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班科学教案范文

小班科学教案范文

小班科学教案

小班科学教案范文第1篇

活动目标:

1.知道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通过观察,了解粽子是由粽叶、糯米等包成的。

2.喜欢吃粽子,通过品尝活动进一步感受节日的愉快。

活动准备:

1.粽叶、糯米、棉线。

2.煮熟的粽子、生粽子人手一只。

活动过程:

1.观察粽子,知道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激发活动兴趣。

2.进一步观察粽子的外形、气味等特征。

指导语:粽子是什么样子的?闻起来有什么味道?

3.观察包粽子的材料,了解粽子的制作过程。

(1)知道材料的名称,了解其用途。

指导语: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呢?怎么包?

(2)观察老师包粽子、煮粽子的过程。

4.品尝粽子,体验快乐。

小班科学教案范文第2篇

**

活动目标:

1、在找找、说说、想想的过程中,发现生活中多种多样的朋友关系。

2、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体验与朋友一。起活动的快乐。

活动流程:

一、导入:音乐游戏——找朋友

幼儿跟随音乐寻找朋友并交换朋友,两两入座。

二、找找口袋里的朋友(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配对)

提问:这是一个好朋友口袋,口袋里有谁?谁和谁能做朋友

小结:池塘是蝌蚪的家,他们是一对好朋友;小勺和小碗能帮助我们吃饭,他们是一对好朋友;星星和月亮都在夜空中,他们是一对好朋友;原来生活中有的东西经常在一起,就像一对好朋友。

三、找找身边的好朋友(发现生活中事物之间的关系,愿意大胆表述)

(一)两个好朋友

导语:有一些图片要找好朋友,请你帮帮它们的忙,每个明友找一张图片,看,一看谁能做你的朋友,去找到你的好友,两个好朋友可以坐在一起。

(二)换个好朋友。

导语:每个人都找到了好朋友真高兴,接下来的问题有些难,如果现在请你在这些朋友中换个朋友,你会换谁?为什么?

小结:云朵可以和小鸟做朋友,可以和太阳做朋友(可以和……),原来好朋友可以不止一个。

四、给大树找朋友(发现一样事物与多种事物的关系,体验有朋友的快乐)

导语:现在有一棵大树很孤单,没有朋友,谁能和他做朋友呢?

小结:看!大树有了泥土才能扎根,大树有了阳光才能生长,大树有了小花和小草才不会感到孤单,大树有了小鸟和鸟巢才会觉得自己本领大……大树的朋友真多啊!

五、延伸

生活中我们也有许多好朋友,除了和你坐在一起的朋

小班科学教案范文第3篇

活动目标:

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蚂蚁小实验活动。

学习观察记录的方法。

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科学“:《蚂蚁找食物》。

果糖、糖果、饼干、果奶喝他幼儿喜欢吃的东西,纸。

自制观察记录表人手一份,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每人发一份观察记录表,笔一支,请幼儿做小实验,并在实验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实验一:蚂蚁爱吃什么?

--先请幼儿猜想:蚂蚁喜欢吃什么?把答案画在观察记录表上--和幼儿一起准备自己认为蚂蚁喜欢吃的食物,如树叶、草、糖、吃剩的饭菜等。

--实验方法:带领幼儿到蚂蚁常常出现的地方,把自己准本的食物放在附近。过一段时间就去观察蚂蚁喜欢吃什么,碧碧哪一种东西引来的蚂蚁最多,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实验二:蚂蚁走的路线。

--实验方法:在户外的地上放一些蚂蚁爱吃的东西。等蚂蚁找到同伴搬运食物时,它们会慢慢排成一条线。试着用手指擦一下那条路线,看看蚂蚁会不会找到原来的路;再试着将擦的范围扩大,看看蚂蚁过多久才能找到原来的路,或者是否会找另外的路走。

--幼儿在记录表上记下自己的假设。

--引导幼儿进行实验、观察、记录。

实验三:蚂蚁来排队。

--实验方法:在纸上画出简单的图形,在图形轮廓上摆果糖。到户外把这张纸放在蚂蚁常常走过的地方,过一会儿看看蚂蚁会做什么,它们是否会绕着果糖排出图形。

--请幼儿在记录表上画出果糖摆出的图形并记下自己的假设。

--引导幼儿进行实验、观察、记录。

教学反思:

小班科学教案范文第4篇

“学案”是达成课程目标、落实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集学习设计、构建新知、合作探究、展示延伸、反馈落实、发展评价、感悟反思、资料汇集于一体。既是教案,又是学案。

二、指导思想

以“学案”为载体,推广“个性化教育”及落实有效教学,深化课程改革;

以“学案”为平台,加强集体研究,优化设计,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以“学案”为指南,进行学法指导和教法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素养,促进教师教研科研。形成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以“学案”为枢纽,落实教学常规,进一步实现学校对教学工作的科学有效地引导和管理。实现“教学合一”,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三、“学案”模板

年级u学科u

课题:u

(第u章(单元)u第一节第u课时共u课时

课型:u主备人:u

审核人:u审定人:u

【学习目标】u

【重点难点】u

【关注点】u

【教学过程】u

1.建构新知

(1)新知识的构建。内容:本课时基本知识(将基础知识问题化)。方法:学生通过探究完成―个个、一串串、二阶阶的问题。建构新知识。

(2)记熟、默写。内容:本课时基本知识点。(如定义、定理、公式;单词、词组、句型;美文、重要图例等。)

(3)解决几道练习题。(以巩固新知)

(4)展示准备。(分组分重点进行准备)

(5)适当的拓展与延伸。(给出任务)

(6)记下疑难点。

2.合作探究

(1)分组进行

①写黑板(或在笔记本上默写)。内容:默写本课时基本知识点。

《小组合作交流。内容:说新知识的构建、背知识点人人过关、集体讨论批改练习、解决疑难问题、谈拓展延伸等。

⑧老师巡查,及时指点。

(2)全班解决共同的疑难

3.展示延伸

各小组将本组展示的内容抄在黑板上(或投影展示),然后顺序展示,全班参与。

展示过程:(方法:一个组的某同学主解,组内同学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可以参与发言;老师指点。)

(1)解题过程和思路;

(2)讲解知识点;

(3)归纳解题规律、语法知识点、文体‘特征、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等;比较同类知识点的异同等;

(4)多法解题;

(5)个性化表达;

(6)拓展与延伸。

4.反馈落实

【学教后记】

四、初步探索

1.学案管理(教学处依据“意见”要求)

(1)设计了“学案设计模板”、制定了学案备课计划和学案常规检查量表。

(2)备课组长学期初填写好“学案设计计划表”;

(3)各备课组采取“分工设计,集中讨论”的合作方式设计本备课组的学案。

(4)科组定期检查、评比学案,结果上报教学处备案。

(5)“学案设计”列为教研活动的主题内容。

2.学案准备

(1)每学期寒暑假期,教学处布置每个备课组提前社计20个学案以备新学期使用。

(2)为方便学生使用学案,在校园网的专栏上以科组为单位定期挂出各学科的学案。

3.学案交流

(1)学案沙龙。探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疑难问题,逐步完善“学案设计模板”。(4月下旬在原来的基础上推出新的“白云六中学案模板”。)

(2)研究课。

(3)评选优秀学案。

(4)学案论坛。

五、逐步深入

1.成立课改实验班

(1)2009年9月,学校在高一确立了五个学科共八个课改实验班。

(2)成立了学校课改实验班领导小组,并制定了课改实验班具体实施方案。

2.加强实验班学习管理

(1)设计并印制了“白云六中课堂学科学习小组记录本”。(记录本的意义、记录的方式、记录本的管理、记录本使用原则、学科小组长的职责等。)

(2)教学处不定期抽查、落实。

小班科学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PBL教学法;药物化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264-03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是倡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首次提出,最早在医学类专业教学中使用,经过40多年的完善和发展,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十分流行的教学方法[1]。这种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实现从“知识中心型”教育向“能力中心型”教育转变的教学方法[2]。该法广泛应用于医学院校的医用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等各门课程的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6]。2009年至今,我们一直在药学专业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PBL教学法在本科和高职两个层次班级中的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为更好地实施PBL教学法,推进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

(一)教学对象

分别在2011级药学专业本科班和2013级药学专业高职班,采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比较该教学法在两个不同层次班级中的应用效果。2011级药学本科3个班,共143人;2013级药学高职1个班共103人。两个层次的班级均已完成了《文献检索》和《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掌握了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和有机反应基础知识。

(二)教师、教学内容及学时

参与PBL教学的教师共8名,其中有机化学专业知识背景教师4名,药学专业知识背景教师4名。首次参与药物化学实验课教学教师2名。

两个层次的班级药物化学实验课都分为5次课进行,两者教学内容相同,学时数和教材不同,具体内容见表1。

二、实施方法

(一)分组及问题的提出

每个班级24~26人为一个教学班,由两名教师指导。在第一次实验课时,先介绍PBL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方法,然后学生自由组合,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6~7人。分组后提出问题,如“表1中的四种药物分别有什么作用?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合成?合成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及小组讨论产生的其他问题,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文献资料并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除了第二次课有五周的时间进行方案设计外,其余实验只有一周的时间进行准备。

(二)查阅文献和方案设计

根据小组讨论产生的问题,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期刊与书籍等,收集资料。查阅收集的资料包括所合成药物的基本情况,研究进展,合成方法,所用试剂和中间体的基本性质,合成注意事项等。完成资料收集后,小组进行讨论整理,写出具体的实验方案。完整的实验方案包括:药物概述、实验目的要求、原理、主要仪器和试剂及其物理常数、实验方法和步骤、其他合成线路和方法改进、问题和讨论以及参考文献。

(三)方案阐述与讨论

每次实验课时,先用一个小时对实验方案进行阐述和讨论。由指导教师随机抽取一名学生阐述本小组的实验方案,同组其他同学做简短补充。随后,其他同学对该实验方案进行讨论、提问、质疑并提出各自的见解。期间,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并适时提出问题。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教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引导,使学生经过反复讨论和思考获得问题的答案。对教师无法解答的问题,可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解决,或介绍解决该问题的研究思路,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四)实验操作

方案讨论结束后,每个学生根据教材和方案,利用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试剂,独立完成实验。实验过程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时间、加样顺序、实验现象和数据等,并做出相应的判断分析。教师随堂检查,规范学生操作,记录学生实验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并进行点评。

(五)实验报告

实验完成后,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包括:原理、实验仪器和试剂、实验步骤、主要装置图、实验现象和数据记录、实验结果、讨论和结论。

(六)评分方法

每次实验的成绩由四部分构成:实验方案占20%,方案阐述与讨论占30%,实验操作30%,实验报告20%。在各环节教师做好记录并打分。

三、教学效果

为了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本科班和高职班进行比较。本科班共发出问卷143张,收回133张,回收率93%;高职班共发出问卷103张,收回93张,回收率90%。具体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本科班和高职班认为PBL教学效果好的学生比例非常接近,均约占50%,认为效果非常好的学生比例,本科班远远高于高职班;相反,认为效果一般的学生比例高职班远超本科班。说明PBL教学法更适合在本科班中开展。从“是否适应这种教学模式”这项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本科生比高职生更适应这种教学模式。这也反映出本科生对新教学方法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要强于高职生。值得注意的是,超过70%的本科生认为PBL教学法对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很有帮助,而高职生的比例仅为50%左右。并且,超过40%的高职生认为PBL教学法对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效果一般。说明采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本科生比高职生的学习自主性更高,更善于进行独立思考。这可能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关,因为超过一半的高职生认为PBL教学法对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作用一般,而超过60%的本科生认为对激发学习兴趣很有帮助。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PBL教学法可促进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流与沟通。

从教学各环节比较,本科生明显优于高职生。如在“方案阐述与讨论”环节,本科生不仅在仪态仪表和方案阐述的条理性方面比高职生表现更出色,在问题的提出、讨论及回答方面也比高职生更全面、深入和准确,甚至有部分学生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在实验过程中加以实践验证。在“实验操作”环节,本科生对实验仪器的安装、实验的条理性、独立完成实验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等方面也都强于高职生。这不仅与学生对PBL教学法的态度和认知程度不同有关,也与学生综合素质有密切关系。此外,高职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大部分学生很难在PBL教学法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影响了PBL教学法在该层次学生中的实施效果。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无论是本科班还是高职班,都有学生提出对PBL教学法不熟悉,认为PBL教学要求不明确,学生不知从何入手,更有高职生认为该教学法不适合学生。对于资料查阅,不少学生承认资料阅读不够,数据库文献数量有限,外文文献资料少,没有好的方法途径查阅资料,不了解外文文献查阅方法,希望能在课前培训如何查阅文献。对于实验方案书写,一些学生认为时间太仓促,没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方案。并且,由于历届学生将实验方案上传到互联网上,因此,部分学生直接下载使用,使各组方案相似度较高,所提出的问题毫无新意,甚至一些问题的答案存在明显错误也未加以纠正。此外,还有部分学生提出:在PBL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对方案书写提出建议或对不同方案的异同点进行总结分析;应增加讨论环节时间,引导更多同学参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缺少预实验,实验次数太少,每次实验时间太长,未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对PBL教学法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加以改进:第一,必须由具有多年实施经验的教师全程带教,尤其是第一次课对PBL教学法进行解释说明时,需要教师进行充分详细的讲解。在讨论环节,经验丰富的教师还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提问,提高教学效果。第二,在学生查阅资料和书写方案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同时避免学生出现应付现象,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第三,减少一次实验内容或增加少量学时,用于对PBL教学全程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加深学生对PBL教学法和药物化学实验的理解,使知识融会贯通和升华。第四,改进实验报告的书写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按科技论文的格式进行书写,避免实验报告的书写流于形式。第五,PBL教学法不适合在药物化学所有实验中开展,可选择一至两个实验进行,或者采用自愿报名与指定分组的方式,将学习优秀的学生和一般或较差的学生结合在同一小组,起到互助的作用。第六,PBL教学法不适合在高职班所有学生中开展,可选择部分有兴趣的学生进行教学。第七,以创新探索性实验替代传统的实验内容,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结束语

教学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尽管PBL教学法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但该法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同时还促进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解红霞,薛培凤,高建萍,等.PBL教学法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27-28.

[2]张江华,郭伟,宋爽.PBL教学法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7):185-186.

[3]刘可越,杨耀防,车向新,等.基于问题的学习法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9):2180-2181.

[4]张庆云,朱辉,韩香.PBL与LBL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97-98.

小班科学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肾脏内科;教学

[基金项目]江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JG2017019)

[作者简介]董文霞(1980—),男,湖北天门人,硕士,副主任医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教育处副处长、全科医学科主任,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肾脏病临床诊疗及全科医学教育与临床研究;俞娅芬(1970—),女,江苏宜兴人,博士,主任医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主任,教授,主要从事肾脏病临床诊疗研究;储腊萍(1982—),女,江苏宜兴人,硕士,副主任医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副主任,主要从事肾脏病的临床诊疗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9-0232-04[收稿日期]2019-10-11

肾脏内科学涉及基础理论和临床课程多、系統性强,专科思维特别,其课堂教学学生“似懂非懂”、临床学习靠“想象”,是目前临床课程教学的难点之一。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以典型临床案例为中心开展理论教学,符合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但学生的参与度及最终学习效果难以把握[1]。任务驱动教学法(Task-BasedLearningTBL),是教师有针对性地把重点教学内容细化为某一具体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方式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综合能力[2]。本文就CBL结合T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本科肾脏内科学教学中进行实践并探索。

一、对象与方法

江南大学医学院2014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1班和2班,每班30人,其中女生38人,男生22人。随机抽取2班整体为教改班,1班为对照班,教改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年龄、性别构成无统计学差异。教学内容选择《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中肾脏内科的肾小球疾病(IgA肾病)、急性肾衰、慢性肾衰、尿路感染4个章节(共8个学时)。

二、教学方法与实施

(一)基本要点

1.教学顺序:教学准备—案例讲解—任务驱动—课程考核与评价。

2.教学地点及内容:教室:案例教学与任务布置、完成任务的展示与评析;附属医院病区/图书馆:学生收集任务的相关资料;不定区域:学生完成任务。

(二)具体方法与实施

1.教学准备。(1)向教改班学生介绍案例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理念和实施方法及步骤,帮助学生做好思想准备,调动学生积极性,争取学生的支持和配合。教改班学生分组,每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确定小组长1名。(2)肾脏内科4个疾病的授课采用案例教学法。教改组教师集体备课,结合大纲精心设计合适的案例,确保教学案例的代表性、新颖性,且难易适度,同时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授课前三天教师通过班级微信群向教改班学生公布案例,提出案例涉及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预习和准备。

2.案例讲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案例的讲解来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做到概念清晰、重点突出、学习简便;同时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思维的重要性。对主要知识点,教师可通过紧密联系案例的讲解,采用提问、反复强调、师生互动、图片及动画等教学方式和手段来强化教学效果。

3.任务驱动。(1)任务设计:在教学准备阶段完成。以疾病的病史采集、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诊治原则、学术进展等为主要内容,选取其中部分设计为任务。(2)任务实施:教改班所有小组的任务相同。每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或通过教师的安排到附属医院肾脏科病区采集任务相关资料,或在图书馆收集任务相关资料,共同完成本组的任务,形成任务汇报材料。(3)任务完成情况展示:各组小组长代表本组学生在课堂上通过PPT展示本组任务完成情况,时间限定为5分钟。(4)讨论与评析:教改班学生和教师(包括教改组相关教师)针对各组展示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析、讨论,再由授课教师总结。

4.以IgA肾病教学举例。

(三)教学效果评价

1.理论考核采取闭卷理论考试,百分制。试卷参照教学大纲统一命题,在授课内容结束后择期进行。

2.综合评价采取问卷调查。设置8个方面的内容:教学理念、教学启发性、教学水平、师生互动、学习主动性、自学能力、学习效率、临床思维能力,每个内容满分10分。

(四)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tata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理论成绩及综合评价分数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一)理论考试成绩

教改班与对照班60名学生全部参加理论考试,均有效回收试卷。结果显示,教改班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见表1)。

(二)综合评价

教学内容结束后,对教改班和对照班学生发放问卷调查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显示,教改班学生对教学理念、教学启发性、教学水平、师生互动、学习主动性、自学能力、学习效率、临床思维能力的评价均高于对照班(见表2)。

四、讨论

(一)临床课程教学的难点

肾脏内科学涉及广泛的基础理论及与其他多专科的紧密联系,需要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建立独特的临床思维能力。因此肾脏内科学的传统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大部分知识系统性强且艰涩难懂,难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学效果往往比其他专业差,是目前临床课程教学的难点之一。

必须认识到,肾脏内科学具有鲜明的临床课程特征,必须抓住这一本质特点以指导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新的时期,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的“教”,更是學生主动的“学”,如此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点

CBL教学法具有化抽象为具体、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启发性强等特点,是将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并重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设计典型的教学案例并进行精心的教学过程设计,利用案例创造出一个相对真实的临床疾病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升其综合临床能力的目的[3]。

TBL教学法是教师把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细化为某一具体任务,尤其是重点内容,学生通过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有针对性地将任务与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通过自主性、探索式学习及综合总结,既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临床实践与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可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体会到临床医学实践带来的职业荣誉感,从而逐步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不断进取的学习能力[4]。

因此,采用案例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一方面通过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师围绕典型案例讲授疾病的主要理论和临床知识点,以引导、归纳、总结为导向;另一方面,以针对性强的刚性任务驱动学生,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和技巧的目标[5]。从本研究教改班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及对教学效果综合评价来看,联合教学法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理论知识,又能有效架构理论与临床的联系,培养严谨的临床思维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三)实践与探索

案例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根本性变革,最关键的是教学思想的颠覆性转变,首先是教学理念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其二是以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为目标,其三是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建立更加高效、便捷的师生互动交流平台,促进评价与反馈的质量。

案例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仅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临床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要出类拔萃。充分的备课,精心选择教学案例,制作切实可行的任务,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等,都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在教学设施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点拨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同时要把握教学过程的总体方向和进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与反馈。因此教师的综合素质高低是案例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效果的前提和保证[6]。

小班科学教案范文第7篇

加强学习小组建设,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学习小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是一个部门就能做好的事,也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因此,学校应把加强学习小组建设作为学校的一号工程,一把手亲自来抓,进行顶层设计,制定整体方案,形成由校长主抓,教务处牵头,各处室、各年级密切配合,班主任、任课教师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

1.领导重视是学习小组建设的保障

为加强对学习小组建设的领导,学校应成立校长任组长,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主任、大队辅导员、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为成员的学校“学习小组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教学副校长或教务主任担任。领导小组制定目标、计划、方案、措施,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并解决学习小组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推动小组合作学习健康发展。

2.明确各部门的职责

学习小组建设由教务处牵头,各部门、各年级配合。

教导处:负责贯彻落实学校工作方案和各项工作措施,制定课堂标准、考核办法,对全体任课教师进行检查、评价和考核,评估阶段性目标,总结阶段性成果。协助年级组长对小组长进行培训、评选课程改革积极分子(教师)等。负责对学生和学习小组、班主任的评价、考核,表彰先进小组和积极分子(学生)。把学习小组建设纳入班级考核。

办公室:收集有关数据,把学习小组建设的各项指标纳入教师学期和学年考核。

年级组长:对本年级学习小组建设负责,监督、检查、指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负责协调各部门,及时反映和解决运行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培训小组长。

教研组长:把小组合作学习纳入教研组考核,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中心进行教科研活动。

备课组长: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中心,研讨设计课堂流程,编写导学案。

班主任:对本班学习小组建设负责,划分好小组、选好小组长,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任课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负责,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3.制订计划目标

制订三年活动计划。

准备阶段:约为一个学期。学习理论,参观考察,转变观念,制造舆论,营造氛围,试点探路。

第一学年:制定活动方案,确定活动目标,制定考核内容和标准,建立健全学习小组,推进小组学习有序进行、健康发展。小组学习形态课堂覆盖率达到50%以上。

第二学年:形成比较成熟完善的学习小组建设运行机制,小组学习形态课堂覆盖率达到80%以上,小组学习形态课堂建设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三学年:形成成熟完善的学习小组建设运行机制,小组学习形态课堂覆盖率达到95%,小组学习形态课堂建设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小组学习课堂形态和模式。

4.学习小组建设

分组:建议6人一组或8人一组。按性别、成绩、性格、特长等因素划分成若干个平行小组。

建议行政组、学习组合二为一,把学习、纪律、卫生等捆绑考核。每组设组长一名,负责学习、纪律、卫生的副组长各一名(可兼职),积分统计员(也可叫组长助理)一名。

建立结对帮扶、捆绑考核机制、竞争激励机制。

小组长培训:每期培训一次。培训内容:①小组长职责;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步骤;③组织协调能力培养;④小组长个人素质提升;⑤小组竞争激励措施。

5.教师考核

在学期、学年度考核中拿出一定分值进行学习小组建设的考核。

考核内容:① 听课评课;② 教案检查(重点看教案是否符合学习小组建设要求);③ 导学案检查或抽查(重点看导学案是否符合学习小组建设要求);④ 作业检查(重点看作业布置是否科学合理、体现减负的精神);⑤ 学生测评;⑥ 领导小组测评;⑦ 把学习小组建设纳入班级考核。

6.对学生、小组的评价激励

周评:每周每班评出先进学习小组若干个,小组合作学习积极分子若干名,周末班内点评、表扬(班主任、班长、学习委员执行均可),给先进小组记2分,积极分子记1分。

月评:根据周评统计汇总,每班评出先进学习小组2个,积极分子6~8名,由学校政教处张榜表扬,先进小组记3分,积极分子记2分。

期评:根据月评统计汇总,每班评出先进学习小组2个,积极分子6~8名,由学校表彰,发奖状,先进小组记5分,积极分子记3分。

7.课堂模式

流程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课堂检测。

内容模式:“262”,即20%的内容由学生自学完成,60%的内容由小组合作探究完成,20%的内容由展示和教师点评总结完成。

时间模式:“2422”,即自主学习占2/10(9分钟),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占4/10(18分钟),教师点评总结占2/10(9分钟),课堂检测占2/10(9分钟)。

导学案模式: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三案合一。

8.课堂标准

时间标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35分钟(含自学、对学、群学、展示、检测等)。

流程标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课堂检测四环节。

学生状态:积极主动、注意力集中、师生互动、参与率高。

激励措施:教师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参与、良性互动、相互竞争的课堂氛围。

教师点评:高屋建瓴、画龙点睛、拨云见日、惜字如金。

导学案:适合学情,简洁实用,三案合一(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

课堂效率:课堂设计合理,各环节安排紧凑,课堂达标率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利用学科知识,渗透思想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9.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教会学生坦诚做人、踏实做事、树立科学态度、提升个人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终极目的,也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不变的追求。因此,学校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精神支撑和思想保障。

学校层面:推进德育创新工程,坚持五星级文明班集体评比,分年级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结合未成年人特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好全校性大型主体活动。

年级、班主任: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和日常管理,利用好班会,树立优良班风和学风。

全体任课教师:利用学科知识,渗透思想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

小班科学教案范文第8篇

----徐汇区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教育案例评比活动实施方案

一、目的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引导中小学班主任确立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念,科学地应对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提高班主任在建设班集体、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有效处理事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总结去年“徐汇杯班主任主题教育活动竞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拨动学生心弦的艺术”——“黄浦杯”上海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的通知,特制定《徐汇区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教育案例评比活动实施方案》。

二、时间

2009年3月——2009年12月

三、对象

本区中小学、中专职业学校的班主任。

四、内容

本次比赛聚焦班主任在建班育人中有效处理事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问题一般指:在班务管理中的常规问题、偶发(突发)问题等。通过对教育事件的分析和处理,显现班主任对教育行为的理性思考,展现班主任应对和处理各类问题的智慧和艺术,形成具有一定推广意义的教育经验。

五、形式

评比主要采取三种形式:教育案例撰写、情景分析和现场答辩

六、要求

提供的教育案例要符合下列要求:

1、真实性:班主任在建班育人过程中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

2、科学性: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育理论支撑。

3、生动性:叙事完整,描述生动,可读性强。

4、创新性:教育方法和形式富有创意,有独到的见解。

5、实效性:必须是成功的教育案例,形成的经验具有推广价值。

七、奖项设置

(一)个人奖

比赛分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中专职校组进行。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各设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优胜奖若干名。中专职校组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优胜奖若干名。

(二)优秀组织奖若干名。

八、活动流程

(一)宣传发动阶段(2009年3月——2009年4月)

1、做好活动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协调工作。

2、开展培训辅导。举行全区德育教导及部分班主任的培训辅导。

(二)校级层面组织实施阶段(2009年4 月-2009年6月)

1、学校组织参赛班主任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撰写一份成功处理班务、偶发(突发)等问题的教育案例。案例由三个部分组成:(1)教育事件描述。(2)运用教育原理对成功的案例进行理性分析。(3) 经验提炼。

2、各校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和指导,如,可以开展教育案例的撰写、对提供的教育情景进行书面分析和现场答辩等活动。

(三)区级层面组织实施阶段(2009年7月-2009年8月)

1、区德育室组织专家对学校送交的教育案例进行评审、对进入复赛的教师进行教育情境(提供的)书面分析、现场答辩。

2、区选拔小学、初中、高中、中专职校各学段10个案例参加市级比赛。

6月15日前,各学校选送3个教育案例,文本稿(文本稿一式五份,A4纸,一般公文格式)送至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德育室(地址:中山南二路800号,邮编:200032)。

(四)总结表彰阶段(2009年10-12月)

1、对教育案例获奖者进行颁证表彰。

2、对优秀教育案例进行推广辐射。

注意:学校截止时间5月15日之前(书面稿:交于谢庆)

徐汇区教育局

小班科学教案范文第9篇

一、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学案使用要遵循以下原则:提前发,按时收,及时批,细心评。

1.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完成后让学科班长收齐,交由任课教师及时批改。

2.根据批阅的情况和学科班长反馈的信息进行整合,完成情况落实到学习小组,为课上开展“合作与探究”活动做好分工,以便让小组内的B类学生进行板书以展示成果。

3.提前3分钟进入教室,在黑板的右上角书写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同时让学生按组坐好,准备好学案和两种颜色的笔,便于课堂上灵活修改和记录。

二、学习小组组长、学科班长的培训

学生分组: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初,教师和班长、学习委员、学科班长一起对全班学生按性别、成绩、能力等因素进行均衡组合,分成8个小组,每组6个人,并选出学习小组组长。

(1)选取原则:

小组组长选取原则:学生小组内推荐与教师考虑实际情况相结合来指定。

学科班长选取原则:班级推荐与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结合实际情况相结合来指定。

(2)选取标准:

小组组长需要具备以下条件:热情,责任心强,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成绩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能力是本小组最强的。

学科班长需要具备以下条件:热情,责任心强,有一定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强;成绩一定是本学科比较优秀的;在本班具有很强的威信。

(3)在开展学习活动中所履行的职责:

小组组长的职责:课前督促本小组同学完成导学案,并及时收齐交给学科班长;收集本组内同学在完成学案之后发现的问题和需要老师讲解的问题,汇总后以书面的形式交给学科班长;课堂上组织学生认真完成各个探究题目,并分工到人,进行展示及点评探究结果;督促本组同学认真听老师和其他同学的点评;课堂交流、展示、点评活动结束以后收集本组同学还存在的疑惑点,及时反馈给老师,以便当堂解决;课后督促本组同学完成课后作业和课后学案(拓展延伸部分)。

学科班长的职责:及时收发导学案;从每个小组组长那里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交给老师以便于老师确定点拨的重点;及时把老师的要求下达给同学;课前组织同学准备好课上用的各种材料;课后督促本班同学按时完成课后作业并及时收缴。

三、三段案(课前案、课中案、课后案)的合理处理方式

课前案:学生在课前找时间独立完成,在上课时老师通过投影的方式给学生展示答案,让学生自行对照答案整理自己的学案,进行小组内处理疑难问题。

课中案:教师根据批阅情况,把合作探究部分的习题和知识按组进行分工,分工结果进行多媒体展示。在上课过程中,各学习小组根据分工,利用学案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解疑。在此过程中,小组组长根据小组成员的掌握情况和特点,让B类学生进行板书展示,而其他小组的成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对本组展示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改;展示完后,A类学生进行点评,各学组织小组成员在点评之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老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点拨、提升和总结。学生静心思考归纳,反刍消化,完整扎实地掌握知识,之后再完成当堂达标以检测自己的知识达标情况。

课后案:根据实际教学任务设计不同的题目,分好层次:A类题目较简单,所有学生都要完成;B类题目有难度,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

小班科学教案范文第10篇

农村幼儿园的现状

我生活工作在距城镇偏远的农村小学,偏远农村的教育相对还是落后的,幼儿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看孩子的教育方式',看孩子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甚至限制了孩子的智力的开发,能否充分开发学生智力,关系着孩子的一生成长和成就。因此,致力于开发孩子智力的研究和人创新思维的研究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人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

人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是0―1岁,然而,这个时期已经错过;第二个人大脑发育的高峰时期是5―6岁,这个时期学生正在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并且这个时期是大脑分化的重要时期,把握好这个时期至关重要,这时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大脑细胞的分化。

“看孩子”的幼儿园的弊端

如果学前教育这几年总让一个教师带着一个孩子,孩子的性格、习惯、爱好会偏向于这个教师的性格、习惯、爱好。当我接过现在的二年级学生,发现这个班的学生偏科严重,语文好于数学,我费了好大劲解决偏科问题,均不明显,于是我就调阅了二年级上学期,一年级两个学期的成绩档案,发现档案上这个班均语文好于数学,于是我又追溯到她的幼儿教育时期,这些孩子幼儿三年是由一个我的学生孙老师带的,而当我回忆起我的这个学生就因为数学太差没有考上大学时,我猛然发现这些学生的偏科就是他偏科导致的。

改革的方案

偏科一旦形成很难改变,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有俩个:一是学生换环境接受教育;另一个是教师轮流给孩子上课(一个方案让所有幼儿教师轮流给一个班上课,;另一个方案让小学教师轮流给孩子上课)。换环境接受教育历史上已有成功的例子--孟母三迁的故事,然而,学生换环境接受教育这个方案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

教师轮流的问题就像小学教师一样,把一天六节课,让六个教师每人完成一节,另一种方案就是让小学年轻大学生教师轮流给他们上课。这样,一方面,教师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另一方面,学生的各方面的爱好,在老师的感染下得到充分的发展。

具体做法;

我以幼儿园有六个班,六个教师,一天上六节课,为例来说明具体做法。

六个班分别大一、大二、中一、中二、小一、小二。

六个教师分别是A、B、C、D、E、F。

现行的教育方式为大一班教师是A教师,大二班是B教师,中一班是C教师,中二班是D教师,小一班是E教师,小二班是F教师,一人一个班一包一年,甚至三年。

改革后这个园一天教师的上课分布情况

六个教师,各人均选取自己擅长的科目,作为自己的主导科目,对六个班进行授课,这样每个教师的特长会展现在全体学生的面前,每个学生都得到这个园优质师资资源的教育,因此,既能最大程度的挖掘教师的潜能,又能让教师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奋斗,更有利于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对于孩子来说,每一天的每一节都能获取新鲜知识,都有可模仿的好习惯可以效仿,这样更应验了“三个臭皮匠,能赶一个诸葛亮”的道理,这种改变偏科的方法简单易做。

让小学有特长的教师渗入幼儿园

近几年陆续有大学生走进小学校园,成为小学教师,这些大学生教师刚从孩子变成大人踏上工作岗位,与孩子的代沟很小,很容易与幼儿园的孩子沟通,他们更容易想到孩子们想干什么,孩子们喜欢干什么,大学生教师的头脑很灵活很快会想到满足孩子的办法,孩子们得到满足有利于孩子健康的成长,有利于大脑的优质分化,这样就能开发孩子的智力。

小班科学教案范文第11篇

一、 “应然”与“实然”的背离:传统班主任培训的误区

传统班主任培训活动注重理论学习,重点在于提升一线班主任的各种理论素养,指导思想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基于这样的假设:理论素养低下,理论准备不足,是制约班主任专业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班主任的实际工作中,他们常常会面临这样一种困境。尽管他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相当丰富的班级管理理论,熟知班级管理规律和重要原则,通晓常用的班级管理方法,但一旦到真正面临实际的班级冲突情境时,常常感到这些原理与现实反差很大,有无从下手之感。

在一线班主任身上之所以出现理论与实践的巨大脱节,与人们对理论的两个认识误区有关。第一,理论是一种非实践性思想体系,所以有关教育和管理理论的学习过程就仅仅是通过辨别、假设、整理论点、检验假设和论据等程序,找出作为基础的普遍原理,考察这些原理背后的内容。对班级管理和教育理论的这种理解,使理论与当下的班级管理实践完全区分出来,在班主任培训的课堂和许多教育理论书籍中,大量充斥着这种高度漠视班级管理实践活动的深奥、玄之又玄的原则和规律。其实,班级管理和教育理论更应是一种实践性理论,关注的重点不是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而是鲜活的班级教育实践问题。理论的目的或功能,不仅是提供理性的解释,更应为相关的班级教育实践提供行动准则。这就决定一线班主任的理论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思辨、推理和演绎等层面,更应高度关注与班级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切实有效地发挥理论对班级管理实践的指导和迁移作用,增加理论的效度。

第二,掌握相关理论就一定能够解决班级管理的实际问题。毫无疑问,班级管理理论对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实践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提供认识的框架,进而能够指导和完善班级管理实践。但现实却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班主任熟知相关理论,但却是一个蹩脚的班级管理者;相反,一些教师对教育理论知之甚少,但在班主任的管理实践中却能得心应手。这是因为,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并不是具有严密体系、完全遵循逻辑法则的理性活动。

可以说,传统班主任培训活动的误区,其根本原因是混淆了“应然”和“实然”的区别。“应然”,是指从理想主义的角度来看待班级组织和班级管理过程,班级应该按事先设定的计划和理性的原则去运行;“实然”,即实际存在的班级组织及其活动过程,不仅具有合理规范、有条不紊的理性,同时包含大量的非理性。班主任面临的实际班级情境,具有模糊、随机和非理性特征,包含大量的相互联系的可变因素,需要班主任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多变的决策或调整。因此,像传统班主任培训活动将希望寄托在单纯的理论学习上,指望借助或照搬某些手册或管理宝典所宣扬的原理来解决实际班级管理难题的做法,无疑是幼稚和不切实际的[1]。

从这一角度看,案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架起了一座沟通班级教育管理理论与班级管理实践的坚实桥梁。将案例研究作为班主任研修的路径和抓手,能够有效地化解传统培训中“应然”和“实然”的冲突。教育与管理理论揭示了班级教育与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而班级管理实践却可用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来概括。当下不少学校在校本培训中倡导的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引导班主任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对基于班级真实事件和情境而创作的学生转化和班级管理案例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通过模拟决策和判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自身的教育体验,精进班级管理的水平。

不难看出,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将班级管理中真实、典型的问题和冲突展现在班主任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为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班级教育与管理实际问题的机会。在班级管理案例研究中,班主任必须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分析、讨论复杂、不确定和典型的教育问题,把握问题关键,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班级管理案例研究架设了跨越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鸿沟的桥梁,体现了对不可预期的班级教育事件的一种把握方式,对典型的班级问题的解决方式[2]。

二、 案例研究作为班主任研修路径的价值分析

当下,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以教育研究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这已成为常识。但教师如何开展研究,开展怎样的研究,却存在不小的争论。英国教育学者斯坦豪斯认为,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者,并非要让他们承担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而是要关注教育实践,反思教育实践,进而不断提升教育实践。因此,让中小学一线班主任完全像专业科研人员一样从事研究,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这种做法既没有真正尊重一线班主任的实践优势和现实可能性,同时也没有尊重教育实践研究的特点,使大多数班主任对教育研究产生不应有的畏惧感,不敢或不愿开展研究。

一线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性特征,让他们具备开展案例研究的绝佳条件。对他们来说,记录、描写、分析和反思班级焦点事件,是他们熟悉的一种言说方式。班级管理案例与一线教师的日常工作、经验背景高度契合,在记叙和分析案例时,他们能够很容易地进入角色,找到感觉,自然地运用熟悉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自如地表达和交流。而且,由于教育案例源于班主任每天的工作,其生活是与一个个精彩的班级故事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案例研究更是一线班主任的一种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成长方式。对他们来说,论文写作不时会有“失语”的窘迫,但进行班级管理案例研究绝对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感可发。诸多学校的实践表明,引导一线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对促进其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容忍模糊,乱中求序

在科学管理理论和科层制管理思想的影响下,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逐渐形成追求规范、清晰和有序的价值观,但现实的班级管理过程始终存在着模糊、无序甚至混乱的一面。由于案例是对真实班级教育情境和教育事件的描绘,真实地再现了教育与管理过程的现实性和复杂性。同时,案例研究是一种乱中求序的过程,一线班主任通过班级典型案例研究,能够较为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班级教育与管理实践的复杂性,提高对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容忍度。在案例研究的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学会利用案例提供的模糊、有限的信息,进行尽可能“满意”的判断和决策,从而增强对班级管理实际情境中信息不完整性和模糊性的容忍度。

2.增加情境体验,优化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教育观念形成和决策判断的基础。拥有一个合理、多元的知识结构,对一线班主任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完整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应由三类知识构成,即原理知识、专业的案例知识及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和理论学习相比,案例研究的最主要功能体现在它可以为分析者提供一个个逼真的班级教育典型事件和管理冲突情境。班主任可以分享同伴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增加真实班级冲突管理的情境体验,自觉反思班级冲突思路和行为,形成新的教育对策和实际问题管理策略。

显然,案例分析能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第二、第三类知识,从而较好地弥补一线班主任在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同时,案例研究还是教育与管理理论的“故乡”,可以提炼、生发新的理论观点,丰富理论内涵,优化理论品质。

3.培养反思精神,发展批判技能

通过反思提高实际的教育与管理水平,是近年来教师培训理论研究的重要发现。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经验+反思=成长”这一教师成长公式已成为共识,其与以下两种理论的支持有关:经验性学习理论和情境性认知理论。经验性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杜威、勒温和皮亚杰等,主张学习应该从经验特别是个体问题开始,使学习者感到学习的必要性,从而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这样的学习才会更有效,更可能导致行为的持久变化。情境性认知理论会同时考虑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认为学习最好通过积极、社会性和真实性的过程来实现,使学习者极大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应在与学习者相关的情境中发生,这才是有效的学习。

班级管理案例研究符合经验性学习理论和情境性认知理论的主张,案例研究行为本身就蕴含着反思实践的方法论因素,因而是一线班主任反思自身班级教育与管理经验的绝佳载体。在实践中常常出现的情况是,虽然某个班级管理的问题被解决了,但班主任对问题解决的真正原因可能并不是十分清晰,仍然停留在经验和自发状态。通过案例研究,可以将这一事件M行记录和梳理,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发现、思考问题,澄清认识的绝好机会。一旦案例研究形成习惯,必然会极大地推动班主任专业化水平的持续提高。

三、班主任有效开展案例研究的三个关键环节

基于以上认识,近年来笔者与浙江省多所中小学合作开展了基于案例研究的班主任研修活动。在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案例开发、案例分析、案例研讨是一线班主任有效开展案例研究的三个关键环节。在这三个环节中,各校要根据本校校情和班主任的实际水平,抓住关键因素,给予班主任以必要的政策支持和专业引领。

1.树立案例开发意识,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开展案例研究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文质兼优的好案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储备丰富、切实有效的班级管理案例,在校本研修中大力开展案例研究,只能是美好的愿望。优质班级管理案例资源的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班主任案例研究的主要瓶颈。要想在班主任研修中大力推行案例研究,学校应在两个层面树立案例开发意识,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一是重视学校层面的案例收集和知识管理,将班级管理典型事件收集起来,汇编成册,或上传至学校电子资源库,供班主任交流和研讨。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可将案例开发视作校本培训的校本课程开发,对本校班主任具有特殊的亲和力,会使他们产生极大的认同感,也易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是出台相应激励政策,鼓励班主任开展个人层面的案例开发或案例编写。这是指班主任将日常教育与管理实践中的典型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加以记录和提炼,以达到积累感性经验、反思班级管理实践得失的目的。

2.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案例分析技术

案例分析有无深度和创造性,决定了案例研究的质量。对一线班主任来说,收集和撰写班级管理案例并无太大的困难,但在案例分析环节则普遍感到棘手。正如美国著名案例教学专家列恩所言:“由于短短几页的案例常常引发深刻而根本的问题,所以案例分析要比案例本身复杂得多。”[3]这是因为案例分析要求班主任能够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相关原理,利用特定的分析技术,对案例背后蕴藏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抽丝剥茧的系统探究,发掘真正的问题症结,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一线班主任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学校可以适当聘请校外专家,对班主任进行专项的指导和引领,帮助他们系统学习相关前沿理论,掌握案例分析的具体策略和技术。

比如,近年来笔者在杭州天杭实验学校、余杭区仁和中学、义乌市后宅小学等,邀请相关专家为一线班主任系统开设了“班级管理的心理效应”“人性假设与班级管理”“焦点解决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案例分析的局外人和当事人视角”等专题研修活动。这些专题学习给班主任提供了案例分析急需的思想养分和有力工具,受到各校班主任的热烈欢迎。

3.建立案例研讨制度,打造班主任

专业学习共同体

基于案例研究的班主任研修过程中,学校要建立相应的研讨制度,围绕困扰班主任的焦点和难点事件,定期组织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案例沙龙活动,为他们彼此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渠道。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传统学校文化中,教师习惯于单打独斗,彼此常常是孤立的。这种“孤独”的教师文化,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案例研究中,学校通过建立案例研讨制度,有规律地开展班级管理案例沙龙活动,可以为一线班主任提供相互合作的环境、情感的支持和团队学习的氛围。这一制度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教师“孤独者”文化,搭建班主任彼此交流和了解的平台,形成班主任专业学习共同体,让个体知识经验有机会为大家所共享,实现传统单打独斗式班主任所无法达成的诸多教育和管理目标[4]。从这一角度看,班级案例研究不仅仅只是班主任个体专业成长的推进器,更应该且必须成为促进学校全体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宽阔平台。

参考文献:

[1]吴志宏.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6-98.

[2]周俊.学校管理案例分析的技术与策略[J].中小学管理,2006(11).

[3]小劳伦斯・E.列恩. 郗少剑等译.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8.

小班科学教案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农村小班额;数学教学;导学案;运用措施

农村教育的发展愈加迅速,导学案在数学小班中的应用普及程度愈来愈高。下面主要通过导学案的运用意义引出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应用现状论述对应的解决措施。

一、导学案的运用意义

首先,教师对教学内容分析研究后,制订科学合理的导学案,帮助学生在课前了解基本内容与学习目标,给学生布置预习目标,定期在课上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小班教学模式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农村,由于经济文化的落后,造成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导学案在此项教育模式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导学案的应用能很好地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索,带动学生的活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起到引导者的作用,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二、导学案在农村小班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1.切实度不足

目前,很多教师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如小班课堂上预习内容的讨论,只是少部分学生参与了讨论,这不利于小班教育的发展。

2.针对性不足

这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教育水平的缺失。教师按照指定的导学案,教导学生预习、学习数学知识的重点内容,围绕教学中心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思路。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有偏差,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针对性,把握不住重点,影响数学教学。

3.导学案引导性不足

农村小班数学导学案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教师教学方式过于散漫,如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不少教师缺少对学生的恰当引导,最后使学生在学习道路上偏行。

4.学习延伸性不足

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导学案逐渐应用于小班教学,但是有些教师对该种学习模式有不少误解,如不少教师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布置一定的导学任务,并且认为只要学生将导学案内容弄懂就是达到目标了,其实不然,学习需要适当的课外延伸,教师应利用自己的成熟见解引导学生延伸数学知识,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数学资源,因此学习延伸性不足的现状应该得到教师的关注。

三、导学案运用问题的措施

1.采用适当的竞争奖励措施。教师应引导学生丰富学习模式,适当地增加竞争奖惩措施,激励学生争优,带动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课堂上将学生分组进行问题抢答,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优胜的小组给予相应的奖励,以引导为主、鼓励为辅,利用小班导学案教学模式来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

2.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师研究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数学习题,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最有效的预习,使学生可以有明确的预习目标,把握各单元的数学学习重点。例如可以这样出题:5.4*2=0.2*();36+54=18+(),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学习。

3.加强教学引导和课外延伸。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把握学习重点,用简单明了的教学方式将其表达出来,积极引导学生,努力结合生活实际实现高效教学,如平均数的教学问题,可以用全班学生的身高进行实例教学,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应积极参与其中,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更加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另外,还可以通过分小组进行教学,小组选出组长,带领学生分工测量统计组员身高,并求出平均身高,将“平均数”概念融进实际生活中,教师可以根据小组成员的综合表现,如完成速度、完成质量等进行小组评比。

4.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数学知识的延伸。课外延伸能够很好地扩大学生的数学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加强课内外的知识融合,加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深度,同时还能够利用课外的趣味数学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带动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导学案在农村小班中的不断深入,响应当今教育大纲的号召,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积极自律,努力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农村高年级数学的教育水平,扩大学生的数学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实际数学应用能力,不断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福军.警惕“学案”导学陷入“低效”的漩涡[J].数理化学习,2012(1).

[2]陈蓓.中学数学学案教学的研究与展望[J].教学与管理,2012(1).

小班科学教案范文第13篇

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具有独特办学特色的品牌学校,我校决定开展“问题导学型课堂改革”活动,积极借鉴山东昌乐二中成功课改经验,特别是“分组学习,小组竞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我校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构建适合我校实际的新型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为了保证这一活动的顺利发展特制订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1、树立“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的教育理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2、优化课堂结构,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构建起“分组学习,小组竞赛”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加强教学精细化管理,切实落实“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教学要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新课程改革。

二、课堂教学改革具体内容

(一)小组建设

1、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成立学习小组:

(1)成立学习小组,以月考和期末成绩为依据,将学生平均分成N小组,每组六人,按组排序,按序排座。每组设小组长一名,副组长一名。

(2)、明确小组长职责:不但要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更要协助老师落实小组学习任务,起到组织和监督的作用。

(3)、组内科学建设: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组内每个成员都给分配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方法一:将小组分为讨论的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方法二:依据学科将小组成员分为不同的学科组长,在上某学科时,班级学科班长做好发言记录。小组的学科组长也要组织、记录等,组长监督并协调。小组学科组长将记录结果上报学科班长,学科班长核实记录情况,并上报当天班级值日班长,做好统计。方法还有很多,结合实践,灵活运用。我们鼓励组员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及时补充修改自己的看法。可采用计分的形式,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让每个人在活动中做到:会自主学习、会倾听、会表达、会讨论、会组织。保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让每个学生都能承担他个人对小组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4)、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组间、组内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竞争活动,实行不同等级的计分制。

(5)、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日记,每日填写。加强学习小组的考核评价,实行组间量化管理办法。

(6)、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机制。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

(7)、班内每天设一位值日班长(由学生轮流担当),负责统计班内当天的课堂情况及评价情况。每周设一位值周班长(由各班干部担当),负责统计班内一周的课堂情况及评价情况。

2、学科学习科研小组:

(1)、成立学科学习科研小组,成员由科任老师、学科班长、各组的学科组长。

(2)、每周召开一次科研小组研讨会,学科班长组织,任课教师参加,反馈同学们在近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商讨达成解决办法。

(3)、在课堂上帮助B层、C层同学解决疑难问题,主动展示、点评、质疑和拓展。

(4)、在课下检查各小组笔记本的整理、典型题目本的整理,组长负责协调每天各科的作业量。

(二)

学案导学

1、教师备课变“教案”为“学案”

教师站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编写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学案设计要符合学生自学的认知规律和课堂教学规律,教师就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加工教材,科学补充教材。为学生设计课堂自主学习的方案,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增强了备课的实用性。关于学案设计的格式,可参考其他学案执行。

2、教学方式体现教师主导

学案式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体现的是教师的导和帮,学生的学是主旋律,教师的帮是画龙点睛,学生的“学”与老师“帮”协调互补,学习过程规范有序而有实效。

3、学习方式体现学生自主地位

学案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用学案教学,学生是在老师的组织下,依据学案的设计编排,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地进行自主的学习。

(三)逐步完善“问题导学型课堂”教学模式

“问题导学型课堂”的教学流程包括明晰目标、学案导航、释疑解难、点拨提高、当堂训练、反思提高六个环节。

明晰目标是教师每节课必须首先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和方法。

学案导航就是教师将“知识”设计成几个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编写成学案,让学生根据学案阅读教材或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阅读教材的重难点,从而使学生理解本课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对本模块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初步构建起知识体系。

释疑解难是对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习内容最大限度的在小组内得到解决,记录员作好记录,以备展示,并找出本组未解决的问题。

点拨提升是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让中差生尤其后进生用板演或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展示,学生找错误,或比较自己做法,自由更正,各抒己见。在展示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和更正的道理;引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所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形成结论。

当堂训练是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每一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学习目标,让学生在检测中查找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错误。当堂训练要重在打好基础,让学生通过紧张的口头或书面练习来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向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深化。

反思提高是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找出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并解决这些困惑与问题。锻炼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学会在反思中成长。

三、课堂教学改革的步骤

第一阶段:制定方案、宣传发动阶段。(2012年2月10日——2012年2月26日)

1、成立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2、组织教师学习“问题导学型课堂”教学模式,各教研组开展学习心得交流会。

3、制定出《抱龙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12年2月27日—2012年3月18日)

1、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以备课组为单位,集体备课,编写学案,逐步完善我校的“问题导学型课堂”教学模式。

2、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深入课堂听课、评课,针对教改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指导、组织教师进一步进行理论学习和探索活动。全体老师相互听课,取长补短。

3、实行课堂反思制度,任课教师每堂课后要有短小的课后反思和教学心得体会,总结教改成败,纠错扬优,使教改走得更快、更好。

4、建立学生成长日记,记录学生每一天的自学情况。各班安排专人检查。

5、收集整理好各项过程资料,整理好各项档案。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3月19日—7月)

1、全面实施“问题导学型课堂教学”模式。

2、诚邀教研室领导对我校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指导。

3、大面积提高学生能力及成绩。

四、课堂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

1、成立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课改工作的领导

长:刘

副组长:张雪冬、董慷

员:梁海山、芮青城、高震、兰宗国、魏超华

潘之业、杨振峰、申斌、魏华飞、张梅英

2、组织好教师的培训工作,着力抓好教师的校本培训。教师认真参加各年级组织的或积极自发地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指导自己教学活动,树立起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观念,为课堂教学改革奠定理论基础。采取课堂教学观摩、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引导教师解决课改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3、各教研组认真组织研讨课和展示课的备课、听课、评议等活动。

小班科学教案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高职高专 五官科学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Socratic method)[1],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于1870年前后最早使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之中。案例教学法在医学中又叫做病例分析法,通过案例教学把学生在基础课学习阶段就带入“临床”的现场中,对于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这一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1、授课对象。选择我校2008级三年制普专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300人为研究对象。学生在入学时随机分为2班,学生性别、年龄、入学成绩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其中,临床1班为实验班,共162人;临床2班为对照班,共138人。每班授课学时、教材、教师、基本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基本相同,均无统计学意义。

2、教学方法。对照班,采用全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规划教材《五官科学》(马涛主编),教学过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加传统的讲授法。实验班教材、大纲内容均与对照班相同,只是在多媒体教学基础上,实施案例教学法。具体如下。

(1)案例选择。课前根据教学大纲对某个章节或专题的要求,结合高职高专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设计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①收集实际临床中具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②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联系临床实际自行设计案例。案例内容要求重点突出、具有典型性,能反映教师的授课意图;选择容易理解的、学生感兴趣的;经过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论证,充分与实际临床相联系。

(2)案例导入。案例式教学法的一大特点是师生互动,因此案例导入时机对于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学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案例导入的时间一般选择在理论知识系统讲解完成后,此时,学生对该部分理论知识了解较系统,对理论知识与临床的联系有强烈的好奇心。选择此时导入案例,学生能更深入地参与到案例讨论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案例讨论。将全班学生按座位分为8组,各组由小组长总结该组讨论的结果,提出本组的观点。

(4)案例点评。教师控制引导讨论进程,通过学生讨论,形成各种观点。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对病案分析的讨论和发言,及时提出关键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刻的思考。教师点评时应总结出本案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将案例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并可将案例进一步引申,与相关的理论相结合,逐一讲授,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5)案例小结。课后要求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写出课后小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考核评定。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结课考试,两个班采用同样的考卷。

教学方法效果评价: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学生对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的评价。共发放问卷162份,回收有效问卷16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二、结果

1、期末课程结束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课程结课考试,两班考题完全相同。测验成绩按优良、差两个等级进行统计学处理,见表1。

表1、实验组与对照组期末测验成绩比较

表1显示,经x2检验,P

2、实验班学生的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见表2)。

表2、实验班学生对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的评价[n(%)]

表2显示,85%以上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转贴于

三、讨论

1、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1)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参与性的学习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案例教学法针对学生急于接触临床的心理要求,将案例带入课堂,让学生提前进入职业状态,每位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教学气氛活跃,使以往被学生认为抽象乏味的《五官科学》学习变成积极寻求新知识的一种愉快经历,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2)培养自学能力

案例教学法突破了“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传统授课模式,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将教学的重点、难点交给学生,强化了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起引导和总结作用,使学生不断挖掘自身的学习潜力,培养和提高了自学和应用能力。

(3)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案例教学法模拟了临床工作中处理病人的思维过程,案例分析是一种准实践。通过案例学习,可以将五官科学理论与临床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学生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和模拟设计,为他们将来的专业课学习及临床实践奠定牢固的基础,即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2]。

(4)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医生工作的对象是患者,了解病情,向患者解释、交待病情都离不开与患者的交流。医患沟通的基础是要具备坚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语言能力和与人交流的技巧。所以对医学生而言,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沟通技巧。案例讨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在课堂上通过积极思维、大胆发言、互相提问,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学习的精神。

小结:

《五官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能够把临床上复杂的病例和书本上相对枯燥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采用引导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的知识。它摆脱了以往那种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脱离的尴尬局面[3],培养了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好办法。

参考文献

[1]Robert S,Law schoo1.Legal education in America from the 1850%to the 1980~[M].North Carolina: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83:36—37。

小班科学教案范文第15篇

以往主题课教师组织结构方式

在我校四年多的主题研究课课程研究中,教师的组织方式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学科阶段。这个阶段是尝试阶段。每次上课,全年级几百名学生坐在一起。例如“故宫”的主题研究。上课时,全年级学生坐在一起,学习有关故宫的文章,看一些影像片,课堂主要由一名语文教师做讲解介绍,其他教师跟学生们坐在一起听、看。孩子们主要是搜集已有资料,表演一些小故事的情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讲解,缺少对学生进行研究的指导。这一阶段,教师对课程的目的性并无感悟,就是跟着感觉走,所以,此时教师是处于迷茫阶段,不知道自己在这种课上该发挥的是一种什么作用。

第二阶段:各个学科单科作战阶段。这一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师独立确定本学科的目标和内容。如“话书”主题研究:数学教师设定的目标是组织学生围绕一个辩题展开辩论赛,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资料作为例证进行说理的能力;语文老师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劳动老师带领学生用纸浆造纸……

在这一阶段,一个年级的五六百名学生按照各个小课题重新组班:有的上了课本剧的班,有的上了辩论赛的班。各学科教师之间也是单科作战。这更像在一个年级开设的选修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报不同的选修班。

和上一阶段相比,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定位已经清晰多了,每位教师都明确了自己的职能。但是最大的缺点在于学科之间缺少交集,仍然是单科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

第三阶段:突出年级整体部署,年级大课和各班的小课相结合。这一阶段,专门设立了教师方案设计小组。每一次主题研究课都有详细的教案。上课的时间、地点、内容、指导教师、每次课学生要完成的任务都有清晰的呈现。课堂教案的出现,使得年级主题研究课有了整体部署,打破了单科作战的局面。例如“大话四合”主题研究课,向学生介绍思维导图及四合院的文化,采用了年级大课方式,学生小组的研究活动则在班级内用小课完成。年级开展了参观四合院、四合院竞卖活动。从活动效果看,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在这一阶段中,教师的参与积极性较上一阶段下降。因为每次课不管哪个学科的教师都是按照统一的教案进行指导。由于一个年级教师都超过35人,缺少紧密的沟通,有时教师对教案理解不到位,缺少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最重要的是,由于整齐划一的部署,削弱了教师的特长,降低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第四阶段:年级创意活动带动多学科参与。这一阶段仍是年级整体部署,有统一的方案设计,突出的特点是通过年级的创意活动,带动多个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如以“桥”为例的主题研究课,年级开展了桥的创意大赛。在整个创意大赛活动过程中,各学科教师齐参与,初步渗透了一件事从多角度认识和思考的研究理念。比如:美术教师指导学生做创意大赛的海报;劳技教师指导学生做参赛作品的展示架;英语教师指导学生用英文填写参赛作品的介绍;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制作桥中的故事”作文;科学教师指导学生做桥的承重小实验;数学教师带领学生从多角度对参赛作品进行分类统计……这种方式发挥了各科教师的学科特长,落在学生身上则是运用多学科认识和思考同一件事――参与桥的创意大赛。

虽然这个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师参与的热情较上一阶段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对学生小组研究的指导力度还是不够。我认为:每个学科教师既是一个学科教师,又是一名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所以,教师如果能用自己的综合素养影响学生的综合素养,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引领学生更深入进行研究,将会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影响力。

构建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师组织系统

主题研究课发展到现阶段,已经到了一个需要突破的关键期,而这个关键期就在于如何构建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师组织系统,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优势和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如果全年级三十几名教师能够各尽其职,并且能够在一个有支持力度的组织系统中正常运转起来,那么就能够形成年级教师群体合力。基于这样的分析,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师组织结构。

1.组织结构中的层级职能

第一层级:单元。将全年级615名学生分为五个大的单元。每个单元100―120人。同时,将全年级35名教师也分为5个单元,每个单元6―10名教师。

第二层级:课题班。将一个单元分为3―5个课题班,每个课题班35名左右的学生。每2名教师负责一个课题班。

第三层级:课题组。每一个课题班分为两个课题组,每个课题组18人左右,每位教师负责一个课题组。

第四层级:研究小组。一个课题组的18名学生分为3个研究小组,每个研究小组4―5名学生。

2.组织系统的教师管理

每个单元有一位负责教师。该教师的职责包括:参与主题研究课的学期计划;每周对主题研究课的实施效果进行交流,加强各个单元的沟通,力求达到各个单元取长补短。每个课题组老师的职责包括:根据年级主题研究课计划,设计每节课的具体活动方案;组织所负责课题组的学生进行研究和实践活动;收集整理课题组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

3.组织系统的预期优势分析

一对三的教师指导模式,即一位教师带领三个研究小组,18名学生。这和一名教师面对全班四十几个孩子相比,指导学生的人数下降了一半,更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细致指导。

教师在年级整体计划的基础上,自己确定一些课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相比教师组织结构发展的第三、四阶段―年级整体使用一个方案,更便于发挥每位教师的个性特长。

“单元―课题班―课题组―研究小组”的层级性和块状性结构,便于教师管理者进行指导。以往要在年级讨论主题研究课的实施情况,需召集年级二三十位教师。而在这种块状层级的模式下,教师管理者人数少(大概5人),他们之间沟通就能更及时和充分。沟通之后,观点和做法很容易向下传达。

4.思考

教师作为主题研究课的组织者、指导者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教师组织结构系统之外,如果我们能引进一些补充力量,我们的组织结构系统是不是会更加强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