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传染病学论文范文

传染病学论文范文

传染病学论文

传染病学论文范文第1篇

医学首先是一门自然科学,同时兼具人文科学属性的,其与人文关系密不可分。医学教学不但强调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临床技能的培养,还应注重医学人文的教育。对传染病学的教学更为特殊。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存在文理分家的专业和课程设置,这样的专业课程划分人文割裂了人文学科的价值性与科学性,片面强调价值性,因此在医学院校这种重专业、轻人文的教学思想比较突出,因此医学生整体人文素质差强人意[1-2]。而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教学一直以封闭的课堂讲授为基本的教学形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略理论与现实的联系,忽略人文与医学实践的联系。相比较我国医疗体制的变化和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现状,学习的效果欠佳[3]。

二、制定明确的医学人文教育目标

目前研究认为,医学人文教育目标可归纳为:注重德育,规范医学生的道德行为,获取人文知识,培养医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人文关怀精神、协作精神、创新能力,更主要是关注患者的生命价值、医疗权利和健康利益、人格尊严,认识医学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逐步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4-6]。因此,国内传染病学专家将传染病学人文教学目标归纳为: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理念,培养医学人文精神的同时,还要培养医学生对社会、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感;对传染病事业要有不怕牺牲和敬业奉献的精神,完善自我防护措施的同时,不怕危险,敢于迎难而上[7]。

三、加强传染病教学的人文教育

传染病因为具有传染性,与其他疾病相比具有其特殊性,主要在于其患者除了忍受疾病所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要承担他人对传染病的歧视。尽管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较为常见,但大多数患者会受到社会、单位以及周围人群的歧视,在上学、就业及婚恋过程中遭遇不公正的待遇,迫使其不得不隐瞒病情。因此,传染病患者特别需要社会的人文关怀,这就要求从事传染病医疗工作的医护人员特别需要加强人文关怀,缓解患者心理承受力,使他们勇敢面对疾病与社会。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敬业奉献精神,勇于承担责任,服务社会,不怕危险;以及相应的沟通协作能力非常重要。在讲授流感时,结合疫情发生时,社会的恐慌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使学生认识到传染病与普通人的生命健康、社会安全密切相关,引导学生关注传染病,关注社会、国家的安全,全人类的健康。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法制教育,培养法制观念,教育学生学法、懂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同时正确履行法律义务。在医学实践过程中,如果诊断了法定传染病,及时按照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向卫生防疫部门上报疫情,履行一个公民,更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应尽的义务和法律责任。

四、加强人文教育的措施

教师的言传身教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开展医学人文教育,首先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意医学教师的师德、医德相结合。现有的医学院校任课教师多数是在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的下培养出来的,人文素质参差不齐,也应通过多种形式的人文教育培训班或讲座提高其人文素养,把人文精神体现在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当中。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讲授知识的层面,加上医学生本身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该课程,人文教育难以达到效果。如果能在实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的人文教育融入医学教学当中,活泼生动的教学模式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因为传染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使得刚进入临床的医学生容易产生恐惧,同时,传染病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更需要他人的同情和理解,临床带教老师对患者而言是治病救人的医生,对医学生而言则是教书育人的老师。通过现场教学,使得医患有效沟通,一方面增加患者及其家属信任度,另一方面使医学生体会患者的身心疾苦,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的医学人文关怀,受到的影响才是深远的[8]。

传染病学论文范文第2篇

1.1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我国的医学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患者对于医疗的需求也从简单的治病转变到生理心理的治疗、追求平等的医患关系。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等医学院校不仅要重视对医学生医学专业知识的教育,更要重视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目前,在我国医学教育中,已经开设了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等人文教育科目,但应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不失时机地进行更有成效的人文教育。

1.2医学职业精神的要求

医学职业的服务对象是人,其目的除了祛除病人身体的不适以外,还要通过关注其心理、社会的致病因素来进行综合调治。医学是关于人的生命的科学,对人的全面关怀是医学的目的,关爱生命、敬畏生命是医学的终极目的。因此,对于医学生,不仅要求其在医学专业学科范围内求真、求实,还要求其在医学人文学科范围内求真、求善。只注重医学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人文科学知识的补充,这样培养出来的医学生是无法满足现代医学职业要求的。

1.3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

传统医学教育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对疾病的认识、治疗与控制,这种以“疾病为中心,见病不见人”的医疗趋向,必然会导致医患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减少,造成医患关系疏远甚至冲突[4]。患者患病后,承受着生理、心理的痛苦和压力,对疾病治愈充满期望,渴望得到关心、关怀与尊重。医务人员面对患者时,必须具有同情、关心、帮助病人,尊重个人权利和把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人道主义精神。因此,医务人员不单要运用医学科学知识和方法对患者进行救治,更需要医学人文的关怀,使患者身体康复,实现心理慰藉,进而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关注疾病,更关注人;读懂病,更读懂人。这就要求医学生除了具有精湛的医术外,还应具备厚实的人文素质、关注人类价值与精神的能力和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的能力[5]。

1.4传染病学科的特点

传染病学作为医学生必修的医学临床专业课程之一,有着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首先,传染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易引起公众对传染病的恐惧,以及对病患的歧视和疏远,这往往会使传染病患者因自卑和恐慌而产生各种心理压力。虽然传染病的防治法早已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但这种歧视在社会上仍然普遍存在。例如:我国明令禁止用人单位在就业体检时检测乙肝项目,但不少企业无视相关规定,在录用员工时以各种理由不接纳乙肝病毒携带者。不管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还是艾滋病病人,都不得不隐瞒自身状况,否则连他们的家人都无法正常地生活。因此,传染病患者特别需要来自医疗人员以及社会的人文关怀和理解。另外,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流行性,包括新发传染病的涌现和经典传染病的回溯。近些年传染病疾病谱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些经典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大多数寄生虫病等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有些经典传染病如结核病,发病率持续不下,甚至某些地区呈上升趋势,其原因主要是多重耐药结核菌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与此同时,艾滋病、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疯牛病、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传染病也在不断涌现。随着国际间交流、交往的大量增加,传染病通过各种途径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流行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也在不断增加。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不但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而且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医学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要意识到自身肩负的社会、历史责任,树立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有以上因素可知,在传染病学教学中,将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相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者应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2传染病教学融合人文教育的举措

2.1优化课程设置,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包括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这些课程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医学生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实践性,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在进行感染病专业课教学时,适当融入一些医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相关人文课程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主动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同时,在临床专业技能训练课时,在临床实践中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可以将人文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个人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在传染病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相辅相成,不但使枯燥的传染病学专业知识生动、鲜活起来,又使学生学习到相关的人文知识,使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和升华。

2.2加强人文师资建设,发挥教师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开展人文教育,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医学院校开展“以人为本”教育工作,必须同开展全面的师德、医德教育,提高医学教师的师德、医德意识相结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师德、医德规范,让教师有章可循,自觉遵守。现有的医学专业课教师基本上是在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的思想指导下培养出来,其本身的人文素养也有待提高,可以适当举办一些针对医学专业课教师的人文教育培训班或讲座。通过学习和培训,使专业课教师认识到:人文精神教育不仅仅是人文课的任务,而是全部的医学教育课程的共同责任,要把人文精神体现在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当中。

2.3挖掘传染病教学中蕴含的人文教育资源,加强学生人文、法治教育

传染病学是医学临床专业课程之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资源,在完成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例如,在讲授SARS时,可以适当结合作者所在医院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涌现出的一批以感染科护士长朱伟平等医务人员为代表的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他们用精湛的医术和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为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在讲授埃博拉病毒时,可以结合近期在西非肆虐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我国向西非四国派出多只国际医疗援助团队参与指导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控和救治工作,作者所在医院作为第一批医疗队,全院医务人员踊跃报名,自愿参加援助,这不但体现了医务人员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展现出医务人员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在教学中,还应注重帮助学生建立法制观念,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以及正确履行法律义务。在讲到传染病防治章节中传染病的报告时,结合我国2003年发生的非典流行,国家在防治非典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严格执法,严肃查处在非典防治中严重违反国家法规,或因工作失误、失职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教育学生作为医生,在传染病的报告中,是法定传染病报告人,若在诊疗病人的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必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及时准确地报告疫情。这不仅是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更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法律责任。

2.4加强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传染病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染病学;临床教学;管理;医患关系

Considerationongoingoutof“clinicaleducationforinfectiousdiseases”hardship

【Abstract】Thisarticleanalysesthepresentconditionofclinicaleducationproblemsandcausesforinfectiousdiseases,andalsoresearcheshowtopracticeclinicalteachingandstudyingineducationalhospitalandlooksforeffectivepathwaytogooutoftheclinicaleducationproblem.

【Keywords】infectiousdiseases;clinicalteachingandstudying;management;relationshipsbetweendoctorandpatient

临床医学的教学是每一名医学生成为合格医生的重要的必经之路。社会的需求,人们的期盼,无不成为每一名医学生的动力。虽然经过不断努力,传染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程度有所下降,但新的传染病如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结核病等仍然时刻威胁人类健康。医学生掌握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是防控传染病的重要基础。但近年来,传染病学临床教学却面临诸多困境,本文就目前的教学困境及成因做一分析,并探讨解决困境的对策。

1传染病临床教学的困境与成因

当今社会文化、经济、医学迅猛发展,人们需要医术精湛、知识渊博的医生能为其解除病痛。临床教学的任务明显增加,相比较其他学科,传染病的临床教学却面临诸多困境。(1)病种单一,住院患者减少,门诊及住院以肝炎患者为主。由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卫生条件逐步改善,卫生知识普及,预防接种全面覆盖,医疗技术水平提高,药物尤其抗生素化学药物的种类丰富,传染病的总体发病水平明显下降,疾病谱较以前发生很大变化。过去的常见病、多发病如感染性腹泻、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逐渐减少;有些病如黑热病、疟疾等更为少见。呼吸道传染病如麻疹、水痘、猩红热等也较少见。目前主要传染病为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结核病的感染水平有上升趋势。但随着我国甲肝疫苗、乙肝疫苗接种的普及率提高,临床用血的严格管理,戊型肝炎疫苗研制成功,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在逐渐下降。另外,抗乙肝病毒核苷类药物的研制及应用使更多的乙肝患者不需住院,只要门诊定期就医即可。此外,“非典”后,出于防控传染病的目的,国家要求各县以上医院必须有传染科和地区必须建传染病院的对策也方便了患者,分流了病人,也是大的教学医院的传染科门诊量和住院人数下降、病种单一的原因之一。所以有的传染科医生甚至工作5年都没有接诊过伤寒、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患者,医学生接诊其他病种更少,各种传染病的临床表现无法体会,非常不利于临床教学。(2)学生实践机会少。由于招生数量的扩大,每年有大专、专升本及本科五、七年制的见习和实习;而临床教学安排的相对固定,传染病发病明显的季节性又使很多学生错过认识疾病的机会,见到的病种少而单一。加之一些医患纠纷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使有一部分患者对医院医学生的见实习很不配合,甚至强烈排斥。如果患者被两个见实习学生具体实践之后,第三个人上手则是很难的了。更令人瞠目的是个别患者对见实习学生的观摩学习,动辄以侵犯隐私权为由将医院告上法庭,由此导致了许多纠缠不清的医患纠纷,带教老师不敢放手让学生接诊、处置病人,致使临床实践中很多手段都受到了限制,医学生遭遇到临床技术学习的困境。(3)学生对传染病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因为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缺乏认识,害怕到传染科见实习,即使在科里见实习也不敢带听诊器、笔、笔记本,不敢接触患者。为数不少的实习生迫于毕业分配的压力而把实习的时间用于准备考研究生,甚至不惜托人说情要求不进科实习;甚至违反劳动纪律干脆不上班。(4)老师带教的意识、作用降低。由于大量招聘住院医生,其本身的教学观念薄弱,临床经验不足,有的甚至缺乏正规培训。大学附属医院的高年资医生又要忙于科研、基金、论文,本身放松了临床的重视,即使查房也不能很好的示范查体、问病史以及结合患者实际讲解临床思维、处置,而往往高谈阔论分子、基因,学生如坠云里,不利于实习生临床技能、思维的培养。

传染病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感染性传染性疾病;流行;认识;突现论

[中图分类号]R18[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0(a)-149-02

人类与感染病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而“突现”是这类疾病发生和流行的一种机制,在感染性疾病流行上有重要意义。

1 人类感染病流行史认识的发展过程

在郭霍(Koch)1877年用郭霍法则证实炭疽的必要病因是“炭疽杆菌”这个微生物之前,人类对感染病的认识和控制一直处在经验时期[1]。在人类进化初期,看得见的洪水猛兽和看不见的微小生物都是人类进化进程中如影随形的伙伴,它们一步一步地推着人类走出荒野,迈向文明。在这个进化过程的早期,古人对疾病的认识常常被归咎于鬼神和天意。后来,人类逐渐认识到有些疾病有传染性。公元2400年前,古希腊著名医师希波克拉底在他的医学著作《空气、水及地区》中就阐明了空气和水有可能带给人疾病;公元前3世纪,中国的古医书《内经素问》记载“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最早地表述了疾病的传染状况;16世纪初,意大利医学家Fracastoro提出:特定的疾病与特定的“传染物”有关;1676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能放大270倍的“显微镜”观察到一些微小的生物,为人类认识传染病提供了可能;1816年,Bassi用蚕作实验,试图找出“活的传染物”;1877年后Koch法则的建立开创了感染病认识史的新纪元,并且已经认识到这些传染物可以借各种媒介进行传播;同时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的“牛痘接种技术”、法国人巴斯德发明的“巴氏消毒法”等迅速发展,20多种重大传染病疫苗广泛应用,砷凡纳明和青霉素等抗生素的相继发现和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改进等[1,2],到今天,一些传染病的流行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人们也认识到病原生物对人体的损害仅用“传染病”这一概念已是不够,“感染病学”应然而出,它研究包含所有病原性生物对人的侵袭而造成的疾病。然而,曾经给人类造成深重灾难的感染病用现在很流行的观点说得到了强有力的控制,“现代文明病”对人类的威胁已经远远超过了它们。因此,医学研究特别是流行病学研究“应该与时俱进,迅速大幅度转轨”[3],将重点放在非感染病上,“展望未来,人类终可自信地宣称,彻底消灭传染病的日期终会来临。”[4]

在过去的整个医学史中,感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是占主导地位的,效果也非常明显,值得浓墨重彩地书写。但是,人类真的能够彻底消灭这类疾病吗?看看风声鹤唳的感染性传染性疾病在全球的发病信息也许可以略见端倪:病毒性肝炎感染者约占总人口的4%;到2006年底艾滋病发病和感染者达到3 950万例,死亡2 980万例[5];仅1995年死于结核菌感染者达300万; 2003年SARS病毒席卷37个国家,统计病例上万人,约10%患者死亡;再研究一下各级医院的疾病治疗实践,多数都在预防感染或抗感染……阅读这些数字,应该给我们这样的感觉:其实,感染性传染性疾病的历史在一波接一波地上演,它从来就没有因为人类的奋勇抵抗而偃旗息鼓,只是稍有收敛。

感染病发病统计上的顺位变化造成了医学界对疾病模式转变甚或医学模式转变认识的分歧;分歧的根源基于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感染病流行史以及它的生物基础和人类的关系。乐观学者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征服并且一定能消灭传染病;而另一些学者则对感染病的严峻事实不断揪心,人类的控制手段不可谓不强大,可为什么它们还是会层出不穷?如果人类置身于自然这个不可人格化的“上帝”之下,自然哲学中的“突现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来理解感染病流行史的真正机制。

2 “突现论”的哲学含义及感染病流行史中的“突现”现象

突现,来源于英文意译emergence,100多年前由英国哲学家刘易斯(G.H.Lenes)提出,其意是指一系统(未曾有过的结构或其子系统都不具有的功能或现象)作为整体突然出现的过程。在人类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自然的奥秘,但是,也有很多现象令他们迷惑不解,一些科学家认为世界一定会被人所知,并且可被还原,形成了“机械还原论”的认识论;另一些科学家则坚决反对,他们认为人类只能局部地认识自然,只有冥冥中一种力量才能主宰万物,形成了“神秘活力论”的认识论。而“突现论”既不同意“机械还原论”也不同意“神秘活力论”,它主张人类所认识的自然规律中充斥着违背这个规律的许多突现,它不是预先给定的,更具有一种动力性特征,其结构不断随时间涌现,既不能从其组成部分中预测和推论,也不能完全还原为其组成部分。突现论不反对科学地探索自然、改造自然,但认为不可预测的“突现”会打破探索或改造的规律和结果。但为何有突现?现代哲学家无法解释,引用亚历山大和黑格尔的话说是大自然的“虔敬”和“理性的狡计”,而他们承认,到目前为止,在宏观层次上“突现论”是个好的科学的自然解释理论[6]。

人类与感染病的斗争史是一种自然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且为一个复杂系统,人类对其的防治实质上是一种探索自然和改造自然并最终融入自然的行为。自有记载后,感染病发病的总趋势在统计学上是下降的,如果以此推论,这类疾病一直会下降到消灭,其逻辑无异于“英格兰户籍官哲学”[7]。时至今日,120多年的实验微生物与寄生虫历史中,人类还在不断地发现新的和变异的感染病原:鼠疫的流行史有记载的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800年的印度,而公元6世纪,一场人间从未有过的瘟疫正在悄然逼近笼罩在灿烂文明光辉下的埃及人,先是鼠死,后是成千上万人涂炭,自此起出现的三次世界范围内的鼠疫大流行,造成了数亿人死亡[4],近在1994年印度苏拉特的鼠疫风暴更让人记忆犹新;类似于鼠疫流行史的传染病还有霍乱、流行性感冒,此起彼伏的全球流行一直持续到今天;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全世界沉浸在人类消灭第一个传染性疾病(天花)的狂喜中时,一场人间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美国免疫学家戈特利布博士1980年的医学报告《肺囊虫肺炎―洛桑矶》撕开了艾滋病的面纱;当1998年马来西亚暴发西尼罗病毒感染时,美洲人根本没有料到,它会横跨太平洋造成一年比一年严重的鸟病毒脑炎流行;2002年,龟分枝杆菌在中国深圳某医院引发多人院内感染;2003年初,人类在没有任何预感的情况下遭遇SARS;2006年,人禽流感的防治摆上联合国最高讲坛;2007年初,诺如病毒感染突现在多个发达国家,就连全世界最豪华的英国“伊丽莎白二世”号豪华客轮在旅行中都无法幸免!这样的感染病“突现”史,我们还可以列出一系列名字:克一雅氏症、猴痘、埃博拉出血热等。

总结和分析这些历史,引入“突现论”理论,无论是古老传染病的再现,还是新病原生物对人类的新侵袭,实际上是感染病流行史中一次次的“突现”现象,它们会时不时打破“发病率下降”这个总趋势,继续这类疾病与人类共存的历史。

3 感染病“突现”的一般原因及其意义

事实已经证明,无论人类控制感染病的行动如何猛烈和有效,在这类疾病流行总体上呈现减缓的大趋势中,感染病还是在不断“突现”,这种“突现”实际上就是人类与感染病整体斗争史的唯一机制,它可以完整解释它们的流行史和现实的发生状况,也可能为将来人类与感染病斗争保持清醒头脑提供理论依据。

用“突现论”来解释感染病流行史,有人会说是牵强附会或是宿命而不是科学,这当然牵涉到对科学的定义和划界标准的争论。但应用波普尔的“证伪”说、库恩的“常规科学”说、拉卡托斯的“合理评价”说以及邦格的“多元”说[9],感染病流行史“突现论”理论是符合自然规律、可检验、试探性和可证伪等基本科学标准的。只是关于旧传染病的重现,很难用“新”来理解,但100多年的实验微生物实践并不能证明这些病原体在历史长河中未发生什么变异,一些微生物及其媒介抗药性的出现就可说明它们有了变化。

但是,要回答感染病流行中为什么会有“突现”确实是件困难的事,最好的答案当然是前述的“自然的虔敬”和“理性的狡计”。然而,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基本事实的存在来理解“突现”为什么会发生。

首先,作为自然界的一员,人类存在的物质基础―人体,在人类漫长的进化中其物质组成的变化是比较微小的,有一些器官或组织在强化,一些器官或组织在退化,但无论其强化或退化,其基础组成仍是生物性的,具有新陈代谢、繁殖和死亡等重要的生物特征而区别于非生物。而这些生物特征的确定性预定了“个体人必须死亡”这个似乎宿命的归途,注定了要被自然之物折磨。事实也同时证明,想通过疫苗或是基因改造来无限扩张人类机体的能力也是无功效的。

其次,个体人要新陈代谢,必须要与外界接触:阳光、空气、雨露、山水、矿土、植被、猛兽、宠物等,也正是这些外物孕育了对人有利和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而使得人与这些病原生物不可避免的接触和交流。当然,有的个体人也可能生活在层流室那样的建筑中,即使如此,人也还是有自身正常生物群落引发感染的危险。

第三,经过自巴斯德发明消毒法以来近130年的实践,人类消灭病原生物的梦想近乎破灭。一些人说是近代人的智慧和努力消灭了天花病毒,倒不如说天花病毒的进化历程到了终结,就像恐龙之灭绝一样;“消灭钉螺”、“消灭蚊子”的试验也做了近百年,事实却只能证明那是人类的痴妄。况且人类任何的消毒杀虫措施毕竟是局部的,只要病原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且它们的进化历史不终结它们就不会被消灭。

第四,一种传染病经过流行后,流行区的人口会自然产生一定的抵御能力,人类也会找到针对这种病原生物的消除方法,这本身也是一种自然法则。而病原生物通过这些对抗,按照拉马克的变形论理论[10],它们也会通过变异改变自身适应对抗:霍乱大流行的病原从古典生物型到埃尔托生物型再到O139血清型,引起流感的甲1、甲2、甲3、乙、丙型流感病毒、H5N1型禽流感病毒突破人屏障,引起呼吸道感染的普通冠状病毒到SARS病毒,其他多种病菌产生抗药性等等无不说明它们对人类的屈服只是暂时的,一旦变异条件成熟就会再次“突现”。

因此,感染病的“突现”看来是偶然的,但在人与自然这个关系整体中却是必然的,所以人类从总体上是不可能消灭这类疾病的。只有从这个角度来看待感染病的流行史,人类才能把握对之的控制策略,更好地保卫人类健康,达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参考文献]

[1]余贺 .医学微生物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4-6.

[2]连志浩.流行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3-5.

[3]周绍辉,陈启明.现代医学模式-疾病谱-人类活动时空[J].医学与哲学,2003,24(3):11.

[4]田庚善,贾辅忠.临床感染病学[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372.

[5]王永怡.对艾滋病现状谈几点感触[J].传染病信息,2007,20(5):2.

[6]谢爱华.突现论,科学与哲学的新挑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9.

[7]王滨.超越逻辑[M].上海:上海科技普及出版社,2000.18.

[8]陈建.科学划界[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传染病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染病 传染病教学 教学改革

传染病学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在人类长期与传染病做斗争的历史中,传染病的防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目前绝大多数医院的传染病科都处于病员不足、人才匮乏、学科萎缩、发展受限的尴尬局面,传染病的教学也随之进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特别是在高职高专职业学校存在诸多问题,而现实是高职高专职业学校中的学生毕业后主要是走向农村和城镇社区基层。因此在高职高专学校搞好传染病教学对今后各地的基层传染病防治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高职高专学校中的传染病教学现状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的建议。

1

传染病教学面临的困境

1.1疾病谱发生改变,经典传染病的病例数急剧减少 近年来,在我国已被基本消灭的传染病又死灰复燃;—些经疫苗控制的传染病也有局部爆发;难治性结核病在世界范围内急增,再度威胁人类健康;而其他传染病也时有流行。随着自然生态、社会环境的日趋恶化,促使病原微生物由动物向人类转移,加之部分病毒变异,导致新的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由于疾病谱的迅速变化,我们的教学医院无法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病例。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成为典型的“纸上谈兵”。

1.2 教材内容滞后,教师及学生无所适从 一方面经典传染病发病率急剧减少加之政府投资不足,研究人员对这些疾病的研究兴趣减弱,病原学、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问题的研究进展与其他疾病相比显得落后;另一方面新出现的传染病在不断增加,但成熟的理论欠缺。鉴于疾病谱的变化和传染病学的迅速发展,我们迫切需要一本既简明扼要地介绍定性定论的理论内容,又兼顾当前发展动态的教科书,而不再是互相抄袭、低水平重复。

1.3 师资匮乏,青年教师缺乏经验 高职高专学校多数没有设立专门的传染病教研室,传染病学教师多数并入内科或预防医学教研室,从此可以看到传染病学师资力量的不足。众所周知医学是实践经验性很强的科学,名医、名师都是在长期的医疗和教学实践中产生的。目前从事教学的部分为多年工作的老教师,专业知识相对陈旧,而新一代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真正诊治过传染病的为数不多,缺乏临床实践经验。

1.4 教学手段落后 各高职高专学校限于发展情况,教学手段不一,多数学校仍然沿用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而对充满了丰富多彩的临床实践的传染病教学要求,这是不够的。纵观目前使用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时下流行的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比较合适,但是它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持。另外,教师队伍带教水平较大,对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掌握程度不一,这就需要进行统一的培训和学习。

2 传染病教学改革势不可挡

2.1观念的改革 尽快统一学术观念,逐步过渡到感染病学教学模式。另外,使学生们掌握传染病的共同规律,从学生今后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大传染病学总论知识和感染性疾病的讲授力度是很必要的。

2.2 教材和课程设置的改革 各校应针对各专业选用适当的教材,课程设置也应作出调整,应根据传染病格局变化调整授课内容,目前少见的传染病可不讲或少讲。由于传染病的季节性、地方性的特点,可根据当地传染病的流行状况,进行合理取舍。某些经典传染病尽管已经少见或罕见,但由于传染病的特殊性,我们还不能不在教学中介绍,这些我们则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来补偿。由于新的传染病的陆续出现,作为传染病学的教师,应凭着专业的敏感性,迅速地及时地在教学上向学生传递最新的信息。

2.3 加强师资培训 针对当时当地的传染病发病特点,教师需要在课余多到医院见习。作为临床教师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还要有扎实、渊博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动向,才能提高教学效果。除了讲课技巧和授课效率外,还要认真教会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及处理问题的能力,用自己的言行和规范的医疗操作及行为来影响学生,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得到正规的培训。学校也必须重视传染病学教师的学习进修和参加适当的会议等。

2.4 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 现代医学教育的手段如投影、视频图像、CAI、互联网等,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而这些教学手段在传染病教学中更有特殊的意义。

总之,只要我们敢于改变观念,改革传染病教学模式,丰富传染病科的内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就一定可以克服重重困难提高传染病学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医护工作者。

参 考 文 献

传染病学论文范文第6篇

时间: 2003-3-7  作者:缪晓辉  

     首页   | 论文中心 | 应试中心 | 职业生涯 | 读书中心 | 心理健康 | 为人处世 | 留学路上 | 休闲中心 | 企业服务 | 本站论坛  

   付款方式 | 定做论文 |  | 注会考试 | 企业上网   

 

  最新公务员考试题库

全新的计算机论文中心

最新的面试资料文库 

论文中心 ∷ 哲学类 ∷ 经济学 ∷ 法学类 ∷ 教育学 ∷ 文学类 ∷ 艺术学 ∷ 理学类 ∷ 工学类 ∷ 医学类 ∷ 管理学 

 

 

 

当前位置:论文中心 > 医学 > 基础医学 

传染病学教学面临的困境及我们的对策  编辑:丢oO丢oO

出处:学生大

[2003-4-3 11:14]  

作者:der  

der   提 要:传染病学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表现在病种、病例数逐年减少;年轻授课教员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教材内容落后;传染病科向感染病科转型期的纷乱,等诸多方面。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是改革,而能否保证改革成功的关键是观念的改变,既要勇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闯出一条新路,又要真正高度重视,踏踏实实地做好各项具体工作。

关键词:传染病学 感染病学 教学改革 对策

    传染病学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绝大多数医院的传染病科也处于病员不足、人才匮乏、学科萎缩、发展受限的尴尬局面。更为严峻的问题是:路还将越走越窄。医科大学教学医院的传染病科及其配套的传染病学教研室更是困难重重。笔者任传染病科主任兼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时间不长,但在短短几年的工作中所承受的压力、面临的困难,以及为抗衡这些压力和解决这些困难所付出的艰辛和劳动,时常让我产生一种无助的感觉。不改革,我们将无法生存!不改革,我们将误人子弟!不改革,我们将愧对后代!

困境之一:经典传染病的病例数急剧减少,并将逐年减少。教学医院的教研室,没有相应的病人,让学生看什么?让学生学什么?起码,在学员见习和实习期间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常见”病例。可是今天,除了每天和大量肝炎病人打交道外,我们能见到几个“常见”传染病呢?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和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以及防疫、保健和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许多传染病的减少乃至绝迹,这本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结果,是一件幸事,也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追求目标。但是,传染病的发病有地区、季节、人种等差别,和受自然灾害、战乱以及生活条件等因素影响,传染病没有绝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不可能绝迹,何况还在出现更多的新的传染病种。因此,一个国家不可能没有传染病专科医生,医科大学也就不可能不设传染病学课程。目前尴尬的处境表现在不是无病可教和无病可学,而是有病难寻,教、学脱节。我们教研室每年都安排学员去上海郊县椖匣阆啬匣静∫皆杭吧觞a href=//shiti.7139.com/3035/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综合征出血热,并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刻意地靠近发病高峰季节?/FONT>10月份前后。今年我们从10月初开始等待,直到11月中旬,才被告之有5名出血热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而且大多没有典型的? 俅脖硐帧5?998年的9-11份之间,该院却曾收治过150余名出血热病人,两年的差别已如此明显,再过两年、五年、十年……,将是什么样的局面呢?传染病教学将成为典型的“纸上谈兵”。

困境之二:新一代教员无传染病的实践经验。众所周知,医学是一门实践经验性很强的科学,名医、名教员一定是在长期的医疗和教学实践中产生的。目前年龄在40岁左右、从事传染病临床的新一代教员(包括本人)真正诊治过的传染病病种大概不会超出20种,与已经明确病因的、和在部分国家和地区散在流行的数百个传染病病种相比,显然谈不上“具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而年龄在30岁左右的教员更是无经验可谈。然而我们现在都是一线工作人员,或助教,或讲师,或教授,是承担大学本科学员教学的主要力量。今年我教研室承担着军、海医系两个班级250多名学员和50余名护理大专生的传染病学教学任务,其负担之重前所未有,我们不得不倾巢而出,老、中、青教员人人上阵。当然出此“下策”还不仅仅是因为教学任务重,让年轻教员上讲台也是培养后续师资队伍所作的必要举措。但是让这些既少有教学经验,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的新一代年轻教员上讲台,难免有“赶鸭子上架”的感觉。更严峻的是目前或今后已不可能通过实践来积累临床经验。

困境之三:教材内容滞后,教、学员无所适从。编写医学教材难,编写传染病学教材更难,难还是难在“尴尬”二字。一方面经典传染病发病率急剧减少,政府投资不足,研究人员对这些疾病的研究兴趣减弱,病原学、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问题的研究进展与其他疾病相比显得落后;另一方面新现传染病在不断增加,但成熟的东西不多。如何在一本负责任的教科书中既简明扼要又面面俱到;既介绍定性定论的学术问题又要兼顾当前发展动态,这的确是一件高难度的工作。我们军医大学传染病学教材的最新版本出自1994年,按照编写著作的一般规律,所介绍的内容大概不会晚于1993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霍乱一章中,这本教材对霍乱弧菌O139只字未提,这样一本教材用于2000年的教学显然已经很不合适。我们在备课时不得不基本脱离原教材,大量参阅一些新的大型专著和学术资料,并尽量吸收一些重要的已定论的内容。但是,学员意见很大,他们不反对接受新的东西,但他们需要有与教员授课内容基本一致的教材。在应试教学模式下的医科大学的学员不仅负担重,而且十分看重考分,基本无暇看更多的课本外书籍,尤其是传染病学参考书。对教研室而言,新编教材或发放补充教材,不仅有一个工作量的问题,还牵涉到一些“规章 ”、“规矩”的问题。可谓“难”!

困境之四:教员梯队不稳定,师资质量不高,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由于文革造成了人才梯队断层,以及学科的萎缩使得传染病学学科缺乏吸引力,导致从事传染病教学和医疗的师资队伍趋于衰弱。教学医院的人员配备是一种双轨模式:医师兼教员。而求职者首先考虑的是做什么科的医生,真正乐于献身传染病医、教者为数不多。这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教师队伍的扩大和师资质量的提高,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否认这一点是不实事求是的。不仅如此,部分学员也或多或少地对传染病学的学习缺乏兴趣,甚至有人在入学时就已经确定了毕业后的求职方向。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学员大多把做外科医师、心血管内科医师、肿瘤科医师作为首选,问津传染科者几乎为零。这必然影响到教员和学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面对学而无欲的学员,再加上前面谈到的种种困难和实际情况,教员感到“没劲”,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困境之五:教学手段混乱,学员好恶不一,影响教学效果。近年来多媒体教学的冲击力和影响力都很大,其总体效果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不同教员、不同教研室、不同学校,在教学器材的配备和教学手段的使用等方面的差异非常明显。一堂课上,板书、挂图、实物、幻灯、普通投影仪、多媒体投影仪、录像,要么五花八门,什么都用,令学员眼花缭乱;要么形式单一,使人乏味。但这些年来,争议颇多的,或可称之为焦点话题的仍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如何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与多媒体教学相关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作用,并提高它的使用效果,的确是一门艺术,对这个问题我们曾作过探讨。总体看来,多媒体手段使用不当是当前的主要问题,而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在教员。要么完全依赖,要么使用不熟练,要么干脆不用,这种现象已经在学员中产生很大反响。我们对去年传染病教学效果做过调查,其中针对教学手段的问题,学员反映的几点意见值得重视:第一、用Authorware制作的课件不受欢迎;相反,Powerpoint下的多媒体幻灯却大受青睐;第二、个别教员用的手写薄膜视觉效果太差,令学员不满;第三、使用机械幻灯时明暗切换显得杂乱。

困境之六:医学院校所在地区的差别导致教学效果的差别。第二军医大学地处上海市,本地区常见传染病以病毒性肝炎为主,伤寒、细菌性痢疾、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腮腺炎等均不多见。我科在近三年内只收治过一例恶性疟;没有诊治过一例乙脑。而其他三所军医大学分别在广州、重庆、西安,传染病谱和病种比例各不相同,与上海比较差异更大。比如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经常诊治到疟疾、立克次体感染等;第四军医大学的教员经常接触到肾综合征出血热。同样是军医大学,由于地区差别,见到的病种不同,培养出来的学员所掌握的疾病知识肯定有差异或多寡之别。但对于部队医学院校的学员来说,为适应将来的工作,似应当在传染病学这门课程中见到更多病种。可是,就读于第二军医大学的学员怎么办?

困境之七:“感染”与“传染”的争论扩大到校园,教、学员均不知所措。迄今,国内没有感染病学教研室,但有感染病科,如我们科室就叫“感染科”,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也设感染科,而且都名副其实;也有大型著作名为“现代感染病学”、“感染病手册”。更有大型的、取名时采取折中方法的专著叫“现代感染病学和传染病学”。从事传染病专业的医、教人员,都明了“感染”与“传染”之争的原委,但绝大多数学员却不知争论的起因。问题是,“感染”与“传染”之争何时休止?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是否和何时干预这场争论?争论的结果将给教学产生什么影响?今后的课程设置向哪个方向发展?如果学术界能够在争论中达成共识,认为“感染病学”是今后的发展方向,那么,在当前转型期的“传染病学”或“感染病学”的教学计划如何制订和实施?可谓“惑”!

    传染病学教学的确困难重重。出路只有一条:改革。我校今年将吸取地方医科大学的经验和参照他们的一些成功做法,组建临床医学院。未雨绸缪,前两年为这一改革已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并多次组织校内各教研室的教员座谈讨论。但是即将实施的这一重大改革措施还是在全校教员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最强烈的不是反对改革,而是害怕失败。无论是校、院领导,还是教员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认识:教学改革牵涉到一代人的问题,不可简单化和粗线条,只许成功不能失败。针对传染病教学改革的问题,在教员中也产生过不少疑虑和争论,对有些问题的争论甚至是尖锐和针锋相对的,焦点问题是课程设置:教“感染病学”还是“传染病学”?

    走出困境,最关键的一步是改变观念,观念是问题的源头。第一,应该明确本专业的教学方向和授课目的是什么?要求学员在完成本专业的课程学习后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和标准?我们为什么要抱着“传染病”这个老框框不放?是不可为,还是不敢为?“感染病”不论是名称还是内涵,从来就不排斥“传染病”,“传染病”是小概念,是传播能力较强和具有流行特征的那一部分“感染性疾病”;第二,我们并不是试图通过有限的课时,培养从事感染病或传染病工作的专科医师,即使将来学员毕业后从事感染病专业,那么他必须在工作中逐步积累,没有必要在本科学习阶段全面掌握传染病所有病种的知识;第三,无论从事哪一个专业,“感染”这一问题都是十分棘手和常见的。包括传染性疾病在内的各种感染病,其共同特点就是有明确的病原体和有许多相似的临床表现,把握感染的某些共同特征和某些感染病的特殊问题,就可以在临床工作中融会贯通,至于是否见过某一个具体传染病可能不成为理解和处理疾病的关键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从学生今后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应当大胆地把“传染病学”改为“感染病学”,并对课程设置作出相应的调整。

    走出困境的第二步就是教材和课程设置的改革。观念变了,改革的具体问题就容易解决。建设临床医学院有这样一个整体思路:学员尽早深入病房、接触病人,实现边干边学、边学边干的医学教学策略。要大幅度减少课堂授课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员自学和接触临床。但是,“放羊”肯定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个引路的过程。据此,我校给各教研室安排了临床前期的总论课程和进入医院后的有限的大班课程。课程内容由各教研室自行商定,但总体方针是少而精,并体现一个“引”字。

    传染病学的课程内容如何设置?有人提出把绝大多数经典传染病按发病率高低和所谓重要性分别在总论、大班课、小班课依次排列。这给人“换汤不换药”的感觉,没有改革的实质性动作,不符合临床医学院的教学模式和改革思路。经过激烈讨论和充分酝酿之后,最后形成的课程设计方案不仅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比较符合改革方向。具体思路是:①强调感染病但不排斥经典传染病,因此总论部分以“感染病总论”为题,内容包括经典传染病的共性问题。②以症状为主线讲解感染病学的临床问题,比如发热、出疹、腹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是许多病原体感染的共性问题,采取串联的方式讲授,这样做效果会更好,也更贴近临床。③用典型的病例和教员的实践经验去引导学员进入医生的角色,这是最需要的也肯定是最受欢迎的授课方式。④授课的侧重点放在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正确处理上;强调横向联系,启发学员的主动思考;不同的授课方式突出不同的侧重面,例如:临床综合课和大班课侧重于某些重要的系统性疾病的共性及个性问题;大组课侧重于一些常见的、危害较大的感染性疾病;小组课及床边教学则主要是结合临床实际工作,强调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一些少见病则主要由学生自学,教员辅导。⑤对临床少见的症状和体征以多媒体课件来补偿。

    我们在2000年本科传染病教学中,在课程设置上作了一次初步尝试,即增设了“发热的鉴别诊断思路”这一课程,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并得到学员极高的评价。本课程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不仅仅在于课堂上教员讲解得如何出色,更重要的是这一教学模式更易被学生接受;更贴近学员们的需要。课后几乎所有学生都希望今后多开类似的课程。他们表示这样的程课才真正是为培养临床医生而开设的,“听完课之后有一种马上就想做医生的冲动”。

    我们要高度重视传染病教学,要认真地下一番功夫,并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和具体工作,才能使传染病学教学真正告别困境。其中,临床上改“传染”为“感染”是最艰难的工作,涉及的问题包括如何取得上级医疗管理部门对传染科转型的正面干预;其他学科对感染病科的理解、认可和支持;原传染病科医师如何提高诊治各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疑难感染病的水平;怎样将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的感染病分病区管理;如何让老百姓和病员了解感染病科在医院中的职能和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去感染病科就诊,等等。只有在完全理顺或解决这些问题之后,感染科的地位才能得以确立;感染病学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取代传染病学。我科更名为感染科已有10余年的历史,其间所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不言而喻,但是我们坚持了下来,实现了科名与内涵的真正统一,形成了目前的局面:除了有肝炎门诊和肠道感染门诊外,还有一个“感染与发热门诊”;病区划分为肝病病区和感染病病区(收治非传染性的感染病);承担院内和部分院外各种难治性感染和长期发热的会诊;主治医师以上者具有独立处理、住院医师能够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处理各种常见内科急、重症的能力。有了这样一个坚实的临床工作基础,我们对感染病学教学模式在今后教学中的顺利运行充满了信心。

    某些经典传染病尽管已经少见或罕见,但由于传染病的特殊性,我们还不能不在教学中介绍,采取的方式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但我们仍然有可能做得更好。去年,我们教研室为配合教学改革,也为解决缺乏示范病例的困难,用了近一年时间,构建了“感染病症状体征多媒体资料库”。该库通过翻拍、网上下载、现症病人拍照,收集了近600幅各种病原体感染后的症状体征、部分病原体的形态、部分感染病的病理照片等。教员备课时可以根据需要调用库中的任何一幅照片,并做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员充分利用了这个资料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我们还请具有丰富传染病学临床和教学经验的老教授串联地讲解资料库的内容,得到了学员的极高评价。该资料库还获得了学校的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传染病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感染病;传染病;见习教学;模式

感染病学是集预防、治疗、保健为一体的综合学科,是培养医学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及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在任何临床科室,感染都是既常见又棘手的临床问题。学习掌握感染性疾病相关知识,是我国传染病学科接轨国际,走向感染病学的一种体现。临床见习教学是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是增加学生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当前转型期,"感染病学"或"传染病学"的见习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制定和实施见习教学模式,是感染病学教师丞待探索及解决的问题。

1感染病学当前特点

我国传染病学科正适应新时期特点及发展方向,走向感染病学。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感染性疾病的疾病谱发生了复杂的变化: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微生物不断进化,细菌耐药的问题突出 ,医院内细菌感染亦成为棘手问题[1];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使许多经典传染性疾病病例数急剧下降,并将逐年减少,天花、白喉早已绝迹,百日咳、流脑、麻疹等也得到有效控制[2-3];自然条件的变化、社会进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使一些新发传染病应运而生:如AIDS、SARS、埃博拉病、疯牛病、军团病、莱姆病等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要疾病,并使某些旧传染病死灰复燃、卷土重来:如曾有效控制的梅毒、结核等再度泛滥,使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社会公共卫生事业面临巨大挑战[4-5];由于儿童疫苗预防接种的普及,部分传染病如麻疹发病年龄上移[6];现代交通的便捷利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快速传播。新时期感染病特点致使我们面临着新、老感染病的双重威胁[7]。

2感染病学见习教学存在的问题

临床见习教学是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疾病特征的能力,是感染病教学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感染病疾病谱的变迁、年轻教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等,使感染病学习教学步入困境,教学难度越来越大。①现有教学不少内容属"纸上谈兵":在见习教学和实习期间能为学生提供的常见病例除肝炎、结核、AIDS、乙脑等少数几种外,几乎见不到其他经典病种,加上受许多传染病有季节性和地区性的影响,致使有病难寻,教、学脱节。②学生缺乏重视:由于学生对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的恐惧,见习或实习期间担心有被传染的风险,不愿进入病房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更不愿主动选择该专业作为今后的奋斗目标,对感染病学习缺乏兴趣及重视。③师资力量年轻化:随着新时期感染病疾病谱的变迁,年轻教员真正诊治过的感染病病种受到限制,现有教科书及有关参考书籍很难全面反映新发传染病的实际情况等,导致临床经验的相对不足;亦是目前传染病见习教学面临的严峻问题。

因此,面对新时期感染病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感染病学见习教学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不断探索见习教学新模式。

3感染病学见习教学模式探讨

感染病尤其是传染病受时间、空间、安全性等的限制,造成了寻找合适示教病例困难,使我们应该注重其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多元化[8]。首先需制定切合实际的见习手册。见习内容要求紧贴传染病见纲要求,力求尽可能包含全部大课内容,突出现阶段重点病种。对经典传染病和多发传染病重点讲授,比如病毒性肝炎、肺结核、AIDS等疾病;淡化少见传染病,采用自学或集体讨论的方式;对新发传染病,将有关权威杂志的研究进展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示给学生;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运用临床见习中。并根据不同感染性疾病采用不同的见习教学模式以达到见习目的。

3.1"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解答问题为动力,相互交流为手段,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9-10]。能培养学生在见习中发现并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塑造缜密的临床思维。可多方面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素质,扎实掌握传染病学理论知识与临床。近年来迅速在各国推广,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并在其基础上创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 Team-Based Learning,TBL),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团队协作精神、注重人的创造性、灵活性[11]。

3.2"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Study,CBS)教学是指给出典型案例,通过回顾、复习和学习课本或理论课讲授的相关知识,应用获取的知识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12]。在临床见习中,针对多发、典型病例如肝炎、结核、AIDS等,可应用CBS模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合作态度,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及理解,提高临床分析能力。

传染病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治未病;传染病;防控;应用

治未病既是一种医学思想, 也是一种传统的健康理念, 其本义是未病先防, 以防患于未然、除疾于未萌和祛病于未起为根本目的[1]。近年来,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疾病防控中的应用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其主流观点可归结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 瘥后防复”等3个方面。其中“未病先防”是指未雨绸缪, 避免发生疾病;“既病防变”是指采取措施阻断传变, 延缓或阻止疾病进展;“ 瘥后防复”则指注重扶正调摄, 以防疾病复发[2]。本研究结合相关资料就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探讨, 以期为传染病防控提供参考。

1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基本内涵及优势

治未病的理念最早形成于春秋时期, 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其后历代医家均有阐述。该理论的思想精髓为“医未病之病”, 做好“预防为先”、“见微知著”和“已病防变”, 主要优势体现在“治其未生”、“治其未发”、“治其未盛”、“治其未传”和“治其未复”等5个方面[3]。其中“未生”是指无病, 处于健康状态, “治其未生”即针对健康人群通过养生保健等方法做到未病先防, 防患于未然;“未发”俗称亚健康状态, “治其未发”即做到先病服药、治在症先, 发病后采取措施防止疾病进展和传播;“未盛”是指已发病但病势未盛, “治其未盛”即注重选择正确的治疗时机, 于疾病未盛之时进行治疗;“未传”是指虽处于疾病状态但未传变, “治其未传”包括既病防变和既病之后采取治疗未病脏腑的方法来治疗已病脏腑;“未复”是指病后康复阶段, 此时人体气血亏虚, 疾病出现好转, “治其未复”应注重调理, 防止复发或产生后遗症。

2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

2. 1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于疾病未发之时, 通过增强体质及抵抗力, 做到防患于未然, 预防疾病发生。就传染病防控而言, “未病先防”的主要目的是调动机体的最大能量来提高对外来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4],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依据传统“疫病”理论做到顺应四时, 调节阴阳。季节不同, 易感之邪和易患之病也存在差异, 如春季易患流感、麻疹、腮腺炎、水痘等传染病, 夏季易患霍乱、乙脑、痢疾、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 秋季易患充血性结膜炎等疾病, 冬季则易患呼吸道传染病[5]。因此, 应加强宣传教育, 提醒人们远离传染源, 少去人群积聚的地方。②注重起居保健, 作息应规律。睡眠应充足, 注重劳逸结合, 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 避免过劳和过度安逸, 参加适宜的体育活动, 以抵御各种疾病, 真正实现“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③调摄情志, 精神内守。突发疫情通常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快和变化复杂等特点, 并且易伤精扰神, 应保持良好的心态, 正确认识疾病及疫情。④饮食有节。饮食应适量, 勿过饱, 做到适时有规律, 避免伤及脾胃功能, 注重多样化, 忌烟酒。⑤防止病从口入, 适寒温。要预防传染病, 应先从环境入手, 平时勤洗手, 注重个人卫生, 少去封闭的公共场所, 人群密集时应戴口罩。天气变化时应及时添加衣被, 防止感染“疫气”。

2. 2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病发后应及时加以控制, 通过“祛邪”防止疾病传变。患者发生传染病并出现早期症状后, 应积极祛邪(治疗), 以防病原微生物“传里”进入气血层面。与西医相比, 中医更注重整体治疗, 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 常通过调节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改善其内环境, 以达到治疗目的。如患者出现发热症状时, 中医主要根据发病的“寒热”采用富有针对性的退热药方进行治疗, 不仅退热快且不易反弹。以2009年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为例,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细分证型等方法采用中医药和达菲有效降低了病症病例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做到“扶正祛邪”, 实现中西医优势互补, 进而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目前中医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已获得了循证医学证据。

2. 3 瘥后防复 “瘥后防复”是指疾病治愈后应坚持调理, 以促进机体阴阳平衡、功能稳定, 避免再次复发。临床实践发现, 重症患者经治疗后多数体力减弱, 食欲下降, 应继续服用中药进行调理和治疗, 即使患者无任何不适感, 也可通过长期服用某些中药来达到健体强身、益寿延年的功效。

综上所述, 中医治未病理论具有丰富完整的理论依据, 适用于传染病防控的各个阶段, 注重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可为临床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在传染病防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应给予必要的重视, 以提高传染病防控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文东, 吕树泉, 苏秀海, 等.中医治未病理论在2型糖尿病干预中的应用探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2):227-228.

[2] 许前磊, 栗彦芳, 蒋士卿.浅论“治未病”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中医学报, 2010, 25(1):74-76.

[3] 陈永灿.中医治未病的本义是未病先防.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0, 22(12):1098-1099.

[4] 邱鸿钟, 梁瑞琼.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与政策需求.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2, 20(1):3-5.

传染病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学龄人群 学校常见传染病 发病率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趋势研究,不仅仅有利于分析区域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性,还能够在通过分析不同年龄段的流行趋势,有利于在校学生的发病情况研究。近年来随着昆山市周市镇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导致随迁子女大量激增,传染病尤其是学龄儿童年龄段的传染病发病趋势近年来也随之出现明显的变化。本文针对周市镇2006~2011年全镇法定传染病发病资料进行了整理,重点针对3-16周岁的发病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昆山市周市镇2006~2011年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周市镇派出所人口资料年报,学龄人群本文研究对象界定为3-16周岁。

1.2 传染病报告职责:昆山市周市镇预防保健所成立于2004年,根据昆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要求,负责包括周市、陆杨、新镇等大周市范围内所有传染病的报告与分析工作。

1.3统计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采用SPSS系统进行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4 本文所用传染病分类:为1990年以后国家统一采用的5大分类法,包括:肠道传染病(霍乱、肝炎、菌痢、手足口病、伤寒、脊灰)、呼吸道传染病(甲流、白喉、流脑、麻疹、百日咳、肺结核、流感、腮腺炎、猩红热等)、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梅毒、淋病、HIV、新生儿破伤风等)、虫媒及动物源性传染病(乙脑、斑疹伤寒、疟疫、回归热、鼠疫、钩端螺旋体等)、其他接触传染病(炭疽、水痘、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红眼病)等)。

2 结果

2.4 报告发病顺位:周市镇2006-2011年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居各种传染病之首,其中手足口病顺位第一,其他感染性腹泻次之,第二位是接触性传染病,其中水痘和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在学校内的发病不容小觑。呼吸道传染病在学生当中主要以流行性腮腺炎为主,麻疹疫情随着昆山市近年来不断得体麻疹疫苗免疫强化及查漏补种,疫情现在已经逐渐得到控制。

3 讨论

传染病防治,尤其是学校各种散发传染病疫情的防治,不仅关系到家长和儿童的身心健康,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场所,人群密集,而且主要以幼儿、青少年为主,防病能力有限,极易造成传染病的流行暴发,因此学校的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就显的尤为重要。[1]

近年来,虽然传染病的平均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随着周市镇经济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的数量正逐日增加,昆山市各级政府对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的优惠和照顾,使得周市镇各幼儿园、中小学机构的学生数量逐年激增,以致周市镇无论是总体发病,还是3-16周岁人群发病,每年网报传染病却是逐年增加的。

发病顺位显示,影响周市百姓身心健康的主要传染病病种是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

而影响3-16周岁人群的传染病主要是肠道传染病、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的上升一方面与人群基数的增加有关,另一方面与近年来昆山卫生局逐步加强对各乡镇传染病疫情报告的规范化管理、控制传染病漏报密切相关。

从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发病率显示,肠道传染病和接触性传染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手足口病、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符合近年来各地传染病发病总体形势。然而周市镇3-16周岁中水痘疫情的发病率不得不引起重视,尽管水痘疫苗作为二类疫苗早已获批进入昆山预防接种疫苗范围之内,然而发病例数却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所以目前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听加强儿童计划免疫,保质保量提高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接种率,同时还要扩大水痘等计免相关二类生物制品的推广使用,对控制10岁以下儿童相应传染病发病率十分必要。[2]

参考文献

传染病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教育;传染病学;临床实践教学;临床医学生;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角色扮演法;教学模式

与其他学科不同,医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仅要求医学生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更需要他们具有扎实的临床实践能力。而目前医学临床实践教学时间有限,怎样让医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临床实践教学获取良好的临床思维值得探讨。传统的传染病学教学,教师寻找合适的示教病例,结合病例讲授相关知识,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但是传染病具有一定的学科特殊性,在实际传染病学实践教学中,时常会遇到教学病例不足、患者症状体征变化迅速、职业暴露风险高等一系列问题。其次传统的教学,学生均为单个学习对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课堂学习流于形式。再者,学生对传染病存在畏惧心理,不愿意深入临床学习。这些问题均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传染病实践教学的开展,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相关临床思维的培养。为了克服传染患者的传染性、季节性、地区性,尽可能多的拓展传染病带教病例的病种、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及团队协助精神、提高传染病实践教学质量,本文对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team-basedlearning,TBL)联合角色扮演法(roleplayinglearning,RPL)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1TBL与角色确认法的特征分析

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team-basedlearning,TBL)是基于团队协作精神,以协作讨论为中心,学生相互讨论的教学模式[1-2]。此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及学生综合素质。由于TBL模式的开展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要求较高,这样才能主动查阅资料,主动参与讨论,但是实际课堂中部分学生由于主动学习能力有限,不能有效的参与到团队中来,影响课堂效果。角色扮演法(roleplayinglearning,RPL),又称情景教学法,是情景教学的一种,该模式通过合适的角色定位促进履行自身角色功能[3-4]。此种模式通过教师合适的引导,学生对不同角色的扮演,从而达到全面理解和分析疾病的目的。由于RPL模式的开展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但是由于部分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等原因,不愿意主动参与到角色中来,影响教学实施。目前医学实践教学中应用较为热门的教学模式有TBL教学法、RPL教学法、虚拟现实教学法等[5-7],然而由于传染病本身的特殊性,加上TBL与RPL教学模式各自的局限性,单一的TBL教学模式或者RPL教学模式很难获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因此,对TBL联合RPL新型教学模式优势的研究,探讨其联合模式在传染病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案,有助于推动传染病实践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我国传染病事业的发展。

2目前传染病学临床见习教学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临床医学教育相同,临床实践教学是传染病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与传染科医生之间的桥梁,然而目前传染病学教学的侧重点仍在教师的“教”,学生只是教师笔记的记录者,而直接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微乎其微。其次由于传染病学教学的特殊性:传染病疾病谱的改变、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季节性、地域性的特点、当前医疗环境的限制、医学生对传染病与生俱来的畏惧等,导致医学生很难在集中实践教学阶段接触到不同的传染病,见习教学受到限制[8-10]。此种情况下传统的“为教而教”“为学而学”的教学形式,使得整个课堂缺少情感交流,学生不愿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教学效果欠佳。因此,为了能让学生自觉的参与到课堂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传染病学实践教学获得健康优化发展,我们对TBL联合RPL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3TBL联合RPL教学模式的应用

TBL与RPL联合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团队合作精神,学生的参与性高,实践性强,学生能更好的的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3.1课程设计。教师需根据教学大纲和见习要求提前规划好相应教学内容,确定好合适的教学病例并提前与患者进行沟通,教学病例应根据学生见习课程安排,可根据同期在院患者具体情况优先选择本科室的在院典型患者,同时需根据教学重点及难点、患者具体情况等设计好相应问题,问题设置以病例为根本、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目的,将基础与临床进行联动,对疾病进行深化,促进学生对临床问题的理解。对于季节性较强的传染病如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等;或者麻疹、水痘、腮腺炎等大部分只需门诊诊疗的传染病;或者晚期肝衰竭,患者不愿意配合作为见习带教病例者;可以模式提供既往病例资料,培训学生作为模拟患者进行见习学习。3.2学生分组及角色确认。首先:根据见习课安排提前一周为学生提供相关疾病学习网址、参考书目等,要求学生结合理论课讲解对课程具体章节提前预习,熟悉下节课授课内容,为见习课做好充分准备。再者:对学生进行分组,一般一次见习课包含两小组,每一小组由7~8人组成,每一小组均需包含以下角色:病史询问者、体格检查者、医师观察者、患者或模拟患者观察者、病史总结汇报者,必要时增加模拟患者。与传统RPL教学模式不同,本教学模式先期选取真实患者为教学病例,后期在为学生提供临床病例资料,采用模拟患者再次对临床过程进行复习;此外改良的PRL模式还包含医师观察者、患者或模拟患者观察者角色,以便对同组学生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过程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意见,这样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病史采集的方法,不断提高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其次:每组同学除担任病史采集中的相应角色外,还需担任文献查找、资料整理、病例分析讲解角色(鼓励多人进行讲解,以充分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学生分组以自愿为原则进行,确认各个角色人员后报给授课教师,教师再综合以前学生的课堂表现、性别、学生综合排名等进行细微调节,确立每位学生最终扮演的角色。因为学生之间相互比较了解,组员互相认可的程度较高,自愿分组的模式使学生能更好的协作讨论,参与度更高。3.3课程实施。课前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网址、资料对相关疾病进行预习、查阅资料,教师同时为学生设置与疾病相关的问题(一次见习内容以三至五个问题为宜),这些问题或为临床问题,或为与临床相关的基础问题,对问题设置教师要严格把握引导学生,以基础与临床联动为原则,切实做到基础服务临床,让学生能够从根本上理解疾病的诊断、需要的相关辅助检查、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与治疗、以及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等。课堂上,教师首先对本堂课所学内容结合学生对相关理论课反馈意见进行简要介绍,同时对不同角色扮演者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强调,如病史询问要点、体格检查要点、医患沟通技巧要点等。然后学生以组为单位,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学生在病史采集结束后进行讨论,然后对病史进行总结汇报,得出初步对的诊断,开具相关的辅助检查,并制定治疗方案,同时学生需说明诊断的相关依据等。课堂上,讨论以组为单位进行,然后各组对讨论的病例进行公开总结汇报,汇报结束后组内其他成员对各角色扮演者相互进行分析评价,提出不足及需要进一步补充的地方;学生也可对其他组的汇报过程及所汇报的病历提出不同意见。通过组内讨论,学生评价及必要时的角色互换,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体验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疾病,锻炼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随后,教师组织所有组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学习。集体讨论学习过程中,第一步为小组内学习,各小组依次对病例进行讲解,讲解需密切结合所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为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侧面了解学生检索文献资料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讲解过程中允许其他学生随时进行补充,并鼓励不同问题由不同学生进行讲解。第二步为小组间学习,各小组在听取对应小组讲解后进行讨论,之后对对应小组讲解过程进行评价,同时针对对应小组的问题进行讨论补充分析讲解。通过组内组间讨论模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每个病例逐步分析,得出疾病诊断的依据及相关的鉴别诊断、辅助检查的意义及可能出现的结果、治疗的病理生理与药理依据、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不断探究、归纳、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需时刻注意课堂气氛、倾听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认识自身对疾病认识的不足之处及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同时适时对课堂进行小结。最后教师对整个课堂按照临床诊断思路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传染病诊断、治疗、预防的认识,提高临床实践能力。课后教师需及时对课堂效果进行总结,听取学生意见,对教学过程适时进行调整,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必要时可在课堂结束后提供病例资料,采用模拟患者形式将学生角色进行变换,让学生进行课后讨论分析,进一步掌握问诊技巧、提高疾病分析能力,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同时通过不断变换的角色,进一步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及紧急事件处理能力。

4总结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随着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既往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得现代医学生的培养效率欠佳,加上传染病学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医学生不能很好的学习到部分传染病病例。而TBL联合RPL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不同的角色中,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讨论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TBL以学生团队为单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及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语言表达的能力。学习过程中,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帮助学生思考理解[11-14]。传统的RPL不涉及医学伦理问题,安全性高,重复性好等优势[15-16],但是仍然存在重情节轻实践、疾病信息采集不准确、学生操作及沟通能力评价不客观等弊端[5,17-18]。改良后的RPL依靠教师的引导,在为每一位学生制定相应角色的基础上先期选取真实患者为教学病例;后期再为学生提供新的临床病例资料,采用模拟患者再次对临床过程进行复习。这种真实患者与模拟患者相结合的模式即让学生感受了真实的临床环境,又让学生了解了真实患者与模拟患者之间的不同,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有效医患沟通及医护协作能力。TBL联合RPL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学生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完全来源于学生,学生通过教师“提问-讨论-回答-提问”的模式,在完整接诊患者的过程中学习独自或通过团队合作总结病例、分析疾病、制定诊疗方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虽然TBL联合RPL的教学模式参与性高、实践性强,能有效锻炼学生的临床技能,但是对教师而言,课前需谨慎选择学习病例,合理设置问题,既要体现传染病的特点,又要涵盖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课堂上注意听取学生发言,合理的进行引导,对学生状态随时进行调整。对学生而言,从以往“听”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现在“动”的主动学习和团队合作,需要教师的恰当引导与鼓励。同时,教师也需在课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了解,因材施教。

总之,TBL联合RPL的教学模式适应现代医学实践教学需求,让医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有效学习,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临床实战能力,有助于更好的掌握传染病学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ChrisDearnley,ChristineRhodes,PeterRoberts,etal.Teambasedlearninginnursingandmidwiferyhighereducation;asystematicreviewoftheevidenceforchange[J].NurseEducationToday,2018,1(60):75-83.

[2]董蜜兰,李静.TBL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应用进展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9,35(17):2717-2720.

[3]ValizadehL,AkbarzadehB,GhiyasvandiyanS,etal.TheEffectsofRolePlaySimulationandDemonstrationonPediatricPeripheralVenousCatheterInsertionSkillamongNursingStudents:AThreeGroupExperimentalStudy[J].NursingandMidwiferyStudies,2021,10(1):1.

[4]王杨,乔莉娜,李德渊.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提高临床技能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8(28):221-222.

[5]闫跃,王冬冬,杨清.医学教学方法刍议[J].继续医学教育,2018,32(12):90-92.

[6]杨爱萍.LBL、PBL、TBL、CBL教学法在高职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5):57-58.

[7]AshleyK,Fernandes,PatEcklar,etal.IntegratingsimulatedpatientsinTBL:astrategyforsuccessinmedicaleducation[J].MedicalScienceEducator,2019,29(2):383-387.

[8]周智,黄祎,雷宇,等.新形势下传染病学临床教学改革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7,16(12):1267-1270.

[9]张玉林,画伟,金荣华.国内传染病临床教学现状与策略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19):46-48.

[10]高丽娟,张莹莹,郑南.当前传染病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36):174-177.

[11]傅琳娜,高琴琰,曹芝君,等.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BL)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与展望[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2):4-7.

[12]刘荣盛,詹晓梅,王鑫,等.TBL教学模式应用研究综述[J].内江科技,2019(9):27-28,24.

[13]谢志平,张晓杰,韩云峰,等.基于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TBL教学方法在流行病学课程中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6):111-112.

[14]童福易,王海燕,朱传武,等.TBL联合案例教学法在传染病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31):23-25.

[15]任素娟.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医患沟通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9):57-58.

[16]江琴叶,范弘嘉,周海燕,等.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实习护生带教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1):126-127.

[17]张宏,储成志,林靓,等.角色扮演法在中医内科学病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39):183-184.

传染病学论文范文第11篇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a type of communicable disease with the vaccination and media coverage, and obtains the threshold value that affect the contagion: the 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 R0. It discusses theexistence of the equilibrium point and the endemic equilibrium point of the model and obtains the local stability of the equilibrium point by using the characteristic equation. When R01, the endemic equilibrium is locally asymptotically stable.

关键词:传染病;稳定性;基本再生数;Jacobi矩阵

Key words: communicable disease;stability;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Jacobi matrix

中图分类号:R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3-0194-02

0 引言

在流行病学上,利用数学模型来分析和控制传染病已被普遍应用,数学模型可以用来预测一段时期内疾病的发展趋势。至今,学者们已经利用微分方程建立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模型[1-3]。

当今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报道加快了信息的传播。传染病一旦爆发,由于媒体的宣传和影响,民众便会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例如:戴口罩、勤洗手等。媒体报道和教育可能减少民众的接触率。通常使用的线性接触率βSI没有考虑到媒体报道对传染病的影响。文献[4]中,提出一个模型,考虑到媒体报道,利用新的传播率函数β(I)=βe-mI,分析了媒体报道对疾病传播的影响。

疫苗接种能有效的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所以在流行病学的研究中考虑接种的影响,能够使得模型更加接近现实。文献[5]中,Li,Yang 和Zhou 提出了一个具有潜伏期和接种的传染病模型,通过数学分析,确定了接种对预防传染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研究了具有媒体报道和接种的传染病模型,通过特征方程得到了模型平衡点的局部稳定性。

4 结论

传染病动力学模型为人类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本文研究了一类具有媒体报道和接种的传染病模型,得到了决定传染病流行与否的阈值:基本再生数R0。运用特征值方法,Jacobi矩阵,证明了当R01时,地方病平衡点P*是局部渐近稳定的。

参考文献:

[1]李大治,郭晓军,张晖. 具有预防接种的非线性传染率传染病模型的稳定性[J]. 工程数学学报,2007,24(6):1042-1048.

[2]Cui Jingan, Sun Yonghong, Zhu Huaiping. The impact of media on the control of infectious diseases[J]. Journal of Dynamics and Differential Equations, 2007,20(1):31-53.

[3]Liu X, Takeuchi Y, Iwami S. SVIR epidemic models with vaccination strategies[J].Theo. Biol., 2008,253:1-11.

[4]Cui Jingan, Tao Xin, Zhu Huaiping. An SIS infection model incorporating media coverage[J]. Rocky Mountain Journal of Mathematics, 2008,38(5):1323-1334.

[5]Li J,Yang Y, Zhou Y.Global stability of an epidemic model with latent stage andvaccination[J].Nonlinear Anal.RWA.,2011,12:2163-2173.

传染病学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传染病 教学质量

传染病曾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由于现代人交流频繁,交通工具便利,出行方便,人口流动性大,因此很可能将一些传染病四处传播,使一些本没有的地方性传染病扩散,不利于诊治。甚至有可能将新发传染病很快传播,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非典、H1N1流感的流行更让人担心。因此要加强对传染病的防控,更要从基层做起,做到尽早发现,以减少损失。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为主,毕业学生主要是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用人单位的效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水平。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H1N1流感和H7N9等的发生和流行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传染病的具大危害和可怕,也使我们对传统的和新型的传染病的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一些特殊类型的传染病的认识和诊断识别水平,常常对传染病的流行情况起到关键作用,只有尽可能早发现和识别传染病,及时上报主管部门,才能及早的采取相应措施,从而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扩散,减少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因此作为将来基层的一线医生,掌握基本的传染病相关知识及正确识别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很多同学将来实习时都不会进入传染科,只有极少数同学才会接受传染科的实习,这对其将来的工作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也不利于传染病的防控,因而传染病的教学及见习是很重要的一门课程。如何提高传染病的教学水平及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是值得高职院校教师不断探讨的问题。

一、 重视总论的学习,认真上好第一次课

总论部分主要学习一些基本概念和传染病的共性,特征和规律,传染病的传染过程,流行过程,传染病的防治和护理等。这些内容有时显得很枯燥乏味,因此应当列举大量例子及数据,重点介绍传染病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及取得的成就,让同学们被吸引,并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根据第一印象理论,教师在上第一次课时,应当注重仪表,精心准备,努力将第一堂课上得生动形象,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其积极性,这对以后的学习很是重要。

二、 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及调动同学积极性,激发热情而采用的各种措施,因此只要能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就可以采用。很多时候我们应当灵活的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趣味教学法、专题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团队教学法、PBL教学法及临床病例讨论等。如果只用传统的一种填鸭式教学,不能充分学生学习调动积极性。传染病与其它疾病很重要一个区别在于其有流行病学特征,也就是有地方性和季节性,另外由于我们一般没有较好的见习条件,很多传染病的教学,我们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见到病例,这无疑增加

了我们教学的难度,因此合理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多媒体的教学更应重视,它可以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教学,再利用动画特效等就更能吸引同学了,但有一点要指出,我们也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教学的优点,更不能一堂课完全照着课件读下来,必要的板书是不能省略的,否则同学会很易产生疲劳感,影响教学效果。

三、 鼓励同学利用网络学习

高职院校学制短,理论教学课堂教学课时少,老师讲授的内容有限,那就应该鼓励同学们自学,特别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学习,可以了解更多更新的内容。老师可以给同学们提供一些专业的医学网站作为,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检索查找资料的能力,甚至可以搞些评比看谁查找资料更好。可以在周末时给同学留下要查找的内容,在下次课时请同学主动发言,作读书心得报告。

四、 加强与大医院合作,培训临床思维

在综合性医院由于传染科是专科,将来实习的时间短,而且大多数同学也不能到传染科实习,因此对传染病的临床思维培训只能在上课时完成,那么就必须很好的利用见习和病例教学才能达成。然而高职院校往往自身的附院医疗条件有限,特别是传染科更可能是没有的,那就没办法见习了,因此加强与附近较大医院的合作显得更为重要。一是教师可以在空闭时到临床工作,以提高临床工作水平;二是有利于同学到科室见习,真正体会传染病的诊疗过程及病房管理等;另一方面就是教师要注意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病例,让同学们先自已讨论,提出诊治方案,然后再由教师讲解,这也能达到一定目的。

五、 加强与疾控中心联系,了解当地疫情及工作流程

传播学认为,人有就近心理,特别关心身边发生的人和事,也非常容易接受。专门对一类疾病作出法律法规,并有不同机构对其管理,也只有是对传染病了。可见其对我们的影响是何其重大。为了引起同学们的重视和注意,有必要宣讲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规,这可以与当地疾控中心或卫生监督所联系,请他们来作几次讲座,宣讲当地疾病防控情况及有关案例,讲讲当地的一些疾病流行情况,这更能加强效果。

总之,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涉及到微生物学、免疫学、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如何作好新时期传染病的临床、教学和研究工作是医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的挑战和任务。我们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对传染病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正确的临床思维,更好的了解和认识传染病,以利于将来在工作中更好的为人民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卫芳,陈枚.新形势下改进《传染病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6):983.

[2]雷静.传染病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3):73―74.

传染病学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微分易感群;多个并行感染状态;基本再生数;全局稳定性

1. 引言

传染性疾病一直以来就是危害人类的大敌。早在1927年,Kermack 和 McKendrick 就提出了著名的SIR模型。随后,数学模型便作为一种重要且强大的工具广泛应用于传染性疾病的出现与重现的动态分析中。根据传染性疾病所处的异同渐近感染阶段(如 SIR,SEIR),许多模型通常把实验群体分成不同组别。对于传染性疾病,其存在于主体内部的一种病毒的危险行为是不同的,或者说是对于感染个体的活动水平也是不同的。同样的,对于感染个体的干预或者说易感个体对感染个体的满足程度因也是不同的。因此,为了更好的研究传染病动力学,这两种个体应该被分成不同组别。

在本文中易感个体根据疾病的敏感性,感染个体根据多个并行感染阶段被分为不同组别。而疾病传播分别发生在不同的易感病毒间和不同的感染病毒间。所以,我们假定,不同易感组别中的一个易感个体进入一个已感染组别的方式是相同的。接下来本文对该模型和其再生数做了相关描述;下一章还对传染病动力学做了详尽阐述;第四章给出了许多数值实例;第五章是对本文的简短总结和讨论。

2. SIR模型和基本再生数

常微分方程的传输模型:

(1)

由于变量Rj不出现在第一个的两个方程中,我们可以工作在减少系统如下:

(2)

很容易看出,(2)有一个无病平衡点 ,在

应用新一代法和再生数的概念[ 10,11 ],我们定义

因此,与新矩阵KL由下式给出

KL的主要特征值是等于再现数R0,其由下式给出

3. 模型的动力学分析

在模型的分析,对最大不变集的一个简短的讨论如(2)所示的。从第一个方程(2),我们有

4 结论和讨论

参考文献

[1] W. O. Kermack, A. G. McKendrick, A contribution to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epidemics, Proc. R. Soc. A, 115 (1927) 700-721.

[2] D. Okuonghae, A. Korobeinikov, Dynamics of tuberculosis: the effect of direct observation therapy strategy (DOTS) in Nageria, Math. Model. Nat. Pheno. 2(1) (2006) 99-111.

[3] G. Francois, M. Kew, P. Van Damme, M.J. Mphahlele, and A. Meheus,Mutant hepatitis B viruses: A matter of academic interest only or a problem with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Vaccine, 19 (2001) 3799-3815.

[4] J.M. Hyman and Jia Li, An intuitive formulation for the reproductive number for the spread of diseases in heterogeneous populations, Math.Biosci. 167 (2000), 65-86.

传染病学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妨害传染病防治罪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犯罪构成 刑事责任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被规定在我国《刑法》分则第六章的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的第六节危害公共卫生罪中。依据《刑法》第330条的规定,行为人、单位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有实施本法规定的四种情形之一,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就构成本罪。由于在《妨害传染病防治罪争论点分析》中对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客体、主观方面的要件作过相应的分析,本文仅对相应的客观、主体方面进行分析。

一、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犯罪客观要件分析

本罪在客观方面的规定上有两种细化方式:(1)一般是引述刑法典中罪状的规定,认为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行为。(2)有对本罪进一步细分为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实施了刑法中规定四种情形之一的行为,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的严重危险三个条件。根据本罪的《刑法》规定、涉及的相关行政法规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本罪的客观要件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为人实施了违反国家关于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行为,二是该行为引起了甲类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本文重点对第一点进行分析。

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是构成本罪的前提条件,“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不仅包括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还包括对《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诊断标准(试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农村实施准则》等一切有关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规定。这种犯罪可将其称之为法定犯,也为行政犯。作为方式和不作为方式都可以构成此罪。我国在《刑法》的条文中明确规定了四种本罪的表现形式,本文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一)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的。

水是万物生命之源,水维持着这个世界生命的运转。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逐步的发展起了生活用水的统一化的供应与管理。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大多数病人仅有轻度腹泻,少数重者可有剧烈呕吐、脱水、肌肉痉挛及周围循环衰竭等。甲类传染病中的霍乱传播途径具有极强的特殊性,若是饮用水不达到国家规定的卫生指标,造成霍乱的传播或引起其传播严重危险,将对人们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威胁。

刑法条文对饮用水的供应作出了相关的规定。“供水单位”主要是指城乡自来水厂和有自备水源的集中式供水单位。“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应主要是指《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以及《农村实施准则》中规定的卫生标准。

(二)拒绝按照卫生防疫机构提出的卫生要求对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消毒处理的。

本罪在行政法中有相应的规定,刑法仅对其超出行政法的处罚范围程度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定,《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第73条对“卫生防疫机构”及“消毒处理”作出了相应的解释。鼠疫,是鼠疫杆菌引起的流行于野生动物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为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其病死率很高,自应用抗菌药物以后,其病死率已显著下降,但近些年来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鼠疫每年平均的病死率仍在5%~10%左右。为消除鼠疫、霍乱病人的排泄物对外界环境的污染,病人家属、单位必须无条件接受卫生防疫机构派出的人员采取彻底的消毒和杀虫(蚊、蚤)、灭鼠的疫区处理措施。为了保护广大群众的健康与安全,在国家执行上述行为时民众应该给予积极的配合。

(三)准许或者纵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从事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释义》中对本项中的“准许”和“纵容”的概念有相关的解释性规定,本文在此不再多述。特殊矛盾特殊处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都是传染病重要的传染源,必须根据不同传染病的特性限制他们的活动,以便更好的利于社会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根据《食品卫生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鼠疫、霍乱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鼠疫、霍乱病人不得从事的易使传染病扩散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类:(1)饮用水的生产、管理、供应等工作;(2)饮食服务行业的经营、服务等工作;(3)托幼机构的保育、教育等工作;(4)食品行业的生产、加工、销售、运输及保管等工作;(5)美容、整容等工作,(6)其他与人群接触密切的工作。

(四)拒绝执行卫生防疫机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预防、控制措施的。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第9条、第24条的其他有关规定以及《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预防、控制措施”是指卫生防疫机构根据预防传染病的需求,而要求采取的措施。如,对传染病人禁止从事与人群接触密切的工作;对严重发病区采取隔离措施;对易感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野生动物,未经当地或者接收地政府畜牧兽医部门检疫,禁止出售或者运输等等。这一规定范围宽泛,将许多情形都包含于其中。即只要违反这些卫生防疫机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预防、控制措施的一种,就属于违反本规定的情形。

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犯罪主体要件分析

我国刑法明文规定本罪的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但是理论界的认识上众说纷纭,对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构成此罪的认识不一。本文将对四种客观行为的主体分别进行分析:

1、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的主体:本项在前面的修饰主语中对本罪的构成主体做了严格的限定,即只能是供水单位以及对饮用水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承担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其他人员不可成为本罪的主体。

2、拒绝按照卫生防疫机构提出的卫生要求,对传染病病原体的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消毒处理的主体:我国在对传染病的规定上以预防为主,本项规定中午其他的限定性的修饰语,通过我国在对待传染病的方针可知本项规定的主体可为一般主体。

3、准许或者纵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传染病病人从事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的主体:由本文前述分析中可知我国对六类易使传染病扩散的工作,其范围涉及到了许多的服务型行业,范围宽泛,可知本项规定的主体为一般主体,自然人、单位及其相关责任人员均可构成。

4、拒绝执行卫生防疫机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预防、控制措施的主体:本项的规定是一项兜底性的条款,其规定的主体最为广泛。应当是所有的有条件执行而拒绝执行对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单位和自然人的一般主体,包括甲类传染病病人、甲类病原携带者和甲类疑似传染病病人。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刑法》在本罪主体的规定上总的来说仍是一般主体,只有在特殊款项即第330条第1款第1项行为的规定才为特殊主体。

三、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刑事责任

国家的出现及发展为许多的制度创制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大的平台,刑罚也是以此为基础而产生并发展起了的。刑罚的目的在我国表现出特殊预防与报应的相统一,重点主要放于特殊预防上,但也兼顾报应的要求。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量刑的基础性规定。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我国现行刑法所规定的一项基本原则,即刑罚的轻重应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即在规定和裁量刑罚时,既要注重犯罪行为及其造成的实际危害,又要注重犯罪人的主观恶性或人身危险性。本罪在制定并适用刑罚时也应遵循这一基本原则,本文将结合相关量刑情节和这一基本原则对本罪刑事责任的规定上进行分析。

(一)法定量刑情节。

法定量刑情节是指法律明文具体规定的,量刑时必须考虑的各种情节。我国刑法中规定了相应的12种量刑情节,但是对于本罪来说,在刑法的第330条中并没有规定相关的法定量刑情节,对于本罪可以参考相应的刑法总则中规定的12种量刑情节来定罪量刑。

(二)酌定量刑情节。

酌定量刑情节是指法律没有作明确而具体规定的量刑情节。根据我国的相应的司法实践可知酌定量刑情节包含:(1)犯罪的动机;(2)犯罪的手段;(3)犯罪的时间、地点等当时的环境和条件;(4)犯罪的损害结果;(5)犯罪侵害的对象;(6)犯罪分子的个人情况和一贯表现;(7)犯罪后的态度。我国刑法第330条对本罪的加重量刑情节有规定,即“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所谓“后果特别严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造成甲类传染病大面积传播的;(2)造成甲类传染病传播,且传播时间特别长的;(3)因甲类传染病传播而发生了人员死亡或者多人(一般指3人以上)重伤的结果的;(4)因甲类传染病传播而造成了公私财产的巨大损失的;(5)因甲类传染病传播而使我国国际声誉受损的;(6)在疫区实施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行为并加重了该地区疫情的。根据这些相关酌定情节里规定的加重情节对本罪的特别严重情节进行界定,可以更正确地对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进行量刑。

四、结论

传染病具有传播途径多种、传播速度快、危险性大等特点,若是不对其给予充分的重视,那造成的后果将是不可想象的。我国对犯罪的考虑结合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对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规定若行为引起了甲类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即可构成本罪,即为充分的考虑了传染病这一特殊病毒的社会危害性;在司法的实践中充分的结合相应的法定、酌定量刑情节来考虑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二者的充分结合将更有利于在司法实践中对本罪的预防与认定,清楚地界定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

(作者: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 2011级刑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70.

[2]王作福.刑法分则实务研究[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1471.

[3]赵秉志,中国刑法实用[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1232.

[4]朱兆银.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研究(2)[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1,(4).

[5]刘家探.刑法新罪名释解[M].群众出版社,1998:279.

[6]杨春洗、杨敦先.中国刑法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46.

[7]林亚刚.妨害传染病防治罪构成及刑事责任中的若干问题[C]//赵秉志,张军.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2003年度):第2卷.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传染病学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预防;传染病;应用策略;公共卫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9)12(c)-0053-03

预防传染病是国内卫生管理中较为复杂、困难的一项工作[1],由于管理部门常存在执行力度不足、制度不健全、应急措施不完善等问题[2],民众罹患传染病的几率较高,生命健康难以得到保证。基于此某市医院近几年常通过公共卫生管理对传染病的传播、发展作相应干预,在提高社区居民传染病防治知识水平的同时减少其不良生活习惯[3]。该研究选取2014年6月6日—2017年6月调查的460名居民研究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实际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定某市医院调查的社区居民460名,等距抽样法分观察(230名)、对照(230名)两组。纳入标准:①身体机能正常,精神良好。②均为非特征人群,无高龄老人、未成年人、哺乳期妇女及孕妇等。③社区常住人口。排除标准:①调查期间或管理途中罹患传染病者。②沟通障碍、书写障碍或理解障碍者。观察组中,112名女,118名男;年龄31~64岁,平均为(47.46±6.74)岁;受教育程度(学历):62名大专及以上,93名高中及中专,57名初中学历,18名小学。对照组中,110名女,120名男;年龄29~63岁,平均为(47.72±6.63)岁;受教育程度(学历):64名大专及以上,92名高中及中专,58名初中学历,16例小学。比较以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对象的隨访资料完整,且其知情同意书已签署。

1.2方法

对照组行基础管理,方法:通常应用“一对一”口述、宣传手册、宣传标语、健康讲座等方式,讲明传染病的危害、预防知识及其他注意事项。

观察组行公共卫生管理,方法:①加强职业素养,注重对管理人员沟通技巧、责任心的培养,定期组织职业培训,提升其对传染病的认知水平,对传染病发病群体的管控能力等,可为后续顺利开展疾病防控工作夯实基础。②发挥舆论导向,由于国内人口较多,其个人素养、职业背景,文化层次等均有较大差异,对传染病的认知程度亦有所不同,需通过互联网、报刊、电视及广播等媒体作相应宣传教育,正确引导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舆论,最大限度减少相关不良信息,可稳定民众的内心情绪。③加强健康宣教,开展文娱活动、健康讲座与体育活动,营造健康口号,提升民众对于传染病的卫生意识与预防能力,减少其不良生活习惯。④完善管理制度,改进、完善传染病的相关卫生管理制度,实施严格的奖惩措施,针对预防传染病的违规操作,应及时处理并做好改进工作。⑤提升应急能力,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平台,制订合理、科学的应急预警方案,基于此管理人员应根据紧急、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作对症处理,注意培养各管理人员的应急能力,保证工作有序、效率地开展。⑥加强行政管理,做好预防、预测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一旦爆发传染病,需立即从传染源处制止其扩散、蔓延,同时需紧急救治传染人群,并对易感群体进行隔离。

1.3观察指标

观察评测两组居民的两年内传染病发生率、传染病防控知识评分及居民满意度。

传染病类别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4],分甲、乙、丙三类。

传染病防控知识评分参照院内自制传染病防控知识评测表,分预防措施、临床表现、传播途径3个方面,通过问答题(20分)、判断题(40分)、选择题(40分)的形式对其进行测评,均为百分制。居民的防控知识水平越高,其分值越高。

居民满意度参照NSNS(纽卡斯尔大学制订)评测量表[5],含19个选择题,单项满分为5分,分81~95分(特别满意)、61~80分(比较满意)、31~60分(不满意)、0~30分(极不满意)4个分值段,居民满意率=(比较+特别)满意人数/230×100.00%。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居民满意度用百分数表示,行χ2检验;传染病防控知识评分用(x±s)显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居民的传染病发生情况与防控知识掌握情况

观察组管理12周后预防措施、临床表现等的传染病防控知识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比较两组居民的满意情况及两年内传染病发生率

观察组管理12周后的居民满意度及两年内传染病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传染病是一种传播范围广、种类增长快的常见疾病[6],传播媒介包括母婴传播、空气传播、土壤传播、水源传播及皮肤接触等[7],一旦爆发会损害民众、社会的经济利益,并对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8]。以往针对传染病预防的卫生管理工作中,常存在以下问题:①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对于传染病的医药知识、控制知识、预防知识等的了解水平较低,且自身职业素养一般。②管理人员的责权不明,其职责分工与工作部署存在不细致、不明确的情况,后续工作中易出现推卸责任的问题[9]。③医疗机构与政府部门的执行力度较差,未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制度做好疾控工作。④国内人口流动性较大,国土地域辽阔,民众受教育程度不一,加之各地区医疗条件不一,其公共服务体系普适性、应急能力不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