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从文化角度探索美术教学范文

从文化角度探索美术教学范文

时间:2022-07-16 10:08:21

从文化角度探索美术教学

2006年,首都师范大学博导、《美术》课程标准组组长尹少淳教授在第六届海峡两岸美术教育研讨会上,针对当前美术教育存在诸多弊端,以《美术课程可否不再“飘”》为主题,以其改革参与者的独特视觉,提出了把美术课上成文化课的响亮口号。笔者赞同的同时深为此观念折服。在此,以自治区第二批美术骨干教师培训会上,与会教师在集体备课湘版《梅竹精神》一课的教学行为为例来说明。

一、从文化角度思考美术教学

在《梅竹精神》一课里的备课中,备课教师认为教学目标为:让学生初步了解所需的中国画画工具、材料;通过对梅、兰、竹、菊“四君子”的了解,让学生初步领会了中国画所寄托的人格精神;让学生通过画梅,在感受中国画笔墨韵味同时,了解传统的笔墨技法。值得肯定的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正确。但在备课中交流中,发现部分教师备课重点仍只是笔墨技巧的单纯训练,没有意识到美术学科不仅仅是技法教学,它更是一种文化。在范梦主编的《美术概论》里,表述过这样的意思:“艺术,属于文化的范畴”。《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也特别强调“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因此,可以看出,美术也是文化,美术教育也是文化教育。这是一种文化观在美术教学中的体现,也是现代美术教育的一个拓展和进步。为此,在“同课异构”的集体备课过程中,大家对此展开交流。碰撞的结果是大家统一思想,一致认为,此课教学重点应放在理解国人博大的汉文化———文人画基础上,通过对工具材料的尝试、水墨变化的体会和对书法意味的线以及穿插、组合、疏密关系的理解上,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照优秀国画作品和有关诗歌、散文,构思表现某种情趣主题,借助梅竹传统画法的学习,激励学生大胆尝试、感受中国文人那种“抒胸中之逸气”之意境。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想法,在广泛的文化情景基础上(比如诗歌赏析及古筝曲《高山流水》做背景),在表现技法上予以具体指导。但原本就是这样一节讲练结合的课,在传统教学思维定势影响下,某位教师在一节40分钟的课时里,滔滔不绝地讲了37分钟,又是演示、又是讲解,忙的不亦乐乎。等到让学生自己画的时候,课时已不足3分钟,所以包括后面的作业展示,基本上是仓促而过。

教师“贪”讲,本质上讲,是不放心学生,没有把美术课作为文化课,还是那种教以技能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思想体系在作怪。在大多数美术教师眼里,美术教师就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没有教师的知识传授就没有学生的学,所以导致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不教学生,学生什么都不会的怪现象也就不奇怪了。所以,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很重要,但是,在美术课上看不到这一点。如果在经验和知识上、在情感和认识上、在体验与观念上,没有与学生彼此分享和思考,那就不算好的美术课。另外,更深层次上看,教材上的这个主题不是能用单纯的审美就能够解释清楚的。所谓的“梅竹精神”其本身是一种哲学思考,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认识这一精神,这是中国社会所孕育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如果再深入探究,需要从人类学角度思考,那就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性传承,这其中既有民族性的问题,又有人种学的关系。可以反过来思考,梅花与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为什么中国人赋予其这样的精神寄托呢?而西方人为什么没有呢?

二、回归文化的美术教育

“梅竹精神”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由哪些人来倡导与秉承的呢?回答是文人。中国历史上的文人为什么要以这种精神来作为自己的一种信仰的追求呢?这其中的解释也并不是仅从审美的角度就能够回答的,因此,这一课题让我们的美术教师需要思考的东西太丰富了。这些问题构成了这节美术课的课题是必须要以文化的探究作为教学主线的。而从其教学目标看,教材明确提示有三:一是了解中国画工具、材料,领略中国画笔墨韵味;二是能初步了解梅竹的传统表现技法,尝试表现梅竹的题材;三是能领略中国画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让我们继续想想:中国画的工具是由什么构成的?毛笔的笔杆是由竹子这一材料制作的,为什么选用竹子呢?梅竹的传统表现技法其文化意义在于那里?中国的文人为什么将“梅竹精神”作为一种人格来自律呢?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就更多了……《梅竹精神》这一课题作为一个初中的美术教学课题,到底是以“梅竹精神”作为人文主题进行统领?还是以这样的主题作为符合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课题外衣呢?仔细品味,从教材这一课题已经设立的三个教学目标看,还是一种穿新鞋、走老路的“两张皮”编教材的方式。既然用《梅竹精神》作为课题的名称,那在一节40分钟的美术课里又如何能够将内容丰富呢?可以做这样的思考,在当今单科美术教材里的课题编写方式,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对于艺术课程的教学要求。既然社会中的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有着多因素的关联,那作为教材教学的内容在编写与呈现方式上,就不能以一节课的形式出现,而应该像世界发达国家的视觉艺术课程那样,以单元主题式的构成而确立自己在教学实施中位置。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将美术课上成文化课。这也就是尹少淳老师作为中国美术教育的领导者担忧的那样:美术课程一直在“飘”。

另外,从另一个角度美术老师可以回顾一下,我们实施多年的小学、初中的美术课有没有解决全体学生的美术技能问题,可以毫不夸张的回答:没有!按照目前这样的状况,再继续走下去,也解决不了学生的美术技能问题。也正如浙江师大李力加教授所言:“中国美术教育其唯一的出路,那就是:把美术课上成文化课。”所以,对具有人文学科特征的美术课程,要在文化情境中来认识美术,其内涵可以这样理解:从美术学科的角度来考虑,它提升了美术学科的内涵,使美术学习成为了一种文化的学习;从文化的多样性角度来考虑,它加深了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尊重并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从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横向联系的角度来考虑,它可以促进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取得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理解;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角度来考虑,它可帮助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上的一些问题。但长期以来,社会各界人士,甚至包括大多数美术教师,一直将美术课视作为副科,而不是主科课程。音体美课就是学校的门面,就是数理化、英语、语文等课程的附属,而且是最为不起眼的,可以随时被撤换掉的科目。在当今中高考试课程学习日益繁重的情况下,怎样让美术课程能够逐步成为学生系统文化学科课程学习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的开启课程,而不是所谓的文化课学习的陪衬。这一教学研究目标应该是未来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研究的方向。

而要完成这样一个目标,按照浙江师大李力加教授所言,必须完成两个方面的艰辛工程:一是颠覆现有的师范大学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按照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试行)》的要求:强调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克服专业面过窄、分科过细的弊端,把相关的学习内容加以整合,建构具有综合特点的课程。整合优化有关教学内容,形成综合性课程,同时又保证学生能够建立均衡完整的知识结构;二是逐步对全国在职的小学、初中、高中美术教师进行职后的专业培训,用若干年的时间补充现有美术教师的素养。按照上述《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进行美术教师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不断储备与更新。

被举报文档标题:从文化角度探索美术教学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msjylw/60629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