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环境艺术专业论文范文

环境艺术专业论文范文

环境艺术专业论文

环境艺术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迅速发展,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越来越深入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尤其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艺术类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是极具鲜明个性的一个部分,对于他们的教育管理一直是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分析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和成长规律,探索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规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具有艺术类专业的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学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他们具有其他专业学生的共性的同时,还具有鲜明个性特征。这些特点如同“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

(一)思想活跃,但理想信念淡薄。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关心政治甚至厌烦政治的心理。他们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轻视文化理论特别是“两课”理论学习。其理想信念淡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偏离正确轨道。

(二)个体竞争观念突出,集体观念弱化。艺术专业的教学方式及教师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以个体为本体的,一切以个人的感悟、喜好为出发点,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等弱点。

(三)情感丰富,但组织纪律性不强。纪律性较差具体表现为:随意迟到、早退、旷课;不顾公共卫生,寝室卫生脏、乱、差;夜不归宿,上课时间外出兼职打工等等。由于这些现象的长期存在,艺术类学生的学风、班风都相对较差,其整体形象的塑造也较难。

(四)文化基础薄弱。由于艺术类专业学生一般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专业学习,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学习上,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精神。艺术类学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都集中在文化课上。

二、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一)思想信仰多元化

新媒体介入后,校园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一种“时间、空间、资讯无屏障”状态,信息的和使用比以往更加自由,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违公德的信息,甚至资产阶级消极思想趁机进行大肆传播和渗透。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很容易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影响个人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导致理想信念迷失、价值观混乱等问题。

(二)生活空间虚拟化

新媒体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空间。手机短信、博客、网络论坛、社区等都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大多数学生在新媒体空间里都以匿名或化名的方式进行交流。言行得不到规范,真实性难以保证,部分学生整天沉溺于虚拟空间,容易造成紧张孤僻、厌倦生活、逃避现实、丧失自我等问题,甚至会出现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

(三)精英意识模糊化

新媒体的内容多来自于大众,几乎任何思想观点都能得到表达,人人都可以有博客可以是记者是编辑,个人言论的自主性大大提高,出现了草根大众操纵的“自媒体”和个人控制的“独立媒体”。由于新媒体的这种自由性和开放性,传统的纸张阅读和笔墨书写逐渐淡出视野,快餐文化应运而生。

三、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正确把握新媒体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大学生实现了信息选择与利用的自由化和自主化。但艺术类学生本身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而辨别是非的能力却较弱,容易受人误导,面对艺术类学生错误的或不成熟的思想观点时,如果不尊重或不能准确把握新媒体技术的传播规律,不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往往容易事倍功半,甚至矛盾会激化。因此,在新的环境中开展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实现教育角色的转换,帮助艺术类学生学会认识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积极鉴别纷繁复杂的信息,引导他们积极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以平等的方式丰富教育形式。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教育功能,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

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教育功能,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通过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使艺术类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新媒体观念,培养和提高他们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合理使用新媒体资源,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

(三)大力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水平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好地掌握新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当代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首先意识到新媒体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便捷和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掌握主动性,体现教育的针对性,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媒体背景下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四)建立健全大学校园新媒体信息的监督机制,并且做好舆情引导工作

运用技术手段在校园内、外部网的界面上构筑信息关卡,通过建设网络虚拟组织、设立网络管理员等方式使所有内外连接都要接受检查过滤,从而屏蔽危害大学生心理、思想等信息的传入,对新媒体信息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在校园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加强信息传播监管力度。同时国家必须进一步完善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制度法规,完善新媒体信息的监控机制。

参考文献

[1]黄艳梅、张劲松: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问题及教育策略.《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2);

环境艺术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一、平面构成的概念

平面构成元素为点、线、面,并且点、线、面具有不同特征以及表现形式。平面构成元素指一切平面空间和平面形态,在平面空间完成的造型艺术设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含有平面构成元素。在平面构成中,点是最基本的构成元素,也是最小单位。在一个平面中,只要有足够小的单位都可以看作是点。在平面构成中,点可以通过画面组合进行排列,给人不同的联想和视觉感受。而线可以明确其具体位置和方向,具有一定的宽度和形态。在平面构成中,面具有位置、面积和形状,可以在二维空间里通过构成的组织方式产生立体效果。总之,点、线、面三者在平面设计中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平面构成元素在环艺设计中的表现

1、点在环艺设计中的表现

环境艺术设计中都可以体现出“点”的形态。根据点的构成原理可以运用不同大小、疏密的点进行排列,给人的视觉留下一种由点移动而产生线的感觉。比如:在上海地铁吊顶设计中,在格栅形式的吊顶之间放行的发光正方体不规则的分布,可以将每个小格子看成“点”形态。在景观设计中,将植物大小、数量进行组合的,构成了“点”的形态。再如在室内设计中,可以将沙发上的靠垫、茶几上的茶杯都可以看作点的集合体。另外,还可以将大小一致的点以相对的方向,逐渐重合,产生微妙的动态视觉。充分将平面构成的点构成元素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当中。

2、线在环艺设计中的表现

线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最为广泛,线可以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一般常见的有实线,是实体形态形成的,比如家具、门窗、主梁等。虚线是实体中的空间县,就是实体之间的缝隙,比如墙角线、窗户线等。比如上海公园的地面铺装的设计采用了乱世镶嵌的方式,构成向心的环形线,具有一种韵律感。在室内设计中,线的应用就更加广发了。有相对长度和方向的道路、长廊、围墙、溪流等视为线。地板铺设的线型都是采用线条来组合和表现的,与空间中的点、面形式作对比。而几何曲线具有对称和秩序的,规整的美,经常会被使用在以娱乐的悠闲景观之中。

3、面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

面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体的表面表现体的形态,二是作为片状形态独立出现。屋面、墙面、地面都是限定空间的主要因素,但是其依附在建筑体的表面存在。室内环境中的湖面都是以片状独立存在的。面的形状、大小、封闭方式直接影响到其限定空间的特性。在景观园林设计、空间设计中都运用了平面,充分表达出其功能要求、材料使用、艺术风格以及装饰造价等各种因素中的应用。在进行空间平面布局的时候起着关键性指导作用,从平面构成的角度分析空间的序列设计,因此发现其空间组织合理有序的内在规律性,同时也可以从宏观角度上将平面进行合理规划,充分体现出优美的空间与丰富的空间功能。

三、平面构成元素的应用

平面构成元素的点线面法则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起着关键性指导作用。对于初步涉及环境艺术设计展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加强其对平面构成元素的重视。平面构成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海报的设计、书籍装帧、版式设计等等应用的非常广泛。在平面设计过程中,都是综合引用平面构成的几大形式法则,巧妙的对版式进行设计,理性而又巧妙的控制平衡、节奏以及对比等方面的结合与应用,从而形成更加完美、多样化的作品。为了不断适应环境艺术设计的变化与发展,充分发挥平面构成元素的应用,使平面构成在环境艺术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点线面是设计中最基本的因素,每种因素都具有其特征。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其应该穿插上使用各种构成元素,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只有巧妙的排列与运用,才能谱写出优美的文章。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要遵守设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将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巧妙的运用在室内的空间设计你中,使平面构成元素的点线面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和谐、统一的效果,从而才能使各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平面能够更好的融合在一个统一的室内空间中,使人从每个角度看上去都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四、结语

环境艺术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设计;环境设计理论;环境美学

一、成就与问题

2012年中国教育部公布了新的学科目录,艺术学成为独立学科,下设音乐、美术、设计学等门类。在学科目录中,“环境艺术设计”更名为“环境设计”,与工业设计、工艺美术等专业并列成为设计学门类下的专业之一。之前,环境设计专业已经几经更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时期,为室内装饰(1957年)、之后为建筑装饰(1958年)、建筑美术(1962年)、室内设计(1980年)、环境艺术设计(1988年)、环境设计(2012年)。其中,1988年专业名称从室内设计改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初衷是将设计范围由室内扩大至室外,包括建筑内部与外部空间设计、中小尺度的公共环境与景观园林设计等,这一调整,也是当时国内外形势所导向,有其必然性和深远意义。而2012年“环境艺术设计”再次更名为“环境设计”,其初衷应该是希望该专业在教学目标上更强调“环境”而淡化“艺术”。这在艺术学下的设计学科已有先例,“工业设计”也曾将“工业美术设计”中“美术”二字去掉,以强调“工业”的重要性。回顾历史,1957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装饰系成立之初,全系中心工作是为国家建设中的重点工程服务,主要从事室内与建筑外立面设计。这一期间著名的成果有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民族饭店等室内设计与建筑装饰设计作品。经历最初成功后,1960年—1975年是该专业的低潮期,全中国每年十名左右的建筑美术专业毕业生竟然难以对口分配,当时能到城市公园绿化部门工作算是较好待遇。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启动改革开放,出现由于对环境设计需求剧增而产生的设计真空,使设计学科的天平向室内设计等专业倾斜,并持续给环境设计专业带来了近四十年的发展机遇。与同时期重要建筑常由国外建筑师领衔设计不同,大量部级建设项目的室内外空间设计几乎全部由中国自己培养的设计师完成。大量的设计实践,取得了令人惊奇与瞩目的成就,并使一大批室内设计师和景观设计师快速成长为环境设计专业中坚力量。几个约略数字可以概括这一时期的发展:全中国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由1977年之前的一所,增至现在的一千余所;每年培养的该专业毕业生由1977年之前的十几人,增至现在的十余万人;2000年后,全国与环境设计相关的设计或生产从业人员维持在一千万人左右,产值年均二万亿元以上。[1]如果说环境设计的辉煌成果源于其一直倡导的设计实践,那么存在问题也在于由于偏重实践而欠缺对专业理论的梳理与研究。环境设计专业大多设在美术或设计类院校、少部分设在工科院校中,环境设计教学的理论主要是从艺术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理论“拿来主义”式的应用,自有的专业理论一直没有形成体系。以作者所在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为例,本科学生在低年级的理论课程为艺术哲学、艺术史、设计史等,高年级的理论课程为设计程序、建筑史、园林史等。针对环境设计专业自身理论研究的不足,使得学科发展与教学实践出现一些问题,如:环境设计专业的学术地位与其对社会的巨大贡献不相匹配;对专业水平的评价标准在艺术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各自评价标准之间游走,缺乏本专业自成体系的评价方法与理论;部分学生或专业人员缺乏恒长的专业自信,难以终身投入环境设计事业等。

二、专业定位与理论依托

环境设计是由“环境”与“设计”二词构成,“环境”是对“设计”的定位与约束,“设计”是对学科与学术方向的表达。环境是个总体概念,从尺度区分,可以被表述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国土环境、生态环境等“大环境”;也可以被表述为城市环境、社区环境、建筑环境、室内环境等“小环境”。在教育部学科目录中对环境设计服务范围的解释是“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等”,明确地表述环境设计专业研究所指的环境为“小环境”。无论是“大环境”或是“小环境”,“环境”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关键词,是专业研究的的核心概念。研究环境,是要研究在环境之中的所有关联者,包括人、其他生命共同体、物与事等各个要素在环境中的关联关系与变化关系。关于理论与实践孰先孰后问题,某些特定学科中,是理论指导实践,如在物理学、化学等理科研究中。在建筑设计学科中,理论与实践是交互跟进的。而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先行、理论跟进是目前设计专业的一般常态。在当代学科互动的大背景下,艺术设计学学科的理论体系也在进行着交叉、重构的重大调整,原有的艺术学、建筑学、园林等经典理论与原则也被不断质疑和重新诠释。基于此,作者认为,在环境设计的专业理论探讨与教学过程中,除了已有的艺术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理论外,应加入对当代环境学、生态学、人类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特别是强化对环境学与美学交叉研究的成果——环境美学的研究,应使环境美学成为环境设计专业的重要理论依托。对环境美学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弥补当代环境美学对中、小尺度环境与美学关系研究的空白与不足,可能是环境设计专业建构自主专业理论框架的主要基础与路径。

三、理论研究的重点

作者认为,当代环境美学与传统美学的思辨与论争对环境设计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环境设计理论研究的一部分重点应从此处开始。传统美学是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哲学观点探讨艺术问题,运用艺术来探讨美的哲学。传统美学源远流长,18世纪,由于康德的思想体系和启蒙主义运动,美学开始摆脱对宗教的附属地位,绘画、音乐、舞蹈、艺术与设计等在此背景下获得长足发展。时至今日,传统美学是中国乃至世界大部分国家艺术与设计教育的主要理论来源,传统美学的审美认知经验和艺术规律,如对称、均衡、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美原则一直左右着艺术与设计的审美方法和评价模式。长期以来,传统美学认为:高层次审美是通过对静止的艺术作品“无功利静观”而获得,而欣赏自然环境是无法达到“无功利静观”的。自然环境可以被普通大众欣赏,而艺术美只能被艺术工作者创造,并被艺术“熏陶”,懂得“美学趣味”的鉴赏者所感知,所以,艺术美始终高于自然美。自然美被置于艺术从属地位的另一个观念是作为传统美学分支的“如画性”(Picturesque)美学观,“如画性”环境就是适宜入画的环境,其主旨是像欣赏风景绘画一样地欣赏自然环境。在此理念下,自然环境被贬低为欣赏“如画性”环境的客体与素材,画家从大自然中挑选出诸如高大伟岸的树木、曲折有趣的小路、婉转的河流、巍峨的远山、神秘的建筑等入画,而人们依此“美学趣味”对大自然进行有选择的欣赏。“如画性”环境支配了人们的环境观与欣赏文化,并在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运动中达到顶峰。应当客观地承认,“如画性”美学观对人们认识自然美、保护自然起到一定的历史作用。直至当代,这一美学观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环境审美模式,成为整体与深刻地理解生态环境的“障眼油画布”,即使是专业人士,如环境设计专家或设计者在评价设计作品水平高低时经常有意无意地将“如画性”作为评价依据。当代环境美学对传统美学将自然美置于艺术美之下和“如画性”美学观的批判构成了其理论建构的起点。当代环境美学认为: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所存在的一切都有其内在联系与存在意义,都是美丽的,而非只有“如画性”才是景观;自然环境的美不仅在于传统美学所关注的形式、线条、色彩或构图,也在于隐藏在自然表面下的生态关联带来的健康的美。因此,将环境审美定义为风景画一样的主观审美是一种不成熟表现;除了“如画性”景观,包括湿地沼泽、雪山沙漠、海洋深处、平凡的日常景观在内的一切自然环境都应该成为审美对象。应借助生态科学、地理学、自然史等知识帮助人们对自然环境进行正确、深刻的鉴赏。在此基础上,当代环境美学提出“自然全美”的理念,倡导培养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具备包含伦理关怀和整体意识的新审美观。自然全美理念打破了传统美学对自然环境“有选择审美”的旧有意识,使当代环境美学与环境学、生态学一道,站在了哲学理论研究的最前沿。环境美学是衔接艺术学与环境学的重要桥梁,对环境美学理论体系的深入分析与参与研究是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与理论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选择。当代全球学者对环境美学理论的研究尚属开端,其在宏观目标与大尺度自然环境(大环境)领域的研究比较深入,但对城市环境、人工技术环境以及中、小尺度环境(小环境)与美学关系的研究多有欠缺,对这些理论盲区的探讨,应是当代环境设计专业理论建构的主要课题。

四、专业理念的再调整

以人为本,为人类生活而设计,是设计界一直遵循的定理。设计界据此理念,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福祉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当代,以人为本的信条正在逐渐被动摇。与以往思想观念的变革经常开始于艺术界或设计界不同,这一次变革的声音始于生态学界,尤其是深层生态学。1973年,哲学家阿伦•奈斯发表了《浅层生态运动和深层、长远的生态运动:一个概要》一文,该文对当代人类面临的整体环境问题进行思考,开创了当代环境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深层生态学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首先,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与逻辑思维,“深层生态学所持的是一种整体主义的环境思想,是把整个生态圈乃至宇宙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人类只是该系统的一部分,是生态圈网上或内在关系场中的一个结。人类的生存与其他部分存在状况紧密相连,因此,人类无权破坏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如果自然受到损害,人类也好不了。据此,人类应该对与自然的关系作批判性思考,并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根本性变革。”[2]其次,在对待自然资源与自然伦理问题上,深层生态学主张人类不是地球的主人,只是客居大地的居住者,地球资源由生态圈所有生命共同体共享,因此,作为具有强势的人类应该自觉发展一种使用较少资源满足基本需要的生活方式,当对资源的需求与其他生命共同体的基本需要发生冲突时,人类要学会谦让。再之,在环境教育问题上,深层生态学认为要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大众认识到当代消费经济的不可持续性,人类从自然环境中索取已经非常多、日常消费品已足够充足,应该认识到当前社会发展模式、人类价值观都是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之一,并将重点放在对环境的保护而非开发上。改变危机的方法只有对现有社会、经济、文化模式的深刻改造。在对待人类发展与建设问题上,深生态学呼吁应该最小而不是最大地影响环境与生态(最小干预原则)。对必须的建设行为应“手段简朴,目的丰富”(Simpleinmeans,richinends)。[3]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恶化已经持续几十年,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愈演愈烈,这种状况加速了深层生态学观念在学术界、理论界和普通大众中的认同感与支持率。深层生态学理念对设计界的影响早已存在,无论是理念探索、艺术创作,还是设计作品都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生态与环境问题,并从各种角度回应环境保护、生态圈生命共同体繁荣与共存等时代问题。作者认为,环境设计专业作为以“环境”为本的设计专业,应当率先从宏观整体考量设计的本质与当代目标,适时审视“以人为本”原则是否仍可诠释环境设计的全部责任?是否应该把对生态环境、全生态圈与生命共同体的整体利益作为新的服务目标加入专业理念中?

结语

通过全文分析,作者有以下几个结论:第一,环境设计专业是中国特有的专业,在国外学科目录中没有与之名称相同的专业,而在中国,它是具有本土特色、在特定历史时期创建,并逐渐发展成熟的独特学科专业。第二,环境设计专业有以设计实践为主的专业特征,设计实践的多元与丰富,是该专业对国家、对社会的重要贡献。第三,环境设计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需要有其专业自身理论建设及学术支撑。除了已有的艺术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理论基础外,也要融入对当代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深入探讨与研究。第四,建立在对传统美学反思与批评基础上的当代环境美学应成为环境设计的重要理论依托,对其研究与发展,应该是环境设计专业建构自主专业理论框架的主要路径之一,而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质疑与修正,体现出环境设计专业对当代全球关注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同步共行。本文试图通过梳理环境设计发展脉络,尝试对其学科专业理论建设进行深入思考。文章定有偏颇之处,希望得到关注、批评与讨论,以共同促进环境设计专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曙旸等课题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杨文臣,《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0

[3]雷毅,《深层生态学:阐释与整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4]江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及教学控制体系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09

[5]ChristineTudor著,《AnApproachtoLandscapeCharacterAssessment》,2014

环境艺术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起步较晚, 当前虽然教育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 但整个理论体系还不够全面和系统,培养学生的目标只定在了一些浅层次的形式和意义上,其中忽略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学生设计的作品在十年后能用而不只是现在能用,那么学生毕业后对社会在经济、科技、艺术方面的发展产生的作用就会大幅度提升。从这方面来理解,培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首先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设计领域及设计管理中个人的才能得到快速发展,并以自身的能力促进甚至可能引领设计行业的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对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的创新,探讨环境艺术设计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显得尤为重要。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中应该具体结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术交流、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有目的的改进和完善,来提高学生在设计中的创新思维能力,并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有效提高设计中的创新能力。

一、环境艺术概念以及环境艺术设计的价值

环境艺术(Environment ART)内涵非常宽广,主要指综合的环境艺术构想方案计划以及环境工程的艺术空间规划,环境艺术不仅包含为美化环境而设计的艺术作品,还包含“地景艺术(Land ART)”、“景观艺术(Landscape)”、“偶发艺术(Happening ART)”等,环境艺术综合性非常强,是一个大的范畴。环境艺术设计属于创造性的工作,其内容包含材料与色彩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环境与设施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等。环境艺术属于一门无所不包的艺术,它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创新思维理念下的环境艺术设计,对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人与环境的问题,其出发点是要将形式与功能进行有机整合。而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不但要满足其实用,还应以实用为基础,同时兼顾设计审美性和创造性。只有达到以上要求,才能够实现欢迎艺术设计的价值。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一定要具备较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设计师还必须具备综合的审美素质以及良好的环境整体意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方法也应该熟练掌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一定创新思维理念,提高自身的综合表达能力,运用创造性的思维进行环境艺术设计。

二、创新思维理念下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

2.1环境艺术设计要遵循自然美的风格,不应违背自然规律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环境艺术设计一定要建立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自然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不能够以损害环境为代价。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看:要以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不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不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基础上,实现人类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并将这一思想贯彻到环境艺术设计的全过程。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一定要注重艺术与环保的结合,再创新设计中,要注重回归的表现手法,必须要做到美感与自然环境平衡,实现人们对于自然美的追求,更深层次的表现情感与现实的统一。

2.2环境艺术设计要突出民族性,表现民族文化风格

创新思维理念下的环境艺术设计,一定要传承民族文化,要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在表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创新。民族文化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尤其是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是民族化也就越时代化,越是民族化也就越世界化,在世界这个多民族的文化氛围里,环境艺术设计要注重渲染民族文化,注重塑造民族文化风格和特色,注重塑造民族气质和个性,在设计理念中要突出表现民族特色,要重点挖掘民族文化的内在韵意和实质,挖掘题材的可塑性,在创新设计中注重集中塑造和渲染民族文化风格,运用通俗的表现手法巧妙的表现民族文化风格,在表现民族文化风格的时候,创新思维理念,将民族文化与现实社会的发展有机的结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民族特色。例如,在一些艺术设计中,设计者通常会根据本地民族风俗来设计,体现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求。艺术设计的民族风格离不开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从中西的建筑、文学、戏剧、音乐、绘画等各类的比较中,可以得出不同艺术风格。这样,不但使人感到一种民族亲切感,增加民族气息,还烘托了环境氛围,营造了民族文化风格的环境色彩,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实现了有效的创新。

2.3环境艺术设计,要实现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完美结合

创新思维离不开传统文化背景,应该在传统文化背景基础上树立创新思维理念,回顾过去,许多具有文化品质的作品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完美结合,虽然许多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不同,但是,却都有一些类似的相同点,都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呈现出独具特色的现代艺术典范。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例如,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馆内的展示以及外观设计都充分地表现出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完美结合,体现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其文化意义和作用都非常明显。中国国家馆,展示的主题思想是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表现一种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它的设计思想是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寻觅”和感悟中华智慧,在东方足迹展区、低碳行动展区以及寻觅之旅展区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体味环境艺术设计的魅力。

2.4环境艺术设计要意境感人,增强艺术设计的含蓄性

我国文化历来讲究含蓄性,创新思维理念下的环境艺术设计中也要增强艺术设计的含蓄性,表现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环境艺术设计要表现其含蓄性必须要做到以境感人,要注意在表达的过程中不能够太直观,要体现出一种含蓄之美。意境感人更能够突出环境文化艺术的韵味,体现环境文化艺术的价值。环境艺术既具体又含不确定性,既有感性语言,也有形态语言。因此,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凸显含蓄之美,还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多义性。含蓄可以带领人们进入一个想要达到的境界,引发人们联想和回味生活,体味生活中的一种情趣,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感受。使得人们在欣赏环境艺术的时候,引发不同的联想,不同年龄的人、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不同信仰的人,对环境艺术的感受也不一样,环境艺术的含蓄性可以引发人们不同的遐思。因此,我们在创新环境艺术设计中有效地运用含蓄之美,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中的含蓄性,可以实现更加完美的艺术效果。

三、在教学中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1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对教师的要求

在设计中创新,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专业技能、积极主动的创新思维意识、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才能实现。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可以通过一定的积累和反复训练而获得,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可以通过一定的专项训练得以提高。因此,要使学生的作品具有创新的风格、超前的设计理念,首先要求教师本身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在设计教学中有意识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体现在善于吸收最新教学科研成果,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并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点放在启发学生在设计思路上的创新,促使学生转变观念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育理论、专业技能、教学与管理上的创新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2 从审美角度培养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以审美为重要内容的设计,是创作者对周围事物从美学角度产生的审美心理。所谓审美心理,就是接触物像时的第一感受, 也就是感受美。它是为创新思维做准备的第一步,也就是说环境艺术设计在审美的思维活动中能激发创新思维的灵感。接下来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再到审美表现。通过在审美环节的引导逐步使学生在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这几个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由于审美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带有浓厚的主观因素,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往往具有一定的创新,而这种建立在审美基础上的创新作品辨识度高,设计思维发展也很自由。

3.3 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制定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时,我们应该要注重设计思维的启发教育,注重设计创新思维教育。比如“设计素描”“色彩”基础课程,在已往教学中过于注重绘画的基础技能训练。通过对各地设计公司工作的86位毕业生调查,有78%的人认为基础课程“设计素描”“色彩”的训练课时过长,教师对训练的要求主要是绘画的基础技能训练,专业的针对性不够,所谓的基本功在设计工作中并没有什么效果。因此,教学中应该将“设计素描”“色彩”与专业结合起来学习,主要从物体的结构形态、比例、色彩材质、环境光影等因素的研究入手, 训练学生的设计思维,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性思维的设计修养。

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构成课程“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从1919年开设至今,一直作为设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这“三大构成”课的教学对于不同设计专业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都是一样的,忽视了与专业特色的结合。在当下的教学中,要针对现在学生的专业要求和知识结构特点,来调整授课形式和具体训练的方式方法。比如,“色彩构成”课程在前期进行常规的基础理论教学,后期可以与环境艺术专业结合起来做一些有主题的设计,比如办公室、艺术展厅、咖啡馆等空间色彩构成的设计,从有要求的主题设计入手,紧密结合专业特点,来分析色彩构成在建筑空间、功能、环境心理、色彩构成美学等方面的设计创作,强调对学生设计思维、设计表达和设计创造力的培养,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3.4夯实相关学科的知识厚度,建立创新思维的理论基础

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身的内涵来看,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的相关学科内容广泛,其中有建筑、规划、园林、社会学、心理学、材料学、结构学、美学等构成多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目前社会在设计上对于多学科交叉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观念已逐步在发生变化,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教学尝试,并在进行新的课程体系的建设。例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已经开设了这类交叉学科的课程。对于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培养可以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从课程设置上入手。增加相关学科课程的比重,从自身专业角度出发,对各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实质的改进。有利于学生吸收和学习其他学科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获得跨专业各层次的知识信息,这是创新思维必要的理论基础。二是组织本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一起做设计。组织建筑、规划、园林等相关设计专业学生,选择实践性的设计课程,比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建筑、规划、园林的学生可以做我们的设计课题,我们的学生也可以做他们专业的课题,不同专业的学生甚至可以到一个小组一起来做一个大一点的设计课题。过程中定期组织设计讨论交流,后期组织设计成果汇报会,并举办设计作品展。在不同的设计专业中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可以相通也可以相互借鉴,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从别的专业领域视角来重新思考自己的设计,帮助学生跳出自己专业的“局限”,在这样的设计过程中为学生的创新创造了条件。

夯实相关学科的知识厚度,建立创新思维的理论基础,同时在设计实践教学中组织不同专业学生在一起做设计,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学习体会其他专业在解决设计问题时运用的创新思维方法,这两个方面的学习对于学生设计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另外,这种学科交叉中进行设计的方式也符合现在设计是一个团队作业模式的发展趋势,为培养交叉型的设计人才创造了一些有利条件。

结束语

创新思维理念下的环境艺术设计,一定要有较强的实用性,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应源于时代和社会审美价值,设计发展的方向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崭新的思维和实用性的价值,有效提升环境艺术设计理念。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思维一定要把握时代进步的脉搏,立足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创新设计思路,同时,在继承和发扬国内外优秀设计作品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设计理念,运用新思想、新方法,激发新的设计热情,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环境艺术设计模式,为环境艺术设计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使人们能够享受更加丰富的环境文化艺术体验,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温雅文,常工.基于创新思维理念下的环境艺术设计[J].艺术科技,2014(9).

[2]马强.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4(31).

环境艺术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现状分析;未来展望;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158-02

一、引言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建立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上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尚在发展中的学科,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环境艺术设计是伴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而诞生的新新专业。多博说:“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重实效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人影响其周围环境功能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居住环境质量和装饰水平的能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多博对环境艺术的定义,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最具有权威性、比较全面、比较准确的定义。

二、环境艺术设计现状

(一)发展背景

环境艺术设计的叫法,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张绮曼教授是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建人及学术带头人。自1986年从东京艺术大学留学归来后,根据中国建设发展的需要向高教部提出建立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申请。1988年获正式批准,在中国高校专业目录中增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同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将室内设计专业改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将室内设计专业内容扩展至室外环境艺术设计,随之,全国高校纷纷设立该专业。

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涵盖了当代几乎所有的艺术与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从狭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指以建筑及其内外环境为主体的空间设计。其中,建筑室外环境设计以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绿化、水体、铺装、环境小品与设施等为设计主体,也可称为景观设计;建筑室内环境设计则以室内空间、家具、陈设、照明等为设计主体,也可称为室内设计。这两者是当代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两个分支。在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分为两大类,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和室外环境艺术设计,但又可以细分为很多类,诸如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城雕、壁画、建筑小品等都属于环境艺术范畴。

(二)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三十年的发展现状

中国当代环境艺术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的,现已进入“而立之年”。近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速度和规模空前地加速加大,环境设计与施工队伍急剧膨胀,环艺成为现代社会急需的学科,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可是目前我国环境艺术处于“正在上路”的阶段。并且“中国的现代环境艺术既不局限在建筑界的环境设计,又有别于国外的‘环境艺术’,它是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园林、雕塑、室内设计等的系统整合艺术,它蕴涵着生活的丰富意义。”因此,虽然近年来,我国有大量环境艺术的实践,但是,环境艺术作为一门内涵丰富、范围如此之广的学科,还远远没有完善的学科理论建设。与此同时,这一专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又成为许多高校办学的热点。如何办好本专业,完善学科建设,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是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业内人士关注和思考的重点内容。

(三)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已有大量环境艺术的实践,但是,环境艺术作为一个行业和学科,在我国尚没有公认的科学的行业标准、行业规范,更没有进行相应的学科理论建设。环境艺术处于“有行无思”、“有行无业”、尚未成熟的状态。值得重视的是,由于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特殊性,其主角是建筑,是城市空间,是构成建筑与城市空间的材料、结构骨架、立意等。所以,规划师、建筑师和设计师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主导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而现在有些重要的环境艺术项目,因为对规划师、建筑师和设计师的作用认识不够,致使这些项目完成得不够好,这是令人遗憾的,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专业人才在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主导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所处环境的重视,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要求也就变得越来越高。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发展情况就是有机遇、有挑战,虽有不足,但潜力无限。目前,尚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问题,主要是围绕解决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以及注重历史的传承等问题。主要问题有:

一方面,从城市监管机制上看,它限制了环境设计的发展。环境设计涉及到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目前的现状是建筑设计由城建、规划部门管理,城市绿化由园林部门管理,道路交通由市政部管理,环境场所的日常维护由环卫部门管理等等。这种纵向的管理模式使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从设计到日常管理都难以做到统一协调,从而使得一些城市环境的艺术品质不高,缺乏整体性,不能反映出一定的艺术品位与水准。

另一方面,公众参与力度欠缺,导致环境艺术设计缺乏人文关怀。我国目前的环境设计,无论是建筑设计、景观绿化设计、公共室内设计、雕塑展示设计等,都是由个人或单位来设计施工,在征求人民的意见与想法方面有一定的欠缺。但是环境艺术的整体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它必然要进行多方协调、共同参与。还有就是,自然因素关照的不够,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尽管我国古典园林设计一贯崇尚自然,但在现代环境设计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功能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是一个大课题。

其次,在一定程度上,西方的设计模式左右了中国设计界,似的中国的设计缺乏历史的传承。现代中国认为传统的风水学是迷信的,予以否定,导致中国在此领域理论呈现空白状态。使得西方现代设计理论的引入成为了必然。在文化艺术的角度,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于当代却少有属于自身本土文明繁衍出来的建筑环境概念和形式。

再次,教育师资缺乏及专业设置混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涉及多门学科的综合专业,需要不同的专业同步协调和密切合作。现在国内大多数院校是把室内设计专业改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专业内容更本没有改变。优秀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和一批更优秀的师资队伍,而这恰恰是许多新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三、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在中国80年代,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围绕以人们需要怎样的“现代设计”和以怎样的方式去理解“设计”而展开。而进入21世纪,关于中国环境艺术设计认知问题关键在于: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进程中不是对“西方设计风格的模仿”,也不是按照西方的模式在进行“实体操作”,而是大众基于全民族“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历史情结考虑,去选择怎样的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道路。

在新的历史时期,环境艺术设计具有更加广阔的学科视野和研究范围,以整个人居环境为设计的中心,更加注重环境生态、人居质量、艺术风格、历史文脉和地域特色,其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加人性化,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当今社会,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越来越显著,人设计创造环境,环境又反过来影响指导人的行为。以人为本的思想已成为环境艺术设计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原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探索如何让人的设计与创造、环境的影响都变得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我们不但要尊重环境和客观规律的发展,同时更要尊重与人有关的因素。

(二)尊重自然、生态优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尊重自然、生态优先是环境艺术设计最基本的内涵,这一内涵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必须打破“人类中心论”的枷锁,充分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建立新的环境设计理念,充分整合资源,使新时期的规划和设计从传统的粗放型转向高效的集约型。生态和谐是永和不变的主题,人类的生活无法离开自然环境,所以保护自然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不可停止、不可推卸的义务与责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后必然会给人类自身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因此,注重生态化环境设计的发展是必然的。

(三)更强调便捷化,走向科技智能趋势

现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影响并改变着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各种新的设计形式和风格也随之产生。科技的发展使智能化渐入设计理念之中,丰富了环境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为设计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较高的设计质量。作为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艺术设计,将更多的科学技术融入其中是自然的,新的科学技术会让设计变得更加科学合理。新的科学技术能够拓宽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领域,为其带来多变的设计形式、设计方向与设计方法。

(四)深入挖掘地域特征,凸显本土文化特色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发展全球化的过程中,很多城市都在追求和国际接轨、发展世界性,却往往会忽视民族性。我国的设计者们为了能够快速的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对国外的优秀设计进行积极的研究与学习,对国外的优秀经验进行吸收,这种做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如发展了现代化设计,但是也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汇总失去了传统。所以我们在发展本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时,走出一条富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设计之路。在坚持属于我们自己特色的同时,我们的设计水平也会更加成熟,更加具有民族化。相信在未来的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将是民族化设计的天下。

综上所述: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着许多问题,但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环境艺术设计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之一,而我们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大时代下,应该立足于传统文化,致力于对东西方的精神与物质进行融合,汲取各家之所长,实现涉及环境设计各学科之间交融,以及建筑师与艺术家之间的互动,努力发展好我们自己的环境艺术设计。因为只有在这种互动整合的基础上才能使可见的物质环境体现不可见的设计意向,进而达到美化、净化人们生活空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长积,傅娜,张洁.试论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及发展[J].美术界,2011(12).

[2]李海.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趋势及流派倾向[J].才智,2010(13).

[3]郑炜.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艺术研究,2012(03).

[4]赵宇.基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现状研究[J].华章,2011(30).

[5]赵晓霞.浅谈现代设计与艺术、环境、科学之间的关系[J].大理学院学报,2004.2.

[6]仲岩.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J].艺术广角,2009.6.

[7]左小强.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现况探析[J].大众文艺,2013.7.

[8]李海.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趋势及流派倾向[J].才智,2010.5.

[9]刘晓娜.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学科交叉特性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3.

环境艺术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各个民族文化的独立繁荣发看犯,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人类文明,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永续发看犯更是离不开对历史人文的传承和创新。在物质文明日益繁荣的今天,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对历史人文进行传衣把历史文化当中优秀的成分充分的吸收过来转换为可供现代化的社会运转的剂已经成为时代的焦点。高校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的意走便凸显出来,尤其是对于那些直接体现历史文明和对历史文明更为具象的表达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融\历史人文内涵,不但可以增添艺术设计作品的艺术性,而且还符合现代大众的欣赏习惯,并且可以吸引特定的人群,可以说付于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以及环境艺,{训乍品实践性和艺术性的提高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关键词:

历史人文;环境艺术设计;高校教学;传承

艺术设计是决定创意产业和国家核已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能够实现我们“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当今经济高速发夔,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物质需求的标准也逐渐最求个全化、完建化,这郭树从事美术和设计人才需要重新定位和适应市场发夔的需求,如今我国高校都设置了专业课程,重点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以期能够满足社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目前高校也者阵设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发夔的道路上必须凰盾可持续发夔,对艺术和设计教育的改革与高校艺术教育有着直接性的关联川它须与时俱进。环境艺术设计之所以不同在于是以环境的本身为前提依据,以达叮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共同实现,使得艺术设计达叮最高的境界。环境艺术设i专业是艺术设计学科中的一门重点学科,它是兼具科学隆和艺术性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环境艺术实践活动与人类改造世界和影响自己周边环境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这一系列特征出发,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在历史仪之的熏陶下进`步发展。下面笔者将从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出发来具体研究历史人文在环境艺术设计之中的融合。

一、高校教学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

1、教学模式的僵化

目前的高校的环境艺长没i专业的教学中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耐灵多柳币都习以为常的按照美术教学的模式和思维来进行教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美术,加之受到美术教学思维的影响,教师窿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过分的重视学生对于平面二维设计、嘟这肖寺效的设计的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立体的思维能力。这些就造成了教学课程的单一化、形式化,使得学生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走向了“形式主义”或者“装饰主义”的弊端,十分不利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步彭羊的课程设计缺少刊学生空间造型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学生在进嵘二业课的学习研究时,会因为综合知识尤其是历史仪之矢口识的医乏而无法对设计任务进行深人的研究和表达。

2、教学模式的单一性

目前,我国高校的多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虽然借鉴的国外毛进的艺术设计理念,但是却与实践严重脱节。很多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还只是在教室中进{,并没有深入的接触实践。环境艺术设i专业是一门兼具实践断口艺术性的课程,与实践脱节就意味着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缺乏生命力。

3、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调查显示,目前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柳币多注重理论的灌输,耐灵少鼓励学生或者带领学生进行艺术调查。长此以往,容易造戊理论和实际的严重脱节,造戊了“纸上谈兵”的“形式主义”。

二、历史人文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当中的融合

1、历史人文环境的融入

要求环境艺术设计者,在历史之北浓郁的环境之中要将现代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与历史仪之相结合,设计出具有侬郁之北气息、并与大环境想匹配的艺术设计作品;另外,也可以把周围环境中的古来的建筑中的经典的部分有湘1的结合在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中。

2、人工环境的融入

在众多的环境艺术设计当中,尤其是城市的环境艺术设计当中要特别重视富有标志性的建筑的设计。这标志险的建筑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帜。这建筑物的设计要和城市的发展背景、历赶之北、仪之特征和现代化发夔的特征有机的结合起来,让人们看到建筑物就可以想到自己生活的城市的与众不同。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导,以柳币为辅,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新思维,并对授课的内容和模式进行调整和创新。可以适当的压缩理论课程的学习,加大对专业综合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这洋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艺术设计的感知能力,实现艺术设计的创新。

三、加大历史人文对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研究

高校的教育只有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教育理念、深入的研究具有本民族文化才能够不断拥有发展的动力和生命力。基于民族文化立场的设计需要结合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并借以现代化的毛进的技术呈现出来,从而实现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

四、结语

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在目前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间题;第二部分主要针刘第一部分提出的间题,具体探究了历史仪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当中的融合;第三部分具体阐述了应该如何加强历史仪之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领域的研究。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不断吸收本民族的之北特色,结合现代化的技术和设计理念,才能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氏久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雷洁清,秦海东.历史人文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传承[J].艺术百家,2013(27).

[2]李霞.综合性高校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探讨[Jl.课程教育研究,2014(一8).

[3]程静.历史人文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传承[Jl.飞天,2013(23).

[4]王瑶.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探究[J]林区教学,2016(02).

[5]江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视野下一—实践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lJ]包装世界,2010(01)

环境艺术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1.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背景

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调整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改进教学方法。过去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知识面狭窄,不能适应各项建设工作和继续深造的需要,对于毕业后就业和转移工作领域,也往往造成困难,这种情况必须加以改变”。于1985年开始组织修订学科专业目录,并在1987年实施了新的《普通学校社会科学本科目录》,其中工艺美术领域下设置了9个专业,分别是: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染织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设计、漆艺、装潢设计、装饰设计和工艺美术历史及理论。从而环境艺术设计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由此可见,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开始之初是脱胎于工艺美术教育,以美术教育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目前,在本学科的教育方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教育,分成了文科教育与理科教育两种体系。文科教育是以文字概念为基础的艺术教育。具有明显的表达个人思想情感的艺术特征。这种教育所具有优点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是我国目前大多数设计院校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另外,理科教育是以科学理工为基础的艺术教育,这种教育具有明显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较强的更改析能力。这是目前国内大多数理工类建筑院校所具有的基本特征。这两种院校都各自的缺点,艺术类院以美术教育为主,把环境艺术设计仅仅归于表面的视觉设计教育,而以理工为主的建筑类院校又明缺少艺术体系的支撑。这两种教学体系都偏离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本质。面对各自的缺点,这两类院校都应该根自身的教学理念的不足做出相应改变。

2.目前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设计教育体系不建全、人才质量不高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它既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为基础,科学技术作为实践的手段,又要有较高的审美艺术价值。而就目前我国所开办的两类设计院校:艺术和理工两类而言,这使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处一个很尴尬的地位。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和方法是在理性的指导下,严格尊重自然、科学的规律来完成的,而艺术则体现在处理问题的灵活、创造性和对人性的充分关注上。而在现在的设计领域中,在理工类建筑设计领域中,建筑设计学科在建筑历史和建筑设计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并主要强调工程性,注重技术的培养。这就决定了环境艺术设计无论是在室内设计还是在室外环境景观设计上均缺少持续的、广泛的、系统的理论性研究,致使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且不完善。

如果环境艺术专业不重视现代设计思想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理论的课程建设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是很难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的。早在包豪斯设计学院就开始要求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后来美英等国家更注重设计教育与经济、商业和管理等学科相结合。其目的就是协调学生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消除偏差。

2.2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社会实践课程缺少

据设计公司反映,刚毕业的学生,一般无法进行独立的设计和实践工作,必须要经过两至三年的锻炼后才能胜任。事实上,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经验的积累和精密的思维是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而这些也可以在教学中通过把单纯的课堂学习转变为将课堂学习和社会学习相结合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

实践课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通过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相互结合不但可以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独立的学习者,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弥补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的不足。然而从实际情况看,有些学校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课和毕业设计放任自流,疏于管理,而且有的实习单位为了符合市场的运行的需求,往往在实习的内容、要求等方面不能和教学内容相一致。这就加大了学校与社会生产实践的距离,产生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造成学生对实际的工程的整个流程全然不知的现象,这不得不使得学生走向社会后还需要通过很长时间的摸索学习才能适应。

3.建立环境艺术设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为了迎合时代的进步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能离开其它学科而独立存在了。环境艺术设计尤其如此,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将体现以智能化、情感化、多样化,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特征,这种要求无疑表达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思想内容的适时性,多元性、前瞻性。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内容除了注重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之外,也应注重与它学科的融合。如:建筑学、人文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律规范、符号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内容的交融,教学内容横向联系,学科间纵向延伸,建立多学科为专业服务的教学体系,体现跨学科互融的教学特点,强调学生实验能力与创间接精神的培养,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

培养全面高素质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关键是明确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思想观念,在此思想指导下,较为全面系统地探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专业与理论构架,组织以多样的学科背景为依托,合理设置室内设计课程体系。以多种学科为背景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从传统的美术扩展到艺术文化的范畴,符合现代科学、文化和艺术相融的设计观念。

4.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应在艺术与理工这两门学科相结合的平台上形成资源共享,并根据自身学科的资源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使学生在学好必要的设计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与其它学科的互相结合并能过亲身参加社会实践的学习,全面的去了解把握这门课程。随着设计行业的发展,从事设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人员急剧增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成为更严峻理为紧迫的问题,相信在全国的共同关注与努力下,我们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一定能呈现辉煌。

参考文献

[1] 鲍诗度. 中国环境艺术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自版社,2007.

[2] 袁熙.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7).

环境艺术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应用型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31-01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人才培养的特点

随着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同时带来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兴起与发展。2002年全国就有200多所高等院校设立了与室内设计及环境艺术相关的各类专业[1]。把握市场的需求特点,向社会输出适用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是非常重要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人才培养应具备以下特点:

1.综合型人才培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综合性艺术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包含了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建筑学、材料学、人体工程学、心理学、施工技艺技法等各个学科。著名的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说:“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情感。这是一种爱管闲事的艺术,无所不包的艺术,早以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正是因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广度和技能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是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2.创造型人才培养

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艺术的创造,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离开了创新型思维,任何设计都是不能出彩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对于环境设计也有更多新的要求。科技的进步、工艺的发展、审美的提高都要求着我们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应不断的创新,跟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创造性的设计我们的生活环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解放学生创造力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3.应用型人才培养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后所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大致可分为三种: 一种是设计师工作,它要求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有丰富的艺术文化修养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对设计材料和施工都要有全方面的了解;第二种是表现型的绘图师,这种要求要精通CAD、3D等两门以上计算机辅助软件,有较好的艺术功底和设计修养,能把设计师的思想准确的表现出来;第三种是施工管理人,这种要求对材料了解透,精通施工工艺,有较强的沟通和管理能力。这三种是我们社会上需要的环境艺术设计类型的人才。因此我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从以上三个方向根据专业的实际需要进行建设和完善。

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据调查统计,我国建筑装饰行业2008年完成工程产值一万多亿元,多年来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0%[2]。市场的需求必然带动教育专业的建立,教育专业的建立必然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研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实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让课程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要,改善实践教学过程,让专业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实践更为明确合理;有利于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有利于培养出既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能力型、应用型综合人才,让人才培养机制更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有利于解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的问题。

三、构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方法

1.完善理论教学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新兴学科,我们要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对课程设置作一些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以满足社会需要,构建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美国哈佛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景观设计名师,40多门课程分为三类:设计课、讲座与研讨课、独立研究课[3]。

重视环境艺术专业在课程结构上的设置,不但要注意每个学期课程之间的联系和难度由浅至深的递进,而且也十分注意每个单元课程之间的连续性。大一是学习基础课,让学生掌握绘画、色彩、构成等基本知识;大二开设专业基础课,如工程制图、软件操作等,为专业课学习打下牢实的基础;大三、大四开设专业课,让学生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

实现实践教学的多样化建立实训基地、成立工作室,把课程变成课题,作业变成项目,是实践教学的有效的办法。对外走市场化道路,利用工作室资源优势,联系企业,承揽业务;对内提供教学实践与科研,使专业教学能更有效地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架起专业教学与行业技术密切发展的桥梁,为师生的课堂带来大量来源于生产实际的项目和课题,从而为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3.强调创新型教学

为学生留出更多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未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判断性思维,以养成学生锐利创新的习惯。要让学生尽快尽早参与知识创新活动,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时刻关注学科前沿动态,让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方向。

课堂讨论式教学,可根据对市场的调查,了解市场动向,甚至拍摄实例,在课堂内展开自由讨论,进行课堂教学,最终确定设计方案,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采用模拟教学,帮助学生熟悉设计师的职业特点,熟悉从立项到完成的全过程,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水平.针对所担任的职业、社交和个人行为情景的需要开展学习。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结语

国内环境艺术专业普遍存在问题是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培养方法不够科学、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教学安排不够合理、教师队伍建设缺乏可持续性等。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近年招生趋势良好,每年都向社会输出大量的专业型人才,而这些人才是否适合社会需求,是否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与动手能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建立更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是迫在眉睫的,“理论-实践-创新”的培养模式更有利于培养良好专业技能、操作技能、创新思维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邓忠,邹勇.从当前就业趋势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J].大众文艺.2014.(02)

环境艺术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专业教育 边缘学科 创新能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享受舒适的环境成为人们在工作、学习、休闲等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选择。既然城市需要拥有良好的环境,那么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就离不开整体环境的美化,于是应运而生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其创造一个服务整个社会生活和个体家庭生活的理想场所为目的,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

环境艺术设计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体现,用以完成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美好城市环境的目标,从而在根本上改善人们的生活空间,进一步满足人们对工作、休闲、学习等空间的功能应用和感官享受。

因此,为了增强在城市化进程中环境艺术设计对城市和人们的影响,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已经逐渐从建筑行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种融合实用与美学的新型行业。就目前来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还算是一个新型的学科。由于现在社会迫切需要大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所以有些高校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满足当代需要,但是这个新型行业在短时间的发展还是会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严重缺乏高学历的熟练技术人才是限制专业发展的难题。因此,成立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应当重视学科建设并倡导教学体制改革, 加大学科发展力度,不断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增强学科带头作用,为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

笔者针对现阶段全国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课堂管理模式

课堂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第一阵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科目堡垒。但是由于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上的发育期,因此课堂上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这样就需要一个科学合理并且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准则,不仅有助于维持环境艺术设计课堂教学秩序,而且更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所以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积极探索课堂新模式,以增强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通过对课堂上多方位、多层次的考察研究,可以将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定义为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媒介四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而管理内容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主观控制和协调来完成四个要素的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有序、健康的整体,并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环境艺术设计课堂教学管理模式的缺点

1.教学大众化,缺乏层次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很少,教师只是一味地完成自己课前预定的教学任务,达不到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完成教学的目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的操作技术,才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在课本上学到知识,而不是在灵活的操作方面得到有效的实践。因此只懂得理论知识,而没有培养实际的操作能力。

2.教师缺乏情感投入,学生烦躁厌学。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管理上,离不开教育者的情感投入。而在现阶段看来,有些教师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错误地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做到自我管理,课下能够做到预习复习,在实际操作中能举一反三,但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教育者在教学技巧和方法上缺乏情趣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进一步展开学习。

3.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缺乏针对性。由于环境艺术设计所涉及的范围特别广泛,所以较少有人能在这方面做到博学的程度,所以课堂上教育者对知识的传授也就局限于自身的水平。然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环境设计的创新日益丰富。科目内容的不断创新导致学生学习过程的复杂性,而教育者的教学理论和内容往往是过去时代典型的例子,他们无法知道当今社会的环境艺术设计,缺乏其必要的针对性。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1.创建以学生为本的多层次互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模式。针对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的作业分布,教师和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及时交流,还要在课下沟通交流学习方法和技巧。完善环境艺术设计实验课程,通过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其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论的实际运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

2.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素质水平。教师作为课堂管理模式的核心,其本身的教学质量和素质水平对于课堂的管理策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此外,在课堂教育中教师也要投入情感,促进和谐课堂的建立,和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做到以德服人、以理育人。同时,要提高教育者对知识的领悟能力,定期进行教师培训,组织参观优秀的环境设计作品,做到举一反三,并在向学生传授时做到时时新、事事新,理论新、技术新。

3.改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管理氛围。课堂教育管理的质量水平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相符合。要达成既定的课堂教育管理目标,就必须创造新课堂环境。建立秩序良好的课堂管理模式,首先保证课堂实体环境的舒适程度。其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减轻心理压力,使学生乐观开朗,积极好学。

4.完成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教育管理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是认识提高和知识探索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完成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积极参与教学,理性自治,形成良性的竞争、互帮互助的课堂新秩序。

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未来发展架构

1.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与其他学科间交叉和重组,逐步形成独特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架构,而不是简单的建筑与艺术专业的重叠,做到包括建筑和艺术以及其他相关的多种学科的整合渗透。针对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趋势,教育从业者有必要全面提高专业素质,实践学术理论并不断谋求创新。对于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基础理论可以在原先科目存在的基础上增加统计、地理、管理、园艺及生态等方面的必要内容。因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艺术特点,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艺术欣赏能力,利用课余时间对古典和现代的优秀音乐、文学、绘画、雕塑、影视和建筑艺术进行学习与鉴赏。除此之外,空间艺术建筑以及三维立体建筑的鉴赏也是重要的方面。而对于国内外优秀成果,我们要本着兼容并蓄的态度去学习,提高探究意识,同时强化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使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不会因为盲目改进而失去独有的艺术特色。

2.优化专业知识框架,扩展研究范围,丰富教学手段。环艺设计专业作为一门需要周全考虑的复杂学科,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向我们展示着其强大的生命力。横向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包括建筑学、结构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艺术学、设计学、美学、装饰材料学、家具陈设与消防环保等;纵向来看,专业内容包括居住环境、办公工作环境、商业环境、文化娱乐环境与公共事业设施环境等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艺术设计。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涉及的范围还会不断地改进,知识框架将更加合理、教学内容更加广泛、科目体系更加完善。

3.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主体。建设创新型学科专业,实施专业自主创新的目标应体现在行动上。针对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通过发展学科转型来提升学科的自主创新能力,特别要积极发挥教师、学生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壮大自主创新的主体。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种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知识体系,建立一个以开放与竞争为核心的新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领域。利用科研机构的优势资源,结合高等院校的人力基础,发展实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跨界学科优势。

4.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成立的新学科,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经费作为其发展的必要保障,并充分利用好电脑这个工具来促进现代化科技成果的运用,并在互联网上进一步了解世界范围内的重要信息资源,拓宽获得信息渠道,丰富知识体系。多媒体的推广前所未有地拓展了环艺设计专业的研究平台,方便了复杂设计的过程,使得教学过程可以更为直观,直接提高了教学效率与质量。因此,依赖多媒体应用的电化教学手段将会是未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不二门路。

5.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科目,因此在科目安排的过程中,加强实地考察实习,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多种学科相融合的综合学科,更是一门因人而异的艺术学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要基于纸面上的基础知识,但更需要实际施工经验才能完全掌握应用。所以如果学生没有实践经验或者实际经验,不了解环境艺术设计在施工时的特点和技巧, 就无法实现在艺术设计过程中所谋求的效果。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不能单纯停留在课堂课本的教学上,而要有意识地把专业实践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创建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匹配的教学基地,完善学生的实习环节,从而使学生准确地认识和运用新工艺、新材料,加强环境艺术设计整体效果,提升其艺术水准。

6.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效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造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能发挥自由之思想,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要积极鼓励教师外出进修,进行跨学科的学习;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在检验基础知识的同时,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去探索不同的设计风格。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为中心,以学生的认知与实践为主体,以教师在关键节点的指导为辅助,这种积极、自由的教学风格,将给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领域带来无限的生机。

参考文献:

[1]苏秀丽.环境设计类插件实战攻略[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4.

[2]李天工.创造环境艺术设计的中国主义[J].山西建筑,2007(12).

[3]席跃良.环境艺术设计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

[5]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与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6]冯嗣禺.浅谈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J].艺术研究,2005(2).

[7]Gleick J.混沌:开创新科学[M].张淑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孔少凯.现代主义之后环境艺术审美的理性思考[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9]杜异.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系统的基本理念[J].艺术设计论坛,2005(151) .

环境艺术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51-01

“教高[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根据这一指导方针来进行分析,可以明确,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就业为宗旨,全心全意为社会培养有用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但是,我国传统教育制度偏向保守、稳定和刻板,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在有限的五年时间中,广大高职院校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案并不完善。

一、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状

首先,在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严重缺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高职院校自身是国家教育部门管理范畴,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需要通过遵从国家的教育政策办学办事,在国家应试教育制度的基础之上,开展教学,才能够获得国家的支持,另一方面,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我国社会文化对于应试的重视程度高,普遍认为有了好的考试成绩,就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在已有的应试教育制度基础之上,以及这种文化背景之下的人才培养教学方案,就会严重偏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转而以教师或者以考试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转而形成以考试为教学目的,为了考试而教学,为了应试而学习。

其次,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未能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做好专业实践教学。高职环境艺术设计,已经脱离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初级阶段,开始进入了以就业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阶段,注重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培养、设计灵感摄取和设计技巧的培养,但是,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之下,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并没有增加设计实践教学的比例,而是偏离了市场需求,培养了大批拥有丰富理论知识,缺乏动手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最后,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所需要的资源无法得到有效供应;因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区别于语文等传统理论型课程,其教学中需要配备相应的设计器材、道具和教学多媒体,这些教学资源都需要高职院校能够及时配备,但是,我国高职院校众多,大部分院校为了能有良好的形象,将资金用于学校形象建设,而对于教学资源的补充力度却十分欠缺,导致了设备等教学资源的缺乏;此外,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所需要的教师资源整体素质偏低,引发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从上到下的低执行力。

二、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策略

对于五年制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要对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就要针对已经分析明晰的方案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探讨。

首先,针对“以人为本”里面缺失的问题,需要国家教育部能够加快教育制度的改革,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这种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的专业,适当降低应试教育的要求,给学校相关专业拟定教学方案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而学校就要能够在具备了自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对于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都应该加以尊重,并要根据自身学生的现有学习能力和环境艺术设计知识来进行合理的制定,让学生在校的五年能够在和谐尊重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环境设计的理念和风格。

其次,高职院校要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案制定过程中,把市场需求和变化作为导向,及时关注环境艺术设计这个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变向,根据市场动态及时转变对在校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让学生能够在学校获得良好专业培训的同时,也能够让五年学习的光阴不至于白费,到社会中一无是处,特别是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比例安排,应该要根据就业市场当中,整体环境设计行业所缺乏的是理论知识型人才还是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如果在前两年对理论知识型的需求量大,那么,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就要加大理论知识的普及和教学力度,这几年就要专注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

最后,针对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资源缺乏的问题,国家要发挥自己的职能,起到支持性地干扰作用,对于资金不足的院校就积极给予资金支持,对于教师资源不足的院校则积极给予政策引导和舆论诱导,让有能力的教师到相关院校进行支教工作,当然,高职院校自身也要积极发挥自己的局部领导作用,对该专业的各类教学资源积极给予补充,如果存在资金上的欠缺,则可以通过对外引资的方式,以人才输入为基础,让部分私人资金参与到建设中来,而对于教师资源的不足,也要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增强其生存竞争压力,迫使大家不断自我提升。

三、结论

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和执行,是其积极响应政策,顺应时代的明智之选,尽管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其方案本身存在的不足,不断暴露出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本身一定要抓好自身建设,不断满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资源需求,让方案的执行力和效用性直线上升,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有用的人才,从而提升社会环境艺术设计技术和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社会生活质量,促进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 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多维实践教学体系[J]. 装饰. 2006(12)

[2]陈芬.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改革[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34)

[3]张爱萍,郑晓芳,闵伸. 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7(06)

环境艺术专业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实践型教学 社会接轨

【课题来源】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0J2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52-01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环艺专业在本学院众多的艺术类专业中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秀的管理制度而独具一格,成为本院校的特色专业和重点扶持专业,它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使艺术不再停留在视觉感官方面的认知,而是衍生到更高层次的理性认知。为了使艺术的领域更贴近生活,原有的教学模式必须与时俱进,在不断变化着社会中重新找到自身的价值定位,先进的教学机制要针对本专业本质的应用程序而深入开展,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知识结构中建立既动脑又动手的思维观念。环艺专业的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的设计大师。

环艺专业时刻把握社会需求动态,依据人才市场调正产业知识结构,制定出符合本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因此它具备一定的市场预见性。而环艺专业立志培养的可塑性人才必须必备一定的创造性和新颖性,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不断跟上社会急速变化的脚步。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需求,环艺专业必须将功能、科学、技术与艺术等多门学科结合起来,用系统性的教学方式网络更宽更全面的应用知识,而特色性的办学模式在对知识的系统性的要求上应运而生,使环艺专业不同于普通的其他专业,而是深入到对艺术和生命的研究。因此概括说来,环艺专业具备市场预见性、思维创造性、社会适应性、知识系统性、办学特色性等几大特点。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态环境与景观建设的重要性,因而衍生出了与之相关的学科与理论体系,环艺专业将环境与艺术景观融合为一,城市公园、居住区、风景名胜地等都是环艺专业的应用范畴。因其重要性、应用的广泛性和发展的必然性,人们对环艺专业的设计人才往往供不应求。

高校存在的必要性就是为了培养出高质量和高标准的专业性人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也成为一个专业是否成活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社会对环艺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是供不应求,而真正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发挥自身专业技能的环艺人才却寥寥无几,这说明了多而不精的这个道理,环艺专业毕业的学生比比皆是,而真正的人才却可遇不可得。要想改变环艺专业人才的就业难的困难局势,必须从源头抓起,从强化教育开始。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1.市场决定专业教学内容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模式有效的决定了高校的教学内容和专业的针对性。为了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本学院原有的教学方针和教学内容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对现有专业课程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急需改进。

现有的环艺专业虽然一直深受社会的青睐,然而设计界审美意识的改变使环艺专业也从对环境的美化处理向对美好环境的创造转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环艺专业应该顺从市场的变革而进行自我调整,当反射效应波及到高校市场时,对应的环艺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做出整改。

2.根据专业设计程序提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

专业设计程序在某一方面定位了环艺专业的教学方法,本学院的专业设计程序是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建立的一套规范的有效的教学程序,当学生学习期满之际,三年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对专业的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梳理和统筹,学生可以选择本学院开设的《学期项目设计》用来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提升实践应用能力。这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引导式教学方法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学习的能动性。

而在成绩测评方面也一改以往传统艺术类学生作业的考核形式,将教师的主观评定成绩与客观成绩评定结合,学生自己也可以参与评定。例如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毕业课程设计的客观考察,包括学生课程设计的项目立项、市场调查、应用文字、陈述与答辩等各个环节的测评给予公正的测评。如客观评定是50%的成绩,再加上教师对学生平时表现的主观评价给予50%的成绩。双向式的测评模式既保证了公允性,又增加了人情味,使学生尽早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与操行。

3.根据企业特点及招聘标准,确定培养学生在不同方向的侧重点

通过多年的企业及教学经验累积和实践活动的专项研究,再加之笔者对本学院刚毕业的2013届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证实了现今企业或单位所需求的人才模式,即应用型、技术型的合格加特色的本科人才。根据企业的特点及招聘标准,学院教学体制必须培养学生在不同方向的侧重点,学生必须系统全面地掌握一门专业知识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对“一专多能”型人才的需求。

笔者所在的院校的环艺专业的教学模式正是为了适应企业的用人标准而不断的在更新和调整,从最初的教学计划的制定到教学方法的研究,直至每一门课程的教案、大纲等方面,事无巨细的进行了统筹布局。在变化中唯一不变的就是本学院一如既往的教学主题:培养合格加特色的应用型、技术型的本科专业人才,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建校目标而努力。通过不断的努力,笔者相信最终会取得真正的属于本院校的特色的人才培养之道。

四、结论

环境艺术专业的社会实践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渐培养将创意、设计、施工、协调合作等原则与环境艺术设计相结合,学会站在社会化的市场角度去思考问题。因此,环境艺术专业在高校专业设置与培养中的意义越发重大,加强环境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实践与社会接轨与培养任重而道远,力争做到创意无限、学以致用、图纸规范。

参考文献:

[1]孙健.综合化与实践化――我国高等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09-11.

环境艺术专业论文范文第12篇

鉴于“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和交叉(边缘)学科,因此,对这一概念的涵义界定至今尚不能说是十分肯定或完美无缺。这里就借用郑曙阳(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代表人物)提出的概念。他曾经在《环境艺术设计辩义》一文中写到:“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如同一把大伞,涵盖了当代几乎所有的艺术与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从狭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内容主要指以建筑和室内为代表的空间设计。其中以建筑、雕塑、绿化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之为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以室内、家具、陈设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之为内部环境艺术设计。前者可称为景观设计,后者可称为室内设计[5]。在艺术类考研参考书目《艺术基础知识》中,也是借用的这一概念。

2理论研究成果代表

自从张绮曼教授1986年从东京艺术大学留学归来后,根据中国建设发展的需要向高教部提出建立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申请。1988年获正式批准,在中国高校专业目录中增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至今,环境艺术设计已走过了25个年头。其中以郑曙阳、鲍诗度等大师为代表,产生了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成果,见表2。

3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概况

如今,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虽然只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但由于它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一出现便红遍中国各大高校,成为美术类中最热门的专业。据2007年不完全统计,在全国1909所高校中,有1259所大学设置有艺术设计类专业,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6%[6]。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设计学科下最重要的专业方向之一,意味着反是开了艺术设计类学科的学校都会设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即已经形成无环境艺术设计就无艺术设计的教育现象。因此,总结后发现我国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一般分布在三类校院:一是综合性大学和其他专业大学中近年成立的艺术设计院(系),其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注重专业理论、专业表现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各类职业技术学院总的艺术设计系,其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三是专业艺术院校如各大美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其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建立在其自身的审美体验为基础之上,发挥其专业院校的特色,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艺术创作和设计环境。

4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过程中凸显的问题

纵观现状,环境艺术设计不仅成为高校中最热门的艺术专业,同时也成为美术类考生首选的专业,也成为市场上最热门的招聘岗位。学生、学校、市场三者相互作用,在促使环境艺术设计快速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凸显一些问题:一是美术类考生中真正喜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很少。因此,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很难为了理想而努力储备以后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所需要的相关知识,从而导致艺术修养很低;二是学校中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方法太模式化。通用的公共课+绘画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的培养模式,导致学生思维单一,专业自信度弱,无地域个性,在工作中轻易沉迷具有浓郁商业气息的设计市场,不能和谐境艺术设计太过快餐化。现代的人因工作、家庭、经济压力、文化修养差异等因素难得都像古代的文人雅士自己创造雅致的环境,大多数只能出有限的钱请所谓的环境艺术设计公司来打造。快餐式的环境艺术产品就产生了,相互乐此不疲,成为设计行业最普遍的现象;四是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研究太少。百家争鸣的学术现象是一个行业良性发展最有效的武器。可观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研究进展,除了张绮曼、郑曙阳、鲍诗度等这几位元老人物的理论成果外,还出现了多少具有强大争议性、影响力的新人和理论实践成果?

5关于环境艺术设计未来发展的一些建议

鉴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已成为学生、高校、市场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未来发展形势将继续迅猛。因此,为了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未来的良性发展,针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笔者有以下一些建议:一是教育者需正确引导美术类考生的择专业观,择就业观。只有当学生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个专业时,他才会为成为一名合格地环境设计师自发主动地去学习、探索;二是高校应结合地域特色加强学生的设计创意思维、设计自信、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市场需要优秀、负责的青年设计师,而学校是培养这些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学校有义务结合地域性培养出个性的环境设计师;三是市场中的环境艺术设计者应结合地域文化、生态性、人性化进行最小化的环境设计。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创造一种舒适、自然、生态地生活空间,而世上最美的空间就是自然。

6总结

环境艺术专业论文范文第13篇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环境艺术系,上海 201808)

摘 要: 本文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之于“建筑学”课程为研究主线,论述了“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名称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适用性,以及该课程现有教材存在的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进一步指出该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中可以改进的方向,强化“实践教学”对于设计类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On the "Architecture Knowledge" of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Majors upon "Architecture" Curriculum Reform

LI Zhu

一、引言

1、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的关系

环境艺术设计是对建筑室内外环境的设计,建筑室内部分环境设计通常称为室内设计,建筑室外部分环境设计通常称为外环境设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环境艺术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扩大与延伸,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也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建筑设计都是为人类创造功能合理、具有一定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生活和工作空间,两者有着同样的功能、艺术、技术统一体的特质要求。《华沙宣言》对建筑学的定义:“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同样适用于环境艺术设计。因此可以获知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环境艺术设计是依托于建筑而存在的,任何脱离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都是不成立的,错误的。

2、环境艺术专业《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的性质、讲授内容、教学目的

环境艺术设计既然与建筑有如此之多的联系,又不可分割,因此学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建筑知识。而在大学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像建筑学专业学得那么深,那么广,只需要学习那些与环境艺术设计密切相关的知识。因此,个人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学”相关课程称为《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更为合理恰当。

《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性、专业性课程,主要讲授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建筑、掌握建筑设计和构造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查阅有关的建筑规范、建筑图集等资料,能够读懂并绘制建筑图纸,同时具有一定的建筑空间改造和小型建筑设计能力。

二、现有教材和教学内容存在的不足,改进的方法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对教学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我们广泛的调研结果来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方面的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问题

(1).教材专业性过强、现有教改教材尚不十分理想:现有的改革针对性尚存在不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采用的教材大多是“建筑学”专业的教材,这类教材多是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理论知识过深,理论系统性较强,教材中有较多地与环境艺术设计无直接关系的知识点,更有一些非常专业的公式计算,这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讲用到的可能性极少,而且大部分学生在现有的文化、专业基础上难以理解,这部分既缺乏实用性、又相对枯糙无味的专业性极强的“建筑学”知识的学习,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对该方面知识重要性的怀疑。因此,个人认为我国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基础知识”教材存在着专业性过强、专业的针对性不足问题,近年有些同行同样意思到了这个问题,并出版了一些教改教材,但我们每次在挑选教材时,却很难从中找到合意适用的教材,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一些教材编者研究不够深入,匆忙编写出版,其中所改,只不过是简单的降低教材内容难度,更有甚者,将“建筑学”教材或者“建筑初步”教材简单图解化;二是各院校忽视建筑知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艺术类院校,在片面强调艺术特色的同时,回避该方面教学的不足。作为艺术设计的环境专业其“艺术性、技术性、文化性”三者同样不可缺一。现在建筑学专业为了培养综合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大力提倡学生的艺术教育,以弥补学生的知识偏离现象,为什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还要一味的强调艺术,忽视与其有着血缘不可分割关系的“建筑基础知识”的专业支撑重要性呢?这种现象个人认为是不可取的。

(2)教材理论内容偏深偏难偏细:目前所用教材多是针对5年制的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设计,因此教材内容涵盖面广,知识体系系统详尽。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校的大部分时间要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学习,用于“建筑设计基础知识”的学习时间有限,在有限的课程里难以消化如此多的内容。而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多存在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文化基础程度普遍不高的特点,因此对于教材中偏深偏难的知识点很难吸收,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细细琢摩其中的细节。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个人认为也没有必要学习如此详尽的建筑学知识,而应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学习些与环境艺术设计关系更直接、更密切、更具有专业支撑作用的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比如室内界面面层的构造,建筑构造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建筑空间设计与环境艺术空间设计的关系等等,而对于建筑体内部隐蔽的细部构造等一些与环境艺术设计关系不大的内容,没有必要过细的学习。考虑到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要明白如何或在哪里可以获取这些知识就足亦。

(3)教材有些内容过于陈旧、有些内容与其他课程教材内容重复、所占篇幅过大:比如:在构造做法和技术处理中有些内容相对落后,教材中对木窗的陈述所占篇幅较大,讲解详尽,而现在木窗基本被塑钢窗、铝合金窗等一些先进的材料所替代,对于这些现阶段主流产品却讲解甚少。再如:立筋隔墙,现在工程中已经不用,完全可以删除,提都不需提及;而建筑装饰构造中所讲述室内装饰构造内容大多与室内材料与构造所讲内容重复,仔细斟酌这方面的内容,还是认为放在市内材料与构造课程中比较好,“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没必要重复该方面的内容。因此,个人认为有必要对一些过时的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加以改进和精简,以保持教材的先进性、精炼性;对于与环境艺术设计联系不十分密切但又会涉及到的知识点,做到了解即可,比如,建筑的发展、建筑的地基构造等知识点。

(4)教材偏重于理论的论述,极少涉及实践课程:这一现象的存在导致教学形式的枯糙,使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违背了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培养宗旨。

2.对教材问题改进的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应用型人才,这里强调的是“应用性”,而不是“知识理论性”。对于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更加强调的是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环境艺术专业的建筑学相关课程,理论知识更要侧重懂得“是什么”和学会“怎样用”,应有针对性的学习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关系密切、具有支撑作用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对于理论知识中“为什么”程度的学习只要做到简单了解,使学生具备这方面的自学能力即可,不需做到全面和系统化,深入研究精炼内容是必要的。也就是说该门课程的教材改革目标应侧重于知识的“应用性”,强调知识为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服务。而适当有针对性地了解一些学科理论知识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实践和应用知识,同时也是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提高做好铺垫基础。

(1)对于专业性过强的知识点应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阐述,可以更多地用图片等直观的形象配合文字的叙述方式,更好的配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形象思维较强的特点。而不是简单的图解。有些专业性极强讲解过细、环境艺术设计几乎不可能涉及的知识点,只需简单了解,无需深化,比如:电梯、自动扶梯的构造、屋顶的构造、地下室的防潮和防水处理等。

(2)针对理论内容偏深偏难偏细的问题,需深入研究有的放矢,该简化的简化,该概述的不详述,只需要了解的无需深入学习。比如:工业化建筑中的大板装配建筑、楼板中的砖拱楼板、木、钢窗的细部构造,这些内容在环境艺术实际工程中很少采用,没有必要占用教材大量的篇幅,只要提一提就可以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几乎用不到的一些计算公式,定律完全没有必要提及。比如:维护结构的热阻计算、地基基础面积的计算等。而对于屋顶的保温隔热等内容,只要知道屋顶有保温隔热的要求即可,无需详细知道保温的材料,、保温的方式、保温的构造等,即使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到屋顶的改造设计问题,相信学生在已知该知识内容所在的情况下,也可通过自学具有迎刃解决问题的能力。

(3)针对教材中过于陈旧的部分必须删除。

(4)增加教材中的实践内容,包括实验性内容:比如:对一些承重力学、建筑形态设计方面的知识理解,可以通过具体的一些动手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

针对以上内容的改进,一定有利于建成一本适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教材,这也是目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急需的一本教材。

三、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教学过程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整个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深入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1、现有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基础知识”相关课程教学方法剖析

我国现有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多仍沿用传统的“建筑学”课程名称,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同样多采用传统的“建筑学”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教师针对教材在课堂里讲解,学生课上记笔记,课后或课上根据课本或者老师的要求做一些作业,消化知识。整个学习过程基本是从知识到知识,从理论到理论,各学科几乎没有区别的大一统教学模式,很少顾及具体课程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整个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这种教学方法、方式在过去的教学中确实起到过很好的作用,为什么现在效果不如以前呢?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社会发展的影响,导致现有受教育对象的变化所致。现在信息时代,学生接触知识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丰富,他们从小就是以多元的方式接触知识,因此,他们对课堂教学的需求,势必也是多元化的,所以传统的“建筑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局面问题必须要改进。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将传统的“建筑学”改造成适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不仅要在教材的改革上下功夫,同时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要根据课程整体和具体内容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教学方法上:除保留一定的传统教学法以外,可增加突出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实例调研分析法、问题教学法、案例专题课堂讨论分析法等.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尤其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更加要增加观摩教学法和个案阶段研究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上:可适当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运用课件教学,可节省板书时间,讲解、动态、图像、声音相结合的教学更能营造轻松、愉快、直观的学习气氛,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具有一定的作用。

充分运用网络优势积极建设精品课程:将教学录像、教学内容、辅导材料等内容置于网络上,使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补充或学习。

四、“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所有的应用设计类

教学都是重中之重,必须要受到高度的重视

1、“项目设计”练习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各种形式的分项或综合设计项目练习,加强对理论知识应用的体会和理解,项目可以是虚拟的、当然如果有真实的项目来练习效果会更好。练习可以结合所学内容,先由单项练习入手,逐步深化到较综合的练习,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训练了学生表达自己设计意图的能力。整个过程从最基本的抄绘图纸,到根据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原理和方法设计小型建筑,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得到升华,通过不断的练习使学生既巩固了以前所学的制图等知识应用,同时又掌握了建筑设计基础知识。

2、重视调研,参观和教学实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经常组织或布置学生到实地考察、调研或参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比如:对建筑类型、结构形式等内容的理解,组织参观砖混、框架、框剪、纯剪等结构类型类建筑,而对于一些细部构造,学校则可以建样板间以供学生参观。教学中还可以安排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亲自讲解工程中设计和施工的情况,以及建筑设计基础知识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关系等,通过这方面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和掌握。

3、注重创新,增加体验性课程

如力学与材料知识用模型体验,用不同的材料去制作不同形态、不同构造的模型,体验材料与造型形态、造型构造的关系,在体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素质,体验活动的多样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两者都属于创造性活动,因此,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们都应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重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单项灌输教学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方式为突出“教”与“学”双重主体的教学模式,增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加强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创新思维。

环境艺术专业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 设计 未来环境艺术设计师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环境艺术,人居环境的改善需要环境艺术,环境艺术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已经逐步形成环境艺术产业链。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环境艺术师正逐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2009年12月26日首批全国环境艺术师诞生。“环境艺术师”已成为了一项新的职业资格。目前,环境艺术师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职业,国家建设部所属的中国建设文协环境艺术委员会集合了我国环境艺术的教授、专家和企业家。在未来的道路上,环境艺术师作为独立的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任重而道远。

一、环境艺术的定义与内涵

著名的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Richard p.Dober)解释道: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爱管闲事的艺术,无所不包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人影响其周围环境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居住环境质量和装饰水平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多伯对环境艺术的定义是迄今为止人们所见到的、具有权威性、比较全面、比较准确的定义。他虽然是从艺术角度讲的,是“作为艺术”的环境艺术定义,但是它已经远远超出了过去门类的陈腐观念。该定义指出,环境艺术范围广泛,历史悠久,不仅具有一般视觉艺术特征,还具有科学、技术、工程等特征。

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开拓者及学术带头人薛键教授对环境艺术广义的解释:“环境艺术几乎涵盖了地球表面的所有地面环境和与美化装饰有关的所有设计领域。”环境艺术设计就其狭义:围绕建筑的室内外设计上讲,叫法也算贴切。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绮曼教授解释:“环境艺术设计,它包括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园林广场设计、雕塑与壁画等环境艺术品设计以及室内设计。”

实际上环境艺术有着宽广的内涵,除了包括为美化环境而设计的“艺术品”外,还应包括“偶发艺术”、“地景艺术”以及建筑界所称“景观艺术”等,也就是说:人们所耳闻目睹的一切事物都是环境构成的要素。如:自然界的山、水、草、木、人工创造的建筑、市政设施、招贴广告、甚至人们自身的日常行为,如服饰、购物、休闲、运动等都是环境中的景致。环境艺术是人与周围的人类居住环境相互作用的艺术;是一种场所艺术、关系艺术、对话艺术、生态艺术。环境艺术是一个新兴的、边缘的、综合艺术系统工程;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涉及美术、雕塑、装饰文化、建筑基础知识、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材料学、心理学等多领域。无论在专业理论的广度,还是在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上,都具有一定代表性。

环境艺术可以分为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

物质形态主要是指构成环境景观的物质要素,而这些物质要素按不同材质又可分为不同类型。

意识形态主要是指影响指导人们行为的精神因素,如:、民俗习惯、审美观念、社会制度、伦理道德等。

二、未来环境艺术设计师的角色

尽管环境艺术师是一个新名词,然而在整个经济建设领域他们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根据城乡环境建设的需要,在设计中运用艺术和美学原理,结合专业知识及技能,进行城乡环境的艺术策划。在环境艺术师的脑海里,要始终遵循着工作中综合运用艺术、美学的原理,完成对环境从空间、形态、时间、文脉、功能、色彩等一系列的整体艺术策划,进行文案企划的编制:从艺术专项角度提前介入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确定原则下,对环境进行艺术规划,确定空间区域的审美原则,使环境达到美与和谐的境界,并进行总体艺术规划及详细艺术规划的图纸、文字说明、模型等辅助说明工具的制作与表现。对环境的空间造型、尺度关系、环境公共设施系统、环境肌理系统、环境色彩系统、环境声音系统、光环境系统、环境标识系统等做出艺术方案设计与艺术深化设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配合委托方与建设方的工作,进行设计交底,施工监理、材料选择等各个环节的协调与指导,以确保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保证环境规划与设计的施工质量与美学品质,从空间、体量、色彩、自然、人文、材料、工艺、成本等各个角度去实现环境艺术化。

作为一名环境艺术设计师,在创作作品时以艺术理论和艺术方法为出发点,最终以艺术效果为归宿。其基本作用和目标,是避免城乡建设环境建设中的凌乱,不协调、低俗、缺乏文化水准,通过与其他专业人员的密切合作,共同为保护与利用自然和人文环境资源,美化环境,创建宜居城市、花园式住区、创造优美宜人的人类生存居住环境发挥积极作用。环境艺术设计师就好比一盏明灯,他指引着一个城市发展的方向,他又如一名丰富经验的船长,凭着自身的艺术涵养让城市发展得更和谐。

环境艺术专业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3Dmax;教学;学生竞争力

环境艺术设计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以其专业的综合性和目的的实用性迅速占领当代的环境设计领域。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学生在掌握理论基础上的创新设计是最终的学科目的,这也是市场对新型的实用型人才提出的要求。3Dmax软件在学生适应理论速度上是为该专业量身定做的,通过3Dmax的建模等计算机操作,学生能够通过视觉感应自己的设计,并发现自己设计理念上的不足。然而事实上,在当今的环境艺术专业教育中,中立的3Dmax软件尚未能完美地与学科教育融合,同大多数高校专业一样,3Dmax的教学并未能够帮助将理论型学生转变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人才。本文试图发现3Dmax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文末给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1 3Dmax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在多数高校里,3Dmax这门必修课程从现实的考核来看,在学期末,该门操作课程的通过率。另一方面在通过3Dmax这门考核的学生当中,也仅仅是该门课程过关而已,如此证明3Dmax实践操作课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并没有发挥出其相互促进作用。经过分析,足以发现以下问题:

1.1 环境设计专业的综合性与人才培养目的的专一性的矛盾

环境艺术设计是指对于人类生活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整合、创新并改善的一门实用艺术。环境艺术所涉及的学科很广泛,几乎囊括所有与人类学相关的二级学科。由此来看,环境设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是复杂的。而其复杂性又是与其服务于市场需要这一目的相关的,因为不同的客户、市场具有不同的要求。

实践中的环境艺术设计非常复杂,但目的性很明确。就是通过一定的组合手段对人类生活的空间界面周边进行艺术处理,整个艺术处理的过程便是设计过程,其最终的目的是使建筑物的室内外空间环境满足人们的功能,满足客户的审美需要。因此,环境设计要满足客户对周边环境的美感要求,而其课程学习又要求学生对其它的各种实用艺术都要掌握,所以侧重于理论教学还是侧重于实践教学,成为一个难题。

1.2 设计类专业学生在计算机技术上的短板

设计类专业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偏科的,他们大多数在高中学习中是专攻美术的,因此在其他的理论学习方面和计算机操作上面有天然的短板。而在数字化技术娴熟的今天,在功利主义的指导下,设计艺术专业的教育工作实际上也就是将一些原有的社会分工相应的配置到计算机中来。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环境设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应用起来,而这种应用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又是不利的。

1.3 3Dmax软件课程的命令式教学

3Dmax必修课程授课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明显不是良性的,教师以完成课程目标为任务,学生在其中的参与度不够主观。教师在课上讲软件的命令转变成命令式的教学,虽然可能大多数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能够熟悉某些程序,甚至能够看懂教师当时的操作,但是在缺乏亲身实践的情况下,对计算机应用的不熟悉这一短板进一步恶化。课上人人都会,课下都不会亲身操作成为主流。

1.4 课程理论学习未做到与实践结合

环境艺术设计分为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要追求设计师自身的艺术追求,使空间界面内的东西呈现出一定美学的排列,使它们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客户的独特需要。理论式的教学是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一种应然状态的要求,而往往对实然的操作意义是不大的,但又是不得不学的。同时在3Dmax教学中,作为一门单纯的计算机软件,学生不仅首先要掌握其操作手法,还要在此基础上利用自己的创新能力去完成相应的实践操作。在与教师缺少良性互动的前提下,实践的创新全部落在了学生的肩上,而这恰恰又是设计类教学最为重要的目的。

2 对3Dmax课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改善

我们可以看到3Dmax在高校设计类专业教学中得到较大范围的普及,但多数具有跟风之嫌,可以说很多教师并没有在教学中明白这门课程在教学中的独特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3Dmax这门课的成绩不能代表学生专业素质的高低,3Dmax在学生自我专业素质表达上并不是不可代替的。但我们又不得不看到它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将大脑中的创意转变成实物的速度,这一连串的过程及其速度正是该类专业学生在社会中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2.1 因材施教、特殊教学

从目前来看,设计类专业学生的能力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可能理论知识上面比较过硬;有的可能创新意识较强;有的能够较快地掌握并熟练应用这门软件但设计概念较低等,这些都是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那么在3Dmax教学中就应该侧重于手段式的教学上,而不是专业课程。最直接的解决措施就是启动社会招聘,请一些专业的软件老师教学。如此一来不仅解放了专业课老师,还能够实现3Dmax的教学专业化。这就要求3Dmax教学首先要面向市场,不仅要学生掌握基础操作,还要能够熟练地应用能够满足市场各类客户需求的设计操作。

2.2 3Dmax的分类教学

设计类专业学生从高中到高校学习是一种从二维到三维的提升性学习,是有相当难度的。从二维的理论教学到三维的实践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教学失误,因为它缺失了中间环。所以应该开设更多的建筑制图类的三维课程。如此一来,学生学习了正投影的基础知识和组合体的基本概念等知识之后,在学习3Dmax的时候就能够对顶视图、左视图、右视图以及透视图等能够快速地进行操作。目的是要求学生对视图的把控能力在学生时代就要掌握,在市场上积累该能力时就为时已晚。

2.3 学生主观能动性与任务考核相结合

环境艺术设计最终体现在“设计”二字,只有客户对设计满意,才算是成功。而在理论教学中我们往往是看不到艺术或创新的外放的,但是通过3Dmax却能够实现。3Dmax的考核自有其特殊性,不仅要考核学生的操作能力,还要考核学生的作品创作能力。但毫无疑问地,学生的创作是考核的关键。但是作为教师,更应该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积极鼓励学生。使得学生在操作3Dmax的同时,能够将自己的艺术设计通过软件表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关于3Dmax课程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中国体卫艺教育,2009,22(11):347-348.

[2] 张逊. 3Dmax软件在环艺专业教学中的作用[J].文化月刊,2010,23(Z1):454-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