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

说明文教学论文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说明文教学 教导策略

一、加强说明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科学素养,即人在了解自然并且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不仅对自身有巨大作用,对于全社会全民族的意义也同样深重。因此,通过在初中语文课外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对科学素养的提升,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十分有效。通过对课外说明文阅读的搜集和吸收,可以有效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重大的作用,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甚至会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挖掘趣味元素,强化阅读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说明文虽然表达方式较为单调,但是其中说明的对象丰富多彩,通过对说明文的学习,学生能够学到更多、更丰富的事物,可以不断拓宽学生视野。叶老说过,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热情就会很好地激发出来,同时会很好地强化教学效果。

三、加强方法指导,培养说明文阅读能力

1.宏观把握

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文眼;阅读预习提示,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弄清学习重点,明确课文学习目标,以便有针对性地学习,然后根据预习提示初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捕捉最主要信息的能力,培养概括能力。

2.熟读讨论

按阅读说明文要注意的五个方面,要逐一对照加强领会,以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过程要教会学生精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段作深层次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学习对文章作圈点批注。这一步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既要教会学生学会全面阅读,又要让学生学会重点阅读;既有面,又有点;既有整体的理解,又有重点语段的深入研究;既避免逐段肢解文章而浪费时间,又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指导小结

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小结,这一步是对前面读书活动的升华,通过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概括能力,总结出说明文阅读的一般规律。

四、激发阅读兴趣,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多数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来感觉饶有趣味。

说明文内容是比较枯燥的,那兴趣从何而来呢?想办法,比如做类比。说明文科学性比较强,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找一个与文章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类似的但更加通俗易懂且贴近学生生活,并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事物或事理,定能让学生在动手中体会豁然开朗的。课堂本来就属于学生,学生是主体,学生主动动手动脑,自然会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

在初中语文说明文的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积极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也可以看到说明文的闪光点和有趣之处,从而可以产生极大的积极性,投入到初中语文的学习中。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实物、录音、教学片段或者视频等,通过这些方式呈现事物的具体形态,从而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到事物特征,然后更加具体地了解到课文中的知识。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达到生动性与直观性的统一。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对说明文教学而言是一大福音,无论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间接体验。多媒体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声音和影像等辅助手段,把说明对象变为直接的感官印象。

通过说明文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往往看似平常,却蕴涵着科学道理,衣食住行,四季更替,都有其自身规律。生活其实就是一本大书,说明文就是从生活出发,诠释生活,介绍知识,明白道理。

五、课内课外结合,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语文知识博大精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内外结合,在做好课本教学的同时做好相关知识的拓展,让学生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进行知识的理解、掌握。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多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因此,教学时以课本为本,从广度上开拓,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多汲取营养,尽量把课上得丰富生动,学生当然兴趣盎然,学习效果也强。也可以将这一做法延伸到课外,在引导学生学好说明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六、重视语言魅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现行小学语文高年级的教材是按读写训练组的形式编排的,每一个训练组又是一个什么特点呢?从编写来看,读写成对,相互对应;从训练来看,有一个训练体系,前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后一个的基础,后一个是前一个发展的结果;从组织形式上来看,它有导读、预习、讲读课文、阅读课文、读写例话、基础训练六部分,包含着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三种教学组织形式;从地位作用上来看,它是重点读写基本功的训练。既然教材是这样编排的,当然应该按这样的教材特点来教。我觉得,根据目前的教学现状,对教材的处理方法必须要有一个彻底的改革,至少要注意三点:

第一,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定。过去,在教学设计时,目标的确定是多元化的,由于主攻方向不明了,多是只完成半个阅读过程,只能是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得到一些有关字、词、句的训练,而读写能力却得不到提高。怎样才能较好地确定教学目标呢?我认为,应该由一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来定向,这是因为一组教材中的导读、预习、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都是受读写训练重点所制约的。导读,介绍该组重点训练项目;预习,提示学生怎样学好重点训练项目;课例,是举例、感知重点训练项目;读写例话,理解重点训练项目;基础训练,运用重点训练项目发挥其功能。这个功能实际上都指向重点训练项目,是一种整体功能。从这一点来考虑一组读写的重点训练项目,理所当然的是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三种教学组织形式共有的教学目标,共有的训练重点。

第二,要重视教学结构的设计。训练组的结构不同于单篇教学的教学结构。它的主要特点是:(一)它发挥整体功能,旨在完成第二阶段的任务,落实重点训练项目。(二)结构形式。以重点读写训练项目作为核心和依据,贯穿于一组教材的全部内容。(三)整体训练。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在一组教材的阅读过程中不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出现。(四)整体效应。整个教学是一个学生由悟到懂到实践的自学训练过程,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阅读教学过程的设计,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悟”的阶段。这是第一教学环节,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对所学的重点训练项目有所领悟。其主要活动为:(1)由导读引出教学目标;(2)由预习导出操作步骤;(3)由课例中的思考、练习找到默读思考的“纲”;(4)以思考题为导向,自学阅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形成技能。那么第七册第二组的教学,就是先要知道本组学习的目标是学会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再了解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方法的步骤,然后按照提纲边读边想。经过反复揣摩,对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有个初步认识,最后按照课后提示,用学到的方法去学习阅读课文。(二)“懂”的阶段。这是第二大教学环节,也是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课例”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这一环节先是重温课例有关内容,分析其特点,然后再归纳其共同特点,最后达到理解的境界。(三)实践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是放手让学生练习,这个练不是盲目地练,而是按读写训练项目的要求定向练;这个练也不是少量地练,而是大量地练。通过练,将读写基本功的训练化为技能技巧。由上述各环节的教学安排可以看出,这种教学结构是一个以读写重点训练项目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以练为主的训练过程,是一个适应训练组教学的一种训练结构,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

第三,要重视时间的再分配。要把教学课时变为可用课时,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随着教学组训练的需要,教学课时要进行一个较大的调整。总的趋势是,压缩阅读教学过程中第一阶段的教学时间,增加第二阶段的课时,即减少教师讲的时间,增加学生练的时间,做到真正的由扶到放。在实验班里,教师根据其经验强调讲读课从语言文字到理解内容的教时不超过一课时,强调要打通课时,统筹安排,并且对课时进行一个原则规定。如一课时教完的课文,上半堂为阅读教学过程的第一阶段,下半堂为第二阶段;两课时教完的课文,第一课时为第一阶段,第二课时为第二阶段;三课时教完的课文,第一课时教第一阶段,第二、三课时教第二阶段。这样的安排,为读写训练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如第七册第二组的教学时数由11节压缩为7节,这7节中,用之于第一阶段的只有2节,用之于加强读写训练的就有5节。时间宽裕了应该怎样利用?我认为,只有按照训练组的过程来练,才有可能使这些时间成为有效时间,达到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的目的。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教学说明文,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因此教学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事实上,让学生学好说明文体,不仅是学生今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且它对学生整个思维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树立明确的目标

重点培养说明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它是由第二册重点培养记叙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过渡而来的。况且,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说明也是常见、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学生的说明能力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学好说明文,树立明确的目标,今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教之以情,学之以趣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首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让学生爱读说明文。俗话说:“树倒猴群散。”如果教师自己都厌教,那么,怎么谈得上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呢?

3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叶老说过,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例如第三册中,《松鼠》、《动物尾巴的功能》,文字活泼,生动有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北京亚运村》,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文情并茂,既富有知识性,又饱含强烈的爱国激情。

4课内外结合,重视实物教学

说明文的说明性强,即实用性强。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又如第三册中,学生学过《中国石拱桥》后,仔细观察自己所在地区的某一座桥的特点,摹仿课文介绍卢沟桥的写法,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多数学生兴趣很高。

5借助于说明文的语言魅力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观摩一位同事上《看云识天气》,当讲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一句,问学生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学生回答说是“比喻”,这完全在老师的意料之中,于是分析强调,叮嘱学生记下来:在说明文中,这样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叫“打比方”;在记叙文中这样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叫“比喻”,两者的说法是不一样的!学生不依不饶啊:有什么不同?老师解释:只是在不同的文体中称呼不同,其实句子的特点是一样的,所取得的效果也是差不多的,都能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征。学生又问:既然是同样的作用,为什么这里就不能说是比喻呢?教师表现出超好的课堂机智:我早上来上班,在路边的早餐摊买了两个肉馒头!你知道北方人管“肉馒头”叫什么?……叫“肉包子”。全班都笑了!然而看似简单的说明文陈述性知识,想要学生熟练掌握,在不同的文体中有区别地使用不同的称呼却并非易事。学生在分析文章的时候,同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在一次初三期末测验中,学生在分析一个“比喻句”的表达效果时,竟然有将近20%的学生回答说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而在做说明文阅读题的时候,学生把“打比方”的说明方法错误地答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这样的教学效果让很多师生都不堪面对。这告诉我们应该摒弃陈旧而又僵化的说明文知识教学,进而在说明文教学中去贯注语体和文体。

说明文语体是科学语体,这是一种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中所没有机会体验到的语体,科学语体只能在书上才能学到,这是一种非常纯粹的书卷语体。笔者认为,说明文阅读教学中虽然第一要着是要学生了解文本传达的信息,但更主要的是了解并学习文本是如何传达信息的这一教学内容。

因为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掌握一种阅读的图式(一种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所以,我们在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能力(说明文最适合做快速阅读训练)时,应让学生明白文本是怎样传达和为什么要这样传达信息,即进入以理解为目的的阅读层次,解决学生在说明文阅读中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信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也就是事物的特征或原理)这个突出问题。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借班上课,我让学生浏览《奇妙的克隆》第一部分,然后问“什么是克隆”,大部分学生看着书也答不出要点。这反映了学生缺乏准确提取文章信息的阅读技能。要说出“什么是克隆”,学生需要掌握说明文语体的定义功能,并非简单的内容概括。还有像《大自然的语言》,要读懂什么是“物候”,物候与气候的关系是什么,应该让学生弄清楚作者是如何给物候下定义的,又是怎样来阐述物候与气候的关系的。而有些教师教读此类课文时,喜欢在文本的文学性语言上做文章、寻找教学点,则是走偏了说明文教学这条道。

其次说明文阅读教学还必须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才是语文教学中说明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语言是思维的显现,语言的混乱彰显着思维的混乱。说明文就是人类“寻求事物的本质”结果的文字显现。

在说明文中,不外乎有两种表述方法,即通过推理来阐释主张,还有用实验来证实主张,在说明文作品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清楚是十分重要的,这关系到对学生阅读和写作时思维习惯的训练培养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要让学生分辨思维的演绎和归纳的不同。下面笔者以《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恐龙无处不在》为例加以论述。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事理性说明文,通过演绎来阐释自己的主张。教学时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找出作者所要说明的事理。在上《恐龙无处不在》时,我让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解决这个问题:本文要说明的事理是什么?学生甲回答,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学生乙回答,说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学生丙回答,说明“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经过一番阅读寻找和争论,绝大多数学生终于趋同《恐龙无处不在》要说明的事理是第一段:“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事实是乙的回答是正确的。当学生无法区分时,教师有权力和义务告知学生:“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是本文的论点,后一句“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则是对前一句话的解释,也就是解释“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如何“紧密相连的”。否则读者没法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是怎么紧密相连的,有了后面的那句“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我们就明白作者是指什么了。

在学生明确了《恐龙无处不在》要说明的这个事理后,我们顺理成章地要讨论为什么是这点,而不是那两点。这就需要剖析文本,思考作者如何运用演绎和阐述来说明事理。紧接着我们还应该进行细分:这些材料中,哪些是已经发现的科学事实依据?哪些是已经被认同的科学理论依据?哪些是根据科学事实、科学现象和科学理论推理出来的依据?

在《恐龙无处不在》中,第二段“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和“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无疑是“已经发现的科学事实依据”。有了这两个“已经发现的科学事实依据”的支撑,后面的文字是作者进行推理说明的一个过程。期间作者还向我们阐释了“地球地壳的板块学说”和“大陆漂移学说”,这两种科学理论无疑是“已经被认同的科学理论依据”。那么,这个文本中哪些是推论依据呢?学生就很容易发现下面的三段文字就是作者“根据科学事实、科学现象和科学理论推理出来的依据”: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因此最后一段“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得出结论就很顺理成章。但这个结论与要说明的事理是有差别的,是锻炼学生思维的好机会。“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属于生物考古学上的发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但不是为了说明“恐龙无处不在”,正如学生最终发现的文本中的依据:“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确实不光光是生物考古学的发现,也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佐证,但不是为了说明大陆漂移说这个理论,很显然大陆漂移说的理论仅依据“恐龙无处不在”是不全面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旨在通过演绎阐述生物考古学的新发现——“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如何成为“地球地壳的板块学说”和“大陆漂移学说”的新的理论依据的,从而说明“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说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个事理的。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1 明确目标

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1 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1.2 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1.3 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2 学习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肘,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①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②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③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3 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①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②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③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读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实例,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落实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读写说明文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就会自学说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4 自读深化

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所谓自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一、重视“导学”,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吕叔湘先生指出:“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说:“‘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些话指出了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我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这里,简要枚举如下:

引导学生掌握圈点评注的读书方法,改变他们只动口不动手不动脑的读书习惯。要求学生读书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引导学生掌握质疑问难的学习方法,克服不求甚解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讨论,辩论的方法,改变他们在课堂上只听不说的习惯。引导学生掌握使用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和写作各种体裁的文章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重视“导读”,引导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所务,唯在启发导引,俾使学生逐步增长知能”。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贯彻启发式的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话都指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师越是导之得法,学生就越是学得主动积极。几年来,我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多种导读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能力。下面,简要地列举几种导读方法。

(一)直观法导读。就是利用课文插图、挂图、电化教学、电脑等直观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中国石拱桥》的导读,在讲课前我让学生先看赵州桥的彩图,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试说明赵州桥的外形特点,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对照一下,看谁说得最好。这样一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悬念法导读。就是在讲新课前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例如教学《七根火柴》,我指出导读思考题“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教学《同志的信任》则指出导读思考题: “‘同志的信任’的含义是什么?指的是谁对谁的信任?”,为了解开这些悬念,学生读得特别认真、特别细致。

(三)辩论法导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一些能引起积极争论的导读思考题,激发学生去辩论。

例如教学《驿路梨花》时,我提出“究竟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这一辩论题,学习《荔枝蜜》时,我提出“‘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作者这样说会不会自相矛盾?”的辩论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从激烈的辩论中得到了启迪。

(四)归纳法导读。就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出一-些普遍性的规律。

例如,我教学《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在总结课文时,提出:作者为什么能把人民大会堂介绍得这样清楚,使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讨论,同学们归纳出如下几点:其一,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其二,合理安排了说明顺序。其三,运用了恰当的说明方法。其四,突出了重点。其五,语言准确。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根据上述结论去对照前面学过的说明文,看是否也有这些特点。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通过归纳,同学们掌握了说明文的一般特点,也较好地掌握了阅读说明文和写作说明文的―般方法。

(五)迁移法导读。就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我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注意精讲一、二篇教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在教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方法去学习自读课文,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六)比较法导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学生“纵横比较,前后联系,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它不但能促使学生对所学的课文有较深刻的理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同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如在教学通讯《北京立交桥》和说明文《中国石拱桥》时,我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篇课文所写的对象有什么相同点?(都是写“桥”)写作目的有什么不同?表达方式又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学生明确了前者是记叙文,要使读者有所感,后者是说明文,要使读者有所知,因而两者的表达方式不相同。这样,学生对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区别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三、重视“导练”,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做学习的主人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技能的获得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教师是无法包办代替的。”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要想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就必须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读写听说训练。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做好如下两个方面:

(一)重视课内的“导练”,让学生做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做到“少析一些,少灌一些,多导一导”(张志公语),注重把训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读写听说活动,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做课堂教学的主人。

(二)重视课外“导练”,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素质和能力。多年来,我遵循“三老”的教育思想,坚持启发式的教学原则,重视“导”的艺术,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语文 单元教学法

在高中语文单元教学过程中,各个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面是作者详细给我们介绍了怎样搞好高中语文单元教学的。

1 学习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肘,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①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②情节曲折,故事完整。③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④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

2 明确目标

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2.1 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2.2 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2.3 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做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3 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交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①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②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③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4 自读深化

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所谓白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例如,教学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两篇白读课文《为了的嘱托……》和《火刑》,根据单元理论知识和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①两文表现了吴吉昌和布鲁诺两位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②两文各采用了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材料?③两文各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的?④两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以上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去完成。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体裁分析 英语阅读 篇章模式

1. 体裁分析理论

胡壮麟教授认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类型课文的框架结构及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培养学生预测语体和主要内容的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教给学生篇结构知识和不同体裁语篇图式结构,使学生在阅读过程序中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形成发孤知识网络,增强对篇章的理解程度,加大信息储存量,提高对典型篇章结构标识语的识别能力,从而提高阅读理解力。

2. 体裁分析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课文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为主,下面就讨论这三种语篇结构模式及其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1记叙文篇章模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记叙文主要讲述一个故事或记述一个事件,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属于人物传记类,故事类语篇,把握这一类型语篇分析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有促进作用,拉波夫(Labov)认为完整的叙事性篇章结构可以包括六部分:点题(abstract),指向(orientation),进展(complicating action),评议(evaluation),结果或结局(result or resolution)和回应(coda)。

阅读记叙文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人称:记叙文可采用第一或第三人称,或者兼用。第一人称可使叙述生动、逼真;而第三人称使叙述显得客观,叙述范围更广;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这些成分组成一个事件或经历的完整叙述;3)叙述的顺序:顺叙和倒叙。顺叙是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而倒是先交代事件的结局;4)中心思想:记叙文一般围绕一个确定的、鲜明的主题或中心思想展开对情节的描写。

2.2议论文篇章模式及其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议论文主要是借助事实和数据,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证明某个现象或事实的真实性或确认一种事情或观点的正确或错误。议论文论证的方式有两种:立论和驳论。立论即作者从正面对所议论的问题阐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驳论即作者通过反驳对立的、错误的见解和主张,从而证明自己的见解、主张的正确性。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归纳法、演绎法、因果论证法、归谬法等。1)归纳法(induction):归纳法通常先有一个假设或设想(hypothesis/supposition),然后作调查,收集例证,从而归纳出一般的道理,证明这一设想的正确性;2)演译性(deduction):演绎法来自形式逻辑的三段论(syllogism,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先提出一般性的论断,作为大前提;再引用人所共知的事实,加以分析,使人信服这个论断,作为小前提,最后推出结论;3)因果论证法(cause-effect):从事物之间因果关系进行论证;4)归谬/反证法(reduction/absurdity)。由反而论点引出错误结论来驳斥某一观点的方法。

2.3说明文篇章模式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说明文是一种章法灵活、结构复杂的文体,主要是对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变化、特征或功能进行介绍或解释。说明文语篇布局层次感强,多用语篇连接词、过渡句连接上下文,细节信息详尽明确。说明文一般包括:1)背景或假充的北景;2)问题或假设的问题;3)为解决问题或而推荐使用的工具或必要的条件;4)为达到预想的解决问题的效果,提供至少一个尝试性的程序建议;5)指出用什么手段来检测问题是否已解决;6)结束语(表明假定的程序已经结束)。尽管在说明语篇中并不总是包括所有要素,但一般都会涉及到问题(话题)、程序和解决方法,即 “情景――问题――反应――评价/结果”这一说明文语篇结构模式。

说明文组织材料的方法很多,如定义法、举例法、比较与对照法、数字法、图表法、引用法、比喻法、程序分析法、因果分析法和分类法等。1)定义法(definition):给事物下定义时,必须作认真的分析和研究,然后用简单的话语把事物所包含的意义概括起来,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2)举例法(illustration):对于可能引起疑问或不易理解的事物和言论,用举例说明的方法能够获得好的效果;3)分类法(classification/division):把事物说得条理清楚;4)比较/对比法(comparison/contrast):比较是指出事物之间的共同与不同之处;对比是只看其差别,使事物形象鲜明。

3. 结束语

阅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自觉地运用体裁分析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体裁结构、篇章模式和篇章类型,分析作者谋篇面局。就一定能够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的正确率。

[1] 曹美蓉. 刍议英语语篇教学策略[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组织;“先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59-01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先学后教”是很多名校成功的教学模式,也是被所有成功的语文教学实验和实践所证明了的一条原则。对于语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早在1922年,胡适在中华教育改进年会的一次演讲中谈到“国文的教授法”时第一条就指出:“指定分量,由学生自修。讲堂上只有讨论,不用讲解。注入式的教授,自不容于当代的新潮流,教员在讲堂上,除了补充和讨论以外,实在没有讲解的必要。”胡适的这番话,虽然有矫枉过正之嫌,但他主张先由学生自修,再由教师在课堂上补充和讨论的教学顺序,却与现代语文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值得我们深思。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呢?也就是如何组织学生“先学”呢?

合作是人类相互帮助完成任务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语文教学同样需要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更要有合作精神,需要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先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的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4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同学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使成员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觉,积极参与讨论。这样更能帮助学生取长补短,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的能力,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明白了“先学”的意义,掌握了“先学”的方法之后,我想大家最着急的莫过于“先学”的内容。也就是“先学”什么的问题了。当然这也是最让学生手足无措的事了。大部分学生不是不愿学,而是不知学什么。本人就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作法,以供同仁商榷。

现行语文教材基本是按文体分单元编排的,我们不妨按不同文体先教给学生不同的文学常识乃至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提出不同的“先学”要求,问题。让学生有的放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吗!

一、记叙文:记叙文阅读主要集中四个方面:词语品析、句子品味、段落理解、全文探究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通过抓文眼,抓线索,整体把握。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和层次,归纳中心思想。一般格式:(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因“象”悟“理”,因“象”悟“情”。

3.揣摩理解关键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比如(1)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词行吗?为什么?一般是:不行,因为该词……地写出了……;(2)一句话中我两三个词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一般是:不能,因为不符合人本的认识规律;该词与上文一一对应,不能互换。(3)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铺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4)句子的含义。从修辞,文章结构,主题综合分析。

4.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5.初步赏析文学作品中生动的人物形象。

二、 说明文:说明文阅读关键把握住八个字:对象、方法、条理、语言

1.如何找准说明对象?(1)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2)首括句。(3)中心句。

2.理清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有时间标志)(2)空间顺序(有方位标志)(3)逻辑顺序。

3.判断说明方法分析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打比方、作诠释、摹状貌等。一般都有鲜明的语言特点,判断一般没有空难。至于作用,概括为……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分析、表述,至少应具备两项内容(1)解释该词的字面意义,分析它在句子中的具体说明作用。(2)揭示这类词在说明文中的一般作用。如是否准确,客观等。总之,要将个性和共性结合起来分析,表述。

三、议论文:议论文着重把握好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辨析、判断、提取、归纳论点。标题中找论点;开头寻找或总结论点;结尾寻找或总结论点;分析论据总结论点;归纳分论点,总结中心论点。

2.分析论据。论据只有事实和理论两种,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理论论据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

3.辨析论证方法。掌握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就能分辨所读文章采用的论证方法。关键是分析其作用,对论点所起的作用,所达到的效果。

四、文言文

1.识记文学常识。作者:包括姓名、字、号、朝代称誉等;作品:包括篇名、选文、价值、地位等。

2.熟知文中字、词、句、篇义。首先掌握好重中之重――实词。尤其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等。其次把握常见虚词。有“之”、“其”、“而”、“以”、“于”等。

3.判断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明清文学;明清小说;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263-02

“明清小说研究”是赤峰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第六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之一,中国古代文学是赤峰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必修课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方向所有专题课,均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高年级学生所开设的选修课程。选修这类课程的学生,都要求在之前修过中国文学专业课,且对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基本轮廓以及重要的文学现象、重要的作家作品等都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初步具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课程开设之后进一步开设与原有专业基础课程不同、带有专题研究性质的提高课程,是按照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和主要体式进行的,与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明清文学史专业课与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与其他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又不同,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明清文学史的基本格局与研究现状基本上是非主流文体的小说和戏曲,占据了中心位置;而主流文体的诗文词,则居于边缘地带。以目前高校通用教材、袁行霈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为例:第七编《明代文学》凡十二章,其中小说戏曲占八章(小说五章,戏曲三章),诗文占三章,散曲与民歌合占一章。第八编《清代文学》凡八章,其中小说戏曲占六章(小说占四章半,戏曲占一章半),诗文占二章。以赤峰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所用郭兴良、周建忠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为例:第七编《明代文学》凡九章,其中小说戏曲占八章(小说六章,戏曲两章),诗文词曲一章;第八编《清代文学》凡七章,其中小说戏曲占六章(小说四章,戏曲两章),诗文词曲一章。可见,明清文学史叙述已经完全背离了明清时期的文学真实,但从学术研究和文学演进的角度,又具有一定合理性。名家名著的评析乃小说戏曲章节之主要内容,然精英文学史观与学术研究资源分布不合理。仍以袁行霈教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第七编《明代文学》凡十二章,小说戏曲占八章,其中《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汤显祖各占一章,另有两章分别讲述“明代杂剧”与“明代传奇”。第八编《清代文学》凡八章,小说戏曲占六章,其中《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各占一章,《长生殿》与《桃花扇》合占一章,另有两章分别讲述“清初白话小说”(主要是《醒世姻缘传》和李渔)、“清中叶小说戏曲”(主要是《镜花缘》和蒋士铨)。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文学无论是从教学角度还是从研究角度,主要方向均为明清小说、戏曲,而其中又以小说为主。这样就出现了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与明清文学专业基础课交叉应该怎样解决的问题,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程讲述什么内容,而明清文学专业基础课程又应该讲述什么内容?对这两部分重合部分又该如何处理?如果都以小说为主,那应该怎样侧重?

基础课和专题课教材的性质与范围:“基础课教材有述有论,以述为主;专题课教材有论有述,以论为主。”就是说,专题课虽然也有传授知识的内容,但比基础课有所拓展和深化;专题课论析的成分居多,尤其是有争议的内容和人物形象塑造、细节描写方面。明清小说研究课开设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拓展学生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和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以提高他们的理解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内容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设计:一种是全面综合的研究方式,这种方式带有宏观的史的规模和性质,涉及到的作品比较多,包容面广,力求提炼和概括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文学现象,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比如我们既要讲述明代“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等明代短篇小说,又要讲述主流小说史之外的其他小说,比如“剪灯三话”系列、《石点头》、“才子佳人”小说系列、《阅微草堂笔记》等;另一种是突出这一时期重要的作家作品,即以在历史上和群众中影深广的文学名著为重点,明代小说重点讲述“四大奇书”、“三言二拍”,清代小说重点讲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通过对具体作品及相关问题的深入分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文学鉴赏水平,同时也兼及某些相关的文学规律阐释。学生不可能在短期内阅读很多作品,一些在文学史上属于二三流的作品,也没有必要硬性要求阅读,涉及面过宽就容易流于空泛,反而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名著既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研究一些比较复杂、具有典型意义、在学术界争论较多的作品,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从而达到提高他们分析能力和鉴赏水平的目的。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吸收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也体现着教师多年在明清小说方面的研究心得。有一些问题,有些在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有些则存在着分歧和争论,在具体课程讲述中,我们应该既介绍共识,也不回避分歧,在摆出各家观点之后,任课教师一般会提出自己的见解。但由于资料的缺乏或者问题本身比较复杂,一时难以得出结论,也只好实事求是地存疑,以待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艺术方面的欣赏,教师也只是提供一种角度、一种感悟、一种体认,重要的还在于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自己去思考探索,在审美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

为了整合教学内容,经过文学院专家论证,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课明清小说部分拟讲授内容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明清文学专业课中关于小说部分一共38学时。总课时工54学时,留下部分课时讲授明清戏曲、明清诗文,其中关于《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这样的名著最多也只能安排6学时,在这样短的时间几乎无法深入探讨这些作品的深层次意义,只能放到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中去讲解。因而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主要讲授内容设计如下:

两表对照可以看出,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尽量避免与明清文学专业课重复。专业课已经讲过的,专题课尽量不再讲述,专题课是专业课的深化。以第十二讲《红楼梦》与《甄执》为例,一部是屡创收视历史记录,网络播放量已突破20亿,独占鳌头、红遍全国的电视剧,一个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文学作品。只要是细心的受众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有无论是在语言运用还是情节设置、人物安排等方面都有一定相似之处。本课要结合《红楼梦》与《甄执》具体内容展开讨论,组织学生搜寻《甄执》对《红楼梦》的模仿与借鉴,以期通过时下流行元素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郭兴良,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1篇

1、确立相应的目标,保证教学的成功。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比如教师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2、积累知识,认真学习教材内容。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肘,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3、理解讲读课文,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 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读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实例,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落实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读写说明文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就会自学说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2篇

培养阅读兴趣,制定阅读目标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想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首先,要让孩子像爱电视、电脑和游戏一样先爱上阅读,对现代文阅读产生兴趣。

其次,阅读时要给学生定下阅读目标,避免学生散漫阅读。明确的要求学生在此次阅读中必须将什么目的完成,不同成绩的学生,还可以做不同的要求,这样,人人带着目标去阅读,人人都有收获。

分清文体特点,提高阅读效果

教师要注重跟学生展示不同文体的文章,详细分析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碰到不同文体的现代文时,能够尽快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分析。

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教师在教学此类文章时,首先,要让学生掌握阅读记叙文的基础知识。如记叙文的类别、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等。其次,引导学生理清作品线索、理解人物形象、探讨作品主旨,评论作品的思想内容,总结作品的写作手法等等。

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教师在教学说明文时,先要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基础常识,包括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这里需要重点掌握的是说明方法,一定要让全部学生务必掌握。其次,教学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时,要注意让学生学会比较不同的说明文,找出它们的异同,这样可以起到知识的掌握更牢固、文章的理解更加透彻的作用。

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进行议论文教学时,首先教给学生掌握议论文的基础知识,如议论文的类别、论证方法、论证方式及议论文的语言特点等。其次要学会透过文章,摸清作者的写作意图,找出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散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散文阅读时,要先让学生了解散文的文体特点,掌握散文的一般知识。包括散文的类别,散文的特点,散文的题材、语言及表达方式等。很多学生反映看不懂散文,一见散文就糊涂。针对这一点,笔者认为老师在教学散文时,还要教会学生能分别出什么是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要轻细节重情节,看它通过什么事表什么情、借什么物抒什么情及用什么事表达什么观点等,可以忽略它的形而一定要抓紧它的神。

诗歌的阅读方法 进行诗歌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诗歌的意象、作者的情感及修辞方法等。其次要让学生会划分诗歌的节奏,并能读出诗歌的韵律美。教师还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反复朗诵,体会诗中的情感。

熟记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在现代文阅读中,掌握各类文体的特点固然重要,但如果能牢记一般的阅读技巧,也能让阅读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抓住文章主旨的三种方法 第一,题目。很多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主旨,它是作者的情感体现。第二,开头。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目的阐释和延伸。第三,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之所在。

记叙文开头、中间和末尾的作用 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中间: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段末起总结作用。结尾: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令人深思,给人警醒或留有思考的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分析论证作用题的格式 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通过……,证明了……的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者这个论证给文章增添了趣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人称问题回答格式 如使用这种人称有什么好处?或者为什么要变换人称?可以这样回答: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用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和抒情。第三人称,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技巧有很多,这里笔者就不一一列举了,学生只要善于归纳、总结,积累的技巧越多,阅读的能力就越高。

注重反馈,分析得失

在平常的阅读训练中,一定要注重反馈,这样我们可以找差距,知得失,明优劣,使阅读能力不断提高。教师可以教给学生收集反馈的方法,即列好表格,把各单元的分值进行比较,找出优劣,看看自己在什么题型失分多,什么题型得分多,扬长避短,尽量争取做过的题型都能拿满分。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3篇

一.语文教育本质的理论诠释不够准确

现行的语文教育理论把三个性质不同的“语文”混为一谈,从而机械地由“语文”有“工具性”、“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等非本质属性得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的学科”、“人文性的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的结论。这就违背了最一般、最基本的逻辑思维规律,因而显得不够准确。在语文教育界,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论争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事实上,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哪一门课程不是“工具”,哪一门课程又没有“人文性”呢?如果因为“语文”是交际工具或者说有工具性,语文学科就成了工具性的学科,那么,历史学科岂不是要定性为“镜子性的学科”(因为历史是现实的镜子)?计算机学科岂不就成了“办公助手性的学科”?如果因为“语文”是人文精神或者说有人文性,就必须把语文学科说成是人文性的学科,那么,历史、政治、美术、音乐等许多学科的性质同语文学科的性质不就完全相同了吗?如果因为“语文”既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把语文学科说成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那么就把人们约略明白的东西说得叫人一点也不明白了。这种不能完全表明语文教育本质的含混晦涩、自相矛盾的诠释。就难免使其严肃性和权威性受到极大的怀疑。众所周知,概念的清晰明确是任何理论思考的必要条件,是进行正确思维的前提,概念的含糊混乱或者没有意义则是什么也说不清道不明的。要使语文教育的理论大厦具有坚实的基石,就必须在理论思维的逻辑起点上辨明“语文”所表示的不同概念。弄清了“语文”的不同概念之后,再去审视现行的语文教育理论,我们就会发现,充当理论枢纽的“语文”一词所表示的概念在现行的语文教育理论那里常常是含混不清或游移不定的:它一会儿指语言学科的“语文”,一会儿指文艺学科的“语文”,一会儿指教育学科的“语文”……进而试图把它们合成一个自认为只有一个答案的问题――语文教育本质是什么,然后又幻想用一个定义来求得对它的圆满诠释。这当然是上帝也不可能办得到的事情。试问:谁能够用一个定义圆满地诠释三个不同的概念呢?以这样的违背逻辑思维规律而界定的语文教育本质将会产生一个怎样的混乱状态呢?

二.语文教育本质理论诠释不太慎重

现行的语文教育理论把三个性质不同的“语文”混为~谈,从而简单地把“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偷换成“语文是什么属性的学科”。这就违反了反映客观事物的关键属性的逻辑思维形式,因而显得不太慎重。倪文锦指出,这种划定不能准确地揭示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不能解释语文教育中的许多现象,“与其把它看成对学科性质的一锤定音,还不如把它视为对上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的总结。”何况人类社会充满着不可知的发展变化,我们对“语文”这个事物的认识总不能老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政治的变化而变化。这样,语文教育便会失去稳定性,使语文教育成为不可认知和捉摸的千变女郎。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概念和思想当然也不例外。人们常说语词是概念的表达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意义内容,但没有说语词的形式和概念的内容各是什么。好像语词和概念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其中语词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而概念则只有内容而没有形式。实际上,语词的读音和书写形体就是概念的读音和书写形体,或者说语词就是概念,语词的形式就是概念的形式;语词的意义内容就是概念的意义内容,就是对事物的指称或者说反映。说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就是指相同的概念形式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内容,或者说一个语词会有几个不同的含义。说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就是指一个概念可以用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来诠释,或者说一个语词可以用另一个或另几个语词来诠释。说“语文”是语言,进而说语言是工具或交际工具,这不是科学的定义,而是一种非常蹩脚的比喻,它丝毫不能说明“语文”之所以为“语文”的关键属性,就像说“电脑是助手或工作助手”,丝毫也不能说明电脑究竟是什么东西一样。说“语文”是文化或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不能叫人明白“语文”究竟是什么,因为天下任何一种学问、任何一门学科的内容都是文化或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究竟是哪一种文化或人类文化的哪一部分呢?这岂不是如同仅仅说“基因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能叫人明白基因究竟是什么一样没有意义吗?说“语文既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是不能叫人明白“语文”究竟是什么。这岂不是好比“把发光体的光环误认为发光体本身”吗?以这样的违反逻辑思维形式而昭示的语文教育本质究竟是渊博和高明呢,还是浅薄和愚昧呢?

三.语文教育本质的理论诠释不甚严谨

现行的语文教育理论把三个性质不同的“语文”混为一谈,从而浮光掠影地根据“语文”中唾手可得的种种非关键属性,来轻率地推断出“语文是工具性的学科”、“语文是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这就违逆了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因而显得不甚严谨。它迷失了系统而缜密地论证和回答语文是教育学生熟练掌握“语文(语言、文章、文学)”的学科的科学的思维和理想的表达之路。当我们把“语文”的性质视为工具性时,就自然会使语文(语言、文章、文学)逼仄为语言,语文教育也就会逼仄为语言的训练;当我们把“语文”的性质视为人文性时,就自然会使语文(语言、文章、文学)异化为政治形态,语文教育就会异变成为政治教育;当我们把“语文”的性质视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时,就自然会把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作为语言和文化的统一体,语文教育就会成为语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4篇

在利玛窦儒学观的讨论中,近来有一种观点似乎占了上风,即认为,利玛窦肯定儒家是宗教。也就是说,在利玛窦看来,儒教之“教”是宗教之“教”。我认为,这种观点不妥。本文正是为此而作。在进入正文之前,我想有一点需要提请诸位注意,本文所说的宗教这一概念,是西方人的概念,当然也是今日大多数中国学者认可的概念。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我想引用两处支持利玛窦儒家为宗教的论述。

第一处在孙尚扬与钟鸣旦合作的《184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一书中,本书第138页说:“对此问题,利氏(引者按:即利玛窦)的回答有二:儒学是一种宗教;儒学不是正式的宗教。”另外,第139页还说:“也就是说,他(引者按:指利玛窦)认为后儒尤其是宋明理学不是宗教。”

第二处出自“中评网”“儒学问题争论”的综述,其中有这样的话,“利玛窦以其基督教背景和立场而认为春秋以前的儒学是宗教,两汉以后的儒学不是宗教,并褒扬前者贬抑后者。”

上述引文不一定全面,也不一定权威,但足以说明这一类观点。从根本上说,我认为这一类观点误解了利玛窦的儒学观。

那么,利玛窦到底如何看待儒学呢?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说明。第一个方面,从教理的角度加以说明,第二个方面,引用利玛窦本人的话来说明。Www.lw881.com

先讨论第一个方面,即教理方面。利玛窦来到中国的根本目的是传教,亦即推广基督教信仰。基督教有许多优点,但同时也有不少缺憾,其中最大的缺憾就是极端的排它性,它把基督教以外的一切宗教都视为异教,必须加以反对、消灭。利玛窦来到中国后,采纳了其上司范礼安制定的适应性传教策略,力求使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适应。从这层意义上讲,他只能与中国文化相适应,而不能与中国宗教相适应。由此可见,身为天主教传教士的利玛窦不可能认儒家为宗教,如果是那样的话,他与之适应的就不是一种文化,而是一种宗教。这样就会成为异端,是要遭到教庭惩罚的。因为从身份上看,利玛窦属于天主教耶稣会,该修会纪律严明。

利玛窦的这一身份,决定了他在中国的任何举措,都必须取得罗马教庭的认可。如果利玛窦把儒学视为一种宗教,他怎么可能得到罗马教庭的许可,怎么可能获准出版充满儒学思想的《天主实义》。

至于上述引文中说到利玛窦认宋明理学为非宗教,更加不能用天主教教理来解释清楚了。学界都一致认为,利玛窦对儒学的基本立场是,接受先秦儒学,排斥宋明理学。采取这一策略的原因,恰恰是他认为宋明理学是宗教,或者至少认为,宋明理学的宗教色彩太浓,因而必须加以排斥。

利玛窦的这一基本立场,是由天主教教理中的排它性决定的。即便如此,利玛窦去世以后,他以儒释耶的策略还是遭到攻击,并为后来的礼仪之争埋下了伏笔。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利玛窦本人的论述。

利玛窦首先肯定,儒家在中国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他说:“儒教是中国固有的,并且是国内最古老的一种。中国人以儒教治国,有着大师的文献,远比其他教派更为著名。……孔子是他们的先师,据他们说发现了哲学这门学问的乃是孔子。”[1]

我想说明,我的引文都来自中文译本,手上没有原文可以查对。不过熟悉西文的人不难知道,儒教、儒学、儒家这几个词都可以用一个西文单词来表示,至少在英文中可以。因此,我认为,何高济译本译为“儒教”,是译者的观点,并非利玛窦的观点。

儒学发展有两个高潮期,一是先秦,一是宋明。这就要求利玛窦把二者区分开来。利玛窦也确实这样做了,他认为,宋明儒家已经不是古代儒家了,他们歪曲了先秦儒家的思想。“我们试图驳斥这种哲学(指儒家附会的创造论),不仅仅是根据道理,而且也根据他们自己古代哲学家的论证,而他们现在的全部哲学都是有负于这些古代哲学家的。”[2]

利玛窦承认,儒家有宗教观念,有至上神的信仰,但他不是一种宗教。他说:“他们不相信偶像崇拜。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偶像。然而,他们却的确相信有一位神在维护着和管理着世上的一切事物。他们也承认别的鬼神,但这些鬼神的统治权要有限得多,所受到的尊敬也差得多。”[3]

论到宗教,利玛窦所遵循的,是从西方宗教理论的角度来阐述的宗教。也就是从这个角度看,利玛窦否认儒家为宗教。他指出,按照西方宗教理论,宗教必须具备的一些必要条件,而这些条件儒家都不具备,所以说,儒家不是宗教。这些必备的条件,包括专门的崇拜场所,专职的神职人员,严密的教规教义等。利玛窦说:

虽然这些被称为儒家的人的确有一位最高的神祗,他们却不建造崇奉他的圣殿。没有专门用来崇拜这位神的地方,因此也没有僧侣或祭司来主持祭祀。我们没有发现大家都必须遵守的任何特殊礼仪,或必须遵循的戒律,或任何最高的权威来解释或颁布教规以及惩罚破坏有关至高存在者的教规的人。也没有任何念或唱的公众或私人的祷词或颂歌用来崇拜这位最高的神祗。祭祀这位最高神和奉献牺牲是皇帝陛下的专职。[4]

至于儒家的祭祀活动,利玛窦并不认为这是宗教仪式。他说:“信奉儒教的人,上至皇帝下至最低阶层,最普遍举行的是我们所描述过的每年祭祀亡灵的仪式。据他们自己说,他们认为这种仪式是向已故的祖先表示崇敬,正如在祖先生前要受崇敬一样。……他们这样做是希望孩子们以及没有读过书的成年人,看到受过教育的名流对于死去的父母都如此崇敬,就能学会也尊敬和供养自己在世的父母。”[5]

论到孔庙,利玛窦把它理解为中国文人的文化活动中心,以及向孔子表示崇敬与感谢的地方。在孔庙中的祭拜并不是宗教,因为“他们不向孔子祷告,也不请求他降福或希望他帮助。他们崇敬他的那种方式,正如前述的他们尊敬祖先一样。”[6]

利玛窦除了自己论述以外,还引用儒家学者的解释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他指出,“儒教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宗教派别,只声称它是一个阶层或团体,是为正统政府和国家普遍利益建立起来的一个学派。”[7]

从上面简单的讨论,我想已经不难得出结论,利玛窦并不认为儒家是宗教,至少不是西方宗教理论所指认的那种宗教,而这种宗教理论,正是今天大多数中国学者理解宗教的指南。认识到这一个前提,对于利玛窦的研究,对于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研究,对于更加深入地理解礼仪之争,对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甚至对于儒学的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

--------------------------------------------------------------------------------

[1] 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3月,100-101页。

[2] 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102页。

[3] 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101页。

[4] 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102页。

[5] 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103页。

说明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5篇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语文教案-怀疑与学问。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要求

1.指导预习,要求学生找出论证过程中讲道理和举事例的句子。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2.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

一、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

二、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三、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第6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怀疑与学问》。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脑子里装满了问号的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在学习中也应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是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议论文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三、教师带读课文 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

四、布置阅读思考题。

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思考题二: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三: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四: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论证?

五、学生分组阅读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思考题一。

六、讲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篇文章有6段,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1段是一句引用:“‘学者先要会疑。’——程颐”;第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这两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总论点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总论点,该怎么说呢?这两个问题,大家课后再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七、逐段讲解课文。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