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水利工程师论文范文

水利工程师论文范文

水利工程师论文

水利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工程造价的控制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各阶段的特点,分析了各阶段在工程造价控制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手段。

【关键词】水利水电 造价 控制

水利水电工程,尤其是大中型重点水利水电工程,规模大、涉及面广、资金渠道多、技术复杂、工期长,概预算的编制不仅工作量大,而且由于物价上涨、地质变化、自然灾害及编制方法的改革和国家政策性的变化,往往会超概并需要调概,而调概幅度之大往往超出15%的政策许可范围,造成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相当普遍,不仅造成计划失控而且难以发挥工程效益。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加速我国水电能源开发,是水电工程造价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国家经济建设中亟待解决的新课题。笔者从建设项目的前期勘测、设计阶段、招标投标阶段及竣工决策阶段对水利水电工程造价控制进行深入地探讨。

水利工程师论文范文第2篇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认证培养目标

 

按照石河子大学要求,每四年一次进行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评价,同时对培养目标进行全面修订,在四年的实施过程中可进行微调,评价与修订过程由学院、大学两级机构组织专家评审,同时着重邀请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经对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水利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水利工程设计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及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备农业水利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基本技能。二、结合认证标准,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课程由学校根据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自主设置,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由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资深教师完成,有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等课程计60余门课。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16.7%,学生在从事农业水利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法律、伦理、经济、环境等各种制约因素;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占总学分的29.8%,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应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

 

2.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与实习、课程设计、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其他实践环节等,其中毕业设计(论文)不少于12周,课程实验8〜16学时,课程设计一般安排1~2周。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包含课程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毕业实践教学三部分。课程实验包括物理实验、水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测量学实验、电工学实验、材料力学实验、建筑材料实验、灌溉排水工程学实验、水工模型实验、节水灌溉实验、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实验等;课程实习包括测量实习、水文实习、水文地质实习;课程设计包括水文学及水利计算课程设计、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设计、水工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水土保持学课程设计、节水灌溉技术课程设计、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等;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

 

还包括其他实践环节,如:工程技能训练、科技方法训练、科技创新活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结构模型制作大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计划等。

 

3.毕业设计(论文)

 

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占总学分的16.7%,毕业设计(论文)选题90%以上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选题。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题目以所学农业水利工程知识为基础,同时结合生产科研项目开展,进行综合训练;也进行涉及本专业的有关研究热点进行专题研究,主要分为5个方向:农业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节水灌溉技术设计、灌区水利工程设计、灌区水利工程管理与施工组织设计、专业相关热点问题研究(论文)。

 

(2)内容。由水利工程系负责组织毕业设计的选题论证、文献调查、技术调查、设计或实验、结果分析、写作、绘图、结题答辩等,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并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3)指导与评价。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材料,包括设计选题指南、设计任务书、设计开题报告,反映指导教师指导与管理过程的材料: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记录等齐全。结合生产项目进行的毕业设计(论文),由教师与新疆天业节水有限公司、兵团设计院一分院、石河子市天兴设计院等企业专家共同指导,答辩时有兵团设计院一分院、石河子市天兴设计院、新疆天业节水有限公司等企业专家参加。

 

三、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平台建设

 

为了满足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学院在校内及校外相关企业建立了专门的专业教学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先后与新疆天业节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三峡培训中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兵团建设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目前形成了灌溉工程实习基地、水文实习教学基地、蓄水引水工程实习基地、科研试验实习基地、水管单位实习基地、设计单位实习基地等10多个实习基地,每年可容纳200人左右学生进行课程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四、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

 

按照“以人为本、全程保障、以评促建、提升内涵”的原则,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学院主管教学领导负责,由水利工程系进行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材、教案、讲稿审定,同时对课堂理论教学、课程实验、实践等环节进行质量考核。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每4年进行一次调整,每年进行微调;教学质量评价由大学教务处和学院组织实施,分为学生评教、大学督导评教和教师同行评教,每学期评教1次。统筹协调教学管理,抓标准、抓评估、抓建设,构建了教学评价与管理并行的质量保障运行机制。

 

1.教学质量体系

 

科学构建了目标与过程并重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该体系由目标、组织、管理、评价反馈、保障五个子系统组成闭环,通过校院两级管理、两级督导、校院系三级保障模式有效运行,形成良性循环,对各教学环节提供了全面质量监控和质量保障。建立年度考核制度,形成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学校实行二级教学管理模式以来,坚持对各院系本科教学工作实施年度考评,形成了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2.教学评估体系

水利工程师论文范文第3篇

(一)专业设置历史短,社会认可度与可利用资源有限

高等农业院校设置工程类工科专业,其办学历史相对较短。湖南农业大学水利学科类专业是1999年经湖南省教育委员批准设置,同年开始招收农业水利工程本科专业,并在2003年调整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连续招生仅11年历史。虽然用人单位对我校培养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质量逐步获得了认可,但是水利行业对我校水利专业建设的直接支持仍然有限,校企合作项目不多。

(二)高校连年扩招,师生比例过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1999年以来,高校招收人数迅速增加,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专业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一个教师指导的学生过多,导致精力投入不足,指导上难免顾此失彼;另一方面,教师面临着晋升压力,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情况下同时还承担大量的科研任务。加上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时间相对集中,导致老师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的时间、精力也有限,这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三)指导教师工程实践缺乏,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为应对高校师生比例增大的问题,高校大量引进高学历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但此类人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学校对教师业务能力培训、实践锻炼与积累方面重视不够;地方院校待遇不高、人事体制僵化,很难从生产单位引进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高职称、高学历人才。诸多因素直接导致现有教师工程实践不足,科研能力有限,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四)学生就业压力大,毕业设计投入时间少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和扩招人数逐年增长,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而他们在寻找未来出路时投入的精力也随之增多。我校毕业设计大都在第七学期末布置,第八学期完成。但是,这时候正是毕业生寻找就业或继续深造机会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为寻找一份如意的工作而四处奔波,造成毕业设计精力投入不足。另外,有些与用人单位已签约的学生提前上岗,致使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设计。部分参加考研、考村官、考公务员的学生为了应付接二连三的笔试、复试等相关事情,毕业设计被搁置拖延。(五)毕业设计执行程序过于繁杂,过程监控制度僵化学校管理层为了应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逐步下滑的局面,出台了较多管理条例和规定,尤其在高校评估期间相继出台《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手册》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从选题审批、选题论证、开题论证、中期检查、评阅、答辩、成绩评定等多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格式规范、形式要求和时间控制,涉及填 写的表格多达7个之多,需教师和学生签字多达7处。这些规定和要求对规范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因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脱离实际情况,毕业设计一味强调标准化,不但大大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还忽视了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毕业设计缺少灵活的过程监控体系,毕业设计内涵质量上并未显著提高,反而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

二、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

(一)设计题目来源和管理模式

毕业设计的选题和内容是毕业设计工作的关键,好的课题是毕业设计工作成功的保障。

1.结合毕业实习和就业自主选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选择工程实践题目,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借助老师、校友、亲戚朋友关系等多渠道,协助学生联系毕业实习单位;指导学生结合他们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寻找题目来源,作为毕业设计选题。这种方式选题针对性强,避免重题现象,学生通过实践更容易理解题目内容,也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和毕业设计质量。因学生居住在工地现场,缺少教师面授机会,我们可采用网络、电话等通讯方式指导学生收集、消化工程资料;当学生返校后,进一步集中指导和完善。

2.指导教师指定选题。对于参加研究生考试或其他公务员、选调生、村官等一系列就业类选拔考试的部分毕业生,指导教师选用一些较成熟的毕业设计题目分配给学生做,或直接要求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来完成其毕业设计。针对这类学生的毕业设计管理,我们通常采取间隔固定时间、集中面授指导等手段,及时解决毕业设计中的相关问题。

(二)毕业设计答辩与成绩评定

答辩是毕业设计质量把关的最后一道环节,是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学校和学院制定了指导教师评价意见表、评阅人评价意见表、答辩记录及评分表,并附评分细则,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按百分制分别评分,加权平均得到总分,再折算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或不及格,最后由系答辩委员会审核。这样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得到全方位的评价,最后成绩评定结果与学生综合能力和所付出的时间相符合。

(三)毕业设计质量与效果

1.题型与题目。题型和题目可以反映毕业设计选题来源真实性、合理性和规范性。表1显示了近12届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情况。从表1可见,毕业设计(论文)可分为设计题型和论文题型两大类;毕业生的设计题目绝大多数来源于生产实际,实践与教学结合更加紧密。虽然毕业论文数量在减少,从毕业论文内容看,论文质量逐年提高,大而空的题目逐年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来源于指导教师的部级、省厅级科研课题的试验研究论文数目增多。根据12届毕业设计题目来看,毕业设计题目逐步规范,符合我校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随着专业办学历史延长,毕业生选题的渠道逐步拓宽,来自生产实际工程的设计题目逐步增多;另一方面,也显示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以农业水利工程设计为特色的培养模式逐步凸显,与国家水利建设行业的投入方向关系密切,也充分证明了近几年国家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中小型水库塘坝出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

2.毕业设计完成效果。近年来,通过毕业设计教学过程管理措施的系统实施,毕业设计取得了以下较好的成效:(1)实现了“三年不重题”、“真题真做”,缓解了毕业学生数量多与教师资源有限的矛盾;(2)毕业设计质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评分科学、合理;(3)毕业生的CAD绘图和文字处理水平显著提高;(4)毕业论文题目与导师科研项目结合,解决了毕业论文经费不足问题,提高了毕业论文质量;(5)“就业与毕业”得到了较好兼顾,实现了“毕业设计质量不下降,就业不落后”的局面。

三、结论

水利工程师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Seminar教学法 水利工程施工 教学效果

《水利工程施工》课程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仍然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为主,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而且教学内容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能真正参与的实践教学环节很少,使得学生对水利工程的施工内容只有概略的了解,较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引入Seminar教学法,借以评价Seminar教学法在《水利工程施工》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1.Seminar教学法概况

Seminar教学法起源于近代德国,产生于19世纪初期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是一种在欧美国家大学课堂中流行的教学及学术交流方式[1]。它是目前欧美大学课堂教学中广泛流行的一种教学范式,适用学科范围广泛。Seminar教学法核心是充分挖掘课程参与者(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就某些共同关心的问题即“关注点”,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讨论[2]。Seminar教学法主要是针对一定专业、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指定的题目或自己最感兴趣的题目为研究对象,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写出报告并以讲演的方式展现出来[3]。Seminar教学模式的优势是突出教学的能动性,即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科研的思路,使师生在共同研讨及实践过程中解决一些难点和疑问。同时,它也促使教学重心倾斜,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由被动型学习变为主动型学习,变教学上的单向传导模式为双向互动模式[4],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

2.Seminar教学法在水利工程施工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2.1研究对象

将农业水利工程16-2、3按班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个班。

2.2方法

试验组实施Seminar教学法,对照组采用课堂讲授或示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法。两组授课主教材、课时和教师安排相同。

2.3Seminar教学设计

水利工程施工教学中以案例为主题,运用Seminar模式进行讨论学习,并以师、生为共同的教学主体。教师的课程教学设计内容包括:①教学计划:通过授课教师集体讨论,明确教学目的,制定具体教学进度表,如包括Seminar教学的内容和课时、每次论题等。②案例设计:每个案例均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工程施工实例,并提出体现教学重点与难点且难易适当的讨论题目供学生探讨并增加施工新技术、新方法等相关论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③教学方案设计:采用“大班上课,小班研讨、课外跟进”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分为施工水流控制、爆破工程、基础处理工程、土石坝工程、混凝土坝工程、地下建筑工程、施工总组织7大模块,每个模块安排1次Seminar教学。理论教学采用大班上课,Seminar教学采用小班研讨,并强调学生课外投入一定的时间学习。

2.4教学实施

2.4.1准备

充分的准备是Seminar教学的基础,因此实施Seminar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提前1~2周将拟定好的主题或者需要讨论的问题等布置给各小组。各小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召开小组讨论会,对资料进行整合分类,制作成幻灯片,作为小组发言稿,小组推选一名成员发言。

2.4.2讨论

讨论阶段是Seminar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教学的灵魂。小组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交流与讨论。教师和学生针对报告内容,教师、学生均可向报告人提问,也可就相关知识点进行补充,或对报告的主题提出不同观点,主讲小组成员回答和解释师生们的问题和质疑,也可就专题内容展开辩论。教师应努力创设多维互动的课堂讨论情境,吸引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受任何形式的限定,主要是启发学生再思考、分析、讨论,得出更深刻精辟的结论。

2.4.2评价总结

由教师对本次课程内容、讨论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对该专题的核心问题进行系统性、条理性分析、阐释,给大家一个完整的、正确的认识。由主讲小组学生对本次报告讨论的内容作出简要总结和致谢。课后完成修改并上交本次专题讨论报告。

3.教学法满意度问卷调查

在课程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当场填写和回收试验组学生对Seminar教学法的满意度,有效回收率为100%,结果见表1。

研究结果显示,Seminar试验组96.7%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能提高学习兴趣。我们认为,在传统的“传授―接受”单向教学模式中,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主体和中心地位,教师“以教为主”,常采用“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学生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教学效果欠佳。在Seminar-CBT教学中,师、生为共同的教学主体,强调“以学为主”,教学形式由“讲授式”变为“研讨式”,既重视课堂教学,更提倡课堂内外结合。

4.结语

《水利工程施工》在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作用,在面对新世纪对人才质量和能力越来越高的要求,将Seminar教学模式引入水利工程施工教学中,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参与的现状,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Seminar教学是一种新型师生互动的探究式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一种复杂且高级的形式,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例如:如果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课前准备不充分,则讨论易流于形式、疏于内涵;由于长期以来在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养成的被动学习的习惯,致使学生还不太适应自主学习,课堂宣讲、发言及参与讨论的效果不甚理想,仍需提高学生积极性;在从准备到实施的整个Seminar教学过程中,教师作用非常关键,且贯穿始终,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因此,需要通过研究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Seminar教学模式和理论,在这种教学方式的指导下学生将得到“如s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各项技能和能力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文赫,张巍,罗军,等.Seminar教学法在本科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2(13):197.

[2]沈文捷,朱强.Seminar教学法:研究生教学的新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19(7):43-47.

水利工程师论文范文第5篇

一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方案

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工程专业以实际应用和职业需求为导向,将专业基础知识、应用技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先进方法和能力培养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基于水利工程领域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现状,建立针对性强、知识结构完整、课时配置合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与水利工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相联系,提高所培养研究生在本行业相关职业资格认证中的优势;同时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中期考核与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学术年会有机结合,不仅考核研究生课程学习情况和论文研究进展情况,同时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同时,根据学校与行业联系紧密的特点,发挥校友纽带作用,依托校友关系在青海、新疆、甘肃、宁夏、陕西、黑龙江等地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已建立实践基地有19个,其中西北水电勘测设计院、中国水电第三工程局、中国水电第十五工程局、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等西北大型企业更是与水利水电学院签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并设立了研究生实践基地。同时学校投入大笔资金建设实验室及完善实践基地,各大型企业均有配套资金用于实践基地建设与完善。

为了更好地推行本培养模式,水利水电学院不仅在硬件上进行改革,在软件配套上同样极为重视。学院秉承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原则,为培养研究生建立了一支校企联合,以名师、专家为主体的实力雄厚的培养团队。同时学院还投入大笔资金用于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专家讲座、学术论坛,进而为研究生学习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鼓励学生多与企业联系,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并向参加企业实践的学生每个月发放一定额度生活补助。

同时为确保校外导师培养质量,水利水电学院还制订了严格的校外导师遴选制度,要求校外导师需由经单位推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本人认可的人员担任,同时要求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极为了解本工程领域前沿发展状况且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年龄不超过55岁;掌握本专业学位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教学或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解决所属专业学位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独立指导硕士生进行实践活动和论文写作的能力。校外导师负责制定论文研究计划,检查论文进展情况,作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工作,督促论文工作进度计划的按期完成,保证3次进度报告的考核与检查。双导师应加强联系与沟通,为专业学位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负责。

在整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工程技术实践与工程管理实践活动中应用所学知识能力的培养与指导,以及论文选题与学位论文实践部分的指导等。校外导师应经常交流指导情况,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不断提高。为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每名校外导师须与我校一名导师合作共同指导,不可独立指导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成果

1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在推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几年时间内,已毕业研究生在各自单位发挥了重要作用,涌现出一批大中型企业的董事长、经理、企业的总工等,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企业的技术进步、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我校毕业的工程硕士夏忠,是全国首届“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端木礼明作为河南黄河河务局总工,主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多个专题和项目。

2产生学校其他学科探索校企联合培养的联动效应

继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工程专业推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取得一定成效之后,学校其他专业亦纷纷推出适宜自己专业的校企联合模式,电气工程、工商管理硕士还被选作为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学科,电气工程学科与西安宝德自动化有限公司签署了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协议,并设立了研究生实践基地,同时设立每年10万元研究生创新基金,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新型模式的推出,在学校内产生了较好影响。

3推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改革

由于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同,就业方向不同,因此,在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同时,必须改革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机制,提升学术型研究生理论与方法创新能力。由于本专业用于创新,结合严格、缜密的培养方案,我校水利工程(本、硕、博)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进一步促进提升了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水平。

4促进同行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

2011年11月,召开了由水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承办的全国水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会议就“全面推进工程硕士培养工作,切实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进行了探讨,我校做了大会主题发言“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探讨”,与兄弟院校交流综合改革经验,反响较好。

三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主要体会

1以实际应用和行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了培养方案

根据行业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优化培养方案,制定面向企业的课程体系;根据工程技术难题,确定论文选题;采取校企联合指导小组模式,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工作;论文采取企业和高校双盲审制度,保证培养质量。

2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构建了校企联合的订单式培养模式

以人才需求和科技合作为基础,以订单式培养为着力点,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实现校企双赢。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为企业人才引进提供了便利。

3以能力素质提高为核心,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订单式培养为主线,在招生中,实行双向选择,校企联合考核能力,订单式招生;在理论实践与教学过程中,实行模块式培养,半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半年在企业、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完成实践环节;在论文研究阶段,一年时间在企业完成论文工作;毕业后订单企业审核并就业。

西安理工大学在水利工程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了“严谨的治学作风,严肃的教学态度,严格的培养管理”的优良传统;我们将不断加强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与实践,依托学校学科和企业优势,构筑高水平的办学平台,实施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模式,注重基础,强化实践,致力于培养扎根西北、敢为人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四关于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思考和建议

我校水利水电学院的这次创新性研究培养模式改革,根据行业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需求,并进而优化培养方案,制定面向企业的课程体系;同时根据工程技术中存在的难题,确定论文选题,采取校企联合指导小组模式,指导学生开展论文研究工作,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实现了校企双赢。

研究生经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培训具有了就业竞争能力,但由于国家近年来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数量逐年增大,因此就业时本校学生之间竞争也非常激烈。为缓解研究生就业压力,可以考虑订单式培养模式。在招生中,实行双向选择,校企联合考核能力,订单式招生;在理论实践与教学过程中,实行模块式培养,半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半年在企业、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完成实践环节;在论文研究阶段,一年时间在企业完成论文工作;毕业后订单企业审核并就业。一方面解决了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问题,另一方面缓解了学生就业压力,再次有效实现企业双赢。

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对全日制联合培养学位研究生实践单位的政策或资金支持力度,并尽快出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标准及考核方法,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钰,康妮,刘惠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5-7.

[2]虞翔,汪信,张建宇,夏欢.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和探索[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24):4-77.

[3]崔杰.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几点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6(88):15-20.

[4]张春华,孙鹏江.研究生、大学生就业指导[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19-20,45.

水利工程师论文范文第6篇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利于构建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结合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实践平台、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结合专业认证要求,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学体系。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育质量;农业水利工程;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

本文系石河子大学校级教学项目“农业水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成果。

目前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得到了整合和提高,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以博士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成人教育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模式;形成了一支专业水平较高、师资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的教师队伍;人才培养理念先进、目标明确、规范合理、操作性强;办学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成绩显著。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培养高素质专业性新型人才提供了平台。结合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也进一步完善。

一、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认证培养目标

按照石河子大学要求,每四年一次进行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评价,同时对培养目标进行全面修订,在四年的实施过程中可进行微调,评价与修订过程由学院、大学两级机构组织专家评审,同时着重邀请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经对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水利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水利工程设计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及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备农业水利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基本技能。

二、结合认证标准,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课程由学校根据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自主设置,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由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资深教师完成,有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等课程计60余门课。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16.7%,学生在从事农业水利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法律、伦理、经济、环境等各种制约因素;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占总学分的29.8%,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应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

2.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与实习、课程设计、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其他实践环节等,其中毕业设计(论文)不少于12周,课程实验8~16学时,课程设计一般安排1~2周。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包含课程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毕业实践教学三部分。课程实验包括物理实验、水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测量学实验、电工学实验、材料力学实验、建筑材料实验、灌溉排水工程学实验、水工模型实验、节水灌溉实验、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实验等;课程实习包括测量实习、水文实习、水文地质实习;课程设计包括水文学及水利计算课程设计、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设计、水工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水土保持学课程设计、节水灌溉技术课程设计、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等;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还包括其他实践环节,如:工程技能训练、科技方法训练、科技创新活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结构模型制作大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计划等。

3.毕业设计(论文)

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占总学分的16.7%,毕业设计(论文)选题90%以上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选题。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题目以所学农业水利工程知识为基础,同时结合生产科研项目开展,进行综合训练;也进行涉及本专业的有关研究热点进行专题研究,主要分为5个方向:农业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节水灌溉技术设计、灌区水利工程设计、灌区水利工程管理与施工组织设计、专业相关热点问题研究(论文)。

(2)内容。

由水利工程系负责组织毕业设计的选题论证、文献调查、技术调查、设计或实验、结果分析、写作、绘图、结题答辩等,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并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3)指导与评价。

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材料,包括设计选题指南、设计任务书、设计开题报告,反映指导教师指导与管理过程的材料: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记录等齐全。结合生产项目进行的毕业设计(论文),由教师与新疆天业节水有限公司、兵团设计院一分院、石河子市天兴设计院等企业专家共同指导,答辩时有兵团设计院一分院、石河子市天兴设计院、新疆天业节水有限公司等企业专家参加。

三、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平台建设

为了满足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学院在校内及校外相关企业建立了专门的专业教学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先后与新疆天业节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三峡培训中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兵团建设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目前形成了灌溉工程实习基地、水文实习教学基地、蓄水引水工程实习基地、科研试验实习基地、水管单位实习基地、设计单位实习基地等10多个实习基地,每年可容纳200人左右学生进行课程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四、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

按照“以人为本、全程保障、以评促建、提升内涵”的原则,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学院主管教学领导负责,由水利工程系进行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材、教案、讲稿审定,同时对课堂理论教学、课程实验、实践等环节进行质量考核。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每4年进行一次调整,每年进行微调;教学质量评价由大学教务处和学院组织实施,分为学生评教、大学督导评教和教师同行评教,每学期评教1次。统筹协调教学管理,抓标准、抓评估、抓建设,构建了教学评价与管理并行的质量保障运行机制。

1.教学质量体系

科学构建了目标与过程并重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该体系由目标、组织、管理、评价反馈、保障五个子系统组成闭环,通过校院两级管理、两级督导、校院系三级保障模式有效运行,形成良性循环,对各教学环节提供了全面质量监控和质量保障。建立年度考核制度,形成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学校实行二级教学管理模式以来,坚持对各院系本科教学工作实施年度考评,形成了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2.教学评估体系

学校和学院构建了学生、教师、领导、督导“四位一体”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实施常态化教学质量评估。采用督导专家、领导听课检查、教师互评、学生评教、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手段和途径,及时广泛地收集教学质量信息,实施公开、公平、公正的教学评估,全面监控教学质量状况。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在对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的一些关键点上给予了重点监控。例如,在严把教师教学关方面,严格执行教师开新课和新开课的试讲制度,始终坚持对青年教师实行助课、听课和试讲制度,有效促进了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在课堂授课方面,建立了学院领导、专业带头人、督导组成员听课制度,严格规范教师的课堂授课行为,并利用课堂教学检查、专家听课、学生评教等手段及时监控教师的授课情况。

作者:吕廷波 李明思 何新林 单位: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倪福全,李昌文,马荣朝,等.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64-166.

[2]陈元芳,李贵宝,姜弘道.我国水利类本科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3,(2):25-27.

水利工程师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层进式;教学模式;水质工程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25-02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工科高等教育应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国内外很多高校的教育模式各有不同,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有很多共识之处。为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实现新时代大学培养目标,改革教学中的传统教学方法是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水质工程学在排水工程专业中是一门主要的学科,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体现水处理理论的实用性和整体性,有关积水排水专业的专家建议高校对原《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建议开设《水质工程学》课程。

一、水质工程学课程概述

水质工程学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各高校相关专业学习的重点内容。该课程以化学、生物、物理等课程内容为基础,在研究给水和废水处理的工程技术和工艺方面使用工程的方法,是一门涉及面广、实践性和理论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因此,我们要在不断地摸索、实践中提高有关水质工程学的教学质量

二、水质工程学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以所选教材为主,内容较单一。水质工程学的教学内容以所选教材为主。教材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讲解比较有条理、系统,理论性比较强,但是由于理论性强,比较抽象,使学生很难理解。当然,只是通过教材内容,不利于体现课程的综合性,使学生对实际工程的了解受到影响。

2.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为促使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深刻理解及对知识结构的掌握,许多高校还开设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实验课程由验证性实验和演示性实验组成。对于理论教学来讲,实验教学的时间比较长而且相对滞后,实验老师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不了解,往往会出现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点,实验课程上又再次讲解,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实验课程上又没有讲解的情况。导致实验教学没有发挥对理论教学补充的作用,既浪费了实验老师和学生的时间和学校的资源,又没有实现实验教学的应有的作用,造成资源、人力、时间的极大浪费。

3.未充分利用实习中搜集的关于水质工程学的资料。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便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以后的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实习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学校在大三上半年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学生安排了大约1周的实习时期,暑假又安排了2周的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在听技术人员介绍实习内容时,可以用仪器记录下见到的构筑物及设备,由于学生在还没有学完理论知识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所以很难将理论知识和实习中遇到的情况联系在一起,达不到实习教学的预期效果。同时,学生实习中拍摄资料仅仅为撰写实习报告所用,势必造成实习参观内容及拍摄资料的浪费。

三、“层进式”教学模式在水质工程学课程中的实践

1.“层进式”教学模式设计。“层进式”教学模式分过四个步骤:(1)由教师结合教材讲解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这个过程的学习并不能对所学的知识全面理解、消化、吸收,在短时间内只能有个粗略的认识。(2)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带领学生到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验室结合水处理构筑物实物模型,再次有针对性地讲解通过课堂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水处理构筑物结构形式特点及工作过程、设计参数等知识点进一步消化、吸收。(3)由学生整理实习过程中拍摄的水厂照片资料及在网上收集的资料,根据所学内容,制作幻灯片讲解。学生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制作幻灯片,使所学的知识点通过自主学习的过程进一步深化。学生最后对制作的幻灯片进行专业表述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课程内容进一步深化的过程。学生在讲解幻灯片的过程中,不仅能反映出学生所学知识点上的欠缺,还可以变相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4)由教师根据学生制作的幻灯片及在讲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以和学生讨论的形式讲解,从而弥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给学生及时扫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兴趣。

2.“层进式”教学模式的特点。(1)“层进式”教学模式使课程教学内容更丰富。“层进式”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以单一的所选教材为主,扩充为以所选教材为基础、以实践内容为补充、以网络资源为拓展的结合水处理学科发展要求的教学内容,即:教材内容――实践教学中的水处理内容――学科前沿的水处理动态的层进形式。“层进式”教学模式是教学内容从抽象难懂的基本理论到学科前沿的层进,不仅体现水处理技术迅速发展,而且突显出了课程的综合性,使课堂教学内容不断更新。(2)“层进式”教学模式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突出课程的工程性。《水质工程学》中基本概念多,水处理方法基本原理抽象,理论性强,水处理构筑物结构复杂、工作过程烦琐,较扎实地掌握水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是熟练运用处理方法解决水处理问题的前提。过去,教师仅仅想通过查阅大量的书籍,找寻便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法,收效甚微。又试图通过实习、实验等实践教学深化课堂理论知识了理解,结果也与预期相差甚远。而“层进式”教学模式巧妙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充分发挥了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作用。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添加实践教学“元素”突出课程的工程性,增强了课程与课程的相关性。(3)“层进式”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层进式”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学生在实习实践中拍摄构筑物及设备,在课余时间结合所学专业借助网络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收集水处理的最新处理方法、处理工艺、处理设备等。根据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同组同学讨论、整理相关资料,制作成幻灯片,最后在课堂中进行讲解的过程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大大提高。

四、“层进式”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1.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层进式”教学模式实施3年中,参与实施计划的学生人数180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动手能力显著提高。学生参加的以《水质工程学》教学内容为基础的各种科研课外活动明显增加。改革实施过程中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实践活动17项,获得优秀团队称号4次,学生个人获奖9人次,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文章5篇,学生获得国家授权的专利1项,学生获得中华环保基金会TOTO水基金2012年节水专利资助活动资助1项,学生制作水处理专业模型2个。在“层进式”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参与学生达144人次,占学生总数的80%。

2.促进教师综合能力增强。“层进式”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就需要授课教师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丰富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较强的科研能力。这就推动了教师自我能力提高的过程。课题组教师在“层进式”教学模式实施3年中,获得国家授权的多项专利和课题。课题组教师获得石河子大学教学类奖项4人次。课题组发表教学法论文8篇。课题组教师获得石河子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3人,受聘为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水蓝社团”指导教师3人。出国深造攻读博士研究生教师1人,攻读国内博士研究生1人。

3.推动课程体系建设。在“层进式”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以学生为本,通过整合课程内容,强化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开展课堂师生互动教学,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推动专业课程的建设。通过课题组教师的共同努力,《水质工程学》获2012年度校级二类课程。

五、总结

水质工程学课程教学需要不断地摸索和完善。通过“层进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整合课程内容,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同时,通过“层进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宽泛知识面的社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蒲.美国工程学士能力培养研究――以密歇根大学为例[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董娜.基于工程素质的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吴湘.近年来我国高校课程建设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李正文,顾明华,袁涛,等.地方综合性大学农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1).

水利工程师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立体化;培养;成功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2-0012-02

实践教学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内容,是水利类专业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从理论到实际过渡的纽带,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和今后的发展,甚至影响学校的发展。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途径,我校水利类专业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抓牢一个“实”字,认真安排专业认识实习。要使水利类专业群专业学生通过几年的专业学习达到就业的预期目的,必须在入学的第一年内认真组织学生开展认识实习,让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上认识土木工程的特点、作用和功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在制定认识实习计划时结合专业特点在实上做文章,让学生有目标地学、有压力地学、有动力地学。例如,组织学生到新建图书馆基础施工现场参观。

(1)认识实习理念实。认识实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一般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构筑)物的功能及空间组合顺序;初步了解一般土木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构筑)物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和整个施工过程;增强学生对一般土木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构筑)物的理性认识,为后期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认识实习内容实。认识实习内容的好坏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影响学生今后的就业发展。因此,选择和安排内容时在“实”上做文章,在“新”上动脑筋,在“广上”想办法。充分考虑专业特点的同时,结合校内外建筑(构筑)物进行综合安排,在认识实习的一周时间内让学生参观陆水枢纽工程的所有建筑物,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水工建(构)筑物的内、外部结构,以及平面、立面等建筑结构的布置、功能和作用;初步了解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从勘察、设计到施工、使用的全部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讲解、指导下完成2500~3500字的认识实习报告。

(3)认识指导教师实。指导教师的水平对野外认识实习教学的影响十分大,因而选择教师时十分讲究,优先考虑具有工程设计、施工经验的中年教师担任指导老师,最低标准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工作满2年以上,且具有讲师或工程师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不允许安排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上岗。从根本上保证师资水平,不允许在认识实习中误人子弟。

2. 落实一个“精”字,合理组织课程教学实验。水利工程类专业基础课,无论建筑材料,还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和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单纯的理论教学无法解决问题,必须通过实验对理论学习加以补充,从而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惑,达到知其源,并知其所以源的目的。

(1)教学计划安排精。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全面贯彻成功素质教育理论,认真分析传统教育的经验教训,充分考虑学生特殊需要,反复制定、修改、完善培养方案,把课程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纳入培养方案,确保计划落实到位。

(2)实验内容安排精,针对不同课程的不同要求安排实验课,安排实验课时必须经主讲教师和实验教师集体讨论,制定学大纲,将实验内容细分到不同章节,在安排实验内容的同时,必须制定实验方案和实验程序与实际操作要点,明确学生通过实验应该达到的目的。

(3)实验时间安排精。在什么时候做哪些实验是十分重要的,必须通过有限的实验教学提高理论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理论,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为今后事业的发展培养综合能力,以期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

3. 突出一个“活”字,精心部署专业课程设计。水利工程类专业从《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工程力学》、《水工建筑物》到《施工组织与管理》、《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工程概预算》等专业课,单纯的理论学习很难让学生动手,必须经过实际训练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此,我们根据各专业的不同要求灵活安排课程设计,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形式上活。对于《工程测量》、《房屋建筑学》等课程,我们以现场实际操作为重点,要求学生通过几天的实习时间完成一个阶段性任务,达到实际工作的需要。对于《施工组织与管理》、《施工技术》、《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概预算》等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我们以单独项目设计为重点,要求学生通过小项目的设计计算掌握工程设计施工的全过程,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对于《建筑材料》、《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我们以单项验证实验为重点,通过简单的实验来验证理论的真伪,促进学生的理论学习。

(2)组织上活。根据不同课程的不同特点,灵活组织学生实习和培训。《工程测量》课的实习采取校内定点与校外多点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实习机会让学生接触生产实际,提前适应工作。《施工技术》课的顶岗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我们坚持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学生将实习内容与毕业实际和就业相结合,实现学习的有效过渡。《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工建筑物》、《工程概预算》等课程设计,以单项工程为重点组织实施,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辅导下独立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 坚持一个“新”字,全面抓好本科毕业设计。高职毕业设计(或顶岗实习)是大学教学中最后一个环节,通过毕业设计(或顶岗实习)让学习学习和巩固以前学过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会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生产服务。

(1)选题新。根据以往的经验,结合我院师资和学生两方面实际,组织教师开展讨论,灵活选择实用性强的课题,要求学生结合就业、实习等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或顶岗实习单位)和指导老师,做到一人一题,一人一样,杜绝雷同。

(2)指导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就业成为大学教育中的又一个重点,为了兼顾学业与就业的双重性,我们在毕业设计(或顶岗实习)指导上大胆改革创新,实行多头指导。坚持学校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双重指导,确保毕业设计(或顶岗实习)贴近生产实际,为就业打基础。坚持当面指导与远程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及时为学生解决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遇到的问题,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

水利工程师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监控体系

作者简介:魏博文(1981-),男,江西彭泽人,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徐镇凯(1956-),男,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学院长,教授。(江西 南昌 33003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2012年研究生教改项目(项目编号:100125)、校教改2013年教改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37-03

目前,国家高等学历教育正面临着发展速度与创新能力、培养质量不协调的矛盾。其中,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为社会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之重任。[1-2]但近年来国家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不断扩招,由社会回馈与高校测评等研究资料表明,[3-5]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集中表现在创新能力不足、实践与科研能力不高、原创性成果较少等方面;而在水利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该现象亦甚为突显。[6]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其高等人才的培养关乎社会、国家经济乃至政治建设的长远发展,如何监控与保障其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质量已然成为水利类专业研究生教学改革中思考的重点。

针对工程类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研究,近年来许多教育家及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石琳[7]认为研究生现行培养方案中对研究生实验基础、技术类课程教学不够重视,部分课程缺乏前沿性、教学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设置欠合理,导致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不强;林健[8]认为,同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环境使得学生缺乏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严重疏忽和束缚了我国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郭代军[9]认为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估体系在评估程序和处理机制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不能客观反映研究生培养质量并且及时将评估结果反馈到整个培养模式之中,进而阻碍了培养模式的完善。上述研究主要是从培养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模式的创新及质量评估体系等方面揭示现行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而目前专门就水利类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进行体系统研究的相对较少。为此,急需就其培养质量的监控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一、水利类研究生协作式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框架

水利类研究生多维协作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是指由相互关联的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三大要素共同构成的研究生培养运行方式与组织模式。前馈控制阶段可看做培养方案的确定阶段,通过社会调研了解水利行业对人才的最新要求确定培养目标,进而确定培养方案。同期控制阶段即培养方案的实施阶段,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论文选题等方面进行创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反馈控制阶段即毕业生创新能力的检验阶段,通过建立质量评估体系评价毕业生创新能力,并将评价结果反馈到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过程中。另外,在此监控体系中融入“多维协作”机制,将导师协作、校企协作、师生协作以及同窗协作引入整个体系的运行中,从不同角度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结合国内外先进培养模式及理念,根据南昌大学水利类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笔者及研究生培养团队提出了水利类研究生多维协作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如图1所示。

二、协作式水利培养方案质量监控体系的实施

1.注重培养方案论证,加大前馈控制力度

研究生培养质量前馈控制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基于研究生创新培养目标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生培养方案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方向及培养环节,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总体计划。同时,研究生培养方案也是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主要基础和依据,对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和保障作用。它的制订应该充分考虑学科专业的知识体系、知识点选取、实验体系、新知识的规范化表述与传授等方面的因素。如果培养方案所表达的知识体系已经不能继续适应科学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就需要重新制定。[10]

水利类专业作为一类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将走向生产和社会的第一线。因此,根据水利行业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分析现行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制订科学、合理、适应水利类研究生个性发展的弹性培养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可以针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位论文三方面进行研究。

(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总方向,也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归宿。在确定培养目标之前,应加强与相关企业、单位的交流,通过社会调查了解水利行业对研究生素质、技能的需求,同时还应注意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不同:学术型研究生主要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而专业型研究生主要培养能够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较多注重应用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明确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各自的培养方式,为制订相应的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2)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合理的课程设置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并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监控体系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原则,以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作为课程内容的三大模块,从而保证了课程具有宽广性、实用性的特点。针对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其课程设置也进行了分类整合。如基础课程可采取学,课程编号也相同;而对于单独为学术型或专业型研究生设的课程,采取单独编号和单独开班授课的形式,这样既为学校节省了教育资源又充分体现了课程设置、研究生培养的针对性。此外,为避免课程设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加强导师间的协作,同时听取行业专家的建议,让相关专业导师、专家在课程的设置上充分发表意见,共同讨论、把关,使课程设置具有针对性、权威性。

(3)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学位论文更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依据之一。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其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学位论文更具有原创性、新颖性;专业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则侧重于培养研究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出具有独立承担其专业领域、特定岗位的工作能力。同时,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培养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对研究生理论知识水平、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综合考评,所以高校必须严格把关,加强监督与管理,确保研究生学位的授予质量。

总体来说,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整个培养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在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时应从多角度入手,遵循学术型和应用型相结合、创新性和务实性相结合、多样性和特色性相结合的原则,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2.融入层面协作机制,保障运行质量馈控

同期控制阶段是整个监控体系的主体,将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在这一阶段,将导师协作、校企协作、师生协作、同窗协作机制融入以下环节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创新课程。由于水利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和技术性强的学科,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应注重体系性与时效性相结合,不仅要突出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的建设,还应根据水利学科的发展趋势,加入能体现水利前沿的课程。具体实施方法如下:在教材的选择上,针对同一门课程,由导师委员会推荐多本教材,教师在广纳诸家所长的过程中传授知识、训练学生思维;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到课程的设计中,提出水利学科的发展动态,并推荐相关教材,确保课程的前沿性;定期对学生听课质量进行调查,由学生提出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并反馈给教师,导师委员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或者删减;对于部分课程,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自学,最后提交学习报告,通过组内交流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2)创新教学。应注重培养和训练研究生的思维能力,倡导自主式的学习,调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启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具体实施方法如下:对于涉及跨研究方向的课程,组织不同研究方向的多名教师联合授课,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水利专家开展学术报告,指出水利行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以及采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采用讨论式、讲座式等多种授课方式,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例如可以在授课计划的前一阶段,由教师介绍该课程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而在后一阶段由学生主讲,内容可以涉及该课程的前沿问题或者对相关文献的理解,教师对其点评。

(3)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应注意到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在选题时应尽量选择实践性强的科研课题,强化研究生的科研意识,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具体实施方法如下:导师委员会参与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选择能够体现跨研究方向的前沿课题,使学生在准备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提高创新能力;与水利科研单位、设计单位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让研究生参与到工程实践之中开展面向问题的研究工作,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以研究项目为核心,由学生和导师组成研究团队,实施协作式教学,共同解决项目中的问题,通过相互协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导师委员会定期选出水利热点问题,组织学生探讨研究方案和解决办法,并以报告的形式上交成果。

(4)创新环境,制订评优机制,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创造能推动水利类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环境,为水利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具体实现方法如下:建立导师学术讨论平台,导师委员会成员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会,交流各自研究方向的进展与问题,选出为研究生开展研究、论文选题提供素材;导师委员会定期组织研究生,以研讨班式、讲座式、现场讨论式等形式共同讨论研究生在阅读文献、科研实验、准备论文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自我发现、自主研讨能力。

另外,在中期控制阶段引入过程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常规教学检查与学位论文质量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培养过程进行监控。在常规教学检查方面,采用组织专家听课、检查缺课率、审查课程论文等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学位论文质量检查方面,通过对开题报告、中期审查、论文初审、论文盲审、毕业答辩等各环节进行全程监控,提高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并督促导师对研究生论文撰写进行指导。

3.完善质量评估体系,促进方案过程监控

水利类研究生培养质量反馈控制即是通过建立质量评估体系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的优劣对前馈控制阶段和同期控制阶段进行分析、改进,以达到不断完善和提高水利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标。一套良好的质量评估体系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也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水利类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体系通过三个方面来构建:

(1)评估指标的遴选。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估主要是考核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及社会适应能力。该能力主要由研究生的自身素质、导师的指导能力以及学校的管理体制三方面决定,而这三方面又有各自的影响因素。据此可以选定各级指标并得到评估指标体系的架构,如图2所示。

在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指标的遴选和确定过程中可以采用导师协作、校企协作等方式完成。水利类各专业校内、校外导师可以组织讨论选定评价指标,同时积极联系行业专家,从而联合确定各级评估指标。

(2)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为方便专家对各级指标进行打分评价,还需依据相关方法、准则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确定的指标权重应该有利于水利类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能够体现各级指标的差异性及层次性。给各级指标赋予权重时,应侧重研究生的自身素质,不同级别和不同层次的指标权重有所差异,从而体现出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在确定权重的过程中,提倡导师间相互讨论,同时积极征询行业专家的建议,以确保各级指标权重的合理性。

(3)进行专家评价,给出评价结果。确定了各指标权重后,组织相关专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评估。专家的评价应该遵循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不得与被评估对象有利益关系。最后根据专家的评价结果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前馈控制阶段和同期控制阶段进行完善、改进,如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创新课程和创新教学的研究工作。

四、监控体系的实施效果

从上述质量监控体系在本校水利类硕士研究生近五年的培养实践来看,能有效地监控研究生培养各环节的方案实施效果,并通过导师、校企、师生与同窗四个层面的友好协作来实时优化和保障方案运行质量,进而实现产学研的立体式深度结合,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了其内在创新潜力。如:近三年水利类硕士研究生在国内外各类期刊及学术会议上数逐年递增,其中2012年数约为前两年总和;在导师的科研项目资助下完成的研究生硕士论文数从监控体系实施前的48.6%增幅至87.8%。同时,该多维协作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顺利实施不仅有效地提升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还对新时期硕士生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考核指标。从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及科研来看,近年来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科研人才,鼓励在职教师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后,现已形成了一支学历高、结构合理、有丰富工程经验、综合实力较强的教学科研队伍;教师广泛地参与地区和国家水利项目的申报和研究工作,学校也相继获批成立了“水利部鄱阳湖水资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并与江西省水利厅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进而形成了长效科研合作机制。其中,近三年教师申报纵向科研课题的积极性也与年俱增,从人均获批率的23.4%到86.7%。这一大批可喜的成绩不仅源自于政策的支持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也与该多维协作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顺利实施密切相关,也正是由于上述科研平台和成果的友好支撑方为水利类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锻造平台,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协助机制的融入,确保了其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五、结束语

本文仅从高校教学管理层面搭建了水利类研究生多维协作培养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向不同层面注入协作机制,利用其培养全过程的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提升水利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综合能力;而对于其整体素质的提升则是多个层面的体系工程,不仅需要多方的相互融入与协作,还少不了体系内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进而通过逐步优化其多维协作式培养模式的质量监控体系,以适应新时期水利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中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小强.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制度:回顾、反思与方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33-39.

[2]佘远富,陈景春.试论创新人才培养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1):7-10.

[3]薛传会.论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及其战略重点[J].高校教育管理,2012,6(6):24-29.

[4]廖和平,高文华,王克喜.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审视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9):33-37.

[5]刘元林,吴卫东,刘春生,等.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17-18.

[6]高建华.水利专业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及对策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10.

[7]石琳.大众化背景下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6):67-69.

[8]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3):7-23.

水利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孙三民(1977-),男,甘肃陇西人,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新疆 阿拉尔 843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塔里木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农业水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TDZGZY090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090-02

“灌溉排水工程学”是农业水土工程专业主修课程之一,是研究农田水分状况、地区水情变化规律、调节措施、消除水旱灾害和利用水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而服务的科学,[1]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可以从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施工等工作。

在塔里木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该课程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即大学三年级的下学期,64学时共4学分,教学环节由理论讲授、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等3部分组成。其中讲课58个学时,通过讲授使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灌溉与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法;实验8个学时,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仪器设备对该课程涉及到的一些规律进行验证,从而加深理解和认识;课程设计2周是课程学习后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对加强课程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以往教学中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中采取较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但随着时代和水利事业的发展,其教学体系还需进一步更新与完善。本论文旨在培养农田水利专业合格的人才,对我校“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从理论教学层面、基础实践教学层面和创新实践教学层面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一、理论教学方面

1.加强理论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农田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对灌溉排水原理的认识不断深化节水灌溉技术与工程措施有了新的发展节水灌溉设备不断更新相应的工程管理方法也不断改进,面对新形势、新技术。“灌溉排水工程学”的教学内容需要不断调整调整教学内容,培养社会需求的优秀专业人才。

首先,在讲授“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时应突出了其内在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如强调灌溉与排水并重,尤其强调在新疆次生盐渍化地区排水沟的重要性,排水不只是简单降低地下水位,还有淋洗盐分,防止次生盐渍化的问题;强调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后期工程管理并重,介绍管理的重要性,及当前国内外新的管理模式与方法,充分认识不同管理模式的适用条件及优缺点。

其次,“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内容涉及土壤、植物、工程、数学、力学、环境及经济等多个学科。[2]其中,在讲授作物需水量和节水灌溉技术时涉及农业中植物、土壤等内容,由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为工科专业,很少了解农学专业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灌水时间和灌水量与作物生理生态之间的关系,以为灌水就是浇地,不知道灌水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作物正常生长所需,很少考虑作物不同生育期、不同种类等因素对灌水时间和灌水量的要求不同,而造成对灌水时间、灌水次数的确定不清晰;另外,由于缺乏土壤对作物生长影响的相关知识,因而对不同灌溉方式影响到土地板结、土壤通气性、生长环境温湿度等因素,进而影响到作物生长、产量不能理解,因此,应加强学生在此方面的学习。

最后,结合实际,适当地增加渠道防渗新型材料管材管件灌水器等新设备和施工技术的介绍。如微润管,一种新型的地下灌水装置,在温室中有较好的应用。这样不但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产中优先选用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的新产品设备和施工方法,提高农田水利工程质量。

2.选择合理的教材

教材是老师教学的主要参考工具,是学生学习的范本。目前我校使用的教材是内蒙古农业大学史海滨等合编的《灌溉排水工程学》(高等学校精品规划教材)教材,[3]内容覆盖面广。但为了进一步完善学生知识,并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尽快进入角色,应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增加一些教学内容。如在节水灌溉技术方面,新疆大部地处干旱荒漠区,耕地面积大,日照充分,人口相对较少,单位面积水资源短缺,使得当地的节水灌溉技术相对发达,且有一定的地域特性。因此,在讲授节水灌溉技术时应着重介绍本地区技术成熟、大面积推广的灌溉技术,如棉花膜下滴灌、林果业的地表滴灌等灌溉技术,让学生了解新疆现有的节水灌溉技术;同时介绍适合干旱地区正在研究的一些新的灌溉技术,如间接地下滴灌、深层坑渗灌、根部加压注水灌溉等前沿灌溉技术,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面。在盐分治理方面,由于大面积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采用秋季浇水压盐等灌溉制度也应加入教学内容。另外,还应针对新疆灌溉中出现的问题,如近些年大面积采用滴灌灌溉作物并治理盐碱,而减少了排水沟的使用,没有起到改良盐碱的目的,给学生从机理上解释原因,进一步加深了解排水沟治理盐碱的作用。

3.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

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图形、文本等诸多媒体的优点于一身,并能灵活、动态、有机地将各种媒体综合连接起来,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能形象地展示作物灌溉制度设计示意图、各种灌溉技术工作原理、渠系设计等教学内容,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现场作图费时费力、难以精确、缺少实物演示、原理抽象不易懂等缺点,增加了单位教学时间内传达的信息量并使教师将精力与时间更多地集中在知识难点、重点与分析方法的讲解上。

二、基础实践教学方面

1.强化实习环节,提高感性认识

教学实习环节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我校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现共有校内外实习基地4个,其中校内实习基地1个,校外实习基地3个。校内实习基地设置有农业水土工程实验演示室、日光温室、自动气象站、田间灌溉系统、水工建筑物演示试验区等。同时,学院与新疆克孜尔水库管理局、新疆兵团农一师水土保持监测分站、新疆青松塔里木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3个单位签订了教学实习协议,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认识实习的机会和条件。每年在上专业课之前,通常由带队教师或现场的管理技术人员到实习基地给学生们介绍各种灌排工程,如水库、水利枢纽的组成部分和运行管理,田间灌溉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等,使学生们对灌溉排水系统有一个初步印象。

2.重视课程设计,加强技能培养

课程设计是“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的另一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对该课程有全面深入的再认识,并初步具备利用理论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本专业的毕业设计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国内“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设计主要模式为:教师依照《灌溉排水工程学习题集与课程设计指导书》中给学生定1~2个课程设计题目,学生按照课程设计指导书进行设计,在2周时间内完成相应的规划图和设计书,教师根据学生设计成果和平时表现,综合评定给出评价结果。但由于课程设计题目单一陈旧、设计内容老化、不能与现实工作需求紧密联系等弊端,致使部分学生做课程设计的积极性不高,也不能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近年来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教师在“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设计方面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第一,课程设计题目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由于我院教师经常带学生到当地进行渠系规划、低改田等服务社会等活动,掌握有周边团场、乡村等地的地形图和水文等基本资料,因而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需求做课程设计。如我院教师带领农水专业的学生对224团进行了地形图测绘、渠系规划等工作,当本届和下几届学生做“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设计的时候,让他们以224团的基本资料为依据,划分几个灌区分别做渠系规划、土地规划。由于是学生自己参与测绘的,对地形、水源等情况熟悉,结合实际工程要求,再对其进行设计时就有相当的兴趣和成就感,会积极利用理论知识完成设计,从而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

第二,优化设计手段和加强规范的使用。由于农水专业学生毕业后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到设计院从事设计的工作,而设计院对设计手段和规范的使用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在要求学生掌握课程设计中原理部分的基础上,结合设计院所用的先进设计手段和规范要求,适当引导学生积极掌握先进的设计手段,如规划网络图、框图[4]的使用;同时养成严格使用相关规范的意识,如设计规范《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使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

三、创新实践教学方面

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特长,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和引导,通过创新实践教学,如参加各种大学生科技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施展他们的特长,开阔他们的眼界。近年来学校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各类竞赛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并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周培源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竞赛,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如第八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获国家三等奖4名,优秀奖17名;201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二等奖4项;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获国家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1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荣获国家一等奖1项(新疆唯一),国家二等奖4项。此外,近几年,随着学院教师国家、兵团各类科研项目的增多,使我院学生有机会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教师利用这样的机会,引导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有机联系在一起,不但使课堂教学得到补充和延伸,还能够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提高他们科技创新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四、结语

“灌溉排水工程学”是农田水利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核心专业课,对于该课程的掌握程度,对于学生在以后从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施工等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形势,从理论教学、基础实践教学和创新实践教学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意见,旨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更深层次获取理论实践知识,培养出合格的农田水利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盂雪,于立红.“农田水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558-21559.

[2]汪志农.灌溉排水工程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水利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1篇

1开发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论文平台指导与管理,同时辅以远程集中视频答疑与线下指导形式进行指导为实施网上课程教学与毕业论文教学,学校开发了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其中论文指导平台主界面如图3所示。通过该平台实现论文写作环节的控制、论文辅导资料的上传、论文任务书的发送、教学信息的传递、论文的答疑与批阅、指导教师指导行为的监控等。为了集中解决学生在论文终稿阶段遇到的问题,学校在论文终稿环节利用网梯实时多媒体交互系统实施远程集中视频答疑,答疑效果良好,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此外,指导教师也经常采用电话、QQ、见面等线下指导形式对学生进行论文指导。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利用论文平台对教师指导行为进行监控与考核高质量的师资是提高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自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以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渐建立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的论文指导教师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学校及有条件的学习中心聘用的学术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责任心强的教授、副教授及其相应的教学团队;二是学校引进的985高校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远程教育专职教师。对于没有工程背景工作经历的远程教育专职教师来说,缺少的正是工程实践的经验[6]。为此,学校搭建起远程教育专职教师工程实践平台,每年定期安排远程教育专职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实践实习,有效地提高了远程教育专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了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与责任感,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支持服务水平,学校建立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监督与考核制度,即首先由学校制定出毕业论文指导准则,比如学生留言必须在24小时之内回复,学生稿件必须在3天内批阅完毕,学生稿件批阅意见或评语必须达到一定要求等;之后学校根据毕业论文指导准则在论文指导平台对教师指导行为进行监督与考核,考核包括周考核、月考核及学期考核;最后学校根据考核结果给予指导教师相应的奖励或处罚,对不称职的教师坚决取消其指导教师资格。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监督与考核制度的建立,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水平的提高。

3创建“毕业论文模板”指导模式,同时支持学生自主选题为了解决绝大部分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不知道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问题,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学校结合学生基础与需求,创建“毕业论文模板”指导模式。所谓“毕业论文模板”指导模式,即首先由实践经验丰富的学校各专业教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以及远程教育专职教师根据各个专业学生的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为每个专业制作多个毕业论文模板,形成“毕业论文模板资源库”,然后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及工作性质,选定某个毕业论文模板,最后学生在该毕业论文模板的引导以及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每个毕业论文模板为学生提供了某一论题的目录和格式,并且每一章都配有引导性内容,正常情况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以及模板的引领下都能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另外,为了避免使用同一毕业论文模板所带来的毕业论文雷同问题,学校制作的毕业论文模板绝大部分都是半开放式毕业论文模板,即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的工程或项目来做,如某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某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等。由于学生选择的具体项目或工程不一样,也就避免了采用同一毕业论文模板所带来的毕业论文雷同问题。此外,对于少部分希望自主选题的学生,学校也允许其采用自主选题模式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自学校实施毕业论文模板指导模式以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

4区别对待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学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毕业论文环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于不申请学位学生的毕业论文,只要毕业论文质量和总体完成情况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最基本要求,即可通过毕业论文环节,顺利获得学分。对于拟申请学位学生的毕业论文,学校对写作难度和完成质量均做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申请学位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学校从学位毕业论文模板的制定,指导教师对学位毕业论文的指导,到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建立起学位毕业论文三把关的严格制度。首先,每个专业分别制定了学位毕业论文模板,学位毕业论文模板的难度要高于非学位毕业论文模板,如对于工科专业,学位毕业论文模板原则上要求是设计模板,需要申请学位的学生只能选取学位毕业论文模板进行毕业论文。其次,指导教师在指导学位毕业论文时,毕业论文完成质量要求较高,只有学位毕业论文终稿环节成绩达到中等及以上的学生才允许申请答辩。最后,要求拟申请学位的学生必须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只有答辩成绩良好及以上的学生才能在毕业论文环节满足申请学位的条件。

5采用网梯实时多媒体交互系统实施网上远程答辩,同时审核有条件的学习中心自行组织现场答辩考虑到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学校对绝大多数学生采用网梯实时多媒体交互系统实施网上远程答辩,答辩效果良好。同时,为加强教学支持服务,学校审核同意有条件的学习中心自行组织现场答辩。为保证自行组织现场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的规范与严谨,学校通过答辩巡视或远程视频对答辩过程进行了全程监控。

6建立科学规范的毕业论文教学流程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具有学生数量多、分布地域广、教学活动组织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必须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流程,合理安排、周密部署,才能成功地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7]。学校根据构建的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不断完善过程管理,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毕业论文教学流程(如图4),保证了毕业论文教学体系有条不紊地实施。

二、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为了检验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实施的效果,我们对大连理工大学今年春季参加网上毕业论文答辩的59名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毕业论文教学满意度调查与答辩成绩的统计,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共有53人选择了满意或非常满意的选项,只有6人选择了一般的选项,学生对毕业论文教学的满意度达到了90%;共用54学生的答辩成绩达到良及以上,优良率达到了92%。可见,学校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结语

水利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2篇

一、学习基本情况

首先,十分重视和珍惜此次学习。我现在从事的是水文工作,在工作中,面临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我充分认识到之前所学知识及工作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急需补充新的知识。因此,我把这次学习当作完善自身的需求,把学习当成促进工作的动力。

第二,认真遵守学习纪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合理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时间,勤学苦练;虚心向同学和教师请教;能够严守学院各项纪律和规章制度;做到尊敬教师和同学。特别注重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提前把培训期间的工作做出合理安排,确保能够全身心参加面授学习。在业余时间,我认真阅读教学材料,仔细领会每门课程所讲述的内容,做到课前预习了解,把不明白的内容带到课堂,向教师请教;课后复习巩固。这次培训的教师,是一些具有水文工作实战经验并从事教学活动多年的优秀教师,他们的丰富理论知识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工作经验吸引了我,增加了我学习的信心和决心。经过三个月的培训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习的收获及体会

首先,专业理论水平进一步增强。在水文培训班三个月的学习中,我认真学习水文管理理论知识,尤其是认真学习与自身工作密切相关的《水力学》、《水文统计学》、《水文学原理》、《水文预报》、《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水文测验与电算整编》、《水文站网概论》、《测绘工程学》、《水情数据库技术及其应用》、《水文自动测报技术》《水文用电》、《水情信息编码标准》、《计算机基础教程》等课程理论知识,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为比较顺利地完成各项工作创造了良好思想条件,更重要的是,为我今后从事的水文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水利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渠化工程;课程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2008505

渠化工程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主干专业课程。渠化工程课程包含了航运枢纽的规划、布置及设计等基本内容,涵盖了结合现代水利建设的特点,体现工程建设在社会、环境、管理等系统中应该考虑的若干问题。

结合江苏省及周边地区的特点,以培养从事内河船闸、内河码头及沿海开发工程为特色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出发点开展渠化工程课程设置,

对于江苏省普通高校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尤其重要。江苏省境内具有四通八达的内河航道网,截止2014年年底,省内共有内河航道总里程24 342公里,占全国航道总里程的1/5,江苏省境内设有通航船闸110座,属于交通部门管理的有47座,其余均由水利部T管理,且近些年一批新建及扩建的船闸陆续开工,可见在江苏省境内船闸的设计、维护修理及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科课程教学是教学研究型高校的立校之本,是教学工作的根基,是主要环节。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是新增专业,在渠化工程本科教学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不足,如何结合区域特点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工作,让渠化工程的教学工作更接地气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不少学者针对港口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问题进行了思考及探索[1-5],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在借鉴前人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文章结合江苏的区域特点,就扬州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渠化工程的教学工作展开了一系列有益思考及探索。

一、渠化工程课程的特点及重要性

渠化工程课程的理论教学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渠化工程》

开展教学工作,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渠化工程规划、渠化枢纽、船闸

总体设计、

船闸的输水系统、船闸水工建筑物、闸阀门及启闭设备共六部分。课程内容涉及知识面宽、内容多,涉及其他课程较多,如:材料力学、土力学、水力学、结构力学、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和水工钢结构等课程。根据教学内容安排,该课程的教学安排在大三的春季学期,理论教学课时为32学时,课程设计周时为1.5周。

渠化工程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本科专业的学位课程,包含了航运枢纽在规划、布置、设计等基本内容,重点突出船闸的总体设计、输水系统及水工建筑物设计计算三部分。渠化工程教学大纲的制定理应根据学校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培养人才的宏观定位,以面向江苏省,服务江苏省,辐射东南地区为根本,以培养具备从事水运工程规划设计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结合江苏省船闸的建设特点,围绕江苏省境内水运工程的特色展开,为江苏省的内河水运建设培养人才、储备人才。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熟悉国家关于船闸工程设计及建设的政策和法规,

较系统地掌握渠化工程的理论基础知识及船闸设计的基本方法,熟练运用AutoCAD绘图软件进行船闸图纸的绘制。

二、渠化工程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渠化工程课程内容具有专业性、宽泛性、实践性强、枯燥性及问题庞杂性等特点,结合学校渠化工程理论教学的实践经验,归纳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紧贴工程实际

渠化工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船闸的初步设计方法。教学工作也主要围绕教材和国家规范标准展开。渠化工程课程的重点是船闸的总体设计、船闸的输水系统及船闸的水工建筑物三部分内容,每部分均有国家规范与之对应,如:第四章船闸总体设计对应JTJ305-2001《船闸总体设计规范》,第五章船闸的输水系统对应JTJ306-2001《船闸输水系统设计规范》,第六章船闸的水工建筑物对应JTJ307-2001《船闸水工建筑物设计规范》。船闸的种类繁多,构造复杂,各自的工作特点不同,其设计和施工要求区别也较大,对于这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明晰阐述,让学生能够掌握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教师针对教材内容的讲授比较空洞,往往就计算表达式讲字符的物理含义,而对计算式运用情况的分析高度概括,虽然有易于学生形成初步记忆,但做到真正灵活运用则较为困难。这主要受到两方面的约束:一是,受教学课时的限制,教师无法详细结合实际船闸工程案例详细阐述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受限,且课程内容信息量不充分;二是,受教师工程经验的影响,任课教师自身对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较少,尤其对于青年教师,

工程实践经验更为匮乏,面对教学任务只能就理论而理论,就方法论方法,无法进行工程实践拓展,更谈不上理论联系实际。

在任课教师讲授船闸输水系统类型选择时,往往根据JTJ306-2001《船闸输水系统设计规范》中输水系统类型的判别系数m进行确定,当判别系数m大于3.5时选择集中输水系统;当判别系数m小于2.5时选择分散输水系统;当判别系数m位于2.5~3.5之间时既可采用集中输水系统也可采用分散输水系统,对此,是不是两种输水系统均可采用,是否需要其他的参考因素。根据以往的教学情况,教师往往并不会展开,只是泛泛而谈,未能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清晰阐述。学生在遇此情况时,往往依据设计的难易选择集中输水系统。此类情况在渠化工程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这些问题的解决均需要任课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

渠化工程课堂教学以讲授法为主,着眼于教材书本,主要以知识的灌输为主,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颇为单一,这样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作用,阻碍了学生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课堂教学过程缺乏探索性、交互性、实践性、启发性和自主性。学生对任课教师PPT课件依赖程度高,学习兴趣不浓厚,主观能动性发挥较差。课堂教学采用讲授模式也直接导致课堂缺乏互动空间,课堂教学氛围不够活跃,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起到了阻碍作用,也不符合培养创新型工科类人才的定位,因此,

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值得重点思考的问题。

(三)学生对课程的认知问题

渠化工程在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中是必修课程,学生对于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的认识和定位比较肤浅,即学习如何设计港口水工建筑物及海岸工程,而为何要学习渠化工程,为何要学习船闸的设计,这样的疑问在大一至大四的部分学生脑海中一直存在。若学生对课程缺乏正确的认知,那么将有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渠化工程课程有抵触情绪,从而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降低,学习被动。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是扬州大学新增本科专业,专业实力较其他水利类专业较薄弱,在大二上学期出现了不少学生转专业的情况,严重打击了未转专业学生对该专业原有的热情和积极性,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了“既然实力不强,为何还开设这样的专业,对学生有何益处?”等消极错误思想,这些因素也导致了在后续课程学习上情绪低落,对专业的认可度低,直接导致对该专业课程的认知出现偏差。

(四)课程考核问题

当前渠化工程理论课程考核主要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最终考核成绩由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考试成绩占最终评定成绩的70%,还有30%源于平时课程作业及课堂出勤等。采用这样的评判机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出勤率,但不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前考试试卷的难度不高,主要以过关性考试为主,考试内容呆板,试题缺乏灵活性,多局限于教材中基本理论,且受标准化考试方式的影响较大,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证明及应用题等主观试题较少,外加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选择问题,导致学生通过课件PPT的学习就可以通过考试,甚至取得较高分数,这样的考核机制会让学生产生临时抱佛脚的投机思想。这也使得记忆力成为了学生能否通过考试的关键因素。@样的情况普遍存在,导致的结果必将严重削弱认真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对渠化工程理论课程体系的掌握,更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和对专业的热情。

三、渠化工程课程教学改革

让学生明确认知到渠化工程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内在萌生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学习主体的意识,基于此从四个方面给出了渠化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议。

(一)提高工程实践经验,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文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任课教师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经验,不断积累工程实际素材,否则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纸上谈兵,就事论事,面对学生的疑问,也只能从设计规范的角度进行阐述,阐述的原因可能与实际工程存在不一致的问题。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提高渠化工程的教学质量,需要任课教师加强自身的工程实践,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渠化工程的授课内容与工程实际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例如:教师在讲授船闸总体设计时,船闸的总体尺寸设计均按照JTJ305-2001《船闸总体设计规范》进行确定,那么在实际工程中,相同水力条件时,船闸的总体尺寸是否固定,当学生有此疑问时,教师可结合泗阳船闸工程实际案例进行阐述,泗阳船闸共有三线船闸,一、二、三线船闸中心线平行,各船闸承受的设计水头相同,但每线船闸的总体尺寸均有所差异,如:泗阳一线船闸总体尺寸为:230 m×20 m×5 m,泗阳二线船闸总体尺寸为:230 m×20 m×5 m,泗阳三线船闸总体尺寸为:260 m×23 m×5 m,对此是什么原因导致设计条件相同而每座船闸的总体尺寸却不相同呢?教师对此工程实际案例进行剖析,可让学生在掌握船闸总体尺寸设计计算方法的同时又明白了实际工程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

(二)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个方面,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统一。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目前,渠化工程课堂教学中,教师仍处于主导地位,

任课教师往往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直观演示法进行授课。

渠化工程作为一门必修的专业课,课程不同于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课程涉及内容较多,知识面广。渠化工程课程内容综合运用了水文、地质、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等专业基础课的理论知识及相应的数理知识,这也要求任课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站在较高的知识层面上融会贯通地把握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吃透教材内容,才能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更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将讲授法、直观演示法、案例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等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如:任课教师在讲授引航道口门区时,先给出口门区的定义即引航道静水和河流动水交界的水域,因较大的流速梯度,该区域通常存在斜向水流,有时还会出现泡漩等恶劣流态。由于该情况的出现,需对引航道口门区水面最大流速给予了限制,一般情况下,任课教师对口门区的讲授到此结束,学生对此的印象就是需要给予流速限制即可。当学生遇到实际工程中口门区的流速超过限制时,可采取哪些措施,学生不知所措。为此,任课教师在讲授此部分内容时可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采用三维水流数学模型对引航道口门区的流态进行数值模拟,给出相应的流线及流速分布,让学生依据模拟结果和口门区流速限制条件给出合理评判,若不满足,可采取哪些方法给予解决,最后任课教师可采用导流墩改善船闸引航道口门区水流条件的方法给予阐述。采用问题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但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更高,任课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真正做到科研反哺教学。

任课教师还可采用网络辅助课程教学,在网络辅助课程系统中教学大纲和作业,督促学生课后学习。任课教师科学、合理地选择并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这要求任课教师能够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点,并综合考虑渠化工程各章节的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优化组合。任课教师需进一步完善渠化工程课程体系结构和各个教学环节,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建立多层次、多模式、高效、开放的渠化工程教学体系。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反促课程理论教学

渠化工程教学内容安排期间,合理地穿插实践教学环节,因材施教,重点抓两头,兼顾中间。对于大三的学生,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任课教师可将渠化工程课程设计分为若干子单元,再将子单元穿插到对应的渠化工程理论教学内容中,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船闸子单元的初步设计,从理论知识的理解到将知识应用于船闸子单元的设计,让学生不断提高对船闸的认知水平和设计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若学生遇到问题便会自主地去寻求答案和解决办法,否则船闸的初步设计无法开展下去。这样的举措有利于

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明白理论知识如何运用于工程实践。

在渠化工程授课期间,将现场教学穿插到理论教学环节中,在讲授完船闸的水工建筑物后,可带学生参观扬州市境内的船闸水工建筑物,如:扬州市境内的芒稻船闸、宝应船闸及施桥船闸等,通过现场教学来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通过现场的讲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任课教师可借助渠化工程的教学模型,如:渠化枢纽布置的教学模型、各类船闸的教学模型,以及船闸过闸、输水系统演示等基础实验,让学生动手拆装、分解船闸结构,在拆装过程中明白船闸的组成和每部分的结构特点。

利用校院两级的大学生科研创新提升计划,将先进的实验仪器,如“PIV”、“ADV”等运用于渠化工程的实践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反促渠化工程的理论教学,提升教学效果。通过院级努力,主动联系江苏省境内设计院、施工单位及船闸管理单位,构建校企合作关系,形成固定的实习基地,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证。通过聘请实习基地的具有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的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机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避免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端,任课教师可依据实际教学情况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机制,同时转变课程考核等同于考试的观念,将整个课程教学过程纳入考核体系中,让课程考核过程化、经常化,

从而督促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掌握渠化工程的理论知识。在渠化工程考核中,任课教师可采用期末考试、分析报告、平r作业、小论文、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结合进行考核。如:在渠化工程理论课程全部讲授完后,任课教师可将班级同学进行分组,让每组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对船闸设计的关键问题进行提炼撰写小论文并制作PPT汇报,同时任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到知网、万方等电子文献数据库及图书馆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任课教师对分组的学生进行综合评定给出相应的考核成绩。在这样的考核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对知识的组织概括能力均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通过在渠化工程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遏制学生“考前背一背,过关松一松”的不良学习风气。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也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提高自身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在当前科研为主导的前提下,任课教师必须付出更多,才能将教学和科研做到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四、结语

到2021年,江苏省要完成京杭运河江苏段升级扩容,苏北段完成船闸扩容建设、湖西航道建成通航,实现全线2000吨级船舶通达,苏南段完成三级航道整治工作,江苏省航道事业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水运工程建设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关键在于本科教学质量,为此,根据学校的区域定位,分析总结了渠化工程的重要性及该课程的特点,指出了当前渠化工程理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围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课程学习兴趣,从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措施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思路,以期为渠化工程理论课程的教学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曹周红,韩时琳,肖政,等. 港口水工建筑物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6):96-97.

[2]程永舟,江诗群. 航道整治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 高教论坛,2009(12):41-42,72.

[3]赵志舟. 工科类专业课程教学结构改革的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2013,22(5):85-89.

[4]赵志舟,许锡宾,王多垠. 港航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3):134-135.

[5]陈杰,黄文卫,蒋昌波,等.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13(25):46-47,80.

水利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4篇

一、 坚持理论学习,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本组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和市、区培训,继续学习新课标教学理念,进一步转变观念,以新观点、新理念指导教学。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数学组的全体教师以自学为主,不断地搜集新信息,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根据阶段性的教育教学有针对性地教学理论知识,了解教研改信息,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一学期来,数学教研组不断地总结经验,坚持人人写教学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并收入汇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本“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认真学习了“教学论新编”,“成功教育理论”。“数学教学论”等教学理论,学习学科刊物,了解教研改信息,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已成为全组教师的共识,不光如此,我们还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其中,谭晓春、庄晓燕老师的论文获市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白奕波老师的论文获市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潘宇、王斌老师获区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顾海燕老师的论文获区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

二、 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

老师们积极参加市、区、校各级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 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教师们积极开设公开课,如校级的每人开了一节公开课或示范课,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全学期共开公开课6节。为了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老师们认真地参加听课,并进行了认真的研讨;老师们的教学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做到培优补差。搞好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在校内举行高一、高二年级数学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

三、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水利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教学改革;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TV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4010305

水利工程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中国水利工程长期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以致不少水利工程在后期的运行和维护中出现问题,因此,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是工程技术人员用好和维护好水利工程的基本保障。工程技术人员掌握的理论知识一方面来源于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来源于所学专业知识。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内容与水利工程管理的技术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前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本科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甚至不少教师和学生认为水利工程管理就是水工建筑物课程的再学习,以致有些教师认为在水利水电工程课程本科教学计划中可以取消该门课。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不同的本科专业均设置有工程管理课程,说明工程管理课程对各专业的重要性,工程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也在不断的探索之中[1-4]。本文以扬州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结合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进行探讨分析,为同行提供借鉴。

一、水利工程管理课程特点及重要性

水利工程管理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该课程被高等学校水利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技术课程。水利工程管理涵盖了经济管理和技术管理两个层面,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角度考虑,该课程应偏重于技术管理层面。仅就水利工程技术管理层面而言,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包含的内容也很多,如:土坝的维护与除险加固、混凝土坝和浆砌石坝的维护与修理、输水建筑物的维护与管理、水闸的维护与管理等。该课程内容较多而学时又较少,教师该如何取舍值得思考。

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把水利工程管理这门课看作是水工建筑物课程的再学习,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在于任课教师没有把握水利工程管理的核心内容。水利工程管理重在技术管理,解决的问题是水利工程的病害险情,水工建筑物课程重在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两门课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该课程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水利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明确水利工程管理的目的,树立管理促安全、促效益的思想,更主要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熟悉水工建筑物的常见病害及预防措施,掌握其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处理技术措施。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从事水利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科研、教学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从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不难看出水利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是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内容,业务培养目标也间接明确了水利工程管理这门专业课的重要性。

二、水利工程管理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内容具有宽泛性、枯燥性、多边性及问题庞杂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水利工程管理这门专业课存在与其他专业课不一样的问题,归纳总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宽广问题

水利工程管理课程特点要求任课教师具备宽广且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然而现实情况却相反,不少任课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面较窄,且工程实践经验不丰富,这常常使得任课教师在授课时将本身含有大量水利工程管理技术信息的内容仅用两三句话就轻描淡写地讲述过去,面对教材内容,教师按部就班地进行灌输式教学

根本未能进行知识的有效拓展,更不必说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相联系的教学要求。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内容广,任课教师最好是实践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青年教师虽具有博士学位,但博士学位仅代表其在某领域的研究较为深入,并不能代表该青年教师专业知识面的宽广,且所研究的内容有的与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内容无法进行很好的衔接,这也间接导致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教学的枯燥性和教学内容的单调性。在目前校院系三级体制均强调科研重要性的前提下,青年教师也根本无心进行本科专业教学所需知识的补充学习,有经验的教师也不愿花更多时间去补充新技术新工艺等新信息,教学内容是年复一年的雷同,以致教师不了解当今工程实际中的新技术新方法,仍在课堂上讲授已淘汰的工程技术,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也影响了教师自身的发展。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

在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为讲授法。讲授法可让学生直接、快速、精炼地掌握重要的理论知识。但在水利工程管理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若仅采用讲授法,课程中的众多信息如何处理是个问题;此外,讲授法容易造成学生的听觉疲劳,若教师制作的PPT含有大量的文字,又会进一步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感觉困乏,课堂失去生机,变得暗淡。当前,素质教学的大力推广,也对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面对内容宽泛且工程实践性强的水利工程管理课程,任课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课程涉及其他相关内容较多

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包括经营管理和技术管理两方面的内容,笔者所在学校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教学大纲重点强调

技术管理层面的内容,水利工程技术管理涉及的相关课程较多,既有水工建筑物、泵站工程等专业课,也有如测量学、土力学、水力学和建筑材料等基础课。例如,当讲授土坝的滑坡问题时,必然涉及到土坝滑坡的类型,土坝滑坡的类型取决于筑坝土料的性质,土料的性质属于土力学和建筑材料里面的内容,土坝的滑坡原因里面有管理因素,在水库运行管理时,水库的水位骤降会导致上游坝坡发生滑动,其滑动的原因分析涉及到土力学和水工建筑物中土坝的设计两方面内容。

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内容不仅多,且很多内容建立在学生前期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在本科教学计划中,水利工程管理课程被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开课,其原因也在于此。该专业课程的信息量大,工程实践性强,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将规定的内容讲授完,且做到讲授内容能联系工程实际,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四)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不够

水利工程管理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学生对水利工程宏观认识的不足和水利工程技术管理的生产实践经验缺乏,造成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就是记忆性课程,仅需数天的强行记忆即可通过考试,这直接导致学生对水利工程管理课程的不重视。

另外,因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面较窄且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授课时仅就书论书,无法拓展到工程实践,时间一长,教师授课无激情,学生上课无表情,这也间接导致学生在思想上对水利工程管理课程不重视。在校院的教务管理制度下,教师和学生均需面对考试,且教师需控制考试的通过率,在这种外界因素的干预下,教师只能考书本中固化的知识点,而学生则只能通过背诵记忆以应对考试,这种考试方法无法理论联系实际,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了,

三、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材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工程案例

水利工程管理中技术管理方面的很多内容来源于实际工程的总结归纳,收集实际工程案例资料,有利于教材内容与实际工程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水利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强化水利工程管理的思想意识,做到预防优先的原则。课本内容联系实际工程案例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教学内容,二是考试内容。首先,为改变教学过程的枯燥乏味,在开始讲授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时,教师可播放“758驻马店水库溃坝事件”等相关视频,让学生掌握水利工程失事危害的严重性,明白一名水利工作者肩上的责任。教师可通过该事件,分析土石坝溃坝的原因及预防土石坝溃坝可采取哪些工程技术措施,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混凝土坝的裂缝处理可结合三峡大坝裂缝的预防措施进行讲授,水闸的病害处理可结合水闸的安全鉴定科研项目进行讲授等等。将课本内容紧密联系工程实际,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明白今后的很多工作都与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引导学生在有所思和有所问中去听课,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其次,水利工程管理课程考试内容也可采用工程案例题,即给出某个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病害分析,并给出可行的维护预防的工程技术策略,以及紧急抢险的工程技术措施,从而改变以往水利工程管理课程识记型的考试模式,从思想上改变学生对水利工程管理课程的错误认识。

(二)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策略一般包括三个方面: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和教学资源管理策略,其中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则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问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学生听记,“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根据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和情境对话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案例相结合,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分析阐述,论述各种工程技术方案在该工程中应用的可行性,该方案的采用应建立在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开设于大三下学期,这时候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是可行的。采用情境对话教学方式,可通过设置一定的工程实际案例,将学生作为实际的工程管理技术人员,在面对水利工程出现险情时,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抢险并给出合理解释。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充分发挥主体性,调动已学的知识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培养自身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案例教学和情境对话教学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师生讨论过程中不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主要的是通过每个具体的水利工程实际案例的讨论与思考,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符合当代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选择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方法,也要求教师自身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至少应具备解决部分水利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应注意积累和收集水利工程的案例,并建立工程案例库,为开展案例教学和情境对话式教学提供条件和奠定基础。

(三)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目的。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需把握好教与学的过程、以及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利用和管理工作。目前,在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常采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脑、视频剪接、PPT、投影和音响等。教师运用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通过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刺激学生的学习神经,唤醒学生内在的求知欲。除了这些教学设备,是否还有其他教学设备可供教师选择,以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教学效果值得进一步探索。

水利工程管理内容多,实践性强,采用PPT可增加每节课的信息量,在单位时间内可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但仅通过PPT图片的展示、视频的播放,在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也会让学生慢慢失去兴趣。为避免该问题的出现,教师可采用虚拟现实三维仿真平台和数值模拟等技术,如:Converse 3D、DVS 3D(Design & Virtual Reality & Simulation)等三维仿真软件、ANSYS有限元软件等。教师可将水利工程具体案例通过三维仿真软件制作成交互式的虚拟现实系统,教学过程中可在虚拟的水利工程案例系统中,引导学生面对虚拟现实的水利工程病害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治理,并对虚拟现实的判断程序按实际工程情况明确该方案是否可行,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明白哪些工程技术措施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若采取不可行的工程措施会造成何种结果。也可让学生通过交互式虚拟现实系统认识到,因采取不可行的工程措施所造成的危害有多大,即不仅会造成水工建筑物的进一步破坏甚至可能会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让学生掌握在以后工作中既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忧患意识,更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避免在实际工作中产生技术失误。教师可将水利工程中不同水工建筑物的病害通过ANSYS等数值模拟软件进行三维建模计算分析,将直观的数值计算结果和数模动画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水工建筑物病害产生的机理并如何从机理上进行预防。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正是科研反哺教学的体现,让教学过程科研化,科研过程教学化,可激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 虚拟现实和数值模拟技术将枯燥的水利工程管理课堂内容讲解得生动、形象、具体,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课堂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内在求知的欲望,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强化学生对工程技术措施概念的理解,从而改变学生对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只是文字类记忆性教学的印象。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内容多且信息量大,教师仅进行文字描述性讲授,无疑会将一门含有大量工程实践经验的专业课变成一门冰冷的文字叙述课。

(四)努力拓宽知识面,补充新信息

教学课本的内容应代表工程技术发展的最新和最高水平。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工程问题不断出现,随之而来的工程技术措施也在不断出新,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阅读最新的学术期刊,了解当前的工程技术发展态势,并将新技术、新方法补充到教学内容中,避免课堂上讲授在工程实际中已淘汰的技术,保持课本内容与工程实际先进技术的同步,让学生了解当前水利工程技术管理的最新发展水平。水利工程管理专业课要求任课教师具备宽广的知识面,至少需了解水工建筑物的类型及各自结构特点、水工建筑物的一般施工工艺、水工建筑物常用建筑材料及各自属性、水工建筑物病害的各种预防方法和水工建筑物的病害处理采用新工艺新材料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既要了解自己研究领域内的知识,又要了解非自己研究领域内的知识。因此要完成好水利工程管理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此,教师需阅读本专业的相关书籍,多参加本专业的学术活动,以增加自身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同时在科研过程中应不断积累工程实践经验,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前高质量教学的要求。教师自身知识面的拓宽和加深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联系

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实践性很强,学习技术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水利工程的实际生产,这需要增加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加强本专业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联系。在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教学计划中,可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学完相应章节的理论知识后再进行实践教学,到实际工程中去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将知识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实践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地点。院系通过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建立科技服务关系,或设立研究生培养基地等形式,加强院系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联系,实行专业教师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期咨询服务机制,让专业教师真正进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进行实际的生产实践服务,这将有助于任课教师及时了解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在技术管理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也是任课教师授课时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也能从中及时了解工作后可能面对的实际问题。加强与工程管理单位的联系还有利于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内容的具体化和目标化,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更好地为工程管理单位提供智力支持,成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需要的优质技术管理人才。

四、结语

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本文对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宽泛性、枯燥性、多边性及问题庞杂性等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指出当前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为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思考。参考文献:

[1]张伟,仲景冰,孙峻. 复合型与实践型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模式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89-92.

[2]刘瑶,江辉,陈丽萍. 就业视角下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 中国建设教育,2010,6(11-1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