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容错技术论文范文

容错技术论文范文

容错技术论文

容错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3G视频通信H.264/AVC容错技术

传统的视频编码标准都是围绕比特流的概念组织的。实际上用于传送数字视频的大多数网络体系结构并不适合直接传输比特流。在许多网络体系结构中,比特流需要拆分为数据分组。这些分组的特性,如最小/最大尺寸、相关开销和差错属性等在网络体系结构间、甚至在某个给定的网络体系结构内也是很不相同的。假如视频编码器自身能和网络特性很好的匹配,将能够获得更好的视频QoS。问题是如何容错地支持易差错的无线移动网络?为了解决无线移动信道视频的容错传输,我们将采用如前向纠错编码及支持差错复原的视频压缩编码技术来解决。H.264编解码器可以很好的解决易差错信道的视频容错传输。在3GPP/3GPP2的传输环境下通过选择适当的条带长度使H.264编解码器和无线移动信道的网络特性得到很好的匹配,实现无线移动信道视频的容错传输。H.264标准适用于无线网络传输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概念上分为两层:视频编码层VCL(VideoCodingLayer)和网络抽象层NAL(NetworkAbstractionLayer),其中VCL负责高效的视频内容表示,它被设计成尽可能独立的网络,NAL负责对编码信息进行打包封装并通过指定网络进行传输。H.264中还定义了两种新的帧编码类型,即SP帧和SI帧来完成不同流的切换,可以根据传输网络和用户终端的具体情况自适应地在不同码率的视频流之间切换,这大大改善了视频流对3G网络的适应性。

一、3G视频通信中容错技术的应用

3G通信技术的出现使对话式无线视频业务成为可能,虽然3G网络在移动环境下的带宽可达384kbps,在静止环境下的带宽可以达到2Mbps,但是由于信道衰减、建筑物遮挡、终端移动、多用户干涉等原因影响,使得信道是时变且高误码的,因此,在3G网络上传输视频流时,仅仅追求高的压缩效率是不够的,必须有一定的容错和错误掩盖措施。最新的3GPP/3GPP2标准要求3G终端支持H.264/AVC视频编解码技术,同时由于硬件的限制,3G终端只支持部分H.264/AVC的容错工具。H.264中虽然提供了一些容错工具,但是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用途和目的,即在不同的场合需要选择不同的组合来使用。

1.1错误隐藏技术由于错误隐藏技术能够利用接收到的数据来恢复丢失的数据,因此一般都应用在解码器端。在无线网络环境中,解码器的这种能力尤其重要,因为无线网络环境中误码率高,很多RTP包在传输中被网关或者路由器丢弃,而这些丢失的数据又必须在解码器端根据空间和时间上的相关性来恢复。错误隐藏技术的实现方法也很多,在JVT参考软件中,就使用了一种空间相关性的方法,即使用被丢失宏块周围的4个宏块来恢复被丢失的数据,其选用的标准是使恢复后边缘数据的SAD(sumofabsolutedifference)差最小。这种方法的效果虽不是最好,但是计算简单有效。

1.22Slice结构为了满足MTU大小的要求,在3G网络视频传输中对视频进行分片压缩显得尤其重要。经过分片压缩后的视频中每个RTP包中包含一个片,一般每个slice中包含一个或者几个宏块,并以RTP包的大小满足MTU的要求为准。

1.3帧内编码块刷新由于帧内编码不依赖时间上相邻帧的数据,所以帧内编码块能有效地阻止由于包丢失甚至帧丢失而引起的错误传播。对于对话式视频业务来说,由于实时性要求高,而且I帧刷新的频率较低,因此可以用帧内编码块来部分代替I帧的作用。H.264/AVC提供了两种帧内编码块刷新(intrablockrefreshing)模式;其中,一种是随机模式,即用户可以选择帧内编码块的数目,而由编码器随机决定哪些哪些位置上的宏块实行帧内编码;另一种是行刷新模式,即编码器在图像中依次选择一行进行帧内编码,但图像分辨率大小不同,每次需要帧内编码块的数目也不同,例如在QCIF格式图像中,每次需要选择一行,即11个宏块进行帧内编码,而在CIF格式图像中,这个数字变成22。

1.4参数集(ParameterSets)H.264标准中,取消了序列层和图像层,将原本属于序列和图像头部的大部分句法元素分离出来形成序列参数集SPS(SequenceParameterSet)和图像参数集PPS(PictureParame2terSet)。序列参数集包括了与一个图像序列有关的所有信息,如编码所用的档次和级别、图像大小等,应用于视频序列。图像参数集包含了属于一个图像的所有片的信息,如嫡编码方法、FMO,宏块到片组的映射方式等,应用视频序列中的一个或多个独立的图像。多个不同序列参数集和图像参数集被解码器正确接收后,被存储于不同的己编码位置,解码器依据每个己编码片的片头的存储位置选择合适的图像参数集来使用。

1.5冗余片(RedundantSlice)H.264编码器除了对片内的宏块进行一次编码外,还可以采用不同的编码参数对同一个宏块进行一次或多次编码,生成冗余片,冗余片的信息也被编码进同一个视频流中。解码器在能够使用主片的情况下会抛弃冗余片,反之如果主片丢失,也可以通过冗余片来重构质量。

1.6灵活的宏块排序(FMO)FMO技术通过片组(slicegroup)技术来实现。片组是由一个或者多个片组成,而每个片中通常包括一系列的宏块。采用FMO进行视频编码的好处在于,可以使因信道传输而引起的错误分散。具体实施方法是:帧图中的宏块可以组成一个或几个片组,每一个片组单独传输,当一个片组发生丢失时,可以利用与之临近的已经正确接收到的另一片组中的宏块进行有效的错误掩盖。片组组成方式可以是矩形方式或有规则的分散方式(例如,棋盘状),也可以是完全随机的分散方式。采用FMO提高了码流的容错能力,却使编码效率有所降低,同时也会增加编码延迟时间。

二、结论

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第三代数字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以及多媒体信息服务(MMS)的兴起为无线移动环境下的多媒体通信业务(特别是视频)提供了应用和发展的需求.多媒体业务是3G的基本业务之一,然而视频通信业务对3G网络还是一种挑战,这是由于无线网络是一种易错网络,容易受到多径干扰、阴影衰落等多种条件的影响,致使视频传输流中的RTP包会大量丢失,因此对于3G无线网络中的视频通信业务,容错技术是不容忽视的。H.264/AVC视频编码标准本身提供了许多容错工具,可以很好的解决易差错信道的视频容错传输,提高3G视频通信的可用性。

参考文献:

[1]潘全卫.DHCP服务器容错方案[J].网管员世界.2009.(5):55-56.

容错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当系统内部有故障存在时,通过容错技术消除故障的影响,使系统最终仍能给出正确的结果。按照时间划分,故障可分为以下三种:永久性故障、间歇性故障和偶然性故障。永久故障是永远持续下去直至修复为止的故障。对硬件来说,永久性故障意味着不可逆的物理变异。对软件来说,这类故障也就是一个不可以自动恢复的错误状态。间歇性故障是短暂的,但却是断续的,它既有偶然性,又有不定期的重复性。如一个处于临界状态的电路输出时好时坏,而一个虚焊点就会引起这样的故障。偶然性故障出现是短暂的,且可能是非重复性的。常常由于环境的变换、电源方面的干扰、元器件性能的波动、软件的随机变换、电磁干扰等因素而引起。这样的故障有可能仅出现一次,或很长时间出现一次,但却可能造成数据错误,甚至系统瘫痪。

针对不同故障应采取不同的容错方法。容错技术能自动适时地检测并诊断出系统的故障,然后采取对故障的控制或处理的对策略。按照系统的失效响应阶段,可以把各种容错技术分成三种:故障检查、静态冗余、动态冗余。故障检测并不提供对故障的容忍,而是发生故障时给出一个警告。故障检测广泛应用于微型机和小型机之类的小系统中,其中一些已体现了简单的联机检测机理。严格地说,故障检测不是容错,它尽管检测了故障,但是不能容忍这些故障,不给出故障警告。动态冗余用于纠错码存储器或具有固定配置(即线路器件之间的逻辑连接保持不变)的多数表决冗余计算机之类的系统中。

根据不同情况,一个容错系统可经历以下阶段:(1)故障检测:大多数失效最终导致产生逻辑故障。有许多方法可用来检测逻辑故障,如奇偶校验、一致性校验和协议违章都可以用来检测故障。故障检测技术有两个主要的类别,即脱机检测和联机检测,在脱机检测情况下,进行检测时设备不能进行有用的工作;联机检测提供了实时检测能力,因为联机检测与有用的工作同时执行。联机检测技术包括奇偶校验和冗余校验;(2)故障限制:当故障出现时,希望限制其影响范围。故障限制是把故障效应的传播限制到一个区域内,从而防止污染其他区域;(3)故障屏蔽:故障屏蔽技术把失效效应掩盖了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冗余信息战胜了错误信息,多数表决冗余设计就属于故障屏蔽;(4)重试:在许多场合,对一个操作系统的第二次试验可能是成功的,对不引起物理破坏的瞬间故障尤其如此;(5)诊断:对故障检测技术没有提供有关故障位置、性质的信息进行诊断;(6)重组:当检测出一个故障并判明是永久性故障时,重组系统的器件替换失效的器件或把失效的器件与系统的其他部分隔离开来,也可使用冗余系统,确保系统能力不降低;(7)恢复:经检测和重组后,必须消除错误效应。通常,系统会回到故障检测前处理过程的某一点,并从这一点重新开始操作。这种恢复形式通常要后备文件、校验点和应用记录方法;(8)重启动:如果一个错误破坏的信息太多,或者系统没有设计恢复功能,那么恢复就不可能实现。仅当系统未受任何破坏时,才能进行“热”重启,并从故障检测点恢复所有的操作。“热”重启相当于系统需要完全重新加载;(9)修复:即把诊断为故障的器件还原下来,修复也可以是联机进行的或者脱机进行的;(10)重构:对元件进行物理替换之后,把修复的模块重新加入到该系统中去。对联机修复来说,实现重构不中断系统的工作。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网路的快速发展,容错计算机的系统开销逐渐降低,且纠错速度快。而软件方法实现的容错,对硬件不会提过高的要求。同时系统灵活,资源利用比较合理。更正检测、诊断将会采取人工智能的处理途径,以专家系统的各种智能工具来支持故障检测和诊断。利用专家的知识,借助推理机构,迅速而准确地提供诊断结果。系统的动态重构、故障恢复功能及神经元芯片等将被用到容错技术中来,都将在智能化的支持下得以实现。同时对电路内部的自检、自重构研究,可以解决电路本身及子系统的可靠性问题,将会出现容错的VLS1芯片及可直接支持系统容错设计的可容错设计芯片,为系统设计者提供一个具有透明性的容错设计元器件。进入到芯片内部的容错技术的研究将成为容错研究的一大分支。

随着网路时代的到来,对于一个成功的电子商务系统来说,必须响应在线客户的需求并遵守服务的那个协议(SLA),同时保护客户的隐私及电子商务系统安全正常运营。对于客户要求的响应程度及安全保护措施是一个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系统成功的必要条件,容错服务器就成为网络时代电子商务运营商首要选择。未来的智能化家庭都将拥有一个家庭数据中心,可提供全天候的服务,包括家庭安全、防盗和防煤气泄漏以及各种家用电器的控制,这个家庭数据中心也只有采用容错计算机才能担当。今后容错技术将同时在软件和硬件上得到发展,将会出现初级的容错软件的设计方法,应用软件方面的容错设计将会产生一些实用的工具,同时产生一个通用操作系统和硬件相结合的容错方法,走软硬结合的道路。系统容错设计将在分布式系统、CSCW等方面出现新的容错设计方法。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容错技术和容错计算机将成为新的研究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容错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内容,介绍了容错系统的经历阶段和实现容错功能的关键技术,总结了计算机容错技术的现阶段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容错技术可靠性容错功能

参考文献:

[1]胡谋.计算机容错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杨孝宗.容错计算技术的提出和发展[J].电子和信息化.

容错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当系统内部有故障存在时,通过容错技术消除故障的影响,使系统最终仍能给出正确的结果。按照时间划分,故障可分为以下三种:永久性故障、间歇性故障和偶然性故障。永久故障是永远持续下去直至修复为止的故障。对硬件来说,永久性故障意味着不可逆的物理变异。对软件来说,这类故障也就是一个不可以自动恢复的错误状态。间歇性故障是短暂的,但却是断续的,它既有偶然性,又有不定期的重复性。如一个处于临界状态的电路输出时好时坏,而一个虚焊点就会引起这样的故障。偶然性故障出现是短暂的,且可能是非重复性的。常常由于环境的变换、电源方面的干扰、元器件性能的波动、软件的随机变换、电磁干扰等因素而引起。这样的故障有可能仅出现一次,或很长时间出现一次,但却可能造成数据错误,甚至系统瘫痪。

针对不同故障应采取不同的容错方法。容错技术能自动适时地检测并诊断出系统的故障,然后采取对故障的控制或处理的对策略。按照系统的失效响应阶段,可以把各种容错技术分成三种:故障检查、静态冗余、动态冗余。故障检测并不提供对故障的容忍,而是发生故障时给出一个警告。故障检测广泛应用于微型机和小型机之类的小系统中,其中一些已体现了简单的联机检测机理。严格地说,故障检测不是容错,它尽管检测了故障,但是不能容忍这些故障,不给出故障警告。动态冗余用于纠错码存储器或具有固定配置(即线路器件之间的逻辑连接保持不变)的多数表决冗余计算机之类的系统中。

根据不同情况,一个容错系统可经历以下阶段:(1)故障检测:大多数失效最终导致产生逻辑故障。有许多方法可用来检测逻辑故障,如奇偶校验、一致性校验和协议违章都可以用来检测故障。故障检测技术有两个主要的类别,即脱机检测和联机检测,在脱机检测情况下,进行检测时设备不能进行有用的工作;联机检测提供了实时检测能力,因为联机检测与有用的工作同时执行。联机检测技术包括奇偶校验和冗余校验;(2)故障限制:当故障出现时,希望限制其影响范围。故障限制是把故障效应的传播限制到一个区域内,从而防止污染其他区域;(3)故障屏蔽:故障屏蔽技术把失效效应掩盖了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冗余信息战胜了错误信息,多数表决冗余设计就属于故障屏蔽;(4)重试:在许多场合,对一个操作系统的第二次试验可能是成功的,对不引起物理破坏的瞬间故障尤其如此;(5)诊断:对故障检测技术没有提供有关故障位置、性质的信息进行诊断;(6)重组:当检测出一个故障并判明是永久性故障时,重组系统的器件替换失效的器件或把失效的器件与系统的其他部分隔离开来,也可使用冗余系统,确保系统能力不降低;(7)恢复:经检测和重组后,必须消除错误效应。通常,系统会回到故障检测前处理过程的某一点,并从这一点重新开始操作。这种恢复形式通常要后备文件、校验点和应用记录方法;(8)重启动:如果一个错误破坏的信息太多,或者系统没有设计恢复功能,那么恢复就不可能实现。仅当系统未受任何破坏时,才能进行“热”重启,并从故障检测点恢复所有的操作。“热”重启相当于系统需要完全重新加载;(9)修复:即把诊断为故障的器件还原下来,修复也可以是联机进行的或者脱机进行的;(10)重构:对元件进行物理替换之后,把修复的模块重新加入到该系统中去。对联机修复来说,实现重构不中断系统的工作。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网路的快速发展,容错计算机的系统开销逐渐降低,且纠错速度快。而软件方法实现的容错,对硬件不会提过高的要求。同时系统灵活,资源利用比较合理。更正检测、诊断将会采取人工智能的处理途径,以专家系统的各种智能工具来支持故障检测和诊断。利用专家的知识,借助推理机构,迅速而准确地提供诊断结果。系统的动态重构、故障恢复功能及神经元芯片等将被用到容错技术中来,都将在智能化的支持下得以实现。同时对电路内部的自检、自重构研究,可以解决电路本身及子系统的可靠性问题,将会出现容错的VLS1芯片及可直接支持系统容错设计的可容错设计芯片,为系统设计者提供一个具有透明性的容错设计元器件。进入到芯片内部的容错技术的研究将成为容错研究的一大分支。

随着网路时代的到来,对于一个成功的电子商务系统来说,必须响应在线客户的需求并遵守服务的那个协议(SLA),同时保护客户的隐私及电子商务系统安全正常运营。对于客户要求的响应程度及安全保护措施是一个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系统成功的必要条件,容错服务器就成为网络时代电子商务运营商首要选择。未来的智能化家庭都将拥有一个家庭数据中心,可提供全天候的服务,包括家庭安全、防盗和防煤气泄漏以及各种家用电器的控制,这个家庭数据中心也只有采用容错计算机才能担当。今后容错技术将同时在软件和硬件上得到发展,将会出现初级的容错软件的设计方法,应用软件方面的容错设计将会产生一些实用的工具,同时产生一个通用操作系统和硬件相结合的容错方法,走软硬结合的道路。系统容错设计将在分布式系统、CSCW等方面出现新的容错设计方法。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容错技术和容错计算机将成为新的研究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容错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内容,介绍了容错系统的经历阶段和实现容错功能的关键技术,总结了计算机容错技术的现阶段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容错技术可靠性容错功能

参考文献:

[1]胡谋.计算机容错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杨孝宗.容错计算技术的提出和发展[J].电子和信息化.

容错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组件开发;分布式系统;容错应用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信息系统采用基于 B/S 结构的分布式结构,由此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与软件健壮性等问题变得不容忽视。信息系统只有准确、可靠地在可以接受的时间内提供服务,才能提高效率,避免损失。组件技术应用能够显著提升软件系统可靠性,本文基于提高系统容错能力的视角,阐述引入容错技术的组件式的软件系统的应用。

2.组件开发的分布式系统的容错研究

如何在软件设计领域引入容错技术,使软件的容错性能得到显著提升,日益得到了开发者的关注。容错软件是有一定限度的,这是由于为了实现容错,就必须付出提升资源开销的代价。冗余设计是软件容错设计方法之一,例如可以通过增加校验位来提升通讯冗余,从而使数据传输质量得到提高。另一种软件容错的实现方法是引入类的封装/重用技术或软件模块,采用新开发技术平台和应用架构,使软件可靠性得到提高。

2.1基于组件开发的分布式系统的容错模型

本文所设计的基于组件开发的分布式系统的容错模型如图所示:

图:基于组件开发的分布式系统的容错模型

下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在容错价值策略中,设计者要针对很多软件系统技术方面的因素做出决定,具体包括网络构件的模式、软件系统的支持系统平台等等。在最初设计软件系统的时候,为帮助系统建立完善的容错策略,开发者应该对软件系统怎样实现系统的可靠性的问题进行充分论证,需要指出的是,论证的过程应当在软件的设计阶段完成,而不是在软件编写过程时考虑,应该提前将容错价值策略规划清楚。

在开发系统时,应当意识到,对原有数据的不断延伸就是软件系统的执行过程,数据冗余存在的原因正是由于在这之中包含重复使用的数据。为了提高数据查询效率,就有必要对软件系统结构体系进行改进。此外,应使所开发的系统具备一个包括信息结构、事务对象、技术结构、应用结构的完整的软件系统结构,同时也要具备 能够改变传统的技术发展生命周期的发展措施。

可知,容错设计能够促使软件开发采用面向组件技术等新技术,这些模式具有自动垃圾收集、单亲继承、自动进行内存管理和组件技术,可以有效地利用系统资源,防止程序误操作引起的错误并提高软件品质。

2.2软件系统容错调度基本算法

(1)容错任务调度模型的构建

将系统需要处理的任务用T表示,这些任务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独立或松散耦合的,本文将这些任务定义为一个多元组,多元组的构成为:(r,d,f,i, a,l,s,p)。其中,任务 T 的执行时间以元素r表示,必须执行完成任务T的最晚时刻以元素d表示,任务功能类别以元素f表示,任务运行属性以元素i表示,任务分配的优先级别以元素a表示,任务调度的优先级别以元素l表示,任务运行状态以元素s表示,任务分配在处理机上运行以元素p表示。

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二元组(W,Ts)来描述每一个处理机 P 的当前状态。以参数w表示处理机运行状态,包括三种状态:脱故障状态、就绪状态以及工作状态。以参数Ts 表示该处理机上被分配的实时任务集。

(2)容错调度算法的设计

本文引入的容错调度算法属于采用解决容错问题的软件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优势在于,既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又不必付出额外的硬件代价。

本文将容错调度实时算法命名为“需求后无容错算法”。这种算法的思路为:第一步,将按计算时间非增把集合中的实时任务进行排序;第二步,对这些实时任务的基版本采用最大计算时间优先调度算法进行调度;第三步,对这些实时任务的副版本使用最大计算时间优先调度改进的算法进行调度;第四步,对集合中的实时任务进行调度,具体方法为:首先以时间非增为基准,对集合中所有的实时任务执行排序工作,接下来对这些实时任务用最大计算时间优先调度算法进行调度。最大计算时间优先调度算法分为以下两个步骤:(1)单处理器上的任务分配算法;(2)任务调度算法。这个算法不要求任务的时限等于其周期,对于异构分布式实时系统,同时可以适用于同时存在有容错需求的任务和无容错需求的任务的情况。容错调度算法首先将集合中的实时任务按计算时间非增进行排序。然后采用最大计算时间优先调度算法(LPT)对这些实时任务的基版本进行调度。再使用改进的最大计算时间优先词度算法(ALPT)调度这些实时任务的副版本。最后调度集合中的实时任务。

3.结束语

本文的分布式开发组件使用了容错策略思想,能够显著提高信息系统的工作可靠性。基于组件开发的分布式系统的容错应用能够为在有限的成本下开发具备良好可靠性的软件系统提供途径,具有很好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唐胜群、唐涛洲,软件体系结构与组件软件工程,计算机工程,2008年,第24卷,第8期,pp.32-35

[2]邹逢兴,张湘平,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可靠性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容错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近几年,伴随着电子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快速发展,数字通信技术得到了空前广泛的应用。但是将数字通信技术有效的运用到军用便携式终端,在我国依然是个空缺。本文主要分析了数字通信技术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数字通信技术在便携式终端的有效应用做出了探究。

【关键词】

数字通信;便携式终端;应用;差错控制编码

伴随着世界现代化通信逐渐的朝着数字化、科技化的道路发展,数字通信业随之得到了快速的推广和应用,不论是战争还是一些家用电器离都离不开数字通信技术的有效应用,尤其是在军事战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便携式终端中最为关键和核心的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的有效适应实现了便携式通讯实现了通信功能。这种便携式终端可以有效的利用配接站术电台快速的传送文字信息,并且它最大的优势在于体积小、重量轻,低耗能,所以携带起来比较方便,尤其是在野战环境中它的优越性得到了最为明显的体现。它能够在最为恶劣的环境进行安全可靠的数字通信,有利于快速传送重要的军用信息,所以数字通信在便携式终端的有效性是不言而喻的。

1 数字通信系统发展的现状

所谓的通信就是进行信息的传送和交换,简言之就是互通信息。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通信主要传递的是文字、数据以及图像等多种类型。早期的通信方式通常比较简单,传送的内容页过于单一。事实上,真正的通信技术是在电报发明以后才得以发展的。

进入二十世纪2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广播、传真等技术也如雨后春笋版不断涌现,这就推动了通信内容和范围的不断扩大,数字通信技术也就随之应运而生了。尤其是在二十世纪30年代中期,脉冲编码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开阔了数字通信的应用领域,至此大部分的通信内容都需要依赖数字通信的应用才能实现。

目前,通信学科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体现在新的电子设备不断涌现以及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另一方面就是通信理论取到了显著突出的成果。在相对成熟的信息论的基础上,编码理论不断的成形和发展。这些理论都为不断提升数字通信质量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依据,另外这些理论为新型数字通信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由上述数字通信发展的历程可知,数字通信的发展过程经历了由最初的低级到不断更新和完善的高级发展,而数字通信的内容也有最初的过于简单逐渐的向着复杂和多样发展起来。

2 数字通信系统和便携式终端的主要组成部分

2.1 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部分

数字通信主要是通过将需要进行输送的原始信号经过程序的编码组成一串数字脉冲将信息进行快速的传输的通信方式,通常数字通信系统内传送的数字信号均为二进元或者多进元。这一系统的主要特点就是需要在进行调制之前对数字先进行编码,并且在通信系统接受的另一端在解调以后要有相对应的译码进行解译。一个数字通信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六种:一是信号源,也就是需要发送的原始数据;二是编码器,它的主要作用是对未进入调制之前的原始数据进行操作,及时的实现对数据的检错;三是数字调制器,它主要是匹配编码器的传输道和输出;四是传输信道;五是数字解调器,它主要是将接收的数据进行计算以便交给译码器;六是译码器,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编码的方式将信息源的数据进行恢复。

2.2 便携式终端系统的组成部分

便携式终端由于其特殊性,一般会具有以下组成部分:一是编辑功能,可以进行汉字及其他字符的编辑;二是通信功能,主要是利用信道进行信息的传送;三是计算机通信功能,这样终端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的串口实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四是GPR功能,可以对本地的经纬度进行正确的定位。

3 数字通信在便携式终端的有效应用

3.1 实现便携式终端的数字调制解调

由于军用便携式终端主要就是用来连接配接站术电台,以便及时的将报文等信息传送出去,所以实现便携式终端的调制解调是进行数字通信的前提和关键。由于目前数字通信系统中,进行传输的信道为独特的变参信道,这就对传输的速度进行了一定的限制,针对这一现象,经过研究,数字信号的众多调制方式中,MSK调制具有其他调制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么首先它具有良好的数组调制,其次它的抗干扰能力十分的突出,所以,在数字移动通信中得到了最为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3.2 数字通信可以对便携式终端中的差错控制进行编码和分析

由于数字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必须具有极高的安全可靠性,所以不能受任何事物的干扰,但是由于传输信道中有噪声以及收到不稳定符号的干扰,就会无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差错,因此,要想有效的改变这一局面,必须借助差错控制技术的强大功能对差错进行游侠的规避。使用最多的差错控制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差错控制编码

采用差错控制编码的目的在于它能帮助通信双方对信道传送的码序列进行检错,及时的发现错误的存在,并采用正确的方式对其进行纠正,这样就可以快速的提高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另外,为了及时的发现错误并对其进行纠正,还需要添加具有纠错能力的多余码元,这样就可以实现不同效果的差错控制编码。

(2)哈格巴格纠错编码

经过对各种类型的纠错编码的科学分析和比较,哈格巴格纠错编码最常使用。这种编码最为充分的利用了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连性,同时由于其独特性可以对六位突发错误进行纠错和解码,目前在移动通信中得到了最为突出的使用。

(3)交织编码

众所周知,数字通信系统中的信道出现噪声干扰会导致这两种错误的粗线:一是随机错误,这是受到随机噪声的干扰而引发的错误;二是突发错误,这是由突发噪声的出现而引发的一种错误,这种错误通常情况下能持续较长的时间,并且以成片错误的形式出现,而交织编码便可以有效的对这两种错误进行纠错,它可以有效的将成片存在的错误划分为单个的错误,增强了抗突发错误的能力,有效的进行纠错。

4 结语

总之,随着信息时代的带来一季电子技术的发展,数字通信技术在将来会在各个领域都得到最为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军事中,它为便携式终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实施的基础,可以有效的提高便携式终端的抗干扰能力,为军事的监视和侦察做出突出的贡献,针对目前我国的便携式终端发展不够完善这一局面,需要不断的研发出更多的技术促进数字通信在便携式终端的发展,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玲娟.IoT 的数据管理与智能处理[J].中兴通讯技术,2011.

[2]李章林,卢桂章.基于RFID的广义物流中的移动智能终端设计[J].自动化与仪表,2007.

[3]陶然,张惠云,王越.多抽样率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及其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杨静,吕幼新.高效数字信道化IFM接收机的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

容错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Abstract: The ability of wir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literature is one of train objectives for students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English abstract is substantial compon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literature and is also difficult teaching content for related lesson. The paper focuses on discussion about teaching English abstract writing. The properties of English abstract is provided firstly. The common phrases are summarized. And teaching method is present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much reading, practice and collective correcting.

Key words: writing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literature; English abstract;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iscussion about teaching

在各类本科生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课程学习以及毕业设计中,科技论文的撰写是需具备的能力之一,而摘要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英文摘要写作能力的训练是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难点之一。闫丽萍等分析了目前电子类专业英文摘要撰写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将英文摘要写作训练贯彻教学过程的培养理念和具体的实施方法[1]。笔者在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教学以及指导本科生科创大赛、本科生毕业论文过程中发现,学生英文摘要的撰写能力有待提高,同时也反映出本科生该项训练的匮乏,需通过大量实践提升该项能力。

本文首先总结了科技论文英文摘要撰写的要点,对常用词汇进行了汇总,然后从三个层面介绍科技论文英文摘要撰写训练的教学方法。

1 科技论文英文摘要撰写的要点

科技论文具有严谨性和科学性等特征,与一般的英文写作存在一定的差别,其英文摘要特点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总结:

1) 运用的时态:根据论述的情况不同,可以分别选择一般现在时或者过去时;

2) 语态:使用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可根据摘要特点而定;

3) 人称:可使用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

4) 摘要中句子较长,结构严密紧凑。

在科技论文英文摘要中有些词语是常用的,现归纳如下,如表1所示[2-3]。

2 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教学方法

针对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写作特点以及学习难点,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多读、多练、集体纠错的教学方法:

1)多读:即以大量阅读为核心的词汇与句式积累。学生撰写科技论文英文摘要中出现的多数问题,其根本原因是此类文献阅读少,不熟悉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特别的,通信和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每天都出现大量的专业文献,相关词汇和专业术语只有经过多次的阅读才能加深记忆。同样,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模式与一般英文作文有区别。因此,要写好科技论文的英文摘要,首先需要大量阅读。为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练习资料,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初步建立了科技论文资料库,目前科技文献已有362篇,文献多源自IEEE、Science Direct、Springer等常用文献数据库中的权威学术期刊和会议论文,涉及的主题为近年来热点领域,包括深度学习、大数据、云计算、无线传感网络、神经计算、类脑计算、图像检索、视觉场景分析、生物信息处理等。这个文献库一方面可以用以训练学生阅读的文献能力,同时,通过大量的阅读使学生熟悉科技论文摘要的撰写方法、常用词汇和句式。今后我们会根据技术发展情况进一步扩展和完善文献库的内容,特别的,会增加部分经典电子版教材、专业公司和研究机构的技术报告、英文专利等,以适应课程教学的需求。

2)多练:此处指的是句子写作训练。句子是论文摘要的基本组成单元,为能正确撰写科技论文的摘要,句子的写作训练是其必经之路。笔者在每次课中均给出2到3个常用句式,并布置相应练习题考核学生掌握程度。同时,我们初步建立了句子考核题库,其中包括中译英140道,英译中128道。在课程的阶段性测试中,我们通过随机抽取题目的方法,利用句子考核题库内容对学生进行测试。目前,该题库内容在不断更新、补充中。

3)集体纠错:即针对句子或摘要写作中出现的错误进行集体纠错。英文摘要写作中常出现的错误包括:主谓语不一致、缺少主语、缺少谓语、时态不一致、语态使用错误、从句使用错误等[4]。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采用的是一起来找茬的方法,即写作训练后,进行集体纠错,促进学生之间互查,同时鼓励学生针对同样的题目,给出不同写法,以此实现摘要句式的丰富性。

以下是教学实践中,部分练习实例,其中均包括了各类常见语法错误:

1)The paper compare the methods with the public data sets to explore which is the best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该句的错误在于主谓语不一致,主语是单数,谓语应改为compares。

2)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m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has been enormous developed.

该句的错误在于修饰词enormous使用不当,该词为形容词,而此处需要副词修饰谓语,可改为greatly。

3)Scientists have working on the solution of designing.

该句的错误在于谓语使用不当,应改为have been working。

5) This video is mainly introduce a new type of multi-touch technology.

该句中错误仍为谓语使用不当,利用了中文习惯直接翻译,是学生常犯的错误之一。应改为This video mainly introduces a new type of multi-touch technology,或者用被动语态:A new type of multi-touch technology is introduced in this video.

5)It changes the way interact with machines and make the application more convenient

该句中有两处错误,第一个是way后面的非谓语,应该为to interact with machines,第二个是and之后的谓语make与主语不一致,应改为makes。

容错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云计算;分布存储;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4-0104-01

云计算本身具备着数据处理效率较高、数据存储量较大的特点,但由于其本身的数据缺乏实时性,这就使得云计算的实际效用发挥受到了一定影响,而云计算在分布存储技术中的应用就能够较好化解这一影响,这样云计算就能够更好实现自身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1 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关键技术的基本结构

为了较好完成本文就云计算环境下分布存储关键技术展开的研究,我们首先需要明晰这一关键技术的基本结构,而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自身实际认知,本文将这一基本结构划分为以服务器为中心的结构、以交换机为中心的结构、服务器与交换机相结合的结构三类。

1.1 以服务器为中心的结构

对于以服务器为中心的结构来说,这一结构通过网络线路实现服务器网卡的相连,服务器就能够由此实现同一网络体系下的互联,Cam Cube数据中心网络结构就属于这一结构的代表。在云计算环境下分布存储关键技术的基本结构中,以服务器为中心的结构本身的结构较为简单,这就使得树型结构中单点瓶颈问题往往较难出现,不过以服务器为中心结构常常出现的线路运行补偿影响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问题,却必须引起我们重视[1]。

1.2 以交换机为中心的结构

对于以交换机为中心的结构来说,这一结构本身属于传统型分布存储技术,不过虽然该结构具备着结构简单、连接便捷的优点,但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以交换机为中心的结构已经不能较好满足使用者需要,这就使得近年来云计算环境下分布存储关键技术基本结构中以交换机为中心的结构数量不断下降[2]。

1.3 服务器与交换机相结合的结构

除了上述两方面外,服务器与交换机相结合的结构同样属于典型的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关键技术基本结构,而结合上文中对以服务器为中心的结构、以交换机为中心的结构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结构都存在着各自的问题,而为了保证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关键技术效用得以实现更好发挥,两种结构开始了结合的尝试。对于服务器与交换机相结合的结构来说,该结构在可扩展性、路由费用、网络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强的优势,这些优势就使得该结构能够较好实现工作流程的简化、存储工作效率与质量提升、系统运行效益的提高[3]。

2 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关键技术的应用

2.1 数据容错技术

数据容错技术本身属于云计算环境下分布存储的关键技术之一,该技术能够实现系统设备可用性、海量信息数据访问率的大幅提升,这就使得云技术分布存储将在数据容错技术的支持下始终为用户提供优质信息服务,由此可见该技术的重要性。对于数据容错技术来说,其本身可以细分为纠删码容错技术与复制容错技术,其中纠删码容错技术本身属于借助信道实现传输的编码技术,这一技术通过实现对信息数据块丢失的容忍实现数据容错,不过该技术很容易引起数据失真问题,这点需要引起我们重视;而对于复制容错技术来说,该技术主要通过相同模块的创建实现数据容错,这一技术本身具备着简单易用的特点,但这种技术本身对于存储空间提出的较高要求需要引起我们重视[4]。

2.2 节能技术

节能技术同样属于云计算环境下分布存储的关键技术之一,该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降低存储系统能耗,其本身可以细分为软件节能技术与硬件节能技术两类,其中软件节能技术主要通过云计算环境下的闲置计算机自动化关闭状态进入实现,这自然就使得各方面的能耗率由此实现较好降低;而对于硬件节能技术来说,这一技术主要运用高性能设备取代低性能设备的方式实现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节能,而全面替换高能耗结构并应用新型体系结构,就能够极大程度上实现云计算环境下分布存储的节能目标。

3 结语

在本文基于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关键技术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关键技术的基本结构与具体应用,而将结合这一系列论述内容我们能够发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取得是云计算环境下分布存关键技术具体发展目标,而相关技术人员也将由此认识到降低系统设备的故障发生率、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益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赵鑫.基于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关键技术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05:211.

[2]查杨.分析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关键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02:190.

容错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数据链路层;帧定界;透明传输;差错检测;案例教学

计算机网络课程配套实验通常都是实战型实验。通过实验,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网络配置和维护技能,比如,制作网线,配置交换机,配置路由器,配置应用层Web、FTP、DHCP服务等;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相关的网络原理和知识点。因此,计算机网络课程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将计算机网络课程与网络管理和维护联系起来,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认识,还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认为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只是为今后从事网络管理和网络维护工作打下基础;

(2)对计算机网络课理论内容兴趣不大,只对直观的、实战性强的内容有兴趣;

(3)认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无须再去认真学习,只要使用当前已有的网络设备和网络技术即可。

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对于直观上实战性较强的内容,学生普遍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但对于比较抽象化或理论化的内容,学生通常会质疑学习这些内容的意义和价值,该现象在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分析和举例,讲解抽象理论背后的思想与实际工程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加以扩展,给学生较大的启发,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笔者所在的网络教研小组使用的计算机网络教材是谢希仁教授编著的《计算机网络(第6版)》,本文以该教材中数据链路层要解决的3个基本问题(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和差错检测)为例,介绍相关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对知识点内容进行扩展,并举例说明相关理论如何与具体应用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1.帧定界的原理与实践

对于封装成帧的原理,教材已经给出了清晰的论述。封装成帧的主要功能包括帧定界、定义和填充数据链路层使用的各控制字段等,本节主要论述帧定界的相关原理与具体应用。

1.1帧定界的原理

对于帧定界的功能,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是自顶向下分析,来自网络层的、独立的IP数据报,在数据链路层需要封装成帧,从而形成各自独立的传输单元通过物理层发送出去;另一方面是自底向上分析,数据链路层需要处理来自物理层的比特流,需要从比特流中区分出每一帧的开始比特和结束比特,因此也需要有一种封装成帧的机制,能够从比特流中提取出各个数据帧。

如果数据帧之间的发送存在时间间隔(如以太网),帧定界则能够自然实现;但如果数据帧的发送是连续的,则需要帧定界机制。帧定界的主要思想是使用帧定界符标识数据帧的起始和结束,帧定界符添加在数据帧的首部和尾部。帧定界符的本质是一串事先定义的0-1比特序列。

1.2帧定界原理的具体实践

帧定界原理解决了数据链路层的数据帧定界和数据帧提取问题,其实现思路并不难理解。为了让学生对该原理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理解和灵活运用,在讲解TCP协议面向流的传输机制时,可以将TCP流的特点与帧定界原理相结合,讨论如何解决基于TCP协议的聊天消息发送和接收问题。

TCP协议面向流的传输特点比较抽象,含义丰富,对于初学者,难以理解这些机制背后的含义。与面向报文的UDP协议不同,TCP传输是面向流的,提示学生去思考“若基于TCP协议实现聊天消息发送和接收,该方案是否可行,是否存在待解决的问题”。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对于初学者,很难想到直接使用TCP传输聊天消息存在接收者无法从TCP数据流中自动提取出每个消息的问题。因为TCP是面向流的,消息和消息之间在TCP流中无间隔。当给学生提示该问题时,很多学生表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对于TCP面向流的重要特性也自然能够理解(本文对TCP面向流的其他含义不做介绍)。然后,引导学生再次回顾数据链路层帧定界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原理,分析该问题与帧定界问题的共同点,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利用帧定界原理去解决基于TCP协议的聊天消息发送和接收问题。学生平日使用OO等通信工具比较多,对如何实现聊天消息传输比较有兴趣,通过分析该实际软件的需求与解决方案,让学生既理解了TCP面向流的重要含义,同时也对帧定界问题的内涵有更多的理解,借鉴帧定界的解决思路,解决TCP数据流中用户消息间的定界问题。

笔者讲授相关内容时,与学生讨论如何实现基于TCP协议的聊天消息的发送和接收问题,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启发学生去思考如何灵活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透明传输的原理与实践

2.1透明传输的原理

透明传输问题是从帧定界问题引入的,解决数据帧的数据部分若出现帧定界符则会破坏帧边界的问题。透明传输的实现原理包括字符填充法和零比特填充法等。其本质都是对数据部分出现的帧定界符进行转义或修改,也包括对转义字符的转义等,实现机理不难理解。

2.2透明传输原理的具体实践

对于透明传输原理的具体实践,仍以“如何实现基于TCP协议的聊天消息的发送和接收”为例,同样,需要在学习了TCP传输的特点后进行讨论。在1.2小节论述内容的基础上,继续探讨“若将帧定界机制引入基于TCP协议的消息传输中,是否同样会存在消息透明传输的问题和需求”,即在消息的内容部分是否会出现消息定界符比特序列的问题。若存在该问题,如何在消息传输时解决。然后,提示学生思考,若直接借鉴数据链路层帧的透明传输方案,该如何解决消息透明传输的问题;接着讨论若不采用透明传输的方案,是否存在其他解决途径。

笔者讲授相关内容时,与学生讨论该问题,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以透明传输为例,思考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否会引入新的问题,并将透明传输的原理与基于TCP的消息传输解决方案相结合,将多个知识点综合运用,解决聊天消息传输的具体软件开发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和参与度,教学效果良好。

3.差错检测的原理与实践

3.1差错检测的原理

差错检测用于判断接收的数据帧是否存在传输错误,在讲解具体实现机制之前,首先向学生介绍该问题的难点在于接收者事前并不知道发送者要发送的数据内容,在该情况下去判断接收的内容是否正确,看起来像是一个悖论;接下来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该问题,然后介绍差错检测的原理。

用于数据链路层的典型差错检测方法是以CRC算法为代表的检错方法,该方法在教材上有详细描述。以CRC算法为代表的检错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对要发送的数据进行计算,生成校验码,然后把数据与校验码同时传输给接收者,接收者对收到的数据和校验码再次进行相同的校验计算,判断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存在传输错误。

3.2差错检测方法的扩展

在介绍完CRC算法的原理与计算细节之后,对差错检测章节的内容进行如下扩展。用于数据链路层的校验方法都属于检错方法类别,除CRC算法外,典型的检错算法还包括消息摘要算法(如MD5算法)、安全散列算法(如SHA算法族)等。除检错技术外,纠错技术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在纠错技术方面,存在奇偶校验、海明校验等典型的纠错算法,CRC算法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纠错能力,但对CRC生成多项式和校验数据的长度有要求。检错和纠错的能力与码距有关。除了上述典型的纠错算法外,还存在多种基于复杂数学运算的纠删码(erasure code)技术。由于课时量有限.上述技术只能给学生简要的介绍,让学生对差错的检测和纠正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课后自行学习相关内容。

学生通常会产生两个疑问:第一个是为什么数据链路层的检错方法选择了CRC算法,而不是其他的检错算法;第二个是为什么数据链路层选择了检错机制而不采用纠错机制。第一个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①CRC-32算法的检错能力本身已经比较强大,检错率很高,达到了数据链路层差错检测的要求;②CRC算法能够对输入的数据进行流式计算,网络适配器接收比特流的同时可以通过硬件即时完成CRC校验。第二个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一方面物理通信链路比特流传输错误通常是受某种影响而产生的突发性错误,出错的位置可能包含多个连续或非连续比特,若选用纠错码,需要使用纠错能力非常强的纠错算法,这些算法计算量比较大,而且在出错比特数量比较多的情况下,甚至无法纠正全部错误;另一方面,当前物理链路的可靠性非常高,误码率很低,使用检错算法既能检测比特错误,又因为其计算量相对较小,因此对数据流的处理速度影响较小,若检测到错误,可以采用重传或者交给高层协议处理等方式解决。

3.3差错检测的具体应用

差错检测技术的本质是检测给定的数据是否存在比特错误,该技术不仅适用于数据链路层的差错检测,也适用于其他需要进行数据错误检测的场景。典型的检错算法包括CRC-32、MD5和SHA-1等。差错检测技术的另一个典型应用是软件的数字签名。软件供应商一款软件后,用户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到该软件,典型的来源包括官方网站下载、第三方网站分发、u盘拷贝、光盘传播等,提示学生思考如果软件是从第三方网站上下载的或者是从其他同学的计算机里拷贝的,如何保证该软件在传播过程中没有被修改、没有中病毒或者木马呢?学生对该问题都很有兴趣,这也是学生经常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对该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差错检测技术的具体应用非常有代表性。首先,为了使学生对该解决方案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可以打开一款带有数字签名的软件,例如官方下载的QQ软件,然后右键点击软件,选择“属性”,可以看到属性中的数字签名页面的信息,如图1所示;接下来点击“详细信息”按钮,则会弹出新的对话框,出现“此数字签名正常”的提示,如图2所示。

关于数字签名的详细信息可以点击“高级”标签页查看,关于数字证书自身的信息可以点击“查看证书”按钮查看。为加强演示效果,可以使用二进制编辑器把QQ软件中的部分字节修改或者删除,然后再次点击软件的属性,会发现数字签名的页面消失了,如图3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把软件的某些字节修改后,数字签名页面可能仍然存在,但是点击“查看证书”按钮,则会出现“此数字签名错误”的相关提示。

演示至此,学生都很感兴趣,也对差错检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后提示学生思考数字签名技术应该如何实现,思考该技术与差错检测之间的关联。数字签名算法本身由多种摘要算法和非对称加密算法等组合而成,其关键功能之一就是如何鉴别软件在发行后是否被恶意修改过。至此,将差错检测算法与具体的软件数字签名技术结合起来,其解决思路是相通的,软件数字签名中的完整性检测的本质就是差错检测,软件发行方首先会对软件运行一种摘要算法,生成一段固定长度的摘要,其本质等同于对数据包进行cRc校验,生成一段冗余码,然后把软件与软件摘要共同,接收者下载软件后,使用相同的摘要算法对下载的软件再次进行摘要计算,并与者公布的摘要做比对,如果一致,则说明软件没有被修改,反之,提示用户此数字签名错误。数字签名要解决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防止摘要本身被修改,这涉及密码学的相关内容,可以稍做提点和介绍即可,在此不再详细展开。

灵活使用差错检测技术的具体应用还有很多,比如当前流行的网盘、云盘中的“秒传”技术的实现,卫星数字电视信号数据的下发等,都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差错检测和纠错技术。可根据具体课程进度进行有选择的讲解。

笔者采用上述案例向学生讲授差错检测相关内容,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差错检测的原理与计算,而且通过扩展和举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其掌握了差错检测算法的本质,能够灵活应用,解决实际软件开发中的问题。

4.教学效果评价与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及所在的网络教研小组采用原理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没计典型案例,将计算机网络原理运用到实际软件开发中。多年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法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加深了学生对课本原理的理解,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将课本上看似枯燥的原理转化成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以点带面,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网络教材中的各个原理,把各门课程的知识点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不要零散地、孤立地、片面地去理解知识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容错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868 (2012) 04-0059-0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拓展,信息化系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越来越表现出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特征。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系统架构已经从由点式孤立计算结点松散耦合的基础架构,演进成为具有分布式大规模协同特性的海量计算、动态可重构的移动计算以及无处不在的普适计算等多种组织形态。然而,从另一方面看,计算的多样化特征和复杂性的增强必然导致信息化系统的脆弱性增加、安全性与可靠性降低,这些在信息化早期阶段容易被忽略的非功能性问题已经成为当今阻碍信息化进一步飞跃式发展的重大障碍。

为此,学者们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利用计算机系统模拟人类思维、解决科学问题”的计算模式,正试图利用人类社会进步的成功经验、将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特征形式融入到信息化系统架构之中,并以此来进一步促进信息化应用的拓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可信计算正是这样一种将人类社会的信任机制引入到信息化系统建设之中的技术,也是人类对计算模式探索的一种全新尝试。

1 可信计算的发展历史

在可信计算概念的形成和关键技术的演进过程中,容错计算、操作系统安全、信息安全、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等领域知识的不断融入使得可信计算的含义不断扩展,由传统的侧重于硬件的可靠性、可用性、安全性等系统实现,演进到提出硬件平台可信、软件系统可信及其系统综合可信,再进一步拓展至适应网络安全需求的行为可信乃至基于信息化系统的透明可信服务的发展历程。

可信计算最初来自于容错计算领域,对其研究可以追溯到第一台计算机的研制。历史上第一台计算机由于工艺上的限制,导致组成计算机的组件可靠性不足以支撑计算机完成一个任务的计算时间,也即计算机系统的可靠运行时间低于一个任务的执行时间,“用不可靠性的部件来组成一个高可靠性的系统”就成为研制人员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为此,人们利用“冗余设计”技术实现了这一设计目标,容错计算也由此成为计算机领域具有最悠久历史的学术研究方向之一。之后,随着硬件工艺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容错计算的研究内容不断拓展,逐步涵盖了计算机系统可靠性、可用性、正确性、可测试性、鲁棒性等诸多非功能性属性。同时,随着软件规模和复杂性的增强以及软件危机的出现,容错计算的研究重心逐步扩展并提出以软件可靠性设计(主要涵盖软件避错设计、软件容错设计和软件改错设计)来改进软件开发过程、以可靠的人机接口技术以改进操作故障、引入人为恶意故障分析以解决安全问题等领域。1982年容错界首先提出“可信计算与容错”,以及可信计算的概念,在1992年随着《可信:基本概念和术语》一书的出版,可信计算被正式引入,并且可信涵盖的计算机系统属性也被分类,计算机系统的所有属性(包括可靠性、可用性、安全性、可维护性、可测试性、鲁棒性等)试图被统一在可信这一概念之下。然而,学术界随后的争论表明以可信性来统一全部的计算机属性集这一思路并未能成为计算机领域所有专家和学者的共识。

容错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摘 要 乒乓球运动在我国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乒乓球教学已经成为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本人查阅大量文献,采用逻辑分析法、观察统计法等对部分的中小学学生进行可行性研究。学生在练习乒乓球技术的过程中会出现不等同的错误动作,且出现动作错误大致有学生自身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影响,及教师示范和讲解不规范同样也会波及到学生学习过程。为了防止错误动作定型,教师要提高学生学习新技能的积极性,采用直观教学法、帮助法等进行纠正。

关键词 乒乓球 错误动作 纠正

乒乓球运动作为中国的“国球”,有着较为成熟的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中学生的喜爱。乒乓球教学已经成为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此外,学生在学习乒乓就技能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动作,如果教师能及时发现,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给予纠正,就可避免其错误技术动作定型,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正确地掌握乒乓球要领,从而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在体育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动作的正确性和规范性进行纠正和评价,是体育课教师的任务,也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部分中学乒乓球教学中常见错误动作及纠正方法。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本人查阅了中国知网的诸多论文,洞悉前人的研究成果,参考相关乒乓球教学的相关文献,为乒乓球教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观察统计法:通过观察进行数据收集,再运用统计的方法来处理数据,得出事物变化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的方法。

3.逻辑分析法: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综合等方法,对本选题涉及的所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然后总结相关结论,并对中学乒乓球教学提出合理建议。

二、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学生在练习乒乓球技术的过程中会出现不等同的错误动作,且在击球方法和脚步移动方面动作错误的同学比较多。此外,还有握拍动作、准备姿势、击球方法、脚步移动等。乒乓球运动中出现动作错误大致有学生自身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方面影响,教师示范和讲解不规范同样也会波及到学生学习过程。为了防止错误动作定型,教师要提高学生学习新技能的积极性,采用直观教学法、帮助法等进行纠正。

三、结果分析

(一)乒乓球教学中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

1.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习乒乓球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决定学生能否学好乒乓球技术。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担心自己的乒乓球技术不好会被同学笑话而疏于对球的练习。因此,部分以前接触过乒乓球技术的同学,已形成自己的技术动作,在发现教师教授的乒乓球技术动作与他们自己的动作技术有出入的时候,由于动作惯性不易自己改正,心里会出现一种不安和焦躁感。另外,对于基本没接触过乒乓球的同学,在教师讲解动作要领的时候,对技术动作概念不清楚,在头脑中没有形成正确思维,因为容易出现心理的慌张。

2.身体素质的影响。很多同学身体的调节与适应能力不高,对动作的控制、动作频率、动作节律掌握不好,使用技术时空间感差,参与运动无序,反应慢,因此容易出现错误动作。运动时身体的状态也会影响技术的发挥,疲劳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也容易出现错误动作。

3.受教师讲解及示范动作错误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内容讲解和动作示范是乒乓球教学中最基本的一种方法。根据观察统计,发现几个原因:(1)任课教师的乒乓球技术不完善,在授课的过程中讲解不规范,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动作技术概念;(2)部分指导老师多年从事教育事业,存在职业懈怠,在讲课的过程中出现只讲解不示范或者只示范不讲解的情况,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对乒乓球技术的学习.

(二)乒乓球教学中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分析

经过观察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的错误动作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握拍动作,准备姿势,击球方法,脚步移动。

1.握拍动作。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讲解了横式握拍和直式握拍两种方法,要求学生实践时能灵活应用,并掌握。大多数学生由于初次接触乒乓球拍,尽管能清楚动作要领,但是在握拍时仍不可避免的出现错误,手势僵硬,未找到一个相对适合自己的握拍点,出现握拍过大,过小,过松或者过紧的错误。

2.准备姿势。合理恰当的准备姿势有助于判断来球,及时移动到位,运用各种基本技术完成击球动作。准备姿势的重点难点是两脚前脚掌内侧着地,屈膝提踵放松微动。部分学生不习惯屈膝,导致上体过直,重心偏高。

3.击球方法。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也是多种多样的。少部分学生由于对球有一种恐惧感,当对面的球打过来的时候要进行闪躲。还有一部分同学无法正确的引拍,觉得只要球拍接触到球就可以了,结果出现球不能过界或跑出台面的情况。由于他们几乎只在上体育课的时候练习乒乓球,练习乒乓球的机会较少,所以不可避免的出现对拍面的控制不好的情况。

4.脚步移动。脚步移动是及时而准确的判断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同学在对方球还没有离拍的时候就移动,效果适得其反,接不到球;还有部分同学在对方球发过来的时候很着急,把正确的脚步移动方法抛之脑后,导致步伐慌乱、姿势错误等。

参考文献:

容错技术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仿真技术;发展趋势;现状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很多技术的融合,如果能够有效的利用这项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减少消耗,因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功能强、质量好、准确度好以及消耗低,因此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此,笔者就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仿真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机电一体化定义

我们所说的机电一体化也通常被称作机械电子学。通常情况下,学者都认为机电一体化是一种将各种技术融入在机电产品中的学科,这是种学科需要机械学以及信息科学等学科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从这个简单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总结三点:第一,机电一体化学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电子学科等相互融合的结果;第二,机电一体化的定义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以前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注重的是机械与电子的融合,而现代社会的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与很多学科的融合,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科技的进步会使机电一体化与更多的学科相融合,发展出更强大的技术;第三,机电一体化并不是各个学科之间的简单相加,它是各种学科有机融合的产物,注重的是学科技术在机电产品中有效的结合,从而使机电产品发挥最大的效用。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现状

制造业是应用机电一体技术最为广泛的行业,这个行业同时也是很多国家的支柱产业,因为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都需要制造行业提供机电产品,因此各国都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希望本国这项技术在世界上能取得领先地位。

日本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成果很显著,尤其是在工业机器人方面,他们将计算机芯片等技术与机电产品有机的融合起来,制造成功了能与人进行视频,并且拥有触觉的智能机器人,当现场发生故障时,智能机器人能够监测到故障并且及时的处理,不仅减少了故障发生的概率,还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的支出,最为关键的是,避免了相关人员因为维修设备而出现意外事故。西欧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支持这项技术的发展,希望工厂能够实现全面的自动化,而美国在这方面也加快了研究的步伐,希望通过这项技术能够减少产品生产周期,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技术水平方面还远远落后于上述的发达国家,但也因此说明了我国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近些年来,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是我国充分意识到了发展机电一体化的重要性,并且意识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和企业都加快了研究的步伐。针对我国目前发展状态,国家提出了优先研发机电一体化的6项关键技术,如今我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比如数控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我国几乎完全掌握了这些技术的要领,并且建立了数控开发与生产为一体的基地,最为关键的是培养很多数控技术方面的人才,在数控技术这一领域,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产业,成果很显著。这些成果也为我国未来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参考。

三、仿生硬件的容错技术新思路

基于仿生硬件的容错研究,对建立借鉴生物进化机制的硬件容错新理论,提高硬件系统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1、胚胎型仿生硬件的容错体系结构和容错原理

仿生硬件可以分为进化型和胚胎型,其中胚胎型仿生硬件也称为胚胎电子系统,是模仿生物的多细胞容错机制实现的硬件。胚胎型仿生硬件的容错体系结构,主要由胚胎细胞、开关阵和线轨组成开关阵,根据可编程连线的控制信号完成开关闭合,控制线轨内各线段的使用,胚胎细胞包含存储器、坐标发生器,换向块、功能单元、直接连线、可编程连线、控制模块等存储器用于保存配置数据位串,并根据细胞状态和坐标发生器计算出的结果,从配置位串中提取段经译码后,对胚胎电子细胞的换向块和功能单元进行配置,坐标发生器根据4个细胞最近两侧(左侧和下侧)邻居细胞的坐标为其分配坐标。

2、胚胎型仿生硬件实现容错的策略

为了实现对故障细胞的容错,常用的容错策略有两种:行(列)取消和细胞取消策略,通过记录有错的单元位置,重新布线,用其他各用的单元来代替但是对于连线资源故障,这此策略并未给出相应的对策,在深入研究胚胎仿生硬件容错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种针对线轨故障的容错策略:

2.1行(列)取消策略在行(列)取消中,若个细胞出错,则它所在行(列)的所有细胞都将被取消,而该行(列)细胞的功能将被其上行(右列)的细胞所代替,即当一个细胞出错时,细胞所在行(列)上移(右移)到 一个备用行(各用列)来代替它当前的工作。

2.1细胞取消策略在细胞取消中,用各用细胞代替故障细胞分两个阶段当某行的出错细胞数超过各用细胞数时,整行被取消,行细胞上移,用备用行取代出错行的功能

四、新时期机电一体化技术展望

机电体化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综合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光学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等技术,其发展进步依赖并促进了相关技术的发展,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新时期机电体化技术呈现智能化、系统化、微型化等发展趋势。伴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机电体化技术也呈现智能化发展的趋势智能化即要求机电产品有定的智能,使它具有类似人的逻辑思考、判断推理、自主决策等能力,如在CNC数控机床上增加人机对话功能,设置智能I/0接口和智能工艺数据库,会给使用、操作和维护带来极大的方便。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国家的重视以及科技的进步使得这项技术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虽然我国技术水平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各国在技术领域也必然会加强合作,共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再加之,我国已经培养出很多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这为我国机电一体化未来的发展储备了充足的人才。本文是笔者多年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操作经验的总结,希望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仿真技术研究人员提供借鉴,为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更好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辉,王磊.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 2009(S4)

容错技术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联合仿真技术;智能化

机电一体化向智能化方向迈进.20世纪90年代后期,各主要发达国家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也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节电一体化特点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得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目前实操性人才缺乏,各企业高薪聘请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在深圳地区例如:富士康、三星、华为、等一线企业拥有大量高薪职位就业前景十分广阔.以下由工控行业网为您进行的机电一体专业就业前景的方向分析。

这些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机电系统发生故障的随机性很强,往往难以预料,但工程实践表明除了少数突发故障以外,大多数故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早期发现,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是完全可以防止的,机电产品容错设计与仿真技术研究以及容错技术的应用正是顺应了这种需求。

容错技术为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虽然人们无法保证所设计的系统各个构成环节的绝对可靠,但若把容错的概念引入到机电产品,可以使各个故障因素对产品性能的影响被显着削弱,这就意味着间接地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研究和应用容错技术,对于保障机电系统运行的连续性和安全性,减少安全事故,提高现代机电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仿生硬件容错研究现状

随着电路系统功能的复杂化,传统的硬件容错技术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庞大的电路系统要求。为了提高系统可靠性,人们提出了动态地对故障进行自检测、自修复的要求,并努力寻找新的容错设计方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就提出了研制具有自繁殖与自修复能力通用机器的伟大构想。

研究人员从自然界得到灵感,将自然计算(如进化计算,胚胎理论等)引入到硬件设计中从而形成仿生硬件(Bio-inspired Hardware,BHW)。仿生硬件的概念最初是由瑞士联邦工学院于1992年提出的,虽然历史不长,但其发展非常迅速,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之一。仿生硬件早期也称为进化硬件(Evolvable Hardware,EHW)。A.Thompson等人较早提出了EHW应用于容错方面的想法。仿生硬件是一种能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自主地、动态地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以适应其生存环境的硬件电路,它可以像生物一样具有硬件自适应、自组织、自修复特性。采用仿生硬件实现的容错,不需要显式冗余,而是利用进化本身固有容错的特性,这种特性带来的优势是传统方法通过静态冗余实现容错所不能比拟的。

三、仿生硬件的容错技术新思路

基于仿生硬件的容错研究,对建立借鉴生物进化机制的硬件容错新理论、新模型和新方法,提高硬件系统的可靠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胚胎型仿生硬件的容错体系结构和容错原理

仿生硬件可以分为进化型和胚胎型,其中胚胎型仿生硬件也称为胚胎电子系统,是模仿生物的多细胞容错机制实现的硬件。

胚胎型仿生硬件的容错体系结构,主要由胚胎细胞、开关阵和线轨组成。开关阵根据可编程连线的控制信号完成开关闭合,控制线轨内各线段的使用。胚胎细胞包含存储器、坐标发生器、I/O换向块、功能单元、直接连线、可编程连线、控制模块等。存储器用于保存配置数据位串,并根据细胞状态和坐标发生器计算出的结果,从配置位串中提取一段经译码后对胚胎电子细胞的换向块和功能单元进行配置。坐标发生器根据每个细胞最近两侧(左侧和下侧)邻居细胞的坐标为其分配坐标。I/O换向块为细胞功能单元间的可编程连线提供控制信号。功能单元用于实现一个n输入的布尔函数,用于实现所需的细胞功能。直接连线负责功能单元之间的相互通信。可编程连线传递控制信号控制开关阵。控制模块完成细胞的工作状态检测、故障诊断、控制细胞冗余切换。

(二)胚胎型仿生硬件实现容错的策略

为了实现对故障细胞的容错,常用的容错策略有两种:行(列)取消和细胞取消策略,通过记录有错的单元位置,重新布线,用其他备用的单元来代替。

但是对于连线资源故障,这些策略并未给出相应的对策。在深入研究胚胎仿生硬件容错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针对线轨故障的容错策略。

1. 行(列)取消策略。在行(列)取消中,若一个细胞出错,则它所在行(列)的所有细胞都将被取消,而该行(列)细胞的功能将被其上一行(右一列)的细胞所代替,即当一个细胞出错时,细胞所在行(列)上移(右移)到一个备用行(备用列)来代替它当前的工作。

2. 细胞取消策略。在细胞取消中,用备用细胞代替故障细胞分两个阶段。当某一行的出错细胞数超过备用细胞数时,整行被取消,行细胞上移,用备用行取代出错行的功能。

(三)胚胎型仿生硬件实现容错的流程

胚胎型仿生硬件容错的流程为:

(1)根据设计需求选择器件,确定硬件设计方案;

(2)以电路结构及有关参数等作为染色体进行编码,按照进化算法的进化模式对系统进行进化操作;

(3)一般以电路的功能与预期结果的符合程度作为个体的适应度。根据给定的输入条件或测试集,通过基于电路模型的仿真测试或实测计算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适应度;

(四)胚胎型仿生硬件内部错误检测机制

错误检测是胚胎型仿生硬件实现容错的前提,本文在此着重研究针对细胞故障的错误检测机制。

基于细胞功能单元的三模冗余与多数表决器电路实现是硬件容错常用的冗余容错策略。

容错技术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无限局域网 容错纠错 容错技术 纠错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c)-0009-01

所谓的容错纠错技术其实在我国十几年前就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容错技术(Fault Tolerant)是系统的恢复能力指标的一种,就是指由于一些人为或者软硬件故障或者病毒等事因,系统中的数据和文件被损坏的,局域网支持系统可以启动隐藏的程序将这些数据和文件的内容恢复原貌,从而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维护数据安全和用户的利益。纠错技术(error corre cting)是指在数据的存储和传送过程中,有些数据会发生意料之中或者意料之外的错误,那么系统将这些错误加以纠正使之符合原有标准。容错纠错技术是通信领域的基本技术,在无限局域网领域的利用也是常规的。

1 无线局域网容错纠错技术的实现

通信的可靠性和保密要求是无线局域网的基本技术要求规范,那么如何在无线局域网较为科学合理地实现容错纠错技术。这就需要在从技术层面加以落实,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纠错编码的实现、容错功能设计等方面来实现。

1.1 无限局域网纠错编码的实现和应用

在无限局域网中,对网络支持系统和维护系统进行检错所常用的技术是CRC,而进行纠错则会采用国际通信过程中所使用CRC-16程序系列、802国际信号工程的保护标准和相应的字长服务字段。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有一种二进制补码在纠错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那就是CCIFT补码。纠错编码的码率一般情况下会从常用的三种码率中选择一种进行程序内的统一编写,这样的编码也就是通信领域常说的卷积编码。卷积编码能够对多速率(通常在69Mb/s以下)提供支持,具体来说,其实现途径是通过对多速率条件下的信道卷积编码速率进行调节并将其中的子载波的长度进行调制确定。在进行长度的确定时,纠错编码也就是差错控制编码的长度必须控制在约束长度以内,通常认为这个长度的合理值为7个长度单位左右,相应的卷积编码的码率则应确定为1/2。但是,这里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在采用截断技术的情况下,上述的码率可以提高到2/3或者3/4。可能在实际编码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子载波的控制方式或者说调制方式似乎不怎么匹配,而本文作者认为,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64-QAM,这是因为随着QAM的级数提升,网络系统的传输效果就会随着传输速率的提高而加快。纠错编码FEC在向系统调控中心发出纠错请求的时候,纠错机制会自动启动纠错方案并在一种叫做SCO的内部链路上识别有效负载,并启动相应的归类,然后会有内部的检查、识别和重新传输。

对于突发错误,系统的应对机制通常来说会事先在信道中进行拦截。系统会将突发错误进行识别,然后运用转换程序将其转换为随机错误,最后才会对随机错误采用常规方法加以处理。这种处理机制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至于说到底是如何实现信道内的纠错的,这里就涉及到一个程序的问题,也就是交织器的引入问题,在引入交织器以后,系统会将不同时段传输的信息进行编码并将信息码进行交错排列,最后送到接收端做预备处理。预备处理的误码在被转化为分散性的随机误码以后,会放置在具体的具备针对性的纠错编码表里面进行纠错,之后恢复原排列。

在WLAN中,数据传输具备短时间内集中的特性,也就是会在某一个时段发生大量的通信和数据传输,而通信的空气环境、房屋环境等物体构成的障碍会对通信的顺利进行产生干扰,也就是所谓的突发干扰,那么,交织器的引入就具备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在整个通信过程中对信息进行编码长度的识别和控制,从而减少传输和接收的失真,提高通信的正确率和实效性。

1.2 无线局域网容错技术的实现

对于无限局域网中的容错技术,我们可以分网络工作站和数据包两大块加以实现。扩展来说,就是在数据包的收发过程中和网络工作站的故障识别及排查中实现容错技术。

(1)数据包的收发过程中容错技术的实现。

总所周知,数据包是无限局域网通信的最核心的内容,数据包接收和发送的精确性直接关系到通信的效果和效率,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数据包的收发中实现容错呢。这就需要我们运用一个基于netbiOS的实时通信函数,这个函数不仅适用于两个通信节点之间的实时通信,而且可以适用于多个节点甚至是多个局域网之间的实时通信。这是因为该函数中有一个重要的要素,那就是容错节点的设计。容错节点实现了各个单独主机和工作站之间、工作站与服务器之间的分等级的容错。其工作机制是:运用跟踪技术,在错误出现以后,快速实现主编马和备份编码之间的轮换,从而做到收发同步,实现快速、精确的通信。

(2)网络工作站容错功能的实现。

网络工作站的容错主要表现为排除故障后重新入网。这一点很好理解,就是将某一工作站拦截到的错误进行修复,之后使之回到原来信道,发往接收设备。这里的修复是指对硬盘数据的修复和内存数据的修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不影响其他传输的正常进行,修复工作必须在备份处理器上面进行,并且应该错开总线的繁忙时段。

2 结语

无限局域网的纠错容错技术虽然不是新兴的通信技术,但是该技术仍然拥有很广阔的生存土壤和存在必要,它对于稳定数据传输速度、满足用户的及时性和精确度要求仍然在某些领域具备实用价值,因此做好研究和实践探索是通信工作者应该关注的内容。

参考文献

容错技术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美容专业;改革措施;中职

中图分类号:TS97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们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务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并更加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美容行业作为一门重要的服务业,在教育领域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专业人才还较为缺乏。由于人们对美容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美容专业的学习和教学也得到重视。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服务类产业,在中职美容专业教学中,在注重理论的基础上,更应当加强实践操作,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中职美容专业教学的改革措施进行了浅显探讨。

一、中职美容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坚持与时俱进的需求

当前,很多中职院校的美容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众多的理论知识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与实际需求脱节严重。例如,人们对于美容的理念和对美容的看法,都已经发生了变化,需要美容教学与实际变革相联系,坚持与时俱进。传统的美容教学,由于师资力量和实践场所的限制,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往往是教师自己一个人在操作,不仅教学效果差,学生也难以真正学到一门技能。更重要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因此,中职美容教学亟需改革。

2.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

作为一名新世纪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熟练的技能,还应当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文化培养都较为粗略,有的院校甚至没有开设相关课程,这就导致很多学生虽然具备了美容技能,但缺乏良好的文化与知识储备,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得到提升。同时,通过文化课程的开设,让学生掌握具备较好的文化底蕴,也有利于中职院校文化氛围的形成,提升院校的竞争力。

3.促使学生具备服务意识

美容行业是一个对服务质量要求较高的产业,它要求从业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从中职美容专业的教学来看,刚刚进入该专业学习的学生大都缺乏良好的服务意识,他们简单的认为只要学会这门技能就可以了。而传统的教学也忽视了对学生开展服务意识的教育,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使学生认识到服务的重要性,并能够在美容专业学习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服务意识。

二、中职美容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在中职美容专业教学中进行改革,需要与当前人们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目前,人们对自己的形象要求越来越高,更加时尚与个性。因此,改革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将流行时尚元素融入到美容教学中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们在个人美容上花费的越来越大,并追求时尚的元素。例如,人们不仅重视脸部的美容,对眼部、手指以及脚部的美容也普及开来,对身体摸个部位的美容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流行时尚带入到教学中,将设计艺术、审美与美容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美容的创新性和多变性。同时,在教学中也应当强调健康的重要意义,人们在追求美的同时,对健康的追求是永远不变的。

2.构建系统的美容教学体系

教育教学工作强调循序渐进、进行系统性教学,在美容专业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重构建系统的教学体系。美容专业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掌握相关技术技能。教师要根据这一专业的特殊性与综合性,确立符合中职学校的系统化教学工作方案。教师要做好相关备课工作,搞好教材分析和教学案例研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开展高效的美容理论教学工作。

此外,要加强美容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在各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实践教学时,教师应以理论知识为基础,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将所学的化妆造型和发型设计等理论知识应用实际操作中。为了弥补校内实践场地的不足,可以联系校外美容公司和机构,开展合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重视对学生的文化课教育

在中职美容专业教学中,要开设部分文化课程,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社会不再是仅仅需要一个会干活的人,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对美容专业的学生进行文化课教学时,应当坚持德育的引导,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文化课的学习,也可以使学生更准确的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并增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当面对挫折时,能够进行分析原因而不是自暴自弃,促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

4.重视对错误问题的总结

教师在美容教学中,往往要教授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即使每个学生出现一个错误,总和也是非常多的,特别是一些学生经常犯错的问题,教师应当更加重视。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在课堂上对错题进行讲评,找出错误的原因。教师可以对众多的错题进行归类分析,比较简单的错误和个例,可以单独为学生讲解,若是出错频率较高时,应着重在课堂讲评。首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思考,错误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特别是在美容实践中,出现差错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教师在进行讲解,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该题的印象,避免再次出错。在进行错题评讲时,教师应坚持鼓励性原则,不要因为出现错题,而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查缺补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美容专业教学工作中,推进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与时俱进的需要。作为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如将流行时尚元素融入到美容教学中,构建系统的美容教学体系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提升人才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美容行业及市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为社会输出合格的美容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冰芯.关于中职美容专业《化妆品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2年4期。

[2]吴晨怡.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标的护理专业美容化妆学教学改革 [J]. 卫生职业教育 ,2008,26(22).

容错技术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技术问题实质审查客体充分公开必要技术特征

一件发明主要有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即技术领域、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而技术领域通常明确或隐含地体现在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中,因此,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是构成发明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而在上述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中,技术方案是核心要素。在实质审查阶段,由于技术方案是构成发明的三个最基本要素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并且它也是最为直观的、客观存在的事实对象,因此,技术方案是审查员所重点关注的对象,而技术问题和技术效果的关注度明显要弱化一些。然而,我们知道,构成发明的上述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对于一件发明来说,这三个要素都是缺一不可的,技术问题与技术效果在实质审查中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也应当贯穿于整个实质审查过程中。因此,在实质审查过程中,应当如何正确地认识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和达到的技术效果,对于审查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试图就此发表一些初步的见解。由于技术问题与技术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有比较明显的关联性,因此,以下仅从技术问题的角度来看待如何在实质审查中正确地理解、认识技术问题这一重要要素。

相关规定

根据规定,一件发明专利申请如果要获得最终的授权,必须要经过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审查,即是否属于专利保护的客体、是否公开充分、是否具备三性以及是否满足其它实质性条件(例如清楚、支持)。在这些方面的审查中,对涉及到技术问题的,有如下相关规定.

有关保护客体的规定:“未采用技术手段解决技术问题,以获得符合自然规律的技术效果的方案,不属于专利法第2条第2款规定的客体。”

关于充分公开的规定:“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是指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按照说明书记载的内容,就能够实现该发明的技术方案,解决其技术问题,并且产生预期的技术效果。”

关于以说明书为依据的规定:“如果权利要求的概括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有理由怀疑该上位概括或并列概括所包含的一种或多种下位概念或选择方式不能解决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则应当认为该权利要求没有得到说明书的支持。”

有关必要技术特征的规定:“必要技术特征是指,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不可缺少的技术特征,其总和足以构成发明的技术方案,使之区别于背景技术中所述的其他技术方案。”

有关新颖性的审查规定:“被审查的发明专利申请与现有技术或者申请日前由任何单位或个人向专利局提出申请并在申请日后公布的发明的相关内容相比,如果其技术领域、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预期效果实质上相同,则认为两者为同样的发明。”

有关创造性的规定:“在审查中应当客观分析并确定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此,首先应当分析要求保护的发明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相比有哪些区别特征,然后根据该区别特征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确定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可见,在多数重要的实质条款的审查中都必须对发明的技术方案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予以考虑,技术问题要素对审查结果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在实质审查阶段,对于技术问题的争议也比较多。因此,正确认识、掌握、合理使用技术问题非常重要。

对技术问题的认识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对技术问题的清楚的认识和理解是实质审查中合理利用相关规定的首要条件。在专利申请文件中,技术问题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有的表现得比较明确,例如,申请人在背景技术或发明内容部分直接提出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有的表现得比较含糊,例如对于国外的一些案件,其技术问题的描述比较模糊,很难直观地从申请文件获知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申请文件中撰写的技术问题,还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申请人对技术问题的描述并不一定十分准确、客观,其撰写的技术问题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对于上述技术问题撰写不准确、描述比较主观、有时比较模糊的情况,我们当如何认识和对待有关的技术问题?须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当申请文件关于技术问题的撰写不够准确、比较主观时,是否仍然存在客观的技术问题?我们知道,申请人在申请文件中公开的技术方案是客观的,而技术问题和技术效果是技术方案以现有技术为比较基准而得出。因此,技术方案所能解决的技术问题在理论上也是客观的(当然,如果从不同的现有技术作为出发点,技术方案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也会所有不同)。

第二,审查员在对申请进行审查时,应当丛生么样的角度出发,来分析解决的是什么样的技术问题?应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的角度出发。虽然“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仅是定义在创造性的相关规定中。但我们不难理解,上述概念应当是存在于整个专利审查过程中。

第三,如果对技术问题的描述不够准确,是否可以修改呢?审查指南规定,如果审查员检索到更接近的现有技术,是可以要求对背景技术进行修改,这是一种被动的修改。那么,申请人能否主动修改呢?从前述的描述可以看出,技术方案解决的技术问题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修改应该被允许,但能否依据任意的现有技术进行修改呢,回答应当是否定的。因为从不同的现有技术出发,技术方案解决的技术问题会有所不同,因此,这样的修改不唯一;此外,虽然技术问题的修改不涉及到技术方案本身,但我们知道,技术问题不管是在专利确权阶段或是侵权判定阶段,在确定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时,它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侵权判定时,有时会采用等同原则判断某个产品或方法是否侵犯专利权,根据等同原则的规定,虽然某一个或多个技术特征不相同,但如果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手段,实现了基本相同的功能,达到了基本相同的效果,则仍然可以认定为侵权。由此可以看出,判断是否等同侵权时,必然需要考虑到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技术问题的修改也应当受到约束。由此可见,在判断技术问题是否能够修改时,应当依据专利法第33条的规定来判断,如果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据申请文件原始描述的技术方案、背景技术、技术效果能够唯一地、毫无疑义地确定出修改后的技术问题,那么这种修改才应当被容许。

此外,在专利申请文件中,技术问题还可能存在多个,这些技术问题可能是申请人直接描述的,也可能是从背景技术中的描述中看出的,还可能是从技术效果中可以获得的。撰写多个解决的技术问题即发明目J的所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依据审查指南对技术问题的相关审查规则进行审查。例如实施细则第20条第2款,即如何判断一项独立权利要求是否包括了解决技术问题的必要技术特征。在审查一份采用上述撰写方式的专利申请时,显然不能要求申请人在其独立权

利要求中记载实现所有发明目的的必要技术特征。例如,申请人可能将达到第一发明目的的必要技术特征写入独立权利要求中,而将达到第二个发明目的的必要技术特征记载在其从属权利要求中。

在我们对技术问题有了一个较为清楚地认识之后,我们才能将其运用到实质审查操作中,从前面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技术问题在各个实质性条款中都有所涉及,限于篇幅,下面仅从专利权保护客体以及充分公开两个方面通过案例来讨论技术问题在实质审查中的合理使用。

案例分析

下文结合实际案例具体展示了对于技术问题的把握和运用,将前文提及的审查理论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予以明示。

1.案例一(保护客体)

专利法对其保护的客体做出了明确定义,同时把商业方法、智力活动规则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因此,对于一些涉及商业方法、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的一些申请进行上述客体的审查时,我们需要判断权利要求保护的方案是否构成一个技术性的方案。然而,对于上述相关申请,如果仅仅从方案本身出发,要判断方案是否是一个技术性的方案,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有时还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有这样一个驳回案例:

申请人在背景技术的描述中,认为现有技术中计算错误检测码的方法所占用的系统资源,例如存储容量较大,计算速度慢,效率低。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错误检测码的方法,解决了上述问题。

其中,撰写的权利要求方案如下:

一种光盘机计算对应一数据区段的错误检测码的方法,该数据区段包含有多个字节,该多个字节排列成一矩阵,该矩阵沿第一方向共有N排而沿与该第一方向垂直的一第二方向共有M排,该方法包含:

(a)沿该第一方向,计算该N排中每一排上M个字节所产生的错误检测码,其中对于该N排中的每一排,只有具有至少一错误位的字节对该排所对应的错误检测码产生不为零的影响;以及

(b)根据该N排中每一排与该N排的最后一排间的位移量来位移修正该N排中每一排所对应的错误检测码,接着加总该N排中每一排所对应的位移修正后的错误检测码来得到该数据区段的错误检测码。

驳回理由:权利要求请求保护的都是“计算错误检测码的方法”,由说明书中记载的内容可知,该方法是由人脑或计算机程序对数据段进行处理的计算过程。因而其内容是一种思维和判断的方法,而不是一种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力的技术方案,属于专利法第25条第1款第2项所述的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的范围,因此不能被授予专利权。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从三要素的判断出发,可能会更为清楚地认识到上述案例中方案的技术性。我们如果从方案解决的问题出发,可以看出,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现有技术中,计算错误检测码的方法需要很大的存储容量、并且计算时间长”,该问题显然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本发明正是通过权利要求所述方案中的“根据该N排中每一排与该N排的最后一排间的位移量来位移修正该N排中每一排所对应的错误检测码”这一特定的计算方式使得错误检测码的计算时间大大减少、对存储容量的需求降低。由此可见,上述特定计算方式正是解决一定技术问题的手段,上述手段也必然是技术性的。由于审查员忽视了上述方案解决的技术问题,仅仅从方案本身出发,忽视了方案背后所隐藏的技术性,所以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判断发明的方案的技术性时,如果从解决的问题出发,有时可能更为容易和准确地获得正确的结论。

2。案例二(公开充分问题)

说明书中对背景技术有以下内容记载:用户更换闪存盘的闪存芯片后,需要对闪存芯片进行低级格式化,现有技术中各个厂商提供的低级格式化工具需要识别不同的特殊的字符串,因此,导致用户更换闪存芯片后不能使用低级格式化工具。本发明提出了通过固化在控制芯片里的软件实现闪存芯片的低级格式化,识别闪存芯片是否存在预定义的格式,如果存在,则判断为已经低级格式化,如果未识别到,则进行低级格式化。

审查员认为,本申请的目的就是要针对不同厂商的协议识别出各厂商的闪存是否格式化,而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关键步骤“根据预定的协议识别是否已经格式化”,而不同的厂商的协议是不同的,本申请没有给出“识别不同厂商的协议”的具体内容或步骤,因此,说明书公开不充分。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