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独坐敬亭山教案范文

独坐敬亭山教案范文

独坐敬亭山教案

独坐敬亭山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学方法;个案分析

古诗词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古代诗歌产生于中华民族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之中,是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最耀眼的明珠。不仅如此,古代诗歌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天地人的哲学思考,蕴含着他们丰富饱满的思想情感。每一次阅读就是一次与古人的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中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将作品中最美的部分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透过华丽的文字领悟到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感。本文笔者试图通过个案分析来展现诗歌教学的步骤,并以此探讨诗歌教学所应该遵循的方法。

所谓教学无常法,诗歌教学也一样,并没有统一的步骤、固定的模式。不同的教师往往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其教学的先后顺序也不一样,但都要包含以下几个教学重点:作家作品识记、创造背景介绍、诗词字句赏析、诗词意境赏析、写作手法鉴赏、诗词识记与背诵。当然,不同的课程,其选择的重点也不相同,各有侧重。下面我以李白的一首小诗《独坐敬亭山》为例,以此说明古诗词的教学步骤与重点。

首先,确定教学重点。

李白的这首五言绝句只有短短二十个字,真可谓小诗,但出语直白飘逸,字面意思并不复杂,却又涵义丰富,整首小诗显得轻灵超脱、圆润晶莹。那么,学生从这首诗中可以学习到什么呢?我认为,这首诗有三点必须要学生加以领略:第一,炼字;第二,情景交融;第三,天人合一。第一点炼字属于文字功夫,让学生注意字句的推敲,领略作品中用字精炼准确生动的地方;第二点学习的则是艺术手法,让学生领略诗词中的情与景的交融;第三点则是学习古人的哲学思想,看他们是怎样考虑人自身问题的。

确定了教学重点,也就有了教学的中心,其他的环节则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以达到教学目标。其他的环节则都是过渡和铺垫。这样的课堂才能够点面俱到、详略得当,还能够突出重点,明显地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明确教学步骤。

古诗词教学中,我通常采用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的步骤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领略古诗词的魅力。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是他游安徽宣城时所作。李白一生曾七游宣城,在这一年他游宣城的敬亭山时写下了这首诗。有学者认为李白做这首诗是因为十年前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从此陷入苦闷和寂寞中。而作者把这种苦闷在这首诗中诗化为大自然的静穆。我认为这种说法太过牵强,主观臆断的味道很浓。从现有资料来看,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做此诗时李白的心情是苦闷的。那十年以前的苦闷怎么还能影响如此深远呢?李白是一个傲骨和傲气十足的人,洒脱不羁,难为世俗羁绊,他不会容许自己如此沉闷不堪,即使十年前被放还的时候我们也很难看到他消极的苦闷之作。无论行路多么难,也无论怎样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他最终都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所以,他怎么可能在十年之后仍旧对这种苦闷挥之不去呢。李白的思想杂糅儒释道三家,但他的儒家思想是最轻的,占据了他大部分思想的则是道家思想和侠客精神。道家给予了李白的飘逸和超脱,而侠客精神则给予了李白的豪情。

最后,重点分析。

我们从字句入手,第一句写“众鸟高飞尽”,“众鸟”意为很多的“鸟”飞走了,但是作者没有写飞回家,也没有写四散飞开,而是往“高”处飞。众鸟高飞是有典故的,这可能是被论者以为是落寞的地方吧。众鸟都飞走了,未免落寞了些。但下句的一个“闲”字却将这份落寞搬了回来。当众鸟高飞的时候,他却获得了闲云野鹤的洒脱,所以才会写“孤云独去闲”。如果你觉得这还不够,还是在写孤独和落寞的话,那么下面两句则直接流露了作者对于融于山水间的自得。这里有一个情感的转变,当众人对于权势都趋之若鹜的时候,高傲的作者却体会到了闲云野鹤的闲适与不羁,相比前面的众鸟高飞、孤云独去显得有些落寞。但这正是作者的高傲不流于凡俗之处,他不是不具备高飞的才能,而是不屑于众鸟争宠,所以孤云才会“独”去,我离开了。这样才会获得一份“闲”。“闲”是一份难得的心情休憩,所以才会有“偷得浮生半日闲”之说。“闲”是一种退步,作者以此获得了与自然的相融,才会“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教案范文第2篇

宋朝理学家邵康写有这样一首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支花。

诗人在20字诗中,巧妙的运用了一至十这10个数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旅途风光,为们我展示了一幅朴实自然的乡村风俗画。"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首咏雪诗: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

数目由少到多,节奏由慢到快,读起来趣味盎然。解放前,法币天天贬值,物价一日数涨,四川重庆有家晚报登过这样一首描绘中小学教师饥寒交迫生活的诗:

一身平价布,两袖粉笔灰。

三餐吃不饱,四季常皱眉。

五更就起床,六堂要你吹。

七天一星期,八方逛几日。

九天不发饷,十家皆断炊。

由10个数字串起来的这首诗,写教师的衣食住行,无不体现了这样的特点,非饥即贫。宋代女诗人朱淑贞写有《断肠谜》一诗:

下楼来,金簪卜落;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直去了;詈冤家,言去难留;

悔当初,吾错失口;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分开不用刀;

从今莫把仇人靠,千里相思一撇消。

还有类似的一首诗谜,写道:

好元宵,兀坐灯光下;

叫声天,人在谁家呀!

恨玉郎,无一点直心话;

事临头,欲罢不能罢。

从今后,吾当绝言不他;论交情,也不差。

染成皂,说不得清白话;

要分开,除非刀割下。

到如今,抛得我才空力又差;

细思量,口与心儿都是假。

这两首诗,既抒发了缠绵不断的恋情别恨,又用"拆字"方法,析出一至十的数字,真是构思巧妙,情趣横生。另有一诗谜曰:

一声不响,二目无光,

三餐不食,四肢无力,

五官不正,六亲不认,

七窍不通,八面威风,

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

此诗谜底,让人拍案叫绝--泥塑佛像。

在我国古代的一些数字论著中,以诗歌为载体,表达某些数学命题、法则或算题者,不胜枚举。如:

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

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

这是吴敬《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中的一道算题。它以诗歌的格式表达题义,形象具体,易记易懂,逗人兴味。历代诗人词客,喜欢引数入诗。而诗人用数,又各有其妙。如:

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

相传这是文伦叙为坡的《百鸟归巢图》配的一首题画诗。实际上,它又是一首析数诗。首句含有"1+1=2"的算式,第二句则包孕着"3×3+5×6+7×8=98"

这道算式。而这两道算式得数之和,正好与图题"百鸟"切合。这种析数诗,既有文学雅兴,又富数学趣味,加之画意相映,三"味"一体,令人赏心悦目。有的诗不仅句句用数,而且一数复用,通串全篇。如纪晓岚的一首"一"字诗:

一蓑一笠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据说一次纪晓岚陪乾隆皇帝游览江景,乾隆帝见江中一叶渔舟正博浪而行,便命纪据景赋七绝一首,且须含十个"一"字。纪晓岚眺望江面,略一沉思,随口吟出了诗的前二句。乾隆见其窘态,一拍桌子,道:"今天可难住你啦!"言毕哈哈大笑。然而这举动意外的触发了纪晓岚的灵感,忙说:"有了!有了!随着诵出了后两句,乾隆连声称赞。全诗"一"字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可读来不仅毫无重复单调之嫌,反有节奏强烈之感,韵律和谐之美。

有的诗,还使用一些不是数词却有表数功能的词表情达意。如: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江雪》中,千、万是数词,而绝、灭、孤、独四字,虽非数词,却有明确的表数功能。绝、灭含"零"义,孤、独乃"一"也。诗人以"千"、"万"极写雪野之高旷,再配以"绝"、"灭",暗示雪奇大,天极寒,山水甚寂,从而展现了渔翁活动的特定背景。后两句,写江上钓叟孤身孤舟,雪中独坐独钓。"孤"

"独"二字,尽现了渔翁处境的孤寂,心境的孤独,性格的孤傲,这是渔翁的灵,全诗的魂。"千山"、"万径",背景阔大苍茫,突现了渔翁孤舟独钓的神韵,丰富了"孤"、"独"二字的内涵;而"绝"、"灭"二字,又反衬出渔翁精神世界的神奇美好:虽是孤舟独钓,却仍使"鸟飞绝"、"人踪灭"的氛围中,浮现出一丝生气。这样,诗人远嫡江湖、宦情淡泊的情怀,便得到了尽兴的抒发和巧妙的寄托无独有偶,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也颇具这种意趣: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题中的"独"字,是坐的形态,也是诗人的心态,亦是题眼。一、二句,诗人以"众"、"尽"、"孤"、"独"四字,倾诉自己的孤寂之心;三、四句,"相"、"两"、"只有",更写出了诗人和敬亭山相望相伴,相知相慰的感受,其怀才不遇,孤寂凄凉之情流露无遗。百、千、万3个数字,唐代大诗人杜甫常常把他们写进自己的诗里,恰到好处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如:

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首句以一个"两"字,把黄鹂成双结对、"夫唱妇随"的欢娱情态,跃然纸上。次句写白鹭凌碧空,晴朗醒目;而绘之以"一行",更显形象优美。三、四句中的"千"、"万",则以夸张之笔,写出了山之高,水之长,时间之久远,空间之广阔。全诗巧用四个常用数字,点染了一幅春光明媚、意境高远的风景画,表达了诗人身在草堂、思贯千年、情系万里的胸襟和难得的闲适恬淡的情趣。

独坐敬亭山教案范文第3篇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少学律令,喜为吏。使领郡钱谷计,簿书正,以廉称。察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

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上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

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守丞相长史,坐公卿大议廷中知长信少府夏侯胜非议诏书大不敬,霸阿从不举劾,皆下廷尉,系狱当死。霸因从胜受《尚书》狱中,再逾冬,积三岁乃出。胜出,复为谏大夫,令左冯翊宋畸举霸贤良。胜又口荐霸于上,上擢霸为扬州刺史。三岁,宣帝下诏曰:“制诏御史:其以贤良高第扬州刺史霸为颍川太守,秩比二千石,官赐车盖,特高一丈,以章有德。”

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米盐靡密①,初若烦碎,然霸精力能推行之。吏民见者,语次寻绎,问它阴伏,以相参考。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豪不敢有所隐。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

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坐发民治驰道不先闻,又发骑士诣北军马不适士,劾乏军兴,连贬秩。有诏归颍川太守官,以八百石居治如其前。前后八年,郡中愈治。天子以霸治行终长者,下诏称扬曰:“颍川太守霸宣布诏令百姓向化孝子弟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吏民向于教化兴于行谊可谓贤人君子矣。其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秩中二千石。”而颍川孝弟有行义民、三老、力田,皆以差赐爵及帛。后数月,征霸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

(节选自《汉书・循吏列传》)

【注】①米盐靡密:指代细小之事。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坐公卿大议廷中知长信少府夏侯胜非议诏书大不敬坐:通“座”,安设座位

B. 以章有德章:通“彰”,彰显、表彰

C. 班行之于民间班:通“颁”,颁布

D. 以霸具知其起居具:通“俱”,全部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尝欲有所司察

若属皆且为所虏

B. 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C. 其赐爵关内侯

君知其难也

D. 而颍川孝弟有行义民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3.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霸初为地方官时,由于对人谦逊有礼,知足自持,且精习文学,所以深得上司、同僚的喜爱,受到百姓的尊敬。

B. 黄霸宦海浮沉,曾遭贬官甚至入狱,但每次再被起用,他都能以百姓利益为重,做好治理地方的各项工作。

C. 黄霸担任地方官,既注重上情下达,也注重搜集民间信息,并且能把这些信息用于日后行政,因此百姓钦服。

D. 本文善于运用具体的事件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小见大,例如从黄霸熟知某地大树可以为棺一事可以看出他记忆力强、心系民生的特点。

4.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 霸因从胜受《尚书》狱中,再逾冬,积三岁乃出。

(2) 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

5.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颍 川 太 守 霸 宣 布 诏 令 百 姓 向 化 孝 子 弟 弟 贞 妇 顺 孙 日 以 众 多 田 者 让 畔 道 不 拾 遗 养 视 鳏 寡 赡 助 贫 穷 狱 或 八 年 亡 重 罪 囚 吏 民向 于 教 化 兴 于 行 谊 可 谓 贤 人 君 子 矣

【参考答案】

1. A (坐:因……犯罪)

2. B (没有用来……的。A. 指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的” / “为+所”的结构表示“被”;C. 句首语气词,表祈使语气,无意义 / 指示代词,这;D. 连词,表并列 / 连词,表转折)

3. A (文章第一段的“又习文法”“足知”不是“精习文学”“知足自持”之意,而是“熟悉法律”“多有智谋”之意)

4. (1) 黄霸于是在监狱里向夏侯胜学习《尚书》,(在狱中)度过两个冬天,总共待了三年才出狱。

(2) (你)太辛苦了!在路边进餐,竟然被乌鸦抢走了(自己要吃的)肉。

5. 颍川太守霸 / 宣布诏令 / 百姓向化 / 孝子弟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 / 田者让畔 / 道不拾遗 / 养视鳏寡 / 赡助贫穷 / 狱或八年亡重罪囚 / 吏民向于教化 / 兴于行谊 / 可谓贤人君子矣

【说文解字】

(1) 因……犯罪或犯错。 坐发民治驰道不先闻(《黄霸传》)

(2) 定罪,入罪。 犯法不坐(《损益》)

独坐敬亭山教案范文第4篇

新课程标准学习方法阅读教学景物一、理论的依据

语文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在我们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就有表述:“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学生的引导者,指明学生向上探索的方向,教给学生发展的学习方法。苏轼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因此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语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去认真研究和探索的。

二、想法的产生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遍千山万水》这一训练组的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此时我们已经学完了前三篇课文,《古诗三首》包括:《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但在学习中,找文中景物的过程,学生做的不够好。不仅这一单元的课堂上做的不够好,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学生做的也不够好,找景物的时候,大多数学生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主次。如何利用好这几篇写景课文,教给学生这方面的学习方法呢?我觉得前三篇课文,是训练学生能力的基础,而后面的阅读课文《七月的天山》,只能算是练习题。那就要从前三篇精读课文入手。既然学生不会找景物,那就教一下这方面的学习方法吧。学会了这个方法,让学生拿《七月的天山》做训练好了。有了这个想法,就着手设计教案。

三、方法的产生

学习写景物文章,如何找准景物?我领着学生重新从第一课开始。

引导学生思考《独坐敬亭山》写了什么景物?你是怎么找到的?学生说出是直接划出来的景物,因为第一句写的是众鸟,第二句写的是孤云,三四句写的是看不够的敬亭山。

《望洞庭》都写了什么景物呢?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望洞庭的什么?学生回答:月光下的山和水?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潭面无风镜未磨”中潭面就是湖面,“白银盘里一青螺”写了水和山的颜色,水是“白银盘”,山是“一青螺”。之后学生总结出是抓重点词找到的景物。

《忆江南》和《望洞庭》是不同的,问学生哪里不同?如何找景物,都有什么景物?学生说出是第二三句中找到的景物——江花、江水。后来总结出是在重点句中找到的景物。

《桂林山水》和《记金华的双龙洞》我引导学生看题目,从题目看出了什么?学生说从题目中找到了课文要描写的景物,从题目中找到描写的景物,之后再去找课文中的重点段,重点段里详细的写了景物。

学生在练习中用以上学到的学习方法在找《七月的天山》景物的时候,遇到了问题,因为这篇课文和以前的课文是不同的,有学生说可以利用从题目中找景物的方法,知道了这篇文章写的是天山,那分别写了天山的什么呢?有学生说可以从重点段中找,在重点段中,找景物,又遇到了分歧,因为描写的景物太多了,之后又引导学生从重点段中描写比较多比较具体的部分找的景物。就这样剥洋葱一样终于找到了《七月的天山》中描写的景物:天山的雪水、原始森林、野花。

于是,我们总结出了在文章中找景物的方法:(1)如果文章中景物描写的少,那就直接划出来。(2)从重点词中找出来。(3)从重点句中找出来。(4)从重点段中找出来。(5)从题目中找出来。(6)从重点段中描写比较具体、比较多的部分找出景物来。

四、方法的实施

学生掌握了如何找准景物的方法后,我选取了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这组课文,让学生按照上节课的学习方法找景物。老师的快乐感染着学生,加上这种方法学生学的也轻松,所以练习的课堂也是轻松愉快的。一节课的时间,学生们找准了《乡下人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麦哨》中的景物。

在找《乡下人家》第一自然段景物的时候,我们遇到了问题,第一自然段有同学说写的是瓜,有的同学说写的是藤,有的同学说写的是瓜架。后来同学讨论出来,无论藤和瓜,都是瓜架上的,那就是写的夏天瓜架上的景物了。这个问题也同样出现在《麦哨》的第四自然段。刚有一个同学提出:“老师这个第四自然段描写了好多景物,有油菜花、蚕豆花、麦田好多景物啊。”马上有个同学给他讲解:无论油菜花还是蚕豆花还是麦田,都是田野里的,这一段主要写的是春天田野中的景物。我为学生的善于总结而感到欣慰。在《乡下人家》第五自然段的讨论上,同学们分歧很大。有同学说这一自然段没有具体写哪一样景物,都写的很笼统。但这一段是确实是写景的,而且写的非常美,经过大家的讨论,同学总结出这一自然段是写夏天傍晚的农家田园风景。原来找景物也可以总结出来呀。于是我们在找景物的方法中又加第七个方法:通过总结找景物。

五、方法的重要性

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如何教、怎样教?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这些一直是我们语文老师在讨论、在思考的问题,我觉得用教材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学习方法才会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当然,教师的学习方法的产生,不是偶然的灵感乍现,而是心系学生、冥思苦虑的结果。老师应该是一名思考者,并且能够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任务,教给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就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能力,而这种积沙成塔的学习方法积累,必将为学生今后创新能力的厚积薄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独坐敬亭山教案范文第5篇

癸巳冬,节近冬至,天暖无雪,阳光灿烂诱人,就想出去走走。

乐山乐水,见仁见智,姑且不谈。出去走走的想法概因了‘行万里路’的昭示吧,适逢周末,正好成行。少华山在渭南市境内,于我而言应该是家门口的山了,几次路过,碍于缘分吧,竟失之交臂。此番独立自由出行,少华山便为首选。

传,大禹治理黄河之际,引水出龙门,涌至漳关时,被两座山挡住了去路。这两座山南边的叫华山,北边的叫中条山,它们紧紧相连,河水不能通过。此时,有位叫巨灵的大神来帮忙,将两山掰开。但是华山却被掰成一高一低两山,高的叫太华山(即西岳华山),低的叫少华山。这也是李白诗作中“巨灵咆哮劈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的来历。另一神话传说是,少华山与太华山是天宫玉皇大帝御花园的一对使女华蓉仙子和华芙仙子下凡显形而成,因华山高五千仞被玉帝封为太华之主,盟冠五岳;少华山高四仟仞,被封为太华之辅,赐号少华。东汉著名大文学家张衡在《西京赋》中云:汉氏初都,在渭之涘,秦里其朔,实为咸阳。左有崤函重险、桃林之塞,缀以二华,巨灵赑屃,高掌远跖,以流河曲,厥迹犹存。此正好可以佐证大禹治水巨灵神帮忙的传说。巍巍西岳,天险自成,驰名中外,不必多言。带着无限向往,我踏上了拜访少华之旅。

拜访少华,一来想一睹少华风采,寻找心灵中的山水世界,二想挑战自己的体能、考验自己的耐力,为自己在文学之路上的跋涉充电加油。

从西(安)潼(关)公路少华山景区大道下车,我独自徒步面南而行。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全国4A级风景区,景区因‘少华山’而闻名,近年成为旅游热点。沿宽阔的景观大道南行,两旁每隔一段,就有刻有不同字体的‘龙’字的怪石出现。绿化布局,井然有序。我不紧不慢,一边行走,一边欣赏,偶尔拍照,此刻正是中午12时,不知是景区多云,还是阳光不那么灿烂热烈,远远望去,山朦朦胧胧,若隐若现,雾茫茫一片。难道这就是少华山景区冬天的真实面目吗?带着这个疑问,怀揣着自己此行的目的,我不再感觉踽踽独行,此时此刻,少华山一直就在远处等我,我来了,她应该明白我的虔诚,所以是不是有些难为情呢,不然,这羞羞答答的姿态,让人难以找到答案。

步行一点五公里,来到售票大厅。因为是冬日,属旅游淡季,路阔人稀,办妥门票,我义无反顾,大踏步奔向景区。旅游大巴因为淡季人少,整整齐齐地一字儿排开,‘整装’而不发。如果发车,可以抵达更多的景点,观赏到更多的景色。我一个人徒步向景区走去,心想,走吧,隔着车窗玻璃也能看到风景,但是这是大伙儿共同的风景,你坐在什么位置,你只能欣赏到你目之所及的风景,而这个风景只是风景中的一部分,无法代表全部,要么‘走马观花’在今天还富有生命力呢,道理就在于此。

我一个人走在如此开阔平坦的景区大道上,感觉特别富有,甚至有些奢侈。旺季时分,景区也是一片喧嚣,车驰人喊,热闹非凡。这冬日的周末,这里是一片静谧,山静静地保持着自己的身姿,人少山寂,水流声便清晰悦耳起来,山水为了迎接每一位尊贵的客人,日夜保持自己的身姿,犹如等待检阅的士兵。此刻,我是唯一不需下属陪同的首长,山水都是我检阅欣赏的哨兵。如此想来,我富有地简直就是奢侈。

走在景区,山有山的姿态,水有水的神奇,过目难忘。那是真真切切的山水呀,妙处难以一一描述,我不时地用相机扑捉最具特色的景色,而且心想,那些如果想真正成为山水画大师的书画家,应该来这里熏陶自己,那些山质朴地立在那儿,一晃多少岁月,风吹雨淋日晒,不就等待发现的一双慧眼吗?山的神韵,尽在自然,尽在脱俗,尽在与众不同,鬼斧神工应该说是有匠气的,而面对此刻我眼前的形形色色的山,我敢说,他们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都是大自然的杰作,他们都是秦岭北麓铁骨铮铮的汉子,他们有健壮的腰身,他们有粗糙的肌肤,裸露的肌肤充满迷人的质感。走着走着,我感觉周身热腾腾的,腿好像也有些木木的感觉。眼睛、心两个器官非常满足了,腿就开始提出抗议了,为什么他们都在享受,而独独我在劳碌?心安慰腿,平日你休息过渡,今日给你补课,不听话回家小心着。腿和心这一斗,也就重新开始上路了。我想,根据体力吧,能跑多远是多远,能看多少是多少,目标现在只有一个,赶天黑必须安全离开景区。

现在我正在红崖湖景区独自行进游曳。到月牙湖了,两个着警察制服的汉子,正坐在连椅上休息。他们看我一个人走着,就友好地同我打招呼。简单的答问,使我不再感觉孤独,因为除了那么多山水陪伴我,还有这些保护神在为我撑胆壮腰,我何患之有?他们告诉我,他们刚刚从面前的羊肠小道上山归来,我问上这个山需要多少时间,他们说上去一个多小时,下山也就四十多分钟吧。我说,你们在这里上班真是幸福啊,环境好,空气好,心情当然好。他们笑了,很灿烂,往日冷若冰霜的形象荡然无存,也许这就是山水滋养的结果吧。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这个探险攀爬的准备,再说鞋也不允许呀。

匆匆告辞,继续顺路南行。一个路牌显示,对面就是红崖绝壁了。红崖据传是水浒好汉九纹龙史进在少华山聚义藏身之地,深藏难觅。绝壁高约300米,宽500米,面东直立,气势壮阔,因壁面呈褐色而名,为国内所罕见,人争一睹风采。远看有台阶,也想上去看看。走着走着,看看近了,绝壁南边似有滚石落下之痕迹,台阶时断时续,况的确人稀背光,凉意沁人,故不再去想攀爬之事。此先权当一个引子,容日后队伍壮大天热路通再往吧。

走着走着,额头上有了细细的汗珠,几根昔日经常人前显摆的头发,此刻已开始狼藉了。指示牌显示,前面就是八里店服务区了。我加快几步,眼瞅快到了,三五个男男女女却在大路西侧的一木屋前,说笑逗乐。过晃晃悠悠的吊桥,掏五元钱购得一瓶绿茶,犒劳一下嗓子眼,一股冰凉的感觉,直沁入心脾,此刻我是外热内冷,不同于往常的‘内热外冷’。靠在小屋前,一打问,原来,这里有台阶路直通红崖绝壁和寇公祠,小屋恰好在上山的入口处。红崖绝壁是上不去了,此刻已是二点钟了,稍事休息,略做调整,我又朝寇公祠进发。也许是刚刚喝了几口绿茶吧,此刻身体似产生了惰性,站着不走明明舒服吗,谁愿意再奔走呢,腿好像正在这样建议着。台阶路不是非常陡峭,却逶迤而上,曲折回环,我是走走歇歇,歇歇走走,似正要溃败下来。难道要当逃兵吗?时间还早,前边应该还能欣赏到不同的景色吧,一番自我鼓励,拿着绿茶我边走边喝一小口,不时抬头看看前方头顶的天空。终于,当我再登上一节台阶之后,有个亭子尖尖入了我的眼帘,我兴奋起来,这是个什么亭子?这样陡峭的山上,建亭子的材料怎么运上去的。带着疑问,带着好奇,我一鼓作气,爬上了这个山顶。 原来,这就是寇公祠了。寇公者,北宋名相寇准也,华州人,传寇公当年因澶渊抗辽中厥功甚伟,后世称寇公、莱公,曾隐居在少华山天官府。此祠即在天官府遗址上所建,三间一开,青砖黛瓦,古朴简约。亭子便是天官亭了。坐于亭下,山风凛冽,汗水一经蒸发,凉爽无比。放眼望去,对面山窝间,有细细的缆索直通那边山顶,三个缆车正徐徐回归于那个白色建筑物里。此刻山又是另一种景象了,他似调皮的孩子,不时地引诱着你,给你无限愉悦。坐罢不足十分钟,头上的汗水不见了,身上以前潮潮的感觉,此刻有些冰凉了。我不敢再坐,起身从南边的台阶下山。南边的台阶,初走平坦,再下台面是原生态的石头,不甚平整,加之个别地方坡度比较大,台阶面窄,我几乎是一步一步,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才稳稳当当走下来的。山的好上难下,此刻才比较确切地体验了一把。

重返山下大路,服务区已被我绕过去了,索道标志牌显示,对面山上就是潜龙寺了。怪不得景区两边大道上尽是‘龙’字了,因为有‘龙’曾经潜伏于此,这里面也有一个传说了。据考,潜龙寺始建于东汉明帝初年,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因刘秀避难曾藏匿于此,其子刘庄(汉明帝)为报答此地潜藏先父之恩,教令当地大兴土木建造佛寺,名曰“潜龙寺”。这当然是值得一看的景点,可惜我没有够得索道门票,步行上山也不知道从哪里上山,只好作罢。

边走边想,前边会是什么地方呢,大路东边的一片竹林,甚是青葱,让人在这个冬天,感觉非常清爽精神。看了看路牌,前面就是杜牧台了。时间过了一个小时,山里的阳光正好,雾茫茫的感觉没有了,太阳亮堂堂地,远处的山,依然影影绰绰,尽显神秘。一瓶绿茶,消耗不到一半,我信心大增,继续南行,困乏的感觉似乎在减轻,兴奋依然在持续。手中的相机不时咔嚓闪光,我也走走停停,见奇异之处,非欣赏取景入镜不可。溪水潺潺,又时有啁啾之声入耳,在快乐的陪伴中,路在脚下不知不觉后移。

忽然,大路东边的山脚下,有瓦房入目,心先喜了。能够住在这样的地方,山清水秀,不啻是怎样的一种享受呢。碎石砌起的田埂,平平展展,田埂的左边就是清清的流水不息而过,树丛掩映,狗吠鸡鸣,恰不远处,一现代化的桥梁迎面入目,昔日,这里也许就是简易的土木桥,或者踏石而过,也未可知。若非旅游开发,这‘小桥流水人家’的山水画不是更加诗意吗。

原来这个桥,就是杜牧桥,概因杜牧当年曾旅居于此吧。如今的杜牧台相传是杜牧当年览少华胜景处。杜牧在此曾留下了《望少华三首》,诗曰:

身随白日看将老,心与青云自有期。

今对晴峰无十里,世缘多累暗生悲。

文字波中去不还,物情初与是非闲。

时名竟是无端事,羞对灵山道爱山。

眼看云鹤不相随,何况尘中事作为。

好伴羽人深洞去,月前秋听玉参差。

杜牧台面北而建,地势险要,台阶曲折,迤逦而上,景随步移,步变景换,视野开阔,你不禁为‘文似看山不喜平’暗暗叫好,群山连绵,此起彼伏,山的姿态神情在这个观赏少华峰全貌之绝佳位置方能一览无余。

登杜牧台,面对杜牧之塑像,一览此诗,困意遁无,无限敬仰之情,随呼呼而出的热气,一并融入山涧。周身的燥热,此刻亦清爽了几分。四目相对,我试图寻找他眉宇间触景生情的那一丝跳跃的神经,以求在少华山让我的敬意弥漫于他的灵魂。思绪悠悠,绵绵不绝,逝者如斯,时不再来。因时间关系,我无心逗留,接近五点钟了,我不能不考虑尽快安全返回。

独坐敬亭山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史梦兰 题跋 行书手卷

唐山博物馆藏有一幅《史梦兰行书题跋手卷》,绢质,横207厘米,纵33厘米。正文行书,竖行右起,共72行,926字。左款处有两方印章,分别为“史梦兰印”“香崖”印。在该行书手卷的左下方另有两印,“乐亭史氏家藏之印”和“居敬堂珍藏之印”。

据唐山博物馆《藏品档案》记载,史梦兰行书手卷于1976年前由唐山地区文物局的文物干部从乐亭县征集,存于唐山地区文教局。1984年转交到唐山市文物管理所,1997年1月由唐山市文物管理处移交唐山博物馆收藏。1992年12月经河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一、史梦兰的家世与生平

史梦兰,字香崖,号砚农,直隶永平府乐亭县人(今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人)。生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卒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祖籍江苏。史氏先人史开基于明代万历年间迁至乐亭县大港村,史氏后人遂世居于此。至史梦兰这一代,史氏家族已成为家资富足、书香溢室的耕读之家。

史梦兰一生勤勉好学,博览群书,且著述颇丰。修纂有《永平府志》《乐亭县志》《迁安县志》《抚宁县志》,著有《叠雅》《燕说》《全史宫词》《永平诗存》《止园诗话》《尔尔书屋诗草》等。

光绪十七年(1891年),刑部侍郎、督顺天学政周德润以笃学耆儒荐史梦兰于清廷,朱批赏加四品卿衔。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徐会沣复以学行奏请为史梦兰加国子监祭酒衔。年八十六卒[1],诰授奉直大夫[2]。据《乐亭县志》记载,慈禧太后曾称其为“京东第一人”[3]。

二、《史梦兰行书题跋手卷》考

唐山博物馆馆藏的这幅《史梦兰行书题跋手卷》(见图1),正文926字,内容如下:

A饥以斛珠,不如米一箪。庇寒以尺璧,不如屋一椽。贵贱岂有常,惟时使之然。中流失舟楫,一壶值金子。

孔不饮盗泉,曾不入胜母。名恶且避之,况乎行真丑。易戒比匪伤,奈何狎损友。宝与芝兰居,肆勿鲍鱼偶。

畜鱼尝逐獭,畜兽当逐豺。豺去兽乃蕃,獭众鱼斯灾。善政在养民,民患惟奸回。子产称惠人,其惠从何来。

良药利于病,未免于口苦。忠言利于行,未免于耳午。鸩毒在宴安,女惑男为蛊。事事求快心,犹如食漏脯。

名因实而得,影随形以生。无形安有影,无实安有名。嫫母与毛嫱,妍媸皆自呈。把镜欲相假,羡妒徒营营。

闻谤而怒者,怒每藏祸胎。闻誉而喜者,喜即招佞媒。夫子重内修,毁誉皆浮埃。一生坦荡心,天地同恢恢。

天子称独夫,匹夫称素王。人心所归往,不在富与强。积善有余庆,积恶有余殃。秦皇肆并吞,难免二世亡。

大禹入裸国,欣然而解衣。老聃至西戎,言亦效乎夷。屠龙无所用,不如学割鸡。鉴形莫如镜,盲者取覆卮。

扁鹊能活人,不能肉白骨。箕比能谏君,不能存亡国。和采有所受,要必待甘白。不愤不悱者,圣人诲不得。

造父无鞭策,不克调驷马。舜禹无势位,何以治天下。势位固可凭,势位空难恃。夏癸与商辛,皆以势位死。

罢马不畏鞭,穷鼠能啮狸。一张复一弛,文武道在兹。操杖以呼狗,张弓而视鸡。欲强与之合,适益驱之离。

墨突不暇黔,孔席不及。栖栖欲何为,只为多悲悯。伏波矍铄翁,据鞍犹顾盼。谁乘下泽车,乡里人称善。

孤蓬生麻中,不扶而自直。素纱入缁中,不练而自黑。人弗慎所习,性真能勿漓。墨子悲丝染,扬子泣路歧。

大禹决江河,不秉畚与锹。周公筑洛邑,不躬版与。大人与小人,心力分其劳。樊迟学稼圃,宜为世所嘲。

牛刀可割鸡,鸡刀难屠牛。力薄而任重,覆M实堪忧。虚誉不可受,妄福不可求。培v无松柏,蹄涔无蛟虬。

相如未逢时,客游赋子虚。杨云不得志,草玄携童鸟。虞卿昔有言,穷愁始著书。宣尼如大用,春秋作亦无。

灵草有屈轶,异兽有獬豸。指佞与触邪,天生佐治理。叔季多诈谖,笑言藏奸宄。安得照胆镜,鉴此蜮与鬼。

人身有嗜欲,如树抱蝎生。蝎生树自腐,欲炽身自倾。世无不死药,何以跻蓬瀛。圣人慎在疾,漫齐殇与彭。

宿瘤贵于齐,庄姜弃于卫。貌不在好丑,亦云遇不遇。颜渊以短折,东陵以寿终。茫茫此天意,吾欲问苍穹。

卫暇诱尼父,臧仓沮孟叟。得失皆有命,进退焉肯苟。圣贤重礼义,小人曰否否。笑骂由它人,好官我自有。

寸烟泄灶突,灾遂灰千室。尺蚓穿河堤,害每漂一色。君子慎于微,兢兢戒蹉跌。人莫踬于山,而多踬于垤。

小人居近市,岂尽贱丈夫。俨然冠裳列,甘为之徒。为富而不仁,较利穷锱铢。以贪成大患,剖腹落明珠。

老氏曰知足,佛氏云随缘。委身名利场,G壑终难填。登龙罔市利,媚奥窃朝权。已梦半身热,犹望热其全。

右禄旧作杂诗。

落款12字为“光绪丁亥 秋香崖时年七十五”,落款处钤有两枚印章为“史梦兰印”白文方印和“香崖”朱文方印。另在左下角处有收藏印两枚,“乐亭史氏家藏之印”白文方印在上,“居敬堂珍藏之印”朱文印在下(见图2)。

据笔者考证,此“旧作杂诗”出自史梦兰的诗作《旒言》,收录于《尔尔书屋诗草》。据《尔尔书屋诗草》记载,《旒言》共包括序言66字和五言律诗42首。此行书题跋手卷中的内容为其中的23首五言律诗,文字与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史梦兰集》中收录的对应诗篇略有出入,如“饷饥以斛珠,不如米一箪。庇寒以尺璧,不如屋一椽。贵贱岂有常,惟时使之然。中流失舟楫,一壶值金子。”中的“不如屋一椽”在《史梦兰集》中为“不如絮一团”[4]。又如“小人居近市,岂尽贱丈夫。俨然冠裳列,甘为之徒。为富而不仁,较利穷锱铢。以贪成大患,剖腹落明珠。”中的“甘为之徒”在《史梦兰集》中为“乃甘为徒”[5]。

《尔尔书屋诗草》刊印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说明至少在清光绪元年(1875年)之前,《尔尔书屋诗草》已经创作完成。此行书题跋手卷乃光绪丁亥年(1887年)史梦兰七十五岁所书。2015年由石向骞教授主编并出版的《史梦兰集》亦是专家学者根据历年史氏出版的文集整理点校而成,文字上的个别出入于理解诗词大意无碍,可能是行草书写辨认的因由。或是在刊印过程中工匠刻版的疏忽,亦或是史氏个人对诗中遣词造句的修改。

三、结语

纵观史梦兰的一生,至光绪丁亥年(1887年)时,史梦兰已七十五岁,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与其父相比,其可谓高寿。然而这七十五年来,清政府日益腐败,国家日益落后于西方列强,即使有洋务派督抚大员“自强”“求富”,依然无法阻挡大清王朝的危局频现。在《旒言》的序言中,史氏言明了作此诗的缘由:旒之云者,赘旒之谓也。寒夜围炉独坐,追忆旧闻,参以阅历,偶有所触,辄以韵语写之。所言皆古人所已言,亦皆凡人所能言。言之可也,不言之亦可也,故概谓之“旒言”云。唐山博物馆收藏的这幅创作于光绪丁亥年(1887年)秋的《史梦兰行书题跋手卷》虽名不见经传,但幸在为史梦兰亲笔手书,对研究唐山文学史和地方志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弥足珍贵。

注释:

[1]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13.

[2]来新夏.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77.

[3]乐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乐亭县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706.

独坐敬亭山教案范文第7篇

大家好!

欢迎各位来到千年学府——石鼓书院参观游览。石鼓书院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它曾鼎盛数百年,名噪朝野,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正所谓“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岳震南天”。

在石鼓书院前是宽阔的石鼓书院广场,它于2003年10月竣工开放,占地3.18公顷,总投资2380万元,是衡阳中心城区又一个标志性的广场。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一本2.4米长, 1.8米宽的巨型石书,上面镌刻着宋孝宗淳熙14年(1187年)理学大师朱熹在此讲学所作的《石鼓书院记》的其中一段。后人曾将此记制成石碑,置于石鼓书院内。此碑解放后,被人在湘江中发现,转至岳屏公园衡阳市船山图书馆(今市书画院)右侧的护碑亭内,1967年“”期间毁于造反派之手,现衡阳市图书馆有该碑拓本。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家。生于1130年,卒于1200年,别号紫阳,世称考亭先生。

石书的对面是一棵“国宝级”的古银杏树,专家估计它已有450岁的高龄了。你看它是非常的粗壮,要4个人才能把它合围起来,当时园林工人为了栽种这棵树仅黄泥就运了10多车,挖的树坑直径达到了8米多。可以想像当时的情景是多么的壮观。

整个广场的建设是以显山、露水、见秀为总体规划设计原则,并以挖掘石鼓文化内涵为主题,以古、幽、曲、静、绿为基调。广场的主题雕塑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诠释了一山、二水、七贤。一山,是指石鼓书院所座落的石鼓山。该山海拔69米,面积约0.83公顷。蒸水环其左,湘水挹其右,耒水横其前,三水汇合,浩浩荡荡直下洞庭。石鼓得名,说法不一:一说石鼓四面凭虚,其形如鼓,因而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载:“山势青圆,正类其鼓,山体纯石无土,故以状得名。”另一说,是因它三面环水,水浪花击石,其声如鼓。晋时谀仲初《观石鼓诗》云:“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从《水经注》来看,秦代以前,石鼓之名就载于史册。二水,是指环绕石鼓山的蒸水和湘江。七贤,则是指为石鼓书院做出过贡献的七位贤人志士,它们是韩愈、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勉斋。一会儿,我们在大观楼可以了解到他们的生平简介。

现在请大家跟随我到碑墙游览。

石鼓书院碑墙所在的位置,是石鼓书院广场的休闲区,其上是观景区,其下为嬉水区。原来的石鼓山上有着许多历代的碑刻,内容主要是记载了历次重修石鼓书院以及石鼓书院内其他建筑的情景。因石鼓山傍近驿道,地处要冲,山上建筑群屡遭战火破坏,也多次被重建修复,很可惜的是现在都已经没有了。2006年6月重修石鼓书院时,翻刻了部分碑记,并按宋、元、明、清的顺序依次镶嵌于此。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细细地品味一下。

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约1200年的历史,比岳麓书院的历史还要悠久。当时士人李宽在石鼓山结庐读书,刺史吕温尝访之,题名为“寻真观”,此为石鼓书院的雏形。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邑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北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皇帝钦赐“石鼓书院”匾额后,与当时的睢阳、白鹿洞、岳麓书院并称为“全国四大书院”。湖湘学子和文化精英在这里汇集一堂、尊师崇文、蔚然成风。 清光绪年间,石鼓书院改为衡阳官立高等小学堂,民国后又相继改为衡郡女子职业学校和市立师范学校。原山上建有合江亭、禹王碑、武侯祠、大观楼、会讲堂、忠节祠、七贤祠等建筑。1944年6月27日,石鼓山古建筑在日军的炮火下荡然无存。1965年,在中南局书记陶铸同志的建议下,衡阳市人民政府将石鼓山辟为公园,修建了旱桥、合江亭、长廊。

2006年5月,中共衡阳市委、市政府顺应民心,举社会之力重修石鼓书院,以传承千年文脉,弘扬石鼓精神。迄今为止,石鼓书院已历经了11次大修葺。

门前仿古石桥,雕栏玉砌,在这儿天然的美、雕饰的美得到了最奇妙的融合。

我们眼前的禹碑亭是一座仿清亭式建筑,四角重檐攒尖顶。禹碑亭内的这块青石大碑,就是禹王碑了,大家看这碑上的文字像什么?是不是很像蜷身的蝌蚪,有点像甲骨文又有些像符篆,其实它是一种奇特的古篆文,学者们大多认为这是商周或商周以前的文字。碑文字分九行,共七十七个字,传说碑文记述和歌颂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是一块功德碑。据史料记载,禹王碑是中国最古老的名刻,在文物保护界,禹王碑与黄帝陵、炎帝陵同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2007年7月上旬,在南岳衡山云峰村发现了一块重约十余吨的巨石,经文物专家多次鉴定后初步认定是失踪了千年的禹王碑母本,它曾被称为南岳衡山的“镇山之宝”。

禹王碑又称神禹碑,为什么要在它前面加一“神”字呢?

一是说大禹是杰出的古代帝王和农民领袖,后人十分敬仰,以至把他神化,变成崇拜的偶像;二是有感于碑文的怪异,难以辨认,其字体诡异离奇为世所罕见;再者就是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大禹治水经过衡阳,因洪水久治不愈,心里非常烦躁,于是登山散心,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正独自下棋,大禹走上去,与他对弈,结果却是盘盘皆输。老头指着棋盘对大禹说:“你只知道堵,所以越堵越败啊”大禹顿时恍然大悟,这才有了堵水不如疏通治水的说法。

伫足于此,凉风习来,眺望滚滚湘水,远处的新桥和日新月异的衡阳城区,看到的是衡阳人民欣欣向荣的生活状态;隔岸的是著名衡阳八景之一的“青草桥头酒百家”,渔歌唱晚,水天一色。自然与人文的双壁辉映折射出了石鼓书院经久不变的魅力,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使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远万里向她靠近,栖息在她的羽翼之下。美丽的风景能够改变人并对社会产生教化作用,这大概也是书院工作人员热情工作的精神动力。说起八景,衡阳有大八景,石鼓有小八景。清乾隆年间的石鼓小八景有:东崖晓日、窳樽藏雪、孤藤夹岸、枯枝映月、寒潭濯足、真仙遗迹、灵洞变感和石鼓占兵。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石鼓书院是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复建的,恢复了书院的“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整个仿古建筑群为仿清乾隆年间的古典建筑风格,白墙黛瓦深色柱,庄重、古朴、典雅。书院沿中轴对称,主要分为山门、书舍、武候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合江亭六个部分。院内景色秀丽,亭台长廊、古木嶙石、碑石丛林吸引了无数的文人骚客,同时书院的中轴对称分布也体现了古书院“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思想。天人合一是评判一切事物最高的精神标准,也是石鼓书院的灵魂。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山门。门额“石鼓书院”这四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是熠熠生辉,它是我国书协主席沈鹏的墨宝。山门两侧悬挂的门联是“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一进门,我们就能看见石鼓书院的标志性建筑——一面高2米,直径1.6米的大石鼓,它是在1965年建设石鼓公园时凿制的。1974年,石鼓公园被颁布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山门相连的四间廊房是书舍。书舍是生徒自修、休憩的场所,又称号舍、书斋。自古以来书院有"讲于堂,习于斋"之称,由于其数量有限,能在书院内书舍安身攻读,是生徒的荣耀,非品学兼优者不能。旧时,在石鼓山顶两庑均建有书舍,清代后期曾扩充为30余间的二层建筑,可见当时书院的鼎盛。现在前三间书舍为“千年学府 石鼓胜迹”的展厅,最西头的这间书舍展示了古人读书习字的屉板小平头案、条凳、箱架、方桌等学习生活用具,他们寒窗苦读、秉烛夜游的情景仿佛沥沥在目。

踏阶而上,我们来到的是武侯祠和李忠节公祠。

武侯祠敬奉的是诸葛亮。<<一统志>>载,诸葛亮以军师中郎将的身份驻军临蒸,也就是现在的衡阳,督办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军赋,当时就住在石鼓山上,后人为纪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石鼓山的南面建“武侯庙”(据《徐霞客游记》记载),后被迁移至石鼓山上李忠节祠旁,改名为“武侯祠”。当时祠内有张南轩所书的《武侯祠记》,为楷书体。此碑在抗日战争时期流失。诸葛武侯像为金铂木雕,像高1.8米,环伺左右的是抱琴和持宝剑的两个小书僮,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翘头香案上摆放的是七件一套的铜祭器,象尊、牛尊、狮纽盖龙凤香炉、缡虎龙纹壶、树枝双鸟纹壶、花弧形烛台、兽面纹爵。

在衡阳历史上有很多忠臣义士和民族英雄,他们在大敌当前,城市处于存亡之秋时,为捍卫神圣国土,视死如归,英勇杀敌。李忠节公祠敬奉的就是这样一个民族英雄——李芾。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元将阿里梅牙围困潭洲时,李芾率领诸将士和城内居民一道御敌,血战三个月,终因矢尽粮绝,城被攻破。李芾不肯投降,说“吾死固分家亦不可辱于俘。”他把州治雄湘阁堆满了柴火,并命妻孥共十九人登其上,召帐下沈忠说:“汝先杀吾家次及我”,随即就点了火。沈忠不忍,可李芾态度十分坚决,沈忠在无奈之下伤心地答应了。在灌醉李芾家人,杀了李芾全家和自己的妻子后,沈忠也自刎殉国了。清廷兵部尚书彭玉麟得知此事后感慨万千,题联:

义烈炳潭州 千秋英名垂竹帛

崇祠仍故宅 一龛清供有梅花

在李芾的右侧就是他的忠实部将沈忠。

左侧是衡阳县令穆演祖。在南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元兵攻破永州,准备攻打衡州时,其他的衡州官吏和守军纷纷弃城而逃,而穆演祖却在城内搜集游兵散勇,与自己原有的数百名将士一起,同元军抗战了七天七夜。其后,他又组织敢死队,深夜潜游过江,凿沉了停泊在青草湾的元兵战船,有力地打击了元军的有生力量,使衡州之危终得解脱。

在此立祠就是为了传播他们英勇奋战的爱国事迹,学习他们忠贞不渝的优秀品格,弘扬他们舍身为国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不知道各位朋友注意了没有?我们石鼓书院砌的是麻石栏杆,铺的是麻石地板,这是因为麻石的抗压性能特别好,经久耐磨。这些仿古建筑群中所用到的木料是从印尼进口的上等波萝格木,其木质异常坚韧,纹理细密,千年不朽,非常地耐腐耐蛀。这在全国修缮古建筑的用料上是首屈一指的。

拾级而上,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儒家圣人孔子的紫铜塑像,像高2.4米,重约1.8吨,配以0.8米高的蒙古黑石底座,在龙爪槐、杨梅、银杏、红枫、桂花等名贵树木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的儒雅和庄重。孔子非常好学,他曾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如今,在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都大兴崇孔热潮,出孔子书,修孔庙,塑孔像,开孔会,过孔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9月28日孔子生日订为世界教师节。特别是孔子对真理、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教书育人一直是我国的典范。

让我们怀着景仰的心情向孔子深深鞠一躬吧!

这座雕梁画栋、气势磅礴的阁楼就是大观楼。大观楼始建于明万历(1573年—1620年)年末,寓意登楼揽胜,心载天下,故谓之大观。它是石鼓山巅的观景建筑,也是书院里最重要的一栋建筑,位于书院的中心场所。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清代李镐所撰写的对联:

坐对岳云开 权将小阁重楼当他广厦

俯临湘水去 却喜渔歌桡唱畣我书声

我们仿佛能听见古人那和着渔歌的朗朗读书声。

自宋代起,石鼓书院就建有“会讲堂”,明代时称为“讲堂”,是古人讲学的场所。到了清代,石鼓书院的讲堂设在仰高楼一楼,称为“敬业堂”。重修的石鼓书院,未恢复仰高楼,故在大观楼的一楼设置了讲堂局部场景的复原,二楼权充藏书楼,所以我们在一楼展厅只能看到讲堂局部布景和七贤塑像。

讲堂上为什么布置了两把太师椅呢?那是有缘由的。一张是给讲学的老师坐的,另一张则是给负责解释的老师坐的。因为古文非常地难懂,需要有专人来进行讲解。

柱子上的这副名联是原石鼓公园的一副老楹联,原本挂在石鼓公园山门两侧,上联是:

珠玑文字任流传,昌黎首唱,石湖继吟,霞客纪游,

姜斋感旧,佳节数从头,太息前人俱往矣。

下联是:

锦绣江山烦指点,左挟岣嵝,右挹回雁,前连青草,

后接朱陵,风光都在眼,喜看形胜更超然。

这副名联从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两个方面对石鼓书院做了最经典的诠释。

讲堂的背景墙上是曾为古代讲学做出重大贡献的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斡七位贤士的影雕像。这些湖湘文化的代表把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体系和传统学风扩散到各地,使之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西壁上镶嵌的是《重修石鼓书院建大观楼记》。

二楼为藏书楼。藏书是中国古代书院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判定书院起源的重要标准,也是古代书院三大基本职能之一。它是古代书院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书院藏书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藏书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与官府藏书、私人藏书、寺院藏书一起,并称为我国古代藏书事业的四大支柱。但是书院藏书不论是从规模、品种还是版本上都无法与其它种类的藏书方式相比,也无法像一些国家藏书、私人藏书 一般,能够较好地保存下来,而是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淹灭了。

自宋初始,朝廷将赐书作为对书院的重视和褒奖。北宋成平四年,真宗颁给全国各地官学、书院发送国子监印本经书,石鼓书院宋时就摹印国子监及本道各州书籍供人研习。后来,各朝学者、名流霁学石鼓书院,不乏其人,藏书丰富涉及经、史、子、集,范围极其广泛。

以楼梯东面为界,藏书楼分为两个区,东面藏书区,西面阅览区,四周都留出了1.3米宽的通道供我们观景,西头是晾书台。

历代书院藏书楼,都十分重视藏书的管理与保护,一般书院都配备有专门人员进行管理,抄录书籍,负责书籍的购买、分类编目、登记、借阅、清理、修补等工作。最早应该首推南宋白鹿洞书院设“管干”管理藏书。当时朱熹主持书院,制订了一套详细的藏书管理制度,设有“管干”一职,专门对书籍进行日常管理。至于大规模的校勘、清理、曝晒等工作,就临时由山长组织人员进行。晒书一般是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十五。

从大观楼出来,绕过幽静的石径道,感受万物的灵气。高大的古树像超凡脱俗的智者,流光溢彩,苍翠葱茏。沁人的兰香润入心田,正如古文人的高雅。真是步移景异,美不胜收。书院内广种竹子象征着古代文人的高风亮节,有刚正不阿的寓意。

顺阶而下,我们来到的是 “朱陵仙洞”。“朱陵洞”曾经是衡阳著名朝圣之地。自韩愈游石鼓留诗后,许多的名人骚客都争相来此“朝胜”,后人将历代到此游览的名人留诗,刻于亭右下方的朱陵洞内,以及石鼓山东面临湘江的悬崖处,故有“朱陵洞内诗千首”的美名,为衡阳八景之一。相传此洞可通南岳水帘洞,朝往暮归。“道书南岳朱陵洞天,相传此其后洞”,故名“朱陵后洞”。

在衡阳民间,至今仍然流传许多动人的故事。

古时候,南岳有个名叫董奉先的道人,拜在南岳朱陵洞(现在的“水濂洞”)的太虚仙人门下为徒。有一天,师傅对董奉先说:“这洞内直通后门,你就住到后门去修炼吧”。董奉先高兴地摸着乌黑的洞壁朝前走,不久就听到洞外有哗哗的水响,这时,他看见了前面有一线亮光,当董奉先出洞一看,眼前原来是三江口,正是衡州的石鼓山上。于是,董奉先非常高兴,立即在洞门的左下方刻下了“朱陵后洞”四个字,并从此在这洞中专心修炼“九华丹法”。修炼之余,董奉先经常到衡州城内去施丹发药,为黎民百姓救治疾病。

有一位善良的年轻人,名叫张古佬,他不仅得到了奉先道人的豆腐秘方,还穿着奉先道人赠送的笋壳草鞋,每天从朱陵后洞往返于南岳和衡州之间,早去晚归,一天一个来回。

据《衡州府志》记载:洞内原有唐人手迹和许多游人留诗,今洞内已经很难见到文字,只有洞门外右下方的“朱陵后洞”几字,刀笔遒劲,相传此字为唐人所书,今然依稀可识。

又据《潇湘听雨录》记载:此洞为“灵洞”,是石鼓小八景之“真仙遗迹”,在此祈祷能求子、除病。

最后,我们参观的是合江亭。身置其中,无尘嚣之声噪耳,无污浊之气抠心。唐贞观年间,韩愈任监察御史,因关中大旱,上奏减免徭役、赋税,激怒了皇上,被贬阳山。二十一年后,终于被赫免。他被派往江陵府任法曹参军,在赴任途中经衡州,游石鼓书院,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被后人广为传颂,使合江亭名声大振。因诗中有“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之句,合江亭曾一时被称为“绿净阁”。史书记载,明崇祯十七年,石鼓书院其他建筑全毁,惟有合江亭独在。合江亭壁间的韩愈《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诗,绝世超伦,张敬夫亲书韩诗的字超群绝伦,张栻号敬夫又称南轩先生,故称两绝,也称“韩墨南轩”。木造门页上雕有寓味悠深的“闻鸡起舞”等典故和美妙的衡阳八景图,回雁峰、石鼓、岳屏、西湖胜景尽收眼里。这些雕花技艺精湛,花纹纹理细腻,形态逼真,栩栩如生,让人不禁感叹,能工巧匠的技艺高超,技压群芳,而石栏上雕刻的“鲤鱼跳龙门”图案,则是寄望学子们高中状元。

居高临下,俯仰自如,既可溯古鉴今,又可骋怀穷目。西望云母,拱九嶷,郁郁苍苍;北望岣嵝,挹衡山,巍巍峨峨;远眺大江东去,三水帆墙天际隐,岳云湘波碧空流,互相掩映,浑然一气,近观沿河两岸新貌,高楼林立出绿海,双虹飞跨连三镇,新街通衢、中西合壁。若近水,可泛舟破浪,可蹲石垂钓;若登阁,可举杯饮酒,可品茗赏花,或静或动,或游或憩,风物佳丽,处处宜人。靠着湘江边还可以尽览“东崖晓日”之景象。极目远眺,来雁珠晖遥相呼应,南岳七十二峰隐约可数。

请大家顺着我的左手边看,在蒸湘汇合的下方矶头上就是来雁塔。因城南有回雁峰,取北雁南来之意,故名来雁塔。此塔为镇江、导航塔。据《衡阳县志》记载,此处“水流急湍,矶碍舟行”,船家畏为“鬼门关。”明万历年间,衡州人、礼部尚书曾朝节倡议除礁畅流,兴建此塔,历经了十三个春秋,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才建成。来雁塔通高36米,下为须弥座,垒石而成。塔身砖砌,七层、八楞、空心。塔为密檐式,从第二层起,塔身递缩,越往上收缩越大,各层檐紧密相连。每层设对称佛仓,开两窗四门,可凭远眺。一层正门上有龙凤石雕,嵌汉白玉“来雁塔”横额,为清代兵部右侍郎彭玉麟手书。两旁有楹联:“登七级浮屠;观十方世界。”塔内有石蹬盘旋至顶层。七层棚顶为圆形藻井,饰星象分野图和绘画,中开圆形小孔,直穿塔尖,晚上可从孔中观察天上星象。外面角翘吊风铃,习习风来,铃声悠扬,如奏宫商。

独坐敬亭山教案范文第8篇

中国几千年的建筑文化传承中产生了各类组合式建筑,如廊桥组合式、亭阁式塔、亭阁式建筑等。中国古代较有代表性的亭阁式塔建筑是印度的覆体式塔与中国亭阁建筑相结合的一种古塔形式,其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传统的亭阁式建筑兼具亭与阁的两种特质,汉代以前的亭阁式建筑在中原较为常见,而在远离中原的岭南地区并不多见,南方亭阁式建筑的形成是中国南北方建筑文化交流融的结果。在北部湾地区的合浦县就有几座知名的亭阁式建筑,它们是分别是东坡亭、海角亭及大士阁。对于广西的传统亭阁式建筑的专项研究,目前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因此研究这三座亭阁式建筑的美学特征及其文史价值意义深远。

在古代历史上,北部湾地区是岭南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和文化中心之一,汉代合浦郡对岭南文明进程影响深远。从秦汉到宋元,几乎每一次大的社会动荡,都会导致大规模的人口南迁。秦汉大批皇亲国戚和中原汉人南迁合浦郡,有“汉徙合浦”的史实记载,特别是南方丝绸之路,加深了中原文化与南方岭南文化的交流,极大的促进了具有南方典型特征的亭阁式建筑的产生,民族迁徙带来了中原的古典建筑形式。广西沿海地区古典亭阁式建筑的分布特点,以古代文化发达的合浦郡为主。广西合浦地区亭阁式建筑的基本特色是既保留古制,又有地域共性⑴。南方亭阁式建筑的形成,是中国南北方建筑文化交流的结果,其中的代表性亭阁式建筑有东坡亭,海角亭及大士阁等。

二、亭阁式建筑的岭南地域特征

(一)合浦郡亭阁式建筑的结构特点

亭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中能典型反映中国文化艺术成就的一种建筑类型。南北方亭阁式建筑具有一定的差异。如北方多亭塔式建筑、南方多亭阁式建筑。南方人喜在亭式建筑纳凉,喝茶聊天,亭阁式建筑能有效挡雨,有一定的遮阳墙面,并能有效降低亭内的温度。南方沿海多风雨,亭阁式建筑的横向组合式空间,能有效解决此问题。亭阁式建筑东坡亭就采用了这种横向组合亭阁空间的形式,很好的解决了挡风遮雨的问题。其次,东坡亭具有遮阳降温的功能。南方高温天气多,亭阁式建筑在高度上一般比单亭式建筑高,因此在亭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阁的屋顶样式,增大的建筑高度采用竖向

空间叠加的方式,利用气压的原理将热气从屋顶的阁式建筑四面开通透式窗中散发,因而能使亭内空间相对凉爽。东坡亭的四周回廊环绕,既挡住了烈日的暴晒,又能在此回廊欣赏壁上碑刻。大士阁一楼全部采用立柱无护栏,利于海风通过时保护建筑不被吹倒,同时也能使阁内空间相对凉爽。呈现出南北方建筑文化交流的典型特征。

(二)合浦郡亭阁式建筑与国内亭阁式建筑外观上的对比

亭的艺术风格北方和南方有所差别。北方的亭檐厚实,翼角和缓,南方则亭檐轻灵。合浦郡亭阁式建筑比北方地区的亭式建筑高一些,具有双层屋顶叠加的独特形式语言,外形灵秀多变,翼角高耸,与北方的亭式建筑外观有很大的不同。合浦亭阁式建筑外形相对更加形式丰富,建筑形体更高更富于立体感,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地域文化特征。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邓其生教授认为,岭南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种特殊地区性建筑文化,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是由于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历史人文哲理思想和民俗生产生活习惯等因素促成的。我们通过历史建筑的个案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历史建筑同时需要生活在此的居民一同努力。m当下城镇化大发展中许多古建筑和历史环境都受到了破坏,但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完全否定过去,尊重自己的历史往往是更现代化的做法。

三、亭阁式建筑的美学特征

(一)组合式建筑空间形态

亭阁式建筑是在亭式建筑单体空间基础上,发展出的一个新的组合建筑类型。其最大特色是亭与阁的建筑内外空间重叠组织形式,这种空间组织形式使亭的形象更加丰富,本身既是景观又可以观景,既有功能性又有美学方面的价值。合浦三座代表性亭阁式建筑,均具有亭与阁建筑形式的空间组合。合浦郡亭阁式建筑与国内亭阁式建筑空间上的形态又都有所不同。合浦郡亭阁式建筑具有通透式多层围合空间的组合式空间形式和灵活多变的建筑空间特点。人们常用“亭台楼阁”来形容中国建筑的类型丰富和形态之美,亭一般为开敞性结构,有顶无墙。早期阁与楼有所区别,楼指重屋,在建筑群中处于次要位置,阁指下不架空,底层高悬的建筑,平面呈方形,两层,有平座,在建筑群中居于主要位置,后来阁与楼互通,无严格区分,轮廓线完整,甚有可观性。阁多为四坡顶的房子,四面均开窗。亭阁式建筑通过多个空间重叠,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相互连接和配合的建筑特征。亭与阁的建筑形式空间组合极具建筑空间结构美,亭阁式建筑的墙体结合了亭式柱子的通透性与阁式建筑半通透性,墙体的墙面多采用中央开通透式大景窗的形式。亭阁式代表建筑东坡亭与海角亭均运用了这种组合墙体形式,将建筑与周边景观产生交流,相映成趣。而大士阁运用的是亭与阁空间的竖向叠加,形成二楼的阁楼空间。亭阁式建筑的横向与竖向空间的巧妙结合,既能挡风壁雨,又具有遮阳降温的功能。这种组合式建筑空间形态由内而外对亭阁式建筑的造型产生了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原传统亭阁式建筑在岭南地域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合浦亭阁式建筑内部空间自由、流畅、开敞的建筑特点。合浦亭阁式建筑具有很强的文化地域性,是当地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地理特征在建筑方面的反映。其中大士阁在建筑学上有很大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巳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建筑。

(二)结构类型与形制布局

合浦亭阁式建筑的形制兼有中原传统古典与南方岭南地域性的特点。东坡亭具有古代亭阁式建筑的传统形制,建筑为单檐歇山顶二进亭阁式砖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分前后两进,环以回廊,建筑面积约210平方米。第一进为别亭(长春亭),面阔7.1米,深6.8米,檐口高4米,单层歇山式。第二进为主亭(清乐轩),进深9.55米,面阔15.8米,为重檐歇山式,上檐口高6米,主亭正门上方悬“东坡亭”三字大匾额。主亭与别孕两侧山墙各有对古朴的大圆窗,主孕正面主墙上还开有两扇方形大木格花窗,亭四周回廊相通,使建筑在平凡中透出几分不俗的气势;海角亭为重檐歇山顶砖木结构亭阁式建筑形制,分前后两进,第一进为海角亭门楼,门楼正中为大园拱门,两旁为园拱身门,屋檐为两层砖砌叠涩莲花托构成。第二进为海角亭的主体建筑,平面呈方形,面阔10.5米,进深10.6米,占地面积约111平方米,前后敞开,左右墙对开月洞窗,10根方形砖檐柱与围栏构成回廊,台基二层,前、后台阶三级,均石砌m;大士阁由两座两层亭阁式建筑组成,前后亭相连通,上层阁楼式,下层无围栏敞开式。全阁采用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结合大木构架,大木构件全部用南方铁木,由36条根柱子支撑,柱基为雕刻宝莲花的石垫,梁柱纵横交错,全用榫卯或穿枋连结。角柱、柱头、梁架、托脚、攀间、出檐等部位建筑手法有宋元时期建筑遗风,建筑布局精巧,结构严密。合浦郡亭阁式建筑与国内其他地方的亭阁式建筑在装饰上也有所不同。合浦郡亭阁式建筑装饰主要表现在中原建筑样式与岭南广府式建筑的结合,建筑装饰上多采用广府式建筑元素,呈现出建筑发展与变化的关系。建筑构件细部上表现为墙身柱身装饰以中原传统为主,而屋顶是以岭南广府式装饰为主,结合具有地域功能性特点的窗花。如东坡亭别亭屋脊中部彩塑双凤朝阳,两檐角置狮子抱绣球,主亭屋脊彩塑二龙戏珠,双鳌对峙,左右檐墙各有古朴的木制花窗。

(三)建筑的意境美

合浦三座亭阁式建筑的建造非常讲究意境美,在观察感受和情感色彩上传承了中原建筑美学思想,均具有中国传统的意境美。同时三座亭阁式建筑还具有纪念性的功能及休憩性的功能。东坡亭是为了纪念苏东坡而建,具有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美学特征,建筑空间随步移而景致;海角亭是为纪念先贤孟尝、苏轼而建,海角亭兼“候潮”赏景,向为我国古代“海角天涯”地理概念的象征,极具环境意象美学特点,从自然的“物境”,经过文化艺术加工,上升到艺术美的“情境”,再通过触景生情,达到理想美的“意境”。按陶弼所诗,北宋海角亭与“还珠”史迹关联,元代官员范椁“访郡耆老,讲求还珠故事”。佥曰:“海角有亭为此设也”于是重建海角亭。均说明了建亭为凭吊东汉合浦郡太守孟尝“合浦珠还”事迹大士阁最初是为抗击倭寇侵扰而建。明初倭寇经常袭扰我国东南沿海,明王朝廷为防御倭寇,便在永安城建“千户守御所”,并在城中央建造大士阁以便于防守了望,符合中国传统登高望远的美学思想。阁上还供奉了观音大士,于是一阁两用也成为合浦大士阁的一大特色。W中国古亭的建造总是能使人在细腻的观察中和情感色彩的追求中,达到一种物我交融的“意境”境界。正如苏东坡《涵虚亭》诗云:“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这正是亭阁式建筑的真实写照。

四、亭阁式建筑的文史价值

(一)建筑的历史文化印记

唐宋以来中原人士常被贬来广西与海南岛等偏远地区任职,期间有文化交流的因素,也有思乡的情节,东坡亭与海角亭建筑的产生无不与流放有着关系。亭的内涵可概括为人们对自然景物的赏知与赏美,对文化艺术的传承与追求,对伟大人物、英烈模范以及千古传颂的历史事件的纪念、敬仰与赞颂等。合浦县的东坡亭是人们敬怀苏东坡的一个历史建筑物证。苏东坡曾有两次广西行,留下了梧州苏山、腾县访苏亭、北流景苏楼等历史建筑。相传苏东坡于宋元符三年(1100)在合浦时住清乐轩,写了《雨夜宿净行院》、《记合浦老人语》等诗文。后人为纪念他,在清乐轩故址修建东坡亭。据《合浦县志》记载:东坡亭"始建于何时失考。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重建。道光、咸丰、宣统年间又经过几次修建。1944年再在旧址重建。亭内外镶有许多碑碣,碑碣书体楷、草、隶、篆俱全。亭的正面壁上有一幅苏东坡阴纹石刻像,在东坡像上方有"仙吏遗踪"四字。而另一座亭阁式建筑一海角亭则更多的体现了中原人士的思乡之情,海角亭也有着其独特的历史标志。明人陈崇庆在《海角亭》讲到:“习闻海角共天涯,此日登临望转赊。青草寒潮迷极浦,苍山斜日拥晴沙。”海角亭是为纪念东汉永建年间在合浦任太守的孟尝而建,有“合浦珠还”的典故。始建于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距今巳1000多年了。经宋元及明朝成化、嘉靖年间多次迁建,至隆庆年间迁于现址。元代海南海北道肃正廉访使范椁《重建海角亭记》载:“钦廉僻在百粤,距中国万里而远,郡南皆岸大洋,而廉又居其折,故曰海角也。”

(二)诗文、匾、楹联、绘画与雕刻

亭阁式建筑往往是与文化景观共存的,亭还是文人展示才华的好地方,亭阁式建筑墙面与柱子的结合,让建筑具有了承载更多文化艺术的可能性,东坡亭与海角亭也因此而留下了许多名人诗词字画。东坡亭主亭正门上端悬挂着由广州六榕寺铁禅大师所题“东坡亭”真迹牌匾,亭内正面壁上嵌有东坡石刻像(喻为“仙吏遗踪”)。亭外四壁刻着历代重要碑文和东坡在合浦所写的遗诗,如名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六月六日渡海》。东坡亭已成为一种历史文化象征和合浦历史人文景观的杰出代表。在海角亭的门楼内壁上,镶嵌有三方石刻,是清乾隆年间廉州知府康基田所书《海角亭远眺》七律,碑字体为行书、一气呵成。特别吸引人的还有门楼左侧的一方一笔书成的“鹅”字碑。海角亭墙壁刻画有各种动植物图案和历史故事人物,海角亭屋脊上的双龙戏珠,形态逼真。亭的上下檐之间,全是回字形图案的雕花窗棂,檐下封檐板,雕着各种动植物图案及历史故事的浮雕,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独坐敬亭山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课 聊天室 陶冶情操

迈进21世纪,为适应跨世纪人才需求 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助于防止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有利于学生增强认识自我、善待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能力,提高自我修养。为此,我校从1998年就安排了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 2000年参加了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东北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研究,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全面系统地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了“育才、育人、育心”。

一、进一步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在校长的领导下,以德育领导、班主任及心理辅导教师为核心。

二、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我校通过班主任会、教师大会积极加强班主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支持教师尤其心理教师外出参加各种心理会议和活动,不断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鼓励教师参加部级心理咨询师考试,我校现有两名教师考取了部级三级心理咨询师证。同时有机会就邀请专家到学校举办心理专题报告。让教师了解学校心理工作动态,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进一步促进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在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组织温馨班级活动。班级是学生所在时间最长的地方,学生处要求每个班级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要求各班学生设计出温馨、健康、幽雅的班级文化,创建和谐、融洽、让人心情快乐的学习环境。

2.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心理教师每周每班上一节心理健康课,教师在课上努力营造教育氛围,通过案例分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课堂训练、学习反思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让学生学会克服人际交往和生活中的困难,提高适应社会等能力。

3.学校建立了知心姐姐聊天室,设置了心理咨询信箱和心理健康档案。为了更好地开展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咨询工作,学校建立了知心姐姐聊天室,在教学楼一楼显眼处设置了心理咨询信箱。每周三下午为学生心理咨询开放日,每周一开一次心理咨询信箱。通过给学生回信、与学生面谈,更好地处理学生的学习压力、家庭压力、交往压力等问题。建立健全了学生心理档案,大大提高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学校开展各种活动。学校通过开展感恩节文艺汇演、学习雷锋活动、朗诵会、演讲比赛、师生才艺展、毕业生文艺汇演、庆十一国庆节歌手比赛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感恩教育,展现学生感受快乐、体验幸福、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使学生身心得到均衡发展。

5.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游览长白山脚下开发的新景点、新面貌,如森林公园、万达南区的新建筑、白溪漂流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真切情感;组织学生参加服务社会的义务工作,如慰问敬老院老人、帮助清洁社区卫生、森林公园卫生等,使他们体验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

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

1.学校在教学楼门前的显眼处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专栏,以班级为单位,每两周更换一次内容,要求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并且有针对性、系统性、实效性。

2.走进学校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寝室楼上方印着我校的十六字要求:静修俭养、诚朴宽正、知书达理、精忠报国。寝室楼前的花池里用花草设计了八个绿色大字:自信、自学、自立、自治。去厕所时经过怡然门,走廊墙上的是校风:求真、民主、慈教、博识;校训:勤奋、严格、自爱、上进。

独坐敬亭山教案范文第10篇

大家早上好!今天起了一大早,辛苦了,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调整好生物钟呢?一日之计在于晨,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三个代表”清醒清醒头脑。

首先,我代表xx旅行社感谢大家的信任!本社是一家重合同、守信用,追求卓越服务的旅行社,相信各位的选择是没有错的!那正所谓“我选择,我喜欢!”希望大家虽然出门行万里路,也能感觉到家的温馨。

其次,我代表坐在我旁边的这位“三好司机”向大家问好!我们的司机姓赵,他可是位长相好、脾气好、而且技术一流好的司机,有他的娴熟驾驶,这一路上大家肯定玩的放心,玩的开心!相信我们赵师傅的,就来点掌声哈~~~

最后,我代表本人向各位鞠躬了!我叫xx。大家可以叫我“x导”或者“小x”。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希望大家多多配合支持小x,虽然我不是最优秀的导游,但一定是最用心的导游。有事您说话,x导会尽全力满足您的要求!

那么呢,这一路上呀,我希望呢大家把一颗“安心”交给小x,把“放心”暂时保存在x师傅那,我和师傅呢也会努力送大家一颗“开心”的。

出门在外老婆交待:少喝酒、多吃菜、听老婆话、跟导游走……

接下来呢我就给大家说一下我们行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1、武当山早晚温差大,海拔不同温差也大,大家要带一件保暖衣服。2、景区内全境禁烟。在非吸烟区内吸烟会处以最低500元罚款。3、带上垃圾袋,不污染景区环境,同时注意保护野生动植物。

最后呢请大家记一下我的电话,135********,是全球通的哦,随时随地好沟通嘛……

那这两天我们将去哪些好玩的地方呢,在这里小x就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一下这几天的安排。今天全天游览紫霄福地----紫霄宫和“挂在悬崖山的故宫”-----南岩宫,明天我们将游览金顶以及太子坡景区。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游览道教圣地武当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她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道教文化吧。

武当山位于湖北十堰市境内。面临碧波荡漾的南水北调源头丹江口水库,背依苍莽千里的原始森林神农架,景区面积方圆八百里,实测为312平方公里。秦汉以后置郡县皆以武当为名。

武当山它头戴三顶桂冠:“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中国道教第一山”和“世界文化遗产”。它融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和饮誉中外的武当拳于一体。分为:玄岳门、太子坡、南岩、金顶、琼台和五龙宫六大景区。

武当山四季景色各异,春季繁花似锦、夏季青山耸翠,秋季金桂飘香、冬季白雪皑皑。不管我们什么时候来,都可以欣赏它美的一面。有一句俗话说“天下名山佛占尽”,而在武当山却是道教一统天下。传说武当山金顶原来被无量佛占着,后来真武大帝修仙得道,出外云游到此,看到这里群峰林立,主峰天柱峰高耸入云,周围七十二峰俯首相向,形成了“七十二峰朝大顶”的奇观。真武大帝相中了这块宝地,便到天柱峰找无量佛商量借地,并提出只借八步即可。无量佛见他所要不多就答应了,没想到真武大帝法力无边,他从天柱峰顶走了八步,一步100里,八步竟占走了整个武当,从而赢得了永久居住权,武当山也因此成为道家的场地。

武当道观从唐贞观年间开始修建,到明永乐年间达到高峰。这里的建筑充分利用自然,采用皇家的建筑方式统一布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于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列,成为全世界的瑰宝。明成祖朱棣大力推崇武当道教,调集军民工匠30余万在此大兴土木,按照道教中“玄天上帝”真武修炼的故事,用十余年的时间建起了三十三个大型建筑群落。建筑线自古均州城至天柱峰顶,连绵四十华里,面积一百六十万平方米,宫观庵堂两万余间。他在这里祀奉北方神真武大帝,以佑护他这个北方起兵夺位的皇帝。据说真武大帝高大的身材,圆圆的脸庞,批发赤足的形象就是按永乐皇帝的模样塑造出来的。所以民间流传有 “真武神,永乐相”的说法。皇家的大力推崇是武当山名声大震,成为我国的道教名山,吸引着各地的游人香客到此观光朝拜。

另外,这里不仅是道教的香火胜地,还是武当拳的故乡。中国武林历来有“北宗少林,南尊武当”的说法,许多人都是未识武当山而先知武当拳。武当拳的创始人相传是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这点我想喜欢武侠的朋友可能通过小说大略了解了一些。据说他在这里修炼的时候看到鹤与蛇争斗的情景,受到启发,领悟出了太极十三式,他也因此被尊为武当派的开山祖师。

我们的汽车现在行驶在十武高速上,双向四车道的十武高速公路为全封闭、全立交,全长27.8公里,属银武高速公路的一部分,属山区重丘路。大家现在看到的是老营镇,也叫武当山镇。明代大建武当山道场时,是工匠的大本营,故称为老营。自明代以来这里流传着两句顺口溜“南岩景致紫霄杉,到了老营不想家”,可想当时的繁荣景象。可对老营来说,却是个不光彩的传诵。正如民谚:“老营有个翠花街(街,当地人读“该”音),十家就有九家歪,只有一家到还好,床下拉出道士来。”这里的“翠花街”,是指由妓院组成的一条专业街。

在民国以前,老营基本无民房,而在玉虚宫北天门外,古道东边的台地上有一条街道遗址,建筑小巧玲珑,小青砖墙,带墀头,封火山,木屋架,小青瓦屋面,一般都是面阔三小间,中间为客厅,两边为卧室,各住一人,很像北京长春宫的嫔妃居室,比良房小。这里能容纳四五百人。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老营翠花街。明代,这里异常热闹,到清代已经衰败了,现在全部塌圮了,仅存遗址。

当时朝廷为了使货币迅速回收,便在武当山工地周围开办了具有十分规模的妓院,让工匠们的钱花在妓院里,再到工地去挣。这些妓院分官办与民办两种。著名的“翠花街”便是官办。翠花原是一个善良姑娘的名字,她因为父伸冤,一连告倒 5任朝廷命官。她的官司虽然赢了,但按当时法律,告倒朝廷命官也应当治罪,于是便被官府打入官妓。老百姓为了永远记住她,便把这妓院一条街称做“翠花街”。而五龙宫、南岩宫等处的妓院所在地,被人们称“混帐坡”,这当然是人们鄙视行当的正常现象。

武当山是道教圣地,永乐为什么要建设有辱道教圣地的翠花街呢?谁曾想,永乐皇帝也有他的“苦衷”——其实;对大修武当山需要多少年,永乐皇帝也不知道。那就得设法留住三十万民夫和工匠。从永乐十年(1412年)七月十一日大修武当山开始,朱棣就明确告诉人们,修武当是长期的劳动。

住在山上的三十万民夫工匠都是男人,是自由人,挣足了银两就想回家,时常有人逃跑。四川河南的匠人多,初开始,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听、工部侍郎郭琎,对逃跑者总是杀一儆百,但却越跑越多。三人无奈,只好奏明永乐皇帝。帝王总比百姓聪明,就想了个一举两得的办法——官办院,既能留住民夫工匠,又可回收大量银钱,就山使用。如此,民夫工匠们没有钱了,就只得乖乖地去干活。于是就把全国各地年青貌美的犯妇全部押解到武当山来充做,这便有了武当山各处的“翠花街”。 这些年青女犯大都出身官宦之家,无非是犯了明代的王法,遭受灭九族之灾,真乃逼良为娼……《今古传奇》刊登的《天地人——血雨腥风武当山》中描述的武当山翠花街悲惨的生活情景,就来源于此。翠花街虽早已被历史湮灭,但今人仍须努力从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上,彻底清除其遗毒,建设真正符合天道人伦的现代文明。

大家可知武当山镇也是陈世美的故乡,大家知道的是陈世美被包公斩了。但是大家谁了解陈世美幕后真正的故事呢?下面我给大家讲讲《铡美案》的由来。

在中国的历史上,确实存在陈世美这样一个人。传统戏剧中的陈世美,自报家门是“湖广均州人氏”。他出身在清朝时期的一个仕官家庭,成年后,便做了一名清正廉洁 、大公无私、待人谦和的官员。

一日,朋友上门拜访,并希望寻得一官半职,陈世美爽快答应并帮助了这位朋友。很快这件事就在当地传开,于是同窗、好友、亲威纷纷上门寻求帮助,由于人数太多实在无法应付,陈世美便吩咐管家将这等人士统统拒之门外。

不久后,一位曾在科考时帮助了陈世美的同窗也来到了陈府,管家在不知名的情况下也将他扫地出门。事后,他非常记恨陈世美,于是执笔将当时社会上发生的一些小人所为之事统统记于陈世美头上。

后来此传记被一戏班子所得,于是把他改编成戏剧,在各地上演,于是便有了《秦香莲》——陈世美休妻之说。

有一次,戏班照常在台上演着秦香莲的故事:陈世美叫一名韩琪的人到小庙里杀秦香莲,由于韩琪不忍心下手,于是放走了秦香莲,并自刎。后来秦香莲在逃跑中倒在了血泊里……。

戏本已到此结束,可是台下却呼声大起:杀了陈世美、杀了陈世美!

戏班主见此情形焦急万分,正当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另出一戏《黑炭包公》,主演包青天角色的戏子款款走来,于是他灵机一动,叫包公披上官服上台铡了陈世美。

众所周知,包公出生于宋朝,而陈世美出生于清朝,叫包公与陈世美同台演出,岂不闹了一个大大的笑话?

此时,主演包青天角色的戏子急了,说道,这包公与陈世美不属于同一个朝代,如何去铡了他?

戏班主这时也顾不得那么多,直喝道:这陈世美可是附马爷,一人之上,万人之下,除了你包黑炭,谁又有这胆子去斩他?

道亦如此,戏子只好披挂上阵将陈世美处死,以至后来就有了《铡美案》——包公铡陈世美的典故。

世代相传后,陈世美的后代一直不服于这种说法,在传到第8代后,陈的子孙曾将这出戏的道具、人马掀了个底朝天,但都无济于事,陈世美还是背上了千古骂名!

可见,我们对陈世美的误解,实在难以让他含笑九泉呐!

好了,陈世美的故事就说到这,我们今天的主要目的是到武当山一看究竟。

……

好了,讲了这么多,我看大家都有些迫不及待了,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武当山脚下。请各位带好随身物品下车。

大家现在所看到的是武当山大门,这是进入武当山景区的第一道门。建于1988年,为六柱五孔仿古石雕牌坊,由136个构件卯榫建成。高11.9米,宽21.6米,栏柱为八角形,底座前后嵌有抱鼓。额坊刻有“武当山”三个遒劲大字,录自玉虚宫明永乐年间《御制大岳太和山道宫》碑上。相传,为明成祖朱棣亲书。栏板、檐、椽刻卷云图案,气势雄伟壮观,是游人留影纪念的理想之地。现在给大家十分钟时间照相,一会大家到游客中心门口集合。

好了,大家请随我转乘景区环保车,开始我们的武当朝圣之旅。……

磨针井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磨针井停车场。磨针井,也叫纯阳宫,是一座纤巧玲珑、布局紧凑的道院,周围峰峦拱拥,翠林环绕,竹铺凉云,梅送暗香,被誉为:“竹月梅风巧相映”的胜境。是以武当道教关于真武修仙故事为主体内容修建的。

磨针井,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清咸丰二年(1852)重建;1981年湖北省政府拨款修葺,恢复了原貌。磨针井占地5000平方米,庙房52间,建筑面积1543平方米。中国有句名言“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说的是唐朝诗人李白的故事。在磨针井,讲的确是真武大帝在武当山修炼的故事。磨针井里的铁杵、井以及供奉的神像,壁画都是围绕“铁杵磨针”的故事建造的。那么,道教又为什么要修此庙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希望大家在参观完武当山风景区后能够得到答案。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磨针井道院,大家请看祖师殿前埋着两根碗口粗、半米高的铁针,乌黑发亮。相传,净乐国太子(真武大帝幼年)得到玉清元祖紫气元君(女神仙)的指点,到武当山学道,因感年久不成,欲出山还家,紫气元君为启发他再坚信心,就变为一位老妇,坐在溪涧边磨铁杵,太子问:“干什么”?老妇说:“磨针”。太子说:“这要磨到什么时候”?老妇说:“功到自然成”。太子悟到了这个道理,返身回山修炼,终于得道飞升。 相传,净乐国太子入武当山学道修炼,意志不坚,欲出山还俗。走到这里,其师紫气元君化为姥姆以“铁杵磨针”点化后,复回山中修炼,终于得道升天,成为北方的真武大帝。殿前这两根大铁杵象征着老妇所磨的铁杵,这个宗教故事表现了中国人对事业持之以恒的不懈追求精神。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祖师殿,祖师殿面阔三间,殿内悬挂“峻极于天(此匾形容武当山高入云霄,一柱擎天。在此比喻玄帝的恩德永远像武当山那样美好,它可与天同埒[liè])”匾额。原供有太子塑像,现殿内供奉陈抟像,为明代木雕,像高1.02米,通高1.1米,头戴太山冠,身着道袍,端庄挺坐。四壁绘有《真武修真图》壁画,线条古朴高雅,构图巧妙,人物刻画传神,山水云树有致,具有浓厚的地方民画风格,生动的反映了真武上山修炼的曲折故事。殿上悬挂“保合太和(意思是武当山天地阴阳平衡,能使万物顺利繁育生衍)。”匾额。殿旁栏台高举,拱拥姥姆亭一座,重檐雕脊、亭亭玉立、轻俏典雅。亭中有井,井上神龛供奉铁铸饰金姥姆磨针像,手捧铁杵,头微侧偏,笑迎过往游客,以高超的铸造艺术,渲染真武修真的故事。祖师殿前,是一座四合院式道院,幽静雅适。在姥姆亭墙壁上,嵌着一块直角化石碑,化石形如竹笋,状如墨鱼之脊,有半透明弯月状纹。据考证,距今约4.5亿年,与三叶虫同为古生海洋动物,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武当山太子坡停车场,大家现在见到的是一座古朴饰栏望柱石拱桥,这便是复真桥。从复真桥拾级而上,是一座耸立于云端的山门,门为砖石结构,歇山顶式建筑,下为石雕琼花须弥座,红墙翠瓦,门楣砖雕匾额刻着明永乐十七年(1419)驸马都蔚沐昕亲笔提写的“太子坡”三个大字。

太子坡,又名复真观,背依狮子峰,右为天池,雨时飞瀑千丈,左为下十八盘,环境清幽,景色秀丽。因“铁杵磨针”的传说,在此修建了一座道院,取太子回心转意再度修行的意思,把这座道观改为复真观。国内的很多建筑都是坐西朝东的,而太子坡却是坐东朝西,这是比较少见的。

复真观,明永乐十年(1412)敕建,清康熙元年(1662)、二十三年(1684)、二十九年(1690)曾三度重修,1983年湖北省政府拨款维修,恢复了原貌,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有庙房105间,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基本保持了当年的规模,是全山最大的道观。整个建筑布局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有致,富有韵律感。

门内依山势的回转起伏,建夹墙复道,曲曲弯弯,犹如波浪起伏,称之为“九曲黄河墙”。九曲黄河墙跟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建“九曲黄河墙”取曲径通幽之意。从进门到出门,布局独特,古往今来,有“一里四道门”之称。进入二道门,便走进了“复真观”。复真观,砖木结构,硬山顶式建筑,绿琉璃瓦屋面,抬梁式木构架,前为廊。这里有一幅“复见天心虚危应宿峰峰碧,真成神武旗剑扬烟处处玄”(上联署“甲申季秋”,下联落款“监院洪永寿敬立”。虚危应宿:指二十八星宿中的北方七宿各自归位,道教所崇拜的圣神是北方之神。旗剑扬烟:特指真武神。此联的大意是为了表达真武神的功绩,武当山到处都布满了祭祀真武的庙宇,青山作证,有关真武的故事处处可闻,人人皆知。)的对联,二道门内为方石墁地的院落,南边建有石砌祭坛,上边安置一口大钟,击打则万山回应,北边建有造型精巧的砖雕焚帛炉,中间为高大的照壁,镶嵌有“福”、“寿”、“禄”三个大字。在这里,香客、信士在烧完香后,闭上眼睛,用手去摸照壁上的“福寿禄”三个字中的任何一个,摸到“福”字,预示着福如东海;摸到“寿”字,预示着健康长寿,摸到“禄”字,预示着坚实稳固。然后在到祈福坛上撞吉祥金钟,按摸到字的个数,每个字撞三次,便能完成心愿。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龙虎殿,殿上悬有“体慧长春”( 体:世界的本源;慧:指悟道,泛指智慧。匾意为玄帝的智慧无穷,思想和精神长存而不失,赖以永年。其精神永葆青春活力,像春天般永远激励每一个信士,遇事要不懈地女里,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增长智慧和才干。)匾额一块。为什么武当山的道观都建有龙虎殿呢?这是因为武当山的建筑都按照五行四象学说建造(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东为青色,西为白色,南为红色,北为黑色。”龙虎殿是守门神殿,殿内青龙、白虎神像都很威严,店内建有“王灵官”的塑像。相传,王灵官是真武的舅舅,甘愿为真武把门,他长有三只眼睛,手拿兵器。王灵官塑像边有一幅对联。上联为:“天知地知未有不知善报恶报迟早要报”;下联为:“好大胆敢来见我快回头切莫害人”。紫霄宫有王灵官的塑像,金顶为他建有专门的殿堂。龙虎殿门框上有一幅对联:“五百羽林仪仗分列铁骑鸣处震威远,三千世界名山独峙炉烟霭时流祚多”(上联署“公议诚心胜会”,下联署“众信士顿首百拜敬献。”五百羽林:指真武大帝的五百名官兵;三千世界:道教以为宇宙有亿万世界,极言宇宙世界广大无边。此联意思为真武大帝五百名随从官兵,威武雄壮,所到之处威声显赫,远近皆知,天下名山很多,世界有亿万,但惟独武当山的名气耸立在这些名山的顶峰,这里的香火旺盛,灵气十足,香炉里的烟雾飞向哪里,哪里就会降临福气,闻到香味,就会带来更多的好运。)

进入龙虎殿后看到的是一个院落,大院中建有饰栏泓池,人们称其为“滴泪池”。相传,太子开始入山修炼时,其母善胜皇后一直从山下追到山上,追不上太子,悲痛欲绝,在此滴泪成池。人们为了纪念真武大帝修行的决心和善胜皇后爱子的慈心,便把这个池子叫做滴泪池。在这里每天上午11:00、下午3:30可以观看中国武当功夫团表演的武当武术。大家看到饰栏高台拱拥的是正殿---祖师殿,殿悬“云岩初步”(云岩:比喻山势高险深邃;初步:起步。匾意为玄天上帝最初在此修炼,初学道法。暗喻玄帝修炼之艰辛,条件之苦,在这种恶劣条件下,仍坚持修道,学习道行。)匾额。祖师殿为砖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建筑,绿琉璃瓦屋面,抬梁式木构架,前后为廊,单翘重昂斗拱11组,正面为全开式格扇门。全部柱、梁、枋、门、窗饰彩画,雕梁画栋,涂彩饰金,极为壮观。祖师殿北侧门外是一处幽静雅适的院落,依岩建有五云楼、皇经堂和藏经阁。因有五层,故俗称五层楼。五云楼,修建在崖壁之上,明永乐十年(1412)敕建,清康熙年间重修。

明朝建五层楼已经很少见,更少见的是五层楼只有一根柱子支撑,在这五层楼的顶层,还是由这根柱子撑起了十二根大梁,这根立柱如何独立将五层楼及十二根大梁支撑近600年而完好无损呢?还是有着其它的寓意呢?

大家现在所见到的就是古代木构建筑杰作“一柱十二梁”,其间有梁坊12根交叉迭搁,下以1根柱子支撑,结构奇特,设计周密,技艺精湛,巧夺天工。传说,这根立柱代表了明朝的武当道教就是国家的中流砥柱的意思。前国家政协主席李瑞环在此停留三十多分钟,连连赞叹:“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大家试着数数一根柱子上是否架着十二根横梁?从五层楼往上走,大家看到的是皇经堂和藏经阁。皇经堂前有颗桂花树,树高约5米,胸径0.5米,树龄三百多年,每年仲秋,桂花怒放,香气袭人,有“十里桂花香”之说,是太子坡的一大胜景。沿正殿后的夹墙复道攀登数10级石阶,来到的便是观内的最高处太子殿,殿内供奉着太子童年塑像。殿门上有一幅对联:“赤脚常怀赤心爱民如保赤子,青衿每放青眼恩德堪配青天”(上联:真武神披发赤足,常怀忠心,爱护天下百姓和保护婴儿一般。下联为:读书人对真武大帝十分喜爱,其恩德和品行可与天同鉴。)这里是道教朝圣和古建筑修学旅游的胜地。在太子殿前凭栏俯视沟壑,曲涧流碧;纵览群山,千峰竞秀;远眺金顶,烟云迷离,大家可以看到“鸟向日边度,人从天上回”的奇景。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紫霄宫停车场。从汉江之滨的均州静乐宫到武当山金顶,整整70千米的山路,“五里一庵十里宫”,一线串珠共经过9宫8观、1道神门、16道天门、36座古桥、72岩庙;更为壮观的是这条道路全部是青石墁地的台阶和青石护栏组成,被称为“神道”。它的建筑风格、规模及长度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为人间第一神道。明朝曾动用30万劳工,花费十三年才完成这一惊世之作,他的意图何在?如此壮观的古神道又是为谁而建呢?

早在唐朝,中国就有“七十二福地”、“三十六洞天”之说,紫霄宫是唯一享有洞天福地的道教福地。紫霄宫位于武当山神道旁,背依展旗峰,面对照壁、三台、五老、蜡烛、落帽、香炉诸峰。右边建有雷神洞,左边是禹迹池、蓬莱第一峰宝珠峰。周围山势天然形成一把“二龙戏珠”的宝椅,紫霄宫建筑如同打坐修炼的道人稳镇其中。有“云外清都”(“清都”:传说是天帝举止的地方。意思是在援外天上,玄帝在仙界居住的寓所。)之誉。中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郑孝X称其为“中国风水学的大全”。福地到底象征着什么?它与古建筑又有着什么样的联系?为什么值殿的又都是美貌的道姑呢?武当山不解之谜太多,希望大家在游览完武当山后能够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1982年紫霄宫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作为全国重点宗教活动场所开放,现在紫霄宫是武当山道教协会所在地。

紫霄宫于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创建;元代重建,名为“紫霄元圣宫”,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扩建,现有庙宇182间,建筑面积8553平方米,整体建筑凭借山势,采取欲扬先抑、先疏后密,首尾相顾、遥相呼应的手法建成,数百级的台阶依山叠砌,层层崇台气象森严,极具皇家道场的气派,是武当山现存最完整的宫观之一。主要名胜有龙虎殿、十方堂、紫霄殿、佳音杉、父母殿、东宫、西宫、太子岩等。

穿过金水桥,沿石阶而上,我们现在来到的是龙虎殿,龙虎殿是紫霄宫第一重山门,殿外为八字墙,墙上以琉璃琼花、孔雀等图案镶嵌,殿内阴森恐怖,正中神龛上供奉王灵官,披甲执鞭,面容威严,两侧分别供奉青龙、白虎泥塑神像,怒目圆睁,龇牙咧嘴,身着X甲,手持戈戟,高大威武,形象生动传神,使人望而生畏。这两尊神像为元代著名雕塑家刘元一的传世作品,是武当山泥塑艺术珍品。出龙虎殿后门,我们现在看见石栏蹬道两旁对称耸立着两座赑屃驮御碑亭,明永乐年间兴建,1998年修复如初,亭为重檐歇山顶式屋顶,红墙翠瓦,四方各开拱门一孔,亭内置赑屃驮御碑。在武当山个大宫观中,有2座气势恢弘的御碑亭,存放着12座赑屃,其背上都驮着巨大的石碑,碑上铭刻着永乐及嘉靖等皇帝的圣旨,世人称为“赑屃驮御碑(也叫龟驮碑)”。这些石雕赑屃驮御碑高达9米多高,重达百吨,是闻名的武当绝景。巨大的赑屃驮御碑是怎样运上山的?又是怎样安装的呢?赑屃驮御碑碑文分别为明成祖〈下大岳太和山道士〉、〈御制大岳太和山道宫〉(与玉虚宫碑文同)。为什么武当道庙都建有碑亭呢?皇帝为啥造这么大的石龟来驮圣旨?这有个来历。传说,燕王朱棣初次起兵反朝廷时,被建文皇帝打败。敌兵紧紧追过来,渐渐逼近,眼看就要捉住他。朱棣扬鞭策马,落荒而逃,翻山过岭,又饥又渴,人困马乏,再也没力气了。这时候,他骑的火焰驹突然一停,前腿抬起,“咴咴”一声惊叫,差一点把他摔下来。天啊,前边竟是一条汹涌的大江,拦住了去路!身后人喊马叫,刀光剑影,越来越近了。眼看已是绝境,朱棣不禁仰天长叹道:“难道我真该死在这里吗?天啊,你若有情,就救救我吧!”

呼声刚落,大江便翻动起来,江心里现出一个漩涡,溅起很高的浪花,随着哗哗啦啦的涛声,从江中现出了一个大乌龟。它伸长脖子说道:“来来来,站到我背上,渡你过江。”

朱棣正惊魂不定,还在犹豫,那火焰驹已飞身一跃,到了龟背上,站得稳稳的,闪也没闪,晃也没晃。大龟摇着头,摆着尾,四个脚爪扒啊扒,眨眼间便游到了对岸

朱棣回头见敌兵像热锅上的蚂蚁,只是在对岸团团转,却过不来河,便舒了口气,对乌龟表示感谢。那大龟说话了:“圣上登基以后,请封我一官半职吧。”告别了朱棣,就沉到水里去了。

这时候,军师姚广孝领兵接迎了朱棣,朱棣便把这乌龟驮他过江的事告诉了他,问他大乌龟是什么神。姚广孝说:“那龟不叫龟,是龙王的第八子,它出来护驾,可见你要坐天下了。”

后来,朱棣果然百战百胜,赶跑了朱允文,自立为永乐皇帝。他论功行赏,对当年追随他的文武人员,都封了官,独独忘了那大乌龟。姚广孝提醒了皇帝,可是所有的官职都已封完了。皇帝说:“乌龟救过我的命,功劳最大,就封它给我驮圣旨吧。”

大乌龟便立刻驮了圣旨,到了武当山。它看这里山川峻秀,鸟语花香,是个好地方,便没有再离开。

永乐皇帝怕它淋着冻着,就让工匠们给它就地建起了御碑亭。

沿数百级台阶拾级而上,来到的便是十方堂,原为十方丛林。是云游道士挂单的地方。相传,在明朝时,香客信士在此朝拜真武;只有皇帝遣臣到武当山祭祀时,才能到紫霄大殿。因此,也称为朝拜殿。清末改名为十方堂。殿内正中神龛上供奉元代铜铸鎏金真武像,两侧分别供奉吕洞宾像和张三丰像,在神龛壁上彩绘着古代的二十四孝图,孝文化在道教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二十四孝:“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穿过十方堂,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一座幽静雅适的青石墁地院落,在三层饰栏崇台上的就是主殿紫霄大殿。紫霄殿进深五间,重檐九脊,翠瓦丹墙。殿门前分别挂有“协赞中天”( “协”,协作;“赞”,佑助;“中天”,指紫薇北极大帝,即道教四御之一,为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和中天之神,为四时气候之神。另一种说法,道经《北斗本命延生经》谓中天北斗中,三界诸神相互协作,管理好中天事宜。)、“云外清都”、“始判六天”(“始”,初,最早;“判”,分开;“六天”,《云笈七签》云:玄武称其天帝则可分判六天,即赤虚天、泰玄都天、清皓天、泰玄天、太玄苍天、泰清天。)三块匾额。殿内飞金流碧,富丽堂皇,店内额坊(悬有“仁慈远被”(匾意为“您离武当山再远,即便在天涯海角,相隔千山万水,神灵的仁爱慈善也会降临于您。)及“泽被群生”匾额。“泽被群生”意为真武施放出的恩惠使所有的人都能够享受,恩赐覆盖宇宙,惠赐全民。)、斗拱、天花均绘有彩色图案,中央屋顶藻井浮雕二龙戏珠,四周绘有八卦图案,象征道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基本思想。整个大殿由36根杉木巨柱支撑,暗意:36天罡甘愿做真武部下,为真武大帝效劳。殿中三层石雕须弥座上的神龛局部饰有四条金龙、两只金凤、龙翔凤舞,姿态生动,三层须弥座崇台在我国古代属于建筑的最高等级。神龛内供奉真武神老年、中年、青年塑像和文武仙人坐像,(真武中年像高4.8米,身着帝服,为武当山尚存最大泥塑像。)两旁侍立金童玉女、君将等,神案上陈列着御制香炉、烛台、宝瓶等供器,均为铜铸重彩,浑然一体,神态各异,是我国明代艺术珍品。大殿右侧供奉着一根数丈长的杉木,长约10米,直径约0.3米。相传,这根杉木是根神杉,从别处飞来的,因此也叫“飞来杉”。他能发出一种特殊的声音,在一头轻轻敲击,另一端可听到清脆的响声。所以呀,人们有称它为“响灵杉”。由于敲击的人多了,杉木的两端已形成了深达数厘米的小坑。这根杉木为何会传响声?道教到底又崇尚她什么呢?“紫霄听杉”也就成为武当山的一道奇观。大殿左侧神龛中供奉着一尊明末清初纸糊贴金真武神像,(由于弥足珍贵,现已被收藏。)高0.89米,宽0.26米,神态自若,衣X清晰,线条流畅,手法细腻,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纸糊神像”,曾被误认为是铜铸鎏金神像。至今这尊神像不仅表面没有脱落,而且内部也没有丝毫损伤或虫蛀现象,它集聚了我国古代纸糊、雕塑、贴金、彩绘、防腐等工艺的精髓,对研究我国古代纸糊工艺有很高的价值。大殿四周神龛内,陈列着数以百计的元、明、清时代铸造的各种神像和供器,堪称我国铜铸艺术的宝库。大家现在来到的是紫霄大殿后的父母殿。大家现在看到的父母殿是清代重建的。父母殿崇台高举,秀雅俏丽,殿内正中的神龛上供奉真武神的父母像,也就是净乐国王明真大帝和善胜皇后琼真上仙像。左边神龛内供奉的是观音娘娘,右边神龛内供奉的是三霄娘娘、送子娘娘等,称为百子堂,是昔日善男信女求子女的地方。据说还十分灵验。

在父母殿右侧门额上方书有“红三军司令部”几个字。1931年5月,将军率领红三军驻扎在武当山。道总徐本善带领道众夹道欢迎,组织太子坡、中观等宫观道众热情接待,协助部队安排好五百多名伤病员治疗和休息。红三军司令部和后方医院设在紫霄宫。与徐本善结为良友,习练太极拳。撤离武当山时,为答谢道友们对红三军的支援,代表全军赠送给徐本善2斤黄金,并题一幅楹联:“伟人东来气尽紫,樵歌南去云腾霄”。父母殿曾是将军的卧室和办公室,至今还保存着将军当时用过的办公桌椅、床铺等物,简陋朴素。

独坐敬亭山教案范文第11篇

双星度假村就是集双星文化之大成者,体现了双星企业文化的特色,倾注了汪海总裁的心血和智慧。双星度假村与鹤山相毗连,依山环海,山雾空朦,景色秀美。双星度假村既是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集餐饮、会务、娱乐等于一体的道家旅游胜地,设施齐全,服务一流,让游客流连忘返,并带给大家许多“惊喜”发现。

“四不像”的双星塔

双星塔坐落在双星山上。这座远观如宝塔,细看不见塔的独特建筑,让你充分感受到汪海总裁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只见它的第层飞檐翘角,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风格的展现;第二层则嵌了一圈双星标志,体现双星精神;第三层是“长城”的造型,展现民族精神;第四层是大鹏展翅的形象,寓意双星与中华民族一起展翅腾飞;双星塔的顶端则是个皇冠,象征着双星昂扬奋进,在市场上夺冠。

达堡斯达宫

达堡斯达宫始建于2000年9月9日,它依山傍海,雄伟壮观,体现了双星人在汪海总裁的带领下,历经近40年风风雨雨,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魄力。

达堡斯达宫集古今中外建筑特色于一体,主体由9层阶梯式石砌建筑而成,采用方石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寓意双星人在创业中“石石”在在,脚踏“石”地,一步一个脚印永不停止地攀登。下面凹面,上层凸面的建筑造型,展示改革开放的第一代优秀企业家,世界风云人物汪海总裁在国企改革中冲破旧体制和种种阻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超前意识。达堡斯达宫风格独特,整体建筑与佛教文化相结合,与产品特色相结合,与企业家个性相结合,与企业家管理相结合,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

蜗牛精神

双星度假村有一座寓意深刻的建筑,形如海螺壳,汪海总裁称之为“蜗牛”,双星人崇尚“蜗牛精神”。在市场上博风击浪多年,双星人已养成了永远查找不足的习惯,他们从来都没有被光环遮住眼睛。双星成功就是靠了“蜗牛精神”,持之以恒,无论遇到什么狂风险浪,都会向着目标前进。

以正压邪“包公厅”

双星山的半山腰塑有包公像,只见“包大人”正襟危坐,双手伏案,目光似铁,一脸正气,基座上刻有“黑白分明”和“以正压邪”八个大字。包公像下建有包公厅,有政府官员到访,总是被请进包公厅。因为汪海总裁说,在包公厅里汇报工作,我们谁也不敢说假话。他还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特别需要像“包大人”那样黑白分明、主持公道的干部,只有正气压倒邪气,市场经济才能健康发展。

二十四孝院

双星山二十四孝院落成于2001年9月9日,是双星集团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而建,是汪海总裁倡导“为国尽忠、为父母尽孝乃做人之根本”的文化精神的具体展现。参差坐落形态各异的二十四座亭子中分别立有“二十四孝”塑像,形态逼真,故事感人,游览其中会获得很多教益。

独坐敬亭山教案范文第12篇

一、获取意象方法

1.媒体再现。

诗中有画,意象就是诗中的画。通过媒体可以将古诗词的意象直观地呈现出来,不必让学生再去猜测想象,特别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难以企及的时候,这样做,能省时高效地让学生在目视画面或听赏音乐中加深对诗境的理解与体悟。媒体再现意象的主要手段有板画、表演、课件、录音录像、影视作品、实物呈现等,通过这些直观手段,可以将语言文字转化还原为画面或场景,若能配合以适切的音乐,往往会生成更好的效果。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一年级下学期古诗《草》的教学片段:

出示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野火烧不尽,“烧不尽”就是烧不――

生:完!

师:“尽”就是完的意思。奇怪了!到了冬天,草的叶子都枯黄了(边说边将已画好的“草原上的绿草”涂成黄色),大火一烧(说着又用红笔在草上画上火苗),就把草烧得干干净净,白居易为什么说烧不尽呢?

生:草根没烧着,所以说没烧尽!

师:对呀,草根没烧着!(接着板画出草根)

师:哪位小朋友明白了第四句的意思?(生纷纷举手)

师:谁愿意到黑板前边来,把第四句的意思画出来?(生上前添画出了草芽)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画吗?

生:因为到了第二年春风吹来时,地面上又长出草芽来了,草芽继续长,就长出嫩叶了,所以,我这样画。

师:对,你真聪明,画得好,说得也好!小朋友们,大火烧得那么厉害,可是第=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小草怎么样?

师:对!是顽强!(顺手将“顽”写在“强”前边,并在“顽”上加上拼音“wan”)。小草的生命力多么顽强!火把叶子都烧光了,第二年照样发芽,多么了不起呀!正因为这样,白居易才写诗赞美它。现在请小朋友一起来朗读这两句诗。

教学中,通过教师板画、与学生合作板画的方式,获取了“草根”“草芽”两个意象,直观地让学生理解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诗的意思,将诗化成了画同时,引导学生知诗意、悟情意,可谓一箭双雕。当然,运用直观的手段呈现画面,获取意象,要注意处理好它与学生年龄、语言文字的关系。在中低年级,因学生想象力还不够丰富,运用媒体再现,能化解学生与诗文、意象间的矛盾,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领悟想象力的提高,当学生有能力将语言文字通过想象转化为画面而获取意象时,应放手让学生自取意象。

2.激活表象。

意象有显性与隐性之分,隐性意象较显性意象具有难以瞬间唤醒、及时呈现的特点,这与意象自身的深沉性有关,也与学生直觉发现意象的能力局限性有关,实际上,不同学生之间直觉意象的能力也存在差异。意象是诗人对人生世相的返照,在生活中总能找到与之相近或相同的物象,对学生而言,只是因受其生活阅历、当时当境的联想力的局囿,未能及时调动内在的视象,让内在视象照见诗词中的意象并融合而成为学生主体心中的意象罢了。教师应以熟悉学生的生活世界为前提,凭借语言媒介,激活学生的内在表象,伴以激情披文人诗,与诗中的意象对接、晤面。

如,一位四年级教师教学《独坐敬亭山》时,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不去赏天上的闲云、看山中的绿树、听潺潺的流水,而只看敬亭山呢?于是,教师这样设境导想:同学们,小时候,父母不在家的时候,你的心情如何?到了夜里,他们还没有回来,为什么这时你会守望着家门,不去看电视、看书呢?讨论交流,学生体会:那是因为心里很孤独,没有人做伴,心里盼着父母能早点回来,于是再没有心思做别的事了。这时,教师继续设问:读了后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什么?学生想象到的场景:诗人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一角,孤零零望着对面的山上,呆呆望着,望着……此时,出示资料――介绍李白作此诗时个人的遭际――离开长安整十年,四方流落已十载,饱受人间的悲苦。尝尽流浪的辛酸,此时。学生心中的困惑――诗人为什么不去赏云、观树、听泉的困惑,豁然明晰了――因为诗人心中有苦,心中有痛,有无尽的孤独与凄凉。诗的意象与诗境已昭然若揭于学生的眼前与心中,原因在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曾有过的经历,激活了学生心中的表象,复活起来的表象与诗中的意象因相互适切而迅速链接融合。诗中情景复现于学生眼前,诗人心中的情意便开始冲撞学生的心扉。敬亭山成了诗人的知音,诗人成了敬亭山的朋友,在“相看两不厌”的诗境中,学生也成了诗人知心朋友。

3.再造想象。

语言文字只能部分地表达诗情诗意,诗的特殊功能在于以部分暗示全体,以片段情景唤起整个情境的意象与情趣,简约的古诗词语言却能唤起丰富的意象与情趣。教学时,教师设法让学生多通过自己的联想与想象,通过思考、加工将古诗词的文字符号转化为个性化的具体场景和画面,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这样的转化还原将再造出更为丰富多彩的具象。

一位教师教学《江南春》,先出示前两句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接着教师设问:读了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千里江南的哪些美景?学生想象出了:细柳如烟,绿荫笼罩;草长莺飞,花红树绿;小河绕村回,春水满盈盈……教师再设问:读着这两句诗句,你仿佛听到江南春天哪些美妙的天籁之音?学生想象到――虫鸣鸟叫、渔歌号子、晨钟暮鼓……接着。教师继续设问引导联想:读着这两句诗句,你还想到了哪些与春天有关的词句联句?学生回答道――“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日出江花红胜花,春来江水绿如蓝”,“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等,最后教师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句。

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从景象、声音、色彩及诗句等方面展开联想、想象,通过调动学生的已有表象、已有知识储备进行再创造,在联想与想象中将诗歌的语言文字具象化、情境化,创生出的新具象远远超出诗句的几个词语相对应的简单景象,让意象与情趣更为丰满动人。

4.组合取象。

整体取象的效果大于部分手段所取得的效果,在单兵作战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宜采用联合式作战,目标指向引导学生获取饱满的意象,从而获得丰富的情趣与意蕴。组合取象,就是将多种取象的手段,如媒体呈现、语言设境、角色体验、再造想象、表演再现等组合起来灵活使用,增强取象的实效性。

如,一位教师教学《送元二使安谣》,学习后两句诗句时,教师先播放课件:阳关外,苍凉的天空,漫漫的黄沙,孤寂的古道,与渭城清新柔美形成强烈的反差,并同时播

放古筝曲《阳关三叠》;再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你是诗人,你觉得元二在长途跋涉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你会为他担心些什么?此时,你为他送别,会对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接着,现场表演――引导学生抓住“劝”“更进”“无故人”等词语以表演的形式再现王维与好友元二把酒话别的情景。最后,和着古筝曲《阳关三叠》,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组合取象,可以将静态的语言文字化作动态的画面,化简约为具象,转化意象,物化诗境,还原情感,增进体验,深化感悟。同时,上述的组合取象,也加强了现场感,缩短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恍如穿越时空隧道,见证了诗人与元二在早春细雨后的渭城依依惜别的情景。

二、处理好取象过程中的两对关系

1.取象与语言文字的关系。

意象沉潜于语言文字背后,语言文字承载着意象,从创作的角度看,语言与意象同时生展,文字是记录诗人创作结果的符号。古诗词教学,首先要透过文字符号,体悟到诗人内心深处的语言,这种语言与意象是同时存在的,但语言只能部分地表达意象,丰富而无限的意象寓于有限简练的语言中,所以,通过语言文字获取意象,而意象却是超乎寻常之多,是学生想象丰富的表现:无论是并行的意象,还是叠加的意象,其中主意象与诗人的情感意绪贴得最为紧密,而这一主意象往往又与诗中的关键词语及诗眼结合在一起,因此,披文得象,还要善于抓住诗眼来推敲生发联想,创生主意象。另外,披文所得的意象又要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才能判断出你是否真切地见到意象。

独坐敬亭山教案范文第13篇

诗歌赏析,我们为何“山重水复”无思路,“柳暗花明”擦肩过呢?原因可能有三:远离时代,孤立思考;生吞诗歌,糊涂理解;缺少思路,迷乱解答。

其实,“柳暗花明”不难见,只需“四步”眼前现。在教学中,我归纳总结了“四步赏析”法,现赘述如下:

一、 看—整体感知

首先,看标题,知题材:诗歌的标题,往往有一两个字表明题材或内容,我们只需“窥一斑”就可以“见全豹”:王昌龄的《送魏二》、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中的“送”表明是“送别”类的诗;刘禹锡的《乌衣巷》、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中的“乌衣巷”“金陵凤凰台”表明是“怀古”类。

其次,看作者,知风格:诗歌的风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我们看作者就可以知其风格:王维的《新晴野望》就想到起“诗画一体”的风格;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就想到其“通俗易懂”的风格、李商隐的《端居》就想到起“朦胧隐晦”的风格。

最后,看注释,知关键:诗后的注释,或注解词义、或简介作者、或交代背景、或叙述典故,这是命题人特别的暗示,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张籍的《凉州词(其一)》诗后的注释是(1)碛(qi),沙漠(2)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是我们准确理解诗句的关键;刘一止的《小斋即事》诗后的注释是“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作者的遭遇与本诗的主旨密切相关;岳飞的《满江红》词后的注释是“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这一注释告诉我们宋徽宗的奢侈生活,可以看出作者的痛心。

二、 找—重点突破

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意象的灵魂。找意象,悟情感是诗歌赏析的关键。

首先,找名词,知意象:意象,从词性上来讲都是名词,只要抓住名词,就能找到意象。林景熙的《溪亭》“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灯。”中的“清秋”“日暮”“月”“落叶”“流萤”“孤灯”都是名词,也是诗中重要的意象。

其次,找动词,形容词,副词,知情感:名词前后的修饰词,往往体现诗人的情感倾向,我们必须抓住。王安石的《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早,正抱疏桐也半黄”中“月”前的“缺”、“漏”后的“未央”、“身”前的“病”、“梦”前的“归”、“蝉”前的“鸣”、后的“乱”、“叶”后的“黄”,这些动词、形容词把诗人的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烦乱之意全部表现出来了。

三、 想—快速整合

诗歌赏析,主要围绕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与情感态度五个考点命题。面对考题,我们应快速整合记忆中已有的知识与方法。

首先,想考点,知方向:高启的《黄氏延绿轩》“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面对诗后这样的一道题:“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我们立即整合“语言”考点的相关知识,明确了答题方向。

其次,想题型,知步骤:诗歌赏析的题型基本稳定,每种题型的解答步骤也相对固定,这样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李商隐的《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面对“这首诗的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的题目,立即想到这是一道“技巧”类的题目,一般有三步:(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这种手法;(3)此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此题的参考答案是:(1)三、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2)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3)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四、 答——清晰表达

首先,答得准,知要求:题目是专家反复推敲,精心命制的。每一道题目都渗透他们的命题思想,每一个要求都体现他们的命题方向,所以,我们必须反复斟酌,细心揣摩。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有这样一道题目,“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第一问,必须抓住“点明送别季节”和“词语”的要求,第二问,必须抓住“直抒离别”和“两个句子”的要求,否则很难答准。

独坐敬亭山教案范文第14篇

拓云轩是我的斋号,我曾经有篇小文叫《闲话拓云轩》,里面有谈到这个斋号的来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其中有几段小文字,摘出来和大家分享下:

文人的触觉是异常敏感的。他们喜欢并习惯去摩挲,这是他们独特的感知方式。他们会经年累月地摩挲一锭旧墨,一方遗研,一把老壶,一张古琴,甚至一通残碑,并且给它们起了很雅致的名字,文玩。我一不是文人,二则没有多少闲钱,所以手里并没有多少“文玩”。相比之下,拓片却成了我的宠儿,再加上自己也爱写写字,看些个闲书,所以一有闲暇,就会翻出拓片,摩挲几遭。

展玩拓片是视觉和触觉的交相幻化。当手指在凸凹不平的纸面游动,或许是一张汉画像砖(石)拓片,或许是一件瓦当拓片,或许是青铜器拓片,抑或是碑帖,都是视觉和触觉的盛宴。细腻的线条珠圆玉润,粗犷的线条苍劲生辣,而点线与块面的结合使得画面跃然纸上,闭上眼睛,似乎紧靠手指就能感受出一种节奏感和张力。

展玩拓片是件很享受的事情。或朱或墨,或浓或淡,或粗犷或细腻,总叫人看不厌。过去临帖的时候,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墨迹易临而拓本难像。比如《九成宫》,怎么学都学不好,后来逐渐明白,学拓片不同于学墨迹,正是因为拓片留给世人更多的想象空间和理解角度,而墨迹则达不到。打个比方说,拓片就像纱帐后的佳人,她的美更含蓄,更让人充满想象。所以我相信,临习拓片就像画帐后的佳人一样难,而展玩拓片的愉悦也就在于在欣赏它的时候能运用想象,挑开纱帐,达到“意与古会”。

拓片的美还在于它背后的故事。文人总爱乐此不疲地琢磨每张拓片的内涵。他们在拓片上可以看到秩序井然的法度,看到天真烂漫的才情,看到盛世强国的雄风,甚至玩世不恭的癖嗜。他们津津乐道,并把想法留在旁边,这些“跋”又被后人审阅、修正,成为文人交流的重要途径。而今,当我们拿到一张有“跋”的拓片,似乎更加关注拓片的背后,那几个“文人”是如何或熙熙攘攘、或一团和气地论道游艺的。

拜谒图

拓片释读

此汉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整个画面为五边形,纵100cm横95cm。

画面共分四层,自上而下起:第一层为西王母(端坐于中),两边有玉兔捣药及瑞兽拜谒:第二、三层为拜谒长者,一长者坐于楼阁之上,有十三人列队匍匐拜谒:最下面一层为庖厨,从右至左依次为汲水、传送、宰杀、剁切、帮厨、吹火。画面饱满、内容丰富,人物造型生动。

乐舞百戏图

拓片释读

此汉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左上角微有残损。画面尺寸为纵105cm横153cm。

此汉画像石画面分为三层,上层中间为一宏伟汉阙,三人坐于几上。汉阙两边各有一扶桑树,每树之各上有一凤鸟(左上部凤鸟残损),羽人半跪于凤鸟前,此羽人侍凤也。阙上有异兽,扶桑树下有数人站立,隔树各有一回首异兽,整体画面力求对称而布局根据人物身份等需要略有调整。中间左侧两凤鸟交颈吻喙,右侧为庖厨人物。下层是乐舞百戏以及观礼人物。两凤尾微微冲出左右内侧边栏,使画面丰满而有张力。

泗水捞鼎

拓片释读

此汉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亦似阴线刻),画面尺寸为纵54cm横205cm。通篇横向分为三个独立的画面:中间画面的左上方有一巨大汉阙,从汉阙上垂下一绳索,绳索下端系一鼎,另有车马和羽人侍凰;左侧画面为狩猎;右侧画面为乐舞和斗虎。

神仙出行图

拓片释读

此汉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画面尺寸纵为41cm,横为197cm。

此汉画像石所表现的场景为神仙出行。整个画面有四辆由异兽、龙、虎、鹤牵引的车。由左向右第一、二、四车上各两人。第三辆车上一人在舞跳丸,第一辆车上一人驾异兽在前,另一人手持节杖在后,出行队伍上方饰以菱形纹和垂幛纹。

乐舞宴宾图

拓片释读

此汉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画面尺寸为纵87cm横73cm。画面上部为乐舞百戏,下层画面中间一亭台,亭台中几案之上端坐三人。亭台左侧扶桑树下立一马。马上一猴子,寓意马上封侯。亭右侧两只瑞兽率舞,亭上有两只猫头鹰,一只体型硕大的凤鸟鹤数只阳鸟。画面四周为单边框。

车马出行图之一

拓片释读

此汉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画面尺寸纵33cm,横216cm。

画面左侧亭长躬身拥盾相迎,有两辆轺车和一辆辎车。轺车和辎车前各有两导骑,辎车后一骑从。画面底部为单边框,左右及上部为双边框,并饰以垂幛纹。

亭长是秦汉时的基层官吏。秦汉时期乡间十里设一亭,有亭长和亭卒,《后汉书·百官志》说:“亭有亭长,以禁盗贼”。

捕鱼图

拓片释读

此汉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纵39cm横168cm。

画面两端有两条大鱼相向,两人右手拉鱼,左手提篓,弯腰前行。整个画面极尽夸张。画面四周饰以双边框。

车马出行图之二

拓片释读

此汉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画面尺寸为纵38cm横216cm。画面内容为一车马队,怒马如龙,呼啸而至。车马队中有一轺车和一轩车,四导骑在前、一骑从在后,左侧二人躬身相迎。

画面下部为单边框,左右为双边框,上部为三边框,并饰以菱形纹和垂幛纹。

庖厨

拓片释读

此汉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画面尺寸为纵42cm横170cm。画面上部饰以双边框,框中间饰以云纹,下部为双边框,中间画面为庖厨场景,画面左侧二人在照看炊火,画面右侧一人在汲水,中间有两只壶、悬挂的食物以及劳作的炊工。从衣着上看均为女性。

马上封侯

拓片释读

此汉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画面尺寸为纵85cm横56cm。画面分为三层,上层有两只凤鸟对首吻喙,周围环绕十二只阳鸟。中层为两只凤鸟交颈吻喙,上有双龙飞舞。下层为车马,在一导骑和一骑从中间有一辆辎车,车顶一瑞兽呈奔跑状,一只猴子单足立于马上,寓意车内主人加官进爵,马上封侯。

高士寻美图

拓片释读

此汉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画面尺寸为纵83cm横72cm。

画面中一二层楼阁,楼阁上方三只喜鹊飞舞,楼阁的二层上两位美女在对镜理红妆,楼下两位男子骑驴来访,其中一位还似倒骑驴,大有张果老的神仙风范。此图或为反映当时青楼狎妓的场景。

鹤贺有鱼

拓片释读

此汉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画面尺寸为纵100cm横45cm。

画面上部和下部各有一白鹤,中间一条栩栩如生的鱼将整个画面分为上下两层,画面上层的仙鹤大步回首,似在寻找猎物,下部仙鹤口衔一鱼。整个画面简洁明快、疏朗雅致。汉人以如此画面示人,有吉庆有余的美好愿望。

扶桑树下待主归

拓片释读

此汉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画面尺寸为纵85cm横55cm。

整个画面分为三层,自上而下:第一、二层为凤鸟瑞兽率舞:第三层画面中间一棵扶桑树,树下左侧一马,右侧一轺车系于树桩,两猴叠戏于轺车之上,上面的猴子双下足登在车上,右前足置下面的猴子头上,左前足拉住树枝,将画面中琐碎的景物连缀在一起。整个画面静谧而生动,内部关系紧凑而有张力。画面暗含“马上封侯”之意。

西王母观猎

拓片释读

此汉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画面尺寸为纵63cm横63cm。画面上部正中西王母端坐,女娲伏羲尾部交缠拱卫于西王母两侧。女娲伏羲头顶部祥云缭绕,旁边有玉兔捣药及站立人物。画面下部有许多异兽,从画面最底部的两人抬一猎物和牛拉车的构图看,此汉画像石当为西王母观猎。

画面四周饰以双边框。

仙凡之间

拓片释读

此汉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画面尺寸为纵103cm横69cm。画面的左右及上部为三边框,并饰以垂幛纹,下部为单边框。画面分为三层,上层画面顶部祥云缭绕,祥云下左侧两人手持羽毛,呈玉兔捣药状,右侧一鸡首人身的异兽,汉画中有此画面者寓意多为求仙。中层两龙首凤尾的异兽身颈交缠在一起,在其左侧有一双头龙,

下层为人物,七个人似排队等候觐见,此处亦有“求”的意思,求仙而未得,故谓仙凡之间也。

驱凶图(猎熊图)

拓片释读

此汉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画面尺寸为纵108cm横49cm。画面上方一只体型硕大的人面熊,下部一猛士单膝跪地仰身、弯弓欲射,中间有一只猫头鹰,一只雏凤、一只玄乌。整个画面简洁明快,而这只体态硕大的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秦汉时,熊以其力量强大、难以战胜,使人们对熊和对龙虎一样充满着敬畏,画面中的熊为人面熊身,更多的寓意为“凶”(熊凶同音)。因此该汉画像石所表达的内涵为人们对于驱凶趋吉的美好愿望。

胡人驯兽

拓片释读

此汉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画面尺寸为纵100cm横54cm。

一凤鸟展翅单足立于画面上方,凤乌下有三只异兽,中部右侧一人执棒(枝)站立,执棒(枝)之人高鼻深目、阔嘴长发,着裙装,为胡人无疑,此胡人驯兽图也。

羽人侍龙

拓片释读

此汉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画面尺寸为纵98cm横78cm。画面呈阶梯状,上层画面一龙漫步于祥云之上。中间画面为羽人侍龙。下层画面为十字穿环。单边框。

武士图

拓片释读

此汉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画面尺寸为纵99cm,横44cm。

画面上下各一武士,上面的武士身着盔甲,怒目圆睁。右手持刀,左手持钩镶(一种与环首刀配合使用的兵器,在汉代较为常见)。左腿弓右腿登,呈进攻状。下层武士装束和表情与上层武士相同,右手持刀,左手执盾。右腿弓左腿登,明显呈防守状。

此汉画像石表现了两名武士在比武过程中的精彩瞬间。

飞虎图

拓片释读

此汉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所采用的雕刻手法为减地法,画面尺寸为纵27cm横107cm。

杂耍、拜谒

拓片释读

此汉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画面尺寸为纵99cm横31cm,画面上部有一瑞兽,此瑞兽常见于西王母图中,应为西王母身边的守护异兽。中间一人双手支撑与台案之上,全身倒立,腰腿弯曲呈弧状,画面极尽夸张。下部一尊者端坐于几案之上,一人执笏拜谒。四周为单边框。

伏羲

拓片释读

此汉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画面尺寸为纵102cm横32cm,为伏羲像之典型。

青龙白虎日月图

拓片释读

此汉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画面尺寸为纵42cm,横234cm。画面左右各有一独立的双边方框,框内饰以垂幛纹。左侧框内一圆,圆内有一蟾蜍、一玉兔,象征月亮,圆外有十二条呈放射状的线条且长短不齐,似代表月亮所发出的光芒。右侧方框的形状大小与左侧相同,而圆内为三足金乌鸟,象征太阳。

画面中间为青龙白虎,龙虎相向,中间是熊。上部为单边,象征天,下部为几形双边框,代表青龙白虎所掌管的大地。

水陆攻战图

拓片释读

汉画像石水陆攻占图,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土于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现收藏于枣庄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此汉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原石尺寸为纵76cm,横285cm。

画面中部偏左由一重檐式阙,阙檐上蹲坐二人,手中各执一幡帜。阙左侧有十六人,手持刀枪盾牌。其右侧是一支庞大的骑兵,三十二坐乘骑。右角一只蟾蜍一只阳乌。一株大树把蟾蜍和阳乌相隔。近处一座六孔石桥,桥上车水马龙,桥下第一孔有两条蛇,第二孔由八条鱼,第三孔有各种鱼,其旁藏匿二人,其中一人向桥上张望。第四孔内有一船,载有三人,左侧一人摇橹,右侧二人手中执刀、剑,第五孔有五条鱼一鳝,第六孔一鱼。四边装饰双框框沿饰粗斜线纹,框内细斜线纹。

因此汉画像石的珍贵,原石已经由文物部门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故现存拓片也弥足珍贵。

2012年,此汉画像石拓片登上了中国歌德2012秋季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

三人行

拓片释读

此汉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画面中三个人物次第而立,整个画面线条简约、高古,人物形态雍容恬淡,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子曰:三人行,其必有吾师焉。此非三人行乎?也有人为此汉画像反映了当时拜谒的场景。

濠上观鱼

拓片释读

此汉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原石尺寸为纵69cm横158cm,画面中主宾于一临水亭榭中凭几而坐,亭下水中游鱼悠然,亭上一羽人攀云牵凤,三瑞兽抵足率舞,整个画面充满着静谧与祥和。

石开先生曾为此拓片作跋云:观鱼论辩,物我推演,濠上旧事,如今经典!

踏春图

拓片释读

此汉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画面尺寸为纵33cm横193cm,画面中共十六个人物,其线条简约、造型生动、意趣高古。其人物或坐或立,或聚或散。主人端坐于画面中间,其他人物或为家人及仆从,好似“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一幅汉人踏春的场景活灵活现的展现在画面上。

北师大邓宝剑副教授云:“以至简寓至繁、以约略之形体传深远之韵致……汉人石刻得之无愧矣”。此汉画像石可证邓教授之语得之无愧也!

东王公图

拓片释读

此汉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画面尺寸为纵62cm横62cm。画面分上下两部分,上层画面中东王公端坐中间,两边瑞兽来归,下层为车马。整个画面疏密有间、精巧雅致,集天上之祥瑞、人间之秩序于一幅之内。画面的四周为三边框。

卢孚曾跋此图曰:王公端坐、瑞兽来归,宝马雕车,天人合合。

汉画像石原石图例

(《水路攻占图》原石,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土于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现收藏于枣庄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刘光(东楼)癸巳润格:

独坐敬亭山教案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山门、尊客堂和五观堂、圆通宝殿、厢房、大雄宝殿、伽蓝殿和地藏殿、天门上院、玉皇阁、山地建筑、南国特色、前庙后观、常周法师

2010年11月到云南腾冲和顺观光,一住几日,大饱了眼福。古镇的明清民居十分赏心悦目,黄墙、灰瓦、黑白纹饰,十足的阳光感。或窄巷寻玉,或携友问茶,或临池观烟,或景园小酌,无不惬意快乐。古镇之中又有佛道寺观十几处,增添了诸多清净与祥和的感觉与遐想。

一、缘由

一日,忽然望见山高之处,有旌旗飘扬。行人友善,告知“中天寺”,心中欢喜赶忙寻路问山。中天寺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造前殿,康熙乙未年(1715年)建玉皇阁延至乾隆丙申年(1775年)。中天寺不仅是名胜古迹佛教活动道场,还是和顺启蒙育才的学府。

兴趣驱使,一下子上下跑了个遍。中天寺依山势而建,自然是高高低低、循坡登阶,短时间爬上爬下,还是明显劳累。疲惫时回想,无论殿院布局,还是佛圣供奉,都与其他寺庙大不相同,巴不得找个僧尼善信讨教讨教。

二、入寺

入寺之前,路旁有数石簇立,见蓝色大字雕刻于最高石头之上“入三摩地”, 另有一块上刻 “月影松涛含道趣,花香鸟语透禅机”,明白的寺庙入口。依台阶引道,向上望去,石亭有二,石基座灰筒瓦白饰边高低红墙一座,“庄严国土”赫然目中。拾阶上行,现宽阔月台,方石漫地,石刻栏杆,又二旗迎风招展。月台又升石阶,仰观中天寺山门。

三、山门

山门三间,悬山灰筒瓦双坡脊顶。明间处屋顶上提,半幅歇山附于前坡,三间前檐齐平,似抱厦,又非抱厦。歇山正脊设葫芦托瓶宝顶,垂脊连戗脊,蝎子尾连飞檐,大鹏展翅。红柱红下槛红垂花,彩画枋,每间设朱漆九行六列金钉双扇大门,门扇左右配以黑棕色镂空棂花隔扇,框设联对,枋有扁额。大门,明间常开,梢间常闭。明间檩枋挂回纹锦边黑地金字匾额,“中天寺”字样为中国佛教协会已故会长赵朴初之亲题。山门连八字红墙,墙有团花,龙凤呈祥。红墙展两翼,互有题对“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山门内,正中设龛,半人高须弥石座,红黄蓝绿彩绘歇山勾连搭木亭,内分前后,各自成龛,以玻璃为罩,以黄漆木板封实两山。龛前,红帷桌案,香花炉盏,明黄蒲团,结缘红箱,样样俱全;龛内,前后分别供奉大肚弥勒佛和韦陀天尊。注意左右两山墙,不见四大天王,原来山门本是弥勒佛殿。

四、院落第一进

过了山门,是寺中院落的第一进,由四栋建筑围合,前后分别是山门和圆通宝殿,左右是五观堂和尊客堂。山门面向庭院一侧无门无扇,院内景致一览无余。

五、尊客堂和五观堂

左右两堂楼高两层,面阔三间,粉墙青瓦黑棕色木构建筑。一层稍显封闭,近山门梢间设白槛墙玻璃窗,另一侧白墙封实;明间三分,中间设门,两侧为木质套环板玻璃窗扇,门楣挂扁,立柱对联。二层三间均设木质槛墙,明五梢三分格,上接玻璃窗扇,明六梢四。

六、圆通宝殿

圆通宝殿面阔三间,单檐灰筒瓦歇山顶,瓦拼镂空海棠带蝎子尾正脊,葫芦托瓶宝顶,垂脊带蝎子尾,嫩戗发戗,角檐高昂。檐柱金柱均无门窗,两山粉墙砌于立柱之外。红柱,彩画檩枋,三间均设匾额,素朴圆浑。中间红地金字“圆通宝殿”,左右黑地金字“远视高瞻”和“佛法宏通”。

圆通宝殿基座高大,以石块错缝砌筑而成,宛如巨型影壁。“壁”顶出九间石刻祥云栏杆,“壁”上镶嵌六块正方形石框,框内阴刻蓝色咒文“嘛呢叭咪”。“壁”前有三层楼阁式两米多高的铸铁香炉,香炉两侧,地植盆植各种灌木花草。宝殿高居,只有通过贴邻两堂的石栏楼梯,才能攀登向上。

宝殿廊心墙开拱洞门,僧尼善信可以进入大殿焚香礼拜。进入宝殿,满目龛香联案、帐幔幡帏、钵鱼鼓铃、瓶灯果华。殿中供有三龛,一主二辅,均是须弥石座、玻璃围屏。主龛居中,高大宽阔,充满明间,红绸幔帐,金黄流苏,朱地祥云,蟠龙戏珠;顶幔粉色莲花之间,金丝巧秀“普渡慈航”。龛内供奉真人大小满包金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坐像。观音居中,持瓶捻杨枝,遍洒甘露。龛前设红漆金饰纹翘首条案,案上供奉二尺高西方三圣立像,莲花宝座,曼枝镂空叶形背光,通体包金,着红色衬里纯金袈裟。案前又有一案,红地金凤金牡丹帘帷。案上鲜花、香烛、经卷齐全,钵鱼鼓铃环其三面,满地明黄蒲团,唱课参修之物应有尽有。辅龛远小于主龛,神像似真人,端详半天不知何方神圣,经讨教得知,原来一儒一道,东是文德帝君,西为真武大帝。

七、浅院

主龛有后檐廊,廊内再添观音圣像,蒲案香供陈列龛前。龛左龛右有褐色木质书架各一,内列佛典经偈。龛临浅院,两侧景窗粉墙,对面高台之下种植过檐翠竹,清净凉爽。原路退回宝殿,身依石栏,远眺青山波涌、云烟静行,真应了“远视高瞻”的意境。

八、厢房

圆通宝殿两山之外,各有厢房,阔四间出廊道。白墙、石鼓柱础、黑木柱、黑木格扇,青瓦脊顶。一钟一槌悬挂于檐柱枋。矮圆桌矮座椅,休憩纳凉之所。一侧廊心墙开拱门,通至尊客堂和五观堂二层。殿厢之间,狭长石板甬路,连石阶,走窄梯,上寻后殿。

九、景栏

后殿有三,月台有三,一一对应。中间月台前突,紧临圆通宝殿,竹梢绵绵。两侧月台稍退,可接厢房山墙。临边处,留三尺宽树池,种植地柏三角梅,即景即栏。“栏”外,灰瓦叠叠,飞檐比比,远山依依,曲水鳞鳞。

十、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阔三间,单层歇山屋顶,飞檐高翘,悬铃迎风。须弥座兼台明,火山石垂带,六步条石为阶。黑色木构柱檩枋,柱础添加防潮鼓形垫石。前出廊,金装黄色满雕木质隔扇门,每间六扇,做工精美华丽。檐枋金枋均设匾额,明间匾额均为赵朴初题书“大雄宝殿”。檐枋匾一字一块,红地、金字、金色回纹饰边;金枋匾一块,黑地金字。殿中蒲案香供俱全,宝阁之中供奉三世佛尊,金色装藏,彩绘背光。主尊释迦摩尼佛,肋仕阿难迦叶。玻璃罩屏,硬木雕刻条案。案上立宝蓝色对瓶,瓶间供奉一尺半高玉质触地印释迦摩尼跏趺坐像。

十一、伽蓝殿和地藏殿

偏殿有伽蓝殿和地藏殿,建筑式样细部相同,位于大雄宝殿一左一右。台明简朴,六阶依垂带,双坡硬山脊顶,青瓦白墙黑色柱檩枋。前出廊,面阔三间。

伽蓝殿玻璃罩宝阁之中,供奉关帝圣君。左手执“春秋”,右手捋髯,金甲绿袍,微目静坐,肋仕关兴周仓。硬木雕刻条案,红色帘帷供桌,明黄蒲团。条案之上又有玲珑小龛,再供关圣。

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萨,捧珠执仗、金身装藏、红色袈裟,五智如来宝冠。山墙彩绘十殿阎君立像,相貌和善,奉圭恭敬。

十二、赏善罚恶

大雄宝殿出后檐廊,廊心设门。明间供奉一神,金甲绿袍,白兰护腰,天衣飞卷,红面赤髯,三目圆睁,张口恫吓,左手掐指,右手打神鞭。神像立于石台之上,前设红帘供案黄色蒲团,檐扁红地金字“赏善罚恶”。对面一亭矗立高空,抬头仰视,檐下高悬一扁,“天门”二字浑厚有力。

十三、天门上院

天门之中分列四位神将,睁目俯瞰,枪剑戟鞭,威武至极。中路狭窄,开木栏,穿月门,来到庭院。庭院四合,横长纵窄,左右厢房,前后殿阁,庭院正中设立六面三重楼阁式铸铁高鼎。厢房明间敞开,帘案香烛供奉神将。天门四红柱挑垂柱出踩,歇山灰筒瓦屋顶。正脊戗脊为瓦拼透空海棠与斜方锦纹,脊檐带蝎子尾。白墙封实两山,前后木作空透。

十四、玉皇阁

天门对高阁,台石七阶,石栏雕凭,木雕彩画繁冗集艳。阁分上下,均三间格局,重檐歇山筒瓦顶,檐口横展高翘,。二层红柱挑垂柱出踩,稍间白色对灯笼锦窗格,边缝饰工字卧蚕,明间四方锦隔扇,上镂下板,正中前倾金字黑地儿“玉皇阁”扁。

玉皇阁一层明间宽阔,两倍于稍间。有海角天涯、金龙飞腾、白色祥云盘绕的双柱,有粉绿地嫩绿色草龙雀替,檐枋金色行龙,绿底橙色貅穿梁头,俯首衔玩绿绶、尾上后足反蹬红色出踩方檩。

廊下斜方锦火山岩地砖,廊心白墙,石砌下槛,开石拱门,铁质漆红双扇,楣绘金色荷花与佛心字。

金装隔扇不同凡响,多样式、多颜色,别具一格。两幅黑底金纹金字木雕对联,分开明梢。明间有八幅,蓝绿黄三种样式;梢间四幅,绿与杂两种类别。门槛高大,梁楣绘雕。

殿内高大空冥,仙座高昂,火山岩砌筑而成,简朴光滑。仙龛高稳,漆红柱、镶金龙、绣锦罗、垂玉钩,玉女金童持灯托瓶侍立左右,正中金红相间雕刻宝座,驾坐皇天上帝,袍覆靴、宽卷袖、奉玉圭、冠冕旒,宝相庄严,万灵归真。

十五、山地建筑

中天寺地处山之高位,陡坡地形,庭院进深较浅,前后院落高差比较大。每上一进院落,攀石登阶是之自然。由于后面宝殿相对前面建筑高出一层,所以檐廊中、月台上视线极好,可以远眺风景,意游云空。

十六、南国特色

寺中房屋,中国南方木构建筑特征。木料细长、开间跨度大、雕刻常用镂空、飞檐高翘带蝎子尾、图案朴实放松、色彩繁冗集艳。白墙、灰瓦,尤其是火山岩的大量使用,更加突出了中天寺的地域性。

十七、前庙后观

寺庙中路主体建筑,由弥勒殿(山门)、圆通宝殿、大雄宝殿、天门、玉皇阁五栋建筑物组成。以大雄宝殿后檐为界,前面为寺庙建筑,后面明显是道观建筑。但是,由于玉皇大帝在佛教中,被称为忉利天,是处在轮回中的三十三之一,所以形式上的道观建筑,仍然是佛教建筑――寺庙的一部分。

另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所谓的“前庙”,有别于通常的寺庙布局。首先山门前没有钟鼓楼,再者五观堂(食堂和厨房)位置靠前,最后是圆通宝殿和大雄宝殿位置颠倒。原因可能有三,一是山地的用地紧张,减少了建筑数量,二是粮食和杂物等搬运比较方便,三是表明观音菩萨在和顺地区信众中的重要地位。

十八、常周法师

中天寺山门半边地基疏松,进寺之时就看见工人凿石砌筑基础。寺内,五观堂失去半幅,基础也在加固之中。一位法师,蹲在地基旁仔细察看。善人告知,就是寺院主持常周法师。

常周法师,果静大和尚之徒, 2000年5月政府批准的住持和尚。自任命以后,勤勉佛事、教化征募、缮修庙宇,做了大量的好事。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