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史志宣传工作计划范文

史志宣传工作计划范文

史志宣传工作计划

史志宣传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助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志愿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方式,在增进人民福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以为例,长期以来,因地理、交通原因,人民与内地其他民族交往甚少,语言、文化、宗教习惯影响着其与内地其他民族交往交流的机会。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轰轰烈烈地在全国各地展开,这一计划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构建文化交流、民族交融的全新途径。14年来,团中央累计向派遣大学生志愿者5922人,大量志愿者服务期满后选择扎根西部、扎根基层、扎根民族地区和艰苦地区,广大志愿者与当地各族群众一道生活、工作、学习,他们学藏语、唱藏歌、跳藏舞、喝酥油茶,主动融入当地干部群众,其中有100多名志愿者与当地藏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组建了民族团结家庭,100多对扎根的家庭带动了内地300多个家庭前往,他们学习文化,学习语言,了解宗教历史,增进了各民族之间交流交往的感情,为民族团结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的深入开展,项目规模不断扩大,涉及范围逐渐拓宽,服务地区不断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在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创新管理理念及工作方式,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健康科学发展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特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了新的支撑点。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已成为新时期践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重要平台及21世纪大学生参与维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的重要举措,广大西部计划志愿者已成为治边稳藏的生力军。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划丰富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十几年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人才工程、种子工程、民族团结工程和治边稳藏战略工程,是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有力支撑。

1.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新的新名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每年能吸引2000多名有理想、敢担当、讲奉献的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入藏服务,广大志愿者与老百姓共同生活、学习,志愿者和少数民族群众交流交往,为老百姓奉献服务。志愿者能真正深入到老百姓的心里去,这种志愿服务拓展的民族间帮扶关系,也使志愿者最容易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中央对各族群众的关心爱护,传递到雪域高原群众的心窝里去。把各民族之间的友好感情,互相离不开、共同发展进步的思想,相互尊重、关心、爱护、帮助、包容的文化认同感,传播到少数民族群众的心窝里去。服务的广大志愿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集中的对外宣讲、志愿者个人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方式,积极宣传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宣传科学发展、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民生改善、生态良好、党建加强、边疆巩固的大好局面,从不同角度增进了全国人民对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在拉近与其他民族关系、增进各民族认同感、构筑民族命运共同体上发挥优势,为加强民族团结做贡献。

2.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成为充实人才队伍的“源头活水”。当前,人才竞争已超越行政区划,因历史及自然条件原因,在人才流动的开放环境下,高精尖人才向流动的客观条件并不十分具备,各行各业均缺乏专业人才。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要抓住这一机遇,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全面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强大的人才驱动作支撑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以来,已经成为人才引进的重要渠道、改善人才结构的重要举措,2003年以来,有2180多名志愿者留藏,其中100多人成长为县处级和乡科级领导干部,广大志愿者的到来有效缓解了人才短缺的现状,进一步壮大了人才队伍。

3.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民族团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石,加快发展则是民族团结进步的要义。西部计划涉及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社会管理、双语教育等各领域各战线,广大志愿者充分发挥知识优势和专业优势,在服务地和单位尽展所长、各显其能,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精准扶贫,“先进双联户”创建评选、网格化管理等活动,主动投身维护稳定、应急处理、抗震救灾、生态环保、文化交通等火热实践,为全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和建设力量。西部计划志愿者已成为单位业务骨干,是新时期的“建设兵团”。

三、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视角构建民族团结实施建议

党的十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工作提出“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的重要指示。民族团结之花,离不开精心的呵护与培养,新时期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要丰富内涵、创新方式、完善载体、树立导向,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1.大力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和法律,营造争做民族团结模范的浓厚氛围。西部计划专项作为民族团结创建载体,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民族团结工作宣传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指导行为,在全国各地打牢民族团结思想之基。一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使全国各族各界群众认识民族产生、发展的历史规律,理解民族平等、团结、繁荣间的关联性,摒除狭隘的民族主义,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真正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二是宣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自治区成立以来,各族人民获得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平等权利,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体现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制度的优越性。三是宣传中华民族不可分离的一体性。结合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各民族对祖国历史文化形成的贡献,宣传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的优良传统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国家和民族不可分离,同舟共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树立主人翁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全国范围内传达建设好,维护好边疆稳定的共同心愿。四是结合西部计划专项志愿者新型群体,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发挥网络优势,结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的先进事迹,在全国范围内推动民族团结教育进内地高等学校,营造良好的民族团结教育氛围。

2.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民族团结宣讲团,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新。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维护民族团结就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始终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抓手,以宣传教育和激励表彰为载体,以创建民族团结模范区为目标,不断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就是要把人心和力量凝聚到建设美丽和谐幸福的社会主义新上来,每年都会组织宣讲团到各高校宣讲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的实施情况,宣传优秀志愿者先进事迹,吸引广大大学生到志愿服务。

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民族团结宣讲团符合区情,是广大干部群众的热切期盼,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民族团结宣讲团,向全国各地宣传民族团结在的发展成果,以大学生视角,向全国各地年轻人传递幸福新风,将人民的心声传递到祖国大江南北,将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代代相传,与全国各地分享民族团结先进经验,大力宣传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主旋律。

3.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民族团结创建活动,树立西部计划志愿者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是新时期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实践,是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团结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体现“重在平时、抓好平常,重在交心、以心换心”民族工作理念,及践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有效载体和广阔平台,也是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基础。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大部分在基层志愿服务,用所学竭诚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撒播爱心的种子、促进民族团结的使者,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在雪域高原上共同谱写了民族团结的感人乐章。而将志愿者民族团结创建活动纳入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评优体系,树立志愿者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就是要构建民族团结强大向心力。

当前,群众对民族团Y理念的文化产品呈现多样化特征,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参与、维护、巩固民族团结的形式呈现明显的时代特征,挖掘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志愿者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就是要通过富有朝气和创造力的年轻人创新民族团结创建方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爱国主义教育、凝聚中国梦民族共识,真正在全社会唱响民族团结的主旋律。

4.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高校定点招募,吸引优秀人才入藏推动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已经拓展到2000人规模,但各县均缺乏医疗、农业、教育、工程领域的人才,实施高效定点招募,核心在于招募专业紧缺、高素质的人才,解决人才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从人才结构上分析,不能忽视的是,近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志愿者本科率不到80%,而重点本科毕业的志愿者不到17%,985、211重点院校毕业生占比不到5%,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志愿者总体素质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专业类别分析,语言类、文史类,文科专业背景的志愿者占72%,迫切需要的工程类,经济类专业的志愿者占比不到7%,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

为此,建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招募志愿者,可在部分专业性强的高校定点招募,从医科、师范、工程专业院校招募一定数量的志愿者。

其次,可与各省重点本科院校建立西部计划人才招募数据库,定点招募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大学毕业生,改善西部计划专项志愿者人才结构,更好地助力各项事业的发展。

史志宣传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衢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以服务党委中心工作为重点,做好党史宣传教育工作。

一、为中心工作服务,必须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党史宣传教育是党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一部分。党史宣传教育工作适应新形势,就要拓宽思路。党史工作要做到“三个服务”,搞好“三个结合”,党史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市委中心工作大局,以史鉴今,坚持“资政育人”作为根本任务。衢州党史研究室紧密联系实际,做好“三个利用”,即利用地方党史资料进行宣传教育;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政治思想宣传教育;利用基地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启发教育大家继承党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努力为跻身全国百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实现“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服务。把潜心研究历史与密切关注现实结合起来,既重视史料的挖掘和整理,又重视理论概括和分析,使党史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为中心工作服务,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党史工作要体现时代性,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在不断前进的,党和政府工作大局对党史工作的要求是不断发展的,党史宣传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是不断变化的。党史宣传教育工作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要做到“一个指导、二个早、三个到位、四个落实”,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同志提出的“三个结合”、“三个服务”为宣传教育工作的重点。提早部署,提早行动;责任要到位、工作方法要到位、与有关单位联办要到位;做到“任务落实、人员落实、材料落实、措施落实”。工作坚持经常化,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才能使党史宣传教育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取得更大成效。

三、为中心工作服务,必须向外拓展,向内使劲,埋头苦干,加强建设。党史部门力量不足,水平有待提高,经费紧张,是大家高质量完成任务,创精品创特色遇到的主要困难。基于此,就必须注重党史部门自身能力的发挥,也善于借外力主动走出去,协调配合,向外拓展,借用社会力量等办法来完成任务。同时,不能因党史部门被人误认为是“冷门”而消极,不因党史工作被人错说成“无足轻重”而自卑,也不能因开展工作有困难而自弃。要以顽强的敬业精神,向内使劲,埋头苦干,默默奉献,以求变自我重视为社会重视,用有所作为换有所“地位”。

丽水市委党史研究室利用地方党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的体会。

一、多方呼吁,开辟红色旅游线。丽水市委党史研究室在调研党史、修建党史教育基地的过程中发现,丽水的革命旧址大多处于山明水秀的自然环境之中,景色优美,非常适合旅游开发。便于2003年4月向市委提交了《发挥丽水革命老区优势及其八项建议》,以后又在《丽水研究》、《丽水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题为《丽水开辟红色旅游线大有可为》的文章,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一事业的关注。在当年12月举行的市委扩大会议小组讨论会上,市级有关部门领导又听取了市委党史研究室关于开辟红色旅游线的可行性、作用、意义的分析。2005年1月12日,市委书记、副书记、市委秘书长和老专员专程到市委党史研究室考察,认真听取了对在丽水开展红色旅游的设想的汇报。市委书记对于在丽水开展红色旅游的设想予以充分肯定,当场确定由分管副书记牵头。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专题研究发展红色旅游问题。

不久,市委党史研究室又撰写了《发展丽水红色旅游整体规划的设想》,提出了打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红色景区”精品品牌和“一个中心,四条黄金线”丽水红色旅游的整体规划,市委、市政府将这份《规划》作为《丽水红色旅游规划》申报省政府,被全文引用。该规划现已纳入《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二、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推动红色旅游事业的发展。借助市里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听革命历史,参观革命旧址的契机,积极进行革命历史的宣传,扩大影响。按照市委安排,市委党史研究室同志为在市区的五六百位各市直单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讲党课。在市委领导的带头下,开展了全市轰轰烈烈地“瞻仰革命旧址,学习丽水党史”、“重温入党誓词,学习革命传统”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必修课活动。在2005年6月份市委举办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创建浙西南游击根据地暨中共浙西南特委成立70周年、刘英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给来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表示,回去后要多宣传丽水,下次还要到丽水来。

同时,协助中央党史研究室、军事科学院等单位拍摄了五集电视文献纪录片《浩气长存》,于10月17日至21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该片第五集着重反映红军挺进师开辟浙西南根据地的内容。这是“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第一次正式在中央媒体上得到确认,得到宣传;2005年创办的《丽水党史》杂志,第一期就是《红色旅游专刊》,重点介绍了全市各地重要的党史教育基地,推出若干条红色旅游线路。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丽水红色旅游事业的发展。

三、满腔热情为开拓红色旅游事业而努力。发展红色旅游事业,能增加老区人民的收入,也可使更多的干部群众记住我们党的光荣革命历史,记住革命前辈,使更多的年轻一代继承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也可促进党史研究工作,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利用地方党史资源为红色旅游服务,两者相辅相成。要确认革命旧址,就要对相关历史进行调查考证,需要进行党史分析研究,以确定该旧址的历史价值、地位如何,是否需要保护和利用,确定其要保护和修复以后,还需要知道旧址原貌是怎样,需要掌握了解当年格局,这就需要调查走访;修复后要利用,选什么内容进行布展,突出什么主题,特色特点是什么,有哪些革命文物可以展示出来,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该旧址教育人感动人的作用,这些问题都需要党史部门的充分配合,在掌握翔实史料基础上才能完成。同时,在踏勘红色旅游线路时,往往还会有新的史料发现。因此,征集研究与宣传利用两者相辅相成,是可以互相促进的。

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积极运用党史“六进”载体,不断扩大党史宣传教育覆盖面。

2005年,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加大了党史宣传教育“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军营”工作的力度,做到“广播里有声、电视里有形、报纸上有文”,宣传教育的覆盖面不断扩大,群众普及面不断延伸,在社会上深受欢迎,走出了党史宣传教育的新路子。

一、把党史宣传教育工作融入先进性教育活动之中。与市委组织部、档案局联合举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展览”,以16个版面的图片资料展示中共杭州地方历史,参展群众达2.5万人次;在市委分管书记的支持下,与市委组织部和市直机关党工委合作,制作发行反映民主革命时期杭州地方党史的《西湖魂》VCD光盘和《西湖旭日――中共杭州历史简编》书籍,作为先进性教育的重要辅助教材,发至全市各基层党组织。

二、把党史宣传教育“六进”延伸至社会各个层面。向市人大、市政协的“两会”代表、委员和本市部分学校、社区、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赠送《最忆是杭州》、《情满西湖――老一辈革命家与杭州》画册2120余册;配合省市开展的红色旅游资源调查,与各区县(市)党史部门合作,初步完成各地革命遗址(场馆、碑亭)计30余处的报送资料工作;完成《征途》季刊四期文稿80余篇,共计25.6万多字,每期都有一个主题,连续两年被评为省优秀党史期刊,受到省内外党史同行的赞赏。发挥“当代杭州研究所”的作用,编辑出版《国医巨擘・裘吉生》一书。向全省医卫界科技工作者和部分档案馆及中医馆赠送该书400余册;同时加强了对各区县(市)党史宣传教育“六进”工作的指导,使各地党史宣传教育在方法上有进一步创新。

三、不断拓展党史宣传教育“六进”的载体平台。除注重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宣传外,又借助了杭州市新四军研究会等平台,拓展党史宣传教育“六进”的覆盖面。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与杭州市新四军研究会联合出版发行了《杭州抗战历史图片展》,赠送机关、学校、社区、部队、企事业单位,老同志及各区县(市)的基层单位;联合发行了反映抗战期间战地记者感人事迹的《雷烨纪念文集》;组织老同志参观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和富阳新登新四军烈士纪念碑等,参观日军在杭接受投降的富阳“受降厅”纪念馆和“千人坑”遗址等。同时,还向全市30多所中小学、22所在杭高校、100多个企事业单位、200多个社区赠送党史书籍、画册、光盘等,共计2.2万多册(件),把扩大党史宣传教育覆盖面重点转到基层。一些群众、老同志、青年学生纷纷来函来电,表示感谢或主动探讨党史方面的一些问题,有效地扩大了党史宣传教育面。

四、深入探索开展党史宣传教育“六进”的有效形式。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着重做好有关西湖资料征集和研究工作,拓宽了资政研究的领域;以重大纪念活动为契机,发挥优势为现实服务。围绕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活动,《征途》杂志编辑出版了专刊,扩大印数,发至学校、机关、社区等基层单位;与上城区青年路社区老党员进行抗战知识竞赛的答题讨论;先后与《杭州日报・城市周刊》、《杭州日报・理论版》、《钱江晚报》、《新民生报》合作,发表三个半版面的纪念杭州抗战图片、杭州沦陷记事和专题报道;与杭州市人民广播电台合作,在8月中旬和9月上旬的早新闻《天天听新闻》栏目分多次播送关于纪念杭州地区抗战的回忆文章;应《人民日报》出版社约稿,完成《侵华日军暴行录》中关于“乔司大屠杀”的史料文稿和图片等编辑任务等;围绕纪念中央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活动,与《今日早报》合作,刊登“中央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知识竞赛”专栏,在全省收到答卷9792张,读者涵盖社会各界,有效地推动了全市的党史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

嘉善县史志办公室借助媒体力量,拓展党史宣传教育领域。

一、找准宣传教育契机,扩大党史宣传。2005年是陈云诞辰100周年纪念。陈云早期在从事革命斗争和领导工农运动中,曾于1927至1929年间,几次到过嘉善,与嘉善结下了不解之缘。嘉善史志办公室从2004年开始,便根据老同志提供的线索,积极寻找当事人,掌握第一手资料,为纪念活动做准备。

纪念活动开展以后,一是与嘉兴电视合拍摄《陈云与嘉善》专题片,片长20分钟。实地拍摄了陈云当年居住过的魏塘镇道院弄3号、西塘源源绸布店以及青浦练塘的陈云故居,采访了曾帮助和掩护陈云进行地下工作的同志的亲属。专题片在嘉兴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新闻60分》栏目中播放,获得好评;二是在《嘉兴日报》开辟专版,整版刊登由嘉善史志办同志撰写的纪念陈云的文章及活动照片;三是撰写研讨文章《从1961年农村调查看陈云同志的求实精神》,在嘉兴市纪念陈云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作大会发言,并在《嘉兴日报》上发表。同时,还分别协助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嘉兴电视台拍摄《陈云》、《陈云在浙江》、《红色记忆》和《陈云在嘉兴》等专题片,提供相关资料,陪同采访。这些专题片在中央、省、市等电视台播放后,宣传了陈云深入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增强了党史宣传教育的效果,同时进一步扩大了嘉善的知名度。

二、借助媒体力量,扩大党史宣传覆盖面。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借助媒体很好地宣传了在浙江抗战史上

具有重要地位的“嘉善阻击战”。一是配合浙江电视台公共频道拍摄10分钟的“嘉善阻击战”专题片。通过采访当地老人,在实地找到了几座保存完整的碉堡及其它旧址,使专题片的内容更丰富、真实;二是年初就与报社策划刊登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专版,8月8日在《嘉兴日报・嘉善版》刊登了包括《追忆嘉善阻击战》、《嘉善阻击战的历史地位》等文章和5幅从档案馆挖掘出来的战争资料照片的专版;三是积极主动配合媒体宣传,为《嘉兴日报》、《南湖晚报》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专版提供“嘉善阻击战”追忆文章和资料。

史志宣传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加大档案执法与档案工作宣传力度。

1、认真落实《*县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把档案法制宣传教育纳入“*”普法规划,保障档案事业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2、拓展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功能。做大做强档案宣传,确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档案服务”的宣传主题,利用宣传媒体、档案网站和流动展览等开展切合实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档案普法宣传教育活动。

3、加强档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开展对档案行政执法人员的岗位培训,努力提高其素质,明确档案行政执法责权,提高行政执法质量。

4、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档案执法检查工作。针对重点建设项目和乡镇档案工作组织一次执法检查,严肃查处档案违法案件,纠正档案违法行为,以法治档,以法管档,以法用档。

二、加强档案业务指导监督工作。

1、强化机关档案的基础地位,进一步规范和巩固机关年度立卷归档工作,除文书档案外强调会计档案、科技档案、声像档案、重大事件档案等的收集、整理工作,确保机关文件及时、齐全地归档保存。计划于*年上半年举办一期全县性的档案员培训班。

2、立足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行政示范村档案室”创建工作。在松源镇周墩村和竹口镇竹下村分别被命名为第一批、第二批“省级行政村示范档案室”的基础上,*年计划再由各乡(镇)从所属行政村中选定2个村作为档案管理示范村,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村级档案室规范化建设工作,使“村级示范档案室创建活动”真正成为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基础工程。

3、围绕建立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抓好社区档案工作。对社区建档情况进行重点检查指导,以“社区示范档案室”创建活动为目标,进一步规范社区档案管理,服务社区建设。

4、主动抓好企业档案工作和重点建设项目、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做到提前介入、超前规划、强化指导监督。

5、加强社会保障档案、最低生活保障档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等民生领域档案工作力度。

三、加强档案馆资源建设,开发利用档案资源。

1、根据省、市档案事业发展“*”规划要求,各地档案馆要充分发挥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公开现行文件集中向社会提供利用即政务信息公开查询中心和档案信息服务中心“四位一体”功能。我县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档案馆新馆建设,*年要争取立项建设新馆,并积极争取省财政支持。

2、提高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水平。围绕推行政务公开、便利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进一步深化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

3、做好县馆破损档案抢救工作,尤其是要对丘联图及711卷民国档案进行抢救修复。

4、做好古廊桥档案抢救工作,对县境内廊桥进行探勘、照片拍摄、文字资料收集,并根据廊桥特色,围绕历史、传说,进行文化发掘。做好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档案建档指导监督工作。

5、继续做好档案接待利用工作。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已编制的档案检索工具,优质服务;同时开展重要全宗的电子目录输入以及土地证、林权证、婚姻登记证等民生档案全文输入工作,以便为利用者提供“高效便捷式”服务。

四、党史、方志工作力争有新突破。

党史工作:

1、《中共*党史》(一卷)通过专家评审,并正式出版发行。

2、按照中央和省市党史部门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继续认真负责地开展抗战期间*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调研工作,配合省、市党史研究室做好课题成果资料汇编。

3、启动《中共*党史》(第2卷)的编写工作,做好各专题的资料征集和编写工作。展开对建国后重点人物的采访、口述材料的抢救工作,保证“活档案资料”的及时抢救,为《中共*党史》(第2卷)编写奠定基础。

4、做好党史胜迹普查工作,切实加强对党史重要遗址、史迹的保护与开发工作。配合相关乡镇做好胜迹的保护、抢救工作;完善“斋郎战斗红军挺进师指挥部旧址”红色旅游功能,发挥革命传统教育作用;争取工农红军先遣队“竹口纪念馆”列入红色旅游开发项目;倡议重修“蒙淤桥”革命遗址。

5、努力做好学校、乡镇、部门党史宣传、教育工作,做好“党史、方志六进”(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进社区)工作。

方志工作:

1、做好《*年鉴》(*)编纂工作。*年2月底前搞好总体设计和编纂分工方案,*年6月底前各承编单位完成初稿,*年10月底前完成核稿、定稿,2009年2月底前正式出版。

2、完成《丽水年鉴》(*)“*部分”编纂供稿任务。

3、切实做好*年度全县获部、省、市级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相关材料的收集和上报工作。

4、选派人员赴省里参加培训,为今后全面开展续修《*县志》工作奠定基础。

五、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加强档案队伍建设。

史志宣传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一是组织保障方面,2019年**县委印发了《关于提升乡村文化礼堂功能,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等内容,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机构,由县委书记担任中心主任,县委副书记负责统筹协调,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担任办公室主任。乡镇一级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由各乡(镇)党委书记担任所长,宣传委员负责日常工作。行政村(社区)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由村支部书记及社区主任担任站长。**月**日,召开县委常委会,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列入县委常委会工作的重要议题,会议对中心选址、试点工作、组织机构、经费保障、阵地建设等重点问题进行了研究,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了工作方向。目前,三级组织架构体系基本形成,制定了工作规划和任务分解,中心协调督促有关职能部门抓好工作落实,指导基层所、站日常工作;在资金保障方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经费已列入县财政年度预算;在考核运用方面,建立了相关评估考核办法,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工作纳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特别是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测评体系,积极稳妥、富有成效地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二是阵地建设方面,**县确定县文化馆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固定活动场所,积极与市委宣传部对接,统一固定标示,志愿服务标识牌和主题标识LOGO已经完成制作,室内装修、办公设施配备等硬件设施也已经完成,相关工作职责、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活动计划、服务菜单、组织架构图等也已完善,室内外宣传专栏和宣传标语等已完成制作;各乡镇、村主要依托党群服务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乡村文化礼堂(村史馆、道德讲堂、农家书屋)、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资源,满足办公、活动和信息平台建设的基本条件和功能。制度建设方面,领导体制、职责分工、协调推进、队伍建设、阵地管理、活动开展、奖励问责、效果评估等制度已初步制定;网络平台打造方面,按照县级融媒体中心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借助融媒体技术管理平台,积极发挥“学习强国”平台作用,实现信息化管理,网络平台建立正在推进过程中。目前,**镇和**乡作为乡镇实践所的先行试点,已经挂牌并投入使用,新城镇也已建成还没有挂牌,实践站建成并挂牌投入使用的村有**个,建成没有挂牌的村有**个。

三是资源整合方面,理论政策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科普服务、建设体育服务“五大平台”正在加快推进资源整合。结合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积极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县委党校、红色教育基地、党员电教中心、道德大讲堂、文化大讲堂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以及便民综合服务厅等场所,打造理论政策宣讲“直通车”,成为理论政策宣传主阵地;整合普通中学、职业学校、小学、幼儿园、青少年活动中心、乡村少年宫等场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良传统文化、坚定理念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整合现有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各类文艺协会、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广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展厅等场所,向群众提供便捷、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产品;整合科技示范基地、科技信息站、益农信息社、科普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场所,把科技转化为助农增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金帮手”;整合农村健身广场、农村文化活动广场等场所,提倡中小学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倡导健康文明、向上向善的生活方式,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

四是志愿服务方面,**年**月**日,县委印发了《**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县委副书记、县长担任总队长;各系统党委、各乡(镇)党委组建了**支志愿服务大队,由各系统党委和乡(镇)党委主要负责人担任大队长;县直各单位、重点企业、各村建立了志愿服务分队,由单位负责人和村支部书记(主任)担任分队长;结合实际,成立了理论宣讲、文学艺术、健康健身、优秀传统文化、爱心帮扶、志愿服务培训、法治宣传、科技科普、文明出行、诚信宣传**支特色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队,由第一责任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中队长;以理论宣讲、文化、体育、健康、法律、科技、家风故事、致富故事等领域有特长的人员为主体,建立了志愿服务骨干队。目前,按照《志愿服务条例》要求,全县广泛宣传发动,积极动员本单位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网上注册人数实名注册达**人。有服务时长志愿者人数占注册志愿者人数的**%。设立了各类型的志愿服务站点,根据不同项目内容,采取不同服务形式,为群众提供有针对性的志愿者服务。

五是实践活动方面,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在全县广泛营造“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身边典型的榜样带动作用,引导大家学史明理、学史增信、许史崇德、学史力行,县委宣传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在全县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道德模范基层宣讲活动。围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了新时代好少年、运城好人等申报评选活动,积极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持续做好“星级文明户”的动态管理工作。围绕丰富活跃文化生活和持续深入移风易俗,重点培育乡村文艺骨干、新乡贤等成立文化志愿者队伍,结合乡村文化特色,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送文化、种文化、育文华活动,发挥乡村文化礼堂“一约五会”作用,持续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引导群众践行文明礼仪,提升文明素质。

二、存在的问题

需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水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缺乏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目前从事我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的人员尽有两名。在人员配备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是在网络平台建设方面,按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网络平台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的要求,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服务联动、协同运行等方面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三是在志愿服务方面,队伍建设和项目设计正在同步推进中,志愿者服务评级体系、考核办法、管理及扶持、嘉许激励、服务反馈等方面制度有待完善。

史志宣传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四种意识

自2006年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认识和解决人口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2006年12月17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作出《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在全国计划生育小组以及各地计划生育办公室积极规划,有效的工作下,30多年来,经历多次生育高峰的冲击,始终稳定在12‰―14‰之间,顺利完成2000年总人口控制在43万以内,2010年总人口控制在45万以内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强调了做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目前的社会情况下,做好计划生育的服务工作要抓好四个基本点。

1基层优生环节的服务要到位

我国的优生检测大多是在市、区、县、镇的基层妇幼保健院进行,更便于预防出生缺陷科学知识的普及与生殖健康教育和优生以及科学补充营养素咨询指导,有助于全面实施孕前优生检测、医学指导和医学干预、加强母婴保健与高危孕期妇女重点保健服务工作的开展。

通过基层优生检测,能有效地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科学知识、提高全民预防意识和防范能力;能有效地进行遗传优生、生殖健康、孕期保健、合理膳食及均衡营养等优生咨询指导和健康教育,引导待孕、已孕夫妇接受孕前优生检测;能有效地对大龄孕妇、有不当用药史或原因不明的自然流产及死胎死产史的夫妇、有家族遗传史或生产过先天畸形儿的夫妇、较长时期接触高危环境、在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优生检测中发现有异常情况与出生缺陷高发风险的高危孕妇,进行重点指导和服务,开展产前诊断筛查,加强优生咨询指导、跟踪随访和指导围产期保健,推广现有的适宜干预技术。

通过基层优生检测,及时发现待孕、妊娠期妇女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弓形虫等病毒急性感染和既往感染复发,并适时进行有效的医学指导和医学干预以及保健服务,保证母婴健康安全,有效预防胎儿宫内感染,减少出生缺陷发生的因素,降低围产期胎儿发病率与死亡率,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和病残儿的出生率。对国家、社会、家庭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2计划生育宣传工作要到位

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尤其是针对广大计生干部,强化他们谋宣传、会宣传、勤宣传的意识,努力造就一支懂业务,肯钻研,能吃苦,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计生宣传干部队伍,同时,完善市、乡、村(社区)三级宣传网络,定期组织开展宣教活动,加大宣传精品进村(社区)入户力度,使宣教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这些措施为进一步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开创计划生育工作的新局面提供良好的组织保证。

为了能够实现宣传教育的最佳实效,必须不断创新宣传方法。设置一些大方、美观的图案宣传板报,内容要满足群众需求,通俗易懂,贴近群众实际,简单明了。进行形式多样的口头宣传,结合各类主题活动开展,让群众乐于参加。利用现代传媒具有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感染力强的优势,扩大计划生育宣教舆论声势。积极主动地同企业事业单位合作,致力于宣传设备更新,开创既有利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又有利于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双赢”局面[3]。此外,争取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专项资金,推动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深入。

3计生服务工作的评估体系要到位

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饱尝了人口负担之苦,控制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被提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要议程,并逐步变成国家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提高节育率,降低生育率,从而有效的控制人口的生长速度。30多年来,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广泛和有效的开展,不仅实现了生育水平的大幅度下降,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创造了有力的条件。近年来,计划生育服务质量在国内外日益受到重视。美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专家Bruce Judith于1998年提出了评价计划生育服务质量的6个要素:⑴提供给服务者信息;⑵避孕方法的选择;⑶服务提供者的技能;⑷随访机制;⑸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人际关系;⑹服务的可接受性和适宜性。提供高质量的计划生育服务可以从这6个方面入手,其中提供给服务者信息和避孕方法的选择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是工作密切相关的。

4对于避孕药具的发放和宣传要到位

对药具的相关知识、避孕措施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要加大宣传,特别是落后乡镇农村,要让我们计生人员到群众当中去,及时和群众沟通,了解相关情况,对避孕药具的知识宣传力度要加大,切实保障群众获得计划生育免费药具的合法权益。加强宣传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坚持舆论导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建立了长效节育措施奖励制度。在宣传教育方面,以服务体系为平台,运用多方参与的公共宣传机制,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工作社会化、服务个性化、环境温馨化、活动多样化、方式多元化、手段现代化的公共宣传格局。

参考文献

[1]王子泰.基层开展优生检测的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9(5)

史志宣传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王金杞

为讲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让新一代当家作主的人民真正载入史册,2015年7月,《时代报告》杂志社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姓氏文化研究会、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联合策划、编纂《百姓史志》大型系列丛书。然而,目前该书的运作、编纂情况如何,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我作为《时代报告》杂志社总编助理、文化产业发展中心主任,也是这一项目的具体负责人,有必要对这些问题做一个厘清。

在《中共中央关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里指出:既讲好国家民族宏大故事,又讲好百姓身边日常故事。这也是我们要编纂这部书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现在我们所处的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全国的老百姓正是 “人民”这一概念的主体。这样的主体,毫无疑问应当载入史册。我们都知道,历朝历代,载入国家正史的都是帝王将相、封疆大臣,而普通百姓很难入史。现在我们做的,就是要填补几千年来百姓未入正史的空白,开百姓入正史的先河。这是一项伟大的构思,了不起的民生工程,其意义与影响,非常深远,将及千秋万代!

这部史书意义重大毋庸置疑,但有人担忧,在目前人员紧缺、财力不足的情况下,编纂是否能够成功。恐怕这也是广大读者、网友想了解的问题。这一问题可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时代的需要。常言道,盛世修史,泽被后代。我们这个时代,是自夏、商、周、汉、唐、宋、明、清之后,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就要求我们文字工作者,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记述好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建国初期,、对方志工作十分重视,曾指出“方志是我国独有的一份文化遗产”。同志担任总书记后也曾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中也提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2014年4月,在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也作出了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存史、育人、资政,做好编修工作十分重要。

地方政府的支持。近几年来,河南省对史志工作格外重视、支持。2015年,河南省在政府志书、部门志书编纂的同时,全面启动了乡镇志、村志的编纂工作。同时,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霍同志提出“以修志编鉴为基础,拓展修志领域,全面推进史志事业”。这些都为《百姓史志》的编纂创造了最有利的政治氛围与条件。

人民的需要。1.百姓温饱后的思索。在战乱的年代,百姓流离失所,温饱是百姓的头等大事,解决温饱是老百姓的奋斗目标。然而在和平年代,百姓解决了温饱之后有了更多的思索,例如农村的立墓碑、编家谱现象。他们就是想让后人永远缅怀前辈,传承先辈的精神、遗志。这正是他们精神层面的需求、追求,也是编纂《百姓史志》最重要的思想基础。2.经济条件的变化。现在百姓的经济收入,正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这些会有力地支持他们立碑、著书立传等精神需求的实现。3.百姓文化水平素养的普遍提高。一个人文化水平、素养的提高,会直接改变他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当今的百姓,与旧社会的百姓在文化水平上,似乎不是一种概念。旧社会,百姓没有几个能念书识字的,而如今念书识字几乎完全普及,初中、高中生种地非常普遍,甚至大学生回家科学种田,也不是什么稀罕事。这些都在悄悄地改变着百姓这一群体的结构,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些对于《百姓史志》的编纂都是非常有利的。

《时代报告》杂志社、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拥有强大的采编队伍,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有与全国各地相联系的最广泛的姓氏研究平台,完全可以高质量地编纂出版《百姓史志》丛书。

《百姓史志》的编纂总体上是比较顺利的,但客观地讲,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些人认识不到位。他们总觉得这仅仅是一本很普通的书,像社会上一些人,或者单位出的书一样,写一写某个人的先进事迹,凑成一个小册子,收一些费用。最近,就有一个外省的作者,给我们发来了电子稿,内容非常简单,原稿大致千字左右,既没有照片,也仅仅是写了一个人的几件先进事迹而已,根本不符合要求,但他打电话还认为这已经够了。他还说自己也编过这样的书,就是这样的。可见,这位作者的认识还不到位。我们这部书,是要全面记述一个人一生的历史,体例完全是依据《史记》中的本纪人物要素设计的,从一个人的出生开始,一直到暮年(60岁以上健在的人),或者到病故(已经去世者)。其间,要涉及三代人,即被记述者(详写),被记述者的父母(略写),被记述者的子女(略写)。如果是病故者,还要记述殡葬的情况。这些怎么能与一般的先进典型小册子一样呢?!进典型小册子的主要目的是对事迹的宣传,而《百姓史志》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宣传,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普通百姓一生点滴事迹、情感变化的真实记述,来折射这个时代,反映这个时代,处处留存这个时代的痕迹,并且将这些载入正史,由政府的各级方志馆收藏,传承千秋万代。

宣传还不太到位,不太广泛,还有不少地区、不少人不知道这件事。这也给编纂工作带来了一些压力,甚至是被动。当然,这些会随着媒体的广泛宣传,逐步得到解决,使更多的人参与这项伟大的活动当中来。

个别编委对这本书的认识还需提高,起码在思想上要有所超脱、有所担当,像司马迁写《史记》那样,敢于直面现实,做一个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自己的文史工作者。

写作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作为史书,写人物要倡导春秋笔法。什么是春秋笔法呢?那就是通过对人物的记述及材料的筛选,委婉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在文稿中,作者不要直接加自己的议论,因为史书是不允许这样的,与写一般的宣传文章不一样。史书不需要渲染、夸大,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字字句句都要有根据。而现在收上来的一些稿件,到处可以看到宣传材料的痕迹,夸大、渲染、议论,充斥在字里行间,这是不符合写史的要求,应当杜绝。

目前,各方都正在积极地组织稿件,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各个姓氏分会,大部分也都行动了起来,有的稿子已经写成;《时代报告》杂志社为加大宣传力度,开设了专栏,并连续刊发了入编《百姓史志》的人物。根据现在进展的情况,预计到2016年上半年,一部精美的《百姓史志》就会出版发行。

史志宣传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一、联系实际,多形式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一)开展“我为老党员送知识、老党员为我讲党史”活动。

1、成立由党员志愿者所组成“党史宣讲队”,开展党史“送学上门”学习教育,为退休党员干部送去《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党史学习书籍,确保老党员党史学习教育“不漏学”“不缺课”“不掉队”。

2、邀请老党员结合自身经历与体会,讲述战争年代的亲身经历和近年来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活动不仅让老党员们感受到了组织的关怀和温暖,更加深了党支部与老党员间的交流和沟通,营造了浓厚的党史学习氛围。

(二)开展主题党日和党史教育相结合活动。

1、组织由社区党员组成的“党员志愿服务队”,走上街头,送知识、送健康,主动参与社区人居环境治理,让参加活动的党员充分感受到,要做居民身边的榜样、做社区党员的表率,带动身边党员亮出身份、发挥作用,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社区的一面旗帜。

2、组织由民间艺人组成的宣讲队伍。利用大鼓、快板等艺术形式,传唱党的历史以及乡村振兴等惠农政策,结合农村党组织主题党日活动,让广大农村老党员对党的新要求、新知识入脑入心。

二、深入群众,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各部门、各单位结合群众需求,制定了相关工作计划,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地生根。

史志宣传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2015]64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全市地方志事业取得了新进展,为全面反映天津市情、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发挥了独特作用。积极落实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市和各区县建立了以主要负责同志为主任的编修委员会,承担地方志编修任务的部门、单位做到行政一把手负责编修工作,基本形成“把史志工作纳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工作任务,认识、领导、机构、编制、经费、设施、规划、工作到位”(以下统称“一纳入、八到位”)的工作机制。

第二轮修志加快推进,编纂出版市志分志11部,区县志3部,专业志、山水志2部、乡镇志12部。年鉴工作创新增效,编辑出版地方综合年鉴16种90部,基本实现区域全覆盖。读志用志成效显现,编辑出版各类地情资料书23部。旧志整理成果显著,天津历史现存的9部区县旧志经整理点校后全部出版,重印了清康熙十七年《天津卫志》。方志理论研究方兴未艾,出版理论专著2部,上百篇。注重提高志书年鉴质量,出台了地方志编修流程等规范性文件。

全市修志队伍人才建设、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方志资政咨询服务扎实推进。培训专业人员上千人,修志人员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坚持专兼职人员相结合,以地方志工作机构为主体,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社会各界人士作用,形成志书编修的合力。市方志馆和市、区县两级地方志网络初步建成。在记录当代、保存历史、传承文明、发展文化、提供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持等方面作用日益明显,地方志编修已成为“为国存史”的一项重要工作。

总的来看,全市地方志事业发展有了一个较好的基础,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同时也存在着制约事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第二轮修志工作进展不平衡,部分市志承修单位重视不够、修志职能不明确,保障措施不到位,影响到2020年全市修志任务的全面完成;区县级地方志机构不够健全,归属不统一,有的区县人员编制被占用,区县综合年鉴未能全部公开出版;市和区县方志馆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开发应用严重滞后;读志用志为现实服务的能力有待提高,方志文化的独特作用有待彰显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地方志事业发展,必须通过科学发展和深化改革,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按照“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对地方志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总理提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全国“十三五”规划纲要首次将加强修史修志列为全国重大文化工程,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地方志事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地方志工作要积极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科学规划,务实创新,持续推进地方志事业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一纳入、八到位”的总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全面推进全市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为建设美丽天津提供精神动力、决策参考、信息服务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通过编修和开发利用地方史志成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美丽天津提供有力支持,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

2.坚持依法治志。认真实施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国务院令第467号)和我市地方志工作办法,市和区县两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依法履行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职责,其他各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依法履行相关职责和义务。

3.坚持科学发展。以修志编鉴为主业,统筹兼顾方志馆建设、信息化建设、旧志整理、理论研究、开发利用等工作,实现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编史修志的优良传统,认真总结经验,正确把握发展规律,深化改革,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不断拓展工作领域,为公众提供优质文化资源和服务。

5.坚持质量第一。始终把存真求实和精品意识贯穿于志鉴编纂出版工作全过程,严把政治关、史实关、体例关、文字关、出版关、进度关,编纂出版经得起历史检验、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的优秀史志成果。

6.坚持修志为用。发挥史志资源优势,加快成果转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拓宽用志领域,全面提升开发利用水平,为党政机关、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服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读志用志水平,逐步形成修用结合的良性互动局面。

三、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做好第三轮修志工作准备。实现市和区县两级综合年鉴全覆盖,并公开出版。全力推动方志馆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努力实现地方志网站升级并覆盖全市。积极组织开展编修地方史工作,加强对社会修志和编修地方史的指导与管理。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建设、修志编鉴、地方史编修、理论研究、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六位一体”的地方志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主要任务。

1.推进依法治志。依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积极与有关部门协商配合,尽快制定出台天津市地方志工作办法,并认真抓好法规宣传和贯彻落实。

2.完成第二轮市级志书编修任务。加大地方志编修指导、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和完善地方志资料收(征)集、保存、管理制度,实行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并形成常态,确保编修任务全面完成。

3.抓好区县志书编修、乡镇街村志书编纂指导工作。全面完成区县志编修工作,指导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名镇志、名村志文化工程。

4.做好第三轮修志准备工作。研究第三轮修志的组织管理、运作模式、续修方式,为启动第三轮修志做好资料收(征)集、队伍培训和理论准备。

5.做好年鉴编纂工作。加强对已开展和准备开展年鉴编纂工作的行业、部门、单位的业务指导和管理,确保编纂质量。地方综合年鉴实现区域全覆盖,按年度公开出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报开展精品年鉴评比表彰活动。

6.启动地方史编修工作。制定实施方案,积极创造条件,牵头有关单位,开展地方史研究,将地方史编修纳入地方志工作范畴。指导有条件的区县开展地方史编写工作。

7.加强方志馆建设。把方志馆建设纳入市和区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积极争取改扩建立项,努力改变基础设施滞后现状。开展数字方志馆建设,实现资料数字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共享化、使用便捷化,提高资料管理利用水平。

8.加快信息化建设。广泛应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修志编鉴数字化、网络化,建成地方史志全文数据库,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升级完善地情网站和地情资料库软硬件设施,建设新的载体平台,构建多界面、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综合服务体系。加强地情网站和地情资料库管理,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9.深化方志理论研究。加强社会主义新方志和传统编史修志经验总结,用不断发展创新的理论成果指导工作实践。发挥《天津史志》期刊的作用,适时建立天津市史志学术团体,汇聚专家学者智慧,活跃学术研讨,推动理论创新,推出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10.提高史志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加强对地方志资源的深加工,拓宽服务渠道,增强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手段,更好地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贴近人民群众需要。发挥地方志资源在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地方志成果,推动方志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推动城乡方志文化建设,培育地方历史记忆。

11.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坚持开门修志,采用多种形式,加强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档案机构、图书馆等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增强我市方志文化的影响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全面落实“一纳入、八到位”的工作机制。市和区县地方志工作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并与有效履行职能、顺利开展工作的要求相适应。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修志人员,保障修志条件,确保按要求完成任务。

(二)加强依法治志。严格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逐步完善地方志工作法规规章。加大地方志工作法律法规的宣传、执行力度,定期开展执法监督检查,依法纠正、查处执行不力和违法行为。落实修志工作绩效考评及动态管理机制,定期检查通报工作落实情况,保障地方志事业健康发展。

(三)加强队伍保障。建立健全地方志人才培养、引进、交流的有效机制,实现修志编鉴人员岗前培训工作常态化。建立地方史志专家库,有效发挥专家学者在学术研究、志书评审、人员培训、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报开展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建立干事创业的激励机制。

(四)加强舆论宣传。利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地方志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举措、新成绩、新贡献。深入挖掘地方志资源的现实价值、历史价值,设计宣传主题,创新宣传形式,不断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地方志宣传精品。

史志宣传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一、活动主题:

《奉献爱心,服务社会》

二、活动背景:

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全球的志愿者将在这一天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倡导志愿精神,培育志愿服务理念,以实际行动迎接自己的节日。今年的志愿者日,我们为了扩大青年志愿者协会在社会、学校和同学间的影响力及认同感,特举行本次活动

三、活动目的:

为了有效动员和组织青年以志愿服务方式参与惠安公益活动,发挥青年人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参加志愿者组织为更多人提供一个锻炼自我、服务他人的机会,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基层,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营造社会文明新风尚,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团委将联合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志愿者招募工作。此次招募不但需要做好规划、周密安排,更需要广大志愿者的不懈努力。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项目,在招募过程中要树立形象,宣传志愿服务精神,争取更多的同学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中来。

四、活动流程:

(1)活动前:

①由组织部第一小组负责收集与国际青年志愿者日、国内青年志愿者发展历史、经管青年志愿者协会近期的活动及取得的成绩相关的图文资料。(可以由信资部协助完成)

②由组织部第二小组负责写本次活动的宣传材料,交由部长审核后,交宣传部出本次活动的海报;并准备一个留言本,收集广大同学的意见和建议。

(2)活动中:

①由组织部第一小组负责将活动中需要的桌子和宣传板搬到学生第一食堂门前路口处。

②各小组轮流在食堂门口值班,值班人员负责向广大同学宣传青年志愿者的相关历史,并发动广大同学积极参与,提出有利于我们青年志愿者协会发展的相关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要在现场招募志愿者,参加协会以后的活动。

③于十二月五日下午三点钟进行青年志愿者宣誓活动,具体地点待定。宣读中国青年志愿者誓词“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别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3)活动后:

①由组织部秘书负责整理留言及意见,记录并保存所招志愿者名单。

②组织部负责作活动总结,并对本次活动进行备案保存;宣传部负责保存海报,并备案。

③组织部第二小组负责收拾活动现场。

附表:

(活动中出现其他问题由部长负责领导处理)

五、活动时间:

20xx年十二月五日

六、主办单位:

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组织部

七、协办单位:

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信资部、宣传部、办公室

八、活动主要负责人:

东华理工大学经管青志协

组织部部长:许北辰

策划人:许北辰、施正超、高耸

宣传部活动策划书(二)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学校党委书记邝邦洪书记提出的“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掘广大同学的活动首创精神,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政法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宣传部现策划这次手抄报设计大赛。希望通过本次活动,为有特长的同学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激发他们的潜质。

一、活动主题:“激情四月,描绘人生”

二、参赛对象: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全体学生

三、参赛形式:限制时间参赛,2个小时。个人自由参赛,也可自行组队(最多2人),参赛者需详细填写报名表,用于上交宣传部备份,宣传部将规定参赛者在4月26日、4月27日这两个晚上19:30~21:30在团学办公室(4栋女生宿舍一楼)进行创作。(注:A,报名表应在4月20日前上交宣传部,B,作品正面不得于出现作者任何相关的各人信息(如姓名,联系方式等)。

四、作品要求:手抄报,作品应围绕主题,形式不限。内容积极向上,文体不限,图文结合,自行排版,字迹工整。(纸张由宣传部统一规格并提供,但是其他所需材料由参赛者自行解决)

五、主办方: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团总支学生会。

承办方: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宣传部。

六、评分细则:

1),作品紧扣,突出主题,能很好启发观众(40%)

2)、色彩搭配合理,字迹清楚,版面流畅(20%)

3)、作品构思新颖,比例和谐,整体效果佳(30%)

4)、有创新性,作品形式内容独特(10%)

七、活动流程

(1)活动宣传:于四月上旬在学院内宣传,活动宣传采取两种方式结合,一是召开各班宣传委员会议,二是宣传部采用海报进行宣传。

(2)作品评审阶段,由宣传部邀请其它学院宣传部宣传部部长进行无记名投票,筛选作品。

八、奖项设置: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以上奖项均颁发荣誉证书,并有神秘的精美礼品)

九、经费预算:100元

政法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宣传部

宣传部活动策划书(三)

一、活动背景:

科技文化节是我校一年一度的重大活动,该活动中的一个目的是为了发挥学生创造力,鼓励学生多学科、多方向发展。针对于本学院的科技文化节,我们想通过结合学院特色,举办艺术性的比赛。另一方面,鉴于我们的赞助商“得尔达”公司是世界知名的卫浴公司,我们便联想到以“得而达”的商标或卫浴用品为主题设计漫画大赛。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

本比赛的参赛对象面向全校,乃至附近的学校,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增长见闻,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由于参赛面比较广,宣传面也随之而广,对于赞助商是一个不错的宣传契机。

三、活动名称:

趣味由我创——漫画设计大赛

四、活动目标:

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展现自己最好的画工

五、活动开展:

1、出宣传海报、横幅,设计传单及报名表

2、派发传单:在校内派发传单,同时通过熟人或在派人在华农、广工(大学城校区)等学校内派发传单

3、收集作品

4、宣传部内部人员进行筛选,公布入围作品

5、以展板形式陈列入围作品,在全校范围内评选投票;同时粘贴在网上,进行网上投票。

6、举办决赛,针对作品的设计意图进行演讲解说,并聘请老师进行专业性评比,学生会人员作为辅助评委。在大会结束时颁发奖项与奖品。

7、展示获奖作品

六、经费预算:

1、宣传经费:横幅制作费200元,海报印刷费100元,宣传单印刷费400元,报名表印刷费400元,合计1100元

2、奖品与奖状经费:奖品20xx元,证书100元,合计2100元

3、展板布置费(纸和颜料):250元

4、决赛会场布置与使用费:会场布置500元,音频设备租借费700元,合计1200元

合共约4650元

七、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细节:

宣传单张的派发要做到位,不要浪费

进行公众投票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公平、公开、公正

聘请老师时要确保他们能在决赛时间出席

决赛前的准备工作要充分,不要临时抱佛脚

八、活动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

史志宣传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按照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总体目标要求,围绕农场党委工作部工作安排,第五作业组详细制定学习计划、积极营造社会舆论氛围、扎实开展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现将阶段性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不断夯实阵地建设、营造党史学习教育社会舆论氛围。维修党建活动室门脸及办公室台阶两处、名牌标识重新粉刷粘贴刻字,制作党史教育宣传口号牌匾8块,灯杆旗语2处,宣传栏图版一块,悬挂党史学习教育宣传条幅5处,为党员教育管理、党史学习教育广泛开展营造浓厚社会舆论氛围。

(二)持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党史学习贯穿全年党建工作。详细制定理论中心组、党史集中学习、党史自学计划如期开展学习活动,对在全党党史学习教育 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简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北大荒发展史进行系统深入学习,截止目前共开展集中学习6课时、自学6课时、支部书记公开讲党课2次,党员学习笔记每人2.5万字。

(三)扎实开展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按照党员队伍岗位特点和个人特长,成立四支便民服务组,就农业机械维修、种养殖技术指导、农业标准提升、宜居环境打造方面开展全方位志愿服务活动,围绕农时环节和职工群众所需,在春播、夏管、秋收期间累计开展拌种、拌肥、生产资料储备、作业标准技术指导、农机维修、田间路修复,粮食销售等志愿服务38次、解决实际问题56件,围绕如何发展特色种植、拓宽增收渠道为,依托绿色有机认证和作业站特色种植经验强大优势,结合市场带领23户种植户联合种植750亩黑豆,预计为职工增收45万元,且以每亩670元的市场田价格为企业带来效益;宜居环境打造方面。共对家属区7000平米休闲公园树木修枝剪形、2450平米绿化带栽植花草、锄草、培垄、造型,为职工群众营造干净整洁生产生活环境。

(四)新闻宣传完成情况。截止目前向红兴隆信息港稿件19篇、裕美曙光稿件24篇、电视新闻13条篇。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工作结合。将党的理论知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工作实践,增强前瞻性和大局意识,增强业务素质提升和服务基层群众能力。

史志宣传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按照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总体目标要求,围绕农场党委工作部工作安排,第五作业组详细制定学习计划、积极营造社会舆论氛围、扎实开展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现将阶段性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不断夯实阵地建设、营造党史学习教育社会舆论氛围。维修党建活动室门脸及办公室台阶两处、名牌标识重新粉刷粘贴刻字,制作党史教育宣传口号牌匾8块,灯杆旗语2处,宣传栏图版一块,悬挂党史学习教育宣传条幅5处,为党员教育管理、党史学习教育广泛开展营造浓厚社会舆论氛围。

(二)持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党史学习贯穿全年党建工作。详细制定理论中心组、党史集中学习、党史自学计划如期开展学习活动,对在全党党史学习教育 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简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北大荒发展史进行系统深入学习,截止目前共开展集中学习6课时、自学6课时、支部书记公开讲党课2次,党员学习笔记每人2.5万字。

(三)扎实开展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按照党员队伍岗位特点和个人特长,成立四支便民服务组,就农业机械维修、种养殖技术指导、农业标准提升、宜居环境打造方面开展全方位志愿服务活动,围绕农时环节和职工群众所需,在春播、夏管、秋收期间累计开展拌种、拌肥、生产资料储备、作业标准技术指导、农机维修、田间路修复,粮食销售等志愿服务38次、解决实际问题56件,围绕如何发展特色种植、拓宽增收渠道为,依托绿色有机认证和作业站特色种植经验强大优势,结合市场带领23户种植户联合种植750亩黑豆,预计为职工增收45万元,且以每亩670元的市场田价格为企业带来效益;宜居环境打造方面。共对家属区7000平米休闲公园树木修枝剪形、2450平米绿化带栽植花草、锄草、培垄、造型,为职工群众营造干净整洁生产生活环境。

(四)新闻宣传完成情况。截止目前向红兴隆信息港稿件19篇、裕美曙光稿件24篇、电视新闻13条篇。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工作结合。将党的理论知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工作实践,增强前瞻性和大局意识,增强业务素质提升和服务基层群众能力。

史志宣传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按照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总体目标要求,围绕农场党委工作部工作安排,第五作业组详细制定学习计划、积极营造社会舆论氛围、扎实开展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现将阶段性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不断夯实阵地建设、营造党史学习教育社会舆论氛围。维修党建活动室门脸及办公室台阶两处、名牌标识重新粉刷粘贴刻字,制作党史教育宣传口号牌匾8块,灯杆旗语2处,宣传栏图版一块,悬挂党史学习教育宣传条幅5处,为党员教育管理、党史学习教育广泛开展营造浓厚社会舆论氛围。

(二)持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党史学习贯穿全年党建工作。详细制定理论中心组、党史集中学习、党史自学计划如期开展学习活动,对在全党党史学习教育 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简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北大荒发展史进行系统深入学习,截止目前共开展集中学习6课时、自学6课时、支部书记公开讲党课2次,党员学习笔记每人2.5万字。

(三)扎实开展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按照党员队伍岗位特点和个人特长,成立四支便民服务组,就农业机械维修、种养殖技术指导、农业标准提升、宜居环境打造方面开展全方位志愿服务活动,围绕农时环节和职工群众所需,在春播、夏管、秋收期间累计开展拌种、拌肥、生产资料储备、作业标准技术指导、农机维修、田间路修复,粮食销售等志愿服务38次、解决实际问题56件,围绕如何发展特色种植、拓宽增收渠道为,依托绿色有机认证和作业站特色种植经验强大优势,结合市场带领23户种植户联合种植750亩黑豆,预计为职工增收45万元,且以每亩670元的市场田价格为企业带来效益;宜居环境打造方面。共对家属区7000平米休闲公园树木修枝剪形、2450平米绿化带栽植花草、锄草、培垄、造型,为职工群众营造干净整洁生产生活环境。

(四)新闻宣传完成情况。截止目前向红兴隆信息港稿件19篇、裕美曙光稿件24篇、电视新闻13条篇。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工作结合。将党的理论知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工作实践,增强前瞻性和大局意识,增强业务素质提升和服务基层群众能力。

史志宣传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一、要准确把握《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规划纲要》明确了地方志工作要坚持正确方向、依法治志、全面发展、改革创新、质量第一、修志为用的基本原则,确定了2016―2020年全省地方志工作的总体目标,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大力推进地方综合年鉴工作、重视各类专业年鉴和地方史编纂工作、深入开展旧志编纂工作、加强地方志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地方志质量建设、强化地方志资料建设等10项主要任务。提出了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形成较为成熟的方志和年鉴学科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地方志编修研究工作队伍、逐步将志书年鉴纳入国家及地方有关图书奖评比、建立能够全方位适应地方编纂及地方志事业发展和方志文化建设需要的地方志资料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地方志全文数据库等工作目标。制定了法治、制度、经费、队伍、宣传等保障措施。《规划纲要》内容全面,目标明确,措施具体,极大增强了全省地方志工作的明晰性和可操作性,为我们基层地方志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提供了强力保障。

二、要用法治思维推进《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

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挥地方志传承文明、资政育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关键是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国家、省《规划纲要》,坚持依法修志,依法编鉴。我省《规划纲要》立足弘扬传统文化,服务经济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地方志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明确了我省地方志工作在全省改革发展大局中的地位、目标、任务及保障措施和组织领导,是新时期我省地方志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我们方志人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致上的价值观,切实解决好“由谁修志、为谁修志、修什么志、怎样修志”这一根本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地方志工作要坚持和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坚持“一纳入,八到位”的工作机制。是否形成了科学的工作体制和机制,领导是否重视以及重视程度如何,一定意义上是决定地方志事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一纳入,八到位”既是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的具体要求,又是对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国家、省《规划纲要》各项规定的总体凝练和具体深化,是对解决好地方志工作具有普遍性、关键性问题的高度概括,是依法治志的基本遵循。只有用法治思维来推进《规划纲要》实施,才能将《规划纲要》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三、要抓住《规划纲要》实施契机提升修志工作水平

要认真学习好《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内容全面,目标明确,措施具体,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总抓手和行动指南。我们鸡西市志办要通过专题培训、座谈研讨等形式积极组织全市修志人员认真学习领会《规划纲要》要求及前不久召开的全省地方志机构主任会议精神,尤其是隋岩同志的讲话精神,准确理解《规划纲要》的精神实质,明确隋岩主任关于今年地方志工作7个方面的主要任务,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学习、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要广泛位宣传好《规划纲要》。鸡西志办将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规划纲要》。在《鸡西日报》全文刊登解读《规划纲要》理论文章,利用机关、社区、学校的文化橱窗宣传《规划纲要》内容,利用微信、手机短信、互联网新媒体宣传《规划纲要》内容,充分引起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及社会广泛关注。

史志宣传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新知青;老知青;大学生志愿者;和谐发展

2003年6月,由、教育部、财政部以及人事部共同发起启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后简称西部计划),鼓励广大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增长才干。除了“西部计划”以外,“三支一扶(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大学生到村任职(村官计划)”和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等项目,每年也吸引众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基层去,这些活动统称为“新知青运动”。

一、新知青运动概述

知识青年,并非如字面上的意思那样,是对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人的泛称,它指的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它包括的是曾在学校受过教育,然后在“上山下乡”这个特殊政策之下,由政府所组织的到农村或连续从事农业生产的那批青年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而今,广大有知识有文化的“新知青”们带着青春的激情与梦想,响应国家号召,到西部到基层去建功立业有所作为,这与几十年前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有着某些相似之处,称之为“新知青运动”。

(一)“新知青”概念的提出

如上文所述,“新知青”主要指的是广大报名参与“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村官计划”等项目的大学毕业生。之所以将这部分青年人成为“新知青”,是因为在某些方面他们与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以下简称老知青)存在相似之处。

首先,新老知青都属于青年知识分子的范畴。他们都拥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储备和满腔的青春激情,愿意为自己的理想奉献一切。其次,从人才流动的方向来看,都是从城市到农村,从经济较发达地区到经济较落后地区,帮助支援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最后,不论是新知青还是老知青,其行动都与国家大政方针相一致,都是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如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老知青“上山下乡”,符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思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就业压力。而今新知青们怀揣梦想到西部到农村下基层,开拓一片新天地,也正是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指引下进行的。

(二)“新知青运动”的发源及内涵

由上所述,“新知青”与“老知青”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但真正使“新知青运动”如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样发展到一定规模,主要得益于“西部计划”。从规模上看,“西部计划”从2003年起开始实施以来,已经累计招募十几万大学生服务西部。

“新知青运动”有别于“运动”的一般含义,但既然是“运动”就要有参与的广泛性。以“西部计划”为典型的“新知青运动”,这几年发展速度较快,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公众参与的广泛性也不断扩展,已经不仅仅只有大学生群体参与,还包括许多社会有志青年及热心人士。而在学理上,尚未有学者就“新知青运动”给出内涵定义,但“新知青运动”的继续健康发展急需使其有一个明确的内涵定义。

“新知青运动”指的是,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体的响应贯彻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以志愿精神为内核的,在科教文卫各方面支援建设相对落后地区,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国家及个人发展得到双赢的青年服务活动。

二、“新知青运动”发生原因探析

“新知青运动”发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脉搏紧紧相连,有着其深刻的现实原因和时代特征。

(一)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

据教育部统计,从2003年起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且增幅越来越大。最新资料显示,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会达到630万以上,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与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相反的是,毕业生就业率却呈现逐年走低的状况,情况仍然不容乐观。特别是2009年,受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影响,许多企业都在减员,大学生就业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无形中又被放大许多。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就业形势,党和政府多方努力,积极促成大学生就业,以“西部计划”为代表的“新知青运动”就是其中一条非常有效的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途径。

(二)国家需要是促成“新知青运动”开展的直接原因

国家战略发展的现实需要是促成“新知青运动”开展起来的直接动力所在。西部大开发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实施几年来,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广大青年学子施展抱负提供了宽广的舞台,也为西部发展提供了急需的各方面先进人才。“村官计划”通过选拔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担任村长或镇长助理,依靠他们所学知识为农村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这与国家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战略思想不谋而合,实施几年来也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

(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是“新知青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

精神感召力,是一种内在的力量,能够使人在从事某些活动时精神高度集中,能够从内心认同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愿意为自己目前所从事的活动默默奉献。当下,新一代的青年学子们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新知青运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播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冥冥之中也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感召着他们。特别是,2008年中国经历了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大悲大喜的洗礼之后,新一代的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人经受住了考验,真正从老一辈身上继承下来不畏困难勇于拼搏的民族精神,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一种内在的精神感召在大地震和奥运中更加凸显出来,凝聚成无形的强大力量,激励着新一代的青年人为报效祖国奉献青春,积极参与“新知青运动”。

三、“新知青运动”的新特点

精神感召是“新知青运动”发生原因中最内在的动力,也是笔者认为“新知青运动”新特点分析的切入点。“新知青运动”的精神感召范畴中融入了许多富有时代特点的新元素,这些新元素也构成了“新知青运动”最为鲜明的新特点。

(一)志愿精神

“志愿服务”是一种非政府系统的组织行为和服务行动,是民间系统服务于社会的群体行为或个人行为,即民间组织或个人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体能或财富、通过更重服务性的行动去实现和体现对社会事业的服务与奉献,或实施和完成对有困难的社会群体及个人的服务与保障(志愿服务所体现的核心精神是人道主义)。志愿精神包含的众多元素中,奉献是最为鲜明的特点,没有奉献意识,志愿服务是进行不下去的。“新知青运动”虽然不完全是民间组织或个人利用自己的一些便利条件,实现对于社会的贡献,但“新知青运动”之中是不能缺乏以个人奉献为首要特点的“志愿精神”的。广大青年知识分子,放弃了许多更好的个人发展机会,自愿来到西部或者基层,为祖国各方面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才干,虽然国家在很多方面(如考研考公务员就业等方面)对他们加以照顾,但相比他们所付出的代价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的。他们没有怨言,仍然默默无闻的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如果这其中没有一点“志愿精神”,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理性主义

与以往老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往往带有盲目的个人崇拜和强硬的行政命令色彩不同,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对于自己人生的选择更加理性,在权衡利弊,考量价值方面更趋理性,在将自己与国家命运相联系的路径选择上更加的多元化。怎样发展,如何更好地使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双轨并行,并且理性的统一,当代青年知识分子有着他们独到的见解。

四、新知青运动中出现的问题及出路选择

“西部计划”、“村官计划”等等一系列的“新知青运动”开展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然而,“新知青运动”毕竟开展的时间并不长,我们积累的经验还不够,因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不健全,保障机制尚待建设

“新知青运动”很多都是以“志愿”引领开展的,所以监督约束强制力并不强,常常出现“违约”状况,志愿者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岗位管理混乱,致使许多工作没人去做,受援地方或服务单位怨声载道,已经影响到对于整体志愿者队伍的评价。服务期结束后的配套保障制度不完善,绝大多数志愿者认为服务期满后的就业渠道狭窄,对个人将来的出路表示担忧。虽说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对服务期满并考核合格的大学生志愿者给予政策扶持,如考国家公务员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等。但部分志愿者依然对未来信心不足。1-2年的志愿工作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为自己的人生扩展了新的视野以及不同的人生阅历,但代价是耗费了1-2年宝贵的青春,这样的失落对大学生志愿者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

(二)整体氛围营造缺乏深度与广度,宣传滞后,社会影响力有限

“西部计划”等一系列的“新知青运动”的开展,前期当然要靠社会、媒体以及学校的积极宣传引导。但这方面,仅就高校宣传来说就远远不够。某些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一系列的“新知青运动”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宣传工作也很不到位,有的只是例行公事的完成任务而已,这导致许多大学生对于一系列的“新知青运动”的真正含义以及重要意义不甚了解,也就谈不上积极参与其中了。高校是直接面对大学生群体的,也是在宣传上能够起到基础性作用的媒介,对于一系列“新知青运动”的宣传尚且如此,其他如社会媒体等等的宣传就更可想而知了。在一系列的“新知青运动”的宣传上,形成的舆论声势不大,社会氛围不浓,没有形成社会、学校和服务地部门三位一体合力的宣传系统,致使宣传工作盲点较多,宣传不深入、不细致。

(三)部分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意识薄弱

不论是“西部计划”,还是“村官计划”等等一系列的“新知青运动”,最重要的就是参与活动的人群的“志愿”服务意识。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参与活动的一部分志愿者,对于活动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现实与理想差距太大,情绪不稳定,工作态度不认真,工作懈怠,生活懒散,个人的一些不良行为影响了真个志愿服务队伍的形象。受援地区或单位,按照志愿协议,应该为志愿者提供基本生活条件和开展工作的工作条件,而在有了基本的条件后,志愿者就不应在物质条件上无谓抱怨。“新知青运动”很多的活动都要以“志愿”引领,因而作为参与其中的大学生的新一代知识青年应当仔细揣摩“志愿”二字的真正含义。与其抱怨,不如脚踏实地,充分做好吃苦的思想准备,将更多的精力时间投入工作中去,为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争光。

参考文献:

1、定宜庄.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

史志宣传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要把深化史志事业改革作为学习贯彻全会精神重点来抓,最大限度地提升史志工作存史资政,服务中心,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着力从三个方面推进史志事业的改革创新。一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贴近“四个无锡”新实践办史。在推进中共无锡地方史第三卷编撰,无锡市志编修,无锡年鉴编撰,史志资政研究工作中,坚持把总结历史与服务“四个无锡”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史志工作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的功能,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二是坚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贴近市民需求办史。以宣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为重点,全面开展无锡史志文化宣讲活动;以宣传展示无锡人文精神为突破口,出版《无锡近现代名人》;以展示无锡历史为重点,组织制作《魅力无锡—无锡历史展》;以宣传展示无锡党史为重点,编撰出版无锡党史系列丛书,以通俗简明易懂的形式,最大限度在传播无锡历史人文精神。三是坚持创新机制,形成合力,依托顺畅的工作机制办史。深入调研,寻找对策,建立完善区级史志机构;坚持党委政府领导,史志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密切协作的领导体制;建立完善史志系统工作例会,史志编修协作例会制度;建立完善史志专业工作者、社会专家和史志爱好者三支队伍;建立完善部门、乡镇、街道史志联络员队伍和史志文化联系点;建立完善服务基层的史志编修指导体系,着力形成大史志工作格局。

1、启动展开《中共无锡地方史》第三卷编撰工作。一是召开党史三卷本纲目专家研讨会。进一步理清新时期无锡地方党史发展主线和各个历史阶段发展脉络,突出重要历史发展节点,充分体现地方特色。组建编撰班子,组织理论研讨,实行科学分工,全面展开编写工作。二是广泛开展新时期无锡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重点征集市委、市政府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决策、发生的重要事件和无锡人民的创造性举措等重要档案文献资料,为《中共无锡地方史》第三卷编写打下扎实的资料基础。三是组织党史系列通俗读物编写工作。年内,编撰出版以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锡人民革命斗争史为主要内容的通俗读物《党史春秋(1919-1949)》,出版以反映革命先辈从事革命斗争光辉业绩的通俗读物《党史故事》,为全社会加强党史学习提供简明读本。四是指导江阴、宜兴开展地方党史二卷本编写工作,审阅两市二卷本文稿,年内完成二卷本编撰。

2、全面完成《无锡市志(1986-20__)》的编纂工作。一是完成市志终审、修改、验收。根据省志办安排,完成《无锡市志(1986~20__)》的终审工作。同时,聘请省内地方志专家对市志进行专家评审。并汇总各方评审意见,逐一落实修改方案,完成修改,争取年底前通过省志办终审验收。二是完成市志彩页、插图编排。根据市志内容,进行志首彩页收集、编排。正文确定后,插入随文图照,力争验收前彩页、插图全部到位。三是确定市志出版、印刷事宜。下半年,招标确定出版社和印刷厂,确定封面设计图案,做好出版前准备工作。四是完成1995版《无锡市志》的电子化工作。五是精心组织市(县)区志的编纂工作。全面落实省政府加快推进全省二轮志书编纂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大力推进市(县)区志的编修工作。

3、精心组织《无锡年鉴》的编撰工作。一是精心组织《无锡年鉴(2014)》编撰工作。2014版《无锡年鉴》既定字数110万字,共设40个类目、300个分目。将继续巩固前几版年鉴彩色印刷、“概述”条目简化、增加图照表、增设新类目等工作成果,下大力气做好、做细、做实各项工作,努力实现编撰思路、规范、装帧设计等方面的创新。同时,组织编撰《无锡市情(2014)》,简明扼要地介绍无锡地情。二是积极组织年鉴编纂业务培训,加强业务指导,不断提高我市年鉴编撰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三是开展年鉴相关课题调研,创新工作思路,提高年鉴服务社会、服务现实的水平。四是落实并完成《江苏年鉴(2014》及《长江三角洲城市年鉴》无锡市部分的组稿、供稿工作。

4、深入开展史志资政和地情研究开发工作。一是继续组织史志资政研究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年度工作重点,围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四个无锡”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热点、难点等重要问题,确定2014年史志资政研究的重点,组织骨干力量,以史为鉴,展开研究。继续办好《无锡史志资政参考》,努力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二是开展无锡人文地情研究工作。继续编辑以介绍党领导无锡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重大事件史实及重要人物事迹的《无锡党史知识手册》和介绍无锡各时期留存的党史遗址、遗迹及相关纪念设施的《无锡党史遗址简明手册》,做好《党史春秋(1919-1949)》、《党史故事》和《无锡近现代名人》出版发行工作。三是搞好地情资料的开发和利用。积极发挥史志服务社会功能,完成《魅力无锡——无锡历史展》的编撰。充分发挥方志馆的研究和宣传功能,做好地情资料搜集和整理。开展史志书籍征编工作。

5、积极开展史志宣传教育工作。一是精心组织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宣传教育。组织干部职工系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引领工作。二是以纪念无锡解放65周年为契机,与有关方面联合策划,精心筹办组织开展党的历史、光荣传统和城市精神宣传教育等相关纪念活动。三是深入开展史志文化“六进”活动。继续巩固和扩大史志文化联系点,采取多种形式,面向社区、乡村、学校、机关和军营,扎实开展十精神宣讲、无锡史志知识讲座和史志文化传播活动。四是加强史志文化宣传阵地建设。建好无锡方志馆,探索书目管理正规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史志文化查阅和研究需求。办好无锡史志网,加速《无锡市志》、《无锡年鉴》和方志馆馆藏地情资料电子 化工作。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