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特级教师论文范文

特级教师论文范文

特级教师论文

特级教师论文范文第1篇

语文特级教师课堂语言的锤炼是语言风格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源自他们有优化课堂语言的意识,这是促使语言风格的形成最为关键的。其次是语言材料的积累,特级教师的课堂语言规范,表达得体皆符合语法逻辑,表达精炼、流畅。于老师追求细致周全的教学内容,把课堂上要讲的每句话记录来,修改熟记,再口语化。几十年的学习和积累,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打下了扎实的语言基础。余老师的语言锤炼源自他教学板块的设计之美,要求语言另辟蹊径、新颖独到,板块设计才会更加精炼,从不同角度来讲解知识,给人全新的感受。李老师的语言锤炼首先是独自揣摩和探索,逐步形成独自的课堂语言风格,最终形成自己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魏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在语言锤炼中注意了语言表达的简洁性和针对性,同时还体现了语言的趣味性、启发性和审美性特点。特级教师在锤炼自己语言的过程中,充分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知识修养等因素,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

二、博览群书,丰富语言表达

博览群书在语文特级教师课堂语言风格的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的锤炼须靠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四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广泛阅读,博览群书,拓宽知识的广度,丰富课堂语言表达是语言风格形成的重要途径。于老师在学生时代就爱阅读,她爱杜甫的诗和辛稼轩的词,深感他们忠于国家和民族。工作中广泛阅读中外母语教育类书籍,教育学、心理学等书籍。这些阅读的作品对她的影响也是积极的,充满人性的光芒和豪迈的激情对丰富她的表达不言而喻。李老师曾经是个文学青年,把自己文学梦引入教育,与学生共同创作,记录了生动的教育故事。李老师酷爱文学,好读书,读好书,爱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从读书中领悟到民主的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思想对语言的影响也是积极的。魏老师曾经说过,教书的人自己要多看书,要看多家之言,才能融汇贯通,才能领会到理论的精神实质。四位特级教师通过广泛地阅读与丰富表达密切联系,而且成正相关。首先,通过阅读把丰富的语言材料积累起来,形成一个“组块”,分门别类,到用时随机提取。其次,通过大量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思维。阅读可以丰富自身表达,并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课堂语言才会逐步形成独自的风格。

三、善于反思,提炼语言精髓

教育教学的反思在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的语言风格的形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风格的形成离不开语言的生成,而教学反思正是这种语言生成的有效途径,反思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勤于笔耕。于老师“勤于学习”和“勇于实践”这两根支柱聚焦在“反思”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是否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这种反思不仅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有教学语言的反思,如何不断改进,使语言条理清晰、通俗易懂。余老师提出,语文教师的第一科研能力就是提炼的能力。提炼教学、提炼生活,将“提炼”用于观察、用于研究,去粗取精,常提常新。他创造了“教例品评”的写作体例,又创造了散文式“别出心裁读课文”的写作体例,用清新、富有情感的语言进行论文写作。李老师提出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反思课堂的驾驭和生成,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不仅要想,更要不停地实践。在实践中探寻,在探寻中创新。魏老师基于解决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思想,提出具有趣味性的“画语文知识树”和教学思路明晰的“六步课堂教学法”等创新教学理念,这也是善于反思,践于研究所形成的。

四、结语

特级教师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于漪;特级教师;专业发展

于漪,新中国的第一批特级教师,杰出的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常说:“做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她不仅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同时也致力于理论研究。从校长岗位退下来后,于漪老师的工作重心就转移到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建设上。而纵观于漪老师六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更是一部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活教材”。教师专业发展受主、客观因素的多重影响,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纵观于漪老师的发展之路,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发呢?

一、专业情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引领

任何职业都需要精神的引领。教师不仅要有坚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还要奉献一颗爱心: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教育是充满爱的事业,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老师;如果把对教育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美的老师。”

于漪说:“人一辈子总是要面临选择,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教师,须师爱荡漾。”教育的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友人之爱,因为它包蕴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钟情于教师的职业,不满足于只做“教书匠”,她把教师的职业视为神圣的使命,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教育生涯中书写了一个大大的“爱”字。她爱学生,爱我们的语文学科,爱教育事业。大育有声,大爱无言,这是她毕生追求的职业理想和教育理想,渗透在她整个生命过程和教学实践中。

二、专业修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扎实的知识功底、良好的专业修养,是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必备的基础。教师,须功底厚实。功底的厚浅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功底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经不起问,深不下去。毕业于教育系的于漪老师,改行教语文,刚开始教学时常感到知识不成串,上课力不从心。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于漪老师作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是打牢业务基础。由于“先天不足”,她常常花比别人双倍甚至数倍的工夫学习。平常上课任务量大,挤着时间也要学,明灯陪她过午夜是每日固定的作息。二是认真备课。作为老师,自己不了解,不研究,必然的结果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己昏昏怎么可能使学生昭昭呢?只有自己懂了,才能教会学生,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

打牢功底要有韧劲。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确实不易,为了备一堂40分钟的课,花上10个小时、20个小时,乃至更多时间是常有的事。用自己的真切体会指导学生学习,上课自然就可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博学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扎实的专业基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持久前进力。

三、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障

“终身学习”是时代的号召。教师只有知识富有,言传身教,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终身学习不仅是一种理念、一种态度,它更是职业发展的需求,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时代的活水要在课堂上流淌。”于漪老师认为,做老师,必须跟着时代前进,身上一定要有时代活水,因为你教的每届学生是不一样的,需要不断有新的知识、新的思想进入我们的教育园地,才能与年轻学生有共同话题,才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于漪老师体会到只看到教师的“一桶水”和学生的“一杯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教师的这桶“水”应该是“活水”,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更新,而课堂里没有时代活水流淌,就难以与学生心灵碰撞,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奋感。而这都与教师孜孜不倦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

语文教师要有拼命吸取的本领与素质,于漪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一是重要的理论反复学,学能深入,用能浅出。理论上的模糊必然导致实践中的盲目,站在理论的高度上指导实践,才能不囿于泛泛之经验。二是紧扣一点深入学,学知识如汲深泉之水,要弄懂一点知识,必须深入学习,认真钻研。最后还要拓开视野广泛学,要广泛涉猎,杂而有章。从书本上学,向名师学,向同行学,向学生学,在实践中学,“学习之乐,其乐无穷”。

四、自我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发展不是外部的追求,而是主体内部呈现出的自发的主动的状态,所以说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者和教师必须在他自身和在自己的使命中找到真正的教育的最强烈的刺激。”这最强烈的刺激就是自我教育。教师具备了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不断寻找学习机会,参与实践活动,才能成为一个“自我引导者”。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上做到日有长进,月有长进,年有长进,必须着力找到那“最强烈的刺激”,即坚持自我教育。

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来说无疑是驾轻就熟的,对年青教师也有一定的影响,他们做学生时老师就这么教,习惯成自然。而于漪老师提出了要敢于向轻车熟路告别,不可否认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精华内容,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科技迅猛发展,我们要不断改进与现实脱节的教学方式,要更加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锻炼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文教学的生命力在于教师不断提高自己。于漪老师给自己立了规矩,绝不照搬照抄教学参考资料,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吃透教材。不能指望别人的某些经验、某些教案能照搬照套到自己身上。在初学阶段,可以参考有经验教师的教案与课堂实录,但更重要的还是抓自身的基本建设,根深才能叶茂,居高方能临下。教师只有具备自我发展的意识,才能使发展成为生命体内在的理性追求。

五、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的职业生涯是一个不断实践、反思、学习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借助行动的研究,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点,以期追求教学时间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通过反思又可以发现新的问题,不断追求教学实践的新高度。教学反思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起来,把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

多年的教学实践有两根支柱支持着她,第一根支柱就是勤于学习,第二根支柱就是勇于实践,两根支柱的聚焦点就在于反思二字。多年来,于漪老师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坚持写“教后”。每堂课后,她反思自己的教学,记录教学中的不足,记录下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针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她勤于思考,永不止步,理论联系实践,思考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语文教育的改革。于漪老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不保守,这些使于漪老师始终站在语文教育的前沿,源源不断地出新、出奇、出经验。

于漪老师的“做了一辈子的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她在我们努力成为优秀教师的道路上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是我们学之不尽的活教材。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文集第六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特级教师论文范文第3篇

“专业情意”这一概念首先在2001年9月出版的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审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教师的专业情意表现为教师个体把教育教学工作当做生命的一部分,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认同感,愿意终身奉献于教育事业。它是在对所从事专业的价值、意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教师专业情意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四个方面。教师专业理想是教师成为一个成熟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它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是推动教师发展的巨大动力;教师专业情操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有着一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能够较好地维持教师的形象,对待学生认真负责,有耐心;教学工作的专业性向是指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具备的人格特征,如霍兰德认为教师属于社会型劳动者,他们热情慷慨、善于交际、关心他人、有耐心、仁慈、温和;专业自我包括自我效能感、自我反思、自我价值和专业认同。

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在工作岗位上要一直做到“不厌”与“不倦”,绝非易事,但是有一位老师做到了,她就是于漪。于漪耄耋之年仍旧活跃在语文教育的第一线,是教育界的一棵长青藤,是什么力量支持着她在语文教师这条路上一直走来?纵观于漪的成长经历和从教生涯,可以发现,她专业成长的每个过程都伴随着老师专业情意的成长和发展。

一、角色确认:专业情意的奠基

一个人的性格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定型的,一个人的人格也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而逐步确立和完善的。独特的成长经历为于漪的人格完善和教师角色的确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家庭变故,学会奋斗和感恩

家庭氛围的感染和熏陶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15岁,刚刚初中毕业的于漪就承受了丧父之痛,虽家力单薄,五个兄弟姐妹,但由于母亲的极力支持,于漪才得以继续求学。于漪的母亲是一位平凡却又不凡的母亲,她在于漪赴外地求学时有过这样一番叮嘱:“要活,就要靠自己努力,自己吃苦;凡事,要动脑子想想,要自己管住自己,不要心血来潮;要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做人要有德行,宁可刻苦自己,也不能亏待他人……”于家的五个兄弟姐妹皆学有所成,在各自的领域有所建树。一路走来,支撑他们的是家庭财富――自强不息的奋斗和发自内心的感恩。

2.民族危亡,唤起爱国情怀。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也踏进了于漪的家乡江苏镇江。于漪就读的小学即将解散,一天下午,音乐老师教大家唱《苏武牧羊》,老师边解释边教大家唱,眼中含着泪水。这一课带给于漪的触动很大,“祖国”、“气节”、“亡国奴”这样的字眼第一次对一颗幼小的心灵产生震撼。随后,于漪跟着家人四处逃难,亲历日本侵略者的凶残和社会的动荡,童年快乐美好的生活被炮火打得烟消云散。这一段经历在于漪的心中深深埋下了家仇国恨的种子。

3.艰辛求学,奠定专业情怀。

虽然于漪的求学之路充满艰辛,那个年代教育教学条件艰苦,但于漪遇到了几个好老师,对语文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在于漪的心里酝酿、发酵。初中国文黄老师在课中能全身心投入,走进教材,与课文人物同悲同喜,先感动自己,再感染学生,课下和学生讨论课外阅读。于漪从黄老师那里继承了对文学的热情。高中国文赵老师,上课不带讲义,学问烂熟于心。他的朗诵抑扬顿挫、千回百转、颇具韵味。于漪看到了一个语文老师扎实的文学功底。高中数学毛老师,教课思路清晰、语言简练、推理严密,画坐标和几何图形不用圆规和三角尺。于漪知道,当老师要修炼过硬的基本功,需一丝不苟。复旦大学的方令孺、周予同和曹孚等教授,有丰富的专业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都成了于漪的榜样。

二、角色适应:专业情意的挥洒

1951年,于漪复旦大学毕业,服从国家分配走上了教学工作岗位。她最初被分配到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教年龄比自己大的干部、战士、劳动能手识字。后由于病魔的折磨,到图书馆担任管理员。直至1958年调入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所教科目是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历史课,期间经历了“”的社会风波。最后,由于学校党支部书记的“工作需要”,将于漪安排在语文教师的工作岗位,开始叩敲语文教学之门。

几经波折,已到而立之年,曲折的经历磨练了于漪的意志,越挫越奋,并在语文教师岗位扎根,用坚定而单纯的信念来迎接挑战。“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于漪从此走上了弥补不足和解开困难螺旋式前行的路。

作为一个非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语文老师,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学科基础知识的弥补。于漪选择了一切从头开始,从汉语拼音开始学起,独立钻研教材,做到“胸中有书”,追求“教课要一清如水”的境界。但是作为语文老师光“胸中有书”是不够的,还要“目中有人”。学生不是等着被灌知识的“空茶壶”,而是有自己性格的人。为了做到“目中有人”,于漪一次次家访,一次次个别谈心,参加集体活动时仔细观察,课内课外察言观色,逐渐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要教好课,钻研大纲教材,了解研究学生,精心设计,驾驭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一系列十分细致而复杂的工作,须专心、细心、耐心、恒心”的专业情操,值得每个青年教师学习。

通过努力,于漪的教学工作逐渐获得同行和社会的认同,并在语文教育界崭露头角,开始参加语文教改的研讨会,开始上公开课。但是好景不长,她专心致志进行教学改革时间不过两年,便遭遇了“十年”的浩劫。被抄家、审讯、侮辱、打入劳改队,被摁上“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吹鼓手”的帽子……于漪的教育生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不仅危及她的教育生涯和人身安全,更是对教育工作者心灵的摧残。在这个舞台上,人人登台表演,整人的,被整的,灵魂都暴露得一览无遗。于漪始终没有出卖自己的良心,她说:“人总要有人的样子,在任何情况下,要有颗善良的心,不能为私利而加害别人。”

“”的影响并没有随“”的结束而结束,“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思潮统治了近十年,对一个把精力过多投入教学的老师来说,不能说没有风险。是什么力量促使于漪甘冒“风险”?是对语文老师这个职业坚定不移的价值认同和专业认同。于漪曾说:“一个文盲半文盲充斥的国家是不可能建成强国的。学生只有一个青春,不能耽误,早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三、角色创造:专业情意的酣畅

1978年,于漪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但她并没有停下成长的脚步,“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有相当程度的职业敏感,要跟随着时代奋力前进。我努力这样去做。”于是,继续致力于语文教育研究,并积极参加各种语言学会的研讨活动,参与语文教材的编纂和审定。她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并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获得“2009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她出版的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究》《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等。领衔主编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名师出版工程《名师讲语文》丛书(30卷本)。于漪的文章《往事依依》收录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还建有“于漪语文名师培养基地”、“于漪德育实训基地”……致力于当教师的教师。

在社会和时代对教师素质高度关注的今天,于漪老师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路标,成为无数教师学习的榜样,用自己的专业情意感染了无数同行和后辈。

参考文献:

[1]赖学军.论伴随式教师教育[J].教育评论,2001,(06).

特级教师论文范文第4篇

当前教科研的功利化之所以有市场,主要是有培育它、怂恿它的气候与土壤。比如目前各地正在逐步开始实行的正高级教师的评定,都对的级别数量以及对参与课题研究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当然也有其它如课堂教学、学生满意度等方面的一些规定,但其中比较好量化的、似乎也较能直接显性反映教师业务水平的还是文章和课题。从已经获评的一些老师的情况看,一般情况下,论文和课题过关了;基本也就过关了。于是,为了获评通过而写论文搞课题的教科研功利化倾向愈演愈烈,有的老师甚至不择手段。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目前的评定似乎对教师的教科研没有持续性发展的要求,比如某省特级教师的评定,论文只要求五年内,数量只要三篇,至于你五年以前的教科研状况如何根本就不予考虑。于是为了获得特级教师的荣誉,自己只要搞个五年规划则可,一些老师自己科研水平不行,就高价请“”写,或通过其它歪门邪道进行,课题自己搞不起来,只要成为核心组成员也行,甚至需要时造个假的也成。看看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老师获评了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而当这些人一旦获评以后,就再也不会有多少,或者也不会再去搞什么课题研究了。再看看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正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

在我看来,一个教师要成为特级教师及晋升为正高级教师,教科研水平的确是必须要过硬的,所以对教师的文章及课题的要求无可厚非,但必须克服只是为了评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而写文章搞课题的教科研功利化倾向,必须坚决杜绝其间的缺德无良行为。我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看教师的可持续的教科研状态和能力,比如其三、五年之前有没有教科研成果,是不是教科研方面的暴发户?该教师所发表的论文是不是基本上全是发表在同一个杂志上?所发表的这些文章质量水平究竟如何?等等。这些都是很值得研究的!再比如,在其获评以后是不是在教科研成果上就偃旗息鼓了?我认为可以用特级教师与正高级教师的任期制来进行制约,如果获评以后就不再有教科研成果了,那就取消其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的资格。如此,定会让一些急功近利的投机者与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无缘,教科研方面的功利化倾向也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

另外,特级教师也好,正高级教师也罢,光有教科研水平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总会看到一些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真的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他们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敢恭维,甚至让人大跌眼镜,所教学生的学习成绩平平,有的在平行班级中甚至垫底,但他们的工资标准因为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的缘故而比一般教师多出不少,他们在学校乃至社会上的地位显然也比一般教师高出很多,所以他们活得也似乎很有“尊严”。有的在获评特级教师与正高级教师以后就再也不送毕业班了,再也不当班主任了,有的甚至再也不教书了。如此就让教师们心里很不平衡,严重影响了一般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样的特级教师与正高级教师,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呢?让人很无奈、很无语!所以对特级教师以及正高级教师的评定必须要有课堂教学水平、送毕业班以及做班主任等方面的硬性规定和要求,在获评特级、正高后也必须在这些方面对其进行量化考核以及质效评估,不合格者就要坚决让其出局。

做人德为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理应是道德品质方面的楷模,他们应该是教师们心中的道德偶像。所以作为特级教师以及正高级教师必须在个人道德品质、人格魅力方面是教师中的佼佼者,是教师们学习的好榜样。试想,如果_二个生活作风方面很糜烂、学术上靠的是学术腐败而成为特级或正高级的老师,给教师们将是怎样的一个价值导向?这又会去引领怎样的一种风气风尚?它所提供给我们的显然决不是什么正能量。看看我们身边的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们,当然他们中不乏为人正派、品德高尚者,但其中个人道德品质方面素质低下甚至臭名昭著的同样也大有人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个人道德品质、人格魅力方面,想靠功利化获得大家的认可,几乎不可能。但如果一个本来道德素养低下者为了成为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而从此修身养性,立德从善,我想这也未必不是件好事。

特级教师论文范文第5篇

>> 特级教师升官 加强特级教师管理 特级教师之特 特级教师是怎样炼成的? 特级教师解读《考试说明》 简论德育特级教师的素养 特级教师是怎样炼成的 特级教师的独“特”之处 挑战特级教师的习作课 语文特级教师如何学好中文 信仰:特级教师的幸福之光 特级教师大讲堂 特级教师谈创新教育 科学特级教师应具备的知能结构 特级教师研究:目标、内容与策略 论语文特级教师程翔之“特” 一位特级教师的成长经历 特级教师教育语言的“迂回”艺术 从工人到特级教师:我的成长之路 特级教师谈考场作文的失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Variation of the Superfine Teachers’ Group Structur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Zhang Jianguo

Abstract The structure of the superfine teachers’ group is an organic unity of statistic and dynamic. From the data analysis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uperfine teachers enrolled previous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scale of the superfine teachers’ group is expanding, while the outflow of population is reducing. On the regional and working unit distribution, it begins to disperse gradually from the rural vocational schools to other types of vocational schools, on the while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diffusion of the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spects, it also shows the central tendency in some main professionals, the age structure has been progressively younger, the education levels have been gradually increasing, the duties distribution and gender structure has gradually rationalized. To explore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election mechanism,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selected appropriately, optimize the group structure. The variation of the group structur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uperfine teachers is the result of multiple factors working together, it should shift from emphasizing on the selection to the training,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and paradigm. To stimulat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uperfine teachers’ group.

特级教师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地级电大;教育科研;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6-0049-04

地级电大是中央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实施主体,是办学单位,也是基层单位,既接受上级电大的理论指导,自身又处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环节。所以,地级电大在中央电大办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级电大的科研活动,是对上级电大开放教育理论的实践、检验、完善和补充,对地级电大教师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经验教训、最基层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心理上的矛盾和抗争,都是我们地级电大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地级电大教师从事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研究最有力的保障,也是最有利的因素。

一、 地级电大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意义

(一)地级电大的教育科研活动,是对上级电大开放教育理论的实践、检验、完善和补充

中央电大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理论,是站在高起点建立起来的,它面向的是全国,这些理论具有普遍性,但对特殊问题、特殊情况、具体问题、具体情况,并不都适用。而地级电大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是在办学的实践中进行的,具有大量的活生生的真实素材,也提出了大量的来自最基层办学单位的想法,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所以,地级电大的科研成果不但是对上级电大教育理论的实践和检验,更是对上级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理论的完善和补充。

(二)地级电大的教研活动,对地级电大教师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地级电大是中央电大的办学实体,所以,培养一支有知识、有能力、会服务、善管理的师资队伍,是很重要的。开展大量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就是要培养教师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活动,可以增强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科研素质,然后形成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总体把握,最终产生一种合力,提高师资队伍总体质量。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反过来又会大大地促进电大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地级电大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可以大大提升学校的总体办学实力和知名度

从地级电大自身利益来说,大力开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研究,不但培养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业务能力,而且还大大提升了地级电大办学的总体实力;不但让我们的教师养成了教育科研的良好习惯,增加了教育教学的内聚力和暗能量,其教育教学的成果(论文、报告)的形成,还可以大幅度提升地级电大的知名度。而电大知名度的提高,又可以为更好地办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地级电大教育科研的现状

(一)地级电大从事开放教育研究的劣势与不足

1.师资力量的问题。地级电大整体师资力量不足,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师配备不全,总体科研能力不强。这些不足,有学校的责任,更有地级单位人才短缺的原因。

2.长期养成的懒散习惯的问题。地级电大教师因为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养成了懒惰的习惯,皮了,软了,僵了。就连职称论文都不想自己写,习惯于找人。教师主动地进行教育科研,有一定的难度。

3.学校领导重视不够的问题。地级电大领导对教育科研活动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很少给教师们下达教育教学科研任务,也鲜见与教师签订科研任务书的,更没有对教师的科研活动进行全程跟踪和指导的。

地级电大还没有形成大力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的风气,也没有完善的制度加以保障。许多教师写论文不是为了教育科研,仅仅是为了晋升职称,积极主动地进行教育教学科研的并不很多。

很多地级电大领导,对职称论文造假问题不管不问,甚至还做了造假者的帮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漠不关心。

4.发表的论文质量较低、数量较少的问题。通过《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可以看出一些现实的情况:各地级电大的情况不同,的数量也不同。但从总体上来说,几乎每期都是自治区电大的论文多,地级电大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少;就已经发表过的论文质量来看,水平高低虽说不一样,但总体质量并不高,能评上奖的更少。还有些论文是为评职称而托关系发表的,实在是没什么价值和意义。[1]60-64

(二) 地级电大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优势

基层电大的办学实践,是我们地级电大教育研究的最大优势。

中央电大办学实体是一步步逐渐建立起来的,而地级电大,正是见证这一过程的主人。从一开始的考点、教学点、地级分校再到县级分校,这一路走来,由小到大,从不正规到正规,地级电大经历了很长的艰辛历程,进行了长达30年的实践,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活生生的最基层的素材,遇到过大量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寻求过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经历过无数次心理上的矛盾和斗争。

这些大量的经验教训、这些最基层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这些心理上的矛盾和抗争,都是我们地级电大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地级电大教师从事开放教育研究最有力的保障,也是最有利的因素。

三、 地级电大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内容

地级电大的教育教学科研,应当立足地级电大的教育教学实践,把我们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清理出来,分析思考:这些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存在了多久?有没有人去关注?能不能解决?由谁去解决?又如何解决?解决这一问题的意义是什么?

地级电大教育科研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 对地级电大自身队伍的研究

1.对教师队伍的研究。我们对自己学校的教师情况是很熟悉的,哪一年来的,什么学历,什么专业,从事过什么工作,现在的工作能力如何,知识储备怎么样,家里情况如何等,都是比较清楚,所以对教师研究有着有利的条件。对于教师队伍,我们可以研究教师队伍的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学历结构、专业构成、学校教师专业配备、教师的学习与知识增长、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学历提升、教师家庭状况与收入水平、教师的性格特点与工作成就、男女教师、不同民族的教师的性格差异与工作特点、开放教育中党员教师的作用、电大教师身体素质的调查与对策等等。[2]13-15

2.对管理队伍的研究。这包括学校领导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管理人员的学历构成及对管理人员的心理特征与工作方法、管理人员的社会心理分析等。

3.对服务人员的研究。地级电大的服务人员分为后勤服务、学生服务两类,两类服务人员的工作性质不同,服务对象也不同,服务的方式也不同,所以对他们进行分析、研究能很好地把握服务人员的特点,深入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以提高电大教育服务的质量。

(二) 对地级电大的学员进行研究

1.对在册学员进行研究。我们可以从生源调查开始,研究学员的心理素质,学员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途径,研究学员的课外活动,学员的工作性质,学员的专业与岗位,学员的入学心理、作业心理、考试心理、上电大的社会心理等,还可以研究学员的年龄构成、学历构成、上电大的预期与希望等。

2.对毕业学员进行研究。仅就对电大开放教育毕业学员的跟踪调查一项,就可以写出无数的论文来。可以分本专科,分不同专业,对不同行业的电大毕业学员进行跟踪调查, 并最终写成调查报告。可以写毕业生的走向,社会地位,社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思路、知识更新情况,还可以写他们工作变更、地位变化、对电大教育的意见,毕业学员社会心理分析等。

(三) 对服务工作的研究

中央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地级电大服务工作的重要地位。在诸多服务中,对学员的服务是重中之重,为开放教育学员提供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是教学科的主要工作;为学员提供考试服务,则是教务科的主要工作。

从教学服务环节入手去研究,有很多入口。新生注册、课程选定、课程注册、教学辅导、网上资源、平时作业、实践环节、新生心理、考试心理等等,都可以是撕开教学研究的缺口所在。

(四) 对新疆少数民族开放教育进行研究

中央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不但服务汉族学员,同时也在逐步惠及各地少数民族学员,但因多种原因,有些少数民族的远程教育没有民文教材,没有统一的民文作业,就连考试试卷也没民文试卷(如塔城哈萨克族学员)。所以,少数民族教育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也应当突出少数民族特点。如何突出少数民族特色,如何有效地实施目前的双语教学,这是我们新疆地级电大都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也是最容易出研究成果的环节。特别是少数民族教师,可以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教材编译工作,形成自己的特色。

(五)对开放教育教材的研究

开放教育的教材,经过多年的不断更新、完善,已经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体系。但我们可以对教材内容中的大量问题进行研究,对教材中的注解进行研究。这里要研究的问题太多了,这也是我们地级电大教师应当关注的。

四、制定地级电大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办法

(一)组建机构,完善制度

地级电大的教育科研,是学校的长远工作,不是三天两天就能完成和结束的,也不能做一年停一年,要有长远打算。这就要求地级电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组建负责、督促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的机构,任命和选拔学科带头人,制订和完善教职员工从事教育教学科研的工作制度。

1.成立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学校可以考虑成立地级电大教育科研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定期不定期地对研究工作进行摸底、督促。

2.组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小组。组建电大教育科研工作指导小组,由学科带头人和部分教师组成,除自己从事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外,负责定期召开课题分析会,对教师科研选题、提纲、内容、写法、逻辑结构进行讨论、评析和指导。

3.组建课题成果评审委员会。组建课题成果评审委员会,对教育科研论文进行年度评审。评审委员会也要制订相应的评审标准和规则,做到以理服人,公平公正。

(二)培训到位,辅导到人

教育教学科研,同其它科研一样,既是一种知识积累的释放,更是多种能力的聚合。知识可以一点点地积累,能力也可以一点点地增强。

学校要经常安排一些教育科研的讲座,对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由指导小组成员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这样下来,经过两三年的培训和辅导,相信我们的老师个个都会是论文写作能手。

培训和辅导,就是要增强教师的能力,提高教师的认知程度,教会教师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研究的完成,还得靠广大教师自己的努力。

(三)下达任务,定期督促

地级电大要把本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当成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来抓。什么是任务?任务就是必须完成的工作,有能力要完成,没能力想方设法聚合能力也要完成。

是任务,就要完成。这样做一开始会让人感觉有点不近人情,但却能大大提高学校科研工作的力度,用工作激情打败长期捆绑在我们身上的懒惰,开辟一片教科研的新天地。

有了任务,就要签订完成任务责任书,就要认认真真地执行。为了教师们更好地保质保量地完成教研任务,地级电大有必要形成一个定期报告科研进程的监督机制。

(四)奖惩分明,严格执行

对完成教育科研任务的教师进行适当的奖励,对没完成或是完成得不好的进行适度的惩罚,是地级电大能顺利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激励措施。这一措施至关重要,它是关系到科研任务能不能落实、能不能完成、能不能出成果、能不能出好点的成果的重要一环。

(五)结集成册,相互学习

地级电大教师每年的研究成果经过讨论、评析、修改、评审之后,都要集结成册,好的课题和论文,还可以推荐发表。这样做,一来学校用以展示自己学校的科研成果;二来可以赠送给上级电大和其他地级电大,相互学习和交流;三来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学校老师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吸收别人的观点和方法,增强自我素质,改进工作中的不足。

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有了学校的支持,有了内行人的指点,有了严格的管理制度,有了坚决执行的决心,地级电大的教育科研,定会越办越好,也定会有丰厚的收获。

参考文献:

特级教师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普通师资 课堂教学 优化教学

Discussion on the common teachers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Wang Yin

【Abstract】The writer has made a discussion that common teachers also can optimize teaching from the handling course and feedback of the new “microteaching and strong suit teaching mode”, just using for reference.

【Keywords】Common teachers Classroom teaching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新课改体现出更优化的课堂教学。为能够使普通师资达到更优化的教学,尽快适应创新教育新课改发展的需要,各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校以选送部分教师脱产轮换进修学习和开展积极的校本教研培训等国家和组织行为及教师本人自学、函授等自我行为,努力全面提升每个教师教育教学素养和能力水平,以造就优秀教师群众,力争使每个教师都成为教学能手和骨干,达到优化教学。但这是一个长期的教育更新工程,很难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完成,对于迫切要求优化的各级各类学校各科教学实情而言,尤如杯水车薪,远水难解近渴。对于那些名师、特级教师、专家更如凤毛麟角,普通学校可望而不可及。要真正实现每个教学班、每门学科、每节课能更优化,就必须从每所学校实情出发,走本校课堂教学自主优化之路。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合著《资本论》,现代又有几个共写一部书的事例。为什么课堂教学不允许由几位教师协同作战,合教一门学科呢?俗言道:三个臭皮匠,合成诸葛亮。普通师资虽存在个体差异,每个教师有自己的学有所专和教有所长,只要科学操作,挖掘潜力,发挥特长,汇聚优势,必将形成优教合力。而传统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已形成定势,一般都由校领导的好恶分配教学任务,通常采用一个教师单独负责某学科,承包某班级的教学模式,导致有的教师不能发挥其长,显得英雄无用武之地;有的教师则好似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优师则矣,否则误人子弟,造成班级之间教学效果差异和不平衡发展,差距和诸多不和谐被动现象出现。为此,我们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常规定势,将本学科教学内容进行微格分工与教师按特长教学相结合,以“微格、特长教学”的新模式来适应新课改对优化课堂教学的要求,把学科教学任务以单元或章节精细分为若干微格,作为教学单位,让每个教师按自己最擅长、最为强项的承担本格教学任务,其教学效果远胜于传统教学。现就尝试过程和心得愿与同仁商榷,为中学教学新课改提供借鉴。

1.“微格、特长教学”新模式的具体操作。

1.1 确定教研目的:探究普通师资也能优化教学。

1.2 选择研究对象和参研者:初中九年级语文科和三个班的学生语文课及三位科任教师。

1.3 研究过程:

①规定研究时间为一学年,即两个学期。

②每学期开学初,按“微格、特长教学”要求,将九年级三个班语文科教学内容按单元细分为“文言文与诗词”、“议论文与说明文”、“散文、小说与戏剧”三个微格教学单位。

③三位语文教师毛遂自荐,以自己最擅长最为强项者,选择承担主备、主讲教学内容。

④主教者先主备,预设好教案,集体三人讨论修改,确定最佳方案,选择最好教法。

⑤责任到人,各负其责,每个教师就自己主教内容以异班同教形式在不同班级轮流教授。

⑥每个学期统一测试两次,成绩与往界同期学生及本届实行传统教师独包的教学班学生成绩对比分析。

⑦教研收获:一学年,两个学期中、末期共测试四次,结果是班均分、级均分、单科合格率,每次攀升超过五个百分点,班级排名次序节节提高。一学年后,九年级语文科成绩名次从过去近尾数跃向全校各科前列。调查问卷,学生一致认为“这样教好”,要求继续“这样教”。

⑧结论:九年级三个班语文科经过一学年实行“微格、特长教学”模式教学实践,取得显著教学效果,充分说明运用科学方法,普通师资完全能优化课堂教学。

2.对“微格、特长教学”新模式的详细解读。“微格、特长教学”是在普通师资条件下,经过科学统筹操作,变劣势为优势,由普通师资汇聚特长优势形成优教合力实现优化教学。

2.1 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同级、同科、多班级、多个教师间操作简单易行。表现为:内容变,教师换,班级不同,教师同。学生有新奇感和很高的兴趣、积极性、求知欲。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益教又益学。学科内容精细分配,教学任务明确,责任具体,教师既发挥特长、各领,又团队协作,汇聚每个教学特长形成整体优教合力,不是名师便有胜似名师的效果。全科备讲变为若干单元和章节的主备主讲,大大减轻每个教师备讲强度,教师从过去全面备写的繁重教案设计中真正解脱出来,有了充足的时间为自己主备主讲的内容,查资料,制课件,课前准备做得更完备周详。大家合教,共同负责,没有独挑大梁的思想压力和孤军作战的精神负担。同一内容在不同班级次第教授,第一班课中出现的不足与失误,在第二班课中会得到及时弥补和更正。一课教得好似一课,由于及时反馈,扬长补短,能促使教师较快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形成属于教师自己的个性化教法和教风。

2.2 “微格、特长教学”使每个班、每堂课、每一内容教学无不最优化。普通师资由于本人喜好和个性差异,各自专长不一,对有的知识教起来游刃有余,有的知识教起来勉为其难,教法各有千秋。田忌赛马“一不胜而再胜”非马更良,科学巧运作使然。而“微格、特长教学”正是以科学统筹,发挥每个教师特长潜力,使普通师资达到优教效果。它不仅适宜同级同科教学,而且若用于不同年级同学科教学,教师能更好把握不同年级段知识结构续接链,掌握新旧知识内在衔接变化关系,了解不同年级学生对本科知识掌握程度,更好利用已学知识去学习未学知识,达到从学情实际出发优化教学。

特级教师论文范文第8篇

于漪老师在讲话中尖锐指出,目前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三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一是语文教师如何坚守语文的精神家园。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可以说,语言是思想的博物馆。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母语素养。这就是说,不仅要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汉语这一交际工具,更要把汉语承载的丰厚文化传承给学生,让学生热爱母语,认同民族文化。令人忧患的是,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许多青少年对外来文化照单全收,我们自己的文化根本谈不上与外来文化的碰撞,颇有不打自垮之危。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教师承担着坚守并构筑学生精神家园的重担,是培养学生文化底蕴和文化判断力的主力军。出色的教学质量和精彩的课堂教学是坚守和构筑精神家园的主渠道。二是区分语文学科“性别”的问题。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而有之。而语文学科的性别是指在众多学科中的独特性。基础教育中文理之别显而易见,但是,在人文领域的学科中,语文教学往往由于急功近利的德育目标驱使,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历史课等,仍然存在相当严重的贴标签式的教学理念。语文课要落实在对语言文字的体会上,人文性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不是一个外加出来的教学环节,一个外在的教学手段。三是要挤掉教学泡沫。教育是扎扎实实的事业,教学本应实实在在,可是现在也如同泡沫经济一样,充满虚假和臃肿的现象。过滥地使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不仅无法体现教师应有的教学基本功,而且严重忽略了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有,许多课堂讨论是无效学习,追求表面的热闹和浅层次的师生互动,对教材文本的开发尚且没有做到,就浮躁地追求所谓三维目标的完整呈现,课堂有效教学时间被极度浪费。于漪老师严肃地指出,这种教学泡沫现象,实在是对学生青春生命的严重浪费。

于漪老师的讲话引起与会专家和代表的热烈反响,使大家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开幕式还邀请了复旦大学张新颖教授作有关诗歌教学的学术报告。张教授以其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刻的理性思考和细腻的感性体悟讲授读诗、教诗之道,对划一和差异、流行和经典、现代与古典等范畴进行了深刻、清晰而具象的解说,对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文学特别是诗歌对青年人情感教育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以自己对许多诗歌的个性化解读启迪了与会者。

本届论坛由浙苏皖沪四地各提供一堂诗歌教学公开课作为研讨的案例。杨浦高级中学邹一斌老师的“寻李白”课,通过诗歌内容的吟诵和感悟,凸现了余光中的现代诗与古典诗词在形式和精神上的一脉相承,引领学生在对李白和余光中精神世界的追寻中,关注“人类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的主题,增强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启迪了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绍兴鲁迅中学钱永根老师的“早晨,天下雨了”课,通过诗歌意境的捕捉和体味,带领学生走进情意浓浓的诗歌氛围,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特别注意学生学习的感受和反馈,师生互动比较到位。

张家港高级中学陈凤娟老师的“谛听天籁――一组秋叶诗的赏析”课,以较大的教学容量带领学生走进古典诗歌一个独特的意象群――秋叶,在细致的体味中探究意象的文化内涵,教会了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一种常用方法。

马鞍山二中夏晴老师的“《锦瑟》《雨霖铃》比较阅读”课,在局部与整体、形式与内容、语言与主旨的多角度比较中,使学生对“诗庄词媚”的古诗词风格有了感性的认知。

课后,到会专家和教师进行了自由、热烈而有质量的讨论。上海建平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新语文圆桌论坛的主要发起人程红兵首先发言。他强调了论坛发起的初衷,即倡导一种务实的、研究的文化氛围。在这个论坛上每个人都有平等的话语权,必须说真话、说实话,摒弃现在流行的评课套话、空话、假话,实实在在地研究一些语文教学问题,把新语文圆桌论坛做成推动中学语文教学的好品牌。接着,他对四节展示课和浙苏皖沪四地代表的诗歌教学作了率直的评价,肯定了大家对诗歌教学的热情关注,也提出了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

特级教师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铸造师魂,奠定骨干教师成长基础

要成长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铸师魂是关键。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敬业是教师的天职,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我们要把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采取“学习、讨论、活动”三步走的方法,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活动、有检查、有评比、有总结,实现了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我们可以规定每周安排一小时的时间学习,其余时间让教研组及教师分散自学,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规范教师的言行,不断提高教师依法治教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开展师德大讨论,组织教师围绕“我心目中的好教师”、“新时期我们如何当教师”、“一个优秀教师必备的素质”等问题展开讨论,并请中年教师及优秀语文教师谈感想、作介绍。在家长中开展“最受欢迎教师”评选活动,公开征询学生和家长对教师教育和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以端正教师教书育人的态度,使全体教师认识到“教师之本在于师德”。在教师节隆重表彰“最受欢迎的教师”,举行师德演讲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广大语文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责任感,从而,为他们成长为骨干教师打好坚定的思想基础。

二、自我培训,语文骨干教师成长的摇篮

如果把教师作为一项谋生的职业,那他只能庸庸碌碌,做一名教书匠,只有把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那他才有可能克服重重困难,成为一名“大教师”。要想成为这样的“大教师”,必须自学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认真刻苦地钻研教材,研究探索教育规律,才会成为一名骨干教师,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

三、校本培训,语文骨干教师成长的天地

对于广大教师来讲,特别是对于骨干教师的成长,校本培训无疑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培训途径。

一名普通教师要成长为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深厚文化底蕴、扎实教学基本功和过硬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关心,同行教师的指导及具有浓厚科研氛围的教育教学环境。

一名普通教师从师范毕业跨入小学大门,就像一株刚栽种的小花,只有精心呵护才能开出绚丽花朵。刚走上教育岗位的教师,具有满腔的热情,满肚子的教育理论,冲天的干劲。如果学校领导适时引导,他就能把这股热情、干劲转化为教育的动力,把书本上学来的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的能力。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他们将丧失热情、消失干劲,成为一名以教谋生的教书匠,难以成为骨干教师。

引路子的方法很多。领导的关心、优秀课的观摩等都是引路子的方法。拜师――“青蓝工程”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通州市金沙小学、通州小学等学校一直把青蓝工程作为学校培养语文教师的主要工作。他们把具有多年教育经验的老师与刚走上教育岗位的语文教师结成师徒对子,签订师徒成长合同,师傅经常指导徒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徒弟也经常到师傅班上听课,学习师傅的教育教学方法,徒弟也常上汇报课。这样,不仅徒弟能成长为骨干教师,师傅也焕发了青春。

压担子是语文骨干教师成长的又一方法。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小学教师要成长为一名骨干教师,如果没有压力,不提供机会让他们锻炼是不可能成功的,从开始的汇报课到各级优秀课竞赛,从开始的教学一得到各级论文评选,都是锻炼人、培养人的机会。每一位学校领导,都必须充分相信语文教师,为他们提供一切可以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锻炼中成长,在摔打中成才。

当然,竞争、合作的教育环境也是教师成长的一种外力。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合作的社会,学校也不例外。把竞争机制引入学校,在上公开课、教学评比等活动中,凭自己的实力,公平竞争。能者上,庸者让的竞争机制也促使语文教师必须让自己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合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没有合作,就不可能有共同的事业,也就不可能完成任何伟大的事业。

校本培训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习理论。语文骨干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理论的学习,包括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著名学者、领导的教育思想及教育理论,从而让每一位教师时时更新观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2)信息交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它能起到相互启迪、相互感悟,互补互促的作用。它可以是有准备的,大家围绕一个专题,从课外杂志、从网上及其他信息媒体中摄取最新的教学观点,共同讨论、交流。也可以采用即兴式的,大家围绕一个中心,在没有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思想碰撞”,探索新的教育理念。

(3)现场观摩。光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及新的教育理念还不够,还必须通过现场观摩来提高教育教学技术及教研水平。首先,可以观摩于永正、李吉林、邱学化等名家的教学课或教学录相,通过“观摩――讨论――再观摩――再讨论”的方式,让每一位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得以收益。其次,可以观摩本校老师的示范课,领导的先行课,语文教师的汇报课,通过讨论,得以掌握教育技术及科研方法。

(4)岗位练兵。岗位练兵是语文骨干教师成长的重要培训样式,它包括“三字一话”、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教育教学技能,使他们不但会说而且能做,不仅有现代教育理论,而且有强烈的教改意识。

(5)活动展示。语文骨干教师的成长,必须让他在活动展示中锻炼,通过一遍又一遍的磨练,让他历经风雨,展现彩虹。首先,让他们有精品意识,努力上出精品课。学校领导通过适时引导,经过“师傅”指点,让他们真正成长为骨干教师。其次通过开展讨论评比,课题研究,让他们有科研意识,树立以科研促教学的思想。第三,通过开放日、优课展示,参加市级竞赛等方式,让语文骨干教师真正站在教改最前列,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展示中得到锻炼。

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自我培训、校本培训、基地培训、高级培训等,培养校级、乡镇级、县市级、省部级骨干教师群体。建立一套完整的、有特色的语文骨干教师的培训体系,从而形成一座稳固的教师队伍金字塔。

特级教师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班级是由一群学生与教师共同生活、学习与成长的场所。班主任运用团体动力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将是学生健康学习与成长的重要因素。本文拟从团体动力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小学教师班级辅导策略:首先,对团体动力的理论基础进行介绍;其次,认识班级管理中的团体动力形态;最后,提出班主任运用团体动力的班级辅导策略。 

 

一、 团体动力的理论基础 

 

团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且具有共同的目标,为了完成特定的目标而相互结合成的组织。团体具有互动与相对动态的性质,是具有社会互动性质的组织,团体遵循共同的规范,具有目标性。 

团体动力是指某社会团体之所以形成的原因,以及维系团体功能的一种力量或一种方式。团体动力学是社会科学的分支,是一门探讨团体结构及团体与成员间相互动力关系的学问。其理论有场地论、因素分析论、社会团体工作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等。场地论代表人物勒温认为,应该把团体看作是一个生命的空间,它是由一些力量或变量组成,它们是影响团体内成员的重要变项。根据此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班主任若能将班级作为心理场地并作数量化呈现,才能分析、控制班级与运用班级动力。因素分析论的代表人物卡特尔认为,团体动力主要受到某些重要因素的影响,领导者在决定团体的发展时,需要了解团体内的关键因素。根据卡特尔的理论,若能对团体内的各项属性一一加以评估,掌握有关的独立变项,可以有效运作团体。社会团体工作论是将团体工作者的叙事性记录及团体成员的个案史等资料加以分析,以了解团体对成员人格发展的影响;重视团体经验与个体成长的交互作用,注重行动研究,即领导者如何有效利用学习迁移,促发成员转移团体咨询情景的积极经验,以协助成员产生建设性行为,增进社会适应。心理分析理论强调团体历程中有关的情感因素,包括领导者和成员、成员与成员、成员与他人,强调透过对成员过去经验的了解及个案记录的分析解释,促发动力性的团体经验,协助成员产生积极的行为改变与人格发展。 

班级是一个团体,班主任是团体的领导者。如何消除团体的冲突,促进团体凝聚力的提升,进而形成团体的动力,并运用团体动力的辅导策略,这些是班主任科学管理班级应涉及到的内容。了解团体动力理论,借鉴动力理论,有助于班主任形成自己有效管理班级的教育理念。 

 

二、认识中小学班级中的团体动力形态 

 

21世纪社会急剧的变迁与转型,使得传统的结构功能论受到现代文化的挑战。班级是学校教育中最基层的单位,而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室管理模式较忽视与压抑班级团体动力的影响性。班级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具有其潜在的影响力。作为班主任,应善用这些团体动力来使得班级管理更具有成效。 

(一)非主流文化团体取向的小团体 

所谓的非主流文化指相对于主流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它是边缘的、附属的与次要的文化。中小学学生的他律性较强,容易受到同辈团体的影响而在班级中形成学生非主流文化团体,容易受到媒体与流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一种属于次级文化的小团体。例如在中小学中流行的女孩们的影视歌星崇拜现象,中小学男生当前所流行的网络游戏,如魔兽争霸等,都是典型的学校非主流文化。班主任若能留心观察学生无意间形成的非主流文化团体,运用引导的方法把这些团体的动力凝聚起来向着具有教育性的方向发展,对于班级管理是有所帮助的。 

(二)以个性、兴趣结合和教师评价取向的小团体 

一般来说,中小学生在教室中的小团体比较倾向于个性与兴趣的结合。但也可能会因为受到功课与教师的标准化评价而形成所谓的好学生小团体与调皮学生的小团体。通常所谓的好学生小团体对班级管理会产生积极的帮助,而调皮学生的小团体可能造成班级管理的问题所在。因此,班主任要平等对待学生,必须消除个人的喜好,对于还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不要给予社会的标准评价,因为每位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教师必须循循善诱,引导这些班级中的小团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以座位分配取向的小团体 

中小学生常会因为在教室中的座位分配而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而由于座位的分配所产生的班级气氛值得教育心理学工作者进一步探讨。一般来说,中小学生若与不喜欢的同学坐在一起,会影响其学习动机;而若与喜欢的同学坐在一起,则会非常兴奋而显得士气高昂。因此,在班级座位安排方面,班主任必须作适时的调整与更新。在座位的分配方面,必须考虑每位学生不同的学习表现,将学习表现好的学生与学习表现差的学生交错分配在一起,如此才不容易造成学生的被标准化。此外,高效能的学生座位安排将有助于师生之间形成密切的互动。班主任对于班级中的分组也需要思考,应打破性别意识与学业成就的界线,善用小组间积极的合作与竞争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与民主素养,如此将产生最佳的团体动力。 

(四)以性别取向的小团体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和中学生进入了青春期,而这个阶段女生的发育比起同年龄的男生要早,因此这个阶段的性别界限特别明显。在这个青涩的成长阶段,中小学生的智力、学习开始初步定型,自尊心与好胜心、喜欢与厌恶、好奇与排斥等特别明显。一般来说,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女生在班级中常会组成许多小团体,这些小团体会基于兴趣与个性而组成在一起,且团体之间的界线会比中低年级的学生们来得更明显。而小学高年级的男生和中学男生在心智与生理发展方面显著慢于同龄的女生,会有被同龄女生领导的现象,因此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男生的小团体界线比较模糊。中小学教师在这个阶段的班级管理要特别留心于性别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应避免性别间的小团体冲突,并善用此阶段学生的语言模式与学生沟通,尽量以“活动式”与“主题式”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团体动力,并善于借助相互合作与竞争之间产生的最大的效能。这将有助于教师的班级管理。 

 

三、班主任运用团体动力的班级辅导策略 

 

在中小学中,过去偏向于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管理,其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控制学生的常规与秩序。而在新时代的班级管理中,必须融入民主的精神与多元的风貌,运用团体动力的心理辅导策略。在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师生间的人际影响,进行师生间的积极沟通,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并适度地给学生建设性的反馈,最终形成科学的管理理念。 

(一)角色意识培养策略 

在班级这个生命空间中,每个学生的动力聚合成班级的凝聚力。要形成班级的凝聚力,教师要抓好班级成员的角色意识培养,通过班级的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的合理安排,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积极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使每个学生能够感到自己在班上是受重视的,是有地位的,是负有责任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安全感、归属感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从而自觉接受各种集体规范,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如在班级实行值日班长制度,使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得到培养。再如,通过各种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锻炼机会,让每个学生负责一些事务,锻炼他们的能力。这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促进其动力的产生,也能不断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营造健康民主的心理环境的策略 

心理环境包括班风、校风、舆论、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培育健康的舆论、风气,能够使学生经常受到积极的感染和熏陶,逐渐形成积极上进、开朗乐观、关心集体、团结互助的良好的性格特征,不断提高对人际环境的适应能力。目前教师必须改变过去权威者的角色,站在指导学生学习与成长的立场,适时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使学生能在民主的气氛中,展现自己的特色与风格,并学习其他人的优点。教师应在民主健康的气氛中引导班级向积极正向发展,建立积极、正确和健康的舆论导向,尊重学生所提出的观点,并让学生经由民主的程序共同建立班级的规则与秩序,达到学生之间的相互约束与互相学习,从而获得全班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这有助于教师成功地管理班级。 

(三)班级学习分组策略 

学生非主流文化所组成的小团体以及班级内的各式各样的小团体所产生的团体动力,与教师的班级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小学教师在管理班级时,需要关注时代的发展,融入民主的精神,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管理策略,转向教师与学生共同管理的模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可进行引导而不急于帮学生作决定,如此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在班级教学分组方面,必须着眼于班级成员的全面提升,把各类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分散并综合,这将使得每一个小组的成员都可以进行相互指导。这种学习成绩混合的分组为学习成绩高的学生提供了成长的机会,同时也为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提供了补救的机会。善用此类分组方法将会激发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最佳团体动力。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性质的内容或不同的活动形态进行分组,如此将增加班级成员间的互动,增强班级成员的向心力。 

(四)团体游戏辅导策略 

狭义的团体游戏辅导是指游戏、唱跳,唱跳包含了歌唱与上下肢体移动的音乐律动。从儿童发展理论中可以得知,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团体游戏能增进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学生对组织的向心力,对于激发学生新的创意与新的思维模式大有帮助。团体游戏辅导有助于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发展,也是培养学生团体生活技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团体游戏对于培养创新性的儿童,对于激发班级的团体动力,具有很大的帮助。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适度运用团体游戏辅导的理念与技巧,并迁移至学生的学习上,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班主任是教师中的优秀代表。他们除了应具备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热爱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科学的管理能力。“当教育者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时,学生对接受教育的反感就会被克服而让位于一种奇特情况,他们把教育者看作一个可以亲近的人”。学生在与班主任朝夕相处时,容易产生依赖和归属心理,班主任将成为学生最为亲近和信赖的人。 

 

参考文献: 

[1]石文山,陈家麟.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5). 

[2]沈贵鹏.师生互动的隐性心理教育价值.当代教育论坛,2004,(11). 

[3]贾晓波.陈世平.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4]陈晓红.班主任应成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呵护者.教育探索,2006,(2). 

[5]刘兴翠.“心”“法”“德”并举.育时代新人.基础教育研究,2006,(2). 

特级教师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班级是由一群学生与教师共同生活、学习与成长的场所。班主任运用团体动力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将是学生健康学习与成长的重要因素。本文拟从团体动力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小学教师班级辅导策略:首先,对团体动力的理论基础进行介绍;其次,认识班级管理中的团体动力形态;最后,提出班主任运用团体动力的班级辅导策略。

一、 团体动力的理论基础

团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且具有共同的目标,为了完成特定的目标而相互结合成的组织。团体具有互动与相对动态的性质,是具有社会互动性质的组织,团体遵循共同的规范,具有目标性。

团体动力是指某社会团体之所以形成的原因,以及维系团体功能的一种力量或一种方式。团体动力学是社会科学的分支,是一门探讨团体结构及团体与成员间相互动力关系的学问。其理论有场地论、因素分析论、社会团体工作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等。场地论代表人物勒温认为,应该把团体看作是一个生命的空间,它是由一些力量或变量组成,它们是影响团体内成员的重要变项。根据此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班主任若能将班级作为心理场地并作数量化呈现,才能分析、控制班级与运用班级动力。因素分析论的代表人物卡特尔认为,团体动力主要受到某些重要因素的影响,领导者在决定团体的发展时,需要了解团体内的关键因素。根据卡特尔的理论,若能对团体内的各项属性一一加以评估,掌握有关的独立变项,可以有效运作团体。社会团体工作论是将团体工作者的叙事性记录及团体成员的个案史等资料加以分析,以了解团体对成员人格发展的影响;重视团体经验与个体成长的交互作用,注重行动研究,即领导者如何有效利用学习迁移,促发成员转移团体咨询情景的积极经验,以协助成员产生建设性行为,增进社会适应。心理分析理论强调团体历程中有关的情感因素,包括领导者和成员、成员与成员、成员与他人,强调透过对成员过去经验的了解及个案记录的分析解释,促发动力性的团体经验,协助成员产生积极的行为改变与人格发展。

班级是一个团体,班主任是团体的领导者。如何消除团体的冲突,促进团体凝聚力的提升,进而形成团体的动力,并运用团体动力的辅导策略,这些是班主任科学管理班级应涉及到的内容。了解团体动力理论,借鉴动力理论,有助于班主任形成自己有效管理班级的教育理念。

二、认识中小学班级中的团体动力形态

21世纪社会急剧的变迁与转型,使得传统的结构功能论受到现代文化的挑战。班级是学校教育中最基层的单位,而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室管理模式较忽视与压抑班级团体动力的影响性。班级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具有其潜在的影响力。作为班主任,应善用这些团体动力来使得班级管理更具有成效。

(一)非主流文化团体取向的小团体

所谓的非主流文化指相对于主流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它是边缘的、附属的与次要的文化。中小学学生的他律性较强,容易受到同辈团体的影响而在班级中形成学生非主流文化团体,容易受到媒体与流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一种属于次级文化的小团体。例如在中小学中流行的女孩们的影视歌星崇拜现象,中小学男生当前所流行的网络游戏,如魔兽争霸等,都是典型的学校非主流文化。班主任若能留心观察学生无意间形成的非主流文化团体,运用引导的方法把这些团体的动力凝聚起来向着具有教育性的方向发展,对于班级管理是有所帮助的。

(二)以个性、兴趣结合和教师评价取向的小团体

一般来说,中小学生在教室中的小团体比较倾向于个性与兴趣的结合。但也可能会因为受到功课与教师的标准化评价而形成所谓的好学生小团体与调皮学生的小团体。通常所谓的好学生小团体对班级管理会产生积极的帮助,而调皮学生的小团体可能造成班级管理的问题所在。因此,班主任要平等对待学生,必须消除个人的喜好,对于还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不要给予社会的标准评价,因为每位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教师必须循循善诱,引导这些班级中的小团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以座位分配取向的小团体

中小学生常会因为在教室中的座位分配而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而由于座位的分配所产生的班级气氛值得教育心理学工作者进一步探讨。一般来说,中小学生若与不喜欢的同学坐在一起,会影响其学习动机;而若与喜欢的同学坐在一起,则会非常兴奋而显得士气高昂。因此,在班级座位安排方面,班主任必须作适时的调整与更新。在座位的分配方面,必须考虑每位学生不同的学习表现,将学习表现好的学生与学习表现差的学生交错分配在一起,如此才不容易造成学生的被标准化。此外,高效能的学生座位安排将有助于师生之间形成密切的互动。班主任对于班级中的分组也需要思考,应打破性别意识与学业成就的界线,善用小组间积极的合作与竞争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与民主素养,如此将产生最佳的团体动力。

(四)以性别取向的小团体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和中学生进入了青春期,而这个阶段女生的发育比起同年龄的男生要早,因此这个阶段的性别界限特别明显。在这个青涩的成长阶段,中小学生的智力、学习开始初步定型,自尊心与好胜心、喜欢与厌恶、好奇与排斥等特别明显。一般来说,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女生在班级中常会组成许多小团体,这些小团体会基于兴趣与个性而组成在一起,且团体之间的界线会比中低年级的学生们来得更明显。而小学高年级的男生和中学男生在心智与生理发展方面显著慢于同龄的女生,会有被同龄女生领导的现象,因此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男生的小团体界线比较模糊。中小学教师在这个阶段的班级管理要特别留心于性别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应避免性别间的小团体冲突,并善用此阶段学生的语言模式与学生沟通,尽量以“活动式”与“主题式”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团体动力,并善于借助相互合作与竞争之间产生的最大的效能。这将有助于教师的班级管理。

三、班主任运用团体动力的班级辅导策略

在中小学中,过去偏向于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管理,其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控制学生的常规与秩序。而在新时代的班级管理中,必须融入民主的精神与多元的风貌,运用团体动力的心理辅导策略。在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师生间的人际影响,进行师生间的积极沟通,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并适度地给学生建设性的反馈,最终形成科学的管理理念。

(一)角色意识培养策略

在班级这个生命空间中,每个学生的动力聚合成班级的凝聚力。要形成班级的凝聚力,教师要抓好班级成员的角色意识培养,通过班级的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的合理安排,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积极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使每个学生能够感到自己在班上是受重视的,是有地位的,是负有责任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安全感、归属感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从而自觉接受各种集体规范,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如在班级实行值日班长制度,使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得到培养。再如,通过各种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锻炼机会,让每个学生负责一些事务,锻炼他们的能力。这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促进其动力的产生,也能不断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营造健康民主的心理环境的策略

心理环境包括班风、校风、舆论、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培育健康的舆论、风气,能够使学生经常受到积极的感染和熏陶,逐渐形成积极上进、开朗乐观、关心集体、团结互助的良好的性格特征,不断提高对人际环境的适应能力。目前教师必须改变过去权威者的角色,站在指导学生学习与成长的立场,适时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使学生能在民主的气氛中,展现自己的特色与风格,并学习其他人的优点。教师应在民主健康的气氛中引导班级向积极正向发展,建立积极、正确和健康的舆论导向,尊重学生所提出的观点,并让学生经由民主的程序共同建立班级的规则与秩序,达到学生之间的相互约束与互相学习,从而获得全班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这有助于教师成功地管理班级。

(三)班级学习分组策略

学生非主流文化所组成的小团体以及班级内的各式各样的小团体所产生的团体动力,与教师的班级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小学教师在管理班级时,需要关注时代的发展,融入民主的精神,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管理策略,转向教师与学生共同管理的模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可进行引导而不急于帮学生作决定,如此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在班级教学分组方面,必须着眼于班级成员的全面提升,把各类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分散并综合,这将使得每一个小组的成员都可以进行相互指导。这种学习成绩混合的分组为学习成绩高的学生提供了成长的机会,同时也为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提供了补救的机会。善用此类分组方法将会激发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最佳团体动力。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性质的内容或不同的活动形态进行分组,如此将增加班级成员间的互动,增强班级成员的向心力。

(四)团体游戏辅导策略

狭义的团体游戏辅导是指游戏、唱跳,唱跳包含了歌唱与上下肢体移动的音乐律动。从儿童发展理论中可以得知,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团体游戏能增进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学生对组织的向心力,对于激发学生新的创意与新的思维模式大有帮助。团体游戏辅导有助于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发展,也是培养学生团体生活技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团体游戏对于培养创新性的儿童,对于激发班级的团体动力,具有很大的帮助。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适度运用团体游戏辅导的理念与技巧,并迁移至学生的学习上,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班主任是教师中的优秀代表。他们除了应具备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热爱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科学的管理能力。“当教育者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时,学生对接受教育的反感就会被克服而让位于一种奇特情况,他们把教育者看作一个可以亲近的人”。学生在与班主任朝夕相处时,容易产生依赖和归属心理,班主任将成为学生最为亲近和信赖的人。

参考文献

[1]石文山,陈家麟.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5).

[2]沈贵鹏.师生互动的隐性心理教育价值.当代教育论坛,2004,(11).

[3]贾晓波.陈世平.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4]陈晓红.班主任应成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呵护者.教育探索,2006,(2).

[5]刘兴翠.“心”“法”“德”并举.育时代新人.基础教育研究,2006,(2).

特级教师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班级是由一群学生与教师共同生活、学习与成长的场所。班主任运用团体动力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将是学生健康学习与成长的重要因素。本文拟从团体动力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小学教师班级辅导策略:首先,对团体动力的理论基础进行介绍;其次,认识班级管理中的团体动力形态;最后,提出班主任运用团体动力的班级辅导策略。

一、团体动力的理论基础

团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且具有共同的目标,为了完成特定的目标而相互结合成的组织。团体具有互动与相对动态的性质,是具有社会互动性质的组织,团体遵循共同的规范,具有目标性。

团体动力是指某社会团体之所以形成的原因,以及维系团体功能的一种力量或一种方式。团体动力学是社会科学的分支,是一门探讨团体结构及团体与成员间相互动力关系的学问。其理论有场地论、因素分析论、社会团体工作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等。场地论代表人物勒温认为,应该把团体看作是一个生命的空间,它是由一些力量或变量组成,它们是影响团体内成员的重要变项。根据此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班主任若能将班级作为心理场地并作数量化呈现,才能分析、控制班级与运用班级动力。因素分析论的代表人物卡特尔认为,团体动力主要受到某些重要因素的影响,领导者在决定团体的发展时,需要了解团体内的关键因素。根据卡特尔的理论,若能对团体内的各项属性一一加以评估,掌握有关的独立变项,可以有效运作团体。社会团体工作论是将团体工作者的叙事性记录及团体成员的个案史等资料加以分析,以了解团体对成员人格发展的影响;重视团体经验与个体成长的交互作用,注重行动研究,即领导者如何有效利用学习迁移,促发成员转移团体咨询情景的积极经验,以协助成员产生建设,增进社会适应。心理分析理论强调团体历程中有关的情感因素,包括领导者和成员、成员与成员、成员与他人,强调透过对成员过去经验的了解及个案记录的分析解释,促发动力性的团体经验,协助成员产生积极的行为改变与人格发展。

班级是一个团体,班主任是团体的领导者。如何消除团体的冲突,促进团体凝聚力的提升,进而形成团体的动力,并运用团体动力的辅导策略,这些是班主任科学管理班级应涉及到的内容。了解团体动力理论,借鉴动力理论,有助于班主任形成自己有效管理班级的教育理念。

二、认识中小学班级中的团体动力形态

21世纪社会急剧的变迁与转型,使得传统的结构功能论受到现代文化的挑战。班级是学校教育中最基层的单位,而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室管理模式较忽视与压抑班级团体动力的影响性。班级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具有其潜在的影响力。作为班主任,应善用这些团体动力来使得班级管理更具有成效。

(一)非主流文化团体取向的小团体

所谓的非主流文化指相对于主流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它是边缘的、附属的与次要的文化。中小学学生的他律性较强,容易受到同辈团体的影响而在班级中形成学生非主流文化团体,容易受到媒体与流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一种属于次级文化的小团体。例如在中小学中流行的女孩们的影视歌星崇拜现象,中小学男生当前所流行的网络游戏,如魔兽争霸等,都是典型的学校非主流文化。班主任若能留心观察学生无意间形成的非主流文化团体,运用引导的方法把这些团体的动力凝聚起来向着具有教育性的方向发展,对于班级管理是有所帮助的。

(二)以个性、兴趣结合和教师评价取向的小团体

一般来说,中小学生在教室中的小团体比较倾向于个性与兴趣的结合。但也可能会因为受到功课与教师的标准化评价而形成所谓的好学生小团体与调皮学生的小团体。通常所谓的好学生小团体对班级管理会产生积极的帮助,而调皮学生的小团体可能造成班级管理的问题所在。因此,班主任要平等对待学生,必须消除个人的喜好,对于还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不要给予社会的标准评价,因为每位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教师必须循循善诱,引导这些班级中的小团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以座位分配取向的小团体

中小学生常会因为在教室中的座位分配而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而由于座位的分配所产生的班级气氛值得教育心理学工作者进一步探讨。一般来说,中小学生若与不喜欢的同学坐在一起,会影响其学习动机;而若与喜欢的同学坐在一起,则会非常兴奋而显得士气高昂。因此,在班级座位安排方面,班主任必须作适时的调整与更新。在座位的分配方面,必须考虑每位学生不同的学习表现,将学习表现好的学生与学习表现差的学生交错分配在一起,如此才不容易造成学生的被标准化。此外,高效能的学生座位安排将有助于师生之间形成密切的互动。班主任对于班级中的分组也需要思考,应打破性别意识与学业成就的界线,善用小组间积极的合作与竞争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与民主素养,如此将产生最佳的团体动力。

(四)以性别取向的小团体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和中学生进入了青春期,而这个阶段女生的发育比起同年龄的男生要早,因此这个阶段的性别界限特别明显。在这个青涩的成长阶段,中小学生的智力、学习开始初步定型,自尊心与好胜心、喜欢与厌恶、好奇与排斥等特别明显。一般来说,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女生在班级中常会组成许多小团体,这些小团体会基于兴趣与个性而组成在一起,且团体之间的界线会比中低年级的学生们来得更明显。而小学高年级的男生和中学男生在心智与生理发展方面显著慢于同龄的女生,会有被同龄女生领导的现象,因此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男生的小团体界线比较模糊。中小学教师在这个阶段的班级管理要特别留心于性别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应避免性别间的小团体冲突,并善用此阶段学生的语言模式与学生沟通,尽量以“活动式”与“主题式”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团体动力,并善于借助相互合作与竞争之间产生的最大的效能。这将有助于教师的班级管理。

三、班主任运用团体动力的班级辅导策略

在中小学中,过去偏向于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管理,其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控制学生的常规与秩序。而在新时代的班级管理中,必须融入民主的精神与多元的风貌,运用团体动力的心理辅导策略。在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师生间的人际影响,进行师生间的积极沟通,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并适度地给学生建设性的反馈,最终形成科学的管理理念。(一)角色意识培养策略

在班级这个生命空间中,每个学生的动力聚合成班级的凝聚力。要形成班级的凝聚力,教师要抓好班级成员的角色意识培养,通过班级的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的合理安排,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积极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使每个学生能够感到自己在班上是受重视的,是有地位的,是负有责任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安全感、归属感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从而自觉接受各种集体规范,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如在班级实行值日班长制度,使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得到培养。再如,通过各种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锻炼机会,让每个学生负责一些事务,锻炼他们的能力。这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促进其动力的产生,也能不断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营造健康民主的心理环境的策略

心理环境包括班风、校风、舆论、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培育健康的舆论、风气,能够使学生经常受到积极的感染和熏陶,逐渐形成积极上进、开朗乐观、关心集体、团结互助的良好的性格特征,不断提高对人际环境的适应能力。目前教师必须改变过去权威者的角色,站在指导学生学习与成长的立场,适时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使学生能在民主的气氛中,展现自己的特色与风格,并学习其他人的优点。教师应在民主健康的气氛中引导班级向积极正向发展,建立积极、正确和健康的舆论导向,尊重学生所提出的观点,并让学生经由民主的程序共同建立班级的规则与秩序,达到学生之间的相互约束与互相学习,从而获得全班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这有助于教师成功地管理班级。

(三)班级学习分组策略

学生非主流文化所组成的小团体以及班级内的各式各样的小团体所产生的团体动力,与教师的班级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小学教师在管理班级时,需要关注时代的发展,融入民主的精神,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管理策略,转向教师与学生共同管理的模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可进行引导而不急于帮学生作决定,如此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在班级教学分组方面,必须着眼于班级成员的全面提升,把各类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分散并综合,这将使得每一个小组的成员都可以进行相互指导。这种学习成绩混合的分组为学习成绩高的学生提供了成长的机会,同时也为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提供了补救的机会。善用此类分组方法将会激发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最佳团体动力。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性质的内容或不同的活动形态进行分组,如此将增加班级成员间的互动,增强班级成员的向心力。

(四)团体游戏辅导策略

狭义的团体游戏辅导是指游戏、唱跳,唱跳包含了歌唱与上下肢体移动的音乐律动。从儿童发展理论中可以得知,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团体游戏能增进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学生对组织的向心力,对于激发学生新的创意与新的思维模式大有帮助。团体游戏辅导有助于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发展,也是培养学生团体生活技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团体游戏对于培养创新性的儿童,对于激发班级的团体动力,具有很大的帮助。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适度运用团体游戏辅导的理念与技巧,并迁移至学生的学习上,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班主任是教师中的优秀代表。他们除了应具备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热爱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科学的管理能力。“当教育者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时,学生对接受教育的反感就会被克服而让位于一种奇特情况,他们把教育者看作一个可以亲近的人”。学生在与班主任朝夕相处时,容易产生依赖和归属心理,班主任将成为学生最为亲近和信赖的人。

参考文献:

[1]石文山,陈家麟.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5).

[2]沈贵鹏.师生互动的隐性心理教育价值.当代教育论坛,2004,(11).

[3]贾晓波.陈世平.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4]陈晓红.班主任应成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呵护者.教育探索,2006,(2).

[5]刘兴翠.“心”“法”“德”并举.育时代新人.基础教育研究,2006,(2).

特级教师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藏传佛教;经师制度;资格评审

中图分类号:B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2)03-0029-022011年10月31日,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经师资格评审委员会成立暨一届一次会议在北京西黄寺隆重举行,标志着经师评审、聘用体系正式启动。在经过6天精彩激烈的辩经、讲经和答辩,28位经师候选人顺利通过全部考试科目,获得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经师资格,至此中国诞生了首批藏传佛教经师。实施藏传佛教经师制度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它有利于团结和教育藏传佛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引导他们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拥护和贯彻执行各项方针政策,使宗教活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为宗教和顺和社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一、藏传佛教经师制度的重要意义

藏传佛教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经院式教学方法,即经过经师传授,再经过背诵和辩经。学僧入寺之后,要自己拜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经文,经师可凭自己的知识水平教授学员,如其知识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学员学习之后,可将学员推荐到其他高僧处继续学习。在经师传授后,学员主要以背诵和辩经为主,寺内各僧院所规定的主要课程都要求背诵,只有背诵才会充分领会其精髓和意义。检验对所学的接受和运用程度,则要求进行辩论。背诵和辩经能使学员熟记更多的知识并融会贯通,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提炼独到的见解和锤炼主动钻研的精神。

藏传佛教经师是承担寺院教育的主体,其知识结构、思想水准、情感意志等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员的身心发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起着很强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从2006年开始着手建立藏传佛教经师评审和聘用体系,经过五年的努力,于2011年4月8日《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经师评聘办法(试行)》并实施。此外根据经师资格评审工作需要,成立了经师资格评审委员会。经师资格评审委员会原则上由高级学衔评审委员会成员组成,但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调整,经师资格评审委员会旨在提高经师队伍水平,切实把一批造诣深、品德好、肯奉献的高素质僧才选拔到经师队伍中来。

现在的经师,是指获得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宗教课教学资格的教师,相较于传统,涵盖了各大教派体现平等。作为藏传佛教最高学府,由五省藏区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担任了高级学衔评审委员会委员,而经师资格评审委员会原则上由高级学衔评审委员会成员组成,代表性和权威性的重要意义自不待言。

二、新形势下经师制度的要求和条件

新形势下经师要求在政治上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在上正信佛法,在宗教学识上知识渊博,在品德上正心正行,身体健康才可胜任教学工作。

经师从低到高分设四个级别,即三级经师、二级经师、一级经师和特级经师。

三级经师的基本条件是在宗教学识方面能够承担中级学衔班学员的宗教课教学工作,具备获得藏传佛教中级学衔以上学衔或者相等格西学位的资格。二级经师的基本条件是在宗教学识方面能够承担中级学衔班学员和部分高级学衔学员的宗教课教学工作,具备获得藏传佛教高级学衔或者相等格西学位的资格。一级经师的基本条件是精通本教派的经典著作,能够承担高级学衔班学员的宗教课教学工作。特级经师的基本条件是精通显密两宗并具有渊博的传统文化造诣,德高望重,对传承和弘扬藏传佛教爱国爱教优良传统具有突出贡献的领袖性人物。

藏传佛教经师除特级经师外,其他申报都要履行以下程序。第一,各寺庙僧人在接到经师评审报名通知后,将本人申请、寺庙推荐函及当地统战宗教事务主管部门的核准文件报高佛院。第二,高佛院人事处进行资格审查,审查合格的报评审委员会。经师资格评审委员会负责经师资格的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由藏传佛教各教派15—19人组成,设主任一人,副主任若干。评审委员会组织对申报人进行宗教课教学水平和能力的综合考核,并召开评审委员会会议,根据资格审查结果、推荐审核意见和综合考核结果,进行审议和无记名投票,赞成票超过到会评审委员会成员半数以上为通过。

特级经师实行聘请制,不进行考核,根据评审委员会推荐,由高佛院提名,征得提名人所在省、自治区党委统战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和佛教协会同意后,方可聘请。经师资格的评审工作目前来说每两年进行一次,经师在聘任期间接受高佛院的管理,享受相应的待遇。

三、藏传佛教经师制度的基本运作内容

高级佛学院经师资格评审委员会对参加经师资格考核的经师候选人,就是否授予相应的资格进行评审,主要的议程为:一是由考评委员会介绍考取经师僧人的考核成绩和论文成果。二是全体委员进行无记名投票(每位考僧制作一票),再由工作人员统计投票结果。三是评审委员会主任宣布投票结果,获得三分之二以上同意为通过。四是形成评审委员会决议,由评审委员会主任签字生效。最后由评审委员会主任在决议程序书面记录上签字确认。

按照高佛院现定的经师评审办法,根据申报者的不同教派和人数多少分组进行考评。每个教派各分一组,成立经师考评组和考评小组,考评组由18名考评老师组成,除格律派7名外,萨迦、噶举、宁玛、觉囊和笨波各2名。考评组下设考评小组,每个小组由三名考评老师组成。每个小组选小组长一名,负责本教派小组的考核与论文评分工作。在辩经安排方面,一般由外聘和在校学员组成,担任各自教派的辩经人员。

(一)考试内容和方式

一级经师辩经考核内容为《般若论》、《中观论》、《俱舍论》和《戒律论》。二级经师和三级经师辩经考核内容为《般若论》、《中观论》、《俱舍论》。《般若论》和《中观论》每部有一道辩经题,《俱舍论》和《戒律论》每部安排两道辩经题。申请二、三级需考四道题,申请一级经师者需考六道辩经题,每道辩经题辩经时间为20-30分钟。考试方式为立尊辩经考试为主,经师内部辩经为辅,根据具体情况,部分可进行讲经为主,辩经为辅。考题从高佛院建立的题库中以抽签的方式抽定,抽签在考试前一天密封取题。考僧的先后出场次序也由抽签确定。

(二)辩经考试评分标准

每部大论满分为100分,一级经师考四部大论,满分为400分。二、三级经师考三部大论,满分为300分。评分标准以考僧对经典教义的领悟程度、讲辩能力和旁征博引广度三方面为基础依据,分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次。90分以上为优;89—80分为良,79—60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三)评分方式

评分分初评和终评两步进行,考评老师根据考僧辩经水平先在初评表上打分。考核结束后,前后比较,综合考察,再填写终评表,考评老师本人在各自的考评表上签字,然后交工作人员统计分数,三名考评老师的分项相加,再除以打分人数得出平均数。此分数为该经师候选人成绩得分,最终分数由小组长和其他两名考评老师在成绩统计表上签字确认。考评小组对每位参加考评经师候选人做出考评意见,签字后交考评组汇总。

(四)论文审查

高佛院委托甘肃省佛学院,审查经师考核对象的论文,并提供审查意见。

首次申请经师资格共有31位候选人,最后28位经师候选人获得经师资格。藏传佛教各大教派的知名“嘎钦”均参与到评审和考评中来,充分彰显了公开、公正、公平,有力证明了藏传佛教经师制度是各教派之间共享的制度,体现了民主和谐的特点。

四、开展对经师制度的统战工作

现在的藏传佛教经师不仅是过去在讲、辩、著方面拥有专长(讲授——上师如何给弟子讲授的基本条件;辩经——如何运用佛学理论进行辩经;著书——如何写好学术著作)。根据当下要求,合格的经师政治素质更要过硬,能够自觉坚持弘扬爱国传统,正确理解党的宗教政策,坚持遵守法规,积极倡导和谐,珍惜大好局面,教育带好僧人,正确教育僧尼及信教群众树立正信,不信谣、不传谣,不参与影响藏区的发展进步活动。经师在授课时,一改往日只注重单一的教经模式,拥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辨别是非能力,能够准确研判形势,教育学员明确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发展道路,以自己的言行学识率先垂范,与党和政府同心,恪尽职守,充分发挥代表人士的作用,在教学中做好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佛学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戒律教育与法规教育的“三个相结合”,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使教学成果实践于行。经过经师培训过的学员,他们的爱国主义意识明显提高,都能爱国爱教、遵纪守法、钻研佛学知识,整个学习气氛活跃,辩经竞争激烈,都力争考取“拓然巴”高级学衔。

特级教师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班级管理学

[基金项目] 2012年度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专项资金项目(201202033)和2012 年山东省教改一般项目“新课改视域下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实践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001-2

班级管理学以研究班级管理过程中成员个体及群体的行为特点及其规律性,以促进班级管理科学化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取得其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长期以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师,轻学生”、“重形式,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没有很好将教学跟实际结合起来,不能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该课程的重要性,课程讲完以后,学生也就很快忘了所学内容,不能很好达到教学目标和效果,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决定了在课程教学中应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并以此来推动教学法改革,这既是遵循课程教学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形式和手段。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采用典型案例为教学材料,将学生置于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通过讨论、启发方式使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模式。跟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具有很大的优势,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对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有效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基本的特征。第一,生活情境性。在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基本上是选取跟教学主题高度相关具有真实生活情境的案例,引入课堂,营造一种真实的生活情境,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能充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进行讨论、分析甚至论辩,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学生主体性。案例教学法一改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教学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第三,内容综合性。教学使用的案例比一般的举例内涵更深刻更丰富,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第四,深刻的启发性。对于选取的案例,一般都没有标准和正确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循循善诱的启发性和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自己建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第五,过程动态性。使用案例教学进行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教师跟学生、学生跟学生之间进行互动的过程,正是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得以养成,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得以呈现。

二、在班级管理学教学中案例教学的选择

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教学的起点,因此,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的选择应兼具针对性、时代性、启发性。在班级管理学课的教学中,可以选为教学案例的材料和资料很多。具体而言,可用作案例的资料有以下几种。

(一)文本类

文本类的案例主要指的针对我国有关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的文本资料等,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手册,《班主任之友》杂志上面的典型案例和一些论述班主任工作出版专著等。

文本类案例资料在班级管理课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在讲授班级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时以具体现实的案例为素材进行论述。班级管理学的核心是探讨班级中的个体和群体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因而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主观性,如何将这些实践中的具体案例来解释理论运用与理论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班级管理的关键。涉及班级管理理论教学需要以具体的实例或者特定情境为蓝本,才能使教学生动和有较强的针对性。

第二,在讲授班级管理的原则、内容和设计方案时以文本为案例。在班级管理的原则、内容和方案设计时,需要讲具体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设计方法等,这一切的教学需要进行训练,可以以基础教育的实际作案例,阐述班级管理的方案设计,否则很可能纸上谈兵。

第三,在讲授班级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时选用经典的教育案例。如以魏书生的班级管理案例来设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以此加深理解,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

第四,在考试时也可以案例内容作为考试题目。在班级管理学的考试中,我们可以在试题的设计上做了尝试,将以往的偏重理论和记忆的题改为结合班级管理中的具体案例内容来设计题目,改变以往学生只背答案的局面,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二)视频资料类

我国的大学教学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国家采用了各种手段进行教学改革,比如实施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等政策,在国家精品课程网站中,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好的视频资料在网中得以呈现。在教学备课过程中,笔者就不断搜集这方面的质量优良的视频资料,为班级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增添了不少的光彩。再如,在讲授班级管理学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方法时,可以通过视频资料加以阐述。

教学案例的选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案例选择要有针对性。所谓针对性就是所选择的案例必须与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紧密相关,不能选择与教学主题关系不大或者没有关系的案例材料,否则会适得其反。

第二,案例选择要有典型性。案例的典型性是指选取的案例在班级管理的教学中具有代表性,能真正反映价班级管理的本质属性。教学中以典型案例为主线,设计课堂教学,让设计的案例能涵盖所要教学的知识,呈现与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班级管理情境和事件,通过师生互动来完成对案例的共同研讨。

第三,案例选取要有实用性。案例教学选取的案例必须切合时展的主旋律,必须将具体的班级管理内容跟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和前沿,跟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并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逐渐学会运用班级管理学的理论、方法或者观点来深入分析教育发展中的评价问题。除此之外,选取的材料还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即案例必须是师生都能驾驭得了的,教师能娴熟和灵活地运用这些材料,学生也能将这些案例材料作为训练的材料。

三、案例教学在班级管理学教学中的实施

(一)在导言课中的使用

每一门课的前言或者导言部分对师生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导言课讲授得好有利于该门课程的进一步深入讲授和展开,导言课上好了,能让学生产生悬念,诱导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反之,则会影响后续课程的进展是否顺利和课堂教学有效性。

按一般的常规教学来说,大多数老师在讲授班级管理学的导言课时,基本上是先介绍班级管理学的概念,再讲班级管理学的的主要内容,然后讲学习班级管理学的方法和意义,最后强调学习班级管理学的要求。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没有什么新意,而案例教学法运用到导言课则会收到良好效果。

第一堂课,我让学生先观看视频资料――《魏书生的班级管理艺术》,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思考视频资料所提供的信息和启发,希望以此来完成班级管理学的导言课的讲授。魏书生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家,其班级管理的理念和思想很值得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的借鉴,魏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根据教育规律和班级管理的理论及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能将一个大家认为是后进的班级带成现金班级。这样的案例切合学生的关注点,引起学生的共鸣,能提起学生兴趣。看完后,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你如何看待魏书生老师的班级管理?”并告诉学生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一番讨论,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立场可能会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笔者针对讨论结果趁热打铁引出班级管理的概念问题,跟大家一起归纳出班级管理的内涵和核心,告诉大家班级管理的目的是教育的发展。这样,学生接受起来也不会觉得突然和乏味枯燥,大家也乐意参与讨论,课堂也充满了活力。接着,笔者又讲了这门课的教学环节与学习方法。“下面,我们就看一看班级管理学的任务和目的是什么?”“班级管理学的作用是什么?也就是说,为什么要通过班级管理学来促进教育的发展这一根本目的呢”……就这样,班级管理学的第一节导言课在师生互动和理解中过去了,笔者感觉这样的上课方式是成功的,学生也很认同这种教学方式。

(二)在课程教学中的使用

在讲授班级管理的方法和具体的基础班级管理过程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和课程特点使用教学案例。第一,在讲授班级管理的方法和方案设计时候,选取一些典型的成功班级管理设计教材上提供的案例跟学生一起进行讨论,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怎么设计班级管理方案;第二,在讲授班级管理的基本理念的时候,以《班主任之友》上面的典型案例,让学生首先了解评班级方案设计的基本框架,使用设问诱导学生进行教学工作的思考,让学生理解班级管理的基本内容方法等;第三,在讲授班主任工作时候,选取正反两方面的班主任工作教育现象为案例,例如,最近几年的最牛高考班等来解释说明班主任工作的要求等。通过这样的案例设计,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颇丰,通过让学生根据案例设计各种基础班级管理方案的内容、方法和原则等,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学案例一旦选取,就具有相应的权威性,师生必须充分利用这一案例解决教学中各种班级管理问题,教学案例不在多,而在精和透。第二,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第三,教师对所选取的教学案例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就好像对某一个问题有一定的答案一样,惟其如此,才能完成对学生有效指导。

杜威曾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践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然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联系。因此,上述的班级管理学中案例教学就是在寻找理论与实践相接触与相互联系的一种有效尝试。

参考文献:

[1]傅永刚,王淑娟.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33.

[2]伦肇亮.案例教学法浅谈[J].西江教育论丛,2009,(3):40―41.

特级教师论文范文第15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行动指南,围绕市教育局教研室下达的幼儿园研训工作要点和本园工作目标,以深入贯彻新《纲要》为核心,以实施新课程为重点,以园本研训为抓手,以教学评比为载体,以促进师幼发展为宗旨,充分发挥教科研先导、服务功能。立足本园特点,挖掘资源优势,逐步形成幼儿园的教育特色,努力提高幼儿园教科研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加强教研组建设,创建“学习研究型”教研组建设,扎实开展新课程备课。

2、结合新课程实施,加强区域活动专题研究,优化区域设置,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区域活动科学性和实效性。

3、加强课程园本化专题研究,形成幼儿园的教育特色,完善园本课程。

4、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完成平湖市级、园级各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和推广,提高教师的研究分析能力。

5、通过教师园本培训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行为跟进式研究”。

三、主要工作与措施

1、强化教师理论学习,每位教师重视自身学习,每天保证一小时的自学时间,学习新《纲要》、《幼教》杂志、《教育信息资料》、《幼儿园课程指导》,结合课题研究重点学好一本理论书籍,做好理论摘录。

2、中心各教研组每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单周三、四、五利用中午时间进行教研活动,双周利用周六进行活动,村幼教师每两周开展一次。各教研组要制定好教研活动计划,以新课程备课为重点,通过研讨,提前一周安排好周活动计划,研究制定适合本年级幼儿特点的活动主题,鼓励教师教师全体积极参与,发挥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主体性,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教研活动。

3、组织开展三次全镇性的大教研活动,10月15日安排园级“双高”课获得者进行教学汇报,11月5日将邀请平湖市名师——实验幼儿园的马建英老师送教下乡。12月17日本园将组织一次市级教育教学展示活动。

4、有计划地培养骨干教师,利用省市级开展的各种研训活动提供老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及时了解、掌握新课程改革动态,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促进课程改革。

5、指导帮助青年教师,鼓励、支持青年教师投身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与结对的实验幼儿园联系挂钩,本学期将隔周一次派小班的三位教师向实幼教师学习。版权所有

6、研究并实施各级立项课题,确定园级研究课题,各教研组承担相应的研究任务,根据研究方案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利用周五课题活动日时间做好每月一次课题组研究活动,组织进行交流并作好记载。

7、根据新课程实施情况,通过教研组集体备课、教师撰写教学分析,提高教师的研究分析能力。

8、组织评选2005学年园级优秀论文,编印优秀论文集,出刊《幼教经验花絮》第八期。

9、利用周六时间开展教师园本培训,重点进行“一课多研”教学研究。共安排6次,见安排表:

2005学年第一学期教师园本培训时间安排表

时间内容学时辅导人或其他

9.17建构式课程理论学习3张勤华

10.29教学技能培训:“一课多研”课堂教学研究6中心大班三位教师

11.12教学技能培训:“一课多研”课堂教学研究6中心中班三位教师

11.26教学技能培训:“一课多研”课堂教学研究6中心大班三位教师

12.10教学技能培训:“一课多研”课堂教学研究6中心中班三位教师

1.7教学活动设计比赛6全体教师附:每月工作活动要点:

9月份

1、各教研组制定计划,确定本组主题活动内容,开展主题活动;

2、骨干教师参加市新课程教学研训活动;

3、召开教研组长会议;

4、上交“双高”课参评材料;

5、立项课题研讨交流活动;

6、建构式课程理论学习。

10月份

1、园级“双高”课获得者教学汇报,并参加市级比赛

2、园级教育教学论文评选,编印优秀论文集,推荐优秀论文市级参赛;

3、出刊第五期《幼教经验花絮》;

4、主题实施分析交流;

5、“一课多研”课堂教学研究。

11月份

1、平湖市名师送教下乡活动;

2、参加市新课程实施汇报交流;

3、推荐教学案例、教师论文参加省、市两级评比;

4、开展课程园本化专题研究;

5、“一课多研”课堂教学研究。

12月份

1、开展新课程教学与区域活动相结合、课程教材与乡土教材相结合专题研究。

2、组织市级新课程教育教学展示活动;

3、“一课多研”课堂教学研究。

1月份

1、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