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间质性膀胱炎诊治范文

间质性膀胱炎诊治范文

【摘要目的探索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6例根据NIADDK诊断标准确诊的间质性膀胱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该病特征及治疗效果。结果16例间质性膀胱炎中仅2例膀胱镜检查发现典型Hunner溃疡。无溃疡型14例(87.5%),膀胱平均容量285ml;组织病理学报告4例(25%)无炎性表现;12例膀胱呈非特异性炎性表现,其中有3例(25%)是粘膜下层组织肥大细胞明显增多。治疗用膀胱药物灌注,膀胱水压扩张及口服药物。12例(75%)有明显效果。结论间质性膀胱炎诊断及治疗困难,易误诊而延误治疗,诊断主要依靠典型临床症状,膀胱镜检及病理学改变。大多数病人采取综合治疗可获得明显疗效。

膀胱炎间质炎症诊断及治疗.

间质膀胱炎(IC)是一种非凡类型的慢性膀胱炎。临床常误诊为慢性细菌性膀胱炎,长期抗菌治疗无效。我们对所诊治的16例IC进行分析总结,以进一步了解本病的特征,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女性,年龄24~61岁,平均年龄43岁。所有病人均有长期膀胱充盈时疼痛,伴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等症状。经各种抗生素治疗无效。尿液分析摘要:9例轻度尿路感染,7例正常,尿细菌培养均为阴性。B超膀胱容量测定平均为285ml。膀胱镜检查摘要:2例典型间质性膀胱炎可见到粘膜一处或多处深红色病灶,病灶中心可明显见疤痕形成,四周血管呈放射状,膀胱充盈时可见溃疡渗血。14例非溃疡型患者膀胱镜下见膀胱粘膜正常或轻度充血,但可见多发、散在的粘膜斑点状出血灶,膀胱充盈时疼痛剧烈,并可见瘀斑出血,部分病人尚可见到膀胱粘膜出现相互融合的裂隙。所有病例均取材行病理检查摘要:4例报告正常膀胱粘膜,12例为膀胱非特异性改变,其中3例可见到膀胱粘膜下层肥大细胞明显增多。

1.2治疗及结果采用膀胱灌注硝酸银(浓度由于1摘要:5000逐渐增加至1摘要:100),阿霉素(50mg溶于50ml生理盐水,每月1次,共6次,再每月1次,共1年),二甲亚砜(DMSO,50%50ml,保留15~20min,每2周1次)。口服阿米替林、抗组胺药物及非甾体类抗炎剂及解痉剂,并配合间断经尿管膀胱注水扩张治疗。12例(75%)患者取得明显疗效。

2讨论

间质性膀胱炎是一种易误诊,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慢性非细菌性膀胱炎。临床症状特征是膀胱疼痛、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及膀胱充盈时耻骨上区疼痛。可继发细菌感染,但抗生素治疗无效。病程长,女性多见,男女比例1摘要:9。平均年龄40岁。由于病因不明,需排除其它有相似症状的疾病。目前根据美国NIDDK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有二项必备条件,一是膀胱镜检查可见粘膜散在斑点状出血或典型Hunners溃疡;其二是有膀胱痛及尿频[1]。由于IC患者临床表现,病理改变和治疗效果的差异性较大,提示该病可能是一种综合征,而非单一疾病。各种可能病因包括感染、淋巴血管梗阻、精神、神经源性及自身免疫学说[2]。

膀胱镜检查是诊断IC的重要方法,但若病变累及整个膀胱,膀胱容量变小,膀胱充盈后疼痛剧烈,出血明显,致使膀胱镜检无法施行。有时需在麻醉下进行。膀胱镜检查可表现二种类型的间质性膀胱炎摘要:溃疡型和非溃疡型。

由于IC病变在粘膜下层和肌层,膀胱镜下活检率不高,所以膀胱活检并不是诊断间质性膀胱炎的必备条件。但可以供客观病理改变资料,并且病理活检的另一个主要意义在于可以排除膀胱原位癌,结核性膀胱炎等疾病。至今尚无特征性的病理标准来明确诊断间质性膀胱炎,但有学者认为膀胱逼尿肌中肥大细胞增多是IC的特征[3]。非溃疡型IC的病理改变较溃疡型相对较轻,然而却和溃疡型IC有同样严重的症状。有报告%26gt;60岁的老年IC患者,炎性表现较年轻患者严重,同时通过膀胱镜及病理检查的比较,发现两者在诊断IC患者炎性严重程度上并不一致[4]。

绝大多数IC患者经联合治疗有效,但真正治愈十分困难,也没有一种疗法能对所有IC患者均有效。膀胱注水扩张、药物灌注及全身药物治疗是目前常用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