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范文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范文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Lakoff和Johnson用源域到目标域来说明两个领域互动关系的方向性,同时把这两个领域之间的这种带有方向性的互动称为“跨域映射”,即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投射。源域通常是人们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而目标域一般是人们不太熟悉的,抽象的概念。按照DanielRigney《隐喻社会》(2001)一书的概念隐喻理论模式,将概念隐喻分成包括“人生是旅途,社会是生命体系、机器、商场、战场、剧场、游戏、法律体系”等内在的概念隐喻体系,然后将以上概念隐喻体系模式细分为诸多隐喻用法类型。比如,我们用“生命体系”“、机器”“、商场”“、战场”“、剧场”“、游戏”、“法律体系”这些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即源域,去认识、理解“社会”这个未知的、无形的、抽象的概念,即目标域。这些映射不是随意产生的,而是植根于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经验,是人类思维、认知的重要方式。

2概念隐喻理论对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概念隐喻理论给语言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到英语词汇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同时也是英语教学的需要。

2.1利用概念隐喻重视基本词汇及其隐喻意义的教学。

根据Lakoff和Johnson的调查,绝大部分的喻体词不仅都是实体性概念的词,而且是生活中人们与周围世界互相作用最直接、最基本的、词性简单、音节较少、习得容易的常用词汇。这些基本范畴词汇对应于高职英语教学的基本词汇,也正是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基础。当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们并不是无止境地创造新的词语,而是将认识的抽象概念与已认识的具体事物相联系,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利用已知事物来思考、表达新的概念,于是产生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投射。在词义的变化过程中,隐喻起着主要的构建作用,它直接导致语言新颖性的产生,间接导致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词汇教学的难点之一是一词多义的存在,学生很难把一个词汇的所有意义完整的联系在一起。因此,概念隐喻对学习多义词有重要意义。例如key“钥匙”(源域)通过人们的相似性联想投射到目标域上,从而出现“开关”、“按键”、“答案”“、关键”“、粗糙表面”等含义。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能积极使用的词汇数量有限,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阐明基本词汇的重要性,讲解每个基本范畴词的基本意思外,还要让学生领会词汇不同意义间的联系,鼓励学生利用隐喻思维进行联想,使词义范畴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既有特点又彼此相连的整体,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和能力,在此基础上扩大学生词汇量,提高词汇水平和学习效率。可以说,概念隐喻理论的运用为教师深层次讲解多义词提供了一条便捷而且符合认识规律的途径。

2.2利用概念隐喻扩展词语的内涵。

英语中复合词的构成方式主要有词性的转化、词的派生、词的合成。有些词既可以做名词,又可以做动词,还可以做形容词,词性的变化也是高职学生词汇学习的一大难题,常阻碍学生对句子甚至对篇章的理解,而使用隐喻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名词经过隐喻化表示动作,比如bloom是一个表示实体的名词,意为“花”,在“Thechildrenhadbloomedduringtheirstayonthefarm.(孩子们留在农场期间健康活泼有生气。)”中被隐喻化为动词,意识是“变得健康或快活、自信”。此外,在高职英语中,派生词占据相当大的一部分。比如前缀pre-表示“前”,post-表示“后”,在wa(r战争)前面加上pre-,构成prewar(战前的),而加上post-,变构成postwa(r战后的)。这样一解释,浅显易懂,印象深刻。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地应用隐喻思维能力,以发展学生的联想记忆能力,提高学生的词汇记忆。

2.3通过概念隐喻理解语言的运用。

在英汉语言表述中,许多概念隐喻极为相近。比如都以狐狸比喻狡猾,以钢铁比喻坚强;在表达抽象的“时间”概念时都选择“金钱”这一概念进行映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再是单纯的记忆和模仿,而是深入到思维层次,更有效率的理解词汇的意义。但是,汉、英民族分属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必然受制于各自的文化。挖掘和对比英、汉中的隐喻现象,就会发现各自在隐喻上的文化差异性。比较典型的例子是“dog”在英语中备受宠爱,多为褒义,如“aluckydog”,“Lovemelovemydog.”;但汉语里的“狗”多少带有些贬义,如“走狗”“,哈巴狗”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使学生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理解偏差和语用失误,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减少母语文化的负迁移,有利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有意识地学习和掌握英汉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概念隐喻,对英语词汇学习有重要意义。

3结束语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概念隐喻隐喻理论英语写作

Abstract:Metaphorisnotonlyarhetoricdevice,butamatterofthoughtandaction.ThepaperattemptstoapplytheconceptualmetaphortheorytotheteachingofEnglishwritingandfurtherproposesthatimportancebeattachedtodevelopingstudents’metaphoricalthinkinginEnglishwriting.

Keywords:conceptualmetaphor;metaphoricalthinking;Englishwriting

一、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起始于Lakoff&Johnson的《MetaphorsWeLiveBy》一书。他们在书中表明: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但存在于语言里,也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1]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下,隐喻的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sourcedomain)和靶域(targetdomain)。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ing)到靶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所以,“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类事物”。[2]概念隐喻理论还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metaphor)和隐喻语言(metaphoricalexpression)的区别。前者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后者是概念隐喻的具体隐喻表达式,例如:

例1.Weareatacrossroad.

例2.Therelationshipisn’tgoinganywhere.

例3.Ourrelationshipisoffthetrack.

例4.Theirmarriageisontherocks.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这里只有一个隐喻:LOVEISAJOURNEY,上述这些例子都是该隐喻在语言上的具体表达式。

概念隐喻理论使我们重新认识了隐喻的本质,也给语言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本文拟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探讨隐喻在英语写作中遣词、造句、谋篇的功能,并指出隐喻思维对英语写作的重要性,为写作教学提供新的视角。

二、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概念隐喻与词汇学习

在写作中,词汇居于核心地位。不管是句子层次的语言现象还是语篇层次的语言现象,都离不开词的理解和运用。传统词汇学习由于受到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词语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忽视了对词语的认知和理解。词汇不仅有其所指意义,也有其转指意义,而且,词汇表层意义与其深层内涵都是语言认知的产物。由于大多数学习者不是从认知的角度来学习词汇,而是采用死记硬背方法,不能真正理解词汇的内涵。通过概念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词汇,不仅有利于词语的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有效地利用该词语的隐喻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我们借助方位隐喻来理解介词的学习。人们可以将通过身体体验获得的“上——下,前——后,高——低,深——浅,中心——边缘”等具体空间概念投射于时间、情绪、身体状况、数量、质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在方位隐喻中,“up-down”概念的隐喻运用最为广泛。最初,“上”概念(up)和“下”概念(down)都是纯空间概念。Up的基本意义最“向上,由低往高”;down的基本意义为“向下,由高往低”。英汉语言经过反复的运用与发展,“up-down”都以原来的空间意义为核心,产生了“

HAPPINESSISUP,SADNESSISDOWN;MOREISUP,LESSISDOWN;HIGHSTATUSISUP,LOWSTATUSISDOWN”等方位隐喻来表达对社会地位和人的情绪的认识。在这些概念隐喻的基础上可以拓展丰富的隐喻表达式,进一步深化对“up”概念和“down”概念的隐喻理解,如:“Iamfeelingup.”,“Pricesaregoingup”,“Thetemperaturehasgonedown.”,“Benicetopeopleonyourwayup,becauseyouwillmeetthemonyourwaydown.”等。由此可见,通过概念隐喻理论来理解介词,能掌握更丰富的词汇意义,增强学生隐喻能力,提高写作的多样性。

其次,由于隐喻是一种映射,其实质是借助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3]因此人们总是会参照他们所熟知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和理解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体现在词汇表达上,人们往往运用谈论一个概念的各个方面的词语来谈论另一个概念。例如:提到概念“argument”,我们有概念隐喻“

ARGUMENTISABUILDING;ARGUMENTISWAR”,“argument”为较抽象的概念,而“building”,“war”是人们较熟悉的概念。在讲“building”这个概念时,可以帮助学生联想和“建筑物”有关的词汇“solidbuilding,frameworkofabuilding,constructabuilding,collapse,thegroundwork”;而在谈到“war”这个概念时,又可以联想到跟“战争”有关的词汇“thefiercewar,attacktheenemy,winthewar,bedefeatedinthewar”。在这两个概念隐喻中,人们可以通过熟悉的概念来理解“argument”这个概念的内涵。用于谈论“building”,“war”的词汇大部分都可以用来谈论“argument”,因而可以创造出如下句子:

例5.We’vegottheframeworkforasolidargument.

例6.Ifyoudon’tsupportyourargumentwithsolidfacts,thewholethingwillcollapse.

例7.Withinthegroundworkyou’vegot,youcanconstructaprettystrongargument.

例8.Heattackedmyargumentfiercely.

例9.Joesparednopainstodefendhisargument.

例10.Joewontheargumentwithher.

例11.Joewasdefeatedintheargument.

又如:“IDEASAREFOOD”这一概念隐喻通过“food”来理解“ideas”,其作者向我们展示了“ideas”的丰富内涵。如果想知道“food”和“ideas”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恐怕谁也拿不出一套完整的答案,但是关于“food”我们可以表达如下:

例12.Foodcanbedigested.

例13.Foodcanbeswallowedordevoured

例14.Foodcanbenourishing.

例15.Foodcanbespoon-fed.

然后,利用“food”这一概念所派生的词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写出下列的句子:

例16.Davidhasahardtimeswallowingnewideas.Hehastostewthemoverfordays.

例17.Wedon’tneedtospoon-feedourstudents.

例18.Hedevoursthebook.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通过概念映射原理,可以使学生更为轻松地掌握较为抽象概念方面的一系列词汇,从而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词汇框架,帮助学生在写作时更为准确自如地选词表意。

(二)概念隐喻与句式表达多样性

“仅仅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不顾多样性,学生的二语能力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没有明显的进步”,[4]这句话说明了语言表达多样性的重要性。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对句法运用多样性程度是需要训练的,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多维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写作是和思维同步进行的,学习写作就是学习思考。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恰恰是从思维的角度认知世界,以人的已知的具体经验去映射未知的抽象的领域,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如“视野是容器”(VISUALFIELDSARECONTAINERS)这一基本概念隐喻衍生出的隐喻式语言表达是多种多样的:Theshipiscomingintoview,Ihavehiminsight,he’soutofsightnow,that’sinthecenterofmyfieldofvision等。而在表达同一概念时的概念隐喻也是多样的,“idea”这一概念,就有如下概念隐喻:IDEASAREFOOD,IDEASAREPEOPLE,IDEASAREPLANTS,IDEASAREPRODUCTS,IDEASARECOMMODITIES,IDEASARERESOURCE,IDEASAREMONEY,IDEASAREFASHION,每一个概念隐喻都可以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隐喻表达式,这也为写作中语言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从而使语言更生动、自然。

此外,概念隐喻为学生在写作时创新思维、拓宽思路有着重要的认知作用,它为我们在不同范畴的事物之间架起联想的桥梁,赋予我们一种灵敏的触觉,使我们感知不同事物之间的某种特征的联系。因而,根据创新度,在写作中可以采用不同的隐喻式表达,例如:

例19.Joanknewthatsurgerywasaverydangerousoption.Thestakeswerehigh.Nevertheless,Joandecidedtotakeherchancesandhavetheoperation.

例20.Joanknewthatsurgerywasaverydangerousoption.Shecouldloseitall.Nevertheless,Joandecidedtoanteupandhavetheoperation.

例句19和20是基于“LIFEISAGAMBLINGGAME”所构建的隐喻表达。第一句是常规隐喻表达,常规隐喻是那些建构我们文化的普遍概念系统并反映在日常语言中的隐喻;第二句是新隐喻表达,新隐喻是对常规隐喻的扩展应用,很多新隐喻是人们创新思维的结果。因此,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我们既可采用常规隐喻表达,也可创新思维,采用新隐喻。

(三)概念隐喻与语篇连贯

语篇连贯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文章在内容上的连贯(coherence),二是指表达上的连贯。一个连贯的语篇应该是让听话人或读者在理解时能够推导出语句的各种关系,重新构建说话人或作者的目的或意图。篇章连贯是在概念的层次上实现的,而概念隐喻本身也是一种概念,因此它可以帮助实现连贯。

概念隐喻在内容上的连贯既可以通过一个隐喻,也可以同时通过多个隐喻来实现。[5]在语言实践中,由一个概念隐喻帮助构建语篇连贯的情况经常出现。以一个隐喻贯穿语篇始终形成一个核心隐喻,支配若干由隐喻或由一个中心意象引申出若干相关的次要意象。从这个概念隐喻的角度看,整个语篇应该是连贯的。在写作中,如果能够把握语篇连贯的这个特点,对某些语段结构或语篇意义的构建就能事半功倍。如:

Tedgotontheridewhenhedecidedtocampaignformayorofhissmalltown.Afterflipping,rolling,andshakingforthepublicforeightweeks,hefinallyfeltlikehewasincontrol.ButashewatchedtheexitpollsreportedonTV,heplummeted.Hehadlostinalandslide.[6]

在以上的例子中,中心隐喻是“POLITICSISAFOLLER-COASTER”,其余的隐喻“ride,flipping,rolling,shaking,plummeted,landslide”等都是围绕其中心隐喻的,并且是互相关联的。

又如:Theprofessortoldmemyargumentwasshaky:asastudentofphysics,youhavetoconstructstrongerfoundationsforyourtheoreticalmodels.Usefactstosupportyourtheory.

上述例子的中心隐喻是“THEORIESAREBUIDINGS”,整个语段都共享了这个概念隐喻的隐喻内涵,使得这个语段具有连贯性。

语篇在表达上的连贯很大程度取决于文章衔接(cohesion)的处理,衔接是一种语篇现象,语篇的衔接主要是依靠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搭配等来实现。隐喻可以使得词汇的衔接在不同领域内得以实现,再加上语言上的手段如对照、省略等,说话人可以表达经验和人际方面的语义连贯。

三、结语

隐喻是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不知不觉地运用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世界。在写作教学中,隐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谋篇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因而,培养学生写作中的隐喻思维必不可少。为了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要求学生收集概念隐喻及隐喻表达式,并对它们进行归纳、整理、分析,逐步形成学生自己的隐喻认知理论,并鼓励其大胆使用;第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隐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隐喻性表达的跨文化多样性,减少在写作中出现汉式表达方式,从而改善他们的写作思维;第三,利用隐喻认知规律,不断开拓创新思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参考文献

[1][2][3]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3,26,26

[4]文秋芳.从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试看口语教学[J].外语界,2001(4):28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概念隐喻;隐喻表达;文化术语;英译

1 引言

隐喻的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影响隐喻理解的因素有文化、语境等。隐喻与文化之间具有

不可分离性。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隐喻不仅可以反映说话人/作者的思想理念,而且还可以构建一定的观念或现实,影响听话人/读者对于世界的感知和认识。本论文在George Lakoff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下,把中国传统文化术语中的隐喻表达作为研究对象,透视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并揭示了蕴涵的中国文化模式,本论文同时也对隐喻概念理论研究现状做了进一步的总结和概括。

2 隐喻概念理论研究现状概述

20世纪80年代,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的研究出现了向认知的专项,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概念隐喻理论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的提出。1980年,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该定义的具体内容是指隐喻是人类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和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统一理解;使源域到目的域的直接映射,在映射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意象图示结构(invariance hypothesis)。

(1) 国外研究现状概述:在国外,与隐喻翻译相关的研究共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规则性限定,即要求隐喻的翻译依据特定的规定性方法进行,Newmark(1980)最先提出的几种隐喻翻译方法得到众多研究者的认同。它们包括:直译、明喻;对等议、意象重现、解释性翻译等。第二类研究将隐喻翻译方法与文本类型联系起来。Newmark(1995)将隐喻分为死喻、标准隐喻、改喻、新隐喻及创新喻等若干种,译者可依据它们包含的信息量确定在不同文本类型中的处理方法。第三类研究将隐喻翻译与文化联系起来。概括来讲,第一类研究列举了隐喻翻译的处理方法,而后两类研究则涉及隐喻翻译中策略使用的限定性条件。隐喻的翻译既受到语篇的制约,也受到文化差别的限定。

(2)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国内也有较系统的评述,如林书武(1997,2001)的《国外隐喻研究综述》、《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束定芳(2000, 2002)的《隐喻学研究》、《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李福印(2000)的《研究隐喻的主要学科》等。束定芳(2011在《论隐喻的运作机制》一文中谈到:隐喻涉及两个处于不同领域(范畴)的概念,隐喻意义的产生是两个概念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这一互相作用通过映射的方式进行。在映射过程中,属于某一领域的相关概念和结构被转移到另一领域,最终形成一种经过合成的新的概念结构,即隐喻意义。王斌(2002)在《隐喻系统的整合翻译》中从交织的角度解释翻译中的隐喻结构,通过对隐喻结构源语(域)与目的语(域)的整合分析,论证了隐喻结构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在于泛化个别整合模式;若能发挥其动态整合功能,为翻译的全面解释提供契机。

3 中国传统文化术语的隐喻翻译策略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术语的隐喻表达研究中,作者发现隐喻翻译过程中意象的不对称极为明显,时而丢失、时而变换、时而添加,形成一种有趣现象。根据 Newmark(1980)的隐喻翻译理论,下面将结合实例,探讨中国文化术语翻译中的三大策略:即直接对等译法、意象代替翻译法和意象转换法。

(1)直接对等翻译法:直接等喻法是保留相同的隐喻意象,即进行直译,这意味着在目标语中重造一个相同的意象,即在译入语中再现相同的喻体和比喻手法,条件是让译语读者感到自然。例如:“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译为:Four Virtues (golden heart, refined language, civilized behavior, green environment)。

(2) 意象代替翻译法:不是所有的隐喻都可直译,毕竟在中英两种文化背景中都存在着大量特有的隐喻.隐喻不可避免的被烙上鲜明的民族特色,拥有一些独特的文化特征。当我们遇到这些找不到等同意象的隐喻时,就要用目标语中的常用意象来替代源语中的意象。例如:“红人” 译为:sb’s man of hour;“台柱教授”译为:star professor;“交际明星”译为:our social butterfly “提心吊胆”译为:on pins and needles 等等。

(3)意象转换翻译法:在处理传统文化术语的隐喻翻译时,也会遇到意象转换的情况,会使用意译。意译是直译的一种补充手段.这种译法传递了原文的意思,而未保留原文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段。这种译法多运用于一些文化标记鲜明,某一文化特有的隐喻.例如:“爱吃醋,吃不相干的醋”译为:being jealous, and it’s over nothing。

4 结束语

隐喻的翻译过程, 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隐喻翻译如果没有深刻而多元的思维,就不可能反映原文的文化意味,也不能真实达意。翻译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我们在翻译隐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化、语境等因素,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最有效的交际,并为中国文化的翻译研究带来一个较大的飞跃。

参考文献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概念隐喻、概念整合运作、隐喻整合、基本喻、对应关系、隐喻机制

1理论基础

11隐喻机制

人类的认知总是遵循由浅入深、由近而远、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发展规律,而认知的深化和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依赖于隐喻机制的。隐喻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根据隐喻的规约程度,隐喻可以分为常规隐喻和新奇隐喻。新奇的隐喻性表达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逐渐变成语言中的常见用法,其隐喻意义最终变为字面意义,这时便成为常规隐喻。从认知的角度看,通过长期建立的常规关系而无意识进入语言的隐喻才是最重要的(Ungerer&Schimid,2001)。隐喻在不断发展和创新,语言使用者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以及表达新事物的需要促使新奇隐喻的出现;新奇隐喻是人们对新领域的概念和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强有力的认知工具(赵艳芳,2001)。

2概念隐喻关照下的隐喻机制对概念整合中隐喻整合运作的阐释

在整合理论中,Fauconnier&Turrner把不同形式的心理空间对应关系的联接看作关键关系(vital relations)。关键关系连接输入空间中对应成分,建立起外在空间的关系(outer-space relations),即不同输入空间中对应的两个成分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关键关系有时间,空间,代表关系(representation),类似(analogy),部分和整体(part-whole),原因和结果(cause-effect)等等。然而,到目前为止,整合理论并没有明确的说明隐喻整合对应关系之间是以怎样的关系对应的。事实上,研究整合理论语言学家们大都致力于寻求整合对应关系中隐喻整合及其他概念化非隐喻整合的共同特点,而隐喻的独特的特点在研究中很少涉及。这些隐喻性的联系究竟属于部分和整体,原因和结果,还是仅仅是两个实体之间的对应关系。接下来旨在通过概念隐喻关照下的隐喻机制分析概念整合中的隐喻整合,评价这些隐喻整合区别于其他非隐喻整合的特性。

王寅(2007)曾指出:“我们完全可以假设:人类的祖先起初主要是通过身体在空间中的体验来逐步认识世界的。”基本隐喻就是直接来源于我们最初的那些身体体验。“因为每个人基本上都有一样的身体和大脑并生活在基本上一样的环境中”,那些直接来源于我们最初的那些身体体验的基本隐喻“大多不可避地都具有普遍性”(Lakoff& Johnson,2003)。Lakoff和Johnson列举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基本隐喻。如:“AFFECTION IS WARMTH”等。这些基本隐喻代表着人类隐喻思维中的共性,这些共性也表现在表层的语言结构中。(徐彩华,2011)

格雷迪(2005)在基本隐喻作为概念整合的输入空间(Primary metaphors as inputs to conceptual integration)一文中认为,一个合理性的假设就是一些隐喻对应连接是有一些独特的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s)构成。这些心理表征由于其相似性或者某些共同的特点让人们在看到一方面就会想到另一方面。例如,当我们看到猪(pig)这个指人的特性的词,我们就很容易想到人的贪婪,懒惰等个性。所以,这种对用成分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看作是类比。然而,正如概念隐喻理论中提到的,有一些隐喻模式是无法或者不易用两者之间的共同特点来解释的。而概念隐喻理论给出了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在源喻和目标喻之间没有共同特点情况下,他们之间是通过人类生活体验来映射的。例如,物理的寒冷(cold)和心理的冷淡(emotionally unresponsive)这两者之间,不能用相同特征来解释。但是感情和皮肤的温度是可以体验的,是真实存在的。我们感到温暖时心情会好起来,当我们与其他人接近时,我们会感到温暖。所以,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并不是由于冰冷的物体和没有感情的人有相同的经历,而是因为我们通过重复发生的体验把不同概念域的概念联系起来。

格雷迪(2005)基本隐喻通过像概念整合那样的各式运作机制来形成更为复杂的隐喻。同时,格雷迪也说明了基本隐喻在概念整理论中的作用-基本隐喻作为输入概念整合过程中的输入空间。基本隐喻可以作为隐喻整合的起始点。可以发现整合中对应成分之间的本质关系不同于类比,或是因果,身份,而是由心理经验获得。

此外,概念隐喻的映射方式以及映射原则对概念整合中隐喻类整合都有指导作用。正如整合空间中独特的创层空间正是运用概念隐喻分析中的对应和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投射来进行说明的。

3结论

超越传统隐喻观,哲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已经证明隐喻是我们对世界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隐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同发展阶段,两者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和差异概念隐喻观主要研究隐喻思维中的固定模式,重点在于表征在长期记忆中的稳定的知识结构。而概念整合理论则重在个例,特别是实时隐喻思维中的意义构建与推理机制,对新奇隐喻、不透明隐喻有着极强的阐释力。但是,概念整合理论并不是对概念隐喻观的全盘否定,它是对包括概念隐喻观在内的隐喻理论的一种拓展和创新。而且,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解概念整合的运作机制做了指引。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发现整合中对应成分之间的本质关系不同于类比,或是因果,身份,而是由心理经验获得。总得来说,概念整合理论和概念隐喻观在隐喻阐释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两者的结合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解读隐喻思维的内在运作。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 Turner,M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New York:Basic Books,2002

[2]Grady,J(2005)Primary metaphors as inputs to conceptual integrationJournal of Pragmatics,37(10),1595-1614

[3]Lakoff,G&Johnson,MAfterwordInGLakoff& MJohnson(Ed)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2003:257

[4]Ungerer,F& HJSchi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孙毅,&陈朗(2008)概念整合理论与概念隐喻观的系统性对比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6,14-19

[6]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概念隐喻 大学英语 词汇教学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问题,不是语言问题;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概念隐喻理论的革命性观点促进认知语义学的整体发展。

一、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就是通过一个概念域理解另一个概念域。例如“LOVE IS JOURNEY”就是通过“旅程”的概念域理解“爱情”的概念域,一般用A IS B的形式表示概念隐喻。

隐喻无处不在,不但在我们的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中,我们的概念系统建立在隐喻之上。隐喻概念大致可分为三类:(1)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构造另一种概念,如“TIME IS MONEY”;(2)方位隐喻,指参照空间方位而建立的一系列隐喻概念,如“HAPPY IS UP”,“SAD IS DOWN”;(3)本体隐喻,指表示实体的词汇表达另一无形的概念,代表是容器隐喻,如记在脑子里、放在心上等。因此,隐喻其实就是用一个领域的经验理解和经历另外一个领域的经验。

二、概念隐喻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概念隐喻的理论进行词汇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将给词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隐喻理论对语言教学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通过隐喻理论,教师可以解释语言意义的发展过程,以及词汇意义之间的联系。扩大词汇量和增强词汇意义认知是词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隐喻作为一种认知工具,促进词汇意义的理解,也会促进语言水平的提高。

1.重视基本词汇的隐喻意义

日常语言中有很多的隐喻,隐喻意义比较丰富的大部分是基本范畴词。它们使用频繁,并且常和其他词语搭配,所以在日常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部分隐喻思维和语言都是在基本范畴等级上发展的,基本范畴词比其他范畴词有更多的隐喻用法,它们扩展隐喻意义的使用频率高,对词汇教学有重要的意义。例如,heart(心脏)经常被用来隐喻一些相关活动的词语:heartbunrning(嫉妒),heartfelt(真诚的),the heart of a city(市中心),a change of heart(变心),with a heavy heart(心情沉重地)等。所以,教师在讲解词汇基本意义的同时,也要重点讲解基本范畴的词汇隐喻意义。

2.注意隐喻的文化内涵

隐喻是以我们的身体经验和日常知识为基础,所以隐喻映射不是任意的。词汇的应用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隐喻认知的共性可以从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都用隐喻理解隐喻语言这一事实中体现出来。

人类社会背景的相似及共同的认知结构使得英汉语言的词汇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例如,汉语文化有“时间是金钱”、“人生是舞台”等隐喻,英语中有“TIME IS MONEY”,“LIFE IS STAGE”等隐喻,但是隐喻体现着各民族文化差异。汉语中,“龙”喻义神圣、尊贵,汉语文化的词汇中体现着“龙”的正面意义,例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乘龙快婿”等。但在英语中的“dragon”却是吞云吐雾的怪物,象征着凶险和罪恶。又如在汉语文化中狗是听别人使唤的象征,有“走狗”、“狗仗人势”等表达,而西方文化中,狗是忠诚友好的象征,于是有“lucky dog”、“love me,love my dog”等。

3.利用隐喻思维理解一词多义

多义词是指一个词具有多个意义,某些多义词各意义之间的联系是一种基于概念隐喻的关系。例如:

(1)He went up the stairs,so that we can see him.

(2)He spoke up,so that we can hear him.

两句中,up分别是“upward”和“more intensity”的意思。语言学家认为这两个意思是通过概念隐喻MORE IS UP联系起来的。许多词的概念都是利用他们的基本概念,然后通过隐喻的认知方式表达的。一词多义现象的出现是隐喻化语言表达方式促成的。例如:the hand of a clock(表针),the foot of a mountain(山脚),talks between Washington and Moscow等。

4.利用概念隐喻联系词汇

人们经常用自己熟悉的概念域理解抽象的概念域,所以人们往往就会用一个概念域的词语描述另一个概念,例如隐喻ARGUMENT IS WAR。人们用war这个概念理解argument这个概念,所以ARGUMENT可以和indefensible,attack,win等词一起使用,通过这种思维的转换揭示属性“争论是战争”,例如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通过隐喻思维,两个概念域就相互联系起来,学生更容易记忆这些词汇。所以,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联系两个概念域,也可以通过表格方式对词汇进行总结对比,帮助他们在语言交际中更准确、更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把隐喻理论引入英语词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表层结构下的深层思维模式,促进词汇的深度学习,弥补传统词汇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及英语表达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利用各种方法促进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1]束定芳,汤本庆.隐喻研究中若干问题和研究课题.外语研究,2002(2).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Lakoff & 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概念隐喻理论得到了正反两方面的拓展。但是,这一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所得到的重视更多地集中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很少涉及到与教学的结合。本文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特点进行简单综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其与教学相结合的可能性。希望可以为这一概念和教学的结合贡献有用的探索。

1. 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

然而,概念隐喻理论也并非十全十美。随着概念隐喻的提出和发展,其不足和缺陷也渐渐显露出来。John Taylor (2007)曾简要说明过概念隐喻中存在的两方面问题:

首先,死隐喻的问题。所谓死隐喻是指不再具有生成功能的隐喻。比如,“look forward”,这个表达实际上其概念隐喻就是“时间是空间”以及“看是期望”的结合。但这一表达已经不再具有隐喻所必需的生成功能,我们无法从这一表达中得到更多的隐喻表达。如“look toward” “see forward” 等虽然都是从这一表达中派生出来的,但是却已经无法真正起到概念隐喻的功能,更多接近于基本表达。所以,对于这一类隐喻的讨论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意义。而Lakoff & Johnson更多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类似领域,所以,在这一方面,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面临挑战。

其次,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方式是隐喻的。正常的认知过程是通过具体的源域认识抽象的目的域。但是,人的情感是不必通过隐喻就可以感知的,关于这一领域的隐喻表达并不是为了让我们自己认识这些情感,而是让别人了解这些情感。所以,隐喻化了的到底是人的认知模式,还是人的交流模式。这一问题在根本上挑战隐喻的地位。

但无论隐喻有什么样的缺陷,概念隐喻理论始终是一个重要概念。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之一,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对很多领域进行研究或拓展。 "

2. 概念隐喻理论和教学的结合

在概念隐喻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Lakoff 进一步拓展了概念隐喻的应用范围,这一概念可以被应用于包括数学、政治、文化等众多领域在内的学术研究。然而,这一理论在教学方面的探索尚不多见。

概念隐喻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感念隐喻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意义。基于这一理论,在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注重对普通表达背后的概念隐喻原则的探索,并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众多纷繁复杂的表达进行有效的归类和总结,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根据已经总结出的概念隐喻创造更多新颖的隐喻表达。为学生的学以致用和学习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如在写作中,就可以鼓励学生在描写时间的时候,更多借鉴财富方面的字句丰富自己的表达;在口语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总结更多俚语和俗语背后的概念隐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记忆变成主动的分析。

另一方面,概念隐喻认为人的认知模式是隐喻化的。虽然我们已经知道这一思想受到了挑战,但至少在对概念隐喻的挑战中,交流的隐喻性还是得到了承认。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更注重语言的交流性,从而将我们教学的重点由抽象的逻辑表达转移到具体的隐喻表达的教学上来。平时的教学中应深化学生对于概念隐喻的探索、分析和运用,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在和母语国家的语言使用者进行交流时,不至于对其隐喻方式感到陌生甚至造成误解。

3. 结论

概念隐喻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已经将近三十年的时间,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仍然处于一个起始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相关原理还处于完善和探索的过程中,因而,虽然认知语言学及其相关理论发展迅速,但是这一理论与教学的结合尚不完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教育工作者们应该主动研究这一流派中的主要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概念隐喻理论的完善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提供新的论证,拓宽新的思路。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 中医是中国特有的医学形式,本文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分析中医概念隐喻的表述形式和其文化特征,关注文化因素对于人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述形式的影响。分析表明,中医概念隐喻具有典型的汉语言文化特征,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受到社会文化和人们认知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

一、 概念隐喻

以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通修辞格为代表,传统的隐喻理论是从修辞的角度来关注隐喻现象的。而二十世纪中期理查兹提出的相互作用论,开始关注隐喻的认知特征。莱考夫和约翰逊在 1980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现象做出了全新的阐述:隐喻无处不在,它不仅出现在语言中,也出在人类的思维和行动中,人们用以思考与行动的普遍概念体系在本质上是隐喻的。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一种普遍认知方式,是人们思维、行动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性方式。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 ,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活动。隐喻结构一般有两个域 :一个是结构相对清晰的源域,另一个则是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从结构上看,隐喻的形成是两个域之间的结构映射的产物,即用具体的源领域向抽象的目标领域的映射。人们直觉地,本能地运用生活中具体的简单的事物来理解认知陌生的,未知的抽象的事物和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人类对自身和周围事物的认知经验之上。而隐喻的认知过程是建立在相似联想的心理机制上,必然会跨越不同范畴的鸿沟。隐喻是建立在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之上的,而对这种相似关系的确认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新的认知将在隐喻的过程中产生。

莱考夫把概念隐喻分为三类:方位隐喻,结构隐喻和本体隐喻。方位隐喻是参照空间方位而建立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空问方位来自人们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如,上下、前后、内外、开关、深浅、中心和。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建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叠加,用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词语来讨论另一个概念 ,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域不同,但是它们各 自的构成成分之间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本体隐喻是人类将物体的经验作为我们表达抽象概念表达的基础。人们把抽象模糊的思想看作有形的实体,从而能对其进行量化辨别其特征。本体隐喻中最常见的是容器隐喻,将常见的无形的抽象的事件、活动、状态看作具体的有形的容器。

二、中医概念隐喻的表述形式

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医学 ,中医一直备受关注,但是以前的研究多侧重于医学方面,很少有从认知角度对中医概念进行探究。中医中存在着一种类似于隐喻的认知方式。《素问 -示从容论》日:“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其中的“援物比类”是从两个或两类对象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推出一个对象可能具有另一或另一类对象所具有的属性,属于一种从个别到个别或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形式有“我”而及“彼”。中医在认识疾病现象,探索人体生理病理规律,建立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都运用这一方法。这种比类的方式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的相似性的类比,只是一种中医的诊断方法。我们运用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学的角度,对中医概念隐喻背后隐藏的人类思维和文化活动进行关注。

在中医中,概念隐喻是普遍的,是无处不在。它不是作为一种语言的修饰方式而存在,而是充分体现了中医对于人体,病因,病症,和治疗的认知。在解释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时,运用了人类社会结构和自然现象的概念,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水为阴,火为阳,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在解释人的生理结构时,则通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来认知人体结构,如<灵枢 ·邪客>说:“天远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 日月,人有两目”;而<素问 ·灵兰秘典论篇>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以官位职能来认知人体以及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在辨析病因变化时,运用自然界风、寒 、暑、湿、燥、火的特征作来说明病因病理;在确定治则时,将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运用其中。如<温病条辨·治病法论>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而具体的疾病治法如:“增水行舟”法、“釜底抽薪”法、“提壶揭盖”法、“导龙人海”法、“引火归原”法等都是运用了隐喻的认知方法。

中医学概念隐喻根据不同的源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方位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最基本的概念,在中医中存在着“上热下寒”、“表寒里热”等概念。本体隐喻是中医概念隐喻中最常见的一种隐喻类型。<灵枢 ·五变>中提到:“黄帝日: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愿闻其故。少俞日:善乎能问!请论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斫材木。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节 ,而缺斤斧焉。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异耶。……各有所伤,况于人乎。”此正是以树木之差异的概念来说明人体体质之不同,并通过工人伐木者这一相对具体的、有形可睹的事件来隐喻阐述同一条件下不同的人可以罹患不同疾病的相对抽象现象。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是最为典型的结构隐喻:将“金木水火土”等五种物质的认知,象征化或形象化,并其相生、相克、相乘和相悔的关系结构化,并将这一结构运用到人体五脏六腑的结构认知中,从而产生了肝木、心火、脾土、肺金和肾水等结构概念,并用五行之间的结构关系解释五脏六腑间的传导关系。

由此可见,概念隐喻在中医中是普遍存在的,是构成中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表述形式。

三、中医概念隐喻的文化特征

通过中医概念隐喻的表述形式 ,可以看到其具有典型的汉文化特征。这是因为隐喻是一种感知、体验、想象、理解事物的认知过程。其表层形式为语言,而深层则为包括一定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在内的认知心理现象。隐喻既具有语言的共性,又具有其差异性。而深层次的文化差异是导致概念隐喻表述方式差异的根 本原因。正 如Kovecses所言:不同的社会文化经验和认知加工过程带来隐喻的多样性 。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社会文化经验的不同以及认知过程的不同,而在不同的语言中,即便相同或相近的概念隐喻通常在其表述方面存在不同。

在人类早期,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最直接的就是通过对身边自然环境的认知,因此中医中存在着大量与自然现象和地理概念有关的概念隐喻。例如:为了探索人体物质代谢的规律,就拿天地问水、气、云、雨的升降转化来认知人体精与气血互相转化;用“风、暑、寒、热、湿、燥”等 自然想象来解释病因都是中医概念隐喻所特有的。而中医隐喻在表述人体结构时,则使用了地理概念,特别是中国特有的地理概念。如:“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中医在论述人体经络和穴位时,则使用了渭水、汝水、济水和漳水等中国当时真实存在的河流名称及商丘昆仑等地名,这些与自然相关的中医概念隐喻正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人与天地相参”的思想。

在中医概念隐喻中另一个较突出的文化特征是中医和哲学的水融。“医者理也,理者意也……得理与意,医也。”因此中国哲学范畴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和“气”等概念都被用来理解和解释中医学中的概念,并且构成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举例来说:阴阳失衡,人类则会生病。这种概念隐喻将人体内部认知为一个平衡的状态,一旦阳盛或阴盛,这种平衡状态被打破 ,人类就会生病,结果就要尽可能的恢复或保持人体内的阴阳的平衡 ,正所谓“阴则阳之,阳则阴之”。前文也提到了中医将“五行学说”同人的身体、生理机能和情感联系起来,用来解释说明人类情感、人体脏腑组织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变化的。另一个中医特有的概念隐喻是“气”。中国古典哲学概念中的“气”是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生命的本源。但是在中医学中“气”被赋予了更多的认知概念。人体被认为存在着一个内部的气压环境。“气”在人体内流动,将营养物质带给各个器官,并起到保护器官和人体的作用。气的运行舒畅,保持平衡,则各个器官功能正常;如果气的运行发生停滞或阻碍,人体内部的气压环境受到影响,人类器官就要受到影响或生病。

中医概念隐喻还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医理论基本形成于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群雄割据,战争不断的时期。因此中医概念隐喻出现了战争隐喻。不同于英语中的疾病战争隐喻,中医隐喻概念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中医概念隐喻常将人体比喻为“城池”、“城郭”,疾病的袭扰常被描绘成“外来人侵”、“邪气困扰”,而保护人体的免疫系统则被认为是环绕人体的卫气和营气,起到保护人体免受外敌入侵和供给给养的作用,存在着如:“真邪相攻,两气相搏”、“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以逐邪气,而来血气”、“邪不能独伤人”、“下管虚则邪气胜之”、“得守者生,失守者死”等隐喻。人的身体是战场,人类生病的原因是正邪相争的结果,正气盛则邪气弱,正气占上风,人身体健康。反之正气弱小,邪气强盛入侵攻人人体内,卫营失守,人则会生病。

政治隐喻也是中医概念隐喻所特有的。中医常常将治国与治病相提并论,自古便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强调:“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 ,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灵枢 ·师传》)如果“逆从倒行”,必招致“失神亡国”之危险。上文提到的关于人体五脏的关系的论述,运用中国古代的国家管理体制,反映出五脏的系统性和有序性。以“君主之官”说明心为五脏六腑之主;用“相傅之官”来说明肺有主治节的功能;以“仓廪之官”说明脾有云化水谷,输送精微的功能。在论及中药配伍的时候,中医运用“君臣佐使”这一中国封建君主制度体系来论述在方剂中各种中药的使用和数量以及对治病结果的影响,例如:“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素问·至真大要论>)。 中国传统上便有“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思维方式。人们总是习惯于用身边的、具体的、熟悉的经验来认知陌生的、抽象的事物和现象。因此中医概念隐喻表述形式受到了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地理概念的认识以及中国文化、哲学、和政治的影响,具有典型的文化特征。

四、结 语

通过对中医概念隐喻表达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医概念隐喻在中医中普遍存在,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中医重要的认知方法和手段。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疾病和治疗的独特认知,并具有典型的文化特征,反映了其特有的社会体验和文化认知。由此说明概念隐喻既有语言的共性:对于同目标域的事物,来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隐喻可以用相同或相似的源域的事物来理解并解释,这是因为人们体验的感知是共性。但是概念隐喻又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容易受到不同文化同差异的影响,表现出社会文化经验的不同和认知过程的不同。

【参考文献】

[1]Lake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Pie88,1980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Kovecses,Zoltan.Metaphor in Culture Universality and Vail.a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4]任秀玲.中医理论范畴[M1.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概念隐喻;原型;话语效果

一、 引言

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隐喻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始于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而“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 作为认知隐喻研究的“导火线”,自从被正式提出以来,更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关注的热点。莱考夫(Lakoff)在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一文中对概念隐喻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CMT)认为:隐喻反映了人类认知、进化的过程和思维、行动的基本方式,隐喻为认知世界和表达自我提供了一个视窗。

“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或经验。”(Lakoff&Johnson,1980:1)人们用不同的喻体映射本体,从而产生不同的概念隐喻。本文旨在探讨概念隐喻在话语表达中的原型效果及其作用。

二、 概念隐喻

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由喻体到本体的映射,我们可以看出:概念隐喻与通常所说的隐喻表达式不同,它是对一般隐喻表达式的概括和总结,具有系统性、概括性和生成行特点(李勇忠,李春华,2001)。而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式与概念隐喻成系统性关系。换言之,日常语言的隐喻表达式与概念隐喻的关系是“派生―基础的关系”(林书武,1998)。

根据概念隐喻理论,人们由感知觉经验形成具体概念范畴的图式结构(schema structure)。隐喻映射的过程就是将具体的图示结构架构到抽象的范畴上,从而形成新的认知和理解。这种架构机制发展了更高层次的概念,提高了人们的认知水平,扩展了人类思维的范围。莱考夫(Lakoff)的理论正是利用这种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对应关系来理解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源域和目标域两个概念域之间系统而稳定的关系,概念域是隐喻产生和理解的基本单位。在概念隐喻化过程中,人们将具体概念范畴图示结构架构到抽象概念的范畴和关系上,实现了对概念隐喻本体的认知。这种架构性映射符合人们的体验模式,同时人们也可以根据概念隐喻体的概念结构派生出不同的日常隐喻表达式。这种概念隐喻对日常隐喻表达式的支配作用表明“概念隐喻是概括性更强的工作概念”。(林书武,1998)例如:ARGUMENT IS WAR(争论是战争)这一概念隐喻,正是人们在日常语言关于战争和争论的隐喻表达式中归纳概括而来。从这个概念隐喻出发,可以派生出不同的日常语言的隐喻表达式。如:

(1)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arget.(他的批评恰当好处)

(2)He shot down all of my arguments.(他驳倒了我所有的论证)

从例子中可以看出,日常语言的隐喻表达式都是对概念隐喻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系统阐述。换言之,概念隐喻极强的生成力派生出不同的隐喻表达式。在同一概念范畴中,概念隐喻对相应的隐喻式表达具有典型的支配作用。这种现象产生于在具体概念范畴中,概念隐喻化促使新的概念结构产生,形成一种新的概念隐喻。在这种新概念隐喻中,喻体在不同的认知语境刺激下会根据其语义蕴涵派生出新的隐喻表达式。从这种“基础―派生的关系”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概念隐喻具有核心、基础的地位。

三、概念隐喻的原型作用

人们在生活体验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结构化事物概念的认知,一旦在具体的认知语境中进行隐喻表达时,即时情景会激活结构化的情景图示。但是在概念隐喻形成后,人们对概念范畴的隐喻性认知会基于概念隐喻展开。比如说,当人们谈到婚姻时有时会说:“The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这种表达的隐含语义是两人的婚姻关系出现了危机,无法正常持续。这一句子是从LOVE IS JOURNEY的概念隐喻派生而来。这个概念隐喻派生出来的还有:

Look how far we’ve come. / It’s been a long, bumpy road. / We can’t turn back now.

这个例子表明:日常语言的隐喻表达是根据概念隐喻的固定模式派生而来的。这同时也说明了概念隐喻在事件范畴中,具有表现最佳(best example)和最为突出(most prominent),最为清晰(clearest)的特征。

从隐喻的认知机制角度来看,隐喻的喻体和本体形成一种系统而稳定的关系。日常隐喻表达式是根据概念隐喻中喻体的语义蕴涵在不同的认知语境下的呈现。这种派生而来的隐喻表达式具有内部和外部的系统性。这也表明,同一文化中,同一概念隐喻自称体系,不断发展,形成更多的隐喻表达式。以ARGUMENT为例,除了ARGUMENT ARE BUILDINGS, ARGUMENT IS WAR,还有ARGUMENT IS JOURNEY. 后者的概念隐喻可以派生出:

(1) We’ve proceed in a step-by-step fashion.

(我们将一步步地前行)

(2) We have set out to prove that bats are birds.

(我们已经开始论证蝙蝠式鸟类。)

对ARGUMENT的概念隐喻还有ARGUMENT IS CONTAINER.

(1)Your argument doesn’t have much content.

(我厌倦你空洞的论据。)

(2)I’m tired of your empty argument.

(你的论据没有实质性内容。)

这些例子表明:概念隐喻对隐喻表达式具有指导作用。正是概念隐喻的概括性特征,使我们的隐喻表达式有迹可循,丰富了语言的隐喻表达式,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对事物认知的水平。

概念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的工具,也反映了思维的隐喻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隐喻表达式,而概念隐喻作为人们思维隐喻性的基础性语言表征,对这些隐喻表达式具有规范、指导作用。或者说,概念隐喻在概念隐喻的隐喻化过程中具有典型示范作用。概念隐喻的这种原型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话语表征,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隐喻表达式。

四、结束语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我们的思维具有隐喻性,隐喻不仅出现在我们的语言中,也出现在我们的行动中。“我们用以思想和行动的普遍概念体系在本质上是隐喻的,我们的概念结构决定了我们感知什么,如何行动,以及怎样与他人发生联系。”(李勇忠,2002)概念隐喻与隐喻表达式的关系如同“母体”和“子体”的关系。隐喻表达式围绕概念隐喻产生。另外,概念范畴的隐喻化过程中,每一个概念隐喻都有一个固定的语言表达式,这些固定的表达式会根据不同的认知语境进行相应的派生,我们可以根据概念隐喻这样的认知功能,更好地表达自我和感知世界。(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林书武. “愤怒”的概念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2):9.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概念隐喻;映射;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009-01

一、引言

概念隐喻理论的思想是Lakoff &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来的。莱可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这样的隐喻被莱可夫和约翰逊等称为概念隐喻。

隐喻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人类概念系统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往往是隐喻性的。隐喻作为人类概念系统中深层次的核心概念,对人类日常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莱可夫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 or conceptual metaphor)。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去认识、去思维、去经历,从而在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时,就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在一定的文化中,隐喻概念已经形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隐喻概念体系,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概念隐喻理论四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考证

概念隐喻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如INFLATION IS AN ENEMY.(通货膨胀是敌人。)这里的INFLATION称为目标域(target domain), AN ENEMY称为始发域(source domain), IS被看作是“经验集的简化,隐喻以它为基础,我们根据它理解隐喻”,即“经验基础”。因此,概念隐喻理论四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为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由始源域向目标域的系统的、部分的、不对称的结构映射。这种映射通常有几种对应关系。一个是本体对应(ontological correspondences),映射是始源域与目标域实体间的一个固定的本体集对应。我们以概念隐喻“经济是旅行”为例:“经济是旅行”映射“发展经济的共同目标对应旅行的共同目的”和“经济危机对应旅行中的障碍”。另一个为推理模式对应(inference pattern correspondences),当本体对应被激活时,映射能把始源域的推理模式映射到目标域的推理模式上。

通过对许多概念隐喻的研究,莱可夫发现有以下四种映射形式。1、复合图式映射。如在“争论即战争”这个概念隐喻中,一个经验域的复合图式(战争)映射到另一个经验域对应图式中(争论),每一个映射都涉及两个域中多个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关系。简言之,复合图式映射就是把有关始源域的知识映射到目标域上。2、意象图式映射。意象图式映射就是那些在本质上是动觉的拓扑结构和方位结构,它们有足够的内部结构来接纳推论。大部分的常规隐喻是意象图式的映射。3、一次性纯意象映射(one -shot rich -image mapping)。4、亚里士多德式的隐喻映射。

当然这四种隐喻映射并非孤立地起作用,相反,它们的结合却是更常见的。但不管它们是孤立出现还是结合出现,都可以归入两大范畴,即概念映射和意象映射,并遵循恒定原则,即始源域的意象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其结构与目标域固有的结构是一致的。

这种映射不但发生在某一个隐喻的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而且发生在语篇层面上。另一方面,始源域映射到目标域的内容是由不变原则、基本隐喻、语义中心三条原则确定的。始源域映射的水平取决于目标域的隐喻范围。始源域和目标域在映射过程中有其不同的作用。目标域对始源域的制约作用体现在:当始源域的逻辑结构与目标域的逻辑结构发生冲突时,始源域的逻辑结构应与目标域的逻辑结构一致;目标域的隐喻范围决定始源域映射内容的范围与水平;目标域概念特征的多样性造就始源域表达的多样性。映射中的突现性充分说明隐喻思维的创造性。

三、概念隐喻理论发展的局限及其前景预示

概念隐喻理论在备受学者青睐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局限性。在方法论方面,该理论的语料不是来自大型的语料库检索,它的系统性、科学性和真实性常常受到置疑。莱可夫的概念隐喻理论缺乏用来确定概念隐喻的量化标准。如果说我们能够接受THORIES ARE BUILDINGS(理论是建筑物)作为一个概念隐喻,是因为英语中的确存在一系列用描写“建筑物”的词语描写“理论”的隐喻表达。那么,如果只有一例隐喻表达,是否也可以建立其相应的概念隐喻呢?概念隐喻理论没有鉴别隐喻表达及非隐喻表达的标准,没有严格区分多义词与隐喻表达的机制。另外,莱可夫讨论隐喻时用的语料都是一些规约性表达(conventional expressions),这些隐喻大都已经进入语言表达,按照常规的隐喻标准这些表达已经不是隐喻了。概念隐喻理论发展的局限还表现在历时研究方面。莱可夫的语料都是共时性的,是静态的,研究的是常规隐喻,即研究的是一些固化在语言表达中的“死的隐喻”。

当前,隐喻已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对象转变为众多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和语用学等的研究对象。隐喻研究已从对语言现象客观条件的真值描述转为参照主观对客观的经验以及对人们隐喻概念体系的解释。认知语言学对隐喻本质的不同解释构成当前隐喻研究的发展趋势。自9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的论文著作迅速增多,一些学者认为,隐喻研究需与神经语言学研究相结合来揭示隐喻性语言的本质。目前,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吸引了更多的学者关注,概念隐喻理论具有很大的研究潜力,尤其是从跨文化中外对比研究的角度,具有很大的研究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 中医是中国特有的医学形式,本文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分析中医概念隐喻的表述形式和其文化特征,关注文化因素对于人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述形式的影响。分析表明,中医概念隐喻具有典型的汉语言文化特征,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受到社会文化和人们认知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

一、 概念隐喻

以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通修辞格为代表,传统的隐喻理论是从修辞的角度来关注隐喻现象的。而二十世纪中期理查兹提出的相互作用论,开始关注隐喻的认知特征。莱考夫和约翰逊在 1980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现象做出了全新的阐述:隐喻无处不在,它不仅出现在语言中,也出在人类的思维和行动中,人们用以思考与行动的普遍概念体系在本质上是隐喻的。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一种普遍认知方式,是人们思维、行动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性方式。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 ,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活动。隐喻结构一般有两个域 :一个是结构相对清晰的源域,另一个则是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从结构上看,隐喻的形成是两个域之间的结构映射的产物,即用具体的源领域向抽象的目标领域的映射。人们直觉地,本能地运用生活中具体的简单的事物来理解认知陌生的,未知的抽象的事物和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人类对自身和周围事物的认知经验之上。而隐喻的认知过程是建立在相似联想的心理机制上,必然会跨越不同范畴的鸿沟。隐喻是建立在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之上的,而对这种相似关系的确认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新的认知将在隐喻的过程中产生。

莱考夫把概念隐喻分为三类:方位隐喻,结构隐喻和本体隐喻。方位隐喻是参照空间方位而建立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空问方位来自人们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如,上下、前后、内外、开关、深浅、中心和。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建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叠加,用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词语来讨论另一个概念 ,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域不同,但是它们各 自的构成成分之间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本体隐喻是人类将物体的经验作为我们表达抽象概念表达的基础。人们把抽象模糊的思想看作有形的实体,从而能对其进行量化辨别其特征。本体隐喻中最常见的是容器隐喻,将常见的无形的抽象的事件、活动、状态看作具体的有形的容器。

二、中医概念隐喻的表述形式

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医学 ,中医一直备受关注,但是以前的研究多侧重于医学方面,很少有从认知角度对中医概念进行探究。中医中存在着一种类似于隐喻的认知方式。《素问 -示从容论》日:“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其中的“援物比类”是从两个或两类对象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推出一个对象可能具有另一或另一类对象所具有的属性,属于一种从个别到个别或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形式有“我”而及“彼”。中医在认识疾病现象,探索人体生理病理规律,建立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都运用这一方法。这种比类的方式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的相似性的类比,只是一种中医的诊断方法。我们运用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学的角度,对中医概念隐喻背后隐藏的人类思维和文化活动进行关注。

在中医中,概念隐喻是普遍的,是无处不在。它不是作为一种语言的修饰方式而存在,而是充分体现了中医对于人体,病因,病症,和治疗的认知。在解释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时,运用了人类社会结构和自然现象的概念,如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水为阴,火为阳,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在解释人的生理结构时,则通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来认知人体结构,如说:“天远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 日月,人有两目”;而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以官位职能来认知人体以及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在辨析病因变化时,运用自然界风、寒 、暑、湿、燥、火的特征作来说明病因病理;在确定治则时,将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运用其中。如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而具体的疾病治法如:“增水行舟”法、“釜底抽薪”法、“提壶揭盖”法、“导龙人海”法、“引火归原”法等都是运用了隐喻的认知方法。

中医学概念隐喻根据不同的源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方位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最基本的概念,在中医中存在着“上热下寒”、“表寒里热”等概念。本体隐喻是中医概念隐喻中最常见的一种隐喻类型。中提到:“黄帝日: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愿闻其故。少俞日:善乎能问!请论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斫材木。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节 ,而缺斤斧焉。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异耶。……各有所伤,况于人乎。”此正是以树木之差异的概念来说明人体体质之不同,并通过工人伐木者这一相对具体的、有形可睹的事件来隐喻阐述同一条件下不同的人可以罹患不同疾病的相对抽象现象。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是最为典型的结构隐喻:将“金木水火土”等五种物质的认知,象征化或形象化,并其相生、相克、相乘和相悔的关系结构化,并将这一结构运用到人体五脏六腑的结构认知中,从而产生了肝木、心火、脾土、肺金和肾水等结构概念,并用五行之间的结构关系解释五脏六腑间的传导关系。

由此可见,概念隐喻在中医中是普遍存在的,是构成中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表述形式。

三、中医概念隐喻的文化特征

通过中医概念隐喻的表述形式 ,可以看到其具有典型的汉文化特征。这是因为隐喻是一种感知、体验、想象、理解事物的认知过程。其表层形式为语言,而深层则为包括一定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在内的认知心理现象。隐喻既具有语言的共性,又具有其差异性。而深层次的文化差异是导致概念隐喻表述方式差异的根 本原因。正 如Kovecses所言:不同的社会文化经验和认知加工过程带来隐喻的多样性 。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社会文化经验的不同以及认知过程的不同,而在不同的语言中,即便相同或相近的概念隐喻通常在其表述方面存在不同。

在人类早期,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最直接的就是通过对身边自然环境的认知,因此中医中存在着大量与自然现象和地理概念有关的概念隐喻。例如:为了探索人体物质代谢的规律,就拿天地问水、气、云、雨的升降转化来认知人体精与气血互相转化;用“风、暑、寒、热、湿、燥”等 自然想象来解释病因都是中医概念隐喻所特有的。而中医隐喻在表述人体结构时,则使用了地理概念,特别是中国特有的地理概念。如:“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中医在论述人体经络和穴位时,则使用了渭水、汝水、济水和漳水等中国当时真实存在的河流名称及商丘昆仑等地名,这些与自然相关的中医概念隐喻正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人与天地相参”的思想。

在中医概念隐喻中另一个较突出的文化特征是中医和哲学的水乳交融。“医者理也,理者意也……得理与意,医也。”因此中国哲学范畴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和“气”等概念都被用来理解和解释中医学中的概念,并且构成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举例来说:阴阳失衡,人类则会生病。这种概念隐喻将人体内部认知为一个平衡的状态,一旦阳盛或阴盛,这种平衡状态被打破 ,人类就会生病,结果就要尽可能的恢复或保持人体内的阴阳的平衡 ,正所谓“阴则阳之,阳则阴之”。前文也提到了中医将“五行学说”同人的身体、生理机能和情感联系起来,用来解释说明人类情感、人体脏腑组织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变化的。另一个中医特有的概念隐喻是“气”。中国古典哲学概念中的“气”是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生命的本源。但是在中医学中“气”被赋予了更多的认知概念。人体被认为存在着一个内部的气压环境。“气”在人体内流动,将营养物质带给各个器官,并起到保护器官和人体的作用。气的运行舒畅,保持平衡,则各个器官功能正常;如果气的运行发生停滞或阻碍,人体内部的气压环境受到影响,人类器官就要受到影响或生病。

中医概念隐喻还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医理论基本形成于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群雄割据,战争不断的时期。因此中医概念隐喻出现了战争隐喻。不同于英语中的疾病战争隐喻,中医隐喻概念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中医概念隐喻常将人体比喻为“城池”、“城郭”,疾病的袭扰常被描绘成“外来人侵”、“邪气困扰”,而保护人体的免疫系统则被认为是环绕人体的卫气和营气,起到保护人体免受外敌入侵和供给给养的作用,存在着如:“真邪相攻,两气相搏”、“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以逐邪气,而来血气”、“邪不能独伤人”、“下管虚则邪气胜之”、“得守者生,失守者死”等隐喻。人的身体是战场,人类生病的原因是正邪相争的结果,正气盛则邪气弱,正气占上风,人身体健康。反之正气弱小,邪气强盛入侵攻人人体内,卫营失守,人则会生病。

政治隐喻也是中医概念隐喻所特有的。中医常常将治国与治病相提并论,自古便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强调:“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 ,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灵枢 ·师传》)如果“逆从倒行”,必招致“失神亡国”之危险。上文提到的关于人体五脏的关系的论述,运用中国古代的国家管理体制,反映出五脏的系统性和有序性。以“君主之官”说明心为五脏六腑之主;用“相傅之官”来说明肺有主治节的功能;以“仓廪之官”说明脾有云化水谷,输送精微的功能。在论及中药配伍的时候,中医运用“君臣佐使”这一中国封建君主制度体系来论述在方剂中各种中药的使用和数量以及对治病结果的影响,例如:“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中国传统上便有“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思维方式。人们总是习惯于用身边的、具体的、熟悉的经验来认知陌生的、抽象的事物和现象。因此中医概念隐喻表述形式受到了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地理概念的认识以及中国文化、哲学、和政治的影响,具有典型的文化特征。

四、结 语

通过对中医概念隐喻表达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医概念隐喻在中医中普遍存在,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中医重要的认知方法和手段。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疾病和治疗的独特认知,并具有典型的文化特征,反映了其特有的社会体验和文化认知。由此说明概念隐喻既有语言的共性:对于同目标域的事物,来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隐喻可以用相同或相似的源域的事物来理解并解释,这是因为人们体验的感知是共性。但是概念隐喻又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容易受到不同文化同差异的影响,表现出社会文化经验的不同和认知过程的不同。

参考文献

[1]Lake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Pie88,1980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Kovecses,Zoltan.Metaphor in Culture Universality and Vail.a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4]任秀玲.中医理论范畴[M1.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概念隐喻 学习者 学习词典 词典编纂 呈现

一、引言

在传统修辞学中,隐喻是一种跟明喻、拟人等并列的修辞方式,认为隐喻是以一个词语代替另一个词语。随着学者们对隐喻的进一步研究,他们逐步认识到隐喻并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而更重要的是,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认知方式。人类借助隐喻来认识世界,借助隐喻来构建概念系统。这是认知隐喻学的观点。他们认为,本质上,隐喻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观,他们强调隐喻的认知作用,认为隐喻植根于人类的概念结构。我们认为概念隐喻理论不仅可以而且应该应用于词典编纂当中。在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在研究概念隐喻理论与教学、认知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关系,但将该理论与词典编纂结合起来的尚为数不多。

二、隐喻的定义

隐喻的定义一直备受争议,也一直在发展着。不同理论家对隐喻从不同的角度看有着不同的定义。提起隐喻,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谈到亚里士多德,他对世界的隐喻观有着深远的影响。他认为隐喻就是彼事物的名称用于此事物。隐喻是用一个陌生的名词替换,或者以属代种,或者以种代属,或者以种代种,或者通过类推,即比较。关于隐喻的本质,有着多种观点,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替代论,比较理论,互动理论以及创新论。其中互动理论在近几十年来受到较多的研究。里查兹首先提出隐喻的实质是“互动”的观点,包括1.语言实质上是隐喻的,2.隐喻有两个方面―本体与喻源,3.共同点理论。布莱克等学者在互动论的基础上研究,提出隐喻中两个词项或概念的相似度不一定都是预先存在的,而是通过互动创建的,他们主要强调相似度的创新。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与认知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重新的阐释,即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清晰的类别概念和抽象的概念语言,只能用已知事物的具体意象来表达新事物、新经验,两类事物间的联系是通过类比和联想来发现它们之间的某种相似性而建立起来的。

三、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学习词典中应用的相关研究现状

最近几十年来,隐喻研究的相关专著和论文层出不穷。国外的主要著作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是Lakoff,他和Johnson著作了Metaphors We Live by (1980),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Lakoff还和Turner写了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1989)。国内有束定芳的《隐喻学研究》(2000),胡壮麟的《认知隐喻学》(2004)以及蓝纯的《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2005)等。胡的《认知隐喻学》讨论了语言、隐喻和认知三者的关系,他进而论述了隐喻的实质,从隐喻与认知的关系又具体阐述了国外的几种隐喻观,包括传导隐喻,概念隐喻,基本隐喻,诗喻以及根隐喻,另外他探讨了隐喻的理解以及应用,最后论述了中国隐喻研究或者说中国的比喻理论。正如胡壮麟所说,就隐喻与认知关系来说,我们与国外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需要迎头赶上的。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问世后,除了对隐喻理论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路子外,对认知心理学、外语教学等学科产生了巨大影响。胡壮麟在《认知隐喻学》中总结了卡尔顿提出的五大类隐喻群,包括视觉/光、平衡、运动、结构和方位,即“具体的组成意念”。隐喻与语言教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语言学习者在利用隐喻构筑目标语言的概念方面缺乏系统训练,因而如何增强隐喻能力具有教育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隐喻与词典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麦克米伦系列词典直接地将隐喻理论应用于词典中。隐喻与多义词、词组搭配以及习语等关系密切。隐喻能够更好地解释这些现象和意义。赵彦春和黄建华(2000)指出,隐喻是认知词典学的眼睛。他们探讨了如何在认知学习词典中明示义项之间的隐喻关系,如何根据概念隐喻构建词汇模块,以提高学习者的词汇能力。他们认为认知学习词典应提供语境效果,具体包括(1)明示二语的隐喻过程和(2)建立概念隐喻模块。大多数学者对于概念隐喻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词汇和搭配层面。对于概念隐喻在词典中的应用尚不够系统,而概念隐喻在英汉学习词典中的应用研究尚少。英语与汉语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概念隐喻有些是英语和汉语都存在的,而有些则是专属英语文化的。这需要我们区分对待。如何通过英汉学习词典提高英语学习者的隐喻能力,以提高学习者的英语思维和应用能力值得研究者探讨。

四、概念隐喻理论在《麦克米伦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应用

李娟和高军(2008)对《麦克米伦高阶英语学习词典》,即第一版词典中的隐喻专栏进行了评析。作者指出专栏介绍了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认知工具,但对其本质未作深入说明,对隐喻的运作机制也未作深入表述,以及未对转喻等其他相关概念做介绍等问题。这些问题确实存在。隐喻专页有对跨文化现象稍作说明。该词典指出一般词汇的隐喻义可能在其他语言中有对应的翻译,然而,对习语而言,更多时候是没有相应的翻译。这对跨文化翻译和双语词典编纂有一定的启发。正如该词典所言,隐喻专栏下例句中的词语与词组和词目词的联系一开始可能不明显。然而,如果在词典条目中查这个词,你既会找到字面义又会找到隐喻义。这将有助于你理解@种联系。麦克米伦系列词典是最早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到词典编纂中的。

《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第二版)》(2007)和《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一样在Language Awareness中有METAPHOR专页,详细解释了隐喻的定义以及隐喻机制,也隐喻专栏明示了隐喻现象,并提供多项例证佐助隐喻的理解。第二版的隐喻专栏在数量上比第一版有所增加。其他基本变化不大。

《麦克米伦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ACMILL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以下简称MECD)是《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的英汉双解版本。对隐喻的处理和原版本一样,只是多了汉语翻译。MECD有其优点所在,然而亦存在着弊端。

1.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MECD中值得英汉学习词典借鉴的方面。MECD将概念隐喻理论吸纳并应用于词典中,把隐喻信息呈现在隐喻专页和专栏中,值得借鉴。

(1)Language Awareness 语言提示下有Metaphor隐喻专页。其中说明了隐喻的定义,隐喻的工作机制,习语和明喻,介绍了隐喻专栏并提供例子说明如何利用隐喻专栏,也提出了其他语言中同样有着隐喻现象,和英语有着相同之处,也存在着差异,说明本词典中哪些条目下附有隐喻专栏。

(2)词典内页中有40个隐喻专栏(虽然专页里面列出41个,但是sad词条下并没有,sad相关的隐喻用法列入了happy中)。这些隐喻专栏(如图1.)明示隐喻过程,并提供了一些能说明隐喻过程的例句,并把相关的单词,词组,短语,习语做黑体加粗处理。在部分隐喻专栏末尾通过参见符号“”将相联系的专栏联系起来。

图1 麦克米伦高阶英汉双解词典happy词条下部分隐喻用法

2. MECD中对隐喻信息的呈现的不足之处。

(1)隐喻内容介绍不足。在Language Awareness语言提示部分的Metaphor隐喻专页,虽然《词典》对隐喻的定义等作了描述和补充,但其对隐喻的本质描述不足,对隐喻的特征也没有足够说明。通过对隐喻的分析,我们发现隐喻多数是以具体事物或动作来隐喻抽象概念。如Criticizing someone or speaking in an angry and unpleasant way to them is like hitting or injuring them. 批评或斥责某人就像揍(hitting)或伤害(injuring)他/她一样(MECD 2005:486)。批评、斥责是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可以用hit out at..., lash out at, tore... to pieces, beat ... up等具体动作来隐喻批评等。

(2)参见系统不够完善。参见系统不完善体现在中观结构和词典词条的参见以及内参见。隐喻专栏尾部利用参见符号“”把该隐喻信息和相关的隐喻专栏关联起来。比如sad一词列在隐喻专页的最后部分,但是在sad词条中并未含有隐喻用法,其用法和happy的隐喻信息一起列在happy词条的隐喻专栏中。词典内部的隐喻专栏的参见比较随性,不够系统。

(3)未能把中国学习者的独特需求考虑在内。MECD仅仅是《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的英汉双解版本。对于有着较大文化差异的中国学习者而言,能够说明隐喻机制的背后的文化没能说明。

五、概念隐喻理论在英汉学习词典编纂中的应用研究

概念隐喻理论具有以下特性,包括系统性、经验性、文化性。虽然MECD在应用概念隐喻理论的过程中给英汉学习词典编纂很多好的启发,但也存在其不足。基于此,下面列出几种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英汉学习词典编纂中的设想。

1.提供文化信息。对于中国学习者而言,英语有着异国文化,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隐喻不对等现象亦存在。通过提供相关文化信息,可以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隐喻现象。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习语的隐喻性中。比如angry的隐喻用法中有例句It made my blood boil.不少中国学生容易误解为“它令我热血沸腾”。而其实际意思是“这事儿令我非常气愤”。蔡燕茹(2013)在其硕士论文《英汉学习型词典中情感隐喻的呈现》中对比了英语的ANGER IS (A HOT) FLUID IN A CONTAINER和汉语的“愤怒是气”这两个隐喻。我们发现了关于愤怒这一情感的两种不同的隐喻映射过程。在英汉学习词典中,明示这种文化差异信息,有利于学习者理解。

2.明示隐喻过程。在学习词典中适当明示隐喻过程,可以快速加深学习者对隐喻的理解,牢固学习者对隐喻的记忆,更甚者,能够促进学习者对隐喻的应用。

3.设立并完善隐喻专页和专栏。这一点,麦克米伦系列词典的做法值得借鉴。对语言教师或高级学习者而言,这些信息能够很好地促进学习者的隐喻能力、系统性思维,乃至认知能力。隐喻专页的信息应尽量明示隐喻过程和隐喻机制。并强调英汉两种语言的某些隐喻差异。隐喻无处不在,发现这些隐喻,并将其系统地编辑起来。虽然MECD中隐喻专栏达到40个,但是我们还是发现有些典型的隐喻,比如方位隐喻,颜色隐喻等还没有列入其中。应该利用隐喻相关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以及英语语料库进一步完善隐喻专栏,有利于构建学习者的英语思维。

4.设立参见体系。构建隐喻专页和隐喻专栏的参见,以及隐喻专栏之前的参见,形成一个参见网络,有利于构筑学习者的隐喻知识网络。

六、结语

本文通过对概念隐喻理论及其在词典中的应用作了一点回顾,并对概念隐喻理论如何应用于中国学习者使用的英汉学习词典编纂中提了几点设想。这给我们的启发是要更好地将隐喻信息应用于词典,首先必须对隐喻理论的研究做个归纳,对隐喻现象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分析、研究,将隐喻现象跟汉语做跨文化对比研究,接着对这些现象做分类、统计、筛选,最后才能将精华应用于词典编纂中,更好地服务中国英语学习者。如何利用语料库对隐喻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Lakoff,George,and Johnson,Mark.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akoff,George,and Turner,Mark.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3]Rundell,M.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New edition).Oxford: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2007.

[4]蔡燕茹.英汉学习型词典中情感隐喻的呈现[D].广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

[5]葛建民,邹积.英语习语中的概念隐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

[6]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8]李娟,高军.《麦克米伦高阶英语学习词典》隐喻专栏评析[J].文学语言学研究.2008(53).

[9]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0]S群.概念隐喻:体验哲学意义建构观下词典编纂的新视角[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11]赵彦春,黄建华.隐喻―认知词典学的眼睛[J].现代外语. 2000(2).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关键词:概念隐喻;词汇教学;隐喻性词义

一、引言

目前高职英语词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方式单一枯燥;教师不厌其烦地带领学生朗读单词,了解词性,对与课文相对应的义项进行造句释义。这种孤立讲解词汇的结果是学生每节课虽然学习了大量的词汇,但对所学词汇的理解缺乏具体感,在实际写作和阅读中往往不能活学活用;而且对词汇的记忆也不牢固。加之,高职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薄弱,水平参差不齐,所以他们的词汇量往往不能达到要求。

学习者词汇量的大小及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其英语水平的高低。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词汇量的提高可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的发展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可见词汇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长期以来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语言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作为语言诸要素之一的词汇变化尤其显著。对于每一种事物、每种感觉和经验,人们不可能创造出完全独立于其他词汇的单词。大量的词义演变都是通过隐喻方式进行的;隐喻在词义演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把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高职英语词汇教学,可以使词汇教学方法更加符合认知规律,并提高教学效率。本文拟从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现存的问题出发,结合概念隐喻理论,探讨其对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二、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首先出现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Lakoff & Johnson 1980)一书中,而后在“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Lakoff 1993)一文中得到系统的阐述。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主要是以隐喻为特征,所以人类的认知系统是隐喻构造的。概念隐喻是从日常表达式中归纳出来具有典型性的认知机制, 可反映客观事物,尤其是反映一些抽象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概念隐喻在一定的文化中又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即概念隐喻体系。在隐喻结构中,人们利用对两种毫无关联的事物进行感知的交融,实现从源模型向目标模型的映射。

(一)概念隐喻类型

根据Lakoff&Johnson的分析,以认知功能为依据,概念隐喻大致可分为三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种概念。例如,基于概念隐喻TIME IS MONEY,“money”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一个概念,所有用于谈论money的词语都可以用于time这个概念。于是产生了“节约时间”,“花费时间”和“浪费时间”等说法,时间被视为象金钱一样宝贵。

方位隐喻是参照空间方位而建立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空间方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包括前—后,上—下,中心—边缘,里—外,深—浅等。通过方位隐喻,人们可以利用日常熟悉的空间方位来理解其他如情绪、身体状况、数量及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英语中,用表示方位的词语来表达抽象概念较为常见的概念隐喻有:HAPPY IS UP;SAD IS DOWN,MORE IS UP;LESS IS DOWN,HIGH STATUS IS UP;LOW STATUS IS DOWN等。

在实体隐喻概念中,人们把抽象、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一些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而有形的实体。在这类概念隐喻基础上,无形的概念可以被量化,分类,识别其特征和原因等,从而达到便于理解的目的。例如,现实生活中的“inflation(通货膨胀)”是个无形的抽象实体,可被看作是具体的物质(entity),于是就产生了概念隐喻INFLATION IS AN ENTITY,也使以下表达方式不难理解:How can we deal with inflation?;Inflation is backing us into a corner[1]等。实体隐喻最具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

(二)跨域映射

跨域映射是理解概念隐喻的关键,是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形成一系列本体或认识上的对应,用源域的结构和知识体验去谈论和思考目标域的概念。简而言之,就是将源域内的概念特征投射到目标域上,使目标域内的大量实体具备源域内概念的特征从而达到认识理解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概念隐喻中,源域内的概念为人们所熟悉且便于理解,而目标域概念较抽象、难理解。跨域映射关键在于确定两个不同概念域的相似性。

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可作为探析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新视角的重要依据。为了更加客观地了解其认知机制,下面用实例来具体说明。在英语国家,人们谈论抽象概念“life”时,不自觉地会运用概念隐喻LIFE IS A JOURNEY。根据上文所述的认知机制,源域(JOURNEY)的基本结构包含travelers, destination,changes, impediments等实体;而目标域(LIFE)的基本结构则包含people living a life,life goals,movements,difficulties等实体。

两个概念域之间的实体可以构成系统的对应关系。源域中的认知结构可以粗略地描述成:一些旅行者跋山涉水前往目的地,途中经过了一些不同的地方也遇到一些困难,有时难免会失去方向。通过跨域映射,我们就不难理解:He’s gone through a lot in life.(生活中他饱经风霜。)旅途中,地点不停地变更意示着生活中的变化经历。通过概念隐喻LIFE IS A JOURNEY的认知映射,类似的表达可得到较好的理解,如Give him a good start in life. I’m at a crossroads in my life. He’s over the hill. She’s without direction in her life. I was in dead-end job.

转贴于

三、对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语义学角度为高职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纬度。该理论对高职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一些启示。

(一)重视基本词汇隐喻意义的教学

英语中基本词汇使用频率高,义项丰富,并且与其它词汇搭配数量众多。它们用于指代那些与人们有最直接接触的基本范畴事物。人们的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不再满足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与表达,而是不断地认知、思考、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思想。为了完成这一过程,人们并不是无止境地创造新的词语,而是将新认识的抽象概念与已认知的具体事物相联系,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利用已知事物来思考、表达新概念,于是产生了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投射,这种隐喻性思维发展了词汇的语义。大部分隐喻性思维是由基本范畴等级发展而来。词汇语义的变化使一个词具有了多义性。Sweetser(1990:19)曾指出,在词义的变化过程中,隐喻起着主要的构建作用。它直接导致语言新颖性的产生,间接导致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2]多义现象是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通过隐喻手段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

如上所述,大量的词义演变都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来实现。词义的这种演变方式非常普遍。概念隐喻将词义的扩展加以认知化、系统化。词义的一系列隐喻性扩展是由两个认知域的相似性所产生,根据其相关性由一个个概念隐喻统辖。[3]表示人体部位的词语都有隐喻含义,部分隐喻含义可以由概念隐喻PEOPLE ARE OBJECTS衍生而来。例如“head”在人的身体部位中位于最上端,通过隐喻引申为表示空间的词语如head of stairs(楼梯顶端)、head of page (页面顶部);再进一步通过概念隐喻延伸出蕴涵“重要、领头”的意思,于是就有了以下表达:head of government (政府首脑) 、head of the family (家长)。除了人体部位的词语,常见的动物名称(老虎、狮子、狼、狗等)、颜色的词语(红、黄、蓝、绿等)及花草树木等也具有丰富的隐喻意义。

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能积极使用的词汇量仅停留在高中水平。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向学生灌输一种理念:词汇不是任意获得新的意义,而是通过人们的认知建构获取;建构方式主要是概念隐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基本词汇意义理解所蕴涵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找出两个概念域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使其提高词汇水平。

(二)重视英汉概念隐喻文化内涵的分析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意义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隐喻是世界上所有语言的共同属性,所以隐喻与文化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隐喻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是文化的反映。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概念隐喻的普遍运用一方面说明了隐喻认知的普遍性和不同民族认知间存在的共性;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很多表示抽象思维的隐喻表达法都是相同的。比如:人类在幼儿时期就形成了方位意识,在语言输入中,表达方位的词语很多也容易被理解,其中不乏隐喻的方位表达,这已经形成了定势思维。例如英语国家人们形成了这样的概念隐喻“GOOD IS UP;BAD IS DOWN”,汉语中也不乏此类表达如“情绪低落、视力下降、身体每况愈下、地位提高”等。

另一方面,由于受不同文化的影响,隐喻概念也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理解隐喻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背景,在英语学习中对概念隐喻的正确理解必须要了解目的语社会文化知识。例如对句子 “She spoke with a touch of vinegar.” 的理解关键在于vinegar的隐喻含义。汉语中“醋”的隐含意义是“忌妒”;而英语中vinegar的隐含意义却不同,表示“尖酸刻薄”或“不高兴”。另外,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汉中有关颜色的隐喻理解也不一样。汉语中嫉妒别人常表达为“得了红眼病”,而英语中则说green-eyed。

处于英汉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有着不同的概念系统、认知结构、认知方式和认知习惯,不同的价值观和民俗心理,因此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隐喻的理解文化背景尤其重要,它影响着对词汇隐喻的理解,因而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应把跨文化知识传授融入到词汇教学的方方面面,只有学生掌握一定程度的跨文化知识,才能正确推断词汇的隐喻意义。

(三)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地构建概念隐喻

由于概念隐喻是系统的跨域映射,具有系统性,所以可对其进行分析和构建。它的系统性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从语言层面上看,系统性是指由于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存在着系统的部分对应关系,一个概念隐喻会衍生出大量的、彼此和谐的语言表达(如TIME IS MONEY可衍生出waste your time、spend your time、 save you hours等表达);从概念层面上分析,不同的概念隐喻又共同构成了一个协调一致的网络体系,影响着人们的言语和思维。[4]它包括内部和外部系统性。首先,概念隐喻之间的蕴涵关系(如TIME IS MONEY, TIME IS A RESOURCE, TIME IS A VALUABLE COMMODITY)或同一目标域通过不同的源域实现(如LOVE IS WAR, LOVE IS MAGIC, LOVE IS A JOURNEY, LOVE IS MADNESS等),从而构建起一个协调一致的概念隐喻体系。其次,对于由相同源域来实现的概念隐喻形成了系统的概念隐喻表达体系。最常见的例子是方位隐喻(如 HAPPY IS UP, HIGH STATUS IS UP, RA TIONAL IS UP, CONSCIOUS IS UP等构成了一个以up为中心语义网络)。

学生日常阅读中自主地构建概念隐喻,形成丰富的积累,使单词记忆趋向形象化,有助于提高词汇习得能力。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概念隐喻 隐喻理论 英语写作

abstract: metaphor is not only a rhetoric device, but a matter of thought and action. the paper attempts to apply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writing and further proposes that importance be attached to developing students’ metaphorical thinking in english writing.

key words: conceptual metaphor; metaphorical thinking; english writing

一、 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起始于lakoff & johnson 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他们在书中表明: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但存在于语言里,也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1]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下,隐喻的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source domain)和靶域(target domain)。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ing)到靶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所以,“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类事物”。[2]概念隐喻理论还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和隐喻语言(metaphorical expression)的区别。前者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后者是概念隐喻的具体隐喻表达式,例如:

例1.we are at a crossroad.

例2. the relationship isn’t going anywhere.

例3.our relationship is off the track.

例4. their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这里只有一个隐喻:love is a journey,上述这些例子都是该隐喻在语言上的具体表达式。

概念隐喻理论使我们重新认识了隐喻的本质,也给语言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本文拟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探讨隐喻在英语写作中遣词、造句、谋篇的功能,并指出隐喻思维对英语写作的重要性,为写作教学提供新的视角。

二、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概念隐喻与词汇学习

在写作中,词汇居于核心地位。不管是句子层次的语言现象还是语篇层次的语言现象,都离不开词的理解和运用。传统词汇学习由于受到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词语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忽视了对词语的认知和理解。词汇不仅有其所指意义,也有其转指意义,而且,词汇表层意义与其深层内涵都是语言认知的产物。由于大多数学习者不是从认知的角度来学习词汇,而是采用死记硬背方法,不能真正理解词汇的内涵。通过概念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词汇,不仅有利于词语的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有效地利用该词语的隐喻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我们借助方位隐喻来理解介词的学习。人们可以将通过身体体验获得的“上——下,前——后,高——低,深——浅,中心——边缘”等具体空间概念投射于时间、情绪、身体状况、数量、质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在方位隐喻中,“up-down” 概念的隐喻运用最为广泛。最初,“上”概念(up)和“下”概念(down)都是纯空间概念。up的基本意义最“向上,由低往高”;down的基本意义为“向下,由高往低”。英汉语言经过反复的运用与发展,“up-down”都以原来的空间意义为核心,产生了“

happiness is up, sadness is down;more is up, less is down; high status is up, low status is down”等方位隐喻来表达对社会地位和人的情绪的认识。在这些概念隐喻的基础上可以拓展丰富的隐喻表达式,进一步深化对“up”概念和“down”概念的隐喻理解,如:“i am feeling up.”,“prices are going up”,“the temperature has gone down.”,“be nice to people on your way up, because you will meet them on your way down. ”等。由此可见,通过概念隐喻理论来理解介词,能掌握更丰富的词汇意义,增强学生隐喻能力,提高写作的多样性。

其次,由于隐喻是一种映射,其实质是借助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3]因此人们总是会参照他们所熟知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和理解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体现在词汇表达上,人们往往运用谈论一个概念的各个方面的词语来谈论另一个概念。例如:提到概念“argument”,我们有概念隐喻“

argument is a building; argument is war”, “argument”为较抽象的概念,而“building”,“war”是人们较熟悉的概念。在讲“building”这个概念时,可以帮助学生联想和“建筑物”有关的词汇“solid building, framework of a building, construct a building, collapse, the groundwork”; 而在谈到“war”这个概念时,又可以联想到跟“战争”有关的词汇“the fierce war, attack the enemy, win the war, be defeated in the war”。在这两个概念隐喻中,人们可以通过熟悉的概念来理解“argument”这个概念的内涵。用于谈论“building”,“war”的词汇大部分都可以用来谈论“argument”,因而可以创造出如下句子:

例5. we’ve got the framework for a solid argument.

例6. if you don’t support your argument with solid facts, the whole th

ing will collapse.

例7. within the groundwork you’ve got, you can construct a pretty strong argument.

例8. he attacked my argument fiercely.

例9. joe spared no pains to defend his argument.

例10. joe won the argument with her.

例11. joe was defeated in the argument.

又如:“ideas are food”这一概念隐喻通过“food”来理解“ideas”,其作者向我们展示了“ ideas”的丰富内涵。如果想知道“food”和“ ideas”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恐怕谁也拿不出一套完整的答案,但是关于“food”我们可以表达如下:

例12. food can be digested.

例13. food can be swallowed or devoured

例14. food can be nourishing.

例15. food can be spoon-fed.

然后,利用“food”这一概念所派生的词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写出下列的句子:

例16.david has a hard time swallowing new ideas. he has to stew them over for days.

例17. we don’t need to spoon-feed our students.

例18. he devours the book.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通过概念映射原理,可以使学生更为轻松地掌握较为抽象概念方面的一系列词汇,从而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词汇框架,帮助学生在写作时更为准确自如地选词表意。

(二)概念隐喻与句式表达多样性

“仅仅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不顾多样性,学生的二语能力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没有明显的进步”,[4]这句话说明了语言表达多样性的重要性。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对句法运用多样性程度是需要训练的,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多维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写作是和思维同步进行的,学习写作就是学习思考。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恰恰是从思维的角度认知世界,以人的已知的具体经验去映射未知的抽象的领域,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如“视野是容器”(visual fields are containers)这一基本概念隐喻衍生出的隐喻式语言表达是多种多样的:the ship is coming into view,i have him in sight, he’s out of sight now, that’s in the center of my field of vision等。而在表达同一概念时的概念隐喻也是多样的,“idea”这一概念,就有如下概念隐喻:ideas are food, ideas are people, ideas are plants, ideas are products, ideas are commodities, ideas are resource, ideas are money, ideas are fashion,每一个概念隐喻都可以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隐喻表达式,这也为写作中语言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从而使语言更生动、自然。

此外,概念隐喻为学生在写作时创新思维、拓宽思路有着重要的认知作用,它为我们在不同范畴的事物之间架起联想的桥梁,赋予我们一种灵敏的触觉,使我们感知不同事物之间的某种特征的联系。因而,根据创新度,在写作中可以采用不同的隐喻式表达,例如:

例19.joan knew that surgery was a very dangerous option. the stakes were high. nevertheless, joan decided to take her chances and have the operation.

例20.joan knew that surgery was a very dangerous option. she could lose it all. nevertheless, joan decided to ante up and have the operation.

例句19和20是基于“life is a gambling game”所构建的隐喻表达。第一句是常规隐喻表达,常规隐喻是那些建构我们文化的普遍概念系统并反映在日常语言中的隐喻;第二句是新隐喻表达,新隐喻是对常规隐喻的扩展应用,很多新隐喻是人们创新思维的结果。因此,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我们既可采用常规隐喻表达,也可创新思维,采用新隐喻。

(三)概念隐喻与语篇连贯

语篇连贯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文章在内容上的连贯(coherence),二是指表达上的连贯。一个连贯的语篇应该是让听话人或读者在理解时能够推导出语句的各种关系,重新构建说话人或作者的目的或意图。篇章连贯是在概念的层次上实现的,而概念隐喻本身也是一种概念,因此它可以帮助实现连贯。

概念隐喻在内容上的连贯既可以通过一个隐喻,也可以同时通过多个隐喻来实现。[5]在语言实践中,由一个概念隐喻帮助构建语篇连贯的情况经常出现。以一个隐喻贯穿语篇始终形成一个核心隐喻,支配若干由隐喻或由一个中心意象引申出若干相关的次要意象。从这个概念隐喻的角度看,整个语篇应该是连贯的。在写作中,如果能够把握语篇连贯的这个特点,对某些语段结构或语篇意义的构建就能事半功倍。如:

ted got on the ride when he decided to campaign for mayor of his small town. after flipping, rolling, and shaking for the public for eight weeks, he finally felt like he was in control. but as he watched the exit polls reported on tv, he plummeted. he had lost in a landslide. [6]

在以上的例子中,中心隐喻是“politics is a foller-coaster”,其余的隐喻“ride, flipping, rolling, shaking, plummeted, landslide”等都是围绕其中心隐喻的,并且是互相关联的。

又如:the professor told me my argument was shaky: as a student of physics,

you have to construct stronger foundations for your theoretical models. use facts to support your theory.

上述例子的中心隐喻是“theories are buidings”,整个语段都共享了这个概念隐喻的隐喻内涵,使得这个语段具有连贯性。

语篇在表达上的连贯很大程度取决于文章衔接(cohesion)的处理,衔接是一种语篇现象,语篇的衔接主要是依靠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搭配等来实现。隐喻可以使得词汇的衔接在不同领域内得以实现,再加上语言上的手段如对照、省略等,说话人可以表达经验和人际方面的语义连贯。

三、 结语

隐喻是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不知不觉地运用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世界。在写作教学中,隐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谋篇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因而,培养学生写作中的隐喻思维必不可少。为了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要求学生收集概念隐喻及隐喻表达式,并对它们进行归纳、整理、分析,逐步形成学生自己的隐喻认知理论,并鼓励其大胆使用;第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隐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隐喻性表达的跨文化多样性,减少在写作中出现汉式表达方式,从而改善他们的写作思维;第三,利用隐喻认知规律,不断开拓创新思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参考文献

[1][2][3]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26,26

[4]文秋芳. 从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试看口语教学[j]. 外语界, 2001(4):28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概念隐喻 隐喻理论 英语写作

Abstract: Metaphor is not only a rhetoric device, but a matter of thought and action. The paper attempts to apply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writing and further proposes that importance be attached to developing students’ metaphorical thinking in English writing.

Key words: conceptual metaphor; metaphorical thinking; English writing

一、 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起始于Lakoff & Johnson 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他们在书中表明: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但存在于语言里,也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1]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下,隐喻的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source domain)和靶域(target domain)。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ing)到靶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所以,“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类事物”。[2]概念隐喻理论还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和隐喻语言(metaphorical expression)的区别。前者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后者是概念隐喻的具体隐喻表达式,例如:

例1.We are at a crossroad.

例2. The relationship isn’t going anywhere.

例3.Our relationship is off the track.

例4. Their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这里只有一个隐喻:LOVE IS A JOURNEY,上述这些例子都是该隐喻在语言上的具体表达式。

概念隐喻理论使我们重新认识了隐喻的本质,也给语言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本文拟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探讨隐喻在英语写作中遣词、造句、谋篇的功能,并指出隐喻思维对英语写作的重要性,为写作教学提供新的视角。

二、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概念隐喻与词汇学习

在写作中,词汇居于核心地位。不管是句子层次的语言现象还是语篇层次的语言现象,都离不开词的理解和运用。传统词汇学习由于受到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词语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忽视了对词语的认知和理解。词汇不仅有其所指意义,也有其转指意义,而且,词汇表层意义与其深层内涵都是语言认知的产物。由于大多数学习者不是从认知的角度来学习词汇,而是采用死记硬背方法,不能真正理解词汇的内涵。通过概念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词汇,不仅有利于词语的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有效地利用该词语的隐喻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我们借助方位隐喻来理解介词的学习。人们可以将通过身体体验获得的“上——下,前——后,高——低,深——浅,中心——边缘”等具体空间概念投射于时间、情绪、身体状况、数量、质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在方位隐喻中,“up-down” 概念的隐喻运用最为广泛。最初,“上”概念(up)和“下”概念(down)都是纯空间概念。Up的基本意义最“向上,由低往高”;down的基本意义为“向下,由高往低”。英汉语言经过反复的运用与发展,“up-down”都以原来的空间意义为核心,产生了“

HAPPINESS IS UP, SADNESS IS DOWN;MORE IS UP, LESS IS DOWN; HIGH STATUS IS UP, LOW STATUS IS DOWN”等方位隐喻来表达对社会地位和人的情绪的认识。在这些概念隐喻的基础上可以拓展丰富的隐喻表达式,进一步深化对“up”概念和“down”概念的隐喻理解,如:“I am feeling up.”,“Prices are going up”,“The temperature has gone down.”,“Be nice to people on your way up, because you will meet them on your way down. ”等。由此可见,通过概念隐喻理论来理解介词,能掌握更丰富的词汇意义,增强学生隐喻能力,提高写作的多样性。

其次,由于隐喻是一种映射,其实质是借助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3]因此人们总是会参照他们所熟知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和理解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体现在词汇表达上,人们往往运用谈论一个概念的各个方面的词语来谈论另一个概念。例如:提到概念“argument”,我们有概念隐喻“

ARGUMENT IS A BUILDING; ARGUMENT IS WAR”, “argument”为较抽象的概念,而“building”,“war”是人们较熟悉的概念。在讲“building”这个概念时,可以帮助学生联想和“建筑物”有关的词汇“solid building, framework of a building, construct a building, collapse, the groundwork”; 而在谈到“war”这个概念时,又可以联想到跟“战争”有关的词汇“the fierce war, attack the enemy, win the war, be defeated in the war”。在这两个概念隐喻中,人们可以通过熟悉的概念来理解“argument”这个概念的内涵。用于谈论“building”,“war”的词汇大部分都可以用来谈论“argument”,因而可以创造出如下句子: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概念隐喻隐喻理论英语写作

Abstract:Metaphorisnotonlyarhetoricdevice,butamatterofthoughtandaction.ThepaperattemptstoapplytheconceptualmetaphortheorytotheteachingofEnglishwritingandfurtherproposesthatimportancebeattachedtodevelopingstudents’metaphoricalthinkinginEnglishwriting.

Keywords:conceptualmetaphor;metaphoricalthinking;Englishwriting

一、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起始于Lakoff&Johnson的《MetaphorsWeLiveBy》一书。他们在书中表明: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但存在于语言里,也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1]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下,隐喻的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sourcedomain)和靶域(targetdomain)。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ing)到靶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所以,“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类事物”。[2]概念隐喻理论还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metaphor)和隐喻语言(metaphoricalexpression)的区别。前者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后者是概念隐喻的具体隐喻表达式,例如:

例1.Weareatacrossroad.

例2.Therelationshipisn’tgoinganywhere.

例3.Ourrelationshipisoffthetrack.

例4.Theirmarriageisontherocks.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这里只有一个隐喻:LOVEISAJOURNEY,上述这些例子都是该隐喻在语言上的具体表达式。

概念隐喻理论使我们重新认识了隐喻的本质,也给语言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本文拟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探讨隐喻在英语写作中遣词、造句、谋篇的功能,并指出隐喻思维对英语写作的重要性,为写作教学提供新的视角。

二、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概念隐喻与词汇学习

在写作中,词汇居于核心地位。不管是句子层次的语言现象还是语篇层次的语言现象,都离不开词的理解和运用。传统词汇学习由于受到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词语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忽视了对词语的认知和理解。词汇不仅有其所指意义,也有其转指意义,而且,词汇表层意义与其深层内涵都是语言认知的产物。由于大多数学习者不是从认知的角度来学习词汇,而是采用死记硬背方法,不能真正理解词汇的内涵。通过概念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词汇,不仅有利于词语的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有效地利用该词语的隐喻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我们借助方位隐喻来理解介词的学习。人们可以将通过身体体验获得的“上——下,前——后,高——低,深——浅,中心——边缘”等具体空间概念投射于时间、情绪、身体状况、数量、质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在方位隐喻中,“up-down”概念的隐喻运用最为广泛。最初,“上”概念(up)和“下”概念(down)都是纯空间概念。Up的基本意义最“向上,由低往高”;down的基本意义为“向下,由高往低”。英汉语言经过反复的运用与发展,“up-down”都以原来的空间意义为核心,产生了“

HAPPINESSISUP,SADNESSISDOWN;MOREISUP,LESSISDOWN;HIGHSTATUSISUP,LOWSTATUSISDOWN”等方位隐喻来表达对社会地位和人的情绪的认识。在这些概念隐喻的基础上可以拓展丰富的隐喻表达式,进一步深化对“up”概念和“down”概念的隐喻理解,如:“Iamfeelingup.”,“Pricesaregoingup”,“Thetemperaturehasgonedown.”,“Benicetopeopleonyourwayup,becauseyouwillmeetthemonyourwaydown.”等。由此可见,通过概念隐喻理论来理解介词,能掌握更丰富的词汇意义,增强学生隐喻能力,提高写作的多样性。

其次,由于隐喻是一种映射,其实质是借助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3]因此人们总是会参照他们所熟知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和理解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体现在词汇表达上,人们往往运用谈论一个概念的各个方面的词语来谈论另一个概念。例如:提到概念“argument”,我们有概念隐喻“

ARGUMENTISABUILDING;ARGUMENTISWAR”,“argument”为较抽象的概念,而“building”,“war”是人们较熟悉的概念。在讲“building”这个概念时,可以帮助学生联想和“建筑物”有关的词汇“solidbuilding,frameworkofabuilding,constructabuilding,collapse,thegroundwork”;而在谈到“war”这个概念时,又可以联想到跟“战争”有关的词汇“thefiercewar,attacktheenemy,winthewar,bedefeatedinthewar”。在这两个概念隐喻中,人们可以通过熟悉的概念来理解“argument”这个概念的内涵。用于谈论“building”,“war”的词汇大部分都可以用来谈论“argument”,因而可以创造出如下句子:

例5.We’vegottheframeworkforasolidargument.

例6.Ifyoudon’tsupportyourargumentwithsolidfacts,thewholethingwillcollapse.

例7.Withinthegroundworkyou’vegot,youcanconstructaprettystrongargument.

例8.Heattackedmyargumentfiercely.

例9.Joesparednopainstodefendhisargument.

例10.Joewontheargumentwithher.

例11.Joewasdefeatedintheargument.

又如:“IDEASAREFOOD”这一概念隐喻通过“food”来理解“ideas”,其作者向我们展示了“ideas”的丰富内涵。如果想知道“food”和“ideas”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恐怕谁也拿不出一套完整的答案,但是关于“food”我们可以表达如下:

例12.Foodcanbedigested.

例13.Foodcanbeswallowedordevoured

例14.Foodcanbenourishing.

例15.Foodcanbespoon-fed.

然后,利用“food”这一概念所派生的词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写出下列的句子:

例16.Davidhasahardtimeswallowingnewideas.Hehastostewthemoverfordays.

例17.Wedon’tneedtospoon-feedourstudents.

例18.Hedevoursthebook.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通过概念映射原理,可以使学生更为轻松地掌握较为抽象概念方面的一系列词汇,从而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词汇框架,帮助学生在写作时更为准确自如地选词表意。

(二)概念隐喻与句式表达多样性

“仅仅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不顾多样性,学生的二语能力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没有明显的进步”,[4]这句话说明了语言表达多样性的重要性。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对句法运用多样性程度是需要训练的,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多维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写作是和思维同步进行的,学习写作就是学习思考。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恰恰是从思维的角度认知世界,以人的已知的具体经验去映射未知的抽象的领域,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如“视野是容器”(VISUALFIELDSARECONTAINERS)这一基本概念隐喻衍生出的隐喻式语言表达是多种多样的:Theshipiscomingintoview,Ihavehiminsight,he’soutofsightnow,that’sinthecenterofmyfieldofvision等。而在表达同一概念时的概念隐喻也是多样的,“idea”这一概念,就有如下概念隐喻:IDEASAREFOOD,IDEASAREPEOPLE,IDEASAREPLANTS,IDEASAREPRODUCTS,IDEASARECOMMODITIES,IDEASARERESOURCE,IDEASAREMONEY,IDEASAREFASHION,每一个概念隐喻都可以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隐喻表达式,这也为写作中语言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从而使语言更生动、自然。

此外,概念隐喻为学生在写作时创新思维、拓宽思路有着重要的认知作用,它为我们在不同范畴的事物之间架起联想的桥梁,赋予我们一种灵敏的触觉,使我们感知不同事物之间的某种特征的联系。因而,根据创新度,在写作中可以采用不同的隐喻式表达,例如:

例19.Joanknewthatsurgerywasaverydangerousoption.Thestakeswerehigh.Nevertheless,Joandecidedtotakeherchancesandhavetheoperation.

例20.Joanknewthatsurgerywasaverydangerousoption.Shecouldloseitall.Nevertheless,Joandecidedtoanteupandhavetheoperation.

例句19和20是基于“LIFEISAGAMBLINGGAME”所构建的隐喻表达。第一句是常规隐喻表达,常规隐喻是那些建构我们文化的普遍概念系统并反映在日常语言中的隐喻;第二句是新隐喻表达,新隐喻是对常规隐喻的扩展应用,很多新隐喻是人们创新思维的结果。因此,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我们既可采用常规隐喻表达,也可创新思维,采用新隐喻。

(三)概念隐喻与语篇连贯

语篇连贯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文章在内容上的连贯(coherence),二是指表达上的连贯。一个连贯的语篇应该是让听话人或读者在理解时能够推导出语句的各种关系,重新构建说话人或作者的目的或意图。篇章连贯是在概念的层次上实现的,而概念隐喻本身也是一种概念,因此它可以帮助实现连贯。

概念隐喻在内容上的连贯既可以通过一个隐喻,也可以同时通过多个隐喻来实现。[5]在语言实践中,由一个概念隐喻帮助构建语篇连贯的情况经常出现。以一个隐喻贯穿语篇始终形成一个核心隐喻,支配若干由隐喻或由一个中心意象引申出若干相关的次要意象。从这个概念隐喻的角度看,整个语篇应该是连贯的。在写作中,如果能够把握语篇连贯的这个特点,对某些语段结构或语篇意义的构建就能事半功倍。如:

Tedgotontheridewhenhedecidedtocampaignformayorofhissmalltown.Afterflipping,rolling,andshakingforthepublicforeightweeks,hefinallyfeltlikehewasincontrol.ButashewatchedtheexitpollsreportedonTV,heplummeted.Hehadlostinalandslide.[6]

在以上的例子中,中心隐喻是“POLITICSISAFOLLER-COASTER”,其余的隐喻“ride,flipping,rolling,shaking,plummeted,landslide”等都是围绕其中心隐喻的,并且是互相关联的。

又如:Theprofessortoldmemyargumentwasshaky:asastudentofphysics,youhavetoconstructstrongerfoundationsforyourtheoreticalmodels.Usefactstosupportyourtheory.

上述例子的中心隐喻是“THEORIESAREBUIDINGS”,整个语段都共享了这个概念隐喻的隐喻内涵,使得这个语段具有连贯性。

语篇在表达上的连贯很大程度取决于文章衔接(cohesion)的处理,衔接是一种语篇现象,语篇的衔接主要是依靠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搭配等来实现。隐喻可以使得词汇的衔接在不同领域内得以实现,再加上语言上的手段如对照、省略等,说话人可以表达经验和人际方面的语义连贯。

三、结语

隐喻是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不知不觉地运用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世界。在写作教学中,隐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谋篇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因而,培养学生写作中的隐喻思维必不可少。为了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要求学生收集概念隐喻及隐喻表达式,并对它们进行归纳、整理、分析,逐步形成学生自己的隐喻认知理论,并鼓励其大胆使用;第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隐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隐喻性表达的跨文化多样性,减少在写作中出现汉式表达方式,从而改善他们的写作思维;第三,利用隐喻认知规律,不断开拓创新思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参考文献

[1][2][3]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3,26,26

[4]文秋芳.从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试看口语教学[J].外语界,200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