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内外合治浆细胞性乳腺炎范文

内外合治浆细胞性乳腺炎范文

内外合治浆细胞性乳腺炎

浆细胞性乳腺炎,又名导管扩张症、闭塞性乳腺炎、慢性乳腺炎等,中医称之为粉刺性乳痈。自199909~200506,我科采用内外合治之法治疗本病2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发病于非哺乳期;多有先天性乳头凹陷;乳头孔有粉渣样、或棕黄色、或血性或脓性分泌物;肿块开始于乳晕部,不活动,可有红肿热痛,经抗炎治疗后肿块缩小形成硬结并与皮肤或乳腺组织粘连,或肿块成脓破溃后创口不易愈合,形成瘘管,病情反复发作,可出现数个边界不清的硬结,经久不愈;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1.2一般资料25例均为女性,年龄24~46岁,两人未婚,其余均为已育的非哺乳期妇女,其中有18例因乳头凹陷而未能哺乳。病程3个月~5年不等,其中一年内12例,1~2年8例,2~3年3例,3年以上2例。双乳患病2例,单乳23例。乳晕部红肿结块或伴瘘管者12例,单个象限红肿结块伴瘘管者8例,两个象限红肿结块伴瘘管者4例,三个象限红肿结块伴瘘管者1例。曾经多次手术切开或扩创引流者16例,最多者切开5次,经治多年,创口难愈合或愈后易复发。

2治疗方法

2.1外治肿块红肿未溃时外敷万应膏(本院自制)。肿块已溃或成瘘管时则充分切开、扩创直至正常组织,清除变性、坏死的组织,止血,开放创面换药,药用黄连纱条、拔毒生肌散、生肌玉红膏纱条。对于伴有乳头凹陷的瘘管,以探针自瘘管处向乳头方向探入,沿探针切开皮肤及乳头,切除导管管壁及瘘管,见创面新鲜渗血为止,提起乳头,松解及切断引起凹陷的肌纤维,逐层缝合乳头,使乳头突出,开放创面换药。

2.2内治内服中药拟疏肝清热、活血消肿、温阳散结之法,组方如下:当归15g,桃仁12g,夏枯草12g,柴胡10g,郁金12g,王不留行15g,路路通15g,熟地15g,鹿角霜15g,穿山甲片10g,皂角刺12g,赤芍12g,丹参15g,白花蛇舌草15g,生山楂15g,蒲公英20g。

3治疗结果

25例全部治愈,创面愈合,肿块消失,局部无红肿压痛,乳头无分泌物,回缩乳头恢复正常,瘢痕小,乳房外形无明显改变。疗程15~65d不等,随访3~12个月,均未复发。病案举例:女,32岁,20040523初诊。自诉反复发作左乳外侧红肿疼痛伴破溃流脓一年,每次均需静滴抗生素7~10d后红肿消退,溃口需多次换药渐愈,隔1月左右又反复,痛苦不堪。就诊时见左乳头凹陷,乳晕区及外上、外下象限红肿范围约7cm×8cm,近乳晕处溃口约0.8cm×0.8cm,溢出淡黄色脓性液。局麻下沿瘘管处行放射状切口、沿乳晕外侧环形切口切开,切口长约10cm及5cm,深达乳房后间隙,清除变性、坏死的组织直至创面新鲜渗血达正常组织,沿探针切开乳头,切除残留瘘管及导管壁,矫正乳头,逐层缝合,使乳头外凸,创面用干纱块填塞止血。隔天换药,用拔毒生肌散换药,以黄连纱条引流,待创面红润,无脓性分泌物后,改用生肌玉红膏纱布换药。内服中药治疗。经过35d内外合治,创口完全愈合,乳房外形无明显变化,随访一年未再复发。

4讨论

浆细胞性乳腺炎属于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范畴,是一种以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乳腺炎症性疾病,此病发病率不高,由于其临床症状易与乳腺癌、乳腺结核等混淆,因此对本病的正确认识十分重要。临床以乳晕部肿块、乳头内陷、乳头溢液、乳头孔有粉刺样分泌物、以及乳房疼痛为特征。病变分急性期和慢性期表现,病程可长达数月,甚至数年。其发病原因,认为异常激素刺激能使导管上皮不规则增生,产生异常分泌、导管明显扩张,这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导管排泄不畅是本病由溢液期发展到肿块期的主要因素[1]。西医治疗常行肿块切除、或区段切除或单纯乳房切除,但多有复发或迁延难愈之虑,并对患者的心理或生理造成极大的损害。中医认为,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本病患者素有乳头凹陷畸形,复因肝气郁滞、营气不从、气滞血瘀、聚而成块;郁久化热、蒸酿肉腐而为脓肿,溃破成瘘[2]。治疗上采用疏肝清热、活血消肿、温阳散结之法,以疏通乳络,促进炎性物吸收,促使肿块消散。方中柴胡、郁金、当归、赤芍、丹参、夏枯草、桃仁疏肝清热,活血消肿;王不留行、路路通、生山楂疏通乳络,促进乳管排泄通畅;熟地、鹿角霜、穿山甲片、皂角刺温阳软坚散结,促进肿块消散;蒲公英、蛇舌草清热解毒,抑制炎症发展。手术治疗加祛腐生肌换药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有效方法,其关键在于要切开通向乳头孔的瘘管及扩张的乳导管,切开自浅层至深层所有的坏死空腔,彻底切除变性坏死组织及乳头下的全部受累大导管,同时纠正乳头凹陷,术后创面敞开换药,用拔毒生肌散祛除创面脓腐,待脓腐渐祛,改用生肌玉红膏,使创面肉芽组织从基底部长起,勿使桥形愈合。本疗法具有损伤小,治疗彻底,愈后瘢痕小,能完整保持乳房外形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