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范文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范文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远程开放教育 评价 指标体系

当前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在进一步发展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同样不可避免地面临这一问题。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所面临的基本矛盾是开放性与质量控制的矛盾,而解决这一基本矛盾的途径是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提高教学现代化水平和提供完善周到的教学服务。进行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控制的研究,构建电大远程教育有效的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远程开放教育质量体系的特点

我国目前远程开放教育外部保证质量体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直接主持评估。我国所有层次教育的质量评估,一直都是由教育行政部门主持,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的评估也不例外;第二,缺乏独立于官方和学校自身的第三方的教育认证机构,民间评估机构还不具有权威性,总的来说影响力较小。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评价都是由教育行政部门自行完成,且评价内容都偏重于各种指标的数量,这就使得学校为了迎合评估,盲目追求各种教学硬件和教师人数的扩张。应该建立一个独立的成人远程教育评价机构,该评价机构不同于以往的教育部门评估,它服务于各远程教育学校和用人单位,但又相对独立,可以称为第三方评价机构。当然,要建立第三方评价体系必然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政府应该在政策安排上确保该评价体系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委托教育科学研究机构进行评估,利用研究所的专业人才来保证第三方评价体系的公正准确性。

二、电大远程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1、评价的准备

(1)确定评价项目。确定评价项目就是要决定评价活动的直接目标、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评价项目不同,评价的类型、目标、主体、内容不同,评价方法也要随之变化,因而任何一次评价活动首先要确定清楚评价的项目及目的。例如,如果评价的项目是教师,评价的目的是评定教师的远程教育能力,那么评价方法就应以教师为主,并从远教经验、设备使用、师生互动等方面作全面的综合评价;如果要评价成人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则应该从完善的教学条件、符合远教规律的教学方法等方面予以评价。

(2)制定评价方案。制定评价方案是准备阶段的核心工作,其主要内容有:设定评价指标体系,即是把评价目标分解,将其具体化、行为化;确定收集信息技术和信息数据的分析处理技术;撰写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是评价工作的指南,是纲要性的文件。一个完整的评价方案一般包括:方案名称和主评单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工具;评价的组织和领导;评价工作的日程安排和实施步骤;评价的预期效果。

(3)建立评价组织。建立评价组织是保证评价工作有条不紊、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建立机构和选择人员两项任务。恰当地选择好评价主体,是建立评价组织的关键。另外,对评价人员的甄别和训练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2、评价的内容

(1)培养目标的定位及实现。由于参加远程开放教育的大多为在职人员,他们的学习目的、能力、内容都与普通大学生大相径庭。远程开放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和实践型人才,重在解决在职人员的知识更新,更好地帮助他们应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即使是远程学历教育也是如此。基于以上原因,试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如何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就应该成为最重要的评估内容。

(2)教学资源建设。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学生与教师处于时空分离状态,学生是自主的、通过教学资源的学习来完成学业的。因此,教学资源的建设在此种学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加强对资源建设的评估,同时注重对资源利用率的评估,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对教学资源的数量、质量进行评估不可或缺。

(3)办学特色。在这里主要指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不同教学。不同的远程教育学校,因为各自的定位不同、专业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所以在同一远程教育体系内应该具有多样的办学特色。比如江西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和南昌大学、以及其他试点高校在江西省教学点就在组织结构、教学模式、学生管理等各方面差异较大。在师资结构上,以工科类为主的学校就要求“双师型”教师多些,而文科类学校则要求教师理论水平高些。因此,对办学特色的评价也应该是远程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

(4)学习支持服务。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高校在校外建设了很多远程教育学习中心,招生、教学组织、教学管理、考试等都是通过学习中心来完成的,相当多的支持服务工作要依靠学习中心。从实践来看,很多管理和质量问题是出在学习中心。同时各教育中心也纳入了江西省远程教育服务中心的管理,可以看出,学习支持服务的好坏不仅影响本省各远程教育学校的教育质量,同时也与省外试点高校在我省教学中心的教育质量密切相关,所以在制定评估体系时应该重点考虑学习支持服务的水平。

3、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多年来我国远程教育评价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并结合电大的实际情况,初步设计了一个远程开放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设计见表1。

【参考文献】

[1] 王居峰:浅谈远程开放教育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3).

[2] 马晓燕:远程开放教育中媒体与教学效果间的合理架构[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

[3] 龚永新:电大,走品牌发展之路――兼论发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J].科学时代(综合版),2007(10).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电影评论;影视教育

电影评论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今的数字化时代开启了电影评论的又一个黄金时期!

近日,在百度搜索栏里,以“影评”“电影评论”为关键字进行搜索,分别得到约六千九百八十万和七千八百七十万个搜索结果。在这些搜索结果中,既有专家、学者的理论性评论文章,也包含媒体人、电影爱好者的评说言论。由此可见,相对于《中国电影报》《大众电影》《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等传统纸媒,后窗看电影、网易博客、新浪微博、豆瓣电影、Mtime时光网、猫眼电影、格瓦拉@电影、今日影评、360电影评论、“非一流评论:左岸影视,右畔文学”、后窗、虹膜、迷影网、毒舌等互联网站、自媒体、公众号已成为当下中国电影评论的新平台,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对正在院线上映或从前看过的电影发表观赏、反思、探讨、评价的言论和文章,短、平、快的电影评论应运而生,打分、一句话影评最为普遍,弹幕也一时风靡,昔日鲜有机会在大众平台发出自己声音的普通观众俨然成为中国电影评论的主角。人员更加广泛,队伍更加壮大,文章更加海量,数字环境下的电影评论在中国文艺评论园地里形成了一道特殊而靓丽的文化景观。

然而,在这样一个张扬个性、自由表达的数字化时代,电影评论繁荣景象背后的隐忧和短板其实也值得注意。一是影评文本上与日俱增的多为碎片化、感想化乃至戏谑化、浅显化的文字,或为吐槽言论,或为赞美话语,甚至是一些夹杂着一堆图片、表情包而与电影无关的文字垃圾,缺乏电影理论的有力支持和系统、理性的深入分析,质量参差不齐,品格高低不等;二是评论人员上虽是全民影评,但频繁现身的多是一批凭着浓厚兴趣和满腔热情进行影评写作的电影发烧友,虽有一定理论基础,但多非电影科班出身;三是收受红包、恶意评分、影评失真、水军泛滥之类的恶劣现象,更在不断让电影评论界蒙受羞辱。

面对数字化时代纷繁复杂、众语喧哗的电影评论,无论是严肃的影评人,还是热心的爱好者,尤其是政府有关部门,都应对新时代影视教育保持一种重视和敬畏的态度,才能够在数字化时代中共同营造健康良好的电影评论风气,建构风清气正的电影文化氛围。

首先,日益普及的影视教育可以为电影评论培养人力资源。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南京、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就建立了电影学校开展影视教育。改革开放四十年尤其是2000年以来,中国影视教育在高科技时代背景下更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中国教育的后起之秀。随着2018年11月21日教育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这一文件的联合印发,今后中国各类学校将基本普及影视教育。因此,大凡进入学校受过教育的人员,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抑或基础教育,都将在不同程度上接受形式多样、资源丰富、常态开展的中国影视教育的熏陶和洗礼,影视教育则会从不同层面为中国电影评论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大量的人才资源。事实上,当下中国电影评论队伍之所以能够茁壮成长,早就在受惠于中国影视教育所作的重要贡献。互联网时代虽然人人都可以是电影评论家,但接受過影视教育的人从事电影评论毕竟会棋高一着!

就湖南而言,近二十年来的影视教育迅速发展。2000年6月,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主要为广播、电影、电视、音像公司、动画公司等传媒机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现设有“戏剧影视表演”的“影视艺术学院”“影视动画”的视觉艺术学院和“影视编导”“广播电视编导”的新闻与传播学院,曾被誉为“广电湘军”的摇篮。而真正在电影评论领域产生较大影响的,则是这样几所拥有完备影视艺术教育体系的高等学校。2001年3月,湖南师范大学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现设有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等本科专业。2002年3月,湖南大学与湖南广播影视集团联合创办广播影视艺术学院,设有广播电视编导、表演等本科专业;2010年1月,该院与新闻与传播学院合并组建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2008年8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率先在湖南省内获得影视戏剧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9月,湖南师范大学与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3所高校获准设置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3年4月,教育部批准湖南师范大学在文学院开办湖南省第一个戏剧影视文学(艺术类)本科专业,后有衡阳师范学院、湖南科技学院相继开设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怀化学院、长沙学院等设置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摄影与制作等专业。同时,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工商大学、湖南女子大学以及省内一些高职高专相继开设了与影视艺术相关的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动漫专业等。所有这一切,无疑为湖南电影评论队伍的发展壮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系统常态的影视教育可以为电影评论储备知识资源。电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集文学、戏剧、音乐、摄影、绘画、舞蹈等表现形式于一体,对这一视听化的文化审美对象展开评论,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累积。当下,影视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已开始成为中小学、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课程门类,甚至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这样的专业教育链。各类学校纷纷开设《影视鉴赏与评论》《影视文化概论》之类的公共选修课或专业选修课,对学生进行非专业的影视知识普及;而告别文学门类成为第13个学科门类“艺术学”一级学科之一的“戏剧与影视学”“戏剧影视文学”这样的专业教育,自2011年以来也有了近十年的历史。系统化、常态化、规范化的影视教育,尤其是高等学校影视教育常会涉及影视鉴赏、影视创作、影视语言、中外电影研读与分析、影视史论、影视编剧、影视导演、影视明星、影视美学、影视理论思潮、影视文化分析、影视批评、影视传播学等内容,多以普及影视知识为前提,更以启思增智和专业培养为宗旨,不仅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要求,更为各色人等从事电影评论供给了系统而丰厚的知识资源。

最后,科学规范的影视教育可以为电影评论提供方法资源。在数字化语境中,中国电影评论的方式、方法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传统纸质媒介影评与综合性门户网站专栏、论坛、博客、公众号等网络影评交相辉映,专业电影评论人员与业余影评齐头并进,开放性、互动性、灵活性、真实性、便捷性和实时性的影评空间激活了无数人开口、动笔评说电影的欲望,这就更加需要广大影评人员重视和掌握恰当的电影评论方法,以确保数字化时代我国电影评论的正确发展方向,而影视教育恰好在这一方面为电影评论做好了扎实的铺垫。

一是强调思想的正当引导。关于文艺工作有过多次重要论述,其中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批评,因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而2016年11月7日、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也明确指出,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和保障电影创作自由,倡导电影创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鼓励创作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电影。因此,作为文艺批评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影评论,在评论影片时首先需要讲政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各类学校在影视教育过程中,无不将“立德树人”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根本标准,无不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影视评论人才培养体系中。早在1996年,原國家教委颁发的《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的通知》就指出大学影视鉴赏等艺术课程的开设“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而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尤为强调包括影视教育在内的各类专业课程需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彰显出影视教育向来重视价值观的引导,能够保证接受过影视教育的影评人执笔评说电影之际,首先能够坚守真、善、美的审美立场,不受经济利益裹胁,树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论态度,弘扬崇高精神、高尚情操,正确认识影片的思想价值,引导观众透过影片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正担起电影评论的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

二是重视对象的得当择取。搞好电影评论,能否得当选择自己的评论对象非常重要。各类学校层面的影视教育,是相当重视影视资源的挑选的,通常都会结合影视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紧扣影视发展历史和现状,针对学生需要,或定期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或择取适合学生的影片,如反映革命历史的影片、切合真实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颇受市场关注的中外类型作品、具有探索精神和文艺气质的小众之作,选即将上映或甫上映或过往的影片来加以品评,来反复“拉片”。由于学校影视课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影片观摩效果,走出校园从事影评的人们面对灿若群星的电影,自然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择片标准和要求:时效性、代表性和经典性,正如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所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 要:本文针对省级精品课程《plc及其应用》的教学改革中,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评定中碰到的问题进行了摸索,并利用2009级电机与电器专业课程为试点,形成了从一门课程到一个专业的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体系。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一定效果。在教学改革中,如用旧的评价来衡量新的学习情境的教学方法,必定产生矛盾。只有发展与之配套的学习能力评价方法,使之成为教学改革的补充和扩展,才能有利于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要对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研究,首先我们需要对学习能力进行分析。什么是学习能力呢?简单地说,学习能力就是怎样学习的能力,就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概括化了的经验。学习能力是人的能力的一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决定了人在进行学习活动时的成效,决定了学习活动的成功机率。 

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其学习能力是通过其职业能力来体现的。即通过职业学院的整体性教育,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工作方法能力、个人能力与社会能力。学习能力的评价应服务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其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在这四个方面建立量化的专业技能指标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因此对高职教育来说,随着项目教学改革的深入,原来的学科教育评价体系已不适应现有的教育,因此建立一套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迫在眉睫。本课题主要是针对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中,通过对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的量化,并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体系,结合在实际的教学改革工作中总结的经验,运用最新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成果,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1.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高职高专教育,是以培养出“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如何衡量所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关键是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 

国外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建立了一套职业教育的模式。如美国cbe模式,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tafe模式,英国gnvq模式。此外,像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职业教育都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中德国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是当前世界上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开发的课程在实施教学时采用“车间教学”的组织形式,旨在培养企业所关注的学生的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许多国家都在学习、借鉴并进行本土化应用。 

针对学习能力的内涵,国外一些学者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当代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b.s.bloom)提出“掌握学习”的模式。该理论认为:“只要有合适的教学条件,一个人能学习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习[1]”。澳大利亚教育学家比格斯(j.b.biggs)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元学习理论”[2]。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元学习能力主要包括:第一,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二,有效的选择能力;第三,独特的创造能力;第四,自制能力;第五,合作学习能力。 

在国内,许多机构、院校、学者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评价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如姜大源教授主编的《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一书中指出职业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院校的学习完成一个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能力的过程,每一过程都应与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马树超和郭扬在《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非凡成就和经验》一文中指出:质量保障和监控评价机制逐步建立,是对提高高职教育水平的有力促进。山西煤炭职院的马保仙在《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文中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陈利荣、黄道平、许宪国等对于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监控的方法以及职业素质教育的加强等进行了探讨。实践探索层面,如上海商业职院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总结报告中上提出了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能力培养目标应采取多层能力结构的观点。这些理论与探索对我们深入研究如何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提供了基础与参考价值。 

但是我们发现,这些研究和实践都未能从根本上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中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体系,对于如何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与标准。 

 

2. 研究意义及价值 

2.1选题意义 

①有助于我国进一步推行高职高专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是在传统的教室里面进行的,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需要由传统教室转向教授与实训一体化的课堂,系统的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使高职院校能更全面的监控学生的能力培养情况。 

②有助于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将会进一步促进教学方式从注重内容教学转向注重过程的教学,使广大高职院校更有信心开展教学改革。 

③有助于我国高职高专的横向交流。在建立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的探索中,高职高专学校不但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也需要相互之间展开良好的交流与合作。 

2.2研究价值 

以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的内涵研究为切入点,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为载体,结合相关教学理念,实施专业课程教学,并逐步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旨在为高职院校提高教学培养质量服务。本课题还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主要是该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效果提供标尺,通过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情况以此来衡量改革的可行性。 

 

3. 研究目标、内容和假设 

3.1研究目标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论,在调查了解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按照项目教学法的模式构建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 

3.2研究内容 

(1)通过企业调研补充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内涵。 

(2)实施项目教学法完善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 

(3)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方法。 

3.3研究假设 

本课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性 

学生学习能力,在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职业能力来反映,如何提高职业能力是现在高职院校正在深入的教学改革,但没有相应与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职业能力的提高无法量化,也不成体系。 

(2)标准性 

完善考核标准,实施科学化考核。建立起适应高职学生提高技能和职业素质需要的、满足职业资格考核教学评价体系 

(3)发展性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是介于“白领”与“蓝领”之间的“灰领”,应针对行业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要求,根据教育教学的特点,考虑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趋势,制定职业能力标准相配套的考核大纲、题库及教材等,使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考核齐头并进,使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核一体化。 

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4.1研究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在电气工程系的电机与电器专业推广已有二年多,特别是在省级精品课程《plc及其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按六步法来实施,同学们这样的学习能充分他们自己学习的积极性,效果良好。但我们的评价只是针对这某一个学习领域具体的评价。并不成体系。如何使一个专业的评价标准形成体系,服务于项目教学,促进和发展同学们的职业能力,以人为本,让他们在社会中有一技傍身,这是我们的研究思路。

4.2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阅有关文件、文献、专著,寻求课题的理论依据。 

(2)调查法:使用问卷调查、现场考察、个别访谈等方式,广泛调查省内外高职院校教学评价现状,发现问题,寻找原因。 

(3)行动研究法:以电机与电器专业课程教学为例,在课程考核中进行学习能力全面评价,并不断总结完善,提供一个较为成熟的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的案例。 

(4)跟踪法:对毕业回访,根据他们在工作后的体会,让他们来对教学提出建议。特别是教学以及评价与现实企业的要求的差距,以便完善教学和评价体系。 

4.3技术路线 

以“一线双轨三段”为技术路线。即以构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为主线,实行实践行为探讨和理论建设研究双轨并进的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实施,第一阶段,调查研究,进行理性的分析比较,构建框架;第二阶段,以2009级电机与电器专业课程为试点,将理论和框架用于实践;第三阶段,推广成果,归纳、总结、提炼。 

4.4实施步骤 

(1)起步阶段 

成立课题组,收集国内外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的相关资料,查阅各种文献,整理课题资料,完成课题申报。 

(2)构建体系和实施阶段 

课题立项,召开开题报告会:课题组成员分工、确立课题研究内容,逐步构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并运用到电机与电器专业的教学中。 

(3)验收成果阶段 

通过在教学中不断实施,对所建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进行补充、完善,做好课题结题鉴定的准备工作,完成研究报告。 

 

5. 结束语 

在教学改革中,笔者通过建立与之配套的学习能力评价体系,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 

(1)以职业技术学院电机与电器专业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课程设置的一般方法,填补这类研究领域的空缺,为职业技术学院的相关专业设置专业课程提供理论依据或借鉴、参考。 

(2)提出根据专业方向的先进性和职业技术学院的行业特点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3)为构建在当前高职教育中比较完善的学习能力评价体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太刚. 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1).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邓志革.职业素质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4]马树超.“做学合一”与职业学校变革.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9,10. 

[5]陈霞.高职学生元学习能力培育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6]雷正光.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三个层面及其可借鉴的若干经验[j].外国教育资料,2000,(1). 

[7]许宪国.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培养探讨[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8]北京高校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检查专家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0,(3).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评估;教学评价;实践教学;电工电子;实践教学评估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2―0140―03

引言

在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的教学中,实践教育环节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措施。良好有效的实践教育,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并增强就业能力。同时,实践教育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团队精神的最佳场所。电工电子实践课程是电气与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学生都必须经过的培训环节,是以后从事其专业研究工作的基础。因此,研究电工电子实践教育的评估理论,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电工电子实践教育的,并且能够有效监控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是很有意义的。

所谓教学评估,是指在系统地、科学地和全面地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促进教育改革,监控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评估的价值体现在其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程度。一般将教学评估分三类: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诊断性评估是指某项教育活动进行之前,为使计划更有效而进行的预测性、测定性评估,其目的是了解评估对象的情况,判断是否具备条件。形成性评估是指在教育活动进行过程中评价活动本身的效果,用来对教育活动进行实时的调节,保证教育目标实现而进行的价值判断。终结性评估是总结性的,是在教育活动告一段落后进行的评估。以上三种评估在实际的评估活动中是相互联系和渗透的,在电工电子实践教育过程中,为了保证实践教育的质量,评估活动必须全面。对于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基层工作而言,形成性评估对于监控实验教学质量,随之调整教学过程更为重要。

一 电工电子实践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指标是观察、衡量和规定事物特征,反映事物内涵,标识某一事物的尺度。在教育评估问题内,指标是将教育质量进行量化的工具。评估目的和任务确定后,关键是建立一个全面的、准确的评估指标体系,以便于准确、广泛、全面地收集和处理信息。指标体系建立的好坏直接影响评估的准确性,继而影响教育水平的提高。

指标体系的设计包括发散、收敛和实验修订三个阶段。

(1)发散阶段。发散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分解教育目标,提出详尽的初拟指标。因为教育目标一般都比较抽象笼统,所以在拟订评估指标时需要对其进一步分解、细化,使之能够观察和测量。具体操作需要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力求完备。对于电工电子实践教育质量的评估,初拟指标时应该征求理论教师、实验教师、管理人员、正在学习的学生以及毕业生的意见。

(2)收敛阶段。收敛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初拟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适当的归并和筛选。归并和筛选时应注意三点:指标应具有重要性,体现评估的导向功能;指标应具有独立性,指标不重叠,避免冗余;指标应能反映评估对象的本质,应删除那些不能反映或者偏离目标本质属性的指标,提高评估的有效性。

(3)实验修订。在初步确定了评估指标体系后,应该选择对象进行小范围试验,可以对一门实验课,或者一个实验班进行评估。并根据试验结果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统计分析,进行必要的修订。

为了全面评估清华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学质量,我们按照以上过程,通过实验中心任课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以及领导的集思广益,初步建立了评估指标体系。

整个指标体系分三部分:“学生评价指标体系”,是学生针对每次实验对实验内容、教师、设备和管理的评价;“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实验管理的评价;“实验技术人员评价指标体系”,是实验技术人员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希望通过评估,能够全面反映实验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的进行情况。在指标建立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指标的全面性,同时也考虑到了各项指标的独立性,尽量减低数据采集的工作量。

表1是“学生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仅以“学生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讨论。

评估指标分为四部分,分别是:(1)教学内容。主要对实验项目的研究性、合理性方面进行评价;(2)实验教师。从讲解情况、责任心等方面进行评价;(3)实验设备。主要评价实验设备的配置与运行情况;(4)实验室管理。主要是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评价。评估在学生完成某个实验项目,并且返回实验报告后进行。

二 评价结果及对指标体系的讨论

在对评估指标进行了讨论,并进行修订后,确立了“电工电子实践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并进行了评估实践。对一些典型的实验项目进行了评估,评估学生数量为85人,限于篇幅,此处不能以列表的形式给出所有结果。下面对此85份“学生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估结果进行分析。

使用SPSS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图1,图2,图3和图4。从图1~图4每组指标的相关矩阵可以看出,各项指标的相关系数比较小,多数在0.3左右,指标体系是合理的、不冗余的。相对例外的情况是“实验教师”评估指标组中的“实验讲解(X7)”与“对业务的熟悉程度(X9)”的相关系数为0.64,这两项指标密切相关是不难理解的。如果要精简指标,可以考虑去掉其中的一个。

表2给出了评估的信度分析结果,信度为0.8823,说明使用此指标体系评估得到的结果是可信的。同时,各项指标的评估结果中,“实验设计的研究性”一项的标准差最大,说明对所谓的“研究性”的理解是有差别的,或者说,“实验设计的研究性”的概念需要大家进一步探讨。去掉此项指标后,评估的信度稍有上升,从0.8823上升到0.8959,并不明显。图5是“实验设计的研究性”一项指标评估结果的正态Q-Q图,可以看出,学生对此项指标的打分基本符合正态分布,所以,评估结果也是客观的、可信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表1的实验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是基本独立的,评估结果的信度比较高。对某个实验项目的评估结果平均分数为82.15,基本反映了该项目的实际水平。

三 结论

电工电子实践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建立起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有效监控电工电子实践教育的整个过程。我国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宏观监控与评估从认识到实施都起步较晚,对具体的一门或一类课程的评估与监控则更不被重视,特别是实践教育之类的课程。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评估体系。本文根据教育评估的最新理论,初步探讨了电工电子实践教育评估的重要性,评估的过程,以及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并初步建立了适用于电工电子实践教学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学生评估实践,分析了评估结果,评估指标是合理的,能够反映评估对象的实际水平。

参考文献:

[1] 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教育评估理论与方法及在研究生教育评估中的应用. 合肥: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

[2] 金娣, 王刚. 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 Jen Harvey. EVALUATION COOKBOOK. The Learning Technology Dissemination Initiative, Heriot-Watt University

[4] CHING-YANG CHOU, CHIA-LUNG CHIN AND KUEN-DER LAIN. The Study of the Evaluation Instrument Development for the Science Laboratory Teaching Competenci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ers. Proc. Natl. Sci. Counc. ROC (D), 2001, 11(1): 11-19.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Practice Education

DUAN Yu-shengLIU YanXING Guang-junLIU Wen-wuREN Yong

(The Experimental Center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Teach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范文第5篇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依据电力企业多年的人力资源从业经验与理论学习的积累,结合现有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新型的教育培训与评价体系。此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按步骤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培训与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经历多个环节,从开始的数据信息的搜集到培训与评价指标、权重与标准等设计,再到构建初步粗粒度的结构模型,最终到教育培训与评价体系的明确,这一系列过程均是统一的、相互关联的。

教育培训与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考虑到电力企业特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情况,教育培训与评价体系的构建工作需要系统化、结构化、流程化的设计思路,一个科学、合理的设计思路能够有效地指导教育培训与评价体系的构建工作,保证体系构建过程中每个细节步骤的正常进行。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教育培训和评价指标与权重的设计

教育培训与评价指标以及权重的设计工作是关系到培训与评价体系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指标与权重设计是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将对电力企业的教育培训与评价结果产生深远的信度与效度影响。

指标设计

(1)工作步骤。

依据统一的、完善的指标设计理念,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教育培训与评价指标的设计工作主要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步骤一:明确教育绩效标准。此标准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进行绩效测试的一种重要工具,可借助或使用教育工作分析以及专家小组讨论法进行确定。针对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教育工作分析法主要是明确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工作特征、职责、任务、内容等数据信息,从而构成教育工作文件或者教育绩效标准等。专家小组讨论法又称为头脑风暴法,专家主要由电力企业的资深专家学者、技术骨干、人力培训机构管理人员等构成,对电力企业教育培训与评价工作进行详细讨论,从而形成结论。其中由于现有电力企业教育绩效标准尚未统一化,使用专家小组讨论法显得很有必要。

步骤二:选取样本。电力企业中不同任职岗位拥有不同的员工数量,选择抽样法对拟定的教育绩效标准进行分析,将其员工类型划分成绩效优秀组与绩效一般组,且随机选定两组不同数量的员工作为样本[8]。

步骤三:搜集数据信息。关于搜集数据信息方面,现有方法主要包括行为事件访谈法、数据信息分析法、直接观察法、专家小组讨论法、问卷调查法、360°培训评价法等。各个方法都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使用,其中以行为事件访谈法为最为常用。

(2)设计结果。

经过指标设计的三项工作步骤之后,理论上能够对教育培训与评价指标进行科学化、合理化设计。依据现有的研究理论成果,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教育培训与评价的一级指标设定为多种类型,其中一级指标可再划分多个二级指标,如下:

1)基础理论知识。此类型适用于电力企业各个岗位的所有员工,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才选取要求。以电力企业为例,基础理论知识下可以设置电力基础文化、生产经营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财务知识等二级指标。

2)专业技术能力。在电力企业中,各个部门中不同岗位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也不尽相同。可将岗位信息划分为几个类型,如顶层决策型、行政管理型、市场推广型、创新研发型、物流采购型、后勤保障型、生产经营型等。依据不同类别,可对岗位专业技术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设置二级指标。以行政管理类岗位为例,对应的二级指标可包括行政管理知识、电力企业文化、商务关系知识、法务知识、公文编撰知识、公共管理知识、团队合作与冲突管理知识等。

3)综合通用能力。针对不同层次级别的岗位员工,应具备相应的综合通用能力,岗位层次级别可设定成基层、中层、高层三个层次。综合通用能力是对同一层次级别的岗位所需各项技巧与能力的综合体现,如以电力企业高层岗位为例,对应的二级指标可包括领导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凝聚能力、沟通能力、开拓能力、自主能力等。

权重设计

在选定了科学的、合理的教育培训与评价指标之后,依照指标设计出相对应的权重显得非常必要。此处结合层次分析法(AHP),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信息。

AHP法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能够通过数量关系形式化表示人为主观决策与判断的分析工具,可以将复杂的、困难的问题进行层次化、科学化拆分处理,使得分析结果具有说服性与合理性。

依据AHP法理论原理,结合电力企业实际情况,可将权重设计划分为以下几个处理步骤:

(1)构建层次关系。正如指标设计中描述,将教育培训与评价指标划分为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由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以及综合通用能力组成。

假定将其三类一级指标设定为X1、X2、X3,则权重依次是w1、w2、w3,可知:

(1)

二级指标依次设定为Y1m、Y2n、Y3k,其中m,n,k均是自然数,如表1所示。

表1 指标设定符号对应表

若二级指标的权重设定为wij,其中i=1,2,3;j=1,2,...,max(m,n,k),那么:

(2)

(2)确定标度值。标度是在确定层次关系时各个权重因子之间的适度参数,即tij=wi/wj,如表2所示。

表2 标度指标与描述对应表

标度值 描述(重要程度)

1 i因子与j因子同等重要

3 i因子与j因子稍微重要

5 i因子与j因子比较重要

7 i因子与j因子非常重要

9 i因子与j因子特别重要

2,4,6,8 是上述判断之间的中间状态对应的标度值

倒数 假设对比j因子与i因子,获取判断值是tji=1/tij,tii=1

(3)建立判断矩阵。对比同一层次指标的权重信息,利用结果建立判断矩阵P,如下:

(4)计算最大特征根。通过判断矩阵P可计算出最大特征根,计算过程如下:

1)对判断矩阵P进行列规范化,可知:

(3)

2)计算一级指标权重wi的列规范化结果,可知:

(4)

3)再次对上述结果列规范化,计算得出权重第i类一级指标的权重信息wi,有:

(5)

4)最终得到最大特征根,可知:

(6)

(5)一致性检验。此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操作流程:

1)计算一致性指标CI,可知:

(7)

2)查询RI值,如表3所示。

表3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阶数n 1 2 3 4 5 6 7 8

RI 0 0 0.32 0.88 1.07 1.23 1.34 1.37

3)计算一致性比率CR,可知:

(8)

4)判断结果的一致性。当CR小于0.1时,说明判断矩阵P的一致性较好;当CR大于等于0.1时,说明判断矩阵P的一致性不佳,应对其进行相应修改。

通过以上处理步骤,可以获取每个指标相对应的权重信息。一级指标权重wi与二级指标权重wij对教育培训与评价体系尤为重要,所以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获取科学合理化权重信息显得十分必要。

教育培训与评价标准的设计

为了保证教育培训与评价标准设计的全面完善与科学合理,从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分别从专业领域素质与非专业领域素质两种类型进行教育培训与评价标准的设计工作。教育培训与评价标准可划分成六个等级,依次是5分(说明“深度精通”)、4分(说明“比较精通”)、3分(说明“正常运用”)、2分(说明“熟悉理解”)、1分(说明“简单了解”)、0分(说明“无”)。如表4、表5所示。

表4 专业领域素质培训与评价标准对比表

等级 标准描述

0 完全不具备相关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与能力

1 通过短时间的培训与速成可简略地了解某一专业领域的相关初步原理与基础特征

2 已经拥有某一专业领域的一定水平理论知识与能力,具备某一专业领域内的工作能力

3 通过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工作获取了专业知识与能力,并取得了良好的专业成果,能够与相关专家学者进行有效的技术交流

4 通过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工作获取了大量专业知识与能力,并取得了最佳的专业成果

5 某一专业领域内的专家、高级管理人员或项目领导人

由于电力企业中部门类别、岗位数量等较为庞大,在进行教育培训与评价标准设计工作时,一定要符合深入性、统一性、可度量性等要求,保证标准设计工作的科学、合理化进行。

体系的效度验证与方案确定

为了保证教育培训与评价体系具有一定高度的准确度,对其进行效度验证是非常必要的。结合电力企业实际情况,教育培训与评价体系的检验方法与工具主要包括重复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回归分析法等。这里将以问卷调查法为示例,对所构建的教育培训与评价体系进行效度验证,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形式转换。将电力企业岗位教育能力转换成调查问卷形式展现出来。具体而言,将能够反映电力企业岗位教育能力的指标数据抽象转换成具体的、可关注的事件行为因子,依次罗列出来,并构成调查问卷,如表6所示。

表6 调查问卷示例

事件行为因子 等级标准

从不(0) 偶尔(1) 一般(2) 经常(3)

科学管理时间、保证工作计划按时完成

具有岗位责任感,对个人行为、决策敢于担当

具有较强的意外或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

合计

(2)问卷调查。从绩效优秀组与一般组中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岗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在明确或清楚相关调查情况与注意事项的前提下,为了保证其问卷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匿名性、保密性、公平性以及真实性等,委托第三方调研机构进行工作。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 电子档案袋评价

研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

0078-02

一、远程教育的形成性评价

远程教育的教学评价常常引入形成性评价,即“平时表现”占课程最终成绩的某一比例,与终结性评价一起合成为课程的最终评价等级。但形成性评价的效果与效率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务与教学部门。以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开放教育为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发的形成考核册成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依据,但其缺陷日益突显。首先,教师很难依据作业册对学习活动的真实性进行有效监控;其次,作业册制约了教师对学生的特殊需要给出个性化指导,使教学互动的范围与深度受到影响。

远程教育中的形成性评价如要成为强有力的教学评价手段,以下两方面亟待完善:一是确保考核效度;二是考核过程便捷化。前者是效果问题,后者则是效率问题。从这两个目标出发,现有远程教育的形成性考核应该改革。

二、电子档案袋评价

(一)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一种。关于档案袋评价,不同时期不同的文献和著述都有所不同,一般大家比较认可和引用较多的是美国西北评价联合会的教育工作者对档案袋的定义:“档案袋是对学生作业的一种有目的的搜集,这些作品要能够展示学生在一个或多个领域中付出的努力、取得的进步或成就。收集过程必须包括学生在内容选择、挑选准则的确定等方面的积极参与;档案袋中还要包括判断价值高低的准则和学生自我反思的证据”。档案袋是使评价与教育目标紧密结合的有效方法,可被看成“深入评价”的一种形式。

(二)电子档案袋评价的定义

电子档案袋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运用信息手段表现和展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关于学习目的、学习活动、学习成果、学习业绩、学习付出、学业进步、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有关学习策略、学习反省等材料,主要用于现代学习活动中对学习和知识的管理、评价、讨论、设计等,由学习者本人在他人(如教师、同学等)的协助下完成,档案袋的内容和标准选择应该体现学习者的参与。

电子档案评价是一种评价理念的体现、两种技术的结合。是实现对学生形成性、多元性、真实性和综合性评价的一种评价方法。体现的理念是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实现教师、学生、同学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方式;实现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评价;实现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的评价。两种技术分别是信息技术和档案评价技术。

(三)电子档案袋评价的目的

电子档案袋的设计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而仅靠传统的量化分数是难以评价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在VB程序设计课程中运用电子档案袋评价的目的是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和努力程度,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深入学习,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三、远程教育中的电子档案袋设计

(一)远程教育的特点

远程教育的教学特点包括:一是学生为成人,在年龄、素质、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个体差异较大。二是工学矛盾突出,面授课时少,教学实施过程更依赖于网络。三是教学强调过程性和实践性,形成性评价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四是学生渴望结合工作岗位实际调整教学思路,渴望产生校园归属感。五是远程教育机构硬件设施的完善为远程网络教学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电子档案袋的内容设计

结合笔者在广西广播电视大学从事多年远程教育教学的经验,认为无论是理工类课程还是文经类课程,学生电子档案袋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学习主题与目标。学习主题和目标是学生在开始学习之前应了解的任务和目标。

2.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作品或报告(成果集)。理工类课程的教学是强调操作性和动手能力,学生的知识技能主要通过大大小小的实验,以及设计、开发、施工完成的一个完整“作品”来体现,例如一个计算机应用程序、一个模具;文经类课程的教学强调结合学生的工作实际,撰写所学课程知识与自己岗位相结合的过程性、专业性“报告”,例如一些行政管理调研报告、市场调查报告。这些作品和报告是学习过程与成就的主要证据,是档案袋内最主要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基础和学习目标,不断地增加、修改自己的作品或报告,形成一个成果集。

3.学习心得。学习心得是一个结构性的表格,类似日志或日记,用于记录学生每次上课的点滴想法。通过这个日志似的学习心得,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状况,有助于教师形成对学生学习过程化的印象,同时为教师的后续备课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4.自评与互评表。自评是要求学生根据自评标准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作品或报告是否达到目标,为下节课的进一步修改奠定了基础。互评表是学生互评活动的结果,记录着其他同学对自己档案袋内容的评价和寄语。电子档案袋建立后,应进行阶段性的档案袋内容的互评,教师可开放档案袋的内容给全体学生,通过填写互评表实现学生互评的过程,最终把互评的结果反馈给学生本人,并存在档案袋内。

5.作品或报告的评价指标。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师生应共同建立对于作品或报告成果集的评价指标,使学生尽早明确作品好坏的标准,明确努力的方向。同时在学生互评中,使用这个评价标准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互评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对摒除网络学习中的枯燥乏味,形成一定的校园归属感有一定帮助。

6.教师评价。教师评价是在学生完成自评与互评后,教师再对每一位同学的作品或报告(成果集)进行总结性的评价。

四、电子档案袋的实施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电类高职学生;知识能力评价;技能鉴定;维修电工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149-03

如何构建科学的知识能力评价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应突出职业技能鉴定的作用,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多个职业工种的技能培训和鉴定,包括理论知识鉴定和操作技能考核鉴定两个方面,以此作为高职学生知识和能力评价体系的基础手段。下面讨论高职教育知识能力评价的现状和合理的客观评价方法,并以维修电工职业工种为例说明职业技能鉴定在电类高职专业构建知识和能力评价体系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高等职业教育知识能力评价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科理论课程一般由任课教师出卷,实施单一课程知识的学生学习评价;课程设计和实训环节课程是根据学生课题完成情况、平时表现、设计说明书撰写情况、答辩情况等进行技术应用能力评价,评价环节的主观因素太强。由于任课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又是学生学习评价的裁判,在很多情况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又与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评价紧密相关,教师为避免自身教学质量被质疑,通常会趋利避害地放松最终的学生学习评价。同时,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反馈信息影响着教师的切身利益,为避免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苛刻”进行抱怨,也使任课教师下意识地放松了对学生最终学习评价环节的把关。负面行为打击了高职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让不少学生为松懈找到了借口,最终将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知识能力评价的局限性也将负面引导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单一课程甚至单一知识点的层面,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带来的后果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很难融会贯通,难以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较典型的现象就是高分低能,考试成绩很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捉襟见肘,从而导致进入企业的高职毕业生还需要二次培养才能承担具体的工作,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知识能力评价系统还存在评价有效性问题。受当前评价模式和方法的影响以及学生心理的不成熟,不少学生平时不认真努力,依靠考试前几周甚至考前几天突击复习的现象比较严重。这类学生的普遍心理是:一方面,认为评价考试的内容对日后工作的帮助不大,另一方面,认为通过考前突击的方式足以应付考试。这种投机取巧地应对知识能力评价的风气,也将对那些期望通过努力学习获取较好成绩的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建立教考分离的

知识能力评价体系

职业技能鉴定是教考分离的知识能力评价的很好模式。采用教考分离的模式,可把任课教师从教学知识能力评价的裁判员角色脱离出来,从而把学生和教师真正放到学习和教学的两个位置上,保证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公正。学科课程的学习评价,较好的一个做法就是建立学科理论知识试题库,学生知识能力评价题目随机从题库中获取。一方面,避免任课教师考前提供具体的考试重点,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不再把考试成绩不佳的责任推到任课教师身上。高职教育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学生进行客观的知识能力评价,有助于学生形成客观公正、诚实正直、努力向上的优秀品格,这是高职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借鉴职业技能鉴定

评价模式的必要性

高职学生毕业就将直接面对实际的工作岗位,单一学科知识无法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综合性复杂问题,必须对各学科的课程知识有机重构才能指导具体工作实践。而这种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必须在学校期间经过充分训练,这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基本要求。当然,评价学生综合性知识和能力的手段是关键,而职业技能鉴定评价模式是很好的高职学生学习评价手段。

(一)各职业工种的理论知识鉴定内容具有综合性,其内容涵盖面广,实用性强

下面以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为例进行分析。维修电工是一个知识繁杂的技术工种,涉及电气工程技术知识的方方面面,包括电气技术的强电和弱电两方面知识,从现有学科教学角度来说,包括电工技术(电工基础、电工仪表、电工材料、电机与变压器、工厂电气控制设备、PLC技术及应用、变频器及应用、电工工艺学等课程),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课程),交直流调速系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触摸屏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包括数控技术)等内容及相关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机械基础知识等学科知识内容,是技术综合性最强的职业工种,其部分从业人员是最先接触和应用行业中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实践者,也是新技术的推广者。

显然,如何评价维修电工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性知识和能力水平是关键,而职业技能鉴定是客观公正地评价所属职业工种人员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二)维修电工高级工操作技能培训项目大多是知识技能的综合载体

下面以笔者参考维修电工技师、高级技师新版培训教材重新编辑的电子技术实训课题直流调速系统中调节板电路的反馈及保护电路部分(如图1)为例说明。

该电路涉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综合比较环节(如过载、缺相、过电流信号和基准信号的比较综合)、电子技术课程主要电子器件的应用(运算放大器、触发器、晶闸管等)、反馈控制概念等,是知识综合性很强的实用电路,其难度相当于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即高级工的难度,以此电路作为电类高职学生知识和能力评价的综合载体也是适用的。

此课题贯通《自动控制系统和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力电子技术》等课程的知识点,包括:(1)两个“D”触发器组成合闸上电清“0”、过载信号出现电路置“1”翻转,输出高电平“1”电路保护信号的电路核心环节,其中应用了基本电子元件电容器“隔直通交,两端电压不能突变”的特性。(2)运算放大器组成的带正反馈的滞环比较电路,是运算放大器非线性应用的典型电路。要掌握运算放大器在非线性电路应用的特点,教学时也应讲解运算放大器在线性电路应用的知识,以及运算放大器设置输入限幅保护电路的原因。(3)晶闸管的特点和在电路中的应用。(4)电流反馈信号的取样方法及基准电压比较所用电位参考点的确定方法。(5)电流截止负反馈环节功能实现等。

以上内容说明,利用或借鉴职业技能鉴定这种知识能力评价手段,对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必要性。

高职教考分离以及技能

鉴定评价模式的可行性

以试题库为核心的教考分离模式已经在高职的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综合培训等工具类应用学科课程中广泛应用(课程统考的形式),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应把这种有效的教学和学习评价方法推广应用到高职其他学科课程。建立有效的教考分离评价体系,让教考分离形成制度,并不断自我完善,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国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组织机构、专家队伍建设到教材开发、理论鉴定试题库和操作技能鉴定项目的开发都趋于完善和成熟,对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职业技能鉴定理论和操作技能鉴定试题库建设,劳动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是对相应等级、相应职业岗位从业人员所需岗位理论知识和岗位工作能力要求的精炼和提高,其理论知识内容和岗位工作实践知识紧密相连,大量的课题来源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典型工作项目,也是学科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载体。对这样的职业岗位知识和能力评价的成熟成果,高职院校应充分吸收并应用于教学实践,这是行之有效地使高职学生掌握学科综合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的举措,与高职教育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要求相吻合,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大量具有真才实学的高技能人才,这种可喜的形势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持,但同时也是挑战。培养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责任,而对应的知识能力评价体系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柴敬镛,王照清.维修电工(高级)[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2]赵国良.维修电工(技师、高级技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3]丁宏亮,王建林.维修电工(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指南[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范文第8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2019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1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1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10分重要的意义。

1、课题研究背景

(1)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 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1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1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1个重要课题。时至2019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19年4月也发表了1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2)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1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2、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2)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3)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1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3、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19年5月-2019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19年9月-2019年1月,开发软件

2019年2月-2019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19年9月-2019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2)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4、课题研究价值

(1)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2)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1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3)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1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5、研究基础

(1)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9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19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4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2等奖。

4、承担国家"95"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4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19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1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2)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部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1。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部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1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3)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1994年第2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19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1届至第5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19年(新加坡)、2019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19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19年

10、《认知过程的评估》,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J。R。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电子书包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公开展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从2013年开始,根据区教育局的实验计划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是全区十所“电子书包”实验学校之一,有四个实验班,这四个班的学生和教师每人配备了一台平板电脑。

为了使电子书包项目更好地推进,学校制订了完善的方案,多次集中实验班的教师进行集训,让骨干教师勇挑重担,严把课堂教学关。老师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向学生讲解电子书包使用意义、性能、操作要领、怎样更好地为学习服务等,学生们也渐渐适应了这套新系统。而怎样在课堂中更好地应用电子书包是教师们普遍感到比较困难的,老师们觉得脱离传统的课本和多媒体教学,完全使用电子书包,总觉得讲授知识不够透彻,感觉时间不够用。基于此,笔者认为,在课堂中只要实施几大策略,可以让电子书包的应用更有效。

1 自主学习策略

如在物理课上,传统教学中,很多宏观和微观的事物很难展示给学生,如天体运动、电场中电荷的运动、原子物理等,而应用电子书包的物理课堂中教师在导学案中将相关视频和动画发给学生,可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而且学生能自己动手操作,参与性更强,不懂的细节地方更可反复观看,使学生容易建立物理模式。

学生进入学案导学模块,打开学案,自主浏览某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方法,借助学习资源自主学习,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可通过论坛发求助信息,组内讨论,组内解决不了可发全班,也可随时向教师发送信息,教师则监控反馈信息,并综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提炼为两三个核心问题,抛给学生讨论。在课堂中,利用电子书包这个系统,教师在教师终端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终端积极作出回应,真正做到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2 合作学习策略

小组合作与学案教学相结合是个重要的途径,每科老师都需要提前设计出每节课的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学生根据学案要求,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电子书包可创建多个班级小组讨论、投票活动,支持教师进行主题研讨式教学。如高中语文课中,针对单元课文,教师将课堂的重点、难点内容转化为一系列论题,让学生参与讨论。每个小组根据每个主题下的论题展开讨论,把意见挂到班级论坛上。

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加以讲解和指导。这种学习模式变传统的单向信息传播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小组成员互学互练、互查互评、共同对话、共同探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习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利用电子书包发帖、讨论,许多平时不敢开口讨论的同学也能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其他小组也能在班级论坛上看到该小组的讨论内容,教师和全体同学都能作出及时的反馈。这种堂上讨论突破了重难点,保留了学生的学习痕迹。每个小组和每位学生都能看到本节课甚至以前的讨论结果,可以把别人的精华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时时回顾,这是传统课堂采用单纯的口头讨论所不能比拟的。

3 公开展评策略

在应用电子书包的课堂上,展评环节展示面广、形式多样、节省时间,其他同学还能及时看到同伴形式多样的个性化笔记,如文本、笔迹录音、照片、附件等,方便快捷。更能让每位学生清晰感受展评作品,他们更能在评价环节每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或者在展评者展评时就能同时进行评价,而全班同学都能一边观摩展评,一边接收别人评价的信息,学生的交互性更强,这是用大屏幕投影仪和传统的电脑室所无法达到的。

在信息技术课中,作品的创作者(或小组成员)利用电子书包,围绕作品的创作历程做经验介绍与分享,包括创意、实现的简要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还有哪些想法及困惑等。

当展评者介绍完后,同伴在他介绍的基础上对展评作品进行评价。每个小组利用电子书包发帖,提出“三个一”评价模式:一个值得学习的地方,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一个可以改进的地方,为展评者、评价者及全体学生后面的修改与完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然后教师结合展评者介绍及同伴评价的结果,进行引领性评价,为学生后续的完善、修改、创意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扫清学习障碍。

如在语文课上,根据不同的目的,一是以培养阅读和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以写促读展示策略,是为了促进对文本主题、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解,对作者创作风格的了解,或是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等。二是以提高写作能力为目的的以读促写展示策略,是为了促进学生掌握写作技法,培养学生写作技能。

4 教师点评策略

电子书包在各科的课堂运用中可以为教师随时实现评价功能,教师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过程和结果。

过程性评价即发展性评价,具有激励功能,对学生操作过程、操作结果上取得的成绩给予积极的影响,如给学生恰当积极的肯定的评语或笑脸、竖起大拇指等。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提醒,如教师可以在班级论坛上发帖“如果你们小组能做到每人都提出自己的意见会更好”或“这位同学的解题方法很有效,但有没有更快捷的方法呢?因为按照他的思路时间会比较长”等,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与热情,鼓励学生在提升学习质量上不断追求。这种过程性评价更具有纠偏功能,在展评环节集中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纠偏,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

总结性评价对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的情况、体验情况、知识累积情况、探究结果及成果展示方式等进行评价。鼓励由学生或学生小组自己设计评价方案,对自己的研究情况加以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以上列举的只是电子书包在课堂中有效应用的四点策略,还可以进行随机应用的混合教学策略:即不要求教学流程中的任一环节都使用电子书包,而是视需要而用。甚至还可进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策略:学生列出自己不懂的知识清单,教师对其进行学习诊断评价,学生根据学习资源中再进行学习,并作自我检测和自我评估。以上几种策略不一定都要在一节课内使用,但若能恰当使用这些策略,相信“电子书包”在课堂中的应用必定会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郑明达.让展评更“给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2):49-52.

[2] 陈敬乐.信息技术课堂中自主探究学习的实施.教育信息技术,2012(2):41-42.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范文第10篇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部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部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EducationOnthe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认知过程的评估》,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J.R.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范文第11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部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部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范文第12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xx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xx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着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着《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xx年5月-20xx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xx年9月-20xx年1月,开发软件

20xx年2月-20xx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xx年9月-20xx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着,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着,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xx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xx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xx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着《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着,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部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部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着,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着,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xx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着,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xx年(新加坡)、20xx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xx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xx年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评价体系;对策

中职学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初、中级技术人才的重任。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生评价是学校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对它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促进教学改革。

一、中职电工电子专业学生评价体系现状

一直以来,各校习惯将考试作为评估学生的最终手段,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评价方式是考试,评价标准是成绩。纵观当前国内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的开展情况看,各校已普遍识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对学校办学的导向性,目前大多数职校形成了一定的学生评价体系,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二、中职电工电子专业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

1.没有相对独立体系

中职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初级职业技能人才,这与普通高中存在明显差别,有明确的就业导向性,中职学生的评价体系,必须谨遵就业导向原则。然而,从现行中职教育大体情况来看,其评价体系却跟普通高中相差无几。

2.能力评价比重不够

目前中职教育资源紧张仍是制约中职发展的主要因素,很多学校的实训设备少,无法跟上教学要求、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实验实习等环节与培养目标对照就显得极其薄弱,现行的考试制度,只能侧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评价,对操作技能的评价则少得多。

3.教学评价简单量化

考试制度和闭卷考试方式,使得教学评价只能对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进行简单的评价,还仅侧重于学生学习效果的量化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忽视了过程评价、定性评价。

4.综合能力评价欠缺

中职学校在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评价方面,如,道德素质、文明素质、心理素质、法纪素质,以及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三、中职电工电子专业学生评价问题的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

1.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中职教育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其教育的目的是为职业服务,因而中职教育的教学评价理应充满职业色彩,使教学评价与相关的职业标准科学地联系起来,使中职教育的评价结果与其教育的目的高度地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独立的评价体系。

2.注重学生的专业评价

(1)专业基础知识的评价

可将电工电子专业基础知识评价的内容,以不同的指标和评

价标准体现出来,并根据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赋予一定的权重,规定一定的分值,形成一个指标的体系。

(2)专业技能的评价

主要包括电工电子专业的操作技能,工具、设备、仪表的使用和维护,安全文明生产等。电工电子学生专业技能等级达标要求:初级钳工技能、初级电工技能或电工上岗证、中级通用机电设备维修工技能、初、中级CAD、计算机初级。

3.要有涵盖合理知识结构的评价指标

电工电子专业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应涵盖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等几个部分,各部分依据实际情况又可以划分或设置更为具体的项目,对每个项目确定相应的评价方面及权重。

4.要有多元化评价方法

电工电子专业学生评价方法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既要有明确考核标准的定量评价,又要有定性描述的等级性评价;既要有针对学生现阶段的情况作出的静态评价,又要有以学生一阶段的情况作出的动态评价;既要有学生横向比较作出的选择性评价,又要有个体纵向比较作用的发展性评价。

5.注重过程评价

中职生学习兴趣、上课注意力、学习意志等不够持久,对事物的关注维持时间较短,耐性较差,通过适时的评价来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保护、强化和激励,能使学生保持或重新找到兴奋点。过程评价包括学生出勤情况、学习参与情况、学生之间交流情况、课堂纪律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五部分。

中职生学习态度和积极性相对较差,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师要动脑筋想方法不断深化,不断丰富学生评价体系建设,根据课程特点及出现的新问题找出相应的方法,利用学生评价体系的导向性调动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输送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黄云志(1976-),女,安徽淮南人,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教授。(安徽 合肥 230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重点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jyxm02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93-02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但在数量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突出表现为工程教育缺乏行业的引导和支持,人才培养定位不明,培养模式单一,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工程经历,产学脱节使工科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等。为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加强工程实践教育,提升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促进我国工程教育参与国际竞争,教育部在2006年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并依“国际实质等效性”原则制定了认证标准。截止到2012年,已经完成国内部分高校的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7类专业的认证工作。

在工程教育的学历互认方面,目前国际上有三个协议,即《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和《都柏林协议》。《华盛顿协议》是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协议,是1989年由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代表上述6国签订的国际性协议。该协议承认签约国所认证的工程专业(主要针对四年制本科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方案具有实质等效性,认为经任何成员国认证的专业的毕业生均达到了从事工程师职业的学术要求和基本质量标准。

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经过正式表决结果,同意接纳中国为《华盛顿协议》的预备成员。为顺应国际教育与科技的发展趋势,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发展中的重点目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融入了国际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是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将成为引领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航标。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是其认证标准,认证标准依国际实质等效性的准则建立,既是专业认证思想和理念的体现,又是专业认证制度实施的根本。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包括通用标准与专业补充标准两个部分。通用标准是各工程教育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专业补充标准是在通用标准基础之上根据本专业特点提出的具体要求。通用标准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7项一级指标。[3]

专业认证是以学生为中心,评价全体学生的表现;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培养目标是围绕着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内容设计是对学生进入工程专业领域的的预期,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必须有利于学生达成目标;强调持续改进,持续改进的基础是对常规教学活动进行的常态性评估与评价,效果通过学生的表现来体现。

二、电气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我国的电力行业正处在高速发展之中。改善能源结构,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建设智能电网等都需要大量工程技术人才,目前高等学校制约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因素主要是工程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缺乏自主性的工程实训平台、实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等。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引领,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认真梳理了毕业要求和课程的对应关系,建立符合认证标准的课程体系;通过持续改进的途径保障教学质量。

1.毕业要求

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中明确规定了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10条毕业要求。专业的培养规格一定要覆盖通用标准的基本要求,培养规格确定后,建立毕业要求与专业教学过程的对应关系。通过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的讲授,以及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工程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毕业设计(论文)综合训练、各种形式的人文素质及科技讲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环节保障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的实现。具体实施中:第一,遵循“精减学时、整合资源、突出实践、构建平台、完善标准、交叉教学”的总原则制订培养方案。第二,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实践”的原则,加强通识教育,构建人文社科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工程技术基础和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的公共基础教育平台;按学科大类构建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拓宽专业面向,形成宽口径专业培养计划。第三,“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原则,进一步压缩课内学时,设置个性化学分,为学生自主学习留下充足空间,引导学生形成研究性、批判性、创新性学习思维。强化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2.课程体系建设

为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专业教学充分依托和利用科研优势与特色,以工程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提出“优化基础理论,注重工程思维,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课程体系建设原则,依据专业认证标准对专业知识点的要求,按照工程基础知识、技术知识、能力模块三部分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对于专业基础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工程电磁场”、“电机学”、“电力拖动基础”等课程,以优化夯实为导向,整合和完善课程之间内容上的衔接和知识点上的更迭,实现整体的优化。对于专业课程,拓展两个方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与电力电子。在电力系统方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等课程;电机与电力电子方向“现代电源技术”、“电机设计基础”、“特种电机”等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工程思维能力,对抽象出来的数学描述从工程实际需求引入,强调符合工程实际的参数选择等。对于专业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践课程,要求在实验装置上调试而非单独的计算机上机仿真。同时结合科研优势与特色,将太阳能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柔性输电技术、现代电源技术等新能源利用方面的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将前沿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保障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实践内容包含基础认识、综合应用和研究创新等三个层次。具体内容为认识实习、专业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综合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和课外科技活动等环节,给出各环节与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列出能力矩阵。

基础层次涵盖物理综合实验、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等基础课程实验、基础课程设计和基础综合实验,以及工程训练、电子实习、EDA与数字系统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侧重于基本实验方法、操作技能和初步工程概念培养,使学生认识专业,掌握基本技能。综合应用层次通过专业课程和综合实验/设计、专业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初步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了解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研究创新层次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创新计划项目、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创新实践活动,主要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将教学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统筹规划与建设,同时结合专业教师反映学科发展方向的科研成果,自行研制实验设备,加强实验条件建设。

针对优化的理论和实践体系,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工程问题为引导”的课程教学,并结合认证标准,重新编写了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践大纲,强调课程与培养目标的关系、知识点的掌握具体通过哪些教学目标的实施,课程过程规范等内容。

3.持续改进

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要求:专业应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主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课程教学和评价方法促进达成培养目标;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结合学院本科教学管理的实践经验与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研究,面向“基础学习、专业学习、实践训练”三个阶段的教学全过程,本专业建立“以质量监控为基础,以过程评价为核心,约束与激励结合,反馈与改进互补”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教学督导组为主体,全体师生参加,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在教学管理中,过程评价体系的建立尤为重要。过程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对象、评级内容和评价主体三个基本要素。评价对象是全体教师,评价内容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包含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评价主体是学院的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及全体学生。评价体系是通过各种制度化的学院教学管理文件来表现,按照评价内容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和量化评分标准。理论课程教学包括:讲稿及课件、督导及听课、学生评教、试题评价、试卷分析等。课程设计教学包括:培训过程的督导、教学计划及实施方案、指导过程评价、答辩过程、报告及成绩评定评价等。毕业设计教学主要包括毕业设计选题及任务书评价、开题报告、中期进度检查评价、论文情况、答辩情况、指导答疑过程及毕业论文文档等评价。实习实训类课程主要包括培训过程的督导、教学计划及实施方案评价、报告及成绩评定评价。

面向理论教学全过程,建立了重过程、重平时的课程成绩评价方法。面向实践教学全过程,解决了传统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环节评价难的问题,切实促进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从专业基础课课程设计及课内外实训项目入手,例如电子技术基础的课程设计,采取精细化管理,按照多教师、小分组、一人一题,小组答辩的方式,督促学生改变过去课程设计相互抄袭、蒙混过关的现象;在综合实验环节发挥科研的优势,将科研中的问题抽取出来,作为设计性的实验。如“自动控制原理”中磁悬浮系统和倒立摆系统的设计;“现代电源技术”中开关电源负载实验;“继电保护与调度自动化综合实验”中负荷预测和状态估计等;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嵌入式设计应用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美新杯物联网大赛、中国大学生DSP设计大赛等。

本专业对各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状况建立了持续的评价机制,对从各种途径获得的评价信息,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形成反馈信息,用于教学计划修订和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持续改进,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三、小结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范文第15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

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部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部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EducationOnthe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认知过程的评估》,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J.R.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六、研究组织机构

本课题的研究人员由教学设计专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专家、网络技术专家、学科教学专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研究人员与研究生组成,以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所为核心,主要以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的部分中小学以及西部一些网络环境较好的中小学为研究基地,辐射其他地区的中小学,借助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力量,实现理论、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

总课题组顾问:南国农教授(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西北师范大学)

李运林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原系主任)

周君达教授(中央电化教育馆原副馆长)

苏式冬教授(广东教育学院原副院长)

许汉特级教师(广州市教研室)

总课题组组长:谢幼如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李克东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总课题组成员:柯清超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陈品德副教授、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网络中心)

邓文新讲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余红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总课题组秘书:王冬青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高瑞利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刘铁英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孔维宏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徐光涛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