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

厅堂建筑论文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进行厅堂建筑设计时,均要由建筑师、声学顾问和剧场顾问组成联合设计组,从项目立项开始就一道工作,直至项目完工。这是国外厅堂建筑之所以高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只有明了建筑声学设计的程序和工作内容,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和惯常做法,方能保证我国的厅堂建筑具有良好的音质。

一般而言,建筑声学设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噪声控制和音质设计两大部分。

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等级与投资规模,参照国际或国家规范来确定建筑物室内噪声标准,是噪声控制设计的首要内容。

通常音乐厅、剧场等厅堂都要求很低的室内背景噪声,因此,这些厅堂的选址很重要,应尽可能远离户外的噪声与振动源。另外,还要进行场地环境噪声与振动调查、测量与仿真预测,目的是为进行厅堂建筑围护结构的隔声设计提供依据,保证厅堂建成后能达到预定的室内噪声标准。

围护结构的隔声设计分为空气声隔声设计及固体声隔声设计两部分,均包括隔声量的计算、隔声材料的选择以及隔声构造设计等内容。除理论计算外,经常需要进行隔声构件的实验室或现场测量,来确定其各频带的隔声量。

噪声控制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针对厅堂建筑内部的噪声振动源进行控制。这些噪声振动源包括空调设备、给排水设备、变压器、某些灯光设备、舞台机械设备以及来自相邻房间通过空气及固体传声传入的噪声和振动等,都将对观众厅的安静造成干扰。因此,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声学顾问就必须介入,以便审视建筑内部各种房间的平、剖面布置是否合理,尽可能在建筑设计阶段就将可能的噪声振动干扰减至最低。

此外,建筑声学设计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室内音质设计。

音质设计通常包括下述工作内容:

一、确定厅堂体型及体量。为看得清楚、听得清晰,各类厅堂都有个长度的限制。厅堂的宽度会涉及到早期侧向反射声的组织,与音质的空间感有重要关联。厅堂的高度不仅影响竖向早期反射声的组织,而且影响早后期声能比和混响声能的大小及方向。厅堂的体积和每座容积都直接影响混响时间等音质参数。厅堂的体型更是关系到是否存在回声、颤动回声、声聚焦、声影区等音质缺陷。所有这些,都必须在初步方案设计阶段就提供建筑声学的专业意见。

二、确定音质设计指标及其优选值。根据厅堂的使用功能选择混响时间、明晰度、强度指数、侧向能量因子、双耳互相关系数等音质评价指标,并确定各指标的优选值,是音质设计的重要任务。这些指标及其优选值的选定,将为进一步进行音质参量计算和将来竣工后的音质测试提供目标和依据。

三、对乐池、乐台、包厢、楼座及厅堂各界面进行声学设计。厅堂的平面及各界面的形状、面积、倾角等以及乐池、乐台、包厢、楼座、音乐罩、反射板等都影响声脉冲响应的结构,从而对厅堂音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是否设楼座、包厢,设几层楼座、包厢,楼座和包厢的深度及开敞度多少为合适,栏板的面积与倾角多大较恰当等等,都属于建筑声学设计的范畴,都需由建筑师与声学顾问共同磋商,加以确定。乐池的形状和开口大小也直接影响乐队声能的输送以及乐队与演员的相互听闻。此外,是否设音乐罩或反射板,设何种形式的音乐罩和反射板等等,也都需要从建筑声学专业的角度提供咨询意见,并给出设计方案。四、计算厅堂音质参量。当厅堂的平、剖面及楼座、包厢、乐池、乐台等设计方案拟定以后,就可开始计算厅堂音质参量。通过音质参量的计算,提供设计反馈信息,以便对设计方案作出必要的修改与调整。这个过程有时需要反复进行多次,以便臻于至善。在此过程中,需要辅以平剖面声线分析、三维声场计算机仿真乃至缩尺模型试验等技术手段,才能做出较准确的预计。

五、进行声学构造设计。厅堂音质除了受前述建筑因素影响之外,还与室内装修材料与构造密切相关。因此,声学顾问还需与装修设计师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室内装修设计。声学装修构造设计通常包括各界面材料的选择和绘制构造设计图,需详细规定材料的面密度、表观密度、厚度、穿孔率、孔径、孔距、背后空气层厚度以及龙骨的间距等技术参数。

六、声场计算机仿真。对厅堂建筑进行仔细的声场分析和音质参量计算,有赖于声场三维计算机仿真。从这一点意义上讲,要进行成功的现代厅堂音质设计已离不开计算机仿真的辅助。

七、缩尺模型试验。对于重要的厅堂,除了计算机仿真外,通常还须建立一定缩尺比的厅堂模型,进行缩尺模型声学试验。缩尺模型试验优于计算机仿真之处,在于唯有它能对室内声波动效应做出仿真,而前者仅能在中、高频段,在几何声学的范围内提供较准确的仿真结果。此外,计算机仿真从本质上说是将声学家已知的声学原理输入计算机中,而缩尺模型则可较客观地展示厅堂中发生的实际声物理现象。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声学实验室正在负责对在建的广州歌剧院作1∶20的声学缩尺模型试验,以确保该剧院建成后的高水准音质。

八、可听化主观评价。对于重要的厅堂,必要时还可在计算机仿真和缩尺模型试验基础上,应用先进的可听化技术进行主观听音评价。可听化技术是通过仿真计算,或者通过模型试验测量获得双耳脉冲响应,将之与在消声室中录制的音乐或语言“干信号”卷积,输出已加入厅堂影响的声音信号,供受试者预先聆听建成后的厅堂音质效果。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建筑声学领域一项高新技术。

九、建筑声学测量。建筑声学测量包括噪声与振动测量,围护构造隔声测量,重要材料与构造的吸声量测量以及厅堂音质参量的测量等。厅堂音质参量测量除了在工程竣工之后进行,以验证声学设计是否达标外,有时还需要在厅堂建筑主体完工,进入内部装修阶段时进行,以便为施工的最后阶段进行必要的设计修改与调整提供科学数据。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第2篇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进行厅堂建筑设计时,均要由建筑师、声学顾问和剧场顾问组成联合设计组,从项目立项开始就一道工作,直至项目完工。这是国外厅堂建筑之所以高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只有明了建筑声学设计的程序和工作内容,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和惯常做法,方能保证我国的厅堂建筑具有良好的音质。

一般而言,建筑声学设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噪声控制和音质设计两大部分。

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等级与投资规模,参照国际或国家规范来确定建筑物室内噪声标准,是噪声控制设计的首要内容。

通常音乐厅、剧场等厅堂都要求很低的室内背景噪声,因此,这些厅堂的选址很重要,应尽可能远离户外的噪声与振动源。另外,还要进行场地环境噪声与振动调查、测量与仿真预测,目的是为进行厅堂建筑围护结构的隔声设计提供依据,保证厅堂建成后能达到预定的室内噪声标准。

围护结构的隔声设计分为空气声隔声设计及固体声隔声设计两部分,均包括隔声量的计算、隔声材料的选择以及隔声构造设计等内容。除理论计算外,经常需要进行隔声构件的实验室或现场测量,来确定其各频带的隔声量。

噪声控制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针对厅堂建筑内部的噪声振动源进行控制。这些噪声振动源包括空调设备、给排水设备、变压器、某些灯光设备、舞台机械设备以及来自相邻房间通过空气及固体传声传入的噪声和振动等,都将对观众厅的安静造成干扰。因此,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声学顾问就必须介入,以便审视建筑内部各种房间的平、剖面布置是否合理,尽可能在建筑设计阶段就将可能的噪声振动干扰减至最低。

此外,建筑声学设计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室内音质设计。

音质设计通常包括下述工作内容:

一、确定厅堂体型及体量。为看得清楚、听得清晰,各类厅堂都有个长度的限制。厅堂的宽度会涉及到早期侧向反射声的组织,与音质的空间感有重要关联。厅堂的高度不仅影响竖向早期反射声的组织,而且影响早后期声能比和混响声能的大小及方向。厅堂的体积和每座容积都直接影响混响时间等音质参数。厅堂的体型更是关系到是否存在回声、颤动回声、声聚焦、声影区等音质缺陷。所有这些,都必须在初步方案设计阶段就提供建筑声学的专业意见。

二、确定音质设计指标及其优选值。根据厅堂的使用功能选择混响时间、明晰度、强度指数、侧向能量因子、双耳互相关系数等音质评价指标,并确定各指标的优选值,是音质设计的重要任务。这些指标及其优选值的选定,将为进一步进行音质参量计算和将来竣工后的音质测试提供目标和依据。

三、对乐池、乐台、包厢、楼座及厅堂各界面进行声学设计。厅堂的平面及各界面的形状、面积、倾角等以及乐池、乐台、包厢、楼座、音乐罩、反射板等都影响声脉冲响应的结构,从而对厅堂音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是否设楼座、包厢,设几层楼座、包厢,楼座和包厢的深度及开敞度多少为合适,栏板的面积与倾角多大较恰当等等,都属于建筑声学设计的范畴,都需由建筑师与声学顾问共同磋商,加以确定。乐池的形状和开口大小也直接影响乐队声能的输送以及乐队与演员的相互听闻。此外,是否设音乐罩或反射板,设何种形式的音乐罩和反射板等等,也都需要从建筑声学专业的角度提供咨询意见,并给出设计方案。四、计算厅堂音质参量。当厅堂的平、剖面及楼座、包厢、乐池、乐台等设计方案拟定以后,就可开始计算厅堂音质参量。通过音质参量的计算,提供设计反馈信息,以便对设计方案作出必要的修改与调整。这个过程有时需要反复进行多次,以便臻于至善。在此过程中,需要辅以平剖面声线分析、三维声场计算机仿真乃至缩尺模型试验等技术手段,才能做出较准确的预计。

五、进行声学构造设计。厅堂音质除了受前述建筑因素影响之外,还与室内装修材料与构造密切相关。因此,声学顾问还需与装修设计师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室内装修设计。声学装修构造设计通常包括各界面材料的选择和绘制构造设计图,需详细规定材料的面密度、表观密度、厚度、穿孔率、孔径、孔距、背后空气层厚度以及龙骨的间距等技术参数。

六、声场计算机仿真。对厅堂建筑进行仔细的声场分析和音质参量计算,有赖于声场三维计算机仿真。从这一点意义上讲,要进行成功的现代厅堂音质设计已离不开计算机仿真的辅助。

七、缩尺模型试验。对于重要的厅堂,除了计算机仿真外,通常还须建立一定缩尺比的厅堂模型,进行缩尺模型声学试验。缩尺模型试验优于计算机仿真之处,在于唯有它能对室内声波动效应做出仿真,而前者仅能在中、高频段,在几何声学的范围内提供较准确的仿真结果。此外,计算机仿真从本质上说是将声学家已知的声学原理输入计算机中,而缩尺模型则可较客观地展示厅堂中发生的实际声物理现象。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声学实验室正在负责对在建的广州歌剧院作1∶20的声学缩尺模型试验,以确保该剧院建成后的高水准音质。

八、可听化主观评价。对于重要的厅堂,必要时还可在计算机仿真和缩尺模型试验基础上,应用先进的可听化技术进行主观听音评价。可听化技术是通过仿真计算,或者通过模型试验测量获得双耳脉冲响应,将之与在消声室中录制的音乐或语言“干信号”卷积,输出已加入厅堂影响的声音信号,供受试者预先聆听建成后的厅堂音质效果。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建筑声学领域一项高新技术。

九、建筑声学测量。建筑声学测量包括噪声与振动测量,围护构造隔声测量,重要材料与构造的吸声量测量以及厅堂音质参量的测量等。厅堂音质参量测量除了在工程竣工之后进行,以验证声学设计是否达标外,有时还需要在厅堂建筑主体完工,进入内部装修阶段时进行,以便为施工的最后阶段进行必要的设计修改与调整提供科学数据。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第3篇

围护结构的隔声设计分为空气声隔声设计及固体声隔声设计两部分,均包括隔声量的计算、隔声材料的选择以及隔声构造设计等内容。除理论计算外,经常需要进行隔声构件的实验室或现场测量,来确定其各频带的隔声量。

噪声控制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针对厅堂建筑内部的噪声振动源进行控制。这些噪声振动源包括空调设备、给排水设备、变压器、某些灯光设备、舞台机械设备以及来自相邻房间通过空气及固体传声传入的噪声和振动等,都将对观众厅的安静造成干扰。因此,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声学顾问就必须介入,以便审视建筑内部各种房间的平、剖面布置是否合理,尽可能在建筑设计阶段就将可能的噪声振动干扰减至最低。

此外,建筑声学设计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室内音质设计。

音质设计通常包括下述工作内容:

一、确定厅堂体型及体量。为看得清楚、听得清晰,各类厅堂都有个长度的限制。厅堂的宽度会涉及到早期侧向反射声的组织,与音质的空间感有重要关联。厅堂的高度不仅影响竖向早期反射声的组织,而且影响早后期声能比和混响声能的大小及方向。厅堂的体积和每座容积都直接影响混响时间等音质参数。厅堂的体型更是关系到是否存在回声、颤动回声、声聚焦、声影区等音质缺陷。所有这些,都必须在初步方案设计阶段就提供建筑声学的专业意见。

二、确定音质设计指标及其优选值。根据厅堂的使用功能选择混响时间、明晰度、强度指数、侧向能量因子、双耳互相关系数等音质评价指标,并确定各指标的优选值,是音质设计的重要任务。这些指标及其优选值的选定,将为进一步进行音质参量计算和将来竣工后的音质测试提供目标和依据。

三、对乐池、乐台、包厢、楼座及厅堂各界面进行声学设计。厅堂的平面及各界面的形状、面积、倾角等以及乐池、乐台、包厢、楼座、音乐罩、反射板等都影响声脉冲响应的结构,从而对厅堂音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是否设楼座、包厢,设几层楼座、包厢,楼座和包厢的深度及开敞度多少为合适,栏板的面积与倾角多大较恰当等等,都属于建筑声学设计的范畴,都需由建筑师与声学顾问共同磋商,加以确定。乐池的形状和开口大小也直接影响乐队声能的输送以及乐队与演员的相互听闻。此外,是否设音乐罩或反射板,设何种形式的音乐罩和反射板等等,也都需要从建筑声学专业的角度提供咨询意见,并给出设计方案。四、计算厅堂音质参量。当厅堂的平、剖面及楼座、包厢、乐池、乐台等设计方案拟定以后,就可开始计算厅堂音质参量。通过音质参量的计算,提供设计反馈信息,以便对设计方案作出必要的修改与调整。这个过程有时需要反复进行多次,以便臻于至善。在此过程中,需要辅以平剖面声线分析、三维声场计算机仿真乃至缩尺模型试验等技术手段,才能做出较准确的预计。

五、进行声学构造设计。厅堂音质除了受前述建筑因素影响之外,还与室内装修材料与构造密切相关。因此,声学顾问还需与装修设计师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室内装修设计。声学装修构造设计通常包括各界面材料的选择和绘制构造设计图,需详细规定材料的面密度、表观密度、厚度、穿孔率、孔径、孔距、背后空气层厚度以及龙骨的间距等技术参数。

六、声场计算机仿真。对厅堂建筑进行仔细的声场分析和音质参量计算,有赖于声场三维计算机仿真。从这一点意义上讲,要进行成功的现代厅堂音质设计已离不开计算机仿真的辅助。

七、缩尺模型试验。对于重要的厅堂,除了计算机仿真外,通常还须建立一定缩尺比的厅堂模型,进行缩尺模型声学试验。缩尺模型试验优于计算机仿真之处,在于唯有它能对室内声波动效应做出仿真,而前者仅能在中、高频段,在几何声学的范围内提供较准确的仿真结果。此外,计算机仿真从本质上说是将声学家已知的声学原理输入计算机中,而缩尺模型则可较客观地展示厅堂中发生的实际声物理现象。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声学实验室正在负责对在建的广州歌剧院作1∶20的声学缩尺模型试验,以确保该剧院建成后的高水准音质。

八、可听化主观评价。对于重要的厅堂,必要时还可在计算机仿真和缩尺模型试验基础上,应用先进的可听化技术进行主观听音评价。可听化技术是通过仿真计算,或者通过模型试验测量获得双耳脉冲响应,将之与在消声室中录制的音乐或语言“干信号”卷积,输出已加入厅堂影响的声音信号,供受试者预先聆听建成后的厅堂音质效果。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建筑声学领域一项高新技术。

九、建筑声学测量。建筑声学测量包括噪声与振动测量,围护构造隔声测量,重要材料与构造的吸声量测量以及厅堂音质参量的测量等。厅堂音质参量测量除了在工程竣工之后进行,以验证声学设计是否达标外,有时还需要在厅堂建筑主体完工,进入内部装修阶段时进行,以便为施工的最后阶段进行必要的设计修改与调整提供科学数据。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祠堂;平面;空间;立面

中图分类号:TU-86文献

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7-0038-04

1.前言

祠堂按照其性质可以分为民居式祠堂和园林式祠堂两大类。民居式祠堂是源于祖先崇拜,由有着血缘关系的家族或者家族的一支共同建造的祭祀祖先的公共性建筑,具备宗族和乡土的共同性质;园林式祠堂指的是出于先贤崇拜而建立的祠堂。本文所阐述的是具有宗族性质的祠堂。祠堂文化萌芽于夏商周,宋代形成完善的体系,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祠堂建筑是伴随着我国宗族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完善而逐渐形成。屏山村地处安徽省黟县的东北部,位于屏风山和吉阳山的山麓,村前是开阔的绿地,村后有群山环绕,吉阳溪九曲十弯地穿村而过。因北边有屏风山,形似屏风,得名屏山村。屏山村是一个以舒氏为主的聚居村落,因明清建制曾属黟县九都(“都”是古代乡镇的自然建制),故又称九都舒村。在明清鼎盛时期,屏山村祠堂多达18座,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如今村中的祠堂仅剩下光裕堂、成道堂等7座,除庆余堂为明朝所建,其余均为清朝建造。在现存的7座祠堂中,庆余堂、光裕堂、咸宜堂、御前侍卫祠堂、道光堂5座祠堂保存较为完好。

2.屏山祠堂的选址

《阳宅会心集-宗祠说》提到,“君子营建宫室,宗庙为先,诚以祖宗发源之地,支派皆源于兹。”屏山村是聚居的血缘村,宗族组织庞大,村落的布局以祠堂为先,祠堂位于村落的中心。并且祠堂的选址深受风水思想的影响,无论规模大小,选址都是全村风水最好地段。此外,屏山村祠堂选址集中,在黟县属罕见(图1)。民间传说屏山祠堂所在地为来龙山的余脉所在,并且处于屏山村的中心区,砂秀穴准地气足,土质结而不板,干而不燥,山势挺拔峻,是十分难得的风水宝地。

3.屏山祠堂的布局

屏山祠堂的整体布局大多坐北朝南,但不是正南,而是稍偏10°-30°,如庆佘堂、光裕堂、咸宜堂、道光堂。御前侍卫祠堂却不同,坐西朝东。可见,风水思想虽然影响着祠堂的布局,但并不刻板,在寸土寸金的屏山村,趋利避害,活用风水,东向亦为吉向,取“紫气东未”之意,而且面朝山势雄峻的吉阳山。

4.屏山祠堂的平面

屏山祠堂的平面由门坦、门屋、天井、享堂和寝殿五大部分组成,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门坦与享堂。

4.1门坦

门坦是祠堂的入口引导空间,由门楼、照壁及两边的侧墙共同限定,平面近似为长方形。以风水学的观点来解释这一空间形成的原因,则为“聚气”。从建筑形制的角度来看,民居门前多为街巷,而祠堂建筑注重入口空间环境的营造。屏山村街巷空间的宽高比约为1:3,甚至更小,具有极强的空间围合感。祠堂建筑通过扩大的门前空间——门坦,使空间的围合感发生变化,运用空间封闭与开敞的强烈对比,彰显祠堂地位的重要性。从建筑功能的角度而言,祠堂既是族人的祭祀场所,又是家族的祠堂执法、婚丧嫁娶之地,即家族活动的聚集场所,其功能需要门前设置广场未满足各种活动的要求。现以光裕堂、御前侍卫祠堂的门坦为例进行分析。

4.1.1光裕堂的门坦

依据格式塔心理学对认知图形的“完形法则”,可以将光裕堂的门坦广场平面近似为矩形。依据简单的几何知识,求得矩形平面中心点O1(图2)。O1到门楼的距离Dx=8.87m,门楼高度Hx=11.70m,令(O1)Kx=Dx/Hx,则(O1)Kx≈0.76。依据芦原义信指出的“在墙面高度H一定时,随着人与超过人身高的墙面距离D的增大,墙面对于空间的压迫感就越弱,以D/H=1为空间感受与建筑细部观察情况的临界点”,因为0.5

4.1.2御前侍卫祠堂的门坦

同理可将御前侍卫祠堂门坦广场平面近似为直角梯形,并且求出中心点O2。通过分析可知,人们在O2点时,既能感受到广场空间整体上的亲切围合感,又能感受到门楼的压迫。

根据以上分析,将两祠堂的K值进行比较,可知1

4.2享堂

享堂又称“中厅”,是宗族举行祭祀仪式的重要场所,无论是结构,还是细部装饰等方面都精益求精。享堂的前檐完全敞开,无门窗装饰,便于族人行祭祀跪拜之礼,也是族老们平日议事的地方。三进祠堂的享堂与寝殿之间由天井隔开,两进祠堂则是在享堂的后金柱间通过设置隔扇与寝殿隔开,隔扇的两侧有木门与寝殿相通。根据实际的功能需要,享堂为一层或者两层。当享堂为两层时,楼下空间高敞,而楼上空间较为低矮,主要作为附属用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前后进通过围绕天井的跑马廊相连,这种做法称为“穿堂过厅”。为了进一步扩大楼上空间,将跑马廊靠近天井的一侧做成“坐窗”

(图4)的形式,将窗台由立柱向外出挑约0.4m的深度,在坐窗的外沿处做隔扇,或约0.6m高的花栏杆,柱间以挂落作为装饰。

享堂平面宽敞,开间为3-5间不等。这与明朝“三品以上包括三品的官员允许祠堂建三间九架式”的规定及清朝“三品以上官员祠堂的厅堂允许建五开间”的规定有关,庆余堂、光裕堂、咸宜堂、道光堂4座祠堂(图5,6,7,8)中只有庆余堂享堂5开间高于当时的社会规定。庆余堂约建于公元1600年的明朝末期,当时社会动荡,屏山村又地处偏远,对建筑形制的约束已不严格了。

享堂的通面阔与门屋基本保持一致,依据风水思想,将后金柱的开间较前金柱略微增大,前窄后宽,形成“有利聚财”的口袋形。享堂的进深较大,平面不像门屋那样狭长,宽长比近似黄金比。享堂的开间数与门屋基本一致,当两侧设置附属用房,开间数有所增加。当设置楼梯、储藏室时,仅用间壁与祭祀主空间隔开,所以享堂主空间的开间数仍然与门屋保持一致。楼梯为单跑梯,宽约0.8m,由于享堂底层空间高大,所以楼梯较陡,约为60°,而且封闭无采光,行走不便,说明二层空间很少使用。

相比徽州地区的其他祠堂多将楼梯置于寝殿的东西两侧(图9),屏山祠堂统一地设在享堂东侧,这可能是屏山祠堂中享堂多为二层的缘故。

5.屏山祠堂的空间组织

5.1突出中轴

上、中、下三厅沿中轴线紧密布置,门屋最低,享堂次之,寝殿最高,这样既突出了主从分明的格局,又取意“步步高升”。门屋、享堂、寝殿的开间数均为奇数,以明间为中心,进一步突显中轴的贯穿。不仅如此,各堂屋的柱距不等分,以明间最大,次间次之,稍间再次之,尽间最小。天井两旁的廊庑更是降低高度来烘托中轴主线。

5.2灵活的空间转换

空间的转换离不开过渡空间,过渡空间本身没有明确的使用功能,一般比主空间稍小、矮、暗,具有调和、转换、连接与辅助的性质。祠堂中的过渡空间,主要位于入口与檐廊。如图10所示,自门屋(A)经过过渡空间(B)到达天井空间(C),再经由过渡空间(D)收束,进入享堂(E),空间达到高潮。其后由过渡空间(F)到达天井空间(G),随着空间由暗到明,使人的空间感受由紧张转向舒缓,再经过渡空间(H)收束,进入寝殿(1),空间达到第二次高潮。

除了这种既定“开”、“合”空间之间的转换,祠堂中还存在可调节的灵活格局,通过改变空间形态,未适应不同时间的空间需求。享堂是众人聚集行祭祀之礼的公共性场所,平日则是族老们的会议场所,所以要求空间具有一定的开敞性,于是将享堂与天井连为一体。而寝殿是用于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所以要求空间具有一定的封闭性,避免外界打扰祖先们的安寝。于是在享堂与寝殿之间,通过隔扇分别对两空间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平日里将隔扇紧闭,以确保寝殿与享堂之间的彼此独立,满足各自空间对于“开敞”和“封闭”的需求。祭祀时将隔扇完全打开,使享堂与寝殿贯通为一体,满足祭祀空间开敞性的需求。这种利用隔扇使空间在封闭与开敞之间灵活转换,可谓是一举两得的妙笔。

5.3视觉仰角的变化

巧妙运用风水中的“过白”手法,即利用近景或者其他景物,在视线方向上形成中景或者远景画面上的“框景”、“夹景”。屏山村地少人多,建筑密度较大,结合实际情况运用“过白”手法灵活地组织建筑物。祠堂上、中厅之间的天井较为窄小,重在形成遮阳与拔风的功能效果,不存在“过白”间距,而且不少祠堂的上、中厅更是直接相连。对于祠堂中、下厅之间的天井,因场地有限,视野仅在中厅往下厅的行进过程中存在“过白”现象。

现选取祠堂的中轴作为行进线路,在下厅与中厅的行进过程中分析庆余堂、光裕堂、咸宜堂的视觉仰角变化。首先分析下厅至中厅的行进路线,如图11~13所示,在跨进祠堂大门时,视觉仰角约为27°,依据19世纪德国建筑师麦尔登斯(H·Marfen)关于视觉仰角的见解,可知此角度最适宜观察中厅的整体情况,并且感知建筑细部,所以中厅嵌有各种细节雕刻的装饰,目的在于使人在踏入祠堂的瞬间,便被中厅的整体气势与细节精美所震撼。但咸宜堂特意升高了门屋中心间的屋顶,以增大入口处的视觉仰角。在三大祠堂下厅里的行走过程中,檐下的视觉仰角控制在45°左右,依据麦尔登斯的研究可知45°是观察建筑整体及细部的临界角度。行至天井时,天空尽露,待行至天井正中处,此时仰望中厅的视角高达60°左右。继续前行进入中厅,此时视线由明转暗。从中厅至下厅方向,在香案前抬头仰望远处下厅时的视觉仰角处于11°~18°之间,能够清楚地看到屋脊上方露出的亮白天空,这正是“过白”,既满足了象征祖先的牌位需放置于厅堂暗处的需求,也让族人在礼毕慢步离去的过程中,感受灵魂与天际的交流,直至行至檐下,豁然开朗。

通过分析图中的数据可以得出,在下厅与中厅的视觉仰角均控制在45°以内,有利于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在天井中的视觉仰角则控制在45°~60°之间,有利于在天光下观赏建筑细节。60°是人的双眼在头不转动时视觉上方角度的临界值,视觉仰角控制在60°以内,便于行人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察觉到匠人在建筑上的精心设计。

6.屏山祠堂的立面造型

屏山祠堂的五彩门楼最具特色,与黟县其他祠堂的灰色调有显著不同。由于祠堂的门楼尺度高大,为了保持整体环境的有机统一,在构图与做法上与民居大门基本保持一致。

徽州祠堂的门楼一般分为屋宇式、八字式与仿牌坊式。屏山村祠堂中门楼保存情况较好的有庆余堂、光裕堂、咸宜堂和御前侍卫祠堂,四座祠堂采用的都是只有大祠堂才允许的仿牌坊式门楼。仿牌坊式门楼,称牌楼门,由华表发展演变而来。华表是原始社会里的一种图腾标志,总是成对的出现。在一对华表的上方横放一块额枋,便形成“门”,在额枋上写上字,就形成了历史上最早的牌楼门。屏山祠堂的牌楼门高俊挺拔,通常为三间四柱式,中间最高,约10-12m,次间高约9m(图14)。在牌楼门两侧还各加筑一道前斜45。的矮墙来增添门楼的气势,因为斜墙是正八边形的一个斜边,所以称为八字门。牌楼门和八字门的上方都有奢华的装饰,如上、下枋和斗盘枋等多层构件。

7.结语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厅堂建筑;声学;设计

作为听音场所。厅堂建筑的听音质量是第一重要的,因此必须认真做好建筑声学设计,确保其音质。只有明确建筑声学设计的要点和手段,才能保证厅堂建筑具有良好的音质。

一、建筑声学设计的要点

一般而言,建筑声学设计的要点主要包括噪声控制和音质设计两大部分。

(一)噪声控制

通常音乐厅、剧场等厅堂都要求很低的室内背景噪声,因此,这些厅堂的选址很重要,应尽可能远离户外的噪声与振动源。另外,还要进行场地环境噪声与振动调查、测量与仿真预测,目的是为进行厅堂建筑围护结构的隔声设计提供依据。保证厅堂建成后能达到预定的室内噪声标准。此外,建筑声学设计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室内音质设计。

(二)音质设计

音质设计通常包括下述工作内容:

1.确定厅堂体型及体量。

2.确定音质设计指标及其优选值。根据厅堂的使用功能选择混响时间、明晰度、强度指数、侧向能量因子、双耳互相关系数等音质评价指标,并确定各指标的优选值,是音质设计的重要任务。

3.对乐池、乐台、包厢、楼座及厅堂各界面进行声学设计。

4.计算厅堂音质参量。当厅堂的平、剖面及楼座、包厢、乐池、乐台等设计方案拟定以后,就可开始计算厅堂音质参量。

5.进行声学构造设计。厅堂音质除了受前述建筑因素影响之外,还与室内装修材料与构造密切相关。声学装修构造设计通常包括各界面材料的选择和绘制构造设计图,需详细规定材料的面密度、表观密度、厚度、穿孔率、孔径、孔距、背后空气层厚度以及龙骨的间距等技术参数。

6.声场计算机仿真。对厅堂建筑进行仔细的声场分析和音质参量计算,有赖于声场三维计算机仿真。

7.缩尺模型试验。对于重要的厅堂,除了计算机仿真外,通常还须建立一定缩尺比的厅堂模型,进行缩尺模型声学试验。

8.可听化主观评价。可听化技术是通过仿真计算。或者通过模型试验测量获得双耳脉冲响应,将之与在消声室中录制的音乐或语言“干信号”卷积,输出已加入厅堂影响的声音信号,供受试者预先聆听建成后的厅堂音质效果。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建筑声学领域一项高新技术。

9.建筑声学测量。建筑声学测量包括噪声与振动测量,围护构造隔声测量,重要材料与构造的吸声量测量以及厅堂音质参量的测量等。

10.对电声系统设计提供咨询意见。对于需要安装电声系统的厅堂,建筑声学专家尚需与音响工程师配合,对电声系统的设备选型、设计与安装提供咨询意见。

11.组织主观评价。对于重要厅堂,在工程落成后,组织专门的演出和主观评价,来检验建成后厅堂的音质效果,是建筑声学设计最后一个重要环节。

二、声学设计的手段

准确地预测房间的音质效果一直是建筑声学研究者追求的理想。厅堂音质模型测定是建筑声学设计的重要手段。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使用计算机进行声场的模拟研究成为现实。近年来,使用基于有限元理论的方法模拟声音的高阶波动特性,在低频模拟上获得了一些进展。

厅堂中短延时反射声的分布,是决定音质的重要因素。在缩尺模型中,用电火花作为脉冲声源测得的短延时反射声分布,与实际大厅的短延时反射声分布有良好的对应,对在设计阶段确定厅堂的大小、体型等有重要参考意义。混响时间是公认的一个可定量的音质参数,通过模型试验可以预测所要兴建厅堂的混响时间。声场不均匀度也是一个重要的音质参数。

模型试验的测量系统、测量方法和结果的表达与实际厅堂相同,但需要根据厅堂模型的缩尺比s,在混响时间测量和声场不均匀度测量时对测量频率作相应改变。不同频率的声波,在空气介质中传播,特别是高频声波,它的由空气吸收引起的衰减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差别很大,对混响时间测量结果,需采取对空气吸收的影响作相应的修正,且有足够的精度。

对于短延时反射声分布测量,厅堂音质模型的缩尺比s一般采用1/5或1/10,也有采用1/20的,但因受试验设备和频率过高的限制,精度受到一定影响。对混响时间的测量,缩尺比s为1/20时只能对应实际厅堂1000Hz或2 000Hz以下的频率。推荐缩尺比s不小于1/10,对混响时间和声场不均匀度的测量可扩展至实际厅堂中的4000Hz。短延时反射声分布测量的精度也较高。

模型的内表面形状,有些起伏尺寸比较小,对声波的反射和扩散没有多大影响,在制作模型时可适当简化。但必须保留等于或大于实际厅堂中声波为2000Hz的波长的起伏,不能省略。因为这些部分会对声场的不均匀度

[1] [2] 

有较大影响。要使厅堂音质模型的内表面各个部分,包括观众席的吸声系数在所测量的频率范围内与相对应的实际厅堂内表面各部分及观众席的吸声系数完全相符,实际上有很大难度,因此允许有±%的误差。

为了避免在模型中的背景噪声过高导至动态范围达不到要求而影响精度,厅堂音质模型的外壳必须有足够的隔声量。舞台空间大小、形状及吸声状况,对观众厅的短延时反射声分布、混响时间及声压级分布有很大影响。在模型试验时,这部分宜包括在内。舞台空间部分的吸声状况也应进行相应的模拟。

短延时反射声分布测量所用的声源信号为电容器放电时产生的脉冲声,适于用做模型试验中的脉冲声源信号。声源中心位置规定为一般演出区的中心,高度相当于人口的高度。声场不均匀度测量的声源位置与高度,与混响时间测量相同。短延时反射声分布测量常用的方法是将接收到的直达声和反射声信号经过放大,以时间为横轴在示波器上显示,即脉冲响应声图谱(回声图)。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厅堂建筑;声学;设计

作为听音场所。厅堂建筑的听音质量是第一重要的,因此必须认真做好建筑声学设计,确保其音质。只有明确建筑声学设计的要点和手段,才能保证厅堂建筑具有良好的音质。

一、建筑声学设计的要点

一般而言,建筑声学设计的要点主要包括噪声控制和音质设计两大部分。

(一)噪声控制

通常音乐厅、剧场等厅堂都要求很低的室内背景噪声,因此,这些厅堂的选址很重要,应尽可能远离户外的噪声与振动源。另外,还要进行场地环境噪声与振动调查、测量与仿真预测,目的是为进行厅堂建筑围护结构的隔声设计提供依据。保证厅堂建成后能达到预定的室内噪声标准。此外,建筑声学设计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室内音质设计。

(二)音质设计

音质设计通常包括下述工作内容:

1.确定厅堂体型及体量。

2.确定音质设计指标及其优选值。根据厅堂的使用功能选择混响时间、明晰度、强度指数、侧向能量因子、双耳互相关系数等音质评价指标,并确定各指标的优选值,是音质设计的重要任务。

3.对乐池、乐台、包厢、楼座及厅堂各界面进行声学设计。

4.计算厅堂音质参量。当厅堂的平、剖面及楼座、包厢、乐池、乐台等设计方案拟定以后,就可开始计算厅堂音质参量。

5.进行声学构造设计。厅堂音质除了受前述建筑因素影响之外,还与室内装修材料与构造密切相关。声学装修构造设计通常包括各界面材料的选择和绘制构造设计图,需详细规定材料的面密度、表观密度、厚度、穿孔率、孔径、孔距、背后空气层厚度以及龙骨的间距等技术参数。

6.声场计算机仿真。对厅堂建筑进行仔细的声场分析和音质参量计算,有赖于声场三维计算机仿真。

7.缩尺模型试验。对于重要的厅堂,除了计算机仿真外,通常还须建立一定缩尺比的厅堂模型,进行缩尺模型声学试验。

8.可听化主观评价。可听化技术是通过仿真计算。或者通过模型试验测量获得双耳脉冲响应,将之与在消声室中录制的音乐或语言“干信号”卷积,输出已加入厅堂影响的声音信号,供受试者预先聆听建成后的厅堂音质效果。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建筑声学领域一项高新技术。

9.建筑声学测量。建筑声学测量包括噪声与振动测量,围护构造隔声测量,重要材料与构造的吸声量测量以及厅堂音质参量的测量等。

10.对电声系统设计提供咨询意见。对于需要安装电声系统的厅堂,建筑声学专家尚需与音响工程师配合,对电声系统的设备选型、设计与安装提供咨询意见。

11.组织主观评价。对于重要厅堂,在工程落成后,组织专门的演出和主观评价,来检验建成后厅堂的音质效果,是建筑声学设计最后一个重要环节。

二、声学设计的手段

准确地预测房间的音质效果一直是建筑声学研究者追求的理想。厅堂音质模型测定是建筑声学设计的重要手段。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使用计算机进行声场的模拟研究成为现实。近年来,使用基于有限元理论的方法模拟声音的高阶波动特性,在低频模拟上获得了一些进展。

厅堂中短延时反射声的分布,是决定音质的重要因素。在缩尺模型中,用电火花作为脉冲声源测得的短延时反射声分布,与实际大厅的短延时反射声分布有良好的对应,对在设计阶段确定厅堂的大小、体型等有重要参考意义。混响时间是公认的一个可定量的音质参数,通过模型试验可以预测所要兴建厅堂的混响时间。声场不均匀度也是一个重要的音质参数。

模型试验的测量系统、测量方法和结果的表达与实际厅堂相同,但需要根据厅堂模型的缩尺比s,在混响时间测量和声场不均匀度测量时对测量频率作相应改变。不同频率的声波,在空气介质中传播,特别是高频声波,它的由空气吸收引起的衰减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差别很大,对混响时间测量结果,需采取对空气吸收的影响作相应的修正,且有足够的精度。

对于短延时反射声分布测量,厅堂音质模型的缩尺比s一般采用1/5或1/10,也有采用1/20的,但因受试验设备和频率过高的限制,精度受到一定影响。对混响时间的测量,缩尺比s为1/20时只能对应实际厅堂1000Hz或2 000Hz以下的频率。推荐缩尺比s不小于1/10,对混响时间和声场不均匀度的测量可扩展至实际厅堂中的4000Hz。短延时反射声分布测量的精度也较高。

模型的内表面形状,有些起伏尺寸比较小,对声波的反射和扩散没有多大影响,在制作模型时可适当简化。但必须保留等于或大于实际厅堂中声波为2000Hz的波长的起伏,不能省略。因为这些部分会对声场的不均匀

[1] [2] 

度有较大影响。要使厅堂音质模型的内表面各个部分,包括观众席的吸声系数在所测量的频率范围内与相对应的实际厅堂内表面各部分及观众席的吸声系数完全相符,实际上有很大难度,因此允许有±%的误差。

为了避免在模型中的背景噪声过高导至动态范围达不到要求而影响精度,厅堂音质模型的外壳必须有足够的隔声量。舞台空间大小、形状及吸声状况,对观众厅的短延时反射声分布、混响时间及声压级分布有很大影响。在模型试验时,这部分宜包括在内。舞台空间部分的吸声状况也应进行相应的模拟。

短延时反射声分布测量所用的声源信号为电容器放电时产生的脉冲声,适于用做模型试验中的脉冲声源信号。声源中心位置规定为一般演出区的中心,高度相当于人口的高度。声场不均匀度测量的声源位置与高度,与混响时间测量相同。短延时反射声分布测量常用的方法是将接收到的直达声和反射声信号经过放大,以时间为横轴在示波器上显示,即脉冲响应声图谱(回声图)。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清末民初:延安天主教堂;文化交融

中图分类号:TU-09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7-0068-03

延安市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中部,东临延长,西靠安塞,南与甘泉、富县、宜川比邻,北同子长、延川接壤,特殊的地形、地貌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地理位置。同治十一年(1872)以后,天主教开始成规模地传入陕北地区,宣统三年(1911年),在肤施县(今延安市)设立陕北宗座代牧区,自此天主教在延安地区各县传播,基督教文化对延安地区在多个方面产生影响,在陕北的黄土地域建造了数十个不同风格的教堂建筑,延安桥儿沟天主教堂是现存具有代表性的罗马风式的宗教建筑。

地处陕北的延安桥儿沟天主教堂建造雄伟,在平面、里面、内部空间和建筑艺术上别具特色,尤其在教堂的造型体现出罗马风式教堂的特征:拱券门窗以及室内的连续拱券柱廊,建筑外部和内部随处可见的圆拱形装饰;同时由于受限于当时当地的技术和经济条件,建筑形体和细部装饰采取简洁处理,但仍不失敦实厚重、均衡安稳、力度饱满、结构完整的美学效果。作者自2003年11月份始,对教堂进行了数次实地测绘,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作为宗教建筑的特点及文化意义,进一步为其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

1 建筑位置

延安市桥儿沟天主教堂位子延安市东北5km桥儿沟,民国十三年(1924年)由西班牙传教士易兴化在肤施(今延安)桥儿沟购买地盘,民国二十年(1931年)开始兴建教堂,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竣工。教堂建造雄伟,教堂内设有圣像、匾额,是在我国黄土地域出现的具有罗马风式的教堂建筑,现为“鲁迅艺术学校”的校舍。

2 建筑特征

2.1 建筑平面及立面

桥儿沟教堂主体建筑的平面形制为巴西利卡式,平面为规则长方形:长36.28m,宽15.858m(图1)。

立面为典型的罗马风式建筑风格,南立面为三段式构图,包括中厅和两侧的钟塔(图2(a))。中厅立面被划分为三部分:下面部分是罗马风式的三层内凹(三个连续的壁柱形成)半圆形拱券门,券门两边对称布置两个壁柱;中间部分是三个并列的中间高,两边较低的圆拱窗;上面部分是三角山花,山花两边对称布置壁柱,且中央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字匾上刻有“天主教”字样。字匾上方有内凹的形似玫瑰窗的圆形假窗。两侧钟楼完全对称,钟楼构图分为三段:位于最下面是教堂的两个次入口,两层内凹(两个连续的壁柱形成)的圆拱门;中间一段由两部分组成,下部分是两个并排的内凹的圆拱窗,上部分是内凹的形似玫瑰窗的圆形漏窗:最上面一段是有欧式柱廊装饰的内凹圆拱窗,钟楼的檐口划分细致,造型挺拔(见图2(b))。

西立面垂直分为三段:最北段是长约5.11m的祭坛部分,开有一门是神父进入教堂专用门。门的上端是三个并列的圆拱门:中段是由长3.79m的7个开间构成,每组开间是由三个并列的中间大两边较小的圆拱门组成。最南段是宽3.83m的钟楼侧面,其形式与正立面相似(见图3)。

2.2内部空间

教堂内部空间的中厅比侧廊空间高,中厅屋顶内部天花为石砌半圆形肋骨拱结构。侧廊为连续的拱券,两排共12棵高4.5m的科林斯柱式将其分为三部分。中间空间约为7.2m,两侧空间约为3.4m。每颗柱子均有不同的植物样式雕刻。室内由于使用了连续拱券,使室内空间具有变幻莫测的神秘气氛(见图4(a))。教堂内部的北端为祭坛,两边设置台阶通向高出室内的祭坛。在靠祭坛的墙有壁柱以及装饰精美的砖雕壁龛,现壁龛已被填平,祭坛装饰主题为中国传统的竹、梅、荷等植物样式(见图4(b))。

2.3 建筑艺术

教堂的风格十分协调,表现在如下方面:所有的门窗也都是圆拱形。窗子上端外凸的砖装饰也均为圆拱形,所有的砖柱顶以及屋顶都有相同的细部装饰小尖塔。中厅及侧厅壁柱的比例关系和装饰线脚体现了西方古典建筑的构图形式(见图5)。教堂主体及附属建筑都用青灰色的砖砌成,因而显得非常庄重、朴素,体现了教会的禁欲思想。因教堂建筑大量使用立柱和各种形状的拱券,而达到了一种敦实厚重、均衡安稳、力度饱满、结构完整的美学效果。

3 中西文化交融的影响

天主教传教士进入中国前,多数接触了本国流行的宗教建筑风格以及传教士曾经停留地的宗教建筑影响,随传教士进入陕北地区,欧洲的教堂风格会不同程度地被引入延安天主教堂,另一方面,陕北的工匠在教堂的施工中,会不自觉地融入当地传统的建筑语言。因此无论哪种教堂风格一离开其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土壤,自然会发生形态变异,这种变化反映了两种甚至多种形式的融合和混生。基于对桥儿沟教堂的实际调研,通过对比研究,给出中西文化相互交融在延安桥儿沟教堂建筑中的影响。

罗马风式教堂建筑一般坐东朝西,西部为教堂入口,东部为圣坛,而延安桥儿沟天主教堂入口在南部,北部为圣坛,符合当地居住建筑的朝向。桥儿沟天主教堂的平面型制不完全等同于欧洲教堂中常用的典型的巴西利卡,表现在教堂平面只有长方形大厅,却没有突出的圣坛的平面。祭坛在中厅的北端,高出室内地平1m的台上,仅采用划分中厅内部空间的方法用虚空间突出教义的重要性。在罗马风式的教堂立面渗入了中式字匾、楹联等装饰,通过文字表意,使陕北天主教堂以不同于欧洲天主教堂的立面形象出现。在建筑内部圣坛、柱头等细部装饰中融入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特色,在圣坛的雕刻采用中国传统的植物式样:梅、兰、菊、荷等以及龙等动物式样,柱头上细部简化了科林斯柱式,柱头线条简单,上面雕着梅花、牡丹等不同植物图案,这些都是欧洲教堂不具备的特色。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清末民初:延安天主教堂;文化交融

延安市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中部,东临延长,西靠安塞,南与甘泉、富县、宜川比邻,北同子长、延川接壤,特殊的地形、地貌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地理位置。同治十一年(1872)以后,天主教开始成规模地传入陕北地区,宣统三年(1911年),在肤施县(今延安市)设立陕北宗座代牧区,自此天主教在延安地区各县传播,基督教文化对延安地区在多个方面产生影响,在陕北的黄土地域建造了数十个不同风格的教堂建筑,延安桥儿沟天主教堂是现存具有代表性的罗马风式的宗教建筑。

地处陕北的延安桥儿沟天主教堂建造雄伟,在平面、里面、内部空间和建筑艺术上别具特色,尤其在教堂的造型体现出罗马风式教堂的特征:拱券门窗以及室内的连续拱券柱廊,建筑外部和内部随处可见的圆拱形装饰;同时由于受限于当时当地的技术和经济条件,建筑形体和细部装饰采取简洁处理,但仍不失敦实厚重、均衡安稳、力度饱满、结构完整的美学效果。作者自2003年11月份始,对教堂进行了数次实地测绘,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作为宗教建筑的特点及文化意义,进一步为其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

1 建筑位置

延安市桥儿沟天主教堂位子延安市东北5km桥儿沟,民国十三年(1924年)由西班牙传教士易兴化在肤施(今延安)桥儿沟购买地盘,民国二十年(1931年)开始兴建教堂,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竣工。教堂建造雄伟,教堂内设有圣像、匾额,是在我国黄土地域出现的具有罗马风式的教堂建筑,现为“鲁迅艺术学校”的校舍。

2 建筑特征

2.1 建筑平面及立面

桥儿沟教堂主体建筑的平面形制为巴西利卡式,平面为规则长方形:长36.28m,宽15.858m(图1)。

立面为典型的罗马风式建筑风格,南立面为三段式构图,包括中厅和两侧的钟塔(图2(a))。中厅立面被划分为三部分:下面部分是罗马风式的三层内凹(三个连续的壁柱形成)半圆形拱券门,券门两边对称布置两个壁柱;中间部分是三个并列的中间高,两边较低的圆拱窗;上面部分是三角山花,山花两边对称布置壁柱,且中央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字匾上刻有“天主教”字样。字匾上方有内凹的形似玫瑰窗的圆形假窗。两侧钟楼完全对称,钟楼构图分为三段:位于最下面是教堂的两个次入口,两层内凹(两个连续的壁柱形成)的圆拱门;中间一段由两部分组成,下部分是两个并排的内凹的圆拱窗,上部分是内凹的形似玫瑰窗的圆形漏窗:最上面一段是有欧式柱廊装饰的内凹圆拱窗,钟楼的檐口划分细致,造型挺拔(见图2(b))。

西立面垂直分为三段:最北段是长约5.11m的祭坛部分,开有一门是神父进入教堂专用门。门的上端是三个并列的圆拱门:中段是由长3.79m的7个开间构成,每组开间是由三个并列的中间大两边较小的圆拱门组成。最南段是宽3.83m的钟楼侧面,其形式与正立面相似(见图3)。

2.2内部空间

教堂内部空间的中厅比侧廊空间高,中厅屋顶内部天花为石砌半圆形肋骨拱结构。侧廊为连续的拱券,两排共12棵高4.5m的科林斯柱式将其分为三部分。中间空间约为7.2m,两侧空间约为3.4m。每颗柱子均有不同的植物样式雕刻。室内由于使用了连续拱券,使室内空间具有变幻莫测的神秘气氛(见图4(a))。教堂内部的北端为祭坛,两边设置台阶通向高出室内的祭坛。在靠祭坛的墙有壁柱以及装饰精美的砖雕壁龛,现壁龛已被填平,祭坛装饰主题为中国传统的竹、梅、荷等植物样式(见图4(b))。

2.3 建筑艺术

教堂的风格十分协调,表现在如下方面:所有的门窗也都是圆拱形。窗子上端外凸的砖装饰也均为圆拱形,所有的砖柱顶以及屋顶都有相同的细部装饰小尖塔。中厅及侧厅壁柱的比例关系和装饰线脚体现了西方古典建筑的构图形式(见图5)。教堂主体及附属建筑都用青灰色的砖砌成,因而显得非常庄重、朴素,体现了教会的禁欲思想。因教堂建筑大量使用立柱和各种形状的拱券,而达到了一种敦实厚重、均衡安稳、力度饱满、结构完整的美学效果。

3 中西文化交融的影响

天主教传教士进入中国前,多数接触了本国流行的宗教建筑风格以及传教士曾经停留地的宗教建筑影响,随传教士进入陕北地区,欧洲的教堂风格会不同程度地被引入延安天主教堂,另一方面,陕北的工匠在教堂的施工中,会不自觉地融入当地传统的建筑语言。因此无论哪种教堂风格一离开其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土壤,自然会发生形态变异,这种变化反映了两种甚至多种形式的融合和混生。基于对桥儿沟教堂的实际调研,通过对比研究,给出中西文化相互交融在延安桥儿沟教堂建筑中的影响。

罗马风式教堂建筑一般坐东朝西,西部为教堂入口,东部为圣坛,而延安桥儿沟天主教堂入口在南部,北部为圣坛,符合当地居住建筑的朝向。桥儿沟天主教堂的平面型制不完全等同于欧洲教堂中常用的典型的巴西利卡,表现在教堂平面只有长方形大厅,却没有突出的圣坛的平面。祭坛在中厅的北端,高出室内地平1m的台上,仅采用划分中厅内部空间的方法用虚空间突出教义的重要性。在罗马风式的教堂立面渗入了中式字匾、楹联等装饰,通过文字表意,使陕北天主教堂以不同于欧洲天主教堂的立面形象出现。在建筑内部圣坛、柱头等细部装饰中融入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特色,在圣坛的雕刻采用中国传统的植物式样:梅、兰、菊、荷等以及龙等动物式样,柱头上细部简化了科林斯柱式,柱头线条简单,上面雕着梅花、牡丹等不同植物图案,这些都是欧洲教堂不具备的特色。

4 建筑的文化价值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第9篇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为我国一些大城市提供了发展会展经济的基础条件,目前国内已陆续建成了数量不少的可召开政务会议和大型国际会议的会议中心。如: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山东大会堂等。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项目于2005年4月11日举办建筑设计方案竞赛,同年10月进行基础施工,2007年1月主体工程竣工。随后在2007年2月1、2日,顺利运行了全国政协第九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建成,使广东省召开政务会议和接待各种规格国际会议的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我们有幸参与了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以下简称“白云会议中心”)工程设计、建设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对于政务型会议建筑有些体验和感想,进行总结和交流。

项目前期科学定位,目的性明确

政务型会议建筑是使用目的性明确的会议建筑,在项目策划期间,一定要从先进性、科学性、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经营性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政务型会议建筑规划以召开党政、人大、政协及政府有关和国际会议为主,建筑的功能配置与规模应满足召开各种类型、规模会议和会后运营的实际需要,应在保证会议主体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考虑配套功能的合理组合利用,提高投资效益减少维护成本,充分发掘其政治、社会、商业效益、以适应未来会议文化交流的发展趋势。

以白云会议中心为例,项目定位为广东省人民大会堂,建成后的白云会议中心及配套设施将作为“省人大、政协”的主会场,届时广东省、广州市人大、政协会议将在此召开。在非“两会”召开期间,白云会议中心将尽量满足广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需求,吸引更多的商业、文化、学术等方面的活动来这里举行。白云会议中心拥有总面积约10万m2的会议场地,设置了2500座会议厅、1200座会议厅、主席团会议厅、500座国际会议厅、250座国际会议厅、专业影视厅以及各类中、小型会议室共62间,新闻厅1间。其中:2500座世纪大会堂以会议功能为主,兼备满足大型庆典类为主的文艺演出的需要:1200座岭南大会堂以会议功能为主,兼备满足音乐演出功能要求:500座国际会议厅以会议功能为主,兼备满足电影放映要求:千人宴会厅除供宴会使用外,也具备开会、小品演出的功能。以上有演出功能会议厅堂,均进行了舞台工艺设计,在充分满足会议功能基础上满足演出功能或放映电影功能。

白云会议中心的每个会场大小规模和功能的设置都经过了反复的探讨和论证,既借鉴了国外成功的经验,又考虑了广东的具体情况,邀请省内乃至国内有关专业的专家学者,进行多专业、多层次的比较论证(召开各类专家论证会80余场),整理出了翔实的资料,为设计提供了较为充实的理论依据,奠定了科学的决策基础,这在国内其他工程建设中是少见的。同时,会议中心还设置了4000m2的千人宴会厅、7500m2的展厅以及建筑面积约11万m2的星级酒店等设施,为各层面政务会议提供可靠、完整、完善的会议服务,同时也为召开其他类型的会议、国际会议和各类演出提供会议交流、展览、商务、住宿等服务。

功能空间的设计特点

“于外以为形,蕴涵于内以为意”,建筑空间的形式和建筑空间的内涵有着辨证统一的关系,当前政府推行务实、严谨的从政作风,则政务型建筑应遵循简洁、流畅、庄严、稳重的风格,本文将侧重于功能角度来探讨会议建筑。

会议的功能要求和演出种类、形式及规模的不同均直接影响到会议、观演建筑各部分功能组成,也直接影响会议,观演建筑的空间构成。政务型会议中心是以大型会议为主要使用功能,综艺演出为辅助使用功能的会议、观演建筑,它的基本构成空间序列为入口广场、前厅、礼仪厅、观众厅、休息厅、舞台、后台、管理办公以及设备用房。它与一般会议、观演建筑所不同的是政务会议的礼仪空间要求,以及主席团和首长使用空间的安全保卫功能。建筑师在对其空间序列的组织中,可以通过整体规划、单体设计的综合运用衔接和过渡,对比与变化、引导与暗示等多样的空间处理手法来营造庄严、朴实的气氛,把各个空间组织在一起成为能满足使用功能的,有序而富有变化的空间集合。对于会议中心而言,空间序列的展开与会议、观演的流程相吻合,即城市道路――会议中心前广场――门厅――礼仪厅――交通廊――会议厅(观众厅),建筑师所有的构思、手法均在这条流线上展开。

1 总平面布置

白云会议中心用地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西侧原东方乐园,总用地面积约25ha。东面隔白云大道与白云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相望,西面毗邻即将开发的白云新城,南面为住宅区及广州新体育馆。项目用地视野开阔、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建筑为五栋不规则长形立方体并排而立,样式新颖、别致、简洁,具有较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丰富的层次感,稳重而不花哨。主体建筑外墙材料为红色砂岩和透明玻璃幕墙。从白云山顶俯瞰,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好似无尾活泼的大红津鲤嬉戏于天地山水之间,给人醒目、喜庆的感觉,符合“简洁大方”的设计要求。从西面公共广场引出的生态廊道,向东穿越主体建筑,并移植保留基地内所有的树木、植被,形成东西走向的生态景观廊道。西侧的机场东路通过地下交通隧道,使得白云会议中心西面公共广场与白云新城中央绿地连成一体。

2 交通组织

总平面规划交通组织系统应安全、通畅、合理、便捷,便于管理,合理的组织人流、车流、服务流、物流等各流线,满足各功能分区需求。使与会者或观众能直达会议中心的主入口,充分考虑雨天的入场交通流线模式。根据政务型会议的特殊要求,还应满足首长,贵宾能乘车直接到达2500座、1200座主席团会议厅的贵宾出入口,同样两座酒店均有独立的主出入口和与会议中心相连接的连廊出入口。

道路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消防通道的要求。白云会议中心在A栋、B栋与C栋、D栋之间设置了景观坡道,可直接从室外上到二层,以保证2500座,1200座池座后座观众便捷、安全的疏散到室外广场,或进入会议厅,形成多层次的完备的室外交通体系。

室内考虑会议观众人群相对密集,需设置大量自动扶梯作为垂直交通主干体系,宜根据会议中心会场的平面设计特点均匀设置。垂直梯作为人群密集使用的电梯,经推敲建议采用大容量(大于2t)电梯,能迅速将大量人群在短时间运送到指定位置。

针对政务会议的特点,主席团的会议流线是主席台(舞台)交通流线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务会议的组织有着特定严格的程序,如主席团成员入场应从主席台(舞台)上场门进入等。因此,围绕主席团流线要求,其主席团对外出入门厅,主席团休息厅、功能用房如秘书问、警卫间、

服务问、医疗间等,都应符合要求,确保便捷、流畅、安全。

3 前广场

会议中心作为重要的文化建筑,入口广场是必不可少的空间序列组成部分,需与建筑主体形成相互衬托、补充的关系,与建筑主体一起营造出一种既大气、宏伟,又亲和、纯朴的氛围,衬托主体建筑的功能和重要性。

广场的布置与会议中心的性质规模及在城市中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广场的尺度决定了使用者心里感受,是形成广场和围合建筑良好视觉环境。同时前广场也是政务会议或演出序列开始的重要空间,如有需要还可以作为大型会议的室外礼仪空间。广场空间需要比较平坦开阔的无障碍区域,它是人员密集的会议中心与城市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和缓冲空间,同时也是各类群体活动的活动场所。快速的疏导通过、停留广场的人流需要合理划分各使用空间的领域,可考虑采用高差或底界面不同的质感变化来划分空间领域,通过道路、绿化、标识设计的引导来控制各流线的方向。

另外,作为以“两会”等政务会议为主的广场,应提供大面积的地面停车,因地下停车场在“两会”期间,根据会议安全保卫需要,不能停放车辆,所以广场地面停车场如何与绿化结合,如何与市政道路合理衔接,确保车辆的交通组织合理是需要认真探讨的。白云会议中心在这方面的设计处理上提供了成功的案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建筑及广场的泛光照明设计,也是广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气氛的营造对建筑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照明处理可烘托出或简洁宁静或流光异彩的环境氛围,甚至还可以弥补某些建筑设计上的不足之处。白云会议中心经过专业的泛光照明设计,将建筑的泛光照明效果细分为盛大节日模式,普通假期模式,节能模式三个不同照明模式,充分满足了节日期间的灯光需要,也使其在非节日期间达到节能的效果。

4 入口前厅

入口前厅是与会者进入建筑的第一个空间,从使用功能看,它也是人员集散、人流分流的场所,从空间性质看,是室外广场空间与观众厅空间之间的过渡。会议中心的主入前厅应与前广场有良好的、安全的、便捷的有机联系,较大的尺度空间,并应满足良好采光、通风及视线导向要求,能完善、良好地起到会议厅交通枢纽作用。作为政务会议中心前厅,入口大门处在设计上应留有足够空间设置足够安检的设备,并能满足安检流程的需要,满足人流迅速通过的要求,

同时前厅在使用上存在报到、发放资料的功能要求。因此,前厅设计应能满足会议程序要求,体现大会议厅庄严性、主导性及适用性,其尺度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主入口前厅空间设置在处于五栋建筑正中的C栋大堂,强调其中轴感,C栋大堂高15m,宽40m,纵深76m,作为会议中心大堂和人流集散枢纽,两侧各布置了垂直交通核和六部自动扶梯,靠玻璃外墙还设置了大坡道台阶直通二楼,具有强烈的引导和视觉作用,较之电梯和自动扶梯能够使与会者更加便捷、通畅的抵达会议中心各会场。

5 礼仪空间

作为重要的大型政务会议中心,宜配置礼仪大厅,礼仪大厅应与前厅和观众厅有直接联系,其功能应满足各类型会议礼仪,开幕、剪彩、交流等活动的要求和首长、领导接见代表合影的要求。它的设置为会议或演出提供了一个多功能、完善的空间。

一般的政务会议厅可将前厅与礼仪厅合二为一,礼仪空间的尺度、规模大小应与其会议中心的规模匹配,宜设置背景墙,对环境的照明有较高的要求,可结合室外环境设计,设备设施还应考虑预留扩声系统和新闻灯等接口。白云会议中心2500座世纪大会堂和整个会议中心的礼仪大厅设在C栋大堂,1200座岭南大会堂单独在二层池座后座出入口设置了规模较小的礼仪厅,并兼顾了休息厅的功能。

6 观众厅

观众厅空间是会议、观演建筑空间的核心和主体,它的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决定了建筑的空间布局和空间结构,其空间规模、空间形式、空间界面也直接影响到会议,观演建筑的视觉效果(视线)、听觉效果(音乐)和空间形象(观感)。

观众厅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建筑的空间感受。观众厅技术性强,空间随意性较小,多根据建筑的性质、规模及声学要求选择合适的空间形状,形成独特的空间氛围。室内空间界面应与建筑空间高度融合,它的体快、质感都直接影响空间的表性,政务型会议厅堂多选择直线界面,垂直线表示向上的力,严肃、庄严而有希望,水平线表示安定和宁静,国际会议厅则选择富有动感和变化的斜线界面,或者奔放、复杂富于流动感的自由曲线界面。观众厅的天棚剖面、高度及空间容量都是根据声线、光线和视线的分析而确定。

观众厅空间形状确定后,厅内坐席的布置就相对简单,但需充分考虑使用需要,在排距与桌椅尺寸的取舍上选取最佳值。还需特别确保池座代表席独立,绝不能受到任何干扰,列席人员、旁听人员、记者席等应设在二、三层楼座,应与池座代表席区域尽量分离,形成独立的空间。

厅内音质控制系统涉及到声学测量、声扩散、混响时间与反射声和音质评价以及音乐等方面的知识,宜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和传统缩尺模型实测,结合声学、生理学及心理学等知识,对厅堂内的各种音质设计程序和设计指标进行多种模式的精确控制,进而达到控制大厅混响时间及反射声效果的目的,以适应不同类别活动的声学指标需求,使音质效果达到一流的水平。

白云会议中心的2500座世纪大会堂观众厅为扇型空间,1200座岭南大会堂观众厅、500座广东大会堂观众厅为长形空间,其他中、小型会议厅堂空间形式丰富多样。各会场均设置有电子报到系统、会场监控系统、中央控制系统、会议音视频采集与编辑系统等先进技术设置。其中,2500座世纪大会堂、主席团会议室还设有电子表决、同声传译等系统。

休息区相对于观众厅有很大的空间自由度,很容易透过空间处理手法创造出丰富多变亲切宜人的室内空间。白云会议中心2500座世纪华堂的休息区通过空间的渗透与融合增加空间层次,扩大观众活动范围,运用空间限定、空间导向、空间流动等手法,加上开窗的变化、光影的变化,形成流动的,变化的、丰富的室内空间效果。1200座岭南会堂则选择布置中庭,由于中庭共享空间的空间层次非常多,水平的垂直的空间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流动,人们在静中观动、动中观静、整个空间里营造出活泼生动的气氛。

7 舞台

会议中心的主舞台设计充分考虑政务会议需要及兼顾大型综艺演出的要求,后舞台则应由候场区、化妆间、道具间、排练厅、休息室、办公室及各类准备间等组成。

白云会议中心的2500座世纪大会堂主席台台口净空尺寸:宽23m,高12m,主舞台宽38m,深24m,舞台偏重于满足会议功能,主舞台布置主席团坐席170座,分6排。主席团坐席设有升降台阶,逐步升高,主席台后墙留有足够背景布置空间。2500座世纪大会堂舞台为满足大型综艺

演出功能配置主舞台子母式升降台、车台及升降乐池。

1200座岭南大会堂,500座国际会议厅、主席团会议厅,多功能厅的主席台台口宽度和高度按其会议厅空间统一设计。其中1200座岭南大会堂,500座国际会议厅均采用开敞式舞台,回避了传统舞台空间和镜框式台口对舞台空间和观众厅造成的分隔感,使主席台与观众厅浑然一体。

建筑声学与扩声系统

声学设计是会议、观演建筑设计中重要组成部分,除会议、观演厅堂内需进行声学设计外,会议中心许多重要空间也应进行必要的声学设计。其建筑声学设计应与建筑设计和装饰设计密切配合,特别是装饰设计应符合建筑声学设计要求,扩声系统则应与建筑声学紧密相关。从方案设计开始,扩声系统设计就应与建筑声学设计,建筑设计和其它有关工程设计专业密切配合。在考虑厅内吸声、房间体型、反射声和避免声缺陷等问题时,应把扩声扬声器位置作为主要声源点,保证听众有足够的声压级,声音清晰、声场均匀、视听一致。

白云会议中心各厅堂的声学特性,在设计之前所编制的《白云国际会议中心设计导则》经专家评审要求,容积指标约:2500座世纪大会堂为10m3/座,观众厅容积约为25000m3,1200座国际会议厅8m3~10m3/座,观众厅容积为8000m3~10000m3。会议观众厅混响时间,2500座大会议厅为1.5s~1.6s(±0.1),兼顾综艺演出和大型的音乐会演出。1200座国际会议厅为1.4s~1.5s(±0.1)。500座国际会议厅为1.1s~1.2s(±0.1),兼顾放映电影,采用可变混响装置可重放(扩声系统)音乐。噪声控制,厅内允许观众背景噪声级应≤NR25,大厅的围护结构应采用重结构,隔声门的隔声量为40dB《包括声锁》。

安防及保卫问题

政务型会议中心较多的承接政务和国际重要会议任务,对安全保卫方面的要求较为严格。会议中心应独立布置主要领导人休息室,休息室与主席团休息室相近单独设置,休息室在功能上还考虑了具备首长接见室,代表或外事活动的功能,配备了专用卫生间、服务间和公用卫生间、秘书室、警卫室(司机兼用),服务员用房,能提供实施严格、保密、保卫的措施。设单独的停车库,如设地下车库则应有专用电梯,与主席台及对外部有便捷的、安全的通道,避免与其他路线交叉。主席团领导专用通道应能与普通通道相通,又能独立、封闭,与普通与会者通道分离,达到安全、舒适的使用标准,并且要结合广场贵宾通道和一般来宾通道的有效分区,形成安全保护和灵活使用共存的道路系统。

除了对建筑硬件作安全空间处理外,安防的布控、联防系统的设置还需与智能、弱电专业紧密配合。白云会议中心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对会议、展览、酒店实施“集中管理,分散控制”,提高使用效率,充分考虑会议、演出的不同需求,实现建筑智能化、信息化、可视化、集成化管理的大系统工程,共有6大系统,46个子系统。

政务型会议建筑的发展趋势

各专业分工细化,配合更为紧密。观演建筑的专业分工除传统的结构、水、暖、电专业以外,舞台设计、声学设计、灯光设计、音响设计、智能化设计等专业将对舞台、观众厅及结构造型提出决定性意见。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徽州民居 天井 审美对象 天空之井 建筑规划 应用性 分析

最近省公共频道的一档名为“走进新安江”的节目,其中桥段都是讲述新安江两岸民居与民风的,这不禁引发了我对儿时的美好回忆,并将我拉回到了那个灰瓦白墙,门前屋后满是自然植物的童年。到了春天,一望无际的金色油菜花香,阵阵袭来,让人不得不幸福。也正是源于这样的记忆,我开始对徽州民居的特征产生了浓厚兴趣。继而开始试图运用设计课程上教授的观点,分析起无数次梦中儿时的“老房子”的来。

民居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也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特定的地域、气候、环境以及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民居形式。古徽民居给人的强烈印象是聚族而居、规模宏大,且讲究风水、选址巧妙,其外观是白粉墙、小青瓦及层层选迭的马头墙组合成清新淡雅的村落外观和建筑物群体形象。而其内部布局大多数是一厅两厢,开敞式厅堂,连同狭小天井的楼层居住单元,至今在我老家的镇上应保留有这样的古民居,一家人祖孙三代同堂,享受着这样美好安逸的生活,实在令人羡慕,由于社会的发展,地方经济的带动等等因素,老家现存古民居已经寥寥无几,而我也只能凭借现有资料与儿时记忆对其进行非专业角度的分析:

一、对“天井”的印象和感觉

走进徽州民居,进入大门首先见到的便是“天井”,这是徽州民居一大特点,由于民居四周为高出木构架的封护墙,开窗很少也很小,所以天井主要为通风采光之用。“天井”是徽派建筑的重要格式之一,与马头墙、厅堂、厢阁等共同组成徽派民居的基本构件,也是徽州人的人文思想积淀和审美对象的主要载体。所谓“天井”,即居厅堂、两厢、居室之中间,不加遮盖、明亮敞开,俗称“天空之井”。徽州古民居的天井,多在堂前的下首与大门之间,由井口、井身与明堂、两厢组成,但也有规模宏大的大宅堂厅,除主天井外,在正厅两侧及后厅,还有数个小天井。这样的设计在我看来不单是建筑上的一种需求,我所能感受到的则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与传达。由高墙重门围成的徽式古民宅,好似是徽州人看破风尘与世隔绝;但天井的破格冲天,却又表露出徽州人心想突破苦海重围,能有所作为,看似坐井观天,实则取无为而有为。除去四角关闭着的房间,在这个四周被高墙所围的“天之井”的底部所展开的狭长形空间,在与外界完全隔绝的静寂之中,与中间的激烈变动似乎完全无关地沉睡至今的空间,又是一个带着一种难以动摇的倔强与韧劲。

二、“天井”设计的思想性

1.阴阳设计

《易经》云:“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幢民居按空间层次性质可以分为:室内空间是太阴空间,檐廊空间是少阴空间,天井空间是少阳空间,室外空间是太阳空间。在整体上即可认为天井空间是一个序列布局完整的“八卦”空间,有生生不息轮转运动规律。

整幢民居在内外空间层次延(进)深上也形成阴阳组合关系。每一进天井组合成为一个递进层次,构成一个层次的阴阳关系。以大门别内外,为界定领域第一层次;门厅之屏门为界定主客出入第二层次(即主走中门,宾走耳门);中部设天井为界定门厅与厅堂之第三层次;前堂后寝中门(照壁门)遮挡为界定内外私密性的第四层次;楼厅后房之内眷闺阁,为界定性别之第五层次;后厅杂役,灶厨为界定主仆之第六层次。

不同性质内外反映了鲜明的徽文化儒雅风味,儒家崇尚不偏不倚,不损不过的中庸思想,反映在建筑布局上“方正对称”左右平衡的形式。

2.虚实设计

徽州传统民居早在明代就已经非常成熟,最典型的是“四水归堂”(四水归堂:徽州民居的院落四边的屋顶都是斜坡屋顶,下雨时雨水会从四面流入天井中的堂屋前面,称四水归堂) 的合院建筑。这是一种虚实相生的建筑形式。徽居是内向的,对外是大面积的高耸实墙,只点缀通气的小窗,起到防盗的作用;而且大量的徽居是密集建造的,相邻建筑之间用防火山墙分隔,主要是起隔绝火焰、避免火灾蔓延的作用,后来因为这些墙的角部造型类似马头而称马头墙。马头墙造成的徽居封闭的整体外观,是“实”的一面;但是建筑群的内部则用天井来实现和自然的交流,大片的建筑群里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天井,天井里有植物盆景的繁茂、有居民生活的气息,这是“虚”的一面。徽居正是在虚实相生中达到了艺术和生活完美统一的境界。

3. 风水设计

中国人在建筑上历来讲究风水,徽州民居同样如此。风水学主张“生气乃第一义”,故有“气”为阴阳之精髓,民居大小庭院均可视为功能各异之大小气场,门廊通道则为气流要道,相互联成一气,天井乃中心气场,令居宅充满生机与活力,徽州“天井”体现在风水学的内容主要有下面三点:

第一:天井通天接地,上通天纳气迎风,下接地除污去秽,使住居环境中不断新陈代谢、循环流转。其中蕴含深刻设计哲理,就是天井气场强化沟通天地阴阳之气的功能,如“天井”一词,建筑文化意义是“通天设计”的意思。

第二:气口循环,风水学认为门乃气口,控制着气流的引导和循环。门窗的设计意念更强调其通气“虚”的一面,使整个民宅内通道路线形成气流网络。

第三:藏风聚气,房舍高低与大小是关键,居宅形态空间比例对内藏风聚气十分重要,过于空旷失去亲合力,院落适当紧凑可藏风聚气性能好,空间又不可太小,但必须要通气才能吐故纳新。民居选址之气场原理空间并与当地气候环境相配合,构筑成不同性质的气场原理。

三、“天井”设计的平面设计观

1. “天井”的国画感

兴许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徽州人颇受名山大川自然风光的熏陶,山有黄山之美,水有新安之妙。以至影响到在庭院中掘水池、堆假山、植花卉,浓缩大自然于园中。如西递的“西园”设在三单元并例民居前,开阔尺度与民居相齐,进深约五米,空间场地窄小,但三院相互贯通,通过花墙、景窗借景等手法,扩大景域空间。庭院中植花木、盆景、鱼池、石橙,景致幽雅,摹仿天然野趣,使人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徽州庭院设置多以小巧玲珑,小中见大,幽雅自然,出奇制胜,并借以群体作用扩大自身存在,融个体于群体之中,通过院墙的景洞花窗使内外相汲,引庭外风光入室,构成“桃花似火喷墙外,翠绿竹荫借东家”、“四面春光入,无处不花香”的庭院景致。

2. “天井”的素描感

众所皆知,徽州民居建筑艺术是一种黑白艺术,既有有中国水墨画意趣又同时具朴质的素描品格,有别于北京古建筑黄瓦红墙,施油漆彩画五颜六色。徽州民居依山傍水而座落,散落在青山绿水之间。外墙以刷白灰素描手法构成,民居外观封闭,仅在高墙上嵌一大门,全景展示光与影交织的装饰效果。

民居多以灰瓦白墙为主色调,材料多以本色,淡雅清新。借助光与影的互动效果,形成艺术素描特色。正如苏轼诗《花影》中描述的那样:“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数明月送将来。”可见古民居意境之美。

3.“天井”的构成感

如果细心研究,会不难发现,在徽州民居中不无论巨宅大院空间组合多么复杂,天井布局都有明确的内在规律,直接表现在轴线的序列关系上。如歙县郑村汪氏居宅“和义堂”内设九个天井,占地1600,有大小厅堂九间,顺三条火巷分隔成三条纵向轴线,以天井位置又有七条横轴线相交。其特征是轴线分明、系统性强,以天井组合有序,构图规整。

另一个是主从明确特征,在全宅院的系统中设有一个主宅,即中心大厅宽大敞亮、气势庄严。纵横轴线各路各进的子系统中也有自己的主院落,各自形成不同的主从关系。主宅院有很强的综合功能,是家庭中公共社交活动场所。如祁门县渚口村有一所称“新屋里”古宅,又称“一府六县”,建于清同治年间,宅主倪望重任浙江知府,其弟倪望隆任江西三南知县,合居其宅。因“一家兼府县”故称该宅为“一府六县”。府厅匾额《迪光堂》大厅为中间屋(主屋),四边各一四合屋与一三间屋而变易其位,既统一且多样。整个建筑共分大厅、小厅、东花厅、学屋、中间屋、西边屋共六区。都有厚墙与其他区分隔,虽相隔又相通,以示昭穆雍雍之大家气派。倪氏有二子,长子又有三孙,其弟前妻有二子,继室也有二子,还有女儿诸位与仆人。家庭成员构成也属大家望族,居室并依主从特征各得其所

天井轴线层次结构是第三特征,延纵深轴线天井位置相交一道横轴线,并提高一个地坪层次,为“步步高升”,即一进高一进。一些山坡地形多进宅院提升地面层次更为明显。

结语:

本文所求之目的是以抛砖引玉,探寻继承优秀建筑文化遗产,通过同仁智慧与高见,挖掘设计语言内涵,获得真谛的启示,并期望更多尚保留有这样美好民居的人们,更多地重视与保护这样的建筑。

参考文献:

[1]程远.别具风貌的徽派建筑--兼议其保护利用[J],华中建筑,1994年01期

[2]傅强.皖古遗韵--论徽派民居建筑艺术和特色[J],当代建设,1995年06期

[3]一苇,冯彝诤,韦然.雕刻徽州[J],家庭与科学,2001年04期

[4]陈晶晶.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N],中国邮政报,2004年

[5]翁其才.黄山“老街”游趣[J],光彩,1996年10期

[6]时国珍.合肥市琥珀山庄南村[J],城乡建设,1995年02期

[7]郑国屏.徽州历史档案的开发利用与黄山旅游经济发展[A],第二届郭煌历史档案与徽州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樊炎冰.浅释中国徽派建筑[A],亚洲民族建筑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户华为.徽州文化的历史定位[N],光明日报,2000年

[10]葛兆铣.皖南民居古诗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11]陈联.徽学研究步入成熟阶段[N],文汇报,2000年

[12]周晓光.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3]许凡.徽州传统聚落生态因素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校食堂;多功能餐饮空间;空间设计

高校食堂作为校园建筑,是校园文化的载体,能赋予大学生生活、学习、交流的空间。食堂的室内设计是对其建筑设计的继续,随着高校的发展,其室内环境不再是低要求、低标准。在满足功能多元化的前提下,如何塑造有序的、有特色的餐饮空间,实现与校园整体建设相融合成为了高校食堂室内设计的重点。笔者希望通过对大连理工大学博留公寓食堂的室内装修设计的解读,为该类建筑的室内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 工程概况

笔者于2012年参与大连理工大学博留公寓食堂一、二层学生餐厅部分的室内装修设计。学校为加强支撑与服务保障的建设,2012年在博士生、留学生公寓区内建成一座以餐饮为主,学习、活动为辅的食堂。该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图1)。地下一层为消防和仓库使用;一、二层为学生餐厅,其空间设计均为最基本的三段式(厨房操作区、备餐候餐区、餐厅区),相互平行并无交叉操作间。三层为接待餐厅和宴会厅,相对于一、二层档次较高,受用人群以教师为主。在没有宴会或大型活动时,开敞宴会厅作为教师餐厅,以自助餐为主。每层设有独立卫生间。一层令配有超市、咖啡吧、办卡室。该建筑主要为满足博留公寓区的学生及教师的生活需求,功能辐射面积较广,受用人数多。

二 设计理念

高校食堂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学生和教师,室内设计在借鉴优秀餐厅案例的同时又应有别于一般的商业餐饮。体现校园文化特色,把握就餐区的空间尺度,依托原有建筑空间特征,避免就餐区域的划分过大或过小而给人们造成不便。灵活组织高效、便捷的交通流线,及时疏散食堂内大量瞬间人流,平衡各楼层的使用人数,提高空间使用率。室内形态设计应突显高校食堂的现代感。注重界面的划分和空间的动静结合,分析人们就餐心理,合理摆放家具陈设,选用恰当的材料。注意室内空间的舒适性、美观性,创造出简约质朴的室内风格和有秩序感且通透的使用环境,使空间和功能和谐统一,提升就餐环境品质。

三 设计应对

(一)就餐心理影响平面布局

就餐心理因人而异,有的学生喜欢和友人交流,形成热烈的讨论气氛;有的学生观望心理较强,希望占据空间内有利的位置以便观察四周;有的学生在就餐或学习期间不希望被打扰,也不想过多的交流。但是不论哪种心理需求,使用者都希望处在一个受到保护的空间。因此,无论是在餐厅、酒吧,还是图书馆,只要存在着共享空间,几乎所有的人都会优先选择靠墙、靠窗或是靠隔断的地方。原因就在于人的心理需要安全感,需要被保护的空间氛围。这就是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的“边界效应”理论。博留公寓食堂针对不同心理需求对餐厅进行了合理的划分,融入子母空间设计(图2)。依据原建筑平面与售饭窗口的布置,将一、二层的就餐空间先规划出主要通道并利用隔断、柱子进行整体划分,把开敞的就餐空间划分成多个区域。通过家具灵活多变的摆放,形成不同的小空间,这些开放和半围合的空间结合起来,使整个餐厅的中心区域相对自由开放,边缘空间相对安静,室内空间更富有层次感和趣味性。

(二)便捷高效的交通流线

餐厅内的人流最为集中,是整座建筑空间内的重心。在设计中应注重功能流线的合理安排,强调合理的功能布局和空间尺度。博留公寓食堂的入口门厅贯穿两层,通透且面积适中,给进入建筑的人群一个缓冲空间,部分人会通过门厅内的楼梯进入其他楼层就餐。餐厅内垂直于入口方向又分别设置了四条主要通道,以便直接抵达售餐窗口。为方便就餐者快速找到桌椅就餐,在半围合空间内又规划出多条辅助通道,提高了餐厅内的通达性。

(三)合理运用色彩和材料

人们总是最先用视觉来感受环境,而环境中最先闯入人们视线的就是色彩。色彩运用的好坏不仅影响视觉美感,还影响人们的情绪及工作效率。而不同的材料能体现出不同的质感,可以渲染及强化环境气氛并影响人的心理。因此,在塑造空间意境时,既要重视面层材料的选择和肌理的表现,还要运用合理的色彩调节空间氛围。博留食堂在颜色的选择上主要以暖色调为主。材料则根据食堂的特殊性多为易清洁材料,方便及时清理,避免影响学生的正常使用。因此地面砖选用米白色抛光玻化砖,墙面选用白色乳胶漆结合面砖饰面。

隔断选用仿木纹棕色优质防火板,桌面都为暖色为主的优质防火板,其他配套设施也都便于清洁。在天花的处理上,一、二层都选用米白色铝板,并将做好的环形和圆形造型悬挂于其中,涂以不同颜色的乳胶漆,使天花具有跳跃感(图3)。

(四)室内空间恰当的人际距离

食堂座位布局要整体考虑空间设计、使用要求、人体尺度,还要符合环境行为心理。利于学生正常交往的同时要保持适当的人际距离。根据人类学家霍尔所提出的四种“人际距离”有意识地安排,使餐桌的布局形成多种不同的交往氛围。博留公寓食堂内的家具宽敞舒适,如高靠背的卡座,长条高桌等现代家具。根据空间的平面布局的特点,自由开放的区域多为高桌或休闲餐桌,安静的区域多为沙发卡座。部分仿皮面的座椅给整体环境带来了温馨感。餐厅内的矮隔断或高靠背,使各个餐桌都有自己明确的领域感、私密性。人们坐在窗边就餐,视野开阔、光线充足,是一种惬意的空间体验和享受。

(五)人性化设计的渗透

室内设计中人性化的设计包括立面、天花、地面的细部装饰,整体色调的处理,和照明设计等,这些均是设计时考虑的重点,但要真正体现人性化还应从功能细部设计入手,为就餐者提供明亮开敞、尺度适宜、色彩清新的就餐环境。博留公寓食堂相比本校以前的食堂有了明显的改善与突破:过去仅在就餐时才开放使用,而现在是全天候开放,为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空间,内设Wi-Fi,满足学生用网络的需求。餐厅内有专门的橱柜提供餐具,学生在就餐后可主动将餐盘送至指定餐具回收窗口,专门负责回收餐具及剩饭的工作人员将垃圾和用过的餐具及时送至操作间处理。这样,餐桌上基本能保持整洁干净,工作人员只需定时清洁桌面和地面。就餐区的人行通道也可以控制在最小尺度,工作人员不需要再在餐厅中往返运送餐盘,而影响人们的食欲或是形成通道堵塞。这样不经意的细节已经形成良性循环,可见设计前期调研的重要性,方便通过分析总结后反映在实际设计中。

四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食堂不再是功能单一的就餐场所,已经由传统模式向功能多元化转变。笔者想通过对大连理工大学博留公寓食堂的设计,让我们明白做室内设计时不仅考虑平面布局、色彩材质选用的设计,也应是对生活方式、心理需求、行为方式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空间场所。

参考文献

[1] 王秀玲,付杰.餐饮空间与就餐心理探讨[J].山西建筑,2007,33(24).

[2] 乔峰,孙艳.室内空间设计中环境心理的研究及应用[J].建筑知识,2007,27(3).

[3] 徐园.高效、有序、人性化的学生餐厅设计[J].长沙大学学报,2005,19(3).

[4] 廉鹏,张德勋.高校餐饮建筑内部空间分析[J].山西建筑,2007,33(29).

[5] 郭琳琳.高校食堂大型餐饮空间的内部设计及改造探析[J].建筑・建材・装饰,2009,10(9).

[6] 李舟.高校食堂与室内设计[J].重庆建筑,2003,(2).

[7] 林涛,钱海平,崔光亚.功能扩张、角色转换后的高校食堂设计――山东大学东校区学生食堂设计札记[J].华中建筑,2004,22(2).

[8] 邹宏玉.麦当劳餐饮空间的设计要点探讨[J].山西建筑,2007,33(15).

[9] 黄万埔.浅谈室内设计中的心理空间[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8).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江北天主教堂;哥特式;建筑特色;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TU-09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2-0041-03

1、前言

宁波是西方基督宗教在中国传播较早的地区之一,明崇祯元年(1628)葡萄牙籍天主教徒费乐德便在宁波地区进行传教活动。鸦片战争后,宁波辟为“五口通商”口岸,道光二十四年(1844)一月正式开埠,指定江北岸为外国人居留地,设立领事馆。自此西方传教士、商人等接踵而至,处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的撞击点上,宁波人较早领略了“西方文明”。基督宗教的传人不仅带来了具有浓厚宗教意味和特色的西方教堂,也影响了近代宁波的城市建筑。

教堂是最具西方文化特点的建筑类型,也是西方建筑文化传人中国的重要领域,在中国建筑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地位,在中国近代许多主要城市中,教堂往往是具有强烈艺术价值和标志性的近代建筑。宁波历史上有天主堂、耶稣堂、基督堂等众多教堂,这些教堂建筑有着中国传统建筑样式与西方建筑风格相结合的特点,体现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深层结合,成为宁波近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江北天主教堂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是现存宁波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外未文化特征明显,属较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类型。当然由于受众的不同以及施工工艺、材料、传统建筑技术等因素影响,其间不乏中国建筑元素的融入。

2、江北天主教堂创建的时代背景

天主教是最早传人宁波的西方基督宗教。据《鄞县通志》载,明末天主教开始传人宁波,清顺治五年(1648),意大利传教士卫济泰始建天主堂(址无考),旋被清兵所毁。康熙五十二年(1713),法国传教士郭中传在药行街购地建天主堂。雍正帝即位,毁教堂、戮教徒,天主教遭到重大打击,至乾隆、嘉庆问,宁波教务渐衰。

1840年鸦片战争后,通过中英《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并可以在这五个通商口岸租地建屋,永久居住。1844年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规定可以在通商口岸建基督宗教教堂。1844年签订的中法《黄埔条约》,除规定可以在通商口岸建教堂外,还有保护教堂的义务。从此,西方各国基督宗教各派传教士蜂拥而至,在我国各地兴建教堂形成了一个高潮。这种侵略式的传教方式及教堂建设依仗西方列强与我国订立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保护,造成了19世纪下半叶兴建的中国基督宗教教堂,无论是兴建的速度、数量,还是教堂的规模,都远远超过了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宁波因其独特的地域位置,向来为西方世界所关注,1702年法国傅圣泽神父在他的一封信中说到:宁波的教务对我们很重要,不仅可以由此进入中国,而且可以由此到日本。因此,宁波也是天主教传教的重点地区。道光二十三年(1843),赣浙两省主教张芳济未宁波巡阅教务,至咸丰元年(1851)法籍教士顾芳济首任宁波主教,教务日盛。咸丰四年(1854)顾芳济重建药行街天主堂(后毁,现为新建)。同治十一年(1872),浙江教区法籍主教苏凤文创建江北岸天主教堂,名“圣母七苦堂”,光绪二年(1876)始为主教常驻堂,增建主教公署、修道院等。光绪十年(1884)法籍教士赵保禄任主教。是时,正值中法战争,清廷降旨保护教堂。其时宁波官府禁止渔民出入镇海口,为生机所迫,渔民欲起事,赵保禄请命官府驰禁,声名鹊起。近代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期间,由于赵保禄的奔走斡旋,宁波教会组织和教堂得以相安无事。赵保禄任主教历42年,因其办学、救灾等义举历受清廷和民国政府的褒奖,在宁波权势显赫,俗谓:道台一颗印,不如赵主教一封信。光绪二十五年(1899)江北天主教堂增建钟楼。赵保禄死后灵柩由法国移至江北天主教堂。宁波江北天主教堂是浙江境内等级最高、现存最完整的教堂建筑。

3、江北天主教堂的建筑特色

江北天主教堂为单钟塔式教堂。教堂坐东朝西,即大门朝西,圣坛位于东端,在于教徒举行仪式时面对耶路撒冷的圣墓,是典型的基督教堂朝向。教堂的平面总体呈拉丁十字布局,为天主教最基本的教堂建筑形制(图1)。东西纵长43.94m,分别有钟楼、大厅、横翼(袖厅)、后厅(圣坛);南北横长20.58m,横翼各开一道侧门。大厅南侧突出外墙专辟一问赵主教墓室,平面为方形抹八角。建筑面积795m2。教堂设计源自哥特式建筑风格,西方文化特征明显,然与西方纯正天主教堂建筑相比,其建筑形式已经产生一定的变异,生成一个中西方建筑艺术与技术交融的产物。

3.1 西方建筑元素的移植

3.1.1 典型的立面构图

江北天主教堂西立面是哥特式典型的“三三式”分划,即整个立面横竖二个方向上都由三部分构成(图2)。横向由钟塔和两侧大厅山墙三部分构成,通过纵向墙壁很明确地分划出来。竖向将立面分为底部人口层、中部玫瑰窗层和上部的钟塔与尖顶三部分。底部设三道门,中间为正门,门上方雕饰八根短石柱,柱头用尖券相连。中部正门上方为一大玫瑰窗,两侧门上方各一小玫瑰窗。上部钟塔塔基四角以石柱雕饰,每墙面开二扇用立柱为框的尖券柳叶窗,立柱皆雕成科林斯式;塔基上方四面以一对小尖塔夹罗马瓷面大钟,盖典型的哥特式尖顶。教堂大厅与圣坛建筑外部未以飞扶壁形式出现,而是带尖细塔顶的扶壁墙支撑,尖细小塔林立,匀称地环绕在墙垣上(图3)。

3.1.2 标志性的尖拱券和束柱

哥特式建筑风格以尖拱券为突出代表,因此哥特式建筑又被称为尖拱建筑。16’尖拱券的结构独立性较强,对两边的墙面产生的侧推力较小,因此可以使建筑墙面不再那么沉重。另一方面在于利用尖券自身跨度调节,可以使不同方向上的十字拱券一样高,这样连续设置的尖拱券形式,就可以使教堂的室内空间上部得到一个完整、平滑的拱顶。江北天主教堂内部空间被两排柱子分为中厅和左右侧厅三个部分,侧厅高度接近中厅,形成广厅式的巴西利卡形制。教堂的内部空间原本应该是是一个三角空间,为了达到哥特式教堂的空间效果,建造者运用了很多哥特式教堂的建筑符号,用木材把原来的承重柱子包裹成哥特式建筑常见的束柱形式,中厅和侧厅内顶用木板和石膏按四分别做成装饰性尖拱券系统。束柱从地面一直冲到尖拱顶两边的落拱点上,连续束柱与尖拱券的配合,既加强了教堂内空间的高耸感,也在视觉上连成一体,使教堂内部的艺术形式看起来浑然一体(图4)。

3.1.3 建筑装饰上的西方元素

门窗作为立面的主要元素,对建筑立面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建筑中,尖券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也成为中国近代建筑的典型建筑元素之一。江北天主教堂门窗部位大量使用尖券结构,出现尖券门、尖券窗等,西式尖券既可作为承重结构,也可作为装饰使用。江北天主教堂的正门、侧门采用本地所产梅园石砌筑尖券结构。由于墙垣很厚,以致门洞很深,所以门洞向外抹成八字,排上一层层石质线脚,借以减轻在门洞上暴露出来的墙垣的笨重,也突出表现入口,避免建筑入口的单调性,产生层次感,显现入口的厚重之美,又能增加采光量。用连续小券做装饰带,门洞口抹成八字,而且在斜面上密排线脚,表达出罗曼式建筑风格特征(图5)。

玫瑰窗是哥特式建筑中最具观赏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江北天主教堂除西立面正门上方设置的圆形玫瑰窗外,侧门上方也各设一个玫瑰窗。玫瑰窗用青石雕框,卷叶纹饰边,木条盘成窗棂,嵌彩色玻璃,装饰风格上较西方传统玫瑰窗来得简洁,装饰性稍逊(图6)。

牛腿是西方建筑装饰元素之一,与中国的斗拱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避免柱子直立单调感,连接屋檐与墙体、屋檐与柱子。江北天主教堂建筑中,有许多西方装饰物出现,牛腿主要出现在檐口围绕建筑一圈布置,突出建筑屋檐,也出现在塔基与塔顶交接处。牛腿上下分别有一条红砖砌成的线条加强其建筑装饰效果,使得整座建筑丰富多彩,增加建筑艺术表现力(图7)。

江北天主教堂以西方哥特式建筑艺术占主导地位。教堂的外部和内部向上的动势很强:轻灵的垂直线条统治着全身;扶壁柱、墙垣和钟塔往上分划越细,越多装饰,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尖顶;所有的券都是尖的。总之,所有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部都是尖的。因此,整个教堂处处充满着向上的冲劲,高直和空灵的建筑特性,既符合基督教天主教的教义,体现着建筑的精神功能,使人引起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精神感,也表现出近代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美感。

3.2 本土传统建筑元素的融入

教堂是传教士带人中国的异域建筑,其传播和体现的是异质文化,因此不得不接受在新的地域环境中的考验和挑战。在长期缓慢发展的中国传统社会环境中,建筑形态的变化处于相对平衡,地方建筑的形式和风格较长时间保持稳定,因而地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强大的。西方文化的移植和渗透,虽然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静态演进模式,却也不得不“入乡随俗”,在某些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以适应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由于地域环境以及与之相关的乡土建筑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教堂不可能完全体现其在欧陆本土的原初形态,而是“因地制宜”地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许多成份,采用了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地方材料和传统工艺,使之在新的环境中能够生存和发展。所以,宁波江北天主教堂是西式建筑技术与本土建筑技术结合而成的一种非单一源流的建筑技术体系,主要表现为采用中国传统木架结构,而维护体系以及室内外装饰则为西式做法;或采用西式建筑结构体系,如砖、石墙承重,而屋面、墙身的做法或构造处理采用中国传统做法。

从建筑结构上来看,江北天主教堂的做法是采用中国传统技术容易适应的木构架抬梁式做法(图8)。这种做法自然形成了坡屋顶式的屋面,这样刚好契合了哥特式教堂的坡屋顶外形特点,只是坡度较纯正哥特式教堂坡屋顶未得平缓。木柱支撑梁架,以青石为柱础,附四根小柱成束柱状。内顶用木筋灰板条吊券顶,使教堂内部看上去似乎是尖肋拱券结构。仰望顶部,尖券从柱头上散射出来,束柱仿佛是尖券的茎梗,墙面、支柱、拱顶浑然一体,形成一种很强的动势。拉丁十字形平面尽端的后厅(圣坛)也采用拾梁结构,屋面为中国传统的攒尖顶(图9)。

在建筑材料上也采用许多本土传统材料,如用筒瓦和小青瓦盖顶;墙体基本上使用中国传统建筑常用的青石筑基,青砖砌筑;宁波地产梅园石砌造入口;门窗、地板、楼梯与扶手均用木质材料等。

总之,江北天主教堂作为宁波近代基督宗教建筑的代表,反映了西方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深层内涵的独特视角,尽管他们注重在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语言,选择最引人注目的中国式屋顶,采用传统拾梁结构,然而他们还是习惯于从西方建筑设计构思的基本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变的近代教堂建筑风格,成为中西方文化双向交流的典型范例。

4、江北天主教堂的价值

教堂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这些建筑不论是移植西方建筑形式还是中西混合式,都客观、真实地记载中国近代文明进程,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江北天主教堂是较早出现的宁波近代西式建筑,是中西方建筑文化交融的一个缩影,它从一定层面反映了中西文化特别是中西建筑文化的碰撞、冲突、融合,促成一种新的建筑体系,成为宁波近代建筑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物质沉淀和城市个性文化的历史记忆。

4.1 历史价值

江北天主教堂建筑虽带有殖民色彩,但它的出现客观上反映了宁波近代历史的变革,印证着宁波近代化发展的历史步伐,丰富了宁波的建筑文化,是宁波近代史优秀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从历史眼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看,宁波比较突出地接触西方的建筑文化和建筑技术,应当说是从近代的基督宗教教堂开始的。通过中西文化特别是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促进了宁波传统建筑的转型和城市近代化进程。

4.2 艺术价值

作为西方基督宗教教堂建筑在宁波的典型代表,它以雄壮和寓意深厚的建筑造型,充满西洋风格的建筑雕塑,以及线条轻快的尖拱券、修长纤细的束柱、轻盈峭拔的扶壁、挺拔高耸的尖塔和丰富多变的彩色玻璃花窗,既体现着基督宗教的精神追求,也处处显现着近代西洋建筑艺术的美感,形成一道特立独行的异域景观。

4.3 科学价值

宁波传统建筑的单体造型主要由台基、屋身、屋顶组成,长期以来一直以横向三段式构图作为传统的立面,而江北天主教堂建筑的单体造型是横竖三段式立面构图。这种横竖三段式建筑立面构图方式促进了宁波近代建筑在两种异质文化碰撞与交融过程中进行新的探索。天主教堂的群体建筑以教堂为主体,其附属建筑如主教公署、修道院、神父楼等,较之于主体建筑要简化得多,其中一部份是没有围墙的建筑体。这些建筑之间的组合关系没有固定的法式,但讲求经济实用、比例均衡,同时注重形式美。这种布局方式对按轴线对称设计、主次分明、群体组合为特点的宁波传统建筑向近代建筑新的布局方式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连续拱券结构、尖券门窗的砌作技术也有其科学性和先进性。这些都对宁波传统建筑的转型和近代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的变革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5、结语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第13篇

一、现代厅堂设计中音乐声学的重要性

1.音乐厅堂建筑设计团队的理想形式

与音乐类厅堂设计相关的基础学科包括建筑学、音乐声学、建筑声学等。此专业类厅堂设计与建造的过程中,通常由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建筑师和声学专家共同合作完成。国际著名的声学家白瑞纳克(L.L.Beranek)曾与多名享誉全球的建筑师合作,进行音乐厅设计。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究声学之前他就是职业音乐家[2],具有较深的音乐造诣。而我国与欧美国家不同之处在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我国普通中、小学乃至大学的课程中,音乐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都有所局限,这使得培养出来的建筑设计师在设计音乐类厅堂时,对方案中某些具体的细节难以把握,而潜在的不利因素,最终将在此类厅堂的使用过程中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国内外较为成功的建筑作品以及笔者参与的河北省重点工程北戴河海上音乐厅设计的实践表明,由建筑专业、音乐专业、声学专业共同组成的设计团队,是音乐厅堂设计的理想组织形式。

2.音乐声学应贯穿厅堂设计与建设

音乐声学是艺术与科学的交叉学科,是音乐学与物理学的边缘学科,也是音乐厅、歌剧院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在相关的音乐类厅堂设计中,正是依据音乐声学原则,来实现音乐厅和歌剧院的优良音质。在音乐厅堂设计中更多的是体现音乐的内涵,有益于建筑设计的进一步完善,创造出更好的设计作品。在建筑体的施工、调试直至建成,厅堂的声学性能作为保证声环境的充分使用、满足演出的各项需求是必不可少的。在北戴河海上音乐厅方案设计的阶段,到后来扩充深化设计的阶段,先由使用者(通常指在音乐方面较权威的专家)结合声学专家,依据音乐的声学原理对人声与乐器的声源特性、乐音在厅堂空间的传播规律以及人耳对音质的评价标准,进行系统的分析与定位;然后再由建筑、声学、音乐三个专业根据各专业的行业标准或相关规范,结合使用方对该厅堂所提出的具体到功能方面的要求,互相借鉴与协调,拟定初步方案;最后由建筑专业将建筑声学与音乐声学的要求融合在最终建筑方案中。从音乐厅设计的初步方案开始直到工程的验收,经三方面专业人士的协调工作,既缩短了设计与建设周期,又提高了工作效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北戴河海上音乐厅外景如图1所示。北戴河海上音乐厅经国内众多知名音乐家及音乐团体演出后,好评连连。

3.在厅堂建设中应用音乐声学的紧迫性

音乐厅堂作为传播文化艺术与社会文明的特殊场所,本身就是艺术与科学的结晶,长期以来,在欧美国家正是因为此类建筑在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的独特地位,使其建造和使用价值备受各界关注。同样,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文化建筑的蓬勃兴建,各种文化中心、演艺类厅堂大量涌现,这对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到重大作用。同时,作为投资高、规模大的永久性建筑,更应周密而又慎重地进行规划、设计与施工,正因为音乐声学对音乐厅堂设计与建造具有如此重要的指导作用,将音乐声学应用到“凝固的音乐”中去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建造音乐厅和歌剧院不仅能满足人们的感官享受,同时也能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建筑艺术、音乐艺术、工艺美术、工业设计等艺术与技术门类穿插在这个时代,当它们同时在一个空间中展现时,通过声、光、色、型等多种方式所传递的巨大能量,使人们的感官受到更为强烈的震撼,从中得到艺术的极致享受。可以说,音乐厅、歌剧院这类凝固的建筑艺术,集中反映了城市、国家、甚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现代音乐类厅堂的蓬勃发展,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音乐声学的基本内容

研究音乐中音响现象所遵从的物理规律,在对乐音音质进行主观评价的同时,寻求与之对应的客观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音乐声学与室内建筑设计相关的主要内容如下。

1.乐音的物理实质

声音是机械振动经弹性媒介质传播后,施加作用力(声压)于耳部,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感知。乐音是音频声学的重要概念,是声音中最奇妙的部分。乐音是由人的声带以及弦、管等振动体按照一定规律(乐律)发出声响,这种音符按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形成音乐的基本元素,即旋律。在物理学中,乐音的定义是:由基础音和一系列与基础音成整数倍的泛音列混合而成的复合音,具有确定的音高。音乐研究中通常由音量、音高、音色三个量作为主观评价基本参数;在物理学当中与之相对应的声学量是声压级LP、频率f、频谱LP-f(谐波成分),成为乐音的客观评价部分[4]。把音符按照作曲的规则排列起来就构成了旋律,形成日常生活中听到的音乐。人耳对乐音的感受,是生理声学和心理声学的研究内容,也寓于室内建筑设计创造宜人空间的理念之中。源于机械振动的声音,作为音乐类厅堂的声源,其物理实质及规律自然成为建筑厅堂设计中尤为关注的问题。

2.建筑声学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论在哪个历史时期,音乐、美术、建筑、雕塑等艺术门类都是彼此融合、共同发展、相互影响的。当音乐表演由室外逐渐进入室内时,上述种种艺术形式在专供音乐表演的建筑环境中展现并大放异彩。如我国古代宫廷的大殿,官邸的客堂,民间的戏院和西方的歌剧院、音乐厅等。这些音乐空间赋予人们视、听的双重享受,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着、传承着中国文化与华夏文明,也使得这些独具匠心的建筑成为经典的艺术作品。厅堂空间中所运用形式多样的建筑与装饰形式、各具特点的内部构造与材料,在满足特定声学要求的同时,充分展现了时代的特色。声音在封闭空间与自由空间中传播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存在声反射。当乐器或人声作为声源时,其频率范围、声功率、声压级、指向性各有不同。显然,直达声的设计有明确的规律可循,而反射声的强度、方向、声能分布、频率成分等会受到室内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变得十分复杂。例如:空间几何尺寸,天棚、墙面等界面的材料及构造,装饰物、空调等设备的摆放,座椅与观众的位置等,这就使得把控与反射声有关的厅堂声学性质难度增大,需要借助专业软件与模具进行周密的声学设计,同时在建设过程的各个阶段,都使用声学仪器跟踪采样,配合适当的测试手段,调整各项参数均达到设计标准,最终完成客观评价。当然,音乐类厅堂必须经过音乐家、声学家和观众进行的主观评价后,方可认为完成[3]。由于反射声以及与反射相关的诸多声传播与声能分布性质支配着音乐厅堂音质,所以厅堂建筑声学设计的关键是掌握声反射的规律,确定音乐厅堂规模、体形、材料、表面造型。

3.乐器声学

乐器声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乐器发声原理、音质特点、及型制构造的学科。任何乐器的最终演奏效果都是和音乐表演空间的声学环境品质密切相关的。研究不同的声场环境和音乐表演形式之间的谐和关系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在独奏、合奏、或大型交响乐队的表演中,各种乐器与乐器组合产生的乐音,音量、音高、音色以及方向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则进行音乐类厅堂建筑声学设计时,应当了解各类乐器的声学特性。按照萨克斯-霍恩博斯特尔乐器分类法,根据振动体振动机理的不同,把乐器分为弦鸣乐器、气鸣乐器、膜鸣乐器、体鸣乐器、电鸣乐器五大类[4]。深入研究之后会发现,配器涉及的乐器种类、数量的确定、每件乐器在舞台上的位置、曲目的选择等,均与建筑声环境密切联系,最终会发现某个音乐厅堂更适合某些乐器、某类作品,换言之,为了追求更好的声音效果,某类作品、某种乐器或乐器组合在某个特定厅堂中进行表演会更为合适,这说明音乐表演品质与演艺空间的声学特息相关。建筑师与音乐家只有互相更多地了解对方的专业知识,才能使自己的艺术表现更为出色。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在这方面都是世人皆知的杰出代表。艺术与各行各业的紧密结合,也成为当代人类文明的一个亮点。

4.电声学

声源以两种形式在音乐类厅堂内出现,即自然声和电声。自然声是人声或乐器所发出声音,通过空气直接传入人耳的声音。电声则是人声或乐器声通过拾音、调制,最后从扬声器发出,或以电子音乐形式传入人耳的声音。随着科技的发展,根据使用的需要以及人们欣赏取向的多元化,在自然声厅堂中,也开始为主持人播音、为讲演甚至为音乐表演,更大范围、更大程度地使用电声技术。由于电声技术大大提高了人声与乐器的声功率,并通过改变乐音信号的频谱特性、延迟特性、方向特性、时序特性、动态特性等来控制与创造音乐的音色特性,所以越来越多地被用于音乐类厅堂使用中[5]。在建筑厅堂作声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扩声系统的规范、标准与音乐欣赏的主观评价标准,以达到极致的感官享受。

三、音乐声学在音乐厅设计中的应用

北戴河海上音乐厅是一座既能实现音乐厅自然声功能又可以进行歌舞表演、电影放映、会议洽谈的一个多功能厅堂。海上音乐厅室内声学设计如图2所示。在内装修设计中依据音乐功能要求确定设计理念,由图2可以看到音乐厅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充分考虑到以海滨为主题,使其内部造型与功能和谐统一。依据声学计算要求,采用3.0mm贴木铝单板,按照流畅的飘带形式、模压成型,再分段、分面进行不同穿孔率及无穿孔处理,实现有控扩散、吸收。在环境光处理方面,配以海一般湛蓝的光圈照明,把海的感觉孕育其中,在功能和形式上都能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除了对界面的几何形状与尺度、材料的声学性能及构造形式予以充分考虑之外,在音乐厅舞台环境中,运用了简捷的电动机械装置,控制音乐反射罩顶部与侧面结构水平夹角,通过调整声反射,来转换音乐厅的声学条件,使上述对声学条件差别很大的使用功能均能得到满足。

1.建筑声学天棚有利于与乐音的反射

早期反射声是指直达声后,延迟时间50s内到达的反射声。这些短延时的反射声主要是经由室内界面一次、二次以及多次反射后到达接收点的声音。早期反射声对厅堂声音响度和音质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天棚与墙面组织好反射声,使得乐音具有更好的亲切感、环绕感、丰满感。(1)天花中央是GRE模压成型的贝壳造型的声反射板,使观众席得到充分的早期反射声。保证在音乐厅功能中有足够的响度与良好的音质。声学天棚与墙面声扩散体如图3所示,其中两页贝壳交会位置之间设置面光桥,向舞台投射均匀的面光。观众厅主照明光源则由贝壳造型反射板表面上网格状的点光源组成,寓意晶莹剔透的珍珠,与海洋的主题相呼应。图3声学天棚与墙面声扩散体(2)声学天棚的周围采用2×12双层石膏板,按照曲面叠加形成声扩散体,图3周边不规则曲线为声学天棚的轮廓线。按声波波长λ=C/f的基本要求,跌落高度h=400mm,平面延展600~1200mm不等,形成了大量的声扩散,除加强直达声强度外,还保证了厅堂的声均匀度。曲折的蓝色光圈作为观众厅的一般照明,增添了音乐厅的艺术美感。

2.观众厅建筑平面形式与乐音的传播特性

协调确定观众厅平面的主要因素有声源声功率、指向性、频谱特性以及人耳听觉阈值、方向性、灵敏度、人眼视觉特性等。乐器或人声作为声源,具有特定的声功率和指向性,因此,厅堂的几何尺寸应符合声音的平方反比定律。通常情况下,轴向长度不宜大于30m。海上音乐厅的观众厅中,从台口至后墙约为20m,以自然声进行独奏或独唱,声音的强度均可得以充分满足。乐器或人声指向性频谱特性将会制约音乐厅宽度,尤其是台口附近建筑宽度不得过大,以保证侧边座位观众获得理想的视听效果。海上音乐厅台口处观众厅宽度控制在22m,确保直达声与早期反射声得到充分保证。侧墙的声学设计必须实现丰富的侧向反射声与有效的声扩散,实现良好的声场均匀度及合适的混响时间[6]。(1)直达声的保证。由大幕线中心点至观众厅后墙中点的轴向距离为20m,水平视角58°,座位排距900mm,C值为18mm,最后排升起高度1.8m。(2)反射与扩散声的满足。寓意海浪绵延形态的墙体造型,延续了天花造型的整体风格,这种曲面叠层艺术形式形成的声学构造,从音乐厅天棚延续至墙面下部,使得厅堂空间整体统一,杜绝了通常因为装置反射体与扩散体等功能构件,致使内部装修凌乱的现象。吸声、扩散体单元高度为400mm,采用水平厚度渐变的构造,形成适合不同声学特性的连续变化空腔,以控制不同频率范围的吸声量[7-8]。艺术与功能相结合的墙面吸声体与扩散体恰到好处地控制了厅堂的混响时间,使得声音的清晰度与丰满度得到平衡,保证自然声与电声都能得到合理的表现。(3)扩散体的设计。空腔厚度渐变曲面扩散体是本厅堂声学构造造型特点,工艺较为复杂,采用厂家定制、工地现场安装方式进行施工。

3.可调声反射罩适合不同的音乐表演

在多功能厅堂中,为了更好获取反射声,有效地利用自然声,使观众得到满意的音质和音量,充分展示音乐的表现力,通常在台口设置音乐罩,在合奏或合唱时还可以确保乐师与歌手之间的听闻和协调。海上音乐厅舞台声反射罩顶部与侧面部分均采用分段电动旋转构造(见图4)。当作音乐厅使用时,声能量分布得到控制,对观众席形成最佳覆盖。调整反射罩单元之间的空隙,使得在演出大型交响乐时,部分声能及时散逸,以免声压级过大造成声污染。在独唱或独奏时,调窄反射罩之间的空隙,就能够形成较强的反射声,加强直达声的强度,使观众听闻舒适、悦耳。另外,通过电动旋转机械装置,对灯光和幕布实现调整,即可满足多功能厅堂的使用要求。

4.厅堂的响应特性与乐器的音质特性

音乐厅声学特点中,除了一般要求的声场标准外,最重要的就是“保真”,即把演奏表现的音乐信息不畸变地传输给听众。由于厅堂的界面材料具有选择性吸收、反射及扩散的特性,声音在厅堂传播过程中,不仅会让能量流失,而且会使各种频率的加强与衰减达不到理想状态,最终到达听众耳部的乐音就不是原来的声音了,或多或少地在音量、音色上会有所变化。观众在音乐厅、歌剧院中听到的乐音不是纯粹声源的本音,而是乐器声与歌唱声经厅堂调制后合成的效果。形象地说是乐音首先通过房间这个大音箱的共鸣,然后再传入人耳。同一乐章、同一乐团在不同音乐厅中演奏,会听闻到音质的差异,就是这个原因。可以说建筑师设计音乐厅的工作类似于制造一个大音箱,可见优良的音乐厅声学品质在于声音响应的最终合成。借助现代声学仪器进行的客观声学测量,可以为合理的设计提供有效参考。音乐厅频响曲线如图5所示,可见基本图5音乐厅频响曲线平直的厅堂频响被认为是优良的。

5.升降机械舞台能为各种演出提供丰富的表演

舞台机械是现代舞台重要的功能部分,除数字化、智能化中控操纵的电动吊杆系统可以自如地调整灯光、幕布及布景系统处于要求的位置与状态外,升降乐池、升降舞台、转动舞台、平动舞台等结构形式为剧情的需要提供了三维的运动空间,以满足时空变化的各种需求。海上音乐厅属于高标准小型音乐类厅堂,开敞式升降乐池由两块3m×8m机械升降台面组成,行程2.8m,可满足小型歌舞剧与其他小型文艺演出的需要。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第14篇

要谈中国园林建筑艺术,首先要了解中国园林发展史。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已有造园活动见于文献记载。早期的园林建于自然中,灵台、灵沼、灵囿、上林苑、甘泉宫具有多种功能,充满了求仙的神秘气氛。汉代后期造园逐步消失神秘气氛以大自然为师法对象。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文人士大夫受到政治动乱和佛、道出世思想的影响,大都崇尚玄谈、寄情山水,讴歌自然景物和诗文、山水画开始出现,当时的官僚士大夫以隐逸野居为高雅,私家园林应运而兴,造园艺术的写意创作方法开始萌芽,建筑布局大都疏朗有致,因山借水而景。唐代已有文人参与造园的事例,如著名的“辋川别业”即由诗人王维亲自规划,建筑物配合自然山水形成若干具有特色的景区,并以诗画情趣入园,因画意而成景。宋代山水画在写意方面以简约笔墨获得深远广大的艺术效果的南宋写意画派,其理论和创作方法对造园艺术的影响很大,园林与诗、画的结合更为紧密,能够更精练、概括地再现自然,并把自然美与建筑美相融合从而创造一系列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明清园林继承唐宋传统,在长期承平局面下持续发展,在造园艺术和技术上都达到十分成熟的境地,逐渐形成地方风格。北方以北京为中心,江南以苏、杭、湖、扬为中心,岭南以珠三角为中心。还刊行了多种造园理论著作,明末计成的《园冶》就是其中之一。私家园林以江南地区的宅园水平最高,江南的封建文化比较发达,不少文人画家也是造园家,造园匠师也多能诗善画,江南园林所达到的境界也最能代表文人所追求的诗情画意[4]。

2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主要类型

古人以“堂以宴、亭以憩、阁以眺、廊以吟”概言之。我国古代的园林,不单纯是为了游览和观赏,还要具备多种功能,来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皇家园林是帝王在园内生活起居、游憩的建筑物,如北京颐和园中有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寝宫,承德的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避暑的离宫,除了要住,还要处理朝政,召见臣下,举行宴会等。私家园林:有官宦园林,如上海的豫园,扬州的何园;有富商园林,如历史上洛阳的金谷园,无锡市的梅园;有寺庙园林,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名山和风景区;有文人庭园,如苏州的网师园和沧浪亭等。私家园林大多跟住宅在一起,如果有远道而来的亲友,就在园中找一处房屋安置。文人的庭园,里面往往有文人的书斋,时而召三五好友,饮酒赋诗,品茶赏花。古典园林建筑都采用木构架结构方式,运用屋顶、柱、台基三个部位组合而成,其建筑类型十分丰富。

(1)厅堂。厅堂是园林中主体建筑,其体量较大,《园冶•屋宇》曰:“堂者,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以取堂堂高显之意。”扁方料做梁架者称厅;圆料做梁架者称堂,是主人会客、议事场所。厅堂一般坐南朝北。从厅堂北望是全园最主要的景观面,通常是水池和叠山组成的山水景观。以构造分,有扁作厅、园堂、贡式厅、船厅回顶、卷棚、鸳鸯厅、花篮厅、满轩,按功能,又可分为茶厅、大厅、女厅、对照厅、书厅、花厅,厅堂与周围环境结合产生了四面开敞的四面厅、临水而建的荷花厅、船厅等形式。

(2)楼阁。为两层或两层以上建筑,体量一般较大,著名的有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说文》曰:“重屋曰楼。”《尔雅》曰:“狭而修曲为楼。”用做登高望远,多设于园的四周或半山半水之间,一般做两、三层。如拙政园的“见山楼”、溜园的“冠云楼”、沧浪亭的“看山楼”、豫园的“观涛楼”等。《园冶•屋宇》曰:“阁者,四阿开四。”即四坡顶而四面皆开窗的建筑物,造型比楼轻盈,可登临以望远。如拙政园的“浮翠阁”、虎丘的“冷香阁”、溜园的“远翠阁”、狮子林的“问梅阁”等。颐和园万寿山的佛香阁,连台基高达41m,是全国现存最高的楼阁。

(3)轩馆斋室。轩馆斋室有的属于厅堂类型,有的属于厅堂辅助用房,从单体造型上看没有什么特殊做法,从布局方式及与环境的关系上看,轩馆斋室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对组织园林空间,丰富园林景观起重要作用。轩本意有虚敞高举之意。《园冶•屋宇》曰:“轩式类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则称。”用轩梁架桁,以承屋面,类似于车轩的高高昂首之势。适宜建于高旷、幽静之处,形式上常以一轩式建筑为主体,周围环绕游廊与花墙。如拙政园的听雨轩、溜园的闻木樨香轩,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等。馆原为供人游览或客舍之用。《说文》曰:“馆,客舍也。”江南园林中的馆一般是休息会客的场所,常与居住部分或厅堂有联系,《园冶•屋宇》曰:“散寄之居曰馆,可以通别居者。”馆的建筑尺度一般不大,布置方式也较灵活,和一小组建筑群联在一起,一般馆前皆有宽大的庭院,自成一局,形成清幽、安静的环境。拙政园的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佗罗花馆北临广池,南筑高墙封闭,四角设置耳房为出入口。斋,有斋戒之意,园林中的斋一般指书屋性质的建筑,是修身养性之所,常处于静谧、封闭的小庭院内,与外界隔离,相对独立。《园冶•屋宇》曰:“斋较堂,惟气藏而致敛,有使人肃然斋敬之意。盖藏修密处之地,故式不宜敞显”。室,在园林中多为辅助用房,配置于厅堂的两边或后部,在结构上较厅堂封闭,《说文解字》曰“古者有堂,自半以前,虚之为堂,半以后,实之为室”。在园林中,室的体量较小,常和庭院相连,形成一个幽静的小院落。

(4)榭。《园冶•屋宇》曰:“《释名》云:''''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可见,榭是凭借周围景色而构成。临水而建称水榭,也有建在花间的称花榭。榭因藉景而成,在功能上多以观景为主,兼可满足社交休息需要。建筑基部半在水中,半在池岸,也称水阁,临水立面开敞,设有栏杆。在南方私家园林中园林较小,水榭一般为单体建筑,尺度不大,装修比较精致素雅,如溜园的“活泼泼地”,拙政园的“小沧浪”、“芙蓉榭”、网师园的“濯婴水阁”、藕园的“山水间”等。

(5)舫。舫是一种类似船形的建筑,又名不系舟,下部船体通常用石砌筑,常建于水面开阔处,在园林中供人游玩、宴饮及观赏点景之用。分头舱(俗称纱帽顶)、中舱、尾舱三部分。头舱做成敞棚,气势轩昂,颇有气魄;中舱是舫的主要空间,供休息和宴客用,两侧设长窗,光线充足,视线通畅,其实就是一水榭;尾舱两层,歇山顶,下实上虚,上层有休息眺望功能,实为楼阁;船头设眺台;设一小桥与陆地相连,取跳板之意。如拙政园“香洲”、怡园的“画舫斋”、颐和园的“清宴舫”、承德山庄的“云帆月舫”等。

(6)廊。廊是一种线形的建筑形式,在园林中起分隔、穿插、纽带等多种作用,其列柱、横楣在游览中构成一系列取景框架。《园冶•屋宇》曰;“廊者,庑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如加屋顶的园路,既可遮风雨,又可联系各景点,组织和引导游览路线,使各种景观得以有层次有秩序。传统园林中的廊多用木构卷棚顶,皇家园林中廊内常以彩画装饰。游廊从其造型上可分为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复廊和双层廊,单面廊一般依墙和其他建筑而建,墙上设漏窗;复廊为双面廊中设一道墙,墙上亦开漏窗,如沧浪亭的面水轩到观鱼处的一段游廊,怡园的锁绿轩到南雪亭的一段游廊均有两条并行的游廊组成,中间隔以漏窗花墙,以扩大空间,增加景深;还有可分上下两层观赏景观的双层廊,如拙政园见山楼侧的两层游廊。廊按其平面布局来看,可分为直廊、曲廊和回廊。按其所处的环境不同,又有沿墙走廊、临水廊、爬山廊、廊桥,如拙政园小飞虹,如卧虹临水,景色优美。

(7)亭。亭是园林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园林建筑类型之一。亭最初功能是作为游人驻足休息之用,《圆冶•屋宇》:“《释名》: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是供人停下集合的地方。“随意合宜则制”,是为园林缀锦点翠的开敞的小型建筑。亭有半亭和独立亭之分,半亭一般附建于两边长廊或靠墙垣的一面。如拙政园的“别有洞天”、狮子林的“真趣”等,同围廊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扇亭是半亭的特殊形式,平面屋面均似折扇,多设在景区的转角处,如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等。狮子林的“扇亭”位于爬山廊西部和南部的转角处,设亭切角成圆,亭东留出一小块空间,植芭蕉、竹子,夏日傍晚,可接受来自东、西、北三面的凉风,挡住了南面的暖风,因为长廊和围墙的缘故,扇亭中风声大作,亭名与亭景丝丝入扣,若登亭抚琴,蕉声和曲,不啻天上人间,实为妙构[4,5]。

(8)塔。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出现,几乎成为寺庙的标志性建筑。中国寺庙园林中的塔,开始时是移借模仿印度佛教建筑中的塔的形制,原朴意味十分浓烈。佛教完成中国化改造以后,中国寺庙的塔在结构、用材、配置及装饰上都带上了浓重的中国色彩。塔的形制多样,可登临的空心塔、楼阁式木塔以及密檐式、金刚宝座式、花式、过街式、门式、多顶式、圆桶式、钟式、球式、高台式等相继出现。在古典园林中塔往往作为主景出现。

3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特点

3.1自然性

自然性首先表现在建筑与环境的巧妙融揉。“相地合宜,构园得体”是我国古典园林建筑布局的一项重要准则。相地和组景是分不开的,峰、峦、丘、壑,山形各异,湖、池、溪、涧,水型繁多,植物种类、形态更是千变万化,在造园组景时结合自然环境条件,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建筑、堆山、引水、植物配置等问题,既突出各种自然景物的特色,又“宜亭斯亭”、“宜榭斯榭”,恰到好处。我国古代园林中的亭子不计其数,但很难找出格局和式样完全相同的例子,它们总是因地制宜的选择建筑式样,巧妙地配置水石、树丛、桥、廊等以构成各具特色的空间。如避暑山庄内的“南山积雪”、“四面云山”、“锤峰落造”,虽然只是一些造型简单的矩形亭子,由于建在山颠山脊高处,使亭子立体轮廓十分突出,登亭远眺,视野极其辽阔,随着时节晨昏的变化,可以仔细品赏积雪、云山、落造、锤峰。选址在环境上既注意大的方面,也注意细微的因素,一树、一石、清泉溪涧,如苏州拙政园听雨轩,植几株芭蕉,巧取“雨打芭蕉”寓意。其次还表现在建筑的质感和色彩上,这一点尤以江南园林为最,建筑物玲珑轻盈的形象、木构部件的赭黑色修饰、灰砖青瓦、白粉墙与水石花木配合组成的园林景观,具有一种素雅恬淡有如水墨渲染画的艺术格调。

3.2意境美

在我国园林建筑传统上,立意着重艺术境界的创造,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是我国传统造园特色。诗情画意可以在许多园林建筑艺术境界的创造上反映出来。《园冶》在“园说”“相地”“借景”诸篇中所强调的,都涉及艺术境界的创造。譬如在“园说”中有“轩楹高爽、窗户虚临,纳千倾之,收四时之烂漫。”“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紫气青霞,鹤声送来枕上。”“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拢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等句。古代园林组景,建筑和景点命名大多属于艺术意境的概括,常常通过匾额、楹联点染出建筑主题,以功能直接表达的反而较少。皇家园林、私家花园均如此。如拙政园月到风来亭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在古典园林中,建筑功能和环境条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就是《园冶》中强调的“景到随机”、“因境而成”、“得景随形”等原则。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巧于造景。如“亭中待月迎风,轩外花影移墙”的苏州网师园景致,由于对水、石、花木和建筑的处理得体庭院空间和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使人感到亭不孤寂,墙不虚空,动中有静,静中有趣,使景物赋予一定的寓意和情趣。

3.3巧于因借

借景在我国古典园林建筑布局建设中占有特殊地位。古人借景方法很多,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内容除借形外还有借声、借色、借香。“园虽内外有别,得景无拘远近”,借形组景古典建筑中主要采用对景、框景、渗透等构图手法,把有景效价值的建筑物及山石、水体、花木等自然景物纳入画面。古典建筑所借声音很多,远借寺院暮鼓晨钟,近借溪谷泉声、林中鸟语、秋夜借雨打芭蕉、残荷听雨、春借柳岸莺啼。对月色的因借在古代园林建筑中十分受到重视。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平湖秋月”、避暑山庄的“月色江声”、“梨花伴月”等。还有很多借云霞、树木花色、叶色的例子。拙政园“荷风四面亭”是借荷香组景的佳例。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 中国传统元素 济南 地域符号

哥特式教堂普遍具有统一的高耸建筑,立面的律动变化,花窗语言,尖拱、拱顶结构等特点。济南洪家楼教堂除了具有这些哥特式建筑特点之外,还被赋予了中国文化的气质以及济南的地域文化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貌。

一、洪家楼天主教堂概述

济南洪家楼天主教堂是中国三大著名天主教堂之一,吸引着各地的天主教徒和建筑设计师前来观赏。洪家楼教堂是在济南城市建设中保护得较为完好的历史建筑,它延续着城市的文脉,在德国殖民建筑的影响下,融入当地的建筑文化和人文风俗,使得一些细部装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特征,是中西文化交融的重要载体。

教堂坐落于济南市洪楼广场的北侧,周围是商业区,反映着济南市民最真实的生活,而建筑本身就是人类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优秀的建筑并不会与周遭的自然环境产生冲突或者对立,而是静静地融入自然之中。洪家楼教堂灰色的砖墙反映出济南这座城市朴素的品格,与洪楼广场的人文风貌紧密结合在一起,经过时间的洗礼,它已经成为济南城市文化的代表之一。

二、建筑平面布局

洪家楼天主教堂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洪楼路一号,教堂南面是洪楼广场;东面是山东大学老校区,为教堂增添了文化气氛;西临洪楼路,交通发达。教堂占地面积1625平方米,建筑面积1246平方米,坐东朝西,建筑平面采用拉丁十字形制。

洪家楼天主教堂主要包括教堂主体和周围的修道院、商品用房、生活用房等。这些附属用房属于硬山屋顶,是济南地区大部分建筑采用的屋顶形制,与教堂高耸向上的尖顶形成鲜明对比。教堂北侧为四坡屋顶的附属房屋,与礼拜堂室连接,作为神父的休息室和小礼拜室。整个洪家楼天主教堂建筑群呈现三面围合的形式,从教堂建筑群的总体布局上看,教堂采用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式的庭院布局,教堂庭院大门与礼拜堂正门、中厅、祭坛在中心轴线上。

三、教堂外部设计特色

洪家楼天主教堂作为一栋哥特式建筑,既具备哥特式建筑轻盈向上的特点,也有中国含蓄内敛的建筑特色,建筑的很多细节都体现着哥特建筑与中国建筑文化的融合。

与广州沙面露德天主教堂相比,洪家楼天主教堂更具有济南的地域文化特色。沙面露德天主教堂整体采用哥特式风格,在局部的处理上简化了早期哥特式装饰,提炼出哥特式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特色。而洪家楼天主教堂更多地保留了哥特建筑轻盈向上的感觉,建筑高大,正面和两侧有众多石雕四棱锥形尖塔,在每条锥棱上下依次排列有立体透雕花卉。从南立面看,建筑的前面部分是U型回廊,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庭院回廊,却更为简化,后半部分是教堂的主体;回廊的顶部采用坡屋顶,上铺瓦块;南面正中央的钟楼在外观上结合了哥特建筑圆形小拱的形式,有很强的节奏感;窗下的坎墙在装饰手法上运用了中国格栅窗的纹样;正面三个卷门上部装饰有繁杂华丽的砖雕花卉和石雕柱头;两侧的墙壁上分别有两个中国传统的龙头,龙口大张,眼睛炯炯有神,象征济南的五龙潭和72名泉泉水源源不断、世代相传。中国龙的设置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细节上与哥特式建筑特色进行了恰到好处的交融,增加了教堂建筑给人的亲切感,减少了西洋建筑形式与中国人审美观之间的距离。

四、教堂内部设计

洪家楼天主教堂的内部设计与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有所不同,首先体现在空间布局上,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内部是统一化的平面,在布局上强调长度轴心,正门入内是长方形大堂,堂内在垂直方向上分为三层,底层主要是柱廊和尖拱,中间是带侧廊的隔层,上层是明亮的玻璃窗。而洪家楼天主教堂主要分为主厅和两个侧厅。主厅宽敞,有两排纵柱,从正门一直走能看到圣坛。圣坛是在地面的基础上做了垫高,像长廊一样一直延伸到尽头。其次,洪家楼天主教堂与巴黎圣母院大教堂的石柱有着鲜明的区别。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内细长的石柱贯穿于三层之间,人们认为可以通过石柱传递精神,石柱集合于顶部,在形式、力量上达到一种平衡的美,无论是在力学还是美学上都十分精确,施工技术也十分高明。洪家楼天主教堂内部节奏紧凑,被两排1米的正方形石柱廊券分隔为中厅和侧廊三部分。中厅高而宽阔,两侧低矮。堂内四方形石柱是保留了100多年的最早的原柱,共有40余根,分布严整、错落有致。柱础厚重敦实,沿着柱身向上有不同的简单造型变化,柱头精细地雕刻着镂空的山茶花,延伸到拱顶。拱顶为四分拱顶,顺着建筑结构雕刻着色彩艳丽的花卉图案。骨架券从柱墩上散射出来,有种向上升腾的动势。窗户原来大部分都是透明的玻璃,没有以往哥特式教堂花窗的浓重感,装饰性不强。近期对窗户进行了维护和修建,侧廊和圣坛墙壁饰以彩绘玻璃,主殿以玫瑰花窗装饰,采光充分。原有的透明玻璃改成彩色玻璃,上刻生动的圣经故事,格调更为统一。阳光穿过玻璃窗洒向教堂内,产生强烈的光色效果,使人感到温暖、从内心产生一种归属感。

五、教堂的建筑材料

洪家楼天主教堂虽然不断地被修缮,但主要建筑材料依然是青砖、料石垒砌,垂直挺拔。外窗为红色木质窗框,装饰简化,用木条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内镶嵌玻璃,是典型的中国红与简练的几何线条的结合。教堂内地面用青条石铺面,纵柱为青石柱,肋梁是红色石砖,材料风格呼应,整体和谐统一。

结语

哥特式建筑的出现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建筑潮流。哥特式建筑在各国的特色略有不同,基本都延续了哥特式拱、尖券和扶璧。在时代的发展中,很多建筑都简化了早期的复杂式哥特风格。洪家楼天主教堂对哥特式有着独特的发展,其哥特风格与济南地域文化相结合,碰撞出美丽的火花,丰富了哥特式建筑语言,为建筑历史增添了色彩。

参考文献:

[1]陈志华.外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威尔弗利德・柯霍.建筑风格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王群.建筑空间解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4]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汉宝德.如何欣赏建筑[M].北京:三联书店,2013.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