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区体育论文范文

社区体育论文范文

社区体育论文

社区体育论文范文第1篇

体育锻炼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手段。目前虽然政府和社区对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对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宣传及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一)现状分析

目前,社区体育文化虽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被列入到各级政府的工作日程上,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文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要求,政府对部分居民小区体育文化建设也进行了投入。但是,大部分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还面临着“五个不到位”。

1.对社区体育文化认识和宣传不到位

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在其运作的过程中,由于认识和宣传上的不足,制约了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已有的成果也难以巩固,这必然影响社区体育文化网络向成熟健康方向发展。虽然社区体育已经被纳入了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纳入时间相对较短,加之各级政府领导、社区干部甚至居民对此事的认识和宣传还不到位。因而,在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中往往不重视甚至忽略了社区体育的发展。甚至部分人认为社区体育只是为体育而体育,无非是组织居民跳跳蹦蹦,与社区文化建设无关。因此,社区体育的发展必须首先建立在人们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只有思想认识提高了,行动和措施才会到位。

2.社区体育设施薄弱,经费保障不到位

在城市建设中,规划部门虽然把社区公益性场所用地列入规划中,但是由于经费落实不到位,公益性活动设施难以落实,规划也往往是纸上谈兵。经费保障是社区居民委员会正常运转和社区建设的重要保障。没有经费就难以组织居民开展活动,也难以协助基层政府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目前,社区基础设施薄弱,经费保障不到位,社区体育建设难以开展,这直接影响居民的正常体育锻炼活动。

3.社区体育文化组织管理不到位

目前,社区体育管理人员极为缺乏,街道与社区两级均没有体育专业的专职工作人员。社区体育工作没人抓,没人管、更没人去监督和考核,只能简单搞点文体活动。其次,社区体育工作缺乏规范和完善的制度。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主要由群众组织承担,活动组织形式也比较简单,没有形成网络化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

4.社区体育设施发展不平衡,落实不到位

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社区和一些新开发的小区体育设施较为齐全,体育活动开展得较好,活动质量较高,能充分发挥它的体育功能。而部分老居民小区体育设施则比较落后,配套性差,居民只能借助马路边的广场、开放公园空地和学校运动场进行锻炼。据有关资料显示:社区环境好、居民收入普遍高的社区,相对体育场地及设施就比较健全,但这种情况仅占保定市社区的9.8%。由此看出保定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明显不高,发展也极不平衡。尽管保定市有单项体育运动协会28家,体育俱乐部23家,体育指导站30个,但是70%以上的体育馆或俱乐部只为本系统服务,不对社区居民开放。因此,大多数社区居民很难满足锻炼场地的需求。

5.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薄弱,人员配置不到位

目前保定市社区体育的指导员和志愿者结构、整体素质与社区体育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志愿者人员主要是由街道办和居委会的人员兼职,大多没有接受过体育指导员的专门培训,更没有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不能很好地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设置体育项目和进行体育活动指导。大多数社区的健身活动志愿者人数不足且年龄偏高,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二)对居民文化素质的现状分析

社区居民人员情况比较复杂,有外来打工人员、学生、家庭妇女、离退休人员、下岗及无业游民等,居民的文化水平层次不齐,受教育程度也不同,只有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才能促进文明城市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1.社区居民缺乏思想道德素质

由于社区居民的人员的资历、职业来源等均比较复杂,文化层次不一,从整体情况看文明素质较差,缺乏整体观念。有些居民道德素质不高,自我约束意识缺乏,自律观念薄弱,不注意邻里团结,不懂得爱护公物等。更严重的是有些居民语言粗俗,举止不雅,不读书看报,不关心国家大事,不注重政治学习,放松自己的行为,影响社区对外的整体形象。

2.社区居民缺乏科学文化素质

部分社区居民思想保守、观念陈旧,不接受新鲜事物。对于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体育知识知道得很少,有些居民在空闲时间沉迷于打麻将、、上网玩儿游戏,不愿参与社区活动。有些年轻居民下岗失业,不是积极想办法自救自立,而是坐等政府救济。这样不仅降低了他们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也给社会和政府增加了压力和负担。

3.社区居民身体素质有待提高

身体健康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先决条件。但是,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整体健康水平却下降了。因为一些居民不讲合理膳食、不戒烟、不限酒、高盐、高糖,大鱼、大肉,而且多吃少动,缺乏室外锻炼,也不知道如何加强锻炼,这导致一些居民患上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加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对策

加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首先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多方筹措资金,要从人员、政策、制度上给予支持和帮助,这样才能搞好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全制度

对社区体育工作,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认识问题。各级政府领导、社区干部甚至居民都要认识到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作为政府部门和管理者更要提高认识和责任感,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同时,要强化领导,使社区体育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和合理化的轨道。搞好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有利于提高社区人员的团结意识,有利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加强社区居民对体育文化建设的全面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体育锻炼,提高社区居民的道德素质和健康水平。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多方筹集资金

首先,要多方筹措社区体育建设经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因为社区体育事业大多带有公益性质,较难得到回报,所以应采取多方筹集方式进行。虽然政府已将社区建设纳入财政预算,但是对社区的体育建设资金投入依然较少,对于整个社区的体育文化建设和居民体育活动远远不够。为此,当前可采取驻社区的单位援助一点,慈善机构募捐一点,群众集资一点,企业单位赞助一点的办法,缓解社区体育建设的资金紧缺问题。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居民文化素质

加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是提高居民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社区要结合居民不同年龄、文化层次及兴趣爱好的现状和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对他们进行培训,让社区居民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文化知识和素质不断增强,参与活动和锻炼身体的意识不断提高。社区要经常组织体育专业人员对居民进行培训、指导和讲解,让他们了解体育的内容、发展和作用,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加强和改进居民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和道德觉悟,进一步增强社区居民的邻里团结。要真正搞好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还必须做到有政府领导重视,有经费保障和政策的支持,有科学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使活动计划有人管、体育知识有人教、邻里困难有人帮,只有这样才能使居民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满意,也有利于加强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四)借助学校师资指导社区体育活动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导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一支新型体育工作队伍,其主要职能是组织、指导群众科学开展健身运动。鉴于目前社区缺乏体育指导员的现状,借助学校体育师资参与社区体育指导工作很有必要。因为学校体育教师都是经过体育专业的学习后才进入工作岗位。他们已经具备了体育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地运用科学方法来指导体育锻炼。此外,鼓励学校体育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去社区兼职,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师的指导和管理能力,开展文体活动及体育知识讲座,加强对社区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社区管理人员的体育文化知识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居民自愿参加体育锻炼,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社区体育专门人才紧缺的问题。

(五)借助学校资源促进社区体育发展

体育场地设施是社区居民开展体育活动必需的物质条件,是体育活动经常开展的重要保证。社区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共同参与,在目前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情况下,可借助学校的某些资源为社区服务。比如那些损耗比较小的场地和器材,可以利用闲置的时间向居民开放。这样不仅使学校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社区体育设施不足的现状。另外,社区还可以与学校一起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育表演或竞赛活动,这对社区来说,不仅会吸引社区不同成员的积极参与,还会增强居民对本社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进而更加自愿地参与社区体育文化活动。这也体现了学校对社区的帮助和贡献,符合校、区共建的精神。

社区体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市;社区体育;现状;措施

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的新兴内容,它是体育社会化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市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的内容。本文以**市南岳、珠晖、雁峰、石鼓、蒸湘等5区内社区为具体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访问法、文献资料法对**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一**市社区体育开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市社区体育开展的现状

**位于**省中南部,湘江中游。总面积1531O平方公里,是**省第二大城市,城镇人口80多万人,辖南岳,珠晖、雁峰、石鼓、蒸湘5区,22个街道办事处。**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起步较晚。虽然政府备部门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做了不少的工作,但发展极不平衡,整体上还比较落后。

1社区成员体育价值取向

参加体育锻炼的各种目的中,增强体质,消遣娱乐,健美减肥居前三位。把体育作为娱乐方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50岁以后参加锻炼的目的稍微发生了一些变化,由消遣娱乐转向了治疗疾病,健美减肥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需求,尤其是女性更为明显。

2**市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的参与率和项目选择

**市每周参加1次以上的体育活动人数只占276%,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有长跑、长走、太极拳、健身操、球类等。其中,跑步位居第一位,占24%,其次男性是球类,占18%,女性是健身操,占19.2%,位居第三的是长走,占16.4%。

3**市社区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的情况

**省城镇体育场所人均要达到0.8平方米.而今年年初,**市体育场地普查的结果是人均0.2平方米。目前为止,**市没有一个全市性体育场,市体育馆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建筑。**市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场地主要集中在就近的公共体育场所(21.8%),公园或广场(19.4%),单位体育场地(16.2%)和住宅小区的附近的街头巷尾的活动场地(13.8%)等地方。

4**市社区中参加体育锻炼人员的年龄构成

社区体育面向全体社区成员,但是由于中青年人迫于工作压力和家庭负担,参与体育

活动的时间受到限制。因此以离退休老人为主,这是因为老年人身体健康水平下降,开始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他们有时间也有愿望来参加体育活动。因为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充实自己的生活,愉悦身心,还可以重建自己的社会圈子。从参与年龄的分布来看,50岁以上的人最多。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实际活动中,其年龄结构存在“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

5**市社会指导员的培训及指导情况

社区体育要顺利发展,就必须有大批掌握社会体育工作知识技能的人才到社区进行服务工作。其中体育指导员是社区体育的主要力量。科学健身是获得良好健身效果的重要保证.而社区体育指导服务是科学健身的前提。城区健身辅导站较少,有很多社区还没有,社区健身指导员人数也不多,国家一级、二级指导员就更少,整体来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没有形成网络化。

6社区体育活动点的活动情况

据调查显示,早晨8点以前活动的活动点占多数,傍晚活动的居第二位.上午和下午

活动的活动点相对较少。多数活动点在早晨8点以前,这与活动点的活动场所有关,公园、街道,居委会场所和街头巷尾是站前四位的活动点.这些场所早晨是免费开放的,加之公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可以开展体育活动。也与我国人民特别是老年人“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有关。社区体育活动点每天持续时间1~2小时的活动点最多。

7不同社区体育发展的差异

**市不同社区体育发展差异较大,一些高档社区在建设上注重投入,如沐林美郡在体育设施方面的投入达到了3600万元,230亩的占地面积近有1/3是公益场地。一些普通的和旧的社区却交差,少数街道、社区注重社区发展,但大部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管理和投入较少。

二**市社区体育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对城市社区体育的内涵及认识不足

社区体育作为今后群众体育的主要形式,作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仍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有些人仅看到体育健身的本质功能,而对增加社区意识、增进社区“两个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功能认识不足。

(二)参与率低。项目选择性少

从**市社区居民的参与率和项目选择可以看出:**市社区体育的参与率较低,项目选择性比较少。**市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有跑步.长走、太极拳、健身操、球类等。而发达城市除了有以上项目外还有水上项目。网球等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项目。

(三)**市社区体育管理的组织体制不完善

目前.在**市社区体育的组织形式还比较单一,还没有形成比较网络化的管理体系。在工作中没有明确提出有关体育方面的具体职责,社区体育还处在摸索的初级阶段。因此,社区的人力,物力,才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公共的体育器材无人管理.使用周期较短等现象。

(四)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短缺。经费不足

场地设施短缺,经费不足是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造成这种状况既有社区发展相对较晚,又有城市建设规划不配套、不落实的原因。虽然进几年来**市各个社区都加大了对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资金投入。但总体来说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目前社区体育经费没有比较固定的来源渠道,人民的体育消费意识还不是很强,体育活动经费还很是不足,直接限制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五)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薄弱

**市社区体育指导员中有等级称号的指导员所占的比例很低,大部分以兼职为主,由于受到时间、精力等影响,难以垒身心地投入到全民健身的指导工作中去,因此不能满足社区成员的指导需要.在数量上.与社会体育指导员需求上存在较大的差距,结构上也有一定的问题。

(六)社区体育理论研究几乎空白

**市社区体育理论的研究几乎空白.不能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在我国社区体育也只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市就更短,群众体育的理论研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社区体育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落后。

三发展措施分析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加体育人口比例

全民健身是一项战略性国策.是人类健康最有效的投资,加强体育健身宣传工作。使社区居民真正建立起“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病。而且还包括了心理方面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状态”的概念。明确健康是每个人的责任,促进健康最好的方法是体育锻炼,把体育健身融入每个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增加体育人口比例。

(二)加强社区体育理论研究,更好的指导实践

随着社区体育功能的增加、地位的强化,作用的不断增强社区体育的研究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对了解社区体育、分析社区体育、提高社区体育的管理效果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社区体育的管理和服务

社区体育管理是指在街道范围内,由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主导的,社区体育职能部门、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区域性、全方位的自我体育服务和自我体育管理。根据社区体育居民的需求,设立、健全社区体育服务网络,完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社区体育服务,并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保证,以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的满意度,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加强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的互动性

当前我国社区体育资源有“三难”一缺少设施,缺少专门的体育人才,居民参与率低。要改变这种情况,其中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紧紧依靠社区范围内的大、中、小学校。第一、学校中拥有大量的专职的体育教师,这些体育教师具有开展体育竞赛、组织体育活动的丰富经验和知识,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师的指导和管理能力,能解决社体育专门人才缺乏的问题。第二、学校都有一定的体育设施,特别是大中专院校拥有较多的体育设施,对这些体育设施只要进行适当的投资和管理,在搞好学校体育的前提下,有效利用体育设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区体育的设施场地缺乏的问题。反过来社区体育也能够促进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和产业化,有利于高校专业的建设,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指导能力,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五)加强社会指导员的培训力度

抓紧培训一批既有组织能力又掌握技术指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以满足**市社区体育市场的需要。提高**社会指导员队伍素质,保证垒民健身纲要政策的可持续发展和实施。同时根据当地条件,解决社会指导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问题,调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积极性。

(六)把社区的健身设施纳入构建健康住宅的规划当中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将大量的热情投入到健身休闲中去。但在当代社会高竞争、高压力、高度紧张和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大众要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健康,仅靠传统、粗放的体育锻炼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在社区内,将科学运动概念客人到居住和日常生活环境中,渗透到现代化的家庭、工作、休闲等的方方面面。可以解决年轻人没有时间的问题。**的沐林美郡起了一个示范作用。

社区体育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我国目前的社区体育存在场地经费不足、指导员缺乏、组织程度低和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休闲的价值将受到重视,人们有更好的条件从事体育运动,体育休闲将成为时尚。同时,体育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组织管理更加困难,需要综合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力量,重视体育俱乐部建设,加强休闲理论研究,开发体育自然资源,以促进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提出,既为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又对体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社区体育仍将是21世纪前50年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热点。探求新时期社区体育发展的趋势与对策,是构建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1我国社区体育现状

1.1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经费不足

目前我国体育场地设施仍然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从事运动、健身的文化需要,我国人均体育场地器材的占有量与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其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相比还很低,社会体育经费与竞技体育相比差距很大,而社会体育却承载着维护亿万群众运动、健身、休闲的任务。我国目前的体育场馆多集中在学校和单位,社会上的场馆多数追求豪华型,超过普通群众的消费能力,场馆的类型多为篮、足、排球,无法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要。

1.2组织化程度低

2000年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表明,我国群众体育活动60%是自发组织的,体育协会的组织管理比例仅占6.6%,虽然比1997年的3.7%有所增加,但还远远不够。同时,我国体育社团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制度化问题和监督体系不健全等。这种状况对社团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1.3发展不平衡

这里既有城市和农村二元化格局的明显差异,也有沿海与内地、经济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体育场地设施和社区体育指导员绝大部分集中在城市,特别是集中在发达城市和地区。我国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90%集中在城镇,而广大的农村只占10%。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要求农村与城市要全面协调发展,农村体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了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增加农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目前发展农村体育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

2社区体育的机遇与挑战

2.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体育发展提供新机遇

2.1.1运动休闲成为时尚席勒说:“只有当人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是人。”现代社会中,“人”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以人为本”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呼唤人性的回归,人的多样性需求得到综合的考虑。现代人不仅需要强健的身体,更需要轻松愉悦的心情。人们要求摆脱机器和外界的奴役,做自己心灵的主人,休闲娱乐成为自觉的追求。现代人纷纷背起行囊,走出户外,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放飞快乐的心情,享受运动的,运动休闲成为时尚的生活方式。

2.1.2个人参与体育的条件改善

进入小康社会后,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人民的消费能力和水平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2.5亿,人均国内生产总植达到9400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在这种条件下,随着人们体育意识的增强,将有更大的能力进行健康投资。

2.1.3体育休闲更加受到重视

2003年5月14日,国家统计局印发了《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了重新的调整,修改后的三次产业划分将体育产业与文化和娱乐业一起组成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说明体育休闲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体育的层次也得到了提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鉴于此,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自十二大使用“小康”概念以来,党的重大文献首次将“全民健身体系”纳入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使之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把体育提升到很重要的地位。社区的休闲体育可以有效地形成一个全民健身的体系,在休闲娱乐中群众可以受到各种各样的教育和熏陶,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2.2新时期社区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2.2.1供需不足矛盾将更加突出

随着人们体育意识的增强,体育人口的增多,需要更多的体育服务,目前业已存在的体育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并且在有些地方仍存在挤占、挪用体育场地设施的情况。虽然国家要求开放现有懂得体育场馆设施给社区居民使用,但对越来越多的需求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近几年也得到很大的发展,总数达到了20多万人,但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很低,不仅不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同香港、澳门比也有很大的差距。

2.2.2体育活动更不易组织

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对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更加多样,出现了许多以前不存在的新的运动项目,同时,现代社是一个生活方式多样的社会,人们工作、闲暇的时间安排也不尽相同,显示出个性化的趋势,并且这种现象也会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发展而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社区体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都渐渐失去作用,由于体育兴趣各异、时间安排不同,社区体育活动更难组织。

2.2.3管理的难度更大

现代社会是一个人口不断流动的社会,人口的频繁流动使社区体育管理面临一个新的难题。我国传统的社区体育可以依靠一两个比较有影响、比较有权威的大爷或大娘就可以管理的有条不紊,但随着社会组织化程度的加深,需要社区体育的管理更加规范,需要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教育的等方法进行管理,而我们这方面的人才还很匮乏,必将使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社区体育的管理难度加大。

3新时期发展社区体育的对策

3.1大力提倡“三位一体”的学区体育

把社区、学校和家庭有机联系起来,利用孩子带动家长、学生教会居民,使体育融入生活,这样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结合,有效利用了有限的体育场地设施,居民有了科学健身方法指导,家庭有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弥补社区体育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从学生中选拔和培养社会体育指导者,是一个值得大力提倡的体育方式。

3.2重视体育俱乐部建设

社区体育的发展需要社团的组织,发达国家有数量众多的体育俱乐部。荷兰有3万多个俱乐部,470万会员;日本有体育俱乐部372595家,会员超过总人口的10%以上。而我国社区体育多是自发组织,组织化程度不高,需大力发展体育俱乐部,同时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

3.3进行休闲体育理论的研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了崭新的时期,这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中国体育在这个新时期的社会功能将发生更加明显的转变,以适应休闲时代的到来。于光远先生认为“玩是人的根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

3.4开发体育自然资源

我国有丰富的体育自然资源,我国有8000m以上的山峰8座,8000m以下的山峰几千座,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万多条,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600多条,超过10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63条,另外我们还有众多的湖泊、名胜古迹,这对开展登山、漂流、游泳、划船、体育旅游等提供了天然的条件,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开发时一定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张洪潭.社区体育运行简论[J].体育与科学,2002.

[2]卢红梅.河南省城市社区群众体育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

[3]田雨普.新时期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与走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3.

社区体育论文范文第4篇

1.1体育文化

对于体育文化的概念,理论界既有共识,也有分歧。马岳良(2004年)认为体育文化是以身体为媒介,把满足人类需求的身体活动进行加工、组织和秩序化,形成获得社会承认且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的文化,是渗透到人所创造出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的一种特殊的人体活动文化,具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思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体育市场开发、体育运行规律、体育物质条件等。王振涛、单清华、周毅(2007年)结合物质层、意识形态层和哲学思想层的三层次文化构成理论,认为完整的体育文化也应包含这三个层面内容,具体为:第一层(物质层),为各种体育活动场地等硬件设施;第二层是体育的科学原理、锻炼知识、组织形式、制度等;第三层次则是哲学思想层次,诸如生命观、健康观、寿命观、健美观、伦理观等。孙娟、付常兵(2009年)认为体育文化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切体育实践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人们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包括体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等。结合相关学者对体育文化的定义,不难发现理论界对体育文化虽然在内涵表述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上存在一个共识,即认为体育文化是体育物质文化、体育精神文化和体育制度文化的综合体,这三者均是体育文化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笔者对此表示认同,因为文化不是孤立的要素组成,需要物质基础支撑、精神内核彰显以及来自制度的规范约束,体育文化同样也不例外。

1.2体育文化的功能

笔者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归纳,认为体育文化的功能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体育文化有助于提升国民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且参与体育文化逐渐成为国民提高个人生活质量的一种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娱乐享受功能,这一点几乎是目前理论界的共识,可以说是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二是体育文化具有感召功能,有助于凝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人心,能够推动形成共识从而提升国家和民族的团结力。有学者认为,体育文化还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公众形象、推动社会进步等功能,其实,笔者认为这些功能依旧是体育文化基本功能和感召功能的延伸。事实上,体育文化还具有强大的社会管理功能,即政府及社会可以借助体育文化来协调社会人际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引导健康、友爱、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风尚,从而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而体育文化的社会管理功能迄今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并被充分运用,也未被理论界进行系统性的抽象总结,需要对此予以挖掘并深入研究,进一步丰富体育文化的功能内涵。

2社区管理中的文化缺位及体育文化契合分析

2.1社区管理中的文化缺位分析

社区是指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社会成员以居住环境为主体,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的行政区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社区是城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可以说,社区是城镇构成的最小组成单元。而社区管理通常是指一定的社区内部各种机构、团体或组织,为了维持社区的正常秩序,促进社区的发展繁荣,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活动等特定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动。结合我国现行法律以及理论界对社区和社区管理内涵的定位,不难发现社区在管理上具有自治性,但是,笔者认为社区也是政府的行政区域,不能脱离政府的行政领导,否则仅依靠社区的自我管理会出现管理“失灵”。事实上,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法律定位,导致我国在对社区管理上出现管理责任不清晰、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大、社会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在不断加快,据统计,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3.73%,城镇社区的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多。一方面从社区群众对其生活环境诉求来看,满足社区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的硬件设施条件一般都会逐步得到政府的重视而被解决,但受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法律定位,社区群众的文化诉求却未能得到较好的满足,即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另一方面,从政府相关部门对其行政权力职责履行来看,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社区居民进行严格管理,如国家计划生育等政策在社区的执行,可依然受社区自我服务的法律定位,政府对社区管理的行政指导相对不足,尤其是在借助非刚性行政指令的政策制定及指导上较为欠缺,导致对社区管理效果并不理想,社区文化严重缺位就是体现,社区居民之间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加上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关系不够融洽;社区居委会社区管理职能的履行缺乏居民的积极支持,使得一些政策难以推行实施;甚至由于缺乏正确的社区文化引导,“黄、赌、毒”等不良社会风气在一些社区滋生蔓延,给社会和谐带来了诸多隐患。

2.2体育文化功能与社区管理的契合分析

以文化为载体,加大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力度既是满足城镇社区居民对文化生活诉求的需要,也是社区管理方式的创新。而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构成的一部分,相比较其他文化,在社区管理中具有较多的功能优势,可以与社区管理形成有效的契合。首先,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讲。马斯洛认为人有五个层次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随着社区居民物质生活的日益满足,一方面他们逐渐有着强烈的文化生活需要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而体育文化具有一定的娱乐享受和自我发展功能,可以较好地满足社区居民较之物质生活更高层次需求;另一方面,社区居民还存在社交需要以获得社会尊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而社交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这就涉及到不同文化程度或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融合问题,在融合过程中,体育文化具有较强的优势,可以迅速架起沟通的桥梁,教育背景、能力禀赋、地域差异等内外部因素均不会成为体育文化在社区居民间的沟通障碍,因此,体育文化交流既是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又是促进社区居民沟通的有效途径。其次,从社区居民对不同文化参与的主动性和被动性程度来比较。不可否认,政府越来越重视在社区管理中充分依托文化载体来实现有效管理的目的,为此加大了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文化进社区活动,但是,面对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行政指令性条款推行的模式,或者商业机构以营利为目的,功利性明显的商业化推广方式,其效果并不理想,不仅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程度不高,甚至还会引起社区居民的强烈反感进而产生抵触心理。而体育文化具有不可比拟的吸引优势,社区居民基于提升自身身心健康素质等因素的考虑,会积极参与其中,政府如果加大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力度,通过体育文化来辅助社区管理,可以为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提供平台,提高社区管理的效率。再次,从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的作用形式来考量。体育文化相比较政府行政指令、刚性的政策规制等社会管理形式,可通过柔性影响来达到社会管理的效果,这与我国社区管理工作的特点也有着较强的契合性。如前所述,按照我国现行相关法律规定,社区是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基层自治组织,如果社区管理部门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在社区定期规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符合社区居民文化诉求的文体活动,并辅之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精神文化主题教育,以此来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社区居民更容易接受和贯彻执行。通过参与社区体育文化,社区居民之间的一些利益问题也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

3对体育文化在社区管理中功能发挥的政策建议

结合前文对体育文化的概念界定和体育文化功能内涵的阐述以及体育文化与社区管理的契合分析,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在社区管理中的社会管理功能,必须重视社区体育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方面的建设力度,要形成“三位一体”的强化机制,为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3.1加大社区体育文化的物质资源供给

健全的体育文化物质资源包括体育场所硬件设施、体育硬件配套环境、体育活动用品等,这些是体育文化在社区管理中社会管理功能得以发挥的前提,而当前政府对社区的体育文化物质资源投入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政策支持缺位、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即使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也没有建立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使得体育文化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撑,从而严重制约了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的实效。同时,社区体育文化基础设施等物质资源呈现典型的公共品特性,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等特点,使得私人市场由于无法解决“搭便车”问题缺乏供给的动力,因此,政府要承担起社区体育文化物质资源供给的主要责任。在《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这就要求政府要站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高度,重视社区体育文化的物质资源投入,并建立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确保体育文化物质资源能够长期有效运转。此外,基于政府财力的限制,也应积极吸引个人、企业和社会的主动捐赠,为社区体育文化物质资源建设开辟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3.2加强社区体育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

在社区体育文化物质资源建立健全后,需要以此为载体开展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发挥出体育文化提高社区居民身心素质、娱乐享受等基本功能,同时,要依托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向社区居民传递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契合政府的社会管理,引导社区居民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念、心理倾向和价值取向,发挥出其社会管理功能。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妥善处理好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的关系,基本功能是社会管理功能的前提,忽视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一味追求其社会管理功能只会事与愿违,因为基本功能是社会管理功能得以实现的媒介,因此,社区管理部门要以“为居民服务,为社区服务”为宗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社区群众喜闻乐见,有益于提高居民身心素质的文体活动。在文体活动开展过程中,积极运用各种有效形式和方法,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党的基本路线、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法制等教育活动,实现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发挥的目的。

3.3科学设计社区体育文化的管理制度

具备了一定的体育文化物质资源基础,并以此为载体开展了传递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社区体育文化活动,有助于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但是,社区管理既是一项系统性的管理工程,也是政府及社区自身所面临的日常性管理工作,要使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还需要加强社区体育制度文化的建设力度,通过健全、科学、长效的管理制度,规范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事实上,当前我国社区体育制度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使得社区体育文化杂乱无章,不仅未能较好地保证体育文化基本功能的发挥,甚至对社区规范管理、社会和谐起到了负面效应,因此,相关管理部门要尽快出台规范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各种法律和规章制度。一方面要规范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场所、时间、内容、形式,避免体育文化的无序开展影响社区居民的正常休息生活;另一方面,要通过规章制度确保社区体育文化活动能够有效开展、长效开展,为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文化提供可持续的制度保障。只有健全、科学、规范有序的体育制度文化作为保障,体育文化强大的社会管理功能才会得以体现,缺乏制度保障的体育文化也只能削弱理论界以及社会对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的认识和重视。

4结语

社区体育论文范文第5篇

本文作者:潘春宇工作单位:淮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社区体育指导的理论教学社区体育指导课程在结构上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在现实理论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社区体育指导这门课不够重视,或者觉得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一行业没什么意义,因此对这门课主观层面的重视力度不够,从而造成学习效果不佳、学习激情不高的客观结果。就体育系学生而来说,其理论功底相对于实践经验来说本身就显得薄弱,而社区体育指导理论教学又不像篮球、排球、田径等课程,学生前期已经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储备和直观感受,从而不像它们听起来又有兴趣又有一定的针对性。社区体育因为引入了社会学学科中有关社区、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这些是全新的内容,如果组织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能够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加强实践教学,便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体性,因而在理论上完全具备深入拓展的可能性。其实理论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实践教学,是为实践环节的深化打基础。而部分学生对这点理解的不够深入、认识不清。学好社区、社区体育的基本理论,了解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的基本知识,把握我国社区体育的基本特点,才能知道在社区体育实践工作环节应该做些什么,或者说理解理论教学时老师讲的是什么。其次,由于援引了社会学的概念,在教学中加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社区分类的教学时,就可以根据分类原则引用学生身边的事物或关系进行教学。比如淮南师范学院应归为哪类社区、淮南矿业集团应归为哪类社区而淮南军分区又应该归为哪类社区等等。这些是距离学生生活较近的书本上没有的,而且他们以前也未按此分类原则对以上社区进行过分类,在思考与现实观察、体察的过程中,就把社区的分类方法充分理解并记忆了。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有当体育教师、考公务员、考研究生及进入公司上班几种出路,且后面三种都与本专业关联性不大。对于学生而言,目前为止没有人立志毕业要当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主要是因为就业压力比较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中国还属于一个比较新的行业,或者说因其在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中不是正式的岗位而得不到重视。在日本,社会体育指导员(占90%以上)是义务工作人员(兼职),但是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而在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很多由社区中其他部门的管理人员兼任,群众大都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体育指导员。正因为得不到重视,学生在学习时会认为没什么大用,即使有些同学考试得到了社会体育指导员二级证书,也不知道拿这个证书能有什么实际用途。所以在教学中,要不断加强职业理念和伦理方面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社区体育工作不可能是完全的技术教学,要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对社区体育的工作对象、社区体育组织、社区体育活动的设施经费、社区体育活动的管理者等诸多方面有了详细全面的了解,才能真正开展社区体育活动。

技术动作指导对学生而言,他们从小到大上体育课时普遍接受的是单纯的技能传授式教学,即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但对社区体育的对象和主体来说,不能单纯依靠这种模式而要充分依据主体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实践中发现,学生们普遍存在着将社区体育指导教程设想为理想化的教学形式即学生整齐划一,老师教、学生们就认真地学的模式。这忽视了社区体育的服务特性,社区体育从特性上来说是社区服务的一种,既然是服务就要充分考虑被服务对象的年龄、职业、性别等社会学特征。因为社区的显著特点是社区成员的复杂性和异质性,因此对于这样的对象展开体育指导要因材施教,采取与传统学校教育不同的方法,突出在指导之初和过程中与被指导对象的良好沟通及互动。社区成员与指导员之间的互动状态直接决定着社区体育指导过程的是否成功,由于他们作为被指导着不用考虑学分和具体考核的限制与制约,完全是一种出于自愿的选择行为。因此,我们只能进行社区体育指导,而不是社区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会谈到因材施教,这一点对于社区体育指导而言更为贴切,因为社区中的人是各式各样的,他们比学校教育中的学生更难于控制。因此对于不同的社区成员要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沟通疏导方式,并且要保证自己在技术动作环节上的完全正确并突显技术熟练从而达到吸引被指导对象的目的。社区体育活动设计社会体育活动设计能力是最能体现学生的创造性和综合能力的环节。社区体育指导课程普遍是在第六学期时开设,这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动作基础储备,因此这门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给了学生一个综合运用以前所学知识的平台,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检验前期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估媒介。社区体育活动设计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对社区成员进行运动健康方面的讲座(因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有一定的答疑能力),可以是为社区内的某一群对象设计特定的休闲体育活动,还可以是策划组织小型的社区体育比赛等等。通过这些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问题解决能力与处域能力。现实教学中我们发现现有教学课程体系缺乏对这一方面的关注,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调查发现学生在进行社区体育活动设计实践时普遍会出现时间安排不当和现场控制能力差等突出问题。学生大多按照学校教学模式来考虑问题,不能合理规划和制定社区体育活动策划书,不熟悉制作流程,社区体育活动设计缺乏科学合理性,存在着靠想象或是单凭经验的倾向[2]。一份完整可行的社区体育活动策划书不应是文本层面的简单想象,而应该象设计问卷那样进过预测、修订、反馈等环节,才能找出设计中不合理的地方。在进行社区体育活动时还要注意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社区体育活动的活动对象较为广泛,因此,不可能所有的工作全都由社会体育指导员一个人来完成,在工作中要着手培养组建本社区的体育活动管理团队,并且培养社区体育活动骨干。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动员可以动员的力量,才能更好的开展社区体育活动。

主体参与式教学为此,前期我们已经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说《社区体育指导》课在2006-2007学年课时计划为36学时,且全部为理论课,2007-2008和2008-200年调整为72学时,其中有48学时为理论课教学,24学时为实践课教学;2009年重新修订大纲时,调整为54学时,其中24学时为理论教学,30学时为实践课教学。由课时的调整可以看出该门课的实践环节比重逐渐加大。《社区体育指导》课教学虽然安排了实践课的内容,但相较于一些发展比较成熟的课程如篮球、排球等,其实践课的内容及过程不规范。学生也将其视为较空洞晦涩的理论课。在学生上过实践课后对该门课的认识有所改变,但是实践环节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却未曾进行具体的定性或是定量的研究。而未进行实践环节教学的学生学生缺乏主动性、创造性,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些也并未进行具体的调查和研究。调查发现在技术动作指导、社区体育活动设计等环节中采取主体参与式教学能直接对学生的教学满意度造成显著性影响,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对教学效果一般满意度较差,而采用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学生一般教学满意度比较高(表1)。根据统计学公式λ=∑fX0+∑fY0-(fX0+fY0)2n-(fX0+fY0)计算λ=0.53,只要我们知道了学生对象的组别类型情况,在预测其教学满意度时,就可以消减53%的误差。这说明了组别类型和教学满意度之间存在着比较强的相关性。这就为我们积极采用主体参与式教学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验依据。而这一点又非常明显地反映在对课程重要性的评价和认识上。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教学方式的选择与主体对课程主观重要性的认识和评价有着很密切的关联。为了使一问题更加清晰,我们又结合相关的文献,并请教专家,设计了一份李克特量表,用于检测主体参与式教学法的效能问题。从表2不难发现,主体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使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主体的参与率和有效参与度。它对于提升主体的效能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3]。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学习成绩的大幅度上升,虽然成绩不能代表一切,但其毕竟是衡量教学效能的一个客观指标,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社区体育指导是一门新的课程,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在不断的探索当中。对于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或是将来有志于从事社区体育的同学来说,如何上好这门课,使这门课教学的过程轻松愉快,而教学的内容或者说教学后达到的效果对学生来说是切实有用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对于理论教学方面应注重课堂的互动及教学内容详实及教学相关内容与学生的贴切性及时性;实践教学环节应不断充实内容,使学生具备最基础的某项体育技能的指导能力,引入更多或是引导学生能设计并执行更多的社区体育活动,加强主体参与式教学法实践教学中力度,提高教学效果[4]。

社区体育论文范文第6篇

1.1加强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和体育器材的缺失严重制约着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建设。农村中,运动场地往往只存在于学校,有的农村学校甚至都没有满足自身体育教学需求的场地设施。为了给广大农民提供进一步运动健身的基本保障,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体育设施资源,政府部门应在新农村社区中应先建设一些基础性的,能基本满足农民健身需要的健身设施,然后逐年逐步地增加体育运动场地场馆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从而满足农民体育健身的需要,促进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

1.2结合农村本地特色文化形成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河南省是一个拥有农民数量众多的农业大省。在基层农村中,经过多年的发展,也逐步形成了适合本地自身条件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统体育项目能够反映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将农村自然地理等优势展现出来,符合当地农村生产劳动的特点。例如豫南地区依山傍水,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赛龙舟成为当地比较盛行的体育锻炼项目,政府可以对比赛进行全面的包装,合理规划比赛,使赛龙舟成为当地的一个品牌。不仅可以达到吸引游客观光,又能够使农民达到健身运动的目的。豫西北等地多以山地为主,当地的农民喜欢以登山的形式进行体育锻炼。政府部门可以根据老百姓的兴趣爱好,组织好以登山运动为主题的运动健身项目,比如举办“登山节”或有奖登山比赛等形式的活动,积极促进农民参与体育锻炼。

1.3通过媒体进行舆论宣传,提高农民体育锻炼的意识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村社区的居民也开始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表现出强烈的需求愿望,也希望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体育锻炼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同时也对体育文化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政府部门要通过各种宣传方式提高农村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意识,鼓励农村居民更主动的参与各式各样的体育运动中来。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媒介如电视、广播、村内喇叭等对体育文化健身知识进行科学地宣传,也可以通过短信、彩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网络宣传,吸引年轻的农村社区居民产生对体育运动健身的兴趣,达到全面宣传巩固体育文化的效果。

1.4做好村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教育和培训工作,是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选择

村官是一个影响着村民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积极性的一个重要角,村官对体育的喜好程度对本村体育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村官对某个体育项目的个人情感也决定着村落体育发展的具体内容。在他们的支持、指导、示范和积极主动的带动下,更好地促进整个村落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高等学校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复合型的村官。大学生村官只有在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与手段,获取指导体育锻炼的技能与技巧,拥有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的前提条件下,才能有效指导村落体育文化的开展。用科学的手段指导村官锻炼,使之成为村落体育的指导者,村落体育文化的建设者。

2结语

社区体育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我国目前的社区体育存在场地经费不足、指导员缺乏、组织程度低和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休闲的价值将受到重视,人们有更好的条件从事体育运动,体育休闲将成为时尚。同时,体育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组织管理更加困难,需要综合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力量,重视体育俱乐部建设,加强休闲理论研究,开发体育自然资源,以促进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提出,既为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又对体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社区体育仍将是21世纪前50年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热点。探求新时期社区体育发展的趋势与对策,是构建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1我国社区体育现状

1.1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经费不足

目前我国体育场地设施仍然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从事运动、健身的文化需要,我国人均体育场地器材的占有量与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其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相比还很低,社会体育经费与竞技体育相比差距很大,而社会体育却承载着维护亿万群众运动、健身、休闲的任务。我国目前的体育场馆多集中在学校和单位,社会上的场馆多数追求豪华型,超过普通群众的消费能力,场馆的类型多为篮、足、排球,无法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要。

1.2组织化程度低

2000年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表明,我国群众体育活动60%是自发组织的,体育协会的组织管理比例仅占6.6%,虽然比1997年的3.7%有所增加,但还远远不够。同时,我国体育社团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制度化问题和监督体系不健全等。这种状况对社团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1.3发展不平衡

这里既有城市和农村二元化格局的明显差异,也有沿海与内地、经济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体育场地设施和社区体育指导员绝大部分集中在城市,特别是集中在发达城市和地区。我国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90%集中在城镇,而广大的农村只占10%。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要求农村与城市要全面协调发展,农村体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了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增加农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目前发展农村体育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

2社区体育的机遇与挑战

2.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体育发展提供新机遇

2.1.1运动休闲成为时尚席勒说:“只有当人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是人。”现代社会中,“人”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以人为本”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呼唤人性的回归,人的多样性需求得到综合的考虑。现代人不仅需要强健的身体,更需要轻松愉悦的心情。人们要求摆脱机器和外界的奴役,做自己心灵的主人,休闲娱乐成为自觉的追求。现代人纷纷背起行囊,走出户外,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放飞快乐的心情,享受运动的,运动休闲成为时尚的生活方式。

2.1.2个人参与体育的条件改善

进入小康社会后,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人民的消费能力和水平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2.5亿,人均国内生产总植达到9400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在这种条件下,随着人们体育意识的增强,将有更大的能力进行健康投资。

2.1.3体育休闲更加受到重视

2003年5月14日,国家统计局印发了《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了重新的调整,修改后的三次产业划分将体育产业与文化和娱乐业一起组成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说明体育休闲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体育的层次也得到了提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鉴于此,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自十二大使用“小康”概念以来,党的重大文献首次将“全民健身体系”纳入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使之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把体育提升到很重要的地位。社区的休闲体育可以有效地形成一个全民健身的体系,在休闲娱乐中群众可以受到各种各样的教育和熏陶,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2.2新时期社区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2.2.1供需不足矛盾将更加突出

随着人们体育意识的增强,体育人口的增多,需要更多的体育服务,目前业已存在的体育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并且在有些地方仍存在挤占、挪用体育场地设施的情况。虽然国家要求开放现有懂得体育场馆设施给社区居民使用,但对越来越多的需求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近几年也得到很大的发展,总数达到了20多万人,但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很低,不仅不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同香港、澳门比也有很大的差距。

2.2.2体育活动更不易组织

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对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更加多样,出现了许多以前不存在的新的运动项目,同时,现代社是一个生活方式多样的社会,人们工作、闲暇的时间安排也不尽相同,显示出个性化的趋势,并且这种现象也会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发展而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社区体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都渐渐失去作用,由于体育兴趣各异、时间安排不同,社区体育活动更难组织。

2.2.3管理的难度更大

现代社会是一个人口不断流动的社会,人口的频繁流动使社区体育管理面临一个新的难题。我国传统的社区体育可以依靠一两个比较有影响、比较有权威的大爷或大娘就可以管理的有条不紊,但随着社会组织化程度的加深,需要社区体育的管理更加规范,需要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教育的等方法进行管理,而我们这方面的人才还很匮乏,必将使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社区体育的管理难度加大。

3新时期发展社区体育的对策

3.1大力提倡“三位一体”的学区体育

把社区、学校和家庭有机联系起来,利用孩子带动家长、学生教会居民,使体育融入生活,这样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结合,有效利用了有限的体育场地设施,居民有了科学健身方法指导,家庭有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弥补社区体育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从学生中选拔和培养社会体育指导者,是一个值得大力提倡的体育方式。

3.2重视体育俱乐部建设

社区体育的发展需要社团的组织,发达国家有数量众多的体育俱乐部。荷兰有3万多个俱乐部,470万会员;日本有体育俱乐部372595家,会员超过总人口的10%以上。而我国社区体育多是自发组织,组织化程度不高,需大力发展体育俱乐部,同时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

3.3进行休闲体育理论的研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了崭新的时期,这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中国体育在这个新时期的社会功能将发生更加明显的转变,以适应休闲时代的到来。于光远先生认为“玩是人的根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

3.4开发体育自然资源

我国有丰富的体育自然资源,我国有8000m以上的山峰8座,8000m以下的山峰几千座,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万多条,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600多条,超过10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63条,另外我们还有众多的湖泊、名胜古迹,这对开展登山、漂流、游泳、划船、体育旅游等提供了天然的条件,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开发时一定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张洪潭.社区体育运行简论[J].体育与科学,2002.

[2]卢红梅.河南省城市社区群众体育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

[3]田雨普.新时期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与走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3.

社区体育论文范文第8篇

以往群众体育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行政组织形式、自由结合形式和家庭组织形式,如今在这三种组织形式并存的同时,以居住或工作点地缘为特征的体育组织形式正悄然兴起。这种组织形式的出现,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其一,改革的洪流将人们推入市场经济的轨道之后,社会上的各个单位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经营或准经营的问题,密切联系临舍关系,扩大单位间的交往,加强横向的联系,甚至结盟,成了一种新的需要。相邻的若干单位联合组织体育活动,无疑是一个理想的集体公关形式。在这一情势下,群众体育的社区组织形式,一呼即出。其二,生活区的离退休老人与日俱增,他们不能象从前那样继续参加原单位组织的体育活动,但又急需组织起来,显然社区的组织形式对他们极为适合。上述原因,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将会继续存在,故社区体育将有较大的发展。

2.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

2.1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主要有两大组织形式,一是以政府行政部门或企业事业单位为依托,组织程度较高的组织形式;二是群众自发组织,组织程度松散。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正在构建之中,尚未完善。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以街道社区体协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以辖区单位和居(家)委员会为参加单位,共同组成了街道社区体协。街道社区体协属于上位管理型组织,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晨晚练活动站、体育辅导站、体育服务中心、辖区单位体协、居委会体育小组等组织是下位活动组织。辖区单位体协在接受本单位直接领导的同时,接受街道社区体协的间接领导,这是现阶段社区体育与单位职工体育密不可分的具体表现。

2.2社区体育活动状况

目前,社区体育的活动形式主要有日常性活动和经常性体育竞赛两种。日常性体育活动主要在晨晚活动站进行以小规模为主。体育竞赛有的安排在节假日进行,有的按季节举行。目前日常性体育活动的主要活动有:体操类、太极类、气功类、舞蹈类、球类、剑类、毯类、武术类、长跑。而体育竞赛的活动内容多种多样,与本地区的体育传统、场地设施条件有关。

2.3社区体育的管理者和指导者

社区体育活动的管理者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15个省市、自治区的抽样调查表明,76个街道社区体协中,专职管理者仅占19.6%,77.5%管理者由身兼2-3职的管理员兼任,还有2.9%的管理者聘请离退休人员担任。体育指导者以义务为主,有偿为辅,多为离退休体育积极分子,占73.4%。

3.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存在的问题

3.1对社区体育认识不足

社区体育不仅是一种新的体育组织形式,也是一种新的体育管理观念,就其形态来说,社区体育是我国社会一种全新的体育形态,完全不同于我们已经习惯了的体育形式,它在运行机制上强调合作实效,多功能,都与我国以往的体育模式多有不同。另外社区体育在我国兴起较晚,理论研究刚刚起步,长期以来,人们的社区体育意识淡薄,因此,人们对社区体育内涵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人们一时还难以把握其本质。

3.2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不完善

由于社区体育属于新兴事物,因此组织、管理、法制等还没有完善。目前,虽然在许多城市已经建立了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的街道社区体协,但现有的街道办事处工作职责并没有明确的提出有关体育方面的职责,街道办事处抓体育工作没有充足的法规依据,社区体育处于可抓可不抓的地位,因而社区体育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问题也难以解决。街道社区体协属于基层管理型体育组织,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主要由下位的活动性组织承担,目前社区体育组织形式比较简单,各种社区组织还未形成网络化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

3.3管理指导者专业素质不高、队伍薄弱

15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抽样调查结果表明,76个街道社区体协中专职管理者仅占19.6%,77.55%管理者由身兼数职的管理人员兼任,还有2.9%的管理者聘请离退休人员担任。由于兼职的管理人员占了大部分,工作复杂,很难全身心投入到社区体育工作中,据调查,社区体育的管理者、指导人员经过专业培训的不足30%,从而使工作质量大打折扣。

3.4非经常化社区体育活动和日常性社区体育活动相脱节

经常性竞赛活动,如区级和街道社区的综合运动会、家庭运动会、趣味运动会、健美操比赛、秧歌比赛,受到资源消耗多,组织困难等因素的局限,无法满足居民个体的不同需要,难以普遍的参与,也不可能经常化,对增强社区成员体质方面的作用比较小,但影响力较大,可以有效的激发居民的体育活动参与动机,增强体育意识,形成体育气氛。

日常性的体育活动,有极强的增强体质的功能,但影响力较小,这两类的社区体育活动在功能上是互补的,只要两者相结合才能很好的完成社区体育任务,但由于依属于政府企业的社区体育组织与自发社区体育组织缺乏联系,经常性体育活动促进日常性体育活动的作用并没有很好的发挥。

3.5发展社区体育的资源紧缺

据调查,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缺乏、资金短缺是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首要因素,北京市8个城近郊区63.5%的街道办事处没有体育场地设施,其余36.5%的街道办事处也只有乒乓球室、室、门球场等小型场地。上海市人均只有0.1%的体育场地,城区的街道社区根本没有场地。山东省济南市对14个居民小区进行抽样调查,只有3个小区的公共体育设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宁夏市今年新建的10个居民小区,仅一个小区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天津市、杭州市、宁波市、苏州市、南京市在调查时都反映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严重缺乏。造成这种状况既有社区发展滞后、历史欠账太多,又有城市规划不配套,规划不落实的原因。

3.6社区体育发展不平衡

全国20个省市有的已经成立街道社区体育组织、街道办事处的比例达100%,有的则为19.9%。对社区体育参与者来说,中年人多青年人少。

4.发展对策

4.1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经费短缺是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首要因素。不能只靠政府的投入,应该寻求多渠道、多形式解决社区体育经费短缺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们体育需求在不断的增长,体育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提供了广大的市场,从而也为体育资金的筹集提供了灵活的渠道,因此需要大力的发展体育产业。

4.2加强社区公共设施。建设城市社区体育普遍存在场地设施缺乏的问题,1986年城乡建部,国家体委曾作出关于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定额等有关规定,但执行

与落实不力,今后新建居民小区应纳入城建规划同步进行,目前无力进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社区,一定要留出适当的空地,对尚无体育设施的已建小区,国家应予以政策的优惠。另外社区体育也可以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学校的体育设施以祢补体育设施紧缺的问题。

4.3加强社区体育管理人员和体育指导人员的培训。这些人员是社区体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但据调查显示我国城市社区的体育管理和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懂体育、会组织、能管理的体育人才极为缺乏,对社区体育的发展起了妨碍的作用。应该加强与体育院校联系、设置社区体育的培训班进行培训。同时也让体育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来到社区当中进行学习和交流。

4.4加大社区体育的宣传,增强居民的社区意识,营造社区体育气氛。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居民在单位领职工资,享受一系列的福利待遇,从而形成了极强的“单位意识”,在新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仍会存在,成为社区体育发展的思想障碍。因此社区体育管理人员应大力宣传社区体育的意义,并且通过开展各种各样有意义的体育活动吸引居民,营造体育气氛,影响居民的传统观念,让居民在社区体育中得到体育需求的满足,从而增强对社区的认同和归属,促进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

4.5加强对社区体育的科学研究。社区体育科研是社区体育的指明灯,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的社区意识淡薄,对社区体育的内涵认识不清,这有可能造成社区体育工作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浪费人力、财力、物力这就显得社区体育科研十分必要和迫切。

4.6切实加强社区体育的中介意识。社区体育组织是体育与社区的中介,也是社区与政府的中介。社区体育组织不应是直线、“金字塔型”组织,而应是“网络型”、“开放型”组织,为了进一步促进社区体育的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其协调、沟通、服务的中介作用。

4.7强调社区体育的中介性并不意味着对政府行政力量的否定,相反我们应充分的发掘和发挥街道社区的行政职能,建立街道社区体育“社区化”管理模式。街道办事处是我国特殊的行政设置方式,在地域范围和特征上具有社区的全部要素。街道办事处是我国市辖区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派出机关,改革开放以来,街道的政府职能大大扩展,并显示出重要的城市管理作用,我们发展社区体育,要充分利用街道办事处的政府职能,在街道办事处中设立体育组织体协或领导小组,将社区体育工作纳入街道办事处的常规内容。街道社区体育工作的传统模式主要是行政管理型,从现实和未来发展来看,单凭街道办事处的行政资源和手段,已经很难适应社区体育的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街道办事处开展社区体育的形式要逐步转向社区化,即使地处街道辖区的单位和居民,对街道社区具有认同感,归属感,共同参与社区体育。采取横向联系的方式,尽可地吸收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创造单纯的行政化管理无法比拟的社区效应。

摘要:该文从社区体育的兴起原因、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四方面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城市;社区体育;现状;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社区体育在我国蓬勃发展,首先在北京、天津、上海、沈阳等大城市开展,随后向其它城市扩展,目前正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城市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熊斗寅.从国际大众体育发展趋势展望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发展前景.体育科学,1998,11(2):3~5.

[2]骆秉全.对北京市全民健身现状及其对策的研究.体育科学,1997,11(4):23~25.

[3]陈琦等.广州市民参加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体育科学,1997,17(5):11~15.

[4]吕树庭.等广州市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体育科学,1997,8(6):16~20.

[5]陈天仁.上海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体育文史,1996,9(4):15~19.

[6]曹可强.论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趋势.山东体院学报,1996,4(3):45~48.

[7]王凯珍.对北京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体育科学,1994,7(6):35~38.

[8]王凯珍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997,10(5):6~10.

社区体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杭州市;社区;体育服务;人才队伍

社区体育服务人才,是为社区居民体育健身而服务的人员,在全民体育活动和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方面应具有组织、管理、辅导能力。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及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的规定,把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当地人才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发展计划,鼓励、吸引优秀人才向社区流动[1]。社区体育服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社区体育服务的内涵与发展水平,优秀的社区体育服务人员是社区体育服务宝贵和重要的资源。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指导社区居民科学健身服务的重要力量和制约社区体育服务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如何建设好社区体育服务人才队伍[2]。当前,社区体育服务人才短缺,素质偏低,结构亟待优化。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社区体育服务人才现状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借助《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料中心》等电子文献,以“社区体育服务”和“体育服务人才”为关键词检索了国内外关于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人才方面的论文及研究报告120余篇;查阅近10年国内、外关于社区体育方面的期刊文献和博士和硕士论文,重点阅读相关政策法规和著作,结合本研究目的对文献进行归纳梳理。1.2.2调查访谈法。于2015年9-12月期间,对有关管理学、体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家和部分社区的领导进行访谈,社区体育服务人才的现状与未来、人才制度建设、人才培养资金保障是访谈的重点。1.2.3问卷调查法。为了解杭州市社区体育服务人才队伍的现状和问题,设计了《杭州市社区体育服务人才情况调查问卷表》、《社区体育健身者情况问卷》主体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工作情况、职业化状况与薪酬待遇等四大方面。调查人员以学校教师和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组成,利用2015年暑假进行调查。共在杭州主城区20个社区随机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56份,回收率为89%,有效率为100%。经SPSS软件分析,问卷效度良好。

2结果与分析

2.1社区体育服务人才基本情况分析

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43.9万人,社区公共服务从业人员105.9万人。有507.6万社区居民成为社区志愿者,活跃在社区服务各领域,成为推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重要力量[3]。近几年来,杭州市体育主管部门秉着认真实践国家各项体育方针的积极态度,在全民健身、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等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杭州市大众体育参与度在持续地提升,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氛围逐渐形成,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也在不断完善。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底,杭州市已建成全民健身苑(点)4837个、篮球场2780个、乒乓球室(场)3368个,社区体育服务中心23个,杭州市人均体育用地面积达1.5m2。虽然体育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相对杭州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经济发展水平而言,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居民参加健身活动缺乏专业人员指导。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社区对这方面也有所重视,基本都配备了专业的人员,负责管理社区内的各项文体活动。社区在选择这些管理者的时候也非常重视他们学历,80%都是专科以上学历,年龄大约35~45岁之间。但这些管理者之前所学的专业基本上与体育无关,其中极少数有着公共管理或社会工作专业背景。当问及所在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或体育服务站的运行情况与未来发展时,只有少数社区管理者对社区体育服务中心有明确的管理目标,清晰的发展规划。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社区民间组织骨干成员在服务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肩负着社区体育服务的绝大部分工作;另外的一部分主要是由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相关的体育志愿者等。这些人员中有高学历、高运动技能的体育人才,其中有来自于周边教育机构的体育老师和院校的学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的人员配置根本不能满足居民参与健身活动的要求,管理队伍亟待壮大。

2.2杭州市社区体育服务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水平低下。据有关部门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杭州市社区体育服务人才中有63.4%是专科以上学历,共1343人,本科以上1250人占总人数的35.9%,本科以上高学历指导员比例较低。本科学历的具有体育专业背景的不到8%,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区健身人群的高质量辅导的需要。目前杭州市社区体育服务人员中主要以女性为主,占了61.6%(表1),女性比例偏高,年龄偏大,并且多为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的兼职人员。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和体育专业毕业生分别占7.56%和40.02%(表2),其他都是没有经过系统的专门培训,没有专业的学科知识、工资待遇也相对较低、文化素养同样不是很高。以上种种使得他们难以为广大居民各种各样不同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指导服务。2.2.2培训制度不完善,薪资待遇不高,人才流失严重。在进行体育服务的时候,没有量才而用、人尽其职地对各类人群和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致于出现专业与工作实际不匹配的情况。假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个人水平与工作职责不相符,特别是没有将他们的个人能力发挥出来,使其遭到埋没,会出现人才流失。现阶段应该借鉴国外分类培训的模式,结合杭州市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丰富体育服务人才的类别结构,通过培训制度加以完善。从实际调查中发现,社区体育服务人员中,工作年限长的较少,工作6年以上的人员只占到了26.4%,且流动性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薪资待遇不高。2.2.3社区体育服务人才数量偏少、能力单一。杭州市社区体育服务人才整体情况是:总体数量偏少,各区数量差异较大,比例不合理。一些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作为一个谋生手段,他们最看重的是收入,不太看重专业对口性,使得他们直接选择与社区体育不相关的职业。另外,杭州市社区体育服务人才的入职资格没有明确的要求,在招考和聘用相关岗位的人员时标准模糊,导致不少岗位形同虚设,指导工作难以开展。如今,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热情非常高涨,在全社会掀起了锻炼身体的热潮,锻炼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社区服务人员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开发出更加新颖有效的锻炼方式,更好地为居民服务。拥有过硬的运动健身、运动营养、运动损伤防治等知识是社区体育服务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从表3体育服务人才能力排序显示,健身指导排在第一位,对于社区居民需求最大的体育服务人才应有的运动损伤的防治、运动健身保健咨询分别排在第四、七位,说明现在社区体育服务人才的能力单一,与实际要求的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2.4社区体育服务人才队伍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现阶段全市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育服务人才管理网络,该网络涵盖了全市涉及到体育事业的团体和机构,大到市级体育主管部门,小到具体的单位的小型协会。调查发现,社区体育服务人才队伍互相没有直接关系,缺乏有效的合作和沟通,相互之间缺乏有计划的布局和统一的管理,因而容易出现体育活动内容不够丰富、资源整合困难、社区体育活动组织不力等方面的困扰,这样就会影响到社区健身活动开展的节奏,打乱预先的计划,给负责现场的人员带来很多突发状况。再加上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人才组织管理者水平有限,数量不足,因而体育服务很难到位。2.2.5志愿队伍不足。作为一项社会体育事业,尤其是专业体育服务人才严重不足的现状下,志愿者队伍作为体育服务人才的重要补充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4]。目前社区体育服务的参与人员主要是离退休人员,其他年龄段较少,参与率、活动积极性较低,公共服务极难调动志愿者的兴趣,志愿者的参与人数缺乏,活动效果不好,时间维持不够长,也不容易对体育服务起到作用[5]。当前,在杭州市,体育方面的志愿活动的发展还不太先进,虽然其中有些志愿者抱有服务的热情,但是却没有有效的途径参与到相关的志愿活动中;另外,还有的志愿者没有很好的专业性,不能提供优质的服务。

3对策研究

3.1加快体育人才政策、法规建设,为社区体育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浙江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多个文件的出台,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纵观这些文件,涉及到体育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容甚少。体育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快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各地区社区体育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有利于体育服务人才培养、考核、聘用和管理的相关政策,确保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技术地位以及经济地位,使社区体育服务进入可持续发展;由于社区体育服务人才队伍还不够壮大,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多方大力宣传,同时还应该建立供求平台,及时各类需求信息,政府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吸引、稳定社区体育服务人才队伍,通过制定政策,引导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积极吸引和鼓励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人员等到社区体育服务中心服务。3.2拓宽体育资金筹资渠道,为社区体育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由于体育事业是一项公益事业,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减免税收等多种方式,对社区体育服务中心进行全面的财政支持,确保办公经费的正常投入使用,确实改善社区体育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与办公环境。针对目前体育资金不足的现状,地方政府或基层社区应该想办法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加入,进行多元化的筹资,并可以设立专门的人才培养基金,加强社区体育服务人才的队伍建设。3.3建立、利用相关媒介,落实信息服务要利用好身边的宣传渠道,积极的建立新型的信息平台,将各种体育健身信息及时传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居民们则可以通过手机、宽带网络等各种信息终端,只需动动指尖,即可随时咨询、获取有关健身活动、俱乐部、小型球赛、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信息;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社区服务中心也要意识到这一点,做好相关活动的网络宣传,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网站,一些日常健身、健康的知识,指导居民以更加健康的方式生活和运动,此外也可以开展一些在线服务项目,及时解决居民在锻炼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社交平台和软件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原有的交流方式,为居民提供了更方便地与服务人员交流的机会;此外,居民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预约、支付、投诉等,感受现代社会的快捷、便利与精致、细腻,同时大大提高了居民对社区体育事务的参与的积极性。3.4加强体育服务类人才的培养,为社区体育输送服务人才现阶段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人才无论从质或量上都无法满足转型社会对社区居民体育参与的需求,应立足中国现有国情,并与国际接轨,建立政府———高校———社会联动的支持平台。鉴于社会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高校的各专业之间和各高等院校之间应当互通有无,成立多个学科的合作平台,拓展合作渠道,统筹具有优势的资源,以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制度作为保障,拓宽渠道配合各大高校的社会体育师资岗前培训。专业体育院校和体育服务机构职后培训和入职资格测评机制也要进一步完善。同时强调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吸引社区党员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一支专业素质较高、服务能力较强、社区居民满意的社区体育服务队伍。

作者:丁春琴 单位: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2012-03-12].http://www.china.com.cn/guoqing/index.htm.

[2]十报告文件起草组.十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0.

[3]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规划(2011-2015年)实施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社区体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学校体育文化 社区体育文化 融合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1相关概念辨析

体育文化一词最早直译为身体文化。我国学者把体育文化概括为“是在增加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的各种思想、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还包括为达成目标的各种改革举措以及相应的成果”。体育文化本身是一种社会体育现象,从物质层面讲,体育文化主要包括体育生活方式、民族体育风俗、体育活动内容、体育审美等;从精神层主要包括,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念、意识、心理、道德等。

社区体育文化是社区的一部分,也是社区发展的一部分,其对于社区居民在体育锻炼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在社会中,社区体育的发展,既有其促进社区发展的目的,也包括其自身发展的过程。学校体育的主要发展环境是学校,其发展的基础也是建立在教育上的,通过体育教学和运动等,对学生等形成身体和心理的体育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加强。

2社会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融合的意义

大力发展体育文化,利用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对广大参与群体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激发参与者健身锻炼的兴趣、提高身体素质,而且可以提高社会整体素质、促进和谐校园。同时,还可以通过健身、健心,提高群体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想道德品质和体育观念,培养审美观,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

2.1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以“和谐”为理念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的精神乐园,也是学校追求的终极价值。高校体育文化通过体育的手段和内容教育、引导和感化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行为意识和习惯,发展学生的身体机能、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行为,提升学生体育文化修养,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的内涵,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同时,推进学校“阳光体育”的开展和普及。

2.2提高社区居民综合素质

社区体育文化属于较为新颖的概念,其主要范围是在社区,然而,由于社区居民参差不齐,在具体的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上,就很难达到统一。将学校体育文化融合在社区体育文化中,可以将学校体育中的一些关键有效运用在社区体育中,对社区体育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从而促进社区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同时,将社区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融合起来,还可以进行资源共享,提高体育设施的实用性,从而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完善的体育锻炼场所及设施,促进社区居民更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

3学校体育文化与社区体育文化融合路径

3.1以社区为主体的融合方式

首先,确定管理内容。在对于学校体育场馆、场地进行经营管理时要注意,明确工作责任范围。学校根据自身所拥有的健身活动器材,场地,场馆划分公共活动区域。在公共活动区域内学校与俱乐部共同拥有管理权限,根据学校场地的经营性质确定主要管理权限。经营俱乐部根据学校给定的区域以及公共开放时间选择并安排相应的活动内容。

其次,确定经费来源。在明确管理内容之后要注意区分两种形式的经营方式。一种是针对于广大周边居民以及本校学生公益性免费开放的公共类体育文化活动,这种形式主要是俱乐部开发体育服务产业,响应国家政策法规所进行的服务,这一情况需要国家或地方给予补贴,或者按照国家购买俱乐部的体育服务的方式。另一种是俱乐部承接的盈利性的商业服务,服务除在公休日时间承担的各类银行、公司特定的年度运动会或者趣味性活动外,还可包括场馆的租用等方面,此类服务有较为成熟的市场机制进行调控,因此俱乐部可以自给自足完成经营。

另外,完善管理监督机制。针对现阶段提出的俱乐部经营模式,由于其包含了不同的职能部门,因此社会资本对于学校场地运营管理就需要学校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职能部门来对俱乐部的运营状态,场馆使用进行合理监督,并要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的实施。学校由于接受着教育职能部门的管理与监督,因此在场馆运营上也需要满足各地区教育体育局的要求,各地区教育体育局要对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场馆的运营提出指导性意见,并及时对学校与俱乐部产生的体育活动公共区域运营发生的问题进行调和。

3.2以学校为主体的融合方式

以中小学学校体育为主的强化融合模式。以中小学学校体育建设为主的强化融合应当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活动在体育领域的作用,在满足学生完成每天至少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或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之上,应当充分的组织与安排各类体育竞赛形式。还可以通过多种类多形式的体育比赛活动,来调动社区范围的体育活动开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的体育赛事可以向社区开放,通过学校的赛事活动带动社区赛事的组织,同时也增加了学校体育教师与社区体育指导员或社区体育活动骨干的交流作用。

4结语

随着社区功能的不断发展健全,开展社区体育文化活动,是社区居民重要的精神需求,已成为现代城市居民的休闲方式。但是,随着社区建设速度的加快,受经费投入和社会管理方式的制约,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远远满足不了居民的需求。高校在体育场地和设施、体育专业人才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探索高校体育与社区文化建设融合的新路径,实现二者的互惠双赢,对于提高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区文化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社区体育论文范文第11篇

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虽然名目不同,然而二者之间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都是体育学科的一种,都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从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分析来看,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有需要有一定的体育环境基础,高校体育需要有更多的体育项目、体育运动技术以及体育设备等等,需要全面、系统、科学的为社区体育服务,因此高校体育也是社区体育的一个重要部分,高校学生在校园学习期间,能够更好的利用学校体育教学的知识来提高自身的体育技巧,从而掌握好体育健身的方式方法,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也能有所提高,在未来进入到社会后,也可以更好的发展群众体育,这也是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社区体育的发展也离不开高校体育,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各项活动在未来都需要在社区体育环境下开展,高校体育作为社区体育的基础,也为社区体育提供了更多的更优质的体育项目,对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看出,为了更好的促进社区体育的完善发展,就需要通过高校体育的发展来带动社区体育的不断进步,这样有利于社会体育教育观念的形成,对社区、学校以及家庭等社会单位的体育活动开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在体育项目和体育竞技比赛中也有一定的共通性,高校体育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以科学的、合理的方式来提高学生们的身心健康,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保证学生们能够更好的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而社区体育的发展也需要人们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们体育锻炼重要性认识的培养也间接的带动了社区体育的发展。由于体育项目的共通性,学生们在高校时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在未来也会带到社区体育环境中,从而更好的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而由于高校体育也是社区体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将会带动更多的人们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从而也是高校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二者之间也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从长远来看,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也将成为一个必然的过程,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国民身体健康都将产生重要的意义。

2我国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发展脱节现状及问题

2.1学校体育师资力量雄厚,但参与社区体育工作少

学校内体育教师及离退休的体育教师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比率很低,在职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里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比率极低,其参与积极性低于离退休人员。

2.2学校体育资源丰富,有效利用率低

大多数学校采取封闭管理。为了便于学校管理,体育场地通常6点以后就关门,无形中造成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浪费,不能与社区形成优质体育资源互利共享的相应。

2.3社区体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

受制于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的不同,体育发展呈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区体育设施、场地不均衡;二是社区体育活动经费不均衡;三是社区体育指导员和管理组织不均衡。

3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对策

3.1抓好全民健身的宣传工作

在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过程中,要特别抓好宣传工作。一方面要注意大学体育政策的对外宣传。另一方面要注意体育文化知识的宣传,以打造有影响的大型比赛,还可在每学期举办一个“体育文化宣传周”。同时,大学毕竟不同于社会,社区人员的大量进入对大学纪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所有进校人员的宣传管理,预防负面影响的产生,保证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后形成互动式良性发展。

3.2高校体育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当今社会,一个国家的发展也需要对外开放,一个团体的发展需要对外开放,高校体育要树立社会大体育的意识,不但要搞好校内的体育工作,还应为社区体育出谋献策积极参与,为全体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尽一份力。高校体育的发展同样需要主动走出去,大胆请进来的策略,高校应对社区居民中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提供不影响教学条件下的宽松政策,鼓励社区居民进校体育锻炼,对进行体育场馆锻炼者进行合理的收费,通过多种途径促使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促使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3.3搭建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合作发展的组织管理机构

以社区居委会、社区内的学校体育负责人和居民代表三方构成社区体育委员会。在组织机构的管理人员上,除少数必要的专职人员外,多数可由业余或兼职人员担任。在经费来源上,除少量的政府投入外,多数应由活动创收等市场渠道及企业的赞助来解决,组织机构的活动地点选择为社区内较有影响力的体育场馆,以定期和不定期的形式进行会议交流,对开放中的有关事宜进行决策和管理,从而加强了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性,使其向经常化、规范化方面发展,从无序、松散向有序、有计划的趋势发展。

3.4政府及相关部门参与宏观调控

社区体育论文范文第12篇

1.1对于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的管理

社区体育的开展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其目的是为了使各方面的资源得到合理的调动与分配,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社区体育管理体系,为我国城市群众体育的普遍化、生活化提供组织保证。

1.2对于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的管理

社区管理的建立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社区成员对于体育锻炼的需要,努力建立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让社区成员真正投入到日常的体育锻炼之中,并且在开展的过程中,不断对于自身服务质量进行完善,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造福社区成员,提高成员的生活质量。

1.3对于城市社区体育资源的管理

城市社区体育管理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于社区体育资源的管理至关重要,如果能很好的做到开源节流,将资源用到关键点地方,就能更好的进行接下来的工作。社区体育管理的资金一般来源于国家体育部门,以及相关辖区单位、企业的赞助,开展体育管理需要加大的场地,需要购买相关的体育器材,雇佣工作人员,在很多环节上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对于资金的合理分配,避免浪费,将资金用在关键的地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管理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具有加高的要求,从事体育管理的工作人员首先要热爱体育运动,拥有一个乐于助人的热心,经过专门的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从业。

1.4对于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管理

社区体育管理组织会定期的去组织举办比赛,或者开展日常体育锻炼活动,活动的形式虽然有所差异,但主要的目的均是加强体育活动的管理,让社区成员们实实在在参与到活动中来,锻炼自己的身体。

2.保定市社区体育管理现存的问题

2.1主管机构有局限性

保定市社区体育管理机构主要是街道党工委与街道办事处,社区内的居民以及相关体育协会人员,但由于我国社区体育开展的时间较短,对于体育管理工作主要依赖于政府,所以在工作目标制定上,体育活动开展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2.2管理者良莠不齐

对于保定市23个体育社区的53位管理干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本科或以上学历的人有32名,占61%左右,体育专业人员有9名,占17%左右,管理类的人员有5人,占9%左右,剩余7人则来自与之不相关的专业。虽然每个管理人员都参加了相关培训,但是对于体育管理整个学历专业机构情况不尽如人意,培养专业对口的优秀人才是体育管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3缺乏资金

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对于保定市社区体育管理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由于体育管理事业的开展需要资金量较大,政府划拨的资金并不能保证社区体育管理事业的全面开展,各街道自身也在积极解决资金问题,寻求区域周边的企业参与赞助社区比赛,但企业赞助的资金有限,因此,解决资金问题对于保定市社区体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关于保定市城市社区体育管理的创新

3.1建立科学的社区体育公共管理体系

社区体育管理是以政府主管为中心开展的,但如今保定市的政府机构正在进行改革,提倡服务性政府,放宽了对于保定市社区体育的管理,赋予其一定的自治权利,保定市社区管理组织应当充分抓住时机,对于原来自身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提高自身体系的灵活性,转变以往管理体系的发展思路。

3.2创建社区体育管理从业人员上岗机制

社区体育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从大众体育实践飞速发展的角度出发, 对构建社区体育学科理论体系的目的意义、理论架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进行了研讨,旨在丰富和完善体育学科理论体系。

1. 社区体育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的目的意义

国外发达国家,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与社区相关的研究工作,社区体育研究也在其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众体育最为突出的现象就是社区体育的迅速崛起。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展,社区体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并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

当前,体育界有识之士已充分认识到社区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体育的桥梁;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载体。但是,由于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关于社区体育的研究还比较零散,这就使我们很难在宏观上把握社区体育的发展。因此,要根据中国的民族特色和现实发展状况,对其科学理论基础及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和探索。因此,需要构建一种适应新时代的社区体育理论体系。

2. 社区体育学科理论构架

社区体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既要反映当代社区体育理论和实践发展中的最新成果,又要继承和发扬以往研究有价值的内容,尽量把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起来,采用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来增加知识的容量,从而使其更全面、更系统和更具科学性。在结合当前社区体育理论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社区体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作为进行社区体育理论体系构建研究工作的一种尝试。

社区体育学科理论体系的结构应包括四个学科层次:第一层是基础学科;第二层是专业基础学科;第三层是分支学科;第四层是学科内容。

3. 社区体育的研究对象

社区体育以与社区有关的人们的体育行为、方式、体育需求、体育观念、体育环境、体育产业等为研究对象。社区体育学往往借鉴和采用了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美学、文化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工具,用来为社区体育服务。

4. 社区体育的研究内容

构建社区体育研究的内容体系,是社区体育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核心工作。通过大量的分析与比较,私以为,社区体育的研究内容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一) 国内外社区体育发展比较研究

国外社区研究已有百余年历史,而我国才刚刚起步,大力引进和吸收国外社区研究成果,无疑对促进我国的社区体育学或社区体育科学的尽快建构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社区体育的产生、发展动因研究

就目前社区体育的发展状况来看,社区体育学仍然是一门新兴学科,学科基础薄弱,其理论体系也未完善。因此,有必要从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出发,研究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部因素,从而了解和掌握国内社区体育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把握其市场特征和发展潜力。

(三) 社区体育发展趋势和策略的研究

社区体育在我国有了初步的发展,并体现出强大的发展生命力。而考虑到我国社区体育的长远发展,需要分析其发展趋势和制定其顺利发展的策略。

(四) 社区体育事业与社区体育产业发展关系研究

社区体育是社区体育事业与社区体育产业的交叉体,但并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的相互协调和结合,它们内部具有某种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一致性。这里说的主要是对它们结合的机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包括它们结合的社会文化背景,它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它们的产品和服务内容的兼容性和一致性,从而使我国社区体育事业和社区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相互推进。

(五) 社区体育产业发展的环境支持研究

社区体育产业是一个关联功能很强的综合性产业,它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系统地研究我国社区体育所需的环境支持,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它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哪方面的支持及其方法途径。该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社区体育产业发展的政治文化环境研究、经济环境研究、制度环境研究、政策环境研究、技术环境研究等。

5. 社区体育的研究方法

(一) 测量法

社会测量法是美国心理学莫里诺创造的测量团体中人际关系的方法。运用法要设计出各种量表给被测试对象填写。进行社会测量,最后得出结果,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使用这种方法,量表比较难于设计,测量的手续比较复杂,被测试对象要通力合作,才能顺利进行。

(二) 系统分析法

社区体育是一个多系列、多层次、多内容且内外统一的整体开放系统。因此,要在借鉴和吸收其它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信息交叉、渗透、交流、筛选、反馈,使该学科的研究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不够成熟到逐步成熟,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形成过程。

(三) 逻辑归纳法

将与社区体育有关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分类、判断、比较,运用演绎、归纳、推理、综合分析等逻辑法,揭示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一般规律,使其产生知识的横移、融合、聚变和重构,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王凯珍, 赵立. 社区体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 徐永祥. 社区发展论,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3] 程玉申. 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研究,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 顾渊彦, 李明. 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社区体育论文范文第14篇

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以比较研究的视角,对公民教育的概念和内涵进行阐释,通过对公民教育的认识,借鉴公民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从中学体育的教学实际出发,提出应该积极拓展中学体育内容,将中学体育和社区公民教育有机结合,建立有效可行的机制,充分发挥中学体育的体育哲学和文化功能,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现代公民进行理论探索,试图做出理论上的构建,对公民教育实践产生积极作用。

关键词:

中学体育;青少年;公民教育;理论

1中学体育与公民教育研究的现状

公民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文明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和活动的总称;狭义是指在养成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一分子方面的必要知识的公民学科。根据公民教育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把公民教育理解为3个方面:(1“)有关公民的教育”:强调对国家历史、政体结构和政治生活过程的理解;(2“)通过公民的教育”:通过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活动来获得公民教育;(3“)为了公民的教育”:在知识与理解、技能与态度、价值与性向等各个方面培养,使受教育者在社会生活中能够真正行使公民的职责。通过查阅资料,关于中学体育与社区公民教育的研究较少,以“中学体育”“公民教育”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未发现相关研究文献。可见,学术界和教育界对中学体育与社区公民教育的研究还不够丰富,学校体育教育与社区公民教育衔接工作的理论研究还有待深入。中学是青少年进入社会前的一个重要学习阶段,是丰富人格和学识的重要场所,也是重要敏感发展期,是广大青少年社会化和公民属性的塑造期和完成期。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的中学体育教育,在公民教育方面有着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因为体育教育的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尤其是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本身所蕴含的体育文化哲学对公民精神的熏陶与理性作用,是其他学科和活动无法替代的公民教育手段和途径。

2研究方法

此研究拟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分析中学体育教育资源开发所存在的问题。对中学体育教育资源开发与社区公民教育需求之间存在缺乏协调机制和有效载体、社区配套服务落后、研究力量薄弱等问题,此研究尝试提出优化中学主导、构建中学体育+社区教育网络、建立中学体育资源共享管理机构、加强和扩大中学体育资源对社区公民教育科学研究的路径选择。中学与社区的双向参与与合作,是中学发展和社区发展的要求,学校也由此具有鲜明的社区教育属性。中学体育教育与社区教育相通共融,协同合作是教育资源的有序共享,中学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向社区贡献出更多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社区公民也有切实的教育需求,中学体育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建立相应的组织制度,促进其对社区公民教育发挥体育教育的独特优势,因体育活动自身的无穷魅力,通过中学体育教育对社区公民的渗透,让社区居民或者未来的社区公民通过体育参与,在参与中传播文明的公民教育内容和制度文化,是中学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此研究课题拟通过对中学体育进行横向分析,以区校联合的角度对体育课程、体育竞赛、体育文化传播等方面做系统的调查和分析,学习借鉴公民教育体系成熟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打通我国中学体育与社区公民教育之间的阻碍深入探讨和研究,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价值,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努力。

3研究内容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关于中学体育与社区公民教育的研究较少;以“中学体育”“公民教育”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也未发现相关研究文献。可见,学术界和教育界对中学体育与社区公民教育的研究还不够丰富,学校体育教育与社区公民教育衔接工作的理论研究还有待深入。因此,该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沿性,也具有实践性和理论研究意义。通过实际调查和理论研究,在全面掌握中学体育教育对社区公民教育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论证和可行性研究,建立中学体育教育直接作用于社区公民的路径和双方互相交流共通的组织制度方法。

4结语

中学并不只是个体升学的扶手,而是个体灵魂上升的阶梯;不是实现个人私己望的工具性场域,而是促进人的公民性生长,发育完整而健全之人性的教化性场域。切实地从中学阶段开启公民教育视野,拓展中学体育的精神空间,提升学校体育教育的价值目标,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任务。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体育课的特点是在不断活动中进行,这就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时机。体育老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所提供的有利条件,自觉地将公民教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的动静之中,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提高品德素养。总之,体育教学应以全面教育为目标,坚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备课,将公民教育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今后参与社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体育本来就源于生活,故体育也应该回归于生活,让体育走进社区公民的生活里,扎根生活、服务生活。学校本身具有鲜明的社区属性,也肩负着社会教育的责任,通过中学体育惠及民众,促进民众更健康、更有力量、更有尊严地享受生活和创新生活,可以很好地关注大众生活,增强居民体质,促进学习型社区形成,从而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通过科学的组织制度的建立,让中学体育走出去,渗透到社区,也让社区公民走进中学体育,享受体育,接受体育教育文明。通过体育手段对社区公民进行人文关怀,关注弱势群体,让社区公民自觉锻炼身体,成为人人身体强健、工作效率高、幸福指数高、行为文明、关心社会的现代公民。该课题研究为助推和谐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祥.社区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融合之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3):85-88.

[2]陈建华.加拿大高校的竞技体育、社区体育、体育教育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3(10):591-594.

[3]沈亚宁,蒋荣.体育教学中公民意识教育[J].林区教学,2014(3):103-106.

[4]李松林,金志远.学校的社区属性及其功能分析[J].职教论坛,2016(10):49-52.

[5]周庆柱,魏德萍.学校体育的社区教育属性及其功能分析研究[J].阴山学刊,2011(3):90-92.

[6]郭权.高校体育与大学生社会理性的社会学透视[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3):107-109.

[7]檀传宝.公民教育引论——国际经验、历史变迁与中国公民教育的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8]宋亚军,李向东.对我国“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教育一体化网络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363-365.

社区体育论文范文第15篇

>> 社区老人健身需求对社区体育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 江西省体育健身市场的现状与对策 论江西体育健身娱乐产业的发展策略 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探讨 利用高校体育资源推动社区群众健身体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健身指导的可行性研究 江西省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优化策略 对发展城镇社区体育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研究与探索 关于社区体育及全民健身普及状况的调查研究 学校体育设施与社区全民健身资源互补模式的构建机制研究 武汉市东湖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城乡结合区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研究 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参与式”运营模式研究 社区体育资源优化共享研究 浅谈健身俱乐部对社区体育的影响 全民健身路径设置对社区体育开展的影响 体育舞蹈在社区健身中的应用 关于优化视角下的体育教学环境的研究 优化中小学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人民日报,2005-02-20

[3]华景梅,徐祥辉.和谐社会构建视角下的我国社区体育发展模式[J].体育科学,2006,(7):

[4]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兼论社区体育的定义及构成要素.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1993

[5]肖淑伦.关于社区体育的几个问题.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获奖论文,1993

[6]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4,(6):

[7]吕树庭等.社会学视角下的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概论[J].体育文史,1993,(3):

[8]任海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概念、构成要素及组织特征[J].体育与科学,1998,(2)

[9]胡国雄.社区体育概念新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7(11):212.

[10]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7:88

[11]李云林.在浙江省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工作经验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R].

,2006,2

[12]凌翔.上海市郊县体育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J].体育科研,1998,3:

[13]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72一74

[14]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94一95

[15]郭亦农等.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大众体育需求因素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2):

[16]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汇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10:121

[17]中群众体育调查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18]王凯珍,李相如.社区体育指导[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37

[19]顾拜旦.体育颂.At:http:///open /milian/tys/tys.htm.

[20]国家体育总局.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At:http:///fsgovout/Web/Article/2005/03/02/0821301382C78768.aspx.

注释: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94一95

2.郭亦农等.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大众体育需求因素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汇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10:121

4.中国群众体育调查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