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范文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范文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征稿栏目

1.前沿聚焦:发表农业、林业、环保、食品业、旅游业、资源产业学科前沿、生产实践前沿问题的观察性、前瞻性论文。

2.工作研究:发表农业、林业、环保、食品业、旅游业、自然资源产业等有关科研、管理、推广工作中的总结性论文或调查报告;行业和区域社会、经济、科技、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方法和经验性论文。

3.资源•产业:刊登农业、林业、土地、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及矿产资源规划、开发、利用保护;相关产业经营、创新与发展的论文。

4.环境•安全:刊登生态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保护与治理有关各学科及其交叉学科的论文;以及森林安全、作物安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环境安全、人居安全方面的论文。

5.经济•管理:刊登生态经济、农业经济、林业经济、旅游经济、绿色食品经济、资源经济、环境经济各学科及其交叉学科的有关论文;行业管理、企业管理、科技管理、管理工程、管理咨询、管理控制等方面的论文。

6.生态•旅游:刊登绿色生态、生态工程、生态控制;生态旅游、旅游规划、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建设的论文。

7.园林•园艺:刊登园林设计、风景园林、园林工程、园林技术;花木园艺、果蔬园艺、育种栽培方面的论文。

8.动物•畜牧:刊登动物科学、动物保护、畜牧科技方面的论文。

9.农林•植保:刊登植物保护、植树造林、森林工程、土壤肥料等方面的论文。

10.建筑•材料:刊登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绿色材料工艺、材料分析、材料加工方面的论文。

11.能源•技术:刊登节能技术、清洁能源技术、替代能源技术、太阳能、生物能源等方面的论文。

12.食品•加工:刊登绿色食品工业生产、质量控制、储运流通方面的论文;农产品加工、林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绿色加工技术等方面的论文。

征稿对象

欢迎全国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广大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硕士博士研究生、管理人员等积极赐稿!

稿件要求

1.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理论性、科学性、实用性。

2.文稿内容格式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等。

3.论文篇幅一般以3000-6000字为宜,参考文献不少于6条。

4.来稿文责自负,严禁抄袭和一稿多投。

5.编辑部在收到稿件后5日内回复,全部稿件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一个月内没有收到用稿通知则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确认。

6.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E-mail、邮编等信息,以便本刊编辑联系有关事宜。

7.投稿方式:来稿请通过电子邮件附件发送或通过邮局投寄,并请注明:投稿《绿色大世界•绿色科技》。

联系方式

编辑部地址: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中建大厦1804号邮编:430074

E-mail:

网站地址:Http:∥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施工技术;评价模型;应用

中图分类号: 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资料表明,与建筑相关的活动消耗了全球50%的水资源、40%的原材料,造成了80%的农地减少。同时,50%的空气污染、42%的温室气体效应、50%水污染、48%的固体废物和50%的氟氯化物均来自于建筑。无论是能源、资源消耗,还是污染的产生,建筑业都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对此,应该加强绿色施工技术,绿色施工技术是绿色施工的具体体现,在绿色施工发展缓慢的现阶段,有必要对绿色施工技术建立评价模型,便于施工单位择优选择绿色施工技术,将绿色施工技术很好的运用于建设行业。

1绿色施工技术

1.1绿色施工技术的定义

根据《绿色施工导则》的定义,绿色施工是在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的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1]。绿色施工技术就是在满足“四节一环保”的要求下,把施工图纸变成实务的过程所采用的技术,体现在施工的材料选择及工艺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绿色施工技术的内涵

绿色施工技术是用“可持续”的眼光对传统施工技术的重新审视,是对传统施工技术的改进、革新,是绿色施工材料的综合应用,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体现,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施工技术[2]。与传统施工相比,绿色施工技术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减少场地干扰、尊重地基环境。

加强因地制宜、施工结合气候。

减少资源消耗、节水节电环保。

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品质。

(5)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3]。

2绿色施工技术评价模型

2.1绿色施工技术评价因素

根据绿色施工技术的定义及内涵,从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及应用因素三个方面来综合评价绿色施工技术。

环境因素

绿色施工技术是在环境保护的要求下应运而生,评价绿色施工技术首先需要考虑环境因素,考察其对环境的友好程度,看其是否满足绿色的标准。

经济因素

施工单位往往追求利益最大化,这就要求施工成本足够小,成本的增加也是导致绿色施工技术在我国难以推行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选择使用绿色施工技术时,经济因素必不可少。

应用因素

任何以技术的选择,都要看其应用水平,一项发展成熟的技术往往要好过一项正在起步阶段研究的技术。因此,要考察一项绿色施工技术,必须结合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及应用因素来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2.2绿色施工技术评价指标

2.2.1环境因素评价指标分析

(1)节能与能源利用

建筑业是一个大量耗费资源和能源的行业,建筑业的耗能约占全社会能耗的30%,现阶段,我国对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能源危机日益严重。因此,节约能源是绿色施工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施工节能是针对施工阶段在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的前提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以及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资源的回收利用[2]。

(2)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

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正在不断减少,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十一五”期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759万hm²。考虑到土地的不可再生性,要发展绿色施工技术,必须要正确处理建设用地与节约用地的关系,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大部分地区严重缺水,施工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淡水,必须加强对施工用水的管理,节约用水。施工用水主要是施工生产用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用水,采取各种节约措施,做好施工用水的节约。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施工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泥、砂子、石子、混凝土、钢材等建筑材料,必须采取相应的节材措施,减少对这些建筑材料的浪费;其次,施工尽量使用本地的建筑材料,一方面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再次,施工过程中严格采取设计阶段要求使用的绿色材料。

(5)三废及噪声污染控制

在建筑施工生产过程中,会排出“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以及产生噪声污染,对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严重时会影响周围正常的工作及休息,必须加以控制。

(6)施工安全保障

建筑施工具有施工周期长、施工条件恶劣、危险性大等特点,是各类安全隐患和事故高发行业之一,为了保障员工安全和健康,必须采取各项措施防止安全隐患和事故的发生。

2.2.2经济因素评价指标分析

经济因素考虑的是成本的消耗,要考察一项施工技术的成本,就要从施工投入的劳动力、材料、机械和施工方法等方面入手,把各项费用的实际发生额测算出来,反映其经济效益。因此,对经济因素建立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间接费和其他直接费。

2.2.3应用因素评价指标分析

(1)生产水平

在选择使用一项技术时,人们会考虑应用的材料是否具有强有力的成产线作支撑,该项技术是否达到了国内外的平均水平,生产的机械化程度等等。

(2)操作水平

操作水平主要涉及施工效率、标准规范是否齐全、操作的难易程度等,一项技术如果只是理论知识完备,可操作性太差,这将大大降低它的得分,一项技术的可操作性越强,越能更好的将施工技术的优越性体现出来。

绿色施工技术评价模型建立

(1)绿色施工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对绿色施工技术的评价因素及评价指标的分析,建立对绿色施工技术的层次评价体系,如图1:

图1绿色施工技术的评价体系

绿色施工技术评价模型

对绿色施工技术的综合评价选择加权评分模型,加权评分法是综合考虑成本因素和非成本因素的评价方法。首先确定绿色施工技术的各种影响因素,根据各因素的重要程度确定相应的权;对各因素由优到劣分成等级,并相应规定各等级的分数。将每个因素中各方案的排队等级分数乘以该因素的相应权数,计算方法是:项目总得分=单个标准权重*单个标准分数+其他标准的权重*分数,得到各候选方案的总得分,得分最高的候选方案即是最优的方案。

3结论

论文从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和应用因素三个方面选择主要的指标进行分析,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综合评分法对绿色施工技术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但是绿色施工技术作为绿色施工的组成部分,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评价体系,因此评价时有一定的粗糙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建设部. 绿色施工导则[J]. 施工技术, 2007, 36(11): 1-4.

[2]殷建峰. 绿色施工技术与评价体系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2011.

[3]姚先成. 建筑工程与环境保护[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学;环保技术

一、引言

可持续发展已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绿色环保的建筑理念不断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建筑学的高等教学环节也不断融入绿色环保的建筑理念,很多高校都在做着有益的尝试,很多建筑教学领域不断尝试着一些改革。例如,清华大学在大二的课程中就增加了生态策略的讲座等,不断地将绿色建筑理念分阶段的融入课程之中。哈工大在大三的课程中就经常结合比赛,开展相应绿色环保设计理念的融入。以同济为代表的一些建筑院校采取更多的课程方式则是专题式的教学,将绿色环保的理念不断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融入课程教学之中。

二、社会需求方向

现代社会对绿色环保的建筑的需求不断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集约型技术的不断应用。例如水资源的利用、废弃物的综合治理、节能材料的应用等,现在出现了一种声音,将绿色环保建筑理念从以集约型技术的融合转向地方的文化融合之中,前两年,国家出台政策,提出了对地方开展适合的绿色建筑,加以奖补。

(二)高科技含量、新技术、新能源等绿色环保建筑设计不断应用。在上海,建筑科学院的一座绿色环保大厦的投入使用是中国绿色建筑的典型代表,这个建筑融入了很多现代的新技术、高科技等。例如,楼梯的保温设计、通风设计,还有以太阳能为能源的空调、采暖设备,自然降水的回收自动化控制等技术;深圳的一家GREE宾馆的建筑也获得了一美国LEED的认证,这也是中国建筑的绿色化被世界认可。在现代中国。大家一致认为,绿色环保建筑以后的发展方向主要是以绿色环保的建材和装备,自动化技术、集约化技术和产品等。

三、相关知识点梳理

现代很多高校不断将绿色环保的建筑思想融入教学之中,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教学资料,认为,现代绿色环保的理论主要有4个方面,即理论知识,本体、相关学科、实践手段。

(一)绿色环保理论知识。这方面的主要针对基本理论概念的讲解、绿色环保建筑的设计思想、现代人的审美观、现代社会的集约化理念,相应评价设计、环保建设的管理和相管的法律法规,有些还涉及到经济、人们心理的理论知识的涉及等。很多高校对于理论知识的要求主要是使得学生整体性的了解认识绿色环保建设的概念,以及这种建筑与社会、环境和能源之间的关系,同时加强绿色环保观念的教育,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

(二)绿色环保的本体知识。以建筑学自身的角度看待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主要就是;绿色环保建筑的分析,设计原则、方式方法、节能降耗的建筑设计,设计过程、质量中绿色环保的体现,另外还有相应的功能分析、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分析、使用性能分析等。

(三)绿色环保的相关学科知识。现代的绿色建筑中的技术和科技含量都比较高,涉及面也很广,从结构到建材,再到装备,都有很多的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以声光控开关为代表的环境控制产品,以保温材料为典型的绿色建材,另外还有绿色装备等。还有节能环保的技术、自动化技术、施工过程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知识的延展。

(四)绿色环保的实践环节。现代高校实践的手段主要有相应环保项目的设计、施工现场绿色化的实践、对现代建筑绿色环保的评价等。实践环节是将理论知识付诸于行动,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深化理论知识体系最为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因此,很多高校开展将实践环节由传统的设计向更为广阔的建造、运行等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转变,这样使得学生对绿色环保建筑的概念更加清晰,突出。

四、具体融合措施

在高校的建筑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体系、设计、技术和实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要将绿色环保的理念不断融入建筑专业的知识结构之中,就要从这四个环节入手。只有这样,绿色环保的建筑理念才能不断渗透到整个建筑专业的学生大脑之中。

(一)知识体系。将绿色环保的理念融入整个教学之中,首先要检查以建筑的设计为宏线,以技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为手段。整个建筑学的专业体系不能变化,因为教学过程关注的是一种稳步推进的方式,整个教学要有一种平稳改进的要求,从建筑绿色化的认知,到相应环保技术的应用,再到绿色建筑的评价实践,最后到相应知识点的延伸等。根据建筑专业学生的特点,将绿色环保的建筑理念逐步融入整个教学环节之中,不断对相应的知识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将外延学科不断融入其中。例如,在建筑专业的大一阶段,可以将人居环节学的课程开设起来,让学生在开始接触建筑学时就有一种绿化环保理念的思想。

(二)设计方面的课程调整。不论是设计,还是技术方面,课程调整的第一步主要就是知识点的调整。例如,在建筑设计的原理中,可以进一步融入绿色环保建筑的设计要求和原则,采用的一些主动设计技术和措施,可以进一步掌握两三个绿色建筑的使用性能、环评、能耗的分析等。对整个建筑进行全面的、整体性的评价等都是设计方面需要进一步融入的绿色环保内容。另外,安全性、可靠性等评价也是绿色环保所涉及设计方面的内容,需要进一步融合。具体来说,在建筑专业的大二阶段,要将绿色环保建筑的使用性能评估纳入设计措施的教学之中,让学生学会应用相应的手段对建设进行初步的绿色化、环保化分析。

(三)技术方面的课程调整。建筑学技术的教学环节需要及时更新,因为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不断升级进步,整个教学过程需要不断融入现代的理念,其中绿色环保的技术就是现代高效建筑学专业需要不断掌握的技术手段。例如,在建筑结构的选型课程中,将绿色环保建筑的优势、可持续利用等方面介绍清楚;在建筑设备课程中,节能技术、采光通风的绿色化在建筑中的应用要讲明白;在建筑防火的课程中,进一步分析自动化建筑和绿色建筑之间的联系和不同。

(四)实践方面的课程调整。现在高校建筑专业中主要的实践方式有毕业设计、实习等,具体的融入形式有在建筑认识实践环节,将一些具有代表性、不同建筑风格的建筑的环保设计融入其中,让学生实习前做好资料的储备,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践;古代建筑的实践测绘中,可以进一步将古代建筑的保护、文化的延续等进行实践探讨;在毕业设计实践中,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一些绿色环保方面的建筑设计,全面培养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结语

在设计相应的课程中,将绿色、生态的理念加入其中,与传统的课程结构比较,增加内容的知识体系更加富有现代的时代感,显得更加全面、具体,这也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教学的内容、方式手段等都需要进一步调整,相应知识点要进行整合、教学手段要进行更新。因此,现代高校在绿色环保思想的融合方面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参考文献

[1].苗展堂.横向联系,纵向拓展――可持续建筑构造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探讨[A]. 2009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43-246.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绿色壁垒,主要形式,应对措施

1.绿色壁垒的涵义

所谓“绿色壁垒”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由,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根本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制定繁琐的检验、审批程序等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贸易障碍。绿色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绿色关税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等,它是一种全新的非关税壁垒,对我国的产品和服务出口构成了壁垒。

2. 绿色壁垒的主要形式

2.1 绿色关税制度

绿色关税制度,即进口国以保护环境为理由,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除征收一般正常关税外,再加征额外的关税。例如: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规定,所有在美国出售的鱼类都须来自经美方证明未受污染的水域。美国对原油和某些进口石油化工制品课征的进口附加税的税率比国内同类产品高出3.5美分/桶。

2.2 市场准入制度

市场准入是一种限制进入特定市场的法律壁垒或政策壁垒,构建壁垒的主体主要是政府。作为市场进入壁垒的一种,市场准入旨在消除市场经济的负外部性或使自由竞争带来的负外部性得到有效的抑制和合理的分担。同时,它还会增加新进入者的成本,对原有进入者有利而对新进入者相对不利,成为经营者进入市场的潜在或现实的障碍。。

2.3 绿色技术标准制度

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他们在保护环境的名义下,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生产和技术水平制定的,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可以达到的,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难达到的。。这些环保技术标推,势必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目前,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挪威、瑞典、瑞士、法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环保技术标准,并趋向协调一致,相互承认。

2.4 绿色环境标志制度

所谓“环境标志制度”,是指政府、国际组织或非政府组织按照一定标准和程序在其认定的环境友好产品上加盖特定标记的规则。环境标志制度是实现公众环境信息权的重要途径,它为消费者提供了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产品信息,促使生产厂商通过设计和开发对环境有益的产品进行保护和污染控制。实施环境标志制度,实质上是对产品从设计、生产、使用到废弃处理处置全过程的环境行为进行控制上它不仅要求尽量减少产品在使用。消费和处理处置过程中对环境的危害,而且要求对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进行有效控制。20世纪9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和一些东欧同家如波兰、匈牙利、克罗地亚也分别引入或发展了自己的环境标志计划。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实施了环境标志制度的国家。

3. 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应从实际出发,一方面对以环保为借口侵害我国合法权益的绿色壁垒要坚决反对、努力消除,另一方面要实行绿色战略,开发绿色产品。具体应对措施如下:

3.1 正确认识环境保护和绿色壁垒,避免笼统地把保护环境的国际条约、国家标准和各种绿色认证制度一概视为绿色壁垒。。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参加多边环保条约,以保护资源和环境;另一方面要熟悉国际规则,这样就可以打破绿色壁垒,赢得利益。

3.2 鼓励技术创新,扶持绿色产业,大力发展环保经济。我国企业与政府应形成共识,采取有力手段,增加科技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绿色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开发和生产优质的绿色产品,以冲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扩大在国际市场的贸易空间。借助国家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产品的扶持政策、优惠政策,积极加入国际竞争行列。要像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那样,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带动高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完善环境标志制度,对出口商品实行强制认证制度,树立中国产品优质、价廉、环保的新形象。要积极促进我国的环境成本内在化标准,建立环境总量控制机制,实行污染排放惩罚制,大力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同时通过促进立法扶持绿色产业、清洁技术和环保技术的发展。

3.3 借助政府的力量,联合发展中国家,坚决反对借着环境的名义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坚决反对以产品生产过程为由限制进口、实行“生态标签”等歧视外国产品的做法,坚决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援助,提高自身环境保护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求WTO在制定与贸易有关的环境问题协议时,考虑发展中国家利益,争取差别和优惠待遇。

3.4开发绿色产品,实施绿色营销。以环境和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绿色产业正推动着绿色产品的开发与绿色市场的形成。据预测,绿色产品在未来的10年内将主导世界主要工业市场。开发绿色产品应重点抓好4个环节:一是进行绿色设计。注重设计易于回收、节能、耐用、无污染或低污染、不影响健康的产品。二是实施绿色生产。按照生态工业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尽量避免使用有害原料,减少生产过程能源和材料的浪费,减少废弃物。三是铸造绿色品牌。企业产品应符合环保要求,要取得国际环境标志,创造绿色品牌。四是实行绿色包装。企业要按照进口国的要求,采取使用后利于回收再利用或易于自然分解的绿色包装。

总之,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并集中表现在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中,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然会受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限制。面对不利局面,我国要积极利用WTO机制中的特殊待遇,努力提高自己的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合理设置自己的绿色保护屏障,以保护和促进我国的贸易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汝求.环境与贸易[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壁垒,主要形式,应对措施

 

1.绿色壁垒的涵义

所谓“绿色壁垒”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由,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根本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制定繁琐的检验、审批程序等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贸易障碍。绿色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绿色关税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等,它是一种全新的非关税壁垒,对我国的产品和服务出口构成了壁垒。

2. 绿色壁垒的主要形式

2.1 绿色关税制度

绿色关税制度,即进口国以保护环境为理由,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除征收一般正常关税外,再加征额外的关税。例如: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规定,所有在美国出售的鱼类都须来自经美方证明未受污染的水域。美国对原油和某些进口石油化工制品课征的进口附加税的税率比国内同类产品高出3.5美分/桶。

2.2 市场准入制度

市场准入是一种限制进入特定市场的法律壁垒或政策壁垒,构建壁垒的主体主要是政府。作为市场进入壁垒的一种,市场准入旨在消除市场经济的负外部性或使自由竞争带来的负外部性得到有效的抑制和合理的分担。同时,它还会增加新进入者的成本,对原有进入者有利而对新进入者相对不利,成为经营者进入市场的潜在或现实的障碍。。

2.3 绿色技术标准制度

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他们在保护环境的名义下,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生产和技术水平制定的,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可以达到的,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难达到的。。这些环保技术标推,势必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目前,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挪威、瑞典、瑞士、法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环保技术标准,并趋向协调一致,相互承认。

2.4 绿色环境标志制度

所谓“环境标志制度”,是指政府、国际组织或非政府组织按照一定标准和程序在其认定的环境友好产品上加盖特定标记的规则。环境标志制度是实现公众环境信息权的重要途径,它为消费者提供了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产品信息,促使生产厂商通过设计和开发对环境有益的产品进行保护和污染控制。实施环境标志制度,实质上是对产品从设计、生产、使用到废弃处理处置全过程的环境行为进行控制上它不仅要求尽量减少产品在使用。消费和处理处置过程中对环境的危害,而且要求对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进行有效控制。20世纪9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和一些东欧同家如波兰、匈牙利、克罗地亚也分别引入或发展了自己的环境标志计划。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实施了环境标志制度的国家。

3. 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应从实际出发,一方面对以环保为借口侵害我国合法权益的绿色壁垒要坚决反对、努力消除,另一方面要实行绿色战略,开发绿色产品。具体应对措施如下:

3.1 正确认识环境保护和绿色壁垒,避免笼统地把保护环境的国际条约、国家标准和各种绿色认证制度一概视为绿色壁垒。。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参加多边环保条约,以保护资源和环境;另一方面要熟悉国际规则,这样就可以打破绿色壁垒,赢得利益。

3.2 鼓励技术创新,扶持绿色产业,大力发展环保经济。我国企业与政府应形成共识,采取有力手段,增加科技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绿色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开发和生产优质的绿色产品,以冲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扩大在国际市场的贸易空间。借助国家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产品的扶持政策、优惠政策,积极加入国际竞争行列。要像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那样,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带动高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完善环境标志制度,对出口商品实行强制认证制度,树立中国产品优质、价廉、环保的新形象。要积极促进我国的环境成本内在化标准,建立环境总量控制机制,实行污染排放惩罚制,大力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同时通过促进立法扶持绿色产业、清洁技术和环保技术的发展。

3.3 借助政府的力量,联合发展中国家,坚决反对借着环境的名义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坚决反对以产品生产过程为由限制进口、实行“生态标签”等歧视外国产品的做法,坚决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援助,提高自身环境保护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求WTO在制定与贸易有关的环境问题协议时,考虑发展中国家利益,争取差别和优惠待遇。

3.4开发绿色产品,实施绿色营销。以环境和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绿色产业正推动着绿色产品的开发与绿色市场的形成。据预测,绿色产品在未来的10年内将主导世界主要工业市场。开发绿色产品应重点抓好4个环节:一是进行绿色设计。注重设计易于回收、节能、耐用、无污染或低污染、不影响健康的产品。二是实施绿色生产。按照生态工业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尽量避免使用有害原料,减少生产过程能源和材料的浪费,减少废弃物。三是铸造绿色品牌。企业产品应符合环保要求,要取得国际环境标志,创造绿色品牌。四是实行绿色包装。企业要按照进口国的要求,采取使用后利于回收再利用或易于自然分解的绿色包装。

总之,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并集中表现在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中,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然会受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限制。面对不利局面,我国要积极利用WTO机制中的特殊待遇,努力提高自己的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合理设置自己的绿色保护屏障,以保护和促进我国的贸易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汝求.环境与贸易[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2]诸江.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之应对[J].商场现代化,2008,27.

[3]马秀贞.WTO框架下的绿色壁垒及其应对新探[J].东方论坛,2003,6.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地域性融合

中图分类号:TU-09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我国适时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尤其是在城市建筑行业日益火热的发展中更要做到绿色与安全,在建筑中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与地方本土实际相结合。布赖恩·爱得华兹(Brian Edwards)在自己的著作《可持续建筑》一书中写道:“人类的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必须坚持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不断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得知识——关注和理解过去乡土建筑的实际情况和内部结构乃至风格,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当地提供的能源和传统技术。”现代社会正是非常重视在建筑中使用“绿色”的社会,因此,我国建筑行业要想有一个好的发展前途必须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做到绿色建筑技术和地区建筑完美结合,走出一条综合性发展的新路子。

一、绿色建筑理论的认识

1.绿色建筑理论的出现

在当今,世界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水平有了一个巨大的提高,但是,对于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逐渐引起人类的重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第一次在《世界保护策略》一书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向全世界倡导“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发展理念的出现,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人类社会在发展中进行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对于绿色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同时,世界各国都力图对这一理念进行定义,并全力指出其中的精髓,在多种定义之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演讲中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了可以说至今为止最为精辟的论述:“可持续发展就是使社会资源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类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这一理论阐释中可以看出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需要”和对需要的“制约”。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满足当代处于贫困环境下的人民最基本的需要;对于需要的“制约”主要是为了防止对未来的需要构成危害,这种制约一旦不被关注就必然会危机人类生存的环境。

“绿色”集中体现为一种文化,主要表现为人和自然之间的协调和发展,也可以表述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而本文所讲的绿色建筑建设技术术语技术研究的范围,其并不是独立不变的,而是通过“绿色”的眼光对过往的建筑技术进行一种新的认识,属于一种交叉与重新组合的学科,可以说这是能够实现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技术。

2.绿色建筑的理论体系

麦克哈格在自己的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在进行建筑的过程中要做到和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理论,从现代人的理解上看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思想,二十一世纪,建筑行业的发展有了新的特点,可以称之为生态建筑或者绿色建筑。我国在上世纪末就制定了发展绿色建筑技术的思想,如将“绿色建筑体现研究”纳入国家第九个五年发展计划之中。对于促进该技术发展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绿色建筑体系的内容主要是指在进行建筑过程中注意建筑工程和自然生态环境及社会发展环境的结合,实现综合考虑,充分顾忌各个方面的内容,保障三者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使之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从以上内容和学者的研究表明绿色建筑体系注意包括三个部分,即自然生态环境——表现为自然资源和地域环境;人类建筑活动——主要为营建程序与法规和人工环境;社会经济系统——主要为人类活动形成的经济条件、社会水平、文化环境等。[1邹得侬、刘从红、赵建波:《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载《建筑学报》,2012年第5期。]1

二、绿色建筑技术与地域技术的结合及对我国的启示

1.绿色与地域技术的结合

这一内容注意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绿色建筑技术的地域层次性,二是柯里亚对地域建筑的探索。首次对第一个问题进行论述。人类要想充分了解新的技术,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新技术的发明最终是为人类进行服务,而新的生态技术以最快的速度进入人们的生活,能够极大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符合长期发展的需要。但是,因为受到地域原因的影响,过去的建筑总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后来发展中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并得到传承和发扬。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建筑文化也逐渐向同一方向发展,在发展可持续建筑及设计时要特别关注对于建筑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应当做到新建筑要与其所在城市地域环境相结合,另一个方面就是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参与设计的积极性,尊重当地实际生活方式。

第二个问题就是柯里亚对地域建筑的探索。本文所讲的绿色建筑要做到充分利用科技,但并非仅仅如此,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建设,比如利用现有的环境和符合标准的材料。当代最受欢迎的就是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强调在概念性和象征性的层面上,全面理解当地的环境特征,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安排建筑。柯里亚在加尔各达对建筑进行设计时,针对当地的炎热气候选择了一种棚架覆盖的模式,保障通风顺畅。另外,其著名作品是“管式住宅”的设计,就是把烟囱拔风原理应用于剖面设计中,保障室内的通风。

柯里亚在进行建筑设计时特别注重根据当地的实际特征选择技术和材料,而不仅仅是现代西方设计者所推崇的一味选择高技术的方式。为了实现在建筑物造价与地区环境相符合的目的,柯里亚发展了一种新的地域主义,即做到传统设计和当代的技术、材料进行结合,综合考虑之后做出选择,这就是当代备受推崇的适宜技术。这一技术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对我国地域建筑的启示

我国建筑史在世界上都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建筑文化也是极为丰富。但是如何将这种先进的文化发展传承下去,这是当代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通过对于柯里亚建筑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建筑过程中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科技的力量取代过去的落后建设方式,做到绿色建筑技术和地域性的完美结合,共同发展,形成人—建筑—自然三者的有机统一,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邹得侬、刘从红、赵建波:《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载《建筑学报》,2012年第5期。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化学教育;绿色化学理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084-01

前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我国不断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传统的化学工业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了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高校本文阐述了绿色化学理念的涵义,介绍了绿色化学理念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分析了绿色化学理念在高校化学教育中的实施方法,并且给出了一定的讨论和建议,为高校化学教育中绿色化学理念的应用研究提供科学的建议和参考。现综述如下。

一、绿色化学理念

随着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之路以来,绿色化学理念充分的体现了国家对于污染问题的重视,也能够引导人们保护环境,降低对于环境的破坏。绿色化学理念(Conceptofgreenchemistry)是指应用绿色、环保、天然的自然能源、化学原理或化学工作技术,在无毒无害的反应条件下,进行无害且节能能源的制造与开发的理念。该理念能够在产品的制造与开发时,采用预防环境污染的科学技术工艺,控制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废物、废气以及废水等的排放量,合理处理废弃物,减少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

二、绿色化学理念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高校化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高校老师可以介绍传统工业对于环境破坏,带来的农作物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的实例,向学生阐明传统工业的弊端。让学生注意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珍惜能源和物质,尤其是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另外渗透可持续发展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目前国家发展的主流方向,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绿色化学原则观。其次,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高校化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加强学生对于新型绿色化学技术工艺的认知,培养创新能力。高校老师可以通过对比传统的化学工艺技术,介绍绿色化学新型技术,并讲解优缺点,如用二氧化碳代替光气生产碳酸二甲酯的新方法;在固态熔融的状态下,采用双酚A和碳酸二甲酯聚合生产聚碳酸酯的新技术等,加强学生对于新型绿色化学技术工艺的兴趣,引导对于传统化学工艺进行改进和新型技术的创新。再次,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高校化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为国家培养新型绿色化学高端技术人才,为国家将来的经济发展做储备。高校教师通过介绍目前市场上已经推出的新型化学工艺技术,新型绿色化学技术专业公司以及环境友好产品,向学生说明绿色化学技术的市场竞争力强大,应用前景广阔,加强学生对于这门专业的认知和认可,从而为国家培养新型的技术人才。

三、绿色化学理念在高校化学教育中的实施方法

首先,高校教师应该转变理念,提高对于绿色化学重要性的认识。在熟悉绿色化学理念的基础上,高校教师应该充分的了解教材的教学目的,科学地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时安排进行备课。并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传统化学工艺的弊端、对于环境和人们健康造成的破坏,结合绿色化学理念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实例,对于绿色化学理念进行有效的渗透,加强学生对于绿色化学理念的理解和兴趣,另外可以通过安排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掘目前可用的绿色化学技术,强化对于绿色化学理念和新型技术的认知。其次,重视实验教学,开发绿色实验。良好的课堂知识讲授虽然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绿色化学的认知,但是实验教学,往往更加的贴近实际,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开发绿色实验,要以小型实验为主。要重视在实验开始前,对学生讲解重要的注意事项,加强人身防护。实验准备前,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尽量减少试剂的使用量,避免不必要的衍生步骤,强调反应物质回收和再利用,对于废弃物质一定要加强专门的处理,防止对于环境的污染。另外,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己动手,积极提出问题,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绿色化学的兴趣,加强对于绿色化学理念的认识。再次,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加课外实习机会。先进的新型化学工艺技术不仅仅停留在实验教学阶段,最终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只有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加课外实习的机会,如联系具备绿色化学专业技术的公司进行参观,请绿色化学技术专业技术人员来校进行教育活动等,才能够促使学生开阔眼界,获得更深的体会。

四、讨论与建议

目前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国家提出了绿色化学理念,并且加入到高校化学教学内容当中,以提高学生重视自然环境的认知力以及增强环保意识。高校应该提高对于绿色化学理念教育的重要性,在化学专业以及化学相关专业的课程中,理性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提高学生对于保护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培养新兴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强,王榛,李玲等.高校化学实验课程“网络化教学辅助设计系统”的建构与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9):135-141.

[2]张威,王宗亮.电子期刊库对于高校化学学科科研的文献保障状况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化学学科用户近五年SCI收录论文为例[J].图书与情报,2012,(2):108-111.

[3]刘艳菊,范晓晖.论高校化学双语教学教材的开发途径———基于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双语示范课程的调查报告[J].西北医学教育,2014,(6):1204-1206.

[4]强根荣,赵华绒.以联席会和竞赛为载体构建实验教学改革交流的新平台———浙江省高校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主任联席会暨化学学科(实验)竞赛10周年回顾[J].大学化学,2015,30(6):17-20.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绿色发展;科学发展观;传统文化;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7-0106-04

“十二五”规划确立了“绿色发展”的主题。绿色发展思想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化,强调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绿色技术为支撑,走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发展道路。它既具备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又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文化基础,是解决我国当代国家发展问题的新思路。

一、我国绿色发展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走绿色发展道路是国际大趋势

当今世界,科技和贸易的全球化扩张使世界结成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各国在实现各自发展的同时也共同面对着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环境危机。环境问题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才第一次被理解为一种全球总体性的危机,这促使生态研究走出狭隘的学科局限,开始与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多视角研究相联系,逐渐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世界观。国际社会首次对其政治性的回应是在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及其《原则声明》,其成为世界各国包括发展中国家未来20年的环境保护的行动指南。此外,在其他诸如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OECD)、欧盟(EU)等一些重要的国际合作组织或区域一体化组织的议题中,环境议题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最重要的是在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的未来》中提出的、1992年人类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确定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并提议“促进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增长、一体化经济与环境政策……促进技术变化和绿色增长……扩大国际合作、促进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步。”Ⅲ以期协调国内经济目标与环境、社会和政治目标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人类代际之间的利益冲突。而1989年联合国规划署提出的“清洁生产”的概念。主张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结合起来,成为生产领域的重要理念。由此发展起来的“循环经济”,将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理念延伸至社会的各个层面,是国际社会大力推动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步入21世纪,由可持续发展衍生出的绿色发展思想逐渐成为国际组织探讨发展问题的主流议题。2008年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的倡议,“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增长”等理念得到了各国和政府间组织的热烈回应和推进。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更是体现了世界各国共同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而作为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和世界经济治理主要平台的G20峰会,也在近些年逐渐纳入“推动对话,促进包容、均衡和绿色增长”的主题。2010年6月欧盟通过“欧洲2020战略”,强调欧盟将致力于建设节能环保型、绿色创新型经济,积极出口绿色技术,领先绿色发展。2011年1月,奥巴马也在《国情咨文》中呼吁投资清洁能源技术、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等加强国际合作。由此可见,世界主要国家和组织已达成绿色发展的共识,积极开展合作与互动,推动了国际经济秩序的绿色变革,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是国际大趋势。

(二)发展模式的绿色化转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回观我国基本国情,加快实现发展模式的绿色化转型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伴随的环境问题亟待发展模式的绿色化转型。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人民币跃至2010年的39.8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国民生活显著改善。但反思中国的发展道路,粗放的生产模式,资源能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消耗,对环境影响评估的缺失、对污染的控制和治理的忽视,使过去潜在的环境隐患到现今已不容小觑。有研究表明,中国GDP中自然资本的投入高峰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几乎占到30%,随后有着逐步的下降,但在每年8%~10%的GDP增长中仍至少有8%~13%用以给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买单。而近几年我国煤炭的生产与消费、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有机废水排放也都居于“世界前列”。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凸显要求必须加快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寻求环境和经济利益的平衡点,实现从“黑色发展”走向“绿色发展”。

另一方面,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环境意识的提高为发展模式的绿色化转型提供了充分的社会条件。首先,新知识和高新科技的不断进步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绿色发展要求从生产上降低能耗,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污染,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这一切需要高新技术的应用。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绿色技术的研发使经济的增长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更有效治理污染成为可能。其次,国民环境意识的提高为政府发展模式的转换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推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对清洁和健康的环境不断提出更高的需求,诸如厦门PX事件等群众性环保运动与环保组织的活动逐步展开,这是促使政府环境政策转向的重要推动力。

由上可见,国内以及全球性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短缺等问题迫使我国必须加快发展模式的绿色化转型,而高新科技的发展,绿色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国际分享以及政府和国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则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社会条件。这些是我国绿色发展思想得以形成的国内外背景。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Guidedbytheoriesofecology,greenculturewasadeeprev-olutioninthemindareaofhumanit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wasitsfundamentalgoal.Thedailylifeofhumanhadco-nnectedwithgreencultureverycloselyfromgreenmind,greentechnologytogreenindustry''''sproduction,greenfood,greenc-onsume,greenwrapping,greenliterature.Thedevelopmentandc-ontentofgreenculturewereanalysed,andtherelationshipa-monggreenculture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ecologyw-erediscussed.

【关键词】绿色文化/可持续发展/生态学GreencultureSustainabledevelopmentEcology

绿色文化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1]从狭义上讲,绿色文化是人类为适应环境而创造的一切以绿色植物为标志的文化,包括采集狩猎文化、农业、林业、城市绿化以及所有的植物学科等;从广义上讲,绿色文化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并能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包括持续农业、生态工程、绿色产品、绿色包装、绿色消费、绿色交通、绿色文学等,也包括有绿色象征意义的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环境美学、生态艺术、生态旅游以及生态伦理学、生态教育等。生态学的理论和原则是绿色文化的精髓,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是绿色文化研究的核心。

1绿色文化的发展演化

本世纪中期发达国家相继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但发展中国家仍处在落后的传统农业阶段。从60年代开始,人类掀起了一股推动粮食高产的绿色革命。这股“绿色浪潮”最早关注的是如何提高谷物产量,在1950年至1987年的30年间,世界谷物产量增加超过1.64倍。绿色革命伴随的是农业的高投入,且绿色革命运动是由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推行的。由于发达国家的退却,绿色革命思潮在70年代被自然农业思潮所取代。自然农业思潮包括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再生农业、生物农业、自然农业等。80年代可持续发展思潮又取代自然农业思潮并成为当前世界热点。在1996年罗马举行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绿色革命重被提起,只是被赋予了新的内容[2,3]。90年代的绿色革命首先强调应与社会经济环境相结合,其次是应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如防止单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原生镜和非原生境中保持大量的基因库、发展灌溉要防止次生盐渍、发展耕作制度多样性、提倡病虫害综合防治、重视土壤保护等。

在绿色革命兴起的同时,绿色组织开始成立。70年代美国成立了数百个青少年环境保护组织,发起了保护地球生态平衡的“地球日”活动。此后各国纷纷成立绿色组织,英国、德国、日本等还成立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政党——绿党。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21世纪议程》,象征着人类进入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志的“绿色时代”,随之而起的是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降低资源消耗、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绿色文化的诞生。

2绿色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由来已久。“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首先由国际保护同盟提出,该同盟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强调人类利用生物圈的管理,使生物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最大持续利益又能保持其满足后代人需求与欲望。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为世人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概念,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4]。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性、资源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5],呼吁人们放弃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要求人类在生产中尽可能少投入、多产出。

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可看出,可持续发展准确反映了人在自然界的位置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科学的反映观[4]。这样,就把以人为主体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染”上了“绿”意,并使绿色文化获得了价值尺度。因此,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推动了绿色文化的发展,同时也赋予了绿色文化更深刻的内涵。

3绿色文化与生态学

生态学理论强调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物种间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和谐、高效、有序的特征。生态学理论认为,有人类参与的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以人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由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处于复合生态系统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但是,无论人类改造自然的欲望和能力有多大,都必须遵循生态平衡理论,都必须而且应该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把人降到一般消费者的地位、强调“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协调[6]。因此,人必须将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相统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命支持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上,形成“文明的生态观”。

绿色文化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降低资源消耗、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因此生态学理论关于人居生态系统的阐述与绿色文化的基本特征相吻合。绿色文化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的文化,生态学理论为绿色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绿色文化的精髓所在。

4绿色文化的表现

4.1绿色思想

绿色思想是建立在充分认识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的思想意识。绿色思想认为,一个物种主宰世界的自然史是最不稳定的自然史。在人类与自然的长期斗争中,人类终于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们必须放弃“先污染后治理”的“黑色”工业化道路,走一条与自然界相互协调、共同繁荣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现代化道路,用“绿色”文明取代工业主义的“灰色”文明[7]。

4.2绿色科技

绿色浪潮的兴起加深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思考,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创造一定财富的同时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如“六六六”、“DDT”杀虫剂的发明和应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或创造的财富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科技是“反生态”的、“反绿色”的,而促进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科技是绿色科技。绿色科技是能够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能优化生态系统结构的科技系统,其特征是在创造明显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损坏或不影响生态平衡。绿色科技要求在设计产品时必须按照环境保护指标选用合理的原材料、结构和工艺,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降低能耗、不产生毒副作用以及产品设计有利于拆卸和回收、利用并保证产生最少的废弃物。

4.3绿色产品

绿色产品指符合“环境标志”(Environmental-Labelling)要求的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环境标志标准对绿色产品在环境保护、资源消耗、人类健康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股保护环境的绿色冲击波[8]。

为增强竞争优势,企业纷纷设计绿色目标,开发绿色技术和研制绿色产品,涌现出的绿色工业产品有绿色汽车、绿色计算机、绿色冰箱、绿色电视机、绿色纸张、绿色服装、绿色玩具、绿色能源、绿色水性涂料、绿色可降解塑料等。

绿色农业产品主要指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标准规定禁止使用化肥农药、土壤中不含重金属、灌溉用水必须无污染,强调绿色食品在其原料的生长、加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应最小。

4.4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的含义是多重的,它包括:

一、人类的消费活动无害于环境;

二、人类的消费活动应做到对自然资源的“适度”和综合利用;

三、人类一切消费活动应符合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的规律,不能因畸形消费而破坏生态系统的“食物链”[9]。绿色消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青睐。

4.5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是一种不产生垃圾的包装,其基本特征是强调在生产环节中就考虑包装品使用后能够尽快回收而避免或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由于与日俱增的包装废弃物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且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绿色包装已在全世界达成共识,成为全球包装的趋势。目前,技术发达国家都在积极探索解决塑料降解问题,并尝试一些替代方法。

4.6绿色住宅

绿色住宅是符合生态要求且不污染环境、不危害人体健康的住宅,它是生态学、建筑学和园林学相结合的产物。其特点是:尽量使用天然材料,尽量使用天然能源与再生能源,采用节能技术和防止污染措施,宅址选在远离污染源的地方。荷兰、日本建筑师按上述特征设计出生态住宅,这些住宅均采用不影响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不用空调器、采用节能光源。

4.7绿色文学

狭义讲,绿色文学是以描写自然、歌颂绿色、激发与引导人们向往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文学作品,如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诗人出于对绿色生命的热爱、将自然品格视为人类道德品格的母体、将自然之物人格化。“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淡泊,“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高洁优雅,无一不激发人们对自然的美好向往。广义讲,绿色文学是以反映社会环境问题、抨击破坏环境的丑恶现象、提高人们的绿色意识、倡导生态平衡、宣扬绿色文化的文学作品,如R·卡尔逊的《寂静的春天》、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等。绿色文化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因而围绕关注绿色文化而创作的绿色文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鸿。何谓绿色文化。森林与人类,1997,(1):4

2丁树荣。绿色技术。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孙家涛。绿色设计的现状与展望。环境科学动态,1996,(2):13~15

4余谋昌。全球变化的人的因素。自然辩证法通讯,1992,(5)21~26

5严立冬。简论可持续发展的持续特征。农业现代化研究,1997,(3):155~157

6张长元。从绿色消费到绿色技术到绿色设计。环境科学进展,1997,(3):16~19

7赵红州。生态文化应急行。森林与人类,1997,(4):4~10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1.1.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专业分类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4年9月了《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GJ32/J173—2014(以下简称设计标准),要求全省2015年1月1日起所有新建民用建筑设计必须满足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设计标准在执行国家新修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以下简称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了江苏省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特点及适宜性技术,按满足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设计评价目标编制。设计标准主要有八章,分别是建筑策划、场地规划、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暖通空调设计、给排水设计、电气设计及景观环境设计等专业。各专业的设计指标要求对应了评价标准的各项分类控制项和评分项的指标要求。对应评价标准分类指标中的控制项条款,设计标准采用了强制性类似条文,评分项则以一星级的获取分数值为底限。

1.2.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编制的时段性

设计标准在项目立项和绿色目标定位的前期阶段,首先提出了“绿色建筑策划及设计文件要求”,将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的编制分为以下时段。

1.2.1.绿色建筑策划。绿色建筑策划包括绿色建筑的总体目标和分项指标、编制绿色建筑策划书。策划书主要内容有前期调研,项目定位分析,绿色设计概念方案与实施策略分析以及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等。项目立项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设绿色设计专篇,通过绿色建筑策划论证项目选址、功能定位、绿色目标的合理性,并对当地区域的控规和详规提出反馈意见。

1.2.2.项目的方案设计。项目的方案设计报批应根据招标文件编写绿色设计专篇,对绿色建筑策划中提出的绿色建筑目标进行方案技术论证。方案论证一般以规划建筑专业为主体,结构、园林景观、室内装修、暖、智能化设计和经济都应有分析论证。项目负责人和各专业技术负责人应在方案比选中优化绿色设计指标。

1.2.3.初步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应根据规划主管行政部门对方案报批的审查意见进行设计,各专业在深化论证的基础上落实绿色指标中的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区域规划和城市设计中的土地空间利用,绿色交通规划,绿色能源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固体废弃物利用规划等各项规划目标。

1.2.4.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是绿色建筑工程设计蓝图的全面表达,也是完成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的系统编制。各专业通过执行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而实现绿色建筑评价目标。对绿色建筑评价中的控制项和评分项条款,设计专业按各专业属性有分工和协作完成文件的编制。除各专业蓝图外,在设计说明中应有绿色设计专篇,该专篇应由建筑专业综合协调,分各专业(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景观园林、电气智能化等)进行说明。在专篇中还需说明各专业对绿色施工与项目运营管理的技术要求。

1.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中有关设计评价有5类指标。分别是节地与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和室内环境质量。在每类指标中设有控制项和评分项。如“节地与室外环境”中有4方面共15条。结合前面设计标准的章节编排可以看出,评价标准的指标是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四节一环保分类的,对每一类指标的设计达标都需要多专业的技术组合才能实现,如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是要求建筑、结构、水、电、暖、景观园林、室内装修都必须执行的技术指标。节材也无法作为一个独立的设计专业在设计标准中列出。从时段性来讲,绿色设计评价虽然要求在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开始,但分类指标的技术要求却从项目的绿色策划就开始了,这一时段性在“节地与室外环境”的评价中表现突出,且具有不可逆反性,或者说如果从项目策划时没有确立绿色目标违反了绿色评价标准中的控制项条款,则该项目将不满足绿色评价标准,不会评价为绿色建筑设计。

2.“节地与室外环境”设计评价的时段性和专业内容

2.1.控制项设计评价的时段性和专业内容

2.1.1评价标准4.1.1条“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建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依照《城乡规划法》绿色建筑策划阶段应根据城市、乡镇的控制性详规核实项目选址的合法合理性。《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草案)的修改送审稿,从立法的高度保证绿色建筑的全面推行和发展。其中第十条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绿色建筑、能源综合利用、水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绿色交通等专项规划……。应当将专项规划的相关要求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很显然“条例”的颁布实施将保证项目在绿色策划阶段落实设计评价的控制性指标。在项目绿色策划调研中应有基本农田保护,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文化

2.1.2.评价标准4.1.2条场地安全要求:“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该控制项要求项目策划、选址中应委托环境保护部门及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现场勘测,完成地块的安全评价和灾害防治报告,编制项目环境评估报告,在建筑方案设计中根据确定的建筑功能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2.1.3.控制项4.1.3条“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该条是对绿色建筑自身污染排放的要求,建筑方案完成后确定了建筑规模和功能,环境评价报告应对排污治理提出标准限值以及防治处理技术措施,设计中的对应专业应在后阶段的文件编制中完成技术设计,以满足该条款的要求。

2.1.4.控制项4.1.4条是建筑设计日照标准要求,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列为强制性条文。建筑设计咨询单位都有成熟的民用建筑日照标准模拟计算机计算软件。在建筑规划布局和方案设计中日照模拟演算可以优化建筑布局并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建筑日照标准是规划许可审批的控制性条件,也是从建筑方案设计开始设计文件编制的控制性技术指标。

2.2.评分项设计评价的时段性和专业内容

2.2.1.“土地利用”方面评价标准从建筑容积率、人均居住用地指标、绿地率设计及地下空间设计三方面给出不同达标的得分值,对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施工图文件设计来讲,这些指标在建筑方案设计中就已经确定了。而且一般公建和居住建筑的容积率、绿地率是作为规划设计要点列入土地出让条件的,地下空间的开发也会列入规划要点,但也有建筑方案设计的技术合理性要求。土地利用方面的经济技术指标在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中应该有表达,而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审查是对规划设计方案阶段的核实和再确认。

2.2.2.“室外环境”方面评价标准制定光、声、风、热四个物理环境质量指标,4.2.4条要求建筑护结构装饰采用玻璃幕墙时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2,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现行《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的规定。本条在建筑专业、景观环境专业、电气照明专业的方案设计中得以落实,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明确选材的技术指标。为鼓励建筑不用玻璃幕墙和夜间照明,本条规定非幕墙建筑和不设室外照明(论证合理)可直接得分。4.2.5条“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有关规定”。本条在项目前期策划环境评估时对项目场地周边的噪声现状进行检测,在建筑设计方案完成后对项目环境噪声进行预测,且应在项目环境评价报告中完成。文件中应对环境噪声的控制指标通过选材和技术措施来实现。4.2.6条的风环境控制是在建筑规划布局和方案设计中得以实现的,在建筑方案比选论证时,应进行风环境模拟计算,调整建筑规划布置和建筑空间设计,从而优化室内外环境和建筑自然通风条件。建筑风环境优化设计应在建筑规划和方案设计中完成,并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表达,这也是绿色建筑中建筑气候设计、建筑节能设计的被动式技术之一。评价标准4.2.7条“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提出室外活动场地遮阴面积10%、20%,道路路面及建筑屋面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的指标要求,本条由建筑专业和景观环境专业在方案设计中完成,并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表达。

2.2.3.“交通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共有4条指标,其中场地公共交通设计及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该在城市区域详细规划中完成。在土地出让和规划设计要点中应有条文说明。场地人行通道无障碍设计及停车场设计由建筑专业、景观环境专业在施工图设计中给以图文表达。公共服务建筑,包括居住建筑的公共服务配套建筑在空间利用资源共享设计等方面应由建筑专业在方案设计阶段完成,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表达。

2.2.4.“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方面,地形地貌现状利用设计,雨水基础设计及专项规划设计,绿地及透水地面设计,地表及屋面雨水径流规划,植物配置及覆层绿化,居住建筑绿地乔木配置及公共建筑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等指标,需要建筑规划专业、建筑专业、给排水专业、景观环境专业进行协作设计,当有室外地下工程时,结构及室外综合管线应有提资文件。“场地设计和场地生态”在项目绿色策划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各专业应在绿色专篇中有文字说明和图纸表达。《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在景观环境设计一章中提出了设计指标。场地雨水专项规划和场地径流设计宜由建筑规划、园林设计专业提资,由给排水专业落实量化技术指标。

3.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

3.1.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专业设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件(2008年版)《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在2003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在各专业各阶段设计文件编制中增加了建筑节能的内容,“规定”中没有单独列出景观园林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在“总平面”中提到了绿化和景观环境的控制性要求,室内装修的内容在“建筑”专业中描述。“规定”在设计时段中没有编入“项目策划”的内容,设计文件编制是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展开的。目前的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部门的专业设置和“规定”的专业编写是一致的,即设置了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和电气五个专业。经济概算作为专项审查,景观园林、室内装修一般由园林管理和消防管理审查。2001年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后,江苏省各地市施工图审查部门增加了“建筑节能设计专项审查”。

3.2.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专业需求

从本文前面对设计标准和评价标准的时段性和专业属性分析可以知道,绿色建筑设计评价中“节地与室外环境”的控制性指标是在项目策划及方案设计阶段就应确定的。在评分项中“土地利用”,“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也是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和方案设计中确定的技术指标,所以这些指标的审查应在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之前由规划审批部门组织审查。为此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了《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审查要点》弥补了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某些技术指标在时段上的滞后的问题。另外,在专业设置上,除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五个常规专业外,要逐步纳入景观园林、室内装修、智能化系统等专业设置,这样将和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编制的时段性和专业内容相一致,也便于实现评价标准分类指标的专业分工和技术指标的系统集成。江苏省在颁布《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同时,组织编制了《江苏省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江苏省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江苏省民用建筑施工图绿色设计专篇参考样式》三个技术文件,为建筑师和工程师在绿色建筑设计中提供了指导和方便。

4.结论和建议

4.1.绿色城市示范区专项规划是发展绿色建筑的保障措施

从上文“节地与室外环境”的设计评价分析中可以得知,虽然设计评价是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进行”,但有部分的技术指标在项目的策划阶段就基本确定了,还有部分指标是在建筑方案设计过程中落实的,这些指标是要在规划审查阶段把关绿色建筑工程是否满足评价标准的技术指标要求,许多指标的不合理性是很难逆转的,如场地安全、绿色交通、能源综合利用、日照标准及建筑总平面布置的合理性等。如果忽视了项目策划和方案设计阶段的绿色技术指标审查就会造成项目的合理性缺憾,而大的设计变动亦会造成人力和材料的浪费及时间耽误,这些都不是绿色建筑设计目标的初衷。江苏省住建厅组织编写了《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审查要点》完善了施工图前期绿色建筑技术指标的审查。但前期绿色指标的专业性很强,还需要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参与配合。江苏省近几年开展了“绿色城市示范区”工程,在《绿色城市示范区实施方案》中设有专项规划,包括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绿色交通发展规划,土地空间利用发展规划,能源综合利用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规划等。当这些专项规划纳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时绿色项目的前期策划指标就有了技术保证,把专项规划的绿色指标列入土地出让条件中,有利于规划部门审查落实项目策划和项目方案设计的绿色技术指标。所以开展绿色城市示范区专项规划是深入发展绿色建筑的保障性措施。

4.2.完善专业编制是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编制的系统化要求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绿色物流;物流技术;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4-0023-02

绿色经济的浪潮席卷全球, 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物流也由此产生。伴随着绿色理念与技术的推进,保证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焦点,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绿色物流倡导绿色制造、绿色消费、资源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已成为21 世纪物流业发展的方向和焦点。实施绿色物流发展策略,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我国物流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所以对绿色物流的深入剖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绿色物流的内涵

绿色物流( Environmental Logistics)最早是在20 世纪90 年代提出的,目前学术界就这一概念的内涵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布鲁尔、巴顿等学者的研究认为,绿色物流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与环境发展相协调的高效物流运输配送系统,强调在物流全过程中追求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一系列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的合成目标。[1]我国标准物流术语( GB/T 18354―2001) 中规定,绿色物流是指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合理的配置。包括物流作业环节的绿色化以及物流管理的绿色化两个部分。其中,物流作业环节的绿色化强调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而物流管理的绿色化则重点从资源节约和环保视角出发,包含供应链上正向物流环节的绿色化和逆向物流体系的绿色化。同时,绿色物流秉持生态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倡导生态平衡、经济发展合理化、技术先进的前提下,实现社会利益、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

2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2.1全社会的绿色物流理念尚待普及

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大力倡导和实施绿色物流,纷纷出台众多环境保护法规及政策来规范与扶持本国企业。例如,德国制定的环保法律、法规等超过1800项;英国、德国确立的环境管理体系,后来成为ISO14000系列标准的蓝本;欧盟推出了WEEE指令等。[2]然而,我国全社会的绿色物流理念仍很淡薄,一方面,政府的绿色物流理念尚未确立,决策部门难以制定出绿色物流的整体发展策略,缺乏发展的前瞻性;另一方面,企业只把绿色物流看做一种理念,短时间内不可能为企业带来任何效益,还会增加企业的物流成本。同时消费者的绿色物流意识也缺乏,无法通过消费行为来激励企业实施绿色物流。

2.2政策法规和行业制度滞后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环境污染方面的法规和政策,但致力于物流行业的法规和政策还很缺乏,总的来说,我国缺乏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实行强制性环境监管的能力,缺乏对物流企业的有效监管和控制。此外,作为物流行业发展的基础,标准对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目前,由于我国物流业统一的标准尚未确立,这会造成难以对物流企业进行清晰的界定,企业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护。同时,我国各部门都制定了一些行业标准,但统一的国家标准少。我国的物流标准与国际上认定的物流标准之间存在的差异较大。

2.3绿色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高度的信息化是绿色物流发展的首要条件。物流自动化系统,物流管理软件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全面改进和提升物流企业的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但在我国,绿色物流技术仍在起步阶段,EDI、RFID、GPS、 GIS等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开发滞后,智能化技术装备的普及率不高,缺乏必要的公共绿色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2.4绿色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我国绿色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绝大多数物流企业尚未拥有自己的物流信息网络,不能实现配送优化和运输合理化,对现代物流技术应用不够。另外,物流业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小、粗放式经营、设施建设滞后且不配套、物流格局不清晰等问题,严重制约绿色物流业的发展。

2.5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匮乏,绿色物流技术研究薄弱

绿色物流的发展,需要通晓现代物流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但目前受物流经济的影响,企业精通物流技术和宏观物流管理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匮乏,高校在物流人才的培养上理论学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我国从事物流研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屈指可数,企业在物流技术研发上的投入甚少,导致绿色物流技术研究举步维艰。

3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对策

3.1确立发展绿色物流的全新理念

发展绿色物流,乃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我国应尽快确立发展绿色物流的全新理念,提高全社会绿色物流意识,构筑绿色物流的发展框架,尽快完善绿色物流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从立法的角度为绿色物流保驾护航。对实施绿色物流的企业,政府要通过“绿色补贴”予以奖励;对于破坏环境资源的企业,政府要给予处罚。此外,政府还应提高资源税比重,逐步征收环境保护税等,以推动物流企业的绿色化建设。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范文第12篇

绿色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概念。随着“绿色”概念外延的不断扩张,对于“绿色”的界定也更加明确。“绿色发展思想”的由浅入深,既是人们认识上不断深化的结果,同时也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更深刻的指导思想。如果绿色发展的内核是对环境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追求,那么,绿色发展的历史可以区分为“浅绿色”和“深绿色”两个阶段。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对于绿色认识的程度的划分,而是根据绿色发展的思想模式、技术选择和对发展的认识进行的区分。

( 一) “浅绿色”发展思想的内涵

“浅绿色”发展思想是指浅绿色的环境观念及其指导下的一系列的社会运动和制度改革。浅绿色的观念建立在环境与发展分裂的思想基础之上,强调的是对生态环境的绝对保护,“浅绿色”的思想观念是 20世纪 60—70 年代第一次环境运动的基调。它产生的背景是发达国家公众的环境意识的觉醒以及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等绿色行动的蓬勃展开。这一时期是传统经济逐渐从发达国家向着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过程,随着传统经济份额在发达国家的日益减少和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并两极分化,导致了总体上全球传统经济的黑色现象不断蔓延和集中。浅绿色的环境观念,较多地关注对各种环境问题本身以及它们所带来的严重影响,是人类对于未来悲观情绪的体现,最终导致了反发展意识的产生,是典型的人类悲观主义。浅绿色的环境观念偏重于从技术层面讨论问题,认为技术的发展缺陷是导致人类面临生态困境的主要原因,对于人类困境的破解,需要对旧的工业文明方式的调整或补充。“浅绿色”思想的主要观点如下:

1. 机械的自然观

“浅绿色”的发展思想以人类自身的价值需求作为尺度,将环境的资源性当作人类的生存条件和审美条件。“浅绿色”的发展思想从本质上还是认为环境是人类实现自己利益的物质基础,自然对人类的有价值性是自然存在的意义;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造成损害。“浅绿色”思想是以人类的利益标准作为尺度,自然在“浅绿色”思想看来只是人类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和手段,没有自身存在的意义。从这个方面来看,“浅绿色”的思想意识只是认识到了环境的外在价值,仅仅停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水平上,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工业文明的发展范式。在自然观上,“浅绿色”思想受到培根、笛卡儿和牛顿等人建立的人与自然相对立的机械论自然观的影响,这种机械论自然观也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内涵,其本质属于改良的机械论自然观。在机械论自然观维护者和继承者的努力下,人的主体性被解放了,自然界被作了机械论的解释,自然可以用抽象规律和数学公式加以描述,人作为主体可以与自然相分离,机械论自然观为人利用自然进而主宰自然打开了方便之门,人统治自然的思想得到了实质性的确立。虽然1972 年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呼吁要保护环境,但是由于自然观上仍然是对于自然环境的主体性审视,生产方式上仍然是用传统的自然观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程度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广,已经从区域性发展为全球性,从宏观深入到微观,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 极端的经济观

“浅绿色”思想把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作为不可调和的矛盾对立起来。这种观点带来了两种极端的发展理念。第一种理念坚持工业化以来形成的经济增长决定论。经济增长决定论主张经济增长是解决人类基本经济问题和增进社会福利的先决条件的观点。其认为,近 200 年来的经济持续增长已增加了人类的福利,所有发达国家的预期寿命和健康状况比两个世纪前的状况要好得多;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环境质量是第二位目标; 资源浪费会受供求规律制约,资源耗减,价格必增,会迫使节约使用资源,更有效地利用和寻找代用品; 环境污染是任意处理工业废弃物造成的,不能用零增长防止,而可以通过政府的各种措施来解决; 零增长论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不能接受,前者需要保持经济增长,后者需要大力发展经济。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出现了第二种浅绿色的发展理念,也就是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以反增长或零增长为特征的发展理念。零增长理论主张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必须停止增长,才能使人类停止避免灾难的思潮。零增长理论对于人类未来持悲观态度,他们认为到 21 世纪末,支撑人类发展的矿产资源将耗竭,人类的耕地将被开垦完,绿色革命只能延缓但是不能解决人类社会的危机,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使环境污染日甚一日,最终必将失去生态平衡,危及人类生存。人类社会能够存续的前提就是经济的零增长,就是为了生态保护的目的要停止人类经济的发展。零增长经济学派认为,为了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只有在世界范围内或在一些国家范围内有目的地停止物质资料和人口的增长,使人类社会重新回到“零增长”的道路上去。以零增长为代表的罗马俱乐部的发展理念,唤醒了社会对于人类生态问题高度关注,但是零增长理论同样是把环境与发展单纯对立起来,并没有认识到统筹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零增长理论实际上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将自然单纯地变为简单的保护对象。如果按照零增长理念来发展,最终的结果将是发达国家继续保持他们的既得利益,发展中国家则永远处于落后状态而得不到发展,实质上会使地球的自然环境由于两极分化而遭到更大的破坏。所以对于发展的抵制使得零增长的观念既没有为发达国家所接受,也遭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反对,失去了实践的基础。

3. 盲目的技术观

“浅绿色”思想认为: 人类的环境问题最终会因为技术的不断创新而得到解决,一切生态问题只是人类技术目前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所造成的暂时性的问题。“浅绿色”思想坚信,生态危机中产生的所有物质技术问题都能有一种技术来解决,人类社会的发展只要通过技术手段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经过适当调整,就能通过有效地推进技术进步,来解决各种全球问题,毫无疑问,在有充足资源的条件下,应保持经济增长,从而保证人类的幸福生活。但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兴起的资本主义,将自身对于利润的裸的追逐发挥到极致,反映到技术体系就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再不是置于宽泛的伦理框架之中,只要能够将生产工具的效率提高的科学技术就被奉为科技的神灵。社会对于财富积累的追求,压倒一切道德和人性的评价,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浅绿色”的思想认为,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变迁是现代环境灾难的罪魁祸首,尤其是工业文明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扩展,工业文明的技术所产生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占到全部污染物产出的 80%。“浅绿色”的发展理念对技术的谴责不遗余力,他们认为,“生态失败显而易见是现代技术之本质的必然结果”。对技术的一味批判又将他们带入到逻辑的怪圈,迷信技术包含着不正确的成分虽然是人类陷入困境的原因,但是解决人类困境的方法就是开发出更好的技术。赞同“浅绿色”思想的社会发展学家认为,不需要颠覆性的改变,而是呼吁零敲碎打地改造,以矫正某些具体问题。“浅绿色”思想认为,由技术造成的任何问题都可经由进一步应用技术而得到解决。却没有发现,如果采用一个复杂的技术系统去解决一个问题,就需要构建更大更复杂的系统来保障现有的复杂技术系统的正常运转。#p#分页标题#e#

( 二) “浅绿色”思想的理论意义及影响“浅绿色”思想是人类对于人和自然关系之间的新的思考和构建。理念的改变影响着人类行为的变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环保意识从发达国家向着世界范围扩展,环保组织也纷纷建立起来,同时环境保护运动向着全民化、普及化的方向演进。民众的觉醒促使国家环境立法日益完善,加大了对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变过去的污染治理为污染防治,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被各个国家认可,一定程度上使某些发达国家传统经济的黑色现象减少,全球生态环境状况有较大改善。但是“浅绿色”的发展思想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极端对立起来,因此导致了环保运动进入激进甚至绿色恐怖主义的阶段,这种极端化的思想逐渐丧失了公众的支持,成为空中楼阁。“浅绿色”的发展思想虽说是绿色发展思想的起源,但是带有盲目性、极端性和空想性,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才能构建真正适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指导理论。

“深绿色”思想的产生及其理论构

成在某种意义上,“浅绿色”思想是改良的培根的思想和工业主义的综合,目的是要把保护环境的理念加进改造自然的思想框架之中,把生态改善的技术措施不断施用于工业体系之中,以更好地开发自然。其极端性是将增长和发展对立起来,认为增长和发展是截然不同的状态,人类如果要发展就只能放弃增长。“浅绿色”思想作为对当代生态危机和全球问题的一种总体回应,有积极意义。但其对危机的性质、原因给出了不恰当的解释,对造成严重生态危机的工业文明及其范式的评价包含着不正确的成分。由一定文明模式产生的问题,需要通过调整社会、经济、政治等等诸方面来解决,不能仅仅通过科学技术本身的进步来解决。因此,“浅绿色”思想导致了在实践中走向极端。随着对极端环保运动的反思和人类发展问题的探究,以发展为导向的“深绿色”的发展理念逐渐确立了起来。

( 一) “深绿色”思想的内涵

“深绿色”的发展思想是 20 世纪 90 年代的第二次环境保护运动的指导思想,它将环境和发展作为一个系统中的要素来考量。正是从这个整体观念出发,“深绿色”的环境观念才同以前的发展理念有着质的区别。“深绿色”思想家认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前途在于对发展模式的变革,如果仅仅对生存模式进行简单的改良,只能暂时解决人类的环境问题。“深绿色”的发展理念呼唤划时代的环境革命,只有通过环境革命才能改变人类的命运。“深绿色”的环境运动不是将人类发展和环境保护简单对立起来,也不是通过对原有的技术范式的延续来解决问题,而是要与生态环境破坏的旧文明进行决裂,通过构建人和自然之间的新的和谐关系,来探索人类发展的绿色走向。“深绿色”的发展理念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可,在于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冲击,让人类知道了产业和科技革命不只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挥之不去的梦魇。面对地球生态环境危机,人类意识到仅仅依靠技术的改变已经不能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只有通过生存策略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改变,才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寻找到新的道路。“深绿色”的环境观念不仅思考环境问题本身,而且对于环境问题背后的社会原因进行了反思,并从这一角度来寻求解决的方法。

“深绿色”的环境观念通过构建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发展体系,追求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的双赢模式,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深绿色”的发展观念指出,环境问题的源头,在于工业文明的发展理念和生活方式之中,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的恶化,更是人类社会机制出现了问题,只有从机制上入手,才能真正让人类摆脱生态危机的束缚,促进人类文明的创新与变革。以发展模式变革为导向的“深绿色”思想,认为传统工业化运动的弊病,在于它以“高开采、高生产、高消费、高排放”为特征。人类工业文明所造就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是以地球资源无穷无尽因而可以大量开采为前提的,对于利润的疯狂追求刺激着生产的无节制扩大,通过消费异化将物质享受视为社会进步的判定依据因而鼓励大量消费,无视地球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容量,导致大量废弃物的排放。由此可以看出,工业范式在发展理念、价值观、技术范式和文化核心上都是反生态的,因此在传统工业文明的框架中是不能解决环境问题的。环境问题的核心就是近代以来人类文明发展模式自身的缺陷。因此,我们需要改变工业化运动以来的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这就是“深绿色”思想的实质。“深绿色”思想要求对人类文明从物质层面、体制层面、技术层面、文化层面实行全方位的变革。在物质层面,“深绿色”思想呼吁对现有的物质生存方式进行变革; 在技术层面,要摒弃以机械主义为指导的传统技术范式; 在体制层面,环境保护意识要进入政治结构、法律结构和经济结构之中,使得环境保护制度化; 在文化层面,“深绿色”思想要求人类的价值观念进行绿色化转向,在对待自然、社会、子孙后代的关系上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 二) “深绿色”思想的先进性

1. 辩证唯物的自然观

“深绿色”思想在自然观上坚持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观点。这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人与生态环境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人虽然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人类从本质上是依赖于自然的,自然为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同时自然的规律性又限制着人类的活动范围。同时,人与自然又是相对独立的,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利用和改造自然,但是人类的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只有按照自然规律来发展,人类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 如果人类不合理地干预自然,甚至破坏自然,超过自然界的承载范围,自然界就会失去平衡,从而危及人本身的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共生的,是在动态平衡下各个要素的不断发展。人和自然是一个相互调整适应的过程。随着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水平的提高,应当促进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平衡。人要通过不断地对自我行为的调控来达到人与自然相互协调,从而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通过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从而维持自然资本存量,使其与社会需要总体平衡,实现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具有利用自然的平等机会。“深绿色”思想的环境价值观同工业文明的价值观有着巨大的差别,它承认自然界有其内在的价值,自然界内在价值以人和自然和谐统一作为基础。人作为活动主体应当也必须纳入自然的内在价值中,从而使其伦理更符合人性和自然的逻辑。“深绿色”的价值观建立在一种整体价值观的基础上,既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又承认人类在生态系统之中的“理性生态人”的地位。所谓“理性生态人”,是生态伦理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人类行为模式,它基于对传统“经济人”概念的批判,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除了成为某一行业的专家外,还应具备与其职业活动及生活方式相关的自觉环境保护意识。#p#分页标题#e#

2. 和谐统一的经济观

“深绿色”思想在经济观上,将人类的经济系统纳入生态系统中,人类的经济系统只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子系统的发展只能在母系统发展的范围内。子系统发展需要吸收自身无法提供的要素,这种要素的提供者是母系统,子系统发展的稳定性的决定性因素是与母系统冲突的程度,如果这一程度在可控范围内,则会促进子系统和母系统的发展,但是如果发生持续性的冲突,则会削弱母系统提供发展要素的能力。生态的系统性要求人类社会发展的规模和运行方式,应当保持在生态系统可以持续提供如光合作用、净化作用、气候维持、自我更新等服务的能力之下。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为了保持增长所做的调整已使我们超越可持续的规模,如果按照当前的模式继续增长下去,给人类的只能是贫穷而不会是富裕。我们应该停止规模增长,通过资源重新分配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种质的改进,而非通过资源流量的增加来寻求克服贫困的途径。“深绿色”发展理念提出,要区别经济上的“可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在哲学上可以以量和质的观点来考量。“增长”指的是量的增加,是通过对物质的增加和吸收达到规模上的扩大; 而“发展”指的是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事物从一个不完美、不全面的状态转变为更好、更完美的性质状态。这两个过程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若将增长等同于发展,只是把发展作为经济上的一种现象,没有意识到发展的价值、目的、性质、内涵、整体性和系统性。联合国在“第一个发展十年”计划中,对于发展的定义做了详细的说明,认为发展除了包含经济增长之外,还包括社会福利、教育、道德、民主、卫生、生态等等因素,是一个广泛的、系统的呈树状扩散的过程。“深绿色”的发展观追求的是经济的可持续性,而不是经济的结束,通过发展可维持的、可共享的、可循环的经济模式,来同自然界达成微妙复杂的统一。“深绿色”的发展理念追求的不是单纯规模增长的经济,而是质量上的突破。“深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质量上的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物质上的扩张。物质的增长只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因素,而不是永久的使命。“深绿色”的发展观念既不会支持增长也不会反对增长,只是对增长和增长目的进行区分。“深绿色”的思想在指导人类的经济增长时,会考量增长的目的,考量增长的价值观,考量增长的成本,考量增长的可持续性,考量增长是否适应于自然。“深绿色”思想认为,只有人类的绿色发展,才能够真正达到绿色的富裕,只有在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够解决环境问题,一味反对发展只能带来贫穷,贫穷是不能够提供解决环境问题的手段的。

3. 革命的技术观

“深绿色”思想的技术观认为,资源和生态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技术的发展从而一劳永逸。因为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要在地球物质系统本身的极限之下,技术只是某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从系统上不能突破自然的阈值。“深绿色”的技术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在于地球的承载力,生态危机不仅仅是物质技术的问题,而且是社会发展机制出现问题的反映。应当重新构建驾驭科技发展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尤其是经济结构,促进技术的绿色转向,才能真正实现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前进中的作用。科技革命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成长,资本主义的经济转型同时也孕育着科技革命的前进,资本主义追求的人的单方面的发展、资本的增值突破了人类的技术发展的制约。经济力量和资本主义在整个工业时代的技术发展脉络中,决定着技术发展的方向、技术创新的目的、技术扩散的规模,技术不再是维系社会和生态之间关系的桥梁,技术成为人类控制自然的工具。

“深绿色”思想认为,技术体系的发展和成熟需要在于一定的社会和政治框架之中。面对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资源枯竭问题,我们可以用低消耗、可循环、少破坏的绿色技术来应对。但是,绿色技术的形成和利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了解影响技术发展的更广泛的力量,才能真正理解技术发展的实质。社会对于技术的选择不是在孤立状态中进行的,同时受制于文化与社会制度。只有在文化和社会制度上进行变革,拓展人类的绿色视野,才能在绿色环境下营造绿色技术体系。考察人类社会的技术发展史,技术的发展受到人类社会每个阶段的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这种影响推进或者制约技术的发展。工业文明之前的社会,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群落的广义生命形式的重视较多,这样的价值观限制了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冲破束缚,将效率、物质需求、资本增值的价值观同技术发展统一起来,这样的技术价值观病态地刺激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因此超越了地球的承载能力。“深绿色”技术观强调对技术进行综合改造并不能求助于技术本身,相反,它需要重新构建一套视野宽广、重视生命的社会价值观。只有在这样的价值观念基础上,生态可持续的技术发展才会有坚实的支撑。

4. 生态安全的政治观

“深绿色”的政治观从环境的整体性出发,利用环境整体主义的价值理念来影响世界的政治稳定。许多生态政治学家认为,政治稳定的环境基础是人类对于资源和环境的需求是否能够得到满足。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不是核威胁,而是人类环境的日益恶化所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只有生态环境的安全才是人类最终的安全。“深绿色”思想认为,生态环境的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安全已经突破传统的军事范畴,而包括对于资源的保护。这些资源包括土壤、水源、森林、气候,以及构成一个国家的环境基础的所有主要成分。假如这些基础退化,国家的经济基础最终将衰退,它的社会组织会蜕变,其政治结构也将变得不稳定。生态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政治发展的格局和走向,“因为太多的人口对过少的可耕地、水源和其他日常生活必需品提出了过多的要求,他们不断依赖武力去确保他们分享的资源。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在一个短缺日益增长的世界上,必定会引发未来因环境而起的暴力冲突———不论这种冲突的档次高低、地域大小或距离远近,人们是否意识到它起源于环境问题。”“深绿色”的政治观念认为,人类需要一个新秩序,这个秩序是以维护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正如诺曼•迈尔斯所言: “这个新的世界秩序必须集中考虑这样一个新的世界。这个新世界拥抱所有的国家,把所有的国家作为一个更加伟大的同一个团体的一分子,而不只是世界各个部分的总和。”#p#分页标题#e#

“深绿色”思想认为,生态问题与政治问题互为一体,只有达到人类同地球之间的和平,人类才能在地球上和平相处; 只有人类的和平,才能促使人和地球之间的和平。“深绿色”思想认为,人类目前面临的困境需要相互合作。只有如此,才能够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或者说,环境问题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需要人类相互团结,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安全是与环境因素息息相关的,“世界新安全”是全方位意义上的安全,是为了所有人的安全,是环境和人和平相处的安全,是永久的可持续的安全。“深绿色”思想认为,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世界各国必须注重合作而不是相互敌对。因此,我们在思想上和战略上必须来一番地震式的大改造。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于 2008 年 12 月11 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提出过一个新的概念———绿色新政。绿色新政是一个集合型概念,是对环境友好型政策的统称,这个概念涵盖了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节能减排、气候变化以及人和自然关系的重大问题。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不断加深,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交往也日益增加。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需要一种更隐蔽,更高级的形式来代替,绿色壁垒就产生了。本文在分析绿色壁垒的含义、表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出口贸易的现状和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揭示了绿色壁垒的贸易保护主义实质。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实质上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纲,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税、实行环境构想制度,以及保证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绿色贸易壁垒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另一类是非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进口附加税、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准、绿色市场准入制度、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将环保措施纳入国际贸易的规则和目标,是环境保护发展的大趋势。由于西方国家的公众和政治家对环境的关注,环境保护逐渐成为服务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一种武器,而且成为在国际贸易谈判中讨价还价的筹码。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环境保护与贸易保护的契合决定着绿色壁垒的应用较为广泛,涉及到的不仅包括制成品,还包括中间产品;不仅包括产品的质量,也包括产品的加工生产方法以及产品的设计和消费处理过程。绿色壁垒应用的广泛性,使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1.绿色关税制度

发达国家对一些污染环境和影响生态,可能对环境造成威胁及破坏的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和禁止商品进口,甚至对其实行贸易制裁。但是,在标准的实行上常常内外有别,明显带有歧视性,可以说是以绿色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2.绿色技术标准制度

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技术优势和垄断地位,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进口产品不分国别一律采取非常严格的技术标准,事实上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3.绿色环境标志制度

绿色环境标志又称绿色标签或环境标签,是环保产品的证明性商标。发展中国家产品为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必须提出申请,经批准取得绿色环境标志。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并趋向于协调一致,相互承认,对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形成了巨大障碍。

4.绿色包装制度

发达国家制定的较高且比较完善的包装材料标准,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复用和再生等制度,是为了防止包装材料及其形成的包装废弃物给环境造成危害,结构不合理的包装容器可能损害使用者的健康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但某些过于严格的绿色包装措施,则可能事实上妨碍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引发贸易争端。

5.绿色补贴制度

发达国家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内部采用比较宽松的环境标准,这些国家的产品就不必支付高昂的环境成本,与本国产品竞争时就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其实质是政府在对企业及其产品提供消极的环境补贴,所以进口国基于环境保护和本国的利益而有权征收反补贴税。

6.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为了确保人类及动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剂等的影响,对产品实施全面的严格检查,防止超标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影响最大的产品是药品和食品,为保障食品安全,许多国家采取了严格的检疫制度,有些国家通过立法建立了近似苛刻的检疫标准和措施,形成了实质上的贸易保护。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由于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对环保的标准和认识往往超过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运用绿色保护来实施其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限制和歧视行为,使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世界市场之外。我国处在发展阶段,绿色保护对我国产品出口已经产生很大的影响。主要有:(1)缩小出口产品市场范围;(2)增加出口产品成本;(3)引发出口贸易摩擦;(4)高污染产业的转移。

三、应对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国家以环境保护为幌子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因其发展较早在环境方面的标准和措施远远超越了发展中国家。所谓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形成了歧视性,并严重限制了我国的出口贸易。1.正确认识绿色贸易壁垒

要对绿色贸易壁垒有一个客观认识。绿色贸易壁垒存在着有利于市场发展和国际贸易一面,也有阻碍国际贸易发展一面。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而采取的绿色壁垒措施,一方面限制甚至禁止了严重危害生态环境产品的国际贸易与投资。另一方面也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使这些产业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新的增长点,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2.加大对绿色产业资金投入

要使我国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增强我国绿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绿色产品和技术走出国门,离不开财政金融部门的扶植。财政部门应给予绿色产业以优惠的鼓励政策,加大对绿色产业的资金投放。金融部门应在信贷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3.实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国家的基本战略,出口贸易也就必须服从于这个基本战略,这就要求出口不仅要追求增长的数量,还要追求增长的质量,及其与生态环境保护、劳动条件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4.发展环保产业,推行绿色管理

以环保产业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政府应制定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把环保产业培育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设立绿色银行和绿色产业基金,为环保产品的开发与出口提供专项贷款和信贷担保基金。

对我国的出口企业而言,应积极推行绿色管理。绿色管理是指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这一思想可概括为“5R”原则,即研究(Research),将环保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中,重视研究企业的环境对策;消减(Reduce),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再开发(Reuse),变传统产品为环保产品,积极采取环保标志;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保护(Rescue),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洁活动,对员工和公众进行环保宣传,树立环保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海闻.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N].经济研究,2004,(7).

[2]郭芳.环境成本内在化的必要性[J].晋阳学刊,2002,(6).

[3]王继祖.近年西方新贸易理论浅探[J].南开经济研究,2003,(5).

[4]李湘等.国际贸易教程[M].上海:上海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5]黄立新.绿色壁垒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外向经济,2000,(1).

[6]胡蓉.试论GATT/WTO贸易与环境保护条款[J].当代法学,2002,(5).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不断加深,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交往也日益增加。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需要一种更隐蔽,更高级的形式来代替,绿色壁垒就产生了。本文在分析绿色壁垒的含义、表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出口贸易的现状和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揭示了绿色壁垒的贸易保护主义实质。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实质上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纲,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税、实行环境构想制度,以及保证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绿色贸易壁垒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另一类是非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进口附加税、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准、绿色市场准入制度、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将环保措施纳入国际贸易的规则和目标,是环境保护发展的大趋势。由于西方国家的公众和政治家对环境的关注,环境保护逐渐成为服务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一种武器,而且成为在国际贸易谈判中讨价还价的筹码。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环境保护与贸易保护的契合决定着绿色壁垒的应用较为广泛,涉及到的不仅包括制成品,还包括中间产品;不仅包括产品的质量,也包括产品的加工生产方法以及产品的设计和消费处理过程。绿色壁垒应用的广泛性,使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1.绿色关税制度

发达国家对一些污染环境和影响生态,可能对环境造成威胁及破坏的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和禁止商品进口,甚至对其实行贸易制裁。但是,在标准的实行上常常内外有别,明显带有歧视性,可以说是以绿色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2.绿色技术标准制度

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技术优势和垄断地位,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进口产品不分国别一律采取非常严格的技术标准,事实上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3.绿色环境标志制度

绿色环境标志又称绿色标签或环境标签,是环保产品的证明性商标。发展中国家产品为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必须提出申请,经批准取得绿色环境标志。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并趋向于协调一致,相互承认,对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形成了巨大障碍。

4.绿色包装制度

发达国家制定的较高且比较完善的包装材料标准,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复用和再生等制度,是为了防止包装材料及其形成的包装废弃物给环境造成危害,结构不合理的包装容器可能损害使用者的健康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但某些过于严格的绿色包装措施,则可能事实上妨碍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引发贸易争端。

5.绿色补贴制度

发达国家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内部采用比较宽松的环境标准,这些国家的产品就不必支付高昂的环境成本,与本国产品竞争时就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其实质是政府在对企业及其产品提供消极的环境补贴,所以进口国基于环境保护和本国的利益而有权征收反补贴税。

6.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为了确保人类及动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剂等的影响,对产品实施全面的严格检查,防止超标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影响最大的产品是药品和食品,为保障食品安全,许多国家采取了严格的检疫制度,有些国家通过立法建立了近似苛刻的检疫标准和措施,形成了实质上的贸易保护。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由于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对环保的标准和认识往往超过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运用绿色保护来实施其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限制和歧视行为,使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世界市场之外。我国处在发展阶段,绿色保护对我国产品出口已经产生很大的影响。主要有:(1)缩小出口产品市场范围;(2)增加出口产品成本;(3)引发出口贸易摩擦;(4)高污染产业的转移。

三、应对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国家以环境保护为幌子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因其发展较早在环境方面的标准和措施远远超越了发展中国家。所谓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形成了歧视性,并严重限制了我国的出口贸易。1.正确认识绿色贸易壁垒

要对绿色贸易壁垒有一个客观认识。绿色贸易壁垒存在着有利于市场发展和国际贸易一面,也有阻碍国际贸易发展一面。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而采取的绿色壁垒措施,一方面限制甚至禁止了严重危害生态环境产品的国际贸易与投资。另一方面也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使这些产业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新的增长点,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2.加大对绿色产业资金投入

要使我国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增强我国绿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绿色产品和技术走出国门,离不开财政金融部门的扶植。财政部门应给予绿色产业以优惠的鼓励政策,加大对绿色产业的资金投放。金融部门应在信贷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3.实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国家的基本战略,出口贸易也就必须服从于这个基本战略,这就要求出口不仅要追求增长的数量,还要追求增长的质量,及其与生态环境保护、劳动条件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4.发展环保产业,推行绿色管理

以环保产业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政府应制定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把环保产业培育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设立绿色银行和绿色产业基金,为环保产品的开发与出口提供专项贷款和信贷担保基金。

对我国的出口企业而言,应积极推行绿色管理。绿色管理是指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这一思想可概括为“5R”原则,即研究(Research),将环保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中,重视研究企业的环境对策;消减(Reduce),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再开发(Reuse),变传统产品为环保产品,积极采取环保标志;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保护(Rescue),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洁活动,对员工和公众进行环保宣传,树立环保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海闻.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N].经济研究,2004,(7).

[2]郭芳.环境成本内在化的必要性[J].晋阳学刊,2002,(6).

[3]王继祖.近年西方新贸易理论浅探[J].南开经济研究,2003,(5).

[4]李湘等.国际贸易教程[M].上海:上海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5]黄立新.绿色壁垒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外向经济,2000,(1).

[6]胡蓉.试论GATT/WTO贸易与环境保护条款[J].当代法学,2002,(5).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论文关键词: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 对策 论文论文摘要:作为贸易大国,对外贸易发展必然会涉及有关绿色贸易壁垒的问题。事实上,绿色贸易壁垒已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本文在介绍绿色贸易壁垒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如何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措施。 一、绿色贸易壁垒概述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环境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 贸易措施,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目的。由于发达国家的产品科技含量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普遍较高,他们对环境标准的要求非常严格,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自我表现再利用等整个过程均需符合环保要求。 其表现形式有:1.绿色关税和市场准人。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的进口产品课以进口附加税,或限制、禁止其进口,甚至实行贸易制裁。2.绿色技术标准。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他们在保护环境的名义下,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生产和技术水平制定的,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可以达到的,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难达到的。3.绿色环境标志。环境标志也称绿色标志、生态标志。它由政府管理部门或民间团体按照严格的程序和环境标准颁发给厂商,附印于产品及包装上,向消费者表明:该产品从研制、开发、生产到使用直至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均符合生态和环境保护要求。4.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包装是减少废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解,又不污染环境的包装,流行于发达国家。5.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基于保护环境与生态资源,确保人类和动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剂等的影响,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与技术标准。6.绿色补贴。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有必要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算在成本之内,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 我国之所以频频遭遇绿色贸易壁垒,既由于绿色壁垒所依存的国际法律依据本身的缺陷和发达国家利用这些缺陷给发展中国家在贸易出口中制造的障碍,又由于我国自身在促进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实际工作中存在不足,导致我国经常遭遇别国的绿色贸易壁垒,因此,应尽快出台一系列应对措施。 二、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分析 (一) 实施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 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体现了人类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要求,面对正当的绿色贸易壁垒我们只能主动适应:一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协调对外开放与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二是树立环境竞争力意识 把提高环境质量作为提高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三是国家应实施扶持绿色产业的政策措施.给予绿色产业以优惠政策:四是企业应把开发绿色产品作为优化出13产品结构的重要举措。 (二)建立绿色贸易壁垒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 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发展变化的动态特征,我们应密切注意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动向,搜集各国环境限制法规和环境标准,研究主要贸易伙伴的技术法规体系 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同时.充分利用wT0规定的各国技术 陛贸易壁垒信息通报与咨询制度获得有关信息。成功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关键在于能否获得并利用相关的信息.而这又有赖于绿色贸易壁垒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三)积极参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缺乏竞争力 导致我们屡遇绿色贸易壁垒。我国要在全球化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环境技术等高新技术为基础.对传统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并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提高经济的环境友好水平。 (四)实施标准化战略,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 国际标准反映了国际上普遍达到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 得到各国的同.是处理国际纠纷的重要基础。&nbs p;目前.发达国家的国际标准采用率已达80% 甚至90%以上,而我国国家标准只有4O%左右采用了国际标准.与发达国家之间有很大差距”。国际IS014000认证和环境标志认证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冲破绿色贸易壁垒的“绿色通行证”.通过国际认证的企业和产品.相当于获得了进入别国市场的钥匙。因此,我国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建立健全环境管理体系。 (五)改革环保管理体制,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 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是深化环境保护和针对贸易与环境新问题的重要措施。在经济发展中可以采用经济激励手段为主的多样化的环保调节手段.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变末端治理为前端预防.从而免受绿色贸易壁垒之限。在进出口贸易中.逐步建立禁止进口、征收环境税 补贴和反补贴等选择性激励机制,克服国 内外企业“搭便车” 行为。 (六)实施多元化战略.提高对市场环境的应变能力 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的绿色技术标准、包装标签、动植物的卫生检疫、环保等方面的规定过于复杂苛刻.我们可以实施贸易对象国的转移.以此避开绿色贸易壁垒。我国企业应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基础之上,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市场准入的限制。此外.我国出口企业还可以力争在海外直接设厂.把投资的重点定位在经济一体化的区域和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实现直接跨越绿色贸易壁垒。 (七)利用贸易救济措施抵制不正当的绿色贸易壁垒 对于不正当的绿色贸易壁垒.我们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WTO/TBT或SPS等协议依据.建立绿色贸易壁垒调查机制.借助法律 技术.贸易等方面的专家力量进行调查取证.必要时申请商务部对进口成员方实施的绿色贸易壁垒进行立案调查。 同时,要充分利用WTO多边贸易体系的谈判机制和对发展中国家特殊照顾的规定.向有关国家和国际机构提出交涉或申诉,遏制 环保例外权”被滥用,防止贸易保护主义者动辄实施不正当的绿色贸易壁垒。 (八)积极开展环境外交,力争制定公平合理的贸易与环境新规则 我国应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使国际环境规则的制定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合理要求;应积极参与WTO关于环境方面的贸易规则的修改制定工作以及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多边协定中环境条款的谈判.为我国企业开展国际经贸活动争取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