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重要性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是高等院校依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本科学生进行综合性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过程。然而,由于金融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主要以课堂理论为主,实践动手锻炼相对较少,这给学生造成了毕业论文仅仅是形式、不是很重要的错觉;还有,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这使得学校的教学工作也不得不以学生就业为主,而找工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在时间上重叠,考虑到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于是学校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考查就有所放松。因此,很多学生在思想上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致使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下滑的现象。

近年来,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所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对于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数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为了端正学生对毕业论文不正确的态度,切实扭转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态势,使他们能够及时适应社会的需要、真正认识到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一、撰写毕业论文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集中训练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这个阶段,在金融学专业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选题、填写开题报告、搜集资料、撰写论文,这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持学生对所研究金融问题的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又要使专业指导教师利用自己渊博的专业学识和认识问题独特视角,对学生的研究给予正确的指导,使之在苦苦思索之后,有顿开茅塞之感。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首先,金融学专业指导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其次,以学生为主展开毕业论文写作的各项工作。在此期间,除了指导教师定期检查督导每个学生的研究进展情况外,学生应主动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论文的情况,及时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反映给指导老师,尽快得到正确的帮助建议。再次,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给予初步的基本评价。最后,该成绩也是每一个学生能够顺利毕业的必要成绩之一。在指导老师认为研究成果达到毕业论文的水平后,由学术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组成答辩专家小组,通过答辩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做出系统科学的评价。符合金融学专业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要求的,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

二、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金融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重要过程

本科毕业论文包括开题报告和论文正文两大部分。通过填写开题报告,每个学生可以选择确定各自适合的论文题目;了解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找出该论文研究的切入点;设计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明确研究方法等等。在这个阶段,学生运用所学金融知识判断和界定所关注的问题,将自己研究的内容划定在金融学领域,以符合所学专业的要求。通过分析和梳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掌握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及进程,了解相关学者在研究本问题时的研究思路、切入的角度、采用的方法以及得出的研究结论等,从而保证自己的研究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也确保使通过自己的研究,将人们对该问题的认识向前推进一点。通过对论文基本内容的设计,学生运用金融学的理论,对所研究的金融问题形成一个比较概括性的认识。

在论文正文写作阶段,学生要首次独立地思考如何围绕开题报告确立的研究题目和研究内容展开研究工作,比如,根据开题报告要求,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如何搜集相关资料?运用自己已掌握的金融学专业知识,如何对已获得的资料进行处理、提炼?根据金融学相关理论的要求,如何运用掌握的资料说明、支持文章的观点?

因此,撰写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实际金融问题,并初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三、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前一次非常重要的演练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重要性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是高等院校依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本科学生进行综合性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过程。然而,由于金融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主要以课堂理论为主,实践动手锻炼相对较少,这给学生造成了毕业论文仅仅是形式、不是很重要的错觉;还有,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这使得学校的教学工作也不得不以学生就业为主,而找工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在时间上重叠,考虑到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于是学校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考查就有所放松。因此,很多学生在思想上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致使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下滑的现象。

近年来,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所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对于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数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为了端正学生对毕业论文不正确的态度,切实扭转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态势,使他们能够及时适应社会的需要、真正认识到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一、撰写毕业论文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集中训练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WwW.133229.Com这个阶段,在金融学专业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选题、填写开题报告、搜集资料、撰写论文,这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持学生对所研究金融问题的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又要使专业指导教师利用自己渊博的专业学识和认识问题独特视角,对学生的研究给予正确的指导,使之在苦苦思索之后,有顿开茅塞之感。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首先,金融学专业指导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其次,以学生为主展开毕业论文写作的各项工作。在此期间,除了指导教师定期检查督导每个学生的研究进展情况外,学生应主动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论文的情况,及时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反映给指导老师,尽快得到正确的帮助建议。再次,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给予初步的基本评价。最后,该成绩也是每一个学生能够顺利毕业的必要成绩之一。在指导老师认为研究成果达到毕业论文的水平后,由学术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组成答辩专家小组,通过答辩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做出系统科学的评价。符合金融学专业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要求的,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

二、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金融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重要过程

本科毕业论文包括开题报告和论文正文两大部分。通过填写开题报告,每个学生可以选择确定各自适合的论文题目;了解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找出该论文研究的切入点;设计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明确研究方法等等。在这个阶段,学生运用所学金融知识判断和界定所关注的问题,将自己研究的内容划定在金融学领域,以符合所学专业的要求。通过分析和梳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掌握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及进程,了解相关学者在研究本问题时的研究思路、切入的角度、采用的方法以及得出的研究结论等,从而保证自己的研究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也确保使通过自己的研究,将人们对该问题的认识向前推进一点。通过对论文基本内容的设计,学生运用金融学的理论,对所研究的金融问题形成一个比较概括性的认识。

在论文正文写作阶段,学生要首次独立地思考如何围绕开题报告确立的研究题目和研究内容展开研究工作,比如,根据开题报告要求,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如何搜集相关资料?运用自己已掌握的金融学专业知识,如何对已获得的资料进行处理、提炼?根据金融学相关理论的要求,如何运用掌握的资料说明、支持文章的观点?

因此,撰写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实际金融问题,并初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三、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前一次非常重要的演练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重要性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是高等院校依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本科学生进行综合性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过程。然而,由于金融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主要以课堂理论为主,实践动手锻炼相对较少,这给学生造成了毕业论文仅仅是形式、不是很重要的错觉;还有,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这使得学校的教学工作也不得不以学生就业为主,而找工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在时间上重叠,考虑到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于是学校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考查就有所放松。因此,很多学生在思想上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致使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下滑的现象。

近年来,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所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对于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数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为了端正学生对毕业论文不正确的态度,切实扭转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态势,使他们能够及时适应社会的需要、真正认识到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一、撰写毕业论文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集中训练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这个阶段,在金融学专业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选题、填写开题报告、搜集资料、撰写论文,这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持学生对所研究金融问题的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又要使专业指导教师利用自己渊博的专业学识和认识问题独特视角,对学生的研究给予正确的指导,使之在苦苦思索之后,有顿开茅塞之感。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首先,金融学专业指导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其次,以学生为主展开毕业论文写作的各项工作。在此期间,除了指导教师定期检查督导每个学生的研究进展情况外,学生应主动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论文的情况,及时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反映给指导老师,尽快得到正确的帮助建议。再次,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给予初步的基本评价。最后,该成绩也是每一个学生能够顺利毕业的必要成绩之一。在指导老师认为研究成果达到毕业论文的水平后,由学术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组成答辩专家小组,通过答辩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做出系统科学的评价。符合金融学专业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要求的,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

二、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金融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重要过程

本科毕业论文包括开题报告和论文正文两大部分。通过填写开题报告,每个学生可以选择确定各自适合的论文题目;了解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找出该论文研究的切入点;设计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明确研究方法等等。在这个阶段,学生运用所学金融知识判断和界定所关注的问题,将自己研究的内容划定在金融学领域,以符合所学专业的要求。通过分析和梳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掌握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及进程,了解相关学者在研究本问题时的研究思路、切入的角度、采用的方法以及得出的研究结论等,从而保证自己的研究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也确保使通过自己的研究,将人们对该问题的认识向前推进一点。通过对论文基本内容的设计,学生运用金融学的理论,对所研究的金融问题形成一个比较概括性的认识。

在论文正文写作阶段,学生要首次独立地思考如何围绕开题报告确立的研究题目和研究内容展开研究工作,比如,根据开题报告要求,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如何搜集相关资料?运用自己已掌握的金融学专业知识,如何对已获得的资料进行处理、提炼?根据金融学相关理论的要求,如何运用掌握的资料说明、支持文章的观点?

因此,撰写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实际金融问题,并初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三、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前一次非常重要的演练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范文1:

今日两市股指双双下跌,成交缩量,沪指再次失守年线。昨夜市场大跌虽有一定的心理影响,但更主要的是股指本身就存在调整的要求,昨日沪指反弹明显受阻于20日均线后缩量回落,市场主要热点题材如雄安、次新、高送等板块已露出疲态、板块整体偏软,这三个板块今日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空方利用的主要工具,板块个股多纷纷大幅下杀、领跌大盘。

股指目前看调整还未完成,还需做最后的震荡探底,目标是3050--3300这个大箱体的箱底区域3050点一带,完结的时点有望落在下周三前后。雄安板块虽然这两天杀跌厉害,但依然是后市关注的主方向,大题材的炒作是不会轻易完结的,只是标的需好好重新筛选,大资金没有放弃的品种将会有更大的涨升潜力,对于此前的概念股中应做好汰弱留强的工作、同时也要关注陆续新加入板块中的概念品种。保持信心和耐心,好好迎接就快出现的股指新升势!

范文2:

掌握大盘节奏,做好低吸高抛。

昨天已经提示高点减仓,今天继续提示高点减仓,这个大盘的节奏我是把握很到位的。

反复提示波段操作空,想解套,死扛是不行的,死扛解套只能靠运气,做好低吸高抛才是合适的。

我反复提示高抛,你听咋办?炒股挣钱,除了低吸高抛,还有其他办法么?

我以为散户挣钱的唯一办法就是低吸高抛。

针尖战法就是教你如何做好低吸高抛。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股票金融分析论文1:

短线操作攻略法则

1、大盘是否处于上升周期的初期。

2、宏观经济政策、舆论导向有利于哪一个板块,该板块的代表性股票是哪几个,成交量是否明显大于其它板块。确定5-10个目标个股。

3、收集目标个股的全部资料,包括公司地域、流通盘、经营动向、年报、中报,股东大会(董事会)公告、市场评论以及其它相关报道。剔除流通盘太大,股性呆滞或经营中出现重大问题暂时又无重组希望的品种。

法则二:中线地量法则

1、选择(10、20、30)MA经6个月稳定向上之个股,其间大盘下跌均表现抗跌,一般只短暂跌破30MA。

2、OBV稳定向上不断创出新高。

3、在大盘见底时地量出现,以3000万流通盘日成交10万股为标准。

4、在地量出现当日收盘前10分钟逢低分批介入。

5、短线以5%-10%为获利出局点。

6、中线以50%为出货点。

7、以10MA为止损点。

法则三:短线天量法则

1、选择近日底部放出天量之个股,日换手率连续大于5%-10%,跟踪观察。

2、(5、10、20)MA出现多头排列。

3、60分钟MACD高位死叉后缩量回调,15分钟OBV稳定上升,股价在20MA之上走稳。

4、在60分钟 MACD再度金叉的第二个小时逢低分批进场。

5、短线获利5%以上逢急拉派发。

6、一旦大盘突变立即保本出局,以利再战。

法则四:强势新股法则

1、选择基本面良好、具成长性、流通盘6000万以下新股观察。

2、上市首日换手70%以上。或当日大盘暴跌,次日跌势减缓立即收较大阳线,收复首日阴线2/3以上。

3、创新高买入或选择天量法则买点介入。

4、获利5%-10%出局。

5、止损设为保本价。

法则五:成交量法则

1、成交量有助于研判趋势何时反转:高位放量长阴线是顶部的迹象,而极度萎缩的成交量说明抛压已经消失,往往是底部的信号。口诀:价稳量缩才是底。

2、个股成交量持续超过5%,是主力活跃其中的明显标志。短线成交量大,股价具有良好弹性,可寻求短线交易机会。

3、个股经放量拉升、横盘整理后无量上升,是主力筹码高度集中,控盘拉升的标志,此时成交极其稀少,是中线买入良机。

4、如遇突发性高位巨量长阴线,情况不明,要立即出局,以防重大利空导致崩溃性下跌。例如,(000508 ***,行情,资讯,主力买卖)琼民源,停牌前一天放量下跌,次日遭停牌,长达三年。

法则六:不买下降通道的股票

1、猜测下降通道股票的底部是危险的,因为他可能根本没有底。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c型威客的代表淘智网摘要:我国如何走出当下的金融“寒冬”,农业的基础作用显然不可忽视。而涉农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具有产业价值,还是“三农”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成都涉农文化产业发展较具规模,现已摸索出“古镇文化”和“农家乐”两种模式,本文结合成都涉农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和当下实际情况,旨在为农业 “过冬”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涉农文化产业 成都亮点 产业价值 未来建议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之际,稳定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国内消费,成为决策层维稳中国经济寄予厚望的政策取向之一。这是自1982年以来中央第11次将目光聚焦在“三农”领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除了传统的粮食生产以外,文化产业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另一重大途径。

成都市是西部大省四川的省会城市,20xx年人口总数即已超过1249万,位居全国第四,其在涉农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可谓成果显著。据市统计局公布,成都20xx年在遭受地震和金融危机双重冲击之下,前三季度生产总值仍达到了2821亿元,同比增长12.2%。(1)20xx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成都举办,成都市签约项目31个,总金额126.3亿元,占签约总额的57%,充分显示了成都文化产业的辐射力和规模效益,所以成都在文化产业上的实践探索对其他城市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和带动作用。

综合来看,成都在发展涉农文化产业方面具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创意产业,涉农文化产业市场潜力大。

成都有“天府之国”的雅誉,古蜀文明还给她留下了许多传奇人物和故事,而浓郁的川西民俗和客家文化更是为其增添了许多人文沉淀,资源相当丰富。

另一方面,成都的总体消费实力常年位居全国前三甲。而在20xx年,成都市城市居民人均教育、娱乐、文化服务消费为968元,占整个消费性支出的14.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其城市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中国创意产业,预计到2020年,成都城市人口比重将达到64%,庞大的城市人群是涉农文化产业的潜在市场。

二、主题鲜明,涉农文化产业特色较为突出。

成都涉农文化产业围绕“休闲”二字展开,讲究“付费休闲”、“休闲体验”,其特色可归纳为“古镇文化”和“农家乐模式”。

“古镇文化”:早在20xx年多媒体创意产业,成都市规划局等部门就完成了《成都市域古镇形态研究及利用》等规划,提出将对大邑悦来古镇、邛崃平乐古镇等10个文化古镇进行保护上海创意产业园,将其打造成为成都周边最具特色的古镇旅游文化风景带。如今“古镇旅游文化”规模已成,十个文化古镇分别寻求自己的营销诉求。如黄龙溪的“千年水码头,古镇黄龙溪”、洛带的“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平乐的“茶马古道第一镇”等。古镇的盈利能力不容小觑,如洛带古镇仅在20xx年1至6月份,就接待海内外游客160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超过8000万元。

“农家乐”模式:成都是农家乐的诞生之地,最初只是一些农民利用自家庭院和责任田从事旅游接待活动,以此作为增收手段,大多单打独斗,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经营。在政府的引导下,锦江区农村纳入了统一规划,打出了“五朵金花”的品牌——“花乡农居”、“东篱菊园”、“幸福梅林”、“江家菜地”和“荷塘月色”。“五朵金花”特色各异,但又相互支撑,形成整体联动的文化产业模式。而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农科村,利用自家川派盆景、苗圃的优势,丰富了农家乐的休闲方式和赢利亮点。在20xx年,农科村旅游收入达到1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万元。(2)

三、政府引领到位,企业主体保证产业运作规范。

成都市委、市政府于20xx年就提出和制定了“文化强市”发展战略。先后采取了改革文化体制、创新投融资机制、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净化文化市场发展环境和提高产业服务水平等举措。同时,成都市还打造了一批文化阵地健全、文化生活丰富,农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健康素质有新提高的文化建设示范乡镇和村,以点带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促进涉农文化产业市场的发育。(3)如20xx年,全市各区(市)县建立了群众文化辅导员制度,先后对全市1000余名农村业余文艺骨干进行了各类艺术培训,培育了农村文化队伍杨浦创意产业,也为涉农文化产业发展开启了新思路:农民组织了腰鼓队、舞龙队等,活跃于广大乡村。仅20xx年,双流县农村文化队伍就创造产值200多万元,利税超过40万元。(4)

成都市涉农文化产业的开发注重产业运作机制的长效性和职能化。基层政府成立文化产业公司,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如洛带古镇,镇政府于20xx年5月1日成立了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成都洛带客家文化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成立以来,一是通过“修旧如旧”,恢复了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客家民居;二是积极选择大公司、大集团合作创意产业发展,推动古镇景区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三是推动文化旅游产品的研发、加工、展示、销售、交流与体验;四是抓大项目建设,先后引进新西南艺术陶瓷厂、洛带——女红坊、中国文博公园、“创库”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5)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知名度,积极进行资本扩张、扩大企业规模。

四、注重对涉农文化产业的创新探索。

从最初单打独斗、内涵粗糙的早期农家乐到后来“五朵金花”的集群效应;从对10个文化古镇的初步保护到筹划打造“天府30大文化古镇”品牌。成都涉农文化产业的创新精神始终强烈,越来越多的涉农文化产业开始着力摆脱产业模式单一的束缚,着眼于深度化、立体化的产业发展,注重尝试新的产业管理模式、开拓新的涉农文化产业市场。

如洛带镇除客家特色外上海创意产业,还规划4500亩,投资1.86亿元人民币,开发培育自然风光游、农家健身娱乐游等六大系列农业旅游产品;

又如成都首创企业出资编制涉农社区发展规划——“成华区龙潭和成涉农社区新农村建设概念(项目)规划”。此规划由工商企业共同发起杨浦创意产业,聘请专家编制,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重点,以社区生态旅游为方向,建设大型餐饮娱乐休闲中心,同时发展蜀绣等旅游工艺产品生产。

我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早在20xx年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就已为此指明方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建设提出了更加细致合理的规划方案,而且4万亿刺激内需的投资计划更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了战略性的政策倾斜。当前财满街创意产业,涉农文化产业应敏锐地把握住这个信号,思考如何变危机为契机。

以成都为例创意产业园,笔者认为西部创意产业文化节,涉农文化产业要发展,需要政府和市场两块动起来。在产业发展初期可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做好评估规划工作。政府需清楚认识到涉农文化的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明确责任,积极鼓励社会办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学,安排专项部门落实对其的资金、政策等支持。其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不可忽略的,它是发展农村文化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重要组成,也有利于涉农文化产业“反哺”农村,形成与农村基建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例如成都打造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的完善的交通体系,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中关村创意产业网,同时也提升了当地农村的生活环境和致富能力。而宏观来看,政府则要调整好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我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多在东部。而西部蕴藏着丰富的涉农文化资源,却因经济等因素,面临着融资难、消费难的两重难题。所以在目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抓住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给予政策倾斜,在西部建立文化改革试验区,对于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将具有深远的影响。比如,适当放宽资本进入的门槛,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涉农文化产业,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

而从市场来看,目前整个文化产业都欠缺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对于涉农文化产业而言更为突出。很多掌握涉农文化资源的个人或组织未能充分意识到其产业价值,导致“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局面。所以要发展涉农文化产业西部创意产业文化节,还需注意启蒙教育工作,一方面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注重涉农文化产业的培育。此举不仅可以给教育行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更有利于涉农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金融学;毕业实习;创业;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2;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50-02

当前金融学本科院校在安排学生的毕业实习时普遍有一种感受:安排学生在校内实习就像是聚会,而安排到校外则像是出去旅游;集中实习成本较高,而分散实习则收效一般,且不便于控制管理。导致该类问题出现的原因来自于各个层面,比如学校、实习单位以及毕业实习指导教师等,但究其根本原因则在于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实习对于自身素质完善的重要性,也没有体会到学校在安排实习时所付出的人财物等巨大成本,他们更没有真正参与到实习活动中的兴趣和动力。所以,如何让金融类准毕业生的毕业实习环节高质量完成,还要从学生这一内因出发,文章将对此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我国金融学毕业实习现状分析

1.现状分析。当前我国国内大部分金融学专业本科院校,都设置有毕业实习这一环节,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得学生验证、巩固在校所学的银行、证券或保险理论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了解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增强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南京审计学院的金融专业规定,毕业实习在原则上由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完成银行、证券或者保险某一金融领域的实习;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为让金融学专业学生尽早明确自己的毕业论文调研方向,而设置的为期一个月左右的毕业实习,等等。通过毕业实习这一环节,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实际的、具体的银行、证券或保险业务,感受金融业氛围,为即将走向工作岗位做好业务上和心理上的准备;还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业务结合起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最后,通过毕业实习还可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其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存有的问题。这些毕业实习的目的都是为了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尽早熟悉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标准,帮助学生尽快实现角色转变。但是在金融学专业毕业实习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有以下问题:

第一,实习单位不正规。由于当前就业形势所迫,部分分散实习学生自己联系的实习单位,往往是一些不太正规的中小企业,大学生们往往容易忽视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对自我权益的维护,导致很多企业在用人后不按照先前口头商议的约定来支付实习生应得的报酬,侵害学生的权益。

第二,实习内容不对口。当前,金融学实习生往往较难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完全一致的实习岗位,再加上我国金融机构数量有限,并且大多数金融机构比如银行等,由于本身行业特性的限制,一般不会安排实习生进入核心部门实习。在这种情况下,实习生就无法接触到金融机构中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核心业务,毕业实习也就往往流于形式,无益于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第三,目前国内院校金融学专业毕业实习一般都安排为4周至6周左右,较短的实习时间会导致实习单位不会或很少安排实习生的上岗技能辅导或培训。这样,就会出现学生刚刚接触实际业务不久而实习就要结束的尴尬局面,从而也就导致了学生较难从实习中真正获得对日后工作生涯有帮助这一结果的出现。由此看出,开设金融学专业的院校亟待寻找一种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

二、我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现状分析

创业计划,是一无所有的创业者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者服务向风险投资家游说以取得风险投资的可行性商业报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比赛,它也不是单纯的、个人的、集中在某一个专业的学生竞赛,而是一种以实际技术为背景,跨学科的优势互补的团队之间的综合较量。创业计划竞赛的发展源于美国高校,以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为典型代表,在这些商业计划竞赛的运作下,诞生了许多高新技术企业,例如雅虎(Yahoo)、网景(Netscape)等公司。在国外高校商业竞赛发展的浪潮下,我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也蓬勃发展。现开展的大学生创业竞赛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杭州市“赛伯乐杯”创业大赛、“赛扶”国际大学生企业家联盟比赛等。这些创业计划竞赛大多是在政府或相关部门支持下将具有发展潜力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吸纳到当地创建公司,在公司初创期提供许多优惠政策进行扶持,帮助公司实现正常运营,同时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三、金融学毕业实习与大学生创业竞赛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金融学毕业实习可以同大学生创业竞赛相融合。这种融合并不是“一刀切”,并非要完全抛弃原本的集中或分散的实习方式,这种融合是一种实习方式多元化的尝试,是体现实习灵活性并使得这一教学环节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的改革。以某大学一名金融学专业学生为例来说明融合后的毕业实习模式的安排:在大一阶段的专业导论课上,老师向学生介绍了他们将要在以后四年中参加的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习的性质和形式,同时也告知学生,由于毕业实习的特殊性,学生可以自愿选择以参加创业计划竞赛的方式来获取相应的毕业实习学分。这名金融学专业学生在大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参加了“挑战杯”创业大赛,那么他可将其参赛证明等文件递交学校,证明已参加社会实践这一教学环节,从而该学生可以在原本设置的毕业实习期间内筹划找工作、准备毕业论文或者创业的相关事宜。而如果这名学生没有参加比赛,那还可以按照先前的规定,在大四阶段完成分散或集中毕业实习。这种融合后的新模式对学生、院校以及社会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①学生的专业知识将重新熔炼;②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得到提升;③院校更易于控制和管理毕业实习。

尽管将毕业实习同大学生创业竞赛结合后还会存有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区分和筛选出哪些是适合学生参加并能发挥毕业实习功效的竞赛;创业竞赛虽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商业运营,但是学生还是处于一种竞赛氛围下,与真实的创业环境等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另外,学生从什么时间参加创业竞赛以及参与多长时间都还有待商讨。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等成功模式,借鉴“赛扶”的运作模式等来逐步引导金融学毕业实习同大学生创业竞赛的逐步结合。

参考文献:

[1]中安在线.徐州将举办大学生创业创意大赛[EB/OL].(2010-10-29).

http://省略/zhuyeguanli/system/2010/10/29/0

03413325.shtml.

[2]赛扶中国.赛扶中国简介[EB/OL].(2009-09-26).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就业数据;培养方案;金融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087-02

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发展的根基,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和具备什么样的能力,采用什么样的培养方式等都需要在培养方案中一一界定。目前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基本上都是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和重点院校的培养方案制订的,没有考虑地方院校和重点院校相比在生源质量、教学水平、基础设施及就业方向上的不同,导致制订的培养方案不能很好的执行,不能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所以地方院校必须在重新审视本专业定位的基础上对培养方案做出调整。一个专业乃至一个学校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要看其培养的学生是否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所以本文以学生的出口即就业为依据,对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进行研究。首先,设计调查问卷对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2015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其次,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分析结论;最后根据调查问卷的结论,提出对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整的对策。

一、问卷设计与测试

1.问卷设计。目前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等院校的学生工作者针对毕业生就业方面做了很多调查,但是这些调查都是对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渠道等进行调查,无法为专业发展和培养方案改革提供建议。因此,为了给培养方案调整提供依据,本文以就业为主题从五个方面设计了调查问卷,包括:基本就业信息、通识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①基本就业信息。对基本就业信息的调查主要想弄清楚一个问题,即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就业情况是好还是不好。本文从两个方面来设置问题:首先是客观指标,包括就业单位的属性、就业单位类型和初次就业时的起薪;其次是主观指标,即实际就业和期望就业的差距。②通识教育。本部分调查主要是想理清基础通识教育(包括专业通识教育)在学生就业中的作用,以便对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进行改革。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就业的影响、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对就业的影响、专业基础知识对就业的影响。③理论知识教育。本部分调查主要是希望理清金融学专业知识培养对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包括:课程的重要性排序。④团队合作、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一般来讲,企业都比较重视团队合作、实践与应用能力,本调查的目的是理清目前培养方案中哪些课程对团队合作、实践与应用能力形成了有效支撑。⑤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亦是企业比较看重的能力,本调查的目的是理清目前培养方案中哪些课程对创新创业能力形成了有效支撑。

2.问卷的测试。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2015届毕业生共有35人,在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前,35人均返校参与答辩准备。此时大多数同学都已经找到了工作单位,因此,针对这届毕业生发放了问卷。问卷发放35份,收回35份,回收率100%。

二、调查问卷的结论所揭示的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1.虽然就业率较高但是就业层次偏低。①客观指标所揭示的问题。客观指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就业单位的属性、就业单位类型和初次就业时的起薪。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是私营企业,其次为国有和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中以金融企业为主,还包括其他类型的企业,例如外贸类企业。国有企业以银行为主,但是主要就业单位集中在各类银行的县级支行,甚至镇级支行。银行是就业的最主要去向,其次为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从起薪的情况来看主要集中于2000~3000元,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起薪为1000~2000元,1000元以下主要是未就业学生。总之,从客观指标来看,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层次不高,毕业生就业的第一选择是银行,只有在银行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时才考虑其他金融企业。起薪普遍较低。②主观指标所揭示的问题。主观指标主要考察了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和预期就业情况的差距。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低于就业预期。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本专业的就业水平较低;二是,毕业生对自身的就业期望较高。

2.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空泛和时代的融合度不够。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就业的影响。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毕业生并不认为人文社科知识对就业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发现产生这一结论的主要原因是毕业生认为目前学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及授课内容设置并不符合社会的需要,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②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对就业的影响。通过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毕业生并不认为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对就业有很重要的影响。经与学生详细了解后发现:一是,学生没有意识到这类知识对金融学学习的重要性;二是,这类课程的设计和专业课程脱节,其实用性并没有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体现;三是,金融企业更注重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③专业基础知识对就业的影响。通过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毕业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在就业中所起的作用都比较认可。鉴于此,应该在今后培养方案的制订中,特别重视专业课程的选择和优化。

3.专业理论教育众口难调。专业理论课开设了《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工程学》、《投资学》、《计量经济学》、《保险学》等十二门课程,让每位毕业生选出这些课程中对就业最有价值的3门课程。从结果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投资学》、《保险学》以及《证券投资基金》是排在前面的课程。这说明不同就业志向的毕业生看重不同的课程。这虽然给我们制订培养方案带来了困难,但也提醒我们要注意课程的多样性,并突出重点。

4.实践教育培养方式粗放,精细度不够。实践课程包括实验和实习两个部分,涵盖了从金融交易模拟到毕业论文的十门课程。同样本次调查让每位毕业生从中选出最具就业价值的3门课程。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最具就业价值的实践课程是毕业实习、经济数据分析、金融交易模拟和认识实习。经过和毕业生的深入访谈发现,实践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实习内容充实、安排合理,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增加实践知识,掌握操作技能。

5.创新创业教育手段单一、效果不明显。创新创业教育目前有三门课程,分别是创新教育、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根据毕业生调查结论,这些课程并不能对就业产生良好的支持,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授课内容脱离实际、教师素质和上课形式是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

三、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调整的建议

1.培养目标定位应更加切合实际。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规格,也决定了学生的就业取向和自我认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金融学专业的就业更趋向于基层金融单位,应该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面向基层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的应用型人才”。

2.优化通识课内容紧跟时代。从调查结论可以看出人文社科知识、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在就业中起的作用不大,原因在于这些课程内容陈旧,无法和学生专业知识融合。因此,新培养方案应该充分对通识课的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注重和学生的专业发展紧密结合。

3.专业课程应模块化。从调查结论可以发现,不同就业取向的毕业生看重不同的专业课,所以专业课应该尽量模块化,例如:将银行类课程、投资类课程以及保险类课程分别设为不同的模块,供不同就业取向的毕业生选择。

4.实践类课程应避免流于形式,要和金融行业紧密结合。目前的实践类课程有一些流于形式,学生不能从中获得就业需要的实践技能。在未来培养方案的调整中有三点需要加强:一是,充分利用金融实验室,目前的金融实验室可以进行包括股票、银行及保险的模拟操作,应充分利用;二是,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到金融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三是,聘请金融界人士作为专业的校外导师和本专业教师共同授课。

5.创新创业教育要更注重效果。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无论是教师素质还是创新创业环境都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创业需求,因此,未来对培养方案的调整应着重于两点:第一,提高创新创业教师的素质,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增加行业经验,或者引进有行业经历的教师;第二,从授课形式上来讲,应该将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结合,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充分利用各级创新创业平台。

总之,通过这次对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调查,发现了目前培养方案的不足之处,为未来对培养方案的调整提供了依据,同时对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斌.2014届管理学毕业生就业意向与期望调查报告及对应分析――以河北联合大学管理学院为例[J].中国市场,2014,(5):68-69.

[2]董井瑞.财经金融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70-75.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实践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实现专业理论与实际应用技能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如何切实加强、优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问题,是跟毕业生综合竞争力和就业率直接挂钩的现实问题,也是师生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高校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结构性失业的现象,金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毕业生的质量不匹配,突出表现在毕业生的金融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于是出现了毕业生为找工作而发愁,用人企业却因招不到合适的金融人才而苦恼的矛盾。金融学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对于提高学生的金融专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教学环节,从而提高金融专业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各省属普通高校正在进行应用技术型转型改革试点中,金融学专业也是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试点转型专业之一,这客观上要求学校在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把实践教学放在尤为突出的位置,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目标,通过开拓案例式、项目式等各种新型实践教学方法、创新校企合作方式,深化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建设、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的实践教学改革,切实增强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解决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

2目前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比例偏低

目前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偏理论教学模式,理论学时所占的比例偏高,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偏低,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践教学环节学时除掉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毕业教育之外,金融学专业教学实践环节占总学时比例只有15%。

2.2实践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效果一般

金融学专业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各高校中也正在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方法的各种尝试,探索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但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如金融机构所涉及的银行、证券、保险等这些行业的自身特点和相对的保密性,以及长期以来遵循的其他课程的理论教学方式,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近几年金融学专业一直在积极探索实践教育的方式的多样化,通过课程设计环节、校内实验室实训、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外出参观金融单位等多种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学生总体参与度高,但效果一般。毕业论文以指导教师命题为主,学生结合毕业实习主动、开放性选题较少,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脱节严重,导致毕业论文大部分都是大而空,多理论少实践。

2.3专业实验室配置与实际市场要求有差距

金融学教学内容以银行、证券、保险为基点,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技术性,尤其随着科技与金融的不断结合,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金融专业技能操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校内金融实验室的建设在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各高校也大大加大了金融专业实验室的投入和建设,但还是远远滞后于金融行业的发展态势,实验室的配置远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大大制约了实践教学效果。一方面由于经费和投入的限制,硬件配置没有达到需求,另一方面现有市场上金融专业操作软件比较陈旧,开发不够,滞后于金融行业的发展。

2.4校外实习基地形式单一

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多渠道拓宽学生实习实训渠道,但是校外实习基地类型比较单一,质量参差不齐。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目前金融学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以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数量居多,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偏少。由于校外实习基地数量有限,只能保证一部分学生毕业实习的需要,同时学生在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实习主要以电话营销、推销为主,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并不高,所以很多学生都是自己找实习单位分散实习,因此毕业实习环节中的教师指导、跟踪监督机制很难保证,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2.5专业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缺乏

普通高校的实践课程和环节的专业教师大部分都是由专业理论教师所承担,而一方面在独立学院教师的平时理论课程教学任务繁重,而职称评定、教学考核主要以理论教学时数和科研成果为主要依据,因此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的机会几乎没有,同时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相关行业金融机构的锻炼,导致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层次远低于理论水平,这也是高校目前整体实践水平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3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深入研究金融行业的行业特点、运行规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挖掘区域金融产业职业各类型岗位群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系统设计、整体优化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2)积极创新金融学实践教学方法。

突破传统的“教师演、学生练”实践教学方法,在讲授基本金融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项目为导向,将课程进行整合,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教师不再是演练、教授者,而是项目的引导者。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分析和设计金融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以项目为导向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可以训练提高学生的心智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同时设计和参加各类型的金融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代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3)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校内金融实验室的投入,购买高质量的金融模拟软件,精心设计金融模拟的各个环节。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学校要转变观念,不要总是把目光集中在传统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要积极开拓多样化的实习基地,充分利用金融市场中不断涌现的新型金融企业,如小额贷款公司、金融担保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期货公司、私募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相关企业的资源,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多样化的选择。同时在开发新资源的同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加学校与企业合作关系的力度和深度,为学生创造一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4)提高实践教师的业务水平。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金融;学术硕士;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设置

一、专业型硕士及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发展情况

长期以来,我国硕士教育主要是培养从事教学科研的学术型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对应用型研究生的需求正在大幅增加。为积极主动适应这种变化,2009年起,教育部开始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下发《通知》中明确规定:“已下达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万名,主要用于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2010年至今持续缩减学术型硕士招生规模,相应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规模,以达到缓解本科生就业压力同时实现研究生教育培养型结构重大调整的目的。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相对于传统学术型硕士而言的学位类型,旨在培养专业性更强、更能适应社会需求或工作岗位需要的实践型人才。与此前的非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相比,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首先,非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招生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则主要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其次,报考难度不同,非全日制专硕考试难度较全日制专硕要低一些;最后,毕业后所获证书不同,非全日制专硕一般只能获得学位证书而不能获得学历证书,也就是所谓的“单证硕士”,而全日制专硕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双证齐全。由此可见,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国家教育部面对日益细化的职业分工和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迫切需求而对传统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做出的改进和调整,是如今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会议审议通过了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等19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设置方案。方案中明确了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过程、学位论文等各方面要求,为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指明了方向。目前清华、北大、人大、复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都设立了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点,各校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逐步扩大专业硕士在硕士招生中所占比例,并在实践培养中不断探索,促进金融硕士培养模式逐渐成熟,金融硕士成为考生报考时炙手可热的新焦点。

二、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比较

下文从培养目标、招考条件、考试内容、学制、学习费用、课程设置、导师配备、学位论文要求、读博要求等方面对金融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比较:

1.培养目标

顾名思义,金融学术型硕士侧重于培养“学术型”人才,即对金融理论有深入了解并追求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创新、适合从事教学和基础性、理论性科研工作的研究生,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则为“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充分了解金融理论与实务,系统掌握投融资管理技能、金融交易技术与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财务分析、金融风险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很强的解决金融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在培养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招考条件

传统的学术型硕士招生对象为本科应届毕业生,考生需参加每年一月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招生对象与学术型硕士相同,为本科应届毕业生,招生考试于每年一月与学术型硕士入学考试一同举行。

3.考试内容

金融学术型硕士考生参加每年一月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考试科目包括数学、英语、政治、专业课综合,分值分别为150、100、100、150,其中数学、英语、政治为全国统考科目,采用全国统一试卷,专业课综合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

金融专业型硕士入学考试与学术型硕士入学考试一同举行,在2011年之前,考试科目与学术型硕士相同,包括数学、英语、政治、专业课综合,分值相同,其中数学、英语、政治采用与学术型硕士相同试卷,专业课综合也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但试卷内容与学术型硕士不同。2011年之后考试科目中数学改为经济类联考,分值仍为150分,经济类联考全国统一,其中70分数学,40分逻辑,40分写作,专业课考纲由中国人民大学统一制定,具体试卷则仍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总体来说,金融专业型硕士入学考试降低了对考生数学方面的要求而更加强调逻辑能力与综合写作能力,专业课命题也会侧重于考察金融实务知识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制

金融学术型硕士一般学制为三年,前两年安排在校学习课程,第三年进行实习或科研项目以及毕业论文答辩,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实习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准许毕业,获准毕业后颁发学位证书与学历证书。

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制一般为两年,第一年安排在校学习课程,第二年进行实习及毕业论文答辩,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实习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准许毕业,获准毕业后同样颁发学位证书与学历证书。

5.学习费用

学术型硕士录取为国家计划内(非定向、定向)的硕士生按国家规定享受免学费待遇。录取为国家计划外(委托培养、自筹经费)的硕士生须缴纳学费,一般为8000元/年,不同专业有所不同。对于自筹经费生、特困生等考生可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者商业贷款缓解学费的压力。

全日制专业硕士从2010年开始少部分录取为国家计划内(保送)的硕士生按国家规定享受免学费待遇,大部分专业型硕士须缴纳学费,一般比学术型硕士高,根据学校不同学费有所差异,平均为30000元/年。

6.课程设置

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学硕与专硕的课程设置也有较大差异。学术型硕士的课程设置偏向理论性,目的在于拓宽和加深学生对于金融各分支领域的理解和认识,以及授予学生经济金融研究方法、学术规范等,例如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统计回归分析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等,教学方式采取传统课堂教学居多。专硕课程设置则偏向实践与应用,所学课程大多与金融领域各职业具体相关,例如金融理论与政策、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金融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等,教学中多采取课堂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目的在于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面对金融实务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提高学生硕士毕业后对于社会需求和岗位要求的适应能力。

7.导师配备

学术型硕士一般配备一名校内老师作为导师,指导学生学习实践及学位论文的完成。而对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除了从校内老师中选择导师外,也会吸收来自金融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或担任导师,大部分院校采用“双导师制”,即为每个专业硕士配备两名导师,一名由校内老师担任,一名由来自各金融机构的在职人士担任。

8.学位论文要求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一般要求为理论研究、调研报告等,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范围较广,可以是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毕业设计等,学位论文答辩形式也可多种多样。

9.读博要求

学术型硕士一般有部分报送读博名额,学生根据自身意愿和条件可以申请直博,金融专业型硕士则没有直博机会,有读博意愿只能参加统一考试经录取后入学。

三、总结

作为开设仅三年的专业,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曾经面临多方质疑,社会对于专硕的就业前景持消极态度,而在上文对金融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进行对比之后不难发现,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国家教育部门为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硕士就业而对传统研究生教育进行的改进和创新,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花开并蒂”的局面一方面能够保证继续为科研及教学工作输送适合的人才,另一方面又利于改善长期存在与研究生教育的社会需求与硕士毕业生不能有效匹配的问题,双管齐下,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

参考文献:

[1]李莹.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2]刘红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及改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6).

[3]薛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J].北京教育,2007(11).

[4]程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9).

[5]教育部.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010.

[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9.

本文系中央财经大学“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关键词】经济学 实践教学 改革

【论文摘 要】本文主要强调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加强金融实践教学的三个主要的思路:改革金融学士学位授予条件、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彻底扭转过往错误的实践教学理念。

1.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金融学专业创办于2001年,设有国际金融和投资理财两个专业方向,现有在校生1102名,是我校办学规模最大、在校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因此,我校金融专业能否办得好,不仅关系我校大部分学生的前途命运,也直接关系到作为民办高校能否持续经营的命门所在。

从广东的就业形势来看,每年广东人才市场都对金融类专业人才有大量的需求。然而,从用人单位的使用情况来看,金融类的学生未能达到用人单位的预期。作为金融学的毕业生,很多人不知道股票为何物,对常见的金融类软件不了解和对身边重大的金融事件毫无理解,导致用人单位要用很长时间再次给学生进行再培训才能满足岗位需求,更为严重的是,令到部分金融用人单位认为金融系毕业生毫无专业特长可言,安排类似影印等“万金油”岗位。这一方面是对金融系学生四年的学习努力不予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对国家在金融教育投放的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如何在学生在校期间加强金融专业技能,加强动手能力,令到所学金融知识和社会实践尽可能衔接一致显得尤为关键和迫切。

2.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2.1 改革金融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进一步体现金融实践性要求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授予金融学士学位要求普遍为在规定的学习期间,完成规定的学分和学位课要求,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和答辩,即可授予学士学位。这里面有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导致许多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弱化,令到不少学生上课前被辅导员“赶鸭子”(担心学生到课率不高),上课期间老师对学生“填鸭子”(金融理论知识流于板书和说课形式),学期末“烤鸭子”(学生习惯平时不认真听课,期末针对老师的“温馨提示”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导致学金融的不会搞客户理财和证券投资的奇怪现象,根源在于一种常规化的书面考核方式本身就无法凸显金融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而且还很容易导致高分低能学生的成批次出现,加上近些年高校招生大幅扩张,这种没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高学历型“农民工”更加是造成就业难和“大学无用论”盛行的根源所在。

好的考核方式,才是好的教学指挥棒。为此我提倡在授予金融学士学位的条件上实现三点改革。

第一,对于一些金融的专业核心课,必须采取“书面考试”和“口头答辩”的“双考核”方式。学生除了完成期末考试等理论测试的之外,还必须与授课老师进行“一对一”的口头答辩考核。一方面,授课老师可以根据该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和口头答辩的表现,综合评定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最大限度上避免了“高分低能”的学生和“平时不上课,考试很高分”的“投机型学生”的出现;另一方面,通过口头答辩的形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即场反映和口头表达能力,对所学知识更加深刻掌握。

由于这种考核方式必然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授课老师的教学负担,所以必须用在金融专业核心课上,这部分的课程应该是金融学的灵魂所在,诸如《金融学》、《货币银行学》、《西方经济学》、《证券期货外汇模拟实验》、《财务管理》等。

另外,在师资配置上,对“双考核”的课程可以考虑由两名的教师负担,以减轻教师在“口头答辩”的负担;在师资质量上,尽量由担任过企业金融工作的专业教师负责,而非一味强调副高职称和博士学历的教师。

第二,必须同时取得“毕业证书+技能证书”才准予毕业的培养模式,同时适当提高技能证书的标准。目前“双证”毕业的模式主要在中专和大专类院校比较多,但是笔者觉得“双证”毕业有很多的好处,应该在本科类院校全面推广。所谓“双证”培养模式,就是要求学生在大学规定的学习时间期间,既要完成专业教学计划的学习任务要求,也要通过国家有关部门或行业的技能考核考试,取得资格证书。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将来毕业后免去在工作期间还要参加资格考试的沉重负担,让资格考试在学生时代完成;另外一方面,透过专业考试,也可以让学生学到最贴近社会实际的专业知识,获得的专业资格证书也为未来的就业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部分高校可能选择一些容易通过的证书来作为技能证书,学校可以根据自己专业的生源质量,对学生考取的技能证书作出一定规定,尽量难度适中,过于容易或过于困难都不合适。

2.2 提高专业教师质量,实现“双师型”师资队伍

没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不太可能培养出一批动手能力强的金融专业毕业生。既然金融学生要提出“双证”毕业的考核标准,那么教师队伍应该实现“双师”的教学资格认定,从事金融教学的老师除了完善自身的学术修养,提高职称之外,还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完成部分社会认定的金融从业资格证书,以充实自己的专业技能。此外,金融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定期到金融机构学习和进修;如果不具备此条件,学校或教研室也应该聘请金融实务部门中实践能力强的领导或者专家来校开设讲座或培训班,提高教师的实务金融素养。

2.3 彻底扭转过往错误的实践教学理念

教育部在《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理念”。

在笔者看来,理念往往是改变事物的关键,纵有先进的硬件设备,但是如果没有先进的理念配合,其效果也是大打折扣。举个例子,以前有个农夫看到汽车跑得比自行车快,于是买了部汽车,一段时间,农夫很困惑地问汽车的销售员:为什么汽车没有脚踏板,为什么汽车的转盘下面没有刹车开关——很显然,虽然农夫有了辆汽车,但是他的思维理念还是停留在自行车上。这样的例子同样发生在金融专业的实践课上,广州大学松田学院虽然建成了初级规模的综合实验室,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已经超过100万人民币的经费。但是,部分老师在讲授金融实践课上,喜欢像上理论课那样按部就班,将证券软件一步一步的操作教会学生,然后布置课后作业。结果,学生也好像上理论课那样机械地听课和完成作业,这显然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实验室的硬件措施不配合,就好像一个农夫仍然将自行车的驾驶经验套在汽车身上,令到汽车的作用大打折扣。

正因为如此,笔者在金融实践教学上,作出一些调整。我先教会学生基本的买卖指令。之后,我只是提供一个证券思维的框架给学生,让学生组成小组作专题式的讨论和研究,学生自己上网搜索资料,自己利用实验室的软件进行摸索和研究,最后得到研究报告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和老师进行答辩。通过这样的形式,笔者发现,学生对金融知识的实践理解强化很多,笔者觉得真正好的实践教学手段,应该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参与实践的热情,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金融实训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史金联.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4).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金融与证券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王赛芝(1974- ),女,浙江永嘉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金融教学实践。(浙江 温州 325035)

[基金项目]本文系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院级教改课题“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研究——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WZYJG101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123-02

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竞争力,第一次在党的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金融业的三大支柱。目前,我国金融业迫切需要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金融人才,但人才需求结构和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高职院校金融人才的培养既是严峻的考验,也是难得的机遇。专业是连接学校与社会需要的桥梁,专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专业教育质量直接关系整个学校的办学质量。作为教育部、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性高职院校,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积极开展专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经过几年的发展与探索,目前已与温州当地的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协会和一些金融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定位高职院校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思考,并初步形成了独特的培养特点。

一、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1.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需求调查。2010年暑期笔者在温州全市范围组织了一次金融与证券人才市场需求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信用担保机构等,共发放了70张调查问卷并全部收回。调查共设计了10个问题,内容包括用人单位对人才是否有需求、主要提供哪些岗位、需求的学历层次、注重毕业生哪方面的品质、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职业资格证书、认为毕业生主要存在的问题等。从问卷调查来看,被调查企业基本上都需要招收金融类毕业生,有招收意愿比例高达94.3%,除商业银行外,其他企业招收意愿更为强烈,所调查的每个单位都说要招人。被调查单位普遍要求招大专以上的毕业生;尤其是商业银行,有40%的商业银行要求招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被调查企业中为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提供的岗位有:商业银行主要提供“大堂经理”“柜台人员”和“客户经理”三种岗位;证券公司主要提供“客户经理”“后台管理”和“证券分析师”岗位;保险公司主要提供“后台管理”“保险营销”和“核保与理赔”工作岗位;其他金融企业主要提供“客户经理”“柜台人员”和“后台管理”岗位。被调查企业普遍要求学生要具有敬业精神、责任心等品质,在能力方面要求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比较突出,此外,对毕业生的知识和资格证书等都有较全面的要求。

2.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对我院金融与证券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笔者发现毕业签约金融单位的人数并不多,但实际上毕业以后学生真正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仍高达70%,他们就业的单位涵盖了商业银行(含农村合作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具有金融性质的工商企业和其他企业等;就业的岗位主要集中于客户经理、个人信贷、内勤管理等一线服务岗位。造成签约时和实际就业专业对口率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单位较其他企业有一定的特殊性,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都是要求学生必须先有毕业证书才能参考招聘考试,经录用的才能签约。而一些学生为了能够在毕业之前签约,会先找个企业盖章,所以真正在金融单位就业往往是毕业半年后的事情。实际上,从与金融企业的交流来看,他们还是普遍比较欢迎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认为他们动手能力较强,心态比较端正,一旦录用,往往工作稳定性较好。

3.温州金融业基础分析。温州一直走在金融改革的前沿,1984年,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家私人银行的“方兴钱庄”在苍南钱库成立;1986年,杨嘉兴等几个温州人集资31.8万元,大胆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股份合作制信用社——鹿城城市信用社(现在的温州银行);1987年,温州被正式列为全国第一个进行利率改革的试点城市;2002年,浙江省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联合宣布温州作为全国唯一的金融改革试验区。截至2011年3月22日,温州共有3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1283个营业网点遍布城乡,是浙江省银行业机构种类最齐全、网点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同时,温州已开业的小额贷款公司有22家、村镇银行3家、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营业部近50家,尤其是具有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特点的各类投资担保公司近年来发展更是非常迅猛。在温州这样一个金融业发达、区域金融特色突出的地方办金融与证券专业,显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因此在人才培养上应突出强调区域性。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定了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对接温州金融产业,依托温州银行、证券、保险、担保等行业,主要与在温州的各中小商业银行、证券营业部、保险公司及具有一定规模的投资担保公司等合作,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在中小商业银行、担保等领域内从事信用服务以及证券领域内从事投资咨询、营销服务的高素质技术型专门人才。

二、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职业能力体系

岗位要有能力才能胜任,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后,我们对专业的能力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学生需要具备的素质结构和基本能力、知识结构和职业理论、能力结构和职业应用能力要求。

素质结构和基本能力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作风,具备创新精神;具有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牢固的法制观念;拥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具有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尊重他人的良好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熟悉金融行业服务规范,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知识结构和职业理论要求:掌握经济数学、实用英语、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财经应用文写作等公共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经济学基础、财政与金融基本知识、统计调查与分析、金融法律实务等岗位基础知识;掌握商业银行、信用担保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一线信用服务和证券营销服务等岗位的技能和操作流程;掌握社会经济热点、温州经济专题、银行中间业务、ERP沙盘对抗、保险理论与实务、客户管理、证券投资基金、典当实务等岗位拓展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应用能力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基础能力,如语言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经济分析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具备与职业工作岗位有关的岗位操作能力,如市场调查与分析的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客户开发与服务管理能力、证券分析和投资理财能力等;具备适应不同岗位的延伸能力,如金融会计业务、熟悉银行综合柜员的技能、证券分析能力等。

三、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设计理念。在对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对从事就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进行梳理,并围绕核心能力确定了一些核心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从整体上来说,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突出区域性、强调实践性和重视高教性。首先针对温州的区域金融特色,开设了“温州经济专题”“担保基础知识与实务”“典当实务”等地方特色课程,突出区域性。其次课程设置强调以实用为目的,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与行业和企业合作,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之路,与企业共同开发提高学生就业上岗能力的课程,以增强岗位适应能力。最后利用学院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政策,定期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教改项目的研究,参加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并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研究创新工作,强调实践性和高教性。

2.课程结构设计。课程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程两大类,公共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健康与安全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文化基础教育、素质拓展教育;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专业实践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既强调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又突出了职业能力锻炼,形成了符合培养目标的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

3.实践课程体系。一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安排。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强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见下表。二是课程实践和技能考核。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实践教学,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注重随堂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通过证券业务流程训练、银行综合柜台业务技能训练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金融与证券专业的学生毕业前必须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了进一步检验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我们设置了校内课外技能考核,要求学生有选择地通过校内技能考核,具体技能考核项目包括点钞、人民币防伪、数字书写、数字小键盘录入、财务报表分析、Excel与Word应用、证券模拟交易、证券技术分析、职业服务礼仪等。

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整个思路是以温州金融特色为基础确定金融职业岗位,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以专业定位的工作过程明确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虽然我国的金融与证券从业人员增长很快,但和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要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规划,客观上需要一个功能齐备、运作规范、规模不断扩大、效率不断提升、能够满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速效需求的资本市场,而资本市场未来的可预期持续发展,形成了对金融与证券专业从业人员的巨大需求。在温州这样金融业发达、区域金融特色突出的地方办金融与证券专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在人才培养上要突出区域性,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相应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安排等进行探索,逐步形成培养特色与优势,培养出社会适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文波.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讨[J].商业经济,2009(3).

[2]潘丽娟.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内江科技,2008(3).

[3]纪红坤.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学生;金融营销能力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5-0082-02

自2006年以来,随着中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及由美国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我国金融市场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各类金融类企业实行经营转型。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的金融企业开始意识到金融营销的重要性。然而,目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一直把精力放在培养大专层次的金融技能型人才,很少重视营销能力的培养,在校金融专业的学生受过专业化营销训练的却寥寥无几。因此,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应依据金融行业人才需求的动态和方向,依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学生金融营销能力的培养,为金融业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金融营销人才。

一、培养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金融营销能力的必要性

(一)转型中的金融业急需大量有金融营销能力的金融人才

在市场日趋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能否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基层金融营销队伍从而实现成功营销,直接关系着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然而,我国目前金融营销人才的供给却远远跟不上金融机构的需求,金融市场将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面临金融营销人才短缺问题。据预测,全国所有券商的4198个营业部需要30多万一线营销人员。如果再算上外汇、期货、信托、基金以及各类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理财顾问公司和商业银行等,以及正在陆续来我国的各类国外的一些金融机构,那么,最少需要100多万金融营销人员。

(二)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最适于培养一线金融营销人才

金融机构需要的是直接面对客户的一线金融营销人才,而这些营销人员并不特别要求具备很深的金融业务知识,只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即可。尽管目前,一些金融机构如银行在招聘人员时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但相对于本科生和研究生而言,大专生期望值不高、比较务实,比较稳定。另外,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的“实用性”人才。因此,大专生在基础营销岗位上则比本科生更有竞争力。

(三)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的需要

从我对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近三届高职金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尽管刚参加实习时专业对口率比较高(连续三年均达到84%之上),但是到签订三方就业协议时的专业对口率比较低(不到50%),毕业一年后对口率仅为14%左右,其中2010届毕业生415人,就业的对口的学生只有59人,就业对口率只有14.2%,2011届为13.5%,2012届为14.8%,从我们目前对2013届目前实习期时的对口率也只有26.8%。另外,从毕业生的就业结构来看,近四届毕业生在银行、证券、保险及投资等类型的金融机构就业的比重大致为5.9%、15%、和20.8%。从以上数据说明,按说金融专业是当下比较热门的专业,转型中的金融业也需要大量的金融营销人才,然而最终毕业后学生在非金融企业就业的比重较高,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深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这主要是与金融专业目前培养的人才不能充分满足金融机构的需求有关,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为例,我校学生在校六学期只开设一学期的金融营销课程且每周只有四节课,而他们学到的这些书本上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于他们实际工作的需要,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频繁的跳槽。因此,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基于当地金融行业发展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培养策略。

三、高职院校金融营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尽管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每年也培养了大批的毕业生,但是由于培养学生时没有根据当地金融市场的需求――金融营销人员的目标去培养,以至于培养的毕业生的质量和方向与金融机构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最终出现了金融业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之间出现了新的矛盾:金融业如保险业缺少大量的基层营销人员的同时,许多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则工作难找,大量改行。我认为造成这种结果虽然有用人单位对大专生的歧视,也存在部分高职毕业生职业定位不是太清晰、学生本人期望值过高、心理素质不高、怕吃苦、怕吃亏等一些客观原因,但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在培养目标和方向上没有跟上金融市场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的金融理论知识,却很少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金融营销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金融专业金融营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搭配不能适应金融业对金融营销人才的需求

我们都知道,课程体系的设计应根据金融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市场的需求,再结合本校自身办学的优势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具体目前而科学制定。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一直在沿用好些年前设置的主干课程,这就造成了目前高职金融专业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二者关系上出现两种现象:一是部分院校金融专业片面重视实践教学而严重忽视理论教学;二是更多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采用则是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教学体系。这两种模式的教学体系最终造成毕业生跟不上金融行业发展的需求和步伐,最终被金融业所淘汰。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偏少

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尤其是培养学生金融营销能力,必须依靠一批既精通现代金融业务,同时又有着深厚的金融理论素养、实际工作经验、懂银行业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然而,高职院校同时具有金融专业的学术背景和实际金融操作经验的“双师型”高素质的教师还不多,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及培养金融营销人才的需要,更无法跟上金融业务的发展,这种教与学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都会极大地阻碍了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如金融营销是的一门知识较为全面、专业性又很强的新开设的课程,金融营销不同于一般的市场销售,只有营销能力而没有金融专业基础是不可能教好这门课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般很多有经验的老教师们认为不好教都不愿意上,最终都有刚就业的新教师上,然而这些教师根本没有营销教学实践经验,更不是“双师型”教师,他们更多的是自己边看边教学生,试想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竞争力会高吗?

(三)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不适合金融业的发展

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就是为金融业培养一线金融营销人才的,因此,高职毕业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金融和经济学常识,更要具备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金融人才。然而,一些高职院在课程设置时要么照搬本科院校课程的设置,要么一直沿用多年前设置的课程体系,尽管大多数院校金融专业尽管开设了金融营销课程,要么是总课时很少,要么就是忽视金融营销的专业化特点,随便找个不懂金融业务的教师上课,或者只是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加一门市场营销课;另外,实训、实践课程学时也明显偏低,这样,最终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技能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这就使得他们到金融机构上班后远远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而最终选择跳槽。

三、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学生金融营销能力的培养对策

在当前经济环境条件下,面对金融企业转型所引发的对金融营销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变观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构建适应金融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通过完成及加大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金融营销能力。

(一) 制定适应金融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岗位的需求。一般情况下,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大多是在生源地所在的区域就业,因此,高职院校应调研分析研究本区域及周边地区的人才需求和市场需求,进一步明确金融企业需要人才的类型。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目前金融业如河南省的金融业需要的大量的高素质的金融营销人才,主要岗位是综合柜员、大堂经理及客户经理。因此,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以 “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指导思想,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性强的实用型金融营销人才。

(二)开展实践教学的方法打造实用型人才

营销能力是一个综合能力,为了提升金融专业学生金融营销能力,我认为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应设置不同的实践课程、分实践教学的方法,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以保证教学逐渐接近岗位实际。为此,高职院校需要建设银行信贷业务实训室、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实训室、证券业务实训室、电算化会计实训室、险业务实训室等实训设施,引进金融企业真实的产品和服务项目,更要求所配置的仿真的教学环境要与金融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所和业务场景高度相似,并且要使用和实际工作相同的软件,并且按照工作流程来组织教学。这样的实践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修养、综合素质及金融营销能力有了更好的效果

(三)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

我认为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在课程设置时,要不断地与金融机构进行联系和沟通,预测和了解金融市场需求变化,一方面知道用人单位需要的用人岗位,另一方面,适应现代金融业经营发展的趋势,要树立 “以需求为导向”的理念不断地改进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更好地体现出“一专多能”的需要。在校期间学校一定要培养金融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市场分析能力、营销技巧、与客户的沟通及管理能力等,应进一步加大营销类课程的比重,重点结合证券基金业、银行业、保险业及期货公司等行业的特征、产品的特征及客户的特征培养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要掌握的具体行业的营销技巧。我们在设置课程时应增加诸如市场营销学、营销心理学、商务谈判、金融产品的营销、金融市场营销等课程。第二,课程安排的顺序应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本人能力形成的规律及金融企业员工的岗位轮换规律,按照 “由易到难,由单一技能到复杂技能”的前后顺序,防止课程顺序发生倒置。最后,在教学内容上依据金融业就业岗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重点对学生职业专门能力、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金融营销能力。

(四)进一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实践教学方法对金融专业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金融营销课程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业务操作能力与其理论水平同样重要。因此,高职金融学校金融专业应尽快推进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整体上存在理论强、实际技能差的不合理结构。进一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鼓励教师到金融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自己的专业意识和专业水平;二是聘请或引用金融部门的业务骨干来充实教师队伍。改变唯学历是从的招聘高学历教师的思路,从政策上支持引导和培养在任教师,逐步建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

总之,培养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金融营销能力是一项不断发展的系统工程。加大对金融专业高职大学生金融营销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本人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改变自己,更需要学校对教学方向、人才目标的培养和模式及所开设课程等都要做出及时调整,同时也需要金融企业加强对毕业生的培训。在实践中高职院校应有前瞻性,时时密切关注国内外金融业的发展,以金融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地改变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我国的金融业培养出大批的合格的基层金融营销人才。

参考文献:

[1]廖宜静.高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06):117-121.

[2]刘璇.高校金融专业要重视学生金融营销能力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8,(08):31-33.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关键词: 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 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 确定

论文摘 要: 本文在对我国过去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已有提法的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我国金融教改项目和我院实际,提出了我院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一、对我国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已有提法的分析

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无论是专科、本科还是研究生,都为“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应当说,这一提法在新中国成立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正确的,它符合当时的国家需要,也基本符合当时的人才规格。

首先,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学生一般都是按计划统一招收,录取的学生有干部指标,入学后有城市户口并享有公费医疗待遇,毕业后由政府按计划分配到与专业对口的各经济管理部门工作,毕业生工作后都是“管理人才”。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为例,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去向都是专业银行和人民银行,从事的工作都是银行业务的管理。

其次,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都按部门、行业划分得很细,学生所学的内容与本专业相关的政策、制度、规定、计划编制与执行、管理方法与措施等密切相关,因此毕业生确实是“专门人才”。但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不是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是各专业银行有关的具体业务,业务知识非常专业、非常窄。

再次,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完全的精英教育阶段,规模很小,毕业生一参加工作就能到重要的岗位上,加上当时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低,大学专科、本科已经是相当高的层次了,而且改革开放之前没有培养研究生,因此本科毕业生自然就是“高级人才”。所以那时一个合格的高等教育经济类毕业生应该称得上“经济管理高级人才”,而高等教育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经济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应该是合适的。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也越来越大。1992年至1997年,全国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3%,在校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到2008年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达1000多万,其中高等财经类专业在校生百万左右。我国高等教育如此巨大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尤其严峻。就教育的相对层次而言,我国正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高等教育的专科和本科将逐渐成为国民终身教育的一个普通阶段。另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以加速度发展并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整体化,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也越来越相互渗透和综合,信息爆炸性扩张。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试图以四年左右的本科教育培养出某个金融领域的“专家”,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肯定是不现实的,只有转变观念,改变和调整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使金融学的高等教育呈现崭新的面貌。

二、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的简要分析

国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上由大学自主确定,以体现各校的特色。国外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要通过评估和按专业水平对大学进行排名而加以引导,并不确定全国统一的专业培养目标。但由于学科(专业)本身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因此,同类大学对相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提法上差异并不很大,另一方面,在相同学科(专业)内各大学都根据培养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的高低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美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了普及化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把本科教育放在优先位置上予以加强和提高,文科教育提出从重视培养经院型“百科全书式”的人转变为注重培养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经济类专业在本科层次上的培养目标一般是以“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为宗旨,施教方式注重素质、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学生一般都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

日本高等教育提出要培养面向国际、面向21世纪的“世界通用的日本人”。大学经济学教育传统上以本科教育为主,近年来开始注重研究生教育。其在经济学本科层次上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原理性知识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

澳大利亚经济学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如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和经济学院培养方向十分广泛,涉及会计制度与规范、经济法、经济计量学、经济史、经济学、金融、服务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业关系、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及日本经济等。

尽管国外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强调奠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强调将学生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强与对经济和社会作贡献的责任相结合,注重本科层次的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这些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

三、我国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为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994年,国家教育部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共同承担了该计划中金融学专业的教改项目,在张亦春教授的主持下,该项目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设计了我国金融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即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熟悉金融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在该培养目标当中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本科教育应强调素质教育和应用教育。

2.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

3.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还应熟悉与金融学相关的原理性知识,并有较高的外语与计算机操作水平。

4.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我院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1999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科、专业化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两条规定表明本科教育具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性。金融专业本科生要强化专业基础性教育,应实施通才教育,以实务操作为主。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新疆和我院实际,我们认为我院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设计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金融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

在该培养目标中我们认为应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注重素质教育和原理性教育。

2.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应用能力的培养。国外著名大学的金融学科教育都是按照两种模式发展的:一是特别关注理论问题和宏观问题,旨在培养“研究型、决策性”的高级金融、经济决策研究人才,被称为“经济学院模式”;二是特别关注金融市场上各类金融活动,关注实践问题和微观问题,使得金融学与公司管理相结合,旨在培养“投资型、管理型”的高级金融工程师或投资管理专家,被称为“商学院模式”。我们认为我院要在新疆金融学本科专业办出特色,比较适合选择“商学院模式”。

3.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4.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 要: 本文在对我国过去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已有提法的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我国金融教改项目和我院实际,提出了我院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一、对我国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已有提法的分析 

 

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无论是专科、本科还是研究生,都为“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应当说,这一提法在新中国成立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正确的,它符合当时的国家需要,也基本符合当时的人才规格。 

首先,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学生一般都是按计划统一招收,录取的学生有干部指标,入学后有城市户口并享有公费医疗待遇,毕业后由政府按计划分配到与专业对口的各经济管理部门工作,毕业生工作后都是“管理人才”。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为例,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去向都是专业银行和人民银行,从事的工作都是银行业务的管理。 

其次,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都按部门、行业划分得很细,学生所学的内容与本专业相关的政策、制度、规定、计划编制与执行、管理方法与措施等密切相关,因此毕业生确实是“专门人才”。但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不是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是各专业银行有关的具体业务,业务知识非常专业、非常窄。 

再次,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完全的精英教育阶段,规模很小,毕业生一参加工作就能到重要的岗位上,加上当时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低,大学专科、本科已经是相当高的层次了,而且改革开放之前没有培养研究生,因此本科毕业生自然就是“高级人才”。所以那时一个合格的高等教育经济类毕业生应该称得上“经济管理高级人才”,而高等教育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经济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应该是合适的。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也越来越大。1992年至1997年,全国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3%,在校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到2008年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达1000多万,其中高等财经类专业在校生百万左右。我国高等教育如此巨大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尤其严峻。就教育的相对层次而言,我国正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高等教育的专科和本科将逐渐成为国民终身教育的一个普通阶段。另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以加速度发展并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整体化,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也越来越相互渗透和综合,信息爆炸性扩张。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试图以四年左右的本科教育培养出某个金融领域的“专家”,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肯定是不现实的,只有转变观念,改变和调整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使金融学的高等教育呈现崭新的面貌。 

 

二、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的简要分析 

 

国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上由大学自主确定,以体现各校的特色。国外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要通过评估和按专业水平对大学进行排名而加以引导,并不确定全国统一的专业培养目标。但由于学科(专业)本身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因此,同类大学对相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提法上差异并不很大,另一方面,在相同学科(专业)内各大学都根据培养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的高低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美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了普及化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把本科教育放在优先位置上予以加强和提高,文科教育提出从重视培养经院型“百科全书式”的人转变为注重培养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经济类专业在本科层次上的培养目标一般是以“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为宗旨,施教方式注重素质、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学生一般都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 

日本高等教育提出要培养面向国际、面向21世纪的“世界通用的日本人”。大学经济学教育传统上以本科教育为主,近年来开始注重研究生教育。其在经济学本科层次上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原理性知识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 

澳大利亚经济学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如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和经济学院培养方向十分广泛,涉及会计制度与规范、经济法、经济计量学、经济史、经济学、金融、服务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业关系、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及日本经济等。 

尽管国外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强调奠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强调将学生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强与对经济和社会作贡献的责任相结合,注重本科层次的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这些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

三、我国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为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994年,国家教育部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共同承担了该计划中金融学专业的教改项目,在张亦春教授的主持下,该项目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设计了我国金融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即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熟悉金融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在该培养目标当中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本科教育应强调素质教育和应用教育。 

2.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 

3.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还应熟悉与金融学相关的原理性知识,并有较高的外语与计算机操作水平。 

4.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我院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1999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科、专业化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两条规定表明本科教育具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性。金融专业本科生要强化专业基础性教育,应实施通才教育,以实务操作为主。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新疆和我院实际,我们认为我院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设计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金融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 

在该培养目标中我们认为应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注重素质教育和原理性教育。 

2.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应用能力的培养。国外著名大学的金融学科教育都是按照两种模式发展的:一是特别关注理论问题和宏观问题,旨在培养“研究型、决策性”的高级金融、经济决策研究人才,被称为“经济学院模式”;二是特别关注金融市场上各类金融活动,关注实践问题和微观问题,使得金融学与公司管理相结合,旨在培养“投资型、管理型”的高级金融工程师或投资管理专家,被称为“商学院模式”。我们认为我院要在新疆金融学本科专业办出特色,比较适合选择“商学院模式”。 

3.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4.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