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福建重大地质灾害论文范文

福建重大地质灾害论文范文

时间:2022-04-30 10:47:11

福建重大地质灾害论文

1地质环境背景及灾害特点

1.1地质环境背景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濒临西太平洋,属华南褶皱系的东部。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山地丘陵占全省陆地面积约90%,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受新华夏构造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东向斜贯全省的武夷山脉闽西大山带和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闽中大山带。山坡残坡积层分布广泛,厚度大。因山多地少、用地条件差,山区建设依山就势、削坡布局,城乡存在数量庞大的高陡边坡。福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沿海地区年降雨量1000~1400mm/a,内陆山区1400~1800mm/a,降雨集中于春、夏两季,春夏季汛期占全年降水量的45%~60%,对闽西北影响强烈,夏秋季多台风暴雨占全年降水量的20%~38%,对沿海闽东、闽南影响强烈。

1.2地质灾害特点独特的地理、地质、气象条件很大程度上影响地质灾害的发育强度及危害程度,造就福建省成为我国地质灾害多发的省份之一。依据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区划分区,福建属我国东南山地丘陵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各类地质灾害均有发生,其地质灾害具“点多、面广,规模小、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等特点。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形关系密切,并受强降雨和工程活动诱发。孕灾地形上,易发生在坡度20°以上斜坡;发灾时间上,易发于5~6月强降雨期和7~9月台风暴雨期;成灾部位上,易发在房前屋后削坡、种植经济林、顺坡弃土等区段。

2重大灾难性地灾特征

2.1时空分布特征福建省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区段性。从1980年以来,福建重大地质灾害分布表现出相对明显集中群发规律性。在空间分布上,行政区域而言,闽西三明市沙县和宁化、闽北南平市延平、建瓯、政和受汛期强降雨作用突出,共发生8处,闽东宁德市蕉城、福鼎和古田、福州市闽清及闽南漳州市龙海、漳浦、云霄主要受台风暴雨作用,共发生7处。以闽中-闽东鹫峰山-太姥山脉数量最多共9处,闽南戴云山-博平岭及闽北-闽西武夷山脉各3处;就灾害区域地貌单元而言,除沙县大洛镇前村和宁化县济村罗家障2处滑坡泥石流分布于武夷山脉中低山地貌单元外,其余13处均发生于低山丘陵地貌单元,并以丘陵地貌单元为主。在时间分布上,也存在相对集中暴发特点,1980~1989年区间发生2处,1990~1999年间发生5处,主要集中发生于1994年及1998年各2处,2000~2010年间发生8处,主要集中发生于2006年3处及2010年4处;就灾害发生季节或月份而言,除福鼎大幛山北1处滑坡泥石流发生于1998年2月外,5~6月汛期雨季共发生10处,7~9月台风暴雨季发生4处;再而细分灾害发生时间段而言,发生在白天8时~17时灾害共计7处,另8处均发生于晚22时~次日凌晨6时防范薄弱时段造成154人遇难。

2.2微地质环境条件影响的灾害类型特征福建省重大人员伤亡地质灾害主要发生低山丘陵区段,在微地貌条件下较集中表现为横纵坡形方面,其中横坡坡形多呈宽缓凹坡,利于降雨或地表水汇集入渗、冲刷切蚀综合作用,纵坡坡形则多呈上凹中凸下凹状,利于滑坡在上部凹部地形初始发育形成并在发展过程中中部凸坡产生飞跃,形成较快的势能向动能转化,呈现快速滑坡运移解体向泥石流演变形态,在下部凹状汇水地形中地表水汇集冲击渗流作用,进一步加剧泥石流的破坏作用,此类型多为位移100m以上较长距离的滑坡解体形成泥石流运移堆积,后缘滑坡形成区与坡脚泥石流堆积区高差较大,一般大于50m,部分大者超过100m,具强烈的冲击波效应,地灾类型即表现为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占全省重大灾难性地质灾害的2/3。如1984年沙县大洛镇前村滑坡泥石流在上部微凹的平缓梯田渗流作用下形成初始滑坡,经中部陡状凸坡的激发,滑坡快速解体向下部坡体冲击,形成强烈冲击波,放大泥石流流通速率,造成16人遇难的严重灾难。另外,滑移相对较短距离100m以下滑坡直接冲击作用产生重大人员伤亡的重大地灾,微地貌中主要表现为纵坡的上陡下缓或短距离近直线坡,滑坡发生前后缘高差较小,多小于50m,如国道205线南平至建瓯路段、南平市延平区西芹镇县道延塔线公路滑坡和云宵县和平乡半岭村、沙县高砂镇高砂村、南平市延平区峡阳镇蔡源村滑坡,此类型表现为滑坡快速下滑直接掩埋或推挤民房、车辆及人员,地灾类型即表现为快速滑坡,具显著的突发冲击特性。

2.3规模及危害特征福建省重大灾情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表现为规模小、危害重。除福鼎市白琳镇大嶂山北坡滑坡-泥石流规模约15×104m3属中型滑坡外,政和县外屯乡车潭村老礁厂、闽清县金沙镇溪头村丘乾滑坡泥石流规模约6×104~7×104m3,其余均处小型滑坡或滑坡-泥石流灾害,规模1.0×104~3.5×104m3居多计9处,而云宵县和平乡半岭村、漳浦县中西林场内过溪滑坡仅为3000~5000m3,南平市延平区西芹镇县道延塔线公路滑坡仅为400m3。地质灾害产生危害后果严重,造成20人以上人员死亡的灾点数计7个,包括建瓯和延平公路滑坡分别死亡23人和24人,最多人员伤亡灾点为政和县外屯乡车潭村老礁厂滑坡泥石流共33人遇难。

3重大地质灾害的控制因素和影响因素

就致灾因素而言,福建省地质灾害形成发育与地形地貌、岩土体条件密切相关,尤其是规模小的浅表层地质灾害,而人类活动条件下微地貌的改变及外界强降雨则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和演化[9]。就承灾对象而言,民众薄弱防灾意识是造成严重灾害后果的重要因素。

3.1地形地貌地质历史形成的区域地貌和人类工程活动改变的局部微地貌均构成福建重大地质灾害的重要影响因素。受新华夏构造作用,福建境内形成闽西北武夷山脉和闽东-闽中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山脉,成为影响福建沿海山区不同降雨类型的分带界线。如鹫峰山、博平岭山脉成为福建沿海台风暴雨影响的分水岭,台风携带降雨受其山脉地形迅速抬升影响,在闽东柘荣、虎贝、闽南漳浦、平和等地形成强降雨中心。而武夷山脉与鹫峰山、戴云山脉之间断陷坳地三明、南平等地则成为福建汛期强降雨中心,这与福建省地质灾害集中发育以及重大地质灾害发生地点具显著对应性。福建重大地质灾害发生、发展与微地貌密切相关,表现为上述横向凹坡、纵向上凹中凸下凹状或近直线状地貌,利于形成快速滑坡、泥石流灾害。同时人类工程活动对重大地灾起“推波助澜”作用,表现在灾害斜坡后缘开挖道路、水渠、农田、弃碴堆载,如沙县大洛镇前村后山坡主要因农田灌溉持续渗漏形成渗流泄水通道,政和县外屯老碓厂后山因水电站水渠渗漏毁损及闽清县金沙镇丘乾后山灌溉水渠渗漏形成滑坡,福鼎市白琳镇大嶂山滑坡形成重要原因之一即为弃碴堆载过度荷载,古田县黄田镇八虎路滑坡则为坡后人工松散覆填土失稳下滑,云霄县和平乡半岭滑坡主要因后山公路排水涵洞堵塞后地表水漫溢浸润冲蚀坡体导致滑坡;另一方面,坡脚切挖且缺乏有效防护、坡上垦植改变微地貌形态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如沙县高砂镇高砂滑坡因坡上垦植茶园坡脚切坡建房,而南平市延平区延塔公路、建瓯市国道205线公路滑坡则因坡脚切挖坡上未有效防护产生滑坡导致过往客运车辆坠溪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3.2岩土体条件地质历史形成的地层岩性和人类工程活动改变的浅表层岩土体也构成福建重大地质灾害的重要影响因素。地层岩性构成滑坡、泥石流的内在因素,风化残坡积层的厚度往往决定了滑坡规模。福建重大地质灾害多为小型土质滑坡启动,滑面多为残坡积层与下伏强风化或中风化层界面,滑体组成则为上覆第四系残坡积层。除建瓯市G205公路滑坡发生于白垩系沙县组沉积砂岩外,其余基底母岩均为岩浆岩类,其中以加里东期侵入花岗岩4处,燕山期侵入花岗岩4处,侏罗系南园组火山岩4处,白垩系石帽山群火山岩2处。侵入花岗岩因结晶较完整普遍存在风化残积形成较厚层的砾质粘性土层,残积层下部孔隙较大,为降雨形成孔隙潜水创造有利条件,而形成时代相对较新的侏罗、白垩系火山岩类在地质构造作用下,地表多形成含较多碎块石的残坡积层,也为地表水下渗形成渗流通道创造较好条件。新近时期人类活动加剧表层松散残坡积覆盖层的扰动破坏,茶园、竹木及经济林垦植,加大表层土体洞隙、孔隙,对地表水或降雨入渗提供便利。如漳浦县内过溪后山坡竹木垦植,在降雨条件下形成地表水下渗上覆浅表薄层的坡积含碎块石粘性土体形成超孔隙水压,沙县大洛镇前村因垦植形成众陡坡梯田导致滑坡饱水快速转化泥石流灾害。

3.3强降雨极端气候条件频发是福建省重大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诱因,其中历史罕见的强降雨影响最为突出。受1987年12号台风影响,9月11日降雨量达109mm/h,造成宁德市蕉城区九都镇上九仙山洪泥石流致30人死亡;1994年5月1日14时至3日5时,三明市发生“百年一遇”降雨,并集中于l日下午、l日夜里~2日凌晨、2日08时~11时三个时段,导致5月2日12时宁化县济村乡罗家嶂滑坡泥石流13人遇难;1998年6月12日始闽北发生持续强降雨,过程降雨量超600mm,21日23时政和县外屯乡老碓厂滑坡泥石流致33人死亡;2010年“6.18”闽西北再次发生罕见持续暴雨,最大过程降雨量达784.2mm,沙县、延平共发生4处重大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造成83人遇难。而2006年5月18日受1号“珍珠”台风影响降雨量达272mm/d,导致云宵和平半岭滑坡致10人死亡,7月16日“碧利斯”台风暴雨雨量达429mm/d,造成漳浦内过溪滑坡、龙海和山泥石流地质灾害,导致21人遇难。1998年2月16~18日,福鼎市连续降雨达多年平均2月份一次性过程降雨量值7倍,过程降雨量达167mm,18日凌晨5时40分大嶂山后坡弃碴失稳下滑形成泥石流致17人死亡、10人受伤。强降雨或灌溉地表水入渗表层岩土体,致上覆盖层土体饱和,直至下伏相对致密隔水层包括新近填土或弃碴与原生残坡积层界面、残积层内残留节理裂隙界面、残坡积层与强风化岩界面、覆盖层与基岩界面等,浸润饱和界面附近土体形成软弱滑带,促使滑带土抗剪强度显著降低,同时在界面附近形成渗流通道,局部产生微承压“浮托”效应及高孔隙水压,在渗流动水压力作用下失稳产生滑坡、泥石流灾害。

3.4薄弱防灾意识除上述致灾作用因素外,人类垦植、切挖、堆载、灌溉、筑路等工程活动也是重要影响因素;针对承灾对象因素方面,人类因防灾意识薄弱,人口集中避灾选址失当,也是发生福建重大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如沙县大洛前村滑坡泥石流发生前,途经村民曾查觉后缘山坡变形开裂下错并及时告知坡脚村民,但疏于防范;南平公路滑坡形成之前均发生了局部崩塌、坍滑,司机因存在侥幸心理强行通过避灾不及;南平延平区红星立墩村因集中于沟口中央礼堂避灾、宁化济村罗家嶂村民建房于沟中央,受泥石流冲击、掩埋。因此,科学树立强烈的地质灾害防护意识,是今后避免再次发生重大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4结论

福建省重大地质灾害发生时段相对集中,具有强突发、高危害的特点,多呈快速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状结构特征,普遍具强烈冲击波特性。福建重大地灾影响因素包括人类坡后垦植、灌溉、堆载、坡脚切挖等活动改变的微地貌形态,并致浅表层岩土体结构松散、孔洞隙增加等不利条件,以及罕见持续强降雨气候条件。其成灾机理表现为持续强降雨及部分地表水入渗软弱岩土体结构面,形成高孔隙水压及渗流动水压力形成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危害。建议树立科学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在开展地质灾害详查及精细化地灾气象风险预警等相关工作时加强软弱结构面及人类工程活动调查,需特别加强沟口人员集中区、坡后农田水渠分布地带的地质灾害隐患风险评价。

作者:叶龙珍柳侃黄国平郑敏洲单位: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江西省赣南地质调查大队

被举报文档标题:福建重大地质灾害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clw/dzzhlw/67115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