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专语文论文范文

中专语文论文范文

中专语文论文

中专语文论文范文第1篇

联想,作为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跨越时空界限的一种思维方法,作为一种写作方法,指在写某事物时又想到了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并把这些事物按一定方式写进文章。

联想在写作中的重要意义,为古今中外名家所公认。陆机认为,写作时只有展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联想,才能达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境界。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进一步肯定了联想的作用,他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帮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段精彩论述,说明作家写作时,经过跨越时空的联想,写出了珠圆玉润的文章。巴尔扎克说得更形象,他说,作家进行联想时,他的“心灵始终飞翔在高空”,“他的双脚在大地上行进,他的脑袋却在腾云驾雾”。他本人在创作小说时,常常借助联想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一面写,一面自己跟自己吵架,其实他是代联想中的人物争吵,说明他在联想时已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可以说“没有联想就没有真正的艺术”,同样,没有联想也不会有好的文章。

联想,有纵、横联想,虚、实联想等多种,这里以中专语文教材为主,对几种常用的联想方式略加浅析。

一、相似联想。这种联想是借助事物之间相似之处展开的联想,又分三种。(一)、取其“形似”。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谢安冬天与家人聚会论文,突然下起大雪,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侄谢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堪称这种联想的生动事例。《珍珠赋》中,由珍珠联想到稻谷象“金黄的珍珠”,棉花象“雪白的珍珠”,莲蓬象“碧绿的珍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由复盆子联想到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鲁迅《秋夜》,由小青虫联想到向日葵子的形状。90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之一《0的联想》,取材于诗歌《0的断想》,诗中由“0”联想到镜子、救生圈、战鼓等。是一个很好的联想作文题。这种联想常通过比喻修辞手段,把所要描写的事物表现得形象、鲜明、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二)、取其“神似”。《松树的风格》,从松树的风格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进而联想到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香山红叶》,由香山红叶联想到老向导也象秋天的红叶,越老越红。《猎户》中写到“百中”老人,联想到贾岛诗中的隐者,增添了“百中”老人的神密感。杨朔散文《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等都使用了这种联想方式,收到了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这种联想常用象征手法,赋予事物深刻的含义。(三)、取其“境似”。朱自清《威尼斯》,由威尼斯的地理特点联想到中国江南水乡的情景,由威尼斯运河的夜曲联想到中国秦淮河的夜曲。《荷塘月色》中,由月下荷塘的情境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境。这种联想常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加深读者对所写事物的印象,给人以亲临其境之感。

二、相关联想。这种联想是以某一事物作引子,引起与此事物有关的事物的联想。鲁迅《风筝》,由看到冬季北京的风筝,展开联想,引起如何扼抑音年弟弟制放风筝的往事回忆。马金的《秋夜》,由写字台上的《野草》联想到鲁迅的战斗精神。汤显祖《牡丹亭》中有一场戏,是写丫环春香陪老夫人到后园祭奠已死三年的杜丽娘,春香低头看见自己身上的罗裙正是杜丽娘生前穿过的,不由睹物思人,倍加伤感。这种联想在文章中常用于倒叙,造成悬念,使行文自然合理,使情节曲折有致,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三、对比联想。这种联想是就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突出所表现事物的性质、特点等。鲁迅《故乡》,写中年闰土时联想到少年闰土的形象,以此与中年闰土的形象相对比,突出闰土的悲剧性。朱自清的《绿》中,为了表明梅丽潭绿得可爱,联想到什刹海的绿杨,虎跑寺近旁的“绿壁”,西湖的波光,秦淮河的水色。通过对比,说明梅雨潭之“绿”恰到好处、无与伦比。

四、类比联想。这种联想是将相同或类似的两种事物、两种现象放在一起,加以类比,揭示事物之间的共同属性,对所描写的事物推出一个确切的结论,它的基础是逻辑学中的类比推理。《包身工》中,由包身工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赚钱,揭示了包身工制度的反动性。《惊人相似的一幕》,由苏联出兵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兵力、时间、战术,联想到希特勒对捷的入侵,从而推出二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种联想有助于人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

五、因果联想。这是一种揭示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联想,它的基础是逻辑学中的“因果五法”。运用这种联想,可以使文章前后连贯,说理严密。鲁迅《狂人日记》,狂人由看到赵贵翁与路人可怕的眼光,联想到二十年前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赵贵翁代为不平,因而约定路人同他作对。叶圣陶小说《夜》,老妇人因为女儿女婿被捕,提心吊胆,眼前老是出现“一滩血”的幻觉;听到货车铁轮的响声,就仿佛看见被绑着的两个,手足上戴着击触有声的镣铐。《水调歌头·游泳》,因“一桥飞架南北”,联想到“天堑变通途”。《念奴娇·昆仑》,因要“把汝裁为三截”,联想到“环球同此凉热”的“太平世界”

六、假设联想。这是一种以逻辑学中的假言判断为基础的联想。运用这种联想,可使论述或说明的道理更加深入。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的结尾,为了揭示李岩的悲剧意义,假设了四种情况,如果四种情况都能实现,将会出现完全相反的历史局面,由此引出了深刻的历史教训。《眼睛与仿生学》中,由老鹰的眼睛视野宽阔、视敏度高等特点,联想到如果“电子鹰眼”的研制成功,就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就可以象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七、接近联想。这是一种由事物之间的形象、性质、特点等相接近而引起的联想。这种联想能把事物表现得更加深刻、全面、突出,引起读者由此及彼的思索。巴金的《灯》,由“灯”的作用联想到“灯塔”、“火炬”的作用。《狂人日记》中,由“海乙那”联想到狼与狗:“‘海乙那’是狼的亲眷,狼是狗的本”。《绿》中,由潭水之“绿”想到“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是就“蓝”与“绿”色彩接近的联想。唐王建《新嫁娘》:“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新嫁娘不了解婆婆食性,联想到与婆婆食性接近的小姑子,表现了她的机敏与聪明。91年高考作文第一题,要求以圆月与衬物为例想象作文,也属于这类联想的作文题。

中专语文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专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146-01

1中专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1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失误

在语言学科的教学中,语言文字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语文的教学就是对学生的语言技能素质进行培养,也就是对学生的读写能力进行培养。要想将学生的能力予以快速良好的培养,就必须进行语言的教学。但是中专老师在进行语文的教学时,总是忽视语言文字的教学,把阅读课作为文章分析课进行讲解,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文章结构框架的分析。在全套的语文教材中,“语体”知识在里面占据着很大的比例,但是并没有得到老师的重视。对于相关的知识短文,语文老师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讲解,讲解的内容只趋于表面化。就语体知识而言,老师应该把课文中语体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课后的练习题也应该让学生在课后予以完成,并在之后进行课题的讲解以及答案的公布。总之,在中专学校的教学课堂中,语言文字的感知品味和语言基本知识的学习只是一种“点缀”,不能成为阅读课的教学重点。在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时,也只是单纯的从文章结构进行讲解,对于语句的连贯性、词语的合理性训练的时间非常的缺乏。在学生写作的文章中,频繁的出现错别字和病句,语段中语句的顺序也乱七八糟,没有条理性,老师在进行作业的修改时,也只是单纯的标注错误之处,并不进行适当的修改。

1.2教学过程轻视操作训练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课文的分析,老师在课堂上演唱独角戏,学生参与的机会极其少,都是老师在课堂上自导自演。对于说和写来说,老师只重视训练的形势和次数,对于学生的训练结果和训练质量都不予以检测,导致学生的训练不踏实、不深入。人的基本素质是在不断的操作和训练之下形成的,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也是如此,只有在不断的训练和操作之下才能有较好的效果,要想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就必须加大训练的强度和力度,只有在不断地练习之下才能进行有效地培养。但是在教学中,老师还是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写和说的训练上,开展的训练课程也非常的少,学生的写作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导致学生写出的作文都是半成品,甚至是废品,在作文派发下来之后,学生也不对错误之处进行修改,弃之一边,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无法提高。

2针对问题探讨出的解决对策

2.1加强理论教学,钻研教学规律,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专学校面对的挑战和困难越来越多,从1998年开始,中专学生都是在学校的安排之下进行工作,但是在现在的社会中,中专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中专学校面对的一大难题。站在老师的角度进行分析,老师应该加强理论的教学,钻研教学规律,将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学识水平予以一定程度的提高,尽可能多的阅读中外教育学家的教学论著,对教改专家的经验进行及时的了解和掌握。站在社会的角度进行分析,学校应经常性的邀请专家进行教改动态的讲解,让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教学的第一信息,以此来开阔语文教师的视野;学校可以组织老师开展观摩课,在一定的时间段举行教学技能的比赛、课堂研究以及教改实验,不断补充老师的教学知识,从而提高老师的学识水平和业务素质。

2.2加大语言教学力度,强化操作训练,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1)合理的利用教材,将教材中的科学元素和艺术元素进行巧妙的组织,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在现在的中专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教材,在众多的教材中,要选择合适的教材,如“国家教委司职教组织编写的《语文》,该教材一共分为四册,该教材的具有明显的中专特色,在教材的编排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在文体知识和文章知识的编排上,按照不同的知识类型进行分序编排,将教学的重点和教学的内容都明显的表现出来,推动老师的正确教学。

(2)进行扎实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语文的教学课堂中,老师应该加强学生写作的训练,根据教材的要求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写作之前,老师应给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理顺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在写作之后,老师应把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及时的修改,将存在的问题标注出来,并为学生编写出修改的思路,在写作作品派发到学生手中之后,对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进行写作作品的修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这样学生写作出来的作品才能从“半成品”转变为一个“成品”。

参考文献

[1]郭敬.浅谈中专语文教学[J].神州(上旬刊),2011,(11):29.

[2]亢华.浅谈中专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J].新西部(下半月),2008,(10):206.

中专语文论文范文第3篇

一、挖掘教材蕴含的人文元素

中专语文教材无论是在外观排版上还是在内容编选上都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在语文教学中,中专语文教师应该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人文因素,引导中专学生探究语文教材中的知识,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感体验中增强审美情趣,而不是通过灌输式的道德教育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语文教师还要在教学中规范学生的用笔和书写习惯,引导学生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的语文情感。在讲到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时,要让学生认真阅读,找到文章中隐藏的人文因素,增强学生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都包含了作者的伟大情怀,需要学生细细品味,从中找到人生哲理。

二、打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中专语文教学水平的关键,也是渗透人文精神的重要策略。只有教师与学生平等共处,尊重学生的意见,提供师生双边互动的平台,才能够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一直以来,中专语文学科都是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做出深刻的思考和改变,创设民主、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别,学习语文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中专语文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挖掘学生的潜力,及时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让中专学生沉浸在浓郁的语文学习氛围中。

三、创设开放的课堂情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中专语文教师喜欢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课堂情境,使语文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可以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受到情感熏陶,巧妙地把学生的情感和课堂情境结合在一起。

同时,语文教学还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真正主人,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互助,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师讲课要情感饱满、激情四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讲到爱国主义内容时应该慷慨激昂,讲到思乡之情时应该细腻深情,讲到离别时应该低沉伤感,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中专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教室、多媒体授课、表演课本剧等形式凸显人文精神,让中专学生切实感受到语文学科的博大精深。

四、组织多样化课外实践活动

中专语文课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还要积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锻炼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展示才华和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走入社会做好铺垫。语文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只要是符合实际学情和教学要求的都值得提倡。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因为在辩论赛前期学生会广泛查阅资料,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辩论时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语文知识讲座,让学生的思维跟着专家的思想不断成长,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随着网络的发展,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交流和学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在网上搜集优秀文学作品,与其他同学分享,以拓宽阅读空间。

五、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润物无声和情感熏陶。所以,中专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深入学习前沿的语文教学理念,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给学生带来别开生面的课堂教学,树立完美的楷模形象,以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形成崇高的精神和乐观的态度。

中专语文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知、情、意综合发展。只有语文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让学生更加热爱语文。中专学生的思想和情感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的优势,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进而使中专语文教学闪耀着人文的光芒。

中专语文论文范文第4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招聘部门对人才的需求有单一专业人才向合素质人才转变。因此,语文教学也应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中职教育的教学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存在理论多于实践、容易脱离现实等问题。因此,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不受重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

二.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地位亟待改变

由于中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文化课的积极性不高,加之语文教学脱离实际,造成了学校不重视、教师观念旧和学生没兴趣学习的现象,语文在中职学校俨然成了“副科”。中职语文教学要改变这种尴尬地位,就必须与专业学科有机结合,使语文学科具有专业特色,增强语文学科的实践性。这不仅能改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能使教育部门重视语文学科。从而改变中职语文教学的尴尬地位。确立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地位。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必然要求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中职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现了学生主体的原则,但传统的语文课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未能切合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因此,语文课程也应本着“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的内容有机结合,这不仅可以突出中职专业特色,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突出职教特色,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需要

中职教育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突出职教特色。职教的语文教学应具有操作性强和职业化的特色。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落榜生,他们的基础薄弱,学习文化课的积极性不高,但是他们易于接受新知识,动手能力也很强,因此,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由于中职学生学习时间紧,语文也仅有一年的课程,时间紧迫、任务重,语文教学内容的编排尤为重要。通过语文教学嵌入专业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清晰的职业意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语文教学中融入专业学科知识的措施

(一)教学贴近专业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的调整,贴近学生的专业需求和职业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把教材变为学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添生动实用的情景训练,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教师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突出专业性。只有把教学的课程内容贴近专业需求,符合本专业学生需要,才能更好地发挥语文课程的教育作用。

(二)调整语文课程内容,分专业细化教材内容

首先,确定语文教学的一般基础知识,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应当学习的这部分内容。这是构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核心内容。其次,可按照文理科将语文知识分为两大模块,根据每个学科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内容的编排,凸显中职语文教学的职业化的特点。比如文科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好,可在这部分多加入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将语文学习和专业课程学习有机结合,融会贯通;而理科的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在学习好核心模块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其口语表达和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其综合职业素质。第三,根据具体专业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比如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可适当增加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结合专业特点丰富课堂活动

传统语文教学是灌输式教学,新课改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应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必须对每一节课认真编排,加入一些课堂活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并且,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活动,这可以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语文和专业知识。

四、结语

中专语文论文范文第5篇

那么,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到底如何结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在此,我想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巧用作者简介,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目前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授课型的,以老师讲授为主,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阵地进行德育渗透。其中,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因为,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远大理想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标志。人之可贵,在于有志。志者,翅也、鳍也。鸟无翅,不能高飞;鱼无鳍,不能远游;人无志,则不能有所作为。爱国主义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仍不失为德育的主旋律。中专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溶于作者简介之中。具体可以这样做:

1.采用提问启发式。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教师可采用提问启发式,让学生共同回忆作者生平中的突出事迹,并从中得到启迪。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其作者是大家熟悉的鲁迅,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学过他的有关文章。于是,上课一开始,教师可以问学生:鲁迅年青时本是学医的,可为什么后来要弃医从文,终于成为我国一大文豪?通过共同回忆,教师补充,大家明白,他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国民,拯救祖国。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地发挥:作为学生—一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也应该象鲁迅那样,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把为社会进步、国富民强而献身作为自己的理想。

2.采用对比式。一个作家在其一生中往往写过不少作品,在讲授作者简介时,教师可以利用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从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教育讲授龚自珍《病梅馆记》一文时,可以先在黑板上板书他的另一首有名的诗—一《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简析本诗后,点明本诗是作者直抒胸臆。大声疾呼要爱才!用才!而马上要学的新课文《病梅馆记》则用的是曲笔,但其所要表达的意思则一样;珍惜人才!在此,老师可以作进一步的发挥:作为一名普通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能有勇气这样振臂高呼,几次反复地表明心迹,他那种渴望人才的精神不正是他关心国家兴亡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吗?

总之,作者简介这一环,既不能花过多的时间去讲故事,以免喧宾夺主,但也不能忽视这一环的教育作者,教师如何利用,关键在于一个“巧”字。

二、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列,渗透道德教育

所谓道德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或社会,根据一定目的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进行系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它是在以情动人、以形感人、以理导人、以境育人的方式中,既在情、形、理、境等因素中实现对人的品质培养。学校不是一个封闭式的庄园,尤其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仅凭在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思想远远不能满足青年学生成长的需要。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必然会产生一种关心自己才能和品格发展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其特点就在于灵活性和随意性。要做到这一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势在必行。

事实上,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第二课堂活动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较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现在的中专生,大都有一种自我推销的欲望,参与意识较浓,总想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作为语文教师,针对他们这种心理特征,为何不可以因势利导呢?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读和说的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在娱乐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实现老师寓德于教的目的。真可谓一举两得。究竟怎样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首先,开展影视欣赏活动。影视片是一种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它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它通过表现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意境来感染人,使人们在欣赏评论影视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品质教育。作为大众化的影视艺术,它以其直观性和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吸引着广大青少年朋友。正因为这样,语文教师应多开展一些影视欣赏活动。如轰动一时的电视剧《渴望》在中央台重播时正值寒假,一般同学都能抽空看。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对这部电视剧进行讨论,看剧中主人公刘慧芳美在哪里?王沪生的形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自己评、自己辩,通过这项活动,让大家进一步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电影也一样。如学生观看了故事片《焦裕禄》,语文教师便可以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各抒已见,最后认识到,当官要当清官,做人要做真人!这些有益的活动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当然,影视艺术本身的思想内容,就是丰富的德育资源。正如俄国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艺术教育人们摒弃一切虚伪的坏东西,了解一切善的魅力。热爱一切崇高的美。”这种资源溶形象性与审美性于一体,熔情感性与教育性于一炉,可以避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说教味以及抽象化的弊端,增强了德育的可感性。学生在接受影视教育的过程中,消除了逆反心理,简化了德育过程,强化了德育效果。

其次,举办小型故事会,将读和说的能力培养与道德品质的形成相结合。语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小型故事会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多说。要做到言之有物、会说,必须多读。开卷有益,只有多读,才能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我在讲授完“传记”这一单元后,试举办了一次“两分钟故事会”。这一单元的重点课文是《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教学目的之一是学习廉颇、蔺相如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针对这个目的,我设置了一个课外活动。让每个同学准备1~2个小故事。并对他们提出具体要求:第一,主题必须体现民族自豪感或自我奉献精神;第二,篇幅不能太长。在两分钟左右讲完;第三,情节要符合传记的特点;第四,采取抽签的方式,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演讲。结果,每个同学都作了认真的准备,故事会开得很成功。其中不乏精彩的故事。如昭君出塞,谭嗣同舍身变法等等。这次有趣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巩固了传记文学的基本特点,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长了他们见识,同时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

总之,针对中专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读和说的能力培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寓德于乐,寓德于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

前面已经谈到了结合听、说、读的能力培养,对学生加强德育渗透,这里则针对“写”来谈谈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

中专语文教材中,一般安排了应用文单元,其中包括调查报告,这也是有针对性的。因为社会形势在不断变化,学生不能总是坐在教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应该让他们把眼光不时地移向社会。中专生是一个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的阶层。“下海之前先探风”,要把他们由单纯的学生向社会化公民演变,必须及时让他们去认识社会,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因此,每次假期临近,语文老师应配合学校安排,结合“写”的培养目的,布置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去体验,使他们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气象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使他们进一步明白,今天比昨天更美好的原因来源于共产党的好政策。使他们不知不觉中受到国情和形势教育。要做好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抓好写作前的作文指导。老师的作文指导首先要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兴趣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之一,教师可以把握这一点,因势利导,将兴趣自然地引到预定的目的上来。其次要将时代热点作为选题让学生去调查、研究。社会形势和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会形成一定的潮流,成为人们在一个时期的某种追求和时尚。青少年学生更爱赶时髦、赶潮流,很愿意去认识潮流产生的社会背景,老师通过正确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另外,教师还得指出,作文必须符合调查报告的要求,宜实不宜虚,宜活不宜死,要先“调查”后“报告”,反对大话、空话、套话。对这些教师如果都能进行恰当的指导,可以给学生写作前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中专语文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专生语文学习学习方法

中专学生主要面对的是就业压力而非应试,目标不同,导致学习的方式方法就有所不同。下面就中专生语文学习方法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观念增强语文学习的动力

中专生由于长期接受应试教育的桎梏,因此就要将他们的思想观念从原有的重知识学习向重能力锻炼进行转变。相对于普教的学生,中专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他们兴趣点广泛、动手能力较强、争强好胜等。他们普遍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对应试教育失去信心和兴趣,如果用以往的以知识为主体的方法,会使学生感到乏味乃至厌学。尤其是在初中教学中因为要应对中考,总是被灌输知识,在题海中疲于奔命,机械地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背诵,更多的是不加以理解就进行背诵,这样学生在中专一开始就是怀着以往失败的印象进行学习的,这时,要积极地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习观念的转变能够极大地促进他们进行语文学习。

将文本知识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向这个方面思考。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不再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好的分数,更重要的是为了锻炼能力,而这个能力直接与就业相关联。在认识上重视起来。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语文课本内容,打下文字基础。

二、培养自觉寻找兴趣点的习惯

1.要将现在所学知识与以后的就业紧密联系起来

让课本“活”起来。由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本进行研读,在掌握基础目标的前提下,再从文本中寻找与本专业相关联的知识触发点。比如在对烹饪专业的学生讲到《鸿门宴》时,引导学生依据文本,自行研发设计以“鸿门宴”为主题的饮宴,并要求让文本走进菜名,设置几道与本文有关的菜肴,学生讨论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壮士彘肩”、“玉斗雪峰”、“白璧鳕鱼”等几道菜肴的名称,并将这些菜名报给烹饪课的教师,由烹饪教师寻找适当时间带着学生进行烹饪,既打通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联接,又让学生“学以致用”,让菜品加以文学的解读,使得食客不仅享用美食,而且品评文学经典。

2.巩固知识,持之以恒

让学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学习,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再到课外自由阅读时,有意识地将所读作品和烹饪专业相联系,不仅学到文化知识,而且还助自己在本专业的发展上以一臂之力。

将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的普遍经验在之上进行教学,再不断设置学生能够跨越的障碍,让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通过与他人沟通的方式进行语文学习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语文承担着人类信息交流的任务。锻炼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学校是以就业为目标的,而与人沟通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中专学生在这项能力的锻炼力度上要加大。

其一,要积极地与老师沟通。

在知识和阅历上,老师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高于学生的,看问题的角度也比学生要更为全面,了解的信息也是更为广泛,因此,当学生有疑惑而自己无法解决之时,可向老师寻求帮助;没有疑惑时也可积极与老师沟通,在沟通之中,老师会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或者给予以正确的引导,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可以避免浪费时间或走一些弯路。超级秘书网

其二,要善于和其他同学沟通。

在与同窗进行沟通之时,可以发现有很多共鸣之处,互相之间取长补短。

其三,要练习与陌生人沟通。

善于推销自己是中专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具备了知识和技能之后,还要善于展示自我,在陌生人面前推销自己。

其四,要与招聘者沟通。

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尝试与招聘者进行沟通,可以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及时调整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侧重点。帮助自己能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

四、培养课外探索的习惯

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学生主要处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环境当中,其中,一切可以服务于自身能力锻炼的资源,都可利用。

参考文献:

中专语文论文范文第7篇

那么,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到底如何结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在此,我想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巧用作者简介,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目前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授课型的,以老师讲授为主,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阵地进行德育渗透。其中,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因为,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远大理想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标志。人之可贵,在于有志,人无志,则不能有所作为。爱国主义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仍不失为德育的主旋律。中专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融于作者简介之中。具体可以这样做:

1.采用提问启发式。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教师可采用提问启发式,让学生共同回忆作者生平中的突出事迹,并从中得到启迪。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其作者是大家熟悉的鲁迅,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学过他的有关文章。于是,上课一开始,教师可以问学生:鲁迅年轻时本是学医的,可为什么后来要弃医从文,成为我国一大文豪?通过共同回忆,教师补充,大家明白,他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国民,拯救祖国。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发挥:作为学生――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也应该像鲁迅那样,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把为社会进步、国富民强而献身作为自己的理想。

2.采用对比式。一个作家在其一生中往往写过不少作品,在讲授作者简介时,教师可以利用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从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例如讲授龚自珍《病梅馆记》一文时,可以先在黑板上板书他的另一首有名的诗――《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简析本诗后,点明本诗是作者直抒胸臆。大声疾呼要爱才!用才!而马上要学的新课文《病梅馆记》则用的是曲笔,但其所要表达的意思则一样:珍惜人才!在此,老师可以做进一步的发挥:作为一名普通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能有勇气这样振臂高呼,几次反复地表明心迹,他那种渴望人才的精神不正是他关心国家兴亡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吗?

总之,作者简介这一环,既不能花过多的时间去讲故事,以免喧宾夺主,但也不能忽视这一环的作者教育,教师如何利用,关键在于一个“巧”字。

二、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列,渗透道德教育

所谓道德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或社会,根据一定目的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进行系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它是在以情动人、以形感人、以理导人、以境育人的方式中,既在情、形、理、境等因素中实现对人的品质培养。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仅凭在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思想远远不能满足青年学生成长的需要。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必然会产生一种关心自己才能和品格发展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其特点就在于灵活性和随意性。要做到这一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第二课堂活动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较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现在的中专生,大都有一种自我推销的欲望,参与意识较浓,总想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作为语文教师,针对他们这种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读和说的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在娱乐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实现老师寓德于教的目的。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首先是要开展影视欣赏活动。影视片是一种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它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它通过表现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意境来感染人,使人们在欣赏评论影视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品质教育。作为大众化的影视艺术,它以其直观性和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吸引着广大青少年朋友。正因为这样,语文教师应多开展一些影视欣赏活动。如曾经轰动一时的电视剧《渴望》,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对这部电视剧进行讨论,看剧中主人公刘慧芳美在哪里?王沪生的形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自己评、自己辩,通过这项活动,让大家进一步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电影也一样。如学生观看了故事片《焦裕禄》,语文教师便可以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认识到,当官要当清官,做人要做真人!这些有益的活动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正如俄国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艺术教育人们摒弃一切虚伪的坏东西,了解一切善的魅力,热爱一切崇高的美。”这种资源融形象性与审美性于一体,融情感性与教育性于一炉,可以避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说教味以及抽象化的弊端,增强了德育的可感性。学生在接受影视教育的过程中,消除了逆反心理,简化了德育过程,强化了德育效果。

其次要举办小型故事会,将读和说的能力培养与道德品质的形成相结合。语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小型故事会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多说。要做到言之有物、会说,必须多读。开卷有益,只有多读,才能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我在讲授完《传记》这一单元后,试举办了一次“两分钟故事会”。这一单元的重点课文是《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教学目的之一是学习廉颇、蔺相如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针对这个目的,我设置了一个课外活动。让每个同学准备1~2个小故事。并对他们提出具体要求:第一,主题必须体现民族自豪感或自我奉献精神;第二,篇幅不能太长。在两分钟左右讲完;第三,情节要符合传记的特点;第四,采取抽签的方式,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演讲。结果,每个同学都做了认真的准备,故事会开得很成功。其中不乏精彩的故事。如昭君出塞,谭嗣同舍身变法等等。这次有趣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巩固了传记文学的基本特点,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同时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和道德情操教育。

三、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

中专语文教材中,应用文单元,其中包括调查报告,这也是有针对性的。因为社会形势在不断变化,学生不能总是坐在教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应该让他们把眼光不时地移向社会。中专生是一个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的阶层。“下海之前先探风”,要把他们由单纯的学生向社会化公民演变,必须及时让他们去认识社会,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因此,每次假期临近,语文老师应配合学校安排,结合“写”的培养目的,布置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去体验,使他们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变化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使他们进一步明白,今天比昨天更美好的原因来源于共产党的好政策。使他们不知不觉中受到国情和形势教育。要做好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抓好写作前的作文指导。老师的作文指导首先要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教师可以把握这一点,因势利导,将兴趣自然地引到预定的目的上来。其次要将时代热点作为选题让学生去调查、研究。青少年学生爱赶时髦、赶潮流,很愿意去认识潮流产生的社会背景,老师通过正确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同时,教师还得要求作文必须符合调查报告的要求,宜实不宜虚,宜活不宜死,要先“调查”后“报告”,反对大话、空话、套话。这些恰当的指导,可以给学生写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第二,抓好写作后的作文批改,在批改中“纸上谈心”。一方面,教师要有耐心、热心和诚心,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形势,以达成共识,另一方面,要多给学生以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的调查报告,哪怕其中只有一点闪光点,教师也不要忘记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下一次的调查报告的撰写中更加充满热情和信心。

中专语文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职烹饪专业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B-0104-02

近年来,中职教育蓬勃发展,社会对中职教育认可度也逐渐提高,中职教育为社会输送了众多的技能型劳动者,不少行业已经成为中职毕业生施展才能的大舞台,如餐饮行业,中职烹饪专业的学生已挑起行业的大梁,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不少中职语文教师却越来越困惑,学生对专业课学习有浓厚兴趣,但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培养烹饪专业学生听的本领、说的功夫、读的兴趣和写的能力四个方面,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行专业学习。

一、培养烹饪专业学生听的本领――记流程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针对“听”的专题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听清要点、听懂言下之意等,能够通过复述实现教学目标。但由于语文教材中所举例子一般与学生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并不易掌握,往往敷衍了事,实际训练效果不佳。为此,对于烹饪专业学生,教师应要求他们认真“听”一节专业课,认真记录该节课学到的一道中式烹饪家常菜的制作流程,并在语文课上对所记录内容进行复述,由教师检验“听”的成果,比一比哪位同学“听”得最认真、复述最清楚,评判专业课教师对烹制中的细节介绍是否到位。要求学生在专业课上做好内容记录,一是内容都是他们比较熟悉的,学生往往能积极对待;二是他们为专业课的内容复述作准备,这就促使他们课前预习,在专业课上“听”得认真,记住重点,关注细节,到了语文课的内容复述时才能表述流利、讨论热烈,从而实现了语文课与烹饪专业课的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课基础能力,也强化了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了每道菜的烹制流程。

二、培养烹饪专业学生说的功夫――介绍菜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烹饪专业的学生往往不愿意在课堂上多“说”,不喜欢朗读课文、发言不积极,不注重口语训练。过去,在语文课口语考试中,烹饪专业的学生得分往往比其他专业的学生低,他们认为今后的工作环境是在厨房认真做菜,不需要与他人有太多的言语交流,对自己“说”的能力并不重视。对于语文教材上的口语训练内容如自我介绍、模拟求职面试,对他们来说太大众化,缺乏实际意义。笔者结合烹饪专业学生的特点,从当今社会对厨师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一名优秀的厨师不仅要能烹制一道好菜,还应该能将一道佳肴的妙处介绍出来,为食客带来听觉的享受,并提高各种菜系的文化听品味。例如,教师与学生一起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中国传统的美食文化对会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让学生明白:好菜也是需要包装的,能用美丽的词汇介绍美食的妙处才能吸引更多的食客。此时,笔者适时提出要求,好厨师不仅要会做,还要会说。由此一来,就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上介绍烹饪流程的兴趣了,学生往往会在课前精心准备,学会介绍不同菜系的烹制方法,或介绍不同美食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从不愿说、不屑说,到大声说、抢着说,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培养烹饪专业学生读的兴趣――取菜名

大多数中职学生对读书缺乏兴趣,烹饪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很难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阅读,那就要找到他们的兴趣点。笔者在引导烹饪专业学生进行阅读时,仍然是将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对现有的一些通用菜名加以改革,取一个新菜名,新菜名或要有文化底蕴,或有时代特点,或有诗情画意。刚开始,学生觉得很难,但慢慢就在课文中找到灵感,取出一些较有创意的菜名,如将普通野菜汤重新命名为“我愿意是激流”、扣肉双吃命名为“将相和”、杂粮包命名为“那些年”等,在取菜名的环节上,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在天马行空的取菜名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意,而创新和创意的源泉就在于多学习、多阅读,古人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多一些知识的积淀对专业学习是极其重要的。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多读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和美食文化以及地方文化的书籍,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四、培养烹饪专业学生写的能力――列写菜谱

中职语文考试的作文部分,学生大多都是写得很少,甚至空白。用学生的说法就是“语文课最不愿意写作文”,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对烹饪专业的学生采用练习写菜谱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刚开始,学生认为列菜谱很简单,但真正动笔后才发现要写好一个详细的菜谱也不容易,因为菜谱的菜名、原料、烹制流程、注意事项等内容要一一写清楚就有点难度,因此,教师要强调学生在列菜谱的练习中不断地增加词汇量,提高其文字表达能力,这样才能把菜谱写好,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在语文课进行专业学习,要将培养烹饪专业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这样的语文课才会更加精彩,才能提高烹饪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为今后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潜能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储德发.试论职业学校语文课的专业渗透――以烹饪专业语文教学为例[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5)

[2]杨峰明.浅谈烹饪专业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地方文化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3 (10)

中专语文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 专题研讨式教学 教材内容 研讨

一、专题研讨式教学的内涵

所谓“专题”其实就是指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题目。(《现代汉语词典》)所谓“研讨”就是指研究和讨论。而“专题研讨”式教学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等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包括增、删、组(即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将教学内容分成不同专题或模块,然后根据不同的专题(模块)开展相应的教学和讨论的教学模式。[1]

二、专题研讨式教学的设想

总之,合理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对提升教学效果,增强教学实效性确实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专题研讨式教学”谈几点设想:

1.整合教材,合理设置“专题”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也无论选文有多大差异,总的来说,主要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和应用写作等几个部分,可能有的还包括外国文学。从选文角度,可以按照文学史发展的进程,采取“以史带文”或“以点带面”的方式,设置专题。[2]

2.精心设计,开展“研讨式”教学

2.1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启发、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打造思考型“动态”课堂

《大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的能力,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审美能力和较为宽阔的文化视野,能够具备走向工作岗位的基本素质。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多一点思考和交流的机会。[3]

2.2运用“专题讲座”“经典新解”等,打造高效率的课堂

把《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重组之后,针对不同的专题,对部分内容采取“专题讲座”进行教学,比如:《史记孙膑列传》、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等;对于名著可以采取“经典新解”的方法进行教学。所谓“经典新解”教学方法则是运用新理论、新视角、新方法等对文学经典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充分挖掘文学经典的多重文学蕴藉,力争全面展示经典文学的魅力,实现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目标。

2.3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和”“热点人物”,探讨社会人生,打造“开放式”课堂

《大学语文》的教学,不仅要塑造学生的高尚情趣、宽广情怀,还要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以适应变化繁复的现代社会,肩负为祖国为人类服务的重任。这就需要在教学中适当引入“社会热点问题探讨”和“热点人物讨论”等教学环节,注重开放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例如:在学习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专题时,选讲其《狂人日记》,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结尾作者所发出的“救救孩子”的呐喊展开讨论:一个世纪以前,是为了拯救那样一个黑暗的时代;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当我们过上了和平幸福的新生活,我们的孩子在这个生活富裕的环境中成了“小皇帝”“小公主”时,“救救孩子”还有必要吗,同时让学生反思自己,加速成长;在学习《左传齐晋之战》专题时,让学生认识到古人所具有精业精神和献身精神,比我们要强的多。那时打仗大概还没有工资和奖金,没有勋章和桂冠,凭的是自觉性。他们在挺身而出的时候,显然没有想到过抚血金、烈士称号、家属子女待遇等等,真可是不计报酬,不讲条件,只讲奉献,只讲忠于职守,要求学生学习古人身上所具有的精神。

2.4通过课件、电子邮件、QQ群,打造“现代化”课堂

在《大学语文》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并通过网络及时与学生进行电子邮件或QQ流。例如:在学习《余秋雨道士塔》专题时,通过播放刀郎的《大敦煌》歌曲和投放中国的国宝却陈放在大英博物馆的视频,让学生牢记历史教训,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实干精神,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当然,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感觉讨论还不够深入、理解还不够透彻的内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QQ群与老师或学生之间进行交流。[4]

2.5通过拓展内容,打造《大学语文》的“第二课堂”

由于对《大学语文》教材进行了重组、开发,所以一定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拓展及教学的延续性,必要时可以形成相关的系列课程。结合高职校要求开设的素质教育选修课,所以可以和《应用文写作与训练》、《演讲与口才训练(语言交际技巧)》、《文学欣赏》等课程的老师沟通、交流,形成知识链接,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其实,在对教材二次开发的过程中,教师及学生可以充分扩展其他与专题研讨相关的一切资料,也就是说学会把零散的资料及其他相关课程与正在学习的专题有机结合起来,或适当挂起钩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要研讨的专题有一定的发展,从而真正做到学有所用、用而有益,而这也正符合了《大学语文》的学习目标科大学生的需求特点。[5]

三、结语

总之,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要紧密联系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教学特点、学生专业学习和就业的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文学史、作品选、写作理论和实践过程,逐步把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点拨、引导,师生共同讨论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满足学生对于提高自身多方面能力的需求。

当然,因为大学语文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课程在教学上有着较大差异,所以大学语文的学习应是开放的,应该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思自悟,因此具体授课方式方法也应该是不拘一格的,可以点线结合,讲练结合,精读泛读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当然,这种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还需要不断地摸索。

参考文献:

[1] 李海林,20世纪语文教育回顾与前瞻[J],语文学习,2000年07期。

[2] 彭庭松,我所理解的《大学语文》教学[J],文学教育,2008年5期。

[3] 徐清华 吴春林,大学语文“四进四出”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01期。

中专语文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文化 语言 英语教学 无障碍交流

引言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界逐渐认识到文化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通过教学者的实践努力,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一些观念已深入人心,不再被当作新奇的事物,比如对待女性的年龄、他人的婚姻状况、工资等私人问题,理解中西方的不同寒暄问候方式、道歉礼让、致谢祝愿、对恭维话语的反应等。但由于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再加上不同历史和思维方式的长期影响,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缺乏对深层文化意义的理解,仍不免在交际中遭遇许多沟通和理解障碍。

一、文化的因素

文化本身具有复杂性。“文化既包容历史又反映现实;既包括实物,更包含制度与观念;既有客观存在的稳定性,又有它的能动性;既有涵盖一个群体的特点,又包含地区差异与个体差异”。[1]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文化具有以下特征:“后天习得,世代相传,基于符号,变化的,具有不可分性。”[2]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式、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社会发展阶段等都是重要的文化因素,都需要英语专业学生积累文化背景、社会风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使自己具备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在语言学习中掌握不同文化的差异,跨越理解障碍,拓宽文化视野,了解世界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文化与语言

著名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Robert Lado)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3]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深植于语言。语言被赋予更多的主体,即用来学习语言本身,其中越来越重要的是口语和听力的能力。培养文化意识和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是实现目的的基础。时代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文化不断得到丰富,新的语言也应接不暇,对专业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语言同时又是文化的产物。语言反映文化,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跨文化教具能力。”[4]机械的关于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记忆,只会产生学习疲倦,不可能完全正确理解并自如地运用语言。语言学习的目的不是单纯掌握语言本身,而是了解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其价值观、社会观和行为准则,从而学会如何与使用这种语言的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三、文化与课堂教学

语言不是孤立的现象,语言中渗透着文化,语言学习中缺乏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要学好外语是无法想象的。只有将文化引入课堂,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比如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含义,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欣赏水平。增强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被动到自发产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融入文化因素是不会影响正常的语言教学的,相反,还会对语言教学起到巩固和促进作用。美国学者Winston Brembeck曾说:“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5]实践证明,文化可以影响词汇的发展与使用,还能在语法、语用规则、篇章结构、文体风格等许多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听、说、读、写、译等,影响学生的语言能力的进步。汉语词汇的意义蕴含十分丰富,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讲求主体性,有时一些句子甚至看来是不合乎语义逻辑的,比如“吃食堂”、“晒太阳”等。而英语相对具有较强的客观性,要求语言具有扎实的形式逻辑基础。教师应在课堂上增加歌曲、短篇故事、人物介绍、诗歌、格言、幽默故事等,利用种种可能的素材,向学生传授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在习得语言知识的同时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还可通过电影、电视、网络等方式,形象生动地向英语专业学生传达不同的文化信息,使其体会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增强理解和包容度。

四、忽视文化因素对专业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

传统英语教学只是偏重于语音、词汇、语法,而忽视了文化知识的传授,更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如果没有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教学,只限于对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作零星的介绍,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还可能造成交往实践中的障碍。字典可以提供一个词的多条解释,但也可能会给学生的实际使用带来困难,原因就在于学生对其文化因素的忽略。比如不能理解对方语言的幽默,不理解对方暗含的讽刺。文化和语言的脱节会导致英语专业学生即便能灵活地运用语言,也无法有效、得体地表达思想,实现交际目的。这样的学生虽然可能通过各种考试,能讲出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但由于不具备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的能力,以想当然的方式,或以本民族文化的语言交际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来套用,不免出现语用错误,闹出笑话,以致不能实现沟通目的。同样也要避免在学习的过程中本国文化的表达不足,尤其是涉及中国特有的文化时。“文化交流决不能仅局限于对交流对象的‘理解’面,还有与交际对象的‘文化共享’和对交际对象的‘文化影响’方面,在某些情况下,后两者对于成功交际的影响则更为重要”。[6]

五、培养和训练文化意识

首先,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的开放的接受态度,能够客观把握不同文化的差异,并寻找出相通之处。

其次,在接触不同文化时,“必须把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纳入教学中去,设法帮助学生避免用本族的标准来衡量外族文化,使学生尽快获得一种跨文化意识”[7],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流的习惯和技能,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及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使学生明白应该如何解释外国人的一些行为,鼓励学生在面对一些令人费解的行为时,能够多想出其它的可能的解释,而不是从本国文化出发,匆忙下结论。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中西思维的差异,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对比两种文化,实现真正的无障碍交流,必须建立在对两种文化的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深入地了解本国的传统文化精髓,也显得意义重大。

六、减少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必须提醒英语专业学生留意和积累文化背景,多层次地了解社会习俗、思维文化、风土人情、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历史文化、社会关系、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既尊重民族间文化差异和特点,又不盲目推崇模仿别国文化。由于对他国的文化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不彻底状态,很容易形成定势或称刻板印象这样过于一般化、简单化的认知方式,并成为我们预测的障碍。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应使学生熟悉一些基本的跨文化交流的观念,培养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进而发展成一种自然的文化能力。比如了解西方节日,并和中国的节日比较;了解圣经知识,明白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流行文化也不应该成为教学的,相反由于其现实意义,流行文化完全可以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并发挥其正面的影响。多年来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聘请外教开设了西方思想文化史的必修课程,授课对象为英语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该课程从圣经、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历史、欧洲文明、帝国演变、历史事件等方面,系统地介绍英美文化背景,并以文学和文化欣赏的模式,成功地让学生通过建立广泛的联系,进行对比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使学生对不同的文化知识由茫然或一知半解到加深理解和融会贯通。在阅读理解中教师应精心准备材料,使其具备知识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反映文化的层面,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语言能力,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而不拘泥于字面

的含义,真正达到充分理解原文的意义。

结语

文化导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味依赖教材中所涉及的文化知识是远不够的。同时还应鼓励并指导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比如外国原版小说,并收集材料。还可以观看外国电影、电视节目,这样不仅可以锻炼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使语言和文化达到完美的统一,达到英语教学的最佳效果,即提高语言能力并实现交际无障碍。随着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材料可以更直观、形象、生动地运用于英语教学中。全球范围内的多元文化碰撞,交流日趋频繁,高科技信息传播革命更是加速了该进程。深入地对比母语和目的语,深入地了解两种文化,既能用外语介绍本国的文化精华,又能很好地适应外国文化,通过英语语言的学习,这样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两种语言,更能汲取两种文化的精华。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43.

[2]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rt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38-47.

[3]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36.

[4]蒋红,樊葳葳.大学英语限选课“英美文化”教学模式初探[J].外语界,2002,(1):42-46.

[5]杨红.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精读课上文化能力培养初探[J].山东外语教学,2003,(5):86.

中专语文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课后题 因地制宜 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19-02

课后题提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是语文教材的有益补充。讲解课文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解答课后题能起到加深记忆、巩固知识的作用。对于中职生而言,语文课后题的思考和讨论是提升其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说,课后题的充分利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重视程度和学生接受水平的不同,课后题常常处在“鸡肋”的地位:要么教师对待课后题,或题题落实,挤占学生讨论时间,或一笔带过,学生不明就里;要么课后题设问太过简单、陈旧,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因而难以引导其深入思考。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发挥课后题的作用?结合从教以来的经验,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尴尬的现状,首先应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或繁或简,因地制宜,灵活地利用课后题;其次在教学中要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加以调整。具体地说,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一、参考课后题,制订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对教学过程起着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等作用。而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要以《大纲》为依据,还必须要参考课后练习题。

这是因为语文课后题的编排体现了课文的教学要求,为教师设计每篇课文教学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由此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才能既符合教材的编排意图,又能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可以较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二、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后题,全面拓展学生素质

(一)借助课后题,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人们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喜、怒、哀、乐等方面的一系列情感反应和情感经验。之所以说它还是情感经验,指的是人们不仅当时产生情绪反应,而且将事物的表象和知识融进主体的情感,共同纳入人们的认知结构,在人们以后认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以自然地产生情感迁移。

《大纲》要求:“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专语文教材所选范文文质兼美,饱含着丰富的语言知识和人生哲理,这一切能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在感情上给人以熏陶,在审美上给人以愉悦,能够丰富人的知识,扩展人的眼界,拨动人的心弦。因此语文课后题的利用能够给予学生充足的精神滋养,对其人生的历程有着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

(二)借助课后题,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培养和提升中专学生的写作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都会起到相互促进、互利双赢的作用。但中职生普遍存在写作能力差、懒于动笔等问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中专生感觉无事可写、无情可抒造成的。

为改变这种情况,笔者适当地增设课后题,让学生在课文的基础上,锻炼写作能力。如《木屐》这一课,课文结尾写到父亲送即将远行上大学的儿子一双新的雨靴,笔者随即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感受深沉的父爱。

(三)借助课后题,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传统语文教学一直把阅读和写作这类以训练书面表达能力为主要目标的部分视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由此出发,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容易忽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但对于毕业后要步入社会的中专生,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社会要站稳脚,没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无疑是不行的。

为此,笔者在讲解课文后,常常增设复述课文、专题讨论和总结发言诸如此类的课后题。在学生对课文已有大致印象的基础上,让他们合上课文复述,既能加强对课文内容的记忆,还可以锻炼他们自己组织文字材料的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大庭广众之下发言的信心和勇气,可谓一举多得。

三、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利用课后题

(一)根据课堂教学时间,合理安排课后题的数量

以笔者目前所用的外研社《中专语文》为例,上下两册课本所选课文长短不一,有的是仅有寥寥几句的古诗,有的是篇幅较长的散文,对这些课文的课后题搞一刀切,无疑是不恰当的。鉴于课后题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既要讲解课文,还要保证有一定的时间处理课后题。

(二)根据学生认知程度,把握课后题讲解的深度

中职生的语文基础高低不一,学习积极性大小不一,在实际教学中如果照本宣科,作统一要求,容易会使好学的“吃不饱”,基础差的“吃不到”。这就要求我们讲解课后题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因材施教。

从学习积极性来看,中职生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主动型、被动型和冲动型。第一类学生学习积极且善于学习,对这类学生应适当提高学习要求,使其“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吃”,以不断完善其自身素质;对被动学习者应着重培养他们的参与精神,增加鼓励机制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第三类学生,他们的头脑灵活反应快,但情绪不稳定缺乏学习的恒心,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促进其学习。

总之,充分利用课后题,教师不仅可以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还能把“课后练习”题糅进教学中,使其与听说读写教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兴举.知识、学习与教学――论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

中专语文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教学;人文素质

一、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重专业,轻文化,人文基础薄弱。高考时,艺考对于专业的要求比较严格,文化课的成绩相对于非艺考生分数低得多,这也就造成了大部分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弱。进入大学学习后,由于专业的原因,再加上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文化课很难引起艺术类大学生的重视。这就导致了不少学生文、史、哲等方面的知识浅薄,有的艺术类大学生连最基础的文学常识都不了解;有的艺术类大学生写文章时文理不通、有时还会有错别字,甚至连请假条都不知道怎么写。

(二)思想活跃,但理想信念模糊。艺术类大学生由于专业特点,使得他们思想活跃,对生活充满热情,个性鲜明,善于创新;但思考问题时往往过于感性,相信直觉,缺乏对问题深层次的理解与探讨;思想紧跟社会潮流,但很少关心国家大事,政治理论观念不强,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为了追求艺术,标新立异,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了部分学生价值取向不明确,没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三)缺乏对民族文化的基本了解。由于过度专注于专业,不注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有部分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知之甚少,有的学生甚至没有读过四大古典名著,不了解中国古代伟大的四大发明。

(四)人格心理不健全。艺术类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要有独创性,所以他们追求个性自由,造成了他们纪律观念淡薄;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对人生意义认识肤浅,对事物的美丑、善恶缺乏分辨力。

二、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培养策略

(一)精选教材,选择合适于艺术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教材。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开阔胸襟,提高人文修养,陶冶性情,但是 现在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再加上艺术类专业学生具有的特殊性,并且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着大量的教学内容与课时较少之间的矛盾,所以选择合适于艺术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教材并且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这是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艺术类学生的人文基础薄弱,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按照不同时代或者不同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进行精讲,使学生领略到作品的思想性、时代性与艺术性,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经典的同时,也能了解到那个时代的相关情况以及作品作者相关情况,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大学生语文教师不断学习进取,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修养。大学语文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艺术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首先,要不断地学习进取,钻研和获取中国文化的精髓,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其次,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渗入中国人文精髓,并利用自己的言行和素养去影响和感召学生的道德取向、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当然这些影响和感召是潜移默化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要创造意境,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所讲授的内容创造意境,引导和启发艺术类学生从多角度对作品进行体会和了解,使学生能体会到作品中的情感,并让学生感受到作品当中的情趣和情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体验。如我们在讲授陆游的《钗头凤》这篇词时,为了让学生对这篇文章内容和情感理解得更透彻,我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先和学生共同回顾陆游的生平和所学过的陆游的作品,再配合视频讲解陆游和唐婉凄美的爱情故事,接着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这篇的文章的主题了,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真爱的力量以及爱情的意义。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提升了自己的人文素养。

(四)以语文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提高应用文字的能力。艺术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师可以以语文课为载体,组织和开展一些活动,比如:朗诵经典、演讲、书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等。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学语文的兴趣,还可以营造积极的人文气氛,有利于学生学学语文。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除了能提高自身在应用文字的能力。也可以增加自己在人文方面知识面,弥补自己在民族文化的欠缺。

(五)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改进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学语文的兴趣。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学习的催化剂。充分激发学生学学语文兴趣,是提高人文素养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对那些用传统教学手段不能够表现或者表现效果较差的内容,适时、适量的引出图片、声音或者视频,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教学的相关知识。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多媒体计算机这种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提高了大学语文教学效率。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着人文基础薄弱、理想信念模糊、人格心理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加强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进而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沈小泉.试论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及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08(15).

[2] 陈时芳.论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J].新课程研究,2008(8).

中专语文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辩论教学;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专语文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但在中职学校,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提问,被点名回答问题的同学,慢吞吞地站起来,抓耳挠腮,好不容易才挤出几个字来,别说语气上下不连贯,就是内容也常常词不达意,三言两语便讲不下去了,那声音也是“理不直,气不壮”低得如嗡嗡蝇声。尽管他们中有些同学成绩很好,有的还能写一手行云流水的好文章,但在朝夕相外的师生面前,却一开口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老师再三鼓励:别害怕,慢慢说,可此时他却反而口吃起来,脸涨得更红了。由此可见,在中职语文课中开展辩论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辩论教学法的涵义和主要作用

辩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1]

辩论教学法主要有以下两大作用:(一)有助于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发展学生个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阻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从古代的科举以文取士到现代学校以考卷评定学生学习成绩,乃至国家机关招收公务员大都以考核读写能力为依据,极少考核听说能力。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引导下,形成了学校高度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普遍轻视听说能力培养的教风与学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差,很多优秀学生也很木讷,遇到歪理强词,也常常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这类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保守懦弱,独立性差,服从型的居多。看似温良谦恭,实际是人格不够健全的表现,以致走上社会又需要一个弥补人格缺陷的过程。

在中职学校语文课开始辩论教学,能锻炼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中准确的语音、明确的语调、丰富的词汇、灵活的句式、概念的准确性、推理逻辑性等等,都是学生辩论发言的基本功,辩论活动将促使学生将所学到的语言、逻辑、修辞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口语表达能力,其功效是不言而喻的。此外,辩论活动还将培养学生勇敢自信,大胆表述自己思想的能力,培养互助合作的团体协作精神,培养正确行使自身权利的素质,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思想作风,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所无法实现的。

(二)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人类语言信息交流的形式也是听说与读写两大系统。听说具有直接、简便、迅速的特点,使用得最多最广,是基本的语言信息交流手段。读写虽然严密、准确、简炼,但因间接、迟缓,相对来说,使用较少,是第二位语言信息交流手段。社会交际活动中人们主要依靠听说进行语言信息交流。辩论能训练出学生很强的听说能力,并且又有读写能力支撑,因而辩论能力强的人在运用语言信息交流进行社会交际活动中有明显的优势。

辩论在社会交际活动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典型的,如政治家用辩论以争取选民,宣传和贯彻自己的治国主张;法庭上的公诉人和辩护人就犯罪事实与适用法律展开争辩,争取法庭采纳自己的意见;学术会议上的论文答辩,用以剔除谬误,探究和发现真理,当今辩论能力是沟成社交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中职学校语文课中训练学生的辩论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及早与社会接轨。

二、?创设辩论情景,进行辩论教学的主要方法

辩论教学有以上的优点和功能,那么,如何在中职语文课中如何加强辩论教学?读者认为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一)课堂上采问答式的教学方法,即有问有答,双边结合,让学生有听说表达的机会。如教者先把课文中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请学生举手发言。这样学生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都会处于“亢奋”状态。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就能积极地举手发言。教者对学生的发言要给予及时评定,即使说错了,也要给予肯定鼓励,这样每个学生都愿意发言,就有了说话锻炼的机会。通过问答,道理越辩越明,创设了一个和谐、专注、活泼的教学氛围。

例如在教《田忌赛马》这篇古文时,有的同学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齐威王也调换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孙膑的方法还能获胜吗?”全班同学立刻在小组展开辩论。有的小组说“能”,有的小组说“不一定”,各自坚持各自的观点,全班立刻展开一场辩论大赛,最后以“能”一方取得了辩论的胜利。他们从课文中描写齐威王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的词语中,断定出齐威王是一个轻敌、骄傲自满的人。他不会提防敌人,他也不会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孙膑把自己看到的比赛情况和对齐威王的了解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做出明确判断。因此孙膑对自己的主意“胸有成竹”。通过辩论,学生学会了从文章中找依据、说理由,也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这样的辩论教学学生乐于参与,学生的主动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中专语文论文范文第14篇

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积极聘请国外学者和专家来华从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鼓励和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实行双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科技最新成果,并加快高校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语言学概论》课程是一门普通语言学方面的基础理论课,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内容涉及多种语言现象和语言事实,介绍了世界语言的内部结构及其演变规律,总结了世界语言的总的特点。普通语言学建立于19世纪初叶,主要是在印欧语系诸语言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要想获得更多的语言研究成果,人们必须与国外语言学界有广泛的接触,了解世界最新科研动态,这势必要有更高的外语水平。通过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师生的外语口语水平,同时还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因此,中文专业《语言学概论》进行双语教学符合时代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和院校发展的需要。

一、中文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现状

按照国际标准,双语教学指的是采用了外语原版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以上的教学方式。双语教学的基本内容就是将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使第二语言的学习和各学科知识的获得同步。在双语教学中,学科知识的获得是主要目的,同时也是给学习者创造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的空间,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需要他们掌握的第二语言,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同时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进行思维,能够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切换,使他们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树立跨文化意识。但据我们调查得知,河南省高校中文相关专业的《语言学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很少,且也不完全是英语授课时数占总课时的50%以上;也就是说,双语教学对教师的外语口语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对许多高校教师来说,用流利纯正的外语授课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非英语专业的教师,他们的英语笔试成绩普遍很好,但听说能力没有跟上,大都停留在“哑巴英语”水平上。中文专业的学生在高中时读的文科,英语学的很好。他们也认为双语教学能使自己在学习专业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提高英语在本专业的应用能力。我们通过对我院中文系200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程尝试双语教学时发现,原本抽象难懂的语言理论,课堂上兼用英语授课,除了部分听说水平好的学生听课没有困难外,大部分学生感到相当吃力,自然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目前,在全国所有的本科高校中,为了应对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几乎都在大力提倡双语教学,但大多是盲目的,或者说是简单地照般西方的教育,没有根据我国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的管理模式,不能有效地调动有条件进行双语教学教师的积极性和开拓创新精神。

二、对加强《语言学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1.学校管理部门科学管理,积极扶持,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双语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我国高等学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历史很短,仍处于摸索阶段。这就要求管理层积极探索进行科学管理,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的积极性。双语教学要求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有些高校要求双语教师必须持有英语六级证书或有一年以上的出国经历,这种要求本身无可非议,但问题是通过英语六级就能用英语讲授非英语专业的专业课程吗?我国高等院校外语系教师有出国经历的也是少数,可他们中绝大部分仍然能上好自己的专业课。我们认为解决教师外语口语表达问题的方法是利用外教资源,请外籍教师对双语教师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逐步达到能熟练用外语授课。就《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材而言,英语专业的学生使用北京大学胡壮麟等先生主编的英文版《语言学教程》就有困难,如果要求中文专业学生使用外语原版语言学教材就不符合我国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是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了解教学效果,推动教学改革的有力手段,因此,学校管理部门应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多方面加强管理,以期提高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得到同步提高。有的高校以文件形式规范双语教学模式,让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外语水平、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这样就不仅解决了一刀切带来的问题,也提高了双语教师的积极性。高校管理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双语教学管理模式,能在宏观上把握双语教学的本质和目的,微观上指导双语教师的教学实践。

2.教师积极开展双语教学研究,灵活使用教学方法,采取多样化的双语教学和考核方式。合格的双语教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很强的英语授课能力。目前我国双语教学的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英语口语不好,发音不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主动寻求本校外教的帮助,加强英语听说训练,尽快提高自己的英语听说水平,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课堂上,针对语言学课程抽象难懂的特点,合理使用中英文授课比例,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下次上新课前,要用简单的英语复述上一次所讲的内容,帮助学生对上一次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和梳理。教师要深入研究如何使用教材,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前,英文版的《语言学概论》教材难度较大,教师可以自编简易英文教材,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专业术语采用中英文对照形式制成课件,尽可能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使学生能够真正愿意接受双语教学,最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些特别难懂的章节,比如“语言的机制”,不妨全部用汉语讲解,让学生课后结合中英文教材慢慢消化。对学生的考核,除了期末英语试题占一定比例外,平时在课堂上师生互动,通过英语提问,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用英语就有关问题进行简短演说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3.学生提高对双语教学的认识,积极主动参与,转变学习方法和手段。高校实行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为学生将来参加国际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可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是以应试为最终目的,这就造成了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较强,听说没有跟上的局面。高校对有关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学生既感到新奇,又难以适应,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因此,中文各专业的部分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在大力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今天,大学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推行双语教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势所趋。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未来的国际竞争和交流中有更强的实力。课前,学生要预习英文教材,识记一些有关语言学术语的英文名称;课堂上,学生要排除畏难情绪,满腔热情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配合教师的双语教学,培养自己课堂上用英语对语言学知识进行思维的习惯;课后,尝试对学过的章节进行英语小结。学生也可在课余时间用英语就语言学问题展开讨论。通过以上方法和手段,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专业英语写作水平都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结语

中专语文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英语听力知识非知识

中专英语教育越来越侧重培养英语综合应用的能力,而英语听力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英语教学过程中比较薄弱的环节。那么影响听力的因素有哪些呢?

一、影响中专学生听力水平的因素

一般而言,影响中专学生听力的因素很多,对这些因素归类整理,主要分为两类:知识和非知识。

(一)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障碍。

1.语言障碍包括语音、语速、词汇、语法、语言思维等环节存在问题。

(1)发音不标准导致语音的辨别能力低。学生掌握不好英语标准发音,在听的过程中即使是自己认识的单词,会由于发音不同也难以听辨出来。此外英语中发音相似仅有微小差别的单词很多,于是由于发音不标准很容易使单词混淆。

(2)语速连贯能力弱,导致辨音能力差。英语单词有弱读、重读、连读、爆破、语气、语调的升降等,在连贯的语流中该词的发音会发生变化。学生缺乏辨识这些单词的能力,同时英文正常速度比中文正常速度快10倍,因此学生平时能正确发音的单词也不能正确分辨出来。

(3)词汇量的大小,对词汇的熟练掌握程度会影响听力的效果。大多数单词在字典上有多种意思,单词在不同的环境中词义会不同。学生对单词的掌握不够全面,只是知晓某单词的部分意思,他们听的过程中只能根据自己熟悉的词义去理解,往往与听力内容不相符,会误解了听到的句子意思。

(4)语法的掌握程度影响听力理解。学生对句子的结构,英语中的进行时、完成时等没有掌握牢固,在听力中更难以理解内容。

(5)语言思维的干扰。学生养成听力过程中,先将听懂的内容译成汉语,而缺乏用英语直接思维的习惯。这样做的结果不仅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难,还会影响反映速度、理解程度和记忆效果,不能很好用英文的思维去理解内容。

2.文化背景障碍是缺乏对相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的了解。文化背景指对英语国家的社会、历史、经济、政治、宗教、礼仪、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知识的了解。学生如果缺乏这些背景知识,会下意识地将本民族的习惯或文化模式移植到听到的内容中去,从而产生理解上的偏差或推断上的失误。

(二)非知识包括教学设备、学习气氛、心理因素等。比如放听力的硬件设备不好,有杂音、噪音,扰乱的学习氛围等会对听力效果产生不好的影响。心理因素是影响学生听力效果很重要的因素,学生对听力不感兴趣,甚至有恐惧心理,那么会使原本可以听懂的内容大打折扣。

以上对影响中专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的知识与非知识进行了分析,可见影响中专生英语听力学习的因素是多元且复杂的,要想有效提高中专学生的英语听力,只有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专生的听力水平。

二、提高中专学生听力水平的途径

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施加影响,消除阻碍英语听力提高的障碍,使学生的英语听力得到提升。

(一)课堂教学。

1.教导学生准确发音,使学生的音辨能力提高。加强语音训练是提高学生听力的基础。首先学生单词发音要准确,只有学生自己的发音与标准的发音一样,才能听懂听到的单词;其次学生对单词句子的重音、连读、不完全爆破、语调变化要掌握,这样学生才能精确分辨出来听到的句子。

2.加强词汇、语法的学习,为听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记忆单词;帮助学生掌握单词的全面信息;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熟悉并能运用语法。学生奠定良好的词汇与语法基础后,会更易于理解听力内容。

3.听、说、读写结合。听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课堂上创造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听说练习,让学生在口语表达过程中综合运用单词、语气、语调、语法以及情感,使学生在听时能更好地进行辨听,达到以“说”促“听”,“听”带动“说”的目的。

听读训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教导学生模仿录音对文章进行跟读训练,对学生的语音、语调、语感的增强都有益处。学生这方面能力提高后,自然会促进听力水平的提高。

听写练习是提高听力水平重要的环节。教师结合精听对学生进行听写练习。学生只要对单词、句子、发音等都掌握了才能准确完整记录下来,只有经过了大量的听写训练,才能真正攻克听力理解。教师应先简后难,循序渐进指导学生练习。:

4.精听与泛听结合。听力的提高要精听和泛听结合。精听是听懂每句话,每个单词,并能把听到的写下来。泛听指置身于英语的环境中,通过对大量的听力训练,在日积月累中提高自身的英语听力水平。

(二)课外学习。教师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在课外多开展听力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何利用课外时间,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结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多开展英语相关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英语演讲比赛、听力竞赛、英语角等活动。为学生创建英语的环境,能学致以用,从而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2.多阅读外文原著,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教师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英文小说、杂志、报纸等。学生对有情节的故事阅读不容易枯燥,使学生在扩充词汇的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潜移默化学习了英文思维。

3.多看英文电影,培养英语语感。教师可推荐学生课外多看经典的英文原声电影,让学生在娱乐中快乐地学习,原声英文对话,能培养英语语感,也会了解英文国家文化背景。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课堂加强语音、词汇、语法的指导,强调听读写结合、精听和泛听结合;课外多开展与英语相关的活动,引导学生多阅读原著,多看英文原声电影,能有效攻破知识和非知识,达到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