心的指示,设计成支撑一个塑造教育的模型,立于独立的教室里。但是关于学习的现今知识和研究提倡新模式。

六、更明智的设计策略

聪明的学校规划和投资意味着和设施一起取代当前的工场学校,这样可以支持这些事情和其他的当前最佳实践的例证,并且不断前进研究学习自然科学。这意味着,在其他事情之中,哪些学校人数将明显地比之前计划的学校要少,并且,事实上,这些大的学校人数对学习过程是不利的。在更小的场所上,这些更小的学校的发展也可以节省时间和金钱,安置学校更接近父母和学生。

这也是适应更多效率和生产力,用于教育设施的一个机遇。对于大部分来说,加利福利亚的学校设施已经持续着被设计和建造,服务于一个特殊的教育目的,基于一个有限教育的功用。大多数教育设施作为独一无二的体系,随着被其他社区组织有限享用或共用,在7~8小时的时间范围内操作运行。大部分情况下,听众席,运动设施,餐饮服务,图书馆,媒体中心,计算机实验室和其它学校的专业区域,是可以让大众在一个仅仅非常有限的基础上使用的。因此,当地市民必须提供双重设施用以服务这些相同的活动,为资本改善、人员和运营费用做单独预算。

对于新的或更新设施,更明智的设计可适应直接的社区区域准入,如图书馆,健身房,听众席,表演艺术,养神室,这些可以服务社区的广大需要。替代设计成每天7~8小时的时间限制,结合社区使用可以引起运行12~14小时的设施,广范围的服务社区需要也包括这些事情,例如保健中心,咨询中心和其他社交服务类。这些规划都可以在不危害学生的健康和安全的情况下所实施,在上学时间和限于夜晚和周末的其他时间,通过举行某些社区活动达到。这些更明智、更有效共用规划策略的结果就是降低了社区公共设施建设的重复性。

今日的教育设施也应当在其他方面,被规划加强存在于学校和其社区间的整体关系。当凭借一个基于社区的计划实施推进时,这个结果也包含对于广范围的文化、社会、经济、组织和教育的需要,所增加的社区参与和支持。更亲近社区的一个民族运动相结合的学校正在美国教育部和其他组织的支持下成长。

更明智的学校应当邀请地方而不是宿命机构。他们的位置应支持社区使用,他们共享的公共区域应是可以全年日夜进入的社区。今天,我们知道12个或者14个小时的学习对充实人们生活中的休息是不够的。我们不能去把毕业当做终点线,那意味着学校的最重要的最终结果之一需要成为公民,已经学会了如何继续学习。学校将为各个年龄段的人们提供学习。简言之,学校设施应允许灵活和全面的项目进入,见识所有的学习需要。他们将为每一件事情提供空间和规划,从早期学习到成人教育与培训。

更明智的学校计划和投资也可以扩展学习环境,通过在费传统的设定中创建学校,超脱于传统的学校。当社区地址成为教育领域探索的目的地,并且扩展为学术探讨中心,学校和社区间的联系将被加强。但是这些扩张不限于单独的领域探索。通过学校董事会和其他社区组织以及广泛的社区资源的合作伙伴关系,好像博物馆,动物园,公园,医院,甚至政府建筑,是可以作为全日制的综合学习中心服务进行支持。采用这种方式,学校不仅是社区的中心,社区也可以被看成学校的中心――学校像社区,社区像学校――一个学习社区。

所有的例子都指出方法,学校能够更好地充当他们社区的中心,或者通过扮演一个更不可或缺的角色充当一个社区活动中心,或者通过扩张学习环境更深地融入到社区,得到一个更好、更广泛的社区资源优势。通过这些方式,学校可以进一步和他们的社区结合,加强一个社区的认同感、凝聚性、一致性。就好像老城区广场的一个新形式,它们可以充当一个社区中枢,一个市公共建设中心,一个学生和其他人可以学习的地方,去分享和支持共同利益。

七、个案研究

1.圣地亚哥的城市高地

在1992年,圣地亚哥的中央城区的城市高地还没有中心,没有中枢,几乎没有社区基础设施。在1996年,联城投资企业使用一个社区关注的主体规划方案提出城市村落的计划。

这个零售项目满足当地需要,通过合并一个经擦汗分局增进公众安全。这个城市村落也包括罗莎帕克斯小学。

从那以后,房屋均价翻了一倍,税收资金增加了三倍,这些进一步加强了重建成就。

这个城市高低模式证明,贯彻一个明确的目标,抓住利用公众资源的机遇,使用一个协作土地利用规划策略,确保公共部门认可,可以恢复健康的居民和社区。

2.伊丽莎白街道学习中心

ELC是幼儿园到12年级的学校,重点在于共同的治理,创新的课程和指导,综合型的学生和家庭支持。ELC综合地谈到了随着公共的、私人的和民事的合作,孩子的社交、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康需要。

(1)认识到学业支持,作为学校基础设施的一个主要部分。

(2)与当地医疗中心的合作,提供现场的保健室/心理健康服务。

(3)强力推广,包括父母/社区志愿者。

(4)每日超过600人的成人教育。

(5)提供职业/大学指导的中学院校。

(6)开发早期读写能力和其他幼儿教育项目。

(7)课外辅导项目。

ELC因幼儿教育项目而闻名,是一所依靠加利福利亚儿童与家庭委员会的模范学校榜样。

八、总结

社区市民学校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2009年,是推进落实*区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关键的一年,围绕*区党工委管委会中心工作,社会事业发展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区党工委管委会决策部署,以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为指导,“主动服务世界一流园区创建,主动服务*区和谐社会构建”。以创建世界一流园区和天府新城建设为契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社会事业“四化”建设为重点,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主动有为,超常工作,争创一流,全面提升教育、卫生、文化、社区建设等各项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专项工作方面

(一)积极创建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城区”。

(二)积极创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保护优秀案例示范点。

(三)积极创建教育现代化城区。

(四)推进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建设。

(五)开展全国版权保护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六)开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提升社区居民健康水平。

(七)开展城乡清洁大行动。

(八)开展法制成都创建工作。

二、机制创新方面

(一)推动教育社会化进程。探索“管、办、评”分离,引进或购买社会专业化管理和服务,推动教育社会化进程,筹建*区职教中心和*区教育服务中心,外包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等业务。

(二)探索*区卫生执法监督体制新模式。依托市上卫生资源,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健全*区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确保*区食品卫生、公共卫生安全。同时,加强卫生市场管理,推行“餐饮店铺公示制”,提升社会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及服务水平。

(三)在2008年成功实施社区卫生综合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转向强化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夯实管理机制狠抓内涵建设。推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全面开展,着力提升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四)率先实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及载体全覆盖,带动园区企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工作。

(五)创新社工队伍建设举措和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创新社工队伍建设举措,建立社区工作者统一集中公开招聘工作机制,实施社区工作者持证上岗工作制度。以社区综合效能建设和社区工作者能力建设为抓手,完善基层治理结构,探索实施“居站分离”的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社区管理体制。积极推动成都市首家高档示范社区(神仙树社区)创建工作。整合社区建设资源,依托与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建的社区建设实践基地,组建专项课题组,推动社区工作者培训、教育和能力建设体系建构;“一居一品”社区整体规划、打造,以及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六)深化和推进文化服务体制改革。继续以社会化方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改革。拓展与社会专业机构、企业和媒体的合作,提高公共文化阵地利用率。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组建文化发展顾问团,扶持行业自治组织发展。在全市首先试点引入网吧监管系统,提高管理效率。开展体育产业普查。与四川音乐学院、体院等专业学院建立合作关系,设立社会实践基地,加强文化骨干队伍建设,依托协会、俱乐部和专业机构,组织开展各级各类文体活动,以社会化方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改革。设立*区“虚拟图书馆”,全区公共藏书量增长20%。

三、民生工程方面

(一)政策引导,机制创新,促进西部园区繁荣。在西部园区创建邻里中心或社区工作站,将社区管理服务延伸到工业园区,为企业职工提供医疗、卫生和文体等服务。依托园区企业和高等院校,吸引社会力量构建“共驻共建”工作体系。以农迁安置小区为重点,全力推进社区建设,加大社区各类公共设施的配置密度和容量,在卫生、医疗、餐饮和文化事业发展方面给予倾斜政策。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配套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吸引居民子女就近入学。同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开办民办教育培训机构。

(二)按照党工委管委会加快社会事业设施建设和全市中小学规划布点新要求,加快新学校规划建设及开办工作。确保石墙小学、神仙树大院、丰收小学、晨风学校四所学校顺利开学。加快推进仁和小学二、清河小学、三瓦窑小学、软件园学校、玉林中学石羊校区等新建和扩建项目的建设。

(三)积极探索构建优质教育体系。重点关注玉林中学、七中初中、电子科大实验中学、银都小学的发展,争取1-2所学校进入成都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行列。继续打造优质学校,推动成都七中高中*校区规划和建设,确保2010年投入使用。高水平启动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办学工作,争取省教育厅的支持,高中面向全省招生。在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力争南苑小区配套学校引进市内优质小学(泡桐树小学)领办。高水平开办*区金苹果小学。继续办好与部属师范大学签订的优秀毕业生实习实训基地,面向部属师范大学招聘优秀教师加盟*教育。

(四)扩大社区卫生综合改革试点的成果,夯实管理机制狠抓内涵建设。一是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区级信息化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规范管理;二是对医护人员实施“内培外引”,加强继续教育,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及公共卫生质量和水平;三是规范中心医疗设备配制标准,提高医学检测水平;四是全面推广社区卫生适宜技术,实施基础医疗,卫生应急、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和妇幼保健等五大职能对社区的全覆盖,优化15分钟健康圈,提高惠民、便民服务水平,力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达到中西部地区一流水平。

(五)继续实施计划生育民生工程。继续实施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继续实施计划生育三结合户帮扶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家庭关爱工作,积极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关爱女孩,帮困助学”行动。

(六)继续实施教育民生工程。继续实施免费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学费补贴、帮困助学等教育民生工程。积极推动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共同体的发展。

(七)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直属学校办学条件,实现技术装备实验类和音乐、美术等专用教室装备达到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按标准改造玉林中学、和平学校、大源学校和顺江学校。

(八)加强卫生市场管理,提升社会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及服务水平。完善人口计生服务体系,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

(九)推动老年福利中心和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和规范运营,打造一流的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项目。推动“两中心”二期建设和*区福利中心建设。

(十)夯实困难群众医疗、低保和就学救助等托底性保障措施,强化受助者能力建设,推动个性化救助帮扶,指导街道着力打造“小兰在行动”日间照料和心理慰籍等居家养老服务项目。

(十一)推动公证处和婚姻登记处规范化建设。

(十二)加强文体队伍建设,发展文体事业。加强文化骨干队伍培训和建设,重点向农转居小区倾斜。开展普及与提高并举的“国民艺术教育推进工程”,引导群众文化创品牌上档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辖区群众尤其是农转居小区居民的公共文化权益。继续发展垒球、跆拳道等特色体育项目。继续做好广电、旅游业务工作。

(十三)积极争取依托现有在建项目达标建设*区文化馆和图书馆,推进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标准化建设,完善农转居小区和薄弱区域的公共文体设施配套,加强对基层文化活动场所的指导,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管理水平和利用率。

四、服务企业方面

(一)主动服务企业,解除企业员工子女就学后顾之忧。(社会事业局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局党员干部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用真心和真情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以优质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实现与现实工作结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处党员干部立即行动,在义务教育、企业子女读书等工作上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取得良好效果,得到企业和群众称赞。一是简化免费义务教育程序,率先实施农民和失地农民子女全免费义务教育,优化报销程序,将报账审批权限下放各街道办事处,实行随时报销,变承诺为即办。二是改革学校拨款体系,实施教育“收支两条线”管理,从根本上规范学校的教育收费行为、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收入,使学校集中精力抓教学和管理,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三是主动上门服务。仅从去年秋季以来,就解决了地奥、华为、京东方、恒风动漫等企业员工子女近60批次约200人次入学问题。特别是为解决成都中芯国际公司、成都成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员工子女幼儿入学需求,特事特办,设立临时过渡幼儿园;帮助成都美国学校解决了学校登记更新困难,组织专人联系,积极协调关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申报、办学场地扩迁等具体问题。)

(二)强化社区建设进园区工作,推动园区社区管理和服务载体建设。积极探索律师服务企业和产业发展长效机制,着力抓好法律进企业活动。组建律师服务团队,在软件园、孵化园、创新中心以及各类企业社团组织设立服务窗口,通过建立服务档案、举办讲座和跟踪服务等方式开展“一对一”服务企业活动。

(三)在企业及出口加工区设置医疗站点,同时与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同建立企业职工就医绿色通道。

社区市民学校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和《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以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沪教委基〔〕26号)等法律法规及工作要求,为促进依法办学,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现就本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国家和上海市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为目标;以构建面向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的教育服务体系,切实维护中小学生的合法权益,规范办学行为为原则,依法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依法招生的原则,规范办学行为,依法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工作。

2、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

3、坚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满足每一位适龄学生的入学需要,切实维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

4、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主动、及时向社会公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信息,并加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

三、具体要求

1、各校要在镇政府的领导下加强对本辖区内生源的摸底调研(南桥城区生源由教育局统一摸底调研;非南桥城区生源由所在镇区、社区学校摸底调研),并根据学校办班规模、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和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招生计划,确保辖区内符合规定的适龄学生都有相应的学位。

2、根据本地区实际,南桥城区学校原则上班额控制在40人,其他镇区学校班额控制在40人以内,接纳农民工同住子女的学校班额可适当放宽。有条件的学校,小学班额可在30人以内,初中35人以内。

3、各校要切实贯彻就近入学原则,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招生计划之外自行招收学生。各类初中学校不得招收无学籍材料的学生。

4、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招生过程中,不得以创办特色为名举办重点班,不得以任何形式测试选拔学生,不得将创建特色学校与招生入学工作挂钩。

5、公办学校应按照区教育局确定的就近入学招生范围和招生计划安排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不得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听力残疾和视力残疾的适龄儿童携带相关证明到区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报名咨询,经教育行政部门核定后,安排进入相应的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6、跨区县就读的小学五年级学生,应在就读学校参加小学毕业考试。小学毕业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回户籍所在区县就读初中,或在就读学校所在区县就读初中,办理回户口所在地就读手续的截止日期为4月30日。要求回本区就读初中的学生,由区教育局根据本区制定的初中招生入学的规定和实施办法安排就读学校。

7、各学校要通过学校网站公告、发放新生入学《告知书》、在社区张贴《招生告示》等形式,向辖区内适龄儿童家长告知招生工作政策、报名时间、地点,以及报名所需携带的各种证件,5月22、23日为全市公办、民办小学新生报名时间,民办小学可同时开展面谈。

8、按照市教委关于民办学校招生工作的政策,民办学校自主招生办法、招生广告及招生简章首先须在4月10日前向区教育局申报备案,经教育局审核后向社会公布并实施。

民办初中报名时间为5月8、9日,5月15、16日采用电脑派位或面谈的方式决定录取名单,与5月30日前完成招生录取工作。民办小学报名时间为5月22、23日,于6月13日前完成招生录取工作。

民办学校招生必须执行沪教委基【】26号文要求,并严格按照区教育局核准的招生计划和招生范围招生计划和招生范围招生。有寄宿条件的经区教育局审核并报市教委备案后,方可跨区县招生。

9、切实做好持有《上海市临时居住证》(以下简称《临时居住证》)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工作。凡符合市教委《关于加强持有上海市临时居住证人员子女入学工作管理的通知》(沪教委基〔〕8号)规定条件的临时居住证人员子女,由区教育局统筹安排。小学阶段以进入公办学校为主,部分地区的公办学校限于条件不能完全接收招生地域范围内农民工同住子女的,区教育局统筹安排进入以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就读。小学毕业的持有《上海市临时居住证》人员子女,统一安排到公办初中就读。

对持有《上海市临时居住证》人员子女及在本市借读的其他非本市户籍学生,学校应告知学生及家长完成义务教育后报考高中阶段学校等的相关政策和规定。

10、加强对体育、艺术特色项目学校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第2页

的整体规划和招生工作管理。经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中小学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可以按有关规定招收批准项目与计划的体育、艺术特长生。(招生办法、计划另发)

11、各类学校应按区教育局规定的时间节点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

四、监察要求

1、教育局行政监察部门负责监督招生入学有关政策和工作要求的贯彻落实,依法依纪查处招生入学工作过程中的违纪违规事件,协助解决本地区中小学招生工作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区教育督导室要对本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进行专项督导,重点督导持有《临时居住证》人员子女招生入学、体育及艺术特长生招生、民办学校规范招生等。

社区市民学校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一、加强基层和基础建设

XX年街道下辖的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面调整,一批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中青年走上了社区工作岗位。利用这个契机,街道社教办协同各社区再次调整了社区教育工作组。选派学历高,责任心强、热爱社区教育工作的同志担任各社区的社教专职干部。街道社教办在区社教办的支持下,聘请王信芳主任到街道,给各社区的社区教育工作组成员进行社教工作培训,使他们对社区教育的意义、内容、方法和途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做好社区教育工作打下基础。街道社教办还坚持双月一次的例会,既务实讨论安排具体工作事项,也务虚——学习有关文件、文章,交流工作经验。这些举措有力地加强了基层建设。各社区上报的社区教育工作计划、培训菜单和培训活动记录,清晰反映出基层建设的加强,带来社区教育工作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

社区学校是街道社区教育的主阵地,在社区教育中发挥着龙头作用。XX年街道社教办结合“社区学校能力建设”、“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和编写“**社区学校指南”,在调研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社区学校办学章程,强化了9个教学点的功能,让居民群众更就近更方便地享受社区教育提供的培训服务。调整了兼职教师名单,充实一批更年富力强,学历文化更高的志愿者担任社区学校的兼职教师,提高了社区学校培训质量。这些在理论研究指导下的实践,使**街道社区教育基础建设迈出新的步伐。截止XX年10月底的统计,参加社区学校培训活动的已达2.5万人次,是近几年最多的一年。

二、日常工作

1、教育培训

街道透过社区学校和9个教学点向不同人群提供了内容丰富的社区教育培训。优生优育培训,孕产妇受训率达98%。青少年法制安全教育在三所中小学共计开课12期,所有青少年都参加了培训。党、团员、街道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全部参加了党校的培训。718名下岗失业人员平均每人参加了二期技能培训。编织培训,使近50名妇女(多数是外来人口)在巾帼编织社获得就业。120名青少年参加了科技小制作,40名家庭经济有困难的青少年接受了电脑培训。近100名中青年聆听了玄武学堂第期七讲《创业与就业》讲座。10月份全民终身学习周,4000人次参与。由玄武医院**分院医生主将的十期健康教育反应热烈。书画、烹饪、插花让老年人在培训中体验了生活乐趣。特殊人群的教育得到高度重视,街道 128 名残疾人全部接受了政府买单的多种技能培训。刑释解教、矫正人员定期参加法制教育。街道社区教育提供的教育培训一如既往涵盖了各个年龄段、各类人群。

2、教育宣传活动

街道每逢节假日、中心工作推出,都会及时开展相应的教育宣传活动。如青少年假期进社区,暑期夏令营、老少共建活动。《我与和谐社会》演讲比赛、八荣八耻书画展。“***功的邪教本质”,“不让毒品进我家”。**之春、之夏、之秋、之冬广场演出。法律夜市,健康咨询等。寓教于乐的多种活动极大扩大了社区教育的覆盖面。

3、理论研究

XX年是街道理论研究成果高产之年。先后完成了子课题《加强新市区教育建设和谐社区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撰写了结题报告,正在等待鉴定;在调研基础上,写出了《社区学校能力建设》、《社区学校课程建设》、《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促进街道社区教育发展》、《民间组织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等四篇论文。理论研究的成果已经并将继续对街道社区教育实践起到引领作用。

4、考核评比

配合区社教办两年一度的评选,街道XX年将通过考核,评选出17名社区教育先进个人,2个社区教育先进集体。考核评比,在全街道范围内,全面审视近两年的社区教育工作,用先进促一把街道社区教育工作。

三、特色与创新

外来人口,或者说新市民的教育一直是**街道社区教育的特色。这一特色的形成,是**街情的需要(外来人口占街道总人口的62%),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如何使特色更彰现,除了以往成功的经验,成熟的做法、更需要创新。XX年街道在特色创新方面主要从两个着力点下功夫。一是教育平台创新,二是教育模式创新。

教育平台创新。以往外来人口教育,主要是通过街道社区教育学校这个共同平台实现的。今年我们在市、区的指导下,成立了“**新市民学校”和“华飞新市民学校”,为外来人口提供了两个专用的社区教育平台。在成立“华飞新市民学校”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预想不到的困难。华飞公司有3-4千名外来工,原以为成立新市民学校一定会受到公司欢迎。谁料想,由于外方的不理解,很快遭到拒绝。分管领导梁书记亲自跑了三趟,反复沟通,最后在公司中方管理人员的据理力争之下,外方终于同意,在工会架构下成立新市民学校,在街道辖区内的这两所新市民学校已经获市教育批准。我们有理由相信,为外来人口搭建的专用平台,一定能多可为他们提供更全面、更贴切、更便利的教育服务。

教育模式创新。**巾帼编社市一个以外来中青年妇女和下岗女工为主体的类似个体作坊的一个民营企业,成员与编织社保持较疏散的管理关系。但本身业务的需要,编织社必须对成员进行编织培训,蕴含巨大的教育培训能量。街道利用这一教育资源,为全街道下岗女工、外来中青年妇女和有需求的女性提供编织培训。几年来,编织社为街道社区教育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编织社毕竟是赢利组织,提供无偿培训非常有限,以往的培训大多要政府买单。这种教育形式,限制了培训面的大规模拓展。街道社教办抓住社区教育示范项目的推出,在教育模式上大胆创新。一是将巾帼编织社打造成学习型组织,培育企业文化,以此规范编织社的管理,提升竞争力,取得更大经济效益,让编织社有更大的热情支持社区教育。二是在各社区成立公益性编织分社,广泛吸纳有需求的妇女朋友加入分社。分社由社区教育志愿者担任负责人,聘请总社人员对分社负责人进行有偿编织培训,然后由分社负责人对分社成员进行培训。教育形式的创新,势必极大扩展受培训面,让居民群众,特别是新市民得到更多实惠。

社区市民学校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一、加强基层和基础建设

06年街道下辖的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面调整,一批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中青年走上了社区工作岗位。版权所有利用这个契机,街道社教办协同各社区再次调整了社区教育工作组。选派学历高,责任心强、热爱社区教育工作的同志担任各社区的社教专职干部。街道社教办在区社教办的支持下,聘请王信芳主任到街道,给各社区的社区教育工作组成员进行社教工作培训,使他们对社区教育的意义、内容、方法和途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做好社区教育工作打下基础。街道社教办还坚持双月一次的例会,既务实讨论安排具体工作事项,也务虚——学习有关文件、文章,交流工作经验。这些举措有力地加强了基层建设。各社区上报的社区教育工作计划、培训菜单和培训活动记录,清晰反映出基层建设的加强,带来社区教育工作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

社区学校是街道社区教育的主阵地,在社区教育中发挥着龙头作用。06年街道社教办结合“社区学校能力建设”、“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和编写“××社区学校指南”,在调研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社区学校办学章程,强化了9个教学点的功能,让居民群众更就近更方便地享受社区教育提供的培训服务。调整了兼职教师名单,充实一批更年富力强,学历文化更高的志愿者担任社区学校的兼职教师,提高了社区学校培训质量。这些在理论研究指导下的实践,使××街道社区教育基础建设迈出新的步伐。截止06年10月底的统计,参加社区学校培训活动的已达2.5万人次,是近几年最多的一年。

二、日常工作

1、教育培训

街道透过社区学校和9个教学点向不同人群提供了内容丰富的社区教育培训。优生优育培训,孕产妇受训率达98%。青少年法制安全教育在三所中小学共计开课12期,所有青少年都参加了培训。党、团员、街道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全部参加了党校的培训。718名下岗失业人员平均每人参加了二期技能培训。编织培训,使近50名妇女(多数是外来人口)在巾帼编织社获得就业。120名青少年参加了科技小制作,40名家庭经济有困难的青少年接受了电脑培训。近100名中青年聆听了玄武学堂第期七讲《创业与就业》讲座。10月份全民终身学习周,4000人次参与。由玄武医院××分院医生主将的十期健康教育反应热烈。书画、烹饪、插花让老年人在培训中体验了生活乐趣。特殊人群的教育得到高度重视,街道128名残疾人全部接受了政府买单的多种技能培训。刑释解教、矫正人员定期参加法制教育。街道社区教育提供的教育培训一如既往涵盖了各个年龄段、各类人群。

2、教育宣传活动

街道每逢节假日、中心工作推出,都会及时开展相应的教育宣传活动。如青少年假期进社区,暑期夏令营、老少共建活动。《我与和谐社会》演讲比赛、八荣八耻书画展。“××*功的本质”,“不让进我家”。××之春、之夏、之秋、之冬广场演出。法律夜市,健康咨询等。寓教于乐的多种活动极大扩大了社区教育的覆盖面。

3、理论研究

06年是街道理论研究成果高产之年。先后完成了子课题《加强新市区教育建设和谐社区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撰写了结题报告,正在等待鉴定;在调研基础上,写出了《社区学校能力建设》、《社区学校课程建设》、《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促进街道社区教育发展》、《民间组织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等四篇论文。理论研究的成果已经并将继续对街道社区教育实践起到引领作用。

4、考核评比

配合区社教办两年一度的评选,街道06年将通过考核,评选出17名社区教育先进个人,2个社区教育先进集体。考核评比,在全街道范围内,全面审视近两年的社区教育工作,用先进促一把街道社区教育工作。

三、特色与创新

外来人口,或者说新市民的教育一直是××街道社区教育的特色。这一特色的形成,是××街情的需要(外来人口占街道总人口的62%),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如何使特色更彰现,除了以往版权所有成功的经验,成熟的做法、更需要创新。06年街道在特色创新方面主要从两个着力点下功夫。一是教育平台创新,二是教育模式创新。

教育平台创新。以往外来人口教育,主要是通过街道社区教育学校这个共同平台实现的。今年我们在市、区的指导下,成立了“××新市民学校”和“华飞新市民学校”,为外来人口提供了两个专用的社区教育平台。在成立“华飞新市民学校”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预想不到的困难。华飞公司有3-4千名外来工,原以为成立新市民学校一定会受到公司欢迎。谁料想,由于外方的不理解,很快遭到拒绝。分管领导梁书记亲自跑了三趟,反复沟通,最后在公司中方管理人员的据理力争之下,外方终于同意,在工会架构下成立新市民学校,在街道辖区内的这两所新市民学校已经获市教育批准。我们有理由相信,为外来人口搭建的专用平台,一定能多可为他们提供更全面、更贴切、更便利的教育服务。

教育模式创新。××巾帼编社市一个以外来中青年妇女和下岗女工为主体的类似个体作坊的一个民营企业,成员与编织社保持较疏散的管理关系。但本身业务的需要,编织社必须对成员进行编织培训,蕴含巨大的教育培训能量。街道利用这一教育资源,为全街道下岗女工、外来中青年妇女和有需求的女性提供编织培训。几年来,编织社为街道社区教育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编织社毕竟是赢利组织,提供无偿培训非常有限,以往的培训大多要政府买单。这种教育形式,限制了培训面的大规模拓展。街道社教办抓住社区教育示范项目的推出,在教育模式上大胆创新。一是将巾帼编织社打造成学习型组织,培育企业文化,以此规范编织社的管理,提升竞争力,取得更大经济效益,让编织社有更大的热情支持社区教育。二是在各社区成立公益性编织分社,广泛吸纳有需求的妇女朋友加入分社。分社由社区教育志愿者担任负责人,聘请总社人员对分社负责人进行有偿编织培训,然后由分社负责人对分社成员进行培训。教育形式的创新,势必极大扩展受培训面,让居民群众,特别是新市民得到更多实惠。

社区市民学校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为全面推动社区教育发展,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充分利用社区内的教育资源,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社区,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推进全民终身教育,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加快“学习型社区”创建步伐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结合__社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全面推动社区教育,促进终身教育文章来源于文秘站网-体系的建立和学习化社区建设,为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教育体系,建立与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相适应的终身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二、基本目标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以全体社区市民为教育对象开展的旨在提高全体社区成员素质,促进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系列教育。

学习型社会是以终身教育体系以及学习型组织建设为基础,保障社区成员受教育权利并满足其终身学习需求,从而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和"两个文明"程度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区。

__社区要在三至五年内实现下列目标:

进一步推进教育社会化示范工程,促进社区教育向社会化、法制化、科学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社区管理与依托社会组织教育相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工作格局。

有计划地发展各类市民教育,实现社区各类教育资源的统筹、衔接、沟通,基本构建__社区区域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社区教育组织网络,实现纵向社区、共建单位,贯通的全方位覆盖教育;实现学者有其校的多种方式、途径的创新教育;创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楼群,为最终建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力争用五年时间,在全市率先建成学习型社会的社区。

三、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

1.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领导小组

建立“__社区教育委员会领导小组”,由社区主任任社区教育委员会主任,由主管社区教育的副主任、委员、社区共建单位负责人、辖区学校、单位主要相关部门领导和聘任街道、市有关教师为成员。委员会领导小组实行年度例会制度。

社区教育委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室”,具体负责制社区教育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研究社区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等;推进规划的落实,对社区教育进行指导、联系、服务;组织培训社区教育的有关人员等。

2.建立社区教育协会

依照"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的发展原则,探索建立社区教育协会,不断提高社区教育管理的社会化程度,逐步形成社区管理与依托社会群众组织教育相结合的社区教育工作格局。协会作为社会参与的群众组织,主要是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和社区教育志愿者活动,积极宣传、推进社区教育。会员包括社区教育管理干部、社区教育工作者、社区教育志愿者等。理事会成员由社区干部、社区教育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和街道主管干部组成。

3.设立社区教育培训中心

社区教育培训中心,要在多功能、服务型、开放式特别是在提高市民素质教育开发上,发挥社区教育的龙头作用。为加强协调和统筹,负责制定社区教育计划,指导组织社区教育培训,编写教材,协助文明社区创建工作,实施对文明市民学校的组织指导。

(二)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社区教育培训网络

1.健全三级纵向培训网络

一级为社区党校;办公室设在社区居委。

二级为社区居委会文明市民学校。朝着"三个自我"(即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方向,加强基层社区教育建设。

三级为社区其它的市民培训学校,“学生假日学校”、“市民各类培训班”。实现教育培训实体"五有"即健全的组织管理、适用的教育场所、适应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实用的市民教材、必要的教育投入。

2.建设各类教育指导服务小组,健全横向网络

发挥特色优势,健全五项教育工程(即胎教、家教、特教、外来人口教育、社区教育中心),在五个指导服务小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培训建设,合起来分别为:普法教育(公德教育)、健身教育(医疗保健)、妇女教育、婚姻教育、家政教育、科普教育、社会

文化(休闲教育)、婴幼教育(要在"胎教"基础上扩展)、青少年教育、成年人文章来源于文秘站网-教育(从业教育)、老龄教育、特殊教育、外来人口教育,在街道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建设成不断完善的专兼职教育的横向网络。(三)形成适应社区市民多种需求,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和多内容、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放灵活的大教育体系。

1.大力加强社区教育中心建设,积极发展市民实用技术、职业技术教育、基础教育;

2.发挥基础优势,为社区适龄人口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和岗位技能教育;

3.统筹、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利用市技工学校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实体,发挥社区成人教育力量和社会力量办学实体作用,提供多样的职业文化教育培训;

4.充分发挥三级学校的作用,并与各种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相结合,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社会经济生活、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科学普及等培训服务;

5.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协同社区内中小型企业推进教育制度的建立,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为企业员工进行岗位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6.积极组织青少年开展社会公益活动,以及其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校外教育活动;

7.充分发挥各类教育指导小组作用,针对专门人群、专项需求,提高胎教、特教、家教、外来人口教育、妇女教育、医疗保健、婚姻教育、老龄教育等专门教育、专项教育的水平。

(四)推进具有时代特色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群)的创建,为21世纪成为"人人皆学之区"奠定基础。

(五)建立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通过选聘、兼课、培训方式,使之成为一支能够适应社会化管理并具有一定理论研究能力的社区教育管理队伍。

(六)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在社区中学、小学、幼儿园等教育部门,设立__社区教育研究室,加强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并与社区教育协会的工作相结合,提高理论水平,取得研究成果。与市__中学合办不定期《社区教育》小刊,做好经验交流、理论成果推广以及咨询服务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做到三个结合:即结合和市、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纲要的学习贯彻、结合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结合终身教育理念的确立,进行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充分利用黑板报、墙报、宣传窗等多种媒体进行宣传。宣传窗重点栏目要增加社区教育的宣传内容。

探索社区教育及学习型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纳入到社区干部干部、骨干居民、学习型典型家庭示范户的学习之中。

围绕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开展一次学习型社区宣传教育活动。

(二)实现社区教育的"三个纳入":即纳入社区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区社区建设的计划、纳入文明社区创建计划。

(三)实现对社区教育计划的"三个督查":即人大、政协代表的法律督查、社区居民代表的民主监督、街道及上级的工作督查。

(四)保证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结合社区教育实际,每年安排社区教育经费,每年递增8投入,采取向单位赞助经费,市民个人投入,上级补助和社区自筹,用于增加设备、改善条件、开展教育培训及咨询等。

(五)加强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大力推进社区教育与社区文化、社区体育、社区科普、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紧密结合。深入进行社区教育与社区发展、可持续发展与提高社区人口素质等研究,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可行性的研究成果。

(六)推动区域内的资源共享。辖区中、小学、职业学校、幼儿园、其他教育机构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共建单位等要有计划地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工作,向社区成员开放必要的教学场地和活动设施,为社区成员参加教育培训提供服务。要在资源开发与共享中建立稳定的三大教育教育基地(社区居民素质教育基地、社区青少年教育基地、社区婴幼儿教育基地)。

(七)依据上级街道、市的有关标准,适时评选社区教育的先进楼群、先进家庭示范户、先进个人,抓好典型,表彰先进,全面带动学习型社区建设。

附件:__社区十大教育培训工程

1、大力开展下离岗市民技术教育和培训。使市民掌握1项实用技术。在培训中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培训原则,以培训为手段,提高市民上岗技能素质。

(1)、大力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纲要》为主要的知识培训,市民每年接受2次以上培训,每年达到3000人次。

(2)、科普知识培训。按照现代新科技知识培训市民,每年计划完成200人以上培训的骨干培训目标任务。

(3)开展岗位技能证书培训。推荐市民,向街道或市劳动与就业中心推荐培训人员,以专业的单科教育,取得证书培训。

2、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单位)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每年至少有一个企业(单位)开展创建活动,并按照“创建学习型企业”标准组织实施。

3、开展计算机和外语培训。联合社区有关单位,对市民开展计算机培训,学习办公基础知识和相关的软件,每年培训不少于50人。同时,对青年人开展英语培训,学习简单的日常用语。利用节假日对中、小学生开展上述活动。

4、开展青少年社区教育活动。为加强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增长社会知识,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的精神,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组织1—2次的青少年社区

活动,并纳入教学计划做出安排部署,年底撰写活动总结。5、对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开展有关法律、法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遵纪守法,诚实劳动,文明经商,力争培训率达到80以上。

6、坚持开展法律、社会公德和公民道德教育。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制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维护社会的稳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同时,要充分利用广播、标语、橱窗等形式加以宣传。

7、开展文明生活教育、心理和健康教育活动。为了提高社区居民崇尚科学、学习科学、应用科学的科学意识,反对封建迷信,改变生活陋习,提高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保障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社区中心将大力开展科普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宣传科普知识;

8、开展社区老年教育。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开展多种文化、体育活动,并为开展活动创造条件,使60以上的老年人参加相应的活动。

9、做好学习型楼群、学习型家庭的试点和普及工作。社区教育协会制定“学习型楼群标准”和“学习型家庭标准”。选择一个小区(天一家园)为学习型小区试点,选择20户家庭为学习型家庭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每年召开一次学习型家庭(户)的交流会或研讨会。

10、开展其它教育培训活动。根据三个文明建设的需要,适时开展时事政治、政策法规、人口知识和计生等方面的教育,使我镇社区居民紧跟形势,与时俱进。

社区市民学校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是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而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2000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在部分地区启动社区教育实验工作。2001年5月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今后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一个创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的活动便在全国蓬勃兴起,各地开始尝试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活动。上海市(1999)、北京市(2001)、大连市(2001)、常州市(2001)和南京市(2002)率先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拉开了我国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序幕。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积极推进社区教育”。教育部下发《关于推进社区教育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了发展社区教育的具体意见。自此,社区教育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2006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7)、党的十七大报告(2007)、十报告(2012)等都把“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并把“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作为我国教育未来10年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一。

二、开展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城市,是郑州市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需要,发挥省会城市引领带动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全面开展社区教育,加快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市、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全民素质和改善民生、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都起着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两大战略选择。“科教兴市”的关键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其最终目的则是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综合国力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2003年,郑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是:“经济总量不大,在全国35个重点城市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首位度不高,占全省的比重仅为15%;经济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链条短,关联度小,集约化程度低;外向型经济薄弱,与内陆开放城市的地位不相适应;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差距较大;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当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奋斗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两提前,一率先’,即提前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提前达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工业化。到2012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1/4左右。”同时省委、省政府对郑州的发展寄予厚望,明确提出中原崛起看郑州,要求郑州市要不断增强发展力、辐射力、带动力、创造力、影响力、凝聚力,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乃至中部崛起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跨越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必须依靠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只有把教育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郑州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为此,纲要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优化教育结构,巩固‘两基’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幼儿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

三、全面开展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城市,是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区,打造和谐宜居城市的迫切需要

社区是现代人赖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载体。学习是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随着郑州市经济体制转型和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加快,老年教育、居民教育等问题更加突出。“九五”期间,郑州市老年人口平均增长率在3.3%以上,高于全国3%的平均增长速度。2003年,郑州市60岁以上老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87%,已进入老年社会的行列。适合老年人特点和需求的各种服务主要靠社区来提供,解决广大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问题,需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开展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城市可以使每个人都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都有受教育、参与学习的机会和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知识丰富和提高自己,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是有限的,而对人文精神的充实和需求却是无限的。现代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开始表现为从追求物质生活享受转向追求精神生活提升。通过开展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家庭,可以促进社区居民衣食住行、生儿育女、爱情婚姻、家庭赡养、个人进步、闲暇娱乐诸方面的知识更新,有效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丰富生活内涵,营造家庭幸福美满人生,实现家庭可持续发展;通过社区教育,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增强居民创业和就业的能力,解决民生问题;通过开展社区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居民的文化修养,培养学习精神,增强对社区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形成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会使人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都在持续不断地接受来自社区提供的学习和教育,优化人与环境,实现社区与人协调发展;通过开展社区教育,组织动员社区成员学思想、学文化、学科学、学专业、学技能,可以解决老年教育、居民教育等问题,全面提高市民现代文明素质和城乡整体文明程度,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改善居民之间的人际关系,保证社区的和谐稳定,并以此带动各项工作,向社会提供各种精神文明服务,改造人的精神面貌,提高城市软环境和文明水平,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城市名片,增强城市凝聚力和创造力。为此,2000年9月,郑州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召开了全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全市的社区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2年,郑州市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实施社区建设“三个一工程”的意见》(郑政〔2002〕3号),提出实施社区建设“三个一工程”,即2002年实现每个社区居委会有一个社区居民活动中心、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个社区警务室和治安巡防队。2003年,市政府下发《关于推进县(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郑政〔2003〕11号),提出要加强社区文化,“积极创造条件,兴建街道文化站、居民文化室和文体娱乐场所,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认真抓好面向广大居民的思想道德教育、科普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不断提高居民群众的思想文化水平,促进家庭、邻里关系和睦”。2003年,市政府颁布《郑州市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2003—2005年)》(郑政〔2003〕33号),提出要繁荣社区文化。一是加强社区文体娱乐设施建设。市内5区每年新建100个具有一定规模、功能较全的健身公园或健身广场,充分利用街道社区文化中心或文化站、社区居民委员会文化活动室,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利用社区内的各种专栏、板报,宣传先进文化,倡导团结、互助、慈善等社区意识和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文明新风、文明行为深入到每个家庭。二是发展社区教育,推进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活动教育化,创建“学习型”社区。依托社区市民文明学校、各类成人学校和社会办学机构,建立社区教育(学习)网络,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2005年,《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和谐社区的若干意见》(郑发〔2005〕41号)再次提出:“繁荣社区文化,促进社区和谐进步。发展先进的社区文化,提高居民的道德水平,推进科学文化普及,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居民的精神需求。抓好社区文化阵地建设,三年内90%的社区要建立一个标准的图书阅览室、一个室外活动健身场所、一支社区文艺队伍。抓好社区文化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办好市民文明学校,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居民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强大动力。”从2002—2005年市政府出台的文件看,当时已经把社区教育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加以推进。2004年10月,郑州市委、市政府下发《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意见》(郑发〔2004〕30号),正式提出创建学习型城市号召,其中学习型社区作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础工程被各个部门所重视。2005年,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等5个单位下发了《郑州市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实施意见》(郑教职成〔2005〕62号),提出强力推进社区教育;民政局、文化局等11个单位下发了《郑州市建设学习型社区建设实施意见》(郑民〔2005〕49号),提出加强对社区学习教育资源的整合,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建设学习型社区活动;市委宣传部、农业局下发了《郑州市建设学习型村镇实施意见》(郑农办〔2005〕16号),提出广泛开展农民培训活动,建设学习型村镇,培养新型农民;市委宣传部、市妇联下发了《郑州市建设学习型家庭实施意见》(郑妇联〔2005〕13号),提出积极创建学习型家庭,促进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和家庭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

四、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为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3年,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郑州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生产总值突破千亿,达到1102.1亿元。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7.0%。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2.5亿元。教育事业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市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9处,在校研究生5430人。全市普通高校32所,在校学生26.5万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127所,在校学生23.0万人。全市普通高中97所,在校学生11.4万人;普通初中355所,在校学生45.7万人;小学1489所,在校学生61.8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升学率100%;幼儿园在园幼儿13.3万人。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8个,文化馆17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7个,综合档案馆13个,广播电台2座;全市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广场文化活动以“学习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为主线,以“三讲一树”为主要内容,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出发点,在以绿城广场为示范点的全市各大文化广场共开展各类广场文化活动300多场次,观众达100万人。在全市开展了“百万青少年”、“百万老年人”、“百万职工”、“百万农民”、“百万妇女”的“五个百万人群”健身活动。2003年,郑州市所辖6区、5市、1县、2个开发区,设66个街道办事处、485个社区居委会,其中城区50个街道办事处、362个社区居委会。建立区级社区服务中心5个,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41个,社区服务站282个,居民活动中心336个,社区商业网点15200个,文化娱乐经营场所1870家,养老服务机构28个(床位3200张),社区专职工作人员1680人,社区服务志愿者150000人,基本具备了社会保障、家政服务、养老托幼、计划生育、卫生保健、就业培训等服务功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到2002年底,随着“星光计划”和社区建设“三个一”工程的实施,全市336个社区全部建成了一个面积80平方米、有统一配套设施的居民活动中心,活动中心配备各种活动器材40余种,共计10000余件。政府对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视,使社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为社区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加上各部门尤其是教育部门对社区教育的重视和推动,使社区教育在全市各社区逐步得到开展,进一步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得到明显提高。正是在党和政府的要求下,适应提升全民素质,促进社区建设,打造宜居城市的迫切需要,从2003年开始,郑州市把创建学习型城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出台政策,推动社区教育和学习型城市建设。2003年,《郑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2004年3月郑州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2004年4月16日,在郑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王文超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学习型城市。2004年10月,郑州市委、市政府下发《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意见》(郑发〔2004〕30号),明确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内容、工作措施、工作要求,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正式启动。2005年4月,《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再次提出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2010年7月,市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郑州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郑办〔2010〕28号),提出要广泛开展争创学习型党组织、争当学习型党员活动,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2011年6月,《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广泛开展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积极构建学习型郑州”。2011年9月份,市政府《郑州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郑州市要“初步建成学习型城市”。2013年4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加快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开展社区教育的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并成立了以主管市长为组长,发改委、财政局、教育局等18个局委为成员的社区教育领导小组,成立了社区大学,社区教育工作在全市全面铺开。

五、郑州市的社区教育发展历程

回顾郑州市的社区教育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03—2008年为初步探索阶段,2009-2012年为巩固发展阶段,2013年以后为全面快速发展阶段。一是初步探索阶段(2003—2008年)。从2003年开始,郑州市教育局开始有计划地启动和开展社区教育工作。2003年,郑州市教育局下发《关于选定社区教育实验区有关问题的通知》(郑教职成〔2003〕5号)。2004年,市教育局下发《关于确定郑州市首批社区教育实验区的通知》(郑教职成〔2004〕10号),确定中原区、惠济区、金水区为首批社区教育实验区,要求实验区结合实际制定可行的政策措施和工作制度,加大统筹力度,优化配置和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依托本区内现有的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建立社区教育学校(学院),实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以及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的协调发展,逐步建立起纵向沟通、横向联合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广泛开展科学知识、文化技术、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和活动,努力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促进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2005年,市教育局开展了社区教育工作检查和评先活动,评比出金水区经八路街道办事处社区学校、惠济区长兴路办事处社区学校、二七区五里堡办事处建新街社区学校等社区教育先进单位,分别给予1万元的表彰奖励,带动了全市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2005年,金水区、中原区、惠济区被确定为河南省社区教育实验区。2006年,惠济区被确定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2003—2008年之间,各实验区相继开展了一些实验和探索,培育了一些社区学校典型,但没有形成规模和气候。二是巩固发展阶段(2009-2012年)。2009年,市政府启动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市教育局借机出台了《郑州市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发展规划》《关于加强乡(镇)成人学校和办事处社区学校建设的通知》,每年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开展郑州市规范性乡(镇)成人学校和示范性办事处社区学校评估工作,重点支持和建设一批起示范带头作用的乡(镇)成人学校和办事处社区学校,推动社区教育工作全面开展。截至2013年,共评比表彰市级规范性乡(镇)成人学校和示范性办事处社区学校100所,村级示范性成人学校2所。2011年,郑州市成立社区建设服务局,负责指导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为社区教育发展创设了良好的服务环境。2010年,郑州市将社区教育工作纳入教育督导和考评内容,明确要求“各区努力办好社区教育,社区教育成效明显”,“每个街道办事处应建设1所社区学校”,“每个乡镇都建有1所化技术学校”。并要求有组织领导机构,制度健全,队伍完善,有专用场地和经费保障,经常开展教育活动,成效明显。在教育部门推动下,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市属各区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社区教育,涌现了一批先进社区学校,例如金水区庙李镇社区教育中心、经八路办事处教育社区学校、北林路办事处鑫苑社区学校、花园口镇社区教育学校、中原区建设路办事处社区学校、惠济区长兴路办事处社区学校、二七区大学路街道康桥华城社区学校、管城区映月路社区教育学校等,其中经八路办事处还承办了全国社区教育现场会。三是全面快速发展阶段(2013年以后)。2013年4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加快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发展社区教育的目标任务和七大保障措施,为社区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5月,市政府成立以主管市长为组长,市委宣传部、发改委、财政局、教育局等18个相关部门主管领导为成员的社区教育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负责社区教育日常工作。8月,市编办下文批准设立郑州社区大学,与郑州广播电视大学一体化办学。10月,郑州社区大学正式挂牌,开通了全民终身学习网站———郑州学习在线,解决了郑州市社区教育发展龙头和全民终身学习平台问题。2014年6月,郑州市教育局下发《关于成立郑州市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的通知》,提出依托郑州市成人教育教研室成立郑州市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负责全市社区教育业务指导工作,并要求各县市区成立相关组织机构,开展工作。意见的下发和领导小组、社区大学、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三大组织机构的成立,解决了社区教育发展管理运行体制的最大难题,标志着全市社区教育发展从此迈入全面规划、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截至2014年,全市共有市级社区大学1所,区级社区学院3所,覆盖率19%;办事处一级社区学校66所、覆盖率79.5%,示范性办事处学校38所、占办事处社区学校的58%;村委会一级社区学校433所,覆盖率63%。县级成人中专4所;乡镇级成人学校86所,其中省级示范校25所、占乡镇成人学校的29%,市级规范校62所、占乡镇成人学校的72%;村级成人学校1810所。市民年平均受教育人数64万人,占居民总数的16%。评选学习型家庭3428户、学习型居委会(村)231个、学习型村镇20个、各类学习型组织304个。2013—2014年,评选市级“百姓学习之星”81人,其中马均海、王衍村、刘宝章被评为全国“百姓学习之星”。郑州纺织机械厂、中铝公司等荣获“全国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郑州市被命名为“全国创建学习型家庭示范城市”。

六、结语

社区市民学校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一、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掀起全市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热潮

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改善人的居住环境作为核心指标,把特色民居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创新机制、整合资源、部门联动、挂钩帮扶,特色民居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年以来,共建成特色居民房5.2万户,全市城市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城镇化率达29%,城市绿化率逐步提高、城市功能逐步完善。但是,由于的基础较差,人居环境和教育基础设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全市8县(区)主城区规划面积为9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为47平方公里,其中旧城区面积为25平方公里。旧城区中普遍存在建筑老化、街道狭窄、安全隐患大的问题;在广大农村,农民住房破旧、水电路不配套、村庄环境卫生差的现象普遍存在,有少数村庄生存环境较为恶劣,急需搬迁新建;全市中小学校危房率较高,排危任务十分艰巨。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民生,加大公共财政在民生方面的投入,特别是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的投入逐年加大,以多种形式鼓励、支持、扶持农民建房。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地震安居工程,扶持农民建房举措有力、成效明显。去年以来,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从现在的政策导向和发展趋势看,国家今后对城乡居民住房建设支持补助的力度还会更大,加快城乡居民住房建设,推进中小学危旧校舍改造迎来了新的机遇。市委、政府经过充分调研、多方征求意见、多次反复论证,决定抓住机遇,从今年起,用10年时间,实施以“旧城、旧村、旧房、旧校舍”改造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新家园行动计划,到2020年基本解决城乡居民居住质量和生活环境问题,实现“和谐平安、宜居家园”的目标。

二、全面理解,深刻领会,充分认识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统一,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持久动力,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体面、更加有尊严。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现阶段人民群众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就是住的问题。新家园行动计划以老百姓最关心,与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的衣食住行和孩子的教育问题为切入点,以旧城、旧村、旧房、旧校舍改造为主要内容,目的是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环境和教育的基础条件,为城乡居民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所以,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是促进城乡统筹,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途径是统筹发展,统筹发展最重要的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把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由外需拉动转向依靠扩大内需,把发展的方式从注重经济增长转变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中国13亿人口,70%在农村,扩大内需的潜力在农村,扩大农村消费,挖掘农村市场潜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之一。随着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和中国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两大战略的实施,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城乡统筹,着力改善民生将成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主线。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打破传统的就城市论城市、就农村说农村的思维定势,把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市民与农民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盘谋划,抓住对城乡需求拉动力最强、带动面最大的住房消费、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最具基础作用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三个重点,联动谋划,整体推进,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载体,激发群众的投资和创业积极性,拉动建材、家电等下游产品的消费,带动社会投资。初步测算,仅农村建房一项,政府补贴1元钱至少能带动7元钱的社会投资。未来10年时间,各级政府计划至少要投入50个亿,可以直接带动350亿元以上的社会投资,这对经济增长有巨大拉动作用。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投入会更多,拉动力会更强,将给经济发展带来一个持续的推动力量。

(三)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是着力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重要举措。安居乐业是民生之基,没有安居乐业这个基础,就不能实现子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也谈不上社会和谐,所以安居乐业是民生中最基本、最根本的条件。安居乐业中安居又是前提,安居才能乐业。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实际上是把更多政策资源配置到农村,特别是旧城、旧房改造,直接把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到城乡居民身上,让城乡居民更多地得到二次收入分配的实惠,真正体现公共财政的均等性。旧村改造作为与旧房改造配套实施,同步推进的工程,加速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农民在提高居住质量的同时,享受到良好的居住环境。旧校舍改造工程,通过调整校点布局,集中办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让农村孩子享受到和城里孩子基本相同的良好教育,体现教育公平性,让新生代农民有更好的综合素质、更强的创业能力、更富裕的幸福生活。

(四)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是优化农村环境,提升农村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旧村、旧房改造,将使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质的变化,为城市文明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进入农村创造了物质条件,让农民过上像城里人一样体面的生活就会成为现实,农民的精神面貌将有极大改变,文明素质也将得到极大提高。广播电视、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服务网络的建立,可以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就会失去在农村生存的土壤,农村社会风气将进一步改善,精神文明建设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三、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加快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

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是: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地震安居工程等重大民生工程的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人的居住质量和生活环境为根本,围绕“和谐平安,宜居家园”这个主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旧城、旧村、旧房、旧校舍改造四大重点工程,着力提升城市品位,改变城乡面貌,提高人居质量,建设平安校园,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让人民群众生活居住得更体面、更舒适、更有尊严。

(一)旧城改造工程目标任务:对全市8县(区)和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旧城进行改造,着力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加大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房、公共租赁住房、进城务工人员周转房、新就业人员创业安居房等保障性住房及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将旧城区改造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建筑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市民生活舒适、文明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新区。年,完成旧城区房屋改造60万平方米(其中棚户区改造31万平方米),新建廉租住房37万平方米;到2012年累计完成旧城区房屋改造300万平方米(其中棚户区累计改造90万平方米),累计建成廉租住房102万平方米;到2015年累计完成旧城区房屋改造600万平方米(其中棚户区累计改造114万平方米);到2020年累计完成旧城区房屋改造1000万平方米。

(二)旧村、旧房改造工程目标任务:在全市农村全面开展旧村、旧房改造,并配套实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特色民居房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实现经济支撑产业化、农户住房特色化、乡村道路通畅化、人畜饮水安全化、村寨环境生态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管理决策民主化的建设目标。年,完成旧村改造400个自然村(组)、旧房改造2.5万户;到2012年累计完成旧村改造1200个自然村(组),完成旧房改造8万户,其中拆除重建6万户、加固改造2万户;到2015年累计完成旧村改造2500个自然村(组),完成旧房改造16万户;到2020年累计完成旧村改造6000个自然村(组),完成旧房改造40万户。

(三)旧校舍改造工程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任务,力争用10年时间,科学调整学校规划布局,合理撤并校点,完成旧校舍改造、项目学校的附属设施、中小学标准化等三项建设任务,彻底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年,完成旧校舍改造20万平方米;到2012年累计完成旧校舍改造137万平方米;到2015年累计完成旧校舍改造150万平方米。

四、尊重群众,科学谋划,使新家园行动计划成为人民满意的德政工程

新家园行动计划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一项历时时间最长、惠及百姓最多、投入力度最大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必须规划好、组织好、实施好。在实施过程中要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尊重群众意愿,方便群众生活。这是前提。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的主体是农民,政府是引导和推动,因此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尊重群众的选择。要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自立、自强、互助、参与的精神。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做好典型示范引路的工作,同时还要注意方便群众生活。

第二,规划引导为先,突出地方特色。这是基础。要抓紧做好城市规划。市8县(区)县城总体规划基本上是年编制完成的,现在已有10多年时间,已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要抓紧启动修编。在进行县城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的同时,要编制旧城改造专项规划、旧城改造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公益性设施和基础设施规划。要重点抓好村庄规划。一是合理布局村庄。合理区分永久保留建设发展的村庄和处于地质灾害多发地、水源保护区,或生态环境恶劣、不适宜居住地区应撤并搬迁的村庄。二是适度聚集发展。通过村庄规划吸引农民向城市附近村庄适度聚集,城市附近的农民要尽可能转为市民,通过聚集发展形成卫星城;引导规模小、发展潜力不大的村庄向行政村、中心村镇聚集,扩大行政村、中心村规模,集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撤并后的村庄土地要通过整理复垦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三是保护文化遗产。要通过村庄规划把已确定或者具备文化遗产性质的村落保护好。四是集中配置资源。通过村庄规划促进公共资源向人口较多的村庄聚集,把学校、卫生院、文化活动场所等公共资源配置到规模较大、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庄,与旧房改造和整村推进结合起来,同步实施,整体推进,并用这些村庄配套的公共设施和较好的生活条件吸引规模小的村庄人口向这些村庄聚集。五是精心设计民宅。通过规划要保证农民建房选址安全。为农民提供各种类型的民居设计图样,供农民选择。民居设计要设计好内部的基本配置,外观设计要更多体现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同时要做好改厕、改厨、改圈等设计。要认真做好学校规划。学校校点规划布局既要体现集中办学的原则,又要方便群众就学,做到立足现在,着眼长远,不能简单建校撤校。要把校点布局与村庄撤并规划结合起来,配套建设。

第三,整合政策资源,多方筹集资金。这是关键,也是新家园行动计划能否顺利实施的要害。农民建房资金来源主要有三项:政府补助、信贷扶持和农民自筹。其中,政府补助是引导,要按照“渠道不变、统筹协调、统一安排、捆绑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把旧房改造与特色民居建设、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整村推进、易地搬迁、移民搬迁、灾区民房恢复重建等项目资金整合起来,按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的相关规定和标准对进行旧房改造的农户给予补助。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要调整投入方向,与旧房改造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保证旧房改造推进到一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同步实施到一村。要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旧村旧房改造。信贷扶持是保障,不论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住房都是最大的消费,一般都要申请住房贷款。现在对城里人购房的信贷支持比较完善,但对农民建房的信贷扶持还有很多障碍,尤其是信用担保,金融部门要多想些办法,完善和简化以甘蔗、核桃、橡胶、烤烟等经济作物的预期收入作为信用保证,以“龙头企业”担保方式进行抵押贷款的扶持政策。积极探索以农户宅基地和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贷款。大力推广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农民自筹是基础。要帮助农民发展产业,增加农业收入,发展运输、商贸、外出务工等增加非农收入。旧村改造,受益群众要按“一事一议”的程序,筹资筹劳,自力更生建设家园。旧城改造工程。要整合旧城改造与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旧村旧房改造、旧校舍改造建设项目,加大投入。旧校舍改造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机遇,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确认我市各个等级危房数量,承诺排危数量和补助金额,由各县政府贷款提前实施。要推行项目“代建制”,通过项目打捆,锁定成本,公开招标,由有实力有信誉的建筑公司承建。

第四,梯次有序推进,以面带点实施。这是方法。新家园行动计划是一项民生工程,但不能等同于扶贫工程。农民建房的积极性取决于农民自身的支付能力,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整体推进的方法。一是由近及远,就是从城郊和公路沿线,逐步向边远地区辐射。二是由坝到山,坝区老百姓一般要比山区老百姓富裕,先调动坝区老百姓的积极性。三是由集中到分散,集中按一个村庄、一个带、一个片地推进建设。现阶段重点是打造凤、凤习线等7个公路沿线带。

第五,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这是重点。一是要加强村容村貌整治。重点抓好“三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灭“四害”(老鼠、蟑螂、苍蝇、蚊子)、治“五乱”(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二是积极发展花卉、果木等庭院经济,对庭院进行美化。三是要加强村庄绿化。结合发展林业产业对村庄进行美化绿化。进村主要道路两旁、村内休闲空地上要种植具有观赏、经济价值的树木和花木,对村庄进行整体美化。四是要加强生态建设。要结合中低产林改造和荒山绿化,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植被恢复,增加森林涵养水源能力。五是要加大水土流失治理。

五、加强领导,强化考核,形成推进新家园行动计划的强大合力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新家园行动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量大,需要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围绕大局,责任到人、工作到位。各领导组要将各自的工作任务、目标责任层层分解,明确责任领导、责任人员、完成时限、奖惩措施,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从现在起,要以超常的工作方法完成超常的工作任务。要以新家园行动计划为载体培养良好的干部作风,做到接受任务不讲条件,遇到困难不讲客观,完成任务不打折扣。

(二)全民参与,合力攻坚。农民是旧村、旧房工程的实施主体,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就没有我们工作的顺利推进,也不可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要充分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就是宣传新家园行动计划的目的意义,提高群众对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的认识。发动群众,就是让群众参与到新家园行动计划中来,依靠群众来打赢这场持久战、攻坚战。组织群众,就是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动员群众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新家园行动计划中来。在全民参与的基础上,各个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市上下“一盘棋”思想,齐心协力、合力攻坚。

(三)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环境。一要大力宣传新家园行动计划的重要意义,让全市各族群众能够感受到新家园行动计划的美好蓝图,积极参与新家园行动计划的实施。二要大力宣传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政策。从国家规定的征地拆迁安置政策到市县制定的征地拆迁政策都要进行深入宣传,向群众把政策讲清楚,把账算明白。三要宣传《土地管理法》。要向群众宣传土地管理的相关政策规定和具体办法。四要宣传《城市规划法》。五要宣传典型,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四)强化督查,严格考核。市、县两级督查部门要制定长效督查机制,加强对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的督查。组织部门要把新家园行动计划的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对抽调的后备干部,要实行全程考核,不合格人员一律退回原单位,并取消后备干部资格。

社区市民学校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一、2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根据《印发*市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蚌政[20*]35号)和《调整完善*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办法》(蚌教[20*]6号),20*年全市4734*名学生享受免除学杂费的优惠政策;387011名学生享受免书费政策;7965名住宿贫困学生享受生活补助。全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资金预算(不包含校舍维修改造资金)23228.42万元。其中:免杂费2328.92万元;公用经费14101.82万元,补助住宿贫困学生生活费596.98万元;免费教科书5251.7万元

截至5月31日,全市免杂费资金到位1132.99万元,到位率为48.65%;公用经费到位4312.37万元,到位率为30.58%;免费教科书为政府采购形式,已执行50%;补助寄宿贫困学生生活费,中央和县级政府各承担50%,中央资金未下达。

(二)、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努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为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实行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机制,我市形成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并制定了《关于市教育局局属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下划方案》。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并多次召开有关区政府以及人事、财政等部门负责人会议,进一步讨论下划方案。目前,在人员、经费、资产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统计和测算,并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拟将原19所局属中小学下划到所在行政区。此项工作将于6月底前完成。

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法》,落实防辍堵流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0%以上,在校学生辍学率控制在0.01%以下;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9.68%以上,在校学生辍学率控制在0.85%以内;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55.3%以上。

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在全市设置12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定点学校的基础上,在*一中开设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普通高中就读班。使这部分学生在非义务教育阶段,也能享受到和城市孩子同样的待遇,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改革普通高中录取的单一形式,在*二中进行自主招生实验,在*铁路中学、*九中、*十二中实行推荐优秀毕业生直升高中。

通过对蚌山区胜利三小、纬二路小学、禹会区张公山三小、淮上区后场小学(农村)评估验收,正式命名4所学校为市级特色小学。对禹会区大庆路小学、龙子湖解一小创建市级特色小学,固镇县新马桥中学创建市级示范中学进行了视导。组织普通话测试三批,人数超过500人。

积极安置地震受灾地区的学生来我市就读。我市13所学校共接受20名灾区前来就读的学生。拟定了*市接受四川地震灾区学生就读安置方案。拟在*三中、十二中、新城实验学校接受80名初、高中学生前来就读。

做好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按照市政府的要求,以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春夏季传染病预防为重点,大力开展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制定了工作预案,及时转发省、市文件,做好市教育系统防控工作部署,开展学校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的防控知识培训,发放相关宣传材料,确保了我市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胜利。固镇县、回民小学、师范附小在省教育厅专项督查中获得好评。

(三)、以德育为首,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20*年上半年,我们拟定了20*年《*市学校德育工作意见》,组织开展了*年度市优秀班主任,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先进集体的的评选活动。6月17日在*四中和禹会区朝阳一小举办了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表彰大会暨首届德育论坛开幕式。省文明办、市政协、市政府、市文明办以及教育系统近200余人参加了会议。上午与会人员观摩了十二中班级文化建设,参加隆重的德育表彰大会和*德育网开通仪式。会议交流了德育工作的先进经验,表彰了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市优秀班主任、市三好学生和先进集体。省市领导、市教育局局长马明生的重要讲话给予全市德育工作者莫大的鼓舞。下午与会人员移师至禹会区朝阳一小,观摩禹会区特色德育工作展示聆听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詹万生教授的精彩讲座。一天的活动充实、丰富且意义重大,它必将对我市学校德育工作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组织参加市"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市教育局代表队荣获一等奖第一名佳绩。并代表*市参加省"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获得优异成绩。由于市教育局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被评为"第八届省文明单位"称号。

结合党情、社情,加强对广大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牢固树立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0*年5月12日,四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市教育系统广大党员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踊跃交纳"特殊党费",为灾区人民奉献了自己的一份爱心。教育局党委隶属关系有36家单位踊跃交纳"特殊党费",截至6月13日,共计交纳226737.6元。此次交纳"特殊党费"向灾区人民献爱心活动,是对广大党员一次生动的党性教育。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

加快市区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年初就提出整合市区职教资源的要求。市长陈启涛、副市长江娅对我市职教资源进行了专题调研。市委常委、副市长江娅多次听取我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并深入到职业学校进行调研。市职教工作联席会议听取了市教育局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的汇报和市区职业院校布局整合意见。市教育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局长办公会多次研究市区职业学校布局整合方案,以做大规模、做精专业、做强学校为目标,在认真分析今后几年我市初中毕业生人数的基础上,按照逐年提高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和招生职普比1:1的要求,树立全市职教资源一盘棋的思想,提出了市区职教资源整合设想,现方案已报市政府。

抓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市教育局把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5月28日召开了全市高中阶段招生工作座谈会,三县教育局局长、分管局长、计财、基教、职成、招办等科室负责人及市辖各区教育局长参加了会议。会议传达了全省中职招生工作会议精神,三县教育局长分析了招生工作形势及加大中职招生的举措,市辖各区教育局长就如何做好初中毕业生分流指导工作进行了交流。市教育局各位分管局长从不同角度就做好今年中职招生工作提出要求。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马明生做了重要讲话,他深刻分析了今年我市中招工作特别是中职招生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普通中学、职业学校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从战略的高度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做好今年中职招生工作。马明生局长明确提出了今年各县、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指标和职普比例,要求高中阶段招生以县统筹协调、以市统一管理。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下达20*年度高中阶段招生计划的通知》(蚌教[20*]28号),将市区及各县普通高中、职业学校招生计划明确到县,要求层层分解指标,想方设法完成今年高中阶段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

(五)、实施民生工程,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

根据*市教育局文件《关于印发*市20*年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实施方案的通知》(蚌教[20*]3号),20*年我市目标任务是完成D级危房改造4.0118万平方米(不含在建的1.69万平方米),资金预算为24*.*万元。其中:淮上区0.4539万平方米;怀远县0.9392万平方米;五河县0.81*万平方米;固镇县1.8*9万平方米。到目前已开工15个项目,建设面积9840平方米,改造D级危房98*平方米。

(六)、开展20*年度县(区)党政干部教育督导考核工作

根据省委组织部、省教育督导团、省教育厅教督[20*]2号文件要求和全省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工作会议精神,市委组织部、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市教育局联合下发了《*市县(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市级复查实施方案》。并组织召开了20*年度全市县(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培训会。

5月15日到5月23日,市级督导考核专家组实施对全市七个县(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考核工作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审计局密切协作,统一思想,坚持考核标准,严格工作程序,即重视过程性评价,又注重工作实绩的考评。督促县(区)、党政领导干部落实教育责任,推进县(区)教育发展,取得显著的工作成效。督促县(区)党委、政府增拨财政性教育经费,基本实现"两个比例"、"三个增长",进一步规范税费征收与使用。20*年5月份前,有关县(区)不断加大整改力度,积极采取增补措施。全市共增补教育经费1838.5万元,含市督查追补240万元。

(七)、正式启动二中新校区建设

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市教育局全面启动二中新校区建设工作。首先,市教育局成立了二中新校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工作机制,小组每周召开会议一次,具体研究实施二中新校区建设情况,每两周向市政府分管市长报告二中新校区建设情况。市发改委已下达《关于*二中新校区建设项目立项的批复》(发改社会[20*]84号),据此文件正在办理土地相关手续。按发改委要求,市教育局和二中正在制定二中新校区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聘请具备规划设计资质的一机部设计院做二中新校区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二中新校区建设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投入和通过教育资源整合途径来解决。二中新校区整体规划方案(草案)规划用地200亩,分教学区、行政办公区、理化实验区、运动区、生活区。学校建设用地已报市规划局和土地局审批,二中新校区建设已完成可行性论证报告,已报市发改委,等待评审批准。

二、20*年下半年全市教育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调整中小学布局,完善中小学下划工作

进一步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按照市政府批准的下划方案,完善局属中小学下划工作,尤其做好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下划工作平稳有序进行。同时加大对市辖各区的教育投入,市财政、市教育局拟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学校下划工作和下划学校建设。

(二)、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整合教育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市、县(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城市改造和新区建设中,要同步建好配套的中小学和幼儿园。

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对于办学条件低于基本要求的薄弱学校,集中力量分年度改造。对少数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改造难度大,短期内不能取得改造成果的薄弱学校实行兼并管理。

加大投入,确保薄弱学校改造资金。各县(区)在教育投入方面确保做到"三个增长"。市级财政将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薄弱学校建设和中小学布局调整。鼓励建立改造薄弱学校专项资金"融资平台",采用政府担保、分期偿还、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保证薄弱学校改造资金的落实。

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落实城镇学校接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积极采取措施,及时解决进城务工农民托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上学和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完善贫困学生助学机制,建立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助学制度,对残疾儿童少年入学予以经济资助。

(三)、以德育为首,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把加强体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突破口,坚持"健康第一",强健学生体魄,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方法,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做好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践,为2009年的课改实验前提下的高考做准备。坚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加强美育和劳动实践教育。努力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园文明,创造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

(四)、以服务经济社会为宗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切实加强市、县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和领导,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完善市级统筹管理、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落实市级政府在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资源和统筹经费等方面的职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新突破。保持职普比大体相当,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

做大、做强一批职业院校。进一步打破地区、部门、学校类型界限,推动各类职业教育资源联合重组。围绕优势学校、优势专业,采取划转、合并、迁建等办法,每个县组建一所综合性的职教中心,力争组建若干所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竞争力较强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

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建设,培养实用性人才,增强职业教育活力。

深化教育改革,扶持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贯彻执行《民办教育促进法》,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积极鼓励与支持公民个人、企业、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