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校园环保论文范文

校园环保论文范文

校园环保论文

校园环保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建构;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018-04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在大学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事业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又在继承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社会文化建设事业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回顾和总结大学校园文化及其机制建构研究成果,对加强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及其建构理论研究,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大学的文化品牌,增强大学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大学的社会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校园文化机制研究成果的文献计量分析

自1986年提出“校园文化”概念以来,大学校园文化理论和实践问题就成为学界常说常新的论题,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及其建构问题也是一直备受关注的热点之一。

从1986年至今,出版的有关校园文化方面的图书约398本。通过分析这些图书,笔者发现,其中属于学术性、研究性的著作约有80余本,有15本为2000年以前出版的著作。进入新世纪后,校园文化方面的研究新著不断,其中大学校园文化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主要有《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杨新起主编。2001年)、《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张德、吴剑平主编,2001年)、《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刘德宇著,2004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宋德新著,2006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邓和秋著,2008年)、《大学文化理论构建与系统设计》(蔡劲松等著,2009年)、《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敬菊华等著,2009年)、《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探索》(张静主编,2010年)等。2000年之前出版的著作基本上未涉及校园文化机制问题,2001年以来约有14本著作论及到大学校园文化机制与机制建设问题。

为了全面掌握大学校园文化机制研究的总体状况,笔者在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文献检索专家的指导下,设计专门的检索方案与检索策略对相关研究论文进行了检索。我们运用中国知网(省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Ⅰ辑”和“社会科学Ⅱ辑”数据,采用高级检索方式,对“校园文化”、“大学(高校)校园文化”、“大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大学(高校)校园文化机制”、“大学(高校)校园文化运行机制”、“大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大学(高校)校园文化保障机制”等研究主题进行了多次检索。

检索结果表明,从《上海青少年研究》1986年第10期发表沈辉的《校园文化的特征、功能与建设》一文后,校园文化逐渐成为青年研究、高等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关校园文化的研究论文达3074篇,其中涉及大学校园文化的1186篇,占38.6%。进入新世纪,大学校园文化研究备受学术界关注,总数达13000余篇,较前14年增长了10倍以上。1991年,“机制”概念被引入大学校园文化研究领域,20年来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76篇,其中2000-2010年期间发表1050篇,2009-2010年间更是多达293篇。就其内容分析,主要集中在“建设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及其建设方面。

二、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及其建构研究的主要成果

1991年以来,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及其建构研究的成果,涉及大学校园文化机制的理论(如概念与内涵、作用与功能、意义与价值)、建构(建设)以及生存机制、内在机制、育人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等多方面,其中尤以大学校园文化运行机制、建设机制、保障机制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最为集中,成果最为丰富。

1.大学校园文化运行机制

所谓运行机制,是指复杂组织系统存在、运行、发展所依赖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它反映该系统存在、运行、发展的规律,是该系统内在结构得以完善、外化功能得以实现的保证。大学校园文化有其内在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大学校园文化运行机制,是指根据大学校园文化运行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构建起大学校园文化发生、发展的启动、传播、调控系统,使大学校园文化运行更加协调有效,从而实现其化人育人目的。

校园文化运行的动力来自哪里?有学者提出,“青年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是校园文化在当代中国高校中生存的动力机制。学校应确立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使青年学生的自我价值观念和社会参与方式能够在积极地培养和引导中逐渐得到完善,从而产生切入社会正常发展轨迹的参与意识,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只强调学生对校园文化的推动作用不同,有学者提出“领导班子是校园文化的设计师;教职工队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学生作为校园文化中的主体,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基础功能”。突出了高校校园文化主体与动力来源的多样性特征。实际上,“校园文化发展的动力不是由某种单一性动力简单构成,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校园文化发展与社会政治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学校内部的发展等诸多因素紧密联系所构成的一个错综复杂的动力系统”。大学校园文化的动力机制既以校内师生员工的积极参与以及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为基础,也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

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承传播、协调控制,均以“育人”为最基本的目标指向。有人认为,校园文化的内在生存、有效传播“主要包括文化传承(同化)、文化互动、文化生产、对外辐射等四个环节。而这四个环节的运转,又形成了一个既具有封闭性又具有开放性的运转机制,发挥着校园文化‘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校园文化虽然有各自的活动特点与开展方式,有各自的运行规律,教育培育人这一共同的历史使命客观上要求各种校园文化之间要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补充机制”,“校园文化自身的发展、壮大与完善,客观上也需要各种校园文化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包容,只有这样,各种校园文化之间才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谱写培育时代新人的新篇章”。

校园文化运行机制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性因素,加强大学校园文化运行机制的建设应“建立学校整体发展动态协调机制,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人际关系协调机制,形成

相互尊重、平等互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学术氛围;建立开发多维教育机制,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发挥作用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局面”。有研究者认为,大学校园文化运行机制与大学校园文化运行的组织构成、相互之间的关系、工作方式及工作规范有关,因此提出应从“校园文化运行机制的建立;校园文化运行组织机构的职责;校园文化运行机制制度的建立;校园文化运行机制的协调和校园文化运行机制的完善”五个方面来建构校园文化运行机制。

2.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机制

大学校园文化运行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前者指大学校园文化生成、发展的内在变化过程,具有客观规律性;后者则是校园人基于对校园文化运行规律的认识而主动参与其间并将其导向一定目标的过程,是大学组织者、管理者以及校园文化工作者自身文化自觉与主观能动性的反映。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的建构,实质是对大学校园文化主体力量、文化资源、投入条件及其组织管理方式、工作与活动流程的不断优化与科学再造,以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健康、有序运行,确保高等学校教育人、培养人的目标的实现。

第一,加强领导,全员共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一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要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指导和督促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二要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各部门、各单位,领导、教师、学生要积极参与,全方位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领导,构建整体体系,大学文化规划建设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结合,联系学校发展实际,升华内层文化,优化中层文化,美化表层文化,从制度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方面统筹构建大学文化体系。”毫无疑问,建立完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健全优化师生员工全员参与的机制,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学校特点的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基础。

第二,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校园精神的培育、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和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等,必须具有系统整体观,建立重点明确突出、整体协调并进的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具体来说,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应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应“建立文化方向性确保机制,其着眼点和立足点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同时应形成不断积淀大学精神的长效机制,弘扬大学精神,促进高校和谐校园的建构与发展;还应积极创建以人文自然景观为主体的学校环境,为师生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设施和条件”。有学者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传播体系、评估体系几个方面具体阐释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机制,指出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同时提出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主体,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并且应与国家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实际、与学校总的建设相适应。提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引导需求为主、满足需求为辅,繁荣文化活动与克服反文化现象并举,时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共同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规定。提出要以评估特点和评估心理分析为基础,建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评估机制,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第三,营造氛围,环境育人。校园文化环境在大学校园文化的系统构成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学校实际,建设富有学校特色的环境文化,形成环境育人的有效机制。“一方面,高校要从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地域文化环境、校园校貌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校训、校徽、校歌等,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形象。另一方面,学校应当制定环境建设的总体规划,校园规划应努力做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统一协调,校园建筑风格、校园绿化美化、人文景观的设计、公共场所的规划布置,以及校园音乐的选择、校园楼字、道路、景点的命名均应体现学校的特色,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大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大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实际操作中,大学文化建设除了要创设‘绿化、美化、人性化’的大学教育环境外,更要深层次地推进教育管理亲情化、教育形式交互化、教育方式人性化、学习方式个性化,营造教育的绿色空间和健康的生态空间,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倡导自由、民主、平等的精神和兼容并包、独立开放的思想,促进大学教育创新性、发展性的提升。”

3.大学校园文化保障机制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要能顺利、高效地实现,必须建立健全大学校园文化保障机制,获得政策、物质和制度等各方面的支持。大学校园文化的保障机制应该包括“物质保障机制、制度保障机制、队伍保障机制、心理保障机制”等方面。

有研究者提出,“要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切实解决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这样,才能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喜人局面”。还有研究者更加明确地指出,建设大学校园文化的保障机制,“一是要加强队伍建设,高校要从学校发展全局和人才培养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二是应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品位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性、先进性、科学性和人文性,应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检查评估制度,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管,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管理制度。三是需加大经费投入,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经费予以支持和保证,高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学校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有学者则从大学管理、教学、科研与后勤服务整体协调运行的角度,强调“强化管理,推进制度文化,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坚持人本思想和教育管理相结合,建设人本民主和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使广大师生在参与学校制度制订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制度并内化为遵守制度的意识”。还应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学校人、财、资源综合利用的整体效率,正确处理伙食、财务、卫生、基建和后勤服务等服务保障关系。建设大学校园文化保障机制,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合格人才的教育目标服务。

为保障大学校园文化有效运行,有学者提出要建设好三个机制,“一是管理机制,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制订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维护校园文化建设、文化活动的正常秩序。二是采取激励机制,要调动各职能

部门、群团组织的积极性,形成不同层面的、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三是引入竞争机制,为校园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保证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不断提高”。

三、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及其建构研究的简要评述

从理论研究方面看,“机制”一词被引入大学校园文化研究领域,使得大学校园文化研究呈现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新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与大学校园文化研究相对繁荣的局面相比,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及其建构研究方面还有一些亟待加强和改进的问题。

1.大学校园文化机制研究相对薄弱

从本文第一部分的文献计量分析可以明显看出,相对于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等几个相关方面的研究,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及其建构方面的研究(包括论文和著作)还是比较薄弱,即使不论其研究质量,其成果数量在整个校园文化的研究中也只占了很少的比例,今后还应重点加强。

2.对“机制”这一研究范式的运用不够自觉

大学校园文化是现代大学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自身的办学定位、整体面貌、社会形象和未来发展走向。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建立健全有效的校园文化机制正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纳入到学校改革发展的战略之中。但检视有关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及其建构研究的论文和著作,有的停留在一些空泛、笼统的议论之上,有的则陷于过分实际与微观,显然难以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这一现实状况及其对校园文化理论建设的迫切需求相适应。在大学校园文化理论建设中,应提高研究者运用“机制”概念、范畴来进行分析、研究问题的自觉性,克服校园文化研究脱离大学建设实际和系统性思维资源匮乏的研究缺陷。

校园环保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保障强化、约束规范、熏陶感染的功能。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高度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育人功能,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举措。

一、正确认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四有”新人为宗旨,以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等课外文化活动为载体,构建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很好地开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为指南,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方向。校园文化作为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在传承和创造文化的同时,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一)保障和强化功能。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能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优美的校园环境、高质量现代化的文化活动设施、设备、场地等,不仅开阔学生眼界,引导学生养成文明习惯,而且使属于意识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使校园人文精神得以传承。

(二)约束和规范功能。校园文化是校园中主导价值观的体现,它外化为规章制度,内化为理想信念,通过高校的条例、准则、守则等各项规章制度,划定了学生活动的范围,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言行,让学生感受到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而使学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使之符合学校和社会的要求。

(三)熏陶和感染功能。马克思与恩格斯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其中的、具体生动的、可感可知的微观社会环境,在塑造大学生良好道德情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是无形的,通过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大学生们置身于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环境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提高了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个关键环节

(一)准确理解和正确把握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管理文化、教育文化。就层次来说,不仅限于精神文化层面,而且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有了物质文化的支撑和制度文化的保障,使得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得以彰显,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突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邓小平曾指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对他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因此,在构建校园文化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政治方向,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其中,弘扬传统美德,使尊师重教、热爱集体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注重“两手抓”,加强校园文化的“硬件”与“软件”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重视校园环境设施等硬件的建设,也要有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软件赋予其思想内涵,正所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通过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净化,规章制度的约束和规范,校园精神的感染和熏陶,满足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需求,保证课外文化活动顺利开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寓教于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有声有色、有力有效,可通过组织各种生动活泼的、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变传统的理论教育为生动的文化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愉悦身心的同时接受先进的思想与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杨义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4).

校园环保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这种商务活动新模式已经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经济活动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接受并喜爱网上购物,可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安全问题依然是制约人们进行电子商务交易的最大问题,因此,安全问题是电子商务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和保证电子商务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校园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在校园环境下的具体应用与实现,其安全性也同样是其发展所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因此应当着重研究。

1校园电子商务概述

1.1校园电子商务的概念。

校园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在校园这个特定环境下的具体应用,它是指在校园范围内利用校园网络基础、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安全通信手段构建的满足于校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园内单位、企业和个人进行商务、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活动需要的一个高可用性、伸缩性和安全性的计算机系统。

1.2校园电子商务的特点。

相对于一般电子商务,校园电子商务具有客户群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稳定、网络环境优良、物流配送方便、信用机制良好、服务性大于盈利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也是校园开展电子商务的优势所在。与传统校园商务活动相比,校园电子商务的特点有:交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快捷方便、交易成本较低。

2校园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

2.1校园电子商务安全的内容。

校园电子商务安全内容从整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校园网络安全和校园支付交易安全。校园网络安全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安全、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等。校园支付交易安全的内容涉及传统校园商务活动在校园网应用时所产生的各种安全问题,如网上交易信息、网上支付以及配送服务等。

2.2校园电子商务安全威胁。

校园电子商务安全威胁同样来自网络安全威胁与交易安全威胁。然而,网络安全与交易安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密不可分且相辅相成的,网络安全是基础,是交易安全的保障。校园网也是一个开放性的网络,它也面临许许多多的安全威胁,比如:身份窃取、非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授权访问、冒充合法用户、数据窃取、破坏数据的完整性、拒绝服务、交易否认、数据流分析、旁路控制、干扰系统正常运行、病毒与恶意攻击、内部人员的不规范使用和恶意破坏等。校园网的开放性也使得基于它的交易活动的安全性受到严重的威胁,网上交易面临的威胁可以归纳为:信息泄露、篡改信息、假冒和交易抵赖。信息泄露是非法用户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盗取或截获交易信息致使信息的机密性遭到破坏;篡改信息是非法用户对交易信息插入、删除或修改,破坏信息的完整性;假冒是非法用户冒充合法交易者以伪造交易信息;交易抵赖是交易双方一方或否认交易行为,交易抵赖也是校园电子商务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

2.3校园电子商务安全的基本安全需求。

通过对校园电子商务安全威胁的分析,可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看出校园电子商务安全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交易对象的身份真实性、交易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交易信息的有效性和交易信息的不可否认性。通过对校园电子商务系统的整体规划可以提高其安全需求。

3校园电子商务安全解决方案

3.1校园电子商务安全体系结构。

校园电子商务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从系统的角度对其进行整体的规划。根据校园电子商务的安全需求,通过对校园人文环境、网络环境、应用系统及管理等各方面的统筹考虑和规划,再结合的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总结校园电子商务安全体系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结构,如图所示:

上述安全体系结构中,人文环境层包括现有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以及校园电子商务特有的校园信息文化,它们综合构成了校园电子商务建设的大环境;基础设施层包括校园网、虚拟专网VPN和认证中心;逻辑实体层包括校园一卡通、支付网关、认证服务器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交易服务器;安全机制层包括加密技术、认证技术以及安全协议等电子商务安全机制;应用系统层即校园电子商务平台,包括网上交易、支付和配送服务等。

针对上述安全体系结构,具体的方案有:

(1)营造良好校园人文环境。加强大学生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道德教育,培养校园电子商务参与者们的信息文化知识与素养、增强高校师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共

同营造良好的校园电子商务人文环境,防止人为恶意攻击和破坏。

(2)建立良好网上支付环境。目前我国高校大都建立了校园一卡通工程,校园电子商务系统可以采用一卡通或校园电子帐户作为网上支付的载体而不需要与银行等金融系统互联,由学校结算中心专门处理与金融机构的业务,可以大大提高校园网上支付的安全性。

(3)建立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建立校园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可以为校园电子商务系统提供安全认证的功能。

(4)组织物流配送团队。校园师生居住地点相对集中,一般来说就在学校内部或校园附近,只需要很少的人员就可以解决物流配送问题,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不需要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在校园内建立一个物流配送团队就可以准确及时的完成配送服务。

3.2校园网络安全对策。

保障校园网络安全的主要措施有:

(1)防火墙技术。利用防火墙技术来实现校园局域网的安全性,以解决访问控制问题,使只有授权的校园合法用户才能对校园网的资源进行访问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防止来自外部互联网对内部网络的破坏。

(2)病毒防治技术。在任何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威胁性和破坏力,校园网虽然是局域网,可是免不了计算机病毒的威胁,因此,加强病毒防治是保障校园网络安全的重要环节。

(3)VPN技术。目前,我国高校大都已经建立了校园一卡通工程,如果能利用VPN技术建立校园一卡通专网就能大大提高校园信息安全、保证数据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安全传输。有效保证了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且易于维护和改进。

3.3交易信息安全对策。

针对校园电子商务中交易信息安全问题,可以用电子商务的安全机制来解决,例如数据加密技术、认证技术和安全协议技术等。通过数据加密,可以保证信息的机密性;通过采用数字摘要、数字签名、数字信封、数字时间戳和数字证书等安全机制来解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决信息的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的问题;通过安全协议方法,建立安全信息传输通道来保证电子商务交易过程和数据的安全。

(1)数据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电子商务中最基本的信息安全防范措施,其原理是利用一定的加密算法来保证数据的机密,主要有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对称加密是常规的以口令为基础的技术,加密运算与解密运算使用同样的密钥。不对称加密,即加密密钥不同于解密密钥,加密密钥公之于众,而解密密钥不公开。

(2)认证技术。认证技术是保证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的一项重要技术,它是网上交易支付的前提,负责对交易各方的身份进行确认。在校园电子商务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中,网上交易认证可以通过校园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例如校园一卡通系统)来进行对交易各方的身份认证。

(3)安全协议技术。目前,电子商务发展较成熟和实用的安全协议是SET和SSL协议。通过对SSL与SET两种协议的比较和校园电子商务的需求分析,校园电子商务更适合采用SSL协议。SSL位于传输层与应用层之间,能够更好地封装应用层数据,不用改变位于应用层的应用程序,对用户是透明的。而且SSL只需要通过一次“握手”过程就可以建立客户与服务器之间的一条安全通信通道,保证传输数据的安全。

3.4基于一卡通的校园电子商务。

目前,我国高校校园网建设和校园一卡通工程建设逐步完善,使用校园一卡通进行校园电子商务的网上支付可以增强校园电子商务的支付安全,可以避免或降低了使用银行卡支付所出现的卡号被盗的风险等。同时,使用校园一卡通作为校园电子支付载体的安全保障有:

(1)校园网是一个内部网络,它自身已经屏蔽了绝大多数来自公网的黑客攻击及病毒入侵,由于有防火墙及反病毒软件等安全防范设施,来自外部网络人员的破坏可能性很小。同时,校园一卡通中心有着良好的安全机制,使得使用校园一卡通在校内进行网上支付被盗取账号密码等信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超级秘书网

(2)校园一卡通具有统一身份认证系统,能够对参与交易的各方进行身份认证,各方的交易活动受到统一的审计和监控,统一身份认证能够保证网上工作环境的安全可靠。校园网络管理中对不同角色的用户享有不同级别的授权,使其网上活动受到其身份的限制,有效防止一些恶意事情的发生。同时,由于校内人员身份单一,多为学生,交易中一旦发生纠纷,身份容易确认,纠纷就容易解决。

4结束语

开展校园电子商务是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目前已有许多高校开展了校园电子商务,它极大的方便了校园内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可是与此同时,安全问题成为制约校园电子商务发展的障碍。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安全、便捷的校园电子商务应用环境,让师生能够方便可靠的进行校园在线交易和网上支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付,是当前校园电子商务发展要着重研究的关键问题。

校园环保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法治化 高校 校园文化环境 构建

论文摘要:依法治校是建设法治国家、实现高校依法管理和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法治化的高校校园文化构建要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入手。

依法治校作为高等学校加强教育管理的必然选择,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些高校受功利思想的影响,注重大学生的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注重制度管理的形式而忽视内容的落实、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校园文化内涵的构建,导致了学校德治与法治建设两张皮,也导致极少数大学生缺失法治意识,产生违法犯罪。如何通过法治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实现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与环境育人”的三者有机结合,是当前高校确保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法治化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意义

法治化的校园文化,是高校为了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而通过一系列措施创造出来的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法治文化与教育氛围。建设的意义在于:一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作为政治文明核心的现代法治,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社会正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人们的权利义务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因而法治建设还没有达到应然的状态。反映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是权利意识的浓厚和义务、责任、公德心、法律意识等的淡薄与失落。因此,把作为理性化、程序化的法治理念、内涵融入校园文化之中,促使当代大学生成为法律性格健全的公民,这成为法治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二是学校管理的需要。依法治校的目的是达成理想的法治教育状态,使全体师生在价值观、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上达到民主、自由、理性等与合法性的完美结合,其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当前情况下,随着高校办学理念、教学管理、师生关系等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变,也出现了师生中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错误倾向。因此,依法治校显得非常重要。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依法治校体现着“刚性效能”,而校园文化则体现着“柔性效能”, “刚柔相济”的两者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合力。三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高校是培养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的地方,而知法、懂法、守法是我们这个社会对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但从目前对一些用人单位的调查看,有不少反映大学毕业生自控能力较差、岗位职责不清、尊重他人不够等的情况。大学生首先要成为一个合格公民,才能成为一个合格人才。因此,营造一个有“约束”的和谐校园环境,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法治化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校园文化是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有机整合。校园的自然环境是我们可以直接看到的、具体的物质方面的设施,属于浅表层次的“硬文化”;校园的人文环境则是我们难以看到的、抽象的规范和准则,属于深层次的“软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1.法治化的校园自然环境构建。赋予校园自然环境的法治内涵是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校园自然环境主要如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宿舍等学习生活设施以及校园内的树木、草坪、花圃、假山等绿化设施。就法治化的自然环境建设而言,从建筑物的风格、布局到校园的绿化,不仅应该体现审美价值,而且也应该体现法治文化价值。要把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视作法治教育的载体,通过匠心独运的设计,让建筑、道路、绿化植物等等都来“说话”,使自然环境成为法制教育“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如在橱窗上布置法制宣传标语、在假山处设置教育雕塑、在花圃、草坪上安放警示牌、在自修室悬挂规章制度、在宿舍张贴格言警句等。大学生们在赏心悦目的优美环境中,不仅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而且潜移默化地自觉约束自己,从而与优美文明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2.法治化的校园人文环境构建。“以人为本”是法治化的校园人文环境构建的根本原则。高校要从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出发,加强人文校园建设。第一是教学环境的建设。教学环境主要指的是校风。校风是一所高校精神面貌的体现,反映高校对全体师生的共同要求,也对全体师生产生普遍的约束力和强大的凝聚力、威慑力。校风主要包括干部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干部的作风是校风形成的关键。干部率先垂范,发挥带头作用,能够保证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教师的教风是校风形成的核心。教师良好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品德塑造。大学生的优秀学风,则是校风形成的标志。因此,具有法治精神的校风建设,就要注重培育如廉洁奉公、以身作则的干部作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教风,勤学善思、多能一专的学生学风。第二是文化传播环境的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报刊杂志、宣传栏、广播站、电视、校园网等都是重要的舆论宣传平台。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一种亚文化,必然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强烈影响。事实证明,对高校校园文化的放任自流,只能使病态文化、颓废文化泛滥成灾。高校是社会文明创新的重要基地。充分运用这些资源,可以形成良好的“小气候”去影响社会的“大气候”。加强校园舆论宣传阵地和文化活动设施和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导高校校园文化,才能创造一个影响社会的良好“小气候”。第三是文化制度环境的建设。校园制度环境是保证以教学为中心的校园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前提,是整个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保证。制度主要包括各种校纪校规、制度、公约等,如校训、校歌、大学生守则、大学生日常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宿舍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等。校园文化制度环境的建设,就是把校园文化纳入法制建设轨道,通过制定校园文化管理制度体系,实现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管理,使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合法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除强化校园文化的行政管理职能外,还要注重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自我完善的文化活动制度建设,通过如创先进班级、创文明寝室、创文明大学生、创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们的文明素质。

参考文献

校园环保论文范文第5篇

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建设目标。大学的校园文化也是文化中心和培养人才好坏的衡量标准,校园文化也被视为大学的风骨。它包括园林景观、校园建筑、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学风、校风、心理氛围、集体舆论、传统以及校内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人员在共同活动中形成和体现出的非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积极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情操、丰富人文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文化是大学的核心影响力,是大学的血脉,也是大学之根。校园文化建设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高校重视的一个关乎学校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兴建绿色、生态大学,推动生态教育的全面开展和符合生态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高校生态文明现状及对策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家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国民摆脱经济贫困状态时日不多并深受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接受和理解的环境保护概念较少,因而公民环境知识与水平、环境保护活动参与程度普遍不高,主要环保形式多表现为在政府倡导和引导下广泛的行政动员模式。且环境意识极度缺乏,国民被动的接受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环境保护活动,除大学或职业学校开设的环境专业外,环境保护行动更多是在中小学校的学生居多,所采取的环境保护手段有限,效率较低,远远不能提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要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念出发,以形成生态系统内部动态平衡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理念,以建设生态文明高校为目标,以高校为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的辐射源,把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的视野转向各种形式的实践行为。通过生态文明校园的建立,在全社会形成良性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体系。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人们对所处学校的校园环境要求也随着不断增长,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在高校建设中占主导地位。生态体现着物种之间物与水、热、光等因素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关系是情感教育最好的学习媒体,能够使学生从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校园环保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 内部控制 控制环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144-03

从《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出台到“十二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与高职院校内部控制的关系

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技校等“升格”、“改办”而来,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不足,加上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匮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学校管理机制建设相对滞后,质量与规模的矛盾突出。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组织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都将更多地依赖于学校的“内部控制”管理创新。

内部控制源自企业管理,其概念是指一个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大要素构成的内部管理控制系统,高职院校管理引入这一企业变革理论,目的是适当借鉴企业管理经验和理论,应对来自高职教育市场化和竞争的挑战,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高职院校内部控制是通过一系列详细具体的规则、政策和实施的程序来约束学校各个环节、部门和人员的行为,是一种制度规范的操作系统,是一种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的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学校治理结构、学校管理哲学、校园文化、师生员工的素质、人力资源政策等因素,它影响和制约着学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其中校园文化居于核心地位。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基本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的行为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体现为一种特有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思想掌握一切,思想改变一切”,校园文化通过影响师生员工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进而改变他们的行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内容,控制环境影响着其它内部控制要素发挥作用的有效程度,控制环境越好,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就越高,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又是改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和有效手段。

在高职院校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我们会想到靠制度管人,靠感情凝聚人,但制度会有失效的时候,感情会有变化的时候,内部控制制度无法解决全部问题。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有效提高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的前提条件,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经营管理内部环境的质量。校园文化具有导向、激励、凝聚、优化、自控等功能,这些功能对促进学校内部控制管理具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根据企业管理实践的经验得知,各项管理制度都有失效的时候,而当制度失效时,企业经营靠的就是企业文化(魏杰,2002.2),同样校园文化也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在,它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是一种强大的无形力量,能够增强高职院校的凝聚力,自觉规范行为,自我控制,其功能是内部控制中的其它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学校正常运转的行为规范,校园文化则是凝聚人心、统一价值观念的粘合剂。很多经验事实证明,没有校园文化作支撑,只是“为控制而控制”肯定是事倍功半的。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内部控制目标的要求不协调

高职院校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是要实现优化资源组合和管理,注重质量和绩效的内涵建设,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近几年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校园文化底蕴不深、特色不明显,学校内部控制制度没有与校风、教风、学风很好地结合起来,校园文化建设与内部控制目标对其的要求不协调。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整体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很多高职院校领导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为校园文化建设除了能美化校园环境外,其余都是些虚无飘渺的事,不感兴趣。即便是认识到校园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性,但对如何建设仍处于盲目、随意的状态,缺乏系统而长远的考虑和安排,以至于校园文化建设并未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

2.学校管理者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不全面。管理者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往往局限在校园硬件条件的改善上,追求占地面积扩大、环境绿化、校舍条件的改善、仪器设备的现代化等等,注重的是物质可视系统建设,觉得校园漂亮了,环境美化了,硬件条件提高了,多写几条标语,张贴些宣传画,校园文化就建设好了,而忽视了校园文化软件内涵的建设。这是重物质、重表面、轻内涵、轻实质的表现,只注重物质文化层面的建设,而没有校园文化其他层面相辅时,那只是一个没有生机内涵的空壳而已。

很多职业院校对软环境建设的认识比较狭隘,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和宣传部门,局限地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多开展学生课外活动,就是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没有考虑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全员参与性、系统性、职业性的特点。只针对了学生而忽视了全体教职员工,只注重某几个环节的建设而缺乏系统性地规划,没有与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人才培养目标等结合起来,缺少职业院校文化的特色,这都是对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全面正确认识的表现。

3.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困难较多。近几年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与速度明显提升,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先天不足,大部分职业院校是从中专升格而成,大都基础条件薄弱,资源紧张。而且由于扩招,很多职业院校在校生人数迅速上升,教学、管理、就业等常规性工作大量增加,学校人力资源条件和各种管理手段都难以与扩大的规模相匹配,学校疲于应付,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原有的高职院校校园一般都占地面积比较小,一些合并而成的学校更是条块分割成几个校区,缺乏整体规划,校园建设比较凌乱,与其配套的校园文化建设无所适从;许多职业院校在教育市场化竞争的冲击下,不发展不行,发展又资金缺乏,境遇尴尬;由于校间兼并、规模扩张等原因,校区间的原有管理理念和校园文化不尽相同,融合不到位,造成校园文化整体性系统性缺乏。这些原因都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滞后,使内部控制管理缺少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支撑,跟不上管理提升的需要。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控制环境

校园文化是反映一个学校办学水平、核心竞争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处于上升阶段的职业教育非常需要健康的校园文化来凝聚力量、统一思想、陶冶心灵、约束行为、激励师生,有效地提高职业院校的软实力,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1.提高认识,科学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和硬件条件日益提高的基础上,学校之间的竞争,逐渐向文化软实力等方面转移,更加重视内涵质量的提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打造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应长抓不懈的基础工作。只有领导重视了,才能层层传递,使全校师生员工都行动起来。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强调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战略发展的眼光看待校园文化的功能,统筹安排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制定校园文化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规划性文件。在组织上给予保障,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一把手挂帅,统一领导校园文化建设;加大校园文化建设人、财、物的投入,给予经费保障;结合学院的办学特色,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理论基础可以起到指导作用。学校领导决策层要建立长效机制,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智力,共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

2.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质和形式的有效结合。有关校园文化的理论普遍认为,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形式和表现,是载体,属于“硬环境”的范畴,美化的校园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创造一种积极热情和充满朝气的氛围,提高积极向上的情商;美景交融、标语格言中呈现一种个性,感悟一种理念,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但再好的形式也代替不了内涵的建设,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则是实质的内容,属于“软环境”的范畴;校园文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实际就是一种制度建设,它与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相辅相成,制度规定可以诠释校园文化的内涵;制度建设以人为本,公平公正,模式创新,就体现了管理制度中的文化内涵;各种规章制度、工作守则等要以文字手册的形式确定下来,下发给师生员工,进行学习培训,并共同遵守,成为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高职院校要用心打造出体现自身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通过切实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强化文明的行为习惯,让精神文化深入到全校的群体意识中,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保证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发展方向。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一个价值观、道德、制度和行为不断形成和强化的过程,是一种沉淀和积累的过程。校园文化建设中“硬环境”是物质载体,“软环境”是文化内涵,应该把形式和实质有效结合起来,不能顾此失彼,从而形成一种有特色有内涵,浓郁丰厚的校园文化。

3.引进企业文化理念,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生产经营的第一线培养高端技能人才,要能零距离地适应就业岗位,不仅要教会学生相应的知识和一技之长,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创业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养。高职校园文化应与职业文化相结合与融合,其鲜明的职业化特征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下学校的校园文化的最大特点。校园文化要凸显职业特色,必须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用人标准等企业文化的内容引入到校园中,增强职业化特色,以此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1)通过吸纳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加强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一些高职院校已经通过在学校教学与行政管理中引进企业管理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实践证明,引进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值得探索的有效途径。如将ISO质量理体系引入到高职院校,并通过认证,使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后勤等日常工作按照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进行,不仅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而且也会将“质量就是生命”的企业文化逐渐引入高职院校的办学过程中来。通过引进企业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可以把被动应付各种各样的评估,变成高职院校质量控制的自觉行为,形成预防性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能够使学校的内部管理变得有序和畅通,也使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质量观念得到快速提升,使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了职业化的特色,最终取得良好学校声誉和第三方评价业绩。

(2)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贴近企业文化的内涵,激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能实现零距离就业,则人才质量就要贴近企业用人的素质标准,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很好的解决途径。不同企业的经营方式、企业文化各有特色,对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的针对性都要求深度地进行校企合作。通过与有用人需求的企业结合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味职业感受和专业思想,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职业性就相应被激活。在以校企互动形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使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也实现相互融合,由此丰富了职业院校文化建设内涵。通过校企合作,推进校企对接,具体做到学校与行业对接、专业与职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师与技师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等,在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实习实训上深度融合,使学生的职业能力日趋加强,岗位竞争力明显增加,取得良好的办学效果。

(3)通过借鉴企业文化构建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职业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寻找能起指导作用的校园文化建设理论基础。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CIS理论模式就起到了非常有效的指导作用。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是由美国IBM公司首创,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20多年来,在国内为广大企业所接受,现已经扩展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形成了SIS战略理论。SIS(School Identity System)是指学校识别系统,它是借鉴CIS理论模式,并经过在教育体系内的不断实践、丰富、完善和发展而形成的学校创新理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基础薄弱,没有成体系,缺少系统规划,探索构建基于SIS系统策划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SIS战略理论是在学校面对不断变化和充满挑战的市场经济,针对职业院校在办学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整合运用“教育策划”、“学校诊断”等科学的方法,按照科学的操作程序对学校的发展与经营进行诊断,找出问题并进行解决方案策划,对学校的形象进行刻意的设计和创造,借助宣传媒体向外界充分地展示,铸就鲜明的特色,并逐步打造学校品牌的过程,是对学校的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进行的总体性谋划。SIS系统分为理念识别(MI,Mind Identity)、行为识别(BI,Behavior Identity)和视觉识别(VI,Visual Identity),分别与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对应。借助这种系统策划的理论,科学地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策划与设计,以保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系统性、整体性、职业性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丽.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华文化论坛,2008(8)

2.姜铭.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3.林萍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探讨[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09(2)

4.付玉东.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和谐发展创建思考[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0(3)

校园环保论文范文第7篇

Abstract: This paper carries out the in-depth analysis from five aspects of the importance of campus planning design,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step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the tourism landscape, and puts forward the fundamental 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planning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and the trialistic theory of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关键词:校园建设;规划设计;生态环境;三元论;检测指标

Key words: campus construction;planning and design;ecological environment;trialistic theory;test index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212-02

0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招生人数规模激增,原有基本建设基础设施资源不能满足教学科研要求,高等学校校园的长期规划、“五年规划”需调整修订完善。校园规划设计有别于其他建筑规划设计,是一项具有历史延续性和综合性的建筑创作,它涉及建筑、艺术、经济、地理、园林、环保和社会科学等各个学科内容,其自身特点是各种配套城市基础建设实施需齐全,相当于一座中等规模小城镇建设标准。新校区如何建设?老校区如何扩建和改建?以及新老校区功能划分区衔接等重要课题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急需解决。这就涉及校园基本建设总体规划设计。

1 校园总体规划设计重要性

高校校园总体规划设计在高校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其反映了办学的方向,学校发展规模和建设模式,比较完整地、系统地体现学校建设的综合布局,展示学校发展的前景,是指导学校建设的纲领和蓝图,要建设一所既符合现代化又有传统历史特色要求的高等学校必须要有科学的总体规划。

1.1 校园总体规划是办学的基础工程,也是百年建筑工程的整体布局规范性总体建设纲要文件 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中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筑和绿化工程两部分,两者要空间上兼顾、和谐,是奠定学校景观的基础。建设过程中建筑与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并进,建筑物从单一功能逐步向多功能发展,这样既节约用地又留有绿化发展提升空间的余地。其原因校园建设的好坏衡量标准,一是看其校园建筑物的布局、造型、层次、使用功能、外部色调和内部装饰。二是看校园自然环境利用和绿化设计。两者相互关系,绿化设计装饰衬托建筑物,使建筑物平面布置、外形轮廓同园林绿化在空间构图上融为一体,从线条、色彩、造型上改善丰富建筑物的外形,增加建筑艺术魅力。

1.2 校园规划设计是人文环境、建筑空间及自然环境三者有机融合,建设做到事前科学规划事中细致微调事后生态和谐,为师生营造一个学习生活优美的环境保证 校园规划设计是各个高校依据学校的历史、专业特色、地理环境、特有文化等形成独特的特征,建设规划设计理念中坚持以人为本,从自然生态性、公共资源开放性、文化性、历史性、(自然地貌、空间分布、生态系统三方面)多样性、方向性和识别性考虑,才能建成一个符合当代大学发展的优美校园环境。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好的环境影响人的产生好心情,激发自豪感、积极心态及向美好方向发展的上进心。

2 高校校园建设中存在不足

由于历史、建设资金、人为等诸多的因素,一些高校老校区没有总体规划,或虽有也是简单的总体规划,以主要领导的决策为主,随意性大,未形成科学系统的整体规划按照既定计划实施。

2.1 校园建设中存在不足问题具体体现 校园基本建设规划中选址不合理;总体布局混乱,功能分区不明确;主要建筑不齐全,配套设施没有跟进;管网系统零乱;人行道与车行道布置不科学不系统;绿化容积率少;未考虑学校的发展建设预留用地等。

2.2 校园建设中产生存在不足的原因 产生以上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客观因素,如建设土地不足、基建投资不够、未按标准设计建设单体建筑物等以及不满足《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等指标要求;二是主观因素,部分领导的“长官意志”任意改变,缺乏对整体规划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3 如何编制好校园基本建设总体规划设计

为了确保编制好总体规划和搞好校园建设,高等院校应设立规划处或校园五年规划编制委员会承担校园规划建设的权力机构,由党委领导下校长责任制直管实施。

3.1 编制好校园规划建设的前提 编制委员会主要解决好校园定位、校园功能、校园格局、历史文物、校园的发展;保护和利用地形;细化校园规划的不断完善和修改以及主要校领导与校园规划建设的职责责任等问题。

3.2 学校校园总体规划产生的程序 校园规划设计通常产生的五步骤依次是:确定办学方向;确立专业设置;确定学校发展规模;确定学校机构和编制;修订学校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含基建、绿化等)。

3.3 制定校园规划的工作方法 真正好的校园规划,一定要实地考察,因地制宜,富有创新精神,形成独特的特色,这就需要充分研究和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外加好的工作方法。制定规划的工作方法:一是编制委员会讨论,明确方向原则,提供设计依据,成立专门机构进行设计;二是动员全校师生群策全力,反复征集意见(注重新的思路、不同意见),修改完善方案,提交校党政会议讨论以及职代会表决;三是借助社会编制规划设计专业中间机构(如规划设计研究院),把控国家法规、技术参数等参考依据咨询作用;四是定稿后形成文件上报相关主管部门,确保权威性和严肃性,任何人不能随意改变,如需改变职代会表决。

3.4 收集整编校园规划基础技术资料 编制委员把规划分为总规划、专项规划、二级单位规划三类。各级各类人员搜集相关层面的基本资料,汇总研讨分析,需详细掌握以下资料:①住建局的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学校拟建区域位置图,并标有建筑红线和学校坐标位置的学校规划图。②土地局审批的用地范围及其附近的地形图。③学校拟建用地区域及其附近的学校和周边的建筑物的现状情况。④学校拟建区域附近的给排水、供电、采暖等管线埋设情况及引入接线位置、标高、管径、材质等。⑤学校拟建区域原有道路断面及路面标高。⑥本地的自然条件、水文及工程地质勘探等资料。⑦学校的办学规模、教职员工(包括家属)的全部人员结构组成情况。⑧本地区域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家建设标准对公共(市政)基础设施标准、建筑层数、建筑密度、用地指标的规定。

3.5 校园基本建设规划实施的程序 校园基本建设规划实施的程序依次分为六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搜集上述3.4中有关资料。二是计算阶段,主要工作包括规划好的学校发展各类学生、教职工总人数,确定学制和办多少个院系、专业;计算人口总数;计算各类用房和用地面积。三是规划阶段,主要工作包括校区功能划分,各类建筑物、绿化、基础设施、运动场等的布置图,即总体规划图、总体规划模型。四是主要技术指标复核阶段。包括用地平衡、计算方法(或技术)、经济指标。五是上报审核阶段,编写总体规划任务总说明,编制总体规划总投资,编制招生、各类用房表格和编写基本建设单项工程计划任务书等。六是制作总体规划立体沙模型,依据年度投资计划,逐年分批实施。

4 校园规划设计采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等主要场所,也是知识的神圣殿堂。同时,规划建设的经典或名校校园环境,也能带来旅游产业,譬如,清华、北大等校园。这就要求总体规划运用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知识,创造令人优美的学习和心旷神怡的景观环境,同时提供让人流连忘返的旅游场所,做到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4.1 校园规划建设与景观旅游设计的三元结合 中国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无论项目大小,全面到位的规划设计应包括“旅游”、“景观”、“生态”这基本核心的三元。这是现代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人文景观的需要,具体体现在规划设计实践层面、重点、阶段、支持专业等方面,两者能有机结合可以寻求到最佳结合点和平衡点,更好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

4.2 景观旅游设计的三元在校园规划建设的理论应用 校园景观、旅游、环保三位一体的结合势在必行,先行的高校取得的效益可观。校园规划设计者应坚持保证教学科研的前提下,做到“环保生态是前提,景观形态是基础,旅游经济是龙头”这一基本原则,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三方面的比重、深度调整。具体规划设计中运用支持学科领域是旅游经济学、景观园林学(包括建筑、规划、园林)、环境生态学;分为发展、总体、详细三阶段,校区、分校、景点三个层面,资源(区域上)、布局(总体上)、选择(景点与项目策划)三个重点,策划、规划设计、管理的全过程。

5 校园规划设计应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的案例

5.1 某大学校园概况 某大学位于陕西,历史悠久,地处黄土高原,政治上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由于历史原因、自然条件等因素限制,校园规划建设一直比较落后。难以引进高水平的师资人才和招收优质的生源,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科研等综合实力。

5.2 应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前后对比 该校新的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学校的办学现状不足,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资源,重新定位办学思路,运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后对校园规划建设,其各项检测指标有了明显的变化可见表1。

5.3 对策(建议)可行性分析 通过表1中校园事业规划评估检测指标数据对比均提升率达50%以上,可见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在校园规划设施后期能有效地提升高校经济和社会效益。

6 结束语

通过对高校校园基本建设规划设计编制的方法步骤的分析可以知道,要创造一个富有文化气氛、令人有亲切感和优美的校园环境,在满足功能及景观、生理及心理等多方面的要求前提下,同时给大学后期带来社会和经济效益。规划设计中应借鉴景观设计的三元理论,弥补现有校园环境建设中生态、景观占有的比重不足,更重要的是相应了国家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也把学校校园建成名副其实的第二课堂。

参考文献:

[1]黄国焕,张元亮.高等学校基本建设研究[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刘滨谊,等.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汪宇,唐幸生.谈谈校园的规划和设计问题[J].高等教育学报,1987(08).

[4]高德元.北京联合大学工学院校园规划设计浅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2(06):110-114.

[5]袁川.现代校园总体规划构想[J].上海高教研究,1997(07):38-40.

校园环保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德育环境;营造

高职院校德育环境对高职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德育环境的营造(德育环境的优化)同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密切相关。深入探讨校园文化建设在德育环境营造过程中的作用,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高职院校德育环境

是指高职院校内与德育对象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外部事物的总和。高职院校德育环境作为教育因素的一部分,在高职生品德形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1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特征

1.1.1作用对象的针对性。德育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作用力始终指向学校的培养对象——高职生,并以影响和提高高职生的思想品德为宗旨。

1.1.2作用要素的系统性。高职院校德育环境是由各种与高职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有关的外部事物所构成,诸种构成要素并非机械的独立的存在,而是相互联系和协调一致的,并共同对高职生思想品德产生影响,表现出一种系统整体效应。

1.1.3教育方式的隐含性。这是环境育人的一个突出特点,它不像课堂教学那样具有外在的明确要求,而是设置一种场景或氛围,让教育对象置身其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与环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将环境中隐含的教育目的在人与环境的交流互动中得到认同,自觉修正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1.1.4教育作用的双向性。高职院校德育环境是人工创设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如果对德育对象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就可以成为优化环境的主要力量,使环境反过来对德育对象施加更为积极的影响,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1.2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有效影响与德育对象的能动选择

为了强化学校德育环境的有效影响,高职院校环境的营造必须符合德育目标的要求,这是强化环境有效影响的关键所在。在高职院校德育环境对高职生发挥影响作用的同时,高职生对于来自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影响具有能动选择性,这种能动的选择表现为积极的接受、或消极的抵触,甚至有意识地摆脱些环境的影响,转而主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

1.3校园文化与德育环境的关系

1.3.1高职院校德育环境是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德育环境作为培养高职生品德的重要外部条件,其构成要素是高标准的,即只有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才能作为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构成要素。这种高品位既体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形式上。从内容上来讲,要具有明确的导向性,用正面的、向上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来影响学生;从形式上来讲,要与德育内容相适应,既保证内容的实施,又易于高职生接受,即要有可控性与系统性。

1.3.2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重要途径。德育环境对高职生的教育主要体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校园文化以其对高职生特有的影响力存在于校园之中,是构成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是形成良好学校德育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2努力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

2.1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含义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主要是由高职院校的建筑设计、设施设备、活动绿地、绿化美化和景点设置等所构成的。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部分和物化表现形式。只有当一定的实物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表现出一定的文化观念时,这些实物才能成为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并由它们构成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对高职生思想品德产生影响。

2.2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营造

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必须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高职院校特有的培养目标为指导,正确处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主要是思想教育和文化熏陶的要求)的关系。

3努力营建良好的宣传舆论环境

3.1必须确立几个重要的思想认识

3.1.1必须牢固确立党对宣传舆论的领导。始终坚持并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宣传舆论工作的领导,是营造良好宣传舆论环境的关键。

3.1.2必须牢固确立育人意识。宣传舆论为高职院校育人工作服务,从而保证教育方针的贯彻和落实,使高职生真正处在学习成才的宣传舆论阵地,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宣传舆论工作,以高尚的精神弘扬宣传舆论的主旋律,以优秀的作品充实宣传舆论的内容。

3.1.3必须认识宣传舆论环境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重视对宣传舆论环境的营建,要以建设为重点,把宣传舆论工作列入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中,正确处理宣传舆论与其它工作的关系,常抓不懈。

3.2加强理论研究,提供科学指导

要加强对宣传理论研究,主要是重视对宣传主体、宣传内容、宣传环节、宣传客体,宣传效应的研究,改进和加强宣传舆论工作。

3.3树立学生典型

作为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培养和树立优秀典型,从而为营造宣传舆论环境增添光彩。

3.4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管理,重视对传播渠道的监控。加强对大众传媒尤其是现代传媒的管理,是营造良好宣传舆论环境的时代要求,是实现党和政府对宣传舆论工作领导的必要保证。

4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4.1和谐人际关系环境的特征

和谐人际关系环境具有真诚性、情感性、愉悦性和熏陶性四个特征,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能起到某些课堂教育所起不到的作用。

4.2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措施

4.2.1坚持以人为本。

4.2.2理顺各种关系。

4.2.3重视情感的培育和投入。

4.2.4继承传统文化。

4.2.5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信任人。

作者:宋晶晶 单位:河南护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冀学锋.当代高校德育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校园环保论文范文第9篇

1.1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环境可以造就人、培养人、改造人,它具有独特的教化力、感染力和约束力。绿色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得身处其中的师生在这种绿色文化环境下熏陶、影响、教育,自觉地参与到绿色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同时提高了自身的环境素养。绿色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在这些方面均涉及环境教育各个方面,通过物质文化中校园环境绿化、绿色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其次,制度文化的绿色大学、美丽校园建设各项制度,让学生感受到校园制度的约束力和动力。行为文化的建设更能直观的为师生营造一个示范和表率作用,直接受到教化。因此,形式各异的校园文化建设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校园里充满了浓厚的教育气息。

1.2丰富多彩的绿色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环境教育实践的平台

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举办的“美丽中国,美丽师院”艺术作品展。生物系承办的主题为“美丽湖南,让鸟儿自由飞翔”的衡阳市第32届“爱鸟周”活动。衡阳师范学院大学生环保教育工作室在酃湖水上公园开展环保公益活动,“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型签名活动,以及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工作室组织开展的第21届“世界水日”活动。新闻系提升学生的文明修养,提高宿舍文化的品位,营造温馨舒适的寝室环境的“寝室文化节”。化学与材料科学系在西校区千禧楼举行以“环保”、“创新”为主题的环保服装设计大赛,参赛选手以旧报纸、塑料袋、旧衣服等废弃物为原材料设计、制作成衣服。“美丽名片”美丽宿舍、美丽教室、美丽使者的评选活动让校园充满美丽,还有微电影等形式展示绿色校园文化。这些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参与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发挥各专业的特色,将环境教育融入其中。

1.3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了环境教育的内容

课堂环境教育包括通识性环境教育的课时有限,教学内容往往是侧重于某一方面,而不能系统全面的涉及到环境教育的各个方面,致使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往往处于一个片面的局面。如文科类专业侧重于环境伦理、环境法规、环境管理和环境学概论,而理科类侧重于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环境保护,艺术类的侧重于环境艺术、环境审美等。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就通过整合这些资源,开展涉及到环境理论、技术、审美等方面的主题活动,强调人地关系,将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共同围绕某一主题而开展活动,丰富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同时充分调动了广大学生,使学生能全面的去认识环保。也让学生体会到环境问题并不是那样的枯燥和遥远,也并不是不可控的,只要人们认真对待,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一切皆在掌握之中。环境教育内容广泛,表现的形式多样,绿色校园文化的建设丰富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二、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1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下的环境教育目标泛化性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对推动环境教育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这种课堂外的教育方式不像课堂教学,有着明确获得学分的学习目标,而呈现目标的多样化,在这种状态下,对环境知识的获取、环境意识的培养以及环境行为的实施取决于自己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由于学习者对环境重要性的认知差异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务必导致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的差异,因此,学习效果是否良好取决于学生的态度和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开展能否让学生获取相关的环保知识,能否参与环保实践活动。这种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去教化学生在短期内不能呈现明显的效果,调查发现经过2年绿色大学建设,开展了系列的绿色校园文化活动,但是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环境知识和环境行为没有明显提高,只有环境意识略有提升。但由于其学习的自由度大,没有压力,不是为学分而去学习,通过主动的学习会更加轻松愉悦,并且这种泛目标教育方式具有长效性。

2.2校园文化中的“绿色”建设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师生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是以面向可持续发展观为导向,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低碳生活为基本行为准则,从而营造出绿色、低碳、环保的校园氛围的建设[3]。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崇尚绿色,将绿色贯穿在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不单是强化校园的绿化建设,更重要的是将绿色理念融入到校园的各个角落,植入到每个人的大脑之中,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价值观、绿色消费观以及行为上践行绿色环保。例如食堂开展“光盘”行动,节庆日推行的“电子”贺卡,工作中无纸办公等等。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媒体宣传、景观构建、艺术活动、科技创新等方式向学生传递了绿色理念,因此绿色始终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4],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推动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2.3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为环境教育提供了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传统课堂环境教育形式相对而言比较单一,而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为环境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将课堂教学延伸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借助媒体,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图书资料、网络系统以及便携式终端手机等多种渠道;可以利用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资源进行生态知识的普及;还可以借助各种文艺活动、画展等开展参与式课外活动;还可以开展绿化校园、美化宿舍、教室等场所体验式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让学生不受时空限制进行环境教育。例如2012年12月推出大型环保公益活动———“水果贺卡,传递绿色祝福”活动以及在2013年6月举行的“衡阳师范学院环境保护教育暨环保先锋队成立十周年庆典”活动中开展的“十件环保大事”、“十佳环保宿舍”、“十佳环保先进个人”、“十佳环保论文”、“十佳校园美景、“十佳环保天使”活动,这些活动是绿色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环境教育是对课堂环境教育的整合、补充以及延续。

三、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背景下开展环境教育的几点建议

3.1坚持以综合通识性课程为主,发挥校园景观文化辅助教育功能

虽然绿色校园文化能够以不同形式和载体为环境教育提供了素材,但是有些环境知识却隐含在校园文化之中,只有那些用心体验和观察的才能发现和感悟,这种隐性教育课堂产生的教育效果具有局部性。充分反映了校园文化仅能作为创设环境教育的学习氛围和潜移默化场景,是课堂环境教育的补充。为了提高整个大学生的环境素养,大学生通识性环境教育相关课程的开设不能放弃,课外环境教育不能替代课堂环境教育。必须坚持开设跨学科综合性的通识性课程[5],让每个学生都接受全面系统的环境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打好了基础,教会学生如何去挖掘信息,自主学习、自由探究,更能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才能推动环境教育。

3.2建立以奖惩结合的行为文化,推动绿色环境行为养成

环境行为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掌握了环境知识就能实现的,它是行为人环境素养和环境意识的综合体现,同时外部的环境状态也是影响环境行为实施的重要因素。经常发现学生不把牛奶瓶、果皮、纸屑主动扔进垃圾桶,而残留在课桌里。尽管学校三令五申禁止在教室内吃早点,但是仍然有偷食者,严重影响教室环境卫生。因此,建立《班级环境行为评价准则》,开展绿色班级、绿色寝室的评比活动,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并建立自激、自律、自警制度。开展“美丽校园、美丽宿舍”评比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来展现对环境美的追求,并付诸实际行动。同时对严重影响环境的行为给予惩罚,建立惩罚机制。学生的行为文化建设是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大学生消费行为、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文化建设,通过广泛的宣传,树立典型,弘扬先进的行为文化,特别是发挥各专业特色,展现专业魅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绿色环境行为的养成。

3.3积极开展环保义工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其环境社会责任感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给人们生活、生产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严重的威胁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开展环保义工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环境污染的危害以及环境治理所付出的代价。先从简单的垃圾清理开始,逐步深入到社区、企业、农村等地方进行实地考察调查,调查环境污染的危害和治理环境的艰巨性与长期性,使他们深刻体会到保护环境义不容辞;另一方面,开展环保宣教活动,向校园、社区、村庄的公民进行净化生活环境的环保活动,同时开展垃圾分类以示范宣传为主导,以参与互动为倡导,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提升公民的主观性和参与性。在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扩大参与人群,甚至可以采取人人参与一项或多项义工活动,如体验式的收集垃圾、清洁卫生,宣教式的社区活动,探究式的环境调查以及环境治理研究实践。这样,让环境问题不再远离自己,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3.4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发挥其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

校园环保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保障强化、约束规范、熏陶感染的功能。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高度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育人功能,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举措。

一、正确认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四有”新人为宗旨,以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等课外文化活动为载体,构建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很好地开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为指南,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方向。校园文化作为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在传承和创造文化的同时,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一)保障和强化功能。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能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优美的校园环境、高质量现代化的文化活动设施、设备、场地等,不仅开阔学生眼界,引导学生养成文明习惯,而且使属于意识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使校园人文精神得以传承。

(二)约束和规范功能。校园文化是校园中主导价值观的体现,它外化为规章制度,内化为理想信念,通过高校的条例、准则、守则等各项规章制度,划定了学生活动的范围,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言行,让学生感受到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而使学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使之符合学校和社会的要求。

(三)熏陶和感染功能。马克思与恩格斯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其中的、具体生动的、可感可知的微观社会环境,在塑造大学生良好道德情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是无形的,通过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大学生们置身于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环境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提高了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个关键环节

(一)准确理解和正确把握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管理文化、教育文化。就层次来说,不仅限于精神文化层面,而且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有了物质文化的支撑和制度文化的保障,使得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得以彰显,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突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邓小平曾指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对他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因此,在构建校园文化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政治方向,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其中,弘扬传统美德,使尊师重教、热爱集体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注重“两手抓”,加强校园文化的“硬件”与“软件”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重视校园环境设施等硬件的建设,也要有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软件赋予其思想内涵,正所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通过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净化,规章制度的约束和规范,校园精神的感染和熏陶,满足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需求,保证课外文化活动顺利开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寓教于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有声有色、有力有效,可通过组织各种生动活泼的、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变传统的理论教育为生动的文化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愉悦身心的同时接受先进的思想与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杨义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4).

校园环保论文范文第11篇

1.1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反映着学校的精神面貌、办学特色、教育理念等。校园文化主要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校园中所有成员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主要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学院传统、领导作风道德风尚和校园广大师生的精神风貌,精神文化层面是校园文化的内核,是软文化范畴。物质文化层面是校园文化的表层,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主要内容包括:校园物质设施、校园景观、校园景观、教学手段等。校园制度文化层面处于校园文化的中间层面,是建立和规范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它主要包括:规章制度、学校的校纪校训、管理机制、行为方式等。不论哪一种形态或哪一个层次的校园文化,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塑造着学生的内在品格,直接或间接地发挥着其独特的育人作用。

1.2高职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具有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但必须强调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它的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要以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并重,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高职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特征:

1.2.1文化主导性

党的十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与战略要求,并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有所作为的特殊群体,他们年轻、朝气蓬勃、有个性,他们的价值取向是整个社会人群价值观发展的“风向标”。高职校园文化的主导性就是要以学校为阵地,积极发挥广大师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宣传作用,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职业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1.2.2独特性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个特定的环境中,由广大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高职校园文化不同于普通大学本科文化,由于职业院校办校时间短,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直接从中职学校发展起来,因此学校办学质量提高的速度比较缓慢,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特色。有的高职文化建设直接照搬照抄大学本科文化建设模式,而忽略了自身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高职校园文化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和校园发展的文化底蕴,建立蕴含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1.2.3职业性

根据教高[2006]16号文提出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应尽可能突出“职”的特点,加强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等。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的同时,除了培养师生的爱岗敬业、诚信品质、团队精神等精神文化外,更要立足学校实际,着力塑造反映办学理念、体现职业特性的大学精神,比如我们环院,在加强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公民素养、爱国情操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2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职业学院学校正面临着重大转型,如职业学院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职业学院能否在与本科院校不断扩招的前提下保障学校有足够的生源促进学校的发展?职业学院在学生素质、能力有限的条件下能否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等问题?能否在社会挑战中成功转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已经从幕后走到了前台,成为不可回避和解决的社会问题。我们只有认真研究和面对这些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和治理,促进校园和谐和健康发展。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的偏移

校园主导文化价值取向反映的是社会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社会生活的反映。在当今复杂的社会形势中,高职学院应积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也存在一些亚文化价值观偏移的现象,主要表现为:首先,商业文化色彩浓厚。走在校园路上,你随处可见林林总总的商业广告。一些企业明目张胆地在校园内推销自己的商品,商业化气息的浓厚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其次,不健康的恋爱观,随着心理年龄的成熟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明,学生谈恋爱不仅是正常的现象,而且形单影只者反而被视为异类或者心理不健康者。他们所谓的新恋爱观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这种不健康的恋爱观导致了校园内分手和不负责任的现象屡见不鲜。最后,网络负面文化。暴力、商业化、性已经成为网络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市场逻辑已经成为网络的主宰,一些软件开发商为了追求暴利,制造出大量的“不健康”的产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之,这些多元化的价值观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以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为个案,以2010级高职学生为样本依据年级和专业以随机样本为基础组织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65份。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采用自编问卷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其中问卷共30道题。题目分别针对学校校园文化认知度、存在问题、建设障碍、如何建设方面进行调查。对于当前学校校园文化主要存在问题,学生比较一致观点认为缺乏系统规划,文化档次不高(40%),校园文化建设形式上比较枯燥(35.4%),内容上比较肤浅(36.9%)。在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主要障碍上普遍认为是观念落后(36.9%)和组织不力(33.8%)。学院在建校初期对校园文化建设滞后导致文化建设需求跟不上学生的需要。

2.2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文化建设,重在建设。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先进校园文化建设上的落后,投入不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载体。校门、宣传橱窗,教育方针、校训校风、报刊宣传等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决定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物质文化建设影响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的形成和办学目标的实现。对此,我们从文化设施、文化网络、校园形象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应注重文化设施(33.8%)和校园环境(35.4%)建设,而且认为此类建设对学习生活很有帮助。这反映出这两类建设是学校目前最缺失的。大多数高职院校主要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现在正处于学院由外延建设到学院内涵建设的转型期。由于新学院的扩建,资金短缺造成学校不能完全配备各项设施。突出表现在图书馆、艺术馆和网络建设不完善。所以,依据现有条件,学生在选择校园文化传播媒介上偏向选择广播电台(30.8%)和校报、宣传栏(26.2%)。在选择增加宣传栏公告栏放在何处,大部分学生选择教学楼(43.1%)和食堂(29.2%)。缺乏专门的文化宣传阵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由此可以看出学院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2.3思想道德方面

首先从高职学生现状来看:由于目前高职生都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生的,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温室成长起来的一代。中小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是导致学生素质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把许多不良行为带进校园:上课进进出出、吃东西,碰到老师熟视无睹、乱扔垃圾、说脏话、旷课、逃学、违反规章制度等现象非常普遍。这给校园文化建设增加了难度,增强了紧迫感。其次社会价值选择的多样化,诚信价值体系受到威胁。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负效应,学生人际关系淡漠,诚信行为缺失,现在无论用人单位还是社会都呼吁学生讲究诚信原则,重塑诚信价值体系,建立和谐校风。最后生活在繁华都市的现代学生,心理问题尤其严重。现在,高职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有:抑郁症,人际交往中的自卑和孤僻心理,情感焦虑和学习焦虑等心理问题。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高职学生这一群体特殊性给高职学校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3高职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3.1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德育教育主渠道,多渠道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职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紧紧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教学,发挥其宣传的主阵地作用。作为思政课教师要理直气壮地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政课教师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坚定自身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觉悟。主要包括:首先作为思政课教师应该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把一些社会问题吃透,讲解透彻;其次,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高。要起好模范带头作用,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同时,高职学院要注重多渠道开展实践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班级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和方法,与学生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最后,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专业教育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是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师的工作,更是全体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参与的工作。高职院校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专业课教学,特别是学生的专业实训课和学生的顶岗实习中,应该在具体的专业操作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3.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针对学校商业文化、低俗文化、网络文化的负效应对校园主导文化的影响,我们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针对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由学院领导牵头,开展多渠道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学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深受师生的好评。比如学院举办了切合时代主题的朗诵比赛和辩论赛:“革命英雄在我心中”红色经典诗歌朗诵比赛、“心绣未来”演讲比赛等,提高了学生的竞争和参与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操;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了让学生明确的认识自己,找到人生的航向,学校每年针对新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总之,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有助于学生用先进的文化武装自己,陶冶了学生情操。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增强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逐步树立“成功者”的心态,激发了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动力,学生的道德思想水平明显提升,也促使学生对学校校训“厚德、精业、创新、有为”有了深刻的了解,立志成才,学会感恩,回报社会。

3.3积极营造和谐优美的文化殿堂,加强校园学风、校风建设

我们要建设校园文化必须:首先要美好学校自然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室、鸟语花香的自然公园,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现代生态文明意识,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对校园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是学校图书馆建设、校园宣传栏建设,要拒绝商业文化对干净、纯真校园文化的侵蚀,保证校园环境的宁静。其次要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高职人际环境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领导关系等关系的融洽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只有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才能共同促进校园的和谐发展,才有和谐的人文气息。学校应加强高职学校校风、学风建设。良好的学风是学生校园文化最宝贵的财富,是学校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学风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已经以校风建设为前提,以学风建设为核心,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校园作为知识荟萃的阵地。为了落实校园校风、学风建设,学院陆续了相关制度文件,如《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教师督导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营造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育人环境,增强全院师生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院学风、教风、校风建设深入开展。建设校园文化环境不仅要有如诗如画的校园环境和整齐美观的校园设施,而且还要有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使校园每一个角落洋溢着自然美和文化美,提高广大师生的审美观和净化师生心灵。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它需要文化的沉淀和时代精神的指引,它需要全校师生,乃至整个社会的长期不懈的努力建设。我们应利用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企业、社区、媒体全方位努力,形成学校社会的全方位网络,借助社会的力量,真正把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反映时代气息,立足民族精神,丰富多彩的品位高雅的精神共同体。

作者:丁艳 单位: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北京:中国海洋出版社,2004.

校园环保论文范文第12篇

因传统社会观念等因素影响,中职学生大多是普通高中的落榜生,且以农民、普通工人、个体工商户和无业家庭为主,家庭条件相对较差。这些因素造成了中职学生学习基础、生活习惯、行为规范等方面相对落后。这也使得他们普遍比普通高中学生对前途更加感到迷茫,自信心缺乏较为严重,心理健康问题也比较突出,具有较多的烦恼和一定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在对就业的担心、缺少学习动力、家庭负担重等方面。此外,还有较多学生表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给自己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这表明,中职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少实际的困难,并且已经对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影响。比如,容易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诚信意识缺失、法纪观念变淡等。

二、学生思想教育对和谐校园建设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职院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思想基础,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行为态度。卓有成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中职学生积极向上,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规范他们的行为,塑造出诚恳、自信、有责任心的人。这些都是和谐校园建设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学生思想教育是中职学校向学生宣传和谐校园建设理论思想的重要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教育课的理论宣传作用,广泛宣传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建设思想,能使和谐校园建设的理论、方法更好地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通过案例教育,引导中职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问题及热点事件。宣传先进典型,树立科学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弘扬正气,监督和鞭挞校园内不和谐现象,营造优良的校园风气。学生思想教育激励学生为理想、未来而努力奋斗,为祖国、为社会积极奉献。改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增强学生的信心,促使中职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积极的学习热情,热切的实践激情和自信的人生态度还可以激励学生改变迷茫的状态,使之不易受不良习气影响,进而减轻校园管理压力,改善校园环境建设,改变学校的精神面貌。学生思想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答成长困惑、缓解心理压力,培养出中职学生强健的心理素质。增强其处理各类矛盾冲突,以及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实际困难的能力。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化解各方矛盾,促进不同学生群体的融合,减少各类不良情况发生。学生思想教育,通过对学生行为道德引导,培养和塑造学生诚信守法、文明礼貌、相互关爱的品格,形成良好的校园次序和校园形象。促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融洽相处,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并形成对不良思想、不良行为的强大免疫能力,保证校园的和谐次序,促进校园的和谐发展。

三、和谐校园建设对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

和谐是不同事物间相辅相成、互促互补、互助合作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和谐校园则是一种内和外顺、稳定有序、和衷共济、协调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一种以校园为纽带,各类教育要达到素优化组合的整体育人环境。和谐校园建设中最为根本的就在于校园的文化建设,它体现了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增强学校软、硬实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和谐校园环境下,学校教育工作协调运转,学生、教师、学校三方面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合力发展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谐校园建设是培养学生优良美德,促使学生健康、全面、综合发展,并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人才之根本。只有建设好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全面提高中职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新思维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孕育出高善的情操,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也才能使学生思想教育落到实处。收到成效。和谐校园建设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人际环境和学习环境,提升了学校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方便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自我意识较强,直接灌输式的思想教育教学方式,其效果已然不大。但中职学生在思想上仍然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通过和谐校园建设,积极开展各类益于学生身心成长的文化体育活动,构建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既能得到学生的欢迎,也能够更好地陶冶的学生性情,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谐校园建设促进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使得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以及社会教育环境和谐发展。为中职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乃至延伸至家庭、社会的,全方位的良好外界环境。全面位促进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质性提高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和谐校园理论促使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自身的转变和发展,使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更加符合时代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谐校园以人为本的理念、理想教育的信念以及文化育人的原则,既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借鉴,也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和谐校园理论指导下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能更加符合学生、时代和社会的特征及需要,能更好地引导中职学生成为道德高善、立场坚定、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技能突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四、学生思想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协同发展

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卓越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才能保证优质的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可以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既是思想教育工作成功的环境保障,其本身也是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形式。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协同发展,需要以学生思想教育为核心,大力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保证和谐校园建设的成功及完善。以和谐校园建设为工具改善学生思想教育的条件和方式,使学生思想建设真正落到实处。通过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塑造学生的优良品格,促使学生对和谐校园建设的认同及参与,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的顺利进行及建设质量。通过和谐校园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利用环境的熏陶作用和榜样作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便于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实际效果的取得。用和谐校园建设的理念改进学生思想教育的思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由监督、管理学生,转变为服务学生。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精神需要,充分发挥中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结语

校园环保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校园绿化;和谐校园;作用和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024-02

一、重视校园绿化对和谐校园建设的意义

1.和谐校园建设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形势要求。同志在2007年2月19日中央党校的《讲话》中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校园和谐,具体就是要通过构建和谐学校人际关系、构建和谐课堂(实验室)、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三条途径,全方位构建和谐校园。其中,和谐校园环境的要求是幽雅舒适、安全、卫生,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2.绿色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绿色教育以环境问题和专业知识为载体,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学生提供参与可持续发展实践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生态文明意识、生态管理意识、全球意识,以及对人类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相关知识,使学生毕业后无论赴何种工作岗位,都能具备环境意识,具有基础的环境知识,像“绿色的种子”播撒在祖国的大地,为改善中国的环境、继续可持续发展事业打下基础。

3.校园绿化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科学研究表明,人的生长发育不仅与其遗传有关,还与他所处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校园是师生活动的天地,一方“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菁菁校园,就是一支默默无语又无时无刻不在感化人们的教育力量,陶冶着优良的情操,塑造出美好的心灵。加强学校美化和软环境的创建工作,使学校美丽、整洁,突出育人功能。增强环境育人的意识,进一步做精做美校园,创建生态化学校,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校园绿化对和谐校园建设影响的理论依据

1.可持续发展理论。引入生态学的趋利避害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方法,在学校周围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圈.对内丰富“绿色学校”的内涵,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形成具有优良的文化氛围、优雅的校园环境、进步而优秀的传统的育人生态环境,将能极大的改变学校的面貌,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学校环境建设和发展,对学校教育培养合格有用的人才资源最终是要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通过学校绿化建设来引导学校对学生生活环境、心理环境、教学运用、道德风尚的影响来研究,促进教育对社会的相长关系,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环境心理学与行为学理论。校园是育人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丰富个性的空间,它应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根据校园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功能区,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师生服务。让环境充当起教育的课堂,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3.植物功用理论。树木可以减轻噪音,使人们感到很安静。绿化在夏季有明显的降温作用,树叶遮挡了太阳的辐射,减少建筑隔热,室内温度降低。植物有观形、赏色、闻味、听声的生态效果。园林植物还可以造景,不仅可以改善生活环境,而且还为人们创造游览、观赏的艺术空间。它给人以现实生活美的享受,是自然风景的再现和空间艺术的展示。学校可以利用花园、苗圃、植物园作为生物实验园地,帮助同学掌握和丰富植物知识。把校园绿化同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可充分发挥校园绿化中的智育功能。

4.环境教育理论。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观念,是一种国民公德的观念,是只有一个地球的观念,是学习和遵守环境政策法规的观念。21世纪是人类环境意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广泛开展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和增强公民的环境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概念应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校园绿化对和谐校园建设的实践调查分析

江西省通用技术工程学校校园占地总面积约2100亩。在部级风景名胜区――柘林湖、云居山风景旅游区内。自然条件非常优越,校园植物多样性和高覆盖率使校园绿树成荫,四季花团锦簇,几乎没有受到人为因素太大的干扰,常年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校园绿化与谐校园建设作用和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

1.学生和家长对就学学校选择的影响因素调查分析。在2011年7月,我们选取了我校部分学生家长或学生本人,根据我们制定的调查表内容,请他们进行填表,来了解在我校办学条件下,来校就读的学生之所以选择我校的原因条件和各选取条件所据有的影响程度如何。此次调查我们发现在选择的各项因素中,学校的师资、设备条件、食堂条件、就业状况占了主导的因素影响关系,但在学校周边环境和校园绿化也占了相当的比重,有85.12%进行了关注,满意度占了97.2%,说明了学生和家长们对于学校的绿化条件还是比较在意和重视的,某些程度上也表达了在今天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理念也在发生着一些本质的变化,人们对环境意识和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对校园绿化中的生态功能认识在加深。

2.利用校园绿化对学生知识兴趣的培养。通过调查学校开展的课外活动中(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上网、看书、唱歌、校园生物知识兴趣小组等)的人数比例和动态情况做出分析。校园生物知识兴趣小组内容包括认识植物,绘画植物,给校园植物“身份证”,环保小调查、小实验,设计校园环境警示牌,叶脉书签的制作,插花培训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美学知识、公德知识等进行兴趣引导和教育,然后观察一段时期后的变化情况。我们根据想了解的内容先后做了两个不同时期的调查,并选取了几个主要指标进行对照――喜爱上网人数比重,喜欢看电视的人数比重,其他爱好的人数比重。经过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及兴趣小组活动后,以上三项指标的人数比例发生了一定变化。

通过我们的调查说明,在学校内大家通过利用校园的绿化及相关的绿色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学生的智育发展方向有着相当的积极影响效果,让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起到一定的影响和带动作用,让他们能适时地改变过去的一些不变甚至有害的习惯作用。

3.校园绿化环境好对学生公德意识的潜移默化。班主任通过品德评价法对学生的思想和言行作出评判,实现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巩固,纠正不良品德进而促进中专生的全面发展的工作目标。涉及到平时学校的花草树木的折损、草地的践踏、美丽校园环境保护意识(乱扔果皮纸屑、塑料包装袋等)的认识程度和自觉意识的培养。评价方式有:①从形式上的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口头表扬、书面评定)②从性质上进行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奖励、惩罚)③从时间上进行即时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课前课余的表扬批评与学期学年的操行评定)等。2011年12月,学校进行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状况”问卷调查。参加此次问卷调查的有602人。内容涉及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心理、公民意识、价值观念等方面,现将部分调查问卷内容统计情况分析及一学期实际学生管理部门统计如下:1、学生对“乱扔垃圾物”统计。问卷调查情况:81%的学生“谴责、强烈谴责随地乱扔果皮杂物”;15%的学生“不扔、最好不扔果皮杂物”;3%的学生“无所谓、想扔就扔”。对学校某学生生活区一周所扔塑料袋统计:平均每天46只(个),占总人数的2.55%。还请被调查学生用5分制(5分代表优、4分代表良、3分代表中、2分代表差、1分代表劣)给全体学生在环境卫生、环境保护、文明礼貌三个方面平时的文明程度打分:环境卫生方面4.15;环境保护方面4.42;文明礼貌方面4.58。因此,优美的环境,可让学生懂得珍惜,学会爱护;优美的环境,可让学生知书达礼,更加文明;优美的环境,可让学生道德高尚;优美的环境可让学生学会谦让,学会做人。

4.学生参与维护校园环境对劳动观念的影响。历年以来,学校实行学生值周制度,安排各班分别对学校校的花圃、草坪、树木进行卫生清扫和管护,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建设起美好的校园环境,也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美的来之不易,而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通过学生参与绿化的相关劳动,在劳动观念和劳动体会上有了较大的进步,原学生中有40%左右在家几乎没有进行过劳动,甚至有个别的连扫地都没有过,因此,在组织的劳动中,增加了学生对绿色环境的劳动参与,在心理上懂得了劳动成果的珍惜,当自己的劳动在汗水中得到印证后,学生们不再像原来一样――饱食终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环境保护,经济使用,学习态度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

5.其他的影响因素调查。首先,学校校园绿化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赏,认为优美的校园绿化环境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会产生良好作用。其次,我们对近三年来学生疾病原因,获保险赔偿记录进行了解,发现学生中自身免疫引起的住院赔偿比例也相对其它在城市的中等职业学校偏少。

四、调查综合分析和评价

经过一定的校园绿化对和谐校园的作用和影响研究,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校园绿化环境,对学校的学生教育和学校发展具有激励功能、陶冶功能、益智功能、健体功能、美育功能等诸多优点功能。因此,校园绿化也能够产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社会效应、经济效应,还发挥着学校教育本身性质所决定的育人效应。校园环境的好坏,在学校育人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构建好的校园绿化环境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校园环保论文范文第14篇

一、指导思想及工作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建品牌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出发点,不断加强平安校园文明建设,塑造学校良好形象,努力创建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环境优美、平安和谐的校园。

工作原则:“教师文明示范岗”创建是一项综合工程,推动此项工作所遵循的原则是: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广泛动员,全员参与,综合治理,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创造性地做好各项工作,不断把平安和谐校园文明建设引向深入。

二、活动创建领导小组

为保障我校“教师文明示范岗”创建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到有组织、有纪律地确实保证本方案的顺利实施,现成立“教师文明示范岗”创建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 员:xx

“教师文明示范岗”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以下设“教师文明示范岗”创建活动工作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各班班主任及全体教师

三、工作职责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平安文明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平安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主管安全德育的副校长为副组长,学校德育处、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为成员。

工作小组负责平安文明校园建设的日常工作:

(1)负责学生日常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安排落实学生的课外活动;负责学生的文体娱乐活动中的安全保障工作;组织学生开展安全文明班级创建评比()活动。

(2)负责校园的绿化、美化,督查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办公室等室内环境建设和安全卫生工作;

(3)全面负责干部、教师的安全管理教育及道德教育。

(4)负责校园及校园周边环境整顿和安全综治工作。

(5)负责平安文明校园创建宣传工作,营造舆论氛围;负责督查安全教育理论学习工作。

四、主要内容

(一)注重安全教育管理思想建设

1、坚持用科学的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用理论指导实践。推进教职工的安全教育理论学习,结合实际开展讨论。学习教育内容要紧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我校实际问题进行。

2、贯彻教育部《中小学生安全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努力采取新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自我安全防护意识,提升我校师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和服务工作。

3、注意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把解决学生生活困难问题放在保证学校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并做实、做好。

4、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安全管理教育工作,配备能力较强、责任意识较高的安全课教师。

(二)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1、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教师中倡导“爱校爱岗、教书育人、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学生中倡导“爱国守法、敬业勤学、尊师爱校、勤俭自强、文明礼貌”的基本道德规范。

2、建立教师安全教育质量评估的规定或办法。不断提高安全教育教学质量。继续推行教师联系学生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家访。加强家校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健康和生活状况。

3、加强学生自我安全教育与自我管理,教育学生明确遵守法律法规安全保障的必须。

4、依法健全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按照学校安全、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加强教师及学生的安全、法纪教育,将安全、法制、国防教育列入校本教材和学生课堂的重要教学内容。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法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三)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1、通过各种载体树立学校总体形象,在师生中宣传倡导“文明、自主、博学、创新”的优良校风,制定学校的校徽,倡导学校特色。在学校大门及其他重要场所设置醒目、美观的校训、校风,使之深入人心。

2、加强学校安全宣传文化设施和对外窗口建设和管理,规范校园内安全宣传横幅和展板、报廊、宣传橱窗的管理。

3、坚持开展安全教育系列讲座或学术报告;坚持正确引导、健康向上、寓教于乐的原则,有计划地开展安全教育管理活动。

4、建立和完善学校有关安全、综治管理制度,继续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整顿和管理,净化校园环境。

(四)紧抓校园环境建设

1、加强学校校容校貌建设,不断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精心培育和维护现有的绿色资源,使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展示学校安全教育特色和风貌的重要载体。认真做好重点区域的环境卫生、安全管理工作;清理整顿校园内不文明现象。

2、扎实细致地做好安全防范、隐患排查工作,认真执行学校安全管理的有关制度,强化安全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强化信息报送制度和重大活动安全责任制;进一步修订完善处置突发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坚持安全巡逻制度,做好防火、防盗、防毒、防地震、防事故、防破坏工作;加强校园内车辆和道路文明秩序管理。

3、加强教室、实验室、运动场、办公室等校园重点部位的安全设施建设,完善有关的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制度。

(五)注重作风建设

1、从作风、校风、教风、学风入手,抓好作风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安全教育管理的公开化,加大社会群体监督、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达成“安全事关你我他,平安幸福靠大家”的共识。

2、严明安全教育管理规定,严肃教风、学风。

五、工作要求

1、各部门应结合各自实际,把安全生产示范校园建设纳入到工作目标。切实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

2、严格安全管理奖罚制度,把安全生产示范校园建设同教职工的考核制度结合起来,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校园环保论文范文第15篇

2003年度环境教育工作总结常熟市练塘中心小学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落实《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进一步推进青少年素质教育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几年来,我校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加大学校育人环境建设力度,积极开展环境教育,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绿色学校的创建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推动了我镇环境保护事业的深入开展。一、健全领导机构,加强科学管理。自1996年,我校另择新址建校以来,校领导极其重视学校的环境建设,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由校外知名人士、校内有关职能部门成员、师生员工组成主要成员的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并由副校长直接分管该项工作,积极组织指导师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境教育活动,学校特意聘请绿化行家到校实地考察、规划,把环境教育纳入教育和工作计划之中,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切实做到平时有检查、有督促、整改措施、有总结,促进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把环境教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共同搞好我校的环境教育工作。同时,学校领导和教师能积极参加各类环保培训,并采取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方式,多渠道地搜集有关资料,不断提高自身的环境知识水平,积极探讨研究环境教育理论,撰写经验总结,效果良好。学校还设有环境教育宣传栏,各班黑板报增设环保专栏,定期向师生进行环保教育。校园里存有永久性的醒目环保宣传标语,标牌。图书室、阅览室添置了许多有关环保宣传教育的书刊,指定专人负责,让师生方便查阅。另外,学校重视各类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有关环境教育的文件、计划与总结、论文、学科渗透教案等资料,指定责任心强又具有环保基础知识的教师专人管理且管理有序。二、积极筹措资金,抓好学校校园环境建设。学校现占地面积35486平方米,建筑面积9582平方米。本学期,共设二十九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1449名,专任教师79名。学校建有3000多平方米的国防教育训练基地及1000多平方米的劳动实践基地,全校绿化面积达10000平方米。同时,校领导极其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先后筹集资金十几万元,投入学校绿化、美化建设工作。学校有别具一格的假山、喷池,还有别致的花灯柱。学校的绿化工作切实做到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相交,树木与花卉并存,盆栽与地栽互补,大片绿化与小景布置结合,使校园成为四季长青、月月飘香的花园。同时,学校醒目的标语、校训、名人名言、专栏板报布局得当,美观大方,又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到目前为止,学校种植各类树木300多株,草坪8100多平方米,绿篱250米,园林小品10多处,每年要购买并培育盆花1000多盆,绿地布局合理,乔、灌木、花草配置得当,学校已成为一所远近闻名的花园式学校,受到了各级领导、群众的高度赞扬。我校不仅不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学校环境建设,而且加强对师生的规范养成教育,添置了大批垃圾箱、垃圾桶,并实行垃圾袋装化,创设环境教育宣传栏;张贴了“学校是我家,清洁靠大家”、 “保护环境、爱我校园”等宣传标语,教育学生做到净化校园、美化校园、绿化校园,自觉主动保护校园清洁优美,校园可绿化地均能得到绿化,师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讲究卫生,爱护花草树木,无折枝毁木现象。学校能清除校园及其周边环境污染源,能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并加以治理,杜绝一切污染源、噪声源;师生食堂美观整洁,符合卫生标准;厕所干净、无臭味。师生养成了节水、节电的好习惯,再生资源能够得到回收并加以利用,校园育人环境优美如画、清新怡人,学生在花园里健康成长。三、狠抓落实,再创佳绩。几年来,我校一直大力宣传环境教育,不仅把环境教育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而且要求思想品德、语文、自然、社会等学科的科任老师在具体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内容正确,结合贴切,学生反映良好。学校每学期都能组织2次以上的环境教育教研活动和环境专题教育;学校团队活动、少先队活动及其他社会活动都能适当安排环境保护内容;学校、班级经常组织学生到尚湖风景区、沙家浜景点游览,有机结合环境教育,感受环境保护的意义。每学期,学校还积极组织不少于2次的环保课和讲座,指定专人负责,切实做到课内教育有计划、有安排、有课时、有教案、有成效。学校环境教育课内、课外“两手抓”,成立了环保督查小分队、义务植树小分队,树木修剪小组等环保活动小组,在责任心强且有一定专业知识的辅导老师指导下,积极参加社区环保宣传、调查、监督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带动全校师生、社区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环保。学校每学期都能结合“6.5”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植树节、爱鸟周等纪念日,由少先队总辅导员组织开展大型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举办环保讲座,开展“保持生态环境,拯救地球家园”等班队活动。学校环境教育活动有方案、活动形式新颖、效果良好,深受各级领导及村民的高度评价。学校绿化养管责任明确,有专人负责,责任落实到班级。学校积极开展“爱护绿地”、“爱护一草一木”、“为校园绿化献爱心”等活动,组织学生动手参与绿化、美化、净化校园劳动,草坪、绿篱定期修剪,树木、花卉保持优美状态,学校环境优美,花香怡人。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的育人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002年9月学校被评为“常熟市绿色学校”。学生能自觉遵守学校的“一日常规”,视校园为家园,养成了良好的环保行为规范,自觉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保持校园的美化、绿化与净化,学生参与环境教育活动普及率达100%,学校教师能以身作则,校园环境教育气氛浓厚,师生环保意识强,具有良好的环保行为,能自觉维护校园环境清洁,无吸烟、无乱丢、无乱吐、无乱写、无乱画行为,不高声喧哗,不破坏绿地,自觉节约、回收可利用资源。学校还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成立环保小分队,积极向家庭和社会宣传环保,师生员工家庭自觉地使用环保产品,促进社区居民群众规范环保行为,社会反响较好。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教育,我校校园内环境优美,一年四季鸟语花香。师生长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宣传活动,环保意识增强。在美化、绿化的环境里,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净化。当然,有关环境教育的论文、经验,学校教师、学生的获奖方面尚有待进一步努力,再添一把火,使我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素质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