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建筑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

建筑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

建筑工程专业技术论文

建筑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教学改革

建筑装饰行业(以下简称行业)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虽然已逐渐走向成熟,但区域发展特殊性较为明显,结合海南情况,具有接项目订单能力,独立设计能力,施工管理能力的人才成为大部分建筑装饰公司需求的主要人力资源。在“工业革命4.0”与“互联网+”大背景下,随着全国装饰行业整体结构逐渐发展,未来海南建筑装饰行业将从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向专业化、精细化、工厂化。海南装饰公司也逐步向“一站式”大规模平台方向发展。这些都要求高职高专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以下简称建筑装饰专业)教育与时俱进,进行系统合理的教学改革。

一、建筑装饰专业主要课程内容及特点

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应该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具备能力设定。通过海南装饰企业的走访调查和对我院(海南工商职业学院)本专业毕业生的追踪调查,我们对海南省装饰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坚持“以行业为依托、职业为特色、能力为本位、质量为准则”的先进教育理念,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主动适应建筑业发展的需求。实际工作流程制定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三体系互交互融的特色教学体系。结合行业需求培养掌握建筑装饰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会设计、能预算(决算)、懂施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课程内容包括美术基础课,装饰制图与识图,CAD制图,建筑装饰材料,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室内设计与实训,三维制图软件与PS,装饰工程概预算,装饰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等专业课程。开设课程依据是从事建筑装饰工程的设计、预算、施工、监理等建筑装饰工程工作和建筑装饰公司管理工作,适应当前建筑业发展的需要。我院建筑装饰专业设置偏重于装饰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从事工作认真,做事严谨的态度。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室内空间设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材料运用与制图能力,加大电脑制图学习的力度,帮助毕业生实习期间就可以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在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的行业中站稳脚跟。

二、建筑装饰专业教学存在问题

由于行业特点决定了装饰专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建筑装饰专业涉及的课程门类多而杂,高职高专院校的学习时间短,学生三年级上学期又要提前实习以免错过就业时机,所以现今的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时间不足5个学期。加上体育、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占用的课时,专业课时间不足4个学期,公共基础课要先上完,专业课时间开设相对晚。建筑装饰专业涉及的各个门类的课程,理论知识难懂难记,通过对毕业学生的追踪调查了解到:毕业生在企业通过实际工作学习的知识又快又扎实,有些知识他们自己也知道在学校老师讲过但是当时学不明白,有些知识甚至不知道老师讲没讲过。这些案例证实在校期间所有理论教学都需要结合实践教学学习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从设计理念学习到户型设计图绘制,装饰材料与家具的选用,结合实际案例设计与阐述设计理念,再到给出相应造价预算,在预算范围内施工与监理,施工时装饰材料购买与进场,施工人员组织与管理,最后完成施工后的决算与竣工图绘制,无不需要实践教学的加强。

三、建筑装饰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适应未来海南建筑装饰行业人才需求,建筑装饰专业需要对现有的教学进行系统的改革。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1、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根据课程内容多少重要程度增加和减少课时数,不用一定安排1个学期结束,有些课程可以安排2个学期上,巩固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对于拓展知识,可以减少课时数,安排在临近实习时上。课程安排要反复进行企业调研,主动获得用人单位的反馈,与多家合作企业一起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培养的人才能用,好用。2、选用新版国家规划教材,因为很多装饰材料和装饰工艺都随时间被取代或者更新换代了,有条件可以组织师资力量与企业合作编写更为适合的教材。3、挺高学习兴趣,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增加多媒体直观展现和动画、音视频展现。4、细分岗位教学,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身和认知特点提供单独的培养方案,适应未来分工越来越细的岗位。同时训练学生自学能力。课堂没有的内容但必要学的知识要布置任务和考核。5、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要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和平台,切实管理好顶岗实习期间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放任自流。要把毕业设计在顶岗实习与企业工作内容融合,做到可查可控可评定。毕业设计就是顶岗实习的工作汇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应该结合国家发展战略,行业发展方向,求真务实,解放思想,学校、行业专家和企业通力合作,一同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罗石 单位:海南工商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系

参考文献:

[1]朱彦廷.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15(17)

建筑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考核评价机制,职业能力

近年来,随着数字信息化技术在各个领域飞速发展,建筑业信息化是建筑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节能减排的必然要求。BIM技术作为新常态下一种新兴技术正在悄然改变着建筑业的发展模式,由BIM技术引发的建筑业新变革正在显现。高职院校如何将BIM技术融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顺应当前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具体表现,是推动我国建筑行业蓬勃有序、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1BIM的概念BIM

(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它是指在建设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包括项目决策、实施、使用阶段全部应用或其中某个阶段应用5D(三维实体+时间+造价)信息技术,进行系统设计、协同施工、虚拟建造、工程量计算、造价管理、设施运行维护的技术和管理手段。运用BIM技术,可提前预知可能延误的工期和造价浪费的设计隐患,进而最大限度的减少造价浪费和避免工期延误,应用BIM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精细信息化管理,可为建筑业提质增效、节能减排创造有利条件,避免资源浪费,从而可大幅度提升建设工程项目的效益。

2推进BIM的相关政策

201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将BIM技术列为“十二五”重点推广技术;2015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分别从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工程承包、运营维护单位方面推进BIM技术,并制定了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年末,建筑行业甲级资质、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技术、企业管理系统及其他信息技术一体化集成应用;到2020年年末,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新立项建筑、申报绿色建筑的新立项公共建筑和新立项绿色生态示范小区,其中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方面,集成应用BIM技术的项目比率必须达到90%。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结合实际,积极制定出关于BIM技术应用配套激励政策和措施。2014年10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出台《关于在上海市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的指导意见》。随后,北京、天津、陕西、辽宁、黑龙江、山东、重庆、浙江、福建、深圳、广东也相继出台了BIM技术应用推广政策与标准。BIM将继建筑行业甩图板应用CAD制图后又一次革命性生产力技术改革,将成为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将成为建筑业企业项目精细化、集约化、信息化管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3实现BIM应用人才培养的模式

3.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建筑行业信息化的迅猛发展,高职建筑类院校原有的课程体系、教材已不能适应建筑业信息化的发展,为了培养出适应现代建筑行业的BIM应用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应积极进行市场调研并进行分析,重新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对课程进行合理优化,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将BIM技术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3.2建立健全BIM考核评价机制

为培养出与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相结合的BIM应用人才,可积极探索出并制定BIM技术考核评价机制,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上课教师便于采取相关措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3加强BIM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习实训作为高职院校体系的核心内容,它主要用于突出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加强BIM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更有利于高职院校对BIM人才的培养。

3.4提高专职教师的职业能力

教育教学的改革构想,须有好的专业教师来实现。高职院校须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积极组织教师参加BIM技术相关知识培训、讲座等,同时也要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3.5将BIM技术应用融合到课程、毕业设计

课程、毕业设计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上课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较多的课程要素,而毕业设计又是高职院校教学过程的最后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程以及毕业设计,可以使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得到提升,那么可以将BIM技术与课程、毕业设计相融合,通过BIM技术,使学生不仅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本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结语

目前,高职院校将BIM技术运用于人才培养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系统性地阐述了BIM的概念、BIM技术的相关政策及高职院校BIM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提出BIM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建议,希望能为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BIM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作者:任 宁 徐龙辉 单位: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邱兰.BIM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28):168-169.

[2]武斌.BIM技术导向下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2):38-40.

[3]何关培.“BIM”究竟是什么?[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0(3):5-7.

建筑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1 职业岗位分析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向与建筑相关企业如工程监理公司、施工企业、工程咨询机构、工程招投标机构、房地产企业等部门输送人才,在企业中主要为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如施工员、监理员、安全员、造价员、资料员等)、中层管理人员(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和生产操作人员(钢筋工、模板工、混凝土工、砌筑工、抹灰工、架子工、电工)。通过对邯郸市建筑企业调查发现,建筑业缺口主要为基层技术管理岗位,主要从事工作有工程现场施工技术、工程管理、工程测量、工程计量与计价等。

2 职业能力分析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向建筑施工企业培养面向生产管理的一线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能力。因为建筑工程具有施工周期长、建筑规模大、使用耗材多的特点,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就无法承担起建筑企业中的工作,所以培养学生的专项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是通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逐步由浅到深完成的。

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 专业基础能力是一个建筑技术人员要掌握的基本的能力,这是低层次的能力。例如,作为一名建筑施工人员,应该具备识读施工图纸和绘制施工图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中包含了熟练阅读工程施工图纸的能力,掌握建筑构造的方法,阅读水、暖、电设备常用的施工图纸,具有手工制图和计算机绘制能力,所有这些能力是施工员具备的专业能力的基础。

专业综合能力分析 专项综合能力是培养学生能够完成一项工程中的的各个过程节,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显然专业综合能力的要求高于专业基础能力,要求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强,专业综合能力的复杂程度与综合程度比各项专业基础能力大,有时需要对专业能力做到一些拓展和延伸。学生要解决建筑工程中的一些综合性、复杂性的问题,需要具备专业综合能力。如学生要具备编制施工方案的能力,它包括施工组织设计的能力、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的能力、绘制施工平面布置图的能力。

专业实务能力 专业实务能力是培养学生在施工一线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它是将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运用到实践中,形成真正的就业能力,同时通过更多的实践来培养学生解决和处理施工现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综合能力。随着高层建筑的兴建,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施工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技术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在专业实务能力中加入建筑技术创新能力是必要的。当然,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把有难度、深度和广度的知识单独列出。作为选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序曲来选择,体现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性。其次,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能力。职业素质能力可以在学习和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也需要进行专门课程的学习,如在大三阶段专门开设应用文写作、创新等课程。

3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能力分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划分如下。

工程识图能力和一般的制图能力 绘制与识读施工图的能力,绘制建筑施工图、竣工图,识读建筑水、暖、电施工图,安装建筑设备的能力,包括画法几何、建筑识图、AutoCAD制图、建筑设备等课程。

建筑材料的应用能力 熟悉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能,合理选用材料,能够进行材料检测,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技术指标,包括建筑材料课程。

力学结构分析能力 在实际工程中分析解决一般结构问题的能力,具有一般结构、构件进行设计计算的能力,具有正确理解和运用结构设计规范的能力,包括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地基与基础等课程。

建筑工程测量的能力 建筑物定位及超平放线、垂直度控制、建筑物变形观测和竣工测量,包括建筑工程测量课程。

建筑施工及施工管理能力 编制一般建筑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布置及施工方案的制定能力,施工质量检查能力,施工安全管理,包括建筑法规、建筑工程监理、分部工程施工与组织、单位工程施工与组织、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等课程。

施工质量的检测能力 掌握土建施工的质量标准,掌握主要工种检测的程序和手段,一般质量缺陷的处理,工程质量检验及验收表格的填写,包括单位施工与组织、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等课程。

专业实务能力 现场操作能力,施工现场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创新能力,包括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

除此之外,对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建筑工程概论、大学英语、信息技术基础等文化课程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职业能力、创新能力。

4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力课程内容的组织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要体现培养建筑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点。课程内容包含专业实践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在教学安排上,缩短理论知识的学习时间,延长实践学习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课程中要重点讲解生产实践中必须要掌握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马上进入生产实践岗位,为学生创造很好的就业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因为理论知识是现代技术的基础。专业实践知识可以通过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迁移,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的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有机结合是形成技术型人才所需掌握的、完整的职业能力。

随着高层建筑的普及,地下建筑、智能建筑、大空间建筑、绿色建筑的出现,建筑行业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这就需要大量高层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他们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拥有精湛的工程技能和技术。只有将建筑专业课程内容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5 组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内容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中,三种能力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比例是不同的。专业基础能力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比例大约为2:1,实践安排形式以课间实习为主,实践内容侧重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提高。专业综合能力课程以集中实践训练为主,一般安排在学期末,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以教师指导为主。专业实务能力课程一般是以毕业设计或顶岗实习的形式完成,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指导来完成。在实践课程的训练中,增加一些理论知识来拓展技能。所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与实际工作过程相对应,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6 结束语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需要针对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出具有专业能力的建筑一线人才,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韦进.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1(5):49-50.

建筑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 建筑专业 实践教学 体系 创建

【中图分类号】G712;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12-01

引言

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开展不仅能直接反应学生对相关建筑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体现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就对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建进行了探讨,为实践教学的规划和建设出谋划策,以期能不断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一、 明确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建的目标

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实际上就是为了树立实践教学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为建筑行业提供专业的技术人才,所以实践教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能力,如工程定位放线的能力、分项施工工艺要求及质量验收的能力、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能力、组织现场施工的能力、处理施工中一般结构问题的能力、分析常见质量事故原因的能力等;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建筑工程管理能力,如编制建筑工程招标和投标文件的能力、编制工程预决算和进行合同管理的能力、进行工程审计的能力等。依据这些建筑专业工作能力要求,中职建筑专业教育应将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

二、 制定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计划

制定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计划,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起来,建立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的教学计划。当然,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以中职建筑专业培养目标为前提和基础,遵循实践教学的一般规律,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同时,在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加强与建筑行业相关企业的交流与联系,调查建筑行业的市场发展动态,把握建筑行业整体发展的方向,严格依据社会以及建筑行业的需求来制定相关的时间教学计划,并完善中职建筑专业教学大纲体系,彻底改变传统的繁杂的理论教学,及时的更新教材,丰富实践内容,从建筑结构基础知识、工程质量、分析管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出发,建立具有针对性的适用于中职专业实践教学的完善的课程体系。例如,针对建筑施工技术以及工程测量和工程管理方面的实践教学,需要结合具体的工程项目的现场施工要求,丰富实操内容,及时的删减一些过于理论化的课程内容,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

三、规划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的实训基地

中职建筑专业实验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种类型,其中校内实训基地由专业的实验室、施工模拟室、施工设备以及器具展示区、施工技术练习区以及施工演示区等等,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并辅助以相应的施工项目多媒体演示,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整体的认知,对具体的施工方法、组织以及施工管理的措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便于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建筑专业技能。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学习,熟悉建筑行业工程项目一线施工环境,在实践学习中逐渐的完善自身的建筑专业知识和技能,锻炼自身的建筑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使得中职院校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人才需求相吻合,不断的改善实践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综合型的建筑行业专业人才。

四、加强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整体效率,所以,加强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一方面,需要加强建筑专业教师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提高教师整体的教研以及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建筑专业教师相关的专业实践技能培训,使其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实践操作的专业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让相关的实践教学教师深入工程项目实践,接受建筑企业专业的技能培训,或者是聘请建筑行业有关的技术人员和专家来学校开展专业研讨会,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当然,还可以通过聘请企业教师来充实中职建筑专业教师队伍,通过企业教师与建筑专业专职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坚强理论与实践在教师队伍的融合,为中职建筑专业培养出一支“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需求。

五、完善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机制作为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效率的评价准则,无论是对于中职建筑专业的教师还是学生都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实践教学评价机制需要充分结合中职建筑专业的特点,将与专业课程相关的论文答辩、课题设计以及基础知识和工艺技能等各种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引进社会评价、同学互评、学生自评等综合评价机制,以全面的评定实践教学的效果,保证实践教学评价结果的公平、公众、公开以及合法性,便于依据相关的实践教学评价结果,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促进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

六、结语

综上所述,创建科学合理的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按照具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开展教学工作,顺应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满足行业市场人才需求,全面的培养实用型建筑专业技术人才,有利于促进建筑行业的长期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毕丽红,战启芳. 谈精品智能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1:20.

[2]王晓冰. 浅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中学时代,2014,14:20.

[3]张云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教育教学论坛,2013,02:79-81+270.

建筑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 课程构架 专业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01-02

1. 绿色建筑发展与人才培养概况

1.1 我国绿色建筑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绿色建筑作为建筑界应对环境问题的回应,已经成为世界建筑研究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并在发达国家被不断实践与推广。在国内,绿色建筑的概念开始为人们所熟悉,绿色建筑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也已经成为业界的热点。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求把绿色建筑产业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重点,建设工程在建项目和新建项目到2015年必须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就大量增加了社会特别是建筑行业对绿色建筑专业人员的需求,给加快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2 绿色建筑思潮对高校建筑学专业发展的影响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的学科。它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指导建筑设计创作,构造某种体系环境。高校建筑学专业是培养具备建筑设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摇篮,在推动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这一需求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与任务。要使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不但了解与熟悉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更能够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性方法,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够贯彻绿色建筑的指导方针,身体力行地实践绿色建筑设计,这就要求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将绿色建筑设计理论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本文旨在站在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的角度对此展开的探讨与分析。

2.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调整与应对策略分析

绿色建筑概念贯穿于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其涉及的学科较传统建筑学更加广泛。其研究内容及相关学科包括:绿色建筑文化与历史、绿色建筑基础理论、绿色建筑技术基本知识、绿色建筑分析、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运营与管理。只有通过对建筑学专业教学大纲的改革与修订,才能将绿色建筑的知识体系融入到建筑学专业长达五年的教学过程之中。本文旨在从专业理论课课程结构调整方面着手进行策略推导。

高校建筑学专业现行的专业理论课体系中,和绿色建筑设计密切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概论》、《城市设计》、《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建筑心理学》、《建筑法规》、《建筑师职业基础》等。

《建筑概论》开设于一年级第一学期,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开启建筑学习之路上的第一道门。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初入大学,对建筑既陌生又好奇,同时也不乏希望和遐想。相当多的建筑学专业学生会在大学里受到思维方式上强烈的冲击,他们将要身处一个完全截然不同的新世界,经历两次重要的转化:首先是由传统教育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式向以视觉思考为核心的领域转化;紧接着,又要从纯视觉思考(构成、造型训练)转向对功能、技术、经济等要素的综合权衡(含有功能要求的设计)。【图1】传统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全面而概括地了解建筑的相关基本知识,掌握建筑识图的基本方法,熟悉民用及工业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物的基本组成及构造原理等内容。此课程中,应增设绿色建筑概论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与方法、发展与趋势,为之后其他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

《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概论》、《城市设计》等课程为开设于二年级至四年级期间的理论基础类专业理论课,其课程环节主要由课堂讲授、理论分析、案例解析等形式为主构成,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设计的基本原理与一般规律,并在实践与设计过程中起到指导性作用。在《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中,应开设绿色建筑设计原理的专题,从建筑外部环境、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能耗几个方面详细地剖析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并通过实例的展示与剖析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在《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课程中亦应介入绿色设计的理念与思路,从选址的基本原则、自然环境因素、节约用地方针、乡土文化等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理念。

《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等课程为开设于二年级至四年级期间的技术类专业理论课,其课程环节主要由课堂讲授、理论推导、实验数据演算与分析等形式为主构成,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与建筑设计紧密相关的工程技术基本知识。而这些技术知识恰恰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有效地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物质载体与手段。如《建筑物理》的三大主干课程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均与绿色建筑设计中室内环境品质及控制技术、建筑节能设计及技术等内容密切联系。再如《建筑设备》课程中,给排水部分应融入建筑节水技术、雨水的收集与利用等知识;暖通部分应融入室内新风系统、自然通风技术、高性能空调设备的运动、能量回收等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电气部分应考虑适时适度照明、高效节能灯具、待机能耗控制等绿色环保理念。《建筑材料》课程应增设绿色建材篇章,系统介绍绿色建材的概念、绿色建材的选择与运用、建筑节材技术与方法等课程内容。而在《建筑构造》课程中,通过对最新材料、最新技术构造节点大样的剖析与讲解,可以帮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进一步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手段和操作方法。

《建筑心理学》、《建筑法规》、《建筑师职业基础》等课程为开始在五年级毕业班的专业理论课。作为建筑学专业毕业班的学生,他们即将告别五年的大学学习生涯,走向建筑师的职业岗位,担负起建筑设计从方案构思到施工图绘制再到各专业配合,以及与甲方、施工方各方面配合等一系列具体工作之中。在这些课程中,应通过增加建筑环境心理学、绿色建筑相关法规、绿色建筑运营与维护等知识点的章节,帮助学生完善绿色建筑知识体系的构建,并在他们今后的实践与工作中积蓄发挥作用。

除了对传统课程大纲的修订与调整之外,还可以增设《绿色建筑概论》、《生态与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与理论》、《绿色建筑设计》等专业选修课程,供有兴趣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图2】

绿色建筑设计教学的建立与发展以及绿色人才的培养,是在高校建筑学专业本科建筑设计课程原有教学框架的基础之上,应时代需求而开展的教案研究与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体系化、进阶式和强调实践性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改革引发了建筑学专业指导教师对绿色建筑教学与科研的深层次思考,也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绿色建筑设计教学将由原来个体自发的实验转向系统化、整体性的推进。更为重要的是,它激发了一个传统深厚的学科面对当下全球关切的发展活力,孕育着我国高校建筑教育发展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建筑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理论体系 智能建筑 课程建设 实验体系

中图分类号:T0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204-02

近年来,智能建筑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且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智能建筑市场。伴随着智能建筑市场的兴起,市场对智能建筑技术人才需求也迅速增长。然而,我国在智能建筑这方面的人才极度缺乏,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明显滞后智能建筑业的发展。因此培养智能建筑技术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为了满足社会对智能建筑人才的急切需求,同时结合学校的特色,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建筑环境设备与工程专业在建环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四年制)培养计划总体框架》的基础上,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为主干学科,加大了自动化学科的课程。在此背景下,我们“智能建筑设备系统”是建环专业专业主干课程,计划学时为48学时。开课时间为第7个学期。

自课程开设开始,建环专业的同学就表现出对“智能建筑设备系统”的浓厚兴趣。由于课程开设时间较短,并且是涉及多学科的一门交叉课程,因此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教学大纲以及教材能很好地适用于该学科。所以,要更进一步的对该学科进行深入研究,直至有该学科的系统教学体系建立。本文从理论体系建设、实践体系建设、课程设计体系建设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智能建筑设备系统”的课程建设,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建设好这门新课程。

1 理论体系建设

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从智能建筑的定义可知,智能建筑设备系统主要表现为现代信息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因而“智能建筑设备系统”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典型特点,不仅涉及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控制、网络通讯技术,而且涉及建筑技术、建筑环境技术、建筑设备技术等诸多技术,是多学科的典型结合。

根据智能建筑设设备系统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本课程的理论体系分为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工程技术三大部分。基础理论是针对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领域之中析取的理论部分,主要包括自动控制原理和计算计算机控制与网络等内容。基础理论具有承前启后的功能,起到温故和铺垫的作用。专业理论则是面向建筑设备自动化领域在基础理论上形成的具有本课程特色的专有理论,具有创新的功能,起到知识延伸和扩展的作用。专业理论主要包括智能建筑集成技术、建筑建设监控技术和综合布线技术。专业理论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体现了本课程的特色。工程技术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功能,起到学以致用的作用。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智能建筑、智能小区的设计以及智能建筑设备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的理论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根据上述理论体系,就可以进行教学大纲和讲义、课本、电子课件、参考书和实验指导书等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课程具体讲授的内容如下。

(1)智能建筑设备系统概述。建筑与建筑智能化的基本概念;智能建筑的体系结构;建筑智能化技术;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

(2)智能建筑的信息传输与网络。信息的分类和表示、传输介质和方式,PABX通讯网络、公用电信通讯网络。

(3)智能化建筑内的计算机网络与控制信号网络。建筑内的信息交换平台、建筑内的Internet;建筑内电话网及相关技术。

(4)智能建筑综合布线技术。综合布线系统的组成、典型综合布线系统。

(5)智能建筑设备及其控制特性。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空气的物理性质、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冷热源系统。

(6)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技术。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功能、集散控制、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体系结构。

(7)智能建筑的安防技术。门禁管制系统、防盗报警系统、电视监视系统、智能建筑防盗报警系统。

(8)消防及联动控制技术。火灾控测器、火灾报警控制器、消防联动控制、智能消防系统。

(9)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技术。将智能化系统从功能到应用进行开发和整合,从而实现对智能建筑全面和完善的综合管理。

(10)工程实例。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介绍1~2座典型的楼宇设备控制系统。

2 实验体系的建设

实验体系是综合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重要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实验体系应避免验证性和演示性的内容,应是具有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内容。“智能建筑设备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很注重实验体系的建设。在本课程中实验课程约占总学时的20%,其中综合设计性的内容占70%以上,实验内容基本覆盖了理论课的授课内容。在安排上也围绕住专业理论进行,使理论课和实验课成为有机的整体,其目的要求如表1所示。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基本上达到以下的要求:(1)具备能熟练操作本专业常用仪器仪表进行测试的能力;(2)具备熟练测试本专业常规参数的能力;(3)具备能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对系统、设备及环境进行综合实验测试、研究和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

3 课程设计体系的建设

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其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强化工程意识,进行工程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通过课程设计的训练,为今后的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参加实际的设计和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应达到的要求为:(1)熟悉有关智能建筑和智能小区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国家标准和规范;(2)掌握对设计对象功能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本方法;(3)掌握确定智能建筑设备系统方案,并进行技术和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4)学习和掌握选择智能建筑设备的型号和规格的计算方法;(5)学习绘制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施工图及编制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和使用说明书。

4 结语

以上是笔者通过学习建环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我们电子院校的特色,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建环专业核心课程“智能建筑设备系统”的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点滴看法,仅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供同仁们参考。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董春桥,袁博,张亚男.“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建设探讨[J].暖通空调,2006,36(7):49-51.

建筑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其刻不容缓的问题,高校的人才供应与市场上的人才需求脱节的情况才能得到根本上的改善。本文从其教学模式如今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其未来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可实施性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改革

1引言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于城市建筑的规划与设计有了新的要求,以往传统的建筑工程设计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新月异的精神需要了。但我国现有的建筑设计行业的教学模式依旧处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水准和学生素质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此方面人才的要求。高职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应体现以培养学生的建筑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的高职教育特色,根据“够用为度,注重实用”的原则,整合专业课教材和课程设置。

2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2.1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技能培养

现行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往往基于课堂教学的培养模式,教师主要通过室内理论教学来达成学生对于专业水平的提高。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实际面临的问题往往不是课本和书面材料可以解决的,需要学生实际上手操作,才能对问题与知识进行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严重缺乏实践环节,成为了限制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自我突破的瓶颈,导致许多学生需要在正式进入岗位后还要进行二次学习,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2.2传统观念浓厚,教学创新缓慢

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采取中西结合的手法,对西方的教学经验和传统教学理论相结合,但是依旧存在传统落后,以往固有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理论经验掌握,以及其专业理论框架的构建。且传统教育模式对于知识系统的讲授,缺乏系统逻辑的教学系统。使得在学生教育的最终结构上面,缺乏统一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参差不齐,无法满足其日后进行深度学习,且缺乏实践和创新,教学模式陈旧。

2.3实践性教育基地,实践设备和设施不足

许多学校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上,已经发现其缺乏实践无法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但是受观念、资金等问题的影响,造成了其硬件设施不够健全,如实践基地不确定、实验室建设滞后、实验设备严重不足,现有实验设备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推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推进。

3提高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与措施

3.1突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特色

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实践性上面,高校在推进此专业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突出此特色,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作为重点,使学生更加符合社会对此专业学生人才实践性的要求。

3.2加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为了保证学生对于理论基础框架的构建,给学生进行深入的的学习提供帮助,校方应该为学生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安排。在总结国内课程和国外经验的基础上。

3.3引进教学设施和高层次人才

为了保证高职工程专业的实践性,需要从引进专业性的硬件设施,从而为学生提供其实践的场所和场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帮助其更好地将知识进行实践。同时,为了保证学生的专业素质,学校应该按照需求,按批次的因此此方面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提高整个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才能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理念和前沿的理论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在专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作者:田春雨 单位: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陈平,付慧娟.浅谈高校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J].新西部(理论版),2013,11(30).

[2]薛宝恒.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以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建设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甘肃科技,2015,1(15).

[3]邹伟峰.浅谈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于顶岗实习过程的毕业设计改革[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8(28).

[4]黄学慧.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12,9(20).

建筑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1.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轨

当前,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轨的现象。首先,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理论教学中所教授的内容过于偏向理论知识的灌输,对实践知识的教授较为欠缺;其次,当前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与实际的建筑工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有出入,脱离了工程实际;最后,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在课时安排上偏少,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培养。

1.2产学合作欠缺

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与实际工程结合紧密的学科。当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工程行业中关于建筑材料工程的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若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实习教学脱离了实际将毫无意义。部分高校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的开展中缺乏产学合作。在实习教学中依旧沿用教材内容,并没有根据市场对建筑材料行业的新要求做出改变,在实习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些知识早早被社会抛弃了,学生出了社会以后,在学校学的知识完全用不上,对企业与市场要求的新技术毫无所知,进入企业后一切从零开始学习,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极其不利。

1.3师资力量薄弱

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技术的革新相当的快,在其实习教学中对教师自身专业素质要求非常的高。当前高校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影响了该专业正常实习教学的开展。这里的薄弱并不是指缺少教师,而是指缺少符合实习教学要求的高素质教师。当前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参加教学工作,几乎很少有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对市场的新要求以及新技术了解不多,影响了实习教学开展效果。

2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的改革

2.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穿插融合渗透

本人认为,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应当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两者之间相互穿插,相互融合。在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的同时与施工现场进行紧密结合,将建筑工程的实践性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当中。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对理论知识进行教授时,可以引入实际工程施工图,通过图纸对建筑构造以及建筑结构进行讲解,让理论知识与建筑建构紧密结合。

2.2通过产学合作,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对于新技术革新较快的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来说,产学合作是搭建企业与学校平台的最佳途径。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不仅能够大大缓解校内实习基地紧张现状,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训场景,让学生在毕业前对毕业后将从事的行业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为踏入岗位打下基础。与此同时,产学合作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缩短学生毕业后踏入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学生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可以接受现代企业氛围的熏陶,熟悉建筑行业先进的设备、施工技术和工艺,尽快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强化实践能力,也为学生提供形成综合实践能力、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实践氛围。产学合作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学校老师了解企业需求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教师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人才要求,根据要求对实习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模式进行及时调整,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

2.3加强实践师资队伍建设

在上文中提到,当前高校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缺少符合实习教学要求的高素质教师影响了该专业正常实习教学的开展。由此可见加强实践师资队伍的建设非常有必要。学校应当加大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教师自身的实践素质。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组织教师进行实践培训,或是安排教师外出进修;(2)借助合作企业的量培养学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有计划的安排建筑材料工程专业教师进行企业参加实践挂职锻炼,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职业能力以及业务水平;(3)实践课教师与理论课教师进行轮岗,增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4)引入合作企业优秀工程师以及管理人员开展讲座,对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进行进一步的充实。

3小结

建筑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1.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轨

当前,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轨的现象。首先,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理论教学中所教授的内容过于偏向理论知识的灌输,对实践知识的教授较为欠缺;其次,当前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与实际的建筑工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有出入,脱离了工程实际;最后,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在课时安排上偏少,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培养。

1.2产学合作欠缺

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与实际工程结合紧密的学科。当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工程行业中关于建筑材料工程的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若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实习教学脱离了实际将毫无意义。部分高校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的开展中缺乏产学合作。在实习教学中依旧沿用教材内容,并没有根据市场对建筑材料行业的新要求做出改变,在实习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些知识早早被社会抛弃了,学生出了社会以后,在学校学的知识完全用不上,对企业与市场要求的新技术毫无所知,进入企业后一切从零开始学习,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极其不利。

1.3师资力量薄弱

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技术的革新相当的快,在其实习教学中对教师自身专业素质要求非常的高。当前高校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影响了该专业正常实习教学的开展。这里的薄弱并不是指缺少教师,而是指缺少符合实习教学要求的高素质教师。当前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参加教学工作,几乎很少有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对市场的新要求以及新技术了解不多,影响了实习教学开展效果。

2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的改革

2.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穿插融合渗透

本人认为,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应当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两者之间相互穿插,相互融合。在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的同时与施工现场进行紧密结合,将建筑工程的实践性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当中。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对理论知识进行教授时,可以引入实际工程施工图,通过图纸对建筑构造以及建筑结构进行讲解,让理论知识与建筑建构紧密结合。

2.2通过产学合作,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对于新技术革新较快的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来说,产学合作是搭建企业与学校平台的最佳途径。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不仅能够大大缓解校内实习基地紧张现状,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训场景,让学生在毕业前对毕业后将从事的行业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为踏入岗位打下基础。与此同时,产学合作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缩短学生毕业后踏入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学生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可以接受现代企业氛围的熏陶,熟悉建筑行业先进的设备、施工技术和工艺,尽快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强化实践能力,也为学生提供形成综合实践能力、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实践氛围。产学合作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学校老师了解企业需求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教师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人才要求,根据要求对实习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模式进行及时调整,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

2.3加强实践师资队伍建设

在上文中提到,当前高校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缺少符合实习教学要求的高素质教师影响了该专业正常实习教学的开展。由此可见加强实践师资队伍的建设非常有必要。学校应当加大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教师自身的实践素质。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组织教师进行实践培训,或是安排教师外出进修;(2)借助合作企业的量培养学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有计划的安排建筑材料工程专业教师进行企业参加实践挂职锻炼,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职业能力以及业务水平;(3)实践课教师与理论课教师进行轮岗,增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4)引入合作企业优秀工程师以及管理人员开展讲座,对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进行进一步的充实。

3小结

建筑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Abstract: The activity of a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have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motivated level of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Stephen P. Robbins considers incentives means to achieve the willingness of organizational goals in a high level, which can meet some of the individual needs. The 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 of effec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can bring activity and competitiveness for the company, so it is a key to business growth. Aiming at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motivation among professionals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n China, this paper designed the incentive mode of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in building enterprise by combining with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n China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关键词: 建筑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激励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incentive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154-03

0 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各级政府及企事业单位逐年加大投入建设工程项目的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建筑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加大了对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在建筑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根据调查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一般占企业总人数的60%-70%以上,稳定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是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目前建筑企业高水平的技术人才严重缺乏,普遍存在着吸纳专业技术人才、留住专业技术人才、激活专业技术人才的现实问题,这成为阻碍中国建筑企业继续向前发展的绊脚石。究其原因,主要是建筑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此,建筑企业必须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有效管理,既稳定队伍,又提高素质,采取各项措施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骨干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现代建筑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企业管理的关键是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1 建筑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激励的内涵

建筑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是指建筑企业为了有效实现其发展目标,通过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竞争环境和奖励措施,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具体需求,规范专业技术人员的行为,使其行为符合企业利益,从而刺激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做有利于企业目标实现的一个机制,诱发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动机,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的涵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激励的实质是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②科学的激励机制奖励措施应符合不同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③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为西方激励理论;④激励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

2 建筑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特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界定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其工作属于脑力劳动的范畴,其产品属于智力产品。建筑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指建筑企业内部各类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主要指设计师、建造师、造价师、工程咨询师、研究人员等。

2.1 流动意向比较强 建筑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主要从事智力工作,通过他们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为企业创造效益、创造价值。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独立自主、创造性、持续学习、高度成就感、团队合作等特点,由于掌握的知识具有通用性,当专业技术人员对目前工作不满意,到其他工作单位之后,他们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不需要重新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熟悉过程,因此,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动意向比较强。

建筑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11篇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a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according to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demand, establish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on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cultivate students with solid theoretical knowledge,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y, and provide versatile applied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关键词: 高职院校;建筑装饰专业;就业导向;专业建设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building decoration;employment guidance;specialt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171-02

0引言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现在都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经过我们调查,各院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还在起步阶段,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结合的并不紧密,还未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真正的融入到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过程当中。近年来,各个高职院校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总体改观甚微。本专业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开设时间不长,建筑装饰行业的良好前景促使高职院校开设建筑装饰技术专业,然而各院校在专业建设上却存在着问题,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需在行业现状和适用地方经济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对其专业、课程进行改革。

1建筑装饰行业及高职院校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基本建设的规模在不断增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为装饰业带来了新的发展。2009年,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工程总产值达到1.85万亿元,按照《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十一五”规划发展纲要》的预测,到今年,我国装饰工程产值将达到2.1万亿元。但由于我国建筑装饰行业起步较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我国尚未拥有国际化的建筑装饰行业龙头企业,行业集中度较低;行业管理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施工技术、装备比较落后,技术含量低,新技术、新工艺使用步伐和推广滞后;从业人员虽然队伍庞大,但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素质较低,不能适应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导致了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基于此,教育部在2004年重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确立了建筑装饰施工技术专业,从高职专业结构和培养人才类别的划分、统计和宏观调控,以及社会对人才能力结构的了解和毕业生的就业等方面进行了调整。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大多毕业于本科院校的建筑环境等专业,在教学中大多沿用了本科院校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方法,理论讲授占得比重大,实践技能不高。实践教学条件要求相对建筑工程等专业投入较大,如果招生规模不大,学校对实践教学条件投入的积极向不高,导致专业实践教学设施不足,难以培养技能型人才。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弊端日渐显露,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行业需求的矛盾日渐突出。

2专业建设要适应地方经济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办学机构。但是,也必须正视一个严峻的问题,随着高职院校数量和招生人数的迅速增加以及各个专业的不断细化,如何选取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及教学改革思路都成为高职教育关键问题。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

随着我国建筑业蓬勃发展,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轻经济重技术”,从业人员和院校建筑人才培养上意识淡薄。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与国际上“经济引导技术”的做法不相适应。装饰业快速发展提出高职院校应尽快培养“面向装饰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人才”的要求。与本科院校不同的是高职建筑装饰专业侧重于生产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所培养人才应具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面向装饰业第一线提供应用性人才。因此,打破常规思维模式,按照地方经济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用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加快专业建设改革的步伐,培养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人才,是当前专业建设所面临的一个主要课题。

3建筑装饰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建设原则

3.1 培养目标建筑装饰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在其整体知识结构中,不仅需要深厚的艺术素养和专业常识,更需要坚实的社会实践经验。它既不同于高等院校的建筑学专业,也不同于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它要求学生既懂技术,又懂艺术;既熟悉设计方法,又掌握工艺流程;既有形象思维,又有理性思考。概括来说,就是要求学生具备审美、造型、设计、工程技术、组织协调等多方面的能力。根据专业建设需求,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力度,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机制;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

建筑装饰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建筑装饰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适应设计、施工、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围绕建筑空间重点学习建筑内、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方法与理论,擅长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装饰工程造价的基本理论,有较高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及较强的计算机设计水平的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前能够取得室内设计师、装饰预算员等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后能在建筑施工企业、建筑装饰企业、房地产及景观园林工程设计与施工等单位从事装饰施工、建筑装饰设计、室内设计等工作。

3.2 专业建设原则高职院校的建筑装饰专业课程不能照搬本科的教学模式或是将其压缩化,我们应该根据行业发展的需求,着眼于具体建筑装饰业的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参照职业岗位的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技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这样就必然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项目为载体,以顶岗实习为手段,设置成集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建筑装饰专业是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综合产物,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具有专业理论知识面宽、生产实践技能特点差异大、综合职业能力要求高的特点,为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出受行业企业欢迎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按照行业人才需求,以能力为本位并融入职业认证重组整合教学内容,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出发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已成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学,2007.

建筑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12篇

本文作者:刘嘉工作单位:上海申元工程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随着我国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的迅速壮大和发展以及建筑设计领域的繁荣兴旺,建筑设计院的技术经济部门和人员依然是实现建设项目投资控制和管理的主要力量。建筑设计院的技术经济部门是工程造价咨询队伍中的一支特殊力量,长期伴随着建筑设计人员从事工程造价的估算、概算和预算。因为他们在工程建设投资的前期设计阶段参与项目的投资控制与管理,所以在我国基本建设投资控制领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我国建设工程造价咨询业的起步与发展就源于建筑设计院的技术经济部门。

近几年尤其是市场投资体制改革以来,建设工程的造价控制与管理已从设计阶段向两头大大延伸,也就是说工程建设的造价咨询市场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估、概、预三算向项目前期的经济分析与策划、价值工程评价、可行性研究、招投标、合同管理以及施工过程的全过程投资监理、施工决算审价等服务内容延伸,这使得从事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社会中介咨询机构得以迅速发展。应该说,现阶段建筑设计院的技术经济部门与工程造价社会中介咨询机构所从事的工程造价咨询服务的内容和阶段在传统上是有区别的,且所积累的经验和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界限十分分明。但是,这种差异随着两种企业的市场融合、业务融合而逐渐趋同。一方面,建筑设计院的技术经济部门正在大步地走向市场,承接更多施工前期和后期的工程造价咨询业务;另一方面,社会中介咨询机构也在全过程投资控制业务中接触和渗透到建筑设计院内部,瓜分抢占一部分原先在设计阶段本应由设计院技术经济部门所完成的概算与估算业务。全过程的投资控制已成为未来工程造价管理的方向和趋势,建筑设计院的技术经济部门面临市场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可喜的是,一些建筑设计院的技术经济部门(像上海申元投资咨询公司、天津经特咨询公司、贵州公明咨询公司等)抓住了改革的历史机遇,较早地、成功地完成了改制,成为独立的工程造价咨询公司,走出了一条依托设计院、大力开拓社会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的良性发展道路,为全国建筑设计院的技术经济部门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发展树立了榜样。但也有很多建筑设计院的技术经济部门至今还依附于建筑设计院,还属于设计院内的一个非独立的分支机构和部门,对技术经济专业自身的发展缺乏全面的思考和打算,从而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威胁。2004年8月和2005年10月,由上海申元咨询公司提议组织的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大区建筑设计院“建筑经济发展论坛”分别在上海和北京举行。论坛使各大区建筑设计院的技术经济同行们形成了一些共识,那就是:勘察建筑设计院的建筑经济部门必须走市场化道路,必须提高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缩小全国建筑经济专业的行业发展差距,必须扩大和加强区域专业合作,必须整合社会资源最大可能地降低成本。之后,各大区建筑设计院的技术经济部门在相互了解认识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密切配合,形成了很好的合作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就一些具体项目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取得了良好的开端,获得了双赢的效果。所以我们认为,建筑经济发展论坛是一个载体、一个平台,定期举办这样的论坛可以使建筑设计院的技术经济同行间经常保持联络与沟通、交流与合作。第一届建筑经济发展论坛的主题是“建筑设计与建筑经济的良性互动与合作”,表明了勘察建筑设计行业技术经济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建筑设计的支持与合作,只有在建筑设计的舞台上增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依托建筑设计院合作共赢才是建筑设计院技术经济部门的发展之路。第二届建筑经济发展论坛的主题是“跨区域的技术协作与发展”,就是说建筑经济专业的发展不仅依靠设计单位的支持,更要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互动,通过区域间的交流来促进专业人员素质的提升。未来我们希望看到的景象是各地区建筑经济部门紧紧依托当地核心骨干建筑设计院,抢占和覆盖当地重要项目的技术经济业务市场,充分利用当地的信息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进行跨地域的技术合作,进而建立起建筑设计领域全国建筑技术经济区域合作的大平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抵御社会中介咨询机构的市场威胁,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体系,建筑技术经济专业的良性循环发展才能指日可待。我国建筑技术经济专业的发展水平很不平衡。过去曾有协调全国建筑技术经济专业发展的全国性专业委员会,而且这个专业委员会在老一代建筑技术经济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对建筑经济专业和行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一代建筑经济工作者相继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或是离开了过去的领导岗位,像建筑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这样的全国性组织就此无人过问,长期没有实质性地开展活动,陷入了散架的局面。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国市场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一批建筑经济专业的年轻继任者们充分意识到了全国平台的重要性,信息和技术使得跨区域的技术合作变得必须而且可能。然而相当一部分建筑设计院的技术经济部门长期以来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各自为战,坐井观天,没有及时地转变思想观念,对设计院的依存度与日俱增,过分的依赖使得设计院的技术经济部门到了离开设计院或者设计形势不好就无法生存的地步。其实有些建筑设计院的技术经济部门(如前文所述的几家公司)已经走上了一条与设计院分工合作的良性发展道路,他们的经验与教训都应该成为全国建筑设计院技术经济部门改革与发展的借鉴。为此,在全国建筑设计院的平台上迅速建立建筑技术经济专业的沟通平台、协作平台、交流平台,是关系到建筑设计院技术经济专业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由建筑经济发展论坛发展整和成为新一代(届)的全国建筑设计院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能够聚集起全国新一代建筑技术经济专业的代表与精英,带领、协调本专业的发展。短期来说,各地区建筑设计院的同行可以相互认识、观摩交流,充分利用地区间资源、体制方面的优势,开展跨区域的业务合作,通过业务合作缩小各地区建筑技术经济专业水平的差距,提高建筑设计院技术经济的服务水准。长远来看,各地区技术经济部门紧密依靠当地核心设计院,参与并掌握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和重点工程项目,在相同的技术水平之上开展区域性的业务合作,使得设计院的建筑经济部门既有当地知名建筑设计院的传统合作优势、又有全国设计院建筑技术经济部门资源整合的专业技术优势,这样建筑设计院技术经济部门和机构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大幅提升、抗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才能大大增强。同社会中介咨询机构相比,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相结合,再加上不断改革的建筑设计院的体制优势和信息优势,建筑设计院技术经济专业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喜人的。因此,各地区建筑技术经济的同行和领导应该把构建全国建筑设计院的技术经济战略平台看成是一件双赢甚至多赢的事,从而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支持。

建筑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13篇

摘要:目前建筑施工专业培养的人才应是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以文化课程学为载体,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块、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培养生综合素养,二是以技能训练为突破,从技能训练项目、训练原则、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关键词 :复合型;综合素养;专业能力

21世纪是处在信息时代的知识经济社会,对于建筑施工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时除了有学历要求,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市场需求导致劳动分工出现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的转变,技术进步也要求学生应具有综合职业发展的潜力1。并且目前职校毕业生就业面向主要是一些民营的建筑施工单位,规模小,工程项目的人员配备往往不够齐全,因此对建筑施工人员的要求不仅仅是某个单一的材料员、质检员、安全员等,还要具备在工程实施中的技术指导、组织管理能力和较强的沟通能力。因此对建筑施工专业培养的人才,既要训练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灵活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表述能力和一定的组织管理才能。对学生而言,对社会和岗位的适应能力以及在其从事的工作中能否独当一面,将对其能否顺利就业及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改革教学方法和管理机制,强化学生技能训练。”2。现代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具有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这就要求教育者树立通才培养观念,扩大学生视野,建立开放的科技和人文结合的知识体系。积极寻找与人文学科结合,努力拓宽人才培养途径。怎样培养复合型建筑施工人才,作为承载主要教育职能的学校一直都在努力地探索。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在教学中也在不断地尝试,以下就是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以文化课程为载体,培养生综合素养

1.增加传统文化课程,提升专业审美品位

职业类学校的教学,一般是以技能教学为主线的,但是技能教学不能是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全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我们选择增设传统文化课程如音乐、美术欣赏、建筑艺术等,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的专业审美品位。让学生感受到建造建筑物如同在雕琢一件件艺术品,带着创造美的心态从事建筑施工,将会使学生产生崇高的职业自豪感。

2.设置特色教学模块,提高专业学习能力

大多数职业学校现在都非常注重技能的教学,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也相对文化课、专业理论课要多,比如我们学校实践与理论教学的时间比为6:4。理论学习时间缩短,就更加强调理论教学的效率,强调教学的针对性。所以我校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师针对本校环境因素和学生学习实际的需求,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在文化教学中嵌入专业教学,既不失文化课教学的独立个性,又能使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同步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语文中设置了六个教学模块,分别是:古代建筑篇、地方经典建筑篇、西方建筑篇、走近建筑大师篇、建筑励志篇、建筑文言文篇;在数学中设置了八个教学模块:走进建筑中的数学、建筑中的数学美、磁砖铺贴中的数学、建筑制图中的数学、建筑测量中的数学、建筑施工中的数学、拱形中的数学、施工决策中的方案优化;英语中设置了三个教学模块,分别是建筑材料篇、建筑构件篇、建筑施工篇。

在语、数、英学科设置与建筑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其目的就是让文化课为专业课做铺垫,以期能够更加顺畅地进行专业教学,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又因为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也使学生能以发展的眼光、变通的思维来学习学科知识,提高学生专业学习能力。

3.创新文化课堂教学模式,营造专业学习氛围

建筑物的建造过程是多专业、多工种的协调、沟通的过程,作为在施工现场的技术人员,既要领会设计意图,将设计要求转化为施工组织要求,又要指导建筑工人进行施工。因此建立多层次的交流渠道是建筑施工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沟通、组织管理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受普通教育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颠倒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关系,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协调。特别是文化课,应摒弃只注重课堂讲解的单一模式,配合专业课,利用建筑专业的实训设施、设备,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给学生营造交流、协作和创新的学习氛围。

⑴“双师一课”教学法。双师一课教学法,这里是指由文化课老师和专业课老师就涉及到与文化和专业相关内容的章节,共同备课,共同完成某一章节的教学任务。这种双师一课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文化课与专业课相分离的做法,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双师打造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达到学生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

⑵建筑情境教学法。建筑情境教学法是将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与建筑相关的场景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仿真提炼、愉悦宽松的施工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如数学课教学,可以紧扣专业课程,在讲到平面图形的镶嵌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在建筑施工实训室进行,插入瓷砖的铺设这个情境,在铺设的过程中讲解相应的数学知识。这些做法让学生在实习现场或车间,学练做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⑶工程案例教学法。工程案例教学法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我校为了形成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教学特色,营造专业学习的氛围,在文化课教学案例的选取上,是以工程案例为主。如在语文课上对于语言运用的分析是选取建筑工程合同作为案例;数学中的方案决策这一部分的教学,就着重进行“施工方案的决策”进行教学,运用实际工程中的典型案例——建造一圆锥形仓库用于存储,怎样的方案在技术、经济上才算是最优决策。利用文化课知识解析实际工程建设的案例中,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以技能训练为突破,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技能训练是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提高理论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操作技能,锻炼学生的意志,促进其身心发展,为其将来参加工作做好准备。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在技能训练方面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1.设置技能训练项目,提高技能训练的针对性

按照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办学定位和实际情况,设置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训练项目,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我校职业技能培养设置操作类和技术类两个模块(见表1),模拟建筑工程施工的对象、内容、手段、产品及组织,构建仿真的施工环境,使理论教学与职业技能培养相互交叉,形成整体,既传播理论知识,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职业技能项目的设置遵循职业成长和认知学习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入繁,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入手逐步向综合知识、专业技能延伸,通过系统化、过程性的培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形成技能。

2.设定技能训练原则,提高技能训练的科学性

要想通过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就必须坚持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遵循技能训练过程的客观规律,然后根据规律去确定技能训练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然后依据这些基本原则进行技能训练,使得技能训练更具有科学性。

⑴操作技能培养标准化。建筑行业对一线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大,而技术工人的操作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建筑产品的生产效率,操作的规范性又关乎建筑产品的质量,所以在职业技能培养中应注重标准化、规范性的训练,并努力使其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思维。为此,我校操作类职业技能培养形成如下培养机制:①聘请校外专业人员示范标准操作的过程,并制作视频,供学生反复观摩学习;②制作每道工序的操作标准卡贴在工位上,卡片上注明操作方法和要求,学生按工序标准卡要求进行操作;③根据学生操作中的问题,教师进行指导,多次循环训练,强化训练。

⑵专业能力培养综合化。建筑产品生产具有不可复制性等特殊性,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不仅仅要求技术工人操作规范化、标准化,还要求技术工人在施工过程中实现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这就要求本专业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沟通应变、综合运用等能力的培养。如我校施工员职业技能训练设置三项内容:①施工方案编制,提供多种工程资料,学生根据工程资料搜集本地材料、机械及施工技术资料,综合分析考虑后,编制该建筑工程施工的可行性方案,着重培养学生的资料收集和灵活运用能力;②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提供工程事故案例,学生分析事故原因,制订解决方案,模拟与发包方、设计方、监理方等方面的协调情境,并由学生利用PPT等方式汇报,旨在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应变能力;③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学生分组成立协作小组,综合运用识读施工图、计算工程量、调配材料、机械和劳动力等知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包括进度安排、施工协调等等,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3.建立职业技能评价机制,提高技能训练的实效性

通过职业技能训练评价,可以检验技能训练的效果,促进师生研究技能训练的方法,提高技能训练的成绩。所以适合的职业技能评价机制也很重要。

⑴组织技能竞赛。为了检验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成效,并提高师生进行技能训练的热情,我校每学期都会开展“技能月”活动,在技能月中组织各类技能展示活动、技能比赛,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自己职业技能的机会,同时选拔技能突出的学生参加市级及以上各级各类比赛。使学生通过比赛检验自己的技能训练效果,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获得职业能力。

⑵组织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为了使学生的技能训练成果得到更好的体现,我校安排学生参加劳动部门、建设主管部门组织的考工及资料员、造价员、施工员等考试,学生可以获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也提升了学生在职业岗位上的竞争力。

复合型建筑施工专业人才培养是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的重要使命,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举措。必须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开创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生存与发展:能力本位的现代教学思想的基点[J].职教论坛,1996(2).

建筑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14篇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能从事一般建筑工程施工操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能进行基本技术工作的中初级专门人才。其核心任务就是能根据设计文件(图纸)按照施工程序和房屋构造方式,在相应岗位上组织基层班组共同生产出符合设计文件和现行规范要求的建筑产品。据此我们对一般建筑的组成进行“拆解”,形成专业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即将一般建筑工程“拆解”为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或结构构件),分析其内部构造联系,熟悉各构件受力特征、构造方式、工艺标准和施工方法等,同时还需要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对一般单体建筑形成整体认知,并与相应课程形成一一对应关系。一般房屋建筑是由分项工程(或结构构件)组装成分部工程进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单体建筑,这个过程涉及到施工程序、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建设法规、现行《施工规范》的应用等诸多生产实际问题。即通过“营造”形成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建造房屋服务,而非结构设计、更非规划和建筑设计。因此,围绕“如何建造房屋进行课程体系改造和设计”就成了我们进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做法。通过“新课程体系”构造原理图解可以进一步证明我们按照建造房屋进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改造和设计的做法是可行的。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已经把这些理论研究成果纳入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形成了“两大课程体系”和“四分段课程模块”体系。即形成了新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详见本专业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图解”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图解”。

同时也形成了“四分段教学课程模块教学模式”(简称模块化教学),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新的教学模式是符合职教规律和职业教育要求的。即基本素质课程模块:包括“两课”、体育、语文、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基础、劳动实践、入学教育、军训等;专业基础素质与基本技能课程模块:包括识图、识图实训、建筑CAD、建筑CAD实训、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材料试验与实训、认识实习、建筑构造、建筑构造实训、施工组织、施工组织实训、建筑工程预算、建筑工程预算实训等;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包括建筑工程测量、测量实训、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建筑施工技术、施工课程实训、施工工艺实习、核心技能培训、测试、双证书培训与考试、毕业设计、顶岗实训等;素质与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包括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等。有了新的比较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还是不够的,我们又根据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基础岗位、结合人才需求调研材料,大胆地对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取得了明显效果。根据整合后的课程我们组织编写教材,使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均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专业课程整合与教材建设

(一)专业课程整合

课程及内容整合应围绕职业核心能力进行优化组合,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建造房屋和专业培养目标之需要。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遵循建造规律、认知规律、删减不相适应的老内容、增加新材料、新工艺、新规范、职业培训、技能考证等方面的新内容、突出应用、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

(二)专业教材建设

根据新修订的专业教学计划和新的课程体系,按照“贴近工程实际、适应工程需要、反应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之职教特色要求,直接选用统编的公共基础课、选修课教材,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材,大部分采用了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我校教师主编参编的有杨平均主编《建筑力学》(下册)、常跃军主编《建筑施工技术》、韩应军主编《建筑施工组织》、郭大州副主编《地基基础》、《混凝土与砌体结构》、杨文选副主编《建筑施工组织》、参编《混凝土与砌体结构》、王长平副主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李松岭副主编《建筑工程监理概念》、孙荣玲参编《建筑工程概预算》、牛元甫参编《建筑施工技术》等。建筑教研室、结构教研室组织专业教师自编了一批实用的实验指导书、实训指导书、顶岗实训指导书、毕业设计指导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在本专业的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总结

建筑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关键词:技术人才,培养,管理和应用

建筑施工企业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智力技术型为辅的企业,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广泛应用,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建筑施工企业承受着国内外行业的激烈竞争。在竞争中,让大家清醒的认识到建筑施工管理和技术人才在企业运营中发挥的突出作用,如何提高建筑技术人才管理,预防技术人员流失,全面加强建筑施工企业人才资源培训和管理,应做到以下几点工作:

一.加强管理意识,创新人才管理理念。

在实施过程中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但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的现象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普遍存在。为改变这种不良风气,企业应该建立一种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管理模式,通过制定有效管理机制,确保建筑施工管理技术人才在施工中的战略地位,使技术人才发挥出应有效能,从而为企业规范经营开拓出更大的效益空间。

二.建立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给我国建筑市场提供合格的综合类人才,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建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建筑工程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蓝图,包括教学环节的配置、教学内容以及课程体系等,它规定了专业培养的目标、知识结构以及能力需求。专业培养计划不仅是制定各项配套教学文件的依据,而且是实际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建筑工程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建立具有建筑行业职业特点的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等教学体系,为此,建筑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该结合实际,以就业教育理念为指导,制定科学的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并突出和强调建筑行业的专业特色,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模拟教育以及实习基地实训四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能够掌握建筑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能够通过各种实训和实践,获得相应的动手操作经验,为建筑行业培养出不仅理解建筑工程技术,而且对建筑工程施工和管理都精通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以此来体现新型的职业技术教学特色,逐渐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新型办学模式,使得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在没有毕业或者毕业时,就可以达到直接上岗就业,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缩短了企业员工的培训时间,为建筑行业节省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飞培训成本。

三、采用多种形式,积极选拔人才

人才的选拔与使用应遵循扬长原理,即将人才用到最适合发挥其才能的地方,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主要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重点是建立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人才选用公开招聘制度。

具体实施中,应坚持五项原则,即党管干部的原则,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程序办事和接受监督的原则。同时体现以下几个特性:(1)市场性。使用人单位依据岗位条件可在一定范围内公开选人,符合条件的个人可自愿报名,双方具有平等的选择权利,经过报名、审查、考试、考察,优秀人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双向选择”和“双赢”;(2)公开性。即公开选拔、公开招聘、竞争上岗都把岗位、条件、规则、结果等各个环节进行公开,以接受各方监督,避免暗箱操作;(3)公平性。即所有竞争者都能在同等条件下公平竞争,没有特殊参与者,避免“平衡照顾”,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4)公正性。即选拔、招聘、竞争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办法进行,每个环节都有纪、监部门和职工代表监督,工作过程严格、严密、严肃、严谨;(5)合理性。即打破人才的单位所有和地域界限,选人视野由小圈子、小范围扩大到一个面、一个整体,使人才在企业内部有序流动,即减少一些单位的人才积压,也满足一些单位的人才急需,使人才的价值得到尊重、作用得到发挥,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四.加大技术人才的开发、引进及培养力度

当建筑施工企业面临发展的瓶颈时,许多管理者会想到创新,而实现创新就要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如何加大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来实现建筑施工工程的高端性和吸引力,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引进人才,对一些极具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要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不拘一格的积极引进;二是使用人才,使用人才最基础是尊重人才,尊重他们的知识、技术、和研究成果,并择取适用到施工一线,实现才进其用;三是注意留住人才,技术人才是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建筑施工企业要善用感情、待遇、发展等各种方式,为技术人员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最大限度的降低技术人才流失。

企业只懂使用人才,不去培养人才,长而久之,就会对企业的更大发展产生阻滞。建筑企业应该在技术人员的培养上加大力度,比如定期输送技术人才接受更系统更全面的专业知识学习;带领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行业新技术、新材料等的开发研讨;定期学习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管理知识等,通过上述措施可实现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

五.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的企业薪酬制度

薪酬是对所有员工进行物质激励的重要手段,关系到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和企业经营效率的高低。利用强化岗位职责和效益考核,使薪酬适应市场化的需求,实行多劳多得,按劳分配,鼓励技术专利、成果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钻研和创新激情。

六.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建筑施工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施工现场的分散性、人员的流动性、艰苦的劳动条件及员工技术力量薄弱等因素,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难度,而企业文化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同样重要,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建筑施工企业要结合本身特点,营造出一种忠诚理念、团队意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留住专业技术人才,用好专业技术人才,为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七.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