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人格教育论文范文

人格教育论文范文

人格教育论文

人格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优良人格的建塑和养成,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和个体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本文仅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这一侧面,谈点粗浅认识。

一、结合历史知识教学,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历史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教学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得高分,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和建塑,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人格缺陷,或缺乏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或畏惧困难,或抗挫心理能力差、情绪起伏大,或自我定位太高、以自我为中心、无法与他人善处等等。这些人格缺陷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抑制了内在潜能的发挥,也影响了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费尼克斯说过: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的。借助于知识的点滴积累,才能培养起稳定健康持续的人格。离开了具体的知识和环境,人格教育只能变成空洞的说教,而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建塑和完善人格。

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优良人格的重要特征,是推动学生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动力。在教学中,结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牺牲我一个,幸福后来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咏志诗句的教学,通过秦桧、慈禧太后、贝当、李完用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而遗臭万年的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如介绍司马迁、罗斯福身残志坚事迹,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介绍布鲁诺、居里夫人、等人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和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求知态度;介绍哥伦布、麦哲伦等人事迹,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介绍邓小平、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帮助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指导学生有理、有序地思考和解决问题,逐步养成严谨规范、一丝不苟的思维品质。还应注意指导加强历史事件的纵横向联系和比较,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材料和人物言论的深层含义,拓宽思维的广度,加深思维的深度。

二、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建塑优良人格

优良的人格,需要反复地磨炼、修正和健全。在历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人格建塑。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个体自身的需要、动机和积极能动性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强烈的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意识是当今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包办代替、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抑制和阻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只能培养出被动、顺从的“人才”。这种学生,缺乏积极进娶独立求知的欲望和兴趣。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有关的历史资料,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捕捉观点和信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对有关人物活动、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进行专题评述,自己设计图表、整理知识、构筑知识框架,有利于促进他们树立独立探究科学知识的独立人格。

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必备教学前提之一。要树立起学生对自己的信心,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就必须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人格差异等客观事实,真正贯彻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对“优生”的要求要稍高于他们现有的认知和思维水平,重在拓宽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引导他们求异和创新;对“差生”要加强学法指导,所提的学习要求要低起点、小梯度,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不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树立起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信心,逐步消除畏难等心理。对“中等生”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方法和思想问题,鼓励他们急起直追。

要鼓励竞争,培养学生勇为人先的优良品格。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他人的精神动力。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适当组织历史知识抢答赛、历史小论文评比、开展专项历史资料(历史题材的邮票、火花、明信片、书法艺术作品等)的收集、展览、评比活动,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调动他们积极向上、勇为人先的内在能动性,帮助学生形成敢于拼搏的人格品质,以推动他们人格的不断完善。

三、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指导学生构建优良人格

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注意个别沟通和指导,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也是指导学生构建优良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

人格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集体主义;人格;成长

集体主义是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所推崇的精神,并作为文明的内核,延续至今。如今,当中西文明交融碰撞,当历史走过废墟、展望明天时,不少中国人对集体主义或多或少心存芥蒂。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强势的西方文化以其浓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吸引了反思、寻觅的中国人。一时间,对个人主义的推崇、对自主人格的向往,催生了许多具有改革意义的教育思潮,九十年代后,“主体性”、“自主性”、“个性”、“独立人格”等成为时尚教育术语。在许多教育工作者对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尝试和实践后,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教育制度与理念的脱节,教育观念与行动的分离,愈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处理好集体环境中学生人格的自主成长,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我们能否淡化集体主义观念

当然不能。面对一个正值青春躁动期的学生群体,任何一个卓有成效的班集体管理者,都是不会忽视集体主义教育的。也许,有人会认为,正是管理者出于自己管理的需要,简单而绝对地行使了自己的权力,导致学生人格成长的压抑扭曲。不可否认,这样的情形在教育界确实常见,尤其是对年龄幼小、不够成熟的中小学生。为了克服这种现象,人们大力提倡尊重学生、弘扬个性,这确有必要。但是,不能走向另一极端。我认为,从学生人格成长的角度,帮助其寻找集体与个人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才是其人格健康发展的保证。

从个体的自然成长角度看,自我的成熟往往是学会扮演社会角色,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必要条件。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详细描述了自我成长的不同阶段,从模仿他人到学会扮演游戏博弈中的角色,最终形成“概念化他人”,说明了自我是在群体中成长的;人格主义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继承了弗洛伊德的学说并加以创新,提出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另一位人格主义心理学家阿德勒则明确提出,为社会奉献而获得自尊满足的人才拥有健康人格。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不能脱离集体主义教育,良好的个性首先表现在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必要的社会责任感上。

从社会现实状况看,当今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不少家庭以孩子为中心,造成青春期的独生子女普遍个人意识较强,一些独生子女对社会关系的认知较晚。学校的集体主义教育氛围,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我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见过种种类型的学生:有依赖型的学生:事事依赖他人,没有主见;有任性型的学生:我行我素,不愿合作;有焦虑型的学生:遇到小小的困难,惶恐不安,不知所措;有逃避型的学生:脱离集体,害怕与他人接触;有神经质的学生:情绪变动大,喜怒无常;有执着型的学生:个性固执,易走极端。要促进这些学生的人格成长,引导他们不断向上,没有强有力的集体主义教育,是很难取得成效的。

从中国文化的教化经验看,中国文化自古对人性体察入微。人性中,最难克服的是私心私念。于是,儒家文化教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黄金法则;佛教文化弘扬去私离苦,觉悟人生;道家文化主张放下名利,涵养气血。在我们的文明传统中,对个人的关注是放在与外界社会、他人的联系中的。如何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中国文化对此有大量充满辩证智慧的论述。而中国封建统治者对文化长期的政治化曲解,过于强调服从和共性,令中国文化的精华沾染了灰尘。可以说,我们的文化从来没有忽略个人,相反,一直将人格的完满作为人生的要义。由于人性天然的是阴暗与光明的对立统一,后天成长中如何使人格越来越完善,便成了每个人要面对的人生课题,无论他(她)自己是否觉知。因此,我们在今天的教育中,仍然不可忽视集体主义的教育。

二、我们如何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离不开如下手段:

强有力的约束和纪律。提到约束和纪律,班集体初建立时,学生们总有抗拒和逆反心理。即使一个成熟的班集体,学生们偶尔也会控制不住地违反纪律,放纵和越轨也会发生。我认为,这是正常现象。正像社会心理学中指出的:社会化是终其一生的过程。美国社会学家丹尼斯•朗指出,成年人往往也会觉得是违心地活着,无法完全被社会化。一颗年轻活跃的心是不甘心受束缚的,但是,必要的纪律束缚对其成长是不可缺少的。正是因为束缚,才训练了他们对不良诱惑的抵抗力、训练了坚强的意志、训练了对集体和他人的关注。遵纪行为的养成,既需要循循善诱,更需要铁腕制约。制定与操行挂钩的班级规则,及时对违纪行为批评教育,必要时学校公开处分,都有利于纪律的实施。

共同的信念和舆论。共同的信念和舆论,使集体被无形的软索紧紧维系起来,使整个集体步调一致,宛如坚强的堡垒。可以借助如下载体达到:1.班级目标。明确的班级目标,是学生集体有向心力的保证。争当文明班级,争做先进党、团支部,争取获奖,争取脱颖而出者,这对富有上进心的青春期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容易形成共同的目标。2.班级文化。通过班训、宣传阵地等,潜移默化地渗透集体价值观。当班级学风懒散时,号召“博闻好学”;当班级群体出现分化时,鼓励“团结和谐”;当班级群体浮躁时,倡导“求实精进”。3.优秀榜样。树立优秀的学生榜样,培养学生骨干,有利于班级良性风气的形成,形成良好的班级舆论。

普遍的友爱和关心。洋溢在集体中的关爱,是集体的剂。首先,倡导助人为乐。不少学生天性纯良,但是不知道怎么去关心帮助他人。这就需要教育者的示范以及具体的指导,经常进行表扬和批评,帮助养成关心他人的行为习惯。其次,倡导团结和宽容。集体寄宿生活中,学生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产生小群体分化。引导学生互谅互让,彼此宽容,是教育者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遵循的原则应该是尽量化解矛盾,不激化学生冲突,要求学生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

三、我们怎样促进人格的自主成长

过于强调集体价值观,存在着扼杀个性的危险。社会学家涂尔干曾在《自杀论》中总结出一种特殊的自杀类型,就是个体完全尊奉社会价值观,为了社会倡导的意义选择了自我毁灭。因此,我们强调集体主义,只是将集体主义作为一个现实的首要前提加以明确,而不是忽视学生人格的自主独立。在完整的集体主义氛围形成后,学生自主人格的成长就成为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方法策略很多,我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略作枚举。

对违纪现象区别对待。纪律严格而不容违反,这是对学生的统一要求。但是出现违纪现象时,却要灵活智慧。1.掌握度。偷盗和迟到、作弊和忘记关门窗、旷课和请假不及时、抽烟和在教室吃饭都是不同性质的违纪。对此,不可无限上纲,也不可小洞不补。2.分清人。纪律的平等性一定要维护,但是对于不同个性的学生,却需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的只须点到即可,有的则须重锤敲打;有的需要迂回婉转,有的必须单刀直入。3.针对事。不因学生某件事的过错,而对其人品全面否定,也不因学生曾经有过过错,而抱有成见。4.倾听抱怨。纪律本身刚而不活,过时的规则、不够合理的规则,都有可能存在。因此,学生的抱怨,需要倾听,需要反思。必要时要修改规则,这样既是尊重学生,更是解开了学生身上不必要的束缚,促进了学生人格的成长。

集体活动中培养个性。学校和班级的活动往往有各种类型和内容。有的是需要个人默默地努力;有的是需要与其他同学合作;有的是需要老师指点;有的需要集体共同的创新。在这些形形的集体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培养,人格在成长。保守退缩的学生需要鼓励,鼓励其勇敢地挑战自我,参加活动,培养自信。青春期的学生爱面子,怕出乖露丑,怕失败,这时老师最需要说的话是:“得不到奖没有关系,重在参与,重在锻炼”、“试试看”、“做一件事开始总是难的,多做做就好了”。狂妄冒进的学生,自我评价过高,如果经常参加活动,看到了有比自己更强的对手,往往自我认知会慢慢变得客观一些。每个学生个性方面的优缺点在活动中表现得比较充分,作为教育者,既要分清不同的个性,因材施教,又要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克服原有的不足。

鼓励自主学习和创新。师范学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空间。当学生还带有初中时的一些被动学习习惯时,教育者就必须灌输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意识。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自身的成长,独立意识和能力已经有所增强,这时应该结合今后就业与发展,鼓励学生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有的学生从众心理比较强,别人自考我也考,别人学英语我也学,别人玩我也玩。对这类学生,要采用优秀榜样的示范法,激发其内在自我前进的动力,使其从模仿到自主。有的学生喜欢标新立异,别人学英语,我就学日语;别人练“三字一画”,我就玩音乐;别人学基础课,我就摸电脑。对这类学生,我们要表示欣赏,但在他(她)获得某方面的成功感后,可以相机引导他综合发展。只要学生有上进心,无论他(她)选择了什么爱好和方向,教师都要支持。但是,也有少数学生得过且过,自我要求低。对这样的学生,我们也要努力发现他(她)的好的人格特质。比如有的学生不爱学文化课或是学不好,但人际关系融洽,善于与人相处,或是活动中表现积极,或是劳动时不怕苦累,这就是他(她)人格上的闪光之处,我们应该肯定,让其获得自信。我在工作中也发现,一些成绩平平但自主独立的学生临近毕业,很积极地找工作,抓住的就业机会也比较多。

培养学生的自主人格,方法策略是灵活多样的。只要始终将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我们的教育才是人性化的教育,才能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一名班主任,当面对50名具有个性色彩的学生时,显然不能忽视集体主义教育,但在集体主义环境下,为了学生更健康、更全面地发展,更不能忽视学生人格的自主成长。我认为,必须处理好共性教育和个性培养的关系,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人格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人格教育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而人格培养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品德的培养。所以,只有先做好人格教育工作,才有可能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人格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内在的心理依据。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可以有效地调节人的思维意识,间接影响人的个性与品质曰人生观决定个体的人生走向,指引个体未来的发展方向曰价值观是人们对周围的事物能否满足个人需求的价值评判,它是人们衡量事物轻重、权衡得失的标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源于正确的理论学习和指导,而单纯的理论学习难以自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的形成需要以稳定长期的心理要素为基础,这一心理要素便是良好的人格要素之一。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和环境影响中逐渐内化而来的。这个内化的过程是心理过程和人格形态的统一。[3]个体只有具备良好的人格,才能够有效地接受正确的理论知识,并且将其内化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再外化到个体的具体行为之中。这良好的人格要素就是从人格教育中获得并加以运用的。只有具备健全人格的个体才容易领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其次,人格教育是提升道德素质的根本动力。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期准备,人格状态是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状态却是成熟的、稳定的人格表现形式。人格教育的动力功能具体分为两类,一是将能够满足个体需求的要素变为个体自身需要,进而影响个体活动的方向和选择曰二是激发和调动个体内在的需求,进而维持个体本身的活动。人格教育的动力功能有助于个体朝着自己发展的方向前进。健全的人格易于建立良好的道德素质,个体拥有健全人格有助于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维护正义与和平。同时,个体具备健全人格也会从内心迸发道德感,自觉地以良好的道德标准约束自我。再次,人格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稳定的保障性。当下,社会经济和高科技的快速发展无疑给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带来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不断更新,这也给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需求,而强调健康心理和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格教育逐渐成为社会教育的重点。社会需要的是高水平人才,而高水平人才必须通过高层次的人格教育来培养,换句话说,只有高层次的人格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4]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人格教育放在首位,当成重点来开展。

二、塑造健全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以培养健全人格为重点。首先,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育人,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全面发展的人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具备完善的人格,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完善人格教育为重点,塑造健全人格,使个体获得认知的、情感的、道德的、心理的、审美的全面发展。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院野教育是帮助受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善它们的人格。冶[5]177健全的人格包括健康的生理和心理、崇高的社会道德感、较强的情感控制力和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等方面内容,人格教育围绕这几方面内容展开,使它们得以最优化。当个体的人格得到完善,其思想意识会有质的提升,正确的思想意识可以有效掌控情感,酝酿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进行人与人之间的顺利交往。健全的人格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提高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保障。其次,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学者张耀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6]324此过程是将社会所需求的思想品德标准转化为受教育者内在的思想品德认知,再由受教育者内在的思想品德认知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行为。这一循环往复的内外化转换过程不仅使个体不断接受新鲜事物,适时更新思想观念,还是人格得以完善的过程。并且,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在外化的同时也使人格各要素更加稳固、统一、健全。再次,健全人格是反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面镜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概括地说是要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人民,或者说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武装人们的头脑。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和法制观教育。当个体具有健全的人格形态,说明他的思想意识是先进的,情感是可以有效控制的,道德品质也是高尚的。因此,具备健全人格的个体必然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崇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具备较强的法制观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所以,通过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健全的人格形态,就基本可以反映出对其施加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否具有实效性。

三、人格教育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并充实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它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四要素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是在一个大的教育环境中,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施加的积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可以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也可以在社会环境中开展。当教育者处在任何一种特定的环境中时,他根据特有的条件,适时地选用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向受教育者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一过程不单单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还是完善人格教育的过程。人格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人格教育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并且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互为一体,相辅相成。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一过程也是人格教育中思想意识提升的阶段。当基本意识形态确立后,就是培养情感和构建健康心理的过程。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人格教育的初衷即是以健康的心理为基础,它强调在健康的心理基础上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中对情感和心理的培养不是很显著,而人格教育对此给予了补充。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一的道德观教育涵盖了集体主义、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观的核心思想是为人民服务,强调个体服从于大众,崇尚集体主义原则,以宪法规定的野五爱冶为根本要求。这也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点为理论基础,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以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存在于社会中。与此类似的是,人格教育在道德层面关注的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它注重对个体进行群体意识教育,认为个体只有融入社会,与他人建立联系,才有利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而且,社会交往还有助于培养个体的价值判断能力以及对自我的认识能力。

人格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人格教育;方法

“人格教育是一种以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和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的的教育。”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迫使教育发展的方向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定位,从应试教育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转变,从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向现代的人格教育发展。人格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大多数高校还无法开设专门的人格教育课程,其实,除了我们现有的思想品德修养课,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在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方面的独特优势使其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重要使命。

一、大学语文教学人格教育的目标

人格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人格发展,帮助学生发掘潜能、探索自我并通过具体知识的传授启迪学生的智慧。人格发展健全就会具有以下特质:积极的自我观念,恰当地认同别人,面对和接受现实。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能面对并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挫折和挑战。现代散文名家周作人在《关于孟母》一文中所讲“能节制自己,能宽容别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不强求他人,既能体验到自己在许多方面与大家相通或相同,又能与他人分享快乐、分担忧愁,并且对于未来有一种美好的憧憬,能面对和接受或许并不符合自己愿望的现实。一位教育者寄语他的学生: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一切,有肚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一切,有智慧分辨二者的不同。以上特质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而这些人格特质的培养要依托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并且要依靠具体的方法去实现。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方法

1.认知法。这种教学法主要依靠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思维等一系列认知活动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1)阅读经典。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经典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详细讲解的篇目十分有限,所讲授的篇目只能是个例子,正所谓要举一反三,通过课堂讲授,要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更多的阅读。例如:教材中选有沈从文的《萧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沈从文其他的作品,从而领略其笔下的“湘西世界”;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沈从文传》,了解沈从文在特定时代的文学理想以及人生选择。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读书讨论,交换读书心得,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推荐优秀的读物。(2)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观看有针对性的录像、电影等营造一种人文环境,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起到人格教育的作用。(3)联想活动。通过联想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还可以表达学生的内心感受。例如:把一些不连贯的词语或画面联想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把表面并无关联的几段话串联成一个故事。

2.操作法。这种教学法主要通过学生的言语及动作来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1)讲演。在课前5分钟可以安排学生讲演。这种方法可以训练学生的口才,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例如:在开学之初就告诉学生这一课堂惯例,学生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不超过5分钟的讲演,教师当场打分并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笔者曾在所教授的学生中使用过这种方法,学生热情很高,课前都做了认真的准备,他们将此看做一次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取得了良好效果。(2)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应发挥这种作用,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例如:讲到大家都较为熟悉的篇目时,可以安排一两个基础较好的学生“代替”教师主讲。因为要当“教师”,学生通常会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而其他学生也能够在课堂上感受到一种新颖的上课形式,从而留下深刻印象。

3.集体讨论法。(1)专题讨论。在学到某些涉及学生在某些特定的阶段普遍面临的问题的篇目时进行专题讨论。例如:学习教材中所选的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时,就可以对“大学的性质”以及“如何度过大学生活”进行专题讨论,学习鲁迅先生唯一的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伤逝》时,可以专题讨论“爱情观”的问题。大学语文课通常是给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开设的,对于刚步入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总免不了带着憧憬思考这样的问题:大学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不虚此行,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生?而爱情观大抵也在这个阶段形成。因此,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学生会有很多收获。也可以针对理想、健康、幸福、财富、成功等人生过程中的重要命题展开专题讨论,通过学生对人生中想得到的东西及其原因的自我阐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价值取向。(2)辩论。给出一个具有争论性的问题后分组辩论,提出正反两种不同意见。(3)分组讨论。要求每组5~6名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每人发言1分钟。在发言之前,让学生对讨论话题静思几分钟。这样,人人都参与到讨论当中,并且通过思考和语言的锤炼之后,每个学生都在学习如何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采用配对讨论法,针对一个题目,两人先讨论得出结果;然后与另外两个人讨论的意见交流,形成4个人的共同意见;之后再与另外4个人一起商量,得到8个人的结论。这种讨论效果非常好,但必须经过深思熟虑。事实上,集体讨论法可以集思广益,促进问题更好地解决,同时也沟通了讨论者相互之间的思想和感情,从而起到了人格教育的作用。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个性化与社会化相协调

个性化是随着学生身心的发展与成熟越来越显现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人格特征,而社会化是指社会通过各种举措使个人形成社会所规定的具有一定共同性的行为模式或人格特征。个性化与社会化作为学生人格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关系。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理应受到社会以及学校的尊重和重视。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应当协调好个性化与社会化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共同性人格,另一方面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特点。经过高考的程式化训练的大学生,对于具有标准答案的高中语文应试教育存在着心理上的抗拒,正因为这样,大学语文课堂上的自由与开放会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学生有着极高的兴趣。要充分尊重和肯定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观点,鼓励他们个性化的人格发展。

2.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

人格特征不是单纯的思想观念,也不是单纯的行为方式,而是知与行紧密联系的综合。因此,要促使这种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的统一,一方面要进行内在心理的认知训练,另一方面要开展外在的行为训练,从而形成完善的道德品质。同时,作为课堂上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理应以知行统一来要求自己,重视身教对学生产生的重要影响。

3.全面渗透的原则

人格教育是一个长时间、全方位的熏陶、训练和教育的过程,因此应该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从人格教育的角度来定位教育者、教育环境、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例如:对教育者的重新考量与定位,教师不应当仅仅是“教书匠”,而应是学生的榜样和楷模,教师自身人格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格教育的成败。作为一名教育者,尤其是作为一名教授大学语文的教师,应当自觉加强自身人格修养,在课程的具体讲授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格,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人格教育的内容。总之,要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学校教育也处在迅速转变与发展的时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明确了人格教育的目标之后,我们试图通过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自身优势以及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来培养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格特征,使青年学生的人格平衡发展,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人格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格;人格教育

黑格尔说:“知识教育是基础,人格教育是核心,文明教育是相对人一生的终极目标。”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不断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新课程改革也是以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宗旨的。语文学科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的特点,使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因此,人格教育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呢?

一、用健全的人格影响学生

所谓“身教”胜于“言传”,语文教师要有健全良好的人格,这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前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育者,一要有认真严肃、敬业爱生的教育精神,谓之身正;二要有宽广厚实、多才多艺的学养才能,就是学高。而现代教育要求教师首先是一个有着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人,一个品德高尚、人格完善的人。

对于教师来说,人格健康的价值更大,它直接影响着其行为的优劣和教育的成效。在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之前,必须先强调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在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甚至于把教师的好恶都迁移到教师所授的课程上来。所以,教师的人格心理,对青少年学生人格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人格健全,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因此,语文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保持良好健全的人格;要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要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情绪稳定,不浮躁、不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要能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

二、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这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根本。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沃土,失去了这个条件,学生个性的发展就会受到束缚。只有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进入角色,大胆地发言、自由地讨论,想己之所想,说己之想说,从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引起共鸣,达到提高人格水平的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和他们一起阅读、探讨、领悟,让学生感到老师是来和他们一起学习的,是个学习者,而不是裁判。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学生只有体验到民主、平等、自由、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宽容,同时受到激励、指导、忠告和建议,他们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地投入到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去,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人格的陶冶和自我的发展。

创造和谐、有感情的教学氛围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学生才会心情舒畅,才会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自尊、自信、自强,才会为其形成健全良好的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挖掘教材中的人格教育资源

语文知识浩瀚无边,语文内容包罗万象,精心挖掘语文教材,用丰富的语文资源、优秀的文学人物滋润学生的心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塑造健全良好的人格,有“润物细无声”之效。

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教师就必须首先将教材中潜在的有关人格教育的因素挖掘、整理出来。

例如,教学鲁迅的小说《药》,应结合鲁迅的经历及其对国民性的思考,联系当今种种让人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旧中国国民人格上的缺陷,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提供历史的借鉴。学习《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课,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导学习文章,增加学生对那个时代的了解,加强学生对反动派的憎恨,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从而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五人墓碑记》则是教育学生品质正直、蓄养浩然正气的绝好材料。学习《我与地坛》,则要教育学生要顽强地开辟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启发学生深切地感受母爱。《项脊轩志》在伤感的回味中透着几分温馨,让学生体会亲情的可贵。《谏太宗十思疏》则让学生感受进谏者的刚正不阿。《六国论》中的进谏者则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要对学生进行爱国的教育。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

健全的人格不仅体现在高尚的道德上,而且体现在健康的心理上。健康的心理表现为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例如: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语文竞赛,比如作文、朗读、演讲、辩论和知识抢答等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励他们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勇气,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活动,就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希望自己表现得更加完善。随着活动的日趋增多,学生的人格也日趋完善和健全。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培养高尚人格、高尚情操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不仅要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适当地运用一切能激发学生高尚情操、伟大人格的手段加强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树立做人的正确准则,使之成为一个品质纯正、人格健全的人,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道德修养、发展健康人性、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石国兴.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概要.新华出版社,1998-03.

人格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初中是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为制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在逐步陶冶情操、完善品格。另外,初中语文具有较强的人文优势,将语文知识的学习与人格教育相结合,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当前初中生人格教育提出的较为可行的建议,希望借此帮助学生更好的锻炼人格。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人格教育 强化

教育不仅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教会其应用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健全其人格品质,使学生能够在未来,更加契合社会的需求。初中是人格培养的最佳阶段,小学生意识懵懂,无法获得品德教育,高中在极大的学业压力之下,人格教育已经成为了奢望,大学虽然学习环境轻松,但是学生的人格品质已经基本成型,难以在发生有效的转变。因此,初中是最为适合锻炼学生人格的阶段。

一、初中语文教育中加强学生人格教育的意义

(一)满足人格培养需求

教育是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并不是完全以理论的分析和研究,便能够完善学生的人格。在语文教育和人格教育结合时,首先应明确教育理念,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熏陶学生的意志品格,培养学生综合发展。

(二)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经济的发展,为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父母需要不断地工作来维持基本生活,孩子相应的便是极大地缺乏家庭教育。从学生的发展来看,家庭教育的缺失,必然会造成人格上形成缺陷,不仅会排斥知识的学习,甚至会在人际交往中逐渐极端化,这样的发展态势,将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因此,在初中进行人格教育,有效地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理性的认知,使其能够鼓励自身发展和学习,并在高尚品格的帮助下,完善社交或同学之间的关系。通过语文教学帮助学生,使其再获取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于自我的理解,以塑造健全人格为目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并在学生受益的过程中感染他人,帮助素质教育有效的落实。

(三)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目前我国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价标准愈加复杂,不仅要求专业技能和发展潜力,而且对于工作者的人格需求也极具提升。人格所体现出人的道德水准,而道德则是普通民众所对行业衡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各行各业对于工作者的人格需求均在不断的提升。而人格的培养则完全属于教育的责任,初中教育至关重要。近年来,初中语文课程不断改革,课程中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要求也有所提高。因此,在社会发展的综合性需求下,初中学校培养学生的人格发展,不仅是与之相契合,同时也是帮助学生获得美好的未来,而做出的努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实施举措

(一)突出人文精神

教育是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帮学生积累知识和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的校园学习方式。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人格的教育,只有学生受到了充分尊重,才能够更加投入到其中。因此,在语文教学时,应极大发挥语文知识的人文优势,以人文精神影响学生,使其在被尊重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而语文知识中的名言警句,对于学生有极大的激励作用,这些句子是人类发展中所留下的精华,能够在学生生活中归正方向,有极强的引导作用。另外,教师应紧抓课本,我国语文课本中的文章,目前已大多是精华之作,通过这些文章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情怀。如杜甫的忧于国民;陶渊明的高风亮节;文天祥的爱国情怀等。学生在品味历史伟人的情感时,便能够为自身树立目标和榜样,进而还能够增强审美情趣,锻炼文化品位。

(二)加强情感渗透

情感教育的深入性,比之任何教育形式都有极大的优势,但是虽然功效较强,却难以真正的实现。调动学生的情感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找到作品中的关键,而这个关键还需要能够与学生产生共鸣。共鸣的情感的前提,但是目前语文课本中所描述的场景,与学生所生活的时代有天差地别,在无法真实的理解状况之前,产生共鸣也成为了奢望。因此,在教师引导学生时,还需要用符合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可根据课文所示内容,寻找现代中与之契合的文章、电影、音乐。如学习《长征》一文时,现代社会中的学生大多数对于艰苦并不了解,难以与之产生共鸣,而采取影视剧作品,通过让学生观看,便能够对艰苦条件产生情感的关怀,进而将其带入到人格之中,使学生未来在社会生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贫苦者的情感需要,并予以适当的关怀。

(三)营造民主气氛

行教育体制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民主气氛,要求教师尊重、帮助、鼓励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不再像以往过于强调对于学生严加看管等教育方式。新的教育方式也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态度,真正的课上课下尊重学生,课堂中能够尊重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有效地引导其思路。民主气氛并使教育手段,而是一种教育形式,只有长久地贯穿在教育中,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民主,逐步增强信心,敢于在课堂中发言或提出质疑,教师在细心的引导和鼓励后,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开拓,主动、认真地思考课文内容,进而通过课文锻炼自身意志品格的提升。

(四)巧借作文育情

我国历史中涌现过无数的文豪,而这些人无一例外都具有高尚的情操。其实,中国历朝历代所出现作文好手不计其数,但是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将作品流传下来,问题在于这些人所写的文章,虽然文笔极佳,却对后世难以产生影响。因此,在作文课时,教师应首先告诉学生这样的实事,使学生能够在写作中逐渐注重人格品质的植入。写也是加深记忆和深入思考的最好方式,学生植入人格的过程中,也能够深化自身的理解,在健全人格的过程中拥有准确的方向。

【结 语】

综上所述,人格对于学生的现在和未来都十分重要,只有在教师有效的帮助下,才能够实现人格的健全,情操的培养,为学生成为社会可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玩君.关于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的思考[J].美与时代,2007(04)

【2】冯潇.浅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语文学刊,2011(04)

【3】杨友生.语文教师践行人格教育的途径[J].文学教育(下),2011(03)

人格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实施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素质教育思想集中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明确了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属。这就要求必须改变过去教育强调的人的社会工具价值,而必须让位于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价值。在这种转换与让位过程中,语文素质教育应该承担自己的重任,语文素质教育应以人为本,发掘人的潜能、培养健康人格。

二、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是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和现代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首先,培养高校学生健康人格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成才的需要。人格健康不仅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资源。培养健康的人格有助于中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潜力的发扬,从而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地位与作用,并最终能够提高综合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其次,培养高校学生健康人格是我国中学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人才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所以,语文教育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进行人格教育。

三、语文人格教育的人文内涵需求

人格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古典诗文 青少年 人格教育 语文教材

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个性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除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文反映了诗人的高尚人格,人文精神丰富、文化内涵深厚。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好诗文的艺术形式,并将古典诗文与当今社会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文的鉴赏能力,启迪学生的人文智慧,完善学生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从而对青少年的人格教育产生积极作用。

一、古典诗文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人格培养至关重要,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我国历来重视人格教育,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以诗文为教材的传统历代传承,中国诗学传统承载着世代传扬的东方文化,滋润着历代学子的精神生活。古典诗文经典是不可多得的璀璨明珠,其中大量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佳作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素质培养资源,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积淀,是民族气节、民族情感、民族礼仪和民族道德品质、思维习惯的总和。深刻的思想、广阔的胸襟、诚实的品质、忠贞的信念以及操守、格调、情怀等,不但符合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思想——儒家思想价值取向,对推动当代社会文明进步、促进国民教育发展创新也有重要意义。

二、在古典诗文中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

受时代环境影响,当代青少年在人格养成过程中,容易习染轻靡、颓废等不正之风,无法形成健康上进、积极奋斗的人生观,把精力浪费在沉溺于网络游戏、斗殴、酗酒甚至吸毒、犯罪之上。应建设清新、刚健、高尚的文化以唤起青少年正向情感。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古典诗文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格上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目标,养成健全、优良的心理素质,具备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笔者从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语文教材第四版、第五版中的古典诗文篇目入手,结合教学实践,就青少年人格教育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树立使命感与责任心,激发爱国热情

树立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是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的首要内容。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广开渠道、多角度、多方面引导学生,以课本中的正面人物形象作为示范,通过对作品艺术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在领悟艺术真谛和人生要义的过程中塑造健康的人格,而非仅仅遵循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机械地分析解剖作品,忽视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如第五版上册《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中蔺相如所表现出来机智勇敢、不畏、顾全大局、胸襟开阔让人难以忘怀。教师在分析蔺相如形象时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舍生取义。他自告奋勇,送璧到秦,巧妙地完璧归赵,且冒着头颅与和氏璧“俱碎于柱”和“就汤镬”的危险,义正词严地廷斥秦王。二是自强不息。他在渑池会上威逼秦王,斥退秦臣,同秦国君臣针锋相对,体现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是有仁爱之心。在本国内部顾全大局、不计私怨,对廉颇的欺辱一再忍让,终于感动廉颇,两人“卒相与欢”共同对敌,体现了“成人之道”。蔺相如临危受命,不顾个人安危,把生死置之度外,面对强大的秦国与横暴的秦王勇敢地进行斗争,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人格教育最为生动感人的素材。

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坦诚开阔的胸襟

在许多中国古典诗文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诗人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唐代诗歌大多数积极向上、激进健康。李白是唐代诗人中最富有想象力、不畏挫折的人格美的代表。儒家的入世思想使他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道家的出世思想成就了他崇尚自然和豪放不羁的性格。第五版上册《行路难》是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著名诗篇,抒发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坎坷后的无限感慨,表达了其积极的人生态度。尽管“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现实和理想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但诗人仍执著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突出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学生可以在《行路难》的阔大气势里,领略到诗人尽管备受排挤,却始终以满腔热情地去拥抱整个世界的旷达性格和进取精神。让学生结合诗人坎坷的一生,领略人世的风风雨雨,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挫折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情感结构。

3.挖掘审美因素,熔铸审美人格

审美要素是人格力量的必有之义,人格要素中理应包括审美要素。古典诗文中审美要素客观存在不容置疑,下面主要从审美角度对这个问题予以阐述。

中国古典诗词之美是多方面的,韵律美、情感美、意象美、自然美……诗文中体现出的美感对学生人格中审美力量的构塑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只有在诗文鉴赏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力和审美力,才能逐步形成个人的人格审美结构,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因此,进行审美教育的目的是要熔铸学生健全的审美人格。

第五版上册苏轼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古今,雄浑苍凉,气势磅礴,昂扬激越,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哲理于一体,给人以动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把学生带到那如画的江山,引向那久远的回忆,去感受沧桑的历史,去探寻人生的意义,从而受到深刻的启迪和陶冶。又如第四版下册白居易《琵琶行》采用多变的比喻手法淋漓尽致地描写出虚无缥缈、过耳即逝的无形音乐的境界。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欣赏、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运用想象去进行再创造,再现诗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生活图景,把外在的语言通过想象、感受转换为内心形象,深入到诗歌意境中,去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被选入教材的古典诗文作品皆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思想和精神财富。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发掘这些丰富的人文资源,使学生通过了解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提高文化底蕴、陶冶心灵情感、完善道德操守。

总之,在古典诗文人格教育中,教育者应力求达到这样的教育效果:让青少年学生在追求和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过程中,以使命感和责任心作为原动力,以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作为保障,用浩然正气涤荡心胸,从而铸造自己刚健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张相乐,彭先桃.论先秦儒家的人格教育[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3).

[4]韦志成.语文学科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人格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人格塑造;美术教育;艺术素质

良好的艺术素养对于健全人格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美术教育具有强烈的情感和德育功能,对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是不可缺少的。同时美术教育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根本目的是从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提高人文素养,优化人性,树立高尚的人格理想和道德追求,使人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术学者孜孜以求的作品,实质上正是他自己人格的体现,美术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人格教育。而长期以来高校的美术教育侧重于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美术教育所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人格等方面的功能,这就制约了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完善学生人格素质所具有功能的发挥,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美术学习中技能学习与基本素质、个性品质与思想情操的同步发展,担当其人格塑造的责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也是现代美术教育的最终和根本目的。

一、高校美术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的作用

人格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和社会行为各个方面综合的整体概念,是一个人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总和,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可塑性,健康的人格是人类追求的价值目标。人格教育,是促进与意识倾向相联系的气质、性格、品德、态度等人格因素健康发展的各个方面的教育,塑造人格是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高校美术教学在学生人格塑造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即通过美术教育为学生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使得他们能从感觉和体验创作中获取实现自我生命的潜能和乐趣,获得真善美等人格素质的熏陶和洗礼,因此美术教育对塑造学生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1.美术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人品。美术教育不仅是美术知识和技巧的传授,而且也是学生人品的教育。目前由于学校过于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品德修养教育,使得学生在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形成了见利忘义、只注重经济利益多少的短期行为,在学习上忽视美术理论和素养,在实践中往往个人主义而缺乏集体主义合作精神,甚至是损人利己。这样的学生即使美术技巧再高,也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在美术教育中通过审美教育,使得学生获得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观念,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毅力、自信、谦虚、敬业、责任感以及真善美的追求,这些人品特点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

2.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认知能力和审美情感。审美认知能力是对美好事物的认知判断能力,具有创造性的个体精神,是对事物深刻、正确的认识,这些要通过美术教育来完成。一件好的美术作品都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思想,它以直观的形式和特有的复杂性激发人的审美认知能力,这种审美认知能力不受制于现实生活的影响,是美术教育中人类所形成的特有的认知方式,因此高校美术教师要通过对作品的构成、形式和蕴涵意义的介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认知能力。同时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情感与想象的互动中,使得艺术欣赏成为一种超脱普通情感、摆脱功利性的审美情趣,这种带有价值定向的审美情趣是对人们普通情感的综合、选择以及创新,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情趣培养,是通过审美活动为媒介,使得人们的情感不断丰富和完善,从而达到个体心理的成熟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3.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健康人格的塑造包括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质上就是对人和人格精神的培养。创造是一种开拓性的活动,它要求主体具有创造的知识、技能、经验以及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得认为,“个人的创造力是任何创造艺术中的属性,美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即是生活和职业的重要基础。”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刺激潜藏在学生心灵中天生的创造、探索、处理材料的欲望,为创造力的产生营造宽松的氛围。

4.美术教育促进学生意志心理结构的完善。意志是人格构成重要的方面,是一种精神品质和心理支撑力量,健全的人格必须具备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也是人积极进取、不断发展的动力。美术教育从影响人的情感入手,通过熏陶、感受、作用于人的情感,从而影响人的性格,对人的精神起到激励、升华的作用,并且能有助于学生摒弃消极不良的情绪,营造良好的心境,因此美术教育通过为学生展示人生的美好,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心理结构向完整性和平衡性发展,同时美术教育从精神上,在审美体验和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和塑造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得人变得更加坚强。

5.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提倡真善美,正如鲁迅先生说过,“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是以渊邃人之性惰,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因此美术教育体现了真善美统一的崇高道德行为,通过寓教于意生动形象的展示,易于学生所欢迎和接受,这会激励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如美术教学中对祖国山河自然美作品的欣赏,会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等等。因此高校美术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走出道德危机、道德沦丧的重要途径。

二、高校美术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的途径

1.强化民族传统艺术教育,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美术教育要充分重视我国民族优秀的艺术作品欣赏,切忌(下转第119页)(上接第147页)盲目全盘西化的趋势,要采用中西结合,在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借鉴国外优秀的艺术成果,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以及塑造完善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美术教育中可以大力提倡中国画和书法艺术,让这些传统的文化瑰宝渗透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可以升华、陶冶学生的人格塑造。

2.树立正确的美术价值观,淡化美术的功利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功利主义不可避免的会对艺术产生不良的影响,各种急功近利的美术教学手段不仅歪曲了美术艺术的本质,而且将学生的人格塑造方向引向歧途,因此美术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美术教育事业结合起来,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其次美术教育要明确美术艺术的游戏本质,只有具备这样的心灵才能获得自由自在的美术学习乐趣,才可以淡化艺术的功利性,创造一个良好的美术教学环境。

3.推进美术教育体制创新和提高全社会的艺术素质修养。美术教育要从体制上进行创新,改革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评价学生时要美育与德育并重,着重考核学生的感受力、审美力、创新力以及艺术领悟能力,并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与道德素质结合起来综合判断学生的人格修养;其次美术教育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与道德素质的提高,社会大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美术教育的成败,因此社会要加大对美术事业的投入,重视社会软环境的建设,大力提倡高雅艺术和民族艺术,形成良好的社会美育氛围,总之美术教育若能发挥它的特殊作用,对我国民族人文素质的提高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胡达生.美术教育应造就中国式的理想人格[J].韶关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8).

[2]周曙华.论美术教育对创造性人格的培养[J].美术观察,2005,(12).

[3]夏志勇.高校美育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J].三明学院学报,2005,(1).

人格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人格教育;活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0-0091-03

人格教育无疑是教育的灵魂。处于中国学生边缘的中职生人格问题一直突出,却因教育大环境被忽略。所谓的职业教育在中职教育中成为不变的主角,中职语文的工具性一度作为唯一价值存在,而没有人文特性的中职语文无从谈人格教育。在此背景下,探讨中职语文人格教育尤有意义,活动教学运用于中职语文人格教育中,增大了人格塑造的可能性,笔者在此论述运用于中职语文人格教育的活动教学。

一、相关概念的内涵界定

1.中职语文人格教育

程红兵认为,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教育,是教育者针对青少年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与方法,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那么,中职语文人格教育即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授语文知识同时,结合语文素材,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与方法,影响中职生,引导和暗示他们人格健康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2.运用于中职语文人格教育的活动教学

活动教学主要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因此,运用于中职语文人格教育的活动教学是指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素材,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与方法,影响中职生,引导和暗示他们人格健康发展时,建构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二、运用于中职语文人格教育的活动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人格教育,教师引导和学生内化是重要的两方面,内化是核心。人格内化分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两个阶段。内化过程中,学生理性认同的社会道德目标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知识”升化为情感认同的稳定道德人格特质和道德行为模式。体验是理性认同到情感认同的重要途径。

(一)运用于中职语文人格教育的活动教学的特点

1.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性

与运用于中职其他科目人格教育的活动教学相比,运用于中职语文人格教育的活动教学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性。中职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人文素材,有表现我国壮美山川、灿烂文化的,有关于热爱集体、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等内容的,有体现坚强意志的,有表现作者主体价值观魅力的,有表现各种审美视角的。其浓厚的人文性对塑造中职生健康人格具有其他科目无可比拟的优势,并通过活动教学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2.突出了人格塑造的目的

语文教育无外乎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的重心在人格教育。语文教育中,知识教育和人格教育相融于语文教学,但二者各有侧重。运用于中职语文知识教育的活动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运用于中职语文人格教育的活动教学突出人格塑造这一目的。运用于中职语文人格教育的活动教学在具体操作时,各环节都是为了塑造学生某方面人格,围绕活动人格塑造目标展开的。

3.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

中职语文人格教育几乎都采用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教师挖掘中职语文教材中的人格教育素材,定人格教育目标和内容,课堂上以知识形式传授给学生,人格教育成了现成的结论性知识教育。学生对这些“知识”停留在理性认同上,它们很可能只作为是非标准影响学生判断,而不能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决定学生行为。这种缺失学生内化的人格教育,很可能是失败的。但活动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的教学形式。教师以教材为基础,设定人格目标,进行活动教学,这让学生的思想和实践结合起来,道德观念停留在理性认同的学生,处于主体意识引导之下,在活动中体验,逐步进入情感认同,使得人格教育极大可能地真正实现。

(二)运用于中职语文人格教育的活动教学的优势

1.以活动为中心的语文人格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社会情境

活动教学使中职语文人格教育围绕活动展开。语文教师在进行人格教育时,不再是以口授式引导为主的教学,而是通过活动展开教育。活动成为语文人格教育的中心,教师把语文教材的人文素材和活动结合起来,人格教育的目标寓于活动当中。活动成为学生体验的社会情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活动,反观教师引导的道德认知,不断思考,实现情感认同,使人格内化,促成健康人格的塑造。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人格内化的可能性

试论运用于中职语文人格教育的活动教学

运用于中职语文人格教育的活动教学,教师转化为主导,作为引路人导学生进入情境;学生转化为主体,作为主要参与者,进行活动各环节。学生处于既设的社会情境中,不单纯是听众,他们自主参与、自主探索、自主思考、自主实践,完成整个活动,在体验中最大可能地实现人格“知识”内化。在上《胡同文化》时,为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说说我家乡的某条街》考察演讲活动。笔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考察和演讲过程中,学生自主完成各个环节,对既设的人格目标有直观体验,这很好地促进他们完成人格内化。

3.学生间合作化交流学习关系,促进学生情感认同

活动教学,使学生间关系由传统的共同听课关系变为合作化交流关系。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几乎没有交流。而活动教学,首先就以学生合作为基础。活动前学生以组分配任务,要完成任务,组员们必须共同计划,相互交流。合作中,学生性格、行为方式的优缺点突显出来,他们在交流中思考,并以优缺点反观自己,促进情感认同,完成人格内化。《说说我家乡的某条街》这个活动,为完成任务,大家必须改变不良习惯,克服交流困难。他们自然的对各自性格优缺点做了情感选择,达到人格内化。

三、运用于中职语文人格教育的活动教学环节

笔者以语文综合主题活动《我的十八岁,我的成人礼》为例,谈谈运用于语文课堂人格教育活动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

(一)人格培养目标和活动主题设立环节

本环节指教师在活动开展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人格培养目标,立活动主题。《我的十八岁,我的成人礼》是笔者在小学教育专业班级开展的一次语文综合主题活动。学生入校一年半,即将十八岁,她们刚适应新环境,能和同学和平相处,能积极参加班级、社团、学校活动。同时,她们人格方面突显问题:自卑、依赖、逃避、抗挫力低、意志力弱等。结合语文教材人生规划单元,笔者决定开展一次成人礼主题月的活动教学。预设活动的人格培养目标为:责任、自信、恒心。

(二)活动任务确定环节

活动主题目标确定下来后,需要确定学生必须提前准备好的任务,以组进行分配。分组需分析主题,考虑学生专业、实际情况,做到各组成员能力均衡,组合优化,这样有利于协调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为了每个学生能参与其中,任务分配须细化到个人。可适当对学生动员,鼓励,增强信心。鉴于学生活动课的经验,笔者只定成人礼主题要求:成年、责任、坚持、寻找自我、全班合作。活动形式和内容由学生商定:(1)成人礼以晚会形式呈现。(2)成人礼由成年宣誓、师长成年祝语、学生节目、成年心声四部分组成。笔者有意提出邀请全校师生观礼,激励学生斗志和恒心。她们兴奋之余意识到一场由非艺术班承载的晚会,不是激动能完成,唯有坚持、细节能成功。学生节目部分成为任务分配的重点,商讨选好各部分负责人,分好组,把任务分配到每组、每个人,为了明晰责任可以做任务细化表。

(三)活动任务准备环节

活动任务的准备环节是指学生根据活动程序、任务,和组员们共同搜集资料,或构思。准备过程是每个学生特别体验的一部分,甚至是其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对学生们来说,准备过程中一次次的尝试,失败,搜集资料时困难的克服,退缩时的坚持,到最后准备的完成,都是体验。而活动是否能够开展,效果能否展现,都要看准备情况的好坏。这一环节,语文教师须跟进观察,及时修正活动需调整的部分,预测可能出现的突况,及时鼓励帮助。

在成人礼此环节,笔者首先预测、调整了几种情况:学生遇难而退,面对老师某些否定的逆反,一次次的节目修整的压抑,准备时间长的疲惫,学生间意见不合时的不合作等。然后确保了准备工作完成:(1)定节目,选最符合主题的节目,修改到最佳。(2)排练,以周为单位,严格审查每个节目,给出改动意见。全场成人礼严格彩排3次。(3)服装、道具的准备,会场的布置。

(四)活动教学实施环节

实施环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作为参与主体开展实施活动,在成功或者失败中获得体验,调整自我。成人礼的实施过程如下:

班主任介绍来宾,宣布成人礼开始。

第一章:全班的激情成年宣誓开启成人礼。

第二章:(1)全班唱班歌《最初的梦想》,用歌声宣告永守有梦年华。(2)校长激情祝语:十八岁了,应为将来、一切负责。(3)家长代表说出家长对成年的她们的期待。

第三章:(1)《成长之歌》诗歌唱成长路上苦与乐。(2)《友谊之歌》音乐情景剧赞美友谊。(3)《挂科大王》小品讲诉学习如何从被动变为主动。(4)《 DNA》用舞蹈挥洒激情青春。(5)《歌曲特殊秀》自编歌谣表现每位舍友个性。(6)全班个性T台秀,展示自我风采。(7)《越长大越孤单》歌声唱出成长感慨。(8)《感恩父母》诗歌表达感恩父母。(9)《老师,我总是想起你》四位主持人自编歌曲表达对老师的感恩。(10)《爱你》舞蹈表现青春活力。

第四章:(1)成年心声。每位同学发表成年感言。(2)手语感恩的心。表达成年,首先要学会感恩。主持人宣布成人礼的结束。成人礼整体效果很好,观礼来宾被她们的激情、认真感动,学生得到磨练。

(五)活动教学结束后评价总结环节

这个环节教师和学生反思后,评价总结环节。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以自评为主,辅助教师和学生评价。形式可以多样,比如活动记录卡,学生记录过程、碰到的问题,自己的处理方法。学生自我评价表,对活动各个环节进行评价。还有写总结,当场说感受或讨论等评价方式。这次成人礼活动,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完成活动记录卡,活动结束后总结变化、感受,全班交流、讨论,笔者点评,提出表扬,给出期望。成人礼后,学生们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逐渐体现出担当、自信、大方、坚强、坚持等优秀品格。

四、开展中职语文人格教育活动教学注意事项

(一)中职语文人格教育活动教学设计注意事项

进行语文人格教育活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以下要点:(1)人格教育是一种多阶段教育,设计时要分析学生不同年龄、年级的心理,使人格目标阶段化;(2)同一内容,学生不同,类型随而转换,使活动类型灵活化;(3)分析学生兴趣方向设计内容,使活动内容趣味化;(4)考虑人格不是单一时空的单一活动下形成的,设计时使活动时空延伸化。

(二)中职语文人格教育活动教学实施过程注意事项

中职语文人格教育活动教学实施过程注意事项如下:第一,活动的准备环节一定要完善、充分,这是活动成功开展下去的前提。第二,教师作为主导,随环节变换角色。课前是策划,设计活动;准备时是督导,督促完成准备任务;活动中是向导,引学生入活动实践;总结时是同伴,真诚聆听、讨论。第三,语文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情绪动向,及时疏导。

(三)中职语文人格教育活动教学评价注意事项

中职语文人格教育活动教学评价时要意识到,人格教育的成效,是逐步通过学生行为模式体现出来的,不能用试卷或据当下活动效果来评定,所以评价就不能只从某一对象或某一功能角度出发,应考虑多元因素。

五、运用于中职语文人格教育活动教学的效果

笔者在本校的一个小学教育班开展了为期两年的“运用于中职语文人格教育的活动教学”,并对学生工作后表现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学生的人格素质有很大提高。(1)独立能力增强。学生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能冷静面对、妥善解决工作生活中各种困难和问题。(2)自信心提高。学生更加自信,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勇于把握机会。(3)意志力增强。学生能设法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不轻言放弃。(4)情绪调控能力增强。学生能较好平衡、控制负面情绪,平和面对工作和生活。(5)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爱岗敬业、努力负责。(6)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生在工作生活中能以自信、平和的态度与人交往,妥善处理各种人际纠纷,与人和谐相处。可见,运用于中职语文人格教育的教学活动是一种有效的人格教育形式,它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更有助于促进学生人格素质的增强。

参考文献:

[1]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论纲[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2).

[2]田慧生.关于活动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1998(4).

人格教育论文范文第11篇

仁善是生命之根,是审美情感的源泉,是人类生生不息的追求。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仁善”哲学。

(一)儒家的仁善人格表现为以“仁”为核心“仁”即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把“仁”提升到做人的道德层面。孔子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爱”为基础的伦理思想结构,包含孝、弟、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仁爱在行为上表现为施利和宽容。施利就是开放博爱的胸怀,充分考虑和顾及他人的利益,尽可能多地施利于他人,对天下之民惠之以利。宽容表现为一种宽厚的情怀,《论语•阳货》中提到“能行五者①于天下,为仁矣”。[3]宽容还表现为以待自己的态度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的终极价值取向是培养“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内圣”指对内修己,通过内在修身养德,达到内心精神生活的熏然慧慈,臻至极善,从而明智而圣善地立于社会人群、家国天下、宇宙万物之中。“外王”指成就外在事功,达济社会,践行和承担社会责任,“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内外兼修,“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天下”,泽润社会,赞化苍生,达到美善圆融,从而完成仁善人格的陶塑。仁爱的结果是最终达到一种施仁成乐的“乐生”状态。乐生者的心灵始终处于一种快乐的欢欣状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4]仁爱之人总是时刻与快乐相邻,离快乐比忧郁更近,正所谓“仁者不忧”。在仁爱者那里我们看到生命不息地流淌,感触到发自内心的由衷之乐。

(二)道家老子的仁善人格表现为“厚德载物”的自然情怀在老子心目中,大自然厚德载物,是仁善人格的化身,大自然有仁厚和博大的胸怀,不间歇地博施善行,哺育赞化着人。老子在《道德经》里多次用“水、溪涧、山谷”等来托比大自然温和包容、质朴纯厚的情怀。他说“上善若水”,意谓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温和包容,涵养美德。他由衷地赞美溪涧、山谷孕育和乳养万物而绵绵若存的伟大,《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中提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5]这要求人们学习涧溪和山谷质朴仁厚的美德。《道德经》第六章中提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6]谷即“虚下”、“不满”、“不冒冲”,他用女性生殖器“牝”作为谷神的象征,赞美谷神孕育万物而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伟大,倡导人们要以谷神为道宗,学习其守虚和绵厚的胸怀。

(三)道家庄子的仁善人格表现为德性修炼的圆满庄子的仁善人格主要是指超越了生命外在形体的精神人格,表现为一种德性修炼的圆满所达到的纯粹的精神本我的美善。如果说儒家的仁善人格还有一些外在的附丽、修饰和渲染,如礼仪道德规范、华美袍服的包装,那么庄子的仁善人格则更纯粹、更至美,臻于神化和圣化。庄子的仁善人格有两种,一种是道德修炼到极致,精神完全脱离了形体或者说没有了外在形体的真人和神人。在庄子那里,真人和神人已修炼到了与天齐,能够“天”、“人”不分的境界。他们气象强大,能量无极,德与天地参光,明与日月并照。如庄子在《大宗师》里讲的真人,其智慧与大道已融为一体,真人的气象是“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登高不憟,入水不濡,入火不热”。[7]真人不倚众凌寡,不自恃成功雄踞他人,也不图谋琐事。登上高处不颤栗,下到水里不沾湿,进入火中不灼热。庄子在《逍遥游》里讲的神人更是如梦如幻、缥兮缈兮、吸风饮露、乘云驾雾、凝神定气间,使万物不受害而年年五谷丰登,德泽万方。另一种是尚有形体,但身体残缺不全的人。庄子世界里的残疾人虽然身体残疾,但瑕不掩瑜,其内在德性的人格魅力熠熠生辉,令人倾慕。如庄子在《庄子•德充符》里讲过一个故事,鲁国有个受过兀刑被砍掉一只脚的人,名叫王骀,跟从他学习的人与孔子的门徒相当。他立不能行教,坐不能议事,弟子们却空怀而来,学满而归。这是为什么呢?言外之意,是他的德倾倒了众弟子。

二、推崇澹泊宁静超功利的真性情,陶塑恬淡人格

恬淡是一种超脱了世俗功利的审美情感,体现为一种内心朴素的真性情或澹泊恬适的超然之情。在恬淡中,心境有一种清凉的欢欣,生命抛却了功利的喧嚣和聒噪,达到了释然的极致。

(一)儒家的恬淡人格表现为安贫乐道和豪迈执着儒家的恬淡人格不是消极地遁隐,而是以一种积极的姿态迎接人生的挑战。儒家君子在生活上可以安守清贫,但精神上却豪迈执着,勇担大义。孔子力倡积极进取的恬淡精神,提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他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即便生活清贫简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会乐在其中。显然,在孔子那里,恬淡是超功利的,是人之本然的自然流露。君子凭借这种自觉的恬淡,欣然坦荡、无私无愧地行走于天地间,何来戚戚然。

(二)道家老子的恬淡人格表现为寡欲和不争老子的恬淡人格主要表现为寡欲和不争。《道德经》第十二章中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8]这段话几乎成了老子恬淡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和警世圣典。老子高度概括了人与财物名利的辨证关系,并以“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为隐喻,说明功名利禄如飘风骤雨,来去匆匆,告诫人们要学会舍弃。他反对为名利歇斯底里争抢的行为,要求人们修身养性,拭净心灵的泥沙与尘垢,做回真实的自我。老子提出要向婴儿学习“涤除玄览,专气至柔”,[9]净化欲念,斫却和清除心灵的芜秽和鄙障,保持婴儿一般的无邪、柔静和恬然自适。

(三)道家庄子的恬淡人格表现为精神的忘我与蝶化庄子的恬淡人格表现为一种精神完全超脱世俗功利牢笼束缚的蝶化精神,精神世界的云卷云舒、鸢飞鱼跃才是他所殷殷向往的。1.看淡功名利禄,物我两相忘。庄子视功名利禄为浮云,他坐在云朵上看世界,胸中有一种苍茫与浩瀚的大气象。庄子认为人仅是苍茫宇宙间一匆匆过客,功名利禄都是傥来之物、身外之物。《庄子•缮性》提到,“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也。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10]只有摆脱世俗高官厚禄的羁绊,内心才能实现自适、自洽、自足、自乐,这要求人们服膺天地大道,抛弃世俗功名利禄的束缚。2.持守心灵的撄宁,达到释然的极致。庄子要求人们扩充自己的精神,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强调心灵之乡才是人们终极的眷注。在庄子看来,生活应归于自然,应陶然忘机,忘掉成心、机心,最后达到形若死灰槁木,心如定云止水的境界。他主张修身养性,要求人们忘记自己,忘记生命,外化而内不化。庄子提出该境界修炼的办法是“坐忘,心斋”。“坐忘”就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11]即摆脱形体和感官智巧的束缚,与大道相合为一。“心斋”就是“听止于耳,心止于符”,[12]即内心保持寂静和撄宁。

三、倡导含敛守虚精神操守的养成,陶铸谦逊人格

谦逊人格表现为含敛守虚,不张扬不外露,深敛外在情感而不作任何思虑,谨慎地持守心中的一点灵气用以通达外在事物,心胸坦荡辽阔,心境虚静笃定,澄澈而无杂绕,快活并富有生气。

(一)儒家的谦逊人格表现为以“和”为精魂的君子人格对于谦逊人格,孔子在其撰述的《尚书》中早就提出“满招损,谦受益”的济世良言。谦逊在儒家那里是一种“和”的气象。儒家的谦逊人格主要表现为以“和”为行为特征的君子人格。如果说“仁爱”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内在品质,那么“和”则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外在行为表现。1.“和”的本质是和谐。和谐有两层意思:一是“中和”之意。如《论语•雍也》提到“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13]二是与人为善,与人和睦相处。如《论语•卫灵公》中提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14]《论语•为政》中也提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15]2.“和”的绳墨是“礼”。“礼”即温和、含蓄、不自满,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温和。温和即谦和、谦让、不过激。如《论语•颜渊篇》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6]《论语•先进》中的“过犹不及”。[17]二是含蓄。含蓄即内容饱满却不自我卖弄,如《论语•里仁》里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18]《论语•子路》中的“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19]三是不自满。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严于律己,自省自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1]个人学习方面不断修习,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道家的谦逊人格表现为含敛守虚与谦卑退让的天地人格老子和庄子站在大宇宙观的境界思考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最终参悟出天地万物所秉具的天地人格规律,即含敛守虚与谦卑退让。关于含敛守虚的美德,老子在《道德经》里多次提到,要求人们含敛守虚,戒骄戒满,如《道德经》第四十五章中的“大成若缺,大盈若冲”;《道德经》第五十六章中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25]《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的“善者不辨,辩者不善”。[26]老子不仅颂扬含敛守虚的美德,而且还进一步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有无此美德的利弊关系,如《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提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27]意思是不自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荣耀,所以大功告成;不自以为大,所以为天下王。《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28]意思是自以为是的人,是非总是辨不清楚;自我显露的人,反而不能自明;自我夸耀的人,事业不会有成就。他要求人们含敛锋芒,韬光养晦。庄子在《知北游》里更是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为天地含敛守虚的美德唱了一支大气磅礴的赞美之歌,其中隐喻着对人的要求,他深刻了悟人应明白自己在天地间的处境,认为天地、四时、万物都那么深沉含蓄而不言,更何况人呢?他还指出:“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30]言外之意是说天地万物的生长都遵守“大道”的法则,从冥冥中产生光明,从“无”中产生“有”,要求人应学习“大道”的宁静守虚的美德。关于谦卑退让的美德,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四章中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31]意思是说大道如水般奔腾不已,浩浩荡荡,无时无刻不在哺育着万物,万物依靠它而生生不息,充满生机,而大道从不居功恃傲,自高自大,总是很谦卑,正因为它始终不自以为大,才真正成为最伟大的存在。他要求人们学道精神,培养辽阔的境界和无私的胸怀。

四、强调生命存在与灵魂栖迟的诗意性,陶养浪漫人格

浪漫人格体现为生命主体超越外在世界的束缚,逍遥地寝卧,艺术化地生活,心灵自由地驰骋与飞翔,性灵中的真性情得以释放,从而由现实王国走向理想的自由王国。

(一)儒家的浪漫人格体现为艺术人格儒家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倡导以艺术教育来陶冶人的情操。“六艺”是儒家教育的主要内容。孔子尤其力倡君子要通过音乐和诗歌艺术陶养身心,在艺术的熏陶中完成自我生命的审美。《论语•八侑》中提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意思是说音乐是穿越人心灵的天饷,一开始五音齐鸣,排山倒海,跌宕昭彰;接着小河流水,九曲回肠;继而涓涓溪流,缓缓流入人的心田。孔子还充分肯定了诗歌在情与理上的教化功能,《论语•阳货》中提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他对诗歌的疏瀹身心功能和社会教化功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孔子认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自由的、臻于诗意的艺术境界,而不是严谨的道德境界。《论语•述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显然,在孔子的道德大熔炉里最终冶炼出的不是充斥着“之乎者也”道德礼教的严苛与沉闷,而是谦和、儒雅与诗意,人格修养最后在艺术的氤氲中完成。孔子向往的生活是“曾点气象”,即“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35]生命个体在诗情画意的自然山水中沐浴身心,于清风中翩翩起舞,然后唱着歌欢快地归去,不亦乐乎。生命完全超越世俗的名缰利锁,进入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翕动的审美境界。

人格教育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培养;人格魅力

【Abstract】Raisesthestudentnoblepersonalitycharm,theteachergraduallyinfluencesstudent’spersonalitywiththewordsanddeeds,tempersstudent’spersonalitywiththeactivity,guidesstudent’spersonalitywiththeminormatter,enlightensthestudentwiththeteachingmaterialthepersonality,effective.

【Keywords】Raise;Personalitycharm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作为老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呢?在实践中,我不断探索,觉得以下做法行之有效。

1让言行熏陶学生的人格

1.1爱心。记得那堂语文课,教室里像往常一样鸦雀无声,同学们在聚精会神地听讲,在我讲课中,不时传来小鸟的叫声,我发现坐在后排的王伟同学心不在焉。不时偷看抽屉中。我边讲课边向他走近,当我走到他身边时,看到他双手正捧着的小鸟,他害怕极了。我微笑着,把小鸟捧在手心,走上讲台,询问了小鸟的来历,表扬了他有爱心,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爱护人类的朋友——益鸟。后来学生自发成立了护鸟小组,每天像照顾婴儿一样的呵护着小鸟,小鸟长大了,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将小鸟放归森林。

1.2宽容。记得一个早上,我来到办公室,发现我的办公桌上堆满了的图书,学生的作业本,我的备课本等统统杂乱地堆在办公桌下。调查后知道那天下午老师参加业务学习去了,管理图书的付翔同学把全班的图书就这样处理了。我走进教室,微笑着问同学们:“如果你想寄东西在别人那儿,你应该怎么说?又应该怎么做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大胆地答着。后来我又微笑着问:能不能把主人的东西统统丢出去,而把自己的放在主人的地方呢?同学们听后都笑了,只有付翔同学不好意思地走上台对我说:“老师,对不起!”我说:“孩子,没事。只是以后做事时要想想怎样做才更合适。”

1.3细心。那是2004年的12月28日早晨,放眼世界,成了粉妆玉砌的童话世界,地上有一尺来厚的雪,这是孩子们梦寐以求的日子。我同孩子们一样,早早地来到了学校。一进教室,我就一个一个地去摸摸学生的裤子,摸摸学生的鞋子、袜子,发现湿了,就打电话,通知家长送裤子、鞋子、袜子来学校。三十多个家长来学校送了,从家长的言行中我发现了那份感激;从学生的日记中,我看到了学生的感动。

1.4敬业,那是2006年5月26日,那段日子太忙太累,病缠着我,我却没有顾及,那个夜晚病情严重了,我辗转反侧,一夜未睡。第二天天一亮,下着濛濛细雨,老公陪我去了医院。医生珍断说:“阳老师,您必须休息,半月中不可以用右手,否则可能瘫痪。”我的泪滴滚落下来……我打了封闭带着疼痛去学校上课,我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课在继续,当我要板书时,我举起了左手在黑板上留下一行歪歪斜斜的字迹,阳腾溪同学第一个站起来,流着泪水说:“老师,我来帮你写!”说着嚎啕大哭,接着教室里响起一片抽泣声,我再也控制不住了,我被孩子们感动得流泪了……,在感动中我们度过了难忘的一节课。

2让活动锤炼学生的人格

2.1班歌聚心。每教一班就为他们写一首班歌:“黄昏伴着叮咛迈出校,老师教诲永记心。辨是非,知荣辱,善待自己,关爱他人,自尊自爱,做一个自强的人。啊——我爱我们的班集体,我是班上的小主人……”学生天天看到催人奋进的的班徽,天天唱着引以为荣的班歌,那份感动在血液中流淌,那份对班集体的热爱在岁月中升华。

2.2活动育人。活动使班集体充满活力,进行唱歌PK大赛,小组接力赛,兄弟班篮球赛……让学生学会友好竞争;举行手抄报比赛,“我来露一手”制作比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举行辨论赛,锻炼学生的口才;举行写字比赛,训练一手好字;进行绘画比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开展调查采访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长智……活动都成为展示学生风采的舞台。

2.3知恩图报。在三八妇女节,带领学生观看“美丽的房子”,让学生了解母亲给她生命不容易,开展“妈妈我爱您”的系列感恩报恩活动:①给妈妈的一封感谢信。②“呵护我的小宝宝”活动(自己缝一个布袋子装一个生鸡蛋,捆在腰间,要求24小时不离身,鸡蛋不能撞伤。)③为妈妈洗脚。④亲手为妈妈做一个礼物或者一顿饭菜。用实际行动感激生他养他的母亲。在九月九日教师节到来之际,开展“献给老师的爱”的书信活动,交一份如意的答卷,让学生给自己的恩师留下一生的感动。在十月一日国庆节到来时,播放《长征》影碟,讲红军长征的故事,举办“党在我心中”手抄报和“先烈们,我们永远记住你们”的讲演活动,学生了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艰辛,感激党挽救了国家,挽救了人民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在五一劳动节时,带领学生从城市到农村,走进工厂……了解环卫工人用汗水美化着我们的城市,了解

农民和工人用辛劳换来人民丰衣足食,了解科技工作者用智慧创造了新世界,了解用生命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在活动中,让学生感悟到:人人在为我,所以我应该为人人。

人格教育论文范文第13篇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增强体质、使人健康、预防疾病、陶冶情操、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体育承担着增强体质的任务,与德育、智育、美育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目标。教育是智力和体力的共同发展,片面发展智力的教育不是全面的教育。教育实践证明,体育运动能使大脑供氧更加充足,提高脑细胞的反应速度,有效的调节大脑的兴奋和抑制,促进大脑的发育,从而增加记忆力、发展智力、提高学习效率,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实践证明的客观规律。随着人们对生命运动的认识,在防病治病、保健强身方面,现代体育科学的研究成果逐渐运用到现代医学领域。体育锻炼过程中,人体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障碍,要完成复杂的动作就得依靠意志来克服困难,体育活动是磨练意志、形成上进品质的良好的途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负荷,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学生坚毅顽强、勇敢果断、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竞争意识,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体育技能,提高身体素质,是体育教学的目的,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例如,足球教学,通过组织参加的足球比赛,让学生享受运动的魅力,锻炼学生的大局意识和团队精神。体育的教育功能广泛,田径运动能够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精神,球类运动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体操武术运动能够培养学生果断机智、沉着冷静等能力。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负荷,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学生坚毅顽强、勇敢果断、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

2、高校体育教育现状

目前,很多高校的体育教育仅拘泥于纯生物观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陈旧,注重运动素质轻视体育能力的培养,注重共性轻视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注重课堂形式轻视实际效果,群众性的业余体育活动也没有广泛开展。体育教育过程单一封闭,枯燥的竞技训练,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种体育教育片面强调运动素质,忽视了体育意识对人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性,高校的体育教育与《全民健身计划》脱节,淡化了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削弱了体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会引起人们生产、生活、价值观的重大变化。市场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既有学有所长又身心健康,用体育的精神来振奋群体的精神,成为社会需求,体育教学不能只着眼提高学生身体技能,更要重视长远的社会效益,重视体育意识的培养和体育文化的传授,培养学生创新、拼搏、竞争等未来社会所必备的品质。

3、体育教育的人格功能探讨

3.1、重视情感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的特殊时期,学生处在情感发展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他们自尊心强,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社会有责任感。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情绪表现和情感发展,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是学生克服不良情绪的影响,形成健康健全人格的保障,积极向上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卫校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师要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结合学生特点,合理拓展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情感教育活动,丰富情感体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社会,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健全的人格,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形成高贵品质和敬岗爱业的职业操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感,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为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优化课程结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依据课程设置理念,合理的优化课程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综合素质教育体系,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依据学生心理状况,制定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设立监督机构,学校各个组织,协同努力,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意志、动机、兴趣等心理活动受世界观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意志。教育学生把握自己的情绪,做情感的主人,正确处理调节与控制、理智与冲动、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树立自信心。

3.2、把人格教育渗透在各项体育活动中

借助“人文奥运”的理念,普及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精神体现出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平和奋发向上的崇高精神,强调团结互助和公平竞赛的精神。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学会换位思维,体验他人的情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高校体育教学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为实施“全人格教育”提供了条件。在篮球、足球、排球等集体项目活动中,教师教育学生适应群体的需求,建立协调一致的关系,在田径、武术、体操等个人表演性项目活动中,学会关心他人,互相帮助,要有团结协作精神。在体育教学中注重体验性教育,学生通过力所能及的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体验挫折和困难,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勇气,形成健全人格。高校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情感需求,以生为本,依据学生身体条件及运动技能方面的差异,参照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将高校体育教学和学生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生活联系在一起,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达到育体、育心、育人目的。

3.3、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师要注意开发学生已有的运动经验,借助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指导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转化,实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组织、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要与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相贴近,学习知识、传授技术、培养能力,符合的经验系统,实现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教学目标。大学体育教学要实现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目标,就要丰富体育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体育以身体活动为教育手段,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既要遵循运动规律,又要关注自身的思想,体育具备科学性和人文性,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单纯科学主义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和单纯的人文主义体育教育价值取向,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都是片面的。高校体育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者密不可分,科学性是基础,人文性具有发展性,是学生内心世界以及行为变化的依据,二者相互融合,才能更好的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价值,科学与人文性的融合是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必然的价值取向。

人格教育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职;语文;美感教育;和谐人格

走过20个春秋的语文教学,盘点过去的点点滴滴,感触颇深。从自古文史哲不分家,到今天严格区分文、使、哲专业,由“国文”、“国语”到“语文”,几经沧桑,其变更的几多成功与失败,无法用一句精准的语言概括,但其教育的根本价值“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1]的初衷没有改变。但是,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中却越来越偏离它正常行驶的轨道,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的附属品甚至可有可无的一门科目,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高职教学的缺憾之处。诚然,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社会建设急需,但前提是这些人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能够诚实守法。若要做到这些,除了语文教育,还有其他学科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点吗?没有。只有“语文”这一学科才能做到。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决定的。

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交际性和工具性,这种特点就决定了它要承担起对学生做人的教育、品行的培养和和谐性格的养成教育,也就是美感教教育。美感教育也即是审美教育,它是德育的基础。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在高职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要承担起语文教学的情感使命,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生活、喜欢工作、尊重本职和不断创新的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接班人。因此,笔者在本文中重述:高职语文教学应承担起沉重的情感使命,利用教材声情并茂的作品和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和谐性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一、目前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几类问题

1.定位模糊

高职语文教学的定位应该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理解、交流和表达能力。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四个层面。教师通过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掌握祖国母语和汉字,运用好汉语来表情达意,为将来更好地工作交流奠定基础。

2.忽略语文对人的品质培养作用

我国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早就强调过“为人生”而写作,他的著名观点是,我以我手写我口,我以我口述我心。可见,言为心声。所以,写作是人生的艺术再现。由此可见,语文教材当中的文学作品它不仅是件艺术品,还是不同时代不同人的人生故事的集锦,读者或多或少能从中受到启发,学到知识,学会思考。

在第三十个教师节走访北师大时强调:“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由此可知,要想不去掉“中国化”,语文科的开设,是教育的必经之路,语文在大学教学中应是相当重要的。然而,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对语文学科重视程度都不够,甚至有人幻想把语文课从课程表里去掉,真是无知。中国的教育源于文史哲,百年大计,教育树人离不开语文。怎么想当然说删就删!语文学科不同于网上的一个帖子,故事剪辑中的一个插曲,可有可无。语文教学对中国人情感的培养和精神的塑造意义深远,对学生品质的培养和谐性格的养成至关重要。现代高职教育恰恰忽略了语文对人的品质培养作用。

3.重点不明确

高职语文教学重点应是:知识传递与品质塑造并行,且侧重于品质培养,也就是以“先求生存、后谋发展”的以教“做人”为主导的学科教学,而不能只重视实用性,而忽略“语文”本身的德育和美育作用。过去高职院校《应用写作》的普遍开设就是一个例子。现在国家上上下下大力提倡阅读,为什么?还不是缺啥补啥。现在的年轻人,一孩化的娇贵,溺爱的结果,使他们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享乐思想占上风,很多已经被网络腐蚀,宁可不要工作,也不能抛弃手机,成了著名的“低头族”大军,碌碌终日无为,网络伴“我”独行。有谁还愿意静下心来去看书?几乎年青一代,不屑阅读成为一种通病。所以,国家提倡阅读。那么,学校里再不开设语文课,再不重视语文教学,还哪来的书香校园?!故此,高职学校一定重视语文教学,一定要开发好“语文”学科的美感教育课题,使“语文”学科协助“德育”课堂共同承担起塑造和谐人格的教育。

二、美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施途径

大学,顾名思义是成就大人之学,而语文是基础性和工具性学科,它的作用是隐性和间接的,所以通过语文成就大人之学,它的实施过程也是潜移默化的,不是口号式的、白热化的张扬招眼的。它是通过美感教育地逐渐渗透去培养学生明是非,辨美丑,渐进地使学生自主培养和谐完美的性格,以适应社会建设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感教育,首先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扎实的语文功底。扎实的语文功底包括观察力、阅读力、理解力和表达力,这些能力都会对专业技能的提高与日后就业工作产生积极效用。高职语文教学包括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简言之就是“表达和接受”的教学,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表达,包括‘说’和‘写’,接受就是‘听’或‘读。’‘听说’即口头语言,‘读写’即书面语言。”[2]这四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各有特点而又不能互相替代。因此,任何领域与行业都无法离开语言而独立存在,语言是其发展和创新的交流媒介,是其交际的工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人、成才。所以,探讨人生也就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和学生探讨人生,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要对文学的思想性和学生个体的可塑性有基本认识,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对自己要灌输的每一类知识和每一种思想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而收到功半事倍的效果。因此,要想最大程度的利用好语文的美育作用,就必须先对自己进行净化,挖掘每一堂课的文学思想、文学内涵的本质,然后结合学生本身特点和社会实况对学生“为人生”的教育,离开了这一点,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便失去了植根的沃土;语文的德育影响和美育渗透也无从谈起。当学生认识到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还是一种启发和引导他们找到人生方向的科目之时,语文才真正发挥其教育功效,从而实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大大超越单纯的字词句等文学知识的认知。

高职语文课是一门综合的素质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为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技术人才奠定交流和表达的基础。

三、大胆改革创新,力求完善美感传递

如今高职语文课的教学时间较少,不可能像中学语文教学那样逐篇讲解,而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以点带面地教学是较为可取的。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发阅读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图书馆,引领学生学会自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恰恰是适合大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

适当增加文学欣赏课,是语文教学传递美感的又一得力方式。高职语文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可增加一些文质兼美的类文章及文学作品或对个别作家作品专讲精雕,从而布置阅读题目(列书目),然后安排出专门时间提问学生自己说出阅读感受和见解主张,鼓励其创新思维,要比教师自说自话效果好得多。但,学生有懒惰心理,有些人如若没有教师设置的约束手段,可能不会去读。所以教师应以适当记入平时成绩考核的方法,以消极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地阅读。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大力鼓舞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独立思考,要肯定那些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然后带领全班一起去分析,共同感受,理解文中的美的意蕴、真的感动、善的行为,从而使学生内心世界充实、丰富、健康。平时教师还要特别关注热点文化现象,并及时引入课堂。如莫言的小说《蛙》、《丰乳肥臀》;电视连续剧《甄执》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人物,促进学生更好地辨析是非,欣赏名著、品味真、善和美。

高职语文教师还要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运用多媒体,使课堂教学直观、形象、感性,贴近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深切体会到语文的生活气息与人文气息,从而变枯燥单一的口头分析为生动活泼的双边活动。

高职语文教学应“语”、“文”并重,特别强调加强口头表达训练。以往教学,多重视写作,特别是应用文写作,而忽视口语教学。重视口语教学往往重点在外语课上,而忽略母语课的口语训练。今后高职语文教学应在重视作品欣赏的基础上,加强口语训练,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口头表达机会,抓朗读、概述、复述等训练,开展诸如读书报告、即席说话、口头作文等活动,使学生能自然地交流,得体地推销自己,出口能成章,下笔才有神。

高职语文教师还应抓住一切契机,培养学生记忆品质。譬如,巧用考试,强化学生记忆。现在学生都很懒惰,不愿意背东西。所以,教师就应该以考试为明目,拓宽复习题范围,增加学生记忆内容的量,培养学生的记忆品质。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对于教师而言,不论文韬还是武略,只要能教会学生能背些东西就是好策略。

高职语文教学美感教育的实施与教材的选用关系密切,建议高职大专三年制学生第一二学年前三学期开设《大学语文》,可以选用文学性、趣味性、应用性和时代性较强的教材。第二学年第四学期开设《应用写作》,譬如选择:计划、总结和应聘书等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常用的公文,像批复等不常用公文不讲。这样,既能满足学生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又节省了宝贵的语文教学时间。

对于五年高职的学生,建议前三年开设中职语文课,第四学年开设《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并且前三年语文课时量相应加大,一周4节左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风雅蕴籍、文质兼美的作品和富含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文章段落和多方面表现世界之美、人生之美、语言之美的美文,针对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等特点,在语文教学中适当渗透美育,在思想上给学生启迪,在情感上给学生以熏陶,在审美上给学生以愉悦,使学生精神世界获得多方面的、深刻而细腻的营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完美,将语文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联系,使语文教学主动承担起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结语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好的高职语文课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同一工作环境中脱颖而出的,往往是语文成绩较突出者即能说会道,见啥家人说啥话,工作中交流能应对自如。所以高职语文教师应该以提升学生“软实力”为已任,努力学习,倾心钻研,孜孜以求,诲人不倦。专业教师培养技术,语文教师培养能力和品质,让从高职学院毕业的健康的人才在中国大地上处处扎根,不断奉献,不间断地自觉去张扬民族精神和人文气质,使他们成为国家建设的最有后力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1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阅读和写作》第六册第162页,张志公的《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问题》(出自《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人格教育论文范文第15篇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

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戈登?德莱顿说,“一个新的想法是老要素的新组合”。“最杰出的创意者总是专心于新的组合”。

由此可见,拥有丰富的信息,并且善于组合它们是创造者产生新思想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地尝试各种各样的新组合,激发其新思想的诞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灵活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灵活性人格表现为反应敏捷,思维容量大,易于接受新的事物,善于随机应变,具有较强的融会贯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是创新活动必要的人格因素,培养学生灵活性思维是灵活性人格的灵魂。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另一面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方法,其中开放题的设计、“开放性”提问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深刻性,从而塑造灵活性人格尤为重要。

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教师注意问题设计的“开放性”。课前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把硬纸圆片等分剪成8个、16个、32个……小扇形,让学生拼成近似的长方形,通过寻找联系、推导出公式,这时,教师别出心裁,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你们还能拼成别的图形,同样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吗?”这一问题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纷纷动手实验,大胆求证,拼出了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近似的三角形、近似的梯形等等,同样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充分展现了公式的多种推导过程,克服了思维的单一性,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进而达到了对学生的灵活性人格的塑造。

4.展示个性,培养主动型人格。

主动型人格表现为有自己的主见,喜欢独立地专做自己的事情,不肯接受他人支配,不被权威吓倒,敢于独立思考,主动开拓,提出质疑,并坚忍不拔地解决问题。敢于质疑问难是主动型人格最突出的表现。主动型人格是一种良好的创新人格的品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重个性的培养。

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生动活泼,大胆探索,如在学习了“求平均数”时,在设疑以后,问学生:“你想知道关于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学生回答:“什么叫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学平均数有什么用?求平均数有技巧吗?……”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设计的问题之中,他们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新活动,允许学生“越轨”或创新失败,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力表扬,对不完善的意见给以补充,对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幼稚可笑的质疑问难要给以呵护,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索得出比的意义后,教师故意提出:“你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零吗?为什么?”学生好胜心马上被激发,展开争论,一生说:“比的后项不能是零,因为根据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既然除数不能是零,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是零。”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道:“比的问题可以是零,我是体育迷,在电视的上看到记分牌上有2:0的。”课堂上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他们很快分成两派,据理力争,谁也不服谁,这时,教师顺势让他们分组讨论,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直诚探讨,终于明确其道理。

所以,平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学习,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质疑争辩之学风。如:在学生回答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时,教师要追问:“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他的方法正确吗?”“谁还有不同的意见?”等语言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在奇思异想中形成主动型人格。

5.开商,培养痴迷型人格。

痴迷型人格的学生表现为对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有种痴迷的追求,不弃不离。他们能排除杂念,排除外界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效率高,这种人格品质往往弥补其智力上的不足,使智力平平的人成为创新力极强的人。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在《情感智商》一书中指出,在对一个人成功起作用的要素中智商占20%,而情商则占80%。在人的创造活动中,这些情商因素能起到启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充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因此开商,对培养学生的痴迷型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进心。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痴迷型人格的动力源泉,如:充分运用数学自身的魅力。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有不尽的奥妙,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激情,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形成良好的心理动力。

其次,教师要多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家的故事:祖冲之、陈景润、华罗庚……,从小让他们学习数学家的品质,勇于探寻科学的奥秘。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