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灸法治痛风―热症用灸临床观察范文

灸法治痛风―热症用灸临床观察范文

时间:2022-05-14 04:15:08

灸法治痛风―热症用灸临床观察

痛风,是一种由于嘌呤生物合成代谢紊乱、血清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不良所引起的反复发作的炎性疾病。病程一般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痛风发作间歇期以及慢性期。本文在此讨论的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的临床观察。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原发性痛风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临床症状表现为起病急骤,常于夜间突然发作,大多病例首发关节为足第一跖趾关节,表现为疼痛剧烈,如刀割、火烧,伴关节肿胀,触之局部灼热,拒按,得冷则舒,部分患者可伴有体温升高、寒战、血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等全身表现[1]。炎症消退后皮肤暗红色、皱缩、脱屑,以后逐渐恢复,但往往再次复发,多数患者愈发愈频,受累关节亦越来越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均为我院专科门诊和住院病人,诊断全部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97年制定的诊断标准[2],且急性发作期在3天以内,并排除继发痛风者,其中男57例,女3例;年龄18~72岁,平均约35岁,病程最短为3h,最长达30年。采取随机对照方法分为治疗组36例与对照组24例。

1.2治疗方法

1.2.1治疗组采用点灸与放血结合的快速止痛法。点灸法:用周氏快速点灸笔[3],酒精灯上点燃,局部隔上专用药纸,以点灸与片灸结合,在穴位与疼痛局部快速点灸数次,不能烧破药纸,一般以局部剧痛稍减即止,每日2次,间隔4~6h。取穴:双侧耳尖、局部红肿关节、背部压痛点。放血法:取红肿关节部位,局部常规消毒,以最痛、最红肿处为中心,用三棱针呈梅花型快速刺4、5处,每点出血由紫变红即可。

以上两种方法一般先行放血法,随即予以快速点灸,疗程为1~3天。3天后疼痛及肿胀不减视为无效。

1.2.2对照组以目前西医常用、首选的秋水仙碱0.5mg每1h1次,或1mg每2h1次,直到症状解除或病人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症状或达到最大量6mg/24h为极限。首服至3天内因上述原因停用或换用其他药物者视为无效。

1.3观察方法

1.3.1观察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血白细胞计数,血尿酸定量,尿常规,肝肾功能,并观察患者关节疼痛数及程度,关节红肿数及程度,关节压痛数。

1.3.2方法治疗前检查患者上述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3天后同样查上述项目并比值统计。对照组方法相同。

1.4疗效评估参照《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显效:关节红肿热痛消失,局部无任何反应,活动如常,血尿酸降至正常范围;有效:关节肿痛消减,疼痛缓解,血尿酸下降,但未至正常范围;无效:关节红肿热痛症状改善不明显,活动仍受影响,血尿酸未下降。

1.5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治疗前后比较用成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两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

2结果

2.1两组疗效对比见表1、表2。表1两组疗效对比(略)表2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值对比(略)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2典型病例例1,男,35岁,素有痛风病史,曾反复急性发作4次,本次右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6h,症见:跛行,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皮肤发亮,轻触即剧痛,不能着地,只能以足跟行走,在家自服秋水仙碱后腹泻,痛不减,来我院诊断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予上法先行放血,后用点灸笔疗法,治疗完后当即诉患处局部痛减,轻松,行走时稍痛,但足底可正常着地。2h后电话追踪,诉疗效保持稳定,痛稍减,肿渐消,又行上述治疗3次,症状基本消失,可正常上班工作。

例2,男性,老年,因反复发作性单关节红肿疼痛,血尿酸升高7年,复发10h来诊,因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脑血栓后遗症”病史,反复急性期应用秋水仙碱,致疗效逐渐减弱,并有明显胃肠道反应,加之血压、血糖高,非甾体类及激素类药物应用受限,前2次发作时外院行局部封闭治疗,本次发作对治疗有失信心,我们用以上疗法,不用西药,1天后疼痛明显减轻,3天局部肿胀渐退,皮肤起皱,疼痛消失。

3讨论

本病证属祖国医学“痹证”、“痛风”范畴,病至晚期,反复发作,出现关节畸形,功能障碍时,属于“顽痹”范畴。本病多由于正气不足或劳倦过度,或汗出当风,卫气不固,外邪乘虚而入,导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肝肾亏虚,脾失健运为本,风寒湿热,痰浊瘀血闭阻经脉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4]。本文讨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症见明显的红肿热痛,属于阳热证范畴,但一般阳热证的痹痛症状多见于上部,惟湿热有向下流注的特性,故本证属湿热引起。痛风的治疗以发作期治标,缓解期治本为原则。

目前西医治疗痛风急性发作,以秋水仙碱为首选。该药可干扰尿酸盐微晶体引起的炎症反应,抑制血白细胞的趋化性,对痛风具有选择性消炎作用[5,6]。虽然秋水仙碱能使大部分患者的疼痛和炎症在较短的时间内减轻和消退,但对关节肿胀的消退作用不大,同时该药有明显的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神经系统损害等副作用而对某些病人不适用。加之部分患者由于长期反复发作用药,而使其对秋水仙碱的疗效降低,而且痛风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我们考虑用传统的中医药方法对痛风进行治疗。

中医认为痛风的形成主要在于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功能失调,复因饮食不节,酿生湿浊,流注关节,郁闭发热而为痛痹,故其治法上多以泄热利湿,除痹通络为主。灸法是以艾灸通过对体表穴位和病灶施以温热刺激并以艾叶温窜通经的作用来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中医界长期以来一直认为热症禁灸,但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和探索,“热症禁灸”这一禁锢已被打破,尤其以周楣声教授为代表的“热症可灸,热症用灸”的观点与方法已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得到验证。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对包括具有红肿热痛典型热痹征象痛风在内的多种热症进行了灸治,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并在灸法治热症中的应用有如下体会:散热解毒:古今中医学者习惯认为灸法为温法,不可用于热症,但是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证明,灸法对火热毒邪有较好的疗效,例如灸法治痛风、乳痈(乳腺炎)、缠腰火丹(带状疱疹)、痄腮(腮腺炎)等效果颇佳,甚至超过西药,即灸法能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散解热毒。消散结肿:灸法所消之结包括气血痰湿等各种病理障碍积聚凝结而成的肿物、包块,无论其在关节或肌肉,灸法均有不同程度的效果,之所以能消散结,是因它的温通气血,散凝化滞作用,在我们治疗的痛风病例中,消散肿胀关节的效果明显,往往治疗后数小时即可见关节皮肤皱缩,红色渐退。通络止痛:疼痛乃经络气血不通所致,如经络通畅,气血调和则疼痛自除,故云“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灸法有温经通络之功效,应用得当,对多种疼痛可获立竿见影之效果。

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灸法首先改善了病变局部的血管、淋巴的机能,使循环障碍的血管、淋巴管重建,恢复维持细胞生命的物质供应,增强营养,加速代谢,减轻水肿,消除炎症,促进渗出物吸收,由于循环旺盛,带走或中和蓄积于患处的病理产物,阻断其衍进过程,加快恢复;其二,刺激神经末梢及其感受器,提高自身应激能力,促进病理产物的清除,激发全身机能的调整,如在痛风灸治中,我们发现往往灸治后患者感到局部清凉感、轻松感、肿胀减轻感等,这应是患处神经感受器等受物理刺激而得到调整的表现。

本观察病例中,治疗组病例的疼痛及肿胀均在1~3天消失或减轻且无任何药物反应或身体不适,而对照组有3例因胃肠反应停止服药,1例服药3天后疼痛不减改换其他非甾体类药物治疗。

总之,以灸法为主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较好的苗头,从本研究来看有较广阔的前景,目前仅从即时止痛与消肿、血尿酸的变化以及未发生任何毒副作用且无明显禁忌证来看,灸法优于秋水仙碱。我们将进一步做临床症状及实验指标的观察和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灸法联合放血疗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采用快速止痛疗法-点灸联合放血法;对照组24例采用秋水仙碱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天。结果快速止痛法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且两组治疗后血沉、血白细胞、血尿酸值等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中医灸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疗效确切。

【关键词】痛风性关节炎;中医灸法;临床观察

被举报文档标题:灸法治痛风―热症用灸临床观察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fllw/yyxlw/54815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