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疾病护理论文范文

疾病护理论文范文

疾病护理论文

疾病护理论文范文第1篇

1.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2年10月―2013年5月间收治了患有妇科疾病的住院治疗的患者200例,这些患者的年龄为26-45岁,平均年龄为36.8岁,患者的妇科疾病类型为:输卵管疾病、子宫疾病、外阴疾病、阴道疾病、卵巢疾病等,患病时间为3-18个月,平均患病时长为9.36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患病时间长度、临床症状等数据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①对这180例患者进行随机平均分组,分成观察组100例,对照组100例,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临床基础常规妇科疾病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加用优质护理服务。②在两组患者痊愈出院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满意度的调查,对比两组患者对所接受的临床护理效果的满意度。利用分组调查法,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统计,作为参考测定两种服务的服务质量。优质护理方法:(1)创造氛围,潜移默化,向病人、医院、社会承诺护理服务的宗旨,接受病人的监督,营造医生、护士、病人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科室开展优质护理起始阶段通过细节处理彰显了病房的温馨。如制作反应科室文化的专栏优质护理服务主题,优质护理服务项目及服务标准的公示牌,各种温馨提示,病房各摆放健康教育资料,为患者提供针线、梳子、老花镜、一次性水杯等在内的便利设施。(2)健全制度,明确职责:科室定期组织工作讨论,了解科室优质护理服务措施的创新性及可行性,掌握科室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整体质量及管理状态,加强对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规划,协调与指导,统一思想,针对实际工作中的难点、专科特色和病人需求等,积极参与自由发言或提问,共同讨论解决思路和办法,保持护理工作质量持续改进。从主动性、细微处、人性化等方面入手,在原有基础上强化基础护理,优化优质病区护士工作流程,各级护士职责,优质护理检查系则,质量控制标准护士考核制度系则,病人满意度测评表等。使护士明确基础护理工作项目及工作规范,并接受患者及社会的评价。(3)技能培训,主动服务:有计划有目的的根据科室特点制定了一套详细周密的培训计划,对护士进行分层分阶段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基础护理操作、专科知识、工作职责、行为规范、法律法规、最新的护理动态、新药知识、应急预案等。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培训,如外出参观学习、院内业务讲座等。培训人员涉及到科护士长及病区的每位护士。科室也注重提高护士的沟通技巧。如制定护士文明用语(4)弹性排班,做好表率,护士长是科室护士的表率,起领头羊的作用,起对待工作和患者的态度影响着身边的护士,护士长在工作中必须做到更新服务理念,严以律己,以身作则,积极投入到对患者的优质服务中去,以自己良好的品德及职业素养去影响启发护士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并根据他们的特点与特长,从护士的内心入手,推进护士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及良性竞争力。我科根据病房的工作量、患者的病情和护士的能力等因素使用了弹性排班,合理调配护士人数、科室床位40张、护士人数12人,分成两个组,每组2人,每组选定一名护理骨干担任组长,每位护士负责8~12个病人,工作时间07:30~17:30,排班注意新老搭配,危重病人由年资高、能力强的护士负责,增加了高峰工作段薄弱时间一般护士的能力,提高各班护士人数及技术力量。护士站前移,缩短护士活动距离,减轻护士的工作强度。采用表格画护理文书,缩短书写护理文书的时间。出院时对两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5)加强基础护理:护理人员做的每天整理床单元三次,制定护理工作日程表,并严格执行,日程表内容包括为不能自理患者洗头、剪指甲、温水擦浴、加强健康教育、出院随访等。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t检验,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经过相关工作人员的统计,实两组妇科疾病患者的满意度分别为实验组99.6%和对照组88.4%,两组患者的结果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观察组当中,满意98例,一般1例,不满意1例;对照组患者满意85例,一般1例,不满意14例,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优质护理服务对妇科患者的护理效果影响很大,优质护理服务能够给医院的基础护理工作带来水平的提升,进而取得优异的成绩,能够使患者和医院都得到收益。

3讨论

疾病护理论文范文第2篇

1临床资料

本组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42~84岁,平均65.5岁。临床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12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4例,糖尿病性末梢动脉闭塞2例。

2治疗方法

2.1治疗药物前列地而脂微球载体制剂(凯时),10ug/支,保存条件0~5℃。

2.2用法将前列地而脂微球载体制剂10ug溶解在1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注射,每天一次,连续用药14天为一疗程。

3治疗结果

3.1观察指标

3.1.1间歇性跛行的行走距离,每增减100米为一级。

3.1.2静息痛,分无痛、较痛、很痛、难忍疼痛四级。

3.1.3溃疡面积以长径*短径为测量标准。

3.1.4皮肤感觉按无痛、麻木、麻痹三级。

3.1.5踝/肱指数通过多普勒测得的踝动脉和肱动脉的血流量比值。

4最终疗效评价标准

4.1各观察指标的疗效评定标准(见下表)

表各观察指标的疗效评定标准

4.2最终疗效评价标准

4.2.1显效五项观察指标中至少一项达Ⅳ级,其他都不低于Ⅲ级。

4.2.2有效五项观察指标中至少一项Ⅲ级,其他都不低于Ⅱ级。

4.2.3无效五项观察指标至少有一项达到Ⅱ级,其他都不低于Ⅰ级。

4.2.4恶化五项观察指标中有一项达到Ⅰ级。

5治疗结果

5.1结果显效3例(占16.7%),有效12例(占66.7%),无效3例(占16.7%),本组总有效15例(占83%)。

5.2副反应全组未观察到严重静脉炎、头痛等副反应。在注射过程中,有8例主诉注射部位有疼痛感,其中3例于注射后出现血管段微红、轻压痛,分别于注射后2、3、5小时后体症消失。

6护理

6.1使用本药的护理

6.1.1本药为前列地而脂微球载体制剂,故应冷藏保存,但应避免冷冻,宜注意冰箱中的温度和放置位置。

6.1.2报道本品偶见过敏性休克,首次注射前应测量病人的血压,同时准备抢救药品,注射液静脉注射时应缓慢,随时询问病人主诉感觉,发现不适和异常,应立即停用,进行观察和处理。

6.1.3由于本制剂对血管内壁有一过性刺激,有时会出现注射部位血管疼痛发红、硬块、瘙痒等症状,故注射后应用生理盐水滴注,以减轻对血管壁的刺激。

6.1.4本制剂注射时,应避免与其他药物混合,尤其是血管增容剂(右旋糖酐、明胶制剂等)混合,以免影响药物的疗效。

6.2观察项目的护理

6.2.1皮肤溃疡面的观察本组采用照相对比测量,故原则上将最大的、最容易拍摄的溃疡作为观察病灶。每日进行创面护理,以免继发感染,影响疗效结果观察。

6.2.2病情观察和护理使用本制剂曾有过加重心、肺水肿,使眼压增高、胃肠道出血、口腔炎等症状,故应加强对心肺功能、消化系统等方面的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副反应症状。

6.2.3加强血栓方面的护理定期进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聚集情况、血脂、血糖、肝功能和尿糖、大便隐血等实验室检查,及时发现异常,判断与本药是否有关。

6.2.4某些药物的使用影响药效故在护理上应积极配合医师,防止使用对血液凝固织容系统、血小板功能影响的药物以及血管扩张药、对微循环有影响的药物,前者如噻氯吡啶、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潘生丁、华法令、肝素、尿激酶等。后者如已酮可可碱、激素、氯贝特、吡醇氨酯、硝酸脂、烟酸类、细胞色素C、右旋糖酐类等。

6.3心理护理

6.3.1用药前对病人的心理护理本药为一种新型的血管扩张剂,除疗效外,尚存在一定的药物副反应,故在使用前,应详细阅读说明书听取医师对药物的介绍,掌握使用特点和有关知识。本药品作为对慢性动脉闭塞症引起的四肢溃疡及微小血管循环障碍导致的四肢静息痛治疗药物,应向病人及家属作较详细的介绍,说明某些病例用药后无效的可能,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反应,解除病人的焦虑、恐惧心理,使病人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中接受治疗。

6.3.2治疗过程中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对不同病人对新药治疗的不同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诱导,大部分病人往往看好新药,而忽视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部分病人有时对新药作为试验对象而存有疑虑,对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一切细小现象均疑及与使用新药有关,故主诉甚多。我们应针对不同病人的特点,细致了解病人的心态,然后给予启发和解释,以区别是否属药物反应,必要时与专题负责医师联系。

6.3.3疗程结束后对病人的心理护理为进一步提高对慢性闭塞性疾病的治疗质量,治疗结束后对显效病例的鼓励,对有效病例嘱咐保健事宜,以进一步巩固疗效,对无效病例的心理安慰,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7讨论

随着血管外科的发展,下肢动脉缺血症不断地被医务人员研究和解剖,文献报道目前疾病在我国以每年60万的数字在递增,其中有5%~6%的人被迫截肢。由于目前盛行的内膜剥脱术和旁路转流术远期疗效尚不满意,因此,血管扩张剂、血小板凝集抑制剂、微循环改善剂等药物不断被开发应用,其中前列地而近期被探索试用。可是静脉应用该药经一次肺循环约80%~90%失活,推广动脉用药方法,技术要求高,不易推广。目前有静脉一次性给药的方法,但剂量增加了4~8倍,伴之血管红痛、全身发热、腹泻、肝功能损害副反应骤然增加,且药物选择性差,即只扩张正常血管而缺血组织血管不扩张。

前列地而脂微球载体制剂将药物包裹在脂微球中,采用0.2um的脂肪微粒,既具有了靶向作用(在病变末梢血管部位集中释放),又防止了肺代谢的失活,注射用量可大为减少,缓解了静脉注射的副作用。本组18例,有效率达83%,而无一例出现肝功能损害等毒副反应,而减轻静息痛则更为明显,缩短了间歇性跛行距离,促进溃疡面的愈合。在治疗过程中,准确的授药技术,做好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和各项指标的观察护理,对保证顺利完成治疗和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疾病护理论文范文第3篇

1临床资料

本组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42~84岁,平均65.5岁。临床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12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4例,糖尿病性末梢动脉闭塞2例。

2治疗方法

2.1治疗药物前列地而脂微球载体制剂(凯时),10ug/支,保存条件0~5℃。

2.2用法将前列地而脂微球载体制剂10ug溶解在1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注射,每天一次,连续用药14天为一疗程。

3治疗结果

3.1观察指标

3.1.1间歇性跛行的行走距离,每增减100米为一级。

3.1.2静息痛,分无痛、较痛、很痛、难忍疼痛四级。

3.1.3溃疡面积以长径*短径为测量标准。

3.1.4皮肤感觉按无痛、麻木、麻痹三级。

3.1.5踝/肱指数通过多普勒测得的踝动脉和肱动脉的血流量比值。

4最终疗效评价标准

4.1各观察指标的疗效评定标准(见下表)

表各观察指标的疗效评定标准

4.2最终疗效评价标准

4.2.1显效五项观察指标中至少一项达Ⅳ级,其他都不低于Ⅲ级。

4.2.2有效五项观察指标中至少一项Ⅲ级,其他都不低于Ⅱ级。

4.2.3无效五项观察指标至少有一项达到Ⅱ级,其他都不低于Ⅰ级。

4.2.4恶化五项观察指标中有一项达到Ⅰ级。

5治疗结果

5.1结果显效3例(占16.7%),有效12例(占66.7%),无效3例(占16.7%),本组总有效15例(占83%)。

5.2副反应全组未观察到严重静脉炎、头痛等副反应。在注射过程中,有8例主诉注射部位有疼痛感,其中3例于注射后出现血管段微红、轻压痛,分别于注射后2、3、5小时后体症消失。

6护理

6.1使用本药的护理

6.1.1本药为前列地而脂微球载体制剂,故应冷藏保存,但应避免冷冻,宜注意冰箱中的温度和放置位置。

6.1.2报道本品偶见过敏性休克,首次注射前应测量病人的血压,同时准备抢救药品,注射液静脉注射时应缓慢,随时询问病人主诉感觉,发现不适和异常,应立即停用,进行观察和处理。

6.1.3由于本制剂对血管内壁有一过性刺激,有时会出现注射部位血管疼痛发红、硬块、瘙痒等症状,故注射后应用生理盐水滴注,以减轻对血管壁的刺激。

6.1.4本制剂注射时,应避免与其他药物混合,尤其是血管增容剂(右旋糖酐、明胶制剂等)混合,以免影响药物的疗效。

6.2观察项目的护理

6.2.1皮肤溃疡面的观察本组采用照相对比测量,故原则上将最大的、最容易拍摄的溃疡作为观察病灶。每日进行创面护理,以免继发感染,影响疗效结果观察。

6.2.2病情观察和护理使用本制剂曾有过加重心、肺水肿,使眼压增高、胃肠道出血、口腔炎等症状,故应加强对心肺功能、消化系统等方面的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副反应症状。

6.2.3加强血栓方面的护理定期进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聚集情况、血脂、血糖、肝功能和尿糖、大便隐血等实验室检查,及时发现异常,判断与本药是否有关。

6.2.4某些药物的使用影响药效故在护理上应积极配合医师,防止使用对血液凝固织容系统、血小板功能影响的药物以及血管扩张药、对微循环有影响的药物,前者如噻氯吡啶、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潘生丁、华法令、肝素、尿激酶等。后者如已酮可可碱、激素、氯贝特、吡醇氨酯、硝酸脂、烟酸类、细胞色素C、右旋糖酐类等。

6.3心理护理

6.3.1用药前对病人的心理护理本药为一种新型的血管扩张剂,除疗效外,尚存在一定的药物副反应,故在使用前,应详细阅读说明书听取医师对药物的介绍,掌握使用特点和有关知识。本药品作为对慢性动脉闭塞症引起的四肢溃疡及微小血管循环障碍导致的四肢静息痛治疗药物,应向病人及家属作较详细的介绍,说明某些病例用药后无效的可能,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反应,解除病人的焦虑、恐惧心理,使病人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中接受治疗。

6.3.2治疗过程中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对不同病人对新药治疗的不同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诱导,大部分病人往往看好新药,而忽视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部分病人有时对新药作为试验对象而存有疑虑,对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一切细小现象均疑及与使用新药有关,故主诉甚多。我们应针对不同病人的特点,细致了解病人的心态,然后给予启发和解释,以区别是否属药物反应,必要时与专题负责医师联系。

6.3.3疗程结束后对病人的心理护理为进一步提高对慢性闭塞性疾病的治疗质量,治疗结束后对显效病例的鼓励,对有效病例嘱咐保健事宜,以进一步巩固疗效,对无效病例的心理安慰,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7讨论

随着血管外科的发展,下肢动脉缺血症不断地被医务人员研究和解剖,文献报道目前疾病在我国以每年60万的数字在递增,其中有5%~6%的人被迫截肢。由于目前盛行的内膜剥脱术和旁路转流术远期疗效尚不满意,因此,血管扩张剂、血小板凝集抑制剂、微循环改善剂等药物不断被开发应用,其中前列地而近期被探索试用。可是静脉应用该药经一次肺循环约80%~90%失活,推广动脉用药方法,技术要求高,不易推广。目前有静脉一次性给药的方法,但剂量增加了4~8倍,伴之血管红痛、全身发热、腹泻、肝功能损害副反应骤然增加,且药物选择性差,即只扩张正常血管而缺血组织血管不扩张。

前列地而脂微球载体制剂将药物包裹在脂微球中,采用0.2um的脂肪微粒,既具有了靶向作用(在病变末梢血管部位集中释放),又防止了肺代谢的失活,注射用量可大为减少,缓解了静脉注射的副作用。本组18例,有效率达83%,而无一例出现肝功能损害等毒副反应,而减轻静息痛则更为明显,缩短了间歇性跛行距离,促进溃疡面的愈合。在治疗过程中,准确的授药技术,做好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和各项指标的观察护理,对保证顺利完成治疗和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疾病护理论文范文第4篇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退行性病变,是大、中动脉的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细胞、纤维基质、脂质和组织碎片的异常沉积,在动脉内膜或中层增生过程中复杂的病理变化。经典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内膜剥脱术、旁路转流术和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等,但均有一定指征、创伤和局限性。肢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最有前景的方法〔1〕。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2004年9月~2005年10月我院严重下肢缺血的患者31例,男27例,女4例,年龄33~71(平均52)岁,分别诊断为动脉硬化闭塞症2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8例,广泛动脉闭塞2例;所有患者体验均未触及明显的足背和胫后动脉搏动,皮温低于正常肢体;合并高血压17例,糖尿病19例,脑梗死史2例,冠心病史4例,长期吸烟史22例。

12移植方法①术前骨髓评估:移植前进行骨髓像评估,发现1例骨髓增殖减低,应用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4d后复查明显好转。②单个核细胞的获得:局麻下抽取自体骨髓300~400ml,在体外经过淋巴细胞分离处理、离心后,提取单个核细胞层,稀释成单个核细胞悬液80~120ml。③干细胞移植:硬膜外麻醉下,根据缺血范围,选取缺血肢体大腿中下段及小腿部前、后、外肌群肌肉注射,每个穿刺点1ml/次,间隔1cm,多点穿刺注射。术后7~10d出院。

13判断标准痊愈:术后动脉搏动良好,疼痛缓解,皮温、肤色恢复正常、间歇性跛行消失;显效:动脉搏动恢复较健侧弱,疼痛明显减轻,皮温、肤色明显改变、间歇性跛行距离超过1000m;有效:动脉仍不能触及,但疼痛减轻、皮温较前升高,肤色由术前的苍白、青紫转为暗红色、间歇性跛行距离超过500m;无效:动脉无触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间歇性跛形距离无明显变化。

14护理方法在进行常规护理基础上,辅以足部护理、心理护理,并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观察患肢血运情况,对出院患者进行指导。

15结果术后第1天患者均反映患肢不适感好转。出院时,所有患者静息痛消失,麻木感和冷感减轻,跛行距离延长。2例术后1个月症状出现反复,表现为跛行距离恢复至术前水平。1例闭塞性血栓血管炎(TAO)患者,术后3个月再次出现晚间患肢麻木、怕冷。所有患者均无病情加重。所有患者均未恢复正常水平。

2讨论

评估患者心理状况,针对不同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由于长期的情绪波动,会促使机体丘脑/垂体/肾上腺素系统发生变化,外周血管长时期处于收缩紧张状态,神经系统兴奋增强,机体儿茶酚胺增加,一方面促进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另一方面降低疼痛阈值,使患者承受疼痛的能力减弱。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以消除患者的不安,取得配合。

吸烟是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力劝患者戒烟,以减少烟碱和尼古丁对血管的刺激。患者宜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少食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较多的食物,改善营养状况,指导患者有规律的下肢功能锻炼,以改善下肢血液循环,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动脉缺血患者多存在肢体末端血运障碍、缺血营养障碍,进一步发展可造成溃疡和坏疽。护理内容包括:①每日用温水洗脚,用毛巾擦干,不可用力摩擦,揉搓皮肤;②保持皮肤干燥、滋润,穿棉袜及透气性良好松软的鞋子,并及时更换,保持鞋袜干爽,洁净。足部可涂凡士林油保持皮肤滋润;③保护足部免受损伤,注意修剪指甲,注意足部保暖,严禁冷热敷;④有肢端慢性溃疡和坏疽者,湿性坏疽可用消炎液湿敷,分泌物减少后改用生理盐水换药,每日1~2次,干性坏疽应保持干燥,滋润,防止感染〔2〕。

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移植后,即可行局部按摩,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从而减轻肢体凉、痛症状。术后1d鼓励患者缓步行走,在预计发生间歇性跛行疼痛之前停步休息,如此每天进行数次。另外,也可采用Buerger运动,即病人平卧,先抬高患肢45°,1~2min后再下垂2min,并作伸屈或旋转运动10次,如此每次重复5次,每天数次,循序渐进,逐步增加活动次数和力度。

由于此手术方法的目的是改善肢体血运,因此,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肢皮肤温度、皮色、感觉、肌力、疼痛及肢端动脉搏动情况,每小时观察1次,并做好详细记录。本组资料发现,自体BMSC移植治疗动脉缺血,所有患者术后7d时疼痛均缓解,冷感减轻,间歇性跛行距离缩短,踝/肱指数升高。在术后1~3月出现症状反复,但与术后7d时无显著差异。

自发性出血是尿激酶及肝素的主要副作用,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口腔黏膜、皮肤、牙龈等处有无出血点,穿刺点有无渗血及血肿发生。31例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抗凝、溶栓治疗,5例因凝血指标异常而减小抗凝溶栓药物的剂量;1例因有皮肤出血点而减少用药次数和药物剂量。因此,在抗凝、溶栓治疗期间应每隔2d查凝血指标1次,以及时调整药物用量。

出院时指导病人:①功能锻炼:采用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的方法,按摩由小肌群到大肌群,由局部到整体,使用助行器到脱离助行器自己行走为原则〔3〕。②用药指导:出院后仍需服用小剂量抗凝、祛聚药物,指导患者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现象,定期复查凝血时间,血、尿常规等。③复诊:一旦发现肢体疼痛,皮温降低,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姚燕丹,林少芸,胡以则肢体干外周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刊,2004;6(6):4201

疾病护理论文范文第5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本院收治的50例肝胆疾病患者,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确诊。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37~79岁,平均年龄(48.0±10.4)岁,其中重症胰腺炎12例,胆结石15例,胆囊炎13例,急性胆管炎10例。全部患者均不存在意识障碍及精神疾患。本组患者均知情同意后,随机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例如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对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主要实施优质护理,其中优质护理方法具体如下:①构建良好的医疗环境。临床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前,首先应为患者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就医环境和住院环境,同时还应该保证病房中的清洁度以及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从而让患者保持一个愉悦的治疗心情。护理人员要注意着装和言谈,语气要轻缓,服务要优质全面,并且积极主动的为患者服务,努力营造一个优质服务空间和舒适的治疗环境。加强对护理人员工作的监督,使护理工作能落到实处,采取一定的奖惩制度,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②心理护理。患者对病情缺乏了解或者对治疗效果不清楚等状况会使其产生焦虑、紧张以及恐惧等不良心理,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中一定要加强患者的心理干预,提高患者对自身病情的认识程度,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等各项工作。另外,还应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和各种疑惑,以实现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提升治疗的信心。此外,护理人员也要与患者的家属进行密切的联系,叮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贴心的关怀和心理的抚慰,帮助患者顺利度过难关。③对需要手术的患者,护理人员必须根据手术的要求做好术前准备以及术后的护理工作。例如术前禁食水、留置导尿管、灌肠和备皮等各项手术准备工作。在手术过程中,应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应立刻报告,及时处理,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根据手术的不同情况,帮助患者安排舒适的卧位,在手术后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还不太稳定,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定时为患者翻身、叩背,保持皮肤清洁,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④饮食护理。肝胆疾病患者的饮食是很关键的,否则会影响到患者的身体恢复。建立符合患者实际情况和身体需要的饮食结构,嘱患者食用维生素和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禁食刺激性食品和油腻食品,确保营养的充足摄入。根据患者的要求和病情需要及时调整饮食结构。对于无法自主进食的患者主动协助其吃饭,密切观察进食后反应。⑤引流护理。要密切关注引流物的量、颜色、性状等情况,确保引流管的顺畅,一旦发现引流异常要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采用医院自行制作的护理满意情况调查表进行,其中调查项目主要有入院指导护理、生活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以及出院指导服务等各项指标,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种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对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照组护理满意例数为18例,护理满意率为72.0%;实验组护理满意例数为24例,护理满意率为9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小结

疾病护理论文范文第6篇

1.1一般资料选择100例在我科出生的足月新生儿采用以往直刺采血法,100例采用现在定位斜刺采血法,它们的平均年龄74.5h,平均体重3215g。男44例,女56例,均系足月新生儿,无其他合并症,出生后吸吮力好。

1.2采血时间新生儿出生72h后,4天之内,采血前应停用抗生素及含碘药物、制剂并要充分哺乳。若在哺乳前无蛋白质负荷的情况下采血,会出现苯丙酮尿症(PKU)筛查的假阳性,72h后血样可避免生理性促甲状腺素(TSH)上升,并可防止生理性促甲状腺素上升延迟患儿的假阴性。

1.3采用方法采集时尽量避免家属在场观看,以免新生儿哭闹引起家属紧张不安,无形中又增加了护士的压力,影响采血的成功率。运用足底定位斜刺采血法,新生儿沐浴后,将新生儿平卧,操作者左手推住新生儿左足,暴露足底,右手轻轻的按摩或热毛巾敷足底采血部位,使其自然充血。用75%酒精棉签消毒采血部位待干,右手持采血针沿新生儿足踝外侧向足底外侧缘做垂直线,此线与足底外侧缘交界为采血点,沿此点进针,针头与皮肤呈40°~45°斜刺进针,深度0.5~1.5mm,不要用力挤压,血液很快涌出聚成血珠,使血自然渗透至滤纸背面,血斑标本合格。

2结果

2.1一针成功率采用足底定位斜刺法,一针采血,血量渗透均匀,血斑直径≥8mm,定位斜刺采血法100例,一针成功99例,成功率99%。

2.2穿刺点止血时间采血后用消毒干棉签轻压取血部位使其止血,止血法平均(5±7s),通过对100例筛查新生儿进行比较:

3采血时的注意事项

3.1采集时尽量避免家属在场观看,以免新生儿哭闹引起家属紧张不安,给家属必要的解释,劝其不必紧张,采血不会给新生儿造成身体大的伤害,采血前必须带口罩、帽子,按正规化洗手,采用一人一针,操作前后进行空气消毒,30分钟后方可操作,同时要严格三查七对,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3.2调节室温28-30℃,当室温过低,新生儿因四肢寒冷,血流缓慢不畅,因局部血流量不足而导致采血失败。室温过高,新生儿大量出汗,因汗液中含水分99%,固体成分不到1%,大量出汗可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流量不足,血液粘稠度增高会使外周阻力增大,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流至局部的血流量仍缓慢不足,造成采血斑过小,而且血滴到圆圈内迟迟不渗透,严重者可导致凝固而需重新采血。

4护理体会

4.1此法采血一针成功率高足底定位斜刺采血法,斜刺进针的部位为足底浅静脉收集足皮静脉网,汇入足背外侧缘静脉处。穿刺点为浅静脉汇聚点,血量丰富,出血快,对滤纸片渗透好,渗透均匀,又由于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脂肪层组成,常规“直刺法”易入皮过深,针头易到达皮下脂肪层,此层血管相对较少,血流欠丰富,用力挤压易挤出脂肪颗粒,是导致采血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定位斜刺采血法位置更精确,效果更好。

4.2操作简便易行,效率高,足底定位斜刺采血法不采取任何辅助工具,定位准确有效,避免了针刺过深及反复穿刺,大大缩短了采血时间,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4.3对新生儿及家属的影响足底定位斜刺采血法只需轻轻挤压,血斑标本即可合格,有效地降低了因血量少而反复用力挤压所致新生儿长时间哭闹及家属紧张心理,同时穿刺后止血时间并不延长,降低了新生儿痛苦,家属易于接受。

5讨论

近年来我院分娩人数不断增多,对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再加上现在大部分父母只生一个孩子,如果一次采血不成功,父母会觉的很心疼,这两年多我科采用了定位斜刺采血法,定位准确,效果满意,而且一针采血成功率高,标本的合格率也高,不但减轻了新生儿的痛苦,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赢得了家属的满意。采血最好是选择在38-40℃温水沐浴后,因为这样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有利于采血的成功。总之采血成功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每位护士都遵守正规操作的流程,注意采血时的细节,寻找失败的原因,不断吸取经验,一定能够把这项采血的工作做好。

疾病护理论文范文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于本站妇科就诊的中年妇女8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其中,治疗组年龄46~53岁,平均年龄(46.1±5.9)岁。对照组年龄45~52岁,平均年龄(44.5±5.1)岁。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

患者疾病种类的确定使用妇科检查、B超、TCT、阴道镜及宫颈活检等方法。

1.2.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对相应疾病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护理保健措施,包括:①加强知识教育,每月进行健康专题讲座,增强患者的健康意识;②合理饮食,保证摄入适量的维生素、蛋白质、纤维素和脂肪,保证机体有足够的营养,减科疾病;③加强护理保健,保持外阴清洁,常换洗内衣,经期勤换卫生棉,若有异常,应及时就医,以对症治疗。

1.3疗效评定标准

①恶化:患者病情更加严重;②无效:患者病情无变化;③有效:患者部分症状消失;④治愈: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无一例恶化,无效2例,有效7例,治愈35例,治愈率为79.5%(35/44);对照组恶化4例,无效8例,有效7例,治愈25例,治愈率为56.8%(25/44)。治疗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复发,对照组4例复发。

3讨论

妇女健康关系着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子代的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相应增加,护理保健工作在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妇科疾病患者中,中年妇女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部分疾病治疗复杂且易复发,极大困扰着患者及家人。妇科疾病中,较常见的为妇科肿瘤、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妇科炎症,这些疾病给中年妇女带来了极大不便。通过对中年妇女进行健康护理保健教育,引导中年妇女加强锻炼、健康饮食并保持生殖器卫生,起到防治妇科疾病的作用。中年妇女体内激素发生变化,这使其心理和生理发生相应变化,更要通过护理保健来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健康的身体。本研究表明,通过进行妇科护理保健,治疗组妇女疾病治愈率达到7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8%(P<0.05),且治疗组复发率低,具有良好的效果。

疾病护理论文范文第8篇

沟通技巧也是需要我们尤为关注的,这也是使病人满意,让治疗工作更加顺利所不可或缺的。在沟通过程当中,应当尽量注意语言的亲切得体,给患者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同时,应当充分考虑到病人的自尊心,在回答和询问过程当中,用语应当包含同情和关心,用礼貌而热情贴心的话语拉近与病人的关系,反之,生冷、硬、粗俗的话收到的则是完全相反的结果。[2]自然坦诚的和病人交谈,不装腔作势,不模凌两可,言语的通俗易懂往往能够收到较好的交谈和沟通效果。其次,对非语言沟通技巧如各种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也都可以有效的促进和病人之间的沟通,面部的微笑可以让病人感觉到亲切,握手和轻轻拍肩等动作同样可以使得病人感受到护士的关怀,以此减轻病人在患病期间的孤独感,配合治疗。充分考虑到病人的需要,将服务进行于病人开口之前,给病人以更为贴心的感觉,这些都是护士在工作当中所需要关注的要点和努力的方向。

二、生活护理是关键

伴随着临床护理技术的不断提升,生活护理则应当成为护理过程中的所需要尤为关注的地方,也是整个护理的关键所在。根据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人特点,在饮食当中应当符合低脂低盐的治疗性饮食要求,部分老年人对此持反对态度,尤其是对于已经习惯吃较咸食物的农村病人尤为反对。这时就需要我们根据病人的病情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述,让他们了解低脂低盐饮食的重要性,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能够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的治疗,早日康复。另外,由于年龄原因,老年人都存在味觉减退和牙齿松动等情况。所以,在老年人的饮食提供上,应当尽量保证食物的柔软,为老年人提供易消化和咀嚼且饱含纤维的多样化食物。同时还应根据老人情况适当的使用缓泻剂,达到防止便秘和促进粪便软化排出的目的,针对心梗病人还应当对其加强嘱咐,让他们排便不宜用力,避免对病情的加重。在强化生活临床护理的同时,我们还应当对病人用药之后的各种反应做出密切观察和记录,心血管系统疾病药物对中年和老年患者来说有较多的区别,因此,我们应当根据老年人的肾功能减退等等年龄特点和具体情况,严格控制剂量,仔细观察变化,重视老年患者的生活护理,从而实现辅助其早日康复的目的。

三、健康指导是辅助

“人人要健康,健康为人人”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一句话,对病人实施各方面的健康教育也是临床护理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3]为了让健康教育发挥作用,辅助治疗和康复,我们应当将其融入整个护理工作当中并持之以恒的开展,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病人的健康需求和患病情况,我们可以就具体情况采用示范教育、文字教育以及口头和形象教育等,也可以将多种教育结合起来以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通过这样的教育过程,让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也能够充分的了解到自身患病相关的一些医学知识,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住院期间的配合治疗,同时这些简单医疗知识的普及对病人出院后对疾病的良好防范也有了极大的效果,减少了相关疾病的复发率,实现保护健康的目的。

疾病护理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外科 护理 探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141-01

外科疾病主要是指需要以手术或手法处理作为主要手段来治疗的疾病为外科疾病。外科疾病分为五大类:创伤,感染,肿瘤,畸形和功能障碍。外科疾病的类型有多种,对于外科疾病的护理有许多需要重视的问题,外科护理的对象是一批即将或已经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其工作本身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及维权意识逐渐增强,临床上外科护理潜在的风险也在不断的增多,牵涉到护理人员的诉讼案件也逐年上升,此现状给外科护理人员带来不小的工作压力。

1 外科疾病护理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1 外科疾病护理的特点。外科疾病的种类较多,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也是特别复杂繁琐,对外科疾病的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健康意识与维权意识的提高,外科疾病的护理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也在不断地增多,外科护理人员的工作越来越不容易和简单,给外科护理人员带来很大的压力。

1.2 外科疾病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外科疾病护理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各个方面的因素,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外科疾病的特点原因,导致外科疾病的护理工作繁杂,而且许多护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在护理工作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来认真执行和履行自身的责任,很多外科疾病的护理工作没有做到令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面对这种不良形式,必须加强对外科疾病护理工作的完善,制定外科护理工作的相应策略及实行有力的管理措施,做好外科疾病的护理工作。

2 外科疾病护理的分析

2.1 外科疾病患者身体护理的分析。外科疾病大多是比较常见的类型,患病人群相对来说较多。对于疾病患者来说,对自身病症的治愈期望都相当高。但是病患自身及其家属对于病症并不很了解,只能把所有的期望都放在医生和护理人员身上。因此,外科疾病护理人员在对病患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非常认真谨慎的对待患者的病情变化。外科疾病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对自身病情的变化最为在意,那不仅是身体病症的治愈,也是患者生命恢复健康的象征。

2.2 外科疾病患者心理护理的分析。心理护理是指护理程序中,由护理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积极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护理目标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护理的方式已经得到大量的认可和应用,良好、有效地心理护理能够在患者的病情康复过程中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利于外科疾病的患者更快、更好的恢复身体健康。

2.3 外科疾病护理人员的分析。

2.3.1 资料与方法。外科护理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案例如下:某医院有护理人员共200人,床位400张。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发生护理病例事件100次,针对这100次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总结。

2.3.2 目的。调查在外科疾病护理的过程中,影响患者治疗的护理因素的比重,根据调查结果来做具体的分析研究及做出相应的对策。

2.3.3 临床研究。对把在外科病患护理的事件做详细具体的统计,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及结果,把原因和结果分类记录。针对事件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综合,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3.4 结果。调查显示:与事件发生相关的因素分别是:护理人员因素占60%、管理因素占15%及患者因素占25%,护理人员是外科疾病护理过程中的最主要因素。

由调查研究的结果可见,外科疾病的护理人员是患者病症康复的关键,护理人员不能缺乏专业护理知识和职业素养,不能以应付的心理对待患者。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专业的、全方面的综合素养,高水平的护理理论知识和高度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意识,与患者建立和谐关系,提高外科疾病护理工作的质量。

3 外科疾病护理的应对措施

3.1 加强对外科疾病患者的全方面护理。外科疾病的病种多样,患者在患病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对自身病情的猜想和恐惧,要求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严格的按照规范来为外科疾病的患者做全面的护理,以专业的护理手段和方法,应对病情变化,以完善科学的护理技巧和程序,对外科疾病的患者做综合的全方位的护理,使患者的病情全面、彻底的康复。

3.2 完善外科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理论。在外科疾病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心理护理占很重要的部分,心理护理理论已经成为护理学中的关键因素。由于不同的病患,不同的病情特点,患者的心理特点并不相同,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自身的病症特点、个性特点和年龄特点做出相对应的适当的心理护理。及时掌握外科疾病患者的心理变化,灵活有效的对患者做出良好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建立病症治愈的希望和信心,更加的促进患者外科疾病的康复。

3.3 全面提高外科疾病护理人员的素养。外科疾病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必须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各方面素养,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首先必须加强外科疾病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素养和职业素养,做好护理人员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的培养以及加强职业道德的规范,打好专业护理基础。并根据医学技术的发展,技术的更新,护理人员应把握新进医学设备的操作;其次,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监督,制定规范、严格的护理政策,要求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并执行,树立护理人员的职业形象和医院良好的护理荣誉;再者,护理人员要加深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时刻关注患者的身体症状并及时采取安全有效地护理措施。

4 结语

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认真的履行自身的职责,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尊重疾病患者的生命和权利,尽自身的最大努力,维护患者的身体健康安全。总而言之,外科疾病的护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繁琐而长远发展并需要不断改进完善方法的工作,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研究、探索,以期找到更好、更先进的护理工作措施。

参考文献

[1] 段洁,吴爱须,张丽芳,等.心理护理在外科疾病护理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0,32(22):3220-3222

疾病护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中医护理;治未病;优势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R2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b)-072-02

中医护理在祖国医学整体观、辨证观的理论指导下,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在临床护理中,强调人是一个以脏腑、经络、气血为内在联系的整体,强调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进行辨证施护[1]。中医护理有其独特的优势,在治未病中则更具优势。“上工治未病”的理念在中医护理工作中日益受到重视,这种理念在中医理论奠基之作的《黄帝内经》中最早形成,对中医及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医护理影响深远。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防”即预防,一是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是当疾病已发生,如何控制处理不使之严重[2],而护理工作恰好把这些工作细化并发扬广大。

1运用整体观念施护达到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中心、经络为联系的有机整体,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互相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人的生理随天时、地势的不同而变化,人的疾病与气候、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有密切联系。中医护理正是根据这一观点,从患者的生理、心理、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出发,综合评估患者潜在的健康问题,通过调养身心、情志,锻炼机体来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1.1调养身体,提高正气,增加抗邪能力

要提高正气,关键要增强体质。《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为了防止疾病的发生,必须加强精神调摄、身体锻炼、饮食起居、劳逸、药物预防等身心方面的护理。

1.1.1 调摄精神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如过喜伤心、暴怒伤肝、过思伤脾、恐惧伤肾等。在疾病过程中,情绪波动或突然的精神刺激,均可导致疾病恶化。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使气机通畅,气血和平,有利于疾病康复。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的:“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做好情志护理,保持精神上安定清静愉快,对提高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1.2 加强身体锻炼指导汉代医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创造了“五禽戏”。说明经常进行身体锻炼,增强体质,能预防疾病的发生。这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保健知识才能胜任。

1.1.3 进行饮食起居指导《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就是说想要保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实现延年益寿,就要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合理安排饮食起居、适当劳逸等。

1.1.4 进行科学的药食预防中医认为“食药同源”,其温热寒凉之性,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食物的酸、苦、甘、辛、咸为五脏所属,对人体脏腑的生理、病理有重要影响。中医饮食护理强调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施护。如:虚寒体质和有寒性病症的人(畏寒、腹痛、腹泻,易感冒),应多进食一些羊肉、鲫鱼、桂圆等温补类食物。而对于热性患者(发热、急性化脓性疾病),则宜选用清淡之品。

1.2 防止病邪的侵害要做好未病先防

要做到讲究卫生,防止水源、食物和环境的污染;同时指导患者对“虚邪贼风”,应“避之有时”,对“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应“避其毒气”;可以教授其用贯众、板蓝根、大青叶之类预防流感等防止病邪侵害的有效方法。

2辨证施护,既病防变

所谓“辨证施护”,就是运用中医四诊收集的资料,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对疾病进行证候定性,然后根据证侯定性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当疾病已经发生,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处理各种证候,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异病同护或同病异护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如:同一肾病,若见发热、畏寒、浮肿、小便不利,诊为“风水证”,当选用宣肺发汗利尿的方法进行治疗与护理;若肿已消退,仅有腰酸、面白、肢冷、畏寒等主证时,证属肾阳虚衰,当以温补肾阳的方法进行治疗和护理。

2.1 疾病尚未明确诊断

护理人员要加强观察,通过患者出现的症状、体征及其有关情况综合分析,为医生早诊断、及时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防止疾病的发展。

2.2 捕捉并发症的先兆,防止疾病传变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可出现病情突变或并发症发生。如高热患者出现热极动风或邪热内陷心包的抽风或昏迷等。若护理人员能及早发现,并采取适当措施,可挽回逆势,使患者转危为安。

2.3掌握疾病的转变规律和途径,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医学源流论》中说:“……是故传经之邪,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岩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金匮要略》中首先提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明对传经的病变,要掌握其规律和途径,在治疗和护理上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未受邪之地被病邪侵害。

护理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自有人类以来就有护理,护理是人们谋求生存的本能和需要,也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发展。中医治病强调“三分治,七分养”,治未病具有临床预防学意义和临床康复学意义[3]。医护一体就是古代护理的特点之一,它包括改善患者的休养环境和心态,加强营养调理,注重动、静结合的体质锻炼等,这些都是中医辨证施护的精华。中医早有“导引”与“吐纳”的锻炼方法。所谓“导引”,是指“摇筋骨,动肢节”。通过有规律的呼吸和全身肢体的适量运动,以疏利关节、调和气血,提高抗病能力。例如名医华佗创制的“五禽戏”以及后来的太极拳就是在导引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吐纳”是一种内养功,通过静心思念、集中精神与特殊的呼吸方式相配合,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我国古代医家护理锻炼与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所做出的实践。在今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医护理应发挥其特色优势,结合现代科技,才能在治未病中发挥更大优势。

[参考文献]

[1]李善兰.浅析祖国医学的整体护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4(9):142.

[2]何任.治未病初探[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3):286.

疾病护理论文范文第11篇

“治未病”理论是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首次提出的,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方面,“治未病”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健康观,是防治结合的健康模式。随着21世纪健康医学模式的提出,中医“治未病”理论受到广泛的重视。健康医学模式是迄今为止最为先进的医学模式,而中医两千多年前提出的“治未病”理论,却涵盖了健康医学模式的核心思想,即“未病先防”的预防为主的思想。因此“治未病”理论在现代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护理健康教育中将治“治未病”理论的健康理念传递给患者,使患者主动、积极地与医务人员相互配合,不仅仅重视疾病的治疗,更重视疾病的预防、复发,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意义,也是护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变革。本文将对将“治未病”理论纳入护理健康教育中的可行性及作用进行探讨。

1 “治未病”理论是一种健康观

“治未病”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特色和优势。此学说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是目前国内外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祖国医学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所谓中医“治未病”。一是“未病先防”,即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二是“既病防变”即突出着重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处理、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以及病后防复。其重点是未病,即在疾病尚未发生或完全发生前进行干预、调节,以达到未病状态或保持未病状态的目的。古人不仅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而且提出了达到未病的原则,即顺时节、调情志、节饮食、慎起居。“治未病”理论其实质是一种防治结合、重在防的疾病防控体系、是一种防治结合的健康观。

2 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健康教育是门涉及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营养学等多种学科的边缘学科,是以护理的干预手段,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系统教育的过程,促进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改善和促进个体的健康,它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医疗卫生保健热门话题,无论是在医院或是社区,健康对患者乃至全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的护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一、疾病知识介绍,使患者熟悉所患疾病名称、发病原因和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处理、主要护理措施、治疗方法、避免疾病复发的方法;检查方面使患者掌握各种检查的注意事项、目的及意义;用药方面则使患者熟悉用药方法、药名、药物的作用、副作用、服药时间、服药目的及注意事项,静脉输液速度调节。二、出入院相关知识:对新人院病人宣讲人院须知,热情介绍医院环境,使病人熟悉病区环境,出院指导出院带药的名称、服药注意事项、疾病复发的早期发现、复查时间、出现何症状时需要就医,并留下随访的电话号码。三、指导自我保健,使患者掌握预防保健知识,在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方面处于健康状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医学照顾的需求将不再仅仅是医疗服务,而是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人们的预防保健意识逐渐增强。渴望预防保健知识和追求预防保健措施已成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随着医疗模式及社会的发展,护理模式及理念也在发展,而健康教育的形式及内容也在不断发展。从“整体护理”、“纽曼系统”等护理模式可以看出,现代护理更多的是要求患者参与至医疗护理活动中来,要求患者由被动接受医疗护理,到主动参与维护自身健康的活动中来,护理的目的也在发生变化,过去以治愈疾病为目的,而现在则以防治疾病,维持及达到健康为目的。

要让患者主动参与到维护健康的活动中来,就必须通过健康教育向患者传递健康的理念,同时让患者学习维护健康的形式。护士在对病人实施护理时要注意向病人灌输健康知识,而且要使病人形成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 “治未病”理论在护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探讨

由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健康教育需要向患者传递健康理念及健康形式。而“治未病”理论正是一种健康模式,是一种防治结合的健康模式。“治未病”理论之所以在当今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治未病”理论,是一个系统化的健康理论,他强调未病的重要性,其重点是未病,即阴平阳秘的未病状态,另一方面他强调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重点不在治而防;再一方面该理论也提出未病先防的形式,如调摄情志、节制饮食、起居有常、避风寒等。这些理论正符合现护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从可行性看,这些理论无论是医务人员也好,还是患者也好,均能接受与掌握;“纽曼系统”也是一种防治结合的健康模式,但其形式复杂,语言表述不符合中国人的文化传统,而“治未病”理论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抗治疾病,维护健康的智慧结晶,更便于教育、推广。因此在我国以“治未病”理论指导护理健康教育及在护理健康教育中进行“治未病”理论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目前我们的护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住院病人的,通过良好的健康教育,能使住院病人科普水平普遍提高,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了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缩短了病程,病情恢复加快。而我国目前的医疗模式在逐渐发生变化,社区医疗在维持居民健康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区卫生的预防和护理是和居民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防护方式,社区卫生防护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运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对住院病人及社区居民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有益的,能更好地为人民健康保健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许前磊,栗彦芳,蒋士卿,浅论“治未病”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中医学报,2010;25(1):74~76

疾病护理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ICU;护士;工作相关疾病;调查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23-02

工作相关疾病是指由于工作环境中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引起的一些常见病的发病率增加或病情加重,例如:神经衰弱综合征、腰椎颈病、呼吸道疾病等。大量调查结果显示[1],护士在工作中有较高的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率,容易导致工作相关疾病发生,最常见的是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以及呼吸道疾病等。ICU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医疗器械使用多,各钟床旁检查频繁,ICU护理护士接触职业有害因素机会相对较多,医疗护理过程中的各种职业危害因素不但可以损害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甚至可能威胁其生命[2]。故本研究拟对ICU护理人员工作相关疾病患病情况进行调查,为促进ICU护理人员的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整群随机抽取四川省2所三甲医院的125名护理人员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工具 参考蔡文智[3]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现状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研究中使用的医务人员工作相关疾病调查表,根据ICU科室的特点修订而成。

1.2.1 护理人员的一般情况:年龄、职称、工龄等。

1.2.2 护士工作相关性疾病调查表包括:哮喘、肺炎、慢性咽炎、慢性鼻炎、胃溃疡、冠心病、神经衰弱、白内障、听神经受损、腕管综合症、下肢静脉曲张、腰椎颈病、流产/畸胎、原发性高血压、肺结核、甲/乙/丙型肝炎、艾滋病、放射性病、SARS、抑郁症、癌症等21种工作相关疾病。工作相关性疾病的总患病率=不同工作相关性疾病的发生人数总和/(工作相关性疾病种类×同期调查人数)×100%。

1.3 调查方法 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方法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5份,收回有效问卷120份,有效回收率为96.00%。

1.4 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用SPSS13.0软件分析,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

2 结 果

2.1 ICU护理人员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120名ICU护理人员中:主管护师有17名(14.17%),护师有36名(30%),护士有67名(55.83%);工作年限20年以上的有14名(11.67)、11年-20年有29名(24.16%)、6年-10年有31名(25.83)、5年及以下46(38.33%)。年龄分布:小于等于25岁有25人(20.83%)、25岁到30岁有28人(20.33%)、30岁到35岁有32人(26.67%)、大于35岁有35人(29.17%)。

2.2 ICU护士工作相关疾病的患病情况 ICU护士工作相关疾病的总患病率为6.98%,排在前十位的工作相关疾病分别是神经衰弱综合症、慢性咽炎、腰椎颈病、胃溃疡、慢性鼻炎、抑郁症、腕管综合症、听神经受损、肺炎、哮喘,见表1。

2.2.1 不同职称的ICU护士工作相关疾病的患病情况 由表2可见:不同职称的ICU护士工作相关疾病患病率不一样(χ2=22.48,P﹤0.001),职称越高的ICU护士工作相关疾病患病率越高(P﹤0.05)。

2.2.2 不同工龄的ICU护士工作相关疾病的患病情况 不同工龄的ICU护士的工作相关疾病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3.28,P﹤0.001);工龄越高的ICU护士工作相关疾病患病率越高(P﹤0.05),见表3。

2.2.3 不同年龄ICU护士的工作相关疾病患病率比较 不同年龄的ICU护士工作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95,P﹤0.001),30岁以上的ICU护士工作相关疾病患病率较30岁及以下的ICU护士,见表4。

3 讨 论

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决定护士面临着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心理社会性等多种职业危害因素,对护士的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4]。由于ICU属于重病科室、对环境和物品的消毒要求极其严格,加上环境封闭,故ICU护士接触职业有害因素的机会比其他科室护士要多和严重,ICU护士更容易发生职业相关疾病。本次调查发现三甲医院的ICU护士的工作相关疾病总患病率为6.98%。患病率排在前十位的是神经衰弱综合症、慢性咽炎、腰椎颈病、胃溃疡、慢性鼻炎、抑郁症、腕管综合症、听神经受损、肺炎、哮喘。这可能与ICU护士工作强度大、任务重、经常加班、工作节奏快、护理工作使身体处理某一位置,频繁接触各种消毒剂如含氯消毒液、过氧乙酸、戊二醛、甲醛等有关[5]。故ICU护士在工作期间应积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进而降低常见的工作相关疾病的患病率。

职业有害因素对护士健康的影响程度随着工龄及年龄的增大而加重,与护士的相关疾病发生率密切相关。代艳然等[6]通过对手术室护士下肢静脉曲张的调查发现,工龄在1-6年的护士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率为0;而工龄在7年及以上者发生率为66.2%。同样有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护士腰背痛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7];临床护士的焦虑程度与年龄成正比,40-49岁护士中重度焦虑高发(40.0%),明显高于30-39岁、20-29岁护士的中重度焦虑发生率(17.39%、15.38%)[8]。本研究也发现年龄大、高职称、工龄长的ICU护士工作相关疾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低职称、工龄短的ICU护士。故高年资的ICU护士更应该重视锻炼身体,学会自我调节心理,合理安排时间,注意休息和合理营养,降低工作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减少职业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提高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琼芳,王惠珍,廖玉联.护理人员的职业健康问题与职业健康促进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4):151-153.

[2]路静,章左艳,金辉.ICU护士职业危害认知及职业防护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护理杂志,2011,12(2):39-41.

[3]蔡文智.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现状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凌凤,陈平,何龙江,等.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J].职业与健康,2007,23(1):14-15.

[5]李连芝.ICU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探讨[J].吉林医学,2011,32(3):615.

[6]代艳然,何亚会,宋向阳.手术室护士的下肢静脉曲张预防措施[J].职业危害与临床,2007,23(5):379.

疾病护理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疾病不确定感; 术前; 影响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level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ncertainty in illness among preoperative patients with 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Method:Totally 100 patients with THA were investigated by a self-designed demographic questionnaire,Mishel uncertainty in illness scale (MUIS), social support scale rating scale and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in the preoperative 1 day.Result:The total score of MUIS was (102.01±14.35) and it is at the middle level,the average score of item in unpredictability dimension was the highest, and the score in complexity dimension was the lowest.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show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ncertainty in illness were educational level, family economic burden, social support and resilience.Conclusion:Uncertainty in illness is at a middle level of preoperative patients with THA,which is influenced by individual factors, nurses should g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reduce their uncertainty in illness.

【Key words】 Total hip arthroplasty; Uncertainty in illness; Preoperative; Influencing factor

First-author’s address:Zhanjiang City the First Hospital of TCM,Zhanjiang 52404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3.019

疾病不确定感指患者由于缺乏判定与疾病有关事物的能力,无法准确预测疾病的结果,当患者对疾病的治疗、预后等不明确或不能准确进行认知分类时,就产生疾病不确定感[1-2]。疾病不确定感可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及带来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影响患者的心理适应能力、治疗依从性及睡眠质量[3-4]。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恢复老年髋关节疾病患者髋关节功能的主要方法,由于手术治疗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患者在术前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疾病不确定感,从而对其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产生不利的影响[5]。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THA患者术前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3年7月-2014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THA择期手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60~79岁,平均(68.05±7.21)岁。纳入标准:(1)THA择期手术患者;(2)年龄≥60岁,理解能力正常,明确自身病情,能进行语言或文字沟通;(3)知情同意,自愿接受本调查。排除标准:(1)存在认知及沟通障碍;(2)合并心、肝、肺等其他严重躯体疾病;(3)同时接受其他手术治疗者。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一般资料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龄等8项内容。有无合并症指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原发病、合并症由调查者从患者的病历中获取。(2)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ishel uncertainty in Illness scale,MUIS):该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865,内容效度指数为0.92,适用于评价成年住院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包括不明确性、复杂性、信息缺乏、不可预测性4个维度,每个条目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赋予1~5分,量表总分由所有条目得分累计,分值范围为32~160分,得分越高表示疾病不确定感越高,具体为:32.0~74.7分为低水平,74.8~117.4分为中水平,117.5~160.0分为高水平[6]。(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92,内容效度指数为0.94,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共10个条目,量表总分由所有条目得分累计,分值范围为10~60分,分值越大表示社会支持水平越高[7]。(4)心理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本研究采用于肖楠等[8]编译的中文版,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92,内容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用于测量有利于促进个体适应疾病和不良事件等逆境的积极心理特征,共25个条目,每个条目从“完全不是这样”到“几乎总是这样”分别赋予0~4分,各条目得分相加为量表总分,总分范围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心理韧性越好。

1.2.2 调查方法 由研究者在术前1 d对患者术前访视时进行问卷调查。对不能自行完成问卷或不便填写的患者,由调查者口述问题并根据其选择代为填写。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统计学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P

2 结果

2.1 THA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得分情况 本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得分情况见表1,其中疾病不确定感高、中、低等水平者分别为7例(7%)、81例(81%)、12例(12%)。

2.2 患者一般资料及其对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 为了解患者一般资料对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以疾病不确定感得分为因变量,患者一般资料问卷中的8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患者的文化程度、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负担、有无合并症这4项对其疾病不确定感有明显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及心理韧性的相关性分析 本组患者的社会支持得分为(39.52±6.63)分,心理韧性得分为(63.04±12.05)分,对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得分与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得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疾病不确定感与其分别呈负相关,见表3。

3 讨论

3.1 THA患者术前疾病不确定感状况 疾病不确定感是一种对疾病相关事物的认知状态,由于THA是一种创伤大、手术难度及危险性高的重大应激事件,患者在术前对手术的过程、结果、风险以及术后疼痛程度、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和效果等不明确及不可预测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疾病不确定感[2]。本调查结果显示,THA患者术前的疾病不确定感得分为(102.01±14.35)分,与既往研究的结果相近[9]。在各维度条目平均得分中,不可预测性维度得分最高,可能与患者对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效果难以预测以及缺乏相关的应对方法等有关,复杂性维度得分最低,可能与护理人员在术前宣教中已帮助患者了解了手术的开展情况、术前准备内容,手术方法和过程,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等有关。患者术前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较高,不利于患者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来接受治疗。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及时疏导其恐惧、紧张、焦虑、担忧等不良情绪,通过信息支持提高患者对手术治疗的认知及消除其疑虑,指导其采取听音乐、深呼吸等方法分散对手术治疗的注意力,运用放松训练、自我对话、冥想等方法进行心理调适和降低疾病不确定感。

3.2 各因素对THA患者术前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

3.2.1 文化程度 本调查结果显示,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其疾病不确定感较低,与相关研究[10]的结果一致,其原因可能为文化程度高的患者,一方面其获取THA相关知识及信息的途径较多,理解能力较强,能主动搜寻相关信息和正确理解医护人员术前宣教的内容,因而对THA的了解和认识较为全面,有利于减少其因缺乏信息而产生的疾病不确定感;另一方面其健康知识水平高,对疾病不确定感的负面影响和术前身心状态重要性的认知较为深刻,有利于促进其主动设法去应对和降低疾病不确定感。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文化层次的不同给予针对性的信息支持和知识指导,减少患者因认知不足而产生的疾病不确定感。

3.2.2 家庭经济负担 调查中笔者发现,家庭经济负担重的患者其疾病不确定感较高,与相关研究[11]结论相符,其原因可能为家庭经济负担重的患者,承受的心理、经济压力较大,在手术治疗、术后康复及生活等方面的失控感较强,对手术治疗的效果和预后等容易产生担忧和疑虑,因而其疾病不确定感较高。而家庭经济负担轻的患者,可利用的资源较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手术治疗及康复的信心和希望较高,能从容地面对手术,从而表现为较低的疾病不确定感。医护人员一方面应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尽量减少对手术治疗过程及结果的想象和思量,另一方面应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用好患者的治疗费用,并指导家属寻求、利用社会福利政策及各种援助资源来减轻其家庭经济负担。

3.2.3 社会支持 熊美群[9]认为社会支持与THA患者术前的疾病不确定感存在负相关,这在本研究也得到了证实,其原因可能为:(1)社会支持是心理应激事件的主要缓冲或中介因素,能增强患者应对应激事件的能力和信心及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水平[12];(2)社会支持能提供给患者各种外部资源,患者可从中获得信息和情感支持及应对方法,因而能帮助患者有效应对手术治疗所产生的压力和应激,提高患者对手术治疗的认知和信心,有利于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3)社会支持能为患者提供交流内心想法的机会,有利于消除患者对手术治疗的疑虑和担忧,改善患者术前的心理状态及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护理人员在给予患者信息和心理支持的同时,应充分调动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为患者提供物质和情感支持,增强患者治疗和术后生活的信心。

3.2.4 心理韧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韧性与疾病不确定感存在负相关,与李亚洁等[13]的研究结果相符。心理韧性指个体面对应激或压力时积极适应和有效应对的能力[14],强调个体在应激中的适应及心理状态的恢复,能够减少应激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14-15]。心理韧性水平高的患者其心理承受能力高,应对和适应能力强,敢于面对手术治疗的现实和困扰,能积极寻求相关信息和方法来消除手术治疗给其带来的困惑和压力,因而有利于降低其心理应激反应和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因此,护理人员应通过应对方法指导、增强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等途径来增强患者的心理韧性,进而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14-15]。

综上所述,疾病不确定感是THA患者术前的一种重要心理体验,对其手术治疗和预后可产生负面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受多种个体因素差异的影响,THA患者术前存在中等水平的疾病不确定感,护理人员应及时做好评估和干预来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

参考文献

[1]樊少磊,单岩.疾病不确定感理论及其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现状[J].全科护理,2012,10(35):3339-3341.

[2]汪苗,王维利.疾病不确定感理论在肿瘤护理领域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0,8(2):167-168.

[3]张娥.临床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6):3218-3220.

[4]樊萍,谢文.乳腺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研究进展[J].现代临床护理,2014,13(1):69-71.

[5]武天舒,李雪,郭新荣,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康复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4):734-736.

[6]许淑莲,黄秀梨.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之中文版测试[J].护理研究(台湾),1996,4(1):59-68.

[7]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1.

[8]于肖楠,张建新.自我韧性量表与Connor-Davidson 韧性量表的应用比较[J]. 心理科学,2007,30(5):1169-1171.

[9]熊美群.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其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当代护士,2011,17(4):1-3.

[10]田园,林征,林琳,等.胃食管反流病人疾病不确定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2014,28(1):38-40.

[11]周陶,周春兰,蔡月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3,20(21):1-3.

[12]刘云云,张静,何红.糖尿病中、高危足病人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4,28(12):4264-4266.

[13]李亚洁,谢文鸿,李梅,等.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华行为医学及脑科学杂志,2014,23(2):148-151.

[14]张婷,李惠萍,杨娅娟,等.乳腺癌患者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4,17(6):607-610.

疾病护理论文范文第14篇

关于健康与疾病,生物医学模式的定义指出:疾病是“失去健康”,健康是“没有疾病”。这个定义只把人看成是生物的人,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社会心理因素对人的影响。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提出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即现代医学模式。这是指在保护人类健康、治疗疾病时,将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联系考虑的医学思维方式。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特别是医学心理学、心身医学以及许多实验研究成果表明: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与其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对疾病以单纯生物学观点来看是片面的。人的健康与疾病是由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而社会文化因素是激发心身疾病的因素之一。例如:工作紧张、环境恶劣、人际关系不良等社会刺激因素,反复作用于人体,引起应激情绪反应和交感神经兴奋,从而使肾上腺素系统功能亢进,产生身心障碍,由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因素以不同强度、不同时间叠加而致病。

1996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到2000年,心脏病、抑郁症、车祸、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不良的生活方式、自杀、凶杀等将超过传染性疾病而成为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而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不构成致病的主要因素。在现代医学模式指导下,近年来医学界对医学目的进行了反思和调整,新的医学目的的健康目标是追求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全方位良好状态与舒适感。

2·构建现代医学护理模式

医学护理服务于人类生命的全过程。护理对象是人,人是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人不断与环境进行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换,既有生物属性又有社会属性。而目前国内医学护理实践仍被生物医学模式禁锢,护理病人多被当作功能性护理及流水作业式的工作,着重于病人功能性治疗和恢复;护理教育偏重职业技术的基本技能,社会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人文学科的课程设置少。护理教材中缺乏《护理程序》、《护理诊断》和《系统论》等国际先进的护理核心内容。在116,26万护理人员中多数为中专学历;护理管理体系不健全,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未能形成现代医学护理管理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多数医院在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增加两个效益上花了很多精力。

既要体现医院的社会福利性,又要突出医学人道主义特点,给管理者带来不少困惑。怎样构建现代医学护理模式对病人进行全方位护理,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情感交流,建立系统地对各种疾病的心理、行为护理常规尚未形成氛围,病房设施、环境条件未能形成系统化护理的格局。护理实践、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与现代医学模式不相适应,与国际医学护理过程尚有一定差距,因此,医学护理必须改革。随着科技的进步、学科的交叉渗透,迫切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护理模式。护理学要研究社会条件、环境变化、生长发育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运用护理方式减轻或消除不利于人类健康的因素,保护人类健康。

3·医学护理是一门艺术

1860年佛洛伦斯·南丁格尔创建了现代护理和护理教育。她提出“护理工作是精细艺术中最精细者,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护士必须具有一颗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她还说“要使千差万别的人都能达到治疗或康复所需要的最佳心态,这本身就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医学护理的任务是协助病人达到独立、教育病人、增强病人的适应能力,满足病人的需求,寻求更健康行为,使病人达到完美的健康状态,是为个人、群体及社会提供服务。

现代护理已从医院扩大到社区,从疾病护理扩大到预防保健,从生理护理扩大到心理护理,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具有多层次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水平。不仅要有基础文化、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和社科知识,而且要有扎实的基础护理、专业护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同时还要掌握专业发展及新兴的科学发展动态。护理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推动护理事业发展的动力。护理人员的必备素质包括:(1)良好的情操,指道德修养、文化素质、思想境界。气质和能力是其具体表现。护理人员还要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出自尊、自爱、自强和自制。(2)良好的语言修养,使用礼貌性语言、安慰性语言、治疗性语言、保护性语言。(3)得体的行为举止,愉快的表情、温和的声音、轻柔的动作和端庄的姿势会给患者带去心理上的安慰。(4)着装自然大方,仪表整洁、雅静。护理人员以良好的文化素养、娴熟的医学技能与病人交流,使用在某一特定情况下最有效的理论和方式对不同角度、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类别的病人进行高质量的护理和综合施治,以达到较好的疗效。

4·心身护理是医学护理发展的新趋势

护理学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愈加重视,对护理需求不断扩大,作为与社会广泛接触、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专业,更需要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1980年美国护理学会正式阐述了护理的定义: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疾病护理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心身疾病;心理护理;护理原则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41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26-02

心身疾病是由于心理社会因素导致身体发生病变,疾病的产生、发展和好转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1]。治疗心身疾病要注意从心理和身体进行双重把握,心身疾病的护理工作也要重视心理护理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心身疾病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研究,对心理护理的效果进行探讨,现将具体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1年10月到2012年10月在我院进行心身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在23岁到47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32.6岁,病程在三个月到两年之间,其中25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40例患有消化系统疾病,25例患有神经系统疾病,10例患有皮肤系统疾病。

1.2 护理方法 观察组5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帮助患者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对患者的情绪进行调节,缓解患者的心理社会应激,帮助患者提高适应以及应对的能力,对患者的心理反应予以处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对自身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对相关疾病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以(χ±s)表示,并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在具体护理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类型的心身疾病患者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例如,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往往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希望得到照顾;患有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较为刻板,感情容易受挫;患有偏头痛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比较好争斗,做事追求完美;患有瘙痒症等皮肤系统疾病的患者脾气较为暴躁,易怒。对于这些特殊的人格特征,进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难以进行调节,而进行心理护理的观察组则可以很好的跟患者沟通,帮助患者进行情绪调节。

根据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心身疾病患者康复较快,治疗后对于自我的情绪的调节能力有很大提高,超过95%的患者对自己所患心身疾病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较好;对照组的心身疾病患者康复较慢,且病情易复发,治疗后对自己的情绪不能很好的调节,仅一半人对自己所患心身疾病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

3 讨论

经过在心身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心理护理的实践表明,对心身疾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更快地康复,让患者掌握相关疾病的知识,对于患者病情的复发率有很好的控制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很多应该注意的问题。

3.1 把握心理护理的原则 心理护理是对心身疾病患者在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反应给予一定的保护措施,从而调动患者的能动作用,帮助患者尽快痊愈。应用心理护理应该把握以下三大原则:

3.1.1 把握心理护理与身体护理的整体性 在很多临床治疗中我们发现,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尤其是心身疾病[2]。心身疾病本身就与患者的情绪因素以及环境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患者的不良情绪会导致心身疾病产生,而心身疾病又会加剧患者的不良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心理护理要与身体护理紧密结合,既要重视患者的身体护理,减轻患者的身体痛苦,又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情绪反应。

3.1.2 针对具体心理特征进行心理护理 不同心身疾病患者的心理反应是不同的,这要求在护理人员把握患者一般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反应,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3]。

3.1.3 重视患者亲友对患者的心理作用 患者住院后,几乎脱离了原先的生活环境,在陌生的地方住宿,还要忍受疾病的折磨,这往往使患者产生焦虑、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不利于患者的康复[4]。因此,护理人员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与患者亲友进行沟通,帮助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环境,从而尽快康复。

3.2 将心理护理程序规范化 心理护理是通过把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方法、原理等应用到护理程序之中,通过一定的心理干预对患者的心理活动进行积极引导,从而实现护理目标的心理治疗方法[5]。

心理护理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规范,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在了解患者病情的时候,护理人员要从专业知识和技能出发,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详细了解,还要对患者的心理活动、精神状况、社会环境进行一定的了解,从而对心身疾病患者的具体发病因素进行把握,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6]。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很多心身疾病的身体治疗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效。但是,心身疾病的产生与好转都与患者的心理因素密不可分,根据我院的护理研究表明,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更快地痊愈,帮助患者掌握一定的情绪调节方法,减少病情反复发作的现象,是值得大力推广的。

参考文献

[1] 郑小红.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及体会[J].当代医学,2010(12):123-126.

[2] 韩小娟.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J].中国疗养医学,2011(03):75-79.

[3] 张桂荣,任改英,刘志贤.浅谈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0(01):145-148.

[4] 王艳霞,张君毅.心理护理在心身疾病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02):165-168.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