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计划范文

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计划范文

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计划

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摘 要: 卓越计划要求地方工科院校按照行业和地方企业的需要形成科学的、多模式、特色化的就业教育体系,建立“地方工科院校

>> 基于“卓越计划”的本科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创业资本视角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卓越计划”视角下就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结合模式 基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卓越计划”的《结构力学》教改研究 “卓越计划”背景下地方院校发酵工艺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考 对地方工科院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 地方院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 地方院校“卓越计划”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新形势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就业指导探析 “卓越计划”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研究 基于应用型大学定位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探究 转型发展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转型研究 流程再造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研究 地方院校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论地方本科院校“卓越计划”指导教师角色定位 创业禀赋视角下的地方高校就业创业教育问题研究 转型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构建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江苏省社会科学联合会2014年重点课题:卓越计划视

角下地方工科院校的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课题编号:

14SWA-047。

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作为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如何转变就业工作观念,发挥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为毕业生实现角色转换铺平道路,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是高职院校就业工作部门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在深刻认识当前就业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开拓进取,逐步建立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就业工作新模式。

1.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不再是局限于给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介绍就业政策,推荐就业岗位,而是向更深层次的教育教学发展,例如职业素质教育、职业心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教育等。虽然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工作部门,但其主要的工作重心较行政化,无法真正满足毕业生对就业指导的需要。其次,就业指导课程也未纳入正式的教学计划,就业指导课的开设与实施不到位,学校给予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其他课程,即使正常纳入教学计划,就业指导教师的素质与能力也参差不齐,往往是由辅导员和行政管理员,造成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第三,就业指导体系不够健全,缺乏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大多数是利用大三年级进行很简单的求职心理教育、面试技巧指导和法律法规教育等,再因为毕业生就业特征各异,致使目前就业指导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2.开展新时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2.1 以市场为导向,深化就业指导课程改革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就业指导课也逐步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起来,但依然存在课程教育计划不健全,教育教学机制不完善,就业指导效率不高。应着力加强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力度,将就业指导课列为教学计划必修课,成立专门的就业课程教研室,组织专职教师编写教材,集体备课,分层次分专业教育。并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在大一年级主要开设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建立起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二年级注重学生价值观和择业观教育,以调整就业心态为主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学三年级着重进行求职技巧、职业生存技巧和就业形势教育,引导毕业生提升就业技巧和能力。同时,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还应注重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以课程讲授为主,采取模拟面试、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就业指导课的吸引力。

2.2 以服务为宗旨,深入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

个性化就业指导可以界定为:针对性个体差异,尊重个性发展,为个体提升和潜能开发提供或创造个性就业条件的过程,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职业价值取向引领。我国现行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很多都只局限于百人以上的大课程教育,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兴趣不浓厚,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无法满足当代毕业生日益增长的就业指导需求。

深入开展个性化指导,必须建立起以就业指导课程为基础的指导体系,制定出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群体的就业指导计划,先解决多数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问题,在解决大多数就业个性的基础上,再帮助个体解决就业难题,实现共同就业。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实现,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根据每个大学生的不同差异,制定出适应个体发展的个性化指导计划,由专业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另外设立专门的就业咨询室,接待个别学生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的个性化指导咨询,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开导、心理沟通和语言交流,为其提供合理的就业计划。其次是举办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讲座,针对某个专业性格爱好的群体,寻求个性化的解决之道,实行个体化的就业评价体系,利用现代的测评软件系统,分析大学生个体的兴趣、能力、爱好、性格等,并针对分析的结果,开展个性化的指导。同时,结合就业指导课,以拓展社会实践为时机,开展个性化训练,在实践中针对个体的不同差异解决就业难题。

2.3 以职业为主线,着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还存在教育计划不够健全,职业规划方面的教师力量薄弱,专业化课程不够等问题,亟待加以解决。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力度,强化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与管理,设立专门的教研团队,制定完整详细的教研计划,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初次生涯指导。从大一年级开始,向大学生引入生涯规划的概念,完成个人的初步生涯设想,并在大二、大三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予以改进与完善。除讲授课程时,应加强课外的个性化、专业化指导服务,针对个别群体认真帮助大学生分析职业计划与目标,建立专门的生涯规划咨询室,全称为大学生排除心中的疑虑,并结合心理教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心理素质。同时,积极引入职业生涯的测评系统,为大学生提供兴趣、能力、爱好等方面的职业测评,引导大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分析自身的优缺点,并融入到职业生涯规划之中,不断完善计划的可行性,并最终实现个人生涯规划。另外,还要积极协调各种资源投入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加大校园的宣传力度,让师生广泛了解与重视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学生主动积极思考个人的生涯发展,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通过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让大学生了解生涯规划的内容与操作步骤,进行全员化的指导与服务。

2.4 以能力为中心,加强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大力倡导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大多是面向基层的管理技能岗位为主。虽然创业意识与兴趣并不浓厚,但是,我们必须从现在起逐步重视高职毕业生的创业创新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要把创业创新教育纳入就业指导课,在教育中加入创业创新教育的内容与计划,让学生接触并了解创业动机、创业理想、创业情感、创业技能、创业资本、创业精神等方面的概念与知识,经过几年的学习,让大学生逐步形成创业的意识。创业创新教育还需要社会各种资源的整合,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政府应大力扶持具有创业能力的毕业生加入创业行列,为他们提供资金、技术、人员与场地等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鼓励毕业生到创业园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积极与企业单位合作,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帮助。另外,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创业教师队伍,从企业公司引入客座讲师,为毕业生讲解创业的实践理论,并结合大学教师的讲解,系统地为毕业生提供完整的创业教育培训。

2.5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指导质量

就业指导队伍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一支事务性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多数是由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兼任,真正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仍然很少,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就业指导服务的需要,建设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是眼下的当务之急,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组织机构建设,促进就业工作向专业化、正规化发展,就业工作不是临时的事务性工作,它要研究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要研究人才供求关系、要研究人力资源市场,因此需要有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来完成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任务。其次是要不断优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的结构,就业指导队伍应该由就业事务性人员、就业市场拓展人员、就业政策咨询人员、创业创新培训人员、就业指导教师、就业信息技术人员组成,构成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队伍。第三,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在工作中,逐步建立就业指导教师职业能力培训制度,定期举办培训班,或者推荐教师参加各种职业培训,以便掌握当今最前沿的就业工作理论。通过有计划的岗前培训、技能培训、理论培训、调研学习、工作研讨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培训,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努力探索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需要的毕业生教育模式,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危兆安.高校职业指导必须正确处理四个关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5).

[2]章冬斌.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的思考[J].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3]欧阳群宏,李国春.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7(26).

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院两级管理 训练计划解构 训练计划路径 基地整合

引言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精神,各高校纷纷制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训练计划”)工作方案。

一、学校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工作思路

实施“训练计划”有利于学院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大学生参与科研和创新创业实践的机制,更好地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一)开展形式:两级管理、立体化平台

训练计划的开展采取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校级管理的职能主要是组织开展“训练计划”,搭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和创业训练平台,出台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院级单位的主要职责是实施创新创业“项目驱动式管理”,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落实训练计划的细节工作,确保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有效实施。校、院二级在开展训练计划过程中,应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协调机制,搭建训练计划开展的立体化平台。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的平台不仅需要资金支持、设备器材、基地建设等硬件支持,规章制度的及时出台、氛围的营造、多种形式的推广活动等软件建设同等重要,后者往往是平台搭建过程中容易忽略的内容。

(二)开展路径:项目驱动、循序渐进

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构成了训练计划的三个层次,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紧密联系,低级训练项目为上级提供保障和支持。训练项目的开展以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为主线,以“项目驱动教学”为起点,创新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项目驱动强化实践训练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继而以工程实践中心和创业实践中心为平台,积极培育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全校大学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训练的积极性,最终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

二、学校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途径

(一)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1.深入项目教学改革。在现有项目教学开展的基础上,在更大范围、更多专业和课程上开展项目教学,以项目教学为起点,有序开展训练计划工作。

2.普及创新学分制。以学分制形式纳入各学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可自主选择参加计划中的有关项目活动,根据其活动情况或按取得相应项目的成果可以获得一定的创新创业学分,作为学生毕业的必修学分。

(二)完善组织机构与管理体系

1.建立“校院两级管理组织”。校级管理组织层面,在现有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完善工程训练中心的职能,负责计划工作的全面开展和实施;成立校级学术性专家组织,服务于项目的申报、评审等工作。院级管理组织层面,进一步完善二级学院相关组织机构的职能,明确直接责任人、组建工作小组。(1)充实“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管教学副院长担任组长,教务处领导、各学院院长、系(部)主任、教学副主任及相关人员担任成员。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讨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经验交流。(2)建立健全工程实践中心的职能。将现有分散、院系自管的创新创业训练基地整合为工程实践中心,集中为创新训练和创业训练项目提供场地、设施设备的支持,合理安排和协调创新团队的活动,提高实训基地使用效率。(3)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工作专家委员会”。学校将组成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为组长,教授、行业专家等为成员的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在组建中,委员会名单见附件二)。专家委员会按照学校现有学科成立对应专家委员会,一是对工程实践中心的工作给予建议和指导,二是负责对申报项目的立项审核、中期检查、验收评审工作。

2.建立“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为保证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高度,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分块实施、突出特色,构建以项目负责制为基础的组织管理及运行体系。探索在师生培训、目标管理、考核评价、资源共享等方面建立上下级机构及二级机构间的分工与协作机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见图1)。

(三)注重计划的组织与实施

1.训练计划实现过程。以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的层次为逻辑指导,以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为主线,以“项目驱动教学”为起点,创新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项目驱动强化实践训练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继而以工程实践中心和创业实践中心为平台,积极培育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全校大学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训练的积极性,最终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

2.训练计划实现形式。训练计划的组织由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训练计划、科技竞赛计划、人文素养提高计划和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经营模拟计划和实践体验计划等七个子计划构成。

以上七个子计划具体以学生科技活动、科技竞赛、创业项目、创业指导、人文素养和思想素质教育、品牌讲座、社团活动、理论与人文类竞赛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等课内外活动整合形成。

3.训练计划实施过程管理。训练计划的实施应形成系统化的工作程序,以下以训练计划实施的过程分别介绍各组织机构的工作职能。(1)教务处的工作职能。协同相关职能部门按工作分工,负责制定各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管理细则,经学校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颁布实施。(2)各教学单位的工作职能。根据各项目组织实施管理细则,组织项目具体活动内容的设计,形成每学年(或每学期)的具体项目实施计划,编印项目指南,并在“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网站和校园网上公布。组织学生选择项目,并做好初审工作,汇总学生选项情况后报“创新创业工作专家委员会”。(3)工程实践中心和“创新创业计划工作专家委员会”的工作职能。第一,创新创业计划工作专家委员会审查、确定学生选项情况后,在“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网站和校园网上公布;第二,工程实践中心和“创新创业工作计划专家委员会”根据确定的学生选项项目,具体实施对项目的组织、检查、评估和考核,并根据项目管理和学分认定细则对学生参与项目活动的过程及其成果进行成绩记载与学分认定;第三,各项目活动结束后,将学生参与项目活动的成绩及学分认定材料报领导小组办公室(教务处),教务处进行成绩和学分的最终认定,并负责记入学生学籍档案(成绩管理系统)。

三、校内外的保障条件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教育教学、学科科研、师资队伍、学生工作、后勤保障以及社会力量等多方面协同作战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学校在经费投入、基地建设、奖励制度等方面将给予支持。

(一)经费支持

学校设立“创新创业团队活动专项基金”,根据各团队计划,对立项项目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等级给予相应经费支持。重点支持省级及省级以上竞赛活动,重点支持具有产品设计、加工、研发等类型的活动。各类项目级别的确定由学校根据相应标准进行评审确定。项目经费主要用于课外创新团队活动的课题调研、差旅费、材料费等。专项经费支出必须按照“按项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

(二)基地保障

高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必须要有训练基地作为保障,在基地建设方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整合校内创新创业基地成立工程实践中心。为保障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可整合各院系的创新创业训练基地为工程实践中心,实现基地与机制的结合,实现校内跨院系、多团队间教学、项目开展和基地管理资源的共享。注重工程实践中心的内涵建设,开发训练项目,提高基地利用率。

2.探索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园区。通过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开拓校外资源。高校、企业和社会合作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下的校内外教育资源共享的路径,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园区,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活动提供真实的社会生产经营环境。

(三)指导力量

建设咨询导师和指导教师专家库。学生可就感兴趣的创意或选题向全校各学科教师进行咨询,不断深化创意或选题的认识,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老师入库不设置门槛,只要是本校在编教师,不论学历和职称,重要的是要有责任感、使命感、创造性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四)校园文化营造

为了让全校师生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营造创新氛围,对于完成结题项目的成果进行宣传:一是学校统一在校园网上发文,院系张榜公布,并按项目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报销研究经费;二是学校每年召开一次表彰大会,表彰在项目研究中做出贡献的学生和教师,交流先进经验;三是院系召开师生总结大会,总结结题项目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为以后更好地开展活动积累宝贵经验;四是教务处对结题项目进行成果展示,在各系科教学楼前巡回展示,项目组成员现场讲解,并接受师生咨询。通过以上宣传推广活动,引发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关注,引导训练计划的深入开展。

四、配套政策

学校每年应安排预算经费作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的项目活动进行资助,以保障计划的运行和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此外,对训练计划工作做出贡献的院系、教师和学生个人进行其他鼓励办法。

(一)对学生的鼓励:奖励+表彰+学分替代

为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团队活动,学校将组织开展优秀团队和优秀个人评选活动,对取得优异研究成果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完成相应的实验(设计)任务,提交研究报告(论文)等环节后,按成果和获奖情况记相应的课外学分。

(二)对教师的鼓励:奖励+额定课时减免+培训

为鼓励课外创新活动的开展,学校可组织优秀指导教师评选活动。按照活动开展的记录、取得的成绩,对每年完成项目指导任务,并达到质量要求的大学生课外创新团队指导教师每人给予30-50的当量学时补贴,此部分工作量不计入教师额定当量学时。此外增加大学生课外创新团队指导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科研项目的机会,学校根据需要提供技术、外语、创业等方面的培训,相关教学单位可将需求列入年度培训计划中。

(三)对院系的鼓励:纳入二级教学单位考核项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情况纳入学校每年对职能部门和学院的考核指标中,并根据成果情况设立相应活动的优秀组织奖,用于奖励组织、管理单位和获奖学生所在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立明,何桂英等.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8(3):85-86.

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有效性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就业难的问题越发明显,尤其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机制的不断进步,令一些弱势文凭的学生在就业的十字路口举手无措。虽然就业率表明,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并不亚于本科院校,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就业情况还超出本科院校,可是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层次方面大多较低,就业满意率以及职业幸福感较低。很多高职院校学生虽然可以找到工作,但工作前途并不明朗。这与国家最初发展高职院校的本意以及培养目标有较大的差距,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大学阶段高职院校学生欠缺对未来生活以及职业目标的规划和筹备,虽然职业生涯教育都在各大院校进行,可是大部分高校的生涯教育都十分相近。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以及职业岗位需求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定要综合高职学生本身的特征,让高职学生进入校门就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有效规划,构成鲜明的奋斗目标,而不要随波逐流。所以,如何有效的对高职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变成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一)对于建立科学择业观十分有利

有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欠缺必要的自信,在就业时经常饥不择食。有的学生还会存在天之骄子的心态,常常会目标过高,背离社会需求,这两种状况都会降低就业的成功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首份工作是择业的结果,可是这样择业大多是父母的想法、学校的举荐、社会单方面需求的结果,同高职院校学生本身条件或许并不匹配。而所谓的科学择业,就是求职者通过自身职业期望和兴趣,通过自己的能力择业,令自己的能力素养以及职业需求特点相匹配。因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体制的改革,传统计划分配已经被自主择业、相互选择所取代,变成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可是这样体质上和观念上的转变同高职院校学生在成长时期接受的教育模式毫不相同。对于逐渐增加的就业压力,高职院校学生在步入学校时选择专业的标准是毕业后容易找工作,欠缺主动择业观念。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时容易走入极端,就是过于自信和纯粹的现实主义心理。

(二)对高职院校学生缩短无谓的择业时间十分有利

高职院校里欠缺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因为职业目标不够清晰,欠缺自我认知,在一些程度上体现为盲目择业和就业,致使人职不符,紧接而来的则为快速跳槽。而通过系统职业生涯规划的高职院校学生通常都具有鲜明的职业方向,对于首次择业通常都十分谨慎,可以在真正双选的基础上找到符合自己的职业,进而避免因人职不符而导致的不断求职的情况。

(三)对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体现自身优势十分有利

建立一个有效的、能够付诸实施的职业规划设计,一定要在充分且可以正确认识本身条件和相应环境的基础上执行,透过相关专业的职业能力判断,确保自身的核心价值观、个性特征、天赋能力、性格、气质、兴趣等都会成为对职业选择及职业发展有所影响的主要因素。因此,学生首先要真正了解自己,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分析自身的个性特征,了解自己想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所要进行的工作和职业兴趣是否相符,可以发挥出多少能力,是否能够长期确保较高的工作效率等等。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仔细考虑选择的职业是否符合自身的职业取向和性格,以便最大程度的发挥出自身的潜能,这对此后的长远发展十分有利。

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并设置了相应的职业指导课程,这不单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资源,还可以有利于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以及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都十分有利。可是,身为新生事物,高职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仍具有各类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学校、家长、学生没有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2. 学校欠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度保障,重视的就做,不重视的就不做,欠缺硬性制度;3. 欠缺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团队,学校多数人都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看作是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4. 学校欠缺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以及完善的组织;5. 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没有进入到学校的教学、教育以及管理当中;6. 不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使得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不够清晰,职业准备不够完善。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够深入,很多学生对院校提供的人才以及职业发展的服务并不清楚,对自身的职业前景十分模糊。所以,当前许多高职院校正在逐渐将工作对象由应届毕业生拓展到所有的在校生,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出发,积极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全程化主要在于积极强化大学生就业生涯规划的指导,通过自身的兴趣、爱好、能力来建立就业目标,并透过不同途径培养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为毕业时寻求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做好铺垫。

三、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策略

在传统上,我们高职院校对教育的理解往往局限在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但实际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有另一种重要意义,即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就是创造力(creativity),这种教育方法是需要创新的教育手段和创新型的学习平台,以实现创新、创意、创业的“三创”结合。

(一)不断创新体验式教学

高职院校应在多角度上认真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与有关产业园、科技园等单位联合,增设专门课程,这样能够将创新创业企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经验带给广大师生,要积极应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与创新创业资源,努力为高职学生在开办新企业上提供专业的、系统的帮扶。在体验式教育中,除了授课老师外,也通过邀请有关企业家、投资顾问来校,开展专题授课和给予相应辅导,以便为学生们带去更多的创业经典。在创业教育中,学校要在创业中渗透创新与创意,以创新与创意带动创业。此外,积极协商相关政府部门,在创办文化创意产业园中给予必要支持,如:成立设计创意中心,可展示销售学生自己创作的工艺品、动漫设计等各种创意产品,也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进行展销活动。

(二)以课外活动促进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优秀的课外活动会给学生带来课堂教学中无法获得的实际操练机会。课外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创业实际,因为创业是一项风险性极高的活动,创业的过程犹如学习游泳,那么创业教育就像是室内泳池里学习游泳,教师讲授的是思路和技术动作,将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讲授给学生。如果学生在游泳池里都没有学习好,那么,等到海里实际操作时,就会出现大问题。因此,应从创业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课外活动,为学生增长实践机会,为创业的学生们打开新思路,避免或者尽量少犯错误。但应注意的是,创业要想成功,创业者就要有不畏困难、不畏失败的勇气,这种勇气是需要在不断的实践锻炼中培养出来。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大赛

一个好的创业大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可在老师、评委和投资人的具体帮助下,设置科学的比赛流程,实现较好的创意成功转化为商业模式,以便在足够资金的支持下,顺利的完成创业企业的市场导入。作为高职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素质,以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可以设置计算机网络、电子信息、商务营销等多学样的创新实验室。除此之外,学院也应在经费上予以支持,每年划拨一定的经费支持学生创新项目,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创业大赛。高校的创业教育要形成特色,最重要的还要坚持走自己院校的特色,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借鉴本院成功的创业经历,指导学生们创业实践,整合高校的创业资源,大力支持学生的创业教育。

四、结束语

建立“三创”平台,能够聚焦创意、创新与创业,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实践式、体验式的学习,为当前高等教育带来新气象,构建起创新的环境、创业的生态,更好的实现从创意到创新、从创新到创业,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努力创造社会价值,实现自我梦想。

参考文献:

[1]钱芳芳.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2]杨力,杜先扬.基于全学程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J].科技信息,2010(36).

[3]徐宝贵.充分发挥辅导员职业优势 切实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3).

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实施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5年基础上,将原来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更名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在项目形式上有所拓展,从原来的“创新性实验项目”变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实施的、直接面向本科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旨在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进行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自2011年起,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中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以下简称“大创”),项目分设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三类,并于当年启动实施了中央部委属109所高校的1630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随后对项目实施学校做了较大的扩展,鼓励地方政府支持所属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1 我院大创项目的开展现状

2012年,我校正式启动了部级 “大创”的申报工作,并逐步构建了部级―省级―校级三层次的“大创”训练体系,不断完善并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大创”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并且用创新手段为“大创”赋予新的内涵。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2012年大创项目立项23项,其中部级项目4项,校级项目19项;2013年立项11项,其中部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8项;2014年立项2项,均为省级项目。

2 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对于其他项目比较特殊,项目的负责人是学生,涉及人员众多,与一般的科研项目又有区别,根据西安文理学院化工院的近期实践,笔者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过程应注意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学生重申报,轻过程,虎头蛇尾

经过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动员,高年级学生申报项目时候非常踊跃,获批之后有大三课业多,大四面临就业和考研的压力,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项目研究,无法保证质量,因此建议鼓励大一、大二学生申报,获批之后,刚好大二、大三年级,有充裕时间精力进行研究。现在的大学生为了日后能够顺利就业,不仅课业需要取得优异的成绩,还要参加各种资格证书考试,如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等。为了准备这些考试,学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学生可以利用的课余时间并不充裕。完成学业是学生的基本要求,在选择参加项目的学生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情况。如何根据专业背景不同,制定相应条件要求,并能使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处理好学业和项目的关系,是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能可持续发展应关注的问题。

2.2 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应细化

每个项目任务书中都有预期成果形式,如、编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等,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如何考核学生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尚需建立和细化评价机制,以便更好地提高项目完成质量。在考评制度方面,评价的方式要因成果而异,实行分类考核。要力求使考核变得更为客观、合理和科学,从而营造和谐的科研与创业型人才成长环境。

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学校为吸引学生参与项目,应采取了不同措施。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学校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根据学生完成项目的验收情况,对于研究成果已经达到毕业论文(设计)要求的,经审核鉴定后可代替项目负责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对于学生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论文予以奖励,其中核心论文奖励1000元,普通论文奖励300元。对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所有成员发放结题证书,若在研项目学生因出国或申请保研等需要我们会出具中英文证明材料;对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进行评定,评选出10%的优秀项目,并且颁发证书;

对于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对于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给予指导老师相应工作量的认定,其中部级项目50课时,省级项目30课时,校级项目15课时。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指导老师是通讯作者或第二作者的,计入老师的年度科研工作量。这些措施对发挥教师、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对二级学院的考核评价:我校各级“大创”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都委托院系来开展,如项目的立项评审、中期检查和结题答辩等,为了提高院系的管理能动性和管理绩效,学校应建立明确的激励机制,对“大创”开展良好、管理有方、成效显著的院系授予“大创”先进管理单位,对在这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管理人员授予“大创”先进工作者称号,颁发获奖证书,并且给予物质奖励,这使得各院系“大创”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都很高。将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纳入西安文理学院 “513”工程绩效考核,计入对二级院系的绩效考核等。

2.3 经费预算与使用报销

目前有很多项目负责人没有认识到经费预算的严肃性,没有认识到严格经费管理、合理使用经费的重要性。他们往往把项目预算编制看作是得到科研经费的必要手段,许多预算都是在拍脑袋的过程中形成的,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必需的项目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这就造成经费申请到了,但一些必要的正常开支却因事先未编入预算而无法在该项目报销核算的状况。预算编制与实际经费使用情况严重脱节非常不利于课题的开展。

我校大创项目经费按年度划拨到院系,但是院系所有大创立项项目的经费是在一个项目编号下,这样打包下来的经费不利于统计分析每个项目经费支出情况。根据财务制度,报销时,需要项目负责人签字、指导教师签字、院系领导和教务处主管领导签字,签字手续相对繁琐。大创项目经费使用可以参考一般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办法,指导教师负责制或者项目负责人负责制,类似教师的科研项目一样,每个项目对应一个账号,只要按预算报销。

3 结束语

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的目的是通过项目实施,促进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项目作用,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仍值得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思考。“大创”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宽,牵涉因素多,最核心的问题还是人,只有参与实体积极性高,各项制度健全并落实到位,“大创”工作才能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is the priority among priorities of student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employment work experience for many years in Faculty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ts forward five employment ways of the fine, institutionalization, normalization, project, precision, providing a realistic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employment level improv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关键词:高校;就业工作;途径;毕业生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mployment;way;graduates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9-0223-02

0 引言

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总量持续增加(预计795万,比上年增加30万),国家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企业用工需求明显减少等新的形势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原因的复杂性,要求政府、社会、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形成联动机制,携手共同参与问题解决。[1]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关系到大学生从“能就业到就好业”的转变,探索以毕业生需求为目标的就业工作途径势在必行。

本文以“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为实践,提出了就业指导服务精细化、就业工作制度化、创新创业工作常态化、就业能力提升项目化、就业帮扶精准化等五项就业工作途径,其模型图见图1。通过这五项就业工作途径的实施,该学院2016届毕业生的年终就业率为94.17%,与2015届相比稳中有升,就业去向更加多元化。

1 就业指导服务精细化

1.1 搭建学院、班主任、班级就业宣传员三级就业指导服务平台

首先,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党委副书记牵头,就业办公室统筹协调,确保就业工作机构、人员、资金、场地“四到位”,将就业工作从单一的就业管理转变为集指导、服务、研究、教学、管理为一体的模式;其次,将就业工作具体落实到班主任,鼓励班主任参与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授课,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注入新的活力;最后,在高年级推出就业宣传员制度,直接对接学院就业工作办公室,及时传达学院就业工作相关文件、政策、用人单位信息等,并及时了解班上同学的就业状况,定期与班主任、就业工作专职教师沟通交流。

1.2 加强职业生涯与就业教育教学实践体系建设

一是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创业基础》等课程覆盖全体学生,并以“慕课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二是不同年级分层次开展活动。大一、大二以“生涯体验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工作坊”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树立就业意识,提前做好求职准备;大三、大四以“职业剧场、就业能力提升训练营”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三是邀请杰出校友、企业HR、技术骨干等进校举办报告、讲座、经验交流会引导学生及早了解工作世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学业到就业到职业的转变。

1.3 坚持提高就业服务质量效率

坚持“全年无休、就业信息网络全、对接半小时举办招聘会、满意服务承诺”等四项原则,充分利用就业信息网、微信公众号、短信平台等信息化服务载体,努力提高就业服务质量效率,提高就业服务满意度。

2 就业工作制度化

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就业工作经费、奖励、自设奖学金等管理办法形成制度保障。其中,《信自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经M管理办法》严格规范就业经费的使用额度和标准,并专门对各系接待用人单位、走(回)访用人单位等就业服务工作设立专项经费。《信自学院关于本科生就业工作的奖励规定》中从招聘信息提供、推荐学生就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帮扶就业困难学生就业、指导学生成功创业等设置院设绩效点,充分挖掘专业教师的就业资源,提升全院教师服务学生就业的意识。《信自学院自设奖学金管理办法》中设置自主创业奖、就业帮扶奖、升学鼓励奖、标兵宿舍等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加招聘会、考研、创业,提升学生互相推荐就业的意识。

3 创新创业工作常态化

安排学院团委专职教师组织和实施创新创业工作,将创新创业工作融入到常规工作中,制定《信自学院创新创业基金活动管理办法》和建立创新实验室和创业实践基地,保障创新创业工作常态化开展。依托“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大赛等各类竞赛引导学生树立“以创新创业引领就业”的就业观念,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对入驻到校团委创业孵化器的团队进行重点关注和扶持,做到“创业前有指导、创业中有帮扶、创业后有跟踪”,帮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成功走上创业之路。

4 就业能力提升项目化

结合学院专业学科特点和不同学生群体,鼓励就业工作专职老师及各班主任申报校级“就业质量提升计划”和“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项目,同时在学院设立“就业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支持各系以项目的形式开展就业工作,实现校院两级以项目化的形式推动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升。2016年学院就业专职教师和班主任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科研能力培养,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竞争力提升、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惑及干预研究”等方面立项6个项目,通过项目的开展弥补工科专业低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科研能力低的现实,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工科女大学生克服职业困惑,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就业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5 就业帮扶精准化

5.1 建立就业困难群体动态数据库

就业困难群体主要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科女生、学习成绩较差型(学习警示、退学警示的学生)等类型,在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时间节点摸清就业困难群体底数,准确掌握具体情况,建立就业困难群体数据库和帮扶工作台账,加强动态管理,做到就业一个,销号一个。

5.2 _展个性化就业帮扶

针对不同类型的就业困难群体,通过班主任、就业专职教师、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与就业困难群体进行“一对一”个体就业咨询服务,并制定“一人一策”帮扶计划,并安排专业教师与就业困难群体学生结对子,进行“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优先推荐”。

5.3 建立离校后一年持续帮扶机制

按照主动联系一次,就业指导一次,推荐单位一次的原则,加强对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毕业离校一年内,准确掌握和密切跟踪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持续加强与毕业生的沟通联系,力所能及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帮扶和支持,增进母校与毕业生的情感交流,切实做到对毕业生“离校不离心,服务不断线”。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2]面对新的就业形势,高校就业工作要创新工作思路,着力实现就业工作精细化、制度化、项目化、常态化、精准化,进一步推动就业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瑞军.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措施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1.

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国画专业――挥毫泼墨意逍遥

绘画有东方画系和西方画系之分。东方绘画以国画为代表,偏重写意传神和线条造型。国画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璀璨的瑰宝,并还因其在世界艺术领域中形成的独特体系而为世人瞩目……国画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从表现内容上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类。其中,花鸟画又可分为花卉、蔬果、禽鸟、虫鱼、走兽等种类。此外,不得不说的是,学习国画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而且还可以作为一种职业,例如画家、设计师、教师等。    

【主要课程】:中国画概论(系列课程)、中国画专业基础课程、工笔人物画(人物画线描、重彩临摹、工笔重彩人物画写生)、工笔人物画技法课程、水墨人物画技法、水墨人物画写生、技法分析(临摹)、花鸟画临摹写生、山水画技法(临摹、写生)、中国画经典作品分析鉴赏、中国画创作、中国画基础等。

【就业方向】:国画专业的就业面相当广阔,譬如可以在美术创作部门从事国画创作工作,也可以在各级美术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甚至还可以在各级艺术馆、文化馆(站)从事美术创作或美术普及工作。当然,该专业毕业生在出版社和报刊杂志社担任美术编辑也是不错的选择。另外,有志去企事业单位或管理机构发展的同学,也同样能成为美工、广告策划、文秘、管理方面的美术专门性人才。

【推荐学府】:中国美院中的中国美术院、西安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实力自然不错,录取分数也相对较高。另外,河南大学、上海大学的国画专业也颇具特色,综合性价比较高。

壁画专业――绽放在墙壁上的美丽

壁画专业主要是培养能在城建、园林、文化艺术部门、学校等有关单位从事壁画设计与制作、教学、研究和其它美术工作的,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另外,学习壁画专业的同学除了掌握系统的壁画、建筑和环境艺术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外,还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及较强的造型能力。当然,该专业学生能运用各种材料创造性地进行壁画的设计、制作和教学是最好不过了。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外语的掌握程度方面,壁画专业要求具有较强的阅读本专业书刊的能力、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    

【主要课程】: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美学概论、素描、色彩、速写、环境艺术理论、白描重彩、装饰画、解剖、透视、壁画材料研究、浮雕、构成、壁画设计、色彩人体、室外浮雕壁画、壁画基础、泥塑头像写生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适宜在城建、园林、艺术创作部门从事壁画的设计、创作工作,也可在各级美术院校从事本专业的教学工作。另外,该专业毕业生若在艺术馆、展览馆、文化馆(站)从事美术创作、宣传和辅导工作,其待遇也还不错。

【推荐学府】:中央美术学院是我国高等美术院校中第一个开设壁画专业的高校,实力很强。广州美术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湖北美术学院在壁画专业方面也取得不错的成就。

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燕舞霓裳扮美生活

服装艺术设计专业致力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制板及产品开发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潮流,讲究要具备一定专业素养,能从事服装艺术设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旨在为大中型服装企业和相关行业培育集设计、工艺管理于一体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国际化设计师。    

【主要课程】:中外服装史、服装造型工艺学、服装服饰设计基础、时装画技法、人体工程学、服装材料工艺学、服装概论、计算机应用、服装服饰性能测试、服装效果图、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纸样放缩、服装款式设计、服装材料性能与测试、服装设计学、成衣工艺学、服装卫生学、服装机械与设备、时装绘画、时装广告设计、时装摄影、企业管理与市场经营、服装市场与营销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服装生产与销售企业、服装研究单位、服装行业管理部门及新闻出版机构等从事服装产品开发、纺织设计开发、市场营销、服装理论研究及宣传评论等方面的工作。

【推荐学府】:论实力,北京服装学院和东华大学可谓不相上下,北京服装学院校如其名,优势学科当属服装专业,而且北京的就业环境还不错。东华大学的前身是中国纺织大学,在服装设计这方面造诣较深,另外上海也是中国时装之都。值得一提的是,大连工业大学、江南大学、苏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院校的服装设计也各有千秋,而且录取分数不是很高。

环境艺术设计――时尚空间的造型师

“环境艺术”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包括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就目前来说,环境艺术是一个新兴的、边缘的、综合艺术系统工程,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涉及美术、雕塑、装饰文化、建筑基础知识、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材料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无论在专业理论的广度,还是在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感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创造美感的一门学科,也越来越受到学子的青睐。    

【主要课程】:工程数学、土木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等。

【就业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相当广阔。比如,学生毕业后可在建筑设计研究院、室内装饰设计或工程公司、景观设计工程公司等各类相关行业、企业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和建筑设计工作。再比如,学生还可以在大专院校等教育单位从事该专业的教学工作。另外,该专业毕业生在房地产开发公司或政府部门从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研发应用工作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推荐学府】: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江南大学、山东工艺美院、华中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院校都开设了此专业。

雕塑专业――用钢筋水泥涂鸦

雕塑专业培养在造型艺术立体造型范围内具备基础素描以及泥塑、木、石、陶、金属等专门材料进行具象及抽象造型的能力,能在户外城市公共环境雕塑及室内架上雕塑等专业领域从事专业创作设计、放大制作,并能从事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古今中外的立体造型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平面以及立体造型的基本训练,掌握以泥塑及硬质材料手段面对自然对象进行立体写生,以及立体造型创作设计的基本能力。值得提醒的是,雕塑专业的学制一般是五年制。    

【主要课程】:泥塑人物写生与创作、硬质材料基础与创作实践、中外美术史、古代景点雕塑临摹、人像、人体的浮雕、圆雕写生、浮雕、圆雕创作构图、古代雕塑艺术考察、素描与绘画基本知识、立体构成、材料语言、建筑、园林及环境科学常识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各级市政规划局、建筑公司、装饰公司、设计公司、雕塑设计院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雕塑设计、壁画设计、装饰品设计及相关的教育、管理等工作。

【推荐学府】:清华大学和鲁迅美术学院在雕塑专业方面走在全国高校前列,录取分数自然也较高。另外,景德镇陶瓷学院在陶瓷雕塑方面颇具特色,山西大学、广西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也不错。

动画专业――梦想从填充色彩开始

动漫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动漫卡通热潮在迅猛发展,势必越来越热。动画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艺术形式已经成为各国大力重视的创意文化产业的重要方面之一。学习动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影视动画创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还要具有扎实的影视动画设计及制作的技能。另外,该专业学生还需了解党和国家文艺、宣传、新闻、出版的方针政策及电影、电视政策法规,了解影视动画创作的发展与理论研究。

【主要课程】:影视剧作、影视声音、动画技法、影视动画创作、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动画设计、动画导演、人物设计、场景设计、卡漫设计与创作、动画色彩、动画配音、动画短片拍摄、分镜设计、动画运动规律、构成艺术、动画专业设计基础、动画艺术设计理论等。

【就业方向】:目前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并不多,但其毕业生几乎都非常抢手,成为就业市场上的亮丽风景。学生可在广播电视部门、影视制作公司、动画基地、广告公司、音像出版机构、网络公司、游戏软件公司、新闻出版社、电子出版、网络公司、数码影视广告、企事业单位设计策划部门等从事动画原画、动画创意设计和编导及三维电脑动画创作的工作。

【推荐学府】: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在动画方面走在前沿,此外,中国人民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大学、江苏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内蒙古大学、西华大学等院校也是不错的选择。

摄影专业――光与影的交织

从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流行的趋势看,摄影是一门赏心悦目的艺术,从事摄影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就有可能将摄影最大限度地从技术层面向艺术层面转移,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该专业培养具备广泛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备电影、电视、广告、图片摄影摄像能力的人才。该专业强调除了掌握摄影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外还要熟悉科学的理性与形象性兼备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技术。当然,还培养学生熟练操作电影、电视、广告、图片的摄影创作和制作技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主要课程】:照明技术、摄影技术与技巧、摄影构图、特技摄影、非线性编辑、摄影造型、广告摄影、美术基础、美术欣赏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到电影厂、电视制作部门、广告宣传部门、音像出版部门从事摄影艺术创作、教学和研究工作。

【推荐学府】:国内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摄影专业,比如同济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新疆艺术学院、广西大学、辽宁大学、扬州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院校。

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马兰花计划”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国办发〔2019〕24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进一步稳定和促进就业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黔府发〔2020〕9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函〔2020〕109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农民全员培训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的通知》(黔府办发〔2018〕41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的通知》(黔府办发〔2019〕18号)等文件精神,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劳动者成功创业、稳定和扩大就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实施“马兰花计划”,健全并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创业者自主选择的创业培训工作机制。结合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支持优秀创业培训师资等成立创业指导工作室,发展一批更高水平、更具影响力的创业培训示范基地。完善创业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管理,开展创业师资培养和水平提升培训。扩大创业培训规模,全省2021年培训5万人次。采用全省统一的创业培训考核平台强化创业培训成效考核,提升创业培训质量。

二、工作措施

(一)扩大创业培训范围。创业培训要面向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各类劳动者。重点对贫困家庭子女、贫困劳动力、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以下简称“两后生”)、各类技工院校学生、职业院校学生、高校学生、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返乡入乡创业人员、乡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下岗失业人员、转岗职工、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就业困难人员(含残疾人)、退役军人、即将刑满释放人员等开展创业培训。

(二)明确创业培训方式。支持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将创业培训课程(SIYB、网络创业培训)纳入教学计划,开展创业培训考核合格人数计为社会化培训任务。企业原则上不对在岗职工开展创业培训,对转岗职工确有创业培训需要的,由企业所在地县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筹开展。对即将刑满释放人员开展创业培训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司法部门有关要求执行。其他符合条件人员参加创业培训由市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以项目制培训方式统筹开展。除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将创业培训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开展以外的创业培训,严格按照省厅下达年度目标任务数开展(附件2),其中,全省中职、高职、高校学生创业培训不得超过2万人次,技工学校学生创业培训不得超过1.9万人次,其他各类重点群体创业培训不得少于1.1万人次,各市州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目标任务结构。

(三)完善创业培训管理。加强创业培训机构规范管理,指导创业培训机构严格按照《马兰花中国创业培训项目实施规程(试行)》《“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培训技术要点(试行)》(附件3)等技术文件规范开展创业培训。创业培训每班人数不超过30人(网络创业培训不超过35人),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组织本校学生、监狱组织即将刑满释放人员开展创业培训每满30人即可申请开展。省厅对全省创业培训项目和创业培训机构实行目录清单管理,及时向社会公布创业培训课程和创业培训机构目录。

(四)统一创业培训考核。2021年起,省厅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建立“贵州省创业培训考核管理服务平台”(含SIYB、网络创业培训考核,附件4),参加创业培训的学员完成教学后,统一参加网络考核,考核合格的发放《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培训机构(含院校)一年内未开展创业培训或单班创业培训考核合格率(考核合格人数/参加考核人数)低于80%的取消创业培训资质。

(五)落实创业培训补贴。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严格“按证补贴”,即按考核取证人数给予培训机构创业培训补贴,不得另行设置其它任何补贴拨付条件。按项目制开展的创业培训补贴标准为取得GYB(产生你的企业想法、培训时间为3天)、SYB (创办你的企业、培训时间为10天)、网络创业培训(培训时间为7天)合格证书分别给予每人300元、1200元、1400元补贴(均含贵州省创业培训考核管理服务平台使用费)。对参加创业培训后一年内成功创业,并获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一次性创业补贴或创业场租补贴的,按每人500元标准给予培训机构SYB培训和网络创业培训后续一次性跟踪服务费。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完成创业培训教学计划后,组织学生参加贵州省创业培训考核管理服务平台考核(鉴定费用由学校垫付)并取得证书的,由学校所在地县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按GYB每人20元、SYB每人80元、网络创业培训每人300元标准给予学校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创业培训所需补贴从就业补助资金或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项资金中合理统筹安排。

(六)探索开展创业指导工作室和创业培训示范基地建设。2021年9月前,各市州参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做法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标准开展市级创业指导工作室和创业培训示范基地创建。省厅将根据各市州建设情况,择优评选省级创业指导工作室和创业培训示范基地。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实施。“马兰花计划”是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重要内容。各地要高度重视,建立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要结合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整体要求,在分解目标任务时要统筹考虑在校学生分布、创业群体需求合理下达培训任务,确保高质量完成目标任务。

(二)强化监督管理。各地要健全资金管理制度,明确监管主体,强化使用监管,保障使用安全,提高使用效益。坚持“凡补必进、不进不补”的工作原则,严格培训信息化管理。

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1引言

当前创业教育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研究者重视,很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创业教育的探索,美国作为最早开展创业教育的国家,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美国高校有超过2200个创业教育课程,在超过1600个学校中,授予超过277个创业学学位,“创业就业”是美国就业政策成功的核心,美国的创业教育为推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及提升国家竞争力做出了卓越贡献。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创业精神成为个体就业与创新以及社会经济增长的一种驱动器。研究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对我国地方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2.1以培养企业主为目标的高校创业教育

在美国创业教育兴起阶段,创业教育是作为一种功利性的教育改革内容提出来的,主要面向商学院学生并针对个人创办小型企业,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沿袭传统的管理教育,主要形式是以专门技术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直接的目标就是培养企业主。塞克斯顿等(DLSexton,1991)提出创业教育的两个重要目标是为学生的职业成功做准备,增强学生的未来学习能力,推动学生实现自己的目标,为社会做出贡献。衡量创业教育的最终标准就是看能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抱负,并真正创办企业。西尔士(Hills,1988)在对15位德高望重的创业教育作者的观点和经验作深入考察研究后指出,创业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提高对创办企业程序的认识。

2.2以培养创业素质为目标的高校创业教育

随着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创业教育的目标与其直接指向对企业主的培养不如转向对创业者整体创业素质的提高,因为转向“非功利性创业教育”理念,侧重对创业者素质的提高,揭示创业的一般规律,传承创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使受教育者具有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雷法特(AARefaat,2009)提出创业教育应该注重创造和开发创业的能力,培育和发展个人的创业特殊品质,鼓励个人自我雇用做企业老板。强调创业教育兼备培养创业者和创业精神双重目标,发展年轻人的创新精神,以便他们能够识别机会、创造机会、抓住机会。

2.3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2.3.1培养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就是一种倾向,是一种易于发现商机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很敏感的倾向,关键是识别创业机会,这需要对宏观因素包括社会的、法律的、政治的、人口的和心理因素有所了解。与创业意识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网络意识、觉察风险的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当然还包括创业者应具备乐观的态度和富有创造性。

2.3.2传授创业知识

创业教育知识涉及创业理论、创业成就、创业激励、创业训练、机会识别、商务计划准备等方面。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创业者怎样发现别人容易忽视的有经济价值的机会;第二,创业者怎样识别最有潜力的产业;第三,创业者怎样配置资源创办新企业。第四,创业者怎样创造自己的竞争优势。

2.3.3发展创业能力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创业者必须全面发展,创业能力的获得需要在教育过程中设置真实的创业背景给学习者以实践的机会,为以后的创业积累经验,增加创业成功的可能性,美国创业教育对能力的发展包括:销售与推销能力、资金运作能力、自我激励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行政管理能力。

3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

3.1创业教育课程

3.1.1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情况

1947年2月麦勒斯-梅斯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的《新企业管理》被认为是美国创业教育课程的开端。创业课程分布在高等学校的每一个班级,从长青藤联盟商学院到小型私立学校,如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各型各类学校都开设了本科和研究生创业课程,如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农业学院和工程学院技术创业者中心。全美大约3000所设有商务计划的学院中,一半的学院已经开设创业课程。

3.1.2创业教育课程内容

美国创业教育课程涵盖了“从头脑到市场”活动或者“从创造性洞察力到成功创新”的方方面面。如芝加哥-布斯的创业教育课程综合所有的商务学科,包括营销、资金、运作策略,注重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真实的世界和环境中去检验他们的创业点子。设计这些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们发展建立企业、投资企业、募集资本、评估商务机会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课程、竞赛、实验等获得开办企业、寻求资金支持、管理企业的实践工具和经验。

3.2创业教育活动

3.2.1商务计划活动

商务计划是帮助学生发现并探索机会的工具和探索各种创业点子的方法。美国创业教育教师常将商务计划作为一种学习活动贯穿于商务过程的模拟之。商务计划是学习过程的一次重要的体验,学生每做一次商务决策,他们开办公司的可能性就增大一成。其次,创业教育教师还经常设计一些商务计划问题给学生以机会学习怎样计划一个企业,怎样体验决策过程。

3.2.2创造、创新、解决问题活动

创新性思维是成功创业的关键。美国创业教育活动就为学生设计了很多像发明家一样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首先,努力从顾客的视角去看待顾客的问题和需求;应该关心的在于这些问题该用什么特别的办法得到最好的解决。其次,创业教育活动中学生需要自由讨论。整个团体中要使每一个人尽可能多地、富有创造性地提出观点,然后是对所有的观点进行审视、选择、改进、修改等,以便能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受到鼓励花时间去尝试一些“知道不会有效”和“不知道是否有效”的方法。

3.2.3模拟创办企业活动

设计模拟练习使创业计划的所有参与者都介入到企业创建的活动中,可分成三个团队,管理团队、市场营销团队、融资团队,还设计任务供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根据学生的人数可以设计学生们组建多个企业。目的是在学生们学习创业技能并计划自己企业的时候给他们一次真实的创办企业的体验。教师充当公司的资金资助人或投资者,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案决定投资或拒绝投资,或者给每个公司提供小笔种子资本和公司签定合同,定下投资的回报时间及回报额度。每个企业的开张营业常被安排在模拟活动的最后一天进行,教师也会寻求帮助,找一些教师、学生或社区人员充当潜在的顾客。面对这些顾客,每个企业的学生代表需要做20分钟的陈述介绍,向银行家、投资者介绍他们公司的现有情况、未来打算、存在的有利条件及面临的挑战等。最后,学生们模拟创办的企业只需要运行一天,但是提供的创业计划至少要能显示企业可以成功运行一年。

4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典型案例研究――以伊利诺伊大学的创业教育体系为例

4.1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2003年12月,学校以商学院下属“创业领导研究所”牵头,向考夫曼基金会提出500万美元创业和创业教育资金资助,这是伊利诺伊大学全面推进和提升创业教育的开端。“创业领导研究所”成立后就致力于创业教育新课程的创建,在由8名教授组成的董事会指导下,“创业领导研究所”带头致力于为非商务专业的学生创建创业课程,其中核心课程土要关注创业,如“创业的基础”、“小型企业咨询”、“创业与小型企业构建”、“创业公司的法律策略”等。

4.2创业教育计划

伊利诺伊大学提供的创业学习计划包括,①创业证书。商学院、法学院、农业-消费与环境科学学院联合提供生命科学领域创业与管理研究生证书计划。工业企业系统工程系提供“一般工程”本科学位,该学位要求学生必须选择第二领域。据调查,最受学生欢迎的第二领域就是创业课程。②创业辅修计划。针对本科生的创业辅修计划于2008年获学校批准建立,由大学教师事务创业政策委员会起草设立;其次,还有商学院和工程学院联合举办的“创业技术与管理”辅修。③创业本科学位。商学院商务行政管理系提供面向本科生创业专业本科计划。④技术商业化证书。“技术创业者中心”提供的技术商业化课程由工业与系统工程系的杰出教师、法律专家及著名创新改革者发展和提供。该计划包括一门学程及2小时的选修课,设计这些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技术商业化有基本了解,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创新实践。

4.3创业教育方法

第一,基于计算机的模拟教学。例如在“创业模拟计划”中,参与者创办并运营一个零售店12个月,所有的团队在开始时获得相同金额的启动资金,在模拟结束时整个商店卖出去所获得的价值就是评判他们经营业绩的依据。还有“模拟创办小型企业”计划给每一参与团队1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创办生产爆米花的小型企业。第二,创业行为模拟。这是一种体验活动,设置了商务环境以供学生体验创业行为,发展创业素质和技能。参与模拟的团队之间相互竞争,发展策略以赢得最大可能的商务市场份额,目的是发展学生协商能力、说服力、形成网络(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能力及吸引合作者的能力。第三,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创业教育,如录像、生活故事、角色扮演、在线通信工具等方式。

4.4创业教育活动

伊利诺伊大学向全校学生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创业体验机会:

第一,创新团队商务计划大赛,此活动已进行10年。比赛中有一个“快速组队”环节,给那些有商务点子的学生以机会向其他有兴趣入队的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并对希望入队者进行现场采访面试。第二,“伊利诺伊冒险行动”的领导团队,主要向基于伊利诺伊大学技术组建的新生企业提供经验与咨询支持。“伊利诺伊冒险行动”的领导小组选择5支学生团队,每队资助25000美元,提供办公场所让学生们在10周内生产一个软件雏形;10周结束的时候,“伊利诺伊冒险行动”领导小组就组织学生团队与风险资本家、天使投资人面对面商讨。

4.5创业学习活动

学校每学年考虑提供辅助课程与体验学习活动的时候,总是注重增大学生的参与面和内容的覆盖面,考虑为不同学术背景不同专业知识的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的平台。

第一,伊利诺伊-技术论坛。在芝加哥两月举办一次的伊利诺伊技术论坛由大学工程学院“技术创业者中心”赞助。借此机会,学生向创业者、天使投资人、风险资本家、服务提供商等展示自己创业才能,推销自己的商务点子。第二,学生创新孵化器。设在“技术创业者中心”的学生创新孵化器前身是学生创业学习实验室。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教师和创业家的支持帮助下追寻自己的创新发明点子,分析自己的创业计划,识别并评估市场机会。第三,“从高级发明到风险企业”活动,该活动是为期3天的研讨会,由创业经验丰富的创业家向即将创办企业的团队提供建议和咨询服务。创业家针对资本化、雇用员工、市场评估、商业化背景下的成长等问题解答疑惑。研讨会结束后,创业团队还和创业家一起共同完成创业计划。

4.6创业教育组织

第一,创业领导研究所。“创业领导研究所”于2004年在考夫曼基金会资助下成立,隶属伊利诺伊大学商学院。研究所有教职员5名,常驻合作者1名,设11名成员组成的顾问委员会,其中7名院长,l名主任,2005年至2009年共接纳创业研究员54名。使命是在全校各学科激发创业意识和创业积极性;研究所全年赞助创业活动,举行创业讲习班、公开讨论、商务计划大赛、座谈会、创业讲座等。第二,技术创业者中心。成立于1999年的 “技术创业者中心”隶属于工程学院,致力于技术创新及将创新的技术商业化。课程包括“工程创业讲座”“工程法律”“技术创业”“项目管理”“商务技术咨询”“工程师的营销”“跨学科高级设计”。其次,还有辅助课程如 “风险企业”“产品竞争”“创业活动”。培养学生技术创新及技术商业化的创业意识,并使学生接触市场接纳过程本身固有的复杂性。

综合来看,基于学校的实际,伊利诺伊大学的创业教育选择了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一方面伊利诺伊大学“商学院型”创业教育主要由商学院所属“创业领导研究所”推动和实施,从方法和目的上看,创业教育强调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商学院型”创业教育关注商业素质的培养,主张自我雇用、提升创业能力、培育创业文化。另一方面,伊利诺伊大学“工程学院型”创业教育向所有的工程及科学学生开放,以“技术创业者中心”为实施教育的主要机构,充分利用本校工程学科的领先优势,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始终围绕着自己的优势进行开拓进取,主要在创新技术的前提下实现技术的商业化,同时向学生传授技术商业化、基于高新技术的企业创建所涉及的知识。

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better than ordin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employment-oriented students, and vocational students' employability training is based on social enterprise job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researches and analy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tudents' employability, proposes innovation measures for promote students' employability development.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创新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students;employability;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0-0295-02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学历人才数量的增加以及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就业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虽然高职教育的思路就是职业教育,它以学生就业为发展导向,在教育的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操作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结果导致学生就业能力教育赋予形式化,或者说学生的就业能力教育培养机制没有系统性的规划使得教育结果出现偏差。

针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我国在《十二五高职高专发展规划纲要》中就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高职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要以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就作为高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高职教育以四个合作为主线,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帮助学生获得职业生涯的第一份工作及应对主动或被动的职业迁移具有深远意义。

1 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的概念最早形成于美国的20世纪50年代,随后人们开始在多个层次研究就业能力,并且提出了不同的概念。而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内涵本文主要想通过两方面进行细致分析,一是学生的基本就业能力;二是学生获得就业后的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

1.1 基本就业能力,就是学生获得工作的基本能力,其主要有:①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②交际能力与沟通力。③工作适应能力。

1.2 持续发展就业能力,学生在获得工作岗位之后需要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我创新自我突破,实现自己价值的能力。其包括:①多元技能能力。②管理能力。③创新能力,创新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到高职学生发展,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保证他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才能受到企业的认可,才能稳定自己的社会地位。

2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创新途径

2.1 实施综合课程项目训练,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

2.1.1 创设工作情景,适应就业岗位 创设的工作情景,要求项目(任务)设计真实,具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旨在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思考;要求贴近生产过程、工艺流程和现场管理,能真正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有组织地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过程设计。譬如模拟真实的工作过程,实施项目训练;设计仿真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仿真职业环境中训练,按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能的要求来训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模拟公司运作制定项目训练方案,提高学生对企业管理的认识。

2.1.2 开发项目训练课程,适应就业形势,按照项目训练教学设计过程适应就业形势的需求,根据目标、任务、准备、实施、检测和评价六个环节,进行项目训练课程设计开发,以适应职业岗位要求,课程开发重点突出“学生主体”、“能力目标”,项目训练将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转换为工作过程,通过项目载体完成一系列教学任务,师生配合共同完成这项综合性工作项目。

2.2 加强情商培养,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开发必须要在情感上提升学生的就业观,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让他们学会就业的基本情感,让他们在学校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学习、合作。

2.2.1 积极开展情商教育 目前高校将大部分的精力用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而情商教育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所占份额较少。情商教育对学生的情感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它是培养学生就业观念的重要课程,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情商教育,将情商教育引入到高职教育系统中,并且实现情商教育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融合,将情商教育始终贯穿到高职日常教育系统中。比如定期通过情商教育专家、就业心理指导专家等到学生中进行专题讲座等,实现情商教育在校园内与学生的真正融合。

2.2.2 高职院校应建立情商素质训练制度,通过情商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观 高职院校要针对学生在就业观中的问题积极开展情商训练,开展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引进一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就业讲解团队到学校进行情感素质讲解或者将本校毕业取得成功的学生邀请到学校对学生进行自身工作发展经历讲述,通过真实的例子鼓励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认识到成功的价值,学会在以后的就业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帮助自己实现成功。除此之外学校还要鼓励学生走出去,通过学生社团的形式,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尽可能的发挥出来,通过兴趣爱好的发挥满足他们自我成功感,激发他们对自己价值的认可,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的潜能。

2.2.3 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心理辅导机构作用 心理教育就是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就业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心理辅导要帮助学生转变自己的角色,让学生明白参加工作之后的身份问题;其次提高学生对就业观念,学生要在观念中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改变原来的只选择优越条件的岗位观念,学生应该明白在任何岗位上只要有能力都会有好的发展前景;最后遇到困难挫折时要勇敢面对解决。高职学生的求职道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有时难免会遇到求职被拒、求职被骗等挫折。因此,高职院校要指导学生做好求职道路上可能遭遇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保持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心态去求职。

2.3 加强职业规划引导 在今天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成为在就业中的一重要利器。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引导,要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发挥自己优势特长的职业。

2.3.1 构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要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参加工作的现状成立专门的学生职业规划指导部门,学生职业规划部门成员要由高职院校的主要负责学生工作的领导、职业规划专家以及学生辅导员等人员组成,并且要保证组成人员在知识结构上要具有不同领域的知识,并且要定期对参与学生职业规划的人员进行专门的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

2.3.2 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途径,强化高职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高职院校通过制定职业规划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工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能够清晰的认识自己的能力,以此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各种形式以及手段提高职业规划在学生中的开展,鼓励学生参与职业规划,具体到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可以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将职业规划纳入到高职基础教育体系中;同时高职院校也要通过各种院校活动积极地推广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职业规划的作用。

2.3.3 强化市场意识,建立高效灵敏的信息网络服务 高职院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向用人单位卓有成效地推介专业毕业生,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强硬件建设,在校园网建立全方位的毕业生信息服务系统,配备专业计算机技术人员,完善信息传递和网络功能,努力实现招聘单位与应聘毕业生的直接互动交流,提高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2.3.4 建立科学就业指导调查机制 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应对学生就业状况进行统计和跟踪调查,通过对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单位流向统计,结合毕业生本身的结构进行分析,及时把握社会的职业岗位需求和就业指导工作方向,提高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有效性。

2.4 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

2.4.1 建立市场导向的专业设置体系 高职院校要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进行具有超前专业文化课程调整,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设置体系。

首先要保证专业设置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需要,并且要在未来一定的时间内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将高职院校开展的专业符合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不应此时属于就业热门专业而盲目的开设,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在遵循基本的教育同时还要具有创新意识敢于尝试新鲜的专业调整计划;其次课程设置也要积极的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中心而开展,依靠单一的专业课程虽然能够满足学生最基本的就业能力但是对于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在未来就业中的实践拓展能力是不利的。

2.4.2 建立融入企业经营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途径主要集中在企业,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企业经营模式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机会体验企业岗位,让他们对实践操作技能有一个真实的感受。因此高职要构建企业经营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学校可以聘请具有实践操作经验的企业员工到学校进行专门讲解;其次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在学校建立企业实训基地,鼓励企业提供更多地实习岗位给学生;最后扩充实践教学资源。

2.4.3 建立就业能力培养质量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以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从全面、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教师教学质量。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考核方式可以采取笔试、实践动手能力测试、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题研究报告等方式结合起来考核学生;对教师要建立学校和学生全面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

总之提高学生的就业创新能力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基础课程的设置安排,提高学生的基础技能的提高,通过岗位情操培养树立学生的就业意识,进而高职院校要加强就业规划指导引导学生参与市场竞争,并且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为学生就业积极创造条件。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学生顺利就业关系到个人发展、家庭稳定和学校发展、社会和谐。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和总结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经验和途径,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促使高职学生充分就业,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宾志忠.团体心理辅导在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中的作用[J].西江月(中旬),2013(10).

[2]杨建龙.浅析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J].今日湖北(下旬刊),2012(10).

[3]刘景良.当代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3(10).

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校企合作背景

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通过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高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院与美国伊顿公司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工程人才作为一个典型经验,介绍学院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

美国伊顿公司是一家多元化的动力管理公司,致力于提供高效节能的解决方案,帮组客户更有效的管理电力、液压和机械动力。作为全球技术领导者,伊顿于2012年11月收购了库柏工业集团。2012年伊顿和库柏两家公司的总销售额为218亿美元。伊顿拥有约10.2万名员工,产品销往175多个国家和地区。

伊顿全球研究院是伊顿公司最高端的前瞻性研发和技术创新机构。目前,伊顿全球研究院分布于全球4个国家8所城市,拥有140多名世界顶尖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伊顿中国研究院成立于2010年,位于上海和深圳。目前,拥有30多名成员,其中90%以上拥有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博士学位,70%以上有海外经历。

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早在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之前,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就与伊顿公司在航空电子领域开展了大规模的科研合作。2008年5月,伊顿公司全球技术官访问哈工大,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伊顿与电气工程系联合研发“高性能飞机数字化驾驶舱控制器与可编程数字接口设计”项目。2010年9月-2012年3月与电气工程系合作研发“用机混合驾驶舱控制和电子系统的全双工以太网和可编程触摸屏”项目。2012年4月与电气工程系合作研发“DSP冗余双端口模块和四转二冗余CAN总线转换线路”项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院与伊顿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具体内容:以哈工大“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和伊顿公司“技术精英领导力发展计划”两个人才培养计划为始末,相互衔接,并从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培养、企业实习、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奖学金设置等几方面加以保障。

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哈尔滨工业大学面向创新人才培养,在“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教育理念指导下,借鉴MIT Gordon计划,提出哈工大“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对具有领军潜质的优秀学生进行专门训练,旨在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领导力,旨在培养“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工程领导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选择学生的标准是:大三本硕博连读、本硕连读或是学年综合排名前20%的学生,此外还要具有良好的领导潜质和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参与基于项目学习计划、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层层选拔。

培养方案制定

在所制定的培养方案中,“基于项目学习计划”是一大特色,该项目于2010年开始启动。基于项目学习计划,具体是:基于项目学习计划。即大一学生以兴趣驱动的方式,通过学院的平台项目,如教师的科研立项、学生自身兴趣的立项等,要经过开题、中检、结题验收等过程;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项目化。即大二学生结合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这门课程,要符合课程要求,结题时获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学分;专科课程设计项目化。大三学生结合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对于工程领军人才的学生,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要与企业研发项目相结合;毕业设计项目化。大四学生,尤其是工程领军人才的学生的毕业设计在企业完成,在校企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在工程领导力课程方面,对工程领军人才这部分学生,学校为其开设了4门工程领导力课程,学生在其中选择2门。此外,聘请伊顿公司中国研究院总监陆斌博士开设《交流技巧与职业规划》,内容包括创新引领未来,描绘蓝图、规划未来,培养创造性思维,提升情商、乐享生活,驱动职业人生。企业实习的内容、深度、形式都与企业紧密结合。

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我们通过3种方式和渠道着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聘请伊顿、西门子及E+H公司等企业专家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参与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方案制定及实施。

(2)聘请上述企业经理及工程师为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学生的企业指导教师。

(3)聘请牛津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等国际知名学者为学校兼职教授并授课,开拓学生的国家化工程视野。

(4)派青年教师赴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习,参与企业的科研开发和生产管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与教育水平。

2012年3月,伊顿公司与哈工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书。哈工大校友,伊顿公司中国区总裁尚尔兵博士受聘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兼职教授。10月,伊顿公司中国研究院总监陆斌博士受聘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兼职教授。此外,在伊顿公司的协助下,哈工大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聘请了佐治亚理工学院Thomas Habetler教授(IEEE院士)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客座教授;协助哈工大在2013年暑期开设企业课程:“电气设备健康状态监测与分析”“电机设计与优化”。2014年拟再开设“交流技巧与成功求职”。

企业实习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及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大四本科生及研究生,通常每年的11月会被安排到伊顿公司位于上海和苏州的中国研究院及伊顿电气苏州研究院参加为期6-9个月的工程实习。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协商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选择、内容设定和方案制定。同学们在参与伊顿公司研究院的科研项目时,同时接受校内导师及企业导师的指导,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最后通过网络答辩完成开题中检和结题验收。

2012年3月,10名来自3个学院的学生参与了伊顿公司为期4-6个月的伊顿中国研究院暑期实习计划,最终1名学生获电机学院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电气学院2名学生荣获伊顿中国研究院“2012最佳实习生”殊荣,赢取了5个最佳实习生名额中的2席。2013年,16名来自哈工大电气学院和机械学院的硕士生、本科生参加了伊顿中国研究院2013年卓越工程师实习计划,最后有3名学生赢得了最佳实习生称号。

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工程实践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伊顿电气国际联合实验室培养学生使用电机控制、电能表、功率因数校正装置等伊顿公司电气集团的先进产品、技术与具体本科生课程设计相结合,开发具有校企合作特色的实验平台和创新实验。电气联合实验室2013年9月揭牌,并投入使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伊顿液压国际联合实验室利用伊顿公司液压集团的先进产品,培养学生液压元件的认识及拆装实验的动手能力,开发本科生和硕士生创新实验,构建具有工程领军人才培养特色的教育理念与模式,突出“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领军人才培养。液压联合实验室2013年9月揭牌并投入使用。

此外,建立了哈工大-伊顿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主要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工程领军人才计划展开工作,为相关学院的本科生、硕士生提供生产实习、就业指导等相关服务,2013年中心揭牌。

伊顿公司技术精英领导力发展计划

针对高校选送的这些工程领军人才,伊顿公司制定了“技术精英领导力发展计划”,旨在为伊顿培养工程技术领域未来的精英和领导者。成功的候选人将成为伊顿公司总部和业务集团研发部门的正式员工,通过2年的轮岗工作,接受一系列完整的技术、研发、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参与最前沿研发,亲历产品化过程。

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划转院校 影视广告 探索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是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着力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和家长深感忧虑的切身问题。对划转院校而言(截至1999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共有144所由中央部委所属院校划转到地方,实行了“中央与地方共建,以省管理为主”的体制,简称为划转院校),既有全国高校普遍性问题。也面临自身独特问题,集中表现在’管理体制改革以后,划转院校的服务面向必须迅速实现由单纯为行业服务到为行业和地方经济服务的转变,这对其就业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急剧推进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既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就业工作新机制,也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也要求学校从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大学生就业问题,要求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大学生就业模式: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我国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更加突出。在各种矛盾交织的情况下,如何找到划转院校影视广告专业学生就业的突破口,成为一个紧迫而重大的课题。

一、四位一体、和谐共生的“大就业”工作机制

依据“大就业”的理念,高校内部招生、培养、就业工作每一领域都是自成体系的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尽管与培养和就业有融合交叉的地方,但在高校现行体制中也自成体系,而这四个系统又分别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这一大系统的子系统。招生子系统只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才能有效地避免结构性失业:培养子系统只有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提高学生能力素质上下功夫。才能培养出符合高校自身定位的广受社会欢迎的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转变了学生的就业观念,才能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就业工作子系统只有为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有效帮助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探索划转院校影视广告专业新就业机制的重点就是从适应社会需求的角度来审视并重新设计“招生、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四个子系统的内容,并建立四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构建四位一体、和谐共生的“大就业”工作机制。

二、划转院校影税广告专业“大就业”工作机制的探索

1 加大招生改革力度,调整专业和生源结构,满足行业与地方人才需求划转院校影视广告专业应一方面从行业需求、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按照“优化结构、突出特色、立足地方、面向行业”的原则,对影视广告专业结构进行大幅度调整,整合现有资源。依托原有条件,重点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影视广告专业;把自身固有专业优势和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作为专业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应不断增加划转院校所在省份的影视广告专业招生学生数量,为区域经济发展储备影视广告专业类人才。

2 加大教育改革力度,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多种能力面对服务面向变化的现实,积极推进影视广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进行专业教育、创新教育、社会化教育,努力形成“立足本行业,服务社会,注重实践。不断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鲜明办学特色。首先,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实践环节,打造划转院校影视广告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核心技能。其次,实施创新计划,推动创新教育,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具体做法如下将创新教育纳入培养计划中。开设创新教育理论课,设立创新项目基金,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提供专项经费,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将参加学科竞赛纳入“课外8学分”。将教师指导学生的学科竞赛工作纳入教学绩效考核体系。再者,活跃校园文化。拓展素质教育,加快学生社会化进程。校园文化活动是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培育品牌活动,提升划转院校影视广告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将学生专业实践加以延伸,强化专业技能,形成专业、年级、班级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体系。另一方面使校园文化活动实现“校园式”向“社会式”转变,进一步扩大接触面与参与面,使划转院校影视广告专业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3 加强日常就业工作,强化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能力。就业管理、就业服务、就业指导是日常就业工作的基础建设。除了做好在全国范围内巩固、建立新老就业基地,与用人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划转院校影视广告专业学生就业提供稳固保障这一类常规工作外,着重在就业指导上下功夫。一是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在本科一、三年级学生中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二是关注贫困生就业,突出个性化指导。如可以推出“阳光助学工程”,创建阳光书苑、阳光休闲吧、阳光书报亭等校内经济实体,由学生自主经营管理,实现贫困助学由劳务型助学向智力型助学转变,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从而极大地提高贫困生的自信心和就业能力。

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1.师资队伍失衡,教师缺乏工程经历

民办院校的师资队伍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以青年教师及退休的教授为主的专职教师队伍,其二是以源自公办高校的退休人员、校外在职教师为主的兼职教师队伍。这支教师队伍中中年骨干教师出现断层,未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专职教师从本科、研究生毕业后就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缺乏工程经历,实践教学能力弱。民办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教学型”,考核依据主要是教学工作量。“教学型”教师进行在职进修、科研、企业顶岗锻炼的时间很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同时,由于各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兼职教师队伍不能完全适应民办院校的教学需求,同时在管理上也缺乏约束力。

2.专业设置缺乏特色

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主要是借鉴公办本科高校或者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相应的主流专业或热门专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制造装备业不断壮大,人才需求缺口越发明显。目前,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都开设了工程类专业。就国内工程专业特色而言,一些公办院校都在不断创出自己的特色品牌专业,而民办院校的工程专业建设还是随大流,没有开始自己的特色之路,对于研究工程教育模式的民办院校也很少,如何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大背景下形成自己的特色、如何进行工程教育改革已经成为民办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民办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为贯彻落实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人才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在制造装备、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能源资源、农业科技等经济重点领域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人的人才建设任务。在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人才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7500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40∶50;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1000万左右。同年6月,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统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目前共有194所高校参与“卓越计划”,占目前全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总数的19.1%。所有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中,“985工程”大学27所、“211工程”大学38所、普通本科院校110所、新建本科院校19所,民办高校无一入选“卓越计划”。面对公办本科院校进行的一系列工程教育改革,考虑到民办高校的长期性发展以及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形势,民办高校的工程专业学科建设、工程教育模式改革显得势在必行。

三、民办高校工程教育改革路径探讨

l.科学确定民办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卓越计划”追求的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科技人才。民办高校应坚持“学用结合,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思路,如三江学院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优化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结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民办高校工程专业可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参考已参与“卓越计划”公办高校制定的培养目标、相关行业标准等来科学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民办院校可根据就业市场对工程人才的需求以及工业界人才规格需求,结合办学特点、师资力量,准确地选择培养工程师的合适类型,作为学院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发挥自身优势,避免办学目标趋同的现象。

2.优化培养方案

“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是从专业培养角度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提出的系统完整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措施。民办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可以依据“卓越计划”的四个原则“找准合适本校人才培养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注重人才培养的行业企业背景,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出符合本校办学定位、切合办学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思路或指导思想。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贯穿着学校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实现过程,将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一体化。如三江学院提出了“三维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应用知识为基础的理论教育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育体系,以职业素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体系”。

3.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

在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民办高校可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突出“工程”性,如在课程体系中增设项目型课程、设计型课程,结合生产实习、顶岗工作、课程设计、项目设计等形式丰富实践类课程。同时,结合院校特色,采用灵活多样的“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和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符合“卓越计划”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践是工程的灵魂与根本,也是工程教育的本质。“卓越计划”将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根本要求,明确提出“累计1年左右时间在企业学习”的要求。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也是教育部质量工程强调的重点。民办高校在这一方面较公办院校而言,显得更加薄弱。面对工程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民办高校可以将校内实践教学与行业实际结合,通过真实的工程案例,设计教学形式,增加自选性、协作性实践,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可以将国内的各类工程竞赛与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设计大赛等项目。在教学过程中,提倡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在专业课程方面引入CDIO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讨论教学法等教学模式和方法。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双导师制”

“卓越计划”提出:每一届本科生在4年内达到有6门专业课是由5年以上工程经历的教师主讲。民办高校专职教师队伍中存在严重的教师工程实践经历不足的现象,为解决这一不足,相应院校可从企业直接引进专职教师,吸收行业内有真才实学的人士。同时改革“教学型”教师评价标准,针对工科教师,可以强化企业工程实践经历,创造环境鼓励专职教师赴企业顶岗锻炼,将教师在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企业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逐步使得“教学型”转为“工程型”。兼职教师队伍可以从企业聘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一改从公办高校聘请在职教师、退休教师的模式,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工程经历、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的互补,组建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学团队,推进“双导师制”,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

5.多方位加强校企合作,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卓越计划”将校企合作作为成功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提出“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实施原则。民办高校可以在行业企业原有合作基础上,寻求新的合作模式,结合自身特色,开展有深度的合作内容。民办本科高校在寻找合作企业过程中主要依托师生关系和领导交往等个人要素,缺乏长期稳定性。在探索新的合作模式过程中,民办院校可以摸索新的形式,譬如“预就业”等,此类模式可以提高企业开展合作的积极性,同时还能提高工程教育培养质量。建设校内工程实践中心或“教学工厂”,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发挥工程实践中心的效能,联合企业建设成符合企业环境的工程实践中心,将企业环境与教学环境有机融合,采用“双导师制”的模式,邀请企业工程师到中心做专题报告。同时,民办高校可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成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根据企业人员的需求变化来修订下一轮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反馈机制,使得学生达到“零距离”就业。

6.构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保障体系

研究工程教育人才质量与工程专业认证的衔接,逐步推进企业、社会来评价人才质量,推动民办高校工程教育人才国际认证的认识和实践。加快民办院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是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的保障。民办高校可以从政策、经费等方面保障工程教育质量。

四、民办高校全面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议

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一)对于建立科学择业观十分有利

有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欠缺必要的自信,在就业时经常饥不择食。有的学生还会存在天之骄子的心态,常常会目标过高,背离社会需求,这两种状况都会降低就业的成功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首份工作是择业的结果,可是这样择业大多是父母的想法、学校的举荐、社会单方面需求的结果,同高职院校学生本身条件或许并不匹配。而所谓的科学择业,就是求职者通过自身职业期望和兴趣,通过自己的能力择业,令自己的能力素养以及职业需求特点相匹配。因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体制的改革,传统计划分配己经被自主择业、相互选择所取代,变成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可是这样体质上和观念上的转变同高职院校学生在成长时期接受的教育模式毫不相同。对于逐渐增加的就业压力,高职院校学生在步入学校时选择专业的标准是毕业后容易找工作,欠缺主动择业观念。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时容易走入极端,就是过于自信和纯粹的现实主义心理。

(二)对高职院校学生缩短无谓的择业时间十分有利

高职院校里欠缺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因为职业目标不够清晰,欠缺自我认知,在一些程度上体现为自目择业和就业,致使入职不符,紧接而来的则为快速跳槽。而通过系统职业生涯规划的高职院校学生通常都具有鲜明的职业方向,对于首次择业通常都十分谨慎,可以在真正双选的基础上找到符合自己的职业,进而避免因入职不符而导致的不断求职的情况。

(三)对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体现自身优势十分有利

建立一个有效的、能够付诸实施的职业规划设计,一定要在充分且可以正确认识本身条件和相应环境的基础上执行,透过相关专业的职业能力判断,确保自身的核心价值观、个性特征、天赋能力、性格、气质、兴趣等都会成为对职业选择及职业发展有所影响的主要因素。因此,学生首先要真正了解自己,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分析自身的个性特征,了解自己想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所要进行的工作和职业兴趣是否相符,可以发挥出多少能力,是否能够长期确保较高的工作效率等等。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仔细考虑选择的职业是否符合自身的职业取向和性格,以便最大程度的发挥出自身的潜能,这对此后的长远发展十分有利。

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并设置了相应的职业指导课程,这不单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资源,还可以有利于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以及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都十分有利。可是,身为新生事物,高职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仍具有各类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学校、家长、学生没有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2.学校欠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度保障,重视的就做,不重视的就不做,欠缺硬性制度;3.欠缺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团队,学校多数人都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看作是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4.学校欠缺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以及完善的组织;5.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没有进入到学校的教学、教育以及管理当中;6.不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使得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不够清晰,职业准备不够完善。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够深入,很多学生对院校提供的人才以及职业发展的服务并不清楚,对自身的职业前景十分模糊。所以,当前许多高职院校正在逐渐将工作对象由应届毕业生拓展到所有的在校生,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出发,积极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全程化主要在于积极强化大学生就业生涯规划的指导,通过自身的兴趣、爱好、能力来建立就业目标,并透过不同途径培养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为毕业时寻求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做好铺垫。

三、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策略

在传统上,我们高职院校对教育的理解往往局限在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但实际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有另一种重要意义,即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就是创造力(creativity),这种教育方法是需要创新的教育手段和创新型的学习平台,以实现创新、创意、创业的三创结合。

(一)不断创新体验式教学

高职院校应在多角度上认真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与有关产业园、科技园等单位联合,增设专门课程,这样能够将创新创业企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经验带给广大师生,要积极应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与创新创业资源,努力为高职学生在开办新企业上提供专业的、系统的帮扶。在体验式教育中,除了授课老师外,也通过邀请有关企业家、投资顾问来校,开展专题授课和给予相应辅导,以便为学生们带去更多的创业经典。在创业教育中,学校要在创业中渗透创新与创意,以创新与创意带动创业。此外,积极协商相关政府部门,在创办文化创意产业园中给予必要支持,如:成立设计创意中心,可展示销售学生自己创作的工艺品、动漫设计等各种创意产品,也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进行展销活动。

(二)以课外活动促进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优秀的课外活动会给学生带来课堂教学中无法获得的实际操练机会。课外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创业实际.因为创业是一项风险性极高的活动,创业的过程犹如学习游泳,那么创业教育就像是室内泳池里学习游泳,教师讲授的是思路和技术动作,将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讲授给学生。如果学生在游泳池里都没有学习好,那么,等到海里实际操作时,就会出现大问题。因此,应从创业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课外活动,为学生增长实践机会,为创业的学生们打开新思路,避免或者尽量少犯错误。但应注意的是,创业要想成功,创业者就要有不畏困难、不畏失败的勇气,这种勇气是需要在不断的实践锻炼中培养出来。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大赛

一个好的创业大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可在老师、评委和投资人的具体帮助下,设置科学的比赛流程,实现较好的创意成功转化为商业模式,以便在足够资金的支持下,顺利的完成创业企业的市场导入。作为高职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素质,以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可以设置计算机网络、电子信息、商务营销等多学样的创新实验室。除此之外,学院也应在经费上予以支持,每年划拨一定的经费支持学生创新项目,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创业大赛。高校的创业教育要形成特色,最重要的还要坚持走自己院校的特色,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借鉴本院成功的创业经历,指导学生们创业实践,整合高校的创业资源,大力支持学生的创业教育。

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一)对于建立科学择业观十分有利

有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欠缺必要的自信,在就业时经常饥不择食。有的学生还会存在天之骄子的心态,常常会目标过高,背离社会需求,这两种状况都会降低就业的成功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首份工作是择业的结果,可是这样择业大多是父母的想法、学校的举荐、社会单方面需求的结果,同高职院校学生本身条件或许并不匹配。而所谓的科学择业,就是求职者通过自身职业期望和兴趣,通过自己的能力择业,令自己的能力素养以及职业需求特点相匹配。因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体制的改革,传统计划分配已经被自主择业、相互选择所取代,变成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可是这样体质上和观念上的转变同高职院校学生在成长时期接受的教育模式毫不相同。对于逐渐增加的就业压力,高职院校学生在步入学校时选择专业的标准是毕业后容易找工作,欠缺主动择业观念。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时容易走入极端,就是过于自信和纯粹的现实主义心理。

(二)对高职院校学生缩短无谓的择业时间十分有利

高职院校里欠缺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因为职业目标不够清晰,欠缺自我认知,在一些程度上体现为盲目择业和就业,致使人职不符,紧接而来的则为快速跳槽。而通过系统职业生涯规划的高职院校学生通常都具有鲜明的职业方向,对于首次择业通常都十分谨慎,可以在真正双选的基础上找到符合自己的职业,进而避免因人职不符而导致的不断求职的情况。

(三)对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体现自身优势十分有利

建立一个有效的、能够付诸实施的职业规划设计,一定要在充分且可以正确认识本身条件和相应环境的基础上执行,透过相关专业的职业能力判断,确保自身的核心价值观、个性特征、天赋能力、性格、气质、兴趣等都会成为对职业选择及职业发展有所影响的主要因素。因此,学生首先要真正了解自己,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分析自身的个性特征,了解自己想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所要进行的工作和职业兴趣是否相符,可以发挥出多少能力,是否能够长期确保较高的工作效率等等。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仔细考虑选择的职业是否符合自身的职业取向和性格,以便最大程度的发挥出自身的潜能,这对此后的长远发展十分有利。

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并设置了相应的职业指导课程,这不单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资源,还可以有利于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以及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都十分有利。可是,身为新生事物,高职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仍具有各类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学校、家长、学生没有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2. 学校欠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度保障,重视的就做,不重视的就不做,欠缺硬性制度;3. 欠缺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团队,学校多数人都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看作是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4. 学校欠缺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以及完善的组织;5. 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没有进入到学校的教学、教育以及管理当中;6. 不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使得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不够清晰,职业准备不够完善。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够深入,很多学生对院校提供的人才以及职业发展的服务并不清楚,对自身的职业前景十分模糊。所以,当前许多高职院校正在逐渐将工作对象由应届毕业生拓展到所有的在校生,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出发,积极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全程化主要在于积极强化大学生就业生涯规划的指导,通过自身的兴趣、爱好、能力来建立就业目标,并透过不同途径培养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为毕业时寻求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做好铺垫。

三、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策略

在传统上,我们高职院校对教育的理解往往局限在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但实际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有另一种重要意义,即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就是创造力(creativity),这种教育方法是需要创新的教育手段和创新型的学习平台,以实现创新、创意、创业的“三创”结合。

(一)不断创新体验式教学

高职院校应在多角度上认真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与有关产业园、科技园等单位联合,增设专门课程,这样能够将创新创业企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经验带给广大师生,要积极应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与创新创业资源,努力为高职学生在开办新企业上提供专业的、系统的帮扶。在体验式教育中,除了授课老师外,也通过邀请有关企业家、投资顾问来校,开展专题授课和给予相应辅导,以便为学生们带去更多的创业经典。在创业教育中,学校要在创业中渗透创新与创意,以创新与创意带动创业。此外,积极协商相关政府部门,在创办文化创意产业园中给予必要支持,如:成立设计创意中心,可展示销售学生自己创作的工艺品、动漫设计等各种创意产品,也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进行展销活动。

(二)以课外活动促进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优秀的课外活动会给学生带来课堂教学中无法获得的实际操练机会。课外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创业实际,因为创业是一项风险性极高的活动,创业的过程犹如学习游泳,那么创业教育就像是室内泳池里学习游泳,教师讲授的是思路和技术动作,将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讲授给学生。如果学生在游泳池里都没有学习好,那么,等到海里实际操作时,就会出现大问题。因此,应从创业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课外活动,为学生增长实践机会,为创业的学生们打开新思路,避免或者尽量少犯错误。但应注意的是,创业要想成功,创业者就要有不畏困难、不畏失败的勇气,这种勇气是需要在不断的实践锻炼中培养出来。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大赛

一个好的创业大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可在老师、评委和投资人的具体帮助下,设置科学的比赛流程,实现较好的创意成功转化为商业模式,以便在足够资金的支持下,顺利的完成创业企业的市场导入。作为高职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素质,以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可以设置计算机网络、电子信息、商务营销等多学样的创新实验室。除此之外,学院也应在经费上予以支持,每年划拨一定的经费支持学生创新项目,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创业大赛。高校的创业教育要形成特色,最重要的还要坚持走自己院校的特色,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借鉴本院成功的创业经历,指导学生们创业实践,整合高校的创业资源,大力支持学生的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