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卫生统计论文范文

卫生统计论文范文

卫生统计论文

卫生统计论文范文第1篇

我国幅员辽阔,在依照行政区划,进行地区之间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分布情况对比之前,首先考虑以东、中、西部为划分依据进行对比。目前,国家统计局对三大区域的划分是这样的:东部地区包括10个省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河北、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或自治区(内蒙古、甘肃、新疆、云南、四川、重庆、贵州、陕西、青海、宁夏、和广西);中部地区则包括了6个省份(安徽、河南、山西、江西、湖南和湖北)。为此,首先可以依据国家卫生部门有关卫生人员的统计数据,进行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分布情况的简单比较,即表1所给出的结果。从表1所集中的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到3大区域之间的比较非常清晰,现阶段我国的卫生技术人员有44.57%分布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卫生技术人员的比重为29.97%,而西部地区的比重仅为25.46%;同时,不同类别的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在三大区域之间的分布比例也不尽相同,例如,“执业医师”“注册护士”和“技师”等基本符合卫生技术人员总量分布的比例格局,而“乡村医师和卫生员”的分布情况就又是相对平均的。依据国家卫生部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依照“卫生人员”(包括卫生技术人员、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其他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进行了排序,这样得到的结果为山东、广东、河南、四川和江苏位列前5名,而宁夏、青海和为卫生人员数量最少的地区。为了更好地观察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在各地区之间的分布差异,我们利用Eviews软件对上述28个地区的卫生人员数量序列进行描述统计,所得到的结果可参见图1。直方图和相关的统计量除了给出了均值、方差、中位数、最大值和最小值,还给出了偏度(Skewness)和峰度(Kurtosis)的统计量。在这里,偏度统计量估计值大于0,因此该序列是不对称的右偏分布;峰度的估计值非常接近3,表明该序列的“凸起”程度与正态分布相当。最后,JB统计量(Jarque-Bera)及相伴概率是检验序列是否服从正态分布的,而所得到的结果表明应当拒绝原假设(原假设为服从正态分布)。

上述对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分布情况的考察,并没有考虑各地区之间基本条件和情况的差异,例如地理面积、人口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这样得到的结果,显然与前文已经进行的总量对比所得的结果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根据国家卫生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可以看到,一方面东中西部之间,在“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方面就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例如,目前我国每千人口所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为4.58人,东部地区目前每千人口所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达到了5.49人,而中部地区为4.04人,西部地区则仅为4人;在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方面,对照全国的平均水平(执业医师1.49人,注册护士1.66人)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也同样是很明显的,中部和西部地区总体上都是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对比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可以发现,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量最多的是北京,达到了14.2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而最低的3个地区分别是云南、安徽和贵州,其中贵州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仅为2.68人,仅为我国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8.8%。

2结论

卫生统计论文范文第2篇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对从业者的《卫生统计学》知识有较高要求,不仅包括常用统计图表的绘制,常用统计原理、统计方法的理解,还包括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和部分多因素分析等。因此《,卫生统计学》是医学检验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2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卫生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

2.1改革教学内容

2.1.1结合职业岗位需求,精选授课内容:不同的职业岗位对《卫生统计学》知识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教师要对专业岗位需求有清晰的认识,认真研读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该专业对《卫生统计学》知识的整体需求和知识结构。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对《卫生统计学》专业知识的需求主要包括常用统计图表的制作、常用资料的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很少用到多元回归分析、医学科研设计等统计方法。因此,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梳理和筛选。

2.1.2强调对基本原理、概念的理解,形成统计思维,避免死记硬背:五年高职学生普遍存在逻辑思维能力差、喜欢死记硬背概念、生搬硬套公式等情况,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及时复习,很容易把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张冠李戴。作为教师,应在讲清《卫生统计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讲清、讲透几种最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统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在掌握统计方法的基本概念和有关公式的应用条件上,让学生对统计内容进行对比、归纳,建立统计知识的整体观。课后让学生及时复习,以满足将来职业岗位的需要。

2.1.3结合统计软件,淡化公式的数理推导和记忆《:卫生统计学》具有理论深奥、概念抽象、数据枯燥的特点,但它不是数学,不像数学那样着重公式的推导、证明、记忆,并通过大量的习题运算来强化公式《。卫生统计学》的主要特点是逻辑性和实践应用性强,最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适的统计软件能使复杂的统计过程简单化,更容易激起学生学好《卫生统计学》的兴趣。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等,使学生在学习统计学时不再拘泥于繁杂的计算过程,而是更加注重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能根据资料的类型,利用软件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熟练地进行数据分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统计软件的操作使用能力。

2.2改革教学方法

2.2.1密切结合医学实例,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卫生统计学》是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应用型学科,多数同学由于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认识不够,不能深刻认识《卫生统计学》的重要性,导致缺乏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实习、案例讨论。课堂上教师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公式和计算等,然后让学生采用手工法计算相应的统计指标,结果是繁琐的计算使学生对统计学这门课程越来越不感兴趣,对所学的内容似懂非懂,遇到具体问题时无所适从《。卫生统计学》授课时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应用教学法等,通过应用统计软件、分析案例避开繁琐的运算,着重培养学生使用统计学这一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交流多,学生印象深刻,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2.2适当拓展课本知识:适当拓展对数据量较大的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能力训练,如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如何相互转换、导入,不同形式录入的数据如何整理分析,如何选用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等。只有通过具体的资料分析、统计方法的应用训练,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形成统计思维。

2.3改革教学评价的方式

2.3.1注重从结果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主要体现在应用性和操作性上,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务必摒弃简单的以期中或期末考试作为终结性评价的做法。应做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调整考试结构,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两个维度进行测试。基本能力的评价要覆盖课堂考核、课后考核、课前预习、知识掌握、灵活应用程度等方面,以全面考查学生对《卫生统计学》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具体案例的统计分析能力。

2.3.2从知识评价的单一体系向知识、能力、应用分析等多元评价转变:目前,多数《卫生统计学》教材和各院校开设的《卫生统计学》课程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公式的推导、运算,很多时间花费在讲解基本原理和具体公式上,导致最终的考核评价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较少侧重对于统计思维的养成、具体案例分析能力的考核。为此,对于《卫生统计学》考核的具体评价应该包括课堂知识的掌握、课后的总结归纳、统计软件的应用、具体的案例分析等多元评价。

2.3.3注重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反馈于教学(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客体):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不仅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且应该包括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授课方法、授课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等进行的定期评价,以期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起到推动作用。

3结语

卫生统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2007年~2011年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医药卫生研究论文1,072篇,从发表的年度分布、作者合作及核心作者情况、论文被引频次、登载期刊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研究论文的规律和特点,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4-0065-03

收稿日期:2013-03-25

作者简介:刘澜(1976-),铁岭卫生职业学院图书馆馆员;秦立国(1980-),铁岭卫生职业学院图书馆馆员。1 前言

任何国家卫生事业的最终目的都是要使其人民的健康水平达到能主动参与社会和经济生活[1],并以此来构建和谐社会。随着国家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全国的卫生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对于经济欠发达的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占据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导地位,其发展形态是衡量区域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在发展中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多年来,各部门积极从基础建设投入、服务体系升级、科研软实力加强等方面入手,大力发展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医疗平台,而这一平台的打造,也为人才的科研发展提供了自由的拓展空间。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工作者借助这一软环境,努力致力于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服务与管理模式,发表了大量的科研、学术、研究论文,对区域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指导和促进作用。为了了解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发展历程,笔者对2007年~2011年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发表的研究论文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对统计结果汇总、分析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2 统计方法

2.1 统计时间、发文数

从2007年1月~2011年12月,共5年,1,072篇论文。

2.2 统计单位

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单位包括铁岭市中心医院、铁岭市中医院、铁岭市结核病医院、铁岭市妇婴医院、铁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铁岭市中心血站、铁岭市卫生监督所、铁岭市慢性病防治所、铁岭市健康教育所、铁岭市中医研究所、铁岭卫生职业学院(其中铁岭卫生职业学院于2010年3月升格为高职学院,其前身是铁岭市卫生学校),总计11家市直卫生系统单位。

2.3 统计数据库

选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期刊论文数据库。

2.4 期刊划分标准

期刊等级划分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主办并出版发行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为标准。

2.5 核心作者划分

笔者以近5年累计发文量≥5篇的作者为核心作者。

3 统计数据及分析

3.1 各单位情况及年度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2007年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研究论文133篇,占近5年论文总量的12.41%。但随着时间推移,论文数量呈加速递增趋势,这和我市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与投入相吻合,尤其是2010、2011两年论文数量约占总数的50%,说明现阶段医学工作者的科研氛围高度活跃,医务工作者利用科研软环境积极地深入科研领域,促进了科研数量和水平的提升,从而积极地推动了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时笔者也发现,在11家市直单位中,铁岭市中心医院和铁岭卫生职业学院两家量就占到了77.52%,而其他9家的总和仅占22.48%,可见二级单位在资源分配、利用及成果产出等方面出现了严重不均衡态势,这一趋势的过度集中,必将在未来制约相关单位的科研发展。

年份

单位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发文量 比重(%)

铁岭市中心医院 79 90 95 110 71 445 41.51

铁岭市结核病医院 1 1 4 2 2 10 0.93

铁岭市中医院 9 9 15 12 16 61 5.69

铁岭市妇婴医院 4 22 35 20 11 92 8.58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8 10 10 5 3 36 3.36

铁岭市中心血站 2 2 5 3 5 17 1.59

铁岭卫生职业学院 24 59 64 85 154 386 36.01

铁岭市卫生监督所 6 1 5 3 4 19 1.77

铁岭市慢性病防治所 0 0 0 0 0 0 0.00

铁岭市健康教育所 0 0 0 2 0 2 0.19

铁岭市中医研究所 0 2 2 0 0 4 0.37

发文量 133 194 235 241 265 1,072

比重(%) 12.41 18.28 21.92 22.57 24.81

表1 各单位情况及年度分布

刘澜,秦立国: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刘澜,秦立国: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3.2 论文作者合作及核心作者情况

从统计的1,072篇论文中看,一人独撰者839篇,占发文量75.75%;二人合撰者180篇,占发文量16.79%;三人及以上合撰者80篇,占发文量7.46%(见表2)。说明该地区学术合作氛围低,合作率仅为27.25%。

在2007年~2011年的1,072篇论文中,5~10篇的作者22人,10篇以上的作者3人,25名核心作者分别隶属于铁岭市中心医院3人、铁岭市中医院1人、铁岭市妇婴医院1人、铁岭卫生职业学院20人(见表3)。经电话调研,核心作者以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及学科带头人居多,说明高层次人才是该地区科研的主导力量,但从侧面也反映出人才发展的局限性和失衡状态,年轻人才的发掘及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制约。

合作情况

单位 一人独撰 两人合作 三人

及以上 合计

铁岭市中心医院 360 61 24 445

铁岭市结核病医院 10 0 0 10

铁岭市中医院 42 14 5 61

铁岭市妇婴医院 74 11 7 9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1 5 10 36

铁岭市中心血站 11 5 1 17

铁岭卫生职业学院 285 76 25 386

铁岭市卫生监督所 5 7 7 19

铁岭市慢性病防治所 0 0 0 0

铁岭市健康教育所 0 1 1 2

铁岭市中医研究所 4 0 0 4

发文量 812 180 80 1,072

比重(%) 75.75 16.79 7.46

表2 各单位论文合作情况统计表

发文数量

单位 5~10篇 10~15篇 15篇以上

铁岭市中心医院 康 凯、孙国民

朱晓菲、赵继伟

铁岭市中医院 孙立广

铁岭市妇婴医院 李东涛

铁岭卫生职业学院 华桂春、姜淑琴

肖 辉、赵 欣

彭玉英、秦立国

陆庆丽、马永贵

杨丽清、田 艳

李迎春、马世新

张柏梁、隋亚荣

刘文阁、丛 波

马晓霞、隋玲娟 赵晓杰

关玲敏

表3 各单位核心作者统计表

3.3 论文下载及被引频次

在1,072篇论文中,下载频次从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期刊论文数据库无法考证;标注被引论文有388篇,占发文量36.19%;其中被引3次以上者34篇。

3.4 登载期刊情况

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2007年~2011年在150多种刊物上发表了1,072篇论文, 其中35篇在19种中文核心期刊上,所占比重为3.26%。在150多种刊物中登载50篇以上的期刊前五名依次为《中国医药指南》、《中国医疗前沿》、《中国现代药物应用》、《中外健康文摘》以及《中国当代医药》。以上统计表明,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医疗、科技人员主要的投稿对象为医药卫生总论类的综合性刊物,且以上刊物2007年~2011年的影响因子均低于医药卫生总论刊,因此可以看出,科研氛围浓郁的同时成果产出的认证手段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4 讨论及建议

4.1 论文数量明显提高

近5年发文1,072篇,较前5年发文148篇,增加了924篇。期刊的种类也由原来的30多种增加到150多种,而且一部分文章发表于核心期刊。从发文数量、期刊种类以及发文质量上看,均比前5年有明显的提高。这主要缘于铁岭地区注重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疗、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带动了成果的产出。而大量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的临床应用,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激发科研热情,并形成科研促进发展、发展提高科研的良性循环。

4.2 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从刊载论文的刊物质量上看,本地区的医疗、科技工作者5年共发文1,072篇,但仅有35篇刊载于核心期刊,总被引用为388篇。因此,这一结果与该地区经济发展及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成正相关。但是,通过近3年的资金投入、人才引进、业务培训、资源整合等手段,从某种程度上凸显了效果。例如发表于核心期刊的35篇论文,均为2010年~2011年所发表。但是,随着管理体系制度化的完善,科研能力必然会面临“瓶颈”,那么如何向纵深发展,如何继续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医疗、科技人员水平和能力,提高社会影响力应是下一步重点考虑的问题。

4.3 各单位发展失衡有待改善

在11家直属单位中,铁岭市中心医院和铁岭卫生职业学院的量就占到了77.52%,而且无论从发文的数量、质量、核心作者数量、核心期刊刊载情况以及被引情况,这两家单位明显高于其他单位,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直属单位资源分配、利用及成果产出等情况严重失衡,更从侧面印证了这两家单位的学术龙头地位及社会影响力[2]。而且,这一态势不可能在未来几年内有所改观。为此,卫生系统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应从国家卫生职业均衡发展的大环境出发,逐步规划、有计划地调整,力求在满足各单位发展需求的同时,积极扶持相关单位的发展,这样才能有效遏制因龙头单位过度挤压造成其他单位生存空间受限的趋势,应以主导带动全局,形成全面发展的格局。

4.4 作者合作力度有待加强

在1,072篇论文中,两人及以上合作为260篇,占总发文数的27.25%。而且,其中90%以上为本单位合作,且主要集中在各种基金、课题上,说明该地区合作研究不够,合作力度缺乏。合作,代表了方法和资源整合,只有充分的合作才能有效地利用自身优势,才能最大化地形成成果产出。因此,各单位、各单位人员今后应该以开放性姿态,多渠道、多途径地加强对外交流、沟通与协作,形成以单位与外单位合作、单位与外单位部门合作、部门与外单位部门合作、部门与其他部门合作、人员自由合作等多种模式,以便使科研项目更贴近临床实际应用,科研成果更能提高医疗水平,科研合作更能促进科研水平,最终达到提高科研水平和救死扶伤的目的。

4.5 对万方数据库的建议

万方数据库是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医药卫生类数据库,收录期刊的数量、覆盖率以及收全率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做适当的调整:①应增加文献的下载频次统计。②增加以期刊名称为索引的导航,并区分是否为科技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等。

总的来说,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近几年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水平稳步提升,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产出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但是目前仍旧缺乏一套完整的规划和发展的科研理论体系,难以为科研单位、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加适宜的科研探索环境。同时,与国内其他地区同系统相比,我市卫生系统各单位产出的科研成果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加强硬件基础建设的同时,也应促进软实力的改善。这样,科研成果、学术文献才能在双重力量的推动下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卫生统计论文范文第4篇

卫生统计质量一共包括卫生统计服务质量和卫生统计工作质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一个来解释,卫生统计的服务质量也可以说是卫生统计的服务效果,他包括多种质量的特性,可以反映卫生统计在技术方面的水平、在整体管理方面的水平和在统计服务方面的水平。卫生统计工作质量其实就是和卫生统计有关的管理工作,包括与统计服务质量相关的人员配置、设备的采购和经费的多少等。还有技术工作和思想工作能对卫生统计的服务质量保证到什么程度。其实,这两方面并不完全对于对方而存在,卫生统计的服务质量由工作的质量决定,而服务质量又是卫生统计在各个环节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卫生统计既要保证服务质量又要保证工作质量,应该在以工作质量很好前提下,来保证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影响卫生统计质量和控制的因素

(一)有关部门对卫生统计质量的重要性不够重视

部分单位对于卫生质量的统计工作不够重视,既没有足够专业的人员来专门进行卫生统计的工作,而且工作的环境、设备都不够齐全,待遇也不够好,所以有的人即使有能力也不愿意去干。但是,卫生统计的最初阶段是对于数据的收集,而所收集的数据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卫生统计最终的质量。以医院为例,目前有些医院的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够强,在填写统计报表时存在填错空或者漏填空的情况,使收集的原始数据本身就存在问题,最后医院或卫生局的卫生统计工作将变得更加困难,而且缺乏真实性和准确性,这就影响了卫生统计的质量。

(二)卫生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够

卫生统计是一项对专业技术性要求高、复杂程度高的工作。它不仅要符合一定的活动规律,而且还要遵循统计学的一般规律。以医院为例,医院不仅要找统计学专业好的,还要考虑其是否具备一定的医疗知识。但我国目前卫生统计人员大多分成两类,一类是医疗经验丰富的老医生或老护士,转行来做卫生统计人员,但是他们没有统计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另一类是刚从经济类或是统计学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他们拥有卓越的统计学类的知识,但是医疗经验和知识基本为零。这就导致我国卫生统计人员在医疗和统计方面的知识结构不够统一,不能保证医院的卫生统计质量。

(三)卫生统计的环节和资料过于分散

比如,医院的统计环节包括挂号、就诊、拿药、检查、住院等一系列的看病过程,十分繁杂并且每一个环节的数据都与最后卫生统计的质量息息相关,一个环节的数据不够准确就会影响整个统计的最终结果。但是在一些医院的统计室里,只包含上述所有环节中的一部分环节的数据,其他的数据都在与其相关的不同的科室,这就使得统计的数据资料过于分散,不利于统一的比较核实,这就容易引起最后卫生统计的片面性从而影响卫生统计的质量。

(四)卫生统计信息化程度不够全面

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信息的资源共享,有些单位网络服务不够发达,不能将信息及时共享,而且缺乏信息统一的标准和信息一体化的设计,统计的信息不够全面,信息系统所产生的大量数据没法形成共享,就难以被有效的利用,降低了处理信息这项工作的效率,所以信息系统整体的功能也被影响了,也就是影响了卫生统计的质量。

三、提高卫生统计质量的管理和控制的有效对策

(一)增强有关部门对卫生统计质量的重视程度

应该大力向各个单位宣传卫生统计的重要性,特别是领导要重视卫生统计质量的管理与控制的工作,使其真正成为独立的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可以适当的提高卫生统计人员的工资来吸引一些专业技能十分优秀的人前来应聘。并健全相关的制度和规定,加强现有卫生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和专业素养,健全相关的机构,使卫生统计工作的质量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二)增强卫生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各单位应该将自身的特点和我国卫生改革的情况结合起来,对卫生统计人员进行医疗方面和统计专业方面的知识素养的培养,可以建立专门的培训班,分为与卫生统计有关的基本医疗知识培训和统计学知识两门课程,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培训所有的课程,只需要根据每个人的需要来上课,这样就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用最短的时间来完成人员的知识强化,提高卫生统计质量的管理。再就是要提高卫生统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让他们在工作中认真负责,每一次数据处理都要认真,不能粗心大意导致数据不够准确,这样可以通过减少人为的失误,来提高卫生统计的质量。

(三)建立专门的卫生统计资料管理室

因为过于复杂的环节和过于分散的资料都不利于最后数据的统一处理,所以应该先让各类统计数据来源于各单位,所以应该先在各科室登记好原始数据,然后设立专门的人员将其放置在专门的地方并进行定期的检查,这就可以及时的发现并纠正问题,确保准确的原始数据资料,最后在需要进行卫生统计最后处理时,相关的科室就可以相互结合起来,将数据作比较和核对,使资料可以统一起来,这样可以加强卫生统计的管理,确保卫生统计的质量。

(四)深入普及卫生统计的信息化

实现信息的统一共享,各个科室应该定期的一起举行一个会议,将这一段时间所产生的统计数据进行核对和共享,使这些统计数据形成一个有效的循环圈,并在其中快速传递,并建立信息咨询服务,可以在网络上设立一个平台,有专业的人员在那里。在相关人员遇到问题时能有处可寻,大大的提高了卫生统计工作的效率,也就提高了卫生统计的质量。

四、结束语

卫生统计论文范文第5篇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的作者群主要为妇幼卫生系统的工作人员,该系统工作任务之一,就是对全国孕产妇、儿童死亡进行监测、预防、管理并上报死亡情况。《中国妇幼保健》杂志收到的论文中报告各省、市、县、乡村妇女、儿童死亡率的文章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准确填报死亡报告卡和正确计算死亡率,对政府了解全国孕产妇、儿童死亡情况,制定相应政策,采取科学措施起决定性作用。

尽管两个死亡监测网运行多年,但各地漏报、错报仍然存在,论文中疾病统计存在错误。笔者针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认为主要原因是对几个疾病统计的指标掌握不准确,导致错报;其次是论文作者责任心不强,未对原始数据进行核查;再次是基层妇幼医生有意隐瞒、漏报。本文仅对论文中常用的统计指标阐述,以供作者参考。

1 测量死亡水平的指标

1.1 婴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IMR) 婴儿死亡率指某年平均每千名活产中不满1周岁(婴儿)的死亡数。其算式为:

婴儿死亡率=(同年内不满1周岁婴儿死亡数/某年活产总数)×1 000‰

婴儿对外环境的抵抗能力差,常因肺炎、营养不良和传染病等疾病而死亡,婴儿死亡率的高低对于平均寿命有重要的影响,它是反映社会卫生状况和婴儿保健工作的重要指标,也是死亡统计指标中较敏感的指标。在婴儿时期(生命的第1年),第1个月所占比重较大,通常出生后28 d以内的死亡率往往高于出生后28 d至不满1岁的死亡率,因而将婴儿死亡率分为新生儿死亡率与婴儿后期死亡率两部分。

婴儿死亡率不受年龄的影响,可以直接进行比较。

1.2 新生儿死亡率(neonatal mortality rate,NMR) 新生儿死亡率指某地某年平均每千名活产数中未满28 d的新生儿死亡数,其算式为:

新生儿死亡率=(同年未满28 d的新生儿死亡数/某年活产总数)×1 000‰

新生儿死亡率与婴儿死亡率同样是反映妇幼卫生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新生儿死亡数在婴儿死亡数中占很大比重,在婴儿死亡人数中,新生儿死亡约占婴儿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因此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是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关键。但是,新生儿死亡漏报现象是人口资料收集中值得重视的问题,有的边远地区漏报率高达100%。目前,国家已采取措施尽可能防止漏报,以提高该指标的准确性。

1.3 围生儿死亡率(perinatal mortality) 围生期是指胎儿体质量达到1 000 g及以上,或孕期满28周至婴儿出生后7 d以内的时期,在此期间内的死亡称为围生儿死亡。其算式为:

围生儿死亡率=(同年围生期死胎数+死产数+出生7 d内死亡数/某年围生期死胎数+死产数+活产数)×1 000‰

死胎指妊娠28周及以上,临产前胎儿死于宫内,出生后无生命征兆者;死产指妊娠28周及以上,临产前胎儿存活,产程中胎儿死亡,出生后无生命征兆者。

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孕前、孕期、产期、产后保健工作质量的敏感指标之一。它不能从出生报告及死亡报告直接计算必须利用产科病例纪录做分析。

1.4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child mortality under age 5) 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婴儿死亡率的资料不易准确,而5岁以下儿童死亡水平又很高,故用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来反映婴幼儿的死亡水平。其算式为: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同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某年活产总数)×1 000‰

此为近些年来国际组织推荐并应用较多的综合反映儿童健康水平和变化的主要指标。

1.5 孕产妇死亡率(maternal mortality rate) 孕产妇死亡率指某年中由于怀孕和分娩及并发症造成的孕产妇死亡人数与同年出生活产数之比,以万分率或十万分率表示,其计算式为:

孕产妇死亡率=(同年孕产妇死亡数/某年活产总数)×100 000/10万

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对孕产妇死亡定义为:

“妇女在妊娠期至产后42 d以内,由于任何与妊娠有关的原因所致的死亡称为孕产妇死亡,但不包括意外事故死亡。”与妊娠有关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①直接产科原因:包括对妊娠合并症(妊娠期、分娩期及产褥期)的疏忽、治疗不正确等;②间接产科原因:妊娠之前已存在的疾病,由于妊娠使病情恶化引起的死亡。由此定义可知孕产妇死亡率的计算,必须具有医疗部门的诊断资料。这一指标不仅可以评价妇女保健工作,而且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卫生文化水平。

1.6 死因别死亡率(cause-specific death rate) 死因别死亡率指因某种原因(疾病)所致的死亡率。其算式为:

某死因死亡率=(同年内某种原因死亡人数/某年平均人口数)×100 000/10万

死因别死亡率是死因分析的重要指标,它反映各类病伤死亡对居民生命的危害程度。

2 反映死因构成及死因顺位的指标

2.1 死因构成或相对死亡比(proportion of dying of a specific cause) 死因构成或相对死亡比指全部死亡人数中,死于某死因者所占的百分比,说明各种死因的相对重要性。其算式为:某类死因构成比=(同年内某种原因死亡人数/同年总死亡人数)×100%

2.2 死因顺位 死因顺位是指按各类死因构成比的大小由高到低排列的位次,说明各类死因的相对重要性。科学地进行死因分类,是应用这一指标的先决条件。在同一地区人口变动不大的情况下,死因构成比可以反映因各种死因所致死亡的严重程度。

卫生统计论文范文第6篇

1.中华医学杂志 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5.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6.医学杂志

7.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8.复旦学报.医学版 9.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10.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11.湖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12.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13.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4.苏州医学院学报(改名为: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15.广东医学 16.上海医学 17.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18.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19.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中山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1.西安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2.江苏医药

23.新医学 24.天津医药 25.山东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6.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7.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8.陕西医学杂志

29.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30.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31.山东医药

32.河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33.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34.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35.北京医学 36.医学与哲学

R1 预防医学、卫生学

1.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3.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4.卫生研究 5.营养学报6.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7.中国职业医学

8.中国公共卫生 9.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10.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11.中国共患病杂志 12.中国辐射卫生 13.卫生毒理学杂志

14.辐射防护 15.环境与健康杂志 16.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17.中国卫生统计18.劳动医学(改名为:环境与职业医学)

19.中国老年学杂志 20.中国学校卫生 21.中国医院管理

22.现代预防医学 23.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4.中国消毒学杂志 25.中国妇幼保健

R2 中国医学

1.中草药 2.中国中药杂志 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4.中成药 5.中药材

6.中医杂志 7.中国针炙 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9.中药药理与临床

10.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1.中国医药学报 12.上海中医药杂志

13.辽宁中医杂志 14.新中药 15.时珍国医国药 16.陕西中医

17.江苏中医(改名为:江苏中医药) 18.四川中医

R3 基础医学

1.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中国免疫学杂志 3.生理学报

4.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5.病毒学报 6.解剖学报 7.解剖学杂志

8.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9.中国共患病杂志

10.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1.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2.生理科学进展

13.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14.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15.上海免疫学杂志

16.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17.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8.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1.基础医学与临床 22.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3.免疫学杂志 24.中国微循环 25.神经解剖学杂志

R4 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1.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3.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4.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5.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6.临床检验杂志

7.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8.中华护理杂志9.中华理疗杂志 10.中国急救医学

11.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12.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3.中国临床医学影响杂志

4.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15.中国综合临床 16.现代康复(改名为:中国临床康复)

17.护士进修杂志 18.中国临床医学

R5 内科学

1.中华内科杂志 2.中华血液学杂志 3.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4.中华心血管病杂志5.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6.中华消化杂志 7.中国循环杂志

8.中华肾脏病杂志 9.中华传染病杂志 10.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11.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2.中华肝脏病杂志 13.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4.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5.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16.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17.高血压杂志 18.中国内镜杂志

19.中国糖尿病杂志 20.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1.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2.临床荟萃

R6 外科学

1.中华外科杂志 2.中华骨科杂志 3.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4.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5.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6.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7.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8.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9.中华创伤杂志 10.中华麻醉学杂志 11.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12.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3.中华整形外科杂志14.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5.中华烧伤杂志 16.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17.中华手外科杂志

R71 妇产科学含计划生育

妇产科杂志 2.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3.实用妇产科杂志 4.生殖与避孕

5.现代妇产科进展

R72 儿科学

1.中华儿科杂志 2.中华小儿外科杂志3.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4.临床儿科杂志

5.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R73 肿瘤学

1.中华肿瘤杂志 2.癌症 3.中华病理学杂志 4.中国肿瘤临床5.中华放射肿瘤学杂 志 6.肿瘤 7.肿瘤防治

R74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1.中华神经科杂志 2.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3.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4.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5.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6.中华精神科杂志

R75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1.中华皮肤科杂志 2.临床皮肤科杂志 3.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R76耳鼻咽喉科学

1.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3.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改名为: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R77眼科学

1.中华眼科杂志 2.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3. 中华眼底病杂志 4.眼科研究

5.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R78口腔科学

1.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3.实用口腔医学杂志4.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R8特种医学

1.中华放射学杂志 2.中华核医学杂志 3.临床放射学杂志

4.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5.实用放射学杂志 6.预防医学杂志

7.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8.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R9 药学

1.药学学报 2.中国药学杂志 3.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4.药物分析杂志

5.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6.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7.中国药理学通报

8.中国抗生素杂志 9.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0.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卫生统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建筑排水;排水设计秒流量;亨特概率法

【中图分类号】TU120【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205-01

一、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业的展开,居民对高质量、高品位生活环境的追求也在提高,但在室内排水方面,大多数住宅建筑都还是在采用传统的室内排水做法。虽然传统的室内排水技术在我国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一些难题仍然没有解决,像噪音问题、废水溢出问题、滴水和渗漏问题等等,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新的问题又凸现出来,如卫生器具摆放受限制等。这些问题轻则影响居民生活,重则会引起民事纠纷、疾病扩散,造成严重的后果。独立、完整、自由、节省、健康是建筑室内排水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传统的室内排水系统的改进和优化愈来愈显示出迫切性和重要性,加强室内排水系统的改进和优化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传统排水设计流量计算存在的问题

排水设计秒流量反映了室内生活排水管道的设计负荷,是确定各管段管径的依据。因此研究合理的排水设计秒流量计算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筑内部排水设计秒流量有三种传统计算方法:经验法、平方根法和概率法。我国目前采用平方根法。

我国现行的排水设计秒流量计算方法反映的因素不够全面,公式适用的范围小,在理论上及实际应用中存在以下问题:

①式 (2.1)和式(2.2) 都没有考虑生活排水的随机性;

②式(2.1)对影响排水量的各种实际因素如卫生器具使用频率、卫生器具组合形式、单位器具负荷人数等,反映不够充分。

③计算管段上排水量最大的一个卫生器具的排水流量qmax是式(2.1)的修正项,它体现了公式的经验性,但当卫生器具较多,Np较大的情况下,计算结果比较大,qmax也就失去了相应的修正作用。

④按式(2. 1)计算设计的工程有时出现管径偏小、排水不畅的情况,反映了计算公式的不合理性。

⑤根据规范规定,卫生器具较少时,式(2.1)计算结果有时会大于该管段上卫生器具排水流量的总和,则应按卫生器具排水流量的累加值进行计算。这也反映了计算公式的不合理性。

三、建筑室内排水设计流量计算的优化和改进

1、亨特概率法

假设某给水管段上连接有N个卫生器具,各个器具的开启和关闭相互独立,每个卫生器具的额定秒流量为q0,则通过该计算管段的最大给水秒流量为q0N,最小给水秒流量为零,任意时刻通过该管段的给水秒流量为q(0≤q≤q0N)。设计系统应降低管材耗量,并保证不间断供水,以满足用户的需要。因此,可以只研究极限情况,即最大日最大时的用水量。假设最大时每个卫生器具的使用概率为p,则不被使用的概率为 (1-p),对于只有一种卫生器具构成的单一系统,表示如下:

(3.1)

其中:Pm―至多有m个器具同时的概率值,即给水保证率,为0. 99;

m ―卫生器具同时使用个数设计值;

p ―用水高峰期单个卫生器具的使用概率;

N ―管段连接的卫生器具数。

根据3.1式在已知N、p 的条件下,可求出满足Pm≥0.99的m值。卫生器具同时

使用个数设计值的概念是与设计秒流量的概念相对应的,计算管段的设计秒流量为:

qg=mq0(3.2) 式中,qg―计算管段的设计秒流量,L/s;

q0―单个卫生器具的额定秒流量,L/s。

2、结合亨特概率法计算室内排水设计秒流量

(1)模型的建立

由于每个卫生器具的排水都是随机过程,卫生器具在使用中互不影响,若每个卫生器具类型相同且服务人数相同,则卫生器具在用水高峰期所观察时段正在排水的概率p 是相同的。假设有n 个相同的卫生器具,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卫生器具在每次观察时只有排水和不排水两种情况,若把第 i 个卫生器具在观察时的使用情况用随即变量 Yi表示,卫生器具使用和不使用两种情况分别用 1 和 0 来表示,则有下面的表示式:

(2)卫生器具排水概率 p 和排水保证率 Pm 的确定

在用亨特概率法建立的排水设计秒流量计算模型中,计算管段的同种卫生器具的个数 n 和卫生器具的排水额定流量 q0都可以确定,但要想求得 m 值,还需要确定单个卫生器具的排水概率 p 和排水保证率 Pm。

① 卫生器具的排水概率 p 的确定:

器具排水概率p是重要的设计参数,其值直接影响设计秒流量的大小。建筑的性质、居民生活习惯、气候、使用人数和集中用水时间的长短等因素都会影响p的取值。根据下式来确定p:

(3.3)

式中,t ―卫生器具单次排水时间,s;

s ―用水高峰时间段人均使用次数,次/人;

r ―使用人数;

T ―用水高峰时间长度,h。

② 排水保证率 Pm的确定:

排水保证率Pm决定卫生器具最大排水个数 m,Pm值的选定对排水设计秒流量有直接影响。在亨特概率法中的给水保证率取为 0.99,即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设计管段出现实际用水流量大于设计用水流量的可能性是 0.01。在建筑排水中,若实际排水流量若大于设计排水流量(即有超过 m 个卫生器具在同时排水)时会造成建筑内部排水不畅,污水外溢到室内地面,或管内气压波动,有毒有害气体进入房间,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室内环境卫生,其危害性很大,从影响程度来讲,排水保证率的取值要高于给水保证率,综合考虑Pm取为 0.998。

(3)计算管段的总设计秒流量

确定排水概率和排水保证率后,逐个求出计算管段各种类型卫生器具的同时排水器具最大数 mi和设计秒流量mi ,则计算管段的总设计秒流量:

式中,k―计算管段卫生器具的种类。

四、结论

本文从排水管道设计秒流量计算方面对建筑室内排水系统进行了优化研究。建筑室内生活排水系统的排水设计秒流量计算应采用概率法来计算。本文结合建筑室内生活排水的特点,建立了基于概率论二项分布理论的数学模型。

参考文献

[1]王增长.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第四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张俊岭. 一种新的建筑室内排水系统方案.建筑技术开发,1999,Vol.26 No.6

[3]俞文迪. 关于水封式地漏和磁性密封反斗式地漏的比较.全国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排水分会第二届第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宁波.2005.

[4]姜文源. 隐蔽式安装系统同层排水技术简介.给水排水,2004,Vol.30 No.9

卫生统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适当设计卫浴产品卫浴空间

1、引言

现代设计发展至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设计方法论,如系统论设计、装饰性设计、人性化设计、生态设计……。而适当设计是一种新型的尚不成熟的设计方法。它所包涵的本质内涵和外延意义十分宽泛,其不仅仅只适用于现当代设计之中,甚至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难理解,适当设计对于现当代设计的现实指导意义。现以卫浴产品设计为例,应用适当设计的方法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卫浴产品与卫浴空间规划的适当设计。即产品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2、适当设计的本质内涵

适当设计概念:从字面理解是一种恰如其分的设计。是指设计师在进行某一项实际的产品开发时,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认真、细致、全面、客观深入地分析目标群体(设计所针对的人群)的各种特性(生理和心理生活状态、经济能力、文化水平、地域因素和历史传统等等),并从形态、色彩、功能、材料等各个方面对产品进行最恰如其分的设计和规划。其本质是使设计出的产品能最准确地反映其自身的价值,并恰好能迎合目标群体最真实的消费需求,即应根据目标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生活状态、经济能力、文化水平、地域因素和历史传统等等进行适当设计,同时缓解了产品对环境的破坏。适当设计实际上是一种适度性的设计原则。简而言之,适当设计的本质内涵主要有:一是健康的设计;二是简约的设计;三是地域的设计。此外,对于人与产品,产品与产品,产品与环境及产品与社会的匹配与和谐共生

也当属于适当设计的外延意义。本文则将卫浴空间作为出发点,围绕适当设计的本质内涵和外延意义,探讨和分析卫浴产品的设计,以达到使卫浴产品与卫浴空间相匹配的适当设计。

3、卫浴产品与卫浴空间规划的适当设计

之所以要提及卫浴空间的概念,理由很简单,卫浴产品是存在于一定的卫浴空间之中。我们研究卫浴产品设计,自然要对其依托的环境一一卫浴空间进行分析,了解卫浴空间的大小、性质、形态及其他相关因素。只有把卫浴空间自身的问题弄清楚,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切合实际地进行卫浴产品的适当设计。人—卫浴产品—卫浴空间的适应关系正是卫浴产品适当设计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设计卫浴间的时候,你首先应该了解的问题就是卫浴空间的一个整体规划。只有对卫浴空间的全局把握,才能很好的设计适合于该空间的卫浴产品。尤其是对卫浴空间尺度和对各卫浴产品的协调安装等要素应该有清醒地认识。对于卫浴产品之间的和谐设计,首先来分析卫浴空间的各种功能,卫浴空间是一个整体的概念。由卫浴产品的单独功能不同可分别称为:盥洗室、卫生间、洗衣间、淋浴房、储物间、更衣室等。其中也存在概念的模糊。例如:盥洗室、洗手间、卫生间的意义模糊等。不过从严格的定义分割上还是比较明确的。以下是常见的家用卫浴间的平面布置图,可供设计中参考。

当然,卫浴间的平面布置形式远不止这些。不同的卫浴空间面积直接决定不同的卫浴空间布局。卫浴空间的布置要点有:卫浴空间的布局应注意干湿分区,避免洗浴中的水打湿地面,造成地滑以及会将水带入其他房间。若不能做到分区,应该在布置上有明显的划分,并尽可能设置隔屏、浴帘等。浴缸及便器附近应设计尺度适宜的扶手,以满足老弱病人的需求。应注意考虑设置更衣空间和洗涤卫生用品的储藏空间。

从适当设计的理论出发,不同的卫浴空间布局应选择与之相适合的卫浴产品加以设计,视卫浴空间与产品为一个系统。系统的协调设计才能保证卫浴空间的最有效利用和卫浴产品的合理包容。如图为卫浴空间与卫浴产品的合理匹配设计。

卫生统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周文君(1975-),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卫生信息管理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卫生及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江苏盐城224005)孙晓凯(1978-),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慢性病科主管医师,研究方向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及卫生统计学教学。(江苏盐城224002)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0-0144-02

现代医药卫生科技信息化发展迅速,卫生信息管理科学的发展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医学院校培养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需要面向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院、医学信息部门、医学图书馆等部门,从事日常办公事务处理、病案管理、卫生信息资料、医学图书、档案管理等工作和计算机维护工作。①他们除了需要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医药卫生知识和程序设计、数据库管理等计算机知识外,还需要具有较好的统计学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掌握部分统计软件的使用,以便为各级医药卫生机构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为了提高医学统计学课程质量,培养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建立统计学观念,提高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近年来,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根据课程特点明确学习要求

1.课程特点。医学统计学是一门既有复杂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应用技巧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它是科研设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灵魂,可应用于居民健康状况评价、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研等各个方面,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医学统计学内容主要是以医学理论及其研究内容为载体,应用数理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来阐述某个医学实际问题。②

2.学习要求。医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并非要成为医学统计学的专业人才,其目的在于建立起统计学观念,学会从不确定性、机遇、风险和推断的角度去思考医学问题。对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特别是专科生,医学统计学的数学原理、公式推导等要求可以更加放宽,重点应放在统计方法的应用上。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必须要牢固树立起统计学观念,如生物性个体变异观念,各种医学指标独特和分类观念,抽样误差不可避免及各种条件下样本具有不同的误差观念,各种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式含有不同变异的观念,等等。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具体要求是:能够理解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记住一些最基本的公式和界值;重点要掌握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统计结果的解释;此外还要再加上认真的课后练习和上机实习。

二、系统安排教学重点

1.合理选择授课章节。目前,各地院校本科、专科生开设的医学统计学课程课时大多在50~100节课间,要在这有限的课时内讲完这么多的内容很不现实,所以各地学校要根据培养目标选择适当的章节为学生讲解。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除了基本的概念、统计描述、概率分布、参数估计、t检验、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等医学统计学基础理论部分外,其他的理论部分,如实验设计、调查设计、复杂的相关与回归等章节可以不讲,留给有兴趣的同学自学,把更多的时间安排在课上讨论和实习课的操作上。对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除了基本统计学理论外,还应重点加上在日后信息统计工作中会常用到的关于各种率的概念、计算方法的章节。此外,还可以讲座的形式为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比较复杂的统计学方法。

2.明确教学重点。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向:一是基本概念和方法;二是公式的来源、推导和详细的手工计算步骤;三是统计结果的解释与分析。③传统的公式推导虽有利于对统计基本概念的理解,但对非统计专业的医学生来讲,冗长的公式推导已很难理解,更谈不上对它的记忆了。因此,对于统计公式,我们要求学生只要了解其直观意义、用途和应用条件,而不要求掌握其数学推导,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统计学基本原理、基本要领和逻辑思维上,而不是统计学方法的计算过程或数学算法的讲解上。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数据处理软件和统计软件唾手可得,统计学计算也很容易实现,相反,统计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教学更显迫切。我们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已有资料能够找到适合的统计方法,结合本专业知识解释统计结果。为此我们调整了一些教学内容,注重统计学基础、统计学思维、统计学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利用优秀的统计软件,简化统计计算过程,强调统计方法的选择与报告信息的提取。例如,目前医学上常用的假设检验方法有十余种。我们要教会学生能够根据研究目的、资料类型选择最适宜的统计方法,如计量资料常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计数资料常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可用秩和检验等,同时还要注意各种检验方法的应用条件。

三、注重例题的练习

1.从例题入手,提高学生的认识。医学统计学的学习以理解为主,而一般医学院校的学生对数学的接触很少,因此,对于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很多学生往往存在一种恐惧心理。为消除这种心理,使学生对之感兴趣,从实例入手是非常重要的。在理论教学课上讲授某个概念或方法之前先举个例子或提出问题,让学生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思路,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和启发,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再将统计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融入其中。这里提到的实例,可以是教材中现有的例题或练习题,可以是统计咨询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或医学期刊论著中的一些实例,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学生的思维经过这样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减轻了接受抽象概念和方法的难度,加深了对书本内容的理解,还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帮助。此外,大量例题的讲解和练习还有利于提高学生日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毕业后从事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很多统计方法往往因用不到而不会使用,等实际工作中碰到时候便无从下手,这时他们便可查阅以往教材、参考书上的例题,与实际工作中的材料进行对比来获得合适的统计方法。

2.进行案例讨论,加深对常见错误的认识。统计方法的选择重点在于要根据设计类型、资料类型及分析目的选用适当的检验方法和检验统计量。我们在讲授各种检验方法时,不但重点强调各种方法的应用条件,还举出具体误用例子加以讨论,将常被误用的方法列举出来,供学生辨析,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比如常见误用有:配对t检验误用为成组t检验;多组均数比较应用方差分析及q检验误用为t检验;配对设计卡方检验误用为成组卡方检验;多个率比较应用行×列表卡方检验误用为四格表;应该用确切计算概率法误用为四格表卡方检验;等等。新版的“卫生统计学”教材每章都增加了“案例讨论”部分,教师减少了习题课时间,充分利用这些案例,给学生足够时间进行课堂讨论。案例讨论在不偏离主题的前提下,调动了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又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今后的实际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很受学生的欢迎。

四、使用统计软件提高教学质量

1.选择SPSS软件作为教学软件。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避免了在医学统计工作中烦琐的计算过程和记忆复杂的计算公式,使得医学统计学的应用越来越易于实现。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之前接受过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培训,很容易掌握软件的操作,因此开设统计软件实习课显得尤为必要。目前,国内外的统计软件众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针对性、实用性的观点出发,我们选择了功能强大且易于掌握的SPSS软件作为医学统计学实习课的教学软件。SPSS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具有权威性的统计分析软件之一,它操作简单,无须编程,易学易用,可以直接读取Excle等数据文件,分析结果清晰、直观,可以直接复制到Word文档中,为学生使用带来极大的方便。④

2.精心安排实习课内容。实习课我们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学会应用该软件,能够在学习之后应用该软件独立完成实际资料的统计分析等工作。具体做法是,首先由实习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讲解,并在主机动态演示SPSS软件的操作过程,解释结果,然后让学生应用SPSS软件独立完成书本上或教师精心筛选的习题,并要求学生看懂计算机输出的结果,同时能对资料进行解释。我们重点让学生掌握的是一些基本操作(包括数据的输入和整理、变量的设置、转换等)、主要统计分析过程(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非参数检验)和基本统计图等内容,同时要求学生能理解输出的结果,合理解释统计结论中重点指标的含义。

3.避免盲目使用统计软件。统计方法选择的正确与否依赖于使用者对资料的了解程度与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而SPSS软件只是一种工具,它无法对统计方法的适应性做出判断,不能取代分析过程。如果不懂得选用正确的统计方法,而盲目使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不管是什么研究类型的数据都简单地交给计算机处理,用计算机取代统计,那么大量的信息和统计数据将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势必造成统计方法的滥用和误用。另外,学生在课本上看到的是规范化的表格表示出来的资料,很容易选择适当的方法,而日常工作中往往不是这样,因此,如果学生对统计方法掌握不好,在实际工作学习中很容易出现滥用统计软件的情况。所以,我们教学中一再强调不能盲目的使用统计软件,而是要根据统计学原理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然后再使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五、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卫生统计论文范文第10篇

[ 论文 关键词] 应急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决策系统组成模式

[论文摘要] 针对卫生应急管理的特点, 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 与决策支持系统结合起来, 设计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阐述了其设计原理, 讨论和分析了基于gis 技术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组成模式, 给出了其总体的设计框架。

1 概述

公共卫生是一个涉及微观结构和宏观系统的多分支 科学 ,大量与宏观有关的事件具有空间分布特点。将地图和空间分析应用于卫生决策研究中,至少可追溯到1854年john 应用gis技术研究伦敦宽街水井污染引起霍乱爆发,为卫生部门果断封闭污染水井控制霍乱继续流行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在通常的卫生决策研究中,地理因素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众多的卫生事件都具有空间属性。wwW.133229.coMgis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在医疗卫生各个领域的应用也不断扩大和深入。gis技术在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应用不仅可以促进理论研究的提高,同时也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信息系统的建设成为可能。

目前国内关于gis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血吸虫、症疾、流行性出血热、蜱传脑炎等疾病的空间分布研究,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与空间遥感(rs)技术结合, 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模拟和显示,为流行病的研究和决策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我国gis 及rs 应用于流行病学研究虽然已有一定的进展, 但由于地图边界和遥感图像的价格昂贵,使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还存在一定困难。

2003年,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爆发了非典型肺炎。这种传染病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传播速度快,危害面广。政府和有关防疫部门在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的同时,运用gis平台,快速建立了应用于非典型肺炎疫情监测的地理信息系统。由于gis具有交互定位和逻辑查询以及广泛的关系数据库连接能力,可以有效帮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完成疫点定位、疫情事件分析、绘制疫情危害图、现场工作情况实时采集传送、人员派遣、规划、显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分布图、重点单位基本状况分布图、紧急调度和路径优化等任务, 从而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应急处理效率、降低疫情危险程度,基于gis 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开始出现。

2 系统构建和设计实现

2. 1 系统设计目标

基于gis 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目标是综合运用先进的 计算 机工程、卫生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一个能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全过程、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和多种支持手段的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系统。系统能快速、及时、准确地收集、处理和存储实时突发事件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以超媒体(文字、声音、影像等) 方式显示各类信息。该系统采用标准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三层计算结构,应用分布式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安全tcp/ip协议及geo information web service技术,最终目标是以基础空间地理数据及各类专题图形数据为基础,建立预警指标数据库、危机事件数据库、预测与评价模型库、应急指挥预案库、领导决策知识库, 以信息报告—采集—录入—管理—分析—决策为主线,建立高效查询及分析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和指挥调度能力,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决策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 2 系统的体系结构

系统采用开放式的 网络 结构设计,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之间都可以容易地实现互连互通,充分保证了系统的开放性。

2. 3 系统的功能结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总体功能是辅助指挥调度和决策支持,可将系统总体功能划分为八个方面:信息收集分析、预警报告、资源整合调动、指挥统一协调、评估及时客观、联系视频直观、使用内部联动和外延接口灵活。

3 系统的功能及其特点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应急管理特点,系统沿应急准备、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反应处置、事件终止、恢复重建、评估完善的流程进行运行,循环反复不断提升系统的应急处理支持能力。

(1) 应急准备:应急中心开展培训、演练和研究工作, 模拟应急业务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预案;规划储备应急医疗卫生资源等,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体系。

(2) 监测分析:应急中心负责接收、分派、核实与处理事件的报告,协调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监测工作,获取动态监测、事件调查和疫情评估信息,跟踪事态 发展 。主要分析方法有:空间分布分析, 时间 历史 曲线分析,动态演变分析,病例的逗留、影响和交叉分析,卫生统计学分析,扩散模式分析,流行转归分析等。

(3) 预测预警: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流程与预案,应急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事件评估,并针对评估结果预警信息,针对相关突发事件快速开展有关工作准备,落实预案与方案涉及工作的准备情况,及时通报与汇报进展情况。

(4) 反应处置:按照有关规定启动预案,根据预案迅速指挥与执行工作,有条不紊地组织调度人员与物资,开展应急的专业处理与相关配合工作。同时根据反馈情况,动态评估事件的 发展 情况,及时调整处置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5) 事件终止: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或相关因素被消除;最后一例病人发生后,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6) 恢复重建:突发事件结束后,应急中心快速开展从应急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工作。有计划地补充应急处理阶段所消耗的储备资源,逐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7) 评估完善:应急中心进行 科学 总结 ,完善相关预案, 开展应急处置研究和探讨,总结经验和教训,制订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等,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4 实例运用

用本文研究的几个主要技术方法,结合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开发的基于gis 技术的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包括的区域范围将近20万平方公里,地表模型用数字地图生成,并将河流、湖泊、公路、居民区等地表特征物以面的形式覆盖在数字地表模型上。系统在运行初期只包含了事件定位、信息的上传下达等,但其提供相应功能使用后可以完成事件处置各过程。通过在现场的实际运用,该系统可以较好地实现各项交互功能,完成系统理论上应提供的功能。

5 总结与展望

通过合理的利用三维模型构建和模式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gis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并在卫生应急管理中得以实现。由于本系统采用合理的软件体系和模块化设计模式,将来也可以方便地成为应急培训和模拟演练、传染病疫情分析和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预案设计等高层应用。

参考 文献

[1] 马家奇. 公共卫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教程[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卫生统计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医院统计;教学;改革;健康中国

1当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统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学生对医院统计缺乏正确的认识

医院统计是卫生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是为医院科学管理服务。而现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中很多人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对医院统计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普遍认为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唯有医生才是光荣和受人尊重的人群,因此重临床、轻统计[3];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只有那些做不了临床工作的人才会去从事统计工作;甚至还有学生认为,在医院内从事医疗统计工作的人员属于“二等公民”,并因此自暴自弃。这无疑是对医疗统计工作的不认可,也使得在学生心中很难对自己的专业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认为自己可有可无,没有任何的医院归属感。同时卫生信息管理的学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对统计内涵的认识,对什么是医院统计认识不清,认为统计不过就是简单的加减乘除,为医院提供数字而已,因此对统计工作缺乏深层次认识和理解,根本不知道统计的目的是什么,统计的精髓在哪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群众对统计工作的误解,另一方面是因为统计带教工作中忽视了对于学生思想的引导和统计意识的培养。

1.2学生统计法律意识淡薄

一方面,由于我国现目前统计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欠缺可操作性、缺乏有效监管等原因,使得无论是医院统计部门的正式员工还是信息管理专业实习生在从事统计工作时都存在有法不能依、有法依不住的尴尬局面,在医院统计工作中迟报、瞒报、错报、漏报等现象依然存在[4];另一方面,虽然《统计法》和《国家卫生统计调查制度》等法律法规已经颁布实施多年,也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往往流于形式,使得大家对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带教老师或是因为自身对统计法律法规不熟悉或是因为对其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对学生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不到位,最终导致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1.3学生对医院统计流程不熟悉

统计流程是医院统计工作的重点,因此,掌握统计流程显得至关重要。目前的现状是,有很多学生,即便是在实习结束时也往往对医院统计流程含糊不清,更谈不上固化于心和熟练应用,因此也无法掌握统计工作的精髓。在统计实习时,他们常常显得千头万绪、杂乱无章。由于对统计流程的不熟悉,因而对医院统计工作无法形成全方位的认识,非常不利于其今后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统计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无法系统性地给学生讲解完整的统计知识和工作流程;二是因为很多学生没有大局意识,在实习时往往只注重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工作,对不感兴趣的则是不闻不问,这就使得他们往往只看到冰山一角,无法把完整的统计流程融会贯通。

1.4学生统计实践能力差

不管学生在学校的理论知识多么丰富,但进入医院实习后,有时候即使是面对简单的问题常常也会束手无策。例如,有的学生对主要医疗统计指标的含义混淆不清,有的学生存在对统计公式的误用,还有的学生在遇到统计实际问题时甚至一片茫然,无从下手[5]。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带教老师只重视统计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关,也与学生参与统计工作较少、经验不足有关。

1.5敬业精神匮乏

很多学生在医院统计实习工作中,工作作风浮躁,缺乏敬业精神,无法静下心来专心从事统计工作。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生物医学模式”占据主导,“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起步较晚,部分学生缺乏“以人为本”的人文素质[6];二是由于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存在重视专业教育而轻视敬业精神培养的状况,在实习带教中有的根本就没有开展相关教育,有的虽然开展了部分人文教育,但是内容形式单一,实用性不强,与统计实践严重脱节。

2做好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统计教学的对策及建议

2.1注重统计意识培养

在医院统计教学工作中,需注重对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加强学生对于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得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充分认识到,医院信息统计既是医院管理和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又是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工具,如果没有医院统计就根本谈不上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更无法保障医疗的质量与安全,因此,统计和临床同等重要[7]。也要让学生知道,卫生信息统计人员不仅仅是为医院提供统计数字,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各种统计分析工具进行统计分析,充分利用分析的结果,当好领导的好参谋;要善于运用统计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帮助管理者科学管理和决策,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进而充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2注重统计法律法规教育和道德培养

任何行业和任何工作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统计工作和统计人员必须无条件遵守统计相关法律法规,并且恪守职业道德[8]。带教老师必须以身作则,加强统计法律法规的学习,随时遵守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职业道德,在统计教学工作中,必须本着严谨的态度,加强对学生法律意识、法治思维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9]。加强法律和道德的有机融合,发挥两者的互补作用,尽量使得学生在今后的统计工作中,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够做到依法统计、诚信统计,在报送各种统计报表时不虚报、不迟报、不瞒报、不漏报,始终坚守统计法律底线和道德准则。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统计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养成,绝非一蹴而就,带教老师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最终将医院统计法律意识和道德规范深深植根于每个学生的心中。同时,通过统计人员自身法律修养和道德素养的提高,反过来又可以促进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以及整个国家法治体系的不断完善。

2.3注重统计流程教学

参与医院统计教学的老师要提升自身素质,并且善于利用自身带教经验,结合学校的实习要求,带领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熟悉和掌握医院统计工作的完整流程。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统计工作包含哪些内容,包含哪些指标;其次是遵照医院制订的统计工作制度,运用统计学方法和理论对各项医疗统计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分析;最后是对统计分析的结果进行运用,包括形成统计分析报表和统计分析文字,以发挥统计咨询、统计决策和统计监督的职能。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眼界,带领学生从头到尾参与完整的统计工作,从而系统地掌握整个医院统计流程。熟悉和掌握医院统计流程尤为重要,它不仅能使得统计工作变得高效有序,而且遵照流程进行PDCA循环,还可以促进医院信息统计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医疗质量的不断提升[10]。

2.4注重统计实践

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医院统计教学也不例外。一方面,带教老师需要更加重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和培养,时刻谨记理论知识不仅是从实践中来,还要到实践中去;另一方面,学生要勇于实践,只有在以问题为导向,亲自参与医疗统计时,才能真正地去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才能将所学的知识恰到好处地运用于统计实践工作中,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学以致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良好社会经济效益[11]。同时,注重实践也是适应整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随着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意见》的出台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医疗信息建设被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并且更加强调对于信息的利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作为未来推动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及医疗大数据利用的主力军,只有不断加强对其信息统计实践能力的不断培养,才能为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和技术支撑。

2.5注重敬业精神培养

医院带教老师是学生参与统计实践的启蒙人,也是敬业精神的传承者,对于学生敬业精神的养成显得至关重要。医院统计学既是科学,更是人文学,敬业精神是医疗统计实践的核心,加强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正是医学人文属性的必然要求[12]。因此在带教工作中,一是要鼓励学生热爱卫生统计工作,热爱医疗卫生行业,保持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并且在卫生统计工作中保持奋发向上和不畏艰难的工作作风,努力开创卫生统计工作新局面;二是要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在带教中除了专业课程外还应设置形式多样的敬业精神培养课程,注重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时时刻刻“以人为本”,发挥“大医精诚”“无怨无悔”的敬业精神,将会是一代又一代“统计人”永葆青春的关键秘诀。

卫生统计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卫星通信 信息安全 跨学科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042-05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安全领域对于保障我国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国家基础设施安全和社会稳定等全局性影响的极端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军事领域,战争的重心已明显向信息领域转移,作战的重心也转移到了制信息权的争夺上。现代战场空间被立体分布、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所笼罩,各种作战要素被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网络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适应我国社会信息化建设在新时代面临的新要求,尽快建设并形成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刻不容缓,教育部设立了信息安全专业。由于起步晚、信息基础薄弱,我国信息安全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信息安全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其根本原因是信息安全人才教育与培养制度的不完善。信息安全是信息工作稳定可靠的重要保障,涉及计算机、通信、数学、物理、法律、管理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需要进行专门人才的教育与培训。目前我国主要采用高等院校设置专业课程的方式来进行信息安全教育,并且信息安全专业教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信息安全教学严重脱节,形成了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对所学知识“无用武之地”和其他理工类专业学生对信息安全知识“无所谓”的尴尬局面。

本文在分析我国信息安全专业与通信工程专业现状的基础上,首先探讨了我国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分析了信息安全“跨学科”教学在各理工类专业中的重要性。然后以卫星通信课程为例,研究了为卫星通信课程中实现跨学科信息安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最后对跨学科信息安全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探讨信息安全专业教育与其他理工专业教育“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教育教学新方法。

一、我国理工类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建设

(一) 信息安全专业建设

我国信息安全本科专业设置始于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我国信息安全专业建设,教育部为此下发了教育部教高[2005年]7号文件, 对加强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机构的信息安全专业建设发展迅速。截至 2011 年底,全国在已有的 70 余所高校所建立的信息安全及相关类本科专业的基础上,在 25 所高校和研究所中设立了信息安全二级学科博士点,在各大学和研究所建立了部级和省部级的信息安全相关的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不少信息安全研究单位和企业与高校开展了多层次的合作,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中来。另外,为促进高校形成自己的特色与品牌,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强化实践教学,“十一五”期间,全国已有包括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在内的 16 所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建设的部级信息安全特色专业或方向。近几年,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和北京电子科技学院都增设了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有些院校和科研机构也已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专门人才。这类教育与培训较为系统和体系化,主要针对在校学生和专业进修人员进行。

另外,许多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分别将信息安全设置在不同的一级学科中。实际上,信息安全专业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尤其是理工类高等院校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学科发展相应的信息安全研究方向, 自主设立相应的学科点,并且通过学科建设带动本科专业的建设,使其对学科发展形成支撑作用。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根据本校的特色,在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了信息安全二级学科,从通信与密码学外延培养通信保密和信息安全的专业人才,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防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大学等军事高等院校依托其理工特色,也根据现有的各类专业(数学、物理、计算机、通信、电子对抗等)外延,培养不同特色的信息安全领域的人才。

(二)信息安全课程体系建设

由于信息安全具有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结合和涉及国家安全等特殊性,它是计算机、通信、微电子、数学、物理、法律、管理、教育等多学科交叉的产物。而信息安全专业有着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包含密码理论与技术、安全协议理论与技术、信息对抗理论与技术、网络与系统安全等诸多研究方向,每个方向都有配套的培养方案,侧重点不同。信息安全专业学生既要系统地学习信息安全专业知识,又要与自己的专业方向相结合。由于国内的信息安全专业作为二级学科开设在不同的一级学科之间,因此课程设置差别很大。在全国数百所理工类高等院校中,各高校依据其办学思路和本校特点,其信息安全专业的定位不同,这决定了其课程体系设计差别很大。如“数字信号处理”、“编码理论基础”、“随机信号分析”、“通信原理”、“信息网络基础”等课程使得信息安全专业培养更倾向于密码学和通信安全;而“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等课程则将信息安全专业培养定位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之上。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信息安全专业置于数学系,以密码学作为教学重点。

2.信息安全专业置于通信系,以通信安全作为教学重点。

3.信息安全专业置于计算机系,以计算机网络安全与系统安全为教学重点。

4.信息安全专业置于商学系,以电子商务安全作为教学重点。

课程体系基本上包含理论与技术两个方面。在理论课程方面,一般包括初等数论、计算数论、密码学、信息论、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协议形式化分析等内容;在技术课程方面,一般包括网络安全与对抗、计算机恶意程序防范、计算机与通信网络设计等内容。现代信息安全行业的深远发展已经奠定了信息安全及其管理在信息安全教育与培训中的地位,但目前还存在信息安全管理欠缺、信息安全专业“封闭性”较强、其他理工类专业信息安全教学意识淡薄等问题,其核心问题是没有充分理解与利用信息安全的“跨学科”内涵,这一点在理工类研究生教育中体现得尤其突出。因此,我国教育科研机构尤其是理工类高等院校必须深入开展信息安全学科内涵的研究,从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上下真功夫,不断整合已有的理工类教学科研资源,从而推动我国信息安全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二、卫星通信中的跨学科信息安全教学

本节将在分析目前卫星通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以卫星通信中的信息安全教学为例,探讨进行跨学科信息安全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一)卫星通信课程体系

卫星通信结合了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等多种通信手段,是大部分理工类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是通信、电子、信息类专业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交叉学科。 因此,卫星通信课程涵盖的知识面相当广泛,从物理学科的开普勒三定律到数学的几何运算,从卫星的发射控制技术到卫星与地球站之间的无线通信技术,涉及的内容非常多。而卫星通信课程属于专业课程,课时量一般为32-50学时。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卫星通信教学课程大致分为七个部分:卫星通信概述,通信卫星技术,卫星通信地球站,多址方式与分配制度,卫星通信链路分析,卫星通信系统与卫星通信网络。教学目标与大纲一般设定为:使学生掌握现代卫星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主要技术,洞悉卫星通信技术的最新动态及发展前景,加深对卫星通信系统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有较好的素质适应无线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以课程讲授阶段划分,课程组成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卫星通信概论、卫星通信系统、信号传输技术、典型的卫星通信网介绍等。

可以看出,目前的卫星通信课程体系存在内容多、系统性强,结合实际应用较多的特点,但并未涉及信息安全内容,而卫星通信的协议及数据安全始终是卫星测控系统与通信系统设计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卫星测控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电子侦察和电子对抗手段的发展对依靠机要手段保障空间数据系统安全的传统方法形成了严重的威胁。信息安全知识讲授的匮乏造成了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信息安全方面的专业知识缺失。另一方面,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课程学多以地面有线和无线网络为背景,对于卫星通信中的信息安全教学并未涉及,而地面网络与卫星通信网络环境的极大差异又造成其已掌握的信息安全知识无法直接运用到某些具体工程实践问题上,这对于军队理工类高等院校等涉及国家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任务的高等院校来说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并且该问题在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上体现得更加突出。

实际上,在单纯的课堂理论讲授之外,应花大力气研究如何提高卫星通信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理解掌握卫星通信基本原理的同时,能够学以致用地解决工程实践问题。

(二)加强意识教育,使学生了解卫星通信中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首先要让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了解信息安全在卫星通信中的重要性。卫星通信的安全性是任何空间任务都不能忽视的问题,特别是目前分包系统和交互支持应用广泛的现代空间信息体系,由于空间链路的开放性,航天任务期间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对空间数据系统安全的威胁。第三方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截获所发送的通信信号,窃取并解译信息内容,并通过伪造信息对正常工作的卫星进行攻击破坏,从而达到破坏信息、数据或资源,泄露秘密信息,中断系统的正常业务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卫星通信乃至空间数据系统的安全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需求;面对高技术手段形成的电子侦察和对抗环境,对数据保护技术的要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空间信息传输的安全主要由通信节点和通信链路的安全来保障,而通信链路的安全主要由通信协议的安全来保障。

如上,通过分析卫星通信系统在目前高技术条件下所面临的安全威胁,使学生充分掌握课程讲授的目的。可以通过引入信息安全理论中的安全威胁建模与卫星通信系统遭受信息攻击案例等多种形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三)结合卫星通信环境,使学生掌握卫星通信中信息安全的知识点

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掌握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信息安全专业与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授课内容重点有所不同,重点结合卫星通信环境,使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掌握需要学习的信息安全知识点,使信息安全专业学生掌握其所学的信息安全知识在具体卫星通信工程实践中应用的方式方法。其根本在于,空间信息链路的特点决定了其安全增强方式与传统的地面网络安全机制之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传输距离远而引起的长传播时延以及上下行链路的高度不对称,导致了卫星链路遭受攻击的反应时间增加。

2.信息传输误码率高,信息传输过程几乎全部需要利用卫星链路,恶劣的空间辐射环境以及敌方的电磁干扰、电磁攻击,会导致信息误码率升高,而高误码率会对加密数据的正确性产生更大的影响,密码学算法的错误扩散影响范围急剧扩大,增加数据重传的概率。

3.卫星通信资源异常宝贵,传统的认证、加密及访问控制机制会大大消耗有限的卫星链路资源,应在实现安全控制的同时要避免浪费通信资源。

4.卫星的计算资源、存储容量及处理能力受限,使得采用的安全机制必须高效,以处理效率和安全为双重目标;并且,由于空间环境的电磁辐射引起的单事件翻转(SEU)会导致安全模块计算错误,同样加剧了错误扩散的程度。

5.卫星信道状态的不可预测性决定了在空间链路上实施入侵检测的难度较高、较为复杂。

通过如上分析,让不同专业学生了解到自己目前所掌握知识的差距,从而提升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掌握信息安全与对抗知识的兴趣,也能够培养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学有所用”的自信。

(四) 跟踪科研发展成果,设计卫星通信信息安全教学内容

针对卫星通信协议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基于卫星链路复杂性、异构性、高动态性、长延迟等特点,可从物理层的信息理论安全和链路层/网络层的计算安全两个方面研究空间通信协议的安全增强和数据保护技术,主要包含基于计算安全理论的数据安全保护和基于信息理论安全的物理层安全两大教学内容。由于卫星通信技术发展速度快,因此要紧跟最新科研成果,动态调整设计卫星通信信息安全教学内容。

1.基于计算理论安全的CCSDS链路协议数据保护。依据最新的CCSDS国际标准,重点讲授CCSDS空间数据链路协议保护的加密与认证技术。在讲授过程中,根据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密码学知识储备与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通信原理知识储备,减少理论授课内容,因材施教。结合卫星信道的高误码率等链路特点,讲授信息安全技术对链路协议的吞吐量效率、等待延迟等传输性能造成的影响。要让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理解,安全机制实施的位置、采用的密码学算法和协议的执行过程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联系。在原有卫星通信系统上添加安全机制,从可靠性角度来看无疑是增加了一个可能给系统可靠性带来不利影响的额外环节。可让学生在教学环节展开深入讨论,让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和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深入交流,从不同专业背景出发,讨论卫星通信系统中需要的数据保护技术具有哪些特点,受到哪些限制,与传统地面网络存在何种不同。

由于涉及的密码学知识较多,基于计算理论安全的卫星通信数据保护技术适宜在信息安全专业进行课程教学。

2.基于信息理论安全的物理层安全机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课程教学目的。由于空间链路中存在被动窃听的可能性,如果通信双方完全通过在经典信道上传输信息,则在双方之间建立保密的密钥是不可能的。其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呈级数增长,量子计算机的即将出现更是威胁着计算密码的安全性,要满足空间链路的信息机密性需求就必须构建更科学更完善的密码体制。然后,引入信息理论安全的概念。信息理论安全结合了信息论与密码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信道传输的随机性,保证无线网络中恶意窃听的第三方不能对信息进行正确译码。在卫星通信链路的物理层采用基于信息理论安全的安全机制,星地通信双方不需要共享加密密钥,不需要复杂的加密解密算法,利用信道特性、编码、调制等一系列通信机制建立来建立安全的通信模型。

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以Shannon信息论意义上的安全通信系统模型为基础,结合卫星通信信道存在着多径效应、阴影效应、多普勒频移和电离层闪烁等特征,重点讲授多径衰落等自然因素对信道安全容量和安全通信速率的影响,使学生掌握多径衰落环境下的信息理论安全模型。让学生了解通过多径衰落的阴影效应和多普勒效应的影响来加大窃听方对信息不确定性的方法,并学习利用多径衰落的相关系数之间的内在关系掌握基于信息理论安全的密钥生成算法等。由于涉及的信息论与通信原理知识较多,基于信息理论安全的物理层安全机制适宜在通信工程专业进行课程教学。

三、加强理工类高等院校跨学科信息安全教育的几点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就如何加强理工类高等院校跨学科信息安全教育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因材施教,进行信息安全学科内部跨学科“二次教育”

信息安全专业研究生大多来自计算机、通信与数学等各个专业,其在本科阶段的知识背景、知识结构都较为不同。针对这种情况,应充分利用学生知识结构,找准切入点,选择适合来自不同专业学生的研究方向,使他们既能获得全面系统的信息安全专业知识又能发挥他们所长,因材施教进行“二次教育”。具体来说,针对来自计算机、通信等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利用其在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软硬件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优势,重点加强其在信息安全理论知识方面的教育培养,指导学生阅读学习密码学与安全协议相关理论知识的经典教材或经典论文,培养其信息安全理论学习兴趣 。相应地,针对来自数学等理论性较强专业的学生,由于其已经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理论学习方法,故应提高计算机、通信网和程序开发等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弥补相应知识与能力的欠缺。

(二)与时俱进,有机结合系统工程知识与理论基础知识

对于信息对抗与网络系统安全等侧重于工程技术的研究方向,在打牢信息安全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应加强工程实践教育,使教学工作融合于科研项目的研究开发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更加生动具体地理解专业知识并加以掌握。要不断总结经验,根据不断变化的本学科发展情况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改进培养方案,根据最新的科研成果改进系统教材,做到研究生教育与项目科研与时俱进、研究方案与教学教材紧密结合、工程研发培训与信息安全理论教学跨学科并进,从而促使研究生培养水平不断提高。

(三)融会贯通,加强其他理工类专业信息安全“跨学科”教育

对于其他理工类专业,如自动控制类专业、物理类专业、化工类专业、航空航天类专业等涉及国家基础设施安全的专业学生来说,首先要加强其对信息理论知识重要性及理解程度,要求其重视本专业学科中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其次是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适当增加信息安全在本专业应用方面的课程。例如在飞行器设计专业方面,要加强学生对行器通信安全重要性的理解,掌握飞行器通信安全在飞行器设计中的方法与要求;在电力系统专业方面,要求学生在设计电力网络的同时,要能够充分考虑电力网的安全性。总而言之,要理工类各专业学生在扎实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一种包含信息安全在内的“大局观”,融会贯通地掌握体系知识与体系设计能力,全面提升专业素质能力。

(四)丰富形式,利用多种手段加强信息安全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跨学科”交流

除正规课程之外,信息安全教育还可以通过其它形式多样的跨学科教育活动来进行。许多高校都开设有“计算机文化节”之类的课外教学活动,信息安全可以作为这些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举行信息安全知识竞赛,计算机渗透技术大比拼等。另外,小型报告会、问卷调查、技术讲座等都可以作为信息安全教育的方式。总之,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充分了解所学知识与技术的“用武之地”与“用武之法”;使其他理工类专业学生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信息安全技术,增强其专业知识体系的全面性及其大局观,为实现信息安全管理、解决信息安全问题奠定坚实的教学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唐成华,钟艳如,王鑫,王勇,张瑞霞.信息安全专业发展现状及促进对策[J].计算机教育,2013,(7):66-73.

[2] 融燕,侯思齐等.中美信息安全教育与培训比较研究[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学报,2009,(1):27-31.

[3] 李晖,马建峰. 结合学校特色加强信息安全专业建设的几点体会[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1):3-4.

[4] 王丽娜等.卫星通信系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5] 吕海寰等.卫星通信系统(修订本)第二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6] 张晖.“卫星通信”课程本科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9,(31):169.

[7] 魏东兴,徐红,邢慧玲.自动化专业开设通信技术课程的尝试[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4):46-48.

[8] C. E. Shannon, “Communication theory of secrecy systems,” Bell Syst. Tech. J., vol. 28:656715.

卫生统计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旅游卫星账户;发展;方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7-0011-08

旅游卫星账户(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普遍认可的、科学的旅游统计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基于旅游卫星账户的经济分析。中国的旅游卫星账户肇始于2003年到2005年的江苏省区域旅游卫星账户的编制。2005年,浙江省也编制了自己的区域旅游卫星账户。现在,部分旅游城市正在探索性地讨论编制城市旅游卫星账户的可能性。

本文将着重理清旅游卫星账户发展的脉络,说明旅游卫星账户的核心方法,初步讨论编制区域和城市旅游卫星账户需要考虑的问题。

1 旅游卫星账户的发展

在加世纪最后的20年,旅游卫星账户从一个学术概念发展成为现实的旅游统计系统。在这个过程中,三个国际性组织和一个国家对旅游卫星账户的发展贡献良多,他们是世界旅游组织(UNWTO)、经济合作组织(OECD)、欧盟统计处(Eurostat)和加拿大。

旅游卫星账户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概念发展阶段、探索阶段以及融合与深化阶段。下面将分阶段记述旅游卫星账户的重要文献和研究成果。

1.1 概念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

关于旅游卫星账户概念的讨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这之前,旅游统计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旅游本身的定义方面。1963年联合国召开的国际旅行与旅游大会最终确定了国际通行的定义,包括国际游客(visitor)、国际旅游者(tourist)和国际一日游游客(same-day visitor)。三者之间的联系是,国际游客包含国际旅游者和国际一日游游客。其定义如下:

国际游客指离开其惯常居住地到别国,并不以赚取酬劳为目的的任何人。国际游客包括国际旅游者和一日游游客(当时称短途游客,excursionists)。国际旅游者指在别国至少停留24小时以上的国际游客,目的包括休闲、商务、家庭、公务、会议(UNWTO,1981:5)。

在1978年,联合国出版了《国际旅游统计临时手册》。1963年确立的这些基础概念都被采纳,从而奠定了旅游统计的基础。1994年世界旅游组织确立的关于旅游的定义系统,也是在这些定义的基础上产生的。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旅游组织就在推动旅游卫星账户发展方面扮演了积极的角色。1983年,世界旅游组织就发表了一个报告,强调旅游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以及它与经济、社会的相互影响和依赖。报告建议将旅游作为一个产业直接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个建议并没有被联合国采纳,原因在于,旅游产业被普遍认为是不同于传统产业的特殊产业。但是这个报告宣告了旅游统计发展的新方向,它论证了旅游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重要性,强调旅游统计要与国家统计系统相衔接。

忒勒特(Teillet,1988)在1988年讨论了通过修改国民经济账户体系评估特殊行业的可能性。他专题讨论了与旅游相似的教育行业。他强调国民经济账户体系需要显示各种行业的资金流动情况,以便为管理提供依据。同时,他建议卫星账户应包含一些非货币数据,例如产业的就业规模、固定资产等。虽然他没有直接去讨论旅游卫星账户,但这些观点对旅游卫星账户都有直接指导意义。

1.2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

宣告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是加拿大旅游卫星账户的草案和经合组织的旅游经济账户手册。另外.还有一个事件对旅游卫星账户有重大影响,它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SNA’93)的颁布。

1991年世界旅游组织在渥太华召开了一个题为“旅行与旅游统计”的国际会议。世界旅游组织强调,旅游信息系统必须与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相结合,旅游卫星账户是旅游信息系统发展的现实途径。同时,与会代表同意,国际通行的“旅游”的定义必须符合如下标准:1.全世界通用,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定义应简单、明确;3.严格地以满足统计的需要为目标;4.与现行的国际标准和分类相一致,这里就是与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以及国际工业分类体系相一致;5.定义应简单而且可测量(UN&UNWTO,1994:3)。

在1991年以前,经合组织、世界旅游组织、法国、加拿大都了与旅游卫星账户相关的报告。这些报告有两个特点:1.都建立在投入产出表框架的基础上;2.都局限于旅游特征产业方面,即仅研究饭店、旅行社等直接与旅游相关的产业。法国被认为是建立了第一个旅游卫星账户体系的国家,但是,法国并没有向世界公布法国旅游卫星账户的结构、内容和结果。因而,加拿大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旅游卫星账户的者(Lapierre,et al,1991)。

从1987年开始,加拿大国家旅游数据工作委员会(The National Task Force on Tourism Data)要求加拿大统计局发展加拿大旅游卫星账户。加拿大统计局于1991年在渥太华会议上宣读了小组研究报告,掀开了旅游卫星账户的新一页,题目是“卫星账户与旅游信息系统”。这被认为是第一部对外公布的国家旅游卫星账户(Smith,2000)。

1993年,联合国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版(sNA’93)。在这个体系构架内,所有的独立产业都是从供给的角度加以定义的,即生产相同产品或者提供相同服务企业的总和被定义为一个产业。例如,农业企业都生产农产品,那么凡是生产农产品的企业都属于农业生产部门;民航业提供民用航空运输服务。然后再以投入产出矩阵为框架,具体描绘了各种产品对生产情况以及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问的资金流动情况。

可是,从供给的角度,旅游企业并不生产同一种产品或同一种服务。饭店总体上提供以住宿为核心的服务,旅行社提供的是一种综合服务,旅游车船公司则向旅游者提供交通运输服务,等等。显然,所谓旅游企业提供的服务并不相同。因此,在SNA’93的体系内,旅游不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

SNA’93考虑到了旅游业的特殊情况,它建议了两种方法来测度旅游业。一种方法是,修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每个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和产品下都细分出旅游子目录,然后分别做相应的评估。例如,在航空业、交通业等行业下都分出旅游子目录,分别统计后进行累加。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将旅游列入 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可以直观地看到旅游在各产业中的比重;然而这种方法破坏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完整性,改变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另一种方法是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结构体系,专门评估旅游产业的规模。后一种方法被普遍认为是唯一切实可行的办法,因为它对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做任何修改,同时运用其中的相关数据,实现对旅游产业规模的评估。使用后一种方法,形成的建立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上的附属体系,就称为卫星账户。

因而,旅游卫星账户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着同构的特点,卫星账户是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补充与完善。正是卫星账户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这种亲缘关系,使得卫星账户的结果可以拿来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结果进行比较;具体地说,有了旅游卫星账户,旅游产业就可以同农业、建筑业、制造业以及服务业等其他产业进行比较,明确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具置。旅游卫星账户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补充账户的方式被写入SNA’93。这成为旅游卫星账户发展的强心剂,从此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投入到旅游卫星账户的研究和探索中来。

1994年世界旅游组织出版了《旅游统计建议》(Recommendations on Tourism Statistics)以及《旅游活动国际标准分类》(The Standard 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 of Tourism Activities,简称SICTA)。前一,个文件是对1991年渥太华会议以后在旅游相关定义方面研究成果的总结,正式提出了一整套国际通用的定义。这一定义系统一直沿用至今(UN &UNWTO,1994)。

1999年,作为对多年研究探索的初步总结,世界旅游组织出版了《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卫星账户:概念性框架》(UNWTO 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TSA):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经合组织也大大推动了旅游卫星账户体系的发展。经合组织在这方面的尝试始于1991年。该组织了旅游经济账户手册(Manual on TourismEconomic Accounts),并在成员内部推行。旅游经济账户(Tourism Economic Accounts,简称TEA)是最早的度量一个国家的旅游产业规模的系统之一。这个系统与后来的旅游卫星账户的主要区别在于,旅游经济账户局限于所谓的旅游特征产业,即与旅游有直接关系的产业,如饭店、旅行社、民航、交通等。而旅游卫星账户则还要考虑到所有与旅游者消费有关的产业,如汽油、服装等的零售、文化消费等等,并不局限在传统认为的旅游特征产业。同时,经合组织始终坚持从服务于政策咨询的角度完善这一系统。

从1997年开始,经合组织开始建议其成员国从旅游经济账户系统向旅游卫星账户系统转变。经合组织接受了旅游卫星账户的合理性和可行性。1999年经合组织旅游委员会自行编制完成了新版本的旅游卫星账户以及旅游就业测算方法,并在2000年出版了《经合组织旅游测算方法》(Measuring the Role 0f Tourism in OECD Economies)。这个手册说明了经合组织推荐的旅游卫星账户的方法以及16个成员国在编制旅游卫星账户方面的经验,这些国家包括走在世界前列的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英国、美国、西班牙,等等(OECD,2000)。

欧盟统计局也很关注旅游卫星账户的发展。它更关注旅游统计方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结合。1995年,欧盟统计局也作了专项研究,讨论旅游的产出和供给在一个具体区域的平衡问题。

正是以上三个国际组织最终促成了旅游卫星账户方法的融合。

就国家而言,对旅游卫星账户贡献最大的是加拿大。加拿大1991年对外公布了第一个国家旅游卫星账户的构想,1994年对外公布了第一个国家旅游卫星账户的结果。这向全世界宣布旅游卫星账户从一个概念发展成为一个切实可行的统计系统。加拿大还发展出了一套适合旅游卫星账户需要的数据收集体系,即旅游者调查体系,国际游客和国内游客在一个游程中停留的所有省、市都被记录下来,在各个地区的旅游花费也被记录下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不重叠的数据体系。同时,在国家旅游卫星账户的基础上,加拿大还为各省编制了省级区域旅游卫星账户。所有这些事实,使加拿大成为旅游卫星账户的先驱。

1.3 融合与深化阶段:1999年以后至今

费彻林1999年在讨论卫星账户的方法时表达了他对旅游卫星账户发展现状的担忧。世界旅游组织和经合组织都在发展自己的国家旅游卫星账户体系,同时这两个国际组织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但是“不能保证这两个组织能够在方法上达成共识”,似乎旅游卫星账户方法上的分歧不可避免(Frechtling,1999)。

然而,就在同一年,世界旅游组织就在法国尼斯召开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国际大会,会议的主题是“量度旅游的经济影响”。会上,三大国际组织――世界旅游组织、经合组织、欧盟统计局同意成立一个专门工作组,来平衡各方面的需求,形成一个国际通行的旅游卫星账户体系。两年以后,也就是2001年,世界旅游组织和加拿大旅游局在温哥华召开另一次国际会议,了三个组织共同的研究成果:《旅游卫星账户:推荐方法框架》(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Recommended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简称TSA:RMF),这是现在最通行的旅游卫星账户版本。

这一文本标志着旅游卫星账户方法上的融合,一个全球统一的旅游卫星账户系统得以形成。

现将所有与旅游卫星账户有关的重要文献罗列如下(见表1)。

在2001年以后,旅游卫星账户的编制成为研究和讨论的重点,对旅游卫星账户的研究也更趋深化。例如,具体讨论数据的收集(Frechtling,2005;Smith,2000)、编制的过程与经验(shanna&Olsen,2005;Fleetwood,2005)。对旅游卫星账户研究的另一方面的深化是旅游卫星账户的区域化。例如,加拿大、法国就在国家旅游卫星账户的基础上编制了省旅游卫星账户。

最近的一次国际会议是2005年10月在巴西召开的,题目是“旅游卫星账户:理解旅游和设计战略”。很多国家在会上交流了编制部级旅游卫星账户的经验,同时也提出一些新的研究课题,例如琼斯教授在2005年就谈到了区域旅游卫星账户的发展和特殊问题(Jones,2005)。

1.4 WTYC与国家卫星账户体系

一个颇具争议的系统是世界旅行与旅游协会(WTTC)于1993年颁布的国家卫星账户体系(theNational Satellite Account,简称NSA)。世界旅行与旅 游协会是以世界最大旅行商的CEO为成员形成的国际组织。重要的航空公司、旅行商、酒店集团等的CEO都是这个组织的成员。因而,这个组织在经济和政治方面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国家卫星账户体系设立的目标是测度“旅行和旅游行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虽然,这个系统也叫卫星账户,但是它和通常意思的卫星账户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国家卫星账户测度的是“旅行和旅游行业”,而旅游卫星账户测度的是旅游产业。其次,国家卫星账户以美国的数据为基础,以国家间的消费指数为桥梁,推算出各个国家的相应数据;而旅游卫星账户以投入产出表为基本结构,以当地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另外,在旅游消费等关键概念的认定上,也有较大区别(WTTC/WEFA,1993;WTTC/WEFA,1996)。史密斯教授曾经从概念、结构、方法、数据来源四个方面系统论述了这两种方法间的区别(smith,1997)。

通常,国家卫星账户体系关于旅行与旅游行业对经济贡献率的结论比旅游卫星账户得出的结论大很多,有的甚至是几倍的差距。学术界普遍认为,旅行与旅游协会关于旅行与旅游行业规模、就业规模的测算,与旅游卫星账户相比,在方法上存在缺陷,结论上夸大事实(smith,1997;Hansen&Jensen。1996)。

但是,世界旅行与旅游协会在旅游卫星账户探索的初期,对旅游统计系统提出了非常好的构想,在研究上是有贡献的。某些观点也被世界旅游组织采纳了。例如,SUV的消费是否应算入旅游者消费,这一问题就是世界旅行与旅游协会提出的(WTTC/WEFA,1993;WTTC/WEFA,1996)。

2 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旅游卫星账户在江苏省的实践

2.1 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中国的旅游卫星账户正在经历本土化的过程。在讨论旅游卫星账户本土化之前,先要讨论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历程。总体上说,中国的统计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1952年至1984年。这一阶段采用的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即MPS体系。它源自社会主义阵营的前苏联,是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的历史产物。它适应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为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科学的计划经济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阶段为1985年至1992年。在当时我国国民经济的管理是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主导思想的背景下,这一时期,MPS和SNA两种核算体系共存。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既要考虑有计划指令为主导方面所需要的指标体系,又要兼顾有市场调节为辅所需要的数据资料,以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党政决策部门的需要。在这一阶段,我国统计工作者与经济、理论、教育工作者密切合作,研制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把两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互转换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1992年》,并付诸实施,较好地解决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时期的核算问题。第三阶段为1993年至今。为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取消了MPS,建立与联合国新SNA接轨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新版本。从1993年起,国家统计局对1992年《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进行重大修改,探索建立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新版本。因而,我国现行的统计制度本质上是源于SNA’93(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李强,2001)。

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个大背景下,发展旅游卫星账户在我国成为可能。

2.2 江苏省区域旅游卫星账户

2001年在江苏省旅游局的主持下,开始了旅游卫星账户在中国划时代意义的实践。2002年9月,工作组完成了《江苏旅游卫星账户体系构建》,系统提出了江苏区域旅游卫星账户的构想。2002年江苏省旅游局代表李明耀在世界旅游组织召开的国际研讨会上宣读了《关于构建中国江苏旅游卫星账户体系初步设想》的研究成果。这是中国第一次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正在进行的区域旅游卫星账户的实践。2003年,江苏省旅游局委托西安交大签订合同,委托其进行区域旅游卫星账户研究。2003年9月形成了《江苏旅游卫星账户构成数据机构调查方案》,并报江苏省统计局审批后实施。同年江苏省旅游局请江苏省社会经济调查队进行了有关江苏旅游卫星账户结构性抽样调查。2004年9月在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的联合主持下,江苏省旅游卫星账户通过评审(江苏省旅游局,2006a;江苏省旅游局,2006b)。

江苏省的区域旅游卫星账户的研发是在我国还没有全国旅游卫星账户的基础上进行的。他们能够依据的资料是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方法框架,世界上60多个国家建立国家旅游卫星账户的经验,以及加拿大、西班牙、英国少数几个建立了区域旅游卫星账户国家的研究经验。其重大难点在于,区域旅游卫星账户需要在一个开放的区域内研究旅游统计与评估。这也是区域旅游卫星账户与国家旅游卫星账户的巨大区别。

江苏省的区域旅游卫星账户是中国第一个旅游卫星账户的实践,同时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区域旅游卫星账户之一。它为世界提供了一个中国样本,为中国提供了旅游卫星账户的成功示范,为国家旅游卫星账户和其他省级区域旅游卫星账户的开发提供了经验。

在此以后,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都相应编制了旅游卫星账户,分别在区域旅游卫星账户的编制方面做了新的尝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区域旅游卫星账户在中国的实践。个别城市,如苏州、大连、成都、秦皇岛等都在尝试进行城市旅游卫星账户的编制。区域和城市旅游卫星账户在中国的发展需以后作专门的论述。

旅游卫星账户不仅是一种统计制度,更是一种分析方法。在区域旅游卫星账户建立之后,如何运用旅游卫星账户,如何选择分析方法成为一个课题。

3 旅游卫星账户方法

旅游卫星账户的方法简要地可以从定义群、投入产出模型和卫星账户报表来说明。

3.1 定义

旅游卫星账户是一种统计制度,它必须以科学的定义系统为基础。旅游卫星账户的定义都是建立在世界旅游组织定义体系的基础上。世界旅游组织1995年出版了《旅游统计的概念、定义与分类》(Concepts,Definitions and Classifications for TourismStatistics),系统定义了旅游,并将旅游分为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国内游。

旅游活动包括“人们离开惯常环境并停留在一个地方,连续不超过1年,以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为目的的活动”,这个定义有四重意思:首先,旅游被定义为一种活动,不是一个产业,这是因为旅游是从需求的角度来定义的;其次,旅游活动需要离开其惯常环境并停留在目的地;再次,旅游活动有个时间限 制,连续不超过1年;最后,旅游不仅包括以休闲为目的的活动,以商务为目的的活动也包括在内。

在这个定义中,惯常环境最难定义,各国也有不同的标准。2002年加拿大和西班牙就此专门成立了工作组,对世界上39个国家的情况进行了调研。他们发现,20个国家以距离作为标准,如加拿大旅行超过80公里才被认为是旅游,澳大利亚是40公里,美国是100公里。有13个国家以访问频率作为标准,瑞士和波兰认为,每周都去一次的地方都属于惯常环境。6个国家采用其他标准,如提前计划的旅行就是旅游,或者将过夜客人都认为是旅游者,或者在节假日的出行都被认为是旅游。也有些国家采用了综合标准,如芬兰认为,离开惯常居住的50公里,并且不是每周都去的目的地的旅行才是旅游。

我国现有对旅游的标准是,离开惯常居住地10公里,路上花费6小时。

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是被普遍认知的定义,这成为组织旅游卫星账户的一个依据。同时,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一组定义:国际旅游(International Tourism)、国民旅游(National Tourism)和域内旅游(Intemal Tourism)。国际旅游包括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它用来描绘国际收支平衡情况;国民旅游包括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它说明国内居民的旅游活动;域内旅游包括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它描绘旅游者在一个区域的总花费。旅游卫星账户主要分析域内旅游数据,即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出境旅游虽然在卫星账户中有反映,但主要是数据形式,没有形成有意义的经济分析结论。

3.2 投入产出模型

投入产出模型是一种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它是SNA’93的基本框架,同样是旅游卫星账户的基本框架。其基本假设是投入和产出有着平衡关系。

投入表描述不同行业对不同产品的购买行为,就是描述不同产品因消费而在不同行业间的流动。产出表描述不同行业对不同产品的生产行为。

旅游行业的特点是,从消费的角度,旅游企业既向旅游者提品,也向非旅游者提品,如酒店为旅游者提供服务,也为当地居民提供服务;从生产的角度,旅游企业生产旅游产品,其他行业也为旅游者提品。这样就需要在投入产出表中分门别类地进行汇总。

旅游卫星账户中,投入表的数据来自有针对性的旅游消费调查,产出表的数据来自统计部门的商业调查。有了这两种数据,并在投入产出模型的框架内组织起来,就是旅游卫星账户的数据基础。

3.3 报 表

世界旅游组织的推荐方法框架(TSA:RMF)中的10个表和经合组织手册中的16个表没有本质区别。区别大体是三点,第一,经合组织的卫星账户没有入境、出境、国内旅游的分类;第二,经合组织用一张表专门描述旅游者的特点;第三,经合组织的卫星账户分别用当前价格和基准价格来描述需求与供给情况。

下面以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10个表来简单说明旅游卫星账户表间的关系。10个表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以投入产出模型组织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数据。表1到表4从需求的角度分别描述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消费情况,并由表4做域内旅游的汇总;表5从供给的角度描绘旅游业;表6得出旅游卫星账户最重要的结论――旅游增加值(Tourism Value Added)。第二部分是旅游卫星账户的结论部分,包括表6到表10,分别描述旅游增加值、旅游就业、旅游业固定资产、旅游集团消费(指政府为促销发展旅游进行的消费)和一些非金钱指标。

TSA:RMF推荐的旅游卫星账户10个表的关系如图2所示。

3.4 核心指标

《旅游卫星账户:推荐方法框架》(TSA:RMF)推荐了4个核心经济指标,域内旅游花费(InternalTourism Consumption)、旅游产业增加值(Value Addedof Tourism Industries,简称VATI)、旅游增加值(Tourism Value Added,简称TVA)和旅游GDP(Tourism GDP,简称TGDP)(OECD,et al,2001)。

域内旅游花费是入境旅游花费和国内旅游花费的总和。旅游对当地国民经济的贡献是由域内旅游花费拉动的。因而,这是旅游卫星账户首要的核心指标。

另外三个核心指标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旅游行业增加值是所有旅游企业一定期间内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这一数值不去考虑旅游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是提供给了旅游者,还是提供给了非旅游者。提供给非旅游者的产品和服务其实不是旅游产生的增加值。旅游行业的总产出减去中间花费,得到旅游行业增加值。

旅游增加值是指由于域内旅游花费而引起的增加值,它可能是旅游行业创造的,也可能是与旅游相关联的其他行业创造的。它通过累加所有旅游者消费的产品和服务引发的增加值得到。

旅游行业既向旅游者提品和服务,也向非旅游者提品和服务。旅游者消费的产品和服务被定义为旅游消费品,非旅游者消费的产品和服务被定义为非旅游消费品。旅游领域的复杂性在于,旅游行业既生产旅游消费品,也生产非旅游消费品;旅游者既消费旅游行业生产的旅游消费品,也消费非旅游行业生产的旅游消费品。因而旅游消费对旅游行业产生的GDP有贡献,对其他行业产生的GDP也会有贡献。这是旅游统计、旅游贡献率的评估难于其他行业的原因所在。

旅游GDP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因域内旅游花费而生成的GDP。GDP是一个增加值的概念。它是一个区域内、一定时间段内,所有当地生产者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再加上相应的税收,减掉政府返还的补贴。从这个定义看出,GDP是由当地的生产者创造的;旅游GDP则是由当地的域内旅游花费创造的。前者是从供给角度衡量GDP,后者则从需求的角度创造了旅游GDP这一新概念。

旅游业增加值、旅游增加值和旅游GDP三者的异同可以总结为表2。

4 旅游卫星账户的发展――区域、城市旅游卫星账户

从1999年开始,旅游卫星账户进入了融合与深化的发展阶段。2001年,部级旅游卫星账户方法的融合已经完成。2001年以后,旅游卫星账户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方法本身的细化,表现为对信息收集方法、旅游卫星账户本身结构的讨论;一个是旅游卫星账户的区域化,甚至城市化(江苏省旅游局,2006a;江苏省旅游局,2006b;浙江省旅游局,2006;潘建民等,2005)。

区域旅游卫星账户或者城市旅游卫星账户都要着重解决几个问题:

第一,建立区域或者城市旅游卫星账户是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建立为前提。因为对于卫星账户而言,编制旅游业相关的投入产出表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国,大多数省定期编制投入产出表;而在城市一级,大多数城市没有编制。所以,编制区域或者城市旅游卫星账户前需要进行编制的可行性研究。

第二,区域或者城市旅游卫星账户的建立,不但要考虑如何为政府争取资金、争取政策、管理市场、引导企业服务,更要为地方的旅游业经营者、投资者服务。这就需要在旅游卫星账户的内容和结构方面提出适合区域和城市需要的、比部级旅游卫星账户更加灵活的方法和结构,最终形成以旅游卫星账户为核心的新的旅游信息体系。

第三,区域或者城市旅游卫星账户的设立需要考虑整个旅游信息系统的提升。从统计数据的采集、数据的汇总与分类到卫星账户的编制,都要求以旅游卫星账户的新方法为基础,按照其要求进行调整,甚至创新。而旅游卫星账户编制完成以后,基于此的经济分析也会成为旅游研究的重大课题。

5 结 论

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已经将部级旅游卫星账户的开发列为近两年工作的重点,部分省也在开展区域旅游卫星账户的实践。一些城市已经就建立城市旅游卫星账户进行了调研。这为旅游卫星账户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

卫生统计论文范文第1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监测对象为如东县所有学校食堂,包括职业中学和幼儿园食堂。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部分学校食堂进行卫生监督检查。

1.2 方法

采用卫生许可和经常性卫生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对学校食堂卫生状况进行监督监测。创建文明城市前后监督调查采用统一的调查表,由县卫生监督所专业人员现场调查并具体负责填写,内容包括学校食堂卫生许可证及食品从业人员健康证持有情况、卫生设施、消毒后餐具合格情况。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调查138家学校食堂,其中高级中学18家、初级中学30家、小学59家、幼儿园31家。创建文明城市前卫生许可证持有率为67.39%(93/138),创建文明城市后为89.85%(124/138)。各级学校食堂在创建文明城市前后卫生许可证持有率及从业人员健康证持有率均显著提高(表1、表2)。

2.2 基本卫生情况

138家学校食堂创建文明城市前有防蝇、防鼠、防尘“三防”设施齐全的有102家,创建文明城市后有127家,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03,P<0.001)。

2.3 餐具消毒效果监测情况

对学校食堂餐具消毒效果进行监测,创建文明城市前监测1 380件,合格1032件,合格率为74.78%,创建文明城市后监测2 078件,合格1 721件,合格率为82.82%。经分析创建文明城市前后消毒餐具合格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创建文明城市后消毒餐具合格率高级中学(99.15%)、初级中学(80.26%)、小学食堂(82.82%),均比创建文明城市前高级中学(89.83%)、初级中学(73.86%)、小学(67.36%)有明显提高,经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如东县以“告别陋习,讲究卫生,倡导文明”为主题,创建省级文明城市,2006年成功成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文明城市前后各级学校食堂基本状况监测,结果显示,创建文明城市后学校食堂卫生许可证持有率、从业人员健康证持有率、消毒后餐具合格率明显提高,并增设了卫生设施。表明创建文明城市有利改善学校食堂卫生状况。

但是监督过程中发现,创建文明城市后仍有10.15%的学校食堂无食品卫生许可证,无证经营主要由于学校食堂缺乏基本卫生设施,与卫生许可证的发放标准存在较大差距。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现在大多学校食堂由私人承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愿在卫生设施上进行投入。部分食品从业人员卫生法律意识淡薄,存在无证上岗现象。因此,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意见的通知》([2003]69号)文件精神,严禁将学校食堂承包给个体进行营利经营,学校领导是学校食品卫生第一责任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将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学校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凡学校食堂卫生不达标,取消学校及校长评先评优资格。

卫生统计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文献计量;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

卫生资源是指提供各种卫生服务而使用的投入要素总和;卫生资源配置是指对相对稀缺的卫生资源在各种可能用途之间进行选择、安排和搭配,以获得最佳效益的过程;卫生资源分配公平性主要是指按需分配卫生人力资源、物力资源[1]。卫生资源配置公平作为卫生服务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卫生服务利用公平的前提,对促进社会公平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文献计量法,回顾和分析2000-2015年我国关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相关研究,了解以往研究的优点和不足,为深入研究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提供理论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选取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统计源,以“主题”为检索项,以“卫生资源配置and公平”为检索式,采用“模糊”检索方式,时间限定为2000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共检索出文献1184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指标包括年代、关键词、作者、期刊、论文内容等。其中,年代分析、关键词分析、作者分析以1184篇文献为研究对象,期刊分析、论文内容分析以654篇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

二、结果

1.文献总量的年度变化

如表1所示,2000年至2015年6月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关的文献共1184篇,其中期刊论文654篇(占55%),硕博论文463篇(占39%),会议论文28篇(占3%),其它论文39篇(占3%),即期刊论文、硕博论文是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关文献的主要组成部分。文献总量从2000年的19篇增长到2014年的140篇,其中,2010年开始超过100篇,文献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由此可见,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卫生经济学科的发展和医疗改革序幕的拉开,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2.中文关键词分布

统计分析某领域研究论文的关键词,可以发现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2]。在1184篇文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中文关键词是“公平性”(305次),其次为“基尼系数”(153次),“卫生资源”(135次),表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得到广泛关注,其评价指标主要是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尤其是基尼系数。同时,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公平性也是重要的研究领域(见表2)。对1184篇文献的作者所属单位进行统计,排名前十的机构都为高等院校,其中综合性大学7所,医科大学4所,说明高等院校是该研究领域的主力;医科大学的发文量低于综合性大学,可能与卫生经济学科的交叉性有关(见表3)。发文量超过4篇的作者共有33人,表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有较为稳定的研究队伍。

3.论文的期刊分布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刊载论文总数占33%的期刊是这一学科的核心期刊[3]。结果显示,在654篇期刊论文中,《中国卫生经济》《中国卫生事业管理》《中国卫生资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中国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研究》《医学与哲学(A)》《医学与社会》《卫生软科学》9种期刊共刊载225篇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关的论文,占期刊论文总量的34.40%。其中,《中国卫生经济》《中国卫生资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医学与哲学(A)》《卫生经济研究》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医学伦理学》《医学与社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表明2000年以来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关的论文质量较高。

4.论文的研究内容分析

(1)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马国芳[4]等运用Lorenz曲线和基尼系数分析2001-2010年新疆13个地州市卫生资源(卫生技术人员、床位、医生)配置情况,发现其卫生技术人员、医生的配置处于不公平状态,建议从卫生投入、人员培训等角度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李贞玉[5]运用泰尔指数分析评价辽宁省医院(卫生院)卫生总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医师和护士(师)等配置公平性,显示其总体公平性较好,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异。(2)卫生财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郭锋[6]等分析了2010年辽宁省政府卫生支出的资金分配情况,发现政府补助在不同级别机构之间分配不公:城市医院(包括城市中医院)所占比重最高,为70.35%,县医院(包括县中医院)为11.26%,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院分别为8.68%和9.71%,也就是说,城市高级别医疗机构获得了大多数的财政补助。吴欣[7]等运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2008-2011年我国社区中医服务财政投入的区域差异情况,认为东部地区的社区中医服务财政投入波动较大;中部地区总额持续最低,且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西部地区逐年持续增加。(3)基层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王春晓[8]等利用Lorenz曲线和基尼系数对广州市115个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进行评价,认为其核定编制数、在编在岗人员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按服务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处于正常公平状态;按服务面积分布的基尼系数处于高度不公平的危险状态。闫亚玲[9]等以29省乡镇卫生院数据为样本,评价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配置情况,结果表明:我国乡镇卫生院核心人力资源配置在较大程度上关注了当地的健康水平状况,配置公平性较好,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好的一致性。(4)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存在问题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但城乡发展不协调、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10]。罗志红[11]等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江西省城乡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不公平现象,资金、物资、人力等资源都偏向城市,乡村公共卫生资源难以满足广大农民卫生保健的需要,农村人口均等的生存权和健康权得不到保障。贺买宏[12]等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卫生资源配置的地理分布公平性进行评价,表明我国卫生资源按地理面积配置处于高度不公平状态,政府部门在制订区域卫生规划时,应着重考虑卫生资源配置的地理公平性,同时注重卫生资源结构的优化。

三、讨论

1.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的总体关注度上升,论文质量较好

从文献的数量变化可知,文献总量呈增长趋势,说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重视,同时,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的水平较高。对此,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要挖掘新的研究方向,创新研究方法,发表更多高质量论文。

2.研究主体较为单一,研究内容较为集中,有待进一步探索

根据对1184篇文献的作者单位统计,排名前十的机构都为高等院校,也就是说,研究主力为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而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涉及多方面内容,应得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团体等共同关注。从论文的中文关键词看,相比其它领域,人力资源和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公平性得到更多的关注。同时,从论文的内容看,对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研究较为集中,对其它如物力、财力资源的研究较少;以实证研究为主,侧重省级以上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评价指标主要为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因此,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研究领域及理论体系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柏高原,王耀刚,杨文秀,等.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政策选择[J].中国卫生资源,2014,6:477-481.

[2]李范,赵玉虹,何欢.我国DRGs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病案,2013,2:65-66.

[3]马志强,唐青,朱永跃.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现状———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3:173-176.

[4]马国芳,潘雯,安尼瓦尔•阿木提,等.2001年~2010年新疆13个地州市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J].医学与哲学(A),2013,7:68-71.

[5]李贞玉,孔祥金,高丽敏.基于泰尔指数的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J].医学与哲学(A),2013,7:65-67.

[6]郭锋,马月丹,万泉.辽宁省政府卫生支出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7:40-42.

[7]吴欣,许仁丹,叶清丽.我国社区中医财政投入的公平性分析:基于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视角[J].中国卫生经济,2014,6:55-58.

[8]王春晓,廖军娟,彭荣春,等.新医改框架下广州市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77-180.

[9]闫亚玲,张志明,陈颖.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研究:基于29省乡镇卫生院数据[J].中国卫生经济,2013,6:37-39.

[10]高建民,杨金娟.健康公平性概述[J].卫生经济研究,2014,10:51-54.

[11]罗志红,朱青.公平正义视阈下城乡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研究:基于江西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