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

农药化学论文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第1篇

药害是指在农田化学除草过程中,由于除草剂的作用,导致作物受害。从整株来看,主要表现为植株矮缩、畸形、丛生;从根系上看,主要是根系生长受抑制,根尖膨大,根短而粗,无次生根或很少,无根毛;从茎上看,主要是茎缩短、变粗、弯曲、脆弱易折断;从叶片上看,皱缩、卷曲、失绿、变黄、干枯;从芽上看,生长点坏死或畸形,导致生长停滞;从花上看,萼片、花瓣、雄蕊、雌蕊数增多或减少,形状异常,花而不实,由此造成减产,甚至死苗绝产。其种类有以下4种:一是对当茬作物产生药害;二是对敏感作物产生药害;三是对下茬作物产生药害;四是“二次药害”。

2除草剂药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2.1用药不对路

除草剂具有很强的专一性和选择性,其防除对象有一定的范围,一旦用错就会产主药害。如2,4-D丁酯主要是在麦田使用防除阔叶杂草的除草剂,如果错用于棉花、瓜菜等,就会产生药害。如果把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或克芜踪错误地当成选择性除草剂使用,喷到作物上,也会产生药害。

2.2用药时间不当

除草剂的适用期是很严格的,有些除草剂只能是播种前或播后苗前使用,苗后使用就会产生药害。有的除草剂需在苗期使用,在苗较大时用就会产生药害。如麦田除草剂用在春天防除杂草,必须在小麦苗期至拔节前使用,小麦拔节后再用就会发生药害;玉米田使用的2,4-D丁酯,用晚了就会产生药害。

2.3随意加大用药量

除草剂的使用量是有规定的,任意加大用药量也会造成药害。当前农民在购买和使用除草剂时,为了保证除草效果,随意加大用药量,这势必造成一定的药害。

2.4环境不适

除草剂的使用是有一定环境条件要求的。如果把除草剂用于砂性土地,则很容易产生药害,特别是水溶性大、移动性强的除草剂。在温度过高或低温时作物抗逆性差,此时使用除草剂也易造成药害。不同作物品种对除草剂敏感性也有差异,敏感性强的品种也容易产生药害。在大豆田应用甲草胺、异丙甲草胺以及乙草胺时,喷药后如遇低温、多雨、寡照、土壤过湿等,会使大豆幼苗受害,严重时还会出现死苗现象。

2.5土壤残留

在土壤中持效期长、残留时间久的除草剂易对轮作中敏感的后茬作物造成伤害。如玉米田施用西马津或阿特拉津,对后茬大豆、甜菜、小麦等作物有药害;大豆田施用广灭灵、普施特、氟乐灵、氟磺胺草醚,对后茬小麦、玉米有药害;小麦田施用绿黄隆,对后茬甜菜有药害。此种现象在农业生产中易于发生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6药械性能或清洗不彻底

如多喷头喷雾器流量不一致、喷雾不均、喷幅连接带重叠、喷嘴后滴等,造成局部喷液量过多,使作物受害。用过除草剂的喷雾器,没经彻底清洗,又喷杀虫剂或其他药剂,往往致使敏感作物发生“二次药害”。

2.7雾滴挥发与漂移

高挥发性除草剂,如短侧链苯氧羧酸类、二硝基苯胺类、硫代氨基甲酸酯类、苯甲酸类等除草剂,在喷洒过程中,<100μm的药液雾滴极易挥发与漂移,致使邻近被污染的敏感作物及树木受害。而且,喷雾器压力愈大,雾滴愈细,愈容易漂移。在这几类除草剂中,特别是短侧链苯氧羧酸酯类的2,4-D丁酯表现得最为突出,在地面喷洒时,其雾滴可漂移1000~2000m。禾大壮在地面喷洒时,雾滴可漂移500m以上。

2.8混用不当

不同除草剂品种间以及除草剂与杀虫剂、杀菌剂等其他农药混用不当,也易造成药害。如酯类除草剂与磷酸酯类杀虫剂混用,会严重伤害棉花幼苗,敌稗与2,4-D丁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及硫代氨基甲酸酯农药混用,能使水稻受害等。此类药害,往往是由于混用后产生的加成效应或干扰与抑制作物体内对除草剂的解毒系统所造成的。

2.9除草剂质量差

除草剂质量差,含有一些对作物有害的物质或杂质,也会发生药害。

2.10除草剂降解产生有毒物质

在通气不良的稻田土壤中,过量或多次施用杀草丹会形成脱氯杀草丹,严重抑制水稻生育,造成水稻矮化。

3避免产生药害的有效措施

3.1做好喷药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根据作物种类和防除对象,购买对路除草剂,依据标鉴上的说明,弄清药剂名称、剂型、有效成分含量和使用量;其次,搞好药械检修,做好试运转,进行清水模拟试喷,计算好喷幅,行走速度和1喷雾器(1桶)水应喷的面积;再次,准确丈量土地面积,按实测面积计算药量,防止药量过大或不足。

3.2严格掌握用药适期

根据除草剂的性能,播前土壤处理,播后苗前、苗期茎叶处理都必须掌握好用药适期,如播前施药要在播种前7d左右喷洒混土,播后苗前应在播种后3d内喷药,茎叶处理要在苗期进行。

3.3严格掌握用药量

用药量要根据杂草密度、大小以及气候条件等确定用药量,特别是一些高效除草剂,必须严格控制用药量,防止发生药害。

3.4农田化除作业区要远离敏感作物田

要根据除草剂的性能、对某种作物的敏感度确定间隔距离(至少500m以上),避免除草剂飘移到敏感作物上发生药害。3.5选择适宜环境条件用药

要根据土壤温度、湿度、土壤质地、整地状况等正确选择施药,在大风天和炎热中午禁止用药。砂性土壤应适当减少用量或不用。

3.6搞好药剂稀释

使用除草剂最好采用二次稀释法,即先把原药用少量水稀释搅拌均匀,然后再按稀释倍数加足水量,喷药时做到均匀周到。

3.7用药器械要彻底清洗干净

喷过除草剂的喷雾器械要认真彻底清洗干净,改喷杀虫剂或杀菌剂前要用清水试喷,确定无药害时再用。除草剂和杀虫剂不宜混喷。

3.8注意除草剂的合理轮用

因为连年使用同一种长效除草剂有累积作用,容易造成杂草产主抗药性或产生药害,影响下茬作物,要合理轮用不同的除草剂。

3.9要熟悉除草剂的药性

使用灭生性除草剂时,要在喷雾器喷头上加戴防护罩,定向喷雾,避免将药液喷到作物上,发生药害。

3.10搞好药剂试验

在推广使用新的除草剂之前,要搞好田间试验,检验除草剂的除草效果和对农作物的安全性,防止发生药害。

4除草剂药害补救方法

一些农民由于缺乏除草剂使用知识和经验,有的甚至用1个喷雾器喷用多种除草剂,因此导致除草剂药害农作物的严重后果。一旦农作物受害,应及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减轻或避免损失。

4.1迅速用清水反复冲洗

喷除草剂过量或邻近作物的敏感叶片遭受药害时,要立即用干净的喷雾器装入清水,对准受药害植株喷洒3~5次,可清除或减少作物上除草剂的残留量。对于一些遇碱性物质易分解失效的除草剂,可用0.2%的生石灰或0.2%的碳酸钠清水稀释液喷洗作物,效果较好。对药害连片的田块,除进行叶面喷水冲洗外,还应足量灌水,促使根系大量吸水,以降低作物体内药物浓度,缓解药害。对于施药过量的田块,应及早灌排洗田,将大量药物随水排出田外,能有效减轻药害。

4.2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用1500倍液云大-120用量为375~450mL/hm2,或用225mL/hm2的1000倍植物动力2003;500倍或绿风95,在上午露水干后或傍晚用喷雾器喷在作物叶片的正反面上,可收到“起死回生”的效果。针对药害性质,应用与其性质相反的药物中和缓解。如小麦、水稻喷施2,4-D丁酯过量时,可喷施20mg/kg的赤霉素稀释液,用量为600~750kg/hm2,喷后7d,茎叶生长即恢复正常,比未喷施赤霉素的增产10%以上。

4.3追施速效肥料

依照作物生长季节和对肥料的需要,适当增加肥量,结合浇水追施速效化肥。除进行土壤追施速效肥外,还要叶面喷洒1%~2%的尿素或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对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抗药害能力有显著效果。

4.4加强中耕松土

根据作物生长季节,适当增加中耕松土次数。中耕由浅到深,增强土壤的透气性,提高地温,促进有益微生物活动,加快土壤养分的分解,增强根系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能力,使植株尽快恢复生长发育。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除草剂;药害;原因,对策;补救措施

农田化学除草作为一项简化栽培措施,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随着使用面积的不断扩大,除草剂药害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现就除草剂产生药害的症状、原因、预防措施以及产生药害后解除药害的途径展开分析,以供参考。

1除草剂药害的症状与危害

药害是指在农田化学除草过程中,由于除草剂的作用,导致作物受害。从整株来看,主要表现为植株矮缩、畸形、丛生;从根系上看,主要是根系生长受抑制,根尖膨大,根短而粗,无次生根或很少,无根毛;从茎上看,主要是茎缩短、变粗、弯曲、脆弱易折断;从叶片上看,皱缩、卷曲、失绿、变黄、干枯;从芽上看,生长点坏死或畸形,导致生长停滞;从花上看,萼片、花瓣、雄蕊、雌蕊数增多或减少,形状异常,花而不实,由此造成减产,甚至死苗绝产。其种类有以下4种:一是对当茬作物产生药害;二是对敏感作物产生药害;三是对下茬作物产生药害;四是“二次药害”。

2除草剂药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2.1用药不对路

除草剂具有很强的专一性和选择性,其防除对象有一定的范围,一旦用错就会产主药害。如2,4-D丁酯主要是在麦田使用防除阔叶杂草的除草剂,如果错用于棉花、瓜菜等,就会产生药害。如果把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或克芜踪错误地当成选择性除草剂使用,喷到作物上,也会产生药害。

2.2用药时间不当

除草剂的适用期是很严格的,有些除草剂只能是播种前或播后苗前使用,苗后使用就会产生药害。有的除草剂需在苗期使用,在苗较大时用就会产生药害。如麦田除草剂用在春天防除杂草,必须在小麦苗期至拔节前使用,小麦拔节后再用就会发生药害;玉米田使用的2,4-D丁酯,用晚了就会产生药害。

2.3随意加大用药量

除草剂的使用量是有规定的,任意加大用药量也会造成药害。当前农民在购买和使用除草剂时,为了保证除草效果,随意加大用药量,这势必造成一定的药害。

2.4环境不适

除草剂的使用是有一定环境条件要求的。如果把除草剂用于砂性土地,则很容易产生药害,特别是水溶性大、移动性强的除草剂。在温度过高或低温时作物抗逆性差,此时使用除草剂也易造成药害。不同作物品种对除草剂敏感性也有差异,敏感性强的品种也容易产生药害。在大豆田应用甲草胺、异丙甲草胺以及乙草胺时,喷药后如遇低温、多雨、寡照、土壤过湿等,会使大豆幼苗受害,严重时还会出现死苗现象。

2.5土壤残留

在土壤中持效期长、残留时间久的除草剂易对轮作中敏感的后茬作物造成伤害。如玉米田施用西马津或阿特拉津,对后茬大豆、甜菜、小麦等作物有药害;大豆田施用广灭灵、普施特、氟乐灵、氟磺胺草醚,对后茬小麦、玉米有药害;小麦田施用绿黄隆,对后茬甜菜有药害。此种现象在农业生产中易于发生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6药械性能或清洗不彻底

如多喷头喷雾器流量不一致、喷雾不均、喷幅连接带重叠、喷嘴后滴等,造成局部喷液量过多,使作物受害。用过除草剂的喷雾器,没经彻底清洗,又喷杀虫剂或其他药剂,往往致使敏感作物发生“二次药害”。

2.7雾滴挥发与漂移

高挥发性除草剂,如短侧链苯氧羧酸类、二硝基苯胺类、硫代氨基甲酸酯类、苯甲酸类等除草剂,在喷洒过程中,<100μm的药液雾滴极易挥发与漂移,致使邻近被污染的敏感作物及树木受害。而且,喷雾器压力愈大,雾滴愈细,愈容易漂移。在这几类除草剂中,特别是短侧链苯氧羧酸酯类的2,4-D丁酯表现得最为突出,在地面喷洒时,其雾滴可漂移1000~2000m。禾大壮在地面喷洒时,雾滴可漂移500m以上。

2.8混用不当

不同除草剂品种间以及除草剂与杀虫剂、杀菌剂等其他农药混用不当,也易造成药害。如酯类除草剂与磷酸酯类杀虫剂混用,会严重伤害棉花幼苗,敌稗与2,4-D丁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及硫代氨基甲酸酯农药混用,能使水稻受害等。此类药害,往往是由于混用后产生的加成效应或干扰与抑制作物体内对除草剂的解毒系统所造成的。

2.9除草剂质量差

除草剂质量差,含有一些对作物有害的物质或杂质,也会发生药害。

2.10除草剂降解产生有毒物质

在通气不良的稻田土壤中,过量或多次施用杀草丹会形成脱氯杀草丹,严重抑制水稻生育,造成水稻矮化。

3避免产生药害的有效措施

3.1做好喷药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根据作物种类和防除对象,购买对路除草剂,依据标鉴上的说明,弄清药剂名称、剂型、有效成分含量和使用量;其次,搞好药械检修,做好试运转,进行清水模拟试喷,计算好喷幅,行走速度和1喷雾器(1桶)水应喷的面积;再次,准确丈量土地面积,按实测面积计算药量,防止药量过大或不足。

3.2严格掌握用药适期

根据除草剂的性能,播前土壤处理,播后苗前、苗期茎叶处理都必须掌握好用药适期,如播前施药要在播种前7d左右喷洒混土,播后苗前应在播种后3d内喷药,茎叶处理要在苗期进行。

3.3严格掌握用药量

用药量要根据杂草密度、大小以及气候条件等确定用药量,特别是一些高效除草剂,必须严格控制用药量,防止发生药害。

3.4农田化除作业区要远离敏感作物田

要根据除草剂的性能、对某种作物的敏感度确定间隔距离(至少500m以上),避免除草剂飘移到敏感作物上发生药害。

3.5选择适宜环境条件用药

要根据土壤温度、湿度、土壤质地、整地状况等正确选择施药,在大风天和炎热中午禁止用药。砂性土壤应适当减少用量或不用。

3.6搞好药剂稀释

使用除草剂最好采用二次稀释法,即先把原药用少量水稀释搅拌均匀,然后再按稀释倍数加足水量,喷药时做到均匀周到。

3.7用药器械要彻底清洗干净

喷过除草剂的喷雾器械要认真彻底清洗干净,改喷杀虫剂或杀菌剂前要用清水试喷,确定无药害时再用。除草剂和杀虫剂不宜混喷。

3.8注意除草剂的合理轮用

因为连年使用同一种长效除草剂有累积作用,容易造成杂草产主抗药性或产生药害,影响下茬作物,要合理轮用不同的除草剂。

3.9要熟悉除草剂的药性

使用灭生性除草剂时,要在喷雾器喷头上加戴防护罩,定向喷雾,避免将药液喷到作物上,发生药害。

3.10搞好药剂试验

在推广使用新的除草剂之前,要搞好田间试验,检验除草剂的除草效果和对农作物的安全性,防止发生药害。

4除草剂药害补救方法

一些农民由于缺乏除草剂使用知识和经验,有的甚至用1个喷雾器喷用多种除草剂,因此导致除草剂药害农作物的严重后果。一旦农作物受害,应及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减轻或避免损失。

4.1迅速用清水反复冲洗

喷除草剂过量或邻近作物的敏感叶片遭受药害时,要立即用干净的喷雾器装入清水,对准受药害植株喷洒3~5次,可清除或减少作物上除草剂的残留量。对于一些遇碱性物质易分解失效的除草剂,可用0.2%的生石灰或0.2%的碳酸钠清水稀释液喷洗作物,效果较好。对药害连片的田块,除进行叶面喷水冲洗外,还应足量灌水,促使根系大量吸水,以降低作物体内药物浓度,缓解药害。对于施药过量的田块,应及早灌排洗田,将大量药物随水排出田外,能有效减轻药害。

4.2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用1500倍液云大-120用量为375~450mL/hm2,或用225mL/hm2的1000倍植物动力2003;500倍或绿风95,在上午露水干后或傍晚用喷雾器喷在作物叶片的正反面上,可收到“起死回生”的效果。针对药害性质,应用与其性质相反的药物中和缓解。如小麦、水稻喷施2,4-D丁酯过量时,可喷施20mg/kg的赤霉素稀释液,用量为600~750kg/hm2,喷后7d,茎叶生长即恢复正常,比未喷施赤霉素的增产10%以上。

4.3追施速效肥料

依照作物生长季节和对肥料的需要,适当增加肥量,结合浇水追施速效化肥。除进行土壤追施速效肥外,还要叶面喷洒1%~2%的尿素或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对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抗药害能力有显著效果。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除草剂;药害;原因,对策;补救措施

农田化学除草作为一项简化栽培措施,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随着使用面积的不断扩大,除草剂药害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现就除草剂产生药害的症状、原因、预防措施以及产生药害后解除药害的途径展开分析,以供参考。

1除草剂药害的症状与危害

药害是指在农田化学除草过程中,由于除草剂的作用,导致作物受害。从整株来看,主要表现为植株矮缩、畸形、丛生;从根系上看,主要是根系生长受抑制,根尖膨大,根短而粗,无次生根或很少,无根毛;从茎上看,主要是茎缩短、变粗、弯曲、脆弱易折断;从叶片上看,皱缩、卷曲、失绿、变黄、干枯;从芽上看,生长点坏死或畸形,导致生长停滞;从花上看,萼片、花瓣、雄蕊、雌蕊数增多或减少,形状异常,花而不实,由此造成减产,甚至死苗绝产。其种类有以下4种:一是对当茬作物产生药害;二是对敏感作物产生药害;三是对下茬作物产生药害;四是“二次药害”。

2除草剂药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2.1用药不对路

除草剂具有很强的专一性和选择性,其防除对象有一定的范围,一旦用错就会产主药害。如2,4-D丁酯主要是在麦田使用防除阔叶杂草的除草剂,如果错用于棉花、瓜菜等,就会产生药害。如果把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或克芜踪错误地当成选择性除草剂使用,喷到作物上,也会产生药害。

2.2用药时间不当

除草剂的适用期是很严格的,有些除草剂只能是播种前或播后苗前使用,苗后使用就会产生药害。有的除草剂需在苗期使用,在苗较大时用就会产生药害。如麦田除草剂用在春天防除杂草,必须在小麦苗期至拔节前使用,小麦拔节后再用就会发生药害;玉米田使用的2,4-D丁酯,用晚了就会产生药害。

2.3随意加大用药量

除草剂的使用量是有规定的,任意加大用药量也会造成药害。当前农民在购买和使用除草剂时,为了保证除草效果,随意加大用药量,这势必造成一定的药害。

2.4环境不适

除草剂的使用是有一定环境条件要求的。如果把除草剂用于砂性土地,则很容易产生药害,特别是水溶性大、移动性强的除草剂。在温度过高或低温时作物抗逆性差,此时使用除草剂也易造成药害。不同作物品种对除草剂敏感性也有差异,敏感性强的品种也容易产生药害。在大豆田应用甲草胺、异丙甲草胺以及乙草胺时,喷药后如遇低温、多雨、寡照、土壤过湿等,会使大豆幼苗受害,严重时还会出现死苗现象。

2.5土壤残留

在土壤中持效期长、残留时间久的除草剂易对轮作中敏感的后茬作物造成伤害。如玉米田施用西马津或阿特拉津,对后茬大豆、甜菜、小麦等作物有药害;大豆田施用广灭灵、普施特、氟乐灵、氟磺胺草醚,对后茬小麦、玉米有药害;小麦田施用绿黄隆,对后茬甜菜有药害。此种现象在农业生产中易于发生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6药械性能或清洗不彻底

如多喷头喷雾器流量不一致、喷雾不均、喷幅连接带重叠、喷嘴后滴等,造成局部喷液量过多,使作物受害。用过除草剂的喷雾器,没经彻底清洗,又喷杀虫剂或其他药剂,往往致使敏感作物发生“二次药害”。

2.7雾滴挥发与漂移

高挥发性除草剂,如短侧链苯氧羧酸类、二硝基苯胺类、硫代氨基甲酸酯类、苯甲酸类等除草剂,在喷洒过程中,<100μm的药液雾滴极易挥发与漂移,致使邻近被污染的敏感作物及树木受害。而且,喷雾器压力愈大,雾滴愈细,愈容易漂移。在这几类除草剂中,特别是短侧链苯氧羧酸酯类的2,4-D丁酯表现得最为突出,在地面喷洒时,其雾滴可漂移1000~2000m。禾大壮在地面喷洒时,雾滴可漂移500m以上。

2.8混用不当

不同除草剂品种间以及除草剂与杀虫剂、杀菌剂等其他农药混用不当,也易造成药害。如酯类除草剂与磷酸酯类杀虫剂混用,会严重伤害棉花幼苗,敌稗与2,4-D丁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及硫代氨基甲酸酯农药混用,能使水稻受害等。此类药害,往往是由于混用后产生的加成效应或干扰与抑制作物体内对除草剂的解毒系统所造成的。

2.9除草剂质量差

除草剂质量差,含有一些对作物有害的物质或杂质,也会发生药害。

2.10除草剂降解产生有毒物质

在通气不良的稻田土壤中,过量或多次施用杀草丹会形成脱氯杀草丹,严重抑制水稻生育,造成水稻矮化。

3避免产生药害的有效措施

3.1做好喷药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根据作物种类和防除对象,购买对路除草剂,依据标鉴上的说明,弄清药剂名称、剂型、有效成分含量和使用量;其次,搞好药械检修,做好试运转,进行清水模拟试喷,计算好喷幅,行走速度和1喷雾器(1桶)水应喷的面积;再次,准确丈量土地面积,按实测面积计算药量,防止药量过大或不足。

3.2严格掌握用药适期

根据除草剂的性能,播前土壤处理,播后苗前、苗期茎叶处理都必须掌握好用药适期,如播前施药要在播种前7d左右喷洒混土,播后苗前应在播种后3d内喷药,茎叶处理要在苗期进行。

3.3严格掌握用药量

用药量要根据杂草密度、大小以及气候条件等确定用药量,特别是一些高效除草剂,必须严格控制用药量,防止发生药害。

3.4农田化除作业区要远离敏感作物田

要根据除草剂的性能、对某种作物的敏感度确定间隔距离(至少500m以上),避免除草剂飘移到敏感作物上发生药害。

3.5选择适宜环境条件用药

要根据土壤温度、湿度、土壤质地、整地状况等正确选择施药,在大风天和炎热中午禁止用药。砂性土壤应适当减少用量或不用。

3.6搞好药剂稀释

使用除草剂最好采用二次稀释法,即先把原药用少量水稀释搅拌均匀,然后再按稀释倍数加足水量,喷药时做到均匀周到。

3.7用药器械要彻底清洗干净

喷过除草剂的喷雾器械要认真彻底清洗干净,改喷杀虫剂或杀菌剂前要用清水试喷,确定无药害时再用。除草剂和杀虫剂不宜混喷。

3.8注意除草剂的合理轮用

因为连年使用同一种长效除草剂有累积作用,容易造成杂草产主抗药性或产生药害,影响下茬作物,要合理轮用不同的除草剂。

3.9要熟悉除草剂的药性

使用灭生性除草剂时,要在喷雾器喷头上加戴防护罩,定向喷雾,避免将药液喷到作物上,发生药害。

3.10搞好药剂试验

在推广使用新的除草剂之前,要搞好田间试验,检验除草剂的除草效果和对农作物的安全性,防止发生药害。

4除草剂药害补救方法

一些农民由于缺乏除草剂使用知识和经验,有的甚至用1个喷雾器喷用多种除草剂,因此导致除草剂药害农作物的严重后果。一旦农作物受害,应及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减轻或避免损失。

4.1迅速用清水反复冲洗

喷除草剂过量或邻近作物的敏感叶片遭受药害时,要立即用干净的喷雾器装入清水,对准受药害植株喷洒3~5次,可清除或减少作物上除草剂的残留量。对于一些遇碱性物质易分解失效的除草剂,可用0.2%的生石灰或0.2%的碳酸钠清水稀释液喷洗作物,效果较好。对药害连片的田块,除进行叶面喷水冲洗外,还应足量灌水,促使根系大量吸水,以降低作物体内药物浓度,缓解药害。对于施药过量的田块,应及早灌排洗田,将大量药物随水排出田外,能有效减轻药害。

4.2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用1500倍液云大-120用量为375~450mL/hm2,或用225mL/hm2的1000倍植物动力2003;500倍或绿风95,在上午露水干后或傍晚用喷雾器喷在作物叶片的正反面上,可收到“起死回生”的效果。针对药害性质,应用与其性质相反的药物中和缓解。如小麦、水稻喷施2,4-D丁酯过量时,可喷施20mg/kg的赤霉素稀释液,用量为600~750kg/hm2,喷后7d,茎叶生长即恢复正常,比未喷施赤霉素的增产10%以上。

4.3追施速效肥料

依照作物生长季节和对肥料的需要,适当增加肥量,结合浇水追施速效化肥。除进行土壤追施速效肥外,还要叶面喷洒1%~2%的尿素或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对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抗药害能力有显著效果。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农药环境毒理学》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农药环境毒理学是植物保护、制药工程和药学专业的本科专业选修课,同时也是农药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农药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农药在环境,特别是空气、土壤和水中的代谢及其对人体健康和其它生物有害影响的一门科学。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涉及化学、物理、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正确评价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安全性,为农药的合理使用,防止农药的污染和指导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青岛农业大学《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建设为例,探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实践经验。

1.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对农药的要求也愈严格。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农药与食品安全、农药与环境、农药与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学习农药环境毒理学,掌握该方面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进行农药环境毒理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使教学内容体现当前本学科的发展水平,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农药环境毒理学的理论知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实施

2.1课程内容的确定

“农药环境毒理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门新兴学科,同时也是交叉学科,涉及化学、物理、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供教学使用,我们通过对其他农业院校的调研及相关资料查阅[1]―[5],制定了《农药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共32学时,2学分,其中理论学时24,实验学时8,详见表1。

2.2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力保障。本课程内容比较杂、难度大,既有化学方面的知识,又需要生物学方面的知识,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才能事半功倍,学好、用好。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方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6]。如我在介绍农药环境毒理学的起源及发展时引入具体的事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激发起强烈的学习热情。再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有机氯类杀虫剂禁用了?通过这种方法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一步步找答案,从而对该课程的学习有了激情。

要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尤为重要。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如在农药在生物体内的代谢章节中,比较同一种杀虫剂在不同生物体内的代谢类型,找出共性,分析差异点,使学生了解研究农药在生物体中的代谢不同有何意义,这样既可总结课堂的内容,又使其有连贯性和系统性。

2.3教学手段的革新

注意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黑板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黑板板书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其优势,相对现代教学手段而言速度慢、范围窄。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为一体,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和趣味性等特点[7]。前者重现性好,学生印象深刻,而后者学生不便记笔记。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可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课堂讲授与网络课堂相结合,通过学校统一建立的教学网络平台,将教案、讲义放在网络上,可使学生能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生可在网上提问,教师回答,师和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2.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实验巩固、理解理论课所学的方法原理,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创新的能力。本课程有8学时的实验课,其中4学时农药对非靶标生物毒性实验,是验证性实验;2学时农药对作物的安全性测定的实验,是设计性实验,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出实验方案,然后动手完成,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验动手的积极性、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理解掌握;2学时环境中农药的监测实验,是综合性实验,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

2.5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不仅仅在于检查学习成效,更重要的还在于发展深化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备考及考试过程应该是巩固提高过程[8]。《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共2学分,其总成绩将由理论课学习成绩、平时成绩(实验成绩、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和上课出勤成绩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0%、30%和20%。理论课学习成绩通过闭卷或开卷考试或提交课程论文的形式来判定。

3.结语

我针对《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并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建设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学工作者合作、探索和交流。为了培养知识经济下的创新复合型植物保护人才,我们仍需不断地探索、实践,争取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汉虹主编.植物化学保护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林玉锁编著.农药与生态环境保护[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3]鲁明中,陈年春编著.农药生态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4]蔡道基主编.农药环境毒理学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5]刘维屏.农药环境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6]郭方玲.启发式教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18).

[7]刘兵.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J].大学时代教育研究版,2006,(6):67.

[8]吴锦淑,杨从军,袁忠林等.浅谈高校考试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考试周刊,2007,(30):2-3.

基金项目:部级植物保护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编号:TS2279)和青岛农业大学教学研究课题(2009)。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第5篇

1农药学科的发展

农药学科在我国仍是一个新兴学科北京农业大学于1952年创建了第一个农药学专业.距今仅有50年的历史。却得到了快速发展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有关学科专业进行调整时,将农药学上升为植物保护学的二级学科:国家在“九五”和叫一五”规划中加大对农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投入]:各农林院校也纷纷建立了农药学硕士点、博士点,培养农药学高级人才。农药学科的发展已经成为农业院校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绝大部分植保专业本科生毕业之后所面对的就业岗位,往往与农药有很大关系,如农药营销、农药技术服务、农药管理、农药残留检测、农药应用和农药开发等。但在国家本科招生专业目录上没有农药学专业.因此,许多高等农林院校都在尝试开办与该专业相近的专业.开始了农药以及与农药相关专业的本科招生_3]。从2002年开始,山东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及莱阳农学院等.陆续在植保系或植保学院下招收制药工程专业农药学方向的本科生同时西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海南大学(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也在原植保专业中招收农药学方向的本科生而更多的农业院校则是通过加强《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来系统介绍农药学相关的知识体系这些举措对农药学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说明农药学在我国现代化农业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高。

2海南农药现状及农药学科的建设

海南热区对农药的需求量巨大.但海南农药企业基础较薄弱,科技含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农药市场较为混乱.应用管理方面严重滞后及存在盲目促销等现象。同时,农民施药水平低.综合防治观念薄弱.病后过分依赖化学农药.不注意清理田间病虫源及采取各种农业的、生物的防治措施,滥用和乱混农药现象严重,使得防治效果差.又污染环境这些都直接导致海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较大隐患.农产品农药残留污染所致的人畜中毒事件屡屡发生2010年初的水胺硫磷等高毒农药残留超标所致“毒豇豆”事件.再次给海南农业生产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敲响了警钟2010年底.海南颁布了《海南经济特区农药管理若干规定(修订)》,规定在海南禁用的农药品种多达52种要解决海南农药的诸多问题.除了政府制定禁用高毒农药加强农药管理的决策与举措外.还需发展高效、经济、低毒、低残留的环境友好型农药品种以替代高毒农药,需要提高科技含量、提升研发能力及加强农药的科学使用与管理而解决问题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完善农药学科体系.培养合格实用的农药学专业人才。

2.1海南大学农药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

农药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直接影响到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和竞争力.同时也影响到用人单位对高校的社会评估。为了适应农药学科的发展以及培养专业人才的需求,对农药学科系列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进行规划、改进和完善,就成了当务之急。《植物化学保护》作为研究和指导科学合理应用农药的一门学科.在农药学人才的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植保专业的学生对于农药的认识和了解主要通过对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学习_4]海南大学于1965年创建化保实验室.主要承担农学类本科专业的《植物化学保护》课程。进入21世纪,随着高校本科教育计划的调整.我校相关学科的设置及教学计划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及改革.植物化学保护总学时从100缩减为5O.其中实验学时却增加了3学时.并增加了0.4周的课程实习.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针对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在原有化保实验室基础之上.于2000年创建农药学实验室随着高校的扩招计划.2004年增加了植物保护专业农药方向:2005年又设置“制药工程”专业农药方向.同年开始招收农药学硕士研究生2008年建立了“农药学省部共建实验室”近年.我校植保专业的教学计划出现较大的调整.在农药学科的建设、农药学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紧跟时代步伐.开始全方位的改革我校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研、资料收集.结合本专业实际提出改革实施方案根据植物保护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培养目标.在新设多门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的基础上.对本专业的部分专业课程进行整合.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并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生产实际.更新和补充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了科学无害化控制技术及农药的安全使用方法研究目前我校已开设的与农药学科有关的课程除原有的《植物化学保护》外,还包括《杂草识别与防除》、《农药生物测定》、《农药毒理学》、《生物农药》等专业选修课程。针对农药方向本科生新设专业课程有:《农药学》、《化学制药工程》、《农药分析》、《农药剂型与加工》、《农药残留检测》、《田间药效试验与分析》、《农药合成》和《生物制药二『=程》等。农药学的系列课程所涉及的专业,包括植保、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制药工程及园艺、农学、果树等农学类专业。

2.2农药学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必需紧跟时代步伐时代在前进,社会在不断进步.教学改革的步伐也不会终止.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教学改革是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动力但是教材的编写和修订需要较长时间,不可能将本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进展以及一些与课程密切相关的“边缘知识”都汇集到一本书中。因此在理论教学中.需要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使其更加充实、新颖、结构更为合理,更好地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在教学手段方面.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农药加工、田间施药及毒理学研究等学生不能亲自实践的内容,以及一些比较枯燥乏味的、难以理解的章节,通过图片、动画、穿插的视频等更加生动、直观和形象地表达出来。优秀多媒体课件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并调节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学习的感性认识和趣味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E8]。但是.多媒体教学并不意味着课堂讲授只是播放幻灯片.我们强调的是以多媒体为主.适当辅以板书;以课堂讲授为主,讨论及作业为辅,建立多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借鉴其它学校的il女革经验.改变以往老师一味灌输的方式.充分运用启发式、互动式、研究式、实地考察式等多种教学珏;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索学习的兴趣.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参照华南农业大学等的方法提供学生登台讲解机会.培养学生查阅专业文献资料、提高分析问题和表达能力:以专题形式向学生介绍农药研究的最新动态.对社会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采取辩论式教学.对存在争议的内容进行探讨;通过对实验室、农药厂的参观、对农药实验方法、生产技术的了解。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农药老师在理论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验实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实验操作环节.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提高教学质量。

2.3农药学实践教学的改革

农药学专业课程具有实践性强、与生产紧密联系的特点。我校不断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是新开设了许多实验、实践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和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激发其创新意识,以提高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二是设置了独立的课程实习.课程实习是在授完理论知识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一门实践课程.并专门建立了课程实践操作基地.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开展实习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学生积极性很高,认真执行并主动对出现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三是教学计划中还安排了l周的植保综合实习可以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条件和海南知名的农药厂、农药经销部门等校内外教学基地.通过在农药企业实习、参观、市场上常见农药品种调查等了解生产实际.并通过大量的实例及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实际应用的掌握四是与老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利用科研来促进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机会.使学生能够亲身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通过实践环节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在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药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56-03

当前,我国在大力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也日益重视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200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从农产品生产产地、生产操作规程、流通包装和标识等方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进行完整立法。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规范,海南省作为全国“菜篮子”工程重点发展的地区,全面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若干意见》《海南省冬季瓜菜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市县经济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如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议题。

农药在保障农产品高产增收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据农业部网站消息,农作物病虫草害引起的损失最多可达70%,通过正确使用农药可以挽回40%左右的损失。但是,不合理使用农药,违规使用剧毒高毒农药,导致农药残留超标,害虫抗药性加剧,环境污染严重,这些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最终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开展农药教学与实践,将有助于该专业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助于学生工作后将绿色理念带到相关行业,为社会共同保障植物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此,本文针对植物保护专业的农药教学和实践进行探索。

一、以环境友好为前提,合理设置课程

合理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深入掌握基础知识,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质。课程设置应结合社会人才需求情况逐步形成优化体系。植物保护专业属于海南大学老牌农科专业之一,具有悠久的专业历史。该专业学生必修植物化学保护课程。该课程教材从第一版到第四版,不断革新,变换过时农药内容,淘汰剧高毒农药品种,做到与时俱进。近年来,随着区域发展,国际国内对环境认识提高,对农药要求更加严格,为此,海南大学农药学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农药学、生物农药、农药残留检测、农药生物测定课程,农药与环境、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等课程,农药相关课程所占学时比例由7.32%升至8.50%;将农药、环境、质量安全三者协同,将生物农药、残留检测进行定位,将绿色理念扎根在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充分学习农药的相关课程。

二、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基础,优化教学内容

农药教学涉及领域广泛,涵盖化学、生物学、毒理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任课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各学科,整合各学科的优势,更新学科内容,系统、完整、适时优化农药的教学内容。近年来,我们对农药品种结构的讲述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更新和完善,高种不再涉及;将重点放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品种上。由于化学农药给社会带来了负面效应,生物农药所起的作用逐渐引起人们重视。为了紧跟时展,自2005级开始,海南大学增设了生物农药课程,其内容涵盖了微生物源、植物源、动物源农药以及转基因植物方面。要求学生熟知当今常用的生物农药品种,如苏云金杆菌、乙基多杀菌素、井冈霉素等。另外,为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及时了解该领域发展前沿,任课教师结合自身课题,如生物除草剂、植物源天然产物农药、南药植物拮抗内生菌、放线菌等研究课题,在学生中开展创新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绿色农药服务意识,掌握农药新的理论方法、新品种、新的防治方法。

三、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高等教育中联系教学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它决定了教学效率和质量。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目的是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框架结构,培生创新思维能力。基于农药学科各课程的需要,我们对其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探索。

(一)避免“满堂灌”,开展互动教学。“灌输式”教学方法在高等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特别是在“重基础、宽口径”的指导下,专业课程的学时不断减少。原来一门专业课植物化学保护为60学时,后来缩减成40学时。同样的内容,在学时减少的情况下,要全部传授给学生,教师不得不向学生满堂灌输大量信息内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课堂效果不理想,学生主观能动性无法发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学习中构筑自己的知识大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开展互动教学,提出疑问,埋下伏笔,促使学生思考,然后开展相应的讨论或辩论。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第7篇

摘要农药学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对高等农业院校农药学课程的设置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探讨与实践,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教学多媒体课件(cai)和教案的优化完善、教学方法多元化、创新型设计性实验、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践效果。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农药学;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abstractpesticides science is a core curriculum of major of plant protection in colleges. course settings,teaching means and teaching contents were reformed and practiced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pesticides science in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 the result showed good effects were achieved by reformed settings and innovation of course,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multimedia mean(cai)and teaching plan,diversification of teaching means,designing experiments and renewing teaching content.

key wordspesticides science;teaching reform;practice

1998年国家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发生了重大变革[1]。WwW.133229.COM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包括人才目标的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材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其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最基本环节。农药学是高等农林院校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培养高素质的植物保护人才中占有中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也是制药工程、环境科学、园艺、农学、林学等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综合性,涉及到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知识。自2006年以来,笔者在已取得的教学成绩基础上,积极进行农药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1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

农药学课程的设置必须照顾到学科发展的全面性,其内容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再到管理法规都应纳入教学范畴,而对已有较快发展的分支学科,如农药环境毒理学、农药生物化学、农药剂型加工、农药管理与经营等,则另设课程进行教学[2]。由于以往开设的农药学课程主要以农药应用基础和毒理为重点,所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农药残留分析、新农药开发和知识产权保护、农药登记等方面人才的强烈需求。在本课程的设置中就加强了这方面的内容。如开设农药残留分析专题、新农药开发的原理与方法、有害生物抗药性、农药环境行为等方面课程内容。

目前,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加入wto以后,农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重要瓶颈,同时也是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围绕农药残留分析这个热门主题,充分利用当今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手段介绍农药残留概念、农药残留存在形式、农药残留来源、残留与残毒区别联系、农药残留分析方法、农药残留污染防止与控制措施。农药残留分析需要化学与农药学紧密结合,要求有具备农药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综合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分析化学基础扎实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不指定某一具体教材,而是大量地介绍和推荐教学参考书和资料,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消化。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等农业院校中,农药学的课程设置是先上完理论课再上实践或实习课,实验课是稍后于理论课,这一点笔者从每2年的一次的“全国农药教学科研工作研讨会”上可以得知。笔者认为将课程实习穿插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能更加合理一些。因为学生在学习农药学课程之前,对农药品种、防治对象、使用方法、室内生物测定、田间药效试验等都没有基本认识,学起来觉得枯燥、费力[3]。倘若在教授这些内容之前,先安排学生去实验室、农药厂和田间实地参观,初步了解农药学的基本知识、室内生物测定过程和田间药效试验过程,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参观内容来讲授,学生学习起来要生动直观得多。同时,通过实验室参观可以了解本领域的一些研究方向,将科研和教学联系起来。学完理论课以后,针对某种作物上某种有害生物,组织学生设计1个相关田间药效试验或生物测定实验并认真执行,使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可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通过近3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2教学方法的改革

2.1教学多媒体课件(cai)和教案的优化完善

因特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的逐步普及,给教育带来极大的发展空间,网络教育应用而生。网络课堂是传统课堂的拓展和补充[1]。笔者深刻认识到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的今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学习作用,而教师则更多地帮助、促进和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农药学课程的学习。

在教学团队已有的多媒体课件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农药学》多媒体课件。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认真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各章节教学要求、重点难点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于解决或效果不理想的地方,并根据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依次确定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重点和教学模式,确立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并非备课笔记的拷贝”的基本制作思路。在此思路的指引下,教学团队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脚本设计,将课件内容进一步细化,具体到课件每一屏的显示内容、屏幕设计以及教学过程的操控等。多媒体课件结构完整、连续,重点突出,演示效果良好。自2006年以来,笔者一直在不断更新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在2005~2007级植物保护专业、2005级学分制环境专业、2006级环境科学专业、2007级环境工程、2007级生态专业、2006~2007动植物检疫1 000多名本科生中应用以来,得到了学生、校教学督导组专家、学院领导以及其他任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在《农药学》教案的编写过程中,大胆尝试改革和创新,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板书内容、本次课小结、思考题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在每一章节后都进行教学自我总结,找出成功经验和不足地方。此教案在教学过程中效果良好,获得了校教学督导组听课老师、专家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并在2008年安徽农业大学优秀教案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2.2突破传统单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能力的培养,“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方法有碍于学生积极思维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4-5]。本着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原则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理论课堂中运用了课堂讨论教学法、启发法、讲座法、主体易位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比如课堂讨论教学法:结合《农药学》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安排讨论比较重大的、有生产实际意义的问题,如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农药新剂型的开发、天然源农药的前景、农药抗药性的产生与治理、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等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检索大量文献,归纳总结,大胆发言。学生热情很高,积极参与,虽然有些观点不一定正确,但学习能动性大幅度提高。视学生论述的内容及情况给予指导及评分,成绩纳入平时成绩。

目前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讲授式为主,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针对这种情况,采用主体易位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比如在讲农药品种部分,针对农药品种繁多,学生难以记忆且枯燥这一现实情况,在课前选出目前生产上常用的重要品种,采取自荐形式,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品种,课下自行查阅文献资料,按照药剂名称、结构式、理化性质、特性、防治对象和使用注意事项做成幻灯片,由学生讲解,并随堂提问,调查学生掌握情况,并鼓励其他同学向讲解学生提问。对于重要品种,及时补充和强调,如讲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时,询问学生三氟氯氰菊酯为什么比氯氰菊酯的杀螨效果好,然后通过比较其结构式给出答案(三氟氯氰菊酯含有氟原子,结构中引入氟原子,其杀螨活性提高且毒性降低)[3]。采取主体易位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综合归纳和口头表达能力。

2.3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创造力

长期以来,高校实验教学受到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影响较大,虽然经过多年改革,但仍未摆脱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束缚,即实验课附属于理论课[6]。而且目前大多数实验都属于验证性实验,学生知道怎么做,不知为什么做,创造能力得不到提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把所学得的农药污染与防治基础知识应用于实验选题与自主综合设计。通过创造性设计1个或几个小型实验研究项目,在一定的实验条件和范围内,完成从查阅资料、选题、实验设计、亲自动手操作到结果分析和报告撰写全过程。设计了“fenton试剂光催化降解毒死蜱废水设计性实验”,应用效果良好,并于2009年得到学校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资助。

3适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国内高等农林院校农药学教学一般参考《植物化学保护》这本教材开展的,而教材编写、修订过程中,由于课程体系和更新速度方面的原因,很难将本领域的新的研究进展和动态编写到教材中去[2]。在理论讲授时,采用专题形式介绍生物农药新进展、农药剂型加工新进展,使学生所学知识不至于与生产及研究前沿脱节。

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是在加强基础和实践的同时,精选和更新部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课程内容多与少,知识急剧增长和课程中局部内容陈旧落后矛盾。如:在讲授农药剂型时,传统的剂型乳油、可湿性粉剂、粉剂虽然在农药剂型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大的作用,但必将退出历史的舞台,这部分内容略讲,增加了生产上使用新剂型的讲授,如水分散粒剂、泡腾片剂、微乳剂、水乳剂。此外,还对生物源农药开发的新进展和学科前沿研究进展进行讲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

4 结语

总之,农药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要与时俱进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不断地摸索出符合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教与学双方的配合,教学相长,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为培养高素质的农药学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5参考文献

[1] 徐秋芳,孙向阳,姜培坤,等.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08(9):56-59.

[2] 曾鑫年,徐汉虹,胡美英.农药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3(1):73-74.

[3] 黄继光,周利娟,徐汉虹.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8(1):237-239.

[4] 曾东强,任立云,何龙飞,等.植物化学保护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探讨[j].广西农业科学,2008,27(s1):125-127.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第8篇

摘要农药学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对高等农业院校农药学课程的设置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探讨与实践,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教学多媒体课件(cai)和教案的优化完善、教学方法多元化、创新型设计性实验、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践效果。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农药学;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abstractpesticides science is a core curriculum of major of plant protection in colleges. course settings,teaching means and teaching contents were reformed and practiced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pesticides science in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 the result showed good effects were achieved by reformed settings and innovation of course,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multimedia mean(cai)and teaching plan,diversification of teaching means,designing experiments and renewing teaching content.

key wordspesticides science;teaching reform;practice

1998年国家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发生了重大变革[1]。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包括人才目标的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材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其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最基本环节。农药学是高等农林院校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培养高素质的植物保护人才中占有中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也是制药工程、环境科学、园艺、农学、林学等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综合性,涉及到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知识。自2006年以来,笔者在已取得的教学成绩基础上,积极进行农药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1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

农药学课程的设置必须照顾到学科发展的全面性,其内容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再到管理法规都应纳入教学范畴,而对已有较快发展的分支学科,如农药环境毒理学、农药生物化学、农药剂型加工、农药管理与经营等,则另设课程进行教学[2]。由于以往开设的农药学课程主要以农药应用基础和毒理为重点,所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农药残留分析、新农药开发和知识产权保护、农药登记等方面人才的强烈需求。在本课程的设置中就加强了这方面的内容。如开设农药残留分析专题、新农药开发的原理与方法、有害生物抗药性、农药环境行为等方面课程内容。

目前,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加入wto以后,农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重要瓶颈,同时也是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围绕农药残留分析这个热门主题,充分利用当今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手段介绍农药残留概念、农药残留存在形式、农药残留来源、残留与残毒区别联系、农药残留分析方法、农药残留污染防止与控制措施。农药残留分析需要化学与农药学紧密结合,要求有具备农药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综合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分析化学基础扎实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不指定某一具体教材,而是大量地介绍和推荐教学参考书和资料,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消化。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等农业院校中,农药学的课程设置是先上完理论课再上实践或实习课,实验课是稍后于理论课,这一点笔者从每2年的一次的“全国农药教学科研工作研讨会”上可以得知。笔者认为将课程实习穿插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能更加合理一些。因为学生在学习农药学课程之前,对农药品种、防治对象、使用方法、室内生物测定、田间药效试验等都没有基本认识,学起来觉得枯燥、费力[3]。倘若在教授这些内容之前,先安排学生去实验室、农药厂和田间实地参观,初步了解农药学的基本知识、室内生物测定过程和田间药效试验过程,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参观内容来讲授,学生学习起来要生动直观得多。同时,通过实验室参观可以了解本领域的一些研究方向,将科研和教学联系起来。学完理论课以后,针对某种作物上某种有害生物,组织学生设计1个相关田间药效试验或生物测定实验并认真执行,使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可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通过近3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2教学方法的改革

2.1教学多媒体课件(cai)和教案的优化完善

因特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的逐步普及,给教育带来极大的发展空间,网络教育应用而生。网络课堂是传统课堂的拓展和补充[1]。笔者深刻认识到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的今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学习作用,而教师则更多地帮助、促进和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农药学课程的学习。

在教学团队已有的多媒体课件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农药学》多媒体课件。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认真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各章节教学要求、重点难点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于解决或效果不理想的地方,并根据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依次确定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重点和教学模式,确立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并非备课笔记的拷贝”的基本制作思路。在此思路的指引下,教学团队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脚本设计,将课件内容进一步细化,具体到课件每一屏的显示内容、屏幕设计以及教学过程的操控等。多媒体课件结构完整、连续,重点突出,演示效果良好。自2006年以来,笔者一直在不断更新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在2005~2007级植物保护专业、2005级学分制环境专业、2006级环境科学专业、2007级环境工程、2007级生态专业、2006~2007动植物检疫1 000多名本科生中应用以来,得到了学生、校教学督导组专家、学院领导以及其他任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在《农药学》教案的编写过程中,大胆尝试改革和创新,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板书内容、本次课小结、思考题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在每一章节后都进行教学自我总结,找出成功经验和不足地方。此教案在教学过程中效果良好,获得了校教学督导组听课老师、专家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并在2008年安徽农业大学优秀教案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2.2突破传统单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能力的培养,“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方法有碍于学生积极思维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4-5]。本着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原则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理论课堂中运用了课堂讨论教学法、启发法、讲座法、主体易位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比如课堂讨论教学法:结合《农药学》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安排讨论比较重大的、有生产实际意义的问题,如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农药新剂型的开发、天然源农药的前景、农药抗药性的产生与治理、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等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检索大量文献,归纳总结,大胆发言。学生热情很高,积极参与,虽然有些观点不一定正确,但学习能动性大幅度提高。视学生论述的内容及情况给予指导及评分,成绩纳入平时成绩。

目前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讲授式为主,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针对这种情况,采用主体易位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比如在讲农药品种部分,针对农药品种繁多,学生难以记忆且枯燥这一现实情况,在课前选出目前生产上常用的重要品种,采取自荐形式,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品种,课下自行查阅文献资料,按照药剂名称、结构式、理化性质、特性、防治对象和使用注意事项做成幻灯片,由学生讲解,并随堂提问,调查学生掌握情况,并鼓励其他同学向讲解学生提问。对于重要品种,及时补充和强调,如讲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时,询问学生三氟氯氰菊酯为什么比氯氰菊酯的杀螨效果好,然后通过比较其结构式给出答案(三氟氯氰菊酯含有氟原子,结构中引入氟原子,其杀螨活性提高且毒性降低)[3]。采取主体易位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综合归纳和口头表达能力。

2.3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创造力

长期以来,高校实验教学受到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影响较大,虽然经过多年改革,但仍未摆脱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束缚,即实验课附属于理论课[6]。而且目前大多数实验都属于验证性实验,学生知道怎么做,不知为什么做,创造能力得不到提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把所学得的农药污染与防治基础知识应用于实验选题与自主综合设计。通过创造性设计1个或几个小型实验研究项目,在一定的实验条件和范围内,完成从查阅资料、选题、实验设计、亲自动手操作到结果分析和报告撰写全过程。设计了“fenton试剂光催化降解毒死蜱废水设计性实验”,应用效果良好,并于2009年得到学校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资助。

3适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国内高等农林院校农药学教学一般参考《植物化学保护》这本教材开展的,而教材编写、修订过程中,由于课程体系和更新速度方面的原因,很难将本领域的新的研究进展和动态编写到教材中去[2]。在理论讲授时,采用专题形式介绍生物农药新进展、农药剂型加工新进展,使学生所学知识不至于与生产及研究前沿脱节。

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是在加强基础和实践的同时,精选和更新部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课程内容多与少,知识急剧增长和课程中局部内容陈旧落后矛盾。如:在讲授农药剂型时,传统的剂型乳油、可湿性粉剂、粉剂虽然在农药剂型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大的作用,但必将退出历史的舞台,这部分内容略讲,增加了生产上使用新剂型的讲授,如水分散粒剂、泡腾片剂、微乳剂、水乳剂。此外,还对生物源农药开发的新进展和学科前沿研究进展进行讲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

4 结语

总之,农药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要与时俱进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不断地摸索出符合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教与学双方的配合,教学相长,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为培养高素质的农药学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5参考文献

[1] 徐秋芳,孙向阳,姜培坤,等.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08(9):56-59.

[2] 曾鑫年,徐汉虹,胡美英.农药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3(1):73-74.

[3] ,周利娟,徐汉虹.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8(1):237-239.

[4] 曾东强,任立云,何龙飞,等.植物化学保护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探讨[j].广西农业科学,2008,27(s1):125-127.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药学 实践教学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23-02

《农药学》是我国农药学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也是一门典型的跨学科、跨专业、交叉性很强的、很有特色的并且实验性很强的课程。对于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的合理设置,内容的科学安排,是关系到农药学学科及相关学科高级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体现的关键,海南大学(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于2003年,在植物保护专业(本科、专升本)、2006年植物保护(农药方向)以及在2005年新增的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制药工程专业开设《农药学》这门课程作为必修课。相对来说,植物保护农药方向、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以及制药工程专业开设《农药学》课程要比植物保护专业所占的分量重,学时多,尤其在实践教学方面,更应该跟实际生产相联系,因此,为了进一步搞好教学,在有限的学时教学中让学生系统、牢固的掌握《农药学》的基础理论,了解最新最前沿的农药学科进展,由此以植物保护(农药方向)农药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为主线,根据这门课的特点,进行相关实践教学的初步探讨。

1 农药学实践教学的特点

农药学课程主要学习农药学的基本原理,其内容是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必须把理论教学与紧密实践教学相联系的科学性,并且照顾到学科的全面性,结合农药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农药的发展趋势,介绍新农药的创制理论,从对农药学科全面手型人才的趋势相结合,迎合社会需求,科学合理的对实验课程进行设置。农药的创制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有机化学和生物学基础,需要化学与生物学密切结合,因此,实验课程必须从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设计能力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自觉地查阅本专业最新文献的本领,强化实验过程中的实验技能,对已有较快发展的分支学科,如生物农药、农药剂型与加工、农药残留分析、农药生物测定、农药环境毒理和农药销售与管理等,则另设课程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达到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培养出农药学及相关领域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人才。

2 充分发挥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2.1 精心选择实验内容

海南大学的农药实验教学包括植物化学保护专业、植物保护农药方向、制药工程及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而且各专业实验课的学时设置不一,这就要求我们任课教师在掌握不同专业和方向的教学大纲的前体下,认真分析各专业的特点,精心设计出适合不同专业的实验项目。例如原来的植物化学保护专业开设的实验课程学时相对较少,实验内容包括一些剂型的配置和常见农药的鉴别,由于上边提到农药剂型与加工等课程已经单独设课,所以在实验课的内容上要作相应的调整,避免重复;而植物保护农药方向的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比原植物保护专业的要多一倍,根据这种现状以及农药方向的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的岗位的需要,我们对该方向的实验课程设置做了精心的选择,把实验的内容跟生产紧密的结合。设置了的农药水分的测定、农药可湿性粉剂细度的测定、农药乳液1稳定性的测定、农药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以及常见农药结构的鉴定和农药质量的简易鉴别等内容,除基础性实验课以外,还适当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践证明,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2.2 做好实验前准备

做好实验前准备,是保证实验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应该熟悉实验原理和实验流程,预测难点、把握要点,并对可能出现的结构进行分析。如在农药水分测定这一实验中,回流速度要控制在2-3滴/秒,学生在操作时常因为控制不好回流速度而影响结果等。

2.3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为适应人才培养对实验教学新的要求,考虑到课内实验教学课时的有限性,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实验课的效益,提前让学生进行实验的预习,写好预习报告,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内实验的质量和效果。

2.4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适时启发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是一个实践者和探索者,是实验的主体,必须加强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老师必须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比如有的学生对许多基本操作不够熟练甚至有的同学连移液管都不会使用,可见其实际操作技能的缺乏。因此必须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养成正确、熟练地掌握各种常规实验技术,提高实验能力。

2.5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实验中,根据有关实验内容,采用2-3 人为一小组的方法进行实验,便于同学间交流和提高团队精神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6 认真批改实验报告并及时反馈

实验报告是对实验的总结,也是对实验课质量高低的检验。教师通过对实验报告的批改能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与分析实验能力的错误与不足。在下次实验或者理论课的教学中,及时反馈给学生,适时纠正他们的错误,提高实验能力。

3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海南大学《农药学》的实践教学,重点体现在实验课和课程实习以及综合实习上。

(1)根据已经介绍的实验课内容的设置,针对社会需求和该专业的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2)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我们设置了一周的课程实习,在实习内容的选择上,既要做到全面,又要做到有代表性,因此,教师设计实习的内容包括田间的药效试验、到农药销售网点现场进行农药商品调查以及到农药厂家参观实习三部分。

1)田间药效试验:植物保护专业和农药方向的学生将来无论从事科研和技术工作,还是去农药企业或公司,田间药效试验都是必须接触、参与甚至是未来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因此,利用我校建立的植物类实验实习基地,开展农药田间药效及安全性评价实验,使学生掌握田间农药施用技术、药效试验标准、田间实验设计、田间调查方法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等,给学生提供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和掌握一项重要实用技术的机会,为学生将来参加工作、参与竞争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达到科研性教学的目的。

2)目前我们已经在儋州植物化学保护总站建立了农药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到实习基地的实践,学生了解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农药品种,以及市场需求热点,把理论和实践做到有机地结合,达到模仿性教学的目的。

3)到附近农药厂参观实习,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农药生产过程中的仪器及设备,了解基本的生产流程。防止学生到工作岗位之后觉得生疏、理论和实际衔接不上,做到早接触,早准备,自己对哪个方向比较有兴趣,就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有侧重点,积极地为将来工作积累素材,达到视觉性教学的目的。

(3)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整个农药学科相关内容的连贯性,我们在第6个学期设置了为期2周的农药课程综合实习。在综合实习中,充分发挥企业在教学中的作用,来缓解一方面是企业急需要高素质、创新型的综合性人才,另一方面是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与社会需求的脱节的矛盾。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实行开放性办学,把学生送到生产第一线去实践。农药学人才的培养尤其要发挥企业在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建立校外基地,后者直接选择一些企业做为校外基地,请基地的技术人员和专家讲授实用知识,同时让学生到基地去实习和进行有关实验,有利于掌握和了解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满足生产实际对人才的需要。例如,我们通过与有关企业联系,建立了儋州植物保护实习基地、海南正业实习基地等,把农药剂型与加工、农药残留分析、农药生物测定、农药环境毒理和农药销售与管理等课程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送到各部门分别去实习3-4天,直接接触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动态,有力地推动了农药学人才的培养,以适应企业的需要,在农药的科研和生产销售中发挥较好作用。

综上,通过实践教学的几个结合,充分体现了运用科学的发展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起到了教学相长,互相促进的良好效果,给学生营造一种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环境,改变了学生按部就班,完成任务了事的被动实验的状况,通过系统而有计划的实验教学,由知识到技能,再由技能到能力的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学到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教会他们一种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加强探索、研究,把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贯穿到实验教学的始终,实现《农药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范丽霞.提高微生物实验教学质量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海南省高校实验室工作委员会2004年论文集,139-140.

[2] 曾鑫年,徐汉虹,胡美英.农药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3,01,73-74.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农药,污染,健康,环境保护

 

一、农药污染途径

农药的污染途径众多,但农药之所以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后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基本特性,如:农药的理化特性,包括:农药的溶解性、降解性、附着性、渗透性和内吸性等。

1、直接污染

顾名思义,直接污染就是农药的有害部分直接作用于受污染体。农药直接作用于蔬菜瓜果等可食作物的表面,经过长期的生长过程侵入其内部,在进入食物链,就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2、间接污染

所谓间接污染,就是说作物的食用部分并非农药的直接受体,而是农药经由土壤中的水分养料进入作物体内并富集,从而形成农药残留。

3、违规用药

农民为减小作物受病害、虫害等灾害的影响,不仅会违规交叉使用蔬菜上禁用的高毒农药,例如: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等。而且还会频繁用药或增高用药量,这些都是造成农药污染的主要途径。

二、农药污染的危害

1、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农药作为农业生产资料对减轻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但是,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农药在对作物实施保护的同时会才六在作物体内,通过食物链而危害人体健康。科技论文。具体而言,农药可经过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尤其是有机磷农药,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从而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某些高效农药,会引起急性中毒,严重者会引发生命危险。

2、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得到了重视。农药多是以液体喷洒使用的,在喷洒中或使用后,农药中的拥堵成分会随水分一起蒸发到空气中,从而对大气造成影响,如果污染物的含量超过本底值,并达到一定数值就称为污染。如果污染物浓度超过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就视之为污染或严重污染。而一旦达到污染或严重污染,就势必会对人体健康、其他生物健康及整个生态平衡造成威胁。

3、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含有农药成分的雨水落入水体;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进入水体;生产农药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等进入水体等。农药的使用时刻都危害着水环境及水生生物的生存,甚至会破坏水生态平衡。科技论文。如密西西比河、莱茵河等一些世界著名河流的河水中都检测到严重的农药超标问题。

4、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中的农药来源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如除草剂的施用;第二种是防治病虫害喷撒农田的各类农药。第三种是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残体。而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深入土壤之中的农药会随着养料和水分进入作物体内;另外还会对土壤微生物的生存造成危害

三、农药污染危害与环境保护措施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造成了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大的局面。然而,可有人知晓,对作物所使用的农药中70%~80%直接渗透到自然环境中,并对土壤、水甚至是人们一心想要保护的农产品造成污染,从而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生物和人类健康都产生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

尽管我国从实施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来,在病虫害防治问题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离完全控制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的目标还有很远。植保是我们不能放弃的,如何才能使植保的功能兼顾持续增产、人畜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多方面。采取相对有效的防治措施,充分发挥自然抑制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下,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都达到相对平衡的程度。

1、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体系

摈弃传统的以农药抑制作物病虫害的思想观念,由新的、更合理的方法取代。比如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防治作用物来调节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以生物多样性来保护生物,使有害生物的在种族密度保持在经济效益所允许的受害范围以内。科技论文。从持续农业观念看,这种方法是十分可行的。不过从技术上看还有待研究与推广。

2、研究开发有害生物监测新技术

要在植物病原体常规监测方法中的孢子捕捉、诱饵植株利用、血清学鉴定基础上开展病原物分子监测技术的研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监测病原物的种、小种的遗传组成的消长变化规律,为病害长期、超长期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对害虫的监测也可利用现代遗传标记技术(RFLP’RAPD等)监测害虫种群迁移规律。对于杂草应充分考虑到杂草群落演替规律,分析农作物——杂草、杂草——杂草间的竞争关系,另外还应考虑使用选择性除草剂给杂草群落造成的影响,对杂草的生态控制进行研究。

3、 建立有害生物的超长期预测和宏观控制

为适应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预测、预报应对有害生物的消长变化做出科学的判断,也就是要对有害生物消长动态实施数年乃至十年的超长期预测。要在更人的时空尺度内进行,其理论依据不单单只是与有害生物种群消长密切相关的气候因子,亦包括种植结构、环保要求、植保政策以及国家为实现农业生产持久稳定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 冯雨峰,闾振华,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危害原因及其防治对策[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1

[2]邹喜乐,论农药对环境的危害[J].湖南农机,2007-07

[3] 刘英东,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的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1

[4] 海浪,大协作致力降低农药污染[J].山东农药信息,2010-02

[5] 刘世友,农药污染现状与环境保护措施[J].河北化工,2010-01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农药,污染,健康,环境保护

 

一、农药污染途径

农药的污染途径众多,但农药之所以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后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基本特性,如:农药的理化特性,包括:农药的溶解性、降解性、附着性、渗透性和内吸性等。

1、直接污染

顾名思义,直接污染就是农药的有害部分直接作用于受污染体。农药直接作用于蔬菜瓜果等可食作物的表面,经过长期的生长过程侵入其内部,在进入食物链,就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2、间接污染

所谓间接污染,就是说作物的食用部分并非农药的直接受体,而是农药经由土壤中的水分养料进入作物体内并富集,从而形成农药残留。

3、违规用药

农民为减小作物受病害、虫害等灾害的影响,不仅会违规交叉使用蔬菜上禁用的高毒农药,例如: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等。而且还会频繁用药或增高用药量,这些都是造成农药污染的主要途径。

二、农药污染的危害

1、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农药作为农业生产资料对减轻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但是,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农药在对作物实施保护的同时会才六在作物体内,通过食物链而危害人体健康。科技论文。具体而言,农药可经过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尤其是有机磷农药,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从而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某些高效农药,会引起急性中毒,严重者会引发生命危险。

2、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得到了重视。农药多是以液体喷洒使用的,在喷洒中或使用后,农药中的拥堵成分会随水分一起蒸发到空气中,从而对大气造成影响,如果污染物的含量超过本底值,并达到一定数值就称为污染。如果污染物浓度超过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就视之为污染或严重污染。而一旦达到污染或严重污染,就势必会对人体健康、其他生物健康及整个生态平衡造成威胁。

3、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含有农药成分的雨水落入水体;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进入水体;生产农药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等进入水体等。农药的使用时刻都危害着水环境及水生生物的生存,甚至会破坏水生态平衡。科技论文。如密西西比河、莱茵河等一些世界著名河流的河水中都检测到严重的农药超标问题。

4、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中的农药来源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如除草剂的施用;第二种是防治病虫害喷撒农田的各类农药。第三种是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残体。而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深入土壤之中的农药会随着养料和水分进入作物体内;另外还会对土壤微生物的生存造成危害

三、农药污染危害与环境保护措施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造成了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大的局面。然而,可有人知晓,对作物所使用的农药中70%~80%直接渗透到自然环境中,并对土壤、水甚至是人们一心想要保护的农产品造成污染,从而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生物和人类健康都产生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

尽管我国从实施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来,在病虫害防治问题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离完全控制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的目标还有很远。植保是我们不能放弃的,如何才能使植保的功能兼顾持续增产、人畜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多方面。采取相对有效的防治措施,充分发挥自然抑制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下,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都达到相对平衡的程度。

1、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体系

摈弃传统的以农药抑制作物病虫害的思想观念,由新的、更合理的方法取代。比如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防治作用物来调节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以生物多样性来保护生物,使有害生物的在种族密度保持在经济效益所允许的受害范围以内。科技论文。从持续农业观念看,这种方法是十分可行的。不过从技术上看还有待研究与推广。

2、研究开发有害生物监测新技术

要在植物病原体常规监测方法中的孢子捕捉、诱饵植株利用、血清学鉴定基础上开展病原物分子监测技术的研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监测病原物的种、小种的遗传组成的消长变化规律,为病害长期、超长期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对害虫的监测也可利用现代遗传标记技术(RFLP’RAPD等)监测害虫种群迁移规律。对于杂草应充分考虑到杂草群落演替规律,分析农作物——杂草、杂草——杂草间的竞争关系,另外还应考虑使用选择性除草剂给杂草群落造成的影响,对杂草的生态控制进行研究。

3、 建立有害生物的超长期预测和宏观控制

为适应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预测、预报应对有害生物的消长变化做出科学的判断,也就是要对有害生物消长动态实施数年乃至十年的超长期预测。要在更人的时空尺度内进行,其理论依据不单单只是与有害生物种群消长密切相关的气候因子,亦包括种植结构、环保要求、植保政策以及国家为实现农业生产持久稳定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 冯雨峰,闾振华,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危害原因及其防治对策[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1

[2]邹喜乐,论农药对环境的危害[J].湖南农机,2007-07

[3] 刘英东,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的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1

[4] 海浪,大协作致力降低农药污染[J].山东农药信息,2010-02

[5] 刘世友,农药污染现状与环境保护措施[J].河北化工,2010-01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植物化学保护;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0-122-02

《植物化学保护》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专业课,是植物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的植物保护通用人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近年来,由于农业发展的需要,目前绝大部分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都是从事与农药相关的工作,如农药营销、农药登记、农药技术服务、农药残留检测、农药生产与开发等。而学生对农药的认识和了解主要是通过《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学习得到的。因此,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用人单位对我校教学效果的评价。鉴于此,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工作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对《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探讨和实践,以期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创新能力的植保人才。

1 理论联系实际,优化教学内容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内容繁杂,涉及昆虫学、病理学、杂草学、环境保护学、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且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药学科和环保型农药的迅猛发展,植物化学保护的相关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更新[2-3]。因此,在教学中应立足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删繁就简,突出重点,所授内容体现学科的前沿性和应用性。

为了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在授课过程中,我们根据当地的种植结构、栽培制度以及学生就业后所从事的工作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删减和补充。例如以往《植物化学保护》课程主要以农药毒理和应用基础为重点,所培养的学生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新农药创制和知识产权保护、农药登记、农药营销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在课程内容调整中着重充实了这方面的内容。如针对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适当增加蔬菜、果树、茶树、花卉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补充农业生产上正在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尽量让学生接近生产前沿。另外,可以以专题形式向学生介绍农药的研究进展、农药新品种的研发、农药剂型的发展方向、农药药害的发生和预防、农药与农产品安全、近期农作物发生的重要病虫草害等概况,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书本理论知识进一步整理、深化,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植物化学保护知识体系。

2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植物化学保护》是一门专业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具有学科重叠度高,内容涉及面广,容易混淆、比较枯燥的特点[4]。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授课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1 鼓励学生参与讲课,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 目前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性低,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讲课。例如杀虫杀螨剂这一章,农药分类多、品种多,学生难以记忆。在授课中将学生分组,每组学生选择不同的农药品种,在课下查阅资料,做成幻灯片,在课堂上每组学生派代表轮流上台讲解,同时鼓励其他学生向讲课的同学提问,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另外,学生讲完后,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强调,以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参与讲课,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通过上台讲课增强了自信心,并且每组学生在准备讲课内容时合理分工、合作互助,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2.2 开展课堂专题讨论 在教学中,引入了专题讨论式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由教师结合教学大纲及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拟出题目,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讨论解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讨论也可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5]。例如由于近年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食品中农药残留超标导致人畜中毒等事件频发,导致公众对农药产生了一些误解,甚至造成了一定的恐慌,学生在学习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困惑。鉴此,我们就“农药使用的利与弊”、“农药污染与环境安全”、“农药毒性和食品安全”等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安排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培养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客观地认识农药,解除困惑,坚定了从事植保行业的信心。

2.3 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手段讲解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但会使教师的教变得枯燥无味,学生的学变得被动而无趣。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出现与应用极大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通过动画、图形、视频等展示阐述得更加清楚,使枯燥的教学内容以生动、灵活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易懂易通易记忆,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例如,在讲授农药剂型加工、不同农药剂型的使用方法、田间药效试验时,通过观看录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了农药的生产流程、田间试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在讲农药的内吸性时,将农药在植物体内的吸收和输导做成动画,使农药在植物体内的输导途径清楚、直观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印象深刻。另外还应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上网学习,了解本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最新进展。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3.1 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课和教学实习的开设目的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印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但是以往的植物化学保护实验大都是验证性实验,内容固定,学生按书本上的步骤进行实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验结束后学生往往对实验内容印象不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6]。通过改革后,将单一的验证性实验改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学。目前开展的有“农药剂型加工技术”、“杀虫剂触杀毒力测定”、“除草剂药效盆栽试验”、“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技术”和“农药残留测定技术”等多个综合性实验项目。在实验前,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拟定实验方案,经师生讨论修改后实施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再思考书本上的理论,这样学生对自己平时上课所学的理论知识会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

针对一些实验工作量大、学生操作不够熟练、耗费时间、在实验课中难以完成的实验,我们开放了植物化学保护实验室,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根据自己的实验安排,进行相应的实验。通过这项措施既有利于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锻炼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3.2 发挥企业在教学中的作用 我校培养的植保人才是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强的操作技能,还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校与山东先达化工有限公司、郑州联合利农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等有关企业联合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定期邀请企业的优秀技术人才为学生开设讲座,同时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参观、实习。通过到企业中实习,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生产实际中的关键技术,不断丰富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毕业后能很快满足生产实际对人才的需要。

4 结语

《植物化学保护》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需要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各个方面进行不断改革与探索,以摸索出符合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植保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亚光.《农药学》的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86-87.

[2]邓天福,王建华,高扬帆,等.《植物化学保护学》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10(4):41-42.

[3],周利娟,徐汉虹,等.《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237-239.

[4]田小卫,王学利.《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0,17(3):58-59.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第13篇

职业院校新农村经济发展药学服务科技服务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新农村建设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挥自身优势,在产业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幸福指数、促进农村和谐,更好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方面,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现阶段针对农村医药产业特点,研究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的途径和方法在国内还很薄弱,沈阳市化工学校立足辽宁省地区经济,依托医药产业,充分利用医药类院校的现有资源,从人力资源和产品市场二个方面入手,在增强农村医药行业的服务能力;规范药品零售业的管理模式;提高中药种植和养殖的技术水平;增强市场意识,提升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一、培养“药学服务”人才,创新农村实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农村经济建设人才是关键,沈阳化工学校以校企联合培养农村药房“药学服务”人才模式创新试验区为依托,以“实习与就业”相结合为基础,积极探索订单式校企联合培养农村药房“药学服务”人才模式。可通过以下举措:一是开展农村社会药房药学教育。改革培养模式,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而非传统的以药物为中心的培养模式。目标主要为培养农村社会药房“药学服务”人才。二是为适应人才知识能力和结构的要求,创新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突出培养沟通能力,药品合理实用能力,加强人文关怀为主线。突出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增加农村社会药房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综合技能的训练,与企业合作共建立实践综合技能训练项目,以适应社会药房的需要。近年来,与辽宁天士力连锁药店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关系,并就联合培养社会药房药师、提高社会药房药学服务质量等进行有益的探索。多年以来,继续开办天士力农村社会药房“药学服务实验班”,定期派人到农村药店给学员上课,深受学员欢迎。

二、搭建服务新农村药学服务团队,传播药学知识,服务百姓健康

职业院校负有创新文化、引领社会、宣传民众的使命。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通过教育,将安全用药理念传播到城乡各地,尤其是农村。目前,中国公众的健康素质还需要提高:一是科学文化素养薄弱;二是药学常识薄弱,存在药物滥用现象;三是公众对自身健康状况不重视。早在以前,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了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包括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的现代健康观,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医学和卫生革命的理论基础。沈阳市化工学校多次组织医药服务团队成员开展“药学下乡,安全用药”知识宣传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免费量血压、专题讲座、用药咨询、整理小药箱和夏令用品发放等项目,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欢迎。不仅为村民们做了一件好事,而且也为展示和发扬医学优良传统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三、提供药学科技服务,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雄厚的科技实力是职业院校的一大优势,社会服务就是要让职业院校的科学技术及成果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变成社会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这就是科技创新,与发达国家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科技创新尤其是药学科技创新还比较薄弱。沈阳市化工学校发挥师资力量和科研优势,组织一批具有药材种植,流通实际工作经验和科研能力的专家学者成立中药材产品研究中心,主要从事中药种植业研究、管理和市场流通的工作,为农村培养药用植物栽培人才、GAP管理人才、采收管理人才、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与推广人才、中药种植产业经营人才(产业化经营)等,使他们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为政府部门、涉农企业以及农户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为中药种植产业的可持续、高水平、科学化发展做出贡献。

四、创建精品中药网络营销新模式,开辟中药流通的新渠道

当前国内中药材市场面临着产区销售难、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等问题。因此必须开辟中药材流通新渠道,构建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势在必行,实行网络化运作,能提高商业运作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快捷提供丰富的商业资讯,创造更多商机,规避经济风险,增强市场的竞争力。首先,学校“建立中药材电子商务销售平台”,投资成立沈阳奉天堂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实现中药材和健康产品在网上销售。其次,帮助农民创建个人淘宝网店,推广和销售道地药材,产销联动,避免盲目种植药材,保障药农收益,促进中药种植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秦其文.地方高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9,(4):51-54.

[3]李莉,张家德.地方医学院校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2,(2):93.

[4]聂淑华.乡村药店也应提升药学服务品位[J].医药经济报,2009-4-27(A02).

[5]王晓飞,孙志河,史帆.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送教下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7):63-68.

[6]戴一,张兴法.改革药学专业实验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5):93-95.

[7]阳素娥,肖湘君,曾建红.校企联合培养社会药房“药学服务人才”探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0,5(1):68-70.

[8]徐位良.地方医药院校服务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J].药学教育,2011,27(3):1-3.

[9]雷久相.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6):54-58.

[10]张西华.高职院校基于行业优势创新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途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8):16-24.

[11]中药种植产业人才队伍现状与需求分析.龚晋文,宋金玉等山东中医杂志2011,30(10):736-738.

[12]王刚,王军棉.高校服务农村经济建设的路径研究.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4):1-2.

[13]阳素娥,肖湘君,曾建红.校企联合培养社会药房“药学服务人才”探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0,5(1):68-70.

[14]高法,王俊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2):65-69.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IPM理念;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342-01

化学农药在防治危害农林业的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保障农林业安全生产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对化学农药的过度依赖,导致农药中毒及残留现象频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有害生物抗药性不断增强以及有害生物再猖獗等诸多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实行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即IPM(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势在必行。

1 IPM理念

IPM要求在进行有害生物防治时,要采取综合的植物保护措施以及综合考虑农业生态系统中整个有害生物复合体的生物学特性及物理环境的作用、考虑管理策略对农业生态系统以外生态学的影响,即在一个复杂系统中协调使用多种战术(包括农业措施、生物措施、生态控制、抗逆品种、预测预报以及防止有害生物在各地区间传播的检疫检验等),以达到把有害生物的数量及危害控制在可容忍的水平,要求只有在有害生物的数量达到经济阈值的情况下才进行防治,尤其要谨慎使用化学农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1]。要做到这一点,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必须改变现有的植物保护人才现状,为社会输送大量具有IPM理念的植物保护人才。我国的植物保护人才主要来自各高校的植物保护专业,而《植物化学保护》是该专业的三大骨干课程之一,主要讲授应用化学农药防治植物病害、虫害、杂草及其他有害生物的原理与方法,其主体是农药[2]。要培养具有IPM理念的植物保护人才,应首先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上入手。近年来,结合山东省教改项目《现代农业产业背景下IPM型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的实施[3],在《植物化学保护》的教学中强化了IPM理念,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 IPM理念在《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1 体现在教学大纲的修订上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从培养“具有IPM理念植物保护人才”目标出发,依据新修订的植物保护专业培养方案对《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认真修订,在保证主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与IPM理念有关内容和学时数。修改后的理论课教学大纲主要包括绪论(4学时)、植物化学保护的基本概念(8学时)、农药剂型和使用方法(10学时)、杀虫剂及杀螨剂(12学时)、杀菌剂及杀线虫剂(时)、除草剂(时)、有害生物抗药性及治理(3学时)、农药环境毒理(3学时)、杀鼠剂(1学时)、植物生长调节剂(1学时)、新农药的研究与开发(4学时),共64学时。其中,在绪论中,除了介绍植物保护的概念及其主要措施、植物化学保护的概念、农药的发展历程、国内外农药生产和使用现状及农药的发展趋势外,还重点讲授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与植物化学保护的主体——农药之间的关系。将其放在绪论中,而且将其放在首位,就是要从一开始向学生灌输IPM的理念。不能因为所讲授的课程是《植物化学保护》,就避谈农药的不足和危害,而过度强调农药的重要性及其作用。要让学生在了解农药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能清醒的认识到其局限性,认识到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农药残留)、有害生物种群改变(抗药性等)、中毒危害及药害等诸多问题,树立IPM的理念,在防治有害生物时应首先考虑到综合治理,将农药的使用仅作为一个辅助的手段。

2.2 体现在教师观念的转变上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要在《植物化学保护》课程中充分体现IPM的理念,就必须先让教师转变观念。长期以来,教师们已经适应了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且担任《植物化学保护》教学任务的教师多从事与农药学有关的研究,容易在教学中夸大农药的作用而淡化其不足,因此强化教师的IPM理念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这种理念,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将此理念贯穿到《植物化学保护》教学的全过程中。为此,通过教学大纲的修订、开展教研室教研活动、授课观摩、参加学术交流以及组织教师外出考察等方式,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不仅可树立教师的IPM理念,改变其教学观念,也可提高其实践经验,使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了很大提高。

2.3 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农药相关知识,正确处理农药、有害生物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这是《植物化学保护》开课伊始,在谈到该课程的地位与要求时引言中所说的一段话,直接地告诉学生在掌握好农药相关知识的同时,必须正确地处理好农药、有害生物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农药在有效防治危害农林业的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时,势必会将药剂释放到土壤、水及大气等环境中去,污染环境,对其他有益生物以及人和高等动物产生不良影响。DDT、六六六等杀虫

剂由于具有良好的杀虫活性和广谱性,在防治危害农林业的各种害虫及传播疟疾的蚊子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因为使用不当及其结构稳定、难以降解的特性,通过直接作用或食物链的积累对多种鸟类造成了伤害,从而出现了《寂静的春天》书中所描述的一幕[4]。此外,近年来倍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与农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发生在海南岛的毒豇豆事件、青岛的毒韭菜事件及每年上万起的农药中毒事件等都是未能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的恶果。这些时刻提醒人们,农药也是一把双刃剑,必须在有效发挥其有利面的同时,尽可能地消除其不利面,必须克服对农药的盲目崇拜思想,树立“以综合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理念,做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只有这样,“寂静的春天”现象才不会重演,因农药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才能彻底地杜绝。上述内容是在《植物化学保护》教学中的一个引言,其目的就是从一开始就树立学生的IPM理念,并将其作为一个主题始终贯穿到随后所有章节的教学中,特别是与实践有关的实验及教学实习中去。

2.4 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

通过对IPM理念的掌握,明确了毕业后将作为一名植保专业的学生所肩负的责任,即毕业后将IPM的理念贯穿到工作中去,全面正确地认识农药,把植物化学保护看作是病虫草等有害生物防治的一项辅助措施。从学生的学习效果上看,可以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将这样的学生输送到社会后,势必会对目前的农药滥用等不合理使用现象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3 参考文献

[1] 陈泽坦,刘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与可持续农业[J].热带农业科学,2000(4):69-71,82.

[2] 徐汉虹.植物化学保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第15篇

苏云金芽孢杆菌毒素受体鞘糖脂的研究进展李拓 王沫 王少丽 吴青君 徐宝云 张友军 (13)

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DTCs)杀菌剂残留分析方法综述马婧玮 潘灿平 张玲 张军锋 (22)

第一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成立康澍(供稿) (21)

《农药学学报》2010年第12卷稿约 (F0003)

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F0004)

相关信息及其他

《农药学学报》荣获2009年度“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30)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启用远程稿件采编系统 (60)

研究论文

壳寡糖希夫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抑制活性杨楠 徐翠莲 杨国玉 赵铭钦 刘善宇 (31)

甘氨酸法合成草甘膦中由甲醛引发的副反应研究黄明 尹应武 查正炯 (37)

啶菌噁唑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作用研究陈凤平 韩平 张真真 刘君丽 刘西莉 (42)

降解菌2N3对被氯嘧磺隆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汪佳秀 张祥辉 穆文辉 张浩 (49)

反应时间、芯壁比及表面活性剂用量对阿维菌素微囊制备的影响滑海涛 李敏 翟晓曼 曲文岩 折冬梅 李凤敏 黄啟良 (54)

烯效唑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其生物活性朱晓峰 段留生 谭伟明 李召虎 田晓莉 王保民 (61)

5%醚菊酯展膜油剂配制及其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冯超 杨代斌 袁会珠 (67)

复合改性粘土对除草剂2,4-D的控制释放作用研究吕金红 李建法 王杰 薛琴 吴丽琴 (73)

光散射技术在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物理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郭勇飞 尹明明 陈福良 (79)

己唑醇微乳剂的低温稳定性研究张大侠 徐加利 张源 王伟 刘峰 (85)

研究简报

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的简易合成法陈海滨 杜永均 (90)

防治白菜根肿病的药剂筛选李妍 谢学文 石延霞 向文胜 李宝聚 (93)

乙烯利对昆明种小鼠的氧化应激作用王蓓 赵文 梁淑珍 李慧玲 王广娟 (97)

纳米SiO2表面改性及其对阿维菌素吸附性能的影响刘琪 崔海信 孙长娇 黎汉生 顾微 林春梅 (101)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小麦中2甲4氯残留赵慧宇 薄瑞 薛佳莹 葛静 刘丰茂 (105)

杂草对AHAS抑制剂的抗药性分子机理研究进展隋标峰 张朝贤 崔海兰 张猛 黄红娟 魏守辉 (399)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结构修饰及相关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梁德胜 金淑惠 段红霞 (407)

国内外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现状与发展趋势宋稳成 单炜力 叶纪明 李子昂 周志强 潘灿平 (414)

研究论文

含香豆素基团的二氯丙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杀虫活性田辉凯 时凤霞 刘婷 倪珏萍 马海军 杨春龙 (421)

亚致死浓度多杀菌素对西花蓟马解毒酶系活力的影响龚佑辉 吴青君 张友军 徐宝云 (427)

水稻稻瘟病菌不同发育阶段对7种QoI类杀菌剂的敏感性王海强 周俞辛 王景元 刘西莉 (434)

基于复合纳米微粒修饰和磁性分离富集的一次性有机磷农药酶传感器杨欣 巫远招 谢东华 闻伟刚 干宁 (441)

百菌清、腈菌唑和吡唑醚菌酯在草莓中的残留及其风险评估张志恒 李红叶 吴珉 袁玉伟 胡秀卿 郑蔚然 (449)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乙螨唑在柑桔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王蒙岑 吴慧明 刘少颖 求银园 朱烨操 朱国念 (456)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产品中7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惠芸华 沈晓盛 冯兵 于慧娟 (462)

多菌灵在浙麦冬及其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研究魏厚道 林建 王天玉 吴加伦 (467)

两株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高效降解菌混合降解性能研究廖敏 张海军 马爱丽 谢晓梅 (472)

含有机硅助剂的阿维菌素微乳剂的研制陈福良 尹明明 尹丽辉 彭树初 于春欣 (480)

中化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关于召开“第五届全国农药创新技术成果交流会”的通知 (486)

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的微胶囊化及其对蛴螬的防治效果陈列忠 陈建明 赵敏 张珏锋 何月平 (487)

复凝聚法制备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囊黄彬彬 骆桂红 童小钰 吴刚 (493)

研究简报

二异丙基磷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螺活性赵青霞 高琼 严相平 戴建荣 刘宇 王浦海 (499)

4-甲基-2-(1H-吡唑-1-基)-噻唑-5-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许天明 郑志文 窦花妮 胡伟群 姚魏 (503)

芒果炭疽病菌的抑菌植物筛选及肉桂油抑菌活性测定何衍彪 郭培钧 赵艳龙 常金梅 何庭玉 詹儒林 (507)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氯化苦残留汤珏婷 王秋霞 王方艳 毛连刚 侯明生 曹坳程 (511)

土壤中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的残留分析罗惠莉 杨仁斌 徐浩然 傅强 (515)

BCPC Congress&Exhibition 2010年将移师英国伦敦举行杨新玲 (510)

获得提名的14篇论文名单 (F0003)

《农药学学报》创刊10年10篇优秀论文获奖名单 (F0003)

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 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F0004)

农药学学报第11卷(2009年)总目次

美国农药生态风险评价技术顾宝根 程燕 周军英 王慧敏 陈隆智 袁善奎 (283)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农药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张晓光 刘洁翔 范志金 王海英 (291)

相关信息及其他

“2009年首届农药科学全国博士生研讨会”会议纪要杨新玲 (290)

“禁限用农药替代品种及毒死蜱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在上海举办 (311)

首届“中日韩农药科学2009研讨会”通知 (356)

《第十一届全国农药学科教学科研研讨会》第一轮通知 (387)

研究论文

高锰胁迫下草甘膦对空心莲子草体内莽草酸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喻亮 朱金文 吴志毅 翁晓燕 苟萍 朱国念 陈学新 (298)

杀虫剂混合使用的增效作用评判分析顾中言 许小龙 徐德进 徐广春 (304)

20%唑菌酯悬浮剂对黄瓜霜霉病的作用方式乔桂双 王文桥 韩秀英 张小风 马志强 刘长令 (312)

三唑磷与氟虫腈复配对粘虫的增效机理研究余海明 魏方林 朱国念 (317)

两种外源二型硫酯酶TEII对链霉菌NRRL8165产生阿维菌素的影响宁婷婷 唐功利 陶黎明 (323)

甲基对硫磷降解菌PF32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许育新 冯昭中 陆鹏 张隽 李顺鹏 黄星 (329)

苦皮藤素在水体中的稳定性及水解产物结构研究刘伟 姬志勤 魏少鹏 吴文君 (335)

浸果处理后苯醚甲环唑在柑橘贮藏过程中残留量的变化王军 温家钧 花日茂 汤峰 边侠玲 岳永德 (341)

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法测定土壤中的矮壮素残留郭幸丽 秦冬梅 徐彦军 韩丽君 江树人 (346)

苹果、香蕉和柑橘中腐霉利等4种防腐保鲜剂残留分析方法徐国锋 聂继云 李静 李海飞 王孝娣 毋永龙 (351)

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快速测定小麦中的咪鲜胺残留程莉 董丰收 刘新刚 郑永权 陈武瑛 王晨蕊 王相晶 (357)

咪鲜胺及其代谢产物2,4,6-三氯苯酚在蘑菇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柳训才 沈敏 李胜清 陈浩 (362)

雷公藤组培产物中雷公藤甲素和总生物碱含量的测定李琰 冯俊涛 史晓燕 吴勇延 张兴 (367)

多因素试验设计方法在农药微乳剂配方研制中的应用研究魏方林 吴慧明 程敬丽 刘迎 朱国念 (373)

一种复合型成膜剂的成膜性能测定及其对生防菌抑菌活性的影响姚丽霞 武占省 李春 (381)

研究简报

单嘧磺酯的HPLC/MS/MS研究蔡飞 陈建宇 王海英 李正名 (388)

乳液聚合法制备阿维菌素微胶囊及其生物活性研究宋倩 梅向东 黄啟良 王忠跃 宁君 (392)

灭蚊幼球形芽孢杆菌漂浮颗粒剂研制与应用苏建坤 朱锦磊 白和盛 蔡扬生 (395)

主编寄语 (F0002)

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 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 (F0004)

杀虫剂分子靶标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研究进展封云涛 徐宝云 吴青君 王少丽 常晓莉 张友军 (149)

浊点萃取法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马立利 秦冬梅 简秋 李莉 王素利 刘丰茂 (159)

相关信息及其他

第十二届IUPAC农药化学国际会议将在墨尔本召开刘丰茂 (158)

新型杂环杀菌剂及其组合物王元荪 (207)

硫代乙氧基有机磷类农药残留的免疫抗体制备方法王元荪 (224)

第一届国际作物保护科学大会论文征集 (229)

第一届国际作物保护科学大会敖聪聪 (234)

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CCPR)第41届年会在北京召开潘灿平 (243)

蜘蛛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快速检测方法——四维信息法王元荪 (249)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第一轮通知 (268)

旨在终结有关UHPLC的争论,安捷伦科技推出全新产品——Agilent 1290 Infinity液相色谱仪 (278)

《农药学学报》2009年第11卷稿约 (283)

研究论文

新型茉莉酸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QSAR研究李祖光 陈可先 谢海英 陈可洋 沈德隆 (166)

咪唑啉酮类簇合物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马洪菊 曹坳程 梅向东 宁君 李永红 (176)

抗残杀威和敏感家蝇乙酰胆碱酯酶生化特性研究袁建忠 孙晓琴 唐振华 陶黎明 (181)

嘧菌酯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抗菌活性及抗菌机制研究冯希杰 马慧霞 陈长军 周明国 (186)

麦田抗性生物型猪殃殃对苯磺隆的抗性机制彭学岗 王金信 刘君良 杨纪辉 (191)

新化合物HIA-1的除草活性评价段敏 王金信 贺红武 孙健 杨娜 吴翠霞 彭浩 (197)

抗苯醚菌酯(ZJ0712)小麦白粉病菌突变体的诱导及其生物学特性胡伟群 陈定花 朱卫刚 陈杰 (203)

新化合物HNPC-A3066的杀螨活性及田间防治效果研究裴晖 欧晓明 王永江 喻快 林雪梅 柳爱平 (208)

芒果苷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菌作用机制初探宋风平 王树桐 胡同乐 魏建健 曹克强 (213)

喷雾和灌根施药后吡虫啉在番茄植株中的分布及其对烟粉虱的防效宗建平 魏书娟 王景阳 罗万春 (219)

苦皮藤内生真菌Hd3菌株抑菌活性成分分离及结构鉴定张继文 杨春平 姬志勤 魏少鹏 吴文君 (225)

松油烯-4-醇对淡色库蚊的熏蒸毒力及对其Na^+,K^+-ATP酶的抑制作用马志卿 栾正春 张兴 (230)

短瓣金莲花提取物分离、鉴定及其对甜菜夜蛾酚氧化酶的抑制活性杨帆 刘召阳 刘伟 杜磊 薛超彬 罗万春 (235)

绒叶泡桐花中除草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除草活性袁忠林 罗兰 臧爱梅 孟昭礼 (239)

培养条件对枯草芽孢杆菌G8抗菌蛋白含量的影响及蛋白液对黄瓜菌核病的生防效果石怀兴 尚玉珂 季静 慕卫 刘峰 (244)

氟虫腈药液在水稻叶片上的沉积特性研究朱金文 周国军 曹亚波 戴余有 朱国念 (250)

40%毒死蜱乳油在桑园使用后对家蚕的影响评估林小丽 单正军 韩志华 田丰 (255)

溴氰菊酯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研究张帮红 施海燕 王鸣华 (261)

乙草胺在水稻环境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李恒 杨仁斌 盛莉莎 傅强 (269)

氰氟草酯水解动力学研究赵莉 樊晓青 朱国念 (274)

研究简报

N-(2,5-二氯苯基)-6-氯-2-(4,6-二甲氧基-2-嘧啶氧基)苄胺的合成及除草活性许勇华 吕强 台文俊 唐庆红 陈杰 (279)

中国农业大学应用化学系农药分析与环境毒理实验室 (F0004)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南开大学教授 李正名先生题词 (I0001)

贺《农药学学报》创刊十周年 (I0005)

主编寄语 (I0006)

Hydantocidin及其立体异构体的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王进敏 匡宇 韩金涛 王明安 (1)

含4-正庚/正辛氧基苯基杂环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王宝雷 马瑞典 赵卫光 李正名 李永红 (13)

1,2,3-噻二唑联-1,2,4-三唑衍生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 杨知昆 张海科 范志金 米娜 宋海斌 尤进茂 孙学军 (19)

新型含哒嗪酮环酰肼类化合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凌云 陈海锋 刘佳 杨新玲 (25)

取代苯氧基三唑并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研究陈琼 刘玉超 张明智 杨光富 (31)

苯甲酰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虫活性张文文 郑震 彭延庆 徐晓勇 李忠 (36)

吡啶衍生物研究(Ⅻ):2-(2-芳氧基吡啶-4-甲酰氧基)丙酸酯的合成及除草活性 冉兆晋 倪汉文 段红霞 李楠 董燕红 傅滨 肖玉梅 (41)

氟虫腈硫代磷酸酯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胡丽华 杜晓华 徐振元 (47)

N-苯基氨基邻苯二甲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初步杀虫活性柳明 崔永亮 段又生 芮昌辉 王敏 刘尚钟 (51)

4-烃氧亚氨基己内酯的合成与杀菌活性肖炎双 闫晓静 徐彦军 袁会珠 吴景平 王道全 梁晓梅 (55)

低温胁迫下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种子包衣对玉米种子出苗和幼苗的影响王雅玲 杨代斌 袁会珠 闫晓静 齐淑华 (59)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微囊化及释放特性徐妍 吴国林 吴学民 秦玉川 (65)

相关信息

《农药学学报》2009年增刊——《中国农药学学科发展史料汇编》征稿启事 (24)

《农药学学报》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 (30)

欢迎订阅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农药学学报》 (46)

关于召开“第八届全国新农药创制学术交流会”的通知 (149)

专论与综述

稻瘟病化学防治药剂的历史沿革与研究现状张传清 周明国 朱国念 (72)

研究论文

杠柳苷类化合物电喷雾多级质谱裂解行为研究师宝君 刘健 魏少鹏 坦志勤 胡兆农 吴文君 (81)

棉田除草活性化合物SIOC0426生物活性初步评价台文俊 陈杰 徐小燕 刘燕君 许勇华 唐庆红 (87)

苏云金芽胞杆菌GS8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其cry基因型鉴定刘廷辉 郭巍 申建茹 (92)

种衣剂对山农饲玉7号玉米幼苗生长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房锋 姜兴印 纪春涛 聂乐兴 吴淑华 张鹏 (98)

天然化合物丁香酚对灰葡萄孢菌丝脂质过氧化和膜损伤的影响王春梅 张杰 陈浩 石志琦 范永坚 (104)

夹竹桃叶提取物对福寿螺的杀螺活性董道青 陈建明 俞晓平 陈列忠 (109)

作物和土壤中乙酰甲胺磷及其代谢物甲胺磷消解研究 吴珉 胡秀卿 赵华 朱亚红 徐浩 平立凤 王新全 (114)

三种除草剂对大型潘Daphnia magna存活、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张欣 赵文 徐峰 (121)

三唑磷原药及其中相关杂质治螟磷的水解特性研究秦曙 乔雄梧 王霞 王静 马利平 (126)

生物柴油作为精喹禾灵乳油中二甲苯替代溶剂的应用初探刘跃群 李艳芳 郭天娥 刘峰 (131)

研究简报

噻唑膦对冬暖式大棚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纪春涛 姜兴印 皤锋 张鹏 聂乐兴 吴淑华 (137)

灰葡萄孢菌对啶菌噁唑的敏感性基线及抗药突变体的诱导与生物学性状马建英 马志强 王红刚 王文桥 韩秀英 张小风 (141)

两种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和3种农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与联合毒性研究吴声敢 吴长兴 陈丽萍 苍涛 俞瑞鲜 王彦华 赵学平 (145)

《农药学学报》2008年第11卷稿约 (151)

《农药学学报》茁壮成长的十年 (F0002)

中国农业大学应化系农药环境评价实验室 (F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