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范文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范文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逻辑起点; 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起点论

会计理论体系又称会计理论结构,是指由各种相对独立且具有自身作用的会计理论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在会计理论研究中,逻辑起点是一个必须探讨的现实问题,逻辑起点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在严密性,以及它对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

为了明确会计理论研究的总体目标与总体思路;为了增强会计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严密性;为了提高会计理论研究的效率与水平,正确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十分必要。纵观中西方会计理论,关于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观点主要有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目标起点论和会计环境起点论五种。

一、几种观点的比较

(一)会计假设起点论

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为了进行会计实践而对会计环境中的某些事物和现象所做的合理推断。这种观点认为,面对变化不定的会计环境,会计假设是基于客观环境推理而得到的最本质的东西,它着眼于会计活动的环境和前提条件,是现代会计存在的基础。WWw.133229.Com但是,会计假设只能来自于会计所处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而社会经济十分复杂,会计假设的形成及层次都将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因素的制约。就目前环境变化看,公认的四项会计基本假设都受到了挑战。由此可见,以会计假设作为逻辑起点是行不通的,是脱离实际的。

(二)会计环境起点论

这种观点认为,环境决定一切,任何会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客观环境密切相关,会计的历史发展始终受环境的影响与支配,会计环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以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研究的起点,可以构建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可以揭示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会计本质、对象、假设、目标,最终统一在特定的会计环境条件下,会计理论体系结构:会计环境——会计本质——会计目标、假设、对象——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实务。但是,传统观点认为环境属于外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因此环境只能影响而不能决定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

(三)会计目标起点论

会计目标是会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会计目标论认为:会计作为一个人为的系统必须首先确立目标。没有目标,系统就不能存在。但是,目标具有主观性,缺乏可靠的客观依据。以会计目标为起点,不免以需求为导向,一定程度上会忽视会计的实践。

(四)会计本质起点论

会计本质反映了会计的内在规律,是会计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重要的标志。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我国当时的历史环境比较特殊,会计理论研究工作一般都是从会计的本质入手,推及会计职能,再及会计目标,依次推出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程序,推定会计方法,最终得出会计报告。但是,如何由会计实践来检验会计本质的真实性?有人认为以会计本质为起点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缺乏会计实践的支持,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五)会计对象起点论

会计对象起点论以社会经济活动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对象,摆脱了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弊端,体现了会计是工具的传统观念。但是,会计是一种主观反映客观的活动,过多地注重会计的客观性,显得被动,不利于提升会计理论的层次性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我国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

任何一种起点论都有其固有的缺陷,通过查阅各种起点论的资料,笔者认为,未来我国应以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起点。

(一)什么是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是指存在于会计系统外部的,决定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影响着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模式、会计实务,包括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客观情况。不管论述的观点有多少种,都可以从中看到人们非常重视环境对会计的影响,认为会计环境决定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并且把会计环境作为研究会计问题的起点。

(二)会计环境起点论的优势分析

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都离不开环境,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在环境的作用下进行的,会计也不例外。尽管会计环境起点论自身存在缺陷,但是会计环境涵盖了影响会计理论的诸多因素,将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应是会计界加强会计理论建设、建立完整科学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关键。

将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有以下优势:

1.会计环境具有可知性、初始性。葛家澍教授将会计环境分为历史、经济、文化和制度四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是人们可以认知的。会计环境独立于会计假设、会计目标而存在,具有初始性。将会计环境作为逻辑起点不会受到其它理论要素的制约,从而建立逻辑严密的会计理论体系。

2.从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历史分析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还是会计目标起点论,人们对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始终没有离开会计环境这一客观背景。会计环境是衡量会计理论是否先进科学的基本标准,脱离会计环境而孤立地研究会计理论,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脱离实际,从而成为“空想”。

3.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转换,即从会计假设起点论过渡到会计目标论,从会计目标论向会计环境起点论转变,是社会、政治、经济与法律及会计实践发展的产物,会计环境具有相对稳定性,因而这种转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4.将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有利于会计理论前后一贯性和逻辑上的一致性。因为考虑了会计环境的因素,减少了理论的不确定性,研究的结果更为稳定,也更符合人们对“会计内涵”的界定。

5.会计环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会计环境决定会计的目标,从而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一步影响着会计程序与方法。因此,会计本质、职能与会计目标最终统一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会计环境中。由此可见,会计环境包含了会计实践的全部内容和孕育着会计理论要素的全部“胚胎”。由此出发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可以揭示会计理论发展过程的全部因素和客观规律,从而是全面的、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

(三)会计环境起点论更适合我国国情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发表了大量文章来探讨会计理论逻辑起点问题,研究结果有一种共同的取向,与西方会计界的“主流观点”趋向基本一致,认定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然而,由于与国外会计环境的差别较大,美国社会经济和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市场监管严格,税制完善且征管手段强硬,注册会计师职业得以充分发展且有着严谨的自律机制,资讯系统完善且高效。相比之下,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尚处于发展之中,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建立,但是尚需进行调整和完善,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市场监管手段和税收征管及税制的完善尚待时日,审计环境和注册会计师自律不够乐观,资讯条件不够理想,所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应当以我国会计所处的环境为基础,以会计环境为逻辑起点。

从会计环境研究基础上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具体内容,能够充分适应环境要求,进而指导建立切实可行的会计准则。会计环境理论的研究,首先应把重点放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的环境上,研究这个前提下的会计理论与方法,然后再探讨它们如何结合我国的社会、文化及经济条件进行具体应用。以这样的环境观出发来研究,我国会计理论建设才能起点更高,视野更广。

三、展望

从目前来看,以会计环境作为逻辑起点构建会计理论比较合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理论体系的演变,该观点能否延续?也许会计的定义会给我们以启示。美国《现代会计手册》在序言第一句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它旨在向利害攸关的各个方面传输一家企业或其他个体的富有意义的经济信息。”2005年cpa教材也在开篇第一句就指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这些观点能否完整、准确地涵盖会计的范畴,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寻。相信随着人们对会计理解的不断深入,会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研究将进入更高层次。

【参考文献】

[1] 宋英慧.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j].税务与经济,2001,(03).

[2] 王勤.从会计对象的历史沿革看会计理论体系研究的逻辑起点[j].市场论坛,2006,(04).

[3] 李小兰.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探析[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

[4] 李映照,陈妮娜.关于会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问题的研究[j].财会通讯,2005,(08).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逻辑起点; 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起点论

会计理论体系又称会计理论结构,是指由各种相对独立且具有自身作用的会计理论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在会计理论研究中,逻辑起点是一个必须探讨的现实问题,逻辑起点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在严密性,以及它对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

为了明确会计理论研究的总体目标与总体思路;为了增强会计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严密性;为了提高会计理论研究的效率与水平,正确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十分必要。纵观中西方会计理论,关于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观点主要有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目标起点论和会计环境起点论五种。

一、几种观点的比较

(一)会计假设起点论

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为了进行会计实践而对会计环境中的某些事物和现象所做的合理推断。这种观点认为,面对变化不定的会计环境,会计假设是基于客观环境推理而得到的最本质的东西,它着眼于会计活动的环境和前提条件,是现代会计存在的基础。但是,会计假设只能来自于会计所处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而社会经济十分复杂,会计假设的形成及层次都将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因素的制约。就目前环境变化看,公认的四项会计基本假设都受到了挑战。由此可见,以会计假设作为逻辑起点是行不通的,是脱离实际的。

(二)会计环境起点论

这种观点认为,环境决定一切,任何会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客观环境密切相关,会计的历史发展始终受环境的影响与支配,会计环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以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研究的起点,可以构建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可以揭示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会计本质、对象、假设、目标,最终统一在特定的会计环境条件下,会计理论体系结构:会计环境——会计本质——会计目标、假设、对象——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实务。但是,传统观点认为环境属于外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因此环境只能影响而不能决定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

(三)会计目标起点论

会计目标是会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会计目标论认为:会计作为一个人为的系统必须首先确立目标。没有目标,系统就不能存在。但是,目标具有主观性,缺乏可靠的客观依据。以会计目标为起点,不免以需求为导向,一定程度上会忽视会计的实践。

(四)会计本质起点论

会计本质反映了会计的内在规律,是会计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重要的标志。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我国当时的历史环境比较特殊,会计理论研究工作一般都是从会计的本质入手,推及会计职能,再及会计目标,依次推出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程序,推定会计方法,最终得出会计报告。但是,如何由会计实践来检验会计本质的真实性?有人认为以会计本质为起点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缺乏会计实践的支持,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五)会计对象起点论

会计对象起点论以社会经济活动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对象,摆脱了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弊端,体现了会计是工具的传统观念。但是,会计是一种主观反映客观的活动,过多地注重会计的客观性,显得被动,不利于提升会计理论的层次性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我国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

任何一种起点论都有其固有的缺陷,通过查阅各种起点论的资料,笔者认为,未来我国应以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起点。

(一)什么是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是指存在于会计系统外部的,决定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影响着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模式、会计实务,包括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客观情况。不管论述的观点有多少种,都可以从中看到人们非常重视环境对会计的影响,认为会计环境决定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并且把会计环境作为研究会计问题的起点。

(二)会计环境起点论的优势分析

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都离不开环境,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在环境的作用下进行的,会计也不例外。尽管会计环境起点论自身存在缺陷,但是会计环境涵盖了影响会计理论的诸多因素,将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应是会计界加强会计理论建设、建立完整科学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关键。

将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有以下优势:

1.会计环境具有可知性、初始性。葛家澍教授将会计环境分为历史、经济、文化和制度四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是人们可以认知的。会计环境独立于会计假设、会计目标而存在,具有初始性。将会计环境作为逻辑起点不会受到其它理论要素的制约,从而建立逻辑严密的会计理论体系。

2.从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历史分析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还是会计目标起点论,人们对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始终没有离开会计环境这一客观背景。会计环境是衡量会计理论是否先进科学的基本标准,脱离会计环境而孤立地研究会计理论,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脱离实际,从而成为“空想”。

3.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转换,即从会计假设起点论过渡到会计目标论,从会计目标论向会计环境起点论转变,是社会、政治、经济与法律及会计实践发展的产物,会计环境具有相对稳定性,因而这种转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4.将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有利于会计理论前后一贯性和逻辑上的一致性。因为考虑了会计环境的因素,减少了理论的不确定性,研究的结果更为稳定,也更符合人们对“会计内涵”的界定。

5.会计环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会计环境决定会计的目标,从而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一步影响着会计程序与方法。因此,会计本质、职能与会计目标最终统一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会计环境中。由此可见,会计环境包含了会计实践的全部内容和孕育着会计理论要素的全部“胚胎”。由此出发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可以揭示会计理论发展过程的全部因素和客观规律,从而是全面的、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

(三)会计环境起点论更适合我国国情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发表了大量文章来探讨会计理论逻辑起点问题,研究结果有一种共同的取向,与西方会计界的“主流观点”趋向基本一致,认定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然而,由于与国外会计环境的差别较大,美国社会经济和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市场监管严格,税制完善且征管手段强硬,注册会计师职业得以充分发展且有着严谨的自律机制,资讯系统完善且高效。相比之下,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尚处于发展之中,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建立,但是尚需进行调整和完善,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市场监管手段和税收征管及税制的完善尚待时日,审计环境和注册会计师自律不够乐观,资讯条件不够理想,所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应当以我国会计所处的环境为基础,以会计环境为逻辑起点。

从会计环境研究基础上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具体内容,能够充分适应环境要求,进而指导建立切实可行的会计准则。会计环境理论的研究,首先应把重点放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的环境上,研究这个前提下的会计理论与方法,然后再探讨它们如何结合我国的社会、文化及经济条件进行具体应用。以这样的环境观出发来研究,我国会计理论建设才能起点更高,视野更广。

三、展望

从目前来看,以会计环境作为逻辑起点构建会计理论比较合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理论体系的演变,该观点能否延续?也许会计的定义会给我们以启示。美国《现代会计手册》在序言第一句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它旨在向利害攸关的各个方面传输一家企业或其他个体的富有意义的经济信息。”2005年cpa教材也在开篇第一句就指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这些观点能否完整、准确地涵盖会计的范畴,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寻。相信随着人们对会计理解的不断深入,会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研究将进入更高层次。

【参考文献】

[1] 宋英慧.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j].税务与经济,2001,(03).

[2] 王勤.从会计对象的历史沿革看会计理论体系研究的逻辑起点[j].市场论坛,2006,(04).

[3] 李小兰.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探析[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

[4] 李映照,陈妮娜.关于会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问题的研究[j].财会通讯,2005,(08).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逻辑起点;会计环境;会计环境起点论

会计理论体系又称会计理论结构,是指由各种相对独立且具有自身作用的会计理论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在会计理论研究中,逻辑起点是一个必须探讨的现实问题,逻辑起点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在严密性,以及它对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

为了明确会计理论研究的总体目标与总体思路;为了增强会计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严密性;为了提高会计理论研究的效率与水平,正确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十分必要。纵观中西方会计理论,关于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观点主要有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目标起点论和会计环境起点论五种。

一、几种观点的比较

(一)会计假设起点论

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为了进行会计实践而对会计环境中的某些事物和现象所做的合理推断。这种观点认为,面对变化不定的会计环境,会计假设是基于客观环境推理而得到的最本质的东西,它着眼于会计活动的环境和前提条件,是现代会计存在的基础。但是,会计假设只能来自于会计所处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而社会经济十分复杂,会计假设的形成及层次都将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因素的制约。就目前环境变化看,公认的四项会计基本假设都受到了挑战。由此可见,以会计假设作为逻辑起点是行不通的,是脱离实际的。

(二)会计环境起点论

这种观点认为,环境决定一切,任何会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客观环境密切相关,会计的历史发展始终受环境的影响与支配,会计环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以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研究的起点,可以构建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可以揭示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会计本质、对象、假设、目标,最终统一在特定的会计环境条件下,会计理论体系结构:会计环境——会计本质——会计目标、假设、对象——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实务。但是,传统观点认为环境属于外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因此环境只能影响而不能决定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

(三)会计目标起点论

会计目标是会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会计目标论认为:会计作为一个人为的系统必须首先确立目标。没有目标,系统就不能存在。但是,目标具有主观性,缺乏可靠的客观依据。以会计目标为起点,不免以需求为导向,一定程度上会忽视会计的实践。

(四)会计本质起点论

会计本质反映了会计的内在规律,是会计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重要的标志。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我国当时的历史环境比较特殊,会计理论研究工作一般都是从会计的本质入手,推及会计职能,再及会计目标,依次推出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程序,推定会计方法,最终得出会计报告。但是,如何由会计实践来检验会计本质的真实性?有人认为以会计本质为起点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缺乏会计实践的支持,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五)会计对象起点论

会计对象起点论以社会经济活动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对象,摆脱了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弊端,体现了会计是工具的传统观念。但是,会计是一种主观反映客观的活动,过多地注重会计的客观性,显得被动,不利于提升会计理论的层次性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我国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

任何一种起点论都有其固有的缺陷,通过查阅各种起点论的资料,笔者认为,未来我国应以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起点。

(一)什么是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是指存在于会计系统外部的,决定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影响着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模式、会计实务,包括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客观情况。不管论述的观点有多少种,都可以从中看到人们非常重视环境对会计的影响,认为会计环境决定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并且把会计环境作为研究会计问题的起点。(二)会计环境起点论的优势分析

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都离不开环境,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在环境的作用下进行的,会计也不例外。尽管会计环境起点论自身存在缺陷,但是会计环境涵盖了影响会计理论的诸多因素,将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应是会计界加强会计理论建设、建立完整科学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关键。

将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有以下优势:

1.会计环境具有可知性、初始性。葛家澍教授将会计环境分为历史、经济、文化和制度四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是人们可以认知的。会计环境独立于会计假设、会计目标而存在,具有初始性。将会计环境作为逻辑起点不会受到其它理论要素的制约,从而建立逻辑严密的会计理论体系。

2.从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历史分析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还是会计目标起点论,人们对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始终没有离开会计环境这一客观背景。会计环境是衡量会计理论是否先进科学的基本标准,脱离会计环境而孤立地研究会计理论,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脱离实际,从而成为“空想”。

3.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转换,即从会计假设起点论过渡到会计目标论,从会计目标论向会计环境起点论转变,是社会、政治、经济与法律及会计实践发展的产物,会计环境具有相对稳定性,因而这种转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4.将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有利于会计理论前后一贯性和逻辑上的一致性。因为考虑了会计环境的因素,减少了理论的不确定性,研究的结果更为稳定,也更符合人们对“会计内涵”的界定。

5.会计环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会计环境决定会计的目标,从而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一步影响着会计程序与方法。因此,会计本质、职能与会计目标最终统一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会计环境中。由此可见,会计环境包含了会计实践的全部内容和孕育着会计理论要素的全部“胚胎”。由此出发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可以揭示会计理论发展过程的全部因素和客观规律,从而是全面的、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

(三)会计环境起点论更适合我国国情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发表了大量文章来探讨会计理论逻辑起点问题,研究结果有一种共同的取向,与西方会计界的“主流观点”趋向基本一致,认定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然而,由于与国外会计环境的差别较大,美国社会经济和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市场监管严格,税制完善且征管手段强硬,注册会计师职业得以充分发展且有着严谨的自律机制,资讯系统完善且高效。相比之下,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尚处于发展之中,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建立,但是尚需进行调整和完善,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市场监管手段和税收征管及税制的完善尚待时日,审计环境和注册会计师自律不够乐观,资讯条件不够理想,所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应当以我国会计所处的环境为基础,以会计环境为逻辑起点。

从会计环境研究基础上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具体内容,能够充分适应环境要求,进而指导建立切实可行的会计准则。会计环境理论的研究,首先应把重点放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的环境上,研究这个前提下的会计理论与方法,然后再探讨它们如何结合我国的社会、文化及经济条件进行具体应用。以这样的环境观出发来研究,我国会计理论建设才能起点更高,视野更广。

三、展望

从目前来看,以会计环境作为逻辑起点构建会计理论比较合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理论体系的演变,该观点能否延续?也许会计的定义会给我们以启示。美国《现代会计手册》在序言第一句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它旨在向利害攸关的各个方面传输一家企业或其他个体的富有意义的经济信息。”2005年CPA教材也在开篇第一句就指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这些观点能否完整、准确地涵盖会计的范畴,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寻。相信随着人们对会计理解的不断深入,会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研究将进入更高层次。

【参考文献】

[1]宋英慧.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J].税务与经济,2001,(03).

[2]王勤.从会计对象的历史沿革看会计理论体系研究的逻辑起点[J].市场论坛,2006,(04).

[3]李小兰.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探析[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

[4]李映照,陈妮娜.关于会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问题的研究[J].财会通讯,2005,(08).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范文第4篇

一、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的作用

世界知名的会计学家郭道扬教授在其著名的《会计环境论》一文中对会计环境作了精辟的定义:“所谓会计环境是指与会计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决定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法制,以及会计工作发展水平的客观历史条件及特殊情况”。会计环境分为会计外部环境和会计内部环境,本文讲的主要是会计外环境。许多学者对会计外环境影响要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美国管理学者法默和里奇曼概括为“教育文化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和法律要素”四要素;我国会计学者毛伯林教授和赵德武教授认为,影响会计环境的要素有,“自然要素、社会环境要素、法律和政治要素、经济要素和科学技术要素”等五要素;陆正飞认为,会计环境要素可以划分为社会环境要素、自然和技术环境要素、经济环境要素;中国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教授提出了四要素:政治经济环境、法律制度环境、教育发展水平和文化环境;曲晓辉论证了三要素:政治和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教育和文化环境。从以上分类中可以看出,尽管人们对会计环境的分类不尽相同,但其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政治环境和教育文化环境,而差异仅仅表现在表达方式和划分的粗细程度上。下面就从这几方面谈谈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的作用:

1、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政策的稳定和持续,对会计理论的形成及实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经济管理体制的每一次改革和深化都影响着国家和企业之间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最终会体现在会计理论及会计行为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会计理论体系的要求也不同。查特菲尔德在《会计思想史》中指出:“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也就是说,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2、法律要素的影响。法律对会计的影响是深远的。普通法系国家,法律间接对会计施加影响,但不论是证券法还是证券交易都没有对会计实务做出明确的规定。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注重会计惯例。大陆法系国家,会计受到政府严格管制,会计程序和会计原则,一般都体现在法律和法规之中,会计准则一般以法律形式颁布,具有强制性和统一性。我国法律体系可归入欧洲的大陆法系。为保证会计系统发挥作用,首先应建立一套与社会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完备法律体系。

3、政治要素的影响。国家由于其特殊的权力地位,它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来干预经济活动并使一切会计系统对之做出反应,它对会计制度及实施影响显而易见。从历史角度来分析,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变革必然要求会计系统做出相应的发展和变革,一国的政策措施也对会计理论体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国家要求会计系统信息的真实完整性、可比性和相关性,会计体系统一化、标准化,以有利于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提供信息资料。在我国,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是会计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我国会计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4、教育文化要素的影响。教育文化要素对会计的影响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文化水平及受教育程度对会计的影响。我国在财务整合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质量方面较西方发达国家慢和差,主要是受企业经济条件和会计人员素质的制约,造成了会计整合信息滞后于市场变化和经营决策的需要,从而降低了会计整合信息的实用性和经济价值。另外,只有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才能胜任现代财会工作。因此,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会计从业人才的质量,从而影响会计系统功能的发挥。

综上可知,会计环境涵盖了影响会计理论的诸多因素,会计环境对会计系统的重要性,任何人都无法否认,会计之所以能从“结绳记事”发展成为国际商业语言,正是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自我变革的结果。所以将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应是会计界加强会计理论建设、建立完整科学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关键。会计环境起点论认为,会计的历史发展始终受到会计环境的影响与支配,会计环境不仅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必经之地及深入发展研究的依据,而且是探明会计原理、本质及规律的出发点。会计环境不仅在会计产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根本性的作用,它还决定会计本质、会计假设、会计对象和会计目标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二、会计环境对会计假设、本质、对象和目标的作用

会计假设是基于会计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而提出的。因此,可以说会计假设是会计理论与会计环境相连的交界点,同它所依存的会计环境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政治法律体制的不断完善,网上实体、电子货币、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以及无形资产地位的越来越重要等都使得原有会计假设面对很大的挑战,新的会计假设的内涵应做必要的延伸。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需要也日益迫切。出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需要,我国财政部刚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总则中将权责发生制归为会计假设是合理的。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范文第5篇

在绿色会计方面的奠基之作是Gray教授于1993年出版的《会计的绿色化:兴盛后期的职业》,由此正式提出了绿色会计的概念,也为后来环境会计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还有迪特(Ditz)、伦格纳森(J. Ranganthan)与R.D.伯恩克斯(R.D.Banks)三人合著的《绿色账户:公司环境会计的案例研究》。生态会计生态会计是环境会计在传统会计之外的发展,可分为内部生态会计、外部生态会计和其他生态会计。Stefan Schaltegger and Roger Burritt的《当代环境会计:问题概念与实务》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完整、系统的微观环境会计框架,并将微观环境会计分为环境差别会计和生态会计两大类,从而将环境会计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和分类,认为环境会计有微观和宏观层面之分,并正式提出生态会计这一会计学分支。环境会计概念、框架、研究内容与计量等方面的研究关于环境会计概念和框架的研究有:1976年Ullmann提出的公司环境会计系统(CEAS),一个完整的环境模型,该系统以资产负债表的形式反映与环境有关的投入和产出,完全采用非货币计量手段,是较早的关于环境会计系统方面的研究;同年,Estes也建立了一个环境模型(Vllmamn,1976),以社会影响报告的形式来反映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组织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会计研究内容方面:Bebbington教授于1993年出版的环境会计一书中研究了环境管理与现行会计的结合等问题,奠定了环境会计研究的基础(Gray,1993),该书详细介绍了环境会计的内容,认为环境会计应当设计财务系统、信息系统、控制系统的新形式,从而消减传统会计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环境会计计量分配问题:Gwynne Rogers和Jan Kristof(2003)以Pitney Bowes公司为对象,研究了环境成本与产品成本的关系以及把环境成本归属到产品成本的分配方法等问题。

二、我国环境会计文献评述

从我国关于环境会计的现有文献分析,我国对环境会计的介绍与认识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步落后于国外研究近20年。环境会计在发展之初并未受到会计学界的重视,直到90年代,随着我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以及社会公众环境意识的进一步觉醒,环境会计研究才日益活跃。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揭开了我国环境会计理论研究的序幕。从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围绕环境会计问题进行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结构 环境会计理论结构是制定环境会计准则的基础,是环境会计实务工作者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有关环境污染、环境治理、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依据。有关我国环境会计基本理论的探讨是环境会计研究的一大热点,这方面的文献也比较多:认为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结构应由基本目标、核算对象和基本要素、基本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基本假设和基本原则、具体准则等五个层次构成;探讨了环境会计的概念及目标、环境会计假设、环境会计对象、环境会计原则、环境会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等都对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做出了探讨。归纳其观点,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结构包括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环境会计的目标、假设和基本原则、要素确认与计量、环境信息的披露等部分。具体来看,有关环境会计目标的研究如杨雄胜提出的“人类发展面临三大问题,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球的金融风险和严重而普遍的经济腐败,环境会计则以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遏制经济腐败为目标”;环境会计要素方面如环境资产、环境效益、环境费用构成的“三要素论”观点和由环境支出、环境收益、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构成的“四要素论”观点等;环境会计假设方面,认为“由于环境会计反映的是企业对环境的影响,是企业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因此要在继承传统会计假设的基础上,结合社会责任会计假设、人力资源会计假设的特点研究环境会计假设,因此环境会计假设应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多种计量单位并存假设以及资源与环境财富假设”等。

(二)环境会计的计量 环境会计计量不同于传统财务会计计量,应针对不同环境因子的特殊性,选择合理的计量方法,尤其是有相当部分的环境因子为非市场物品或服务,不能以市场价格测算其价值,计量难度大,所以进行环境资源评价和计量方法的深入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认为环境会计计量是将环境会计的各要素按照一定方法折算为货币,并以劳动价值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计量方法有机会成本法、影子价格法和模糊数学法;、认为环境会计计量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和替代性市场法,其中又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将直接市场法分为市场价值或生产率法、人力资本或收入损失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或重置成本法等四类;认为环境会计计量是指将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确认后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而计算确定其金额的过程。笔者认为,环境会计的计量确认是难点,如何确定特定环境的货币金额,各种计量方法都有其特点,环境会计在计量特定环境价值时,应根据计量目的、可获信息的充分性及可靠性和成本、效益原则来选择具体方法,也可采用非货币计量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结合环境会计计量对象的特点,借鉴环境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数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环境会计计量方法研究的趋势。

(三)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 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在我国比较丰富,研究角度也呈现多样化,如从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入手,深入剖析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经营成果等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框架及其可能的模式;、从我国上市公司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会计信息披露入手,分析了上海证券市场中部分强污染行业的有关情况,结合相关法规的要求,揭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如信息披露不全面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资金投向污染严重的企业,投资者在不了解企业环保真相的情况下,承担着上市公司因不符合环保要求而倒闭、被取缔或被责令停产所带来的投资风险等;认为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应当采用定量总结与定性描述相结合、价值量基础与自然量基础相结合、环境的财务影响报告与非财务影响报告相结合。有关环境信息披露方式的设计,是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之一,研究成果丰富,归纳起来,我国学者普遍赞同的环境会计披露模式有两种类型,即补充环境会计报告和独立环境会计报告。前者是指在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上,通过将有关财务影响直接列入现有报表的有关项目之中,增加会计科目、会计报表、补充资料和报告内容的方式报告企业环境信息,它主要运用环境会计报表及其附注进行以价值量为基础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后者是指设立单独的环境会计报表和独立的环境报告来披露企业环境信息,它对以自然量为基础的环境信息综合采用文字、图表进行单独披露。但究竟采取哪种报告模式比较合适,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我国环境会计发展前景展望

国外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已经相对完善,并逐渐对环境会计体系进行细分和形成规范的研究体系,而我国的环境会计研究还停留在体系内部细节问题的探讨上,并未上升到整体理论的高度,同时缺乏原创性的观点和结合我国国情与实际的研究。结合我国特有的转型经济制度环境和国际对环境问题的反思热潮,笔者认为时代已经赋予了我国会计学者做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的机遇。但同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若仅仅停留在模仿西方已有的文献上进行研究,将缺乏有价值的理论性创新,也无法触及到我国环境会计问题的关键。要想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发展我国的环境会计的深层次研究,还需要深入探讨和挖掘环境会计与我国现阶段转型经济固有特征的契合点,以及结合国际环境问题的背景,以寻求中国式原创性的研究范式。因此,我国的环境会计研究应该另辟蹊径,探索与我国国情相适应,与国际环境问题接轨的环境会计研究领域。具体有以下方面值得关注:

(一)顺应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趋势 我国的环境会计研究应建立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并充分吸收环境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发展经济学、现代经济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实现多学科内容的交叉和融合,从而体现现代会计科学过程所呈现的交叉、渗透与融和的趋势。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切入点,是把握会计理论整体结构的关键,然而逻辑起点这个话题一直以来都是会计研究与争论的热点。在逻辑起点研究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观点,但这些观点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不足。本文提出将会计本质和会计环境相结合作为逻辑起点的理由及会计本质和会计环境相结合作为逻辑起点的会计理论体系。

关键词 会计理论 逻辑起点 会计环境 会计本质

逻辑起点会计研究起点是进行会计研究的切入点,是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之中,而现阶段会计理论逻辑起点应该以会计本质与会计环境相结合构成。

一、会计研究起点理论简述

(一)会计假设起点论

应该看到,会计假设源于客观环境,客观环境是复杂的、多变的,而如何形成会计的假设,形成多少假设以及假设有多少层次又参与了人的主观因素于其中,是不确定的,以会计假设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双重制约。

(二)会计本质起点论

会计本质起点论认为,会计本质是确定和解释其他会计概念的依据。但由于会计本质是一个纯粹的理论概念,不能反映出会计内在理论和会计外部环境的联系,也就不能成为会计理论系统的向导和沟通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三)会计环境起点论

这种观点认为,会计的历史发展始终受环境的影响与支配,会计环境不仅是会计研究的必经之地及深入展开研究之依据,更是探明会计原理、本质及规律的出发点。但是,环境毕竟是外部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它只能起到影响而不是决定的作用。

二、会计本质和会计环境相结合作为逻辑起点的理由

研究理论问题就必须从研究本质问题着手,对会计的认识是形成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点。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会计研究最本源的、可以对整个逻辑体系进行推理和论证的出发点。不管会计活动如何变化,都是依据会计的本质进行的,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必须要切合会计的本质。在实践中产生的会计概念,反映的是会计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因此研究会计理论体系必须抓住会计的本质,围绕会计本质进行会计理论体系的建设。

但是会计的存在和发展总是以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作为前提条件的,会计本质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应充分考虑环境变化的需求,在研究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时会计环境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会计环境影响了企业的本质、目标、对象及职能,但环境毕竟是外部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如果仅仅把会计环境作为逻辑起点会不能保证会计理论体系自身的独立性和逻辑性,更无法将会计理论和其他理论体系区分开来,因此,单独的把会计本质或者是会计环境作为逻辑起点都是不合适的,应该将会计本质和会计环境相结合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的,会计概念亦是如此,只有在不断变化的会计环境中确定不同阶段的会计本质,才能体现实践的要求,以更好的指导实践。但是在会计环境中确立会计理论体系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能偏离会计活动的本质,会计本质是开展其他的活动的标尺,会计本质决定了会计职能,所以强调把会计本质和会计本质结合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体系。

三、以会计本质和会计环境相结合为逻辑起点的会计理论体系

以会计本质和会计环境相结合为逻辑起点将动态和静态相结合,为会计理论体系框架提出了新思路。会计目标是会计活动所要实现的效果,产生的依据是会计本质,同时会计目标又是具体的,不同的客观环境决定了不同的会计目标,是会计实践会计理论的连接纽带,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其一切行为活动都围绕会计目标进行,并为实现会计目标而服务,因此,会计目标应处于会计理论体系的主导地位。

以会计本质和会计环境相结合为逻辑基点,以会计目标为主导而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可以划分为两个基本层次:

(一)会计基本理论。主要指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原理等基本性的会计理论问题,包括会计环境、会计本质、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会计对象、会计基本要素、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内容。

(二)会计应用理论。主要指由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原理推演出来的派生概念、原则、原理、准则等。应用性会计理论主要指的是会计准则相关理论,包括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准则,会计程序与方法,会计工作的组织结构,会计制度设计,有关外环境因素对会计的制约和影响等内容。不论是西方会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还是会计理论体系一般形式的运动,会计准则体系都处于核心枢纽作用。此外,以会计准则体系作为会计应用理论的核心,也是符合我国会计理论建设的实际。

参考文献:

[1]葛家澎,李翔华.论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财经研究.1986(10).

[2]葛家澎,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3]吴联生.会计研究起点理论述评.会计研究.1998(10).

[4]谢德仁.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及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研究.1995(5).

[5]王海龙,宋玉臣.我国会计理论体系构建浅谈.财会月刊.2009(9).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资源友好型与环境节约型”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环境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上了议程,但我国环境会计还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国内的专家学者对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许多内容还存在诸多争议。环境会计的开展必须结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节约型社会为背景,以对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差异性分析为基础,构建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 

 

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出现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不协调的局面,可持续发展概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建设“资源友好型与环境节约型”两型社会就是将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全局和战略高度。由于传统会计没有把环境支出与收益纳入其核算体系,因而在目前建设两型社会的背景下,传统会计面临的挑战愈加严峻。环境会计理论和实践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核算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反映企业经营和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价值转移。目前发达国家在环境会计研究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在我国,由于环境会计仍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作为wto成员,我国企业要应对残酷的国际竞争。发达国家经常以可持续发展恶性循环、生态环保为理由和目标,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通过立法手段把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拒之门外。同时,我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投资所在国也很可能要求我们提供与自然和谐有关的环境核算资料。因此,会计学的一个分支——环境会计的开展势在必行。 

一、环境会计的涵义 

环境会计,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它是在环境资源恶化和批评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基本属性上看,环境会计实际上是环境科学在会计学科中的渗透。它的研究涉及自然、经济、技术、社会各方面的因素,不仅与会计学、环境学有直接关系,而且与哲学、心理学、物理学、数学、逻辑学、化学、生物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法学等许多学科在内容上有广泛的交叉渗透。 

二、环境会计发展现状 

(一)理论界已意识到环境对会计的影响力 

由于国际社会各种努力的启示,也由于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近年来,我国许多会计学者也展开了对环境会计问题的研究,我国已经认识到环境会计的重要性,大家开始关注环境会计问题。 

(二)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还很不完善 

我国现行用于指导企业会计和报告实务的法规主要有财政部的会计准则、财务通则、行业会计制度、财务制度以及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执行的信息披露规则和准则。但这些法规、制度和相应的企业会计与报告实务对于环境问题基本上没有涉及。1998年《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实务调查分析》介绍了对500家企业的环境会计实务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的企业在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方面混乱,对公布环境资料持低姿态,很少进行定量分析;公布的环境资料不全面且可比性差,看不出花费的资金、取得的成果和规定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环境会计无论是理论还是实务都很不完善。 

三、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 

据研究,过去的2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人们很少在生态平衡问题上考虑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各企业对自身所拥有的、使用的自然资源,对环境资源的污染破坏、补偿恢复等按照有关原则进行确认、计量并反映到财务报表中。从而促使企业以理性的观念,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构建环境会计理论体系应明确以下内容: 

(一)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和目标 

1、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环境会计的对象大大突破传统会计资金运动的范畴,它考虑除资金之外的资源环境、整个社会生产消费以及生态循环价值。在环境会计下,会计要素需重新界定,资产中应增加“自然资源环境资产”,即全世界所共有的“特定财产”:空气、水、海洋、矿产资源、臭氧层等;负债中应将企业承担的环保社会责任加以确认,如企业应交纳排污费、发生环境损害尚未支付的债务、按规定从成本费用中预先提取但尚未支付的环境费用、涉及环境污染的或有事项等;所有者权益中应将“自然资本”加入其中;收入要素中应加入企业在推行环保政策、积极治理污染时所享受到的国家给予的补贴、奖金和税收减免,回收的“三废收入”其他单位和个人缴来的环境损害赔偿费或罚金收入,以及实施环保措施后企业形象、信誉度的提高而带来的社会效益等;费用中应包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以及耗用资源和排污而被征收的生态环境补偿费、治理费、环境研究专项开发费。从而避免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占用和耗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企业虚增利润的情况。 

2、环境会计的目标。环境会计的目标可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基本目标是促进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行政、经贸、文化、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力争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具体目标是通过会计核算、确认和计量一定会计期间的投入与产生,尽可能地为社会各部门提供有关企业环境目标、环境政策、环境规划以及对环境保护的义务、贡献等方面的信息。 

(二)环境会计的假设和原则 

1、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同传统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相同,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所不同的是,由于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比较特殊,使得“货币计量假设”发生变化,即环境会计以货币计量为主,同时辅之以实物、指数、百分数等其他相关计量尺度,甚至可以用图表和文字叙述加以说明。

2、环境会计的一般原则。创建我国的环境会计除应遵循《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还应遵循政策性、社会性、充分披露等原则。政策性原则是指企业进行环境会计核算时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资源环境的政策和法规,处理好企业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社会性原则是应提供充分揭示企业在环境方面的社会责任的信息,并按照社会利润来评价企业。充分披露原则要求在提供会计信息时,必须全面、公正地反映企业对生态环境的作用、保护或污染、损害等情况,不得有意忽略或隐瞒重要的数据资料,使信息使用者发生误解。 

(三)环境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1、环境会计的确认。环境会计的确认是将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的辨认和确定过程。例如,将“自然资源环境资产”确认为资产要素,将“环境损害费用”确认为费用要素等。 

2、环境会计的计量。环境会计计量是为了将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其计量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的计价上,这其中存在许多无法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事项,如臭氧层等;有的也无法用历史成本计价,如企业生产给环境造成污染所发生的延时治理费,再用历史成本去计量就不适用。因此,需要对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特殊处理,大胆创新。实行以货币计量为主的多种计量单位并用原则,再借助于价格替代支付意愿、接受意愿和数学模型等。 

(四)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 

环境会计报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原有会计报表中增加环境会计诸因素的揭示与披露;另一种是独立设置环境会计报表。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环境会计报表模式。因此,我国应在传统会计报表内增加有关环境会计的核算资料,再辅之以报表附注、文字说明等,揭示企业基本的环境会计信息。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应增列“自然资源环境资产”、“自然资源环境资产损耗”科目等;负债方增列“自然资源耗费”、“环境保护支出”科目等;所有者权益方增列“自然资本”科目等。在损益表中增列“环境收入”、“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环境损害费用”等。 

四、开展环境会计工作的改进措施 

要改变我国环境会计的现状,健全环境会计体系,在理论研究和实务两方面予以推动的同时,还必须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来予以保证。 

(一)建立适应的会计理论导向 

要求政府恰当地引导会计理论在环境会计方面做些研究,可以成立由会计、环境资源、法律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机构,对环境会计理论、自然资源成本、环境影响成本、市场规则变动、法律体系变动等一系列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促使环境会计理论早日与会计实务相结合。 

(二)健全会计法规,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增强实务的可操作性和统一性,避免各行其是,其具体做法:一是修改《会计法》。要将环境会计的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完善会计准则。要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成为必须披露的内容,以防止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短期行为。三是建立环境会计制度。要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进行设计,使环境会计具有可操作性。 

(三)给出资源明确的价格信号,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 

首先,国家对于资源的使用,应坚持有偿原则,尽量不采用或少采用免费(税)的形式。对有限的资源免费消费、无偿使用,无疑将导致资源的耗尽和环境的恶化,同时也不利于环境会计信息的核算与披露。其次,应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发挥价格的宏观调控作用。环境会计要将总成本理论应用于环境会计实务,这样商品的成本中加入了资源成本,会使商品价值得到客观反映,使各种商品的比价能反映资源成本。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是价值规律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客观要求。 

(四)加强对环境会计的宣传教育 

实施环境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应加强公民的环保意识教育,加强学校环保基础知识教育,在中小学增设环保常识课,在财经院校增设环境会计、环境审计课;加强在职会计人员的环境会计培训工作,加大对环境会计的宣传力度。 

(五)进行环境会计试点工作。 

在加大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及实施力度的基础上,遵循由简入繁,从易到难的原则,从相对明确、简单和易于了解的环境会计核算科目入手,在部分地区、部门试行。结合具体情况,对不同的产业和产品、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期选择不同的核算内容和标准;同时,可以采取“双轨制”,将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和探索性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并行,在取得切实可行的经验后,再进一步深入研究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朱玉广.论环境会计[j].管理科学文摘,2004(5). 

2、胥卫平.论环境会计的内涵、职能和工作内容[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资源友好型与环境节约型”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环境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上了议程,但我国环境会计还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国内的专家学者对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许多内容还存在诸多争议。环境会计的开展必须结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节约型社会为背景,以对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差异性分析为基础,构建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

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出现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不协调的局面,可持续发展概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建设“资源友好型与环境节约型”两型社会就是将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全局和战略高度。由于传统会计没有把环境支出与收益纳入其核算体系,因而在目前建设两型社会的背景下,传统会计面临的挑战愈加严峻。环境会计理论和实践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核算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反映企业经营和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价值转移。目前发达国家在环境会计研究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在我国,由于环境会计仍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作为wto成员,我国企业要应对残酷的国际竞争。发达国家经常以可持续发展恶性循环、生态环保为理由和目标,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通过立法手段把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拒之门外。同时,我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投资所在国也很可能要求我们提供与自然和谐有关的环境核算资料。因此,会计学的一个分支——环境会计的开展势在必行。

一、环境会计的涵义

环境会计,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它是在环境资源恶化和批评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基本属性上看,环境会计实际上是环境科学在会计学科中的渗透。它的研究涉及自然、经济、技术、社会各方面的因素,不仅与会计学、环境学有直接关系,而且与哲学、心理学、物理学、数学、逻辑学、化学、生物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法学等许多学科在内容上有广泛的交叉渗透。

二、环境会计发展现状

(一)理论界已意识到环境对会计的影响力

由于国际社会各种努力的启示,也由于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近年来,我国许多会计学者也展开了对环境会计问题的研究,我国已经认识到环境会计的重要性,大家开始关注环境会计问题。

(二)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还很不完善

我国现行用于指导企业会计和报告实务的法规主要有财政部的会计准则、财务通则、行业会计制度、财务制度以及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执行的信息披露规则和准则。但这些法规、制度和相应的企业会计与报告实务对于环境问题基本上没有涉及。1998年《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实务调查分析》介绍了对500家企业的环境会计实务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的企业在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方面混乱,对公布环境资料持低姿态,很少进行定量分析;公布的环境资料不全面且可比性差,看不出花费的资金、取得的成果和规定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环境会计无论是理论还是实务都很不完善。

三、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

据研究,过去的2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人们很少在生态平衡问题上考虑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各企业对自身所拥有的、使用的自然资源,对环境资源的污染破坏、补偿恢复等按照有关原则进行确认、计量并反映到财务报表中。从而促使企业以理性的观念,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构建环境会计理论体系应明确以下内容:

(一)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和目标

1、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环境会计的对象大大突破传统会计资金运动的范畴,它考虑除资金之外的资源环境、整个社会生产消费以及生态循环价值。在环境会计下,会计要素需重新界定,资产中应增加“自然资源环境资产”,即全世界所共有的“特定财产”:空气、水、海洋、矿产资源、臭氧层等;负债中应将企业承担的环保社会责任加以确认,如企业应交纳排污费、发生环境损害尚未支付的债务、按规定从成本费用中预先提取但尚未支付的环境费用、涉及环境污染的或有事项等;所有者权益中应将“自然资本”加入其中;收入要素中应加入企业在推行环保政策、积极治理污染时所享受到的国家给予的补贴、奖金和税收减免,回收的“三废收入”其他单位和个人缴来的环境损害赔偿费或罚金收入,以及实施环保措施后企业形象、信誉度的提高而带来的社会效益等;费用中应包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以及耗用资源和排污而被征收的生态环境补偿费、治理费、环境研究专项开发费。从而避免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占用和耗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企业虚增利润的情况。

2、环境会计的目标。环境会计的目标可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基本目标是促进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行政、经贸、文化、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力争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具体目标是通过会计核算、确认和计量一定会计期间的投入与产生,尽可能地为社会各部门提供有关企业环境目标、环境政策、环境规划以及对环境保护的义务、贡献等方面的信息。

(二)环境会计的假设和原则

1、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同传统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相同,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所不同的是,由于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比较特殊,使得“货币计量假设”发生变化,即环境会计以货币计量为主,同时辅之以实物、指数、百分数等其他相关计量尺度,甚至可以用图表和文字叙述加以说明。

2、环境会计的一般原则。创建我国的环境会计除应遵循《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还应遵循政策性、社会性、充分披露等原则。政策性原则是指企业进行环境会计核算时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资源环境的政策和法规,处理好企业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社会性原则是应提供充分揭示企业在环境方面的社会责任的信息,并按照社会利润来评价企业。充分披露原则要求在提供会计信息时,必须全面、公正地反映企业对生态环境的作用、保护或污染、损害等情况,不得有意忽略或隐瞒重要的数据资料,使信息使用者发生误解。

(三)环境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1、环境会计的确认。环境会计的确认是将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的辨认和确定过程。例如,将“自然资源环境资产”确认为资产要素,将“环境损害费用”确认为费用要素等。

2、环境会计的计量。环境会计计量是为了将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其计量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的计价上,这其中存在许多无法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事项,如臭氧层等;有的也无法用历史成本计价,如企业生产给环境造成污染所发生的延时治理费,再用历史成本去计量就不适用。因此,需要对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特殊处理,大胆创新。实行以货币计量为主的多种计量单位并用原则,再借助于价格替代支付意愿、接受意愿和数学模型等。

(四)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

环境会计报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原有会计报表中增加环境会计诸因素的揭示与披露;另一种是独立设置环境会计报表。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环境会计报表模式。因此,我国应在传统会计报表内增加有关环境会计的核算资料,再辅之以报表附注、文字说明等,揭示企业基本的环境会计信息。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应增列“自然资源环境资产”、“自然资源环境资产损耗”科目等;负债方增列“自然资源耗费”、“环境保护支出”科目等;所有者权益方增列“自然资本”科目等。在损益表中增列“环境收入”、“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环境损害费用”等。

四、开展环境会计工作的改进措施

要改变我国环境会计的现状,健全环境会计体系,在理论研究和实务两方面予以推动的同时,还必须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来予以保证。

(一)建立适应的会计理论导向

要求政府恰当地引导会计理论在环境会计方面做些研究,可以成立由会计、环境资源、法律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机构,对环境会计理论、自然资源成本、环境影响成本、市场规则变动、法律体系变动等一系列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促使环境会计理论早日与会计实务相结合。

(二)健全会计法规,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增强实务的可操作性和统一性,避免各行其是,其具体做法:一是修改《会计法》。要将环境会计的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完善会计准则。要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成为必须披露的内容,以防止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短期行为。三是建立环境会计制度。要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进行设计,使环境会计具有可操作性。

(三)给出资源明确的价格信号,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

首先,国家对于资源的使用,应坚持有偿原则,尽量不采用或少采用免费(税)的形式。对有限的资源免费消费、无偿使用,无疑将导致资源的耗尽和环境的恶化,同时也不利于环境会计信息的核算与披露。其次,应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发挥价格的宏观调控作用。环境会计要将总成本理论应用于环境会计实务,这样商品的成本中加入了资源成本,会使商品价值得到客观反映,使各种商品的比价能反映资源成本。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是价值规律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客观要求。

(四)加强对环境会计的宣传教育

实施环境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应加强公民的环保意识教育,加强学校环保基础知识教育,在中小学增设环保常识课,在财经院校增设环境会计、环境审计课;加强在职会计人员的环境会计培训工作,加大对环境会计的宣传力度。

(五)进行环境会计试点工作。

在加大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及实施力度的基础上,遵循由简入繁,从易到难的原则,从相对明确、简单和易于了解的环境会计核算科目入手,在部分地区、部门试行。结合具体情况,对不同的产业和产品、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期选择不同的核算内容和标准;同时,可以采取“双轨制”,将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和探索性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并行,在取得切实可行的经验后,再进一步深入研究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朱玉广.论环境会计[j].管理科学文摘,2004(5).

2、胥卫平.论环境会计的内涵、职能和工作内容[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绿色GDP 环境会计 现状分析

一、引言

人类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之类的负面影响 , 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是一个世纪难题。从宏观角度看,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客观上应该考虑环境因素;而从微观角度讲,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的主要主体,其在进行会计核算披露时也应包括环境因素。只有从宏观和微观上都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对国家社会的影响,才能更好的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鉴于此,本文在众多科研工作者研究的基础上对绿色GDP的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并对当前我国环境会计理论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绿色GDP的研究现状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中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GDP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曾被经济学大师凯恩斯推崇有加,特别是在战后全球经济普遍复苏的背景下,GDP逐渐演化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真正进步的最重要的指标。然而, 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挑战,一些经济学家和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意识到使用GDP来表达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增长与发展存在明显的缺陷。他们强烈呼吁改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纠正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方式的缺陷。特别是1992年里约会议之后,可持续发展观被世界各国政府广泛认同,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需要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正,力图从传统意义上所统计的GDP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从而再现一个真实的、可行的、科学的指标,即“真实GDP”,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GDP”,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真实发展和进步,使其能更确切地说明增长与发展的数量表达和质量表达的对应关系。

从理论上来说,“绿色GDP”=(传统GDP)一(自然部分的虚数)一(人文部分的虚数)。从这一计算公式可以看出绿色GDP的先进之处:传统GDP只重视经济产值及其增长速度,而忽视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造成人们单纯追求产值,相互攀比速度、不顾资源损耗及环境恶化,最终结果,导致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空心化现象,这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GDP因为从GDP中扣除了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能够更加准确地衡量一国财富的真实水平,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际上自提出绿色GDP概念以来,许多国家在研究绿色核算体系与核算方法,在绿色核算体系构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欧盟的少数国家已经初步建立了由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环境会计和绿色审计构成的绿色核算体系,拓展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功能。我国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决定把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资源耗减成本纳入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国家统计局、国家环保总局正在进行绿色GDP的联合攻关;国家统计局、中国林业科学院、海南省统计局、林业局联合研究的“海南省森林资源与经济综合核算”这一区域性的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框架已经形成,并原则上通过评审;北京市“九五”期间也对绿色GDP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作为西南地区试点的重庆市,正在探索和实践绿色GDP核算方法;西部地区,以及其它一些省、市(如江苏、四川、山西、西安等地),也正在尝试将绿色GDP纳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考核体系之中。

但在实行绿色GDP核算的实践中,国内外都面临着诸多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例如,资源、环境的损耗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环境损耗的滞后性所带来的环境成本在时间和范围上难以准确界定的问题;资源环境如何纳入市场体系,即如何定价的问题;资源环境的产权明晰问题等等。目前,尚无一个国家政府正式公布绿色GDP数据。综上所述,国内外对绿色GDP的研究与应用都刚刚起步,基本处于研究和初步试验性的应用阶段。绿色GDP的实现任重而道远,诸多技术性的难题尚待研究与解决。

绿色GDP可以看作是一种完善的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它的计算和体现需要会计这一“社会经济的总计量师”来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绿色GDP使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受到巨大的挑战,这时环境会计便应运而生。环境会计的核心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环境资源,目的在于改善整个社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其基本问题是自然资源的耗费应如何补偿,从而为整个国家的绿色GDP的核算提供数据资料。

三、我国环境会计发展的现状

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是作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一部分提出来的,但当时其在会计学界并不被重视。直到九十年代,随着我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以及社会公众环境意识的进一步觉醒,环境会计研究也日益活跃起来。但相比于国外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已向环境会计准则与制度等方面纵深发展,我国对环境会计研究基本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定型的实践模式。

(一)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还很不完善。

我国现行用于指导企业会计和报告实务的法规主要是由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制定的,包括财政部的会计准则、财务通则、行业会计制度、财务制度以及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执行的信息披露规则和准则。总体看来,这些法规、制度和相应的企业会计与报告实务对于环境问题基本上没有涉及。而在实务中,多数企业在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方面混乱,对公布环境资料持低姿态,公布的环境资料不全面且可比性差。

(二)研究内容还缺乏系统性。

建立环境会计是一个系统工程, 环境会计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考虑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影响。从已经具有的成果看, 大多数论文只注重环境会计理论某一方面的研究, 而将环境会计理论作为一个系统和一个整体来研究而形成的成果较少。相当一部分学者在对环境会计进行研究时, 写一两文章后就再不探讨, 不能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或系统研究, 因而, 难有一定深度的力作问世。在研究方法上, 属于规范性研究的文章较多, 实证性研究的文章较少。

(三)研究成果尚欠实践指导性。

从目前有关环境会计的研究内容上看, 多数学者较为注重研究理论性较强的环境会计理论, 诸如环境会计的目标、对象、基本假设等, 而对转借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应当如何运用于环境会计实践的操作性问题则缺乏具体的研究。此外, 有关环境会计制度规则方面的研究也显得比较薄弱, 使得环境会计的实践没有规范可循,阻碍了环境会计的开展。

(四)缺乏整体意识,尤其是会计界对宏观环境会计核算的研究还很少参与,不利于环境会计体系的建立。

目前会计界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微观层面,将环境会计局限于企业环境会计,而忽略了宏观层面的环境会计;或者将宏观环境会计看作是统计学家的事,对宏观环境会计研究参与不足。这种研究现状的缺陷有两个方面:首先,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其次,没有认识到环境作为一项公共产品,对环境的有效控制需要一个宏观与微观衔接的核算体系,从而不利于在会计体系中实现宏观环境核算与微观环境核算的衔接。

(五)制度不完善,目前仍缺乏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

尽管我国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了环境会计的重要性,也有披露环境信息的动机,但遗憾的是,环境会计研究还停留在学者们的书斋里,还未形成具备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还不能满足实务工作的要求。

四、目前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企业作为重要的社会生产主体,是环境会计核算的主体。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相关企业在具体操作上仍存在较多问题。国内有学者对此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得出一些结论。但不尽全面。本文通过大量资料研究,得出一些建设性结论。现总结如下:

(一)企业对环境问题比较敏感。我国环境立法的不健全,而且在实际生产中地方局部发展与全局环境保护在利益上有冲突,造成了相关法律执行不严格。制度的不清晰,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企业对环境问题普遍比较敏感。

(二)企业设立相关环境会计科目少,并且对环境负债的估值偏低。企业对已发生的环境支出和环境收入,会计反映明显不足。以临时性或突发性环保支出为例,其实际发生率约为75 %,但企业实际单独立账率仅为 18 %。企业对构成环境负债的或有事项存在侥幸,因此对环境负债的估值偏低,会大大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企业在环境会计核算披露上不够规范,造成环境信息披露缺乏可比性和可靠性。这点与相关会计准则的不明确有关系。另外,有学者进行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存在对规范环境信息报告的需求。

上述结论表明,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核算现状不利于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针对企业制定的环境保护法规的不断健全和环境标准的日益细致,以及企业在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方面的支出(即环境支出) 的支出,促使企业会主动的实行有关规定。可以推断,环境会计核算实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较大发展。

五、结束语

上世纪60年代以后,资源危机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世界各国纷纷考虑将自然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按照主体的不同,自然资源核算可分为宏观政府核算与微观企业核算。宏观政府对自然资源的核算,即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通过“绿色GDP”统计核算国民经济;微观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核算即环境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活动。

在实行绿色GDP核算的实践中,国内外都面临着诸多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因此对于绿色GDP的研究,国内外都处于起步阶段。而在我国,作为社会微观主体的企业,对于环境会计的核算和披露也存在诸多问题。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无论在理论还是实务上,我们都应该充分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以及国内外企业的实践经验,发展绿色GDP和环境会计,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许磊.绿色会计初探财会月刊,2003(3)

[2] 孟凡利. 环境会计研究.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1

[3] 黄顺基吕永龙.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 北京:改革出版社,1999 ,7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范文第10篇

    (三)会计本质起点论

    我国传统的理论研究奉行本质起点论,研究理论问题就必须从研究本质问题着手。本质起点论认为一事物之有别于另一事物,就是根据它的本质属性来确定的,会计的概念也是如此。也就是说会计本质是关于会计根本属性的抽象范畴,它是推理论证其他抽象范畴的基础之一,如从会计本质可推出会计职能、会计对象等,但由于会计本质是一个纯粹的理论概念,不能反映出会计内在理论和会计外部环境的联系,也就不能成为会计理论系统的向导和沟通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因此以会计本质作为逻辑起点,将会使会计理论不能反映会计环境的变化,严重脱离会计实践的状况。当前,我国会计研究已逐步放弃以会计本质作为起点,说明会计本质起点论将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

    (四)会计环境起点论

    会计环境系指会计产生、发展的外部客观环境。会计环境影响会计的本质,进而影响会计职能。会计环境起点论认为,会计的历史发展始终受环境的影响与支配。1992年的《21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会计控制、会计教育纵横论》一文认为“考察会计职业之兴起,会计学科之建设,以及论其发展变化的历史时代特制,必然要从环境问题研究入手,由此方能究其渊源,探明原理,洞察其本质揭示其规律。”由此会计环境起点论对会计系统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但是,环境毕竟是外部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它只能起到影响而不是决定的作用。再加上该论点强调客观环境的主导作用,容易夸大客观会计环境的决定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五)会计对象起点论

    会计对象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来构建整个会计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1992年的《论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与起点理论》一文认为“会计理论体系就是将这些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会计理论按照所研究的会计对象的自身逻辑关系进行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系统”。由此指出会计对象起点论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但是,笔者认为其不足之处在于它的范围概括得还太窄,只注重于会计客体的问题,而会计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对象仍然是第二性的、被动的。因此,以会计对象起点论作为逻辑起点缺乏一定的科学合理性。

    (六)会计职能起点论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的功能,即会计是做什么的,有什么样的作用。1997年的《会计基本理论比较研究》一书认为“会计职能内显结构与本质,外联系统与环境,核算和控制会计对象与要素,制约会计目标,贯穿于会计工作全过程。”显然,该书认为会计职能能够连接起会计环境和会计系统,故因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笔者认为以该理论为逻辑起点有不妥之处,关于会计理论的研究必然会涉及会计本质问题,但由于会计本质是一个纯粹的理论概念,不能联系会计理论和会计环境,从而不能构建逻辑严密内容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因此作为会计本质具体化的会计职能就更是无从谈起。

    三、会计理论逻辑起点应具备的条件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实践探索的历史起点、理论研究的导向,是最普遍和最简单的现象。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切入点,起到一个理论研究的开头作用,掌握了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就好比找到一个源头由此顺流而下逐层推导各个阶段及研究内容,以便于明确整个理论体系,这样就能很好的把握会计理论的整体结构。因此准确的定位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对学习和理论的研究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那么进行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研究时我们就要慎重考虑什么理论可以作为逻辑起点,这就要认真地考查会计理论逻辑起点应具备那些条件。笔者认为作为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的应具备如下条件:

    1.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必须是客观的。只有客观存在的事物才能被人们所发觉,客观性就是能够为人所感觉与认识,并通过研究能掌握其发展规律,抓住其本质的。一个理论的起点若不可被认识就无法掌握该理论的精髓。

    2.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必须是能够连接会计系统和会计环境以及能够连接会计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会计系统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理论体系,而会计环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大环境,两者要联系起来就得通过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贯穿其间。

    3.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必须能够对其他范畴进行推理论证。若明确了一个起点,掌握其本质,就可以顺着它的规律推导出一个又一个的理论范畴。这是由起点客观性、可推导性决定了的,使该理论能够一直延伸、发展下去。

    4.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能够联系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作为一个理论的逻辑起点,能够推导出一系列的理论,并能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而实践得出来的结果又可以来论证理论,两者不断的指导与论证,来延续其理论的发展,使之不断完善。

    5.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会计产生与发展的动因。前面已经几次提到一个理论的逻辑起点能推导出新的理论范畴,并在实践的论证下不断完善与发展,而且能够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并不是短暂存在的,是一个延续的过程,是会计存在的必然性。

    四、会计目标和会计环境相结合作为逻辑起点的理由及基本构想

    (一)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结合的合理性

    既然已经论证了目标的确立是人在一定客观环境下的主观行为意识,强调了人对会计环境的意识反映,侧重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较容易忽视客观环境的作用,导致主观决定客观的错误。会计环境起点论片面的强调客观环境的主导作用,而容易夸大客观决定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因为作为会计系统中的会计目标,是整个大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和外部客观环境的结合能起到连接会计系统和会计环境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若是把两者结合,不仅可以避开自身的不足,也可以规范逻辑起点,这个一直争论的问题。把两个观点结合较之于目前存在的各种观点来说是相对完整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相结合具备作为会计逻辑起点论的条件

    1. 两者相结合是能够被我们了解、把握即具有可知性。会计目标是信息使用者做出的要求,它是会计环境对会计系统要求的反映,也是会计系统满足会计环境的要求的标准,如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会计系统则通过客观环境的具体情况提供不同的会计信息,会计目标起点论强调了主观能动性,说明会计目标是可以被了解与掌握的。会计环境既然是客观存在的,就能够感觉与把握,进而才能够去适应。

    2. 两者相结合能够连接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会计目标本身就是对会计环境的一个反映,是受会计环境影响的,不同的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具体要求不同,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形成了会计目标,而会计目标从属于会计系统这个大体系,因此,会计环境和会计系统就能够很好的联系起来。

    3.两者相结合能对其他抽象范畴进行推理论证。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下会计目标可推导出特定的会计假设,因为会计目标规定了给谁提供信息,什么期间的信息,以什么计量形式提供信息,相应的就有了会计主体假设、会计期间假设、货币计量假设和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假设作为会计人员在变化不定的会计环境下为进行会计工作所作出的合理推断, 实质上是环境对会计发生作用的最好体现。会计概念的产生也是会计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被赋予着更新、更全面的内涵。

    4. 两者相结合能够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会计实践在会计环境中进行,通过作用于会计对象来达到会计目标,由于会计目标作为一种会计理论又会受会计环境的影响,才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正是会计环境(客观性)和会计目标(主观性)互补性的充分体现。

    5. 两者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会计环境是会计赖以产生、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会计环境影响着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模式、会计实务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客观状况,而会计本质、对象、假设、目标都统一于社会活动中,通过会计目标对环境的反映,并随之变化而变化,来促进整个会计理论的变化发展。上述5点,能明确反映出以会计目标起点论与会计环境起点论相结合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不仅能满足其作为会计逻辑起点的各项基本条件,而且以哲学的角度研究可以说明两者结合能够避开自身存在的不足,是互补的、合理的,可以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这样的论点才是唯物辩证的,才是经得起不断考验、论证的。因此,把会计目标起点论和会计环境起点论结合起来研究是具有可行性的。

    主要参考文献

    [1] 朱小平。 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罗勇,李定清。会计理论体系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3] 谢德仁。 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及会计理论体系[j]. 会计研究,1995,(4)。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价值链会计 理论框架 环境起点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国际化态势,知识化和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需要更加及时准确的信息,以记账、算账、报账为重心的传统财务会计已经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管理会计也迫切地需要创新。基于此,阎达五教授将现行会计管理模式与价值链管理进行整合,提出了价值链会计。要将价值链会计提升为理论,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研究的切入点,起点模糊或者不妥当势必影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价值链会计理论组成要素及其框架

价值链会计是阎达五教授首创的概念,他认为价值链会计研究企业价值信息及其背后的层次关系,是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和价值分配的一种管理活动(阎达五,2003)。价值链会计能够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管理整个价值链,以确保企业价值链的高效有序运转。我们最关心的是如何通过价值管理,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最大化。阎达五教授认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价值链会计是价值链与会计的整合,管理的内容比较抽象――整个价值链上的“价值”。纵观国内关于价值链会计的文献,研究主题大致分为两类:价值链会计理论和价值链会计管理理论。但这些研究中有理论深度的文献不多,内容比较零散,还没有形成能用于指导实践的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一)未形成明确起点的理论框架

阎达五教授分析了研究价值链会计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然后指出以强化价值管理为主线,分别沿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重构会计管理框架。图1即为重构后的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该框架并没有指明各具体组成要素及其关系,但已经突破了原有的会计理论框架。首次将价值链与会计两个理论结合,实现了价值链与会计的融合,对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綦好东、杨志强认为,价值链会计是在会计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全新概念,其理论框架应该与会计理论类似,由价值链会计的目标、职能、假设、本质、研究方法共同组成,而且首先必须厘清目标与职能的关系。价值链会计首先是一个提供价值创造动态信息的信息系统,然后才是协调优化价值链的一种管理活动;价值链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实时评价与反映,必须从价值链的整体目标出发进行多维立体控制。他们虽然没有提出明确的理论框架图,但是详细阐述了价值链会计的目标与职能,认为价值链会计职能的发挥必须以实现目标为导向,这为今后构建目标起点的理论框架奠定了基础。

(二)目标起点的理论框架

1.组成要素。

2.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张林等构建的价值链会计理论如下页图2所示。他们把目标作为会计理论结构研究的逻辑起点,因为会计目标不仅能够连接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而且能够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该框架明确指出了各组成要素及其关系,并通过会计信息使用者及社会经济环境形成闭合的系统,是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然而,会计本质即会计特有的质的规定性,是决定其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会计假设即进行会计工作的前提条件,是会计人员做出的合理推断和假定。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者具有主观性,该结构将两个概念杂糅在一起,关于价值链会计本质的界定不明确。

毛婧等构建的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结构如图3所示。价值链会计目标是理论框架的起点,而价值链会计假设是保证价值链会计目标实现的必要前提,共同构成了理论框架的首要层次,然后共同作用于价值链会计的核算对象。价值链会计的基础理论(即价值链会计目标、假设、对象、原则)共同指导价值链会计职能,基础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要通过价值链会计方法完成,最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确保价值链会计目标的实现。该框架首次对各构成要素进行分层,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价值链职能为何要受基础理论的指导,目标与职能的关系到底如何,作者的叙述仍然不够明晰。

梁燕认为,价值链会计目标是理论框架的起点,价值链会计职能以价值链会计目标为导向,结合价值链会计功能的具体体现,共同作用于价值链会计的假设。价值链会计原则是规范价值链会计事项所依据的准绳,在其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为使用者提供信息,最后价值链会计目标根据使用者的反馈做出修改。如图4所示,该框架以价值链会计本质为导向,但仍然是目标起点的理论框架。作者已经意识到环境因素对价值链会计的作用,指出价值链会计受社会经济环境变迁的影响,但并没有把环境因素纳入理论框架中,只是将其作为外生变量。

综上,各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的组成要素及其逻辑层次关系略有区别,但都是以价值链会计目标为起点,没有或很少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然而,价值链会计的产生有其特有的时代背景,以目标为起点的理论框架无法揭示价值链会计产生和发展的真正原因。而会计环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能够包含会计实践的全部内容和会计理论的全部要素,由此出发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可以揭示会计发展过程的全部因素和客观规律,从而是全面的、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笔者认为,价值链会计理论不仅要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还要将其作为组成要素,并试图构建环境起点的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

三、环境起点的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构建

(一)以环境作为研究起点的合理性

从历史的角度看,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产生会计。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造成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管理理念的变革,传统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受到巨大的冲击。整个会计系统需要创新,阎达五教授将现行会计管理模式与价值链管理进行整合,提出了价值链会计。换句话说,经济环境的变化才是价值链会计产生的根本动因。

会计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产生,之后的发展都与会计环境密切相关。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在社会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变革后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又会对社会经济起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经济环境与会计理论相互影响,所以关于会计理论的研究,必须关注所依存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在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中,凡是与会计相关的部分都属于“会计外环境”,如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管理体制、法律环境、社会文化背景等;会计作为一个人造系统,该信息系统的所有内部因素都称为“会计内环境”,如会计思想、会计文化、会计职业判断、会计工作手段等。会计内外环境紧密联系,共同构成研究意义上的“会计环境”,即影响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整体环境。关于财务会计理论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目前已有环境起点的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但“从学科分类的角度,价值链会计应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因此,构建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可以借鉴环境起点的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但绝不能照搬,必须考虑价值链会计自身的特点。

(二)环境起点的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

1.组成要素及其关系。由表1可以看出,学者们的理论框架存在差异,但是价值链会计理论应该包括价值链会计本质、职能、目标、原则、假设、方法等组成要素,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构建出完整的框架图。理论框架能够揭示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目的是为价值链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使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笔者在此基础上,将会计环境(会计内环境和会计外环境)作为新的组成要素,分层次构建环境起点的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

会计内环境决定了价值链会计本质。价值链会计是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和价值分配的一种管理活动(阎达五,2004)。会计本质回答“会计是什么”的问题,会计职能解决“会计能干些什么”的问题。职能还是应当要体现会计本质的(不可改变的)功能。綦好东指出,会计职能的发挥必须以实现会计目标为导向,价值链会计的职能分为两层:基本职能――实时评价与反映,核心职能――多维立体控制。

会计外环境决定了价值链会计目标。可以表述为:提供所有能使企业价值增值最大的会计信息,并进行相应的管理控制。具体分解为两个目标:一是为优化不同价值增值活动之间的协调关系提供会计信息;二是为企业制定及时、准确的战略决策提供有关外部价值链的会计信息。价值链会计原则由会计目标决定,是在长期实践基础上总结出的规则。因此,价值链会计原则应该与目标相对应:一是企业的所有价值活动都应该以价值增值管理为中心;二是依托信息技术对偏离价值增值预算的活动进行实时控制。

会计假设是会计运行的基本前提,是根据实践做出的合理假定,需要从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中提取。价值链会计假设在传统会计假设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会计主体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核心企业,还应该包括虚拟层面的价值链联盟(王淑君等,2008)。持续经营假设应演变为项目存续原则,因为价值链联盟建立在项目合作的基础上,合作完成后价值链联盟随之解体(张林等,2005)。价值链会计的目标是为企业价值增值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因此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会计分期问题。而且,仅通过货币计量已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迫切需要依靠网络信息技术,利用多种计量手段提供所需的有价值的信息。

价值链会计方法具体指导价值链会计的实际应用,在传统会计的核算和管理方法基础上,还要依靠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多维计量方式进行计量,报告的方法是通过信息系统实时呈报会计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在企业范围内共享。运用科学的会计方法生成的会计信息,被会计信息使用者接收并做出反馈,最终指导目标的修改和完善。

四、结语

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首先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是研究的起点,起点模糊或者不妥当势必影响理论发挥作用。目标起点的理论框架没有或很少考虑环境因素,无法揭示价值链会计产生发展过程的全部因素和客观规律。会计在会计环境中孕育发展,会计环境包括会计内环境和会计外环境,环境起点的会计理论体系更加全面系统,能够弥补目标起点的不足。

参考文献:

1.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4,(2):3-7.

2.綦好东,杨志强.价值链会计的目标确定与职能定位[J].会计研究,2004,(2):71-74.

3.张林,于富生,王加灿.关于价值链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5):45-47.

4.毛婧,孙丽霞,王雪丽.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9):105-107.

5.梁燕.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及其改进[J].财会通讯,2010,(2):36-37.

6.谢德仁.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及会计理论体系[J].会计研究,1995,(4):1-6.

7.綦好东,杨志强.价值链会计的学科定位及问题域[J].会计研究,2005,(11):41-44.

8.刘峰,葛家澍.会计职能・财务报告性质・财务报告体系重构[J].会计研究,2012,(3):15-19.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范文第12篇

一、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构建原则

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是指用于指导环境资源会计实践的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学科构架,它是从环境资源会计实践中概括出来,将环境资源会计理论诸要素按一定逻辑关系有机结合而成的系统的科学的知识体系(刘灵芝,2_)。任何一门学科的构成都有其特有的理论体系,这是一门学科建立的标志。西方学者较早关注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问题,因此有较完整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以美国为例,其环境会计在目标、基本内容、与信息披露上有明确的界定与规范(杨文杰,2010)。鉴于我国现有的会计理论体系与西方会计理论体系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构造环境资源会计学理论体系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唯物辩证法,还要以系统论作为指导。要构造合乎逻辑的、科学的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环境资源会计理论及其理论基础组合成的元素集合构成了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是一个大的系统,不能将视野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会计学,而应开阔视野,将宏观环境会计、微观环境会计与传统的会计学统一起来,从总体上构造环境会计学理论体系。透过各个子系统、要素之间的组织性、相关性、有机性,符合系统学的观点,应遵循整体性原则。

(二)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原则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来源于会计实践,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需要人们对过去的实践进行提炼和总结。要构造科学合理的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必须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矛盾运动过程。

(三)系统性原则系统的形成过程是遵循从低级系统向高级系统不断演化推进的历史轨迹。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是一个信息系统,要求体系中的各部分相互联系,它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各种有机构成要素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而存在。用系统论的观点去构造逻辑严谨、首尾一致的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必须从有序性不断飞跃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的系统,并充分考虑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层次性,从而构造环境资源会计学理论体系。

(四)实用性与科学性兼顾的原则实用性原则是指所构造的会计理论体系不能可望而不可及,成为“花瓶”,要能够有效地指导会计实践。科学性原则要求所构造的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必须符合多元、完整、层次清晰、逻辑严谨的基本特征,并同时兼顾遵循实用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双轨制。单纯强调科学性而忽视实用性,或强调实用性而忽视科学性,都不可取的。

(五)超前性原则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构造要着眼于事物的未来发展,能够预测未来环境资源会计活动的规律性,只有保持适当的超前性,可以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环境资源会计事项并提出可行的处理方案,解决所带来的环境资源会计问题才能更好地指导环境资源会计实务,才能体现其生命力和实际意义。

二、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构建方法

科学的方法论是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构建一门学科的根本前提。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认识活动规 律的总结和概括,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研究而言,构建其理论体系,必须以科学的方法论为基础’环境资源会计学理论体系构造亦如此。

(一)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关键:确定学科的逻辑起点构造学科理论体系从何处着手,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确定学科的逻辑起点是构造学科理论体系的关键(肖序,2003)。所谓学科的逻辑起点,就是范畴体系的出发点或称逻辑始项,是学科理论体系中最抽象的、最简单概念(张兆国等,1991)。

(二)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基本思路:从抽象上升到思维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路径进行的,因而构造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方法就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从逻辑学的角度看,任何学科的理论体系都是一个范畴体系,是通过范畴体系来解释其所研究的全部对象的(许家林、蔡传里,2004)。

(三)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主要手段:逻辑分析与演绎推理在构造学科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采取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方式,从逻辑起点向逻辑终点,即从最抽象的范畴向最具体的概念推进,从逻辑起点经一系列中介概念到达逻辑终点,必须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过程,同时找出概念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原理间的彼此联系,从而构建出学科的理论体系(肖序、周志方,2005)。'

综上所述,在构建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时,必须把逻辑分析与演绎推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构造出内容完整、结构严谨的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

三、我国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的结构

按照科学的方法论构建环境资源会计的理论体系,就是要将环境资源会计的理论体系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路拓展。学科理论体系在构造过程中,需要通过分析、归纳、综合,最终构造一个逻辑比较严密的理论体系。我们认为环境资源会计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是多层次的,具体包括三个层次。

(一)环境资源会计的存在构造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的结构,首要任务是确定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蓝点。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环境资源。首先,环境资源是一个科学概念,具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其次,环境资源是环境资源会计学科中最基本的概念。其它概念均可以通过环境资源加以进一步描述和说明。再次,环境资源包含了环境资源会计一切矛盾的基础,从而推演出环境资源会计的研究对象、环境资源会计的本质(许家林,2009)、环境资源会计的准则、环境资源会计的基本规律等一系列下位概念。

这一层次讨论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1)环境资源系统。环境资源系统是由人类、经济管理活动和自然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环境资源系统中的各个组成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2)环境资源会计的沿革。从环境资源会计的中、外历史发展路径,来探讨环境资源会计是如何顺应社会的需要而应运而生的。

(二)环境资源会计的本质环境资源会计的本质,主要是探讨环境资源会计这门学科的基本原理。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1)环境资源会计的研究对象。环境资源会计是一门以环境资源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和综合性的新兴交叉学科。环境资源会计的研究对象是指环境管理主体反映和控制的对象,即环境资源系统。(2)环境资源会计的本质。环境资源系统是环境资源会计的研究对象,对环境资源系统的认识直接制约着人们对环境资源会计的理解和把握。

(三)环境资源会计的实践构建环境资源会计的理论体系,旨在用理论指导实践,揭示环境资源会计的本质及研究对象。这一层次的内容在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1)环境资源会计原理。主要探讨环境资源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如环境资源会计研究对象、环境资源会计学科性质、环境资源会计理论基础、体系结构和相关学科等。(2)环境资源会计发展史。通过对环境资源发展史的研究,可以借鉴历史的经验,为环境资源会计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3)环境资源会计方法论。主要研究环境资源会计方法体系的构成及其内容。(4)国际环境资源会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经贸联系日趋紧密,环境资源会计的研究范围势必要扩展到国际空间,国际环境会计主要包括国际环境会计准则对比’国际环境资源依赖程度与环境资源比较等。(5)比较环境资源会计。该分支主要是通过对跨国、跨地区的环境资源系统进行比较分析,以及环境资源会计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研究等,丰富完善环境资源会计学科。

四、结论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环境审计研究;回顾;评价;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和加拿大的企业开始进行环境审计;80年代扩展到欧洲,而后亚太地区国家也开始重视环境审计;进入90年代,西方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也普遍完善了环境法规,强化了环境审计制度。尽管如此,有关环境审计的研究并不乐观。到目前为止,还只停留在对某一方面理论的描述,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针对这一情况,本文拟对现行环境审计研究的特点和不足加以分析,进而提出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环境审计研究的基本回顾

1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

对于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虽然争议颇多,但多数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陈东,1999)、大循环成本理论(陈东,1999;杨芳,1999;薛岩张晓君,1997)、经济的外部性理论(武佳,2000;张军,2000)和资源价值理论(武佳,2000;张军,2000)是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此外,还有人从审计产生发展的过程、开展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生态经济学、经济学、经济的管理职能和环境审计能够满足审计的本质要求等方面对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

2环境审计本质

高方露和吴俊峰(2000)认为,目前对于环境审计本质存在三种认识,即“检查论”、“评价、鉴证论”和“经济监督论”。检查论认为环境审计是对适应于环境要求的有关经济业务及活动所进行的系统的、有证据的、定期的、客观的检查;评价、鉴证论认为环境审计是对企业环境管理责任和环境管理业绩进行评价或鉴证;监督论认为环境审计是一种监督活动,即监督企业环境管理责任的履行。而他们认为:环境审计是一种控制活动,即对企业受托环境责任履行过程的控制。

3环境审计职能

王炜、王阳和雷东风(2000)认为,监督、鉴证、评价和防护是环境审计的主要职能;王学龙(1997)认为,监督、鉴证和评价是环境审计的三大职能,经济鉴证职能是环境审计的基本职能;姜彦秋(1999)认为,对大循环成本进行估算、监督与评价,是环境审计的重要职能;孟焰和王坤(1997)则认为,环境审计有七项职能,即符合审计、环境管理系统审计、过渡审计、污染预防审计、环境负债审计和产品审计。

4环境审计目标

关于环境审计的目标,有一元、二元和三元论。一元目标论(李学柔,1997)只是一一列举环境审计应达到的目标。二元目标论有三种观点:一是环境审计目标应分为最终目标和直接目标(陈淑芳李青,1998;陈汉文池晓勃,1997);二是环境审计目标应分为最终(高)目标和具体目标(陈东,1999;福州市审计局环境审计课题组,1997;袁素琴,2000;靳永军,2000);三是环境审计目标应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赵春涛,1999;天津市审计学会天津市审计科培中心环境审计课题组,2000;梁森杨卉,2000)。三元目标论认为环境审计目标应分为最终目标、直接目标和具体目标(张以宽,1997)。

5环境审计假设

(1)王学龙(1997)提出八项假设:①与环境管理相关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是可验证的;②审计人员与环境管理责任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利害冲突;③内部控制排除舞弊行为的或然性;④环境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和可验证性;⑤环保资金的使用要讲求经济性、效益性;⑥审计人员会尽职尽责;⑦过去认为真实,将来仍然认为真实;⑧会计资料依据会计准则公允表达。

(2)张以宽提出(1997)六项假设:①“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审计监督和鉴证;②企业履行环境保护法的法律责任是需要评价的;③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是需要执行监督的;④企业为加强环境管理,建立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是需要经过评价的;⑤企业为加强环境管理的支出和污染环境造成的损失的会计核算资料是需要鉴证的;⑥国家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机构是有能力进行执法监督的。

(3)黑龙江省审计学会(1997)提出五项假设,与张以宽的后五项相同。

6环境审计原则

关于环境审计原则,学者们提出以下观点:①发展生产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②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原则;③目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原则;④外部影响的内在化;⑤社会性;⑥法规性;⑦规范性与适度灵活性的统一;⑧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⑨重在事前的环境审计原则。

7环境审计准则

(1)靳永军(2000)认为,环境审计与现行开展的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所依据的准则没有什么区别。

(2)刘力云(1997)也认为,环境审计与现行开展的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所依据的准则没有大的差别。只是应在《审计法》、《独立审计准则》和正在拟定的《国家审计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中增添环境审计方面的有关条款。

(3)辛金国和李青(2000)、陈正兴(2001)认为,环境审计准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认为环境审计内容涵盖广、针对范围大、使用对象多,应该有自己的准则,并分别从一般准则、外勤工作准则和报告准则三个方面对完善我国环境审计准则提出了建议。

8环境审计程序(步骤)

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环境审计程序应包括三个步骤:一是审计前期准备;二是现场审计,包括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两个阶段;三是作出审计报告(审计完成)。还有学者认为,除以上程序外还应进行复审和跟踪审计。

9环境审计方法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常规审计方法对环境审计同样适用,同时,环境审计也有其独特的方法,包括环境成本效益分析、环境费用效果分析、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恢复防护费用法、影子工程法、调查评估法、人力资本法、环境决策分析和风险分析等。

10环境审计主体

(1)环境审计的主体是审计机构及其人员。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都是环境审计的主体(陈淑芳李青,1998;包强,1998);也有人认为构成环境审计主体的应当是国家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机构,至少现阶段不应包括民间审计组织(陈东,1999)。

(2)专门从事环境审计的中介机构(王炜王阳雷东风,2000)。

11环境审计对象

(1)被审计单位论。典型观点为:环境审计的对象按被审计单位分为3大类:企事业单位和基本建设单位(包括环境产业)、国家和政府机关、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承担环境保护任务的政府职能部门(王炜王阳雷东风,2000)。

(2)环境责任论。典型观点为:环境审计的对象是被审单位的环境管理责任(陈东,1999;陈淑芳李青,1998;陈汉文池晓勃,1997;靳永军,2000);环境审计的对象是环境保护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经济责任(包强,1999)。

(3)经济活动论。典型观点为:审计对象一般是指被审计的事项,即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天津市审计学会天津市审计科培中心环境审计课题组,2000);环境审计的对象是环境政策、项目和活动(黄友仁林起核,1997)。

(4)其他。环境审计的对象是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环保计划、目标和环境管理责任(庄表峰林星火,1997)。陈正兴(2001)在其《环境审计》一书中从国家环境审计、内部环境审计和社会环境审计三方面分别分析了环境审计的对象。此外,有的学者还研究了环境审计依据、分类、特点、功能、作用、任务等等。由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成果十分有限,所以这里不一一赘述。

二、对环境审计研究的评价

1环境审计研究的特点

(1)紧密结合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从70年代起,我国陆续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地法》、《森林法》、《渔业法》等法规。1994年,提出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并且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明确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与行动计划。2000年11月6日,我国又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可见,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我国的环境审计研究是随着这一进程而逐步发展和深化的。

(2)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除了考虑到我国的现实状况,对国家环境审计进行研究外,研究者们还对尚未开展的内部环境审计和社会环境审计的有关内容进行了探讨,为将来实务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准备。他们认为,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治理和保护环境的投资日渐增加,环境审计的业务量也必将加大,注册会计师的介入不可避免;此外,企业作为一个经营主体,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效益,达到二者的统一,这样内部审计部门的介入成为必然。

(3)政府、审计职业团体及其他单位对环境审计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环境审计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政府、审计职业团体及其他单位所瞩目。中国审计学会于1997年初确定以环境审计为重点研究课题,组织福建、浙江、江西三省的审计学会以实施环境审计的经验和问题为基础撰写论文,并组织对此有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于当年6月在厦门市举办了环境审计研讨会;《审计研究》在1993年第3期,刊载了加拿大审计长丹尼斯所著《环境审计———九十年代的挑战》这篇论文,其后陆续刊登了多篇译著,为我国环境审计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4)主要服务于国家审计。从世界范围来看,环境审计虽然源于企业内部,但就目前而言,其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我国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环境审计工作同样以国家为主。因此,对环境审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领域,这与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相适应,有利于推动我国环境审计实务的开展。

(5)吸收了相关学科的成果。在审计学的基础上,环境审计研究汲取了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医学、环境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环境审计理论的发展。

(6)研究范围有一定的广度。环境审计虽然起步较晚,但经多方努力,其研究已深入到各个方面,包括对环境审计动因、环境审计理论基础、环境审计本质、环境审计职能、环境审计目标、环境审计假设、环境审计原则、环境审计准则、环境审计程序、环境审计方法、环境审计主体、环境审计对象等方面的研究。

(7)对于一些问题的研究有独到之处。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关环境审计理论基础的研究,现已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大循环成本理论、资源价值理论和外部性理论等观点;而最具代表性的是关于环境审计方法的研究。陈正兴在《环境审计》一书中对其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他在原有常规审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审计所要运用的特殊方法,并将其分为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和环境的经济评价方法两大类;此外,有些学者对环境审计对象、内容和范围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突出了环境审计的特色。

(8)规范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为辅相互结合的方法。在研究方法上,环境审计大量运用了规范研究,并辅以实证研究中的调查、分析。

2环境审计研究存在的不足

(1)研究缺乏系统性。大多数学者只注重环境审计理论某一方面的研究,并没有考虑到环境审计理论是一个系统,没有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环境审计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其自身的组成要素,并且各个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果只研究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就可能造成各个理论要素之间的不协调,甚至产生矛盾。

(2)研究偏重于实用性。当前,多数学者只研究应用性较强的理论,诸如环境审计程序、环境审计技术与方法,而忽视了环境审计假设、环境审计原则等基础理论的探讨。一般认为,环境审计假设、环境审计原则是确立审计准则、程序与方法等要素的基础。在没有确立环境审计假设、原则等要素的情况下,研究审计准则、程序与方法难免会出现偏差。并且,由于现有环境审计研究多数是对实践的解释,很难发挥对实践的指导和预测作用。

(3)研究难以深入。现有的环境审计研究,大多是在常规审计理论之前冠以“环境”二字,其内容在本质上并没有差别,没有体现出环境审计的独有特色。当然,要挖掘环境审计理论与常规审计理论的不同之处,突出环境审计理论的特色有一定的难度,但这却是环境审计研究的关键所在。

(4)概念界定不清。多数学者在论述某一理论之前,并不对这一理论要素的概念进行界定,而是直接阐述其内容。实际上,不同的学者虽然使用同一个名词,但对其含义的理解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有极大的分歧。这样极易造成理论研究的不一致,严重阻碍了环境审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5)与相关学科的融合不够。在研究中,虽然借鉴了诸多学科的相关内容,并从中吸纳了它们的优势。但多数情况下,只是简单地把上述学科的内容直接移入环境审计,而没有使它们真正融合,进而形成一个充实而完备的环境审计理论体系。

(6)实证研究成果偏少。从上述研究现状可以看出,虽然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些成果主要集中于规范领域,而实证领域的成果偏少,在大多数问题上没有运用实证方法进行研究。

(7)内部审计、民间审计的研究不够。虽然就现实的状况看,环境审计应以国家审计为主,但从长远的角度讲,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终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我们对环境审计的研究仍停留在国家审计,对内部和民间环境审计研究的不足将无法适应未来环境审计的发展。

(8)研究力量不足。一方面,当前环境审计研究的任务繁重,困难重重。另一方面,环境审计研究的人员不足、水平有限。一般来说,研究环境审计的人员包括教学和科研机构的理论研究者和开展环境审计实务的工作者。在他们当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能真正投入到理论研究中的人少而又少,难以集中力量对环境审计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

三、环境审计研究应处理好的关系

1必须处理好环境审计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环境审计是集环境经济、环境管理、环境医学、环境法学、社会学、统计学和工程学等诸多学科理论的一门边缘学科。但是,它并不是这些学科的简单拼凑,也不是相关内容的简单相加。它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的体系和特色。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环境审计研究是一种开放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必须用联系的观点来考虑问题,处理好各相关学科的关系,并使它们充分融合。

2必须处理好环境审计与常规审计的关系

环境审计运用了常规审计的基本理论,是对常规审计的一种继承;同时,它是在受托经济责任向环境责任扩展后形成的,是常规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常规审计中包含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三部分;环境审计同样也包含这三部分。在研究中,必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一是要挖掘常规审计与环境审计的相同之处,以资借鉴;二是要找出两者的区别,以突出环境审计特色。

3必须处理好不同种类环境审计理论之间的关系

①环境审计按主体分为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它们各有特点,相互不可替代,因此不存在主导和从属的关系。当前,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应以国家审计为重点,逐步带动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的发展。②环境审计按内容和目标

可分为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一方面,它们在对象、依据、目标、范围、报告内容和报告形式等方面都有不同;另一方面,它们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环境审计目标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体现。当前,我国环境审计仍以合规性审计为主,应尽快发展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

4必须处理好环境审计基本理论与应用理论的关系

环境审计理论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环境审计基本理论,它的理论性强,可以间接指导和预测实务,包括环境审计目标、假设、原则、本质等;二是环境审计应用理论,它的实务性强,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实践,包括环境审计准则、程序与方法等内容。环境审计基本理论与应用理论的划分是相对的,二者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能做界限分明的截然划分。基本理论可以指导应用理论的研究;应用理论又可以促进基本理论的发展。当前,我国学者主要进行的是应用理论的研究,而对于基本理论却涉及较少。因此,我们在研究应用理论的同时,必须抓紧基本理论的探讨,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5必须处理好环境审计理论

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确定环境审计理论体系中应包含的要素,并对各个要素的含义进行界定,这是环境审计研究的前提。对于究竟应包含哪些要素必须有一个统

一、规范的衡量标准,以保证理论要素确定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其次,要确定各个理论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是环境审计研究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其中,确定研究起点是重中之重。实质上,上述过程就是构建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对环境审计理论进行具体研究之前,必须构建一个全面、系统、合理、有效的环境审计理论结构。

6必须处理好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实证研究与实践的联系比较紧密,有利于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但其理论性不强,没有一定的理论高度,难以指导和预测实践;而规范研究,虽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但其正确性难以验证。因此,我们应把规范研究的成果用实证研究进行检验,使规范研究逐步完善,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实证研究的指导作用。环境审计研究应采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使二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新晨

7必须处理好现实性与前瞻性之间的关系在研究中,既要着眼于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现状和现实社会经济环境,又要考虑各种新思维、新观点对环境审计工作的冲击,考虑各种新举措、新变革对环境审计工作的影响。既立足现实又适应未来,把现实性和前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完善和发展环境审计实践。

8必须处理好中国特色与国际惯例之间的关系环境问题的日益国际化,要求各国协调行动,以缩小各国环境审计工作的差异。因此,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应在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实现与国际惯例的接轨,这样才有利于环境审计的对外交流,有利于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国际同步。但是,各国社会经济制度、法律环境、道德文明观念以及审计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外的情况未必完全适合我国,我国也有许多自己特殊的问题,因此,创新精神是必需的。也只有不断创新,环境审计才能逐步完善。这也决定了我国的环境审计研究必须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陈东:《环境审计若干理论问题初探》,《财经论丛》,1999年第3期。

2杨芳:《环境审计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分析》,《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3薛岩、张晓君:《试论开展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中国内部审计》,1997年第8期。

4武佳:《关于环境审计》,《经济师》,2000年第7期。

5张军:《试论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湖北审计》,2000年第12期。

6高方露、吴俊峰:《关于环境审计本质内容的研究》,《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7王炜、王阳、雷东风:《对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构思》,《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0年第12期。

8王学龙:《也谈环境审计》,《兰州商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9姜彦秋:《论我国环境审计》,《F101财务与会计》,1999年第5期。

10孟焰、王坤:《浅谈环境审计》,《财会月刊》,1997年第8期。

11李学柔:《也谈环境审计》,《广东审计》,1997年第7期。

12陈淑芳、李青:《关于环境审计几个问题的探讨》,《当代财经》,1998年第9期。

13陈汉文池晓勃:《关于环境审计的几个问题探讨》,《中国内部审计》,1997年第2期。

14福州市审计局《环境审计》课题组:《论环境审计的对象、内容、方法和目标》,《中国内部审计》,1997年第8期。

15袁素琴:《浅谈环境审计》,《陕西审计》,2000年第1期。

16靳永军:《略论环境审计》,《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17赵春涛:《浅议环境审计》,《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18天津市审计学会、天津市审计科培中心环境审计课题组:《关于环境审计基本理论探讨》,《审计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期。

19梁森、杨卉:《关于环境审计几个问题的探讨》,《山东审计》,2000年第8期。

20魏顺泽:《我国环境审计的探讨》,《现代审计》,2000年第5期。

21张以宽:《论环境审计与环境管理》,《审计研究》,1997年第3期。

22黑龙江省审计学会:《浅谈环境审计的几个问题》,《中国内部审计》,1997年第8期。

23刘力云:《浅论环境审计》,《中国内部审计》,1997年第2期。

24辛金国、李青:《环境审计准则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0年第6期。

25陈正兴:《环境审计》,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26包强:《论环境审计概念结构》,《审计与经济研究》,1999年第4期。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范文第14篇

逻辑起点,是指展开某种逻辑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性的抽象范畴。它能推动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具有结构的张力的推衍的能力。它对该学科其它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作为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逻辑的起点应该具备的条件是:(1)逻辑起点必须具有可知性;(2)逻辑起点必须能够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3)逻辑起点必须能够连接会计系统和会计环境;(4)逻辑起点能够推理论证其他理论范畴。

文献回顾

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的理论是会计界在现代会计理论体系问题上讨论最多、争议比较大的热点和难点,存在诸多观点,至今未达成共识。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目标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职能起点论、会计目的起点论、会计动因起点论、会计环境起点论、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相结合起点论。

(一)会计假设起点论

它认为会计研究只有以会计假设为起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才具有逻辑严密性和客观性,会计实务才能在一定的规范下得以展开。其逻辑体系是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程度、会计方法、会计要素、财务报告。至今比较统一的会计假设是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及货币计量假设。

张昌仁提出,会计假设是以大量会计事实和惯例为基础所做出的合理推断,是规范会计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会计假设尽管在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前提条件和制约因素。而丁庭选认为:会计假设并不是最本源的范畴,同会计假设不能自然而然地推导出所有的会计准则;以此为逻辑起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其内部缺乏严格的逻辑关系,并不能构成一个逻辑严密、内容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会计假设不能作为现代会计的逻辑出发点,而只能作为前提概念。从70年代开始,西方会计理论的研究起点开始转向会计目标。

(二)会计目标起点论

会计目标是会计所要达到的境地。在美国会计学会制定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中列出了四大会计目标:(1)对有限资源使用作出决策,包括识别重要的决策领域,并确定目标方向;(2)有效地管理的控制资源;(3)记录与报告资源的受托责任;(4)有利于履行社会职能和社会控制。其逻辑体系是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会计准则、会计实务。我国从80年代以来就开始对会计目标起点论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我国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以会计目标为出发点也有一定的不足,有很大的主观性,目标是一种假定,目前无法加以证实,缺乏客观依据。也有这样的问题:是针对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体系而提出的,而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体系不一定适用于整个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王海龙、宁玉臣指出,西方目标起点论是信息系统理论体系,强调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对业务和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旨在建立以公认会计原则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而现阶段我国会计目标起点论可以说是经济效益理论体系,把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会计目标。

(三)会计本质起点论

该观点认为:会计本质对其他会计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构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逻辑关系是会计性质、职能和目标、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会计方法体系等。张兆国主张以会计本质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的。他认为,在会计学上,会计理论研究所提示的最终成果,是关于会计实践的根本性质,即会计本质。这一观点从20世纪50年代流行我国,并在会计研究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建立在对我国会计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不是建立在对西方会计理论借鉴的基础上;会计本质只是会计理论的研究前提,而不是研究的起点。会计本质是脱离会计实践的,更谈不上反映会计实践的需求同时作用于会计实践。

(四)会计对象起点论

会计对象是会计的客体,是会计反映的控制内容。李映照、陈妮娜认为:会计对象是会计理论要素中最本源的抽象范畴,它来自客观环境,反映于会计系统中,决定了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容,是推理论证其他抽象范畴的基础。劳秦汉指出,理论体系是研究对象自身逻辑的科学反映,因而会计对象(价值)质的特征(时空性)和量的特性决定着所有的会计理论,是构成会计理论体系最本源的范畴。而吴联生否认将会计对象作为逻辑起点,他认为会计对象作为联结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其高度的抽象性无法在实务上给予具体、清楚地反映。与此同时,吴水澎指出,会计对象到底要分成几个会计要素才适当,这要受制于会计目标,服从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不是会计对象决定会计目标,而是会计要素是受制于与会计目标的,不同的会计目标会产生不同的会计要素,会计对象不是“起点式”的会计理论范畴,不能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

(五)会计环境起点论

环境是指周围的条件,环境决定一切,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由时间、地点等环境所决定的。无论会计本质、会计对象还是会计目标,都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下,人们对会计现象的一种认识,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会计理论。谢德仁在认为,会计环境是会计内环境与会计外环境有机的总和。会计内环境决定了会计的本质,从而决定了会计的职能,进一步决定着会计程序与方法;会计外环境决定了会计目标,从而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一步影响着会计程序与方法。因此,会计本质、职能与会计目标,最终统一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也有学者认为会计环境本身并不属于会计理论体系,因为环境是面对整个社会系统而言的,对会计系统并没有特殊的针对性。会计环境不能将自身与会计系统结合起来,更不能联系会计实践与会计理论,也无法推导出其他理论范畴。因此,会计环境虽然对会计系统非常重要,但并不能将其作为逻辑起点研究和构建会计准则理论框架,只能说它是会计概念框架的背景。

(六)双起点理论,是许多学者在研究单一要素逻辑起点中得不到较为满意的答案时,转而创新性的提出双起点论。主要有:(1)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苏新龙认为,环境对会计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从客观上来看,环境对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影响表现在对会计的基本假设上;从主观上看环境对会计的影响表现在信息使用者对会计的要求,即会计目标。因此,会计的起点理论应是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2)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杨月梅认为,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相结合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3)会计环境与会计本质。李先富认为,把会计环境和会计本质作为研究起点,更能解释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会计理论创新问题。(4)会计环境与会计动因。牛彦秀认为,会计环境和会计动因反映会计实践活动的内容,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但不少学者反对双起点论,认为这种观点违背了人类认识论的科学性中包含的(逻辑起点的单一性和初始性)。潘立生、姚禄仕指出,多重会计核心理论不可取,会计核心理论只能有一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理论体系逻辑一致性,会计准则制定及评价更为明确可行,确保会计政策选择标准的一贯性。

通过上述文献回顾,我们可以看出:会计假设起点论和会计目标起点论是西文在研究财务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时提出的,并最终以会计目标起点论为西方流行观点。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是我国会计界的首创,而会计环境起点论、双逻辑起点论以至多起点论是中外观点结合的产物。

结论

东财会计学院的牛彦秀在《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一文中,将会计理论体系分为纯理论范畴和应用范畴两方面。会计本质位于理论范畴的最高层次,会计目标则为应用范畴的最高层次。

借用此会计理论,笔者认为我国与西方从会计逻辑起点的分析角度看,西方注重会计假设、会计目标逻辑起点;而中国则更多的关注会计本质、会计对象,甚至双逻辑起点的研究。笔者认为这与中西方逻辑思维有着必然的联系。

科学的逻辑起点的确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包含复杂整体的一切矛盾胚芽的细胞形态作为逻辑起点,即以构成认识对象最简单的元素作为出发点;另一种是以理论体系的最基本命题作为逻辑起点,作为逻辑起点的基本命题决定、影响其他命题和结论的产生与发展。如果说会计本质、会计对象是构成会计认识对象最简单的元素之一,则会计假设、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的两个基本命题。中国传统思维是前一种逻辑起点形式居多,而西方逻辑思维主要是以理论体系中最基本命题作为逻辑起点形式。

中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主要借鉴西方会计概念框而制定出来的,而西方会计概念框架也是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故笔者认为,我国现代会计理论应该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也并非把会计准则或会计概论框架等同于现代会计理论,但会计准则或会计概念框架是现代会计理论应用领域的核心理论。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范文第15篇

理论建构的过程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过程,是将最简单、最普通的、内容比较贫乏的抽象规定作为该门学科的理论出发点,然后,使这些最一般的定义和原理在整个叙述过程中不断深化和丰富,同时又以越来越具体的内容加以充实,直到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得到完整的阐述为止。理论建构的关键是逻辑起点的确定,确定了逻辑起点,便开始了以逻辑为中介、抽象范畴对立统一的辩证运动过程。这个抽象范畴不断向具体范畴的上升过程,表现为后一个概念是前一个概念的综合和发展,是在前一个范畴规定的基础上,再补充上新的规定,因而是一个丰富化、全面化的过程,是一个比一个范畴更具体的过程。

逻辑起点,是指展开某种逻辑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性的抽象范畴。它能推动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具有结构的张力的推衍的能力。它对该学科其它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作为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逻辑的起点应该具备的条件是:(1)逻辑起点必须具有可知性;(2)逻辑起点必须能够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3)逻辑起点必须能够连接会计系统和会计环境;(4)逻辑起点能够推理论证其他理论范畴。

文献回顾

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的理论是会计界在现代会计理论体系问题上讨论最多、争议比较大的热点和难点,存在诸多观点,至今未达成共识。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目标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职能起点论、会计目的起点论、会计动因起点论、会计环境起点论、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相结合起点论。

(一)会计假设起点论

它认为会计研究只有以会计假设为起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才具有逻辑严密性和客观性,会计实务才能在一定的规范下得以展开。其逻辑体系是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程度、会计方法、会计要素、财务报告。至今比较统一的会计假设是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及货币计量假设。

张昌仁提出,会计假设是以大量会计事实和惯例为基础所做出的合理推断,是规范会计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会计假设尽管在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前提条件和制约因素。而丁庭选认为:会计假设并不是最本源的范畴,同会计假设不能自然而然地推导出所有的会计准则;以此为逻辑起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其内部缺乏严格的逻辑关系,并不能构成一个逻辑严密、内容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会计假设不能作为现代会计的逻辑出发点,而只能作为前提概念。从70年代开始,西方会计理论的研究起点开始转向会计目标。

(二)会计目标起点论

会计目标是会计所要达到的境地。在美国会计学会制定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中列出了四大会计目标:(1)对有限资源使用作出决策,包括识别重要的决策领域,并确定目标方向;(2)有效地管理的控制资源;(3)记录与报告资源的受托责任;(4)有利于履行社会职能和社会控制。其逻辑体系是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会计准则、会计实务。我国从80年代以来就开始对会计目标起点论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我国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以会计目标为出发点也有一定的不足,有很大的主观性,目标是一种假定,目前无法加以证实,缺乏客观依据。也有这样的问题:是针对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体系而提出的,而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体系不一定适用于整个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王海龙、宁玉臣指出,西方目标起点论是信息系统理论体系,强调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对业务和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旨在建立以公认会计原则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而现阶段我国会计目标起点论可以说是经济效益理论体系,把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会计目标。

(三)会计本质起点论

该观点认为:会计本质对其他会计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构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逻辑关系是会计性质、职能和目标、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会计方法体系等。张兆国主张以会计本质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的。他认为,在会计学上,会计理论研究所提示的最终成果,是关于会计实践的根本性质,即会计本质。这一观点从20世纪50年代流行我国,并在会计研究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建立在对我国会计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不是建立在对西方会计理论借鉴的基础上;会计本质只是会计理论的研究前提,而不是研究的起点。会计本质是脱离会计实践的,更谈不上反映会计实践的需求同时作用于会计实践。

(四)会计对象起点论

会计对象是会计的客体,是会计反映的控制内容。李映照、陈妮娜认为:会计对象是会计理论要素中最本源的抽象范畴,它来自客观环境,反映于会计系统中,决定了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容,是推理论证其他抽象范畴的基础。劳秦汉指出,理论体系是研究对象自身逻辑的科学反映,因而会计对象(价值)质的特征(时空性)和量的特性决定着所有的会计理论,是构成会计理论体系最本源的范畴。而吴联生否认将会计对象作为逻辑起点,他认为会计对象作为联结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其高度的抽象性无法在实务上给予具体、清楚地反映。与此同时,吴水澎指出,会计对象到底要分成几个会计要素才适当,这要受制于会计目标,服从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不是会计对象决定会计目标,而是会计要素是受制于与会计目标的,不同的会计目标会产生不同的会计要素,会计对象不是“起点式”的会计理论范畴,不能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

(五)会计环境起点论

环境是指周围的条件,环境决定一切,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由时间、地点等环境所决定的。无论会计本质、会计对象还是会计目标,都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下,人们对会计现象的一种认识,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会计理论。谢德仁在认为,会计环境是会计内环境与会计外环境有机的总和。会计内环境决定了会计的本质,从而决定了会计的职能,进一步决定着会计程序与方法;会计外环境决定了会计目标,从而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一步影响着会计程序与方法。因此,会计本质、职能与会计目标,最终统一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也有学者认为会计环境本身并不属于会计理论体系,因为环境是面对整个社会系统而言的,对会计系统并没有特殊的针对性。会计环境不能将自身与会计系统结合起来,更不能联系会计实践与会计理论,也无法推导出其他理论范畴。因此,会计环境虽然对会计系统非常重要,但并不能将其作为逻辑起点研究和构建会计准则理论框架,只能说它是会计概念框架的背景。

(六)双起点理论,是许多学者在研究单一要素逻辑起点中得不到较为满意的答案时,转而创新性的提出双起点论。主要有:(1)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苏新龙认为,环境对会计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从客观上来看,环境对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影响表现在对会计的基本假设上;从主观上看环境对会计的影响表现在信息使用者对会计的要求,即会计目标。因此,会计的起点理论应是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2)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杨月梅认为,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相结合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3)会计环境与会计本质。李先富认为,把会计环境和会计本质作为研究起点,更能解释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会计理论创新问题。(4)会计环境与会计动因。牛彦秀认为,会计环境和会计动因反映会计实践活动的内容,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但不少学者反对双起点论,认为这种观点违背了人类认识论的科学性中包含的(逻辑起点的单一性和初始性)。潘立生、姚禄仕指出,多重会计核心理论不可取,会计核心理论只能有一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理论体系逻辑一致性,会计准则制定及评价更为明确可行,确保会计政策选择标准的一贯性。

通过上述文献回顾,我们可以看出:会计假设起点论和会计目标起点论是西文在研究财务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时提出的,并最终以会计目标起点论为西方流行观点。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是我国会计界的首创,而会计环境起点论、双逻辑起点论以至多起点论是中外观点结合的产物。

结论

东财会计学院的牛彦秀在《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一文中,将会计理论体系分为纯理论范畴和应用范畴两方面。会计本质位于理论范畴的最高层次,会计目标则为应用范畴的最高层次。

借用此会计理论,笔者认为我国与西方从会计逻辑起点的分析角度看,西方注重会计假设、会计目标逻辑起点;而中国则更多的关注会计本质、会计对象,甚至双逻辑起点的研究。笔者认为这与中西方逻辑思维有着必然的联系。

科学的逻辑起点的确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包含复杂整体的一切矛盾胚芽的细胞形态作为逻辑起点,即以构成认识对象最简单的元素作为出发点;另一种是以理论体系的最基本命题作为逻辑起点,作为逻辑起点的基本命题决定、影响其他命题和结论的产生与发展。如果说会计本质、会计对象是构成会计认识对象最简单的元素之一,则会计假设、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的两个基本命题。中国传统思维是前一种逻辑起点形式居多,而西方逻辑思维主要是以理论体系中最基本命题作为逻辑起点形式。

中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主要借鉴西方会计概念框而制定出来的,而西方会计概念框架也是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故笔者认为,我国现代会计理论应该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也并非把会计准则或会计概论框架等同于现代会计理论,但会计准则或会计概念框架是现代会计理论应用领域的核心理论。

会计目标是指人们从事会计活动应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它回答了会计方向是什么的问题。会计目标成为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的理由:(1)从逻辑的角度看,会计目标具备作为逻辑起点的基本特征;(2)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目标对于理论系统是至关重要的,按一定目标构建的是一切系统所具备的基本特征;(3)从会计理论的性质看,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能够使会计理论密切联系会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