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因子分析论文范文

因子分析论文范文

因子分析论文

因子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1.1数据获取选取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作为因子分析的观测样本,用S1~S31表示,其中河北省用S2表示,15个量化指标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畜牧业年鉴》。

1.2过程及结果

1.2.1将原始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见表1。由表1可见,KMO值大于0.5,Bartlett球度检验的卡方统计值为1026.281,相伴概率小于显著性水平0.01,表明各变量间信息重叠度较高,可以采用因子分析法来进行评价。

1.2.2计算因子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见表2。由表2可知,前4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93.657%,涵盖了指标数据中的绝大部分信息,故选取4个主因子。

1.2.3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因子载荷矩阵提取因子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由表3可知,F1在(X12)、(X3)、(X7)、(X8)、(X15)上有较大载荷,因此将其命名为羊和奶牛生产能力因子;F2在(X13)、(X4)、(X14)、(X9)上有较大载荷,将其命名为家禽生产能力因子;F3在(X5)、(X1)、(X10)上有较大载荷,将其命名为猪生产能力因子;F4在(X6)、(X2)、(X11)上有较大载荷,命名为肉牛生产能力因子。分别计算各主因子F1~F4的得分FAC1~FAC4,并以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比重为权重进行线性加权和计算综合得分。其计算公式为:F=(33.646×FAC1+26.192×FAC2+20.952×FAC3+12.867×FAC4)/93.657。其中F为综合得分,结果见表4。

2分析与讨论

河北省(S2)畜牧业发展状况中羊和奶牛生产能力的权重最大,贡献率达到33.646%;家禽生产能力次之,达到26.192%;猪生产能力再次之,达到20.952%;肉牛生产能力贡献率最低,为12.867%。从羊和奶牛生产能力因子看,河北省位于我国前列,表明河北省在羊和奶牛生产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特别是奶牛被列为区域优势产品后,奶牛产业成为河北省畜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但与排名前2位的地区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从家禽生产能力因子看,河北省同样位于前列,表明河北省在家禽生产方面也具有很强的能力,但同排名第1位的地区存在很大差距。河北省应在重点打造蛋种鸡产业的同时,着力培育更多的家禽类企业,提升河北省的家禽类生产能力。

从猪生产能力因子看,河北省处于中下游水平,且低于平均水平,与排名前5位的地区有很大的差距。今后河北省应引导农户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扩大优质种猪改良范围,实行“全进全出”生产模式,在粮食主产区加快建设优质瘦肉型猪生产基地,以大幅提升河北省猪生产能力。

因子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1.研究样本选择本文选取2011—2012年在深沪两市连续两年披露研究所需数据的电子信息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在剔除被ST、PT和数据披露不完整的上市公司后,选择38家电子信息企业作为研究样本。

2.研究变量选取①变量设计原则。为科学、全面和准确地评价电子信息企业竞争力需要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下列原则。a.重要性原则。电子信息企业竞争力受多方面、多因素的影响,有许多指标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反映电子信息企业的竞争力,但我们选择的指标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些重要指标,而对一些非重要的次要指标予以忽略。b.系统性原则。电子信息企业竞争力是一个有机系统,要求任何一个企业的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技术创新能力都保持良好状态,因此反映企业竞争力的各个指标之间应保持有机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综合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整体、内在、本质的特征。c.目的性原则。所建立的指标体系需要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整体状况,并通过企业指标体系分析发现企业竞争力强弱的原因,找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对策及措施,以增强企业的整体实力。d.可比性原则。评价电子信息企业竞争力的指标在统计口径上要一致,提供的信息应相互可比。e.可操作性原则。在能够反映电子信息企业竞争力基本内涵的前提下,尽可能选取数量较少的评价指标。同时也要做到指标含义明确,计算依据资料在企业比较很容易获取,具备一定的现实统计和核算基础,便于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②变量设计及经济释义。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具有资金密集、研发投入大、产品技术含量高等特点和上述变量设计原则,本文从成长能力、盈利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五个方面,选取11个变量评价电子信息企业竞争力。变量及其经济释义如表1所示。

3.研究数据来源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上证所和深证所网站公布的公司各年财务报表;二是各相关财经网站:上市公司资讯网、巨潮资讯网等。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在样本企业以及指标体系选定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样本企业的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因子分析方法是用较少个数的公共因子和特定因子来表达原观测的每个变量,以达到降维的目的。使用因子分析方法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1.因子分析适合性检验因子分析法运用的前提是原始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实际上就是证明原始变量之间存在共同成分,可以再提取公共因子。现根据样本公司的变量资料运用KMO和Bartlett检验证明变量资料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KMO统计量的取值在0到1之间,其值越接近1,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越强,所选变量就越适合做因子分析。所选样本在0.5<KMO<1的区间内,说明适合做因子分析。

2.提取因子因子分析的关键就是根据样本数据求得因子载荷矩阵,求解的方法有多种,但比较普遍使用的是主成分分析法。因子个数确定通常使用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确定的因子数,如表3所示;二是通过系统绘制碎石图来确定因子个数,如图1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特征根大于l的公共因子有4个,说明这4个公共因子可以载荷所选11个变量,同时这4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2.506%,说明这4个因子可以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82.506%,因子分析结果比较理想。在图1中,纵坐标显示出特征值,横坐标表示因子个数。从图中可以看出:第1个因子特征值很高,对解释所选变量的贡献度最大,第2、3个因子的贡献度次之;第4个因子之后的其他因子特征根都比较小,对解释原有变量的贡献度也小。因此,提取的4个因子足以从整体上反映样本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含有4个公共因子的竞争力的初步评价模型可以表示为:F=31.626%/82.506%F1+24.927%/82.506%F2+14.183%/82.506%F3+11.77%/82.506%F4注:F为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

3.旋转成分矩阵

为了使各个公因子之间反映的信息更加清晰独立,可以使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正交化旋转。通过正交化旋转,可以使所提取因子具有可命名解释性。因子载荷矩阵正交化处理后的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经过正交化处理之后的数据可以较为清晰地反映出每一个公因子所代表的实际经济意义。第1个公因子在净资产增长率和销售收入增长率方面有较大的载荷,它反映了电子信息企业的发展能力,即用来衡量公司未来资本壮大与规模扩张的能力。第2个公因子在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方面有较大因子载荷,这两个方面主要衡量样本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短期偿债能力的公司才能抵御面临的财务风险。第3个公因子在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方面有较大的载荷。由于电子信息企业资产规模大、存货较多,因此,这两个指标对其竞争力的形成有较大影响。第4个公因子在研发技术人员比例和研发密度方面有较大的载荷,这两个指标反映电子信息企业在科技和人才方面投入的情况,这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4.因子矩阵分析表在公共因子确定以后,就可以计算各因子的得分情况。通常利用正交化旋转后的载荷来计算各个因子得分,公共因子得分系数情况如表5所示。

5.样本公司企业竞争力得分及分析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对样本公司2011年、2012年的各因子得分取平均值,就可以计算得出样本公司竞争力得分状况,由于篇幅关系,此处仅列示综合得分前3名和后3名的公司,如表6所示。由于竞争力与得分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得分高的公司竞争力好于得分低的公司,而且分值越高,竞争力越强。其一,从总体上看,38家样本企业的发展能力和偿债能力得分都偏低,特别是偿债能力得分均为负数,营运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得分都为正数,说明在发展能力和偿债能力差异不大的情况下,营运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就成为了电子信息企业竞争力高低的主要影响因子。电子信息企业上市公司发展能力和偿债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因为电子信息产品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电子产品相比较,我国许多电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国外电子产品大量进入我国市场,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的发展;二是电子信息产业具有投资大的特点,新产品生产线和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更多地依赖银行贷款,在银行贷款额度大、发展能力受制约、存货增多、盈利空间不断缩小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导致了电子信息企业偿债能力差。需要指出的是,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兼顾所有影响竞争力的因子,做到协调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电子信息企业应特别重视改善发展能力和偿债能力。其二,从综合得分排名前几名来看,综合得分前3名的公司是华映科技、紫光股份、厦门信达,他们主要得益于良好的营运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从发展能力来看,除了厦门信达的发展能力排名靠前外,华映科技、紫光股份发展能力欠佳。这3家公司偿债能力名列38家公司的后3位。因此,这3家公司应通过发展能力和融资模式上的调整和重视资金运用效率来进一步提升竞争能力。其三,从综合得分排名后几名来看,华鑫股份、综艺股份、大连控股表现出较差的竞争力,虽然华鑫股份、综艺股份的发展能力和偿债能力、大连控股的偿债能力与其他企业相比较表现不错,但营运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表现较差。因此,加大研究投入、完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增强市场拓展能力和存货变现能力是这些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三、结论

因子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目前我国从发展绩效的角度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较少。侯艳红采用数据包络法(DEA)和经济增加值(EVA)的评价指标从中微观的角度对2006年天津文化产业投入的运行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郭国锋、郑召峰模拟了2008年中部六省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绩效投入产出路径以及研究各个省存在差异的原因。但是这两者的研究只是从横截面数据进行的绩效研究,并没有对文化产业发展绩效的时间变化进行探讨。李炜应用因子分析法和数据包络法对我国各省2007~2009年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绩效水平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杨智勇根据我国1996~2009年的文化产业的数据,构建相关指标体系,定量地分析各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绩效,并构建模型检验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应。柳青采集西部文化产业2003~2011年的数据评价发展绩效,同时构建Tobit模型实证性地说明了投融资环境对西部文化产业的作用。总之,我国学者对文化产业绩效的研究大多从区域的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但涉及西北部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绩效的文献不多。本文试图从定量的角度对甘肃省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绩效进行评价,了解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对策。

2甘肃文化产业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通过收集2012年全国31个省的文化产业的数据,重点从文化产业的投入要素和效益产出两个方面,对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实力进行全面的评析。考虑到数据的统一口径,选取的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

3甘肃文化产业绩效分析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通过SPSS软件对2012年31个省的文化产业的投入和产出的数据进行建模处理,并对31个省的投入和产出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得到甘肃省文化产业的绩效发展水平。结果得到:KMO值为0.717和0.737,Bartlett的值为0.000,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的前两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达到75.239%和76.286%。这表明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可以做因子分析,且指标的因子可以代表原始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同时投入指标的旋转成分矩阵提取的第一个因子F1在X9、X2、X6、X1、X7、X36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二级指标表示了文化产业基础因子的投入程度,可称为基本投入因子;第二个因子F2在X4、X2、X53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因素能够提高消费者对文化产业的满足率,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潜能,可称为公共投入因子。产出指标的旋转成分矩阵提取的第一个因子F3在Y1、Y2、Y6、Y54个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量,表示了文化产业资源投入的产出效果,可称为效益产出因子;第二个因子F4在Y4、Y3、Y73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表示城市居民对文化消费的渴望,可称为公共产出因子。全国31个省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差距。东部地区如广东、浙江、江苏等地方的文化产业发展最快,其次是中部地区,而甘肃省所在的大西北地区整体的文化产业的投入和产出水平都比较滞后。从文化产业的投入水平的综合评价的得分来看,甘肃省的文化产业投入综合评价在全国排25名。其中基本投入和公共投入的排名分别为30和12。由此可见,甘肃省的优势是博物馆、艺术表演团体等,为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的基础,但文化产业的从业人数、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图书馆的规模有限,且政府和社会对文化产业投资度较低,未产生一定的产业规模。另外,甘肃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文化产业的产出水平的综合评价的得分来看,甘肃省的文化产业的产出综合评价排在全国的第26位。其中效益产出和公共产出的排名分别为28和18。从中可看出甘肃省的国际外汇收入、接待国际游客和报纸图书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不强,严重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而广播电视业和期刊业发展较快,对居民的文化需求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从综合竞争力来看,甘肃省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绩效在全国排29位,其发展的整体竞争力较弱,与前3名的广东、北京、上海差距悬,而其在西北地区,仅略优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周边地区如陕西、新疆的文化产业比甘肃更具竞争实力。综上所述,甘肃省的文化产业的投入和产出水平均位于全国的末端,整体综合竞争力水平也较低。

4结语

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的文化产业处在成长发展初期,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薄弱、集群综合竞争力不强,落后于中东部地区;文化资源整合和挖掘不足,文化企业散而小,无法形成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甘肃省的人均收入较低,文化消费需求不足;人才任用机制滞后。从以上结论中,对于提高甘肃省文化产业绩效水平可以提出以下五条建议:

(1)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公共信息平台,新建和规范文化产业基地,支持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发展,吸引文化企业入园;

(2)统筹区域发展,整合文化资源,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

(3)提高文化需求意识,扩大文化消费市场,要注重居民的教育水平;

(4)注重人才培育和引进,特别是经营管理型人才和技术创新类人才;

因子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形成了一个高效、便捷的全球性电子虚拟市场,十多年来,全球电子商务[1]呈爆炸式地迅猛发展。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另一方面,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贸易形态,产生了新的避税问题,对各国税制造成了很大冲击。如不及时加强对电子商务避税现象的研究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将会损害我国税收利益,减少我国税收收入。

二、电子商务的特点

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子商务,与传统交易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点区别:

(一)交易的空间扩大。传统的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但网络面向全球,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使异地交易与同城交易、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相差无几。

(二)部分交易主体具有不确定性。电子商务的主要参与者是企业,但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基于网络的虚拟企业,这些网络上的企业已不再是传统法律意义上的完整的经济实体,它们根本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通常是若干法人组成的联合体,而不表现为具体的实体形态,具有不确定性。

(三)结算方式不同。传统贸易的结算方式主要是现金、支票、汇票等,而电子商务的支付手段主要是电子支付,它可分为三大类:电子货币类,如电子现金、电子钱包等;另一类是电子支票类,如电子支票、电子汇款、电子划款;还有一类是电子信用卡,如智能卡、借记卡等。所有这些都是采用先进的技术通过数字流来完成信息传输的,而传统结算方式都是物理实体的流转来完成的。

三、电子商务避税的原因

避税是指纳税义务人为减轻或免除税负所采取的一切正当和不正当的行为。一般进一步将其区分为正当避税与不正当避税,其中正当避税因符合税法宗旨和政策意图,因此常为各国政府所鼓励和提倡。不正当避税则指行为人利用税法的漏洞,通过人为的异常的法律上安排,减轻税负或排除税法适用的各种不正当行为。狭义的避税,则仅指不正当避税,目前学界和国际组织大部分持此种观点。[2]本文所探讨的对电子商务避税的规制指的是狭义上的避税。互联网的全球性、无国界性、高科技性在某种程度上使电子商务成了企业避税的温床。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网络交易急剧膨胀,加强对电子商务避税问题的研究已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要规制电子商务活动中出现的避税行为,首先要弄清电子商务活动避税的原因:

(一)常设机构的概念受到挑战。在跨国电子商务中,分处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完成谈判、订货、付款等交易行为,因此,在东道国境内设立营业场所、固定机构或委托人开展业务的传统方式已失去其存在意义,也使物理存在为行使条件的来源地征税管辖权受到规避,因而引起国际避税问题。

(二)电子商务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税收转移。网络贸易是一种数字化交易,这种交易方式虽未改变交易的本质,却打破了世界各国疆域的限制,大批企业纷纷在低税负的国家或地区建立网站进行经营,高税率国家或地区的消费者也会通过互联网从低税率国家或地区购买商品或服务。

(三)加大了税务稽查的难度。税务机关要进行有效的征管稽查,必须掌握纳税人有关应税信息,作为税务机关判断纳税人申报数据准确性的依据。但在电子商务中,由于认购、支付等都在网上进行,使得无纸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征税凭据已不复存在,使税务机关难以掌握电子商务企业的运作状况而造成避税。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刺激了电子支付系统的完善,一些银行纷纷在网上开通联机银行,联机银行与数字现金的出现,使跨国交易的成本降至与国内成本相当的领域,国际避税地的联机银行更成为电子商务企业进行避税有效的工具,因为如果信息源为境外某地的银行,则税务当局就很难对支付方的交易进行有效监控,从而丧失了对逃、避税者的一种重要威胁手段。还有,跨国电子商务某些交易打破了传统交易下国家之间地理疆域的限制,交易标的物无需经过海关,造成关税的流失。

(四)跨国电子商务数字化商品交易性质模糊的特点,使有关纳税人可以利用各国对不同种类所得税率规定的差异进行国际避税。按照交易标的性质和交易形式来区分交易所得性质的传统税法规则,对网上交易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难以适用。对一些不易划清名目的所得,纳税人可以利用各国采用的税率种类和税率高低的差别规避高税负。

(五)跨国电子商务的迅捷性特点,进一步增强了跨国公司利用转移定价进行国际避税的能力。电子商务的迅捷、高效显著缩短了交易时间,进一步促进跨国企业集团内部功能的一体化,跨国公司能更轻易、更方便地将产品开发、销售、筹资等成本费用以网上交易的形式分散到各国的子公司,更灵活地调整影响关联公司产品成本的各种费用和因素来转移关联公司的利润,掩盖价格、成本、利润间的正常关系。各国税务机关对跨国公司内部的经济往来活动状况更加难以追踪和监管,从而助长了跨国公司利用转移定价逃避国际税负。

四、对电子商务避税的规制

中国目前尚处于电子商务的初级阶段,提供网络服务的单位少,规模小,贸易份额小,贸易结算大多还没有通过电子支付系统进行,但电子商务无疑会成为未来的国际、国内经济活动的主要交易方式,我国税务部门应对电子商务带来的税务问题尽早、尽快地进行研究,从税收政策、税收技术等各方面做好积极准备。

(一)完善税法。

1.为了使电子商务有法可依,更好地解决这种新的交易方式给税收带来的问题,应在现行税法中增加有关电子商务的规范性条款。在不对电子商务增加新税种的情况下,对我国现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所得税、关税等税种补充有关电子商务的条款,完善现行税法。

2.修订公司法、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对电子商务企业设立、营运的监管措施,促进电子商务企业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保存相关资料、办理税务登记、依法办理纳税事项。

3.跨国电子商务交易方式下,常设机构、固定基地等有形物理标志已失去标示非居民的经济活动与来源国存在持续性、实质性经济联系的作用,突破传统概念框架寻找新的连结因素,修改常设机构、固定基地等概念用语,代之以“在境内实际从事工商经贸活动”等涵盖性较广的用语。

(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从事电子商务企业的监管。

1.建立备案制度。在电子商务发展初期,就要严格税务登记,要求电子商务经营者及时申报电子商务经营范围,要求其将通过网络的服务及产品的销售业务,单独建帐核算,将与电子商务有关的材料报送税务机关,以便于税务机关监控。

2.针对跨国电子商务交易方式下关联公司利用转移定价进行国际避税的情形,我国应加强与有关国家的合作,开展双边或多边情报交流,特别是交流、共享关联公司转移利润的情报,以及两个成员国的企业在第三国交易以逃避税收的情报。扩大与相关国家的税收监管合作,充分、及时地掌握跨国企业的经济活动信息,在与跨国电子商务关联公司转移定价避税的斗争中取得主动。

3.必须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税务、海关、外汇等部门合作,共同进行电子商务认证及电子支付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早日完成内联网(Intranet)和外联网(Extranet)的建立,创建一套新型的网上关税体制,防止数字化商品交易利用关税制度的漏洞而发生国际避税行为。

4.加强对网络服务商(ISP)的管理。进入和利用网络的整个过程中,ISP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单机或局域网与Internet连接均须通过ISP的中介,通过对其进行登记管理,可以了解和掌握Internet分布及情况。

5.加强对电子商务征税的研究。税务机关可联合工商、海关、银行等部门选择条件较为成熟的地方作为试点,从技术角度探索网络贸易征税的解决方案。

(三)培养面向网络时代的税收专业人才。网络经济时代的税收人才应该是复合型人才,税务部门应加大投入,培养、引进一批既精通税收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适应网络时代的高素质、应用型的税收人才,迎接知识经济对税收的挑战。

「注释

[1]联合国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将电子商务定义为发生在开放网络上的包含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商业交易。http//.

[2]刘剑文、丁一,避税之法理新探(上),涉外税务,2002.8。

「参考资料

[1]陈晓红、喻强,电子商务税收问题研究,财经研究,2000.9.

[2]程永昌、卫君,国际互联网贸易引发的税收问题及对策,税务研究,1998.7.

[3]萧明国,计算机因特网涉税研究的国际动向,涉外税务,1999.11.

[4]覃征、岳平、田文英编著,电子商务与法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5]蒋志培主编,网络与电子商务法,法律出版社年版,2000.

[6]刘怡,电子贸易对国际税收制度的影响,经济科学,1998.6.

[7]那力,网上贸易与税收法制,吉林大学学报,2000.2.[8]廖益新,跨国电子商务的国际税收法律问题及中国的对策,东南学术,2000.3.[9]张贵,避税概念探析,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3.1.

因子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进入2008年以来,尽管一度流行的网络企业模式在不断降温,但大多数人对电子商务(EC)还是充满了信心。人们相信新的电子商务模式仍能给企业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市场机会。特别对于国际商务组织而言,其所处的电子商务环境在国际企业的运作中占据了很重要地位。但是现今的很多公司,对进入电子商务这一行业变得越来越谨慎。即使分析家们依然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并声称电子商务会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带来万亿美元的增长速度(格林斯潘在2004年的国际数据组织年会上也发表过类似声明),也无法掩盖当今快变市场所带来的环境不确定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引起电子商务企业的重视和学术界的论证。

随着新电子商务技术的出现,这个矛盾也演变得越来越激烈,当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解决思路。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商务实际操作的研究分支,包括内部供应链的研究和无缝供应链技术的整合。这些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相互支持,以达到在公司内部能相互协调的作用。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供应链技术所带来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在客户和供应商对供应链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怎样发挥电子商务的固有作用来支持国际商务组织的运作。

我们认为,在着手进行电子商务实施前,企业应该对自己的供应链提供能力进行评价,也就是向供应商和客户提供无缝供应的能力。这样的能力需要企业回答两个基本问题:1)在基于电子商务的网络环境下,什么是影响商务组织利益的最主要因素?2)电子商务网络在商务组织的运作中究竟扮演什么样的一个角色?

通过对相关商业的理论、信息系统和组织关系进行研究和分析,我们的模型试图解决以上的问题。尽管在此没有进行严格的实证分析研究来验证我们所提出的模型和理论,但我们相信这个电子商务模型还是能够对现今的电子商务所存在的问题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二、电子商务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现今在联合电子商务和供应链方面的研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认识到交易伙伴信任度在电子商务中发挥的作用。技术信任机制和交易伙伴能力机制在电子商务运作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从战略的角度来看,电子商务要求企业能够提供一个相适应和有弹性的能力机制来满足市场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认识到战略弹性在电子商务网络环境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基于电子商务的网络是一个国际性的组织系统,我们不仅要了解它对本国企业的冲击,更要认识到其对供应链系统的冲击,对供应链系统所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实际上,以前的研究认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够直接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整合。这种整合是包括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两个方面的内容。

为了把以上一些相关因素整合起来,我们需要一个基于电子商务网络的新模型,我们认为,一个企业的组织利益受到许多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我们需要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来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更进一步,这个描述基于电子商务的网络模型也应该是以组织利益为出发点。这些不同因素将在后面内容里提到。下图就是我们所建立的模型框架:

三、电子商务影响因素模型的因素分析

1.贸易伙伴信任机制。我们把这种贸易伙伴信任机制解释为一个组织对贸易伙伴的信任,从而履行商业交易的意愿。因为这种意愿符合组织对交易的预期。我们相信这是进行电子商务的一个先决条件。如果交易双方对彼此缺乏信任,商业活动就无法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实际上,电子商务的繁荣必须建立在贸易伙伴之间的较高可靠性的基础上。这也是我们提出贸易伙伴信任机制的目的。

2.技术信任机制。技术信任机制作为电子商务安全性的基础,深入电子商务网络的各个方面,使电子商务的快捷服务有了可靠的技术保障。技术信任机制包括的安全服务主要有:数字签名、加密技术以及授权机制,这些服务提供了可靠、及时、精确、完善的数据处理支持,甚至还包括了控制机制,就是对流程进行监视和控制以确保正确执行的程序。我们认为,这些机制能够加强企业的电子商务盈利能力。

3.贸易伙伴力量。在最近的研究中,研究者们证明了客户力量对电子数据交换(EDI)产生的影响。这些研究表明,日益增长的客户力量导致了电子数据交换多样性不断简化。甚至其他的一些理论也支持这一理论,产业消费者和供应商的较高讨价还价能力很可能导致较低的产业利润。因此,我们相信交易双方的力量能对电子商务的组织利益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4.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电子商务基础构造包括对电子商务网络设施的应用和技术支持。这样做的话,公司高层就能对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各个独立点进行管理、支持和资源分配。这里面主要是指IT相关的技术应用,现有的主要包括: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资金转账(EFT)、事务处理系统(TPS)、办公自动化、数据仓库(DW)、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方关联管理(SRM)等。这些相关技术通过合理的分配资源来达到完善电子商务管理的目的。

5.战略弹性。战略弹性是一种强调战略管理核心地位的能力。这种管理能力可以准确地调整、整合以及重组组织内部和外部的技能、资源和功能。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要求。因此,我们期望战略弹性能对电子商务的组织利益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6.供应链整合机制。根据前文提到的概念,我们认为供应链整合是将组织的直接客户和供应商整合起来。它反映出外部整合作为上下游一体化表述方式的相对重要性。另外,这个概念反映了在电子商务企业中,内部整合与组织结构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7.组织利益。不可否认,电子商务的最终目标也是给组织带来利益。当然,这最终也会导致竞争的愈加激烈。近十年来,对电子商务技术的评价一直是业界焦点,并一度引起学术界和实业界的兴趣。总之,我们认为,组织从电子商务技术中所获得的利益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信息质量、交流有效性、商业效率和竞争优势。

四、结论

依据前面的模型,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组织从电子商务技术中获得的利益主要来自于信息质量、交流有效性、商业效率和竞争优势这四个方面;实现这四个利益之源的大背景是电子商务的应用网络;组织本身的内外环境则是关键因素,主要表现在贸易伙伴信任机制、技术信任机制、贸易伙伴力量、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战略弹性、供应链整合机制等六个方面。

摘要:企业的组织利益受到许多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来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以求找出和建立一个新的电子商务网络模型,来解决电子商务企业在当今快变市场所遇到的环境不确定性的问题。

关键词:组织利益;电子商务;影响因素;模型

参考文献:

因子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重庆市40个区、县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化综合评价。在分析重庆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和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论文关键词:重庆市;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经济发展状况 重庆是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其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非均衡发展的历史进程,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随着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重庆的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重庆各区、县只有对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的区域整合。 近年来,社会统计分析软件在社会经济统计、工程技术以及教学科研等领域的研究已取得广泛应用。本文以重庆市内40个区县为研究对象,结合重庆市地域特点,综合运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较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因素所产生的偏差,对全市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化综合评价。在分析重庆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和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思路,以期对未来经济发展状况的改善起参考作用。 1 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不少研究,但由于城市经济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尚有待深入,所以目前还没有一种公认的、可靠的评价方法。本文在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原则的基础上,参阅相关文献并结合重庆市现状,构建了以下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8项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体系:地区生产总值(万元),工业总产值(万元)、公路货运量(万吨)、建设与改造投资(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数(上年=100)、城乡居民储蓄(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人)、专业教师数(人)作为分析样本,数据来源——重庆统计年鉴[2006]。所采用的分析软件是SPSS13.0。 2 模型方法概述 2.1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属于多元分析中处理降维的一种统计方法,它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和发展,它也是将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或样品)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根据不同因子还可以对变量进行分类。 Z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通常针对变量作因子分析,称为R型因子分析,另一种对样品作因子分析,称为Q型因子分析。R型因子分析写成数学的形式,就是下面的模型:假定随机向量X满足: X=A•F+ε 其中A是p×m的常数矩阵,称为因子载荷矩阵;F=(F1,…,Fm)是不可观测的向量,F称为X的公共因子;ε称为X的特殊因子,通常理论上要求ε的协方差阵是对角阵,ε中包括了随机误差,且 ⅱ)Cov(F,s)=0 即F和ε是不相关的; ⅲ)D(F)=Im即不相关且方差皆为1。 因子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模型X=AF+ε以F代替X,由于m 2.2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统计学中研究“物以类聚”问题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统计分析的应用领域已经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聚类分析至今,有许多种不同的聚类方法,其中应用得最多、最成熟的方法为系统聚类法,也是本文将采用的方法。其思路为:首先将每个数据对象各视为一类,根据类与类之间的距离或相似程度将最相似的类加以合并,再计算新类与其它类之间的相似程度,并选择最相似的类加以合并,这样每合并一次就减少一类,不断继续这一过程,直到所有数据对象合并为一类为止。 3 实证分析 3.1 因子分析结果 运用因子分析法,借助SPSS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处理过程中采取以下步骤:(1)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对所有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消除量纲的影响。由标准化后的数据求协方差矩阵,即原始数据的相关矩阵,判断能否进行因子分析;(2)根据公共因子在变量总方差中所占的累计百分比例,一般为大于85%规则,确定描述数据所需要的公共因子数;(3)公共因子的命名和意义解释。运行结果如下: 在表2中,按照提取原则即特征值大于1,选入3个主成分,其方差累计贡献率达 88.08%,即反映了原始信息的88.08%,这三个因子就可以解释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了。我们将这3个主成分作为评价重庆市40个区、县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参量。 从表3可以看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城乡居民储蓄、公路货运量等四个指标与第一主成分的相关系数较高,主要反映了经济总量状况及其环境状况;专任教师数在第二主成分上的载荷较大,即与第二主成分相关程度较高;消费总额指数在第三主成分上的载荷较大,即相关系数较高。因此我们可将主成分命名如下: 第一主成分:产出主成分; 第二主成分:教育主成分; 第三主成分:消费主成分。 把我市40个区、县的经过标准化的数据(X1,X2,…,X8)代入对应的线性模型,可以得到各地区的主成分值,并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到综合得分F(其中F=0.0113×F1+0.1412×F2+0.7821×F3)。 3.2 聚类分析结果 运用SPSS的系统聚类法,根据各个地区的综合得分值进行分类,共将重庆市40个区、县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渝中、九龙坡、江北、双桥、沙坪坝、大渡口、南岸、渝北、万盛、长寿;第二类巴南、北碚、梁平、永川、黔江、大足、铜梁、合川、荣昌、南川、潼南、江津、酉阳、武隆;第三类壁山、万州、巫溪、巫山、忠县、丰都、开县、秀山、綦江、石柱、涪陵、奉节、彭水、云阳、垫江、城口。 4 结论和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 (1)重庆市40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第一类区县大部分分布在都市发达经济圈,第二、三类区县几乎均处于渝西经济走廊与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2)渝中区综合经济实力得分远远高于其他9个,这说明渝中区已成为整个重庆经济的发展极。其中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渝北五区在地理位置上和渝中区相临,受经济辐射作用应影响,经济综合实力较强;巴南区、北碚区虽然位于都市发达经济圈,有着特殊的区位优势,但是由于受周边江北、沙坪坝等五区的经济回波效应影响,抵消了经济的辐射作用,所以综合实力得分较第一类地区低;壁山、万州等l6个区县大多为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的交通不发达,这些地区的专业优秀人才大多流向一、二类地区,因此使得这些地区与第一、二类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3)基于较大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重庆市要对以往三大经济圈的发展战略加以完善、发展和提升,切实贯彻并实施“一圈两翼”的新战略。努力增强一小时经济圈的带动辐射能力,加快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区域发展潜力。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市域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形成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整体推进格局。 参考文献 [1]陈道平,刘伟.基于微小型汽车市场的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消费者特性分析[J].消费经济,2005,(6). [2]唐敏,陈道平.上证A股与B股协整关系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2008,(2). [3]赵喜仓,吴梦云.江苏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3,(3)

因子分析论文范文第7篇

1成矿地质背景

1.1地层

区内大面积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杨庄组、长城系高于庄组地层,只有少量新生界第四系。主要岩性为碳酸盐岩,少量碎屑岩。铅锌矿脉(体)主要赋存于高于庄组三、四段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及雾迷山组二段燧石条带白云岩分布区。

1.2构造

矿区内地层为单斜层构造,走向一般为290~320,南西倾,倾角46~60。断裂构造较为发育。铅锌矿体主要受北西向构造所控制,该组构造以压扭性为主,规模(延长)小于500m,倾向北东。个别受北东向构造所控制。另外,矿区西部还发育有一些北西向一北西西向和北东东向断裂构造,形迹明显,规模一般不大,对本区矿体无影响。

1.3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岩出露较少,仅在地势较低处有两处出露,且面积较小。

石英二长岩:出露于矿区东部,岩石呈灰色、灰白色,似斑状结构,主要矿物成分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及普通角閃石,角闪石多被黑云母、绿泥石及碳酸盐所替代。侵入于蓟县系雾迷山组一段白云岩中,与围岩接触界线明显,出露面积不足2.5m2,但造成包括采石场东侧在内的较大面积大理岩化,呈近南北向带状分布和岩石破碎,蚀变明显,可见其下部应具有较大的隐伏岩体存在。

闪长玢岩:主要呈脉状产出,岩石为灰绿一灰褐色,粒状一斑状结构。主要矿物成分角闪石、斜长石、次为石英、黑云母等,地表出露者蚀变明显,一般具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有时具钾化及褐铁矿化,风化破碎。

2矿体地质特征

2.1矿体特征

铅锌矿脉(体)主要集中分布于南北2个区域内。其中5个矿体产于北区,区内地层为高于庄组34段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局部为大理岩,北西向构造极为发育,矿脉(体)充填于其中。矿体西部受一北东向构造(内赋存有V号矿脉)所阻隔,矿化突然减弱,未发现有意义的矿化体和矿化蚀变带;另外2条矿脉南区,南区地层为蓟县系雾迷山组二段含燧石条带白云岩等,含矿地段以含锰矿化白云岩为主,其附近有闪长玢岩脉侵入。

已发现的常庄子7条铅锌矿脉主要以构造裂隙充填型为主,沿北西向构造裂隙充填形成透镜状、串珠状、不规则脉状矿体。

2.2矿石特征及围岩蚀变

矿石以角砾状、块状构造为主,部分为浸染状或细脉浸染状,地表原生矿少,仅在南部采石场见有块状铅锌矿,呈较小透镜体;矿石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次为褐铁矿、黄铁矿,少量硬锰矿、软锰矿、铅钒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白云石、方解石,少量高岭石、磷灰石等;围岩蚀变主要为褐铁矿化、锰矿化,高岭土化等。铅锌矿仅以星散状、不规则团块状散见于铁锰矿化蚀变岩(脉)中。

3矿床成因分析

矿体赋存于长城系高于庄组及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岩、燧石条带白云岩中,矿体受断裂控制,以脉状为主,有的呈透镜状、串珠状等,矿石矿物组分、矿石结构、构造简单。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及碳酸盐化、大理岩化等。

据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覃志安(2006)资料,矿区所采方铅矿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3.4亿年~13.7亿年,与地层年代相当,属正常铅,说明铅来自地层。证明该矿床是受到后期改造作用影响,为后生矿床。

根据分析测试数据所成的矿区岩石微量元素蛛网图(图1)可以看出,褐铁矿化的围岩中Cu、Pb、Zn矿化元素含量显著增高,但不相容元素的分布形态与白云岩相同。与上地壳含量相比,浅红色花岗岩中Cu、Pb、Zn、W、Mo等矿化元素含量较高。说明花岗岩可能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但矿化作用并没有改变微量元素蛛网图的基本形态,说明矿化作用没有伴生明显的物质组分的迁移,矿化引起的围岩成分和变化交代是有限的,这与矿区围岩蚀变较弱的地质现象相吻合。矿区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也表明成矿物质的来源与白云岩之间具有同源性。上述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变化情况与典型MVT矿床有显著的相似性。

此外,矿体附近蚀变白云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显示,雾迷山组蚀变白云岩180出现强烈的漂移现象,表明其曾经受到氧同位素组成较轻的流体的同位素交换作用。而矿区四周未见酸性岩体,矿床形成基本与岩浆活动无关,属MVT型矿床。

因子分析论文范文第8篇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data in nearly ten years, the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statistical methods in the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are used to carry out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alysis of the college scientific research status and put forward a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state of the research. Research shows that, in some colleges, the first factor is very high, indicating that these colleges in cutting-edge academ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third factor is low, indicating that these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to contact the lack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other colleges, the second factor is very high, indicating that these colleges in the per capita contribution rate, C class paper per capita contribution rate and other aspects to do better. In addition, some of the college's third factor is very high, indicating that these colleg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nterprise'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ooper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subsequent cluster analysis also confirme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conclus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alysi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paper, it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system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关键词: 高校;科研状况;因子分析;聚类分析;评价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research status;factor analysis;cluster analysis;evaluate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1-0015-04

0 引言

科研能力是衡量一所高校科教水平的重要标志。某高校作为省重点高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科研水平在省内也是名列前茅,本文针对该高校20个学院的各项科研指标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建立了描述科研水平的各类变量,包括各类科研项目的经费总额、各类论文的发表数量、论著发表数量,投入科研人员数量等。但由于各学院规模不一,各学院科研性质也不尽相同,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平衡性,本文采用对科研成果人均贡献率的方式进行研究。然而进行统计分析时,并非变量收集的越多越有利,变量间信息的高度相关、高度重叠会给统计方法的应用带来许多困难,因此本文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在众多变量中提取影响各学院科研状况的主要因子对问题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因子变量的聚类分析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国内学者目前主要集中对我国体育事业进行科研状况分析,如贾志强、郑岩平对我国1995-2000年篮球科研状况作了分析。张金、夏秀荣对我国1994-2003年排球科研状况作了分析。在高校科研状况分析方面,孟学英、陈春华利用调查问卷方式对我国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状况做了调查分析。同时国内对多元统计方法的应用也主要集中在医疗、经济方面,如孟莹、谢守祥等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江苏省经济差异化做了分析。王曦、宋剑南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影响中医症候的主要因素做了研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结合高效科研状况评价分析还鲜有研究。本文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分析方法对某高校科学地建立高校科研业绩的管理体系及评价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1 因子分析方法简介

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原始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则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并用一个不可观测的综合变量表示,这个基本结构就称为公共因子。对于所研究问题的某一具体问题,原始变量可以分解成两部分之和的形式,一部分是少数几个不可测的所谓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另一部分是与公共因子无关的特殊因子。进行因子分析的步骤如下:①根据研究问题选取原始变量。②对原始变量进行标准化并求其相关阵,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③求解初始公共因子及因子载荷矩阵。④因子旋转。⑤因子得分。⑥根据因子得分值进行进一步分析。

2 各学院科研状况的因子分析

2.1 数据分析和指标选取

本文选用的数据来源于某高校2006年至2015年的统计数据。设定数据中8个指标变量分别是X1:2006-2015年横向项目金额人均贡献率(万元/人);X2:2006-2015年市校级项目金额人均贡献率(万元/人);X3:2006-2015年省部级项目金额人均贡献率(万元/人);X4:2006-2015年部级项目金额人均贡献率(万元/人);X5:A类论文人均贡献率(篇/人);X6:B类论文人均贡献率(篇/人);X7:C类论文人均贡献率(篇/人);X8:论著数量人均贡献率(项/人)。数据详情见表1。

在进行数据分析前,进行KMO检验,P值为0.000,检验结果是显著的,同时KMO值达到0.577,结果见表2,表明数据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进行因子分析。

从表3变量共同度表中可以看出因子分析的变量共同度均较高,表明变量中的大部分信息均被因子所提取,说明因子分析的结果是有效的。

2.2 因子提取和因子解释

现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进行因子提取和因子个数的确定,从表4中可以看出只有前三个因子特征根大于1,并且前三个因子特征值之和接近80%,故提取前三个因子基本包含了全部测评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因子分析效果较理想。

由于初始载荷阵结构不够清晰,不便于对因子进行解释,因此对因子载荷矩阵实行旋转,达到简化结构的目的,使各变量在某些因子上有较高载荷,而在其余因子上只有小到中等的载荷。这里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旋转。结果见表5。

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来看,第一个主因子在省部级项目金额人均贡献率、部级项目金额人均贡献率、A类论文人均贡献率、B类论文人均贡献率上具有较高载荷,第二个主因子在C类论文人均贡献率、论著数量人均贡献率上具有较高载荷,第三个主因子在横向项目金额人均贡献率、市校级项目金额人均贡献率上具有较高载荷。

2.3 因子得分和因子变量

本文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并输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见表6。

根据表6可写出以下因子得分函数:F1=-0.014横向项目金额人均贡献率-0.078市校级项目金额人均贡献率+0.263省部级项目金额人均贡献率+0.293部级项目金额人均贡献率+0.178A类论文人均贡献率+0.508B类论文人均贡献率+0.021C类论文人均贡献率+0.174论著人均贡献率(1);F2=-0.159横向项目金额人均贡献率+0.065市校级项目金额人均贡献率+0.00省部级项目金额人均贡献率-0.057部级项目金额人均贡献率-0.235A类论文人均贡献率+0.393B类论文人均贡献率+0.328C类论文人均贡献率+0.570论著人均贡献率(2);F3=0.442横向项目金额人均贡献率+0.582市校级项目金额人均贡献率+0.123省部级项目金额人均贡献率+0.010部级项目金额人均贡献率-0.076A类论文人均贡献率-0.219B类论文人均贡献率+0.384C类论文人均贡献率-0.010论著人均贡献率(3)

通过上述公式(1)、公式(2)和公式(3)可得到各个学院的因子得分。从而获得三个因子变量,由于这三个因子变量是线性无关的。因此,可以利用它们对各个学院的科研状况做统计分析。

3 各学院科研状况的综合评价分析

下面利用三个因子变量对2006年-2015年该高校各学院科研状况做多元统计分析,并对各学院近10年来科研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首先画出三因子变量的散点图,对各学院近10年来科研状况做对比分析。以第一因子变量为横坐标,第二因子变量为纵坐标,第三因子变量为竖坐标的三维散点图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P学院、O学院、M学院等的第一因子很高。说明这些学院在部级项目人均贡献率、省部级项目人均贡献率、A类论文人均贡献率、B类论文人均贡献率上成绩突出,但在横向项目人均贡献率上稍显不足,这些学院应该在保持尖端学术科研的前提下,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创造更多产业应用成果。L学院、R学院、N学院等的第二因子很高,说明这些学院在论著人均贡献率、C类论文人均贡献率上成绩突出,这与这些学院的科研性质是密不可分的,第二因子很高的学院可以在保持自己科研特色的前提下,多关注学术前沿的相关信息,争取在尖端科研中有更大的突破。如B学院、I学院等的第三因子很高,说明这些学院在横向项目人均贡献率上成绩突出,这些学院可以在紧密保持与企业的科研联系的基础上,加强自己在学科特色科研中的研究,多出一些基础研究方面的尖端科研学术成果,增强学院在科研创新中的能力。

最后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各学院科研状况进行聚类分析,即利用三因子变量对20个学院进行聚类,结果如表7所示,M学院、P学院、O学院和J学院为一类,B学院、I学院为一类,其它学院为一类。这个结果与散点图分析的情况基本类似。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某高校各学院科研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通过对高校近十年科研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将八个指标变量分为三个科研因子,分别是高端科研因子、校企合作科研因子、基础科研因子,并给出了因子得分模型,对各学院近十年的科研状况给出了分析,最终的聚类分析结果也对各学院科研状况做了验证说明。论文的研究成果为科学地建立高校科研业绩的管理体系及评价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分析结果来看,因学院科研特色不同,导致各个学院在学术科研这个万花筒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各不相同,但各学院之间还是应当加强科研合作,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才能为该高校向科研大校、科研强校的进军道路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薛薇.SPSS 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303-349.

[2]张文彤.SPSS11统计分析教程―高级篇[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166-210.

[3]李卫东.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26-240.

[4]阎慈琳.关于主成分分析做综合评价的若干问题[J].数理统计与管理,1998(2):22-24.

[5]胡永宏,贺思辉.综合评价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6]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15-18.

因子分析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学术期刊 评价指标分类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分类号]G304

1 引 言

学术期刊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知识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在推动社会科技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期刊评价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学术期刊的发展规律和增长趋势进行量化分析,揭示学科文献数量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为优化学术期刊的使用提供重要参考,同时可以提高学术期刊的内在质量,促进学术期刊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对期刊评价指标进行分类是期刊评价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期刊评价方法有几十种,有些评价方法不需要对期刊评价指标进行分类,如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TOPSIS等方法,但是有些评价方法必须建立在期刊评价指标分类的基础上,包括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突变理论等。层次分析法是根据子指标对父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两两判断,指标分类尤为重要。专家打分赋权类评价方法是在指标众多的情况下进行的,更需要分类。

Weiping Yue、Concepcion s.Wilson(2004)利用结构方程的原理建立了一个期刊影响力的分析框架,并对期刊评价指标进行了系统的分类。苏新宁(2008)在构建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时,将一级指标分为期刊学术含量(篇均引文、基金论文比、机构标注、地区分布数)、被引数量(总被引频次、学科论文引用数量、他引率)、被引速率(总被引速率、学科引用速率、它刊引用速率)、影响因子(总影响因子、学科影响因子、他引影响因子)、被引广度等。盖红波(2006)将期刊评价指标分为定量评价指标(被引量、被索量、载文量、被摘量、影响因子)、定性评价指标(双高、双效、双奖、双百)、质量考核指标(政治、学术、编辑出版、效益)、同行评议指标。赵惠祥、张弘等(2008)将科技期刊评价一级指标分为影响力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相对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引用刊数、扩散因子、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被引半衰期、h指数)、文献指标(载文量、参考文献量、平均引文量、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基金论文比、海外论文比等)、载体指标(文献书目信息完整率、编排规范化、差错率、装帧质量、印刷质量、网络通畅率、平均发表周期、平均出版时限等)、管理指标(期刊社体制、编委会状况、管理规章完备性、版权制度、发行体制、信息平台、人员状况、营业总额、资产总额、利润总额)。邱均平、张荣等(2004)将期刊评价指标分为技术性指标(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即年指标)、效益指标(直接效益、间接效益、社会效益)、标准规范化指标(编校质量、装印质量、现代化建设)。黄河胜(2000)将期刊内涵指标分为引文参数(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自引率、被引半衰期、外文引文率、SCI文献引用率)、稿件特征参数(基金论文比、学位稿)、稿流特征参数(平均时滞量、平均载文量)。潘云涛(2007)”将期刊一级指标分为学术质量指标、国际竞争力力指标、可持续发展潜力指标。庞景安、张玉华等(2000)将科技期刊评价指标分为经营管理水平指标、学术水平、编辑水平三大类。

由于评价目的不同,期刊评价的指标选取不同,当然分类也不一样。对于大多数评价指标而言,不同学者的分类基本相同,但由于学术期刊评价指标的特点,对于少数指标,不同学者分类截然不同,如基金论文比指标有的作为学术质量指标,而有的作为文献特征指标;即年指标有的被作为时效性指标,有的被作为影响力指标。这些难以分类的指标主要有基金论文比、地区分布数、海外论文比、即年指标等。此外,目前学者主要采用主观分类法进行分类,没有采用客观分类法。

本文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医学期刊评价为例,采用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等客观分类法进行分类和比较,试图确定学术期刊评价指标的分类方法,从而为进一步的期刊评价打下基础。

2 方法

2.1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聚类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的一种,它把一个没有类别标记的样本集按某种标准分成若干个子集(类),使相似的样本尽可能归为一类,而不相似的样本尽量划分到不同的类中。聚类分析被广泛地应用于模式识别、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的许多领域。聚类的目的是要使各类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地远,而类中点的距离尽可能地近。并且分类结果还要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在聚类分析中,人们一般事先并不知道应该分成几类及哪几类,全根据数据确定。

对一组数据,既可以对变量(指标)进行分类,也可以对观测值(事件,样品)来分类,对变量的聚类称为R型聚类,而对观测值聚类称为Q型聚类,它们在数学上是无区别的。在学术期刊评价中,可以应用R型聚类分析来进行学术期刊评价指标的分类。

2.2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

因子分析是从多个变量指标中选择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指标的一种降维的多元统计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或协方差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能控制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不同组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对于所研究的问题就可试图用最少个数的不可测的所谓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之和来描述原来观测的每一分量。

建立因子分析模型的目的是找出主因子,解释每个主因子的实际意义,以便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由因子模型矩阵得到的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如果因子负荷的大小相差不大,对因子的解释可能有困难,因此,为得出较明确的分析结果,往往要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或斜交旋转。通过旋转坐标轴,使每个因子负荷在新的坐标系中能按列向0或1两极分化,同时也包含按行向两极分化。如果不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就是主成分分析,因此,主成分分析实际上是因子分析的一种特殊情况。主成分分析只要求所提取出的主成分能包含主要信息即可,不需对其含义作准确解释;因子分析要求所提取出的因子有实际含义,因此采用因子分析进行变量的分类较好。

因子分析是根据现有的指标寻找公共因子,因此,可以借用因子分析进行指标的分类,与主观分类不同的是,由于因子分析是完全根据数据进行的客观分析,

因此不能首先确定一级指标的名称,而应该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对公共因子进行命名。

3 数据

本文数据来自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CSTPC数据库,以医学类期刊为例进行分析。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从1987年开始对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数量和被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同时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引证报告》。本文数据是2006年的医学学术期刊数据,共518种医学期刊,如表1所示:

由于要对期刊进行评价,所以必须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每项指标最大值设为100,然后按比例进行调整。此外,被引半衰期和引用半衰期是两个反向指标,必须进行适当处理,方法是用100减去其标准化后的结果后再做标准化,这种处理方式是线性处理方式,比反向指标取倒数的非线性处理方式要科学一些。

4 指标分类结果

4.1 聚类分析

采用层次(hierarchical method)R聚类,第一步把最近的两个指标合并成一类;度量剩余的指标和小类间的亲疏程度,并将当前最接近的指标或小类再聚成一类;再度量剩余的指标和小类间的亲疏程度,并将当前最接近的指标或小类再聚成一类,如此循环,每次都少一类,直到最后只有一大类为止。越是后来合并的类,距离就越远。采用SPSS 15.0进行数据处理,选择组内联系最大法(within-groups linkage),结果见图1。总被引频次(x1)与学科扩散因子(X5)被划为一类,都是期刊影响力的指标;影响因子(x7)与即年指标(X8)被划为一类,还是期刊影响力的指标。在此基础上将以上4个指标划为一类,是可以解释的。然后以此为基础,依次增加平均引文数(X11)、海外论文比(X14)、基金论文比(X9)、学科影响指标(X4),关联性相对较弱,如平均引文数与期刊的影响力关系并不是很大,海外论文比和基金论文比与期刊影响力有一定关系,但基于聚类分析的角度,似乎又比较远。

平均作者数(10)和引用半衰期(12)被分为一类,几乎无法从理论上找到这种关系,在此基础上又和扩散因子()(3)聚类,更是无法解释。

被引半衰期(x6)和地区分布数(X13)被分为一类,从理论上也无法解释,在此基础上和他引率(x2)聚类,也无法解释。

由于期刊评价指标的特殊性,如果采用聚类分析对指标进行分类,结果可能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本文是基于大量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应该是比较可靠的。

4.2 因子分析分类

同样采用SPSS 15.0进行因子分析,首先进行KMO与Bartlett检验。KMO是对样本充分度进行检验的指标,一般要大于0.5。本文采用SPSS进行数据处理,KMO值为0.680,也就是说,符合因子分析的条件;Bartlett值为3319.828,P

第一因子是总被引频次(x1)、学科影响指标(x4)、学科扩散因子(x5)、影响因子(x7)、地区分布数(X13),前4个指标都是与被引相关的指标,可以用影响力加以概括,地区分布数也是影响力的一种体现,影响力越大,论文地区分布越广。

第二因子包括基金论文比(X9)、平均作者数(XIO)、平均引文数(X11)、海外论文比(X14)、即年指标(x8)、前4个指标都是期刊特征指标,即年指标比较特殊,在第一因子中的系数为0.34,说明它也是影响力指标;在第四因子中的系数为0.424,第四因子包括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也与引用相关,但第二因子系数最大,为0.531,所以认为其是期刊特征指标。

第三因子包括他引率(x2)和扩散因子(x3),也与被引相关,是影响力的体现,因此可以将第三因子和第一因子合并。

第四因子包括被引半衰期(x6)和引用半衰期(X12),它其实主要反映的是期刊的时效性情况,因为引用半衰期较短的论文,一般比较新,其参考文献也相对较新

因此,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将学术期刊指标分类如下:①影响力指标:总被引频次(x1)、他引率(x2)、扩散因子(x3)、学科影响指标(X4)、学科扩散因子(x5)、影响因子(x7)、地区分布数(X13);②期刊特征指标:即年指标(x8)、基金论文比(x9)、平均作者数(XIO)、平均引文数(x11)、海外论文比(X14);③时效性指怀:被引半哀期(x6)和引用半衰期(X12)。

因子分析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期刊;文献计量学;相关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8-0139-03

为了研究国内骨科类核心期刊的各项计量指标的关联性,利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对骨科类核心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基金论文比、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等利用统计学分析上述7项指标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2002~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1-10]中选取骨科类与以刊登骨科学为主要内容的期刊(共13种)作为研究对象,基本概况见表1。

1.2 方 法

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的期刊引用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及来源期刊计量指标基金论文比、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作为统计指标,对各期刊的2001~2010年的指标,做以下几个方面对研究:1)为了论证影响因子越高的骨科期刊,其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是否也越高,对每一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与其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做相关统计分析。2)为了说明骨科类核心期刊7项研究指标整体间的关系,对于骨科类核心期刊各指标整体间的关系做相关分析。3)骨科类核心期刊7项指标的聚类结果。

表1 13种骨科类核心期刊情况一览表(以创刊年限排序)

1.3统计学处理

文中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处理与分析,对每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和7项研究指标整体间的关系均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非参数方法),P

2 结 果

2.1 各期刊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的相关分析结果

分别对13种骨科类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2)看出,只有《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和《中国骨伤》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有显著相关(P0.05)。在对13种骨科类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与基金论文比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2)看出,只有《中华骨科杂志》的影响因子与基金论文比有显著相关(P=0.014),而其他12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则无显著相关(P>0.05)。

2.2 骨科类核心期刊7项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

通过对7项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表3)看出,7项指标间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基金论文比、地区分布数有显著相关,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基金论文比有显著相关,他引率与学科影响指标、基金论文比有显著相关,学科影响指标与基金论文比有显著相关,地区分布数与机构分布数有显著相关。

2.3 骨科类核心期刊7项指标的聚类结果

通过对7项指标的聚类结果(图1)看出,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和基金论文比聚为一类,地区分布数和机构分布数聚为一类。进一步细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他引率聚为一类,学科影响指标和基金论文比聚为一类。

注:X1:总被引频次,X2:影响因子,X3:他引率,

X4:学科影响指标,X5:基金论文比,

X6:地区分布数,X7:机构分布数

图1 7项指标的聚类结果

3 讨论

3.1 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的相关分析

通过分别对13种骨科类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做相关分析,发现只有《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r=-0.793,P=0.033)、《中国骨伤》(r=0.884,P=0.008)2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有显著相关,而其他11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则无显著相关(P>0.05);《中华骨科杂志》的影响因子与基金论文比有显著相关(r=0.855,P=0.014),而其他12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则无显著相关(P>0.05)。这与于挨福和马虎兆[11]得出的科学研究类期刊的基金论文比是影响因子最重要的影响要素的结论相反。

在做分析时出现了有些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的相关系数是负值,但都无显著相关,说明可能会存在某些期刊的影响因子越高,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越低的情况,或者期刊的影响因子越低,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越高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人为因素在提高影响因子;或者可能是不同学科、不同期刊由于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的不同,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不同,势必导致期刊间不同学科的影响因子及即年指标等期刊被引用计量指标存在差异[12]。我们认为可能是由于不同期刊有其各自的特性和规律,不能完全仅用一个学科期刊的研究结果定论该学科所有期刊的情况。综合以上我们认为对于骨科学期刊来说,不能认为影响因子越高,其基金论文比和他引率也越高,我们要理性的对待影响因子,尽量避免仅用影响因子一个指标去衡量一个期刊的方方面面。

3.2 7项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为了说明骨科类核心期刊的各项指标整体之间的关系,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基金论文比这5项指标间呈显著相关,地区分布数与机构分布数呈显著相关。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所有的这些评价指标均是期刊之间的相互引用才产生的。而一种期刊其影响力最根本的是其总被引频次,所以总被引频次就是这些指标的基础,如果一种期刊的文献没有被其他任何期刊所引用,则其他的影响因子等指标则无从谈起;影响因子是近两年的被引情况的反映,涉及的是引用半衰期的情况,即引用的有效程度;而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基金论文比等同理,反映的是评价更深层次的探讨;地区分布数与机构分布数所反映的是引用被评价期刊的各种期刊的地域分布及作者的机构分布,经过这些统计,使编者更加了解和掌握期刊的优势与不足,从而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推动期刊的不断发展。

通过对7项指标的聚类结果说明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和基金论文比聚为一类,地区分布数和机构分布数聚为一类。这是因为前5项指标属于与期刊质量关系最为密切的客观指标,很多核心数据库在收录期刊时也是将他们权重后对期刊的质量进行评价。而地区分布数和机构分布数则是文章内部特征的一个反映,与其他期刊对其引用没有关系,地区分布数和机构分布数不能客观说明期刊的质量好坏,例如《中华骨科杂志》虽然是骨科界的顶级质量期刊,但它的地区分布数和机构分布数并不是最多的。

进一步细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他引率聚为一类,学科影响指标和基金论文比聚为一类。与上一段论述的关系相似,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他引率纯粹受其他期刊的引用所影响,而学科影响指标和基金论文比除了受被引用情况影响外,还部分受其内在因素的影响,如期刊的办刊宗旨、定位、侧重点等等。例如《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其定位是国内一流的精品期刊,所以其吸收的相关基金资助的论文也较多;其定位是以临床研究为主的期刊,所以对于基金资助的基础研究方面的论文刊登则有所影响。所以内在因素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也是影响期刊质量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5]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6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6]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7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7]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8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8]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9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9]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10]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1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因子分析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SCI;JCR;投稿;医学期刊

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数据库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通过对论文的被引用频次的统计,对学术期刊和科研成果进行多方位的评价研究,从而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单位、个人的科研产出绩效,来反映其在国际上的学术水平[1]。由于SCI具有严格的选刊标准和选用论文标准,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SCI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虽然全世界每年出版的科技期刊多达10万种以上,但是入选SCI的期刊不及全世界科技期刊总量的6%。因此被SCI收录的论文可以认为是较高水平、有一定学术代表性的文章。

《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是基于SCI(E)的分析型数据库, 它对SCI(E)所收录的期刊之间的引用和被引用数据进行统计、运算,并定义了各项计量学指数加以报道,是目前国际上用于评价期刊国际竞争力的最便捷有力的工具之一。

本文利用JCR的期刊数据和SCI数据库自带的分析功能分析SCI源期刊的年载文量和出版频率、所属学科、作者来源、影响因子、期刊国别和语种,为血液学科向SCI源期刊投稿提供一定的依据,目的是希望能够帮助本专业学者提高向SCI源期刊投稿的成功率。

1 查找期刊

SCI收录论文的前提是刊载论文的期刊为SCI源期刊,即只有发表在SCI源期刊上的论文才有可能被SCI收录。本文分析的期刊来源于《ISI Web of Knowledge》的JCR数据库(2012年版)中的HEMATOLOGY (血液学)的67种期刊(统计时间为2014年3月)。

2 分析期刊

2.1影响因子分析 影响因子不仅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这是因为在某一学科中,影响因子大的期刊,不仅是该学科研究人员经常翻阅的期刊(体现期刊的有用性和显示度),而且也是人们在论文投稿时经常考虑的重要期刊。一种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载的文献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说明这些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该刊物的学术水平高[2]。所以,影响因子越高,对文章的质量要求也相应提高,因此,需根据论文的质量和创新性来选择影响因子适合的期刊投稿,且不可好高鹜远。本文选择影响因子在1.0-3.0间的期刊为目标刊物,经过排除,共筛查出《CYTOTHERAPY》、《EXP HEMATOL》等33种期刊(见表1)。

2.2年载文量和出版频率 因期刊出版频率不同,每种期刊的年载文量从十几篇到几百篇不等,在期刊选择上一般应选择年载文量在100篇以上,出版周期为每年6期以上的期刊作为拟投稿期刊。表1所列期刊经筛选后,满足以上条件的有14种(见表2)。

2.3所属学科分析 在各学科SCI源期刊中,有些期刊属于交叉学科,有些期刊属于单一学科,根据论文的内容选择所属范围恰当的期刊,可增加投稿论文的命中率。经JCR中所列各杂志学科分类分析,这14种血液学期刊除了《CYTOTHERAPY》和《EXP HEMATO》与MEDICINE RESEARCH & EXPERIMENTAL(医学实验研究)等为交叉学科,明确为实验室方向;《LEUKEMIA RES》和《LEUKEMIA LYMPHOMA》、《PEDIATR》与ONCOLOGY(肿瘤学)等为交叉学科,其中《PEDIATR》又与PEDIATRICS(小儿科)为交叉学科;《SHOCK》和《CLIN APPL THROMB-HEM》与PERTPHERAL VASCULAR DISEASE(周围性血管疾病)等为交叉学科外其余6种期刊都是HEMATOLOGY (血液学)单一学科

2.4期刊国别和语种分析 SCI源期刊出版国主要来自美国和英国,但其它国家也占有一定比例,有部分SCI源期刊的出版语种为非英语语言。选择拟投稿期刊时应首先了解该期刊的出版国及是否是英文期刊,不是英文期刊的最好不要选择作为拟投期刊[3]。经过JCR上的数据分析,表2所列14种期刊的语种皆为英语,这14种期刊的出版国有美国、英国、挪威、丹麦、德国、日本等6个国家(见表3)。

2.5作者来源分析 在SCI数据库中检索每种期刊,通过SCI自带的分析功能,可以在SCI数据库检索分析统计该期刊中论文作者的国家来源。对期刊的作者来源进行分析,掌握拟投稿期刊作者国家的分布情况,选择作者来源国家数量广泛的期刊投稿,将有利于提高命中率。一般应选择作者来源国家数量在30个以上,发文国家论文数量所占比例相对均衡,最好选择曾经发表过中国作者论文的期刊投稿。表3所列14种期刊经过“国家/地区”分析统计检索结果见表4。

表4可见,这14种期刊中,期刊作者分布在多个国家,都曾经发表过中国作者的论文。且作者的第一来源国与期刊出版国基本吻合。我们可以注意到中国作者排名在前10位的共有8种杂志,这8种杂志中国作者发文比例约在3%~9%,显然这8种杂志是比较理想的投稿选择。

3 结果

本文通过JCR确定了67种血液学科SCI源期刊,通过对这些源期刊的影响因子、年载文量和出版频率、所属学科、期刊国别和语种、作者来源等数据进行逐一分析。为增加投稿成功率,兼顾影响因子原则,本文选择影响因子介于1.0~3.0、年载文量大于等于100、出版周期在6期每年以上的期刊,经过筛选,初步确定14种期刊进行进一步深入分析。继而对这14种期刊的学科、期刊国别和语种、作者来源等进行综合对比,发现《CYTOTHERAPY》、《ANN HEMATOL》、《LEUKEMIA RES》、《SHOCK》、《LEUKEMIA LYMPHOMA》、《J THROMB THROMBOLYS》、《INT J HEMATOL》、《HEMATOLOGY》等8种期刊是中国作者比较理想的投稿杂志。

4 讨论

通过JCR数据库可以确定某一学科的SCI源期刊,再通过该数据库的期刊信息以及SCI数据库的分析功能,对SCI源期刊的影响因子、年载文量和出版频率、所属学科、期刊国别和语种、作者来源等数据进行分析和筛选,选择适宜中国论文作者投稿的SCI源期刊。期刊影响因子范围的选择至关重要,影响因子的选择需依据论文的质量和创新性,并尊重用户的要求确定范围。在实际工作中,还需根据用户的需求,适当地增减或调整筛查方案,例如:用户的论文类型特殊,则在选择投稿期刊时,还需分析期刊刊载的文献类型范围。

参考文献:

因子分析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SPSS 聚类分析 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 TP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004-04

一、绪论

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反映。通过对学生学习成绩的量化分析,可以发现数据背后潜在的教学规律或教学问题,为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设置或改善课程评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本文将对某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某个班级的学习成绩进行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数据来源于该班级一至三年级42门课程的原始成绩,班级人数为43人。因2名学生的成绩缺失严重,实际有效样本为41。个别学生某门课程成绩缺失的,以课程平均成绩替代。本次分析工具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

二、分析方法

(一)相关分析

函数关系是变量间的一种确定性的关系,但在实际问题中,变量间的关系往往不是如此简单,一个变量的值不能由另一个变量的值唯一确定。这种两个变量之间依存关系但又不精确、不稳定的关系称为相关关系。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和相互联系方式的重要方法,它把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的强弱用适当的统计指标表示出来。

(二)层次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研究“物以类聚”的一种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聚类分析能够将一批样本数据按照他们在性质上的亲密程度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自动进行分类。[1]在分类过程中,人们不必事先给出一个分类的标准。

主要有两种聚类分析方法,即快速聚类分析方法(适用于大样本)和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其中,层次聚类分析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对样本(个案)进行分类,称为Q型聚类,它使具有共同特点的样本聚齐在一起,以便对不同类的样本进行分析;另一种是对研究对象的观察变量进行分类,成为R型聚类,它使具有共同特征的变量聚在一起,以便从不同类中分别选出具有代表型的变量进行分析,从而减少分析变量的个数。[2]

(三)因子分析

教育领域的研究需要对反映事物的多个变量进行大量的观察,收集大量的数据以便进行分析,寻找规律。在大多数情况下,许多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因此,有时可以用较少的综合指标来分析存在于各个变量中的各类信息,而各综合指标之间彼此是不相关的。代表各类信息的综合指标称为因子。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将众多的原始变量浓缩成少数几个因子变量,利用这几个公共因子去解释较多需要观测的变量中存在的复杂关系[3],以达到简化现象,发现规律的目的。

三、分析过程

(一)对课程变量的R型聚类分析

对课程变量进行探索性R型聚类分析,可以找到课程之间的某些规律和特点。连续性变量的样本距离测量方法有多种,包括欧氏距离(Eucalidean Distance)、Minkowski距离、Chebychev距离和Pearon相关系数等。在SPSS聚类运算过程中,还需要计算样本与小类、小类与小类之间的亲密程度。SPSS提供了最短距离、最长距离、类间平均链锁法、类内平均链锁法等。[4]

本次分析采用了Pearon相关系数和类间平均链锁法。表1显示了所有课程进行R型聚类分析后的归类情况。

(1)当课程分成两类时。体育课都属于类别2,表明体育课以身体运动和技巧为主,跟其他课程不归属一个类别,符合常理。同时,模拟电子线路实验也属于类别2,可能的原因在于,模拟电子线路实验课程对学生的动作技能有一定的要求。

(2)当课程分成3类时。体育课IV归类出现变化,单独归入类3,说明体育课IV与其他学期的体育课的成绩考核可能存在差别。

(3)当课程分成4类、5类时。数字电路实验从其他课程中脱离出来,单独成为一个类别3,表明数字电路实验在课程评价或课程特性上,与其他课程存在一定的差别。

(4)当课程分成6类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单独成为类别2,原因未知。

(5)当课程分成7类时。成为类别3的课程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文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就业指导。这些课程基本上属于思政课程范畴,具有较强的亲密性。

(6)当课程分成8类时。彩色摄影技术、法律基础和军事理论含军训归为类别1。法律基础和军事理论含军训属于公共基础课,彩色摄影技术与之归为一类,原因未知。

其他大部分课程归为类别2,其中,传播学、英语等属于文科类课程,微机原理、高等数学、模拟电子线路属于理科类课程。从课程性质上看,类别2的课程很多课程之间似乎不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学生因素或课程因素等,当然,也存在这样解释的可能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管是理科课程还是文科课程,其成绩都倾向于比较好;反之亦然。

四、结论

1.R型聚类分析归类异常的课程的分析。通过对课程的R型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课程聚类方式符合常理,但是,彩色摄影技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少部分课程的归类显得异常。其异常的原因,可能是由课程内容或课程性质的特殊性造成的,可能是由于教师课程评价的不规范造成的,当然也可能是由其他因素导致的。针对这些归类异常的课程,建议在教学管理和课程评价等方面予以重点的关注。

同样,体育IV的成绩数据也存在异常。一个方面,它的异常表现在R型聚类分析中,体育IV单独归为一类,与其他三个学期的体育相关性小。另一个方面,在因子分析中,因子4对其他课程的因子载荷很小,但对体育IV的载荷达到0.912,同时,因子1、因子2、因子3对体育IV的载荷很小,因此,体育IV仅由因子4解释,体育IV与其他三个学期的体育课程不存在共同特征,体育IV可能在课程内容或评价方法等方面存在特殊性。

2.学生各学期的英语成绩显著正相关,英语分层教学是有必要的,具体的分班方法可以采用Q型聚类实现。

3.关于部分课程因子分析的讨论。通过对13门课程的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课程最终归结为4个公共因子,这四个因子能够解释总变量的66.217%。其中,邓小平理论概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文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归属于因子1,高等数学A、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和线性代数B归属于因子2,体育(I)、体育(II)和体育(III)归属于因子3。利用因子分析,可以将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划分为若干个目标指向相同的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对应了独立的公共因子,内涵了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的共性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在各个课程群的共性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 参 考 文 献 ]

[1] 杨晓明.SPSS在教育统计中的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7.

[2] 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252-253.

因子分析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上市公司 融资结构 融资决策

根据Baxter (1970) ,Titman和Wessels(1988)等学者的资本结构决定因素理论可以看出,有许多因素影响公司的资本结构。其中哪些因素影响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的融资模式以及如何影响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

影响我国高速公路融资结构因素的初步确定

在资本结构理论发展史上, 曾于20世纪70年代初诞生了资本结构决定因素学派,又被称为融资工具选择理论。不同的理论强调不用的影响因素,各种理论所示意的反映公司特点的各种变量都会对公司融资模式的选择有一定影响,因此本文将所有较为成熟的理论所强调的主要影响融资结构的因素均考虑在内,再用因子分析法对各因素作进一步分析取舍。理论和经验研究表明:高速公路公司资本结构的内部影响因素包括企业规模、企业成长性、股权结构、实交所得税、抵押价值、非负债税盾、企业盈利能力、短期偿债能力、企业经营能力、公司经营风险、公司独创性以及信号。

应用模型方法介绍

本文研究应用两步模型:

第一步:用简单因子分析模型确定主要影响因素。该模型主要用于确定影响不可观察的普通因子的最小数目。本文初步总结了12个财务变量(X),希望根据因子分析模型确定未知的不可观测公司特征变量(Y)。

第二步:用多变量回归模型分析第一步所确定的因子与公司资本结构的相关关系模型:分别一一将这些影响因素与公司融资结构(杠杆率)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找到每一种描述公司特征的因素对公司融资结构的具体影响程度和方向。

数据及数据库描述

本文所用的原始数据均来自上市公司年报整理;所有的解释变量以2004年的数据为准;考虑到在同一年份中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必然联系问题,将被解释变量滞后一年,所以对公司杠杆率的度量来自公司2005年的资产负债数据;这样做可以使我们推断杠杆率与各种公司特征之间的一些非必然联系、即间接联系,见表1、表2。

变量设计及描述

(一)解释变量

对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即解释变量的设计,本文采用了分类设计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对资本结构理论分析中的每一个解释变量,尽可能多地设计几个财务指标。如果只为每一解释变量设计一个财务指标,很可能造成严重的信息丢失。就理论而言,解释变量共有12个(企业规模、企业成长性、股权结构、实交所得税、抵押价值、非负债税盾、企业盈利能力、短期偿债能力、企业经营能力、公司经营风险、公司独创性以及信号);由于个别上市公司数据缺失,现选取9个解释变量作为对以下3个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因素。

(二)被解释变量

本文用三个不同指标来衡量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即总负债/总资产、长期负债/总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所有变量对应的财务指标对应关系见表3。

分析结果

(一)因子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素)

因子分析常常通过以下4步来处理:计算所有变量的相关矩阵,从矩阵和统计量确认与其他变量无关的变量,评价因子模型的恰当性,以及处理在某些变量上有缺失值case;因子提取,确定描述数据所需要的因子数及其计算方法;因子旋转,集中于变换因子使之更好解释;计算每一个case的因子得分,然后将它们用于各种进一步的分析中。

本文针对21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的9个因素、14个解释变量的因子分析将严格按照以上的步骤进行。

从表4的特征值可看出,第一个因子的特征值入=3.392,大约占去方差的24.231%,基于过程内定取特征值大于1的规则,Facter过程提取了前五个因子,五个因子的特征值共占去方差的84.316%。可见,被放弃的9个因子解释的方差仅占15%,因此说明前五个因子提供了原始数据的足够信息。

表5是初始因子负荷矩阵,通过这个系数矩阵可以用各原变量写出因子表达式,以便了解因子的含义。从表5可看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因子即F1、F2、F3、F4、F5在原变量上的载荷值都相差不大,故不太好解释它们的含义;在实际应用中还无法确定五个主因子分别代表了哪几个我们所设定的财务指标,尚需运用统计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转换以便较为明显的看出层次关系。

从表6可知,转轴后的因子系数已经明显向两极分化,有了更鲜明的实际意义:因子F1中系数绝对值最大的是国家持股比例=0.928,根据对原始变量的定义,可以将该因子识别为公司股权结构指标。因子F2中系数绝对值最大的是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0.906;根据我们对原始变量的定义,可将该因子识别为公司抵押资产价值;因子F3中系数绝对值最大的是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0.927,因此可以认为F3代表了高速公路公司的成长性。因子F4中系数绝对值最大的是净资产收益率=0.735,将该因子识别为公司盈利能力指标。因子F5中系数绝对值最大的是流动比率=0.946,因此将该因子识别为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二)回归模型分析

在以上因子分析中,已经确定了对融资结构的五个主要影响因素,以这五个因素为自变量,分别对因变量做回归分析。

综合表7及以上输出结果,本文确定了5个因素是影响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主要因素,它们是因子F1公司股权结构、因子F2公司抵押资产价值、因子F3公司的成长性、因子F4公司盈利能力指标、因子F5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回归方程中5个主要可能的影响因素对长期负债比率的相关检验均无法通过(SIG值>0.05),各种变量不能解释公司长期负债率的大小。

可能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的长期贷款(固定资产贷款)需要政府批准,手续较为烦琐,所以银行对公司的贷款主要以流动资金贷款为主。

二是作为长期负债主要来源的公众债券市场也尚未形成。通过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将以上5个因素分别与3个反映公司融资结构的因素(总资产负债率、长期负债率、流动负债比例)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公司抵押资产的价值和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与总资产负债率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SIG值

参考文献:

1.刘瑞波.我国高速公路融资方式的局限性及其创新[J].财经问题研究,2005

2.朱叶.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因子分析论文范文第14篇

上述的B2C电子商务网站可用性评价指标体系仅基于理论分析,但其合理性需要从用户感知的角度进行评估,进行大样本的问卷调查是一个可行且有效的方法。问卷调查不仅可以直接获得用户的观点,同时可以将用户的主观评价量化,便于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因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以及对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的方法,对B2C电子商务网站可用性评价体系理论模型进行修正和完善。1.1问卷调查调查问卷问题依据理论模型中的各二级指标设计,如指标“用户评价信息”对应的问题是“网站中买家对商品的评价是影响我做出购买决策的重要参考”。因此,调查问卷由39个问题构成,被调查者以打分的形式对问卷每道所陈述的内容发表意见,评分的分值按“5级李克特量表”编制,其中“5”表示同意,“4”表示比较同意,“3”表示没感觉,“2”表示不太同意,“1”表示不同意。经过问卷试发放、审核及修改,形成最终调查问卷,以保证调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调查对象以B2C电子商务网站的熟练用户为主,尽量涵盖各年龄段。回收问卷192份,有效问卷185份,有效率为92.5%。对回收的问卷按照“李克特五点量”进行处理,得到每个指标量化后的得分,并运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首先对问卷数据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问卷信度可以接受。其次做区分度检验,经检验应删除问题四与问题二十四,即对应二级指标广告和促销信息的订阅,说明用户基本认为这两项对于B2C网站的影响不大。1.2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从众多的原始变量中构造出少数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因素变量,有一个潜在的要求,即原有变量之间具有比较强的相关性。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是检验变量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比较实用的方法。用SPSS19.0对删除问题四与问题二十四之后的37个变量进行KMO与Bartlett’s检验,KMO为0.796,接近0.8;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为0,小于显著性水平,适合做因子分析。对185个样本的37项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取特征值为1.2。得到成分矩阵。上文提出的B2C电子商务网站可用性评价概念体系中有6个因子,根据计算结果,前五个因子累计只能解释49.10%的总方差量,这一数值偏低,说明可用性概念体系中提出的6个主因子的分类方法与B2C电子商务网站的实际情况有出入,通过后期的数据分析,应作相应的调整,修正B2C电子商务网站可用性评价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提取了8个主因子,它们占总方差的55.74%,可以解释变量的大部分差异,可以认为,这8个因素是构成原始问卷37个项目变量的主因素。为了清晰地区分出在各个成分中,哪几个指标所占的载荷较大,对成分矩阵进行旋转。根据载荷值大小,进一步筛选出各个因子的二级指标。

2、修正后的B2C电子商务网站可用性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修正了上文提出的B2C电子商务网站可用性评价理论模型的六个一级指标,调整为八个,分别为内容、技术、美学结构、情感因素、促销、定制服务、购物操作和安全性;根据旋转成分矩阵的结果,为各个指标确定了其所属的一级指标。具体见表2。

3、结论

因子分析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因子分析;因子载荷阵;商品房价格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高质量住房的需求也逐年增大。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过快增长的房价成为社会讨论热点。很多学者对中国的商品房房价问题进行了研究,如李晨[1]通过因子分析对中国房价的四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但是由于地域区别,并不适合吉林市商品房问题;李海洋[2]结合需求关系的问题对影响商品住宅价格的因素进行侧重于定性的分析,缺少定量的统计分析。本文主要是根据吉林市的实际情况选取影响吉林市商品房价格的10个指标,并建立因子分析模型,对影响吉林市商品房价格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二、对影响商品房房价的诸多因素的因子分析

1.指标的选取

我们研究影响商品房房价的十个指标:居住面积X1(平方米)、人均可支配收入X2(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3(万元)、职工年平均工资X4(元)、年末储蓄存款余额X5(万元)、人均财政收入X6(元)、竣工住宅面积X7(万平方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8(%)、房地产投资X9(万元)、商品住宅销售面积X10(万平方米)。我们从国家统计局吉林市调查队搜集了2005―2014年的数据,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3]。

2.变量间相关性检验

为了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建立因子分析模型,我们对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根据数据各变量的相关系数阵,各变量间大部分相关系数>0.5,即变量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比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3.公共因子的选取

4.因子分析模型与因子解释

5.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

三、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吉林市的商品房价格的影响因素可分为经济发展因子和房地产市场因子,吉林市经济发展因子对房价的影响较为显著。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客观上推动了房屋需求规模的增大。从数据上看可以看出经济发展因子与原指标的相关性较高,方差贡献率达到了63.411%,说明经济发展是房价增长的重要原因。第二,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是导致吉林市房地产需求增加的原因之一。居民的消费观念由基本的居住性需求转变为追求更高品位、更高档次的改善性需求,这种消费需求的变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不断增加对房地产的投资,推动房价不断攀升。

参考文献:

[1]李晨.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房价影响因素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

[2]李海洋.影响商品住宅价格的因素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0.

[3]余建英,何旭.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张 航(1995-),女,汉族,河北唐山人,学生,所在学校: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文理学院,研究方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