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微文化论文范文

微文化论文范文

微文化论文

微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微博的虚拟沟通对现实沟通和人格产生阻碍。目前,大多数的微博用户前台还是采用匿名的方式,用户可以自愿选择用户昵称,网络的虚拟性给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与现实不同的新的表达平台,很多学生通过网络活动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实现虚拟目标得到认同感,沉溺于网络不能控制,对现实的沟通交流产生了严重障碍,回到现实社会中不知如何处理不同的社会关系。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微博信息,监察部门由于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无法逐条的对微博进行审核,真真假假的信息在微博上进行传播,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力也受到影响。微博使大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退化。资源共享是一个最大的特点,微博的广泛运用,为大学生获取资讯提供了一种新方式,学生通过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浏览各类新闻报道,一种“快餐新闻”现象应运而生,面对网上纷繁复杂的信息,看标题读新闻成为很多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只浏览标题和大概内容已成为“快餐新闻”的主要特点,使大学生群体对新闻报道缺乏深入的思考与分析,一直这样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去分析和考虑问题的能力会逐渐消失。

2微博视角下促进高校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思考

2.1依托微博,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在“微时代”下,社会上各种复杂的价值观、道德观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巨大的冲击,要依托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影响力,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因为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思想层面,它都是“微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校园是一个重要的思想阵地,我们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占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传播的高地,在与其他思想的较量中掌握主动权,但坚持这一思想的我们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以我国具体实际和国情为基础,结合马克思主义,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运用微博这一新兴的工具,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微博,对大学生的“三观”进行导向,加强大学生对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袭的抵抗能力。

2.2建设高校官方微博,开拓高校与师生沟通新途径。

高校应充分运用微博这一工具,开通高校“官微”,实现师生之间一种特殊形式的“面对面”交流,师生可以通过微博评论,来发表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学校通过“官微”平台对师生的提问进行回复。这一新的沟通交流平台的搭建,加强了师生对高校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高校“官微”作为一种官方的声音,能够对校园文化进行准确、真实而又丰富的宣传,为树立高校形象起到积极地作用,提高了学校知名度,同时增加了与师生的互动。当高校遭遇舆情危机时,可以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官方消息,给予官方的回复,快速掌握话语权,安慰师生情绪,增强高校在他们心中的公信力。在“舆情危机”得到有效控制后,通过“官微”多方听取意见,谨慎处理危机遗留问题,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对大学生有进行了一次思想政治教育。

2.3合理引导微博发展,掌握话语主动权,净化校园文化环境。

建立健全微博舆论导向机制。加强指导微博平台上的热点和舆论的突发事件,牢牢掌握主动权和发言权来对微博平台上的舆论进行导向,遏制传闻和谣言蔓延。对微博环境进行净化,用户采用实名制的形式进行管理。与此同时,要保证师生的言论自由,在这个前提下,对在微博客负面舆论炒作,尽快来缓和与化解;对微博上的恶意攻击,积极开展斗争,防止微博上的信息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不良影响。加强微博监督管理,组建微博管理机构。微博的发展对高校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必须建立专业的微博管理团队,及时适应当前形势,对话语权进行引导,应尽可能的掌握交流话语权,加强对微博平台上信息的把关,把握微博整体的舆论导向。

2.4挖掘微博潜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一是创建“微班级”群。目前,大多数学校通过QQ群与学生进行沟通,并对班级进行管理。微博在大学生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利用微博对班级进行管理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微博,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先进性,让他们作为管理人员,时时反馈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二是创建学生管理机构。将机构微博与学生个人微博连接起来,及时向学生传播校园内外的资讯。例如,大连海洋大学党委宣传部主管的大连海洋大学微博协会官方微博,微博开设两年来,拥有超过一万人的粉丝,微博内容涉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母校资讯,活动信息,校园福利,失物招领等话题。“海大学子,榜样力量”校园明星评选活动中,通过大海大微博协会微博,对优秀海大学子的事迹进行宣传,引起了学生的热量参与讨论,对激励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

3结论

微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1.网络微文化的含义。

网络“微文化”是指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以“微”为基本特征的反映人们虚拟网络生活的思想、道德、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方面内容的精神现象。网络技术的飞跃发展是网络微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技术基础,契合了现代人快节奏、多元复杂的生活变化,短小精悍的微文化能让人们利用短暂的时间获得所需,同时利用微文化进行自我表达、相互交流,满足了人们日益增强的主体意识。

2.网络微文化的特征。

首先,主体倾向草根化。技术的低门槛和现代人的倾诉欲望直接促使大量的网络草根加入了“微”行列,只需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微博空间,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抒发人生感悟,与别人分享所见所得。话语权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精英,在网络空间中呈现出多元发散的格局。其次,表现形式微式化。“微”是微文化最基本的特征,表现形式要求简洁、精准、短小、快捷。几秒的微信语音传达,几分钟的微视频,十几分钟的微电影,几十字的微博,几百字的微文学……,这种碎片化的表现形式可以在短时间内满足用户最多的信息需求。在各种“碎片”式的闲暇时间里,随手打开电脑或手机,都可以参与网络进行信息的交互。再次,内容彰显个性化。在网络的虚拟实践中,网民作为独立的个体,拥有与别人平等的话语权,在这种环境下,个人更加看重自己的主体地位,利用微媒体进行自我表达,展现自己的生活状态,表达的内容更加彰显网络主体的个性化特点。最后,功能兼具多样化。在“微”世界中,可以搜索查找轻松获取信息,可以针砭时弊、畅谈心得进行自我表达,可以即时通信建立虚拟的人际关系,可以引来众人关注,引发舆论狂潮。利用微平台,政府可以实现政务公开,企业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公民可以参与国家治理,凡此种种表明网络微文化存在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

二、直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网络微文化发展的难点

网络微文化主体的网络行为是由一定的价值观制约和导向的,但微文化空间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生存场域,这就决定了它在造成“多元价值存在”的过程中必须将具有核心地位的价值观突出出来,以此抵抗来自海量的复杂性的和无序化的网络微文化体的影响,从而导引网络社会的发展方向。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统领网络微文化的发展,在多元价值存在中处于核心地位,还存在许多难点。

第一,多元价值观存在冲击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也到了关键攻坚期,整个社会面临着道德重建和价值重构的任务,在微文化发展中多元价值观存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的可以为其整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甚至是对立的价值观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甚至可能取代其统领、主导地位,弱化其实质影响力。

第二,市场经济发展中兴起的消极价值观腐蚀性大。

市场经济发展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消极的价值观在网络场中悄然盛行,被大肆渲染,冲击着网络伦理道德的底线,不断扩大着网络传播的可承受程度,不仅对整个网络文化环境具有某种程度的破坏作用,亦严重冲击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这种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腐蚀和瓦解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秩序中的主导地位,容易将游离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外各种异质集合起来,提供与正统相异的价值标准和理论依据,使受影响者的越轨行为合理化、常规化。这种腐蚀性极强的价值观危害着网络微文化的健康发展。

第三,传统社会遗留的剥削阶级腐朽价值观影响深远。

虽然封建统治早已结束,但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在现今的社会生活中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官本位主义、神权思想、狭隘民族主义等封建剥削阶级腐朽价值观念在网络微文化中依然有其存在的土壤。官本位、特权思想、封建宗法观念潜移默化地诱导人们去追逐名利,甚至为了升官发财不惜滥用权力,,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近些年以神权思想为代表的封建唯心主义思想在网络微文化中传播,“全能神”“华藏宗门”等者利用微信、微博、QQ空间等以各种名目发帖、留言、撰写文章,进行非法宣传活动,收罗信徒,聚敛钱财,破坏社会稳定。而一些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更是利用网络传播宗教极端思想,境内外“”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型媒体大肆制造、散播谣言,制造民族矛盾,挑起民族仇恨,宗教极端势力利用音视频灌输宗教极端思想,传播技能和爆炸物制作方法,策划恐怖袭击。例如,2013年12月以来,犯罪嫌疑人艾孜提艾力·吾舒尔在互联网QQ群、手机微信群带有煽动性宗教极端思想内容信息,古努尔·马木拉洪利用互联网传播极端音视频被依法批捕。这些都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的。

第四,西方资本主义色彩浓重的价值观迷惑性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西方的文化及其价值观逐渐涌入我国,在中西文化交流、融会的过程中,普世价值观、新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等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念借助网络微文化散播开来,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强势的话语霸权,把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人权”说成是代表整个人类社会普遍利益的“普世价值”,这种普世价值观念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中支持者甚多,认为中国只有以“普世价值”为核心价值观,中国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前途。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更是打着“普世价值”的幌子,行于国于民不利之事。针对这种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错误的“普世价值”,马克思、恩格斯曾讽刺批判地指出:“我们的剧中人的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3]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种相异的制度,存在着对立和斗争,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必然既对抗又借鉴,而且对抗和斗争是主要方面,一些西方国家鼓吹和推广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企图以此来代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文化中的主导作用,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警惕的。网络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国界线,是国家的一种“新边疆”。[4]第二,网络群氓化考验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方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匿名、开放、平等、自由、包容的网络环境,在网络的虚拟实践中中国大众拥有话语权,公共生活参与热情得到极大释放,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在反腐、打拐、救助、慈善等领域辐射出巨大的正能量。但同时这种参与性的效果也存在负面影响,根据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年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网民青少年群体占57.3%,高中及以下学历者占79.3%,收入3000元以下者占67.8%,中国网民向低龄、低学历、低收入人群扩散。在微文化领域中“三低”情形更为明显,网民的这些特征意味着网络虚拟世界中的公共生活参与可能带有先天不足的特性,比如“盲目跟从”“非理性”“暴力倾向”等,加上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积累和理性素养教育的缺失,使得网民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群氓化态势,盲目仇富、仇官、谩骂、“拍砖”、“人肉搜索”,例如一些“出轨门”,引爆舆论,迅速汇拢网民注意力从而形成庞大的、临时性的集合体,群体舆论呈现出一边倒的信息传播态势,大众的威势话语力量在这些事件中展露无遗。一些网民甚至将虚拟空间的话语暴力延伸为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暴力,对“小三”围追堵截。在诸如暴力拆迁、司法腐败、舆论监督、公益慈善等公共事件中,由于微文化的浅阅读、碎片化,使得大众在大多数公共事件中,往往急于跟随意见领袖,对于“异类”则给予无情的谩骂与侮辱。正是由于存在网络群氓化,所以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一些事件由于某些大V别有用心的歪评,水军的加入和跟风网民的灌水跟帖,最后网上传播的却是负能量。网络群氓化考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正确引领网民理性上网,疏导爆发式网络情绪,使微文化在正生态下健康发展。第三,民主的滥用消解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功能。随着人们权利主体意识的觉醒,民主意识从政治领域延伸到网络领域,然而网络的高度匿名化、自由化助长了大众的情绪性民主,从而有可能使多数人的民主演变成多数人的暴政。社会强势力量容易利用欺骗、暗箱操作、发动大批网络水军等手段制造虚假的网络民意,以维护并巩固少数人的利益。网络民主商业性的主导形式也容易造成网络民主的滥用。网络炒作现象是一种滥用民主的典型代表,它通过一种混合了广告、新闻、公关等元素的暧昧文化形式,基于广泛动员的大众参与,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制造了一种虚假的文化民主现象。[5]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应用进行思想操控,不断突破现实社会伦理、道德等价值规范底线。如郭美美等人通过炒作成为名人。这种建立在造假、欺骗基础之上的炒作损害了公民社会信任的基石,容易引发公众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危机。这些炒作会导致一些严重的社会负面效应,如不同群体、阶层之间的对立与敌意加大,网络民粹主义情绪蔓延,社会共同体认同意识的日益淡漠等等,这些都在消解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功能。网络恶搞是民主滥用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网络恶搞是文化民主化的一个结果,恶搞图片、恶搞视频映射了中国社会转型期诸如医疗、教育、就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有利于提升底层的话语权和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但在网络恶搞的文本体系中,处处充斥着底层对主导文化意识形态的一种抗拒性的态度和立场,甚至恶搞蕴含着人类精神灵魂的民族英雄、宗教人物、文化经典等,缺乏正面的价值和理想的支撑,无助于公民诚实、理性、真、善、美的养成。在民主滥用的网络微文化生态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念遭遇碰触和质疑,面临着急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提供动力支撑来代替网络上的炒作、恶搞、谣言诱发的“仇恨、对立、敌意、自私、暴力”等负面情感。

三、把握网络微文化生态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导权的原则

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网络微文化发展的难点,需要从以下方面把握网络微文化生态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领导权。

1.坚持价值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作为主导型价值观,必须不断地改变并统摄着非主导型价值观,采取有效和适度的方式进行控制,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的非主导型价值观采取肯定态度,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有机契合,对于错误的价值观,要加以有效和合理的控制,防止其侵蚀和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和多元价值共存,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日益丰富,对微文化的各种力量和资源的兼容性更高,整合力更强。

2.坚持顶层设计与底层创新相统一,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

网络微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面向各领域和人群的。要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力的顶层设计入手,明确做好网络微文化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思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责任明确、层次清晰、内容全面、措施有力、进展有序的培育践行体系。同时加强底层创新,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方式方法,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网络微文化的各领域。

3.坚持法律治理与道德教化相统一,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力。

任何社会要使主流价值观念得到广泛认同,并保持稳定性、连续性,必须从运用法律治理和道德教化双重手段规范网络行为人的权利和义务。目前我国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滞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贯彻到网络立法和网络道德规范确定中去。通过法律和道德方面的双管齐下,共同约束网络行为,使网民的个体自由与网络社会秩序在良好的网络生态下协调发展。

4.坚持主题教育与网络互动相统一,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

微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1.部分小微企业缺乏企业文化建设意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小微企业大多位于各行业产业链末端,职工人数少、生产规模小、自有资金少、利润水平低、经营管理不规范、持续经营能力弱,导致大多数小微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弱,生存难度大。因此,大多数小微企业首先考虑的是企业面临的生存困境问题,忙于应付市场压力,过分注重企业市场营销和成本控制、重视企业短期效益,企业文化建设严重滞后。小微企业要“先求生存,再求发展”,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成熟后的事情,缺乏企业文化建设意识,忽视企业文化建设。

2.企业文化缺乏共同价值观“小微企业的老板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快速奔跑的火车头”。可是,在一些小微企业里,企业老板唯我独尊、思想狭隘、个人意识严重,拍脑袋决策,缺乏卓越的战略眼光。老板的个人风格,处事风格和管理风格直接影响了整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部分小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缺乏员工积极参与,变成了“老板文化、企业家文化”。这种不符合企业共同价值观的“老板文化”由于既缺乏群众基础,缺少职工心声,不符合员工利益。同时,由于企业职工对企业文化发展缺乏话语权,员工对企业的发展缺乏主人翁精神,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偏低。

3.企业内部凝聚力不强小微企业大都属于家庭小作坊或个体工商户,企业规模小,员工工资待遇低,内部福利差、企业保障制度不健全,存在不讲诚信、污染环境、不注重社会责任等问题。企业及其员工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缺乏诚信意识,只顾眼前追求短期效益最大化。企业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不够,无法形成全员共有的企业精神、价值准则、经营哲学和行为规范,无法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主人翁意识,这种缺乏凝魂聚魄的企业文化,导致企业内部凝聚力不强,员工离职现象非常严重。据《中国经营报》调查发现:全国民营企业普通员工的年离职率特别是规模小于500人的中小企业的员工离职率高达35%左右,中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每年也有约20%的人寻思跳槽。

4.企业文化建设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企业文化建设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从企业创立以来,经过企业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经营观念、价值追求的自我凝练和内化。虽然大多小微企业希望能够通过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但是许多小微企业文化是个“舶来品”,是利用咨询机构等第三方组织来帮助建立的,或者是借鉴、模仿、借用其他企业的文化内容,不是根据自己企业现状建立的,没有自我特色,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成为无根之物的企业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看起来是一套一套的,却只是流于形式,停留在“纸面上、口号上”,对员工没有半点约束力和影响力,无人执行也无法执行。

5.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脱节由于小微企业经营规模小、人员少,大多数管理者对员工管理习惯于使用老经验、老方法,实行强制性管理、粗放式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部分小微企业不注重文化建设与产品或服务质量相联系,缺乏品牌意识;忽视员工发展,没有考虑员工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实现,缺乏人本意识;职工文化生活单调,没有采取灵活多样的载体表现企业文化、传递企业文化,让职工接受和积极参与企业文化;重视物质激励,忽视精神激励等文化软性约束力。文化与管理两层皮,企业文化没有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经营管理也没有运用文化管理,导致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严重脱节。来,经过企业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经营观念、价值追求的自我凝练和内化。虽然大多小微企业希望能够通过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但是许多小微企业文化是个“舶来品”,是利用咨询机构等第三方组织来帮助建立的,或者是借鉴、模仿、借用其他企业的文化内容,不是根据自己企业现状建立的,没有自我特色,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成为无根之物的企业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看起来是一套一套的,却只是流于形式,停留在“纸面上、口号上”,对员工没有半点约束力和影响力,无人执行也无法执行。

二小微企业文化建设途径

1.重视企业文化,树立企业文化意识我国著名文化学者、中央文史馆馆员舒乙先生说“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企业文化由于具有持久性、稳定性、渗透性和生动性等特性,对企业员工起着无声浸润、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企业文化管理已成为当今企业家的管理方式。小微企业管理者要树立企业文化意识,不要以为企业文化建设是大企业才有的事情,是企业发展成熟后才有的事情。小微企业既要重视物质激励、制度约束等强制性措施,更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引导、规范、激励、导向作用。

2.认真提炼、培育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是企业员工对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目的、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如海尔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真诚到永远”。因此,小微企业文化建设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特色,根据企业追求和发展战略目标,认真提炼、培育出自己的企业价值观,特别是要培育能把企业、员工、社会的利益联系起来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激发员工动力,提高员工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全员参与,提高企业内部凝聚力小微企业要想发展成为“权责明确、管理科学”,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企业管理就不能只是企业家的事情,就不能用“家长式管理”取代团体智慧。小微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全员参与,全员认可。企业文化在建设过程中要求全体员工共同参与提炼企业价值观;员工培训时突出体现企业文化精神,共同感受企业文化;职工活动中融入企业文化、宣传企业文化;利用优秀职工、先进集体、创名牌产品等活动载体展示企业文化。只有全员参与,才能培养团队精神,才能提高小微企业内部凝聚力。

4.突出特色,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有人说,企业文化就如同一家企业的性格,不同企业由于其成长环境、经营领域以及发展方向的不同便会形成不同的企业文化。比如,最初的海尔企业文化内容中就有“不准随地大小便”,当时这是海尔这家街道小企业的现实情况。因此,小微企业文化要突出企业自己的特色,不管是借鉴西方企业文化、传统文化,还是借鉴同类优秀企业文化,都要考虑企业自我特点,不能好高骛远,一定要根据企业现实情况,竞争需要,视环境变化进行自我创新,建设符合自我特色的企业文化。

5.文化自觉,与企业管理产生协同效应为了让“我在修建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房子”成为每个员工的价值追求和人生梦想,小微企业要在日常生产、经营、建设的过程中贯穿企业文化相关理念。无论是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品牌经营、客户服务、还是员工管理等过程中,都要渗透企业文化精神,使企业文化“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让企业文化深深根植于每一个员工的生命价值理念中,不断提升员工自我价值,发挥企业文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发挥文化的软性约束功能,让文化自觉和企业管理产生协同效应。

三、总结

微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1.1“微文化”概念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微文化”则是在这个时期人们逐步构建的精神环境,文化理念从精神层面体现了个体微观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理念。

1.2“微文化”特点

1.2.1简洁简洁性是“微文化”内容方面的重要特点。例如,微博对上传的字数限制就是不超过140个字,而微电影则是介于半分钟和三分钟之间。这些要求能够促使上传者对语言更加精炼,从而为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提供少而精的文化内容。这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1.2.2自主性“微文化”源于个人互联网技术,其是为所有人服务的。无论是微博还是微电影,上传者都不需要满足特定的身份或者条件,微博的人人平等。这样,充分地体现出来“以人为本”理念。

1.2.3信息共享微文化中,充分地体现出了互联网的开放性,人们只需要借助互联网相应设备就可以参与到“微文化”的构建中。在“微文化”的参与过程中,人们不需要知道彼此的真实信息,就可以对他人的信息进行浏览和评价,并且,还可以将自己对某些事件的看法表达出来,并与他人共同讨论相关问题。这些充分体现出“微文化”的开放性和信息资源共享性。

1.3存在意见领袖当前,“微文化”的传播方式经常会成为某些强权阶层的利用工具,其借助某些信息的吸引“微博”用户的广泛关注,并在充分地讨论过程中,有意对讨论方向以及思想观念进行引导,从而达到己方想要的舆论效果。这种舆论传播方式往往收效比较快,而且,影响范围比较广泛。但是,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引发某些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成为反动组织煽动思想的武器。

二、高校教师对“微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评价据了解,超过80%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都已经认识到了“微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到的重要影响作用。并且,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认为其产生了负面影响多于正面影响。这个认识是比较可喜的。但是,在实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却是仅有很少数量的教师真正有效地借助“微电影”或者“微博”等形式进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这说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微文化”并没有深入地进行了解,同时,其并没有认识到“微文化”在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依据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不仅不会有效地提高思想教育质量,反而会让学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在某些微文化的影响下,对高校的思想教育更为漠视。因此,基于“微文化”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形成方向,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和谐发展。

三、基于“微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3.1促进高校师生对“微文化”的认识

3.1.1教育主管部门提高思想认识当前,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起到了宏观的指导作用。其推出的教育政策有效地指导着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因此,只有政府部门从本质上认识到“微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响,才能够制定出有效的引导政策,促使高校的管理者对“微文化”的思想教育作用真正地加以认识。

3.1.2高校管理者对“微文化”的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高校领导者的大力支持和引导,因此,其对教育的主观认识对教育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不断提高高校管理者对“微文化”的主观认识,对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3.1.3加强高校教师对“微文化”的认识高校教师是思想教育的执行者,其自身对“微文化”的认识直接影响教学内容以及方式的设定和执行。因此,不断加强高校教师的“微文化”认知水平对于促进思想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3.2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微文化素质所谓的“微文化素质”主要包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学习理念;社会事件的高度关注与参与;网络知识吸收的与时俱进;媒体参与素质以及辩证思维能力。当前,高校的多数师生具有良好的“微文化”素质基础,但是,其借助“微博”等沟通工具仅仅是就某些娱乐或者新奇事物进行沟通、交流,真正涉及利用“微博”进行思想政治交流的内容却是少之又少。出现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高校教师本身利用“微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不强,并且,自身的“微文化”素质偏低,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教师,其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低,而且,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很少有对“微文化”进行积极探索,以至于其在教育过程中亦是更加的“保守”和“一成不变”。因此,高校师生应该在充分认识到“微文化”重要教育价值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微文化”素质,进而更好地推动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升。

3.3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

3.3.1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的前瞻性主要体现为能够正确地反映出人类的社会发展,并将社会发展本质以及先进性充分地反映出来。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能够反映出理论性和实用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是过重地偏向于社会价值教育,对学生的个人价值实现有所忽视。“微文化”环境中,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教育内容优化,很容易使得学生在“微文化”影响下对其产生一定的排斥情绪。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正确地反映社会真实的一面,并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辨析能力。

3.3.2传统与媒介素养教育有机融合借助多种媒体形式进行传播的“微文化”使得个人成为了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然而,这些信息并非全部真实、可靠。如果不能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适当地增强学生的媒介素质,以便于引导其更好地面对微文化,甚至将主流思想有效地传递到“微文化”当中,进而帮助更多的信息用户对社会的主流思想深度认可。

3.4充分借助“微文化”的传播手段和途径

3.4.1合理发挥“意见领袖”的思想引导功效在“微文化”传播过程中,“意见领袖”的作用越来越大。如果教育工作者不能及时地认识到其产生的效果,而任由某些不良组织肆意煽动的话,很容易对教育工作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切实利用“意见领袖”的导向功能,将正面的、积极的主流思想适当地传播到“微文化”当中。具体做法主要包括:借助自身的思想影响力以及“微文化”素质,定期或不定期一些具有探究性的社会问题,并发起多种形式的讨论活动。在讨论过程中,对讨论的内容以及思想走向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另外,还可以借助“明星效应”,引导“粉丝”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4.2借助“微文化”传播方式进行思想引导在当前的“微文化”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重视微博这种形式。在微博传播机制中,既有一对一的传播形式,也有一对多的传播形式。通过微博这种大学生喜爱的方式来开展与学生的交流,既能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又能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灵活多样地开展教育活动。如果采取广播的形式,还能够让更多的人思想受益。另外,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的相关部门应该拿出经费组织人员多拍摄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微电影,组织人员创作一批优秀的微小说。这对“微文化”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帮助极大。

四、结论

微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1)即时性

微博打破了固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间的限制,实现了两者之间的终端融合,使微博的操作方式更为便捷。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平板电脑这些随身的移动通讯设备获得信息,探索事实真相,并进行观点交流等。

(2)自主性

微博具有平等、开放的自由空间。

首先,微博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等自主地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去关注、访问,打破了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文化层次等一些传统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障碍。

其次,信息内容的自主性。微博中的每一个用户都是新闻的者和评论者,用户完全可以对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自主创作并传播,引起网络中其他人的关注或转发。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微博解放了公众的话语权,在这个空间里每个人都可以是作者。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时,任何一个微博用户都可以运用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对事件进行报道、分析,从而实现了传播内容创作的自主性。在这里,每一个微博用户都是一个“自媒体”,可以用自己的观点去影响受众。同时,也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发泄自我的最好平台。

(3)互动性

微博不仅遵循信息共享的原则,而且它更便于交流和沟通。在微博中,只要被“关注”就能实现与“粉丝”的相互交流和互动。微博主的每一条动态信息都会被即时更新在关注者的首页,无需关注者再主动访问;其中的一键转发功能可以瞬间将信息分享给更多用户;它的评论功能又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表达和分享自己的看法,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人们对信息的被动接收状态,实现了一对多、多对一以及多对多的信息传递方式。正是微博在自由表达、分享和交流方面的优势,使得微博在咨询、舆论等方面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这一群体自出生起就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对于网络的接受以及关注的热度都是非常高的,这场微博盛宴自然也少不了他们。

2当代大学生使用微博现状

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表现欲强,向往激情,希望通过诉求的方式来进行自我表达、展示自我魅力,参与社会变革,寻求社会认同,而微博的出现正好契合了这些大学生的特点,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情感、展现自我的平台。《2011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络应用研究报告》中指出:“社交网站用户中年龄的年轻化非常突出,用户群以20~29岁青年为主,占到半数以上,达52.6%;在学历结构上看,大专以上学历的用户占到社交网站用户的近六成水平,达59.1%。”来自安徽省11所高校1765名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表明,近几年,微博的兴起与发展满足了大学生放松娱乐、获取信息、人际交往以及情绪表达等多方面的需要,使得微博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率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已经成为他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融入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生在网络上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聊天、玩游戏、看视频、阅新闻、查资料等,这种快餐式的网络文化消费方式迎合了大学生求新、求异的个性,成为他们生活当中的主流。微博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网络信息传播平台,且对硬件的需求较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都可以“织围脖”,充分满足了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消费需求,在广大学生中深受欢迎。且微博门户网站中又开辟了微博文化板块,众多社会著名的文化学者如于丹、易中天、白岩松、韩寒等也开通并使用了微博,带来了众多的文化热点,这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积极性。同时,微博还具有原创性和草根性。大学生可以用自己的风格将自己的思想通过微博即时传递出来与众多用户进行分享。因此,微博很快便融入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

3微博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双刃剑

微博的出现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环境,拓展了校园文化的建设空间,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信息资源和渠道,为师生沟通打造了新的平台。但与此同时,微博也向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1)微博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冲击

首先,微博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提高。微博为个人信息、阐发个人观点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和平台,已经成为一个聚拢、吸纳社会舆论的公共信息平台,将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置于师生的共同监督之下,使得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更易被追踪,甚至引发激烈争论,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关注度。

其次,微博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环境更加复杂。随着微博的发展,其辐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地扩大,使校园文化建设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主要表现在:各种事件、现象、行为通过微博的传播,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微博信息缺少了把关人,致使其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难以甄别;微博的信息传播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最终演变成为一个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社会事件,如“郭美美”事件等,可见微博的社会影响力之大。这就使得目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环境更为复杂。

再次,对校园主流文化带来冲击。微博的海量信息涉及各个方面,正面信息固然不少,但是也不乏暴力、色情、反动等负面信息,各类意识形态、价值观以及社会思潮等都在通过微博流传,潜移默化地冲击了大学生的思想,主宰了他们的审美取向,动摇了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这使得主流校园文化受到非主流文化的冲击,给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难度。

(2)微博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

微博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也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为新时期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拓展了校园文化的建设空间。校报、广播站、网站、板报等是校园文化传播的传统形式,而网络的流行使得校园论坛、QQ、飞信等也成了备受学生青睐的校园媒体。微博的出现及其表现出的特有的便捷性、自主性以及互动性等优势,使它很快成为大学生们的新宠儿,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

其次,提升了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度。高校做出的重大决策以及出台的重要制度等都可以通过学校官方微博进行,引发师生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架起学校与师生之间的沟通桥梁,从而实现了学校与师生之间的即时互动,维护了师生参与学校建设的话语权、知情权和监督权,提升了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度,也进一步促进了高校的民主管理。

再次,可以合理引导舆论,充分挖掘微博的育人功能。利用微博平台,可以过滤不真实的信息,及时第一手资料和评价,把握微博的舆论导向,传递正能量,充分利用微博的育人功能。可见,微博不仅向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使信息交流和情感表达有了更加便捷的方式,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也更加多样。因此,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微博,建立高校官方微博,趋利避害,确保微博时代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4借助高校官方微博,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1)开设校园官方微博,引导校园主流文化

官方微博是一种权威的声音,对外可以宣传校园文化,提高知名度,对内可以增加师生与学校的互动,增添学校教育的活力,并使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及思想政治工作更顺畅,更有针对性。当高校遭遇“舆情危机”的时候,可以及时在官方微博中“给予正面的回应”,“快速取得话语权”,并给予舆论上的正确引导。同时,还可以利用官方微博多方听取意见,谨慎处理各种学生的问题及思想动态。如武汉大学官方微博设有“武大快递”“珞珈心语”“珞珈万象”“武大120”“珞珈style”以及“看不见的武大”“珞珈风采”“珞珈史话”等板块内容,且每一个板块在不同时段负责不同的内容。如“武大快递”使人们在武汉大学的官方微博中可以随时关注到武大的新闻、学术讲座信息、教师讲课风采、校园环境变换、校园一角摄影图片评论以及报纸热点新闻的评论等,信息量非常丰富。关注了武汉大学的官方微博,就能够及时了解武大信息,关注武大的发展。

(2)更新教育观念,建立高效的微博体系,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微博是一种平等、互动的沟通交流方式,它已成为青年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和高度参与其中的交流平台。传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的说教模式在现代教育中已经落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充分理解和把握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敢于接受新事物,并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组建专门的微博建设指导教师体系和学生负责人体系。在学校层面上成立宣传中心,在班级层面上成立班级微博小组。制定微博、管理条例,开展微博主题活动月,推举微博达人等。借助微博的力量把大量的社团活动搬到微博中去,把活动的选拔、比赛和评选等进行现场的微博互动,实现活动的网上沟通。各班级利用微博通知近期的重要事项,贴近学生生活的天气预报、生活小常识等信息,把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微博进行直播。在宣传活动的同时,又促进了微博这一宣传阵地的推广,同时第一时间把学校的声音和对学生的关爱送给每一个学生,第一时间倾听了学生的反应和内心世界,解答他们的疑惑,引导其思想成长。与娱乐新闻、花边新闻抢夺学生的注意力,让微博变得更加有意义。

(3)构建富有高校特色的微博文化宣传阵地

作为新媒体的典型代表,微博已然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利器。但是,高校官方微博不同于其他意义上的微博,它担负着塑造大学形象,宣传大学品牌,引领育人方向等职责,而不是对潮流的盲目追随。因此,高校要针对自己的特殊受众群体进行定位,将自身特色融入其中,展现高校官方微博的亲和力,构建富有高校特色的微博文化。

首先要建立在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学文化基础之上。

任何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特色的大学文化,而这正是高校特色微博的土壤。纵观在腾讯、新浪排名前列的各高校官方微博,不难发现,他们丰富多样的话语体系、校园风光的风景照等无不与高校各异的文化特色密切相关。如,文科类高校主打温馨牌,其微博文字体贴浪漫,让受众感觉温暖贴心;艺术类高校的官方微博常展示其艺术成果……2013年某高校官方微博做出的招生宣传就以“我在这里,你在哪里”为主题,并配合校园花草、美景以及校园生活照片,立即吸引了受众的眼球。这条微博被粉丝无数次转发,使该高校的知名度迅速地覆盖全国。这说明受众期待并乐于接受高校利用官方微博进行的个性化宣传。因此,高校更应拓宽官方微博的固有定位,挖掘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大学精神以及鲜明的办学特色,将官方微博作为展现学校文化和风貌的“微窗口”,从而让公众领略到高校特色的文化内涵。

其次要注重人性化信息的传递。

所谓人性化即指微博信息的符合受众使用微博的习惯和规律。也就是说,时常更新的微博必须经常受到受众的关注,其微博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受众对微博的接受程度。因此,高校官方微博的信息,需要经常性、高质量保持微博的活跃度,让受众感受到学校主动融入的开放氛围,敢于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和活力。

再次,打造高校品牌微博。

品牌微博的打造,必然离不开团队的精心策划、精心运营和精心维护。高校官方微博要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不仅要突出鲜明的语言特色,更要注重包装和品牌建设。在高校官方微博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发展精品栏目,与兄弟院校合作举行官方微博的推广活动。比如举办“有奖转发”“随手拍校园”“晒成绩单”等活动,配备精美小礼品,增加受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及时与粉丝进行互动,高效解决和回答问题,增加粉丝印象分等,从而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微博。

最后,高校官方微博要紧跟时代步伐,增强信息的感染力。

高校官方微博的受众群体大多为20~30岁的年轻人,他们经常活跃于网络,习惯于淘宝体、咆哮体等网络语言的运用。因此,高校在官方微博时也要摒弃陈旧的话语体系,站在年轻人的立场,使用前卫的、独特的、鲜明的语言,同时要配以图片、视频、声频等多种素材,以增强信息的感染力。另外,在高校官方微博的logo、头像、域名等的设置中,注意严谨、规范的同时,还可以用高校被公众所熟知的图案、标志性建筑物等,增加微博用户搜索的几率,凸显学校的特色。

5结语

微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信息技术发展和微博的和出现,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寻找微博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契合点,创新工作方法,合理有效利用微博文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增强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1微博文化对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水平的意义

微博文化是随着微博的应用和信息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它能扩展信息传播范围,为思政教育管理提供新思路,对具体工作开展也具有积极作用。

(1)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提供新思路。

作为一种新媒体形式,微博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微博不仅覆盖面广,而且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时,应该转变思想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发挥微博的教育功能和引导作用,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创新思政教育管理思路。

(2)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微博的传播及时、迅速,所包含的信息丰富,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料。因此,具体工作开展时应该注重微博文化的利用,发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效果和优势突出、明显的特点,有效辅导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时效性。

(3)推动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利用微博文化开展思政教育管理,本身就是工作的创新,顺应时展和需求。微博文化能吸引年轻学生的注意,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这一载体,创造环境,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需要,推动该项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2利用微博文化,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水平的策略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些工作者未能认识微博文化的重要作用,思想观念落后,教育管理方式单一,影响工作效率提升。今后应改变这种情况,合理和有效利用微博文化,促进思政教育管理水平提高。

(1)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微博平台。

注重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微博平台,为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有利条件。可以成立微文化工作室,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微博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构建官方微博,将学院、班团支部、社团协会等纳入组织体系当中,并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品牌栏目,例如“学习两会精神”、“中国梦学子梦”等,为思政管理工作开展创建平台。加强微博平台建设,更新和完善相关内容,提高关注度和订阅量,并且学校和学院开通运行微博平台,增进与学生的联系与互动,对学生进行指引,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促进教育管理效果提升。

(2)挖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微博文化内涵。

要求专业任课老师和专家为学生讲解新媒体专业知识,加强微博建设,校园微博运行报告,推动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通过微博平台,能为学生与学习、生活、情感、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的信息,帮助他们排解困惑,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可以开办心理咨询工作室、小微在线等栏目,通过微博私信互动方式,咨询、指导和帮助广大学生,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辅导。还可以出版校园微博文化思想建设指导丛书,挖掘微博文化内涵,为思政教育管理提供依据和指导。

(3)建设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舆论阵地。

利用微博的沟通和信息传播优势,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互动,更全面了解学生动态,发挥微博成为掌握校园舆论的工具作用,增进师生联系,提高管理水平。注重对微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工作,有意识地将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思政教育管理。发挥微博传播速度便捷的特性,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指导各院系、党团支部、辅导员、班委开通微博,举办特色教育活动,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创新主题和形式,促进思政教育管理效果提升。

3结束语

微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1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

建立实验教学新体系课程内容的质量关系着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总的来说,有机实验课程的设置应从基础、合成、设计三个层次,微型、绿色、与时俱进三个特色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需注意以下几点:

1.1加强基础操作训练,夯实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按内容分为基础操作实验、有机合成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三大块。为了缩减课时,一些常用的基础操作训练如常压蒸馏、液液萃取、重结晶等操作由于其在后续合成实验中出现的机会多,常常被压缩到合成实验中一起做,而未单独训练。通过实践证实,这样做效果很不好。因为合成实验牵涉的操作步骤多,实验过程匆忙,对基本操作的训练达不到规范要求,更谈不上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了。而没有好的基本操作技能,也不可能达到合成实验要求的培养综合实验能力的目标,事倍功半。我校学生是在大一下学期开设有机化学实验课的,通过近些年的教学发现,大一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素质都很差。由于中学教学围绕高考“指挥棒”转,存在“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不良倾向,造成中学实验教学与大学实验教学的严重脱节。这种脱节现象既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对于某些非常重要的基础操作,要做到教师认真讲解,学生反复练习。只有把基础打扎实了,学生才能具备独立操作有机合成实验的能力。

1.2有机合成实验与有机化学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有机合成实验的进行紧随基础操作实验教学之后,不仅能夯实有机实验基本功,而且是理论教学中的一些重要反应的实践验证过程。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承前启后的环节,必不可少。通过这些合成实验的学习,同学们不仅更加熟练了普通蒸馏、液液萃取、重结晶等一些基础操作,而且对课本中反复提到的亲核加成反应、羟醛缩合反应、酯缩合反应、康尼扎罗反应等都有了极深的感性认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有机合成实验的教学时间安排应和理论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1.3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强调启发式教学通过基础实验技能的培养、有机合成实验的进一步练习,在学生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实验教学初期,教师在讲授有机实验基础操作的时候应做到搭装置示范,认真讲解,耐心指导。在学生打好基础后,就应该调整教学方案,改变教学模式,由主角变导演,将学生放在主角的位置上,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弊端,采用讨论式、提问式、启发式、发现式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由他们自己主动地去完成对本次实验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由有解实验变为求解实验,由知识积累变为智能开发。这种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起到积极作用。设计性实验可从实验教材中已有的合成实验的反应条件、实验装置的优化出发,逐步扩展到给定目标化合物,同学通过查阅文献、参考书,设计合成路线、实验装置,最终合成目标化合物。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对于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良好的科研素质、独立获取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4采用微型化实验方法来代替部分常规实验方法,减少实验事故的发生微型化学实验是由美国的Mayo博士及其同事从1982年开始研究并试用的一种新型实验方法。它是以微小量的试剂,在微量化的仪器装置中进行实验。其试剂用量是常量制备实验的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固体约为10mg~100mg,液体约为0.1mL~2mL。由于有机实验试剂毒性大,挥发性强,易燃易爆,因此有机实验的安全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微型化实验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实验试剂用量少,辅助材料用量少,反应时间短,不仅降低了实验成本,而且相应减少了爆炸、着火、中毒等事故的发生率,改善了实验环境,极大地减少了实验过程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教学质量。目前,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等全国几十所高校均把微型化实验列为有机实验教学的内容。北京大学摸索了小量-半微量有机合成,已在教学中使用多年,效果良好,值得我校学习。

1.5尽量使用低毒无毒的有机试剂,创建绿色环保的有机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应努力实现绿色化。绿色化学的基本内容是:由无毒害的原料,在无毒害的催化剂、溶剂等反应条件下,获得对环境友好的产物。有机化学实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三废,在有机化学实验过程中应该合理收集和排放三废,如对废弃物不处理随意排放,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会淡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不良的实验习惯。在实验操作中要求学生将实验中产生的废气进行处理、对废液进行回收处理、对产品进行回收利用。近些年,我校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如将基本无毒的环己烷代替苯做为共沸除水剂、反应溶剂,将乙醇代替甲醇做为重结晶使用的溶剂,及时进行实验三废的处理等。但总体感觉力度过小,有待进一步加强。

1.6及时向学生介绍实验新技术新仪器,与时俱进仪器设备陈旧是高校实验教学的一个普遍问题,这不适应日新月异的实验技术的发展。为培养适合社会的新型人才,在教学中应注意及时将先进的仪器技术设备介绍给学生,例如:在介绍熔点的测定时,除介绍了毛细管测定法外,还应介绍显微熔点仪、电热熔点仪、热分析仪测定法,并演示显微熔点仪测熔点的操作;在介绍普通蒸馏装置时,应将旋转蒸发仪介绍给学生并作演示实验;在介绍制备化合物的红外光谱时,应使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就学生自己制备的产品作谱图,这样不仅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加强实验教学质量调控实验成绩考核制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规范实验考核制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笔者认为有机实验成绩应改变原来单纯凭印象给分的错误方法,而由平时考核、实验笔试和期末考核三部分综合量化给分,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2.1注重平时考核,加大其在总成绩中的比例教师对于平时实验的考核应分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出勤率、实验态度、实验装置的搭建、实验结果、卫生情况等组成,另一部分是实验预习报告、实验记录、实验报告成绩。教师针对以上提出的几个指标制作实验考核卡片,以5分制及时记录学生实验情况,期末将每次实验的成绩总评而给出平时成绩。

2.2开设实验基础内容笔试,进行量化考核为了预防学生只会做实验而不懂实验原理的现象出现,在学期末安排实验笔试考试。考核内容主要是有机化学实验的重要知识,包括实验室规则及安全常识,化学仪器的使用和养护方法,基础操作的原理及适用范围等。

2.3设置期末考核实验,充分反映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在学期末,安排一个全面涉及基础操作的合成实验作考核。就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态度、实验装置的搭建、实验情况记录、实验报告(要求当场交)完成情况、卫生情况等方面作综合考察。

二结语

微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微博;传播;传统文化;端砚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5-0181-02

1 微博传播传统文化的基本文本形式

1.1 词条式

词条式是微博传播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文本形式,是指以文字为载体,辅以视频、图片和网址等超文本(hypertext),传播文化知识的文本形式。

词条式具有编辑简便、可读性高和拓展性强等优点。者既可以纯文字形式表达传统文化知识,也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超文本形式,强化传播表现力,促使受众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以公益团为例,词条式微博占到微博总数的92.18%。

公益团专题栏目“端砚普知”即完全采用词条式传播端砚文化。通过140字内的文字介绍,辅以插图,可使受众感性认知相关知识,亦便于其转发和收藏。

1.2 活动式

活动已逐渐成为微博互动的新兴途径,其具有交互性强、易于整合信息和扩大影响力等优势,但亦存在难以策划和传播效果无法预见等缺陷。因此,当前仍较少以活动传播传统文化。

以公益团的“寻找地方砚”活动为例,尽管已得到国家博物馆等知名微博的宣传,但参与人数的峰值也仅为30余人。活动中,非发起者原创微博仅占总数的15.25%,对比湖南省博物馆的“印象湘博”活动,非发起者微博占微博总数达98.29%。由此可见,活动式文本传播传统文化更适宜具有较好粉丝基础和影响力的微博,对于起步期微博,仍存在较大操作难度。

1.3 调查式

调查式是指发动网友针对某一话题进行投票、话题讨论等行为的形式。调查式文本参与成本低、互动性强,因而在微博中得以广泛应用,网友亦热衷于参与其中。如公益团曾开展“端砚为何价高?”、“您练过书法吗?”等投票,不仅能使发起者洞悉网友对相关问题的认知情况,亦可引导受众对传统文化展开更多的思辨。

调查式文本与词条式和活动式文本具有良好的结合性。发起者以活动式文本为主题,结合调查式和词条式文本优势,从多角度吸引网友了解相关传统文化,以内聚效应提升活动的整体效果。

2 微博传播传统文化的弊端

2.1 知识欠缺系统性

传统文化相对流行文化而言,具有显著的深邃性和内涵性,微博作为传播的新型平台,尚无法充分满足上述特征。

以公益团与国家博物馆主办的“砚台宣传”活动为例,尽管活动影响力较好,但亦有网友反映由于背景知识破碎而无法理解部分知识。此情况反映出微博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限于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和微博固有的局限性,易引致传统文化在传播中出现断裂和破碎――微博只能局部而节选地传播相对独立的知识或文化符号,无法实质性传播传统文化,甚至引致部分网友认为微博传播的传统文化是不科学的。

2.2 微博传播传统文化存在单线传播模式

尽管许多学者均认可微博中转发和@文本等功能的效用,但笔者在实践中注意到大部分知识词条处于单线传播模式。单线传播是指相关微博在传播中,以转发和评论等途径仅能有限地传播给小部分受众,无法实现裂变传播。这与一般概念中微博的传播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这种模式引致知识无法最大化传播,亦导致绝大部分微博仅能在小社群中单线传递。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传统文化类微博,以故宫微博为例,依托27万粉丝,理论上应实现非常好的传播效果,但实际上大部分微博转发量均少于300次,比照以传播大众文化为主的新周刊微博,一般转发量均可达到2000次以上,两者差距相当悬殊。其主要原因是传统文化带有边缘文化或精英文化色彩,因而其所能吸引的受众相对有限,由此引致类似微博和感兴趣的网友偏少的客观现实,亦引发了单线传播模式。

2.3 微博不易表现传统文化的抽象性

传统文化一般具有抽象性和不易解读性,由此引发了微博表现能力与传统文化间“不易表达―不宜解读”的弊端,此结构几乎贯穿所有类似微博,如果无法妥善解决此弊端,极可能对微博传播传统文化造成阻力,甚至引起受众反感和不解,从而对传统文化产生排斥等负面情绪。

以普及砚台构造为例,笔者初次运用了纯文字,但效果甚微,随后的图解形式却非常成功,转发量已超过300次。因此,由于微博传播传统文化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进一步研究如何形象地表达传统文化。

3 微博传播传统文化的建议

3.1 重视传播效果评估

由于微博传播传统文化需要融会贯通多学科知识,而当前利用微博传播传统文化者多为博物馆和文化爱好者,因而对传播效果往往缺乏专业细致的评估。

根据公益团实证结果,结合类似微博的传播情形,笔者提出微博传播效果评估概念模型(Ye)。

3.2 注重传统文化的系统传播

由于微博自身特性,其无法像书籍和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介系统地向受众传播传统文化。但微博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依据系列式、专题式,或一定逻辑顺序实现系统传播。基于上述要求,利用微博传播传统文化须借助专业书籍等资料,并整理和编纂为符合微博文体的词条,再行传播,由此可确保较好的系统性和规律性,以适应受众的阅读习惯。

如在介绍文房用品时,公益团以系列式地推出笔架、墨床和笔洗等文房用品,在介绍各件用品时,以当代参照物引入,从历史、材质形制、用法和精品等层面深入浅出地讲解分析,网友对此予以了高度评价。

3.3 灵活利用超文本形式

超文本是微博扩大信息量的重要基础,有鉴于传统文化的抽象性和深奥性,在微博传播过程中,仅依靠纯文字文本是难以实现预期效果的,必须依赖视频、网址和图片等多种超文本,甚至开发API平台应用程序,使受众更容易感知和理解传统文化知识。

以端砚石品花纹为例,借助插图、视频甚至交互式小程序,不仅能强化微博表现力,更能吸引受众的关注和转发。

微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快餐文化;微动画

网络的高速发展、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形成、信息的传播碎片化等因素,使得当今时代进入了信息需要及时反馈的“微时代”,微博、微信、微课、微店、微小说、微电影等逐渐形成的文化现象初步诠释了微时代。微动画与快餐文化也是微时代的产物,微动画以传播快捷、阅读方便的特点见长,快餐文化以通俗易懂、时事追踪、恶搞戏谑搏人们一笑,二者均以数字媒体承载内容,以网络流传为主要途径。

1 快餐文化与微动画的概念

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快餐文化是指那些内容上通俗易懂、带有一定知识性或娱乐性、容易被时间淘汰的文化成品,其承载着一定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并趋同的包含一般大众的想法。区别于正统文化,它是一种未得到全部人认可的产生时间短以及内涵浅薄的亚文化。因其琐碎,且具有一定的价值,不必细细品味又利于快速阅读,借鉴于生活中既营养又省时的快餐概念,则命名这种文化为快餐文化。

微动画是指以动画的形式用几秒钟或几分钟的时间演绎一个趣味故事或者引出一个话题表达一种思考。微动画的概念是相对于长篇动画来说的,并没有太具体的时间分割,简洁明了是微动画具有的明显优势。微动画通常运用夸张变形、象征比喻、暗示影射、恶搞调侃以及跨时空嫁接角色与互动的方法,构建幽默感或讽刺性的画面,通常表现互动性和实效性的内容。

2 快餐文化与微动画的共性

2.1 传播方式

快餐文化包含评论性的新闻、网络流行语、趣谈、时事、广告、日常生活交流中新兴起的生活方式等等。这些内容的传播方式主要基于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就连传统媒体新闻报纸纸质版也逐步向着电子版转型。除了幻影灯、手翻书等基于物理特性的动画以外,我们日常接触的动画基本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主要以网络方式传播。而微动画又对各类时事与资讯较敏感,热衷于表现移动互联网等IT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二者在传播内容与方式上的趋同使得快餐文化向微动画的转化显得更有优势。

2.2 影射当下

快餐文化反映生活中迅速流行的信息,是生活现象的一种影射,微动画也如一面镜子,是文化现象的一种影射。微动画虽然时长短,但它能影射的东西却很多,如指桑骂槐,影射有时候比直接表达更显得深刻。微动画区别于长篇动画制作周期长、投资大等特点,又同于快餐文化可以实时消费,过期作废,制作成本低等特点,所以微动画和快餐文化结合的影射效应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使得微动画成为表达快餐文化影射某人、某物或某事的更好的形式。

2.3 信息碎片化

快餐文化,之所以称为“快餐”,是因为它包含着海量的信息,种类多、形式丰富,单个信息含金量小、可利用价值不高,趋于碎片化。微动画时长短,区别于长镜头的缓慢叙事节奏需要相对地快,各个镜头之间利用蒙太奇手法组合拼接就显得跳跃性更大,所以镜头具有碎片化的特性。因此,快餐文化与微动画碎片化的特性使得它们能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下结合的更好。

3 快餐文化与微动画结合的切入点

3.1 趣味性

微动画蕴含趣味性,通过故事、人物、台词等来表现,少了趣味性,微动画就会变得像咀嚼蜡烛一样索然无味,即使是带有强烈教育性的微动画也同样会带些趣味性以求吸引观众。趣味性的表达通常伴随着恶搞,恶搞现象其实是一种有意识模仿一个对象的语言、行为或表达方式并将其运用到不适宜或相反的语境中,从而可以达到对被模仿对象的戏弄、颠覆和嘲讽。恶搞性的微动画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它以强烈的趣味性,颠覆观念的方式来表现某人、某物或某事。内容大多是众所周知的信息,旨在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从而吸引观众眼球。现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发送接收信息变得方便快捷,特别是以微信、QQ等聊天工具的广泛运用,在交流过程中,具有趣味性的快餐文化往往是人们中意于去表达的内容。在此背景下,动态表情开始流行起来,动态表情微动画凭借奇特直观的特点承载着丰富的内容,越来越受到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追捧。同样,具有视听功能的微动画也在承载着快餐文化娱乐着大众,例如暴走漫画工作室出品的《每日一暴》,它以恶搞、戏谑的方式调侃着生活中出现的各类快餐文化。

3.2 知识性

快餐文化大多内容是娱乐性质的,但也有有价值的知识性内容,而动画自诞生以来,就深受小朋友的喜爱,自然就承担着传递知识的使命,寓教于乐是动画始终追求的目标之一。二者目的重合的那部分就是其结合点,例如飞碟视界传媒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出品的《飞碟说》,它的标题语就是知识从未如此性感,它致力于普及或传播一些新兴的概念知识或不被主流重视的科普知识。

3.3 内涵性

快餐文化蕴含的深刻哲理不多,大多是娱乐性质的或网络流行的东西,它是当今快节奏生活的“佐料”,但它有时候也影射或嘲讽某些生活现象,用快餐文化来包装这种深刻思想,它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内涵性。微动画的内涵性主要表现在寓意微动画上,它时长短又意义深刻,包含一定的文化性。有时微动画以其节奏快、剧情紧凑等优势表现富于哲理的想法,例如《野牛过河》,讲的是野牛们在分辨木头或鳄鱼,而每头野牛都不肯轻易相信其他野牛的故事。还有时微动画也抵制快餐文化,虽以快餐文化为外衣包装,却表达反对它的深刻性和思考性的内涵,例如《低头人生》,讲的是各类人始终低着头玩手机,表现发生在不同职业的人身上的各种荒诞的事情。

4 结语

快餐文化服务于当今快节奏的生活,它提供大量的可供消遣娱乐的内容信息,而微动画是一种表现形式和手段,二者的结合可以产生优秀的作品,使其中有内涵或趣味性浓的东西保留时间更长,影响范围更大,这有利于二者的传播与发展。微动画制作耗时短、成本低,表达效果好,受到年轻一代国人的追捧,也有许多人喜欢创作属于自己的微动画,当创作微动画成为国人习惯的时候,国人必然对动画这一艺术形式喜爱有加,中国既有这样热爱动画的群众基础,中国动画事业也将继而实现复兴。

参考文献:

[1] 许蕤.“微动画”:我国成人动画领域的新维度[J].电影文学,2014(1):45-46.

[2] 许蕤.论微动画的功能及其文化责任[J].中国报业,2013(10):76-77.

微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1.1“草根”微博逐渐取代传统媒体信息地位,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易导致大学生核心价值迷失微博者的碎片化及方式门槛的降低,使得微博实现了每个草根阶层自由发言的愿望。它可以随时让每个人以一种旁观和参与的姿态关注和记录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并以多元化的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并进行不同的诠释。然而,微博的蓬勃发展直接削弱了传统媒体及其他网络媒体的影响力,裂变式的微博传播为各种价值观的表达提供了载体。对于独立思考能力还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们而言,在面对大量的碎片化信息时容易出现迷茫,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1.2微博易充斥不实信息,影响大学生对现实世界的理性判断微博碎片化的内容特征,使得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报道方面,而不太适合于进行深入报道。同时,微博并不像传统媒体那样经过专业的流程审核,因此微博所传播的信息不确定性很高,甚至会存在者故意散布虚假消息的可能。由于在短时间内从微博上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大学生往往难以将垃圾信息从脑中“过滤”,大量的信息难辨良莠真伪,碎片化的虚假信息大行其道,不利于大学生全面深入认识某个事件或问题,更影响他们对事件的判断,产生认知的偏差。

1.3微博的泛娱乐化,易造成大学生沉迷虚拟空间学者李伶俐曾经指出,在微博的碎片化信息传播中,感性的表达、情绪的发泄以及对娱乐的追求,使得微博缺乏思考的力量,会形成一种“娱乐的秀场”。泛娱乐化的媒介环境容易造成理性自觉、社会责任、精神修养和道德理想的缺失。有研究表明,在中国,微博的价值取向就是娱乐。同时,大学生会选择与自己有共同话题、价值观的人进行关注。在心理上,由于同质性的特点,就会把自己归于某一类,在微博上又是跟同一类人交流,就会愈发加深相同的观点,排斥其他群体,有时候就会有失偏颇。使一些自制力不够强的大学生就容易对微博产生依赖,成为所谓的“微博控”。

2碎片化背景下的微博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

微博的碎片化特点,在为大学生们提供自由言论的间场所的同时,也容易将一些事情渲染放大,使高校面临空前的舆论压力。浙江中医药大学学生虐婴“、80后”微博教师张永红等事件就是通过高校微博,继而蔓延至众多社会门户网站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和争议。同时,据统计,90%的“211”高校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可见微博已然强势占领高校舆论阵地。

2.1微博碎片化拓宽高校舆情监测领域如果说之前的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还是以大学生表达学习、生活中的所感所思为主,那么在微博时代校园网络中流通的则是更加丰富的内容。借助微博产生的校园网络舆论其实质是一次大规模的普及和宣传活动,对于扩大大学生的知情权、提升大学生参与社会建设的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互联网上内容丰富的信息和多样的服务功能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信息垃圾和信息污染同样在产生。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目前所需要监测的就是碎片化的、零散的海量内容及其包含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这些都拓宽了高校舆情的监测领域。

2.2微博碎片化凸显高校舆情主体群体性和非理性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大学生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带有不可忽视的群体性特征。之前提到过,大学生在微博上喜欢与同一类人或者说有特质的人进行互动并组成某种临时的非正式的群体,这更强化了微博舆情的群体性,任何细微的碎片化的信息都有可能在群体中引发爆炸般扩散的效应。与此同时,大学生强烈的表达个性意愿的特征又和他们社会阅历少、心智尚未成熟的特征并存,导致在对一些事件的表达中,容易在群体喧哗的兴奋中忘记理性地制约自己,往往会出现偏激的言论,甚至出现“网络暴力”,大学生在接收时来不及消化,只能被动接受,因此大学生在微博平台上舆情表达的非理性特征仍较为明显,很容易被放大并导致舆情危机,影响校园乃至社会的稳定。

2.3微博碎片化加速高校网络舆情连锁反应在微博出现之前,以往高校舆论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有限。而如今,多数学生都可以利用手机终端或平板电脑等形式更新微博,以保持随时在线的状态。在微博的作用下,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不再需要冗长的发酵过程,有时候一个热点事件加上一些情绪化的评论,就能够成为形成公众舆论的“导火线”。这种传播速度不仅能使某条令人感兴趣的微博,通过不断的转发在极短时间内扩散至全社会,在不断的转发和评论中形成强大的舆论场,产生连锁放大效应,带来巨大的舆论压力。

2.4微博碎片化增加高校网络舆情难控性网络是一个包含海量信息的开放性系统,有多元化的管理组织和个人化特质,无法进行统一管理。在微博上,每一个大学生都可以平等自由地表达意见,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表达利益诉求。这也会造成一些网民舆情表达失真、失控的现象,甚至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也会趁机虚假信息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舆论一旦形成就以不可想象的速度传播和蔓延,并最终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3微博强势背景下高校引导网络舆情的可行策略

当今的大学生在尊重权威的同时决不盲从,微博的碎片化特征必将对传统的舆论引导的方法和手段产生巨大冲击。因此,惟有在认清微博碎片化对网络舆情造成影响的前提下摸清其所呈现的新特征,才能有效地寻求到解决途径。第一是开设高校的官方微博,结合传统媒介,有效遏制虚假信息。从以往的许多事例来看,很多校园舆情危机的形成就是因为校方没有有效的网络途径能和学生及时沟通并获得信服,正面引导的声音没有第一时间占领舆论阵地。这就要求高校应该尽快适应微博时代校园信息的传播特点,主动运用微博这一平台,公开透明、及时有效地把真相和事实告诉师生,从而有效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和扩散。虽然微博地位强势,但校报等高校主流媒体仍然具有整合其他媒体的优势,因此,高校主流媒体在应对网络舆情时要充分利用其“可信度”和特殊地位,发挥权威性和后发优势,在报道策划、议程设置方面下足工夫,掌握舆论引导权。第二是依托辅导员队伍和教师队伍,建立专业化引导网络舆情团队。

微文化论文范文第11篇

不可微非线性函数优化问题具有广泛的工程和应用背景,如结构设计中使得结构内最大应力最小而归结为极大极小优化(minmax)问题、数据鲁棒性拟合中采取最小绝对值准则建立失拟函数等。其求解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常用的算法有模式搜索法、单纯形法、Powell方法等,但是这些方法都是局部优化方法,优化结果与初值有关。

近年来,由Holland研究自然现象与人工系统的自适应行为时,借鉴“优胜劣汰”的生物进化与遗传思想而首先提出的遗传算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求不可微非线性函数全局最优解的方法。以遗传算法为代表的进化算法发展很快,在各种问题的求解与应用中展现了其特点和魅力,但是其理论基础还不完善,在理论和应用上暴露出诸多不足和缺陷,如存在收敛速度慢且存在早熟收敛问题[1,2]。为克服这一问题,早在1989年Goldberg就提出混合方法的框架[2],把GA与传统的、基于知识的启发式搜索技术相结合,来改善基本遗传算法的局部搜索能力,使遗传算法离开早熟收敛状态而继续接近全局最优解。近来,文献[3]和[4]在总结分析已有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均指出充分利用遗传算法的大范围搜索性能,与快速收敛的局部优化方法结合构成新的全局优化方法,是目前有待集中研究的问题之一,这种混合策略可以从根本上提高遗传算法计算性能。文献[5]采用牛顿-莱佛森法和遗传算法进行杂交求解旅行商问题,文献[6]把最速下降法与遗传算法相结合来求解连续可微函数优化问题,均取得良好的计算效果,但是不适于不可微函数优化问题。

本文提出把Powell方法融入浮点编码遗传算法,把Powell方法作为与选择、交叉、变异平行的一个算子,构成适于求解不可微函数优化问题的混合遗传算法,该方法可以较好解决遗传算法的早熟收敛问题。数值算例对混合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2混合遗传算法

编码是遗传算法应用中的首要问题,与二进制编码比较,由于浮点编码遗传算法有精度高,便于大空间搜索的优点,浮点编码越来越受到重视[7]。考虑非线性不可微函数优化问题(1),式中为变量个数,、分别是第个变量的下界和上界。把Powell方法嵌入到浮点编码遗传算法中,得到求解问题(1)如下混合遗传算法:

min(1)

step1给遗传算法参数赋值。这些参数包括种群规模m,变量个数n,交叉概率pc、变异概率pm,进行Powell搜索的概率pPowell和遗传计算所允许的最大代数T。

Step2随机产生初始群体,并计算其适应值。首先第i个个体适应值取为fi’=fmax-fi,fi是第i个个体对应的目标函数值,fmax为当前种群成员的最大目标函数值,i=1,2,…,m。然后按Goldberg线性比例变换模型[2]式(2)进行拉伸。

fi’=a×fi’+b(fi³0)(2)

step3执行比例选择算子进行选择操作。

step4按概率执行算术交叉算子进行交叉操作。即对于选择的两个母体和,算术交叉产生的两个子代为和,是[0,1]上的随机数,1,。

step5按照概率执行非均匀变异算子[8]。若个体的元素被选择变异,,则变异结果为,其中,

(3)

(4)

返回区间[,]里的一个值,使靠近0的概率随代数的增加而增加。这一性质使算子在初始阶段均匀地搜索空间,而在后面阶段非常局部化。是[,]之间的随机数,为最大代数,为决定非均匀度的系统参数。

step6对每个个体按照概率pPowell进行Powell搜索。若个体被选择进行Powell搜索操作,则以作为初始点执行Powell方法得,若则把所得计算结果作为子代,否则,若取=;若取=,1。

step7计算个体适应值,并执行最优个体保存策略。

step8判断是否终止计算条件,不满足则转向step3,满足则输出计算结果。

作为求解无约束最优化问题的一种直接方法,Powell法的整个计算过程由若干轮迭代组成,在每一轮迭代中,先依次沿着已知的n个方向搜索,得一个最好点,然后沿本轮迭代的初始点与该最好点连线方向进行搜索,求得这一阶段的最好点。再用最后的搜索方向取代前n个方向之一,开始下一阶段的迭代。为了保持算法中n个搜索方向是线性无关的,保证算法的收敛性,对替换方向的规则进行改进,在混合法的计算步骤step6中采用文[9]中的改进Powell方法,其求解过程如下:

(1)变量赋初值,n个线性无关的n个方向,,…,,和允许误差ε>0,令k=1。

(2)令,从出发,依次沿方向,,…,作一维搜索,得到点,,…,求指标m,使得-=max{-},令。若ε,则Powell方法计算结束,否则,执行(3)。

(3)求使得=min,令==,若,则Powell方法计算结束,得点;否则,执行(4)。

(4)若,令,否则令(),然后置,转(2)。

3算例

T[-500,500]

函数f(x)有相当多的极小点,全局极小点是=-420.97,=1,2,…,,最优值为-837.97;次最优点为={(,,…,):=-420.97,,=302.52},=1,2,…,,次优值-719.53。变量个数n=2时函数f(x)特性如图1示。程序编制和运行环境采用FortranPowerStation4.0,随机数由内部随机函数产生,在奔腾133微机上运行。

采用改进的Powell方法计算100次,初值在区间[-500,500]内随机产生,只有6次(即以概率0.06)搜索到全局最优,计算成功的概率极低。

Holland建立的标准(或简单)遗传算法,其特点是二进制编码、赌轮选择方法、随机配对、一点交叉、群体内允许有相同的个体存在。取种群规模m=30,交叉概率pc=0.95、变异概率pm=0.05,最大进化代数T=1000,每个变量用串长为L=16的二进制子串表示。二进制编码比浮点编码遗传算法计算精度低,对于标准遗传算法以目标函数小于-800为搜索成功,标准遗传算法运行100次。当取最大进化代数为T=200时,40次(以概率0.40)搜索到全局最优,平均计算时间为0.51秒;当取T=500时,51次(以概率0.51)搜索到全局最优,平均计算时间为1.13秒。

采用本文混合法计算,取m=30,pc=0.85、pm=0.2,T=100,进行Powell搜索的概率pPowell取不同值,混合法运行100次,计算结果见如表1。对于这个具有多极值的算例,多次计算表明pPowell=0.3时,混合法能以完全概率搜索到全局最优的准确值,但是此时混合法计算时间约为标准遗传算法取T=500时计算时间的4/5。对应的浮点编码遗传算法,取m=30,pc=0.85、pm=0.2,T=100,运行100次,82次(以概率0.82)搜索到全局最优(如表1中PPowell=0所示),计算时间约为标准遗传算法取T=500时计算时间的1/8,但是搜索到全局最优的概率却远远高于标准遗传算法。

微文化论文范文第12篇

1.1仪器

GQF-1扁平式气流粉碎机(国家特种超细粉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MS2000激光粒度仪(英国马尔文仪器有限公司);ZPW23旋转式压片机(上海天祥键台制药机械有限公司);CS-2脆碎度测定仪(天津市医疗器械研究所);YPJ-200剂硬度计(上海黄海药检仪器厂);AL104万分之一分析天平(METTLERTOLEDO)。

1.2材料

海螵蛸、浙贝母、陈皮油购自南京市药材公司;微晶纤维素、羟丙纤维素、硬脂酸镁(均为淮南山河药用辅料有限公司生产);乌贝散[1](按药典法自制);利血平(reserpine),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50302。

2方法与结果

2.1原料微粉化及质量评价采用GQF-1扁平式气流粉碎机对海螵蛸、浙贝母原料进行微粉化处理。用马尔文MS2000激光粒度仪分析海螵蛸、浙贝母微粉化后的粒径分布。微粉化后海螵蛸体积平均粒径为10.084μm,见图1;浙贝母体积平均粒径为21.848μm,见图2。

2.2休止角测定[2]采用固定漏斗法测定休止角,将漏斗固定于水平放置的坐标纸上适宜的高度(2cm)处,小心地将不同处方的颗粒分别沿漏斗壁倒入漏斗中,直到最下面形成的颗粒圆锥体尖端接触到漏斗口为止,测出圆锥底部的直径2R的值(n=3),计算休止角。

2.3分散均匀性测定[1]取样品2片,置100ml(20±1)℃水中,3min内应全部崩解溶散并通过2号筛。

2.4脆碎度检查[1]取样品15片,用吹风机吹去脱落的粉末,精密称重,置圆筒中,开机转动100次,取出,同法除去粉末,精密称重,减失重量不得超过1%,且不得检出断裂、龟裂及粉碎的片。

2.5硬度测定[3]取样品6片,分别放于片剂硬度测定仪的顶部,由顶针顶住,然后缓慢旋拧后部的顶丝向顶部加压,记录碎片时的压力。

2.6处方及制剂工艺的筛选通过正交设计筛选处方,对稀释剂、崩解剂、黏合剂、助流剂的比较,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对分散片的要求,以休止角、分散时间、脆碎度、硬度为考察指标筛选。

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考察不同辅料对该片的影响。按下列处方所列的原辅料进行制粒和压片,进行处方筛选。筛选处方见表1~3。表1处方筛选(略)表2处方筛选(略)表3处方筛选(略)

具体操作如下:称取海螵蛸、浙贝母,分别经粉碎过80目筛,用GQF-1扁平式气流粉碎机分别微粉至粒径在5~25μm,按处方量称取混合,分别与上述稀释剂、崩解剂(上表中有“+”代表是内、外加入法,加号前面表示内加,后面表示外加)混合均匀后,用上述粘合剂适量制软材,18目筛制粒,湿颗粒于60~70℃烘干,用18目筛整粒,再加入陈皮油和上述助流剂,混匀,压片。按常规方法检查片重差异、分散时限、硬度和脆碎度等项目。结果见表4~6。表4筛选结果(略)表5筛选结果(略)表6筛选结果(略)

表中结果可见:上述24个处方中,R23为最优,故选为该片的处方。

2.7微粉化乌贝分散片的制备工艺将PVP溶于50%的乙醇溶液,配成8%浓度的溶液备用,上述物料:海螵蛸、浙贝母分别用粉碎机粉碎过80目筛,再分别微粉至粒径在5~25μm;按处方量称取海螵蛸、浙贝母,以等量递增法混合15~20min至均匀,得混合原料。称取处方量的微晶纤维素和羟丙纤维素80g加入混合原料中,混合15~20min至均匀,用上述配好备用的8%PVP50%乙醇溶液适量为黏合剂制软材,以18目筛制粒,60~70℃干燥,检测该颗粒水分(2.0%~5.0%),18目筛整粒;称取剩余量的羟丙纤维素40g,处方量的硬脂酸镁,加入混合15~20min至均匀,同时将处方量的陈皮油喷入混合物料中至均匀成压片前物料,检测合格后压片,压片制成片重约为1.2g/片的椭圆形片剂(片重范围在1.14~1.26g/片,压力在40~55kN,硬度在55~65KN)即得。

2.8乌贝散、微粉化乌贝分散片对胃溃疡小鼠治疗作用比较取18~22g昆明种小白鼠5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乌贝散散剂(市售)3.0g/kg组、微粉化乌贝分散片(自制)低、中、高(0.75,1.5,3.0g/kg)剂量组。各给药组每天灌胃给药1次,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20ml/kg。连续5d,第4次给药后开始禁食(不禁水),第5次给药后,皮下注射利血平10mg/kg,1h后在乙醚麻醉下,沿腹中线切开腹壁,结扎幽门,各组立即分别向十二指肠中注入相应药物1ml/只,然后缝合皮肤。术后动物禁食禁水,16h后颈椎脱位处死,打开腹腔,结扎贲门,取出全胃,浸入1%甲醛溶液中,10min后,沿胃大弯剪开一小口收集胃液并记录胃液量,然后将胃大弯剖开,把胃平展在玻璃板上,在胃粘膜表面观察溃疡的发生情况,并按公式S=πdlds/4(dl指最长直径,ds指最短直径)计算溃疡面积。测定胃液的pH值、胃蛋白酶的活性。采用t检验。结果见表7。表7对利血平溃疡模型的保护作用(略)

由表7可见,微粉化乌贝分散片在同等剂量下较散剂组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液酸度、减少蛋白酶活性作用更强,说明乌贝散依据本工艺制成微粉化分散片后,用于治疗胃溃疡类疾病,疗效更好。

3讨论

乌贝散为国家胃脘痛类非处方药,其制法为海螵蛸、浙贝母粉碎成细粉,加入陈皮油,混匀,过筛,即得。《中国药典》规定细粉指能全部通过5号筛,并含能通过6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6号筛的粒径为(150±6.6)μm,粒径太大,服用时沙粒感严重,患者接收度低;目前市场上虽然该药有胶囊剂和颗粒剂,但胶囊剂0.5g/粒,服用6粒/次,服用、携带均不便;颗粒剂同样粒径太粗。将海螵蛸、浙贝母微粉化后,服用时基本无沙粒感,而且大大增加了药物的表面积,能更有效地在胃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制成分散片同时解决了携带不变的缺陷,同时服用后能够更迅速崩解或直接覆盖在胃的表面。

乌贝散、微粉化乌贝分散片对胃溃疡小鼠治疗作用比较结果可见,微粉化乌贝分散片在同等剂量下较散剂组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液酸度、减少蛋白酶活性作用更强,提示微粉化后服用量可以降低,海螵蛸和浙贝母微粉化后粒径变小,表面积增大可能是分散片药效明显优于散剂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ⅠA,附录ⅩG,396.

[2]崔福德.药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8.

[3]屠锡德,张均寿,朱家璧.药剂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63.

微文化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微博 危害 舆情

微博在带给人们新奇的传播体验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传播机制、社会文化方面的争议。笔者认为,从客观的角度一分为二的看待微博,它固然有其积极进步的意义,但也存在“恶”的一面,需要学界和业界及时提高警惕,理性甄别研究,有效加以引导。

笔者分析了微博自身缺陷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微博泛滥后造成的社会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了微博盛行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文化危害,为建立科学的网络舆情监测引导机制提供必要的研究基础。

一、微博自身缺陷所造成的社会影响

微博自身最重要的传播特点:信息多且简单。虽然这个独树一帜的特点使得微博在很短时间内便拥有了大量的用户,并形成了媒介影响力,但这个特点也是可能造成恶劣影响的自身缺陷。

1、“信息爆炸”使有价值的信息被淹没。息爆炸是人们用来形容当代社会各种信息大量出现并加速增长的现象,传播学研究的结果证明,信息爆炸具有信息泛滥、信息超载、信息浪费、信息疾病等种种社会弊端。截至2010年10月,仅新浪微博的用户每日发送微博便超过2500万条。与“传统”新媒介(如博客、论坛等)相比,用户编写微博的习惯显然更加随意、即兴,微博内容碎片化现象严重。许多微博用户每天的微博中包含了大量无主题、低价值的信息,既包括对情感的宣泄,如“烦!”“太过分啦!”也包括对自己生活的“起居注”:我在剪头发、我在吃饭、我在喝咖啡、我在等飞机……这些内容对于博主自己和博主的至交好友而言或许有着特殊的含义,但在有效传播的过程中,其受众无疑是极为小众的,对更多博主的关注者而言这是无聊的“唠叨”。

这些信息内容占据了大量的微博版面,不仅侵吞了用户的阅读时间,也降低了用户对微博媒介价值的期许。而个人每天阅读微博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从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寻找到自己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变得越来越困难。

2、“简单”而带来的误读误传滋生谣言。微博信息“简单”主要是指微博信息内容一般只能做到对简单事件的简单陈述。因为微博字数被限定在140个字符以内,只相当于两条手机短信的长度,这便导致了在微博环境中试图清楚完整地描述复杂事件时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重大、复杂的信息不能完整、准确的以微博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客观上导致信息被歪曲、被误读的几率增大,并由于信息被误读误传而滋生出大量的谣言。

例如,2010年12月15日,某新浪微博用户图片微博,称“上海东华大学食堂电风扇落下削死学生”,并“有图有真相”地配有一张血迹斑斑的现场图片。后经核实,图片所描述为2009年9月,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区第二食堂,二楼吊扇突然坠落,致使两人面部受伤。广州日报当时对此事件曾有报道。虽然有关方面当天便对此谣言做出了澄清,但类似这种经过歪曲、加工甚至杜撰的“新闻事件”在微博环境中不胜枚举,而更复杂的谣言很难及时查证,流传开来势必危害巨大。

二、微博泛滥后造成的社会影响

随着微博的不断发展完善,越来越多的功能被添加其中,使微博逐渐具有了成为大众传播媒介的趋势,同时也承载了越来越复杂的社会意义。微博泛滥后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1、埋没理性思考。碎片化的阅读正在成为趋势,信息只能尽可能的被压缩,甚至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不得不进行哗众取宠的加工编纂。未来学家托夫勒曾经写道:“人们不仅吸收不到为他们组织综合好的,思想上连贯的长篇读物,相反,越来越多地被一些简短的标准件式的信息所包围,诸如片言只语的新闻以及其他掐头去尾莫名其妙的东西”①。微博由于受字符数限制,本身便不适合用于传递内容深奥、逻辑严谨的文化思想。

在微博环境中,许多学者建立在严谨的科学论证基础上提出的一些学说、提案被极不负责的断章取义、歪曲、丑化,变成了“雷人”的奇谈怪论,惨遭戏说、调侃、恶搞。精英、大师成了“精蝇”、“大尸”,专家教授成了“砖家叫兽”!理性思考被埋没的同时,各种“段子”大受欢迎。大量似是而非、一知半解的“箴言”大行其道,对理性的思考造成巨大的冲击,贻害无穷。

2、退化思维能力。沉迷在微博环境中可能导致大多数普通用户思维能力有所退化。

首先,个人能够接受信息的总量是有限的,用户长时间停留在微博环境中,导致接受信息的传播渠道单一,有效支持思维的素材匮乏,信息结构趋于简单化。

其次,在微博环境中,通过身份认证及大量转发次数等途径,可以轻易地树立起许许多多方方面面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的意见将会得到放大和加强。许多用户在互联网的虚拟环境中出于获得认同感角度考虑,为了表现得更“合群”,会自发的削弱个性化思维,屈从于群体压力;在表达个人意见之前,往往会选择先观察意见领袖们的态度和观点与自己的观点是否一致。久而久之,意见领袖的思维将逐渐替代大多数的个体思维。

第三,美国传播学大师施拉姆在描述受众选择心理时提出了受众选择或然率公式: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②。这个公式意在说明,人是有惰性的,人在接受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往往选择省时省力就能获取的信息。而微博环境提供的“语录体”信息恰恰迎合了这种受众心理需要,长此以往将促成产生更为“惰性”的受众,导致思维能力的退化。

3、动摇价值取向。微博作为一种时尚的新媒介,使人们的倾诉欲得到满足,这一点本身无可厚非。但随着人们将生活的各个细节展现到微博上来,一些与中国传统价值取向不符的“新风尚”被直观的呈现在广大网民面前。

相信每一位微博用户都曾见到过这样的内容:一些博主将自己的名车、名牌香水、名牌提包的照片发到微博上来,自嘲一句“又败了这么多”;在高档餐厅用餐时也不忘对着玉盘珍馐拍张照片;给自己的名贵爱犬花大价钱做了新造型,当然要拿出来“晒”一下;一时没有图片可“晒”,也可以来一句“忙完了这个月去香港犒劳自己一下”……诚然,通过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本来是值得提倡的,但如果一味强调吃穿用度要讲究名牌、追求享受,并四处炫耀,以此认为高人一等,便是大错特错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说教必然滋生大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助长了歪风邪气,动摇了应有的价值取向。

不仅如此,还有一些偏激的网民,不分青红皂白的宣扬“仇富”论,并通过微博催化扩散,同样形成了颇具规模的舆论号召力。这种偏激的情绪化观点不但无助于解决问题,更加激化了社会矛盾。

4、扰乱网络舆情。由于互联网信息的相关立法还没能跟上媒介的发展速度,加之监测管理方面还存在大量的“盲区”。目前,用户在微博中虚假、不实信息或暴力、信息等行为,只能由微博运营商进行有限的处罚。维护平等、理性、健康的网络环境只能靠用户主观上的自觉责任意识。

微博的这种无序状态助长了微博网络暴力的倾向。某些微博用户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已经超越了正常理性;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触犯着道德底线。

微博的无序状态还使得网络水军有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网络水军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通过发帖回帖进行造势。他们活跃在微博上,帮助幕后组织迅速地炒作信息,打击竞争对手,不久之前的“蒙牛陷害门”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这些行为已经涉嫌犯罪,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5、破坏社会和谐。用户通过微博与朋友分享信息、交换看法,这种虚拟环境高度模拟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社交习惯,容易使用户将网络世界中的信息与现实世界中的信息对等;进而错误的将“网络舆情”与“民心民意”对等,从而使用户对现实世界的社会舆情产生误解。

哈贝马斯指出:“大众传媒所塑造出来的仅仅是公共领域的假象……它只是大众的消费和娱乐休闲的工具”③。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1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网民结构的现状――如网民总数(4.57亿)、男女比例(5.6:4.4)、年龄结构(10-39岁网民占80.5%)、学历结构(高中及以下学历网民占76.9%)等,便决定了网民不能等同于社会大众,网络舆情不能等同于民心民意。

我们在认可微博积极进步意义的同时,也要客观认清微博的危害。审慎分析微博的缺陷与不足,理性对待其消极影响,有助于为建立科学的微博舆情引导机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①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②胡正荣:《传播学概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③石义彬、单向:《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微文化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微积分教学;数学文化;渗透

数学文化对于数学学科的每个分支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数学文化也是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微积分作为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将数学文化融入其中同样是必然的趋势.这样,同学不仅可以领略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数学文化所做出的贡献,同时还可以了解数学界研究的艰辛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1.加强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

微积分是大学课程中最基础的一门课程,它是大部分专业课程学习的工具.然而,微积分尽管是基础的课程,但它的学习难度却很高.因为微积分需要学量的公式、定理、命题等非常枯燥的东西,为了熟练地掌握它们,还需要做大量的习题.这些都使得学生对于微积分的学习提不起丝毫的兴趣.为了让学生不再盲目地训练技巧,为了激发学生对微积分的热情,教师所需要做的便是给学生讲解微积分的发展历史以及其在数学历史发展中所处的地位.这些内容在许多微积分课本的序言中大多都有提及.这样让同学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认识这些让他们觉得枯燥的内容,让他们知道他们所学的每一个知识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每一个知识都是当时的数学家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绞尽脑汁思考的结晶.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这些知识的产生都将是必然的.这样对历史背景的了解与研究非常有意义,首先它会激发学生学习微积分的热情和兴趣;同时它为数学精神的最佳载体,是传播数学文化中展现历史精神的体现.

2.体会微积分与其他学科和生活的联系

微积分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与包括数学文化在内的文化相关联的东西数不胜数.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收集并积累这些东西.其中包括:(1)现实生活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和原理,微积分与现实生活以及自然的关系,在人类生活中数学运用的情况.(2)微积分作为大学最基础的一门课程,同时作为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所体现出的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某些专业课程所隐含的数学原理和知识,在其他课程中的应用(例如经济学中大多数情况都要用到导数),以及在一些工程中还会用到积分知识和原理等.(3)数学文化中其本身特征,所包括的许多方面,例如数学美,较为严密的逻辑性,奇思妙想的解题思路,以及广泛的应用性等都在微积分中有所体现.(4)微积分精彩的历史过程,厚重的数学积淀,执着狂热的数学家,都让学生激起对微积分的兴趣.

3.教师教学时要适当地融入数学文化教育

教师在微积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以课本内容授课为核心的基础上,要适时地加入数学文化素材,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文化元素.如果深入研究微积分的所有教学内容,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知识和理论都有其特定的数学文化包含其中,都体现着数学家的奇思妙想.他们是如何想到的,又是如何创造这些原理的,这些问题都将是启发学生思维和创造的源泉.但是要注意的是,首先这些素材要与课本有很大的关联,能够与课本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这样不仅能够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其次,所选的题材要难度适宜,不能太难,否则会适得其反.同时最好与实际生活有所联系,更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最后还要注意应选取较为丰富有趣的,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欲的素材,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讲解某些定理原理时,可以顺便讲解一下创造这个定理的数学家的奇闻轶事,研究过程.同时还可以给学生观看一些比较震撼的图片,加深他们的印象,开阔他们的视野.巧妙地将一些创造思想和数学文化融入课堂,会使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有趣,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同时记忆更加深刻,最重要的是能体会到数学的精髓,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顺利.

4.做好课外视野拓宽

由于数学文化蕴含内容相当丰富,即使教师在课堂适当地融入素材,但也终究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部覆盖.要想充分地了解数学文化,还需要在课外进行延伸去了解,去体会.教师可以在课前,课后让学生去自行了解学习与数学文化相关的素材.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去了解与课本将要讲解知识有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素材.因为数学文化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本身,而且在于它的应用价值,从这方面来讲,数学应用的教学是数学学科与数学文化结合的最佳点,同时其他学科不仅越来越多地用到数学,反过来也促进了数学的进一步发展,这样更利于学生的学习.

5.总 结

数学文化是数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微积分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也是不可逆的一个发展趋势.作为教师,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去在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不仅在课堂,还要体现在各个方面,以此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首先可以让学生对微积分这个学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微积分不是枯燥无味的,是丰富多样的.同时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文化所带来的美感和影响.也因此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敬仰和尊敬之情,同时产生对数学的热爱和向往,让学生觉得微积分以及数学文化更具亲和力,还能使他们对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它能在人类物质文明发展过程以及精神方面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曾艳妮.微积分教学中如何融入数学文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12):188-189.

微文化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微笑曲线;文化产业;自主创新

一、微笑曲线理论

“微笑曲线”最早由我国台湾宏基集团的董事长施正荣先生于1992年提出来的,用来描述生产个人电脑的各个工序的附加值。在整个个人电脑的产业链里,上游的CPU、操作系统和下游的售后服务等工序具有较高的附加价值,而处在中游的组装生产等工序则利润空间最小。由于曲线好似微笑的嘴,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微笑曲线”。 [1]

“微笑曲线”理论在以后的发展中被不断赋予新的内容,现在已经成为许多产业和经济分析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微笑曲线”理论的核心是以附加值的高低看待产业、企业、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经济主体只有不断往附加值高的区位移动,才能持续发展与良好的经营。

文化产业渗透性强,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是近年来发展速度和规模都大幅提升的新型产业。许多地方都施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乏成功的例子,然而不清楚文化产业的行业实质,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果,最终只会导致失败。运用“微笑曲线”理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和规律进行分析,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微笑曲线的蚌埠市文化资源优势

作为皖北商贸中心城市,蚌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沉淀。双墩古人类文化、花鼓灯艺术、大禹文化等领衔的部级、世界级文化资源集中于此,享誉世界的民间文化、一代帝王文化独领,与代表人类古代文明成就的远古文化和谐共生,在全国范围来看,都是极其罕见的。蚌埠文化底蕴丰厚,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历史条件,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文化资源优势:

(一)低端产业的产品特色――“名声效应”优势。蚌埠市固镇的梨园和花生,以及怀远的石榴,虽然属于低端产品,但很具特色,为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作出不小的贡献。固镇拥有千亩梨园,运用这个天然优势举办了“固镇梨花节”,在节期间,固镇县举办了书画精品展、广场文艺演出、民间艺术展演、“许慎杯”书法大赛、特色农副产品展销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以花为媒,借节招商,带动蚌埠文化产业的发展。蚌埠怀远虽属县城,但历来吸引了不少游人墨客,不仅因为这里聚集了极大景区,更有红榴增添了此山此水的美色。怀远县是全国六大石榴产地之一。《怀远石榴》一书,书中涵盖了怀远石榴的溯源、品种、价值、文学、艺术、轶闻、掌故、酿酒、科研、节庆等。该书的出版,对怀远旅游发展,对石榴文化的研究和旅游商品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推动蚌埠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产品便于开发、创新和整合的优势。由微笑曲线推知: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将为产品带来更高的附加值,增加利润空间。蚌埠抓住文化产业的实质,促进文化产业开发和创新,并给以战略性的整合。为推动文化产业快速高效的发展,蚌埠市进一步发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确定“荆山体育文化广场建设”等29个项目将进入2012年度该市“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库”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

(三)高端产业高附加值,利润空间大的优势。蚌埠市也拥有较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比方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就有3个:一是中国的花鼓灯,二是“四周戏”,三是武侯县的民歌,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在深厚文化底蕴的奠基下,新建成的花鼓灯嘉年华是蚌埠乃至皖北最大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区,是目前国内最具探索性的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花鼓灯嘉年华注重吸纳传统地域文化元素,通过多种手段展示及系统开发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文化精髓,保护、传承和发展花鼓灯艺术,创造了现代旅游休闲与传统非遗文化深度融合的文化产业开发新模式:以非遗文化的保护为宗旨,以旅游为载体,走产业化经营之路,达到文化与经济互为促进、共同繁荣、永续发展的终极目的。

三、蚌埠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足,宣传不到位。该地区对文化产业的认识还不够,政府的引导支持并没有得到很好地理解并有效实施,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并不高;没有充分认识到该地区的文化差异优势,重点开发具有特色的文化资源;缺少精心策划和宣传,未能将其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难以吸引合适的投资者以及创业型文化产业人才;未能清楚认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容易只注重文化的精神属性,而忽视或不讲其经济效益,忽视其产业的市场性质,不能协调好二者。

(二)文化产业组织分散,规模较小。从总量上看,蚌埠市文化领域中的大型文化企业屈指可数。部分文化产业单位还没有完全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一些由事业单位转制的文化企业组织,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依赖政府资金办文化的基础上,缺乏市场营运活力和团队创意活力。大型的文化产业严重缺乏,对文化产业的市场属性认识不足,企业规模比较小,导致了整体竞争力不高;文化资源比较分散,导致该地区旅游景点分散,精品线路开发不足,未能形成产业群以及品牌意识,难以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

(三)文化产业的人才素质偏低,专业人才缺乏。文化产业的运作需要有一批熟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业务,并掌握市场规则的人才队伍,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勇于创新队伍。目前蚌埠文化产业的专业化人才严重不足。从整体上看,目前市场上的人才素质还比较低,文化品位不高,盲目追求经济利润,还不懂得如何发挥文化价值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带动经济发展。文化产业领域,比较缺乏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高技术专业人才。人才引进的鼓励政策不多,对现有人才的培训机制不完善。

四、基于微笑曲线的蚌埠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一)树立品牌服务意识,调整文化企业发展战略。文化是一个地区或城市形象的名片、品位的标志、灵魂的体现。它对于彰显一个地域的特色,提升一个城市的品位,促进一个区域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想要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就必须要透彻了解文化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并结合实际,才能制定出科学的产业规划,才能有“和而不同”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2]。只要紧抓着文化产业的“微笑曲线”两端,就会在价值链的上下游获得丰厚的回报;反之,若没有做好抛物线的右端的工作,将必然导致产业利润空间的下降。所以一定要建立品牌服务意识,只有这样,才会给产业发展带来跨越式的、长远的发展。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蚌埠特色之路。蚌埠市文化底蕴深厚,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有自主创新意识,有效利用蚌埠的文化资源,形成“蚌埠特色”,比如开设蚌埠文化之旅。应提倡用文化产业来规制、引导旅游业的发展的目标模式。也就是说,旅游业是必要的表现形式,文化产业为文化旅游的神韵和内核。同时,应建立旅游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传导机制[3]。创新能提升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发挥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作用,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反映在“微笑曲线”中,就要想方设法在“曲线”两侧寻找经济增长点,逐步培育辐射全国和全球的文化“品牌”。

(三)培养文化经营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文化产业要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才。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力度引进人才,加快建设专业人才队伍的节奏,建立政府、产业界、学术界、以及高校之间的制度化联系。高校不仅要开设相关的文化产业专业,还应整合多学科教学资源,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强化在职培训和岗位培训,实现人才就地转化升级。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并重点培养文化产业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尤其要培养既懂经营管理,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复合型优秀人才,使他们在促进蚌埠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4]。除此之外,培训与强化现有的人才队伍,也是当前蚌埠发展文化产业的迫切任务。

【参考文献】

[1]杨正位.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路光前.“微笑曲线”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2010(6):96-98.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