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正高医学论文范文

正高医学论文范文

正高医学论文

正高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世界范围内医学人文教育之肇兴,始于有识之士对医学教育过于强调科学性倾向提出异议,并呼吁重视医学人文教育。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亦得到了快速发展。医学同人文科学相结合形成的交叉性的医学人文学科群,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医学生成为既掌握医学技术,又具有较高医学人文素质、人文修养和人文精神的优秀医务工作者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该学科群是探讨医学目的与价值、医学道德规范、医学发展历程和规律以及其他与医学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的学科群,1其形成标志着医学走向更加成熟,是医学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在构成医学人文学科群的诸多人文课程(学科)中,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法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学方法论、医学美学等课程均可被称为医学人文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根据医学专业的特点设置,并由于其内容和侧重点的不同,在整个医学人文学科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本无高低上下之分,都是从不同维度出发而最终服从和服务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社会需要的。但一旦在当前的社会现实背景下审视其在整个医学人文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就具备了新的定位与价值。

从医德教育和医德建设现状看,医以德为本,无德不成医,2医学人文教育必须以德育为先。然而,当前医疗卫生行业存在不正之风、医德医风深受关注。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如何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使学生坚定医德信念,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各种不正之风的影响,建立自愿献身祖国医学事业、无私奉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成为值得医学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学校教育中的人文课程教学虽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作为医德教育的源头性和母体性内容,理应在医学生医德养成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目前确有必要打造一个能够切实‘‘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优质课程群”。其中,医学伦理学的核心地位应得以确立,凸显其作用。这一优质课程群也是一个涵盖医学人文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学科群,它的构成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医学人文课程,还应该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

2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基础性、导向性课程

我国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将决定着包括医学在内的各专业高级人才的思想、政治和品德素质。就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而言,任何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论调都是短视和浅薄的,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现实中确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

2.1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医学生头脑,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塑造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亦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部内容贯穿于各门课程教学过程,有利于从根本上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者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巨大引领作用,3在于其能够使学生把个体的道德发展与民族振兴、人民利益、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自觉从承担历史使命的高度进行道德修养。

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中的医德问题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德认知。医学生在学习和医疗实践过程中,其医德认知不断受到市场经济社会环境因素的冲击,要始终保持高水准的医德修养,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长期熏啕和浸染。其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与医德现状相结合,有助于医学生正确认识目前医德医风方面出现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从而更加全面、客观、科学地进行分析与判断,摒弃厌恶医德修养的消极情绪和心理。其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展示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了优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既有先进性导向,又有广泛性要求,能够引领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培养。其四,新时代的医学生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医学价值观基础上,树立科学正确的医学价值取向,积极履行社会角色所赋予的神圣使命,真正使医学为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服务。

2. 2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丰富贴近实际,对于培养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具有独到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医学生能够学到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方法,从而历史地性看待社会发展进程,有效地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了解社会实际情况和文化习俗,提高个人修养,增强个人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后能够适应社会提前做足功课。这些课程都是对医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的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医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教育,使他们在了解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形成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帮助医学生了解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现实情况,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以及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心,使他们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并学会运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对当前医疗卫生行业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理性化思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使医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在现实中找到判断事物的标准,意识到自身发展的能力,认识到全部生活的意义,对于学生个人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形势与政策课有针对性地分析某一方面或某一范围的形势,阐明相关的政策,引导医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从而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课使医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医药学及其医德的发展水平,进而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医德的关系,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医德建设的发扬光大以及医学生崇高医德情操的养成。

3医学伦理学是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职业伦理的核心课程,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

医学伦理学作为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优质课程群的核心课程,在丰富学生的医学伦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医德认知力、判断力、评价能力和践行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起到主导性的作用。据有关调查,在诸多医学人文课程中,医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认可度最高。这种重要作用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甚至许多临床医学专业课的教师也希望进一步增加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学时和授课深度。

传统的医德学以美德论、义务论为基础,以加强医德教育为重点。而医学伦理学脱胎于传统医德学,继承了传统医德教育的这些特征,立足于培养医学生形成良好的整体医德素质,从整体上帮助他们提高医德认识,增强医德情感,磨炼医德意志,坚定医德信念,培养医德行为和习惯。实践证明,医学生只有对医德理论有较高的认知能力,才能对医德的善与恶作出正确的判断,并为其选择医德行为和内化医德信念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具备发自内心地对医德义务的真诚信仰、强烈责任感和执著追求,才能坚持医德认识的正确性,对它坚信不疑,并用其来支配自己的医德行为;只有在医德活动中自觉践行医德义务,按医德要求办事,并在需要捍卫医德原则和规范时挺身而出,才能更好地提高医德认知能力和医德善恶判断能力,进一步坚定自己的医德信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_些人只看重金钱与利益,这种狭隘的功利思想造成生命价值情感的漠然,崇高的理想和美好的胸襟严重缺失。卫生行业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更为明显,出现了许多严重的医德问题,如医疗信任度下降、医患关系紧张等,不一而足。在此背景下,通过医学伦理学教育,加强学生医德认知和医德信念内化,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心灵,面临种种诱惑时,分清正义和邪恶、高尚和卑劣,懂得应当追求什么、抛弃什么,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时代初期,伴随市场经济发展,医疗行业出现一些共性的、消极的东西,在中国表现得也较为突出。为了抵消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影响,抵制市场经济的不良道德倾向,医学伦理学有必要在建立医疗道德体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它应理直气壮地承担医德建设重担,与其他人文课程相互配合,敢于面对现实,不回避消极现象,向医学生灌输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理念和白求恩精神,多讲精益求精、廉洁行医这些理论,使广大医学生对医德现状的不良倾向产生抵抗力。以医学伦理学为核心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416—情操的优质课程群,在一定意义上能够真正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建立起一道重要的、源头性的防线。同时,它们肩负的任务是非常繁重和艰难的。

其次,一种观点认为医德来自于实践,医德依靠实践磨炼,医学伦理学无法承担起培养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重任,因此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存在重视技术性知识、轻视医德意识、理想、信念培养的情况。这种观点认识到了医德养成的长期性、艰巨性,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还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列宁的这句名言一语中的。学校教育是医学生医学职业人生的始点,也是其知识信念的发源地。医德教育就是在这个‘‘始点“发源地”的关键时点上,在医学生心灵深处种下一颗医德理想、信念、意志和境界的种子,而且这颗种子要饱满,要水分充足,土地肥沃,其日后才有可能长出优质的苗,结出优质的果。所以,医学伦理教育对医学生日后医德精神的培养,对整个医疗卫生职业道德的建设,具有“发源地”和“种子”的关键作用。医学伦理学课程不应仅仅是讲些具体的伦理方法、而‘‘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白求恩精神”、“医德信念“医德意志’、“道德理想”的培养是最为重要内容。[3]这种认识应该成为医学伦理学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的指导原则。

实际上,由于医疗实践的复杂性,现实中的诱惑无处不在,医德教育必须发挥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源头性作用,理直气壮地讲医德,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让医学伦理学的医德理论教育在学生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使他们终身铭记,时刻警醒。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习实践,使医德观念内化为医学生自己的道德信念,抵御或消减医疗现实中的利益诱惑。

4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以医学伦理学为核心的医学人文课程统一于“塑造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目标

除了医学伦理学以外,构成“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优质课程群”的课程还有医学心理学、医学史、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等。医学史是研究医学发展规律的科学,使学生了解医学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条件下的发展情况,在医德教育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医学社会学是医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一门中间或交叉学科,使得医学与社会问题联系,帮助医疗卫生人员认识自身的社会角色,并关注病人除生物学方面以外的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当然有助于医德的养成;医学心理学与医学伦理学是密切联系的姊妹学科,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对于人体健康和疾病医治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医患交往中心理情感互动的规律。医学伦理学强调医务人员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态度及行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可以为心理治疗护理提供道德前提和保证。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上述医学人文课程,均是医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它们的关系是密不可分而非相互排斥的,其共同统一于‘‘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目标,在当前医学生人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4.1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伦理学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引导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人格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以人为本的医德价值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在介绍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服务祖国医学事业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除了对医学生进行国家大政方针的宣传外,还要教育医学生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学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能够起到为人师表的榜样作用,无形中能够带动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养成。甚至,教师的言行能够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一生。

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不能忽视医学伦理学的重要作用,防止医学伦理教育成为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伦理学可以理解为是思想教育课与理论医学课的统许多高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师都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转行的,但医学伦理学绝不是单纯的意识形态范畴的思想教育课,它体现了更专门性的医学人文特点。医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全面系统地了解医德知识,养成良好的医德品行。

    4.2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人文教育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人文教育关系十分密切。从大的范围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促进医学人文教育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向引导,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离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引的医学人文教育会迷失根本的方向,孤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可能全面提高医学生的医学道德素质。[5]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种导向和促进作用,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医学生献身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和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应培养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使其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民众的健康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要大力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医学生具有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团队合作的良好职业素养;还应该及时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纳入教学,使教学内容始终与医学人文教育的时代要求相一致,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实践性和前沿性,有针对性地为医学生解疑释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指导。

正高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1.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中的相关问题

毕业论文是毕业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知识的综合体现。由于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精力不足,对毕业论文态度不认真,思想上不够重视,论文抄袭现象严重,真正属于自己原创的论文不多,缺少亲身实践、病例资料不详实。从近几年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中发现,许多学生中医基础知识较薄弱,缺乏规范的中医术语,没有完整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思路,毕业论文的立题依据、中医机理阐释不明确,仅一笔带过,大片幅的是西医内容。这种中医理念逐渐淡化现象必须予以纠正。同时论文引文数量少、吸收信息能力不足。引文数量是衡量论文作者吸收信息能力的指标之一,一般情况下,引文量愈大,说明作者吸收文献信息的能力就愈强,引文内容反映作者的研究动向和理论依据,引文数量则反映出作者的研究环境和所掌握的相关信息量,引文年代是测评论文新颖性的标志之一。但大多数论文引文数量太少,有的只有3~4个,综述引文也不足10个,说明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查阅资料太少,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没有全面了解该方向的研究进展,当然也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综述的意义不大。

由于缺少相应激励奖罚政策,指导教师责任心有待加强。对一般学生来说,毕业论文的合格与优秀对毕业证、学位证的获得影响不大,从这点来说学生做好毕业论文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认真撰写。个别指导教师临床工作较忙,指导力度不够,对指导教师也缺少相应奖励政策,指导毕业论文没有计入教学工作量,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没有给予表彰和奖励,这也是影响指导教师积极性的原因之一。

2.思考与对策

2.1 端正态度,提高认识,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是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途经。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加深了学生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面,熟悉和初步掌握了科研论文的基本格式和撰写过程,锻炼了文字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对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有指导作用,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是毕业生对中医学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的科学研究和探索的实践,是对教学成果的综合检验。对指导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责任意识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要强调毕业论文的目的、意义和作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2.2 强化中医基础知识教育、增强中医药研究信念

中医学院培养出来的中医药人才的认识方式和思维模式对中医药发展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医基础知识教育奠定了学生今后从事中医学的基石,应该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增加基础课比重,注重挖掘、提练中医宝库的精华。因为只有在领会透彻、掌握中医理论精华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中医创新思维有所启发,也才有可能找到发展中医质的飞跃之起点。

从跨入中医药院校大门开始就要让学生树立中医理念,热爱中医药学,对新生进行中医药辉煌历史及未来发展的形势教育,让其有信心、有责任从事中医药研究。在中医理论意识尚未建立之前,西医课程最好晚些加入,一方面在强化理解阴阳五行、藏象理论,一方面又溶入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会使学生思维混乱,相信其一,难解其二。要求学生必须重点掌握中医基础、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基础课程,适当延长教学课时,以便学生理解记忆,有些内容强迫背诵也是必须的,有了扎实的基本功,不但强化了中医理念,也有益于后期临床课程的学习。

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中医学研究思维的引导非常重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本门课程熟悉的基础上,要有自信,充满热情,对中医药研究充满希望,要让学生对中医学有骄傲感和使命感。强调中医药研究的优异成绩,客观认识中医药的优势及中西医的差别,不要片面扩大、过多流露中医学的不足。每门课程可根据学科人员研究优势重点讲授部分章节,更好地达到熟练自信,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更加有兴趣、有热情,也可能从此就确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并终身为之奋斗。

2.3 建立和完善毕业论文规范化管理机制、强化过程管理

提高质量意识、强化过程管理、抓好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是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重要措施。应充分认识本科毕业论文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始终把做好此项工作作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形成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一般要经过选题、查阅文献资料、开题报告、科学实验或临床观察、编写提纲、撰写初稿、修改定稿等几个阶段。要求指导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培养学生学术研究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对毕业论文的格式、写作规范、文献资料查阅、病例收集、数据处理等提出全面的规范要求。程序勿过于形式化,真正做到选题、开题、指导、完成、答辩过程的完整性。

2.4 举办论文写作培训班,提高学生撰写论文水平

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程,举办中医药科研选题与设计、临床研究方法、医学统计等相关知识讲座,了解中医药研究的有关规范标准,如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药临床疗效判定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等。让学生掌握医学论文的书写格式,熟悉中医药科研的思路与方法。开设图书馆和医学文献检索方法教育课,充分利用校图书馆资源,让学生了解本校图书馆、专业资料室的馆藏和服务项目,了解馆藏位置索取号、区别目录数据库,学会利用作者、题名、关键词进行检索,充分利用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维普引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万方硕博论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电子教学参考书等,知道如何根据所选课题去调研文献、收集资料,学会如何选择和利用信息。

2.5 正确指导、启发学生科研思路

可采取双向选择,由各学科组拟定一些论文题目并对选题的可行性及难易程度进行分析,召开座谈会,组织与题目相关的学术报告,使学生对选题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加强对选题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学生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课题。选题应该以中医学方向为主,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切忌完全西医化。

2.6 建立优秀毕业论文奖励制度,提高学生积极性

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中医学文献,提高文字水平,不断提高写作能力,鼓励学生在校期间撰写并,进行大学生论文竞赛评奖活动,并可作为奖学金评定指标之一。积极开展优秀毕业论文的评审工作,对优秀毕业论文的学生和指导老师给予一定奖励,并颁发优秀毕业论文证书。

2.7 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责任心

指导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是保证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一方面要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要提高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增加对毕业设计工作的精力投入,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选拔对工作高度负责、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任指导教师,并对指导教师工作有具体规范的要求,鼓励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多指导毕业论文,对指导教师举办毕业论文指导、选题思路、科研方法等相关知识讲座,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要求。

正高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1内容较少,无特色,缺乏活力

大多数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课程比较少,基本上只有《医学伦理学》《、卫生法》两门课程,且课时比较少,这样不仅内容有限,而且医学人文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理解其内涵,使学生受到教育。同时,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涵盖范围窄,注重的是政治权威性,对学生们关注的医患纠纷、医疗事故等涉及甚少,对医护人员有哪些权利和义务讲解的也不多;再有,缺乏与患者沟通能力和心理把握方面的教育,致使教育缺乏应用性。医学院校的学生需要进行医学人文教育,但教育的内容没有特色,且侧重于理论讲授,不能与社会实践很好衔接,进而没有实效性,而且大部分高校的医学人文教育未能与医学紧密结合。此外,很多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材还是老的版本,内容陈旧,缺乏新颖性,不能与现实紧密联系。对学生医学人文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还应用比较传统的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评估,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当今网络深入千家万户的环境下,很多医学院校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医学人文教育,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致使学生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学习动力。

2课程设置、教师及教育方式存在不足

当前,高等医学院校进行医学人文教育的重点是理论教育,缺乏人文实践,且教育方式单一,致使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上。医学人文精神的形成不应只是理论上的理解,而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能够及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当前医学生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当,一是课时比例较少,二是课程设置未与专业课程很好融合。有些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课程甚至没有必修课,只是选修课,并且教学内容、质量欠佳。大部分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这种课程设置不能真正体现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在价值。同时,由于大部分高校对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专门的人文教育教师,而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担任授课任务,他们对医学专业知识了解较少,难以深入进行医学人文教育。而有些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师由医学专业的老师担任,他们虽然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未能真正理解人文知识,亦不能使医学与人文教育很好地结合,达不到医学人文教育的效果和目的。

二、促进医学人文教育的途径

1医学人文教育和医学专业教育相结合,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当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学习任何专业知识都应结合人文素质教育。要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应使医学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把人文教育贯穿于专业课教学之中,让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医学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理科生,对文科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缺乏学习医学人文课程的动力和求知欲,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要做好医学人文教育就必须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医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对社会上发生的医疗事件,可结合课程举办讲座或展开讨论。同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理念,帮助医学生正确处理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关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及良好的职业精神。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不应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而应融入到他们学习生活的各方面,使医学人文教育和医学专业知识教育有机结合,进一步体现医学教育的科学性和人文性。总之,只有使医学人文教育渗入到医学专业教育中,并贯穿于医学专业教学的全过程,才能真正做好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

2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

正高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高等中医药教育要取得长足进步,必须加强时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时中医药发展的信心和正确的中医药科学观;遵从中医药的理论体系,科学设五课程;适应医学发展趋势,走多学科发展之路;改变教育模式,强调创新,草重学术个性,不把中医药理论视为完美无缺的理论体系,善于或勇于抛弃中医药理论中不合理或欠科学的成分,汲取西医药分析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在与现代科技结合、与西医药取长补短和相互渗透中求创新。

随着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市场将全面开放,我国的经济将真正进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高等中医药教育和其他行业一样,将面对加入wto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需要迎接新的挑战。我国的高等中医教育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在这种背景下,高等中医教育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中医人才,中医学科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加强思想教育.树立对中医的信心和正确的中医科学观

目前中医发展的政策导向是强调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实际上是要把中医“提高到西医水平”。其实西医是科学,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中医也是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法:应该看到中医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科学,是一种模糊论科学,是一种传统科学。www.133229.coM传统科学是人类知识发展的早期,是从整体出发来认识世界而构建的“知识系统”,中医学是其典型的代表。从整体出发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集中地体现在濡家的典藉《周易》之中。只有肯定中医是科学的,按照中医的本来面目,评价并确定中医的价值,才能让人们认识到中医是民族和世界宝贵文化遗产,值得发扬光大,才会有更多的人关心中医,投入到中医的复兴事业中来。

如何引导学子树立对中医的牢固信心,是中医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衡量中医教育成败的标准。加强中医院校在校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医学伦理课,各种讲座等方式,明确学习目的,使之产生紧迫感和责任感,从而以满腔热情投入到中医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学好中医对于大多数学生是有相当难度的,通过医学史、思想道德修养、医学伦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和其他辅助手段让学生深切体会中医的价值,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学习韧劲和敢于迎难而上的精神至关重要。

2遵从中医的理论体系.科学设置课程

几十年来中医教育上的问题,主要是课程设置没有严格遵照中医药学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医知识结构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以中国春秋一秦汉之际的文、史、哲和其它学科知识为基础而形成的文化观念与思维方式。第二,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及以温病学为代表的经典医著,确立了中医药学的概念、范畴体系,奠定了中医药学辨证论治的原则和范式第三,《伤寒杂病论》、温病学以及出于历代临床医家之手的代表性医著,是中医临床医学的核心第四,以中药治疗为主体,包括针灸、推拿、按摩、导引等等疗法。

课程设置是实施教学的基本要素,课程设置要完整、准确地体现中医药学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师才可能依据教材并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培养出合格的高级中医人才。当然,西医的课程不是不要,而是应当安排在中医高等教育的高年级阶段。中医的知识比较抽象,西医的知识比较直观当学生牢牢地把握了中医理论基础的辨证论治体系以后,再学习必要的西医西药知识,才是科学、明智的安排。

3适应医学的发展趋势.走多学科发展之路

高等中医教育要适应医学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关键要在中医教育、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中医诊治疾病等方面取得创造性的成果。现代科技呈现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很多新理论的产生和技术创新都是学科交叉碰撞的结果。由此,在注重专业培养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这已成为国际专业教育改革的新潮流:作为高等中医教育,很有必要开设中国古代哲学、社会关系学、地理生态学、医药管理学、高等数学、高等物理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广泛的应用性及辩证性,它不但对于培养中医专业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临床应变的敏捷性和准确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在培养和赋予学生的科研能力上是其它任何科学都不能替代的:作为中医药科学研究基础的高等中医教育,只有走多学科发展之路,才能为中医的继承和发展造就高素质人才。

4改变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中医人才

高等中医教育一直沿用基础课一临床课一毕业实习三部曲培养模式,但中医人才成长缓慢及毕业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已成为目前高等中医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因此转变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科学的教育方法,提倡开放、创造、科学、民主、多样的教育理念,建立恰当的教学评估标准,建立“课堂实践同步,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重点,提高科研动手能力为目的”的高等中医教育模式,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化中医专门人才是当务之急:

5强调创新.尊重学术个性.推广多媒体教学.推进中医高等教育

中医学的特征是具有个性的,历史上许多名医就具有各自人格的魅力和独特的视角以及诊疗风格,要培养造就新世纪的名中医,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学术个性的培养

正高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高等中医药教育要取得长足进步,必须加强时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时中医药发展的信心和正确的中医药科学观;遵从中医药的理论体系,科学设五课程;适应医学发展趋势,走多学科发展之路;改变教育模式,强调创新,草重学术个性,不把中医药理论视为完美无缺的理论体系,善于或勇于抛弃中医药理论中不合理或欠科学的成分,汲取西医药分析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在与现代科技结合、与西医药取长补短和相互渗透中求创新。

随着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市场将全面开放,我国的经济将真正进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高等中医药教育和其他行业一样,将面对加入WTO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需要迎接新的挑战。我国的高等中医教育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在这种背景下,高等中医教育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中医人才,中医学科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加强思想教育.树立对中医的信心和正确的中医科学观

目前中医发展的政策导向是强调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实际上是要把中医“提高到西医水平”。其实西医是科学,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中医也是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法:应该看到中医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科学,是一种模糊论科学,是一种传统科学。传统科学是人类知识发展的早期,是从整体出发来认识世界而构建的“知识系统”,中医学是其典型的代表。从整体出发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集中地体现在濡家的典藉《周易》之中。只有肯定中医是科学的,按照中医的本来面目,评价并确定中医的价值,才能让人们认识到中医是民族和世界宝贵文化遗产,值得发扬光大,才会有更多的人关心中医,投入到中医的复兴事业中来。

如何引导学子树立对中医的牢固信心,是中医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衡量中医教育成败的标准。加强中医院校在校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医学伦理课,各种讲座等方式,明确学习目的,使之产生紧迫感和责任感,从而以满腔热情投入到中医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学好中医对于大多数学生是有相当难度的,通过医学史、思想道德修养、医学伦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和其他辅助手段让学生深切体会中医的价值,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学习韧劲和敢于迎难而上的精神至关重要。

2遵从中医的理论体系.科学设置课程

几十年来中医教育上的问题,主要是课程设置没有严格遵照中医药学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医知识结构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以中国春秋一秦汉之际的文、史、哲和其它学科知识为基础而形成的文化观念与思维方式。第二,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及以温病学为代表的经典医著,确立了中医药学的概念、范畴体系,奠定了中医药学辨证论治的原则和范式第三,《伤寒杂病论》、温病学以及出于历代临床医家之手的代表性医著,是中医临床医学的核心第四,以中药治疗为主体,包括针灸、推拿、按摩、导引等等疗法。

课程设置是实施教学的基本要素,课程设置要完整、准确地体现中医药学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师才可能依据教材并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培养出合格的高级中医人才。当然,西医的课程不是不要,而是应当安排在中医高等教育的高年级阶段。中医的知识比较抽象,西医的知识比较直观当学生牢牢地把握了中医理论基础的辨证论治体系以后,再学习必要的西医西药知识,才是科学、明智的安排。 3适应医学的发展趋势.走多学科发展之路

高等中医教育要适应医学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关键要在中医教育、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中医诊治疾病等方面取得创造性的成果。现代科技呈现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很多新理论的产生和技术创新都是学科交叉碰撞的结果。由此,在注重专业培养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这已成为国际专业教育改革的新潮流:作为高等中医教育,很有必要开设中国古代哲学、社会关系学、地理生态学、医药管理学、高等数学、高等物理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广泛的应用性及辩证性,它不但对于培养中医专业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临床应变的敏捷性和准确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在培养和赋予学生的科研能力上是其它任何科学都不能替代的:作为中医药科学研究基础的高等中医教育,只有走多学科发展之路,才能为中医的继承和发展造就高素质人才。

4改变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中医人才

高等中医教育一直沿用基础课一临床课一毕业实习三部曲培养模式,但中医人才成长缓慢及毕业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已成为目前高等中医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因此转变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科学的教育方法,提倡开放、创造、科学、民主、多样的教育理念,建立恰当的教学评估标准,建立“课堂实践同步,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重点,提高科研动手能力为目的”的高等中医教育模式,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化中医专门人才是当务之急:

5强调创新.尊重学术个性.推广多媒体教学.推进中医高等教育

中医学的特征是具有个性的,历史上许多名医就具有各自人格的魅力和独特的视角以及诊疗风格,要培养造就新世纪的名中医,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学术个性的培养

正高医学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高等中医药教育要取得长足进步,必须加强时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时中医药发展的信心和正确的中医药科学观;遵从中医药的理论体系,科学设五课程;适应医学发展趋势,走多学科发展之路;改变教育模式,强调创新,草重学术个性,不把中医药理论视为完美无缺的理论体系,善于或勇于抛弃中医药理论中不合理或欠科学的成分,汲取西医药分析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在与现代科技结合、与西医药取长补短和相互渗透中求创新。

随着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市场将全面开放,我国的经济将真正进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高等中医药教育和其他行业一样,将面对加入wto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需要迎接新的挑战。我国的高等中医教育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在这种背景下,高等中医教育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中医人才,中医学科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加强思想教育.树立对中医的信心和正确的中医科学观

目前中医发展的政策导向是强调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实际上是要把中医“提高到西医水平”。其实西医是科学,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中医也是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法:应该看到中医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科学,是一种模糊论科学,是一种传统科学。传统科学是人类知识发展的早期,是从整体出发来认识世界而构建的“知识系统”,中医学是其典型的代表。从整体出发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集中地体现在濡家的典藉《周易》之中。只有肯定中医是科学的,按照中医的本来面目,评价并确定中医的价值,才能让人们认识到中医是民族和世界宝贵文化遗产,值得发扬光大,才会有更多的人关心中医,投入到中医的复兴事业中来。

如何引导学子树立对中医的牢固信心,是中医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衡量中医教育成败的标准。加强中医院校在校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医学伦理课,各种讲座等方式,明确学习目的,使之产生紧迫感和责任感,从而以满腔热情投入到中医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学好中医对于大多数学生是有相当难度的,通过医学史、思想道德修养、医学伦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和其他辅助手段让学生深切体会中医的价值,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学习韧劲和敢于迎难而上的精神至关重要。

2遵从中医的理论体系.科学设置课程

几十年来中医教育上的问题,主要是课程设置没有严格遵照中医药学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医知识结构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以中国春秋一秦汉之际的文、史、哲和其它学科知识为基础而形成的文化观念与思维方式。第二,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及以温病学为代表的经典医著,确立了中医药学的概念、范畴体系,奠定了中医药学辨证论治的原则和范式第三,《伤寒杂病论》、温病学以及出于历代临床医家之手的代表性医著,是中医临床医学的核心第四,以中药治疗为主体,包括针灸、推拿、按摩、导引等等疗法。

课程设置是实施教学的基本要素,课程设置要完整、准确地体现中医药学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师才可能依据教材并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培养出合格的高级中医人才。当然,西医的课程不是不要,而是应当安排在中医高等教育的高年级阶段。中医的知识比较抽象,西医的知识比较直观当学生牢牢地把握了中医理论基础的辨证论治体系以后,再学习必要的西医西药知识,才是科学、明智的安排。

3适应医学的发展趋势.走多学科发展之路

高等中医教育要适应医学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关键要在中医教育、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中医诊治疾病等方面取得创造性的成果。现代科技呈现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很多新理论的产生和技术创新都是学科交叉碰撞的结果。由此,在注重专业培养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这已成为国际专业教育改革的新潮流:作为高等中医教育,很有必要开设中国古代哲学、社会关系学、地理生态学、医药管理学、高等数学、高等物理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广泛的应用性及辩证性,它不但对于培养中医专业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临床应变的敏捷性和准确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在培养和赋予学生的科研能力上是其它任何科学都不能替代的:作为中医药科学研究基础的高等中医教育,只有走多学科发展之路,才能为中医的继承和发展造就高素质人才。

4改变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中医人才

高等中医教育一直沿用基础课一临床课一毕业实习三部曲培养模式,但中医人才成长缓慢及毕业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已成为目前高等中医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因此转变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科学的教育方法,提倡开放、创造、科学、民主、多样的教育理念,建立恰当的教学评估标准,建立“课堂实践同步,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重点,提高科研动手能力为目的”的高等中医教育模式,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化中医专门人才是当务之急:

5强调创新.尊重学术个性.推广多媒体教学.推进中医高等教育

中医学的特征是具有个性的,历史上许多名医就具有各自人格的魅力和独特的视角以及诊疗风格,要培养造就新世纪的名中医,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学术个性的培养

正高医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医学职业素养;医德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的改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逐渐提高。如同各个行业需要职业素养,培养医务人员职业素养对于改善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各医学院校仍是以医学专业知识教育为主,职业素养教育相对仍然欠缺。如何对接受了较少职业素养培训的在职医务人员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目前尚无具体措施。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先秦时期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是教化和约束人们的最佳社会行为规范。学习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医务人员的医学职业素养。我科室自2008年以来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传统文化学习对医务人员职业素养培养的作用梳理如下:

1医学职业素养的定义

1994年美国内科医学委员会首先正式提出"医学职业素养"一词(medical professionalism ),此后开始了关于"医学职业素养"概念的探讨。国外学者认为医学职业素养是一个能够解释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特质和态度的理论结构,可以指导医务人员的行为。2011年我国学者提出这样的定义:医学职业素养,即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它是医德医风、人道主义、专业水准三个方面的总和,它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是个人或组织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反映[1]。医学职业素养是指导医疗人员从业过程中的行为准则,是医疗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特质、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医学职业精神是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2]。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医疗人员才可能真正担当起其服务于社会的责任。

2学习传统文化对医学职业素养培养的影响

医学职业素养是为了完成医疗服务工作,在思想品德、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等长期学习和实践中所达到的技术水平以及在职业认知、人文关怀、行为规范等方面逐渐达到的正确态度[3]。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很复杂的过程。系统规范的医学职业素养教育,可以使医患双方受益。尽管目前尚无标准的职业素养培养规范及措施,但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优秀的传统文化规范了人们的社会行为、道德准则,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传统文化学习同样可以在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1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医务人员培养正确的医德观念 《左传》书:"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立德即做人,立功即做事,立言即做学问。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最重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人之根本。"立德"对于患者生命健康所托的行医人员,尤为重要。魏晋杨泉在《物理论。论医》中书:"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利达不可人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如果医务人员人员懂得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并以"仁义礼智信"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及追求,将有益于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医乃仁术",只有具备仁爱精神的人才可以做医生,古今中外,亘古不变。但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文化断层",现代人很多不懂或不重视传统文化,失去了对最佳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缺失的传统文化教育,真正造成的是素质教育的缺失。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医学生的重要性[4],但在医学教育乃至整个社会中仍然普遍缺失。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将有益于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树立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及根本的观念,对于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会有重要的影响。

2.2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医务人员努力提升专业水准 唐朝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论述了有关医者必备的素质,一是精,二是诚。有关"精"的解释:"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即要求医务人员有精湛的艺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明朝裴一中在《言医。序》中写道:"学不贯古今,识不通天下,才不近仙,心不近佛,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做医以误世"。医学泰斗裘法祖老先生竭其一生,献身医学事业,其座右铭是:"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学问要知不足"。医生是治病救人的职业,必须医术精湛,否则即便有仁爱之心,也枉为庸医。德才兼备是对医务人员的根本要求,医务人员有责任努力学习、认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努力做到"笃信好学"(《论语。泰伯》),"止于至善"(《礼记。大学》)。

2.3传统文化学习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 有作者认为,现代医疗环境中,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越演越烈等,主要原因是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医学教育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弥补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5]。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出发,实现医学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承接[6]。明朝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提到"医家十要" ,如:一要仁心,二通儒道,三精脉理,四识病原,五知气运,六明经络,七识药性,八会炮制,九莫嫉妒,十勿重利,等,对医务人员的德才有明确的要求,辩证应用于培养当前医学职业素养,将有重要的作用。《万病回春》中关于"医家、病家通病"的论述,更是可以对当今医患关系有很好的启示[7]。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其核心是医学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学职业道德,将有益于医学职业素养的提升。

医学的本质决定了医务人员应具备实效的治疗技术及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8]。清朝王旭高言曾这样说:医,仁术也。其心仁,其术智。爱人好生为之仁;聪明权变为之智。仁者余而智不足,尚不失为诚厚之士;若智有余而仁不足,则流为欺世虚妄之徒。作为医务人员,具有仁者之心尤为重要,只有发自内心尊重生命、不被利益驱使的医务人员,才可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服务于患者。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自本土,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将有益于培养医务人员的人道主义情怀,提升医学职业素养,有益于我国医学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恬,宛小燕.浅议如何定义医学职业素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815-816.

[2]李本富.试论医生的职业精神[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3-4.

[3]王玉,唐菲,王云峰,等.中国八年制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内容、方法与途径[J].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 34(4):573-576.

[4]袁纲,李和伟,张荣兴,等.在德育中融入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10):1078-1080.

[5]潘秋平.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与传统文化的救赎[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3):291-293.

[6]段振东,张前德.论医学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承接[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4):267-270.

正高医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SCI论文;医院;价值定位;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6)12(b)-0162-03

《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SCI)是享誉全球的文献检索工具[1],其作用是帮助科技人员查阅最新科技文献,跟踪最新学术前沿,了解最新学术动态。然而,近年来相关文献[2-3]纷纷报道我国科技领域逐渐把SCI泛化、异化,以SCI收录论文数量来衡量单位或个人科研学术水平的高低,并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评价指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SCI热潮”。就连国外Nature杂志也报道SCI在中国学术界存在不良现象和弊病[4]。本文就SCI在医院的价值定位进行相关调查和讨论。

1资料与方法

其一,选择河南和山东14所医院、2所疗养院、2所卫生研究机构为单位调查对象,采用电话咨询所在单位是否将SCI论文列为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是否对SCI论文有重奖措施。其二,选择上述两省4所三甲医院221名医疗技术人员为个人调查对象,采用匿名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SCI论文的看法、对SCI论文引入评价指标(职称、学术、奖励)的看法、对SCI论文收录数量与医疗水平关系的认知、SCI论文能否实践转化的认知。

2结果

2.1单位调查结果与分析

18所医疗单位均将SCI论文定为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在奖励措施上,18所医疗单位在2013年前全部有经济奖励。之后,14所医院取消了经济奖励,而是在职称晋升上加大了分值,说明纯洁学术风气正在医院兴起,4所医疗单位仍有经济奖励。

2.2个体调查结果与分析

4所三甲医院发放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21份,回收率92.1%。其中,本科42人,硕士141人,博士38人,分别占19.0%、63.8%、17.2%;医类152人,药类21人,技类48人,分别占68.8%、9.5%、21.7%。

2.2.1对SCI论文的看法从选项统计看,“为职称晋升做准备”占50.7%,与单位调查中“SIC论文列入职称晋升指标”相符,说明被调查人员在某种程度上背负着单位指标的压力。其次是“为医院科研做贡献”占12.7%、“为临床服务”占7.7%、“提升自己能力”占4.6%,其他为多选次数占24.3%。

2.2.2对SCI引入评价指标的看法从选项统计看,选择“有合理性但不是唯一”占59.3%,说明多数被调查人员能理性看待SCI。其次是“不合理”占13.2%,“合理”占7.2%,“不做评判”占4.5%,其他为多选次数占15.8%。

2.2.3对SCI论文数量与医疗技术水平关系的认知从选项统计看,“SCI论文数量不能反映医疗技术高低”占45.2%,“SCI论文数量与技术无关”占39.3%,說明多数被调查人员明白SCI论文与临床实践的区别。其次是“SCI论文数量能反映医疗技术高低”占6.8%,“SCI论文数量多技术越好”占4.2%,其他为多选次数占4.5%。

2.2.4对SCI能否实践转化的认知从选择统计看,“不知道”占49.7%,说明多数人对SCI的认知还停留在只是发文,没有理解其实践转化的意义。“没有转化”占19.9%,说明SCI论文并没有完全运用于临床实践。其次是“转化”占17.3%,“个别转化”占13.1%。

3讨论

3.1SCI论文在医院价值认知调查反映出的问题

其实,“SCI热”之现象是全球性的,并逐渐蔓延和加剧[5]。但是,在SCI论文价值认知上,国外多数医疗机构没有刻意将SCI论文设定为指标,而是更加注重通过SIC论文对某种疾病、某项研究的评估,注重其实践转化[6]。本次调查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发现以下问题。

3.1.1以SCI论文论英雄国内多数医疗机构把SCI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医院之间的竞争、个人进步的评价,都与SCI紧紧捆绑,把SCI论文列为“刚性指标”[7]。在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能看病、能解决疑难病症的医生,只是没有SCI收录的论文,在职称晋升中被甩在后面,严重挫伤了积极性。这种以SCI论文论英雄,必然在医院造成本末倒置的现象。

3.1.2对SCI基本概念的认识不足不少医院盲目“崇拜”SCI,对其发展历史、收录特点、评价方法并不了解。本次调查中的某院对全院科主任进行考评,把SCI列为评价指标,结果管理、信息、情报、工程等科主任排在末尾。这就暴露医院管理者对SCI基本概念认识不足。SCI是一种文献检索工具,收录的重点是自然科学,也就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而信息学、情报学、管理学属于社会科学。这种“一刀切”式的评价不科学、不合理、不公平。

3.1.3SCI价值本质的扭曲2013年前多数医院对SCI论文给予经济奖励,吴咸中院士报道有的医院SCI论文可得到几万乃至十几万、二十几万的年终奖励[8]。此外,也有根据影响因子系数进行奖励,如影响因子系数0.3奖励3000元,系数1奖励1万元,以此类推。这种诱惑式奖励条件,扭曲了SCI的科学价值定位,把医务人员引向金钱的误区,最终导致医院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价值观的滑坡。

3.1.4优质论文相继外流国家自然基金成果都是以论文形式呈现,各类基金成果对SCI收录的论文给予优先,加之各医院优厚的奖励条件,导致优质论文大量外流,造成国家花钱资助的研究成果被外国人享受,受益的首先不是中国人[9],导致国内核心期刊高质量论文组稿困难,影响力较低,最终使国家科技实力受到影响。

3.1.5由SCI论文引发的学术造假在国内把SCI论文过度化的影响下,带来的是SCI产业链,出现了一批打着知识创新的网站,明码标价提供从、翻译、刊用“一条龙”服务。于是,造假、剽窃成风,学术腐败、欺骗泛滥成灾。有报道2009年国内论文买卖销售额达10亿元[10]。试想,脱离了临床实践的论文,谈何促进医学创新的发展。

3.2SCI的价值定位

3.2.1充分肯定SCI在医院的作用价值其一,我国科研成果产出形式之一是,所以,医院SCI论文产生得越多,科研成果获奖率相对就高,对医院科研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二,把论文投向被SCI收录的国外医学期刊,既可得到国际专家对论文的指导,也有助于英文写作水平的提高[11],对提升个人素质有一定的帮助。其三,在同等条件下选拔人才,必须有一套评价系统为依据,以体现公平公正,SCI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具有合理性。

3.2.2SCI论文要有但不是唯一国家应积极推进科技政策导向的改制,SCI论文要有,但不是唯一。不能将SCI论文成为逐利的工具,作为衡量医务人员的砝码。提倡开展医疗绩效评价方式,SCI要有,但临床实践、业务能力和医疗安全不能忽视,才能充分调动各层次医务人员为临床服务的积极性。

3.2.3科学了解和评价SCI2014年,韩启德、吴孟超、吴咸中等33名国内著名医学专家联合倡议“正确对待SCI,盲目热衷有弊病”[12]。其实,SCI自身也存在弱点和缺陷,如影响因子就是造成评价偏倚和失真的例子。影响因子是指该期刊被引用情况的相对均值,并不是某篇论文的影响因子。期刊影响因子为4,并不代表论文的影响因子为4。因此,在正确了解和认识SCI的同时,取其精华,融合本国特色制订出更加科学、合理、公正的评价标准,使评价机制回归本源。

3.2.4遏制由SCI引发的学术造假2014年某网站报道了《科学美国人》杂志对国际期刊进行抄袭调查,结果所调查的百人名单中,96篇来自中国[13]。当然,学术不端的行为并非我国特例,国外学者报道2047篇被撤销论文中,抄袭和伪造占撤销论文总量的67%[14]。上述现象应该引起我国科技领域的深思和注意。首先,医院要加强科研的规范化管理,遵循科研伦理,注重医务人员的学术道德教育,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有效预防。其次,政府要整顿网络,取缔论文中介组织,坚决遏制学术造假的不良风气。

3.2.5明确SCI论文与医疗实践的相互关系SCI论文的终极目标不是奖励刺激,而是能否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医疗实践,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应用、解决疑难病例,为人类生命健康作出新的贡献。如果只是为了SCI论文去科研、去提升职称,就是混淆了SCI论文与医疗实践的相互关系。因此,SCI论文在医院的价值定位关键在于将研究成果进行医疗实践转化,提高临床疑难病例的诊治和预防水平。

“SCI之父”Garfield博士曾说,SCI是一个国际标准数据库,用这个标准衡量科研人員,或以收录论文数量评价科学研究不合适[15]。虽然SCI对促进我国科研学术、衡量医务人员学术水平具有参照价值,但是国家科技领域应注重政策导向宣传,医院也要辩证看待SCI利弊,制订出科研与临床绩效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成果与转化相结合的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多维性的评价体系。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国家反腐倡廉的深入,医疗机构正在逐步整顿,通过调查笔者看到不少医院取消了对SCI论文的重金奖励,而是更加注重临床实践与成果转化。“以SCI论英雄”的局面必将得到改善,医院的学术风气也将逐渐正本清源。

[参考文献] 

[1]杨勇,栾嘉,冷怀明.以学术影响力为中心的办刊策略——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 26(5):532-536. 

[2]殷忠勇.告别SCI崇拜:重塑文化自信和变革评价制度[J].医学与哲学,2015,36(1):10-14. 

[3]姜莹.SCI论文过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J].医学与哲学,2014,35(12):91-92. 

[4]Lai DY.Rule on papers puts China′s PhDs at risk[J].Nature,2011,476(7359):152. 

[5]刘雪立.SCI及影响因子用于科研绩效评价的局限性[J].眼科新进展,2008,28(9):654. 

[6]张超杰,肖蔷,张志功.SCI论文在医疗领域价值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4,35(7):1-6. 

[7]何权瀛.泛化或异化SCI评估体系的利弊思辨[J].医学与哲学,2014,35(7):10-12. 

正高医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医学期刊 统计学问题 编辑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5-0067-03

医学统计学是一门以统计学原理和方法为基础,探索医学科研工作中遇到的有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的应用科学,又可被看成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进而从中提炼和总结分析出新的信息的过程[1]。随着医学科研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科研和临床实际工作中,人们对待科学的态度逐渐从原来的“经验主义”转变为“论据先行原则”,无论是在一些医学相关学科的基础实验中,还是在一些临床疾病的诊治等工作中,人们遇到问题时不再“想当然”,而是首先考虑为什么,有何依据,而这些依据大多需要通过统计学中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来提供。因此,医学统计学在医学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统计学应用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医学科研结论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靠性,具体到医学期刊方面,就会出现因统计学应用不恰当而导致医学期刊不严谨、不科学、不可靠和不具有影响力[2]。鉴于医学统计学在医学期刊中的重要地位,作者结合《肿瘤基础与临床》杂志2011年的240篇文章中出现的统计学问题,对目前我国医学期刊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为医学编辑工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医学期刊整体水平的上升提供一定帮助。

1 医学期刊中常见统计学问题

统计学的误用、错用和不用问题广泛存在于许多医学期刊中,统计学错误率处于较高水平,有文献报道期刊论文统计学错误率为38%—80%,而且统计学问题的种类几乎涉及统计学的每个方面,包括实验设计不合理、未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分析软件未介绍或介绍不清、统计学数据的描述方法不当、统计学方法的描述不清或错用、统计值或P值不全或描述不清、统计学结果分析或描述错误等[3-4]。王倩等[5]对5种“中华”系列杂志刊登的文章的统计学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1985年统计学方法应用的错误率占24%,1995年占36%。沈进等[6]选取8种医学期刊,分析发表于1998年至2005年的544篇论著文章的统计学方法应用情况,结果显示,136篇的统计学出现明显错误,错误率达到25%,其中以资料处理方法不当所占比例最高,达到61.76%,其次为图表错误、未作统计学处理等。我刊2011年刊登的240篇论文中,排除个案报道、教学论文、棕色行论文36篇,剩余的204篇论文中有126篇论文采用了统计学处理,占61.76%(126/204),现结合本刊统计学应用现状针对医学期刊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进行分类分析如下。

1.1 统计研究设计不合理问题

大多数非统计学专业的学者在进行统计研究设计(包括实验设计、调查设计、临床试验设计)时仅仅从本专业的角度考虑,根据主观想要得到的结果进行分组设计,而完全没有考虑该实验设计的可行性、组间数据是否具有可比性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实验设计时不遵循随机化原则、未设置对照或对照不合理、均衡性原则贯彻不彻底等[7]。常见的统计研究设计不合理问题包括缺少对照或对照不合理、单因素设计取代多因素设计、样本量选择不具有代表性或样本量不足等[8]。例如,本刊《SMO蛋白及mRNA在食管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在实验分组设计时未对各组间数据是否具有可比性进行统计学分析。

1.2 未进行统计学处理问题

许多医学期刊论文虽然也进行了分组设计、设立对照等,但是文中未说明采用何种统计方法,也未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仅仅通过对实验所得的实际数据的直观判断就得出结论[9]。例如,本刊《肺尖癌26例疗效分析》一文中,作者在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肺尖癌的疗效时并未采用任何统计方法,而是直接得出了“综合治疗较单纯治疗更能延长肺尖癌患者生存期”的结论,这不符合现代医学科研的结论需有据而立的原则。

1.3 统计方法的描述不具体或错用问题

1.3.1 统计方法的描述不具体

一些医学期刊论文中列出的统计方法过于简单,甚至未列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0-12]:在“材料与方法”部分中的“统计学处理”中未列出所用的统计学软件或仅列出所用软件而未说明所用软件的版本;对于何种数据采用何种统计方法仅笼统描述,未具体列出文中的那些数据应该用何统计方法;对于定量数据仅列出采取t检验或方差分析,而未列出是否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对于两组定量数据无论是应该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还是配对设计t检验,均仅描述为“两组定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对于两组或多组定性数据的比较,无论是仅需用 2检验,还是需要采用矫正 2检验或 2分割检验,均描述为“两组或多组定性数据的比较采用 2检验”;统计学符号书写不规范,例如,根据GB/T3358-82,F检验、P值、 2检验、t检验等中的字母应为斜体,不符合上述规定的书写均为错误情况,这在论文中非常普遍;未列出检验水准 ,检验水准 是事先设定的判断小概率实践的标准,实际意义是允许犯假阳性错误概率的最大值,需要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进行设定。例如,本刊《 -连环蛋白和层粘连蛋白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一文在“统计学处理”仅说明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而未说明t检验的类型。

1.3.2 统计方法的错用

一些医学期刊论文中的统计方法的应用存在明显的错误。对于所有定量数据,常见的错误有[13-14]:无论是否符合正态分布、是否方差齐,一律盲目应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参数检验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无论数据分为几组,一律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把其当做定量数据比较的万能工具;无论各组数据是何关系,一律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例如,本刊《癌症相关性乏力与TGF- 1的关系分析》一文中,定量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之前未说明是否进行了方差齐性检验和正态性检验。对于所有定性数据,常见的错误有:把 2检验当做所有定性数据的万能统计工具,忽略了其应用的前提条件是, 2检验适用于正态分布的定性数据,且样本量最好>40,列联表数据进行 2检验时不能有1/5以上的格子其理论频数

1.4 统计结果的描述及分析错误问题

许多医学期刊论文中均可见到统计结果的描述或分析错误,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5-17]:1)对于定量数据应当根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而采用不同的描述方法,符合者一般采用“均数±标准差”或“均数±标准误”表示,而不符合者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来进行表示,不按上述规定进行描述者均属于错误描述;2)对于定性数据,常见的错误是构成比和百分率不分,计算率或构成比等相对数的样本量过小;3)解释有统计学意义时仅根据P值的大小得出相应结论,例如对于A、B组2组的疗效(假定A组疗效优于B组),其“P

1.5 统计值和(或)P值描述不清以及统计值缺失问题

许多医学期刊对统计结果进行描述时,通常不能完整清晰地描述出统计值和P值,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8-19]:统计结果仅用“P0.05”得出结论,缺少相应的统计值;统计结果包括统计值,但是P值仅写出“0.05”,未列出具体的P值;仅列出具体的P值,而统计值缺失,上述几种情况均不利于文献阅读者进行数据验证和meta分析。例如,本刊《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临床观察》一文中,所有统计结果均仅列出了“P0.05”,未列出具体的统计值和P值。

2 针对医学期刊中常见统计学错误的解决对策

目前,医学期刊论文的统计学问题已经成为衡量论文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统计学的错误可能会导致论文学术水平和学术质量的降低,甚至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近年来,随着广大医学科研工作者和医学期刊编辑及审稿专家对医学统计学应用的重视,医学期刊论文中的统计学问题已经明显减少,但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这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20-22]:论文作者、编辑及审稿专家思想上不够重视论文统计学应用;期刊编辑的统计学应用知识匮乏;选择审稿专家只注重其专业领域内的影响力,而未关注其统计学应用水平。因此,要想提高医学期刊的统计学应用水平,从而更进一步提高期刊总体质量,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作为医学期刊编辑,必须不断进行统计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例如参加相关培训班、旁听医学院校的统计学课程及请教统计方面的专家等,以提高自身的统计学应用水平,并从思想上重视统计学应用的审查,在给新投稿件的作者的初步意见中就强调统计学应用的重要性,规定一旦统计学有问题,论文可随时退稿;聘请医学统计学专家进入期刊编委会,负责所有论文的统计学审稿;应通过各种途径,向广大科研工作者宣讲统计学在医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正确应用统计学的习惯;在科研课题设计过程中要求有统计学相关专家的参与;科技期刊中增加统计学应用栏目,刊登与本刊论文关系密切的统计学方法,或者刊登一些常见的统计学错误,与作者或读者交流,提高其统计学应用能力。

注 释

[1]孙振球.医学统计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8

[2]胡良平,郭秀花,刘惠刚.医学统计学是评价医学科技论文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1,36(3):229-232

[3][8]胡良平,李子建.医学统计学基础与典型错误辨析[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4

[4] Garc韆-Berthou E,Alcaraz C.Incongruence between test statistics and P values in medical papers[J].BMC Med Res Methodol,2004,4:13

[5]王倩,张博恒.五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著中统计方法的应用现状[J].中华医学杂志,1998,78(3):230-233

[6]沈进,苟莉,汤洁,等.生物医学期刊中统计学方法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7,21(5):541-543

[7] [15]王晓瑜,王雅琢.《山东医药》论文中统计学错误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0(16):193-194

[8][9][10][20]邱春晖,郭明兴,邱源.医学论文中统计学方法的误用及其防范措施[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5):116-118

[11] 冉明会,罗萍,邓丹.医学期刊编辑应注意的几个统计学处理问题[J].编辑学报,2009,21(6):503-505

[12][16][18]李霞,张印朋,闫苏平.医学期刊作者来稿统计学应用与表述常见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1):88-89

[13] 王晓瑜,王雅琢,封艳辉,等.医学期刊投稿常见统计学问题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1(11):42-44

[14] 金永勤,王维.医学期刊编辑应重视统计学中的几个问题[J].编辑学报,2009,21(1):33-34

[17]张功员,田庆丰.医学科研论文中统计结果表达和解释错误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37(3):338-340

[19]叶亮,李伟东,范欣生.医学论文中常见的统计学应用问题辨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247-248

[21]吴红艳,尹平.医学期刊编辑应在数据的统计把关中有所作为[J].编辑学报,2008,20(5):400-401

正高医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医患关系;医学生;认知教育

1背景介绍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患者在医疗诊治过程中产生的特定的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医患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卫生事业的发展.然而,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程度日益升级.据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平均每年每家医疗机构医疗纠纷的数量在40起左右.在2010年至2012年间,医疗纠纷发生率增长幅度超过100%.[1]医患关系的紧张让部分医学生对未来职业充满焦虑、恐惧,而对医患关系认知情况的不同影响医学生对日常学习的态度和对未来职业选择的态度.[2]本研究对川东北地区医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医学生对目前医患关系的认知情况并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切实开展有关改善医患关系的教育、实践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1.1一般情况

本研究于2017年2月对川东北医学院在校大学生开展对医患关系认知度的现场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回收459份,问卷有效率92%.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有效性筛查,所有未作回答或者不按要求填写的答卷均为无效问卷.问卷有效率=(回收问卷总数-无效问卷数)/回收问卷总数.此次调查综合采取整体抽样的方法将问卷发给临床、护理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学等13个专业,2016级在校生、2015级在校生、2014级在校生、2013级在校生级实习生等7各年级,共500位同学.男女比例约1.4:1.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并经过文献资料查阅、小组讨论以及预调查等过程,对川北医学院等高校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度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包括四部分:在校医学生基本信息、对医患关系认知途径、医患关系现状认知、以及对医患关系发展的建议和展望,计22个条目.调查问卷由经过一定培训的小组成员发放,调查者填写后并当场回收.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进行数据双录入,使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百分比/率进行一般性描述.

2结果

2.1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现状的总体认知

经调查,大部分医学生对医患关系有所耳闻,但具体并不太清楚,其比例为63.2%,认为很了解的只占33.3%、完全不了解的占3.5%.在此基础上,按年级将样本容量按是否参与实习为依据,将样本中大三以下(含大三)划分为低年级351例(76.5%),大三以上划分为高年级108例(23.5%).其中低年级对医患关系了解情况(28.8%)明显低于高年级(47.2%),且低年级中有4.6%的同学对医患关系完全不了解.

2.2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主要认知途径

经调查,川东北地区医学生主要通过网络媒体(62.5%)、身边同学(37.3%)、学校老师(36.4%)、医院所见(22.7%了解到医患关系),极少数通过和家人交流(18.5%)、亲身经历(8.7%)了解.当今新媒体的发展使人们能快速地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对在校医学生来说,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同学、老师在一起,社会经历少、临床机会少,所以了解外界、了解医患关系的途经主要是通过网络媒体、同学和老师.

2.3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川东北医学生认为社会因素(34.05%)、患方因素(25.05)是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然后是院方因素(22.09%),认为医学因素(18.81)影响较小.任何一个社会问题的产生都不是由单因素引起的,医患关系问题也是如此.医学生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都认识到目前医患关系由多方因素共同引起的,而在医学生看来其中社会因素占了相对较大的的比重.

3讨论

3.1校方教育方面

从医学教育角度,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必然要将医患关系教育至于基础位置和核心位置.对医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医患关系教育,对整个医学人文教育乃至医学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意义.[3]学校应加强对医学生有关医患关系的教育和拓展,制定一套更贴切、更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教育体系,让医学生认识医患关系、理解医患关系、知道有效解决医患关系的方法方式,并对医患关系引起高度重视.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同于生物医学模式,它对医生的要求更高,医生需要对每一种疾病进行生物、心理、社会的多角度分析、多轴诊断、综合治疗.[4]医学院校作为医学人才的提供者在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不仅要具备过硬的医学理论和娴熟的操作能力,更应拥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综合人文素质.学校应实行理论和实践更大程度结合的教学方式.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读研究生对医患关系的了解情况高达百分之百,远超过在校生,其理论知识的储备量和在临床的眼界都更广阔.学校应加大师资投入和课程安排,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在校医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5]低年级同学学习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增加其前往临床见习的机会,亲身体会,从真正的案例中学会分析、认识医患关系.对中高年级可以进行基地班教育,融理论于临床,在临床实践中对理论知识查漏补缺、深刻理解,以便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学校在重视学生医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认识到医学生人文素养、医德医风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开展多层次的文化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进行多方位的身心陶冶,以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以便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的医务人员.通过调查改善医患关系的关键措施,可以看出医学生认为自己专业知识水平、医学科普相关知识和医德医风建设还是比较匮乏.说明学校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医学生专业知识和医疗技术的学习,提高人文素质和医风医德.现在医疗活动商业化、将病人“物化”、漠视病人的权利等损害患者个人利益的行为及部分医务人员缺乏人文素养、医疗技术差、违规操作等问题,促使了医患关系的恶化.多数人认为改善医患关系可以从医学生抓起,校方应加强医学知识等相关教育.

3.2加强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

医疗卫生报道是当今新闻热点之一,几乎每天都在媒体上都能看到与医疗相关的报道.由于报道水平参差不齐,出现了一些不客观、不公正的声音.而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媒体和传媒人士出于吸引观众眼球或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经常报道一些似是而非、以偏概全的文章,过分突出和夸大医患关系“阴暗面”.[6]近一半医务工作者认为媒体报道存在误导,而患者并没有医患纠纷的经历,对媒体的片面报道、不真实报道并不了解,对医患关系紧张因素的评价具有片面性.[7]而作为拥有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双重身份的医学生在接受这些片面的、不真实的新闻报道后很容易对医生和医疗机构形成负面印象,甚至影响之后的就业观.网络等媒体作为医患间的一个“重要桥梁”,在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的职责的同时,更应以负责、公正、客观的态度做好报道.既要多挖掘正面的医者形象,多唱“和声”,又要在舆论监督中有选择地曝光一些不良现象,如某些医生收红包、拿回扣等.在不丑化行业形象的前提下,推动医德医风建设,促进医患在交流中形成共识,从而引导医患关系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作为具有双重身份的医学生,应充分认识自己在医患纠纷与冲突中的角色,运用所学知识,理性的分析其利弊,同时担任医学科普、教育的角色,对身边非医学人员进行正确的舆论解释和引导.

3.3普及医疗卫生知识

据有关研究表明,对医患关系中患者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患者对医方期望值过高和患者素质不高两方面.[7]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主要有:第一、医学知识匮乏,对于医生的嘱咐断章取义;对疾病的本身和凶险程度没有了解或者过分相信网络上对疾病的诊断,造成对疾病判断的失误和错信,从而产生对医生的不信赖心理.第二、患者对诊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和医疗观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患者不仅要求得到对症的治疗,而且注重治疗的质量和效果,希望医院提供良好的服务.而患者对于医疗质量的过高需求和医疗卫生领域的现状无疑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导火索.第三、对医生的话不重视,认为自身状态良好,存在侥幸心理.第四、患者的知识水平、受教育程度和有无患病的经历、心理状态等影响患者理解和表达与疾病有关信息能力.有些患者甚至无法听懂一些有关其病情的简单信息,初次患病者以前很少了解有关所患疾病的相关信息,这类病人往往最容易曲解他们所获得的信息.而心态焦虑的患者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有效向外界的传达信息,往往容易夸大其症状,使得医生不能准确地评估和判断患者疾病的严重性.学校可鼓励在校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定期流动性分批到各乡镇、社区进行卫生知识宣讲,普及人们医疗卫生知识,提高依从性.各医院也可下派医护人员进行知识讲座和义务服务,通过与人们的亲切交谈和耐心述说,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心理、了解患者的疾苦和愿望、学会和人交流,从而更好的和患者建立新的医学模式,改善医患关系.患者及其家属应提高医疗知识水平以尊重配合医务人员并加强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生的有效沟通.[8]同时以客观、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各类医疗报道,有自己的思考,不轻信网络对自己疾病的诊断.

参考文献:

〔1〕宋平,张少会.医患纠纷形成原因与对策研究[J].法制社会,2011(06):72-73.

〔2〕许晶晶,李彬彬,庄蔚然.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现状及其对专业学习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01).

〔3〕郑玉中,屈庆平,赵丽娜.浅论医学生医患关系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0):94-96.

〔4〕冯毅翀.现代医学模式与医院组织变革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1-77.

〔5〕张华志,白波,董凯.提高临床教师素质确保教学质量[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05):314-315.

〔6〕梅春英.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J].中华医学伦理学,2008,21(05).

〔7〕束雅春,彭志行,薛明新,李永刚.患者与医务人员不同视角下医患关系的认知调查与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297):178-180.

正高医学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关键词:文化意识形态;中医学术流派;古代

中医学术流派是指中医学同一个学科内,因不同的师承而形成的以独特的研究旨趣、技艺、方法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派别。中医学在不同学术流派的争鸣中不断发展壮大。学术流派的形成与传承成为中医学术思想发展的主线,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联。

春秋战国时代,王权衰落,奴隶制度解体,贵族独占文化的局面被打破。各种学说、思想纷纷出现。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墨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学派纷呈,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社会局面。

中医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能孤立的发展,出现了《脉法》、《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上下经》《扁鹊内经》等医学著作。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逐渐向中医学渗透,道家老子的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对此时期中医学的影响很大,这在最早的经典著作《内经》中可以得到印证。道家“精、气、神”的基本慨念,“恬淡虚无”的养生观,“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的朴素辨证治疗观,甚至“真人”、“圣人”、“至人”等具体提法,都可见诸于《内经》;儒家“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中庸”思想与中医“阴阳平衡”理论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中医理论开始形成,逐步发展,为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两晋至隋唐将近700年的时间,就整个医学的发展来说,进展是比较缓慢的。这种情况,除科学技术方面的限制以外,和这一时期宗教迷信的风气盛行是有直接关系的。这一时期的学术文化,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佛教思想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佛教自东汉时从印度传人中国,到南北朝时到达极盛。到了唐代,统治阶级出于需要,又大力加以提倡,于是到处建佛寺,塑佛像,译佛经,传佛道,因此反映到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无不蒙上了浓厚的佛教色彩。虽然佛教在传人的过程中,将国外的医药带到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内容,但也有着其消极的一面。如孙思邈《大医精诚》中,有不伤生、因果报应等佛教思想的内容:“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考,良由此也”,另外,引了报应之语“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使得当时很多医家把某些疑难病症归于业报,放弃了有关新药物、新疗法、新理论的探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学的发展,不利于医学流派的形成。

另一方面,道家思想在这一时期也很有势力,当时很多名医也都热衷于养生、炼丹、采药、求仙,所以该时期养生、炼丹、服食甚至“房中术”这类的著作就大批出现了。而有关基本医学理论的著作很少,而且大都没超越《内经》和《难经》的范畴,所以这一时期中医史上有影响的学术流派少见。清代学者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指出:“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这种自理学而医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宋、元时期一直居于统治地位的理学,对中医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宋代的理学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结果。由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等“北宋五子”正式创立,南宋朱熹集其大成,使理学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受到统治者们的极力提倡和维护,宋学是我国文化思想史上继战国诸子百家之后的又一高峰。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将理学发展推向了巅峰。主张“太极动静”和“理一分殊”。其关于宇宙、天文、气象的自然论、太极动静的学说、从物到理的认知过程、有关情性、形神、魂魄的理论探索,对中医学术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理学到医学的这种影响,是直接通过朱熹的再传弟子朱丹溪实现的,许谦为朱熹四传弟子,丹溪在许谦门下,得闻“理气”、“太极”、“心性”之说,极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日后丹溪学术观点的形成。在丹溪医学中,处处皆可见到理学思想痕迹的存在。朱丹溪著作《格致余论》,借以阐发其“相火论”与“阳有余阴不足论”的重大观点,同时表明自己理学正传之身,而朱丹溪同时又承河间学派的正传(刘河间传荆山浮屠,荆山传罗知悌,罗授朱丹溪),终成一家之言。

宋代的统治者,为了加强他们的封建统治,除了在政治上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在思想上提倡“理学”以外,对医学事业和医疗设施也特别的重视。官方大规模校勘整理并刊行医学典籍,为广大学医者提供了良好的教本。兴办医学校,其考试内容就是经典医书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宋代的文官统治者和儒士们对医学的重视,使医学地位得到了提高。北宋时医理探讨风气日益浓烈,出现了《本草衍义》、《圣济经》等医药理论内容较多的著作。“儒医”对医理探讨起了积极的作用。

正是由于上述多种历史原因,促进了此后金元的医学争鸣和医学流派的出现。宋代朝廷在公元1126年被迫南迁,北宋时的文化中心处于金国的统治之下。由于北宋时医学理论探讨已经深入人心,因此在金朝所辖地区的一批民间医生,为解决当时战乱环境出现的医学新问题,开始了新学说的探讨,出现了医学流派之间的理论争鸣。北宋时对《伤寒论》的研究比较多,而伤寒派医家遇外感热病多从伤寒考虑,好用温热药;同时由于对外贸易的发达,外来的香料药也为当时的许多医家所好,《和剂局方》的许多成药,即多香燥之晶。鉴于当时某些医生好补成风、滥用香燥,张子和倡“病由邪生,攻邪已病”,他的攻邪思想落实在发展和丰富了汗、吐、下三种治疗大法上,故创“攻邪派”。金元医家的争鸣,揭开了此后各种医学流派蜂起的序幕。

元朝将程朱学说奉为官学,明代正式确立理学的至尊地位。清代帝王继续提倡理学,程朱理学是清代科考的依据,但清学已无学理上的进展。明清时期,顾炎武、胡渭、阎若璩等学者,倾向于客观考察,弃理学教条,转入朴学一途。他们恢复汉学传统,注重对经书和其他历史典籍的考据工作,开展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由校勘而纠正古书传钞刊刻的伪谬,罗辑旧书以免名著失佚等。清代文化一反明代学风的空疏,走向实学,无证不信,注重考据。因而清代学术的主潮不是理学,而是朴学(考据学)。如对《伤寒论》的研究、考据,开启了伤寒学术争鸣之端。宋金以前伤寒诸家,是从研究伤寒病人手,侧重于如何各擅其长,提高疗效,而无争鸣。自明代方有执倡言错简,实施重订,至清代诸家各张其说,由争鸣而渐次形成伤寒内部不同的学术流派,即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和辨证论治派。

正高医学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医学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课程 构建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003-02

随着“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产生和医患关系的日趋紧张,医学实践对提高医务工作者医学道德的要求愈来愈紧迫,因而高等医学院校应建设系统科学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素养,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医务人才。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整合不仅体现在科目、课时的增加上,还应在设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时把握相应的基本原则。

一 教学目的:主题突出,各有侧重

医学既是人学又是仁术,医学院校培养的应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以人为服务对象的专门人才。社会进步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还应具有人文医学执业技能(Social Psychological Professional Skills)。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是指执业医师需要具备的除医学专业知识以外的人文方面的工作能力,其具体内容包含医德、医患沟通能力、医疗工作心理适应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医师社会化技能、医疗团队合作精神、医疗机构项目管理,以及运用医事法律预防与处理医疗纠纷的能力等。

近年来,医患关系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虽然导致医患矛盾的因素很多,但不能回避的是临床医师人文知识的匮乏,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缺失是其中一大因素。我国现行的医生培养体制大都专注于医学知识与技术的培养,对医学专业之外的人文医学执业能力却普遍重视不够。医学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最具有人文精神的一门学科,医护人员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其职业素养更是为社会所关注。重视培养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不仅与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医学教育的发展、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医院的经营与管理密切相关,还关系到医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医师资格考试,进入医疗卫生行业,开始医师职业生涯。

由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等构成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整体应以培养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为教学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医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发挥学科优势,使医学人文课程的系统作用强于单一课程的学习效果。

二 教学任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医学人文课程教学任务的设置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授课课时,使任课教师具有合理安排理论教学计划与实践教学计划的时间和空间,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互补,使之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1.实现医学人文课程教学目的,提高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医学人文课程的理论规范来源于实践,是在长期的医疗活动中形成、发展并对医学活动起着指导作用。医学实践既是医学人文课程的基础、动力,又是医学人文课程的目的和检验医学人文课程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脱离了实践教学的医学人文教育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与纸上谈兵,与“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理解、检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平台,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感与专业的医师职业精神。

2.社会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需要医学人文课程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学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患者的健康意识、权利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也不断增强。医学问题同时也涉及伦理问题、社会问题、法律问题。是否能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直接体现在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上。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以质量作为教学的支撑点,培养医学生不仅具备专业的技术,还应在实践中锻炼医学生从医学、社会、伦理、法律等不同角度思考与决策的能力,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人文精神。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建立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医学模式,这种模式取代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从生物、心理、社会全面综合的水平上认识人的健康和疾病,对医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生不仅要关心病人的躯体,同时也要考虑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于病人的影响,这就需要加强医务工作者的沟通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医患顺畅的沟通是医疗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通过沟通才能了解患者患病的社会及心理原因,以及感觉和要求才能取得相互的了解、信任、支持与配合,真正达到治疗的目的。这就要求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应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使医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我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3.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有助于医学生参加医师资格考试,成为具备医师基本素质的合格医务工作者

医师资格考试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实施的卫生行业准入性考试,医学生通过医师资格考试,依法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经注册才能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分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两部分,从其具体的考试内容不难发现,医学生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同等重要,正确的理论能够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也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运用、评判与创新。

正高医学论文范文第13篇

一、影响培育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

1、社会医疗领域的不正之风与媒体信息滥用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发展的不断向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在医学领域表现为医院开“大处方”、医生收红包、过度医疗、医患关系矛盾等等。这些有违社会常态的行为给医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其中不乏有的医学生已经产生了医生是一种暴利的行业,医院是一个暴利的场所的看法。这种价值观的形成,媒体传播无疑是一条加速的途径。我们每天都处于一个信息充斥的环境中,如果医学生未正确使用这些信息,那将对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产生误导。

2、西方价值观念逐渐渗透与冲击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尤其是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时期,西方国家普遍流行着“中国威胁论”、“中国崛起”等言论,可以看出给一些西方国家带来了巨大压力。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渐提高,相应的文化软实力却显示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由于存在的问题加之解决过程的缓慢化,因此给他人留下了可乘之机。近年来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步伐愈来愈强烈,企图通过“和平演变”的温和手段来建立其“文化帝国主义”,实现其世界霸权。在医学领域,西方国家也尝试用其医学价值观进行医学文化的渗透,用其不同于社会主义的方式来影响中国医学生的认知行为。其主要的手段表现为宣传自由的医疗方式,高额的经济报酬,高超的医疗技术,特殊的医学氛围。

3、高校在医学生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影响

高校的价值观教育主要是通过两课教育,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来武装当代医学生的头脑,用思想政治教育来指引中国医学生的前进道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来更好为中国医学生的发展奠定思想基础。但目前高校的价值观的教育未深入到骨髓。另一方面,学校未将校园文化的优势完全发挥,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医学生每天身处校园之中,应有效发挥校园文化对医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优化校园环境,让校园中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绿叶,每一方草坪,每一间教室,每一位老师都能给学生带来启发。

4、家庭教育引导不足与当代医学生自身弱点的影响

孩子的价值观形成与父母脱不了干系,父母应对孩子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而不是不闻不问,或是过多的干预。不闻不问会造成孩子在价值观教育方面的缺失,过多干预则不利于孩子在价值观方面形成自己的一套认知体系,所以家长应该给与其合理合适的引导,把握“适度”原则。可是在我国,家庭在价值观教育方面能做到合理引导的为数不多,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另一方面,医学生学制长,课业负担繁重,加之,医患关系不和谐的事件时有发生,医生这一职业的社会评价不高,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下降。

二、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1、国家把握大局,社会积极倡导

国家和社会媒体应为医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空间,关注医学生这类群体的特点为医学生搭建更多的社会实践平台,最终能让学生们通过服务社会来体验奉献的乐趣,培养高尚的品德,从而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健康教育宣传、义诊、体检等志愿者服务活动,利用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在社会实践中感悟职业价值,完成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紧跟热点话题,充分发挥手机、微信平台、QQ群等新媒体的作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抵制不当诱惑,践行正确观念

针对西方价值观念的文化渗透侵蚀,医学生一定要紧握方向,抵制诱惑,从知识和情感上不断丰富自身,但这并不表示我们要与其划清界限,拒绝往来,任何一个孤立的民族都不可能长足发展。我们可以借鉴学习其高超技术,可以把他们杰出的人物作为我们学习的对象,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心中发芽生根,与之交流学习从而共同为全人类谋福祉。

正高医学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202-02

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传统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传统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近年来,中医药的发展十分迅速,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古老中医的研究更为深入。但与此同时,批判中医、诽谤中医的行为也屡见不鲜。当代大学生群体知识结构相对全面,将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产物,而独立学院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有其自身诸多特点,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为了解独立学院大学生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影响因素,做好传统医学的继承、发扬和创新工作。探讨一下大学生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影响因素。

一、客观因素

(一)基础知识贫乏对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的影响

基础知识较弱,个体差异较大。从招生录取的情况来看,独立学院学生的录取分数线比普通高校第二批次录取的学生要低20~50分,因此,这些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所以,他们进校后在学习上往往显得比较吃力。与此同时,独立学院学生又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较大。有不少学生进校后由于学习态度端正,刻苦努力,往往都能取得较好成绩。但是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是得过且过,长期处于混时间、混文凭、然后混社会的“三混”状态。多数学生能够珍惜学习机会,少数学生并不怎么珍惜,学习被动。无法快速从中学时期手把手的教学模式转化成独立思考的学习模式[1]。大学的学习状态与中学有着明显的差别,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明显降低,大部分学习时间主要由自己支配,缺乏学习的动力。对于传统医学来说,博闻强记内容多。中医理论体系的内容抽象,给初学者一种深奥难学的印象,更是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传统医学是多门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多学科知识的引进,目前大学学生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建立在数、理、化等学科的基础之上,知识结构单薄,要想学习和真正认识传统医学理论体系就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丰富的知识结构。

(二)教育因素对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影响

1.教育的局限

对于传统的医学理论体系,我们的教育出现一定的局限性,非医院校的大学生基本不了解传统医学理论,医学院校的大学生自身并没有真正地做到认识传统医学理论,传统中医经典与中医古方古法不被重视和继承。进校后专注外语过级,古文基础训练不严格,导致许多学生基本上看不懂中医古籍著作,更谈不上熟读经典和灵活应用了。没有在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诊疗水平上下功夫,而是按照西医培养的思路重设备、重检验。学校要求硕士做到细胞水平、博士做到分子水平才能毕业。中医教育西化,可能动摇这些研究生的中医药职业观念[2]。一直以来,医学院校人文教育主要存在观念上的唯科学取向、内容上的唯知识取向、方法难输化和组织形式化等弊端[3],最终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有助于传统中医理论体系的认知。

2.校园的氛围不够

人的行为往往受社会氛围的影响,与大学生最贴近的就是校园文化,它是育人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目前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的形式及途径单一,没有形成结合传统医学相关的学习氛围,没有体现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也没能很好地广泛调动在校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对传统医学的兴趣。

二、主观因素

(一)思维方法对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的影响

传统医学方法论在思维科学领域有着独特,而传统医学方法论的思维形式首先是具象思维的基础上再形成抽象思维。而具象思维是感官对于事物的具体感知,直接面对具体感知反应的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是高度理性的,完全抽象化、概念化的思维形式。因此遵循辩证逻辑(如类比、反证、以表知里等)这些传统医学方法论思想方法的根源是具象思维基础上形成的抽象思维,是抽象思维和形式逻辑的产物。

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它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两种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的较大差异,妨碍了学生对传统医学思想的接纳和理解,致使在认知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时易产生概念难记忆、基本理论难理解、基本技能难应用的认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如传统医学概念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歧义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传统医学概念很难进行严格确切的定义,只能借用比喻、形容和象征等方式来表达[4]。如滑脉被描述为“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传统医学许多核心概念,如阴阳概念既可指高度抽象的“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又可指具体的人的生理和病理,它在特定的关系中是确定的,但在整个理论体系中又是不确定的。又例如,自然界,树叶或树枝之所以会摆动,这是由于风吹动的缘故,风大猛烈更会将整棵树推倒。由此推之,人体出现不自主的振颤、摇动,甚或突然倒仆,半身不遂等亦是风引起。随着认识的加深,认为风有内外之分,自然界的气流动太快而为风,此风是外风,从外侵袭人体。而类比之,人体内的气动得太快亦会成风而使人得病,此谓内风。这是用比照类推法来探求病因的例子。

(二)传统文化对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认知影响

传统医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特别是以中国儒家和道家为主的古代哲学的理论精华及思维方式解析天人合一整体观念,揭示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诊疗规律,形成与西方医学完全不同的认知体系。要真正认知传统医学理论体系,就首先要学好中国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对传统医学理论的深刻影响

传统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医学领域的延展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指导具体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5]。正是由于传统医学大量运用哲学概念来阐发中医医理,从而使其更加富有文化特征。作为中医理论奠基之作的《内经》,就通篇体现了古代文化特色。

2.文化特征促进了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众所周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以此为理论基础和论理方式的传统医学,便产生了以“天人相应”、“形神相即”等思想为代表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也是“观物取象”和“取象比类”方法在传统医学中的具体体现。如《内经·痿论》关于“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的记载,就生动说明了“观物取象”和“取象比类”方法在辨证论治中的应用[6]。

总之,由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是复杂多样的,同时由于影响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涉及的相关因素丰富而复杂,因此我们着重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来探讨独立学院大学生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因素的研究,针对于客观因素,根据学生兴趣广泛,个性差异大等特点,结合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加大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应该充分挖掘独立学院学生的潜能。针对于主观因素,国家应从大局出发,正确引导传统医学的发展方向,使之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主流医学,制定相应的政策,迅速提高中医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普及中国传统医学。学校通过加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底蕴,着重培养思维方法。因此,通过对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因素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好传统医学的继承、发扬和创新有深刻且长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房文娟,何如海.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教学管理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18(2):92-93.

[2]陈永杰,贾谦.论重建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EB/OL].,2005-12-14.

[3]蒋竞辉.浅析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5):25-26.

[4]张宗明.中医认识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0,21(11):45-46.

[5]肖明.哲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2-3.

[6]黄珊珊,杨振宁,刘颖.传统文化与中医学认知[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3):236-237.

正高医学论文范文第15篇

一、培养专业文献阅读能力

阅读作为重要的语言交际形式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词汇是语言赖以存在的支柱,是提高阅读质量不可或缺的因素,快速建立专业词汇体系是提高专业文献阅读能力的前提和关键。

1.建立专业词汇体系

医学英语有其特定的词汇结构体系,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才能使医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医学院校英语教师在普通英语词汇教学中,必须重视两栖词汇,要向医学生强调两栖词汇的医学含义。英语中有许多普通词汇在医学专业文章中用作医学专业术语时具有与普通意义不同的医学涵义,这些词汇就是普通和医学两栖词汇(刘继民,2008)。例如:focus—焦点,其医学含义为“病灶”。这些词汇在医学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所占地位也很重要。通用大学英语教材中词汇基本是共核通用词,其中两栖词汇数量有限,分散于各单元课文后所附词汇表中。医学院校英语教师务必帮助学生在词汇学习中提高对两栖词汇的认知,避免学生在专业文献阅读中因词义选择不当而导致的理解偏差,甚至错误。

医学英语词汇多由一定数量的词素组合而成,同族词的现象十分普遍。Bauer等认为,从阅读角度来讲,词族是指一个词根词及该词能被学习者辨认的全部屈折及派生形式(白人立,1999)。只要知道了一个词根的基本含义,同族词中每个单词的词义很快就可以观察出来。一些滋生能力强,使用频率高的常用词根,例如:aden—腺体;arthr—关节;cardi—心脏等,对医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词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新词的数量与日俱增,利用同族词方法学习和扩大医学专业词汇,可谓事半功倍。

辨析同族词的词义,词缀是非常有效和有意义的工具。常见的医学英语词汇都以后缀结尾,主要表达该词的不同词性。表示抽象意义的前缀也是医学英语构词的重要素材(刘道践,范华泉1997)。词缀法是医学英语最重要的构词方法,医学英语的词汇数量最多的是来源于词素(即词根和词缀)通过派生而构成的。词素的构词潜能是巨大的,词素造词产生医学新词的趋势至今非常明显。医学生要善于利用词缀联想法,提高英语的实用性。通过串联归类,纵横联系,建立相互依存的词汇知识结构,增强记忆,这样的学习效果远胜于脱离实际地背单词。

2.准确分析专业文体

社会交际的需要使得语言产生了不同的功能变体——文体,即在不同的场合表达同一意义时,对词汇和语法结构要进行恰当的选择(任如意,2009)。医学专业文献除了词汇系统与普通英语有较大区别之外,由于使用英语科技文体,并且内容深奥,还具有表达客观,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行文简洁等语体特征。在阅读中,必须留意医学英语文献中名词性结构较多这一基本特征。所谓名词性结构是指采用以名词为中心,为主体的短语结构形式。医学文体使用名词明显多于动词或其它词类,因为名词表意更为概括和深刻,更加客观。名词化结构可以有效简化叙述层次和结构,使行文更加紧凑、直接和简洁。在医学文献阅读中,可以根据对名词性结构的分析使复杂的环节变得简单,达到对其整体意义的把握。

接续关系的处理是阅读中对句子内容理解过程的必经之道,医学文体的接续关系尤其复杂,词语间衔接关系不是只有一种模式,存在多种可能性。甚至句中不止一组前后修饰和衔接关系,而是两组、多组,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交叉关系,需仔细斟酌并根据句子语境对其做出恰当判断而正确理解。就逻辑关系而言,同位解释、增补、推理、转折、重述和总结都有特定的连接性词语,比如表示重述的that is;in other words;as stated previously等等。在阅读中要善于捕捉这些特定的语言符号,才能迅速理解各种内在的逻辑关系,提高阅读效率。

医学科学对事物特征进行精确的描述和说明反映在语言上,必然较多使用语法结构复杂的长句,句型多样。长句复合句因为包含大量修饰短语和从句,往往成为阅读中的难点。医学英语文章典型的句子结构通常分为四种:(1)复合谓语;(2)被动谓语+不定式;(3)句首“of短语”结构;(4)It形式主语结构(洪班信,2008)。只有掌握医学英语独特的句法特点,分清句子结构上的主次,才能抓住思想内容的主线,理顺各部分的关系。

二、培养专业论文写作能力

考虑到学术成果交流的无障碍性和传播的广泛性,英语是最符合的语种。据统计,全球使用英文发表的科技论文占95%(巩倩等,2009)。医学生通过专业文献阅读,增加语言积累,强化语言输入,才能使语言输出规范化。而学术论文的写作作为一种书面输出形式,能够有效激活已经存储和正在输入的信息,加速语言形式的内化。为了与国际医学发展水平接轨,积极推动国内医学走向国际,医学生必须提高从医学基础到临床应用一系列英语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

1.医学专业论文写作规范

医学专业论文写作既遵循科技论文写作的一般规范,又有其独特的要求。全世界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医学期刊,一些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学组织,如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一直在倡导医学论文写作的标准化和规范性。国际《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又称温哥华格式),由于能够最明了地展现医学文章,很快推广应用于很多医学期刊。温哥华格式规定论文主体结构为纲要式结构,必须包括:(1)Introduction前言;(2)Methods and Materials方法和材料;(3)Results and Discussion结果和讨论,简称医学论文的IMRAD格式。医学院校英语教师可以从国外权威医学杂志,如英国医学会杂志(BMJ),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选取论文样本,给学生用作参考和借鉴。

论文摘要因为提供了原始文献所包含的主要概念和讨论的主要问题,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论文的被检索率和被引频次。医学论文要被SCI收录,重要一点是英文摘要是否符合要求。温哥华格式规定的论文摘要应当采用四层次结构式摘要:(1)Objective/Purpose/Aim目的;(2)Methods方法;(3)Results结果;(4)Conclusion结论。字数约为150~400个实词,表达精炼,条理清晰,内容完整。此外还有美国Haynes博士率先建立的八要素结构式摘要,也很经典,可以作为参考让医学生根据个人需要进行合并或增减。熟悉并掌握医学论文的展开方式,行文风格和逻辑结构的英语表述模式,不仅培养医学论文写作能力,对于阅读专业文献也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2.医学专业论文写作特点

医学论文语言有三个显著特征,即简明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医学英语写作较少使用短语动词,更多使用书面语单个动词。单个动词词义准确可以避免短语动词的歧义和误解,此外,充分利用动词名词化手段,可以减少使用句子和从句的频率,使用起来更加简洁方便(王武杰,2008)。医学论文写作中,时态的运用非常严谨,这是确保论文质量和准确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医学论文的时态通常交替使用现在时和过去时,概述研究目的和结果以过去时为主,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应该用一般现在时或现在完成时。描述研究方法和步骤主要是过去时,叙述结论或提出建议,通常用现在时。恰当的时态运用才能准确表达医学论文作者的意图和信息。

医学论文中,有许多常用表达法,包括词汇、短语和句型,由于使用频率很高,已经成为人们习惯的信号词,被视为特定语境中的规范表达方式。对应医学论文的纲要式结构,每一部分都有独特的用词和句型表达,是每一结构的体现样式。仅以引言部分为例,经常出现的体现样式有:(1)Previous studies have revealed……(以往研究显示……);(2)Only a few cases with clinical application have been reported.(只有少数几例临床应用的报道);(3)Studies have differed in their conclusion on/about/regarding……(关于……不同研究有不同结论),等等。医学生在专业论文写作中运用甚至完全套用常用表达法,掌握医学论文语篇体裁的体现方式,可以在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框架中,更有效地表达思想内容。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外语的工具性及应用性特征日益明显。当前社会对外语能力的需求已呈多元化、专业化趋势。医学院校英语教学应该与医学生知识结构相结合,词汇句法和语篇突出与医学专业相关活动的语言应用,避免内容重复引起的学习自满、懈怠和学习兴趣下降、动力不足的状况。通过迅速建立专业词汇体系及准确分析专业文体来培养医学生专业文献阅读能力,通过熟悉医学论文写作规范及掌握医学论文写作特点来培养医学生专业论文写作能力,努力营造满足医学生需求的英语语言环境,顺利实现基础语言知识向应用实际技能的过渡。

参考文献:

[1]刘继民.联想法教学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8,(5):984-985.

[2]白人立.国外词汇习得理论中的几个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19-22.

[3]刘道践,范华泉.医学英语术语构词[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7.

[4]任如意.医学论文英语写作的文体特点[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17):83-84.

[5]洪班信.医学阅读中的特殊句式结构[J].中国医刊,2008,(1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