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京剧教案范文

京剧教案范文

京剧教案

京剧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京剧脸谱;色彩解构;传统色彩

我国的国粹京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灿烂瑰宝。京剧脸谱是最能代表京剧的象征元素,其夸张的图型和鲜艳的色彩让人印象深刻。京剧脸谱这一别致的艺术元素从原本单一地出现在京剧演员脸上到现在已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瓷器,纪念品,服装等。它经受历史长河的洗炼且被传承至今。在服装设计中结合京剧脸谱的色彩解构和图形设计,不仅是在服装应用元素设计上的探索,也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一、京剧及京剧脸谱

京剧是中国国粹艺术,于2010年获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京剧戏剧中按角色被分为多个行当,从早期的生、净、旦、丑、末、武行、流行(龙套)七行,到后来的生、净、旦、丑四大行当(如图1)。“生”是指在花脸及丑角之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净”俗称花脸,是以唱功为主的大花脸或二花脸。“旦”是指女性角色的统称。“丑”是扮演喜剧角色,又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中国的京剧脸谱是在演员脸部用中国传统的五彩色涂画出的线条图案,所描绘的脸谱是剧作中根据人物性格、身份、年龄、职业等综合作出(以性格为主)的一个抽象概括,通过这些造型,让大家直观的感受到舞台人物的性格特征。京剧脸谱的这种涂画方法,来源于远古的图腾崇拜,发展到后来的面具及化妆,以及到后期形成的脸谱,京剧脸谱便源自于此。

二、京剧脸谱的色彩寓意

(1)色泽的寓意深、素、暗:代表年老,贫穷;浅、艳、明:代表年少,富裕。(2)色彩的寓意(如图2)由于受到中国传统色彩观即“五色观”的深远影响,京剧脸谱也常借这五种单色即“青,赤,黄,白,黑”来表现人们的喜好。在京剧脸谱中,红为忠、白为奸、黑刚强、青忠勇、黄猛烈、草莽蓝、绿侠野、粉老年、金银两色泽亮,专画妖魔鬼审判。色彩成为“辨善恶、别忠奸”的符号。当然,除了这些基色调外,还有多种颜色为辅助色调,起点缀的作用。基础色与辅助色相互映衬相互配合,构成一个个色彩鲜明的脸谱。其大致的表现意思是:红色一般代表忠勇侠义,多为正面角色。黑色一般表示勇敢刚直,另外也有表示阴险奸诈、刚愎自用之意。金色一般会代表天外仙人,有时也表示精兵强将。紫色一般代表秉性正直、坚毅不拔,不曲意诌媚。银色有妖魔鬼怪之意。黄色表示急躁,威武。蓝色表示坚定不移、有时也代表阴险狡猾。绿色表示宽厚正直、有时也代表鲁莽行事。京剧脸谱色彩应用的典型代表比如黑脸的典型代表人物是包青天,白脸的典型代表人物是曹操,红脸的典型代表人物则是关羽。其中京剧脸谱中的所占比例较多的主要色彩,在某些程度上便反应了该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脸谱主要色多为白色的人物大多是奸诈且作恶多端的坏人,白色所占的面积越大,则代表该人物的阴险狡诈程度越强。

三、服装设计中京剧脸谱色彩解构的引入

(一)解构的概念

“解构”(deconstruction)一词来源于解构主义,指拆除、分解、打破、建构,本文中的解构是指一种设计思维方式,是将设计的灵感元素进行打破、切割、拆除、分解而变成无数细小的个体或细部,注重个体或细部的研究,反对囫囵吞枣的简单重构,其形式是从灵感元素的各种破截面、视点、角度来表现设计思想,将最具典型特征的个体或细部进行重新思考进而创作新作品,体现设计思维。通过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在某些方面处理了整体与局部的问题,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原有作品与对原作进行的解构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二)服装设计中京剧脸谱色彩解构实际运用

在服装设计中引导学生以京剧脸谱元素为设计灵感进行服装设计,通过运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和不同表现手法均会产生多种不同的效果。除了服装款式造型设计之外,京剧脸谱的色彩常用的表现方法是图案及色彩解构。

1.京剧脸谱图案的运用

在直接运用京剧脸谱图案在服装设计中进行设计,图案以不同的工艺手法进行表现,如以剪纸的方式进行镂空设计或拼接设计等,又如以刺绣、印染或手绘等工艺进行京剧脸谱的图案设计运用,以及运用电脑矢量图的绘制形式对图案进行创作,并表现在服装所需设计部位。如图3以京剧脸谱图案进行的T恤衫上的设计。

2.京剧脸谱色彩的解构

本文的色彩解构,其思路是打破原有京剧脸谱的色彩及色彩线条格局后进行整合、创作并重组,对原作品中的面积、形状、色调重新整合,抽取其中一典型元素加以设计重构,形成全新的设计作品。色彩解构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对色彩进行结构分解,再者是对色彩重新重构即提取典型色彩元素按照设计要求创作新作品。”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分解、打破、取舍的过程,而第二阶段是打散、整理、重新组合的过程,但依旧留存了原色彩的典型要素。在服装设计中运用京剧脸谱的色彩解构,其具体的方法是将京剧脸谱的具象化的直接装饰物品,进行解构组合抽取部分图案或颜色装饰物品,不断探索它在服装设计上的最佳使用方式。色彩解构的方法及内容很多,如通过以下几个案例来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探索解构色彩的教学规律。如图4直接用脸谱图案的具象化设计进行服装装饰会给人一种浓郁的中国传统艺术之感。而将京剧脸谱的图案和色彩进行解构重组后再装饰到服饰的物品上则会给人时尚前卫之感(如图5)。又如以京剧脸谱上出现最多的蓝、黄、绿、红这四种颜色加以图案用色,如图6效果图设计和图7成衣设计,整套服装以体现京剧脸谱上的民族色彩为主,部分款式加入了京剧脸谱的造型要素,充分地展示了民族文化在服装设计领域中的魅力。

四、结语

京剧脸谱的色彩解构以现代的、多样的表现手法在服装设计中加以应用,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在服装上的艺术表现,展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底蕴。凭借京剧脸谱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加之大胆构想,巧妙地应用到服装设计中。以此将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创新结合进行应用,可谓魅力无穷,而服装设计只是生活众多领域中的冰山一角而已,由服装色彩对人情感的影响这一科学性研究还可运用到高科技领域中去。坚信在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下,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永葆生机活力。

作者:黄俊敏 李响 王译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珊珊.京剧脸谱元素与平面设计的融合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03):98-99.

[2]陈敏玲.京剧脸谱[J].教育导刊,2010,(10):59-60.

[3]余静.中国京剧脸谱艺术[J].中国校外教育,2009,(05):160.

[4]国磊.京剧脸谱色彩的象似性初探[J].语文学刊,2009,(12):107-108.

[5]郑翠霞,李玲.京剧脸谱图式的色彩美分析[J].美与时代,2010,(10):74-75.

[6]程刚,李一平.京剧脸谱艺术的色彩设计分析[J].科教文汇,2008,(04):191.

京剧教案范文第2篇

一、音形考查题

例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 (zhāng)______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 )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解题分析】这道题以京剧艺术特色为依托,考查了考生字词积累的情况。在平时生活中,只要细心学习,夯实语文基础,完成这类题应该不难。参考答案: 彰、yù。

二、病句修改题

例2下面一段文字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

①京剧有很大的国际影响,②它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精璀。③它不是土生土长在北京的地方剧种,④而是在“徽戏”、“汉戏”的基础上,⑤吸收“昆曲”、“梆子”、“弋腔”和诸多地方小调的精髓,⑥又根据北京的语言特点,⑦加以衍变、融化而成的“国剧”。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分析】病句的病因大多是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另有一些属于修辞、逻辑、语言习惯等方面的问题。修改病句,首先要找出病处、确定病因,然后予以改正。参考答案:(1)②句中“精璀”改为“精粹”;(2)⑦句中语序有误,把“加以衍变、融化而成”改为“加以融化、衍变而成”。

三、排列语序题

例3下列语序排列合理的一项是( )。

①这个徽班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曲、吹腔、梆子等,是个诸腔并奏的戏班。

②或弦歌高唱,或抖扇舞衫,前面还没有歇下,后面又已开场,群戏荟萃,众艺争胜。

③在这场艺术竞赛当中,第一次进京的三庆徽班即崭露头角,引人瞩目。

④这次北京的祝寿演出规模盛大,从西华门到西直门外高粱桥,每隔数十步设一戏台,南腔北调,四方之乐,荟萃争妍。

⑤1790年秋,为庆祝乾隆八旬寿辰,扬州盐商江鹤亭(安徽人)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戏班,由艺人高朗亭率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

A. ④①②③⑤ B. ⑤①④②③

C. ①⑤④③② D. ⑤①④③②

【解题分析】语句排列要使句子与句子之间衔接自然、连贯,合乎人们的思维规律。语句的顺序排列一定会有某种依据,同学们在解题时应对题目中所提供的语句进行综合观察,找出隐藏其中的规律和依据,这样排列起来就容易了。参考答案:B。

四、情境会话题

例4京剧走进课堂后,一些同学对此不能理解,感觉京剧很难学,而且节奏太慢,因此兴趣不大。为了提高大家学习京剧的兴趣,认识学习京剧的意义,你们班将举办一次“我爱京剧”的主题班会,要求每个同学谈谈学习京剧的体会,并选唱一段所学的唱段。

1.如果你是主持人,请你为主题班会写一段开场白。(不超过5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桦同学性格内向,很喜欢京剧,但又不好意思在全班同学面前演唱。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劝说她参加这次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分析】

所谓“情境会话”,就是命题者设置一个语境,要求考生根据提示,为题中虚拟人物代拟话语。这类题型,属于“语言表达得体”这一考点。第1题,只要紧紧扣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如“提高大家学习京剧的兴趣”“认识学习京剧的意义”表达即可。第2题,说话的语气要委婉,有鼓励性。参考答案略。

五、图文转换题

例5下面是教育部对“京剧进课堂,促进国粹传承”做的试点调查,根据表格信息,回答后面的问题。

“京剧进课堂,促进国粹传承”试点调查

1.概括表格的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调查信息,请你谈谈对“京剧进课堂”这一举措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分析】

图文转换实质考查的是考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认真观察图表中的文字和数据,然后看字数要求、句式要求、内容要求进行转换。转换后的句子语意要连贯,表达要正确。参考答案略。

六、提取信息题

例6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智斗》、《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等经典京剧唱段将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教育部拟将京剧列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并于今年在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试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这将对京剧艺术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

京剧作为国粹有着辉煌的历史,曾经是国人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的魅力,甚至得到国外艺术界的承认,认为这是与斯坦尼和布莱希特并列而三的戏剧表演体系。但进入新时期以来,由于受到影视和其它艺术形式的冲击,京剧渐渐地失去了市场,观众逐渐走向老龄化,年轻一代京剧爱好者可说是寥寥可数。如果照此发展下去,京剧前景实在堪忧;如果这样一种戏剧样式消失了,就不仅是中国的损失,也是世界的损失。

1.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你所知道的情况,谈谈你对京剧失去市场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分析】

1.文段的主要信息往往在首段或者段落的首末句。第一段的主要信息是“教育部拟将京剧列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第二段则讲述了京剧这一艺术形式的现状,补充交代了京剧纳入课程的原因。故综合来看,“教育部拟将京剧列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是该材料的主要信息。

2.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考查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参考答案:京剧失去市场的原因有二,一是时代审美趣味变化了,京剧形式的变化却很少;另一点是在青少年中培养京剧兴趣、普及京剧艺术的工作缺乏。

七、综合探究题

例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作曲家贡德曼把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夜莺》改编成中国的京剧,无论是唱腔、道白还是配器,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京剧味道。

在传统的京剧中,童话题材本就罕见,像夜莺和机器鸟这种角色更是前所未有。贡德曼将笛子、京胡、板鼓、月琴这些传统的中国乐器和大提琴、中提琴这些西洋乐器结合,生动地表现出了人物化的夜莺和木偶化的机器鸟两种截然不同的鸟儿歌唱。美中不足的是,这出戏的台词还显得比较直白、简单。有些地方还不能做到合辙押韵。

材料二:

来自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驻华使节、在京外国专家、外商代表、外国记者和外国留学生共500多人,饶有兴致地观看了根据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改编的同名京剧。这是中国京剧舞台上首次演出国外的长篇巨著。

京剧《悲惨世界》是用中国传统艺术演绎西方文学经典的一次尝试。该剧由戏曲文学系创作剧本,导演系师生导演,表演系师生演出,音乐系师生负责音乐设计和伴奏,舞美系师生设计舞美,开创了学术戏曲创作的新模式。雨果笔下受尽苦难的冉阿让、芳汀等,换上了老生、青衣等不同的“中国身份”跃上舞台,以东方人的方式表达西方人的情感,一招一式都源自中国戏曲多样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对人物的塑造,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1.上述两则材料内容上有何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这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振兴京剧有何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分析】

材料比较题,重在把握每则材料的主要信息后,再加以分析。两则材料共同的信息是:京剧艺术与外国文学融合创新;外国人对此有很大的兴趣,并开始学习创作京剧。建议:要发展京剧艺术,必须要有所创新,使京剧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剧。

八、阅读理解题

例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京剧脸谱

①脸谱既是一种舞台化妆艺术,同时又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图案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②京剧脸谱是一种变形极大的化妆艺术。脸谱的变形首先要“离形”。“离形”就是不拘于现实生活的自然形态,大胆地进行夸张、装饰。京剧舞台上各种颜色的脸谱在生活中是没有的,但它又是来自生活的,鲜艳的纯色与现实中人脸的颜色拉开了距离,这是色彩的“离形”。另一方面,脸谱勾的都是图案化的形,与现实人脸形状拉开了距离,这是形状的“离形”。

③京剧脸谱的变形还要“取形”。“取形”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某物象的自然形态取来,加以变化,使其图案化、装饰化,具有一定的象征、寓意在里面。取形的方法和样式很多,例如眉窝的勾法就有:云纹眉、火焰眉、凤尾眉、螳螂眉等多种。这就改变了眉的自然形态,使其成为图案化的形,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

④京剧脸谱的“离形”“取形”达到图案化、装饰化的美的效果,再结合着戏的情节、演员的表演,装饰性的脸谱才能充分发挥其表现力,才能生动、迷人。

⑤一般来说,京剧脸谱主要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先从“形”看,脸谱中的“取形”,就是为了象征。脸谱中常取某种自然形态的东西来象征、寓意,有勾画动物形态的,也有把人物的生理形态勾画出来的,也有把使用的兵器画到脸上的,还有直接把字勾到脸上的等等。这些形态都经过了图案化、装饰化了的变形处理,以突出该人物的最大特征。再从“色”看,颜色是京剧脸谱艺术的另一重要方面。脸谱中每种设色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红色表示赤胆忠心;紫色表示智勇刚义;黄色表示武将骁勇善战;绿色表示侠骨义肠;蓝色表示刚直勇猛、桀骜不驯;黑色表示忠耿正直;白色表示阴险奸诈等。

⑥京剧脸谱的“色”与“形”结合起来,构成京剧脸谱较为确定的象征意义,着重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气质、道德品质,完成对人物的善恶褒贬的评价。

1.从全文来看,京剧的脸谱具有怎样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很好地介绍京剧脸谱的特点,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举一例,并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色彩是京剧艺术中最富有情感意义的符号,阅读第⑤节,结合名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给曹操、关羽、李逵的脸着上适当的色彩,并举例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脸谱既是一种舞台化妆艺术,又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图案艺术,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

2.文章主要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如:介绍京剧脸谱是极大的化妆变形艺术的时候,从“离形”和“取形”两个方面进行说明,使读者比较全面地理解了脸谱变形的方式。

京剧教案范文第3篇

· 活动背景:

·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艺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涵非常丰富,幼教中班语文教案 《京剧小戏迷》。然而幼儿对京剧接触很少,因此幼儿对京剧充满了神秘感。同时我们也发现上学期《娃娃时装乐》的京剧表演中我班幼儿已能出神入化地表演,孩子们已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他们经常问老师:“那个人的脸上为什么要画成那个样子?”“为什么他们穿的衣服都不一样?”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只要看到京剧表演他们就会很投入的去看,有的小朋友还会进行模仿。老师针对幼儿的情况就利用常识活动、随机教育引导幼儿认识了生、旦、净、丑及他们各自的特点,还组织幼儿观看录像,并挖掘社区资源,请爱好京剧的当地人士走进课堂为幼儿表演。通过耳濡目染,幼儿对京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们经常在班级区角露一手,且思维很活跃,有了一定的创新意识,他们在使用游戏材料时,能将有关特征在自己头脑中进行转换、重组、演绎出适合游戏情景的替代物特征。为了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京剧,我们设计了“京剧小戏迷”这一创造性游戏。

· 活动目标:

· 1、通过幼儿自主的艺术游戏活动,初步发展幼儿的创新意识。

· 2、在幼儿塑造、感受美的同时,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相互协作及人际交往能力。

· 3、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感受京剧的魅力。

· 4、激发幼儿热爱国粹京剧的情感,幼儿教案《幼教中班语文教案 《京剧小戏迷》》。

· 活动准备:

· 1、材料:各种适合做京剧服饰的材料如:各类纸张、颜料、胶水、双面胶、剪刀、毛线、珠子、油画棒等。

· 2、电视机、有关京剧的VCD片。

· 3、环境:宽敞的活动室,有一定的京剧氛围。

· 活动过程:

· 1、激发情趣,进入情景。

· 教师: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好听的音乐,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 (欣赏京剧的音乐)

· 教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音乐?

· 2、集体商议,确定主题。

· 教师:你们喜欢京剧吗?喜欢京剧里的什么?

· 幼儿互相讨论,有的说喜欢京剧里的旦、丑;有的说喜欢京剧里的各种脸谱;有的说喜欢京剧里的服饰。

· 教师小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不但中国人喜欢,连外国人都在学我们的京剧呢!咱们就来玩一个有关京剧的游戏好吗?

· 3、幼儿自主选择,体验京剧的乐趣。

· 在京剧声中,幼儿有的在制作脸谱、有的制作装饰水袖及头饰、有的京剧欣赏、有的在穿着各种自制的京剧服饰在表演、有的还在商议。

京剧教案范文第4篇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我是中国人》。

一、说大纲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其中要求“3-6年级的学生能够了解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和曲艺音乐”“能够主动地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并从中享有乐趣”,因此,教师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课程中歌曲编排和京剧表演,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本课的学习中发挥个人的创造潜能。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课选自人音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京韵》,该单元内容围绕京剧艺术,旨在促进小学生对京剧的了解与体验。《我是中国人》是一首根据京剧中典型的西皮流水音调创作而成的戏歌,全曲唱词简单明了,朗朗上口,唱出了作为中国人骄傲自豪的心情,节奏和拖腔都具有浓厚的京剧特色。

2.地位与作用:作为一首戏歌,本课很好的将歌曲与戏曲元素结合在一起,能够激发学生对戏曲音乐的兴趣,增加学生对京剧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在本单元中,还包括了京剧《智取威虎山》和《红灯记》选段,本课的学习,能为本单元其他课程的教学起到铺垫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三维目标”的设立,我计划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认知目标:学会用京剧风格来演唱歌曲,做到字正腔圆,富有韵味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京剧的几项技巧,例如拖腔,颤音等,培养学生对京剧艺术的表演和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在学习和表演歌曲的过程中,体验京剧的音乐风格与韵味,加强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掌握京剧的曲调特点和几项技巧

2.教学难点:能够运用京剧风格来演唱歌曲

三 、说教法

作为一种传统戏曲艺术,京剧离学生日常生活较遥远,学生平时对京剧的接触和了解比较少,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的掌握京剧表演风格,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问答法:在讲课过程中,我将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对学生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聆听音乐等等,通过问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获取和巩固知识,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演示法:首先,通过播放京剧视频,展示京剧脸谱,PPT等,视听两方面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让学生对京剧艺术有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其次,作为教师,我会为学生示范歌曲的演唱,伴奏乐器的演奏等等,能让学生直观的进行模仿、学习,在避免长篇大论说教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京剧的表演风格。

3.对比法:我将对歌曲结尾拖腔的有无进行对比,这样能够凸显拖腔在京剧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京剧音乐风格,更好的学习演唱这首歌。

除以上这些外,我还将使用:讲授法,律动法,模仿法,启发法,等等。

四、说学法

(一)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分散注力,并且活泼好动。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时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参与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根据以往的课程,五年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识谱演唱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把重点难点放在音乐风格的掌握和演绎上。

(二)本课选自人音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该单元教学内容还包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等两首京剧选段,民族管弦乐《京调》,根据京剧和评剧素材创编而成的歌曲《蚂蚁》,我认为,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是中国人》这首歌曲能够勾起学生对京剧的兴趣,为后面教学其他内容铺垫。

(三)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主要采用兴趣式指导法,通过生动的演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他们在学习中广泛发散思维。同时,我将在教学中设计一些由学生亲身创编和演绎的环节,鼓励他们积极运用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

1.准备一批京剧传统伴奏乐器:板、锣、鼓

2.制作一些京剧脸谱面具,准备一些京剧道具

(二)导入部分(用时5分钟)

首先,我会播放京剧《贵妃醉酒》的选段《海岛冰轮初转腾》,(到“乾坤分外明”)在播放之前,我会对学生说:“认真看老师播放的视频,想想这是什么艺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播放视频)在观看完视频后,以五年级学生的水平,大部分学生都会回答:“这是京剧。”这时我会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肯定,并且进一步提出问题:“你们之前听过京剧吗?京剧有什么特点?”然后选几名同学来回答,同学们的答案一定是五花八门的,这时我将打开PPT,结合PPT和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对京剧艺术的背景及它的特点,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本环节目的: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让学生对京剧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本环节使用的教法:演示法,问答法,讲授法,用时5分钟

(三)学唱与编排歌曲

该部分用时25分钟,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习掌握京剧的曲调特点和几项技巧,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用时15分钟,第二部分是能够熟练运用京剧风格来演唱歌曲,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用时10分钟。

教学重点:将掌握京剧的曲调与技巧作为本课的是因为这首歌是一首戏歌,旋律、节拍等音乐要素是树立这首歌京剧风格最根本的因素。要想掌握好这首歌曲的音乐风格,首先就要学好这些知识点。

1.首先,我将为学生富有韵味地示范演唱这首歌的全曲,在示范之前,我会问学生:“仔细听老师是怎么唱这首歌的,结合谱子,思考这首歌是什么节拍,节拍上有什么样的特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在示范完毕后,结合谱子,同学们会发现这首歌的节拍是1/4拍,即以四分音符为一拍,一小节有四拍。这时我将告诉大家,在京剧中,1/4拍被称为“西皮流水板”。并结合PPT介绍流水板的特点,【即“有板无眼”,中快速节奏,唱腔第一句从板上起唱,其余唱句以过板开唱为主,所谓过板开唱,就是从后半拍起唱,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都要落在板上。】此时我会带着学生将谱子与这些特点对照,发现这首歌确实是一首按照传统的西皮流水风格创作的歌曲。

2.接着我会要求同学们手点着“板”,实际上就是手打节拍,我再为同学们示范演唱一次。在同学们听过两遍示范,对歌曲有了初步印象后,我会让同学们手点板,齐声念歌词,然后我会问同学们,这首歌曲说的是什么?同学们的答案应该是围绕着“讲文明”“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展开的,这时我将对同学们的答案予以充分肯定。

3.打着事先准备好的檀板,要求同学们手打着板,分句学唱这首歌曲。在歌曲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要求学生手打节拍,是因为这首歌的节奏较为特殊,从一开始接触歌曲就要求学生打节拍能够加强他们的节奏感,也能在不知不觉中帮助他们掌握这首歌的节奏。

4.由于这首歌曲的每一句,都有不同的知识点。因此,在教学中,我将直接把这些知识点分解融入至分句教学中,每一句都先学唱SF再学习唱词。

①首先,我将在第一句中着重学习颤音。首先我将带领学生学习不带波音的SF,我唱一句,学生唱一句。等到同学们掌握后,我将唱一遍带有波音的SF,这时我将问同学们,老师唱的跟之前你们唱的有什么不一样?相信大家会发现波音的存在,这时我将为同学们介绍博音,并将单独带领大家练习波音和加上波音后的SF,在大家对波音有一定了解和熟悉后,我将示范带词的第一句,依旧是我唱一句,学生唱一句。相信在学习了sf和波音后,五年级的学生能够很快学会带词演唱。

②在第二句的学习中,我将着重于装饰音的学习。首先我会问同学们,谱子上这个带有连线的小小音符是什么意思?可能有同学能回答,也可能同学们回答不出来。这时,我将告诉大家,这是装饰音,并介绍装饰音的作用。我将示范装饰音的演唱方法,学生进行模仿。先是单独进行装饰音的练习,然后过度到加上装饰音的整句SF练习。在学生熟练掌握了带装饰音的SF后,我将带着学生加词演唱。

③第三句的重点在于拖腔。拖腔是戏曲元素的重要体现,拖腔的有无对戏曲风格的确立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将首先带领学生学习整句的SF。在学生熟练后,我将示范带词演唱,但是在这部分,我将只示范到没有拖腔的地方,并带领学生进行练习。在学生掌握了带词演唱后,我将再为他们示范包含拖腔部分的第三句,我会问同学们,老师这么唱跟之前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样唱是不是比之前的唱法更好?相信同学们会发现,加上了拖腔之后,整句更富于韵味,更有意境。这时我将充分肯定大家的说法,并且带着同学们练习拖腔和加上拖腔后的第三句。

5.分句教学完成后,同学们已经熟练掌握全曲的各个知识点和每一句的演唱。这时我会让同学们把整首歌连起来演唱。相信此时他们已经初步能够演唱整首歌曲,至此,教学重点完成。

该部分用时15分钟。用到的教法有:演示法,对比法,模仿法等等。

教学难点:作为一首戏歌,戏曲元素是这首歌最鲜明的特点。学生在掌握了歌曲之后,能否将戏曲风格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①首先,我将播放一小段戏歌,在播放前,我将问学生:“仔细听老师接下来放的音乐,看看音乐里有没有刚才我们学到的知识?”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聆听音乐。在聆听过后,相信同学们会发现,戏歌中包含了刚才我们分句练习时学到的装饰音,拖腔等知识。该步骤是对上一部分的复习和检验,也是对接下来教学的铺垫。

②接下来,我会让同学们两两互唱《我是中国人》,并让他们互相评价下对方唱的好不好,跟刚才的戏歌片段比,有什么差别?设定该步骤是因为同学们在集体演唱时需要专注于演唱,比较难发现自己的缺陷,两两演唱能够让同学们转换身份,以旁观者的眼光来鉴别。然后我将对同学们进行提问,同学们的答案一定是各种各样的,相信他们会对自己同伴的演唱给予肯定,但也会发现演唱没有戏歌中这么富有京腔韵味。

③这时我将肯定同学们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同时我将告诉大家,刚才我们学习的颤音,装饰音,拖腔等,都是京剧音乐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但要将这种风格表现出来,光照着谱子唱是不行的。

④接下来我将为同学们示范演唱一遍富有京剧韵味的《我是中国人》,然后我会鼓励同学们对我刚才的示范进行模仿,我会带着同学们再演唱一遍《我是中国人》并鼓励大家带上京剧中常看到的动作,如摇头晃脑等等。在演唱后,对同学们的模仿进行肯定和鼓励后,我将会邀请1-2位在刚才的演唱中表现比较好的同学上台表演, 借由他们的表演,鼓励和激发台下的同学向他们学习。

⑤至此,相信同学们对如何富有韵味的演唱这首歌已经有了一定的体会,我会要求同学们拿出最好的状态,再一次演唱这首歌,同时,在这一遍的演唱中,我将拿出锣鼓,为同学们伴奏,使整个演唱更富于戏曲意蕴,同时也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本环节所用的教学法有:演示法,对比法,模仿法,体验法,等等。

(四)京剧表演的学习与展示

该部分是对所学歌曲《我是中国人》的延伸与拓展,也是帮助同学们了解京剧知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更是对于本单元后续学习《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等京剧选段的一个铺垫。该部分计划用时15分钟。

1.首先我会问同学们:“大家知不知道京剧中都有哪些行当?”同学们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答案,这个时候我将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色脸谱,结合PPT为同学们一一介绍生旦净末丑这五个行当。

2.然后我将选取小生和花旦两个行当,播放台步视频,我将带领学生模仿视频中的台步动作,(小生:自1:16开始,请男生学习小生的台步,女生学习花旦台步,并给同学们时间进行练习。

3.在同学们练习之后,我将拿出脸谱以及准备的其他道具,邀请几位同学戴上面具进行表演。并请没有上台的同学思考,如何为这些动作配伴奏,将这个问题作为学生本节课的课后作业。同时,在同学们表演的过程中,我也会鼓励台下的同学像京剧表演中观众们为演员叫好一样,为自己的同学喝彩。

该部分计划用时15分钟,所用的教法有:演示法,模仿法,体验法等等。

在结束了这个环节之后,整堂课将在高潮中走向尾声,这时我将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同学们会回答:“我是中国人”“拖腔”“台步”等等,我将总结归纳同学们的答案,帮助同学们再一次梳理今天的教学内容。此时我相信,教室里的气氛一定是热烈而欢乐的,同学们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即收获了快乐,也收获了知识。

京剧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京剧脸谱;色彩;图案

京剧时下已经成为了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的一种形式,艺术,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史中的一朵奇葩。当下对于京剧的表演也是与日增多,使之能够越来越多的走出国门走进更多的外国人们的视野内。也能够让更多的外国人们认识中华文化,了解中华文化。广泛的来说京剧已经做到了这点,甚至是已经是超额完成这些任务,让这门艺术开始了在国外生根发芽。从1984年2月上映的电影《美国往事》中的一段便是在中国剧院展开的1。但在京剧背后所暗藏的美学并没有被人们所充分的认识尤其是最为点睛的地方脸谱的认识。进一步的说我们可以把京剧脸谱划分出两种单纯的美的元素,一种是色彩,另一种则是承载色彩的图案。

(一)京剧脸谱的色彩

1.京剧脸谱关于色彩的认识

在日本学者波多野乾一所著《京剧二百年之历史》指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以乾隆二十五年入于北京,余窃以此为‘皮黄纪元’之年”2(在这里的乾隆的二十五年应是乾隆的五十五年)。更加广泛的认为是将徽班进京视为京剧的诞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角色的出演可分为生、旦、净、丑等。生和旦的化妆被称为“俊扮”(除了红生某些勾脸的武生之外),净和丑的化妆被称为“花脸”。对于脸谱的研究我们将集中在净和丑角儿上,也就是关于“花脸”的研究。京剧脸谱色彩主要有六种,红、蓝、黄、黑、紫、绿。在大多数的脸谱中用色也不过四五种。如果从中剥离掉承载色彩的图案,那么所剩下的这几种色彩将会具有很高的装饰性和美学价值。

2.西方关于色彩的认识

翻开世界近代的绘画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野兽派时期的绘画如:亨利·马蒂斯的《红色和谐》从中可以看见主要是,红、绿、黄、蓝四种色彩间的变化。在他的另一副画《登天》中仅有,黑、蓝、黄、红四种色彩间的变化。

在荷兰风格派中的蒙德里安的作品《红、黄、蓝》中的色彩表现也只有,红、黄、蓝外、黑线和白五种色彩关系,在他的另一副作品《百老汇爵士乐》中也只有,黄、红、蓝、灰白和白底五种色彩关系。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发现在东西方的艺术成就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尤其是在近现代史的艺术造诣方面。当然这也离不开近现代几次大的碰撞的文化交流,以及世界的信息化及全球化。但是人们对于美的需求的本质是不变的。从西方现代美术史的开端我们可以在《西方现代美术史》中发现在他的第一章的第一节是印象主义,第二章的第一节是野兽派3。这也是西方绘画大面积的脱离宗教开始使用纯色及讲究简单的装饰性。

3.京剧脸谱色彩和西方色彩的对比

西方的印象主义在19世纪的60—70年代在法国开始的。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就京剧而言我国的装饰性的艺术和单纯的几种色彩的搭配使用比西方的早将近一百年的时间。例如:我们仔细的分析京剧《盗御马》中蓝脸窦尔墩的脸谱是会惊人的发现他的脸谱色彩的种类构成和蒙德里安的作品《红、黄、蓝》中的色彩种类构成是一致的,分别都只使用了红、黄、蓝、黑和白五种色彩关系的变化。

但从这两幅相同的色彩的种类的构成来说它们所表达出来的信息是完全不相同的,它们在艺术史上的作用和认知度也截然不同的。

其实在中国的京剧脸谱艺术中基本都是这样的几种纯粹的单色搭配,却塑造了成百上千种的人物变化,当然这也离不开京剧脸谱中的色彩载体——图案。

(二)京剧脸谱的图案

虽然京剧这门艺术大概形成与200多年前。但就脸谱这门艺术,中国戏曲理论家翁偶虹曾撰文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孽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关于舞台脸谱的起源,我国南北朝北齐,兴盛于唐代的歌舞戏,也叫大面或代面,是为了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说的是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战,貌若妇人,每次出战,均戴凶猛假面,屡屡得胜4。在我国近代的关于脸谱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是来自于对于中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四川广汉三星堆的发掘中。

1.传统图案和京剧脸谱图案的对比

在清朝所形成的京剧脸谱艺术是脸谱艺术的集大成者,沉淀了关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如果将京剧脸谱进行简化最终只会剩下黑与白的图案关系变化。这些的图案都是经历了几千年的里的淘涤,是能够充分的代表中华民族的符号。在其中关于弧线图案的运用量是最多的,这与人的面部结构有关,也与我们中华民族的信仰有关。这是是一些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图案如:云纹的出现你可以在《青龙关》陈奇的脸谱上看见、也可以在《界牌关》苏宝童的脸谱上寻见、更可以在《百子图》雷震子的脸谱上觅见……

2.电影图案和京剧脸谱图案的对比

在1989年上映的《蝙蝠侠》的剧照中蝙蝠侠的标志图案5,可以在《南阳关》宇文成都的脸谱上看见、也可以在《竹林计》余洪的脸上寻见、更可以在《过五关》孔秀的脸上觅见……

在图案的使用方面我们也一直在努力的挖掘民族元素,当然在这些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了,但是这些方面的成绩更多的是从宗教方面取得的,对于京剧脸谱的研究很是缺乏。如果我们能够从京剧脸谱方面对图案进行深入的研究,那么将会更加的丰富我国的民族元素宝库,让我们富有民族性的设计在世界的舞台上焕发出更加靓丽的光芒。

结论

我们拥有如此丰富绚烂的文化和富丽多彩的传统文化,但面临设计时却是一筹莫展,缺乏民族气息,并导致了我们的设计趋于平庸。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和自己所拥有的,仔细的分析研究必将给我们的设计带来新的思路。我们所拥有的京剧脸谱艺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它,将京剧的脸谱分为色彩和图案两部分来研究,我们惊奇的发现它们与当代艺术有那么多的交合点。当然对于我们民族本身的艺术研究,才是我们当下设计走出新路子来的最根本的方法,才能够在世界的设计史中去竖起中国特色这面具有我们民族气息的旗帜来。(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美国往事》,英文名《OnceUponaTimeinAmerica》1984年2月上映,发行公司:SNC[法国],华纳家庭视频公司[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美国]等。

[2]波多野乾一:《京剧二百年历史》,鹿原学人译,上海启智印务公司1926年版。

[3]甑巍:《西方现代美术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0年10月1日)。

[4]段安节:《乐府杂录》,鼓架部戏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斗战,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

京剧教案范文第6篇

一、建“班班有品”研讨环境,发挥教师主体作用

1.建年级联动,跨班级年龄,分主题研讨

在京韵特色课程的实施中,确保教师以小组形式开展特色课程研讨,给予研讨小组充分的研讨时间与空间是教师主体作用发挥的保障。

我园每两周开展一次“班班有品”京韵特色年级联动研讨,按活动内容分成两个研讨大组:唱唱、跳跳、演演研讨组;学学、做做、玩玩研讨组。每个研讨大组根据班级京韵特色的具体内容成立互帮小组。“班班有品”京韵特色内容与主题式京剧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以幼儿发展水平为依据,从京剧传统剧目中选择相应的民族文化元素,达到多角度拓展京韵特色课程内容的目的。

2.设立实验班,定研讨主题,找新的视角

每个年级组设立一个实验班,以“班班有品”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投放为研究内容,每两周开展一次研讨,每次根据本班京韵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两套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以及活动方案。力求在京韵特色教育中有效融入科学、Z言、艺术、健康、社会领域目标,开拓京韵特色教育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新的视角。实验班领头研讨,向级组辐射推广研讨成果,在此基础上每月全园开展一次“班班有品”京韵特色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投放研讨,学期末将每月评选出的优秀材料汇总成册,充实园本教材。

京韵特色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能帮助幼儿汇集京剧艺术的各类信息,根据各自对京剧艺术的了解,解决在游戏过程中共同碰到的一些问题。因此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适时有效投放京韵特色材料,对幼儿多种智力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招特长教师,组信息小组,建京韵资源库

“班班有品”京韵特色教育需要教师创设浓郁的京剧艺术氛围,大量的原汁原味的剧照、人物造型被教师吸纳为环境创设的素材。教师们在实践中发现复杂的图案给幼儿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扰。繁复的图案可以欣赏、可以感受,但是让孩子在欣赏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表演有很大的困难。因此,图案必须化繁就简,在大量的图片中提取京韵元素,以简单经典的图案、艳丽的色彩,大胆运用对称图案、排序,创造出孩子眼中的京韵艺术美。

为了减少教师筛选图案、修改图案的时间和精力,我园招募有电脑特长的教师来组建信息小组,充分发挥教师专长,建立京韵教学资源库,共享教学资源,为教师进行特色教育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满足了不同特长教师的发展需求,为有电脑特长的教师开辟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4.牵园际联动,引专家入园,促专业提升

园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关键是要有一支较高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京韵特色课程的实施对教师专业素养有较大的要求。我园与京剧院联动,利用暑假的业务培训,邀请京剧院教师来园开设“唱念做打基本功”讲座。青年教师分组开展培训,扎实新教师京韵特色课程实施的基本功;骨干教师开设园本课程解读讲座,帮助新教师了解园本课程阶梯进程,对新教师实施京韵特色课程奠定基础。

为了开阔教师京韵特色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视野,提升教师京韵特色课程实施的主体意识。我园参加了由华东师范大学林茅教授发起并组织的园际联动,派骨干教师到上海市宝山区的星星幼儿园、徐汇区的五原路幼儿园观摩学习,参与园际研讨。林茅教授带领各幼儿园骨干教师来我园就京韵特色环境创设、材料提供、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建议。青年教师在与专家的互动中,受到点播,得到启发,增强了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意识,对京韵特色课程的进一步实施有很大的帮助。

5.搭展示平台,推研讨成果,增教师信心

教师自信心的增强有利于教师在特色课程实施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参与京韵特色课程的信心来自于课程实施过程中成功感的体验。搭建多种展示平台,为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教师创设多途径获得成功体验的可能。

我园为了提高教师的京韵特色教育教学能力,推动教师在实践中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增强教师从关注幼儿需求、分析幼儿学情出发设计各类京韵特色教育活动的意识,组织教师开展“班班有品”京韵特色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大赛、京剧教学基本功评比、京剧课件设计制作评比等活动。“班班有品”个别化学习活动环境创设中,教师围绕本班京韵特色主题,以推动幼儿个体发展为出发点,根据日常个别化学习活动观察记录,精心设计和投放适宜的“班班有品”个别化学习材料,牢牢把握幼儿的个体差异性、选择性和过程性特点,有效发挥环境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一系列评比中,教师的自我钻研意识不断增强,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也有多位教师在各类各级比赛中获得了奖项。

二、创“班班有品”京韵环境,促幼儿多元发展

1.增设京韵特色活动室,满足幼儿不同发展需求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了家长对我园课程设置的意见,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只能局限于本班所开展的京韵特色活动中,不能自主选择京韵特色课程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小班新开设京剧剧目欣赏厅,中大班开设京韵活动室,大班增设京韵特色科创智慧墙。

多种内容的京韵特色活动室的开放,打破了班级特色的局限性,加强了班级之间的联动,给孩子更多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孩子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孩子走出班级,在活动室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也是自己喜欢的京韵特色课程内容,学习的主动性较之以前被动参与特色课程要高。在初步了解课程设置的情况下,家长参与课程设置的调整与选择,对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利用社区资源,拓展特色课程外延

利用家长会、微信公众平台、幼儿园APP等途径充分挖掘家长和社区资源、发挥家长的力量和作用,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我园聘请社区有专长的人员参与京韵特色课程实施,协助创设具有京韵特色的教育环境。我园邀请社区有专长的人员到幼儿园当“老师”, 如开展的“变废为宝”活动――废旧物品制作京剧道具,我们邀请街道巧手团成员来我园给孩子们表演巧手小制作,老奶奶、老爷爷的巧思妙想,让本已废弃的报纸在卷卷黏黏中成为可以喝酒的杯子,空油瓶在剪剪改改中成为可以摆放盔头的架子。在“六一丰幼京韵艺术节”等各类节庆活动中,家长及票友参与“做做玩玩”“唱唱跳跳”活动,既增加了家长和孩子亲子互动的机会,也给幼儿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加幼儿的自信心。同时我园向社区、家长展示各班京韵特色及教学情况,进一步激发幼儿对京剧的兴趣,感受京剧艺术魅力的同时开阔幼儿的视野,让幼儿获得多种经验,促进幼儿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

综上所述,基于发展需求的“班班有品”京韵特色课程,我园在教师参与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的过程中,发挥其主体作用创设了丰富的条件;教师在“班班有品”的实践―反思―研讨的过程中,有效提升了自身的京韵教学经验和素养。同时,我们通过吸取家长、教师们等多方的建议,在不同年龄段增设不同内容的特色课程活动室,加强班级、年级联动,共享教师资源,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又有效融合京韵元素,更满足了幼儿发展的不同需求,让幼儿切身感受到京剧艺术的真正魅力。因此,“班班有品”京韵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我园探索教改的试验,并从中得到其成功的有效经验,即应基于本园教师和幼儿的发展需求,才能凸显特色,创新园本课程。

参考文献:

[1]袁爱玲.冷静思考园本课程的热潮[J].学前教育研究,2002(4).

京剧教案范文第7篇

运河畔诞生梨园新苗

杭州市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的前身是杭州小河小学。1989年在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京昆剧团、省市教育部门的重视与关心下,“浙江省儿童业余京剧艺术实验班”在该校正式挂牌。学校由此走上了一条“特色兴校”――以京剧为特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改革之路。

在京剧实验班成立的十多年里,小学员们在原浙江省京剧团退休的国家一级演员马可久、叶盛华、张洪文老师的细心指导和传授之下,学得十分刻苦和认真。小学员在较短的时间里便喜欢上了京剧,实验班的学员很快发展到20多人。每逢周五下午,在校园的音乐室里便不时传来孩子们京韵悠扬、字正腔圆的演唱。小学员们跟着老师学习了生、旦、净角色,还学会了现代京剧《沙家浜・智斗》《红灯记》《海港》以及传统京剧折子戏《空城计》《铡美案》《霸王别姬》《七品芝麻官》等10多出曲目。

他们的表演越来越成熟,经常受到厂矿学校、街道社区的邀请,至今已受邀演出100多场。1994年,这个班的徐霓、周园园同学获全国少儿京剧大赛“新苗奖”;1998年张尧同学获全国少儿戏曲大赛少儿组银奖,《霸王别姬》获全国戏曲小梅花奖二等奖,该校荣获浙江省98少儿戏曲大赛组织奖。

京剧教育渗透各个学科

杭州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本着“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幸福、完整、优质的童年教育”的教育理念,将京剧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校本课程教学指导小组,编写校本课程方案编撰指南,扎扎实实地推进课堂教学实践,让京剧文化蔓延整个校园。他们编写了《京剧与写作》《京剧与音乐》《京剧与美术》《京剧与手工》《京剧故事会》《京剧名人讲座》等一批校本课程,使全体学生在其他学科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京剧文化、京剧艺术的熏陶。

在美术课堂上,老师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个神态各异、具有中国特色的京剧脸谱,并介绍京剧脸谱特有的中国戏剧化妆艺术和欣赏价值。同学们在老师的讲解之后,对制作京剧脸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艺术创作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上语文课时,语文老师把周星驰主演的电影也带进了课堂,因为周星驰的语言风格有不少借鉴了我国的京剧念白。京剧念白又叫“数板儿”,台词类似打油诗、顺口溜。同学们上了这一课马上都比划上:“闹钟一响天下亮,起床洗漱匆匆忙,不吃早饭为哪般,只因上课铃声响。”……这一段段自行创编的“数板儿”,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学生从京剧的念白中学会了儿歌的创编,并通过对念白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和课文的理解力。《走近活武松》一课,教师通过模仿电视综艺节目的形式,让同学观看盖叫天故居录像,并创设一些语文性质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盖叫天这位著名的京剧艺术家有初步的了解,体会盖叫天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以及活到老,学到老、勤学钻研的精神,使学生们进一步提高了演唱京剧的兴趣。

京剧教学不断创新

学唱京剧折子戏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为了进一步增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这所学校尝试创新的教学方法。2000年该校音乐老师叶贺英挑选了《锄禾》《登鹳雀楼》两首古诗,请专业人员进行改编让同学们用京腔来演唱,想不到效果出奇的好。朗朗上口的词不但京剧班的学员爱唱,而且发展到了全校的学生都爱唱。功夫不负苦心人,改编后的京歌《锄禾》在孩子们的精心表演下夺得拱墅区艺术节的第一名。

2002年,叶贺英老师把《鹬蚌相争》这个成语故事改编成一个京剧课本剧。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分别穿上与角色相匹配的服装扮演着老翁、河蚌和鹬的角色,并用京腔韵味来说唱里面的台词。这个剧目使台下的学生在接受《鹬蚌相争》寓意的同时,也得到京剧文化知识的熏陶,激发了求知欲,为该校京剧教学尝试走出了一条新路。

京剧教案范文第8篇

《京剧的行当》是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音版)第三单元《梨园金曲》的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京剧艺术感兴趣,并乐于主动地探索与京剧相关的基础知识,能基本区分和辨别京剧四大行当的特征,能学唱行当的部分唱腔和走基本台步,并能比较自信地参与表演。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体验京剧行当的特征;教学难点是了解并掌握部分行当的唱腔特征。

教学目标:1、通过观摩,学生能了解中学音乐课“音乐与戏剧”模块如何组织教学。2、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评价《京剧的行当》这节课。3、通过评课活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京剧的行当》教学光盘。

教学重点:观摩并运用所学知识评价《京剧的行当》课堂教学。

教学难点:运用新课程理念评价《京剧的行当》课堂教学。

设计理念:

《中学音乐教学法》作为音乐教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有音乐教育学的一般特点,概念具体、理论性强、实践性也很强。它的理论部分是一般音乐专业学生(尤其是只重视技巧课的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也不大愿意投放精力的一门课程,不仅教师教起来不容易,学生学起来也深感枯燥。针对这一状况,在系统教学完《中学音乐教学法》的理论知识以后,我设计了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观摩这一教学模式,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别从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这六个不同的模块去感受中学音乐教学,改变过去单一的“灌注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学音乐教学原则、中学音乐教学模式、中学音乐教学的领域及教学方法等相关理论知识。

2、引入新课

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进入《中学音乐教学法》的第二阶段――课堂教学观摩阶段的学习。

二、简单解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审美为核心包括教学内容的立意美、情景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包括教学方法要具有情感性、体验性、形象性、愉悦性;还包括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听觉环境、视觉环境和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在音乐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让他们通过音乐学习,能够感受和体验到快乐,在快乐当中进入音乐学习。

(三)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有权利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感。在每个学生能获得学习成功的同时,也要有他个人的特点,同时应该让每一位学生在音乐学习上体验到快乐。

(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该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获得审美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五)突出音乐特点、重视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不仅包括音乐教学领域的综合,还包括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

三、请学生带着思考题观看教学片《京剧的行当》

思考题:1、本节课运用了什么教学模式,体现了哪些音乐教学原则?2、哪些教学环节渗透了什么新课程理念?

四、学生先分组讨论、交流,再全班交流、反馈

围绕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谈谈感受和看法,教师不作统一,不求标准答案。

五、教师重点讲解

(一)“音乐与戏剧”模块的教学内容

第一,戏剧鉴赏和戏剧常识。第二,戏剧表演。第三,戏剧创编。(二)“音乐与戏剧”模块的教学特点

1、以学生的表演为中心。

戏剧的其他艺术成分,只有在表演中才能获得生命。戏剧表演的特点,一是表演者以自己的身体作为创造工具,通过台词和动作表演剧情;二是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同观众的不断交流,表现为表演者的创作过程与观众欣赏过程的统一。

2、加强“音乐与戏剧”的欣赏内容。

“音乐与戏剧”模块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艺术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因此,加强戏剧欣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观摩戏剧表演 (包括现场观摩和录像观摩),引导学生学习、感受、理解各类戏剧作品,丰富学生的戏剧体验,提高戏剧鉴赏与评价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3、对表演内容的学习应该建立在欣赏内容学习的基础之上。

通过大量的欣赏和观摩,能够积累起丰富的戏剧表演体验,这无疑会对学生的表演有很大的帮助。

(三)对《京剧的行当》这节录像课的内容进行网络式整理,使中学音乐教学过程、原则和模式这些知识点一目了然,使学生对“音乐与戏剧”模块的教学有更系统的掌握。

(四)用新课程理念评价《京剧的行当》这节录像课。

六、师生小结

学生谈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感受。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谈自己的体会并及时给予肯定。

京剧教案范文第9篇

1、脸谱绘画——彰显特色

为了对脸谱有更深刻的认识,“鸳鸯瓦”是脸谱最大特点,不要求学生画得很逼真,能画出脸谱的整个轮廓、对称、填色即可。画脸谱步骤:

(1)在黑板上定出眉、眼、口、鼻的位置;

(2)用粉笔勾画脸谱图案,勾画谱式时注意左右对称;

(3)涂色,先从白色入手,将所有白色涂满;

(4)再涂彩色,要从浅入深地顺序涂;

(5)最后成形。学生会画后,教师再把各类角色的脸谱,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来,如:红脸、黑脸、白脸等。学生会画脸谱了,那么对脸谱就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2、脸谱表演——尽显风采

在演唱歌曲《唱脸谱》后,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在讲台上准备各种脸谱面具,各小组分配一个,然后小组讨论:带上脸谱,怎样进行表演。要求不高,可以是一个动作、一句唱腔、一个造型、一句台词即可,对学生来说也不难,能够完成,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教师和台下学生作评委,最后选出优胜小组。这样就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京剧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二、京剧“四功”的教学策略——艺术感知中的直观体现

京剧在舞台上塑造人物的主要艺术形式分“唱”、“念”、“做”、“打”,戏班称其为“四功”。唱:京剧是歌舞剧,“唱”占主要地位,就是把生活中的语言加以凝练和艺术化,并以音乐唱腔来加强气氛,成为一种舞台语言。对于课堂的歌曲《唱脸谱》教学,姚明在旋律上把流行与京腔相结合,阎肃把诸多京剧人物故事精炼成歌词,成为妙曲妙句,实为学生学习京剧演唱的最佳歌曲。在学唱歌曲时,教师先声为主,一段有模有样的京腔范唱,hold住全场,相对于其它教学手段来说,它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通过范唱,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演唱欲望。对学生学唱,自信而大胆地演唱最重要,对于京剧演唱方法,笔者认为,不必过于去强调演唱技巧,再说教师自己也不一定擅长,关键在模仿,只引导学生大声演唱即可。在学生演唱过程中,寻找学生富有“京腔”的闪光点,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念:京剧表演时,只说不唱部分称作“念”,又叫念白。对于念功,教师摆出兰花指,双手一晃,快碎步走到学生面前,兰花指放在侧腰,双膝一弯,做害羞状,学着花旦的念白:“小姐给老爷请安”,引起全班大笑(注:我是男声)。再突然移步到某学生面前,散开五指发抖,指着正在笑的学生,用净角的念白:“你你你——上课如此调皮,真是气煞老夫也”,说完学生才反映过来,纷纷给予课堂掌声,竟自然用京腔拍案叫“好↗”!“念”功,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自然就懂了,课堂的京剧氛围给充分调动起来了,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只要听过,不用教就学会了“念白”。做:就是表演。歌、舞、表演相结合,是京剧舞台艺术的特点,京剧的表演动作,是富有节奏感、艺术性的舞蹈化动作。对于做功,理论对学生来说显得枯燥,教师少说多做:老师可迈着方步,手扶腰圈,很威武走到时讲台上,这时学生不知道要干什么,老师手执黑板擦突然一拍:用京调喊“升——堂——!”学生竟自然在下面喊起了“威——武——”。然后马上来一个唱段《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教师示范京剧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京剧,也会对京剧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力好的学生,也可尝试去“做”:聆听《沙家浜》选段《智斗》,分角色进行表演:两位男同学,一位演刁德一,另一位演胡传魁,一位女生演阿庆嫂,来进行京剧表演。打:在舞台上,打是一种表演厮杀、打斗的艺术形式,俗称“武打”。武打是京剧特有的艺术特色。对于打功,这可要真功夫的,教师可有点难为了,就像歌词你唱的“四击头一亮相”,一介武生从舞台幕后出来,可不是走出来的,而是几个筋斗连翻后,再腾空翻,最后站立,来个定格,完成亮相。这类示范教师可是望尘莫及,但简单的打斗动作还是可做,如孙悟空的金箍棒“闪圈”,穆桂英耍“花枪”等等,生动地解说加以动作点拨,再结合视频赏析,引起学生对“打”兴趣,特别是调皮的也带动起来了。

三、京剧行当的教学策略——艺术表现中的个性迁移

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教师扮演《西厢记》中的小生,手拿扇子,一介书生、风流儒雅的公子,走着步伐,摆着手势,用尖音演唱两句段子,这种表演方式比理论的讲解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旦:旦角声腔委婉、清丽、高亢、圆润,能很好地表现女性的本质特征。梅兰芳同学们都知道是四大名旦之首,他的唱腔“绚烂已极,归于平淡”,但他作为男性,专唱旦角,学生就体会到梅兰芳的伟大,如果男教师也来模仿几句旦角的段子,定能引起学生的喝彩。净:净角,历史上的诸多著名人物,属于净角较多,学生也较熟悉,可让学生来主导课堂,参与净角的表演,学生自己做个水袖动作、走一个走边动作、做个起霸动作、捋一个抚须动作等等。学生做得不好没关系,关键是学生参与了课堂,京剧教学才会生动而精彩!丑:对于丑角,学生首先想到店小二,马夫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其它丑角如艄公、牧童、媒婆,大家都熟悉的梁山好汉鼓上蚤——时迁等等。说起这些人物,他们的形象就浮现在学生眼前,可组织个别学生进行丑角的形象表演。特别课堂上是一位男生扮演了媒婆,引起学生喝彩,使学生在表演中加深对丑角认识。其实生、旦、净、丑与现代电影里面的角色分类一样,把二者角色联系起来,进行对位比较,如:李连杰——武生、刘德华——小生、范冰冰——青衣、章子怡——刀马旦、周星驰——丑角、李云龙——净角等等。以电影角色为对比对象,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京剧的四大行当,而且会倍感到亲切。

四、京剧的其它教学策略——艺术再现中的细节管理

1、京剧的场面京剧乐队总称场面,是由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组成的。京剧伴奏中的打击乐器称武场,管、弦乐器称文场。在班级里,有条件的前提下,组织学生用京胡、笛、唢呐等乐器进行文场伴奏,全班其他学生唱一个段子。还可组织学生用鼓板、大锣、铙钹、小锣京剧武场演奏,尝试锣鼓经的节奏特点,这种节奏练习可具操作性:慢长锤:四击头:全面进行京剧的伴奏体验,使京剧的课堂教学,在学生京剧乐队的演奏下,京味更浓。

京剧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京剧;满族服饰;铁镜公主

中图分类号:J8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6-0136-01

京剧形成于清代后期的北京,因地域而得名,20世纪30年代已享誉中外。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是中国现今最大的戏曲剧种。《四郎探母》是中国京剧历史上最著名的传统老戏,铁镜公主在京剧《四郎探母》中梳旗头,着旗装或旗蟒,穿旗鞋。旗头、旗装、旗蟒、旗鞋均是在满族女子的生活装的基础上,经过加工、美化、装饰演变而来,无论是款式、图案还是色彩都明显带有满族服饰特色。

一、源于满族服饰的款式特点

铁镜公主在京剧《四郎探母・坐宫》中穿旗装,旗装为满族旗人设计制作的常用生活装―旗袍,是戏曲中汉族以外民族妇女服装。其款式具有满族妇女服饰的典型特点:上衣下裳连为一体,衣身宽松肥大,衣长盖及脚面,左右开衩,圆领右衽,衣身刺绣动植物图案,领口、袖口、下摆等处镶缀多层花边。

在《盗令》、《交令》、《求情》场次中,铁镜公主穿旗蟒,戴朝珠。旗蟒原是指清朝满族皇后所用的吉服―朝袍,这是保留在京剧传统服装中为数不多的清代服饰原型之一,通用于表现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统治阶层的贵族妇女。使用时,内衬“领衣儿”,外挂朝珠。

铁镜公主穿旗装、旗蟒,与之搭配的鞋子、发型自然为旗鞋、旗头。旗鞋为满族妇女日常所穿的“花盆底”旗鞋,是满族女子最有特色的服饰之一,铁镜公主的旗鞋造型基本上沿用清代满族妇女“花盆底”鞋的样式。铁镜公主的发型主要采用清朝满族妇女常见发型:“两把头”、“架子头”、“大拉翅”,并在此基础上辅以珠宝、绢花,流苏等进行装饰,同时伴以片子、装饰泡子、绢花来美化脸部,增加京剧舞台表演效果。

二、具有满族象征性的装饰图案

满族是分布在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地的民族,多数从事农业、渔猎,信奉萨满教。受萨满图腾崇拜的影响,满族服装中大部分图案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后人根据他们的象征意义进行组合,从而演变出更多的服饰图案。

清代满族服装图案题材丰富多样,主要有龙、凤、飞禽、走兽等动物图案,牡丹、海棠、梅、兰、菊等植物图案,日、月、星辰、山、石、水、火等图腾符号,福、寿和d等吉祥文字以及几何纹样等。这些图案纹样可单独运用或组合搭配运用,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以及美好理想的追求。铁镜公主的服饰图案多沿袭晚清服装图案风格,采用牡丹、梅花、、兰花等传统花卉图案,与蝴蝶、凤凰等动物图案、石纹、水纹组合使用,寓意吉祥、富贵。如《坐宫》一折中铁镜公主在后宫所穿白色底绣牡丹花,镶兰冰纹花边旗装。

三、具有满族特色的色彩

京剧《四郎探母》中铁镜公主的人物形象除了通过不同的服装款式、装饰图案来塑造,色彩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京剧服装色彩主要是以明朝的服饰色彩为基础演变而来,有“上五色”和“下五色”之分,其中“上五色”主要有“黄、红、绿、白、黑”五种颜色,又称正色,多是用以达官显贵的穿着,铁镜公主的旗装以白色为主调,蟒袍以红色为主调,“下五色”主要有“紫、蓝、粉红、湖色、古铜”五种颜色,又称副色,多用于普通民众的穿着打扮。

满族人的祖先女真人认为他们靠天吃饭,靠天种地、有水、有日,就能生存、发展,所以用黄色代表土、白色代表水、红色代表日、蓝色代表天、黑色代表铁,作为主要颜色。在京剧服饰中可以分明的看出,无论是蟒、官衣还是褶子、帔、靠等,都是以蓝、黄、白、红为主色;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满族色彩特征。透过颜色表现人物的精神内涵,突出以神写形的戏曲服饰的审美本质。

四、结语

京剧中铁镜公主的服饰受清朝满族文化影响,在款式、图案、色彩上,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程式化特性,从创作的角度看,在融入满族服饰特色的基础上遵循“写意”原则,强调表现剧中人物的精神内涵,突出人物的传神、凝炼而概括,并不拘泥于真实的历史和真实的生活。积淀形成当下的京剧服饰,展现于戏曲舞台,传承着历史。

参考文献:

[1]刘琦.京剧行头[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2]孙红侠.从铁镜公主的扮相看旗装的发展变化[J].艺术设计研究,2010(01).

[3]谭元杰.京剧服装图谱[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2008.

[4]彭静.京剧服饰审美中的满族意识[J].宜春学院学报,2010(11).

[5]曾慧.满族服饰研究(二)[J].满族研究,2013(03).

京剧教案范文第11篇

(1)能对京剧艺术感兴趣,喜欢聆听和观看京剧,愿意探索与京剧艺术有关的文化知识并参与各种创造性实践活动。

(2)通过学唱《唱脸谱》,让学生了解中国国粹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 能够感受和体验国粹京剧的唱腔及其音乐情绪,能初步了解京剧的脸谱等知识,充分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

(3)京剧与社会流行、京剧与流行歌曲

【教学重点】

(1)了解京剧脸谱等知识,认识脸谱在京剧中的作用;

(2)模仿京剧的韵味学习《唱脸谱》,体会京剧唱腔独特的风格魅力。并能用一定的京剧韵味来演唱歌曲《唱脸谱》

【教学难点】

(1)能有韵味的演唱歌曲《唱脸谱》

(2)前半段歌词和末句歌词,对节奏的把握和京剧韵味的模仿。

【主要教学方法】

(1) 谈话法 (2)情境教学法(3)体验教学法

【教学用】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材简析】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来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合春四个徽调班社,陆续进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

歌曲《唱脸谱》运用了京剧的曲调谱写而成。全曲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吸取了京剧音乐的素材并采用了通俗音乐的创作手法。第二部分,旋律完全使用了京剧音乐的西皮唱腔,从而与第一部分的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学过程】

一、播放京剧音乐《夜深沉》,学生进教室

二、导入新课

(1)师:刚才这段音乐是我国哪一种戏曲的音乐声?

生:京剧。

(2)师:对了。我们知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那么你对京剧有哪些了解呢?我想请同学们把你所知道的有关京剧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让我们一起来走近京剧。

(3)学生回答京剧的有关知识,当学生回答到相关的主题时教师马上加以说明和介绍。

二、京剧相关知识介绍

京剧的形成

A、乾隆帝是个戏迷

B、北京故宫戏台――“漱芳斋”

C、徽班进京

D、四大徽班演出图

三、学唱《唱脸谱》

1.聆听歌曲《唱脸谱》

思考:歌曲可以划分几部分,各部分音乐有何不同?每部分的唱腔上有何不同?歌中涉及到多少种脸谱的颜色?多少个人物和故事? 你能分别说说吗?

A段:旋律吸取了京剧音乐的素材,并采用了通俗音乐的创作手法。

B段:旋律完全使用了京剧音乐的西皮唱腔,从而与第一部分的音乐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2.学生学唱《唱脸谱》的第二部分

3.重点解决难点

“叫喳喳、、、、、”

4.京剧的“脸谱”

(1)说“脸谱”

脸谱是塑造人物的特殊手段,在京剧中是其它角色不能替代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戏曲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谱式,是从唐代乐舞“代面”所戴的面具逐渐演变而来。演员用各种色彩在面部勾画成一定的图案,借以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其它特点。一般以红色代表忠勇,如“关羽”;黑色代表粗犷、耿直,如“张飞”;白色代表奸邪,如“曹操”。各有特定的脸谱,观众一看脸谱,即知其为何人。脸谱是人物内心的外化,是人物内心的表达,脸谱不是死的面具,他是人物外部特征和内心情感最具代表的表现形式。

(2)看“脸谱”(图片)让学生根据脸谱说出代表人物名和性格特征。

四、拓展欣赏(机动)

1.京剧与和社会流行

脸谱T恤、脸谱商务用品、脸谱首饰等

2.京剧与流行歌曲

陶的《susan说》、张国荣《当爱已成往事》等

京剧教案范文第12篇

退休后应邀做嘉宾,萌生在下一代中弘扬“国粹”之意

李麟童1929年出生在辽宁省北镇县,原名李秉枢,后因拜师学了京剧麒派艺术,师父根据麒派创始人周信芳的艺名“麒麟童”,给他改名李麟童。

李麟童自幼聪慧,上过几年书,后因家境所迫开始学艺谋生,拜在曾与周信芳同在一个戏班唱过戏的著名麒派老生演员焦秀山门下。小小年纪的他,人小志高,立志以后要当一个优秀演员,因此练功、学习都很刻苦,每天早起晚睡,只休息四五个小时。由于勤奋,满师时已学会并演出了《徐策跑城》、《打严嵩》等一批麒派经典剧目,他唱做俱佳的表演,很受观众欢迎。

李麟童学艺期满不久沈阳解放,他进入沈阳京剧团,因为戏演得好,不仅很快成为主演,还于1950年担任了剧团的业务副团长,当时他刚21岁,这个年龄即走上领导岗位,他的艺术水平和人品由此可见一斑。1959年沈阳市京剧团与辽宁省京剧团合并改为沈阳市京剧院,他先后担任二团、三团副团长,二团团长,并于1984年出任院长。李麟童是位做事认真、追求完美的人,从艺几十年,不论做演员还是当领导,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曾荣获过沈阳市“劳动模范”、中国表演家协会“终身成就奖”等一系列光荣称号。

2002年,辽宁电视台“戏苑景观”栏目举办戏迷擂台赛,身为艺术顾问的李麟童担任点评嘉宾。参加擂台赛的大都是中老年人,鲜见年青一代,面对这种局面,点评中李麟童渐渐思考起一个问题来:“京剧是我们国家的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为浓厚的人文底蕴,尤其很多京剧剧目所弘扬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孝为先做人立世的道德观,曾教育了几代人,近些年来,随着娱乐方式的丰富,京剧的影响力减弱了,年青一代离它越来越远,如果继续下去,那这门优秀民族艺术的传承必将出现问题!”

想到此,李麟童冒出一个念头:自己搞了大半辈子京剧,应该在这方面做些事。那从哪入手呢?思来想去,他想到了“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于是赛事结束后立即找到沈阳市“关工委”,要求入会,希望用自己的知识为下一代继承优秀民族文化做点贡献。

走进学校课堂,声情并茂说京剧讲传统艺术

加入“关工委”后,一道难题摆在了李麟童面前。现在学生们课业很重,学习时间非常紧张,怎样才能走到他们中间,给他们介绍、讲解京剧艺术呢?一段时间里,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曾找一些亲朋好友征询良策,大家听了都说他的想法挺好,但不太好实现:“现在家长眼睛都盯在孩子的学习分数上,而且很多家长受‘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影响,给孩子报了许多业余辅导班或才艺班,孩子们校外时间几乎被占满啦,哪还有时间听你讲京剧呀!”听了亲朋好友们的话,李麟童说:“大家说的这一层我也想到过,正因多年来很多人忽视了京剧这一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所以才需要有人去宣传、引导下一代喜欢它,再说京剧很多经典剧目中蕴含着许多中华民族优秀思想和美德,是教育孩子的好教材,让他们多了解一些,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京剧对孩子的教育或许不像学其他东西那样立竿见影,但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只要对孩子们有益,就应该想办法去做。”亲朋好友们见李麟童态度坚决,不再说什么。

一天,李麟童看电视,“央视”教育频道报道某地小学教孩子们学剪纸的片子吸引了他,看着看着他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我何不去教育部门争取官方支持,然后到中小学里给孩子们讲京剧呢!”想到此李麟童一拍大腿,暗暗为自己这个主意叫好。第二天他来到沈阳市教育局,先向相关领导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想法,然后语重心长地说:“我给孩子介绍京剧知识,不是要谁将来做京剧演员,也不是为了培养票友,就是觉得京剧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丢失太可惜……”

李麟童这份社会责任感深深打动了教育局领导,经过研究,他们介绍李麟童先到市教育局直属的省级重点校“东北育才学校”做尝试。李麟童来到“东北育才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刘子军热情接待了他。一番交谈后刘校长找来相关同志和音乐老师,与李麟童一起反复磋商,最后制定出教学计划,决定先在小学部5年级开课,积累一些经验后再向其他年级和中学部推广。开课前,李麟童专门对音乐老师进行了培训,并和他们一起制定了教学方案。正式开课后,通常先由老师介绍当天所学唱段的剧情,然后开始教唱,最后李麟童讲述相关戏曲知识和戏中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将说戏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李麟童还在孩子们学会一段唱段后,根据唱段教孩子们京剧表演程式,亲自示范,一个动作一个程式的教。这种声情并茂的教学,很受孩子们欢迎。

2008 年2 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中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教育部这一举措从一个侧面证明李麟童的做法是对的,有意义的。多年来,李麟童除了在沈阳讲课外,还应邀到厦门大学等其他省市学校开设京剧选修课,每到一地都受到青少年们热烈欢迎。

出任总策划师,参与建成全国唯一一座“国粹园”

2003年春节期间,李麟童随沈阳市“关工委”组织的艺术团到沈阳市下辖的县级市新民慰问演出,慰问活动中李麟童结识了新民“文化博览园”、“沈阳市中小学生教育基地”负责人冯永久。交谈中冯永久说:“园中缺少艺术方面的内容,京剧是国粹,想建一个展示京剧历史和知识的园中园”。李麟童一听当即表示赞同:“京剧是最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艺术,少帅张学良曾说,不懂京剧的人算不上合格的中国人!你的想法很好,我们的青少年正需要补上这一课,如果需要,我全力支持!”有了李麟童的鼓励和表态,冯永久信心大增,一个星期后他给李麟童打电话,说建园工作马上启动,请他去一起搞策划。李麟童爽快的接受邀请,很快乘车赶到距沈阳60多公里外的新民市。见面后冯永久诚恳地对李麟童说:“您从事京剧事业几十年,是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建国粹园涉及很强的专业知识,因此我想请您老出山,全面负责建园工作!”李麟童原本以为就是来出出主意,帮助谋划谋划,没想到冯永久竟将这么重的担子交给自己。望着冯永久期待的眼神,李麟童略一沉思,语气坚定地回答:“这事我答应了!”

建京剧展园,说起来容易,干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尤其对于一位已年过7旬的老者来说谈何容易。李麟童是那种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要努力做好的人。接受委托后,他不顾年事已高,马上动用自己的关系请来省内三位专家,一起进北京、去天津、赴烟台,到与戏曲有关的展馆学习取经,拜访梅葆玖、谭元寿等京剧名家,听取他们的意见,回来后博采众长、集思广益,最后经过反复推敲制订出一套建园方案,决定分京剧艺术发展史、京剧艺术精华、京剧行当、名家雕塑、京剧艺术教育等几个部分,建3个展馆,再建一个小剧场和一个具有历史风韵的露天大戏楼,由此组成“国粹园”的架构。

方案经确定付诸实施后,李麟童又全力以赴投入到建设中:为了展示京剧发展史,他无私贡献出了自己积攒几十年的文字、图片资料;为了展示内容形象生动,他精挑细选了数位在京剧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人物,请来雕塑名家制作出他们的蜡像;为了让现代京剧名家蜡像的展示更具观赏性,他奔波各地,请京剧名家们提供演出时穿过的戏装,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刘长瑜、朱世慧甚至把珍藏多年的拍电影《红灯记》、《九品芝麻官》时穿的服装捐赠了出来。

正是凭着这样一种精神,在李麟童带领下,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国粹园”终于初步建成并对外开放,一开园立即得到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及梨园同行的高度赞扬,中央电视台还专门制作出专题片向全国介绍。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名誉主席、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当年看后更是赞赏有加,称“这是全国首创、世界唯一的京剧展园,你们办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并欣然挥毫为“国粹园”题写了园名。

京剧教案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魅力纽带举一反三有板有眼深入浅出

一、言传身教———学生与戏曲的纽带

戏曲对于学生来讲总是遥不可及,演唱技巧难度大,舞台陈设简单,戏曲文学情境难以理解,加之日常生活中通俗音乐占主体地位,学生对戏曲总是缺乏兴趣。对于从事音乐工作的笔者来说,戏曲也是难以驾驭,但在连续听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陆新莹女士的京剧文化专题讲座,深深被京剧这门艺术吸引。陆教授身上的京剧气息深深把在座的每一位音乐老师陶醉,她的魅力吸引住每个观众的眼神,从而产生想要深入了解学习的愿望。同样,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基本没机会近距离接触戏曲艺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成为连接学生与戏曲的纽带。如今的老师与学生之间亦师亦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希望老师亲身示范,因此在让学生喜欢、学习戏曲的前提是老师必须跨进门槛,有扎实的戏曲基本功。《国之瑰宝———京剧》的一课,笔者特意有板有眼的学京剧《贵妃醉酒》中《海岛冰轮初转腾》选段,并参照梅派唱腔细扣一字一句以及手眼身法步的演绎。在课上现场给学生演唱示范,让学生直观体验京剧带来的不同魅力。学生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唱腔的特殊,表演得夸张感觉很好笑,但看着老师一板一眼的表演,渐渐的他们的笑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都认真地看着老师表演。虽然老师的表演还称不上专业,但学生最后都抱以热烈的掌声,有的同学课后还跑来不敢置信的说:“原来老师还会京剧!”通过老师自身戏曲素质的展示,学生觉得原来戏曲就在我们的身边。同时,老师亲身示范教学比起视频、音频教学更具说服力,学生会更愿意学。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作为学生与戏曲之间的纽带作用,教师自身热爱戏曲并言传身教发挥自身戏曲的魅力自然会影响学生对戏曲的感觉,也会逐渐激起他们学习戏曲的愿望。

二、举一反三———流行衔接到戏曲

近两年随着流行歌曲越来越多加入中国元素,其中一点就是中国的京剧。作为戏曲剧种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京剧越来越受重视,为此我们可以借用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为跳板,通过举一反三的形式转嫁到戏曲艺术上,让学生逐渐接受戏曲的唱腔特点。笔者在教唱京剧时就从周杰伦的《霍元甲》入手,很多学生都喜欢模仿其中的一段具有京剧韵味的唱段,为此笔者以这首歌曲为跳板,亲身示范如何演唱,如何咬字,如何用气。学生非常感兴趣,且非常认真地学习如何演唱,他们觉得自己在学唱很难的一段流行歌曲,但在笔者而言,他们开始在接触京剧的唱腔,在学习如何演唱京剧。笔者一字字一句句教学生如何演唱,学生学得认真,个别学生还有点京剧唱腔的分儿,此为“反一”。《霍元甲》中京剧唱腔属于青衣的唱腔特点,笔者借其中的京剧唱段为例转接到京剧的唱腔介绍,深入讲解“西皮二黄”不同唱腔的特点,不同行当角色演唱的方式,结合视频、音频的赏析,让学生更全面的掌握京剧唱腔的相关知识。经过京剧相关知识的学习再回到《霍元甲》乐曲片断的演唱,学生的兴致更高,此为“反二”。最后笔者由《霍元甲》转至《苏三说》,两首乐曲中都有京剧唱腔,学生学习的兴趣都很高。由《霍元甲》中的青衣唱腔特点引出《苏三说》中真正的京剧青衣唱段《苏三起解》,学生学唱《苏三起解》相对会容易接受,同时渗透京剧青衣假声唱法,此为“反三”。从流行音乐逐渐到京剧艺术,一步步过渡,学生逐步接触这门高雅艺术,对于学生不感兴趣的唱腔借由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浓厚兴趣,找到共通的连接点,通过举一反三逐渐勾起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兴趣。

三、有板有眼———引发学生的兴趣

日本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曾说过,当学生受到兴趣的激发后,学习对学生来说就不会成为一种额外的负担。如何激发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戏曲是一门集舞台、灯光、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演员在舞台上除了演唱更有“做”功,但无论是“做”还是舞台设施都有虚拟性,这些虚拟的物品和动作都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授地方戏曲无锡经典的锡剧名段《双推磨》中《推呀拉呀转又转》中,老师精心准备了一番表演,请学生根据老师的表演想象这是做什么事情?学生的兴致一下被提起纷纷猜测,你一句我一句在轻松愉快气氛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答案是多种多样,在此基础上不直接公布正解,让学生留个疑惑。然后出示一系列石磨的图片,给与学生机会让学生自己解答图片中的物品以及如何使用,特别邀请同学上来演示使用方法。通过学生的演示再回顾老师的表演,最后由学生找出答案———推磨。在这时笔者又再次表演,同时边唱边做,学生在做和唱中能更深入的了解《双推磨》这首锡剧名段讲述的内容。好奇心引发兴趣,戏曲的虚拟性以及舞台表演给与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譬如在京剧舞台表演艺术中如何用马鞭表现骑马?八卦旗、红门旗、跃虎旗、车旗等都有何喻意?女孩的娇羞如何演绎?……诸如此类的舞台表演引发学生的好奇,演员有板有眼的演出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学习戏曲是因为兴趣所致,那他们就不会感觉枯燥无聊,反而会学得津津有味。

京剧教案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等音乐教师教育锡剧江南音乐文化

        2004 年12 月, 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印发<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 的通知》,由此展开了高等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探索和发展新的一页,方案中的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组成。其中地方学校课程是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的课程。为此,笔者以锡剧为例,来探讨高等音乐教师教育中地方音乐文化课程建构的必要性,以便引起更多高等音乐教育者的充分重视。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背景对地方音乐文化进课堂的呼唤

        21 世纪, 是多元音乐教育共存的时代,这对中国音乐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形成了新的倾向。与教育形势相适应,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2003 年颁布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这两个《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中,“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①

        已成为音乐教育中的主要理念之一。同时,“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② 

        高等音乐教师教育(原为高师音乐教育)一贯的培养目标是以“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为了培养与义务音乐教育阶段和高中音乐教育阶段相适应的音乐师资,教育部在2004年12月正式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 方案指出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组成。其中地方和学校课程是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的课程。

        江南地区作为全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在这一区域的高等音乐教师教育中建构江南音乐文化课程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而江南地区的不同城镇和区域,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音乐文化,如江苏无锡的锡剧,苏州的昆曲、评弹;浙江宁波的甬剧、湖州的湖剧,上海的沪剧等。

        锡剧作为江南音乐文化的一个部分,在其发源地—无锡的江南大学中纳入其高等音乐教师教育地方音乐文化的课程开发和建构中去, 是切实可行的。一方面,锡剧艺术起源、形成于无锡,有着其丰厚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 多元文化主义的渗透, 教育理念的更新, 锡剧作为地方文化传承的载体,走进当地高校音乐课堂已非难事。

        二、锡剧中丰富的江南文化营养是不可忽视的艺术教育资源

        (一)锡剧成形与发展的地域优势

        锡剧,是一个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戏曲剧种。锡剧从一种自娱自乐的说唱形式开始,经历了滩簧阶段和常锡文戏阶段,在说唱小戏的基础上发展成大戏,在这个过程中,与它所处的地域位置有很大的关系: 

        一方面, 锡剧的主要发源地—无锡,地处江苏省东南部,西倚惠山,南临太湖,南北京杭大运河纵贯;京沪铁路横穿东西,交通便利,商业繁盛。这使得无锡四乡民间小调能够流向城市市场, 进而摆脱简陋、粗糙的自唱自娱阶段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另一方面,商业繁荣、人口众多、社会文化娱乐需求较大的城市,是小戏发展为大戏所必须的物质文化环境。辛亥革命前后,无锡、常州的滩簧先后进入上海, 得到了现代大都市文明的滋养, 不久逐渐合班演出。锡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它博采京剧、文明戏、电影、昆曲等众长,融为己用。如锡剧的曲调中吸收了苏滩中的“迷魂调”、申滩中的“三角板”等板式。从剧目上来讲,从宝卷和弹词中引进了《珍珠塔》、《玉蜻蜓》等,从徽班中吸收了《琵琶记》和《潘金莲》,自武林班中引进了《荆钗记》、《白兔记》等,从京剧中移植了《贩马记》、《秦香莲》等,还搬演了文明戏中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张汶祥刺马》等。表演方面, 滩簧演员纷纷向京剧演员学戏, 这些使得锡剧的曲调形式、剧目戏本、表演程式更趋完善和丰富,从内容到形式,从题材到化妆,都已不再是农民小戏了, 其发展势头逐渐超过了苏剧、甬剧、湖剧等滩簧戏。解放后,随着锡剧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逐渐成为华东地区仅次于越剧和黄梅戏的一大地方剧种。

        (二) 锡剧的语言基础———吴方言(江南话) 

        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方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一种语言的变体,是“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 ”③

        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戏曲的生命力就在于使用方言,多样的的方言造就了丰富的地方戏曲声腔。

        锡剧,是用无锡地方方言演唱的戏曲艺术,有着浓郁的江南特色。无锡方言的语言基础是吴方言。吴方言在古代称为吴音,近代以来的白话中称为江浙话或江南话。“吴侬软语”,是对吴方言的一个昵称。吴方言一向有“软、糯、甜、媚”之称,说起来婉转动听,一波三折。婉转柔和的吴语使锡剧里的音腔常呈微波荡漾之势。锡剧以自身特有的语言魅力和音乐魅力展现着江南文化的诗情与柔美。

        (三) 锡剧中江南民间音乐的集中体现

        1、锡剧的声腔

        锡剧,是在坐唱滩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滩簧,是江、浙一带说唱艺术的一大支流,发端于古老的吴歌,经过民间的演唱流变衍化,一代代民间艺人的加工提高和对姐妹艺术的借鉴融合,逐渐形成锡剧的雏形,它最早出现在无锡东乡杨尖严加桥一带。据徐珂所编《清稗类抄》的记载,清代的弹簧演唱是“集同业者五六人,或六七人,分生、旦、净、丑脚色,唯不加化妆,素衣,围坐一席,用弦子、琵琶、胡琴、鼓、板,所唱亦戏文, 唯另编七字句,每本五六出,歌白并作, 间以谐谑。……江浙间最多,有苏滩、沪滩、杭滩、宁波滩之别。”④ 

        2、锡剧的曲调

        锡剧曲调富有江南水乡特色,旋律华丽优美,婉转流畅。

        锡剧有三个基本曲调:簧调、大陆调和玲玲调。这三个调的曲式都是上、下句结构,上句称为“起板”,下句称作“落板”, 在两者之间可以插进旋律简单、近似朗诵的“清板”。

        簧调是锡剧最基本的,也是最古老的腔调。簧调“源出江南长篇叙事山歌, 吸收溶化‘说因果’及苏州弹词等民间音调而成。”⑤

        簧调包括老簧调、簧调慢板、反弓老旦调、中急板、长三腔等多种不同板式的唱腔。簧调感情奔放,旋律丰富,节奏朴素欢快,是一种带有叙事、叙情的曲调。

        3、锡剧的演唱特点

        每一种艺术都与一定的文化相联系,同时也是这种文化的表达。江南地区人烟稠密,山清水秀,风光明丽,影响到戏曲艺术上,表现为缠绵婉转,秀美细腻。在锡剧不同流派的唱腔中,既体现了各自不同的唱腔与风格,也集中体现了江南戏曲特有的婉转清丽。

        旦角中的姚派(姚澄)唱腔音色圆润清脆、咬字准确清晰、运腔委婉多姿, 善于吸收民间小调及兄弟剧种的曲调; 沈派(沈佩华)唱腔运用轻微的“颤音” 来装饰旋律, 真假音结合抒情而轻柔, 犹如小桥流水。锡剧旦行中影响最大的是“梅派”(梅兰珍),她的演唱委婉圆润、音色甜嫩,俏丽明快,富江南水乡灵秀之美。

        锡剧中各流派的婉转演唱中,充分展示了美丽、诗意的江南文化特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 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锡剧生长植根在农村,和农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朴实的感情、生动的语言、浓厚的乡土色彩。锡剧体现了江南地区人民群众所特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锡剧自觉不自觉地承担了地方音乐文化宣传的载体。

注释: 

①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年, 第3 页

②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年, 第21 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8 年,第302 页

④徐珂:《清稗类抄》第三十六“音乐卷” 

⑤江苏省锡剧艺术研究会编: 《锡剧小戏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年, 第3 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年, 第3 页,第21 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8 年,第302 页

[3] 徐珂:《清稗类抄》第三十六“音乐卷” 

京剧教案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等音乐教师教育锡剧江南音乐文化

2004 年12 月, 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印发<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 的通知》,由此展开了高等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探索和发展新的一页,方案中的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组成。其中地方学校课程是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的课程。为此,笔者以锡剧为例,来探讨高等音乐教师教育中地方音乐文化课程建构的必要性,以便引起更多高等音乐教育者的充分重视。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背景对地方音乐文化进课堂的呼唤

21 世纪, 是多元音乐教育共存的时代,这对中国音乐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形成了新的倾向。与教育形势相适应,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2003 年颁布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这两个《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中,“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①

已成为音乐教育中的主要理念之一。同时,“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②

高等音乐教师教育(原为高师音乐教育)一贯的培养目标是以“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为了培养与义务音乐教育阶段和高中音乐教育阶段相适应的音乐师资,教育部在2004年12月正式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 方案指出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组成。其中地方和学校课程是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的课程。

江南地区作为全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在这一区域的高等音乐教师教育中建构江南音乐文化课程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而江南地区的不同城镇和区域,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音乐文化,如江苏无锡的锡剧,苏州的昆曲、评弹;浙江宁波的甬剧、湖州的湖剧,上海的沪剧等。

锡剧作为江南音乐文化的一个部分,在其发源地—无锡的江南大学中纳入其高等音乐教师教育地方音乐文化的课程开发和建构中去, 是切实可行的。一方面,锡剧艺术起源、形成于无锡,有着其丰厚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 多元文化主义的渗透, 教育理念的更新, 锡剧作为地方文化传承的载体,走进当地高校音乐课堂已非难事。

二、锡剧中丰富的江南文化营养是不可忽视的艺术教育资源

(一)锡剧成形与发展的地域优势

锡剧,是一个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戏曲剧种。锡剧从一种自娱自乐的说唱形式开始,经历了滩簧阶段和常锡文戏阶段,在说唱小戏的基础上发展成大戏,在这个过程中,与它所处的地域位置有很大的关系:

一方面, 锡剧的主要发源地—无锡,地处江苏省东南部,西倚惠山,南临太湖,南北京杭大运河纵贯;京沪铁路横穿东西,交通便利,商业繁盛。这使得无锡四乡民间小调能够流向城市市场, 进而摆脱简陋、粗糙的自唱自娱阶段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另一方面,商业繁荣、人口众多、社会文化娱乐需求较大的城市,是小戏发展为大戏所必须的物质文化环境。辛亥革命前后,无锡、常州的滩簧先后进入上海, 得到了现代大都市文明的滋养, 不久逐渐合班演出。锡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它博采京剧、文明戏、电影、昆曲等众长,融为己用。如锡剧的曲调中吸收了苏滩中的“迷魂调”、申滩中的“三角板”等板式。从剧目上来讲,从宝卷和弹词中引进了《珍珠塔》、《玉蜻蜓》等,从徽班中吸收了《琵琶记》和《潘金莲》,自武林班中引进了《荆钗记》、《白兔记》等,从京剧中移植了《贩马记》、《秦香莲》等,还搬演了文明戏中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张汶祥刺马》等。表演方面, 滩簧演员纷纷向京剧演员学戏, 这些使得锡剧的曲调形式、剧目戏本、表演程式更趋完善和丰富,从内容到形式,从题材到化妆,都已不再是农民小戏了, 其发展势头逐渐超过了苏剧、甬剧、湖剧等滩簧戏。解放后,随着锡剧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逐渐成为华东地区仅次于越剧和黄梅戏的一大地方剧种。

(二) 锡剧的语言基础———吴方言(江南话)

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方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一种语言的变体,是“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 ”③

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戏曲的生命力就在于使用方言,多样的的方言造就了丰富的地方戏曲声腔。

锡剧,是用无锡地方方言演唱的戏曲艺术,有着浓郁的江南特色。无锡方言的语言基础是吴方言。吴方言在古代称为吴音,近代以来的白话中称为江浙话或江南话。“吴侬软语”,是对吴方言的一个昵称。吴方言一向有“软、糯、甜、媚”之称,说起来婉转动听,一波三折。婉转柔和的吴语使锡剧里的音腔常呈微波荡漾之势。锡剧以自身特有的语言魅力和音乐魅力展现着江南文化的诗情与柔美。

(三) 锡剧中江南民间音乐的集中体现

1、锡剧的声腔

锡剧,是在坐唱滩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滩簧,是江、浙一带说唱艺术的一大支流,发端于古老的吴歌,经过民间的演唱流变衍化,一代代民间艺人的加工提高和对姐妹艺术的借鉴融合,逐渐形成锡剧的雏形,它最早出现在无锡东乡杨尖严加桥一带。据徐珂所编《清稗类抄》的记载,清代的弹簧演唱是“集同业者五六人,或六七人,分生、旦、净、丑脚色,唯不加化妆,素衣,围坐一席,用弦子、琵琶、胡琴、鼓、板,所唱亦戏文, 唯另编七字句,每本五六出,歌白并作, 间以谐谑。……江浙间最多,有苏滩、沪滩、杭滩、宁波滩之别。”④

2、锡剧的曲调

锡剧曲调富有江南水乡特色,旋律华丽优美,婉转流畅。

锡剧有三个基本曲调:簧调、大陆调和玲玲调。这三个调的曲式都是上、下句结构,上句称为“起板”,下句称作“落板”, 在两者之间可以插进旋律简单、近似朗诵的“清板”。

簧调是锡剧最基本的,也是最古老的腔调。簧调“源出江南长篇叙事山歌, 吸收溶化‘说因果’及苏州弹词等民间音调而成。”⑤

簧调包括老簧调、簧调慢板、反弓老旦调、中急板、长三腔等多种不同板式的唱腔。簧调感情奔放,旋律丰富,节奏朴素欢快,是一种带有叙事、叙情的曲调。

3、锡剧的演唱特点

每一种艺术都与一定的文化相联系,同时也是这种文化的表达。江南地区人烟稠密,山清水秀,风光明丽,影响到戏曲艺术上,表现为缠绵婉转,秀美细腻。在锡剧不同流派的唱腔中,既体现了各自不同的唱腔与风格,也集中体现了江南戏曲特有的婉转清丽。

旦角中的姚派(姚澄)唱腔音色圆润清脆、咬字准确清晰、运腔委婉多姿, 善于吸收民间小调及兄弟剧种的曲调; 沈派(沈佩华)唱腔运用轻微的“颤音” 来装饰旋律, 真假音结合抒情而轻柔, 犹如小桥流水。锡剧旦行中影响最大的是“梅派”(梅兰珍),她的演唱委婉圆润、音色甜嫩,俏丽明快,富江南水乡灵秀之美。

锡剧中各流派的婉转演唱中,充分展示了美丽、诗意的江南文化特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 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锡剧生长植根在农村,和农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朴实的感情、生动的语言、浓厚的乡土色彩。锡剧体现了江南地区人民群众所特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锡剧自觉不自觉地承担了地方音乐文化宣传的载体。

注释:

①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年, 第3 页

②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年, 第21 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8 年,第302 页

④徐珂:《清稗类抄》第三十六“音乐卷”

⑤江苏省锡剧艺术研究会编: 《锡剧小戏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年, 第3 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年, 第3 页,第21 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8 年,第302 页

[3] 徐珂:《清稗类抄》第三十六“音乐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