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浮力教案范文

浮力教案范文

浮力教案

浮力教案范文第1篇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大量存在这样的现象,学习它是为了了解它,然后利用它更好的为我们服务。只有有用的知识有趣的知识,丰富的知识才是有力量的。

(二) 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过程是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学设计说明】:浮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力,是初中物理重点内容之一,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体验来建立浮力的概念、研究浮力的规律。这节课主要采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1、本课在引入新课时用了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和现象,这样去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总结,由生活回到物理构建浮力的概念。

2、用下沉的铁块与漂浮的苹果对比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冲击,从而去进一步思考浮上来的物体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学生会回到生活中寻找支持自己猜想的现象。小组交流再到小组上台汇报,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习。

3、用称重法测量不同条件下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既可加强学生对新方法的掌握,又能够使学生获得增强活动技能的机会,这就是在实践中学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并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的作用。

2、用称重法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从测量中进一步去发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总结、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2、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设计实验增强思维缜密性,通过实验操作,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

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探究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

【教学手段】

实验探究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

【教具】

演示实验器材:水槽(方形、圆形各一个)、乒乓球、烧杯、番茄、苹果、小铁块、氢气球、皮球、水桶、演示测力计、溢水杯、小桶。

学生实验器材:烧杯、水、浓盐水、酒精、重物(侧壁作好标记,将其高度分为三等份)、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探究什么是浮力

1、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总结浮力概念

①把苹果、番茄放入水中,放飞氢气球,观察它们所处的状态

②将大皮球按入水中,产生按压皮球费力的感觉

2、通过观察和体验思考如下问题:

①为什么苹果、番茄可以浮在水面上?氢气球可以在空气中升起?为什么皮球很难按入水中?

②学生总结浮力概念: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称为浮力。

3、演示实验:观察水槽倾斜时水中系住乒乓球的细线方向,学生观察、思考、总结浮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4、学生举例说明物体受到浮力作用

教师总结学生列举例子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水槽中的铁块,使其与他们的固有思维形成冲击,进而激发他们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

活动二: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

1、学生作出猜想并说明猜想的依据

2、学生讨论设计检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的方法并上台汇报

3、达成共识后,学生实验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

4、从实验中学生认识到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作用,并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已经建立起的知识结构上得到新结论

将下沉的物体浸没液体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说明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作用。F浮=G-F(称重法)

5、学生练习使用称重法测不同条件下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物体重力G= N

①、学生观察数据,是否有新发现

②、学生总结新发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物体排开液体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排开液体体积相同的情况下,液体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③学生再次体验将皮球按入水中的感受,从中进一步认识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从物理再回到生活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上述过程分析,从而将思路转向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重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通过实验学会测量、计算浮力的一种方法,并通过观察发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为下面的探究做铺垫。)

活动三:探究浮力大小(阿基米德原理)

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重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1、教师结合探究目的明确实验所需测量的物理量:F浮 、G排液

2、学生明确测浮力的方法。

3、学生讨论用集体的智慧攻克难关――设计被物体排开的液体重力的测量方案。

4、学生整理分析数据,展示实验结果,总结结论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所排开的液体重力――阿基米德原理

公式:F浮=G排液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实验中的共同特征的归纳总结,得到结论。此活动是本节的难点,利用“分解法”将难点分散,降低台阶,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浮力教案范文第2篇

浮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浮力的方向.

2.知道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和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会用称重法计算浮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经历探索浮力大小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用称重法计算浮力、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1课时

三.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教师演示: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重力。

同学们,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物体所受重力,你能不能想一个办法让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

生:可以用手向上托物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减小了。

对,那么这时我的手给物体的托力大小怎么计算?托力的方向呢?

生:用物重减去手施加托力后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竖直向上。

除了以上这种方法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之外还有什么方法?

生:还可以把物体浸没于水中,这样示数也会减小。

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说明水也同样给了物体一个向上的托力,那么这个托力的大小你会计算吗?方向呢?

这个力在物理学中我们就把它称作浮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浮力的概念。

同学们,我们经常看到节日放飞的氢气球会浮在空中;人游泳时可以漂浮在水面上;鸭子、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潜水艇可以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等事例,你们思考过它们为什么能这样呢?

生:因为它们受到了浮力.

物体在哪些情况下会受到浮力呢?请大家自己举例子说说.

学生踊跃发言:还可以发现,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

我们下面就来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

【进行新课】

知识点1

浮力的产生和方向

1.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教师演示:

①出示一个很深的量筒,将一个乒乓球放进去.(教师提问: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

学生结论:乒乓球受到竖直向上的类似于人右手对乒乓球的支持力.

板书: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2.探究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下面我们以浸在水中的正方体物块为例进行探究,分析比较浸在水中的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受到水的压强和压力.

教师总结并得出结论:

板书:浮力是由于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因此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与重力方向相反.

知识点2

用称重法测浮力、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1.

用称重法测浮力

大家想想如何利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浮力呢?

学生交流、讨论,提出实验方案: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F1,再将物体浸入水中,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2,则浮力=F1-F2.

教师鼓励学生,并演示实验.

教师总结:这种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叫称重法。

2.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我们知道水中的鱼儿可以自由地上浮与下沉,说明它们自身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一定有某种因素可以影响浮力的大小,请大家猜测一下: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图片展示和举例分析来引导学生们猜测:将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死海—液体的密度;煮熟的汤圆个头大—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木块的上浮和铁块的下沉—物体的密度。

学生猜想:浮力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浸入液体的深度、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

演示实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1: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深度的关系

控制变量: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同一物体,同种液体中.图示:

现象: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差相同.

分析: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

实验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控制变量: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同一物体.

图示:

现象:乙、丙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

分析:根据F浮=G-F拉,物体在水中和酒精中所受浮力不同,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实验3: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控制变量:液体的密度相同,同一物体.图示:

现象: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

分析:根据F浮=G-F拉,两种情况所受浮力不同,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实验4: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控制变量:物体的体积相同,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相同,液体的密度相同.

图示:

现象: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差相同.

分析: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无关.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板书: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巩固练习】

1.

下列关于浮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木块浮在水面上,铁块沉入水底,所以木块受到浮力,铁块没有受到浮力

B.只有浸入水中的物体才受到浮力,浮在水面或沉入水底的物体不受浮力

C.空中飞行的篮球最终落回地面,因此篮球飞行时不受浮力

D.游泳时,感觉身体轻飘飘的,那是受到浮力作用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浮力的概念、方向,掌握了用称量法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浮力的实质即浮力产生的原因,还通过演示实验共同探究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我们将在今后的几节课中继续学习浮力。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

浮力教案范文第3篇

(二)[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浮力;(2)理解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重点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产生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归纳

(五)[教学用具]两端扎上橡皮膜的透明圆筒、弹簧秤、石块、细线、木块、水槽、水、酒精、煤油、盐、乒乓球、鸡蛋、石蜡块、玻璃块、氢气球。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物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图1所示,当物体受力F1>F2时,这个物体还能保持平衡吗?学生们很快答出:“不能”。教师接着提问:“物体将要向哪个方向运动?”(学生答):“向F1方向运动”。接着,教师小结:“当F1>F2或F1

二、新课引入:

演示:木块浮在水面;用手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能浮上来,这是为什么?(学生答):“这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在水里下沉的石块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第一节浮力

三、讲授新课

演示:用细线拴住石块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读数表示石块的重力。此时我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块,并向学生发问:弹簧秤的读数如何变化?学生答:“减少”。教师追问: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石块受到手向上托的力。

演示:课本12-2实验,学生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有何变化?学生观察后回答:“减少”,减少的原因是:石块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的力也就是水对石块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重G减去物体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F。

F浮=G-F(板书)

演示:将烧杯中的水换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实验。实验表明了石块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体内的物体,都受到了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板书)

让学生思考:在水中下沉的石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两个力的作用”。石块下沉说明了浮力小于重力,所以浸入液体的物体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由此对于浸入液体的物体得出结论

当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下沉(板书)

再让学生思考:浸入水中的木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木块上浮说明了浮力大于重力,所以

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板书)

演示:将鸡蛋放入已配好的盐水中,使它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让同学们自己分析:鸡蛋受哪几个力的作用?鸡蛋不动说明这两个力大小如何关系?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作用,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得出结论

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演示:继续往盐水中加盐,观察现象。鸡蛋将漂浮在液面上,同学们思考:鸡蛋受哪些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如何?学生答:“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得出以下结论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由此可知: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取决于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一]第141页图12-3(写在小黑板上)

通过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只要物体在液体中,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呢?

三、浮力产生的原因(板书)

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一:用一个两端开口的透明圆筒,两端扎上橡皮膜,先将圆筒水平浸没入水中(如图2),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力向里凹,可以看到两边橡皮膜凹进程度比上端明显(如图3),这说明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不相等,这个压力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

下面我们根据压强知识,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设想有一个立方体的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压力(图4)。它的左右两侧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是一对平衡力”。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压力是否也相等?(学生答):“不相等”。哪个表面受到的压力大?为什么?(学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因为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大,受到的压强大,压力就大。”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小,这两个压力的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F浮=F''''-F(板书)

因为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板书)

演示二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蜡块紧贴在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及蜡块放入水槽,让蜡块与水槽底部紧密结合,蜡块并不上浮(如图5),轻轻拨动蜡块,让水进入蜡块底部。蜡块就会上浮(分析解释这个现象可使学生加深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所以,要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否受浮力,关键是看清这个物体是否受到来自液体向上的压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这个压力差方向是否竖直向上。

[学生练]

如图6示,两个正方体物体分别与容器底部和侧壁紧密接触,往容器中倒水,两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学生回答:“侧壁上的物体受浮力、底部物体不受浮力。”

物体不仅在液体中受浮力,在气体中也受浮力。

演示:氢气球脱手后上升,就是因为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

让学生思考:吹了空气的气球是否受浮力?(学生答):“受浮力”,为什么气球不上升呢?学生答:“因为受到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四、课堂小结:(1)浮力;(2)物体的浮沉条件;(3)浮力产生的原因。

五、课堂练习:第142页1、3、4题。

浮力教案范文第4篇

1案例展示

案例1

(1)复习问答

师:回答浮力的定义、方向和施力物体是什么?

学生1:浸在液体(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学生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学生3:浮力的施力物体为液体(气体).

师:影响浮力大小的两个因素是什么?

学生答:ρ液和V排.

师:浮力测量有哪些方法?

学生1:①称重法: F浮=G物-F拉;②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ρ液gV排.

学生2:③状态法:当物体悬浮或漂浮时F浮=G物.

学生3:④压力差法:F浮=F上-F下.

(2)巩固训练

师:刚才同学的回答非常好,说明大家对前期学过的知识掌握的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来解决几个问题,请解答学案中前面4个题目.

接下来,学生都在解答题目,教师在教室中来回巡视个别学生解答情况,当大多数同学解答完成后,教师对这4个题目作了简单的分析讲评.

(3)教师评价

师:通过刚才的训练,大家对浮力有了深入的理解,那么请问物体沉浮的条件有哪些?

学生5: ①F浮>G物,物体上浮;②F浮=G物,物体悬浮;③F浮

师:回答的很好,那么你们知道潜水艇的原理是什么吗?

学生: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上浮、悬浮和下沉的…….

最后,教师让学生完成学案上后面的几题,并作了讲解和点评.

案例2

首先教师展示一只带有塞子的空玻璃瓶.

问:放入水中,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漂浮.

师:为什么会漂浮,要知道这个原因,我们就要了解玻璃瓶受力情况.

教师同时在黑板上展示玻璃瓶的受力分析,并提出浮力概念.

师:浮力的三要素?

生:方向:竖直向上;作用点:物体;大小:与V排和ρ液有关.

为了让大家对浮力有更深入的理解并掌握,这节课安排了五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对每一个活动进行逐一设计、测量.下面,我们分八人一小组,每个小组任选其中一个问题,列出测量工具、写出实验方案设计(设计出尽可能多的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实验完成后,一个同学上台汇报本组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同时另一个同学进行实验演示.然后在老师的组织下其他组同学对实验方案和实验操作进行点评和提问,本组同学派代表再进行答疑,最后老师归纳总结.

实验器材:带盖的广口瓶,细线,弹簧测力计,装有水的圆筒,酒精和盐水,空的小桶.

活动1:利用桌上器材证明F浮与V排有关.

第一小组:方法①:空瓶盖上盖,放入水中,用力向下按,随着V排增加所需的力越大,说明浮力越大.方法②:瓶装一半水放入水中和瓶装满水放入水中比较两次V排大小和测力计读数.方法③:瓶装满水逐渐进入水中直到完全浸没,观察到测力计示数逐渐变小,说明浮力逐渐变大.师归纳:F浮与V排成正比.

活动2:利用桌上器材测浮力的几种方法.

第二小组:方法①:空瓶装满水用测力计测出重力G物,再把瓶浸没在水中读出测力计读数F拉,然后根据F浮=G物-F拉,求出浮力;方法②:先测空桶重力,再把装满水的瓶放入装满水的玻璃筒中,水溢出,测出溢出的水和小桶的总重力,两次读数差求出G排液,最后根据F浮=G排液,求出浮力.

师归纳:浮力的计算方法:

称重法:F浮=G物-F拉

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ρ液gV排

活动3:怎样才能使玻璃瓶下沉,漂浮和悬浮.

第三小组:玻璃瓶加入不同量的水(加水的目的是改变重力,得出下沉,漂浮和悬浮的条件).不装水,瓶漂浮,F浮=G;装适量水,瓶悬浮F浮=G;装满水,瓶下沉F浮

师归纳:浮力的计算方法:③状态法:当物体悬浮或漂浮时F浮=G物,延伸到与潜水艇的原理类似.

活动4:利用桌上器材证明F浮与ρ液有关.

第四小组:方法①:把装满水的瓶分别浸没在水中和盐水中比较测力计读数,在盐水中读数小,说明浮力大;方法②:装适量水的瓶子在水中下沉,放入盐水中会悬浮;方法③:空瓶在盐水中比在水中露出更高些.

师归纳:F浮与ρ液成正比.

浮力教案范文第5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A-

0091-01

案例是通过一个或一类例子来阐述理论、公式或道理的教学片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引入案例教学,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深化学生情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初中物理理论论述较多,我们应充分援引案例进行教学,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讨论案例教学,促进合作交流

实施初中物理案例教学应该遵循新课改理念,基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分析、合作探究、互助实践,在案例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展开讨论案例教学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发散思维,促进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鼓励创新和探索实践。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时,创设“能源与我们的生活”或“未来能源发展趋势”讨论话题。结合已经学习的物理、生物知识,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设定一个主题,并鼓励学生课下展开对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相关资料的收集。课上展开辩论比赛,就如何保护我们可爱的家园提出可行性建议。由讨论案例的学习过程,学生了解到科技对社会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利与弊,提升节能意识,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研究如何保护环境。

二、观摩案例教学,引导思考分析

观摩案例教学方式是依托一定教学方法或教师的演示过程,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分析、理解,以此达到观察与模仿的目的,提升物理科学素养。教师在运用观摩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针对选定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实验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物理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电流与电路》时,教师选取“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探究案例展开对串联、并联相关知识的学习,并深入了解串、并联连接方法的运用。教师运用观摩案例引导学生展开对电流规律的分析,通过猜想构思、连接电路、实验展开、数据记录、规律总结等过程,感受和分析实验过程。学生通过观摩小灯泡亮度、电流表示数之间的关系,探究出“串联电路各处电流相等,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的规律。由此分析出节日用彩灯应该串联,而家用电路应该采取并联措施等。

三、模拟案例教学,激励思维创新

在初中物理教材上的实验或科学道理用语言阐述比较单调,而在课堂中进行实验又不太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运用模拟案例教学的方式,通过转变研究材料和方法,不改变研究内容和主题,展开对相同知识的研究。运用模拟教学案例,可以使得课堂教学便利化,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浮力的应用》时,教师首先借助多媒体演示关于船漂浮与潜艇上浮、下沉的演示图片;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这些都是利用了什么知识?继而鼓励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拟材料――可变质量的球、盐、醋、水等,展开对比模拟案例的教学。运用同样质量的球展开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球在醋中沉底,在水中悬浮,在食盐水中漂浮。另外,不同质量的球在水中也可以出现沉底、悬浮、漂浮三种情况。由学生的自主总结过程,得出浮力的基本知识F浮=ρgv排,由此得出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水的体积有关。潜艇上浮、下沉是改变了自身的质量,而船漂浮是利用了水的浮力等于船和货物质量的知识。

四、实践案例教学,鼓励自主探究

知识的收获与能力的提升不能全靠教师传授,需要学生真正的动手实践与反思探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行动能力。基于此,初中物理教学应结合实践案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运用自身智慧和集体交流与合作探讨得出的方案,制订较为完善的实践方案,由实践案例的学习过程,提升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电与磁》时,可以结合“研究电磁铁”实验展开实践案例学习。结合实验猜想得出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从通过电磁铁电流的大小、线圈匝数这两个方面出发,探究改变可变因素,得出对应的结果,继而将结果综合分析,得出总的结论。由此,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到线圈匝数一定,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电磁磁性越强;电流一定,匝数越多,磁性越强,能吸引的磁体(大头针)越多。通过实践案例教学,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和探究,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浮力教案范文第6篇

1物体浮沉条件的两种表述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通常用比较物体重G和所受浮力 F浮的大小来确定物体的浮沉情况:当G=F浮时,物体悬浮,处于二力平衡状态,物体运动状态不改变;当G>F浮时,物体下沉,向下作加速运动;当G

对于实心体,物重G=mg=ρ物Vg,物体浸没在液体里所受的浮力F浮=ρ液Vg,这样上述原生态的物体浮沉条件就可以表述为:当ρ物=ρ液时,物体悬浮;当ρ物>ρ液时,物体下沉;当ρ物

上述两种表述方法,可以用表格一概而括之.

表1重力G和浮力F浮

的比较实心体密度ρ和

液体密度ρ液的比较物体的

浮与沉G=F浮ρ物=ρ液悬浮G>F浮ρ物>ρ液下沉G

2.1用比较重力G和F浮大小的解读

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解读.潜水艇的浮沉,金鱼的浮沉,以及鸡蛋在盐水中的浮沉的前因后果及调控机理见表2.

表2三则典

型浮沉关键调控G和F浮的比较浮沉情况潜水艇V排不变,F浮不变

改变水舱水量――G改变舱水适量G=F浮

水舱充水――G变大

G>F浮

水舱排水――G变小

G

下沉

上浮金鱼鱼重G不变

鱼鳔收缩,

改变V排――F浮改变鱼鳔适当G=F浮

鱼鳔收缩――F浮变小

G>F浮

鱼鳔膨胀――F浮变大

G

下沉

上浮盐水中

的鸡蛋蛋重G不变

改变盐水密度

ρ液――F浮改变盐水浓度适中G=F浮

加水ρ液变小――F浮变小

G>F浮

加盐ρ液变大――F浮变大

G

下沉

上浮2.2用比较物体密度ρ物和液体密度ρ液大小的解读

参照用平均速度来反映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平均密度来表示非实心物体的密度.这样可以通过比较潜水艇、金鱼、鸡蛋这些非实心体的平均密度ρ物跟水的密度ρ水的大小来确定它们的浮沉情况.

所谓非实心体的平均密度ρ物 ,就是非实心体的质量m跟体积V的比值,即平均密度ρ物=m/V.平均密度是非实心体的一种物理属性.譬如,不同的鸡蛋的平均密度不同,但差值不大.

用物、液密度对比解读潜水艇、金鱼和盐水中的鸡蛋的物体浮沉见表3.

3关注三则典型浮沉案例两种解读的对比

关注对比包括三则典型浮沉案例自身及其两种解读方法上的异同.

3.1三则典型案例自身的大同小异

教学过程是个积累过程.物理课程的人才观、核心观、三维观、主体观的达成是靠日常教学大数据的组成,三则典型浮沉案例就是大数据库中的一组.

3.1.1关注人才观的达成

无论潜水艇浮沉、金鱼浮沉、鸡蛋浮沉都共同会聚于怎样使物体上浮又怎样使它下沉这一焦点,它们已从单纯地追求知识的前因后果上升到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度,显然这是为瞄准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大目标设置的,这就是三种典型浮沉案例在关注人才观上的大同.小异仅是参与会聚的角色不同,有问世百载神威不衰的潜水艇,有被搬上讲台的生活中的宠物金鱼,有转身为魔术道具的鸡蛋,要靠三旦角的各显神通,来实现教学目标达标的华丽转身.

3.1.2关注核心观的达成

“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三种典型浮沉案例有相同的“力和运动”导航轨迹.由于作用在物体上的二个力发生了变化,导致它的运动状态同步变化.物体的浮沉丰富了“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案例资源,与此同时,“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反作用又将物体的浮沉开发成可再生资源.三案例的小异是潜艇浮沉的关键调控是改变重力,后两案例浮沉的关键调控是改变浮力,可以分别用图1和图2的“力与浮沉”示之.

当然金鱼的浮沉与鸡蛋的浮沉改变浮力途径相殊.鱼靠改变排开水的体积的改变,鸡蛋靠排开盐水的密度的改变.

3.1.3关注三维观的达成

三则典型浮沉的活水都来自“生活、物理、社会”的三维空间.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因此,教师可以无悬念地靠三者同步登场来揭开“物体的浮与沉”一课的序幕,让学生的思绪随潜艇、金鱼、盐水中的鸡蛋忽沉忽浮,把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笔者实践时,潜艇的浮沉剪辑实战画面;金鱼的浮沉将大金鱼缸搬上讲台,全体注目凝视;鸡蛋在盐水中的浮沉由学生操作表演,并且登台先将大家一军:“鸡蛋在水中是浮是沉还是不沉不浮?你知道吗?”

3.1.4关注主体观的达成

通常,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目标的达成容易被忽视,其中把握的关键是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要真正落实“以生为本,师生互动”的科学教学观,人人独立思考,双双合作攻坚.譬如潜艇的浮沉,先由兴趣小组制作的潜水艇模型(图3)即兴表演;再参照教材(苏科版八下)图10-34制作动画画面点评,观察金鱼的浮沉细节后,让会游泳的学生以现身说法用呼气吸气对人体浮沉的影响作对比;鸡蛋的浮沉课后要求各合作小组试一试,不妨课余展示圆梦悬浮的场景.

3.2两种解读方法上的大同小异

浮力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设情境;探究教学;实践

1.问题的提出

在新的课程理念中,大力推行探究教学,正是让学生以基于物理事件或物理问题的探究活动,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提出假设和猜想,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证实假设,得到规律。问题既是科学探究的起点,也是连接探究活动各个要素的主线。有了问题,才会为试图回答问题建立假说,进而才会去制定方案,收集有关证据去检验假说。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创设探究性问题情景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运用:

2.如何创设探究型问题情景

创设探究型问题情景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由教师创设一个物理真实情景,设置一个个、一组组彼此相关的、循序渐进的探究性问题,或诱发个别学生提出相应问题,引起大家关注,并加以利用,引发学生进行探究。这些问题情景,可以引发出实验方案的改进设计或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探究。

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教学内容,精选基本教材。创设探究情景,要打破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区别;动脑与动手的人为分离。让学生领悟科学知识是经由对问题的探究过程而形成基本的科学概念,使学生树立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时常常会受一些前概念的干扰,如认为浮力大小与物体重力、物体的密度、物体浸没在液体里的深度、物体的体积等因素有关,从而影响了后续学习。为此,笔者在“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之前,插入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探究教学片段。

2.1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呈现情景:一艘满载货物的货轮在大海中航行(投影)。设疑点拨:海水对这艘满载的货轮的浮力有多大?显然用前面所学的弹簧秤称重法是无法解决的。该用什么方法解决呢?这就需要研究和浮力大小有关的因素,即把解决轮船所受浮力大小的题材转化为研究和浮力大小有关因素的题材。

2.2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猜想或假设。学生针对问题在四人小组中展开讨论,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测,这时教师可适当引导,排除一些偏差较大的猜测(如气压、温度会影响浮力大小),最后汇总为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重力、物体浸没在液体里的深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等因素有关。

2.3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教师再次提问: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上述的猜想是否正确?

教师可提示学生采用以前用过的变量控制法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本小组的猜测讨论详细的实验方案,并在实验报告上填写所需的实验器材和合理的实验步骤,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完成方案的设计。由小组代表上台交流介绍本小组的实验方案,全体师生参与可行性认定后,产生四个探究实验方案,如下:

2.3.1 比较等体积的不同物块浸没在同一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来分析浮力与物体密度、重力是否有关;

2.3.2 比较同一物块浸没在液体中不同深度处的浮力大小来分析浮力与物体浸没深度是否有关;

2.3.3 比较同一物块浸没在不同液体(如酒精、浓盐水等密度差异较大的液体)中的浮力大小来分析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

2.3.4 比较同一物块浸没与部分浸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来分析浮力与物体浸在液体里的体积(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是否有关。

2.4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每组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设计从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实验器材(等体积的各种物块、弹簧秤、水、浓盐水、酒精、细线、深水杯、大烧杯、刻度尺等)中选择所需的器材,利用弹簧秤法(F浮=G物-F拉)测不同情况下的浮力,在表格中记录数据。

2.5 分析证据,得出结论。学生通过数据的分析,分别得出结论:

2.5.1 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重力无关;

2.5.2 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里的深度无关;

2.5.3 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2.5.4 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里的体积(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2.6 交流与评价。每个小组轮流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经过认定后,汇总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重力、物体的密度、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由此可以分析木球从水底浮至水面的过程中浮力大小的变化。

转贴于教师接着提出问题:浮力大小和排开的水的多少是否有必然联系?从而引导学生用实验去进一步探究物体排开液重和所受浮力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亲手用弹簧秤测得被物体排开的水重后,惊奇地发现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竟和排开的水重正好相等,从而探究出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去计算石块及船所受到的浮力。

在上述的过程中,以教师的演示为引子,创设出一个个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设计,而在探究过程中,也以问题的形式逼迫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在探究能主动探索,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悟科学家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浮力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探究;教学目标

教学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传统教学注重最终结果,通常体现为会不会解题。而所谓形成性评估,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估,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估。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也是要基于教学目标的。下面笔者以《浮力》这节课为例,谈谈如何具体实施“嵌入形成性评测的探究教学”。

设定探究问题

根据课程标准,本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认识浮力;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体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浮力问题。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到目前学生对于“浮力”的各种初始概念。其中比较突出的错误概念就是学生认为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因此,在本节课引入部分,设计为演示实验:分别抓住乒乓球和铁块浸没在水中,乒乓球上浮,铁块下沉。据此设计两个前概念的评测问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选A,错误选B:①乒乓球受到浮力,所以浮起;②铁块不受浮力,所以不会浮起。

学生独立思考,不讨论,通过实时应答系统提交答案。教师通过系统实时获得全班同学的答案选择分布,以此了解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发展水平。第一个问题中,选A的有30位同学,选B的有8位同学,这说明大部分同学认为乒乓球是受到浮力的;第二个问题中,选A的有16位,选B的有22位,这说明有部分同学认为铁块是不受浮力的。这个信息反映了同学们对于铁块是否受浮力是有疑问的,或者说一部分的同学的认识是错误的。因此,我们决定围绕铁块是否受浮力提出探究问题,并围绕这个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形成结论。

组织探究活动

完成前概念测试后,教师先不对铁块是否受浮力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而是先帮助同学建立“什么是浮力”。

活动一:感受浮力,建立浮力概念 教师说:“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意见统一的是水中的乒乓球受到了浮力。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把球往水里压,感受一下浮力。”请同学演示,引导讨论:“乒乓球逐渐浸没入水中直至整个浸没入水中之后继续往下按的整个过程,手上有什么感觉?这感觉大小怎么变化的?方向怎样?”引导出:“整个过程浮力是变化的。”给出浮力定义:“液体或气体对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接着问:“那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你们的依据是什么,请同学来说说看?”接下来,教师借助于重垂线比较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然后再问:“你们能列举出生活中一些物体受浮力作用的例子吗?(特别要举出死海的例子,为浮力与液体密度有关做铺垫)那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浮力作用?就是刚才第二个问题,铁块是否受浮力呢?刚才选A或B的同学,请你说说理由。如果认为受浮力作用,那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由教师加以引导:将铁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用手向上托住铁块,测力计示数会减小。各组学生讨论,回答:“如果浸在水中,测力计示数减小,说明受到浮力。”设计实验步骤以及要记录哪些数据开展实验,并分析数据。总结出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称重法)。结论:浸没在水中未浮起的铁块仍然受到浮力。(解决了前测问题②)

活动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设计实验、完成实验的探究过程) 教师引导说:“请一位同学来把一个气球压入到水中去,再讲讲感受。”学生操作后,教师接着说:“很难压,为什么呢?越往下,球受的浮力越大,那在水中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猜想:“物体浸在水中的体积、浸入水中的深度。”按照猜想设计实验步骤,并将数据填入表(如图所示)。引导学生分析数据,使学生发现,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浸没深度无关。

活动三:了解阿基米德原理 基于课标对于阿基米德原理的要求,在该原理的教学过程中,直接向学生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重点在于如何理解该原理的适用范围,以及如何运用它解决一些浮力大小的问题。最后,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并对形成性评测问题②再次测试。结果选为A的为0个,选B的为38。应该来说对下沉的物体是不是受浮力,大家通过探究活动有了一致的正确认识,教师也及时了解了本次探究活动的有效程度。

改进探究过程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分成三人一组,教师对学生表现出的探究能力在各环节进行了形成性测评。

在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时,由于教师做了适当的引导,用手向上托铁块,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学生都能从刚学习的浮力是“向上托的力”,联想到受到浮力,示数将减小。但是在各小组具体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交流,发现不同的小组设计实验的能力是有差异的。全班12个小组中,7个小组都能以此为依据,在学案上设计完整的实验步骤,并考虑到每个步骤要记录的数据。其余5组有的未能完成或不完善。这7个小组实验设计能力应该认为是优秀的,应加以肯定。其余5组设计实验方案方面的能力还需要教师加以指导。

在探究活动开始以后,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通过观察、提问等方式评测学生实验操作、现象观察、数据记录的能力。发现在实验的步骤明确、充分了解完整过程的情况下,各组都能按已有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在探究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实验数据的分析很关键,影响到结论的归纳。有些小组因为观察到铁块在浸入水中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在减小,就得到了浸入深度越深,浮力越大的结论。但是,他们又观察到浸没后,深度增加,浮力大小又不发生改变。所以,他们就不知道应该如何来归纳浮力大小与深度的关系,并未能归纳到都是同一个原因――排开液体的体积所引起的。这在教师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是普遍现象,说明学生在分析数据时,停留在表面的数学解释,未能形成其中的相互联系。通过形成性测评,教师发现学生在把数据归纳成科学规律的思维能力还是有非常大的欠缺的。但这又是科学探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当然本节课中,教师最后加以提问引导,来促使学生思考。

本次探究活动中,各组同学的实验操作能力都呈现优秀,探究的猜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一般,实验数据的分析、解释能力在初级水平。这也为教师的后续教学指明了方向。

结束语

《浮力》的嵌入形成性评测的探究教学是学校开展的系列探究课程之一。探究活动中的形成性测评,不仅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而且也重视对学生情感及行为能力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的机会,有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浮力教案范文第9篇

例题1小明同学在做鸡蛋浮沉的实验时,用适当浓度的盐水使鸡蛋正好悬浮.那么,下列操作和判断正确的是

A.向盐水中继续加清水,鸡蛋将上浮,直至漂浮,但鸡蛋所受浮力不变

B.向盐水中继续加清水,鸡蛋将下沉至容器底部,鸡蛋所受浮力减小

C.向盐水中继续加盐,鸡蛋将上浮,直至漂浮,鸡蛋所受浮力不变

D.向盐水中继续加盐,鸡蛋将下沉至容器底部,但鸡蛋所受浮力增加

错解答案A、D很容易排除,很多同学错选了答案C.

“上当”分析:部分同学考虑问题顾此失彼,不能全面分析题目条件,造成错解.只考虑到了初始状态是物体悬浮浮力等于重力,末状态是漂浮浮力还等于重力,所以认为浮力不变.忽略了物体由悬浮到漂浮要经历一个上浮阶段,此过程中浮力大于重力.

正解初始状态物体处于悬浮状态浮力等于重力,向烧杯中加盐的时候液体密度变大,而物体浸没在盐水中,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根据F浮=ρ液gV排物体所受的浮力变大,此时浮力将大于重力,物体上浮.当物体慢慢露出水面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慢慢减小,根据F浮=ρ液gV排,浮力慢慢减小,直到最后浮力再次等于重力.所以整个过程中浮力是先变大后变小最后保持不变.

错解前两问同学们能较顺利作答,而第三问很多同学的答案是:将两电阻并联改变通过两电阻丝的电流,比较两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上当”分析对于探究电热与什么因素有关此类型的问题,大部分同学知道要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但部分同学没有注意到在他们的设计方案中导体的电阻也不相同,这就违背了控制变量的思想.

浮力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学习;共识;反思;提升

我们县教育局教研室组织本县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编写了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参考》,经过一年的使用,谈谈我们的一点感受或感悟,主要从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

一、学习篇

1.通过学习,我们首先明确编写的目的,在思想上达成共识。

县教育局教研室组织本县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编写了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参考》,我们认为编写的目的有以下两点:

(1)为了进一步整合全县初中物理教学的优质资源,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

(2)全面搭建本学科教学合作共享的实践平台,切实提高一线教师的整体备课质量。

2.通过学习,我们理解使用它的意义,转变了教学理念。我们在使用它时,理解它的意义有以下六点:

(1)有利于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将集体备课和个人的二次备课完美结合。

(2)有利于教师在借鉴和反思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更为有效的施教方案、导学案、综合性学案。

(3)为教研组、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研讨提供材料借鉴,有效地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

(4)有利于优化备课,具体地优化教学过程。

(5)有利于推到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切实促进教师业务能力提升。

(6)有利于大面积提高物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3通过学习,我们明确使用要求,落实使用的步骤。在使用时,我们明确以下几个步骤:

(1)落实好“四定”: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人。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学科备课组长做好每次集体备课活动情况的记录。

(2)制定好计划:每个备课组都制定详细的集体备课计划,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确保每次集体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集体议课:每周在备课组长的主持下,议课1―2次,结合《参考》相关设计的内容,中心发言人先将备课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结构的设计与展开、以及导学与训练的方案等。即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样学)作专题发言。然后备课组成员共同讨论,达成借鉴、完善、提升、使用《参考》中相关方法、思路的共识。议题要作详细记录。

(4)个人复备:备课组每位成员都要结合班情和学情以及自身教学实际对集体议课的意见进行添加、删减,甚至创造,努力形成符合本班教与学实际的个性化教学方案及富有实效的综合性学案。

二、反思篇

经过一年的使用,我们有几点反思或感悟:

1.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超越自我

我们知道:“海到极处天为涯,山到绝处人为峰”,即山高人为峰。人可以超越最高的山峰,但最困难的是超越自我。所以我们应当永不满足,虚心学习,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2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与学方法

为了适应现在学生的学习要求,我们应当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作为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以应当优化我们的教与学方法,最大幅度的提高教学效益。

3我们在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过高地估计学生的认知水平,造成教学的受阻的困惑

4.教学中避免了让学生做机械的重复的作业,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由于学案和巩固案的使用,学生的练习,是螺旋式的递进,由浅入深,不再出现低效率的重复作业,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

三、提升篇

我们认为在使用的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境界、集体备课的质量、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学质量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1.我们不知不觉地受到编写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的影响,在教学中,都甘于无私奉献

正是编写者的无私奉献,将个人在教学中的成功教学案例,呈现给我们,我们才能从往常重复抄写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精心研究教与学的内容、环节及方法,去精心设计学案和巩固案。所以我们应当感谢他们的无私奉献,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发扬光大。

2.提升了集体备课和个人二次备课的质量

使用《参考》,集体备课有了充分的借鉴材料,讨论更有针对性,提高集体备课的时效性,避免了盲目性和无效劳动。而个人的二次备课,在更高的平台上进行复备,更有利于发挥个人的教学特色。例如我们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下转第106页)(上接第90页)关时,我们先明确浮力是液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猜想从物体和液体两方面展开。容易猜想浮力可能与物体的质量、密度、体积、形状等有关;浮力可能与液体的深度、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质量等有关。

(1)浮力与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

学生很容易想到用橡皮泥来做实验,改变不同的形状时,比较浮力的大小。发现浮力相同,说明浮力与物体形状无关。

(2)浮力与物体的质量、密度、物重是否有关?

我们用体积相同的铜、铁、铝块来做实验,分别浸没水中时,比较浮力的大小。发现浮力相同,说明浮力与物体的质量、密度、物重无关。

(3)浮力与物体的体积是否有关?

我们用一个体积是另一个体积2倍的两个铝块来做实验,当它们相同体积浸没水中时,浮力相同,说明浮力与物体的体积无关。

(4)浮力与液体的深度是否有关?

(5)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

(6)浮力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是否有关?学生能够根据预习来完成。

3.提升了教师的业务能力,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浮力教案范文第11篇

例1:如下图是“探究物体在水中不同深度所受浮力大小的实验”,将一长方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在长方体接触容器底之前,分别记下长方体下表面到水面距离h和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F,实验数据如下表:

(1)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物体重______N,第4次实验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_____N。

(2)分析第1次到第5次实验数据,说明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第6次到第8次实验数据,说明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乙中能正确反映浮力F浮和物体下表面到水面距离h关系的图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小题的答案为:物体在液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就越大。第(3)小题答案为: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深度无关。

请看下面例2:如下图所示把一个长方体金属块挂在一个弹簧测力计下,它浸在同一个盛水的烧杯中探究它受到浮力的大小,根据图1、图2、图3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对比,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浮力教案范文第12篇

《水的浮力》一课教学难度大,之前学生积累了有关浮力的前概念,但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很难准确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要在有限课时内落实教学效果,更是难上加难。针对教学中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情况,教师一般有两种做法:花大把时间复习相关知识或置之不理赶进度。无论哪种做法,教学目标都不能理想地完成,事后拼命让学生做题,教师拼命批改,双方都在无边的题海中挣扎,教学效果没有保障。因此需要教师在新课前唤醒前2/3学生的前置概念及原认知,更重要的是给后1/3学生一个再学习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拉平学生的起点,打破传统教学瓶颈。

一、对《水的浮力》教学的学情调查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科学第二个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下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中的部分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既用到了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强等有关知识,又是后面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基础,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水的浮力》不仅是初中科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科学困惑最多的一个地方。对八年级学生来说,由于日常生活和小学五年级学习的《物体的浮和沉》,对浮力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水的浮力》的学习是以密度、力、二力平衡等知识为基础的,把学生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这需要综合各方面的知识,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

(二)大纲的教学目标

1.确认水及其他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作用,空气也有浮力以及浮力的方向。

2.能通过实验,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

3.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三)课堂教学目标

根据学情调查的结果,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定量关系。

二、《水的浮力》教学实施过程

(一)学情调查

备注:教学案中的学情调查,能帮前2/3的学生唤醒前概念及原认知,同时自主学习一些教学目标中较简单的知识,解决他们吃不饱问题。其更大价值在于给后1/3的同学复习甚至是再学习与浮力相关知识的机会(一般是小组解决)。最大限度地拉平学生的起点,一改传统教学把学生当白纸,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真正分层教学。

(二)目标问题

备注:学情调查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已解决的问题(浮力的存在、方向、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及排开液体体积的定性关系),目标问题将不再出现,学情调查暴露出的问题结合教学目标,确定为课堂目标问题: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定量关系。

讨论的程序是请组内中等生发言,请后进的学生补充提问,组长最后确定最终思路或方案,组员将最终方案完善在学案上。直至至少有一种方案清晰地呈现在全组面前,小组自行坐下。组员可以选择帮助其他小组争取分数,也可留下来给后进的同学梳理、讲解不明白的地方,争取能让后进的同学上台展示,争取更多分数。

(三)学能监测(当堂完成)

(四)拓展提高

此环节依照教学目标、中考要求,选择中考原题,根据学能监测有选择地使用。设计时控制题目的质量和数量,一般是3~5题。要求学生答题后罗列考察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确保作业少、效果好。教师可从学生写的解题思路中了解学生的优势和薄弱环节,方便教师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又评价学习结果,也为今后备课提供依据。

(五)相关板书

三、教学反思

浮力教案范文第13篇

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用演示实验并提出问题,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学习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探究情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器材,自主设计方案完成探究,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浮力概念的理解,真正做到发掘学生思维的潜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新课程理念.

2教材分析

《浮力》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的第五节,主要内容是浮力概念的建构以及经历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过程,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浮力现象,并结合学生已有的力学知识结构,综合应用密度、重力、平衡力、合力和受力分析等知识来展开,因此本堂课是以前力学的延伸扩展;又由于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因此本课内容又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

3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4教学目标

4.1知识与技能

(1)感受浮力的存在,理解浮力的概念;(2)练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3)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4.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观察、交流,了解浮力的存在;(2)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3)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方法.

4.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用身边物品自制教具与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节约意识;(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5重点难点

重点:(1)建构浮力的概念;(2)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6教学策略与手段

为了突出本堂课的重点,综合应用了直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为了突破本堂课的难点,设计了两个相关的探究实验,探究式教学法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但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实验总结出阿基米德原理难度较大,实验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要求较高,在实验中需要测量和记录的物理量多,实验方法较多,所以在教学中采取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各小组进讨论,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充分利用小组成员各自的知识结构的优势,在相互启迪交流中形成共识,这样既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分组实验的成功完成.

7教学仪器

弹簧测力计、细线、圆柱体、小圆柱体、小石块、水、盐水、酒精、小桶、乒乓球(2个)、烧杯(大小各1个)、矿泉水瓶(大小各2个)、跳棋子、溢水杯、口服液瓶、水槽等.

8教学过程

8.1新课引入

活动一:观察对比实验

师生共同分析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乒乓球与放置在水面的乒乓球的受力情况,引导学生回忆浮力现象,从而引入新课――浮力.

8.2进行新课

第一部分:认识浮力

活动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

提出问题:通过挖掘学生生活记忆――直接引出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浮力作用;那么,石块、铁钉这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说出猜想的原因,强调猜想要通过实验来检验.

设计实验:初中物理课堂中浮力是无法直接测量的,因此让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找到间接测量浮力的方法.

交流与评估:(1)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2)点明这是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

活动三:讨论浮力的方向

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应用已有的知识来建构新的概念.

第二部分:阿基米德原理

活动四: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提出问题:有些物体受到的浮力无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那么,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猜想与假设:设计一个小船载重的实验来引导学生猜想,让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发表各种意见.

设计实验:让学生自主选择仪器,自主设计实验,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解决两大难点:如何测量物体浸在水中的浮力大小F浮? 如何测量此时物体排开水的重力G排?

收集数据:让学生自主收集实验数据.

分析与论证:从数据的分析中得出F浮=G排;点明这是阿基米德原理.

8.3课堂练习(略)

9设计特色

特色1:应用建构主义思想设计课堂架构

特色2: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本堂课共设计了16个问题,提问学生达35人次,组织学生讨论6次,交流实验方案及实验结论2次,交流学习经验1次,课堂演示实验3个,学生分组实验2个,学生设计及实施的实验方案6个,课后小制作2个,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学生回忆、观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与交流的思维操作,非常巧妙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了的主体地位,这深刻地展示了教与学的主体关系和辨证关系,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从强调论证知识的结论向获取知识的科学过程转化的现代物理教学观.

浮力教案范文第14篇

《物体的浮与沉》是苏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下第十章《压强和浮力》的第五节.传统教材是在学习“二力平衡条件”、“浮力”以后才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并将二力平衡条件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明确地联系起来.而本节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在液体中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这一现象出发,要求学生研究如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如何使浮着的物体沉下去这一问题,通过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和重力两者的关系,并通过实验测量、总结归纳得到结论,为本章第二节学力平衡条件这个一般性结论做好准备.教材的编写者遵循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实践到理论的思路编写了教材.

二、情景描述

1.在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今天,需要我们教师,尤其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科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加强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2.在《物体的浮与沉》这一节的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控制物体的浮与沉的方法,并能运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探究与分析、交流与合作等归纳、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挖掘课程资源,使学生了解物体浮沉条件的广泛应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设想

基于上述考虑,笔者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始终紧扣实验探究、分析归纳、交流合作、知识应用等环节来完成《物体的浮与沉》一节的教学.在探究实验前猜想判断,实验中观察协作,实验后总结归纳.使学生在过程中理解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情形;(2)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在科研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根据生产生活中的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逐步学会探究实验、交流合作、分析归纳物理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不仅巩固了我们上一章所学的浮力知识,更重要的是应用物理规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五、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六、教学难点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过程.

七、教学方法情境探索法.

八、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

铁块会沉入水底,用钢铁制造的轮船却能漂浮在水面上;同样用钢铁制造的潜水艇在水中却既能下潜又能上浮.

物体的浮沉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学生自然会联系到上一章学过的浮力知识,作出自己的判断.不过多数学生不会把浮力和重力联系起来,而这正是本节教学的内容所在.)

2.提出猜想

把一些物品:橡皮泥、苹果、蜡烛、乒乓球、鸡蛋、小玻璃瓶等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将如何运动?

上浮的物体有:

下沉的物体有:

(学生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思考并作出判断.出现不合理的猜想,完全正常,不必求全责备;但对随意、不经思考就作出的大相径庭的“猜想”,要及时地指出不可取及原因.)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大胆地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并让同学们相互比较,看谁的实验计划方案更合理、更具可操作性.

(部分小组的方案存在缺陷,也有的组次方案过于复杂化,笔者及时地予以纠正,以便于学生动手、可操作.对有创新的方案,立即予以表扬和鼓励,营造提倡创新的学习氛围.例如,测量浸没在水中的蜡烛受到的浮力,有的学生设计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其实用弹簧测力计不能直接测量,因为蜡烛浸没在水中要上浮.怎么办呢?笔者要提醒学生结合阿基米德原理.那么怎样使蜡烛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呢?这时学生又动脑筋.有的想用铁块坠落下去,有的想用细金属丝把蜡烛摁下去.笔者肯定了用细金属丝的方法,方便易于操作)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直接使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G,学生都没有问题;测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时,在水中下沉或悬浮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可以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而上浮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就比较麻烦一些,但也具可操作性.实验中提醒学生要按计划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将相关的数据填入设计的表1内.

表1在液体中的情况F浮与G物之间的大小关系ρ液与ρ物之间的大小关系下沉沉底悬浮上浮漂浮5.分析与论证

通过以上的实验探究,学生知道了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的

浮沉是由其受到的重力和浮力大小关系决定的,理解了物体的浮沉条件,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在结论的基础上结合阿基米德原理推导得出: 物体的浮沉与ρ液、ρ物的大小关系并填入表格内.

( 物体下沉,ρ液ρ物;)

(笔者在这时又提出“物体漂浮与悬浮时都是F浮=G,这两种情形有什么区别?”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漂浮时物体有部分体积露出液面,而悬浮则是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

6.知识应用

学贵在用,以体现知识的价值.知识的应用又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同时也渗透了“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培养学生辨证的科学观.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可以通过改变物体自身的重力的方法,来实现物体的浮沉(如潜水艇、浮沉子);也可以通过改变液体的密度或改变物体自身的体积,以改变浮力大小来实现物体的浮沉(如在水中加盐使鸡蛋上浮).物体的浮沉条件也同样适用于气体(如气球、飞艇).

结合阅读“生活・物理・社会”栏目――打捞中山舰,既让学生知道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他们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好素材.

九、教学反思

浮力教案范文第15篇

一、物理情景引入

【播放视频】:轮船在水上航行;氢气球升空等视频。

【问题引导】万吨巨轮为什么能在水上自由的航行,氢气球为什么能够升空?

生:它们都受到了浮力(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很容易想到)。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浮力”的知识。

板书:5浮力。

二、设计课题,自主探究

师:首先请同学们做一个实验。

【课件展示】实验要求:请每位同学将桌上的木块压入水底,然后放手。体会手的感觉,并观察木块最终情况。

【学生活动】体会木块压入水中的感觉。

【教师活动】督促每位学生都要体会。

师:哪位同学来谈谈你手有什么感觉?

生:手感觉受到一个向上的力。

师:木块的最终情况是怎样的?

生:浮到水面上来。

师:其他同学是否也有同样的感觉呢?

生(齐声回答):是。

师:在物理学中,把水对木块竖直向上的托力就称为是浮力。由此可知,浮力的方向如何?

生:竖直向上。

板书:1.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师:刚才我们看到木块最终是浮在水面上的,也就是说,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了浮力,那浸在水中的物体是不是同样也受到浮力呢?

【演示】把细线系着的金属块放入水中。

师:浸没在水中的金属块是否也受到了浮力?猜猜看?

生:应该也会受到浮力。

师:下面就请各组同学利用桌上的器材做实验来证明。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实验。

【教师活动】根据小组探究过程,对应做出纠正。如: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读数。

师:下面请各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是怎么证明“浸没在水中的金属块也受到了浮力”的?

生(边讲边展示):我们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的重力,然后将金属块浸没到水中,这时候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所减小,这就证明水对金属块有一个向上的托力,也就是浮力。

师:其他同学和他做的一样吗?

生(齐声回答):一样。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能测出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生:能,浮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前后变化的差。

师: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给它的浮力,那么浸没在其他液体中是否也受到浮力呢?下面请大家用刚才的方法去验证一下,如果受浮力的作用,就请测出浮力的大小来。(教学说明:这样做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浮力测量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并为后面研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做准备。)

【学生活动】换用其他液体重新实验。(教学说明:每组提供的液体有水、盐水、酒精并标有标签,防止学生搞混。)

【教师活动】巡视并见机引导学生对比几次实验结果。

师:浸没在其他液体中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

生(齐声答):是。

师:浸没在不同的液体中物体受到的浮力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万吨巨轮能在水上自由航行,但是我们桌上的小小金属块为什么不能浮在水面上呢?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下面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板书:2.浮力的大小。

【课件展示】实验要求:在水桶中装满水放在空盆里,然后用手把空的易拉罐压入水中,直至浸没,体会易拉罐所受的浮力及其变化,同时观察溢出水的多少?(教学说明:将桶内装满水,然后浸入易拉罐,这样做现象比较直观明显,学生容易理解“溢出水的多少”就是物体排开液体的多少,为下一步的猜想奠定基础。)

【学生活动】实验、感受、观察。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溢出水的多少。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生:易拉罐进入水中越深,感觉受到的浮力越大,同时桶内溢出的水越多。

师:结合上述实验大家猜猜看,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教学说明:学生有了前面的实验结论作为猜想的基础,可能猜想到以下几种情况。)

生1:浮力的大小应该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生2:还应该与溢出液体的多少有关。

(学生也有可能猜想到其他因素,要让学生把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联系在一起难度较大。但教师可侧重于“溢出液体的多少”来进行引导。)

师:同学们认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什么关系呢?

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师:下面我再来做个实验。

【课件展示】实验要求:将一金属块慢慢放入盛满水的桶中,测量其浸没前和浸没后,浮力的变化情况以及溢出水的多少。然后将浸没的金属块逐渐深入水中,但不要接触容器底部,再次观察浮力的变化情况以及溢出水的多少。并讨论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实验、观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比较几次浮力大小,并让学生注意观察溢出水的多少的变化。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生:金属块浸没前,浸入水中的深度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溢出的水也越多;当金属块浸没后,则浸入水中的深度增加时,浮力不变,溢出水的多少也不变。

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浮力的大小与深度无关,应与溢出水的多少有关。

师: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浮力的大小与溢出水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课件展示】引导:请同学们阅读P95“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然后,运用桌上所给的器材,制定实验计划与设计实验。

实验设计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1. 溢出水杯中的水要加到什么位置才合适?为什么?

2. 如何测得物体浸在液体中时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怎样测量溢出水的重力?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根据老师的提示,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讨论,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讨论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说明:由于此实验目的明确,操作简单,可放手由学生协作完成。)

【分析论证】:

师:下面我请一组同学来汇报一下设计的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其他同学帮助分析其可行性。

(教学说明:有了教师出示的提示问题加上教材的实验参考,学生设计实验就轻松多了。)

师:下面就按我们设计的方案开始实验并收集实验数据填入你设计的表格中。

【学生活动】开始小组分工,实验。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生: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教师板书)

师:其他组的结果和他一样吗?

生:一样。

师: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用公式该如何表达呢?

生:F浮=G排。

三、当堂作业,反馈矫正

1.某同学将一质量为300g的金属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溢出了50g水,则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有多大?

2.将一个体积为V的物体放入某液体中,发现排开液体的体积为V排,已知液体的密度为ρ,该物体受到的浮力有多大?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