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电大金融论文范文

电大金融论文范文

电大金融论文

电大金融论文范文第1篇

近日,由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举办的“第十届中国电子银行年会暨中国移动金融发展论坛”在京举行。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在论坛上还同时了《2014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下文简称《报告》)和《互联网金融研究报告》。从与会嘉宾的演讲和讨论中不难发现,移动金融或许正在重构电子银行发展格局。

《报告》显示,2014年移动金融势头发展迅猛,移动支付用户比例成倍增长,尤其是在远程支付方面,2013年的远程支付的用户比例为13.3%,2014年则达到了37.8%。

这也显示出了手机银行业务的巨大发展潜力。该报告预测,2015年个人手机银行将出现爆发式增长,用户比例将达24%,超过4成的用户将通过手机银行购买理财产品。

该报告还指出,中国电子银行业务连续五年呈增长趋势,2014年个人电子银行用户比例为43.1%,同比增长7.2个百分点。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总经理季小杰认为,2014年电子银行领域最突出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网络金融高歌猛进,直销银行陆续上线,银行系P2P逐渐被大众认可,微信银行服务深入人心,创新型产品不断涌现,移动金融快速发展,电子银行业正在进入精细化客户管理时代。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樊爽文指出,一年多来,金融领域最引人瞩目的话题是互联网金融,其中包括互联网支付、P2P网贷、股权众筹等各种新业态,在业界讨论得广泛热烈,实践得红红火火。经过充分的讨论和实践,虽然有关各方分歧依然不少,但共识越来越多。其中主要的共识之一,就是无论在哪种业态下,都必须最大限度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显然,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资金安全是金融行业的职业操守和准则。然而,无论是从用户的体验还是系统的设计方面,安全和风险控制仍然需要引起相关机构的关注。《报告》显示,有72%的用户认为网上银行仍然是最安全的电子银行渠道,远高于其他电子银行渠道。

电大金融论文范文第2篇

(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生存哲学)

作者简介

陈宇,网名“江南愤青”,仁和智本资产管理集团合伙人,浪迹于西子湖畔。从2012年起以玩票性质在互联网上写作金融评论,以系列文章“浙江经济怎么了”声名鹊起。其大量金融类文章,剖析金融时势尖锐深刻,在金融业内引起极大的震动,一跃成为金融领域知名的评论人士之一。

2013年开始,他的研究兴趣转向互联网金融,其陆续发表的评论是大量互联网金融和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必读文章,很多人都是从江南愤青开始了解互联网金融,因此江南愤青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更有“校长”一称。

江南愤青对互联网金融的评价与预测直切要害,虽然刻薄,但是却能每每言中。他的文风直白率性,张扬高调,但是线下为人却极为谦卑、异常低调,形成极大反差。为此他赢得了一大批“死忠粉”的追随,其中不乏金融界大佬级的人物。

内容简介

随着中国互联网金融浪潮高涨,P2P、众筹、余额宝、微信支付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加之大数据等时髦概念助阵,简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令媒体兴奋,公众狂热。那么,互联网金融真的能“颠覆”传统金融吗?当互联网思维对撞传统金融观念,是互联网金融的一统天下,还是传统金融业的自我革新?究竟是谁动了金融业的奶酪?

《风吹江南之互联网金融》作者早期试水创立具有互联网金融雏形的网站,后来成为互联网金融的资深投资人,基于其多年在该领域的实践、观察与思考,追根溯源谈互联网金融之争,告诉你在变革大潮来袭时,应该做什么。

目录

上篇狼来了!

第一章关于金融中介,谢平和许小年为什么是错的

第一节为什么需要金融中介?

第二节金融中介值得信赖吗?

第二章互联网金融的流派之争

第一节三类互联网金融概念

一、谢平:去中介论

二、马云:基因论

三、媒体论

第二节互联网金融之争的背景解读

一、四大时代背景

二、互联网金融到底能颠覆什么?

第三节追根溯源谈互联网金融之争

一、争辩的焦点在那里?

二、互联网金融能否实现金融的“去中介化”?

三、马云的赌局: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谁更胜一筹?

四、“普惠金融”与“民主金融”,看上去很美

五、众生眼中银行的暴利是否属实?

第三章夹缝之中的中国互联网金融

第一节围墙之外的影子银行

一、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历史纠葛

二、影子银行——围墙之外野蛮生长

三、围墙论基本可以解释马云的一系列抨击

第二节夹缝之中的中国互联网金融

一、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影子银行

二、围墙推倒之后是什么

第三节中美互联网金融的差异

一、互联网金融在美国的影响力有限

二、欧美银行的社区化业态

第四章五花八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第一节国内的互联网金融模式(4+1)

一、P2P和众筹模式

二、第三方支付模式

三、渠道销售模式

四、比价模式

五、其他模式

第二节国外的互联网金融模式(5+1)

一、创新型融资服务模式

二、在线理财模式

三、信用增信评级模式

四、社交选股模式

五、创新支付模式

六、其他模式

第三节如何看待比特币

一、互联网金融里的另类,是颠覆式创新还是投机品

二、比特币的信用货币性质

第五章互联网金融的平台模式

第一节平台模式概述

一、平台模式就是去中心化

二、以“施乐会”为代表的慈善平台模式

三、平台模式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二节详解P2P模式

一、P2P的三大模式:平台模式、担保模式、销售模式

二、P2P面临的一般风险与国内特殊风险

三、P2P应如何监管?

四、是否应该给P2P发牌照?

五、案例分析:陆金所和宜信

六、关于P2P的观点总结

后记:

电大金融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融资偏好; 融资偏好悖论; 股权融资; 债权融资

一、企业融资理论概述

(一)融资优序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

融资优序理论,也称为啄食理论,它是关于融资偏好的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而形成的新资本结构理论的一大主流学派。

企业的融资是指企业根据未来经营与发展策略的需要,从自身生产经营现状及资金运用的情况出发,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从企业内外部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一种经济活动。企业融资偏好是指企业在进行融资时表现出来的对内部融资、股权融资或债权融资方式自由选择的倾向。

以Myers和Majluf(1984)为代表的融资优序理论或啄食理论认为,企业融资顺序有较明显的先后之分,即企业所需的资金首先依赖于内部资金;在内部资金不足,需要外部资金注入时,债务融资成为次优的选择;而外部股权融资由于成本太高,只是作为一种融资渠道的补充来源形式存在。企业融资通常遵循所谓的“啄食顺序”即先内部融资,再外部融资,在外部融资中优先考虑债权融资,不足时再考虑股权融资。根据国外的经验,企业这样的最优融资次序,无论在统计上还是在案例分析上,都得到了经验证实。

(二)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悖论

国内理论界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融资偏好的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如黄少安和张岗(2001)、阎达五(2001)、陆正飞和叶康涛(2004)、魏成龙与张洁梅(2008)、肖泽忠与邹宏(2008)、李小军(2009)、冯梅与罗华伟(2009)、杨志泉与邵蕾(2010)等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样本上市公司的企业融资偏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得出中国的上市公司存在着显著的股权融资偏好的研究结论。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表现为重外部融资,轻内部融资;重股权融资,轻债权融资。这与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的融资优序理论是恰恰相反的,这种现象被称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悖论”。

二、我国火电类上市公司融资现状

(一)样本的选取

我国的火电产业与电力产业是同时起步的,并且火力发电量在我国发电量构成中一直占据着绝对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火力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一直在75%以上,从1995年到2010年,更是保持在80%以上。根据未来几年我国火电需求与火电供应情况,考虑GDP的增长速度、在建火电工程投产速度、现有火电机组发电能力,预计在未来3~5年内,火力发电行业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因此,本文选取了截至2011年底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29家火电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详见表1),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这些火电类上市公司各年的年度报表。

(二)样本变量的定义

我国火电类上市公司的主要融资方式包括留存收益、配股、增发新股、发行公司债券和银行信贷等几种方式。从现有融资环境来看,上市公司长期资金来源有留存收益、长期负债以及股权融资三种渠道,其中前者属于内部融资,后两者为外部融资。在本文中,内部融资被限定为公司的留存收益,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债务融资被限定为长期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和其他长期负债等;股权融资被限定为研究期内火电类上市公司通过增发与配股进行的再融资金额。

(三)融资现状

1.股权融资

(2)增发融资。2000年5月中国证监会推出《上市公司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暂行办法》,正式对上市公司增发进行规范。《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2001年3月28日颁布的中国证监会1号令)进一步规范了增发行为,其实质在于鼓励上市公司利用增发新股方式进行融资。2006年5月颁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推动了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制度性改革,大大增强了火电类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势头。

2.债权融资

(四)样本公司再融资偏好分析

通过对我国火电类上市公司的29家企业的配股融资、增发融资、债务融资进行数据分析,2006—2011年间,在外部融资中的长期资金来源构成中,债权融资比例明显大于股权融资比例(如表5所示)。

(五)火电类上市公司融资方式完善的建议

对于火电类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综合企业各方面的情况来分析,而不是依照某个特定规则来选择其融资方式。

1.适当提高债权融资比例

对于拥有较低固定资产比率或规模较大的公司,其经营风险往往较小;而盈利能力较强、发展较快的公司,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势头,对于负债的偿还有一定的保障,所以,对此类公司可以适当提高债权融资的比率,不但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提高股东的收益率,而且不会稀释现有股东的权益。

2.优先选择股权融资方式

对于拥有较高固定资产比率或经营规模较小的公司,相应的经营风险较大;盈利能力较弱、发展速度缓慢的公司将来抗击财务风险的能力较弱,因而对此类公司可以优先选择股权融资方式,虽然没有债权融资方式中的抵税效应,但选择股权融资可以适当减少公司的经营压力。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火电类上市公司2006—2011年的融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我国火电类上市公司表现出了明显的债权融资偏好,存在有与“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悖论”截然相反的例证,表明近几年我国火电类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正在向Myers和Majluf(1984)的融资优序理论或啄食理论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Myers,Stewart C.,and Nicholas S.Majluf.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4,13:187-221.

[2] 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J].经济研究,2001(11)

[3] 阎达五,耿建新.我国上市公司配股融资行为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1(9).

[4] 陆正飞,叶康涛.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解析——偏好股权融资就是缘于融资成本低吗?[J].经济研究,2004(4).

[5] 魏成龙,张洁梅.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治理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7).

[6] 肖泽忠,邹宏.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和股权融资偏好[J].经济研究,2008(6).

[7] 李小军.股权融资偏好亦或过度融资——来自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经验证据[J].财贸研究,2009(2).

[8] 冯梅,罗华伟.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探析[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3).

电大金融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会计学;电子表格;实务研究

在金融类课程中,金融会计学最具吸引力。但由于其偏重于定量分析,所以较难掌握。况且,学生即便具备了较强的定量分析能力,欲透彻理解、准确领悟金融会计学的复杂理论仍比较困难。如何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性分析(质变后)”财务分析循环中恰当运用电子表格、把握好由“量变”到“质变”的尺度,乃金融会计教学之难点所在。

尽管电子表格对于金融类课程教学有诸多好处,但相关研究和教学实践却比较少,通常只是泛泛地探讨了电子表格在金融类课程教学中的益处,而没有付诸于实训课程。本文拟从教育理论、金融特性和相关实训三个方面予以研讨:结构主义教育学相关理论;电子表格金融会计教学工具;软件自动分析效率、效果实务研究。

一、相关教育理论——结构主义

在教育学领域,结构主义是当前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这个理论很难准确地予以表述,因为它只是一种观点和见解,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建议或方案。在该理论中蕴含着学习者自己构建相关知识结构这一思路。结构主义的学习方法指的正是这一想法。boethel和dimock早在1999年就指出:随着学生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去主动运用科学技术构建自身知识结构,技术尤其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必将成为结构主义学习方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例如。电子表格因其强大的运算及分析能力,已经成为非常有用的学习工具。

结构主义的学习动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1993年。ghani和d'mello对一些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跟踪式调查。调查发现,如果他们喜欢某项活动。就会重复去做它、乐此不疲。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技能。因此,教育者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完全沉浸在某项活动中,并从中得到快乐。研究发现,控制感和足够的挑战性可以增加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感和自我工作胜任感。这点恰与笔者的教学经历相吻合——一些学生完全沉浸在某些课程的模型作业上,而忽视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当然,在这些理论之外,许多期刊、著作也印证了恰当运用结构主义相关教育学理论于金融会计教学之益处。

二、金融会计教学新宠——电子表格

电子表格在金融会计教学中优点突出,因而愈来愈受重视。因其有助于金融财务数据基础分析,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学习基础分析教程之初,excel、access、acl、catis等电子表格便成为必备的分析工具。

目前在金融教学中,重视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忽视分析技能培养,似乎已成通病。其实,对于大多数金融分析工作而言,严格学术意义上的“金融内容”是极少的,一个金融分析家的主要工作是复算、重组和分析数据信息,而如何有效地使用电子表格及相关数据加工和分析工具,对于完成这些工作至关重要。金融会计教学之传道授业程序,亦应以实务为要。

三、实务研究——自动分析

运用excel等电子表格软件自动分析,其效率、效果不可小觑。兹以笔者一研究课程实证之。如表1所示。该实训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金融症结表象部分,这一部分大多数学生已经学过,但即便他们认真学习过相关的金融理论知识、可以很好地回答课后问题,也很难真正解决好这些问题。第二部分罗列出的是电子表格所特有的自动分析功能(也可称作金融分析技能)。这是需要学生牢固掌握的。正是在试图解决第一部分问题时,这些金融分析技能才被一一讲解。

细察表1,不难发现,某些金融分析技能已经超出了简单的电子表格功能,采用vba语言能处理一些难度较大的金融问题。此外,相比课堂部分,项目考察更为重要。其答案也是多维的。鉴于学生对电子表格和定量分析技术掌握的程度不同,项目中的最低要求将不包含vba系统。只要求使用简单的电子表格。至于项目中的一些可选部分,会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挑战。

电大金融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会计学;电子表格;实务研究

在金融类课程中,金融会计学最具吸引力。但由于其偏重于定量分析,所以较难掌握。况且,学生即便具备了较强的定量分析能力,欲透彻理解、准确领悟金融会计学的复杂理论仍比较困难。如何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性分析(质变后)”财务分析循环中恰当运用电子表格、把握好由“量变”到“质变”的尺度,乃金融会计教学之难点所在。

尽管电子表格对于金融类课程教学有诸多好处,但相关研究和教学实践却比较少,通常只是泛泛地探讨了电子表格在金融类课程教学中的益处,而没有付诸于实训课程。本文拟从教育理论、金融特性和相关实训三个方面予以研讨:结构主义教育学相关理论;电子表格金融会计教学工具;软件自动分析效率、效果实务研究。

一、相关教育理论――结构主义

在教育学领域,结构主义是当前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这个理论很难准确地予以表述,因为它只是一种观点和见解,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建议或方案。在该理论中蕴含着学习者自己构建相关知识结构这一思路。结构主义的学习方法指的正是这一想法。Boethel和Dimock早在1999年就指出:随着学生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去主动运用科学技术构建自身知识结构,技术尤其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必将成为结构主义学习方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例如。电子表格因其强大的运算及分析能力,已经成为非常有用的学习工具。

结构主义的学习动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1993年。Ghani和D'Mello对一些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跟踪式调查。调查发现,如果他们喜欢某项活动。就会重复去做它、乐此不疲。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技能。因此,教育者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完全沉浸在某项活动中,并从中得到快乐。研究发现,控制感和足够的挑战性可以增加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感和自我工作胜任感。这点恰与笔者的教学经历相吻合――一些学生完全沉浸在某些课程的模型作业上,而忽视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当然,在这些理论之外,许多期刊、著作也印证了恰当运用结构主义相关教育学理论于金融会计教学之益处。

二、金融会计教学新宠――电子表格

电子表格在金融会计教学中优点突出,因而愈来愈受重视。因其有助于金融财务数据基础分析,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学习基础分析教程之初,Excel、Access、Acl、Catis等电子表格便成为必备的分析工具。

目前在金融教学中,重视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忽视分析技能培养,似乎已成通病。其实,对于大多数金融分析工作而言,严格学术意义上的“金融内容”是极少的,一个金融分析家的主要工作是复算、重组和分析数据信息,而如何有效地使用电子表格及相关数据加工和分析工具,对于完成这些工作至关重要。金融会计教学之传道授业程序,亦应以实务为要。

三、实务研究――自动分析

运用Excel等电子表格软件自动分析,其效率、效果不可小觑。兹以笔者一研究课程实证之。如表1所示。该实训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金融症结表象部分,这一部分大多数学生已经学过,但即便他们认真学习过相关的金融理论知识、可以很好地回答课后问题,也很难真正解决好这些问题。第二部分罗列出的是电子表格所特有的自动分析功能(也可称作金融分析技能)。这是需要学生牢固掌握的。正是在试图解决第一部分问题时,这些金融分析技能才被一一讲解。

细察表1,不难发现,某些金融分析技能已经超出了简单的电子表格功能,采用VBA语言能处理一些难度较大的金融问题。此外,相比课堂部分,项目考察更为重要。其答案也是多维的。鉴于学生对电子表格和定量分析技术掌握的程度不同,项目中的最低要求将不包含VBA系统。只要求使用简单的电子表格。至于项目中的一些可选部分,会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挑战。

电大金融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金融会计学;电子表格;实务研究

在金融类课程中,金融会计学最具吸引力。但由于其偏重于定量分析,所以较难掌握。况且,学生即便具备了较强的定量分析能力,欲透彻理解、准确领悟金融会计学的复杂理论仍比较困难。如何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性分析(质变后)”财务分析循环中恰当运用电子表格、把握好由“量变”到“质变”的尺度,乃金融会计教学之难点所在。

尽管电子表格对于金融类课程教学有诸多好处,但相关研究和教学实践却比较少,通常只是泛泛地探讨了电子表格在金融类课程教学中的益处,而没有付诸于实训课程。本文拟从教育理论、金融特性和相关实训三个方面予以研讨:结构主义教育学相关理论;电子表格金融会计教学工具;软件自动分析效率、效果实务研究。

一、相关教育理论——结构主义

在教育学领域,结构主义是当前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这个理论很难准确地予以表述,因为它只是一种观点和见解,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建议或方案。www.133229.CoM在该理论中蕴含着学习者自己构建相关知识结构这一思路。结构主义的学习方法指的正是这一想法。boethel和dimock早在1999年就指出:随着学生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去主动运用科学技术构建自身知识结构,技术尤其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必将成为结构主义学习方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例如。电子表格因其强大的运算及分析能力,已经成为非常有用的学习工具。

结构主义的学习动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1993年。ghani和d'mello对一些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跟踪式调查。调查发现,如果他们喜欢某项活动。就会重复去做它、乐此不疲。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技能。因此,教育者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完全沉浸在某项活动中,并从中得到快乐。研究发现,控制感和足够的挑战性可以增加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感和自我工作胜任感。这点恰与笔者的教学经历相吻合——一些学生完全沉浸在某些课程的模型作业上,而忽视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当然,在这些理论之外,许多期刊、著作也印证了恰当运用结构主义相关教育学理论于金融会计教学之益处。

二、金融会计教学新宠——电子表格

电子表格在金融会计教学中优点突出,因而愈来愈受重视。因其有助于金融财务数据基础分析,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学习基础分析教程之初,excel、access、acl、catis等电子表格便成为必备的分析工具。

目前在金融教学中,重视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忽视分析技能培养,似乎已成通病。其实,对于大多数金融分析工作而言,严格学术意义上的“金融内容”是极少的,一个金融分析家的主要工作是复算、重组和分析数据信息,而如何有效地使用电子表格及相关数据加工和分析工具,对于完成这些工作至关重要。金融会计教学之传道授业程序,亦应以实务为要。

三、实务研究——自动分析

运用excel等电子表格软件自动分析,其效率、效果不可小觑。兹以笔者一研究课程实证之。如表1所示。该实训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金融症结表象部分,这一部分大多数学生已经学过,但即便他们认真学习过相关的金融理论知识、可以很好地回答课后问题,也很难真正解决好这些问题。第二部分罗列出的是电子表格所特有的自动分析功能(也可称作金融分析技能)。这是需要学生牢固掌握的。正是在试图解决第一部分问题时,这些金融分析技能才被一一讲解。

细察表1,不难发现,某些金融分析技能已经超出了简单的电子表格功能,采用vba语言能处理一些难度较大的金融问题。此外,相比课堂部分,项目考察更为重要。其答案也是多维的。鉴于学生对电子表格和定量分析技术掌握的程度不同,项目中的最低要求将不包含vba系统。只要求使用简单的电子表格。至于项目中的一些可选部分,会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挑战。

电大金融论文范文第7篇

(一)西方金融学科的发展历程

国际金融学科形成与发展,最初源于西方经济社会。金融学科的演进是随着金融业务发展演进而发展变化的。西方金融学科最初研究的重点是货币问题,之后转向信用和银行,随之建立宏观金融理论,其奠基人为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50年代,随着直接融资和金融机构迅猛发展,微观金融理论形成,其代表人物是马柯维兹等。6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国际资本的频繁流动加之部分国家尝试浮动汇率,使资本市场、金融经济学领域成为金融学科研究的重点。80年代,由于银行金融业务创新和表外业务不断增大和衍生金融商品的出现,进而带来金融风险加剧,金融研究者开始关注企业财务安全运营、风险量度与预测、金融风险规避及监管等问题。近几年,由于网络金融的出现随之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为金融学科研究的重点。

(二)我国金融学科的发展变化

从规模上看,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学专业的高校多达300多所。从发展历程上看,我国金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承阶段(1949~1983年)、交融阶段(1984~1994年)和发展阶段(1995年至今)。传承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们的政治、经济各方面基本参照苏联的做法,我们的金融教科书也基本借用苏联的那一套。我国的金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处于学习、认识层面,处于引进、传承阶段。交融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国正处于全面改革开放时期,我国金融界理论与实务工作者主要是评价外国金融学说,编写金融辞书,介绍和评价西方经济学中有关货币、信用、银行、金融的概念,以让国人了解和认识西方金融货币信誉学说。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由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决策的需要,我国金融界把西方金融理论和思想融入中国实际,树立中国特色的大金融理论和思想。尤其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重新修订专业目录,将金融学科的“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保险”和“投资”专业合并为“金融学”(其中投资主要是证券投资)。由此可见,我国金融学科的建设应当说凝聚了数代前辈的心血,但是,迄今为止,中国的主流金融学向何处发展,依然没有明确的目标,高等院校当中金融学专业的定位也没有明确的共识。有学者还认为,凝聚着中国金融学界前辈们心血的金融学科体系,在市场经济的强大冲击力面前似乎缺少吸引力。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每一个关注中国金融学科建设的人深思的问题。

二、金融学科在国家开放大学学科

建设中的地位国家开放大学金融学科在所有学科中占据重要地位。首先,从金融专业发展过程看,原电大1983年开办了专科金融专业,截至1999年,共为金融行业培养人才18万人;1999年,在金融(专)与金融学(本)两个层面参加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成为当时唯一一个专、本科同时试点并进行一体化设计的专业,截至2006年已招生24万人,也使原电大培养的金融人才总数达到42万人(资料来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金融信息室)。其次,从生源角度看,2010年,仅电大开放教育金融学本科毕业生就达9235人,在校生达46508人,专科毕业生达8146人,在校生达46604人。金融专本科合计毕业生占全部开放教育毕业生3.2%,金融专本科合计在校生占全部开放教育在校生3.5%。就内蒙古电大而言,金融专业也是四大专业之一(财会、法学、行政管理、金融)。再次,从师资配备看,全国电大系统经济类专任教师6219人,占专任教师12.29%,其中正高职称142人,副高职称1658人(资料来源: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统计年鉴2010)。内蒙古电大校部金融专任教师8人,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6人,在全国电大系统里师资力量是最强的(包括中央电大)。

三、国家开放大学金融学科建设的现状

应该说,金融学科建设在国家开放大学学科建设当中是走在前列的。国家开放大学金融系建于1999年承担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之际,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调任一名干部(吴国祥,现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筹建的,合作高校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科建设自然带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痕迹,除了浓厚的高校色彩和开放教育特色体现不够外,自身也存在诸多不足。

(一)培养目标

自原广播电视大学建立金融系招收开放教育金融专业学生以来,金融专业培养目标也几经修改,尤其2008年中央电大对教学计划做了重大修改,取“教学计划”以“专业实施规则”而代之,至于叫“教学计划”还是叫“专业实施规则”都无关紧要,不过是名称而已。就培养目标而言,几经修改也并无大变化,即“金融学专业专科起点本科开放教育主要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重点面向基层、面向操作与管理、面向业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实践性高级专门人才”,这里,前面的定语都切合实际,而定语后面的主语“应用型、实践性高级专门人才”我觉得有误:应用型、实践性的人才应是专门人才,但是高级人才吗?目前高校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大概也不敢说是高级人才。遗憾的是不仅电大金融本科生培养目标如此,很多高校金融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均如此表述。我的意见是把“高级”二字去掉,因为电大目前的教育水平达不到这个目标,普通高校也达不到这个目标!事实上也不是高校本科阶段应该达到的目标!

(二)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基本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国家所规定的大学本科教育公共基础课和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另一部分是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中国革命史、哲学、政治理论课、数学、外语、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由货币银行学、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国际贸易理论、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概论等十几门必修课程所组成。金融专业课程通常主要由中央银行理论与实践、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保险学、证券投资学、财政学、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等。我国金融学课程建设总体上看,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逐步走向成熟、丰富和科学,但仍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等倾向。从原电大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也基本遵循了教育部21世纪课改计划的思想。在过去实施的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分为四个模块:即必修课、选修课、补修课和集中实践环节。本科阶段教学计划改为专业实施规则后,课程模块由原来的四部分改为现在的七部分,必修课由原来的12门改为现在的13门(增加了《金融风险管理》),选修课由原来的8门改为现在的16门(其中《学位论文指南》由原来必修改为选修),这是教学计划改为专业实施规则的主要变动之处,其模块变化属于细化而已。必修课增加《金融风险管理》是必要的,其背景是近年来金融危机以及金融风险频频爆发,金融运行安全性问题已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事情,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而大幅度增设选修课是目前国际普通高校普遍的做法。下表是美国大多数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我们从中可得到一些借鉴。美国各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十分丰富,专业课程一般分为两个层次:必修与选修课。集中性的专业核心课程即必修课,一般只有3门到4门。尽管各校对所设课程的命名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与货币、金融或金融机构的介绍这几个方面,而专业选修课则充分体现了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特点。应该说,这次修改体现了当今国内外高等金融教育宽口径、厚基础、多规格的办学思想和课程体系多样化、多元化、丰富性、实务性设置原则。但通过与美国选修课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美国的选修课虽然多如牛毛,但无一不与金融有关;而我们的选修课(如《管理方法与艺术》《思维方式与方法》《终身学习与职业发展》《领导科学与艺术》《国际礼仪概论》等)看上去真的很丰富,但是否与金融贴边?大有隔靴搔痒且顾此失彼之感。

(三)课程内容

总体来说,电大(也包括普通高校)不仅课程设置不完备,教学内容也不充实,尤其更新速度过慢。首先,从教材内容看,与国外教材存在很大差距。比如教材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结合、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教材内容的丰富翔实上,一些操作程序和分析工具的表述上都相差甚远。其次从更新角度说,电大目前使用的教材有些是2004年甚至2000年编写出版的教材,不知道学生花30元钱拿到2000年的书是什么感觉?

(四)学习资源建设

广播电视大学的学习资源与普通高校比具有多样性、通俗性、及时性等特点。多样性指学习资源种类和呈现形式多样,目前比较固定的有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网络课程、网上资源、IP课件、CAI课件等;通俗性指易读易用;及时性指更新速度相对较快。目前广播电视大学学习资源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必修课资源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承建,选修课资源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省级电大共同承建。文字教材基本由普通高校的本学科专家或名人做主编,电大教师做课程组组长及课程主持人。经过2002年和2005年两次教育部评估,电大学习资源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限于人力及专业、课程繁多,仍然存在文字教材更新慢、部分网络资源粗制滥造(尤其省校)、音象资源形式单一、网络资源整合力不从心、资源建设的突击性与应付性等现象。

(五)队伍建设

国家开放大学的师资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截至2010年,国家开放大学拥有教职工94514人,专任教师57097人,其士学位200多人,硕士学位5000多人,正高职称1101人。总体评价是人数众多,但学历、学术水平不高。虽然经历了30年的发展及多次评估,其整体师资力量远不能满足开放大学目前的发展需要。与普通高校相比存在如下三个长短:长于远距离教育,短于面授教育;长于素质教育,短于专业教育;长于教育手段,短于学术探究。这是全国开放大学教育质量及发展的桎梏,不管是什么学校,不管采用什么教育形式,教师是学校的第一生产力,学科建设只能由教师来完成。

四、国家开放大学金融学科建设发展思路

(一)合理定位

1.学科定位。国家开放大学金融学的学科定位关系到金融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金融学科的定位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和教育界的争论很多,大致上存在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经济学院模式”和“管理(或商)学院模式”。前一种模式关注理论问题或宏观问题,把金融学作为经济学的重要构成,把国际金融学、金融经济学、货币经济学等作为重要课程来开设;后一种模式关注金融领域的实践问题或微观问题。把金融学作为管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工程、投资学、公司财务、资本市场、期权期货等课程是其主要课程。在国外金融学的学科建设实践中,后者更具优势。笔者认为,电大金融学科定位的思路应该是多元发展,宏微观金融结合,侧重微观。根据开放大学建设方案,结合电大多年来的办学经验、优势和特色,本着满足经济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应将我们的金融学科定位于贴近实际的应用学科性质,也即侧重微观金融或称“管理学院模式”,这和电大培养人才的一个直接目标“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吻合的。

2.培养目标定位。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必须随之加以调整并具有适当的超前性。总体说来,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强调基础理论、实际工作技能、社会适应性和综合素质。

(二)完善体系

1.课程体系。开放教育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应顺应我国近年来金融理论及实务发展的微观化趋势,金融学课程体系应以货币经济学或者金融经济学内容为核心。总体思路是“宏微观兼顾,补充微观金融中的实用性课程”。在强调“宏观金融”内容的同时,强化“微观金融学”中实用性课程的内容。

2.课程设置。针对国内金融学科课程体系设置现存的问题,参照国内外著名大学金融专业课程设置的状况和变化,结合开放教育金融本科已有专科基础的现实情况,开放教育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思路:必修课模块(即中央电大统设课),在原有专业主干课程(本科阶段)“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公司财务”“信托与租赁”“金融统计分析”“金融风险管理”“保险学概论”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金融中介学”等课程,强化“金融工程学”课程(由过去的选修课改为必修课),从而形成金融专业10门加系列选修课程的新体系。与此同时在核心课的基础上要依据国家开放大学优势设置(系统办学、行业协作、区域划分)特色课程体系;要制定核心课程的最低标准规格和内容;课程体系设置上要处理好微观与宏观、理论与实务等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关系;加大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专题讨论、探究教学),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员实际动手动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资源建设

1.教材建设。针对开放教育金融学专业的教材建设中的现存问题和课程体系改革与金融人才培养新目标的要求,要加大教材建设力度和提高整体水平:一是调动全国金融学科(包括国家开放大学和普通高校)的优势,重新统编金融本专科专业教材,既能保证教材及时更新,又能反映金融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二是根据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差别大的特点下放部分必修课给地方电大,初步可下放1~2门,由地方电大负责该课程的资源建设,由国家开放大学统一审批备案;三是继续推进中央电大与地方电大非统设课资源协作建设;四是鼓励区域协作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非统设课程资源,其模式可以采用过去中央电大与地方电大共建非统设课学习资源的模式;五是建立教材定期评估机制,既能提高被推荐和选用教材的学术地位,又能及时淘汰那些年限陈旧的、质量低劣的教材。

2.其他资源建设。这里主要谈谈网络资源建设。网络资源是开放教育主要学习资源之一。要改变目前网络资源建设盲目、无序、海量、低质的状况。盲目、无序是由于应付性和省级电大的无组织性造成的。应付性是短期行为,对发展有害无益。无组织性是由于全国电大系统庞大,中央电大无力统筹(也缺乏统筹意识);海量、低质是由于要求工作量而不要求质量造成的。为了有效利用国家开放大学现有人力资源和网络资源,也为了让学生在有限时间阅读到有用、有效、精品网络资源,国家开放大学要利用垂直业务关系以及“全国电大教学资源协作会”两条渠道,考虑建立网络资源建设的长效机制和协调、统筹运作机制以及奖惩机制。

3.师资建设。开放大学的建设,为我们原本就薄弱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队伍数量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金融专业不断扩张的规模;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的质量方面也存在问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不合理,学术水平普遍偏低。因此,国家包括地方开放大学既要从数量上扩大师资队伍,也要从质量上提高师资水平,尤其要下大力气(包括政策和财力)从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调整和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造就一支适合开放大学需要的具有较高专业修养的教师队伍。

(四)教学方式

开放大学开放教育与普通高校最大的区别恐怕就是教、学模式的不同。第一是网络教学。网络教学(包括网络互动)手段特别适合成人求学者———工学矛盾突出、独立思考能力强、阅历广泛、语言沟通能力强。第二是模拟教学。金融业务由于其实务性强,而在教学当中不可能所有业务都予以介绍或者用课堂教学不好说清楚的业务,利用模拟教学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可以建设金融实验室,也可以采用网络模拟交易软件来进行。这种实践化的教学手段,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五)素质教育

电大金融论文范文第8篇

英文名称:Financial Computerizing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

出版周期:

出版地址:

种:

本:

国际刊号:1008-0880

国内刊号:11-3563/TN

邮发代号:82-854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9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电大金融论文范文第9篇

计量经济学论文2400字(一):金融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与金融理论及实践的结合论文

摘要:目前,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水平的发展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金融大数据爆炸性发展要求金融学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金融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计量经济学作为培养学生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的核心课程,新的历史时期应当承担起培养学生金融大数据视野的责任。

关键词:金融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金融理论;实践结合

引言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非常强调应用性的学科,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应用型本科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近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人们已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核心课程之一,在当前教育新常态下,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也应该被重新赋予新的属性。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问题

(1)传统计量经济学教学强调回归分析背后模型的假设及相关内容,但现代经验研究强调因果关系。因此,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过分强调对随机扰动项分布、异方差及自相关的长篇讨论,显得不合时宜,而对国内外广泛流行的新颖工具较少提及,其结果是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应用仍是一知半解。(2)由于现有课时安排等原因,教师教学过程中着重讲授计量经济学原理和方法,而轻视实际应用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中主要讲授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对如何从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如何应用模型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讨论得较少。(3)由于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不能分配更多的实验课时,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特别难以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金融数据建模与处理。(4)现有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缺乏将计量经济学方法与金融数据相融合的缺陷。在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中,着重讲述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没有将计量方法与金融大数据的获取与加工处理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导致多数学生具备一定的计量经济学基础,但面对查找和处理金融数据时却束手无策。(5)已有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安排上,一般将经典的计量经济学和现代时间序列方法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由于教学内容过多而教学课时有限,其结果是导致无法详细讲解金融时间序列部分,金融学专业学生对金融大数据处理及建模能力不强。

二、金融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与金融理论及实践的结合的优化措施

(一)突出案例教学

丰富多彩又符合专业特色的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一方面能够使理论知识更加通俗易懂,另一方面案例教学重视师生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计量经济学教学案例的选取一定要突出目的性、代表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差异,多搜集一些与该专业密切相关的经济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金融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与金融理论及实践的结合

就金融数学专业学生而言,在为这些学生开展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时,需要注重将金融理论和具体的金融实践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来引导他们正确使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来研究金融相关实践问题。金融市场相关实践知识更倾向于股票投资和资金资本等的利用,不能仅仅依靠消费-收入这一知识以偏概全,这就要求计量经济学老师在为金融数学专业学生开展课程教学时,需要拓展到相关金融领域,通过讲解相关金融理论和具体的市场实践数据来开展课程教学。

(三)“案例+微课”的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提高金融专业本科生金融大数据处理能力,改善教学效果,拟重点对《计量经济学(Ⅱ)》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为了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方法“重在教,逼学生学”的缺陷,我们将使用“案例+微课”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是计量经济学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模式(杨汭华,2005;黄佐钘,2008;张玲,2014)。与传统的案例教学不同:(1)项目强调针对金融大数据开发相关案例,并以“微课”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案例+微课”的教学模式的好处在于能激发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学习的兴趣,更加生动和直观地将金融大数据处理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此外,“案例+微课”模式能对课堂教学形成有效补充,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在课外通过“案例+微课”进一步巩固与提高课堂知识。(2)传统计量经济学经验案例强调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应用,重点介绍数学与统计技术,而忽视其内在的经济问题与变量间的内生关系。项目强调以真实的金融大数据为载体,在案例分析中,更加注重因果关系的讨论,从而案例分析更加接近现实。因此,相比于传统的案例分析,项目经验分析更接近现代研究范式,故而具有更好的实用价值。

(四)完善考核体系

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考核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可以尝试采用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课程论文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课程论文可以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结合,突出学生所在学科属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不能将试卷考核的方式抛弃,例如可以将纸质试卷改为上机考试,增加操作题的比重。完善的考核方式会提高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强化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结语

总之,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一个缩影,只有明确清晰教学定位,有效提升高等教育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重点解决好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支撑引领国家创新发展能力的问题,才能提供更多有选择的本科教育,建成更有竞争力的本科教育,开创更有特色的本科教育,发展更加公平的本科教育。

计量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计量经济学的电力企业经济效益与管理决策实证研究论文

摘要: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电力建设在不断的完善,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电力的发展,同时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将推动电力工业的进步。处于新时代的电力企业需要具备超前的思维与意识,在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备清晰的预判,在内要做好企业内部的管理建设,针对未来长远发展制定科学的规划。要做好这几点,就离不开对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经营管理的分析以及数学建模工具的运用。本文选取2001-201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全社会用电量数据以及典型电力企业华电国际年度报告数据,分析了华电国际的经济效益与外部经济环境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首先从时间序列非平稳角度出发,利用协整理论并通过单位根检验以及协整关系检验对华电国际的经济效益建立了长期均衡模型。再对模型进行短期误差修正,在证明了模型有效性的基础上,利用所建模型对提升华电国际的经济效益进行实证分析预测。最后对以华电国际为代表的中国电力企业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结果表明,对华电国际而言其供电成本、管理与财务及人力资源成本的完善对其经济效益的影响将是一个长期过程,而其短期内经济效益主要受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全社会用电量需求的影响。该模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为其他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预测,对企业未来的管理决策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管理决策

经济研究的方法在于总结典型的经验特征与收集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经济理论或经济模型。经济研究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理论或经济模型的可验证性,即能否通过数据实证检验相关的经济理论与经济模型来解释事实,并预测未来的经济变动趋势以及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计量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则犹如硬币的双面,从不同的角度为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提供重要的方法论基础。计量经济学以实际经济数据的建模与分析为主要研究对象。当实际数据不可得,或实际数据过于复杂而导致因果关系不易梳理时,实验经济学则有可能从另一个角度出发,通过可控的实验数据代替实际数据,成为实证经济分析的又一个有力工具。

一、協整理论概述

协整的概念是由恩格尔一格兰杰(Engle-Granger)在1987年“协整与误差修正,描述、估计与检验”中正式提出的,协整的基本思想认为,尽管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中的每一个都是非平稳的,但他们的线性组合可能会相互抵消趋势项的影响,使该组合是平稳的。这一理论的提出为经济时间序列分析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对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之所以协整理论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是与一协整理论所具有的深厚的经济学背景密不可分的。

二、基于计量经济学的电力企业经济效益与管理决策实证

(一)非均衡博弈论框架的建立和实验验证

策略性思考是博弈理论及其应用的基础。纳什均衡以及相关均衡的概念过去一直是描述策略性思考的核心内容,其定义为每个博弈参与者的策略都是在给定其他方策略下的最优反应。显然这种均衡的定义内在要求每个博弈参与者在决策信念上达到均衡,即每个参与者对其他方的策略持有正确的信念。在过去的研究中,经济学者通常假定均衡框架存在从而做出对参与者行为的预测。尽管在一些博弈场景下,基于均衡概念的行为预测是准确的,但在多数情况下实验经济学研究结果表明博弈参与者的行为会系统性地偏离基于均衡概念的行为预测。由于来自实验经济学数据对原有理论框架的挑战,经济学研究人员逐渐提出了基于非均衡概念的策略性思考理论框架并且运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收集数据来检验这些新理论。这些基于非均衡概念的策略性思考理论框架的核心在于继续假定博弈参与者在决策时仍然有策略性思考的因素在里面,但放弃了均衡的概念以及嵌入在均衡概念里面的很强的理性假设。

(二)ECM误差修正

通过Granger定理易知,具有协整关系的一系列变量会对应一个包含误差修正的表达形式。可以进一步通过误差修正来研究华电国际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具体而言可根据由Hendry提出的一般到特殊的建模理论,逐步剔除从三阶滞后变量及误差修正项开始的不显著量,从而得到最终的误差修正模型:(见下面公式)式中:ECMt-1代表协整回归厚的一阶滞后误差,括号内的数字代表不拒绝相应零假设的概率。从该方程式以及统计结果的数据可以发现,文中所进行的统计检验在置信水平上表现显著。这一结果也证明了文中构建的误差修正的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图中给出了LY的实际数据与拟合结果以及残差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协整以及误差修正之后的模型具有较为理想的结果。

(三)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在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常用的回归分析中,当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时,常会对模型估计的准确性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模的过程中,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以及消除多重共线性问题是很重要的环节。部分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存在对多重共线性问题处理不恰当的现象。某篇研究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文章,以计量方法中的回归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作者在研究中单纯依靠方差膨胀因子VIl的临界值,来判断出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便直接将模型中的其中一个变量删掉。模型中是否应该包含某个解释变量,应该以实际经济理论分析为基础,不能单纯以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来判断。

电大金融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金融机构;ATM机;银行延伸业务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2-0074-03

2008年5月22日下午,广东省高级法院就备受关注的“许霆案”进行宣判,“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这是该案的终审判决。由此,对于《刑法》第264条规定中“金融机构”这一概念也引起笔者的关注。

《刑法》第264条以及《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中的规定界定盗窃金融机构的行为是:“盗窃金融机构的经营资金、有价证券和客户的资金等,如储户的存款、债券、其他款物,企业的结算资金、股票,不包括盗窃金融机构的办公用品、交通工具等财务的行为。”该法律条文中对于金融机构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具体的概念,而是通过盗窃金融机构相关资金的行为对金融机构加以界定。随着社会发展,金融机构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的发生变化,许霆案件正是基于银行延伸业务是否为金融机构这一疑问而引发的争议。令人遗憾的是,通过对许霆案件的审理,并未对这一概念给出具体的界定,而在金融机构中,相关法律条文中均对银行做出特别说明,表明银行在金融机构中的地位之重,因此,笔者基于对该问题的关注,对金融机构中银行延伸业务的相关概念进行讨论。

一、法律条文中涉及金融机构的概念及其理解

金融机构概念在法律中多有体现,本文主要引用《刑法》中盗窃与抢劫金融机构的法律及其司法解释规定中涉及到的金融机构的相关条文进行探讨,对涉及的金融机构概念的法律条文加以列举分析,使对金融机构概念的讨论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一)盗窃罪

法律条文规定,《刑法》第264条盗窃罪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一)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二)……”。

司法解释规定,《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规定,界定盗窃金融机构的行为是:“盗窃金融机构的经营资金、有价证券和客户的资金等,如储户的存款、债券、其他款物,企业的结算资金、股票,不包括盗窃金融机构的办公用品、交通工具等财务的行为。”

(二)抢劫罪

法律条文规定,《刑法》第263条抢劫罪:“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司法解释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解释》第3条规定:“刑法第263条第(三)款规定的‘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是指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资金、有价证券和客户的资金等。抢劫正在使用中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运钞车的,视为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金融机构及金融机构中银行延伸的概念不是没有扩展,对于盗窃运钞车等具体行为,都有明确的规定。这表明法律对于金融机构的发展并不是没有应对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经济生活中金融机构的扩展是能够反映在现行法律条文中的。

二、法律实务对金融机构中银行延伸业务的界定

关于金融机构中银行的延伸业务的认定,随着经济不断发展,金融机构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相继出现了许多新的金融机构模式,而在其中,银行是主要的表现形式,因此,本部分主要从对银行中出现的银行延伸业务进行分析,例如,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使我们对金融机构中有关银行的概念有一个新的认识。具体如下:

(一)自助银行

自助银行在金融法中对它的定义是自动取款机(ATM)、自动存款机(CDM)、自动查询终端等为客户提供自助服务的电子化设备的总称。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取款机,它主要包括两类:

1 POS销售终端机:该设备是安装在特许商销售网点上的电子支付终端,是信用卡授权和清算计算机处理系统的终端。低档POS还具有电子资金转账或电子清算功能。

2 ATM自动柜员机:是银行提供客户自动存取款及查询服务的一种现代化设备,ATM通常作为储蓄计算机处理系统的终端设备可与银行的储蓄计算机共同进行职能运行。

对于POS机,我们通常在商场或超市购物消费时所使用,一般情况下是用户输入密码后,通过金融机构的一系列转账划拨程序将用户账户上的钱从银行划拨到所消费的商场或超市,然后从POS机中输出支付凭条,用户在支付凭条上签字,交易即完成。而对于这类活动是否能够定义为金融机构?如果该程序发生错误,或者有人利用了该程序盗取或骗取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是否应认定为盗窃金融机构?

而ATM机对于消费者来说,在近几年应用更为广泛,几乎各大银行在对于客户小额取款时,均告知储户可以通过自动柜员机进行存取款,这种方式从交易的便捷性上看,当然是极大的方便了储户,也大量减少了银行柜员的工作负担。但同时,柜员机也存在着诸多风险,在法律上应对此给予界定。笔者认为,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看,ATM机均符合金融机构的含义。对其具体分析将在本文第三部分中进一步阐述。

(二)电话银行

电话银行是指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和先进的电脑、电话整合技术发展建立起来的集自动语音和人工坐席服务于一体客户自助式服务业务。它突破了传统的柜面服务方式,将金融服务延伸到客户住所、办公室等场所。

电话银行虽然是金融机构的服务延伸,但在法律角度上来看,电话银行是否属于金融机构则更需要进一步的探讨。首先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电话银行是利用通信和电脑、电话整合发展而来,商业银行推出其包括电话自动语音和人工接听服务两大系统,试想如果通过人工受理方式骗取他人账户,造成客户资金的损失,是否构成对金融机构的相关犯罪?如果通过入侵电脑对自助语音服务进行恶意侵扰等方式,将客户资金盗取,是否又能够构成盗窃金融机构的犯罪呢?而笔者通过下文分析同样认为,电话银行应被界定为金融机构的范畴内。

(三)网上银行

网上银行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介,为个人客户及企业客户提供的自助金融服务。网上银行对于客户的使用范围也

相当广泛,小到通过网上交付电话费、手机费等,大到利用网上银行进行转账、划拨资金等交易。同时,对于利用网上银行犯罪的行为也是屡见不鲜,例如,2006年发生的通过在网上申请开通网页并在网页中注明,中国人民银行(Bank ofChina)将其中的英文字母进行故意的拼写错误,并对受到误导在虚假银行网页上输入密码的客户,对其告知“系统维修,暂时无法进行转账等业务”,从而盗取客户密码,并取得客户资金的行为。

对于此类现象,有些我们可以很容易就判断出该行为是否是对于金融机构的侵害,而有些行为,我们的判断则模棱两可,例如,对新型的手机银行、智能刷卡电话、网络ATM与移动ATM这些概念的界定,这些概念的理解,普通公民是否明确问题并不十分严重,但对于审案判断的法官,参与案件法律工作者来说,这种模棱两可则是十分危险的,如果理解判断有错误或误差,很容易就会导致错案,甚至将无罪变成有罪,轻罪变成重罪。

三、对金融机构中银行延伸业务的认定如何应用于法律实务

本文中,笔者对于金融机构相关概念的论述,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在具体审理案件时,能够对金融机构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于如何判断,如何界定金融机构,有一个相对比较公平的判断标准,避免由于对法律概念的认识不清,而导致的不必要的矛盾和问题。综上而言,笔者认为,实践中判断金融机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法律规定盗窃罪、抢劫罪中金融机构的认定

通过许霆的案件可以看出,对于金融机构的相关概念认定几乎能决定一个案件的定罪量刑,本文中也想通过该案试探的分析其所引发的,对于金融机构中银行延伸业务确定的争议。

通过《刑法》第264条盗窃罪与《刑法》第263条的抢劫罪两个法律条文中,对金融机构的运钞车与ATM机比较可以看出,“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认定关键点是抢劫财产的范围如何界定,上文所述司法解释对其规定已十分明确,尤其注意的是,抢劫正在使用的银行运钞车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运钞车的,也应视为“对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之所以被认定为抢劫金融机构并作为加重情节之一,原因有二:一是该行为性质的恶劣程度,公然暴力夺取金融机构资金;二是运钞车被通常的理解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外的延伸物。因此试问,对于运钞车这样防范措施相对较低,技术含量不高的客体,我们都可以将其认定为金融机构,那么对于ATM机这类既有高技术含量,又进行了较高的防范和保护措施的银行的合理延伸,我们如何能不认定其为金融机构呢?

对此,我们进一步思考立法的根本目的,根据《刑法》第264条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盗窃金融机构”同“抢劫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含义基本相同,而法律条文的解释也应本着立法者的立法初衷和社会目的来认定。有学者认为,在设立盗窃金融机构之初,立法者所想象的盗窃金融机构的行为,是类似想方设法闯入银行内部盗取黄金、现金等现象,并伴随有暴利、隐蔽的形式。而认为许霆案件中,他用自己的信用卡在ATM机上取款,把自己的情况完全暴露给银行。这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盗窃。这种对于案件的假设本身并无可厚非,因为人的认识存在社会和时代的局限性,立法者对于从未经历过的事情,是无法想象若干年后会有ATM机之类东西的出现。但是,没想到并不等于缺乏判断,法律的稳定性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社会的发展相互适应,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法律有必要的预见性和包容性,这绝不是所谓任意扩张对法律条文的解释,而是以―个正常的普通的法律人的理解,运用相关法律知识可以认定条文中隐含目的的推理判断_过程。

综上,笔者认为,金融机构在社会发展中,即使立法者未预见到会出现此类机器,但至少通过立法者立法的目的可以看出,对金融机构的相关法律的设定是为了保护金融机构免受资金意外损失,对金融机构的资金及运营安全给予法律上最低限度的保障。因此,笔者认为,ATM机作为银行的延伸服务理应属于金融机构概念界定之内。

(二)对其他新型银行延伸业务的认定

对于本文第二部分所列出的银行延伸业务进行分析,笔者认为。电话银行的出现,主要是为客户提供自助注册、调整信用卡的消费额度,人工受理业务咨询、挂失、新业务申请等服务。如客户开立活期账户还可办理转账、外汇买卖、银证转账、信用卡还款等业务。而网上银行,由于将网络作为银行的载体,在形式上具有虚拟性,但其实质是进行银行业务,如果利用网上银行进行盗窃或诈骗等活动,则应认定为对金融机构的侵害,具体分析如下:

1 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的实质是金融机构:这是由二者的主要功能决定,它们从事的与银行所进行的业务相同或相关的事项,目的是以此为渠道便捷的办理银行的相关业务,其所营运的资金即为银行的客户资金、有价证券等。

2 通过网上银行侵犯的是金融机构的资金及运营安全:根据上文论述,无论是对电话银行的人工或智能系统的侵扰、还是对网上银行的恶意侵入都是对银行的资金及营运安全的破坏。因此,以立法的目的而言,其破坏行为完全符合法律对于银行这一特殊金融机构的保护范围。

3 除以上两类以外的新型银行延伸服务的风险防范:上文中提到新型的手机银行、智能刷卡电话、网络ATM与移动ATM,这些新型服务在便捷客户的同时,更应当对可能的风险进行必要防范。对于法律的要求,即要在最低限度内保障其银行运营资金和客户存储资金的安全。

电大金融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电子银行的发展已经是各个国家不可回避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在我国发展电子银行的原因和制约条件,并指出我国要克服各种障碍,促进电子银行的发展。

电子银行的发展已经是各个国家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该怎么做呢?是不顾其他国家的情况,只是固守自己传统的银行业务,还是跟随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立即停止自己的银行体系建设,追求全新的电子银行呢?下面我就来分析一下。

一、发展电子银行的原因

1.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一种新的支付体系与其相适应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要求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告诉我们,经济领域一旦出现资源的不合理运用就会出现帕累托改进的空间。调剂资金余缺是银行的基本职能,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必将会出现规模更大的资金流,运用传统的货币支付体系将会产生各种资源的浪费,所以经济金融市场的顺利运行要求电子银行这一新的支付体系来满足更大的资金支付和转移。

2.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电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进入21世纪,在全球范围内,以电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有了飞速发展。这就带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金融也提供了新的服务领域和服务方式。无论是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还是国内的金融市场开放方向,其趋势都将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更加全面、高效的金融服务平台,科学技术的进步正是为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各种基础金融服务结合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将会使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服务迅速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3.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是金融服务网络化,这一趋势促使中国要发展电子银行

金融机构国际化的发展是推动金融业务国际化的重要力量,也大大便利了国际资本的流动,形成了灵敏的国际信息网络,有力地推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今年来不断开放自己的金融市场,国内的银行业服务的主要方式依然是"水泥加板凳式"的服务①,如果中国金融业要想在融入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中,自身的网络信息建设绝对不能落后于其他的国家。

4.电子银行的优势

第一,没有分支机构,具有费用开支少、服务功能全、业务市场大等优势。而商业银行完全有能力将这种优势转换为客户的低成本服务优势;第二,降低银行经营成本,增加银行利润,具有低成本高回报优势。国外有关资料表明,通过网上银行实现一笔交易所需的费用仅为1美分,不足营业网点的1%;第三,突破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具有实时优势。正是这些优势使网上银行日渐成为国内外银行业竞争的焦点。

二、中国发展电子银行的制约条件

金融业务电子化的发展趋势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相应的技术、基础设施、法律法规等条件也存在着差异。中国要发展电子银行的制约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用体系依然还不能完全满足电子银行的要求

金融机构经营的所有业务都是以完善的信用为基础。人们都知道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会不可避免的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更加冲击不完善的信用体系。实际上,传统的金融业务就要求比较完善的信用体系,电子银行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信用体系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国现在还不存在完整的信用体系,致使企业不愿意接受客户提出的信用交易结算方式,个人之间的小额交易更加的倾向于现金交易等传统的交易方式。这就对电子银行的发展形成了最大的制约。

2.城市网络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这里说的基础设施是指发展电子银行必须的网络软件和硬件设施。中国目前有一些非电子化网点以及众多独立分散的数据处理中心,还存在低档次重复投入,运行成本高服务效益差的问题。特别是县以下的银行机构,由于受资金设备的影响,普及银行电子化还存在很大的难度。中国电子银行由于基础设施落后造成资金在线支付的滞后,部分客户在网上交易时仍不得不采用"网上订购,网下支付"的办法。虽然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都建立起自己的网站,但在网站的构架和服务内容上仍然离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这就需要中国在发展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网络设施的同时借鉴国外电子银行发展的经验,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来补充自身的不足。

3.网络安全是个大问题

金融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电子银行网络化经营更加要求经营机构提起高度的重视。由于技术开发的特殊性,电子银行面临如计算机网络病毒、网上犯罪以及软件运行等风险。计算机病毒可能毁掉整个系统,网上黑客可能破坏网络,系统软件自身的不完善可能会引起系统故障,甚至导致系统崩溃。这些都严重威胁着电子银行的安全营运。如何确保交易安全,为个人保密,就成为电子银行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各家商业银行虽然都采取了一定的安全防范措施、制定了相应规定。但是在执行上普遍存在管理不严格的现象,如密码的保管和定期更换主机房的安全管理、灾难备份、病毒防范等等。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必将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所以网络安全同样是中国发展电子银行面临的大问题。

4.法律法规难以严格约束违法违规案件的发生,监管措施的发展比较落后

中国的法律法规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可是电子银行是建设对于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新的挑战,各项法律建设要重新开始,所以必定存在法律建设,监管方面的问题,如对电子银行的设立及日常经营活动的相关法规刚刚出台,还不完善;电子资金的转移和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如何用法律保障,服务和交易合约的合法性及可依法性均需进一步明确。超级秘书网

三、最后的结论

中国要建立自己完善的电子银行系统,这已经是不能改变的。要认清自身面临的制约条件,结合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电子银行发展模式,完善信用体系,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加强网络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网络应用技术和安全监控技术,才能创造条件,促进电子银行的发展。只要中国突破面临的制约条件,电子银行的建设必将赶超其他的发达国家。CNAPS②的建设已经为中国电子银行系统的完善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注释

①水泥加板凳的服务就是国内银行的服务地点局限于水泥建筑的营业大厅,客户到营业厅办理业务,先排队,然后坐到柜台前跟里面的服务员交流。

②CNAPS--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hinaNationalAutomaticPaymentSystem。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高效、安全处理各银行办理的异地、同城各种支付业务及其资金清算和货币市场交易的资金清算,它是各银行和货币市场的公共支付清算平台。现代化支付系统由大额支付系统(HVPS)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BEPS)两个应用系统组成。

参考文献

[1]陈进.电子银行发展趋势与发展战略,中国报道,2006年第8期.

电大金融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电子银行的发展已经是各个国家不可回避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在我国发展电子银行的原因和制约条件,并指出我国要克服各种障碍,促进电子银行的发展。

电子银行的发展已经是各个国家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该怎么做呢?是不顾其他国家的情况,只是固守自己传统的银行业务,还是跟随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立即停止自己的银行体系建设,追求全新的电子银行呢?下面我就来分析一下。

一、发展电子银行的原因

1.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一种新的支付体系与其相适应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要求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告诉我们,经济领域一旦出现资源的不合理运用就会出现帕累托改进的空间。调剂资金余缺是银行的基本职能,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必将会出现规模更大的资金流,运用传统的货币支付体系将会产生各种资源的浪费,所以经济金融市场的顺利运行要求电子银行这一新的支付体系来满足更大的资金支付和转移。

2.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电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进入21世纪,在全球范围内,以电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有了飞速发展。这就带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金融也提供了新的服务领域和服务方式。无论是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还是国内的金融市场开放方向,其趋势都将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更加全面、高效的金融服务平台,科学技术的进步正是为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各种基础金融服务结合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将会使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服务迅速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3.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是金融服务网络化,这一趋势促使中国要发展电子银行

金融机构国际化的发展是推动金融业务国际化的重要力量,也大大便利了国际资本的流动,形成了灵敏的国际信息网络,有力地推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今年来不断开放自己的金融市场,国内的银行业服务的主要方式依然是"水泥加板凳式"的服务①,如果中国金融业要想在融入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中,自身的网络信息建设绝对不能落后于其他的国家。

4.电子银行的优势

第一,没有分支机构,具有费用开支少、服务功能全、业务市场大等优势。而商业银行完全有能力将这种优势转换为客户的低成本服务优势;第二,降低银行经营成本,增加银行利润,具有低成本高回报优势。国外有关资料表明,通过网上银行实现一笔交易所需的费用仅为1美分,不足营业网点的1%;第三,突破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具有实时优势。正是这些优势使网上银行日渐成为国内外银行业竞争的焦点。

二、中国发展电子银行的制约条件

金融业务电子化的发展趋势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相应的技术、基础设施、法律法规等条件也存在着差异。中国要发展电子银行的制约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用体系依然还不能完全满足电子银行的要求

金融机构经营的所有业务都是以完善的信用为基础。人们都知道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会不可避免的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更加冲击不完善的信用体系。实际上,传统的金融业务就要求比较完善的信用体系,电子银行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信用体系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国现在还不存在完整的信用体系,致使企业不愿意接受客户提出的信用交易结算方式,个人之间的小额交易更加的倾向于现金交易等传统的交易方式。这就对电子银行的发展形成了最大的制约。

2.城市网络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这里说的基础设施是指发展电子银行必须的网络软件和硬件设施。中国目前有一些非电子化网点以及众多独立分散的数据处理中心,还存在低档次重复投入,运行成本高服务效益差的问题。特别是县以下的银行机构,由于受资金设备的影响,普及银行电子化还存在很大的难度。中国电子银行由于基础设施落后造成资金在线支付的滞后,部分客户在网上交易时仍不得不采用"网上订购,网下支付"的办法。虽然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都建立起自己的网站,但在网站的构架和服务内容上仍然离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这就需要中国在发展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网络设施的同时借鉴国外电子银行发展的经验,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来补充自身的不足。

3.网络安全是个大问题

金融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电子银行网络化经营更加要求经营机构提起高度的重视。由于技术开发的特殊性,电子银行面临如计算机网络病毒、网上犯罪以及软件运行等风险。计算机病毒可能毁掉整个系统,网上黑客可能破坏网络,系统软件自身的不完善可能会引起系统故障,甚至导致系统崩溃。这些都严重威胁着电子银行的安全营运。如何确保交易安全,为个人保密,就成为电子银行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各家商业银行虽然都采取了一定的安全防范措施、制定了相应规定。但是在执行上普遍存在管理不严格的现象,如密码的保管和定期更换主机房的安全管理、灾难备份、病毒防范等等。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必将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所以网络安全同样是中国发展电子银行面临的大问题。超级秘书网

4.法律法规难以严格约束违法违规案件的发生,监管措施的发展比较落后

中国的法律法规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可是电子银行是建设对于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新的挑战,各项法律建设要重新开始,所以必定存在法律建设,监管方面的问题,如对电子银行的设立及日常经营活动的相关法规刚刚出台,还不完善;电子资金的转移和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如何用法律保障,服务和交易合约的合法性及可依法性均需进一步明确。

三、最后的结论

中国要建立自己完善的电子银行系统,这已经是不能改变的。要认清自身面临的制约条件,结合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电子银行发展模式,完善信用体系,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加强网络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网络应用技术和安全监控技术,才能创造条件,促进电子银行的发展。只要中国突破面临的制约条件,电子银行的建设必将赶超其他的发达国家。CNAPS②的建设已经为中国电子银行系统的完善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注释

①水泥加板凳的服务就是国内银行的服务地点局限于水泥建筑的营业大厅,客户到营业厅办理业务,先排队,然后坐到柜台前跟里面的服务员交流。

②CNAPS--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hinaNationalAutomaticPaymentSystem。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高效、安全处理各银行办理的异地、同城各种支付业务及其资金清算和货币市场交易的资金清算,它是各银行和货币市场的公共支付清算平台。现代化支付系统由大额支付系统(HVPS)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BEPS)两个应用系统组成。

参考文献

[1]陈进.电子银行发展趋势与发展战略,中国报道,2006年第8期.

电大金融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信息技术,金融业

 

1.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主要作用的组成

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主要作用有客户分析、成本分析、提升业务和完善内控机制四部分。首先是客户分析,通过中间业务数据仓库,能深入评价每个客户带来的中间业务价值,得以区分什么客户是金融企业需要的中间业务高端客户,通过管理系统分析客户的需求倾向,分析客户的潜在要求,在为客户提供中间业务服务的同时,将用户发展成为存款、贷款和购买多项金融产品的综合客户,通过客户业务数据分析,找到高端客户营销的最佳渠道。然后是成本分析,能够深入评价每笔、每项、每类中间业务的成本效益,通过中间业务数据仓库的成本分析,完成中间业务各项业务定价模式的构建。各家金融企业都有各自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及中间业务减免办法,但在具体的执行操作中,缺少衡量业务的标准,如业务较为集中的公司占用了大量的柜面及人力资源,造成了低端客户严重挤压高端客户的不良经营状况,如何筛选业务,如何对成本过高的业务收取合理性的补偿费用,成本核算本来就是金融企业急需进行而未能达到目标的弱项。诸如此类经营中许多实实在在需要定性、定量分析来解决的问题,目前都缺少信息数据支持,都迫切需要利用先进的金融信息技术来实现。再次是提升中间业务服务水平,发展高收益业务。利用金融信息技术,积极发展集团客户现金管理、银团贷款组织安排、收购兼并等政策允许并且市场需求很大的中间业务,提升整体的中间业务水平。积极借鉴国外的业务发展经验和信息技术经验,大力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国内数量不多的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三类,赚取手续费的代客衍生、套期保值的金融衍生、盈利目的的自营业务,金融衍生业务规范的业务流程涉及到前台交易,中台风险管理,后台结算和清算管理。科技论文。科技论文。最后是应用金融信息技术完成中间业务内控机制的建立。各项业务的操作、监督、授权、风险监测都通过信息系统控制,实现对高风险点的重点监测以及对风险量化、动态、连续的监控,通过信息技术规范中间业务的经营管理。

2.信息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应用前景

金融业信息技术发展是涉及到金融公司各类资源整合,涉及到公司所有利用互联网(包括Internet与Intranet)、无线技术、电话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电子化交易、电子化信息沟通、电子化管理的活动,贯穿公司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金融业信息技术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兴起逐渐成熟的,新的信息技术在金融公司内又一轮深层次的商务应用,是信息技术本身和基于信息技术所包含、所带来的知识、技术、商业模式等在公司内的扩散和创新。拓展信息技术在于金融行业的各个领域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发展金融企业的商业模式将是金融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未来全球金融领域将面临一场挑战,在危机的同时要面对信息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为此,我国金融业应积极准备,精心策划,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产品的宣传和销售金融产品以及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活动,并通过互联网加强与国内外金融公司的业务往来和经验交流。我们相信,全方面发展信息技术,有利于推动我国金融行业的长足发展,使之以全新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

3.信息技术在金融业中的主要作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金融企业相关业务的经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网上银行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带来金融业创新的最直接成果之一。网上银行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实现了交易无纸化、业务无纸化和办公无纸化,所有以前银行使用的票据和单据全面电子化;全面使用了网络货币,不仅能给银行节约使用现金的业务成本,而且可以减少资金的滞留和沉淀;金融企业利用计算机和数据通信网传递信息,利用电子数据交换进行结算,从而简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金融企业的经营效率。

信息技术为各金融机构间的合作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技术型的金融创新可以有效规避分业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限制。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金融企业只需要聘请少数专业人员就可以解决客户购买保险、证劵、基金等金融产品时的各类疑问,从而顺利实现分销,从某种意义上这扩大了金融产品的市场并提高了业务的处理效率。

信息技术使得商业银行经营实现电子化、自助化。信息技术使得银行通过电脑和网络,就能为客户提供3A(Anytime、Anywhere、Anyway)服务。科技论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丰富多彩的金融信息服务正在成为当今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银行业竞争的主要服务领域之一。相关商业银行正积极开拓手机银行业务,采取全系统全程端到端数据加密等方式确保其信息安全。使这类金融信息服务在保险、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得到了更多应用。

4.小结

从文章叙述可以知道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极其宽泛,因为金融领域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宽泛的领域,主要包括了保险、证券和商业银行业务等一系列的业务范畴。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规律,只有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得到了客户的承认,信息技术才能更好的应用与金融领域.

参考文献

[1] 杨有振.金融信息化的发展与战略[J].金卡工程,2004,(9).

[2] 刘芳.对我国金融信息化的一些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3).

[3] 谢为安.金融工程与金融自由化[J].上海综合经济,2000,(6).

[4] 肖晟.试论当代金融信息化[J].四川大学学报,2000,(1).

电大金融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媒体融合 相加 相融 新型主流媒体

2016年2月19日,调研中央三大媒体,并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用“48字方针”指明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提出具体任务要求,强调“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着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2017年1月,再次召开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刘奇葆部长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尽快从媒体融合的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实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在“2・19”讲话一周年之际,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反思一年来推进媒体融合已形成哪些经验?在推动媒体融合进程中,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解决观念的问题:媒体融合是“核聚变”

媒体融合是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战略举措。刘奇葆部长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战略举措。一方面,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稳步增长,互联网普及率已过半。截至2016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31亿,53.2%的人已经在使用互联网。①另一方面,信息载体、传播渠道更新迭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信息传播、新闻宣传的主阵地。面对传播形态的深刻变化,中央已经提出了明确要求,必须融通网上网下两个舆论场,推动两个舆论场变成一个同心圆。媒体融合是主力军占领主阵地的重要举措,具有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的战略意义。

媒体融合是关系行业生存发展的战略工程。近几年,在线视频广告保持30%以上的增速。以2016年为例,在线视频广告市场规模约375亿元,同比增长30.7%,②处于网络广告市场主要增长点的第一梯队。与之相对,从2015年开始,很多地方广电机构的广告经营收入出现下滑,传统广电行业的生存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面对这一形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领导在多次会议中强调,“积极应对新兴媒体的竞争和挑战,在竞争中走出一条融合发展、转型升级的新路,已经成为关系传统广电媒体生存发展、赢得未来的重大课题”;“推进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关系行业生存发展的战略工程”,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必须把媒体融合作为局长工程、台长工程和社长工程,制定好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压紧压实责任,推动媒体深度融合。

从国家的顶层设计,到行业主管部门的引导与反复强调,媒体融合的重要性、紧迫性不言而喻。必须深刻认识到,媒体融合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包括组织结构、生产流程、体制机制、人才结构等在内的全面的、彻底的融合;不是单纯的技术革新,而是“核聚变”般“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深刻革命。认识和看待媒体融合,必须在思想认识上再深化、资源配置上再倾斜、工作推进上再抓紧、方法举措上再创新,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

解决生产环节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打造“中央厨房”

什么是“中央厨房”?论述和阐释“中央厨房”的文章已经很多,简单来说,“中央厨房”和融媒体中心等诸多概念,反映的是同一种创新。它是融媒体采编播发的硬件基础和技术平台,是媒体信息采集、管理、运营的大脑和神经中枢,更是采编播资源的整合与体制机制创新。它的目的是通过重新配置媒体资源,重构和再造采播发的网络与流程,在信息层面实现媒资信息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端传播”,在管理层面实现媒体内外资源的高效协调、集中指挥、采编调度和各取所需。许多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都把“中央厨房”建设作为推进融合发展的有力抓手,积极探索、扎实推进。

2017年2月,央视新闻移动网上线。作为涵盖新闻资讯客户端和移动新闻网站的新媒体产品,央视新闻移动网基于央视全新开发的新闻云生产平台,正是“中央厨房”理念与机制的践行,以此实现电视与新媒体一体化生产、通稿媒资共享和多平台分发的工作效果。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跨体制机制建立全媒体内容创新中心。一方面,建立“中央厨房”技术支撑体系――广播云采编系统。通过云采编实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61家广播电台、2300多名编辑记者行业协作的新闻采编流程和共享机制。另一方面,试点推行驻地方记者站和央广网地方频道新闻采集一体化管理。《人民日报》通过“中央厨房”的工作机制打通全社采编资源,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端传播”,形成“移动端讲快、PC端讲全、报纸讲深”的既融合又错位的发展格局。新华社的“现场云”全国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湖北广播电视台长江云平台集广播、电视、报纸、PC网站、手机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八位一体,逐步实现区域性、生态级、智能化媒体融合平台。山东广播电视台用新闻的拳头产品撬动融媒体中心内容采编流程的革新和优化,将原新闻中心、齐鲁网、电视公共频道、电视体育频道融为一体,整合推出闪电新闻客户端,形成“客户端首发――网络跟进――电视整合播发”的三屏互动模式。

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输血”“造血”功能都要有

媒体融合是涉及技术、人员、运作机制等各方各面的系统工程,充足的资本投入和完善的资金链是推动媒体融合向深入发展的重要保障。“输血”与“造血”的协调发展是完善资金产业链的重要举措,而政府补贴、上市融资、组建融合基金、引进战略投资、自身产业发展等都能成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一方面,用好“输血”资源,增强“造血”动能。一是政府补贴。除中央财政外,地方财政也成为融合发展的重要来源,如河北、深圳、V州等地通过财政补贴方式给予本地媒体支持。二是设立融合发展基金。2017年1月,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该投资基金是由国家网信办和财政部共同发起,基金规划总规模1000亿元人民币,用于扶持互联网重点领域的项目。此外,不同领域的主体也纷纷联合设立融合资金。如人民日报社、招商局集团、深圳市三方共同组建了媒体投资基金――“深圳市伊敦传媒投资基金”。在广电领域,广东广播电视台与省内重点媒体与投资机构,共同发起总规模百亿元的广东南方媒体融合发展投资基金。基金以面向市场、面向新媒体为投资方向,按照市场化原则和股权投资方式,重点支持媒体融合发展重点项目,以金融助力媒体融合发展。2016年7月份,广东南方媒体融合发展投资基金首期投资总额约4亿元。2017年1月,“南方财经”与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签订《全媒体文化产业基金合作协议》,共同设立一只百亿元规模的全媒体文化产业基金。此外,具备条件的机构利用上市融资,也是可预期的“输血”道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中,需以更灵活、开放的思路获取多元资金支持,用好“输血”资源,增强“造血”动能,实现媒体融合的实质性发展。

另一方面,深挖“造血”能力,通过产业经营等提高自身营收。刘奇葆部长在谈到媒体深度融合时指出,“要做强媒体主业,深耕专业领域,积极探索信息服务、版权合作、广告经营等多种盈利渠道,找到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树立一体化营销理念,把增强广播电视媒体整体实力作为主要经营目标,推动各类经营性业务协同发展”,鼓励广电机构在推动媒体融合深入发展的进程中,“依托广播电视节目丰富的信息承载能力,开发从线上到线下的各类新型业务,力争从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实体经济等多个领域获取收益。”提高“造血”能力,是媒体融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解决技术、力量不匹配的问题:联盟化发展

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一些实践中,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对于部分地区、部分机构而言,基于技术门槛、人才门槛、资金门槛等,推动媒体融合变得可望而不可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很多媒体机构正在给出清晰的解决思路,即联盟化发展。

一是以央媒为龙头的联盟化发展。2017年2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三大主流央媒新的新媒体战略,联盟化发展都是各自战略的重要特色。全国37家省级和计划单列市广电机构宣布入驻央视新闻移动网矩阵号,建立集管理、搜索、授权、引用、转发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媒资共享机制。以央视新闻移动网为基础,全国电视新闻机构正在形成一个基于移动端的融媒体内容聚合平台。新华社的“现场云”全国服务平台旨在与国内媒体共享成熟的“现场新闻”直播态产品,目前包含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地方党政机关在内的首批102家机构已经入驻该平台。

二是以区域为范围的联盟化发展。2015年7月,湖北广电及其全资的湖北广电长江新媒体集团开始探索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搭建全国首家省级新媒体云平台。2016年2月,中共湖北省委决定以长江云湖北新媒体平台为基础,统筹全省政务信息数据资源,加快建设覆盖全省、互联互通、运行通畅的长江云移动政务新媒体平台。长江云通过“云稿库”和“中央厨房”,不仅着力实现台内媒体融合,而且正在实现湖北广电与市县媒体的新闻采编融合。同时通过长江云的各类政务端口,将省市县三级党政部门与各级各类媒体相连。广东广播电视台“触电新闻”移动平台在广东省内发起“广东广电媒体融合共同体”,致力于广电同行抱团聚能、共享共赢,聚合带领全省20多个地市台在共享文稿库、版权保护、媒资运营等领域携手共进、融合发展。通过整合省内广电资源,推动广告联营,共建新型主流媒体。

三是以地方广电为主体的联盟化发展。典型案例是山东手机台推出的WebApp平台――轻快云平台。截至2017年2月,全国177家地方广电机构、500家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入驻轻快云平台。以轻快云平台目前全国访问量第一名的山东省德州市“奏嘛手机台”为例,借助联盟化发展中母体提供的技术、运营模式等,一个基层广电的新媒体产品“奏嘛手机台”成为在当地家喻户晓,书记、市长和人民群众离不开的“掌中宝”。2016年,德州广电总收入同比增长一千多万元,并有效聚拢了传统广电“失联”的用户,拓展了传统广电在移动端的影响力。

融为一体,合而为一,意味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必须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这是中央的要求,更是广电行业革新图存、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无论采用怎样的模式推进媒体融合,其本质和最终目的是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是形成一批新型主流媒体。(作者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复旦大学)

电大金融论文范文第15篇

1.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一种新的支付体系与其相适应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要求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告诉我们,经济领域一旦出现资源的不合理运用就会出现帕累托改进的空间。调剂资金余缺是银行的基本职能,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必将会出现规模更大的资金流,运用传统的货币支付体系将会产生各种资源的浪费,所以经济金融市场的顺利运行要求电子银行这一新的支付体系来满足更大的资金支付和转移。

2.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电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进入21世纪,在全球范围内,以电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有了飞速发展。这就带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金融也提供了新的服务领域和服务方式。无论是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还是国内的金融市场开放方向,其趋势都将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更加全面、高效的金融服务平台,科学技术的进步正是为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各种基础金融服务结合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将会使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服务迅速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3.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是金融服务网络化,这一趋势促使中国要发展电子银行

金融机构国际化的发展是推动金融业务国际化的重要力量,也大大便利了国际资本的流动,形成了灵敏的国际信息网络,有力地推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今年来不断开放自己的金融市场,国内的银行业服务的主要方式依然是"水泥加板凳式"的服务①,如果中国金融业要想在融入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中,自身的网络信息建设绝对不能落后于其他的国家。

4.电子银行的优势

第一,没有分支机构,具有费用开支少、服务功能全、业务市场大等优势。而商业银行完全有能力将这种优势转换为客户的低成本服务优势;第二,降低银行经营成本,增加银行利润,具有低成本高回报优势。国外有关资料表明,通过网上银行实现一笔交易所需的费用仅为1美分,不足营业网点的1%;第三,突破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具有实时优势。正是这些优势使网上银行日渐成为国内外银行业竞争的焦点。

二、中国发展电子银行的制约条件

金融业务电子化的发展趋势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相应的技术、基础设施、法律法规等条件也存在着差异。中国要发展电子银行的制约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用体系依然还不能完全满足电子银行的要求

金融机构经营的所有业务都是以完善的信用为基础。人们都知道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会不可避免的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更加冲击不完善的信用体系。实际上,传统的金融业务就要求比较完善的信用体系,电子银行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信用体系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国现在还不存在完整的信用体系,致使企业不愿意接受客户提出的信用交易结算方式,个人之间的小额交易更加的倾向于现金交易等传统的交易方式。这就对电子银行的发展形成了最大的制约。

2.城市网络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这里说的基础设施是指发展电子银行必须的网络软件和硬件设施。中国目前有一些非电子化网点以及众多独立分散的数据处理中心,还存在低档次重复投入,运行成本高服务效益差的问题。特别是县以下的银行机构,由于受资金设备的影响,普及银行电子化还存在很大的难度。中国电子银行由于基础设施落后造成资金在线支付的滞后,部分客户在网上交易时仍不得不采用"网上订购,网下支付"的办法。虽然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都建立起自己的网站,但在网站的构架和服务内容上仍然离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这就需要中国在发展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网络设施的同时借鉴国外电子银行发展的经验,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来补充自身的不足。

3.网络安全是个大问题

金融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电子银行网络化经营更加要求经营机构提起高度的重视。由于技术开发的特殊性,电子银行面临如计算机网络病毒、网上犯罪以及软件运行等风险。计算机病毒可能毁掉整个系统,网上黑客可能破坏网络,系统软件自身的不完善可能会引起系统故障,甚至导致系统崩溃。这些都严重威胁着电子银行的安全营运。如何确保交易安全,为个人保密,就成为电子银行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各家商业银行虽然都采取了一定的安全防范措施、制定了相应规定。但是在执行上普遍存在管理不严格的现象,如密码的保管和定期更换主机房的安全管理、灾难备份、病毒防范等等。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必将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所以网络安全同样是中国发展电子银行面临的大问题。

4.法律法规难以严格约束违法违规案件的发生,监管措施的发展比较落后

中国的法律法规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可是电子银行是建设对于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新的挑战,各项法律建设要重新开始,所以必定存在法律建设,监管方面的问题,如对电子银行的设立及日常经营活动的相关法规刚刚出台,还不完善;电子资金的转移和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如何用法律保障,服务和交易合约的合法性及可依法性均需进一步明确。

三、最后的结论

中国要建立自己完善的电子银行系统,这已经是不能改变的。要认清自身面临的制约条件,结合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电子银行发展模式,完善信用体系,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加强网络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网络应用技术和安全监控技术,才能创造条件,促进电子银行的发展。只要中国突破面临的制约条件,电子银行的建设必将赶超其他的发达国家。CNAPS②的建设已经为中国电子银行系统的完善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注释

①水泥加板凳的服务就是国内银行的服务地点局限于水泥建筑的营业大厅,客户到营业厅办理业务,先排队,然后坐到柜台前跟里面的服务员交流。

②CNAPS--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hinaNationalAutomaticPaymentSystem。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高效、安全处理各银行办理的异地、同城各种支付业务及其资金清算和货币市场交易的资金清算,它是各银行和货币市场的公共支付清算平台。现代化支付系统由大额支付系统(HVPS)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BEPS)两个应用系统组成。

参考文献

[1]陈进.电子银行发展趋势与发展战略,中国报道,2006年第8期.

[2]王玮.电子银行发展之路,银行家,2006年第8期.

[3]林娜.试论我国电子银行的风险与防范,集团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