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暗示教学法论文范文

暗示教学法论文范文

暗示教学法论文

暗示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暗示教学法 潜力 整体性原理 暗示 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079-02

暗示教学法是以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从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一角度出发,把认知与情感,有意识和无意识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暗示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从而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由保加利亚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奥尔基・洛扎诺夫发明的。最初,它是成年人学习外语的速成教学法,后来推广到各种教学中。自1969年推广以来,暗示教学法很快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还专门成立有关研究机构进行研究和实验。暗示教学法已成为20世纪后期出现的教学流派中不可忽视的一支。

一 暗示教学法在我国的研究和发展及其特点

暗示教学法最早是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洪丕熙教授和外语教学专家吴棠教授率先引入我国的。在当时便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一些大学教授开始研究暗示教学法的理论原理和技术,一些中学英语和语文教师也开始在日常教学中实践这种教学方法,有人还在物理、珠算、算术等学科领域进行了尝试,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我国学者对暗示教学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我国学者对暗示教学法的理论原理和方法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比如,石林老师提出了暗示教学的三个基本原则“愉快而不紧张原则”“有意识和无意识相统一的原则”“暗示相互作用的原则”;潘海燕老师则在《论暗示教学法的理论价值》中系统地阐述了暗示教学法中所体现的新的理念以及对我国当时教学改革的启发;王章雄老师在《论暗示教学法的启发式内核》中详细地论述了暗示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的区别和联系;廖坤老师在《洛扎诺夫暗示教学法的技术特点分析》中对洛扎诺夫在实践中所总结的六种有利于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产生的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王敏勤老师通过具体的教学实验研究论述了暗示教学法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中的重要位置。

2.在其他学科的应用研究

鉴于暗示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显著效果,部分研究者开始尝试在其他学科教学中运用暗示教学法的理论原理和方法技术。例如,王敏勤老师曾做过在数学课中运用暗示教学法来进行教学的实验,主要借用暗示教学法中的暗示技巧和音乐的作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启发学生的思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王学义老师倡导在德育中运用暗示有关的原则、条件和方法。此外,还有研究者尝试在体育、音乐等课程内运用暗示教学法。

3.注重暗示教学法的中国化问题

对音乐的选择和教室的布局等一些学习条件的设置,研究者针对东西方文化思维差异的因素,对暗示教学法加以改进,以便更好地适合国内学生。

4.暗示教学法实证研究极少

尽管国内学者对此研究也不少,但多数研究为介绍理论和谈授课时运用暗示教学法中的部分方法技术时的感受,进行实证研究的很少,所以研究不及国外细致,取得的效果也不及国外那么显著。

二 暗示教学法的本土化研究

综观暗示教学法在我国的发展,有一种高开低合的趋势,由刚开始的得到广泛关注,到后来的逐渐离开人们的视线,再到最后的几乎无人问津。究其原因,暗示教学法当时之所以受到广泛的关注,是由于其在实验室内所得到的显著效果,是“它能使人一个月学会外语”,但由于暗示教学法本身对教师水平以及各种外界学习条件的要求过于苛刻,而当时国内课堂教学的条件远远达不到其要求,因而限制了这一教学法的推广和普及。另外,暗示教学法建立在生理学、心理学以及脑科学的理论基础上,而国内在这些领域起步较晚,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所以国内研究者在引进这种教学法时并不能完全领会它的原理、模式、操作注意事项以及本土化问题,再加上国内中小学教育一直受困于应试教育,导致教育单一化、机械化,暗示教学法就失去了得以繁衍的土壤。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要使学生快乐地学习,高效地学习,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很累,并且效果不佳,而暗示教学法中许多理论和实践的精华值得我们再次研究和借鉴。

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对暗示教学法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简化,进行中国化改造,配合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相信会创造出切合我国实际的、高效的外语教学法。要解决暗示教学法的中国化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转变对暗示教学法的传统认识

要转变对暗示教学法的认识,暗示教学法不是一种简单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个教学体系。暗示教学法是暗示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等),它有一系列的理论基础、教学原则和教学程序,甚至对教材的编写也有一定要求,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以往许多教学研究者在对暗示教学法进行研究时,仅仅对暗示教学的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移植运用,在达不到预想效果后就归咎于方法本身的不当,放弃对暗示教学法的研究和运用。究其原因,就在于许多研究者对暗示教学法的研究仅仅是由于受到其高效性的吸引,而实质对暗示教学法的原理和技术没能完全理解,不能深刻体会到它的科学性和操作的严格性。运用暗示教学法教学,一定要深刻理解暗示教学法的理论基础,灵活使用暗示教学的各种方法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能只进行简单模仿。

2.对暗示因素的元分析和再分析

在影响暗示教学法的诸多因素中,有些因素是主要的,如暗示性教师行为、音乐背景、双层面交流、放松练习、词语联想、双语课文、角色扮演等,我们可以改造并加以利用;而有些因素是我们难以把握或次要的,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时灵活采用,如呼吸技术、身体语言学习、注意的主动态与放松态交替等。因此,教师应透彻知道每个因素的作用,以便依照不同目标、对象、内容、课型、条件和活动采用不同的暗示手法。同时,对于暗示因素的划分我们可以从其他不同的角度进行,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一定的营养,如关于放松练习、呼吸技术等可以借鉴太极拳的练习。

3.对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安排

因为暗示教学法具有“高速度、高难度而又要面对全体学生”的特点,考虑到如何使学生容易理解、记住而又能够运用,课程的安排不可能随便设置,而要根据学生的记忆规律和教学活动的需要;教材也是如此,对已有课文要重新编排,特别是按照学生认知和瞬时记忆特点编写。这一点在过去是阻碍教师运用暗示教学法的重要因素。而如今,由于我国近年来在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的迅速发展,相应的研究成果为课程与教材的编排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4.对授课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

在国外,暗示教学老师的培训课程有一半以上的内容涉及理论研讨,因为观念、理论学习不到家,很难领悟暗示教学的精髓,在具体的教学中也难以灵活应用。所以,我们对实验老师或授课老师的培训应该在传授方法技术的同时,更注重其包含的思想、理论和原则的解释,使他们逐渐具备教学的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

5.制定一套新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

暗示教学重视终结性评价,但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因此评价的次数不能太频繁,但反馈要多样化,要重进步,讲效率,“抓大放小”,高密度输入,低难度输出,特别注意能力的形成而不是零碎的知识记忆,注意学生掌握的词汇、语言的应用能力,如说话的流畅性和得体性、听力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阅读的速度和写作的质与量等。

6.注意弥补暗示教学法的局限性

暗示教学法对发展学生语言的精确性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必要时也要采取其他方法配合暗示教学法,使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相得益彰。同时,并非每节课都得重复使用暗示教学法完整的程序,而是视目标、条件、情境和学习者的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石林.暗示教学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发[J].当代教育科学,1988(1)

[2]潘海燕.论暗示教学法的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0(2)

[3]王章雄.论暗示教学法的启发式内核[J].教育科学,1992(3)

[4]廖坤.洛扎诺夫暗示教学法的技术特点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3(6)

[5]王敏勤.暗示教学法基本原理刍议[J].当代教育科学,1990(2)

[6]王敏勤.暗示教学法在数学课中的应用与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1988(1)

暗示教学法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针对高中生这一特珠群体,在思怒政治课教手中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让毕生白我暗示、用环境来暗示、用人格来暗示能有效提高忍怒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1暗示教育法的基本内涵

暗示教育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动。暗示教育法要求受暗示者在接受现成信息时无需要逻辑论证,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在许多情况下,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引导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暗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要靠提示、引导,而不是靠论证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不断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作出内容和方法的调整。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初中要求不同,初中政治课以教授学生的知识点为基本任务,其政治教育的功能基本上靠灌输来实现,教学方法也以肯定型为主,即告诉学生“是什么”,使其“知其然”即可,可不用“知其所以然”;而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以培育思想、通过理性的选择产生的认同感为主要任务,所以高中阶段在重述初中政治某些理论观点时,应重点告诉他们“为什么”以及“怎么样”的问题。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从正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作出结论,而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深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就必须发挥高中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教师的疏导中,通过自己认真的思索而形成正确的观点,进而内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

2暗示教育法的具体实施

2 .1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的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情)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要研究、挖掘教材,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引导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则教师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可以完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自己作出结论,提炼观点,这本身也是新课程改革实施所追求的目标。当然,为了强调某种结论和观点,也可适当地阐述和延伸,给予恰当的点拨。而象一些“大众口号”式的政治观点和结论,就没有必要大论特论,不厌其烦,此时,只适当暗示即可;但如果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其论据和论证较为复杂时,教师就要明确地亮出结论和观点,然后再去详细讲解、论述,因为高中政治教材中有很多理论知识,凭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是很难理解正确的,这样往往比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会更好些。可见,研究、挖掘、熟悉教材对于暗示方法的运用和可能产生的效果有重要作用。

其次,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如果学生具有所期望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或对问题有相当熟悉程度,则可考虑含蓄地暗示,让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得出观点,反之则采取直陈结论的观点。如:笔者在讲高二《文化生活》中“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一课时,对普通班学生课堂采取的直陈结论的讲法,而给实验班的学生讲这一框时,我采取的是启发、引导、循循深入,含蓄地暗示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分辨,去判断,去领会,收到了很好效果。

2.2通过行为训练:让学生自我暗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竟赛、演讲比赛、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丰富多彩的形式。笔者在讲授高二《生活与哲学》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个知识点时,出了一个辩题:能否将梳子卖给和尚?通过组织、引导学生辩论,激发了学生思维,也使同学们真正懂得了“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必须反对僵化保守的思想观念”,并适时地进行点拨,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就必须努力,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如笔者在讲授高一《政治生活》中“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这个知识点前,先在课堂上就“法律和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畅所欲言,事后他们谈体会:不讨论还不大清楚,讨论后才知道,在当今社会不学法还真不行。通过这些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不断进行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巩固,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2 .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

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学生往往会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其教育的作用,也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当然,如果时间、场合以及学生兴趣、动机等都不适合于含蓄、间接暗示的方式,教师就应该直接、明确地亮明结论和观点,反之亦然。如,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荣辱不分,甚至荣辱颠倒,所以在讲高二《文化生活》“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知识的时候,我就立场坚定、态度鲜明,直陈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轨道。因为政治课必须弘扬正气,而此时的沉默、模棱两可,甚至即便是暗示都难以达到预定的效果,而且还可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留下遗憾。

2 .4提升教师修养,用人格来暗示

暗示教学法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针对高中生这一特珠群体,在思怒政治课教手中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让毕生白我暗示、用环境来暗示、用人格来暗示能有效提高忍怒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1暗示教育法的基本内涵

暗示教育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动。暗示教育法要求受暗示者在接受现成信息时无需要逻辑论证,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在许多情况下,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引导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暗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要靠提示、引导,而不是靠论证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不断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作出内容和方法的调整。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初中要求不同,初中政治课以教授学生的知识点为基本任务,其政治教育的功能基本上靠灌输来实现,教学方法也以肯定型为主,即告诉学生“是什么”,使其“知其然”即可,可不用“知其所以然”;而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以培育思想、通过理性的选择产生的认同感为主要任务,所以高中阶段在重述初中政治某些理论观点时,应重点告诉他们“为什么”以及“怎么样”的问题。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从正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作出结论,而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深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就必须发挥高中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教师的疏导中,通过自己认真的思索而形成正确的观点,进而内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

2暗示教育法的具体实施

2 .1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的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情)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要研究、挖掘教材,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引导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则教师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可以完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自己作出结论,提炼观点,这本身也是新课程改革实施所追求的目标。当然,为了强调某种结论和观点,也可适当地阐述和延伸,给予恰当的点拨。而象一些“大众口号”式的政治观点和结论,就没有必要大论特论,不厌其烦,此时,只适当暗示即可;但如果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其论据和论证较为复杂时,教师就要明确地亮出结论和观点,然后再去详细讲解、论述,因为高中政治教材中有很多理论知识,凭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是很难理解正确的,这样往往比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会更好些。可见,研究、挖掘、熟悉教材对于暗示方法的运用和可能产生的效果有重要作用。

其次,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如果学生具有所期望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或对问题有相当熟悉程度,则可考虑含蓄地暗示,让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得出观点,反之则采取直陈结论的观点。如:笔者在讲高二《文化生活》中“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一课时,对普通班学生课堂采取的直陈结论的讲法,而给实验班的学生讲这一框时,我采取的是启发、引导、循循深入,含蓄地暗示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分辨,去判断,去领会,收到了很好效果。

2.2通过行为训练:让学生自我暗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竟赛、演讲比赛、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丰富多彩的形式。笔者在讲授高二《生活与哲学》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个知识点时,出了一个辩题:能否将梳子卖给和尚?通过组织、引导学生辩论,激发了学生思维,也使同学们真正懂得了“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必须反对僵化保守的思想观念”,并适时地进行点拨,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就必须努力,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如笔者在讲授高一《政治生活》中“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这个知识点前,先在课堂上就“法律和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畅所欲言,事后他们谈体会:不讨论还不大清楚,讨论后才知道,在当今社会不学法还真不行。通过这些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不断进行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巩固,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2 .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

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学生往往会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其教育的作用,也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当然,如果时间、场合以及学生兴趣、动机等都不适合于含蓄、间接暗示的方式,教师就应该直接、明确地亮明结论和观点,反之亦然。如,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荣辱不分,甚至荣辱颠倒,所以在讲高二《文化生活》“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知识的时候,我就立场坚定、态度鲜明,直陈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轨道。因为政治课必须弘扬正气,而此时的沉默、模棱两可,甚至即便是暗示都难以达到预定的效果,而且还可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留下遗憾。

2 .4提升教师修养,用人格来暗示

暗示教学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暗示教学法;中学;听力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0-0162-01

一、引言

暗示教学法有一系列的理论基础,如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神经生理学理论、精神治疗学理论等,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心理学理论。洛扎诺夫的理论基础是,学习应成为一种趣事,应当在无紧张的状态下进行。作为人,其思维是在自觉意识和潜意识两种意识层面上进行的。

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也就是说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听力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比较有难度的一个环节,一般是高节奏、高效率,要求学生在听力过程中全神贯注,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关键词,对有效信息作出迅速反应。然而,近些年来,听力的教学方法却一直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的工作只是放磁带、对答案;学生也只是为做题而去听,十分被动;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沉默中度过,老师与学生缺乏沟通交流,导致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的状态,产生厌倦、紧张和消极的情绪。在传统的听力教学中只注重听力做题的结果而忽视了听的过程和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下降。效率就明显的低了,不仅如此,学生对听力课没有了兴趣,甚至产生恐惧感,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低了。

二、暗示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是一种“开发人类智能,加速学习进程”的教学方法,它从整体性原理出发,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讲究方法而不强调刻苦,以此调节学习者的心里紧张状态,是一种建立在人体生理和心理研究基础上的综合性教学手段。从人的心理特点来看,兴趣是构成求知欲的主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学习效果与兴趣高低有着密切关系,而暗示法教学正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通过运用环境暗示、体态暗示、活动暗示和自我暗示,使学生的大脑和行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积极的条件反射,从开始的有意识的自我控制,到后来的自觉行动,激励自己不断奋进。

三、暗示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一)人的潜力

是指潜藏在人的大脑里和身体里的还未发挥出来的能力,也就是人深藏着还未动用的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古往今来,世界上一切成功的科学发明、文学创作,无不是作家、科学家最大限度地挖掘并发挥了自己的潜力而做出来的。人的潜力的挖掘不是很容易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它都潜藏于人的心理和生理的深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即特定的环境压迫下,在某种强烈的动机、愿望、目的及需要的促使下,才会显露出来。人的潜力一旦挖掘出来,就可以使人产生超常的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暗示教学法正是用各种方式创造一定的环境和情境,迫使人发挥出自己潜在的各种能力。

(二)愉快而不紧张原则

愉快而不紧张的学习气氛是利用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只有消除了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状况,人的思维活动才能最活跃。因此,暗示教学法要求教学不应带有任何紧张气氛,要使学生在愉快、自然、轻松的情境中学习。在暗示教学中,愉快情绪不是来自要求学生掌握繁多的知识,而是来自学生主动索取知识的愿望。

(三)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原则

无意识心理活动使人们能和环境保持平衡,而且一切有意识的活动都建立在无意识的组合之上。“个人的见解、动机和记忆都受感情、想象以及其它无意识活动的影响”。只有当有意识与无意识和谐统一时,学生的智力和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洛扎诺夫认为,如果教学过分相信理性的力量,不顾及感情调节理智,无意识节有意识,最终只能造成理智和情感、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矛盾,加剧彼此间的不平衡,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

(四)师生互相暗示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不但能把握学生的情感,而且能使之与理智趋于一致,使学生通过有意识与无意识两种心理活动渠道去更多更快地接受知识。上述三条原则之间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缺少任何一条,都不能称其为暗示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 要】体育教学是一门复杂的学问,而传统的教学中只要求老师讲解的清晰、示范动作规范,对学生严格要求这些,而忽略了一个对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的环节,即心理暗示。本文对心理暗示的概念及应用于体育教学中的依据进行了分析,然后分析了体育教学中心理暗示的条件、形式、特点以及应用心理暗示的时机,最后给出了体育教学中应用心理暗示的注意事项,希望这些能为体育教学中更好地使用心理暗示提供帮助。

体育教学是一门复杂的学问,而传统的教学中只要求老师讲解的清晰、示范动作规范,对学生严格要求这些,而忽略了一个对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的环节,即心理暗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注重技术训练、素质训练,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严格,却忽略了练习的活泼性、启发性,尤其缺少了针对学生心理特点的训练,形成教学单调枯燥缺少活性的局面,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一、暗示理论分析

1.暗示的概念

暗示(suggestion)社会影响的一种形式。通过某种手段使人不自觉地接受某种观点、信念、态度或行为模式的影响,从而在心理状态或行为上发生相应变化的过程。其特点是无需实施者说理论证,而只是动机的直接移植;接受者不进行分析、批判,只是盲从、附会。这种过程可由人施受,也可由环境施受。

2.暗示教学的理论依据

奥地利舒尔茨教授临床观察发现,词语有使肌肉放松的奇妙作用。这是因为词可以指代一切客观刺激,成为他们的信号。舒尔茨把这种词语作用称为“暗示”。暗示可以由别人发出也可以由自己发出。暗示是一种含蓄的、间接的,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方法,能使受教育者接受某种信念或按一定的方式行动,形成一定的习惯。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暗示激励的应用

1.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暗示的条件

在他人暗示中,暗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暗示者在被暗示者心目中的威信。这就要求暗示的实施者应具有较高的威望,要具有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教师做为心理暗示的实施者,必须严以律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有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学识,让学生在敬佩、信任的情感体验中产生崇拜感,从而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只有学生认为敬佩的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听话者才会去特别留意,并细想其中的某种所隐含表达的意思,达到一种暗示的作用。

2.体育教学中心理暗示的形式

(1)行为暗示。体育课上我们常见个别学生随便讲话、小动作等。对此,如果教师总是大动肝火,严肃训斥,则会引起课堂秩序的混乱。这时,教师应暂停讲话、提高讲课声调,或者注视、手势示意、走近违反纪律的同学,用手轻拍肩膀,或借巡视辅导之便给予含蓄的提醒等等,通过自己的表情、动作予以暗示,则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用这些尊重学生人格的暗示手段,会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良性的心理反应,甚至立即醒悟,达到知错、认错、改错的目的。

(2)假设暗示。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容易产生疲劳,降低学习兴趣。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正确运用假设暗示,往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一百一十米跨栏教学中,学生连续多次练习助跑、起跳和跨栏后,往往会对后面的练习产生厌倦情绪。这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指出学生助跑或起跳尤其是跨栏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并增加一定的练习难度或假定一个要求达到的目标,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从而激发练习兴趣。

(3)示范暗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体育教师如果能够以优美的动作,让大家打开眼界,则无疑会激起同学体育学习的巨大兴趣。比如篮球教学中,体育老师如果能表演几个漂亮的扣篮,必然会让同学们大家赞赏,而在这种兴趣的鞭策下,学习的效果必然与兴趣低下的学习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转贴于

3.体育教学中心理暗示激励的特点

(1)开发性。心理暗示是通过激发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激活人脑接受教育的潜力,从而使人脑接受信息的潜能得以发挥。

(2)易接受性。心理暗示符合学生自尊独立性强的个性心理特点,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思想教育可接受性强,避免教师在教学中因不妥当的语言直接刺激学生,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愉悦性。心理暗示强调在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进行,使思想教育寓于快乐之中。

(4)多意义性。心理暗示对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和意志等方面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合理地运用心理暗示必将有利于学生个性与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4.运用暗示的时机分析

暗示发生在以下情况下,才会取得特别的效果,包括:1学生对学习的目的性、内容和要求不明确时;2教材难度大,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时;3学生产生疲劳,情绪低落时;4教材内容枯燥,学生无趣时;5技术动作完不成时。

三、体育教学中暗示的注意事项

1.教师一定要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暗示情境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抓住教材关键环节的重点和难点,恰到好处地设计出暗示的语言。暗示的教学运用。在暗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至终地发挥其主导作用,这样才使教学进展快、收益大。

2.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 进行不同的暗示

不是所有的同学都是可以应用一种暗示的模式的,学生在性别、兴趣、能力、体制以及气质方面客观上都存在差异,所以在教学中应用暗示时,一定要兼顾学生特点,通过心理暗示的方法,去发展他们的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如对有自卑感的学生,教师通过暗示使他们看到自己在体育学习中的优点和能力,增强信心以积极的姿态参加体育项目的学习和联系;而对基本技术掌握很好的学生,教师应当适当地让他们还要继续努力才能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和赞赏等。

四、结论

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时期,新的教学方法的使用与实施至关重要。教书育人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体育教学中要全方位思考与设计教学环节,科学合理的运用暗示法教学,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身体机能水平以及心理健康水平都有很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余勇,杜军.体育教学中的暗示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8,(07).

暗示教学法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暗示教学

一、暗示教育法的基本内涵

暗示教育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动。暗示教育法要求受暗示者在接受现成信息时无需要逻辑论证,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在许多情况下,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引导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暗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要靠提示、引导,而不是靠论证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教育行为学理论指出:人们,尤其是受教育者,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思维的自主地位,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控制,而当对象如学生觉察到外界是有意要说服自己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准备,甚至警觉起来,从而对外界的引导如教师的讲授进行挑剔或产生逆反心理;而当对象没有感觉到外界要有意说服自己时,则容易接受影响[1]。比如,无意中听到的话往往更能促使其形成或改变一定的态度。

同时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心理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认识到了某种事物的存在时,尽管这样的认识没有充分依据,甚至只是一种被主观肯定了的假设时,也倾向于对此事物作出反映,尤其当我们是在无对抗的自然的条件下产生这种认识,且当这种认识又与心理定向相符时,其心理反应就更为明显。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成语,如“望梅止渴"、“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等都表现了暗示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认为:不论意见观点多么中肯正确,被别人强迫接受的,总不如自己想出的可靠——所以,懂得这层道理后,硬要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将是很不聪明的做法。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点暗示,由他自己去思考或作结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他从来没有教给别人要干什么,他只不过是像一个思想的接生婆一样,帮助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在引导教育活动中,当引导者或教育者提出材料而不作出结论时,就是希望对象或受教育者自己作出结论,这种教育方法称之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中国教育史上,暗示教育法早就为许多教育家所运用。孔子就是一位善用暗示的高手。孔子教育弟子做人,很多时候并不是直接进行说教,而是或用打比方或言他物,巧妙地暗示弟子做人的原则。《论语》中有多处这样的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P56)”;“或问礻二、暗示教育法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大学生正值17~20岁,在这个年龄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活跃,反应敏捷,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善于独立思考,也更乐于自我选择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说理或指示的作用更加显著。教育者如果仍然停留在不厌其烦的理论说教之中,其教育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不断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作出内容和方法的调整。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中学要求不同,中学政治课以教授学生的知识点为基本任务,其政治教育的功能基本上靠灌输来实现,教学方法就必然以肯定型为主,即告诉学生“是什么”的问题,可以使其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以培育思想、通过理性的选择产生的认同感为主要任务,所以大学阶段在重述中学某些理论观点时,应重点告诉他们“为什么”的问题。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从正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作出结论,而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深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教师的疏导中,通过自己认真的思索而形成正确的观点,进而转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中学在讲授知识点的时候,大多是以一种观点、一个思路为基本的方法,这既是应试教育的需要,也是灌输政治理念的需要。在大学阶段,这种办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应在基本的立场、观点不变的前提下,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让学生在开放的视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正确结论,以坚定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基于此,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应该官腔十足地板着面孔训斥人,拿“大道理"压服人,用“大帽子"吓唬人,强迫学生接受你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而应该和风细雨、循循善诱、适时暗示、潜移默化,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内在的逻辑力量去感化学生,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大学思想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仅靠喋喋不休的理论说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恰如其分的暗示与引导却经常能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作为一种教学实际中常用的引导方法,暗示主要是采取直接或间接的语言提示,使学生明白一定的内涵,并感到有关结论是自己认识到的。暗示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明晰的说理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但暗示并非完全排斥思想的明晰,相反是在学生具备明晰的认知的基础上适时地转换说理的施教方法。说理教育不是单纯呈现理论概念和专有名词,也不是为了证明某一理论的正确性而控制性地呈现片面信息,它要求教育者最充分地呈现相关信息和知识,在一个开放、真实的背景下,帮助教育对象理顺逻辑、明白道理、提升情感。此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中,除了口头语言暗示外,行为(身体语言)也可以作为暗示的符号,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行为,其暗示的作用更为突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可以由施授人的语言和行为制造一定教学情境来施授。行为学家早就注意到,在肮脏的环境里提示人们注意清洁、保持秩序总不见效,相反在严肃、整洁的环境中,人们自然而然地要自我检点,有谁好意思往红地毯上吐痰呢?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教学行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地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行为训练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育引导方法之一,暗示也有其局限性。如:由于暗示常常采取含蓄、间接的方式,一般不付诸压力,因而容易使对象误解或者忽略。此外,暗示也只涉及简单的态度和行为,而对复杂的深刻的需要系统论证的道理则可能无法触及;同时,由于暗示的作用总是带有随机性,因而教育对象的态度形成和改变,很难深入到同化和内化阶段。

三、暗示教育法的具体实施

1.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的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引导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学生完全可以自己作出结论,提炼观点。当然,为了强调某种结论和观点,也可适当地阐述和延伸,给予恰当的点拨。如一些“大众口号"式的政治观点和结论,就没有必要大论特论,不厌其烦,此时,适当暗示即可。但是如果讲课涉及的内容较多,其论据和论证较为复杂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明确地亮出结论和观点,然后再去详细论述,这样就比学生自己去做效果要好得多。

其次,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如果学生具有所期望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或对问题有相当熟悉程度,则可考虑含蓄地暗示,让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得出观点,反之则采取直陈结论的观点。如:笔者在讲“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节时,对有的课堂采取的直陈结论的讲法,因为根据课前调查,他们对道德的理性认识并不深,但后来笔者为另一课堂的学生讲这一节时,我采取的是暗示的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再次,要把握学生思维热点。一般理论课、知识课和技能课的教学,都是在学生对于这些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不知"、“不会"的基础上进行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生是一张白纸,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接受心理一般来说比较单纯,直接影响塑造意图的因素主要是一个没有求知欲的问题,全靠教师来讲解和描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不同,该课程所讲授的许多内容都不是学生在课前一无所知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在思想品德、法律修养方面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渠道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教育和影响既包括积极方面,也包括消极方面,都会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各样具有先入为主的“意识框架",并且这种"意识框架"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因此需要教师事先掌握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讲述的立场、观点与学生原有的态度差距过大,又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则可考虑使用含蓄、间接的暗示方式;如果差距不大则应明确说出结论,以免学生因为同化评定效应而感觉不到两者的差距,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所谓同化评定效应指的是,人们会把和自己的态度相距较近的立场、观点,视为相距更近的观点。试图引导学生改变一定态度时,一般说来,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总是与学生对象原有的态度存在着一定差距,否则,就谈不上教师的引导了。问题在于,这种差距如何把握引导才更为顺利有效。

2.通过行为训练,让学生自我暗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等。笔者在讲授“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前,先在课堂上就“法律和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畅所欲言,事后他们谈体会:不讨论还不大清楚,讨论后才知道,在当今社会不学法还真不行。通过这些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不断进行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巩固,深深地在学生的头脑中扎下根来。

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

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其教育的作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如果时间、场合以及学生兴趣、动机等都不适合于含蓄、间接暗示的方式,教师就应该直接、明确地亮明结论和观点,反之亦然。如,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荣辱不分,甚至荣辱颠倒,所以我们在讲荣辱观的时候,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直陈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轨道。此时的沉默、模棱两可,或者哪怕就是暗示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留下遗憾。

4.提升教师修养,用人格来暗示

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方面,行为的暗示往往比语言更为有效。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笔者曾在大学生中调查:“什么时候你的心灵受到强烈震动?"学生的答案有“到建筑工地实习、老师和我们同睡一个窝棚地铺时,我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当老教授带病坚持上课在讲台上昏倒时,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注重在教学和日常行为中,以榜样的力量与行动楷模去影响感化学生,不仅做“思想的巨人",而且还要做“行动的巨人",要通过强有力的行为暗示去教育和引导学生。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如果在学生的心目中确实具有权威性的可信性,直截了当地、不容置疑地提出结论和观点,效果往往会更好。对于学生不太熟悉或者刚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则应考虑使用系统的逻辑论据和论证,在讲解中让学生自己明确应有的结论和观点。

正确运用暗示还要避免暗示带来的消极影响。暗示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受提示方向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暗示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有时候提示者的主观愿望并非如此,然而提示本身却造成接受者产生错觉,作出与暗示相反的反应。无论暗示者是有意或无意地发出某种信息,作为对象的学生总是有着自己的见解并把它们视为某种提示,从而作出带倾向性的相应反应。当我们评价某一事物并从正面提出一定的立场、观点时,也会有意无意地产生暗示作用。因为,评价本身就肯定了某类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当有关的立场、观点不能充分说服对象时,就会起到消极的暗示作用,将对象引导到事物和现象的消极方面,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介绍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想理论流派,不厌其详,又过多地暴露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和腐败现象,缺乏分析地述说资本主义制度如何繁荣、如何富裕,而对此的批判和抨击又不全面深刻、充分有力,这就可能使学生对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产生怀疑,所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一方面应有目的地发出积极的暗示,另一方面也应避免引导本身所产生的消极暗示,尽管这种暗示并不是作为教育引导者的教师的初衷。在教学中注重暗示原则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直陈”原则的重要性,暗示与直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刘宗粤.论社会结构的引导模式[J].浙江社会科学,2000,(4):67-68.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2.

暗示教学法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暗示法;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中国分类号:G718.5

引言:暗示法使用了生理学、心理学、精神治疗学的整体性规律,让学生的头脑与身心,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活动当中,通过理性及感性的方式将其结合成一体。在教学的过程里,使用暗示、联想的方式,将脑力、体力、音乐等方式相结合,不断开发和研究学生心理潜能,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可以在愉悦的环境里学习。

一、暗示教学法的主要原则

1、愉悦且不紧张与精神集中的心理放松原则

心理学研究说明,轻松愉悦、自信乐观的正面情绪可以提高智力活动,而紧张、忧愁、悲观等负面情绪会对智力的开发起到阻碍作用。所以暗示教学法就是要营造出欢快、轻松的课堂氛围,老师在教学的过程里采取的不同方式、不同途径,例如:营造教学氛围、使用艺术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有意识及无意识的统一原则

暗示教学法判定大脑在参与学习的过程里不只是左半球在运动,同时右半球也在运动。不只存在有意识的活动,还具有无意识的活动。不只是有理智的活动,还具有情感活动。暗示法教学需要老师把学生当成一个具有情感和理智的统一体看待,通过暗示法,激发出学生的无意识潜能,因为人的潜能只要被开发出来,就会让人获得无法想象的记忆力、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

3、暗示的相互作用原则

这需要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给予尊重和信任。比如老师可以掌握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积极同学生进行交流,及时给予学生关爱,激励学生获得自信心,而学生也要学会尊师重道,这样才能够让师生的关系更加和谐,才有利于学生提升学习,并且还可以让老师认可自身的工作价值,拥有成就感。

二、暗示法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老师和教材的权威性

此处的权威性并非指老师在学生面前有多么严肃、多么严谨,不让学生对老师有任何质疑。而是需要老师在专业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可以使用一些艺术的方法较好的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可以和学生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材的权威性指的是提供给学生的信息是十分权威的,由于人们通常对权威的任务或者信息较易记住,所以这样的信息来源可以提高记忆的暗示作用。

2、暗示法里明显的暗示方法就是幼稚化

幼稚化指的是学生具有孩子的心理状态,不受大人的看法、思维所影响,从而可以更加快捷的吸收知识,提高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因为小孩的心理屏障相对较低,心理阻碍相对较少,由于年龄的增长,心理屏蔽会越来越高。所以,暗示法提倡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把自己当成孩子,并且老师也要将学生看成是孩子,让他们可以像孩子一样无忧无虑的学习。在操作过程里,通常采取听音乐、做游戏、讲故事、表演等方式激发出学生的潜力[2]。将教学内容的基本原理、要求以及表现方式相结合,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以此引发出最好的教学效果。

3、双平面意识

双平面指的是人们对周遭明显的刺激物有反应,对潜意识的刺激物也同样有反应。人的个性能够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产生很多刺激因素。这些因素可以让接受者产生很多信息。这样的第二平面成为了最直观的印象。在学习过程里,头脑的两个平面如果可以相互协调,就能够将潜意识的智力能动性发挥出来。

4、语调和节奏是暗示法最普遍使用的方法

语调属于双平面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里,使用不同的语调,可以让学习效果特别是记忆效果明显提升。比如:老师在讲课时,可以让内容变得极其生动,可以通过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语调进行讲解,就一定会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所以,节奏可以加快潜意识的反应,还可以让头脑吸收更多的知识。节奏感尤其适合使用在诗歌、谚语以及较富有节奏感的篇章当中。老师有意识的使用节奏方式,就可以让文章更加优美、动听,让学生具有较为深刻的印象,也加强记忆力。

三、暗示教学法的启示

暗示教学法理论体系同当前教学论紧密相连,对于采用哪种理论进行指导教学并提升教学的质量,具有以下几方面观点:首先,由教育目的来看要强调发展论;其次,由教学效果来看要重视最佳论;再次,由教育对象而言要注重学习论。暗示教学发的基本思想以及以上理论观点是十分契合的。

1、在教学观方面暗示教学法的建立是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中并不是由老师教学生,而是透过老师不断引导以及学生自身的行为达成教学的目标。

2、在教学的过程里暗示教学发注重的是学生的能动性,建立自然情景让教学的过程成为一种自然的、真实的情景交际活动。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训练活动,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如此获得的知识才会十分牢固,使用起来也会非常便捷,也能够更好的体现出教学成效。

3、在教学方式上,暗示教学法透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来启发学生的潜力[3]。暗示教学法不赞同苦学,注重的是教学氛围是否可以为学生提供健康的心理氛围,并通过不同的暗示方式,让学生可以在一个非常轻松的氛围里学习,将学生的潜意识以及积极作用真正发挥出来,最大程度的将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将学习过程中的苦变成甜。只有真正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才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提高素质教育的教学意义。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里,所有教学方法都存在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如果想要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由教学实际出发,使用相关的教学方法进行利用。所以,只要将暗示法的理论实质进一步明确,将学生对学习的潜力和能动性激发出来,综合各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实践的过程里有效的运用,就一定可以让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获得进步。

参考文献

[1]Phan Le Ha.The politics of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Teaching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identity,resistance and negotiation.Clevedon,UK:Multlingual Matters, 2008.pp.71-103

暗示教学法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心理暗示 小学语文教学 学生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侧重点在于提高教师的教法,而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行为的主体,对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和掌握学习方法起到主导作用。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是具体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这一特定领域中,学生心理发展与语文发展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同时,运用心理活动规律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学家曾作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两组学生分别朗读同一首诗。在朗读之前,心理学家告诉第一组学生这是著名诗人的诗,相反,对第二组则不告诉他们这是谁写的诗。朗读后立即让学生默写。结果表明,第一组学生的记忆率为57.50%,第二组学生的记忆率则为32.15%。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简单几句话语的差别会对结果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其实,这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因此,注重心理调控,优化语文教学,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教学活动的效益最大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更应该是研究有效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心理暗示的重要性

心理暗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自然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每个人都会接受不同方式的心理暗示,尤其依赖性较强的小学生,更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由于心理暗示能对人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了解心理暗示的应用原理,更应该积极的将其应用到课堂及课后实践中,上述实验便是最佳例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不但可以有效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而且可以达到快速、优质地传递教学信息的目的。

二、心理暗示的种类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暗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从教育方面考虑,心理暗示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

1.物的暗示和人的暗示。顾名思义,由情境和事物联系起来的暗示称为物的暗示。如进考场前看到考场教室便会紧张。人的暗示则是指由人的自身因素所引起的暗示,主要包括语言暗示、表情暗示和行为暗示等。人的暗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较多,如每天课堂上安排5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轮流到讲台大声朗读课文,可以提高学生在公开场合的表现力和自信心,这里运用的就是语言暗示。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老师都报以满意的微笑,可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这是运用的表情暗示。班级每学期通过选举选出语文课代表,树立学科榜样,增加学生语文学科学习的热情,同样运用的是心理暗示中的行为暗示,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把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2.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自我暗示是指自己利用一些心理语言说服自己去接受某种理念或境遇,使得自身情绪与意志发生改变。考场上许多学生会出现怯场现象,这是由于这部分学生考前头脑中反复给自己灌输“考不好该怎么办”、“我复习的还不够充分”等负面信息,最终导致考试结果不理想,这就是消极的自我暗示的结果。因此,教师在考前应该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如“放心吧,这次题很简单”等语言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暗示。他人暗示是指暗示内容源于他人,但却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产生影响。如语文课堂上有一个学生打哈欠,其他同学看到也会跟着打哈欠等,教师可应用语言(如突然提高讲课声音)或行为(立刻中断讲课)暗示等及时阻止该现象的扩大影响。

三、应用心理暗示时的注意事项

1.心理暗示的语言要积极。由于心理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可能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如考前用积极语言引导学生从“担忧、害怕”考试心理过渡到“我不怕,我能行”的考场心理;学生在课堂答错问题时,应用积极语言引导学生重新整理答题思路,给出正确答案。

2.心理暗示的语言或行为需要反复加强。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人的大脑好比漂浮在大海上的一座冰山,人的有意识的心理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而潜藏在水面下的绝大部分是人的无意识的心理,即潜意识。利用好学生的这部分潜意识,可以说,任何学生都有取之不竭的潜力。但学生良好的潜意识不会在经过一两次心理暗示后便形成,它需要教师对其不断的用语言或行为进行强化,直至达到预期目标。

3.暗示应具有艺术性和生动性。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要力求配以适当的生动的艺术形式,如适当增加趣味性的小故事,朗读课文时为每个学生配以角色等,借助于各种角色、节奏和形式,通过非理性直觉,使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培养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意向。此外,较为含蓄的暗示能取得更好的暗示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用命令语气要求学生,尤其对不配合的学生,若能用含蓄巧妙的方法去引导,将能获得更好的暗示效果。

综上所述,心理暗示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心理暗示所能产生的积极作用,并将其应用到课堂及课后教学实践中,理解并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语文学习能力的构成与发展、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心理及学习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等,从而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才能激发学生无限的潜能,让学生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邹明.积极心理暗示对学生的作用.教育科研论坛,2007,(03):58-59.

[2]谢莹.谈心理暗示.教育艺术,2006,(11):68-69.

[3]刘淑韫.浅谈心理暗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化学教学,2003,(1):34-35.

[4]杨倩.略论小学低年级教学中的心理暗示.学术交流,2000,(5):150-151.

暗示教学法论文范文第9篇

为了更好地深入课题研究,多积累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除了实践无痕教育的教学主张,我也在教学之外,广泛阅读与涉猎,前段时间我正好读到了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理论”,惊喜地发现“暗示教学理论”和“数学无痕教育”之间有很多的相互吻合、互相印证之处,为数学无痕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一、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理论”

“暗示教学理论”也称“洛扎诺夫教学法”,是保加利亚著名的心理学博士乔治・洛扎诺夫在上世纪60~70年代创立的。暗示教学法是指通过暗示,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激发个人心理潜力,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充分发展自我的一种教学理论和方法。

洛扎诺夫认为,暗示教学法以教师为暗示源,通过消除和避免所有可能抑制学习(即去暗示)的因素(即抗暗示的因素),并且在有意识但又大多数是在无意识交流的情况下(即暗示)来综合各种促进学习的因素(即暗示的因素),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高水平学习的能力,这种方法的实施,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在一种无意识的通常情况下要强化对学生的相互影响。

暗示教学认为,理智和情感,分析和综合,有意识和无意识,是不可分割的,而暗示是环境和个人之间一个经常不息的不知不觉的交流因素,能产生巨大的“熏陶”作用。所以教学过程要通过暗示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提高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充分发展自我。

二、由暗示教学理论到数学无痕教育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把教育目的在学生面前以裸的形式进行。”“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从数学无痕概念的内涵来理解,正是指“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为了更好地推行数学无痕教育,借鉴“暗示教学理论”,通过暗示、迂回的方法来消解学生的心理障碍,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与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无论是数学无痕教育,还是暗示教学理论,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很重要的。正是教师能够通过营造友好的学习气氛,隐藏教学意图,淡化教育痕迹,通过运用所设计的消除学习障碍和激活新的学习潜能和储备的技术来有意识甚至从无意识的层面上影响学生,才能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三、暗示教学理论对实施数学无痕教育策略的启示

数学无痕教育的实施策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包括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在不露痕迹中理解,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在春风化雨中提升。那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暗示教学理论对无痕教育的实施可以有哪些启示呢?我们不妨探讨之。

1.由环境暗示到不知不觉中开始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学习,是无痕教育追寻的基本境界。暗示教学理论认为:暗示是个人和环境之间一个经常性的交流因素,倘若能达到“人――环境”之间的“共振”,人与环境间的不断交流就能达到最为和谐的境界。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暗示的环境中,许多活动从本质上说都是人们无意识地对外界环境的各种暗示所做出的反应。洛扎诺夫说:“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教学中的环境暗示,就是指通过营造某种情境、氛围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意识的作用下不知不觉地投人学习,主动地参与活动,使学生在无对抗的状态下,乐意、顺利地接受环境的暗示信息,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很多时候,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巧妙地创设各种各样、生动具体的情境,在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激活生活经验,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对新知的求索欲望,从而顺理成章地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认知的旅程。

2.由活动暗示到不露痕迹中理解

活动暗示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活动,将教师的意图渗透其中,使学生受到暗示,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在活动时,往往处于最自然的心理状态,而这时的个性特点和行为习惯往往能够充分地显露出来。此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暗示,有利于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促成兴趣、态度、能力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属于皮亚杰的“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其感知觉、观察力和记忆均处于初步发展水平,学习动机和兴趣还很不稳定,因此教师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活动暗示,充分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顺应儿童的学习心理,让儿童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不露痕迹地获得理解。

3.由语言暗示到潜移默化中掌握

暗示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0篇

一、优化教育方法,明示暗示教学共举

明示教育是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条必要的、重要的途径。明示教学法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思想、语言工具、理论等意识形态的传输。明示法在人们的生活里无处不在,一个人一生都在不停地接受着他人的传输、社会的灌输,这就是明示。但近几年来,社会对以灌输为主的明示教学法的批评,明示教学法慢慢淡出语文教学的话题,但事实证明,以灌输为主的明示性方法并不会随着时代变化而退出历史舞台。俗话说,“三人成虎”,一句谎言连说三遍,就可以成为真理。可见,明示在人的思想方面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然而目前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却有一种退出历史舞台的趋势。

当然,明示教育不是直白的教育,我们反对语文教学中的直白教育。那种将学生由问号教成句号的教法,那种学生“课堂记笔记,课后对笔记,复习背笔记,考完丢笔记”的学法,都是直白的教育所致。从而使教育中的一切知识都变成直白的、无需再思考的东西。好教师要做一个引发学生思考的引路人。教育结果的无问题状态是教育最大的问题,一切都变得明白的教育是最不明白的教育。当然这不是针对教师教学思维混乱和语言表述不清而言的,而是针对教师以清晰的逻辑和流畅的表述封闭了学生的思想的句号式教育而言的。还有比窒息了人的思考更坏的教育吗?有些学校开设的语文教学公开课,师生间配合高度默契,教师是一个有始有终的导演,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对创设情境的体悟、“即兴”发挥的小品等,都是预先排练好的。一堂课结束,课堂的“大幕”落下,学生再没有什么问题,不能从已知中引出未知,教育就没有了暗示力量,进而就没有了教育的力量。

但我们强调明示教育的作用并不是要否定暗示教育,相反,明示教育和暗示教育这两者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如果把教育系统比作一个前进中的人,那么,明示教育和暗示教育就是这个人的两条腿,不可偏废其一。只有两者都健康发达,并且相互配合,协调动作,才能健步如飞,顺利地达到目标。那又何谓暗示呢?暗示就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某种观点和意见,或按一定的方式活动。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渗透性和自动性,通过人的直觉、情感和无意识作用直接渗透进入人的心理圈,快捷而灵活。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前,已经形成了相对丰富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思维定势,他们对教育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期待”。如果老师的活动与学生的需要和期待一致,学生就会产生兴趣。真正的教育应当是明示教育和暗示教育的合理整合。但整合不是明示与暗示的拼合,通常人们将暗示教育与明示教育对举,认为暗示教育是相对于明示教育而言的,是明示教育的另一半,甚至认为暗示教育仅仅是明示教育的补充。这种认识不仅难以揭示暗示教育的作用,而明示教育本身也不能达至完美。因为任何有启发性的明示教育在本质上都具有暗示性,即它没有穷尽人们对真理的认识,而总是不断地引发人们进行新的思考。明示教育的启发性取决于它的信息暗示量:暗示性越大,则启发性越大。

二、正确处理积极暗示与消极暗示的关系,开展积极暗示教育机制创设

随着人的自主性加强,各种意识形态方面的信息呈现多元化,学生往往对于反复的说教产生反感,语文教学必须改变过去“我说你听、我讲你记”的教学方法和生硬、强制性的灌输方法,不断增强教育的民主性,避免教育的强制性,研究协商、沟通、讨论、评议、自我批评的具体措施,使语文教学成为人们共同关心和参与的活动,增加与学生的对话,从传统的灌输方法向暗示性、引导性和渗透性的教育方法发展。正确处理好积极暗示与消极暗示的关系。积极暗示是使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和谐发展,两重交流水平协调一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消极暗示则会降低甚至完全抹杀正面教育的效果。现实中,消极的暗示效应在学校里还是存在的。如为了所谓的分层教学,高一新生入学时便按成绩分出“实验班”,到了考试的时候,语文试卷拿到手,最后一道题目旁边赫然写着“该题实验班必做,其他班选做”,或者说“这一题A段同学要做”,使其他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这一做法实际上已经在向其他几个班的学生暗示:你们不如他们,他们比你们强。教育本应给学生以自信,激发学习动机。如果常常“不经意间”传递给学生消极的信息,就会挫伤学生的心灵,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过多的批评会对学生产生消极暗示。教师也许是出于“恨铁不成钢”,爱生心切,也许是出于“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对学生求全责备,总是不满于学生现有的表现。对学生一点小小的进步不以为然,认为做得还不侈;对学生的一不足之处却大肆渲染。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很沮丧,觉得自己很差劲,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而一蹶不振。中学生的自尊心很强,过多的批评还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教育的效果,同时也对所学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等哲学原理产生怀疑。

三、培养学生积极自我心理暗示,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人不仅接受着来自外界的暗示,而且随时都在进行着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教育机制的创设对人的心理和生理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学生自我积极心理暗示教育机制的创设则是语文教学课堂中的良性暗示法。心理学认为:“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是依靠思想、语言,自己向自己发出刺激,以影响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意志,或加深对某一观念的认知,或要求自己按某一方式行动”。

杜威说过,“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中最深刻的冲动”,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自尊心是学生人格的顶峰。”因此,尊重学生的自尊和人格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创新教育中有一条原则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从学生发展角度来界定,创新教育实质是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得到认可,得到鼓励,生活在师爱中,个性处于张扬的状态,心理需要(自我实现)得到满足,战胜困难的决心、对达成学习预期目标的信心就会产生,对学习的外部需要就会内化为自我需求,学习行为就会在学生主动积极的状态下获得最佳效果。“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由此可见,运用“学生自我积极心理暗示教育机制的创设”于教学中的前提条件是必须遵循创新教育的尊重个性的原则。

语文学科因其具有强烈的人文性,语文课文中因其富含的情趣性为“学生自我积极心理暗示教育机制的创设”的运用提供了条件。“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师必须教育学生学会自我积极心理暗示。

四、正确认识暗示教育创设机制,做好明示教学方法的补充

暗示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暗示教学法;英语教学;初中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8-0033-01

暗示教学法借助一系列暗示手段,从学生整体着手,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潜力,强调无意识因素,使学生享受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紧紧围绕学生实际情况,使语言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勇于实践、强化跨文化意识以及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的过程。对暗示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运用暗示教学法,调动起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洛扎诺夫强调,环境和人可通过暗示开展交流,基于无对抗前提下,采取含蓄委婉手段,对人心理、行动带来影响,于不知不觉中起到特别的熏陶效果。运用暗示教学法开展教学,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调动起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简单来说,在教学期间,教师应当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途径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译林牛津版7B Unit 1 Dream homes讲述了国家、首都、名胜以及家庭的话题,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课前开展相关风景名胜、历史名人等说明文字及图片的收集制作,课间对学生们收集制作的内容进行观察、讨论,为学生创设良好学习环境,使学生积极参与英语学习实践,既能增多学生课外英语锻炼机会,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暗示教学的目的。于此教学环节推行的是软性评价机制,英语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同样可得到一定表现机会,通过一种心理暗示,使他们认识到英语并非想象的那般难学、无趣。依托暗示教学法,创设良好学习环境,通过有效心理暗示,调动起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二、运用暗示教学法,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率

洛扎诺夫结合一系列大脑研究成果发现,音乐有助于开发人们的右脑及挖掘人们未知的潜能,有助于人们将获取的信息在不知不觉中传输至大脑长时记忆系统,还可使大脑开启长时记忆大门,进一步促进新旧知识的互动交融。例如影片The Sound of Music便呈现出了音乐的魅力。音纺芄皇寡生从繁忙的学习中脱离出来,身心得到放松,同时提高自身主动性、创造性。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对音乐进行有效运用,于课前播放一些轻缓的歌曲或者乐曲,将学生从课外喧闹环境中引回至英语课堂中,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可引入音乐,让学生在悦耳动听的乐曲中聆听教师朗读。教师朗读要注重保持与乐曲节拍的协调一致,进而促进学生英语学习与乐曲欣赏的有效结合。此外,教师还可将学生的学习内容编制成简短歌谣、口诀,为乏味的英语词汇、语法增添节奏与活力。如此一来,学生在音乐的陶冶下,便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享受英语学习带来的快乐,从而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率。

三、运用暗示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投入度

自我心理暗示包括正面心理暗示、负面心理暗示。负面心理暗示可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影响,但并非不可攻克,教师可通过对暗示教学法的有效运用,引导学生对负面心理暗示进行有效克服,进而形成正面心理暗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防止负面暗示,切忌对学生诉说负面消极言论。即便为鼓励、积极语言,也应当以暗示为宜。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正面积极评价不发自内心,往往难以收到理想的成效。例如,学生在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了正确回答后,如果教师只是例行公事般地给予“Well done”“Good job”等评价,学生便会认为教师只是敷衍自己,长此以往极易使得学生形成厌烦心理。此时教师可适当夸大问题难度,为正面积极评价设立更高的起点,抑或要求其他学生来做出评价:“Do you a?鄄gree with him/her?”不管学生做出了怎样的回答,都能获取他人一定的意见,经由他人的参与帮助学生构建自我评价,进而形成正面心理暗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投入度。

总而言之,暗示教学法是基于功能主义语言学、人本主义心理学逐步形成的,该种教学方法强调的是教学整体性及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全面统一。初中英语教师有必要了解暗示教学法内涵,有效运用暗示教学法,促进教学有序开展。

[ 参 考 文 献 ]

[1] 覃媛.使用SWOT分析法对运用暗示教学法的英语课堂进行分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暗示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心理暗示;低年级小学生;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145-01

所谓“心理暗示”,是指客观环境以不太明显的方式向个体施放某种信息,而个体在接受这些信息后,无意中做出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从教与学的角度来认识,“心理暗示”的本质在于,施加“心理暗示”的一方希望产生“期待效应”。

低年级的儿童平均年龄在六到八岁,这一年龄段决定了一二年级小学生仍带有幼儿特点。主要表现为生活自理能力差、松散和注意力不集中,低年级儿童的以上的特点决定了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上。心理暗示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促进师生之间心灵交汇,从课堂控制角度避免学生出现恐惧、厌学的心理。在教育中运用暗示手段,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以此达到高速、高质地传递教学信息的目的。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不全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序曲。它并非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学科的课程,而是为未来的长大成人提供表达自己以及与他人交往的工具。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教师在课堂上适当运用心理暗示法进行教学很有必要。其主要方式为:

一、体态暗示

体态暗示,是指教师运用眼神、表情、姿势、动作和距离等体态语言对学生加以暗示,从而达到传递、感染、调控和激励等目的。低年级的儿童离开父母后,觉得老师既亲切,又有些害怕,希望自己得到老师的青睐。于是老师的一个眼神、手势,都能使学生信心倍增。低年级学生入学不久,对于课堂总是多一些怯懦,尤其是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时。这时一个信任的眼神、鼓励的微笑会给他极大的鼓舞。

例如在表扬某同学认真学习的同时,用目光扫视做小动作的学生,就会起到一种调控作用;学生回答问题后竖起大拇指或是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会让学生感到莫大的鼓舞;老师饱满的精神、飞扬的神采也会使学生受到感染。

二、语言暗示

语言暗示的运用能让学生在不能回答问题的时候或回答问题有误的时候,在教师激励性语言的引导下正视眼前的困难,积极思维,思考出答案。适时的语言暗示本身就包含了对问题的升华,语言暗示的过程就是“移情”的过程。教师在遵循师生间达成的“心理契约”的前提下以语言暗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智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处在“口欲言而不能,心求通而未达”积极思维状态,愉悦的心理体验能避免“阻抑效应”的产生,保证了课堂信息交流的畅通。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暗示是运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心理暗示”手段。有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小语二册《要下雨了》一文,理解“潮湿”一词时,就运用了这种方法。“良言一句三冬暖”,教师的语言暗示中除了包含鼓励、肯定的感情因素以外,还包含了解决问题的方式,思维方法等启发性的因素。学生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始终处在最佳的动机水平状态下,即使是难度较大的知识,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化难为易,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类比暗示

类比暗示的运用能让学生在类比性语言的暗示中,由彼问题的思考方法联系到此问题的思考方法,从而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就可以采用“类比暗示”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特点。在贴图片的过程中,教师运用类比性的暗示语言并辅之以教学简笔画,让学生注意找出竹叶、梅花、枫叶、月牙的形状与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之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在类比中找出彼此的联系。这样,教师巧妙地运用类比暗示这种“心理暗示”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做中感受、理解、掌握课文的知识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是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知识的建构就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状态中、在全身心投入的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完成。

四、情境暗示

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暗示刺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现代教育媒体中的相关资源,创设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课堂情境,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去刺激和感染学生,以增强暗示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持久,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教师事先制作好多媒体课件,色泽鲜艳的图片、可爱的小动物和有趣的情节使学生们在一种欢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进行了学习,而且效果显著。

五、角色暗示

即教师将自身的角色融入到学生之中,使双方的距离拉近,激起学生产生相同的想法,使师生双方角色不断转化。学生就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沿着老师暗示的方向不断前进,从而达到心理暗示的最佳效果。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有时可以将师生角色进行转换。

例如在“左右”教学中,教师曾经一脸迷惑地问学生:“为什么左右会发生变化呢?我不明白,你能告诉我吗?”教师将自己与学生的角色进行了转换,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将思考还给了学生,让他们在探索中解决问题,由此得到真正的提高。

心理暗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远不止上述几种方法。但是,不管是哪种“心理暗示”手段,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教育者要巧妙应用“心理暗示”技巧,激发学生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因此,抓住时机,巧施“心理暗示”,方能“锦上添花”,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引论.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

暗示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暗示教学法 英语教学 原则 应用

一、“暗示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暗示教学法也叫“启发式外语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立的教学方法。他给其下的定义是:“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结合起来。”简而言之,暗示教学法就是通过暗示,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充分发展自我的一种教学理论和方法。

二、“暗示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顿祖纯详细解释和阐述了暗示教学法的三大原则:

1.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乐观自信等积极情绪能够强化思维活动,而紧张忧郁、悲观压抑等消极情绪会抑制思维活动的发展。因此,暗示教学法就是通过多种方式、各种途径、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原则

意识的能力是有限的,传统的教学观只重视学生有意识的学习能力,这样只发挥大脑皮层结构和左半脑功能,而右半球的高效学习能力很多时候则处于休眠状态。暗示教学法要求教师把学生看作理性和感情同时活动的整体,采用暗示技术,以调动无意识潜能,利用多种手段,例如音乐、故事、游戏等,促进学生无意识活动和有意识活动的协调。

3.暗示互相作用原则

暗示的相互作用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互相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教师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素质,善于建立和维持与学生良好的沟通与接触。学生尊师重道,这种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增强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学习效率的提高都将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

三、暗示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1.充分合理地使用教师与教材的权威

教师权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信从的力量或影响力。所谓的教师权威不是教师借助于指示、命令,借助于手中掌握的可支配的教育资源,如奖励、惩罚等显示自己的权威,维系教育教学秩序和提高效率。真正意义上的权威是教师能以自己崇高的品德、杰出的才能、广博的学识和卓越的见识成为学生的楷模和表率,这种权威对学生来说,是发自内心的对教师的心悦诚服,使学生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接受教师教育教学的影响。教材的权威是指提供给学生的信息源是权威的,因为人们往往更容易记住权威人物或权威机构的信息,这样的信息源能加强记忆的暗示作用,是学生的榜样。

2.角色扮演促进学习者稚化的程度

张秀明认为稚化指的是指退到小孩似的心理状态中,以这种心理状态,他就会排除成人的看法和成人的忧虑干扰,变得更善于吸收知识。暗示教学中的角色扮演使教学内容剧情化,让学生扮演剧中的人物,进入角色,在扮演过程中表现出的好与坏,以及所传达的观点与内容似乎与“真实的自我”没有任何关联,因而在表达中就能减少其参与的焦虑感,学生能够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争取表现的机会,用小孩子不受外界任何干扰的心态接受新知识,增强自信心,提高交际能力。

3.利用双层次交流,达到教学的理想状态

双层交流指来自环境的无意识刺激和教师的教学特色对学生无意识心理的刺激(廖坤,2003)。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因素,也是暗示教学法的艺术效果。教室布置整洁,富有亲和力,环境的布置与所教的内容相一致,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师的教学特色是指教师要有表情地授课,使自己的教学态度、表情语调与授课内容融为一体。并且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仪态举止端庄大方,让学生充满活力和热情,这样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特色能促进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4.为教学活动配上适当的艺术形式

洛扎诺夫提出:“艺术手段不仅用来为课本基本材料的接受、理解创设愉快的氛围,他们也必然会促进暗示的心理倾向――态度、动机和期待。”可见,艺术形式是一种很好的暗示调节与表达手段。暗示法认为轻松的环境有助于学习者潜意识的运作和强烈学习动机的形成,而音乐为创造这种轻松的环境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选出合适的配乐,根据不同的需要增强或减缓音量,并让学生伴随音乐朗读课文,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暗示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科学地应用暗示所产生的心理刺激作用,对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暗示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路子,同时,通过各种暗示手段的有机结合,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际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暗示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4篇

1 暗示的概念及分类

暗示是社会影响的一种形式,通过某种手段使人不自觉地接受某种观点、信念、态度或行为模式的影响,从而在心理状态或行为上发生相应变化的过程〔2〕。其特点是无需实施者说理论证,而只是动机的直接移植;接受者不进行分析、批判,只是盲从、附会。这种过程可由人施受,也可由环境施受,在由人施受时,可采用言语或非言语的形式。《辞海》中对暗示的定义是:指以含蓄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迅速产生影响的过程〔3〕。有关解释尚不统一,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人固有的、正常的心理特性;别赫列夫认为这是不加批判地接受某种认识的作用;康克莱认为这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反射,是一种信仰或准备动作的态度。按目的性,可分为自然暗示和有意暗示;按作用效果,可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按方式,可分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4〕。具体手段有言语、文字、表情、手势、物体、环境等。

心理训练如何与教学训练和比赛相结合一直以来是运动训练学的一大课题,暗示训练是心理训练中一种操作简便、应用较广的方法,被运动心理学专家认为是最具广泛心理影响力的心理训练方法之一,其机理在于“语言是行为的最高调节器”〔5〕。有资料显示,暗示的效用并不仅仅局限于改善技能操作,暗示对人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意志等动态心理过程均可产生广泛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下意识的。体育运动和比赛中可以传递暗示信息的途径是很多的,如语言、表情、眼神、手势、动作以及相关物品等。心理暗示是在受暗示者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通过讨论、表情等有利条件,从侧面间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暗示手段,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要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以达到高速、高质地传递教学信息的目的。

2 暗示教学的理论依据

暗示是一种含蓄的、间接的、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方法,能使受教育者接受某种信念或按一定的方式行动,形成一定的习惯。通过言语,人能接受暗示和进行自我暗示,通过代表外部环境和体内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言语来调节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自我暗示对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自我暗示训练就是通过词语,即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来调节运动员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水平,从而调节人体内部过程,如调节人的心境、情绪、意志和信心,改变内脏活动,提高或降低体温,加速或缓解新陈代谢过程等。暗示心理是向个体发放某种信息,而个体接受这些信息做出反映的一种心理现象。它能够发掘蕴藏在人体内极其巨大的生理和心理潜力。运动心理学表明,自我暗示能够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并能增加成功率。暗示理论认为,暗示现象的主导基础是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即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人在受教育或生活的过程中具有接受暗示的可能性,这是人类个体中普遍的品质,我们称之为“暗示效应”。当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使得精神处于放松状态时,其接受信息的能力和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激发人的智慧,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暗示法的实施包括心理的、教育和艺术的三种途径,其特点是把教育的对象真正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以研究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为出发点,力求在教与学的信息交流中,把各种无意识的因素组织起来,以达到最大限度自我发展的目的。暗示法的实施需要在非对抗性的条件下进行,实施过程要贯彻三个原则:第一,愉快而不紧张原则,即教育过程中精神要放松,不要紧张;第二,有意识和无意识相结合原则,即把学生看成理性和感性同时活动的整体,注意无意识活动对有意识活动的调节;第三,暗示相互作用的原则,即暗示的效果有赖于师生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的态度。从学生受教育的角度来看,暗示过程即为教育者用间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让受教育者心领神会的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讲,这种雅而不俗、意味深长的教育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有其良好的文化背景。

3 网球普修课教学中进行心理暗示的条件

3.1 教师的“权威效应”

要充分发挥心理暗示的作用,暗示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里所指的“权威”,是指经一定时间验证后获得人们尊敬而产生的信任感。教师作为心理暗示的实施者,必须严以律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有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学识,让学生在敬佩、信任的情感体验中产生崇拜感,从而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由于“权威效应”在暗示中的重要作用,暗示信息一旦打上权威的烙印,就容易引起崇拜者的敏感反应,从而有利于增强暗示信息的穿透力和有效性。

3.2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决定其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暗示活动是一种正面的积极诱导教育,被暗示者必须对暗示者具有充分的信赖和期望才能在暗示中获得启示、受到感染,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教态要亲切。一些心理学专家指出:只有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才能产生愉快的没有压力的心理状态。其次,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怀学生,把学生真正放在心坎上。教师要乐于和学生交流、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动态,对学生坦诚相待,热情关怀,就会缩小师生间由角色差异而引起的心理差异,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教师必须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将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思想引进课堂,建立和维持与学生亲密无间、融洽协调、相互信赖的关系,为实施心理暗示创造条件。

3.3 轻松愉悦的课常气氛

不同的情景能使人产生不同的心境,良好的教学环境、课堂气氛可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采用丰富多彩的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的体育教学情景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认为:人在清醒而放松的状态下,可暗示性和有意识的判断能力同时出现。学生在轻松的状态时,有利于暗示信息的吸收和巩固,是启动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有效条件。所以教师可利用音乐、颜色、环境等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疲劳、紧张和恐惧等,使心理暗示的各种手段发挥最大效益。

4 网球普修课教学中暗示效果的表现效应

4.1 正效应

教师通过言语暗示或者学生进行自我暗示,能够对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促进作用,学生能够自觉地按照教师暗示时所指出的方向去积极进行,这种暗示促使学生健全地发展和成长。这是教师所期望的行为,是师生在暗示过程中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共振效应,也是一种驱动效应。

4.2 负效应

通过教师的暗示,学生不仅没有产生积极向上的行为,反而背离暗示的目的,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也就是说,教师的暗示成了学生错误动作或动作失败的强化剂和助长剂,使暗示的效果向着相反的方向进展,成为一种负效应。这是我们教师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如果是这样一种效果,那就是暗示的失败,是教师需要预防的。

4.3 零效应

这是一种劳而无功的效应,通过暗示后,学生毫无改变,无动于衷,既不接受暗示,也不表现抗拒暗示,而是我行我素,把教师的暗示当耳旁风,这种暗示也是失败的,也是暗示教学时需要防范的。

4.4 潜效应

这是一种滞后效应。当时好像没有什么效应,但过了一段时间,或在某一时间里会突然发生积极向上的作用。这种效应虽然没有正效应那么直接,但它毕竟还是起作用的,只是时间迟早而已。

5 结论

通过运用暗示教学法进行网球教学,使网球初学者能快速地学习知识技能,从而优化网球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参加网球运动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而不仅是使其锻炼身体,掌握技能。由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教学场地条件(网球场地紧张),时间安排(时间安排过于紧凑),器材(球拍与球的质量不好,不易培养球感)等,这就需要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不断地加以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永升.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暗示教学法〔J〕.广西高教研究,1996,(1):40-41.

〔2〕王振兴.暗示心理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12(2):23-25.

〔3〕步秀青.浅谈暗示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1(3):175-176.

暗示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暗示教育 原则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

在长期的中学教育实践中,我发现,针对中学生的“强逆反心理”特点,老师们若尽可能多地采取暗示教育法斫逃学生,不仅能有效管理受教育者的言行,让无声的细雨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密切师生关系,也会让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接受教育,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一、暗示教育的概念

暗示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交往中的语言、手势、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发出一定的信息,使他人接受所示意的观点、意见,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的一种方法。暗示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将暗示用来教育受教育者,让其悟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道理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暗示教育的主要手段

不同的情景应选择不同的暗示方法,中学教育中,最常用的暗示教育方法有:

1.语言暗示

语言暗示即意在言外,能有效地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这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自古以来,言传就是教育的基本形式之一,无论是在平时的交往中,还是在教育学生的活动中,教师要因人而异地选用含蓄而善意的语言进行暗示。通常,学生是不喜欢老师讲“同学,你不该这样做!”,而是乐意接受“同学,我希望你这样做!”。

2.表情暗示

人的表情能传达多种信息,主要有沉默、眼神暗示等面孔表达方式。严肃的面孔表达了教师认真的态度或是不愉快的心情。沉默,学生在上课时间注意力分散,教师只需停止说话,以沉默给学生以启发,学生就会明白应集中精力听课。眼神暗示,上课时间学生开小差,老师只需看他一眼,用眼神给予暗示,学生自然会收敛,这既保全了学生的面子,又避免了因批评引起的反感和对抗情绪。

3.动作暗示

动作暗示,就是用体态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皱眉是反感,微笑是喜欢,竖大姆指是赞许,用行为替代语言,有时更亲切,更具说服力,还能在公共场合维护学生的自尊。教师在口头上嘉许学生的好行为,宜配合点点头、拍拍肩等适当的体态语言,从而表示老师对学生的感情和鼓励,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4.情景暗示

不同的情境能使人产生不同的心境,情境对学生学习具有微妙的暗示作用。教师要善于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如制定切合学科实际的评价方案,悬挂名人画像,利用板报等形式提出本周或近期的奋斗目标等,使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习惯在优美的育人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5.榜样暗示

“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是教师高尚人格的写照。教师的为人师表、言行和优秀学生的示范、榜样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教师必须严以律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学生中树立起良好形象和声望,才能使暗示教育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暗示教育的原则

暗示能产生正负两方面的效应,要提高暗示教育的有效性,要求在实施暗示时须遵循以下原则:

1.权威性原则

所谓的权威性原则,并非是教师要以高高在上自居,而是指教师在学识、为人师表方面的权威。暗示教育的效果往往取决于暗示者的权威性和受暗示者对暗示者的信服程度,因此要提高暗示教育效果,要求教师严格彰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格特质,力求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做学生的典范。处理好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只有对学生充满期望和信任,才能更加关注学生,也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敬。

2.目的性原则

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做到有的放矢,都要明确所做之事究竟要取得怎样的结果。暗示教育亦如此,它的实施必须是有意识的进行。因此,暗示教育的目的必须明确,只有目的明确的暗示,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果学生不明白教师的意图,效果就可能不理想。

3.情境性原则

暗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离开情景暗示是没有意义的,要提高暗示教育的效果,必须创设良好的暗示教育环境,学校个部门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智力、情感、道德审美环境和规律性的生活环境,是学生置身于有益的环境氛围之中。

4.明暗相结合原则

在中学教育中,当明则明,宜暗则暗。对渴求知识,渴望探索世界、认识生活而能力有限的中学生而言,直言不讳,明白无误的教育和指导是他们所需要的,但是暗示更容易为学生接受,或者某种影响只能通过暗示教育效果更好,这样暗示教育才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浅谈暗示教育机制的创设 姜丹敏

2.暗示教育的艺术 佚名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