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元素化学论文范文

元素化学论文范文

元素化学论文

元素化学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元素周期表,规律

 

一.“m/n定性”规律:

若主族元素族数为m,周期数为n,则:①m/n<1时为金属,m/n值越小,元素失电子能力越强;②m/n>1时是非金属。m/n越大,元素得电子能力越强;③m/n=1时多为两性元素。例如:Na是第一主族元素,m/n=1/3<1为金属,Cl是第三周期第七主族元素,m/n=7/3>1为非金属。

二.“阴前阳下,径小序大”规律: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与之同周期元素的阴离子及下一周期元素阳离子”三者之间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同时原子序数大的,其粒子半径反而小。例如:

r (Ca2+)<r(K+)<r(Ar)<r(Cl-)<r(S2-)。

三.序差“左上右下”规律:

元素周期表中上下相邻两元素原子序数之差,取决于其所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果它们位于元素周期表ⅢB元素之左(或右),它们的原子序数之差就是上(或下)面的元素所在周期的元素个数。

四.主族中非金属元素个数规律:

除ⅠA族外,任何一主族中,非金属个数=族序数—2。

五.“对角”规律:

1.沿表中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方向(↖ ),对角相邻的两主族元素(都是金属或非金化学论文,性质(得、失电子能力)相近。

2.元素周期表中左上右下(↖ )相邻的两金属元素的离子半径相近。

六.“奇偶数”规律:

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奇(或偶)数的元素,元素所在的主序数及主要化学价也为奇(或偶)数(第Ⅷ族元素除外),即价奇序奇,价偶序偶。

七.“序位互定”规律:

若n为奇数,则第n周期最多容纳的元素种数为(n+1)2/2;若n为偶数,则第n周期最多容纳的元素种数为(n+2)2/2。应用这一规律,不仅可求出任一周期所含元素种数(第七周期为排满除外),进而还可以“序位互定”,即已知某元素的原子序数,可确定其在表中的位置;已知某元素在表中的位置,可确定出其原子序数。

八.“分界”规律:

1.表中金属与非金属间有一分界线,分界线左边元属(金属元素)的单质为金属晶体,化合物为离子晶体。分界线左边元属(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相互间的化合物为,固态时多为分子晶体。

2.分界线附近的金属多数有两性,非金属及其某些化合物多数为原子晶体(如晶体硼、晶体硅、二氧化硅晶体、碳化硅晶体等);同时在分界线附近还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

3.若把元素周期表从第ⅤA与ⅥA之间分开,则左边元素氢化物化学式,是将氢元素符号写在后面(如SiH4、PH3、CaH2等);而右边的氢化物化学式,是将氢元素符号写在前面(如H20、HBr等)。

元素化学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元素周期表,规律

 

一.“m/n定性”规律:

若主族元素族数为m,周期数为n,则:①m/n<1时为金属,m/n值越小,元素失电子能力越强;②m/n>1时是非金属。m/n越大,元素得电子能力越强;③m/n=1时多为两性元素。例如:Na是第一主族元素,m/n=1/3<1为金属,Cl是第三周期第七主族元素,m/n=7/3>1为非金属。

二.“阴前阳下,径小序大”规律: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与之同周期元素的阴离子及下一周期元素阳离子”三者之间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同时原子序数大的,其粒子半径反而小。例如:

r (Ca2+)<r(K+)<r(Ar)<r(Cl-)<r(S2-)。

三.序差“左上右下”规律:

元素周期表中上下相邻两元素原子序数之差,取决于其所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果它们位于元素周期表ⅢB元素之左(或右),它们的原子序数之差就是上(或下)面的元素所在周期的元素个数。

四.主族中非金属元素个数规律:

除ⅠA族外,任何一主族中,非金属个数=族序数—2。

五.“对角”规律:

1.沿表中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方向(↖ ),对角相邻的两主族元素(都是金属或非金化学论文,性质(得、失电子能力)相近。

2.元素周期表中左上右下(↖ )相邻的两金属元素的离子半径相近。

六.“奇偶数”规律:

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奇(或偶)数的元素,元素所在的主序数及主要化学价也为奇(或偶)数(第Ⅷ族元素除外),即价奇序奇,价偶序偶。

七.“序位互定”规律:

若n为奇数,则第n周期最多容纳的元素种数为(n+1)2/2;若n为偶数,则第n周期最多容纳的元素种数为(n+2)2/2。应用这一规律,不仅可求出任一周期所含元素种数(第七周期为排满除外),进而还可以“序位互定”,即已知某元素的原子序数,可确定其在表中的位置;已知某元素在表中的位置,可确定出其原子序数。

八.“分界”规律:

1.表中金属与非金属间有一分界线,分界线左边元属(金属元素)的单质为金属晶体,化合物为离子晶体。分界线左边元属(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相互间的化合物为,固态时多为分子晶体。

2.分界线附近的金属多数有两性,非金属及其某些化合物多数为原子晶体(如晶体硼、晶体硅、二氧化硅晶体、碳化硅晶体等);同时在分界线附近还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

3.若把元素周期表从第ⅤA与ⅥA之间分开,则左边元素氢化物化学式,是将氢元素符号写在后面(如SiH4、PH3、CaH2等);而右边的氢化物化学式,是将氢元素符号写在前面(如H20、HBr等)。

元素化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身份;传统文化;元素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灿烂文化和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博大精深、瑰丽灿烂的传统文化,是无数中国人伟大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赖以繁荣和昌盛的精神家园。几千年来,中华人民一直坚守具有中国人生活特色的文化,一路传承沿袭至今。然而,在现代文明节奏不断加快、多国多元文化不断融合地影响下,人们所受教育的方式、生活的方式和思想状态,实际上离传统的中国文化越来越遥远。事实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真正的强盛,实质上来自于国民对自己本族文化内涵的理解、延续和发扬光大。大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指导者,更是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正如在2012年一次文化座谈会上所强调的那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一、善用儒佛道,做智慧的中国人

孔子在《易传・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是从理论的角度体现中国文化中“道”的重要性,形而下则将理论运用于生活,更注重的是实践部分。从理论上讲,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精通儒、佛、道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兴盛发展至今,无不是对这三大中国传统文化能智慧运用的结果。儒家、道家和佛家,就如同三根顶天大柱,支撑了整个中华文化。

传统文化中的儒佛道本为一家,都是追求一个“道”字,如儒家讲究中庸之道;道家提出“道法自然”,佛家注重禅修禅道。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思想和历史,具备基本的传统文化素养。研究中国固有文化,并不表示要回到过去的历史中,而是要用新的观念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它们真正能“古为今用”。

儒佛道文化的精髓,都体现在对“道”的不同诠释上。儒家思想孔孟学说,强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优秀品质,强调“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以儒家思想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培养国民博爱、公平、诚实、守信、鼎新、和谐等优秀品德,这是中华文化能繁荣昌盛、得以沿袭传承下来的根基,是中国人素质涵养的根本,是中国人道德上的信仰。

道家思想则是优秀思维模式的展现,处处体现了优于西方的多元思维模式。道家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指出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面,看待事物思考问题要用动态的观点,用无数个“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判断,即“一动分阴阳,一静还太虚”,这就是道家所谓的“阴阳之变,万物之统摄也”。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一些经典著作,突出显示了中国人多维思维模式。《道德经》中变幻无穷的思维角度,堪称是一部人生工具书;《孙子兵法》中的纵横捭阖思维,可以是经营商业的战略指南;一部《黄帝内经》,更是国民养生健身的指导手册,它所体现的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吸引全世界无数人研究和学习。曾经说:“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当今天国外文化领域正在努力的研究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大学生更应该了解知道自己文化中的精髓,并将其发扬光大。

二、君子八雅,做有涵养的中国人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佛道三大文化支柱为基础的。这一文化特征决定了在形而上理论的指导下,中国人所特有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们生活上的体现,着重体现在心灵、内在气质的修养上,讲求诸事内求,这一点与西方文化有本质的区别。

唐代张彦远曾在《书法要录・三・唐何延之〈兰亭记〉》中写道:“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这句话是中国古人内在文化和涵养的体现,具备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古人云:君子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反观现在大学生们的生活,似乎早就离真正的中国文化很遥远了。现代的学生过多的沉浸在快节奏、浮躁的生活空气中,很少学生会再提及或实践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认为那些文化不是太过时就是太高深莫测,他们不愿去了解和涉猎这些传统领域,殊不知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所蕴涵的文化,才是中国人真正修生养性、涵养气质的生活方式。所以无论是琴棋书画,还是诗酒花茶,都是讲求在儒佛道思想的境界中,练习自己的觉知力和平等心,处处体现中国文化中修身的最高境界――慎独自省。致力于提升觉知和平等心,启动内在觉悟的能力,这是传统文化赋予国人生活和思维方式的特点。

三、精通十常,做真正的中国人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文化的大家庭,国家的文化和谐处处体现中国人包容的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离传统文化越来越遥远,很多学生对中国古来文化所知甚少。事实上,大学生们应该要知道和了解自己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和常态,因为这是中国人文化信仰的根基,是在向西方展示着中国人的文化身份。

首先从中国先进采用的纪年法说起。中国现今所采用的纪年方式,是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以公元元年作为开始纪年的标志。这种纪年法,是以传说的耶稣诞生的那一年,为公元元年,这是西方基督教文化在全世界影响力的具体体现。大学生们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他们必须更多的了解传统历史,不仅要知道现在的纪年方式,更要知道中国人的纪元方式,即黄帝纪元。黄帝纪元,是中华民族历史有据有史可查的延续。朝代不断的兴衰更替,历史不断的再改写,但黄帝纪元却一直告诉着中国人中国的悠久历史。大学生们要记住这个概念,因为这是中国人历史身份的呈现。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立了独特的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大部分中国人以为这些文化已经落伍,而其他国家如韩国、日本,则把中国文化学到了骨子里。尽管中国现在所体现的不是农业时代而是后工业时代的生活方式,但作为中国人应该了解,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对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很宝贵的指导价值。

文化决定价值观和世界观。一个国家拥有什么样的文化,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国民拥有什么样的价值体系。国民价值体系的构建,又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繁荣兴衰。大学生们又是国民大军中非常特殊的一支,大学生们的文化知识体系、思维体系和价值体系将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强盛。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代表新生力量的大学生们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元素化学论文范文第4篇

努日矿区分为南矿段、中矿段和北矿段3部分,矿化分带基本呈南铜钼-北钨,中矿段钼矿为特征。矿区出露地层为比马组(K1b),从下至上,依次为比马组一段(K1b1)厚层灰岩,几乎未发生大理岩化和夕卡岩化,含粒径0.5~5cm的内碎屑,偶见晶型较好的星点状黄铁矿化,在努日矿区主要出露在北矿段低处以及在中段出露一部分;比马组二段(K1b2)薄层灰岩,层厚约10~20cm左右,总体沉积厚度约20m,在矿区出露范围较广,已全部发生石榴子石夕卡岩化,是矿区主要的赋矿层位;比马组三段(K1b3)为薄层灰岩大理岩与中-薄层变质粉砂岩互层,在矿区北矿段可见明显的露头出露,该层内可见顺灰岩与砂岩层面贯入的含矿热液与二者发生接触交代,呈层状、似层状,与喷流沉积型的矿化特征相似,同时,在变质粉砂岩可见高角度贯入的石英-黄铁矿脉、石英-黄铜矿脉、辉钼矿脉等矿化细脉,该层矿化较弱,为下伏比马组三段(K1b3)的充分夕卡岩矿化提供了良好的顶盖遮挡效应;比马组四段(K1b4)砾岩,分布在中矿段顶部,出露面积约20m2,以及在南矿段低处,砾石粒径最大可达10cm,磨圆度较高,成分主要以硅质为主,胶结物为淡绿色安山质。矿区出露的岩浆岩主要有淡绿色安山岩,闪长(玢)岩脉,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煌斑岩脉,其中与矿化有关的岩体主要为出露在北矿段的黑云母花岗岩岩体,煌斑岩呈近东西向宽约5m的岩脉产出,安山岩呈岩株状产出在南矿段,花岗闪长岩出露在南矿段中部,岩体节理发育,沿节理面孔雀石化较好,但其新鲜面未见明显矿化,局部可见其与比马组三段接触呈弱夕卡岩化,岩体也沿接触带发生褪色蚀变(图1),主要的金属矿物为黄铜矿、自然铜、孔雀石、硅孔雀石、赤铜矿、蓝铜矿,辉钼矿、白钨矿,非金属矿区主要为石英、石榴子石、绿帘石、方解石和长石等。矿石结构为中细粒、自形、半自形,矿化以稀疏浸染状、团斑状、条带状和细脉状构造,局部可见块状为特征。

2采样及测试方法

白钨矿样品采集于努日铜钼钨矿床北矿段探槽TC505、TC503出露的新鲜矿化夕卡岩中,主要呈团状、不规则带状以及同心粗粒状,赋矿围岩为比马组四段(K1b4)。同时,为了厘定白钨矿与围岩和岩体的成因关系,本次研究对赋矿围岩比马组四段(K1b4)薄层夕卡岩、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全岩微量、稀土元素的测定。白钨矿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测试均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完成,具体操作流程为:首先准确称取50mg白钨矿样品用超纯水超声波清洗除去吸附在表面的杂质后,烘干称取约50mg盛于Teflon(特氟龙)六角瓶中,然后加入0.5mL盐酸(10mol/L)和1.5mL硝酸(15mol/L),将盖子封闭,置于烘烤箱中,在105℃的条件下恒温加热24h后,取出定容至15mL比色管中,采用X-seriesICP-MS测定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

3测试结果及分析

3.1微量元素特征

努日矿区6件白钨矿样品微量元素分析结果如表1。白钨矿中含量大于10×10-6的微量元素有Sr、Ni,大于1×10-6的微量元素有Cr、Zr、Ba和Y,0.5×10-6的微量元素有Ga、Rb、Th、Pb,这些元素中碱性造岩元素Ba和Sr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29×10-6和266.83×10-6,其中,Sr、Pb、Ba元素都是可与Ca2+呈类质同象置换的元素,而Ni、Cr、Ga等元素是可与W6+呈类质同象置换的元素。白钨矿中Sr、Ba平均含量不高,分别为2.29×10-6和266.83×10-6,明显低于云南大坪金矿白钨矿,而与吉林延边杨金沟大型钨矿床白钨矿的组成非常相似,表明二者在成矿环境上或流体来源上具有某种相似性[22]。Pb含量平均值为303×10-6,铅同位素示踪指示矿区成矿物质可能来自古老的拉萨地体。一般认为,Nb、Ta等元素和W常富集于岩浆结晶分异作用晚期形成的气化高温热液阶段,由于这些元素与W的化学性质相似,因此它们在钨的独立矿物中可以类质同象置换的方式得到一定程度的富集[23]。而这些元素在努日矿床白钨矿中的含量都不高(0.12×10-6和2.29×10-6),表明努日矿床中W及Nb、Ta等微量元素可能并不是来源于酸性岩浆。其次,努日矿床白钨矿中Zr、Rb、Hf、Th、U等元素含量大多数都低于1×10-6,具有异常低的Rb/Sr、Zr/Hf、Nb/Ta比值,其中Rb/Sr为0.001051~0.002140,平均值为0.001639;Nb/Ta为1.40~4.00,平均值为2.33均远低于原始地幔相应值(分别为0.031、14)[24],而Zr/Hf为14.2~45.2,平均值为31.167(原始地幔相应值为30.74)基本一致,显示努日矿床成矿物质的壳源特征。前人研究认为,富F热液易富集LREE和HFSE,Hf/Sm、Nb/La、Th/La值一般大于1;富Cl的热液易富集LREE,Hf/Sm、Nb/La、Th/La值一般小于1[25-27],因此努日矿床白钨矿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其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富集LREE,Hf/Sm比值范围为0.0291~0.0336、平均值为0.0311;Th/La比值范围为0.036~0.092,平均值为0.0537;Nb/La比值范围为0.0048~0.0196,平均值为0.0096;三者比值都远远低于1,暗示努日矿床的成矿流体总体以富Cl热液为主,这与前人研究白钨矿流体包裹体成分时,热液以中-高盐度占绝对优势的结论相符。努日矿区不同阶段流体包裹体特征显示,白钨矿化阶段其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00~340℃,盐度为2.1%~7.2%,在矿化过程中成矿流体的盐度是在逐渐降低。而随着晚阶段的石英硫化物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的下降,成矿流体盐度有一个陡增,且这一时期盐度达到了峰值,流体包裹体大量发育,在包裹体中可见含石盐子晶的Ⅱ型包裹体,同时在晚阶段的石英-方解石-硫化物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均有明显下降。Y/Ho、Zr/Hf、Nb/Ta具有两两相近的离子半径和价位,在同一热液体系中比值稳定,但体系受到干扰,如发生水岩反应和交代作用时,这些元素对会发生明显分异,表现为不同样品间同一元素对的比值有较大的变化范围[28],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因而被众多学者用来判断流体性质。本文研究白钨矿Y/Ho变化范围为1.6~34.8,平均值为17.67;Zr/Hf变化范围为14.2~45.2,平均值为31.17;Nb/Ta变化范围为1.4~4,平均值为2.33;各比值变化范围存在或大或小不同幅度的差异,表明主成矿时代成矿流体在该阶段不同程度的混入了部分外来流体,但总体特征仍以早期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为主。

3.2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努日铜钼钨矿床白钨矿单矿物稀土元素ICP-MS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及各参数如表2所示,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如图2所示,实验结果显示:(1)不同采样位置,不同产状的白钨矿样品的REE组成特征及其相关系数变化范围窄,且相当一致,显示了努日矿床白钨矿中REE具有高度同源性。(2)努日矿床白钨矿的ΣREE不高,介于71.32×10-6~100.56×10-6。ΣREE+Y范围为72.03×10-6~101.25×10-6,远低于西澳大利亚太古代绿岩带型金矿中白钨矿[11]、西澳大利亚卡尔古利-奥斯曼地区热液金矿白钨矿[12]、瑞典北部Bj?rkdal金矿白钨矿[13]、云南大坪金矿白钨矿[16]、和四川雪宝顶白钨矿的ΣREE+Y[15],而与滇东南南秧田夕卡岩型和石英脉型多金属矿中白钨矿[16,31]、湘西沃溪金锑钨矿白钨矿[18]、延边杨金沟白钨矿[22]、湘西渣滓溪钨锑矿床白钨矿[20]和池州地区夕卡岩型白钨矿相似[21]。(3)努日矿床中白钨矿LREE/HREE和(La/Yb)N分别为91.62~161.17和137.85~202.72,表明其REE组成中轻稀土相对重稀土更为富集;REE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呈明显的右倾型,明显有别于华南与花岗岩有关的白钨矿[29]、湖南沃溪白钨矿[18]、湘西渣滓溪白钨矿[20]、延边杨金沟白钨矿[22]、西澳金矿中白钨矿[11-12,31]、瑞典Bj?rkdal金矿中白钨矿[13]、云南南秧田白钨矿[16-17]、四川雪宝顶白钨矿[15,32]和云南大坪白钨矿[14],而与安徽池州地区百丈岩层控夕卡岩型白钨矿的特征[21,33]相似。巧合的是,努日矿床主矿体也显示了明显的层控特征。白钨矿的REE配分曲线与百丈岩基本一致,反映出二者在成矿环境上存在某种相似。(4)努日白钨矿基本未见Ce异常,δCe范围为1.066~1.107,平均值为1.087,暗示成矿流体在上升运移过程中未混入下渗海水[34],这与壳源成矿物质有关的云南大坪白钨矿(δCe为0.91~1.01,平均值为0.97)[14]、延边杨金沟白钨矿(δCe为0.96~1.08,平均值为1.01)[19]、湖南渣滓溪白钨矿(δCe为0.91~1.22,平均值为1.12)[20];安徽百丈岩白钨矿(δCe为0.91~1.12,平均值为1.11)相似;而略高于南秧田两类白钨矿(δCe为0.81~0.92,平均值为0.88)[16]。(5)钨矿物的δEu值是成岩成矿物质来源的重要标志之一,其数值大小不仅取决于岩浆的分异程度,而且与成岩成矿的氧化-还原条件和pH值有密切关系[19]。而矿物中REE模式不仅受其晶体结构制约,同时亦受介质的REE特征控制[26,35],通常表现为同一成矿热液中结晶的矿物其稀土元素特征应有相似性[36-37]。由于REE3+(0.098~0.116nm)与Ca2+离子半径(0.099nm)接近,它们之间容易发生类质同象置换,故白钨矿作为富钙的矿物一般富含稀土元素[14,38]。因此,白钨矿的REE特征可以代表成矿流体的REE特征,可通过对白钨矿样品稀土元素组成示踪成矿流体的性质[39-41,16,31],判断成矿环境和成矿物化条件[42]。努日矿床6件白钨矿表现为弱δEu负异常,其特征值δEu变化范围为0.768~0.910,平均值为0.825,其变化范围较窄,与Sm、Gd的富集趋势呈相反变化趋势,表明白钨矿的弱铕异常表现主要来源于Eu2+[12],代表了成矿流体的还原环境特征,这与努日流体包裹体中存在H2S的事实一致(作者未刊数据),在氧化环境下Ce3+变成Ce4+与其他3价稀土元素发生分离,形成铈异常,而在还原环境下其主要以Ce3+的形式存在流体中[36,19,44]。努日矿床白钨矿矿体的围岩比马组、以及与矿化有密切关系的黑云母花岗岩具强烈的正δEu异常(作者另刊发表),可能与黑云母花岗岩浆在分离结晶过程中斜长石的晶出有关,白钨矿形成于热液作用的早期阶段,主要与流体中Ca以络合物[WO4]2-的形式沿着裂隙沉淀,围岩比马组碳酸盐岩提供了丰富的钙质,白钨矿REE组成相对于围岩、岩体并未显示相关性或继承性,结合作者对矿区辉钼矿中REE组成和微量元素特征及其对成矿流体的指示,我们认为矿区初始的成矿流体整体亏损铕,但随着与围岩之间的强烈的水岩反应,尤其是[WO4]2-与围岩提供的Ca2+结合,对于白钨矿的晶出和原始成矿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有着重要影响。

3.3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作用

努日矿床石英、石榴子石、白钨矿的流体包裹体测温、Raman光谱分析显示[45](作者未刊数据),努日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为中高温度、中-高等盐度的源于岩浆水的流体混合了大量低温、低盐度的大气水形成的H2O-NaCl-CO2体系,并随着CO2的富集而少量存在的CH4、N2气体,与塔斯马尼亚北西喀拉海磁铁矿-白钨矿矿床[30]、法国比利牛斯山超大型夕卡岩型白钨矿床、西澳大利亚脉型金矿白钨矿[46]、加拿大西北地区坎通白钨矿床[47]、伊朗松贡斑岩矿床[48]、南非西开普里维埃拉W-Mo-REE矿床[41]和杨金沟白钨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相似[19]。主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主要以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少量的含子晶矿物的多相包裹体,未见熔融包裹体,同一矿物中可见不同包裹体组合共生,如在白钨矿中可见Ⅰ、Ⅳ型包裹体共生,而在硫化物阶段可见多相包裹体、单相包裹体、两相包裹体等,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成矿流体在运移过程中处于非均匀状态从而发生了沸腾作用造成的。对努日矿床中白钨矿、石英、石榴子石的H-O-S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发现[45,6],成矿流体的δD范围为-93‰~-114‰,平均值值为-102‰;δO18范围为3.9‰~12.1‰,平均值为8.5‰,根据公式换算后δ18OH2O为4.6‰~6.69‰,平均值为5.79‰,成矿流体具有典型的岩浆水特征,后期混入部分大气水,同时,结合努日矿床35件金属硫化物δ34S值变化范围为-2.9‰~1.8‰,极差为4.7‰,平均值为0.03‰,指示成矿流体中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笔者通过对努日矿床大量流体包裹体的成分研究发现,CO2在各个阶段都有较宽的波峰,含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尤其是随着水岩反应的持续,整个反应过程中,CO2的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CO2的含量是钨矿化的有效指示剂[49],流体中高含量的CO2有利于WO42-与Ca2+的共同迁移,对WO42-的稳定和迁移起到保护作用[23],努日矿床流体包裹体中丰富的CO2为白钨矿的析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形成首例大型白钨矿床具有重要意义。初步分析认为,N2作为成矿流体中气相的主要成分之一,被认为是暗示成矿物质来源具有深源特征,结合努日矿区Pb同位素[6]及Sr-Nd同位素(作者未刊数据),努日矿床的成矿物质可能来自古老的拉萨地块,同时,在冈底斯成矿带上斑岩型矿床如雄村、夕卡岩-斑岩型矿床如甲玛的成矿流体包裹体中均发现了少量的N2,其成因有待继续研究。

综上述,我们认为,努日矿床的初始成矿流体为一来自于深部古老的拉萨地块的以含Cl为主的具有还原性的中高温、中-低盐度、同时富含CO2的,在运移过程中混入了部分大气水的NaCl-H2O-CO2体系,随着水岩反应的持续进行以及体系中CO2、Ca含量的增加,流体的初始平衡体系被破坏,其不均一性导致流体发生了沸腾,最终导致大量Ca2+与WO2-4结合形成了巨量的白钨矿。

4结论

元素化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国文化元素 现代英语教学 课程设计 教学大纲

1.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些年我国对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际频频出现。与此同时,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理念,已逐步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外语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而且要传授书本之外的文化知识。既要加强英美文化的导入,又要逐步增加中国文化的渗透。教育工作者在努力使学生在了解两方文化的同时,应更加深刻地领悟绚丽多彩的、优秀的中国文化,从而使当今学生在跨文化的交际中,自然担当起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者角色,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与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相适应,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元素的应用,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文化意识的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当前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缺失的现实,必须调整英语教学的内容,增加母语文化知识;对比中西方两种文化异同,组织好英语教学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而加强中国元素在现代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英语教学的本质

在我国,英语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受国家语言政策与教育体系的影响。教学大纲与课程设置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英语教学与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语人才的需求在质与量及种类方面急剧上涨。这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各界对英语的重视及投入,一步一步改进英语教学。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电讯与高科技的全球化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对人们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局面同样将极大地加强和加快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面对新的挑战与要求,我们要重新调整,全面统筹规划英语教学,加强中国元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辅助中国文化通过英语在国际上的传播。

3.当前英语教学中中国元素的缺失

首先,语言表述、承载、象征着文化现实,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学者和教育学家普遍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应加入目的语文化教学。我国英语教学界也认同了这种观点,在英语教材和课堂上大量介绍英美国家的文化与习俗,并且开设了以英美文化为背景和核心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这种语言与目的语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了解了英美国家的文化,提高了使用英语的能力。然而纵观我国英语教学,在加强对英语世界各层面文化内容介绍的同时,却对于作为交际主体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元素,基本上处于被忽视的状态。长期以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过分强调英美国家文化的学习,而忽略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结果造成大量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表达中国语言的能力很低,不能有效地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给世界,进而不能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4.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活动,加强中国元素的植入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多渠道、多途径地获取信息。为了更多地进行英语学习中的中国文化渗透,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可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聘请一些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课程教育。在授课过程中更需要循序渐进、英汉相辅,以扩大学生视野,获得更多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知识。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作品。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电影,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角、中国文化英语演讲竞赛等活动,丰富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知识。

5.调整英语教学大纲,增加母语文化

我国的英语教学大纲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传授中国文化和教给学生如何用英语去释义中国文化。因为教材中没有有关内容,结果造成了很多学生既欠缺中国文化知识,又欠缺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目前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既无大纲,亦无教材,全凭师生们进行自我传播,随意性较大,因此很难达到完全准确。我国的跨文化研究也多停留在理论探讨方面,没有系统地可供一线教师参考的教材和资料,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不到这方面的训练。因此,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在各类英语教材中,加入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比较的内容。教材编写者应根据英语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参照英美文化教材编写体例,将上述内容编写在具有本土化特色的中国文化读本和教材中。这些读本和教材可以是中英对照,也可以是全英语。要注重听、说、读、写、译等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并配备相应的音像、电子读物,以增加教材和读本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为中国文化的教学实践提供客观基础和参照依据。

6.结语

本文从英语教学的性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英语教学中的中国元素缺失问题。本文强调,在引进与发展国外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时候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即走“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的道路,从我国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出发,结合我国传统的课堂文化,对这些理论、模式与方法作相应地调整。要解决我国英语教学现存的中国元素缺失问题,需要从语言的本质认识出发,从语言教学理论与原则出发,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出发,结合中国元素,合理分工与衔接各阶段的英语教学。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元素的植入,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是培养学生辩证的文化意识的需要。正视当前英语教学中中国元素植入严重缺失的现实,必须调整英语教材内容,增加母语文化;对比中西方两种文化,组织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师素质,担负中国文化传播重任。

参考文献:

[1]丁往道.中国文化掠影[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李娅琳.试论跨文化交际中平等交流意识的缺失及对策[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3).

元素化学论文范文第6篇

1.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些年我国对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际频频出现。与此同时,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理念,已逐步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外语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而且要传授书本之外的文化知识。既要加强英美文化的导入,又要逐步增加中国文化的渗透。教育工作者在努力使学生在了解两方文化的同时,应更加深刻地领悟绚丽多彩的、优秀的中国文化,从而使当今学生在跨文化的交际中,自然担当起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者角色,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与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相适应,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元素的应用,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文化意识的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当前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缺失的现实,必须调整英语教学的内容,增加母语文化知识;对比中西方两种文化异同,组织好英语教学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而加强中国元素在现代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英语教学的本质

在我国,英语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受国家语言政策与教育体系的影响。教学大纲与课程设置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英语教学与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语人才的需求在质与量及种类方面急剧上涨。这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各界对英语的重视及投入,一步一步改进英语教学。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电讯与高科技的全球化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对人们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局面同样将极大地加强和加快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面对新的挑战与要求,我们要重新调整,全面统筹规划英语教学,加强中国元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辅助中国文化通过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英语在国际上的传播。

3.当前英语教学中中国元素的缺失

首先,语言表述、承载、象征着文化现实,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学者和教育学家普遍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应加入目的语文化教学。我国英语教学界也认同了这种观点,在英语教材和课堂上大量介绍英美国家的文化与习俗,并且开设了以英美文化为背景和核心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这种语言与目的语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了解了英美国家的文化,提高了使用英语的能力。然而纵观我国英语教学,在加强对英语世界各层面文化内容介绍的同时,却对于作为交际主体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元素,基本上处于被忽视的状态。长期以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过分强调英美国家文化的学习,而忽略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结果造成大量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表达中国语言的能力很低,不能有效地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给世界,进而不能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4.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活动,加强中国元素的植入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多渠道、多途径地获取信息。为了更多地进行英语学习中的中国文化渗透,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可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聘请一些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课程教育。在授课过程中更需要循序渐进、英汉相辅,以扩大学生视野,获得更多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知识。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作品。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电影,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角、中国文化英语演讲竞赛等活动,丰富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知识。

5.调整英语教学大纲,增加母语文化

我国的英语教学大纲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传授中国文化和教给学生如何用英语去释义中国文化。因为教材中没有有关内容,结果造成了很多学生既欠缺中国文化知识,又欠缺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目前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既无大纲,亦无教材,全凭师生们进行自我传播,随意性较大,因此很难达到完全准确。我国的跨文化研究也多停留在理论探讨方面,没有系统地可供一线教师参考的教材和资料,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不到这方面的训练。因此,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在各类英语教材中,加入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比较的内容。教材编写者应根据英语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参照英美文化教材编写体例,将上述内容编写在具有本土化特色的中国文化读本和教材中。这些读本和教材可以是中英对照,也可以是全英语。要注重听、说、读、写、译等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并配备相应的音像、电子读物,以增加教材和读本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为中国文化的教学实践提供客观基础和参照依据。

6.结语

本文从英语教学的性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英语教学中的中国元素缺失问题。本文强调,在引进与发展国外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时候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即走“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的道路,从我国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出发,结合我国传统的课堂文化,对这些理论、模式与方法作相应地调整。要解决我国英语教学现存的中国元素缺失问题,需要从语言的本质认识出发,从语言教学理论与原则出发,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出发,结合中国元素,合理分工与衔接各阶段的英语教学。

元素化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多元化开放式跨学科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096-01

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参与者,最终教学效果的优劣不仅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更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在如今知识爆炸、网络化的自媒体时代,即使是小学生也同样具有获取海量信息的不同渠道。作为教师,如果仍然抱残守缺,不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最终必将被社会所淘汰。在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也深刻感受到了这种持续素质提升所带来的压力和动力,并形成了一些浅薄的思考和看法,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共享。

一 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教师素质提升的必要性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即使是在笔者所在的东部地区也同样存在教学思路程式化、教学方法单一化,以及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现象。素质教育虽然喊了很多年,但在考试指挥棒的引导下,教师急功近利的思想仍然牢牢把握着课堂教学。大量重复、无用的知识点,却不分区别地强迫所有学生进行背诵、抄写,为的仅仅是所谓的尽快出成绩。教师喊累、学生叫苦、家长焦心、学校无奈,看似短期有效果,实则在学生进入中学后其综合素质不足的软肋已暴露无遗,成绩迅速下滑。教师在这种教学思路的指引下,也会出现教学程式僵化、课外拓展不足、过分围绕教参等问题,长此以往出现储备弱化、知识老化等现象,影响综合素质的提升,并使教学形成恶性循环。

最近几年,虽然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也已经认识到了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的必要性,并采取了一些有益的措施,教师的教学方法总体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进。但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仍然还有很大的差距,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刻不容缓。

二 多元化、开放式、跨学科教学探索的优势

好的教学方法是成功教学的关键。在如今的小学课堂开设有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科学、信息技术、体育、美术、音乐九门课程,而许多学科之间往往存在大量知识点的交叉,从而出现教师重复布置、学生重复完成,学生的大量时间被无效学习所占据,减负和素质教育都会成为一句空话。而多元化、开放式、跨学科的大语文教学则可以将不同的学科进行整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以师生课内、课外的互动进行延伸,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如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了实现对大语文教学的探索,对部分关联学科进行了整合,笔者兼任语文、品德与社会、科学三门学科的教学,进而进行大语文教学的探索。在大语文教学的背景下,笔者对三门学科的异同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并最终以一门大语文学科的方式进行教学。多元化、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接收的信息量大增,而在校学习的时间却并没有增加;而开放式自主学习模式的确立,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 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行多元化、开放式、跨学科的大语文教学模式虽然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客观上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大语文教学的教师必须是一本真正的大百科全书。现代的社会是一个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即使是小学生,当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后,其获取的知识量也是惊人的,所以教师要有被学生问倒的思想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日常的知识储备以及课前的充分准备都将显得尤为重要。

当然,立足现实,在目前的教改实践中,完全跨学科的大语文教学在实现上还有许多需要逾越的高山,其教学成果也有待于更多的检验,但这不妨碍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借鉴这种多元化、开放式、跨学科的教学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阅读的东西越多,他掌握课内的基础知识就越容易。教师可以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更多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更多地将教学向课外实践延伸、向临近学科延伸,拓展他们的思维方式、健全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探索出一条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子。

四 新的教学模式客观上也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升

在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下,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每天都在考虑如何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根本无暇顾及自身素质的提升,更谈不上学习、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而在实施了新的教学模式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俗话说: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在实施了大语文的教学模式后,教师教给学生的已经远远超过了一碗水,这势必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否则将在教学中显得捉襟见肘。小学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运用者,而且也应当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者、传授者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引导者。

元素化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体育教学;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模式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教学融合的必然性

探究多元智能理论体育课程教学融合的必然性,应率先考量我国当前教育教学的需求现状。纵观我国教育历史可知,应试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封建帝制时期,科举考试制度虽因朝代更选改制多次,其应试教育本质却并未扭转,时间跨越民国行至现代,中华民族悠久的教育理念因时展逐步向现代化、科学化、实效化方向迈进,因此,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刻不容缓。素质教育理念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其有别于传统的应试教育,以素质培养为科学发展理念,确保受教群体在素质教育下有效提高个人素养,以便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需求与文化发展需求。在众多素质教育门类中,体育作为保障受教群体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逐步演化出终身体育、全民体育等概念。因此,为了有效促进终身体育、全民体育的共同发展,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教学的融合必不可少。多元智能理论注重包括身与心、思想与交流等多种元素,是丰富体育课程教学,促进体育全民化、终身化的重要手段,对保障体育课程教学的科学发展、应时发展十分必要。由此可见,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教学融合,对于素质教育时代全民素质培养而言意义重大。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教学融合的应用启示

将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教学紧密融合,在发挥体育课程教学素质教育作用的同时,也能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纵观多元智能理论可知,其并非满足于受教群体的单一素质培养,而是立足于现实需求,真正实现科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利用多元思维,打造全智能教学理论,从而实现受教群体的全方位素质培养。因此,将其与体育课程教学科学融合,对体育教学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其不但可以强化体育教学的身体素质教育功能,同时也实现了体育教学的多项教学融合,将体育真切地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并可以有效促进多学科之间共同作用,促进学习迁移的实现。

与此同时,多元智能理论有机融合于体育课程教学中,对体育教育更科学地开展意义重大。其科学落实以人为本,重点侧重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行之有效地确保了受教群体发展的科学与自愿。而其多元化丰富的教学策略,则可大大促进受教群体对教育本身的认同与参与,从而行之有效地保证了受教群体在教育引导下科学稳定发展,积极提升个人素养。

三、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堂教学融合的基本原则

1.教育内容多元化

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堂教学融合应率先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原则。通过使教学内容多元化,实现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从而有效落实多元智能理论,实现培养受教群体的各项素养的目的。对此,本文认为,行之有效地落实教育内容多元化原则,应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标准,积极发挥学习迁移作用,以使体育教育与文理教育、艺术教育充分融合,从而丰富自身教育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从而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发展,以便更好地发挥多元智能理论,全面促进学生素质综合发展。

2.教师素养多元化

教育内容多元化是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体育课程教学的基础,教学方法多元化是多元智能理论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开展手段,而教师素养多元化则是多元职能理论科学落实的核心。教师素养只有符合多元智能理论需求,才能实现理论的科学开展,并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同作用于体育课程教学。故此,本文认为,培养多元化素养的体育教师,并构建教师合作机制,以联动办学、学习迁移手段实现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的紧密结合,才是多元智能理论发挥作用的关键。因此,选拔及培养多元素养及多元思维的教师,积极营造学习迁移环境,确保教师素养多元化原则得到落实,是多元智能理论融入体育课程教学的关键。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的科学落实及与体育教育的融合,将促进体育教育的科学发展,进而保证素质教育落实于我国的基础教学之中,保证全民素质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牛蔚林.多元智能理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的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04):110-112.

元素化学论文范文第9篇

摘要:多元文学系统理论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一是忽略译者的主观性,没有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考虑进来;二是忽略其他社会因素,诸如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完全没有加以说明;三是对核心概念的标准定义不清,对于多元系统论的核心概念的标准评价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关键词:多元文学系统;局限性;理论;不足

一、多元文学系统理论简述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佐哈尔提出了一个概念――多元系统。翻译文学被佐哈尔定义为多元文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并通过其在多元文学系统中的位置来研究翻译文学对主流文化的影响,以便于更加客观有效地了解和发现文学翻译的规律。

佐哈尔认为,存在着三种情况,使得翻译文学在多元文学系统中处于中心位置。佐哈尔认为,如果翻译文学在多元文学系统中处于中心位置,这就意味着引领着文学形式库的创新,并会对文学史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时,作品的原创与作品的翻译之间不再有很严格的界限,翻译规范很有可能过于异化,而翻译作品存在着忠实性和充分性相统一的趋势。主流的翻译作品都是由主流的作家翻译的。在这样的文学模式的构建中,翻译这一行为引进了新思想,引进了新的语言和模式以及技巧。

多元系统理论的提出,在翻译研究方面可谓是创新之举。多元系统理论从以往的纯翻译研究扩展到了翻译理论方面的研究,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传播。从该理论的应用我们可以看出,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会随着当时翻译文学在多元文学中的地位而变化,以满足不同的翻译需求。但是,该理论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这将是接下来所要探讨的问题。

二、多元文学系统理论存在的一些不足

在多元文学系统理论中,佐哈尔仅仅详细论述了文学或语言多元系统,因此该理论还有需要完善之处,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多元文学系统理论存在以下几点局限性:一是忽略译者的主观性,没有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考虑进来;二是忽略其他社会因素,诸如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完全没有加以说明;三是对核心概念的标准定义不清,对于多元系统论的核心概念的标准评价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1、忽略译者的主观性

根据多元系统论,在周而复始的系统运作之中,译者的主观性成为系统之外的因素,这是多元系统论的一大缺陷。拟译文本的选择不仅仅是由对多元系统起支配作用的情况决定的,译者的主观性也对文本的选择起直接作用。在实际操作中,译者会尽可能选择与自己风格一致的文本,或尽可能选择自己熟悉的体裁,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译文质量。在这一方面,译者的主体性不容忽视。

此外,多元系统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译策略选择的规则,但实际上,译者不是机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以说,多元系统理论一再强调并规定了翻译策略的选择并不符合实际,明显剥夺了译者本身的主观能动性,一味强调客观而忽略了人的主观性。

2、忽略其他社会因素

多元系统理论将一系列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了抽象简化,简单地认为译入语的文学形式库就能决定翻译文本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但实际上,多元系统理论所提供的规则只是一方面,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更是要考虑之前提到的译者本身,以及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

佐哈尔并没有从真正的实际出发来研究文本的产生,而只是将假设的结构模式和概括的理论用在了文本上,并分析其与事实的相符度。但是,多元文学系统中的“元”不能仅仅是某类文学,还应该将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考虑进来,并加以详细地说明。而佐哈尔仅仅在其理论中简略提到了以上因素的作用,并没有将其对于多元文学系统的影响一一加以说明。这是多元系统理论的不足所在,也是多元系统理论可以丰富并加以挖掘的地方。

3、没有关键概念的明确标准

在多元系统的概念中,处处可见作者对于多元文学系统理论核心概念的定义,如一级、革新等等。然而我们不由得会产生疑惑,这些一级与二级、强势和弱势、中心与边缘的标准是什么?

以我国民国时期的多元文学系统为例,一部分认为我国的文学系统亟需变革,因此主张直译,如鲁迅等;而另一部分则认为我国文化博大精深,仅需吸纳西方文化的一些特色,因此主张意译,如梁秋实等。所以说,判断一个文学系统是“强势”还是“弱势”、处于“中心”还是“边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断标准。那么,怎样判断一个文学系统是处于“强势”还是“弱势”状态?标准在哪里?佐哈尔在他的理论中并没有给出标准。也就是说,佐哈尔自己也没有对这些核心概念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仅仅通过主观上的分析来进行判断。

三、小结

科学告诉我们每个理论都有局限性。佐哈尔的理论产生土壤在以色列文化,放之四海,必然存在着与实际不甚相符之处。首先,多元系统理论忽视了译者自身的三观取向,没有考虑译者的主体能动性。其次,该理论对于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因素考虑不够深刻,还可以继续完善和挖掘。最后,佐哈尔对于理论内的一些核心概念定义不清,存在着一定的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色彩。因此,我们在分析文学活动现象时,要批判地、辩证地来运用该理论。可以看出,多元文学系统还存在着很大的完善空间,只有充分认识到多元系统理论的局限性,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理论贴合实际,进而完善理论、使多元系统理论具有更大的普适性。(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伊塔玛・埃文・佐哈尔.多元系统论[J].张南峰译,中国翻译,2002(4).

[2]谢天振.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J].外国语,2003(4).

[3]谢世坚.从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看多元系统理论的局限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4).

[4]林萍.贡献与局限:多元系统理论评说[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3(1).

元素化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无机化学 元素化学 教学方法 思考

【中图分类号】O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208-02

无机化学是化学、化工、轻工、医药、生物、冶金、材料等专业主要的专业基础课。无机化学按内容划分通常分为基础理论和元素化学两大部分[1]:理论部分包括物质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元素周期律、热力学基础、动力学基础、溶液中的各类离子平衡原理等;元素化学部分是按照元素周期表系统地讨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制备、性质、反应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这就很难避免,在元素化学部分,叙述、纪实性的内容过于集中,虽看懂不难,但掌握好却又不容易。然而,元素化学不仅是无机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高校化学化工及相关专业纷纷进行元素化学教学的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2-6]。笔者就多年的教学实践与体会,浅谈几点对元素化学教学改进的思考和尝试。

1 了解现行无机化学教材的特点,科学地灵活组织教学内容

现行的无机化学内容主要分成基础理论和元素化学两大部分。笔者认为,从教材编写的角度考虑,这主要是为了便于教材内容论述及编排的系统性。因而,作为教材的使用者,应该根据教学要求、使用教材的目的和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地灵活组织教学内容。因此,元素化学教学研究的重点,亦即当前更值得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应该是:针对现行无机化学教材的特点,如何将基础理论和元素化学有机结合以及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上改进元素化学的教学,而不是停留在对现行教材的评价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的情况(通过了解学生毕业中学的实验条件,了解学生对元素化学知识的感性认识程度以及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等),在讲授理论基础知识时,对于学生难理解不易掌握的基础理论,常采取穿插到元素化学部分中去扩展开来讲解,举学生熟悉的有关的典型的元素及化合物为例,阐述或论证相应理论的概念、定义和应用条件及其范围;而有时在讲授元素化学部分的过程中或讲授完一章或一节的内容时,却又穿插回基础理论部分,组织学生回顾已讲授过的相关理论知识要点,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对刚学过的元素化学内容进行“理论-性质”的演绎。

2 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贯穿元素化学内容

无机化学的基础理论本来就主要是在总结了大量元素化学事实的基础上形成的学说演绎而来的,因而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贯穿元素化学内容就是将基础理论知识再回到元素化学事实中,预测、分析、解析、说明和论述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组成、结构特征、性质、制备、反应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抓住基础理论知识与元素化学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三条主线贯穿元素化学内容,从而突出无机化学基本原理在元素化学学习中的应用和指导作用,加深了学生对无机物性质、反应规律的理解以及对无机化学基本原理的掌握。

(1)运用动力学、热力学和化学平衡原理分析和判断物质的反应性能。例如,通过对比卤素单质与水反应的动力学、热力学数据及有关平衡常数,归纳总结卤素单质化学性质及其递变规律。

(2)运用物质结构知识,分析物质性质的变化规律。元素化学涉及到100多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制备及其性质变化规律。物质的存在、制备和用途取决于物质的性质,而物质的性质又取决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由此可知,元素化学的着眼点是物质的性质,而其研究内容的核心是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抓住物质结构这个核心,根据结构性质用途(或制备方法)这条主线,运用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和配合物结构的理论分析每族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结构,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结构与物质物理、化学性质的构性关系进行合理的推断和验证,并由此掌握其主要用途和制备方法。

例如,在讲授铬(Ⅵ)的化合物时,结合“无机化学实验”中相应内容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运用原子结构的基础知识――原子结构三要素――核电荷数(有效核电荷数,即核电荷半径比Z/r)、价层电子结构和原子(离子)半径来解释或推断铬(Ⅵ)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质:铬价层电子结构为3d54S1,因而其+6氧化数为稳定氧化态;Cr(Ⅵ)Z/r值较大(即具有较高的有效正电场),所以铬(Ⅵ)的化合物具有如下的性质:(1)无论在晶体或溶液中都没有简单的Cr6+离子存在,总是以CrO3、CrO42-和Cr2O72-等形式存在(Cr(Ⅵ)具有较高正电场,强烈吸引氧原子);(2)铬(Ⅵ)的化合物都具有颜色(CrO3、CrO42-和Cr2O72-中的铬和氧之间存在较强的极化效应(Z/r值较大的Cr (Ⅵ)对半径较大O2-具有较强的极化作用),致使电子云密度更大的O2-中的电子向Cr(Ⅵ)转移,在转移过程中吸收了可见光的一部分而产生颜色(这种显色机理称为电荷跃迁);(3)CrO3、CrO42-和Cr2O72-在酸性溶液中都具有强氧化性。这是由于Cr(Ⅲ)在酸性介质中亦为较稳定的氧化态,因而+6氧化态的Cr(Ⅵ)容易接受电子而被还原为稳定的Cr(Ⅲ)。而CrO42-在中性溶液中不显氧化性,这是由于CrO42-为稳定的四面体结构,其中的Cr―O键较强,不容易被还原而断裂。

(3)运用电势图解,分析和掌握物质的氧化还原性质。应用元素的元素电势图、自由能-氧化态图和电势-pH图的直观教学手段以及热力学原理,通过看图、分析图,系统、直观地比较同族元素不同氧化态的基本性质及其变化规律,进而讨论不同氧化态物质的相对稳定性、歧化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使学生从热力学角度深刻理解元素及其化合物氧化还原性质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从而使学生能够从更多的侧面去掌握元素化学知识,不再感到枯燥和难记,大大提高了对元素化学学习的兴趣。

3 加强元素化学实验,增强从感性的角度掌握物质化学性质的力度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化学经验知识,揭示化学变化规律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元素化学实验,主要是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有关的实验,因而做好元素化学实验是学好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重要手段。

例如硫化铅的性质实验。在硝酸铅溶液中滴加饱和硫化氢水溶液,离心,洗涤后分离出硫化铅沉淀,加入6mol・L-1HCl溶液,沉淀逐渐溶解。从硫化铅的溶度积常数KOsp= 1.0×10-28看,数值很小,难溶于稀盐酸中(按0.01mol硫化铅溶于1dm3盐酸中所需盐酸最低浓度计,盐酸的浓度最低为3×102mol・L-1)。实验与理论相矛盾,此时应以实验结果为准。实际上,实验得到的硫化铅沉淀开始时基本是无定型的,因而可以溶于6mol・L-1HCl溶液中,而溶度积常数对应的难溶物一般为稳定的晶型结构物质。此时,可引导学生将这感性的知识提升到理性知识,指导学生从碳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价层电子结构的特征着手,分析硫化铅难溶的原因以及为什么没有铅的氧化数为+4的硫化铅存在的原因等,继而指导学生以碳族元素为例学习其它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又如氢氧化铝的两性实验。在硫酸铝溶液中滴加稀氨水溶液,离心,洗涤后分离出氢氧化铝沉淀,分别加入2mol・L-1HCl和2mol・L-1NaOH溶液,氢氧化铝沉淀都溶解了,而用笔者科研用的氢氧化铝(中国铝业公司广西分公司生产的产品)代替在溶液中析出的氢氧化铝做试验时,这工业品氢氧化铝在常温下不溶于稀酸稀碱中,这也与大家所熟知的氢氧化铝为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不符。这乃因从溶液析出的氢氧化铝沉淀为无定型的,而工业品氢氧化铝,按铝的冶炼工艺要求,为具有一定结晶度的氢氧化铝。

从上述实验看出,一些看似与理论矛盾、与自己熟知的知识不符、模糊不清、印象不深、理解或掌握不透的元素化学知识,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从感性的角度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4 理论联系实际,体现STS思想,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十届国际化学教育会议提出按照“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STS)”思想来组织实施科学教育[6]。STS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STS教育思想已成为理工科教育的发展方向。其核心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于元素化学教学,STS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更是一种教育方法与手段,因为“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中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最紧密的部分,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这一点。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说明了这一点: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越密切的化学知识,学生学起来越亲切,越容易掌握,越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尝试采用从身边的生活说起,即“生活-元素化学知识-生产实际”和从元素化学说开来,即“元素化学-生产实际-生活”的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广西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优势,我们在教学中常常结合广西有色金属精细化工产品企业的生产实际讲授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化台物的制备及应用,并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开阔

学生的视野和拓宽知识面,了解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生产实践。

通过采用STS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一些看起来似乎熟悉可实际上又不了解的元素及化合物变得亲切起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元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 引入新知识,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21世纪的化学将在与物理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能源、海洋、空间科学等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机化学一方面继续发展自身,另一方面正在向其他学科如生物、有机、环境科学等方面渗透;另外,冶金、地质、以及原子能工业、电子工业、导航、激光等新兴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对无机化学提出了新的要求[1]。因此,在组织元素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在抓住教材内容的重难点,保正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在适当的章节中深入浅出地介绍如下几个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新领域、新理论、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的初步知识:(1)配位化学(d 区过渡金属配位化学及其涉及到的配位化学理论、有机金属化学、金属原子簇化合物化学和有关的反应机理及催化动力学等);(2)固体无机化学(无机材料化学:电子材料、陶瓷材料、磁性材料、激光材料、纳米微晶及原子簇材料等);(3)生物无机化学(无机元素的生物学效应);(4)物理无机化学和核化学(放射性化学和核化学)等。尤其是要通过介绍生物无机化学的研究进展,激励大一学生学习元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目前我国的生物无机的研究总体水平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杰出的青年研究人才。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争取尽早地成为这国家急需的杰出青年研究人才。

6 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无机化学是大一学生的基础课,学生刚进入大学,不适应大学的教学规律,学习的依赖性强,自学能力差,尤其是元素化学的学习,一般都感到内容多,抓不住重点,记不住,掌握不了,还停留在中学的学习方法上。根据大一年学生的特点,建立中学化学与大学化学衔接及过渡的平台,遵循大一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及规律,积极引导大一学生不仅在化学的学习内容上,而且在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和方式上从中学过度到达大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组织高年级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与大一学生交流学习经验,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学风,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努力提高自学能力:(1)提纲-实验-讲解法。首先根据讲授内容的重难点和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提出学习提纲、思考题和目的要求,让学生预习后做相应内容的元素化学实验,然后结合实验现象和结果讲解教材有关的内容;(2)授课-实验-讨论法。首先讲授有关内容的知识后让学生做相应内容的元素化学实验,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分析、讨论和解释实验现象,验证教材中叙述的相应的元素化学性质,对于一些反常的实验现象则积极引导学习较好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并自己设计做些实验加以分析解释;(3)归纳总结法。在讲授完每一节或每一章后,引导学生在梳理了自己的课堂笔记、作业和实验报告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有关的理论知识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7 搭建研究型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对于为高级年级学生开设的“元素无机化学”选修课的教学,针对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理论和元素化学知识,通过组织讨论课、课程小论文报告会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较熟练地运用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元素重要的单质和化合物的问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配置开放实验室、配备指导教师、建立教学科研网络系统以及指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等措施,建立理论课程教学、实验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三相结合的课程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促使学生在无机化学基础理论及相关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与当今相关科技发展前沿之间搭建起桥梁,亦即利用这个平台促使学生去揭示有关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与无机化学的基础理论及元素化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亦即利用这个平台促使学生运用化学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联系、解析、演绎和论证一些与元素化学相关的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在较高的层次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 结束语

元素化学在化学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化学在各个学科和领域中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以及新兴工业与前沿学科的发展,不断对无机化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面临挑战,如何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与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化学人才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高春朵.活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菏泽学院学报,2005,7(5):92-93.

[2] 王崇臣.元素化学教学方法探究.大学化学,2007,22(4):28-30.

[3] 胡宗球,万坚,张爱东,郭能.无机元素化学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体会.高等理科教育,2006.6:40-41,55.[4] 曹敏惠.元素化学教学方法探究.华中师大硕士论文,2003:45.

元素化学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元素 化合物 知识

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大纲对综合应用此部分知识的能力作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学好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特别是主族元素知识,必须有一个全新的科学学习方法。下面就具体的学习方法进行探讨。

1 掌握学习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原则

我们在学习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过程中必须贯彻教材的编排思想。新理念下高中教材的编排顺序安排为先学碱金属、卤族,然后学习元素周期律知识,再学氧族、碳族等。碱金属、卤族学习以实验讨论为主,而后面的学习则强调理论指导为主,因此在学习中应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学习原则。其具体内容为:①加强实验教学。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是获得知识的直接感性材料。②强化理论学习。理论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如元素周期律理论,是学习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金钥匙。③坚持理论的指导作用。在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应坚持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这样才能把握方向,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2 掌握学习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几个要素

在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烦琐,很难把握。在此我建议联系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知识,指导学生分同周期和同主族分别进行探讨,会使学生觉得有章可循,能很好地把握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2.1 学习同周期元素性质以研究递变性为主

在学习同周期元素时,首先应分析原子结构,并结合典型实验事实加以研究,然后掌握元素性质的递变性。

2.1.1 从结构分析递变性。同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增加,原子半径减小,核对外层电子引力增强,从左到右元素性质表现明显的递变: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2.1.2 从实验事实证明递变性。用实验事实证明非金属性、金属性的强弱,符合认知规律。如通过F 、O 与H 反应的条件,F 与H O反应证明F 比O 活泼,通过比较Cl 、S与H 反应的条件,与Cu、Fe反应比较剧烈程度证明Cl 比S活泼;在比较Na、Mg、Al金属性强弱时,可比较它们与H O或酸反应的剧烈程度证明它们金属性强弱关系为:Na>Mg>Al。

例1:已知同周期的X、Y、Z三元素的最高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HZO >H YO >H XO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B、D)。

A)离子还原性按X、Y、Z的顺序减弱

B)单质的氧化性按X、Y、Z的顺序减弱

C)原子半径按X、Y、Z的顺序减小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的顺序减弱

此题涉及从最高价含氧酸去判断它们在同周期内的相对位置,然后根据同周期的变化规律分析相关性质的递变性。同周期元素性质应以研究递变性为主。

2.2 学习同主族性质既要分析相似性又要分析递变性

2.2.1 从结构相同点研究元素相似性。由于同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同主族元素性质具有相似性。例如:碱金属均为活泼金属元素,卤族均为活泼非金属元素,氧族能得2个电子,碳族性质稳定,易形成共价键。所以学习同主族元素知识应掌握好它们的相似性。

2.2.2 从结构不同点讨论元素递变性。

同主族元素的电子层数从上到下依次增多、半径增大,相应的性质出现递变的规律。因此在学习主族元素性质时,除研究相似性外,还要重视分析主族元素性质递变情况,这样便于从宏观上把握分析方向。例如,碱金属元素――金属性增强,卤族元素――非金属性减弱,氧族元素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碳族元素――典型非金属递变到典型金属元素。由此可知:其它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研究也应从相似性和递变性两个方面研究。

2.2.3 根据相似性和递变性预测未知元素性质。

例2:现在发现原子序数为116号的元素X,如果知道它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以下判断正确的是(B)。

A. X最低负价为-2价

B. X是金属元素

C. X能与钠化合成Na X

D. X是非金属元素

根据周期表结构,可知该元素为氧族元素钋的下一周期元素,此题目的是要求学生从相似性和递变性进行综合分析,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2.3 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要注重特殊性

学习元素性质只注重相似性和递变性是不够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殊性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例如:碱金属中钠、钾密度反常;卤族中氟无正价,氟化银溶于水等;氧族中氧无正价,单质硫常温下与汞、银反应等;碳族中常温下,硅及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铅+2价化合物稳定,锡、铅溶点反常等。

3 抓好学习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几个关系

3.1 结构、位置与性质的关系

贯穿整个主族元素学习的线索为结构、位置、性质间的关系,如何将它们有机联系起来是研究学习的关键,从上面几个例题分析可知,结构、位置、性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应始终贯穿以结构分析为主线的学习方法。

3.2 相似性、递变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它们的关系,既要注重和明确规律建立的先决条件,又要分析一般规律受影响的因素,还要特别强调特殊情况。培养学生既能运用规律去认识问题,又能在变化中灵活把握认识问题的不同角度;既能举一反三,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X 与水反应,相似性为:H O+X =HX+HXO,递变性为:F >Cl >Br >I >At ,特殊性为:2F +2H O=4HF+O 。

3.3 典型、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由于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客观联系,通过抓典型元素学习,掌握一般规律,从而预言或推测其它元素的个别情况,达到以点带面、推理演绎、触类旁通的作用。如学习IA以Na为代表,学习VIA以S为代表,学习VIIA以Cl为代表。这里以通过学习Cl 的化学性质为例,抽象出卤素“X ”也有五大性质:①与金属反应,②与非金属反应,③与水反应,④与碱反应,⑤氧化其它化合物。再预言F 、Cl 、Br 、I 、At 及至(CN) 、(SCN) 等性质就能迎刃而解。

对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学习方法的探讨,指明了学习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丰富了认识事物的视野,拓展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很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元素化学论文范文第12篇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而获得的。这一理论告诫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再是学生的主宰者、领导者,而应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协作者。《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新概念多,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因此在教学中应采取探究式教学,多设计一些讨论题目,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在协作、探究中的宽松氛围中达到创造的效果。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首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2)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3)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编制过程的了解,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发展的历程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以此来引导学生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实践、探索与创新,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2)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和自主探究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和运用规律的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3)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与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学习。

3.德育目标

(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及元素周期表的编制过程的了解,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以此来引导自己的实践,同时促使他们逐渐形成为科学献身的高贵品质;(2)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是量变引起质变,事物发展呈螺旋周期性变化而不是单调重复,客观世界内在矛盾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哲学观最基本的客观事实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启发、诱导、阅读、讨论、练习、探究等。

五、教学用具:投影仪、胶片、元素周期表系列教具。

六、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师: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是什么?

生: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其实质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师:元素的哪些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

生: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

师(强调):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板书:原子结构■元素性质

师:那么,有没有一种工具可以把我们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之间的周期性很好地表现出来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元素周期表。

板书:第三节 元素周期表

师:因为“结构决定性质”,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由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的,首先我们由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来分析。

3.交流与讨论一:(1)每一横行结构有什么相同点?每一纵行结构有什么相同点?

生:每一横行从活泼金属开始到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再到稀有气体结束。每一横行的电子层数相同。每一纵行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除稀有气体元素外)。

师:根据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将原子序数为1~18的元素排列成表格。(从排成的表格中找出较为合理的两种进行投影。)

方案1: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方案2: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讨论:请同学们讨论上述编排形式,哪一种更加合理?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第一种形式中He、Ne、Ar排在一列,它们的性质非常相似;而第二种形式He排在第二列,很显然He和第二列的其他元素的性质截然不同,因此第一种形式更加合理。

4.交流与讨论二:阅读并研究元素周期表,按分成的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并完成下列习题。(1)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横行称为周期。在元素周期表中共有多少个周期?每个周期各有多少种元素?(2)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纵行称为族。在元素周期表中共有哪些族?(3)合作、探究、自主发现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与结构的关系。

投影习题: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问题后,教师小结(投影)。

从横的方面看:三短三长一不完全。(1)周期序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2)同一周期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从1~8,并且周期性地变化,第一周期除外。(3)每一周期从左到右依次是:碱金属开始,过渡元素居中,稀有气体结束。从纵的方面看:七主七副O和Ⅷ。

师:各族有何特点?

生:(1)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2)还存在一个O族(最后一纵行)和一个Ⅷ族(8、9、10三纵行)。

5.交流与讨论三:深入研究元素周期表,按分成的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合作探究,自主探究元素周期表的编排依据和编排原则。(2)自主发现元素周期表中还有哪些内容和规律?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投影如下内容:(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

师:请同学们观察镧系和锕系的真实位置应在何处?为什么把它们放在周期表的下方?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生: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周期表结构紧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对周期表的结构作了探究性学习。现在总结一下。(板书:位置■结构,位置■性质)

6.交流与讨论四:请问,元素周期表中渗透了哪些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总结并投影:(1)渗透了量变引起质变这一规律。(2)元素之间不是相互孤立而是互相联系的。(3)元素周期表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变化,但这个周期性并不是单调地整齐划一地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而是螺旋地向前发展。

7.交流与讨论五:在元素周期表的发展过程中,曾有多种图式,你能设计出关于元素周期表的不周形状的直观教具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对学生设计的直观教具要充分加以肯定,并提出改进的地方。

综上所述,在元素周期表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丽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周刊》,2011,2A

元素化学论文范文第13篇

作者简介:

>> 中国传统图案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商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在现代庭院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包装设计中的元素分析 中国传统包装设计中的文化 论中国传统纹样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论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和情感在现代节日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现代包装设计中中国传统美术色彩的应用 中国传统图案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现代包装设计中关于中国传统图形的应用 中国传统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论中国传统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蒋兰等.从可持续发展思想出发的竹材包装设计[J].包装与设计,2006, (1):102-103.

[4]杨庆中.挖掘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J].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06,(11):9-10.

[5]孙勇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意涵[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74.

[6]刘佳.消费社会工业产品价值的重新诠释[J].艺术百家,2008,(1):109-113.

元素化学论文范文第14篇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 Chine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中文摘要】 多元文化观把语文教育置于世界文化语境中,语文课程由此不仅获得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而且获得了更为丰厚的世界性的优秀文化资源,这就为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按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多元文化意识的建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讨论了多元文化和语文教育的关系,以及多元文化意识建构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主要写了语文教育中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回顾以及对现状的反思,这部分的重点在于提出问题;第三部分从文化的角度重点分析了我国语文教育中多元文化意识缺失的原因;第四部分讨论了语文教育中多元文化意识建构的理论依据;第五部分是本文的重点,是解决问题的部分,也是本文的创新部分,主要从教材文化的建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师文化素养等方面论述了多元文化意识建构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英文摘要】 The views of multi-dimensional culture places the Chine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world culture context.Thus,the Chinese curriculum not only obtains the generous resources from our national culture,but also takes in more rich and generous outstanding cultural resources worldwide.These have provided a broader cultural environment for the enhancement of the students' culture accomplishment and their all-around development.Under the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our Chine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building and constructing of multicultural consciousness,according to the request of the new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There are five parts in this paper.The first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lti-dimensional culture and Chinese teaching and learning,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ng of multi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 Chinese teaching and learning.The second part in which the author poses the questions deals mainly with historical review about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Chine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reconsidera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In the third part,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multi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 our Chine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The fourth part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ng of multi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 Chinese teaching and learning.The fifth part,the key part of this paper,trying to solve the problems posed above is also the innovation part.In this part,the author elaborat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structing multi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 Chine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inly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constructing of culture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teaching appraisal,teachers' culture accomplishment,etc.

【中文关键词】 多元文化意识; 语文教育; 教学; 建构

【英文关键词】 multicultural consciousness; Chine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nstruction

【毕业论文目录】

摘要 2-3

Abstract 3

引论 5-6

第一章 多元文化与语文教育 6-8

1.1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6-7

1.2 多元文化与语文教育 7

1.3 多元文化意识建构的重要意义 7-8

第二章 中国语文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反思 8-14

2.1 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 8-9

2.2 语文多元文化教育的现状反思 9-14

第三章 语文教育中多元文化意识缺失的原因 14-17

3.1 地理文化因素 14-16

3.2 政治历史因素 16-17

第四章 多元文化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 17-20

4.1 多元智能理论 17-18

4.2 后现代主义理论 18-19

4.3 建构主义理论 19-20

第五章 语文教育中多元文化意识的建构 20-34

5.1 新课程标准与多元文化意识 20-21

5.2 语文教学中多元文化意识的建构 21-34

结束语 34-36

注释

36-37

元素化学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职 无机化学 元素

Exploration on Elements Content of Inorganic 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Jingjing Yang,Yingying Wei,Jing Zhang

【Abstract】The elements content is the core of inorganic chemistry cours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we analyze the pres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the content and put forward several teaching reform way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organic Chemistry; Element

【中图分类号】G 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42-01

无机化学是所有化学化工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这些专业的学生在大学第一个学期就接触到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是后续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无机化学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对后续课程的教学和学习都产生直接影响。无机化学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基础和元素部分,元素部分是无机化学的核心部分,而这部分内容繁杂琐碎,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而高职学生的化学基础较弱,对无机化学的学习信心不足。因此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对无机化学元素部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尤为重要。

一、无机化学元素部分教学现状

无机化学元素部分是无机化学的核心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各类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制备、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因为涉及内容较多,很多老师在讲解的时候采用满堂灌的方法,学生会感觉非常枯燥,失去对无机化学学习的兴趣。

二、无机化学元素部分教学改革途径

① 把讲台交给学生,讨论法教学发散思维

高职学生的生源特点是文理科兼收,学生的化学基础不同。在无机化学的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文理生混合编组[1],引导各组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某一或某一族元素,通过查阅资料,做成PPT课件,在课堂上轮流给大家介绍,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在这种气氛下达到学习记忆的目的。教师可在学生的课前准备中给予帮助和指导,在课堂交流讨论中把握内容的方向性和准确性。

②理论基础串联元素部分知识点

教师在元素部分的教学中必须善于整合资源,将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元素化学的内容讨论与讲授中。比如说在卤族元素的学习中,氢卤酸的酸性强弱顺序为HI>HBr>HCl,而HF是弱酸,引导学生分析出现以上规律现象的原因。将元素周期律和氢键的内容融入到元素化合物的性质规律中。再比如学习硫化物溶解性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有的硫化物能溶于稀盐酸,而有的需要浓盐酸才能溶解,而有的则需要浓硝酸甚至王水才能将其溶解。将沉淀溶解平衡的溶度积规则引入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

③多媒体视频激发学习兴趣

目前互联网非常发达,很多教学资源可以从网站上下载。为了提高元素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反映一些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或反应现象的视频。比如说碱金属与水的反应现象,就有国外做的非常壮观的视频,很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比如说在进行铜族元素学习过程中,就可以找到很多唯美的铜矿的图片,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开阔视野,增加课外知识。再比如:在讲氮的氧化物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向学生讲述关于N2O的历史趣闻[2]。教师也可以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化学史知识,增加学生的兴趣。

④科学前沿开阔视野

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向同学介绍目前一些元素的最新科研动态。教师也可以将诺贝尔化学奖中与无机元素相关的内容引入到课堂,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比如在碳族元素的学习时,可以介绍最新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石墨烯的发现及应用进展,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三、结语

无机化学元素部分的内容在无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