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减排设计论文范文

减排设计论文范文

减排设计论文

减排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电源系统中的设备也是耗能较大的一块,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采用节能型设备,降低设备的运行损耗,追求更高的设备效率。

1.1变压器变压器节能可以从效率、容量选择、运行方式等几方面考虑。由于现目前用电负荷高,变压器一般有很多台,单台容量一般都在1600KVA以上,因此,变压器长期运行的话,损耗将是非常庞大的数字。比如,某品牌S10就较S9在80%负载率情况下课每年节能约0.48万KVH.所以选择合适的变压器室非常重要的。尽管可能在前期投入上会相对较多,但是从长期来看,绝对是划算的。同时,应该根据所载负荷的大小及成本,选择合适的变压器容量以及数量。以及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调整多台变压器的主备用状态。

1.2电容补偿设备电容器是用来补偿系统的功率因素,提高系统效率的。其内部一般都有放点电阻,其作用就是当电容器从系统撤出时,电压能迅速至安全电压。但是投入系统时则有放电损耗。而电子式放电容器能避免这种损耗。进行供配电系统方案设计时,我们应该选择技术先进的节能型设备,减少设备自身损耗,提高节能效果。以及上面讲到的合理选择供电模式、降低导线用量;合理选择导线截面和敷设方式,降低配电线路损耗。设计中也应尽可能地考虑系统的功率因素,积极治理谐波干扰。

1.3无功功率的补偿无功功率的补偿能够有效的提高配电系统的功率因素,而提高功率因素的意义有以下几点:(1)能够提高供电设备的利用率,使其可以带更多有功负载,节约设备投资,达到间接节能。(2)提高输电效率,当有功功率一定时,若供电电压不变,功率因素越大,则电流越小,损耗也就越小。(3)可改善供电质量,提高输电安全。电流小,线路电压损耗小,发热量也小,输电线路安全性也得到提高。

2谐波治理

YD/T50402005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规定,当交流供电系统总电流谐波含量(THD)大于10%时应配置滤波器。通常选用有源滤波器和无源滤波器。无源滤波技术的主要是利用LC滤波装置来抑制谐波,提高电源质量。其设计简单、成本低,因而被广泛应用。有源滤波技术是通过对谐波进行采样、分析,最后向电网送一个与谐波相反的谐波来抑制谐波。并且它还有一个大功能就是可以调整电压与电流的相位角,提高功率因素。它的成本高,但效果好。通信电源系统比较适用于有源滤波技术。

减排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折减系数 降雨历时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中图分类号:S6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0014-01

0 引言

我国从《室外排水设计规范》TJ14-74(试行)、第一本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在雨水管渠降雨历时计算时都引入了折减系数m,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3年版)中取消了折减系数m,这其间经历了4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其间也反应了我国《室外排水设计规范》适应经济和社会环境条件影响的发展历程。

1 各版本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折减系数m的采用情况及取值

⑴第一本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

第2.2.5条:雨水管渠的设计降雨历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⑵《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

第2.2.5条:雨水管渠的设计降雨历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⑶《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3.2.5雨水管渠的降雨历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⑷《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

3.2.5雨水管渠的降雨历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以上各版规范中:从《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在雨水管渠降雨历时计算时都引入了折减系数m,并规定暗管折减系数m=2,明渠折减系数m=1.2,在陡坡地区,暗管折减系数m=1.2~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3年版)取消了折减系数。

2 折减系数m的引用及可能性

我国雨水管渠流量计算采用极限强度理论的推理公式,但我国《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3年版)以前,没有对使用推理公式法的条件进行任何限制,而是沿袭原苏联1954年排水设计规范,将雨水管渠流量折减系数m的相关计算方法引入了我国《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所以折减系数m,又称为“苏林系数”,采用折减系数m增大雨水在管渠内的流行时间,从而减小暴雨强度q,减小雨水管渠设计流量Q,从而减少雨水管渠管径,来降低雨水道的工程造价。

我国雨水管道按满流设计,但计算雨水量的极限强度理论假定:当降雨历时等于集水时间时,设计断面的雨水量达到最大值。所以雨水管渠中的水流并非一开始就达到设计流量的满流状态,而是随着降雨历时增长逐渐形成满流,雨水在管渠内的流速也是渐形增大到设计流速的。这样就出现了按满流时的设计流速所计算出来的雨水流行时间小于其实际的流行时间。通过对雨水管道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雨水管渠中雨水流行时间比按最大流量计算的流行时间大20%。故采用大于1.2的系数来计算雨水在管道内的流行时间。

3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3年版)取消折减系数的理由

我国雨水量计算公式采用的是极限强度理论推导出来的推理公式,推理公式是个半理论半经验的公式。公式推导的基础是作了以下假定:①降雨强度在集流时间内均匀不变,即降雨为等强度降雨过程,(实际上是降雨强度在集流时间内不可能是等强度降雨过程);②假定汇水面积按线性增大,即汇水面积随集流时间增大的速度为常数(事实上汇水面积随时间的增大是非线性的)③参数选用比较粗糙,如径流系数取值仅考虑了地表的性质,地面集水时间的取值也是经验值。以上这几点假定条件导致雨水管道设计流量会产生很大误差。

另外根据北京市城市暴雨强度公式分析发现,采用折减系数m后可使设计流量缩小20%~50%。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发生严重内涝,给人民生活和生产造成了极不利影响。为防止或减少类似事件,有必要提高城镇排水管渠设计标准,而采用降雨历时计算公式中的折减系数m,降低了设计标准。发达国家美、日和欧盟不采用折减系数。为有效应对日益频发的城镇暴雨内涝灾害,提高我国城镇排水安全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3年版)在修订时取消了折减系数m。

4 结论

折减系数的应用在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具用应用的可行性和经济性,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硬化路面的增多,导致城镇内地面雨水下渗量急减,地表径流大幅增加,加重了雨水管渠雨水收集量,但我国雨水量计算公式中重现期的选取和发展国家相比偏小,径流系数的取值粗糙,尤其降雨历时折减系数的采用导致暴雨强度减小,对雨水系统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这几项因素的综合导致雨水量计算偏小,最终引发一些大城市的内涝的发生,为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取消折减系数m是必要的,折减系数的取消对提高雨水设计标准作用即简便,效果也非常明显,故在《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3年版)中取消了使用近半个世纪的折减系数m。

参考文献

[1]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

减排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丘里,水下外排泥设备,排泥量

中图分类号:U615.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海上废弃设施已经或将要达到服役期要被拆除时,无论采用内切割方式还是外切割方式,都需要进行排泥作业。例如,平台导管架钢桩的切除、海管海缆修复、沉船打捞等项目均需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排泥作业。随着海洋工程水下排泥作业的日益增多,研制一个操作简单、效率高的外排泥设备是十分必要的。

结合导管架桩腿外部排泥的特点,采用文丘里原理形式的外排泥系统。该系统利用文丘里效应,将工作流体通过注水管注入,在喷嘴处形成高速射流,流体经扩压室将高速度变成负压力,利用压力差将海底固液混合物吸入设备,在喉管进行动量交换,从而实现吸排作用。工作流体一般采用海水。

国外的类似设备已投入使用,例如Diving Equipment Specialties Inc. 公司的外排泥设备,体积较小轻便,可装套于潜水员臂膀,在水底进行吸排泥活动。国内基于文丘里原理的设备主要用于化学剂混合,用于水下清淤排泥的较少。本文根据海洋拆卸排泥需要,针对海洋环境设计用于50米水深,排泥量大于200m3/hr的外排泥装备。并通过比例模型实验验证理论方法的正确性,通过对关键设计参数的研究得到设计规律,优化设计方案。

2 文丘里模型

外排泥设备主要由上部水泵、吸泥口喷冲系统、文丘里管、吸排泥管路、管道架等组成。在进行作业时,可设计吊机与文丘里管相连接,控制文丘里管沉降深度与位置,也可将文丘里管设置把手,方便潜水员直接在水下进行操作。吸泥口喷冲系统通过喷射高压海水,将桩腿附近的泥沙打散,与海水形成两相流,以便文丘里管能够更好的完成排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文丘里管为外排泥设备的核心部件,文丘里管由注入管、喷嘴、吸入管、喉管、扩散管、排泥管几个部分构成,本文根据功能要求、流体力学计算与设计要求设计文丘里装置初步模型如图1所示。注入管连接处内径为100mm,喷头出口37mm,喉管内径80mm,扩散管锥角8°,吸泥管连接处内径100mm,排泥管连接处内径200mm。整体结构采用316L号不锈钢。

图1文丘里初步设计模型

文丘里管能够在水下正常排泥的要点为:

喷嘴处压强必须小于吸泥管入口处压强,只有产生足够的压强差,才能将淤泥通过吸泥管吸入喉管内;

排泥管出口处压强必须大于所处环境处外界压强,例如排泥口在水下时,排泥管出口处压强必须大于该点所在水深压强,否则会造成回流,无法将淤泥排出;

设计排泥量需要达到实际工程需求,通过排泥口流速计算排泥颗粒大小,需要满足实际工程需求。

这些要点既是保证外排泥设备正常工作的关键,也是设计要点。

3 文丘里流体计算与结构设计

文丘里管内注入流体(或者气体)、吸出泥浆、混合物喷出过程均可通过连续方程与伯努利方程进行计算,以注水管为例,如图2所示,计算方法如下:

图2 注水管分析图

在高压水泵出口P-P截面与喷头入口处1-1截面(见图2)做流体力学分析,流体力学连续性方程与伯努利方程为:

(1)

(2)

其中,Ap为水泵出口面积;为水泵出口流速;Qp为水泵出口流量;A1为喷头入口横截面积;v1为喷头入口流速;h为水泵出口与喷头入口高差(水泵较高时为正);Pp为水泵出口压强;P1为喷头入口压强;hf和hj分别为沿程阻力损失和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如下:

(3)

(4)

其中,为高压水泵出口直径;为局部阻力系数,参考文献[1]4章节取值;为沿程阻力系数,由雷诺数确定,其中为动力液运动粘度。

本项计算牵扯到两种不同介质的混合,因此喉管内流体的计算是流体力学计算的关键点,可采用动量方程处理喉管流体计算:

(5)

其中,为注水流量;为排泥量;为混合物密度;为喉管横截面积;为混合物总流量;为混合物流速;为喉管出口压强;为喉管摩擦损失系数,取Sanger实验值0.098。

根据雷廷格尔公式,排泥管出口流速减小,排泥颗粒减小,颗粒沉降公式为:

(6)

其中,k为颗粒的形状系数,圆形颗粒为4~4.5,不规则形状的为2.5~4,本项目中取值4.5;ρs为颗粒密度,本项目中取值2.5kg/m3;ρ为泥浆密度,本项目中取值1.05kg/m3;δ为球形颗粒的直径。

对于文丘里管的尺寸设计有如下要点:

喷头一般锥角多采用8°~13°用于30倍大气压以上,在30大气压以下,采用15°~45°,本项目设备采用30°锥角;

根据文献[4],喉管长度为6~7倍的喉管内径;

扩散段锥角多采用5°~8°,超过14°后将产生旋涡回流,本项目采用8°。

4 理论计算验证

实验在浙江大学结构实验室进行,将设计的文丘里管采用1:5比例缩小,制作实验模型,模拟仿真文丘里排泥系统,通过对吸泥量、吸泥时间的测量,计算吸排泥效率,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对比,验证理论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实验时将文丘里管高于地面1米,其他设备放置于地面。文丘里管连接如图3所示,文丘里管入口与水泵供水出口连接,吸水口与浑水水桶连接,排水管与水池连接。通过水泵将水注入文丘里管,在喷嘴处形成低压,将浑水从水桶中吸出,通过排水管排入水池。为减少实验误差,在开始实验之前确认设备与管道中充满水。启动水泵时开始计时,将3桶浑水抽干时停止计时,所记时间为排泥时间。排泥量为3桶浑水,共计63升。本项实验基本可以如实的反应文丘里排泥管的吸排泥工作原理。

图3文丘里实验模型

除此以外还需要对水泵的供水能力进行测试。将水泵出水管放入空水桶中,从放水开始时计时,三个空桶装满水结束计时,记录下时间,通过计算可得到水泵供水量。在水泵出水管处设置压力表测试出水压力。

通过实验可得,吸干三桶水(63升)平均用时1分2秒,因此吸泥量为3.66m3/h。水泵出水管放满三桶水(63升)平均用时1分12秒,因此水泵供水量为3.15m3/h。吸泥量与供水量比为1:1.16。

通过理论计算得到实验设备应有吸泥量3.31 m3/h,与实验测试误差为9.6%。通过实验可知,本文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测试所得结果较为符合。本文设计的文丘里管实验模型排泥量与供水量比为1:1.16,优于文献[3]中所提设备排泥效率。

5 结果与讨论

通过流体力学理论计算,根据图1所示模型尺寸,计算出文丘里结构各项参数如下:

表1外排泥设备各参数计算结果

5.1 排泥管径对排泥效率的影响

通常排泥管径可选用6英寸、8英寸、10英寸、12英寸。外排泥设备基本参数不变的情况下,排泥管内径对排泥量没有影响,但是对排泥口流体流速以及排泥口压强影响较大。

当排泥管内径过小时,排泥扬程过小(例如本项目排泥管内径为152mm时,排泥管出口压强为负值),容易造成回流;当排泥管内径过大时,排泥颗粒相对较小。本项目所设计设备,6英寸内径排泥管会造成回流,无法使用;8英寸~12英寸内径排泥管均可满足实际工程需要使用。在实际操作中,应避免采用过大内径的排泥管,以防止排泥颗粒过小,无法满足实际工程需求;应避免采用过小内径的排泥管,容易造成回流,无法完成功能需要。

5.2 水泵压力与流量对排泥效果的影响

图4水泵压力(左)、流量(右)对排泥效果的影响

针对8in排泥管径,对水泵压力、流量对排泥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影响结果如图4所示:随着高压水泵压力增加或者水泵流量的减小,排泥管出口压强逐渐减小,当水泵流量为90m3/hr时,排泥管出口处压强为-0.345MPa,因此无法将污泥排出,容易形成回流,设备无法正常运行;随着高压水泵压力增加或者水泵流量的减小,喷头处压强反而增大,排泥效率减小,当喷头处压强大于吸泥管底部压强时,污泥则无法通过吸泥管吸到喉管内。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外排泥设备对水泵压强与流量均有一定要求,水泵压强越小、流量越大越有利于排泥效率的提高。

5.3 喷头出口内径对排泥效果的影响

通过计算及试验可知,随着喷头出口内径的减小排泥量逐渐增加;随着喷头出口内径的减小排泥管出口压强逐渐增加;随着喷头出口内径的减小喷头出口压强逐渐减小。这些趋势均有利于实现排泥效率的提高。当喷头出口内径超过39mm时,排泥管出口压强为负值,因此无法将污泥排出,容易造成回流,设备无法正常运行。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外排泥设备对喷头出口内径有很高的要求,且喷头出口内径越小排泥效率越好。

6 结论

本文根据海洋拆卸排泥需要,基于文丘里原理,针对海洋环境设计用于50米水深,排泥量大于200m3/hr的外排泥装备。并通过比例模型实验验证理论方法的正确性,通过对关键设计参数的研究得到设计规律,优化设计方案,得到设计参数(表1)。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排泥管尺寸大小对排泥量没有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应避免采用过大内径的排泥管,以防止排泥颗粒过小,无法满足实际工程需求。本文设计文丘里管中排泥管采用8英寸,不会造成回流,且排泥颗粒较大,整体排泥效果好。

水泵的压力与流量选择较为关键。若水泵压力过高或流量过小,不利于在喷头处产生较大压差,减小吸排泥效率;同时会造成排泥扬程过小,容易造成回流,不利于排泥功能的实现。

外排泥设备对喷头出口内径有很高的要求,喷头出口内径越小排泥效率越好。针对本项目设计设备,当喷头出口内径超过39mm时,排泥管出口压强为负值,因此无法将污泥排出,容易造成回流,设备无法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 张也影, 王悦民, 施祖荫. 水力学及水里机械.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1.

[2] 张广泰, 韩成才. 水力学与水利机械. 陕西科学科技出版社, 1996.

[3] 唐天雄. 射流泵设计计算和制造的简化.

[4] 陆宏圻. 射流泵技术的理论及应用[M].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减排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消费碳减排 干预政策 现场实验 书评

化石能源消耗导致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和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不可回避的全球性重大议题。削减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当前国际社会的共识。然而,传统上国际理论界倾向于关注碳排放总量(及生产层面的碳排放),而对消费层面碳排放的研究相对较少。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公众)已经成为碳排放的一个主要群体。消费者(公众)的直接能源消费和间接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在全社会碳排放总量中已经占重要地位。消费者消费碳排放已经成为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消费者降低能源消费,实现消费碳减排成为中国当前重要的现实课题。事实上,降低能源消费,削减消费碳排放也已经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2015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公民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损害”。2015年11月16日,环境保护部了《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再次强调“绿色生活方式既是个人选择,也是法律义务,使公众严格执行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权利和义务,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近年来理论界开始重视和研究消费碳排放及其削减问题。但是,对于消费碳减排的干预政策这一核心论题,目前理论界还缺乏系统深入的基础研究。相应地,探索消费碳减排干预政策的客观规律成为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管理领域一个迫切的基础理论课题。在这一现实背景和发展趋势下,王建明博士、教授的专著《消费碳减排政策影响实验研究》(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针对购买购置、使用消费、回收处理三环节,采用实验研究考察消费碳减排政策影响的实际效应,检验态度变量的中介作用和情境变量的调节作用,为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政策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验证据,丰富了消费碳减排政策影响研究的范式。

本专著共七章。第一章是全书的导论和前提,先分析当前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和消费碳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书的研究对象和核心概念。第二章、第三章分别从计量分析和理论探索视角分析全书的两个基本概念:消费碳排放和外部干预政策。第二章先对消费碳排放进行总体测算,再考察消费碳排放的结构特征和区域差异,以便为进一步分析消费碳减排的外部干预政策奠定基础。第三章先对行为干预的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其次对外部干预政策的内涵和分类维度进行分析,接着分别探讨信息干预政策和结构干预政策对消费碳减排的影响作用,最后探索社会文化情境对消费碳减排的影响作用。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从三个维度对外部干预政策(包括信息传播政策和经济激励政策)的影响效应进行实验研究,这是本书的重点和核心。其中,第四章以购买购置环节的消费碳减排为例进行实验分析,第五章以使用消费环节的消费碳减排为例进行实验分析,第六章以生活垃圾的回收处理为例进行实验分析。第七章是全书的结论和建议,提出推进消费碳减排的外部干预政策的基本框架和主要思路,最后总结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进一步研究领域进行展望。

本专著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至少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为研究外部干预政策对消费碳减排的影响效应提供了第一手基础实验数据,并设计政策效应评估的基础性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2)为政府相关部门(发改委、环保局、宣传部门、教育部门、街道办等)评估消费碳减排干预政策的有效性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经验借鉴;(3)为政府相关部门设计和有效实施干预政策以转变消费行为模式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包括基本构架、制度设计和主要思路等)。

本专著主要采用现场实验和统计分析技术。(1)本专著进行了三次现场实验。第一次实验招募400个被试者作为对象(分为四个实验组),主要检验绿色信息政策对产品购买中消费碳减排行为的影响。第二次实验招募1316个被试者作为对象(分为四个实验组),主要检验绿色信息政策对产品使用中消费碳减排行为的影响。第三次实验招募1231个被试者作为对象(分为两个实验组),主要检验经济激励政策对产品回收中消费碳减排行为的影响。(2)对大样本实验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检验,以客观测度干预政策、文化情境对消费碳减排的主效应、交互效应和调节效应。运用组间设计的实验设计检验特定干预政策的影响效应,运用2×2组间因子设计检验不同干预政策间的交互效应,运用2×2组间因子设计检验社会文化情境对政策干预效应的调节效应。

本专著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从理论上探索了外部干预政策对消费碳减排的影响机理,为干预政策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模型、路径和方法。(2)通过大样本政策实验,为测度干预政策的影响效应和文化情境的调节效应提供了第一手实验数据。(3)提出了消费碳减排的两维度三阶段干预政策构架,为政府制定有效干预政策提供了可操作的指导。

本专著提出了若干创新性理论观点。(1)消费碳排放的基础研究应成为中国理论界重视的一个重要议题,它对于中国进行国际商务和气候问题谈判具有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2)加强对消费者消费模式的干A和引导,促进消费者降低直接和间接能源消费,实现消费碳减排是中国当前重要的现实课题。(3)中国区域间消费碳排放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经济发达地区消费,经济欠发达地区承担”的格局。(4)消费碳减排行为的外部干预政策分为两大类:前置政策和后继政策,或者分为信息政策(心理政策)和结构政策两类。(5)在购买购置环节,理性诉求比感性诉求的传播效果更好,利己诉求比利他诉求的传播效果更好。(6)在购买购置环节,宜优先采用理性信息诉求和利己信息诉求向消费者进行绿色信息传播。(7)在使用消费环节,大尺度信息诉求相对小尺度信息诉求更能促进消费者对信息传播形成积极的态度,也更能促进消费者的节能型使用行为。(8)在使用消费环节,宜优先采用大尺度信息诉求向消费者进行绿色信息传播,同时结合利己信息诉求,这样传播效果更好。(9)在回收处理环节,垃圾按量收费政策的实际效应一般不会因为收费标准的高低而产生明显差异。(10)在回收处理环节,垃圾按量收费可以在部分城市(或城区、社区)先试行,特别是针对以年轻人、低学历者、高垃圾问题感知者为主的社区。(11)必须针对各微观主体设计针对性、独特性、具体化、精细化的外部干预政策。(12)消费碳减排的制度设计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大类。(13)绿色信息传播者要特别关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特征,改变绿色信息传播的格局、逻辑和模式。这些理论观点散发着学术的清香,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体现着学者的力量。

本专著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外部干预政策对公众消费碳减排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理”(71203192)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诉求内容、诉求方式对能源节约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主效应、交互效应和调节效应检验(Y15G030053)”和浙江财经大学杰出中青年教师资助计划”(B类)的资助。我认为,本专著试图从消费视角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政策理念,选题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结构逻辑严谨、数据分析规范,是消费碳减排实验研究领域的一本基础性、创新性、前沿性著作,对消费碳减排政策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具有重大价值。希望王建明博士在消费碳减排领域进一步加强原创性研究,为促进消费碳减排作出更大贡献。

注释:

①碳排放是温室气体排放的简称。鉴于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由此使用碳排放这一简称虽并不完全精确,但易被多数人所理解、接受。――参见王建明:《消费碳减排政策影响实验研究》,科学出版社,2016年4月版,第1页。

减排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成本;市场有效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7-0074-05

根据科斯定理,只要对碳排放权进行完整界定,并允许碳排放权进行交易,就可以使得碳排放权的最终配置与初始分配无关,实现市场公平与市场效率的双重目标,这就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立的理论基础。但Hahn(2011)认为由于存在交易成本以及市场势力问题,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不能完全实现市场公平和市场效率。所以,关于交易成本的研究成为理论研究的焦点。本文就是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交易成本市场模型,分析交易成本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影响,以期为有关政策的实施提供理论指导。

一、交易成本定义

一直以来,关于交易成本的定义,学术上讨论比较多。更多的研究从市场摩擦展开的,有许多论文文献对市场摩擦进行了讨论,认为交易成本阻碍了或者至少影响了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并且是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所不能解释的。Hicks (1935)认为,需要给“市场摩擦”更精确的定义,并从交易成本角度对“市场摩擦”进行解释。尽管Coase(1937)认为厂商的存在价值,就是由于厂商的组织形式使得交易更为有效率也更为经济,但是他没有提到“交易成本”这个概念。交易成本这个概念在货币和金融市场中使用得比较多。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兴起,经济领域开始讨论交易成本问题,早期的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研究市场失灵和“市场摩擦”问题。经济学领域关注交易成本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交易成本会引起市场失灵,从而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二是交易成本会影响产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形式(Solomon,1999)。

对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来说,由于遵约参与者相对较少、交易的品种比较专业,所以导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相对不够活跃,总体交易成本比较高,对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交易成本的研究就非常有意义。对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来说交易成本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寻找对手和信息成本、讨价还价和决策成本以及监管执行成本。第一部分,也就是寻找对手和信息成本是比较明显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为一个新的碳减排措施,其建立是基于一系列的法律文件,尤其是在《京都议定书》之后才正式确认为碳减排的主要措施之一,并且各个国家和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地理资源禀赋的不同,采取的碳排放权交易规则差异也较大。作为新的减排措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各项制度还需要逐步完善,比如欧盟采取了三个阶段来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工作,这些规则的修改直接影响碳排放权的供求关系,并且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所以对于遵约参与厂商来说,对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信息搜集工作就非常重要,这些工作更多的是由中介咨询机构来提供。由于碳排放权供给方和需求方往往是跨行业的,所以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更有利于寻找交易对手。第二部分,讨价还价和决策成本也非常重要,为了使得交易能够达成,双方需要支付必要的管理费用以及支付给中介一定的费用。第三部分,监管和执行成本主要是监管机构来承担的,为了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对于碳排放的额度确认以及后续的违规监管和处罚,形成准确而真实的碳排放权供给和需求,这一部分也非常重要。

二、交易成本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影响

关于交易成本对产业内部的组织结构的影响。Hanemann(2009)发现,交易成本的不同结构会对参与碳排放不同规模的经济体影响是不同的,规模较大的厂商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如果环境监管所带来的交易成本是非线性的,那么边界条件的改变会使得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厂商面临不同的最优决策,结果会使得规模较大的厂商更为有利,从而促进行业的兼并重组,市场的集中度得以提高,有可能减弱市场的竞争性。论文用计量方法分析了欧盟碳排放交易计划(EU ETS)监管下的德国厂商的交易成本情况。通过最小二乘法和非线性估计方法对碳排放交易成本的估计,论文认为交易成本是碳排放量和碳排放交易量的非线性函数。这也就意味着,欧盟碳排放交易计划存在碳交易的规模效益。对于二氧化碳年排放100万吨以上的厂商交易成本是下降的,二氧化碳年排放100万吨以下的厂商交易成本是上升的。基于数据的分析,德国受欧盟碳排放交易计划监管的厂商,每年交易成本总额约为870万欧元。实证进一步显示对于年排放100万吨以下的厂商更有动机去减少碳排放量。虽然这一扭曲结果会带来社会福利的损失以及经济效率的降低,但对于整个欧盟碳排放交易计划的减排效果影响较小。

关于交易成本会引起市场失灵,从而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极端情况下由于管理成本以及其他交易成本太高以至于抵消了交易所获得的收益,从而使得Fox River水污染排放交易计划失败。Stavins(1995)首先给出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交易成本基本模型,首先,给出了交易成本曲线和边际污染控制曲线,通过分析认为交易成本会减少可交易区间,也就是说当交易收益小于交易成本,那么遵约参与者就不会到市场上进行交易了;其次,论文给出了交易成本在碳排放权供给和需求方的分摊情况,认为无论哪方在名义上给付交易费用,实际上的交易成本的分摊主要受碳排放权供给方和需求方的污染控制成本函数的弹性所决定的,具体而言交易成本更多的是由边际污染控制成本较高的一方承担;最后,论文分析了不同的交易成本结构下,遵约参与者碳技术减排数量与初始碳排放权分配额度之间的关系,认为如果交易成本函数是线性的情况下,遵约参与者碳技术减排数量与初始碳排放权分配额度无关,如果交易成本函数是凸函数的情况下,遵约参与者碳技术减排数量与初始碳排放权分配额度负相关,如果交易成本函数是凹函数的情况下,遵约参与者碳技术减排数量与初始碳排放权分配额度正相关。但是,论文没有考虑产品生产数量与初始碳排放权分配额度之间的关系。本文就是在Stavins(1995)的基础上,把产品市场纳入到模型中进行分析。Ofei-Mensah和Bennett(2013)研究了在澳大利亚交通运输和能源部门中开展的三个碳交易计划的交易成本估计问题。这三个碳交易计划分别是:燃料强制标示计划,自愿燃料效率提升计划和假想的市场型计划。资料主要通过调查访谈和其他二手数据等方法获取。第一,本文发现市场型计划碳减排交易成本要高于其他两个计划,交易成本约为7.2美元/吨。也就是说,交易成本成为碳减排的主要障碍。第二,各碳减排计划交易成本组成部分比例的不同主要是由各计划自身特征造成的。因为自愿燃料效率提升计划是自愿加入的,所以其执法成本较低。较低执法成本增加了对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到这碳减排计划实施的疑虑。也就是说,是否有足够资源用来碳减排。对于市场型计划而言,碳市场交易过程产生的费用是主要费用。第三,论文认为对于燃料强制标示计划和市场型计划而言,交易成本非常高以至于对碳减排计划的实施效果具有实质性影响。总之,交易成本会影响政策市场失灵。在选择碳减排政策时考虑交易成本,有助于对政策工具进行初步筛选,有助于提高政策设计和实施,以及政策的评价。尽管如此,但是对于交易成本的关注还是太少。一般研究认为,市场型碳减排计划(碳交易和碳税)比非市场型碳减排计划效率要高,但是本文发现,考虑计划实施过程中的交易成本等因素,市场型的碳减排计划未必优于非市场型的。所以,交易成本对于政策选择具有一定的作用。

三、交易成本模型建立

这里我们首先假设存在N个厂商生产同质的产品,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并且,这N个厂商都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遵约参与者,这时这些厂商就需要考虑碳排放成本。于是这些厂商的利润函数为:

π=r・z-C(z)-B(q)-p(θz-a-q)

其中,z表示产品产量,r表示产品价格,C(z)表示产品生产成本函数,并且Cz>0,Czz>0。假设u=θz为遵约厂商在不受排放约束情况下的碳排放量,θ为碳排放强度,也就是单位产品产量对应的碳排放量,q为通过技术手段减少排放的碳排放量(污染处理量),a为监管机构免费发放的碳排放权量,x=θz-a-q为在二级市场交易的碳排放权交易量,当x>0表示卖出碳排放权,当x0,Bqq>0。从这个利润表达式可以看出,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并不会影响到产品产量z,产品产量实际上是产品价格、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以及碳排放强度的函数,也即z=z(r,p,θ)。

但是如果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的交易成本考虑进来,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就会影响到最优的产品产量。用t表示厂商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净交易量,表示为厂商碳排放水平减去初始碳排放权额度的绝对值:

t=|υ-a|

其中,υ=θz-q表示厂商碳排放水平。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定义交易费用函数T(t)为,并且Tt>0。由于遵约厂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需要缴纳一定的固定费用,比如说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所需的管理费用、注册费用等,所以T(t)应该是永远大于零的。当这些固定费用太大时,会使得一些厂商没有动力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所以此模型假设固定费用足够小以至于只考虑变动费用则可。这时,遵约厂商的利润函数可表达为:

π=r・z-C(z)-B(q)+p(a+q-θz)-T(t)

不失一般化,这里我们假设其中一个遵约厂商是碳排放权净买入者(υ>a),以此我们分析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对遵约厂商利润以及产品产量的影响。遵约厂商的目标函数就是最大化其利润,那么目标函数的一阶条件有:

πz=r-Cz-pθ-θTt=0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阶条件表示产品价格r等于边际成本(Cz+pθ+θTt),也可以说是边际收入(r-pθ-θTt)等于边际产品成本(Cz)。对于交易所来说,不会把交易费用提高到遵约厂商亏损的程度,由于Cz>0,所以要求r-pθ-θTt>0。并且,我们假设遵约厂商技术碳减排量必须大于0。综上,对技术碳减排量求偏导,我们有:

-Bq+p+Tt≤0

q(-Bq+p+Tt)=0

q≥0

如果遵约厂商技术碳减排量大于0,那么遵约厂商的产品产出量和技术碳减排量都是产品价格、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碳排放强度以及碳排放权初始分配额度的函数,z=z(r,p,θ,a)和a=a(r,p,θ,a)。为了进一步分析碳排放权初始分配额度对产品产量和技术碳减排量的影响,我们对一阶条件进行全微分,整理可以得到:

=

=

|H|表示海塞矩阵

|H|=CzzBqq+Ttt(Czz+θ2Bqq)>0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产品产量的变动和技术碳减排量的变动依赖于Ttt的符号。当Ttt=0时,dz/da=0并且dq/da=0,这时碳排放权初始分配额度对产品产量和技术碳减排量没有影响,这个与没有交易成本的情形结果是一致的。当Ttt>0时,dz/da>0并且dq/da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减排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假定土层分布情况及计算参数如表1所示,排桩设计桩长均为20m,桩径1m,桩间距1.5m,前、后排桩排距4.5m。

1.计算模型的建立

模型尺寸均采用40×40m,模型网格划分为40×40,基坑顶部与既有场坪标高持平,由于桩顶标高为既有场坪标高以下0.8m,为简化计算,将桩顶标高抬升0.8m,在计算过程中,桩长都相应增加0.8m。基坑开挖宽度15m,两边边界施加水平约束,底部施加水平及竖向约束。基坑分4步开挖,总开挖深度控制在8.82m左右,双排钻孔灌注桩和桩顶拉梁分别用pile和beam单元模拟,每根桩平均分为15段,拉梁分为3段。

2.桩长对位移影响分析

2.1前后排桩身位移分析

设计桩长均为20m,在相同条件下前、后排桩身位移的对比。在桩顶位置,前后排桩身的位移基本一致;在桩顶以下,前排桩位移略大于后排桩位移;桩身最大位移均发生在桩的中上部;前排桩身最大位移为7.49cm。

2.2双排桩桩长分析

考虑桩长对桩身位移的影响,分别选取桩长20m、22m、24m和26m进行分析。桩长在20m至24m范围内对桩身位移的影响不大,桩长为26m时,桩身位移明显减小,最大位移减小1.21cm。

此时桩长对后排桩身位移的影响没有明显趋势;桩长由20m变化至26m时,前排桩身的位移是明显减小的,最大位移减小约1.5cm。总体来看,桩长对桩身位移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桩的中上部。

3.双排桩排距分析

初始设计排距均为4.5m;这里分别取排距3m、4.5m和6m进行分析。当排距由3m变化至6m的过程中,桩身位移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但由4.5m至6m的变化量明显小于由3m至4.5m的变化量,这说明排距对桩身位移的影响随着排距的增加是逐渐减小的。另外桩身最大位移发生的位置随着排距的增加逐渐下移,排距对桩身位移影响最大的点发生在桩顶,在排距由3m增至6m时,桩顶位移减小近一半,而对桩端位移影响很小,桩身最大位移减小1.55cm。

对双排桩而言,每一排桩都分担一定的土压力,所以与单排桩相比,其能有效控制基坑变形和桩身弯矩,而排桩间距的变化会对土压力的分布产生较大的影响。通常认为[1]排桩的水平位移会随着排距的增大而减小,但逐渐趋于缓慢,并且前排桩的桩身弯矩增加较快,过大的排距将失去双排桩的支护优势,只有合理的排距才能充分发挥其性能。

4.双排桩桩径分析

初始设计桩径为1.0m,桩间距为1.5m,桩径范围选择0.8m-1.4m进行分析。桩径增大可以明显减小桩身位移,其中对前排桩身位移的减小幅度略大一些,这也是因为前排桩位移略大于后排桩位移,但对桩顶和桩端的位移影响很小;前排桩身最大位移在桩径由0.8m变化至1.4m时,减小了2.34cm。

5.双排桩桩间距分析

初始设计桩间距为1.5m,这里分别选取1.0m、1.2m、1.5m和3.0m进行分析,前、后排桩桩间距同时变化。

随着桩间距的增大,桩身位移也随之增大,但对桩端的位移影响较小;桩间距由3m变化至1m时,桩身最大位移减小2.22cm。

双排桩桩间距的确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经验与理论相结合是主要的确定方法[5]。相关研究[6]发现桩间距的大小对桩间土拱效应的影响较大,随着桩间距的减小土工效应的表现越明显,当其值为3倍桩径时,荷载的转移比可达到30%。Wang等[7]通过土拱效应的研究提出了极限桩间距的存在,即桩间距一旦超过极限,将不存在土拱效应。关于合理桩间距的确定尚需结合工程实际加强理论研究。

6.基坑开挖深度分析

该基坑地下车库开挖深度约为8.82m,这里为便于分析,假定其为8m,在其基础上各增减2m,通过对比来研究一下开挖深度对桩身位移的影响。

由断面的情况可以得出,开挖深度对桩身位移的影响非常明显,并且开挖深度对桩的中上部影响较大,开挖深度由6m变化至10m时,桩顶位移增加了一倍多,桩端位移变化不大。相关研究认为,在开挖深度一定时,开挖区内的土层性质是影响桩身局部位移的主要因素,但对其整体变形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并且由以上分析情况来看,桩身的最大位移均发生在桩的中上部。

7.结论

本次研究通过FLAC数值模拟计算,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对影响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工作性状的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

(1)由以上分析可知,随着基坑开挖的进行,桩身出现向开挖方向的位移,桩底位移接近0,桩顶位移较小(一般的悬臂式结构最大位移会发生在顶部,双排桩顶部位移偏小的原因在于桩顶受到冠梁拉杆的约束作用),最大位移发生在桩的中上部,呈现出中间大两端小的形态。并且由于前排桩分担的土压力较大,其位移普遍大于后排桩。

(2)桩长对双排桩桩身位移的影响不表现出明显的线形趋势,前排桩长起主要作用,随桩长呈减小趋势。桩长对桩身位移的影响与土层性质密切相关。

(3)在合理范围内随着双排桩排距的增加,桩身位移逐渐减小;随着桩径的增加,桩身位移逐渐减小;随着桩间距的增加,桩身位移逐渐增大。

(4)开挖深度对桩身位移有明显影响,表现为开挖越深,位移越大。

(5)由分析可得,桩径对桩身位移的影响最为明显,桩间距、桩排距次之,桩长的影响相对较低。

文章分析的双排桩最大位移比实际工程的控制位移偏大,原因在于本章旨在分析设计参数对位移的影响规律,所以未考虑实际工程中止水帷幕和土体加固作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林鹏,王艳峰,范志雄,黄涤宇.双排桩支护结构在软土基坑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0(32):331-334.

[2]何顾华,杨斌.深基坑护坡桩土压力的工程测试及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1997,23(1):16-24.

[3]刘钊.双排支护结构分析及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1992,14(5):76-80.

[4]黄强.护坡桩空间受力简化计算方法[J].建筑技术,1999(6):43-45.

[5]文罕.北京地铁回龙观东大街站深基坑支护结构优化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大学,2009.

减排设计论文范文第7篇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 要:排污权交易制度作为一项创新型制度设计,对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其在国内仍处于试点阶段,还未形成全国统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与租值耗散理论可以为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比较分析和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不同的制度安排下,更有效的制度则能减少交易成本,获得更多的社会净租值。本文的理论分析期望能对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 :排污权交易;交易成本;租值耗散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2-0247-02

收稿日期:2014-07-15

作者简介:谢伦盛(1989-),男,汉族,湖南娄底人,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方向:国民经济学。

一、引言

环境污染问题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日益严重,“雾霾”就曾几度席卷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对我国环境保护敲响了警钟,可在必要的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之下,何以节能减排来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共赢成了我国发展的关键问题。

排污权交易制度作为一种创新型制度设计,在经济效益上对节能减排的作用已得到肯定。在我国已进行了试点,不过还未形成全国统一。但任何一种制度安排都有交易成本,不同制度设计其交易成本也将不同,本文应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和租值耗散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为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比较分析和选择提供理论根据,提出了潜在有效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安排理论依据。

二、排污权交易

排污权交易的思想源于美国,其经济学理论是依据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对交易成本和产权理论的分析,即后来由施蒂格勒归纳的“科斯定理”,一般表述为:如果市场交易成本为零,无论权利初始安排,市场机制都会自动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由此,美国经济学家Dales在出版的《污染,财富和价格》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排污权交易的观点:让污染的权利可以如股票般交易。政府是环境公共资源的管理者或是人,可以在总的环境容量下,初始分配排污权限给市场参与主体,如果市场参与主体不够或者拥有剩余则可以以价换量交易这种排污权利,从而有效的配置环境资源。

我们可以一个例子更生动的来说明,假设市场上仅有两家排污企业X和Y,政府依据总量控制目标分配给这两个企业初始排污权均为A吨,则总排污量2A吨。由于有了排污权交易,X、Y两家企业发展了治污技术,不过水平不同,则在排污权交易市场利益驱使下,X企业通过治污技术降低了排污量至低于排污权分配额C吨,而B则因为技术落后,需要超过排放量C吨,则通过排污权交易,X企业可以把减少的C吨排污权卖给需要更多排污权的Y企业,这样总的排污量仍为2A=(A-C)+(A+C)。同时,假设X企业治污每吨单位成本为100,而Y企业治污每吨单位成本为200,若Y企业要将排污控制在规定的水平A吨的话,需花费200*C元,但通过排污权交易,Y企业可购买X企业削减下的排污量总价100*C元也能如此,从而实现了X、Y企业双赢的局面。

此外,X企业还可以帮助Y企业减排C吨来扩大自己的产能,产能的提升量所带来的排放量增加也为C吨,这样总的排放量没有增加仍为2A吨,但社会的总产能提升了。

三、交易成本和租值耗散理论在排污权交易中的应用

(一)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的思想最先是在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及的,即使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其后,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利用产权制度研究分析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在产权明确界定的条件下,通过自愿协商一样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但是他同时进一步指出,合约的签订和实施过程中是有许多无法避免的成本的,具体体现在“为了进行一项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和谁交易,告诉人们自己愿意交易及交易的条件,要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拟定契约、实施监督来保障契约的条款得以按要求履行”,这也就成了如今我们众所周知的交易成本的雏形。

交易成本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在科斯定理中是关键因素。科斯第一定理中假定了其交易成本为零,但是社会经济中交易成本往往是不为零的。科斯第二定理则指出如果交易成本存在,不同产权制度的安排,资源的配置效率是不同的。科斯第三定理则说明了这种产权制度的选择方法,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如果不同产权制度下的交易成本相等,那么,产权制度的选择就取决于制度本身成本的高低;第二,如果某一种产权制度非建不可,而对这种制度不同的设计和实施方式及方法有着不同的成本,则这种成本也应该考虑;第三,如果设计和实施某项制度所花费的成本比实施该制度所获得的收益还大,则这项制度没有必要建立;第四,即便现存的制度不合理,然而,如果建立一项新制度的成本无穷大,或新制度的建立所带来的收益小于其成本,则一项制度的变革是没有必要的。这也成为了本文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排污权的初始分配和市场交易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交易成本,只有降低了交易成本,排污权交易制度才会更有效,才能更优化环境资源的配置,实现社会净租值的最大化。

(二)租值耗散

租值消散的租值,概念没有很严谨,它是指无主的、没有界定清楚为谁属的收入,本文的理解是任何一项公共资源的潜在价值。租值耗散理论的核心是,本来有价值的资源或财产,由于产权安排方面的原因,其价值(或租金)下降,乃至完全消失。租值耗散的思想最早隐含在美国经济学家F·H·奈特于1924年发表的《社会成本解释中的一些谬误》一文中,该文批评了庇古于1921在《福利经济学》中提出的两条道路的例子。1954年,加拿大学者H·斯科特·戈登在《公共财产资源的经济理论:渔业》一文中,明确地分析了海洋渔业中的租值耗散问题。1968年,G·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分析了公共牧场的租值耗散问题。1970年,张五常在《合约的结构与非专有资源理论》中拓展了戈登关于海洋渔业租值耗散问题的分析,并建立了一般性的非专有资源的租值耗散理论。1974年,张五常进一步以香港的租金管制为例,探讨了政府干预所带来的租值耗散问题。同年,约拉·巴泽尔发表《按等候分配的理论》,讨论了价格机制一旦被替代,如何引起租值耗散的问题。这些分析和其他一些学者的努力结合起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租值耗散理论。

租值耗散理论其实是另一个角度看交易成本,同时也是另一个角度看科斯定理。本文将以其为分析方法来研究排污权交易制度比较分析和选择的理论根据,以此来推进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不同制度和租值消散关系的数学说明

科斯第三定理中的一种表达是如果某一种产权制度非建不可,而对这种产权制度不同的设计和实施方式及方法有着不同的成本,则这种成本也应该考虑。本文则将以交易成本及租值耗散理论来说明不同制度设计下的租值耗散数学关系。

假定有一项完全租值为10个货币单位社会资源,其在不同制度设计下获得的社会净租值是不同的:

1、在完全公共产权下,假定不存在任何约束竞争的情况下,这10个货币单位的社会资源的租值将接近完全耗散。而在市场不存在交易成本,产权界定清晰的情况下,这10个货币单位的社会资源的租值将完全获得。其数学表达式为:社会净租值=完全租值(10)-租值耗散(0)-交易成本(0)=10单位。

2、假定对该种社会资源的开发中形成了一种产权制度,在这种不变的产权制度安排下,可得租值为6个单位即租值耗散了4个单位,同时在这种产权制度下的交易成本是2个单位,则社会的净租值=6-2=4单位。即静态制度下的社会净租值=完全租值(10)-租值耗散(4)-交易成本(2)或者社会净租值=可得租值(6)-交易成本(2)

3、当产权制度变化,即由一种产权制度变迁另一种产权制度,社会净租值的变化则为边际净租值,它取决于产权制度变化引起的租值耗散和交易成本的变化。即:边际净租值=(旧产权制度下的租值耗散-新产权制度下的租值耗散)-(新产权制度下的交易成本-旧产权制度下的交易成本);它有以下几种情形:

a、边际收益租值小于0;即由于租值耗散和交易成本二者均增加或者一个增加一个减少但和小于0,此时产权制度的变迁是不利的;

b、产权制度变迁,导致租值耗散与交易成本均减少;例:相比于情形2,新的产权制度租值耗散仅为3,交易成本仅为1,则其边际收益租值=(4-3)-(1-2)=2单位;产权制度变迁是有利的;

c、产权制度变迁,导致租值耗散与交易成本一个增加和一个减少,但二者和大于0;例:假设相比于情形2,新的产权制度租值耗散减少2个单位,但交易成本为3,则其边际收益租值=(4-2)-(3-2)=1单位;产权制度变迁是有利的;

d、产权制度变迁,导致租值耗散与交易成本一个增加和一个减少但二者和刚好为0,则此时产权制度变迁是没有必要的。

4、在不变的产权制度下,租值耗散固定,但不同的制度细节设计其交易成本是不同的,这也可以说是科斯第三定理的一种数学表达式:社会净租值=完全租值-租值耗散-交易成本;在完全租值与租值耗散固定的情形下,我们只需比较不同制度细节设计下的交易成本,即可得出最优的社会净租值即最优的制度设计;

5,一种特殊的情形,即产权界定的非常清晰,租值耗散为0,但交易成本存在;例:在一种完全产权界定情形下,交易成本为4单位,则社会净租值=完全租值(10)-交易成本(4)=6个单位。

四、小结

比较不同制度的孰优孰劣,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制度下的租值耗散与交易成本来进行,通过租值耗散与交易成本的计算可得出社会净租值的大小,以社会净租值来衡量制度的效率。

潜在的排污权交易制度是以潜在GDP为思想提出的,即潜在的排污权交易制度为在产权制度与制度设计最优下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即完全清晰的产权界定使得租值耗散为0和最优的制度设计使得交易成本无限接近于0,从而接近获得社会净租值约等于完全租值。

参考文献:

[1]J.H.Dales.Pollution,PropertyandPrices[J].TorontoUniversityofTorontoPress,1968(26).

[2]R.H.Coase.TheNatureoftheFirm[J].Economical,1937(4):386-405.

[3]RonaldH.Coase.TheProblemofSocialCost[J].TheJournalofLawandEconomics,1960(10).

[4]张卫东,童睿.租值消散理论述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3):45-48.

减排设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炼钢厂;系统;设计;节能减排;措施;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能源日益紧缺、大自然破坏严重的今天,节能减排显得尤为重要 ,钢铁企业是用水大户,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及钢铁企业发展的需要,切实的执行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各钢铁企业关注的重点。笔者通过对某钢铁联合企业炼钢厂的设计 实例进行分析,提出钢铁厂水系统节能减排的具体措施。

一、项目概况

某企业下设原料厂、烧结厂、炼铁厂 、炼钢厂、轧钢厂以及其他附属厂矿。其炼钢厂规划建设 100万吨钢生产线一条,其中炼钢厂包括900t混铁炉一座 、KR法铁水脱硫设施一套、65吨顶底复吹转炉一座、75吨 LF钢包精炼炉一座、6机 6流小方坯连铸机一台。

二、各循环水系统设计说明

通过炼钢厂对各用户对水质 、水压的要求以及回水是否有压等因素进行分析,全厂共分为 9个循环水系统。分别为:转炉氧枪净环水系统、转炉炉体净环水系统、转炉烟气净化浊环水系统、转炉钢渣处理浊环水系统、LF炉软水闭路循环水系统、连铸机结晶器软水闭路循环水系统 、连铸机二冷段及辊道净化浊环水系统、连铸机冲渣浊环水系统、连铸机液压站等净环水系统。

2.1各循环水系统的相关参数:

2.2各系统流程图如下:

2.2.1LF炉、连铸结晶器软水闭路循环水系统流程图:

2.2.2氧枪 、连铸液压站循环水系统流程图:

2.2.4转炉烟气净化循环水系统流程图:

2.2.5连铸机二冷段、辊道循环水系统及冲渣水系统流程图如下:

2.2.6钢渣处理循环水系统流程图:

三、各系统采用的节能减排措施

3.1由流程图可以看出,LF炉、连铸结晶器、氧枪、连铸液压站循环水系统均利用其回水压头,直接回冷却设备进行冷却,节省了提升泵的设备费用和运行费用;

3.2各系统均采用效率较高的水泵:增压循环泵大部分采用双吸式离心泵、连铸旋流井一级提升泵采用长轴泵替代常用的无密封自控自吸泵;在节省运行成本的同时,由于长轴泵采用淹没式吸水方式取代吸上式吸水方式,运行更加安全、稳定;

3.3转炉炉体循环水系统、转炉烟气净化循环水系统 、连铸机二冷段及辊道循环水系统的热水提升泵均采用变频调速,冷 、热水池之间设连通管。气温较低时,热水提升泵采用低速运行,只有部分循环水上冷却塔进行冷却即可满足降温要求,其余部分水通过连通管直接由热水池进入冷水池以保证系统水量平衡;

3.4根据各系统水质情况,合理的进行排污水的再利用;

3.4.1各系统补水量及排水量计算见表 2(该地区夏季平均气温25.9~C,设计浓缩倍数为4,表中各水量均为夏季平均值,计算过程略)。

3.4.2系统分析 :

经分析,钢渣处理循环水系统为转炉渣提供冷却水,没有需要进行冷却的设备,用户对悬浮物、硬度等指标没有硬性要求,可以承纳其他系统排污水。将其他系统排污水简单处理(废水收集池沉淀)后,补入该系统。

系统总水量平衡图如下:

经平衡,厂区工业循环水系统实现零排放,新水总消耗量为 112.8m3/h,软水耗量 5m3/h,系统总循环率:96.6%。每年节水 15万余吨。

结束语

综上,提出钢铁厂给排水系统节能减排的主要措施 :

4.1各系统要充分利用用户回水压头 ,尽量少用二次提升冷却系统;

4.2采用效率较高的水泵;

4.3需要进行二次提升冷却的系统,提升泵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台并联运行或变频运行 ,气温较低时通过调整水泵运行台数或调整水泵转速,减少能耗;

4.4合理地进行排污水的再利用。

参考文献

[1] 王维兴;;钢铁企业节水工作的思路和方法[A];河北省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高层论坛材料汇编[C];2006年

减排设计论文范文第9篇

近几年,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日趋紧张的资源危机以及环境污染,使得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建立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机制,以缓解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而在全社会的能源消耗中,企业是大头,因而责无旁贷地成为节能减排的主体。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职能是反映、监督和参与决策,因此,有必要将能源问题与会计问题结合起来研究,构建起关于能源会计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2.建立能源会计可以树立企业新形象,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提高企业竞争力

目前,一些企业能耗过高,大量排放污染物,不仅经济效益受到影响,而且漠视甚至逃避社会责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将面临跨国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审核,履行节能减排社会责任不达标的企业将在国际市场中被淘汰。因此,企业应尽快建立能源会计,以节能减排为目标,努力控制能源成本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公众和市场中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为今后实现更大的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3.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进一步接轨要求我国尽快建立能源会计

对能源会计问题的研究,在早期西方一些比较权威的会计理论书籍和会计学教科书中,就已经较多地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并且取得了部分成果。特别是在石油和天然气会计问题方面,美国可以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相比之下,我国1993年会计核算制度改革后,尽管在许多方面已经和国际会计惯例接轨,但有关能源会计方面的探讨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而且随着我国WTO的加入,外资企业纷纷到中国来投资,为了使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和可比性,进一步与国际会计接轨,我国理应尽快建立和推行能源会计。

二、能源会计的基本理论

1.概念

能源会计是企业会计的新兴分支,它综合运用会计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以节能减排目标为指导,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能源法律、法规为主要依据,对企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以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2.核算内容

能源会计主要核算和计量能源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污染物的防治支出以及节能减排所产生的收益等。通过核算,促使企业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1)能源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反映企业通过资金、设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投入以及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来控制能源的耗用成本,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2)污染物的防治支出。反映企业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而进行的防治活动所发生的支出,如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环境补偿费用以及环境发展费用等等。

(3)节能减排所产生的收益。反映企业通过加强对能源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以及加大对污染物的防治力度而产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3.核算目标

(1)基本目标。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和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资源环境及对能源的节约使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尽量提高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

(2)具体目标。在进行核算时,对能源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污染物的防治支出等进行确认和计量,为政府、环保部门、工商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投资者以及社会公众等提供企业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等有关信息,促使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最大化。

4.基本假设

能源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在继承传统会计假设的基础上,融入了新内容。

(1)会计主体假设。能源会计的主体假设应注重会计主体的行为特性,而非所有权特性。由该会计主体的行为所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如由于企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而影响其他企业的正常经营,或影响周围居民的健康状况等等都应包含在核算对象之内。

(2)受托责任假设。能源会计的受托责任应不局限于“财产托付论”,而是适用“能源托付论”,即除了财产的保管和使用外,节约能源和治理环境污染也应成为会计中委托——受托责任关系的主要内容。能源会计中的受托是受整个社会之托,它具有双重性质,包括以体现企业经济效益为主的经济责任和以体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为主的社会责任两个方面。

(3)多元计量假设。能源会计核算内容既具有商品性而又不限于商品性,在计量上具有模糊性特征。因此,计量单位应以货币计量为主,辅之以实物,甚至是文字说明。

(4)持续经营假设。在能源会计中融入了节能减排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比传统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5)会计分期假设。与传统会计的分期假设没有区别,目的是为了定期评价企业的经济效果和环境业绩并对外报告。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5.核算原则

(1)政策性原则。能源会计的核算要体现国家颁布的有关节能方针、政策和法律以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和制度的要求。

(2)社会性原则。能源会计要求企业不仅要站在企业自身的角度考虑其业绩,更要站在社会的角度对企业进行评价。

(3)预警性原则。能源会计核算体系要反映能源环境现状和变化的方向、程度,达到预先发现能源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并起到预警作用。

(4)灵活性原则。对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时期,能源会计应确定不同的核算内容,同样在计价方法与计量单位的选择上也应较为灵活。

(5)真实性原则。能源会计反映的内容必须符合企业活动的本来面目,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是客观存在并且可供检验的。

(6)充分披露原则。能源会计在提供会计信息时,应将一切有关能源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污染物的防治支出等情况报告给信息使用者。

(7)一致性原则。能源会计对程度等的选择应前后一致,以便提供可比的会计信息;各企业之间对能源会计的内容、披露等也要保持一致,也便于各企业之间进行比较。

(8)多种计价基础并用的原则。能源会计可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基础,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现行成本、重置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等方法。

(9)最小差错原则。能源会计在计量上存在较大的模糊性,不可能做到绝对准确,但应遵循最小差错原则,做到相对准确。

(10)稳定性原则。能源会计核算体系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11)可比性原则。能源会计核算体系应尽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能源会计核算框架相一致,这样便于今后各国能源状况进行比较。

6.基本要素

能源会计的基本要素与传统财务会计基本相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能源性资产。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且能够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电以及购入的节能设备等。

(2)能源负债。指企业发生的、符合负债的确认标准并且与节能减排相关的义务,如为购入节能设备而发生的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应付利息以及为治理环境而支付的应付环保费、应交环境资源税、应交燃油税、其他应交款等。

(3)能源权益。指企业所有者所拥有或投入的利益,主要有能源资本、节能基金和从损益账户转来的能源利润组成,如吸收投资者投入的煤、石油、天然气及投入的节能设备、设立的节能基金等。其中的“能源资本”可理解为国家因其对能源拥有所有权而形成的国家权益:“节能基金”可看作是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需专款专用的资本,其性质与盈余公积相同。

(4)能源收入。反映会计主体采取节能减排措施所得到的收益,包括节能减排业绩卓著奖励、节能减排项目借款获得的贴息、购置节能设备获得的政府价格补贴、环境损害补偿收入、环境污染罚款收入、节能减排错失机会收益等等。

(5)能源成本。指企业在其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能源消耗以及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而发生的支出,包括:①能源消耗成本: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能源的耗用或使用的成本;②能源管理成本:核算通过先进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手段实现节能而发生的费用;③环境支出成本:核算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环境补偿费用和环境发展费用等;④环境破坏成本:核算由于三废排放、重大事故、资源消耗失控等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损失。

(6)能源利润。能源收入扣除能源成本和能源税金后的净额,它反映会计主体的能源绩效。

三、能源会计信息披露

能源会计信息披露是企业日常能源会计核算的进一步延伸,它既可在现行的财务报告中披露,也可单独编制能源信息报告加以披露。就我国目前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状况而言,应在现行的财务报告中单设项目披露。

首先,在现行资产负债表中增设有关能源方面的披露项目。其中资产方增加能源性资产、能源折耗科目,在长期投资下增设“节能投资”明细科目,反映企业截至期末所发生的节能投资额。在固定资产项目中增设“节能固定资产”明细科目,反映企业用于节能的专项固定资产,在累计折旧项目下增加“节能固定资产折旧”明细科目,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项目下增加“节能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明细科目,应付环保费、应交环境资源税等则在负债方的流动负债项目下列示,所有者权益下增加能源资本项目,节能基金则列示在盈余公积项目下。

其次,在资产负债表后再增加一份附表,即能源资产负债明细表,将能源性资产、节能固定资产、能源折耗以及应付环保费、应交燃油税、能源资本等分明细予以列示,以便完整地披露企业有关能源方面的信息。

另外,以现行利润表为基础,在表中增设能源支出和能源收入项目。具体来说,在营业利润项目后,增设收益性能源支出项目,揭示包括能源性资产折旧和摊销费用等在内的当期能源成本费用和能源损失;增设能源收入项目,揭示节能、治污和保护环境获得的当期能源收入。同时,在利润表后也增加一份附表,即能源损益明细表,详细反映企业在会计期间内因节能减排而产生的损益。

对客观存在或可能发生但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事项,企业可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如部分能源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的节能减排绩效等。具体包括能源法规执行情况、能源消耗及利用情况、节能减排实施效果及未达标的原因;企业环境质量状况,如污染物排放指标达标率等;环境保护和污染物利用状况,如企业投入环保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及污染物回收利用率等相关指标。

综上所述,在我国建立完整的能源会计理论体系,大力发展能源会计已势在必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所面临的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尝试与创新,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能源会计体系,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减排设计论文范文第10篇

节能减排实证案例分析

通过前期充分酝酿、反复论证,不断修订完善审计方案,人民银行天水市中心支行采取先易后难的方式,选择了业务量小、涉及面相对较窄的县支行进行审计试点工作。在审计过程中,对某县支行能源实际消耗量、节能减排投入支出等相关数据进行了大量的采集、整理、分析与论证。统计表显示,2005—2010年,该县支行各项能源消耗量整体呈逐年递减趋势。其中,因纳入城镇集中供暖系统等因素,煤耗量下降幅度最高,达到99.1%,其他各类能源消耗下降率在20.72%~25.26%之间。总体上看,能源消耗5年期间递减20%,节能目标任务完成较好。节能减排标准化一级绝对指标考评得分在82.5~90分之间。其中,节能计划及能耗统计项得分最高,分值为90分;节能综合管理项得分相对较低,分值为82.5分。根据加权平均公式,测算得出该县支行节能减排标准化指标综合评价得分为85.6分。数据显示,该县支行各项资源消耗量2011年比2010年整体呈下降趋势,基本实现了支行节能计划能源消耗逐年递减5%的目标。其主要原因是该县支行具有一定的降低经营成本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在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力度的同时,车辆使用与维修、办公日用品的购买及领用等成本开支均呈现不同幅度的下降。此外,受现有车辆不断老化和支行车辆百公里耗油量考核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影响,还未实现车辆百公里油耗节能零的突破。该县支行节能工作管理标准、规范化程度较高,但节能计划健全率和节能制度健全率测评值相对较低,需引起足哆重视。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该县支行大力倡导节俭办行、低碳生活的文化理念,积极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增强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责任意识,让节能减排工作深入人心,使节约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合理有效配置各项资源、完善舒畅节能管理运行机制、强化能耗控制措施执行力度,使各项节能计划和任务得以出色完成。根据三项绝对指标综合测评结果86.5分,结合22项相对指标分值及各项工作成效,最后认定该县支行节能减排绩效审计最终考评结果为“A”级,属于节能减排绿色优秀单位。

节能减排绩效审计的思考与建议

减排设计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天然气 节能减排 现状 对策

天然气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内外天然气开发企业积极响应环保和节能的发展要求,坚持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发展之路。尽管国内然气开发企业已完成多次节能改造,但是节能减排情况和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针对天然气开发企业节能减排现状,从人员意识、技术差距等方面开展针对性调查和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天然气开发企业节能减排现状

利用重庆科技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天然气开发企业节能减排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团队综合运用“头脑风暴法”等科学手段,自主设计和制作的《天然气开发企业节能减排调查表格》,充分借助现代网络手段和平台,针对川渝地区天然气开发企业,从人员意识、制度建设、设备管理等方面完成天然气开发企业节能减排现状调查,其基本情况概况如下:

1.员工节能减排意识有待提高

操作岗、技术岗等基层岗位员工对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和企业节能减排相关措施的了解程度普遍不高,对节能减排的内容、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到位。此外,新员工(工作年限在4年以内的员工)和工作年龄较大的员工(40岁以上的员工)表现的节能减排意识相对较差。

2.规章制度不够完善,执行不到位

制度建设作为节能减排工作的基础环节。相对于生产、安全等,对于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直接导致天然气开发企业节能减排规章制度建设明显滞后,相应的考核制度缺位影响企业和员工开展节能的积极性。此外,尽管部分企业制定了节能减排的相关制度,但执行不到位,导致规章制度无法发挥作用。

3.设备管理、操作不规范,影响节能减排效果

部分企业的计量仪表安装的规范性欠佳、设备未定期维修、排污系统不完善等设备管理、操作不规范,造成设备未能按照最佳参数运行、能耗使用量无法控制和不必要的污染物排放,影响节能减排效果。

4.节能成本偏高

由于政府相关节能减排政策导向和力度原因,加之改进优化工艺或购买节能减排系统成本高,而收益较低,天然气开发企业节能减排动力不足。

二、天然气开发企业节能减排对策

结合天然气开发企业节能减排现状调查,在广泛征求相关方面建议和意见的基础上,重庆科技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天然气开发企业节能减排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团队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1.通过节能减排宣贯,全面提升员工节能减排意识

针对基层岗位员工,尤其是新员工(工作年限在4年以内的员工)和工作年龄较大的员工(40岁以上的员工),通过海报、通讯、班组会等形式和途径对节能减排进行宣贯,帮助员工了解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和企业节能减排制度,增强节能减排意识。

2.完善规章制度,提升执行力

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通过广泛调动员工参与,不断完善节能减排规章制度,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各项工作,并认真落实相应考核措施。从而建立天然气开发企业节能减排管理机制,制定行之有效节能减排管理制度文件,奠定制度保障基础。通过能耗、减排指标的下达、分解、落实,全面提升天然气开发企业节能减排执行力。

3.依靠科技,规范设备管理和操作

依靠技术创新,不断促进节能技术改造。在淘汰落后设备的同时,规范设备管理和操作,力争做到计量仪表安装规范、设备定期维修,并完善排污系统,从而全面提升天然气开发企业节能减排效力。

4.积极争取政府和上级单位的支持

积极争取政府和上级单位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有力支持,加快节能减排先进技术研发推广和重点项目实施,促进天然气开发企业节能减排创新。

三、结论与建议

1.所调查的川渝地区天然气开发企业节能减排现状总体而言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尽管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应该充分认识到这只是发展的必然过程和阶段。

2.所提出的天然气开发企业节能减排对策有待通过实践完善。

参考文献

[1]黄生琪,周菊华.我国节能减排的意义、现状及措施[J].节能技术,2008(2)

减排设计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 项目管理 节能减排

一、节能减排概念

节能减排总的来说是指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包括三废和噪声等)排放。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就是采取正确的管理措施、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发掘利用价值,减少能源浪费,实现资源的节约。

二、加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节能减排的意义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不加快节能减排的推行、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而加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节能减排,一是节约了工程项目的经济支出,二来也为减少国家资源浪费,减缓资源短缺贡献了力量。

三、加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节能减排的措施

(一)加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前期论证工作

前期方案的提出阶段,需要重点加强对工程项目建设必要性的研究与讨论。一切建设项目的施建都必须适应社会发展,是对人民有利的且为社会所需要的。为此,管理人员需要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环境状况和基础设施状况等进行准确的把握与判定,杜绝出现所谓的经验主义,应基于现实做出合理的判断并进行准确测量、精确计算,对建设工程中的各项资源进行合理规划。避免出现不符合规划与社会需要的建设工程项目,造成社会负担的加重,国家资源的浪费。

在对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时候,要想做到节能减排,管理者需要选择一个合理的经济技术方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长期能源消耗与短期成本投入是不能达成一致性的,这一点在建筑工程项目中也有所体现。比如点式建筑的容积率较之条型建筑要高得多,但点式建筑的通风与采光并不如条型建筑理想,虽然条型建筑更适应人们的需要并减少能耗,但为了自身的利益,开发商还是会选择点式建筑。再比如安装太阳能在长期来看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但安装的费用增加了工程支出,令开发商望而却步,且后期的管理也会给其造成一部分开销。另外在地形与朝向之间的抉择、墙厚与造价之间的抉择、建筑形象要求与建筑功能要求之间的抉择等也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对于土方工程的论证也需要重点关注,在技术的运用,环境的协调,环境的保护,设备的配置等方面都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尤其对于涉及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的部分要慎重研究,以社会的发展为重,做好充分的调查并严格论证。

(二)加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设计管理工作

设计管理是建设工程项目中的重点内容,为加强设计管理工作,管理者应做好以下内容:首先设置项目机构时应顺应设计工作的需要并方便管理工作的进行。在满足双方要求和经济利益的情况下,明确设计合同中双方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杜绝出现设计合同内容空洞暧昧,缺乏实际性和具体性的情况。另外合同中还应规定好违约法则,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其次应加强各部门之间信息流动,保证管理者能与设计施工人员进行有效沟通,促进节能减排的实施,并且设计者也应听从工程项目管理者和设计院人员的领导,做好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工作。再其次应提高项目管理的监管力度,防止出现人员懈怠,磨洋工等情况的出现。加强建设工程项目设计人员的职业审核,确认好设计人员的职业资格,并做好对设计人员定期的能力审核与评估,以防项目出现问题,造成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破坏。最后,公司可以设置质量监督部门,与项目经理一起协调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各项工作,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实施,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

(三)加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效能提升

为了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效能,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完工,提高完工效率,做好工程项目的节能减排,管理者需要加强对国家出台政策与方针的总体把握,在实施管理时灵活运用相关材料进行项目规划、资源利用,质量监控、工程造价等内容的管理,并做好与其他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提高效能。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效能的具体工作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内容。首先应提高前期手续办理的效率,以免后来环节会出现经济方面与人力资源的浪费。其次管理者的资源分配和政策指挥都应顺应建设工程的进度,以免发生工程的拖延现象,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且如果项目已完成的部分没有按照预计产生效益,则会导致工程项目出现重大经济问题,这对环境也会造成严重破坏。最后应控制工程进度,防止出现例如必需资源涨价等问题,合理控制施工过程中人力物力的支出,防止工程款拖欠。

(四)加强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的系统化与体制化

项目施工的过程是极其复杂而繁琐的,大量的人员与施工环节使得项目施工从传统的粗放型资源利用模式向节能减排型施工的转变过程也变得尤为繁杂。在运用节能减排的思想进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应时刻注意将施工过程中的各项管理措施条理化、系统化,并建立起科学的节能减排型施工过程管理体系,努力将节能减排的思想渗透到整个项目工程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包括管理措施,审核监理,造价估计,材料分配等。在施工过程中建立详细严格的操作规范与节能标准,将节能减排这一理念化被动为主动,促使项目施工更加系统化与体制化。另外,对于项目管理者与设计单位、分包单位、监理单位、开发商等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应该体制化,促进他们之间的联系,并加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节能减排的力度。

参考文献:

[1]叶大华,冯雅薇. 推进轨道交通节能减排 建设节约型综合交通系统[J].北京规划建设.2009(03)

减排设计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低碳制造;模块化设计;生态化设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水平逐渐提高,机械制造业发展迅速,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然而,在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常常因为多种原因导致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这给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另外,在这个低碳的时代,低碳制造生产理念已经成为机械制造生产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明确低碳制造理论,并将现有的机械制造生产模式创新、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机械制造行业快速发展。

1低碳制造理论与技术发展现状及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水平逐渐提高,各个领域发展迅速,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各个领域发展的同时,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自然能源紧缺,这给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要想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绿色、环保、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就应该将各个领域现有的制造生产理念创新、完善,加强对高能耗、高污染的控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机械制造生产行业也不例外。低碳制造理论在机械制造生产行业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缓解社会自然资源的紧缺状况,将自然能源合理利用,实现机械制造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低碳制造理论的应用还可以有效缓解社会能源危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人们营造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

2低碳制造理论概述

低碳制造理论主要是将一些社会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制造、生产。这种理论可以有效提升资源的生产率与利用率,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从而实现低碳、节能、环保。低碳制造理论可以有效地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减少碳排放量,并做好能源损耗的评估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低碳制造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低碳设计、低碳评价等,可以在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从而实现低碳、节能、环保的生产制造。

3低碳制造理论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升,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因此,机械制造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将现有的生产制造理念创新、完善,并加强对低碳制造理论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能源的损耗,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而低碳制造理论在机械制造生产中的应用还可以有效地提升产品的质量与效率,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3.1轻量化设计

低碳制造理论在机械制造生产轻量化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有效保证产品原有性能,减轻产品质量,满足现代人们的使用需求。轻量化设计主要以综合质量设计、配套装备设计、成本性能设计等理念为基础进行机械产品优化设计,在实际生产制造过程中可以有效减少能源的损耗,做好原材料碳能量的排放,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保证产品质量。另外,轻量化设计理念在机械生产制造中的应用还可以有效减少汽车在排放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的排放,从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人们营造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比如,奥迪公司在进行机械生产过程中,主要结合铝的轻质和钢的强度进行产品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减轻车身质量,从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3.2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设计可以有效地将各功能模块进行优化,从而满足机械产品在各个领域的使用需求。另外,在对机械产品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可以以模块化的产品设计方法为前提,将现有的设计方案创新、完善,实现绿色、环保的低碳机械产品设计。模块化设计主要以机械产品核心性能为基础进行设计,并将不同系统中的不同功能程序体现出来。现阶段,在对机械产品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实现机械产品的多功能单元设计,做好多功能单元的横梁工作,从而减少自然能源的损耗,提升产品的利用价值。再者,在机械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不同机械产品的种类进行模块划分,做好模块的检测工作,找出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并为其制订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保证机械产品的质量。

3.3生态化设计

在对产品进行生态化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产品的使用范围进行合理设计,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证机械制造产品的设计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在产品设计工程中,还要做好可再生材料的选择工作,保证材料可以被合理利用,从而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另外,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还要做好产品后分解、翻新的设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能源的损耗,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4总结

低碳制造理论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从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机械制造行业快速发展。笔者主要对机械制造中低碳制造理论与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希望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刚.机械制造中的低碳制造理论及其技术的应用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03).

[2]杜彦斌.工程案例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6).

[3]王丰奕,杨玮.机械制造中的低碳制造理论与技术[J].河南科技,2014(14).

[4]王元芳,纪涛,程守宝,等.机械制造中的低碳制造理论与技术[J].中国新通信,2016(09).

减排设计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雨水;排水系统;重力自流;泵站;优化

中图分类号:S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各地区大力兴建小城镇和经济开发区。大面积的雨水排水系统设计是给排水设计人员经常面临的工作,而因为多种原因,特别是设计人员的设计思路限制未能做到最优化设计,容易导致工程投资和施工难度的加大。本文以一个工程项目为例,对雨水系统方案设计进行分析论述,探讨最优化的方案设计,以期有助于类似工程设计。

一、城镇雨水排水系统

城镇化建设一般会造成较大面积的硬化地面和屋面,从而在降雨瞬时形成较大的地面径流,需要通过雨水排水设施快速排除至小区与道路以外,以保证地块安全及居民的出行便利。因而,一套行之有效的城镇雨水系统显得非常必要。通常一个完整的雨水排水系统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1、建筑物的雨水管道系统和设备(主要收集屋面雨水并将雨水排入室外雨水管渠系统中),2、小区或工厂雨水管渠系统,3、街道雨水管渠系统,4、排洪沟,5、出水口。

本文探讨的城镇雨水排水系统主要指市政道路上雨水排水系统,也即街道雨水管渠系统。根据项目情况不同,一般可采用重力自流雨水排水系统或增设雨水泵站的雨水排水系统。当地块距离排放水体较近,雨水管道长度不长,并且水体高水位能满足地块自流排水要求时,可考虑采用重力自流排水系统。当地块距离排放水体较远,雨水管道长度较长,并且水体高水位不能满足地块自流排水要求时,则需要增设雨水泵站,经提升后排入受纳水体,此为增设雨水泵站的雨水排水系统。重力自流雨水排水系统无需设置雨水泵站,可减少泵站投资和日常运行管理费用,而增设泵站的雨水排水系统则相反,费用相对较高。两种排水系统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用。

二、某项目雨水排水系统方案设计

华北地区某居住小区项目占地约220ha,项目区地势平坦,南侧有一条河道,可作为该项目雨水排放出路。项目区内规划东西向三条干路,规划南北向九条干路与支路。针对该项目进行雨水工程方案设计。

雨水排水系统设计思路

首先,确定采用当地的暴雨强度公式,并采用推理公式计算雨水设计流量[2],即采用下

述公式:

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 (l/s);q――暴雨强度 (l/(s・ha));F――收水面积 (ha);

ψ――综合径流系数;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综合径流系数高于0.7的地区应采用渗透、调蓄措施。汇水面积的综合径流系数应按地面种类加权平均计算。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重现期应采用1年~3年。地面集水时间视距离长短、地形坡度和地面铺盖情况而定,一般采用5min~15min。相关参数结合当地设计经验及项目区情况采用如下:设计重现期取1年,地面集水时间取15min,综合径流系数ψ根据项目详规分析取0.5。

其次,划分排水区域,进行雨水管道定线,确定可能设置的调节池与泵站位置。系统管线布置确定后根据雨水设计流量计算公式分段计算,确定各设计管段的管径、坡度、管底标高及埋深。

雨水排水系统方案

雨水排水系统方案直接影响雨水排放效果与工程投资。本项目进行了三个方案比选。

方案一:采用雨水重力自流系统与增设泵站的雨水排水系统相结合的方式,雨水泵站布置于项目西侧绿地内。靠近南侧河道的地块雨水就近重力自流入河,离河道较远的地块则通过管道收集后排入规划雨水泵站,并最终排入河道。规划雨水泵站设计规模4.0m3/s。沿道路铺设雨水管道管径为d400mm~d2200mm。

方案二:采用增设泵站的雨水排水系统的方式,雨水泵站布置于项目西侧绿地内。本项目区全部地块雨水均通过管道收集后排入规划雨水泵站,并经泵站提升后排入河道。规划雨水泵站设计规模6.0m3/s。沿道路铺设雨水管道管径为d400mm~d2400mm。

方案三:排水系统方式同方案一,雨水泵站布置于项目区居中位置的绿地内。靠近河道的地块雨水就近重力自流入河,离河道较远的地块则通过管道收集后排入规划雨水泵站,并最终排入河道。规划雨水泵站设计规模4.5m3/s。沿道路铺设雨水管道管径为d400mm~d2200mm。

根据三个雨水排水系统方案管道与泵站设计情况,进行投资估算,结果如表1。

表1雨水方案建安费估算表

方案分析

方案一与方案三均采用雨水重力自流系统与增设泵站的雨水排水系统相结合的排水方式。其雨水泵站设计规模均较方案二泵站设计规模小,减少了泵站规模与运行压力,从而,可减少泵站投资;另一方面,地面雨水可以最快的方式就近排入河道,符合雨水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案一与方案三相比较,方案一泵站位于项目最西侧,雨水主干管较长,雨水流行时间长,相应暴雨强度降低,雨水泵站流量减小,但是干管埋深加深。方案三泵站基本位于项目区居中位置,雨水管道埋深适中。

从工程投资方面可以看出,方案二投资最高,为11776.31万元;方案一投资次之,为10013.13万元;方案三投资最低,为9257.54万元。

经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方案三系统设计在技术上是最优的方案,同时,也是投资最省的设计方案。优化的设计方案不仅降低工程施工难度,同时,可为建设单位节省工程投资。

三、城镇雨水排水系统设计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上述工程项目雨水排水系统方案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与建议。

(1)对于大范围的雨水系统应进行方案比选,以确定最佳的排水系统走向与泵站位置。

(2)雨水泵站尽量靠近受纳水体布置,并尽可能布置于系统居中位置,以减小干埋深,节约投资。

(3)对于靠近河道的地块,应尽可能考虑部分雨水就近入河,以减少汇入雨水泵站的雨水面积,降低泵站规模和下游干管管径,减少投资。

(4)通常在进行排水设计时,在控规阶段已给定雨水泵站用地,因而建议在进行规划时即考虑雨水泵站布置位置的合理性,或者在设计阶段进行优化调整泵站用地,以保证雨水排水系统的合理性,避免投资浪费。

在现阶段,由于工程推进速度较快,工程规划与设计周期较短,工程相关人员容易忽视雨水排水系统的合理优化而带来一些工程设计的欠妥与浪费。本文对雨水排水系统方案进行探讨、总结,希望通过交流学习、引起重视,将市政排水系统做到更佳。

参考文献:

减排设计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干船坞;设计;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U6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2-0051-01

0引言

船坞,不论是干船坞还是浮船坞,均是修造船的场所,只是前者是在陆上,后者是在水上的不同。

干船坞工程是土木工程中水工工程的一个分支。它与其他水工工程相比,虽有很多相同的内容,但由于功能的差异,也有其固有的特殊内容。例如与码头工程相比,除有靠船护舷、系船柱、门机等以外,还有牵引车、作业车、登船塔;压缩空气、氧气、乙炔、二氧化碳、蒸汽、淡水、海水等动力给排水系统、灌排水系统,特别是还有坞门、坞室和泵房。因此,要设计一结构简单、实用、经济又方便施工的干船坞工程,确非容易,但通过多年来工程技术人员的辛勤劳动,已建成了不少设计和施工均优的干船坞工程。当然,干船坞工程也如其他事物一样,随着实践到认识的不断深化,总有新认识,现就初浅不成熟的认识,对以下问题作一讨论。

干船坞工程,也与其他水工工程一样,由于所处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其结构形式也繁多,故以下讨论的问题只局限于建在岩基上的、减压排水结构式的干船坞,其中:坞口结构为整体重力式;坞室结构为分离式;坞门为浮箱式和卧倒式;排水为泵配真空虹吸式;灌水为真空虹吸式和坞门设进水管式。在分离式坞室结构中,坞墙结构为全、半扶壁重力式和衬砌式;坞底板结构为设中、边板式。

1围堰

干船坞,位于水域中,或多半长深入水域中,为省去耗资巨大的临时围堰工程,除设计为浮箱式而水上施工外,大多均为采用干施工而建临时围堰式。

围堰,除挡水外,还要抗浪、流和防渗作用。根据所处的水文和地质条件,其结构形式可分为钢板桩式、沉箱重力式和填土式,但如果施工完后,拆下的沉箱能用于其他工程,则采用沉箱重力式的较为经济。为降低围堰的渗水量,减少施工期内抽排水量,沉箱重力式的,其抛石基床要沿堰轴线的一定宽度范围内作升浆处理;填土式的,要沿堰轴线设旋喷心墙。

围堰,不论为何种结构形式,当坞门在坞室内建造时,应在堰内于低潮位处,设横穿堰的进水管,管的内、外端设带止水的闸门,为能灌水起浮、安装坞门而省除设跨越堰的临时灌水虹吸管和配真空泵;对小吨位、不设下坞通道的船坞,堰与坞口之间要有足够的宽度,以便施工期设进、出坞室的临时车道。

此外,填土式围堰,应在施工完后、拆堰前,对内坡按短期而可较小的边坡稳定系数进行验算,以便在拆堰时,先于堰内在陆上削挖部分内坡,这样,挖出的部分填料可重复利用,更可减少水上挖弃方量,收到降低造价、缩短工期和减少污染的效果。

2坞口

干船坞,坞口和坞门是拆围堰后的挡水结构,也是船进出的口门。

2.1坞墩

坞口的坞墩,除支撑坞门外,还承受由坞门传来的巨大水压力,须有足够的抗倾、抗滑的稳定性,其结构形式,根据所处的地质条件,可为实体式、扶壁式和空箱式,当地基为岩基时,常采用整体重力实体式的。相对地说,实体式的虽比空箱式的稳定性好,施工方便,但属于大体积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的防裂问题,无论是在理论或实践上均未解决,只得说“无混凝土不裂”。防裂计算也同其他结构计算一样,也要有基本的计算简图和相应的计算公式。现在一些文献所述的温度裂缝内容,既未绘出计算简图,也未列出合理的计算公式。温度变化的变形与受力变形是绝然不同的二种变形型态,前者是各向同号、同变形系数;后者是受力向与非受力向不同号、不同变形系数。致于温度应力计算简图,即便是圆球体都绘不出来,何况是块体,就更难绘出来。为了利用实体式的优点,又回避防裂这一难题,于坞墩内设一浆砌块石实体,周边为1.0m壁厚的钢筋砼,成为改进性实体式,将内部水泥水化热的绝热温升降至相当小的程度,而省去设循环冷却水管。这样做,比在坞墩内设很多浆砌块体柱,即经济、简便,还可避免因温度不同相互约束于坞墩内部产生很多温度裂缝。

2.2门框

坞口的门框是直接支承坞门的,框的结构形式有预埋U形不锈钢板的和砌花岗石的。在砌花岗石的中,坞口预埋锚筋与花岗石插植锚筋有设计为搭接焊的和绑扎的。

框是由两垂直边和水平槛组成的立体形结构,施工要做到在一垂直平面内,而且与坞门接触面很平整,使其与坞门的止水带能紧密贴靠而不渗漏水,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便于控制,在产花岗石的地区,应不采用预埋U形不锈钢板的,而优先用砌花岗石的,并且锚筋不搭接焊,采用绑扎。锚筋如采用搭接焊,由于焊接应力的存在,使用靠尺控制已砌好的花岗石,还要设顶拉杆,以防移动而影响平整度,何况锚筋已有足够的锚固长度,能相互锚着而无须焊接。此外,除每对锚筋扎固外,每层、条锚筋应按要求设分布筋,以固定锚筋间距和细化二次浇注混凝土的干缩裂缝。

2.3坞室

坞室,由坞墙和坞底板组成,是修造船作业的活动区。

2.3.1坞墙

在岩基上建减压排水分离重力式坞墙,按岩面坡度划分为全扶壁式、半扶壁式和衬砌式的。

1)扶壁肋板结构。肋板的结构型式有矩形的有梯形的,矩形的比梯形的施工方便,混凝土方量少,即便后趾板的后侧增厚加长,配筋量还是比较少而经济的。特别是在支承门机梁范围内,矩形肋板配有较多的竖向筋,构成暗柱,而梯形虽也配有较多的筋,但是斜的和横的,并且斜筋由下而上还逐渐截断减少,受力很不合理。

2)扶壁后趾板结构。整个坞墙的抗滑稳定如满足要求,后趾板的后侧边就不须加厚而形成抗滑齿。扶壁式重力码头,其后趾板的后侧边就未设抗滑齿,可作为借鉴,而简化施工,且经济。

3)半扶壁和衬砌壁后减压排水系统。坞室底板下的减压排水系统设无砂大孔混凝土垫层做汇水层,还设纵、横排水管,是合理的。墙后岩基渗出的水,不似坞室底板下的平流,而是由上而下垂直流,应只设碎石汇水层,并于最下部设水平向排水管,经支管与渗水井相连通,而无须设纵、横排水管,更不应只设纵、横排管,而不设汇水层。这样改后,既简化施工,且经济、合理。

4)半扶壁和衬砌壁锚杆。同上述理解,设了减压排水系统,因仅下部有一定水压(岩基无侧向土压力),就不须设锚杆。如为安全起见,只在下部设锚杆,或再在上部设锚杆,以增强整体稳定性,而不须于中部设数层锚杆。此外,所设的锚杆于端头应加弯折段作为锚头,并于表层钢筋相连接,以做到经济合理。

5)坞首排水明沟。坞室都设有横向排水坡,使雨水排入坞墙前趾排水明沟内,流入集水池,因此不论设纵向坡与否,坞首坞墙的前趾排

(下转第31页)(上接第54页 )

水明沟无水可排,可以取消,做成实体的。

2.3.2坞底板

坞底板主要起支承龙骨墩作用,当设有下坞通道时,如道路一样,供车辆行驶用。在岩基上建减压排水式坞底板,同样沿纵向也分为中板、边板,中板两侧的边板为一至数条,横向分格与坞墙分段相对应。分条、格的间距,除如一般土木工程一样具有变形缝概念外,还因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受水泥水化凝缩和失水干缩等收缩的影响,以不超过15m为宜。

1)涨缝、缩缝。按试验结果,混凝土的收缩变形系数为3×10-4,比其热线膨胀系数1.0×10-5大,因此,钢筋混凝土坞底板分条、格的缝,应以设缩缝为主,纵向分条缝为缩缝;横向分条缝,除设2~3个胀缝外,其余均为缩缝。这样设缝,既合理,又经济,因缩缝的缝间只需刷沥青油,而胀缝的缝间须设沥青木丝板。

2)缝形式。不论缩缝或涨缝,一般设计为凹凸榫槽式。在岩基上的坞底板,因岩基是几乎不可压缩的,板受力后也几无弯曲变形,故有“凹凸榫槽设与否均可”的说法。既然不设也可以,那就不设而改为平接形式。这样可节省钢筋,简化钢筋的加工和绑扎,便利模板的制作和支拆,以及坞墙与坞底板的止水带不须错开连接,不使简单问题复杂化。

3)减压排水层结构。坞底板下的减压排水层,早期为排水棱体,后为无砂大孔砼层所替代。在这里,无砂大孔砼既起蓄汇水作用,还起垫层作用。C10无砂大孔砼层的承载力是高于石质棱体,但无滤水功能,须增设土工反滤布。无砂大孔混凝土层的减压排水结构应除在排水管沟内设土工反滤布外,还应在其与岩基之间满铺土工反滤布,以防减压排水系统失效,危机底板的安全。

在岩基上建干船坞,坞室结构究竟应采用何种形式是值得思考的,一些文献对此有以下论述:

在《港口水工建筑物》书中,有这样的论述“如果地基是几不透水的硬粘土或岩石,坞室两侧的土体或岩体能保持自身稳定,这时只需在底板需要安放龙骨墩的位置做底板,坞室表面的其他部分可做简单的衬砌或不做衬砌。”而且还例举了英国别根海特干船坞坞室断面图,相应的文字叙述是“船坞自地面以下均为砂岩,故坞室两侧可做衬砌,仅在断层和裂缝处灌注混凝土,在坞底上浇注一薄层优质混凝土。”

在现行《干船坞设计规范》中,“第3.1.38条,分离式坞室底板厚度由计算确定。桩基底板厚度不宜小于0.6米,岩基底板厚度不宜小于0.2米。对于质地坚硬的岩基衬砌式底板,可不做强度计算,但对局部软弱带应做必要的处理。”在该规范的编制说明中对这条的解释是“岩基底板的最小厚度为岩基强度很高的情况,此时的底板,实际上是衬砌,其作用为:① 起找平作用;② 保护岩体;③ 防止水渗入地基,故其厚度非受力控制,考虑到岩基开挖后必凹凸不平,故衬砌厚度不宜小于0.2米。”

3结论

按以上论述,在岩基上建干船坞,应结合岩基具体情况,特别是在质地坚硬的花岗岩地区建干船坞,结构型式更应优化。当然,要达到目的,在开挖坞坑时,为控制好边线,应采用密孔法、护层法或预裂法的控制边线爆破法;为控制好底标高,保护底部岩基的完整性,须留一定厚度的保护层,最后用浅孔爆破爆至设计标高。如果能这样设计与施工,能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