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新零售经济论文范文

新零售经济论文范文

新零售经济论文

新零售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分工 零售业 业态 商业集聚

零售业是商业集聚区下较为常见的国民经济部门之一,目前,国内外对于商业集聚状态下的零售行业业态研究多停留在消费经济和福利经济层次,基于分工理论视角的零售行业业态多样性和集聚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从商业分工效应出发,对集聚状态下的零售业业态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文献综述

(一)古典经济学对分工理论研究的贡献

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认为专业化分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他在对分工进行系统研究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社会分工的结果呈现出两种基本表现形式,首先是社会劳动生产力有了最大化增进,其次是工人面对同质工作展现出更高的劳动效率”;对于社会劳动生产效率的增进成因,斯密作出了如下解释:“劳动者熟能生巧、节约下来的转换工作所需要的时间、新劳动机械对人力劳动的简化都构成分工利好”;对于社会分工的限制因素,斯密指出“市场交换能力和市场范围都影响分工效率,受限的要素交换能力和狭小的市场都不利于有效分工的形成”,这实际上就在古典经济学范畴内研究了分工和商业集聚的关系,只是商业集聚概念被替换为了广义市场大小概念。

(二)现代商业集聚和零售业业态理论研究

1.商业集聚理论研究。曾宪达(2012)对浙江省义乌市的商贸区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义乌周边区域形成的商品研发、生产、销售等一条龙分工经济发展模式都是基于义乌这个中心大市场而展开的,中心市场不断向周边辐射所产生的经济协同效应最终导致周边市县因比较优势利益而自发形成优势分工格局,经济外部性和规模报酬在其中体现的较为彻底;齐讴歌(2012)研究了城市经济圈下的劳动和知识分工效应,他认为城市商业集聚有三个原因,一是要素和产品的集聚、扩散和分享,二是同类商铺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三是异质商铺之间的利益互补。

胡晨光(2012)研究认为既定的城市商业集聚区都存在着一定的品牌效应,进驻的商铺可以节约吸引流量所付出的成本,他指出我国非完全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商业集聚形式依次为政府主导、产业吸引和自然演化;肖岳峰(2010)从产业集聚测度视角对城市商业圈品牌集聚和消费者行为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研究结论:城市商业圈声誉度与消费者选择性消费偏好、消费金额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消费者对商业集聚区越是认可,潜在和现实购物消费比例也就越高。

2.零售业态理论研究。殷腾飞(2012)从国美电器的门店转型视角分析了我国零售业的业态变迁,他认为,在零售业业态由百货店向连锁店发展过渡的过程中,内部追求超额利润和外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的变迁因素都构成零售业业态转移的原因;鲁敏(2010)从顾客让渡价值视角研究了日本战后的零售业业态演进历程,杂货店、百货店、中小型超市与便利店、专业店、大型综合超市以及购物中心构成了战后日本零售业态的主要发展脉络;郭彦玎(2010)从我国商务部的《零售业态分类》国家17类标准划分出发,对其中我国市场常见的九种业态共性进行了总结,认为专业化、细分化和规模化是未来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

商业分工效应和商业集聚零售业态特点

(一)商业分工效应

专业人员各司其职和采用集中交易模式所形成的成本集约是商业分工的突出优势,在现代化市场条件下,以应用信息网络而形成的巨大市场扩张能力使得社会分工有了更为广泛的外延,新型分工相比传统分工在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上都有了革命式的进步。斯密对于商业分工的传统解释可以概括为“市场扩张-分工细化-商业集群内部业态多样化-业态集聚-市场进一步扩张”的线性流程,而在新型商业分工利益格局下,分工的线性流程能否全部完成更加依赖于市场需求规模的发展程度,高端的分工专业化水准建立在足够的市场需求规模支撑基础上。

(二)商业集聚零售业态特点

在本文中,笔者将商业集聚定义为地点名词,即存在这样一种商业经营场所,大量互有关联价值的商铺基于分工利益而纷纷进驻,导致该经营场所具备较高的商铺密度和专业化商业发展程度,“核心产业”、“供应链”、“分工”、“相互独立”是商业集聚的主要特点,“商铺数量多”、“单个商铺规模小”是集聚区内微观经济主体的主要特点,而“水平产业集聚”、“半自给自足”、“区内生产消费一体化”以及“同质、异质商品混营”则构成现代商业集聚区别于传统集市经济的主要方面。作为国民经济第三产业,零售业行业分工的目的主要是基于生产和组织过程的效率提升,并且与流通业和批发业密不可分。

竞争性是零售业的首要业态特点,即在垄断竞争市场格局下,零售业细分出了大量的同质业态,这些业态组织形式尽管在规模和产品上存在一定差异,但都不能脱离零售业务的本源,不同业态之间的商品替代性差异也必将导致具体企业或商铺之间竞争大于合作的存在关系;共生性是零售业业态的另一特点,即虽然由于差异化业态所导致的商铺竞争大于合作状态会一直持续下去,但无可否认的是,各种业态形式都已经在市场中占据了相对较为牢固的份额比例,市场分工和定位已经较为明确,短期内很难因为各种内外部因素冲击而改变其共生存在的特性。

为了更加具体的说明零售行业的共生性特点,可以从零售行业业态组织形式、店铺选址、产品策略、价格策略、设施条件和业态规模角度来对不同业态进行综合比对和分析,如表1所示。可以发现,不同的店铺选址和价格策略减轻了各种业态之间的竞争强度,而产品策略事实上对零售业态之间的共生性贡献最少。

商业集聚下的零售业业态多元性贡献因子解析

从对商业聚集状态下的零售业发展特点研究可知,在产品策略因素以外,支持差异化业态共生并存的多种因素都决定了零售行业的分工和动态竞争格局,而消费者需求层次差异则促进了零售行业分工不断向精细化深入发展。可以进一步推导出信息技术进步的外部因素和产业规模扩张的内部因素对多元零售业态的发展贡献(见图1)。

(一)商业区位分工因子

商业区位分工因子主要指地理、交通等因素造成零售业态的选址差异,进而形成和特定地域或区位相适应的零售业态组织形式。一般而言,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客流量大,店铺租金高,适合如高档百货市场之类的零售业态进驻;城市商业街和居民区同样具备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客流量,但是租金相对较低,处于迎合居民消费需求的考虑,较为适合超市和中型店铺营业;对于城市干道和居民住宅区来说,大量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便利店和杂货铺构成主要的零售业态组织形式;而对于城郊结合区域,由于居民需要兼顾城市便利生活和适宜的居住环境,因此对于大型购物中心之类的零售业态具有刚性需求。

(二)消费需求分层因子

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群具有差异化的消费需求,这也是造成零售业业态丰富性的根本原因。零售业作为商品供给一方,其行业规模和发展格局归根到底要适应社会消费需求,以高收入群体为例,其消费需求体现出追求个性化和时尚性的特点,商品价格因素对高收入群体不构成首要考虑因素,因此,高档百货商店和购物中心的零售业态形式可以迎合这类人群的消费需要;对于中等收入者而言,商品性价比是购物的首要考虑因素,消费要做到质量和价格兼顾,其购物地点不规则的分布于购物中心和商业步行街一类中端消费场所;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便利店、杂货铺、平价超市则构成其接触最广的零售业态。

(三)产业规模扩张因子

零售产业规模扩张最终来源于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只有在零售行业市场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情况下,生产力水平的同步提升才会催生多元化的业态组织形式,其作用机制如下:以特定地区商业圈作为研究对象,在零售行业发展初期,基本分工形成的业态形式具有发展的稳定性,随着越来越多的要素和商品流入商业圈,初期分工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再适应市场规模和经济效率要求,零售业各经济单元出于成本和利润的考虑会自发将本部门特色经济活动作为核心业务来发展,这时部分零售形式就会脱离原有组织而独立出来,经过进一步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而成为崭新的零售业态。

(四)信息技术进步因子

伴随电子信息技术在商品批发、零售、物流以及仓储行业中的利用,经济部门得以直观的对商品生产效率、物资调拨速度、商品库存数量以及消费需求意愿进行量化统计,以此来科学决策和安排放货时间、放货种类以及放货地区。以特定商品A为例,通过统计零售数据,管理者可以分析其在不同地区、不同店铺的销售数量,并且研究特定业态规模、形式、以及分布数量等因素对商品销量的影响,进而决定在何地、何时、采取何种业态展开零售业务,通过长期的数据研究和分析,企业布局零售网点就可以科学设置业态形式和规模,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新的零售业态形式就会不断出现。

结论

零售业业态的多元性是在长期市场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社会分工专业化和精细化的作用结果,集聚状态下的零售业经济单位正是以外部规模经济来弥补了单一零售部门流量小和业务种类单一的劣势,因此,商业集聚下的多样化零售业态之间不只是单纯的竞争关系,商铺或企业间的互补性、共生性、规模经济性才是维持零售业态“散而不乱”、“集聚共进”的核心原因,本文从分工理论出发研究商业集聚与零售业多元业态,也指出了不同业态之间的这种动态“竞争-共生”关系,对于创新零售业业态研究思维和丰富零售业集聚理论都有一定的实践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宪达.基于专业市场发展的义乌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8)

2.齐讴歌.城市集聚经济微观机制及其超越:从劳动分工到知识分工[J].中国工业经济,2012(1)

3.肖岳峰.区域产业集聚的测度分析[J].商业时代,2010(6)

4.胡晨光.要素优势与集聚经济圈的产业集聚―一个双重分工的理论框架[J].学术月刊,2012(5)

5.殷腾飞.从国美电器门店转型看我国零售业态的变迁[J].江苏商论,2012(7)

6.鲁敏.顾客让渡价值与零售业态的演进―以战后日本零售业为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新零售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百货业主题百货信息技术品牌战略购物中心

一、选题的目的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提出:生产、交换、消费、分配这四个环节构成了整个经济体系运行的主要部分。百货业是商品交换实现的重要平台,链接了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企业的销售成为了市场竞争获胜的法宝。百货业构成了销售渠道的主体,对百货业的发展的研究和探讨,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对销售渠道的了解,更深层次挖掘有利于企业经营的要素。因此,本文在理论和现实的背景下,对百货业进行研究。

自1997年开始,我国零售业开始步入微利时代,大型零售企业的经营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处境艰难的状况。销售增长幅度降低,并且低于社会消费品增长速度;流通费用不断增加,利润大幅度下降。根据原国内贸易部商业信息中心统计,全国249家大型商场1997年商品零售总额770.5亿元,同比增长6%,扣除物物上涨因素,实际仅增长5.2%,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社会水平;在249家大型商场中,有133家的利润呈现负增长,占53.4%,有31家亏损,亏损面为13.4%。继几年前的北京信特、沈阳协和、广州国丰、天津亚细亚等四大商场的停业、整顿之后,至1998年全国又有数十家商场或是停业整顿,或是关门倒闭。

百货商场作为传统业态,一直是零售业中的老大。1996年全国215家重点零售企业无一例外都是百货商店,但从经历了1996年的盲目扩张和1997年的降价大战,随着更具优势的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又遭外国零售王国的猛烈冲击,渐渐陷入了负增长的低谷,其所占市场份额愈来愈小,业绩下降,面临着愈来愈大的困境。许多学者认为,百货商场与其它业态相比。其自身的缺陷正限制着它的发展,百货商店的辉煌时期已过,正步入零售生命的衰退期。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百货业的发展进行对策研究,使之再度显示勃勃生机、步入辉煌,立于商业世界的不败之地,将是十分必要的了。

二、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发展状况

1、零售业发展的规模经济论

目前,国内外百货零售业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规模与效益的关系上。规模经济或规模效益是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假设,其基本含义是: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生产或销售的产品越多,产品的单位成本就越低,效益就越高。西方学者的有关研究表明,零售商店的规模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商店的成本与效益:

(1)固定成本的分摊。

(2)风险抵御能力的提高。

(3)单位面积交易量的增大。

(4)采购成本的节约。

尽管规模效益这一概念已广为人知,但是西方学者对于零售企业规模与效益的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一些学者的研究支持二者的正相关关系,另外一些学者的研究则没有发现二者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关于此问题的理论回顾,可参看Shawetal.,1989)。p西方学者认为,零售企业的规模经济主要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整体企业的规模经济,另一个是企业各个网点的规模经济(Shawetal.,1989)。当零售企业只有唯一一个网点时,如我国传统零售业的情况,或如我国目前的一些小型零售企业的情况,这两个层次合而为一。但当零售企业通过开办连锁店的方式扩大规模或涉足其它行业时,这两者就不一致了。

我国学者李誉明发表的论文《中国百货零售企业规模经济的实证分析》,从本质上讲属以网点为元素的研究(即第二个层次),而实际上也是以企业为元素的研究(即第一个层次),因为文中所采用的样本企业大多只有一个网点,只涉足零售一个行业。文中主要应用有关数据资料及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中国零售企业规模与效益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2.零售业态发展的循环论

循环论的支持者认为,零售业态以循环的形式向前发展。循环论又包括以下三种理论:

(1)车轮理论。零售业态发展的车轮理论是由哈佛商学院的零售学权威麦克内尔教授首先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认为:创新型零售商在开始进入市场时总是以低价格、低毛利和低定位为特点和优势,从而在与业内原有零售商的竞争中取得优势。而随着这一业态的进一步发展,它们会不断购进新的昂贵设备,不断增加新的服务,从而不断提高其经营成本,逐步转化为高成本、高价格和高毛利的传统零售商,并最终发展为衰退型的零售商,同时又为新的零售业态留下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新的业态也以同样的模式发展。

(2)生命周期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零售业态具有象人一样的生命现象,即存在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而在每一不同阶段,零售业态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生命周期理论将零售业态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①创新阶段。在此阶段,出现新型的零售业态,由于新型的零售业态的许多特点都与传统的零售业态不同,因此,新型业态具有差别优势。企业的投资回报率、销售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都迅速提高。

②加速发展阶段。由于新型的零售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有大批模仿者开始效法,而最早进入市场的新型的零售商也开始进行地区扩张。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市场占有率和收益率达到最高水平。

③成熟阶段。在此阶段,更新型的零售业态进入市场,原有业态失去朝气和生命力,市场占有率和收益率降低。成熟期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处于此阶段的业态可以进行创新以维持中等赢利水平,从而避免被市场淘汰。

④衰退阶段。市场范围明显萎缩,反应迟钝,最终退出市场。

(3)综合化与专业化循环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零售业态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商品种类由综合化到专业化,再到综合化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说,商品系列从注重深度,再到注重宽度的循环往复过程。按照这一理论,可以将美国的零售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①杂货店时期——综合化;

②专业店时期——专业化;

③百货店时期——综合化;

④方便店时期——专业化;

⑤商业街、购物中心时期——综合化。

3、零售业态发展的进化论

在西方,零售业态发展的进化论主要包含两种理论,即辨证过程论和自然选择论。

(1)辩证过程论。这一理论由美国的吉斯特首先提出,得到马罗尼克和沃克的支持。该理论主要来自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与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思想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该理论认为,任何观念,就其本性而言,均会导致对其本身的否定,起初提出观念,称之为“正”,对它的否定称之为“反”,其结果称之为“合”,又称之为“正”,从而又开始新的辩证过程。

(2)自然选择论。此理论以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为基础,认为零售业态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只有那些能够适应消费者需求,社会、文化和法律环境变化的零售商才能生存下来。

4、零售业发展的连锁经营论。

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在他提出的市场交易理论学说中,从市场交易成本大小的角度论证了连锁经营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为连锁经营在零售领域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后经众多学者的发展与补充,连锁经营理论已成为零售领域的重要分支。

三、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新零售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经济;理论创新;发展实践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01

前言

任何一种商业经济的理论都必须企业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要求在生产力不断变化当中不断的对商业经济的理论进行修正。我国的商业经济理论长期知道农业社会的经济发展,近代以来,西方的经济学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目前世界经济已经发生显著的变化,急需要对现有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商业经济理论的分析和研究。

一、中外商业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一)中国商业经济理论发展历程

中国很早就有了商业市场,商王朝的开创者成汤的祖先被认为是中国商人的鼻祖。春秋时代诸子百家都对商业经济的发展有自己的理论和看法。法家认为国家应当主动干预经济,在奴隶制时代开创了齐国的霸业,而道家则主张与民无争,清静无为,倡导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当时成为了重要的经济思想,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二)西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现实窘境

西方的经济学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传统的经济学本奉行亚当・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随后由于大范围的经济危机开始转向凯恩斯主义。但到了上世纪七十年,凯恩斯主义遇到了巨大的困难,经济学界逐渐开始转向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缓解了西方的经济困境,却在全球进一步造成了财富分配的不平衡。最终全球化的经济导致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紧随其后的一系列危机。人们被迫开始重新审视新自由主义[1]。

(三)新经济形势呼唤新经济理论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思想还是西方经济学的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每一种经济学的理论只适用于其当前所在的社会情况,要让经济理论思想不断的跟上经济现实,就要不断的对经济理论进行研究。目前我国以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都面临中新情况,原有的理论都无法完全贴合经济现实的发展。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对于商业经济理论的发展有这种重要的意义,新的经济形势呼唤着新经济理论的出现。

二、宏观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与商业经济发展

(一)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济增长出现了新的变化。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快速展开,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在不断进行扩大内需的同时,也在稳定外需,谋求更多的发展空间。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恢复到了一个稳定的水平,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国际经济发展战略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步发展,企业渐快经济转型[2]。

(二)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实践成就

我国的商业经济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上升,在现代电子商务、商品批发、农产品批发已经零售和餐饮业上都有着不错的表现。

1.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

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极大的改变了零售业的商业模式和商业形态。电子商务网购零售额在社会总零售额中的比例不断攀升,我国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速度远超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在美国成功上市,电子商务越来越多的影响到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随着网购的普及,我国的物流行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实体经济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爆发出了强大的力量。更多的新技术仍然在被不断的研发出来,云计算和大数据将进一步拓展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

2.商品批发市场的转型

我国的商品批发市场是社会主要的商品销售中转站,尽管今年批发市场的总体数量有略微的下降,但是交易总额稳步上升,这说明商品批发市场正在经历重要的转型期。比如义务的小商品交易市场就开始打破传统的藩篱,在优势基础上开始创办实业,拜托对原本市场的依赖,推进商品批发销售的改革。在对内不断扩大市场需求的同时,还在不断的向海外开拓市场。越来越多的商品走出国门,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商品批发市场郑经理着新的发展高峰[2]。

3.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益性

农产品是由农民生产的,相对而言农民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在商品市场上需要政策性的扶持。农产品是全民生活必需品,农产品的生产有公益性。如今,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益性逐渐收到了重视。各级政府在农产品批发上积极参与、妥善部署,建设了众多的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同时兼顾农产品市场的调节功能。

4.零售业的新时代

零售业收到了电子商务的巨大冲击,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这使得越来越多的零售实体店被市场淘汰。上场、超市和购物中心的销售额增长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在应对电子商务的过程中,零售业的零售总额仍然保持着高于10%每年的增长率。这说明网购尚不能完全取代零售业的地位,而零售业也在借鉴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力图走出一条适合于零售业的道路,比如智慧零售概念的提出。商品销售的内容并不仅仅是商品,还包括了服务质量等其他因素,这是零售业与电子商务相比之下的优势[4]。

5.餐饮业向精品化发展

我国的餐饮业开始逐渐从大众化方向想高端精品化发展,越来越多的餐饮业完成了行业定位的转型,促成了中国餐饮业零售总额不断上涨,在高端化的领域继续开拓未知的发展空间。在管理和服务上,餐饮业也在始终向精品化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商业经济的理论创新知道着实践的发展,我国在新的商业经济理论指导下取得了辉煌的经济成就,宏观经济加快转型,电子商务、商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零售业和餐饮业都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参与到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大潮中来。

参考文献:

[1]郭梅君.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

[2]刘志刚.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新零售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零售业;成都

[DOI]10.13939/ki.zgsc.2017.02.104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随着消费理念的提高、市场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营风险的日趋复杂,零售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那么就一定得在原有的经营基础上,改变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模式、加强经营管理、规避经营风险以及合理有效地利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等,在未来的市场才会有更大的发展余地。

1 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

经济新常态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很多机遇,这些机遇总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大改革与大调整、“大纵深”与构建多元增长极、“大创新”与构建技术红利、“大人才”与构建第二次人口红利、大消费和大市场与构建“大国经济效应”“大升级”与构建升级版中国经济及“大开放”与中国经济全球布局的机遇等。

2 零售业的市场现状

2.1 零售业的基本情况――以成都市为例

最近啄辏成都的购物中心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比如远洋太古里、新世纪环球中心等,每一个新开的购物中心都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同时,关门歇业、并购重组的事情在零售行业也不断发生,例如成都仁和春天两店被收购、红旗连锁兼并互惠超市、人人乐的“闭店潮”等。在当前经济背景下,成都零售行业竞争形式加剧,行业的集中度也越来越高,行业整体面临各种挑战。

2.1.1 成都购物中心整体零售市场表现良好

从最早的单体商场,到加入了餐饮娱乐、休闲等功能的购物中心,再到业态多样化与消费享受化的商业综合体以及多功能、高效率的城市综合体,消费者对商业综合体的需求在不断提升,对城市综合体在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上的需求也在不断重叠。

2.1.2 快时尚迅速占领成都商业圈

在2016年3月底,成都的快时尚门店数已经达到49个了,比如GAP和C&A在成都分别有3家门店、优衣库有4家门店、ZARA和UR分别有7家门店、H&M有11家门店等。作为消费者,我们会发现不论进入哪家购物中心、走进哪家百货市场,都会看到这些快时尚门店,快时尚门店已经迅速占领了成都的商业圈。

2.1.3 消费习惯的变化将影响零售商业的发展

零售商业应顺应消费者消费习惯与行为及时代的变化,通过“互联网+”、大数据重构生态链接。伴随个性化需求和目的性消费的提升,消费者面临多元化的选择,网络购物虽然成为“90后”消费的主要渠道,但随着价格驱动力的消失,被实体商业赶走的消费者最终也将回归。

2.1.4 成都本土零售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有待提升

目前,零售业国内20强竟然没有一家本土企业,说明本土零售品牌的影响力和附加值还有待提升。对2008―2015年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统计进行分析。虽然成都市每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体呈现递增趋势,但近几年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相比前几年下滑得稍快,这不仅说明市场竞争越发得激烈,更多的是体现出了零售行业未来的发展态势。

2.2 零售业的销售模式

零售业的销售模式已经具有较为完整的体系且操作性较强,在市场上已经比较成熟而且行之有效。主要包括:实体店零售模式、网络零售模式、“网络+实体店”相结合的零售模式、多渠道与泛渠道的营销模式等。

2.3 零售业存在的问题

2.3.1 零售增速受宏观影响,消费拉动有限

零售每年的增长速度逐渐减缓,说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进一步提升消费能力,就必须提高收入水平,扩大消费需求,开拓新兴市场,转变消费观念,从而鼓励消费,引导消费。

2.3.2 传统消费热点降温,新的热点拉动力不足

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以及消费热点会因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传统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而逐渐降温,新的消费热点又不足以拉动零售业的发展。

2.3.3 居民收入将成为制约消费的重要因素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是制约消费者的重要因素。我国居民对收入的提前预期已经表现在消费上,而在进一步的消费中,收入是他们扩大消费的前提,也将会对最终消费产生直接的影响。

2.3.4 网上零售市场增速将放缓

网上消费环境的改善以及网上销售模式的多样化,使得网上零售市场经过了几年的高速发展。但是,随着竞争压力的加剧、服务不够完善及物流系统的不健全,减缓了网上零售的发展速度。

2.4 零售业的影响因素

零售业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2.4.1 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断支持

由于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调节力度比较有限,而产业结构以及相关联的供给结构,又是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经济变量。因此,国家为了释放消费者的消费潜力、改善消费者的消费预期、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从而促进零售行业消费结构的全面升级。

2.4.2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推动效应

近几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人们的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同时国内社会消费品总额也持续增长,未来经济的发展也可能继续带动国内消费行业的持续繁荣,比如餐饮、旅游、娱乐等,也将推动零售行业的不断发展。

2.4.3 国民人均收入和支出的增长促进零售行业消费升级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的消费理念也不断发生改变,逐渐追求质量消费、品牌消费、安全消费以及服务消费等,从而促进了零售行业从实用消费向高端消费以及服务消费的转型升级。

2.4.4 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城市消费群体的扩大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城市消费群体的扩大,也有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同时,城市化还刺激了市场的消费需求,推动了零售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4.5 尚不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

零售行业的不断转型发展,对于物流配送以及售后服务体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需要形成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效供应链和分销网络,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物流体系,建立高效的物流和配送中心,以保证零售企业商品安全、及时地送达。

3 零售业的发展前景

3.1 零售业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市场的激烈竞争、消费者消费观念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零售业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3.1.1 竞争过度、盈利艰难

整个零售行业分化重组的进一步加剧,致使实体零售走向集中、网络零售渐进分化。零售企业只有在艰难中探索、在困境中突围、在变化中创新,才会在竞争中寻求差异化,极大地提高自身的盈利空间。

3.1.2 店面同质化减弱,个性零售开启

零售企业为了提升各自的特色与优势,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注重服务性消费,同时开启了个性零售,按照不同商品所对应的不同消费群体实行差异化定向营销。这种个性零售将导致店面同质化的减弱,从而提升零售企业间的竞争优势。

3.2 发展前景的预测与展望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经济格局的调整幅度相对较大,英国公投脱欧、美国特朗普上台等也导致了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加大。面对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现代零售将重视以服务为发展理念,不断创新零售企业的发展模式、管理理念和服务内涵,打造完善的零售服务体系,实现向现代消费理念的转变。

3.2.1 便利店势头更劲

便利店是以满足顾客的便利性需求为宗旨,采取自选式的购物方式,一般位于社区附近的小型零售商店或网上商店。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便利店业态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国内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未来的消费市场,将会出现更多适应消费者便利需求的便利店。

3.2.2 社区商业将实现品质升级

社区商业是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在消费观念的提高、电子商务的影响、经济新常态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实体商业的传统经营模式都在调整转型,在市场上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社区商业变成了新的肥沃的“战场”。城市零售边缘的崛起,形成了“集聚―扩散”的趋势,众多的零售企业也开始“微”化,落户社区商业。

3.2.3 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

2016年零售业仍将承受经济增速放慢、成本高、利润低的压力,发展也将进一步从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导向型转变,零售业优化调整步伐也将进一步加快。总的来看,行业整合并购将会更加深入,未来这一势头也不会减弱,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已是形势所需。

3.2.4 跨境电商会更加热闹、线上线下加速融合

在经济新常态及“互联网+”的影响下,实体零售业在运用自媒体运营、网上商城、移动支付、体验式消费传播上进行了各种尝试。在零售业对互联网传播及成交工具的应用达到新的高度的同时,实体零售也正在逐步尝试从跨境电商体验店到线上预约、线下上门送货等新型经营方式。

4 相关对策及建议

零售业的市场现状不是很理想,不仅面临竞争形势的加剧,而且还受到各种市场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对于零售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零售企业应当总结过往经验,做出相应的抉择,调整运营状态,更快的适应市场。

4.1 改善原有的经营模式

在零售行业,即使是同一零售形式其经营特色也会有所差别。因此,零售企业要想更好地融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市场,顺应“经济新常态”这一形式,就必须对企业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原有的经营模式,对企业战略组合适应性不断进行创新。

4.2 强化零售业的内部建设

随着零售技术的不断发展,如电子商务技术、库存控制、信息传递、售货方式、商品检测等,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大量新产品涌入市场,起着推幼饔茫零售企业在来自两端的压力下,不得不更新观念,对零售业企业内部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改进,培养一个优秀的团队,不仅合作意识强,而且能够为企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的企业才会在市场生存得更久,才有利于零售企业的长期发展。

4.3 加强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企业只有具有核心竞争力,才会使企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零售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方式之一就可以从服务上寻求突破,同时加强优秀管理人才的培养,在更加细分的市场中进行推广和销售,满足多元化的个性化需求,开设跨境电商体验店,将对零售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4 扩大零售业对外开放

市场是行业生存的前提,对外开放是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扩大市场的重要手段。“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满足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零售业可以在这个新平台上综合发挥自己的竞争实力,将国内零售打进国外市场,从而拓宽营销渠道。

4.5 商业模式创新

零售企业应从中国经济新常态以及所处的市场环境出发,对零售业的新模式、新市场、新技术、新业务等进行创新,提供全新的产品或服务,开创一个全新的、可赢利的产业领域,从而给零售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5 结 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来消费者将更为关注服务品质,即追求在购买及使用过程中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服务体验,更加强调商品的品牌和文化内涵,也将更加关注绿色消费、安全与健康等。消费者的消费特征。所以,零售企业不仅要承受住市场的巨大压力,还必须随消费者的理念,不断调整自己的销售业态,提高自己的服务理念、品牌文化内涵以及满足健康安全等要求,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陈雨露.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七大机遇[J].经贸论坛,2015(3):11-13.

[2]包双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综合体的创新发展[J].理论探索,2014(3):91-94.

[3]葛艳荣,赵金岭.论非经济因素对我国体育消费者行为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0(15):19-21.

[4]严先溥.消费升级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J].中国发展,2005(1):25-30.

[5]黄海艳,朱永新.企业诚信文化与核心竞争力之关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上旬刊,2007(1S):170-171.

[6]王敬文.一带一路新战略[J].管理观察,2015(3).

新零售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零售业态 业态演化 双驱因素 趋势特征

零售业态演化是近十多年来理论界关注的问题,它涉及到零售商业的经营方式与消费者购物方式的变革与发展,对于我国商业经济的发展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数学者对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现象作了一般性的描述,对演化的趋势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本文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双驱因素原理与趋势特征,较之于其他学者的发现,更能精准地揭示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动力机制、规律与趋势。

多种业态渐次出现与发展

我国零售业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发展起来的。何佳讯、卢泰宏将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949-1978年为第一阶段,国营百货商店与供销合作社为主要零售业态。1979-1992年,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个体、私营零售商店得以发展,超市、连锁店出现。1993-2001年,百货商店由盛而衰,连锁店高速发展,超市、大卖场进一步发展。2002年以后为第四阶段,购物中心、连锁店进一步扩张,便利店与网上商城得到发展。我国零售业的发展以1992年为界,此前发展缓慢,以后则蓬勃发展,出现了百货商店、连锁店、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制会员店、便利店、购物中心和折扣店等多种多样的零售业态。零售业的发展与零售业态的变革与演化成为许多学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与本世纪初讨论的热门话题。

林勋亮(1998)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零售业态的发展情况,认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百货商店大型化;超级市场再度兴起;专业店、便利店连锁经营发展;仓储式商店超前发展;购物中心崭露头角。张素丽(1998)仔细比较分析了百货商店、折扣店、专业店、类型专业店、仓储俱乐部、超级购物中心六种主要零售业态在市场中的表现,提示了零售业态依次发展的趋势。何云、王芳(1999)考察了广州市大型零售业竞争与发展情况,发现大型百货商店独占鳌头的局面被打破,新的业态得以发展,形成多态并举格局。大型国营商店效益下滑,而外资零售业增长较快。方虹(2001)讨论了零售业态的生成机理与我国零售业态结构调整问题,认为零售业态生成演变有其内在规律性,每一业态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与人口、购买之间保持合理比例。各业态之间也要有合理的比例结构。近年来我国零售业打破业态单一化,形成了多种业态并存的格局,并呈现四种趋势:突出规模经营效益主题;实行专业化经营;大型仓储商店发展潜力大;无店铺销售方式特别是网上销售将成为未来零售业的主导。

杨森林(2002)对“无店铺销售将成为零售业的主导”表示怀疑。他认为零售业态结构遵循着一条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道路,并基本上与社会多元化、多样化、差异化和个体性发展进程同步。每一种新的业态出现后,原先的业态没有被取代,而是与新的业态共同发展,形成了一种业态互补的关系。史锦梅(2003)基本上坚持了消费需求是零售业态发展的先导的主张,她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出发,提出零售业态发展理论的“需求满足论”的新假说,按照这一理论,零售业态发展的内驱力是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每一个都有其生命周期,但在其衰落后不会完全消失,新的业态产生的起点比旧业态高,能向消费者提供更大的让渡价值,表现为提高的消费层次与质量。我国零售业态依次由乡村杂货店、百货店向超市、大卖场、购物中心以及未来提供更多顾客让渡价值的业态发展。可见,众多学者的看法基本一致,我国零售商业发展突破了单一业态格局,多种业态渐次出现,由低级向高级演化,形成了多种业态并举的态势。

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双驱因素

一般来讲,各个国家的商业零售业态的演化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因而有许多学者提出若干理论假说,以揭示这些规律。在众多的理论假说中,主要有六种假说最为引人注目。美国学者McNair(1958)提出了“零售之轮”假说,认为“低成本、低毛利、低价格”的竞争优势始终驱动新的商业零售业态取代旧的商业业态。丹麦学者Nielen(1966)则提出了“真空地带”假说,他认为零售业主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必然将自己的经营范围选择在较少或无人经营的真空地带,从而导致新的零售业态的出现。美国学者Davidson(1976)等人认为零售业态都将历经改革,加速发展、成熟、衰落的生命周期,因而不同业态次第发展。此外,“进化论”引用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解释业态发展中的竞争选择机制;“辩证过程论”则借用哲学之辩证规律,认为零售业态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新的业态是对旧业态的扬弃。商品结构综合化与专业循环假说认为商品的丰富发展导致了新的零售业态综合化与专业化交替循环发展。

这些理论假说,无疑对欧美经济发达、较早进入商品经济的国家中零售业态的发展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当然也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我国零售业在改革开放多年的演进规律。但是,仅仅依据这些假说去认识我国零售业态的演进是不够的。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商业经济发展与零售业态的变化相对欧美国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一些外商逐步进入我国零售业,对我国零售业态的演进起到了示范与带动作用,促进我国零售业态的迅猛发展,在短短不到30年时间,就完全打破了单一的业态,形成了多种业态并存的格局。而不象西方国家那样,通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才依次经历了百货商店、连锁超市、购物中心与无店铺销售四个大的变革与发展。

本文建立了关于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双驱因素的概念模型(见图1),以解释零售业态在我国能够快速发展的社会原因与动力机制。同时,还可以通过该概念模型进一步探索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趋势。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促进零售业态发展与演化的最根本的环境因素。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商业流通在“一、二、三、零”的格局中,由国营一、二级批发单位几乎掌握了全部日用品的购销调运,并实行统一渠道、统一价格、统一管理。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开始进行重大改革,打破了原来的统购统销制度,原来由国有批发商业依靠计划指令集中的货源,部分地由工业企业自销,各地区和部门新办的批发企业,大型零售企业兼营批发和个体(私营)经营批发分流。

流通体制的改革,催生了非公有制商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集体、个体经营的食杂店、便利店与专业店等。有研究表明,商业流通体制改革短短几年,就取得明显变化。到1992、1993年,国营商业零售额分别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41.3%与39.7%;集体零售业占27.9%和26.3%;个体(私营)零售业占20.7%与22.6%。零售业已基本形成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形式的格局。1992年,国有商业零售机构、人员分别占3.2%与17.9%;集体占12.2%与30.19%;个体(私营)占84.6%和51.8%。

外商进入我国零售商业是另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1991年,第一家外资零售商日本八佰半进驻深圳;1992年,第一家外资便利店7-11投资上海;同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北京、上海、天津等6个城市与深圳、珠海等5个经济特区试办中外合资或合作经营零售企业。家乐福是最早进入我国的商业零售巨头,1993年进入,1994年在我国的销售额达到60亿元人民币,到2004年2月,在我国内地开设42家分店;沃尔玛1996年在深圳开了头两家店,然后东莞、昆明、大连开设了8家店,投资9.05亿元人民币,2003年在我国销售额达到150亿美元。由于外商投资零售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手段,在与国内零售企业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这必然在经营观念、经营业务范围、经营规模与经营方式等方面带来极大冲击,从而产生巨大的示范带动效应,领引业态的演化。

经济体制改革催生了多元化零售业态的产生与发展,而外商进入我国零售商业又提供了现成的学习模板。双因素共同作用的直接结果就是改变了我国商业零售竞争结构。首先是商品超市对国营商店的渗透。超市在我国的原始形态是大中型百货商场里设立的自选商场或自选柜台,以及城市小商品批发市场里的自选摊位,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后期得到迅猛发展。1998年,以“超市”命名的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超市公司全国就有22家,拥有门店1530个。然后是连锁经营的大发展。1992年,北京诞生了幸福连锁店,它是全国国有零售商业领域的第一家连锁企业;到1995年底,全国实行连锁经营的企业达到400多家,有各种类型的门店6000个。再后是购物中心的攻城掠地。1994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第一次连锁经营会上,购物中心作为一种新的业态被正式引入我国。上海港汇商城、北京国茂商城、广州天河城广场、中华广场是国内购物中心的排头兵。进入本世纪,随着上海正大广场、厦门“SM城市广场”、大连和平广场、宁波天一广场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摩尔相继开业,带动全国各地的摩尔热。

双因素共同作用的另一结果是为我国消费者购物提供了自由比较、自由选择的多样化购物场所。1990-1996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市场转型逐步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到1997年,完全进入买方市场。商品消费交易方式从“供给决定型”转变到“消费决定型”。多种业态竞争态势中,零售企业新业态只要能向顾客提供比对手更多的顾客让渡价值,就能在竞争中取胜。消费者在层出不穷的新业态中,尤其是外商进入提供的新型业态或经营方式,迅速学会了改变其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新的消费观念与方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与接受,新的业态逐渐取代旧业态成为零售商业主要的经营方式。

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趋势特征

双驱因素的概念模型揭示了我国零售业态的演化在两个外在环境因素的驱动下,通过两个中间变量因素的转化,共同作用,形成了特定的演化轨迹。由此不难发现,在零售业态演化过程中,商业企业经济实力、经营的商品品种与消费者购买需求的变化是零售业态的演化最基本的因素。即商业零售业态实际上是一种商品或服务达成交易的经营方式,而业态的演化说到底是零售经营方式从企业、商品与顾客三个基本角度出发进行改变的。在企业方面,日益扩大的零售商业投资导致其规模化演化;商品的极大丰富促进了零售商业的进一步专业分工;顾客消费需求与购买准则的改变决定了细分营销成为零售企业的战略选择。规模化、专业化与细分化正是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趋势特征。

(一)规模化

对于商业企业来说,决定交易达成的企业因素,不可能像制造企业那样拥有某种独特资源或科技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而只能将其资源实力与形象等因素综合地通过业态表现出来,进而提升对顾客的吸引力与信任感,这种业态演化的趋势特征就是规模化。越来越多的投资引导零售企业规模扩张。规模化可以区分为集中规模化(即大型化)与分散规模化(即连锁经营)两种。

(二)大型化

大型化是指各种业态的单体面积在扩大。一方面由于现代商品经济的商品种类和品种的极大丰富,需要较大的店铺面积予以展示;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也需要较大面积来陈列商品,以建立足够的挑选性和一次购足的能力。大型化的演进趋势主要表现为传统百货店向大型综合百货店演化,购物中心与商业摩尔的出现与发展。以上海为例,到2005年底,上海开设大型综合超市115家,营业面积合计达100万平方米;已建成购物中心36家,实现营业总收入250亿元。

(三)连锁经营或分店扩张

连锁经营或分店扩张是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另一表现。零售企业通过连锁经营活动将复杂的商业活动中的商店面积、业态、商品、服务、店名店貌等要素标准化;将采购、送货、销售、经营决策等职能分离,形成专业化;将经营活动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集中化;将各个环节各个岗位的商业活动程序化、简单化,最终体现出连锁经营的规模经营经济效益。我国零售企业的连锁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但却在几年内得到极大发展,成为我国零售商业发展一种重要趋势与方向。1990年,我国开始引进连锁店,到1994年上半年,全国连锁企业达到150多家,2500多个店铺。

(四)专业化

差异化营销是大规模营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战略思路。这在零售业态的演化中主要体现为专业化趋势特征。通过专业化,零售商业企业不仅可以集中某类商品采购到品种齐全的商品,而且可以向消费者提供价格低廉与可充分比较选择购买的同类型商品,因而比综合商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明确的购买需要。

专业化的趋势特征首先表现为专业市场的形成。专业市场是指以现货批发交易为主,集中交易某类商品或若干具有较强互补性或替代性商品的场所。其次表现为专营店的发展,形成了以专门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的专业店,以专门经营或被授权经营某一主要品牌商品为主的专卖店,和以专门销售建材、装饰、家居用品为主的家居建材商店。专业化的趋势特征还表示在由传统百货店演变成的大型百货商场、大卖场通常在业态上要与超市区别开来,往往以经营服装、家居用品为主;而以苏宁、国美等大型电器商场的出现与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大型卖场的专业化发展。

(五)细分化

消费者决定型的成交类型是买方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就决定了从消费者需求入手建立与发展新型业态是零售业态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细分化的趋势特征不同于专业化那样,基于商品的门类来设计与调整零售经营方式,而是以细分顾客购买来设计与发展零售业态,所谓细分化,是指按照购买者所需要的个别产品和/或营销组合,将一个市场分为若干不同的购买者群体,并描述他们的轮廓(Kotler,1999)。细分化首先反映在城市中心商业与社区商业在业态上的差异,中心商业街,无论是大厦的品牌厅房,还是品牌专买店,突出的是品牌系列;而在社区商业的大卖场、超市、百货店,多为大众产品与服务,缺乏品牌色彩。即使是中心商业街,也表现出细分化的特点,例如在上海,南京东路讲繁荣,淮海中路定位时尚,四川北路讲热闹,南京西路讲三高。

又如上海红星眼镜公司年销售1.6亿元,占上海眼镜市场份额的20%,它在淮海路中路红星眼镜公司旗舰店经营的是卡地亚、范思哲、登喜路、古姿等30多种国际一线品牌。在南京东路、四川北路、徐家汇等中心城区新辟出的2020眼镜馆连锁店经营的伊保罗、阿玛尼、毕堡士、蒂安加等世界二线时尚眼镜,锁定阳光青年消费群。在市区郊县及长三角的闹市地段的校园密集的学区及新楼众多的社区,开出以实用镜更多些的专业眼镜店,为学生及中老年提供独到的服务。细分化的趋势特征还表现为新型百货商场、服装商城也根据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年龄、性别等因素区分为高档、中档与大众,以及儿童、青年、中老年等不同商场类型。

规模化、专业化与细分化作为零售业态演化的趋势特征,在理论上也可以作为衡量零售业态演化的三个基本维度。一些业态如家乐福、人人乐等连锁超市,苏宁、国美等连锁家用电器,表现出业态演化混合了规模化、专业化两个因素;而如西武商场、太平洋百货这一类,则表现出业态演化混合了三个因素。因此,本文与其他学者提出多种趋势的观点不同,认为只要抓住了该三个趋势特征,就可以从理论上较好地认识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规律与基本趋势。当然,本文的观点也只是一种归纳与命题假设,有待进一步验证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骏阳.零售商业业态发展前景分析[J].上海商业,2007(1)

2.朱连庆.摩尔的演进轨迹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研究[J].上海商业,2006(5)

3.俞稚玉.中国的购物中心,融合中创新,变异中发展[J].上海商业,2006(5)

4.汪建成等.中国零售业的环境指数,业态生命周期与业态变迁[J].当代经济管理,2006(3)

5.韩沌,陈功.零售业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上海商业,2005(9)

6.黄芸飞.外资零售业市场准入与我国零售业的对策[J].上海商业,2004(7)

7.夏春玉,张闯.大型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理论解读[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4(11)

新零售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零售业态业态演化双驱因素趋势特征

零售业态演化是近十多年来理论界关注的问题,它涉及到零售商业的经营方式与消费者购物方式的变革与发展,对于我国商业经济的发展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数学者对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现象作了一般性的描述,对演化的趋势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本文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双驱因素原理与趋势特征,较之于其他学者的发现,更能精准地揭示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动力机制、规律与趋势。

一、多种业态渐次出现与发展

我国零售业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发展起来的。何佳讯、卢泰宏将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949-1978年为第一阶段,国营百货商店与供销合作社为主要零售业态。1979-1992年,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个体、私营零售商店得以发展,超市、连锁店出现。1993-2001年,百货商店由盛而衰,连锁店高速发展,超市、大卖场进一步发展。2002年以后为第四阶段,购物中心、连锁店进一步扩张,便利店与网上商城得到发展。我国零售业的发展以1992年为界,此前发展缓慢,以后则蓬勃发展,出现了百货商店、连锁店、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制会员店、便利店、购物中心和折扣店等多种多样的零售业态。零售业的发展与零售业态的变革与演化成为许多学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与本世纪初讨论的热门话题。

林勋亮(1998)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零售业态的发展情况,认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百货商店大型化;超级市场再度兴起;专业店、便利店连锁经营发展;仓储式商店超前发展;购物中心崭露头角。张素丽(1998)仔细比较分析了百货商店、折扣店、专业店、类型专业店、仓储俱乐部、超级购物中心六种主要零售业态在市场中的表现,提示了零售业态依次发展的趋势。何云、王芳(1999)考察了广州市大型零售业竞争与发展情况,发现大型百货商店独占鳌头的局面被打破,新的业态得以发展,形成多态并举格局。大型国营商店效益下滑,而外资零售业增长较快。方虹(2001)讨论了零售业态的生成机理与我国零售业态结构调整问题,认为零售业态生成演变有其内在规律性,每一业态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与人口、购买之间保持合理比例。各业态之间也要有合理的比例结构。近年来我国零售业打破业态单一化,形成了多种业态并存的格局,并呈现四种趋势:突出规模经营效益主题;实行专业化经营;大型仓储商店发展潜力大;无店铺销售方式特别是网上销售将成为未来零售业的主导。

杨森林(2002)对“无店铺销售将成为零售业的主导”表示怀疑。他认为零售业态结构遵循着一条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道路,并基本上与社会多元化、多样化、差异化和个体性发展进程同步。每一种新的业态出现后,原先的业态没有被取代,而是与新的业态共同发展,形成了一种业态互补的关系。史锦梅(2003)基本上坚持了消费需求是零售业态发展的先导的主张,她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出发,提出零售业态发展理论的“需求满足论”的新假说,按照这一理论,零售业态发展的内驱力是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每一个都有其生命周期,但在其衰落后不会完全消失,新的业态产生的起点比旧业态高,能向消费者提供更大的让渡价值,表现为提高的消费层次与质量。我国零售业态依次由乡村杂货店、百货店向超市、大卖场、购物中心以及未来提供更多顾客让渡价值的业态发展。可见,众多学者的看法基本一致,我国零售商业发展突破了单一业态格局,多种业态渐次出现,由低级向高级演化,形成了多种业态并举的态势。

二、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双驱因素

一般来讲,各个国家的商业零售业态的演化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因而有许多学者提出若干理论假说,以揭示这些规律。在众多的理论假说中,主要有六种假说最为引人注目。美国学者McNair(1958)提出了“零售之轮”假说,认为“低成本、低毛利、低价格”的竞争优势始终驱动新的商业零售业态取代旧的商业业态。丹麦学者Nielen(1966)则提出了“真空地带”假说,他认为零售业主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必然将自己的经营范围选择在较少或无人经营的真空地带,从而导致新的零售业态的出现。美国学者Davidson(1976)等人认为零售业态都将历经改革,加速发展、成熟、衰落的生命周期,因而不同业态次第发展。此外,“进化论”引用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解释业态发展中的竞争选择机制;“辩证过程论”则借用哲学之辩证规律,认为零售业态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新的业态是对旧业态的扬弃。商品结构综合化与专业循环假说认为商品的丰富发展导致了新的零售业态综合化与专业化交替循环发展。

这些理论假说,无疑对欧美经济发达、较早进入商品经济的国家中零售业态的发展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当然也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我国零售业在改革开放多年的演进规律。但是,仅仅依据这些假说去认识我国零售业态的演进是不够的。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商业经济发展与零售业态的变化相对欧美国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一些外商逐步进入我国零售业,对我国零售业态的演进起到了示范与带动作用,促进我国零售业态的迅猛发展,在短短不到30年时间,就完全打破了单一的业态,形成了多种业态并存的格局。而不象西方国家那样,通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才依次经历了百货商店、连锁超市、购物中心与无店铺销售四个大的变革与发展。

本文建立了关于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双驱因素的概念模型(见图1),以解释零售业态在我国能够快速发展的社会原因与动力机制。同时,还可以通过该概念模型进一步探索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趋势。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促进零售业态发展与演化的最根本的环境因素。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商业流通在“一、二、三、零”的格局中,由国营一、二级批发单位几乎掌握了全部日用品的购销调运,并实行统一渠道、统一价格、统一管理。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开始进行重大改革,打破了原来的统购统销制度,原来由国有批发商业依靠计划指令集中的货源,部分地由工业企业自销,各地区和部门新办的批发企业,大型零售企业兼营批发和个体(私营)经营批发分流。

流通体制的改革,催生了非公有制商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集体、个体经营的食杂店、便利店与专业店等。有研究表明,商业流通体制改革短短几年,就取得明显变化。到1992、1993年,国营商业零售额分别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41.3%与39.7%;集体零售业占27.9%和26.3%;个体(私营)零售业占20.7%与22.6%。零售业已基本形成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形式的格局。1992年,国有商业零售机构、人员分别占3.2%与17.9%;集体占12.2%与30.19%;个体(私营)占84.6%和51.8%。

外商进入我国零售商业是另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1991年,第一家外资零售商日本八佰半进驻深圳;1992年,第一家外资便利店7-11投资上海;同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北京、上海、天津等6个城市与深圳、珠海等5个经济特区试办中外合资或合作经营零售企业。家乐福是最早进入我国的商业零售巨头,1993年进入,1994年在我国的销售额达到60亿元人民币,到2004年2月,在我国内地开设42家分店;沃尔玛1996年在深圳开了头两家店,然后东莞、昆明、大连开设了8家店,投资9.05亿元人民币,2003年在我国销售额达到150亿美元。由于外商投资零售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手段,在与国内零售企业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这必然在经营观念、经营业务范围、经营规模与经营方式等方面带来极大冲击,从而产生巨大的示范带动效应,领引业态的演化。

经济体制改革催生了多元化零售业态的产生与发展,而外商进入我国零售商业又提供了现成的学习模板。双因素共同作用的直接结果就是改变了我国商业零售竞争结构。首先是商品超市对国营商店的渗透。超市在我国的原始形态是大中型百货商场里设立的自选商场或自选柜台,以及城市小商品批发市场里的自选摊位,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后期得到迅猛发展。1998年,以“超市”命名的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超市公司全国就有22家,拥有门店1530个。然后是连锁经营的大发展。1992年,北京诞生了幸福连锁店,它是全国国有零售商业领域的第一家连锁企业;到1995年底,全国实行连锁经营的企业达到400多家,有各种类型的门店6000个。再后是购物中心的攻城掠地。1994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第一次连锁经营会上,购物中心作为一种新的业态被正式引入我国。上海港汇商城、北京国茂商城、广州天河城广场、中华广场是国内购物中心的排头兵。进入本世纪,随着上海正大广场、厦门“SM城市广场”、大连和平广场、宁波天一广场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摩尔相继开业,带动全国各地的摩尔热。

双因素共同作用的另一结果是为我国消费者购物提供了自由比较、自由选择的多样化购物场所。1990-1996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市场转型逐步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到1997年,完全进入买方市场。商品消费交易方式从“供给决定型”转变到“消费决定型”。多种业态竞争态势中,零售企业新业态只要能向顾客提供比对手更多的顾客让渡价值,就能在竞争中取胜。消费者在层出不穷的新业态中,尤其是外商进入提供的新型业态或经营方式,迅速学会了改变其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新的消费观念与方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与接受,新的业态逐渐取代旧业态成为零售商业主要的经营方式。

三、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趋势特征

双驱因素的概念模型揭示了我国零售业态的演化在两个外在环境因素的驱动下,通过两个中间变量因素的转化,共同作用,形成了特定的演化轨迹。由此不难发现,在零售业态演化过程中,商业企业经济实力、经营的商品品种与消费者购买需求的变化是零售业态的演化最基本的因素。即商业零售业态实际上是一种商品或服务达成交易的经营方式,而业态的演化说到底是零售经营方式从企业、商品与顾客三个基本角度出发进行改变的。在企业方面,日益扩大的零售商业投资导致其规模化演化;商品的极大丰富促进了零售商业的进一步专业分工;顾客消费需求与购买准则的改变决定了细分营销成为零售企业的战略选择。规模化、专业化与细分化正是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趋势特征。

(一)规模化

对于商业企业来说,决定交易达成的企业因素,不可能像制造企业那样拥有某种独特资源或科技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而只能将其资源实力与形象等因素综合地通过业态表现出来,进而提升对顾客的吸引力与信任感,这种业态演化的趋势特征就是规模化。越来越多的投资引导零售企业规模扩张。规模化可以区分为集中规模化(即大型化)与分散规模化(即连锁经营)两种。

(二)大型化

大型化是指各种业态的单体面积在扩大。一方面由于现代商品经济的商品种类和品种的极大丰富,需要较大的店铺面积予以展示;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也需要较大面积来陈列商品,以建立足够的挑选性和一次购足的能力。大型化的演进趋势主要表现为传统百货店向大型综合百货店演化,购物中心与商业摩尔的出现与发展。以上海为例,到2005年底,上海开设大型综合超市115家,营业面积合计达100万平方米;已建成购物中心36家,实现营业总收入250亿元。

(三)连锁经营或分店扩张

连锁经营或分店扩张是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另一表现。零售企业通过连锁经营活动将复杂的商业活动中的商店面积、业态、商品、服务、店名店貌等要素标准化;将采购、送货、销售、经营决策等职能分离,形成专业化;将经营活动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集中化;将各个环节各个岗位的商业活动程序化、简单化,最终体现出连锁经营的规模经营经济效益。我国零售企业的连锁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但却在几年内得到极大发展,成为我国零售商业发展一种重要趋势与方向。1990年,我国开始引进连锁店,到1994年上半年,全国连锁企业达到150多家,2500多个店铺。

(四)专业化

差异化营销是大规模营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战略思路。这在零售业态的演化中主要体现为专业化趋势特征。通过专业化,零售商业企业不仅可以集中某类商品采购到品种齐全的商品,而且可以向消费者提供价格低廉与可充分比较选择购买的同类型商品,因而比综合商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明确的购买需要。

专业化的趋势特征首先表现为专业市场的形成。专业市场是指以现货批发交易为主,集中交易某类商品或若干具有较强互补性或替代性商品的场所。其次表现为专营店的发展,形成了以专门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的专业店,以专门经营或被授权经营某一主要品牌商品为主的专卖店,和以专门销售建材、装饰、家居用品为主的家居建材商店。专业化的趋势特征还表示在由传统百货店演变成的大型百货商场、大卖场通常在业态上要与超市区别开来,往往以经营服装、家居用品为主;而以苏宁、国美等大型电器商场的出现与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大型卖场的专业化发展。

(五)细分化

消费者决定型的成交类型是买方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就决定了从消费者需求入手建立与发展新型业态是零售业态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细分化的趋势特征不同于专业化那样,基于商品的门类来设计与调整零售经营方式,而是以细分顾客购买来设计与发展零售业态,所谓细分化,是指按照购买者所需要的个别产品和/或营销组合,将一个市场分为若干不同的购买者群体,并描述他们的轮廓(Kotler,1999)。细分化首先反映在城市中心商业与社区商业在业态上的差异,中心商业街,无论是大厦的品牌厅房,还是品牌专买店,突出的是品牌系列;而在社区商业的大卖场、超市、百货店,多为大众产品与服务,缺乏品牌色彩。即使是中心商业街,也表现出细分化的特点,例如在上海,南京东路讲繁荣,淮海中路定位时尚,四川北路讲热闹,南京西路讲三高。

又如上海红星眼镜公司年销售1.6亿元,占上海眼镜市场份额的20%,它在淮海路中路红星眼镜公司旗舰店经营的是卡地亚、范思哲、登喜路、古姿等30多种国际一线品牌。在南京东路、四川北路、徐家汇等中心城区新辟出的2020眼镜馆连锁店经营的伊保罗、阿玛尼、毕堡士、蒂安加等世界二线时尚眼镜,锁定阳光青年消费群。在市区郊县及长三角的闹市地段的校园密集的学区及新楼众多的社区,开出以实用镜更多些的专业眼镜店,为学生及中老年提供独到的服务。细分化的趋势特征还表现为新型百货商场、服装商城也根据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年龄、性别等因素区分为高档、中档与大众,以及儿童、青年、中老年等不同商场类型。

规模化、专业化与细分化作为零售业态演化的趋势特征,在理论上也可以作为衡量零售业态演化的三个基本维度。一些业态如家乐福、人人乐等连锁超市,苏宁、国美等连锁家用电器,表现出业态演化混合了规模化、专业化两个因素;而如西武商场、太平洋百货这一类,则表现出业态演化混合了三个因素。因此,本文与其他学者提出多种趋势的观点不同,认为只要抓住了该三个趋势特征,就可以从理论上较好地认识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规律与基本趋势。当然,本文的观点也只是一种归纳与命题假设,有待进一步验证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骏阳.零售商业业态发展前景分析[J].上海商业,2007(1)

2.朱连庆.摩尔的演进轨迹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研究[J].上海商业,2006(5)

3.俞稚玉.中国的购物中心,融合中创新,变异中发展[J].上海商业,2006(5)

4.汪建成等.中国零售业的环境指数,业态生命周期与业态变迁[J].当代经济管理,2006(3)

5.韩沌,陈功.零售业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上海商业,2005(9)

6.黄芸飞.外资零售业市场准入与我国零售业的对策[J].上海商业,2004(7)

7.夏春玉,张闯.大型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理论解读[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1)

新零售经济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WTO; 本土零售业; 战略

一、WTO体制下我国本土零售业的新问题

随着中国进入后WTO时代,大批国际零售企业迅速进驻,无形中给中国本土零售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同时也给本土零售业造成很大的冲击,具体而言,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经营管理受到冲击。发达国家的零售企业不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了上百年,而且早已完成了流通革命,实现了商业现代化,形成了一套先进的、成熟的、富有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从硬件上看,有现代化的设备与设施,以及高品位的装修营造出的购物环境;从软件上说,有全新的营销理念,网络化的经营管理,和高超的促销手段等等。相对而言,国内的多数零售企业数企业仍沿用传统的营销方式,以经验管理为主,经营粗放,导致竞争力弱化,在同国外零售企业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WTO体制下,拥有先进管理水平的国外零售商会大量涌入,竞争将更加残酷。

市场份额的分割,导致企业利润下降。一方面国外零售商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完善的经营设施、优质的服务和现代的管理与营销模式,以大的经营规模、低的经营成本进驻中国市场,对国内本土零售商形成较大的冲击,分割其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外国零售商通过实施长远发展战略,占据大中城市主要街区的黄金地段,导致部分利润流向外方,本土企业的绝对利润下降,同时也必将导致零售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如果没有相应的市场规则,价格大战不可避免,使本土零售业的利润率进一步下滑。而且国外零售商大多实力雄厚,他们凭借资金优势,买断经营,结算及时,进货价格往往低于市场的10%―40%,,在价格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使本土零售企业感到很大的竞争压力。

二、WTO体制下我国本土零售业的新机遇

现代销售理论的引进,有利其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中国与国际零售商之间的差距,首先表现在商业理念、战略意识、营销策略、整体素质等方面。进入全面开放时代后,本土零售企业原来的那一套固有的思维方式、经营理念明显跟不上时代,其要想继续在零售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不被淘汰掉,就必须逼迫自己去学习外资零售商的经营理念,这何尝不是一个进步的机会。

现代管理技术的引进,有利于企业技术含量的提高。中国市场全面放开之后,国外零售企业在大批涌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也带来的大量的现代管理技术,为其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增加筹码。迫于压力,本土零售商必将加大技术投入、人才引进的力度,如一些大型零售企业已经相继建立了计算机网络,采用了条码技术和POS技术系统等。现代管理技术在零售业中的广泛应用,使零售业的技术含量陡增,无形中提高了国内零售商的竞争实力,提高经济效益,极大的促进大型本土零售企业的发展进步。

增加进入世界市场的机会。根据WTO成员国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则,市场开发方式双向的,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同时,外国也同时对中国开放市场,这就为国内的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型零售商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良机。这些零售企业必将通过对各国市场需求及其相关法律的了解,制定相应的跨国经营战略,争夺国际市场份额。

三、WTO体制下我国本土零售业的战略选择

随着本土零售业入世后3年保护期的最后期限的结束,我国的零售企业已由有保护的竞争阶段步入一个全球竞争和全方位竞争的新时代,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态势。

通过对WTO体制下本土零售业面临的问题及其机遇的分析,我认为,本土零售企业只要找到合适的应对战略,发挥优势,改进劣势,抓住机遇,就一定能够从容面对零售市场的全面开放,在竞争中稳固并发展自己的主导地位。

兼并重组,走规模化道路。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看,我国零售业正处于产业发展期,零售企业走向集约化、规模化的趋势是必然趋势。目前一些本土大型零售企业虽然实力雄厚,市场渗透能力强,信誉好,有一定的规模效益,但是因机构、层次过多,不够灵活,在市场变化越来越快的条件下风险也比较大。特别是进入WTO过渡期之后,国外的大量零售企业迅速进驻中国市场,其中不乏国际零售巨头,在他们面前,本土的一些大型零售企业,如华联、国美,其规模经济效益就显得微不足道,难以与之相抗衡。

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向农村市场进军。拥有70%人口的农村蕴含着庞大的消费市场,虽然目前购买力只占40%左右,但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村税费逐渐减免,农民的购买力会逐渐上升,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 2006年比2005年增加300元以上,实际增长6%以上,这是1985年以来首次实现连续三年增幅超过6%,农民收入增长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得以改变。农村市场潜力巨大。

在进军农村市场时,本土零售企业应采取特色化的经营。即商品的农村化和价格农村化:我国农村零售商业区别于城市商业最主要的地方,在于农村生产资料市场与生活资料市场并存。农村生产资料零售市场提供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种子、化肥、农药和农业生产用具,这是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物质保障。

借鉴国外零售企业跨国经营经验, 尝试着走出国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跨国经营正成为大型零售企业战略选择的一大趋势之一。就统计,世界上最大的100家零售集团中,有一半以上实行跨国经营战略,它们之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这方面的宝贵经验。而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如华联、联华、国美,经过10多年的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以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已具备走出国门的基本条件,在相对宽松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在中国政府对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下,完全可以借鉴前人的一些经验教训,尝试着一步一步的走出国门,争夺国际市场份额。

实施自有品牌战略,培养忠实顾客。在市场竞争愈益激烈的经济条件下,产品更新换代更为迅速,新产品概念层出不穷。这一方面给消费者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但另一方面,增加了消费者选购商品的总成本,加大了购买商品的风险,降低了顾客的让渡价值。消费者为了简化自己的购买决策,降低风险,认牌购买行为更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零售商通过实施自由品牌战略,创建自有品牌,塑造消费者所信赖和热爱的品牌形象,就变得极为重要了。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小清.我国零售市场全面开放后的发展战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3:25-27.

[2]单炜.浅析中国零售业现状及前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15:33-35.

[3]吴辉,周建军,伊美文.从中外零售企业优劣势对比谈我国零售业的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2:12-14.

[4]彭再闪.论入世后中国零售业面临的问题极其对策[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56-58.

[5]王伟民.入世后过渡期我国零售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世界贸易组织与研究,2005,6:32-34.

新零售经济论文范文第8篇

第二阶段(2006年—)。2006年以来,国内学者对商业绿色经营(或绿色商业)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体现在开始比较深入地进行有关问题的研究。如柴艳萍等(2006)从环境伦理和商业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构建与自然相和谐生态商业的设想;上海商业经济学会朱成钢(2006)提出应该“建立与绿色消费相适应的商品流通业”。尤其是2006年底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与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共同组织的“中国绿色商业发展战略”课题的研究,将更多学者的眼球迅速吸引到这一方面。随着“中国绿色商业发展战略”课题研究中延伸出的一系列全国范围的绿色商业发展研讨会的举行①,国内学者对绿色商业相关问题的关注与研究越来越多。

绿色经营是商业(包括零售业)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发展绿色经营也是商业企业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与使命。虽然学者们已经从不同角度与层次探讨(这可以从发表的学术论文、出版的著作、研究课题等方面得到证实)了商业绿色经营(或绿色商业)有关的问题,但商业领域绿色经营依然是一个谈得少而不深入、系统研究不够的命题,研究成果还远远不能满足零售业实践发展的需要,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尤其是急需进一步清晰“绿色商业”、“零售绿色经营”等基本概念、含义的界定。

一、对零售绿色经营的界定

绿色经营(greenoperation)一般指企业适应社会经济可持持续发展的要求,把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与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身心健康的理念,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的有机统一。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解决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和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把环境作为经营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进行绿色经营的企业在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时,以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在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时,以长远利益为重;在处理局部与全局利益的关系时,以全局利益为重。因此,绿色经营服从于全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绿色经营所提倡的是既要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发展构成危害,并为其发展创造优良条件为宗旨的经营活动,这也是企业的永续性经营活动。

对零售绿色经营的界定就是要在全球绿色经济发展的环境下,分别从零售企业的绿色经营理念、绿色经营方式以及对绿色商品的经营这三个方面进行细致地考察。本文认为,对零售商绿色经营的界定应该从三个维度进行:一是经营绿色商品,这绿色经营的基本特征与业务活动,也是考察零售商绿色经营的基本指标;二是以“绿色”方式从事经营活动,即以保护环境、保护消费者安全为核心进行营销与管理活动,包括售前环节绿色供应链的建立、对供应商提高环境效率的激励、对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教育,售中对绿色商品销售的促进、对环境负面影响较小的服务方式的采纳等等;三是以“绿色零售商”的身份从事经营活动,绿色零售商的核心是在根本上拥有绿色经营理念,并将绿色理念贯穿到企业的文化与一切业务活动中。

如果用一幢房子来形容零售绿色经营,三者的关系是:(1)经营绿色商品是“房顶”,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也是显见的企业活动;(2)以绿色方式进行经营是“围墙”,它是房顶的支撑,因而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如果没有按绿色方式从事经营活动,也很难做好绿色商品的经营;(3)绿色零售商则是“地基”,它是整幢房子的基础与根本。如果零售商不能从战略的、生态的角度塑造自己,就难以长久地做好绿色经营活动。

零售绿色经营的三个维度也是零售绿色经营发展的三个阶段。国外零售商绿色经营的发展与国内零售商绿色经营的实践都表明了这样的发展轨迹,即引进绿色商品探索绿色方式经营打造绿色零售企业。“沃尔玛”就是先从经营绿色商品入手,逐渐向绿色零售商转变的典型代表:2004年在美国一家山姆俱乐部销售用有机棉花制成的19万套瑜伽运动服;在达拉斯的一个超市经营着四百种有机食品;有机婴儿服、有机海鲜鱼类和有机蔬果等也都已经纳入了沃尔玛的视线;在与供应商的合作中,积极支持有机产品,并在供应商中推广对环境友善的生产程序等。2005年沃尔玛提出了在三年之内每年投资5亿美元开发“绿色建筑”,以减少商店能源使用量30个百分点,减少能源浪费25个百分点。按照公司的计划,2005年7月20日沃尔玛在德克萨斯州麦尼金市的达拉斯郊区,开设了一家基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科技为理念的大型超市,超市的建筑设计采用了20多种以绿色特征为目标的措施;如沃尔玛(中国)也积极采取措施,以保持室内26度恒温、使用红外线空气幕、采用T5节能灯、分阶段除霜;等等。2005年底以来更是积极携手政府、媒体和社会组织进行了许多环保活动;积极捐赠环保项目,与社区共同开展可降解购物袋与旧电池回收、捡拾垃圾、植树等环保社区活动。而且将环保议题融入到业务中去,全面树立绿色企业形象。如2008年3月13日,在沃尔玛芜湖的购物广场举行了“绿色生活2008公益活动”。向顾客免费赠送了3000个绿色环保布袋。②

二、对零售绿色经营的三维分析

零售绿色经营的研究是应用型研究。对零售绿色经营的界定与研究,首先应该从零售绿色经营的实践出发,并紧密结合有关理论。本文认为,环境伦理学理论、产业生态学理论、战略营销理论可以从不同侧面解释零售绿色经营的三个维度,因而可以成为研究零售绿色经营的理论基础。

(一)环境伦理学分析

从环境伦理学分析,是要解释“树立怎样的经营理念”。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是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它体现在经济利益与道德的关系;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两个方面。[3]环境伦理学(environmentethics)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发展需求扩张下的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以及自然资源禀赋和利用特点等引发的人与人之间或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问题。[4]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系岩佐茂认为环境伦理学的建设不仅仅是提出与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工业化模式相反的理念,关键还在于企业道德、技术工作者道德、消费者道德、行政道德的建设。[5]

用伦理学理论分析零售经营,是环境伦理学在零售经营中的具体应用。零售经营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从环境伦理学角度看,零售经营中始终需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零售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即企业利益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二是零售商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也即企业利益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因此,所谓零售绿色经营,从根本上说首先应该是绿色理念的建立以及在经营过程中的贯彻,包括:(1)注意环境保护。即在经营的过程中,将环境保护意识纳入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企业文化中要有一定的环保理念;企业的运营文件中要有“关注环保”的字样;各个层次的员工都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实行“不过度包装”。(2)注意消费者人身安全。即以适当的方式销售安全的商品。(3)注意经营活动中的人文关怀。即以消费者为本开展营销活动。在满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合理利润,在兼顾节约资源的情况下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商品的消费需求。

(二)产业生态学分析

从产业生态学理论分析,是要解释“以怎样的方式经营”。产业生态学是研究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科学。它探讨产业系统与经济系统及其同自然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产业生态学的关键问题包括:现代技术循环是如何运作的?它们有什么环境影响?人类文化系统中涉及资源的组成部分是如何运作的?它们有什么环境影响?技术-环境关系未来将如何演变?如何具体地界定和实现可持续性,它与负责人的环境表现有什么区别?[6]而产业生态学实践者界定的产业(industry)的外延非常广泛,包括了采掘业、制造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能源生产和使用业、消费者和服务提供商对产品的使用以及废物处置等活动。[6]从产业生态学思考零售商的绿色经营问题,实际上涵盖了对上游的供应商、对零售商自身、对下游消费者所进行的不同的环保措施与行动。

(三)价值迁移理论分析

从价值迁移理论分析,是要解释“经营怎样的商品”。价值迁移(valuemigration)是战略营销中重要的理论。原意为“顾客从原有的已经过时的业务设计所提供的产品的购买转向能够为他们提供优异价值产品购买的过程”。[7]譬如顾客原来购买普通彩色电视机,而现在则转向购买液晶电视机。人们虽然对看电视节目的需求没有改变,但对电视节目载体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即液晶电视能带给人们更舒适、更美观的感受;譬如顾客以前购买传统食品,而现在则转向购买“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人们对食品本身的需求没有改变,但对食品的安全性有了新的要求。

价值迁移理论告诉我们:第一,顾客需求是动态变化着的。顾客所追求的“价值”是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因此,顾客的价值迁移是一种常态,其根本原因是产品利益与顾客需求之间的不协调。顾客价值迁移总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而进行的。经济发展导致人们收入增加,为顾客价值迁移产生了内在动力;而科技进步,又使得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为顾客价值迁移创造了实现的条件。第二,顾客价值迁移的过程其实也是消费升级的过程。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顾客只能购买过时的业务设计所提供的商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顾客产生了对优异价值(绿色环保)商品的需求,具体可以表现在:一是在原有商品(或服务)上增加对商品的新的要求,即要求商品达到一定的生产和销售条件标准,希望购买的商品不仅能满足物理上的需求,而且还能避免商品的消费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绿色商品出现,人们的视线逐渐从普通商品专向同类绿色商品,绿色食品、绿色家电等绿色商品的畅销就是很好的证明;二是在原有商品(或服务)领域增加对新品种的需求,即希望购买和消费更利于健康、更利于环保的新产品;三是对新的消费领域的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即希望购买和消费更多新的符合健康和环保要求的商品与服务。[8]

三、结语

我国零售业绿色经营起步比较晚,实践中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理论研究中也有需要不断深化的方面,例如对“沃尔玛”的绿色经营进行系统的案例分析;对地方零售业绿色经营的实践进行对比研究;尤其是建设基于环境伦理学、产业生态学、战略营销学基础上的、符合绿色经济发展要求的、结构完整的、对实践有明确指导作用的零售绿色经营教材。

注释:

①2006年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确立了“中国绿色商业发展战略”课题;2006年11月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绿色商业发展论坛”;2006年12月13日在西单召开了商品流通论坛,20多位国内的流通专家就发展绿色商业进行了问题探讨;2007年5月在河南郑州举办了“第二届绿色商业发展论坛”;2007年5月在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举行了课题研究研讨会;等等。

②芜湖:“绿色生活2008公益活动”——责任消费、环保沃尔玛[EB/OL].[2008-03-13]..

[4]李真真,杜鹏,黄小茹.环境伦理的实践导向研究及其意义[EB/OL].[2008-06-04]./html/Dir/2008/06/04/8770.htm.

[5][日]岩佐茂.研究环境伦理学的基本视角[EB/OL]./chuban/zxdt/dtgqml/02/020.4/dt020402.htm.

[6]T.EGraedel.B.R.Allenby.产业生态学(第二版)[M].施涵,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9,21.

[7]DavidCravens.NigelF.Piercy.战略营销[M].韦福祥,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39.

[8]赵亚平,李萍.从顾客价值迁移考察沃尔玛的绿色经营[J].生态经济,2007(9):138.

新零售经济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零售业国际化;空间扩张模式;区位进入

中图分类号:F7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2-0072-05

收稿日期:2006―09-26

进入20世纪中后期以来,零售业国际化已经成为零售业发展的新趋势。零售业国际化是指大型零售企业跨国转移其零售管理技术,并在多个国家建立营销和采购网络,使其组织结构向水平一体化和网络化演变的趋势。Wrigleg(2000)认为,早在60年代零售业就已经开始其国际化过程,只是这一时期的国际化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以发达国家大型零售商在这些发达国家间的国际化过程。到90年代,受欧洲统一大市场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贸易协定的影响,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普遍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零售业国际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同于早期的特征。本文首先从宏观层次上概括出90年代以后零售业国际化空间扩张的基本特征,然后运用西方区位进人理论分析零售业国际化空间特征形成机理,并概括零售业跨国经营空间扩张的三种模式,以期对我国零售业跨国经营带来启发。

一、当前零售业国际化空间分布特征

(一)零售业国际化主要以欧美发达国家大型零售商为主

表1显示了世界零售企业海外销售额最大的10家企业.除日本的Ito Yokado外,其余均为欧美发达国家零售业巨头,并且市场规模均在70亿美元以上。

(二)欧美发达国家(地区)是零售商国际化空间集中地区

从宏观层次上看,表2中是全球最大30家食品零售巨头进人数量最多的2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10个欧美发达国家进入表2,共有101家次零售商进入这一地区,它们占20个国家和地区中这些食品零售巨头进入家次的55%。

(三)亚洲和东欧地区成为零售业国际化空间扩张的热点地区

近年来,大型零售企业加快了向亚洲和东欧国家、地区国际化空间扩张的步伐。由表2数据可见,泰国、台湾、中国、韩国、马来西亚已有44家次大型食品零售商进入,占全部20个国家和地区的23%。90年代末期以来,东欧国家经济发展较快,加之与西欧零售业发达国家空间邻近,尤其是欧盟东扩的巨大推动力量,使东欧国家成为新兴的零售市场。其中,波兰、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4个国家已有37家次的大型食品零售商进入,占全部20个国家和地区的20%。

以上可以看出,零售业国际化空间扩张在宏观层次上表现为不均衡分布特征。Dawson(1994)和Alexander(1997)对零售企业国际化原因进行了归纳,从经济、社会、文化和零售结构的角度将零售业国际化原因概括为“推动作用”和“拉动作用”。基于零售业国际化原因的分析很好地解释了零售企业为什么实施国际化,但并不能回答为什么零售企业国际化在特定区域集中这一现实。由于零售业空间扩张的宏观特征是由微观主体――零售企业国际化区位选择所决定的,因此,只有从零售企业国际化区位选择的角度才能深入地理解这一宏观空间特征形成的机理。加拿大经济地理学家Hayter(1997)提出的跨国企业区位进入理论在解释制造业企业国际化区位选择问题上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是这一领域的经典理论,能够为我们深入理解零售企业国际化的区位选择特征带来启发。考虑到零售企业与制造企业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以下借鉴区位进入理论的分析框架,结合零售企业特点对区位进人理论进行修正,并提出一个零售企业国际化空间扩张的一般分析框架。

二、零售业国际化区位进入的理论解析

Hayter提出区位进人理论主要回答问题是:为什么以某一个国家为基地的企业在其国际化过程中能够在另一个特定国家(即东道国)建立分支机构。他吸收了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和折衷理论等成果,以“进入优势”和“进入壁垒”两个概念对企业国际化空间扩张的区位选择进行分析。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总是在评估和开发内部形成的某些进入优势(或称竞争优势)和进人壁垒,这些进入壁垒指的是在外国市场上与当地企业竞争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只有当企业在某一特定国家的进入优势大于进入壁垒时,企业才选择在这一特定国家进行跨国扩张。

(一)空间进入壁垒

空间进入壁垒是企业在国外选择区域、社区和地点的过程中所遇到的超过当地竞争者的额外成本和不确定性。由于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存在,企业向国外扩张时,不仅会面临跨越国界的交通通讯问题,而且会遇到对当地法律、文化、政治经济和自然条件的信息收集问题,而这些因素对当地企业来说是早已解决或者轻易就能解决的问题。Hayter分析了制造业跨国经营的进入壁垒问题,并将其概括为心理距离、东道国政策和进入方式三个方面,而零售企业跨国经营要面临更加复杂和激烈的竞争,其空间进人壁垒主要应包括以下几种:

1.心理距离。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经济、文化和制度环境,其差别被不同程度的地理隔离所加强,综合形成了“心理距离”,它包括妨碍信息在各种市场间流动的要素总和,诸如语言、教育、商业惯例、文化和工业发展水平等等。国家、地区之间的心理距离越大,空间进入壁垒越大。对于实施国际化的零售企业来说,由于消费习惯受文化、社会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强烈,因此,零售业的地域性和本土化特征比制造业更加明显,使心理距离成为零售商空间扩张的重要障碍。

2.东道国政策。由于各国政府对零售市场的开放程度不同,对进行跨国扩张的零售业形成了不同的进入壁垒。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对零售业的开放政策是其成为大型零售企业扩张的重要地区。同时,国家间贸易制度安排也是影响零售业跨国扩张的重要因素。90年代初欧洲统一大市场协议的实施,使欧洲国家间零售业跨国扩张发展迅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美国零售商大量进入加拿大和墨西哥。

3.零售市场成熟度。东道国零售市场成熟度高,则本土零售商对当地零售市场的控制程度较高,往往拥有较为稳定的消费群体,这样的市场竞争激烈,对于海外零售商的进入形成了较高的进入壁垒。除日本外的亚洲国家、东欧国家以及南美洲国家零售市场成熟度普遍较低,因此,其成为零售商跨国扩张的集中区域。

(二)空间进入优势

早期的研究认为,零售业跨国扩张主要是迫于国内市场的饱和以及母国政府对零售企业规模扩大的限制性规制。但McGoldrick(1995)对200家大型零售企业国际化动机的研究指出,零售企业国际

化的最重要动力来自于通过国际化实现提高竞争力的战略目标。也就是说,零售企业在国际化空间扩张中,一方面要利用已有的竞争优势占领东道国市场,另一方面在国际化过程中进一步扩展所确立的竞争优势。

1.成本优势。低成本战略是提升零售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对比制造业,零售企业成本构成中对供应链和库存水平的管理成本以及跨国经营成本在其成本构成中占有极大比重。为了减少在供应和营销链中的不确定性以及来自竞争对手的威胁,即实现运作的更大安全性和稳定性,零售企业在跨国扩张中往往一方面利用和挖掘企业内部的成本优势,另一方面选择后勤和物流系统完善的国家设立经营和采购网络。

2.企业规模。大型零售企业具有规模经济及扩张经济优势,能够分摊加大的固定成本,更有效地承担外国市场的高度不确定性。

3.学习和创新能力。Dawson(1994)强调了零售业技术可模仿性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他认为,对比制造业,零售业的技术可模仿性更强,因此,零售企业比较优势主要体现于其隐形资产上,比如,经营业态、管理系统以及后勤保障、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销售、财务管理、广告等的专有知识上。零售企业在跨国扩张过程中只有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够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4.网络能力。零售业的竞争优势不仅在于价格上的竞争,而且来自于销售非标准化商品,以及产品的质量、供应的可靠性和多样性,企业的经营方式、技术管理上的创新和供应链的管理上。Wrigleg和Currah(2003)认为,高度国际化的零售企业是一个由企业间、企业内和企业之上各种网络组成的复杂结构。由于零售市场的高度分散性和本土化特征,决定了这一复杂结构必须比制造业具有更加明显的地方和社会嵌入性。

零售企业国际化的空间选择是在权衡进入壁垒和进入优势的大小,当一个特定区域进入壁垒小于进入优势时,零售企业就将实施其国际化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确立其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零售企业国际化的空间选择还受其扩张战略的影响,保守型扩张战略和大胆型扩张战略在空间选择上存在较大差异,其扩张的空间模式并不相同。下文将在前文对区位进入理论研究基础上,具体分析零售企业国际化的空间扩张模式。

三、零售业国际化空间扩张模式

(一)渐进式空间扩张模式

这种空间模式是与零售企业国际化相对保守的战略相适应。表现的特征为本地市场一邻国市场一国际市场的渐进式的跨国扩张。即在空间上,在母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并形成较强竞争实力后,首先以母国为中心,在空间邻近、文化相通的邻国开始其国际化过程。由于心理距离差异较小,零售企业可以利用在母国形成的规模优势进行扩张。因此,渐进式空间扩张模式可以有效地降低由心理距离造成的进入壁垒。一般来讲,采取渐进式空间扩张模式的零售企业在进入方式上常常采取并购的方式,虽然这种方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可以使这些零售企业直接获得一个地方性网络并快速实现规模扩张,使其进入优势以乘数放大。

对于保守型国际化战略的零售企业而言,在国际化初期,它的国际化竞争优势尚处于形成时期,这样,邻国扩张可以充分利用在母国建立起来的竞争优势,比如,由于文化和地理相近,管理成本较低,同时在国际化初期,零售商往往并没有建立其全球采购网络,这样,邻国的店铺可以利用原有的采购网络。由于零售市场本地化特征强烈,在邻国建立海外营销网络既是一个拓展市场空间的过程,又是一个学习、探索形成和积累在创新与网络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能成为更大规模国际化积累经验的基础。

(二)跳跃式空间扩张模式

具有跳跃式空间扩张模式特征的零售企业往往与其大胆的海外市场扩张战略相适应。表现的特征为本地市场一海外相邻市场和全球市场同时进行扩张,采取这种空间扩张模式的零售企业在其国际化过程中,往往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进人优势。

(三)综合式空间扩张模式

综合式空间扩张模式是介于以上两种模式中间的一种,兼有渐进式和跳跃式的特征。表现为在初期以邻近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扩张,然后在远离本国的地区和邻近国家、地区同时进行扩张。采取这种空间扩张模式的零售企业由于在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进入优势和进入壁垒,往往采取不同的进入模式。例如,瑞典宜家家居公司在邻近的欧洲国家由于心理距离较小,在进人方式上往往采取并购和有机增长等风险性较高的方式,但是为扩展亚洲市场,宜家在1975年首先以特许经销的方式进入香港市场,这样可以降低宜家在进入壁垒较高的亚洲市场实施国际化的风险。之后亚洲国家鼓励外资进入的优惠政策,同时,亚洲国家本土零售商竞争力不强、零售市场成熟度较低,加之宜家通过在香港积累起来的在亚洲扩张市场的国际化经验,为宜家进一步大规模扩张亚洲市场打下基础。进入90年代以后,东欧市场成为宜家扩张的重点地区,由于多年欧洲市场扩张的经验积累,宜家在欧洲的营销网络和供应网络已经非常成熟,在东欧就采取了风险性较强的并购方式进入。

四、结论

中国零售市场的对外开放,一方面是吸引国际大型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另一方面是鼓励中国零售企业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基于对区位进入理论的修正和零售企业国际化空间扩张模式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对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扩张具有借鉴意义的结论。

(一)区域基础

迈克尔・波特将母国市场环境看成企业形成竞争力优势的基础,零售企业国际化必须以在母国形成的较强的竞争优势为前提。我国具有较大的零售市场,这为中国零售企业在本国加快形成竞争优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中国零售企业在发展的初期就面对沃尔玛、家乐福等西方大型零售企业的激烈竞争,它们抢占了部分国内市场份额,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零售企业的发展。这就要求中国零售企业充分利用零售业“本土化”明显的特点,利用熟悉本国市场的优势,降低营销成本,在西方大型零售企业尚未形成对中国零售市场垄断情况下,尽快形成竞争优势,并积极实施企业国际化战略。

(二)区位选择

跳跃式和综合式空间扩张模式是零售企业已经具有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和较为丰富的国际化经验基础上采用的扩张模式,对于处在国际化孕育阶段的中国零售企业而言,由于缺乏国际化经验,采取渐进式空间扩张模式可以降低跨国经营风险,并在国际化过程中不断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因此。中国零售企业首先应在进入壁垒较低的邻近亚洲国家实施国际化扩张,待时机成熟后再大规模地进军欧美国家和地区的零售市场。而在亚洲国家中,具有一定市场潜力、国内零售企业竞争力较弱,并且西方大型零售企业尚没有完全开发的国家和地区,如泰国、印度、越南等应成为中国零售企业渐进式空间扩张首先考虑的区位。

(三)竞争优势

零售企业的国际化和区位选择是以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为基础的,因此,中国零售企业应加强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在实施国际化的初期就有目的地建立海外营销和采购网络,加大东道国本土产品采购比重,降低企业跨国经营的管理成本。同时,就如前文所述,大型零售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往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对不断变化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中国企业还应采取并购、兼并等方式,有效整合国内零售企业,尽快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零售企业。

(李铁立电子邮箱:litlidd@163.com)

新零售经济论文范文第10篇

内容提要金融危机给零售企业的海外扩张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其影响表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先进经济体所受的冲击明显大于新兴经济体,百货等业态受到的影响大于超市等业态,奢侈品类及高端品牌的业绩比日常用品及中低端商品下滑显著。同时,危机也使零售业扩张的新途径——网络零售业得以迅速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零售企业扩张

一、引言

金融危机给零售企业的海外扩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实际表现具有多样性特征。零售企业在先进经济体及发达国家的扩张步伐明显放缓,而在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的扩张速度并未受到显著影响;百货、购物中心以及部分专业店和专卖店等业态的扩张所受影响大于大型综合超市、仓储会员店、折扣店、社区店以及便利店等业态;奢侈品及高端一线品牌的业绩较中端及二三线品牌下滑明显。同时,在危机过程中网络零售业扩张速度迅猛。由于零售业是产业链中的终端行业,所以危机对其的影响还未全部凸显出来。

零售企业的特殊资源在其面临危机环境下的扩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ChekitanSDev;MKrish-naErramilli;SanjeevAgarwal(2002)认为,传统的国际扩张经营理论(如产权组织和交易成本理论)都是基于此种观点,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是充分利用现有的竞争优势。美国经济学家V,R,Fuchs(1982)提出,零售业在面临经济危机时的表现与工业不同。一是由于零售业具有不可储藏性,所以零售业在经济危机中表现出的稳定性要比工业大;二是零售业具有减缓危机的特点;三是零售业的生产力比工业的波动大,在就业方面有逆周期的特点,即在经济周期萧条期,服务业就业率会上升,而在经济周期繁荣期,服务业的就业率反而会下降。

二、金融危机对零售业扩张的影响

(一)不同经济体国家零售企业的扩张所受冲击不同

本次金融危机给零售业海外扩张带来很大的影响,但在不同的经济体,零售企业的表现却不尽相同。根据图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对零售业数据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进入2008年,无论是新兴经济体还是先进经济体零售指数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进入年底已经触底反弹,但是,新兴经济体的零售指数要高于先进经济体十个百分点左右。根据IMF对2009年世界经济预测显示,新兴市场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巴西以及印度的经济增速虽然有所减缓,但比起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负增长,这显然对零售企业的扩张更有利。

沃尔玛公司作为世界零售行业的领路者,其对外扩张一直为人所关注,我们来分析在危机背景下,沃尔玛在不同经济体国家的扩张策略。在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沃尔玛在中国、巴西、墨西哥以及阿根廷等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的扩张速度明显快于日本、英国以及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而从沃尔玛2009年报公布的消息我们得知,在新的财年里公司准备在海外开550-600家新店,其中大部分店铺选择在新兴市场。

以美国为例,零售业是其重要产业之一,为美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其增减幅度一直是衡量美经济变化的重要风向标。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消费者支出受疲软的就业市场、房市与股市跌落的拖累,零售业业绩逐月下滑,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消息,2008年全美共关闭各类零售店14.8万家,裁员53万人。2009年一季度零售业销售总额为9661亿美元,同比下降10.1%。据美零售业界预测,2009年零售业很不乐观,更像是商家“自保年”,走出低迷还尚待时日。而金融危机对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诸国零售业的影响却小得多,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9月份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8495亿元,同比增长15.4%,其增长势头依然强劲。

(二)不同业态零售企业的扩张具体表现不尽相同

此次危机中,以百货店和购物中心等业态为主要经营形式的零售企业所受冲击很大,对于部分专业店和专卖店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对于以经营日常生活用品、大众实用用品为主的大型综合超市、仓储会员店、折扣店、社区店以及便利店等业态的冲击却微乎其微。

随着危机影响的持续,大部分以百货业态为主的零售企业的扩张明显放缓,美国百货上市公司中,无论是定位高端的西尔斯(Sears)、诺德斯特龙(Nord-strom),还是面向中等收入家庭的柯尔百货(Kohls),2008财年同店增长均显著下滑,而定位高端的诺德斯特龙下滑最为显著,著名百货零售商(Macy’s)公司近期公布的2009年二季度财报显示,其当季营业收入为51.6亿美元,同比下降10%,而其利润更是下降了90.4。英国的玛莎百货、法国的巴黎春天以及日本的洋华堂等世界知名零售企业增幅都出现了明显下滑,甚至负增长。部分专业店和专卖店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像家居建材和家电方面的专业店,由于是房地产的直接下游产业或关联性极大的产业,所以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极大的影响。世界上著名的家居建材专业店美国家得宝公司在近期公布的2009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其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了9.7%;而隶属于英国翠丰集团的家居建材巨头百安居公司更是在中国市场遭遇到了史上最大的挑战,据其2008年财报显示,在上一财年,中国市场亏损超5亿人民币,公司决定将中国现有63家门店关至41家,而这剩下的41家也会有17家缩减面积。

而我们从近期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塔斯克、欧尚以及阿霍德等企业公布的财报可以看到这些以超市业态为主的零售企业中,其销售仍然成增长趋势。其中,英国塔斯克公布的2009/2010财年全球第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其业务增长强劲,集团业绩增长12.6%,海外市场销售劲增20.1%。荷兰超市集团阿霍德日前公告显示,其2009年二季度营业额、利润分别增长11.5%、25.5%。二季度息税前利润(EBIT)为2.95亿欧元,此前分析师预测值为2.76亿欧元,而去年同期这一数据为2.35亿欧元。表2为沃尔玛近年来部分经营数据,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销售额、利润还是开店数目其均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并未受到明显冲击。

(三)不同类别、品牌零售企业的扩张所受影响不同

每次经济危机时,零售行业都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即奢侈品类和一线品牌商品的业绩要受到很大的冲击,同时,那些价格低廉但质量一般的商品的销售同样会出现下滑。前者很好解释,多数人不愿去买昂贵的东西,原来的高端品牌消费群体在危机背景下,降低目标开始消费中端品牌,以追求更高的性价比;后者则较难理解,这主要是因为低端消费群体在危机来临之际,更加关注商品的耐用性,以期延长其使用时间,是另外一种应付危机的手段,所以此时,低端消费者消费时,往往更向中端靠近。这样,便形成了在危机中奢侈品类、一线品牌全面走低,部分低端品牌也会受到冲击,而一些质量优良价位适中的二线、三线中端品牌却取得了长足发展的现象。

此次危机中,很多奢侈品牌经营黯淡。路易·威登(LouisVuitton)、古奇(Gucci)、迪奥(Dior)以及圣罗兰(YveSaintLaurent)等四大奢侈品牌的经营业绩都出现了大幅下滑。法国奢侈品娇韵诗(Clarins)集团无奈退出了证券交易市场,结束了其24年的上市历史。英国皇室御用品牌雅格狮丹(Aquascutum)是英国传统服饰的代名词,在危机来临之际,其总裁与管理层一起被MBO(管理层收购)。作为欧洲主要的零售投资商的BAUGUR集团,手握多个高端时装品牌,业务遍及欧美,却面临着被接管的命运。在危机重压下,这些公司自然会根据市场定位重新洗牌,一些品牌会依然维护其高端形象,有些则会退到二线系列或强行降挡,这也是在危机当中不可逆转的一种趋势。

尽管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中端服装品牌的扩张速度却是非常快的。莎拉(Zara)、H&M(Hermes&Mauritz)都逆势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来自西班牙INDITEX集团的莎拉更是取代了美国的盖普(GAP)公司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快速时尚服装零售商,其专卖店甚至开到了古奇、范思哲等名店旁边,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研究价值的品牌之一。Zara从去年开始也加快了在中国的开店速度,目前,其在上海、北京、天津、深圳、南京、青岛、苏州、大连、沈阳、哈尔滨以及长春等地开设了多家专卖店。而日本中端休闲服饰品牌优衣库(Uniq-lo)的拥有人柳井正则在《福布斯》2009年富豪榜中新晋为日本首富,凭借优衣库的良好业绩,柳井正以个人资产61亿美元从上年的第六位升至第一位,与上年相比他的资产增加了14亿美元。

(四)金融危机下零售企业扩张的新机遇

由于消费是经济周期的滞后指标,从经验值看,GDP的增幅往往在一年后才会对零售业带来实质影响,而消费物价指数(CPI)处于下降通道时,通常伴随着消费的强劲反弹。我们从图2可以看到2008年世界经济已然触底反弹,图3我们可以看到全球通货膨胀率已由年前的约6%下降到今年5月份的1.7%,根据IMF工作人员的预测,到2010年前通胀依然处于较低水平。综合以上信息我们可以得知,2009年是零售行业最为艰难的一年,但同时这也是零售行业下一次大发展的调整期和准备期。

零售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无论是先前在业界占主导地位的百货业态,还是当下业绩最为优异的超市业态,都是在历次经济危机之后所产生的,而每次危机在淘汰部分零售企业同时,又催生了很多大的零售巨头。在危机中生存下来并取得发展是零售企业所必需面对的问题。在当下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零售企业首先要在其发展战略上应更加注重新兴市场;其次,除了巩固一线城市市场外,还要积极开拓二三线城市、城镇以及农村市场,沃尔玛和家乐福等跨国零售企业2009年在中国新开的店面选址偏重二三线市场,其扩张思路可以为其他零售企业提供借鉴;再次,根据市场调整经营业态,开拓新的经营途径;最后,重新定位经营的品类,以期适应消费者需求。笔者认为,零售企业通过对危机规律的分析,采取适合自己的策略,是能够生存并得以发展的。

三、金融危机下零售业扩张的新途径:网络零售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传统零售业普遍遭遇“寒流”,欧美等国都有多家“百年老店”清盘破产。而与此同时,网络零售市场却呈现出爆发增长的态势。以我国为例,网络零售市场2007年取得了爆发式增长,2008年则延续了这种高增长态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09年7月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网络购物的用户规模在金融危机中逆势上扬,由7400万扩大到8788万,增加了近1400万用户,越来越多的网民习惯于价格透明和购买方便的网络购物。目前中国网民中,大约四个人中有一个人是购物用户,而在欧美和韩国等互联网普及率较高的国家,每三个网民中就有两个人在网上购物。中国网络购物的潜力还远未被释放。此外,政府已相当重视电子商务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范和引导电子商务发展;业界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如火如荼,不仅涌现出更多平台类电子商务网站,也有越来越多有远见的传统企业开始进军电子商务。在这种大形势下,预期未来几年电子商务会保持快速发展之势。”据国内第三方分析机构“艾瑞咨询”统计显示,2008年网络购物交易规模接近1300亿,增速超过130%。种种现象都表明,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传统零售市场强有力的补充。

虽然,就目前的网购成交总额来看,与传统零售的成交总额相比,还相差很远,但是,在今天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网络零售较传统零售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这必将给传统零售业带来更大的冲击。传统零售业由于受供需双方资源不对称等先天条件的制约,必然导致信息不畅、交易环节过多、物流成本过高以及价格不透明等问题,这些都会增加双方的交易成本,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而网络零售则能够很好地规避这些问题。

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下,网络零售的迅速发展是由其自身特点决定的。首先,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比以往更加关注成本,网购零售让企业摆脱传统零售业在中间渠道上发生的费用,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这不仅降低了成本,从更长远的视角看,他们将能更加理解消费者;其次,对于消费者而言,网络零售比起传统零售而言,品种更加齐全,性价比更高;再次,会为消费者带来消费的便利,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愈发成熟,现代物流领域的愈发完善,网络零售为是未来社会最为便捷的消费方式;最后,网络零售还能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当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已日趋理性成熟,个性化消费成为市场主流,网络可以为消费者在最快时间内为自身的个性化消费找到决策依据。

四、结论及启示

新零售经济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经营绩效

中图分类号:F724文献标识码:B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零售产业对外开放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零售产业也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部门,零售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日常生活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转变,进而导致传统的零售营销策略已经很难满足当代消费者多样化和差异化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零售产业的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零售产业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导致很多国内零售企业在与众多国际巨头的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制定更加有效的零售营销策略提高企业绩效,已经成为众多零售企业的管理者所重点思考的问题。然而,目前理论界对于企业营销策略与绩效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制造业,很少有学者关注零售企业,现有的少数研究也基本上停留在定性描述的层面,缺乏系统性的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旨在分析零售企业营销的特点,构造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绩效关系的整体理论框架,并借助北京市零售企业的市场调查数据,对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一、文献综述

(一)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的构成

首先,早期的学者从零售企业的特殊性出发,对传统营销策略组合的4Ps进行了修正补充。学者们认为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4Ps)是对制造企业营销活动的概括,虽然对服务业的营销组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还需要进行补充。服务业的营销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包括无形性、不可分割性、异质性和易逝性等,需要在4Ps的基础上补充3Ps(人员Participants,有形展示Physical Evidence和服务过程Process)。后来的零售营销学者们就直接将服务营销的7Ps应用到了零售营销,视其为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组合的要素。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学者McGoldrick提出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组合的要素主要包括选址、商品、定价、广告和促销、购物环境、服务等内容。

其次,一部分学者从零售顾客的购买行为出发,找出顾客选择零售商店最为关注的因素,并将其进行归类,进而确定零售营销组合要素的构成。Nielson在消费者调查的基础上,发现顾客在购买日用品的过程影响其商店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物有所值、位置便利、停车便利、价格低廉、商品齐全、店铺整洁、产品质量高、店内促销和乐于助人的员工等因素。

再次,还有学者从顾客形成商店印象的角度对零售营销策略组合的要素进行归纳,并列出了18个主要方面和90个特定元素。如我国学者王高等提出除了考虑顾客对商店的印象,还应该补充顾客的满意度方面,因为影响顾客满意的可控制因素就是零售营销策略组合的要素,这些要素的有机组合可以直接达成营销的顾客满意目标。我国学者李飞将零售营销策略组合的主要要素,划分为产品、服务、价格、店址、环境和沟通这6大方面和24个具体维度。

(二)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的影响因素

很多学者在研究中指出零售企业在思考和制定自身营销策略时可能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资源状况的显著影响,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国外学者Chow和Clement在研究外国零售企业在中国的经营状况时,发现目标消费者状况和经济环境状况对各类零售企业的经营状况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作用;我国学者穆健玮也列举了众多显著影响零售企业经营的外部经济环境因素,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住房面积、人均汽车拥有量等。杜漪和颜宏亮也认为零售企业的经营方式并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外部市场环境和消费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战略调整和重新定位。在企业内部资源方面,如在影响企业经营的众多因素中,国外的学者Foster总结提出最显著的变量就是公司自身的规模。我国学者王勇在对我国上市零售企业的实证研究中,发现零售企业的财务状况对于零售企业的经营策略和经营绩效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前人研究的主要不足

虽然前人已经开始关注零售企业的营销问题,并取得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研究,但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首先在研究内容上缺乏一个整体的理论框架,前人研究大部分是对零售企业营销和绩效的某一方面展开讨论;其次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在实际调研数据基础上的实证检验,前人研究大部分是定性的描述分析。本文的研究是在总结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经营绩效关系的整体理论框架,并利用对北京市各类零售店的市场调查数据对该框架进行检验和修正,进而实现对零售企业营销与绩效关系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认识。图1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绩效关系的总体框架

二、本文的整体理论框架及相关假设

(一)本文所提出的理论框架

根据前人的研究,本文发现零售企业的营销组合策略包含了很多方面,并显著影响零售企业的经营绩效;与此同时,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绩效的关系还受到外部经济环境、企业内部资源,以及消费者评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经营绩效关系的总体理论框架。从图1可以看到这一理论框架模型包含了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组合、经营绩效、顾客评价、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六个方面,其中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组合受到外部经济环境、企业内部资源的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绩效受到外部环境、内部资源和顾客评价的直接影响,而营销策略则是通过直接影响顾客评价进而间接影响经营绩效。

(二)本文所提出的相关假设

1.外部环境对零售企业营销策略和绩效的影响。任何一个企业在选择自身的行为时必然要遵循企业战略行为与环境相适应的原则,对于零售企业而言,其营销策略选择和经营绩效会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显著影响。一方面,不同的外部经济环境带来了消费者不同的购买需求和行为特点,进而要求零售企业必须选择与之相适应营销策略组合;另一方面,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决定了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层次和数量,进而影响了零售企业市场销售状况。因此,提出假设:

H01:外部经济环境影响零售企业营销策略。

H02:外部经济环境影响零售企业经营绩效。

2.内部资源对零售企业营销策略和绩效的影响。内部资源作为零售企业经营的基础,同样显著影响零售企业营销策略选择和经营绩效。首先,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选择需要内部资源支撑。例如当零售企业决定选择大规模的广告宣传和营业推广活动时,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而只有一定规模的零售企业才能承担。因此,国外学者Foster发现企业规模是显著影响零售企业营销策略选择的重要因素。此外,作为服务业中的一种,零售企业十分强调顾客服务,而优质的顾客服务是以高素质的销售人员为基础的,显著依赖于零售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因此,大规模和高素质的销售人力资源可以有效地提高零售企业的经营绩效。因此,提出假设:

H03:企业内部资源影响零售企业营销策略。

H04:企业内部资源影响零售企业经营绩效。

3.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绩效的关系假设。营销策略组合是企业为了更好地满足目标顾客的需求而采取的一系列经营手段,对企业的经营绩效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很多学者已经认识到了营销策略对于零售企业经营的重要意义,如我国学者李飞和汪旭晖提出作为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组合的产品、价格、店址、人员服务、购物环境和沟通等方面的相互组合,共同构成了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然而零售业作为一种服务性行业,零售企业各种营销策略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目标顾客的体验和评价,只有实现了目标顾客的满意和忠诚才能给零售企业带来持久的利润。因此,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经营绩效的关系主要是通过顾客评价而间接影响。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05: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影响目标顾客评价。

H06:目标顾客评价影响零售企业经营绩效。

三、研究方法设计

(一)相关变量的测量

1.零售企业外部环境的测量。我国学者周泽信指出影响零售企业经营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的消费总量、消费结构、消费特点和城市发展水平等因素,郑小京进一步将这些因素归纳为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人口环境和家庭环境7个方面。由于各个企业所面对的政治环境、法律环境和文化环境都基本相同,零售企业的外部环境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环境的不同,特别是目标顾客特点的不同。因此,本文主要通过目标顾客特征来测量零售企业的经济环境状况,具体包括目标顾客的家庭收入状况、受教育程度和一周购买次数这3个指标。

2.零售企业内部资源的测量。本文采用我国学者夏春玉和杨宜苗所提出的指标体系,通过零售企业的总销售额、总经营面积、从业人员数量这3个指标来测量零售企业的内部资源状况。

3.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的测量。在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组合方面,Booms和Bitner提出零售企业的营销组合包括7Ps,分别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人员、展示和服务。我国学者李飞进一步将零售营销组合划分为产品、服务、价格、店址、环境和沟通及24个具体维度,本文的实证研究采取这种划分方式,通过产品、价格、服务、店址、环境和沟通来衡量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组合状况。

4.零售企业的顾客评价测量。对于零售企业的顾客评价,国外学者Oliver提出顾客预期和顾客感知质量共同决定了顾客的价值评价,进而影响零售企业的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只有满意和忠诚的顾客才能为零售企业带来长期稳定的利润。因此,本文的实证研究重点从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方面,对零售企业的顾客评价状况进行测量。

5.零售企业的经营绩效测量。对于零售企业的经营绩效测量,本文主要考虑零售企业最终经营的效率状况、发展状况和盈利状况,通过零售企业的库存周转率、销售额增长率和利润率来衡量。

(二)数据的获得

本文的实证研究共涉及零售企业的外部环境、内部资源、营销策略、顾客评价和经营绩效方面的变量,对于这5个变量的数据获取,有的需要通过调查零售企业,有的则需要调查企业的顾客。因此,本文为每一个被调查零售企业都设计了两套5级的李克特(Likert)语意差别量表问卷。其中企业问卷由零售企业的管理者填写,获取零售企业的内部资源、营销策略和经营绩效3个变量的相关数据;消费者问卷通过随机抽取该企业的若干个顾客来填写,获取零售企业的外部顾客条件和顾客评价2个变量的数据。2010年10—12月,研究小组对北京市的各类零售企业展开了市场调查,截止2010年12月30日共有效回收了85份零售店管理者问卷和230份消费者问卷。被调查的零售店涉及了百货商店、大型超市、专业店、专卖殿、便利店和仓储店6大业态类型,并广泛分布在北京市的14个区县,具体的调查样本分布状况见表1。

通过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α系数),研究小组对各个指标的测量信度进行了检验,具体结果见表2。美国统计学家Hair指出如果测量指标的数目少于6个,只要Cronbach α系数大于0.6就说明数据是可靠的。从表2中可以看到本研究各个变量内部一致性系数都在0.6以上,这表明各个变量的测量数据是非常可靠的。

表1样本零售企业的业态分布状况零售业态零售店数量比重零售业态零售店数量比重百货商店1517.65%专卖店910.59%大型超市3440.00%便利店2124.71%专业店33.53%仓储店33.53%

表2 变量测量的信度分析结果(Cronbach α系数)变量项目数Cronbach α值因子项目数Cronbach α值经济环境30.658顾客评价20.728规模状况30.795经营绩效30.816营销策略60.757

(三)模型检验方法

本文的实证研究涉及到零售企业的外部环境、内部资源、营销策略、顾客评价和经营绩效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各个变量都属于潜变量无法直接测量,需要通过若干个指标来表示。因此,本文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整体理论框架进行检验,综合分析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利用极大似然估计法(Maximum Likelihood)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

四、理论框架的检验与修正

利用针对北京市各个零售企业的市场调查数据,研究小组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本文所提出的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经营绩效关系的整体理论模型进行了检验和修正,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本文所提出的整体理论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状况还比较理想,但是模型中零售企业的外部环境对营销策略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影响路径系数仅为0.001,T检验的P值为0.992)。因此,研究小组剔除该影响路径,并对原模型进行修正。从表3中可以看到修正后模型的卡方值、相对拟合指数(CFI)和调整后的均方根指数(RMSEA)都得到了显著改善,这表明修正后的模型可以更好地对数据进行拟合。具体修正后的整体模型如图2所示。

五、实证研究结论及启示

(一)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绩效的关系检验

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本文所提出的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绩效关系进行了检验,具体结果见表4,从表4中可以发现最终模型中的各个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都是统计显著的(T检验的P值小于0.05显著性水平)。因此,本文所提出的原假设H2、H3、H4、H5和H6都得到了验证,即零售企业的外部环境显著影响零售企业的经营绩效,零售企业的内部资源显著影响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和经营绩效,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显著影响顾客评价,零售企业的顾客评价显著影响零售企业的经营绩效。然而原假设H1却并没有得到验证,零售企业的外部环境对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并没有显著的影响。这一结论反映了当前我国零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还比较低,缺乏市场营销的理念和导向。当前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制定,更多地是依据企业自身的经济条件,却很少关注目标顾客的需求特点和购买行为特点。

表3 理论模型的整体拟合状况模型卡方自由度(DF)P值CFIRMSEA理论模型231.9541140.0090.8020.111修正模型205.8741140.0090.8450.098

表4 修正模型中各个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检验变量变量路径系数P值标准化路径系数营销策略内部资源0.3260.0000.459顾客评价营销策略0.2230.0440.289经营绩效顾客评价0.3460.0250.231经营绩效外部环境0.2530.0100.250经营绩效内部资源0.7060.0000.861图2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经营绩效关系的整体模型(修正后)

因素被影响变量影响因素直接影响间接影响总体影响营销策略外部环境0.0000.0000.000内部资源0.4590.0000.459经营绩效外部环境0.2500.0000.250内部资源0.8610.0310.892营销策略0.0000.0670.067顾客评价0.2310.0000.231

(二)零售企业营销策略和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借助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进一步分析零售企业营销策略制定和经营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作用的大小,具体见表5。从表5可以看到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制定只受到企业内部资源一个因素的直接影响,标准化的影响系数为0.459。由于零售企业的经营绩效受到外部环境、内部资源、营销策略和顾客评价的共同影响,其中总体影响作用最大的是零售企业的内部资源(总体影响系数为0.892,其中直接影响系数0.861,间接影响系数0.031),其次为零售企业的外部环境(总体影响系数为0.892,其中直接影响系数0.861,间接影响系数0.031),而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作用却很小(只是通过顾客评价间接地影响经营绩效,影响系数为0.067)。

(三)具体营销策略的有效性分析

研究小组深入到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组合内部,详细分析了构成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组合的沟通策略、环境策略、位置策略、服务策略、价格策略和产品策略,对顾客评价和经营绩效的影响作用,具体结果见表6。从表6可以看到在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组合中最有效的策略是服务策略,其次为环境策略和产品策略,而价格策略的有效性是相对最低的,这说明优质的顾客服务、舒适的购物环境和多品种高质量的商品能够有效的影响顾客评价,进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营业绩效。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启示

本文既发现了一些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经营绩效之间的理论规律,也发现了我国当前零售企业经营决策中的一些突出问题。

首先,零售企业的内部资源状况直接显著地影响了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选择和最终的经营绩效,规模大的零售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由于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主要是通过顾客评价和顾客满意,进而显著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的,如何改进目标顾客的购物体验和满意程度将成为零售企业制定营销策略过程中所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其中最有效的策略就是改进顾客服务,改善购物环境和提高产品质量。

其次,我国零售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市场营销的理念和导向,在选择营销策略时只是根据企业自身的资金和人员状况,忽视了外部目标顾客的需求特点和购买行为特点。由于我国零售企业的营销水平还比较低,制定的营销策略缺乏有效性,进而导致营销策略的投入不能够很好地改进企业的经营绩效。

六、本文研究的主要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的实证研究还只是在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绩效关系方面的初步探索,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首先,在研究内容上只是探索了企业外部环境、内部资源、营销策略、顾客评价和经营绩效方面的相互关系,还有很多影响零售企业经营绩效的因素需要考虑。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只是选择北京一个城市的各类零售企业样本,无法分析城市文化环境、法律环境等变量对零售企业营销策略和经营绩效的影响。此外,本文的研究也忽略了不同零售业态之间的营销策略和经营绩效关系差别。因此,今后的研究方向就是进一步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不断完善。如在研究内容上进一步丰富理论模型变量,分析诸如文化、法律等因素对零售企业营销和绩效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当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范围,既需要收集各类不同城市的零售企业样本,还需要深入分析不同零售业态之间的差异状况。

注释:

①虚线表示因子之间的影响作用不显著,实线表示影响作用显著,其中***表示在P

参考文献:

[1]李程骅.挑战“沃尔玛化”:中国城市商业业态的战略选择[J].社会科学,2005(12):26—31.

[2]李飞.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12):654—660.

[3]FOSTER GEORGE.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M].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ill, 1986.

[4]CAVUSGIL, S. TAMER and SHAOMING ZOU. Marketing Strategy—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mpirical Link in Export Market Ventures[J].Journal of Marketing, 1994,58:1—21.

[5]BELL, DAVID R., TECK HUA. HO, and CHRISTOPHER S.TANG. Determining where to shop: Fixed and variable costs of shopping[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8,35:352–69.

[6]BELL, DAVID R., and JAMES M. LATTIN. Shopping behavior and consumer preference for store price format: Why ‘large basket’ shoppers prefer EDLP[J].Marketing Science, 1998,17:66–88.

[7]FOX, EDWARD J.ALAN L. MONTGOMERY, LEONARD M. LODISH. Consumer Shopping and Spending across Retail Formats[J]. Journal of Business, 2004,77:25—60.

[8]李飞,汪旭晖.零售企业竞争优势形成机理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6):129—137.

新零售经济论文范文第12篇

Keywords: Experiential economy, Retailing, Experiential marketing

摘 要: 零售业经营创新主要表现在营销创新,由于体验经济的到来对零售业产生的巨大冲击,零售业实现创新的最佳途径是实行体验营销创新,包括:服务体验创新、互动体验创新、服务产品设计创新和有形实据布局创新。

关键词: 体验经济;零售业;体验营销

1 引言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十分迅猛,打破了西方传统经济发展规律(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体验经济),整个经济格局呈现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体验经济的混合经济格局,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服务经济的比重明显增加,体验经济开始显现。尤其进入21世纪后,我国消费者的需求与欲望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消费者的消费型态出现多样化、复杂化。这些消费行为的变化正是体验经济的明显标志,它对我国传统零售业经营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企业由主要注重产品的功能强大、外型美观、价格优势的传统经济向以服务为重心,以商品为素材,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的体验经济转变。在体验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作为销售终端的零售企业的传统战略规划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调整传统的营销战略,将体验式营销纳入零售企业调整营销战略的重中之重,从而实现体验经济下零售业的营销创新.

2 体验经济对零售业传统经营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国各大中城市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急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其发展势头尤为迅猛。但大多数还是沿袭着传统经营模式的特点。一是所有零售企业均围绕产品做文章,认为消费者的所有购买行为始终是始于产品并终于产品,产品被零售企业提升到一个核心地位,商场的进货主要强调产品的质量,功能。二是都认为低价格是吸引消费者的唯一因素,竞相打出“降价牌”,通过尽量的压缩产品和经营成本,借助削价、打折等降价促销方法来吸引顾客,提高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以此来维系经营。三是所有商场的建设规模、布局、产品陈列类似,而且经营品种雷同,以致给消费者一种“进一店知百店,进百店如一店的感觉”。

而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大众化的标准产品日渐失势,消费者越来越追求那些能够促成自己个性化形象、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并且在注重产品质量、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购买的体验过程本身以及在这过程中的情感的愉悦和满足。因此,体验经济下消费者行为方式的这些转变越来越暴露出零售企业传统经营模式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一方面,零售企业大多集中于城市中心商业区,市场定位趋同,格局相似,服务类似,千店一面,缺乏特色,难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新的零售业态不断涌现,由原来中小型商场改造而成的连锁超市,连锁便利店,各种类型的专卖店,无店铺销售等不断从大型零售商店夺走客源,同时诸如家乐福,沃尔玛的国际知名的零售企业进军速度的加快,对我国大型零售商店形成较大的冲击。而我国零售企业采取的传统经营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顾客的情感、感官、以及行动的体验需求。所以,在体验经济下,我国的零售企业必须更熟悉地掌握消费者的需求状况,利用各种手段来增大产品体验的内涵,更加的满足消费者的娱乐体验、情感体验、审美体验、文化体验等等,在给人们心灵带来强烈的震撼同时达到产品销售的目的。

3 零售业的体验营销创新

与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相对应,企业营销模式也应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企业不仅要从顾客理性的角度去开展营销活动,也要考虑消费者情感的需要;注重与顾客之间的沟通,挖掘他们内心的渴望,站在顾客体验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因此,零售企业必须调整传统的营销模式,以实现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的需求。

3.1 有形实据布局创新

由于顾客购物越来越在意购物环境给他带来的愉悦,快乐,购物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为了买到他所需要的东西,还需要满足购物环境给他带来的感官体验,所以,卖场的布局不仅仅是为了把商品销售给顾客,而是需要把购物中心办成娱乐中心,在消费者心目中创造一个积极的、明快的、有趣的形象,创造激励人的环境,使人们既购物又消费。首先要考虑到的是卖场的店址对顾客来讲到达是否便捷,从大的方向讲,就是要在大多数消费者能尽快方便到达的地方开设卖场,诸如距离居民生活集中区较近的地方,各种商业比较集中的地方,上班或上学的途中,有停车场的地方,办公大楼和学校集中的地方等等。其次,卖场的装潢要典雅,舒适,整洁,安全。特别是大商场,要增加一些方便性服务设施和补充性服务设施。如顾客休息椅,咖啡厅,自动取款机,公用电话,停车场等,商场需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最大限度的增强顾客的购物体验。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3.1服务体验创新 顾客购物不仅是购买商品还同时购买服务,一个好的购物环境加上良好的服务态度,会触动顾客的内心情感,创造情感体验,使顾客可以从一个温和、柔情的正常心情到欢乐、自豪甚至是激情的强烈的激动情绪。使消费者自然地受到感染,并融入到这种情境中来。因此,留住客户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是让客户感到公司平易近人,并且关心他们。公司的亲和力和关心是通过员工来实现的。通过公司的客户服务中心完成客户体验的服务的最后过程。企业首先应培训店员良好的服务行为,应该设置友好服务自我检查表(见表1),主要评估员工在顾客服务活动中的行为及效果。其次,在员工的服务管理中,还应体现人心增值论。该理论认为,世上的东西大多用的时间越长,其价值就越小.唯一一种东西的价值不会因时间流逝而减少,反而能增值,愈久弥坚,这就是人心。企业应该有一套培养,

表1 友好服务自我检查表

维系顾客人心的服务体系。如看见老年人进店,要帮助老人拿东西;下雪天进来时还要高喊“小心摔倒”,这些都是人心增值论的体现。最后就是建立企业的客户服务中心,处理客户投诉,帮助客户解决各种能给予解决的问题。

3.3 服务与产品创新

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传播速度的加快,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越来越趋同,一家企业的产品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大众化的产品抹杀了商品和服务给人们带来的个性化、独特性的感受,个性化便显得弥足珍贵。人们越来越追求那些能够促成自己个性化形象、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产品。从服饰行业看,从颜色到款式,从材质到功能,变化越来越多;从家具装饰行业看,满足客户特殊要求的房产、家具、装修设计等在市场竞争中优势明显。所以,企业应把产品定义为与顾客自由恋爱的爱情结晶,无论是外在的衣着服饰、家庭装修、交通工具,还是化妆用品与形体健美,以及提升顾客素质、增强竞争实力的各种教育、培训等,都要体现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有些产品本身就是体验,有些产品包含不止一种体验,在进行产品设计时,通过增加服务来增加使用产品的价值,首要战略是增加特征服务,比较重要的不易被仿制的特征主要有:价值、情感动机、真实性和热情、技艺和艺术性。

3.4 文化体验创新

一个企业在体验经济时代的今天,想给顾客留下美好的深刻印象,就不能不培养和形成一种独一无二的企业文化体验。需从领导者的经营管理意识,企业员工管理,企业组织管理等几个方面入手。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应该重视对应环境的变化和自我革新。因为作为零售企业,顾客的需求是个性化的和不断变化的,企业经营是应该不断地考虑顾客现在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其次,员工是直接传递文化体验的桥梁,对于店员的管理应该形成制度化,书面化的流程。最后要求零售企业的组织管理强调灵活性和分散性。需赋予店员高度综合作业的权利,这不仅指商品销售,店铺清扫等工作,甚至商品的订货权也应下放到各品类和店员。这样就形成了企业由内而外的文化氛围,让消费者已进入卖场也体验到企业独特的文化。比如美国麦当劳标准化作业管理所形成的美国快餐的便捷,舒适的美国文化,让很多消费者爱不释手。

3.5 互动体验创新

随着现代科技迅速发展,企业想要在技术上、产品功效上远远超过自己的竞争对手是比较困难的,因而开展互动体验促销,运用丰富的互动活动和独特的人性手法开展营销,满足人们更高、更复杂的需要,才是现代企业营销的出路所在。如大型商场可以举办娱乐广场, 围绕营销活动组织群众献演节目、时装表演、曲艺、卡拉OK等文娱活动,以及赈灾、希望工程等社会公益活动,使营销脱去“商味”增加互动体验,吸引消费者;开辟集购物、观光、娱乐为一体的步行街等,充分挖掘与展现传统商业文化特色、民族风情、建筑风格,增添美学性、知识性等。例如每当节假日,珠江三角洲许多人举家驱车到百十公里的省城,前往某一特定的商场、购买中心,参加商场开展的互动游戏活动,新产品会等,选购包括已定的必需品,也包括即时引发的冲动性购买。既购物又观光,还有美、雅、舒、乐的享受,人们突然感到购物是如此惬意、快乐,而形成一种新的风尚。

结束语

社会经济越发达,人类对服务和体验的需求越强烈、越多,最终成为生活的必需品,甚至成为社会发展阶段的终极需求品。如何满足这种越来越强烈的需求,就要在体验设计上下功夫。可以证明:体验设计就是生产力,通过体验营销将其转换成生产力,并用于改善人类生活。体验设计作为生产力负有推动社会进步的,提高人类生存质量以及给人类以人文关怀的使命。作为零售业的体验营销设计必须牢牢把握“人”这一主题,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综合性、多变性的需求。

[2]邵一明 .体验营销的参与实施[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姜齐平 .体验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4]侯海青 .体验经济时代企业营销策略[J]. 商业时代, 2004,(2)

新零售经济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关键词:规模扩张,风险,防范

一、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现状

企业规模扩张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通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降低平均单位产出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零售企业有追求规模扩张的内在冲动。许多零售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极尽所能地在各大中城市零售市场上开展“圈地运动”,不断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以期获得规模效应(李陈华、文启湘,2004)。规模扩张成为我国零售企业发展的主旋律(方惠、乞建勋,2005)。根据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调查统计,2006年“中国连锁经营100强”销售规模达到1.36万亿元,与2001 年的2342.36 亿元销售规模相比,增长了5. 8倍,同比增长了13.5%。门店总数达到13.7万个,同比增长18.9%。“连锁100强”总销售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11%。从根本上讲,规模经济效益来自于最小成本的追求,并以资本增值为最终目标,也就是说,以效益来达到规模,而并非以规模来实现效益,从而实现效益—规模—效益的良性循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量企业在快速扩张后很快就陷入困境并倒闭。如:郑州亚细亚,北京的红苹果点点利商贸集团等等。这些企业都曾经辉煌一时,但也都在短期内便由巅峰跌入谷底。虽然各自失败的原因有多种,但这些企业都经历了这样一个相似的过程:经营成功——疯狂扩张——轰然倒下。这些零售企业在规模扩张中盛极而衰,这似乎在提醒我们,企业的规模扩张是有相当大的风险的。

二、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模式:

1、直营式扩张模式

零售企业利用自有资金,通过构建新的零售业分公司或子公司来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就叫直营式扩张模式。在直营式扩张模式下,本企业对新店拥有绝对的资金、人事、管理等方面的控制权。直营式扩张需要较多建设资金,周期相对较长。

2、入股式扩张模式

本零售企业与其他企业通过资金或资产入股方式来组建新的股份制式零售企业,最终实现经营规模扩张。入股成员由两方或两方以上组成,入股者可以是零售企业,也可以是非零售企业,入股方式既可以是资金,也可以是不动产,甚至是其他有效资产。实践表明,入股式扩张所需资金较少,组建周期较短,规模扩张的速度较快,经营规模可以较大,业态可以更加复杂。

3、并购式扩张模式

零售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方式来实现规模化战略扩张。并购式扩张模式又可进一步分为合并式扩张和收购式扩张,合并式扩张模式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零售企业通过资产合并和重组来建立新的零售企业,收购式扩张是指某一零售企业通过付出一定货币资本(或其他代价)来获得对另一零售企业的资产和经营控制权,从根本上“剥夺”被收购零售企业的法人资格,进而达到战略扩张之目的。

4、联盟式扩张模式

相同或相近的不同零售企业之间为了扩大经营规模,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共同结成某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如采购联盟、价格联盟、服务联盟、促销联盟等,一般以采购联盟较为常见。各零售企业结成联盟后,每个企业都可以从联盟中获得其自身单个企业不可能得到的联盟利益或联盟优势。在战略联盟内部,由于每个零售企业都遵循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促销互动,风险共担这一“游戏规则”,因此,每个企业也就具备了进一步实现战略扩张的基础和条件,在联盟支持下现代企业管理论文,零售企业的扩张速度就大大加快,实力也极大增强。

5、特许加盟式扩张模式

特许加盟是特许人与受许人之间达成的一种契约关系。根据契约,特许人向受许人提供一种独特的商业经营特许权,并给予人员训练、组织结构、经营管理、商品采购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受许人向特许人支付相应的费用。特许经营是特许方拓展业务、销售商品和服务的一种双赢的商业模式,它使特许经营人能够最充分地组合、利用自身的优势,并最大限度地吸纳广泛的社会资源,受许人则降低了创业风险和时间、资金等创业成本。因此,特许加盟是21世纪开店创业的新趋势、新潮流,也是零售企业快速扩张的有效模式,是推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新动力。

三、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风险

1、企业扩张可能导致规模不经济

首先,企业扩张会造成内部不经济。从技术角度来看,大规模生产确实能降低生产成本。例如,物流配送设备,以及店铺和信息管理系统等运营设施具有不可分割性,它们所形成的巨额成本需要巨大的销售规模分摊,有助于提高净利润水平。但是,人们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低估了所谓“事务成本”,即用于沟通信息、协调和做出决策的成本。事务成本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递增。例如,因规模过大而导致管理效率降低、内部通讯联系费用和沟通成本增加、在购销方面需要增设机构等等。随着规模的大幅度扩张,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会遇到很多以前没有遇到过、甚至没有想到过的问题。规模越大,管理工作越复杂,因而对管理的规范化以及管理者的素质要求越高。管理者如果仍然沿袭过去的习惯做法,那么就很可能陷入麻烦之中。零售企业通过收购或兼并的方式扩大经营规模。虽然从资产规模上看,企业规模确实迅速扩大了,但从经营状况看,被收购企业可能会拖企业后腿,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并且导致成本大幅上升、赢利水平下降。而许多企业领导人在实施并购计划时往往没有意识到,所谓“低成本扩张”实际上将要耗费企业大量资源。企业在资金、人才、心理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不切实际地盲目扩张,致使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有限的资源捉襟见肘,难以应付。

其次,行业内大量企业的快速扩张会导致外部规模不经济。零售企业通过扩张以追求规模效益,最终却会导致外部规模不经济期刊网。行业内大量企业迅速扩张使得整个行业供给规模过大,乃至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在我国家电零售市场,各家电连锁零售巨头的运营运效率不断下降,其背后反映的情况是国内连锁家电商经营同质化严重,门店扎堆,竞争异常激烈。同一城市家电门店数量超过合理水平,连锁家电行业存在过度竞争的状况是一个事实。许多企业的管理者缺乏系统思维,在考虑问题时片面地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看问题、做决策,忽视了竞争对手的反应。如果只有自己一家企业扩张,那无疑可以凭借规模经济加强竞争优势。但当对手纷纷效仿时,过度扩张的结果是谁都得不到好处。

2、过度扩张造成的企业自有的竞争力消亡的风险

“从面包到导弹”的扩张发展是20世纪经济界的主流观点,“东方不亮西方亮”,希望容纳百业,保证公司发展的平稳性。许多的零售企业通过设立网点,扩大经营范围,形成了庞大的销售体系,纵向垂直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经济系统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和经济活动呈现的越来越明显的非线性特征。由于公司作战战线太长,精力过于分散,难以应付来自多头的对手竞争,反使公司缺乏核心竞争力。1993年,郑州亚细亚以惊人的速度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0多家连锁店,这种扩张速度追求的是规模数量的膨胀,而不管规模质量的提高,最终使亚细亚吞下了失败的苦果。北京城市之光、天津永昌、福州华榕等均因盲目扩张相继吞下了失败的苦果。公司规模过大产生了“大企业通病”,这就是企业规模扩张风险。

3、对零售企业扩张思想认识上的偏差而产生的风险

认为零售企业扩张的核心是分店数量的扩张。在企业的单店规模扩张和分店扩张两种类型中,后者比前者在连锁规模经济中所起的作用更大。因为连锁分店有效地解决了其服务半径的限制,它通过分店数量的增加,像撒黄豆一样把门店分布到所有想要达到的角落,深入到广泛的消费者群中去,避开购物者的交通限制,使其服务半径可以神奇地扩大。而单店扩张存在很大的极限性,在消费者群分散的情况下更是这样。因为每个单店都有其特定的服务半径,在这个半径中,消费者的数量是有限的,总体购买力也是有限的,如果不顾这种外部约束条件,一味追求扩大经营面积,提高商店的装修档次,企图以此来吸引现实不存在的购买力,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结果。

4、经营管理能力不足产生的风险

在目前情况下,我国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主要方式是连锁经营,实现各业态的柔性集聚,通过自由连锁或特许经营扩张实现企业规模化经营。大多数零售企业在实行连锁经营,增加店铺数量的同时,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规范化运作的经营管理体制,这也是我国零售企业规模扩张中存在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据调查,在现有连锁经营企业中,店铺数量在10个以下的占一半以上,按国际惯例这不能称其为标准的连锁企业。同时,有很多连锁企业不注重建立配送中心,商品进货成本高,流转不畅,资金周转困难,看似连锁,实际上仍是单体点分散经营的方式,据统计,目前连锁业的统一采购、集中配送率远未达到规定标准,多数企业的集中配送率仅达到30%。大型连锁超市的年均商品周转次数为10次,也低于百强超市企业的年商品周转13.9次的平均水平,说明随着企业销售规模的扩大,谈判议价能力提高,但企业的资产营运能力并没有与规模发展同步,与连锁经营模式的核心优势不一致。连锁的核心在于通过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和统一核算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产获利能力,配送的不规范使连锁经营模式的成本优势难以发挥出来。据调查显示:我国零售企业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有 70%~80%的企业遇到了物流配送的瓶颈,因而规模扩张陷入困境。

5、零售企业规模的扩张导致债务风险

我国绝大多数的零售企业的规模扩张都是依靠外生增长,通过门店数量的增长和经营面积的增大来扩大规模。大多数新建、扩建的项目主要靠银行贷款,还本付息的负担很重,加上投人大、工期长,建筑成本不断上升,加之企业盈利能力有限,资金周转率低,自身的造血功能不足,从而形成对外融资的依赖。所以导致经营成本不断提高,债务压力越来越大,经营风险不断增强。

四、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风险防范措施

1、辩证看待规模扩张

规模并非评判一个企业优劣的唯一标准。企业规模大小只是外在形态,企业强弱才是企业有效规模的重要内涵,才是决定规模究竟是否“适度”的关键,从根本上讲,规模经济效益来自于最小成本的追求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并以资本增值为最终目标,也就是说,以效益来达到规模,而并非以规模来实现效益,从而实现效益—规模—效益的良性循环。否则单以企业资产数量规模计,只要能够纠集到足够数量的企业成立一个大集团,这样的规模扩张只是一种单纯资本堆砌罢了,并未形成一个中心的整体目标,看似规模庞大,整体豪华,实则“绣花枕头”,所以我国的零售企业应该改变盲目的规模扩张现象。目前,我国零售业已进人微利时代,零售企业要在低利状态下寻求生存,必须在降低成本和经营费用上下苦功。零售企业在实行规模扩张时,应发挥资金、设备、信息、销售网络等经营要素的整体优势,在统一进货上降低进价,通过统一配送,提高运营的效率,降低运营的成本,做到开店速度增长与销售额增长同步,销售额增长与效益增加同步,分店数量增加、人员增加和人均销售额、平均营业面积销售额增加同步,真正实现规模经济。

2、零售企业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

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是决定企业能否取得规模扩张所必须的成本优势的关键,是我国零售企业从外延式粗放型扩张向内涵式精细型发展的关键。换言之,零售企业的规模扩张要想取得良好的经营绩效,要想降低经营的风险,归根结底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零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应从观念更新、制度健全、手段创新等方面入手。具体如下:提高员工的理论和业务素质,树立现代营销、全面质量管理和经济效益等观念,建立完善与竞争相适应的内部财务、人事等方面的经营管理制度。

要完善连锁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管理,建立健全各个岗

位、各道工序、各项作业的规章制度并形成文字规范,实现作

业系统化和管理手段规范化。超市连锁需要建立一套与标准

化的经营模式相适应的培训体系,并选择适当的培训模式,

选派合格的经营管理人才。

3、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拓展融资渠道

根据各国企业的发展经验,仅仅依靠企业的内源式融资、依靠自身的内部积累远远不够,而通过发行股票并公开上市交易,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是扩大融资渠道及实现快速增长的最佳途径。一方面,公司通过上市,可以大大强化融资能力,聚集大量的社会资本,实现资本的快速积累,促进生产集中与生产规模的扩大,为企业的发展筹集必要的资金,为开发国内外新市场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通过上市,可以增强公司自有资本的积累能力,可以保证公司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健康的财务结构,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增强抗风险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股份制是典型的现代企业制度形式,通过企业上市,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彻底转换,吸引稳定人才,激发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齐心协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充分发挥品牌优势

在连锁扩张中,零售企业应充分利用已经具备的优势和品牌。通过发挥自有品牌优势,迅速扩大市场影响力,吸引消费者、扩大销售、节约交易费用和流通成本、减少中间环节。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应进一步完善自身形象设计,逐步推出自有品牌,增强连锁企业的信誉,提高市场竞争力,降低运作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李陈华,文启湘.流通企业的(规模)边界[J].财贸经济,2004,2.

[2]夏春玉,张闯.大型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理论解读[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1(157).

[3]方惠、乞建勋.连锁企业规模扩张的理论思考[J].财贸经济,2005,(2):73-81

[4]刘卫东.企业规模扩张的风险与动机浅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4

新零售经济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马尔柯夫链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预测

商品销售是企业赚取利润的主要途径,控制销售价格关系着营销战略的利润大小,经营者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预测零销售价格。随着经济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各种先进的数学理论、经济理论等得到应用,为商品零售价格制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本文分析了马尔可夫链的本质内容,对其在商品零售价格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一、马尔可夫链的原理

马尔可夫链是数学中具有马尔可夫性质的离散时间随机过程。该过程中,在给定当前知识或信息的情况下,过去对于预测将来是无关的。时间和状态都是离散的马尔可夫过程称为马尔可夫链。每个随机变量Xn只取非负整数值;对任意的非负整数t1

则称{Xn,n≥0}为马尔柯夫链。

针对传统商品销售模式存在的不去,新时期商品销售开始注重于“零售”方案的实施,这些都要求经营者制定切实可靠的战略计划。

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预测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商品零售物价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的生活支出和国家的财政收入等。同时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预测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也起着很大的作用。马尔柯夫链理论重点强调了时间、状态这两个元素,运用马尔柯夫链预测商品的零售价格,也是注重于此两种标准的控制。

1、时间角度预测。价格是衡量商品内在价值的关键指标,也是通过货币多少的形式呈现商品价位。但是,伴随着销售时间的延迟,商品零售价格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出现不同幅度的上涨或下跌,从而给供货商的价格市场定位造成很大的难度。马尔可夫链应用随机性数据处理方式,对零售价格在不同时间内进行准确地预测,如图1,为销售商提供切实可行的价格方案。如:根据马尔可夫链选定的公式,可以判断出时间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力大小,引导销售商抓住时间特点,在适当的销售时间选定价位。

图1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增长预测

2、状态角度预测。除了从时间范围内选定零售价格外,马尔可夫链对“状态”因素的分析也较为深入,如图2。销售商预测商品零售价格,也要多方面分析当前销售状态对未来价格的影响大小。以某款手机商品的零售价为例,本年度零均价3000元为准,但在下半年7-12月份保持了5%的涨幅,这种价格趋势可以判断出明年商品价格的高低状态。一般情况,当前价格状态的变化,基本决定了明年零售价格的走势。以此为准,手机销售商才能定位出最准确的价格指数,避免价格错位而误导了销售时机。

图2 几种商品零售价的预测

三、新理论应用的注意事项

由于商业时代下,我国市场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趋势,各种产品销售活动正在广泛地进行中,这些都为企业营销提供给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先进经济理论指导下,商品销售活动执行变得更加顺利。选用马尔可夫链作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预测指导,应考虑各种可能对价格变化造成的影响,这样才能保证商品零售价格模型分析结果的有效性。研究人员既要收集当前商品零售价的相关信息,也要注重时间推移期市场价格高低的变化,双方面考虑商品零用价格指数的控制措施。

四、结论

总之,马尔可夫链为商品零售价格高低预测提供了多方面的指导,为商品价值判断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商品零售价格预测工作,销售企业要做好市场信息的收集处理,用准确地参数指标控制价格参数,保证良好的销售收益。

参考文献

[1] 刘伟洁,詹棠森. 马尔柯夫链在陶瓷产品市场预测与决策中的应用[J]. 办公自动化. 2008(22);

[2] 熊巍. 马尔柯夫链与市场占有率的预测与分析[J]. 山西统计. 2002(09);

[3] 张文如,边永安. 市场分析中的销售预测和决策[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7(02);

[4] 聂荣. 基于加权马尔柯夫链的粮食单产风险预测——以辽宁省为例[J]. 农业技术经济. 2007(05);

[5] 欧庆云. 马尔柯夫链转移矩阵在产品市场占有率预测中的应用[J]. 山西统计. 1997(05);

新零售经济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关键词:规模扩张,风险,防范

一、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现状

企业规模扩张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通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降低平均单位产出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零售企业有追求规模扩张的内在冲动。许多零售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极尽所能地在各大中城市零售市场上开展“圈地运动”,不断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以期获得规模效应(李陈华、文启湘,2004)。规模扩张成为我国零售企业发展的主旋律(方惠、乞建勋,2005)。根据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调查统计,2006年“中国连锁经营100强”销售规模达到1.36万亿元,与2001 年的2342.36 亿元销售规模相比,增长了5. 8倍,同比增长了13.5%。门店总数达到13.7万个,同比增长18.9%。“连锁100强”总销售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11%。从根本上讲,规模经济效益来自于最小成本的追求,并以资本增值为最终目标,也就是说,以效益来达到规模,而并非以规模来实现效益,从而实现效益—规模—效益的良性循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量企业在快速扩张后很快就陷入困境并倒闭。如:郑州亚细亚,北京的红苹果点点利商贸集团等等。这些企业都曾经辉煌一时,但也都在短期内便由巅峰跌入谷底。虽然各自失败的原因有多种,但这些企业都经历了这样一个相似的过程:经营成功——疯狂扩张——轰然倒下。这些零售企业在规模扩张中盛极而衰,这似乎在提醒我们,企业的规模扩张是有相当大的风险的。

二、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模式:

1、直营式扩张模式

零售企业利用自有资金,通过构建新的零售业分公司或子公司来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就叫直营式扩张模式。在直营式扩张模式下,本企业对新店拥有绝对的资金、人事、管理等方面的控制权。直营式扩张需要较多建设资金,周期相对较长。

2、入股式扩张模式

本零售企业与其他企业通过资金或资产入股方式来组建新的股份制式零售企业,最终实现经营规模扩张。入股成员由两方或两方以上组成,入股者可以是零售企业,也可以是非零售企业,入股方式既可以是资金,也可以是不动产,甚至是其他有效资产。实践表明,入股式扩张所需资金较少,组建周期较短,规模扩张的速度较快,经营规模可以较大,业态可以更加复杂。

3、并购式扩张模式

零售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方式来实现规模化战略扩张。并购式扩张模式又可进一步分为合并式扩张和收购式扩张,合并式扩张模式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零售企业通过资产合并和重组来建立新的零售企业,收购式扩张是指某一零售企业通过付出一定货币资本(或其他代价)来获得对另一零售企业的资产和经营控制权,从根本上“剥夺”被收购零售企业的法人资格,进而达到战略扩张之目的。

4、联盟式扩张模式

相同或相近的不同零售企业之间为了扩大经营规模,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共同结成某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如采购联盟、价格联盟、服务联盟、促销联盟等,一般以采购联盟较为常见。各零售企业结成联盟后,每个企业都可以从联盟中获得其自身单个企业不可能得到的联盟利益或联盟优势。在战略联盟内部,由于每个零售企业都遵循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促销互动,风险共担这一“游戏规则”,因此,每个企业也就具备了进一步实现战略扩张的基础和条件,在联盟支持下现代企业管理论文,零售企业的扩张速度就大大加快,实力也极大增强。

5、特许加盟式扩张模式

特许加盟是特许人与受许人之间达成的一种契约关系。根据契约,特许人向受许人提供一种独特的商业经营特许权,并给予人员训练、组织结构、经营管理、商品采购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受许人向特许人支付相应的费用。特许经营是特许方拓展业务、销售商品和服务的一种双赢的商业模式,它使特许经营人能够最充分地组合、利用自身的优势,并最大限度地吸纳广泛的社会资源,受许人则降低了创业风险和时间、资金等创业成本。因此,特许加盟是21世纪开店创业的新趋势、新潮流,也是零售企业快速扩张的有效模式,是推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新动力。

三、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风险

1、企业扩张可能导致规模不经济

首先,企业扩张会造成内部不经济。从技术角度来看,大规模生产确实能降低生产成本。例如,物流配送设备,以及店铺和信息管理系统等运营设施具有不可分割性,它们所形成的巨额成本需要巨大的销售规模分摊,有助于提高净利润水平。但是,人们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低估了所谓“事务成本”,即用于沟通信息、协调和做出决策的成本。事务成本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递增。例如,因规模过大而导致管理效率降低、内部通讯联系费用和沟通成本增加、在购销方面需要增设机构等等。随着规模的大幅度扩张,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会遇到很多以前没有遇到过、甚至没有想到过的问题。规模越大,管理工作越复杂,因而对管理的规范化以及管理者的素质要求越高。管理者如果仍然沿袭过去的习惯做法,那么就很可能陷入麻烦之中。零售企业通过收购或兼并的方式扩大经营规模。虽然从资产规模上看,企业规模确实迅速扩大了,但从经营状况看,被收购企业可能会拖企业后腿,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并且导致成本大幅上升、赢利水平下降。而许多企业领导人在实施并购计划时往往没有意识到,所谓“低成本扩张”实际上将要耗费企业大量资源。企业在资金、人才、心理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不切实际地盲目扩张,致使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有限的资源捉襟见肘,难以应付。

其次,行业内大量企业的快速扩张会导致外部规模不经济。零售企业通过扩张以追求规模效益,最终却会导致外部规模不经济期刊网。行业内大量企业迅速扩张使得整个行业供给规模过大,乃至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在我国家电零售市场,各家电连锁零售巨头的运营运效率不断下降,其背后反映的情况是国内连锁家电商经营同质化严重,门店扎堆,竞争异常激烈。同一城市家电门店数量超过合理水平,连锁家电行业存在过度竞争的状况是一个事实。许多企业的管理者缺乏系统思维,在考虑问题时片面地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看问题、做决策,忽视了竞争对手的反应。如果只有自己一家企业扩张,那无疑可以凭借规模经济加强竞争优势。但当对手纷纷效仿时,过度扩张的结果是谁都得不到好处。

2、过度扩张造成的企业自有的竞争力消亡的风险

“从面包到导弹”的扩张发展是20世纪经济界的主流观点,“东方不亮西方亮”,希望容纳百业,保证公司发展的平稳性。许多的零售企业通过设立网点,扩大经营范围,形成了庞大的销售体系,纵向垂直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经济系统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和经济活动呈现的越来越明显的非线性特征。由于公司作战战线太长,精力过于分散,难以应付来自多头的对手竞争,反使公司缺乏核心竞争力。1993年,郑州亚细亚以惊人的速度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0多家连锁店,这种扩张速度追求的是规模数量的膨胀,而不管规模质量的提高,最终使亚细亚吞下了失败的苦果。北京城市之光、天津永昌、福州华榕等均因盲目扩张相继吞下了失败的苦果。公司规模过大产生了“大企业通病”,这就是企业规模扩张风险。

3、对零售企业扩张思想认识上的偏差而产生的风险

认为零售企业扩张的核心是分店数量的扩张。在企业的单店规模扩张和分店扩张两种类型中,后者比前者在连锁规模经济中所起的作用更大。因为连锁分店有效地解决了其服务半径的限制,它通过分店数量的增加,像撒黄豆一样把门店分布到所有想要达到的角落,深入到广泛的消费者群中去,避开购物者的交通限制,使其服务半径可以神奇地扩大。而单店扩张存在很大的极限性,在消费者群分散的情况下更是这样。因为每个单店都有其特定的服务半径,在这个半径中,消费者的数量是有限的,总体购买力也是有限的,如果不顾这种外部约束条件,一味追求扩大经营面积,提高商店的装修档次,企图以此来吸引现实不存在的购买力,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结果。

4、经营管理能力不足产生的风险

在目前情况下,我国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主要方式是连锁经营,实现各业态的柔性集聚,通过自由连锁或特许经营扩张实现企业规模化经营。大多数零售企业在实行连锁经营,增加店铺数量的同时,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规范化运作的经营管理体制,这也是我国零售企业规模扩张中存在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据调查,在现有连锁经营企业中,店铺数量在10个以下的占一半以上,按国际惯例这不能称其为标准的连锁企业。同时,有很多连锁企业不注重建立配送中心,商品进货成本高,流转不畅,资金周转困难,看似连锁,实际上仍是单体点分散经营的方式,据统计,目前连锁业的统一采购、集中配送率远未达到规定标准,多数企业的集中配送率仅达到30%。大型连锁超市的年均商品周转次数为10次,也低于百强超市企业的年商品周转13.9次的平均水平,说明随着企业销售规模的扩大,谈判议价能力提高,但企业的资产营运能力并没有与规模发展同步,与连锁经营模式的核心优势不一致。连锁的核心在于通过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和统一核算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产获利能力,配送的不规范使连锁经营模式的成本优势难以发挥出来。据调查显示:我国零售企业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有 70%~80%的企业遇到了物流配送的瓶颈,因而规模扩张陷入困境。

5、零售企业规模的扩张导致债务风险

我国绝大多数的零售企业的规模扩张都是依靠外生增长,通过门店数量的增长和经营面积的增大来扩大规模。大多数新建、扩建的项目主要靠银行贷款,还本付息的负担很重,加上投人大、工期长,建筑成本不断上升,加之企业盈利能力有限,资金周转率低,自身的造血功能不足,从而形成对外融资的依赖。所以导致经营成本不断提高,债务压力越来越大,经营风险不断增强。

四、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风险防范措施

1、辩证看待规模扩张

规模并非评判一个企业优劣的唯一标准。企业规模大小只是外在形态,企业强弱才是企业有效规模的重要内涵,才是决定规模究竟是否“适度”的关键,从根本上讲,规模经济效益来自于最小成本的追求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并以资本增值为最终目标,也就是说,以效益来达到规模,而并非以规模来实现效益,从而实现效益—规模—效益的良性循环。否则单以企业资产数量规模计,只要能够纠集到足够数量的企业成立一个大集团,这样的规模扩张只是一种单纯资本堆砌罢了,并未形成一个中心的整体目标,看似规模庞大,整体豪华,实则“绣花枕头”,所以我国的零售企业应该改变盲目的规模扩张现象。目前,我国零售业已进人微利时代,零售企业要在低利状态下寻求生存,必须在降低成本和经营费用上下苦功。零售企业在实行规模扩张时,应发挥资金、设备、信息、销售网络等经营要素的整体优势,在统一进货上降低进价,通过统一配送,提高运营的效率,降低运营的成本,做到开店速度增长与销售额增长同步,销售额增长与效益增加同步,分店数量增加、人员增加和人均销售额、平均营业面积销售额增加同步,真正实现规模经济。

2、零售企业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

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是决定企业能否取得规模扩张所必须的成本优势的关键,是我国零售企业从外延式粗放型扩张向内涵式精细型发展的关键。换言之,零售企业的规模扩张要想取得良好的经营绩效,要想降低经营的风险,归根结底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零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应从观念更新、制度健全、手段创新等方面入手。具体如下:提高员工的理论和业务素质,树立现代营销、全面质量管理和经济效益等观念,建立完善与竞争相适应的内部财务、人事等方面的经营管理制度。

要完善连锁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管理,建立健全各个岗

位、各道工序、各项作业的规章制度并形成文字规范,实现作

业系统化和管理手段规范化。超市连锁需要建立一套与标准

化的经营模式相适应的培训体系,并选择适当的培训模式,

选派合格的经营管理人才。

3、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拓展融资渠道

根据各国企业的发展经验,仅仅依靠企业的内源式融资、依靠自身的内部积累远远不够,而通过发行股票并公开上市交易,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是扩大融资渠道及实现快速增长的最佳途径。一方面,公司通过上市,可以大大强化融资能力,聚集大量的社会资本,实现资本的快速积累,促进生产集中与生产规模的扩大,为企业的发展筹集必要的资金,为开发国内外新市场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通过上市,可以增强公司自有资本的积累能力,可以保证公司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健康的财务结构,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增强抗风险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股份制是典型的现代企业制度形式,通过企业上市,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彻底转换,吸引稳定人才,激发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齐心协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充分发挥品牌优势

在连锁扩张中,零售企业应充分利用已经具备的优势和品牌。通过发挥自有品牌优势,迅速扩大市场影响力,吸引消费者、扩大销售、节约交易费用和流通成本、减少中间环节。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应进一步完善自身形象设计,逐步推出自有品牌,增强连锁企业的信誉,提高市场竞争力,降低运作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李陈华,文启湘.流通企业的(规模)边界[J].财贸经济,2004,2.

[2]夏春玉,张闯.大型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理论解读[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1(157).

[3]方惠、乞建勋.连锁企业规模扩张的理论思考[J].财贸经济,2005,(2):73-81

[4]刘卫东.企业规模扩张的风险与动机浅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