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esp理论论文范文

esp理论论文范文

esp理论论文

esp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是会计学的一门专业课,主要是帮助会计专业的学生提高阅读会计英文文献、了解中外会计差异和使用英语处理常规会计业务的能力。“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因此,针对现阶段我国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应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1.教师方面

①教学目标不确定,根据对湖南省内各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调研发现,“会计专业英语”课程已成为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但由于各高校的学生对自身学习的要求和对未来职业规划的不同,不同的高校会把“会计专业英语”课程分别设置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因此,在制定“会计专业英语”教学目标时会不一致。一种观点认为,“会计专业英语”就是大学基础英语的一种简单延伸,因此,该课程应仍以“英语”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而对其会计专业内容只是一带而过,在学习中主要学习对会计专业词汇及句子的简单翻译;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会计专业英语”应该注重“会计”,英语只是作为一种语言进行交流,因此,该课程应该主要讲的是会计专业内容,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国际会计,如国际会计准则、国外常规会计账务处理和国外财务报表分析等,课堂上讲解则以中文为主、英语为辅。这两种不同观点的存在,导致了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无法有统一规范的教学目标、课程定位和高质量的教学大纲,从而无法有权威的教材,影响教学效果。②教学方法单一,很多高校的会计专业英语课堂上常见的教学模式就是“翻译+词汇学习”,与大学基础英语教学模式一样。“会计专业英语”课堂上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对课本进行逐字逐句地进行精讲,大量的课堂时间侧重于对语法的讲解和对课文内容的翻译。因此,教与学常常呈现出一个“口头授予”的过程,无案例分析,无团队讨论,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很少,其主体性难以发挥,各种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没有得到恰当的应用,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好。③师资队伍不强,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由“谁”来讲授,一直是该门课程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高校普遍认为,“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应该由既具备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又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的教师担任。但从高校的调研现状来看,会计专业的老师上课,英语基本功欠缺,教授过程就是把课文翻译一遍,词汇中文解释一遍;英语专业的老师上课,其会计专业知识也欠缺,由于会计学有很强的专业性,英语教师教会计专业英语时往往会显得词不达意,无法正确理解和表述会计分录、会计报表等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因此,无论哪一种现象,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效果都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2.学生方面

经过调研发现,在本科院校中,许多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对会计专业英语课并不重视,有学生认为,会计专业英语就是“会计+英语”,简单地把会计科目由中文变英文;也有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根本不会有机会用到会计专业英语,因此他们认为会计专业英语这门课程实际用处不大;更有同学为了毕业,只注重四六级的英语学习,完全认为会计专业英语课程不必开设。因此,由于学生本身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对该课程不够重视,从而导致本课程的教学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ESP理念下的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思考

引入ESP理念到“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优化,能让学生在大学学习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未来工作所需的能力和知识。因此,针对目前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会计专业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1.明确教学目标

语言学家Strevens提出,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别要求而设计的课程,因此,课程内容必须要与通用英语有所区别,是为了某些特定的学科、职业而设计。基于专门用途英语的特点,会计专业英语教学目标应培养学生了解国际会计准则、掌握国际会计理论、处理涉外会计实务的能力,从而构建起“会计”知识与“英语”语言之间的桥梁。因此,会计专业英语应是为使会计专业学生掌握西方会计的专业知识,加强英语语言与会计专业之间的整体联系,从而能够在英语中体会和理解会计,在会计中学习掌握英语,达到能够熟练阅读英文会计文献和使用英语处理会计工作的目的而开设的一门课程。

2.教学方法多样化

基于人们开始强调学习者个人的需求和兴趣,良好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对于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引入ESP教学理念的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需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一方面,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教学方法还是需以讲授法为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课堂上对一些高难度的专业词汇及句子予以解释和翻译。同时,每堂课开始时,老师设计好问题进行上次课的复习提问,从而促使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工作,达到学生熟悉记住会计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和了解国外会计理论及实务的目标,使学生能认真对待会计专业英语课程。另一方面,采用讨论法和任务驱动法加以辅助教学,如在一学期的授课中,应至少安排一次全英文的案例讨论,要求学生查找最新的会计专业的英文文献进行团队分析讨论,然后,由各团队选出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该案例的英文分析总结,从而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同时也可促使学生了解最新的会计专业领域研究动态,以及了解国内外会计处理差异,增强课程的实用性,达到ESP教学目的。

3.提高教师水平

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授课水平有直接的关系,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ESP教学理念实施的保障。作为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的主讲教师,他们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会计理论与实务处理的异同,同时,又能流利地使用英语。经过对师资现状调研发现,会计专业的老师上“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的比例居多,因此,加强会计老师的英语培训是改善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一方面,利用假期让英语基础较好的会计专业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大学进行针对性英语强化培训,主要学习国外会计理论与实务,以及了解会计方面的最新研究趋势;另一方面,可以直接聘请外教,同时配备本校的会计专业老师进行跟班听课,这样,对本校的会计专业老师而言,既可提高专业英语水平,也可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方法,开拓视野。随着CPA(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专门英语测试考试的增加,以及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考试在我国的不断扩展,高端领域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为了适应未来工作需要,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专业英语的学习。

三、结语

esp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在项目教学实施之初,应先对酒店英语的性质进行定位,使其与教师平时所讲的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通用英语)分开,从而体现该门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优越性和可行性。笔者将从ESP教学的相关理论和酒店英语项目教学设计两方面,探究该课程实施进行项目化教学的必然性和实用性。

1.ESP课程及酒店英语的性质定位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ESP)的教学主张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而后,ESP教学理论和实践在多个国家得以普及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如今,ESP已经成为范围宽广、形式多样的英语教学领域。根据英国雷丁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保琳•C•罗宾逊的观点,判断ESP有两个标准。第一,ESP需是以特定目标为导向的英语教学;其次,ESP教学需建立在需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的不同,相应地就会设置各种不同的ESP。本文讨论的是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所设置的酒店英语。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酒店行业,教师需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通用语言——英语的运用能力。酒店英语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们用较为熟练的英语来处理酒店各部门所涉及的各项服务,这符合了ESP课程的第一个标准。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酒店行业对双语人才的青睐程度日益增加,这就要求酒店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好的英语交际能力,酒店英语课程的开设正好顺应了国际酒店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从而满足了“社会需要”这一条件。因此可以断定,酒店英语属于ESP课程。

2.酒店英语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原则

作为一门ESP课程,酒店英语在教学内容中强调酒店职业背景,并借助于情景交际活动来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实践,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由于这门课程属于技能性的课程,因此教师可以将项目教学法运用于其中,并从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从而进一步实现培养酒店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在对该课程的项目化设计中,笔者认为应先遵循以下四项原则。第一,目的性。课程项目的设计应以教学目标为准则,必须以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又要涉及新知识和技能。第二,实践性。即项目必须与学生未来的酒店职业实践紧密联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比如在该门课程的学习中,涵盖了前厅、客房、康乐、工程等各部门的工作,带有职业特色的项目设计有利于学生提前熟悉各部门的流程、工作。第三,相关性。即可将工作内容相关程度较高的任务模块合并在一起,通过这一方式,将同一个任务领域的几个单项任务模块合并,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某个服务链的运作。

二、酒店英语项目教学的设计要素及实践

在确立了项目教学的四个原则后,酒店英语课程项目化设置将会依照以下设计要素来逐步实施。

1.构建结构合理的学习小组

项目化教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不再以个人,而是以小组为考查对象。为了使项目化教学能够成功展开,教师在构建学习小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每组的规模限定在3~4人,人数不宜过多,否则会导致工作量分配不均和不足。同时,性别比例要合宜,考虑到酒店班的女生比较多,所以在分组时保证每组有一名男生,这种男女混搭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发挥各自优势。

(2)学习小组定期进行调整,让学生与不同的学习搭档进行交流、合作,在培养学生交际情商的同时,进一步体现了团队精神。

(3)学习小组的成员在一段相对稳定时间内(即在相对一段时间内组员组成情况未改变的情况下),每位小组成员在接到新项目的任务时应有不同的任务分配。比如这一次是做Informationcollection(收集资料)的工作,下一次就做Presentation(口头表述)、Role-play(角色扮演)或者是PPT制作。

(4)建立明确的小组合作规则,强调每位学生都应尽力完成自己分配到的任务,本着积极讨论、互相帮助、共同决定方案的原则完成小组工作。

2.通过课堂实践检验项目成果

在酒店英语项目化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将通过以下三个部分完成教学。

(1)教师的引导与发现。即老师根据不同的场景设置不同的项目内容,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为下一步的项目设计奠定基础。

(2)解决问题。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重难点,并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因此教师需要在这一过程中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实践,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

(3)项目成果展示。学生在完成相关的项目任务后,会在课堂上展示成果。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已不再是主导者,倘若把课堂比作舞台,教师就如舞台中的“旁白”,展示成果的学生相当于“表演者”,其他的学生相当于“观众”。而在成果展示结束时,教师和其他学生则充当了“影评者”的角色,对成果展示的内容提出异议或建议。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学生都会在“表演者”“观众”“影评者”的角色之间进行转换,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可以给予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空间,让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创造者,这无疑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评估检查

在结束了成果展示这一环节后,根据项目是否具有开放性、现实性、条理性和逻辑性等特点,教师对其做出总体评价,这里的评价包含了两个层面。

(1)小组学生内部评价与其他学生的评价

小组内部应有一个自省的过程,学生通过总结项目的设计及完成的具体情况,对自己当天的表现做一个评价;同时,其他学生也要对这组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通过这一方式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互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为下一次的项目学习提供借鉴。

(2)教师评价

esp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Dudley-EvansandStJohn认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法与普通英语教学法的差异有两点:学生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学生具有其专业领域的学习工作经验中形成的认知学习过程。而HutchinsonandWaters提出了专门用途英语有别于普通英语的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他们认为:语言学习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对于把英语作为外语的学生来讲,他们的“认知能力很强,但是语言水平很低。学生的专业知识可能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语言知识却很糟糕。”9在专业英语教学中,人们普遍认为专业英语教学应该对口,即给金融专业学生提供金融类文章的阅读,给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提供外贸英语类函电写作练习会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然而,动机并不仅仅只限于满足本专业的需要,金融类文字材料是否满足学生还需要情趣、快乐、创造和成功感来增添其学习的兴趣。与任何教学一样,专业英语需要内在的刺激:它一方面应满足学生作为学习者的需要,同时还应该满足他们作为该语言最终使用者的需要;学生应“从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

二、ESP课程的优化设计

在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利用学生已有的交际知识,如让学生阅读或讨论之前利用背景知识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学材料及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强调问题的求解过程而不是问题的答案。

(一)潜在的交际知识

在ESP课程开设之前,学习专业英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领域知识和交际知识,有些学生还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专业英语教师的一个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发展一种自觉的意识,从而使他们获得对知识应用自如的能力,无论是在语言、修辞结构还是交际技巧方面。学生拥有语言教师通常所不具备的专业知识,但是商人并不希望商务英语教师知道怎样经营一个企业,他们需要的只是怎样在商业活动中应用语言的知识——这只涉及到对一些商业概念和场景的理解。专门用途英语教师应该更多的扮演一个“咨询者”而不是陈述者的角色,善于给出建议,提供选择,允许学生在拥有信息量情况下做出决定。专业英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他们学习专业英语的热情。作为专业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互动型,即学生也可以是教师,因为他们具备更系统的专业知识,而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专业知识,让学生相互讲解,教师从中可以获得一些专业方面的感性知识。

(二)学习材料

学习材料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而专业英语与普通英语的最大不同在于所教内容。在教学中,使用真实的材料可以及时地对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作出回应。所谓真实材料,指的是学员在工作岗位中正在使用的材料,如学生使用过的商业报告,录音演讲或被推荐的阅读文章都有着正式出版的教材所没有的及时性和明确的目的性。所有的ESP活动在本质上应该模仿现实生活中的交际情形,因此创造者们应该找到满足教学需要的真实的语言材料。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竞赛、游戏和案例研究都是较好的交际活动练习。在此以案例分析为例加以说明。案例中一般都包含了许多真实存在的、较为复杂的问题。而且争议的解决都是开放性的,没有唯一的标准,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不会被唯一的答案禁锢思维。这种活动尤其适合小组完成。案例教学设置一个具体的案例,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景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创造良好的交际氛围。学生借此机会利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争辩案例中的多解问题,培养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学习风格

我们的文化也同样影响着我们的学习风格。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以对学习的态度和对语言的看法都是由国家文化、职业文化以及个人文化所共同决定的。例如,亚洲学生更倾向于接受结构化的学习方式,即有一个以权威面貌出现的教师,他们不太喜欢自主性的学习,并且对一个问题有多种可能的解答感到不愉快;拉丁裔的学生更愿意接受总体性的学习,喜欢灵活有调整空间的学习风格。在学习风格的确定中,学生的定位方式同样重要。善于视觉定位的学习者需要大量的阅读、记忆并辅以笔头练习;善于听觉定位的学习者,只需从听觉记忆中提取即可复述发音和意义;善于触觉定位的学习者则对触摸、位移反应最为灵敏,因此从游戏、戏剧表演中获益最多。这就需要专业英语老师根据学习者不同的定位方式掌握学生的需求,并灵活安排不同的课堂任务。

(四)任务型教学手段

Dudley-EvansandStJohn认为提高语言意识对于成功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时不可缺少的。他提出了“deep-endstrategy”,笔者将其称为“深入终端策略”,对于中高级程度的学生该策略比传统外语教学中的PPP法(即present,practice,perform讲解、练习和操作)更为适宜。“深入终端策略”就是设立一个任务并让学生去完成。实施“深入终端策略”包括在实施前提供准备的时间。在PPP法中,教学材料的撰写者会事先给出一个结论,告知需要和缺乏什么语言及技巧。尽管交际是不易预测的,而“深入终端策略”的优势在于让学生主动去进行活动由此反映他们的个人及职业世界。对于专业英语教学,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专业背景,激发和建立与之吻合的专业领域学习风格和技巧。如果观察和推论对于其学习风格乃至学习语言至关重要,我们也可尝试激发同样的过程。例如,利用学习金融的学生善于成本计算和处理图表的特点,培养他们如何运用英语进行此项练习,教学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这正是他们在专业中常常碰到的事情。香港大学对任务型教学的具体做法是,各专业(即理工科和社会科学等专业)的专业英语课采取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个档案(Portfolio)的方式,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课中所做的练习以及为此而进行的研究都被放入这个文件夹里。教师的角色只是进行大课讲座、小组辅导等,对学生的语言和应用能力进行及时的指导。

(五)教学中课堂大小的影响

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课堂的大小有很大的调整空间:一个ESP教师可以只有一个学生,也可以有几百个学生。

1.合适大班教学的条件

大班的概念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字来确定什么是大班。这个概念取决于环境、目的和经验。一项由语言学会进行的有关大班教学的研究计划调查显示,“大班”这一概念与教学者通常教授的班级规模有关。大班教学中,要使教师满意、学生受益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要研究怎样达到大班教学的最佳效果,咨询和观察学生应该是第一步。学习者知道不能仅仅依赖教师,他们会以合作的态度,互相帮助,分享笔记与彼此的想法。

2.改变学生人数

安排灵活可供选择的教学时间:在有可供利用的教室的条件下,教师在标准上课时间之外安排课程。(1)组合和拆分班级:较小的班级在听力练习时被合并为一个班级,由教师和学生自行控制,从而使开展口头练习得以实施;(2)拆分班级:教师们可以将班级拆分进行额外的教学;(3)组合教学:教师们互相参与其他教师的教学活动,观察和评估彼此的过程与材料;(4)要求主管部门增加资源,如教师,教室,资料等—以缩小班级规模或增加课外教学支持。同时,大班的概念不能用数字限定,它包括主观意识在内。小班也是一样,教授两三个学生同样需要灵活变通。“大班”给人的感受通常是负面的,但是考虑到大班带来的机会时教学情况却能得到改变。如Bolton曾将3个25人的小班合并为75人的大班。这样的结果是,在同样的时间内学员可以和更多的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3.改变教学手段

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手段:(1)允许学生互相咨询;(2)引入两人或小组工作;(3)书面作业的互相评估。其中,教师所扮演的是管理者而不是控制者的角色;学生的参与会减少噪音而不是增加噪音,交流和吵吵嚷嚷完全不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工作和发挥能力;独立能力源于教师对学生的信任,让其独立工作而不是在教学过程中被教师牵着走。

三、结语

esp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ESP;全球化;现状;策略

0.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间的交往与合作在不断地增多,既懂专业知识又懂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受到了社会各个行业的青睐。因此,国际通用语言英语的学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求,英语教学需要从传统教学转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简称ESP)又被称为专业英语,是指某一领域的专门英语,例如医学英语,贸易英语,科技英语等。我国的专门英语教学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相对于西方国家较晚。

1.我国专门用途英语学科的现状

近年来,为了实现培养符合现代化经济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各个大学包括高职高专都在进行英语教学改革。ESP教学是21 世纪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刘润清,1996)。高校开展ESP 教学势在必行,ESP教学应逐渐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蔡基刚,2004)。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当毕业面临现实情况时,大部分学生凭借多年所学英语知识仍然无法很好地应对日常工作,这种情况使我们意识到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仍然不少,尤其是ESP教学。1982年3月19日,在上海举行了ESP/EST学术讨论会,讨论会的内容涉及“ESP/EST教学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教材建设、师资培养及科研工作等各个方面”(杨惠中,张彦斌,1982)。国内于1988年和1986分别创立了《中国科技翻译》及《上海科技翻译》两种期刊。毫无疑问,这两种期刊的创立有利于ESP教学和研究在我国的发展,但这两种期刊所刊登的文章只局限于科技翻译的文章,所以这个时期的ESP研究文章数量少,研究内容单调,主要集中在对ESP概念性的介绍、ESP存在的理据和课程与教学实践上(占该时期文章总数的78%),实证性研究极少,只有2篇。(张艳,201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最近十年我国的ESP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文章数量迅速增多,研究内容明显丰富,这表明我国ESP研究正进入全面发展阶段。2000年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年会的三个中心议题之一就是ESP教学考察,许多院校也加强了对专业英语的投人 (韩金龙,2003)。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的ESP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和引进国外的ESP研究成果并且实证性研究相对缺乏,这与国外的应用语言学是恰恰相反的。“由于思辨性研究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经验色彩,缺乏科学的数据分析及论证,因而近年来许多学者一再呼吁采用实证性研究方法”(高吉利,2005)。与此同时,国外学者已将ESP教学研究范围延伸到了各个领域,而目前我国的ESP教学研究仍然停留在对个别课程教学方法和实践的摸索过程当中。许多院校的英语教学只是教学生如何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属于传统单一死板的“填鸭式”教学。在现如今的世界发展大背景下,英语学习不应是上述样子。在现代化大背景下,学习英语不再被看成仅仅是获得一种良好的教育,还应与职业、学业和就业相关的多种需求联系起来(李红,2000)。将来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刘润清,1996)。这就说明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我国ESP教学的发展策略

2.1 ESP教师

国内有关ESP 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文章大都由(英语)语言教师撰写论述,从理据引用到课程实践都试图证实,ESP 应归属语言教学,而非归属专业教学(刘法公,2001;范谊,1995)那么,究竟是由(英语)语言教师还是由专业课教师来承担ESP 课程的教学任务呢?换句话说,ESP课程 的教学范围如何定义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考虑到具体的ESP科目的专业化程度。关于EGP和ESP的联系与区别我们可以参看下列英语教学学科树形图(Tree of ELT)。

Figure 3 The tree of ELT

(Hutchinson & Waters,1991)大学英语教师都是英语语言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毕业生。他们英语基本功扎实,英语水平较高并且英语教学经验丰富,但如果他们教授专门用途英语课程(金融、商务、新闻,旅游等),所涉及的学科知识还有所欠缺。现在国内从事ESP教学的英语教师很少能够或者很少愿意从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的角度看待ESP教学,懂专业的教师不能够驾驭语言,能够驾驭语言的教师专业知识匮乏,偶尔有能够既驾驭英语又懂得专业知识的教师,他们却很少能够从教育学专业的角度把握教育规律及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得ESP这样一门特殊的语言教学课程总是因教师缺乏某一方面的理论指导而变得难以顺畅地进行。(姜毅超 李娜,2009)所以ESP 教师队伍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这支师资队伍的培养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

2.2 ESP教材

就ESP教材而言,我们应当编写选用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强调能力训练的教材。ESP教材编写方面最为重要的原则就是真实性(韩金龙),所以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不应太难,应具有通用性,恰当性,应尽量接近实际交际语言,要体现英语学习的实践性等。再次,我们要在教学过程当中应采用适当的现代技术,例如,光盘,互联网和电子邮件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材料和基于计算机的语料库。

2.3 ESP教学法

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现如今,这种教学方法与人才市场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ESP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改变教师的角色。(朱梅萍 沈忆文,2010)。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创造大量的语言及学科知识实践的机会,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积极与人沟通,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就可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结语

培养复合型人才是ESP教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尽管目前国内乃至世界学者对ESP的界定,学科性质和教学方法的论述仍然存在着争议,但是这些都不能阻碍ESP教学研究的发展。笔者就国内ESP研究的现状及发展需要提出了个人观点,希望对ESP教学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的一项调查.外语教学与研究[J].1996.

[2]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外语界[J].2004.

[3]杨惠中,张彦斌.ESP/EST学术讨论会在沪举行.现代外语[J].1982.

[4]韩金龙.ESP最新发展评述.国外外语教学[J].2003.

[5]李红.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和专业英语合作教学.外语教学.2001.

[6]张艳.国内ESP研究三十年综述(1980-2009).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7]高吉利.国内外语自主学习研究状况分析综述.外语教学[J].2005.

[8]陆伟成.ESP课程的特定性研究及任务型设计.中国ESP研究,2010.

[9]姜毅超,李娜.国内专门用途英语研究20年:回顾与思考,2010.

esp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ESP教学;师资建设;自我发展

教育部高教司在2001年颁布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对高职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明确规定: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可见,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实际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更侧重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为其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996年,刘润清教授就指出ESP教学已“成为21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刘润清,1996),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等人也认为ESP应是21世纪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方向,“将来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而就高职高专院校而言,ESP的教学尚未完全开展,师资组成、教师素质均不理想,成为制约ESP教学发展的瓶颈,因此,ESP教师的培训和发展迫在眉睫。

一、高职院校ESP教学发展现状

ESP即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是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ESP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某种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国内的ESP教学,真正开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秦秀白认为我国在ESP教学领域最早的研究成果是杨慧中的《科技英语的教学和研究》和《国外科技英语教学和研究动态》两篇文章。自此国内学者对ESP教学的研究不断加深,然而,目前我国的ESP教学仍处于发展阶段,无论在教学实践还是在教学研究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其中,ESP教师师资问题尤为突出,直接制约着ESP教学的效果。这一问题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尤为突出。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ESP教师大多来自原有外语系的普通英语的任课教师,他们虽有较强的英语语言功底和丰富的语言教学经验,但大多数都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并且除少数全日制硕士外,大多缺乏研究生学习背景,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而来自某专业中英语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在高职高专院校更是凤毛麟角。即便他们是某专业知识的行家,但在语言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方面,远远不能胜任ESP的教学。相对而言,聘用优秀的外籍教师从事ESP的教学似乎是较为理想的选择,但由于外籍教师对中国学生的外语水平不甚了解,且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偏低,因此,外籍教师的ESP教学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另外,高职高专院校的ESP师资队伍的稳定性、确定性都不高,这也不利于ESP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而ESP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不仅专业要精深,而且要能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Jarvis(1983)就归纳了专门用途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10项一般能力:分析专门用途英语和情景、评估教材以及相关的资料、评估学生的成绩、确定学习能力目标、设计和解释工作计划、规划教学和学习策略、规划个人辅导内容、编写教材、组织教学和评估教学目的。

可见,就业市场对专业英语的需要、社会对ESP教师的要求使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尽管随着新一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浪潮的兴起,ESP课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但专业英语(ESP)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滞后,导致ESP课程的教学效果远不如人意。笔者通过对河北省一些高职院校的调查分析,高职院校的ESP教学面临以下问题:

(一)师资匮乏

对照国外ESP教师的标准高职的ESP师资存在巨大差距。以河北某高职高专院校为例,从事一线英语教学的教师,绝大多数是语言文化类本科毕业生或研究生,他们分别在电子商务、酒店航空、涉外家政、图书管理等专业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为了开设ESP课程的需要,教学管理者不得不先从英语教师中挑选教师,虽然他们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并且长期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且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却缺乏诸如计算机、外贸、金融、航空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甚至于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还不如学生。这就形成了“外行”用英语讲授“行话”的怪圈。这一状况必然影响ESP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大多英语语言基础较薄弱,缺乏语言教学的技巧,无法用英语熟练的讲授本专业知识。以计算机专业的老师讲授计算机英语为例,这部分教师的优点是在计算机方面专业过硬,且长期从事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并有一定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但大部分缺乏语言方面的专业训练,不能流利自如地用外语表达自己的思维,甚至有的教师英语发音不规范,语音语调不流畅。

可见,高职高专的ESP教师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真正满足ESP教学的需要。

(二)ESP教学组织松散、管理混乱

ESP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在于教师本身,也在于学校的政策支持。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ESP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ESP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并且,高职高专院校并未对ESP教师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外语+专业的教学构想,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在资金不足、师资匮乏、教材不精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实施ESP的教学设想,更谈不上与社会接轨、与国际接轨了。

以河北某高职院校传媒系为例,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均是英语教育或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从事ESP教学之前根本没有受过传媒专业的专业培训,传媒方面的术语只停留在语言层面上,根本不知道其所以然。而该专业学生用的英语教材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大一用的是徐小贞主编的《希望英语》,大二开始用程晓棠主编的《致用英语》,无论那本教材,也只有个别章节可能涉及到传媒方面,多数仍是公共英语的范畴。而且,学校在专业英语教学方面,缺乏统一管理和组织测试,测试试卷往往由任课教师自行设计,试卷的难易程度和可信度参差不齐,根本没有达到SEP教学考评、测试和检测教学内容的目的,也就是说该专业的ESP教学形同虚设。

可见,从领导层面上来看,高职高专的ESP 教学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计划、教学安排、教学评估等方面尚未科学化、系统化。

(三)教师转向ESP教学的意识淡漠

从ESP教师的来源看,由英语教师转化为ESP教师和由专业教师转化为ESP教师都非一蹴而就的事。都需要跨专业学习,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本文侧重论述英语教师向ESP教师转化。谈到ESP教学,许多英语教师难免会抱有畏难情,缺少长远的计划和稳定的工作状态。由于公共英语或英语专业的教学更多的是语言、文学层面上的教学,英语教师已经构建起了坚实的语言文学词汇结构和常规思维。要改变多年形成的语言习惯,构建某一学科的专业语言结构绝非易事。另外,英语教师对学校发展的专业变化不知情,对自己将来的专业导向也不明确。加之,学校对ESP教师转化的扶植力度不大。使得英语教师转向ESP教学的意识极为淡薄。

二、高职ESP教师教育的途径的和自我发展

要加强ESP教学,必须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ESP教师队伍。有了专门的ESP教师,才会有ESP教学法的研究者、教材编写者、课程设计者和评估者等。ESP课程教学,是以英语为载体的专业教学,本文要讨论的是英语专业教师向ESP教师发展的途径。

(一)高职院校的政策支持

首先,高职院校要本着适应市场,负责学生的态度,着眼于储备或培养一支专职的ESP教师队伍,在引进高素质ESP人才的同时,扶植一批有志于ESP教学的EGP教师。

公共英语教师转化为ESP教师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跨专业、跨文化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高职院校为了学校长远的发展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督促机制,增强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校内,学院可以通过开设不同专业的培训班和校内学习的方式,对公共英语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确定培训目标,制定培训大纲。通过培训使教师能准确掌握专业术语及中英文互译;基本掌握相关理论课程的基本原理、结构、工作方式。学院还可以适当减免转型教师的工作量,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专业学习

走出去,学院可以组织有效的校外学习,并搭建起ESP教师与行业专家的沟通桥梁。使ESP教师在这个组织中结交认识行业中的从业者,以便能经常与他们保持沟通和交流,来获取最新的行业信息和业务案例。ESP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现代信息素养,才能进一步选择适合自己和教学深度的信息充实更新课堂内容,

(二)英语教师的自我发展

高职ESP教学对师资各方面的要求要高于基础阶段,教师需要具有多种素质和技能。Dudley Evans&St.John(1998)就指出ESP教师应从五方面进行自我发展即拥有五重身份:教学者、课程设计者和教材提供者、合作者、研究者及评估者的ESP实践者。笔者认为高职院校ESP教师应该主要从以下方面加强自我发展:

1.提升自身的语言与专业能力。据调查,高职院校的很多英语教师的学历还停留在本科水平,难以满足ESP教学对高水平专业英语以及相应教学法知识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和学院发展的需要,高职英语教师要有克服思维定式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向ESP教师转化的浪潮中,寻求进修学习和跨学科学习等继续教育机会,以提升语言与专业能力,实现自身业务能力的升华。

2.形成反思教学的习惯。在从事ESP教学中,教师难免会遇到超出自己现有能力的难题,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完善教学,不断地弥补自身的欠缺和不足,真正实现ESP课程教学目的。反思习惯的形成无论是对普通英语教学还是ESP教学都是适用的。

3.注重合作性。ESP的教学要想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ESP教师与行业专家(包括专业课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也只有这样ESP教师才能及时搜集到与教学知识密切相关的资料,了解国内外教学的最新动态与方法,并加以选择吸收、改善教学以补充教学内容的不足。

esp理论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ESP教材 问题 对策

引言

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特定目的和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蔡基刚,2004)。就其内涵,Hutchinson 和 Waters(1987)把ESP分成EAP (学术英语) 和EOP(行业英语),前者注重学术技能,后者注重职业目的。但他们同时都强调应该把ESP视为一种教学方法而非教学结果,强调技能培养而非知识讲解。

随着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日益频繁的交流,社会对各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加剧,而ESP教学则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内大学英语改革的深化,ESP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各高校在ESP教材建设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国内ESP教学的发展。

一、高校ESP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编写理念过于遵循传统

教材编写必须要有理论作为指导,国内ESP教材编写者大都遵循传统的教材编写理念。(高嘉Z,2009)主要表现在突出语言点和句法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培养相关专业领域的交际能力。调研结果表明,目前出版的ESP教材有的以专业词汇、语法句法为重点,有的是国外材料片段的拼凑,有的甚至照搬照抄国外原版教材,没有很好地结合学生和行业的实际需要,所以教材编写缺乏一定的理论性、系统性和易读性,难以真正解决ESP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而阻碍了ESP 特色教学发展和提升。

2.内容选取相对主观

优秀的ESP教师并不一定是合格的ESP教材编写者。国内相当数量的ESP教材是以各校选编或者教师自行编写为主,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的编写者就是多年从事ESP教学的教师,但是没有专门接受过教材编写理论及实践方面的专业培训,内容偏重语法句法而忽略了语言的应用;有的是国外专业书的片段拼凑,有的甚至照抄照搬国外原版专业英语教材,难度大大超过学生已有语言与专业水平,阻碍课堂交际活动的开展;还有些编写者虽然懂一些专业领域知识,但缺乏英语教学及ESP相关理论,所以编写出来的教材不是普通英语和专业词汇的叠加,就是专业领域翻译教材,学生除了学到一些专业词汇外,语言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

3.形式相对单一

众所周知,综合语言技能的学习任务,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体会更加真实的语言环境。根据严明调查发现,目前国内ESP教材编写往往缺乏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所选内容多重视阅读、翻译和写作等传统型的练习为主,实用性不强。对语言材料,尤其是口语、听力等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教材非常少。即使有少部分ESP教材涵盖了听说训练,但其难度也远远大于学生的实际领悟水平。部分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专业文献读写为主,没有其它应用语言的形式。还有一些任务形式过于死板,只有阅读理解似的客观题,缺乏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任务形式。还有的在教材内容的展示形式上也极其缺乏现代技术手段,只有纸质教材,没有立体教材。由此,目前的教材与现代意义上的ESP外语教材所要求的要培养学生专业相关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4.教材内容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目标的要求

只有完全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的ESP教材内容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学习者语言应用能力的目的。然而,当前市场上的ESP 教材在各专业的学科定位上尚存在较大的模糊性,即没有明确将EOP和EAP区分开来。比如,《旅游管理》作为EAP课程与《旅游英语》作为 EOP 课程所面对的应用对象截然不同。前者是针对旅游管理人员各方面能力培养而开展的课程,后者则是专门针对导游从业人员的相关课程。但是在实际的ESP教学中,往往因为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模糊了各类专业教材的边界性,从降低了部分 ESP 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据对某大学不同专业 ESP课程和教材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在调查的 11 套ESP教材使用中,仅会计学专业英语教材受到普遍欢迎。由此可见,教材的编写和选用,极大地影响着高校ESP课程的教学。

二、高校ESP教材建设的对策思考

首先,教材编写者需重视理论研究,注重教材理论性。任何一本教材的编写,都要以教学大纲为基础,而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必须有理论指导,诸如语言学理论、教学理论与专门用途英语相关理论研究等;其次,须研究学生的实际需求,注重教材实用性。ESP与普通英语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学习者有其特殊的学习需求,因而需求分析是ESP教材编写的前提;再次,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ESP教材的编写除了要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和实用性外,教材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上体现课程设计的理念;最后,教材评估是后续非常重要的环节,注重教材评估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Dudley-Evans T.&St John M.Developments in ESP: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2]Hutchinson.T.& A.Water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02).

[4]高嘉Z.高校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建设[J].外语界,2009(6).

[5]王嘉铭. 英语专业ESP 教材建设的困境与反思[J].海外英语,2011(04).

[6]严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8.

[7]张世云.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框架构想[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1999(2).

esp理论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ESP,教学现状,师资培训

随着国际间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加深,社会需要大量的既懂英语,又精通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我国的英语教学在低龄儿童中的普及使我国中小学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意味着基础英语教学在中学阶段的完结。大学英语向ESP 转型成为21世纪大学英语教学的新主流(刘润清)1996。

一、国内ESP教学现状分析

大量的研究文章使我们对ESP的认识加深。但是数量的激增并没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我国高校的ESP教学水平。罗毅等(2008)在6所(二类和三类)高校进行的关于对ESP教学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表明:74﹪的学生对ESP教学不满意。86﹪的学生表明教师授课语言全部为或以汉语为主。83﹪的学生反映课堂上ESP教师仅用阅读和翻译法教学。调查还发现:高校ESP 课程开设的时间不统一。有的大三开设,有的在大四开设。而且被调查的院校都没有专门的ESP教研机构。

针对以上研究和笔者采访调研,目前国内部分高校ESP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1对ESP不够重视,课时严重不足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只注重学生英语基础能力的提高。紧抓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过关率,使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在两年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无暇顾及ESP教学。1999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规定:高校应在大三或大四时开设专业英语教学及ESP教学,学时不得少于100课时。提高学生的专业文献阅读、翻译、写作等能力。确保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但是很多高校由于师资薄弱、资金短缺等原因未能按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安排ESP教学。在多数开设ESP大学英语的系部调查表明:每周2学时,只安排一个学期的课,即不足40个学时。这导致在专业英语教学阶段,老师和学生在课上、课下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

1.2ESP教材质量不高,教学方法单一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媒介和载体,是教学大纲具体要求的体现,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国内ESP教学没有统一规划的教材。缺乏统一的、实用且趣味性强的教材也是制约ESP大学英语发展的关键因素。此外,ESP教学组织、管理较随意。大部分高校缺乏统一的ESP教学、管理、科研部门。教师分散的隶属于所在的系部。教师多是原专业课教师。英语的灵活应用能力不强,功底不够扎实,因此上课方式单调、枯燥。多采用语法翻译法,授课语言多为汉语。由于缺乏专门的教研管理机构对各系部或学院的ESP教学进行监控,ESP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参差不齐,因此大部分高校ESP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提高ESP教学质量的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提高ESP教学质量对策如下:

2.1提高对ESP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在完成大一、大二的基础英语教学后,ESP教学应视为更为重要的阶段。通过ESP教学帮助学习者将已有的英语基础知识与本专业知识有效结合起来。着重训练学习者在本专业知识领域的目标语和母语的转换,其中包括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使学习者积累数年的英语基础能力为日后的工作、生活交流服务。

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对ESP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系部因为师资力量不足而不开设ESP专业英语课。因此笔者在此呼吁各高校应充分重视ESP教学的重要性,使其先进的ESP教学发展成为本校的优势品牌,使其培养的人才在英语学习、应用能力上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实用性。

2.2加快ESP师资培训

目前承担ESP教学的教师多为本专业的专业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知识过硬,有利于在课文讲解时及时扩展,组织讨论与学生产生共鸣。但是专业课教师的英语功底不如英语教师深厚。专业英语课文中的句子结构难、词汇难。这使能胜任ESP教学的专业课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大部分高校ESP教学只开设一个学期的课,且课时严重不足。因此ESP师资培训包括教师数量和质量的培训应给予充分重视。在此笔者针对师资培训提出四步走策略。

一方面,学校可选派一些外语基础好,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师出国接受ESP教学培训。这有利于专业课教师快速功刻语言关,并且可以掌握国外ESP的先进教学理念。但是这需要学校和个人共同承担。另一方面,加强自培。各高校应该设立专门的ESP教学管理机构,定期组织ESP教师进行教研,科研,组织ESP教师间的讲课大赛。第三,加快基础课大学英语教师转型。鼓励并选择一些基础课大学英语教师进入ESP教学队伍。通过与专业课教师的讨论、学习使其承担文科类ESP教学任务。为了有效实现基础课大学英语教师向ESP教师转型,基础课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大量阅读,拓展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英美等国家ESP教学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这些国家的ESP教学、科研水平较高。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阅读ESP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并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总结,逐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第四,充分发挥ESP教师教研交流平台的作用。2011年5月7日,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成立。委员会由国内从事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教师、学者和社会人士自愿组成。目的是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和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各高校应积极鼓励ESP教师参与此类全国范围内的研讨。对参加研讨会的教师给予费用补贴,充分调动教师自我提高的积极性,不断了解ESP教学的发展动向。

三、结语

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英语交流能力有了新的要求。过去只注重英语基础知识能力。但是这已经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英语要与某专业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ESP教学将成为21世纪高校英语教学的主流。而我国目前的ESP教学质量不高,ESP教学现状有待改善,这需要社会、各高校、ESP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随着对ESP教学重视度的提高和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我国的ESP教学一定会逐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更好的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英语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 — 记英国的一项调查[J].外语教学和研究,1996(2).

esp理论论文范文第8篇

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特定目的和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蔡基刚,2004)。就其内涵,Hutchinson 和 Waters(1987)把ESP分成EAP (学术英语) 和EOP(行业英语),前者注重学术技能,后者注重职业目的。但他们同时都强调应该把ESP视为一种教学方法而非教学结果,强调技能培养而非知识讲解。

随着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日益频繁的交流,社会对各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加剧,而ESP教学则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内大学英语改革的深化,ESP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各高校在ESP教材建设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国内ESP教学的发展。

一、高校ESP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编写理念过于遵循传统

教材编写必须要有理论作为指导,国内ESP教材编写者大都遵循传统的教材编写理念。(高嘉?Z,2009)主要表现在突出语言点和句法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培养相关专业领域的交际能力。调研结果表明,目前出版的ESP教材有的以专业词汇、语法句法为重点,有的是国外材料片段的拼凑,有的甚至照搬照抄国外原版教材,没有很好地结合学生和行业的实际需要,所以教材编写缺乏一定的理论性、系统性和易读性,难以真正解决ESP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而阻碍了ESP 特色教学发展和提升。

2.内容选取相对主观

优秀的ESP教师并不一定是合格的ESP教材编写者。国内相当数量的ESP教材是以各校选编或者教师自行编写为主,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的编写者就是多年从事ESP教学的教师,但是没有专门接受过教材编写理论及实践方面的专业培训,内容偏重语法句法而忽略了语言的应用;有的是国外专业书的片段拼凑,有的甚至照抄照搬国外原版专业英语教材,难度大大超过学生已有语言与专业水平,阻碍课堂交际活动的开展;还有些编写者虽然懂一些专业领域知识,但缺乏英语教学及ESP相关理论,所以编写出来的教材不是普通英语和专业词汇的叠加,就是专业领域翻译教材,学生除了学到一些专业词汇外,语言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

3.形式相对单一

众所周知,综合语言技能的学习任务,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体会更加真实的语言环境。根据严明调查发现,目前国内ESP教材编写往往缺乏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所选内容多重视阅读、翻译和写作等传统型的练习为主,实用性不强。对语言材料,尤其是口语、听力等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教材非常少。即使有少部分ESP教材涵盖了听说训练,但其难度也远远大于学生的实际领悟水平。部分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专业文献读写为主,没有其它应用语言的形式。还有一些任务形式过于死板,只有阅读理解似的客观题,缺乏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任务形式。还有的在教材内容的展示形式上也极其缺乏现代技术手段,只有纸质教材,没有立体教材。由此,目前的教材与现代意义上的ESP外语教材所要求的要培养学生专业相关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4.教材内容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目标的要求

只有完全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的ESP教材内容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学习者语言应用能力的目的。然而,当前市场上的ESP 教材在各专业的学科定位上尚存在较大的模糊性,即没有明确将EOP和EAP区分开来。比如,《旅游管理》作为EAP课程与《旅游英语》作为 EOP 课程所面对的应用对象截然不同。前者是针对旅游管理人员各方面能力培养而开展的课程,后者则是专门针对导游从业人员的相关课程。但是在实际的ESP教学中,往往因为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模糊了各类专业教材的边界性,从降低了部分 ESP 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据对某大学不同专业 ESP课程和教材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在调查的 11 套ESP教材使用中,仅会计学专业英语教材受到普遍欢迎。由此可见,教材的编写和选用,极大地影响着高校ESP课程的教学。

esp理论论文范文第9篇

项目合作教学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一、引言

随着复合型应用人才需求的持续增长和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有专家认为“ESP教学将成为21世纪的英语教学主流”(刘润清,1996:1-8),“大学英语教学在性质上就是专门用途英语”(蔡基刚廖雷朝,2010:50)。然而,综观目前大学ESP课程教学现状,仍存在着课程目标不清,教材混乱,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匮乏,评估手段不合理等问题,造成“专门用途英语研究和实践处于无序状态,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严明,2009:76),既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又无法适应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严重阻碍了ESP课程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解决上述问题对于提高ESP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尝试从以项目为核心的合作教学的角度来探索新的ESP课程教学模式,以期对当前ESP课程教学改革有所启发。

二、基于项目的ESP课程合作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基于项目的ESP课程合作教学模式是指在项目教学与合作教育理论指导下,以项目完成为主线,通过多方合作教育的方式,整合资源优势,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ESP课程教学的新模式。在这种新模式下,学校、企业、专家、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共同参与到整个项目的完成过程中,从学生学习和行业需求出发,合作制定教学目标、合作编写教材、合作教学、合作评估。

三、理论依据

1.项目教学理论。项目教学理论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语境学习理论为依据,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学就是以真实或模拟的工作任务为基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各种校内外资源完成一个相对独立项目的信息收集、方案的设计和项目的实施,并获得最终评价。学生通过杜威“做中学”的理论,在该项目的进行过程中,了解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学习和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获得知识和技能。

2.合作教学理论。基于群体动力理论、社会凝聚力理论和群际接触理论的合作教学理论源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盛行的合作授课理论,其代表人物为鲍文斯和胡卡。这种理论提倡两名或多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协作、共同授课,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本文的ESP合作教学是指由学校、企业、专家、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加入到同一个ESP课程的教学,共同对同一学生群体的教学负责,使教学力量最优化、教学组织最佳化、教学效果最大化。

四、模式的构建

这种基于项目的ESP课程合作教学模式构成要素主要包括项目、学校、企业、专家、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包括五个基本环节:项目筹备阶段(校企共同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行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寻求恰当的项目)、项目确定阶段(校企共同确定项目教学目标和任务)、项目材料编写阶段(专家、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根据行业最新发展编写教材)、项目实施阶段(明确教学内容,学校、企业、专家、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共同参与,指导学生完成项目)、项目评估阶段(校企共同确定评价方式和评价指标,多方评价与多元评价相结合)。这五个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顺序和流程就构成了基于项目的ESP课程合作教学模式。其具体架构如图1所示。

在基于项目的ESP课程合作教学模式中,项目是整个模式的中轴和主线,学校、企业、专家、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在进行充分的需求的基础上,合作制定教学目标、利用校企资源优势合作搭建教学平台、合作设计学习环境、合作编写多样化,时代化,生动化的教材、灵活并动态地进行合作授课、合作对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五、模式的特征和优势

1.基于项目的ESP课程合作教学模式是实现ESP教学目标和落实教学内容的有效手段之一。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以英语语言知识为语言媒介和基础,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语言运用能力。基于项目的ESP课程合作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得到良好的语言操练,使语言交际能力在与专业相关的语言环境中得到培养。从本质上讲,ESP教学不单是英语知识的教学,也是英语运用能力的教学。

2.基于项目的ESP课程合作教学模式中,不仅参与教学的团队之间是一种跨学科的合作关系,学生之间的活动也是合作与协同的关系。这种教学模式会促使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校企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这种氛围为语言学习者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消除了他们之间交流的障碍,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3.基于项目的ESP课程合作教学模式关注教学过程的经历和体验,在通过合作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校、企、师、生多方受益,是一种开放而民主的教学模式。

六、结语

基于项目的ESP课程合作教学模式是项目学习与合作教学理论在大学ESP课程教学中的新应用,它集中了多方的优势,有效整合了各种资源,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模式。当然,这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还受很多因素的制约,比如ESP的合作教学要求团队成员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合作的具体内容,愿意接受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接受合作的形式和内容,培育合作的教学和工作环境;由于该教学模式涉及多关系之间的合作,会受到诸如行业、管理等更多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更细致,科学地安排合作成员的角色和职责。另外,合作教学需要参与者的互相尊重与协同工作,需要用足够的时间规划和分配职责,客观地评价教学参与者的优势和劣势,以弥补个体的不足。

总之,基于项目的ESP课程合作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崭新的ESP教学手段,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所没有的优势。它为学习者创造了真实的ESP课程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的一项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6.(2):18.

[2]蔡基刚,廖雷朝.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 [J].外语教学,2010,(6):47-50.

[3]严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esp理论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ESP,交际模式

 

一、ESP及ESP教学模式

1、ESP 综述:

国外对ESP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二战结束,西方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专业领域的研究交流,促使英语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功效性,因此专门用途英语应运而生。到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传统语言学从英语用法的描述研究转向语言的实用交际,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理论中的“语域理论”从社会角度研究语言变体,推动了ESP教学模式的正式开始。随后,在1987,Hutchinson and Waters将外语教学分类为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和GE(GeneralEnglish)两大类, ESP又可以分出EAP(Englishfor Academic Purposes)和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Purposes),即学术英语和行业英语。Jordan(1997)根据EAP特点,又细分为ESAP(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purposes)和EG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两种。专门用途英语(ESP)的发展经历了下面几个发展阶段:一、语域分析阶段。其典型的代表人物有PeterStrevens, Halliday 及John Swales。二、修辞或篇章分析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Henry Widdowson, John Lackstrom, 和LarrySelinker,三、目标情景分析阶段。在这一阶段专业英语相对于一般英语的特殊性显露出来。其代表人物主要有JohnMunby。四、技能与策略分析阶段。尽管该阶段有了质的飞跃,主要探讨的是学习者的思索过程,但是它并没有指出学生如何才能学会专门用途英语,也许这就是第五阶段的核心任务。五、以学习为中心阶段。这一阶段是一个正在发展的阶段,它关注的是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过程,即如何高效率地学习语言(严明,2009)。其代表人物有Hutchinson, Waters等。

国内ESP教学大至分成两个阶段,引进阶段和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即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为引进阶段论文格式范文。1978年杨惠中教授在其《国外科技英语与研究动态》一文中第一次谈及专门用途英语教学。80年代初科技英语(EST,English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热在国内兴起教育论文,使得“专门用途英语开始受到广泛的研究和实践”。这些研究多是关于ESP理论自身的探讨(理论基础、学科性质、与GE的关系)、国内外发展现状的介绍以及ESP的元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杨惠中等学者。

第二阶段是从9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当时学术界各个领域研究的深入,国内关于ESP的研究也开始出现增长的势头,这一阶段的研究多集中于ESP教学普遍规律的探讨,包括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师教育、教学法)、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阅读、听力、写作、翻译)、课程评价(ESP语言能力测试)以及教学改革与发展、复合型人才培养等问题。同时也对ESP教学特殊规律进行研究:以具体专业的教学为例(商务英语、法律英语、师范英语、医学英语等)对ESP的教学方法、特点及实践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管春林、刘法公等;

根据现有的文献综述,笔者发现在ESP教学的研究中,理论多于实践,但将地方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与ESP教学相联系起来的不多,因此,本文将ESP教学理论与本校中的国贸专业相结合进行研究,重点分析目前流行的ESP 教学模式,分析其它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运用交际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与跨文化交际中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护航。

2、ESP教学模式概述:

ESP教学模式是指以语域理论为指导,以培养特定专业的学生所需的英语能力为教学目的,将英语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马蓉,2010)。本文中所提及的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即课堂教学模式。它不但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一种将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的整体、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操作模式。其课堂教学模式又分为:语法翻译模式,浸没模式(Immersion)交际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本文则主要探讨交际模式的特点及其在国贸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二、当前教学模式分析

大学英语ESP教学能否顺利进行,不仅与学生的英语基础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且与教学模式运用得恰当与否有关。恰当的教学模式是保证ESP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因为在进行ESP教学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这说明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选择何种恰当的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则成为我院国贸专业ESP教学的焦点。下面的几种教学模式则是ESP教学中的常用模式,其利弊将会逐一分析。

语法翻译模式产生于19 世纪中期的欧洲,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讲授语法知识,重视理性。把翻译当成教学目的和手段,注重阅读,注重对原文的学习,进而培养学生阅读外语的能力。ESP教学在国内的发展时间较短,在实际教学中多流于形式。多数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翻译教学法,忽略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另外,该教学模式强调死记硬背,教学方式单一枯燥,课堂气氛也较为沉闷,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浸没式模式(Immersion),一种特殊的“语言和内容融合”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学科内容而不是语言技能,即学生是通过掌握符合他们所在年级水平的学科技能和学科知识来习得语言技能。这一教学模式“践行了‘保护性专业课程’和‘附加性语言课程’教学模式”(袁平,2011),其重点是学习专业知识,第二外语则是附带品。而大学英语ESP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来掌握英语这一语言,其重点是学习语言教育论文,附带品是学习专业知识。这与我院国贸专业学生所开的专业英语是有区别的。大三所开的专业英语重点是学习专业知识,语言是附带产品,这与浸没式教学模式是大同小异的。该模式课堂教学没能给学生提供广泛交流的机会,学生很少能够在课堂上进行表达,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上有所欠缺。且各语言教师为了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学科内容,在教学中采用的与学生沟通的交际策略是以学生已经具备的语言水平、语言技能为标准,因此,学生在学习学科内容方面,很少遇到来自语言方面的挑战。毫无疑问,该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对于语言基础差的班级,这种教学模式难以实施。

任务型教学是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语言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任务型教学模式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使学习者使用目的语参与到理解、处理、输出和互动之中”(D.Numan, 2000)。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该模式很少提到评价的环节,威尔斯认为应“尽量发掘学生的优点,多给学生正面的反馈而不是指责”(Willis,1996:61),几乎没有提及任务完成情况和语言使用情况该如何评价,这样不利于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因为在中国英语是作为外语来学习,如果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点一点都不清楚的话该如何进行任务又如何能完成任务”(娄佳丽,2011)。另外,采用此教学模式时对任务的选择、任务的组织和任务的难度不容易把握论文格式范文。

三、交际教学模式及其在国贸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上个世纪70 年代初期,交际模式产生于欧洲共同体国家之中,威尔金斯,这一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提出“外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不仅能用正确的外语语音和语法结构来表达思想,而且还能在特定的语境中能够正确地,创造性地使用外语”(DA Wilkins,1972)。交际教学模式强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达到交际的目的。

交际模式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交际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人”的因素,课堂的交际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目的,用恰当的方法把语言学习和语言应用结合起来。教师的责任是对教学活动进行选择、组织以及促进交际活动的开展。教师要意识到ESP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习者;二、语言是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教学过程就是交际过程,提倡在交际过程中学习语言,外语学习是逐步提高、完善的过程,因此对待学生在交际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在活动结束后可进行适当的指正。

ESP 作为在特定语境、特定行业中使用的英语,教学内容要贴近某个专门行业,通过让学生全面熟悉英语在该行业中的表现来掌握英语的表达规律。而我院的国贸专业大学英语课堂上的ESP教学将商务英语与大学英语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接触商务英语等这些他们毕业后最可能从事的行业英语教育论文,这样可以让他们尽早建立起专门用途英语的词汇体系,掌握这些文体的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表达规律。让他们在大三时开设的专业英语课中尽快适应。ESP 英语的教学中心依然是某专业的英语,即语言本身,而不是某专业本身,因此它是基础教学的扩展和延续,是从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向专业英语应用技能培养的过渡,也是实现培养国贸专业人才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后期融入专业英语教学,有利于在大三时专业英语的开设前,为学生对课堂的理解打下基础。国贸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培养目标具有双重性,即商务专业技能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两点使得交际教学法可以在大学英语ESP教学中得以运用。交际模式强调的就是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能够正确的使用英语,而国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大环境就是与外国人打交道,需要用英语沟通。经过上述分析, ESP交际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高。在国贸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且我院国贸专业的大学英语授课模式都是小班授课,有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组织,及角色扮演的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则为交际教学模式的运用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四、结语:

交际模式虽然适合我院国贸专业大学英语ESP教学,但它并不是一剂万能药,适合于所有的专业英语教学。成功的教学在于理论的正确指导,在于教师采用与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并立足于现状,对不同的专业英语教学,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并根据特定学生群体具体情况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最大程度地从课堂上受益。

参考文献:

[1]DA Wilkins Linguistics in languageteaching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2

[2]David Nunan. Designing Tasks for theCommunicative Classroom[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管春林,试论需求分析在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意义和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3)

[4]刘法公.论专门用途英语的属性与对应教学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25-27.

[5娄佳丽,对威莉斯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评述[J] Overseas English2011(2)

[6]马蓉ESP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 科教文汇2010.3

[7]严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7)

[8]杨惠中国外科技英语教学与研究动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78/03

[9]袁平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沉浸式双语教育及其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 2011(4)

esp理论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专门用途英语 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势头迅猛的21世纪,我国外语人才培养规格已由基础型人才、交际型人才向专门性、综合性人才过渡,这就呼唤着大学英语教学的转变:由原先的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主流转向将英语教学与某一专业知识或某一学科结合起来的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但在中国它毕竟还是新生事物,仍处在论证和尝试阶段,还需要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和探索,使其不断发展、丰富及完善。

一、ESP理论特征

ESP诞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迄今它已经成为全球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教学圈里成就最突出的领域之一。到底什么是ESP?ESP的真正含义又是什么呢?对此,许多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Tony Dudley-Evans,ESP学报的编辑在总结其他学者结论的基础上,从绝对特征和可变特征两个方面对ESP的概念进行了扩充,从而澄清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ESP认识上的种种误区,并阐明了其真正的意义。

ESP的定义(Tony Dudley-Evan,1997):

绝对特征:ESP专门用来满足学习者的特殊需求;ESP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基本方法与课堂活动都与其自身所涉及的具体学科相关;根据语法、词汇、语篇及学科门类的不同,ESP所采用的语言风格也会作出相应的调整。

可变特征:ESP可能与某一具体学科相关或者为之专门设计;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ESP可能使用不同于普通英语的教学方法;ESP可能是为成年学习者设计的,他们要么具有高等教育学历水平,要么处在某个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场所。但它也可以为中等学历水平的学习者设计;通常,ESP是为具有中级或高级水平的学生设计的;绝大多数ESP课程采用的都是英语语言体系中最基础的知识。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ESP可以但不必一定为某一具体学科设计,也不必一定以某一年龄段或能力水平为标准,ESP应被看做是一种“教学方法”,或者是Dudley-Evans所描述的一种“思维态度”。这与Hutchinson对ESP所下的结论相似,准确地说,ESP不应被看成某种特别的语言产品,而应被看做一种语言教学方法,以学习者具体、明确的学习动机为指导。

二、ESP理论对大学专业英语改革的启示

依据ESP的理论,如何指导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与研究,从而使其更科学、更适应时代的要求,这成为我们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1.ESP的教学模式

目前在中国高校外语学习中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大型课堂教学模式及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等。ESP作为一种探讨各种基于学习者需求的语言教学与语言学习方法,毫无疑问必须遵循相关学习理论中的学习规律。由于ESP教学的首要原则是学生的需求,因此它并不一定会完整地采用特定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多媒体ESP教学模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ESP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ESP对教师有专业与语言的双重要求,传统的师范外语专业培养出来的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偏向纯语言知识的传授,因此已无法满足ESP教学的要求。目前我国外语师资培养结构还不合理,ESP教师教育专业存在空白,也没有一个重新培训教师的成熟体系。ESP教学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支稳固的师资队伍,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师资培训结构进行整合,尽快建立相关体系或模式培养ESP英语教师。争取让更多的有研究生学位且有专业背景的英语教师教授专业英语,在已有的专业英语渗透的基础上,全面应用ESP的理论实践于专业英语教学,尤其是至关重要的目标需求分析与学习需求分析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要得到充分的贯彻执行。当然,对外语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是必要的,这主要包括:(1)在思想和心理上让英语教师做好准备,使他们明白,尽管基础英语在绝大多数学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会消失,但是部分教师的“转型”是不可避免的;(2)鼓励年轻的具有硕士学位的外语教师跨专业攻读其他专业的博士学位;(3)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业务交流,结成对子,在专业知识与语言知识方面相互协商、相互帮助。其目的是通过英语教师正确的教授与引导,使专业英语教学能真正实现。

3.ESP的教学原则

基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ESP教学必须遵循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是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与发展趋势。这种特点和趋势是课程改革规律的反映,概括这种规律则形成了课程研制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这里所指的统一性是指国家对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的统一,如“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或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即实现了这种统一;所谓多样性,是指在统一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课程所体现的地方性和灵活性。中国有一千多所不同级别与门类的高校,每所高校的英语教学环境与现状不尽相同,客观上要求ESP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必须遵循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4.ESP教学大纲

目前,我国大学的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课双语教学都难以满足学生专业交际所必须掌握的综合技能,这一任务将历史地落在ESP教师的身上。认真学习2004年颁布的全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学大纲,领会大纲的精髓。结合实际情况,用ESP理论指导专业英语教学与研究,充实完善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通过ESP理论把专业英语教学定位在适应某些学科专业交际的一般规则和通用技巧上,把教学的切入点放在学生所缺乏的交际修辞、文化素养和应用技能上,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培养出来的外语人才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Alan Water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2]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esp理论论文范文第12篇

随着中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间农业往来日趋频繁,农业高校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相关学科的英文沟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顺应社会发展所需。这种日益增加的社会需求使各农业高校越来越重视ESP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应通过不断深入的实践和探索,使ESP课程的设置成为公共外语基础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并促使基础英语教育不断变革。随着农业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如何使农业英语人才培养的范围不断拓宽,正是ESP课要面临的挑战。

一、ESP的课堂教学现状

ESP作为一个日渐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新的教学途径在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有着自己的发展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关注ESP的开展到如今,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我国高校的ESP教学和相关研究都未成熟,其教学效果也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首先,虽然许多院校在本三,四年级开设专业外语课程,但由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基本功比较薄弱,学生对专业外语重视不够。其次,专业外语教师队伍由从事一般用途英语教学的教师和专业教师构成,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沟通甚少,课堂教学往往呈现的都是教师的个人意愿,没有比较成熟教学理论作为支撑。

二、ESP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

专业外语教学课堂一般呈现的教学模式就是所谓的PPP模式。教学方法是单一的输入型,教与学呈现一个静态口头传授过程。任课教师没有认识到自己在专业英语课堂所应承担的特殊角色。这种现状与ESP所倡导的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相距甚远,很少有教师能够准确地分析特定领域语篇的语域和题材等相关特征,学生除了掌握了一些专业词汇外,并没有实质的长进。

需求分析理论应涉及到差距型标准,需求主体标准,需求用途标准和需求性质标准等,很多用人企业在当代这种信息决定企业前途的竞争背景下,掌握一定程度的英文知识视为员工必备素质,员工的英语水平一定程度决定企业的形象和地位,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企业对懂得一定专业英文知识的员工需求十分迫切。

三、农业高等院校农业英语ESP教学模式构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

ESP教学模式理论其实就是信息加工理论(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ies)及“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其中两者都应侧重学生实际学习的认知情况,教师应将有意义的学习资料和学生的实际英文水平和学习习惯相融合,是学生有意将已知知识与实际要求的学习目标相结合的倾向。

农业英语教学的目标在于拓展学生的相关农业词汇,了解本专业农业运行机制和农业术语。了解相关农业在各个国家的运行管理和突出特点,促进不同地区相关农业之间的相互交流。

根据ESP教学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为特定的农业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服务,可以用体裁教学法运用到教学中去,应用体裁规范进行创新型课堂设计的一种思路。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不同体裁所对应的不同交际目的和布局谋篇策略;使学生了解到语篇不仅是一种语言建构(linguistic constructs),而且更是一种社会意义建构(social meaningful constructs);教授学生分析语篇图式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深刻理解或撰写某一题材的语篇。

农业高校应根据已有的教师队伍的师资情况进行培训,对于具有一定专业基础,和相当水平并达到一定水平的英语教师进行培训,除培训外,英语专业教学的教师还应当与农业专业教师进行必要合作,建立联系和沟通,更好的将英语语言知识和农业专业知识相结合,达到更理想的ESP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方面应配合指定完整的系统教学大纲,在大纲指导下选取教材,ESP教学内容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目的,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相应的培养方案,构建相应教学内容,ESP应考虑学生的各种需求,采取多种多样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所有的教学都需要有相应的教学评价方法,ESP教学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学,需要建立公正客观,符合ESP规律和特点的评价机制”。目前关于ESP一般分为测试型评估和非测试型评估两大类,测试型评估还可以根据评价标准和评价时间和评价目标再进行二次分类。应根据不同农业专业的分类,采取更能合理评价ESP课程水准的评估方法。实际上就是课程进行中的需求分析,是一种期望,期望学生通过ESP课程的学习达到这一标准。

ESP是时展的产物,是学科进一步分化对英语语言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应该更实事求是的正视ESP在现阶段发展中出现的在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上的因循守旧及其他师资教学资源的整合等诸多问题,提高ESP在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利用效率,更好的为农业高校外语教学服务。

esp理论论文范文第13篇

ESP(专门用途英语)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ESP又可分为EAP(学术用途英语)和EOP(行业用途英语)。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ESP课程,但形成一定规模和较全面系统的ESP课程并不多见。2015年3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对大学英语的课程结构提出了总的框架:即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大类课程。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即将,对ESP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必将引起众多学者的不断关注。目前,对ESP的研究主要从大纲制定、课程设计、教材选编和评价角度展开,也有从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等角度关注。

2012年3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创新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研究性学习也称探究式学习,强调学习的探究性、实践性和合作性。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完全符合教育部的指导方针,也符合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理念。

近来,不少学者对研究性学习和教学的不同层面进行了相关研究,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传统大学英语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研究性学习框架的构建”。然而,有关ESP“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并不多。因此,本研究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并结合ESP课程的特点,探索ESP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使ESP教学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创建符合ESP课程特点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与ESP

(一)ESP

ESP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英语教学中的一种Ap-proaeh,即ESP是一种教学途径、一种教学方针或教学理念。ESP的基本教学原则有以下几点:

1.“真实性”原则。真实性是ESP教学的灵魂。ESP的是真实性,不仅体现在与专业内容相关的真实阅读材料和实验报告等,还体现在语言技能与学习策略的培养上。因此,“真实的语篇”和“真实的学习任务”才能体现ESP教学的特色。学习语料和学习任务的真实性也是ESP教学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2.“需求分析”原则。ESP学习者有其特殊的学习需求,ESP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材编写等都是建立在满足学习者特殊要求的基础之上。在ESP教学领域,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包括两个方面:(1)目标需求,即分析学习者将来会遇到的交际情景,包括工作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特定环境给学习者带来的心理状态等。(2)学习需求,包括学习者需要哪些方面的技能和知识;应该先学哪些技能和知识,哪些应该后学;哪些是学习者喜欢的学习方法等。

3.“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ESP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即教学大纲和教材都是建立在学生将来工作需求基础之上。ESP教学过程不只关注语言运用,更关注语言学习。真正有效和可行的ESP教学途径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语言学习过程的基础上。ESP强调语言学习,实质上就是重视“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能使学生理解和产出规范语言的学习策略和教学方法等教学活动。

(二)研究性学习

目前教育界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分两种:1.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定向培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强调通过研究性课程使学生掌握研究方法;2.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而提出的一种探究式学习方法。本文中所探讨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第二种。指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以专题(阅读主题分类)为中心,以研究为手段,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掌握课程内容为目的,注重学生的过程性学习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研究型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研究涉及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评价等几个方面。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心理学和二语习得理论。

根据Kranshen输入假设理论,许多课堂学习者的失败都是因为缺乏可理解性的输入或输出。可理解性输入有助于语言习得,而课堂互动环境有利于学习者在接近于母语的环境中“自然而然的习得”语言。无论是可理解性输入还是课堂互动环境,都和ESP所强调的“真实性”原则以及“需求分析”原则相一致。“可理解性”要求语料的真实,同时语料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建立课堂互动环境,采用真实的学习任务,可以较好地满足学生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建构主义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和探索,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这和ESP注重语言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不谋而合。

因此,研究性学习原则也正是ESP教学的重要原则。ESP教学任务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在专业和学术领域内的语言应用技能。这就要求ESP教学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探究和使用语言的机会。通过大量的讨论性、探索性、发现式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学术阅读和互动式学习,体验真实的交际任务;通过项目作业,学生确定研究问题,搜集、分析和研究信息,提高学习和实践能力。

二、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ESP教学模式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研究者对本校2012级由研究者任教的EAP阅读课程两个班级进行了研究性教学的尝试。教学模式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及专业英语水平,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学术阅读、写作和语言交际能力,以及在研究过程中使用研究方法的能力。

(二)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中,首先是问题确立阶段,其次是体验和实践阶段,最后是成果交流阶段。学术英语阅读每一个话题都包含了10篇相关文章深入阅读与学习探索。在学期初,确立学术英语阅读中的课题群,学生以4人小组单位进行选题。比如,抗生素发展以及滥用的危害;网络英语词汇特征研究;调查大学生的日常饮食,以及讨论大学生的日常饮食营养是否均衡,如何建立营养均衡的饮食;调查中美大学生筹钱交学费方式的异同以及对中美教育差异的思考等。学生带着研究问题,搜索阅读各类开放性的文章,阅读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学生在课外展开合作学习并在课内展开讨论。通过阅读研究,写出调查报告,并做口头汇报。最后的成果以一份报纸的形式或论文的形式展示。

(三)探究性的教学方法。ESP教学的核心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本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课堂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纸质教材与电子教材相结合,个性化和团队式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学生自主选择话题文本,获取相关知识、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课内学习采用教师面授与学生表演、小组讨论以及辩论的形式。课外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合作。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每个人都是研究者和学习者,同时也是评价者和反思者。

(四)形成性的教学评估。研究型学习强调研究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力的提高。因此过程性的、动态化的学习,必然要求建立多样化、过程式的综合评价系统,改变过去期末考试单一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每个活动环节都要安排评估。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的presentation、学习日志、课堂讨论、研究报告等环节,有教师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其他同学评价。评价结果既反映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也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动机。在该教学评估中,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各占50%。

三、对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ESP教学模式的思考

结合ESP研究性教学的现状,笔者对此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问题解决学习”。开放的问题必然要求开放和多元的解决问题方式。ESP课程与专业内容关系紧密,其跨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很难形成ESP的固定的教学模式。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英语的需求目的不同,不同行业对毕业生的英语能力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在ESP教学中融入开放式的研究性学习尤为必要。蔡基刚指出,“在众多研究性学习理论中,我们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项目研究法”。项目研究法针对性强,和专业知识相结合,把课内与课外研究性的学习有机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同时,为适应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必须推进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二)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真实性。真实性情境是“研究性学习”的生命线。如果选题直接和学生所学专业有关,探究过程类似于专业人员的工作过程,那么这种学习就是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真实性学习”。ESP教学中,如何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选择不同的真实性语料,以及不同的语料难度,如何创建较有效的真实的目标情境,更好地发挥ESP教学优势,这是ESP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esp理论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ESP;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2-0020-02

ESP即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也被翻译成“专门用途英语”或“特殊用途英语”。商务英语、财经英语、医学英语、旅游英语、工程英语等都属于ESP范畴。ESP有着明确的学习目的,而且教学途径的实用性强,所以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ESP学习者一般为成年人,他们或者是正从事某种专业的专门人才,或者是正在接受培训的各类专业人员;或者是在校大学生,还包括部分将来需要经常使用英语的专科院校或职业中学的在校学生。第二,ESP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把英语当作一种手段或工具,这样有助于学生把英语作为工具进一步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ESP的特点是分析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以此来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体现在“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育能够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进行良好的结合,重点加强对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以英语作为学习工具,来获得自己所学专业领域在世界上取得的最新进展和成果,或以英语作为交流工具,适应本专业工作岗位的需求。英语在世界范围内使用的程度越来越广,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产品设备都有英文说明书,几乎所有的国际贸易往来都要通过英语。在这种形势下,人才的专业化、实用化、国际化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人才既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具有与专业知识相匹配的英语能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的,ESP目的是让学习者在自己所学专业范围内熟练使用英语,以满足用英语进行交际的需要。二者近乎完美的结合就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大学英语ESP教学,所以ESP理论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ESP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

国内早期的ESP统称为科技英语( EST)教学。当时的教学手段主要采用阅读和翻译。近年来,ESP理论研究及实践又在我国高校流行起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很多高校的ESP都是盲目跟风,缺乏整体规划,特别是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本身定位不是研究型大学,在理论研究不足的情况下进行ESP实践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课程定位不准确

ESP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不准,由于不同专业对应用型人才外语能力的需求水平不同,ESP教学侧重点也应该不同。然而许多院校将ESP等同于大学公共英语,将ESP等同于大学英语公共课,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都提出较高的要求。也有部分院校只是开设一到两门ESP课程,将其设置为选修或必选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随机性较强,导致ESP课程处于零散或自发的状态,并没有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实践环节匮乏

许多院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深层次的质的认识,更加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在ESP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ESP教学计划的制订中缺乏实践环节的设置,即使有实践环节的设置,也只是名义上的实习,学生真正实践、动手、演练的学时少之又少。虽然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各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实习基地,有的专业甚至有十几个、几十个实习基地,但是很少有院校能提供ESP实践教学基地。因为ESP课程多由公共外语部或外语学院负责授课,他们所能够提供的基地多是为英语专业学生准备,而学生所在专业的实习基地又很少针对ESP进行实践。

(三)ESP教材缺乏

专业门类的细化更凸显了专业英语教材的重要性,而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ESP教材选用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实用性。目前,我国还没有部级的统一的各专业的ESP教材,各个院校所使用的ESP教材基本以选编或自编为主,有的从网上摘取文摘片段自行编写,有的教材全部采用英文原版教材的内容。这种教材或不能贴合专业实际,形式老套,或难度超过了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导致学生缺乏积极性,教师授课效果不佳。

(四)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有的院校由于教学条件限制,多媒体教学设施缺乏,导致教师无法进行案例教学和实践,这都限制着ESP的教学改革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另外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近几年招生规模扩大,师资数量跟不上,很多学校外语教学采取大班额授课,有的甚至一二百人一个教室,这都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让学生丧失了主体地位,与ESP的教学目标相违背。

(五)师资力量薄弱

ESP教学对于外语教师来说是跨学科的教学,许多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欠缺。目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从事ESP教学的教师不是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就是英语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而对于ESP教学来说,这两种教师都存在明显的不足。第一类教师的英语语言知识或英语文学知识较扎实,但对所教的ESP专业不熟悉,难以达到一定的深度;第二类教师的英语语言知识相对薄弱,不熟悉英语教学规律,很难用英语自如地进行ESP教学。而且很多从事ESP的教师教龄都不长,教学经验欠缺,这都影响ESP的教学效果。

(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虽然各个高校都面临这个问题,但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招收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二本线或者三本线,有的甚至三本线占大多数。这类学生英语学习的目的很功利,多数以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和期末考试通过为目的。由于这些学生本身英语的基础就不是很好,上大学后没了升学的压力,对就业又缺乏认识,所以对英语教学失去信心或兴趣,有的甚至产生对立抵触情绪。

(七)评价机制落后

目前多数院校的ESP课程评估机制沿用过去大学英语的评估机制,即平时表现加期末卷面分构成总分数。这种评价机制已经不能满足ESP教学改革的需要,缺乏对ESP不同专业不同的考核机制,并且普遍缺乏对实践环节的考核,不能鼓励在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创新的积极性,相反存在着制约倾向。

二、改进应用型本科院校ESP教学的策略

(一)明确ESP教学定位

目前开设ESP的很多高校都把ESP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前三个学期开设的是普通公共英语,但ESP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按学习者实际需求来进行课程设计。也就是说,ESP的课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应当适当调整ESP开设的时间、内容及难易程度,让学生尽早接触ESP,了解专业词汇和相关知识,并通过大学英语帮助学生解决ESP学习中遇到的语言困难。ESP在课程设计要转变过去单一的传授语言技能,让英语教学变成传授语言技能和专业内容相结合。

(二)加大实践环节比重

首先应在学校内部形成统一共识,使全校师生认识到实践环节在ESP教学中的重要性,做到全校一盘棋。学校应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必要的财政投入,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通盘考虑,打破外语学院与其他学院之间壁垒,做到实习基地资源共享,让校外实习基地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摇篮。与此同时,教师更要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三)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的选用是ESP教学的重要保障,关系到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我国ESP教材的开发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资源,形成立体化的教材体系、这其中应包括教材、练习册、教参、PPT等,更应该包括网络课程资源。这样的教材编写才能同时兼顾语言和专业,既能与国际上的培养要求接轨,又能反映国内专业的特点与要求。

(四)创新教学方法

良好的课堂教学活动必须要有学生参与,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ESP的目的,了解专业特点,确立方向。教师应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模拟各专业在就业后可能出现的真实语境,按照具体要求加强听说能力或者资料的阅读能力,解决今后专业领域中的交际问题。教师还应该根据实际需求,设计专题讨论、小组学习,或者让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实地调研等,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强化与提高,全面提升专业研究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强化ESP教学效果,让学生从“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这样也可以减少由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所带来的教学困难。

(五)加强师资培训

各高校应根据ESP教师的现状,对外语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进行资源整合,优中选优,建立一支高素质的ESP教师队伍。与此同时,学校应该有计划地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践工作战线的优秀专家充实到教师队伍。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在职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培训的重点应该放在欠缺专业知识的英语教师上,对他们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对优秀的专业课教师进行外语培训需要的财力物力会更大些,因为了解一个专业的入门知识要比熟练掌握一门语言要容易得多。

(六)优化评价机制

制定科学的ESP考核与评价体系是ESP顺利进行的保障。必须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围绕ESP课程培养目标,从单一的英语应试能力考核向复合的专业英语能力考核过渡,建立全方位、个性化、立体化的评价机制。考核必须强调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除了书面考核以外,还可纳入听说考核,如专题讨论、小组学习、辩论、实地调研报告、个案分析结果等,并且考核应该个性化,要克服目前评价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ESP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推进是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共同努力的。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就要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素质、知识、能力三个体系。大学外语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公用基础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ESP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部分,是通过定位体现改革。在ESP实践教学中,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设计、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这都只是对ESP教学所进行的初步尝试,今后的改革一定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ESP理论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够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健.试论应用型本科院校ESP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

[J].考试周刊,2014,(10).

[2]李红.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和专业英语合作教学[J].外

语教学,2001,(12).

[3]陈莉萍.专门用途英语存在的依据[J].外语与外语教

学,2001,(1).

esp理论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关键词】 ESP教学 教学模式 现状 对策

【论文摘 要】 本文以大学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理论依据为出发点,调查分析了这一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重点从课程设置、师资、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改革方案,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以下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学科或职业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培养目标或特殊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一体化、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ESP教学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发展,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成为英语教学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同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和经济国际化和信息化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也呈多元化的趋势,开始关注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这意味着当前外语教学的重心将转向ESP教学。

ESP教学属于一种高级外语教学。大学英语的教学也正在实现从单纯的语言知识的输入到全面地培养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转变。ESP的学习者一般已经掌握一定的外语语言基础知识,在理解一般的外语文本方面已不存在障碍。他们学习ESP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在这方面,大学基础英语教学课程教学已无法满足他们的语言学习需求,只有在ESP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有效引导和培训,才能使学习者掌握综合英语能力。

一、ESP教学理论依据

ESP教学主张最早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域理论,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理论内涵包括:语域分析目标环境分析、语篇分析、技能与策略分析和以学习为中心五个方面[1]。ESP教学不仅探讨语言的表层形式,语言使用中的思维过程,而且聚焦于如何高效地将语言运用和语言学习结合起来。关于ESP,研究者们首先都强调了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在ESP教学中的首要地位,即ESP就是一种建立在“强调学习者需求的首要地位,并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上的英语语言教学活动。ESP教学理念及方法在上世纪70年代就被引入国内,并在上世纪9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虽然我国ESP教学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二、ESP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我国目前的高校ESP教学仍然是考试制度制约下的教学模式,目前在进行学习者需求分析时却往往局限于考试、升学等的需求,局限于学习者语言需求的范围,这使得ESP教学中选用教学材料的重要标准放在那些句法、语法、语篇结构以及与特定用途相适应的语言材料,导致ESP教学过分注重语言内在的因素而忽视了语言的外在因素尚处于单纯的语言教学状态,没有重视学生接受ESP教学的真实需求和充分认识ESP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课程仍然以词汇和语法为主。缺乏跨文化意识,导致语言学习与文化教育的脱节,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满足于简单的语言知识传授而忽视学习者文化知识的培养。

教育部新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预示着大学英语教学的中心逐渐向ESP方向转移。课程要求给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提出基本的框架,强调了大学英语教学向专业化发展和实用性。梁俭在他的“国外ESP发展与现状”一文中就指出:“传统的通过日常普通英语或文学英语的教授方法既费时又不能针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并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ESP教学的普及能促使学生能够按照个人的能力、个人的潜力、个人的特长与志趣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和长远发展的目标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的选择,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和表现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条件。

2、由于大多数ESP学习者已经在学校或培训班经过数年的普通英语教学并曾经较广泛接触过英语国家文化,已具备了较好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文化基础,ESP作为一种高级的专业语言教学,其目标就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语言教育,也不能仅是泛泛的文化知识普及,而是要将语言和文化教育融入到本专业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培训之中,使ESP成为高级专业人才整体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实践中有不少学校采取语言与专业分离授课的方式,将专业知识交给专业教师以中文讲授,而英语应用部分由英语教师完成。这种做法违背了语言作为载体应与所承载信息同步输入的自然属性,实践也证明,分开授课减少了语言实践机会,是与ESP课程目标相背离的。还有的学校采用跨系选修的方式,让学生去相关专业修习相应的课程,以学分制作为控制手段,这样做会导致教学效果难以控制。

为了对ESP英语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进行准确的定位,我们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某2009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班3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75.23%的学生希望通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和熟练运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68.26%的同学认为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后应开设ESP课程。从学生的需求来看,在通过四级考试的基础上,为学生开设ESP课程,既为他们以后成为应用型人才,也为他们毕业后能应用英语从事专业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策略

1、开设大学ESP教学的时间

尽管高中英语教学水平大幅提高,但普通院校学生的入学英语水平不能与重点院校相提并论。这类院校目前不可能学生一进校就大规模开展ESP教学。但随着学生入学英语水平的逐渐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肯定是“较高要求”而非目前的“一般要求”。因此,比较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将ESP教学放在第四学期进行。假如允许学生在进校后的第一学期参加四级考试,第二学期参加六级考试,那么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就可以开设大学ESP课程。

2、课程设置

根据不同类型大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社会需求,结合专业与语言两方面来分级别、分层次进行课程设置。基础好的学生若通过英语水平考试或四、六级考试可送学分,并且只要一个或两个学期学习基础英语课程,剩余学分可通过选修课程获得。积极开设一些适用面较广、带有共性的选修课程,如中高级口语、时事英语、应用文写作等,作为过渡性课程为专业英语课程做好准备。

3、改变教学模式

ESP课程不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新领域的专家,而是要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有机会了解不同专业或职业背景下如何能运用其掌握的语言技能最有效地传递信息,完成沟通和交流。尽管ESP教学要尽可能突出语言应用实践,但以语言课形式出现的ESP教学很难做到与专业场景的完全吻合或高度相仿,此时有必要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保证教学目的的贯彻和教学内容的实施。计算机网络为专业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渠道和空间。借助计算机网络,学生可以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联系起来,教、学与用做到连接不间断,这样也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网络为教学内容提供了动态的资源,它的时时更新和内容的丰富与全面是课本教学所无法相比的。

任务型教学在ESP课程中的应用会给学生创造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一个好的任务可以启动学习者自然真实的语言互动,注重话题引入、交流互动、案例分析等环节,课内开展专题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组织相关实践,创设真实语境和设计真实任务,增强学生对专门用途语言的语域、语体、专业知识、语言技能的感知和内化。学生能充分利用教材,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和表达自己的思想,积极思考,学会与人沟通,与同伴能合作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ESP作为一种高级的专业语言教学,其目标是要将语言和文化教育融入到本专业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培训之中,使ESP成为高级专业人才整体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必须及时了解、掌握相关领域国际教育动态,借鉴有益经验,将文化能力的教育内容纳入ESP课程体系之中。只有严格按照国际教育标准,才有可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HallidayM A K,Mc Intosh A and Strevens P.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 : Longman,1964.

[2] 杨惠中.国外科技英语教学和研究动态[J].外国语,1978(3) : 48-51.

[3] 范谊.ESP存在的理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4] 伍谦光.介绍国外ESP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兼谈如何改进我们的英语教学[J].现代外语,1980(4) : 55 -67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