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检修专业论文范文

检修专业论文范文

检修专业论文

检修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教师在进行课程组合时,要逐渐淡化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界限,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按照功能任务的不同组合新型的课程体系。明确教学目标,将每个任务划分为几个小型任务,让学生化整为零的掌握所有专业技能。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实践水平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地只传授课本知识,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多动脑;而教师需要采取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掌握各种技能,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配备先进的教学工具以及加强自主研发性

随着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与之配套的教学设备也随之更新换代,各种先进设备也开始进入教学课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汽车检测与维修的实践技能,学校应该积极引进各种先进设备供教学使用以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带领学生自主研发教学设备,这样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方面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而学生在此过程,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会如何学以致用,其自主研发能力也会取得显著的进步。

三、引进实践经验,打造校外教学模式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付诸实践,把所学知识都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对此,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一是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实践岗位,建立学校专用的、为培养汽车检测与维修人才的实践基地。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技能,学校要为学生配备一支雄厚的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师资队伍。最后要求具备符合客观实际的教学环境,结合学生的自身实践水平,设计出一条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每个学生的客观能力为出发点,为他们设计不同的教学培养方案,而不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制定缺乏实用性的教学计划,这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极为不利。

四、注重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检修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检验;本科教育;大陆;台湾地区

1基本情况

大陆医学检验本科教育主要由综合性大学或医科大学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以下简称医检专业)承担,旨在培养具备现代医学检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素质全面,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1]。目前,大陆开设医检专业的本科高校有一百多所。教育部于2012年将医学检验专业改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制4年,满足学位授予条件者可获理学学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医学检验相关工作。由于医检专业本科毕业生工作一年后才能参加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资格考试,故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并不是教育部考核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指标。台湾地区医学检验本科教育主要由部分大学及科技大学的医学检验(暨)生物技术学系(所)(以下简称医检系)承担,旨在培养掌握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的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目前,台湾地区开设医检系的本科大学有十余所,学制4年,满足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可获理学学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参加“考选部”举办的医事检验师考试,通过后向主管单位申请执业登记,方可从事医事检验师工作。由于台湾地区医检系应届毕业生获取毕业证后就有资格参加医事检验师考试,因此,考试通过率也是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结合考点讲授知识,学校还举办医事检验师考前培训。

2课程设置

大陆医检专业本科课程主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选修课程包括专业相关选修课和少数公共选修课。台湾地区医检系的课程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课程包含通识课和专业必修课。比较两岸课程设置后发现,台湾地区医检系本科课程门数较多,主要原因有3方面:(1)台湾地区本科高校通识课程较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台湾地区高校通识课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涉及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社会、哲学、数学、逻辑、物理学、生命科学、应用科学与技术等多个领域[2],许多高校要求学生在上述领域选择几类课程进行学习。大陆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包含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课时数较少,包括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和计算机类等,其中思政类占比较大,这使得大陆本科高校通识课程数比台湾地区本科高校课程数少。(2)台湾地区医检系许多专业相关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是分为两门课程开设的,而大陆医检专业的专业相关课程理论与实验是融合为一门课程开设的。以生物化学为例,台湾地区设为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两门课程,而大陆则为生物化学与生物化学实验一门课程,这使得台湾地区医检系本科课程数比大陆医检专业课程数多。(3)台湾地区高校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的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因此设置较多生物学相关课程。大陆医检专业培养的是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检验专门人才,所以生物学相关课程开设相对较少。可见,高校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密不可分。

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医检专业实践性强,其实践教学逐渐受到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医学检验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有实验、见习和实习3种形式。(1)两岸高校均开设专业相关实验,区别在于大陆医检专业的许多课程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而台湾地区多数高校是先上理论课再上实验课。(2)见习方面两岸差异较小,但在毕业实习时差异明显。大陆本科医检专业学生最后一学年被安排到实习点进行不少于40周的实习。台湾医检系学生每学年都有在校修课任务,学校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准备医事检验师考试,往往会压缩实习时间(约20周)。总体来说,大陆本科高校医检专业比台湾地区高校医检系更注重实践教学,而台湾地区高校更注重理论学习和应对医事检验师考试。

4英语教学

大陆本科高校医检专业学生一般需学习4学期英语课程并通过期末考试获取相应学分。学生可参加教育部组织的英语等级考试,获取相应等级证书。多数高校将专业英语课作为选修课,部分高校的少数课程采取双语教学或英语教学。据了解,台湾地区许多医院要求医嘱以英文形式开具,所以台湾地区医检系学生的英语成绩较好。台湾地区医检系学生除了要获取英语必修课程学分外,还要通过校外官方英语能力鉴定考试或校内英语能力检测考试。另外,台湾地区本科高校医检系专业课程采用英语教学或双语教学的现象较大陆更为普遍,许多专业课程的考试也以英语出题或要求学生用英语、双语作答。

检修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培养模式,课程设置

 

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给汽车维修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汽车维修行业紧随汽车技术现代化的步伐迈入了高科技领域,各种现代化检测仪器和新的维修检测技术应运而生,凭经验检修汽车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检查靠资料、拆装靠设备、检测靠仪器,因此,掌握现代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和新的工艺成为对汽车维修人员的基本要求。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承担着培养掌握现代汽车检测与维修理论与技能的“银领”人才,即培养“大学文化的能工巧匠,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的艰巨任务,必须创新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先进的维修、检测技术,具备现代汽车检测与维修实际操作能力,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相关岗位的需要,成为生产一线的适用人才。一、制定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适应汽车服务行业需要的、熟练掌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领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应体现在基础理论上“必需、够用”、在专业技能上“实、新、宽”的原则,同时注重持续发展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应依据岗位需求,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要依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根据汽车服务行业需要,以“实用、前沿”为原则构建本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岗位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突出特色,教学内容应特别注重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核心技能的培养。

首先,要打破学科体系,进行课程开发与整合,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重组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与素质教育体系。一是打破“老三段”式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岗位技能培养,整合优化课程,如可将《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发动机维修》、《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整合为《汽车发动机使用与维修技术》模块教材,可对汽车电器、汽车底盘、汽车电控系统等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二是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设置关键能力培养课程,如增加专业技能强化训练课等。三是构建由实验实训课、专业基础实训课、技能强化实训课、岗位就业实训等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四是建立素质教育体系,使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与素质教育体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其次,要强化课程建设,按职业特色设计课程内容,按行业领先要求更新课程内容,以模块式课程教学为主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技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三大基础模块课程,每学期都应修改部分子模块的内容,汽车电控模块课程每次循环都要有重新修订或增加的内容等。同时,应将研究课题及目前推广的新技术、新项目添加到教学内容中,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适用性。

最后,要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行业许可证考试等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将职业证书的考核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毕业前取得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证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就业竞争力。

二、创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的“模块式”教学模式,其教学环境接近工厂化,即教室、实习实验室、工厂形成交叉网络的一体化教学环境。科技论文。在课程的组合上淡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线,以职业岗位群的综合能力为主,把本岗位应该具备的各种综合能力分解为相应的功能模块,对应于一种或几种能力,按功能模块组成新型课程体系。将功能模块划分为若干个子模块,每个模块或子模块均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学完一个子模块就能掌握一项或多项技能。要采用现场教学或仿真教学方式,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技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三、开发适应岗位需求的模块化教材

高职教育使用的教材不应是本科教材的压缩。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人才,其教材应具有以下特点:基础理论适用够用,侧重结果的运用;实践与技能操作性强,与岗位需求密切结合。为此,我院开发了模块化教材。模块化教材是依据实际工作岗位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结合与单元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要求,提炼出信息资料、技能项目、问题、目标,将一门或几门专业课中有关的理论知识或操作技能有机结合,提供给学生有关单元的完整、清晰的解决方案。课程的学习始终在解决问题的逻辑引导下进行,模块化教材能够实现知识的整合及知识技能与实践的融合。科技论文。

开发模块化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写人员除了应具有丰富的本专业知识,还要熟练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这是真正实现模块化教学的难点,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自己所讲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技术、技能,还要对相关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教材编写应以岗位能力的培养为中心,以学习者掌握必需、足够的基础理论与熟练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单元目标,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划分课程内容,设计制定科学的讲授顺序,编制出理论性、适用性、操作性有机结合的新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科技论文。

四、以“双高”为标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特色。高职院校的教师首先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应是技术的开发者与应用者,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即要求达到“双高”——高学历+高技能的标准。具体做法:一是实施师资发展战略,结合专业建设规划对师资数量和结构的要求,根据每一位教师的具体情况与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师资培养方案;二是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在学科、专业内部,产生相互协作又各有侧重的学术群体;三是通过实践与科技服务提高专业教师的“双高”素质,鼓励教师承担科研课题、参加生产实践,尽快提高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与业务素质;四是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积极面向社会特别是生产企业聘请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兼职教师,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兼职教师队伍。

现代汽车已成为集计算机技术、光电传输技术、新工艺与新材料于一体的高科技载体,汽车维修已步入高科技领域,因此,加速培养具有较高层次的汽车维修技术人才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应加快专业建设步伐,通过改革与发展,更好地肩负起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使高职院校真正成为现代汽车维修实用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摇篮,为实现我国现代汽车维修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检修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已经在全国各高等职业院校实践多年,不少院校在这场改革运动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批高职毕业生从中获益。作为教学改革重点之一的课程体系改革硕果累累。课程目标由岗位技能训练转向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实现职业性与学术性在更高水平上的整合,课程结构彰显了模块化课程的开放性、灵活性。课程实施由以学校为本逐渐向以学校为本和以企业为本相结合的方向转移。

本文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例,分析了课程体系开发的关键节点。

一、专业需求调研

课程能否满足企业、行业需求,能否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是课程体系开发的首要条件。在课程项目化改革之前,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辐射地区和行业的现状及需求进行调研是首要任务。

比如:截止2010年底,江苏省共有机动车维修企业2.1万家,其中一类、二类、三类汽车维修企业数量分别达1407、3848、11175家,机动车维修总辆次达到2738万辆次,机动车维修总产值达到115亿元。江苏省共吸纳从业人员15万人。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维修、检测及相关领域从业人数每年以8%的幅度增长。因此,我院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时,积极与江苏省及“长三角”周边汽车制造业、汽车维修业、汽车检测业等产业发展相适应。

二、工作任务分析

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分析是课程开发的前期工作。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通过校企合作成立了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辐射地区企业、行业的调查,立足“长三角经济带”,依托上汽集团,对汽车检测与维修市场进行调研,在对行业企业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对专业所对应的主要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再对每个职业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解,最后确定各个工作岗位(群)所必需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综合素质、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即课程目标。

经反复研讨,确定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所应对的职业岗位:汽车检测工、汽车机械维修工、汽车电器维修工、汽车钣金维修工、汽车油漆工、汽车美容师、汽车服务顾问。然后,针对每个职业岗位详细调查其工作过程,分解其工作任务。最后,研究其所对应的职业能力,从而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确定了156个典型工作任务。

三、课程结构分析

依据职业领域课程的特点与结构要素,校企合作制订了新的课程标准。按照“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的开发团队、任务引领型项目内容的开发、教学做一体化、专业核心能力的有效评价、多种形式的教学载体等六个主要特征,实施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课程开发,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融入职业资格标准,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根据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对应的7个主要工作岗位及岗位群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出21个行动领域(职业能力)。比如:将车速表检测、轮重检测、制动检测、灯光检测、喇叭声级检测、侧滑检测以及人工检验等汽车检测项目,根据目前汽车检测行业分类,归纳为安全性能检测行动领域;将底盘输出功率检测、油耗检测、悬架性能检测、最大转向角检测归纳为综合性能检测行动领域;将汽油车尾气排放检测、柴油车烟度检测归纳为环保性能检测行动领域。课程结构不再是传统的课程整合,而是与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职业化课程体系。

四、课程内容分析

由专业带头人、企业行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组成小组,通过对江苏及“长三角地区”汽车检测与维修行业调查,对就业岗位(职工岗位)进行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按照学生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的形成过程,学习领域之间工作的内在联系,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每一学习领域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

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递进规律,将21个行动领域转换为10个学习领域(课程)。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由一系列工作任务构成。学习领域的表现形式是学习情境,因此设计学习情境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按照学生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的形成过程,学习领域之间工作过程的内在联系,将各学习领域按照递进顺序排列,打破学科性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建立由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顶岗实习等组成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五、教材内容分析

专业面对的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得以确定后,下一步是由专业教师、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教学研究人员、教学管理人员以及行业企业管理人员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依据职业能力进行教材分析,筛选课程内容,这是课程开发的关键环节。

教材分析就是对完成工作过程所需的某一单项素质或单项能力进行分析,列出其全部操作步骤、活动内容、所需的相关理论知识、技能和应具备的素质,即将职业能力分解成相应的技能、知识与态度,建立课程教学目标,进而对这些技能、理论知识和态度目标进行分解,形成技能和知识模块。

六、教学过程分析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其教学设计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教学设计应对教学过程中各环节所涉及的教师、学生、教材、课时、教案、课程项目、任务、教学方法、教具、设施、教学场地与环境及考核方式等进行妥善的规划、组织、协调。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对专业主干课程进行整合后,按功能形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主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汽车性能检测四大模块课程,实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于一体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具体的做法如下:把每一个教学模块项目化,以模块内的项目为教学单元组织教学,每个项目由“应知(理论)+应会(实践)”两方面所组成。在项目设计时,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可以克服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缺点。边学理论边实践,工学结合,就可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每一项目的教学使学生动脑动手,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知识与技能同步获得。

学院与扬州市一流的汽车服务企业合作,采用“车间现场、真实情景”的情境教学、实物教学及行为导向等教学手段,把课堂搬进汽修工厂、汽车检测站车间,使“教学场所与工作场所一体化”。由“教师与工程师一体化”的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完成教学过程。根据工作过程开发专业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实施课程教学。坚持“教、学、做、考”合一的原则,强调“学中做,做中学”,使“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来设计综合实训项目,通过对未来职业岗位任务和环境的真实体验,使“学生与职业人一体化”。

检修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汽修专业;实践教学;培养人才;技术能力

现如今,人们出行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汽车的出现不仅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使得人们办事更加有效率,而且带动了许多新的产业的诞生,推动科技的发展。近年来,汽车行业发展迅速,2010年,我国的汽车的生产和消费位居世界第一,突破了 1100 万辆。科技水平在日益提升,汽车也因此越来越智能化,这就对汽车检测与检修技术专业方面的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汽车检测与检修技术专业方面的技术人才拥有精湛的技能,知识理论水平专业化,既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又要擅长实践操作。不过,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不一,还有待于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教育者发挥其作用。而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则有赖于教学模式、上课氛围、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善。通过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践,教师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于这些知识基础以及丰富完善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适当调节课堂气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其保持放松的姿态学习,引导其积极参与实地培训,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求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使得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学生成为具有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一、目前我国汽车维修企业面临的问题

我国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缺少人才。维修电工、保修员、钣金工、机修工、汽车技术总监、车间主任、配件经理等是处于我国汽车维修一线作业的工作人员。调查研究显示,在这些人当中,至少有百分之四十的人未拿到汽车维修中级工证书,而在拿到汽车维修中级工证书的人中,具有技师以上资格证的不超过百分之九,并且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作人员寥寥无几。不过,目前汽车维修检测市场人才紧缺,因此即使是尚未经过系统训练甚至是从未经过培训的人也从事了汽车检测和维修的相关工作。为了改变汽车维修检测市场的人才紧缺的现状,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汽车专业已经开始进行扩招,不过,在汽车专业教学上,职业院校还有许多地方有待改进,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技能教学的重要性,教学手段单一保守,正是由于传统教学存在的各方面缺陷,才导致了高职学校毕业的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参差不齐的状况,依然难以改变汽车检测市场的现状。整个汽车维修行业受维修高技能人才缺失的影响而难以发展。因此,作为高职汽车专业教育者,应努力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二、我国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的现状

1.实践与理论难以结合

从目前我国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中尚能看到传统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子,教师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理论讲解上,实践一般都被安排在理论教授以后,而且实践机会较少,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显得被动,难以真正消化并吸收知识,学习效果欠佳,

2.受传统汽车专业教学模式影响,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汽车这一专业有较多的专业术语,使得学生在学习时都感觉既枯燥无味又生硬难懂,更别谈职业素养与职业服务意识了。教师对教材的讲解生硬抽象,使得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由此便容易渐渐褪去学习的热情。可见,应该运用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这对于改善教学效果而言具有极大的帮助。

三、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并要求这些人才既要与社会生产与工业建设需要相适应,又要能够满足体系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需要。此外,汽修人员仅有高端的技能还不够,最基本的还应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服务意识。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教育者在制定教学方法时,应学会审时度势,了解汽车维修检测市场所要求的工作技能,根据的实际需求灵活选择教学方式,确保教材理论和实践能够成功接轨,使得培养出的学生既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兼具高超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服务意识,为国家汽修行业的快速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合理制定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理论教材

在进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应结合汽车专业不同岗位的职业技能上的不同实际需要。在制定或改动高职汽车专业教材前,应先了解汽车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如此一来,在制定教材时才能有针对性地设置教材内容,并扣住最新科技信息,以适应相关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在教材成型后,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适时调整教材内容,制定一部真正具有实效的理论课教材,使得理论与实际完美结合起来。

2.注重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技能的培训

学生经过理论课上的学习已经渐渐形成了一定的知识结构,接下来就需要走进实践。不过,尽管经过了一系列理论知识的学习,仍然有大部分学生缺少对汽车专业感性的认识以及对汽车专业知识整体结构的直观的认知,在进行实践操作时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难以独立完成实践操作。为此,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应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再让其自身加以完成,要求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应达到应用自如的地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巩固理论知识,锻炼知识应用能力,作为教师,其自身应牢牢掌握汽车维修行业的知识技能,了解市场动态,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3.采取综合性的考核方式

经过一系列理论课的学习,学生对知识掌握得如何,对此,我国包括高校在内的各个学校几乎都是采用试卷考核的方式来检测。这种考核模式过于单一,会使得学生过于极端,偏移学习重点,误导学习动机,形成一种为考试而学习的错误想法,为通过考试,为拿到汽车专业相关从业资格证而一味死记硬背,放在知识理解与实际操作上的精力却少之又少。考核方式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综合能力,而非只是知识的记忆能力与纯粹的做题能力,还应包括对技术的应用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等的检测。可见,高职汽车专业考核应注意考核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要兼顾理论与实践的检测,不能只停留于理论层面,只有这样一种考核方式才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俱佳的综合性人才,从而适应汽车维修市场的实际需求。

4.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在汽车维修行业内,经常会有人为了收取更多的修理费而夸大汽车故障,汽车配件以次充好,或者恶意损坏汽车而索取更高的修理费,这些现象普遍存在于汽车修理行业。可见,在汽车修理行业内,许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较低,加强职业素质教育迫在眉睫。

5.注重学生与社会企业的衔接

目前,我国大部分汽车修理厂内的工作人员大都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缺少高技能,另外还有很多岗位空缺,如负责汽车的研究发明和汽车售后维修服务等岗位。高职汽车专业学生在校就读的三年内,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去企业实习,不断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实践操作能力,以便于今后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目前,汽车工业在快速发展,未来高职汽车专业的发展也将十分可观。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各大高职院校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并结合相关市场的实际需求来制定教学方案,创设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技能、高素质专业人才。(作者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检修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项目化教学 专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30-01

1 引言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是一个充满技术含量的领域,担负着培育汽车检测维修人员、输送专业人才的重要职能。在高职院校进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时,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必须找到一个全新、可行、高效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项目化教学应运而生。在实践中,项目化教学能够满足现代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教学需求,使学生尽快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运用能力,深入了解现代汽车行业,促进学生本身专业素质与应用能力不断提高。

2 运用项目化教学的必然性

现代汽车行业更新速度加快,汽车产品在创新过程中不断提升整体的技术含量,更将许多领先科技植入其中,增加了使用功能给汽车使用者提供了更多方便。如比较普遍的电控电子点火系统、防抱死制动系统、电控自动变速器等,将这些先进的电子控制系统运用到汽车行业,汽车本身的驱动能力将大大增强,而且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将更加安全、实用、经济实惠,可靠度、舒适度得到极大的提高,最重要的一点是节能减排、减少污染。但是使用这些领先电子技术后,汽车整体结构、工作原理、使用性能、评估故障、检测维修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转变。伴随汽车维修技术发展的脚步,研究人员对整个维修设施进行科技创新,造就了许多高科技维修设备,使得维修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维修程序也随之改变。在汽车检测维修中出现了大量先进的检测设施,并迅速占据了一席之地。如四轮定位仪、解码器、发动机故障诊断设备等检测维修工具。各种先进检测维修设备快速崛起,对汽车检测维修人才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大。因此只有加大对专业设备的培训力度,使学生能够娴熟的操作和利用这些设备,才能提高实践中的工作效率。[1]

3 项目化教学应用的优势

受各方面因素影响,现今社会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技术的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对其教学要求也是越来越高。项目化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但可以高效培育人才,还可以使培养的汽车专业检测维修人才具有充足、丰富的专业理论技术能力。项目化教学方法在实践过程中,都是将多种要素组合起来,如活动、情境、内容及成果等勾勒出一个连贯、全面的项目内容,使教学过程及整个活动贴近现实汽车行业,通过实际观察和研究,联系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与知识面,掌握所有的理论知识并做到融会贯通、活学活用。项目化教学方法更侧重实践,为学生提供亲自操作的机会,而在操作中实现对项目的实践活动,并搜罗项目的数据信息对其进行规整、记录。通过实施项目化教学方法,在学习中更加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将学生引入项目中,为学生提供研究、探寻、自发学习的一个平台,锻炼学生的技能,从而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能力项目化教学下。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团结精神,使自身整体素质和专业技术发生质的改变。

4 有效运用项目化教学的途径

4.1 确保学生独立自主性

在开展项目化教学时,必须确保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凸显其主体地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可以使其独自展开研究和探索,如果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存有疑虑或不能处理时,这时,教师应当根据问题来启发和领引学生进行学习。只有采取该教学方法,才能完全符合项目化教学要求,突破传统创设自由、灵活的教学空间中学习,才能调整好学生的学生状态,更好的吸取知识。[2]

4.2 全面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老师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要跟S科技发展的脚步,实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将一些案例穿插到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积极的去分析和讨论,并对其偏差之处及时进行更正和引导,锻炼学生处理问题的思考能力,并通过总结经验对同一类型的问题逐渐形成一套有效的处理措施。

4.3 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应用能力

老师应当开展项目实训,让学生多多接触汽车检测维修工作。通过这种实训机会,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会汽车检测维修工作的具体情景和真实的工作场景。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汽车故障排查和清除工作,从而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老师还应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解说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和问题,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职业习惯。

4.4 健全教学的评价考核制度

教学的评价考核应当从学生综合能力着手进行,不能只凭笔试成绩就开棺定论。在进行评价时,应当按照实际情况灵活设计考核方式,理论课考核应按照过程评价法进行,而将实际操作纳入实践课考核标准。必须把理论与实训连接起来进行综合归纳评估,才能真正发挥出项目化教学的优势,培养出的人才才能达到预期效果。[3]

5 结语

言而总之,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与思路,并将许多实践性的信息植入到专业教学领域中,使学生对项目本体有一个更直观、最真实的认识和了解,才能更好的实践运用,扩大学生探索范围,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加以印证和运用,同时亲身体会、发现现实生产环节中潜藏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陈元华,王国富.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2:203-205.

[2] 时红宇.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项目化教学探索[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09:168-169.

检修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 按照我国中长期客运专线网规划,福建省内的快速客运专线有5条, 作为即将配置并担当动车组单位之一的福州车辆段,笔者认为,应在确保既有车正常的检修生产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从制度准备、试运行准备、检修作业等方面提出做好动车组检修管理工作。

随着铁道部和福建省政府新一轮铁路建设合作协议的签署,福建即将迎来新一轮铁路建设高潮,预计沿海铁路客运专线温福段将于明年六月、福厦线将于明年底分别开通运营。目前,福州南动车运用所和福州客技站动车应急检修设施即将全面开工,预计福州车辆段明年也将配属crh系列和谐号动车组。为积极准备迎接新线及新设备的运用,确保动车组安全、有序运行,提高动车组检修质量和运用所检修效率,笔者在学习兄弟车辆段所属动车运用所的管理、运用和检修经验教训基础上,对动车组检修管理提出了如下建议:

1 完善制度,建立动车组一体化检修管理模式

动车组运用整备包含动车组检修、三电检测、车体内外部保洁、集便吸污等多个方面,涉及车辆、运输、客运、机务、电务、铁通等多个部门,应以动车运用所调度为中心,形成专业负责、整体联动的动车组运用维修体系和动车组一体化检修管理模式。

1.1 健全规章制度

在动车组上线前,对运输、客运、机务、工务、电务、安监等部门的专业规章制度及作业标准进行梳理与对接,形成动车组综合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安全管理、检修作业等基本制度及作业标准,根据铁道部《铁路动车组运用维修规程》、《动车组专项检修作业办法》,结合我段配属的crh动车组运用、检修实际,反复对作业程序、管理办法、工作标准进行细化。制定《动车组一次检修作业程序》、《动车组机械师一次出乘作业标准》、《动车组专业管理规定实施细则》等管理办法和检修作业程序,为 crh 动车组的运用检修提供可靠的作业标准,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理顺动车组运营组织、检修联动和作业互联互控等结合部问题。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检测监控手段,对动车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建立故障分析制度,形成超前预防的安全机制。

1.2 优化作业流程

作业流程实现一体化,所谓一体化就是要涵盖动车所内车辆、机务、电务、客运保洁和工厂售后服务的所有作业程序,涵盖从入库到出库的全过程。对各单位之间的作业衔接进行梳理和重点卡控,设置质量卡控节点,在流程中安排必要的质量卡控节点,将质量控制落实在过程中,以节点质量保出库质量。采用“节拍”时间管理,核定各作业环节的作业时分,从入库的诊断检测、保洁作业、检修作业到联检出库各个工序要有合理的时间节拍。针对先洗车、后进库和先进库、后洗车两种情况,分别制定两套动车组检修流程,可考虑滤网清洗作业采用换件方式,最大限度实现检修和整备平行作业,缩短作业时间。

1.3 建立结合部协调机制

定期召开协调联络会议,不断理顺作业关系、提高作业效率。机务、车辆、电务、铁通各工种间并行作业,严格落实结合部五项制度:人员入库“准入制”;每日作业计划制度;平台作业制度;供断电制度;一级检修作业流程制度。动车组开行后,建立站段每周协调联络会议制度;完善动车组应急处理体系,对动车组故障、事故制订应急预案,并组织实作演练,形成紧急情况下反应迅速、应急有序。严格联检试验,对影响行车的关键设备进行重点测试,防止动车组带病出库。

2 加强培训,组建专业检修队伍

一支高政治素质、技术业务素质的动车组检修运用队伍是确保检修质量、维系动车组品牌的根本保障。前期我们就要对动车组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职工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培训,以适应动车组这一复杂技术检修运用的要求。

2.1 建立动车组运用维修人员培训机制

公布标准、公开选拔、择优录用,按部、局统一部署,组织从技术干部、维修骨干、随车机械师三个层次的培训。在北京交大、西南交大进行理论培训,在工厂和铁路局进行实作培训,上岗考核。对管理干部培训的重点是加强动车组专业知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技术人员的培训重点是提高技术水平,提高故障诊断、判别和处理能力;对随车机械师、地勤机械师的培训重点是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检修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21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汽车工业发展也十分迅猛。据统计,我国各类汽车产量由1991年的70.4万辆增加到2001年的233.44万辆,平均年增长率为15%,是同期世界汽车增长率的10倍。2002年我国汽车产量为320万辆,2003年为444.37万辆,2004年达到507.05万辆。2006年全国汽车产销量突破700万辆大关后,2007年超过870万辆,2008年达到930余万辆。截止2009年6月底,全国汽车保有量为6962.6万辆,2010年超过1000万辆。同时,汽车技术也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大量高新技术产品和电子装置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特别是微机控制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现代汽车已发展成为集计算机技术、光电传输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为一体的高科技载体,其动力性、经济性、排放净化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等各方面,正逐步进入智能化高级控制阶段。这给高职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第三产业的汽车维修业,其技术发展虽滞后于新车开发,但也紧随汽车技术现代化的步伐迈入了高科技领域,传统的维修设备和检测手段将被视现代汽车新技术、新工艺所替代,各种现代化检测诊断仪器、设备和新的维修技术应运而生。面对现代化汽车的高技术含量和维修工艺规程化,以及维修、检测诊断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决定了直接参与汽车维修人员,必须以技术型为主,既需要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人员,熟悉现代化汽车机构原理、传感技术、液压控制及自动化控制技术,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且操作熟练,能判断并解决现代化汽车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当然,同时也需要有实践经验,会利用各种工具及设备检修或更换各零部件的技术工人,要求技术工人逐步向“一专多能,机电合一”的方向发展。

一、我国维修人才的教育现状

(一)现行教育体制滞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承担着培养“汽车http://Gwyoo com医生”的艰巨任务,但由于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和高等职业教育各种因素的局限,现行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不仅教材因编写出版周期过长而远远跟不上技术发展,而且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面狭窄、重机轻电与重理论轻实践等通病。

(二)具体表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足,目前,我国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仍然保留原有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即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分段排列;各学科仍过于追求各自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不是从生产实践中引出课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针对性较差,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各门课程各自独立,缺乏彼此之间应有的沟通;基础课、专业课与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联系不紧密,没有达到理论教学为生产实践服务的目的,学生的实际技能训练时间和项目不足。[1]另外,学生入学后的学习按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而制定教学计划时对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考虑较少,灵活性较小,加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

二、当前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问题。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材陈旧、知识结构不合理,例如,汽车运用于维修专业课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分两个学期进行,时间跨度大。同一个汽车部件的“构造”、“维修工艺”、“故障排除”分三个学期教学,因此学生对某一部件总成结构的认识是不连续的。导致学生理解不透彻,学习难以深入。专业技术理论课教学和实习课教学分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各负其责、自成体系、互不干涉,因此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互相脱节。

(二)师资问题。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容易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训技能培训分阶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训导师各负其责、互不干涉、互相脱节,甚至对理论而言根本不清楚实践中的情况。这样的情况是:不同教学方式的老师及不同水平的老师会教出知识含糊不清,不能将各个知识点相联系的学生。

(三)学生自身素质问题。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对抽象、复杂的机械理论普遍感到晦涩难懂。对于“专业技术理论”难以掌握,虽然加强了直观教学,但对汽车零部件的空间形体、零部件的相对位置、匹配关系、工作原理难以形成完整的感性认知,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对于实习及专业技能培训即使感兴趣,但由于专业理论知识遗忘甚多,而陷于机械式的模仿性训练,无法触类旁通,难以形成系统技能。对于理论和实习教学各个阶段认识和教学方法单调不统一,学习不连贯,学习兴趣的不到启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因此学习专业技术的方法和能力难以得到很好的培养。

检修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 按照我国中长期客运专线网规划,福建省内的快速客运专线有5条, 作为即将配置并担当动车组单位之一的福州车辆段,笔者认为,应在确保既有车正常的检修生产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从制度准备、试运行准备、检修作业等方面提出做好动车组检修管理工作。

随着铁道部和福建省政府新一轮铁路建设合作协议的签署,福建即将迎来新一轮铁路建设高潮,预计沿海铁路客运专线温福段将于明年六月、福厦线将于明年底分别开通运营。目前,福州南动车运用所和福州客技站动车应急检修设施即将全面开工,预计福州车辆段明年也将配属CRH系列和谐号动车组。为积极准备迎接新线及新设备的运用,确保动车组安全、有序运行,提高动车组检修质量和运用所检修效率,笔者在学习兄弟车辆段所属动车运用所的管理、运用和检修经验教训基础上,对动车组检修管理提出了如下建议:

1 完善制度,建立动车组一体化检修管理模式

动车组运用整备包含动车组检修、三电检测、车体内外部保洁、集便吸污等多个方面,涉及车辆、运输、客运、机务、电务、铁通等多个部门,应以动车运用所调度为中心,形成专业负责、整体联动的动车组运用维修体系和动车组一体化检修管理模式。

1.1 健全规章制度

在动车组上线前,对运输、客运、机务、工务、电务、安监等部门的专业规章制度及作业标准进行梳理与对接,形成动车组综合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安全管理、检修作业等基本制度及作业标准,根据铁道部《铁路动车组运用维修规程》、《动车组专项检修作业办法》,结合我段配属的CRH动车组运用、检修实际,反复对作业程序、管理办法、工作标准进行细化。制定《动车组一次检修作业程序》、《动车组机械师一次出乘作业标准》、《动车组专业管理规定实施细则》等管理办法和检修作业程序,为 CRH 动车组的运用检修提供可靠的作业标准,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理顺动车组运营组织、检修联动和作业互联互控等结合部问题。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检测监控手段,对动车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建立故障分析制度,形成超前预防的安全机制。

1.2 优化作业流程

作业流程实现一体化,所谓一体化就是要涵盖动车所内车辆、机务、电务、客运保洁和工厂售后服务的所有作业程序,涵盖从入库到出库的全过程。对各单位之间的作业衔接进行梳理和重点卡控,设置质量卡控节点,在流程中安排必要的质量卡控节点,将质量控制落实在过程中,以节点质量保出库质量。采用“节拍”时间管理,核定各作业环节的作业时分,从入库的诊断检测、保洁作业、检修作业到联检出库各个工序要有合理的时间节拍。针对先洗车、后进库和先进库、后洗车两种情况,分别制定两套动车组检修流程,可考虑滤网清洗作业采用换件方式,最大限度实现检修和整备平行作业,缩短作业时间。

1.3 建立结合部协调机制

定期召开协调联络会议,不断理顺作业关系、提高作业效率。机务、车辆、电务、铁通各工种间并行作业,严格落实结合部五项制度:人员入库“准入制”;每日作业计划制度;平台作业制度;供断电制度;一级检修作业流程制度。动车组开行后,建立站段每周协调联络会议制度;完善动车组应急处理体系,对动车组故障、事故制订应急预案,并组织实作演练,形成紧急情况下反应迅速、应急有序。严格联检试验,对影响行车的关键设备进行重点测试,防止动车组带病出库。

2 加强培训,组建专业检修队伍

一支高政治素质、技术业务素质的动车组检修运用队伍是确保检修质量、维系动车组品牌的根本保障。前期我们就要对动车组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职工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培训,以适应动车组这一复杂技术检修运用的要求。 转贴于

2.1 建立动车组运用维修人员培训机制

公布标准、公开选拔、择优录用,按部、局统一部署,组织从技术干部、维修骨干、随车机械师三个层次的培训。在北京交大、西南交大进行理论培训,在工厂和铁路局进行实作培训,上岗考核。对管理干部培训的重点是加强动车组专业知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技术人员的培训重点是提高技术水平,提高故障诊断、判别和处理能力;对随车机械师、地勤机械师的培训重点是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检修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汽修专业 微型企业 实训

问题的提出

2013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1.37亿辆,这表明我国已进入汽车社会。安康市虽属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但全市保有的各类机动车辆也已达43.5万辆。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及国家大力发展小微企业的政策利好,[1]都极大地带动了汽车维修、检测、配件等服务行业微型企业的蓬勃发展,吸纳了大批初、高中毕业生和企业下岗人员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汽车维修市场。一个显见的事实是,这些从业人员大部分缺乏专业培训,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知识、维修技能、职业道德远远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求。根据安康市某县的调查,全县汽车维修从业人员总数达500余人,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却不足40%,而且受过中等以上文化程度教育或专业技校毕业的人员所占比例不足30%,维修企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远低于《机动车维修业开业条件》必须达到的60%。大部分从业人员技能均为师傅带徒弟形式,在自由式摸索中提高,成才周期长,现代的检测设备、维修设备只能由少数人操作,大部分技工只能从事普通车辆的维修。维修过程中过分依赖经验来判断故障,盲目拆卸零件,没有完善的作业程序,工作效率和维修质量得不到保证,容易产生质量纠纷。技工人员素质的偏低严重阻碍了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影响了维修企业整体质量的提高。

当前,现代汽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等技术已普遍使用,汽车维修服务行业的高科技含量增大。新的维修设备、工艺、技术以及高科技含量的电子化检测设备的大量使用,使得没有受过职业教育的传统汽车维修工难以胜任现代汽车的检测、维修与保养工作。因此,现代汽车维修服务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一流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人才。

安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本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于2006年开始招生,现已招了八届学生,形成了一整套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的教学和实训体系。该专业的创设和发展,填补了本地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空白,为初高中毕业生提供专业学习,掌握专业技能,成为农村孩子实现跨出贫困、成为工薪阶层梦想的最佳途径。

本文于2010年开始起草,通过开展本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以及对微型企业实训资料的整理,探索了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高职汽修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提出优化本院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建议。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校外实训调查

依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高职教育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据此,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确定了如下实训教学方案:第一学期开展汽修设备及工具使用介绍,进行技能技巧实习;第二学期进行发动机拆装实习;第三学期进行汽车变速器拆装训练,第四学期进行汽车电器维修实训,第五学期进入企业实习四至六个月,第六学期进行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实习实训时间大于1年,超过理论与实践2:1的标准。

笔者跟踪调查并监督了2010年以来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校外实训的情况,将每班第五学期四至六个月的企业实习资料汇总成表1、表2:

企业资质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6739.1-2004》维修企业的资质。这个资质在上述微型企业场所公示。

企业类别,是指根据《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第三条,本规定适用的行业包括:其他未列明行业(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

第四条第十六款:其他未列明行业。从业人员300人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100人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10人以下的为微型企业。表1依据调查企业从业人员数划分。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校外实训以微型汽修企业为主。这是几年来教学系部、学生和企业共同选择的结果。

原因分析:安康作为贫困地区,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大中型规模企业可供校外实训。即使是4S店,也属中小型企业。截至2014年10月底,安康区域内共有机动车维修企业740家,其中一类21家、二类126家、三类593家,另有摩托车维修店面149家。这里面占主体的二、三类机动车维修企业均属微型企业。对学生进行访谈发现,校外微型维修企业在实训教学方面比4S店做的更好。学生反映, 4S店只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辅助工作,如擦洗车辆、打扫车间卫生、给维修工打下手等,甚至有学生下企业实习时洗了一个月的车;还有的实训企业不让学生参与任何工作。总之接触不到实质内容,学生的意见很大,他们更愿意选择到二三类维修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训。调查发现,小微型维修企业主积极性高,他们愿意接受经过初步专业培训、文化基础较高、又有汽车方面基础理论的职业院校学生,乐意安排学生更多实际操作机会。因为这些学生的综合素质优于学徒工,易于管理,边培训边工作,“上手快,进步快。”从这几年的情况看,我院学生在校外实训后期,曾有多人受维修企业主指派,随师父或独自外出执行紧急维修救援任务。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也极大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高职汽修专业微型企业实训的实践与思考

1.汽修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优势

本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依照工学一体、产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遵循培养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职业教育目标,积极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以及校内外实训相结合的模式。八年来的校企合作实践,形成了本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于微型企业,实现学生、企业、学院的多赢。

从学院的角度看,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获陕西省“民生工程”项目的支持,现有汽车维修与检测中心一个,汽车结构、汽车发动机、汽车变速器、底盘拆装、汽车电器维修、汽车电控技术、汽车示教板等实验实训室七个。配置比较完整的汽车维修专用工具和设备,能够为合作企业的外协维修提供便利,与合作企业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从企业角度看,核心人才是决定微型汽车维修企业效益高低的重要因素。这些企业在经营中常遇到如下因果循环的问题:相互挖墙脚造成核心人才(主力师傅)的频繁离职,进而损害在职员工的士气,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和成本的增加,进而形成新一轮的员工跳槽或哄抬待遇。接受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训,有助于缓解人才流失问题对微型汽车维修企业造成的影响,有利于企业发现、培养和储备人才,实现企业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从学生的角度看,校外微型维修企业实训期间,企业主一般安排是主力师傅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教学,易建立良好的关系,师傅愿意教,学生乐学,实现理实一体,教学相长。学生发现课堂学习的理论在工作之中有“用武之地”,更加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克服轻视理论学习的偏见,激发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在校外微型维修企业实训期间,学生能跳出自己的象牙塔,与企业老板、经理、厂长、技术人员、客户等紧密接触,初步观察企业主的经营管理方式,亲身感受到诚信做事做人、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会与同事互助合作的重要性,了解到与自己职业相关的各种信息,扩大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为毕业后就业及创业提供参照,提升就业软能力。笔者通过八年的对专业办学实践和校外实训的调查发现,以校内实训为基础,第五学期企业实习四至六个月,学生技能提高的相当快,部分学生能在维修企业独立开展专项维修。八年来,学生在参加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时,中、高级工一次性通过率达81%,一次就业率达100%。

2.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对微型维修企业主、指导师傅以及实训学生的访谈调查,发现了下列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应在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改进:

(1)应加强汽车电器技术和单片机教学与实训。汽车已成为高科技的结晶,特别是电器技术和单片机的应用已经使汽车越来越“智能化”。电子燃油喷射系统、电子控制自动变速箱系统、空气悬挂系统、自动巡航系统、自我诊断系统等复杂的系统,加上世界各个汽车制造厂商每年不断地推出新的车型车种,使得汽车维修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凭经验、凭感觉修车已难以适应现代汽车业的飞速发展。现代修车的标准作业程序是:接手故障车,询问故障现象,用专业仪器与设备对汽车进行整体分析,得出最准确的诊断,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对其解体检修,装配试车。调查发现,安康本地这类人才急缺,因此建议在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电器技术和单片机教学与实训课程,特别是汽车电器电子系统图识别与分析检测等相关知识的理论、实践教学进行加强。这样才能做到维修时对症下药,避免盲目蛮干。要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维修观念,不能局限于机修、电工、钣金、漆工等工种,否则将难以适应现代汽车发展呈现出的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现状。此外,要利用学生热衷于网络参与的个性特点,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网上答疑、网上咨询和网上查询,并对学生进行网上培训,实现维修技能的不断更新。

(2)注重专业细分及模块化教学。在初步培养学生汽车维修与检测技能,构筑起学生专业通用能力的平台上,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采用“大专业、小方向”的课程组织模式,提供模块化课程结构,如机修模块、电器模块和汽车美容模块(包括喷漆、抛光、打蜡、装潢等),这三个模块代表了汽车维修行业的三个不同职业方向,使学生的个性选择与行业需求紧密相关,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学生进入实训企业时,可以选择自己爱好的专业进行强化学习,以适应微型汽车维修企业专项 “精修”的生存之道。改变择业时某一专项(如机修)人员拥挤,其他专项(如电脑、电器)人员严重短缺的状况,顺应汽车维修行业、特约维修店和品牌认证店的发展趋势。

(3)学生微型维修企业实训的安全教育与风险控制。调查显示,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校外实训风险主要是维修实训过程中的伤害事故。学生实训是在生产一线操作,技术性强,机械电气设备操作危险性大,加之对操作规程不熟练,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劳动法》和2003年版的《工伤保险条例》对此没有专门条款。实践中,我院采用学生医保和学生意外伤害保险相结合的方式,分担学校、实训企业、学生的伤害风险,消除汽修企业接纳实训学生的顾虑,这样有利于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但是,在实践中发现,无论学生医保还是学生意外伤害保险,都是事后救济,而且报销范围限于急诊和住院治疗,然而大多维修实训过程中的伤害事故属于轻微伤,达不到报销标准,学生只能自己承担,仍可能引发矛盾。因此,应时刻高度重视学生微型维修企业实训的安全教育,风险控制应以预防为主。实训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管理经验,做好实习(训)岗前培训和实训中的安全警示等。我院的做法是:根据微型汽修企业安全生产实际,结合学生校外实训方案,共同制定实训安全培训方案,将其作为进入实训企业后的第一课。笔者建议在政府层面引入保险机制,开发专门的保险项目,确保校内外实训安全,或者借鉴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的做法,建立实习(训)生工伤保险基金。实习(训)生在实习期间发生的伤害事故,只要符合《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或视同工伤条件,在劳动部门做出实习生工伤认定后,参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待遇享受工伤补偿,由实习(训)生工伤保险基金来支付。

(4)发展微型汽修企业,促进市(县)域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小微型企业已成为提高就业率、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极,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2012年4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4号)文件出台,为促进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提供具体的政策保障。本届中央政府已多次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措施。陕西三级政府也都设置了中小型企业促进局,指导和服务本地小微型企业发展。随着西汉高速、西康高速、十天高速和安康至川陕界高速先后在安康境内建成通车,安康已彻底打开了封闭已久的“山门”,成为连接关天、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所有这些都为本市微型汽修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汽车行业各类注册企业数量激增,汽车维修用工需求旺盛。安康市中小企业促进局2013年组织开展的生产经营情况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着融资难、人才缺、创新能力不强等瓶颈和难题。[2]其中,人才紧缺问题最为凸出。这对于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前景无疑是最为有利的消息,该专业近年招生人数连创新高,就业率高达百分之百。

安康工业基础薄弱,属于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外出务工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2014年前三季度,全市在外从业的劳动力人数达68.6万人,超过全市人口的五分之一。家庭收入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发展本地小微型企业,实现就地劳动力转移就业,既促进了城镇化的进程,又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轻视职业技术培训的观念还相当严重。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初高中毕业学生没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就外出从事低收入工作,难以真正实现家庭脱贫致富的梦想。安康本地发展微型汽修企业,吸纳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政府可以扶持宣传,发挥其示范效应,带动安康本地其他行业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壮大,进而提升本地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4号)文件, 2012年4月。

检修专业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培养模式;课程设置

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给汽车维修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汽车维修行业紧随汽车技术现代化的步伐迈入了高科技领域,各种现代化检测仪器和新的维修检测技术应运而生,凭经验检修汽车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检查靠资料、拆装靠设备、检测靠仪器,因此,掌握现代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和新的工艺成为对汽车维修人员的基本要求。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承担着培养掌握现代汽车检测与维修理论与技能的“银领”人才,即培养“大学文化的能工巧匠,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的艰巨任务,必须创新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先进的维修、检测技术,具备现代汽车检测与维修实际操作能力,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相关岗位的需要,成为生产一线的适用人才。我院经过近八年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实践,初步建立了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的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制定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适应汽车服务行业需要的、熟练掌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领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应体现在基础理论上“必需、够用”、在专业技能上“实、新、宽”的原则,同时注重持续发展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应依据岗位需求,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要依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根据汽车服务行业需要,以“实用、前沿”为原则构建本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岗位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突出特色,教学内容应特别注重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核心技能的培养。

首先,要打破学科体系,进行课程开发与整合,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重组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与素质教育体系。一是打破“老三段”式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岗位技能培养,整合优化课程,如可将《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发动机维修》、《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整合为《汽车发动机使用与维修技术》模块教材,可对汽车电器、汽车底盘、汽车电控系统等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二是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设置关键能力培养课程,如增加专业技能强化训练课等。三是构建由实验实训课、专业基础实训课、技能强化实训课、岗位就业实训等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四是建立素质教育体系,使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与素质教育体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其次,要强化课程建设,按职业特色设计课程内容,按行业领先要求更新课程内容,以模块式课程教学为主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技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三大基础模块课程,每学期都应修改部分子模块的内容,汽车电控模块课程每次循环都要有重新修订或增加的内容等。同时,应将研究课题及目前推广的新技术、新项目添加到教学内容中,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适用性。

再次,要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行业许可证考试等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将职业证书的考核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毕业前取得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证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就业竞争力。

创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的“模块式”教学模式,其教学环境接近工厂化,即教室、实习实验室、工厂形成交叉网络的一体化教学环境。在课程的组合上淡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线,以职业岗位群的综合能力为主,把本岗位应该具备的各种综合能力分解为相应的功能模块,对应于一种或几种能力,按功能模块组成新型课程体系。将功能模块划分为若干个子模块,每个模块或子模块均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学完一个子模块就能掌握一项或多项技能。要采用现场教学或仿真教学方式,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技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模块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如下图所示:

开发适应岗位需求的模块化教材

高职教育使用的教材不应是本科教材的压缩。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人才,其教材应具有以下特点:基础理论适用够用,侧重结果的运用;实践与技能操作性强,与岗位需求密切结合。为此,我院开发了模块化教材。模块化教材是依据实际工作岗位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结合与单元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要求,提炼出信息资料、技能项目、问题、目标,将一门或几门专业课中有关的理论知识或操作技能有机结合,提供给学生有关单元的完整、清晰的解决方案。课程的学习始终在解决问题的逻辑引导下进行,模块化教材能够实现知识的整合及知识技能与实践的融合。

开发模块化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写人员除了应具有丰富的本专业知识,还要熟练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这是真正实现模块化教学的难点,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自己所讲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技术、技能,还要对相关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教材编写应以岗位能力的培养为中心,以学习者掌握必需、足够的基础理论与熟练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单元目标,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划分课程内容,设计制定科学的讲授顺序,编制出理论性、适用性、操作性有机结合的新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

以“双高”为标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特色。高职院校的教师首先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应是技术的开发者与应用者,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即要求达到“双高”——高学历+高技能的标准。我院的具体做法,一是实施师资发展战略,结合专业建设规划对师资数量和结构的要求,根据每一位教师的具体情况与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师资培养方案;二是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在学科、专业内部,产生相互协作又各有侧重的学术群体;三是通过实践与科技服务提高专业教师的“双高”素质,鼓励教师承担科研课题、参加生产实践,尽快提高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与业务素质;四是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积极面向社会特别是生产企业聘请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兼职教师,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兼职教师队伍。

现代汽车已成为集计算机技术、光电传输技术、新工艺与新材料于一体的高科技载体,汽车维修已步入高科技领域,因此,加速培养具有较高层次的汽车维修技术人才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应加快专业建设步伐,通过改革与发展,更好地肩负起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使高职院校真正成为现代汽车维修实用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摇篮,为实现我国现代汽车维修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检修专业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装饰装修材料 教学改革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5C-0070-02

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检测是建筑装饰材料检测专业一门技能课程,内容涉及常用装饰装修材料的品种、技术性能、检测方法和质量标准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常见装饰装修材料的技术性能及检测方法,并能够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对常用装饰装修材料的主要污染指标进行检测的实践技能。

一、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检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过于理性,缺乏感性认识内容

现有的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检测课程内容一般是以介绍市场上常见装饰装修材料的品种、规格及技术性能为引子,然后结合国家标准介绍不同装饰材料的检测方法。理性内容占有大量篇幅,缺少必要的案例和图片。按照这样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缺乏感性认识,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造成学生进入市场也难以分辨出自己学过的装饰装修材料,不利于本门课程核心内容――检测评定程序方法的学习。

(二)实验教学流于形式,缺乏专业性

本门课程的传统教学是将课程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相对独立的内容,理论部分由教师在教室讲授,实验部分则是在实验室进行。而在实验教学方面,仅是按照不同教学内容分类进行单一实验,实验过程只是简单地按照实验方法机械地做,对结果单纯记录,如果结果出现异常,很少对操作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找出原因。而装饰装修材料主要应用于室内装饰装修领域,因此对于装饰装修材料检测的职业岗位,在实际工作中,对室内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本门课程在实际应用中,注重综合性,并要与建筑装饰专业相结合,具有专业性,而并非传统实验教学单一实验的堆砌。此外,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还是占主导地位,缺乏让学生独立开展实验的机会,而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检测实际上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掌握实践技能,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难以让学生独立承担对常见的装饰装修材料进行检测与合格性判定的任务。

(三)适应就业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模式

本门课程作为建筑装饰材料检测这门新型专业的核心课程,考核方式还是未跳出传统考核模式的圈子,即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分开,这种考核模式难以实现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核,造成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脱节的后果。这也就违背了本课程作为建筑装饰材料检测等相关专业学生上岗就业的重要参考工具的意图,对本门课程的考核模式进行改革以保证课程的学习成为学生就业于室内环境设计、建筑装饰材料生产加工、装饰材料检测等相关领域岗位的技能。

二、实践摸索过程及考核方式改革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为学生的就业服务,以此为本课程教学的宗旨,设计如下改革方案。

(一)实践摸索过程

我国成立了对建筑装饰装修材料进行检测评价的专业机构――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因此,本课程在教学设计时,按照专业的认证检测中心对就业岗位如质检员,装饰材料生产开发人员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并结合建筑装饰材料市场实际,打破原来教材教学内容的顺序,设计八个培训任务,内容涉及人造板及其制品、木器涂料、胶黏剂、壁纸、木制家具、聚乙烯卷材、地毯、混凝。这八个培训任务的学习过程都遵循以下程序:首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市场调研或者去装饰装修现场,帮助学生对工作对象的实际应用过程形成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后续学习;第二个任务是装饰装修材料的取样及检测,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前,通过预习查询所要检测的装饰装修材料的国家标准,对实验方案和检测结果的原始记录进行初步设计;第三个任务是在第二个任务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预习方案进行指导和调整,并安排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实验方案,真实记录实验结果,并按照国家检测的质量标准,对所检材料进行合格性判定。学生从原料识别、性能认识,到取样方法、检测手段、质量判定这样一系列程序的实施,完成综合培训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考核方式改革

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考核,摒弃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模式,调整为全部通过实践方式进行学习效果考核,学生完成八个培训任务后,进行抽签考核,要求学生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在考核过程中,由学习过程中的团队合作模式改为独立完成考核,教师对学生的现场操作过程进行实时打分,并对操作过程中涉及的理论要点进行提问,在实践环节中进行理论知识考核。

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国家检测质量标准为参考,教学要求以专业的检测认证机构的要求为指导,结合市场和就业岗位需求,规范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使之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钟静.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9,(5).

[2]王正君.加强建筑材料实践教学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2007,(9).

检修专业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电力检修 风险控制 问题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D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7-003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无论是工厂还是企业,用电需求逐渐增多,加强电气企业电网设备电运行的管理和电力检修的风险控制是提升电力行业供电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因素。电力设备运行状况是否良好是影响电力系统安全与稳定运行的重要原因。因此,电力检修人员在实际作业中,需要加强电力检修作业的风险管理与控制,进一步降低电力企业的安全事故发生率。

一、 电力检修概述

(一)电力检修概念

电力检修主要由发电部分、供电部分、变电部分和配电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的检修工作都配有专业人员进行维护与管理。电力检修分为大修和小修两种情况。负责小修的电力检修机构组成人员不多,主要负责电力设备的安装、电力设备的维护、电力设备故障检修等。因此,对负责电力检修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

(二)电力检修的风险控制

无论是电力生产还是电力检修,都是一项危险系数较高的工作。尤其是电力设备运行中会因为设备自身问题或者设备操作人员的影响而出现故障问题,常常会发生跳闸事件。另外,外界天气变化情况也是影响电力设备是否完好的重要因素。比如雷雨天气会破坏供电设备和线路,进而导致电力设备无法正常供电,甚至会发生大面积停电情况,因此电力检修工作存在很大的危险性。一旦发生停电事故,不仅会给电力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还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不便。电力检修就是对电网设备结合专业检修设备定期进行维护与检修,及时处理电力运行中的电能供应不足、停电等问题,从而保障电力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在检修过程中,应着重加强电力检修的风险控制,针对电力企业电力检修实际情况构建体系化、科学化的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实现降低风险事故率和保障电力设备安全高效运行的目的。

二、电力检修中的风险问题

(一)作业风险

电力设备分布在电网的各个站点,因此无论是检修地点还是时间,都不确定。且电力检修工作大部分需要高空操作,虽然电力检修人员进行了岗前、岗位培训。但是由于检修环境的不熟悉,就会容易出现恐高或者疲劳等情况。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高空作业,作业安全风险问题发生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二)自然灾害风险

电力检修人员的专业能力、电力器具是否齐全是影响电力检修工作质量的两大重要因素。由于电力设备受外界天气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一旦发生泥石流和暴雨等自然灾害问题,就会增加电力检修工作难度,从而影响电力检修工作的有序展开。

(三)没有树立防范意识

电力检修工作具有风险系数大、时间集中、作业难度大等特征,因此除了对检修人员的专业能力有一定要求之外,还需要检修人员树立责任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从而保障自身的生命安全。但是电气企业电力检修队伍主要由专业检修人员和劳务工人员组成,劳务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和安全技术,这样就会大大增加电力检修的危险性。

三、加强电力检修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一)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结合电网设备实际运行情况,站在多角度分析和识别电力检修中的安全隐患问题以及电力设备中的潜在风险问题,制定科学化、系统化的风险控制体系和相关策略,能够提高电力检修风险控制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所谓风险识别就是风险发生之前或者风险正处于萌发阶段,结合电力检修工作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分析和控制风险源头。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电力检修人员还是电力设备操作人员,都应及时识别设备风险和安全隐患问题,并采取与之对应的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率,从而保障电力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二)有利于加强现场安全控制

站在电力检修人员自身角度来讲,在展开高空作业和检修工作之前,应佩戴安全帽、安全防护用具等,比如绝缘手套、绝缘鞋,提前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从而保障个人安全。在陌生环境和恶劣环境场所,检修人员应提前检查检修环境,并做好停电、安装埋设等安全措施。并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安全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认真检查围栏、地线等,从而做好现场施工安全的控制工作。

(三)提高检修人员的整体责任意识

检修人员是展开电力检修工作的主体,这就需要电力企业加强对电力检修队伍的技能和责任意识培训,从而达到提高检修队伍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目的。比如电气企业在闲暇时间组织检修人员参加相关教育培训,并对新入职的员工加强岗前和岗位培训,尤其是劳务工,加大对培训活动的资金投入,聘请电力专家指导检修人员如何做好安全防范措施,从而提高检修人员整体责任意识的目的。

结束语:

在电力检修中,电气企业需要站在多角度考虑电力检修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针对电力检修环境恶劣和时间集中问题,需要电力企业结合电网设备运行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化、系统化的风险控制体系和相关策略,提高电力检修风险控制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针对检修人员责任意识不高这一问题,电力企业需要加强对检修队伍的素养和专业培训,从而提高检修人员整体责任意识的目的,降低风险事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杨春雨,戴晓江.基于风险管理的电力检修工作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02:20.

[2]智小兵.电力检修企业存在的安全风险与对策[J].电力安全技术,2010,12:10.

[3]周施佳.电力检修与安全管理策略研究[J].机电信息,2012,03:13-14.

[4]王洪云.过程识别和控制管理技术在水电机组检修中的应用[J].云南水力发电,2012,05:97-101.

检修专业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工学交替 任务驱动 项目导向 顶岗实习 教学模式

一、引言

教学模式是相对稳定的范型式的教学结构,或者说是教学要素的一种相对固定的联系。这些教学要素包括: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角色、教学策略、评价。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往往采用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大多以课堂为中心,形式单调,已明显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高职汽车专业学生的要求。

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二、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工学交替,又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它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把整个学习过程分离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交替进行的两部分,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通、能力较强、综合素质高,且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级专业技能型人才。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下,各教学要素存在于校企二元环境中,来自校企双方。在工学交替具体实施阶段,工作的时间应安排在企业用工需求的高峰期,专业学习的时间和假期安排在企业用工的淡季。

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是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专业,但它却有着相当蓬勃的朝气。该专业系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其所属教学团队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为了适应现代汽车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近几年来,本专业积极筹措并运作“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已初见成效。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采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时,需要合理安排企业教学时间和学校教学时间,将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穿插在整个人才培养的工程中,图1为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总体安排。

图1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总体安排

近几年,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在常发集团、黄海客车等企业及常州的汽修厂、武进汽车城的4S店进行“工学交替”实习,并不断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拓展“工学交替”实习企业的种类和数量,对“工学交替”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此模式遵循了高职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实施过程中,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专业课程采用贴近企业实际的施工现场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岗位相结合,学中干,干中学,边讲边练,突出了学生顶岗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重构了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密切了校企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顶岗”能力,实现了“零距离”上岗。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围绕如何完成具体的任务而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可以用图2表示:

图2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图具体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时,把教学分为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段。在实践教学这个阶段中,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然后自然地过渡到理论教学阶段。首先,把要学的“知识技能”放在任务中,以任务为“诱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其次,解决任务前要使用一些必需的知识技能,学生使用这些技能来完成任务;最后,面对圆满的任务结果,自然要想一想为什么,明白了为什么,理论教学也基本完成了。这是一个先明确要学的知识技能,再掌握所需理论的一个“探究性”学习过程,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过程。

该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中采用时,以《汽车空调实习》课程的教学为例,实习教师设计的工作任务为:一台桑塔纳3000轿车,由于年代长久,空调系统问题较多,经检查后,需要全面检修和保养。学生从工作任务中分析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同时制定工作计划,确定报告方式,成立工作小组,制定相应的工作规程。学生在小组内协作完成工作计划中涉及的工作任务,并进行记录。工作任务完成后需要写出工作报告,检查空调系统中的问题是否解决,故障是否清除。最后,指导教师进行知识的拓展讲解,主要介绍其他空调系统类型及今后空调系统的发展方向。

四、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是指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理论基础指导下,遵循“做中学”教学原则,以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学生、项目及教学媒体这四个教学系统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图3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示意图

此模式中,学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第一步的工作是项目的选择。对于汽车检修与维修专业而言,进行“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这一内容的讲授时,针对某一特定车型,打开点火开关,发动机不能起动;第二步的工作是查阅该车型相关资料,根据故障诊断过程中先查油路、再查点火、最后测电路的总体思路拟定总项目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案;第三步的工作是分解项目并制定各子项相应的工作计划。例如,油路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分别检查油箱、油泵、供油管路、喷油器等;第四步是根据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情况进行项目总结,并撰写项目报告。在项目完成的每个步骤中,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采用“发现问题文献查阅与思考拟订解决办法尝试解决办法”四步循环法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与项目组指导教师讨论,指导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引导项目组自主解决出现的问题。图3给出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实施过程示意图。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对汽车检修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使用,使得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会”与“会学”,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团体合作精神。

五、顶岗实习教学模式

顶岗实习教学模式不同于其他教学模式的地方,在于学生被置于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挡一面,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职业能力锻炼起了很大作用。我系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年,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岗位特点,熟悉企业环境,认同企业文化,获取就业信息;有利于学校了解企业用人要求,实施“无间隙”教育教学。

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顶岗实习的教学目的,同时进行全新的教学设计;其次,要根据社会需要科学合理的设置顶岗实习内容;第三,要把握好校外顶岗实习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工作流程。这当中,在顶岗实习开始时,使学生清楚了解顶岗实习内容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难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顶岗实习内容的安排情况,具体包括新员工培训、汽车维修工实习、汽车维修电工实习、汽车检测实习、汽车维修前台接待实习、汽车美容维修工实习、汽车维修材料仓管实习、汽车保险与理赔实习、汽车维修班组长管理实习。主要使学生了解企业历史与现状,学习企业规章制度和岗位的职责;熟悉发动机和底盘维修的常用工具、量具和设备,零件检验方法、汽车总成装配、大修竣工验收标准、维修作业的工艺过程、常见故障的诊断和处理等;熟悉汽车电气设备的线路,汽车音响、空调和防盗装置升级、安装及检修方法;学会汽车检测设备和仪器的正确使用、检测项目并对检测结果分析;了解汽车维修前台接待的程序,与客户进行沟通与谈判,掌握汽车的外观检验与判断汽车的维修项目,掌握汽车维修前台与维修车间衔接流程,做好售后跟踪服务;掌握汽车美容的项目,常用汽车美容护理用品的性能和特点,各个汽车美容项目的工艺规程以及常用汽车护理设备的使用;掌握仓库的管理程序、配件的进出货与登记检验;掌握车辆保险的承保实务及理赔程序与方法,学习汽车消费贷款及信用保险实务和车辆置换的相关业务等;了解汽车维修企业管理模式,掌握所在车间与班组的工作流程,学习车间与班组的生产管理、技术质量管理、配件管理的方法。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参考实行“三导师”制,即专业导师、职业导师和企业导师。专业导师负责下达顶岗实习任务书,解答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完成实习报告,对学生的实习成绩进行评定,并负责与企业导师沟通与联系;职业导师由辅导员或班主任担任,对学生在实习期间和就业过程中进行思想指导和职业指导,负责维持实习纪律、生活、安全等;企业导师由学生实习单位主管或技术骨干担任,负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日常工作与学习,对学生在工作和技术上进行指导。

通过顶岗实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汽车检测与维修企业的组织及整体运作模式,掌握运用汽车检测与维修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从事汽车行业单位的业务管理、技术服务的能力,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团队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适应汽车行业需要的汽车检测与维修生产第一线高技能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检修专业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汽车检测与维修 项目式教学法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202-01

目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扩招,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中最受人瞩目的问题。与此同时,与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同时出现的还有“技工荒”,即市场对于高等技工的缺口极大,急需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技工。为此,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都在积极探索职业技能教育改革途径。本文主要研究项目式教学法对于当前高职高专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育的意义。

一、项目式教学法的含义及内容

项目式教学法指的是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来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作项目,是当前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型教学法。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关于建构主义学习观中指出,知识的主要来源并不是教师与书本,而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借助老师同学等周围人群的帮助,依靠必备的学习资料,进行完整的建构而获得。项目式教学法就是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而衍生的一种教学方式,即让学生通过建构完整的项目来完成对理论与实践操作掌握的一种方式。

项目式教学法从目前的三大热门教学法(探究学习、任务驱动学习以及案例学习)中提取精华部分,将其优势融会一体,在让学生学习理解教材的条件下,将知识落实到独立完整的教学项目中,以项目进程为教学主线,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从而进行模拟演练。

二、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高专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应用

(一)制定项目规划

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高专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施之初,首先需要制定一个完整的项目规划,其中包括项目计划与工作计划。项目计划制定范围较广,不仅仅局限在专业性项目之中,也可以选择实际生活中汽车检测与维修的情景,还可以选择其中某项任务。在选定目标之后,就需要对其进行设计整合,通过一些改造和简化,将其制定成既符合学生目前知识储备程度又具有教学意义,同时也不能脱离实际生产中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教学任务中需要学生具备的知识、能力等各项元素都融会到项目中去,从而保证项目实施之后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再次,需要制定完备的工作计划,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本身的知识学习状况进行项目背景导入,而后对学生进行分组,不同小组之间要依据每名学生独特的兴趣、知识、能力等各方面元素进行分工协作,并且选出该项目实施的负责人。由每组项目负责人带领组员制定工作计划书、任务书等,经过教师认可便可实施。

(二)组织实施

项目式教学法的实施需要各组成员按照既定的计划实施方案逐步实施,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小组之间也需要交流沟通,触类旁通。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们肯定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新问题,新情况,这就需要教师适时予以解答。在项目式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对于每一个阶段的成果都需要总结交流,汲取经验,在不断交流过程中才能够不断完善阶段成果。在空调系统维修方案确定之后,运用项目式教学法将学生分组,每组5人左右,选出小组负责人,按照维修5S标准进行防护,做好维修前的准备工作,然后根据空调系统知识进行维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指导者与教育者的作用,确保项目实施进度以及时间安排,对于学生项目中的表现予以记录点评,做好评估总结的准备。

(三)评估总结

整个项目完成之后,对项目过程成果进行评估和总结是尤为重要的。教师可以采取各小组学生展示成果的方式进行评估,在展示过程中,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成果解答问题,并且可以进一步向教师提出提高改善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探索精神。展示过后,教师需要对学生在项目式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成果进行概括评价,并且指导学生回顾总结,联系理论知识,从而深化学生对于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知识的认识。

三、结语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高专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中有着非常好的应用效果,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协作意识,另一方面还会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实施项目,将理论真正落实到实践当中。项目式教学法将传统的教师主体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主体,在实践中融会理论,促进了高职高专的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