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通识教育下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建设范文

通识教育下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建设范文

时间:2022-07-28 09:52:39

通识教育下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建设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目前面临的任务和问题,从通识教育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指导性思想出发,探索符合大高职类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方向,并以此建构符合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

“通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的理念和模式。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个把它和大学教育联结在一起的人是美国博德因学院的帕卡德教授。通识教育的内涵之一就是关心学生的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让学生感悟诸如生命与生活、幸福与自由、个性与尊严等人生真谛,为现实生活提供永恒的精神支柱和发展动力。这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非常契合。19世纪以前美国学院的课程几乎全部都被规定为必修的课,所有学生学习的课程基本上是相同的。19世纪初,部分美国学院开始实行选修制,学生被允许选择专业科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这一改革打破了原有的课程实施制度,不同学生所学课程之间出现很大的差别。“大学生学习的课程是否需要一些共同的部分)”在当时成为课程建设层面争论的焦点。帕卡德教授撰文为本科课程应该有共同部分的观点进行辩护,他在文中说明:“我们学院预计给青年一种,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comprehensive)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这是通识教育最初被赋予的内涵。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具有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是一种完备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目标就是培养完整、健全的人(也称全人),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术有专攻,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总之,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其次才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不难发现国内外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之一,就是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目标,采用心理辅导法的教育学模式。根据教育对象已经具备的心理素质水平和个人心理发展需要,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生活、交往、做人和学会发展,促进智力能力、个性特点、社会适应性性和个人创造性发展为基础教育内容;运用各类专题模式训练、多学科渗透、个案或团体咨询辅导等基本方式,从自我意识—人际互动—策略活动—反思内化—形成品质等个体心理素质,作为课程指导过程的五个基本环节,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情境,安排有效的课堂团体活动内容,最终达到培养高职生健全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目的。可以看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了塑造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识教育的有益补充,通识教育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支撑。对于每个高职院校学生的个人身心以及能力的发展来说,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通识教育是不完整的、片面的,不理想的。因此本文基于通识教育的知识大背景,结合我校五年制高职心理健康课程和三年制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体系建设,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期望能对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体系建设添砖加瓦,同时也为高职类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关于我校现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反思

从2009年9月份开始,在心理健康的课堂上,我院一直使用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主编的《高职心理健康》,该教材于2014年7月再版。这本教材针对性强,对五年制高职生的心理疏导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其中设置有“想一想”“练一练”“动一动”的模块,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具体的活动设置。我院心理健康教师也是按照这样的教学理念安排课程的内容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有一些实际的关于课程内容和形式上的感受。

1、内容选取要新颖如果案例内容的选取稍显陈旧,学生们就没有新鲜感。现在的学生视更野开阔,知识面也在不断的扩大,常见的案例已经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普遍反应想听到一些最新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咨询案例。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储备,更要求任课教师能够在课余时间主动的、亲身的积累一些咨询案例。比如在公益组织义务做青少年的心理咨询工作,积累大量的一手案例。同时尽可能的多参加各种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

2、课堂知识内容的呈现形式要丰富因为使用的教材中主要是以游戏的形式串联起来的,教学内容就显得不是很丰满。当然一堂好的心理课应该是活动课,而不是理论课。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需要阐述简单的理论,或者标注一些相关理论的参考书籍,让教师在开展活动的时候在知识上有所准备,让学生在活动的开展前能有一定的活动目的上的了解。在活动中能够体会心理能力的增长,而不仅仅是游戏一场。例如在讲解道情绪管理的内容时,就可以增加情绪的ABC理论,认知疗法等。然后再开展调试情绪的游戏活动,那么学生就知道从态度的角度入手解 决情绪问题了。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模式应灵活多样课堂上时间有限,如何更好的利用学生课后的时间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通识教育的开展形式包括讲座、课程和社会实践等。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直接切入学生现实心理的专题讲座,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课程组织模式。本学期我们学院开展了“迎接春天——通识教育讲座季”的活动,全院教师积极参与,效果和反响很好。相关的问卷反馈也在整理和描述过程中。另一个就是课程的安排。我院目前对在校生的心理健康课程的安排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课堂的基本讲授,另一个就是选修课的开设。在课堂讲授中,根据学生学制的不同,还分设了五年制高职心理健康和三年制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选用的教材也各有针对性。但是在多年的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仅仅靠课堂知识的讲授和简短的课堂活动很难生动活泼的展示心理健康知识的内涵,也很难让每个学生都切身的体会到团体活动带来的心灵上的震撼和成长。因此,能够让学生参与其中的团体活动和素质拓展训练等形式,就能够弥补这一不足。这些灵活多样的形式不仅可以开发学生潜能,也能更好的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服务。因此,在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体系中,增加小班活动课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形式。当然开展起来确实难度不小,首先要解决场地问题。其次要求任课教师有一定的团体辅导的经验。最后还要求学生能够积极配合,参与活动中。当然以上思路也是我们想要重点突破的方向。

4、与其他课程的交叉渗透的思想作为人文社科类的学科,心理健康课程难以避免的要与思想品德课、就业指导课等科目的相关内容有交叉。我们认为职业院校并不是职业训练机构,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在学科交叉的部分完全可以相互渗透相关的知识内容。例如心理健康课上关于人际交往的知识能力就与思想品德修养的人际和谐内容有交叉,但侧重点略有不同。心理健康课中关于人际交往,可以涉及到人际吸引的心理因素、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以及情商的管理。而思想品德修养课在人际关系部分,更强调一种与人和谐相处的处事态度。心理健康课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内容相重叠。心理健康课侧重点在职业个性的部分,而思想道德修养课则侧重于职业的认知。

四、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程设置目标:鉴于我们高职院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主要是面向青少年中16岁~21岁这个群体,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具备一些共性,例如:思想日趋独立,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情绪起伏多变、表露而又内隐;自我意识形成和迅速发展;性意识萌发;闭锁性与孤独感。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自我认知偏低,有一定虚荣心理;自我调控性差,表现为逆反和任性;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恋爱中也存在盲目从众的现象;自控力偏弱,做事情缺乏毅力等等。鉴于对高职生心理特点认知的基础之上,我们认为课程的设置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积极推进。

1、自我认知完善目标: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是一个人自己对自己的评价。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主要内容构成。高职生的心理问题,多数可以在完善自我意识这个层面得到改善和解决。自我认知回答的问题是:“我是谁?”“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希腊一座古老的神殿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中国古语也教导我们:“人贵有自知之明”,研究发现:对自我认识不清晰、不精确,自知力不强,易导致误判自我,或自负、或自卑,从而导致诸多心理问题或人格障碍。正确的自我认知,对人们的心理会产生重大影响。自我体验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产生的情绪体验,是在自我认知基础之上产生的。自我认知决定自我体验,而自我体验又强化着自我认知,要回答的问题是:“我是否喜欢自己”,“我是否满意自己”等,主要是一种自我的感受。自我体验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自尊心、自信心、义务感、责任感、优越感、荣誉感、羞耻感等。特别是自尊心、自信心对人的影响很大。有自尊心的人,总是不甘落后,力争上游,具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好胜心,是一种动力。自信心是人们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品质。一个人如果和自卑,看不到自己的力量,总认为自己不行,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固定的信心定势,对学习带来不良影响;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有自信心,坚信自己能够成功,他就会积极努力,取得成功。自我体验对个体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时,同样的事件,他人的体验与自身的体验截然不同。很多从体验中获得的自我远远高于从理性获得的体验。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是对自己行为和思想、言语的控制,以达到自我期望的目标。表现在两个方面:发动和制止。自我控制对个体的学习、工作具有推动作用,使个体为了获得优秀成绩,社会赞誉,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作出不懈的努力。包括自我激励、自我暗示、自强自律,核心内容是“我将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我应该做什么?”“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可以选择如何做?”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关键环节,“知”与“行”之间有很长的路,高职生常常“心动而不行动”,事实上心动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真正历练意志则需要更多的自我控制。可见积极的自我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心理功能。它不仅是高职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更是取得人生成功的基础。因此这一目标在课程建设中就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积极心理建设目标:最早开始实践积极心理知识传播实践的是开始于2002年的哈佛大学幸福课,在哈佛选课的学生成倍增长。英国的惠灵顿公学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展了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支撑的幸福课,立刻在英国掀起了一场课程改革。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中国,也不难发现这种积极推进幸福课的例子。幸福课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互动的部分,还应该拓展到学生与家长的互动中。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精心选择幸福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取最为贴近高职生生活实践的幸福问题,不仅停留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还要从其他学科知识中选取最有价值的幸福见解;能够从自身的咨询案例和研究经历中,选取最有生活最有说服力的幸福案例,和学生一起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对的幸福感知。

(二)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1、撰写适合本校学生心理特点的校本教材我校学生目前使用的教材有两本,一本是江苏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职心理健康——高职这场游戏如何通关》,另一本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使用的过程中我们感到,对我校学生的贴合度不够理想。所以我们也在思考,可以将我校教师多年积累下来的学生咨询案例、辅导员对学生的辅导案例,同时结合我校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编写适合我校学生学情的教材。

2、推进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而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校园活动周、各类社团和学生工作等方式,使在校高职生获得心理发展方面的切身经历。可以说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塑造与润物细无声的细节里。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媒介,如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校刊、校报、校内橱窗、班级板报等,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注重选修课的设置,尽可能的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三)课程体系评价课程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是否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是否促进了大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是否促进大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以及调适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是否促进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是否使大学生形成了健康的爱情观以及对性的正确认识;是否促进大学生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是否使大学生具备调适人际冲突的能力;是否促进大学生健康的择业心理以及调适大学生择业遇到的常见的心理问题;是否增加大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是否增强大学生应对心理压力的能力;是否使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以及提高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是否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能力;是否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互联网心理。

作者:张娜 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通识教育下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建设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llw/txjslw/69675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