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青蛙教案范文

小青蛙教案范文

小青蛙教案

小青蛙教案范文第1篇

设计意图: 幼儿思维游戏课程是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为目标,以幼儿操作性探索活动为基本形式的结构化的特色课程,《青蛙小姐的大笔小屋》这套游戏是语义认知类的游戏,目的是通过这套游戏发展幼儿对语音信息的理解能力,因此围绕青蛙小姐旅行的故事情境,我设计了这节《青蛙小姐旅行》游戏活动,让幼儿在理解语言指令“长短、粗细、位置”的基础上,辨别、选择符合要求的选项,从而发展幼儿对复杂语言信息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 游戏目标: 1.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好习惯。

2.理解复杂语言信息,理解长短、粗细等关系。 2.大展板上分层摆放各种礼物、教师用练习册。

3.《春天在哪里》歌曲磁带、青蛙小姐头饰、录音机等。 游戏分析:重点是使幼儿能根据语言指令找到符合要求的选项;难点是理解长短、粗细等复杂的语言信息。 游戏过程: 一、引入活动。 老师戴头饰扮演青蛙小姐带领幼儿随音乐进入游戏场地。 师:“春天来了,天气真好,我要背上我的旅行包去旅行,戴上旅行帽、太阳镜,还要带上我所有心爱的笔将旅途中美丽的景色画下来,哎呀,这么多的东西要准备,我有点儿忙不过来了,小朋友们来帮帮我好吗?” 二、引导幼儿观察20支纸笔和《旅行包》图卡。 师:“我的旅行包和笔在小朋友的操作盒里,大家比一比、看一看、摸一摸,这些笔是一样的吗?(长短、粗细不一样)旅行包一共有几层?上面的纽扣一样吗?(颜色不一样)” 三、幼儿操作: “请小朋友帮我将心爱的笔放入旅行包里,为了方便拿取请你们一定要按我的要求放行吗?” 老师按照练习册三逐一提出指令,幼儿根据指令,选择合适的笔插入〈旅行包〉图卡指定的位置。 如:请找出三支不粗也不细、不长也不短的笔分别插入三个黄色纽扣的口袋里等等。 四、同伴之间互相交流操作结果。 五、游戏〈选礼物〉: 师:“谢谢大家帮我整理旅行包,在出发前,我还要去礼品店选一些礼品带上,旅途中还要去看望我的好朋友咪咪和汪汪,小朋友再帮我到螃蟹阿姨开的礼品店选些礼品好吗?” 教师按照练习册四逐一提出指令,幼儿根据指令在〈礼品店〉游戏图上找出相应的礼品,并在该礼品旁的空白处做上记号。 活动延伸:游戏〈送礼物〉 师:“为了感谢大家帮我做了这么多事情,我也想送给你们一件礼物,礼物都摆在我的礼物架上,你们想要一件什么礼物要说清楚它的特征和所处的位置,说对了我就将它送给你。” 幼儿说出礼物的不同特征及摆放位置,老师送礼物。

小青蛙教案范文第2篇

设计意图: 幼儿思维游戏课程是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为目标,以幼儿操作性探索活动为基本形式的结构化的特色课程,《青蛙小姐的大笔小屋》这套游戏是语义认知类的游戏,目的是通过这套游戏发展幼儿对语音信息的理解能力,因此围绕青蛙小姐旅行的故事情境,我设计了这节《青蛙小姐旅行》游戏活动,让幼儿在理解语言指令“长短、粗细、位置”的基础上,辨别、选择符合要求的选项,从而发展幼儿对复杂语言信息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 游戏目标: 1.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好习惯。

2.理解复杂语言信息,理解长短、粗细等关系。 2.大展板上分层摆放各种礼物、教师用练习册。

3.《春天在哪里》歌曲磁带、青蛙小姐头饰、录音机等。 游戏分析:重点是使幼儿能根据语言指令找到符合要求的选项;难点是理解长短、粗细等复杂的语言信息。 游戏过程: 一、引入活动。 老师戴头饰扮演青蛙小姐带领幼儿随音乐进入游戏场地。 师:“春天来了,天气真好,我要背上我的旅行包去旅行,戴上旅行帽、太阳镜,还要带上我所有心爱的笔将旅途中美丽的景色画下来,哎呀,这么多的东西要准备,我有点儿忙不过来了,小朋友们来帮帮我好吗?” 二、引导幼儿观察20支纸笔和《旅行包》图卡。 师:“我的旅行包和笔在小朋友的操作盒里,大家比一比、看一看、摸一摸,这些笔是一样的吗?(长短、粗细不一样)旅行包一共有几层?上面的纽扣一样吗?(颜色不一样)” 三、幼儿操作: “请小朋友帮我将心爱的笔放入旅行包里,为了方便拿取请你们一定要按我的要求放行吗?” 老师按照练习册三逐一提出指令,幼儿根据指令,选择合适的笔插入〈旅行包〉图卡指定的位置。 如:请找出三支不粗也不细、不长也不短的笔分别插入三个黄色纽扣的口袋里等等。 四、同伴之间互相交流操作结果。 五、游戏〈选礼物〉: 师:“谢谢大家帮我整理旅行包,在出发前,我还要去礼品店选一些礼品带上,旅途中还要去看望我的好朋友和汪汪,小朋友再帮我到螃蟹阿姨开的礼品店选些礼品好吗?” 教师按照练习册四逐一提出指令,幼儿根据指令在〈礼品店〉游戏图上找出相应的礼品,并在该礼品旁的空白处做上记号。 活动延伸:游戏〈送礼物〉 师:“为了感谢大家帮我做了这么多事情,我也想送给你们一件礼物,礼物都摆在我的礼物架上,你们想要一件什么礼物要说清楚它的特征和所处的位置,说对了我就将它送给你。” 幼儿说出礼物的不同特征及摆放位置,老师送礼物。

小青蛙教案范文第3篇

1、比较长短,能按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排序。

2、初步感知船的长度与所载青蛙数量之间的关系。

3、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4、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师材料:PPT、视频展示台;

幼儿材料:操作材料人手一份(五条长短不同的小船、五队数量不同的青蛙)、自制小船6只。

【活动过程】

一、小船排队——学习按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排序。

1、PPT导入,发现小船的不同。

(1)池塘里开来了什么?一共有几条船?(点数:一共有4条船。)

(2)这些船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①颜色不一样。有红色船、黄色船、蓝色船、黑色船。

②长短不一样。黑色船最长,黄色船最短。

小结:池塘里的四条船颜色不一样、长短也不一样。

2、为小船排队,根据长短探索排队方法。

(1)(出示操作材料)小船要靠岸了,请你按照船的长短沿着红旗一边直直的河岸从上到下整齐的排排队,一条波浪上排一条船。

(2)幼儿探索操作,教师指导。

(3)交流:你是怎么给小船排队的?

小结:小船排队的方法有两种,可以是最短的、短的、长的、最长的这样按从短到长的顺序排,也可以是最长的、长的、短的、最短的这样按从长到短的顺序排。

(4)幼儿再次按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的顺序纠正排序。

二、青蛙坐船——初步感知船的长度与所载青蛙数量之间的关系。

1、青蛙来了,初步感知青蛙数量与队伍长短。

(PPT结合青蛙叫声)听!谁来了?小青蛙排着队来了,看!排成了几排?(4排)每排数量一样多吗?队伍长短一样吗?

2、青蛙乘船,初步感知船的长度与所载青蛙数量之间的关系

(1)小青蛙要乘船去旅行了,每条船上只能乘一排青蛙,请你根据青蛙的数量和队伍的长短帮小青蛙坐上合适的船吧!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交流:为什么要让青蛙这样乘船?

小结:青蛙越少,队伍越短,乘的船就越短;青蛙越多,队伍越长,乘的船也越长。

三、乘船游戏——巩固长短排序,并感知乘坐数量与船长短的关系。

1、小青蛙们坐上了船去旅行咯,小朋友想不想坐小船去旅行呢?(出示四条自制船)这里有几条船,你们觉得哪条船乘的人最多?那条船乘的人最少?为什么?

2、请幼儿根据船舱数量乘船,注意一个船舱乘一个。

小青蛙教案范文第4篇

【案例描述】?

   一节音乐课上,我刚坐到钢琴前,准备用音乐向学生进行问好,忽然,一声尖叫“啊!”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何婧妍,只见她哆哆嗦嗦地说:“青蛙!”“哇”全班同学顿时乱了起来。果然,一只青蛙正瞪着一双圆鼓鼓的大眼睛一蹦一跳的窜出来。有的同学吓得四处逃窜,有的同学则把手里的钢笔、书本等投向了青蛙,是谁把青蛙带到班级里了呢?我正要发火,但一想,我今天不正是要教《小青蛙,你唱吧!》这首歌吗?这时,我就这样开始了我的讲课——

?“同学们,这只青蛙多可怜呀!谁能勇敢地把这只青蛙放在这只大水杯里呢?”

?果然,平常最调皮的常帅走过去,把它放到大水杯里,我立刻明白了:一定是他带来的青蛙。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呢?”“夏季”,“对,你们说的很好,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去湖边欣赏美丽的夏季风光。”我打开制作的电脑课件:在美丽的湖边,微风轻轻吹着,湖里的荷花在一片荷叶的衬托下,显得分外美丽。湖里的小鱼高兴的游来游去。湖边的小朋友正在“x x x”做拍手的游戏。?

“你们认识3/8拍吗?”?

“认识”“是3/8拍”?

“我学钢琴时学过这个拍子,是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三拍。?

“3/8拍和3/4拍的节奏很像”?

“我们接着看,有一只小青蛙游来了,你们看,它可爱吗?”?

“可爱!大眼睛,绿衣服,白肚皮。”?

我接着说:“可是,小青蛙看见小朋友走来很害怕,这时它怎么叫呢?”?

学生在低声的学叫:“咕儿呱……”接着我进一步启发:“小青蛙为什么低声叫呢?”“它 害怕人类抓它,有的大人抓它吃大腿,有的小孩抓它玩……所以小青蛙害怕我们人类。”?

我说:“今天老师就教你们唱《小青蛙,你唱吧》”。?

学生听了我生动的范唱后,就展开了议论:“这首歌真好听!”?

“原来3/8拍的歌曲也和3/4拍一样有一个重拍两个弱拍呀!”“青蛙能捉害虫!”?

接着我又为学生播放了范唱录音,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想:“小青蛙对我们人类有什么益处呢 ?是益虫还是害虫?如果没有青蛙,我们的生活环境会怎么样?”同学们听完范唱录音后,我 继续播放着这首歌曲。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青蛙是益虫!一只青蛙每年能吃很多害虫!青 蛙能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接下来,我说我们用“啦 ”来哼唱一下这首歌好吗??

学生一边哼唱的同时,有的同学能把歌词唱出来了。随着老师的钢琴伴奏唱了几遍,学生已 经 会唱这首歌了,并且有的同学已经开始模仿小青蛙的样子在舞动,我启发学生“青蛙怎样跳 呢?”我刚说完,几名学生学着青蛙一蹦一跳的样子非常可爱,看着他们活泼可爱的模样 ,我说:“你们能随这首歌的音乐进行表演吗?”“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时,课堂 的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的表演各种各样,他们的小脸上呈现出快乐与活泼,把这首歌曲表 现得淋漓尽致。?

接着我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都不去保护青蛙,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青蛙会越来越少。”?“青蛙会很可怜。”?

“害虫会越来越多!”?

“破坏了生态平衡,破坏大自然。”?

“我们人类失去了好朋友——青蛙。”?

我指着水杯里的青蛙说:“那么,这只青蛙怎么办呢?”?

“放回大自然!”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通过我的启发,学生认识到了,青蛙有自己的生存环境,他们懂得了只有把小青蛙放回大自 然,它才能去吃害虫,保护庄稼。同时,学生也懂得了对人类有益的动物和植物要加以保护 ,这才是爱护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的地球。?

在《小青蛙,你唱吧》这首歌中,同学们边跳舞边走出教室。在课下,常帅向我说了青蛙是 他抓来的,并且承认了错误,他说放学后会把小青蛙重新放回小河里的,让青蛙重新回到大 自然的怀抱中。?

【案例分析】?

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它以注意学生个性,重视学生的差异为基点, 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运用对学生激励的方式,达到树立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积极性的 目的。?

这节音乐课是小学四年级教材第八册第二课,课刚一开始时,由于一名同学抓了一只青蛙, 把它带到了课堂上,引起课堂混乱,扰乱了课堂纪律,这时如果教师怒发冲冠,走上去严厉 地“克”了他一顿,那样会导致四个方面的不良后果:?

(1)会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课堂结构松散,课堂气氛压抑,教学目标也难以完成。?

(2)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为师生冲突很容易造成师生双方的对立情绪,从而影响到学 生智力发展以及音乐兴趣,对其他旁观学生的健康心理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3)会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良好形象,从而拉大师生间的情感距离。?

(4)会抑制学生观察、模仿、创造能力的提高。?

小青蛙教案范文第5篇

1、认识并识别蛙和蟾蜍。

2、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并归纳两栖动物在外形、生活方式和个体发育过程方面的共同特点。

3、能将两栖动物特点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联系,知道两栖动物的外形、生活方式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4、能利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并能用语言、文字准确描述两栖动物的外形特点、生活方式和个体发育过程。

5、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6、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事实,珍爱生命。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两栖动物类别及行为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

1、两栖动物在种类、外形特点、生活方式、个体发育等方面的挂图或课件。

2、水槽(或塑料缸)、塑料袋、毛巾或卫生纸。

3、青蛙和蟾蜍活体。

4、各种其它动物(不一定是两栖动物)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搜集关于蛙的事实材料,提出研究问题。

1、出示蛙的图片或播放关于蛙的课件,让学生仔细观看后回答:你从中知道了一些什么?关于蛙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此处可以将青蛙的种类、青蛙的外形特点、行为方式、个体发育的相关图片或课件一次性展示(播放)完,展示(或播放)过程中,除了背景音乐外,教师可以不对学生作任何讲解)。

2、学生独立回答问题,教师将重要信息或学生有争议的问题,用词组或短句板书在黑板上。(此处不要求学生能正确表述关于蛙的知识结论)。

3、提出研究问题:蛙类具有什么共同特点,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了解它们呢?

二、制订观察研究方案。

1、分小组制订活动方案。

2、小组汇报活动方案。教师小结:为了了解蛙类共同特点,我们选择青蛙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它的外形特点,研究它的捕食、游泳方式,了解它的生长发育过程。(研究方法按课堂上学生的表述灵活处理)。

三、开展科学研究。

1、各小组在讲台前方自主选择观察研究的青蛙活体及相关实验材料,按照活动方案有组织地观察青蛙的外形特点、如何游泳,做蹼足作用的实验,比较蝌蚪与幼蛙的不同。

2、各小组汇报观察研究结果,集体交流订正。

3、填写“我们的发现”表格。

4、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讲评。

第二课时

一、指导认识了解蟾蜍。

1、教师出示图片指导看书或播放课件。

2、学生观看后讨论回答“蟾蜍的身体有什么特点,它的生长发育过程是怎样的,蛙和蟾蜍有哪些共同之处?”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将要点作为主板书板书在黑板中央。

二、总结与交流。

1、蛙和蟾蜍具有如此多的共同之处,因此生物家将它们归为了同一类动物。那么它们与鸟类、鱼类等其它动物相比较,有哪些是它们独有而其它动物不具有的特点呢?

2、分小组交流讨论,总结其主要特征。总结出一条就在课本上规定地方画一面小红旗。

3、小组汇报,集体交流订正。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讲评本课学习情况。

4、学生将其共同特点填写在31页课文中间的空框中。

三、应用与实践。

小青蛙教案范文第6篇

1.小学科学实验

科学这门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进行科学教学时教师会应用实验来分析相关的科学知识,因此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有大量的实验与观察活动。为了提高实验学科的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对于科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组织学生共同完成相关的实验活动,发现科学的奥秘,探究科学知识。进行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多媒体技术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实效性分析

2.1发挥对媒体技术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

现代教学课堂中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广泛引进我国的教学课堂,多媒体教学设备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的科学教育中应用实验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结合多媒体技术丰富科学教学内容,声情并茂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学生的喜爱。为了更好地提高实验教学模式在科学教学中的实效性,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感受实验学科的魅力。例如,在《眼睛的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了解关于眼睛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自己眼睛的探索,教师可以从学校教学教具中将眼睛的构造模型带到教室让学生观察。小学生处于大脑发育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对于直观事物更加容易感知。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实验教学模式,由于眼睛科学教学实验教学比较难施行,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师完成实验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于眼睛奥秘的探究的好奇心,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段关于眼睛奥秘的视频资料。学生观看完对于眼睛奥秘的好奇心更强了,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做一个手电筒照射眼睛的实验,同学在实验中感受自己眼睛遇到强光的变化,更加好奇其中的缘由,教师这时在多媒体上展示一个眼球的动态模型,用模型为学生分析其中的缘由。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点点激发出来,科学实验也在学生好奇心激发下顺利开展起来,实验教学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大大增加了实验教学的实效性[1]。

2.2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提高教学实效性

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大大丰富科学教学内容,延伸实验教学,突破一些现实的实验限制,学生的视角延伸与拓展了。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向学生科学知识,在讲授科学知识过程中插入图画、音频、视频以及动画,丰富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地为学生开展实验教学。在实践教学中有很多的实验室教师难以完成的,受到现实教学用具以及实验器材的限制,但是应用多媒体技术,实验内容丰富程度大大提高了。教师可以通过动画模拟实验,将实验流程分成一个个动画片展示给学生,通过内容丰富的实验教学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3.实验教学案例分析

3.1教学案例

在本文中采用的教学案例是《青蛙》,为了深化小学生对于青蛙的认识,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活动,进行相关的实验,提高学生对于青蛙这种益虫的认识,完成相关的实验活动。

3.2关于青蛙的科学知识的介绍

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中首先给学生讲授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对于青蛙的认识。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是一种益虫,青蛙的跳跃与游泳能力都很强,在实验中教师会与学生一起探究相关的知识。教师制作教学课件将青蛙的基础知识通过课件展示出来,在教授中教师可以插入青蛙的图片。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可以利用多媒体在网络上搜索世界上比较典型的青蛙品种,通过图片或者是视频的方式给学生展示出来。学生对于青蛙的形象就建立与丰富起来了。激发了学生好奇心,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于青蛙跳跃与游泳方面科学知识的研究,通过青蛙解剖的实验让学生明白条件反射的科学道理。

3.3进行实验探究

教师事先准备好实验器材,一个水槽和青蛙,在水槽中注满水后将青蛙放进水槽中,然后让学生分成小组来观察分析青蛙在水槽中如何跳跃与游泳。学生纷纷到讲台前观察青蛙在水槽中如何跳跃与游泳。观察活动结束后学生还是难以具体描述青蛙如何跳跃和游泳,教师可以应用对媒体技术来展示青蛙运动的画面,将跳跃与游泳的动作进行动画处理,将慢动作制作并播放出来,学生通过慢动画可以更好地观看青蛙的跳跃与游泳活动。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实物再次观察水槽中的青蛙。

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青蛙的认识,教师在观察实验后让同学一起做一个条件反射的实验。全班同学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一只脚自然地搭到另一条腿上,然后拍一下膝盖下部,让同学仔细观察。同学纷纷回答到:自己的脚会弹起来。这就是人体的一种条件反射现象,这时教师很自然地将教学内容转入到条件反射的学习。教师可以应用对媒体分步骤展示青蛙解剖实验,在解剖实验完,用镊子动一下青蛙发现青蛙会动。教师可以问学生这是什么原理,有的学生说青蛙还活着,有的学生联系刚才的实验说是青蛙的条件反射。接着教师综合学生的观点分析,解析青蛙条件反射的科学知识,深化学生对于青蛙的认识。

4.结束语

小青蛙教案范文第7篇

最近,听了两位青年教师开设了题为《字母表示数》(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公开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

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2.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3.在情境中

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达成教学目标,两位教师不约而同地创设了一个相同的课本外的情境。但两位教师在情境问题设计中的差异,导致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迥然不同。下面是两位教师的教学片段:

教师一:

教师多媒体显示情境内容:儿歌《数青蛙》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噗通1声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噗通2声跳下水;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噗通3声跳下水;

……

师问1:4只青蛙怎么样?

学生甲:4只青蛙4张嘴,8只眼睛16条腿,噗通4声跳下水。

师问2:10只青蛙怎么样?

学生乙:10只青蛙10张嘴,20只眼睛40条腿,噗通10声跳下水。

师问3:n只青蛙呢?

学生丙: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噗通n声跳下水。

……

教师二:

多媒体显示情境内容:儿歌《数青蛙》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噗通1声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噗通2声跳下水;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噗通3声跳下水;

……

师问1:4只青蛙怎么样?

学生甲:4只青蛙4张嘴,8只眼睛16条腿,噗通4声跳下水。

师问2:10只青蛙怎么样?

学生乙:10只青蛙10张嘴,20只眼睛40条腿,噗通10声跳下水。

师问3:许多只青蛙呢?

教室里学生一阵窃窃私语,小声讨论。

学生丙鼓足勇气答曰:许多只青蛙许多张嘴,许多、许多只眼睛许多、许多、许多、许多条腿,噗通许多声跳下水。

未回答完,教室里已经笑声一片。

师问4:同学们还有更好的答案吗?

学生丁:许多只青蛙许多张嘴,2个许多只眼睛4个许多条腿,噗通许多声跳下水。学生丁刚答完,教室中想起了零星的

掌声。

学生戊:老师,我设“许多”为字母n,则可以说成: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噗通n声跳下水。

教室中掌声一片,连听课的教师也频频点头。

二、反思

解读课堂教学的密码,其中可以浓缩为三个问题:“到哪里去?怎么去?到达了没有?”第一、第三个问题有一定的规律性,“怎么去?”则是可以最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凸显教师风格的过程。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设计、呈现、解决与巩固是解决“怎么去”最常用的策略。问题设计的优劣,影响着课堂的质量。如果问题设计构思精巧,就能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善教者、必善问”。

1.优化问题设计应注意问题设计的目的性

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是优化问题设计、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方向。优化问题设计还需要转换思路,明白问题为谁设计的,明确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二的问题3真是画龙点睛之笔,巧妙地实现学生由自己的语言表述向符号表示的过渡,从中体会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2.优化问题设计应注意问题情境的趣味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调动、激励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显然“问题”的设计也离不开这个目标。当许多个“许多”出现时,不可避免的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优化问题设计应注意问题呈现的层次性

优化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就是要求教师在突破学习重点、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面向全体、关注全程;就是要求教师通过解决一系列的子问题“串”,逐步消除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异,最后实现主问题的解决。当随着教师二的4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圆满解决时,也就达成了教学目标。

4.优化问题设计应注意问题解决的开放性

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就必须以多样化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开放性问题设计应允许学生做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多角度的分析思考。教师二问题3、问题4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以不同的角度进行叙述,既体会到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学生经过对比,也自然体会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小青蛙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低年级;情境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情境教学法受到越来越多思想品德教师的关注和青睐。作为紧张学习的一种调节,情境教学将体育课打造成生动有趣的乐园。然而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没有领会情境教W的精神实质,生搬硬套他人的成功经验,致使情境教学使用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下面,笔者就结合小学二年级《跳跃》教学一课,探讨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体育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的开展过程和需要注意的地方,以供同行参考。

一、案例介绍――情境预设

1.学习内容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水平一):《跳跃》。

2.学习目标

重点掌握“青蛙跳”的动作要领,收腹提膝伸小腿,一摆二蹲三起跳,双脚连续向前跳,平稳落地跳得远。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灵敏、速度和力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3.教学设计

以青蛙过河跳荷叶游戏带领学生练习“双脚跳”,掌握“跳跃”的动作要领,在合作、创新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演,在愉悦的情境氛围中发展学生的腿部力量与弹跳能力。

二、片段呈现――活动情境

1.情境导入,愉悦热身

教师站在课前事先画好的2个同心圆的圆心位置,学生统一站在外,教师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出“青蛙”这一主角。并让学生想一想小青蛙是怎样叫的,是怎样跳的。同学们纷纷积极的模仿起来。这时,我追问道:“如果小青蛙遇到了危险,它会怎么样呢?”“它会跳着跳跑!”“对呀!小青蛙只有跳的又高又远才能及时躲避危险啊。小朋友们,带上你们的青蛙头饰,赶紧地跳到安全的圆内吧!”随着老师的一声口令,同学们纷纷从圆外向内圆跳,再从内圆跳到外圆。随着学生反复的练习,教师适时导入歌谣:青蛙青蛙跟我跳,双脚用力向前跳,向上摆臂收大腿,落地缓冲又轻巧。

2.掌握技能,育心强体

来到事先准备好的篮球场地,我以富有趣味的故事情境拉开练习的帷幕:天气晴朗,阳光明媚,调皮的小青蛙想去河对岸玩耍了。但是小河很宽,身材娇小的小青蛙该如何过河呢?这时,我指着绿色的体操垫,继续说道:原来河面上有很多绿色的荷叶,聪明的小青蛙只要借助一层又一层的荷叶,就能轻松跳到河对岸去。这时,由教师示范小青蛙过河,并提醒学生注意:跳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双脚同时起跳,和小青蛙一样轻轻落地,才是正确姿势。话音未落,就有几个调皮的男生迫不及待地抢着跳了起来,虽然跳的很好,但是因为跳的太急,还是不小心掉下“河”,教师为了不打乱正常的上课秩序而未加制止和指导。随后,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学习小组,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太快,不能掉到“河”里。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练习中思考:如果不充分起跳会怎么样?引出双脚同时跳起,大脚拇指最后离地的动作要领。教师在课堂巡视指导,纠正错误,对于技能掌握熟练的个别优秀学生,在集体面前进行表演示范,提高学生对动作要领的领悟能力。集体练习。

三、案例分析――情境反思

1.案例的成功之处

其一,本节课的教案设计,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运用游戏情景的形式,在创设好的场地情境中引导学生玩中学、学中玩,通过“个人练习”和“小组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激励学生自我表现,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其二,情境教学中,思路清晰,教学步骤明朗,通过“看、说、试、练”等方法,成功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坚持健康第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思想,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全面发展。其三,就地取材,利用场地创设适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低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情境中引导学生体验到了运动的乐趣,促进学生主动练习并参与活动,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体现了快乐体育的思想。

2.案例的不足之处

一方面,在“青蛙过河”的游戏中,我发现有的学生过于胆小、害羞而没有放开来跳,这时,由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我没能及时给予其鼓励和重点指导。而实际上,新课标要求教师能够关注每一位学生,如果能给这部分学生以信心和鼓励,相信他们能做在课堂做的更好。另一方面,有个别男生调皮捣蛋,平时就爱蹦爱跳,所以在课上特别兴奋,想要跃跃欲试。但由于课堂节奏和一贯的偏见,忽略了这部分同学生的强项,对他们的表现既没有肯定也未表扬,反而致使他们热情下降,开始影响其它同学的正常练习。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其正面的评价,相信更能激发他们展示、创新的热情,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甚至还有可能成为我的得力助手。

一名优秀的教师,贵在具有自己别具匠心的教学见地和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这也是我多年来通过教学研究和实践而努力追求的目标。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应通过情境形式激发其学习兴趣,通过“故事、情境、游戏”等活动使学生享受体育带来的欢乐,在反思中不断前行,真正促进学生良好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

【参考文献】

小青蛙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起始点;转折点;综合点

数学是研究数与形关系的科学,它的特点是具有抽象的理论性、严谨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儿歌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精悍、节奏欢快明朗、容易记忆。正是存在如此的差异,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儿歌辅助教学意义重大,成效突出。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关键点主要有知识体系的起始点、转折点、综合点等,数学知识是前后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处理好这些关键点,将会为数学的后续学习插上一对理想的翅膀。本文分析的案例中教者恰如其分地运用儿歌辅助教学,处理好了这些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关键点。

一、儿歌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起始点上的运用——强化记忆,形象生动

用关系符号表示数之间的关系对刚进校门的儿童来说,要从表象中抽象出数字并用新认识的关系符号表示抽象数字之间的关系是有难度的,尤其是对关系符号“>”“

案例:运用讨论、小手比划、游戏等实际操作方式让学生明白关系符号的用法后的一段案例。

师:看来“>”“

生1:“>”“

生2:开口向左大于号。

……

师生集思广益得出了这样一首儿歌:“>”“

师:那么我们现在学说儿歌填填符号3”“2(“>”“

“>”“”“

二、儿歌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转折点上的运用——转变思维,寓教于乐

《用字母表示数》是小学数学知识体系转折点上的最重要的内容,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数到代数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渗透着函数思想。本节的教学过程既是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由原有的算术思维水平不断向代数思维水平迈进的过程。

案例:我让学生边拍手边有节奏地哼唱儿歌——《数青蛙》: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

师:还能唱吗?看似有困难噢,发给你们一张纸条,试着在纸条上填一填。

学生在纸条上填:

生1:无数只青蛙无数张嘴,无数只眼睛无数条腿。

生2:a只青蛙 b张嘴, c只眼睛 d条腿。

生3:a只青蛙 a张嘴, b只眼睛 c条腿。

生4:a只青蛙 a张嘴, aa只眼睛 aaaa条腿。

生5:a只青蛙 a张嘴, 2a只眼睛 4a条腿。

案例中的儿歌不仅引出了用字母表示数,更进一层引出了数量之间的关系,我通过倾听学生的发言与交流,展现了学生不同的结论及不同的思维层次。这样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意图与特点。既简洁明了,又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学习代数的关键。巧用“数青蛙”儿歌很好地处理了数到代数的过渡,学生们在一句句诵读儿歌的过程中,完成了思维水平的提升,完成了从数的具体到字母抽象的过渡,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了一对理想的翅膀。

三、儿歌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综合点上的运用——总结归纳,由繁变简

长度单位的互化是低年级学完长度单位须综合复习的一部分内容,它是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综合点。零零碎碎的长度单位的表象建立后,还要知道相互进率,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综合知识的能力较欠缺,将建立起的表象抽象成数也不容易。

案例:我在帮学生建立起零碎的长度单位的表象后,在进行总结归纳时,采用了这样一首儿歌:

长度单位可真多,从大到小听我说。

千米米和分米,还有厘米和毫米。

一千米等于1000米,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相邻进率都是10。

一千个小朋友手拉手,长度约是一千米。

两臂伸直约一米,手掌长约一分米。

食指宽约一厘米硬币厚约一毫米。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未形成,学习抽象的东西感到困难,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猜一猜、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和长度观念后,再编成这样的儿歌总结收尾,突破了难点,也便于学生总结归纳,使记忆问题由繁变简,使学生更易从建立起的表象顺利过渡到抽象的数。

运用儿歌辅助教学,要恰如其分地使用,并不是小学数学所有知识体系的起始点、转折点和综合点上都能运用儿歌辅助教学,如两位数的认识也是小学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起始点,但在此处运用儿歌辅助教学,则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反而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不利。儿歌篇幅短小精悍、节奏欢快明朗,读来朗朗上口,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儿歌进行辅助教学,有“余音绕梁久不绝”的感觉,对师生而言犹如“雪中送炭都喜悦”!

参考文献:

小青蛙教案范文第10篇

经过几次失败的大蟒蛇醒悟了,他从狐狸大哥抓小白兔妹妹的方法上学了点,它想怎么把狐狸大哥的这个办法用在小青蛙的身上呢,小青蛙,小心点呢。这件事就这样开始了。

这天上午,大蟒蛇在准备着要用在抓小青蛙的方法的道具。他搞了些沥青,细心地动手干起来,很快就做了一个假人。这个假人看起来像个小孩儿,大蟒蛇就管它叫“沥青孩儿”。这名字好有想法,不过,小青蛙要倒大霉了,因为大蟒蛇要用“沥青孩儿”来对付小青蛙呢,让我们视目以待吧。

到了中午,大蟒蛇已经准备好了抓小青蛙的道具了。它把“沥青孩儿”放在路边。就在这时,小青蛙来了,大蟒蛇看到了小青蛙来了,它立马闪到了草丛边了,哈哈,小青蛙你今天死定了,啊啊,小青蛙,你要小心啊!

小青蛙看到了在路边的“沥青孩儿”,小青蛙突然对他产生了好奇,“早安!”小青蛙先打招呼,“今天天气真好啊,是不是?”

沥青孩儿一言不发,小青蛙静静地等待。

“你今天身体可好啊?”小青蛙问。

小青蛙又等了一会儿,沥青孩儿仍然缄默不语。

“你身体到底怎么样啊?你聋吗?!”小青蛙问,“如果你聋的话,我说话的声音可以再加大一点。”

沥青孩儿仍然闭口不答,大蟒蛇在一旁藏着仔细察看动静。

“你太不礼貌了,”小青蛙说。“如果你不脱掉你那个帽子并回答‘你好’,我就狠狠地揍你一顿,算是对你的教训。”

大蟒蛇暗自发笑,沥青孩儿仍然不语。

小青蛙问“你好”,接着又重复了三四遍,沥青孩儿始终不做声。

小青蛙动怒,给了它一拳。这就是个危险的开端。他一打,手就粘上了。沥青孩儿太重,小青蛙无法挣脱,心急如焚。沥青孩儿既不动,也不吭。大蟒蛇暗喜,继续在一旁等待时机。

“放开我!”小青蛙大吼道,“不然我就用头撞你,那你可吃不消。”

小青蛙一急之下就用头去撞沥青孩儿,他的头也粘上了。

这时大蟒蛇从树丛里爬出,走上前,问:“你好哇,”这时狐狸从树丛里爬出,走上前,问:“你好哇,青蛙老弟?你在这里干什么呀?”

大蟒蛇笑啊笑,笑得在地上滚来滚去。

“我想,你今天将会跟我一起去共进午餐了吧?这一次我还准备着甜菜呢!我相信你一定会很喜欢的。”狐狸又笑了,“哈哈,我现在就去捡些柴来,生起一堆大火,今天我要吃烤青蛙肉,也不用什么炒锅了。”大蟒蛇说。

小青蛙的处境很危险,但是他不怕,他只是假装害怕,便恳求说:“蟒蛇大哥呀,你拿我怎么办都行,但是请不要把我扔到树丛里去。你可以烧我,但是,你千万别把我往树丛里扔。”

大蟒蛇想好好处治小青蛙一番,想狠狠地伤害他一家伙,听了小青蛙说的话,他又不喜欢他的第一号方案了,于是他说:“生一堆大火太麻烦了,我想我还是把你活活吊死为好。”

“你把我吊死也好,杀死也好,”小青蛙说,“可是你无论如何不能把我扔进树丛里。”

大蟒蛇记起法官老熊未能把小青蛙杀死的事,所以他说:“我没有吊你的绳子,我也不想让我的牙齿弄得脏兮兮的。我想还是剥你的皮吧!”

“剥我的皮也行,蟒蛇大哥,”小青蛙说,“砍我的腿也可,不过,你千万别把我扔进树丛里。”

听罢,大蟒蛇圈住小青蛙的后腿,把他同沥青孩儿分开,用力把他扔进了树丛里。只听树丛里响了一声,大蟒蛇眼睁睁地站在那里等着看热闹。他想:“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后来他听到一个声音,是有人在叫他。他仔细一看,发现小青蛙已到达树丛的另一边。小青蛙正坐在一根木头上刷他毛上的沥青哩!他抬起头对大蟒蛇喊:“蟒蛇老兄啊,蟒蛇老兄,难道你还不知道我从小就常在树丛里玩耍吗?你把我扔进树丛里,就算你老兄送我到家啦!”

小青蛙教案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情境 兴趣 能力 有效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让学生亲近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儿歌情境,让学生“唱”数学

例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 可用一首儿歌导入新课:“一只青蛙一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3声扑通跳下水……”这首儿歌反映了青蛙只数和青蛙嘴的数目、眼睛的数目、腿的数目和跳下水的次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即青蛙眼睛数目等于青蛙数目二倍,腿的数目等于青蛙数目的四倍,青蛙嘴的数目和跳下水的数目等于青蛙数目,假如有a只青蛙,那么有多少张嘴,多少只眼睛多少条腿呢?由此说明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二、创设数学内在美情境,让学生“读”数学

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曾说过:“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本质是反映自然界在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上表现出来的简洁美(抽象美、符号美、统一美等)、和谐美(对称美、形式美等)、奇异美(有限美、神秘美等)。美在一个困难问题的简单解答,一个复杂问题的简单答案;美在种种图案、建筑物、衣服式样、家具及装饰等事物的对称性上;美在人们对和谐、有规律的事物的喜爱以及从事物中发现普遍性与统一性的秩序和规律中。如在教学“黄金分割0.618”时指出,符合这样的比例,人们就看着顺眼、舒服。比如人体黄金分割因素包括4个方面,即18个“黄金点”,如脐为头顶至脚底之分割点,喉结为头顶至脐分割点,眉间点为发缘点至颏下的分割点等。

三、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思”数学

有人说过“疑问号”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如教学中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电影院放映一部电影,每张票价为5元,购买30张票以上为团体票,每张3元,某班组织26个学生去看电影,他们应付多少钱?在怎样的情况下买团体票最划算。有学生就会想,要给130元,但学生会想到,好像给90元就可以了呀!这样的学生的大脑思维被高度激活,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敏捷、高效。

四、创设操作性情境,让学生”做”数学

如数学活动:《矩形仓库的设计》

现有80m的篱笆材料和一面长50m的旧墙,计划利用它围成一个矩形的露天仓库,要求其面积不小于750m2。如何设计矩形的长和宽,才能符合要求?请写出详细的设计方案。

(一)讨论与思考。

1.假设矩形的面积恰好为750m2,则满足条件的矩形有几个?计算其长和宽;

2.假设矩形的面积不小于750m2,则矩形的长和宽应在什么范围?

3.所能围成的矩形的面积最多可以达到多少平方米?(二)整理你的设计方案并与同学交流。

这样把单调的数学课引向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之际增加实践活动。再次验证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原理。他们在活动中聚在一起切磋琢磨的研究探讨数学问题,又极大地渲染了学习的气氛,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用”数学

知识来源实践,知识又指导实践。这就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知识的同时,就应为学生创造运用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

如学了“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线最短”,布置学生“设计铺设自来水管的最佳方案”。教学“一次函数”时联系家中电话费、手机话费及出租车费用的计算等;这些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更容易激活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青蛙教案范文第12篇

教学详案

[课时建议]1课时

[活动目标]

1.通过玩彩碟,发展幼儿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

2.训练幼儿立定跳远35~40厘米,发展幼儿协调能力。

3.发挥幼儿的想象力,鼓励幼儿想出更多的玩法。

[活动准备]

1.彩碟与幼儿人数相等。(彩碟的做法:用两块圆形的布重叠起来,里面装上棉絮,再将圆周缝制起来即可。)

2.用卡纸剪的害虫若干条、小筐四个。

[活动过程]

一、今天天气真好,青蛙妈妈要和青蛙宝宝去玩了,我们开着汽车去,青蛙宝宝要握紧方向盘(彩碟),我们要出发了。

爬高山(掂起脚尖走),下山坡(半蹲走),开快车(快跑),开慢车(慢走),车拐弯(转身),最后转成大圆圈。

二、游乐场到了,青蛙宝宝们来活动一下身体。

1.教师和幼儿一起做四节彩碟操。(音乐贯穿始终)

2.游乐场里真热闹,现在我们一起来玩彩碟,看看哪位青蛙宝宝想出的玩法最多。

3.幼儿练习,教师指导。

4.请不同玩法的幼儿做示范,大家跟着学。如:请幼儿蹲在地上推动彩碟向前滚动;将彩碟放在背上,手脚着地学乌龟爬;将彩碟放在地上幼儿围着彩碟转圈跑;双脚跳过彩碟;向上抛彩碟;两人对着抛接彩碟;几个小朋友合作玩等。

小结:我的小青蛙们真能干,能想出这么多种玩法。

三、小青蛙学本领:

1.池塘里有很多藕,小青蛙们要把自己手里的彩蝶放上去,让上面长出荷叶来。

2.小青蛙现在要去学本领,跳过每片荷叶,谁去跳一下试试呢?

教师请一只小青蛙示范跳,全体幼儿跟着跳。启发幼儿想出不同的跳法跳过荷叶。

小结:我的小青蛙学本领真卖力,都是有本领的小青蛙。

3.“丁呤呤”电话铃响了,教师作接电话状,接着对幼儿说,刚才青蛙妈妈接到了一个电话,说池塘那边有害虫,请我们的小青蛙们去捉拿。我们赶快集合,分红绿蓝黄四队,一起去捉害虫吧!哪一队先捉完害虫的就是胜者。

方法:每个小朋友跳过本队的荷叶去对岸捉害虫,每次只能捉一条虫子,再跑回来,击第二个小朋友的手,第二个小朋友接着去捉虫,游戏依次进行。对获胜的队进行掌声鼓励。

小结:我的小青蛙真能干,都把害虫捉完了。

4.池塘里的水又清又凉,我们一起去游泳好吗?

青蛙妈妈带领小青蛙们一起游泳,作自由自在划水地样子,然后蹦蹦跳跳地放松一下,再跳上荷叶,抖抖身上的水珠,将彩蝶当作太阳帽戴上与妈妈一起回家。

教学备注

老师和小朋友每人手拿一个彩碟。

小青蛙教案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学习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42-02

1.新课程下学生的新学习方式

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监控的学习。一个具备了自主能力的人,能够合理地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的目标,能够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在活动中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在生活中能够自我教育。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并建立和维护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找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流的过程。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整、信息搜寻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专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学生通过经历探究过程,可以获得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并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现,必须实现三大转变:

2.1 教学内容,应当从过去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教学内容。如学完新课文《坐井观天》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青蛙要是跳出井口了将会怎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起来,有的和同桌互说,有的前后座凑在一起争论……思考、讨论后,一学生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海涛声吓得它忙向小鸟求救。另一学生说,青蛙看到了高高的山峰和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田野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儿,上面飞舞着蝴蝶和蜜蜂,青蛙陶醉了,它觉得以前的日子都白过了……又一学生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它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它又跳回了井里。"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我也很惊奇,很感兴趣,学生一般是顺着"青蛙跳出井口后将怎样"的思路进行想象,他怎么又让青蛙跳回井里了呢?因此我进一步发问道:"为什么呢?"这一学生继续说道:"青蛙跳出井口,来到一条小河边,累了想去喝口水。突然,它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果然,水上漂着不少死鱼。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对它说话。它刚要说声谢谢,就听到一声惨叫,一柄钢叉已刺穿了那只老青蛙的身子,那只老青蛙正在痛苦地挣扎。青蛙吓呆了,这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它急忙赶回去,又跳回了井里,并自言自语道:还是井里好,井里安全。"我的心被震撼了,连连点头。是啊,河水里常漂有死鱼,菜市上也常有卖青蛙的,这都是有目共睹的,让青蛙跳回井里完全合乎情理。我不失时机,因势利导:青蛙是益虫,是庄稼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青蛙。一堂课,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做到了"语文学习不只是语文知识的学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要学习知识,又要学习生活,学习发展。"

2.2 教学方法,应当从过去以知识量为目标,以讲授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听中学"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如在学习《狼和小羊》一课中,可以对狼扑向小羊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发挥想象,自行改编各种结局,对于富有想象力的学生即使给予表扬,然后再通过课文的学习对故事的寓意进行导入。另外,在考试中,应多出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不应恪守标准性答案,局限学生的思维。对于在平时作业和试卷中有创新性的学生应及时表扬并加以鼓励。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小青蛙教案范文第14篇

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应当找准时机,尤其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果能合理地运用符号化思想,就能把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笔者结合自己亲身的教学实践来谈如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符号化思想。

一、依托经验,鼓励多样化符号表征

我们的日常生活几乎都被交通标志、商标等这样的符号化语言所包围,因此学生对符号并不陌生,他们的生活经验对数学学习中用符号来表征具有促进作用。但是生活中的符号与数学中的符号又略有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恰当地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数学中的符号。

如吴正宪老师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时,课堂上学生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运用符号的作品。

(出示“数青蛙”的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师:同学们,如果你有更多的青蛙,你能想办法表示吗?请你在本子上写一写。

生1:我写了10只青蛙10张嘴,20只眼睛40条腿。

生2:老师老师,我的数目比他要大,2000只青蛙2000张嘴,4000只眼睛8000条腿。

师:10只也好,2000只也好,甚至10000只,都只用了数字表示。

生3:a只青蛙b张嘴,c只眼睛d条腿。

师:唉,有点意思,和前面的同学不一样了。

生4:a只青蛙a张嘴,b只眼睛c条腿。

师:这位同学看到青蛙的只数和嘴巴的张数一样多,就用了同样的字母,有进步。

生5: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

该教学案例中吴老师从一个简单的数学情境入手,紧紧围绕数学核心知识,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交流,把不同学生的思维暴露出来,实现了用字母表示数的认知过程:从最初的用数举例,到用字母表示关系,最后到既能表示关系又能清楚地表示数量多少的过程。

二、经历过程,体验符号的优越性

小学生符号化意识的形成过程需要经过这样的过程:感知具体事物――个性化表达――规范的数学化表达。其实数学符号意识很难用语言来传递,需要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慢慢去领悟和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帮助学生经历符号化的过程,建构起数学符号的模型。

如吴正宪老师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搭配”时,有的同学是用学具摆一摆,有的同学是在纸上画一画。

(课件出示:一件上衣、一件T恤衫、一条长裤、一条短裙、一条裤子。)

师:用上面的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你能搭配出多少套衣服?请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

生1:我把这件上衣和这条裤子搭配,我又把这条短裙和这件T恤衫……

生2:我听得头都晕了,到底怎么搭配的?

师:这位同学说了很多,但是大家都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有简洁些的吗?

生3:我认为这件上衣可以和一条长裤、一条短裙、一条裤子搭配,这样有3种;我再把一件T恤衫和一条长裤、一条短裙、一条裤子搭配,这样有3种。所以一共有6种。

师:这位同学用画图的方法清楚地表示出了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而且他在画的过程中用到有序的思考方法,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生:既不会重复又不会遗漏。

师:我是用A、B两个字母表示两件上衣,C、D、E三个字母表示三件下装,也表示出了6种。

该教学案例中吴老师不动声色地让学生自己辩论,从用语言描述、具体事物记录、字母符号记录,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数学符号的高度概括化,体会到用字母表示的优越性。

三、重视归纳。深化符号化表达

数学符号的多种多样,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学过的数学符号进行分类整理,有助于体会不同符号的使用价值,建构符号的体系,形成符号化的语言。如有的老师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广角“握手原理”这道题目:“18个小朋友,每2个同学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道题目。现在老师请18个同学上来,谁能把题目意思来表演出来?

生:哦,原来题目是说2个2个握手,那一共可以握(17+16+15+……+1)次。

师:很好,我们读懂了题目意思,现在试着把刚才的场面画下来。

生l:我画了18个小人,第1个人要和其他l 7人握手,第2个人要和其他16人握手,第3人要和其他15人握手……依次类推,18人要握手的次数是(17+16+15+……+1)次。

生2:我的画法和生1差不多,但是我觉得用小圆点表示人更方便。

师:(板书算式:17+16+15+……+1)18人握手我们需要那么多次,那如果20人握手呢,请你画一画。

生:我算出来了,需要(19+18+……+1)次。

师:那如果有n个同学握手呢,需要几次?

小青蛙教案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兴趣 游戏 小组合作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认识倾向,它是基于认识和探索未知事物之上由内而外产生的一种动机,是成长与发展中最活跃的因子之一。只有形成了一定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学生将学习转化为一种自主行为,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数学学科本身比较枯燥乏味,知识点较抽象、繁杂,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因而很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发展学生兴趣,成为小数教师共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

一、在游戏中培养兴趣

小学生尚处于幼儿少年阶段,多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将数学知识渗透于游戏情境中,寓教于乐,是小学阶段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小数游戏教学难以找到突破点,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小学数学教材作出诸多改编,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趣味化,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数学游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教学资源,由此,教师纷纷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游戏,在提高认知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兴趣。

以“用字母表示数”教学为例,该课时教学旨在教学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并进一步学习代入求值。为了响应新课改要求,教师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在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采取其喜闻乐见的“儿歌+游戏”的方式开展教学,激发学生兴趣,逐步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一个量。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新游戏,“青蛙跳水”。大家认识青蛙吗?青蛙有什么特征?

生甲:青蛙是绿色的,有2只眼睛4条腿。

师:很好。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1声跳下水。那么2只青蛙、3只青蛙呢?下面,我们从左起第一排同学开始,来玩“青蛙开火车”的游戏,看谁反应快!

生(兴奋地):好!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1声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2声跳下水。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扑通3声跳下水。

……

教师发现,从“第6只青蛙” 开始,学生明显没有之前流畅,甚至逐渐出现了出错的情况。

师:好,游戏先进行到这里。同学们,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算的吗?

生甲:一只青蛙只有一张嘴,所以青蛙的嘴数不变,眼睛数依次加2,腿数依次加4。

师:很好,大家动脑筋想一想,还有更简单一点的办法吗?

生乙:1只青蛙有2只眼睛,2只青蛙就应该2×2=4只眼睛;1只青蛙有4条腿,2只青蛙就应该2×4=8条腿。

师:乙同学的推理非常棒!还能进一步找到更多规律吗?

生丙:青蛙的嘴数和只数一样多,眼睛数是只数的2倍,腿数是眼睛数的2倍、是青蛙只数的4倍。

(其他同学均赞同地点头)

师: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原来,这其间还有倍数的关系。看来,同学们已经找到规律了,如果继续说下去,说得完吗?

生:说不完。

师:对,这是一首永远说不完的儿歌。现在我们用n来表示青蛙的只数,那么,你能尝试用含有字母n的式子说一说吗?

生甲:n只青蛙,n张嘴,n只眼睛,n条腿,扑通n声跳下水。

生丁:应该是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n声扑通跳下水。

师:丁同学,为什么要用2n表示青蛙的眼睛数?用4n表示青蛙的腿数呢?

生丁:n是青蛙的只数,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根据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它就有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

师:太棒了!大家听明白了吗?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

在该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巧妙地引用了儿歌游戏,并以此逐步引导学生参与知识产生的过程,学生兴趣浓厚,思维也得到了训练,教学效果显著。

二、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兴趣

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常会碰到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单靠个人自己无法顺利完成,小学生意志力较薄弱,遇到困难容易退缩,通过小组合作,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有助于相互学习、彼此激励、共同进步。在交互式的探究学习中,产生1+1>2的效果。

以“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教学为例,该课时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理解“1米=()分米”。在进行这一环节教学时,教师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由此,学生各自说出了心中的答案。教师继续提问,是不是这样呢?下面,请大家就近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前准备好的1分米的小纸条,靠一靠米尺,看看需要贴靠多少次,才能量完整个米尺。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教室迅速活跃起来,学生兴致勃勃地开始分头行动,在一个小组中,学生甲负责握住米尺,学生乙负责贴靠分米小纸条,学生乙负责记录,学生丙负责督察,大家分工明确、共同合作,形成了良好的生生互动氛围,很快,各小组先后完成了任务,得出了“需要靠近10次才能量完整个米尺”的正确结论,由此,教师提问,“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1米=()分米?”学生齐声回答,1米等于10分米。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不仅明白了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对分米、米等数学概念有了形象的认识,而且在小组合作中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和友谊,思想也获得了启发。对教师而言,也是一次十分成功的教学体验。

三、在竞赛中培养兴趣

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根据他的观点,在充满了竞争的现代社会,我们的基础教育也应注入一定的竞争机制,不妨也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开展竞赛式教学,通过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以“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原则,通过数学竞赛,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舞台,促进学生比、学、赶、超。

例如,讲授“8的认识”,课堂练习部分,教师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虽然此刻教师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但所有同学就已经进入到了教师设置的竞赛情境之中,暗自为自己的队友加油鼓劲,从学生的表情言行来看,学习兴趣瞬间被点燃,教学效果显著。

四、结语

兴趣可以依靠后天的培养逐渐形成,也会因为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发生改变,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家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学还于生”,也才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理念的真实内涵。

参考文献: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