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入学教育论文范文

入学教育论文范文

入学教育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测验工具

本研究采用卢谢峰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5]测量大学新生和大二学生的适应性状况。问卷包括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的适应性、生活自理的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状况表现等维度。用自编的《规则意识问卷》测量大学生关于社会基本规则、校园基本规则、学习相关规则等三个方面的规则意识。

(二)数据收集

1.问卷调查法:本文旨在探讨学生在适应性上是否有差异。故选取2013年新入学学生及大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大一学生100名,大二学生121名。涉及理科、工科、管理、文科等不同学科。

2.个案访谈法:对大一学生进行个案访谈,了解学生高中毕业后到进入大学后一段时间里的生活轨迹,梳理能够对规则意识产生影响的因素,并验证问卷调查所得出结果是否可靠;对大二学生进行个案访谈,了解其在入校初期的经历,并听取希望得到怎样的过渡教育指导。

(三)分析方法

1.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大一、大二学生在三种规则之间是否有差异。

2.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三种规则意识之间是否有差异。

3.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大一、大二学生在适应性各个维度上是否有差异。

4.对个案访谈法收集的描述性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二、结果与讨论

(一)适应性状况的结果与讨论

大一学生和大二学生之间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只在环境的总体认同一项上,大一、大二学生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F(1,217)=4.42,p=0.037]。这说明: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大学新生总体上能够适应大学生活,不能适应大学生活、需要教育工作者提供特别支持的学生是少部分。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自然地适应生活,学生有自适应能力,这反驳了以往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人们主观认为有很多学生需要特殊支持的观点。长时期不能适应大学生活的只是个别的存在,而个别不能适应大学生活的案例干扰到对群体现状的判断,尤其表现在大众对大学生适应性问题的归因上有偏差。过渡教育既要关注在适应性上有困难的学生,也要大力推进占学生中大部分的一般群体的发展。

(二)规则意识的结果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基本规则、校园生活基本规则、学习基本规则两两之间的相关性都较低。学生在学习规则和校园其他生活规则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学习基本规则和社会基本规则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校园生活基本规则和社会基本规则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能够在三者之间进行分离。进一步分析得出,大一、大二学生在学习基本规则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其余两种基本规则上并没有显著差异。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个案访谈发现:

1.规则的建立过程

规则的建立和适应新生活是同步分阶段进行的。根据从访谈中获得的描述性信息,归纳出学生从高中毕业到进入大学的初期规则的建立主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自我建构阶段。学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课余活动、职业发展等有一定的看法。这些看法主要建立在原有经验和来自教师、亲朋好友的经验基础上,都是在非亲历经验的累积,具有模糊、片面、松动的特点。

(2)信息获取阶段。一方面,学生会接受来自学校组织的集中入学教育、参观、讲座、学校管理手册学习,进行学校正式规则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学生组织,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了解高年级学生对学校规则的解读,这些解读在学生之间流动。在这个阶段,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

(3)评价、重构阶段。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评价,将其与自己的价值观和发展方向进行比较,尤其是与第一阶段自我建构时的信念进行比较,重新审视规则。对规则有较全面的认知,构建新的规则。在这个阶段,出现多种形态。第一,若自我建构的规则和入校后,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学生间传播的规则都较吻合,则能较好地指导学生产生积极的行为;第二,若学生自我建构规则和学校教育和学生间传播的规则之间任意一个产生冲突,都会导致学生的自我冲突,会进行更复杂的评价。

(4)指导行为阶段。新的规则建立起后,在其作用下引导行为发生。规则建立之后,学生将会应用规则来开展活动。

2.学生对规则的建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信息传递与获取方面。从学生获取规则信息的途径来看,主要有学校集中教育、朋辈学生传播、教师课堂渗透。教育者希望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期望在最大限度上给学生以指导,希望把更多的技能教给学生,教师在入学教育过程中过度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置,忽略了学生在入学初期需要处理的事情过多,心理能量流失太快,对信息的加工不能及时进行等因素,导致在教育资源分配、教育精力投入、教育方向选择上出现教育资源分配零散、教育精力投入分散、教育方向不明等现象。入学教育没有实现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在环境适应、生理调整、人际适应等方面的自适应性,使得教育资源浪费;而在学习适应、职业认识等方面缺乏关注,过度寄希望于学生的自适应。在学生能够自适应的方面采取很多的措施,而在学生不能完全自适应的方面采取的措施太少。

(2)信息加工方面。在以上四个过程中,容易形成对规则误解或者对规则形成冲击的环节在于上述第一个和第二个过程。在非亲历经验中,传播者的素质、权威性直接影响着学生态度的形成。在学生组织中,核心人物的态度对成员的态度有重要的影响。学生组织中成员的思维在一定时期内还是有限的,迫于团体的压力,成员往往会朝着团体的共同方向转变,进而保持与团体的一致性,消除压力感,而倾向的方向多与领导者一致。

(3)学生的个性特征、家庭背景、校园文化等都是影响大学生规则建立的因素。综合以上因素,学生在规则意识的建立过程中可能存在“假性”适应的状况。

三、对策与建议

(一)过渡教育前置

教育既是一项阶段性的活动,也是一项连续性的活动。学生在度过高中阶段的学习之后,要做好进入大学的准备。作为后一个阶段教育的高校而言,需要向前走一步,去迎接学生,防止脱节现象的发生。通过新媒体,学校网站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学校、专业设置、培养计划、校园文化等,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更加确切的信息。

(二)整合资源,过渡教育小班化实施

由于目前参与过渡教育的工作者很少,在社会上还鲜有进行适应性支持的培训团体,在进入高校之后也受制于高校教育资源的限制,没有充足的师资进行小班化的教育,因此,高校应当充分整合各个部门的教育资源,推动过渡教育的开展。高中也应该承担起对学生的过渡教育,放弃以往到大学就可以肆无忌惮娱乐的思想,不再把“轻松的大学生活”作为刺激学生学习的手段,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大学的生活状态,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大学学习生活的规则,高中教师应当反思自己对大学的态度。可以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到过渡教育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生活技能。家庭也是过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总之,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学生构成的一体化教育模式。

(三)朋辈教育者素质提升

朋辈教育是区别于课堂教学的隐形课堂,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识、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建立起规范的朋辈教育体系,规范对朋辈教育者的管理,将朋辈教育纳入到日常教学活动当中,把日常教学活动和朋辈教育活动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朋辈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朋辈教育的开展状况,招募合适的朋辈教育者,进行培训考核;对朋辈教育开展的内容,教师要有所了解,并在实施前进行指导,实施之后给出恰当的评价,使得朋辈教育者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四)价值澄清

入学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教育目标不明确

目标在整个入学教育工作中起到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如果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作为指导,教育工作的开展无异于一盘散沙,教育效果也会因此弱化。结合实际来看,目前入学教育缺乏系统的科目设计和整体的长远规划,内容林林总总,定位却不明确,造成教育组织工作的随机性,致使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欠缺参与热情。

(二)教育内容单一

据调查,大多数高校的入学教育内容拘囿于校史院史、学校规章制度、军训、专业介绍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看起来丰富多彩,却与实际严重脱钩,缺乏切合新生实际需要、有助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和帮助,例如,如何管理时间、如何参与社团活动和教学实践、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

(三)教育时间不合理

教育时间是否具备连续性、安排是否科学合理,都直接影响入学教育的效果。通常,学校会将入学后的第一个周(月)定为“新生入学教育周”(新生入学教育月)。无论是一周,还是一个月,教育时间都较短。这种仓促的集中式学习,对于指导学生处理具体事务,培养其大学生活的适应与管理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大一新生正处在自我认知重建、认知平衡调整的重要时期,这个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短期内难以实现。因此,仓促的集中式教育既不符合现代教育规律,也不符合个人心理发展规律。

(四)教育结果缺乏评价与反馈机制

新生入学教育长期被视为一项“例行的公事”,年复一年,重复着内容与形式基本相同的工作,对入学教育的效果缺乏检测;新时代下,新生诉求得不到畅通有效的反馈。评价机制和意见反映渠道的缺失,不仅不利于入学教育工作的持续改进、紧跟实需提高教学水平,而且也不利于辅导新生上好入学“第一课”,完成角色转变、更好地适应和经营大学生活。

二、高校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设计思路

(一)重新确立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入学教育工作的“火车头”,决定教学内容的甄选和教学形式的创新。当前入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新生独立生活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处置问题的动手能力等,具体可根据学校迎新工作方案进行详细明确。

(二)合理选择课程内容

入学教育作为一种过渡教育,旨在帮助刚成年的学生独立思考与生活。因此,在择选教学内容的时候,应站在这样的高度来审度取舍。既要为新生迅速适应新环境服务,又要着眼长远,为其今后四年或者更长的人生阶段服务。有鉴于此,选择课程内容应“横纵结合”,统筹权衡。“横向要到边”,涵盖大学生活的各个基本方面。“纵向要到底”,抓住教育重点,针对新生学习生活的重心加强深度教育。

(三)整合课程教育形式

兼顾传统教育模式,同时整合其他教育方式,形成多元授课路径:1.常规式。又称“填鸭式”,是高校最常采用的教育方式,特点是时间短,信息量大,形式为举办开学典礼、讲座、图书馆培训等。通过讲解让大学的观念、理念、方法和基本程式渗透到学生思想深处。2.体验式。体验式是指通过学长制(高年级学生与新生互动)、素质拓展、破冰训练、游学等互动方式,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与生活技能。例如,人际交往能力、独立生活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在问卷调查中,仅18.58%的学生愿意接受传统式教育,而81.42%的学生更乐意接受体验式的、以参与为主的教学方式。3.自学式。自学式多指学校提供一定的平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了解有关信息,主要形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发放服务手册,方便学生查阅各种实用信息;第二种是利用宣传栏、海报等方式,引导学生主行关注。自学式教育可引导学生自发学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习惯。

(四)优化教育时间安排

短期集中教育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也无助于其日后成长。况且,随着新生角色的转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将这一时期称为“新生心理失衡期”,这个时期远远长于传统入学教育开展的时间。因此,应当优化传统教育时间,从课程化设计出发,将入学教育时间延长至一学年,并划为公共必修课程,与其他课程协调接轨,实行学分制与考核制。(五)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对学生而言,要进行学习结果考察。采用比较分析、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评价学生的成长进步,便于其正确看待自己,促进其全面发展。对老师而言,要建立新生的意见反馈机制。通过反馈的意见,及时斧正教学内容与方式,适时补充教学主题,给予入学教育活动以相对客观的价值评价,扬弃有关内容,旨在改进工作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三、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九大课程模块

(一)文化传承。

校文化一般由学校历史、学校概况、校训校歌等方面构成。通过校文化宣传,利于学校精神与文化的传承,利于将其转化为学生的爱校意识,由此对学校产生认同感,进而形成内心的精神力量与行为准则。

(二)熟知规范。

学校规章是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学校必须告知学生,并让其了熟于心,以便日后自觉遵行,做到令行禁止。

(三)适应生活。

如何快速融入陌生环境,适应大学生活节奏,学会独处日常事务,是新生报到后首先碰到的心理障碍,也是入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掌握方法。

西方一些国家,相继采取强化大学第一年教育的策略;1972年,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首先在新生的教育课程中开设入学教育专项内容,并在1986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年教育研究中心,”将“如何听课”、“如何提问”、“如何完成大学作业”、“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和“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制作成人手一本的小册子,教会学生“如何上大学”的基本方法。这些成熟的做法,可以为高校新生教育工作借鉴。

(五)安全教育。

新生自我安全意识一般比较薄弱,为保障其人生安全,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水平,应该针对人身、财产、交通等方面开展专项安全教育,增强学生自防、自救能力,并协调消防部门,针对地震、火灾等安全事件,组织开展逃生演练,为新生大学生活打牢安全基础。

(六)资源获取。

资源获取能力已经成为当代人寻求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技能。资源获取的丰富多元,对于及时更新学生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帮助其正确决策,都有重要意义。入学教育应该尽可能全面地教授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注重培养其搜获资源的能力。

(七)专业认知。

课程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专业介绍、就业定位、从业前景和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设置。将专业认知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使新生全面了解所选专业的基本情况与就业前景,合理规划大学生活,设计学习实践活动,提高专业兴趣。

(八)人际关系。

大学生活是集体生活,要求新生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进行正常交往,如何与他人一起生活。课程内容建设应重点加强这一板块,帮助新生融入团体生活,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在教育中提高情商。这不仅有助营造和谐的生活氛围,也对其日后融入社会起到积极作用。

(九)心理健康。

入学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从初中生转变成以职业教育为主的中职生,这一变化使得藏族学生必须在刚入校起重新对自我进行定位,以一种新的角色投入新的学习生活。适者生存始终是人类发展史上亘古不变的法则,学会适应是每个人健康生活、获取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对新环境、新生活、新挑战的适应。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新生入学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既利于学校各项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也能帮助藏族幼师新生尽快适应内地学习生活洲页利渡过角色转换期,为其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幼师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体系

基于少数民族学生在院校民族教育倍养的重要性,我们长期与藏族学生亲密接触,对他们的适应现状进行了调研。尽管每个内地院校制定了不同的入学教育方案,但针对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应从藏族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遵循其基本规律来选取和确定教育内容。

l、进行“五观”教育和“四个认同”教育

开展行之有效的入学教育活动,是倍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藏族幼师生的有效途径,也是关系到能否贯彻好党的民族政策、教育方针的大事。各级各类学校应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简称“五观”),不断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13,该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严格按照有关要求,配备骨干教师提高教育效果。还针对学生的实际,构建参加历史遗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教育工作平台。如组织学生到湖南省博物馆、省烈士公园、韶山故居,长沙县故居等德育基地开展实践,强化其德育体验。利用专题讲座、朗诵会、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针对性地加强历史、民族常识和时事政策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增强学生“汉藏一家亲,共同爱祖国”的爱国情结,引导学生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简称“四个认同”),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及反对分裂的思想基础。这些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有效性的入学教育,为内地幼师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打下坚实基础,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2、开展校史、校情和徐特立思想教育

该校前身是的老师、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教育家徐特立先生创办的学校。学校人文底蕴深厚,名师荟萃,英才辈出。百年来学校倍养了大批国家栋梁之材,形成了以徐老革命精神与教育思想为精髓的优良办学传统。通过开展校情校史教育、校园参观和举办专题讲座,帮助新生了解学校的历史延革、发展过程、办学特色,育人理念,学生就业前景等基本情况,倍养新生对学校的集体意识,增强对学校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该校在学生入校开始就开展“师徐学徐”活动。将学习弘扬徐老革命精神与教育思想纳入班学生入学教育计划。同时开设《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徐特立人格风范研究》校本必修课,发放校本教材《当合圣人徐特立》,让学生全面了解徐特立作为杰出革命家、教育家、学者、道德楷模的光辉一生。开展以‘学习徐特立,做一个合格师范生”为主题的研讨会、主题征文、学术讲座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弘扬徐特立精神的自觉性,让学生领悟学校百年历史积淀的文化和精神,切实接受徐老革命精神与教育思想的洗礼,升华精神境界,牢固职业理想。

3、做好适应教育和生活指导

幼师生基本上是第一次离家从藏区远行到内地求学,从习惯了高原少氧环境转入海拔低多氧地区,醉氧,疲乏,身上长小小的暗红色小豆等种种不适应状态会一一出现。身体强烈的反应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都需要他们独立处理,入学后如何适应新的校园环境,如何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将决定他们能否在学校顺利生活和学习,因此,加强对新生的适应教育和生活指导十分必要。通过生活常识教育讲座,向新生介绍饮食起居、社交、医疗健康、体育锻炼等常识。通过生活、人际、学习、角色适应指导,帮助幼师新生以最短的时间、最佳的效果来尽快熟悉校园和周边环境,适应学校管理模式,适应集体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学会理财和合理消费,学会自我管理,实现角色转变,进而提高专业学习效率,以获得全面发展。

4、进行学业指导与专业教育

专业课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将来求职谋生的重要手段。进行专业发展教育,促使幼师新生在入学起步阶段就建立起专业意识。一是专业认识教育。以专业课老师为基础,对专业设置、专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专业的人才倍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就业去向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树立职业理想。二是学业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教育。明确学业发展方向,找准努力方向,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和个性特点制讨个人发展规划,从而帮助他们为未来的职业及人生发展做好必要的思想准备和知识储备。如在个案谈心中,一昌都女生说,她小时候县里、镇里、村上都没有幼儿园,这几年村子里也办起了幼儿园。她决定要在长沙师范把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学好,将来回家乡教书,让娃娃们接受最好的学前教育。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应在新生入学第一年有计划、分阶段地开展相关的教育。

5、加强法纪与安全教育

目前,多数校园属于开放式校园,周围环境变得比较复杂,一定程度上危害校园安全和学生人身安全,所以法纪与安全教育是学校管理的第一要务。而藏族幼师生大多从小在牧区环境成长,外界获取信息渠道和知识背景相对单一,所以普遍思想比较单纯,法制与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再加上初来内地,对周边风土人情不熟悉,人身、财产安全容易受到威胁。该校牢固树立班“安全工作无小事”的思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教育新生认真学习相关校纪校规,营造自觉遵纪守法的氛围。通过讲座、知识展板、事故案例材料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辅导员、导师、生活老师下寝室交流、学生座谈会、安全检查、经常性的安全提醒、重点时段的防范、安全教育演练、典型案例教育警示等途径对新生进行相关教育,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维护校园正常的教学秩序。

6、开展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

军训训练是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在内地部分省(市)举办内地中职班的意见》(教民「20109)要求,内地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一个月的军事训}练。通过队列、内务整理、军令的训}练和行为规范教育,锻炼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倍养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和团队精神,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学习生活和行为习一贯,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7、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入学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初中地理,“注入式”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人口数量的增多,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地理研究对象和现象不断产生。人类活动已不止停留在地球表面,在宇宙空间和地壳内部延伸发展,宇宙空间和地球内部的各种现象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对象。人类与自然之间不断产生新的交通问题、生态问题、国际贸易问题、资源保护问题、农业生产配置问题等;近些年来出现的“赤潮”现象,海洋“双婴”,即厄尔尼诺“圣婴”,拉尼娜“圣男”现象,热带海洋风暴的加剧,使地理知识不断新增。其次,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大发展,我们必须改变以往人才的培养模式,吸收新的空气、新的血液、新的观念,努力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人们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国民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此,笔者结合初中地理,就如何开展好“注入式”教学,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 注入新的教学方法

新的教学方法来源于教师,这就需要地理教学工作者不断更新自己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吸收、创造好新的教学方法。其实,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同一堂课,教材相同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好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敏捷、学而不厌,而陈旧的教学方法,则会使学生疲惫不堪。特别是现代教学设施的日新月异,图片、幻灯、多媒体、网络等教学媒体的出现,这就需要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适应新的教学手段。

例如:采用快乐教学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注入式教学方法。乐学思想认为,对教学方法的优劣评判与取舍,要看它能否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非认知系统,让学生从学习本身享受到快乐的滋味。寓教于乐就是教师的教学应以学生感到快乐的形式来进行。这就要求教师不应只注重教的内核而忽视乐的形式,应采用多样化、形象化、情感化的方法,使教学方法快乐化。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初中学生,他们听课,需要轻松愉快,对需要识记的地理知识,更需要有趣的、科学的记忆方法。

2. 注入新的学习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要教会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长期以来,许多地理课还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完成作业,记住老师圈点出的名称、概念和数据。我们的教学需要改变学习方法,让学生学出教室、学出课本、学出死的理论,最后学出老师。给他们一个宽松的获得知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得灵活,学得轻松,最后,完全“甩掉”老师。

例如:结合地理教学的有关

摘要有哪几种?有何具体的影响?请提出具体防御措施。通过实地参观、考察,使学生了解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的成因,对人类生产及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懂得如何趋利避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树立灾害意识和全球观念等论文格式范文龙源期刊。学生亲自参与,亲眼所看,亲耳所闻,亲身体验,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3. 注入新的有关知识

宇宙在不断的运动,人类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在不断的变化,地理新现象、新知识的不断出现,除地理教材改革对地理知识推陈出新外,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补充新知识也是搞好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讲到日本经济时,就可以讲述“亚洲金融风暴”的产生;讲西亚石油时,就可以加入“海湾战争”,“日本福岛核泄漏”等,传授海洋污染的知识,在讲环境保护时,就可以插入我国香港附近出现“赤潮”现象等新知识。新知识的注入不一定要学生知道为什么,让他们了解是什么即可。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趣味性,还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扩展知识面,开拓思维,激发求知欲。

又如讲解城市天气预报时,会遇到“城市热岛效应”这个名词,由于学生对该词比较陌生,需要作详尽的解释。热岛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由于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和吸热率,使得城区储存了较多的热量,并向四周和大气中辐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通过这样详尽的解释,学生就完全理解了这个全新的名词。

4. 注入新的教学观念

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学习观。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人类活动中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地理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知识,从而明白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否则在生产和生活中将会破坏生态环境,使人类自己走向灭亡。

同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新观念。面对人类拥挤的地理环境,资源的逐步枯竭,“适者生存”已不再是单独的适应,人类只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为人类服务,才能使人类得到更好地发展。所以,不但要渗透爱家乡、爱祖国、爱地球的环境意识,还要树立征服自然,征服宇宙的地理观念。

通过注入新观念的地理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等世界性的重大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强化学生的全球意识、忧患意识、未来意识、开放意识、开发意识和创新意识等,从而促使学生思想素质的健全和提高。

总之,搞好地理“注入式”教学,可以改变我们的地理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果,使我们的学生能够不断的获得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当然,实际教学中不要只是单向进行,要双边活动为最佳。这样,我们的地理教学就会面貌一新。

入学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1.明显的网络信息时代烙印

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一些与网络技术类似的科技产物出现并且影响着许多年轻人的思想与行为,年轻人更容易接受与理解崭新的事物,并且大多数情况他们倾向于从网络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养成受到网络世界很大程度的影响。

2.独立的人格和维权意识思想

由于时代的变迁,新世纪的年轻人在思想上与老一辈人呈现较大的不同,这集中表现在性格方面,比如现在的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打破常规去看待问题,找到最合适最具有挑战性的解决途径,因此,现阶段年轻人更有思想头脑,也更加大胆。在此基础上,他们形成了较为独立的人格意识与维权意识,并且认识到法律能够给自身权益带来保障,因此,学校应该抓住这一点对其进行良好的权益意识教育。

3.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一代年轻人代表着时代的新鲜血液,他们广泛采纳与吸收各种新知识,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年轻人还具有开放性的思维与创新意识。

4.脆弱的心理及较弱的抗挫折能力

正是因为现阶段年轻人有着突出的个性和鲜明的性格,导致他们在遇到大的困难并且不知道怎样去解决时容易出现懈怠心理,因此,可以看出这一代的年轻人内心比较脆弱,多愁善感,抗挫折能力较差,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应该疏导学生的心理,这样一来才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入学文化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究

1.把握新生心理,做好迎新工作

对于刚刚入学的新生来说,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崭新的,在这里他们会遇到新的学习场所、新的老师和同学、新的生活环境,学生对一些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充满好奇和期待,在这样一种心态下,学校和教师应该抓住新生的心理特征,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到大学生的入学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鼓励让学生放松紧张的心情,让学生在新生入学仪式上自我介绍,让同学之间相互了解,并且新生在入学期间遇到的问题与心理困惑都可以与教师沟通解决。

2.加强大学生品行规范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学校为了能够给新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让新生从入学以来就能够迅速进入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轨道,在新生入学时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校规校纪以及思想道德的相关教育,这样一来能够让新生在了解自己所就读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时还能够对自身提出一定程度的要求,让新生从入学以来就形成自觉约束行为的意识,共同维护学校的整体氛围。具体举例来说,可以在进行入学文化素质教育时让学生学习校内管理规章纪律、违纪处罚条例规则、住宿环境管理细则、教师评级机制、校园网络管理以及成绩公示细则等。通过对这些条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学校内部管理的大致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日常文化知识的同时谨记国家与社会的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在入学时让学生了解在学校需要遵守的纪律规范。

3.开展入党启蒙教育

在新生入学时,除了详细介绍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外,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学生进行入党的启蒙教育,这是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必上的一堂课。在这样一堂课中,学校告诉学生要想在未来为社会与国家贡献力量、实现人生价值,就应该在此时此刻践行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党的教学理论,开展一系列讲座以及宣传活动,让学生从以新生的角色进入学校开始,就能够感受到国家以及社会对自身发展的殷切关怀,在这样一种文化素质教育模式下,能够让学生懂得珍惜眼下的学习时光,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与生活当中,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切实努力与奋斗。

4.开展专业性创新教育

每个新生在入学的时候,都会选择一个自己心仪的专业作为未来四年主修的领域,但在过去新生入学时,并没有对新生所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而新型模式下的入学教育更加注重以学生所选专业为基础进行与专业相关的教育与学习指导,这样一来能够让学生在进入学习与生活正常轨道之前就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有初步的了解,并且通过这一模式,能够提出自己所选专业存在的问题,并与相应的任课老师进行沟通。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更好迎接专业课的学习,这对未来的就业与发展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各大高等院校应该重视入学教育这一环节,加强对学生的入学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文化素质的培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将该阶段的教育模式与时代背景相联系,顺应时展的潮流,让新一代大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下学习知识以及相关技能,为各个专业领域输送更加优秀的人才。

作者:孙巍 单位: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30.

入学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人为万物之灵,我们除了衣食住行的生活以外,还要有“道德”的生活,这也就是说,道德是我们生活之一,它对于人生,就好像衣食住行那样的不可缺少的。知识的学习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谋生的知识,另一类是立身处事的智识,前者有利于我们的生活,后者有益于我们的德行,都是人生所需要的,不可偏废。把德放在首位,是因为德调节着才的运用,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学校不仅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智力才能的培养,而且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成为社会期望的德才兼备的人。学校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极大,每位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我们要本着全面负责的精神,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可是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存在着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的现象。

    现在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学校的教育主要是一些知识技能的教育,道德人格的教育已经在现在的大中小学占的比例愈来愈微薄。无论学校、家长都在关注孩子的成绩:“你考得怎么样啊,又考了多少分啊,怎么又低了呢”,天天就关心这个。学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思想被禁锢在一个狭小的天地中。尤其是中学生处于成长期,面对一些不良的外在影响,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在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要抓紧德育教育。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德育教育,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平时可从以下几个面抓起。

    一、利用语文学科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浓郁的情感

    首先,爱国主义教育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的情节和优美的语言来感染学生。如只要提起《岳阳楼记》,大多学生就会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佳句。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亲情和友情方面的教育。《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的感人力量;《伟大细胞》让学生学会友爱、重视友谊。再次,在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很重要。《紫藤萝瀑布》就是一曲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教师可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

    二、及时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针对贪图安逸、自私自利意识在学生中较为流行的现象,可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倡导生活要有危机感,要有忧患意识。

    三、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德育教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各种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可用《十三岁的际遇》鼓励学生早立大志,为理想而奋斗;可用《敬业乐业》教育学生如何最好地对待生活。

    四、通过课外阅读感染

    课外读物对学生影响很大。中学生正处在道德观,人生观形成的时期,又具有模仿性强的特点。所以,选读思想内容健康的读物,对培养他们正确的法制观念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外读物中可供学习的材料很多,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外阅读这个途径,帮助学生选好书、读好书,逐步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五、把挖掘青少年自身潜力贯穿于教学始终

    青少年时期正是富有活力,身心处于关键发展的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时期。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让他们勇于创造、善于创造、不断创造。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教育、引导青少年珍惜大好时光,发奋学习、刻苦钻研,打牢人生成长进步的根基。同时,因材施教,传授给青少年丰富的知识,使其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和本领,使其具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追求。教师要做好德育的“形象大使”。

入学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针对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9级本科生选题结果进行统计,关于调查研究的选题占82.5%,与往年基本一样。特定的选题内容决定了后面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中尽管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仅仅使用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余方法并未真正使用,流于形式。出现以上情况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的学生研究方法能力掌握极少,平时学习中教师没有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研究方法,仅有极个别学生参与到任课教师课题研究项目,经历一些研究学习,掌握一些科研方法和技巧,而绝大多数学生对研究方法仅仅从体育统计学等课程中零星掌握一点,且缺乏实践训练,因此自身论文设计中只能选择文献资料法及问卷调查法,而文献资料法是学术论文研究最基本的基础性研究方法,因而学生论文主要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研究论文也是对调查数据做一个简单归类,进行定性描述,缺乏精确的统计分析。研究方法能力的不足反过来也限制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内容很少涉及,实验法、测量法、统计法应用偏少。客观方面,地方院校体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本身科研能力有限,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法上缺乏有效指导,另外学校毕业论文规范中对综述性文章比例有一定限制,因此学生更多选择调查性研究论文,但本科生具备的理论水平有限,难以在拟定选题中采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层次挖掘与分析,单一的研究方法限制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4]。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5]。“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3]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毕业论文引入实验性工作,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表》及大学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高校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目前我国体育类院校、师范类体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建有实验室,唐山师范学院自2007年迎评以来,实验室经过扩建,添置先进设备和仪器,条件满足现有教学和师生的科研要求。实验室条件满足需要,但部分师生对实验重视不够,实验课程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仪器利用率不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实验室的利用,这也是学生毕业论文利用实验室较少的原因。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首先思想上予以重视,不能把理论课实验边缘化,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利用实验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使其熟悉实验,喜欢实验,有能力完成运动人体科学选题论文。学院可以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提高科研水平。以前学生毕业论文大部分是问卷调查类型,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利用率不够,实质上与院系整体科研业务水平不高相关。不但实验教学人员科研业务水平要提高,其他理论教学人员也需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室加深了解,熟悉相关仪器的原理和用途,形成普遍能够指导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选题的能力,建议定期培训师生了解实验室具备的条件和功能定位,也可通过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术讲座给师生提供相关信息,要鼓励师生积极学习实验理论。

3.3加大“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作用

入学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针对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9级本科生选题结果进行统计,关于调查研究的选题占82.5%,与往年基本一样。特定的选题内容决定了后面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中尽管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仅仅使用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余方法并未真正使用,流于形式。出现以上情况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的学生研究方法能力掌握极少,平时学习中教师没有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研究方法,仅有极个别学生参与到任课教师课题研究项目,经历一些研究学习,掌握一些科研方法和技巧,而绝大多数学生对研究方法仅仅从体育统计学等课程中零星掌握一点,且缺乏实践训练,因此自身论文设计中只能选择文献资料法及问卷调查法,而文献资料法是学术论文研究最基本的基础性研究方法,因而学生论文主要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研究论文也是对调查数据做一个简单归类,进行定性描述,缺乏精确的统计分析。研究方法能力的不足反过来也限制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内容很少涉及,实验法、测量法、统计法应用偏少。客观方面,地方院校体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本身科研能力有限,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法上缺乏有效指导,另外学校毕业论文规范中对综述性文章比例有一定限制,因此学生更多选择调查性研究论文,但本科生具备的理论水平有限,难以在拟定选题中采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层次挖掘与分析,单一的研究方法限制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4]。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5]。“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3]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 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毕业论文引入实验性工作,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表》及大学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高校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目前我国体育类院校、师范类体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建有实验室,唐山师范学院自2007年迎评以来,实验室经过扩建,添置先进设备和仪器,条件满足现有教学和师生的科研要求。实验室条件满足需要,但部分师生对实验重视不够,实验课程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仪器利用率不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实验室的利用,这也是学生毕业论文利用实验室较少的原因。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首先思想上予以重视,不能把理论课实验边缘化,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利用实验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使其熟悉实验,喜欢实验,有能力完成运动人体科学选题论文。学院可以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提高科研水平。以前学生毕业论文大部分是问卷调查类型,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利用率不够,实质上与院系整体科研业务水平不高相关。不但实验教学人员科研业务水平要提高,其他理论教学人员也需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室加深了解,熟悉相关仪器的原理和用途,形成普遍能够指导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选题的能力,建议定期培训师生了解实验室具备的条件和功能定位,也可通过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术讲座给师生提供相关信息,要鼓励师生积极学习实验理论。

入学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针对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9级本科生选题结果进行统计,关于调查研究的选题占82.5%,与往年基本一样。特定的选题内容决定了后面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中尽管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仅仅使用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余方法并未真正使用,流于形式。出现以上情况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的学生研究方法能力掌握极少,平时学习中教师没有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研究方法,仅有极个别学生参与到任课教师课题研究项目,经历一些研究学习,掌握一些科研方法和技巧,而绝大多数学生对研究方法仅仅从体育统计学等课程中零星掌握一点,且缺乏实践训练,因此自身论文设计中只能选择文献资料法及问卷调查法,而文献资料法是学术论文研究最基本的基础性研究方法,因而学生论文主要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研究论文也是对调查数据做一个简单归类,进行定性描述,缺乏精确的统计分析。研究方法能力的不足反过来也限制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内容很少涉及,实验法、测量法、统计法应用偏少。客观方面,地方院校体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本身科研能力有限,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法上缺乏有效指导,另外学校毕业论文规范中对综述性文章比例有一定限制,因此学生更多选择调查性研究论文,但本科生具备的理论水平有限,难以在拟定选题中采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层次挖掘与分析,单一的研究方法限制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4]。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5]。“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3]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毕业论文引入实验性工作,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表》及大学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高校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目前我国体育类院校、师范类体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建有实验室,唐山师范学院自2007年迎评以来,实验室经过扩建,添置先进设备和仪器,条件满足现有教学和师生的科研要求。实验室条件满足需要,但部分师生对实验重视不够,实验课程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仪器利用率不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实验室的利用,这也是学生毕业论文利用实验室较少的原因。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首先思想上予以重视,不能把理论课实验边缘化,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利用实验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使其熟悉实验,喜欢实验,有能力完成运动人体科学选题论文。学院可以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提高科研水平。以前学生毕业论文大部分是问卷调查类型,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利用率不够,实质上与院系整体科研业务水平不高相关。不但实验教学人员科研业务水平要提高,其他理论教学人员也需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室加深了解,熟悉相关仪器的原理和用途,形成普遍能够指导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选题的能力,建议定期培训师生了解实验室具备的条件和功能定位,也可通过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术讲座给师生提供相关信息,要鼓励师生积极学习实验理论。

入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新生入学教育是指新生入学后,高校依据培养目标和大学教育的特点,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变化和要求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与工作,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新生入学教育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新生能否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关系到新生在大学期间能否顺利成长,以及将来能否顺利毕业走向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需要对新生们进行适应性教育,引导大学新生深刻认识变化了的环境并能尽快适应。入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引导大学生认识并适应心理、生活、人际、学习、管理等五方面发生的变化。根据这五方面的变化,高校辅导员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应该在以下五方面加强引导。

1、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常生活、学习、交往和发展的的基本保障,也是他们将来融入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帮助在校大学生,尤其是新生,摆脱心理困扰并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高校提升育人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21世纪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新生入学教育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中学的应试教育与高考的压力,进入高校后压力过度释放,学习与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容易导致一部分学生出现一定的心理心理不适应或心理障碍。高校辅导员在组织和开展学生工作的同时,要尽力了解和掌握新生的思想状况,尤其是心理状况,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帮助作为重中之重,科学地去组织和实施,做到有针对性地及时疏导和沟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多渠道以及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高校辅导员还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来组织和协助所在学院(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又需要学生、家长的共同参与;实施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既要有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又要有课堂知识,还需要与科普宣传等活动相结合。

2、人身安全教育校园安全稳定是学校其他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广大师生员工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大学新生们刚从中学进入大学校园,离开父母的呵护,自身的安全意识淡薄。他们涉世未深,但对学校周围和外界环境又充满好奇,急于去了解和探索。但是,在新的环境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一旦疏于防范就会发生安全问题。对于安全问题,“与其补救于已然,不如防患于未然”。因此,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必须进行人身安全教育。新生安全教育,无论对于学生的个人人身财产安全,还是对于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人身安全教育中,辅导员要树立“说了不听也要说”的观念,不能因为学生不愿意听或者态度冷淡而放弃说服教育,而是要创新教育方法,提高说教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比如针对校园防火教育,邀请消防队的官兵现身说法,以具体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安全教育深入人心,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3、道德教育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0)》的精神和要求,在未来十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将会有更大发展。高等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自觉履行公民的道德规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应有之义,也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父母的孝顺;二是与他人的相处。“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当代大学生应尽的义务。新生们步入大学校园,离开父母,开始了相对独立的生活。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让学生们也逐渐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通过道德教育,使大学新生更能体恤父母的艰辛,从而尊敬父母、感恩父母,并由此而勇于承担家庭以及社会责任。作为一名高素质的大学生,对父母的孝顺是其履行其他各项公民道德的基础,也是做人之本。另外,大学生进入大学需要面临人际交往的改变。与中学时期不同,在大学期间学生们的交往范围、交往方式和交往需求都变得更加成人化、多样化、复杂化。比如宿舍成员的相处关系问题,大学宿舍一般是8人间、6人间或4人间,宿舍成员也是随机安排,来自于全国各地,因此同宿舍成员在性格、经济条件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宿舍成员在大学四年期间基本上是保持不变的,朝夕相处容易产生一些矛盾纠纷。通过德育教育,教育新生以宽容友爱之心与宿舍其他成员和睦相处,相互之间建立起团结互助的关系,学会换位思考,正确处理自我和他人、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学会做人,学会共处。这样才能保证新生们在大学期间学习和生活的顺利进行,并形成深厚的同窗之情。待到毕业时,不仅收获知识的文凭,而且收获同学的友情。高校辅导员应该坚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和“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对新生开展道德教育,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观,最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专业学习教育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以学为本,但不只是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在大学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综合素质。大学不只是传授理论知识的场所,更要为学生们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新生们选择自己在大学中的专业时,往往因志愿填报和调剂等原因,对自己的专业并不了解甚至不太满意。这些会导致学生们对大学所学的专业存在情绪问题,进而导致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影响他们今后在大学的学习和发展。因此,高校辅导员需要在新生入学期间帮助学生们认识和了解所学的专业,产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巩固专业思想。专业学习教育首先要进行知校爱校教育,只有了解了所在大学的校史校情,才能以学校为荣,信任学校能够将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另外,要对所学专业有初步的了解,比如需要学习的主要专业课程体系结构、需要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所学专业的发展历史和今后的工作前景等,这对新生们激发学习兴趣,确立学习目标也有很大的作用。辅导员在新生入学后,可以邀请专业系主任对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学习介绍,也可以邀请优秀的毕业生和高年级学生与新生座谈,介绍学习经验和方法。工科专业还可以邀请企业家和企业技术骨干作讲座,安排走进企业看一看等活动,让新生切实了解专业的实用价值和未来的发展前景,从而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当然,作为已经完成学业的辅导员,也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可以针对一些学习吃力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通过专业学习教育,不仅有助于新生树立专业思想,而且有助于新生养成勤奋的学习态度、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

5、行为规范和纪律教育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高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成长是高校辅导员的根本职责。作为学生管理的骨干力量,辅导员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需要对新生进行行为规范和纪律教育,为今后的四年管理打好基础。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行为规范文明,是成为合格的大学生的最基本要求;校纪校规则是大学生在校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制度保障。新生步入大学殿堂伊始,乃是行为规范和纪律教育的最佳时期。学生们刚从中学时代的家长和老师监管之下,进入大学校园,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在很多方面需要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就制度而言,各高校都制定了关于大学生行为规范准则以及学籍管理等方面的校纪校规。对新生开展行为规范和校纪校规的教育,一般做法是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学生手册》,使新生们尽快掌握和了解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规章制度,比如学籍管理、学位授予、考试纪律、评奖评优、宿舍管理、违纪处理等等。通过学习《学生手册》可以帮助学生们明确学校对他们的希望和要求,让他们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熟悉相关的校纪校规。规章制度的学习与熟知固然重要,但不能仅仅局限于此,辅导员应着重引导新生崇尚文明,认识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强化自律意识,产生正确的行为态度和行为评价能力,从而形成自觉、自制、自理、自立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引导学生自觉地以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从根本上预防某些突发事件的产生。

二、结语

入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中职教育 企业文化 德育教学

中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国家、社会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相比普通的高等教育来讲,中职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中职教育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除了传授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之外,还应把企业文化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企业文化的了解,正确给自己定位,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实现品德与才能的双赢,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 企业文化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1.1 认知

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就是认知教育,正确的认知能力是德育教学中应该注重的问题。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一般都以“灌输”的形式来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而相对于道德实践来讲,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是一些比较具体的形式和活动,而内在却蕴含了职业道德观以及各种可佳的精神。让中职学生了解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特别是职业道德认知具有很大的帮助。

1.2 感染

“耳濡目染”是我们常说的一个成语,置身在一定的情景中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比较深远的。在教育里,情景教育十分重要,特别是在德育教学里边,情景教学更是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情景教学可以达到意、形、知的高度统一,是提高德育教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很多仪式活动除了可以带给中职学生身心的愉悦,还能深深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和道德观,而企业文化在这方面具有它独特的优势,可以使德育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

1.3 激励

要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其中道德情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中职德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有道德认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道德行为,而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需要一个过渡的过程,也就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而这时候,企业文化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平台。优秀企业文化能够激励学生不断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才能,促进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

1.4 培育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们都拥有一个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内容广泛,涉及面较广,可以吸引很多学生自觉参与,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把企业文化引进中职德育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企业文化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在企业文化的实践里以及企业文化的氛围里,领悟树立良好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和优秀的职业品格。

2 常见的企业文化类型及对中职学生的影响

2.1 励志型

励志,顾名思义就是要激励相关人员积极努力、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励志型企业文化非常适合引入中职德育教学,因为中职学生,都认为没有上高中,考不上大学,认为自己是“技不如人”,从而导致自卑心理。这时候励志型的企业文化就能派上很大用场。比如很多企业都挂了很多激励人心的标语,比如:“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等待是失败之源,而行动则是成功之始”,“因为有你,企业变得更加美丽”, “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等,这些话不仅能够激励企业的员工,把它引入到学校来,同样能够很好的激励学生们的斗志,让学生们能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2.2 团队协作型

一个企业要发展,要强大,必须要企业的员工懂得团队协作,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而众多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就是巨大的。在现代企业里,团队精神是企业的文化核心,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强大支撑力量。很多企业还悬挂一些类似“团结一心,石头变金”的宣传语,时刻提醒大家团结的重要性。在中职校学习过程中,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不懂得团结协作的重要性,那他很可能会很孤僻;在将来的工作中,不懂得同他人协作,很多事情也许不能如期完成或者是完成效果不佳,影响未来的发展。因而在中职德育教学过程中,把团队协作型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可以让学生们互补长短,发挥最大力量。

2.3 创新型

创新是现代企业生命活力的体现,拥有创新就能走向前沿,拥有创新才能推进企业不断发展,让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如著名的海尔文化,核心就是创新。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创新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而对于现在的中职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创新也应该成为他们必不可少的精神,只有创新精神,才能让他们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让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做出更加有意义的贡献。

3 企业文化引入中职德育教学的途径

如何把企业文化引入中职德育教学,是近年中职德育改革创新过程中探讨比较多的课题。中职学校引入企业文化是校企合作的高层次追求,将企业文化同校园德育工作两者结合,有助于学生把道德认知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

福建省属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显示:46.1%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对今后自身就业和发展很重要;仅有25.5%的学生对自己所将从事的职业道德要求很了解,而选择渴望知道、想知道的学生占82.2%;对于新到工作岗位以后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45.8%的学生选择尽快了解与岗位有关联的职业规范。笔者认为,在选择将企业文化引入中职德育教学的途径时,应充分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与需求,借企业文化这一平台向中职学生介绍与其相关联的职业道德要求与职业规范。

入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2篇

北京大学迎新整体工作由校长办公室牵头总负责,协调各个部门,为新生入学提供各项服务。其中新生报到当天的工作最为集中,各院系负责报到手续、发放钥匙、安排老生帮忙搬运行李和办理各种手续等等。财务部、总务部、学生资助中心等部门协助做好服务。

(一)主题鲜明,立意高远

每年都有特定主题,重点在于理想信念教育。如2013年的“圆梦北大筑梦中华——新生梦想起航”和2014年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2014筑梦起航”等。

(二)体系完整,内容丰富

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涉及理想信念教育、校史校情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健康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职业规划教育、艺术素养教育等,涵盖学生成长各方面,搭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此外,这些活动的载体多样,如报告会、参观、音乐会、歌剧和文艺晚会等。每年的活动内容都会有所改进。

(三)院系自主,各显其能

各院系的自主性较强,往往结合学科特点和院系传统举办一些针对性更强的新生教育活动。例如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开设包括新生心理调适、计算机基础等内容的新生入学先修课,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组织新生素质拓展等。

二、密歇根大学与北京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比较

(一)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

密歇根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新生入学教育有关情。两所学校在新生入学教育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对新生参与入学教育活动的要求是必须参加,但是并非所有环节都强制参加;新生教育的内容都包括学习、生活各方面,特别是健康、安全、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同时也都包括艺术素养提升的内容;新生教育都有学校、院系、教师和在校生的广泛参与;都十分注重评价,听取反馈意见改进工作。两所学校的不同点也很多,密歇根大学有一些经验可供参考。

(二)对比分析

1.历史和现实的差异美国高校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1888年,波士顿大学率先为新生开展了“入学指导日活动”。20世纪30年代,明尼苏达大学把新生教育工作纳入学生事务专业人员的专业领域,为新生开设教育课程。1986年,美国全国新生教育指导者协会和标准促进委员会出版了《学生服务或发展项目指导纲要》,明确了新生入学教育的定义和目标,标志着美国新生教育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目前美国高校高度重视新生入学教育,由职业化的管理团队负责,以定向训练、学分课程等多种形式开展专业化的教育,在具体形式上各高校也别具特色。而中国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作为一个主题受到关注,并且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要接受上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从内容到形式,中国各高校开展的新生教育活动基本大同小异。近年来才陆续有高校借鉴国外经验开设了新生研讨课,不过北京大学目前尚未开设。

2.体制和机制的差异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为条状管理,扁平结构,权责明确,直接面向学生为主,高度分工,突出专业化,为新生教育设立单独机构,统合全校各部门工作。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分校院两级,块状管理,条块结合,多级设置,突出综合化,因新生教育涉及部门较多,工作内容有交叉,有时协调工作效率偏低。

3.工作思路的差异美国高校高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视为具有完全自由意志和理性的独立成年个体,学生交了学费,某种意义上属于“消费者”,因此,服务的意味更浓,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也更大,但同时不可避免的是有时会造成学生强烈的孤独感。中国高校倾向于把学生当作未成年人,是需要管理和教育的客体对象,因此,新生教育也多为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更像是替代父母的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多,学生个人自由选择权不多,但能得到来自辅导员更多主动的关怀。

4.教育重点的差异美国高校对新生的教育包含学术指导和生活指导,重点在于学术指导,致力于提供各类学术指导资源(例如建立写作辅导中心、指定学术导师、设立宿舍学术咨询员等),倡导对学生创造力和潜力的激发,思想方面的引导以环境或文化隐形渗透的方式开展。而中国高校在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弘扬主旋律,强调理想信念教育,且以正面宣传方式为主,相对正式而严肃。近年来,学术指导也日益受到重视,有不少中国高校建立了专门机构开展学业辅导工作。

5.教育方式的差异美国崇尚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因此,投射到高校里,各类新生教育活动以分批次、小规模的方式开展,强调体验和互动,带有娱乐化色彩,推崇个人化的经验和多元文化。中国则更加强调集体,以整齐划一为美,高校的新生教育方式以大规模、整体安排为主,注重仪式感、团队意识,但形式相对单一,较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的引导。

三、对中国高校新生教育活动的建议

多年来,中国高校的新生教育活动不断改进,也逐渐摸索出一些经验,但仍有提升空间。

(一)资源整合

建立学生事务联席会议机制,对全校新生教育活动做好统筹规划和整合,促进各部门的协调,使新生教育活动更具系统性、全面性,使各方资源达到更为有效的合理配置。同时,尝试开展新生家长定向训练,把教师、家长整合进学生育人体系之中,充分发挥育人合力。

(二)专业化发展

尝试建立专门机构,深入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进新生教育专业化发展,把更多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培养成为新生入学教育领域专家,更进一步推动新生入学教育的学术研究机构建立。

(三)转变教育理念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寓教育于管理和服务之中。简化手续办理流程,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中注入娱乐的元素,吸引学生参与,让细节的设计充满人文关怀和道德气息。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主动性,适当开展公民教育,倡导学生对自己、家庭、学校负责,进而对国家负起应有责任。

(四)加大学术指导力度

设立专门机构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和支持,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协同开展学业辅导。为学生的学业辅导提供多种渠道的支持,为学生搭建最方便畅通的求助途径。在适当范围内试点新生研讨课,鼓励更多教师参与新生学术指导和学业辅导,倡导不同院系新生的跨学科学术交流和讨论。在教学楼、图书馆、学生中心、宿舍区等地开辟更多自由交流的空间,激发学生创造力,鼓励新老生之间个人经验的传承。

(五)创新思路

入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3篇

点燃激情凝聚你我——新生团队训练,点燃青春的激情,凝聚陌生的你我,结伴淮师行于此,促进成员间的相互了解,形成良好的凝聚力,向新生讲解有关入学适应问题。让新同学们经历了由陌生到熟悉的相识过程,体验了从“集合”到团队的凝聚过程。感恩之墙,动心感受。在宿舍的墙壁设计一面有创意,有新意,有心意,表达对父母的一份感恩和深深祝福的感恩版块。让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的新生们学会感恩,把藏在内心的每一份爱充分地表达出来,也为了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感恩”情怀的小家,新生“感恩墙”表达了刚进大学的新生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感恩、对老师和朋友的深深思念之情。

二、主要成效及经验

该项目主要成效为:1、心与新交流,师生零距离。进入大学第一天,便认识了学院的全体老师,真实地感受到了学院的师资力量。面对面的交流,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陌生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2、老与新共勉,大学不迷茫。优秀学生干部、国奖获得者讲述亲身经历,分享方法经验,身边看得见的榜样,使得新生对大学学什么早知道,怎么学先明白,更直观、更系统地了解了大学生活,初步规划了自己的大学生活。3、角色转变快,适应能力强。90后的独生子女,第一次离开父母,在最短短时间内完成了从中学到大学、从个人到集体的转变,适应了大学生活,具备了独立生活的能力。4、“新”随我“动”,实践出真知。步步为赢、疯狂记忆、一战到底、戏融坚冰、感恩之墙系列实践型教育活动融教育理念于实践之中,让刚入大学的新生从认知和行为一起动起来,使他们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大学校园,适应大学生活。

该项目主要经验为:1、集中教育与深入教育相结合。针对新生渴望快速地熟悉校园环境,全面、深入地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创新方式,丰富内容,使新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更为全面的信息,为新生尽快适应校园环境,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奠定了良好基础。2、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在开展讲座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让新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自我角色调整、自我成长,完成自我教育。帮助新生及时做好心理调试,尽快融入大学生活。3、突破表面化,注重新生的内在体验。教育载体和教育活动的设计不是让新生只做个听者,而是让新生做自主的体验者,通过自主的参与活动来获得个性化的成长体验。4、衔接中学与大学教育,奠定四年大学教育基石。以“四个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心理适应和人际交往适应,“五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自控、学会交际、学会表达,引导学生顺利进入角色转换期。5、学生为本、强化开端、注重源头。新生入学教育,一切从新生出发,用创新的方式给新生大学四年的生活一个最美好的开端。6、讲授式教育与实践型教育相结合。

三、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入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4篇

(一)地方高校丰富入学教育内容,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显性教育主要指具有强制色彩,每位同学必须参加的教育方式。这种方法能在短时间内将教育内容告知受教育者,覆盖面广,信息量大,收效较快。隐性教育则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主,以活动为载体,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教育。

1、举办理想信念、安全知识、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等专题讲座,邀请相关专家对新生进行群体性的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尽早熟悉大学生活,完成角色转变。

2、举办优秀作品欣赏会。由社联会的学生干部负责组织,通过欣赏历年学生优秀作品与成果,让新生们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以及成果有直观的感受,在无形之中对新生进行专业情感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尽早地了解自己未来学习生活的目标定位。

3、加强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阅读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不论是文科还是理工科学生,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高校可以针对开设的学科特点制定本专业的“必读书目”,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借阅学习。各个班级可以在专业老师与班主任的指导下,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并在集中举办读书汇报会。

(二)拓展入学教育渠道,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

地方高校的入学教育通常由学校总体部署,学院具体落实,在实际安排的过程中,除了传统的院校集中教育外,还可采取“三点两面一条线”的教育渠道,使入学教育层次更加多样、教育效果更加明〔日j乙。上“三个点”的把握入学教育渠道的“三个点”是指教室、宿舍与社团三个区域的新生入学教育活动。其中,“教室区域”通常指通过在院校层面举办开学典礼、军训、第一次班会等活动,这类教育活动多为群体性集中,入学教育可以此为契机,抓好关键点,强化针对性。开学典礼是新生明确大学生活开始的一个标志性仪式,同时也是新生第一次的全体集中。各专业主任、班主任以及部分主要学生干部,如学生会、社团联合会主席,可以通过开学典礼与新生进行接触,培养新生的归属感和组织纪律性。“宿舍区域”即指学生宿舍。学院领导、班主任、辅导员深入学生宿舍,与新生们聊天谈心。很多高校会选择在新生入学期间,组织领导、班主任、辅导员走进新生宿舍,亲切看望新生。这一举措不仅表达了学院对新生们的欢迎,也让新生们增强了对学院的归属感,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社团区域”则是指的是利用朋辈关系组织的入学教育活动,如新老生交流会。以专业为单位,新生与老生相互交流,讲述对大学的感受与期望,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也为学生相互间的交流搭建良好平台。么“两个面”的联系进入大学学习标志着学生在学习阶段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开始独立生活,但并不代表着其心智水平已经完全成熟。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发生行为上的偏差都是与家庭、学校两者相互联系不够造成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无法成为一个整体,学生的成长也出现“断层”。所以,高校入学教育应当加强家庭与学校这两个面上的联系,加强联动,共同促进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笔者所工作的学院为例,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学院举办家长见面会,加强“家一校”联动,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院领导向家长详细介绍学院专业发展、设置及就业情况,提醒家长注意在大学四年中学生们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加强与学院的沟通;在迎新现场建立“家一校”联动通讯录,并与家长约定于下学期开学初举办家长见面会,届时将会把学生们在校和假期在家的情况相互沟通,根据学生的实际J清况调整教育方法,提升教育效果。入“一条线”的培养主要是指设立新生班级助理班主任制度,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大一学年是打基础的时候,学院聘任成绩优秀、工作能力强的高年级学生担任新生班级的助理班主任,在大一学年对新生进行正面引导,每天早晚自习均与新生在班上,在协助管理班级的同时,在专业学习上产生积极影响,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

(三)地方高校创新入学教育形式,逐步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

入学教育的目的是使新生们能尽快融入到新集体中,为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积极创新入学教育形式,通过别具特色的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1、设计班级标识。例如“班服,、“班徽”,从新生入学教育的角度来看,特色“班服”在对新生的知校、爱校教育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新生了解所在学院及专业特色。

2、举办专业见面交流会。专业见面会由各专业教研室老师具体负责,对全体新生进行专业设置、学科优势、培养模式以及课程学习的要求与方法等方面的答疑介绍,帮助新生了解认识所学专业,及早确立专业学习目标,明确专业前景。

3、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由于高考招生录取存在志愿调剂的情况,部分学生对所选专业不了解、没兴趣,更谈不上职业规划。但不论是否为调剂录取,每位学生都应当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

二、结语

入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教育导入

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际贸易急速发展,跨文化交流日趋增多,英语凸显其广泛性和必要性,应用和使用英语的人日益增多。较之过去不同的是在应用英语中已不单纯是简单的对话和交流,更多的是增进彼此的“碰撞”并达到一定的效果或效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英语就不仅仅是停留在语音和语言的简单运用上,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语言所赋予的文化背景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充分挖掘,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但是在日常英语教学和实践中,由于人们对语言的狭义理解,通常只把语言当作独立的符号系统传授给学习者,语法和词汇学习成为语言教学的全部,缺乏对文化背景的学习,只停留在认知这个阶段,因此就会经常出现一些文化误区,从而影响彼此交流的效果。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必须跨越培养学习者纯语言能力的目标,帮助他们超越文化隔界,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提高对中西文化的知识性、敏感性和适应性的认识,使之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和理解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从而达到更好、更有效的学习效果。为此,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依赖性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是传递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和密不可分的。语言教学强调的是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培养,而文化教学远没有这么单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文化教学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是语言教学的组成部分。按照H·Ned Seelye的观点,他认为文化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C文化,即文学、艺术、音乐、建筑、哲学及科技文化,它指的是“人们的生活”, 即风俗习惯、传统和社会组织。虽然它们在教学过程中着重点不同,但它们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决定了语言老师也必然是一名文化老师。然而,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更多的是进行目的语文化的导入,而一部分老师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有相当的了解,实际不然。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应进行双向文化导入,也就是使整个语言教学过程变成是对目的语和母语文化不断加深理解和认同的过程。

二、提高对引进文化因素重要性及意义的认识

第一,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这是由语言本身的特点及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的。把文化导入大学英语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掌握语言符号系统,而不学习其底蕴文化,就会因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在交往中引发的误解发生。所以,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必须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目的语的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第二, 文化的导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满足语言学习的要求。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英语文化氛围,在教授和讲解课文的过程中,适当导入有关词汇的文化因素和有关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仅有益于学生了解课文,学好外语,而且能够引发学生求知的好奇心,养成积极的汲取英语知识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在教学中把“技能”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使学生具有语用能力。在导入文化知识时,在教语言的同时结合语境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内容包含英语国家历史、地理、社会、人文、价值取向和社会观念等。如在讲课文“Big Bucks the Easy Way”可介绍美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观,他们的家庭关系及父母子女自立性格的培养等文化观念,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得理解课文,加深印象。外语教学目的最终应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语言能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活动、风俗和信仰的总和。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播的手段之一。不同民族的心理结构和世界观深埋于它的语言结构中,不同的民族语言都体现着各自民族世代相传的风土人情、自然地理、社会意识、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特征。总的说来,文化应包括物质文化、习俗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这样我们很自然地把人类文化作为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社会文化因素的研究成果,应通过外语教学这一中间环节体现在外语学习者的目的语的文化能力上。文化因素一开始便有机地渗进了语言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词语层次,语言在自身的历史中积累了无数“文化沉淀物”。因此,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便离不开对该语言的民族文化背景的了解。学生不了解文化,要学好外语是不可能的,教师不注意文化教学,也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文化导入的策略

首先,教师要加强学习,应积极收集资料,研究优秀传统文化,掌握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等。教师要理智客观地对待不同文化要抱着客观尊重的态度,不厚此薄彼。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汲取中西两种文化的丰富营养,英语教师不仅仅是英语语言文化的专家,也应当是中国文化的专家,所谓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教师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典范。

其次,还应以词汇教学为辅。在英语的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各种文化信息。有些词汇因为人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心理特征等使其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内涵。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及其背景。了解这方面的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 “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 “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 “red flag”果(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 “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我们还可以采用多种多想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进行文化导入:如开设选修课程,教师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等优秀书刊。 课余时间播放原汁原味的英语新闻、英语歌曲或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播放一些原版的影碟,既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又可对异国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有直观的感性认识。 可以组织课外文化实践活动,深入到外商独资企业中去开展工作实习、实地调查,组织有外国人参加的英语晚会,创办以文化为主题的英语角,开展一些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英语演讲赛、英语文化知识竞赛、英语课本剧表演。 邀请中外“英语通”以讲座形式向学生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增进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异同的了解与认识。 向学生介绍各种英语节日,并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组织大家一起过节,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通过这些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化层次和文化意识。

总之,在进行语言能力教学的同时,教师应适当地加强语言的跨文化意识的导入,使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来学习语言,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和敏感性。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对文化教育的导入有利于学生对纯语言能力的学习,加深学生对语言的了解,使语言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同时,由于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交际,美国语言家Hymes曾提出交际能力的四个要素,即语法性 (possibility)、可行性 (feasibility)、得体性 (appropriateness) 和现实性 (actually performed) 。后两者因素与文化直接有关。得体性就是所用的语言要符合相应的文化背景。现实性就是要使用真实、地道的语言,因此在教学中对文化知识的传递与导入能帮助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语言,以达到提高交际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宗炎.语言学与语言的运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