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

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174-04

南阿德莱德学院概况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完备,并得到了严格的执行,国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统领作用。首先,联邦政府的证书框架统领了全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框架将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合二为一,并建立了体系内的互通途经,打破了相互间的壁垒,拓展了各类教育发展空间。其次,关于职业教育培训的制度框架,将所有培训机构的注册标准和办学行为进行了国家层面的规范,通过技能委员会制定“培训包”规范教学标准。抓住这两个纲,其他环节由州政府和培训机构实施。

南阿德莱德学院是澳大利亚南部最大的、也是唯一一所归政府所有运营的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每年都有78 000名学生在这学习。南澳政府每年培训的预算是4亿澳元左右,其中85%的经费拨给南阿德莱德学院。南阿德莱德学院由北区学院、南区学院和边远地区学院三家独立运行的机构,共55个教学点组成,三个学院既有分工也有合作,与南澳各界保持着很好的联系。阿德莱德学院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和完善的服务,学院的学生连续多年获颁州级和部级的培训奖项。 阿德莱德学院在其50多个校区开设有超过800门课程。学院的校区从阿德雷德市中心穿过市郊,绵延至南澳市区和乡村的北部、东南部和西部,覆盖整个海岸、河流、工业区、农场和葡萄园直到内陆,进入市郊和城区。其中阿德莱德主校区主要开设有以下领域的课程:工商行政管理、金融服务、司法、法律和政府研究、管理学、市场营销与销售、零售、小型企业管理、在职培训、图书馆与信息服务、社区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美发与美容、商业烹调学与厨房管理、事件管理、语言、口译与笔译、旅游、英语、初级识字与数字学、手语学以及妇女教育学等。

南阿德莱德学院师资体系的特色

师资来源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大多数集中在TAFE学院,少量在其他培训机构从事职业技能和培训教育。TAFE学院终身雇佣的教师越来越少,而合同制和临时教师的数量越来越多。教师来源的途径一方面通过高等院校大量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从社会上选聘专业技术人员接受师范教育后成为TAFE学院中的一员。这样双管齐下,使师资队伍逐渐壮大,保证了整体师资队伍水平的高质量,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师资结构 1995年11月制定的“TAFE学院教师员工从业手册”按照不同的类型将教师分为永久教师、临时教师、兼职教师、按小时计费的教师,手册中对各类教师的薪酬、养老金、休假等做了具体规定和要求。永久教师类似于我国的正式在编教师,有明确的薪酬、工作量、休假、养老金等,学院不能随便解雇,但需要经过一年或两年的试用期才能成为永久教师,表现好的教师还可以有进一步提升或调任的机会。永久教师又分为全职和非全职两种。非全职教师并非我们国内的兼职教师,而是根据每周工作时间进行划分的,低于一定工作时间的教师即为非全职教师。不论全职还是非全职,他们都是专职教师。临时教师根据学院每学期的课程灵活聘用,在合同中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聘用期结束后,自动解除合同。按小时计费的教师在学院教师出现生病或受伤等特殊情况时才会聘用,是按照小时给予一定薪酬,主要从事学生辅导、评估和研究工作。目前,南阿德莱德学院师资队伍中有65%是永久教师,即专职教师,属于公务员系列,有35%是兼职教师。在今后几年的规划中,南阿德莱德学院准备扩大兼职教师聘任力度,将专职教师的比例由65%降至45%左右。

教师准入机制 (1)教师招聘程序。首先由学院所在地政府通过报纸等媒体形式招聘信息,经过初选后,由来自不同部门的成员组成三人委员会对应聘者进行面试,对面试合格者推荐录用,然后由另一个委员会决定聘用。未被录用的人员可以向有关政府部门进行上诉,在所有上诉程序结束后,最终确定录用人员,并由政府进行公布。(2)教师招聘标准。南阿德莱德学院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专业资格证书,教师必须拿到与所教课程同级别的资格证书;二是教师资格证书,即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中“培训与鉴定”四级资格证书,无论学历和业务水平高低,如想到TAFE学院从事职业教育培训,都必须具备四级资格证书;三是丰富的实践经验,南阿德莱德学院教师必须在本行业有3~5年的工作经历。以七级教师为例,需要具有学士学位或者其他相关机构颁发的资格证书才可以任教。

教师培训与晋升 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快,南阿德莱德学院的教师也需要不断进修来提高自身素质,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进修有多种方式,一是一些综合性大学开设了相关证书、文凭和学位课程,这些课程大多数采用模块课程或单元课程,组合方式比较灵活,教师修完规定课程后,可以获得副学位文凭、研究生证书、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二是南阿德莱德学院与一些机构合作,开展了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活动,如在州政府的统一规划下,根据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要求,安排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班、研讨会、论坛、讲座以及到行业企业锻炼等。教师可根据自身发展规划,自行申请参加各类进修项目,经南阿德莱德学院批准后便可参加,进修完成后,填写进修评估报告,分析进修的意义,并通过现场交流、书面汇报等方式与同事分享。另外,在“培训包”体系中对各层级教师的晋升也做了具体要求。如从四级到五级,教师应当具备开发和维护教学资源、承担团队成员相应专业职责等能力。各级教师“培训包”的颜色不同,如三级到四级“培训包”为蓝包,四级到五级“培训包”为红包,五级到六级“培训包”为绿包。教师要晋升到哪一个级别,还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审核。

兼职教师的聘任与管理 TAFE学校设有专门的人力资源部,还要成立若干人才招聘组,负责兼职教师的聘任工作,招聘组一般由三人组成,他们是系主任、人事部门负责人和一个来自行业但不熟悉学院内部运作的人。这个来自行业但不熟悉学院内部运作的外行会以独特的目光审视被聘人,这种独特的目光与观点会给教师队伍带来新意和活力。南阿德莱德学院35%的教师是兼职教师,主要从行业企业聘任,学院院长本人虽在学术上没有很大的业绩,但在行业届有很高的声望,原则上必须有"培训与鉴定"四级资格证,不同专业领域对兼职教师的要求也不一样,如会计专业要求兼职教师必须至少具备学士学位,汽车维修专业只需兼职教师具备汽车维修专业的四级证书,因为汽车维修专业没有大学学士学位,教管道工三级证书课程的,兼职教师只需有四级管道工证书或文凭即可。如暂时没有资格证,必须证明有其他方面的相关能力,但在两年内必须获得资格证,否则不予聘任。聘任的兼职教师是按小时付费的,每小时的工资要比专职教师高一倍多。

中澳两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比较

教师资格认证 1996年,澳大利亚教学委员会了由国家教学质量规划部开发的初任教师能力框架。1998年,澳大利亚教育部长委员会出台了《全国入职教师教育标准与指南》建议书,建议澳大利亚教育部实施相关标准。2000年,澳大利亚颁布了《澳大利亚教学专业实践标准》。2003年,澳大利亚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全国教师专业标准,教师资格标准中的“培训与鉴定培训包”由8个能力模块组成,分别为小组培训、系列培训授课计划、培训的实施、培训的设计与筹划、培训的评审、考评的准备、考评的实施及考评的评审。“培训包”规定了从事职业教育活动和技能鉴定工作的相关要求,是职业教育教师上岗的准入标准。我国于1995 年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2000 年,教育部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开始在全国全面展开,这对我国教师专业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资格是同一个系列,除了在学历上进行严格限制以外,其他方面如普通话等级、计算机操作水平、教育法规等都没有体现出职教特色,导致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呈现很强的可替代性。各高职院校都是根据自身办学要求,招聘相关岗位教师,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培训包”。

教师培养机制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从联邦政府到职业院校都有一套完善的师资培养计划、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教师的发展重点不过分突出教师的学历和职称,而是结合四级证书要求,不断鼓励教师更新知识和技能,并根据自身发展要求,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在教师培训上也是因人而异的,培训的内容根据行业的需求和标准对教师的能力和知识进行更新。我国的教师培养缺乏整体规划,有些高职院校往往把外出学习、进修作为一种奖励手段,而不是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措施。为推动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使学校有更充足的教师队伍,国家每年都会组织和支持专业骨干教师的部级培训,而大部分教师很难有机会定期参加培训、学习,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也大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的专业技能发展缓慢,知识更新速度无法跟上职业发展的速度。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弥补职业教育师资的不足,澳大利亚TAFE学院从行业企业选聘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被招聘录用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一边在TAFE学院从教,一边到大学教育学院接受为期1~2年的师范教育,以获取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此外,兼职教师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所占的比例与专职教师基本持平,甚至比专职教师所占比例还高。我国高职教育在发展初期对兼职教师的概念界定不清晰,部分高职院校聘用了其他院校或本科院校的教师作为兼职教师以解决师资缺乏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对兼职教师的理解更准确了,兼职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中,对兼职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了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教学学时比例必须达到50%以上,这对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聘任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

完善高职教师准入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高职教师准入机制,从源头上保证高职教师的质量,打破师资来源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观念,鼓励并帮助社会上各行各业中的优秀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充实教师队伍。高职院校也应当强化工学结合的特色,积极采取人才引进措施,从相关企业事业单位聘用一批有专业实践工作经历,有中级以上职称的能工巧匠、技术骨干,建立一支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分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由于教师个体学习经历、工作经历、职业规划等不同,教师接受在职培训过程中应考虑自身情况。高职院校应根据教师特性,制定并实施不同类别的教师培养计划。学校要鼓励并组织教师参加课程设计、课程实习等实践教学,在指导学生的同时,也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可依托社会和行业,由学校根据专业和学科的特点,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科研单位学习,到企业挂职锻炼,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也可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或国外学术团体的活动,拓展教师的视野,熟悉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向和趋势,激发教师更新知识、充实自我的积极性。

扩大和规范兼职教师队伍 要制定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和考核等文件,开发兼职教师“培训包”,规范兼职教师教学管理工作,扩大和规范兼职教师队伍,提高兼职教师待遇,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构想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我院经过对师资队伍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今后几年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构想。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贯彻“人才强校战略”,落实师资队伍建设“三大工程”,即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双师”素质提升工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以“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培养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骨干引领,校企互聘,着力打造一支适应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1)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完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相关制度,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新增专业的教师原则上应具备两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在行业企业考核合格者回校担任教学岗位工作,并按照学院新教师培养方法,通过新老教师结对帮带、教学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业务能力;考核不合格者,学院不再与其签订聘用合同。(2)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培养。全面推进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试。通过专家指导与教师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让每位教师参与教学设计活动,分层、分批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测评,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3)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修订《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办法》,建立学院兼职教师准入机制。根据校企合作协议,发挥校企合作工作站、江南装备制造技术产教园的优势,聘请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开展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等人才培养工作,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对于兼职教师要综合考虑学历、职称(技术等级)、企业工作经历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等聘任条件,规范聘用程序。

参考文献:

[1]夏伟.职业教育的国家战略:对澳大利亚TAFE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1).

[2]王会斌,李群.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2(12).

[3]焦红丽.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4).

[4]马琳.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

[5]姜大源.关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再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6]崔玉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0(9).

[7]樊艳君.澳大利亚与中国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培养比较——基于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课程关键能力培养的特色比较[J].成人教育,2012(7).

[8]高峰.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9]谭镜星.澳大利亚TAFE学院对我国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J].邵阳学院学报,2006(5).

[10]余邦文.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及其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07(16).

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资建设;“双师”素质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实现。因此,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解决学校眼前面临的问题,而必须具有战略意识,从战略发展高度来规划和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形成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1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背景――以江苏财院为例

“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保证,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必须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完善职业院校兼职教师制度,健全教师激励保障机制。

淮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成长提供了广阔时空。经过近20年的发展淮安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40%以上,中小企业发展迅猛已达两万余家,先后引进富士康、明基等200余家台资企业,创建了部级出口加工区、部级留学人员创业园等特色功能区,初步形成IT、盐化工和机械制造三大支柱产业。近年来,淮安历史古城、文化名城和生态新城建设令人瞩目,先进文化传播与辐射、地方文化产业开发也成为淮安发展的机缘。淮安快速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提出了质与量的诉求,学院在担当服务地方发展历史责任的同时应抓住机遇和充分利用发展平台,主动与社会对接锻炼师生素能,在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双师”素质提升中为淮安发展培养优秀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自2004年合并升格尤其是近年来,学院以新颖的办学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机制凸显充满活力的后发优势,“2008解放思想年”、“2009强化管理年”、“2010创建提升年”等重点项目推动了学院建设。建立目标管理体系,通过“师德教风建设、高级人才开发工程、骨干教师培育工程、青年教师引领工程、外聘教师队伍建设、团队建设”等六个子项目加强对教师的管理考核,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稳步提高。开展“师德教风”建设,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逐步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素质全面、水平一流、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2 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现状

2.1 学院和系部历来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切实有效措施

提高新进教师学历层次,鼓励教师在职提高学历层次,专职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有很大提高;制定计划,选派教师到企业单位锻炼,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注重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加强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提高新进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教育教学能力;组织教师分批赴国外学习进修,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先进经验;优化教师专业结构,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参加各类短期培训等等。

2.2 会计电算化专业师资队伍现状

截至2012年底,会计电算化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团队建设成绩显著,有专职教师19人,兼职教师25人。师资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双师结构和专兼结构比较合理。专职教师中:教授(正高)2人、副教授(副高)7人,讲师10人,助教0人,硕士以上学历(学位)8人,本科学历11人,“双师”素质教师18人。

图1 会计电算化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2.3 不足之处

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偏低,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水平和实践锻炼路径需要进一步提升拓展;专业教学团队的“双师”结构需要整合社会资源进一步完善;教师自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通过机制创新与政策激励进一步调动。按照学院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必须加快“双师”素质教师和教学团队建设,提高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为人才培养提供智力保障。

3 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淮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能力、科技开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通过宽松活泼的氛围营造、富有活力的机制创新、实实在在的工程建设、形式多样的竞赛培训、极具激励的目标引领,建设专兼结合、形神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层级开发,目标激励”以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校企共育,项目推动”以培育教师“双师”素质,“内培外引、双元联动”以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围绕“名师引领、双师教学、能工指导”的基本路径,创新教师整体素质“层级开发”机制,打造教师“双师”素质“项目推动”工程和专兼教学团队“双元联动”工程,培养“职业道德好、教学理念新、专业能力强、研究水平高、社会服务实”的高素质教师,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4 师资队伍建设内容

4.1 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开展“师德教风”建设,着力培养师德高尚、身正示范的教师队伍。通过开展“师德教风”建设,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通过参加“今世缘杯”教学系列竞赛,争做院级师德模范、教学名师和教学标兵。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着力提高教师的“德能”素质。2012年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参加全国、省市技能竞赛及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获奖共10余人次。

培育“厚德尚能”机制,“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爱心教育实践基地”为教师提供了“德能”锻炼平台。《“厚德尚能”――资源整合服务师生“德”“能”发展》的沙龙活动,青年教师沙龙的“敬业、精业、乐业”主题活动,学院举办的《“厚德尚能”――职业道德篇》演讲比赛和师德模范等先进典型的报告会让本专业的教师都深受教育。

4.2 设立校外专家工作室,筑巢引凤

聘请企业已经退居二线或退休的财会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学院的“常任”教师,并为他们设立专门的专家工作室,在正常的劳动报酬之外,给予他们一定的补助和活动费。校外专家的主要任务是:(1)承担专业课的教学任务,特别是专业实践课的教学;(2)指导青年教师;(3)与专职教师共同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核心课程;(4)协助学院设立和管理校外实训基地。

4.3 建立学院驻企工作站,借船出海

在淮安市中小企业建立学院驻企工作站,派出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派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1)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成为“双师”素质教师;(2)主动为派驻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横向课题研究等服务,提高自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3)开展社会调查和数据统计等工作,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提供信息;(4)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推荐毕业生就业;(5)为学院发展引荐企业资源。

4.4 实行双带头人制度

聘任或培养专业带头人。既培养校内教师,又面向企业聘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高级会计师作为专业带头人,实行“双带头人制”。

校企专业带头人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共同分析会计人才需求、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岗位标准;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课程,推动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通过产学结合,加强专业带头人与行业、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的联系,推动专业带头人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通过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和指导,带动专业带头人自身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

4.5 加快骨干教师的培养

骨干教师在专业带头人带领下进行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有计划地组织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先进的高校进修学习,支持骨干教师的知识更新。每年安排校内骨干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提高骨干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为企业解决财务、会计及税务方面的难题。

4.6 突出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

通过团队教学合作机制,1名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和1名企业兼职教师结对1名青年教师,带领青年教师参加1门课程建设,组织青年教师每年至少到企业挂职锻炼,主持1项院级教改课题或1项横向课题,安排青年教师参加全国性教师的培训班,帮助青年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

4.7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聘请了解会计职业发展趋势、熟练掌握最新财税、审计规范的企业、会计中介机构的会计、审计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校内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在企业指导学生实训、顶岗实习。建立兼职教师资源数据库,对兼职教师实行动态管理;加大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力度,提高兼职教师理实一体化教学水平;实行柔性管理,建立不图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式兼职教师聘用机制。

4.8 层级开发、整体提高

创新教师层级开发机制,按照合格教师、优秀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首席教师六个层级开发提升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依托道德修炼、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社会服务、实践锻炼、技能竞赛、考证培训、表彰激励、职称评聘等开发路径,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资格、教学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核心能力,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师整体素质“层级开发”机制,促使教师自觉参与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4.9 实施“五个1”工程

专业教师联系1个合作企业、结对1名兼职教师、参加1项应用技术研究、参加1个实验实训室管理和参加1项教改课题,密切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借力企业资源促进学院建设,实现校企人力资源融通发展;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特质、情趣爱好、资源优势采用“自助餐”方式选择性参加下厂锻炼、挂职锻炼、兼职锻炼和指导学生创业锻炼项目活动;引导教师开展应用性研究和技术服务,利用自身资源开展有益于社会发展的项目服务。

以上是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我们相信,通过以上师资建设规划的实施,将为学院建设和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和学院今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奠定坚实的人才资源基础,在我校的发展中充分发挥战略性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师资结构1995年11月制定的“TAFE学院教师员工从业手册”按照不同的类型将教师分为永久教师、临时教师、兼职教师、按小时计费的教师,手册中对各类教师的薪酬、养老金、休假等做了具体规定和要求。永久教师类似于我国的正式在编教师,有明确的薪酬、工作量、休假、养老金等,学院不能随便解雇,但需要经过一年或两年的试用期才能成为永久教师,表现好的教师还可以有进一步提升或调任的机会。永久教师又分为全职和非全职两种。非全职教师并非我们国内的兼职教师,而是根据每周工作时间进行划分的,低于一定工作时间的教师即为非全职教师。不论全职还是非全职,他们都是专职教师。临时教师根据学院每学期的课程灵活聘用,在合同中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聘用期结束后,自动解除合同。按小时计费的教师在学院教师出现生病或受伤等特殊情况时才会聘用,是按照小时给予一定薪酬,主要从事学生辅导、评估和研究工作。目前,南阿德莱德学院师资队伍中有65%是永久教师,即专职教师,属于公务员系列,有35%是兼职教师。在今后几年的规划中,南阿德莱德学院准备扩大兼职教师聘任力度,将专职教师的比例由65%降至45%左右。教师准入机制(1)教师招聘程序。首先由学院所在地政府通过报纸等媒体形式招聘信息,经过初选后,由来自不同部门的成员组成三人委员会对应聘者进行面试,对面试合格者推荐录用,然后由另一个委员会决定聘用。未被录用的人员可以向有关政府部门进行上诉,在所有上诉程序结束后,最终确定录用人员,并由政府进行公布。(2)教师招聘标准。南阿德莱德学院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专业资格证书,教师必须拿到与所教课程同级别的资格证书;二是教师资格证书,即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中“培训与鉴定”四级资格证书,无论学历和业务水平高低,如想到TAFE学院从事职业教育培训,都必须具备四级资格证书;三是丰富的实践经验,南阿德莱德学院教师必须在本行业有3~5年的工作经历。以七级教师为例,需要具有学士学位或者其他相关机构颁发的资格证书才可以任教。

教师培训与晋升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快,南阿德莱德学院的教师也需要不断进修来提高自身素质,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进修有多种方式,一是一些综合性大学开设了相关证书、文凭和学位课程,这些课程大多数采用模块课程或单元课程,组合方式比较灵活,教师修完规定课程后,可以获得副学位文凭、研究生证书、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二是南阿德莱德学院与一些机构合作,开展了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活动,如在州政府的统一规划下,根据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要求,安排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班、研讨会、论坛、讲座以及到行业企业锻炼等。教师可根据自身发展规划,自行申请参加各类进修项目,经南阿德莱德学院批准后便可参加,进修完成后,填写进修评估报告,分析进修的意义,并通过现场交流、书面汇报等方式与同事分享。另外,在“培训包”体系中对各层级教师的晋升也做了具体要求。如从四级到五级,教师应当具备开发和维护教学资源、承担团队成员相应专业职责等能力。各级教师“培训包”的颜色不同,如三级到四级“培训包”为蓝包,四级到五级“培训包”为红包,五级到六级“培训包”为绿包。教师要晋升到哪一个级别,还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审核。

兼职教师的聘任与管理TAFE学校设有专门的人力资源部,还要成立若干人才招聘组,负责兼职教师的聘任工作,招聘组一般由三人组成,他们是系主任、人事部门负责人和一个来自行业但不熟悉学院内部运作的人。这个来自行业但不熟悉学院内部运作的外行会以独特的目光审视被聘人,这种独特的目光与观点会给教师队伍带来新意和活力。南阿德莱德学院35%的教师是兼职教师,主要从行业企业聘任,学院院长本人虽在学术上没有很大的业绩,但在行业届有很高的声望,原则上必须有"培训与鉴定"四级资格证,不同专业领域对兼职教师的要求也不一样,如会计专业要求兼职教师必须至少具备学士学位,汽车维修专业只需兼职教师具备汽车维修专业的四级证书,因为汽车维修专业没有大学学士学位,教管道工三级证书课程的,兼职教师只需有四级管道工证书或文凭即可。如暂时没有资格证,必须证明有其他方面的相关能力,但在两年内必须获得资格证,否则不予聘任。聘任的兼职教师是按小时付费的,每小时的工资要比专职教师高一倍多。

中澳两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比较教师资格认证1996年,澳大利亚教学委员会了由国家教学质量规划部开发的初任教师能力框架。1998年,澳大利亚教育部长委员会出台了《全国入职教师教育标准与指南》建议书,建议澳大利亚教育部实施相关标准。2000年,澳大利亚颁布了《澳大利亚教学专业实践标准》。2003年,澳大利亚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全国教师专业标准,教师资格标准中的“培训与鉴定培训包”由8个能力模块组成,分别为小组培训、系列培训授课计划、培训的实施、培训的设计与筹划、培训的评审、考评的准备、考评的实施及考评的评审。“培训包”规定了从事职业教育活动和技能鉴定工作的相关要求,是职业教育教师上岗的准入标准。我国于1995年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开始在全国全面展开,这对我国教师专业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资格是同一个系列,除了在学历上进行严格限制以外,其他方面如普通话等级、计算机操作水平、教育法规等都没有体现出职教特色,导致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呈现很强的可替代性。各高职院校都是根据自身办学要求,招聘相关岗位教师,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培训包”。

教师培养机制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从联邦政府到职业院校都有一套完善的师资培养计划、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教师的发展重点不过分突出教师的学历和职称,而是结合四级证书要求,不断鼓励教师更新知识和技能,并根据自身发展要求,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在教师培训上也是因人而异的,培训的内容根据行业的需求和标准对教师的能力和知识进行更新。我国的教师培养缺乏整体规划,有些高职院校往往把外出学习、进修作为一种奖励手段,而不是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措施。为推动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使学校有更充足的教师队伍,国家每年都会组织和支持专业骨干教师的部级培训,而大部分教师很难有机会定期参加培训、学习,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也大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的专业技能发展缓慢,知识更新速度无法跟上职业发展的速度。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为了弥补职业教育师资的不足,澳大利亚TAFE学院从行业企业选聘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被招聘录用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一边在TAFE学院从教,一边到大学教育学院接受为期1~2年的师范教育,以获取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此外,兼职教师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所占的比例与专职教师基本持平,甚至比专职教师所占比例还高。我国高职教育在发展初期对兼职教师的概念界定不清晰,部分高职院校聘用了其他院校或本科院校的教师作为兼职教师以解决师资缺乏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对兼职教师的理解更准确了,兼职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中,对兼职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了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教学学时比例必须达到50%以上,这对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聘任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完善高职教师准入机制要进一步完善高职教师准入机制,从源头上保证高职教师的质量,打破师资来源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观念,鼓励并帮助社会上各行各业中的优秀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充实教师队伍。高职院校也应当强化工学结合的特色,积极采取人才引进措施,从相关企业事业单位聘用一批有专业实践工作经历,有中级以上职称的能工巧匠、技术骨干,建立一支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分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由于教师个体学习经历、工作经历、职业规划等不同,教师接受在职培训过程中应考虑自身情况。高职院校应根据教师特性,制定并实施不同类别的教师培养计划。学校要鼓励并组织教师参加课程设计、课程实习等实践教学,在指导学生的同时,也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可依托社会和行业,由学校根据专业和学科的特点,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科研单位学习,到企业挂职锻炼,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也可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或国外学术团体的活动,拓展教师的视野,熟悉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向和趋势,激发教师更新知识、充实自我的积极性。扩大和规范兼职教师队伍要制定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和考核等文件,开发兼职教师“培训包”,规范兼职教师教学管理工作,扩大和规范兼职教师队伍,提高兼职教师待遇,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构想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我院经过对师资队伍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今后几年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构想。176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贯彻“人才强校战略”,落实师资队伍建设“三大工程”,即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双师”素质提升工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以“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培养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骨干引领,校企互聘,着力打造一支适应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地方工科院校 “卓越工程师” 实施“卓越计划”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中国现有工程师215万人,大学生中有35%学工科――无论是“现役”还是“后备”工程师的数量都居世界第一。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是我国工程人才的现状。强国必先强教,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从工科生中选拔真正的“工程生”,打造中国的“卓越工程师”,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等在内的61所高校,成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实施“卓越计划”,是高校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重大战略机遇。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应从哪些方面推进“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本文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选定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既有“985”高校,又有“211”高校,还有一批普通地方工科院校,在综合实力、科研实力、人才培养上各有侧重。一般工科院校主要培养从事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和设计图纸工作的工程型人才,因此就“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说,地方工科院校更适合实行本科“3+1”模式。地方工科院校的学生所学知识以专业、实用为特点,围绕实践环节这一中心,以课内、课外两个实践教学平台为基础,用3年左右时间在校内学习基础理论知识、锻炼基本技能,另外1年时间进企业进行实际操作和学习,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地方工科院校以依托本地区实际的工程实践作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依托产学研战略联盟,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实现未来卓越工程师的精细培养。

二、走产学研合作道路

世界上最早的校企合作教育源于英国,最受推崇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德国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工程教育强调与企业的结合,企业在校企合作教育中起主导作用,这对我国当前的工程教育改革很有启发。

(一)与企业联动,转变观念是重点。

创新工程教育观念是高校构建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先导[1]。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创新氛围不浓的现象。许多实践性课程如实验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由于受固有教育观念的束缚,与设计和生产实际脱节。另外,仪器和设备有限、陈旧,不足以反映最新的科技需求,这种氛围下培养出来的工科大学生工程能力极弱。确立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新观念极为重要。高校要想方设法使企业感受到合作办学的好处,吸引优秀企业参与到“卓越计划”中来。实际上,“产学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实现从“学生”到“卓越工程师”的角色转变,也有助于用人单位找到真正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

(二)企业学习阶段至关重要。

在工程人才培养中,要求1/3以上的课程或培养环节在现场完成。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部分专业基础课教学、专业课教学、专业实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地方工科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学生到企业完成。这种基于项目、基于问题、基于案例的教学,变“先学习后实践”为“边学习边实践”和“边实践边学习”,变“死学活用”为“活学活用”,教学内容和方式生动鲜活,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实现技术创新。企业学习阶段重点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训练和形成,以及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实现从工科普通大学生向卓越工程师的转变。

三、人文与科学并存,个性与道德并重

相比于文科学生,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有所欠缺。因此,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非常必要。

(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

人文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工科大学生塑造健康活泼的人格,拓宽知识面,提高立体思维能力,进一步拓展和升华所学知识和技能,在研究领域上取得质的突破[4]。在前期学习中,确立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的原则。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优良的校风,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卓越工程师创造条件。

(二)个性培养与职业道德并重。

加强人文教育的同时,高校还要与企业一起加强工程人才的职业道德教育。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基础理论教学,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要注重实践育人,企业要在学生进企业学习期间实施企业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海尔集团倡导“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与“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工作作风都是职业道德教育中融入企业精神文化的生动体现[2]。工科大学生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体会并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培养团队精神,多实干、少浮躁,多奉献、少索取,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大局。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工科与其他学科在实践性、集成性和创新性上有着显著区别。工程实践是工程学科的本质要求,是工程创新和工程集成的基础。工科教师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是“卓越计划”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地方工科院校在遴选进入“卓越计划”的专任教师时,应以同时具有高学历及在企业、研究所、设计院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为主。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老师须具备到相关生产单位实习锻炼半年以上的经历。高校要定期安排缺乏工程经历的教师去企业工作以更新工程知识,掌握新的实践技能,强化工程实践能力[3]。地方工科院校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从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作讲座及任教,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与改革,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

以往对工科教师的评聘与考核标准以侧重评价理论研究成果为主,在“卓越计划”实施之际,要把对教师的评聘考核标准逐渐转向评价教师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与创新性成果等方面。

五、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

企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是有较高能力的“实干家”而非“理论家”,而能力来源于实践。创新能力是在不断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对于以应用型为特色的地方工科院校来说,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显得尤为必要。

(一)改革实验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

一是在课程内容上改革创新,如淘汰陈旧过时的实验内容,增加新的、学科前沿性的实验内容,逐步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二是在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改进。变被动、封闭的教学为自主、启发性的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自主创新的能力。

(二)丰富创新实践活动。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并不局限于实践场所,教师一方面可将科研适时适当地融入教学,在强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的同时,扩大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方面的课程;另一方面在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同时,可以把教材中有关的学术论点、争论性问题、当前动态等向学生作引导性的讲解,倡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争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和学校的各种科技活动,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的热情。

六、学校各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实施“卓越计划”配套措施

“卓越计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地方工科院校要真正培养好卓越工程师,还需要院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试点专业所在学院和学校其他各职能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在经费保障、学生遴选、教师评聘与考核、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毕业标准等几个方面与实施“卓越计划”相配套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制度的形式贯彻落实到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具体工作中。同时学校要明确各部门职责,构建起“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保障体系。

七、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工业强国,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师必不可少。地方工科院校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应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与企业联合制订培养方案,制定一系列相应政策和配套措施、打造全面保障体系,全方位为造就“卓越工程师”服务,从而真正培养出复合型、高素质、满足未来需要的“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施菊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实施[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5):179-181.

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专院校;会计学历;职业道德;教育

1.加强大专院校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大专院校会计类专业的学生,是会计队伍的预备人员,是未来我国会计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否具备应有的职业道德,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会计工作的好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从学历教育抓起,在学历教育中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促使会计队伍预备人员将会计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会计职业道德品质,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变成一种习惯。把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变成未来职业活动中遵循的信念和标准,从而对潜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起着基础性作用。

2.大专院校对会计学专业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大专院校对会计学历中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比较重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专业教学计划没有设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学历教育尽管增设了许多新的专业课程,例如会计电算化、人力资源会计等。但大多数高校没有将会计职业道德单独纳入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当中,以致于财政部出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管理办法》设定免考条件时,对于大中专会计类专业毕业生也不能免考《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给会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设置了巨大的障碍,毕业时,拿到毕业证后还要通过《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才能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这样就会极大的影响会计类专业学生就业。法律规定,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依广东为例,从调查了解得知,广东省大部分重点高校、二本高校、独立学院在本科教学计划里没有设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一门课程,如广东工业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等。毕业生毕业时大部分是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而大部分高职高专尤其是民办高校反而在专业教学计划里开设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例如广东科技学院、私立华联学院。在会计类专业研究生教育阶段,调查发现非常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例如中山大学MPACC专业教学计划里设置了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在当前环境下,人们普遍认为会计是一门专业学科,课程设置重视专业技能培养,而没有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没有认识到会计人员不仅仅是记记账、算算账,报报账,跟数字打交道,在执行会计准则中还需要与其他单位、个人、政府打交道,面临许多诱惑和道德冲突,设置职业道德课程,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非常重要。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学校没有接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走上社会后,在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时候,难免由于缺乏职业道德的系统知识、由于意志薄弱而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伤害使用会计报表的国家、单位和个人,同时也使自己受到伤害。

2.2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活动缺乏

大专院校校内各种活动非常多,但是关于专业方面尤其是有关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建设活动非常少,有的也是有关危害、犯罪方面的展览活动。会计专业学生较多缺乏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再加上由于会计专业本身风险多样性、抽象性和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等因素,本可以在学生时代即已奠定的基础却无法实现,高校没有很好地履行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责任,而把这些责任推向社会,极有可能学生会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甚至走向违法的道路。

2.3 重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目前,在高校财会教学中,注重的仍是学生的会计专业教育,而对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较少,有些学校开设了德育课程,但是大部分属于社会公德方面的内容。由于在学校学习期间,学校不重视给学生灌输会计职业道理观念、职业道德风险意识、保密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学生在毕业工作中的道德冲突时无所适从,由于缺乏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不堪一击,误入歧途。

3.加强大专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3.1 设置“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通过强制性的设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一方面通过学校阶段的教育,通过案例等向学生传授会计职业道德的八项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等意识,为他们毕业后进入会计职业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另一方面修改《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对于会计类大中专毕业生免考所有科目,毕业直接申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促进学生就业。

3.2 加强会计实践教学,开展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活动

高校可以增加实训课程的课时,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真实的会计操作流程。在实践课程中穿插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识别和判断虚假的会计信息。加强案例教育,通过案例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可以做哪些不能做。通过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有关的活动,组织一些公益活动,强化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和职业诚信观念。

3.3 培养会计职业道德教师,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评价

要搞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会计职业道德方面教师。高校会计专业教师教学结构的缺陷主要是缺少专门讲授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规课程的教师,大部分会计教师也不愿意讲授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规课程。2009年东莞市财政局组织全市会计从业师资考试与试讲,来自东莞高校、职业学校等约100多位会计教师参加了这项测验,结果有几十位会计教师《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都不及格。足见《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教师非常薄弱。所以,笔者建议学校要培养专门讲授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规课程的教师,弥补会计专业教师关于会计职业道德、法规等知识的缺陷,进而完善高校会计专业教师结构。另一方面要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进行测试和评价,进一步调整修订大专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

参考文献:

[1]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第三版)[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8.

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临床带教管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34-02

我院为国家民族地区县级综合性医院,是全县医疗业务技术指导中心、急救中心,基层单位医疗机构进修人员培训和大、中专院校实习基地,承担医院临床科研、临床教学、医务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管理职能。“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重建医院设备设施完善,改变了长期制约民族地区县医院发展的问题。为满足广大病员诊断检查需要,强有力推动我县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的整体提高,发挥设备的最大优势,医院加大了对全院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和基层单位医疗机构人才的培训、进修及实习生临床教学和管理工作。近年来,我院接受来自各大、中专院校实习生39人,基层单位医疗机构进修人员15人,进修及实习专业有:临床医疗、护理、检验、口腔、放射、超声影像、药剂、中医等。由于进修、实习生在进修和实习当中专业多、人员较分散,轮转班制使其有的上白班,有的上夜班,有的正常班,有的休息,导致医院对进修、实习生在学习期间临床带教和管理方面存在部分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1部分进修、实习生无具体带教老师带教

我院教科按照进修或实纲内容要求安排学员至各科室,其部分科室因上班人员紧缺,白班工作量大等原因,只要求进修、实习生跟随上班或值班老师完成本班工作,按时上下班,并未按进修实习计划安排落实具体的带教老师,更没有具体的带教计划和考核。

2科室对进修实习生管理环节松懈

由于我院的进修生来自全县各基层单位医疗机构,具有一定的临床基础,进修的期限短,而大多数实习生在院外租住房,加之实习生人数多、专业多,转科勤;部分科室而疏于管理和带教,没有严格要求进修、实习生,存在放任进修实习生的心态,部分进修实习生出现迟到、早退、想来就来,不假自走等不遵守医院劳动纪律现象,导致管理环节松懈。

3医院对实习进修生在医德医风教育方面重视程度不够

众所周知,临床实习是把医学生从单纯的学生向临床工作转变的过渡阶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性环节,是培养一个合格的临床、医技医生或护士的必须手段;而临床进修学习是有效提高临床能力的继续教育手段之一。

3.1制定详细的带教计划和考核。科教科应根据行政主管局或医学院(校)安排的进修、实习计划要求,针对进修、实习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进修实习生教学计划及轮转表,并及时向相关科室部署和落实。进修实习生持科教科开具的实习、进修通知单或轮转表按规定时间到各科室报到。科室根据进修、实纲、计划,结合科室实际工作情况,有计划安排进修实习生跟随指定的带教老师从事一切医疗活动。

3.2开展岗前培训和医德医风教育。医院是医药卫生和医学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不但要教给学生诊疗技术,还要突出对进修实习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把医疗行为规范和医疗法律法规作为对进修实习生医德医风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强进修实习生的法律意识,并在医学实践过程中锻炼他们的医德医风修养。因此,凡所有进修实习生来院进修实习,医院应把岗前培训及医德医风教育放在首位,及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从医院规章制度、医疗安全教育、医德医风教育、进修实习生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等内容对进修实习生进行岗前培训和教育。

3.3严格选择临床带教老师,体现人文关怀。医院进修教育作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是让基层进修人员通过进修学习达到更新知识,提高实践技能的效果,能在各自的单位及工作岗位发挥应有的作用,开展工作[1]。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进修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相关的新业务和新技术,这就要求医院带教老师面对这一群体需要有针对性的带教[2],这也是带教老师与进修人员共同努力的目标。同时,临床实习是医学生迈入今后工作岗位的第一步,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过程。能否使实习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在临床实习中得到强化与升华,使之逐渐获得独立工作能力,是带教工作的主要责任和目标。因此在选择带教老师方面,应首要选择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及过硬的技术操作,德才兼备的医护人员承担临床带教任务。凡进修实习生按院科教科分配到科室后,科室负责人按要求指定带教老师,带教老师应熟悉进修实习计划和带教计划,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条件完成进修实习任务。同时,在进修实习期间,从科室到带教老师更应体现对进修、实习生的人文关怀。

进修实习生临床带教工作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只有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临床带教队伍,医院才能完成培养医学生人才的使命。

3.4突出专业特点,加强学术培训。带教老师应注重本科的专业特点,把基本要领传授给进修实习生,当临床工作中有专科性检查或操作时,带教老师应为进修、实习生提供见习和操作机会,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针对性、目的性和启发性地将各科的重点、难点及相关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和防范安全的知识传授给进修、实习生,让学生多操作;做到放手不放眼,尽快让进修、实习生熟悉各项技能技术操作,帮助进修、实习生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水平、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5实行双向考核和激励机制。我院不仅抓制约措施,还应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搞好临床教学管理,医院应建立对带教老师和进修实习学生实行双向考评制,通过双向考核从而从中了解带教中进修、实习生在每一科室的思想情况、理论、操作等各方面的专业技能情况,并及时反馈到科室,科室及时调整及改进带教方法。同时,通过双向综合考评量化,医院可作为评选优秀带教老师和优秀学员的条件,也可作为选择带教老师的条件之一。

综上所述,建立管理体系,健全管理制度,明确管理目标,落实管理计划,只有实现了对进修生、实习生的有效管理,从而才能把进修生、实习生的管理工作纳入系统化、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3]。

参考文献

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卓越工程师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

黑龙江省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将“卓越计划”作为高教改革的重大项目,它的实施对于促进省域各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形成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建立具有国内先进水平、龙江特色应用型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推动我省从工程教育大省走向工程教育强省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7月哈尔滨华德学院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被确立为黑龙江省首批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价值取向上主要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为重点,构建“重应用”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实行“双师型”模式;在科研方面强调应用型研究,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1]。该文只对哈尔滨华德学院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在被确立为黑龙江省首批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以后的教学模式进行阐述。

1 建立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的师资

队伍

为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顺利进行,结合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培养产学研一体的卓越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除院内专职专业教师外,焊接专业还聘请了外校焊接专家、企业专家及院内非本专业教师,组成焊接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指导委员会,并对以上人员进行如下分工:(1)外校焊接专家。主要聘请研究型院校中焊接专业教师,以讲座形式,讲授有关焊接前沿理论知识,新型焊接设备,焊接工艺流程,并对学生进行有关科研工作的介绍,让学生对前沿焊接知识有一定了解。(2)企业专家。主要聘请企业中从事焊接工作的一些中层或高层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以讲座形式,对学生进行有关企业文化、企业生产流程等相关知识的介绍。在介绍企业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企业,在学生中间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招聘本专业毕业生打下良好的基础。(3)院内非焊接专业教师。聘请的院内非焊接专业教师,以选修课和讲座形式对学生的外语、制图、人际交往、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培训,使所培养的学生不但达到专业技术过硬,在专业基础知识、心理稳定性、团队协作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4)专业教师聘用。培养卓越型工程师人才所需要的教师是要求既有足够的科研能力,又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此类教师在招聘上往往较难。对此,焊接专业在教师的聘用上,将招聘来的教师分为专业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两类。教师主要来源为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岗位的高级工程师或工程师以及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高级技师等。两方面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最终成为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师型”

教师。

2 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

试点高校应重点支持试点专业推行跨校、跨类型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推行双学位制、双专业制、多项技能等级证书制,推行本科学生导师制的要求[2]。结合哈尔滨华德学院应用型本科的培养模式,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对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修改。

2.1 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1)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专业理论课贯穿于本科四年的教学体系中,让学生每年都至少能接触到一门专业课程;对于一些专业课,采用两到三学期学完的学习模式,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对课程内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学习和理解;在课堂教学上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图片与视频相结合,方便学生记忆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

(2)专业操作类课程。加大学生焊接实际操作能力。按照学期的先后顺序,对学生在校期间开设手工电弧焊技能实训、手工气体保护焊技能实训、自动焊技能实训、焊接检验技能实训等。

(3)专业设计类课程。卓越型工程技术人员,需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焊接专业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主要引用工程产品焊接辅助机构的设计、焊接结构设计、焊接工艺卡片的制定等设计类课程。

2.2 教学培养模式

(1)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型培养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焊接专业创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焊接技能社团,定期举办一些技能类比赛,学生在竞争中不断学习、进步,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氛围。同时,组织学生成立创新小组。由教师提出设计要求,由学生小组根据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设计,并提出设计方案。教师评选并选出最终方案,由学生制作出成品。(2)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培养模式。焊接专业始终坚持“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的指导思想,在毕业设计中引入大量企业实际生产工艺,坚持产学研为一体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为每个学生都配备指导教师,毕业设计形式灵活。焊接专业与哈尔滨空调机厂、哈尔滨建成集团、长春轨道客车厂、天津长城汽车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学生可在企业中进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由企业内工程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担任,实习期与毕业设计时间重叠,可缩短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期,增加学生在企业工作的稳定性;对于已于其它企业签约的学生,也可到签约企业进行毕业设计,或将企业指定题目带回学校进行设计。(3)专业技能证书的考取。哈尔滨华德学院设立有专门的考培中心,可对焊接学生进行焊接高级工、无损探伤工等认证的培训工作,也可进行AutoCAD、计算机国家二级、三级等认证培训工作。并与哈尔滨焊接培训中心协调,可让学生考取国际焊接工程师、国际焊接技师等相关专业技能证书。基本保证毕业生在工作之前,有足够的专业技能证书,同时减轻企业对焊接毕业生考取证书的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 吴惠琴.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定位及其发展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5).

[2] 黑教高办函〔2011〕26号关于确定黑龙江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的通知[Z].

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PRESIDENT’S MESSAGE

同学们:

你们好!

经过几年的拼搏努力,你们实现了大学梦。欢迎你们载着青春的梦想来到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这所艺术学院。你们的选择是对我校的肯定与信任,更是实现我校未来更好发展的动力与支持。

高考是人生中第一次重大转折,你们今天圆满地完成了这次华丽的转身,踏入了大学的校门,开启了人生重要的新篇章。科德学院将会是你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健全品格、成就自我的平台,这里将培养你们自主学习的能力,科学实践的能力,勇于挑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将帮助你们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不断前行,将来做一名于社会有用的合格艺术人才。

科德学院一直秉承“科学致用、德业立身”的校训,坚持走“艺术化、精品化、国际化”的特色之路,已成为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培养摇篮。在这里,你们可以感受名师的风采,感悟业界名人的成功,从他们的经历中,挖掘出适合自己的艺术潜能。在这里,你们不仅有机会到媒体去体验一线的艺术创作,而且你们每一个人都有前往纽约电影学院、加州艺术学院等世界艺术院校学习实践的机会。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你们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开拓国际视野。

同学们,对于从未离开过父母的你们来说,求学在外难免会有些不舍与孤单,不过请同学们放心,科德学院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你们来到科德学院,这里将是你们共同的家园,学校的老师不仅会为你们传授专业知识和人生经验,更会带给你们家人一样的温暖、朋友一样的关怀。希望大家在未来四年的生活中,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学习中,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活动中去,不断成才。你们还要注重培养良好的品德,提高综合素质,完善人格品质,做一个符合时代需求的优秀大学生。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仪式,彰显了中国的大国力量和中国军民的团结一心。当代中国正站在世界的强手之林,正需要你们90后在四年学有所成之后撑起一片蓝天,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科德学院将给你们插上梦想的翅膀,让你们每位同学在面对成长时勇敢蜕变、自由翱翔,在祖国辽阔的版图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名誉顾问

HONORARY ADVISER

顾明远

名誉校长兼总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教育家

中国比较教育学会会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

欧阳中石

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

中央文史馆馆员

全国政协委员

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

中国书法协会顾问

仲呈祥

顾问 ,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召集人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

学校概况

General Introduction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学校代码13629)是经教育部批准实施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新型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学校招生列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计划,在全国3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在校生5000余人。

学校位于北京市大兴区,主校区占地近500亩,另自有1400余亩实习实践基地。学校已建成数字化校园,拥有设施先进的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剧场、体育馆、实验实训中心,建筑风格独特,校园环境优美。

学校设有艺术设计学院、传媒学院、演艺学院、国际文化学院,共开设48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2016年在艺术设计学、会展经济与管理、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录音艺术、表演等21个专业及专业方向面向全国招生。

学校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学习期满成绩合格者,颁发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颁发相应学士学位证书。

办学优势

Education Advantages

师资优势 ——队伍结构优化创新 名师云集

学校以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及国内外重点大学师资为依托,聘请了罗锦鳞、仲呈祥、杨永善、张仁里、赵之成、常莉、云贵彬、田培培、尚扬、董重恂、彭华竞、马龙(美国)、李仁淑(韩国)、冷冶夫等一批学者、艺术家在学校任职、授课和讲学。目前学校专职专任教师220人,80%以上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且主要来自前述一流大学。

学科优势 ——多艺术学科交叉融合 专家咨询 教学督导

学校以多门艺术学科交叉融合为突破口,设置艺术设计学、会展经济与管理、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录音艺术、表演等七大专业,形成了艺术与现代传媒、数字创意产业紧密融合的专业群,凸显艺术学门类的学科优势。与此同时,通过借助“教育教学咨询与督导委员会”的平台,充分依托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一流艺术类大学的优质资源,联合中影集团、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等知名企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认真加以论证和设计,成为学校的又一大亮点,使学校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得以全面显现。

实践优势 ——一流的实习实践基地 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校与中央新影集团、国家大剧院、国展中心、798艺术中心、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等百余家校外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联手打造一批一流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实习实践基地,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区域优势 ——学校位于北京 具有培养和就业的广阔平台

学校位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密集区,以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星光影视城等为实践基地,区域内文化产业发达,特色明显,就业前景广阔。

国际化优势 ——国外教学实践课程 纳入学分管理

自2010年起,根据培养方案及课程安排,全校学生都要完成一次在国外院校及企业实习实践的学习过程。目前已在美国纽约电影学院、加州艺术学院等高校建立了海外实习基地,每年安排千名以上学生参加国外教学实践活动。

名师云集

Renown Scholars & Teachers

艺术设计学院

王甦英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曾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董重恂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专业学科带头人,曾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担任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

杨永善 客座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委员,中国陶瓷艺术家协会副主任。

尚扬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现代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曾任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

刘大可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处处长、会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博士后,教授。兼任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与展览委员会主任。

李中扬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担任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主编。

潘强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油画作品和设计作品屡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奖。所著《色彩构成教学与应用》、《平面构成教学与应用》、《装饰色彩教学与应用》等作品获北京市精品教材奖。

张彪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负责人,教授。2006年指导研究生参加“中国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环境设施概念设计大赛”获得提名奖。

彭华竞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连续六年获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马龙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美籍华人,名列剑桥国际名人录,全球名人全录。法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国国际文化艺术协会创会人,每年在巴黎卢浮宫展出其独特的“浪漫写实风格”作品,曾多次获国际大奖。

朱小平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授,画家。曾任天津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美术设计与创作研究所所长。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特殊贡献专家政府津贴。

王金麟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系主任、教授,中国会展教育联合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政府会展资金项目评审专家。曾聘为中国商业联合会有关重点规划课题起草专家。《2013北京会展业发展报告》撰写人之一,专著《展示设计》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李维立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英国诺桑比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荣获全国百名优秀室内建筑师荣誉称号。重点规划教材项目主持人、主编。省市级精品课主讲人。

章锦荣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原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艺术设计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设计艺术学学科带头人。

张福生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美术学专业博士。主要从事会展专业的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公开26篇,联合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4部,指导学生参加《台湾时报》“金犊奖”比赛,获优选奖。

冯广贺 博士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美术学专业博士。在《光明日报》、《书法研究》、《中国书法》等核心刊物及其他论文集十余篇。获“教学优秀奖”、“陈伟南教学奖”。

郭永久 博士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建筑景观艺术系副主任。主要从事室内设计、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工作。

传媒学院

云贵彬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院长,教授。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院长。出版和发表新闻传播学、语言文学等专著七部、论文数十篇。

钟越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编导。由其编导的电视音乐片《草原的儿子—腾格尔》荣获“星光奖”三等奖;电视文艺晚会《同一片蓝天》荣获“金童奖”一等奖。

李志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心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学校心理教育基础理论与技术》、《销售心理学基础》。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40多篇。

高峰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顾问及客座教授。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央新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中央新影电视艺术研究院院长。

姜飞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传播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李颖 播音指导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教授。辽宁人民广播电台播音组副组长、辽宁省播音研究会秘书长,辽宁省电视播音主持学会常务理事。沈阳朗诵研究会副会长、辽宁大学客座教授。

鲁晓晨 高级编辑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教授。原辽宁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二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有多篇新闻作品分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奖和中国影视报刊奖。

于琪林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校教授摄影课程。曾出版《实用摄影》、《照相机与镜头》和《摄影技术教程》书籍。

刘瑞芳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副主任,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主要讲授课程有《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新媒体节目主持》。

张炜 副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影视传播系主任,中国传媒大学“长江学者”科研团队成员。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组委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王大鹏 博士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摄影系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博士。曾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青岛电视台、石家庄电视台任编导、摄像。

郑伟 博士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副主任。曾获十一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曾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担任音乐类节目主持人。

吕学武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岭涛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电视台副台长。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评委,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2007年被评为全国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十佳”。

唐东平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会员,中国感光技术研究学会会员,中国影视音像交流协会会员。

应红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编导。中央新影电视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电视台资深策划、节目制作人。曾任央视品牌《夕阳红》栏目主编。曾多次获得全国社教节目和“星光杯”等奖项。

赵捷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编导。中央新影集团副总裁。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时间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编导。中央新影集团总裁助理、副总编辑、中央新影电视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

冷冶夫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凤凰卫视》中文台节目策划人,全国百优电视工作者。

张恒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电视台影视中心主任,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导师,高级编辑。专题片《帮助未来》获得中央电视台国际儿童节纪实节目类二等奖;1997年《北京新闻》编排获中国电视新闻奖一等奖。

金铁木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央电视台导演。大型纪录片《复活的军团》、《玄奘》编导,曾执导大型文化史诗电影《圆明园》、《大明宫》等。

李洪魁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广电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央新影电视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纪录片《迁徙的人》、《新中国教育纪事》导演、制片人,电视剧《戈壁母亲》总策划。

冷淞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青年学者。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国家广电总局人才中心、中央电视台、中国传媒大学特聘教师。

演艺学院

罗锦鳞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院长,教授。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导演艺术家,我国古希腊戏剧专家,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导演系主任。

田培培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舞蹈系系主任。教育部艺术教育舞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韩国祥明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

李仁淑(韩国)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副院长,教授。韩国梨花女子大学韩国舞蹈硕士。曾任韩国舟城大学艺术体能系主任等。

赵之成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教授,歌舞剧表演专业学科带头人。中央戏剧学院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表演学会会员。培养出姜文、吕丽萍、丛珊、李亚鹏、戴玉强等优秀演员。

陈刚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导演、编剧、演员。曾任中国煤矿文工团话剧团团长。

常莉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教授。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导演,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主要导演作品有《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山中有座小庙》、《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曾经培养的学生有章子怡、刘烨等。

麻淑云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教授。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研究生教研室主任。中央戏剧学院学术评审专家。曾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资格,受国家教委派遣,赴日研究日本戏剧。

高作民 副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副教授。曾任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表演系主任,主要教授二胡、合奏课。曾出访法国介绍并演奏二胡、古筝、古琴等。

王丽娜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教授。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1987年荣获“北京市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称号。

刘毓玲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演艺学院教授。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

张仁里 客座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曾任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从事表演教学工作40余年,培养出姜文、吕丽萍、刘斌、丛珊、岳红等一批演员。

关瀛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先后荣获中央戏剧学院颁发的“教学奖”、“德艺双馨”等荣誉奖项。1998年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首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

林洪桐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教授,电影编剧,导演。曾任北京电影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副会长,青年电影制片厂导演及艺术顾问等职。

刘诗兵 客座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教授,中国电影表演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国际文化学院

王志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国际文化学院院长,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英语部教授,心理语言学博士。美国密西根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曾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主持编写的“应用型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

邱珂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曾任国办高校社会科学部主任。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政府管理专家。近年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和出版社发表著述150多万字,其著作曾获得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黄煜 博士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师,文学博士。发表《〈容斋随笔〉中的白居易》、《〈四库全书总目〉与阁书提要差异情形及其原因之考察》、《唐大诏令集类目小议》等多篇论文。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Samuel Jamal Dunston II

外籍教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师。来自美国,毕业于美国Oberlin College(欧柏林大学)教育学专业,掌握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等多种语言,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Erin Rose Strong

外籍教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师。来自新西兰,毕业于新西兰Waikato Institute of Technolog(怀卡托理工学院)媒体艺术专业。具有丰富的英语教学经验。

Sarah Alynne Chestnut

外籍教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师。来自美国,毕业于美国Drake University(德雷克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专业。具有丰富的专业从业经验。

Daniel Joel

外籍教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师。来自美国,毕业于美国grove city college(格洛夫城市学院)金融学专业。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梁爱华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授,兼任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理学学士、硕士,管理学博士。

周瑛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授。先后发表国家和省级论文40多篇,主编教材15部,论著4部。担任河北省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精品课程《发展心理学》的主持人,教师教育高地品牌特色的负责人。四次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奖。

袁景华 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教授。曾为山东省中共党史研究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会员。

培养特色

Characteristics

当艺术学成为一级学科门类后,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专业面向更加精准;培养目标更为清晰;艺术化、精品化、国际化之特色更为鲜明。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教育教学咨询与督导委员会”是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的专家学者组成,通过咨询、论证、听课、评课为学校办学定位、发展方向和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建议,为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支持,为学校营造不同艺术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学术平台,使学校能够把握艺术前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凝练办学特色,开拓国际视野,提升学校品牌,保证了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王德胜 教授

教育教学咨询与督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

张育华 教授

教育教学咨询与督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处长。

穆德远 教授

教育教学咨询与督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电影学院教务处处长。

王晓琳 教授

教育教学咨询与督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助理兼教务处处长。

刘大可 教授

教育教学咨询与督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处处长。

张娜

教育教学咨询与督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戏剧学院教务处处长。

推进多规格、多类型、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应对多元化社会需求

”名师第一堂课”激励大一新生

为使新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和所学专业有更深的理解及认识,帮助学生尽快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确定发展的目标,学校每年为新生开设“名师第一堂课”。来自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的教授和来自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等单位的专家们,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开设及就业方向等为学生做详尽的专业知识拓展,针对各个专业进行整体介绍,使学生对整个专业领域能有所了解,认识该专业在相关领域的地位和意义,以及前沿的发展动态,使学生树立成功信念。

名人名家进校园

为了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提高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领略名师风采,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沿,明确学习方向,学校于2011年9月开始推出了“名人名家进校园”活动,姜昆、瞿颖、赵普、鲁健、朱旭等多位名人名家走进科德学院讲学,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与社会影响。

走出国门,开设国际课堂,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一、国际合作与交流整体介绍

学校坚持走“艺术化、精品化、国际化”的办学之路,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对外交流的渠道与途径,探索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学生的新模式。目前已与美国、加拿大、韩国、英国、澳大利亚、波兰、泰国等国家的多所高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促进并推进中外联合培养项目、国外短期学习项目、国外实习项目、毕业生出国深造等项目的开展,使受益学生逐年增加。每年通过校际互访、师生交流、短期学习或实习等项目的开展,不断促进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自2010级起,根据培养方案的课程安排,全校学生都要完成一次在国外院校或企业实习实践的学习过程。赴外实习活动是学校对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探索,以国际化视角,创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在享受优质国际化教学资源的同时,将中外文化艺术交融、碰撞,实现艺术思维的创新和专业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二、研究生项目介绍

科德学院在坚持走全员国际化办学之路的同时,与众多国外高校进行深度的交流与合作。凡科德学院学生在我校进行本科学习同时可自主选择进行专业语言(如:英语、韩语等)的培训,经考核申请合格之后在合作院校继续攻读研究生,其形式包括:“3+1+2”、“4+2”、“3+1+1”等。

海外国际课堂

搭建海外教学实践平台 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

学校通过搭建海外教学实践平台,以国际化视野对创新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做出重要探索,通过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授课方式、实践方式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是学校“艺术化、精品化、国际化”特色之路的重要举措。2012年,学校的“搭建海外教学实践平台、培养应用型人才”荣获了“第七届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赴美实习实践

学校在美国纽约电影学院环球影城校区、加州艺术学院橙县校区等知名艺术院校建立了海外实习基地,截止2015年,已有三十六批赴美实习团,共计四千多名师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标志着科德学院的国际化办学已经趋于成熟化、常态化。自2015级在赴美国洛杉矶行程中将新开辟西海岸旧金山一线。

1、树立实践教育理念,开创应用型人才培养国际化探索之路

海外教学实践就是学校培养国际化应用型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可以在好莱坞片场、环球影城学习到场景研究、试镜技巧、电影表演、摄影、电视制作、新媒体艺术、平面设计等艺术传媒类课程,接受国外教师的现场指导。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了创作思维和艺术灵感,有效地提升了专业素养。

2、促进中西文化艺术交流,增进友谊

赴美教学实践期间,学校还在美国举办“科德文化周”,利用专业特点,以音乐歌舞表演、艺术作品展示等形式,向美国师生传播中华文化艺术,展示大学生风采,增进中美文化交流和两国师生之间的友谊,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提升师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增进理解

海外教学实践活动期间,学生们还有机会前往盖蒂艺术中心、迪士尼音乐厅、环球影城、派拉蒙电影城、圣地亚哥等艺术中心、文化名城参观访问,享受艺术视觉盛宴,汲取先进设计理念,提升文化品位,为学生提供了促进国际交流、了解西方文化精髓、增进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理解、学会相互尊重宽容、求同存异的平台。

赴加拿大实习实践

自2014年3月起,学校在赴美实习的基础上,开辟了赴加拿大实习实践活动和学期交流生项目。通过“大学课堂”、“移动课堂”、“实践课堂”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充分了解加拿大,学习多元文化。

短期实习实践:全体在校本科生均可报名参加,学生自由结合,3-4人成立创作团队,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创作计划,在加拿大完成相关的创作任务。各创作团队的创作作品经审核通过后,学校给予一定的资助,可计入相应的学分。

交流生项目:在校本科生可申请报名进入加拿大一流大学维多利亚大学、皇家大学进行一学期的深入学习和生活。修满学分之后将获得相应大学颁发的结业证书,并根据在国外学习情况和平时表现颁发奖学金和荣誉证书。

赴韩国交流合作

我校与韩国多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了进一步加强专业交流,自2011年起,我校与韩国清州大学达成协议,每年互派师生进行合作拍摄微电影,并组织开展中韩微电影创作论坛等活动。

启发创意、凝聚影像,搭建专业实践拓展平台,奠定就业大平台

紧抓机遇 推动教学改革新思路

由于微电影的“三微”(微时、微周期制作、微投资)特征、它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新领域、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媒体产业的新业态,是极其适合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推广的实践形式。鉴于此,2012年4月,由科德学院发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银川市人民政府、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央新影集团、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文化信息协会、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联合主办,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承办的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正式启动,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

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是倡导Confidence自信、Creativity创新、Community交流精神的大型微电影主题活动。具有国际性、学术性、专业性,旨在鼓励大学生和青年人用微电影的形式,探索多样化的原创影像,发掘优秀的短片创作人才,同时更是科德学院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重要途径之一,对推动学院教学改革,加深教师课业重塑,加强学生动手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整合高校资源 拓展国际化发展道路

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每年举办一届,自2012年至今,已经连续举办4届,共征集到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同济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厦门大学、黑龙江大学、成都大学、浙江大学、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韩国清州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传播学院、俄罗斯国立电影学院等百余所中外高校各类作品6525部。其中科德学院获奖作品60余部,并选送到法国巴黎青年短片节、英国万象电影节、半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等国际影展参展。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得到了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等各级电视台、报纸、杂志以及主流网络媒体的持续关注,近百家媒体为电影节呐喊助威。

探索应用型艺术类人才培养新模式

科德学院以探索应用型艺术类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指导思想,通过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的举办,探索教学改革,着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国际视野,努力提高中国高校影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2013年,科德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合作建立的“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与实践基地”,立足于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全球化跨文化创新工程的成果应用,联合国内外专家学者,为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寻找创新模式,为中国文化的崛起提供跨理论支撑、人员培训和战略咨询。今年,为更好服务影视爱好者和青年导演,联动高校微电影创作资源,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成立了微电影专业委员会,并将委员会的秘书处常设在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至此,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院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将以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微电影专业委员会为依托,以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为平台,开展多种多样的创作交流和研讨活动,将教学资源和创作资源有力结合,将微电影教育做大做深,让科德的学生在拍摄实践和国际交流合作中深入体会当今传媒产业的发展脉搏和国际潮流。

四、与中央新影集团合作项目介绍

中央新影集团于2010年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成立,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作为骨干企业组建而成,是目前国内的纪录片、科教片制作基地。集团拥有丰富的纪录片、科教片资料资源,实力雄厚的制作班底,先进尖端的技术设备,专门制作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电影、电视纪录片。

经友好协商,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与中央新影集团艺术研究院合作,在学校建设“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史暨中国新闻纪录片史料博物馆”,同时建立“影视节目制作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开发培训课程,以产学结合的方式,边学习、边实践、边生产,面向在校大学生和电视台以及影视制作机构的专业人员开展培训。这也是学校关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探索。中央新影集团作为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的实践基地2015年被批准为北京市高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艺术设计学院

School of Art & Design

2016年艺术设计学院将在“艺术设计学”和“会展经济与管理”等专业的7个专业方向招生。学院拥有一支由博士、硕士组成的,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教授组成的专职教师队伍。同时聘请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以及知名设计企业机构的教授、专家任教。

学院拥有电脑美术工作室、摄影实验室、影视后期制作实验室、动画艺术工作室、丝网实验室、陶艺工作室、环境装饰工程与材料实验室、平面印刷与包装工作室、金属与木工艺实验室和艺术设计展厅等教学设施。学院与一批国内外知名艺术设计产业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实践基地。每位学生都将在国外实习实践,课程纳入学分管理。

艺术设计学 视觉传达设计方向

学制四年 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遵循“厚基础、重创新、强实践、宽口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现代艺术设计思维和平面艺术设计理论基础,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掌握书籍装帧设计与印刷、产品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展示设计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兼修三维空间设计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广告策划、书籍装帧设计、标志设计、广告设计、软件设计基础(photoshop)、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现代平面设计史、商业摄影、图形创意思维与表现、展示设计、字体设计、编排设计。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平面设计公司、广告公司、新闻出版单位、文化传媒公司、网络公司、教育或培训机构等,从事项目策划及品牌管理、书籍装帧、包装设计、平面媒体、广告设计工作。

艺术设计学 环境艺术设计方向

学制四年 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现代艺术设计思维与表现技能,系统地理解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理论知识,掌握室内与公共空间设计环节和运作模式,具有开拓创新和团队精神,胜任家具设计、居室空间设计、展示设计、公共空间、园林设计等领域工作,能够从事设计管理、施工及后期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家具设计、店面设计、居室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酒店设计、软件设计基础(3dmax)、展示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照明设计、园林设计。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以在装饰装潢设计公司、建筑房地产企业、园林景观工程公司、教育或培训机构、市政管理部门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项目预算、项目组织策划和管理等工作。

艺术设计学 建筑景观艺术设计方向

学制四年 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现代建筑景观艺术设计思维与理念,掌握中外建筑艺术特征和造型特色,深刻了解造型结构与装饰特征的关系,具备建筑是一切艺术载体本源的设计思想,胜任建筑造型和装饰设计工作,能够从事城市花园设计、街心广场设计、商业步行街设计以及设计管理、施工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中外建筑史、设计美学、建筑初步、园林设计、别墅设计、软件设计基础(3dmax)、房屋构造、城市花园设计、街心广场设计、城市街景设计、建筑预算、人机工程学、建筑照明设计、建筑材料与工程、建筑施工图。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建筑景观艺术装饰公司、建筑艺术设计院、建筑景观艺术设计事务所,以及房地产企业、城市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管理部门、职业培训部门工作。

艺术设计学 影视与舞台美术设计方向

学制四年 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掌握影视与舞台美术理论与设计技能,能够从事影视场景设计、戏剧舞台设计、电视演播场景设计、影视虚拟空间设计、影视特效设计、电视频道包装设计、影视与舞台人物造型及形象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中外美术史、中外电影史、视频剪辑基础、视听语言、影视人物造型设计、分镜头画面设计、演播场景设计、影视场景设计、舞台美术设计、电视栏目包装、影视特效设计、道具设计。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电视台、影视制作中心、影视剧组、戏剧院团、传媒文化公司、影视广告文化传播公司等单位从事专业设计及管理工作。

艺术设计学 新媒体艺术方向

学制四年 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数字艺术修养;系统的掌握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具有网络媒体制作、交互应用设计、数码视频编辑、游戏设计、动画设计与制作、影视美术设计、漫画插画、概念图设计的知识与技能;具备较高的美术鉴赏和艺术修养。能够从事新媒体艺术设计、影视创作与编导、动画设计与制作、影视后期编辑及影视特效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

设计素描、色彩、新媒体艺术概论、影视艺术美学、图形图像学基础、视听语言、影视创作基础等课程、影视特效设计与制作、三维图形设计、微电影创作与制作、游戏设计与制作、动画设计与制作、跨媒体交互设计、数字影视合成技术、影视后期剪辑等课程、原创短片制作、频道包装设计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网络公司、电视台、数字影视制作公司、新媒体广告公司、动画公司、游戏公司、新媒体艺术培训机构、互动娱乐公司、电视频道包装部门、新闻出版单位等工作。

艺术设计学 展示设计与策划方向

学制四年 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现代各种展示设计能力和展示活动策划的技能,全面达到适应新常态发展的人才需求和就业,并适应在社会的文化展览部门、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种设计公司、商业部门中从事设计与策划的工作,本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广泛而且能让同学们全面掌握知识与技术,培养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各种展示设计中的会展设计、广告设计、标志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祯设计、软件设计基础等设计课程和展示创意与策划、会展文案、展示材料应用、展示道具与工艺、文化创意产业概论、会展营销技术、会展法规、会议策划、商业摄影等策划与理论课程。

就业方向

该专业能全面适应社会各种岗位的需求,毕业生可在各种文化策划机构、会展场馆和各种会展机构、广告设计公司、各商业团体、教育培训机构、新闻出版单位、企业文化产业开发部门、各机关事业单位从事文化宣传等工作。

会展经济与管理 策划与经营

学制四年 管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会展策划与经营的现代思维和创新能力,掌握会展创意与策划的技能,具备会展总体设计、会展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知识,以及协调管理能力,能够在大型展览中心、会展企业、会展创业协会、政府管理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议、展览、大型活动的策划、设计与经营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专业导向概论、会展展览策划与文案、会展营销、会展法规、会展创意与策划、展示道具与工艺、展示工程设计、文化创意产业概论、标志设计、展示设计、会展文案、会展营销技术、会展实物管理。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会展机构、企事业单位、旅游公司、酒店、会展中心以及赛事活动场馆,从事会展策划、会展管理、会展总体设计、展品物流、展品贸易及展示广告等工作。

传媒学院

School of Public Communication and Mass Media

2016年传媒学院将在广播电视编导、录音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等4个专业的8个专业方向招生。学院现有优秀教师50名。学院拥有数间电视演播室、摄录实验室、后期编辑室等实践场所,并依靠北京传媒业发达集中的区域优势,与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动漫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星光影视城、中影集团等企事业单位或艺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学习期间由专业教师带队赴实习基地现场教学,指导学生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工作的运作之中,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推动学生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学院还会不定期组织学生赴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地实习,摄录、制作节目。同时,学院学生每年均有机会赴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实践实习,接触世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对现行各类传媒理论加强认识,对影视制作增强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拓展他们的就业渠道。

广播电视编导 文艺编导方向

学制四年 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较高的传媒职业道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艺术创作能力,具备广播影视文艺节目策划、编导、摄影、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够适应广播影视传媒机构及企事业单位文化宣传部门需求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广播电视艺术学、视听语言、摄影基础、录音技术、综艺节目策划与推广、电视节目编辑制作、影视表演、电视节目导播、影视导演创作等课程。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各级电台、电视台、企事业单位、各类文化部门、网络媒体系统从事广播、电视综艺节目编导、大型文艺节目活动的设计、组织、策划、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从事其他各类文艺活动的策划和管理工作。

广播电视编导 新闻编导方向

学制四年 艺术学学士学位

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热处理工程师;卓越工程师计划;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153-02

一、引言

工程院在《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综合报告》中指出:工业界既需要学术型工程科技人才,更需要应用型工程科技人才,当前尤其需要技术交叉、科技集成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我国的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大而不强、多而不精,工程教育普遍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一直是困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难题[1]。2010年中国工程院与教育部共同制订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这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明确指出“目前中国工程教育要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大批各种类型的工程师”[2]。针对“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各高校已开展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3-5]。福州大学作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之一,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基本要求,借鉴西方先进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结合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热处理方向的背景及热处理人才应用特点,借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模式,建立完善了材料热处理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并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和教学改革。

二、欧美工程教育培养特色

西方发达国家的知名高校基于“于实践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等先进理念进行高等工程教育。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联合提出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主动的把课堂知识与实践之间有机联系的学习方式,将教育的投入与产出密切联系。CDIO评价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是参照工业界的需求制定的,因而能完全满足[6]。作为全球工程教育领域佼佼者的德国,工程教育采用一种面向实际应用的高等工程技术教育[7,8]。德国工程教育与企业联系紧密,工程教育强调与企业共同生长、相互依存,非常注重学生企业实习的环节。德国的工科院校把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与方法作为教学内容,并及时将生产中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补充进来。德国工程师教育的应用科学大学采用“3+1”的学制,强调企业实践教学环节,用1年的时间让学生进企业完成工程实践教学。

三、我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措施及特色

福州大学围绕卓越工程师所需的素质要求,借鉴西方先进模式,以面向工程实践、强化能力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措施。目标培养具备材料热处理专业综合基础知识、较强工程技术和创新研究能力,具有宽广知识面和较强发展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1.创新教学理念制订新的培养方案。美国工程院院长查尔斯・韦斯特曾经指出:“拥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9]学院面对当前的国内外现状,应迅速转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切实从思想上重视工程实践教育,着力培育学生的特长与技能,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我院教师在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前提下,深刻地了解材料热处理工程师的行业标准,依据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深度改革,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提升学校培养学生的教学目标。根据CDIO的标准,教学大纲制定是基于实际的工程需求分析,制定的教学方案、教学大纲以及培养目标必须分析企业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因此,学院在制订“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时,教学大纲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产业界的实际需要,把每一课程的开设都与工程的设计与生产紧密相结合,从而保障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到工作单位中有用武之地。教学大纲按照“专业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综合实践经验和企业文化、沟通和交流合作能力、开发新材料和改造设备的创新能力”五个模块设计。

2.突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打造特色实训课程。在新型课程改革方面,我们根据CDIO的标准要求,按照项目的工程分析、生产设计、项目实施的过程,组织学生的教、学、做。围绕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让学生进行系统的生产设计,使学生掌握各门课程知识之间的关联,并用于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在创新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材料大型综合实验”项目的改革,将材料类相关的试验综合起来模拟实际生产流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我院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创新活动和竞赛,激发学生主动创新的动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自主创新意识,让学生走出“理论”的课堂,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实训,在“实践中学,竞争中学”,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近两年来,本专业教师通过这种SRTP等创新项目活动和专业竞赛,让学生与实际项目零距离接触,促进他们了解材料热处理的发展方向,在工程背景知识下,擦出创新的花火。

3.加强企业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实践教育的作用,我院也特别重视学生在企业的实践锻炼,培养其实际的工程能力。在制度上,我院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学生采用“3+1”的模式学制,即前3年理论学习,最后1年与校企联合培养。企业阶段的学习与实践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学院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一方面,对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聘用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以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形式进行,同时企业的相关人员根据行业标准开设针对性强的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工程师职业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让学生进入企业参与生产管理环节。在近一年的企业实践学习期间由学校和企业部门共同进行监控,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和反馈体系。通过一年的企业实践,学生可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并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4.配合热处理工程师认证。我院还引入当前国际流行的工程师认证机制培养材料热处理卓越工程师。近年来,机械工程学会材料热处理分会在国内开展了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认证。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认证采用闭卷笔试考核方式,考核学生是否掌握作为材料热处理工程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有助于提升和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5.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政策保障。学院制定以下5项具体政策以保障材料热处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①学院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制定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成立“材料卓越工程师培养”专家委员会,构建校企联合培养体,指导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②学院充分发挥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③建立学院与企业定期沟通的协商机制。实行实习生质量跟踪调查制,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善教学管理。④学院对卓越工程师实验班的学生学籍实行独立管理,按培养方案和考核标准核发毕业证和学位证。⑤在校学习期间,学生必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企业学习期间,学生必须遵守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学院委派指导教师与企业共同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四、结语

材料热处理卓越工程师结合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背景,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借鉴欧美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先进经验,建立完善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引入被业界广泛认可的工程教育认证环节,通过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和热处理协会接轨开阔学生视野、强化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合格的卓越材料热处理工程师。不断探索与实践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交流合作建立双导师制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加重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与标准应用的评价,为实现我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建勋,陈国铁.“卓越计划”背景下的lT程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5(9-10):4-7.

[2]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C].“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会议手册,2010.

[3]龚克.转变观念大胆试验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中国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10-12.

[4]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5]孙爱晶,范九伦,赵小强.卓越背景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3,(6):79-80.

[6]吴恭兴,刘文白,张宝吉,郭佳民,操安喜.基于CDIO模式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大学教育,2013,(18):7-9.

[7]张新科.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轨迹和模式特征[J].继续教育,2006,(7):61-62.

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现状;对策研究;校企合作

一、引言

高职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培养职业技能完善、综合素质全面的综合型人才的重任。面对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变换的教育环境,高职教育如何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育项目改革是当前所有高职工作者重点探究的话题。从更深层次看,高职院校想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提升教学竞争力,也必须优化教学改革水平,提升教学质量,关键在课程改革。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如何提升课程改革效率,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值得每一位教学工作者认真探讨。

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现状

(一)课程改革配套不到位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改革院校课程教育目标、开发课程资源等环节之外,还应考虑课程配套措施问题。就当前高职课程工作现状而言,课程教材和教学基地的配套建设仍需科学规划。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教材的特色化建设,教材内容改革应朝着“立体化”“动态化”方向推进,除基本专业概念、理论知识归纳外,教材要根据本专业需求,在专业背景资料、专业项目操作规范以及进程指导方案上进行配套指导。当前高职所选的教材以纸质课本为主,学生每天对着无新意的白纸黑字,提不起学习兴趣。行业经济及发展水平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纸质教材难以满足专业课程需求。课程改革正逐步尝试将社会人才岗位需求纳入教学过程中,很多院校开设了专业实践课程,尝试在操作中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针对这一改革需求,院校应设置配套教学环境,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微机房、工作室、操作间必须要有。高职教育实验室建设问题历来广泛受到关注,很多院校开展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没有将时间、精力和资金投入到教学基地的建设上,导致很多课程在课表上排了,学生也没法上。

(二)课程改革目标不准确

高职教育应培养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全面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课程规划上,学校要将目光投向市场,关注社会需要的人才,根据市场需求来制定改革路径。来高职院校接受教育的学生,大多希望毕业后能快速走上工作岗位,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关注学生学习需求,课程规划表现出了明显的学术化倾向,实践课程较少。以“工程技术类”专业为例,当前该专业课时计划约为专业理论课35%,基础理论课15%,专业技术课25%,其余课25%,理论课比重明显高于技术课。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在目标规划上呈现出了摇摆不定的倾向,究竟该将课程改革朝哪个方向发展依旧比较模糊。部分改革工作者认为,应将课程重点放在技能培养上,这是出于学生学习需求和高职教育实际所决定的。大部分中职学生希望通过学校教育来提升职业竞争力,在毕业后马上投入工作岗位上,理论知识的学习似乎不重要。依据这种教学观念,在开展改革的过程中,课程建设目标不可避免地向“重实践、轻理论”方向发展。但在传统教学工作者看来,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需要理论给予知识支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果连文档知识都不知道,如何能学会制作网页?这部分教学人员认为,理论课程建设还是需放在改革第一位,不能本末倒置。根据两种争论不休的观点,在开展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大方向一直摇摆不定,这学期开展实践课程建设,下学期加大理论教学力度,导致改革工作朝令夕改,课程教学没有为学生提供固定、可遵循的培养方案,改革工作质量迟迟难以提升。

(三)课程改革内容不全面

高职课程主要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任务,在深化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素质教育观下所倡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被淡化,学生专注于职业技能的学习,德育需求未能良好满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和家长对高职教育抱有偏见:来高职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如果可以上大学,绝对不会在高职上课。大部分学生和家长普遍不重视学生德育情况,只希望学生在学校学到一技之长,对于孩子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发展不太在意。很多学生甚至抱着自暴自弃的想法学习,上课时昏昏欲睡,看手机、玩游戏,不配合教学。现在的高职学生年龄多在18岁左右,正处在青春叛逆期,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个性特征明显,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到学校不服从教师管理,甚至与教师起冲突。企业在招收人才时,越来越注重考察员工的职业道德和礼仪风范,没有公司不喜欢懂礼貌、讲纪律、沟通能力良好、团队意识强的员工。反观当前高职学生受教育现状,我们却不得不为其职业素养感到担忧。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院校忽视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学生基本职业素养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课程改革内容不全面,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以及创新服务意识的课程培育不够系统、不够深入。

三、转变高职课程改革困境的对策

(一)课程项目化建设

项目化建设旨在转变当前课程改革配套措施不到位的现状,工作者要将课程建设工作当作项目推行,确保项目有针对性、有计划性、有操作性地顺利开展。课程项目化建设主要包括教材建设、教学基地建设、教学计划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项目化课程教材不再局限于纸质的书本,而应是包括纸质书本在内的电子课件、多媒体教参、网络课程教学软件等在内的一系列多元立体化教材。教材必须根据课程改革需要适时删减、修改。院校可引进本专业专家研究成果进行编写,实现教材内容动态化,以配合课程改革需求。教学基地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在寻求人力、物力支援的过程中,可尝试将目光投向政府和企业,借助相关部门力量完善教学基地建设工作。旅游专业开展教学基地建设,可向当地旅游局寻求帮助,以获得旅游教学资源支持。对于参与院校教学基地建设的企业,政府、学校可提供一定荣誉称号,尽量寻求三方利益共同点,完成项目建设。在获得建设资源支持的基础上,院校要大力开展“全仿真”实训室建设,尽量为课程教学工作提供客观真实的工作环境,建设真正的“校内职场”。教学计划是确保课程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应充分考虑课程特征,变通性及操作性要强。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课程要根据重大节假日、企业相关项目、国家重要会议等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在“十一黄金周”期间,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教学实训,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课程目标。现实社会的教育环境一直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课程改革“求新、求变”之余,必须依据教学环境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订教学计划,确保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课程配套措施的关键在于“配”字,师资队伍是课程改革工作的关键环节,课程改革工作的具体执行需要教师的良好配合。教师是课改的执行者,课程改革政策需要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具体体现,如何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确保课改工作顺利进行是课程项目化建设的另一重要课题。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学校一方面要建立专业的教师培训制度,提升教师职业素质,另一方面还可根据专业需求,聘请企业、公司优秀技术人才完善师资队伍。旅游专业课程改革过程中,院校可以聘请酒店管理经验、旅游从业经历丰富的社会型人才来校上课,以实现院校和学生、企业互利共赢的局面。

(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理论教学有其必要性,实践教学也必不可少,课程改革过程中究竟以实践为主还是以理论为重,需要根据专业实际需求决定。院校要认真研究社会、企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因地制宜展开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办学是近几年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尝试这种新型的办学模式,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解决职业教学课程定位不准确、不明确问题。借助企业力量获得教学基地建设资金,从企业招聘优秀技术员工优化师资队伍,这些都从侧面体现了校企合作模式的可行性。在开放办学条件大背景下,院校可依据人才需求实际,为企业“订单培养”其所需人才。通过对企业发展状况、人才需求状况、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等内容的调查,院校实事求是展开课程改革有助于促进课程培养专业化。在应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过程中,院校要与企业良好沟通,准确把握企业的人才结构现状及本院课程培养现状,设置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课程内容,在课程体系建构方面与企业达成共识。

(三)关注德育课程设置

面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不全面、人文素养不完善等问题,院校要加大德育课程建设工作,在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兼顾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每个专业除了必要的理论课、技术课教学之外,要适当增加德育课程比重,组织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职业道德素养、中华传统文化等相关课程,促使学生接受德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和思想取向。个别专业的教师在对待德育教学工作上不够重视,上课时没有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导致课堂教学的无纪律性。学生不认真对待德育课程,将其当作可有可无的“副科”,上课不认真听,德育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对于不配合德育教学的学生,院校要通过奖惩制度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德育评价应纳入学生期末总成绩之中,对于德育考核不通过的学生,坚决不予企业推荐。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经验不够充分,当前各院校课程建设都存在些许问题,改革人员要正视工作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解决。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环境不尽相同,在改革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也明显表现出个性化特征,没有一种模式可以“吃遍天下”,各院校要根据办学实际量体裁衣,走出特色化课程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姜惠.当代国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双元制 教学团队 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

2009年2月,笔者参加了北京市信息技术类教师德国培训项目,在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州立教师进修学院和泰特朗电子职业学校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在深入分析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的同时,本人还考察了德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团队的构成和工作模式,在此进行回顾,与大家一起交流对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认识和体会。

一、德国“双元制”教师队伍构成

1. “双元制”教育主体

德国“双元制”教育的主体包括学徒、企业、学校和政府。每年企业用工计划,面向社会招收学徒;学生选择企业并通过企业的面试选拔,与企业签署学徒培训协议;政府按照职业大类举办职业学校,企业安排学徒到职业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完成州政府颁布的“框架教学计划”教学任务;企业承担对学徒的培训工作,完成联邦政府颁布的“培训框架计划”,学徒每周1.5天在学校学习、3.5天在企业培训或按周轮换。企业向学徒支付基本的学徒工资,政府向职业学校提供办学经费。

2.“双元制”体制下的教师队伍构成

“双元制”体制下的教师队伍包括企业培训教师与学校教师两方面人员。

(1)企业培训教师

大型企业通常设立企业培训中心,面向本企业或同类企业开展学徒培训工作。企业培训中心配置若干培训管理人员、培训教员和师傅,由企业自主聘用。培训教员完成学徒在培训中心的项目培训,师傅指导学徒完成岗位业务培训。培训教员的来源,通常中学毕业后进入“双元制”教育,毕业后经过4~5年的实践工作,同时通过一定的理论课程学习,并参加AEVO教员证书考试,大约27岁左右取得“双元制”企业培训教师资格。成为企业培训师傅要通过师傅资格考试。

小型企业通常不设培训中心,学徒的培训和管理由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力资源部联系其他企业培训中心或独立设置的培训机构完成企业培训项目,从本企业相关部门选聘师傅指导学徒完成岗位业务培训。

(2)职业学校教师

职业学校的教师具有公务员身份,由州政府直接聘用。职业学校根据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向州政府提出选聘教师的申请,州政府根据生师比标准批复准予录用教师的名额。学校按照教师任职资格要求选聘教师,并经过州政府批准。

要成为职业学校教师的人员,通常在中学毕业后进入文理高中,然后接受大学教育,大学毕业(取得硕士学位)后,再参加大学举办的2年“教育学”学习并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约28岁左右可以取得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职业学校希望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人员担任教师,这些人员必须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二、德国职业学校教师管理

1.新教师培养

德国职业学校的新教师要经过两年的见习,通过考核后才能成为正式教师。新教师的考核由主管领导考核、其他教师评议和学生调查构成,以领导考核为主。经过考核确认其具有教学能力者被批准为正式教师。

2.教师培训

州政府设立教师进修学院,面向全州的教师开展培训工作,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理论培训、教学方法培训、教学情境培训、学生管理研讨等。大型公司经常举办新知识和新技术培训。教师根据需要选择培训项目,并向学校提出申请,经学校和州政府批准后实施,由州政府承担教师培训费。

3.教师日常管理

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执行坐班制,普通教师的周课时25~27学时。学校根据专业(群)的教学需要设立教学团队,由他们承包一定数量班级的教学任务。教学团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师的特长,做出教学运行安排。

德国职业学校教师的收入差别不大,实施年薪制。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比较简单,以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为主,同时根据学生和家长反映的问题、企业反馈信息、学生参加理论统考和IHK结业考试情况进行教学反思,研究改进的环节和方面。

三、德国职业学校教学团队管理模式

1.组成教学团队的必要性

在德国“双元制”教育体制中,职业学校依据“框架教学计划”设置课程,要根据“学习领域(Learnfelder)”的纲要性描述(篇幅约1页纸)和全德工商协会(IHK)颁布的职业(专业)结业考核标准,自主开发“教学情境”和“学习任务”,做出详细的学习安排。

“学习情境”设计是要在具体学习任务的引导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建立经济观点、安全意识和职业习惯,经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学习任务的开发通常要在具体工程项目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教学需要的、支持学生循序渐进学习的小任务,每个任务经常涉及多学科知识。因此,这种综合性的课程教学设计需要组成教学团队来协作完成。

由于学习任务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一名教师的知识面和能力专长经常不能适应整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一个“学习领域”的教学经常需要多名教师轮流或共同承担,只有采用教学团队承包教学班的管理方式才能适应这种要求。

2.教学团队的组建

教学团队通常按专业(群)来设置。德国泰特朗电子职业学校有57名教职工900名学生,开设了专业计算机、系统电工、信息与通信、自动化等专业,设置了5个教学团队,每个团队7~9名教师。

教学团队通常由语言(英语或德语)、经济、计算机和专业方面的师资组成,承担专业(群)的课程开发任务,并承包几个班的教学工作,形成教学团队负责制管理模式。教学团队应有比较饱满的教学任务,团队成员之间要能够很好地沟通协作。学校不再设专业教研组。每个教学团队设置1名队长(属教师编制),起上下沟通、协调工作的作用。

3.教学团队的职能

实施教学团队负责制管理模式,由教学团队负责所属班级的日常教学运行管理,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专业)管理模式,同时改变了原有的校长负责制管理体系的职能关系,如图1所示。

图1新旧管理体制下的职能结构图

在传统的校长负责制管理体制下,教师每学期承接一门或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学科化特征明显,教师不负责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实施教学团队负责制后,教学团队直接参与对外交流,实现了与企业、与家长、与政府的深入交流与沟通,提升了教师的质量意识和教改积极性。学校领导具备了更多的服务职能,不再按照“必须如何”的方式工作,学校领导与教师团队之间建立合同关系,为教学提供良好的设备条件、政策环境和对外联络渠道。

四、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革,高职院校正在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着有效的探索。在构建具有工学结合特征的高职课程体系过程中,学校教师工程经验不足、科技开发能力弱,成为目前高职教学改革的瓶颈,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1.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准入新机制

我国需要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准入制度,设立特殊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把具有一定的工程经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作为职业院校教师入职的基本条件。学校招聘教师时应以此作为基本条件来考察。

职业学校要高度重视对新教师的培养,定期举办新教师培训班,从教育规律、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培训;要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2.建立高职教师职称评审的新办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政府应出台高职系列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实行分类单独评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成效突出的教师予以优先考虑,教师技术创新和发明、专利在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中应与学术论文同等对待。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顶岗实践或技术服务时间不少于1个月,以此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必备条件。

3.以贡献求发展促进校企合作

在德国“双元制”教育体制中,学生是企业招收的学徒,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主导者,因此企业具有校企合作的原动力。我国的职业院校独立招生,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去向,因此校企合作缺乏根基。互惠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我国职业院校要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更加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服务。职业院校教师要迅速提升科技开发服务能力,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为企业提供革新方案来建立校企合作的基础平台,用学校的高质量培训提升企业职工素质,用学校培养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充实到企业一线,提升企业的生产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形成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

提升教师的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可以从校内工程项目开始,学校要建立教科研工作鼓励政策,引导教师投身科技开发服务活动。学校根据学校项目或社会项目的技术范围,选择具有不同专长的教师组成项目开发组,吸收企业专家参加,分工协作,共同提高。

4.有效开展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是高等学校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政府和职业院校对优秀教学团队给予了政策支持,对调动企业兼职教师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企业没有形成对教学团队建设的政策支持。

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可以吸收德国职业学校教学团队管理的成功经验。职业院校应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需要,吸收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行业专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学团队,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深化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为动力,着力开发具有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核心技术课程,根据企业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活动,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构建独具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新型课程开发基本完成后,逐步过渡到以教学团队负责制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创新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

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要规划好专业教师的职业生涯,通过课程开发、职业培训、技术服务等活动,提高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

五、结束语

德国职业教育取得成功与德国传统的学徒制有关,与现行的“双元制”体制有关,同样与“双元制”体制下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关。具有一定的工程经验、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是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基本要求。

当前,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和变革的时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建立有利于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环境,迅速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科技开发服务能力,是实现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是将具有工学结合特征的新型课程开发推向深入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教高[2006]16号

[3]丁金昌. 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EB/OL]. 2008,10,6.

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大学;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根据学院和BSK国际教育机构签署的合作协议,学院于2014年7月5日-8月3日派遣40名教师参加了由教育部和德国BSK国际教育机构组织的德国职业教育研修,培训具体由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Technische Hochschule Deggendorf ,简称THD)代为授课。

学习期间,我们深入了解了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德国双元制大学采取“双元制”教育模式,通过两个学习地点――州立学院和培训企业或社会事业机构的合作,每学期三个月学校理论学习,三个月企业实践交替进行,培养在技术、经济领域和社会工作第一线从事生产、管理和教育等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应用型职业高级人才。

一、德国“双元制”的内涵

(一)两个机构结合

企业和职业学校,是“双元制”的两个基本培训场所。受训者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70--80%,主要使受培训者更好的掌握“怎么做”的问题。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主要解决受训者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20--30%。受教育者在职业教育中既是学徒,又是学生。

(二)两种教材结合

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双元制”培训的计划由框架教学计划和培训框架教学计划两部分组成。框架教学计划由国家教育部制定,各州职业学校负责实施。培训框架教学计划则由企业或跨企业培训中心负责实施。

(三)两类教师结合

实训教师与理论教师。培训企业的实训教师是企业的雇员,具备一定的资格者,方可担任实训教师。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包括专业理论课教师和普通文化课教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教师和师傅资格有较严格的认定标准:本科+硕士+两年学徒。同时在担任职业学校教师任职期间还要每两年必须到企业学习两周以上,因此滥竽充数和误人子弟的现象基本可以避免。

(四)两种身份结合

培养对象既是企业学徒,又是职业学校学生。德国青少年一面在企业接受培训,一面在职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

(五)两类考试结合

技能考试和资格考试。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协会负责。考核分为中期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从考核方式上则分为书面考试、面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三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所学行业的技术工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事业的终点,经过几年实际工作后,可以通过考试获得更高的技术职称,或者进入更高学历的学校深造,成为高级人才。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

(一)工学的紧密结合

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当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以生产性实训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二)企业的广泛参与

在德国大型企业有实力建立自己的培训基地,但德国50%左右的企业是中小型企业,企业规模和经济承受能力有限,不可能提供大型设备或高科技设备的培训,因此,目前德国各州还建立有跨企业的培训中心,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作为企业和学校教学和培训的补充。

(三)互通的各类教育

德国的教育体系十分完备,法制健全,保障充分。而且,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转换灵活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

(四)优秀的师资队伍

双元制职业教育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师资和师傅资格认证标准非常严格。德国职业学校理论课教师最低学历为大学本科(有的学校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占50%),而且至少有两年从事企业实际工作的经验,经过两次国家考试合格,方可到学校任教。

三、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几点启示

我们虽不能简单模仿和克隆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模式和做法,但通过对德国 “双元制”的认识和研究,“它山之石”还是可以借鉴的。

(一)从体制上借鉴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强调的是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注重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用结合能力。我国的职业教育要克服教育部门唱独角戏的现象,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特别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要主动介入,提供学生实习实践的场所和岗位。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从体制机制上,真正转变到为生产第一线培训合格的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服务型人才、实用型人才的目标上来。

(二)从课程上借鉴

德国以职业分析为导向、以实现职业能力为本位而设计的课程模式,充分体现了以职业活动力为核心的设计思想。我们在课程的设置上也要以提高学生职业知识、劳动技能为出发点,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生产结构和经济发展变化相适应,使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德国工业高度发展,企业需要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来担任一线的主管,开始举办双元制职业学院。德国双元制职业学院仅设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巴登符腾堡州、图林根州、萨克森州、柏林州。双元制职业学院主要招收文理高中毕业生,学生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企业将学生送入双元制职业学院学习,学制3年,共6学期,实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3+3”人才培养模式,即每个学期在学院理论学习3个月、在企业实践学习3个月,交替进行,修满学分毕业颁发本科文凭,授学士学位。同时,职业学院还与应用科技大学、研究性大学合作培养在职硕士,学制2年,主要开设在职MBA专业,也设有商业管理、经济管理、健康管理、体育管理、IT管理等专业方向。主讲教师由教授担任,教授任职资格要求高,需要博士毕业,在企业工作5年以上,才有资格应聘双元制职业学院教授职务。

一、德国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学院位于德国职业教育发展最早最好的巴登符腾堡州,学院建于1974年,现有在校生5500人,学院与2000多个企业有合作关系。学院设有2个二级学院,即经济学院、技术学院;二级学院设有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

1.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特点。在德国由州文化教育部制订人才培养框架教学计划,各双元制职业学院制订人才培养实施教学计划,接受全国高校评估委员会和州高校专业委员会的评估。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方面突出与经济社会发展、企业技术创新和职业能力要求的高度结合,具有如下特点:(1)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结合的一致性。学院不论是专业设置还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都充分考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趋势。如在丹麦召开的联合国“哥本哈根会议”刚刚结束,学院就根据未来世界对环境保护的要求重新修订和开发“环境保护”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2)与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趋势的同步性。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企业技术工艺创新的发展要求,并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其发展趋势对员工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作为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如根据企业自动化生产线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要求,学院对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修订,以适应企业技术创新对人才培养的需要。(3)与职业岗位核心能力要求的针对性。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高度重视核心能力培养,注重采用行动导向式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依据行业、企业对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适应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2.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的招生与就业。学院主要招收文理高中毕业生,招生人数由企业决定,企业每年送去培训学生人数视企业规模而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展好,学生人数增加,但在近年金融危机的条件下,一些企业借机储备人才仍然增加送去培训的学生数。学生需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企业支付学生工资和部分学费,学费为500欧元/学期,企业将学徒送入双元制职业学院学习,按工学交替模式培养;学制3年,共6学期。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为研发部门和车间工程师岗位,有80%的学生毕业即就业,有70%的毕业生会留在原企业,有8%的毕业生会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有7%的毕业生会重新找工作。

3.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和构建。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是德国培养企业生产一线技术管理人员(即工程师)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内容是以政府在政策、法律以及经费等方面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学院配合实施人才培养的一种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这就决定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主要是校企合作,以企业实践为主。

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学院实行“3+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学院理论学习3个月,在企业实践学习3个月,交替进行,3年共6学期,最后3个月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理论课教学计划由学院负责制订,实践课教学计划由企业负责制订,最后由校企合作委员会审定。基础课程标准由学院教授共同讨论制定,专业课程标准由学院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主讲教师由教授担任,教授配有学术助理协助教学科研工作,教学通常采用讲授教学法、互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由企业和学院各派一名导师担任。课程考试方法多样,有理论、实践、实习、讨论等方法;考试规则严格,课程考试不及格,允许补考一次,补考不及格退学,不许重修,不毕业率为5%左右。

4.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与实施。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学院在实施人才培养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学习领域”“行动导向”和“项目课程”等教学活动。“学习领域”是为学院教学而制定的行动领域,是一个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它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三部分构成。“行动导向”是以职业行为为导向的教学。它以对职业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职业情景为教学的参照系,遵循“为行动而学习”的原则,以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为主体,行动构成学习的起点,行动要求学生尽可能自己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检查、独立修正和独立评价,行动要求教师尽可能引导学生自我实施和自我反思。“项目课程”是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完成整体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项目课程的开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逻辑主线开发,以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六个过程进行组织。项目课程的基本特征是用职业能力表述课程目标。

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评价与考核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考察每个学生在各项目开展中的参与程度、所起作用等,同时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评价和考核。评价的原则是开放式和多样化相结合的,注重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小组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相结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兴趣,体验成功,培养热爱专业、勇于创新、乐于实践等的综合素质。

5.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与条件。德国职业教育有一支适应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具有高水平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学院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公务员待遇,教师中有教授和教授助理等技术职务,教授聘任的基本条件是具有博士学位,五年以上企业工作实践经历。学院注重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科研开发和实践指导能力。在实习实训条件方面,双元制职业学院学生实习实践的主要场所是企业。学院高度重视模拟仿真实训条件的建设,组织教师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甚至虚拟公司。

二、德国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学院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特色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本质是企业学徒工职业培训,而非单纯的学校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组织形式和两个办学地点的紧密联系,还是两个法律体系在两级政府间的协调统一。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学院的主要特色是:一是德国双元制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企业设备岗位操作人员,即操作工;而德国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学院培养企业一线技术管理人员,即工程师。二是德国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学院构建“3+3”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的双向联动使人才培养机制得以顺利实施。三是德国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学院采用行动导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四是德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而且是一种政府在政策、法律及经费方面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学院配合实施的一种教育体制。

三、绵阳职业技术学院“3+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与探索

分析研究认为,德国双元制高等职业学院“3+3”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通过校企合作的双向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使得学校与企业紧密地结合起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共同培养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正在建设中央财政支持的材料工程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等三个国家示范专业,学院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基于工作过程或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实施工学结合的“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2”即两个学年在校内学习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实施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个课程体系、全面推行“双证制”;“0.5”即主要进行校内外专业实习实训、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开设综合素质选修课及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0.5”即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半年。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实用人才。

学院先在国家示范专业中的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水泥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进行试点,推行“3+3”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学院已初步与绵阳水泥公司达成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意向,在2010级的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水泥方向)新生中安排一个班与绵阳水泥公司共同定向培养,学生一进校就与公司签订用人合同,公司与学生各支付50%的学费,公司支助学生生活费补贴;实施“3+3”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即3个月在学院理论学习,3个月在公司实践学习,交替进行,最后3个月在企业顶岗实习,并开展毕业设计,学生毕业后到绵阳水泥公司就业。另外,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与四川长虹电子有限公司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案也在商讨中。

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日前,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

据鲁昕介绍,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 “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鲁昕说。

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每年从中高等学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总量约在1700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已成为短期内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

青海:今年将培训12万名劳动力

近日,青海省印发 《2014年全省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实施方案》,细化培训项目,明确工作责任。按照方案,第一产业计划组织农牧技术培训2.115万人,二、三产业计划组织就业技能和创业培训9.965万人。

为加强分类指导,突出精细化管理,方案明确,青海省将针对农牧合作经营管理人员、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失地农民、生态移民、城镇化农牧民等重点群体,结合市场实际需求,组织实施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培训计划、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计划、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专项就业培训工程、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城镇化中的失地农民专项技能培训计划等10个重点培训项目。此外,青海省今年还将培训12.08万名城乡劳动力。其中,农牧区劳动力9.18万人,城镇劳动力2.9万人。

陕西:启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近日,陕西省人社厅、省教育厅联合发出通知,启动2014年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本次大赛采取网上报名的形式,拟分为中职学生组、高职学生组、中职教师组等3个组别。中职学生组、教师组比赛拟设15个专业大类的57个比赛项目,部分项目按照中级工、高级工职业标准内容组织竞赛,获奖选手由大赛组委会授予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职学生组技能大赛拟设13个专业大类的23个比赛项目。

本次大赛组织有关行业、企业人员共同组成大赛专家指导小组,按照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设计比赛项目、编写试题,组织裁判工作和提供技术保障,统筹安排比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大赛积极争取省内外知名企业特别是本省区域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作为大赛协办单位,使其通过提供技术信息服务支持和就业岗位等方式参与大赛。

河南:举办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

近日,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在巩义市德中机电职业培训学校举办。今年1月,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公布了《2014年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德班机电一体化专业比赛方案》。中德班机电一体化专业比赛于日前正式开赛,历时3天。比赛的项目设计是4人的小组赛,比赛强调团队的重要性。目前共有22所学校参与了此次比赛。

首次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特点鲜明。一是竞赛流程完全公开,二是比赛任务精细化程度高,三是比赛评判也是中德合作。为体现中德职业教育的深度合作,本次比赛聘请德国专家作为德方裁判长,也聘请了中方裁判长,共同执行比赛的裁判任务,以更加契合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的内涵。此次技能大赛的成功举办,为接下来的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奠定坚实了基础。

邹城:整合职教资源并投资4亿元建万人教育基地

现在在邹城市职教园区建设工地上,大型吊车、挖掘机、工程车轰鸣运转,施工人员紧张施工,2.3万平方米的三栋教学楼和1.2万平方米的两个实训车间已全部建成,其他工程正在扎实推进。这只是该市实施“大职教战略”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邹城市以做强做大职业教育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培植名牌专业,拓展就业渠道,实现了全市职业教育规模跨越式发展。整合教育资源,促进职教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是邹城市在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举措。

自2005年以来,该市将原有的成人中专、工业中专、城建中专、商业学校、职业中专五校进行合并,组建成立邹城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去年,启动建设了投资4亿元、占地578亩的职业教育园区。计划将邹城市委党校、技工学校、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和卫校进行高度整合,使在校师生突破1万人,建筑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形成辐射鲁西南的大型职业教育基地。

南宁:成立广西现代商贸职业教育集团

记者了解到,日前,由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共41家企业、行业协会、学校等机构组成的广西现代商贸职业教育集团于南宁市正式挂牌成立。

该集团致力于探索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构建紧密型产教结合体,实现商贸服务业职业教育信息、人力资源、教育设施和实习实训基地等资源的共享与互补,逐步形成广西现代商贸服务业职业教育的生源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就业链、成果转化链和继续教育链,不断提高商贸服务业职业教育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商务人才。

新疆:将编制技工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日前将编制《自治区技工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以完善自治区、地州市、县(市)三级实训基地建设,加快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劳动者。

据了解,实训基地建设范围为自治区区属技工院校、地州市技工院校、县(市)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就业训练中心)。自治区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力争到2018年在县(市)以上(含县、市)所有技工院校建成1所实训基地。自治区区属和地州市属技工院校按照“一校一点”的方式建设,县(市)属技工院校按照“一校一点”或“一校多点”的方式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内容为基础设施建设、实训设备购置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其中,实训设备购置结合专业设置确定。专业设置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院校的常设专业、重点专业合理确定。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各实施基地将根据专业设置需要,制订师资培养(聘任)计划,注重一体化教师的培养(聘任),少数民族比例高的地区注重双语一体化教师的培养(聘任)。

2014年度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日前,教育部在京召开2014年度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以加快构建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主题,就职成教战线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深化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改革创新做出部署。

会议强调,要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发挥好政府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让职业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

会议要求,2014年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要重点落实好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各项部署,推动地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抓好职业教育关键制度建设,大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具有职教特点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经费投入机制,促进农村、西部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扩大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创新,推动开放大学创新发展和电大系统转型升级。

山东:技能竞赛二等奖以上得主可直接应聘职教岗位

针对“考进来的学校不需要、学校需要的进不来”,教师专业执教能力薄弱,严重影响办学质量等问题,山东省人社厅、山东省教育厅先后出台了《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公开招聘实施办法》和《山东省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公开招聘实施办法》。

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指导;路径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现状及调查分析

1.高职学生素质现状

当前,高职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素质状况令人担忧。有面向行业企业开展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与核心能力调查结果表明,目前高职毕业生在综合素质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心理素质不够好,时间观念不够强,没有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缺少工作责任感,缺少对企业的关注和忠诚,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差,等等。在毕业选择工作的时候,高职学生往往过分关注工作地点和工资待遇,都想留在大城市,想要薪资丰厚的工作,有些学生宁愿找不到工作也不到小城市。工作之后,有些高职毕业生过分看重物质报酬,往往频繁跳槽,使用人单位选择员工时不得不谨小慎微。这些现状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桎梏,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已成迫在眉睫之举。

2.调查数据分析

2013年5月至2014年8月,受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委托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邀请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专家,部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者、骨干教师,全国性有关研究组织、行业企业专家等总计107人,共同开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工作现状调研、路径与工作机制研究、评价体系研究、案例研究、课程建设研究五个方面系统推进研究工作。在梳理、归纳、总结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一是教学需求。面向学生、用人单位的调研一致表明,职业素质的系统培养非常重要。广大高职学生希望通过专门课程、专业渗透培养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职业素质;用人单位希望自己的员工“先要做好人、再去做好事”;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教育部的重要文件,都在不断强调“立德树人”、“培养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要高度融合”。学生成长发展的客观需求、用人单位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国家建设未来高素质产业大军的明确规划,都摆在了高职院校面前,都在要求学校的教学管理者尽快转变观念,改变思想上重视、行动上难以落实的问题,重新认识并确立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的课程地位与培养体系。二是教学研究。面向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的研究工作已经普遍开展并具一定基础,但更多体现于研究规模及成果数量层面(“中国知网”统计该领域年均数量已经过万),研究质量亟待提升。研究领域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第一,对高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及紧迫性的论述;第二,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探讨;第三,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内容的分析;第四,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法、途径的探讨。但具借鉴价值的国内外比较研究、不同教育类型层次比较研究相对较少。三是教学实践。当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已从呼吁号召阶段进入普遍践行阶段,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具突破与创新价值的学校培养实践亮点,虽不足以引领改变整体局面,但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累积的经验可为下一步从国家层面规范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工作奠定基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在教学实践领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教学内容的职业教育特色不够突出,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不充分、不深入、不系统,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内容需进一步与时俱进、与岗位群深度融合;(2)教学方法仍以课堂灌输为主,未能充分利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更广阔的时空作多元化系统设计;(3)教学资源仍以纸质平面为主,以教师单向展示为主,符合高职学生学习认知特点,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内容资源及教学工具相对匮乏。(4)考核评价手段单一僵化,“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水平、轻实践能力”,仍普遍以试卷考试或撰写论文为主,平时考核观测也多局限于课堂出勤及表现,往往是将学生的职业素质转化为一个个分数,未能发挥全程性、多方位检验教学实效的功能。四是教师队伍。目前高职院校大多缺乏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专门师资,教师队伍主要由思政课教师、学生工作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组成,这也成为制约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培养效果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教师自身思想素养、专业水平、教学能力亟待整体提升已成普遍问题。学校普遍缺乏一支由教育管理者、教师、行业企业人员组成的,与专业技能培养能力相匹配的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专业化、专门化、职业化队伍,以增强自身系统开展培养工作的研究、设计、实施的能力。五是教学保障。围绕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的培养保障体系在高职院校中尚未建立健全,其核心要素应包括:国家的统筹制度、指令性和指导性政策,监督监控检查制度;深度合作的校企资源共享机制;学校以保障课程运行为核心的、协调有力的组织保障机制,如明确主管领导、常设专门教研机构、规范师资队伍管理、提供专项经费支持等。2014年6月24日召开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快速发展的我国职业教育做出了功能新定位、形式新判断、工作新部署,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目标。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因此,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努力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课题组在深入研究、系统思考之后,做出以下路径探究与设计的核心动因。

二、统筹规划,加强领导

1.统一思想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在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宏观指导。通过切实有效的方式,进一步提出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的必要性,及其对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明确这方面工作在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帮助广大教育管理者、教师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全身心投入到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中。

2.明确目标

坚持以学生为本、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育人原则,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系统研究并制定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的总体培养目标体系及其配套解决方案,全面指导高职院校培养工作实践,解决目前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盲目性、系统性、有效性问题。

3.提出要求

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的首要原则:“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针对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标准规范,提出明确工作要求,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建立常态化跟踪检查机制,保证培养目标的有效落实,培养体系扎实运行。

三、抓住重点,加强引导

课程是高职院校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的重要手段和载体。课程建设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仅在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设置一节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仅凭各高职院校一己之力设计实施高职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很难担当起培养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之重任。

1.确立课程地位

在高职院校中建立“三年不断线”式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充分考虑中高职衔接以及与专业技能培养深度融合的要求与需求,明晰强化课程地位,保证核心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提出可供选择的两个方案,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论证后推广至学校实施。方案一:设置一门课程“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必修课,4学分,涵盖“职业生涯规划”、“公共职业道德与通用职业能力”、“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岗位职业道德和岗位职业礼仪”四大板块。方案二:设置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系列课程,必修课,每门课1学分,分别是:“职业生涯规划”、“公共职业道德与通用职业能力”、“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岗位职业道德和岗位职业礼仪”。通过课题研究已经明确,全国高职院校目前已普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职业礼仪等课程,上述课程方案的推广并不会给学校课程体系带来课时增加的压力。相反,会对学校的学生职业素质课程群设计与教学实施起到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

2.组织课程建设

教育行政部门委托有关研究组织,组织多方专家统一开展课程建设,将建设成果作为培养工作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给学校,指导支持学校开展教学工作,保证培养工作质量和水平。课程建设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主旨,教学资源建设要充分体现多样化、立体化特色,要能够充分满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泛在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以及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现代工具开展学习的新需求。同时,要拓宽课程建设的视野,以“大课程”理念为指导,进行课堂教学、讲座、实践活动、网络学习等多元化教学方法组合设计、支持性内容资源系统建设、全程化考核评价体系整体创建,以全面“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

3.规范教学实施

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学实施工作检查评估,督促高职院校按照培养目标、工作要求,根据教学文件认真组织实施教学,系统应用优质教学资源、科学评价体系以确保培养成效,防止“一时热情”、“局部投入”、“各自为政”等不利于教学工作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现象出现。

4.加强教师培养

教学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培养工作是否能取得实效,关键决定因素在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系统规划组织教师培训,明确要求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教师培训纳入“国培”、“省培”项目,为教师能更多获得继续教育、专项培训创造政策条件,同时在不同层级课题立项、名师培养、优质课程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专项经费支持。高职院校为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学习交流、获得实践体验搭建平台、提供条件。同时,学校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等多元化平台,以多种方式引入行业企业专业人士,或作兼职教师,或作专题讲座,或协助组织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引进与融合,促进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的整体提升,通过相互学习,帮助学校教师尽快成长。

四、逐步完善,加强监控

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会一蹴而就。教育行政部门、高职院校在针对培养工作设计系统规划的同时,还要组织制定阶段工作计划,并借助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对规划计划的完成情况、实施效果进行全程监控。完善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实践,要始终坚持走“专门化课程+专业培养渗透”的全程性、系统化培养之路。专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应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内容渗透到各个专业的课程标准,对所有专业提出明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培养要求,并落实到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例如会计专业的会计实务课程,应将诚信、细致、耐心、责任等培养明确到会计实务课程标准中,作为实务课程的具体教学要求。通过专业渗透,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的内涵有效落实到不同学生个体,不同工作岗位群,不同学习时段,实现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的普适性与针对性的统一。

五、创造条件,加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