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手指游戏教案范文

手指游戏教案范文

手指游戏教案

手指游戏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游戏;课程;教学评价

引言

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及其以后的修订版本中,体育游戏都被列为中小学的基本教材.为顺应中小学教学的要求,在1986年,体育游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使体育游戏在师资培养和后续发展上有了更为充分的保障.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游戏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因现实体育与健康目标内容的丰富而不断丰富,目标内容的丰富,就必然要求教学评价的内容也要跟着作相应的改变.体育游戏课程教学评价,是一个综合考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评价体系,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在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使评价标准呈现多元性,并注意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1],处理好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能力评价与情感评价等方面的结合.好的教学评价应该是学生的参与和表现、学习和认知能力、科学合理的操作方法及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运用等评价[2].通过结果反馈学习过程的质量,用过程导向(评价)来提高学生对学习结果的认同度,从而达到督促和鼓励学生学习,提高今后应用能力的目的.

1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游戏课程教学评价

要科学有效地进行体育游戏课程的教学评价,首先必须遵循方向性、科学性、民主性、全面性、发展性、可行性和激励性的教学评价基本原则,然后再确定体育游戏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体育游戏教学评价内容包括三部分:学生自评、学生他评、教师评价.由于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游戏课程教学培养的是今后的体育游戏实践实施者,因此,应将课程教学评价的重点放在对他们教学实践的评价上,它是判断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游戏教学组织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上述评价内容,可以具化为体育游戏教学理论水平评价的五个指标和教学实践操作评价的十七个指标.

1.1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可采用量表评分形式,也可采用实践操作反馈时的问答方式.自评内容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自我管理、情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交互合作水平.教师应将学生的自评成绩作为总体评价成绩的一个影响指标.

1.2学生他评

学生他评方式同学生自评.他评内容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习惯养成、情感、进步水平、交互合作水平、集体主义倾向等.他评应作为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的补充内容出现.

1.3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体育游戏教学评价中的重点内容和指标.具体评价有以下三方面内容.

1.3.1对学生的体育游戏学习态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决定体育游戏教学的过程效果和自身教学实践操作的重要因素.其中实践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教师组织实践示范教学时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学常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出勤率是其重要的评价内容.但应注意的是,学生对自身教学实践操作后的自我反思与评价吸纳也是其学习态度的重要表现.只有主动通过对教师评价意见的反思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充实学科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提升专业化水平.

1.3.2对学生的体育游戏理论水平评价1)体育游戏的教材内容教材内容主要看体育游戏教学的目标能否达成,能否按照规定的教学目标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能否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安排;运动负荷安排是否合理.此指标评价时应注意的是,体育游戏教材一定是有着竞争性和趣味性特点的内容,应与普通的术科教学内容有所区别.在教材内容中,以游戏采用的身体运动形式与普通竞技体育项目内容相同的情况最容易出现.因此,不仅在游戏内容上而且在组织教学教法中,均应体现区别.2)教案编写格式和课的结构体育游戏的教案格式写作是作为教师的必修内容.通常来说,教案的编写格式与其他体育类术科教学的教案格式是相同的.但应注意的是,教案的格式规范不仅是教学规范的需要,也是实践教学效果的保证,同时也反映着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教案中课的结构安排要求清晰、合理,无错漏.3)教案图解体育游戏教案中的图解,一般来说包括准备活动和结束部分的图解(一般位置、动作和路线图解)以及基本部分图解(主要为体育游戏的示范方法图解和具体教学内容、形式图解).图解的绘制不仅是教案格式的组成部分,更是直观教学的保障.基本部分图解应采用综合配图法进行.4)教案与实际教学相符程度教案在教学中不仅是教学指导,同时也反映编写者对体育游戏实际教学过程的提前思维演练能力.在编写教案时,不仅应熟悉所选用的体育游戏教材内容,更要根据所授课程班级学生的具体年龄、人数、场地、气候和课上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等来安排教案内容,充分体现教学应“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和“备学问修养、备社会人生”的教学要求.如果备出来的教案在各组织环节均与实践操作有着较大的出入,那么要看具体情况来进行判定,在场地器材人员等条件均具备的情况下出现的问题,则表示编写者对教案内容和组织教法的考虑不足.如是因条件限制而根据实际教学中出现的情况进行的正确调整,则反而应对其表现出来的灵活运用水平和对教材内容的良好把握予以赞许.5)教案中组织教法的安排体育游戏教案的编写应体现体育游戏教学的特殊性.体育游戏是一个统筹安排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涉及技术动作完成、师生交往能力、规则完成情况和安全原则的执行等.它和通常的术科(实践)课教学中的分组练习、预防和纠正错误等组织教学方法有着本质的不同.

1.3.3对学生的体育游戏教学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体育游戏教学实践操作中的身份是教师(下文中“学生教师”均指参加教学实践操作的学生),其他配合学生的身份仍为学生.对他们的实践操作评价通常应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的结构、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师生交往的过程、运动负荷的界定、教学技巧和教学效果等的系统性评价[3].评价的重点应该是实践操作中教师角色学生的体育游戏组织教学水平和个人教学能力.评价方法是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1)队形调动体育游戏的队形通常分为集合整队队形、准备活动队形、讲解示范队形和游戏队形.各队形之间的有效快速转换不仅体现学生教师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和对相关学科内容的掌握水平,也影响着体育游戏实践操作的教学进度和完成时间.好的队形调动应是要求明确,辅以手势和术语指挥学生快速至指定位置,并在到达指定位置后迅速完成再次的整队和报数等工作.2)口令术语体育游戏的口令术语要求声音响亮、清晰、正确.口令的动预令应明显.3)讲解示范讲解应正确、内容全面,重点完成对规则和要求的讲解.示范应明确游戏过程和动作,能结合教材需要选用正确的示范方法、方向,示范的场地和人员数量选用合理,示范效果好.讲解与示范的结合方法应能根据体育游戏的教材内容进行正确选择.4)教态情绪学生教师的教态和情绪直接反映教学态度,影响实践操作教学效果.可从他们的着装、行为方式、对教学出现问题时的反应态度和对完成实践操作后教师反馈的态度上进行评价.5)教法选择a.讲解示范与分队的时机选择.除试练(实例解析)式示范外,应一律采用先讲解示范后分队的形式进行教学组织.b.试练式示范后应有明确的完成表示,应与游戏的正式开始有间隔.c.应明确游戏的动作规格,明确合理和犯规的界限.d.游戏的分队数量应能符合游戏的需要,能根据游戏内容和学生性别、体重、能力等进行妥善分配.e.对助手、裁判与学生教师本身的分工合作的安排是否合理.对助手裁判的管理是否到位.能否应用裁判判罚结果作为最终判罚依据.f.对场地的安排是否恰当,能否满足教学需要,是否由此影响了游戏的结果判定.g.对需要较强技术性的动作和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动作,应安排事前的专项准备活动.6)助手、裁判选择a.可选用见习生作为助手、裁判,但应要求他们随队听讲,了解游戏的规则和目的.b.裁判的数量能满足教学需要即可.c.在游戏开始前,可以根据情况用队伍调动的短暂时间将规则对裁判作再次强调.d.裁判、助手应发挥积极作用,帮助教师进行规则和安全的提示.e.裁判应秉公执法,出现问题一定要追究,没有双重标准.f.裁判的站位应与学生教师的站位形成互补,站位应不影响游戏的顺利进行.7)教师站位体育游戏的教师站位直接影响游戏的进程、对学生的管理和对最后结果的仲裁.学生教师站位应符合教学法中相关位置要求,不得影响学生对游戏的完成和安全.8)教学要求教学要求主要是学生教师对学生完成情况和游戏进程的管理要求.a.应根据教学进行情况随时作讲评和规则、完成提示.b.对安全的提示和要求.c.对游戏中出现的恶意违规或对具体人的歧视行为,应加以及时的制止和处理.d.分队游戏时应保证各队裁判的公正、规则的执行、场地的范围、界限标识、完成的时间和动作规格的一致性.e.学生教师应有足够的注意力宽度和广度,对所有学生均表现出同等的关心和照顾,特别是女生或有伤病的学生.9)课堂管理课堂管理包括对课堂纪律和队形的管理.a.对队形可以规定方式,提出要求,保证课堂正常秩序和裁判员的判罚不受影响.b.对学生在游戏中具体站位位置,应予以规定并加以实时控制.c.对教学中出现的学生情绪波动和抵触、消极等情绪,应及时了解并加以控制.d.采用各种方法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指向.e.在讲解示范、队形调动、游戏前提示、游戏进行各环节,对学生加强纪律要求,保证教学秩序和效果.10)教学技巧教学技巧是教师个性、个人能力和人格魅力的体现.在教学中,学生教师应发挥技巧性的语言和行为榜样的力量,应保持对整体教学的控制,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应加以判断,对超出教学目标范围的要求应不予考虑,应在自己掌控的情况下使用助手、裁判并应发挥他们的最大作用,但不应由裁判代替自己完成对游戏全局的掌控.11)灵活运用对体育游戏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教材安排和教法执行错误,可以在完成一次游戏后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改进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应采用正确的组织教法并有明确具体的说明或安排.12)判罚在判罚时,如喊数抱团、喊号扶棍等失败次数较多的游戏可以采用完成一次判罚一次的办法,以减少最后集中判罚的压力.判罚除不需重新整队的游戏外,均应在集合整队前完成,以免失去判罚的意义.13)总结放松体育游戏的总结放松是体育游戏教学的最后环节,目的在于针对游戏完成情况为具体有效的反馈提供条件.总结应全面、细致、结合游戏进行中的实际发生情况和存在问题加以考虑和总结.放松可以使人减缓生理和心理上的紧张,学生教师还可以利用放松的时间加长总结前的思考时间,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总结.14)安全措施安全措施主要针对规则的完善程度、课堂管理和教学要求的执行情况、场地教具的使用和安排.如在教学分队时,分队的数量和各队位置的安排以及各队间的间隔距离均应有安全考虑;在完成外延不确定的游戏时,应指定游戏的场地范围和跑动方向、超越方向.15)教学时间体育游戏教学时间是有着严格规定的,所有的教学过程均应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对教学时间的掌握受队伍调动、教学过程考虑、单个游戏完成时间安排和教学熟练程度等因素影响.16)教具场地安排教具场地安排是影响体育游戏实践操作成绩的重要因素.正确的场地位置和方向,合适的教具器材选用不仅关乎成绩,还关乎安全和最后的完成效果.a.在游戏进行中,明确的场地界限有利于最后的成绩认定、判罚的裁定和执行判罚.b.场地的安排应与游戏内容、进行范围和游戏方向相吻合.需前进或后退的游戏应在相应方向上留出足够的空间.c.鼓励采用安全的非体育教具器材物品作为体育游戏的场地标识,也可根据需要使用改变用途的教具器材作为场地界限或标识.d.场地安排尽量在游戏前完成;对场地的调整应在学生的安静状态下进行,以保证游戏继续进行的安全和效果.e.教学过程中对教具的管理,反映着学生教师的全局掌控能力、注意力广度和对安全保障的意识.随意的触碰教具或任教具离开规定位置,不仅影响学生对讲解示范和教师教学管理的注意力,还极易造成安全事故.17)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调整动作或记分方法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整体游戏的完成管理目标明确,选用教法合理有效,学生兴趣和配合程度高,整体反映良好.

手指游戏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户外体育游戏;游戏指导

户外体育游戏是幼儿园体育游戏常见的活动形式之一,它能锻炼幼儿的身体素质,提升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对幼儿身体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户外体育游戏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让幼儿对教学充满积极性和兴趣,而且户外体育游戏具有多样化、自主性、全面性等特点,通过不同的户外体育游戏活动,能使身心得到健康l展。

幼儿在进行户外体育游戏时,教师的监控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不仅要监控游戏全过程,防止出现安全事故;同时也要对幼儿的游戏方式进行指导。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指导方式单一,态度不友好,或者指导时机和方法不当,限制了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或者缺乏指导,游戏过程混乱,或者将指导变成约束,强迫幼儿遵守等等。

本文就以三个典型案例,来具体分析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一:中班体育游戏《垫子接龙》

师:“老师现在会请一位小朋友过来示范,今天我们要玩的游戏是垫子接龙,请这位小朋友站到垫子这边来。屁股先坐在垫子上,然后把膝盖合拢,头不要抬起来,双手抓握住自己的脚踝,然后就地一滚,再站起来,知道了吗?”

师:“小朋友请注意,不要让你的小手松掉了,如果松掉了会怎么样?还能不能起来了?”“小朋友的头一定要碰到膝盖。”“有没有看清楚?”

(幼儿集体第一次体验)

师:“我发现XX做的很好,请她做一下。”

师:“你看,她是不是把小手抱的紧紧的,头碰到膝盖了。”

师:“我们再来一次,要抱住,头要碰到膝盖。”“脚要不要用力?不要吗?”

(幼儿再一次体验,教师分别指导)。

一、指导方式单一,幼儿的自主性不够强

在本案例中,教师采用了直接示范指导方式。在认真观看这场游戏时,会发现,整个环节中几乎就是教师单方面在说,幼儿自己主动提问得少,教师在把控整个过程,而幼儿只是在被动学习。这样只能算是灌输性的学习,能够算是真正学会了吗?如果今后,在重复一次,幼儿还是学不会,那今后教师还是采用这种单一的说教和直接示范吗?这样,幼儿的主体性何在。在本案例中,教师明显缺乏多样化的指导方式,没有给幼儿更多自由的空间,去主动探寻做好动作的方式。

案例二:晨间体育活动

晨间体育活动开始了,李老师把小朋友们领到了一楼的户外体育活动场所,她要求孩子们好好在指定的地方玩,不要跑到其他地方去,就站到一边和其他老师聊天去了。活动开始后,孩子们愉快的根据自己喜欢的游戏分别选择了滚轮胎、骑小马和踢皮球,但没过一会儿就有人来向李老师告状说自己被谁打了,哪个小朋友把自己的玩具抢了,还有的小朋友自己偷偷回到了教室,李老师赶紧要求小朋友集合,可一眼望去都是无休止的打闹、疯玩,小朋友们乱成一团,怎么叫停都停不下来。

幼儿园开展晨间体育活动本是为了丰富幼儿的生活,方便幼儿进行体育锻炼,让孩子在玩中掌握体育游戏的方法,养成幼儿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根据案例,有如下问题:

二、教师指导缺失,放羊式教学

在晨间体育活动中,教师要找准自己的角色。上述案例中,李老师把幼儿领到活动场地,就放之不管了,没有履行自己教育者的责任,也没有对幼儿的活动进行适时的指导,因此孩子们都根据自己的想法,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因此出现了上述场面,这都是教师指导的缺失导致的。在户外体育游戏时,教师不仅不应不管不顾,还应该观察游戏全过程,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当发现幼儿对某个玩具没有兴趣时,教师要立马根据材料的特性,引导孩子开发新玩法,以保持孩子对游戏活动的兴趣。

三、材料投放单一,种类少

通过案例可以知道,在晨间活动中,投放的材料只有轮胎、小马和皮球三类,孩子们可选择的材料种类很少,因此当一种玩具玩厌了之后,没有多少玩具可以选择,因此很容易出现争抢,打闹现象。

案例三:中班《乌龟搬家》

师:“今天我们来玩乌龟搬家的游戏,首先要练习跪爬,这里有一块垫子,我有一些要求,记清楚了。你们的膝盖都要跪到垫子上,然后爬着通过垫子。”

师:“一定要记清楚要求,怎样通过垫子的?膝盖要跪着!”

(幼儿第一次体验)

师:“甲听清楚这个要求:膝盖跪着没?”

师:“乙听清楚要求没有?怎么没跪!”

师:“丙双膝着地,听清楚。”

(幼儿第一次体验结束。)

师:“刚才所有的小朋友已经通过这块垫子了,还记得我提了什么要求?”

师:“记得很清楚,但是在刚刚的游戏过程中,有一些问题,不知道有谁发现没?”

师:“你发现什么?请你来说一说。”

师:“有的人爬得很快,一下子就过去了;但有的人爬得很慢,半天都还在那里。”

(两个幼儿示范)

师:“仔细看看他们两个人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师:“他们做的动作是一样的,然而速度不一样.是由于什么原因?”

师:“腿和膝盖怎么了?”

师:“腿和膝盖使劲了,爬的是快还是慢?”

师:“原来啊,如果要爬的快一点,膝盖就要用点力。”

师:“我们刚刚发现了问题出在那里了,也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还有人记得吗,我刚刚的要求是什么?”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干脆就趴在垫子上,有听到我的要求了吗?我们再爬一次,争取解决第一遍的问题,要注意你的速度还有你的动作,知道了吗?”

(幼儿第二次体验)

师:“这一遍很多小朋友都学会了提速的方法,但还是有的小朋友完全没听我讲。”

师:“第二遍我们知道了,如果要让我们变得更快,就要?大声告诉我!”

师:“就要怎样?”

四、提问过多且语言过于成人化,缺少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语言指导

在案例中,教师在说明游戏的要求和在游戏中给幼儿提醒的时候,语言嗦,口气生硬,给人以命令的感觉,反复多次的提醒幼儿要双膝跪地,听清楚要求。当教师问幼儿“动作一样,但速度不同是由于什么”,这样的问题难度大,幼儿不知如何回答,很明显,这就是成人式的提问。这种开放式的问题,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幼儿的回答将天马行空,回答什么的都会有,这样教师将不能达到教学的预定目标。教师每次对幼儿的体验进行总结时,都用提问的方式,整个活动中,都只有教师在总结,而幼儿遵循教师的总结做动作,这是明显的成人式的教学。而幼儿对于教师过于开放式的问题难以理解,造成整个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不高,只是单方面的听从教师的吩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罗荣.解析户外体育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J].才智,2014年第25期.

[3]李书B.对幼儿园体育游戏中教师角色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年3月.

[4]张天军.提升幼儿教师游戏指导策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5月.

手指游戏教案范文第3篇

无所事事时――暗示介入

案例1:“星巴克”游戏中,两个服务员趴在吧台上看着过往的行人,无所事事的样子,生意比较惨淡。于是,老师以旁观者的身份用语言暗示:“怎么今天生意不太好?不如你们来一个“星巴克”限时优惠?或是买一杯送一杯的促销活动?”主意不错,孩子们开始热情吆喝:“来,买一杯送一杯喽,免费品尝!”这下,好多孩子过来品尝了,味道还不错,没想到两个服务员还能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推出“喝咖啡,免费阅读图书活动”,创造性地丰富了游戏,顾客络绎不绝,生意十分火爆。

《指南》中指出:“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本案例中,教师用语言适时暗示介入幼儿的游戏,使原本无所事事的幼儿继续投入积极的游戏,同时拓展和提升了幼儿的角色行为、角色意识,进而提高了幼儿的游戏交往和水平。

角色不符时――情景介入

案例2:警务室游戏中,“警察”横冲直撞,拿着警棍到处乱跑,有多个幼儿告状说“警察”打人。于是老师创设情景说:“你好,警察叔叔,那边的出租车司机行驶相撞,正在发生争执,需要你去协调。”“警察”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的,于是有模有样地过去说:“司机朋友,请注意看路标行驶,这是你的行驶路线……”

《指南》中指出:“利用生活机会和角色游戏,帮助幼儿了解与自己关心密切的社会服务机构及其工作。”本案例中,幼儿游戏出现与角色不符,且违反规则、攻击性等行为,教师适时创设情景介入游戏,既不破坏幼儿的游戏气氛,又尊重了幼儿的自主性,使扮演警察的幼儿真正理解警察的含义,促进游戏的有序进行,也避免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偏离主题时――试探介入

案例3:“新闻中心”,开始时幼儿对报刊上的新闻用剪贴、报道的方式来播报,没过多久,幼儿都在剪贴和装饰,播报的时间却没有了。老师试探着问:“你们想去采访点心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问问他们今天可有新产品或新书?”这下使游戏进入了一个有趣的通道,爆发出许多闪光点。幼儿纷纷采访建筑工地造了怎样的房子?点心店的新品味道如何?今天去哪里春游了……并用画画、拍照等方式记录,播报时拿着记录纸,讲述着自己的见闻。

《指南》中指出:“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通过拍照和画图等方式保留和积累有趣的探索与发现。”本案例中,教师的介入为幼儿游戏创设了更自由和谐的氛围,支持幼儿按自己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让幼儿在与环境、材料、同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自己,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和生成新的游戏。

出现纠纷时――规则介入

案例4:建构区游戏中,明明搭了一座漂亮的城堡,但作品还没完成,第二天他继续来到该区想继续,发现自己的作品正在被天天拆除,于是两人发生争执,明明要天天恢复她的作品。根据规则幼儿的建构作品,最多可以保留一天的时间,然后就拆除且收拾干净。于是,老师先肯定了天天是按规则行事的,但又把这一问题向幼儿提出来,讨论是否有必要改变有关积木作品保留时间的规则,经过讨论新制定的、更具体的规则“出炉”了。

《指南》中指出:“在区域活动中,创设情境,让幼儿体会没有规则的不方便,鼓励他们讨论制定规则并自觉遵守,对幼儿表现出的遵守规则行为及时肯定。”游戏规则能使幼儿更主动、自由、有序地活动,但规则并非神圣不可改变。本案例中,规则不再符合原先构想的目的了,教师及时介入,引导、鼓励、帮助幼儿参与制定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的游戏规则,让幼儿在自己制订的游戏规则中,尽情地游戏。

失去兴趣时――设疑介入

案例5:大班科学区中,幼儿玩吸管将乒乓球从一个瓶子放入另一个瓶子。开始很感兴趣,渐渐掌握吸的技巧后,就不感兴趣了,有的纯粹是满足吸的动作。老师介入:“这几天我发现你们都能用吸管将乒乓球移动位置,谁能用吸管吸住别的东西并移动位置。”以后的几天里,幼儿尝试用吸管吸布料、积木、纸等,发现了许多问题:吸管能吸住轻的物体,重的物体比较难吸;吸的时候要坚持住,不能松气……

《指南》中指出:“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并对事物进行比较观察,成人提出有探究意义且能激发幼儿兴趣的问题。”本案例中,教师的适时设疑,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打开了幼儿的思路,引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寻求帮助时――材料介入

案例6:“我的小学”游戏中,刚开始,幼儿对做“小老师、小学生”很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满足走过场,跟老师说:“我们想像小学老师那样给小朋友上课。”此时幼儿已参观过小学,有了感性的认识,于是老师适当的投放材料:数字、加减符号、粉笔、黑板等,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一下子浓厚了,有的还带了折纸书、剪纸书,会先在家里“备课”,再教小朋友,样子有板有眼。

《指南》中指出:“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或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本案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需求,敏锐地抓住教育契机,及时调整、适时介入游戏材料,不仅丰富了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还激发出幼儿的游戏动机和游戏构思,引起幼儿的游戏联想和游戏行动。

困难需解时――询问介入

案例7:医院游戏时,医生与病人发生争执,医生要求病人出院,病人认为自己刚做完手术还不能出院,双方互不相让。老师说:“你们认为刚做完手术的病人能马上出院吗?如果不能,一般是怎么处理的?”护士说:“还不能出院,还要进行观察。”“那应该在哪里观察呢?”“在病房里,可以转到普通病房。”老师说:“真好,需要什么帮助请来找我!”于是,幼儿就从旁边搬来了几把小椅子又搭了个床位,把病人转入了普通病房,游戏继续进行。

《指南》中指出:“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本案例中,幼儿的游戏遇到困难而无法解决,导致游戏情节停滞不前。教师的介入为幼儿的冲突指引了解决的方向,进一步拓展了游戏的情节。

手指游戏教案范文第4篇

在营造区角活动的活动区域时,教师花费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划分区角和投放材料,然后才是区角开放与幼儿参与。但现实却往往是,在此会产生一个“休止符”——孩子们看到丰富的游戏材料便一拥而上,开始了他们的探索之旅;教师却开始“退居二线”,成了一名旁观者——教师常常害怕过多的干预会扼杀幼儿的探索和创造能力,而显得有些畏首畏尾。然而,我们也都知道,教师适时而有效的指导更能促进幼儿区角活动的展开。所以,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的区角活动,成为教师们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虽然指导幼儿区角活动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就是以下两条:一是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二是考虑幼儿活动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当然少不了具体的方法。那么哪些指导方法更为有效呢?

1.介绍法

案例(中三班全体幼儿):

随着活动主题的展开,教师在不同区角不断投放新的材料,孩子们个个兴奋不已。教师召集所有小朋友围拢在一起,拿出了美工角中的新玩具——“半个好朋友”。画纸上,老师画好了半边的人脸,小朋友们则需要去尝试画出对称的另外半边脸。此类的添画活动比较简单,又是第一次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所以,孩子们自然跃跃欲试。老师引导全班幼儿回忆前些天集体教学时看到过的对称图形,并简单介绍了新玩具的玩法。

分析:

类似于添画半边脸这样目的性较强的活动,在材料投放时,教师可以先讲明游戏的目的和玩具的玩法,这样更有利于幼儿的实际操作。这位老师,在介绍玩具时并没有进行直接的示范,而是帮助幼儿回忆看到过的对称图形。这样,幼儿在游戏时便能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可以说,教师保护了幼儿的探索和创造热情,所以能较快达到活动的目的。

2.示范法

案例(威威,4岁6个月,中三班):

区角活动开始了,威威兴冲冲地来到了美工角,准备折一架他最喜爱的小飞机。只见他匆匆将正方形纸按斜角对折出一个三角形,之后他便停了下来,看着橱柜边的纸飞机示意图,一副不知所措的表情。他一直坐在美工角里,一会儿看看示意图,一会儿看看手上的纸,显然已经无从下手了,但并没有请求别人的帮助。这时,老师马上走了过去,也拿起一张手工纸,慢慢地折起了小飞机。这个动作一下就引起了威威的注意,他忙将小脑袋凑了过来,跟着老师的动作一步一步地折起来。不一会儿,他便和老师同时折成了一架纸飞机,高兴得跳了起来,还喊来了小伙伴一起玩。

分析:

当幼儿进行区角游戏活动时,经常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这时教师一定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如果教师贸然介入孩子的游戏,不仅会打击幼儿的信心,也会破坏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所以在此案例中,教师只是以另一名游戏者的身份介入活动,没有讲话,而是以动作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如此巧妙、及时的指导,必然会吸引幼儿跟着模仿,从而完成操作。

3.师生互动法

案例(锋锋,4岁3个月,中三班;小文,4岁7个月,中三班):

中三班的教室里,锋锋和小文正在“家里”照顾娃娃,不一会儿,只见锋锋拿起了桌上的一台电话座机的话筒,像模像样地打了起来。小文见了,二话不说,一把抢过了电话也想要“打电话”。就这样,两个小朋友争抢了起来。这时,老师连忙过来,着急地说:“哎呀!刚刚我打电话给你们,可是怎么也打不通,究竟是怎么回事呀?”锋锋和小文对望了一眼,连忙将话筒放回到话机上,对着老师说:“你再打一下就通了。”老师看了看他们说:“两个好朋友一起接电话,电话能接通吗?”锋锋和小文想了想,达成了共识——“我们一个一个接,电话就通了。”

分析:

中班幼儿对玩具的喜爱和占有欲是非常强烈的,所以在游戏时常常会发生争吵和抢夺事件。教师该不该介入、干预呢?一般来说,当幼儿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教师首先应该观察争吵和冲突是否有缓和的趋势,观察孩子是否已经在沟通协商、试图解决问题了。只有在争吵和冲突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教师的介入才有必要。当然,介入的时机和方式需要教师很好的把握,如在本案例中,教师发现两名幼儿的争执过于激烈时,才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及时介入,通过与幼儿的语言互动,引导幼儿把注意力从电话机本身转移到通话的畅通上,一场冲突才得以及时化解。

4.结伴游戏法

案例(昊昊,4岁8个月,中三班;小天,4岁5个月,中三班):

建构角中,昊昊正在一边回忆,一边尝试用塑料积木搭出一个小椅子,一旁的小天却已经搭好小椅子并玩了起来。昊昊看着小天的小椅子,十分着急地拼搭着,却因为积木的长短不同,怎么也拼不好。这时,他抽泣着寻求老师的帮助:“我的小椅子拼不好,老师能帮帮我吗?”老师带着昊昊来到小天身边,对昊昊说:“你看,小天的小椅子已经搭好了,看来他有好办法呢!不如请小天与你一起合作,一定能完成的,对吗?”小天听到后高兴地说:“我来帮昊昊,我们一起搭!”两个小伙伴一起动起手来,没一会儿,便搭好了几个小椅子。

分析:

幼儿在遇到困难时会主动寻求成人的帮助,对成人有一定的依赖性。这时如果我们马上介入幼儿的游戏进行示范或讲解,幼儿便会将动手制作的过程交给成人。在本案例中,教师注意到建构角里有正在操作同样玩具的幼儿,如果能引导两个孩子结伴进行游戏,共同合作,既能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也能将游戏的主动权交还给幼儿。这样,一次适宜的指导,促进了孩子间的交流与碰撞,并解决了游戏中的难题,提升了儿童游戏的经验。

5.交流分享法

案例(中三班所有幼儿):

教室中间,是一大块画有道路和交通标志的地板,幼儿可以在地板上玩开汽车过马路的游戏。可是,教师观察到大部分小朋友活动时状态很兴奋,常常会把小汽车拿在手上举得老高,相互碰撞。于是活动结束后,教师便组织幼儿围拢到电脑旁,播放刚刚拍下的马路游戏视频片段,让小朋友们从中发现游戏时的问题。通过集体讨论和个别幼儿的提议,孩子们初步拟订出了新的游戏规则。由于这些规则是大家一起商定的,所以在之后几天的游戏中,教师观察到孩子们的马路游戏更有序,孩子玩得更投入了。

分析:

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围拢在一起回顾活动过程,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发表自己的一些建议或想法,不但可以引导幼儿借助情景再现发现活动中的问题,也可以给幼儿一个自由表达的机会,再次体验游戏的快乐,给整个游戏画上完美的句号。

教师的活动指导需要建立在细心观察之上。有了细致观察、客观分析和耐心指导,不仅可以促进幼儿游戏的推进,还能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笔者自己通过灵活运用上述几种指导方法,发现幼儿在活动时的规则意识、游戏经验和活动兴趣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也说明,教师的指导方法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发展。

手指游戏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

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是保证游戏进行的重要策略,更是教师为幼儿提供支架的重要措施,采取科学的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1 游戏准备指导策略

1.1 观察、记录、分析与改进

当儿童进行游戏时,教师可进行观察、记录,通过观察和记录,掌握儿童游戏的现实情况,了解儿童的游戏水平和特点,为下次制定相应的游戏目标、选择和设计游戏方案提供依据。观察和记录应包括:儿童对游戏环境和内容的熟悉程度、儿童的个性特征、儿童的气质特征、儿童的兴趣爱好、儿童的动作发展情况、儿童的身体素质、儿童的语言表达情况、儿童的思维特点、儿童的游戏愿望与偏好、儿童游戏的持久性等,不同的游戏可选择不同的观察和记录的要点,这一过程是“观察记录分析改进再观察再记录再分析再改进”循环往复的过程。

1.2 提供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必须具有吸引儿童注意和引起儿童游戏愿望的特点。这需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游戏材料的丰富性、新颖性、灵活性、可变性等特征,这与游戏材料的造型、色彩、功能等有关。第二,对游戏材料的想像,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和儿童能否突破常规思维,打破游戏材料的固定功能,创造性的使用各种游戏材料。所以,教师在投放游戏材料时,既注意投放不同类型的游戏材料,还必须经常更新,确保游戏材料对儿童具有吸引力。

1.3 游戏场景的选择和创设

游戏场景是否生动、逼真、安全、整洁、有趣,是影响儿童能否产生游戏愿望、游戏愿望强烈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的游戏活动需要不同的游戏场景,游戏场景的选择和创设与游戏方案紧密相关,如场地大小、采光、地面、格局、材料的摆放及与主题是否相关,是否具有渲染作用,是否能支持游戏活动的进行等,都与游戏活动顺利进行密切相关。游戏场景的选择和创设一方面可拓展活动室、寝室、走廊、过道的空间,还可与其他班级联合,相互借鉴、共同使用彼此的资源,这既扩展了游戏空间、节约了游戏材料,更拓展了儿童的交往,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还可结合地方文化环境,如:地方民俗文化馆、风景区、草地、广场、院子、果园、菜地等,场地开阔,空气清新,情景真实等。

1.4 游戏方案的选用与设计

游戏方案的制定或选用是否能吸引儿童游戏,符合儿童发展的需要。儿童喜爱刺激、冒险、有趣的活动,勇于探索,喜欢接受挑战,喜欢尝试不同的游戏体验等。所以:第一,游戏方案应具有起伏跌宕的发展线索,其规则、形式的简繁都应与儿童的年龄特点相适应。第二,游戏方案应具有一定的情节,这能渲染儿童的游戏情绪,使儿童融入游戏情境之中,达到忘我之境。第三,游戏方案应给予儿童创造力发挥的空间,提供在游戏活动中儿童情境转换、以物代物、以物代人、以人代物、以人代人等象征的发展,以及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等都是儿童创造力发展的途径。第四,游戏活动与教学活动、生活活动的相互整合。第五,游戏方案的确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师与儿童共同合作的结果,游戏目标也必须根据游戏活动的发展态势而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儿童的实际相结合。

1.5 与游戏方案相关的经验

游戏是社会的一种反映,游戏活动的展开与进行有赖于相关的经验,在进行游戏活动之前,教师必须了解儿童是否具备与游戏方案相关的经验,这些经验包括认知经验、社会性经验、动作技能经验等,需要儿童具有相关的知识、动作技能、社会化体验、身体素质等相应的条件,如同不了解鼓楼建筑无法进行“上梁”游戏,而一些智力游戏,如“三三棋”、扳炮、跳房子等也应具备一些简易的动作技能经验和身体素质,以及进一步顺利实现游戏主题的升华,逐步走向复杂多变,难度较大的游戏活动。

2 游戏组织指导策略

2.1 明确游戏活动的注意事项

不同的游戏有不同的规则和要求,游戏安全是所有游戏最重要和首要的一点,特点是对与沙、石、水、身体运动等相关的游戏活动,更是必须在游戏活动之初强调其注意事项,这当然并不能彻底解除游戏的安全威胁,教师仍然必须时刻注意儿童的行为和安全,当出现危及安全的问题时,教师必须迅速提醒和制止儿童,这既可以尽量避免安全问题的出现,也能逐步养成儿童自我保护的习惯和能力。

2.2 重视热身游戏

热身游戏是指在主体游戏进行前的小游戏,其时间简短、内容精练、形式活泼。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需要热身游戏,热身游戏是根据主体游戏的需要而设的。比如:主体游戏中有难度较大的部分,而目前大部分儿童的水平尝不足以胜任,有必要在进行主体游戏之前将这部分内容进行演示;或主体游戏为运动型游戏,为了避免儿童身体肌肉、骨骼等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教师也可进行热身游戏,以简单的肢体动作关节、舒畅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等。

2.3 加强游戏的情景化

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儿童常常会出现游戏情绪反复,活动积极性不高,甚至注意力分散,进行其他活动等现象,当然,儿童是否游戏、进行什么游戏是有自的,但如果是因为游戏活动本身不具备持续进行的条件,一则可终止游戏活动,以其他活动代替,另则需要教师加强游戏的情景化,使儿童身临其境,这样可使游戏活动起死回生,教师进行指导时在表情、语言、动作姿态等方面须表现出强烈的情景化色彩,既夸张又逼真,如:“唉呀呀,火车嘟嘟开来了,我还没有买票呀?怎么办,火车只停5分钟,售票窗口在哪儿?有没有工作人员带我去买票啊?”教师在呼喊求助后,游戏活动进入紧张的带路、售票、搭车等环节。这充分说明游戏需要加上想像的翅膀,干巴巴的游戏只能使游戏活动走入死胡同。

2.4 利用介入方式进行指导

教师是儿童游戏的旁观者,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需要教师给予提点,教师对游戏活动的指导应适时适度,不可枉加指导,必须在充分了解儿童游戏行为、游戏活动需要和发展现状的情况下介入游戏进行指导,可根据需要选择平行介入、交叉介入和垂直介入等方式,平行介入是指教师通过与儿童一起玩游戏,拓展内容、采取不同的游戏方法等来激发儿童对游戏的兴趣;交叉介入指教师以某一新的游戏角色介入游戏,活跃情节、增设疑难、挖掘新的发展动向等给游戏活动带来新的生机;垂直介入指当儿童出现一些危险的行为时,教师必须以现实身份迅速采取强制手段使儿童停止危险行为,以免对自己和其他人造成伤害。这三种方式综合运用暗示、榜样、角色担当、语言渲染、外部调控等对游戏活动进行必须而及时的指导,维护了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

手指游戏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提升;教师;观察能力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教师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孩子在游戏中有着最真实的自我表现,教师作为游戏过程中的观察者,应关注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的言行举止,分析和思考了解孩子的需要、意愿、困难和情绪体验,并以此作为自己指导游戏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孩子的游戏需要,推进游戏的发展。因此,教师的观察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专业素养。

一、我园教师在游戏观察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1.放任漠然型

我园有的老师在幼儿自主游戏中没有观察意识,只注重安全和秩序的管理,对幼儿的游戏行为不关注。

2.无措茫然型

有的教师在全面推进自主游戏的过程中,知道观察的主要性,也越来越重视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与分析,但产生的困惑也越来越多,如自主游戏中看什么?看到问题后该怎样分析?分析后该怎样跟进与互动?跟进后又该怎样总结经验、形成策略?

二、我园教师产生困惑的原因

作为管理者,我常常走进教学现场进行观摩,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教师产生的这些困惑主要基于这样几个原因:

(1)与集体教学活动不同的是,自主游戏中有太多不确定因素,使得教师难以应对,缺乏现场观察、指导的经验。

(2)教师能捕捉到自主游戏中的一些现象,但不知从哪些方面去分析,缺乏解读、分析幼儿行为的方法与思路。

(3)教师比较关注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性、创造性的表现,但仅仅知道等待与观察,不知道如何与幼儿进行现场互动,缺乏有效互动的方法与策略。

因此,我认为要解决教师的困惑就要从这些原因入手,让教师在观察与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时能做到有思路、有方法、有策略。

三、提升教师在幼儿自主游戏中观察能力的有效策略

1.共体验――走近教师,建立“指标”

对于如何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现有的一些文本材料给教师提供了参考,如《观察儿童》中就具体提出了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要点及其发展提示。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教师即便手中拿着这些文本材料,却依然不知道在游戏中该看些什么。因此,管理者首先要对已有的文本材料进行分析,然后走近教师,体验他们的困惑,再来分解目标、细化指标,帮助教师找到具体、可操作的观察点。

案例1:“指标”的产生

游戏活动时间,我进入了游戏现场,发现有的青年教师一直在来回走动,似乎在仔细地观察孩子,但却看不到关键点;也有的青年教师运用“角色介入法”参与孩子的游戏,仔细倾听教师与孩子的对话,发现只是留于形式与表面的对话。教师还是不知道游戏中该看些什么,观察哪些要点。于是,我开始着手重新制订“指标”。

在制订“指标”时,我们重点将观察要点转化为教师能够操作、可执行的显性内容,帮助教师找到观察的方向,同时为每位教师提供“观察本”,将“指标”贴在上面,起到导向和指引的作用。

当然,“指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对其加以完善与充实,在运用“指标”的过程中不断用案例积极地去诠释内容,真正发挥“指标”的效用。

2.共分享――走近现场,寻找方法

游戏中的讲评是提升幼儿经验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组织游戏时的一个难点,为了提升教师的讲评能力,积累有效的师幼互动经验,我们特意请来了游戏专家徐则民老师,开展“对话式”讲评,即经过现场观察后,先请青年教师讲评,然后再来倾听徐老师的讲评,并通过“对话”了解讲评中的思路与用意。

案例2:“对话式”讲评

一次大班自主游戏中,孩子开展了“超市打折促销”活动,教师抓住孩子在游戏中产生的这一全新内容进行提问:“你们为什么要采用打折促销的方法?”从孩子的各种回答中,教师梳理总结了孩子的游戏经验:当生意不好时,可以采用打折促销这种好方法。徐老师在讲评时则首先问道:“什么叫打对折?打对折是让东西更便宜还是更贵了?”

张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是基于对孩子行为的深入分析,孩子们在生活中虽然常常见到“打折促销”,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理解什么是“打折”,张老师的讲评让孩子们在获得游戏经验的同时丰富了知识经验,也拓展了青年教师的思路。

这种基于现场的指导,能够直面教师的问题,帮助教师找到有效讲评的思路与方法,体会如何在分析幼儿表现的基础上及时跟进与加强互动,从而形成一些有效的策略。

3.共推进――走近故事,提升能力

在开展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我发现,教师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他们每天遇到的现象不同,他们对此的感受也就不同,这就要求管理者对他们的指导应该是个性化的。为此,我们确定了每月一次的“约定日”,请每位教师在这一天说说自己在游戏中看到的故事,谈谈自己的体会、困惑与方法,鼓励所有教师共同分析和思考,并采用“专家坐堂”的形式帮助每位教师解决困惑。

案例3:约定日

小班教师的问题:小“医生”连续给娃娃打了十几针,看到孩子如此投入到游戏中,教师应该怎么办?――说明这个孩子已具有角色意识,但缺乏角色认知,需要教师的帮助。

中班教师的问题:个别孩子在游戏时总是心不定,怎么办?――先得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孩子的习惯问题,还是游戏的内容对他没有吸引力,然后据此采取不同的对策。

大班教师的问题:“摄影棚”“花店”都没有生意,孩子们又不想撤,怎么办?――考虑形式、内容是否具有挑战性,可以更换材料,如尝试在“摄影棚”里投放一些别的器材。

手指游戏教案范文第7篇

一、以教师的观察和分析为基础

幼儿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指导就是对幼儿施加的影响,这种影响从意图上来说有两种性质:一种是正向的,即通过指导促进或肯定幼儿的某种行为;另外一种是负向的,即通过指导抑制或否定幼儿的某种行为。但无论幼儿教师的指导是促进或肯定还是抑制或否定,都需要建立在幼儿教师充分、细致的观察之后进行指导。只有通过观察,才能了解幼儿当前的活动兴趣、已有的游戏经验,才能准确地做出是否需要介入或采用什么方式进行介入的判断。因此,观察和分析是游戏指导的前提和依据。

二、把握幼儿教师的介入时机与介入方式

当幼儿教师确定指导的必要性后,确定恰当的介入时机和选择合理的介入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幼儿教师介入到幼儿游戏的时机或方法是不合理的,将会给幼儿的游戏带来负担,那幼儿教师的指导就成了无价值的行为,甚至会出现与预期效果背道而驰的现象。

(一)确定恰当的介入时机

1.按照游戏进行的过程,确定恰当的介入时机

(1)游戏开始阶段。一般在游戏开始时,幼儿自由选择游戏,但有时会出现幼儿扎堆一种游戏的情况,此介入时机主要是幼儿教师帮助幼儿协调矛盾,解决问题;当幼儿进入游戏时,有的幼儿却无所事事,没有明确的游戏意愿,徘徊在游戏之外无所适从,此介入时机主要是教师为幼儿提供顺利进入游戏的时机;幼儿在构思游戏玩法时,出现困难,只是随便摆弄游戏材料,此介入时机主要是教师引导幼儿展开想象,构思游戏玩法。

(2)游戏高潮阶段。这时候大部分的幼儿都已经积极投入到自己的游戏中,教师需要介入的时机大大减少。当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与同伴产生冲突,自己却又不能解决时,此介入时机主要是教师帮助幼儿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当幼儿的游戏内容出现不合理的消极内容时,此介入时机主要是教师帮助幼儿转换游戏内容,使幼儿朝着积极的发展方向进行游戏。

(3)游戏结束阶段。这时候教师的介入一般是提醒幼儿游戏时间的结束。

2.按照幼儿所进行游戏的熟悉程度,确定恰当的介入时机

(1)进入新游戏的介入。新游戏对幼儿来说是新颖的,可以是教师发起的,也可以是幼儿自己发起的。新游戏的进展过程中,游戏又是因为各种原因不能顺利开展,此介入时机主要是教师帮助幼儿解决新游戏中的困惑,如教师发现幼儿游戏不能有效进行是因为缺乏适合的材料,那教师就需要介入游戏中为幼儿提供材料;在新游戏中,幼儿可能还不能很好地遵守游戏规则,此介入时机主要是教师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2)游戏成熟期的介入。这时幼儿对游戏的规则已熟悉,也能顺利开展游戏,在这个阶段,教师不要急于盲目进入,通常是幼儿在熟悉游戏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尝试,教师才介入,此介入时机主要是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鼓励和肯定。

(3)游戏疲乏期的介入。当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时,幼儿就会无所事事,或破坏纪律,或滥用材料。此介入时机主要是帮助幼儿转换游戏或更换游戏材料。

(二)选择合理的介入方式

一般认为,教师介入到幼儿的游戏中,对幼儿的游戏进行干预的方式有两种: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

1.直接介入。直接介入是指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不以游戏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到游戏中,而是以教师的身份,给幼儿的游戏行为以建议、引导、说明、鼓励,其主要是通过语言和材料的提供来进行。

案例一

辰辰和佳佳吃完早餐后,来到“娃娃家”。佳佳做“妈妈”,辰辰做孩子。佳佳给辰辰拿了一个玩具手枪,对辰辰说:“我给你买点好吃的东西,你在这好好玩儿!”佳佳一会回来了,拿着各种各样、花花绿绿的“糖果”和“糕点”。辰辰放下手中的玩具枪,摆弄各种“糖果”和“糕点”,然后说:“我要吃蛋糕!”佳佳手里拿着“蛋糕”对辰辰说:“‘妈妈’喂你,把嘴巴张开”,辰辰张大嘴巴,把“蛋糕”咬住。在一旁的教师连忙说:“辰辰,蛋糕是假的,你不能吃。”

案例一中,由于小班幼儿容易将现实与想象混淆,以假当真。教师用直接告诉的方式唤起幼儿的假扮意识,这种介入就是一种直接介入。

2.间接介入。间接介入是指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以游戏中的角色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给幼儿的游戏行为以影响或干预。这种介入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感知到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支持。

案例二

“7+7”中式快餐店营业有一会儿了,没有顾客来。“服务员”瑶瑶大声叫卖,仍不见“客人”来,“收银员”豆豆、“厨师”雨辰没事可做,开始胡乱敲打,好多东西散落在地上,也没有人去收拾。突然豆豆和雨辰开始抢着摆弄“电风扇”。

教师看到这些情形问道:“你们在忙什么呀?”

瑶瑶:“我们修电器呢,装修房子!”

教师:“我和你们一起装修,我是设计师。”

教师的提议激发了幼儿的兴趣。瑶瑶、豆豆、雨辰争着说:“我来做工人!”于是,大家一起投入装修工作中。

教师先把桌子摆放整齐,把在水池边胡乱堆放着的小毛巾,叠平整放好,然后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餐桌上还应该放些什么呢?我要仔细考虑考虑,好好设计一下。”说完教师便悄悄退了出来。

瑶瑶、豆豆和雨辰把“电风扇”摆好,说:“电风扇修好了,‘客人’来吃饭就可以吹了。”然后再餐桌边又忙碌起来,在每个座位摆上一整套杯子、盘子、调羹等,再加上一块小毛巾,并逐一放上“小瓶醋”“辣椒”等。这样一摆放,中式快餐厅变了样,很快吸引了很多‘客人’。

案例二中教师以玩伴的身份介入到幼儿的游戏中,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巧妙地运用暗示的方法把教育意图传递给幼儿,使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暗示的影响,这种介入就是一种间接介入。

手指游戏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体育课;基本部分;游戏;要点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2.004

体育游戏是一种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陶冶情操为目的的现代游戏方法。体育课按常规可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其中基本部分是一堂体育课的主要部分,也是决定一堂体育课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部分。体育课基本部分如果游戏运用得当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欲望,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健康成长是非常有益的,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能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而且对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起到了调节作用,使学生的脑力和体力都在学校这一生活环境中得到进一步发展。若不能准确把握体育游戏与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系,体育游戏只是一种徒有其表的形式,不仅没有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带来很大的负效应。本文试结合以下两个初中体育课基本部分运用游戏的案例,论述体育课基本部分游戏运用需要把握五个要点。

案例一

2012年4月嘉兴市南湖区某中学甲老师在室内篮球馆上了一堂公开课,内容为初二排球的下手发球。在课的基本部分时,该老师安排一个游戏:赶小猪。该游戏的规则:四列横队,前后四人为一组,每组四人,每组两个排球。各组先出一人,球放在地上置于身体两侧,用手指将两球往前赶,过指定位置换小组另一人,最先完成者胜。然后学生在现场的表现是这样的:很多学生将球放在体前赶球,有的学生用手心盖住球进行推球,有的学生用脚赶球,球在地面上乱窜,场面上比较混乱,甚至出现学生相互因捡球而碰撞。对于该游戏,参与听课的老师们提出了质疑。质疑一:赶小猪的游戏是为了培养学生手指对球的控制能力,与排球下手发球的主教材有没有必然的联系?质疑二:该游戏的规则是否合理?场面混乱存在不安全的隐患,则这个游戏的价值何在?游戏结束后,老师为什么没有进行评价?质疑三:为什么要用这个游戏?如果采用比谁发的球更准、远、高的游戏,是不是更能体现教学的实效性?

案例二

2012年12月南湖区某中学乙老师在室内排球馆上了一堂展示课,内容为初二排球垫球的复习课。课的前面部分上的很流畅,学生们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课基本部分尾段时进行了一个耗时12分钟叫做“平臂持球接力”的游戏,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该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分为四组进行比赛,每组一球,双手平举把球放在腕关节以上10厘米处,不能夹球,快速跑到指定地后再跑回队伍把球交给下一位同学,最先完成的为胜。在学生进行该游戏的过程中,发现:刚开始时学生的手臂是双手平举把球放在腕关节以上10厘米处,但随着进程,绝大部分同学都是跑步的,都是用肘关节的内屈夹住球,目的是为了使球不掉落从而确保本组获胜。事后评课,很多老师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观点一:屈肘夹球与主教材的垫球技术动作是相违背的,会削弱学生对技术动作规范的养成;观点二:这个游戏耗时长,学生其实没有什么运动量,更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对初二的学生来说,没有体现游戏的价值;观点三:这个游戏规则规定是不能夹球,但为什么绝大多数学生还是会夹球?如果把这个游戏改成自垫球走接力赛(学生已具备这个能力),效果是不是会更好?

以上两堂课体育游戏的运用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和质疑,归根到底还是没有把握住体育课基本部分游戏运用的五个要点:

1、游戏运用要紧密联系主教材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教师在设计、安排游戏时必须根据教学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学中安排游戏的活动,是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设计、安排游戏时,要紧密联系主教材,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为目的。应明确此游戏的设计意图,如旨在解决专项准备活动或是诱导性练习的问题,那么游戏的基本动作结构必须与教学内容一致,这样才能起到迁移作用,或有利于动作技能的形成。比如:篮球体前变向运球,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两人徒手直线面对面跑游戏,把篮球急停与变向的基本步伐练习贯穿在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移动、急停、变向的要点和难点,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体会动作。文中所列的两个案例,均没有紧密联系主教材的意识,赶小猪与发球内容没联系,屈肘夹球跑与排球自垫球没有必然的联系。相反,如果我们吃透主教材的重难点,重新设计游戏规则,如屈肘夹球跑改为自垫球走,赶小猪改成比谁发球准,这个效果就会更好。

2、游戏运用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体育课基本部分教学中的游戏安排,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原经验,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思维。初中生喜欢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体能要求的游戏,如果安排简单无技术无体能要求的游戏,注定了学生无趣参与的。案例中二个游戏安排放在初二学生上,显然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因为他们会认为这样的游戏只应出现在小学阶段。只有改变游戏规则,加强技术含量或体能要求,如将案例中的屈臂持球跑改成自垫球跑才能很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游戏的实效性。再如:篮球的运球技术教学,可选用运球中的“保护与破坏”游戏:学生在教师规定活动范围内,每人一球,在运球过程中主动破坏他人的球,并力争保护好自己的球不被破坏,这种游戏的运用加大了练习的难度,有较大的运动量,增添了练习的趣味性,有效地巩固运球技术,提高了控球能力。

3、游戏应用应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

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合适的规则,预防伤害事故。案例一的“赶小猪”游戏进行中发生学生的碰撞,教师事前没有预设到会有这种情况发生,老师应在游戏前有针对性地提醒教育。让学生安全地从事体育活动,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中的游戏活动的设计、安排、组织及技术的运用都必须排除安全隐患。不要选择危险性大、易发生伤害事故的游戏及难度和运动量超过学生所能负担的内容。游戏进行前应考虑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较为激烈的游戏在进行前应适当做些准备活动,防止发生伤害事故,以保证游戏能安全、顺利地进行。例如:篮球运球接力的游戏中,我们就要考虑到学生往返的线路及抬头运球技术的运用,考虑到学生因为运球速度快慢造成相撞受伤的发生。

4、游戏规则要通俗易懂易操作

每个游戏都有特定的规则,规则是游戏有效性的保障,这些规则就是学生参与游戏活动时的纪律约束。学生们只有真正明白这些规则及操作步骤,才会真正遵守这些规则并接受规则的束缚。所以制定的游戏规则就要通俗易懂易操作,不要将规则复杂化。如将案例一的“赶小猪”游戏规则改成:两人一组一球,一人先开始,将球置于右体侧,掌心朝前,要求球不离手,手不离球在地面前行,脚不能碰球,到目标后抱球返回交另一人开始。这样规则相当清晰,学生操作起来就会容易的多。在此基础上,换成左体侧赶小猪,最后再变成左右体侧各一球赶小猪,难度递进前行,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就不会出现,球乱窜人相撞的现象也就不再发生。

5、游戏中或结束时要点评及时到位

体育游戏往往是两人或者多人通过相互合作竞争带来乐趣的,通过竞争来展现自我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体验到团体协作而获得成功的乐趣。新课程提倡过程性评价,要求评价的公正性和艺术性。教师要在游戏中或者游戏后,必须做好评价工作,实事求是地作出客观、公正、准确的裁决与评定,要及时对获胜组或学生给予表扬和希望,对失败组或学生要肯定其好的方面,要多加鼓励,并诚恳地指出存在的问题,注意结合思想品德教育,相信他们加以改正就能取得胜利,让他们感受到莫大的激励,增强其信心。否则,就会影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对老师的信任程度。

手指游戏教案范文第9篇

【案例二】下午区角活动时间一到,辉辉和笑笑就来到娃娃家里玩游戏。没过多久,教师就听见笑笑大叫“疼、疼!”走近一看,原来是辉辉把笑笑压在软垫上,双手用力抓捏笑笑的后背。教师急忙制止,并责怪辉辉不该欺负笑笑。辉辉说:“我在给老婆做按摩呢!”教师问辉辉:“你怎么会按摩呢?”辉辉说:“我妈妈工作累了,爸爸就是这样给妈妈按摩的。”

【分析】上述两个案例,在前些年的角色游戏中很少见。同样是常见的开汽车游戏,停车场不再是人工收费,而是改成了刷卡智能收费;娃娃家里除了烧饭、带孩子外,幼儿还把按摩、足疗等融了进来。

角色游戏生成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快,新事物层出不穷,幼儿感性经验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幼儿的生活内容越丰富,游戏内容就越充实、新颖,游戏的水平也就越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汽车等高档消费品已经进入寻常家庭,旅游度假等精神消费也成了一些家庭的家常便饭。如今的幼儿不仅物质条件相当优越,而且接触外界的机会日益增多。幼儿各方面的见识多了,生活经验自然就丰富了,这就为角色游戏的开展提供了新的丰富的源泉。

2.大多数教师的游戏指导理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游戏中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的创造性得以充分体现。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精神引领下,许多教师认识到幼儿主体性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能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能多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分析幼儿的想法、做法,真正做到尊重幼儿。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幼儿能积极主动地提出游戏主题,大胆想象,角色、情节得以丰富,游戏内容也就会不断扩大和延伸。

在幼儿新经验不断注入游戏的同时,也给教师的指导工作提出了挑战。如果教师仅凭以往的教学经验处理问题,往往会造成类似上述案例中的“冤假错案”。因此,教师应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做好幼儿游戏的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

1.善于捕捉新生事物,不断向角色游戏中注入“新鲜血液”。教师应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新生事物,在班级游戏主题设置、游戏材料提供等方面要有前瞻性。比如,近几年很多城市新开了甜甜圈店,不少小朋友都有过在父母带领下吃甜甜圈的经验。掌握了这一信息,我在有关吃的角色游戏中增设了甜甜圈店的环境,并提供了利于幼儿开展游戏的各种半成品材料。

手指游戏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挑花线 传承 创新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267-01

挑花线,又名翻绳,俗称“线翻花”“翻花鼓”“挑绷绷”,是在我国许多地方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游戏。为了传承民间游戏项目,我将《民间游戏“挑花线”创新的实践研究》进行了课题研究,通过挑花线传承游戏精神,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幼儿的创新意识。

1 延续传统,让“挑花线”再现其价值

挑花线,一项在手指间挑出花样的游戏,给我们的童年带来无穷的乐趣和美好回忆。我园作为一所乡村幼儿园,从事开展挑花线游戏多年,在不嗟奶剿鳎发现了“挑花线”游戏的独特价值。

1.1 “挑花线”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

挑花线游戏经过几代人传承,给不同时代的孩子带来了快乐,许多家长儿时都玩过,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来园帮忙指导、全员参与。在家园互动之下经过一段时间,幼儿就学会了挑花线,一边挑花线一边说着,这是我爸爸(妈妈)教我的,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很是温馨。

1.2 “挑花线”锻炼幼儿心灵手巧

“挑花线”需要手指完成撑、压、挑、翻、勾、放等一些精微的动作,还需要左右手配合一致,更要每根手指巧妙地分工,或缠或绕,或穿或挑,最后经过一个脱胎换骨般的关键性翻转,把缠绕于双手的线绳在手指间挑出花样来。整个挑花线活动中,蕴含了从观察到思维、从认识到操作、从想象到创造等多种教育契机。因此挑花线除了能提高幼儿手的灵活性,更能健脑、启

智……

1.3 “挑花线”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挑花线”可一人玩,也可二人玩,多是由喜欢挑花线的幼儿自由地选择合作伙伴,是促进幼儿主动交往、自愿合作、扩大交往面的有效手段。幼儿合作挑花线,会加深合作伙伴的友谊,令他(她)们开心地欢笑、愉快地歌唱、欢快地舞蹈,共同分享胜利的喜悦。因此挑花线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2 有效指导,让幼儿体验“挑花线”的魅力

“挑花线”千变万化,游戏过程环环相扣,幼儿对技能技巧掌握的过程,就是每一个幼儿自己的成功经验,在实施和指导挑花线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一游戏的教育价值。

2.1 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幼儿的一日活动都离不开游戏,把挑花线活动融入游戏之中,让幼儿易于接受、快乐的吸收。如:给编出的花样图案取上了合适的名字、编上了押韵儿歌,幼儿嘴里边念儿歌边用小手灵巧的挑花线。

2.2 分解法

针对有的挑花线比较复杂,学习起来时间比较长,而幼儿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又很短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分解法来进行。把一个复杂的过程分解成几个单个的个体,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幼儿觉得刚学会了一种,另一种又马上会了,增强了自信,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有信心的主动加入到挑花线的行列中,不仅积累了一定的创作经验,也为自己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2.3 结合故事法

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挑花线,除了分解学习外还可以结合故事来进行。幼儿跟着老师边学花线边记着一个故事,把单调的技巧形象化、复杂的过程简单化,幼儿记住的是生动、鲜活的形象,学习变得不再枯燥乏味,挑花线的技能技巧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就深入脑中。

2.4 集体学习与分组学习、个别指导相结合

幼儿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快有慢,除了集体学习以外,离不开小组间的互相学习与帮助。学了一样新的游戏,教师对每组幼儿分别进行指导,并请每组已经学会的幼儿协助老师,对别的幼儿进行帮助,以“点”带动“面”的进步。

2.5 家园互动法

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班级开展了“小小巧手将”、“巧手翻花样”等系列活动。活动开展初期,我们以“家长会”、“家园路路通”等形式及时向家长宣传,引起家长对活动的重视,让他们支持幼儿鼓励幼儿练习,接着我们邀请家长参与,开展了“巧手家族”的活动。

3 趣味创新,让“挑花线”绽放新活力

为了提高活动的趣味性,我们十分注重对挑花线的改编与创新,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提高。

3.1 方法的创新

我们大胆地对花线游戏进行了创编,将全新的内容融入其中,同时扩展幼儿游戏的空间,为其探索、体验提供条件。如在秋高气爽的丰收季节里,我们开展“大红枣”活动,将传统的游戏玩法进行改编与创新,让原来的双手游戏变成单手与另一幼儿合作的游戏,幼儿用不同的技法进行创编出“大红枣”图案。在快乐游戏的同时,锻炼孩子,增强了竞争、合作、互助等品质。

3.2 图案的创新

幼儿在观察老师的挑花线方法,在与同伴游戏和交谈中,记住挑花线步骤,此时我们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寻找翻法,大胆尝试。在老师的引导鼓励下,幼儿翻出的图案终于有了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创作练习。有一次,几个幼儿在一起挑花线,当翻到第五步图案时,有的说像蚊子,有的说像小桥,还有的说像蜜蜂的家……在整个挑花线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3 人数的创新

“挑花线”最常见的玩法是两人轮流翻,每人翻一次,就能出现一个新的花样。在游戏中,我们进行了巨型挑花线游戏,每组幼儿事先商量并尝试,在活动中必须相互配合、相互鼓励,才能实现挑出新颖图案如:五角星、长江大桥、高楼等等。这种由兴趣――收获――成功――更有兴趣形成的良性循环,会进一步强化幼儿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主动地表现出合作的行为。

“挑花线”游戏作为我园优秀民间游戏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分挖掘了身边的教育资源,以追求最大的教育利益。手中一根绳子就能变幻出无穷尽的图案,就让我们的挑花线游戏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突破!

参考文献:

[1] 王春燕.浙江民间文化与幼儿园课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

手指游戏教案范文第11篇

【案例分析】

案例1:在了解小蝌蚪成长的游戏中,孩子的意见始终不能达成一致,他们让我来评判,我用了引导的方式问:“你为什么觉得自己的意见是对的?”孩子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理由,“有谁能证明自己的理由?”讨论的结果是买些小蝌蚪放在自然角,过几天看了就明白了,过了几天,答案揭晓了,我和孩子一起作了总结。

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促进幼儿反思,促使他们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使得他们不仅知道谁的意见是对的,更知道为什么是对的以及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案例2:一次,幼儿在游戏活动时像原来一样进入活动区游戏,不一会儿,骏骏来告状:“老师,娃娃家的小朋友把玩具扔了一地”。走到娃娃家一看,地上果然乱成一团。老师生气地说:“你们看,一地的玩具,都没地方玩了。家里太乱了,快把玩具收好在玩。”但是劝说无济于事,娃娃家照样是一地玩具。此时,老师走进了娃娃家抱起被扔在地上的娃娃大声说到:“宝宝,你怎么了,为什么哭呀?”娃娃家的幼儿马上安静下来,老师侧耳靠近娃娃并点了点头,像是听明白了似的,告诉小朋友说:“娃娃刚才想去公园玩,可是刚出门就被你们扔在地上的锅盖绊了一跤,膝盖都破了,还在哭呢!你们快把玩具收拾整齐,要不一会儿又绊了娃娃可不好!”说着便低头心痛似地揉了揉娃娃的膝盖。这个方法真灵,娃娃家的小朋友很快把玩具收拾好了。收完玩具,多多走过来对娃娃说:“好了,别哭了,我带你去公园吧!”

分析:托班幼儿年龄小,游戏常规意识还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讲,以游戏出现的劳动是容易接受的。他们的情感拟人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会哭会笑,他们玩游戏是很投入的。

幼儿游戏也是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自主探索与学习的积极性。但自由活动的本质并非要教师放弃对幼儿活动的教育指导,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能否对幼儿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指导,是影响幼儿游戏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一、指导策略及方法

依据传递教育意图的影响媒介的不同,幼儿游戏的教育指导策略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教师自身的影响

游戏的指导是一种灵活、富创造性的工作,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随时发现幼儿的兴趣,及时调整活动内容,满足幼儿需要

在游戏的活动中,观察性指导尤为重要。从内容的选材到材料的投放,幼儿在自由游戏中需要哪些帮助,有些什么兴趣,需要补充些什么知识,都要通过观察来实现。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及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才能有利于老师指导时的随机调整。

2.尽量让幼儿自己探索、发现、思考

自由游戏和其它游戏不同,它较为自由、轻松、分散,作为老师可以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参与的指导也是间接的,可用语言,有时也用行为,这样为教师的指导提供了一个较大的空间。

(二)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的影响

幼儿的兴趣来自于与周围环境和材料的互动,教师可通过提供或改变设备与材料的方法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规范着孩子的活动行为,支持和引导孩子在活动中学习和发展。

1.了解幼儿年龄段的特点是进行玩具材料投放的前提基础

动手操作能力

2-3岁幼儿的手上动作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在美工区投放一些锻炼幼儿小肌肉群动作发展的玩具。如:大小不同的绳子、粗细不同的穿珠、穿管,从而锻炼幼儿手上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2-3岁是幼儿言语活动迅速发展的阶段,为了抓住这一语言发展关键期,可以在图书角为幼儿投放许多图书、儿歌图片等玩具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并通过“拔萝卜”、“我给娃娃讲故事”等各种形式来鼓励幼儿勇敢表达。

认知能力

根据幼儿认知特点,可在益智区投放包括颜色、图形、物品的分类和配对的玩具,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2.满足幼儿兴趣需要是对游戏进行指导的第一步

幼儿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快乐情绪的需要,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满足幼儿的需要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对游戏进行指导和材料的投放,才会提高幼儿游戏的质量。

3.对幼儿的指导适时恰当,才会对幼儿游戏起到促进作用

如案例2中,以“小娃娃怎么哭了”这一拟人的情节作为游戏的延伸,不但没有破坏幼儿游戏的兴趣,反而培养了幼儿游戏的常规意识和交往能力。

(三)利用幼儿伙伴的影响

1.幼儿都是有潜能的,老师常常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不同层次的指导。对有一定能力基础和对游戏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幼儿,老师只需要为他们创设学习的环境,他们就可以通过操作自然而然地以自己的理解进行游戏。对有学习探索的愿望但能力有限的幼儿,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进行间接的指导,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探究能力。对智力活动不感兴趣的幼儿,请能力强的幼儿带领他们游戏或合作游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其他幼儿带动他们的积极性,体验成功的快乐。

2.幼儿与成人的互动固然重要,但是,它不能代替或取代幼儿与幼儿伙伴之间的互动。游戏中的自由活动是幼儿与幼儿之间相互了解、学习、交流、沟通的重要场景。教师要有意识地充分利用幼儿伙伴互动这一因素,支持、引导幼儿有序地开展各项活动。通过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合作能力的培养,幼儿逐步增强了合作意识,体验到了合作的重要和快乐。

二、研究结论

可以经过老师的指导,幼儿的自主体验更为强烈,在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一片环境里感受、发现和创新,心情是愉快的,体验是强烈的;大多幼儿喜欢自由游戏,常常主动为游戏收集制作材料,积极向老师提出好的建议;在游戏中幼儿的创造力得到充分体现,幼儿渐渐摆脱了对老师的依赖,有了更广阔的想象、发现和创造的空间,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幼儿的合作交往也变得主动、积极,消除了交往的距离。

教师应真正认识到自由游戏的基本实质,用孩子的眼睛去看,用孩子的心去体会;自由游戏中老师和孩子的关系应有所改变,老师的尊重、信任能让孩子在游戏中无拘无束,使幼儿和老师更亲近;教师在自由游戏中应学会设计教材,懂得教材设计的原则。

手指游戏教案范文第12篇

幼儿园要重视幼儿的健康教学工作,健康是幼儿发展的前提,有了健康,幼儿才能尽情游戏,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幼儿园体育活动方案,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幼儿园体育活动方案1活动目标:

1、练习边抖动绳子边走(跑)2、练习用脚前后左右踏住晃动的绳子。

活动准备:绳子活动过程:

一、海边的波浪1、幼儿分散在场地上,手拿一根短绳,把绳子拖在地上随意抖动,让绳子像海边的波浪一样,越抖越快,波纹越多。

2、幼儿排成一队,一起抖动绳子,好象还浪拍打在沙滩上。

二、嬉水浪1、两名幼儿各持一根绳子,相对站立,一名幼儿边抖动绳子边后退,另一名幼儿边抖动绳子边向前走,两人来来回回,前前后后的边走边抖动绳子,好象水浪互追。

2、四组幼儿排成四队,四队分别向前走,向后走,形成交替的形状,看上去就像海浪在涌动。

三、踏浪、追浪1、一组幼儿排成一横队,做海浪的水波,用绳子边抖动边后退,另一组幼儿为踏浪,双脚交替踏浪,踩踏到后两个人交换角色。在游戏中要求幼儿绳子不要抖动的太高,以免摔倒。

2、两人一队,一人抖动绳子变向跑,一人追。

幼儿园体育活动方案2设计意图:

“抢椅子”游戏颇受大人和孩子欢迎。在“我们都是好朋友”这个活动中,我将这个游戏作了一些调整,适度地处理好了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一、创新和继承的关系

调整后的游戏既保留了“抢”这一竞争的形式,又避免了游戏者被“淘汰”的遗憾,使全体幼儿自始至终都能饶有兴味地参与活动,游戏的目的更明确,方法和手段灵活多变。

二、丰富性和单一性的关系

调整后的游戏,其教育功能得到了拓展。过去的听信号抢椅子,重点在于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敏性,而现在的着眼点是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发展,不仅锻炼幼儿反应的灵敏性,还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整体和个体的关系

调整后的游戏在人多椅子少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幼儿想方设法采用挤一挤的方法,使大家都有位子坐,最后在十分拥挤、幼儿不可能全部坐下的情况下,鼓励幼儿进一步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终于想出了妙计,人人前胸贴后背,坐成密集的一路纵队。在这过程中,孩子们又想办法克服了坐不稳的困难。因此,调整后的游戏不仅使幼儿发展了动作灵敏性,体验到了成功,也品尝到了与同伴共同游戏的乐趣。

另外,调整后的游戏突出一物多用,促使师幼共同开动脑筋,设想出令人惊叹的叠坐方法。减少了搬运和布置器材的时间,提高了活动的密度。

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听信号抢位子游戏,提高身体动作的灵敏性以及速度和力量。

2.想办法克服人多位子少的困难,发展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准备:

与幼儿人数相等的椅子,在场地上画一条线。

过程:

一、游戏:抢位子

1.幼儿面对椅子在线上站成一列横队,当听到哨声和看到教师做交换位子的手势时,幼儿快速奔跑至相距4米远的椅子上坐下,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当再次听到语言提示和看到交换位子的手势时,幼儿快速从椅子上站起来,跑回相距4米远的线上,还原成一列横队。

2.教师反复使用语言提示和交换位子的手势这两种信号,幼儿根据信号交换位子。

指导要点:逐步加快信号的交替速度,使幼儿对两种信号的反应时间更短,奔跑速度更快(重复数次)。

3.用听觉来分辨有效信号和无效信号。

指导要点:告知幼儿拍掌三次为交换位子的有效信号。

(1)教师使用语言指令,用夸张的声音来迷惑幼儿,例如“123”“预备跑”“开始”等无效口令。

(2)教师用不确定的击掌次数来迷惑幼儿,如用拍一下手、拍多下手、拍两下后突然停止等方式来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和听辨力,增强游戏的趣味性。

4.用视觉来分辨有效信号和无效信号。

指导要点:提示幼儿以教师伸出三个手指为交换位子的有效信号。

(1)教师用一只手快速交替出现手指的方法来迷惑幼儿,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2)教师用两只手共同快速出现三个手指的方法作为交换位子的有效信号。

5.用多种感官有效辨别各种信号。

指导要点:鼓励幼儿用眼看、耳朵听,并迅速反应。

(1)教师发出口令、击掌一至两次、伸出两个手指等无效信号,有效信号仍是三,即当教师伸三个手指或击掌三次、喊“3”的数字时,幼儿必须快速反应奔跑至另一处坐下或排队。

(2)教师综合运用其他各种交换位子信号。例如教师报出“5-2”“1+2”“1+1+1”“4—1”等算式,只要答案是3,幼儿必须马上交换位子。如果是“2+2”或“4-3”等答案不为3的算式,则幼儿不能交换位子。

二、游戏:我们都是好朋友

1.每次换位后,适当减少椅子一至两张,鼓励幼儿相互照顾,启发幼儿想办法,以便全体幼儿都能坐下来。

师:现在我拿掉两张椅子,这次抢位子有一个要求,大家不仅要自己抢到位子坐下来,还要想办法帮助没有抢到位子的小朋友坐下来,不能让一个小朋友站着,否则算全体失败。(幼儿尝试。)

师:你们是怎么帮助没有位子的小朋友坐下来的

师:原来大家可以挤挤坐。这个方法真好。下面我要继续拿掉椅子,一直到你们挤不下去为止。

(教师继续减少椅子,直到孩子们并排靠拢无法坐下。)

师:现在还可挤下吗实在是坐不下了,怎么办呢有没有办法把这几张椅子排得长一点这样是不是就可以坐下更多的人了(幼儿尝试把椅子排得稀一些,使大家都能坐下来。)

师:这样每个人占有椅子的位置都少了,所以就坐得下了。

2.尝试三个幼儿坐一张椅子。

师:如果三个小朋友只有一张椅子,用什么办法让大家都坐下来(三个人分三边一起坐在椅子上。)

师:三个人分别坐椅子的一边,这个方法不错。还有其他办法吗

师:三个好朋友的屁股不一定都要碰到椅子,但必须是坐下来的,有什么办法呢

(教师提示幼儿一个接一个地叠坐,互相拥抱,在横向空间不足的情况下,想办法增加纵向空间,完成任务。)

3.尝试6个人坐一张椅子。

4.尝试数个十名幼儿坐一张椅子。

三、放松活动:绕场慢跑

幼儿园体育活动方案3【教材简解】

小班幼儿喜欢蹦蹦跳跳,但是动作协调性不够,在平时的观察中我发现有的孩子特喜欢跳,有的调皮的孩子会站在小椅子上向下跳,于是抓住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学一学动物的跳,在平时幼儿的练习中,我观察到他们对于动作本身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体验,可由于幼儿腿部力量较薄弱,动作控制意识不够主动,缺乏动作自我监控,常常出现:两脚不能同时起跳、落地;连续跳几下就会放弃或者动作僵硬不自然。于是我设计了一节身锻活动“我会跳”,让孩子们在模仿动物跳的同时来规范动作。

【目标预设】

1、学习双脚并拢连续向前行进跳。

2、尝试与同伴合作行进跳,体验合作运动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1、活动的重点是双脚并拢连续向前行进跳2、活动的难点是能与同伴合作进行行进跳

师幼一起听音乐做热身运动(上肢运动、下蹲运动、转动脚腕、整理运动)二、基本部分1、幼儿模仿小动物跳(播放音乐:我爱蹦蹦跳)师:小朋友们这两个动物认识吗?它们有一个本领都会跳,咱们来学一学它们是怎么跳的,轻轻地走到小动物家玩一玩,学一学它们的本领。

(评析:动物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小兔和青蛙也是小朋友们最常见的动物,在创设的情境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幼儿学小兔跳,一组幼儿学青蛙跳,体验自主游戏的快乐。)

2、交流反馈:小兔是怎么跳的呢?小青蛙又是怎么跳的?

(评析: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加以巩固动物的跳法)

3、学习双脚并拢连续向前行进跳

4、师:我是袋鼠妈妈,你们想做我的宝宝吗?袋鼠妈妈是怎么跳的呢?

5、边示范边讲解动作(双脚并拢、小手放在胸前、腿稍微弯曲、轻轻地一蹦一跳向前跳)(评析:幼儿的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在边讲解时边示范,幼儿可以进行模仿练习

6、引导幼儿观察、模仿,小兔跟袋鼠都是双脚并拢跳的。

7、幼儿练习双脚并拢向前行进跳

8、提出要求:小袋鼠们真能干,现在请小袋鼠们去帮妈妈把粮食运回来好吗?(每人拿一个雪花片)

9、幼儿进一步练习双脚并拢行进向前跳,(评析:在创设游戏情境中让幼儿轻松、自主地、有目的去练习双脚并拢向前行进跳)

三、游戏“袋鼠一家去旅行”(播放音乐:兔子舞)

1、教师边讲解边与配班教师示范,一个人在前面当小袋鼠,一个人在后面把手搭在前面一个人的肩膀上,然后双脚并拢一起向前行进跳。

2、鼓励幼儿两人合作一起双脚并拢向前行进跳(评析:这个游戏主要体验同伴之间合作的意识,同时也能增进同伴之间的相互协调能力,通过“兔子舞”音乐更能激发幼儿有节奏地跳和合作的意识。

)

3、游戏可以反复练习,同伴之间增加人数合作游戏。

(评析:在这个环节中可以挑战难度,让幼儿之间自由搭配去组建自己的家庭成员,使自己的家庭队伍增加,变成一条长龙,一个接一个去旅行。)

四、放松运动(播放音乐:雪之梦)

1、师幼听音乐做放松运动

2、师幼共同收拾器械送回家(评析:活动结束后,培养幼儿与老师一起收拾活动器械并送回家。

)

幼儿园体育活动方案4目标:

1、练习双脚并拢跳,手脚着地爬的动作。

2、能按颜色将玩具分类放到筐内;

3、能听懂指令,喜欢模仿动物的动作,积极参与游戏。

准备:大趣味插子,铃鼓,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筐子各一个;

过程:

1、准备活动:动作模仿:"小鸟走路飞呀飞,小鱼走路游呀游,小象走路甩着长鼻子,小鸭子走路摇一摇,小乌龟走路爬呀爬,小兔子走路跳呀跳。

"

重点:

1、练习小兔子双脚并拢跳和小乌龟手脚着地爬的动作。

2、介绍游戏玩法:①戴上猫妈妈的头饰,向幼儿介绍场地和游戏的材料:"小兔子们,猫妈妈有一些筐子,你们看有什么颜色的?""有几个筐子?""我们一起数一数吧!"②介绍游戏玩法规则:"猫妈妈的果园里有许多的果子。

"(将大趣味插子轻轻撒到草地上)"请小兔子帮忙捡1个果子回来,动脑筋想一想,小兔子捡到1个红果子要放到什么颜色的筐子里呢?""如果捡到一个黄果子呢?捡到一个绿果子呢?捡到一个蓝果子呢?"③小兔子要怎样走路?(提示幼儿两只脚要并紧了向前跳。)④"小兔子们,听到猫妈妈的铃鼓一响就一起开始跳到果园里捡果子,准备好了吗?"

3进行游戏《运果子》①观察幼儿的动作和取放玩具的情况;②小结幼儿游戏情况,引导幼儿听清楚猫妈妈的要求。③变换不同的动物帮助猫妈妈运果子,例如小乌龟发展幼儿手脚着地爬的动作;④根据幼儿的取放情况,不断增加取放的数量,可以使2个、3个。

幼儿园体育活动方案5一、游戏目标:

1、能够参与小肌肉操作运动

2、会手脚协调的曲线走

3、在综合练习走跑跳动作的同时,练习滚球

4、会双脚连续跳5米以上

二、游戏用具:塑料车轮皮球

三、游戏过程

1、小猴起床(沿直线走)锻炼幼儿沿直线走的能力

2、跨过走地(双脚连续跳)培养幼儿双脚弹跳的能力

3、穿过树林(手脚协调曲线走)培养幼儿能够沿曲线走过障碍的能力

4、摘桃子(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手指游戏教案范文第13篇

一、游戏前的组织与指导

在游戏组织前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幼儿制定计划,即帮助幼儿确定今天自己要到哪个区域、用什么玩具和材料、打算做什么、游戏时和谁一起玩等。在区域活动开始之前帮助幼儿确定自己的活动计划,有助于培养幼儿行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促进幼儿语言、思维和想象的发展。

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幼儿可以用语言、动作、手势、绘画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插卡法。将教室内每一个区域游戏内容、进区域人数规定等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幼儿将带有自己名字或者照片的卡片相应的游戏内容中即可。这种方法简便易行,适用于中小班年龄小一点的幼儿使用。插卡式的计划方式清晰明了、节约时间,也便于教师了解和统计幼儿选择区域的情况,以便对有偏向好的孩子进行必要的干预和指导。

粘贴法。教师准备一块小型磁性黑板,将一些区域活动内容以幼儿喜欢且看得懂的方式呈现在黑板上面,在小磁铁上贴上幼儿姓名或照片,幼儿计划玩什么游戏,直接可以将小磁铁贴在相应的区域内容之中。

绘图法。幼儿将自己设想的游戏计划用简单的图案画出来,教师在一旁作为倾听者去了解幼儿的计划,并适当给予建议。幼儿可以用简单标记、符号,甚至文字进行记录,只要他们自己能解读就行,由于需要一定的绘画与逻辑思维能力,此方法适用于中大班幼儿。教师也可以为每个孩子准备一本“计划本”,他们能够将自己活动中需要的材料、工具,以及方法进行预想,记录在计划本上。

交谈法。幼儿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将自己的游戏计划与同伴一起分享、讨论,并邀请同伴加入自己的游戏,结成联盟后,可以进行游戏角色的分工。这时,教师可以轮流与每个孩子交谈,了解幼儿的想法。

二、游戏中的组织与指导

(1)观察幼儿的游戏。每一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处于发展中的、拥有人的尊严和特性的人,教育首先要读懂孩子行为,捕捉孩子的需求。因此,教育行为的转变需要从“观察儿童”做起。

幼儿游戏同样需要教师的观察,同时建立幼儿的观察档案,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指导行为,减少指导失误,在幼儿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协助,给幼儿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在活动中教师至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要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一般在以下情况时教师必须要进行介入指导出现不安全因素时幼儿兴趣减弱时在幼儿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发生纠纷、寻求帮助时在游戏中出现有价值的教育内容时。

(2)提供适宜的指导和帮助。根据对教师在游戏中与幼儿互动的观察和分析,结合不同游戏阶段的具体任务,初步总结出几种指导方法:

描述教师用语言叙述幼儿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或者叙述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与情感反应等。教师的描述首先向幼儿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就是教师在关注他的一举一动同时可以帮助幼儿将自己的行为与情感提升到意识层表面上,促使幼儿将自己的行为与情感作为客体对象进行反思与调控。

提问教师运用问题引发幼儿的思考,同时获得深入游戏所需的信息。

建议:教师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向幼儿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意见。间接的指导方法一般采用语言提问、提示、评论适时地出现玩具和游戏材料教师以角色身份影响游戏或参加游戏;回顾以往游戏中的做法提出假设。

同伴支持:指教师利用同伴的力量支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得身心发展的一种方法。包括;让幼儿做小老师,向同伴示范和教授一定的技能;让幼儿做同伴的游戏伙伴,给同伴以一定的提示与支持。

三、游戏后的组织与指导

(1)愉快地结束游戏。区域游戏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也要有个愉快的结束。游戏时间快到时,通过播放固定的音乐提前提醒幼儿,让幼儿做好准备。注意以游戏的形式结束游戏,如火车到站了,医院下班了,娃娃睡觉了等等。

(2)收拾游戏材料和场地。这一点很重要,能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形成一定的秩序感,促进幼儿社会情感中规则意识的发展。小班初期教师可以利用图标在老师的帮助下让幼儿学会一一对应收拾玩具材料,中大班则可以让幼儿自己收拾整理,通过玩具整理前后的照片对比,让幼儿明白整洁的环境、有序的材料让人心情愉悦,从而抑制其不良行为的萌发,促使幼儿在不断操作中形成自律。

(3)评价回顾游戏。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积极有效的表现、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游戏评价在区域活动中起着有力的杠杆作用。实施有效的区域活动评价能使幼儿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还能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激发他们求知、交流与合作的欲望,更是教师全面了解幼儿,灵活调整教育资源、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区域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一个成长档案袋。我园通过对幼儿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所呈现的各种作品和相关资料有系统、有组织地收集和积累,为幼儿的发展评估提供全面、丰富、生动的信息。它聚焦于描述幼儿游戏发展和学习的过程,关注幼儿游戏发展的特点和倾向,并将幼儿置于评价的主体地位。

一套观察记录表。幼儿区域游戏观察记录可以作为对幼儿形成性评价的依据,便于教师认识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学习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还可以作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依据。实践中我们根据不同的观察方法、观察内容设计了不同的观察记录表,如《幼儿社会交往能力观察记录表》《幼儿行为核检表》等,教师利用这些表格逐步学会了观察孩子,积累了本班孩子发展的第一手资料。

手指游戏教案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游戏活动;开展;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3-0124-01

小学英语教学的对象一般是9-14岁的学生,这个时期的孩子好奇、好玩、好动、好强,喜欢表扬。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小学生生来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如何在教育中添加"欢乐"这种调味品?我觉得,让课堂游戏化是关键。

1.用游戏帮助学生记忆

案例:巧猜数字。游戏功能:巩固数字的读音和拼写。游戏玩法: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数字卡片:T: Now, let's play a game. Please guess, what's the number on the card? If you're right, I will give you the card. I will say the first letter of the word;"T,S1: T-W-O, two!,T: No, try again, please,S2: T-H-R-E-E, three!,T: Yes, you're right! Here you are!教师将卡片奖励给这位学生,然后带领大家一起拼读。以此方式将十个数字猜出,巩固数字的拼写和认读。

教学中,我们不能只为了让学生放松玩乐才安排游戏,归根结底,任何游戏必须服务于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游戏。在游戏规则上也要体现对教学内容的操练,使游戏为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服务。切不可为了游戏而游戏,否则就失去了游戏教学的意义。本课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巩固数字1-10的认读,初步掌握数字1-10的拼写。记忆单词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大挑战,单纯的背诵和拼写很容易使学生感到疲乏和困倦。如何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状态下当堂记忆单词,从而不大量花费学生的课余时间?课堂游戏就是一个好办法。在游戏设计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听单词第一个字母来猜整个单词,就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在记忆单词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知识点梳理提取的步骤,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条理化、清晰化。在游戏实际操作中,我们还可以提供单词的最后一个字母,或是单词的第N个字母,让学生来猜单词,以增加游戏的难度,使游戏更富有挑战性。

2.用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首先是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学习情绪。趣味性是英语教学游戏的基本特征,同时考虑到小学生好玩、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安排的游戏要新颖、有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的形式要多变,"把戏不可久玩",再好玩的游戏玩过几次也就没有新鲜感了,学生的兴趣也就很难提起来。教师要利用多种契机,不断设计、翻新游戏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设计游戏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所以要注意把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相结合,增强游戏的针对性和指导性,通过游戏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所以,在游戏中,我们要把趣味性、知识性和创造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组织游戏时,教师还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如果只有几个学生玩,其他人观望,那么游戏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让大部分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当观众的做法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游戏时,从游戏的角度、学生感兴趣的程度等多方面下工夫。学生是游戏教学的主体,任何组织形式的设计都必须有利于学生全面参与教学和实现教育目标为宗旨。

3.用游戏提高能力

案例:急摸十位。游戏功能:练习用英语数数,复习学过的人体器官的英文单词,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和快速反应力。游戏玩法:首先告诉学生,老师说"one"时,学生用手指头发并讲出"hair"。老师说"two"时,学生指脸并说出"face"。three─耳朵─ear,four─眼睛─eye,five─鼻子─nose,six─嘴─mouth,seven─双肩─shoulder,eight─腿─leg,nine─手─hand,ten─脚─foot。经过反复练习,熟练以后可以让一名学生来数数,其余学生找相应的器官,讲出英语单词,并可以抢答。要求学生手口一致,教师数数时应由慢至快,并注意学生讲的是否正确。

手指游戏教案范文第15篇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

(3)游戏没有社会使用价值,没有强制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1游戏中教师的介入与指导的必要性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在游戏中,幼儿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模仿成人世界的真实情景,在虚拟或想象的游戏情景中幼儿主动交往,充分表现。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中,在教育者对游戏的有效组织下,伴随幼儿游戏兴趣和愿望的产生,幼儿游戏就成为教育实践中现实的活动行为。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影响或干预,即指导,以保证游戏发展价值和教育作用的切实实现。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一方面需通过创设体现一定教育意图的游戏环境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其对周围事物的兴趣,积极投入游戏;另一方面,还需通过直接参与游戏过程,具体指导幼儿的游戏,引导其深入,不断提高行为质量和活动水平,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如果说为幼儿创设游戏的环境条件以及做好游戏开展的组织工作及其计划的制定,是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外界帮助和支持,是一种场外指导,那么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介入和指导,就是对游戏活动本身的现场指导,教师对游戏过程的现场指导是游戏实施计划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成人或者教育者对游戏中的幼儿可以放任自流,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已成为教育幼儿、发展幼儿的手段或形式,幼儿游戏的过程就是教师给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教师进入幼儿游戏过程的意义,越来越受到肯定和认同。教师参与游戏进行现场指导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

1.1支持幼儿游戏的态度功能。教师直接参与到幼儿游戏过程中,其行为本身就向幼儿传递了一种非语言信息,即游戏是有价值、重要的活动,教师参与的行为本身就表达了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它可以影响幼儿游戏的兴趣,游戏持续的时间以及游戏的水平与质量,反之,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漠视或忽视,会让幼儿感到“那件事情没意思,不重要”。

1.2密切师生关系的情感功能。教师参与游戏如同教师蹲下身来和幼儿谈话一样,具有密切师生情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功能,它可以使幼儿体验到教师的亲切与关注,把教师看作是一个可以亲近的人。

1.3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功能。教师参与游戏是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也是教师向幼儿施加影响的过程,教师作为成人所具有的丰富知识经验和作为教育者的意图在游戏中可以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幼儿,幼儿也在游戏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的影响。

2教师指导要把握时机,在孩子需要的时候介入才是最佳时候

我们知道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并不是教师指导的频率越高,幼儿的游戏热情就越高,更不是教师参与幼儿游戏越积极,幼儿游戏发展得就越快。因此,游戏活动的组织、指导也就成了我们一线老师实践工作中研究、探索的不变的主题。其中教师的“介入”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因素,“介入”与“不介入”只在一念之差,如何把握这关键的瞬间,在孩子需要帮助或不需要干扰时作出正确的判断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这个介入时机的适宜性问题就是我们一线老师最难把握的。下面,我围绕两个“案例”从实践层面谈谈老师在遇到类似情境后“介入”与“不介入”的情况。

案例一

大班的医院游戏开始了,孩子们分好了工(大卉是医生,潇予是护士,强强是病人),他们用小椅子搭围墙、病床。这时,①老师走过来没有仔细观察孩子们的游戏行为就说:“别忘了把医院的围墙围起来!”说完就走了。布置完场地、准备好了器材,游戏正式开始了。医生给病人开了刀,护士非常细心的给病人喂药、打针,为病人盖好被子。②这时老师又走过来说:“,潇予,你在给病人盖被子?小护士真细心!”等老师第三次再来到医院游戏时,正遇到医生与“病人”强强发生了争执,医生要求强强出院,因为又有新的病人要进行手术了,而强强认为自己刚进行手术还不能出院。两方谁也不让谁,游戏僵持着。此时,③老师说:“你们认为刚进行完手术的病人能马上出院吗?如果不能,一般是怎么处理的?”护士潇予说:“还不能出院,还要进行观察。”“那该在哪里观察呢?”“在病房里,可以转到普通病房。”老师说:“那你们就去准备吧,需要什么帮助请来找我!”于是,幼儿又用小椅子在边上搭了一个床位,把“病人”强强转入了普通病房,游戏继续进行。

在上例中,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共有三次,笔者把其分为两种情况,分别对之分析、阐述。

情况一:无意义的干扰

笔者认为案例中教师对幼儿游戏的前两次介入都是无价值的,因此把它列为无意义的干扰。当孩子们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游戏,他们没有遇到困难、没有违反规则,更没有任何求助行为,老师的两次介入①②根本没有实际意义,反而对幼儿的游戏发展产生了干扰性作用。为什么幼儿游戏中常常会出现教师的无意义介入?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太习惯于幼儿的求助了,当幼儿自主的、有目的的、忘我的、投入的沉浸于游戏时,老师往往由于不习惯或者觉得无所事事,以至于会不假思索的介入幼儿游戏而对幼儿游戏产生干扰作用,如上例中的“别忘了把医院的围墙围起来!”“潇予,你在给病人盖被子?真细心!”又如:“你是谁呀?”“你在干什么?”等等。实际上这些问题根本不需要问,我们只需要耐心的观察幼儿的游戏,“他是谁?”“他在干什么?”都会在幼儿游戏中找到答案或得到验证。因此,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不适宜性,缺乏耐心及盲目性是其中原因之一。要知道盲目地介入幼儿游戏可能会打断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也会影响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及与伙伴间的相互作用,更会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甚至于反感。

情况二:有意义的帮助

当幼儿的游戏遇到了困难而他们又无法解决时,可能会导致游戏情节的停滞不前。如果老师的介入能促使游戏继续开展、游戏的情节获得拓展那就是必要的和适宜的。如上例中孩子对于“开完刀”的病人如何安排出现了争议。而老师的第三次介入就是及时的捕捉到了幼儿的需要,运用了间接的语言提示才促使幼儿游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老师并没有直接的提议,而是进行间接的引导:“刚进行完手术的病人能马上出院吗?”“该在哪里观察呢?”孩子在得到老师的语言提示后,马上找来替代物“小椅子”,并把它一个一个拼成床位,把“病人”转入普通病房,医生马上给一位新的病人“开刀”。老师的介入满足了需要帮助的孩子进一步拓展游戏情节的需要,是适时的、也是适宜的,更是一种支持性的介入,而并非是干预性的。

案例二:

娃娃家游戏中,丁丁和宁宁分别担任了“妈妈”和“孩子”的角色。游戏开始后,每人拿了一盆“水果拼盆”的操作材料各自进行操作,对外界的干扰不闻不问。游戏过半,老师发现两人始终没有说过话、离开过娃娃家,就说:“妈妈,你家的孩子生病了吧!需要送医院去吗?”“妈妈”还没答话,“孩子”却先回答说:“我不去!”“妈妈”看了看孩子,继续操作“水果拼盆”。老师发现孩子根本不理睬就走开了。过了会儿,老师又来了说:“妈妈,去超市吗?等一下我来找你!”孩子并没有回答。老师随即出去,回来时手里提着小食品说:“妈妈,我给你们买了些小食品回来,放哪里?”孩子一概不理,专心致志的操作着“水果拼盆”。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